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绿化树是如何体现反思文学(6篇)

发布时间:2022-11-21 10:10:05 来源:网友投稿

绿化树是如何体现反思文学(6篇)绿化树是如何体现反思文学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另类绿化树  作者:蔡红娟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2年第09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绿化树是如何体现反思文学(6篇),供大家参考。

绿化树是如何体现反思文学(6篇)

篇一:绿化树是如何体现反思文学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另类绿化树

  作者:蔡红娟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2年第09期

  《绿化树》是反思文学“右派”文学的代表作,其中的女主人公马缨花是当代文学史上最鲜活的女性形象之一。看《绿化树》的时候是初中,那时候总觉得主人公都是正面人物,虽然看着章永璘不是很理解他的很多行为,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也是对的。后来才知道,第一人称的人不一定是第一主角,而主人公也有可能不是完全的“正面形象”。章永璘的正面形象应该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他的性格是不断转变的,而这个转变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就是马缨花,这个黄土高原的救赎者。

  马缨花是一个在贫穷、屈辱年代里活脱脱的欢跳着的无辜受难者和追求者的女性形象。她美丽俊秀、善良机智、泼辣而又狡黠,貌似放荡、落后缺乏文化的荒原年轻女子,实则充满着对文化、文明和美好生活的渴望,对理想爱情有着执著的追求,内心蕴藏着巨大的道德力量和精神力量。她利用自己特有的姿色和善于与男人周旋的手腕,在饥饿年代里尽量获取定量以外的食物,认为“不吃白不吃”;她宁愿蒙受“开美国饭店”不光彩的名声,也要竭力帮助自己心爱的人渡过难关,并把这看做是“权宜之计”,她没有世俗的金钱、地位观念,按照自己的心灵呼唤,大胆执著地追求“连绳子也没一根”的落难人的纯洁爱情;她不贪求情欲的满足,而是超凡脱俗地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她的《花儿》唱得令人心醉,她听起故事来出神入化,章永璘坐在她小屋里读书,是她的最大乐趣;她爱得纯洁、坚贞,带着私生女儿单身独居,虽然同时与几个男人有暧昧关系,却只忠于她的所爱;“就是钢刀把我的头砍断,我血身子还陪着你哩!”充分体现了高原女性所特有的开阔、泼辣并带有一定程度野性的性格特点。马缨花的性格复杂而独特,她求生的手段不可取,但这不能损伤她优美的灵魂,相反,正因此而透露出人物的灵性与活气来。

  作者创造了马缨花这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她的爱情方式很复杂,她对章永璘很爱,爱得热烈,一往情深,没有因为对方是一个弱者、贫者而给予歧视,相反是关怀备至,并且毫无顾忌地主动去找章永璘,而对那种她并不想献上爱情的人,如海喜喜、瘸子保管等人,她并不采取通常女子所做的那样,清楚地说明或干脆不理不睬,而是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马缨花很自爱自重,从不随便让男人沾身,即使是被戏称“美国饭店”;她又似乎是不自重自爱,很随便地接受一些男人的东西,并和他们一样粗野地嬉笑怒骂。马缨花对白吃别人的东西,心安理得,没有一点虚应故事式的假道学,随便什么人送来的东西都理所当然地收下;但她却又虚与委蛇,既不让那些对她有某种想头的人占上便宜,又不使他们完全失望,能够继续给她送东西。马缨花不怕吃苦,如果值得吃苦,她“苦得头上长草也心甘情愿”,但她又绝不自讨苦吃;她像烈火一样燃烧,又像清水一样流淌,是生长在我国空旷无垠的大西北土地上的劳动妇女,又受一定的民间文化影响,性格中带有一股子旷达气,既有一般女性的柔情,又有劳动妇女的机智练达,在负载艰窘的祖国大地上,求生存、求发展,她外在的行为很活络,内在的本质却很真诚、坦荡。马缨花的出现使世界上所有女人的靓丽、娇媚都失去了光彩,马缨花是女性王国里的一轮明亮的太阳。章永璘是不幸的,他被下放,章永璘又是幸运的,他遇见了马缨花。马缨

篇二:绿化树是如何体现反思文学

  《绿化树》赏析

  《绿化树》赏析

  《绿化树》原载《十月》,发表于1984年2月,它是“右派”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无疑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作者以第一人称“我”为主线,叙写了“我”两次“劳动改造”之间在一个陌生的农场短短两三个月间的经历。作品通过人物的一系列忏悔、内疚、自责、自省等内心活动的描写,对饥饿、性饥渴和精神世界的困顿等问题进行了思考与解读,展现了特定年代知识分子的苦难遭遇。

