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美学在诗词教学中的体现9篇

发布时间:2022-11-18 15:30:04 来源:网友投稿

美学在诗词教学中的体现9篇美学在诗词教学中的体现古诗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百度文库  古诗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我国的古代诗歌。这些诗歌,或抒发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学在诗词教学中的体现9篇,供大家参考。

美学在诗词教学中的体现9篇

篇一:美学在诗词教学中的体现

tle>古诗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百度文库

  古诗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我国的古代诗歌。这些诗歌,或抒发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或讴歌祖国的壮丽山河;或阐释人生的种种哲理……这些,无一不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古诗中美的领域就是一个辉煌的殿堂,帮助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和创造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目的所在。

  一、深入了解,在生活中发掘美

  诗歌是时代生活最强烈的反映,作者把大千世界,人生百态经过艺术加工,以精练、凝重的语言,体现在诗歌创作当中。因此,古诗教学应该让学生对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现实有全面了解,把所学诗歌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当中去理解、去感悟、去品味,这样才能把诗歌蕴藏的美挖掘出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把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性格以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等情况向学生做全面介绍,让学生把这首诗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学习。

  比如,让学生品味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激情,就要让学生了解李白的狂放不羁,笑面人生,了解他所生活的大唐盛世;品味杜甫诗歌中反映的民生疾苦,体会他的忧国忧民思想,就要让学生了解杜甫坎坷的人生经历,了解大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后,逐步由兴盛走向衰落;品味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优美壮丽,歌咏田园生活的闲适静谧,就要让学生了解他母亲长期奉佛,对他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了解他中年丧妻以后,一直过着吃斋奉佛的独身生活;品味杜牧、李商隐诗歌中的伤感和朦胧色彩,就要让学生了解唐末的动荡不安,唐王朝灭亡前做垂死挣扎的社会局势;学生只有做了全面广泛地了解,才能发掘出诗中更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引情入境,在颂读中感悟美

  讲解诗歌内容时,教师可以用散文的形式去朗读有关片断,带学生去进入一种境界,引导学生闭目想象,使其思想得到升华、净化。

  比如教学《别董大》一诗,可以这样引导:茫茫塞外,一望无垠,黄沙满天,遮云蔽日;狂风怒号,飞雪连天,北雁成群,结队南飞。在京郊通往塞外的大路旁,两位友人挥手告别,该是一番什么样的滋味呢?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先感受环境的惨淡凄凉,在这种气候中与友人分手,心情自然更觉沉重,但突然词锋一转,在这暗淡的天幕上划出一道亮光,使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了,通过这一反差让学生体会盛唐诗人开阔的胸襟气度,感受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气概。这样写远远要比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多出几分豪迈,多出几分自信。

  三、组诗教学,在比较中寻找美

  在学习一首新诗时,我们不要孤立地只讲这一首诗,而要以点带面,再找出几首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处的诗来做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诗歌之美。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可以与《赠汪伦》放在了一起来讲,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做了如下对比: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李白和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开头用了一个“故人”点出了和孟浩然的感情之深、友谊之厚;《赠汪伦》则是用“踏歌声”来突出汪伦对自己的一片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写老朋友的船顺江东下,越去越远,最后消失在天边,只看到滚滚长江水向东流去。老朋友走远了,已经看不到了,而李白仍然伫立在江边远望。作者借景抒情,借浩荡东流的长江水去而不回,抒发了和孟浩然之间的那种依依惜别之情。《赠汪伦》则通过深刻的比喻,用深不可的桃花潭水和汪伦的送别之情相比较,衬托出汪伦对自己的一片深情。前一首作者在写送别老朋友时,看到奔腾东去的长江水,想到自己和老朋友也像这长江水一样四处漂流,不禁触景生情,流露出了伤感。而后一首诗,友人的踏歌送别方式正合李白的豪放性格,故此李白分外高兴,尽管是离别,却丝毫没有那种伤别离的情感。所以,这两首诗虽都出自一人之笔,但在艺术手法上却并不相同。

  四、探究哲理,在学习中体会美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里,有很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富有生命力的名句,可以说是名垂千古,妇孺皆知。这些诗句,不仅语言至善至美,而且都插上了富有哲理的科学的翅膀,达到了科学与文学的完美嫁接。在教学这些诗词时,应该帮助学生去发现、感悟诗词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诗词来感受生活、感悟人生。

  比如教学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要让学生品味到事物的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学苏东坡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让学生懂得,对同一事物的观察,各人的立场和视角不同,观点也就会不同,置身于其中的人,认识视野就更受局限,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地去观察事物,才能更客观、全面地认识分析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不仅让学生能够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还要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塑造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比较深入地领略诗歌的魅力,得到美的熏陶。

篇二:美学在诗词教学中的体现

tle>接受美学观照下的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策略-百度文库

  承受美学观照下的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策略

  承受美学观照下的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策略

  承受美学提出读者中心论,认为读者对文学文本的承受是一种解释活动;作品的意义不是文本中固有的,而是从阅读详细化活动中生成的;文学作品是为读者创作的,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承受美学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具有极强的启示作用。古典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特征和因含蓄产生的空白等,与承受美学强调文本的召唤构造〔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构成了作品的根底构造,这就是作品所谓的召唤构造〕,关注阅读主体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历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构造〕、审美体验和创新感悟等理论有诸多契合之处。

  一、拓宽期待视野

  承受美学认为:读者对文学文本的欣赏就是对文学作品的创造,读者就是作者,那么读者的头脑是一片空白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的修养,有一定的承受才能和审美程度。读者的期待视野进步了,才能促使作者创造出更好的文学本文。〔hr姚斯、r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承受美学与承受理论?〕承受美学观照下的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必须进步学生的文化品位,丰富其审美情趣,提升其承受程度。拓宽学生的期待视野,详细步骤如下:

