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服饰的特点(11篇)

发布时间:2022-11-21 17:3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服饰的特点(11篇)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服饰的特点  中西方女装文化之比较  服饰是一种文化形态。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  从整体上说,中华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服饰的特点(11篇),供大家参考。

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服饰的特点(11篇)

篇一: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服饰的特点

  中西方女装文化之比较

  服饰是一种文化形态。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

  从整体上说,中华服饰讲究整体美和神韵美,西方服饰讲究个性美和形体美。中西方在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显而不同的服饰文化特点。

  一、从气韵上进行比较

  气韵是服饰外在形式美中体现出的内在美,来自于艺术的基本精神。中国以儒、道为基础而形成的主流哲学和美学思想决定了女装造型体现的气韵风格。

  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在相对稳定、自闭保守的状态下,儒和道互助互补,汇成了古代哲学思想的主流。

  儒家以“德”、“礼”来规范服饰,力求社会的伦理规范和个性的心理欲求交融统一在服饰上。儒家美学从社会整体的审美角度要求人们着装造型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品质的气韵美相一致,体现了强化理想人格和提升道德修养的服装造型观念,把表里如一、内外兼顾的个性美融入整齐统一、秩序分明的社会风尚之中。儒家服饰观念由于其在历史上长期的统治地位,对历朝历代的女装基本造型都有影响。

  道家认为纯自然状态是人类最理想的状态,服饰也应顺应自然,趋向自然,展现自然。女装造型上简约、质朴,减少繁琐的装饰,并不等于精神上的匮乏,并不影响服装的美感,人与衣,人与自然,衣与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衣不可束缚或加害身体,人亦不可破坏自然规律。在服饰上不以自我张扬炫耀为目的,服装的宽松离体使身心自由,轻松自在,渐渐达到无我境地。

  儒的入世思想体现了宽衣的质朴方正,严谨守礼的人格风尚。道的出世思想表达了洁心静气,超然淡泊的情感意境。

  尽管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起起落落、变更跌宕,但女装服饰基本保留着宽衣的造型,宽松的平面直线裁剪。体现了中国女性贤善宽容、自然朴质、淡泊明志的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以及贤淑婉约、含蓄内敛的风韵气质和个性色彩。

  西方中世纪以后形成的哲学与美学思想与中国不同,所以造型与气韵也不同。

  西方人把自己看成是世界的主人,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以自我为中心,竭尽全力地开掘人的力量,释放人的潜能,主张竞争。在服饰上大力表现个性,强调夸张人体之美。

  在西方国家,服饰很大程度上被作为穿着者自身风格的展现,为了能够充分地展现自己,每个人都想尽一切方法在自己的服饰上做到与众不同,露背装、曳地长裙等一系列夸张的服饰相继应运而生,甚至还曾出现过露臀、露胸装的现象。这与含蓄、内敛、追求与自然和谐的中国服饰完全不同。

  二、从外型上进行比较

  中国服饰美学观念表现在女装造型上是意象结构,这种平面的直线与曲线的裁剪方法使衣服适体又不完全合体,不裸露张扬也不尽力束缚,在遮体的隐约之中含蓄地显现了流畅婉约、温情流动的人体曲线美,造型意识是节奏化的,使生命之体在宽衣的贴体与离体之间流露气韵。中国人在服饰造型上不追求明确的立体几何形态,不追求夸张人体的效果,展现了二维平面的大方气度和坦荡胸怀。被穿着时,起伏连绵的衣褶和曲直缠绕的襟裾,营造了有远有近、有虚有实、活泼生动的三维立体效果。在造型上忽略了与人体三维关系相一致的精确数字,用这种没有明确凹凸的平面裁剪方法,求得了一个自成纹理、和谐统一的空间造型。这种平面剪裁的服饰造型更趋向于整体感,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能给人一种视域空间上的扩大感。

  而西方在其美学观念下产生的表现人体形态的立体裁剪服饰,却始终保持着相对静止的立体几何空间效果。西方的服饰空间意识是在中世纪以后形成的,反映了西方人对空间的探求心理,有着明显的“自我扩张”的心理动机,将服饰视为扩大自我肉体、展露自我形态的一种工具。这种夸张的服装造型使人体与自然整体之间,人与人的个体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反映了西方人的宇宙观,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万物、心灵与环境、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性。

  中国传统服装在造型上中式二维的空间效果,结构上采取平面的直线裁剪,其服装造型具有东方人整体、内省、静观等特质。

  而西方服装的审美追求“真”,注重“形”。为了充分表现人体形态的曲线美,结构上属于三维立体,采用各种精密的省、衬垫、压缩工艺以追求剪裁合体。

  三、从色彩方面进行比较

  中西服饰在色彩视觉上给与我们不同的冲击。

  中国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此五色被视为正色,其余颜色则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在民间,正色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的颜色。而“黄色”则为“五色”之首。古代帝王以黄色为上,儒家与道家都崇尚黄,“黄冠”为道士的别称。

  中世纪时期的西方国家,哥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装饰得辉煌灿烂,引导人们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饰上充满宗教气氛的色彩为人们所向往,其中蓝色被视为“天堂色彩”。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的欢迎。

  这些差异性也是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形成的。中西方对颜色的不同感觉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审美文化上的不同。

  四、从图案方面进行比较

  中西服饰对图案的选择上也呈现较大差异。中式服装中吉祥图案运用极为广泛。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等图样,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了“龙的传人”的情感;像鹤鹿

  同春、喜鹊登梅、凤凰牡丹等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憧憬。

  西欧服装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古代多流行花草花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罗可可装饰风格的影响,流行表现S型或C型旋涡形的藤草和轻淡柔和的庭院花草花样。近代有影响的流行图案花样有野兽派的杜飞花样,利用几何错视原理设计的欧普图案等。

  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中西女装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

篇二: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服饰的特点

  从伏羲氏化蚕丝为穗帛,古埃及人利用亚麻织物制作围裙以及苏美尔人采用羊毛织物包缠在人体上,形成服装开始,似乎就暗示了中西方服装的发展历程,风貌形态将会有着千差万别的不同。

  中西服装文化之间的内涵有很大的差别,中国服装文化是一种单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与中国的巫观和礼乐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注重形的内涵,具有浓厚的社会政治伦理倾向。在其发展进程中,因袭、守旧,继承性与连续性远大于变异性与创新性。西方服装文化是一种多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将服装视作一门特殊的人体艺术,注重形式,认为形式即内容。在其发展过程中,时代特征明显,风格变化昭然。变异与创新性远大于继承与连续性。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服装文化深受传统东方文化的影响。强调线形和

  纹饰的抽象寓意表达,透露出一种含蓄美。林语堂先生曾有深切的领悟,他说:中装与西装在哲学上的不同之点就是,后者已在显出人体的线形,而前者在意遮隐之。”这使得中装与西装的直观静态之美产生了根本上的差别。追本溯源,西洋服装从诞生之日起就冲满了激进的思想与吸收外来文化的大度,所以说西方服装文化是一种多源性的文化。它的文化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受当时的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影响至深,其审美视觉历来重视立体的造型。在西方的服装史上,13世纪初期就已确立了立体三维的裁剪方法。而三维裁剪的发明和运用成为了东西方服装的分水岭,从此,西方服装变得立体,外形变得富于变化,同时尽可能得让造型体现体形美。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以含蓄为美,以朦胧隐约,藏而不露给人委婉含蓄的审美感受,通过款式,布局,色彩,线条给人整体的和谐之美,大量采用刺绣,飘带,图案和其他的装饰手法,表达丰富的寓

  意与想象。可以说中国人对服饰重装饰之美,讲究与环境和谐;西方人对服装造型之美,讲究与环境对比。东方服饰重意”,西方服饰重形”;东方表达含蓄,西方表达鲜明。东西方服饰完全是两种不同文化的反映,因而服饰文化特色的风格形成与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的渊源有着紧密地联系。可见服装是一种文化,中西服装文化由于发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不同,在发展的过程中历史积淀的内容不同,中西服装文化之间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差别。

  但在服装发展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时不时地会看到东西方服装风格的融合,而这种融合往往会绽放出一种夺目的光芒,乃至影响到整个社会。时至今日,东西方服装风格融合的实例仍屡见不鲜。

  壁绸之路”的开辟使得来自遥远东方中国的精美丝绸传入了古罗马,这让古罗马的贵族爱不释手,贵妇们更是不惜花费昂贵的价格来达到自己追求时尚的目的。欧洲中世纪的拜占庭式服装,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和艺术风格,同时糅合了东方精美华丽的刺绣图案,以丝绸为贵,为尚。中国的陶瓷和园林艺术深深影响了18世纪

  欧洲的艺术风格一一洛可可。那玲珑剔透,华丽雕琢的瓷器和园林建筑迎合了法国宫廷的审美情趣,被吸收融会于法国的艺术乃至欧洲的艺术中。尤其是中国陶瓷上的精描绘画,镶金嵌银,极尽曲线绕转之美的装饰,直接影响了洛可可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不仅体现服装上,还体现在了建筑,绘画等艺术门类上。

  1910年,俄国芭蕾舞团在巴黎的公演引发轰动,其色彩瑰丽,外形新颖的芭蕾舞衣,为服装设计开创了新局面。从而欧洲形成了一股东方热潮,设

  计师纷纷将中国,日本,俄罗斯和印度的设计特色与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披垂式风格熔于一炉,创造出了美不胜收的各式服装。

  上世纪60年,时装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YvesSaintLaurant)发表了中国风”系列。涉及灵感来自清代官府中的凉帽和马褂。70年代,东西方服饰文化进一步互相撞击,互相融合,高级时装一统天下的时代宣告结束,时装朝着更加民主化,大众化,多样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日本设计大师高田贤三,三宅一生运用东方传统服装的平面裁剪,设计出不强调合体的曲线的宽松肥大的服装。这种非构筑式设计,与西方的构筑式窄衣结构截然不同,但在当时反体制思潮和石油冲击的大背景下,为世人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抓住了消费的新契机。他们的设计很快广为流传,两位来自东方日本的时装大师从此登上巴黎时装乃至世界时装的舞台。

  而就在去年,身着2004/2005秋冬YvesSaintLaurentRiveGauche高级成衣的模特伴随着中国电影《花样年华》的背景音乐缓缓走来。各色鲜艳的仿旗袍式立领垫肩缎质套装、用蝴蝶系着盘扣子旗袍套长裤、龙纹云纹中国图腾、用提花、织锦、刺绣等各种布料及编织技巧,展现极度奢艳亮丽的中国风情。如今闻名于世的美国设计师Tom

  Ford运用奢侈的中国风为YSL画下重量级的句号。

  东西方服饰文化与着不同的优势和魅力,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与偏颇。

  例如巴洛克,洛可可时期强调人体体形的紧身胸衣给女性身体的正常机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而宽袍大袖始终贯穿于3000多年的中国服装史,时常给人以呆板,停滞不前,少有变化,创新的感觉。十分巧合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西方服装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在变革中,两者又有着相反的发展倾向。东方服装由松变紧,宽袍大袖吸收了西方三维的立体裁剪,使服装变得贴体,轻便,改良旗袍正是中西合璧最经典的完美体现;而西方则摒弃了造作,扭曲性的人体美,把女性从损害健康的紧身胸

  衣中解放出来。但相同的都是为了适应新的生活,东西方都改变了繁琐的装饰和累赘的服装结构。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表达寓意的宽袍大袖,西方强调人体之美的服装造型两者并无绝对的孰优孰劣的对比。事实证明,将东方精美华丽的刺绣赋予西方立体合身的服装上展现出了耀眼的光彩。当今,世界各

  地的服装元素互相融合,互相碰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将会从事于中国服装设计行业的我们,不仅要把握开放的时代契机,紧跟国际时尚潮流,更要努力保护,发扬中国服装的传统特色。让东方服装的寓意和西方服装的形体可以兼得且形态更加丰富多变,让将来的国际时尚舞台绽放出绚丽灿烂的中国光芒!

