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请对比分析夸美纽斯与卢梭的自然主义儿童观的同与异(11篇)

发布时间:2022-11-23 12:25:03 来源:网友投稿

请对比分析夸美纽斯与卢梭的自然主义儿童观的同与异(11篇)请对比分析夸美纽斯与卢梭的自然主义儿童观的同与异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卢梭与裴斯泰洛齐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之比较  摘要:卢梭和裴斯泰洛齐是西方教育发展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请对比分析夸美纽斯与卢梭的自然主义儿童观的同与异(11篇),供大家参考。

请对比分析夸美纽斯与卢梭的自然主义儿童观的同与异(11篇)

篇一:请对比分析夸美纽斯与卢梭的自然主义儿童观的同与异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卢梭与裴斯泰洛齐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之比较

  摘要:卢梭和裴斯泰洛齐是西方教育发展史上极具代表性的自然主义教育家。通过比较发现,两者在自然主义教育的内涵、人性论基础、教育目标、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上存在不同,但也存在一定的联系:裴斯泰洛齐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对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适应自然的教育原则指导下,两者都十分重视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提出相似的教育原则及方法。比较两者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异同,对提高教育研究水平及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谐发展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价值的启示。

  关键字:自然主义教育;卢梭;裴斯泰洛齐;教育改革

  一、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

  纵观教育史不难发现对于“自然”一词的定义,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在卢梭看来,“自然”一词主要是指事物保持其本来性质,原始倾向,不受外界干预,在教育中就是指人的自然秉性。依据卢梭的解释,自然主义教育就是以发展儿童的天性为目的,顺应人的生理、心理的自然本能的教育。

  最早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发端于古代希腊哲学家的思想中。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提出教育必须适应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作为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提出教育应当顺应自然,以培养所谓的“自然人”为目的。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主要侧重于自然教育和事物教育。在“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中,显然,必须以自然教育为主线,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密切结合,配合自然的教育。意即以发展儿童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中心,人的教育和物的教育都应该追随儿童的内在自然。[3]

  18世纪的瑞士深受法国自然主义的影响,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以卢梭的自然教育作为其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依据,也提出了有关自然主义教育的理论。他十分重视人的天性,要求根据人的天性自然进行教育。裴斯泰洛齐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1/4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二、卢梭与裴斯泰洛齐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之异处

  (一)人性论基础的不同

  对人的理解,对人性的不同解读,是教育实践得以开展的一个重要依据。卢梭与裴斯泰洛齐都深受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在教育上都提出了“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天性,必须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但在对人性的理解上,二者有所差异。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是以其自然主义哲学为依据而提出的。与原罪说所宣扬的人生来带有罪恶不同,卢梭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都是善的,“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5],每个人都具有善良的情感,这种善良的情感是与身俱来并且内在于天性之中的。自由、理性和良心构成了善良的天性。这种善良的天性不会因为贫贱而变化,人之所以会堕落,完全是由于腐败社会的污染。因此,他主张自然教育,使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与压抑下解放出来,回归人的自然状态,遵循人的自然倾向,使儿童自由成长。

  裴斯泰洛齐也非常重视人的天性,要求根据人的天性进行自然教育。但与卢梭不同是,裴斯泰洛齐并不认为人的天性是尽善尽美的。他认为,只有教育才能把人身上以暧昧状态潜在的能力发掘出来,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使人的一切天赋和能力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裴斯泰洛齐把人的本性的发展更确切地理解为人的心理的发展。他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了“教育心理化”的口号,把自然教育与人的心理发展密切联系起来了,从而使自然教育理论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可以说,裴斯泰洛齐开启了心理化自然教育的新时代。

  (二)教育目标的不同

  在卢梭看来,人性本善,正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所以教育的作用就是要使人善良的本性得以发展,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要培养“自然人”。在卢梭看来,自然人是相对于公民而言的。自然人是完全为了自己生活,不依赖任何职业与社会地位,可以适应各种变化的人。而公民则与社会关系密切,国家越大,人民的自由就越小。因而,自然人理应成为国家培养的对象。与卢梭的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的不同,裴斯泰洛齐认为,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双重性:一个是像卢梭那样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内在力量;另一个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人”。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天2/4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性和形成完善的人。

  卢梭的适应自然的教育,是一种主内的教育。他携带爱弥儿远离都市,在乡村的自然怀抱中实施自由教育,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而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是既主内,又主外的教育。他把卢梭的“爱弥儿”从乡村带回城市,使自然主义打上了“社会”的印记。相较于卢梭的“自然人”的教育目标,裴斯泰洛齐这种旨在培养“完人”的教育目可以说达到了一种更高的层次。

  (三)教育对象的不同

  卢梭认为,穷人是不需要接受什么教育的,原因在于穷人们能够从自然的劳动和生活环境中接受应有的教育,能自然地成长为人。与此相对,富人受到了其所处环境中的种种恶劣影响,结果只会造成谬误与偏见。显然,这对做一个“人”是十分不利的。在《爱弥尔》一书中,卢梭将出身名门的爱弥尔作为教育对象,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他把贵族阶级作为改造的对象。因此卢梭的教育对象主要是针对资产阶级的子弟。[10]如果我们将卢梭的教育对象视为“部分人”,那么裴斯泰洛齐选择的教育对象就是“全部人”。他主张所有的人都应该受到教育,教育应该成为所有人共同的财富,而不仅仅是少数有钱有势的富人的特权,绝大多数的贫苦人民也应当受教育。

  (四)教育内容的不同

  在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上,卢梭非常重视获得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卢梭认为,智育的任务并不在于尽可以多地传授各种知识给学生,而在于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科学的方法。另一方面,卢梭主张学以致用,并以周围直观事物为教材,从现实中找真理,获得知识。

  裴斯泰洛齐非常重视智力教育。与卢梭不同,他认为,智力对人的和谐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甚至断言,人的智力和才能是天生俱有,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去挖掘学生这些天赋和才能。裴斯泰洛齐进一步提出,要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不能离开知识的积累。他主张在初等学校里,应实施多学科的教学,如语言、算术、地理、唱歌、历史等等,让学生学到多方面的知识。

  三、卢梭与裴斯泰洛齐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之联系

  尽管卢梭与裴斯泰洛齐在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存在不同的见解,但在共同的“适应3/4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自然”的教育原则指导下,割断两者教育思想的联系似乎是不现实的。在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基础之上,裴斯泰洛齐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得以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二者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也有很多相同之处。二者都重视人的天性,都认为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然规律,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天性。这种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反映在教学上就是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强调儿童的自主发展。在培养目标上,他们终极的教育目标都指向培养人、指导儿童如何做人。他们都认为,道德的种子自然地存在于人的身上,教育的目标是顺应儿童的天性培养自然人,教师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用适当的方法使儿童的自然天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在“适应自然”教育思想指导下,他们提出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原则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在卢梭与裴斯泰洛齐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都可以找到直观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等教学原则的源泉。他们都强调观察(直观)在儿童认识事物、获得知识与发展智力过程中的重要性,主张教师要在课堂上采用演示教学方法,向儿童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实验,以提高儿童的观察能力。卢梭坚决反对经院主义脱离实际、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强调经验和感觉才是“真正的老师”。裴斯泰洛齐则从发展儿童的角度高度评价了直观性原则,指出“正确地看和听是获得实际知识的首要步骤”[11]。

  参考文献

  [1]腾大春.外国教育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2][5][6]卢梭.爱弥尔[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3][9]李艳,张立昌.基于不同人性论的卢梭与裴斯泰洛齐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比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4]王春燕.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及其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9)[7]杜瑞,肖洒.论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8):40-41[8]王春燕.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及其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9):58-61。

  [10]向月.论夸美纽斯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异同[J]基础教育研究,2010(8):9-12[11]张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4/4

篇二:请对比分析夸美纽斯与卢梭的自然主义儿童观的同与异

  试比较杜威和卢梭的儿童观

  [摘要]儿童观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程,近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大师与哲学家卢梭和杜威各自提出了自己有关儿童教育的理论,二者的观点存在异曲同工之处,都对传统旧式教育进行了批判,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其中略有不同,这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对我们认识和构建恰当的儿童现有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卢梭

  杜威

  儿童观

  作为近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大师和哲学家,卢梭和杜威都从反对传统的旧教育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它们的儿童教育论,对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并最终确立了以儿童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的地位。本文试图将二者的儿童教育观的异同进行对比研究。

  一、儿童观概述及其发展历程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认识以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态度和观念的总和,它涉及到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期的意义和价值,儿童的权利和地位,教育与儿童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儿童观作为人类观的一部分,作为人类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体系的一部分,对以人为对象的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社会发展的每个历史时期,人们对儿童的态度和看法都不尽相同。儿童观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变革的。在18世纪以前,由于受“预成论”的影响,那时的儿童观基本上是一种“小大人”的儿童观,认为儿童与成人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不同,儿童就是一个微型的成人。

  一般认为,西方现代儿童观起始于十八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在批判传统教育和旧的儿童观的基础上,旗帜鲜明的提出了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到了十九世纪初,美国教育家及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作为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对儿童观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杜威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早期教育的独特方法就是利用儿童的自由冲动和本能,并且利用它们扩大和加深认识,促进行为和控制能力的发展。

  二、杜威和卢梭的儿童观共同之处

  (一)抨击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儿童实际生活,提出要尊重儿童的童年生活,卢梭看来,童年是儿童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去剥夺这笔财富,童年的生活是有价值的,因此,卢梭提出:“既然是不能肯定目前的痛苦能够解除将来的痛苦,为什么又要他遭受他现时承受不了的那么多灾难呢?”杜威从反对传统的儿童教育脱离儿童生活实际出发,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要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儿童真正适应眼前的生活。早在1897年的《我的教育信条》中,杜威就指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活动。”

  (二)两者都主张教育要尊重儿童的特性。卢梭认为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教给儿童的知识要对儿童有用,而不是看它是否对成人有用,因此必须从儿童中发现儿童,并按照儿童的特殊的年龄阶段来认识儿童,发展儿童。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儿童特有的价值。

  杜威和卢梭一样,也对传统教育中忽视儿童的现象进行了批判,杜威反对传统教育不重视儿童的错误做法,他批评说传统“学校的重心是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在其他你所高兴的地方,惟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活动和活动之中”,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的最大缺点就是从“上面”或“外面”对儿童实行强迫教育和教师实行“武断性”的主导作用,他在《学校与社会》中批判了旧教育不尊重儿童的弊病,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儿童中心”的主张,“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三)他们都对传统的机械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进行了批判。旧式教育注重把一些外在的东西强行灌输给儿童,这些东西可能是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完全无关的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从而有书本中心和教师中心的倾向,卢梭批评许多教师“考虑他自己的利益的时候比考虑他学生的利益的时候多”。“他把一套易于表现的本领教给他的学生,以便随时拿出来向别人夸耀;而他所教的东西是否对学生的发展有利则全然不管”。这种不考虑儿童利益的教学对儿童的发展是不利的,它束缚了儿童的智力和个性的发展。

  杜威也尖锐地批判了僵化的形式主义教育。他批判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的教学,即仅仅以书本的知识、课堂上的讲授和教师主导作用为教学的中心,而把真正的“中心”——儿童抛在了一边。他提出让儿童在操作中学习,从根本上转变了传统教育单向的、灌输性的教育模式。儿童天生爱好活动,并能够根据活动的苦乐而调整其活动和控制其活动,借以适应环境的需要。儿童的这种潜在动力非常强烈,教育必须尊重它、利用它。杜威认为,如果儿童想要得到某方面的知

  识,就必须亲自尝试一下,这也就是他所说的从“活动中学”,使学校里的知识和活动联系起来。这种学习方式能引起儿童内心愉悦的情感体验,引发他们积极的想象、创造的欲望与行为,“当儿童有机会从事各种调动他们的自然冲动的身体活动时,上学便是一件乐事,儿童管理不再是一种负担,而学习也比较容易了”。

  (四)他们都反对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主张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卢梭提到,“不要对你的学生进行任何种类的口头教训,应该使他们从经验中去取得教习;也不要对他们施加任何种类的惩罚,因为他们还不知道他们的错究竟错在什么地方;也不要叫他们请求你的宽恕,因为他们还不知道他们冒犯了你”。此外,还要能正确地评价儿童,即不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儿童。“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杜威则强调指出,教育过程是儿童和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儿童和教师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和教师双方都是作为平等者和学习者来参与的,他反对在旧式教育体制下形成的教师中心论及服从型师生关系。他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了解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以及以什么样的活动可以使之得到有益的表现;并据以提供必要的刺激和材料,这些论述表明,杜威虽然主张“儿童中心论”,但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仍起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三、共性中的个性——两者的差异

  (一)杜威较之卢梭更加强调了社会环境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卢梭强调教育要顺应自然,让儿童自然地成长,但是,他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性,如果说卢梭发现了作为“自然人”的儿童,那么,杜威则发现了作为“社会人”的儿童。他认为“儿童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在“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

