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产城融合不足8篇

发布时间:2022-11-17 17:00:06 来源:网友投稿

产城融合不足8篇产城融合不足  民生改善视角下产城服融合与设施补短板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摘要  新时期,我国强调“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开始关注居民的需求、满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产城融合不足8篇,供大家参考。

产城融合不足8篇

篇一:产城融合不足

  民生改善视角下产城服融合与设施补短板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摘要

  新时期,我国强调“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开始关注居民的需求、满意度、幸福感。随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天津也面临产城分离、公共服务设施总量不足、布局不均等问题。本文从民生改善的视角,全面分析天津职住关系及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现存的问题,找出短板和不足,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的规划治理经验,提出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和优化提升策略,积极提升全市产城融合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关键词

  产城服融合、职住平衡、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国土空间规划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党的十九大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人民的美好生活”始终是最首要的发展目标;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上海时进一步提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论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新一轮的天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中,全面分析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现存的问题,找出短板和不足,提升全市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加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创新提出构建

  “双城”发展格局,促进津城和滨城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职住服平衡发展的城市,以期为同类型的超大城市公服设施提升提供参考借鉴。

  二、技术内容

  1、大数据与市民调研相结合,识别天津公共服务有短板、职住不平衡的问题

  利用地图POI、点评数据、手机信令数据等大数据,并结合针对年轻人、老年人、高知人群等多类人群的市民调研,识别出天津存在公共服务有短板、职住不平衡的问题。一方面,采用公共服务设施POI数据与公共服务设施现状用地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出公共服务设施目前存在总量偏低、分区服务水平不均等、分类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并结合人群调研结果,分析不同人群的公共服务设施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手机信令数据对人群居住地、就业地的识别,评价出天津市域职住关系不平衡较为显著,职住平衡地区占比不足15%,其中主城区整体偏就业、缺居住,外围五区整体偏居住、缺就业。

  图1天津现状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评价图2天津现状职住平衡指数评价

  2、分类型、分地区细化对天津公共服务设施的评价,实现高水平精细化治理

  基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五类公共服务设施的数据的空间分布分析,以人均设施用地、人均设施数(POI)为评价标准,以街道为细化评价单元,实现分类型、以街道为单元的公共服务设施评价结果。结合评价结果识别各地区各个类型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的短板。以文化设施为例,评价发现市域街道整体的文化设施水平一般,基本集聚于市内六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多数街道文化设施人均水平不达标。因此提出补足总量、满足半径的策略,规划人均文1

  化设施用地从0.3平方米提升到0.8平方米,规划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单位,每5~10万人配置1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图3市域街道文化设施水平评价

  3、对标北京、上海等全球城市,提出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天津标准

  对标北京、上海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发现天津在各类高等级设施配置方面与全球城市存在的差距,并提出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天津标准。文化设施方面,应进一步建设博物馆、大型剧场、图书馆等高等级文化设施,至2035年每10万人拥有的各类博物馆不少于1个、图书馆不少于3个、演出场馆不少于2个。教育设施方面,对标北京上海,至2035年培育5所世界500强高校,每个市级、区级中心至少有1所大学。体育设施方面,天津应增设大型体育场馆,建设海河中游体育中心,至2035年全市拥有综合体育中心不少于3个,专业足球场数不少于5个。医疗卫生设施方面,进一步建设专业性医疗中心,同时预留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用地和设施,至2035年每个市级、区级中心至少布置1处三甲综合医院、1处三级专科医院。

  图4天津高等级设施与北京、上海对比

  1.

  构建覆盖城乡“市级-区级-街道(镇)级-社区级”四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配置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构建“市级-区级-街道(镇)级-社区(村)级”四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并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五类公共服务设施提出分级配置标准。

  表1天津规划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层级体系

  地域类型

  主要职能

  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功能的市级

  中央活力区

  核心承载区,服务整个市域,辐射区域

  核心区片区

  区级

  主城片区中心

  区域性节点城市中心

  面向所在区域的公共服务中心,服务人口100-150万

  街道(镇)级

  地区中心

  面向所在街道地区的公共服务中心,服务人口5-10万

  社区级

  社区中心

  面向所在社区的公共服务中心,服务人口0.5-1.2万

  5、平衡职住关系,优化住房和就业供给

  借鉴上海的经验,采用职住平衡指数作为判定职住平衡的方法。将职住平衡指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并向下位规划进行传导。考虑职住现状和未来发展导向,以及城市中心的集聚效应,市内六区和滨海新区职住指数可以适当偏高,市内六区职住指数115-130,滨海新区核心区、环城四区95-115。区域性城市、特色组团增就业大于115。外围各区职住指数大于70,但对于蓟州北部山区等生态型地区不做硬性要求。

  同时,以区、镇为单元优化住房和就业供给。老城区内缺居住的单元重点补充保障性住房,更新老旧小区,提升居住品质。外围地区缺就业的单元则重点消化租房库存,增加就业。引导居住用地适当向环城四区的街镇倾斜,加强住房供应和人口导入,提供有针对性的居住产品。加强外围各区街镇的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优化住房结构。

  三、研究创新

  1、通过生活圈、工作圈、城镇圈完善天津职住服平衡

  以社区生活圈作为基本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在满足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基础上,建立全覆盖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社区生活圈按照15分钟步行可达的空间范围划定,配置日常基本保障性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可集中配置社区服务功能。

  以工作圈作为产业园区服务资源配置、产城融合的基本单元。适度控制写字楼、工厂等产业项目新建,增加产业园区的居住、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配套,形成宜居宜业的综合型城市功能区。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在空间上引导各类住房的空间布局,形成满足不同层次就业者居住水平的住房供给体系。鼓励低收入就业者在市场中租用存量住房,提高存量住房的利用率。

  以城乡共享的城镇圈作为外围五区空间组织和资源配置的基本单元。城镇圈内通勤出行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有效配置公共服务资源,集就业、生活、服务为一体,范围覆盖若干个建制镇或街道。选择交通区位良好的地区设置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医院、文化中心、公共体育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建设更高品质的居住社区,鼓励设施和服务的共享互通。强化交通网络支撑,加强小城镇对于周边乡村地区的公交网络便捷服务。

  2、挖掘“相声茶馆指数”、“煎饼果子指数”等特色空间数据,匹配天津百姓服务需求,塑造更具“天津味儿”的生活图景

  煎饼果子是最能代表天津市民生活文化的早点,煎饼果子门店和流动摊档是老天津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天津是相声的发源地,相声茶馆是最能代表天津市民文化生活的空间。

  用煎饼果子店的分布与住宅小区户数作对比,得出每个500米×500米的格子里的“煎饼果子指数”。煎饼果子指数最高的区域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人流充足的核心商圈,如营口道-津湾广场一带、河东万达,二是连片居民区及学生聚集地带,如西康路围堤道一带的小区、柳林财经大学一带。相声茶馆中心聚集区大致呈十字形,以天津鼓楼为中心,鼓楼东街西街、南北门外大街为骨架,覆盖天街到古文化街、估衣街到多伦道一带。

  规划识别出天津具有传统文化印记的空间,并提出三种方式对天津的老城区域展开进一步的精细开发,谋求文化空间的活化升级。一是空间活化,可在局部地区注入小商业及文创业态,充分利用地区的景观和人文资源,吸引多样化客群。二是环境改善,业态升级,可进行综合治理,梳理地区的街巷肌理,使新兴的文创业态有层次地渗透入历史街区中。三是商业化模式特色培育,可适度引导,以历史建筑为载体作面向年轻人与创客群体的保护性开发。

  图5天津中心城区相声茶馆指数(左)、煎饼果子指数(右)

  资料来源:上海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基于新型数据的天津城市创新空间与活力空间研究》

  3、提升天津人才吸引力,精准配套年轻人、高知人群需求的设施

  天津市第七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数量为1378万人,与六普相比有一定增长,但工业就业人数明显下降,三产就业人数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就业人口增长不明显。规划提出发挥天津公共服务方面的优势,以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提高对年轻人和高知人群的吸引力。优化住房政策,为年轻人提供普惠性的住房保障;提供便捷的交往空间,创建文化型、风景型、商业型等各类型的新潮活动空间;提供音乐厅、展览馆等多元的文化体验空间,策划举办全年候的主题活动,满足年轻人和高知人群多元的文化体验需求。