  同时,作者又在《绿化树》中表现了艰辛生活中的美好闪光。这种闪光通过人物的塑造来体现,像马缨花、谢队长、海喜喜等。他们以人性的温情、健康的体魄和面对艰辛时强悍的乐观,给“我”信心和温暖。这其中,尤以马缨花着力最多,最为动人。她漂亮、壮实、热情、爽朗,本能地拥有在艰难环境中生存的能力,而且生存得很好。她对“我”的一切疼爱、怜悯、帮助,并非出于男女情欲的性吸引,更多的是一位善良女子对一个无依无靠、穷困潦倒、遭人欺凌的落魄男子的本能同情和怜悯。她像母亲养儿子似的用白馍、杂合饭和爱抚抚慰着“我”,使“我”成为正常的人。小说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兼具浪漫主义诗情,真实、艺术地再现了生活。

  【小说概述】

  1961年12月1日,章永璘劳改释放,被分配到与劳改农场仅一渠之隔的农场就业。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中国的土地上席卷着来势凶猛的饥饿浪潮。章永璘用废罐头盒盛稀饭,利用炊事员的视觉误差,每次

  可以多得一些稀饭。当时的人们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千方百计地设法活下去。

  一次章永璘去镇南堡赶集,用在劳改农场惯用的狡黠办法愚弄老农,用3斤土豆去换5斤黄萝卜。有一天下雨不出工,章永璘在家继续读《资本论》,他的灵魂得到了净化,他想“我怎么会成了这个样子,竟然用这种手段去骗一个老农”。

  饥饿残酷的折磨着人们,正当章永璘饥不可耐时,乡民妇女马缨花叫他去她家帮着打炉子,把他从饥饿的困境中解救出来。她爽快地拿出白面馍馍、土豆让他吃。他感动得热泪盈眶。从这以后,马缨花经常找借口叫他上她家去,“我”每天如约前往。照例是在忸怩中先饱餐一顿,吃完后聊天、念诗、讲故事。

  章永璘和车把式海喜喜几乎天天在马缨花家见面。海喜喜对章永璘怀有敌意,以致在运肥时他们打了一架。打那以后,海喜喜再也没有进过马缨花的门,而章永璘则赢得了马缨花的爱情。当章永璘清醒地意识到他与马缨花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与马缨花结婚的念头退缩了。但章永璘还是天天到她家去,几乎把那儿当成自己的家。

  一天,海喜喜来找章永璘,告诉他说自己是盲流,无家无业的,现在他要离开农场到内蒙古去,他还说马缨花是个好女人,建议章永璘跟马缨花结婚。还把章永璘那时看来是非常机密的党内消息告诉他,他们之间的隔膜消除了。

  章永璘来到马缨花家,把海喜喜、谢队长的建议告诉她,要她嫁给他。可马缨花拒绝和他结婚,她准备利用瘸腿保管对她的好感获得食物,供章

  永璘读书。章永璘觉得依了她的办法,就失去了一个男人的尊严,所以仍坚持马上结婚。可她把章永璘急于要结婚的原因领会错了,误以为他不相信她,她对章永璘发誓:“你放心吧!就是钢刀把我头砍断,我血身子还陪着你呢!”

  队里发现海喜喜逃跑了,让大家去追。回来后,章永璘被调到山根下那个大队。后来章永璘才知道,马缨花曾夹着小包来找过他,被队上的干部训了回去。不久,章永璘因“书写反动笔记”的罪名被判处三年管制,再后来连遭厄运。

  多少年以后,他在《辞海》上看到:马缨花又名绿化树,喜光,耐干旱瘠薄。这条目上解释的文字没有一点不和马缨花相似。这一夜章永璘失眠了。“绿化树!绿化树!……”章永璘时时闪现一株株绿化树。

  【小说赏析】

  《绿化树》作为张贤亮最重要的作品,显然把"灵与肉"的对立统一处理得炉火纯青。《绿化树》是作者拟写的《唯物论者启示录》中的一部,小说写一位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章永麟,被打成右派,备受迫害。他意识到自己的卑劣,在思考提高思想觉悟的途径。章永麟经受思想改造的痛苦过程,但他却并不怀疑这种改造的荒谬性,而是自责自己离马克思主义还有很大距离,于是通过学习《资本论》,他的思想产生了飞跃,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相连在一起”,探寻到了“超脱自己”的真谛,开始踏上真正共产主义的“净土”。

