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表现14篇

发布时间:2022-11-17 12:15:04 来源:网友投稿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表现14篇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表现  高三复习教案  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5课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扶沟高中  整理人:谢献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表现14篇,供大家参考。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表现14篇

篇一: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表现

  高三复习教案

  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5课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扶沟高中

  整理人:谢献华

  审核人:戴全林2013-09-5

  ★考纲课标

  考纲: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课标: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知识结构

  一、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的继续发展

  3.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及缓慢原因

  二、“重农抑商”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及作用

  2.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及后果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海禁”

  2.“闭关锁国”

  ★知识梳理

  一、“重农抑商”政策

  1.概念:重视发展农业,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以农为“本”,商业为“末”。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2.开端: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政策,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⑴原因: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是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②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③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之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④春秋战国时期,民营手工业和商业开始兴起,人从事商业活动的增多,开始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商周时期,国家曾一度支持商业的发展)。⑤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⑤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⑵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根本目的。

  3.“重农抑商”的表现

  ⑴重农:奖励农耕,劝课农桑,抑制土地兼并,兴修水利,恤贫救灾,减轻税收,禁止弃农经商,以农为本、以商为末等。

  ⑵“抑商”:①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堵其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②限制民营商业范围,重要行业实行官营专卖制度,不许商人染指,压制民营工商业的发展;③利用重税惩罚商人,不断加征商税,而且关卡林立;④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如西汉初年政府规定禁止商人穿丝绸、乘车骑马;直到唐代,西汉确立的商人另入市籍——商人的特殊户籍,一入市籍则不许为官依然继续实行);⑤明清时期禁止对外贸易。

  (人民:西汉:①原因:西汉初年,社会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②措施: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禁止商人穿丝绸、乘车骑马,不许其子孙为官。③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岳麓: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朝廷鼓励对外贸易以及实行“官商分利”政策,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但明清又开始固守该政策。)

  4.评价:

  ⑴积极作用:①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⑵消极影响:①强化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②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③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⑶总体来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注:与“重农抑商”相对立的是黄宗羲提出的“工商皆本”,封建社会初期的重农抑商和晚期的工商皆本都反映了当时经济发展的要求,都有利于经济发展。)

  二、“海禁”与“闭关锁国”

  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注意: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是严格限制而不是禁绝对外交往,只许广州一地对外进行有限的贸易(严禁硝磺、火药、铁器外销,限制丝绸、茶叶的出口量等),并由政府特许的公行(即十三行)进行。十三行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代表政府管理外国商人。]2.表现(内容):明朝注重建立和维护“朝贡体制”,中国私商严禁出海贸易。朱元璋屡次宣布“通番禁令”。清朝顺治年间颁布“禁海令”“迁海令”。

  3.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4.原因:

  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中国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对商业贸易的依赖程度较小,不需要外来商品也可自我供给。

  ⑵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明朝中后期“海禁”主要是因为红夷(荷兰)和倭奴(日本)入侵。

  (史学界认为,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平息的主因并不是戚继光抗倭的胜利,而是嘉靖帝解除了海禁,武装走私已无必要。戚继光抗倭胜利、明政府解除海禁和日本实现国家统一共同促成了倭寇消失。)

  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直接原因是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

  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西方殖民者的殖民扩张是其客观原因;此外,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交流,也是原因之一。

  5.终结

  ⑴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西方殖民者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一系列口岸,标志着闭关政策开始走向破产。

  ⑵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又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开放十一处口岸,准许外国人自由进入内地经商,标志着闭关锁国政策彻底破产。

  6.评价:

  ⑴积极作用:作为一种防御手段有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目的,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维护了国家的安全。

  ⑵消极作用:①闭关政策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政策,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②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限制了中外文化的正常交流,妨碍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输入;③严重阻碍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④使中国脱离世界潮流,与西方差距越来越大,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诸国的重要原因。

  三、资本主义萌芽

  1.表现: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以雇佣劳动关系为特征、以手工工场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岳麓)一些地方出现劳动力市场。

  2.产生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主要特征:资本家与工人是雇佣关系,基本是一种纯经济关系,无人身依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时授值”);雇佣劳动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满足市场需求。