  4、面对人口深度老龄化问题,创新建设长者友好的城市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天津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到300万,占常住人口比例为21.7%(全国18.7%),已处于深度老龄化阶段。规划提出建设长者友好的城市,统筹推进扶老、助残、救孤等各类福利设施发展,建立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福利需求的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根据社区类型差异化配置,老年人多层次交往与多样化生活空间,提供绿色休闲场所、丰富的文化活动和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

  四、经验启示

  1、构建公服补短板与存量更新用地供给相结合的机制

  针对目前天津城市的公共设施补短板工作,缺少足够的建设用地供应、缺少全面的规划布局、更新改造面临政策“门槛”、社会资本参与公共设施项目投资的积极性不足等问题。天津在国土空间规划总框架下,积极探索构建公服设施提升与存量更新用地供给相结合的机制,促进存量更新用地供给向公共设施建设倾斜。一是,探索在城市更新单元范围内明确需要落实的公共要素清单,保障城市公共利益。二是,探索公共用地与更新项目“捆绑”实施。

  2、将职住平衡指数纳入空间规划指标传导体系

  对于特大城市而言,职住平衡的实现更多应该针对一个特定区域范围的(职住单元),而不是整个城市。当城市整体达到职住平衡,而分区职住分布不均的时候,仍旧会引起通勤过量、城市污染严重等问题。所以真正的职住平衡,应该是城市一个特定区域范围的职住平衡,这个距离范围应该是一个通勤量合理、环境友好的距离,半径大约5-10公里,面积在100-300平方公里左右。而考虑到职住平衡指数传导的可操作性与可考核性,将职住平衡指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分区指标传导体系,并向区、镇实施主体进行约束传导。

  五、结语

  促进产城服融合发展,改善职住平衡水平,提升公共服务品质,是城市宜居的重要体现。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有利于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化,实现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改善劳动力短缺、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等城市问题。公共服务均等化则是城市宜居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保障各社会群体公平享受公共服务是新型城镇化转型的基础,是提高全民素质、积累人力资本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源泉。新一轮的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应在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促进职住平衡方面积极探索,创新相关体制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文彬,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12(S1):99-103.

  [2]邹德玲,丛海彬.中国产城融合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9,39(06):66-74.

  [3]胡畔,王兴平,张建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问题解读及优化策略探讨——居民需求视角下基于南京市边缘区的个案分析[J].城市规划,2013(10):77-83.

  [4]孙瑜康,吕斌,赵勇健.基于出行调查和GIS分析的县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评价研究——以德兴市医疗设施为例[J].人文地理,2015,30(03):103-110.

  [5]陈甬军,张廷海.京津冀城市群“产城融合”及其协同策略评价[J].河北学刊,2016,36(05):136-140.

  [6]黎婕,冯长春.北京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均衡性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36(03):71-77.

  [7]湛东升,张文忠,谌丽,虞晓芬,党云晓.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进展及趋向[J].地理科学进展,2019,38(04):506-519.

  [8]马文军,李亮,顾娟,朱永刚.上海市15分钟生活圈基础保障类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及可达性研究[J].规划师,2020,36(20):11-19.

  [9]黄经南,朱恺易.基于POI数据的武汉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社会公平绩效评价[J].现代城市研究,2021(06):24-30.

  [10]赵鹏军,罗佳,胡昊宇.基于大数据的生活圈范围与服务设施空间匹配研究——以北京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21,40(04):541-553.

  职住平衡指数:指该范围内就业岗位数/家庭户数*100。

篇二:产城融合不足

  朝阳柳城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

  情况的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

  2015年初,按照朝阳市委、市政府“五个一工程”建设的战略部署,朝阳县依托二十家子镇和有色金属产业园区成立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初步提出了开发区与新市镇同步发展、融合发展的规划设想,编制了《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16年4月,开发区晋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更名为朝阳柳城经济开发区。下面将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

  一是科学编制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委托辽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15--2030)》,开发区按照区域协调、融合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构建“三支柱、双培育”的产业发展“3+2”模式,产业发展将经历以下两个阶段,全面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的产城融合新局面。第一阶段(2015--2020年)开发区逐渐投入到更大面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产业规模扩张和结构完善过程中产生对生产性服务业及消费性服务业的内在需求,也会促进产业升级和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就业人群构成逐渐丰富,各类服务设施逐渐完善,建设职业学校、人才公寓、酒

  店、产业服务平台等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设施。第二阶段(2020--2030年)开发区由产业功能主导区逐渐转变为新型工业示范基地和产城融合发展新城区,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通过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同步进行,工业新区和二十家子镇区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就业人群和居住人群结构匹配、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联系紧密的产城融合新局面。工业与贸易的双轮驱动,二十家子新市镇社会经济达到全县一流水平,成功打造为朝阳县副中心。

  二是明确产业定位,产业发展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开发区紧紧抓住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这一核心命脉,依托“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精细化工”三大主导产业,重点打造“三基地一园区”,具体为:利用温甬台地区汽车零部件企业转移契机,依托标准化厂房和张世新能源汽车这个龙头,打造北方汽车零部件产业配套基地;利用县域内丰富的钒钛资源,依托中科院过程所辽西钒钛湿法冶炼新工艺,打造钒钛产业基地;利用化工产业园优势,依托南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先进技术,打造辽西地区精细化工科研成果转化承接地;利用开发区距离锦州港仅有65公里的区位优势,依托国电投锦赤货运专线东大屯车站,打造国电投朝阳(保税)物流产业园区。

  截至5月中旬,现已在开发区注册的企业有64家。其中,装备制造企业21家,包括张世新能源汽车、辽宁精锐、辽宁永得利、辽宁唐氏等;有色金属企业8家,包括北方兄弟、东锆新材料等;精细化工(含静脉产业)企业14家,包括明宇化工、天铭工贸、康泉医化、骏业橡胶、朝阳顺德等;建材等其他企业21家,包括华森木业、宏光墙体等。

  特别是开发区以标准化厂房建设(PPP模式)为突破口,建设朝阳(台州)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力争在三年内打造一个拥有标房100万平、企业100家、产值达100亿元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配套基地。一期已建完标房25栋、面积23万平方米,正在完善项目区内道路、综合管廊(给水、雨水、污水、热力)等配套基础设施工程,预计七月末完工。目前入驻企业17家。二期用地面积1066.7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共建厂房51栋。已与台州16家企业签订了入驻协议,20家企业签订了意向协议,现在正在征地拆迁,规划区内294家农户搬迁已纳入2017年棚改,采取“异地搬迁、集中安置、免费培训、就地上岗”办法,妥善处理拆迁及农民安置问题。具体为:一是在兴隆大街西侧、兴隆河大桥以北规划建设朝阳县台州汽车产业园生活配套服务区项目,建筑面积17.2万平方米,解决棚改搬迁户和产业工人生活问题,目前已经进场开始施工。二是已将征地拆迁户中的适龄劳动力和周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信息提供给一期标房进驻企业,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工作,现在统计登记基本完成。三是协调人社部门、职业学校等机构和企业一同对新入职人员进行岗前培训,现在正在进行中。

  随着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的不断壮大,将来会有大批产业工人在开发区和新市镇工作、生活、消费,带动新市镇各项事业的发展。

  开发区现有生产企业(二十家子及周边企业)共计有工人1058人,用工人数比较多的企业为北方兄弟、明宇化工、骏业橡胶、东锆新材料4家,占比为65.6%;技能人才115人,占比为15.9%。2017年,开发区10家台州汽车零部件企业计划招工500人左右;金垚、鸿澄、吉腾3家化工企业预计用工80人;鑫诚钼业、顺德环保、辽宁维博、成运橡胶预计用工140人;北方兄弟25500千伏安电炉启动、东锆新材料350吨核级锆生产线投产,预计用工200人;加上其他企业用工需求,2017年所需人数至少在1100人以上。以产业发展吸附就业人员和增加新市镇人口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互通共用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开发区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日供水能力达22000吨供水管线竣工运营,正在启动4万吨净水厂(东水西调)建设工程,竣工后能够满足开发区和二十家子镇用水需求;220千伏何家变电站和66千伏兴隆、东洼变电站投入运行;即将开工建设的柏山至何家50公里输变电线路架设工程竣工后,与原来用电线路形成闭合电路,提供双电源供电,将完全满足开发区和新市镇用电的需求;开发区内四条总长20公里高标准主干道路建成通车,加上锦赤、鞍羊两条省道,开发区路网骨架搭建完成,与二十家子新市镇相连通的锦鞍路已建设完成,锦鞍路大桥即将完工,这条路全线贯通后将开发区和新市镇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中鼎研发双创中心去年底已投入使用,为企业科技研发和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科技研发创新搭建了平台。此外,武汉尚远集团3000吨污水处理厂项目,7月份投入使用。北京鸿成盛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热源厂建设项目,年内满足企业用暖、用气需求,也可以扩大到为新市镇提供供暖服务。

