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1956-1976年这20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给你的感悟和思考(5篇)

发布时间:2022-11-23 09:45:05 来源:网友投稿

1956-1976年这20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给你的感悟和思考(5篇)1956-1976年这20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给你的感悟和思考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心得体会四篇  第1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心得体会  从小康走向富裕,从大国走向强国,从边缘走向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956-1976年这20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给你的感悟和思考(5篇),供大家参考。

1956-1976年这20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给你的感悟和思考(5篇)

篇一:1956-1976年这20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给你的感悟和思考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心得体会四篇

  第1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心得体会

  从小康走向富裕,从大国走向强国,从边缘走向中心,踌躇满志的党时时刻刻带领着人民在发展的长河中激流勇进。历史就像一本严肃的“教科书”,记录着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成就是累积起来的,无数的辉煌与成就汇入这历史的长河中。在我看来,前行的道路上不可一味的盲目向前,而是应该回顾往昔,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注重“回头看”,不忘初心。守住革命先烈挺身而出的爱国精神,守住“农村包围城市”果断决策的执行能力,守住“白黑猫论”的敢做敢拼的改革创新。历史虽然已经远去,但是记忆永远留存,守住自己的初心本色,在总结回望中砥砺前行。

  坚持“低头看”,坚强实干。坚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传统,坚定敢涉险、敢啃硬骨头的坚强意志,坚定行稳致远、踏上新征程的拼搏精神。铁律与素质永不过时,使党内永葆生机活力,牢固人民血肉联系,长路漫漫,唯有奋斗,坚强实干,把握现在,发展更美好的蓝图。

  全面“向前看”,传递信仰。中国共产党做了一百年并将一直做

  下去,当工作中感到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党史传递的信仰能够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当遇到阻碍,不知如何处理的时候,党史的信念守护着我们。路途未必一帆风顺,但是“人民”主题永不偏移,乘风破浪,向更美好的未来说你好。

  了解党、更爱党,回头看走过的路,走好脚下的路,远眺前行的路。这堂课对我来说意义深远,让我认识到只有认清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才能把很多的问题看的深、把的准。学习党史,需深刻体会、用心思考、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牢记党的理想信念,不畏流血牺牲,牢记党的历史经验。学好党史这一本严肃的“教科书”,砥砺前行。

  第2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心得体会

  在学习完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和经验后,了解到党为建立新中国的不懈努力和艰辛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和经验课程又为我们揭示了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走过的一段曲折历程。

  1949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1949年至1952年三年间,在政治上建立了民主政权;恢复了经济,使当时的中国经济恢复到旧中国的最高水平;外交上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从此结束了中国人的屈辱历史。期间,分三步走完成了对个体农业、手工业的改造。第一步是建立互助组;第二步是建立初级合

  作社;第三步是建立高级合作社。通过加工合作,公私合营,让资本家领取定息,以和平赎买的方式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由此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这是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基于对形势的正确研判作出的正确决策,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1956年至1966年中国共产党进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由于缺乏经验和对实际的错误判断,先后出现了三次失误,分别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急于求成的大跃进运动;急于过渡的农村人民公社运动。之后探索走入歧途,发生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导致中国的经济停滞不前。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负面影响。从1956年到文革结束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二十年的曲折历程,究其原因是:搞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长期封建主义的影响;两大阵营尖锐对抗的环境;普遍低下的文化科学水平。但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也取得了以下成就:一是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二是“两弹一星”的突破,标志着尖端科技的突破;三是培养了一批人才;四是外交上的突破。初步探索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探索的理论成果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来源;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纠正成了邓小平理论创立的契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育了党和人民。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结合气象工作的实际谈如下体会:一是在全球

  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情况下,作为基层的气象工作者更要勤于学习、思考,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结合当地的天气背景将所学灵活地运用于工作中,更好地为防灾减灾工作服务。

  二是恪尽职守,履行好一个气象工作者的职责。时刻将人民放在心中,满足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工作的最高准则,为有效防御自然灾害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是要始终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初只有几十人,发展到今天拥有八千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党,期间经历了无数的曲折,无数的艰难险阻,但都没有阻碍她前进的脚步。中国共产党是一支善于分析,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的政党,她有勇气正视错误,也有勇气纠正错误。我们要始终相信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党都能带领我们战胜困难,走向胜利。作为年青的一代,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对继承和发扬光荣革命传统、党的优良作风,对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十分必要的和有益的。

  历史的经验一次又一次的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建设好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