  4.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局限性:⑴只是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稀疏而又微弱;⑵由于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特别是受“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整个生产始终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⑶在全国范围内,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4.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不利因素:⑴市场因素:农民的贫困,购买力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⑵资金因素:重农抑商政策,使得地主商人把赚来的钱往往大量买房置地(“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⑶劳动力:国家重农抑商,农民被局限在土地上,自由劳动力缺乏。⑷政策因素:重农抑工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设立关卡,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海禁、闭关政策。⑸封建行会垄断本地区、本行业的业务,排斥外来竞争,也限制本行业内部的竞争,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⑹观念因素:传统的观念和习俗。传统文化以纲常名教为核心,重义轻利,重本抑末,重儒轻贾。宗法观念也阻碍资本主义发展。⑺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注: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可以从以下角度考察:资金、市场、劳动力、技术,政治制度(封建主义或资本主义)、政策(抑商或重商,闭关或开放)、政局(是否稳定)、资源状况(丰富与否)等。]

  5.(补)认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有促进作用,但未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在欧洲资本主义却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科技和经济的进步进一步导致了经济结构、阶级结构、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使欧洲向资本主义过渡。(有人反对到处滥用“资本主义”这个词儿,称更愿意接受以工商业为主导的社会,以区别于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

  ★重难点解析

  一、概念解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1)

  概念:

  明中叶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这种经营形式是购买劳动力为增值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并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是一种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2)特征:出现雇佣关系;为市场的需要而进行生产;以增殖利润为目的。

  2、重农抑商

  (1)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即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作为“末”业。从商鞅变法时首次正式提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此后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执行这项政策。

  (2)评价

  ①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商业资本发展和向手工业资本转化,严重地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维护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妨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积累;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二、问题解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条件

  货币和商品??开始并不是资本。它们需要转化为资本。但是这种转化本身只有在一定的情况下才能发生,这些情况归结起来就是:两种极不相同的商品所有者必须对立和发生接触;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们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也就是劳动的出卖者。

  ──马克思《资本论》

  从这段材料中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从资金、市场、自由劳动力、目的为增殖利润等角度思考)1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商品生产

  ○2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劳动者○3工场手工?

  ○4市场

  业的经营形式○2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思考角度:社会制度、政策、资金、市场、劳动

  力、技术)

  提示:(1)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具体原因:①生产资金不足: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收入吸引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②国内市场狭小: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农民极度贫困,无力购买商品,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③国际市场缺乏:海禁以及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④自由劳动力不足:小农经济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

  ⑤国家政策不利:“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工商业的发展。

  ⑥科学技术落后:受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不能与生产方式直接挂钩。

  三、拓展提高:

  17-18世纪中西方比较。17-18世纪中国显露出哪些危机?

  政治

  经济

  中

  国

  封建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西

  方

  开始资产阶级革命

  封建自然经济居主导,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发展

  “海禁”、“闭关锁国”;闭目塞听,盲目自大

  文化专制;钳制思想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思想解放

  展;18世纪中后期开始工业革命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对外关系

  思想文化

  ★

  高考真题

  1.(2011·浙江文综·15)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2.(11江苏单科)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B.百工亦为本业C.农工比重适当.D.农工任其消长

  3.(12年全国)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篇二: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表现

  论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作者:龙玉梅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在17世纪,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欧洲国家兴起了一股资本主义潮流,引发了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从而改变了人类的历史。但是,正处于明末清初的中国封建社会,虽然也局部、零星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却不能够像西欧国家健康地发展,而是出现缓慢发展的局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诚然,抑制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论文就其中一个方面向读者论述,即中国封建社会稳定的经济结构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17世纪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欧洲国家兴起了一股资本主义潮流,引发了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从而改变了人类的历史。但是,正处于明末清初的中国封建社会,虽然也局部、零星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却不能够像西欧国家健康地发展,而是出现缓慢发展的局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诚然,抑制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中国封建社会稳定的经济结构、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强控制和郡县城市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等等。在此,本论文只就一个方面来探究,即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稳定。