  1.走近古诗词,亲近古诗词

  ?中华诗词?发刊词说:传统诗词对于华夏文化传统的形成,人民心理素质的培育,产生着宏大的影响。诸如爱国主义,忧患意识,博爱情怀,教化思想,理性考虑之类,都是诗词中高扬的旋律。它在陶冶情操,砥励意志,增进道德修养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都潜移默化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开展走近古诗词活动,旨在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古诗文阅读兴趣,培养诵读古诗词习惯。

  2.走近古诗人,择其一二为友

  中国古代诗人用诗词诠释人生,放眼世界,表达了种种情怀:他们或登高望远、望月怀乡,宣泄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或征战沙场,马革裹尸,抒写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概;或积极入世,一展才华,实现达那么兼济天下的报复;或归隐山林,终老田园,履行穷那么独善其身的理想,展示出古代诗人面对世间变化的种种文化心态和文化人格。

  阅读古诗词时,学生要考虑、探究诗人是如何理解世界、理解人生的,并结合自己所学诗歌,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在对古代诗人有一定的理解的情况下,选择一二作为知己,聚集成中国古代诗人的资料库。这种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增加对诗人生平经历,思想、人格的理解,为鉴赏做好准备。

  3.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承受美学认为,期待视野既是阅读理解得以实现的根底,又是其限制。人们的阅读期待是随着阅读的扩大而变化开展的。古典诗词风格多样,流派众多。在高一高二阶段,老师应结合教材上的古诗词教学内容,补充不同风格流派的古诗词,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经历。

  二、完成三级阅读

  承受美学认为:诠释过程是由理解、阐释和应用三个瞬间过程组成的统一体:审美感觉的进展视野〔初级阅读的诠释重建〕阐释理解的反思视野〔二级阅读中的阐释活动〕承受史上的变换视野〔历史理解与审美判断〕〔同上〕。

  第一,理解阅读。是为初级阅读阶段,指复现作者、文本的意象世界〔文意视野〕,是作品对我

  说什么的阶段,是对文本意义的理解的文意阶段,它提供了承受的方向和范围等。读者接触的文本是语言文字符号的组合,读者要把这些符号转换成形象〔意象〕,完成理解阅读。

  如鉴赏李煜的?虞美人?,首先,由老师范读,或指导学生朗读,要求学生凝神静听,对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东流春水等形成

  物象,然后要求学生把这种物象描绘下来。这种初级阅读,为全词的审美感受提供了大致的范围和方向,在此根底上,才会有进一步的创造性阅读和反思性阅读。

  第二,阐释阅读。这是二级阅读阶段,通过重构作者的意象世界,创造自己的意象世界〔解释视野〕,是我对作品说什么的阶段。文本的意义是作者意旨和读者意旨的综合反映。阅读时在作者的暗示、意旨及文本的规定、制约下,读者去确定未定项、填补空白,进展有意识的创读,以自主阐释来丰富和超越文本。

  以?虞美人?为例,这首词本身有许多空白点和未定性,比方,往事知多少的往事,是诗人留恋的何种往事;只是朱颜改中的朱颜作何理解;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是何种愁绪等,抓住了这些空白点,然后在作者和文本的暗示下,发挥想象,进展填补。由于每个学生的审美经历不同,会有多种阐释的结果。关于往事的理解,有同学认为,是李煜留恋昔日歌舞升平的奢靡生活;有同学认为,往事是李煜与爱妃的缠绵爱意,有同学认为,是李煜笃信佛教的忠诚膜拜之事等等。这样,学生通过和文本、作者的对话,通过对这首词的个性化诠释,完成了二级阅读。

  第三,应用阅读。此为三级阅读阶段,是读者联络历史意象世界,对文本进展评估的阶段。这个阶段的阅读,读者要结合诗人的生平、为人和他生活的环境和时代,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料和后人的评述,对作品进展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的评价。也可结合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进展比拟阅读,鉴赏评价。

  当然,这里的初级二级三级阅读并没有严格界限,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敏掌控。

  三、自我反思与否认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承受美学观照下的古诗词阅读,鼓励个性化解读,多元解读,但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他不能被解读成麦克白,更不能解读成贾宝玉或其他什么人。因为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交织决定了文本与读者间的互相作用,这种双向生成过程决非随意性的,文本本身规定和制约理解读的方向和范围〔沃尔夫冈伊瑟尔著,?阅读活动审美反响理论?译:金元浦、周宁〕。因此,有些学生对古诗词的解读,有可能脱离文本框架标新立异,虽然解读得颇具创意,但与文本毫无关系,也是不可取的。作为老师要把好关,防止此类事情发生。作为学生也要有反思意

  识,或在课堂教学尾声,或在课后,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假如有时间,最好形成书面文字,汲取合理之处,改正荒唐之处。

篇三:美学在诗词教学中的体现

tle>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百度文库

  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陈春燕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18年第4期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孔子说,“诗可以观、可以怨、可以兴、可以群”。优秀的古诗词,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给人以审美享受。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语言、领悟古诗词意象、体悟古诗词意境。

  一、品味:感悟古诗词的语言美

  苏轼评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古诗词的基本媒介是语言,古诗词的语言凝练含蓄、字字珠玑。通过语言,古诗词能够表现诗人心中的情、意、画。因此,对语言进行品味是古诗词教学的应有之义。通过品味语言,学生能够感悟到古诗词的形式之美。