  四是体制机制创新,机构设置和审批服务改革体现产城融合理念。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走在了全市前列,领导班子成员、管委会副主任兼任新市镇党委书记的领导架构充分体现了体制机制上的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开发区承接了市级审批权限,已承接19个市直部门的审批权限111项,其中直接审批权限107项,委托审批权限4项。按照“压缩机构、精简人员、确保每项市级权限都有专人承接”的原则,审批中心整合原有9个窗口,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现开设综合管理、市场准入、投资管理、基建保障等7个窗口和国土、规划、消防三个派驻机构,采取“统一受理、统一送达、一枚公章审批”的运行模式。整合安全生产、市场监督、综合执法、环境监察、建设施工等部门的监管职责,成立综合监督管理局,实行“一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结”、“一部门监管”、“两随机一公开”的审批监管运行机制。审批服务和监督管

  理机制完全能够满足新市镇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产城融合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开发区在贯彻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发展产业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是建设用地储备与产业发展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土地是产业发展的承载和根本,随着开发区大力招商引资,优惠的招商政策和区位优势、全程领办的保姆式服务、营商环境的不断向好、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吸引了许多投资者。致使有些项目不能尽早开工建设的主要原因在于建设用地所需地块属于公益林地、经济林地、基本农田等,需要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增加建设用地指标;二是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近年来,开发区倾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等基础保障逐渐完善,但是在污水处理、集中供暖、供气、通讯设施等方面亟待完善;三是社会化服务水平低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比较明显表现在开发区内企业在金融、物流、通讯、宾馆、就学、就医等生产生活方面存在着诸多不便;四是财政资金投入有限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投入开发区建设,但由于我县财力有限,致使开发区发展产业的扶持政策与先进地区不够优惠,基础设施标准不够高,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发展进程。五是技术人才不足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通过对开发区现有生产企业的人才需求调查和在为浙江台州1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招工服务

  中发现,企业生产需要的普通技术型岗位用工短缺,技术工人严重不足。

  三、解决产城融合发展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产城融合是我国转型升级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县委十五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二十家子新市镇本着“产城互动、产城融合、产城一体”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定位为副县城,作为开发区生活服务功能腹地,与开发区一体规划、同步建设。

  为此,开发区以产城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如下解决办法:一是科学规划,统筹协调。要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开发区与新市镇同步发展的整体规划。政府规划、国土等相关部门应依据开发区和新市镇发展规划,想方设法争取足够的符合规划的建设用地指标储备,以满足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用地需求;二是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继续采取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利用社会资本融资建设,以解决财政资金投入不足问题;三是要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要根据开发区产业发展需要,提供更加完善的银行、就学、就医、市场等生活服务设施,以满足产业发展壮大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和产业工人的生活需求。四是招才引智,因需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对产业工人的技能培训。要统一制定人才招引政策,吸引更

  多的人才到开发区工作;要根据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用工需求,尝试校企联合办学,培养新型产业工人;要加强对企业用工的岗位培训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技术人才支撑。

篇三:产城融合不足

  长沙市新城区“产城融合”问题研究

  李育青

  【摘

  要】ThenewurbandevelopmentinChangshashouldfocusontheconceptofincrementaldevelopment.Inviewoftheproblemsexistingintheintegrationofthecity,suchassinglefunction,lackofsupportingfacilities,lowoccupancyrateofhousing,difficultyinconnectingtheinsideandoutsideoftheregion,unenoughtalentattraction,etc.Thesocial,spatialandindustrialstructureshouldmultiplematchedfromthejob,livingfacilities,productionfunctionsandservicefunctions,inordertopromotetheintegrationofproduction,aswellasthehealthydevelop-mentofnewcity.%长沙市新城区建设在发展思路上应着重体现增量发展的概念,针对目前产城融合发展存在着功能单一、配套设施缺乏、住房入住率低、区域内外联系困难、人才吸引难度大等问题,对职住、居住配套、生产职能和服务职能等社会结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多元匹配,以推动产城融合,促进新城区健康发展。

  【期刊名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21)006

  【总页数】4页(P47-50)

  【关键词】长沙市新城区;产城融合;增量发展

  【作

  者】李育青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410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205

  进入“十三五”,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城市发展出现了较为普遍的产城分离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根据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以“产城融合”为关键词的相关论文已达304篇(检索时间截至2016年6月5日)。可见,产城融合已是当前学术界热点问题,但产城融合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然而,学术界关于产城融合的研究大多以产城融合的实现意义、基本理念、发展策略、产城分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方面为研究内容,对新城区产城融合建设面临的问题的系统性研究则相对较少,在研究内容上也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新城新区的产城融合发展尚未形成科学系统的规划理论体系。基于此,文章结合所参与的“长沙市产城融合建设及其政策创新研究”项目实践,简要分析概括了长沙市新城区产城融合地理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几点政策层面的发展建议,以期为长沙市新城区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社会转型升级、经济提速换挡的背景下,相对于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扩张脱节即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张道刚起先提出其理念,他认为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相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最终实现城市与产业双向融合。[1]姚南认为产城融合是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要的条件下,对产业与城市在空间、用地和功能上的布局进行统筹安排,从而形成共生共融、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2]刘瑾、耿谦、王艳将产城融合界定为“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3]欧阳东,李和平,李林等对此观点进行了补充说明,认为产城融合是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现代产业体系为驱动,将居住、商业、生态、文化、休闲、娱乐、创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有机融入园区发展中,形成多元功能复合共生的新型产业园区乃至新城(区)。[4]

  综上所述,对产城融合概念来说,业界虽无确切的定义,但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即产业和城市的协同发展。一般来说,产城融合是一种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协调同步推进的科学发展状态,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其内在机理实际上是城市空间、功能在区域经济动态发展中的体现。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城市与产业共生;二是生活与就业并存;三是制造与服务互动。[5]简而言之,产城融合可概括为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相互融合。其中,产业结构是动力;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功能配套,并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价值,影响空间结构分异。空间结构是载体;城市空间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现实基础,承载产业、人居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而城市空间功能与产业职能的融合有助于产业的创新发展。社会结构是保障;城市人口的数量与质量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同时居民的教育结构也决定了城市结业需求度的匹配度,不同物质生产方式对产业、生活空间需求不一,而社会人口结构的分层也将造成居住、休闲空间的多样化。

  根据对长沙市新城区现状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判断,产城融合建设的新城区分为两类:起始型新城区、发展型新城区。

  (一)起始型新城区

  包括高铁新城、望城滨水新城、洋湖垸生态新城。以高铁新城为例,新城位于长沙市东南部、浏阳河畔,是长沙市“一主两次六组团”中黄黎组团的核心区域。根据《高铁新城总体规划》,规划范围主要包括雨花区黎托街道、东山街道和长沙县黄兴镇部分地区,总建筑面积约46.9平方公里,以浏阳河为轴,划分为东区(黄花片)和西区(武广片)两大片区。作为高铁片区的发展核心区,未来高铁新城将以高铁南站和国际会展中心为发展引擎,突出发展现代产业,大力推进与先进制造业相匹配的现代生产服务业、总部经济、会展旅游、互联网产业、特色金融、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现代新型产业体系,打造一个分区合理、形象突出、操作性强、交通便捷、环境优质的区域CBD综合发展区。现已建成京广、沪昆客运专线,预留

  长渝高铁接口;目前日均客流量8万人,高峰期达9万人,日均开行列车398列,在沪昆高铁、厦渝高铁、长沙地铁、城际轨道和机场专线全面建成后,客流量可达10万人次/日,发展势头强劲,但由于行政分割不合理,导致片区开发滞后,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不足。