  一、中国封建经济形态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领主制经济阶段,约从西周至春秋末期;第二个阶段是地主制经济阶段,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在中国的封建经济形态下,农业是社会主要生产部门,这种土地制度当然就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要素。中国封建社会第二个阶段的土地制度是比较复杂的,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国有制并存。土地私有制占统治地位,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小块土地所有制并存,地主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在第二阶段前期,贵族地主所有制、庶族地主所有制等占有相对优势并具有一定规模;后期地主所有制、国家所有制、自耕农所有制虽仍然并立,但国有土地相对减少,自耕农大批转化为佃农,地主所有制占有绝对优势。(二)由于土地制度的多样性,地权的分散和流动具备了条件,在相当范围内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另一方面,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缺乏严格的等级结构,以土地作为社会财富和阶级身份的依据。这样,使得地租、利润、利息结合在一起,形成地主、商人、高利贷者三位一体的经济纽带,加剧土地兼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破产和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三)国家和地主一般不直接经营农业,而是将土地租给小佃农分散经营。中国佃农较领主制下的农奴具有相对的自由,但佃农与土地的结合不稳定,经济上缺乏保障,处于竞争之中,这一方面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地主剥削的残酷性,土地剩余生产物的地租化与赋税化强化了地主阶级及其国家的统治,使得小农经济地位日益恶化,分散经营的小农业基本上是一种简单再生产的结构。

  二、中国的小农经济自古以来就是多种经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小农经济的商品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交换使用价值为目的,可以看作是自然经济的产物,是自给性生产的必要补充。这时期的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特殊的结合的经济。尽管明清时期小农生产是竭力巩固小农经济,但是小农经济从本质上说是不断分化的,而小农经济商品化又是促进小农分化的重要因素,那么中国的小农经济为什么长时期直到鸦片战争以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时期仍不解体,直到土地改革前夕中国的农村仍然是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呢这就需要研究小农经济的演变趋向。可惜的是直到目前国内研究上还是薄弱的状态。小农经济是不稳定的、脆弱的,这是没有争议的。但是小农经济运营的总趋向是逐渐下滑的倾势,是一个极待探讨的课题。从明清两代来看,土地的兼并造成占有的土地越来越多,元明和明清交替战乱曾造成了大量的自耕农,但其总趋势是佃农

  化。“上农

  ——中农——下农”的趋向是小农经济的趋向。[2]其表现为一家一户的小农耕地越来越缩小,从自家农耕上挤出来的劳动力从事副业生产和出去作雇农,破产的小农流民化等等,这是小农经济贫穷化形成的下滑,这种下滑又突不破小农经济结构,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中国,只是加速了小农经济的下滑倾势,而不改变其方向。既使遭到天灾和战祸,逃之他乡,卖妻鬻子,惨死沟壑,仍然是悲惨地挣扎在地主制度下小农经济的框框里,而别无出路。地主制经济制约的小农经济的分配结构使地租剥削率越来越高,封建专制政权的横征暴敛越来越重,商业资本的利润率也越来越高,高利贷资本的利息越来越重。小农经济的生产力不能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只能越来越低。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中的成长最根本的是取决于农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小农经济的下滑倾势的农业生产的历史趋向下,手工业中生长出来的那些疏散而微弱的资本主义萌芽在缺乏农业生产“底肥”的条件下是不能茁壮成长的。