  在灵魂升华的同时,肉体也在升华,一个“梦中洛神”出现了,美丽善良的女人马缨花对章关爱备至,她的所谓的“美国饭店”是章永麟的温柔

  之乡。只要看一看那里的欢乐,就可以看到在艰难困苦的年代,这里的情况还不算太坏。一切都因为有马缨花的存在,生活才格外有意义。

  马缨花有过不幸的经历,也没有多高的文化,但她向往知识,追求美好的事物,她的爱给章永麟的生命注入热烈的活力和希望。现在,苦难已经退隐到幕后,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动人的情爱故事。马缨花甚至有贞女节妇般的勇敢,当章永麟还试图怀疑马缨花的忠贞时,马缨花的执着令人动容:“就是钢刀把我头割断,我血身子还陪着你哩!”这就是朴实的人民,朴实的爱情。有这样的爱情,还有什么“伤痕”不能抹平呢?

  事实上,在小说的叙事中,那些苦难早已为爱情的温馨所遮蔽,也就是说,伤痕太美了,以至于在美的光辉映照下,根本看不到伤痕了。这就是张贤亮书写的伤痕史,他把知识分子的受难史写成崇高史,把受虐史改变成自慰史,通过灵与肉的二元对立统一,现在,中国知识分子可以骄傲地宣称,他们历经的磨难包含着丰富的痛苦,他们的历史从过去到现在都是充实而美好的。通过抹去主体的苦难伤痕,从而也抹去了历史非理性,抹去了历史总体性的非法性。主体在任何给定的磨难中,都能感受到爱与美,主体并没有蒙受历史异化,而是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中,与历史达成了一致。

篇三:绿化树是如何体现反思文学

  《绿化树》赏析----eff6f1cc-6ea5-11ec-983b-7cb59b590d7d

  对《绿化树》的思考

  《绿树》是张贤良的自传体系列《物质主义启示录》之一,它描绘了一位来自资产阶级家庭的年轻知识分子张永宇的“痛苦经历”,在“反右斗争扩大”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他在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过程中克服了信仰危机。作者张贤良通过张永国的心理活动表达了他对那段历史的态度。他从20世纪80年代知识分子的角度审视这段历史,将那个时代的政治灾难内化为知识分子的精神矛盾和内心痛苦,真实地反映了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沮丧和困惑,使小说呈现出理性和真实的色彩。张永宇的心理活动和忏悔意识贯穿于作品的始终。他在一次又一次地审视自己的灵魂中完成了精神世界的自我救赎。

  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马斯洛心理学家关于“人的需求各个等级”的影子,也就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层层推进。作品一开头就以皮包骨的主人公跟瘦马进行对比,暗示了人的动物性的增长。小说中极力描写了人的饥饿感,他说“过度的饥饿会成为一种有重量、有体积的实体,在胃里横冲直撞。”而这种体验是“从心底,而不是从胃里猛然高涨起来的食欲。”正是饥饿,把人的生存提升到了一切问题的首位,两个稗子面馍馍就会使人感到不可抗拒的“生的诱惑”,人们可以为了一点食物而丧失人的本性,沦为人与动物的边缘。但是章永u毕竟是一个读过唐诗宋词、读过但丁,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西方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感染的知识分子,他的生活目标不仅仅停留在“狼孩”的水平。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的内心活动远远比外在活动要多得多,他对于精神心灵的拷问有时候与生存需要是并驾齐驱的。因此在他用自制容器利用别人的视觉误差多得100cc、用复杂计算的“微妙的圈套”算计纯朴的老乡后,内心是十分痛苦的,他说:“我的肚子一胀,心里就有一种比饥饿还要深刻的痛苦。”于是他常常忏悔。“忏悔是一种对以往铸成的错误甚至罪恶的深刻认识,常带有强烈的情绪因素。忏悔者所面对的是无可挽回的既成错误,因此忏悔常伴随着感情上的痛苦和灵魂的内在折磨。”章永u“在堕落的时候”依然“非常清醒”的心灵提醒他:单为面包而生存,势必降低人的精神境界。带着对自己强烈的鄙视和厌恶,他常常觉得自己是有罪的,为他的阶级,为他的出生。他本人也从心里十二分虔诚地认为自己确实是人民的罪人,是必须接受脱胎换骨的改造的“右派”,他盲目地将自己的精神存在视为某种“原罪”,这种“原罪”的对象不是对上帝,而是劳动人民,他将改造视为替一个走向灭亡的阶级赎罪。这在我们这代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而这恰好就是他身上时代烙印最深之处,也是他们那代人无法超越的外在强加意识,这种意识使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和精神世界扭曲,呈现出一种畸形的状态,直接导致了章永u在一开始的时候总是用一种荒谬的逻辑来进行推理。然而他自己对这种逻辑是不能理解的,他背着几代人的“罪孽”,产生了一种新时代祭坛上羔羊的悲壮感,可是他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接受这样无休止的改造。他不断用知识分子的方式剖析着自己的灵魂,寻找他和劳动人民