  第3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心得体会

  通过最近学习党的历史,深入总结党领导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

  建设的奋斗历史,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深刻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有以下感觉

  一、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史,要真正理解,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积极学习,不是时间翻书,而是全面系统地学习,不是摘抄句子,而是带着问题学,不是背诵。多了解党的历史,自然会增强对党的归属感。要善于通过历史进程把握历史规律,通过学习进一步把握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合理地看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面临的困难,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旗帜下,踏踏实地为实现党现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坚定相信党、支持党、依赖党、保护党。

  二、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史,着重学习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

  我党自成立以来,在长期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走了很多弯路,有过悲惨的教训。我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党艰苦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

  三、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史,根本目的是以史鉴现、以史促现。

  学习的目的是应用,学习的效果必须用实践的成果来检验。要把学习党史的心得体会转化为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实际行动,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实际行动。

  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党创造了伟大的业绩,形成和传承了许多优秀的传统和作风。

  主要包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大众、批评和自我批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追求现实、开拓创新等。这些优秀的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着标志,要认真学习和理解这些优秀的传统和作风的形成过程、历史意义,仔细考虑这些优秀的传统和作风的现实意义和继承和发扬,立足于自己的工作,寻找实践的切入点,发扬光党的优秀传统和做法我们要继续传承我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工作中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开拓进取。

  第4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心得体会

  从20xx年2月26日起,在学校党委组织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体学习正式开始,通过学习我对群众路线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总是把为大众谋利写在党的旗帜上,坚持一切都依赖大众,从大众到大众。党的发展历史是宣传大众、组织大众、发动大众的历史,历史事实表明大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什么时候党的大众路线贯彻,党的关系密切,我们的事

  业发展,前进。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以下是对党的历史学习的一些体会。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实施改革开放、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辉煌历史和巨大贡献的历史。

  一、学习党史是党的一贯性要求,学习党史并不是现在提出来的,从党成立到现在,我们有多次学习党史的高潮。特别是十七届四中全会后建立学习型党组织,提出这项任务后,学习党史成为全党的大事。

  二、学习党史尤为重要。古人云:以铜为鉴,以能正衣冠的人为鉴,以能明确得失的历史为鉴,可以知道兴替。以史为鉴,是正确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对党员来说,学习党史的意义不仅仅是学习党的基本知识,也是每个党员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加强党的历史知识教育是促进党员从思想上真正入党的必要途径。特别是我们承担特殊责任的使命意义不仅如此,只有勤奋学习常温党的历史,了解党的历史,才能深刻理解我们党的奋斗历史的艰苦,深刻理解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从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中不断启发和觉醒,以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克服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各种困惑和困难的障碍,维护肩膀的神圣使命,完成职责任务

  三、学习党史,真正理解真正的信用,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很重要的。真正学习才能真正理解,真正理解才能真正相信,真正相信才能真正使用。积极学习,不是用时翻书,而是全面系统地学习,不是寻找文章摘要,而是带着问题学,不是背诵。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了解党的历史,当然会增强对党的归属感。要善于通过历史进程把握历史规律,通过学习进一步把握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理性地看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不要因现实不完美而对未来失去信心,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旗帜下,踏踏实实地为实现党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坚定相信党、支持党、依靠党、维护党。

  四、学习党史,着重学习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我党自成立以来,在长期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走了很多弯路,有过悲惨的教训。从党的历史来看,党执政形成的规律认识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个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必须坚持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而言之,我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党艰苦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要认真学习和掌握这些命题提出的背景、结论形成的过程和中途出现的曲折等,反复研究、认真理解、深入思考、融会贯通,不断提高执政规律认识水平,提高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贯彻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五、学习党史历史,根本目的是以现、以史促现。学习的目的是应用,学习的效果必须用实践的成果来检验。要把学习党史的心得体会转化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实际行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实际行动。一是要结合学习党史不断增强党员意识。认真学习和理解党的性质、纲领、章程、宗旨、历史使命和路线政策,结合自己实际进行党性分析,调查漏洞,改善不足,加强自己的党员意识,注意自己不要忘记党员的身份,不要忘记党的历史使命,不要忘记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平时看到,关键时刻站起来,危险时刻开始。二是要结合学习党史模范实践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奋斗历程中,创造了伟大的业绩,形成了许多优秀的传统和作风,主要包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大众、批评和