  (二)杜威在卢梭的基础上提出了让儿童从做中学的观点,杜威尽管赞赏卢梭尊重儿童天性和潜能的论述,但是他反对卢梭所谓的2~12岁时实施所谓的“消极教育”,认为这一阶段儿童是可以学习的,只不过儿童学习的方式是“从做中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卢梭主张教育是以儿童为本位,但是因为成人对儿童的了解相当有限,这样的教育难免有误。如果一味迎合特殊需要对儿童施教育,形成了儿童某种特性,儿童一旦失去原有的环境,教育就失去应有的价值。

  (三)两者对待儿童的“自由”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卢梭在尊重儿童天性的基础

  上,倡导儿童率性发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主张儿童自主发展,而不要过多地干预。卢梭从顺应儿童的天性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自然后果”教育方法:当儿童由于不小心打破了房间窗户的玻璃,成人不要马上换上好玻璃,而是让儿童在房间里感受寒风的刺骨,这样,他就自己认识到,打破玻璃的行为是错误的,而今后不再重犯了。

  但是,杜威认为,自由不是放纵,儿童没有绝对的自由。儿童既要有自由,又不能没有纪律,“自由若不加以限制,就是自由的消极方面,其价值仅仅在于他是一种取得力量的自由的工具,”在强调“儿童中心”思想的同时,杜威并不同意教师采取“放手”的政策。教师不仅应该给儿童提供生长的适当机会和条件,而且应该观察儿童的生长并给以真正的引导。

  综上所述,卢梭和杜威的儿童观既存在较多的共识,又有一定的分歧,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吸收二者的合理因素,避免其可能产生的缺陷,就能够在不违背儿童天性发展的基础上,使儿童健康快乐自由的成长。

篇三:请对比分析夸美纽斯与卢梭的自然主义儿童观的同与异

  教育理论:夸美纽斯和卢梭的“自然”

  教育理论中两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和卢梭都有着教育要遵循自然的教育主张,也是大家备

  考需要区分记忆的知识点。

  下文力求从思想释义和提出背景两个角度给大家做以梳理,帮助

  大家更好把握这两大教育家的“自然”。

  夸美纽斯: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释义:

  他的这一原则即“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具体是指教育要遵循自然的普遍法

  则,也指教育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理论背景:

  1.古代西方的斯多葛派哲学思想。斯多葛派哲学主张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预先安排好的,命运是一种必然的规律、合理的法则,人们对于自己所遭遇的不幸,没有摆脱的希望,只有

  逆来顺受,服从命运、服从自然。

  夸美纽斯认为在宇宙万物和人的活动中存在着一种共同的秩序,这一秩序保证了宇宙万物的和谐发展。

  并由此引申到教育领域,认为教学和教育的改

  良也应当遵循事物里恰切的秩序,即遵循教育自然的秩序、法则或规律。

  2.对中世纪宗教神权的抗争。

  夸美纽斯反对经院主义教育摧残儿童的的现实,认为人是

  自然的一部分,但人的发展又有其自然的法则。

  认为人类的自然本性应当成为安排教育的出

  发点,“一切应学的科目都应该加以排列,使其适合学生的年龄,凡是超过了他们理解的东

  西就不要给他们去学习”,主张教师不应当用强力来强制儿童。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释义:

  卢梭的自然,确切地应该指的是人性的自然,儿童的天性。

  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

  想即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人性、人格来完成对儿童的培养。

  理论背景:

  1.哲学思想:卢梭认为自然赋予人类自由、平等、博爱的善良本性,但由于不合理的社

  会制度、宗教、传统偏见以及人为的文化教育的影响,人的善良本性全毁坏了,因此,必须

  通过自然教育使人的本性得到自然发展。

  故有了他的经典论说:

  “来自造物主的东西本来都

  是好的,但是一旦到了人的手里,一切都变坏了。”

篇四:请对比分析夸美纽斯与卢梭的自然主义儿童观的同与异

  肖怡婷、温静、徐兰、徐文霞、余玉玲

  问:夸美纽斯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的区别?

  答: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为永生做准备,教育的现实目的是为现实的人生服务,培养具有“学问、德行和虔诚”的人,他反对粗暴的教育方式,认为那是摧残儿童,他认为儿童的教育应当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出发点,教育应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教学自始至终要按照学生的年龄及已有知识循序渐进,不应违背儿童的自然天性的发展。

  他的教育原则都是遵循自然的主张,都是以“教育适应自然”原则为核心。他认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就是要研究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办教育。人有感知万事万物的才能,只要服从自然,人就能获得关于一切事物的知识。

  夸美纽斯注重儿童的胎教,体育,德育和智育四个方面,并从神学化转化为人本化。他敢于向旧传统挑战,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以此作为整个教育理论的一条指导性原则,他注重儿童发展规律和个性的不同,具有很大的进步。

  卢梭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自由人”。

  卢梭的教育对象主要是针对资产阶级的子弟。

  他还从天性、环境、教育的角度论证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必要性。他的“自然”主要是指一种事物保持其本来的面貌、原始倾向,不受外界干预,非人为的意思。主要包括:一、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二、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使身心得到自由发展。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自由的封建教育。他认为,儿童在生长发展中,有其节律性、阶段性,而教育的自然适应性要求教育适应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考虑其年龄特征,适应其本性实施。

  卢梭让儿童从自己错误行为的不良后果中获得经验,从而认识到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卢梭反对道德说教和体罚。卢梭过分强调了感觉,忽视了理论知识教育。

篇五:请对比分析夸美纽斯与卢梭的自然主义儿童观的同与异

  请比较夸美纽斯和卢梭的教育

  自然观

  第一份答案

  卢梭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反对中世纪封

  建教育和宗教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抑,批判传统

  封建教育制度给儿童身心发展带来的“伤害”。

  他主张用“自然法则”来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教育要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卢梭崇尚“归

  于自然”的思想,其理论依据源于他的天性哲

  学。它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它的主要理论:

  教育的原则是顺应自然

  他认为人之所以柔弱是因为人们不按大自然赋予

  的自然秩序行事,不能实现自己的意志;而顺应

  自然的状态就可以弥补这种缺陷。因此,他要求

  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

  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

  异。

  2.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

  “自然人”卢梭在《爱弥儿》中表示,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

  标是“自然人”。卢梭选择“自然人”而不是公

  民作为培养的目标,显然是由于他的人性论、社

  会发展观特别是他对封建制度的批判。他不无蔑

  视地说当时法国的专制国家已经不像是真正的国

  家,而在没有国家的地方是不会有公民的,更不

  用说什么培养“公民”。

  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不受传统

  (等级、阶段、职

  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第二,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第三,具有社会适

  应性,能够承当社会责任;第四,体脑发达,身

  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夸美纽斯的自然主义教育

  夸美纽斯是

  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他第一次

  从教育学的高度拉开了自然主义教育的序幕,他

  提出培养身体、智慧、德行、信仰几方面和谐发

  展的人,提出“自然适应性原则”。他试图从自

  然界中探寻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他寻找一种使

  教学工作进行得“迅捷、愉快、彻底”的方法,因而根据自然原理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

  (一)、教学的一般要求

  (1)自然遵循适当的时机;

  (2)自然先预备材

  料,然后再给他形状;(3)自然选择一个合适的物件

  去运作,或是先把他加以合适的处理,使它变得

  合适;(4)自然的作为不是杂乱无章的,它在前

  进的时候,是界限分明地一步一步进行的;(5)

  在自然的一切作为里面,发展都是内发的;(6)

  自然在它形成的过程中是从普遍到特殊的;(7)

  自然并不跃进,它只一步一步地前进;(8)自然

  如果开始工作,不到工作完成,绝不离弃;(9)

  自然小心地避免障碍和一切可能产生伤害的事

  物。

  (二)自然主义教学目标

  夸美纽斯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为永生作准

  备,而现实目的是为现实人生服务,培养有“学

  问、虔信、德行”的人。宗教思想始终贯穿在其教育实践中,他认

  为教育就是将人引导到德行和纯洁中。他指出教

  育的初步价值在于对上帝的忠诚和敬畏,热爱生

  命,珍惜今生幸福。他反对那种粗暴的教育方

  式,认为那是摧残儿童,是不可取的。

  (三)自然主义年龄划分特征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

  中把人从出生到成年分为

  四个阶段。婴儿期

  (1—

  6岁),主张在家庭中设

  立母育学校,培养婴儿的外

  感官以辨别周围的事

  物,并使身体和四肢得到锻炼。母育学校就如一

  年四季中温和的春季,是万物生长的起点。其次

  是儿童期(6—

  12岁),在每个村落立国语学校,培养儿童的内感官,如想象力、记忆力等的训

  练。这个时期就犹如四季中的夏季,有着饱满的谷穗和早熟的果实。接下来是少年期(12—

  18岁),在城中设立拉丁语学校,培养少年的理解力

  和判断力。这个时期犹如一年四季中的秋季,这

  时候果实都已收获。最后一个阶段就是青年期

  (18—

  24岁),在每个王国或每个省设立大学,培养

  青年的协调性和意志力。

  第二份答案

  请比较夸美纽斯和卢梭的教育自然观

  1.

  社会历史背景

  卢梭:卢梭生活于十八世纪。当时法国宗教笼罩,社会黑暗,阶级矛盾尖锐,这一切促成了启蒙运动

  的发展。启蒙运动以编辑百科全书为手段,传播新

  知识,宣扬新思想,评判社会。

  尤其卢梭是其中最

  激进的思想家,他极力主张现在的社会是万恶的,不适合人类发展的,教育应该知道人类回归自然,所以出现了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

  夸美纽斯:夸美纽斯生活在新旧两种社会的交替时

  代,新旧思想对他都有强烈的影响。

  文艺复兴,宗

  教改革和崇尚科学的唯实主义不断产生,天文地理

  等自然科学知识迅速传播,但封建制度,神学思想

  仍然占据欧洲主要地位。

  所以,一方面,他具有民

  主主义思想,人文主义,肯定人的智慧,关心人的健康幸福;另一方面,他仍崇尚基督教。

  2.

  哲学基础

  卢梭:启蒙思想,性善论,感觉论,自然主义

  夸美纽斯:人文主义,唯实主义,自然主义,但仍

  然信封基督教与神学。

  3.

  教育的目的卢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

  “自然人”

  卢梭在《爱弥儿》

  中表示,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

  标是“自然人”。卢梭选择“自然人”而不是公民

  作

  为培养的目标,显然是由于他的人性论、社会发

  展观特别是他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他不无蔑视地说

  当时法国的专制国家已经不像是真正的国家,而在

  没有国家的地方是不会有公民的,更不用说什么培

  养“公民”。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

  征:第一,不受传统(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第二,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

  第三,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当社

  会责任;第四,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

  考能力。

  夸美纽斯:P193.矛盾。

  4.

  教育活动的展开。

  夸美纽斯:课堂教学

  卢梭:消极教育

  第三份答案

  相同点:

  教育遵循自然

  夸美纽斯是

  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

  (他第一次

  从教育学的高度拉开了自然主义教

  育的序幕,他提出要培养身体"智慧"德行"信仰

  几方面和谐发展的人

  (深刻地批判了旧学校的种种

  弊病,指出中世纪旧

  学校的根本错误在于违背自然

  (改革教育,必须在各方面都要遵循自然

  (因此夸美

  纽斯提出了

  "自然适应性原则

  #,他试图从自然界中

  探寻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并运用这种规律来指导

  教育实践,他的教育思想和一系列教育原则都是遵

  循自然的主张,都是以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为核心。

  2.教育遵循儿童身心发展

  夸美纽斯相信在宇宙万物和人的活动中存在一种

  共同的秩序,这一秩序保证了宇宙万物的和

  谐发展,而教育也是有自身的秩序的,所以要按照

  自然发展的规律来进行教育。

  卢梭的"自然#主要是

  指一种事物保持其本来面貌"原始倾向,不受外界

  干预,非人为的意思

  (他的自然教育主要包含两方

  面的内容:一是指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

  (二

  是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使身心得到自由发展的教

  育(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个性"束缚儿童自由的封

  建教育,反对经院主义性质的封建教育强迫儿童服

  从封建专制和教会的权威

  (他认为,儿童在生长发

  展过程中,有其节律性"阶段性,而教育的自然适

  应性要求教育应适应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考虑其

  年龄特征,适应其本性实施。

  不同点:

  1.教育目的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为永生做准

  备(教育的现实目的是为现实的人生服务,培

  养具有

  "学问"德行和虔诚的人。夸美纽斯指出,教育的初步价值就是在于对上帝的忠诚和敬畏,热

  爱生命,珍惜今生的幸福,充分利用现实的人生,这才是最好的为永生做准备

  (他反对那种粗

  暴的教育方式,认为那是摧残儿童,是不可取的(他

  主张采用良好的方式来教育儿童

  (在强调教育为来

  世做准备的同时,他又很注重现实的教育,希望通

  过教育培养有理性的人,这是他对于教育目的的论

  述自相矛盾的地方。

  卢梭抛开宗教成分,卢梭深刻地揭露和猛烈地抨击

  了封建教育和经院学校对儿童的摧残,第一次维护

  了儿童的权利,所以,卢梭在夸美纽斯的基础上又

  向前迈进了一步,对自然主义教育的目的也更明

  确。

  2.对象不同

  夸美纽斯的教育对象是全部人,他认为一切适龄男

  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学习

  (就这一点在当时来说是

  具有进步意义的。而卢梭认为穷人是不需要接受什

  么教育的,原因在于穷人们能够从自然的劳动和生

  活环境中接受应有的教育,能自然地成长为人,因

  此卢梭的教育对象主要是针对资产阶级的子弟。

  3.