  -1-

  之间的差距。在“生存问题”的威胁和劳动改造的矛盾中,他的心理历程出现了转折点:是沿着“狼孩”的方向继续“堕落下去”还是“超越自己”?正是在这个转折点上他表现了知识分子特有的思维方式――在理性认识和现实生活的巨大反思中寻求出路。在无数次的忏悔、反思、自责和探求中,出现了在马缨花、谢队长、海喜喜等劳动人民的“改造”下和《资本论》的引导下的“顿悟”。这顿悟是一定意义上的人格再造。从此以后,章永u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提升对生命的认识。

  在张永吾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女主人公兰塔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开始,我一直怀疑张永古是否喜欢马缨丹,因为马缨丹没有文化,在思想和行为上与张永古有很大差距,她每次都带着食物出现。她有食物、食物和衣服。在那个“饥肠辘辘驱逐人性”的时代,张永宇依靠马缨丹提供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来适应另一种环境——“飓风般的历史进程”,所以我不得不怀疑张永宇是喜欢食物还是喜欢马缨丹。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之间有爱。Lantana,一个看似放荡不羁、落后且目不识丁的女人,有着朴素、善良、勤奋和同情心的高尚品质。这位生长在西北荒原的粗犷女子的语言、情歌和爱情风格都很特别。她对爱的执着,对文化和美好未来的渴望,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她的一句话:“是那把钢刀砍掉了我的头,我的血肉之躯依然与你同在。”令我震惊的是,这一带有荒原气息的血腥誓言净化了张永宇的灵魂,让他在这个软弱的女人面前感到羞愧,重新审视了他的价值。因此,我认为他对马缨丹的感情应该经过最初的感恩、性、后悔之后才发现文化差异,然后由她的高贵感动而产生真爱。他们经历了爱的各个阶段,最终提升到最真实、最纯真的爱的境界,成为世界上最高境界的爱。作者通过对《慈海》中“马缨丹”的解读,引出了《绿树》,注意了小说的标题,赞扬了马缨丹坚强而美丽的性格。可以说,Lantana是作者从自己的经历中对职业女性共同特征的理解。她全身的灵气是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刻理解和审美表达。

  小说的最后一章写到章永u20年后回到当初接受改造的那个农场,在白雪皑皑的深夜里一个人独自走在通往一队的大路上,想到年轻时代的恋人,想到昔日她那深情的歌声、美丽的容颜和那熟悉的笑,就像马缨花穿越时空回到他的面前,她的那句带着荒原气息的、血淋淋的誓言使章永u那久已干涸的眼眶流下了眼泪。往日的一切又重现,那些埋在记忆最深处的感情统统涌现出来,然而此时此刻却只有他一个人,整整过去五分之一个世纪了,那个曾经给他的精神和心灵极大安慰的马缨花不知去向,也许这辈子再也不会见面了。虽然两个彼此相爱的人因为时代的关系最后没有走到一起真的让人觉得很遗憾,但是想想又觉得很美好,人生中有许多的事情不为人的主观意识所主宰,那些说过的话,唱过的歌,流过的泪,走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而且为什么相爱的人最后就一定就要在一起呢?我想就让他们这样子各散天涯,最好是以后也别再相见了,让他们都活在彼此的心里,以最美好的方式存在,就算是自己白发苍苍,心里的他(她)还是25岁的样子,还是那么健康,那么美好,这份美好是融进了血液中,与自己共存的。

  总之,这部小说始终闪耀着“绿色”的色彩

  -2-

  他对自己进行审美分析,从个人反思的角度理解人性的深层内涵,以忏悔的口吻回顾历史。从他对那个时代、他自己和生活的观察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人性的扭曲、私欲和理性的困惑,还可以看到人性的美丽和光辉。同时,我们也在作者凝重的笔触和理性的思考中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这是美丽、悲伤和温暖的。

  -3-

篇四:绿化树是如何体现反思文学

  “文学的反思与反思的文学”辅导

  本章要点概述

  从广义的角度理解,我们可以说整个20世纪末叶的文学都属于“反思文学”,无论寻根、先锋,还是新写实、新历史,都是具有哲学意义上反思思维特点的文学,是1980年代反思文学思潮的深入与变异。本章正是以“反思”为视角,把1980年代的反思文学思潮和1990年代个人的文学反思放在一起,作整体审视,以发现两者的异同及中国文学发展的线索。