  三、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土地私有制,不仅包括地主土地私有,也包括自耕农土地私有,但前者在封建经济结构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比之西欧有其不同的特点。在西欧封建社会,土地属于王有,国王把土地逐级分封下去,受封人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拥有权,只能使用不能私有,土地不能买卖或转让。在中国封建社会,土地为皇帝、贵族、一般中小地主和自耕农所私有,土地可以任意转让或出卖。地主阶级一方面通过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四条极大绳索来束缚农民,阻止社会变革,以稳定封建秩序。另一方面,封建地租和高利贷对商人和富有的手工业经营者还有很大吸引力。有些工商业资本还往往投资于土地,阻碍社会财富向产业资本转化,因而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3]土地买卖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己产生,自此以后一直是封建社会下常见的经济现象。既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那么不但贵族、官僚可以大量占田,同时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也可以把他们获得的利润、利息用来购买土地。土地自由买卖的发展,赋予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极大的活力,再生能力极强,并不断强化着地主经济,使封建社会得以延续。而且,土地成为商品,为商业资本向土地流动创造了条件,工商业者们往往“以末致财,以本守之”将资金大量用来购房买地,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三位一体的趋势增强并不断得到强化。[4]中国封建社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本生产结构,其自给性生产远大于商品性生产,这就使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包围着、抵制着商品经济的扩大,严重阻碍着民营手工业的发展。这种制度造成了土地所有权的迅速转移,一方面使土地所有制不稳定,一方面使土地占有相对分散,造成自耕农与半自耕农占了人口的大多数,致使农村人口不易游离出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自耕农与半自耕农终日在温饱线上下浮动,他们积累不了多少财富,购买力低下,无法形成大的农村市场。再有地主阶级及其封建国家对农民残酷的地租,赋税剥削和压迫造成了农民的极端贫苦与落后,使他们丧失积累财富、扩大生产的可能,地主和商人剥削来的钱财往往用来购买土地,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地租剥削从收入来说并不比经营工商业和放高利贷更为有利,司马迁说过“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5]可是地主的社会地位比较高,相反地,在历代封建王朝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的情况下,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却比较地下。此外,地租收入虽然没有商业利润和高利贷利息高,但是稳当,没有风险,不怕水淹火烧,即使遇到战争之灾,安定以后仍然可以收回田舍。当时参与流通的商品主要是农产品,手工业品比重很小,且很大一部分都是为了满足封建贵族、地主的奢侈消费,城市中商业的繁荣,也主要表现在奢侈行业与服务性行业的发展上。再加上明清的封建地主和工商业者积累起来的货币财富都竞相用于购置土地,而不投资于工商业,自然而然就影响了商品生产的发展与商业自身的生产,阻碍了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从而就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快速成长了。

篇三: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表现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浅析明清时期处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缓慢的原因

  作者:汪光虎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年第01期

  【内容摘要】明中期以后,中国封建社会肌体上开始孕育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本文从生产力方面,生产关系角度,经济基础方面,上层建筑方面等四个角度初步探究了明清时期处于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缓慢的原因。

  【关键词】明清时期;萌芽;资本主义;制度

  所谓处于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指“处在萌芽发展状态的以雇佣为主要特征的处于初始状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它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是资本主义。明中期以后,随着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空前活跃繁荣,在中国封建社会肌体上开始孕育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到了清朝前期又有了较为缓慢的发展,表现为采用雇佣工的地区不断扩大,从事的手工行业领域逐渐增多,手工工场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规模也有所扩大,雇佣工的数量也在迅速的增多。但是这种新型的生产关系直到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仍然是很微弱的,始终在萌芽的发展状态徘徊,整个生产始终处于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的发展阶段,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的发展阶段,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是非常微小的,在全国范围内,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牙仅仅是孕育在封建社会母体中的一个萌芽而已。分析其原因,是诸多方面的,笔者现就其做简单的分析。

  首先,从生产力方面来讲,明清社会时期我国的工农业生产技术已日益落伍于世界的先进水平了。当时,中国的农业生产仍停留在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上,还没有突破织耕结合的、小农经营的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农业生产力仍十分落后。而乾隆时,西欧已开始使用蒸汽动力,而中国仍在使用水力动力;当西方出现16锭纺车时,我们还是单锭,而且纺织业一直停留在农家副业上,成为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绊脚石。

  其次,从生产关系角度来讲,封建生产关系严重处于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一般而言,资本主义模式经济的发展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资本、自由廉价劳动者、市场、原料、技术等。明清社会时期,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在这种传统的生产关系下,处于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欠缺以下几个必需的发展要素。

  在封建社会发展阶段,封建国家实行土地的私有制,土地是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最主要的财富,因此清代时就出现了“凡置产业,自当以土地为主,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这样的现象。而这样的投资趋向,加固了封建经济,对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起了非常严重的负面

篇四: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表现

  第四节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第一部分: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获得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2、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明清专制主义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3、清朝时期的闭关政策,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重点: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作用;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闭关政策的内容。

  难点:摊丁入亩对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教学方法:

  讲述法、文献法、对比法

  授课:

  一、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从我国封建社会整体的发展趋势上看,明清时期处于衰落阶段。

  2、明清封建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使封建经济还在继续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具体表现:

  ①、边疆地区获得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②、适应农业商品化趋势,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③、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④、商业空前繁荣,但商品流通还不足以动摇封建社会的基础