  (二)发展型新城区

  包括梅溪湖国际新城、滨江新城。

  1.梅溪湖国际新城

  位于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的核心位置——梅溪湖,片区定位为长沙市次中心,规划打造国际服务区、科技创新城。项目总占地约11452亩,总建筑面约945万平米,其中住宅面积约710万平米,商业商务面积约240万平米;涵括高档住宅、酒店式公寓、超五星级酒店、5A级写字楼、科技创新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众多顶级业态。当前,由于新城整体规划用地结构失衡,建设时序方面以房地产为主,产业发展滞后,且对外交通也不够通畅,导致片区功能相对单调,现代城市高端功能不足,居住区入住率还比较低,产城不融合问题相当突出。

  2.滨江新城

  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侧,是大河西先导区核心区的起步区,定位为中部金融中心,规划区面积6.7平方公里,拟打造成以现代金融商务功能为核心、以文化休闲和旅游综合商圈为引擎、以都市居住为依托的复合型新都会中心。依据项目规划来分析,其规划用地结构基本合理,区域内部规划的金融中心在建,规划层面产城基本融合,但由于诸多设施在建,片区功能配套不足,缺少文化娱乐设施,现入住率偏低,人气不足。

  2014年,按常住人口计算,长沙市人均GDP达107683元(折美元17516美元),根据钱纳里工业指标体系对人均GDP的判断,长沙市已进入到高收入和后工业发展阶段。但从整体上来看,长沙市诸多新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

  “疏散中心城区人口、发展城市多中心”的功能,出现了诸如缺乏产业支撑,成为“空城”“睡城”等诸多问题。

  (一)功能单一

  当前,长沙市规划范围内的新城区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即居住新区和行政新区。其中,居住新区主要履行居住功能,行政新区作为城市的行政中心主要以行政功能为主,这两类新区都缺乏实体产业支撑,区域内部就业能力吸纳不足,不能满足新区持续发展的需要,导致了“有城无产”的困境。在居住新区人们往往居住在新城,工作在老城,白天新区人气严重缺乏,成了名副其实的“睡城”;而行政新区则刚好相反,由于生活性服务设施缺乏,人们大都上班在新区,晚上回老城居住,新城区长时间无法形成居住人口集聚,成了名副其实的“鬼城”。这两种居住与就业分离的现象,都会使得新城区“潮汐现象”明显,大大的加剧了城区的通勤压力,对新城区产城融合建设造成了很大的不利。

  以梅溪湖国际新城为例,根据《梅溪湖国际新城项目方案介绍》分析,其规划用地结构失衡,且建设时采取“摊大饼”似的方式,通过房地产开发和政府部门搬家来推动新区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岳麓主城区人口分流的功能;然而这种基于短期经济效益,而重房产开发、轻产业培育和生产环境配套搭建的发展模式,使得梅溪湖国际新城产业带动乏力而住房空置率高,从而导致了梅溪湖现今“鬼城”和“有城无市”的空城化局面。

  (二)配套设施缺乏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6]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城区底子薄、资金少,同时,由于新城区行政管理权限分割不尽合理,新区开发在空间管制和开发管理模式上也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因此,在公共基础设施开发建设上,各新城区往往只注重项目本身配套设施的建设,却忽视了相关从属功能和综合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新城区普遍存在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的问题,规模和集聚

  效应匮乏,导致新城区的社会事业发展与城市人口结构调整失衡,难以适应城市发展需要。

  纵观长沙市几大新城区,在配套设施建设上都存在严重的不足。空港新城由于尚处于起步建设阶段,主要以机场服务业为主体,而缺乏高水平的配套服务,片区开发相对滞后。洋湖垸生态新城、梅溪湖国际新城、滨江新城这三个新城区由于离主城区相对较近,为了节省成本,其公共设施在开发建设上主要还是依托主城区,但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明显不足,难以支撑新城区的发展需要;洋湖垸生态新城住宅开发比重过高,商业服务用地占比偏低,公共服务功能发育不足;梅溪湖国际新城主要是开发业态以房地产为主,现代城市高端功能不足;滨江新城由于诸多设施在建,且房地产开发较快,导致片区功能配套不足,商业服务设施匮乏,缺少文化娱乐设施。望城滨水新城原为县域经济区域,且距离中心城区比较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较多,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住房入住率低,人气不足

  新房入住率和职住分离比是判断产城融合的重要指标。按照国际惯例,商品房空置率在5%-10%之间为合理区,10%-20%之间为空置危险区,20%以上为商品房严重积压区。[7]而城市化过程中居住与就业的不同步性、新区新建居住职能过于单一是城市新区职住分离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与老城区相比,新城区正处于开发建设的初期,政府“摊大饼”似的开发模式,将城市郊区周边许多农村区域直接规划为城市新区范围,使得许多未经职业和空间转换的农村人口直接转变为市民,而政府在对新城区市民及从业人员的安置上,缺乏系统的规划,只侧重于拆迁农民住房的安置以及市场化的商品开发,对未来相关产业员工住房的安排考虑不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缓慢,产业支撑乏力,对在新城区的从业人员缺乏吸引力,难以实现新城区人口集聚,导致新区实际住房率偏低,人气不足。据2013年有关部门实地调研数据统计,长沙新区部分楼盘空置率达40%以上,而梅溪湖新城更是被称

  为“鬼城”,区内入住率不到10%。

  (四)区域内外联系困难

  新城区开发建设初期,很多规划设施还在建或待建,区内还未形成完备的综合交通体系,这不仅给新区规划建设带来了很大不便,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城区产城融合水平。现今,长沙市各新城区在区域道路交通建设上的缺失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新城区交通组织类型单一多以公路交通为主,城市主干道也已高标准的快速路为主,区域外点对点进入通达性很高,但区域内部各功能区之间的公交网络建设系统亟需完善。二是缺乏宜人的步行系统以及公共交通的系统组织,导致新建区城市活力严重不足,都市社区及城市生活无法形成。三是对接主城区的交通对接点数量较少,且车多路窄交通容量有限,很容易造成拥堵;同时,部分新城区由于受地理环境制约外围交通在规划上不尽合理,对外联系被局限于几条有限的重要通道上,难以满足新城区居民出行需要。

  (五)人才吸引力不够

  新城区在城市环境方面与母城区相比存在较大的缺失,很难吸引科研机构及相关人才驻足。如何塑造新城区特色形象,提升新城区城市环境,加大新区对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从而加快新城区产城融合的进程,是新城区开发建设面临的新挑战。而长沙市各新城区在规划建设上普遍缺乏鲜明特色的文化环境,功能单一且产业支撑乏力,导致新城区就业人口结构单一,不利于增加外地从业人员对新城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社会组织薄弱、社会治理缺失,也是造成新城区人才吸引力不够的主要原因之一;与老城区相比,新城区缺乏传统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未形成与之相对应的社会结构,加之人口流动性大,社会保障不健全、社区关系尚未形成,当地的社会组织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妥善解决较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区域内部社会治理难度大,维稳成本持续走高。

  总的来说,长沙市新城区产城融合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而造成这种“产城分割”

  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产业与城市发展关系的失衡,不同步、不协调。在当今经济变速换档、社会深刻转型的背景下,城市新区的设立不仅体现为国家政府对城市发展的一种特殊政策安排,与一般城区相比新区在功能定位、发展思路、开发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同时,在空间关系上新城区与主城区也更为疏远。这不仅仅不利于新城区产业与城市的功能融合和空间整合,也是导致城市新区出现不同程度上的“产城分离”的主要原因。

  (一)发展思路

  产城融合是国家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文章通过对长沙市几个主要的新城区在产城融合建设进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进行深入分析,认为长沙市新城区在发展思路上(图1)应着重体现增量发展的概念,从职住、居住配套、生产职能和服务职能等社会结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多元匹配,以推动产城融合、促进新城区健康发展。

  (二)实施路径

  从整体上来看,促进长沙市新城区产城融合的对策主要体现为五点:一是要坚持规划引领,在长沙市各项地区规划的指导下建设新城,同时做好统筹协调,并依法将规划落到实处。二是要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强化产业园区的社区化功能以及城市化社区的产业功能,大幅提升新城区的产城融合水平。三是要提升城市功能,为新城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从而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相互促进、良性互动、融合发展。四是要完善配套设施,加快推进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切实满足新城居民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加快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解决群众关心的“学、医、购”等焦点问题。五是要加快产城融合体制机制创新,以人本导向为突破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完善户籍制度,逐步放宽办理城镇常住户口条件,有序推进新城区的人口城市化。