  第一节“痛定思痛的文学反思”,首先介绍了反思文学思潮出现的原因:是伤痕文学的必然结果;出现的社会政治背景:整个社会都在反思,但由于社会领域直接的理论、思想反思遭到巨大的阻力,以形象、情感见长的文学,就成了反思的主角。因此可以说,1980年代反思文学思潮中出现的作品,担当更多的还是社会历史使命,而非文学使命,文学依然是政治、社会改革的工具。我们把这类作品称为“文学的反思”,其主要作者为右派作家和知青作家,代表作有王蒙的《蝴蝶》、《杂色》等一系列作品、古华的《芙蓉镇》、冯骥才的《啊!》、张贤亮的《绿化树》、张弦的《记忆》、戴厚英的《人啊,人!》、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和《插队的故事》、陈村的《死》、老鬼的《血色黄昏》等。这些作家作品虽然也各有其特点,但总体上是一种集体化的反思,有模式化的倾向,反思的结果是接近的。

  其次,反思的哲学解释是:既是对事物和现象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事件和经历的理解与描述,更进一步则是对自己思考的再思考。这也是1990年代反思文学的特点,即对于过去已经作过的反思,再作进一步反思,不再纠缠于“历史真实”,更追求“心理真实”,因此摆脱了集体化反思的思维模式,具有个人化倾向,更注重文学的表现力,坚守艺术立场。我们把这类作品称为“反思的文学”,其主要作者已不限于受过苦难的右派作家和知青作家,代表作有余华的《一九八六》、残雪的《黄泥街》、铁凝的《玫瑰门》、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韩少功的《马桥辞典》、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方方的《乌泥潭年谱》、尤凤伟的《中国一九五七》等。

  第二节“历史的集体记忆”,着重描述1980年代反思文学的基本特点和代表作。

  1.描写以社会底层小人物为主角的“苦难故事”。这类作品理性“反思”色彩较淡薄,故事成为小说的中心,如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作家的反思主要通过离奇的故事情节来展开,这些苦难故事揭示了历史事实的某些真相。但这些故事又往往具有通俗小说模

  式化的特点,诸如善恶分明、因果报应之类,因而在当时产生较大影响。但因文学观念陈旧和思想禁区的限制,不少作品的反思都是笼统的,有些更把苦难原因归结到少数道德败坏的反面人物身上,如《芙蓉镇》。

  2.主要是“右派”作家创作的,以知识分子和干部为主角的落难故事,体现了知识分子和干部在受难中依然忧国忧民的情怀。这类作品是反思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品,最能表现反思文学的特点、成果及局限性。这类作品中主人公受难的过程,也是他反思的过程,更是作者的反思过程,作家与主人公常常有着某种对应性,如王蒙的《杂色》、张贤亮的《绿化树》等,人物身上常能看到作家的身影,因而也存在模式化倾向:

  ①“落难→发配→拯救→归来”是这类小说的基本情节结构,作家的反思主要落实在“拯救”或者“归来”过程中主人公的内心感受上,具有“公子落难,美人相救”的传统小说结构模式。

  ②有的“相救”者直接被塑造成民间女性,如《绿化树》中的马樱花,有的被描绘成落后却充满诗意的民间环境或淳朴的劳动者,如《杂色》中的杂色老马、边疆牧场与牧民。

  ③因被拯救,成了被平反的归来者,原本对造成苦难原因的反思,却变成了对拯救者的歌颂,导致反思宗旨的转移。

  ④因反思宗旨转移,得出荒诞的结论:受苦受难是应该的,这让他们了解了民间,找到了民间的真善美,因而要“感谢苦难”。

  ⑤两个“母亲”形象,反映了右派知识分子作家的内心矛盾,也是整个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他们从五四时期的精英和启蒙者,不断降级地成了被工农大众拯救和怜悯的对象,他们无法摆脱为国为民的救世使命感,却更无法逃脱翻云覆雨的政治风云,他们只能对他们本来要启蒙的民间“母亲”,心存感激,对不断迫害他们又不断给予他们平反的“母亲”投怀送抱。他们是一群被压抑了自我的赤子,不管“母亲”如何对待他们,他们都义无反顾。

  特例之一:这类反思作品中,也有少数揭示不正常的政治运动的文化、人性根源,比如在冯骥才的小说《啊!》,相对较为深刻与独特。

  3.以“红卫兵-知青”生活为题材的反思作品。这类作家较之“右派”作家,其反思立场与态度都要鲜明得多,原因很简单,他们大都并不自居精英,而曾是被社会抛弃的人。因此他们的反思角度与结果相对较为简单:

  ①对民间社会价值的发现,比如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张承志的《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等早期小说,与“右派”作家反思小说如出一辙,不过,因为知青作家没有右派作家的救世使命感,他们的歌颂也就比较纯粹,没有那么深刻的内心矛盾。

  ②对知青战天斗地精神的歌颂,如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③着力于表现下乡知青的真实心理与苦难处境,从而对知青运动作出否定,如叶辛的《蹉跎岁月》。

  特例之一:阿城的《棋王》是这类作品中的一个异数。小说不直接写苦难,也不歌颂知青或民间“母亲”,而是塑造了一个捡垃圾老头的形象,他是民间传统文化的象征。小说借棋道来反思知青生活,成为知青小说最富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的成果。小说对传统文化的阐释,更开启了寻根文学独特的历史反思的视野。因此,《棋王》虽然是反思思潮中出现的作品,但不论是反思立场、视角、结论还是作品的艺术风格,都已超出对于历史的集体记忆,超越了集体反思的模式,成为风格独特的个人化反思佳作。

  第三节“反思的个人立场”,对1990年代几部“文学的反思”代表作品进行了分析。

  1.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①王小波的精神资源主要是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平等与自由。

  ②小说着重对当时各种各样道貌岸然的流行观念进行逻辑解剖,从而推导出荒谬的结论。

  ③小说主人公王二总是那么没正经,油滑,轻佻,满不在乎,表面上与王朔笔下的痞子相似,实际上很不同,王二的反叛是以智慧作根底的,他清楚他所反叛的是什么,因而他最讲道理,只是他讲道理的方式不是一本正经的,而是嬉皮笑脸甚至轻佻的。

  ④为了避免推理导致小说行文的枯燥呆板,王小波以显得饶舌重复的语言,穷尽逻辑分岔,反复细描王二的奇思怪想和奇事怪遇,对文革和知青运动及不健康的社会环境,进行了富有趣味而非充满血泪的反讽,王小波黑色幽默的笔墨,堪称文坛独步。

  2.张承志的《金草地》

  ①提倡理想主义的“清洁的精神”的张承志可谓圣徒型作家,其清洁人类精神的狂热带有恐怖色彩。

  ②《金草地》由《金牧场》改编而来,狂热的“清洁精神”得到突出与强调。

  ③张承志比右派作家“感谢苦难”更为极端,把受苦受难看作“清洁精神”的手段,非如此不足以使精神洁净。从作品可以看出作家潜在的心态:作为知青的张承志被那个疯狂的代时代愚弄而不甘,想从苦难中找寻意义,他无法接受被愚弄的事实,便赋予苦难以宗教意

  义,对受苦受难作出了肯定与认同。仅此而言,不失为反思的一个角度,但张承志显然意不在此,而是要以一己的受苦受难为资本,否定人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来抵抗越来越物质化的现代生活,来清洁过着这样生活的现代人。

  ④张承志的小说无疑具有诗性的、抒情的、理想主义的外表,但这外表下又裹着极端的、恐怖主义的内核,苦难扭曲了他的心灵与他的小说。

  3.尤凤伟的《中国一九五七》

  ①强劲的想象力产生强劲的真实

  以虚构的形式达到逼真的写实效果,是小说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②小说结构平实而富于变化

  小说共分四部和一个尾声,平实就是按时间先后叙述,变化在于每一部的写法都不尽相同,同中有异,保持着一贯的回忆、反思的总体格调。小说中不断的穿插成份,丰富了写实的表现力。小说中的小说(周文祥写的《回家》)、小说中的戏剧(几次审讯)、地方传说、叙述主人公周文祥的理性分析、反思和内心活动等等,都使这部长篇读来一气呵成。

  ③语言的丰富意味

  小说中的人物,大都因语言(文字)而获罪,审讯、记大事记、词条、对歌等等,都是运用语言的不同方式。而语言已不仅仅是工具,小说通过自己的叙事,以确凿的事实告诉我们:语言的分裂是人格分裂的体现,而人性的异化又必然导致语言的异化,在语言与人性的分裂背后则是社会的畸变。

  小说语言充满象征,比如一个完全没有生命乐趣的劳改农场叫“我乐岭”,关押女囚的地方叫“东宫”,一个充满人性的污秽的劳改地的池塘叫“清水塘”,名称的诗性与现实的晦暗形成绝妙的反讽。

  4.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

  ①这是一个平常的右派故事,不平常的是对于这故事的叙述法。在叙述展开过程中,叔叔形象重重叠叠,真真假假,像涂抹过几遍的画布,看不到底色,而叔叔的经历,则不断出现裂痕。