  ⑤、明清闭关锁国,使中国在世界步入近代的潮流中,日益落伍。

  二、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1.一条鞭法

  A、实施:1581年张居正改革,将一条鞭法在全国推行(嘉靖八年即1529年在局部地区已开始实行)

  B、目的:缓和阶级矛盾、改革赋税制度

  C、内容: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役,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D、意义:

  ①、将部分力役摊入田赋,把户丁银的一部分摊入田赋征收,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②、纳银代役的规定,使农民摆脱了一部分封建国家的徭役束缚,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③、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总之,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更名田

  A、内容:1669年,康熙帝宣布的“更名田”,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

  B、意义:是清初恢复农业经济的一项重要政策,“更名田”的实行,对于鼓励农民从事生产及开垦荒地,具有积极作用。

  3.摊丁入亩与地丁银

  A、内容:

  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的丁税额数作为定额,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1723)开始,在全国逐渐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B、意义:

  ①、丁随地起,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地亩上,使得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除。

  ②、摊丁入亩与地丁银的实施,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逐渐减少,有利于人口统计和人口增长。

  封建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康乾盛世因此出现。

  例:(2003年全国文综)清前期实行的“摊丁入亩”赋役制度的改革有利于:

  A、人口自由流动

  B、土地兼并

  C、稳固自然经济

  D、减轻地租

  答案:A例:清朝建立之前,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完成了两次重要的转变:一是收税的依据由人丁为主转为以财产为主;二是收税的形式从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转变。第一次转变发生在唐朝,第二次转变发生在什么朝代?简述产生这次转变的原因和影响?

  明朝(或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的消弱

  影响:促进了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产品的商品化。

  例:归纳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及其沿革特点:

  A、主要赋税制度:

  初税亩、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其中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转为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为主。

  B、特点:

  ①

  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转为以土地财产为主

  ②

  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发展

  ③

  征税时间由不定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④

  农民由必须服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

  ⑤

  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

  ⑥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三、农业生产的发展

  1.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与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不可分。

  2.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第一,经济作物品种的增加和种植面积的扩大;棉花由江南推向江北。

  第二,从国外引进了高产作物和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玉米和甘薯。

  第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还形成了一些农业专业生产区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3.特点:①、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促进手工业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②、农业商品化趋势增强。

  第四节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例:(2004年全国文综)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①养活了众多人口

  ②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

  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④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四、手工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

  1.手工业的进步

  表现:

  ①、生产工具的革新,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②、生产技术的提高,增加了产品种类。

  ③、分工日益细密,促进了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

  ④、生产规模扩大,产量大幅度提高。

  ⑤

  、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是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的新的生产关系

  (1)、基本条件:一方面有较大的作坊主或商人,另一方面有人身比较自由的雇佣劳动力。这样才有可能把劳动力作为商品,才会出现与封建生产关系不相同的、带有雇佣性质的生产关系。

  比较: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市场、原料、资金、技术、劳动力)①原有的社会基础(市场、原料)

  ②洋务运动的诱导(技术)

  ③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劳动力)

  ④利润的刺激(资金)比较: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时间、地点

  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

  (2)、时间、行业:明朝中后期的棉纺织业

  (3)、史实:“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所得报酬是按照“计日受值”的方式付给的,说明机户与机工之间的雇佣关系,实质是商品货币关系。

  (4)、发展状况:

  A、明朝中后期:仅在江南一些地区、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清朝前期:在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后,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表现在:

  ①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②手工工场规模扩大,分工细密;

  ③一些大商人向手工业生产投资。

  ④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也诞生了早期的资本家和雇佣工人。

  (5)、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

  A、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表现:

  第一,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小农经济束缚着新的生产力发展。

  具体表现:其一是农民受到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

  其二是场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盖房买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第二,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等政策,约束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具体表现:

  其一是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

  材料二、明中后期“奴富致数百万,初缙绅毕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则是计,不问非类。

  材料三、明中后期上海人陆揖反对“财节则民可与富”的禁奢主张,认为“吴越之易为生者,其大要在俗奢、市易之利……使其相率而为俭,则逐末者归农矣。”

  材料四、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

  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怎样的一种社会风气与观念?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指出这种社会风气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答案:(1)拜金、重商、倡奢

  (2)冲击传统等级观念,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助长统治阶级的腐朽倾向(或激化阶级矛盾)