篇三: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服饰的特点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素质的物化,是内在精神的外观,是社会风貌的显示。中西服装由于穿着观念不同,人们穿着的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从式样结构、造型、色彩选择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各有特点。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文化环境、民族习惯等因素不同而导致。总体看来,传统的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服饰的民族特色,善于形与色的含蓄,注重精细的艺术手法和工艺表现,注重气派稳重的氛围效果。与之不同,西方人则突出表现个性,追求感官的刺激,崇尚人体美,对他们而言,服饰是为了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这里就拿色彩和造型结构来讨论。

  一、颜色的差异

  :就色彩而言,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中西方民族对服饰颜色的选择与使用有很大的差别。

  从古至今,中国一直都有一种崇尚红色的民族心理。在中国服饰文化中,红色是最吉祥、最喜庆、最吉贵的颜色。在中国古代,被视为正色的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中,黄色占独尊的地位。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是至尊、至贵的象征,是帝王之色。如果说红、黄是中国传统阶层贵族的象征的话,那蓝色就是平民百姓生活中最常用的服饰色彩。蓝色符合中华民族一向对素雅、稳重色调偏爱的审美心理。用蓝色作为服饰的装饰之色,符合中国古传统礼教制约下的人们的求平淡、求朴素的审美情趣。

  中式服饰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从古至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案运用的极其广泛。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等图案,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图案寓意深刻。

  如果说中国服饰文化及色彩上是讲究整体美、神韵美,讲究包容性,那么西方服饰文化及色彩讲究的则是个性美、人体美。西方服饰在古罗马时期就奠定了以白色寓意纯洁、紫色象征高贵的色彩偏爱,西方女性的婚妙礼服仍以白色作为主要用色。紫色是一种高贵和财富的象征。在一般情况下,红紫色有年轻感,青紫色有优雅的女性感;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色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但西方有时也会被用于沉默或者悲哀的丧服,所以,黑色有意想不到的复杂和强烈感。与中国比较来说,西方的服饰色彩比较讲究个性,男性要穿上沉稳色彩,而女性则要穿上丰富多彩的装扮。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人们对颜色的追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平时的穿衣选色也没有那么多的禁忌了。出现了男女色彩交叉,男装与女装争颜色的现象。不分年龄,突出表现在老年穿衣年轻化,老年人的衣着色彩越来越鲜艳的现象。

  二、造型结构的差异

  :中西方服装结构设计的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东方人比较娇小纤细,身体的线条比较柔和;而西方人比较健硕骨架也相对粗大,身体线条也更加凹凸明显。

  中式服装结构是整片式平面型的,重视二维空间效果,服装平直宽松。西式服装结构是分割式立体型的,强调三维空间效果,服装比较适体。我国传统的中式服装从古代深衣制时就采取了人体双臂平展、两腿稍劈的立姿结构形式。因此,裁制成的服装是直线状、整片式、平面型的,不大注重用服装表现人体的曲线结构。服装穿在身上平直宽松、朴素简便、利于劳动。穿着中式服装举手抬腿,蹲坐跨行都很方便,不受拘束。中式服装的结构特征为,上肩没有肩缝,前后衣片相连,甚至连衣袖也是从衣身中连出,如果衣料门幅不够宽,则在左右衣袖的两端再加袖长。

  西式服装的结构是按照人体自然垂臂或半垂臂,并足站立的姿势进行设计的。由于西式服装非常强调符合体型,因而服装结构非常复杂。它以人体结构的躯干、上肢、下肢的各个主要部件,并加上一些附属部件而构成整件衣服或裤子。而各个主要部件也是按照人体外形轮廓的长短、大小、粗细构成不规则的筒状、管状等立体形态。如由较粗大的胸围、臀围及较细小的腰围、更小的领围,构成不规则筒状的衣身、圈状的衣领。按臂、腿的体型结构构成的上粗、下细的袖管、裤筒。西式服装是一种分割式、曲线状、立体型的服装结构,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做肩缝、装衣袖、前后衣片分离的分割式,整件衣服由多块衣片组合而成。并且衣片的外形轮廓呈弧线状或曲线状。

  中式服装结构是整片式平面型的,平直宽松。不大注重用服装表现人体的曲线结构。西式服装结构是分割式立体型的,比较适体。非常强调符合体型,因而服装结构非常复杂。也和中国的民族性格喜静不喜动有关。

  中国传统服装外形特征。有各自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Impliedmeaning(隐含寓意)Embroidery(刺绣)Pattern(图案)Elegant(高雅).

  例如:旗袍cheongsam.旗袍的古典美,它在清朝宫廷中变得很受欢迎。Chinesetunicsuit中山装是综合

  孙中山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此后由于中国著名政治人物毛泽东经常穿着中山装示人,所以西方人称呼中山装为“毛装”(MaoSuit).Harmonious(和谐)Solemn(庄重).西洋古典服装,Emphasizetheexpressionofcharacter.AEuropeanorthodoxmaledresswornoutofmedievalEuropeanCourtgowns.西洋古典服装,强调性格的表达。欧洲正统的男士礼服,脱胎于中世纪欧洲的宫廷礼服。例如

  :燕尾服Tuxedo燕尾服起源于英国

  。一般用黑色或藏青色的精纺礼服呢(dressworsted)或驼丝锦(doeskin)来做。牛仔裤jeans牛仔裤最早出现在美国矿工和牛仔们,在当代仍然十分流行。

  三、Conclusion结语:

  我觉得对中西方服装文化进行比较能使我们更深刻地看清中西方服装各自的特点、长处与短处,了解中西方服装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整个西方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中西方服饰的融合趋势在加深。当然,我们在探讨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的同时,更应该思考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保持民族特色的重要性。中西方服饰文化各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它们都是人类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当继承与发扬!

篇四: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服饰的特点

  中西方传统服饰文化的对比研究---毕业论文

  【标题】中西方传统服饰文化的对比研究

  【作者】陈希希

  【关键词】中西方服饰文化

  色彩

  装饰

  图案

  【指导老师】张海霞

  【专业】英语

  【正文】

  一、引言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是一个历史悠久、积淀丰厚、绚烂多彩的宝库。中西方古代的先民从服饰起源之始,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着装观念,都融于日常生活的服饰穿戴之中,构成了服饰文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内涵,开创了中西方传统服饰文化的先河。

  二、中西方传统服饰文化的特点

  (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特点

  翻开中国服饰文化的历史,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缤纷绚丽,花团锦簇般的恢弘画卷,向世人炫耀着昔日先族的文明。她是东方文明的典型代表,以自己特有的民族风格立于人类服饰文化之林而独领风骚,文论中外,服饰界人士都不能对此无动于衷。其传统服饰文化的特色在于:1、形与色的含蓄美

  中国人穿衣始终保持着一种东方式的矜持,对肌肤严密地包藏和掩蔽,中国服饰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是一种“包”的文化,既不能“显露”体形,更不能随便“显露”肌肤。中国的衣服始终保持着严谨的造型,除魏晋时期的部分男装(如

  “竹林七贤”)和盛唐时期的贵族女装外,一般很少有“显露”肌肤的。?朦朦胧胧,藏而不露,隐含寓意,给人以撩拨和审美的感受。表现这种含蓄,有时通过款式展现,如满族旗袍历经百年之后再创新,设计出几十种新款旗袍裙,深受女性青睐;有时也可通过造型、布局、色彩、线条等手段给人以整体和谐之美,以此来表达作者深刻的设计思想。

  2、等级森严的服饰禁忌

  这是阶级社会的标志,它对古人的服装审美意识的影响贯穿了古代社会的始终。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这种功能还表现在服装的色彩上,历史上“白衣”、“绯紫”、“黄袍”、“乌纱帽”、“红顶子”等等都是在一定时期内,某种颜色附于某种服饰而获得了代表某种地位和身份的例子,在每个朝代几乎都有过对服饰颜色的相关规定。3、“天人合一”与“师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道家采纳的哲学观。这种观念产生了一个独特的设计观,即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的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这种设计观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工艺学著

  作中就已记载,《考工记》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对服装而言,则指服装的着装季节,着装环境及衣料的质地和裁剪手法,只有这四种和谐统一,才有精美设计。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主张“师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自然之子,是天地之气化育而成,人必须以天、地为师,以自然为师,法天地自然规律而行事。?《周易》中也肯定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交融性,即人的一切活动从道德修养到功利实践,都必须遵循自然的启示,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与自然二者互相影响渗

  透,人与自然遵循统一的法则,天地自然也具有人的社会属性,同时又包含了与人事有关的伦理道德,表现在审美情感上就是偏感性的。因此,不论道、儒都主张精神与肉体兼并,美与善合璧,中国古代服装正是体现人和物之间的审美和谐和自然表现形式的外化。

  (二)、西方传统服饰文化的特点

  西方文化自诞生以来,充满的就是躁动不安、遐思与激进性,显露出西方人特有的扩张和冒险精神。西方文化从赫拉克利特提出“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到芝诺提出的“飞矢不动”,其流动、多变、无常的形而上学的观念,在服装的表现上与日俱增,特别是执其一端随心所欲创造的某种理论、某种主义在服饰文化中更为突出。具体表现为:1、崇尚人体美

  从古希腊时代至今,西方艺术包括服饰在内,常把讴歌和显示人体自然美当作至高无上的典型,因此服饰在西方人的身上成了“副件”。西方的衣服都非常写实地,甚至是夸张地表现人的体形,尤其是自中世纪末期的“哥特式”时代以来,更是十分“露骨”地“强化”男女两性在体形上的性别特征,不仅想方设法来“显露”两性这种外形特征,而且不断地扩大某些的部位的面积,女人通过裸露或挂丝尽显形体之美,男人则更赤裸地表现肌肤的健康和力量的强大。?在这些古代西方民族的眼里,人体是最纯洁、最优美、最雄伟的形象。他们觉得男体刚劲雄健,充满勇士的气魄;女体温柔纤细,富有典雅的迷人魅力。因此就要求服装的造型和服装的穿着能够充分地、完美的反映人体的优美体态,并认为这是人类为什么需要穿着衣服的最直接的缘由和动机。

  2、突出表现个性

  西方着装重在体现自我,寻求对平衡的突破和片面性的掘进,自我设计、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而别具一格,通过着装充分表现自我的理想境界和各种观念.标榜

  自我。西方服饰通过对人体曲线和对某些敏感部位作裸露处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服饰吸引力,给人以不言状的美感,以此产生心理效应,使人迅速进入纯粹的审美境界。托尔斯泰让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在舞会上穿一件敞胸的黑天鹅绒晚礼服,上面镶嵌着威尼斯花边,袒露出象牙般圆润的肩膀和丰满的胸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妇女,以袒露着胸和肩为美,而二十世纪的西方女子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喜欢裸露她们的美腿。?3、“有用就是美”的审美意识

  苏格拉底通过功用内涵的扩展而成为“有用就是美”的主张,即“我们研究每一件东西的本质、制造和现状,如果他有用,我们就说它美,说它美只是看它有用,在某些情景可以帮助达到某种目的;如果它毫无用处,我们就说它丑。”进入大机器时代,人们对实用、功能与形式、美的关系的理解大大深化。著名的思想代表拉斯金以美学为依据,以伦理为出发点,提出哥特式样不仅是至善的而且是最合理的。保尔?苏约利提出并把实用与审美的关系解说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使人们对工艺

  造物之美的认识,从装饰之美或外观之美走向注重结构之美、功能之美。包豪斯组织起机械时代的美学体系,使技术与艺术完美统一。西方的这种功能主义,直接导致了人们对于服装用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寻求。

  三、中西方传统服饰的对比

  中西方文化服装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中国传统服装与西方传统服装不论在式样、结构上还是在局部特征、装饰、色彩、图案上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国传统服装是平面型的服装,崇尚装饰,自然宽松。西洋服装是立体型的服装,讲究穿着效应,善于显示优美的人体体态,以服装抽象的形式美追求外在造型的视觉舒适性。中西服装的形成各有自己的历史渊源是受着各自