  如,教学诗圣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中的“黄”“翠”“白”“青”点缀成了一幅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这是“静态”的图景。“鸣”和“上”两个字,让静态的画面有了动感,鸟儿在婉转地叫、自由地飞翔,渲染出一派喜悦祥和的氛围。通过品味语言,教师唤醒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活动,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色彩美、声音美,能够体悟到诗人的丰富情感和细腻笔触。有学生认为,“翠”是一种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有学生认为,诗歌中第一联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衬托出早春的气息;还有学生认为,“上”字用得巧妙,表现了白鹭的自由、舒适,同时还体现了一种向上的奋发精神,等等。

  萧统说,“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古诗词中的语言是传达作者心灵而存在的,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就能找寻到通往诗词内在灵魂的捷径,就能找寻到通往诗人心灵的通道。《绝句》中一句一景,但又融合为一,联结景的正是诗人的心绪。在诗歌生机盎然的画面背后,在诗歌欢快明亮的景象背后,寄托着诗人杜甫的孤独和无聊。“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这正是诗歌的主旨所在。

  二、想象:领悟古诗词的意象美

  古诗词具有“精、雅、神”的特点,正所谓“尺幅千里”。古诗词通过简约凝练的语言,传达着丰富的意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借助想象领会古诗词的意象,建构古诗词的丰盈意蕴。有时候,古诗词的意象是跳跃性、概括性的,对意象的补白、完形正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时机。在古诗词想象中,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超越古诗词言语的表层,和诗人展开超越时空的对话,触摸到古诗词内在的灵魂,聆听自我心灵的跳动,其情感得到升华,其认知得以深化。

  如,教学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清平乐·村居》时,笔者引导学生从词的意象入手,对词展开深入的解读。全词仅仅46个字,却浓缩了多幅富有动感的画面,勾勒出了一个个典型意象,如“茅檐”“青草”“小溪”“翁媪”“大儿”“中儿”“小儿”等等。与以悲壮苍凉为主调的辛词不同,这首词轻松活泼、意趣盎然。有的学生这样想象:在简陋低小的茅檐下,在青草如茵的清溪边,一对老伴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惠;有的学生想象:一对白发老夫妻正在屋前小桌上喝米酒,已经稍有醉意,老人说江南吴语,互说着恩爱和关切;还有学生想象:两个儿子都在劳动,一个儿子在调皮地玩耍,一派逸乐的景象。在想象中,一个个意象被串接起来,形成了一幅幅富有立体感的生活场景图。

  “诗无达诂”,古诗词教学不能走简单的文字诠释之路,而应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提炼诗词中的意象,并且描绘出心中所想象的图画轮廓。只有这样,高度凝练的古诗词文字才能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生命。

  三、揣摩:体悟古诗词的意境美

  古诗词之美,不仅美在文字,更美在意境。清代著名词论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说:“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意境的体悟是建立在对诗词形式和内容的双重把握基础之上的。

  解读古诗词的最高境界就是走进诗词所营建的意境。意境是什么?意境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场景、一种气氛、一幅画面、一种情调,甚至只是一种朦胧感。当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时,往往能够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心领神会。

  如,一位教师教学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二十首》之一的《鹿柴》,抓住诗眼“空”,引导学生揣摩诗的意境。诗歌前两句诉诸听觉,后两句诉诸视觉。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夕阳返照深林,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更触发人产生幽暗的感觉。可以这样说,前两句写幽静,后两句写幽深。在这种视听交互的背后,透露出的是一个“静”字。学生从“空”“静”之中,体悟到诗歌所营造的辋川的空寂与静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闭眼想象,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深山密林之中,想象那种峰峦高峻、峡谷幽深、山径曲折。这是一种神秘的、异常的感觉,不需要教师过多解说,不需要学生用语言表达,只需要学生静静地感受、体悟。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境给了学生整体、和谐的诗歌韵致。

  古诗词的意境通常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有机结合。意境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补白空间,赋予了学生解读古诗词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开掘学生古诗词解读的创造性潜能。通过对古诗词的感知、理解,借助对古诗词表现手法的掌握,学生能够与作者情念相通,心脉相连,能够步入诗词世界。

  古诗词是一座发掘不尽的宝藏,能够滋养学生的性情,陶冶学生的情操,铸造学生的灵魂。对古诗词进行审美教学,品味古诗词的语言,领悟古诗词的意象,体悟古诗词的意境,能够培育学生良好的中华文化修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人文熏陶、审美情趣、爱国情怀、道德教化和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长江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篇四:美学在诗词教学中的体现

tle>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百度文库

  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

  白马镇中心小学

  陈媛媛

  【摘

  要】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收有39篇古诗,除几篇哲理诗外,大部分是写景诗和咏物诗。这些清新自然、脍炙人口的古诗艺术性高,是对小学生进行美育的好教材。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合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教材中本有的美感、诗意、情趣和思想,能使学生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及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心灵受到净化,思想受到感染,智慧受到启迪,情感受到震撼,从而进入美的境界,形成美的思想。

  【关键词】美育;古诗教学

  “什么是美育?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又称为美感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们非凡是青少年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趣味,并按照美的规律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主要内容是情感教育。它通过美的形象去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功能,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古诗中的美育,就是要把学生带到诗的优美的意境中去,认识美、感受美、爱好美,激发他们的情感。诗词往往以情取胜,以情夺人。欣赏诗词,品味古人优美的感情,旷达的人生,百折不挠的意志,能调节学生心态,保持良好的状态,旺盛的斗志,去善待自我,直面人生,迎接挑战。因此古诗教学中实施美育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上下五千年,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诗词杰作。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收录了近40首古诗,这些古诗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小学生爱读爱背。优美的诗词、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实施美育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应当充分发掘它们内在蕴藏的美,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心灵的共鸣,使学生理解古诗优美的意境,品味精练形象的语言,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水平和写作能力。这是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体现美育呢?