  五、商业的繁荣和对外贸易的状况

  1.商业的繁荣

  表现:1.国内市场扩大了,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3.北京和南京成为全国市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较大的商贸城市几十座。

  4.商品经济延伸到农村,特别是江浙地区,工商业市镇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

  2.清朝的闭关政策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

  (1)、闭关政策的内容

  A、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B、原因:

  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的限制

  ②、害怕引来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为抵御、防范外国侵略者的侵扰,保卫国家主权

  ④、统治着妄自尊大的心态

  (2)、闭关政策的影响

  A、积极:延缓了西方侵略者侵占、瓜分中国的进程,一定程度上维护国家主权。

  B、消极:

  ①、限制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影响了一些经济部门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

  展。

  ②、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学习、掌握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

  ③、消极防御不能从根本上抵御殖民势力的侵略,相反由于清朝脱离世界潮流,闭关自守、愚昧自大,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与西方的差越来越大,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例:(2004年四川)清代广州的“公行”是:

  A、政府的外贸管理机构

  B、官营贸易机构

  C、政府特许的外贸机构

  D、外商设立的贸易机构

  答案:C例:下列各项是对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评述,其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是:

  第四节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A、一方面禁止了国人出海贸易

  B、另一方面限制了外商来华贸易

  B、难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D、暂时防备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答案:D

  第二部分:课堂学案

  知识结构:

  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581一条鞭法

  张居正

  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1669更名田

  康熙帝

  1712摊丁入亩

  康熙帝

  明

  棉花种植

  农业生产的发展

  明

  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甘薯

  清

  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

  手工业进步和发展

  手工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地点

  资本主义萌芽

  行业

  规模

  缓慢发展的原因

  明清商业繁荣

  商业繁荣和对外贸易的状况

  清实行闭关政策

  听、思备录

  一、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二、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1.一条鞭法

  2.更名田

  3.摊丁入亩与地丁银

  例:(2003年全国文综)清前期实行的“摊丁入亩”赋役制度的改革有利于:

  A、人口自由流动

  B、土地兼并

  C、稳固自然经济

  D、减轻地租

  例:清朝建立之前,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完成了两次重要的转变:一是收税的依据由人丁为主转为以财产为主;二是收税的形式从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转变。第一次转变发生在唐朝,第二次

  转变发生在什么朝代?简述产生这次转变的原因和影响?

  例:归纳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及其沿革特点:

  三、农业生产的发展

  例:(2004年全国文综)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①养活了众多人口

  ②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

  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④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四、手工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

  1.手工业的进步

  2.资本主义萌芽

  (1)条件:

  比较1: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市场、原料、资金、技术、劳动力)

  比较2: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时间、地点

  (2)、时间、行业:

  (3)、史实:

  (4)、发展状况:

  (5)、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

  对重农抑商的认识:

  第四节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例:(2003年江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中后期有人作《醒世词》描写世态人情:“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了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材料二、明中后期“奴富致数百万,初缙绅毕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则是计,不问非类。

  材料三、明中后期上海人陆揖反对“财节则民可与富”的禁奢主张,认为“吴越之易为生者,其大要在俗奢、市易之利……使其相率而为俭,则逐末者归农矣。”

  材料四、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

  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怎样的一种社会风气与观念?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指出这种社会风气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五、商业的繁荣和对外贸易的状况

  1.商业的繁荣

  2.清朝的闭关政策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

  A、闭关政策的内容

  B、闭关政策的影响

  例:(2004年四川)清代广州的“公行”是:

  A、政府的外贸管理机构

  B、官营贸易机构

  C、政府特许的外贸机构

  D、外商设立的贸易机构

  第三部分:追踪练习

  一、选择题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但是由于统治者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注意调整生产关系,封建经济正在继续发展。据此回答1-9题。

  1、明代张居正赋税制度改革的最大影响是

  A、按财产的多少征税

  B、把赋税分摊到田亩上

  C、用银两征税

  D、基本完成了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的过程

  2、一条鞭法不同于两税法的最具历史意义的特点是

  A、废除了人头税

  B、以田亩数计征

  C、赋税折银征收

  D、按照资产交纳

  3、明代后期开始以白银为交纳赋税的主要形式,这一作法的主要影响是

  A、废除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使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D、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4、清代征收“地丁银”是指