  ②由叔叔的无名,可见作者塑造类型而非个性的企图。作者是把“叔叔”当作一代人的代表,“我”当作另一代人的代表来塑造的。

  ③复数叙述法,即对同一件事,进行前后两遍不同的叙述,使叙述真假不定。

  ④分析性的虚构,即当叔叔的故事没有客观现成的材料时,“我”就用合乎逻辑的推理方式,来分析叔叔言行的前因后果。

  重点难点提示

  本章重点为第三节,难点也主要在第三节,提示如下:

  1.重点掌握王安忆小说《叔叔的故事》,要求对小说的叙事法进行概括与阐述,并能结合小说内容进行赏析。

  首先要理解什么叫“后设小说”,理解本篇小说采用的两种叙述法及其作用。

  其次要理解,“我”既是小说的第一叙事者,也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叔叔及其他人则是小说的第二叙事者,是“我”叙述的对象。

  2.难点之一:张承志的《金草地》和尤凤伟的《中国一九五七》都是长篇小说,要全面了解两篇小说的内容及特点比较困难,可以着重理解两部小说的反思立场,张承志“拒绝忏悔”的复杂原因,尤凤伟以完全虚构的形式对反右运动作出的否定。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着重理解“王二”形象,并能与第十七章中王朔的“顽主”形象作出简单比较。

  3.难点之二:为什么说虚构反而比写实更“真实”?

  ①一个客观事实,由许多细小的方面组成,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有错综复杂的原因,甚至是荒诞的,缺乏逻辑上的因果关系的,谁也无法达到全面客观的“真实”。

  ②即使真实的事件摆在我们面前,人们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也就是歪曲真实事件,因此真实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的理解是否抵达事件的本质。

  ③要抵达事件的真实本质,只有凭借非凡的想象力,把复杂的关系理清理顺。而这种想象力不是凭空的,与其说依据事实,不如说更依据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洞察力。有时候,事实只会迷惑人,局限于事实反而看不到真相,透过事实看到本质,才能抵达本质的真实。

  ④以《中国一九五七》为例。尤凤伟未曾亲历反右,但他掌握了大量素材,倘若由素材提供者来写,小说不会是现在这个面貌,大量的右派反思小说已可证明。正因为作者未经历反右,在面对反右运动的苦难时,他未被扭曲的心灵,可以使他展开充分的想象去虚构,去抵达事件的内核。

  作者深知心灵扭曲会导致叙述的扭曲,因而有意把小说叙事者选定为右派亲历者周文祥,又把他塑造成不断用各种方法抗拒扭曲的知识分子。由周文祥为第一人称展开的叙述,不断遭到他自己的质疑,这正是未被完全扭曲的一个证明。正是这种不肯定的态度,获得了读者的信任。记忆的扭曲是心灵扭曲的一个表现,而周文祥是有勇气面对苦难真相的,因此,为了还原真相,他不得不在叙述时,再次直面过去的苦难,并向读者交待,他之所以能够比较真实还原苦难的理由,因而消除了读者的疑问,产生了强烈的真实感。

  思考题

  1.反思文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反思的文学”与“文学的反思”有什么区别?

  3.王小波笔下的“王二”与王朔笔下的“痞子”有什么不同?

  4.简述《中国一九五七》的主要内容。

  5.知青题材反思小说有两个基本的反思角度,请举例分析其各自特点。

  6.在大部分作家对1949年后历次运动作出反思与忏悔的大背景下,张承志一意孤行的“拒绝忏悔”,其原因是什么?请简单举例说明。

  7.以王安忆《叔叔的故事》为例,分析小说叙述策略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篇五:绿化树是如何体现反思文学

  《绿化树》中章永璘自我的精神救赎

  作者:丁子淑

  来源:《文学教育》2021年第17期

  丁子淑

  内容摘要:张贤亮的《绿化树》描写了特定时代知识分子在困境中的遭遇,探索了主人公章永璘是怎样进行自我思想斗争进而战胜困境并超越自我的,这其中正是展现了章永璘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代表所进行的自我精神救赎历程。

  关键词:知识分子

  精神救赎

  《绿化树》

  章永璘

  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着人存在的意义以及价值,从而使得自身灵魂得到安宁,那么在特定时期自身被否定找不到生存方向及价值的时候,救赎就成了其选择的必要途径。自小说产生以来剖析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作品枚不胜举,但值得注意的是揭示特定时期知识分子精神幻灭,找不到出路的作品占据主流,而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张贤亮为代表的描写知识分子如何一步步战胜困境超越自身从而找到心灵寄托及救赎道路的作品却为数不多,因此探求知识分子在特定困难时期如何进行自我精神救赎具有重要意义。