  一、入情入境,探索诗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王国维有言:“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首先应该动之以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其次,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最后是悟境,即领悟意境之美。

  例如杜甫的《绝句》是诗人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到成都草堂怀着喜悦的心情写就的。全诗四句四景,各臻其妙。教学时让学生披文入境,凭借有关词语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讲读第一句诗,要注意一个“鸣”字,写出了欢欣雀跃之态,呈现了一片生机,这是诗人在那战乱频仍的年代难得见到的和平景象,于是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讲读第二句诗,要注意一个“上”字,表现白鹭自由欢畅的姿态和扶摇直上的勇敢精神,再次流露出诗人内心喜悦的感情。讲读第三句诗,要着重抓一个“含”字,表现诗人在观赏到“千秋雪”的美景时,油然

  而生舒畅的心境。讲读第四句诗,要抓住一个“泊”字,诗人想到从此可以飞舟东下,“青春作伴好还乡”了,中兴国家的壮志豪情又有了新的希望,怎不喜上心头呢!这样,就使学生领会了四句诗构成了一个优美开阔的意境,步步形象地袒露了诗人无比欢畅的情怀。

  二、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欣赏美

  想象在孩子们美的创造过程中如同一只鸟的翅膀,有了它方能翱翔在辽阔的天空,展示它特有的身姿和美丽。诗重感情,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想象与联想,使欣赏的过程成为艺术形象再现与再创造的过程,这正是古诗词欣赏审美设计中最重要的。教学时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遣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来再现、丰富作品中的形象,才能欣赏到绝胜的佳景、动人的情思、美妙的旨趣。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所描摹的一个美妙奇幻的境界: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峰,在红日的映照下,蒸腾缭绕着紫红色的烟霞,飘忽于青山、蓝天之间。一个“生”字,便生动传神地状写出了烟雾升腾的动态,给人以神奇缥缈之感。接着展现了香炉峰前瀑布的雄姿:远远望去,一道瀑布从高山峭壁上奔泻而下,银光闪烁,飞珠泼玉,犹如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用得极为工妙奇绝,引人遐想,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绘出了瀑布高悬的壮美形象,也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想象与赞颂。引导学生深入一步想象,诗人挥起巨笔,极力勾勒瀑布的动态美:遥望瀑布如从云端飞泻直下。诗人极尽夸张、悬想之能事,“飞”“落”“直”“疑”“三千尺”“银河”“九天”,突出了流速之急,水势之猛,源流之高,气魄之大,撼人心魄,令人神往!最后的比喻新奇而又真切,夸张而又自然,使得瀑布整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意境更为雄奇瑰丽,充分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感受美

  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能传达作品和谐婉转的韵律,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进入作品中的意境,体会古诗的情感,引起心理上的快感和审美联想,并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音、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

  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恰当地表示诗中的思想感情。有的音调要缓慢,低沉,象陆游的《示儿》,朗读时要把诗人那种至死不忘收复失地、光复中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出来;有的则要用热烈诚恳的音调来朗读,如《赠汪伦》中表达的诗人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而《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则要用热情奔放的音调来指导朗读,才能把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澎湃激情表现出来。

  四、指导绘画,引导学生体会美

  文字是抽象的,图画是形象的文字,它可使人们从它的形象和色调上感受到美。而儿童长于形象思维,可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去打开学生的心扉,化抽象的文字为具体可感的图画,使学生有了一个理解和获得知识的桥梁,减缓学生学习的坡度,并且能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七彩缤纷的世界,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是因为古代诗歌中很多都具有绘画美的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并茂的。因此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诗中所写的景物,一边读古诗,一边把文字描绘的内容变成形象的图画,把隐形的思维活动用图

  画的形式外观表现出来。从它所体现的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加强对生活的认识,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例如教《山行》时,可先指导学生吟诵“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然后让学生去描绘秋天的高山,弯曲的石阶小路,白色的浮云,山顶的竹篱茅舍的形象。接着再指导朗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让学生再在画上画出一片红色的枫林,指导学生去创设诗的情景,描绘出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生机勃勃的,色彩鲜明、层次井然的山林秋景图。学生仿佛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深深地体味诗中流露出来的意境。之后,在学生吟诗作画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以画讲诗:秋天是萧杀的季节,面对叶枯花谢的残景,历代诗人多是吟诵着悲凉的诗句,但杜牧描绘的秋山霜林和“停车”观赏的情景无不充满着一股蓬勃向上的气息,诗歌写得既清新又富有生气。通过以画讲诗,让学生透过诗中展现的图景,去捉摸诗人的感情脉搏,体会诗人的感情波涛。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经过吟诗作画,以画讲诗层层深入的过程中,就领会了这首诗的深远意境。

  五、指导改写,引导学生创造美

  语文审美教育不限于鉴赏,还必须创造。古诗多用五字或七字的对偶句,虽然它为我们展现了极美的田园风光、古朴而又淳美的民风,但小学生很难品味出其中的意蕴。因此,在审美设计中我常设计将古诗进行改写,改写的过程即是形象思维的过程,既能部分再现古诗词中的田园美、人情美,又能锻炼文字,不失为美育中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改写不是简单地把诗句解释一下再连成短文,而是通过文体的转换,在准确表达出诗句意思的同时,还可将自己学习完古诗之后,把对有关内容的体会加以想象、联想,用自己的语言传达出来,奏出情感与诗文的共鸣。改写使美成为一种情感体验,化为具体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经过这种创造性的阅读,主体与客体有机统一,达到最高境界。改写使主体对客体有创造性的补充与发挥,使文字的美转变为有别于原文的更为广阔的意想群,艺术形象得到了再造与扩展。

  如在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看到学生能真切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之后,趁势打铁,让学生根据诗句意思结合生活体验,把古诗改写成书信的格式,以第一人称“我”的语气来抒发诗人特定情况下真情的流露,以此直接唤起学生心理上喜、怒、哀、乐的情绪反映,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各种情绪体验,陶冶性情,达到美育的目的。