  的生活条件、方式和文化传统、地域环境和穿着观念等的影响其中尤以文化传统和穿着观念的影响更为重要和直接。

  (一)、式样对比

  1、中国传统服饰的主体形式是前开型的大襟和对襟式样

  尽管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起起落落、变更宕荡,但中国传统服装的主体形式是前开型的大襟和对襟式样。大致在传说时代的黄帝、尧舜时期我国已经采用上衣下裳服装形制。《易?系辞》称“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于乾坤”。?黄帝颁布了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上衣象征天,服色用玄色,为天未明时之色。下裳象征地,服色用黄色,地为黄色。将服装形制与天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了天下大治的目的。从商代出土的玉雕人像中,我们已可清楚地看到这种上衣下裳的形式,上衣长度至膝盖,衣襟右掩相叠,称为右衽,形成交领,腰间用一根带子系缚固定下身着围裳。中国古代将右衽的服装以及束发的装扮视作文明的象征,并将其作为古代华夏民族区别于周边其他民族的一种特征,而披发左衽则为异族服饰的特点。中国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两种形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交叉使用,相容并蓄。女子穿上衣下裳式样的较多,男子多穿上下连属的袍衫。2、西方传统服饰的主体形式是披裹式的非成型类衣和前开式的半成型

  西洋服装在样式上有一个演变过程,古希腊的服装是披裹式,古罗马到中世纪,服装的式样以披裹式的非成型类衣和前开式的半成型类衣为主。

  公元四世纪,日尔曼民族南下,日尔曼民族的四肢分离的体形型服装逐渐渗入到欧洲服装的基本样式中,古希腊的“希顿”(Chiton)和“希玛纯”(Himation)、古罗马的“托加”(Toga),这些用一块布披挂在身上的衣服,强调披挂时形成的优美的垂褶效果,这也形成了区别于中国传统服装形态和着装方式的一种独特类型。?从13世纪开始至今,体形型服装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其基本形制是男子上衣下裤,女子为上下连属的裙装。

  (二)、色彩对比

  1、中国以黄为贵

  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在上古时代,黑色被中国的先人认为是支配万物的天帝色彩。夏、商、周时天子的冕服为黑色。后来随着封建集权专制的发展,人们把对天神(黑色)的崇拜转向对大地(黄色)的崇拜,所以形成“黄为贵”的传统观念。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它们被称为正色,其他颜色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在民间,正色也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的颜色。我国古代时服装色彩的选用,有一个很有社会内涵的现象:先开始于民间,一旦被皇家贵族看中,就禁止民间使用,否则,轻者杀身,重者株连九族。如果一种服装的色彩开始是皇家贵族所穿,后来不穿了,成为一般民间服装,则这种服装的色彩

  立即被视为卑贱的色彩。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古代对服饰色彩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服装色彩的运用带有明显的阶级性。

  2、西方以白为主

  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白色是纯洁、正直、神圣的象征,更是一种魅力的代表,所以西方人均喜欢用白色作为新娘的婚纱礼服。紫色是一种高贵和财富的象征。在一般情况下,红紫色有年轻感;青紫色有优雅的女性感。中世纪时哥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装饰得辉煌灿烂,引导人们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饰上充满宗教气氛的色彩被人们向往。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欢迎,织锦缎和天鹅绒中还织进了闪闪发光的金银丝线。?法国人特别喜欢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红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特别是黑缎子和黑天鹅绒常是贵妇的首选。迷人的黑色衬着白种女性白皙的肤色,非常炫目。但在西方有时也被用于沉默、不吉利或悲哀的丧服,所以,黑色有意想不到的复杂及强烈感。

  (三)、外形特征对比

  1、中国传统服装的外形强调纵向

  中国传统服装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自衣领部位开始自然下垂,不夸张肩部,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筒形的袍裙、纵向的装饰等手法,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特别是使四肢有拔长感。亚洲许多国家的服装都有类似特点。

  清代服装相对来说是比较肥大的,袖口、下摆都有向外扩张之势。然而,清代妇女那高高的旗髻和几寸高的花盆底鞋,加上垂至脚面的旗袍,使旗人比历代妇女都显得修长。

  服装外形的修长感是对东方人较为矮小的身材之弥补,在感官上产生视错觉,在比例上达到完美、和谐。自然修长的服式使男性显得清秀,使女性显得窈窕。同时,平顺的服装外形与中国人脸部较柔和的轮廓线条相称。

  2、西方传统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

  西方古典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用横向扩张的肩部轮廓、各种硬领、轮状领、膨胀的袖型、庞大的裙撑、重叠的花边和花朵以及浆过的纱料和各部位的衬垫,使服装线条产生夸张和向外放射的效果。十世纪,英国男子的紧身衣上半贴身合体,下半象长至膝部的衣裙,宽松而舒展。紧身衣为套头式。紧身衣外披一件斗篷,并用一个大饰针别在胸前。这时女式服装变得宽大,衣袖加肥加长,头发蒙在披巾裏边,身体被斗篷蒙起来。她们的内衣很长,直拖到地面,外衣到膝盖。圆口衣袖,衣服装饰华丽,很受拜占庭的影响。她们的头发用一块面纱蒙起,其端点重於背後直拖至地面。十二世纪宽松的衣服变得瘦窄,使身体曲线得以突出。并於身後系带,衣袖逐渐宽大,袖口可垂至膝部。

  西方服装的外形特点与西方人热情奔放的气质、起伏明显的脸部轮廓以及比东方人高大挺拔的体型相适应。这更体现了西方人充满的就是躁动不安、遐思与激进性的性格特点,显露出西方人特有的扩张和冒险精神。

  (四)、装饰特征对比

  1、中式服装是平面直线裁剪

  从装饰特点看,由于中式服装是平面直线裁剪,表现二维效果,所以装饰也以二维效果为主,强调平面装饰。装饰手段是中国传统的镶、嵌、滚、盘、绣几大工艺。这些工艺的巧妙运用,使中式服装虽造型简练,但纹样色彩斑斓,美不胜收。

  刺绣用于服装历史久远,发展到后来,甚至“衣必锦绣”。运用平面刺绣方法装饰服装表面空间,是中式服装设计的惯用手法,沿用至今。尤其是精妙绝伦的刺绣工艺

  与丝绸面料配合,使服装充满东方风韵,令人赞叹不已。

  除刺绣外,镶、滚工艺在中式服装上运用也很多。例如清末,市井流行在衣缘处镶、滚装饰,女子衣缘越来越阔,从三镶三滚,五镶五滚,发展到“十八镶滚”。

  2、西洋服装是立体构成设计

  西洋服装是立体构成设计,表现三维效果,所以装饰与整体结构造型相对应,强调立体感和空间感,装饰手段是借助各种立体物如穗饰花结、荷叶边、金银丝带、褶裥、切口等点缀服装表面。最初,花朵、花边等只是少量装饰服装表面,丰富表面效果。到了罗可可时期,某些礼服竟是用立体花堆砌而成。

  西洋服装采用立体装饰有其精采之处:一是立体装饰与立体结构造型相呼应,天然谐调;二是装饰效果符合审美心理,因为凡是平铺直叙、一览无余的表面,容易引起人的单调感觉,而层次丰富、虚实搭配、重叠穿插的表面空间有耐人寻味的效果,易于激起观赏美感。

  (五)、图案对比

  1、中式服装的图案纹样丰富多采

  中国民间对蓝色有传统喜爱,如蓝印花布、靛蓝蜡染布等。蓝色与黄种人的肤色相配,容易谐调,可产生柔和的色对比效果。

  中式服装的图案纹样丰富多采,有飞禽走兽、四季花卉、山峦亭阁、几何纹样等,抽象、具象、夸张、写实等风格俱全,图案纹样不仅精美,而且具有丰富的内涵。

  中式服装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从古至今,从高贵的绸缎到民间的印花布,吉祥纹样运用极为广泛。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蜥龙闹灵芝等纹图,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像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丹、团鹤仙寿、福禄寿喜、连年有余、吉祥八宝等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希望。另外,官服的图案重视标识作用,明清文官为飞禽图案,武官为走兽图案。皇帝的龙袍象征真龙天子,龙袍上的十二章纹图案各有寓意:“日、月、星”取其照临;“山”取其稳重;“华虫”取其文丽;“火”取其光明;“藻”取其洁净;“粉米”取其滋养;“宗彝”取其忠孝;“黼”取其决断;“黻”取其明辨。

  2、西式服装的图案随着历史而变

  西欧服装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古代多流行花草纹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罗可可装饰风格的影响,流行表现S形或涡旋形的藤草和轻淡柔和的庭园花草纹样。近代,有影响的流行图案花样有野兽派的杜飞花样,以星系、宇宙为主题的迪斯科花样,利用几何错视原理设计的欧普图案,用计算机设计的电子图案等。

  四、中西方传统服饰的相互影响

  (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对西方的影响

  西方服饰也吸收中国传统服饰的某些特点,譬如,当中国现代服装采用西方女装那种坦肩露背的领式时,西方则采用中国旗袍的立式领。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价值观可能逐渐的从整体上去改变或者去替代西方人的审美定势。国外的时装品牌充

  斥中国的服装市场,许多中国人的心中依然存在着挥之不去的“中国情结”,于是唐装、旗袍悄然兴起,并逐渐拥有自己的顾客群体,风韵独到的“中国化时装”开始形成。?(二)、西方传统服饰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在20世纪,由于受欧美服装造型和西洋裁缝技术的影响,旗袍一改自唐朝以来延续使用的直线裁剪的方法,开始追随西方服饰的流行趋向,领、袖以及细节处理等都出现了多样的变化,比以前更为合体,迈出了中国服装表现立体造型的第一步。

  从旗袍在近现代的发展来看,它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大量吸收了西方的思想观念和制衣技巧,融合并演变出东西合璧的现代旗袍。无论从其外型塑造还是内部结构来看,无不蕴含着东西方服饰风格的双重特点,旗袍的基础形制源自中国传统服饰,而紧身的外形强调着形体的存在,突出表现了女性的曲线与柔美。这种适体的造型是以相应的结构处理为基础的,特别是胸、腰、臀围上相同数量的放松取值,更是鉴于东方女性的体形特点而设置的。这种纯西方式的裁剪技巧,使得旗袍的整体表现力更为完美。?11五、中西方传统服饰研究的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和西方传统服饰文化的差异是由其历史的不断演变而形成的。20世纪以前,中国与西方世界几乎是在相互隔绝的情况下各自发展着自己的文化,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理环境中随文明的进步和朝代的更替而变化的,具有明显的传承性;而西洋传统服饰与文明的发展同步,跨及欧亚非三大洲,表现出复杂性和包容性的特点。中西传统服饰文化无论是其形成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还是表现特征、发展结果都大不相同,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两种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是必然的,这正是双方相互学习和互为补充的基础。

  当今世界,虽然经济趋于全球一体化,但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特征日益突

  显。我们在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同时,切不可妄自菲薄,更应该珍重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更应该十分自信地努力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独创的服饰文化,为丰富全人类的文化做出中国人自己的贡献。

  中国和西方服饰文化各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她们都是人类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我们应进行积极研究,在明辨的基础上继承发扬。

  注

  释

  ?张志春:《中国服饰文化》,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华梅、朱国新:《服饰与禁忌》,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243-244页。

  ?闻人军:《考工记导读》,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版,第33页。?陈志华:《中国服饰史》,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版,第76-77页。?宋宏:《西方服装史》,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版,第157-158页。?金景芳:《<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辽宁,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王维堤:《中国服饰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张乃仁:《外国服装艺术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279页。?原田二郎:《西方服饰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页。

  ?诸葛铠:《中国服饰文化的历程——文明的轮回》,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版,第57页。

  ?11冯泽民、刘海清:《中西服装发展史》,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版,第89-90页。

  参考文献

  [1]陈志华.中国服饰史.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2]冯泽民.刘海清.中西服装发展史.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3]华梅.朱国新.服饰与禁忌.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4]宋宏.西方服装史.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5]王维堤.中国服饰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原田二郎.西方服饰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7]诸葛铠.中国服饰文化的历程——文明的轮回.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8]张乃仁.外国服装艺术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9]张志春.中国服饰文化.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篇五: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服饰的特点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由其精神本性所决定,而精神本性又由该民族的境况所造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服饰文化是人们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中西方服饰之间的差异是基于各自民族地理环境、文化渊源、历史发展本身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们在其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种民族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其种族人们的服饰活动,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服饰文化.

