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职教育评价体系改革4篇

发布时间:2022-11-17 13:15:02 来源:网友投稿

高职教育评价体系改革4篇高职教育评价体系改革  现代高职教育课程考核体系的改革与探讨  侯江丽;孙永道  【期刊名称】《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29)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职教育评价体系改革4篇,供大家参考。

高职教育评价体系改革4篇

篇一:高职教育评价体系改革

  现代高职教育课程考核体系的改革与探讨

  侯江丽;孙永道

  【期刊名称】《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29)005

  【摘

  要】本文从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着手,对高职教育的课程考核体系进行改革和探讨。并提出以能力为本位,改革考核内容;构建多元化、方便实施的考核方案;根据课程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考核模式;加强考核管理,建立健全考核结果评价和反馈机制等相关的改革措施,从而促进教学和人才培养。%Thisarticleexploresthecurriculumevaluationsystemofmodem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Startingfromtheaimofmodemvocationaleducation,itputsforwardthefollowingpointsofview.First,reformtheevaluationcontentsonthebasisofability.Second,constructmultipleandconvenientevaluationschemes.Third,selecttheappropriateevaluationmodelaccordingtothecharacteristicsofacurriculum.Fourth,strengthentheevaluationmanagement,establishandimprovetheevaluationandfeedbacksystemofevaluationresults.Hopefully,thesereformmeasureswillresultinteachingimprovementandtalentcultivation.

  【总页数】2页(P1-2)

  【作

  者】侯江丽;孙永道

  【作者单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邢台054035;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邢台054035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719.2

  【相关文献】

  1.中职学生课程考核体系改革探讨[J],丁富贤

  2.现代学徒制对体育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J],马俊苹

  3.现代学徒制对体育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J],马俊苹;4.农林类院校"生物统计学"课程考核体系改革探讨[J],徐道炜;刘金福

  5.基于现代高职教育理念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探讨[J],郝占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二:高职教育评价体系改革

  社会评价制度:高职评价方式改革的发展方向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和行业企业紧密相连的,它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因此必须把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裁判权归还给社会,改革高职评价方式,建立社会评价制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评价制度主要应包括认证制度和排行制度,其推进实施需要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发挥政府作用,需要高职院校坚持职业教育社会性、办社会的职业教育,也需要建立多元、独立、专业的社会评价中介组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评价;政府评估;改革

  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经验表明,高等职业教育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动力,它的规模与质量决定着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又依赖于完善的社会评价制度。因此,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评价方式,尽快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评价制度,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建立社会评价制度的必要性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性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数以千万计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既具有行业性和区域性,直接为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又具有职业技能性,直接为人的就业服务;还具有市场适应性,与劳动力市场联系密切。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最为本质的属性是社会性,其他一切属性如职业性、生产性、产业性、适应性、中介性、大众性、应用性、多元性等,都是由社会性这一本质属性派生出来的。正如黄炎培先生在《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一文中指出:“职业学校有最紧要的一点,譬如人身中的灵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是什么东西呢?从其本质说来,就是社会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性,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社会需求约束型教育,它以社会需求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其发展规模、结构和速度乃至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都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波动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必然引发高等职业教育的涨落和变革;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扎根于行业企业,其课程设置、专业建设、教学评价等都不能离开行业的支持和企业的参与,不能游离于行业企业之外。

  评价是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育。长期以来,政府评估一直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价的主要方式,政府是最主要的评估主体,但质量保

  障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有时甚至招致各方诟病。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无视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导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只能按照政府的预设轨道运行,高职院校对政府及其资源的依赖性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必须重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价方式,大力推进社会评价制度建设,把本该属于社会的质量裁判权归还给社会。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植根于社会、获得生命原动力,才能根本解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迎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二)社会评价是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化是指高等职业教育通过内部健全的运行机制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获得自我发展,赢得社会承认和支持的过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就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走社会化办学之路。社会化是我国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途径。但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一直处于政府的直接管理和控制之下,以政府为中心、体现政府意志、反映政府需求、为政府服务。而社会作为职业教育参与者、使用者和消费者的主体地位长期被忽略,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造成了我国职业教育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游离于我国社会体系之外,不能与我国社会形成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同时,由于我国高职院校本身发展历程短,经验积累少,内部有效的运营机制尚待激活和完善,社会品牌形象尚未建立,社会化程度还较低,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真正做到面向社会办学,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改革评价方式,尽快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社会评价制度,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政府评估。尽管政府评估在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它毕竟体现的是政府的意志,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背道而驰的。