  年龄划分阶段不同

  原因:

  1.时代背景

  夸美纽斯生活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代,他是欧洲封

  建社会最后一位教育家,同时也是资产阶级新时期

  的第一位教育家,是西方教育史上承前启后的杰出

  人物(夸美纽斯生活的时代正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

  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他意识到新兴资产阶级对

  教育的需要会有所不同

  (宗教对夸美纽斯教育思想

  的影响无疑是最深的,作为一个虔诚的信徒和主

  教,使得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也有很浓厚的宗教

  色彩意味

  (在他的著作中,对基督教的基本信条都

  进行了很完整的表述,因此,夸美纽斯的教育是丢

  不掉宗教色彩的(一方面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崇拜

  自然的态度,夸美纽斯引证自然来反映对违背自然

  的禁欲主义和摧残儿童的经院主义教育;另一方

  面,肯定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同样受着普遍规律

  的支配(卢梭是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运动时期杰

  出的思

  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当时的法国正兴起

  一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启蒙运动,可以说卢梭的成

  长伴

  随着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展开的一场反封建

  斗争

  (18世纪的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全国居民按社会地位划分为三

  个等级

  (统治阶级利用天主教会和僧侣在思想上麻

  醉人民的意识,延伸到教育领域就是法国教会掌管

  当时的教育,进行着残酷和灭绝心智的教育,完全

  忽视了自然的规律和儿童的生长天性

  (学校的课程

  以宗教神学为核心,要求心育高于脑育,德育重于

  智育,教学方法也是强制性地向儿童灌输宗教信条

  和传统偏见,实施严的纪律。

  2.理论基础来源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新教派

  的民主主义和宗教精神"培根的经验论和文艺复兴

  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由于深受宗教和文艺复兴时

  期人文思想的双重影响,夸美纽斯把

  "神道和人道

  结合起来反映在教育理论上,就是既皈依上帝又强

  调现实生活和自然的秩序这样一种矛盾的状态

  (他

  这种宗教与科学并存的矛盾,反映出夸美纽斯力图

  使

  17世纪的教育从神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转向

  现实的美好愿望

  (但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和特定的历史背景的限制,他并没有也不可能真正找到人与

  自然发展的普遍规律,在他的著作

  %大教学论

  &中

  所提到的"自然规律

  #并不是模仿自然秩序得出的结论,而是他本人和前人长期教育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因此他只能牵强地将人类的教育活动与自然

  现象进行类比,使其理论显得有些机械性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主要来源于自然"事物"人为,与夸

  美纽斯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相比显得灵活些,他提

  出的自然主义教育主要是针对

  当时的经院主义教

  育,而不带宗教色彩,在

  %爱弥儿

  &中他按照自己

  的设想培育人,使人类自然本性中的自由"理性"良心得到回归,详尽地阐述了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自然进程,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能力和器官的自

  然发展,尊重儿童的倾向"兴趣"需求,使儿童得

  到自然和自由的发展

  (我们可以认为卢梭的自然主

  义教育是主观的"理性的,而夸美纽斯的自然主义

  教育却被认为是客观的"机械的。

篇六:请对比分析夸美纽斯与卢梭的自然主义儿童观的同与异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卢梭与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理论的对比

  作者:刘彤霞

  来源:《教育界·上旬》2014年第11期

  【摘

  要】卢梭和夸美纽斯都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的发展,但二者的“自然”却并非全都相同。前者主张自然教育从人的天性出发,教育教学要顺应自然,教育要遵循儿童年龄发展的特点;而后者的自然教育思想更多来源于模仿自然原理和其本人的实践经验,因此,更强调教学的原则的自然产生状态。本文通过对比二者之间自然思想的异同,以阐明二者教育理论的鲜明特色。

  【关键词】

  自然;;自然教育思想

  一、自然的概述

  在中国,“自然”一词最早见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老子用其“道”来解释“自然”,它是一种天然、无为的状态,不拘束、不做作、不呆板、不勉强。

  而“自然教育”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一种教育理论。卢梭是其主要代表人物。他秉着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生来具有天赋的自由、理性和良知,教育只要顺应其天性的发展,人们就可以从善,成为善良的正义之人。

  二、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卢梭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反对中世纪封建教育和宗教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抑,批判传统封建教育制度给儿童身心发展带来的“伤害”。他主张用“自然法则”来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教育要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卢梭崇尚“归于自然”的思想,其理论依据源于他的天性哲学。它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它的主要理论:

  (一)教育的原则是顺应自然

  《爱弥尔》开卷就写到“凡是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2]卢梭坚持顺应自然的原则。在卢梭看来,人们生来都是软弱的,愚昧的,因此我们需要力量的支持,需要帮助,需要教育,这种教育来源不外乎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3]在这三种教育中,自然教育是最自然的状态,无须我们去改变,只管顺应便是了,物的教育只有在些方面才由我们控制,而人的教育完全由我们控制,这三者同时顺应于人的发展,互不冲突,才能说教育顺应了儿童的天性发展。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

篇七:请对比分析夸美纽斯与卢梭的自然主义儿童观的同与异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期终作业

  .课程:

  ___中外教育名著选读____学号:

  ___03100241___:

  ___钱曹倩____任课教师:__魏峰__

  姓

  名

  专

  业

  钱曹倩

  小学教育

  2012—2013学年

  学

  号

  课程名称

  03100241中外教育名著选读

  授

  课

  时

  间

  第

  一

  学期

  论

  文

  题

  目

  周学时

  学分

  卢梭与杜威儿童教育观之比较

  简

  要

  评

  语

  成

  绩

  备

  注

  任课教师签名:

  批

  改

  日

  期:

  卢梭与杜威儿童教育观之比较

  南京师范大学

  钱曹倩

  03100241【摘要】:儿童观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程,一般人们认为西方现代儿童观起源于十八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了以儿童为本为的儿童观。到了十九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与哲学家杜威对卢梭的儿童观做了进一步的阐释,认为教育是儿童不断成长的过程。二者的观点存在异曲同工之处,都对于旧式教育进行了批判,但是仔细推敲还是能发现其中略有不同,将卢梭与杜威的儿童观进行比较对于我们认识和构建恰当的儿童观有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卢梭

  杜威

  儿童观

  自然人

  社会人

  卢梭和杜威是西方教育史上能够与柏拉图齐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卢梭的《爱弥尔》,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和柏拉图的《理想国》更是被人们成为教育史上三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卢梭和杜威都从反对传统的旧教育出发,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儿童教育观。在阅读了卢梭的《爱弥尔》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两本著作之后,本文试图将二者的儿童教育观的异同进行粗略的比较。

  一.时代背景与哲学起源之比较

  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在哲学上,卢梭属于性善论者,他认为“人人禀赋善良的天性,若能顺从人的天性,人类就可以进入黄金时代;无奈罪恶的社会扼杀了人的天性,罪恶便笼罩人间。「1」”卢梭在《爱弥尔》中讲到“上帝创造万物都是善的,而人赖于示威,便成为丑恶了。”正因为如此,卢梭才强调“顺应自然”。而且当时的统治者们无不自恃为天之骄子,认为广大的人民群众都是天性冥顽的贱种,都是低下的。卢梭则不以为然,高唱人人性善以此来反抗当时的传统思想和观念。他的这种“天性论”给他的进步的民主政治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他的自然主义的儿童观的哲学渊源。

  杜威是现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是资产阶级进步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现代教育思想的代言人,对于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哲学上杜威反对古典工具主义的“目的——手段”思维方式,认为它重目的轻过程,把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看成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重视事物发展的过程,而不注重事物发展的结果。杜威不把教育看成是一种实现目的的工具,教育更应该是儿童不断成长的过程,是经验的不断改造的过程。教育的过程成为杜威首要思考的过程,教育的目的也

  在教育过程中,无须在教育过程之外寻找一个终极目的来指引教育过程。

  二.卢梭和杜威儿童教育目的观之比较

  卢梭以儿童本位价值的取向提出了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的——培养“自然人”。在当时的欧洲,教会垄断了教育,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学校教育成为残害儿童天性的场所。在卢梭看来,当时专制主义社会里人的本性受到了扭曲,但是好的社会制度可以改变这种扭曲。他认为儿童具有善良的天性,而这种天性却被当时“文明”的社会污染了。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发展儿童的这种善良天性。在《爱弥尔》的开篇他这样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追寻大自然的指引。”卢梭认为自然规律能够支配一切,自然也能够支配人的发展,教育的目的就应该顺应自然规律的要求,培养不受传统束缚,天性自由、身心发展的人。卢梭认为“在自然秩序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纸上。「1」”因此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拿什么去教孩子,使他成为固守某种地位的人,而是要知道孩子怎样做人。他在《爱弥尔》中还指出:“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合他这个人,而不是适合他本身以外的东西”“一般地说,你不要急于达到什么目的,反而可以很有把把握和十分迅速的达到那个目的。”卢梭的“自然人”的教育目的正是实现了这一点。卢梭想要培养的自然人不是我们所想的野人,而是指完全想要他能够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去发现去感受这个世界,除了自己的理智之外,不受任何其他权威所影响,让他能够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发展。让儿童真正成为儿童,不要用成人的标准来看待儿童,否则我们只能培养一批批年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婴儿。

  杜威在早年极其赞赏以卢梭为代表的儿童本位论教育家所提出的由自然提供的教育目的,他直接承袭了这样的教育观点。同时,杜威认为“遵循自然”就会否认教育的社会性,使自然和社会相对立。

  因此杜威的教育观就是“教育无目的”论,这是建立在“教育即生长、即生活、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这一教育本质的认识基础之上形成的。其完整的表述是“教育过程在他本身之外无目的,它是自己的目的。「2」”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渗透在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之中。事实上,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只是对于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纠正,并非根本放弃教育目的。在杜威的心目中,教育是有目的的,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的意旨,实则“在否定教育的社会政治目的的外衣下,又使教师与家长通过所谓符合教育者需要的、能指导学生活动的和眼前的、具体的教育目的来实现实质上是由社会条件、阶级意志所制约的目的。”「3」教育目的只存在于“教育过程以内”,不存在有“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主张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的目的;将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总目的看作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并指斥其为一种外在的、虚构的目的表现。他说“教育本身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才有目的。「2」”杜威巧妙的将其“改造社会”教育目的与“教育除自身以外没有其他目的”的教育目的融合在一起。由此可见,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所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而他所提倡的教育目的实际上是指每一次具体教育活动的目的。

  三.

  卢梭与杜威教学方法之比较

  卢梭在提出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的的同时,也相应的提出了一套教育方法,就是“要顺应儿童的天性,遵循自然而进行”。他认为这是教育的基本准则,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他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个性发展,教育要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强调儿童要在活动中学习。主张要在现实中追求真正有用的知识,要求教师放弃枯燥的讲解,提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学习。

  我认为在卢梭的《爱弥尔》中所体现出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一下四点:

  1.启发式教学法

  卢梭强调要重视孩子的兴趣与愿望,在他看来,孩子最初是好动,后来就变得好奇,“好奇心还要有很好的引导,就能成为孩子寻求知识的动力。「1」”在《爱弥尔》中他多次强调“问题不在于教他多少学问,而在于培养他又爱好学问的兴趣,而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他还认为,经验和知识如果不经过自己的思考是没有用的,只有经过自己认真思考过的东西才是真正有用有意义的。因此首先要启发出孩子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孩子获得真正的知识。

  2.直观教学法

  卢梭认为感觉是知识的门户,把感觉经验视为发展理性的基础,因此极为重视要从外界事物获得直观的印象。强调直观教学原则,反对滥读书,读无用的书。卢梭主张从生活经验中获得教育,比如:爱弥尔学习农业、土壤和种植方法都是通过亲自下田观察以及和农民仪器操作中学到的;又如卢梭认为在孩子犯错误时,要使用“自然后果”法,儿童通过自身经验,自食其果,感到不方便或者痛苦之后就会自己改正错误。

  3.寓德育与生活中

  卢梭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向学生暗示一些道德的内容,认为这种德育的方式更加有益于引发道德行为的发生。反对当时流行的空洞的道德说教。认为这种灌输式的道德教育导致了德育与生活的分离。强调“在培养道德观念的过程中,行动应多于口训。”「1」

  4.因材施教

  卢梭认为,儿童不但与成人有区别,儿童本身因年龄阶段的不同也变

  现出不同的特点,而运用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他把儿童教育期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婴儿期(0-2岁),应进行体育;儿童期(2-12岁)进行感觉教育;少年期(12-15岁)智育和劳动教育;青年期(15-20)进行道德教育。同时,卢梭认为儿童的天赋是不同的,有“高下”之分,他告诫人们“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们做出好的或者坏的判断。”如果我们都能按照儿童年龄和天性、个性的特点去因材施教,就可以培养出有见识,有性格,身体健康,道德完善,有良好修养的人。