  A、只征土地税,废除人丁税

  B、土地税、人丁税一律只收白银

  C、按土地与人口的多少征收白银

  D、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统一征收

  5、清前期实行的“摊丁入亩”赋役改革有利于

  A、人口自由流动

  B、土地兼并

  C、稳固自然经济

  D、减轻地租

  6、清初,奖励垦荒,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和实行“摊丁入亩”,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A、调整生产关系

  B、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C、加强经济掠夺

  D、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7、清政府实行“地丁银”制度,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这是因为

  A、废除了人头税

  B、减轻了田赋

  C、实行按财产征税制度

  D、农民可以弃农经商

  8、我国封建社会的赋税改革和征税标准由人丁到田亩,由实物到银两的变化,反映了

  ①农民对国家的依附关系松弛

  ②国家征收的土地税加重

  ③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④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封建政府进行赋税政策调整或赋税改革的出发点是要解决

  ①地主与农民的矛盾②封建国家与农民的矛盾③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盾④政府财政危机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明清时期,统治阶级都比较重视农业生产,使中国封建经济继续向前发展。据此回答10—13题

  10、某地发现了一座古墓,随葬文物有丝织品、景德年间的瓷罐、唐三彩、活字印刷品(已残)、玉米和甘薯残渣等,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朝代为

  A、唐朝

  B、宋朝

  C、明朝D、元朝

  l1、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①养活了众多人目②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⑧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④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

  化程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B12、促成清代前期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的主要原因,包括

  ①玉米等高产作物的推广②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③国家赋税征收银两

  ④政府对商贸实行税收优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⑦③④

  13、下列叙述,不符合清朝初年社会经济状况的是

  第四节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A、许多土地重新回到农民手中

  B、大量战争期间抛荒的土地被重新开垦

  C、人口数量有大幅度增长

  D、明末阻碍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取消了

  明清时期,手工业、商业也获得了较大发展,据此回答14~17题。

  14-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

  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说明的结论是

  A、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手工业生产力提高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15、明清时期,手工业进步的最突出表现是

  A、生产工具的革新

  B、生产技术的提高

  C、分工细密

  D、出现了手工工场

  16、明清时期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是

  A、北京南京

  C、苏州

  杭州

  B、北京成都

  D、广州北京

  17、明朝的商业与战国时期相比,其进步表现在

  ①封建政府放弃了轻视商业的政策②商业活动的内容更加贴近人民日常生活③盐铁贸易已经逐渐趋于衰弱④商业中心和行政中心分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8、明朝万历年间出现了“方今仕途如市,人仕者如市中贸易,计美恶,计大小,计贫富,计迟速”的现象,它直接反映了

  (

  )A、当时书院兴盛,教育发达

  B、资本主义萌芽与封建统治的矛盾

  C、八股取士制的局限

  D、商品货币对经济和封建统治的影响

  明清时期,随着我国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一些地区出现了新的经济现象。据此回答19-23题。

  19、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

  A、出现了不少工商业繁荣的城市

  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制瓷行业中出现很细的技术分工

  D、纺织行业中出现由“机户”开设的机房

  20、康熙年间,废除了“织机不得逾百张”的限制。这项决定有利于

  (

  )

  A、解决政府财政困难

  B、实行推广植棉的措施

  C、扩大棉织品的出口

  D、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1、(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以下各项不能正确反映材料中揭示

  的社会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影响的是

  A、使商业资本得以升值,有利于手工业扩大生产

  11

  B、大量资金投向土地,加剧了土地的兼并

  C、影响商业资本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D、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22、下列各项,反映上层建筑阻碍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有

  ①政府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②政府下令限制海外贸易③地主商人剥削得来的钱财主要用于购买田地④广大农民无力购买手工业产品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2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理解正确的有

  ①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②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③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的商品货币化④长期不能改变其自然经济的性质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明清时期,统治者对外推行闭关政策,据此回答24—25题

  24、下列关于闭关锁国政策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概禁绝对外贸易和交往

  B、封闭疆域国界

  C、其实行有必然性和必要性

  D、主导方面应该肯定

  25、明朝、清朝推行的禁海闭关政策所造成的最严重后果是

  A、妨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B、抵御外国侵略者的势力

  C、妨碍了正常的交往,使中国土特产滞销

  D、妨碍了海外贸易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雍正常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菲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

  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摘自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太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板

  为苛重,全国女缺乏统一税率,以至各关税吏敢干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人龙奏

  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摘自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三(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摘自李文洁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回答:

  (1)从材料一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的?他的根据是什么?