  具体来看,长沙市各新城区产城融合的建设重点主要表现为:

  1.空港新城(含高铁新城)。推动以飞机场、高铁站、国际会展中心为核心的东部新城建设。以黄花机场为中心,构建临空型经济区和保税区,建设国际化物流、总部、医院、学校、社区,打造国际化增长极。协调雨花区、长沙县、市轨道办的关系,抓紧构筑高品质的高铁新城,配套建设浏阳河风光带、东山古镇和高铁服务区。以长沙国际会展中心为核心,大力发展会展产业。依托磁悬浮线,营造高铁、会展、机场产业带,推动长沙东部新城加速崛起。

  2.望城滨水新城。作为生态型新城区规划建设,培育强有力的城市发展极核,优先发展行政商务中心和现代商业区,重点发展金融、信息、企业总部、特色商业街、交通枢纽等业态,加速发展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科技研发、健康休闲等新兴业态。

  3.洋湖垸生态新城。提高商业用地比重,推进城市综合体的建设,新建购物中心、商业街、剧院、SPA世界、国际美食街、观光餐厅等项目。以洋湖城市湿地保护为核心,加快建设中心广场、洋湖国际文化雕塑主题公园。保护滨江湿地景观,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4.梅溪湖国际新城。重点培育片区高端功能,以总部、金融、信息、研发、创意、国际化社区为突破口,抓紧培育互联网、科技研发、创意创客等产业集群,建设好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打造湘江新区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域。

  5.岳麓滨江新城。结合湘江新区规划,对园区进行整体提升,重点发展现代服务高端业态。建设高品质的特色节点,开发商务信息、商业服务、创新创意、生态休闲等业态。依托地铁站点布局商服设施。以裕湘纱厂、渔人码头为核心,构建滨江观光休闲新热点。

  【相关文献】

  [1]张道刚.“产城融合”的新理念[J].决策,2011(1):1.[2]姚

  南,李竹颖.“产城一体”理念在山地城市新区规划中的实践:以广元市三江新区为例

  [J].规划师,2012(6):38-42.[3]刘

  瑾,耿

  谦,王

  艳.产城融合型高新区发展模式及其规划策略:以济南高新区东区为例[J].规划师,2012(4):59.[4]欧阳东,李和平,李

  林,等.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路径与规划策略:以中泰(崇左)产业园为例[J].规划师,2014(6):25-31.[5]卫金兰,邵俊岗.产城融合研究述评[J].特区经济,2014(2):81.[6]王

  丹,吕

  涛.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十三五”发展策略[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6(162):60.[7]刘荣增,王淑华.城市新区的产城融合[J].城市问题,2013(6):18-22.

篇四:产城融合不足

  关于实现“产城融合”的若干思考--以台州市区为例

  王欣;徐颖;王先君

  【摘

  要】随着区域经济、交通等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台州急需新的战略空间来满足规模扩大的需求,因此台州城市的发展必须走“产城”互动发展的路子。本文从台州的实际出发,把产业、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统一开发,探索产业与城市融合途径,挖掘产城联动发展的内在纽带,形成产业与人口不断升级的良性循环,打造“宜居、宜商、宜业”的生态城市。

  【期刊名称】《建筑设计管理》

  【年(卷),期】2015(000)001

  【总页数】4页(P74-76,87)

  【关键词】产城融合;产业;城市

  【作

  者】王欣;徐颖;王先君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

  台州318000;浙江省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

  台州318000;浙江省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

  台州318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U984.1

  (浙江省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

  台州318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城镇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推进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城镇内在承载力,完善城市功

  能,提升城市能级。本文以台州市区为例,旨在通过实现“产城融合”的若干问题思考,以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下“产城”的融合发展,推进城市化建设。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

  “产城融合”就其实质而言就是“产、城”的紧密融合。首先应是产业与城市的融合。现代城市的发展必须依赖产业的革新,产业的布局必须依托城市的规划。在优化产业布局的过程中,完善城市功能,实现城市与产业的共同升级发展,推动区域由基础建设向宜居、宜业城市功能阶段发展。其次是就业与居住的融合。人口集聚不仅为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而且能够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导致金融、贸易、通讯、运输以及生活服务行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反过来推动城市的繁荣,进一步集聚城市人口,促进第一、二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就业和居住的融合是人口集聚的核心问题。

  2.1产业与城市的融合

  2.1.1产业与城市发展的一体化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工业革命以前,由于生产力滞后,使城市的发展较为缓慢;工业革命以后,工业化的大生产、便捷的交通、城市人口的增加使城市迅速发展,可以说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而城市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资源。

  台州作为“浙商”和“温台模式”的起源,在过去的产业建设中形成了包括汽车摩托车、缝制设备、医药化工、家用电器、塑料模具、船舶制造等“5+1”主导行业,并且在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取得了相当大的竞争优势;但是谋求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仅仅依靠原有的“5+1”主导行业略显单薄,台州的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调整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2003年8月15日,在

  “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战略指引下,台州市正式加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成为长三角的第16个成员。随着区域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台州经济将在更大范围内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机遇,以制造业为经济基础的台州急需新的战略性的空间资源来满足经济规模扩大的需求,从而保证在新一轮发展中占据有利地位。因此台州城市的发展必须走“产城”互动发展的路子,把产业、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形成“产城”发展的良性循环。

  2.1.2产业与城市空间布局的融合

  2.1.2.1台州产业与城市空间布局现状

  当前的台州产业空间布局现状,仍然存在空间分布离散度高、产业空间组织无序,产业布局规划在空间引导上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大大降低了产业集聚效应的实现。产业布局的不合理,一方面难以为企业提供配套的一体化公用工程、一体化服务设施、一体化物流配送体系,加大了单个企业的负担,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影响了产业的产品供给能力、价格能力、服务能力和投资盈利能力。更重要的是,企业布局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台州市的城市化进程,降低城市品位,打乱了城市整体布局和功能定位。

  台州市区是在原黄岩市、椒江市和路桥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组合式城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台州“环绿心组团式城市”的独特美丽日益凸现。(图1)由于台州建市时间短,市区现代服务业层次偏低,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在总量上仍居绝对优势,而金融保险、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则相对显得发育不足,信息服务、教育、文化、卫生和科研等知识含量高的服务业比重仍然偏小。一个实质意义上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还没有形成。

  2.1.2.2产城空间布局的融合

  针对现今台州特定的“全面突破、快速转型的跨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发展阶段,产城空间布局的融合是实现城市规划与产业布局协调发展的基础,也是完善城市功能,提高产业集聚效益的关键,实现产城空间布局的融合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途径:

  1)推进生产布局的战略东移,整合现有产业布局,带动原有产业的升级换代,实现产业发展一体化。

  对于“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台州而言,沿海地区具有较为充裕的土地资源开发条件和潜力,为城镇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但是台州沿海地区所具备的发展潜力和区位优势,要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还需整合现状“低、小、散”的工业园区和乡镇企业,推进生产布局的战略东移,使其规模化、系统化,提高企业投资密度和产出率,体现工业的集聚经济效益和外部经济效益。

  2)强化核心培育,以“内合分区、外联组团”重构台州主城区,增强台州中心城市功能(图2)。

  在目前台州市区椒路黄三大组团基础上,以绿心为核,促进黄岩组团东进、路桥组团北上。同时,在椒路黄环绿心内城区基础上,在外围依托重点城镇、产业新区形成若干组团,推动居住、服务业向绿心集中,工业、物流向外围扩散。增加城市组团间的快速联系通道,至少保证两条快速路连接各城市组团;发展市区内部轨道交通,便捷快速地连系各城市组团,并使外围组团能够比较方便地享受中心地配套。

  3)产城空间布局的融合要充分考虑现有的发展条件,体现产业区与主城区的协调发展关系,特别是主城区职能与产业区发展职能问题的互补与协调的关系。

  主城区作为产业区的综合服务中心,为产业区提供较高层级的服务支持,包括行政管理、商业、居住、信息服务等;产业区为主城区的产业发展提供空间,形成以工业为主导的若干个新城组团。

  从目前滨海产业区的建设条件看,产业区将会在一段时间内面临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持续不足的局面。这就需要与台州主城区互动发展,共同协调水资源、电力、燃气等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从而促进产业与城市的互动,同步配套建设物流、商贸、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与现有中心城区形成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的同城