  自我批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追求现实、开拓创新等。这些优秀的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着标志,是党的传家宝和政治优势,要认真学习和理解这些优秀的传统和做法的形成过程、历史意义,仔细考虑这些优秀的传统和做法的现实意义,继承和发扬,立足于自己的工作,找到实践的切入点,发扬光党的优秀传统和做法,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第三,结合学习党史,切实联系和服务大众。党员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是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执政群众基础的需要,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作为党员,不仅要认真学习党的历史上关于大众路线的着名论断,还要认真学习党执行大众路线取得的伟大成绩,不执行大众路线的悲惨教训,认真学习为人民服务先进历史人物的感人事迹,更加坚定地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积极参加党组织开展的以服务大众为主要内容的各种主题实践活动

  总而言之,通过本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必须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明确努力学习提升方向,感受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推进课程改革为载体,端正教育思想,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育技能,教书,培养好人。

  作为共产党员,认真学习反省,知道自己的理想信念不牢固,作

  为一线教师,工作压力没有合理调整,这些都是自己需要改善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经常反省自己的不足,加强学习,认真履行职责,保持共产党员的优秀作风,以工作成绩回报党的关怀,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党的忠诚。

篇二:1956-1976年这20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给你的感悟和思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成为党要面临的首要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后来的实践表明,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事实上,再完美的理论也不是万能的,也需要与实际情况结合,推陈出新,积极探索。下面我们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

  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论十大关系》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具的良好开端。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人民内部矛盾逐渐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近代以来,民族工业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难以获得大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家的工业化问题,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当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是我们党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社会主义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地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大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基础上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

  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造成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探索中的教训。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曾比较正确的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他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但由于我国当时刚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没有足够的经验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具有很清楚地认识,因此,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没有能够得到坚持和进一步发展。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不科学和对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做出严重错误的估计,又产生了“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不是什么遥远的事了”的盲目乐

  观情绪。60年代党的指导思想方面“左”的倾向不断发展,进而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上走了弯路,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由于这些失误,总结了以下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社会主义改造还未结束时,毛泽东就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然而,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中国的基本国情缺乏深刻认识,没有能够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逐渐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篇三:1956-1976年这20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给你的感悟和思考

  1956-1978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中

  国

  现

  代

  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8)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时期(1956——1978)

  一轮复习

  经济篇

  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活动,总结其经验教训。

  【阶段特征】

  1956-—1976年的基本特征是“探索性”。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由“左倾”思想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总之,这一时期成绩与挫折并存。

  【温故知新】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两大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并举。

  三项成果: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确立了单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共和国宪法。

  课前巩固练习

  1。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

  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

  2。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4.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从根本上去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分析,分清C。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根本与派生

  DBBD

  一、知识梳理:

  1956-1978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1。1956年4月,毛泽东做《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标志我党在实践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①国内原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完成,党和国家的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来;从1953年期的“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三年的实践经验;

  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

  ②国际原因:苏联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带来的思考.

  概述: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十大”关系:重工业和农业轻

  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工业的关系;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

  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

  内外一起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

  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

  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

  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如:重工业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是

  和轻工业、农业等十个方面的关系,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实际上开辟了一条与苏联不同的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2中共八大(1956年9月,北京)

  背景\国情分析\主要矛盾\主要任务\解决方法\经济建设方针

  评价: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的探索。(成功探索)

  3.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提出了正确的处理方法,即“团结—批评—团结”。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总结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出现的新问题,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

  1957年4月发起整风运动内容: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

  目的:要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1957年6月,反“右"扩大化。

  起因:极少数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右派反动分子乘机猖狂进攻。注意:反“右”扩大化埋下了之后左倾错误的根源。

  1958年:三面红旗

  ★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大跃进”:铁为中心。

  ★人民公社化:以“一大二公”为特点(是指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大跃进”:

  大跃进的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指标、高速度。以大炼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实质:“左倾”错误

  评价:大跃进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民公社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结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资源浪费,农业生产下降.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

  1956-1978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课中练:

  ①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这主要是因为()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②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它"是指()

  A土地改革

  B.“一五”

  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

  6。1960年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八字方针”的基本内容是: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主要是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发展塑料、化纤等新兴工业;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八字方针”的中心是调整。

  着重去理③.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④。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DA

  7动乱的十年(1966-1976)

  政治混乱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1971—1973年周恩来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和1974-1975年邓小平对国民经济的全面整顿

  实质上是对“左"倾错误的纠正。

  曲折发展的二十

  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三大成功探索:《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及八字方针。

  年可归纳为

  四大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

  “一、三、四"

  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探究一:二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中(1956~1976年),党和政府主要围绕哪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探索?