  一、中西方的社会构成及其文化特征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文明,是在一个相对固定而且封闭的地域环境中发展形成的.20世纪以前,中国四周几乎都是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东、南濒临太平洋,西有喜马拉雅山和大沙漠,北有大戈壁、大草原和原始森林。在这样一个地理环境中,自古以来,安居着华夏各民族。虽然也历经一次又一次的分裂和改朝换代,但以中庸内敛的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却被传承下来,中国服饰文化符合礼仪就是美的倾向正是开端于此.西方文化是以围绕着地中海的北非尼罗河文明、西亚两河流域文明、爱琴文明以及南欧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为基础,经过来自北方的日耳曼民族大迁徙而形成的,地跨亚、欧三大洲,由多种文明相互碰撞混合,交替支配和影响,伴随着民族的迁徙、文化的移动而形成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人被放到了一个社会关系空前复杂,充满各种冲突的外部世界之中,每个个体强烈地意识到内在的心理欲求受到外部复杂环境的制约,从而培养了他们通过思辨、科学、和民主等社交活动来了解世界的兴趣.正是这种对客观实在世界认识的兴趣,启示了西方服饰审美文化对客观对象的重视。

  二、中西方服饰文化的比较

  1、服饰审美意识的差异。

  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是物我同构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既是古代中国人的人生之最高理想,也是一种审美的最高境界。这样一种审美观点表现在服饰文化上就是展现自然的人格精神。人、自然三者之间的互不冲突:衣不可束缚身体,人亦不可破坏自然规律。在服饰上追求自然地遮盖人体,服装的宽松离体使身心自由,体现了融己于自然的脱俗的境界,因此中国服饰审美具有趋向内敛、内涵的特点,体现了一种简单自然、宁静致远的潜在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内在灵魂.西方哲学的重要特点是把主观和客观分开,明确地提出主观为我,客观为物。物我关系是对立的,从而导致西方哲学注重逻辑、求真的习惯.惯于用理性来研讨法则,并形成一种追求自然界真理的传统习惯.这种以自然为本追求外界以求得法则获得真理的观念,表现在艺术上就是对客观实在的美和自然规律的承认和探求。就服饰而言,很自然地势必表现出对人体美、客观形式美的追求。

  2、服饰结构形态的差异。

  中国传统服饰的最大特点是服装造型不追求明确的人体形态,不张扬人体效果.运用平面的直线裁剪使衣服适合人体穿着又不完全合体,在遮体的隐约之中含蓄地显现流动的人体曲线美。如我国传统国画艺术中空间造型的虚与实、明与暗的节奏表达一样,不需要符合某种构成规律和法则.服装衣片内没有分割结构线和省道,在摆放或悬挂时象画卷和布料一样平整.当服装穿在人身上时,起伏连绵的衣褶和曲直缠绕的襟裾,营造出有远有近、有虚有实的活泼生动的三维立体效果.最具典型的是打太极拳时穿的中式传统服装,整件衣服可以平铺于地,只有袖底缝一条结构线,无起肩和袖窿,结构简单舒展,造型意识是节奏化的,生命之体在宽衣的贴体与离体之间流动,展现的是流畅自然的美。中华服饰用这种没有明确

  凹凸的平面裁剪方法,营造出自成纹理、和谐统一的意象造型结构,结构形态方面既不能显露体形,更不能随便裸露肌肤,与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内涵、意境、气韵相吻合.西方服装的最大特点是修饰显露出人体美。西方文明欣赏并颂扬人体的美感,在人体上寄寓着崇高的理想,并重视展示人体的性差异,毫不忌讳的表现性感.女装以大面积的露颈、露肩、露背、半胸来显露人体,男装则以填充物来加强肩和胸的雄健,以紧身的长统袜(或是连袜裤)来塑造和显露下肢的造型。这种方式促使西式服装在造型上起伏很大,在衣服结构上出现许多人为的创造性。表现在结构上便是运用立体裁剪手法,设计大量的内部分割结构线以及省道,将平面的布料变化成符合人体曲线的立体外观,在造型上注重与人体三维关系相一致的精确数字,近似立体的软雕塑作品

  3、服饰功能和历史的差异.对于服饰的社会功能,中国人与西方人在认识和侧重点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服饰的社会伦理功能。黄帝、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可见,中国人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把穿衣局限尧、于保暖或装饰的功能,而更加关注的是其治国安天下的社会伦理功能.从夏、商到周朝,随着服饰礼仪制度的完善,这种观念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用穿戴装束来统一人的思想,不厌其烦地反复修订服饰制度,以此来规范各阶层人的行为进行治国安邦.西方在这方面就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虽然古罗马人也曾十分重视服饰对于身份的表示,封建时代也曾不断推出各种服饰禁令,但大多是一些奢侈禁令,很少有像中国人这样用森严的服饰制度来规范各色人等的社会行为和权限,把服饰的社会功能发挥到极致的,而更多注重的是服饰的财富价值和审美功能。从服饰的历史看,中国历朝历代都有服饰革新,易代必易服.改朝换代首先要易服,但这些变化仅仅限于长短肥瘦,色彩装饰的变易,其上衣下裳、衣裳连属等基本形制从周代起一直得以沿用.与西洋服装样式更迭频繁,并强调构成、空间形式组合的状况相比,中华服装样式一直处在较稳定封闭的状态,并且其对服装造型的理解,始终停留在二维平面空间。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宗法思想的影响下,服装更多地作为一种思想和道德的附庸,也就是说,它在历史上作为一种器物缺少它独立的地位和品格,而只能被作为一种观念的产物,这种观念当然是围绕礼的.

  4、服饰材料和装饰的差异.就服饰材料而言,中西方因其不同的地理环境而创造出不同的衣料文化。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利用葛、亚麻、苎麻等植物纤维和羊毛等动物纤维来织布,而且早在6900年前,就已经开始养蚕织丝,丝绸是中国人对人类服饰的一大贡献.与中国发达的丝绸文化相比,古埃及则主要是亚麻文化,两河流域主要是羊毛文化,古希腊和古罗马在衣料方面没有什么创举,是对地中海沿岸的上古文明的继承,即亚麻文化与羊毛文化兼而有之.从服饰的装饰看,在颜色选择方面,中国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它们被称为正色,其它颜色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尤其是代表土地的黄色,被统治阶级视为权利的象征而成为宫廷的御用服饰颜色。在民间,正色也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的颜色。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白色代表纯洁、正直,紫色象征高贵。中世纪时奇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装饰得辉煌灿烂,引导人们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饰上充满宗教气氛的色彩被人们向往。欧洲文艺复

  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的欢迎。法国人特别喜欢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红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

  从图案选择来看,中西服饰图案选择也呈现五花八门之势.中式服装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从古到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样运用极为广泛。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等图样,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象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丹等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希望.西欧服装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古代多流行花草放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洛可可装饰风格的影响,流行表现S形或旋涡形的藤草和轻淡柔和的庭院花草放样。近代有影响的流行图案花样有野兽派的杜飞花样,利用几何绪视原理设计的欧普图案等。由于中式服装是平面直线裁剪,表现二维效果,所以装饰也以二维效果为主,强调平面装饰.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服饰因其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体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东方服饰崇尚自然,追求无形之形。西方服饰历来崇尚对人体的欣赏,追求合体,展现人体曲线美。

篇六: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服饰的特点

  中西服饰文化对比总结

  通过做这次作业,我对中西方服饰文化有了一些更深入的了解与感悟。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西服饰在融合。越来越国际化。下面我就来总结一下中西方各自服饰文化的特点以及进行一下差异对比。中国服饰的特点:

  ①风格:女人穿更多款式的上衣和衣服,而男人穿更多的长袍和衣服。②形状,形状强调纵向的感觉,这使穿着的人体看起来苗条,尤其是四肢感觉拉长。

  ③结构特征,外形强调纵向感觉,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特别是使四肢有拔长感。

  ④图案,喜欢用图案来表达吉祥的愿望。西方服装的特点:

  ①古波斯服饰,披挂、直筒紧身式②古希腊服饰,优美、典雅③古罗马服饰,豪华富丽、庄严④拜占庭服饰,造型呆板、僵硬⑤哥特式服饰,新奇、怪诞和大胆

  ⑥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中,人体曲线已经成为服装审美的关键。⑦巴洛克服装,男装中最华丽最疯狂的时期

  ⑧洛可可服饰,将女人推到繁华至极的盛装中西服饰文化的共同点:

  ①在社会功能方面,中国人长期以来使用服装来“区分他人的威望和他人的威望”,并使用严格的服装制度来规范各类人的社会行为和权威。西方人也很重视这种社会功能。进入封建社会后,虽然西方封建官吏没有像中国历代那样有完整的章役制度和等级“制服”,但皇宫贵族的服装与普通平民的服装明显不同。

  ②装饰审美功能,服装的装饰审美功能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成为推动服装改进创新的一大源动力。

  ③从造型观念和造型意识的角度来看,形式构成是平面的。就切割方法而言,它们都是直线切割。

  对于中西服饰的发展与交,流相信在将来会有更大的进步空间。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两种服饰文化之间也有许多相似甚至相同的地方,这是两者之间相互融合,共存、共荣的基础。未来中西双方的服饰文化会有质的飞越。

篇七: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服饰的特点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中西方服饰礼仪的差异

  我们从小就知道,中西方的差距大致上可分为:肤色,语言,教育,饮食,礼仪,衣着,时间,生活习性等。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中西方服饰礼仪的差异,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中西方服饰礼仪的差异

  一、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

  中西审美的最大区别来自于文化上的区别,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这种差异自西方黑格尔哲学体系形成以后愈趋明显,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不同的行为方式。

  黑格尔的哲学有三个特点

  1、能动的辩证法思想,这是它最突出的特点。

  2、辩证理性,即彻底的理性主义和逻辑主义。

  3、建立在前两个特点之上,那就是逻辑、认识论和本体论“三统一”,在黑格尔那里三者被归结为一个东西。

  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

  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审美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从本质上说,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在所有的定势中,有些定势是正确的,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而有些则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交际失误。

  而且,人们的审美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

  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人们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很多时候,在中国,有很多人为了一点点面子问题而闹出很多事非。西方人没有面子这一概念,但在儒家文化熏陶的中国社会,这个太重要了。儒家文化是很注重面子的。士可杀不可辱,便是很好的例子。西方人很想不通为什么会为这么虚无缥缈的东西牺牲生命。但中国人看得很重。即便是现在的中国社会,如果对一个人尊敬,是给人面子。替别人办事是看在他们的面子上。什么客套呀,称赞呀都是给人面子。如果别人不给自己面子,便会不高兴。所以中国人做事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

  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具体举例:

  1隐私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2时间观方面的冲突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3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二、审美上的差异性

  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是有着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他们各有自己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各有自己不同的发展史及传统习俗等等,因此种种导致了中西方视觉审美的差异。

  中国古代审美心里偏于表现,以言志缘情为基础,这使得中国传统美学更加注重审美的愉悦性而消弱了它的写实内容,大量运用写意、抒情的方式,因此有充足的条件使中国美学趋向艺术意境的表现。得于此在视觉艺术上中国创造了自己的书法艺术、特别是在中国画中表现的内容和艺术创作上,运用人物、山水、花鸟等为题材,体现中国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西方古代审美心里更加偏重于表现,以摹拟写实为基础,使西方传统美学注重审美的真实性,增强了它的写实性,运用模仿、再现的方法,因此有充足的条件趋向写实理论艺术。因此发明了素描,油画,及在雕塑上的表现,都体现了其对于现实存在、数理比例的高要求,注重视觉形体、物体结构及本质构造。

  三、中西方服装审美区别

  从人类社会出现开始,人们就产生了对美的主观反映,随着美学和美感的不断发展,也就出现了作为审美意识表现的服装艺术。审美理想指的是特定的民族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审美追求的集中体现,是一定社会的物质文明生活及意识形态在审美领域中的最高结晶。

  中国服装审美文化大致是在黄河文明的基础之上,在一个相对于西方来说比较固定和封闭的地区环境下形成的。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以及中原朝代的更迭,中国服装文化有了高度的发展。具有强大的传承性。西方服装审美文化是建立在地中海文明的基础之上的,跨越了亚欧非三个大陆版块,相继混合了多种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明。