  化发展关系,促进三次产业的融合协调,带动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从而逐步融入台州城市群的核心圈层。

  2.1.3产业与城市融合的实施途径

  2.1.3.1第一阶段:设施先行,产业推动

  产业区的建设采用建设滨海新城的发展模式,选取若干个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作为新城建设的启动区块:主要以工业园区的建设为先导,结合区域性交通设施的规划布局,加强道路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集聚资金和人气,为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

  2.1.3.2第二阶段:轴向联动,协调发展

  随着沿海交通设施的改善,滨海产业区中各组团的联系也变得更加便捷和紧密。在这一阶段,产业区的建设要强化各个滨海组团之间的联动发展和协调发展,实现大型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以及协调各组团间的产业分工和产业链延伸。同时各组团要由一个以生产为主的工业园区逐渐向生产、生活、商务功能综合的城市新区转变。

  随着中心城区的发展壮大,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的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得到加强。此时的发展重点在于推动城市生产力合理布局和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进一步改善沿海地区的开发条件,通过交通设施的建设加快中心城区与产业区之间的联系,强化资金、人才、土地、能源等要素的供给,提供金融、信息、政策等配套服务的支持。

  2.1.3.3第三阶段:产城互动,完善提升

  第三阶段的发展是在城市综合实力大大提高的前提下加强产业区和主城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并逐步推动城市和产业的完善和提升。一方面继续完善产业的功能结构和用地布局,提高产业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一方面通过区域干线路网强化产业区和主城区的联系,加强全市产业布局规划,促进专业性强的产业集群的培育,迅速做大城市产业规模,并推动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

  2.2就业与居住的融合

  城市发展是人口的逐步集聚导入和产业的培育发展过程,是“宜居”和“宜业”的相互促进。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台州必须加快产业与城市的融合,为城市人口和功能的转移提供空间。

  1)着力提高城市建设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形成人口与产业的良性循环。一方面,滨海产业区现有劳动者文化素质较低,与产业结构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存在矛盾;另一方面,中心城市人口集聚不快,难以形成高科技产业所需的劳动力市场。因此,产业和人口的恶性循环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

  未来城市的竞争是品质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是台州最为宝贵的资源,也是吸引人才集聚的必备条件。台州拥有湿地、山体、岛屿、农田等良好的生态网络,应更进一步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创造生态宜居的自然环境;大力提高公共设施的服务能级,引进教育、文化、体育设施的优质资源和会议会展等功能性项目;从根本上改善对外交通条件,增强人口迁居意愿,吸引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高素质人才的集聚,形成产业和人口的良性循环。

  2)实现职住平衡。规划的“产居结合”,即各大型聚居区结合主城中心城区功能和产业布局向外疏解,预测周边产业园区就业岗位,从而确定各类用地规模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实现产业、居住和公共配套三者之间的协调,让聚居区相对完整。“职、住”平衡简单来说,就是让聚居区内就业与居住相结合,在聚居区居住,生活可以很方便,还可以选择在家门口工作。这样一来,减少了聚居区之间不必要的通行,以缓解交通压力。

  目前我们城市建设中存在的“摊大饼”式发展等诸多问题,实质上就是城市发展中“产城分离”的具体表现,从而导致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不协调,产业发展与人口集聚的恶性循环。而“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好对策。“产

  城一体”不是简单地将两者融合,而是让产业要素依托城市功能,同时城市功能也要服务于产业的发展,在这融合过程中带来高素质人口的集聚,形成产业与人口不断升级的良性循环,这是城市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相关文献】

  [1]陈加元.在全省住房和城市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点[C].[2]谈月明.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奋力开创我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C].[3]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C].[4]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台州城市群规划[R].[5]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台州沿海产业带发展战略规划总报告[R].

篇五:产城融合不足

  关于我国产城融合问题的研究综述

  [摘要]进入“十二五”规划期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产城融合”问题,本文在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学术界对于产城融合的两种研究方式:一种是定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城融合的内涵、实质以及实现路径,另一种是定量研究,主要体现在通过计量方法和数理分析,最后提出研究的成果、局限性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产城融合;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1引言

  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强调的是产业与城市相互渗透,最终实现共同发展,两者不论缺少哪一部分都会出现产城脱节的现象,从大多数城市发展模式来看,通常都是在城市边缘或者郊区建设开发区,这种开发区功能单一,无法完全满足衣食住行等功能,这样一方面使城市发展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开发区的功能也无法实现。在这种背景下,产城融合的发展就变得迫不及待,本文从产城融合的研究方向出发,总结了定性和定量两种研究方式,提出研究的成果、局限性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2产城融合的产生

  根据克鲁格曼中心外围理论,城市的发展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外溢、布网、整合、耦合,而产城融合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与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最终会实现产城融合,然而纵观我国整体产业与城市的发展可以发现越来越多产城脱节的现象,这样就迫使政府改变发展策略,提出产城融合的理念;所谓“产城融合”指的是产业与城市之间的融合与发展,建立在城市基础之上的产业发展,产业的发展包括产业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升级等,以产业为保障,促使城市配套设施的完善,实现城市自身的升级,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持续向上的良性发展模式。张道刚(2011)指出要实现产业与城市的“双向融合”,其实质就是要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1]。产城融合将人口、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纳入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随着产业不断优化升级、产业布局的完善,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城市的配套功能,实现产业与城市的同步发展。

  3产城融合的研究现状

  当前,国内学界对产城融合的研究可分为定性和定量研究两大类,其中定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城融合的概念及内涵、实现路径等,而定量研究主要包括产城融合测度研究以及产城融合的综合测评。

  3.1定性研究

  从产城融合的概念出发,刘畅(2012)等学者借鉴上海、苏州、成都等地的

  发展经验,分析了产城融合的内涵,并提出产城融合的核心内涵是产业布局耦合、城市功能齐全与综合配套设施完善[2]。孔翔(2013)等人通过对昆山的实地调研,指出“产城融合”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区域产业空间与社会空间相协调,研究认为,城市新区的发展主要带动了劳动力的大量聚集,而很难促使城市功能与社会网络的优化发展[3]。因此,改善区域内城市配套功能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如此,产业单方面升级发展忽视城市功能的完善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新城”变“空城”,所以,产业的转型升级依托城市综合功能的完善,当然城市的发展也需要产业布局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创新。

  在城市转型发展阶段,传统产业布局规划表现出许多不适应之处,针对此问题贺传皎(2012)等首先从产业与城市的关系、产业布局影响要素等方面,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指出“重产轻城”的发展思路是不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从而提出“产城互助”的发展理念[4]。林华(2011)则提出目前“产城不融合”现象很普遍,他从“产城融合”的概念出发,解读不融合现象主要体现在就业问题上,指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新城镇建设所带来的高素质人才的集聚是新城发展的关键问题,从而使产业与人口不断升级良性循环[5]。目前我国各大新区存在的产城脱节问题比较严重,主要体现在产业单一,城市功能不完善。因此,解决产城脱节问题,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城市功能的同步发展,是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针对产城融合的实现路径,李学杰(2012)等认为产城融合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产城脱节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推进产业升级与城市功能的良性互动及相互融合成为目前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巨大挑战。他通过深刻解读产城融合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深入分析了产城融合的内涵是以人为本,实现产业和城市的双向发展,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6]。李文彬(2012)从转型发展时期开发区“产城融合”理念的相关背景出发,剖析了“产城融合”的内涵实质。他认为产城融合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由于不同地区综合水平不同,且发展特征和发展方式同样有很大的区别[7]。因此需要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清地区的水平以及出现问题的实质,结合规划实践,寻求区域间合作,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综合配套设施不断融合,逐步走向良性发展道路,提升整体的经济实力。

  基于空间产业发展,蒋东华(2012)认为“产城融合”是一个复杂的网状形态,它不是单纯的两者相互促进,更表现为两者互为渗透复合发展,实现互融互通,创造更大的生产力,产城融合发展不能仅注重“产”,而弱化了“城”的作用。“产”与“城”不仅表现为一种互相促进关系,城市的建设依托产业的发展,更需要产业的合理升级与布局,而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城市的基础上,需要的是城市功能的完善[8]。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应立足于产城融合的基础上,要想实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现代农业化的协调发展必须努力促进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城市功能相协调。