  提示:(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问题:经济建设急于求成;3所有制过于求纯;阶级斗争扩大化。

  1956-1978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探究二: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读1953年至2001年中国GDP增长率图,思考:

  (1)请你概括上图中我国20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变化的总体态势。

  总体态势:总体上是增长的(2)各个不同时期的具体发展状况并分别其主要原因。

  具体:

  50年代持续增长:①过渡时期总路线②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③“一五计划”的完成等

  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②“大跃进”③人民公社化④自然灾害⑤中苏关系恶化

  60年代中期恢复:1960年八字方针提出

  1968年跌入低谷:文革的影响

  1971—1973年回升:周恩来的调整

  1974—1975年发展:邓小平的整顿

  (3)20多年的探索带给我们那些经验和教训: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④国民经济各部门要协调发展;

  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⑥必须健全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

  ⑦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探索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哪些借鉴?

  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战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探究三

  1956-1978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相对于一五计划着力于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全面建设时期的成就特点是什么?

  (1)基础工业建设:如武钢,包钢。形成十几个基础行业。

  (2)交通建设: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区都修建了铁路。

  (3)原油自给;(1965年原油全部自给)

  初步建立了独立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我国工业化历程:

  蓝图勾画:七届二中全会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逐步实现工业化

  “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全面建设时期初步建立了独立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工业化突飞猛进,努力实现新型工业化。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49—1978)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

  1.政治上:(1)建国初期,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形成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2)“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1956-1978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2.经济上:(1)1949~1956年:“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通过“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2)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中共八大、20世纪六十年代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另一方面,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严重失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

  3.外交上:(1)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三大外交政策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日渐成熟。(2)20年纪70年代,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中美、中日关系改善,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4.科技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主要体现在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成功;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新中国文学、艺术、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5、社会生活: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

篇四:1956-1976年这20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给你的感悟和思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成为党要面临的首要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后来的实践表明,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事实上,再完美的理论也不是万能的,也需要与实际情况结合,推陈出新,积极探索。下面我们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956年4月和5月,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论十大关系》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具的良好开端。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人民内部矛盾逐渐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近代以来,民族工业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难以获得大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家的工业化问题,早在新XX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抗日战争时期,指出,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当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是我们党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社会主义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XX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地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大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

  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基础上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造成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探索中的教训。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曾比较正确的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他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但由于我国当时刚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没有足够的经验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具有很清楚地认识,因此,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没有能够得到坚持和进一步发展。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不科学和对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做出严重错误的估计,又产生了“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不是什么遥远的事了”的盲目乐观情绪。60年代党的指导思想方面“左”的倾向不断发展,进而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上走了弯路,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由于这些失误,总结了以下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社会主义改造还未结束时,就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然而,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中国的基本国情缺乏深刻认识,没有能够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逐渐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实践证明,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始终坚持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对于社会主义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阶级斗争,不能将其简单的等同于全国范围的阶级斗争,更不能搞大规模的政治运动。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采用科学态度,深入了解和分析实际情况,努力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才能逐渐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XX,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由于XX和法制都不健全,党内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意见受到压制和打击,正确的主张得不到采纳甚至被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遭到批判,错误的决策得不到与时制止甚至被当作社会主义的原则加以固守,结果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甚至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实践证明,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XX,加强社会主义法治。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XX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实践证明,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以后,必须认真坚持XX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个人崇拜,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党的决策的科学化、XX化。必须大力发扬党内XX,确保党员的XX权利,避免少数人说了算、.

  个人说了算的现象。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总结这段历史经验时指出:“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

  小结:当在这一艰辛探索中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思想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

篇五:1956-1976年这20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给你的感悟和思考

  中

  国现

  代

  史

  一轮复习

  经济篇

  (1956——1978)(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时期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活动,总结其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8)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70【阶段特征】

  1956——1976年的基本特征是“探索性”。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

  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由“左倾”思想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总之,这一时期成绩与挫折并存。

  【温故知新】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两大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举。

  三项成果: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确立了单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共和国宪法。

  (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并

  课前巩固练习

  1.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

  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

  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

  ()

  BD?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

  .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

  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2.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

  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

  是为了()

  7个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BD.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

  定,以户籍为依据确(BD)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4.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

  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

  从25%曽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

  这主要取决于

  ()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D.

  B.