  伴随着不同种族在亚欧非三大陆的不断迁移,文化不断移动、交流碰撞直至融合,最终形成了欧洲基督教文化为中心的服装文化。而由于不断的文化融合,西方服装文化表现出了强烈的复杂性与包容性。相对于中国服装文化来说,更加多样化。

  西方文化比起东方大陆文明来说比较开放,融合外域文化更是其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一种明喻文化。一个地处远东,一个地处西欧。中西方地域文化起源的不同,决定了服装文化的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不同。

  中国黄河文明中蕴含着农业文明,自古中国人的性格就如同大地一般宽广和温和,形成了以含蓄包容为特征的中国文化。再加上漫长的封建社会政治体系,构筑了自己发达的文化体系。中国服装文化的起源如同中国文化一样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理环境中发展繁荣起来的,具有单一而鲜明的特色。

  而西方服装文化的起源来自于他广阔的地理环境中不同文明的相互交错和影响,是伴随着民族的大迁移而形成的。西方服装文化经过来自北方日耳曼民族大迁移,逐渐处于不断融合,不断积累,不断扬弃的变化中,形成一种活跃积极的性格特色。西方构筑了一种与东方美学截然不同的审美文化体系。在服装审美方面,西方人特别崇尚人体美,重视表现人体的性差异,毫不忌讳表现出性感,这与东方儒家文化截然不同,常常将服装作为人体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

  尤其是当毕达哥拉斯运用数学方程来解算人体比例,研究出人体的黄金分割比例,更加显露出西方形体写实风格与东方意境写意风格的差别。另外,西方服饰以立体裁剪为基础,大都表现出三维效果,强调立体感和合体感,追求身体与服装之间的最大程度的契合,追求装扮风格与整体造型相适应,同时采用各种立体饰物比如花结、荷边、丝带、切口等装饰服装,所用布料上的花纹、图案虽然简单,甚至许多服装制作材料是单色的布料,但是风格却自然协调,易于激起观赏者审美的愉悦感。

  审美意识是一个人在自己的审美活动之中,呈现出的对不同的审美对象的能力反映,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感受、审美趣味、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审美理想、审美标准等不同方面,即为通常所说的美感。他是审美活动进入人们心理思维阶段后所产生的意识活动。而服装审美意识则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通过服装所感受,以思维意识形态表现的美感。

  自古以来,中国服装就一直以协调美为中心。纵然几千年来改朝换代不计其数,但是统治阶级对人们的衣着行为总会有严格的规范,不论身份地位高低贵贱都需要按照这种服装规范来进行穿着打扮。比如在宋代,条文规定百官朝衣为绯色袍和裙,内衬以白花中单,腰部用罗带束扎,又加上绯色罗的蔽膝用丝带束紧,佩挂以玉佩等。由此可知,穿着者在自身穿戴上要与规范一致,政治色彩浓重。因此中国的传统服装注重的是协调之美,注重伦理,然而确淡化了个性,单一化趋势严重。

  西方服饰的发展则始终将追求自然美做为发展的主流方面,内容较为丰富、款式造型也较有新意。古希腊的服装文化便十分重视自然美以及人体美,“缠身型”服装独具匠心,韵律和谐。但是到了中世纪,由于宗教神学的发展兴盛,宗教对人体形态的禁锢,禁欲等宗教戒条是服装以筒式的形式存在,形成了“罩壳型”服装风格,但仍然能从形形色色的点、线、面之间以及对色彩的应用与调和之间得知西方审美文化对与比例的重视,对于形式美的追求。直到今天,在西方开展的大型展览会上,设计展出的作品无不折射着比例、对称、节奏、韵律等形式美的光芒。由此可见,西方服饰对形式美确是情有独钟。

  其次、中西方审美差异还在于追求精神美、突出人体美的不同侧重点上。中国服装追求的是人的精神、气质、内涵、神韵等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内在美感。

  为了追求这种层次比形态还要高的精神,运用夸张的大袖、宽襟、长条衣带来造成飘逸的感觉,超越形的存在,是典型的理想主义境界。

  此外还运用服装的色彩、图形、花纹等元素来表达强烈的精神美感。比如龙袍下端排列着许多线条,名为水脚,水脚之上还画有许多波涛翻滚的浪花,浪花之上又有山川宝石,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外还隐喻着“一统山河”的精神寓意。

  而西方服饰则突出表现人体美。早在古代希腊时期,那些体育健儿就表现出比例匀称,肌肉发达的人体美感,表现出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也并非服装。随后历朝历代的宫廷贵妇的服装都是“内塑形体,外露肌肤”,根据不同时期的审美风格,去强调人体的某些部位。20世纪初的s形式样便是如此。发展至近代,表现人体美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1946年,比基尼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英国设计师玛丽发明“迷你裙”;90年代,意大利设计师范思哲利用“透”和“露”的款式强调女性身体的性感设计,引领着时装界在全球的发展潮流。

  中西方审美对精神美、人体美的认识的差异,从中西方美术作品中也能看出来。西方绘画中对于人体的表现都是写实主义,作品中对与人体都是进行如实地刻画。但东方传统美学却不屑于如实刻画人体,认为画中如实反映人体的并不能称作画家,而是画匠,认为细致如实地反映人体的细节是缺乏想像空间的行为。

  无论在绘画还是雕塑中,尤其在细节方面,东方美学都讲究含蓄和朦胧,从而艺术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写意化的,笼统地勾勒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出人的大致形状,不做细节的雕琢描述。

  而这一点正巧反映在了东西方服装的设计上。自文艺复兴时起,西方服装设计就成为“窄衣”风格。服装贴身、合体。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人体形态外观,不仅仅有紧身衣这种高度写实的表现人体轮廓的类型,甚至还利用夸张手法表现人体的服装,比如:中世纪的欧洲强调女性的衣服要“束腰”,用紧身上衣以及搭扣将女性的腰紧紧束住,于此同时也垫高了胸部,从而夸张的表现出女性的曲线美感。而东方传统服饰一直以来都是“宽衣”风格,衣服用料很多很足,长衣宽袖长裙,完全遮盖住了人的形体轮廓。而且与西方女性束腰垫胸相映成趣的是,东方传统服饰要求女性要束胸,受到儒家学说文化的影响,东方传统审美观认为女性第二性征的表露是羞耻的,而要尽量的遮掩起来,含蓄朦胧才是美的表现。

篇八: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服饰的特点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由于历史条件、生活方式、心理因素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导致中西方文化有很多不同,包括饮食、礼仪、教育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服饰文化的差异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素质的物化,是内在精神的外观,是社会风貌的显示。

  总体看来,传统的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服饰的民族特色,善于形与色的含蓄,注重精细的艺术手法和工艺表现,注重气派稳重的氛围效果。与之不同,西方人则突出表现个性,追求感官的刺激,崇尚人体美,对他们而言,服饰是为了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

  就色彩而言,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

  在中国传统服饰的色彩上,汉族视青、红、皂、白、黄等五种颜色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为宜。但从唐代以后,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往往天子权贵才能穿用。

  另外,我国还有服饰上的“五行色”。“金木水火土”分别是指“白绿灰红黄”,“君子佩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佩玉为道德与修养的标志,“羊脂玉”更是玉中极品。玉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如意的象征。白色有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郁郁葱葱的树木是自然的风采,是生命与环境的象征。绿色寄寓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和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四合院民居的灰色,灰色具有朴素魅力。红色的宫墙,红色的灯笼,红色的婚礼,红色的春联。红色是激情和运动的颜色;红色是喜庆与祥和的颜色;红色是民俗与文化的颜色。黄色的琉璃瓦,金秋的树叶和丰收的农田,是最亮丽的色彩。黄色代表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及人文与历史的精彩和辉煌。黄色在中国的色彩文化中具有崇高的象征意义。给人明亮与欢快的感觉。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与紫色,白色是纯洁、正直、神圣的象征,更是一种魅力的代表,所以西方人均喜欢用白色作为新娘的婚纱礼服。

  紫色是一种高贵和财富的象征。在一般情况下,红紫色有年轻感,青紫色有优雅的女性感。中世纪时哥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装潢得灿烂辉煌,引导人们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饰上充满了宗教气氛的色彩。法国人特别喜欢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色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但西方有时也会被用于沉默,不吉利或者悲哀的丧服,所以,黑色有意想不到的复杂和强烈感。

  就服饰的图案而言,中式服饰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从古至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案运用的极其广泛。比较出名的一些有如下一些:鱼龙变化,即天上一云龙,水中一鲤鱼,或一龙首鲤身,或一鲤鱼翻越于龙门之上;麒麟图,为一兽,头长一角,狮面,牛身,尾带鳞片,脚下生火,其状如鹿。还有包括十二章文饰、天女散花、松鹤延年和五福捧寿等。这些图案寓意深刻,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等图案,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像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丹等图案,则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西欧服装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古代多流行花草放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洛可可装饰风格的影响,流行表现S形或漩涡形的藤草和清淡柔和的庭院花草放样。近代有影响的流行图案花样有野兽派的杜飞花样,利用几何绪视原理设计的欧普图等等。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历史表明,中国传统纹样从产生时就和图腾观念相联系。

  由于图腾的内容迫使中国传统纹样的创造是以一种仿生形纹样开始,是某种自然界或生物界的象征物,而与类情感之类无缘。这一点和西方现代构成无形象性有着很大的区别。西方现代平面构成的情感即体现艺术家主体的情感是着眼于具有普遍意义的类情感,也就是以主体的生理情感作为基础要素,来表现膨胀、收缩、集合、放射等形式效果。

  就服饰文化的外形而言,在外形特征上来讲,中国传统服装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和筒形的袍裙。纵向的装饰手法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清代服装相对来说比较肥大,袖口、下摆都有向外扩张之势。然而,清代妇女那高高的旗髻和几寸高的花盆底鞋,加上垂至脚面的旗袍,使旗人比历

  代妇女都显得修长。服装外形的修长感是对东方人较为矮小的身材之弥补,在感官上产生视错觉,在比例上达到完美、和谐。平顺的服装外形与中国人脸部较柔和的轮廓线条相称。

  西洋古典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用横向扩张的肩部轮廓、膨胀的袖型庞大的裙撑、重叠的花边等,使服装线条产生夸张和向外放射的效果。西洋服装的外型特点与西方人热情奔放的气质,起伏明显的脸部轮廓以及比东方人高大挺拔的体型相适应。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服饰比较保守而西方服饰较为开放大胆一点。西方服饰已经作为一种人体艺术,服装设计师以时装的形式为人们展示别具一格的服饰。服装已经不只是在于保暖了,而是上升到艺术品了。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丝绸大国,所以一般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的材质都是上好的丝绸,轻盈而又高贵,而在丝绸之路开辟之前,西方的衣服一般都是棉质的,让人感觉比较厚重。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场合,中西方服饰的选择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婚礼,中国一般都是凤冠霞帔,以红色为主色调,而西方新娘则穿着圣洁的婚纱。

  中国传统的服饰朦朦胧胧,藏而不露,隐含寓意,给人以审美的感受。这种含蓄,有时通过款式展现,有时也可以通过造型、布局、色彩、线条等手段给人以整体和谐之美。并且在工艺手法上大量采用刺绣、飘带、图案和其他装饰手法,表达丰富的想象,以浪漫主义情调达到现实主义的效果。当然,注重气派稳重的中国人在服装设计的整体结构上,给人以秩序和谐美感,严肃庄重,美观高雅,能烘托月之效,服饰文化与环境相配合,更具鲜明的时代感。当然,服饰文化也是民族个性的重要标志之一。服饰作为一种民族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民族长期交往,服饰文化相互影响和渗透,甚至有意借鉴和模仿。但是中华民族有自己的审美趣味,伦理道德,因而有自己的着装规范。

  当然,中国传统服饰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营造和平统一的的气氛,另外,“文质彬彬”和“被褐怀玉”也是儒家和道家对服饰的审美观。