  对于产城融合的定性研究,学术界从概念到内涵,从引申意义到实现路径以及发展规划都有很深的研究,不仅研究了其内涵而且还更深地探讨了各主要区域产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更有少数学者初步探索了今后发展的思路。

  3.2定量研究

  目前,学术界关于产城融合的定量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如苏林(2013)等通过对上海张江高新区产城融合的具体解读,构建了4层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园区配套、城市化水平等,利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对每一层指标进行具体的分析,得出每一个指标的权重以及综合测评结果,最后对张江高新区产城融合做出具体的发展建议[9]。张开华(2014)等则通过对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产城融合情况的解读,以湖北省12个地级市为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湖北省的产城融合程度进行测评,最后得出结论提出解决对策[10]。王霞(2014)等学者以城市子系统为理论基础,通过引进产城融合分离系数,采用因子分析建立产城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并用熵值法为每一层指标确立权重,最终得出56个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程度及排名,并指出产城融合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11]。相对于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却相当少,但通过研究仍可以发现,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均集中在产城融合的测评方面,主要是先采用层次分析法或熵值法确定指标的权重,然后再利用评价方法测度产城融合程度。虽然研究层次较浅,但已经有少数学者开始注意运用计量模型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当前产城融合的问题。

  4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对产城融合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总体的研究成果看,已经总结出一些产城融合的未来发展定位,为实现产城融合提供基础;许多学者通过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利用数理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得出区域产城融合的程度,并提出对策建议。但是,仍然存在研究的局限性:①研究资料过少,可参考性不足;②实证方面仍不够成熟,没有建立完整的体系,提出的建议可操作性不强。根据上述研究问题,可提出两点今后研究的方向:①深入调研,获得更多研究资料,补充其研究的参考性问题;②加强基本理论的认识,建立一套完整的研究体系,同时借鉴国外的成功案例,力求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张道刚.“产城融合”的新理念[J].决策,2011(1):1-2.

  [2]刘畅,李新阳,杭小强.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J].城市规划学刊,2012(7):104-109.

  [3]孔翔,杨帆.“产城融合”发展与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基于对江苏昆山的实地调研[J].经济问题探索,2013(5):124-128.

  [4]贺传皎,王旭,邹兵.由“产城互促”到“产城融合”——深圳市产业布局规划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2(5):30-36.

  [5]林华.关于上海新城“产城融合”的研究——以青浦新城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1(5):30-36.

  [6]李学杰.城市化进程中对产城融合发展的探析[J].经济师,2012(10):43-44.

  [7]李文彬,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12(7):99-103.

  [8]蒋东华.产城融合发展及其城市建设的互融性探讨——以四川省天府新区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2(6):43-47.

  [9]苏林,郭兵,李雪.高新园区产城融合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研究——以上海张江高新园区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13(7):12-16.

  [10]张开华,方娜.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城融合协调度评价[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3):43-48.

  [11]王霞,王岩红,苏林,郭兵,王少伟.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基于因子分析及熵值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7):79-88.

篇六:产城融合不足

  四川产城融合发展问题探析

  产城融合是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本文阐述了四川产城融合的现状,结合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标签:产城融合

  产业结构

  城市功能

  四川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空心化”、“孤岛化”现象越来越严重,2011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了“两化互动、产城共融”的发展理念,为构建宜居宜业宜商新城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四川推进产城融合现状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区与城镇区在空间、结构和功能上的协同支撑和有机融合,以实现城市核心功能提升、空间结构优化、城乡一体化、社会人文生态的协调发展。产城融合的核心问题是产业结构是否符合城市发展的定位,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

  本文的“产”主要是以产业园区为研究对象,因为产业园区是

  “两化”互动发展、产城融合的重要结合点和有效突破点。为了符合当前科学发展、生态环保、以人为本和改善民生的要求,四川正努力建成一批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而一些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的地方,已初见成效。例如成都的天府新区、蒲江寿安、遂宁蓬溪、广安前锋等,依托优势,成功将工业园区转变为产业新城,带动了劳动力就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四川推进产城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不协调。从产业生态学来看,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基础产业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机共存,才能使整个城市社区生机勃勃,和谐有序。目前,四川部分城市处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的产业过多,高新技术产业太少,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无法支撑城市发展。

  二是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功能单一,配套不足,功能分区过于机械,割裂了工业区和生活区的联系。新区建设多以

  “项目”带动,其市政、交通基础设施也都是按照工业生产规划设计的,导致缺乏商业、学校及医院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同时受到传统规划思想的惯性束缚,软环境建设重视不够,在社会服务设施、文化建设及消费空间、休闲空间塑造方面相对滞后,使新城缺乏凝聚活力的支点。

  三是产业规划和城市建设脱节。由于“两化”建设太强调工业的集聚和土地利用的统一,工业园区规划和城市规划是独立编制的,在规划产业园区时,过分强调产业集聚效应,偏重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缺乏城市的依托,在规划城镇时,偏重于“土地的城市化”,缺乏产业和人口的支撑,导致居民的生活与工作相距太远,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路上,产城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

  四是管理体制存在弊端。政府机制不健全是阻碍产城共融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和效率不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政府机构设置不尽合理,行政运行和管理制度不健全。比如,产业园区在进行土地规划上没有权力,而政府在土地规划方面没有专业的人才,出现错误判断,产业园区无法在用地布局上考虑与城市的配套和衔接,建设功能复合的新型产业园区。

篇七:产城融合不足

  关于对某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考及建议

  处于工业化的XXX区主要是依托石油石化产业发展,地方企业主要是为中央石油企业提*品的上下游企业构成。目前面临着解决土地瓶颈面前寻找新的发展、地方经济发展转型难度较大问题,以及石化工业园区即将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机遇和挑战,XXX区*率先探索产城融合发展,其实是承担起工业重区向宜居宜商现代城市转变的重任,是解决工业与城市化的关系问题。

  一、产城融合发展中需要关注的方面。

  一是城市发展要有产业作支撑,防止城市“空心化”。培育和壮大产业体系是一个城市形成稳定的商业规模、稳定的人口结构、稳定的就业结构的重要保证,是避免出现城市“空心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二是产业发展要以城市为依托,防止产业“孤岛化”。“产城融合”要求产业发展以城市为依托,实现“职住平衡”,防止产业“孤岛化”,使居住和就业在一个空间范围里相对平衡。三是“产城融合”要以产业园区为纽带,实现城市“专业化”。产业园区成为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的纽带,是产城融合单元实现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具体路径,引导产城单元实现专业化。四是“产城融合”要以生态优势为引领,实现城市“特色化”。要充分发挥特色资源和生态优势,在让居民感受到绿色宜居生态环境的同时,使产城融合有自己的特色。

  二、产城融合发展建议。

  从XXX区近几年的发展探索和实践来看,结合上述启示,我们认为,虽然“产城融合”的是XXX区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发展中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产城融合”顶层设计仍然缺乏、城镇产业空心化现象较为突出、工业园区的城镇配套功能亟待完善、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加快建立健全等。具体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要明确发展思路。按照“产业复合、规模适当、职住平衡、服务配套,产业与城市互促发展”的方向,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导,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着力探索创新XXX区发展新模式,努力建成一批产业支撑强、城镇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实现全区范围内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融为一体。

  2.调整和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推进工业集中发展区和城市新区配套建设。以区石化工业园为龙头,通过资本整合,建立石油化工产业基地,构筑精细化工原料平台,面向社会大市场,发展精细化工的系列产品,发挥项目聚集效应,形成以石油化工为代表的多元化产业群。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支持节水、节能、环保项目,稳步发展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稳步扩大服务业规模,积极改善消费环境,拓宽消费领域,扩大居民消费,努力增加全社会消费总量,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为企业提*业政策引导,规范市场秩序,树立诚信企业,落实对重点企业的扶持政策,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国家银行中小企业政策性贷款以及自治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按照市场需要开发新产品,促进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新技术推广,提高中小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加快XXX改造步伐,继续发挥地方企业产业投资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地方企业项目早日投资创造条件,夯实全社会投资增长基础。

  3.保障完善的外部投资环境。XXX作为新疆油田公司的主要产油区之一,必将受惠于国家石油安全政策的调整和中石油集团公司“加快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石油石化及相关产业必将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XXX区应该把商引资工作的重点放在工业园区,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产城融合”建设,积极发挥工业园区平台作用,探索建立*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政企合作型等多种“产城融合”建设模式。但是由于目前入驻流程多,项目单位入驻园区的速度缓慢,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的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在坚持推进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