  生活中有美,教学中也有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运用美学原理处理教材,根据古诗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出多种形式优化课堂教学,使古诗的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学生品尝美,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审美理想与诗人产生共鸣,在共鸣中体会诗中蕴含的各种形式的美,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达到很好的美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期刊,山西教育报刊社。

  【2】《山西教育》,期刊,山西教育期刊社。

  【3】《心理学概论》,樊琪,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4】《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进行美育》,黄涛,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

  【5】《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向晓红,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

  【6】《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

  【7】《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

篇五:美学在诗词教学中的体现

tle>浅谈古典诗词中的美学思想-百度文库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美学思想

  横峰县莲荷中学

  汪瑜

  诗歌这一文学艺术是在给人类的享受中通过感知、体验、想象和理解的心理活动来捕捉和把握艺术形象,使人受到情绪感染和思想教育,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感悟、振奋与升华。

  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学习与欣赏是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共同审美心理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授课教师积极、主动、深刻地把握诗歌中的美学思想。恰到好处地指导、暗示、晓喻、渲染、调动学生审美心理功能,以达到美育目的。

  现说古典诗词中的美学思想作如下尝试性的探索:

  一、语言美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想现实的直接载体。文学作品则是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的,这种语言作为物质材料描写生活构成的诗歌从而能唤起人们的形象感。语言美不仅可以为诗词的内容服务,且又有相当独立的审美价值,能给予人类美的享受。古典诗句运用了凝练、典雅、和谐和富于音乐性的语言。它极其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它通过读者的思维表象来展示生活的形象和画面引起美感。“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诗人运用了富有色彩的动态感的形象化语言让初春时节白鹅戏水的活泼情态跃然于纸上。“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木?”质朴典雅的语言艺术表达了一种淳朴真挚的思乡之情。让人沉缅在一种美的思念之中。

  语言美同时还表现在它形式美的另一方面,这就是语言的自然

  声韵,这些语言文字诗人通过按一定的韵律,对仗形式排列组合,读起来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符合听觉器官的感受规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黑云翻墨来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这些节奏明快、生动活泼而又富于韵律的语言读来令人产生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感。

  二、意境美

  意境是情与形的结合,是生活与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相揉合相渗透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氛围和境界。这艺术叫作情景交融。情景交融一直是我国古典诗词美学思想的民族特色之一。“作诗必情与景会,景与情合,始可言诗矣”(见都穆《南濠诗话》),“景无情不发,情不景不发”。这些诗论都共同体现了抒情与景的对立统一,两者彼此依存互相渗透才能构成诗词艺术独特的审美感染力,“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的“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钟声”与“客舟长夜乡愁缠绵”相因相生,诗人触景而生情,情景交融,表达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中“孤帆”、“远影”、“碧空”、“江流”(景),依依惜别(情),而诗人又将情不显刀痕融入景中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情与景得以和谐统一,从而表达诗人真挚友情。“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萏少一人”。诗中情与景浑然一体,情感淳朴真挚读来意味隽永,体现了古典诗句

  情意交融这艺术美的特征。

  三、哲理美

  哲学与美学是一对孪生姐妹,美学中有深刻的哲理,同时哲学体系也必然包括丰富的美学思想。诗人将自己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调查与思辩融铸在完美的诗歌这一文学形式中寓哲理于美感之中。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中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这一哲理性的生活认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悟出了任何事物若囿限于其中必不能见全生活的真谛。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在诗中被启迪了人们对信念不灭则生命永存这一哲理性思考。

  四、移情美

  风花雪月,鸟兽虫鱼这些自然物是不懂人事,没有人性的。可当人们怀着某种特殊的情感去看它们时,它们似乎通了人性,有了感情。人们将自己的主观情愫附与在客观事物上,使客观事物具有人的感情和思想,彼此之间产生了情感交流,客观事物成了人某种情绪和性格象征。这就叫移情美。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因感时、伤别、忧国、思家,连看到花开花落都叫他伤心落泪,甚至听到鸟鸣也叫他惊心动魄。从某种意义上讲诗人将自己的情感移诸于花鸟,使花鸟也通了人性,在这种特写环境的某一时间内,人和花鸟的

  情感是相通的,它已人化了,而诗人却物化了。

  五、含蓄美

  含蓄指的是在表达艺术上含而不露,作者在文中只作侧笔点染,不加评判,说到点破处却戛然而止,留下艺术空白从而达到“景愈藏,境愈大”(《

  文心雕龙》)诗歌表达上的含蓄尤如达芬奇所创作的《蒙娜丽莎》那样永远的微笑。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咏梅花不畏严寒与洁白芳香来表达作者身处逆境而不屈服的精神和志向。

  “草树知春不知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美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这首诗作者在描绘城南暮春景色时含蓄地表达了他勉励人们奋发向上的意思,即要像百花那样“斗芳菲”不要像杨榆那样“无才思”。

篇六:美学在诗词教学中的体现

tle>如何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百度文库

  如何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

  语文,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除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外,还应该利用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中古诗词占有很大一部分,而审美教育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渠道,所以加强中学语文中的古诗词教育尤为重要。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热情。这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实在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古诗词,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是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的结合,其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化身“美的体现。古诗词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它在陶冶人们的情操,美化人们的心灵,培养审美情趣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普希金说,诗人”用言词把人的心照亮“,唤起人们的”善良的感情。雪莱说:“诗以想像和热情启发人类向善,所以一切好诗都与卑鄙的情感不相容。”我国古诗词言简意赅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美感,更具艺术的魅力,深受学生的喜爱。

  二、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内容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只要教师结合教材恰当加以点拨,,讲解,就会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激起其对传统文化的喜爱,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

  在诗词中,有长江的雄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黄河的壮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也有田园乡村的恬静;夏的绚丽;秋的悲壮;

  冬的宁静。……其自然美的魅力真是无处不在。

  古诗词中的自然美无处不入画,无处没有美,读这样的诗词,怎能不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学生又怎么会不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捕做生活中的美呢?不仅如此,古诗词中的社会美、艺术美也无时无刻不在打动着每一位学生的心。

  屈原的“世浑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的伟大人格;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博大胸怀;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气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离愁别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壮志难酬、、、、、、一个个崇高伟大的形象,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景,哪一个、哪一样不令人钦佩、不启人心智呢?