  一.找到属于知识分子自己的优越感

  小说开头描写了章永璘被送往西北农场接受改造时还不错的精神状态,他不错精神状态的来源正是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思想性和知识实用性,从这两方面他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相对与其他普通劳动人民所具有的优越性,这也是他正式走入自身精神救赎的开端。

  (一)思想上的优越感

  章永璘在文革期间批斗后被送到西北农场接受改造,去农场改造的途中受尽了同行者“营业部主任”的欺辱,以及食堂打饭人员的白眼,在精神乃至身体需求的基本食粮受到如此压制的情况下,一次与西北著名大学哲学系讲师的对话让章永璘找到了自我的尊严,他把这段谈话称为是高雅的,并且把这种谈话看做是一种精神享受。章永璘在潜意识里认为知识分子是有某种优越性的,认为读书人是优雅的、绅士的,礼节是独特的,有身份尊严象征的;除此之外章永璘还有一个自认为精神比“营业部主任”优越的地方,就是在自己与他人一同去接受改造的时候,他认为自己比别人能够意识到自我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自由,“我今天可以离开那条土路,今天可以跨过那条沟那条渠……今天我是受我自己的意志支配的,不是被队长班长派遣的,也不必事事都要向队长班长喊报告。”

  (二)物质上的优越感

  此外章永璘除了感觉用精神压倒欺辱他的“营业部主任”,在运用自我知识的基础上物质方面也压倒了他。章永璘运用同等材料做成的容器以筒状容器的容量为最大这个物理和几何原理,使炊事员看起来给我舀的饭要比给别人的少,所以每次舀饭时都要给自己多添一点,并且试验证明自己每次打饭都比“营业部主任”多100CC,而这100CC正是自己利用自己所学的文化知识,让炊事员产生视觉偏差,从而没有发现自己多打饭的秘密。这使得章永璘认为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质上都要压倒一直欺辱自己的“营业部主任”,从小说中这些描写可以看出知识分子章永璘在精神身体上都遭受困境苦难的时候,他很本能自觉的找到自身的优势,去压倒这些困境与苦难,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在这个层面上他的精神得到了些许的满足,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自我救赎。

篇六:绿化树是如何体现反思文学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绿化树》的主题分析

  作者:钱彦宏

  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1期

  摘

  要:《绿化树》是张贤亮的代表作,发表于1984年,是八十年代中国文坛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本文主要针对《绿化树》中的主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绿化树》;主题;分析

  《绿化树》是张贤亮198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获中国作家协会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描写了文革时期“我”的遭遇,通过对人物各类心理活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苦难。

  一、张贤亮《绿化树》的创作背景

  张贤亮的《绿化树》是八十年代中国文坛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他用带有浪漫主义诗情的现实主义手法再现了文革时期知识分子被流放到西北地区的生活经历,通过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章永麟人物形象的塑造,描写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知识分子的生活场景和精神锻造的过程,赞扬了像海喜喜和马缨花这样的底层劳动者的淳朴、无私和善良与忠贞,在对这段痛苦的历史进行回顾的同时作者也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对极左思想所产生的政治运动进行了批判,并用积极的态度肯定了当时困苦情境下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断反思以及绝不放弃对知识和美好事物的追求的精神,让人们很欣喜地看到了他们经过洗礼和锻造后的精神风貌以及经过净化的心灵。这就是《绿化树》的主题所在。张贤亮通过这部作品想要让人们知道虽然那段历史是一段政治性的错误决定所产生的,但在磨难和困苦面前,中国的知识分子并没有意志消沉,也没有迷失自己,而是在磨难面前仍然心向美好,并没有被历史异化,而是体味到人世间最纯粹的美德,让他们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让他们的心灵最终得以净化。

  二、《绿化树》的主题分析

  读张贤亮的作品《绿化树》,我们可以看到作品的主题是非常鲜明并且十分深刻的。他主要是通过对主人公思想性格的蜕变和感情生活的发展来展现这个主题的。

  章永麟这个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受到了家庭出身、文化熏陶和历史环境各方面的影响,具有很复杂的特性。他的性格中有着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明显标志,有着良好的教育和执着的追求,自视清高并且不安于现状。同时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趋利避害,自私而偏狭。他不甘平凡又自命不凡,不愿和那些底层的劳动人民为伍进行改造和劳作。为了生存,他也耍过小聪明以骗取哪怕是多一点点的稀饭,也曾卑劣地哄骗老农以换取更多的口粮来填饱肚腹。他在放弃知识分子清高和人性善意的时候又不得不面临深深的内省和反思。他渴望超越自己来改造,来赎

推荐访问:绿化树是如何体现反思文学 绿化 反思 体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