篇八:产城融合不足

  产城融合发展策略与实践研究——以盐城市经济技术园区为例

  摘要:产城融合是应对产业功能转型、城市综合功能提升的必然要求,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园区城市化与城市产城一体化双向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城市发展由注重功能分区及产业结构转向更加关注融合发展、人的能动性和创新发展,因此产城融合是产业园区纵深发展的趋势规律。本文以盐城市大市区产业园区在产城融合方面的战略创新与规划实践,以期对我国其他园区产城融合的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业

  园区

  产城融合

  近年来,盐城市大市区重点经济技术园区顺应产业和城镇化发展新趋势、新要求,结合区位特点,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提升载体建设水平,产城融合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照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为此要加快推进盐城市大市区园区产城融合发展。

  一、盐城市城市建设现状

  一是规划布局逐步优化。结合大市区“三组团三中心”的空间布局,重点发展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盐城高新区、盐城环保科技产业园、亭湖经济开发区和盐南高新区。各重点经济技术园区突出产业特色和区位特点,坚持规划引领,合理布局产业区域和功能服务区域。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结合中韩(盐城)产业园区目标定位和发展实际,围绕“产城融合、南产北城,高档配套、高端产业”总体思路,逐步形成国际水准、产城融合、生态优先的发展格局。盐城高新区按照“三生协调、三创融合、四化协同”发展思路,突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协同发展,布局形成“一环四轴四核四片”总体发展结构。

  二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按照构建大交通体系的目标,园区在抓好区域间主干道建设的同时,加快完善园区内道路交通网络,每年实施一批重点道路工程,目前基本形成了对外互通、内部循环的“快速交通网”,与大市区实现了“无缝对接”。同时,电力、消防、通信、燃气、环保及污水等其他配套也日趋完善,主要园区实现了“九通一平”。

  三是功能配套加快推进。政务服务大厦、研创大厦、翔宇商业综合体等一批综合性服务平台项目投入使用。东方之洲、未来科技城、东方财富广场、综保区商贸中心等一批功能配套项目全面启动。总投资100亿元的北大科技园项目签约落户。盐城高新区被认定为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小镇、盐南高新区数梦小镇为认定为省首批特色小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兴建了南师大盐城实验学校、盐城外国语学校、市妇幼保健院、北师大盐城附校、三甲医院、城市规划馆、会展中心、科技广场、邻里中心等一批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增强了园区集聚效应。

  二、盐城市经济技术园区产业发展现状

  一是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目前,盐城市大市区共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家、国家级综合保税区1家、省级开发区1家、省级高新区(筹)2家。在省级以上开发区(高新区)中经过省商务厅、发改委批准设立的南北共建园区3家。新能源、节能环保、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先后建立了韩资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节能光源产业园等省级特色产业园区6家。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9年盐城市大市区经济技术园区完成工业投资40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68亿元,规上工业开票销售972亿元,各类经济指标在全市经济技术园区中占比超过30%。

  二是重大项目加快集聚。园区企业总量、项目规模不断壮大,一批龙头型、旗舰型项目先后落户。目前,已有韩国现代、法国佛吉亚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园区投资项目,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摩比斯汽车零部件等一批重特大项目相继成长为百亿级或千亿级行业领军企业。大市区经济技术园区已经集聚各类企业5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31家。

  三是科技创新不断增强。园区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推动产业向高端延伸

  。大市区经济技术园区高新企业数达到162家,已建立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49

  个,省级以上科技创新载体47个,省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46个,研发人员数量超过5000人。江苏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清华大学盐城烟气多污染控制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重点研发平台正在加快推进。

  四是载体建设成效明显。2017年,中韩(盐城)产业园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准,成为盐城首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园区,推动了大市区产城融合向更高层次迈进。盐城高新技术产业园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小镇、盐南高新技术开发区数梦小镇获批为江苏省首批特色小镇。先后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大数据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国家级载体品牌5个,获得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省级创业示范基地等省级载体品牌12个。

  三、盐城市经济技术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产城融合发展程度不高。虽然近年来经济技术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理念不断深入,在推进园区主导产业加快发展过程中,加大生产、生活配套设施的投入,注重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对产城融合发展的认识存在不足,产城融合程度不高,存在着产城分离现象。

  2、主导产业支撑作用不强。大市区经济技术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汽车制造、大数据、节能环保装备等一批主导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总体来说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不高,对城镇化带动辐射能力不强。

  3、服务业配套不足。突出表现在商务物流培育不够、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城市综合体、商业综合体、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等还较为欠缺。

  4、部分园区产城发展不平衡。由于产业培植壮大需要一定时间,部分园区借助区位优势,主要精力投入到房地产开发,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比例失衡。

  四、加快推进盐城市经济技术园区产城融合的策略

  经济技术园区实现产城融合发展,核心是产业,重点是提升功能配套能力。大市区经济技术园区要抢抓高铁高架建设、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等难得发展机遇,突出抓好产业转型、配套提升、环境优化等重点工作,以产促城,以城带产,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发展层次。按照“产城融合、规划先行”的理念,结合大市区整体发展空间布局,修订完善园区空间发展规划,将总体战略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统筹规划产业集聚区、人口集聚区、综合服务区、生态保护区等内在功能分区。坚持职住平衡理念,突出规划的集成配套,使园区发展既能满足生产需要,也能满足生活需要,还能适合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引进“弹性规划”理念,在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未来发展趋势,预留部分发展空间,作为完善城市功能的备用区域。着力做好汽车小镇、数梦小镇和智能终端产业园的规划建设工作,高标准建设产业核心区、配套服务区、科技研发区等功能组团,注重融入旅游文化元素,努力打造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建设“精而美”、制度“活而新”的特色小镇。

  二是聚焦特色产业,提升产业发展能级。要依托现有的国家级、省级经济技术园区、综合保税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加快打造错位发展、高端发展的产业集群。产业门类要突出“精”,按照“一园一业”总体发展思路,注重特色化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培植壮大主导产业。产业层次要突出“高”,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装备、智能制造、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提升智能制造普及率。产业规模要突出“强”,通过招引重特大项目,做好产业“补链、强链”工作,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努力在每个园区形成1-2个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百亿、千亿级产业集群。

  三是完善功能配套,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立足现代化产业园区定位,抢抓盐城高铁建设机遇,抓紧实施一批以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工程,配合市区高架工程建设,做好道路延伸、改造工作,使区内区外道路成网、互联互通,打造“高密度、大容量、无缝化”的城市交通体系。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实现城乡联网、共建共享。突出园区功能化建设,在园区及周边地区,合理布局产业设施、居住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推动园区向“居业分离”向“协同共进”转变。以教育、医疗、文化、娱乐、商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公共设施、公用事业、资源环境等重点项目建设,优化园区功能配套,推动园区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机衔接,实现产城一体化布局和联动发展。

  四是注重绿色生态,提升集约发展水平。坚持经济、生态“一本账”,把生态环境作为项目建设的底线,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把“产业导向、项目准入、节能减排”三个关口,从源头控制项目质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制造业进行绿色改造,关停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和“两高一低”污染企业,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争创国家级、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大力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通过合理控制土地出让节奏、盘活闲置用地、拓展土地利用空间等多种方式,破解城市发展规划建设用地不足难题。深入开展市容秩序、环境卫生、水环境治理等环境治理专项行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环境保护管理机制。着力做好重点道路、重点建筑的绿化、亮化工作,打造环境更舒适、市容更整洁、秩序更井然、空气更清新的生产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门周生,刘永祥.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融合策略与实践[J].规划师,2021,37(10):55-61.

  [2]黄盼.产业主导型地区产城深度融合路径探索——以中国白银城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1(09):35-37.

  [3]朱梦婷,冯婷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长三角城市群产城融合路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21,37(11):150-157.

  [4]杨雪锋,王淼峰,张锋.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动力机制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J].商学研究,2020,27(06):5-17.

  [5]于树江,张苗苗,崔旭颖.京津冀城市群产城融合发展评价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2(02).

  [6]张研.城市产城融合分区统筹规划对策的探析[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0(04):127-129.

推荐访问:产城融合不足 融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