  杜威则从“教育无目的论”出发,倡导儿童在活动中学习,从“做中学”,否则教育目的无法实现。他指责传统学校错误的把教育理解为“告诉和被告诉的事情”,这种不调动儿童内在动力而采取“填鸭式”灌输知识,无异于强迫盲人去观察这个世界的气象万千。杜威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的是“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而不是考虑以“儿童”为中心,传统的教学中,教材与教学方法分离,课程同样也与教学方法对立。

  杜威所提出的“从做中学”实际上是一种在经验的情境中思维,就是针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进而可以在发现问题之后解决疑难,回答问题,与此同时,也就培养可儿童的智力。由此可见,思维其实是杜威教学方法的核心。他十分重视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培养思维的“五步法”,并且指出这“五步法”可以灵活运用,依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而有所改变。杜威论述“做中学”“合乎学生兴趣”强调的就是教学手段,认为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培养有益于学生发展的兴趣,而不是从学生现有的兴趣出发,这是教育的内涵。作为教师主要就是培养儿童的这种思维的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维来获得知识,设置各种情境来实施教学,达到教学的目的。“传递有价值的内容”和“利用自主的方式获得”是教育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一个强调的是内容,一个强调的是方式。「4」杜威认为传统教育过于重视传递有价值的内容而忽视了内容传递和获得的方式,应该做的是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

  四.“自然人”与“社会人”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论述到卢梭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这里再简要介绍一下,他认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儿童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呼吁人们不要把孩子当成管教的奴仆,也不要将他们看做成人的万物。他进一步指出教育有三种: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的教育。当这三种教育互相冲突时,儿童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当这三种教育和谐一致时,所受的教育就是好的。他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展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到自然中生活。

  这样的教育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性,将“社会”与“教育”对立起来。而杜威恰恰想到了这一点。

  杜威认为传统的教育有三大弊病:教育与社会脱离;教育与儿童脱离;理论与实践脱离。杜威进一步将教育定义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教育,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我们可以知道杜威的社会理想是民主主义,那么培养民主社会中新的社会人则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将社会改造和教育联系到了一起,杜威发现了作为“社会人”的儿童,认为“儿童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在“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杜威认为民主主义中的“社会人”应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具有民主理想和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能力;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具有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能适应变化迅速的现代社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合作意识,服务精神;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能为社会发展尽力。”「5」较之于卢梭,杜威更加强调了儿童的社会化,努力的使儿童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相互协调。社会环境能通过个人所从事的活动不知不觉的发挥教育的影响,塑造个人行为的智力和情感的倾向。

  五.“天赋自然生长论”与“教育即生长”

  卢梭和杜威的儿童教育思想虽有相似之处,但是两人在看待“成长”方面有所不同。

  卢梭的“自然生长”“归于自然”的思想,其理论依据源于他的天性哲学。卢梭在《爱弥尔》中所说的“自然”是指人的才能与器官,也就是人的天性。所谓的“顺应自然生长”,就是指保持事物本来的面目,原始倾向,非人为的,外界不加以干预的意思。卢梭是要以发展儿童的“内在自然”为中心。

  而杜威则不同,他发展了卢梭“天赋自然生长论”,认为“生长是自然的过程。”认为儿童的生长,都是以天赋的本能为基础的,而不是外铄的。生长就是天赋本能的继续发展,生长有着它自己的规律。但是杜威更强调了“生长”不单单只是顺乎自然,更加强调生长的动态性与环境的互动。儿童的生长是一种从“未成熟”到“成熟”的过程。「6」在杜威看来,未成熟的人具有可塑性。儿童的生长应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样的生长要与环境进行互动。人具有的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生长是“天赋本能”的继续发展。

  六.对于儿童“自由”看法之比较

  卢梭和杜威都认为要顺应儿童的天性,但是两者对于儿童的“自由”的看法是

  不一样的。

  卢梭反对在儿童的心灵成熟之前向他们灌输本是成年人的要求,一次来摧残儿童的心灵,认为取代这种传统教育的方式只能是遵循自然的教育。卢梭在尊重儿童天性的基础上,倡导儿童率性发展,也就是主张儿童自主发展,教师和家长不要过多干预。因此在《爱弥尔》中,卢梭提到:“最初几年的教育应该是纯粹消极的。他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提出了再儿童时期实行“消极教育”的方法。实际上这是讲成人与教师教育中心的位置变成儿童中心,儿童不再被动受教,教师也不再主宰一切。卢梭还创造性的提出了“自然后果”的教育方法。当儿童由于不小心打破了房间的玻璃后,成人不要急于的修好玻璃,而是要让儿童在房间里彻夜感受严寒的刺骨,就算他因此感冒也不要紧。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意识到自己玻璃这个行为是错误的,以后也不会再犯。

  但是杜威对“自然后果”的教育方法并不十分认同,他认为自由不是放纵,儿童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自由。儿童既要有自由,也不能没有纪律。“自由若不加以限制,就是自由的消极方面,其价值仅仅在于他是一种取得力量的自由的工具。”「7」杜威在强调“儿童中心”思想的同时,也并不同意教师采取放手的政策。他之处在强调儿童“自由”的同时并不是桌儿童的行为完全不受外界的约束,可以随意放肆的自由活动,而是要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活动。儿童个性自由同时也要受到一定外部的控制。

  卢梭和杜威的儿童教育思想在哲学根源,教育目的观,教学方法等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但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卢梭的“自然人”的教育思想再到杜威的“社会人”的教育思想,可以说两位伟大的教育家都是侧重于儿童的“现在”。如果说卢梭的教育思想更加关注家庭教育的话,那么杜威则更加注重儿童的学校教育。两者之所以在教育思想上有所不同那都是源于他们各自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不同的理论基础。

  卢梭生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和初步发展时期,教育思想的反教会反封建思想在当时大为流行,他的“人性本善”为基础的“天性论”,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的论和“适应自然和儿童天性”的教育方法论等等思想无不体现着当时政治革命和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而杜威生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成熟的时期,教育思想的改良色彩很明显,其实用主义的哲学思想,“教育无目的”的教育目的论和在“做中学”的教育方法论也是将当时的社会改良思想发挥的淋漓尽致。他们的理论都是基于当时的社会和教育现实也都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求,指引了当时教育的发展方向。

  18世纪的卢梭第一次饱含热情的呼吁“把儿童当做儿童看待”,重建了人们对于儿童的看法,解放了儿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论”是对教育理论哥白尼式的革命。杜威在卢梭的基础上完全解放了儿童,剔除了教师和成人对于儿童的束缚,让儿童在本能的基础上,在独立的过程中进行独立的思维与创造。毫无疑问,卢梭和杜威的儿童教育思想在尊重儿童主体性上是一脉相承。人类的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度过了不同的阶段。从卢梭到杜威,尊重儿童、尊重人性的呼声必将沿着他们的脚步不断往前发展,不断前进。他们的教育理论对世界的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都具有巨大的甚至划时代的意义,至今仍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仍然能够在教育改革的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法】卢梭著,李平讴译

  爱弥尔【M】..商务印书馆.1985「2」

  【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

  民主主义与教育【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3」

  百度百科

  “教育无目的论”

  「4」

  【中】李朝军

  卢梭与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2008「5」

  【中】吴式颖

  外国教育史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6」

  【中】单中惠

  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思想【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7」

  【美】约翰·杜威著,姜文闵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篇八:请对比分析夸美纽斯与卢梭的自然主义儿童观的同与异

  夸美纽斯与卢梭的幼儿教育思想试析

  【摘要】夸美纽斯和卢梭皆是世界教育发展史中“里程碑式”的“璀璨明珠”,其教育思想不仅在17、18世纪的西方教育界先后掀起“开天辟地”般的狂浪澜潮,更是锤炼百年,万人敬仰。虽“金无赤足”,但扬长避短,受益匪浅。立足幼儿教育,品析大家思想,笔者试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遵循原则和主要内容方面综述概括,取其精华。贻笑大方。

  【关键词】夸美纽斯

  卢梭

  幼儿教育

  自然教育

  幼儿教育如同破晓寒更时凝聚的露珠,圆滑润和,则晨曦如透,流光溢彩;反之,则日光稀疏,支离破碎。根据人的年龄阶段划分,幼儿教育主要是指针对3~6岁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它是学前教育的后半阶段,与婴儿教育紧密衔接;而后紧随初等教育,乃是人生中毋庸置疑、至关重要的一个教育阶段,它不仅关乎儿童当下生息成长,如性格雏成、智慧启迪;更是对其一生身心发展、社会存处等方面影响深厚、意义深远。研究幼儿教育,不仅是在摇篮中浇灌萌芽,更是对其生活征程的行囊备检。幼儿教育自古有之,但形成体系并不断完整求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历代历年教育思潮此起彼伏,教学风气此消彼长,教育大家各领风骚。从夸美纽斯看到卢梭,从“教育适应自然”的根本性原则的一记雷鸣到“自然教育”的继承革新;从众生众识的泛智教育到在社会中培养“自然人”的目的所规;从教育的阶段划分、学制贯彻及相应教学内容、方法到“儿本位”的首披台光,自然教育下新的过程安排??通读经典,细究幼教。感悟大家教育思想中的日精月华,承上革新、启下成规的匪浅教育意义,综合各方,着眼现实,重现浅析。

  由于在夸美纽斯的教育阶段划分中,0-6岁即接受幼儿教育;而卢梭则根据自然教育的明迹,认为应对0-12岁儿童采用消极教育。本文打破阶段界限,力求保证其教育划分的内容充实、原则落实、思想有实,而采用分而述之、各成一家的方法,从对幼儿教育重要性认识、教育所依原则以及主要内容等方面展开概述,试成文章。

  一、夸美纽斯的幼儿教育

  (一)、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

  幼儿时期是大脑生理发展的最快时期,也是智力开发、激发潜能的最佳期;幼儿时期还是儿童尝试建立自我评价机制、培养健全人格品质的关键期;亦是正处于特殊的性心理发育阶段——“性蕾期”前后形成性别意识、定位性别角色的决定性时期??幼儿接受教育的有无或质量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到儿童今后学习

  中奠基知识和必要技能、方法的掌握,也对儿童一生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生活弥足轻重。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出对教育内涵的进一步透彻领悟、教学体系的进一步理论完善,也表现出对人本意识和终身发展理论的进一步落实,以及发展。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于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个从学前教育到大学高等教育的年限整齐划一、任务分配明确、互相紧密衔接的完整学制,也是西方教育史中第一次将幼儿教育划入学制系统。他根据儿童自然成长的年龄特征,将教学过程分为承上接下的四个时期,每期六年,各设学校:幼儿期,即出生到六岁,受教育母育学校;少年期,六岁到十二岁,入国语学校;青年期,十二岁到十八岁,就读于拉丁语学校或文科中学;十八岁到二十四岁,上大学或高等学校接受深造。教育遵循自然原则,从人类一生的春天——幼儿时期开始,循序渐进,从小至大,以期系统获取人类的全部知识。而在夸美纽斯论著《泛教论》的手稿中,他更加细致地将人一生的教育分成七个时期:胎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青年期、成年期、衰老期,提出对人的教育应从在生命初孕时就开始,体现了其对胎教和幼教的重视。

  生命之初,无字之重。胎儿教育往往因为生理测查手段的较为乏善和相关身心发展理论的权威欠缺而并未给予普遍的足够重视。古希腊教育思想家柏拉图曾在此问题上做过较为细致的论述,夸美纽斯在承袭他的观点的基础上提炼己见,体现其初步的胎教思想:母亲要生育一个“完善而健康”的婴儿,在孕期就要特别注意“保护自身的健康而不致于伤害子女”。这里的健康既包括身体健康的维持,也包括心理健康的维护。具体而言,孕妇要注意节制生活、合理饮食、谨慎行动、妥善处理休息和工作间的时间分配,切忌沉溺于懒惰停顿而疏于自制。

  其次要畅舒心情,保持心境稳逸、积极,避免焦躁、悲观或激动情绪的发生。夸美纽斯提出孕期母亲要保持身心健康,以保证自身怀孕、分娩的安全顺利以及婴儿状态良好的发育成长,这是科学可查的。然而他将自己根深蒂固的宗教思想贯彻其中,认为胎儿是上帝所赐,孕妇应该满怀虔敬和至诚感恩“专心致志、更加虔敬并以最热烈的祷词,每日恳求上帝将她所怀的完善而健康的胎儿显示出来”的思想则是不完全可取的。