  三、古诗词教学中美育任务的实施

  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美育应该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手段,采用多样方式,并与听、说、读、写紧密结合,这样既能教给学生知识,又能教会学生审美。

  (一)朗读。朗读是一种极好的教学方法,对于美育尤其重要。古诗词语言高度凝练概括,而内涵又极其丰富,学生受语言文字能力的限制,阅读时对其艺术美的感受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从而把握作品的意境和形象。朗读还可以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使学生更好的感受作品中的美。另外,朗读还可以读出作品内在的神韵,读出作品流动的美感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朗读有多种形式,或教师范读,或学生齐读,或分角色读,等等。我国古代的文人学士都很重视朗读,对好的诗文更是反复吟诵,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二)想象。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作者所描写的景象或人物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创设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情境。这样学生不仅能在感情上和作者产生共鸣,较快的进入美的境界,得到美的享受,而且有效地提高欣赏能力和观察能力。

  “诗是无形的画,话是无形诗”,这句话道出了诗与画的关系,而富有画意正是诗词的特点之一。这种画意就是作家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想象世界。这个美妙的世界是古诗词美育中不可或缺的。当我们读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句时,脑海中便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天高云淡,诗人兴趣所致在东篱下信手采摘菊花,无意中抬头看到了南山,这是多么美妙的意境呀,诗人当时那种闲适、自得的心境跃然纸上。人们仿佛和诗人一同沉浸在那种意境之中,我们的心也陶醉在其中。

  (三)视听。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视听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录音、录像、电视、电影、幻灯、图片等,都可以作为视听教学的辅助手段。视听教学以其形象性、直观性取胜,使学生在学习时能见其形、闻其声、感其情,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举办朗诵会等,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古诗词独特的魅力在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感悟分析能力方面是不可忽视的。

篇七:美学在诗词教学中的体现

tle>浅谈古典诗词中的美学思想-百度文库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美学思想

  横峰县莲荷中学

  汪瑜

  诗歌这一文学艺术是在给人类的享受中通过感知、体验、想象和理解的心理活动来捕捉和把握艺术形象,使人受到情绪感染和思想教育,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感悟、振奋与升华。

  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学习与欣赏是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共同审美心理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授课教师积极、主动、深刻地把握诗歌中的美学思想。恰到好处地指导、暗示、晓喻、渲染、调动学生审美心理功能,以达到美育目的。

  现说古典诗词中的美学思想作如下尝试性的探索:

  一、语言美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想现实的直接载体。文学作品则是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的,这种语言作为物质材料描写生活构成的诗歌从而能唤起人们的形象感。语言美不仅可以为诗词的内容服务,且又有相当独立的审美价值,能给予人类美的享受。古典诗句运用了凝练、典雅、和谐和富于音乐性的语言。它极其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它通过读者的思维表象来展示生活的形象和画面引起美感。“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诗人运用了富有色彩的动态感的形象化语言让初春时节白鹅戏水的活泼情态跃然于纸上。“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木?”质朴典雅的语言艺术表达了一种淳朴真挚的思乡之情。让人沉缅在一种美的思念之中。

  语言美同时还表现在它形式美的另一方面,这就是语言的自然

  声韵,这些语言文字诗人通过按一定的韵律,对仗形式排列组合,读起来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符合听觉器官的感受规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黑云翻墨来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这些节奏明快、生动活泼而又富于韵律的语言读来令人产生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感。

  二、意境美

  意境是情与形的结合,是生活与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相揉合相渗透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氛围和境界。这艺术叫作情景交融。情景交融一直是我国古典诗词美学思想的民族特色之一。“作诗必情与景会,景与情合,始可言诗矣”(见都穆《南濠诗话》),“景无情不发,情不景不发”。这些诗论都共同体现了抒情与景的对立统一,两者彼此依存互相渗透才能构成诗词艺术独特的审美感染力,“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的“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钟声”与“客舟长夜乡愁缠绵”相因相生,诗人触景而生情,情景交融,表达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中“孤帆”、“远影”、“碧空”、“江流”(景),依依惜别(情),而诗人又将情不显刀痕融入景中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情与景得以和谐统一,从而表达诗人真挚友情。“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萏少一人”。诗中情与景浑然一体,情感淳朴真挚读来意味隽永,体现了古典诗句

  情意交融这艺术美的特征。

  三、哲理美

  哲学与美学是一对孪生姐妹,美学中有深刻的哲理,同时哲学体系也必然包括丰富的美学思想。诗人将自己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调查与思辩融铸在完美的诗歌这一文学形式中寓哲理于美感之中。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中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这一哲理性的生活认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悟出了任何事物若囿限于其中必不能见全生活的真谛。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在诗中被启迪了人们对信念不灭则生命永存这一哲理性思考。