  而社会评价制度的建立则是高等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回归。第一,它可以促进高职院校间的良性竞争,并在竞争中形成自律机制,规范办学行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第二,它可以有效沟通高职院校与社会的联系,促使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办学的自主权,按照职业教育规律来发展职业教育,减少工作的盲目性;第三,它可以加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使高职院校致力于建立本地区的知识经济中心、科学文化辐射中心和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为推进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第四,它可以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参与度,为市场资源选择高等职业教育提供更可信的标准和参考,从而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办学方向。

  二、社会评价制度的构建

  根据我国实际,结合国外经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评价制度应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主要部分:

  (一)认证制度

  认证制度是世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发展得比较完善的一种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美国教育家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百科全书》中指出:“认证是指高等教育中,通过检查或评估,或二者兼而有之,使院校或者院校中的专业得到认可,标明达到了可接受的最低标准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过程。”

  认证制度的核心价值取向是:通过评估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并将符合最低质量标准的院校及专业予以公开承认,以便使学生、投资者及相关利益群体了解其质量情况;协助各院校及专业建立自我改进方案,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证院校及专业的教育质量;为政府教育投资提供决策依据。在高职教育领域,认证的基本作用在于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最低质量,并促进高职院校质量的持续改进,它可分为专业认证、院校认证、对认证机构的认可、无评价等四类。

  专业认证是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进行认证,可由相关行业协会或认证机构组织实施,主要考察高职院校的专业和课程建设及其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专业认证能够使高职院校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使相关专业保持生命力,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保护相关专业免受内外不良压力的影响,有利于各种市场资源对相关专业进行投资,从而实现高职资源的优化配置。

  院校认证是对高职院校的整体评价,主要是对学校的物质条件、办学目标、经费来源、教育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毕业生就业情况、总体办学效益和特色等方面进行评价。院校认证应该由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委托专门的认证机构组织实施,具有强制性,认证的结果将影响学校的招生和政府拨款,因此,院校认证对各类高职院校影响重大,属于基础性评价。

  对认证机构的认可是为了确保认证机构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对认证机构的资质、质量及效力进行综合评估。认可活动一般可由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它是政府公权力在高职领域的实现,也是政府意志的间接表达。只有获得认可的认证机构才有资格对高职院校开展各种认证工作。

  无评价是对认证机构作出的评价结论进行复查和抽查,可由教育部的相关司局组织实施(如高教司评价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价委员会等),主要目的就是控制认证机构的道德风险,奖优罚劣。它对于提高无评价的各项指标质量、确立原评价的信用度、规范认证机构的运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排行制度

  所谓排行制度就是由第三方机构按预设的指标对高等学校进行排名。它是高校评价手段之一,是高校竞争力的适度反映,也是高等教育适应市场力量的一种体现。最早的大学排行可以追溯到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对全美本科院校进行排名。之后,世界各国纷纷效仿,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英国《泰晤士报高教副刊》的世界大学排行、加拿大《麦克林杂志》的加拿大大学排行、日本《钻石杂志》的日本大学排行等。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学排行起步较晚,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是《中国大学评价》、网大大学排行、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等。

  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排行可以为民众提供高职院校信息咨询,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高职院校,可以对高职院校进行社会监督,调节教育资源的配置,还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世界接轨。排行可以分为媒体排行、学术咨询机构排行两类。