  家庭是婴儿呱呱坠地、降临人间后开始生活的最初场所,也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不仅作为无微不至关怀照料着儿童生活的家长,也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尤其是母亲。夸美纽斯根据教育适应自然的根本原则,提出人生最初六年因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创造力,乃是一生教育的黄金时期,受教良好,则获益终生。正如一株要长成繁枝茂叶、最终结出累累果实的苹果树,它必须经过技术娴熟的园丁从幼苗时期就开始的精心培育,才有可能盛收金秋;“人在其身心最早形成的阶段中,就应当这样来塑,使其成为终生应当成的那样”,人体各器官在幼小时期柔韧性强、可塑性大,容易接受外物呈现在它跟前的影象,也就容易对幼儿施以训练、接受训导,并且影响深远,贯彻一生。儿童长大后要成为“理性的、有德行的、有虔信的”完人,就必须从“婴儿在母亲膝下转”就刻不容缓的开始,对其进行连续不断、循序渐进且妥切合适的“训练和教诲”,自始至终遵循适应自然的教育原则,培养出和谐发展的博学、美德、虔信的人。夸美纽斯认为:“任何人在幼年时代播下什么样的种子,那他老年就要收获那样的果实”。可见夸美纽斯充分认识到幼儿教育在人身心发展的基础之上、按照一定的指导原则,根据相宜的教学内容科学开展的匪浅意义,故将其纳入教育体系,加以完整。

  (二)、幼儿教育的理论基础或原则

  1、自然适应性原则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夸美纽斯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原则,贯穿始终,藤衍其上。教育要适应自然演进、人事变迁的普遍规律,遵循自然万物自然而然所以然的发展普遍“秩序”或“法则”。

  日升月移、春去秋来、花谢花开、云卷云舒;抑或鱼游鸟翔,电闪雷鸣,自然种种,无论静之结成构造,动之彼此协调,都依照一定秩序,遵循一定的规则。以此类推,人之为人,作为自然存在的一部分,他的机能构造、动静往来也应遵循自然的普遍秩序,更何况生命历程中必经的幼儿教育活动。正如鸟类选择在气候温宜、万物复苏、春回大地之时而非冽冽寒冬或者烈烈炎夏孵化繁殖,园丁选择在晴空万里、阳光明媚、朝气蓬勃的春天种花植草,那么,适应自然的教育就应从人类的春天即幼儿时期开始。此外,教育要适应人的自然本性,即儿童的天性、年龄的特征。夸美纽斯认为:“我们的格言应当是:凡事都要跟随自然的领导,要去观察能力发展的次序,要使我们的方法依据这种顺序的原则”。儿童有其自然发育成长的普遍规律和个体差异幼儿教育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天性倾向、个人兴趣和特殊要求,不让幼儿“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幼儿自然本性的共同性表现在幼龄阶段儿童都有共同的天性倾向、身心特点,也表现在儿童与生俱来、未经败坏、纯如璞玉的先天素质基本上是一样的:人人都有接受适宜教育的基础和得以发展的可能——无论男女“具有同等敏锐的悟性和求知的能力”,不同性别的儿童都必须接受良好的启蒙教育。个别差异主要是指“在幼年期所有儿童的天赋能力并不是同等的”,即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致使有的儿童天资愚钝,有的则聪颖敏慧,有的长于此技,有的则短于彼能。因而教育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

  古希腊学者柏拉图提出对幼龄时期儿童应给予格外重视,施予不同于其他生长阶段的适宜教育。之后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教育哲学思想。他最早明确提出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的主张,且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这是科学儿童观的萌芽,也是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端倪初现。但明确把教育适应自然作为一条贯穿发展始终的教育原则,尤其是把它看作幼儿教育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性原则,夸美纽斯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2、泛智教育理论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之扉即阐明教学活动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泛智思想。通过泛智教育,作为可教的人类即可学习对现实生活有益的百科全书式的广泛而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以此发展无限的智慧可能,从而成为身体、智慧、德行和信仰和谐发展的新一代人。面对幼儿教育,夸美纽斯指出:“树木刚一生成便长出日后成为主干的嫩枝,在这最初的学校里面,我们也必须把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所当具备的全部知识的种子播种到他的身上”1。泛智教育理论下要求对儿童施以内容尽可能广泛的教育,使他们掌握现实生活所必须的一切有用的、并能为长大后学习各门科学知识奠定最初步的基础。其次,教育面对的是“一切人”,幼儿教育也应当将一切生活初步的基础知识面向所有城市、乡村的男女儿童。每一个家庭,不分贫富贵贱,不论等级低位,都应设立母育学校——母亲对学龄前儿童实施良好家庭教育的场所。所有家长尤其是母亲都应该是儿童最初的启蒙教师,都应具备充分的生活常识和教育技能。另外,将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第207页.

  这一切付诸实践需要遵循自然原则对正确、有效的方法进行探索和掌握,即通过有效说服、赞扬强化等循序渐进的方法,激励儿童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自始至终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自然生长规律,使教学变得“迅速、愉快、彻底”。

  3、直观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

  从泛智教育的理念出发,在自然适应的原则上,夸美纽斯总结出一套教学原则,视为圭臬。

  夸美纽斯认为人的认识始于感官:“存在心理里面的事情是没有不先存在于感觉里面的,所以心智所用的一切思想的材料全是从感觉的来的”1,即“知识的开端永远是从感官来到的,所以智慧的开端当然不只在于学习事物的名目,而2在真正知觉事物的本身”。故而“在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在视官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在听官跟前;气味应当放在嗅官跟前,尝得出和触得着的东西应当分别放3在味官和触官跟前??”。因此,他主张学习要从事实出发。夸美纽斯指出对儿童的教育应由儿童自主自觉对事物本身或者直观模型进行实际观察和思考理解,从而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形象的烙印在儿童的感知中。即从感觉论出发,提出和论证了他视之为一切知识的起点、一切教学的基础的教学的“金科玉律”——直观性原则。

  夸美纽斯认为:“大自然并不跃进,它只是一步一步的前进”。教学必须按照一定的秩序和阶段划分逐渐进行,从易到难,由繁至简,从未知到已知,由具体到抽象。幼儿教育也应稳扎稳打,逐步发展,“使事物在心灵间留下印象;使孩子养成快乐学习的观念;使他们学会初步的阅读”,过程中不加以强求,通过说服、鼓励等行为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如攀登金字塔般一足一阶、脚踏实地地向上,即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这种直观性原则与循序渐进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相济为用。为幼儿的身心发展提供了更加切实、有效、可行的科学基础和实践指导。

  (三)、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

  夸美纽斯指出幼儿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体育、智育和德育奠定儿童体力、智力和道德发展的基础。在婴儿期,夸美纽斯提出母亲要坚持母乳喂养,精心护理婴儿,为他们提供舒适、安全、卫生的成长坏境和自然、适宜、温顺的养育方式,在保护子女身体健康发展、生理逐渐趋于成熟的的同时,建立良好情感联结尤其是亲子关系,以期为后期儿童社会认知、人际交往等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生理前提。

  在体育上,夸美纽斯认为:“一种愉快的心情就是一半的健康”,因而提出“幼儿每天的锻炼和娱乐也是必要的”,合理安排幼儿作息时间,通过直接接触或者自然环境再设等为他们提供充实的游戏刺激或足够的娱乐活动,在舒畅心情、调节情绪的同时加强儿童体质锻炼,达到体育目的。

  在智育上,夸美纽斯认为学龄前儿童应当接受百科全书式的家庭启蒙教育,父母尤其是母亲要教授给幼儿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初步知识并教之认识上帝,心生敬爱。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为0-6岁儿童制定了一个涉猎广

  1.2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第141页.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第142页.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第141页.

  泛而详尽细致的教学大纲,内容涵盖玄学、年代学、几何学、修辞学、物理、天文、地理、历史、政治、音乐、语言、道德(伦理)等各个学科领域中儿童尽可能能够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内容。而他在《世界图解》中更是勾勒了一个几乎包罗万象、周详完备的知识内容,几乎涉及了天上地下举凡所知:“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书篇幅不大,可是却对整个大干世界、全部语言作了简要的介绍,给各种事物配上了画图,给予了名称的描述”。根据其直观性教学原则的感觉理论出发点,“对这种年岁进行教导的主要媒介应当是感官知觉”,尤其是视官知觉。夸美纽斯提出:通过引导儿童对事物进行主动观察和接触,能够把外界事物的印象准确、牢固地印入儿童心灵;直观的强烈刺激又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探知兴趣,消解学习压力。因此,引导儿童自主自觉感触外物,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是幼儿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此外,夸美纽斯还要求教学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凡是超出了他们的理解的东西就不要给他们去学习,”不同儿童——不论是否处于同一阶段,其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是有所不同的。培养儿童认识和了解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现象、规律及初步原理的推知;使用所学基础知识进行日常实践,应付生活需要;对第二天性——德行坚实立基,遵守真理;懂得基督原则,敬爱上帝,让“耶稣的智慧与身量,并上帝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起增长”。

  在德育上,夸美纽斯指出:“德行应该在邪恶尚未占据心灵之前,早早就教”。他强调牢固掌握德行的初步知识,注重培养儿童勤勉俭朴、诚实仁爱、谦恭有礼、尊老爱幼、乐善好施、公平正义等优良品质和行为习惯,尤其重视儿童节俭、勤劳、仁爱的品德养成,认为这是人一切“德性”的根本。在方法上,他说:“孩子们容易从行走学会行走,从谈话学会谈话,从写字学会写字,同样,他们可以从服从学会服从,从节制学会节制”,故而强调榜样起到为幼儿提供具有优异德行的模仿对象的作用,正因儿童天性如此,家庭要有良好的家风,父母、保姆等儿童所触都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即“在儿童面前为他们提供一个永久的、优良的范例”。其次,夸美纽斯同时也强调通过给予忠告、约束行为和必要的惩罚来促进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他认为行为上的教诲和规则是养成幼儿优良品德的必要途径和手段,是对模仿的强化和补充。而使用体罚在内的惩罚是为了使儿童对自己的过失行为深刻反省,避免再入误区的有效方式。这一观点是与夸美纽斯的人道主义思想相背而驰。夸美纽斯的道德教育还保留着宗教的道德观,德育论述上也常采用“新瓶盛旧酒”的方法蒙混观点,虽然在追求和谐、施以德育上采撷颇多,但有所短缺也不容忽视。

  二、卢梭的幼儿教育

  (一)、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

  “树木的成长依赖培育,人类的成长依赖教育??我们出生时所缺乏的一切,我们长大所需要的一切,全都依赖教育刺激”1。教育使人身心和谐发展,成为体魄强健,心智发达,道德高尚,处事干练,完全适应瞬息万变的世间风云,拥有自己的自然宗教和信念的新人、完人、自然人。而“我们的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从影响

  1.让·雅克·卢梭.爱弥尔【M】.彭正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第2页.5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1。理想和谐的教育必须让自然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三者融而为一,达到培养社会中的自然人的目标。

  “教育始于生命的诞生”。人一出生便是自然的学生,理所当然地接受自然的教育,逐渐长成自然所期望的自然人。所谓自然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各阶段相齐步。卢梭的自然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在广义的自然教育中,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教育的四分期:0-2岁为婴儿期或家庭保护期,教育应以身体养护、体质锻炼为主;2-12岁为儿童期,亦即“理性睡眠期”,教育应以训练感官、丰富经验为主;12-15岁为少年期,教育应以智育和劳动教育为主;15-20岁为青年期,教育应以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公民教育为主。其中0-12岁的教育即为卢梭狭义的自然教育。在卢梭眼中,儿童初降人间,纯净透彻,保留着最本真、最原始、最美好的人的天性,但天生的柔弱昭示他们容易被污浊,被误导而迷失,成为四体不勤、满嘴之乎者也而肚中空空如也、狂妄自大、暴躁虚伪、处处受缚、不堪一击的“花瓶式社会人”,故而自然原则下的幼儿教育乃是婴儿呱呱落地后的当务之急。

  在《一个孤独的散步人的梦:第九次散步》中,卢梭说道:“如果有人认为《爱洛伊丝》和《爱弥儿》是一个不喜欢孩子的人写的,那肯定无人相信”。卢梭发现儿童,给了儿童应有的教育地位,给了童年应有的阶段重视,给了幼儿教育全新而必然的理念革新。在卢梭的幼儿教育下,儿童身强体壮、身心健全、天真烂漫、自由奔放,为今后的理性培养和生活教育都打下了坚不可摧的基础。

  (二)、幼儿教育的理论基础或原则:

  1、自然教育理论

  黑格尔说:“休谟和卢梭是德国哲学的两个出发点。”卢梭的自然教育正是从他的自然主义哲学观出发的,他认为由于上帝的恩赐使人类生而禀赋着由自由、理性和良心所构成的天性是善良的。《爱弥儿》开篇明义的写到:“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都变坏了”。人的初始状态,自由自在、别无长物、一无所知、善良仁爱、平等正义、单纯快乐,一切顺其自然,即为自然人。而在不断适应社会、融入主流、组建集体的过程中,“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一切加之于我们身上的社会制度和习俗都将会戕杀他的天性”。所谓自然教育就是以发展人之为人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中心,使人的自然天性得以充分发展,个人潜能得以充分实现的教育。教育的职责便是培养社会中的自然人,最高目的即为实现和维持自然人的自由。人的教育或物的教育,都应以追随自然教育。“观察自然,遵循他给你的道路前进”。因此,幼儿教育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依照儿童内在发展秩序,以儿童的自然本性为依据,通过自然和谐的教育,使儿童身心得以顺利地发展,这就是自然教育观在幼儿教育中所奉行的宗旨。

  与自然教育理论相适应,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是其自然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卢梭指出:“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它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滕大春在《卢梭和他的爱弥儿》中解释为:“所谓消极教育就是不给儿童养成品德,却防止儿童趋于邪恶:不教儿童以知识,防止他们产生对于事物的误解。”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消极教育特定的对象是处于0-12岁的儿童;第二,此“消极”非彼“消极”,而是不妄为、不多为的自然教育,儿童的自然

  1.让·雅克·卢梭.爱弥尔【M】.彭正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第2页.