  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从根本上去分

  析,分清根本

  与派生

  DBBD一、知识梳理:

  1.1956年4月,毛泽东做《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标志我党在实践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①国内原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完成,党和国家的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来;从

  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

  ②国际原因:苏联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带来的思

  考。

  1953年期的“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三年的实践经验;

  概述: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

  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

  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起

  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

  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

  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

  系。女口: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等十个

  方面的关系,实际上开辟了一条与苏联

  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十大”关系: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

  的关系;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

  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

  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

  和非党的关系;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

  非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

  步

  2中共八大(1956年9月,北京)

  背景国情分析主要矛盾主要任务解决方法经济建设方针

  评价: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我国建设

  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的探索。(成功探索)

  3.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把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提出了正确的处理方法,即“团结

  -批评-团

  结”。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总结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历史经

  验,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出现的新问题,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

  会的矛盾问题,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

  1957年4月发起整风运动内容: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

  目的:要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1957年6月,反“右”扩大化?起因:极少数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右派反动分子乘

  机猖狂进攻。注意:反“右”扩大化埋下了之后左倾错误的根源。

  51958年:三面红旗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大跃进的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指标、高速

  度。以大炼钢铁为中心。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大跃进”: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以“一大二公”为特点(是指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实质:“左倾”错误

  评价:大跃进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民公社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结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难(1959-1961)。

  课中练:,资源浪费,农业生产下降。三年经济困)

  ①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

  3101万猛增至5969万。这主要是因为(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②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

  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A土地改革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后者则认为20—

  30年代的苏联曾

  。“它”是指()

  B.“一五”计划

  人民公社

  6.1960年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八字方针”的基本内容是: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

  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主要是农轻重、工业内部,改

  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

  业品为原料的轻工忘展塑料、化纤等新兴工业;提高产品质量

  善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八字方针”的中心是调整?

  着重去理解

  ③.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

  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

  “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

  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④

  .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

  业单位,在今后

  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

  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25%左右,预计全国可

  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A7动乱的十年(1966—

  1976)

  政治混乱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

  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1971-1973年周恩来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和

  1974-1975年邓小平对国民经济的全面整顿

  实质上是对“左”倾错误的纠正。

  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三大成功探索:《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及八字方针。

  四大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

  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可归纳为

  、四

  探究一:二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中

  行探索?

  (1956?1976年),党和政府主要围绕哪两个核心问题进

  提示:(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

  题。

  (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

  的主要矛盾问题。

  探究二: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

  953年至2001年中国GDP增长率图,思考:

  GDP增长諫度(%)

  (1)请你概括上图中我国20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变化的总体态

  势。

  总体态势:总体上是增长的(2)各个不同时期的具体发展状况并分别其主要原因。

  具体:

  50年代持续增长:①过渡时期总路线②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③“一五计划”的完成等

  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②“大跃进”③人民公社化④自然

  灾害⑤中苏关系恶化

  60年代中期恢复:1960年八字方针提出

  1968年跌入低谷:文革的影响

  1971-1973年回升:周恩来的调整

  1974-1975年发展:邓小平的整顿

  (3)20多年的探索带给我们那些经验和教训: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④

  国民经济各部门要协调发展;

  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⑥

  必须健全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

  ⑦

  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探索为邓小平理论提供

  了哪些借鉴?

  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制。

  探究三

  三步走战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

  |"年建设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

  兰新铁曲

  大庆油田

  ■大氏+

  港油田

  东莒

  第一颗IS于弾曙炸成功

  包兰铁路

  武汉

  肚利油H

  海

  武汉钢铳公

  WF

  人工合成

  牛胰岛素

  黔桂铁路

  相对于一五计划着力于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全面建设时期的成就特点是什么

  (1)基础工业建设:如武钢,包钢。形成十几个基础行业。

  (2)

  交通建设: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区都修建了铁路。

  (3)

  原油自给;(1965年原油全部自给)

  初步建立了独立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我国工业化历程:

  蓝图勾画:七届二中全会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逐步实现工业化

  “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全面建设时期初步建立了独立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工业化突飞猛进,努力实现新型工业化。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949—

  1978)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

  成就,也有教训。

  1?政治上:(1)建国初期,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形成以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体系。(2)

  “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2.主义的经济基础。

  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中共八大、经济上:(1)1949?1956年:“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通过“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2)1956?1978年:社会主

  20世纪六十年代对

  国民经济的调整;另一方面,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严重失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

  动和“文化大革命”等。

  3.外交上:(1)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三大外交政策及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日渐成熟。

  (2)20年纪70年代,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中美、中日关系改善,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4.科技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主要体现在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两

  弹一星”研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成

  功;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新中国文

  学、艺术、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5.社会生活: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

  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

推荐访问:1956-1976年这20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给你的感悟和思考 社会主义建设 感悟 探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