  媒体排行主要是由热心高等职业教育、关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报社、杂志社、电视台、电台、教育网站等相关新闻媒体单位,通过新闻报道、社会抽样调查、人物专访、院校风采、专业介绍等形式,对某一地区或某一类型的高职院校作出排名。媒体排行没有强制力,但它是高职教育质量的晴雨表,能够比较客观和真实地反映市场的变化、社会的需求和大众的心理,能够把高职领域的一些现象和存在的问题反映出来、传播开来,并成为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从而对高职教育质量现象起到推动或制约作用。因此,它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学术咨询机构排行主要由一些非营利性教育研究机构定期进行。这些机构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职院校的具体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评价指标和权重,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搜集数据,最后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学术咨询机构排行具有科学性、客观性、规范性、系统性等特点,其结论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接受。同时,它还能使每所高职院校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找出自己与其他同类学校的差距,让高职院校产生压力和危机感。因此,它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影响很大。

  三、社会评价制度的推进策略

  (一)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发挥政府作用

  社会评价制度的推进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是紧密相连的,没有政府职能的转变,就没有社会评价制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所谓政府职能的转变,就是要让政府从过去直接进行社会活动的领域中退出来,着力于加强公共领域的管理和

  服务。

  然而,我国还处于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级政府还习惯于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思维,过多地参与和干预许多具体的社会事务和经济活动。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和管理方面,我国还是以政府为主体的管理模式,政府拥有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决策和管理的最大权力,且多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加以推行,而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诉求则难以充分表达。

  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与成熟,我国社会力量也不断发展与壮大,其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决策和管理的诉求也愈加强烈。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改变角色定位,让渡权力空间,已经越来越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当务之急。即政府只能充当“掌舵人”的角色,从宏观上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方向,把主要精力放在制定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政策法规上,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逐步改变政府主导甚至包揽质量评价的现状,为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评价的推行提供宽松的环境和足够的空间。

  (二)坚持职业教育社会性,办社会的职业教育

  世界上比较典型的职业教育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以及日本的企业内培训模式。虽然这三种模式的具体内容不同,但它们的形成过程却有着明显的共同特征,即都是从工厂制度内部内生出来的,都始于企业界自身的需求,其发展所遵循的是内生模式,是“社会的职业教育”。而我国职业教育则是完全不同的发展历程,基本上是政府设计、生产和控制的产物,是基于政府而不是企业界的价值认识发展起来的,其发展所遵循的是设计模式,是“政府的职业教育”。

  应该说,政府深度介入职业教育,能够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并在短期内取得较大成效。但这也给我国职业教育带来了显而易见的不足和难以弥补的缺陷,即我国职业教育一开始就是一种缺乏企业界支持的完全学校化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机构也自然成为政府的附庸,职业院校只要尽量满足政府的要求就能获得更多的职教资源,而无须去关注劳动力市场和企业需求。这就是我国职业教育为什么总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缺乏维系生命的社会之根、社会性和社会功能都不强的主要原因,这也就是我国职业教育社会评价为什么提倡了很多年,至今却还是难以推行的主要原因。

  因此,只有积极转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坚持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建立起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市场机制,建立起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的血肉联系,才能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评价制度的推行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阳光雨露。

  (三)建立操作规范、运行高效的社会评价中介组织

  社会评价中介组织是社会评价制度的运作主体。操作规范、运行高效的社会评价中介组织是社会评价制度成熟的主要标志,其主要特点是多元、独立、专业。

  “多元”是指既要有综合的评价组织也要有专项的评价组织,并形成一个立体的评价网络,充分发挥各种评价组织的综合和互补效应。评价组织多元化才能使组织体系更稳定,社会评价更科学;“独立”是指社会评价组织不能依附于政府和学校,要独立自主地进行评价活动。评价组织独立性才能使评价更客观、更公正;“专业”是指社会评价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技术性,需要有完善的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价组织的成员应由各领域的专家优化组合而成,以保证社会评价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我国教育评价中介组织经过多年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教育评价中介组织大多是作为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发展起来的,多元性不够,独立性较弱,依附性较强,因而它们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科学发展中的应有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暂时还不能被各方面普遍接受。