  四、移情美

  风花雪月,鸟兽虫鱼这些自然物是不懂人事,没有人性的。可当人们怀着某种特殊的情感去看它们时,它们似乎通了人性,有了感情。人们将自己的主观情愫附与在客观事物上,使客观事物具有人的感情和思想,彼此之间产生了情感交流,客观事物成了人某种情绪和性格象征。这就叫移情美。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因感时、伤别、忧国、思家,连看到花开花落都叫他伤心落泪,甚至听到鸟鸣也叫他惊心动魄。从某种意义上讲诗人将自己的情感移诸于花鸟,使花鸟也通了人性,在这种特写环境的某一时间内,人和花鸟的

  情感是相通的,它已人化了,而诗人却物化了。

  五、含蓄美

  含蓄指的是在表达艺术上含而不露,作者在文中只作侧笔点染,不加评判,说到点破处却戛然而止,留下艺术空白从而达到“景愈藏,境愈大”(《

  文心雕龙》)诗歌表达上的含蓄尤如达芬奇所创作的《蒙娜丽莎》那样永远的微笑。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咏梅花不畏严寒与洁白芳香来表达作者身处逆境而不屈服的精神和志向。

  “草树知春不知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美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这首诗作者在描绘城南暮春景色时含蓄地表达了他勉励人们奋发向上的意思,即要像百花那样“斗芳菲”不要像杨榆那样“无才思”。

篇八:美学在诗词教学中的体现

tle>高中古典诗词的美育运用-百度文库

  高中古典诗词的美育运用

  学生经历从初中到高中的发展阶段,其审美能力与审美心理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初中与高中的古典诗词的教学方法几乎一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枯燥程度与日俱增。从古至今,诗词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增强自己的文学体会与美学情趣,在学习古典诗词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健全的人格。

  一、古典诗词中的美育因素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诗词采用精美凝练的语句,以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传达出心中的所感所想,这些意蕴丰富的古典诗词,不仅是诗人心中的理想意蕴境界,更是词人对人生的思考,对自然及宇宙的思考。古典诗词中涵盖的美育因素,可以从文本中的美育因素进行分析,在诗词中具有内容之美,诗词中不仅具有优美的诗情画意、还具有人类之间的感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的《赠汪伦》深刻体现了友情之美。古典诗词的意境、意象之美是重要的美育因素之一,诗词中的意境是诗词美的重要体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描述枯涩之景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具有独特的意境。古典诗词以精炼的语言表达情感,富含节奏与情调,具有独特的语言美。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教育本身也具有教育活动之美,古典诗词蕴含丰富的美育因素,教学活动需要深入挖掘这些资源,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高中古典诗词的教学及美育运用

  1.传统高中古典诗词的教学形式

  传统高中诗词教学缺乏层次意识,忽视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变化特点,虽然教育改革的深入让部分教师对诗词的教学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但对学生各个阶段的能力目标与实际教学中该采取的教学策略较为模糊。由于教学形式与方法的不恰当,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度也不高,学生缺乏审美情趣,对古诗词的学习较为淡漠,在整个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很难感受到古典诗词的美感,因此,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不高。在对高中学生学习古诗词现状的调查过程中发现,教师对审美主体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且教师的教学办法不能随着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整个教学形式较为单一。针对学生学习的特点与方式,针对当前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需要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升传统高中古典诗词的教学能力。

  2.高中古典诗词的特点

  高中是学生进行文学积累的关键阶段,高中的古典诗词是在初中基础上内容更深层次的提升,因此,在高中古典诗词的学习中,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具有思想性的内容,让学生从字句中领略文字的独特魅力。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习惯与审美能力在不断提升,高中学生的审美情趣相比初中学生来说具有显著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需注重诗词的意境,让学生从意境中感悟作者的情感。意境教学是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古典诗词重意境,简单的字句就能表达深厚的情感,让读者看到一幅生动的画面。

  3.高中古典诗词美育教学的策略性探讨

  从高中学生心理与审美的特点进行分析,在高中阶段,进行古典诗词的美育教学,需要从语言层面进行剖析,诗是以语言为载体的词句,语言的展示给人一种最直观的美的感受,读者在感悟与体悟语言美的同时,获得更深的情感的体验。

  在古典诗词的学习过程中,首先,教师需带领学生进行吟咏诵读,汉字具有独特的音韵之美,在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错落有致的节奏中感受不一样的心情的跌宕起伏。当遭遇萧瑟景象时,采用低昂的声调吟咏出来;当遇到激昂壮阔的情境时,则饱含激情的吟诵,将作者的理想与激情融合其中。具体实施诵读教学时,可利用多媒体材料进行播放,亦可让教师范读,学生吟诵的形式。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品读,语言体现了作者的初衷,在语言的品读与欣赏过程中,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审美趣味的提升。

  其次,要引导学生进行字句的推敲,让学生感受字句的隽永美。作者往往用一个字就十分精准且凝练的表现出自己的感情与应有的情境,教师引导学生细细体悟作者的修辞手法,感悟语言文字的形象之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似潮水般的愁绪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作者的复杂惆怅情怀。在分析词句的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进行洞察,感受人生的智慧。朱熹的《观书有感》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清透灵动的画面中却能感受做学问的道理,领悟读书做学问的真谛。在古典诗词的众多词句中,分析意境,品味诗词歌赋的韵味。在整个诗词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意象的多重结合,从意象的本身发现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带领学生在众多古典诗词作者的手中欣赏与发掘意象之美。

  最后,要发挥想象,赏析意境。由于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和诗歌情感逻辑与理性逻辑的不尽一致。因而,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用联想和想象去品味意境,体会简约语言下的“言外之意”。例如,在赏析柳永《雨霖铃》中创设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时,就有必要发挥联想和想象。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残月也是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借助这些联想,再品味柳永用三个名词创造的意境,就能想象出:小船儿载着诗人离别佳人后,临靠河岸,诗人抬头,只见晓风习习,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枝头,柳枝拨弄着诗人心头无尽的孤独与寂寞。