  相比中国传统服饰而言,西方更加崇尚人体美。从古希腊时代至今,西方艺术包括服饰在内,常把讴歌和显示人体自然美当做无上的典型。因此服饰在西方人身上成了“副件”:女性通过裸露或者挂丝尽显其体形之美,男性则是赤裸地

  表现肌肤的健康和力量的强大。西方服饰通过对人体曲线和对某些敏感部位做裸露处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服饰吸引力,给人以不可言状的美感,以此产生心理效应,使人迅速进入纯粹的审美境界。西方人着装重在表现自我,寻求对平衡的突破和片面性的掘进、自我设计、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而别具一格:通过着装充分表现自我的理想境界和各种观念,借以表明自我。另外,西方服饰时刻使欣赏者能顿发性感,形成不同寻常的感官刺激。设计大师通过精心设计,独特的色彩搭配组合和特殊的线条分割,充分体现性的心理、生理特征。因此在西方,性感明显的服饰比比皆是。

  不同的个人,不同的的民族,不同的时代可以形成不同的服装穿着观念,产生不同的服装文化。所以有人讲,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各个时期对服装的不同穿着观念,就是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的服装发展史,也就是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史。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传统礼教,所以中国讲究仪表的修饰,中国人是用观念在穿衣服。另外,中国人讲究穿着搭配上的协调、渐进与含蓄之美,非常愿意克制自己穿着个性的外露,正式因为这种保守的穿着观念之下,服饰有时显得严重的随大流现象,缺乏对个性美追求。中国人对服装穿着价值的认识,不是直接显示人体之美,而是在于以服装本身之美来代替和掩饰人体之美,而且通过服装来显示人的社会地位。

  西方的穿着观念与中国截然不同。西方的穿着观念是服装必须为人体服务,通过服装穿着使人显长掩短,装点的更美,完美地反映人体优美体态。西方人对服装的价值观是“个体为本”,以自我为中心,对服装穿着的动机是着重自我表现,因此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我行我素,非常讲究个性的表露。而且,西方人认为服装是以人体为依附而显示其造型,所以服装造型富于变化,经常更新。

  当然,中西方服饰也在不断的融合中。

  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

  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到了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这种旗袍是汉族妇女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改进,才进入千家万户的。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

  2001年初,香港电影《花样年华》在海内外上映,剧中的女主人公在幽暗的灯光下,不断变换着旗袍的颜色和款式时,人们看到了东方美人的古典气质。剧中人穿着旗袍,美丽优雅而又略带忧伤,许多人第一次发现中国传统服装穿起来竟有如此的神韵。借着电影的魔力,旗袍热再度升温。也许人们不会想到,在中国举行的APEC会议上,掀起了新一轮华服热。2001年秋天的上海,当与会各国首脑身穿蓝缎、红缎、绿缎面料的中式罩衫亮相时,全世界都轰动了。

  我觉得对中西方服装文化进行比较能使我们更深刻地看清中西方服装各自的特点、长处与短处,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中西方服饰的融合趋势也空前加强,因此时尚加民族是一条不错的服装设计路线。

篇九: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服饰的特点

  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的服饰文化差异一直存在,从历史渊源,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等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中式服装装,崇尚装饰,富有传统的民族特色。西式服注重展示人体之美,讲究穿着效应,善于显露和突出主体,有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一、中西方穿衣观念的不同特色:

  1中西方对服饰的审美态度差异

  在几千年的历史传统,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礼数传统与等级制度。古代中国的服装一向是被看作穿着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加上儒家道家等几千年的源远流长的文化的影响,中国形成的服饰美学观念表现在服装型上的是意象的结构,这种平面的直线与曲线的裁剪方法使衣服适体又不完全合体,不裸露张扬也不尽力束缚。在遮体的隐约之中含蓄地显现了流畅婉约,温情流动的人体曲线美。造型意识是节奏化的,在宽衣的帖体与离体之间流露气韵。当穿在身上时,起伏连绵的衣褶和曲直缠绕的襟裾,营造了飘忽自在的效果。在造型上使用这种没有明确凹凸的平面裁剪方法。求得了一个自成纹理、和谐统一的空间造型。这种平面剪裁的服装造型,更趋向于整体感。因此,中式服装造型更显视域空间大,更显大气、大方的气韵。

  西方有崇尚人体的传统,要求服装穿着者能更好地表现和反映人体的线条美丽。西方的穿着观念是服装穿着必须是为人体服务,通过服装穿着能使人体显长掩短,装点得更美。经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影响,遭受文化禁锢又到文艺复兴,无论服装式样如何翻新,都是按着西方人士穿着观念的支配,都是为了极力地体现人体美。现今人们都崇尚穿着刚好合体的衣裙,在服装裁制时要求"收省"、"折裥",做垫肩,系腰带,大坍领或开叉等,以及在裁制妇式服装时要求突出胸部的丰满,腰部的纤细,用裙子的长度来调节下肢,目的是进一步突出和强化人的身体。洛可可时期的用鲸鱼骨支撑起的罩裙也突出了西方追求夸张华丽的造型。

  2价值观不同导致穿衣的风格也有较大差异

  东方文化的根深蒂固集体主义价值观也影响了中国人民对衣着的偏好。古代中国人对服装的穿着比较保守含蓄,因为中国传统倡导自尊自爱。对服装的穿着不追求标新立异而却注重"自我调节",并往往是在调节新旧观念的冲突和与外界观感的反省中寻求新的和谐。讲究穿着搭配上的协调、渐进与含蓄之美,非常愿意克制自己穿着个性的外露。中国的服装从秦汉到明代,虽有小的发展,但总的变化不大。一直到建国的前夕,在清朝服装上改造而成的长袍马褂,仍被国民党政府视为国家礼服,人们日常穿着的还是大褂、短袄、大裆裤、旗袍、百褶裤之类。到现代,虽然衣服的变化多样,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也是衣着相1/对在保守中求稳,2/喜欢随大流。

  而崇尚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西方人,对服装追求的价值观念是"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对服装穿着也极具个性,敢于标新立异,我行我素,非常讲究穿着个性的表露。在街头几乎找不到有两个人穿着完全同样的服装,即使男性也是如此,敢于大胆地穿出自己的风格。混搭,撞色,堆砌,只要你想不到,没有穿不到。他们认为,穿着与众不同的服装,是为了表示自己在社会中的存在,以及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但西方的这种穿着观念也有弊端,那就是容易走向极端,例如前几年西方街头出现的嬉皮士服装、补丁装和乞丐装等便是一例,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音乐天后LadyGaGa那些雷到人的肉片装,胶带装。

  3、中国人侧重对服装的装饰点缀;西方人侧重服装的整体造型。

  中国人对服装穿着价值的认识在于平面的衣片上面,如何作图案的铺陈和各类装饰工艺的点缀。一是为了显示其社会地位,作为权力的象征;二是对服装的装饰,作为反映服装美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我国的传统服装,在细节上要求精致得淋漓尽致。不论是什么朝代的都不厌其烦地描龙绣凤,着眼于服装的开襟、衣领、袖边等细节部位的装饰,或在服装的长短宽窄之间做细小变化,但是很少从式样造型结构方面去考虑它的改革和创新。这种观念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在我国历来把服装与人同等看待。墨子曾说过:"其为衣服,非为身体,皆为观好",也就是把衣服本身当作一种独立的工艺品来欣赏。无论是"宽衣博带"的深衣或袍服之类的正规衣着,还是平常穿的便服、从繁缛华丽纹样与色彩,到精美绝伦的材料与工艺,都是围绕着"装饰"这个宗旨进行的。就是人们的平时生活规律也是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代相传,不希望有任何的突破和变更。

  西方人的服装造型重视的是服装造型结构的组合之美,所以服装造型富有变化,经常更新。西式服装的造型特征,是随着人体的运动姿态和穿着者的举止行动,呈现为动态状的时空造型,所以奥格尔称服装是"走动的建筑",正是这样,西式服装的造型所追求的是在动的变化中产生的产体造型效果。所以西式服装的造型大都能适身合体,能符合人体高低起伏曲线变化的需要,能起到充分显露人体美的功能,有时还能显长掩短,修饰某些人体不足之处的特殊效果。在今天,西式立体造型服装所以能受到普遍欢迎,富有时代精神,成为时代潮流的象征,这与西方的服装穿着观念包含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有关。西方人重科学尚进取,强调改变自然和征服自然。表现于服装方面,四季服装的色彩与时令季节的的自然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五彩缤纷的春季喜欢穿着简炼服装有时故意裁制成男性化,所有以上这些均是与自然环境和规律相悖。可以说,这是西方人一种心理上的"扩张"和"征服"。

  二、设计造型的差异

  1,中西方服装结构设计的差异

  中式服装的结构是按照人体站立时的静态姿势设计的。我国传统的中式服装从古代深衣制时就采用了人体两臂平展、两腿稍劈站立姿态的结构形式,因此,裁制成的服装是直线状、整片式、平面型的。普通的衣服穿在身上平直宽松、朴素简便、利于劳动。中式服装举手抬腿,蹲坐跨步都很方便,不受拘束。正因如此,中式上衣在凉晒、折叠、收藏时都很方便。由于中式上衣的结构是独片相连的,所以它是整片式的,裁剪方法比较简单。

  西式服装非常强调符合体型,因而服装的结构较为复杂。它以人体结构的躯干、上肢、2/下肢的各个局部,分别设计出领子、衣身、袖子,裤筒等各个主要部位,并加上一些附属部件而构成整件衣和裤;而各个主要部件,也是按照人体外形轮廓的长、短、大小、粗细构成不规则的筒状、管状等形式。如由较粗大的胸围、臀围及较细小的腰围、更小的领围,构成不规则筒状的衣身,圈状的衣领。按臀、腿的外形构成的上粗、下细的袖管、裤筒3/8。2,中西服装的款式设计的差异。

  个人认为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这与中西方人民的体型差异有重大关系,东方人比较娇小纤细,身体的线条比较柔和;而西方人比较健硕骨架也相对粗大,身体线条也更加凹凸明显。

  中式服装的款式偏向含蓄保守:我国传统的中式服装造型历来都是要求把人体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紧扣的衣领,宽空的衣身,长长的衣袖和裤、裙,似乎像一只口袋,把人体装在里面。

  相对来说,西方社会在服装的式样方面就开放得多,显露而变化多端。各类袒露、开放的造型仍是西式服装的造型主流,形形色色的大坦领、V字领、短包袖、马甲袖等等,被频繁地在交替使用着。在裁制夏季或晚装时,妇女们都喜欢选用那些薄而透的衣料,尽显身材曲线之美。西式服装的造型除了崇尚袒露以外,也有讲究遮掩的,他们也有各种封闭裹身式的服装,但性质与中式的不一样。西式服装的裹身是立体紧窄式的,服装紧贴人体,能使人体曲线毕露,如近年来流行的紧臀式牛仔裤,用针织衣料制作的弹力衫或羊毛套裙等。西式服装的造型不论是袒露还是裹身遮掩,都是服装款式开放的结果,是从属于同一主题的两种表现。

  3中西方对服装色彩的偏好差异:

  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好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

  在上古时代,黑色被中国的先人认为是支配万物的天帝色彩。夏、商、周时天子的冕服为黑色。后来随着封建集权专制的发展,人们把对天神(黑色)的崇拜转向对大地(黄色)的崇拜,所以形成“黄为贵”的传统观念。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它们被称为正色,其它颜色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在民间,正色也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的颜色。

  后来高贵神秘的紫色也被皇室贵族的指定着装颜色。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白色代表纯洁、正直,紫色象征高贵。中世纪时奇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装饰得辉煌灿烂,引导人们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饰上充满宗教气氛的色彩被人们向往。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的欢迎。法国人特别喜欢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红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

  4、中西方对服饰

  图案的选择差异:

  中西服饰在对图案的选择上也呈现五花八门之势。中式服装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从古到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样运用极为广泛。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等图样,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象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丹等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希望。

  3/4/西欧服装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古代多流行花草放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洛可可装饰风格的影响,流行表现s形或旋涡形的藤草和轻淡柔和的庭院花草放样。近代有影响的流行图案花样有野兽派的杜飞花样,利用几何绪视原理设计的欧普图案等。