  成长并不是排斥成人的积极引导,也不是任其自然想当然——根据“自然后果率”,他的一意孤行必然会受到“自然惩戒”,而是尽可能让儿童在自然的环境中按照自然的步调接受自然的教育,保持身心愉悦,健康成长;第三,此期教育的首要、重要任务是对儿童身体的养护和锻炼,培养儿童自由舒展的心性,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为今后的身心发展、一生生活奠定良好的生理基础。

  再者,卢梭在1762年至巴黎博蒙大教主的信中写道:“我们身体的各种器官是我们用来获取知识的工具,在用他们去获取知识之前,一切旨在促使它们趋于完善的教育,我皆称之为消极的教育,它将通过感官的锻炼,为理性的发展做准备。”卢梭从感觉论出发,承认感觉是知识的来源,理性知识成于其上,儿童感官需要从小加以训练巩固,逐步提高,已保证感性理解的成熟,为理性理解打好基础。这就体现了卢梭唯物主义因素之上的人性观。

  2、正确对待儿童、尊重儿童天性的教学原则

  卢梭儿童观的提出和确立在教育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恰似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他以“把儿童看作儿童”的观念革新了儿童教育观,实现了教育的重心转移,确立了以儿童为中心的自然教育体系,启迪了裴斯泰洛齐、康德、杜威等一批近现代教育家并传承至今,意义匪浅。

  卢梭指出:“每一个年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完美,都有它特有的成熟状态”。“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儿童看作儿童”1。卢梭对自小开始的理性启蒙的“远虑”观念,即“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社会认识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我们从来没有设身处地地揣摩过孩子的心理,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思想,我们拿我们的思想当作他们的思想”。教育应当给儿童主体它应有的地位,把童年视为童年,把孩子看作孩子。因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2,因为遵循自然的原则,“对孩子们讲体力,对成年人讲理性,这才是自然的秩序”。

  正确对待儿童,尊重儿童天性是卢梭儿童教育思想的主旋律,他反对为了所谓遥远将来的幸福生活,或堂而皇之地打着“将一切不良倾向消灭在摇篮中”中的旗帜,而对儿童施加超越其身心发展水平,驯化自然美好的儿童天性的“野蛮的、束缚的、痛苦的”灌输教育。卢梭倡导:按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自然要求进行以激发儿童兴趣、启发儿童自觉、开发儿童潜能而非重复无意义的填鸭式强迫教育;为儿童现有的学习能力、理解水平以及执行任务的可能而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儿童时期则以身体的养护与锻炼、感官的训练和感觉的使用为主;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顺序稳步、适度的开展教育,不急于求成,不阻碍延误,循序渐进,事半功倍。

  3、主动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

  自然主导,儿童主体,教育主动。卢梭对传统教育中教育内容千篇一律、教学方法呆板刻意、教师地位高高在上、学生学习按部就班等提出强力质疑和批评,1.让·雅克·卢梭.爱弥尔【M】.彭正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第31页.2.让·雅克·卢梭.爱弥尔【M】.彭正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第44页.

  他强调应把教育对象置于教育过程的中心地位,给儿童应有的教育,把教育真正变成自我的教育。他指出:“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而不是去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儿童自身应该是:“他比任何人都更应该依靠他自身”。而教师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准绳,他的责任是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不是给孩子灌输教育已达到某种当即立显的教学成就,而是立足长远教导他们自己去发觉足以受用终身的知识;不是替儿童生活,而是让他们学会自己生活。

  卢梭指出:“多给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少给他们养成驾驭他人的思想,让他们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认为这样长大的“成熟的儿童”是在充分享受了童真快乐的美好时光的同时达到完满成熟的境界,在获得儿童理应的理智的同时,也获得了健康体质许可他所享有得快乐和自由。即对幼儿要进行弹性培养。日本早期教育之所以广为人知、风靡世界的秘决之一就是:“给孩子自由,让他们去想、去说、去做”。这是一种可伸可缩、留有余地的教育,是一种不按要强求、即刻结果的教育,是一种立足遵循自然原则、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而行的教育。

  教育要适应自然,即自然法则下保持人之为人、独一无二的完美天性的必须;儿童之为儿童所拥有的自己特殊、不容忽视的人生存在和教育地位;以及人的普遍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教育要遵循自然发展的脚步循序渐进、有迹可循的进行;教育要充分意识到儿童的特殊性并因之而生;教育要认识到“龙生九子,子子不同”,因人而异,因异而教。这是卢梭自然教育理论在教育原则、教育目的、教学过程等中的具体体现,是对他教育思想的自然哲学来源的遵从。

  三、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到:“我们生来柔弱,所以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无助,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愚昧,所以需要判断力”1。仰仗教育,人而为人,儿童学会如何是一个儿童。

  婴儿期和幼儿期的教育,主要以身体养护为主。卢梭对胎儿教育并未有给予明细关注,他的教育阶段始于出生之后、襁褓之中,教育最初即着眼于“问题不在于防止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在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嗷嗷待哺的婴儿柔弱无能,但韧性可教。在心理方面,“他没有任何思想,没有任何心情,几乎没有感觉”;在身体健康方面,卢梭接受洛克:“健全精神寓于健康身体”的思想,认为健康身体是精神发展的物质基础。卢梭倡导自然而生、自然之中、适度稳妥的养育方式,如不对孩子包裹襁褓,鼓励婴儿自由活动;坚持母乳喂养,温水洗澡并逐日降温,加强体质锻炼,健全身体发育发展;通过习惯养成,消除恐惧心理;支持行动探究,发展感官感觉;分辨啼哭原因,敏感谨慎回应,适时正确的给予回馈;精简词汇、清晰发音、重复给予语言刺激来锻炼言语;不管是行走、言语、饮食等各方面的同步发展,均不可操之过急,而使之自然发生,逐渐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幼儿生命力旺盛,朝气蓬勃,不断向外扩展,这时的孩童渴望通过一己之力改变事物以证明自己的力量和存在,破坏性行为的肆用使得他表现出蛮横无理、上天入地不服管教的特点,按照自然的指示,父母于此的教育应该遵循以下四种原则:(一)鼓励幼儿全力使用已有力量(二)一切有关于生理的需要都应该得到弥补(三)而只有当这种需要生于自然,绝不是遵从欲望支配或异想天开(四)在幼儿尚未学会包裹伪装、隐匿想法,最本真外露、纯洁无瑕之时判断他们的需要来源,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才给予必要的帮助。在为婴

  1.让·雅克·卢梭.爱弥尔【M】.彭正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第2页.

  儿所提供的适宜成长环境——并不是藏娇金屋或恒春温室,而是一个自然、自由、自在的成长环境——这里远离城市的车水马龙、熙攘人群、虚情假意;这里有流通新鲜的空气,宽敞欣怡的空间,质朴直白的人家,即贴近自然的农村之中,重点鼓励婴儿自由自在的舒展四肢,活动身体,锻炼体格,提升身体素质,为今后各方面发展健全、适应生活种种打下稳固的生理基础。

  儿童作为一种独一无二的精神存在,卢梭指出:“要爱护儿童,要促进他们嬉戏,促进他们快乐,培养他们的美好本能”。处于“理性的睡眠期”,“孩子意识不到他的地位,也就不能站稳他的地位”。卢梭认为如果儿童对权力支配和索取、奴役左右的思想初露端倪,那么他就已经和自然教育天人两隔。故而儿童教育中最困难、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让儿童知道自己的柔弱和对成人的依赖,明确自己所获得的关怀和扶助来源于周围的恩赐而不是他的特殊“想要”,接受行为本身的惩罚来维持只对于物的需要,杜绝受役于欲望而使精神和道德败坏。让儿童自由的奔跑、接触万事万物、感受目之所及、拥抱自然、自然成长;让儿童体验微小的痛苦以维持精神的谨慎;让儿童积极锻炼身体以培养灵活的心智;让儿童每一种感官都能接受训练以期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人最初的自然活动源于他努力应付周围的一切,源于探究与他相关的不同物体的感觉的性质”。他获得了成熟的童年可能的理性,为数不多但是明朗确定的观念,充分享尽了自然所允许的自由和快乐。

  三、从夸美纽斯看到卢梭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西方教育发展史上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它的产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家力图进行教育理论科学化,也反映了人类在认识自身本质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夸美纽斯与卢梭各自活跃在不同时代,相异社会,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并将其融会贯通于整个教学理论,渗透在各个原则以及方法措施中,于西方教育史上开创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高潮涌动,对后世教育留下浓墨重彩的思想之瑰。夸美纽斯相信宇宙万物之所以得以和谐发展,是因为“秩序”潜在其中、引导行进,教育也是有自身秩序的,教育就应该遵循这样的自然规律;他提出儿童的教育应当以人的自然本性和发展规律为出发点,教育应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教学自始至终要按照学生的发展阶段及已有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不应该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则。卢梭的自然教育是对原始倾向的维持和社会生存的适应,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个性、束缚儿童自由的封建权威教育。他认为儿童在生长发展过程中,有其节律性和阶段性,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就要求教育适应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以及自然进程中个体的差异。

  在他们的自然主义教育中,教育埋头前进,首系自然,始终遵循自然普遍规则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到个体差异而因材施教等对自然的适应;提出通过感官自主自觉认识世间百态千姿,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智慧的直观性等等一系列的教学指导原则;以及幼儿教育在教育中的定海之柱般影响深远、蔓及一生的重要性认识,这种种的一再传承出其有因。但是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为永生做准备,教育的现实目的是为现实的过渡的人生服务,培养具有“学问、德行和虔诚”的人。卢梭的教育目的则就是培养“自然人”的自由。于此,教育在遵循自然及其发展规律、强调教育的自然适应性、思及幼期教育对后生的影响、倡导教学过程中走进自然、亲历亲为上相承,而从不同的价值观念和

  追求目标出发,夸美纽斯的自然理论下的幼儿教育是全知全能的,学其无所不包,成其“小小天才”,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过于呆板堆积,方法也显得死气沉沉;卢梭的幼儿教育则是其在乌托邦式的教育畅想中的底色神来之笔,强调在自然环境中开展自然的教育,一切无为而为只是为了发展身心,奠定基础,理想中的教育缺乏可行性和实践支持,显示出对儿童的教育完全可控的过分信心和对幼儿发展的低估。而着眼教育的主体——儿童,卢梭深刻揭露和猛烈抨击了封建教育和经院学校对儿童的摧残,第一次旗帜鲜明地维护了儿童的权利,呼吁给予幼儿教育更多的生活适应,给予幼儿充实的成长空间本就在夸美纽斯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对自然主义教育的目的和价值导向也更加明确。他对儿童在人生阶段中不可忽视的特殊地位和教育中主体主动的认识和倡导,在幼儿教育的发展中如春雷诈降般惊觉:儿童之为儿童,不是未来大人,不是玩具傀儡,儿童便是儿童。

  四、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幼儿教育在我国主要体现为幼儿园的教育形式。由于经济社会的风起云涌,职场竞争的变幻莫测,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越来越多的父母疲于工作,子女生而不养、养而不教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有的家庭因为经济负重无以复加,儿童留守家中,“放养”教育,牺牲童真换来不应该的成熟;有的家庭因为父母工作繁重,故采取隔代教养或聘用保姆,常常将幼儿抛之一边,不能时时留意,细细照料。“谁来教育我的孩子呢”?卢梭坚定提出:“只有你自己”!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只有母亲才能成为合格的保姆,只有父亲才能做真正的启蒙老师,只有父母因为亲身孕育了生命才会知道孩子成长的难能可贵,给予孩子真正意义上目的单纯、思想高尚、教法自然的教育。于此,就算城市生活让父母疲于奔命,风尘仆仆,也不应当轻而易举放弃为人父母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幼儿教育至关重要,没有双亲的参与并不完整,给予儿童及时、敏感、适宜的情感反馈,给予他阳性强化来鼓励成长,这不仅是社会,是教育问题,更是为人父母应当反思、沉思的问题。

  幼儿园教育的现况也不全然理想。管理方式过于教条,幼师素质整体较低,学前意识不足重视,家园合作缺乏沟通,办园规划尚未健全,逐利理念混淆初心??我国幼儿教育虽有一定的历史积淀,也涌现出不少教育大家,强调中体西用,取长补短;近来国家也给予一定重视,鼓励发展,向世界前沿靠齐,但一波三折,几经涨落,虽成绩斐然,但至今仍处于世界较低水平。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甚至还残留着“儿童是人之下等”的奴隶教育的思想意识;幼儿园和幼师教学水平良莠不齐,办园初衷也不乏追名逐利、误人子弟之辈;幼教体系尚未完整,许多公众诉求未能得到良好解决;教育理念层次不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形势教育和无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天才教育名堂种种??