篇三:高职教育评价体系改革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

  型技术人才。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

  的不断提高,我国对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持续增加。

  如何使高职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满

  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

  高

  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高职教育研究者探索多年的热点和

  难点问题。

  一、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

  1.素质与综合素质。

  在现代汉语中,素质最初是一个生理学、心理学上的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素质是心理活动发展的

  前提。各门学科对素质的解释不同,但共同点即素质是以人的生

  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个体生理、心理成熟水平的不同决定着个体素质的差异,对人的素质的理解

  要以人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为前提。

  综合素质指人们自

  身所具有各种生理、心理的和外部形态方面以及内部涵养方面比

  较稳定的特点的总称。

  2.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异同。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界定,可以概括为大学生

  在身心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基本要素及其品质的综合,具体内涵包

  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技术素质、文化审美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

  等。对于大学生的发展而言,综合素质的各个构成是各有侧重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高职学生是大

  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是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他们除了需具

  备一般大学生应有的综合素质外,还应具有职业素质。职业素质

  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四个要素。目前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教育

  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

  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明确提出:

  “创新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

  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二、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高职

  学生评价主要采用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基本都是以国家颁

  发的《大学生行为准则》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作为

  测评指标的设计依据,把学生的素质教育划分为德、智、体三个

  方面,各设一些指标,对每个指标记分后汇总得出测评结果。许

  多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是根据学校自身的教学特点、管理需要自定评价标准,随意性很大,没有从企业对高素质高技

  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基本要求和具体职业岗位活动任务来制定与

  之相应的、全行业认可的、统一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导致整个评价缺乏科学性依据。此外,侧重智力方面的评价,轻

  视技能方面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发生

  偏离,导致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得不到提升、没

  有优势。

  2.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评价功

  能缺乏清晰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以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水平为评价对象的教育评价活动,是对学

  生素质的各个方面、各个过程进行多渠道认证的教育评价活动。

  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轻视了它的引导和反馈功能。

  学生综合素

  质的评定结果主要是用

  作为年末或者学期末评优评奖的依据,基

  本上是一种奖惩性和总结性评价。

  这种评价体系与结果运用对学

  生成长帮助不太理想,激励作用不强,不能较好地显现学生在各

  个层面的素质发展状况和个性的“闪光点”,容易挫伤学生发展

  个性优势的积极性,更没有起到促进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参考作

  用。二是评价体系内容和结构不合理。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

  容体系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反映,是构建综合素质评价指

  标体系的基础。

  按照高等教育的目标要求,构建高校学生综合素

  质评价的内容体系,要坚持以思想道德素质评价为核心,以科学

  文化素质评价为重点,以身心健康素质评价为基础。

  培养的高职

  学生应具备较强的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

  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较高的综合素质。现行的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没有注重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衡量,即使有的高职院校加强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但仍没有制定

  切实可行的操作内容体系。

  三是评价方法单一化。

  学生综合素质

  测评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的描述性定性评价方

  法往往是定性分析或者单因素的定量评价,存在主观片面,不够

  准确、全面的问题;以教师评价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

  及社会评价等。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基础和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学生个性的差异,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必须是多层面、多角度的。

  三、构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1.健全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和内容。

  评价是主体对客观存在

  的价值关系系统的反映和建构,既有一般认识活动的普遍特征,又有不

  同于一般认识活动的个性标志。

  它是一种以形成价值判断

  为主要使命的特殊认识活动。评价标准是评价得以实施的准绳,是衡量评价是否有效的关键。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内容,以完成

  实际职业活动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等作为学生综合素质

  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我国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关键和难

  点。职业教育是源于西方国家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国外已积累了

  丰富的宝贵经验。

  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之所以能够得到全

  行业的认可,其构建科学的评价内容是重要因素。

  德国和澳大利

  亚是目前世界上职业教育发展得非常成功的两个国家,纵观其高

  职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均采用职业活动任务来评价学生的能力。

  其成功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

  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树立科学人才观,建

  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

  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

  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等。

  国务院《关

  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提出,建立科学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指标体系,把行业规范、职业标准