  5中西方对服装面料的选取的差异

  中国曾经是著名于世的"丝绸王国",所以裁制传统的中式服装匀以丝绸为主。利用丝绸裁制服装,柔软滑爽、通气性好,夏季穿着凉快舒适,冬季穿着轻盈保暖。同时丝绸衣料色彩鲜艳,纹样图案精致细腻。选用丝绸衣料裁制服装,富有民族特色,并可缀以镶、嵌、滚、绣等各项工艺装饰,穿着以后给人以雍容高贵,窈窕妩媚的感觉。

  西方国家,在过去大都是以狩猎为主并以游牧为主的游牧民族,所以在原始社会时期,他们就懂得用兽毛皮来制作衣物,以保护自己和装饰。中世纪以后,西方国家的毛纺和毛织工艺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英国、意大利等国的毛纺工艺更为精湛,毛呢衣料的穿着日趋普遍。在当时,西方国家的男子服饰大都是用毛呢衣料裁制的,所以他们毛呢织物的品种也很繁多。毛呢衣料的特点之一是坚实、挺括,可塑性强。所以用毛料裁制成的服装,通过热塑变型和热塑定型(即俗称推、归、拔工艺)处理,可使服装外形有高低起伏的变化,穿着后适身合体,给人以端庄、整齐、风度翩翩,充满朝气和活力感觉。

  三

  中西式服装的制作过程的差异

  中式服装的裁制都是平放在案板上进行的,衣片的衣缝均以直线为主,所以对衣缝线条均是用粉线团弹出来的,这是一种静态式的制作过程。成衣后造型方正、整齐,穿在身上成为一种人体的偶象或礼仪习俗的象征。这种静态制作服装的形成,完全是和中式服装平面型结构有关,也和我国的民族性格喜静不喜动有关。

  西式服装的裁制非常讲究动态效果。早在13世纪初就确定了服装的立体裁剪法,衣片的衣缝以曲线、弧线为,并有收省、折皱做波浪等各类工艺。裁制西式服装的匠师或艺人在裁制服装

  小结:

  在服装上追求反璞归真的意境气韵,是现代东方人与西方人的众望所归。东西方人形体不同,观念不同,服装基本造型不同,体现的气韵风格也不同。如此多的差异,却能在今天的时代里达到神智与思想上的共通,都希望本土的设计能洋溢着国际主义的精神。

  人们越来越发觉,服装是属于自然的,要回到自然中去。用现代的材质和技术达到反璞归真的目的,这正是当今的设计师所要探索和追求的,而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观念,早已具备了这种特点。

  服装设计师马可曾说:设计师要力求去掉中国的形,留住中国的魂。气韵就来自于服装的灵魂。4/现代的服装造型设计上所要表现的时代气韵就是让民族精神融于世界精神,让古代精神融于未来精神,把东西方不同的哲学与美学观念下所表现的不同的神气与韵味互补地强化和体现。设计师们用简单的形式语言和视觉要素,以理解其神韵的境界和眼光去设计,才会使作品平中见奇。如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共识。东西方各国各族的服饰文化自古至今永不停歇地在同化和异化,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二十世纪时尚的未来走向。服装造型的外在形式美可以千变万化,但要传递给人透着时代气息的内在气韵美。

  (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5/8

篇十: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服饰的特点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由于历史条件、生活方式、心理因素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导致中西方文化有很多不同,包括饮食、礼仪、教育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服饰文化的差异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素质的物化,是内在精神的外观,是社会风貌的显示。

  总体看来,传统的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服饰的民族特色,善于形与色的含蓄,注重精细的艺术手法和工艺表现,注重气派稳重的氛围效果。与之不同,西方人则突出表现个性,追求感官的刺激,崇尚人体美,对他们而言,服饰是为了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

  就色彩而言,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

  在中国传统服饰的色彩上,汉族视青、红、皂、白、黄等五种颜色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更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为宜。但从唐代以后,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往往天子权贵才能穿用。

  另外,我国还有服饰上的“五行色”。“金木水火土”分别是指“白绿灰红黄”,君子佩玉”—一i古以来中华民族以佩玉为道德与修养的标志,下脂玉”更是玉中极品。玉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如意的象征。白色有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

  郁郁葱葱的树木是自然的风采,是生命与环境的象征。绿色寄寓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和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四合院民居的灰色,灰色具有

  朴素魅力。红色的宫墙,红色的灯笼,红色的蜡礼,红色的春联。红色是激情和运动的颜色;红色是喜庆与祥和的颜色;红色是民俗与文化的颜色。黄色的琉璃瓦,金秋的树叶和丰收的农田,是最亮丽的色彩。黄色代表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及人文与历史的精彩和辉煌。黄色在中国的色彩文化中具有崇高的象征意义。给人明亮与欢快的感觉。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与紫色,白色是纯洁、正直、神圣的象征,更是一种魅力的代表,所以西方人均喜欢用白色作为新娘的蜡纱礼服。

  紫色是一种高贵和财富的象征。在一般情况下,红紫色有年轻感,青紫色有优雅的女

  性感。中世纪时哥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装潢得灿烂辉煌,引导人们追求

  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饰上充满了宗教气氛的色彩。法国人特别喜欢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色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但西方有时也会被用于沉默,不吉利或者悲哀的丧服,所以,黑色有意想不到的复杂和强烈感。

  就服饰的图案而言,中式服饰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从古至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案运用的极其广泛。比较出名的一些有如下一些:鱼龙变化,即天上一云龙,水中一鲤鱼,或一龙首鲤身,或一鲤鱼翻越于龙门之上;麒麟图,为一兽,头长一角,狮面,牛身,尾带鳞片,脚下生火,具状如鹿。还有包括十二章文饰、天女散花、松鹤延年和五福捧寿等。这些图案寓意深刻,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等图案,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像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丹等图案,则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西欧服装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古代多流行花草放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洛可可装饰风格的影响,流行表现S形或漩涡形的藤草和清淡柔和的庭院花草放

  样。近代有影响的流行图案花样有野兽派的杜飞花样,利用几何绪视原理设计的欧普图等等。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历史表明,中国传统纹样从产生时就和图腾观念相联系。由于图腾的内容迫使中国传统纹样的创造是以一种仿生形纹样开始,是某种自然

  界或生物界的象征物,而与类情感之类无缘。这一点和西方现代构成无形象性有着很大的区别。西方现代平面构成的情感即体现艺术家主体的情感是着眼于具有普遍意义的类情感,也就是以主体的生理情感作为基础要素,来表现膨胀、收缩、集合、放射等形式效果。

  就服饰文化的外形而言,在外形特征上来讲,中国传统服装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和筒形的袍裙。纵向的装饰手法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清代服装相对来说比较肥大,袖口、下摆都有向外扩张之势。然而,清代妇女那高高的旗髻和几寸高的花盆底鞋,加上垂至脚面的旗袍,使旗人比历

  代妇女都显得修长。服装外形的修长感是对东方人较为矮小的身材之弥补,在感

  官上产生视错觉,在比例上达到完美、和谐。平顺的服装外形与中国人脸部较柔和的轮廓线条相称。

  西洋古典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用横向扩张的肩部轮廓、膨胀的袖型庞大的裙撑、重叠的花边等,使服装线条产生夸张和向外放射的效果。西洋服装的外型特点与西方人热情奔放的气质,起伏明显的脸部轮廓以及比东方人高大挺拔的体型相适应。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服饰比较保守而西方服饰较为开放大胆一点。西方服饰已经作为一种人体艺术,服装设计师以时装的形式为人们展示别具一格的服饰。服装已经不只是在于保暖了,而是上升到艺术品了。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丝绸大国,所以一般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的材质都是上好的丝绸,轻盈而又高贵,而在丝绸之路开辟之前,西方的衣服一般都是棉质的,让人感觉比较厚重。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场合,中西方服饰的选择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蜡礼,中国一般都是凤冠霞帔,以红色为主色调,而西方新娘则穿着圣洁的焙纱。

  中国传统的服饰朦朦胧胧,藏而不露,隐含寓意,给人以审美的感受。这种含蓄,有时通过款式展现,有时也可以通过造型、布局、色彩、线条等手段给人以整体和谐之美。并且在工艺手法上大量采用刺绣、飘带、图案和其他装饰手法,表达丰富的想象,以浪漫主义情调达到现实主义的效果。当然,注重气派稳重的中国人在服装设计的整体结构上,给人以秩序和谐美感,严肃庄重,美观高雅,能烘托月之效,服饰文化与环境相配合,更具鲜明的时代感。当然,服饰文化也是民族个性的重要标志之一。服饰作为一种民族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民族长期交往,服饰文化相互影响和渗透,甚至有意借鉴和模仿。但是中华民族有自己的审美趣味,伦理道德,因而有自己的着装规范。

  当然,中国传统服饰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营造和平统一的的气氛,另外,“文质彬彬”和“被褐怀玉”也是儒家和道家对服饰的审美观。

  相比中国传统服饰而言,西方更加崇尚人体美。从古希腊时代至今,西方艺术包括服饰在内,常把讴歌和显示人体自然美当做无上的典型。因此服饰在西方人身上成了“副件”:女性通过裸露或者挂丝尽显其体形之美,男性则是赤裸地

  表现肌肤的健康和力量的强大。西方服饰通过对人体曲线和对某些敏感部位做裸露处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服饰吸引力,给人以不可言状的美感,以此产生心理效应,使人迅速进入纯粹的审美境界。西方人着装重在表现自我,寻求对平衡的突破和片面性的掘进、自我设计、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而别具一格:通过着装充分表现自我的理想境界和各种观念,借以表明自我。另外,西方服饰时刻使欣赏者能顿发性感,形成不同寻常的感官刺激。设计大师通过精心设计,独特的色彩搭配组合和特殊的线条分割,充分体现性的心理、生理特征。因此在西方,性感明显的服饰比比皆是。

  不同的个人,不同的的民族,不同的时代可以形成不同的服装穿着观念,产生不同的服装文化。所以有人讲,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各个时期对服装的不同穿着观念,就是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的服装发展史,也就是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史。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传统礼教,所以中国讲究仪表的修饰,中国人是用观念在穿衣服。另外,中国人讲究穿着搭配上的协调、渐进与含蓄之美,非常愿意克制自己穿着个性的外露,正式因为这种保守的穿着观念之下,服饰有时显得严重的随大流现象,缺乏对个性美追求。中国人对服装穿着价值的认识,不是直接显示人体之美,而是在于以服装本身之美来代替和掩饰人体之美,而且通过服装来显示人的社会地位。

  西方的穿着观念与中国截然不同。西方的穿着观念是服装必须为人体服务,通过服装穿着使人显长掩短,装点的更美,完美地反映人体优美体态。西方人对服装的价值观是“个体为本”,以自我为中心,对服装穿着的动机是着重自我表现,因此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我行我素,非常讲究个性的表露。而且,西方人认为服装是以人体为依附而显示其造型,所以服装造型富于变化,经常更新。

  当然,中西方服饰也在不断的融合中。

  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

  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到了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这种旗袍是汉族妇女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改进,才进入千家万户的。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

  旗袍、单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

  2001年初,香港电影《花样年华》在海内外上映,剧中的女主人公在幽暗的灯光下,不断变换着旗袍的颜色和款式时,人们看到了东方美人的古典气质。剧中人穿着旗袍,美丽优雅而又略带忧伤,许多人第一次发现中国传统服装穿起来竟有如此的神韵。借着电影的魔力,旗袍热再度升温。也许人们不会想到,在中国举行的APEC会议上,掀起了新一轮华服热。2001年秋天的上海,当与会各国首脑身穿蓝缎、红缎、绿缎面料的中式罩衫亮相时,全世界都轰动了。

  我觉得对中西方服装文化进行比较能使我们更深刻地看清中西方服装各自的特点、长处与短处,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中西方服饰的融合趋势也空前加强,因此时尚加民族是一条不错的服装设计路线。

篇十一: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服饰的特点

 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的服饰文化差异一直存在,从历史渊源,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等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中式服装装,崇尚装饰,富有传统的民族特色。西式服注重展示人体之美,讲究穿着效应,善于显露和突出主体,有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一、中西方穿衣观念的不同特色:

  1中西方对服饰的审美态度差异

  在几千年的历史传统,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礼数传统与等级制度。古代中国的服装一向是被看作穿着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加上儒家道家等几千年的源远流长的文化的影响,中国形成的服饰美学观念表现在服装型上的是意象的结构,这种平面的直线与曲线的裁剪方法使衣服适体又不完全合体,不裸露张扬也不尽力束缚。在遮体的隐约之中含蓄地显现了流畅婉约,温情流动的人体曲线美.造型意识是节奏化的,在宽衣的帖体与离体之间流露气韵。当穿在身上时,起伏连绵的衣褶和曲直缠绕的襟裾,营造了飘忽自在的效果。在造型上使用这种没有明确凹凸的平面裁剪方法。求得了一个自成纹理、和谐统一的空间造型。这种平面剪裁的服装造型,更趋向于整体感。因此,中式服装造型更显视域空间大,更显大气、大方的气韵。

  西方有崇尚人体的传统,要求服装穿着者能更好地表现和反映人体的线条美丽.西方的穿着观念是服装穿着必须是为人体服务,通过服装穿着能使人体显长掩短,装点得更美。经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影响,遭受文化禁锢又到文艺复兴,无论服装式样如何翻新,都是按着西方人士穿着观念的支配,都是为了极力地体现人体美。现今人们都崇尚穿着刚好合体的衣裙,在服装裁制时要求"收省”、"折裥”,做垫肩,系腰带,大坍领或开叉等,以及在裁制妇式服装时要求突出胸部的丰满,腰部的纤细,用裙子的长度来调节下肢,目的是进一步突出和强化人的身体。洛可可时期的用鲸鱼骨支撑起的罩裙也突出了西方追求夸张华丽的造型。

  2价值观不同导致穿衣的风格也有较大差异

  东方文化的根深蒂固集体主义价值观也影响了中国人民对衣着的偏好。古代中国人对服装的穿着比较保守含蓄,因为中国传统倡导自尊自爱。对服装的穿着不追求标新立异而却注重”自我调节”,并往往是在调节新旧观念的冲突和与外界观感的反省中寻求新的和谐。讲究穿着搭配上的协调、渐进与含蓄之美,非常愿意克制自己穿着个性的外露.中国的服装从秦汉到明代,虽有小的发展,但总的变化不大。一直到建国的前夕,在清朝服装上改造而成的长袍马褂,仍被国民党政府视为国家礼服,人们日常穿着的还是大褂、短袄、大裆裤、旗袍、百褶裤之类.到现代,虽然衣服的变化多样,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也是衣着相对在保守中

  求稳,喜欢随大流。

  而崇尚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西方人,对服装追求的价值观念是”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对服装穿着也极具个性,敢于标新立异,我行我素,非常讲究穿着个性的表露。在街头几乎找不到有两个人穿着完全同样的服装,即使男性也是如此,敢于大胆地穿出自己的风格。混搭,撞色,堆砌,只要你想不到,没有穿不到.他们认为,穿着与众不同的服装,是为了表示自己在社会中的存在,以及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但西方的这种穿着观念也有弊端,那就是容易走向极端,例如前几年西方街头出现的嬉皮士服装、补丁装和乞丐装等便是一例,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音乐天后LadyGaGa那些雷到人的肉片装,胶带装。

  3、中国人侧重对服装的装饰点缀;西方人侧重服装的整体造型。

  中国人对服装穿着价值的认识在于平面的衣片上面,如何作图案的铺陈和各类装饰工艺的点缀.一是为了显示其社会地位,作为权力的象征;二是对服装的装饰,作为反映服装美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我国的传统服装,在细节上要求精致得淋漓尽致。不论是什么朝代的都不厌其烦地描龙绣凤,着眼于服装的开襟、衣领、袖边等细节部位的装饰,或在服装的长短宽窄之间做细小变化,但是很少从式样造型结构方面去考虑它的改革和创新。这种观念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在我国历来把服装与人同等看待。墨子曾说过:"其为衣服,非为身体,皆为观好”,也就是把衣服本身当作一种独立的工艺品来欣赏。无论是”宽衣博带”的深衣或袍服之类的正规衣着,还是平常穿的便服、从繁缛华丽纹样与色彩,到精美绝伦的材料与工艺,都是围绕着"装饰”这个宗旨进行的。就是人们的平时生活规律也是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代相传,不希望有任何的突破和变更。

  西方人的服装造型重视的是服装造型结构的组合之美,所以服装造型富有变化,经常更新。西式服装的造型特征,是随着人体的运动姿态和穿着者的举止行动,呈现为动态状的时空造型,所以奥格尔称服装是”走动的建筑”,正是这样,西式服装的造型所追求的是在动的变化中产生的产体造型效果。所以西式服装的造型大都能适身合体,能符合人体高低起伏曲线变化的需要,能起到充分显露人体美的功能,有时还能显长掩短,修饰某些人体不足之处的特殊效果。在今天,西式立体造型服装所以能受到普遍欢迎,富有时代精神,成为时代潮流的象征,这与西方的服装穿着观念包含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有关。西方人重科学尚进取,强调改变自然和征服自然.表现于服装方面,四季服装的色彩与时令季节的的自然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五彩缤纷的春季喜欢穿着简炼服装有时故意裁制成男性化,所有以上这些均是与自然环境和规律相悖.可以说,这是西方人一种心理上的"扩张"和"征服”。

  二、设计造型的差异

  1,中西方服装结构设计的差异

  中式服装的结构是按照人体站立时的静态姿势设计的。我国传统的中式服装从古代深衣制时就采用了人体两臂平展、两腿稍劈站立姿态的结构形式,因此,裁制成的服装是直线状、整片式、平面型的.普通的衣服穿在身上平直宽松、朴素简便、利于劳动。中式服装举手抬腿,蹲坐跨步都很方便,不受拘束.正因如此,中式上衣在凉晒、折叠、收藏时都很方便.由于中式上衣的结构是独片相连的,所以它是整片式的,裁剪方法比较简单.西式服装非常强调符合体型,因而服装的结构较为复杂。它以人体结构的躯干、上肢、下肢的各个局部,分别设计出领子、衣身、袖子,裤筒等各个主要部位,并加上一些附属部

  件而构成整件衣和裤;而各个主要部件,也是按照人体外形轮廓的长、短、大小、粗细构成不规则的筒状、管状等形式。如由较粗大的胸围、臀围及较细小的腰围、更小的领围,构成不规则筒状的衣身,圈状的衣领。按臀、腿的外形构成的上粗、下细的袖管、裤筒.

  2,中西服装的款式设计的差异。

  个人认为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这与中西方人民的体型差异有重大关系,东方人比较娇小纤细,身体的线条比较柔和;而西方人比较健硕骨架也相对粗大,身体线条也更加凹凸明显.中式服装的款式偏向含蓄保守:我国传统的中式服装造型历来都是要求把人体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紧扣的衣领,宽空的衣身,长长的衣袖和裤、裙,似乎像一只口袋,把人体装在里面。

  相对来说,西方社会在服装的式样方面就开放得多,显露而变化多端。各类袒露、开放的造型仍是西式服装的造型主流,形形色色的大坦领、V字领、短包袖、马甲袖等等,被频繁地在交替使用着.在裁制夏季或晚装时,妇女们都喜欢选用那些薄而透的衣料,尽显身材曲线之美.西式服装的造型除了崇尚袒露以外,也有讲究遮掩的,他们也有各种封闭裹身式的服装,但性质与中式的不一样.西式服装的裹身是立体紧窄式的,服装紧贴人体,能使人体曲线毕露,如近年来流行的紧臀式牛仔裤,用针织衣料制作的弹力衫或羊毛套裙等。西式服装的造型不论是袒露还是裹身遮掩,都是服装款式开放的结果,是从属于同一主题的两种表现。

  3中西方对服装色彩的偏好差异: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好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

  在上古时代,黑色被中国的先人认为是支配万物的天帝色彩。夏、商、周时天子的冕服为黑色。后来随着封建集权专制的发展,人们把对天神(黑色)的崇拜转向对大地(黄色)的崇拜,所以形成“黄为贵”的传统观念。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它们被称为正色,其它颜色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在民间,正色也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的颜色。

  后来高贵神秘的紫色也被皇室贵族的指定着装颜色.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白色代表纯洁、正直,紫色象征高贵。中世纪时奇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装饰得辉煌灿烂,引导人们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饰上充满宗教气氛的色彩被人们向往。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的欢迎。法国人特别喜欢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红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

  4、中西方对服饰

  图案的选择差异:

  中西服饰在对图案的选择上也呈现五花八门之势。中式服装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从古到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样运用极为广泛。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等图样,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象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丹等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希望。

  西欧服装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古代多流行花草放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洛可可装饰风格的影响,流行表现s形或旋涡形的藤草和轻淡柔和的庭院花草放样。近代有影响的流行图案花样有野兽派的杜飞花样,利用几何绪视原理设计的欧普图案等。

  5中西方对服装面料的选取的差异

  中国曾经是著名于世的”丝绸王国",所以裁制传统的中式服装匀以丝绸为主。利用丝绸裁制服装,柔软滑爽、通气性好,夏季穿着凉快舒适,冬季穿着轻盈保暖。同时丝绸衣料色彩鲜艳,纹样图案精致细腻。选用丝绸衣料裁制服装,富有民族特色,并可缀以镶、嵌、滚、绣等各项工艺装饰,穿着以后给人以雍容高贵,窈窕妩媚的感觉.

  西方国家,在过去大都是以狩猎为主并以游牧为主的游牧民族,所以在原始社会时期,他们就懂得用兽毛皮来制作衣物,以保护自己和装饰.中世纪以后,西方国家的毛纺和毛织工艺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英国、意大利等国的毛纺工艺更为精湛,毛呢衣料的穿着日趋普遍。在当时,西方国家的男子服饰大都是用毛呢衣料裁制的,所以他们毛呢织物的品种也很繁多。毛呢衣料的特点之一是坚实、挺括,可塑性强.所以用毛料裁制成的服装,通过热塑变型和热塑定型(即俗称推、归、拔工艺)处理,可使服装外形有高低起伏的变化,穿着后适身合体,给人以端庄、整齐、风度翩翩,充满朝气和活力感觉.

  三

  中西式服装的制作过程的差异

  中式服装的裁制都是平放在案板上进行的,衣片的衣缝均以直线为主,所以对衣缝线条均是用粉线团弹出来的,这是一种静态式的制作过程。成衣后造型方正、整齐,穿在身上成为一种人体的偶象或礼仪习俗的象征。这种静态制作服装的形成,完全是和中式服装平面型结构有关,也和我国的民族性格喜静不喜动有关。

  西式服装的裁制非常讲究动态效果。早在13世纪初就确定了服装的立体裁剪法,衣片的衣缝以曲线、弧线为,并有收省、折皱做波浪等各类工艺.裁制西式服装的匠师或艺人在裁制服装

  小结:

  在服装上追求反璞归真的意境气韵,是现代东方人与西方人的众望所归.东西方人形体不同,观念不同,服装基本造型不同,体现的气韵风格也不同。如此多的差异,却能在今天的时代里达到神智与思想上的共通,都希望本土的设计能洋溢着国际主义的精神。

  人们越来越发觉,服装是属于自然的,要回到自然中去。用现代的材质和技术达到反璞归真的目的,这正是当今的设计师所要探索和追求的,而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观念,早已具备了这种特点。

  服装设计师马可曾说:设计师要力求去掉中国的形,留住中国的魂。气韵就来自于服装的灵魂.现代的服装造型设计上所要表现的时代气韵就是让民族精神融于世界精神,让古代精神融于未来精神,把东西方不同的哲学与美学观念下所表现的不同的神气与韵味互补地强化和体现。设计师们用简单的形式语言和视觉要素,以理解其神韵的境界和眼光去设计,才会使作品平中见奇。如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共识.东西方各国各族的服饰文化自古至今永不停歇地在同化和异化,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二十世纪时尚的未来走向。服装造型的外在形式美可以千变万化,但要传递给人透着时代气息的内在气韵美。

推荐访问: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服饰的特点 中西文化 中国 服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