  不管是夸美纽斯首次将幼儿教育划入学制体系中的完善之举,还是卢梭呼吁儿童之为儿童的教育观念革新,幼儿教育在人一生中无可代替也无法回塑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不管是家庭社区,还是学校社会,都应彼此呼应,融汇联合,加强幼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普及,营造尊重儿童、给予儿童充分发展机会的和谐、健康、良好的教育环境;幼儿教育事业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化、国际化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而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教学理念,加强体制建设和管理;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幼儿教师队伍;加强国家教育干涉,即不仅是财政支持,更要落实在法制建设和教学管理与监督中,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

  长。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尊重儿童个体差异,制定适合儿童特定年龄阶段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既不放纵疏于引导,又不束缚使之止步不前;教育要在此基础上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模式化,不强迫化,循序渐进,脚踏实地,稳步进行;鼓励主动,激发兴趣,实践求知,营造自然环境,开发儿童感官,引导儿童探索,不灌输插秧致使受教负重,了无生气。遵循自然原则与现实原则相结合,自然理念与教育理念相契合,施行教师主导、儿童主体、教学主动的幼儿教育,以期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为其一生打下坚不可撼的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2】

  让·雅克·卢梭.爱弥尔【M】.彭正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

  张斌贤,王晨编.外国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

  崔爱林.尊重天性,发展自然——论卢梭的自然家与思想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J】.学前教育研究,1997年第一期(总第61期).【5】

  李敏.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儿童观的变迁【J】.历史研究,2011.【6】

  向月.论夸美纽斯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异同【J】.基础教育研究,2008(8)A.【7】

  周采.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1).

  11

篇九:请对比分析夸美纽斯与卢梭的自然主义儿童观的同与异

  论夸美纽斯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作者:付玉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1年第02期

  内容摘要:夸美纽斯的代表作《大教学论》是研究其教育思想的重要材料,“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贯穿全书。在论述教育原则时,他善于使用自然界的事物进行类比,分析“自然”的含义和表现,即自然的秩序和人的本性特点。

  关键词: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教学原则

  自然教育思想

  作为西方教育史上重量级的人物,夸美纽斯被称为“现代教育之父”、“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人”。夸美纽斯的代表作《大教学论》最能体现其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也成为后世学者研究其教育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此书包含二十三章,论述了教育目的、教育任务、教育作用、教学原则、班级授课制等内容。通过此书分析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可以发现“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在其教育思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论述这一教育原则时,夸美纽斯善于使用自然界或者人们熟知的事物,用隐喻的方式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

  一.类比自然的思维方式

  关于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王玉超在其硕士学位论文《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研究》中认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包括:萌芽、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代表人物有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福禄贝尔、第斯多惠、蒙台梭利和卢梭。在形成阶段中,夸美纽斯是客观化阶段的代表人物,‘引证自然’是夸美纽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1]刘黎明也提到,“第一个从教育学的高度揭开自然教育序幕的是夸美纽斯。”[2]不同于卢梭,夸美纽斯在论述时其教育主张以客观的自然为基础,重视自然的类比,例如借助钟、船、大炮和印刷术等实例。在《大教学论》的第十六章至第十八章论述教学原则时,夸美纽斯以鸟儿繁衍、园丁种树、建筑师建造房屋等例子来阐释自己提出的各种原则。这种类比的方式可以称为隐喻。莱考夫和约翰逊指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类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3]这种认知方式可以使人们促进理解、增进记忆,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我国学者石中英教授提到夸美纽斯代表作中的典型隐喻就是“种子”。[4]此外,有学者发现,“夸美纽斯教育理论中的隐喻具有认知性、多样性和系统性的特点”。[5]

  关于夸美纽斯自然教育思想的内涵,不同学者也有不同的见解。大多学者认为“自然”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教育活动要遵循自然的、普遍的‘秩序’和规律;二是教育要根据儿童的自然天性和年龄特征,或者人的身心发展规律”。[6]也有学者将“自然”总结为四个方面:“人类最初和原始的状态;普遍的神的预见;个人的身心和谐;符合自然秩序的教育体系”。[7]综合来看,本文将以《大教学论》中的教学原则为主,从两方面分析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中“自然”的含义,即教育需要适应自然的客观规律和人们与生俱来的天性及身心发展规律。

篇十:请对比分析夸美纽斯与卢梭的自然主义儿童观的同与异

  论夸美纽斯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异同

  【摘要】夸美纽斯和卢梭都曾站在各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阐述过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适合儿童的天性。两人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因此在对待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上就有所不同。分析比较这种不同,给我国当前教育以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夸美纽斯卢梭异同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西方教育发展史上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它的产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家力图在教育理论上走科学化的努力,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在认识自身、认识教育本质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和思考。夸美纽斯与卢梭站在各自的时代背景,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在西方教育史上开创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高潮,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夸美纽斯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相同点

  1教育遵循自然

  扬·阿姆斯·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他第一次从教育学的高度拉开了自然主义教育的序幕,他提出要培养身体、智慧、德行、信仰几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深刻地批判了旧学校的种种弊病,指出中世纪旧学校的根本错误在于违背自然。改革教育,必须在各方面都要遵循自然。因此夸美纽斯提出了“自然适应性原则”,他试图从自然界中探寻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并运用这种规律来指导教育实践,他的教育思想和一系列教育原则都是遵循自然的主张,都是以“教育适应自然”原则为核心。他认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就是要研究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办教育。人有感知万事万物的才能,只要服从自然,人就能获得关于一切事物的知识。夸美纽斯所提出的自然适应性原则,是对中世纪神权思想的一种抗争,希望把人从教育神权下解放出来,使人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让·雅克·卢梭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爱弥儿》是反映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卢梭认为当时的封建经院主义的教育是人为的,“归于自然”的教育是让儿童远离嘈杂的城市社会,15岁之前都需要在农村接受教育。教育应回到自然,适应自然,乃至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他认为每个人都是自然教育、事物教育、认为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只有这三种教育完满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教育遵循自然天性,就是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中取得主动的地位,无需成人的灌输、压制、强迫。他继夸美纽斯之后再次提出

  并强调了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

  2教育遵循儿童身心发展

  夸美纽斯相信在宇宙万物和人的活动中存在一种共同的“秩序”,这一秩序保证了宇宙万物的和谐发展,而教育也是有自身的秩序的,所以要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来进行教育。他详细地研究了儿童身体发展的过程及条件,在《大教学论》和《母育学校》中提出,儿童的教育应当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出发点,教育应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教学自始至终要按照学生的年龄及已有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不应该违背儿童的自然天性的发展。教师只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宰,他的责任在于培植,不是在变换……假如他发现了某门科目对于某个学生的天性是不相合的,他就绝不应该强迫他去学习,要让每个人都“顺着他的天性倾向去发展”。

  卢梭的“自然”主要是指一种事物保持其本来面貌、原始倾向,不受外界干预,非人为的意思。他的自然教育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二是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使身心得到自由发展的教育。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个性、束缚儿童自由的封建教育,反对经院主义性质的封建教育强迫儿童服从封建专制和教会的权威。他认为,儿童在生长发展过程中,有其节律性、阶段性,而教育的自然适应性要求教育应适应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考虑其年龄特征,适应其本性实施。

  二、夸美纽斯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不同点

  1“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目的不同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为永生做准备。教育的现实目的是为现实的人生服务,培养具有“学问、德行和虔诚”的人。他认为人类灵魂和看得见的世界是神的双重表现,并且密切相关。宗教思想始终贯穿在其教育实践中,他认为教育就是要将人引导到德行和纯洁中。中世纪的基督教会提倡舍弃今生幸福、经受虐待折磨,遗弃死后进入天堂,将希望完全寄托于来世。夸美纽斯指出,教育的初步价值就是在于对上帝的忠诚和敬畏,热爱生命,珍惜今生的幸福,充分利用现实的人生,这才是最好的为永生做准备。他反对那种粗暴的教育方式,认为那是摧残儿童,是不可取的。他主张采用良好的方式来教育儿童。在强调教育为来世做准备的同时,他又很注重现实的教育,希望通过教育培养有理性的人,这是他对于教育目的的论述自相矛盾的地方。

  卢梭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自然人”“自由人”。他认为,“我们出生的时候没有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部要由教育赐予我们”。他还从天性、环境、教育的角度论证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必要性。“这种教育,我们或是

  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情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在这三种教育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由我们决定的,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抛开宗教成分,卢梭深刻地揭露和猛烈地抨击了封建教育和经院学校对儿童的摧残,第一次维护了儿童的权利,所以,卢梭在夸美纽斯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对自然主义教育的目的也更明确。

  2“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象的不同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开宗明义地提出:“教育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他这一思想被称为“泛智教育”,也就是说,夸美纽斯的教育对象是全部人,他认为一切适龄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学习。就这一点在当时来说是具有进步意义的。而卢梭认为穷人是不需要接受什么教育的,原因在于穷人们能够从自然的劳动和生活环境中接受应有的教育,能自然地成长为人,因此卢梭的教育对象主要是针对资产阶级的子弟。所以,在教育对象上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我们将卢梭的教育对象视为“部分人”,那么夸美纽斯选择的教育对象就是“全部人”。夸美纽斯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泛智教育”使所有的人通过教育这个途径而获得全面的知识,并试图寻求一种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每个人都获得人类全部的知识,这反映了文艺复兴以来新的资产阶级反对宗教的蒙昧主义,提倡认识客观世界和发展科学的时代精神,以及广泛发展教育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要求,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意义。

  3“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各阶段年龄划分的不同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把人从出生到成年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1~6岁)在家庭中设立母育学校,培养婴儿的外感官,使身体和四肢得到锻炼。儿童期(6~12岁)在每个村落设立国语学校,培养儿童的内感官,如想象力、记忆力等的训练。少年期(12~18岁)在城市中设立拉丁语学校,培养少年的理解力和判断力。青年期(18~24岁)在每个王国或每个省设立大学,培养青年的协调性和意志力。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根据自己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设想了教育的四个阶段。幼儿期(0~2岁)是成长和教育的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体育和保健,其实施的方法是母亲亲自喂养自己的孩子,主张让幼儿自由活动,反对束缚,培养儿童对生活的适应能力,不宜过早地养成儿童的习惯。儿童期(2~12岁)这一阶段又称“理智睡眠期”,其主要任务是发展儿童的感官,训练儿童的感觉,具体是对儿童的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及第六感官进行训练,这一时期可以采用“自然后果法”并适当掌握一些道德观念。青年期(12~15岁)的主要任务是智育和劳动教育,在智育上,主张选择有用、实际、有益于儿童理解的知识。在方法上,卢梭是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自觉自动地学习,反对啃书本,反对长篇大论的口头解释。劳动教育要求培养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尊重,得到思想陶冶。青春期(15~20岁)的主要任务是道德教育和性教育。儿童由农村回到城市进行道德教育,让儿童了解社会,培养他们善良的情感和意志,卢梭注意到了知、情、意、行几个

  方面,方法上不主张道德说教。

  三、夸美纽斯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产生异同的原因

  1时代背景

  夸美纽斯生活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代,他是欧洲封建社会最后一位教育家,同时也是资产阶级新时期的第一位教育家,是西方教育史上承前启后的杰出人物。夸美纽斯生活的时代正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他意识到新兴资产阶级对教育的需要会有所不同。宗教对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影响无疑是最深的,作为一个虔诚的信徒和主教,使得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也有很浓厚的宗教色彩意味。在他的著作中,对基督教的基本信条都进行了很完整的表述,因此,夸美纽斯的教育是丢不掉宗教色彩的。一方面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崇拜自然的态度,夸美纽斯引证自然来反映对违背自然的“禁欲主义”和摧残儿童的经院主义教育;另一方面,肯定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同样受着普遍规律的支配。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运动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当时的法国正兴起一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启蒙运动,可以说卢梭的成长伴随着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展开的一场反封建斗争。18世纪的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全国居民按社会地位划分为三个等级。统治阶级利用天主教会和僧侣在思想上麻醉人民的意识,延伸到教育领域就是法国教会掌管当时的教育,进行着残酷和灭绝心智的教育,完全忽视了自然的规律和儿童的生长天性。学校的课程以宗教神学为核心,要求心育高于脑育,德育重于智育,教学方法也是强制性地向儿童灌输宗教信条和传统偏见,实施严酷的纪律。