  三、结语

  古代诗词是用它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思想情感去感染人、启迪人、教育人的。中国的古典诗词富含精神的养料,在古典诗词中具有诸多的美育因素。这需要教师需要在诗词教学中,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与当前教学的现状,采取合适的教学形式与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诗词艺术欣赏能力与水平,以提升学生的人格力量,塑造他们美的灵魂。

篇九:美学在诗词教学中的体现

tle>寓美育于古诗文教学之中-百度文库

  寓美育于古诗文教学之中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历代先贤智慧的结晶,其中不少经典之作蕴涵着博大的民族精神,洋溢着崇高的道德情操。以圣贤为师,与经典同行对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教者如何寓美育于古诗文教学之中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知人论世,感受先贤的人格魅力

  中国古代诗文在浩瀚的文学星空中能璀璨夺目,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作家人格的笃厚。孟子说得好,“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可见,只有了解古人所处的时代,了解他们的立身处事,才能进一步熟悉他们的思想及他们的作品,从而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如果不了解韩愈在困境中仍然保持着乐观与自信,就很难理解《晚春》诗中“杨花榆荚”所含的“人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生活哲理;假如不清楚屈原洁身自好、刚正不阿的品行,就很难欣赏《离骚》中“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一句的气势。没有含蓄的表白,而是流露出对黑暗现实的鄙夷,这是他内心深处的独白,也是他高傲不羁的真实写照。

  可见,“知人论世”会让学生在诗文中寻觅到先贤跳动的心脉,帮助学生追忆那逝去岁月里的绝代风华,领略古诗文的妙处,真正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

  二、把握意境,领略先贤的真挚情怀

  诗歌的世界就是情感的世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诗歌中往往有所流露,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条脉络去感受诗歌的意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握诗词中营造的意境,让学生领略诗人的真挚情怀。

  试看杜甫《登高》中最脍炙人口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飘零落叶,无边无际,萧萧而下;浩浩长江,汹涌澎湃,奔腾而来。此句写出了秋天的肃穆萧杀、空旷辽阔。壮阔境界的描绘,可让学生感悟诗人那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情怀。教者还可以让学生在“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冷清的环境中品读“冷”字所蕴含的节令之冷、景象之冷、心胸之冷,从而品味姜夔流露出来的一种国破家亡的“黍离”之悲。

  不难看出,走进诗歌,感受意境,让学生领略诗人真挚的情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

  三、慎记古训,深谙先贤的勤学精神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人生。诚然,立志勤学是求知启智的根本途径,是育人成才的重要条件。

  我国古代学子文人留下的勤学励志的古训很多《:荀子·劝学》

  一文开门见山地提出“学不可以已”。文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比喻学习贵在积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比喻学习贵在坚持;“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比喻学习贵在专一。颜真卿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及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告诫学子要珍惜青春,发奋攻读。还有如“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等,都深刻地揭示了勤学之可贵,要继承弘扬立志勤学的美德。

  古人这些勤学好问的警训在诗文中比比皆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运用,使他们从中受到启迪,逐步养成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同时,要告诫学生珍惜现在,立志为学,以学广才,争取做一个于国于家的有用之才。

  四、欣赏对联,品味先贤的文化底蕴

  如果说诗词曲赋是海洋的万顷烟波,那么对联则是朵朵绚丽的浪花。对联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或蕴含哲理,或点染世情,极富诗情画意,所以历久不衰,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

  教者可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对联,品味先贤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出示晚清文学家冯煦写的上联“行而不舍若骥千里”,让学生试对下联,最后出示下联“纳无所穷如海百川”,教者让学生明白这副对联的意思是:一个人做事要像俊马跑千里长路一样锲而不舍;学习要像大海吸纳百川一样兼收并包。这其中蕴含“老骥伏枥,志

  在千里”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古典励志名言。又如,通过讲欧阳修少年时对对联的趣事,把守城老兵出的上联“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让学生试着对下联,再感受欧阳修应对的下联“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构思之美、用词之美。这样,寓趣味性与文学性于课堂教学之中,学生乐在其中。教者还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树上桐子、树下童子,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屋前园外、屋内员外,员外扫园外,园外净、员外静”的音韵之美;欣赏“碧天连水水连天,水天一色。明月伴星星伴月,星月交辉”的回文之美。总之,通过欣赏先贤所出的对联,学生会得到美的熏陶,真正品味到先贤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收到比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五、研读文言,感悟先贤的高尚情操

  文言作品是中国古代精英文化的结晶,多为当时一流人才的精神物化的产品,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教师要培养具有良好品质的学生,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应多让学生与先贤“对话”,直接感受他们非同一般的情感与智慧,体味他们不同凡响的忧患意识、生命意识、家国意识,然后逐步涵养其高层次的生死观、荣辱观、忧乐观,在精神上走向丰润完满。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屈原列传》中屈原体现的志洁行廉的品质;了解《出师表》中诸葛亮规劝后主刘禅励精图治,亲贤臣、远小人,恢复汉室,一统江山的强烈愿望;感受《张中丞相传》中韩愈对张巡、许远的勇于献身的热情赞美;感悟《报任安书》中司马

  迁崇尚正义、热爱祖国的情操……这些文言文中所蕴含的情怀,都会强烈地打动学生的心灵。

  古人云:“读书使人明志。”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的,一个人只要热爱读书,就不会失去求真、求善、求美的希望和力量。然而,古诗文是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受各个朝代思想的影响,有一定的历史性和阶级性。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还须指导学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那些陈腐的传统观念,继承古代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优良传统,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提高文化修养,增强审美能力,为对传统美德的认知和导行打下坚实的基础,收到行之有效的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和美德的教育效果。

推荐访问:美学在诗词教学中的体现 美学 诗词 体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