  和岗位要求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

  量、创业成效、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持续发展能力、用人单位满

  意度、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水平等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因

  此,在构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过程中,应始终遵循高职

  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职业能力为评价标

  准,各评价指标的设计应体现高

  职教育人才培养特点,结合企业

  人才需求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体系,注重学生在职业活动

  任务中“做”的能力的考察。

  2.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

  评价方法多样化。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

  ?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构成,每个人的智力都由八种智能构成,且各具

  特色,每种智力又有多种表现方式,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学

  生。教师应根据学生智力的独特性对学生建立多元智能评价方

  式,即评价方式由静态到动态转化、评价标准由单一到多样化、评价主体由一元到多元化、评价内容由单项向多维转化、评价目

  的由笼统向明确转化,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多元化的评价

  主体包括国家、社会、高校组织和个人,它们有不同的主体价值;

  多元化的评价客体包括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高校组织成员

  等,它们有各自的需要和属性。多元化的价值、多元化的评价主

  体和客体决定了高等教育评价必然是多元化的,基于多元化价值

  基础的高等教育评价在进行价值判断时,应遵循价值尊重、价值

  协商和价值引领的评价原则。

  目前,国家大力倡导高职院校“产

  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

  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文件的出台,高职院校积极探索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多种模式。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

  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指出:

  “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

  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从多元化角度出发,建立由学校、企业人员组成的双元二级评价组织体系,制定由教

  师、学生、教学条件和专业、课程、主要教学环节构成的三方三

  层指标体系,构建灵活多样的方法体系、双向改进的结果运用体

  系和分工负责的组织保障体系,与校内评价、社会评价、第三方

  评价共同构成“多元互补”式的学生综合素质共同评价与持续

  改进机制。依据高职教育教学和课程的培养特点,结合国家、行

  业、企业的职业资格标准,侧重对技能、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定性评价,扩大评价主体的范围,通过对高职

  学生学业全面、客观、公平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推

  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3.

  以生为本,促进评价资源的有效利用。

  教育的根本是以人

  为本,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

  展,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和基本价值取向,也是马克思

  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高职院校教育评价活

  动的基础和核心,是优化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促进

  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目的是通过

  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获得终生发展的能

  力。首先,要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教育学生贯穿于评价的全

  过程,体现在评价的方方面面。

  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

  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评价要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积极主动的态度,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其次,要注重结果反馈。学校要及

  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及家长等,家长审阅后再将审阅意见反

  馈给学校。这有利于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有利于家长和社会逐步形成科学的观念,有利

  于营造学生发展的

  家庭和社会环境。再次,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

  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其对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

  学生综合素质评

  价的实施必将引起学生群体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并反映到他们的

  学习形态和学习方式中,要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差异与发展状

  况,重视开发学生的潜能与个性特长,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从根本上形成推进教学改革的动力。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实

  施对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手

  段,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加强对大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与探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于

  我国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作为高职教育者,肩负着向

  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人才的重任,应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

  思考,主动积极做好育人工作。

  [

篇四:高职教育评价体系改革

  高职教育教学评价模式改革

  刘娟;阮湘梅

  【期刊名称】《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年(卷),期】2009(000)030

  【摘

  要】高职教育教学评价模式现状存在的问题,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改革评价模式,应该采取多样性的评价方式,注重能力培养、分层考试与标准化考试相结合,坚持对知识、技能、能力与素质进行全面考核.

  【总页数】1页(P18-18)

  【作

  者】刘娟;阮湘梅

  【作者单位】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长沙,410131;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长沙,41013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712

  【相关文献】

  1.高职教育教学评价模式改革探索[J],熊文生

  2.高职教育教学评价模式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J],张焕丽

  3.《美甲设计》课程教学评价模式中的问题与改革对策探究[J],龚静子

  4.《美甲设计》课程教学评价模式中的问题与改革对策探究[J],龚静子

  5.陈希在江苏调研高职教育改革发展

  坚持高职教育发展方向

  实现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J],

推荐访问:高职教育评价体系改革 评价体系 改革 高职教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