  2理论基础来源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新教派的民主主义和宗教精神、培根的经验论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由于深受宗教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思想的双重影响,夸美纽斯把“神道”和“人道”结合起来反映在教育理论上,就是既皈依上帝又强调现实生活和自然的秩序这样一种矛盾的状态。他这种宗教与科学并存的矛盾,反映出夸美纽斯力图使17世纪的教育从神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转向现实的美好愿望。但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和特定的历史背景的限制,他并没有也不可能真正找到人与自然发展的普遍规律,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所提到的“自然规律”并不是模仿自然秩序得出的结论,而是他本人和前人长期教育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因此,他只能牵强地将人类的教育活动与自然现象进行类比,使其理论显得有些机械性。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主要来源于自然、事物、人为,与夸美纽斯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相比显得灵活些,他提出的自然主义教育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经院主义教

  育,而不带宗教色彩,在《爱弥儿》中他按照自己的设想培育人,使人类自然本性中的自由、理性、良心得到回归,详尽地阐述了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自然进程,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能力和器官的自然发展,尊重儿童的倾向、兴趣、需求,使儿童得到自然和自由的发展。我们可以认为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是主观的、理性的,而夸美纽斯的自然主义教育却被认为是客观的、机械的。

  四、启示

  夸美纽斯作为一位新旧交替时期的历史人物,其思想仍有些局限性,如他的教育思想仍受宗教观的束缚,但在教育史上他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在夸美纽斯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的,针对经院主义不顾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强迫儿童死记硬背的教育事实,提出教育应归到自然,适应自然。两人提出自然主义教育的背景虽有些不同,但两人都阐明了“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天性”这一道理。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

  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儿童,尊重儿童的天性,按照其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卢梭反对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不顾儿童的接受能力实施强迫性的超前教育。当今社会,我国教育界和广大学生家长对于学生的认识普遍存在片面性,今日的教育仍然存在着儿童没有童年,一味地对儿童进行知识的灌输,这种不尊重儿童天性的教育在中华大地到处生根发芽。总是把儿童当做成人,把对成人适用的东西强加到儿童身上。这不但不利于儿童的成长和发育,还会破坏、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我们应当借鉴夸美纽斯和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顺应儿童的天性,按照儿童的能力和自然进程实施教育,而不能破坏其成长的自然进程。

  其次,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就是要顺应人的天性,把人看成是自然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在当下提倡“以人为本”教育框架下,不能抹杀不同学生之间丰富多彩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也就是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应当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从“教”的单向运动转变为“教”与“学”的双向运动,关注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真正做到“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的和谐统一,使教育真正成为儿童乐于做、主动做的一件事。

  再次,要热爱、尊重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热爱我们的教育事业和我们的学生,在教学工作中学会换位思考,尊重学生们的想法,这对我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至关重要,使我们的教育工作顺利地开展下去。

篇十一:请对比分析夸美纽斯与卢梭的自然主义儿童观的同与异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请比较夸美纽斯和卢梭的教育自然观

  第一份答案

  卢梭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反对中世纪封建教育和宗教教育对儿童本性的压抑,批判传统封建教育制度给儿童身心发展带来的“伤害”。他主张用“自然法则”来培育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教育要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卢梭崇尚“归于自然”的思想,其理论依据源于他的本性哲学。它以为人的本性是仁慈的。它的主要理论:

  教育的原则是顺应自然

  他以为人之所以柔弱是因为人们不按大自然给予的自然秩序行事,不能实现自己的意志;而顺应自然的状态就可以够弥补这种缺点。因此,他要求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进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不同。

  2.教育的目的是培育

  “自然人”

  卢梭在《爱弥儿》中表示,自然教育的最终培育目标是“自然人”。卢梭选择“自然人”而不是公民作为培育的目标,显然是由于他的人性论、社会发展观特别是他对封建制度的批判。他不无鄙弃地说那时法国的专制国家已经不像是真正的国家,而在没有国家的地方是不会有公民的,更不用说什么培育“公民”。卢梭所向往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不受传统(品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第二,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第三,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当社会责任;第四,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夸美纽斯的自然主义教育

  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他第一次从教育学的高度拉开了自然主义教育的序幕,他提出培育身体、智慧、德性、信仰几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提出“自然适应性原则”。他试图从自然界中探访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他寻觅一种使教学工作进行得“迅捷、愉快、完全”的方式,因此按照自然原理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和方式。

  (一)、教学的一般要求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自然遵循适当的机会;(2)自然先预备材料,然后再给他形状;(3)自然选择一个适合的物件去运作,或是先把他加以适合的处置,使它变得适合;(4)自然的作为不是杂乱无章的,它在前进的时候,是界限分明地一步一步进行的;(5)在自然的一切作为里面,发展都是内发的;(6)自然在它形成的进程中是从普遍到特殊的;(7)自然并非跃进,它只一步一步地前进;(8)自然若是开始工作,不到工作完成,绝不离弃;(9)自然小心地避免障碍和一切可能产生伤害的事物。

  (二)自然主义教学目标

  夸美纽斯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令人为永生作准备,而现实目的是为现实人生服务,培育有“学问、虔信、德性”

  的人。宗教思想始终贯穿在其教育实践中,他以为教育就是将人引导到德性和纯洁中。他指出教育的初步价值在于对上帝的忠诚和敬畏,酷爱生命,珍惜此生幸福。他反对那种粗鲁的教育方式,以为那是摧残儿童,是不可取的。

  (三)自然主义年龄划分特征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把人从诞生到成年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1—

  6岁),主张在家庭中设立母育学校,培育婴儿的外感官以辨别周围的事物,并使身体和四肢取得锻炼。母育学校就如一年四季中温和的春天,是万物生长的起点。其次是儿童期(6—

  12岁),在每一个村落立国语学校,培育儿童的内感官,如想象力、记忆力等的训练。这个时期就犹如四季中的夏日,有着饱满的谷穗和早熟的果实。接下来是少年期(12—

  18岁),在城中设立拉丁语学校,培育少年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这个时期犹如一年四季中的秋季,这时果实都已收获。最后一个阶段就是青年期(18—

  24岁),在每一个王国或每一个省设立大学,培育青年的协调性和意志力。

  第二份答案

  请比较夸美纽斯和卢梭的教育自然观

  1.社会历史背景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卢梭:卢梭生活于十八世纪。那时法国宗教笼罩,社会黑暗,阶级矛盾尖锐,这一切促成了启蒙运动的发展。启蒙运动以编辑百科全书为手腕,传播新知识,宣扬新思想,评判社会。尤其卢梭是其中最激进的思想家,他极力主张此刻的社会是万恶的,不适合人类发展的,教育应该知道人类回归自然,所以出现了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

  夸美纽斯:夸美纽斯生活在新旧两种社会的交替时期,新旧思想对他都有强烈的影响。文艺振兴,宗教改革和崇尚科学的唯实主义不断产生,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迅速传播,但封建制度,神学思想仍然占据欧洲主腹地位。所以,一方面,他具有民主主义思想,人文主义,肯定人的智慧,关心人的健康幸福;另一方面,他仍崇尚基督教。

  2.哲学基础

  卢梭:启蒙思想,性善论,感觉论,自然主义

  夸美纽斯:人文主义,唯实主义,自然主义,但仍然信封基督教与神学。

  3.教育的目的卢梭:教育的目的是培育

  “自然人”

  卢梭在《爱弥儿》中表示,自然教育的最终培育目标是“自然人”。卢梭选择“自然人”而不是公民作为培育的目标,显然是由于他的人性论、社会发展观特别是他对封建制度的批判。他不无鄙弃地说那时法国的专制国家已经不像是真正的国家,而在没有国家的地方是不会有公民的,更不用说什么培育“公民”。卢梭所向往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不受传统(品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第二,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第三,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当社会责任;第四,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夸美纽斯:P193.矛盾。

  4.教育活动的展开。

  夸美纽斯:课堂教学

  卢梭:消极教育

  第三份答案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相同点:

  教育遵循自然

  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他第一次从教育学的高度拉开了自然主义教

  育的序幕,他提出要培育身体’智慧’德性’信仰几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深刻地批判了旧学校的各种弊病,指出中世纪旧学校的根本错误在于违背自然(改革教育,必需在各方面都要遵循自然(因此夸美纽斯提出了"自然适应性原则#,他试图从自然界中探访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并运用这种规律来指导教育实践,他的教育思想和一系列教育原则都是遵循自然的主张,都是以"教育适应自然原则为核心。

  2.教育遵循儿童身心发展

  夸美纽斯相信在宇宙万物和人的活动中存在一种一路的秩序,这一秩序保证了宇宙万物的和

  谐发展,而教育也是有自身的秩序的,所以要依照自然发展的规律来进行教育。卢梭的"自然#主如果指一种事物维持其本来面貌’原始偏向,不受外界干与,非人为的意思(他的自然教育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教育要适应儿童本性的发展(二是保护儿童仁慈的本性,使身心取得自由发展的教育(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个性’束缚儿童自由的封建教育,反对经院主义性质的封建教育强迫儿童服从封建专制和教会的权威(他以为,儿童在生长发展进程中,有其节律性’阶段性,而教育的自然适应性要求教育应适应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考虑其年龄特征,适应其本性实施。

  不同点:

  1.教育目的夸美纽斯以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令人为永生做准备(教育的现实目的是为现实的人生服务,培

  养具有"学问’德性和虔诚的人。夸美纽斯指出,教育的初步价值就是在于对上帝的忠诚和敬畏,酷爱生命,珍惜此生的幸福,充分利用现实的人生,这才是最好的为永生做准备(他反对那种粗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暴的教育方式,以为那是摧残儿童,是不可取的(他主张采用良好的方式来教育儿童(在强调教育为来世做准备的同时,他又很注重现实的教育,希望通过教育培育有理性的人,这是他对于教育目的的论述自相矛盾的地方。

  卢梭抛开宗教成份,卢梭深刻地揭露和猛烈地抨击了封建教育和经院学校对儿童的摧残,第一次保护了儿童的权利,所以,卢梭在夸美纽斯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对自然主义教育的目的也更明确。

  2.对象不同

  夸美纽斯的教育对象是全数人,他以为一切适龄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学习(就这一点在那时来讲是具有进步意义的。而卢梭以为穷人是不需要接受什么教育的,原因在于穷人们能够从自然的劳动和生活环境中接受应有的教育,能自然地成长为人,因此卢梭的教育对象主如果针对资产阶级的子弟。

  3.年龄划分阶段不同

  原因:

  1.时期背景

  夸美纽斯生活在新旧友替的历史时期,他是欧洲封建社会最后一名教育家,同时也是资产阶级新时期的第一名教育家,是西方教育史上继往开来的杰出人物(夸美纽斯生活的时期正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他意识到新兴资产阶级对教育的需要会有所不同(宗教对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影响无疑是最深的,作为一个虔诚的信徒和主教,使得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也有很浓厚的宗教色彩意味(在他的高作中,对基督教的大体信条都进行了很完整的表述,因此,夸美纽斯的教育是丢不掉宗教色彩的(一方面是文艺振兴时期人们崇拜自然的态度,夸美纽斯引证自然来反映对违背自然的禁欲主义和摧残儿童的经院主义教育;另一方面,肯定了人是自然的一部份,一样受着普遍规律的支配(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运动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那时的法国正兴起一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启蒙运动,可以说卢梭的成长伴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随着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展开的一场反封建斗争(18世纪的法国是一个掉队的封建专制国家,封建品级制度森严,全国居民按社会地位划分为三个品级(统治阶级利用天主教会和僧侣在思想上麻醉人民的意识,延伸到教育领域就是法国教会掌管那时的教育,进行着残酷和灭绝心智的教育,完全轻忽了自然的规律和儿童的生长本性(学校的课程以宗教神学为核心,要求心育高于脑育,德育重于智育,教学方式也是强制性地向儿童灌输宗教信条和传统成见,实施严的纪律。

  2.理论基础来源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新教派的民主主义和宗教精神’培根的经验论和文艺振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由于深受宗教和文艺振兴时期人文思想的双重影响,夸美纽斯把"神道和人道结合起来反映在教育理论上,就是既皈依上帝又强调现实生活和自然的秩序这样一种矛盾的状态(他这种宗教与科学并存的矛盾,反映出夸美纽斯力图使17世纪的教育从神学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转向现实的美好愿望(但由于受那时科学发展和特定的历史背景的限制,他并无也不可能真正找到人与自然发展的普遍规律,在他的高作

  %大教学论&中所提到的"自然规律#并非是仿照自然秩序得出的结论,而是他本人和前人长期教育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因此他只能牵强地将人类的教育活动与自然现象进行类比,使其理论显得有些机械性(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主要来源于自然’事物’人为,与夸美纽斯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相较显得灵活些,他提出的自然主义教育主如果针对那时的经院主义教育,而不带宗教色彩,在

  %爱弥儿&中他依照自己的假想培育人,令人类自然本性中的自由’理性’良心取得回归,详尽地论述了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自然进程,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能力和器官的自然发展,尊重儿童的偏向’兴趣’需求,使儿童取得自然和自由的发展(咱们可以以为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是主观的’理性的,而夸美纽斯的自然主义教育却被以为是客观的’机械的。

推荐访问:请对比分析夸美纽斯与卢梭的自然主义儿童观的同与异 卢梭 自然主义 儿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