  12

  第四节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2)材料二和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与解析:

  1、【解析】

  C项是张居正改革的内容,A、B两项不符合史实,只有D项是张居正改革的影响。

  【答案】D

  2、【答案】C

  3、【答案】D4、【答案】D5、【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及影响,应正确理解?摊丁入亩”的含义及影响,它废除了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驰。

  【答案】

  A

  6、【解析】

  此题考查从理论上把握具体政策、方针的水平,众所用知,生产关系包含三个要素,题千中三项措施

  都符合生产关系的内容:“奖励垦荒”是为了增加生产资料的总量,“更名田”和“摊丁入亩”都是为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A

  7、【答案】

  A8、【解析】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到明朝时期是将丁税分摊到田亩中,不是土地税加重。由实物地租到货币地租的变化反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商品经济发展必然导致封建专制制度衰落。

  【答案】C

  9、【解析】

  回顾历朝历代统治者的赋税政策,你会发现,统治者从来没有也不可能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解决地主

  与农民的矛盾。

  【答案】

  A

  10、【答案】

  C11、【解析】

  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使不适宜生长水稻的贫脊的土地得到利用,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这对于养活众多人口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气候土壤市场等条件形成专业生产区域产生重要影响。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在明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纺织业逐渐兴起而导致的,与题干内容关系不密切,故而排除③,选①②④。【答案】B

  12、【解析】

  明清时期,政府对商业采取限制政策。

  【答案】B13、【解析】

  明末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

  D

  13

  14、【答案】

  A15、【解析】

  明清时期是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的出现,是这一时期手工工业进步的最突出表现。

  【答案】

  D

  16、【答案】

  A17、【解析】

  此题属比较型选择题,①③选项显然不正确,封建政府没有放弃轻视商业的政策,盐铁贸易仍然盛

  行。②④选项符合史实,明朝时,市场上流通的商品不再像战国时期那样多为地主阶级奢侈品,而是一些贴近人民

  生活的农产品和手工产品。商业中心不再是行政中心,而是分离的。

  【答案】

  C

  18、【答案】

  D

  19、【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历史发展阶段本质特征的能力。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在丝织业等手工业生产部门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这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答案为D。

  【答案】D

  20、【解析】政府解除对织机数目限制,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手工业生产规模,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答案】

  D

  21、【答案】

  A22、【解析】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法律、政策。题干中四个选项都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但③④两项不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答案】A

  23、【解析】

  劳动作为商品出现过,即“雇工”。

  【答案】B

  24、【解析】

  项中“一概禁绝”不对,只是严格限制,作为防止殖民分力渗透着,其实行是必要和必然的。它是终

  导致中国被动挨打,危害占主导方面,应予否定。

  【答案】C

  25、【答案】A

  26、【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历史现象和本质的能力。

  本题共两问,每个问题又可区分成一些更具体的问题,在审题时,先要明确每一设问的具体含义,再看问题阅读材

  14

  第四节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料。第(1)问要求曰答雍正帝的看法和根据,侧重于考查材料的阅读能力,雍正帝的看法,亦即清朝的农工商业政

  策。第(2)问前半部分仍着眼于考查阅读能力,从中概括当时重农抑商的各种做法;后半部分要求对材料所述现象

  进行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前期有着稳定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的作用,但后来成为历史发展的障碍。学生解题时要

  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本题容易出现的失误在第(2)问中,不少学生认为重农抑商有利于农业,说明缺乏

  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力。

  【答案】

  (1)重本抑末。他认为,农业为四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

  民富国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

  (2)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重税;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

  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农产品同手工业品的流通;影响了商业资本主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对农业生产也是不利的。

  15

篇五: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表现

  高中历史资本主义萌芽的迟缓发展知识重点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资本主义萌芽的迟缓发展知识重点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

  课程标准:

  认识“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剖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迟缓的原由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不单阻挡工商业的发展,并且加强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联合的自然经济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阻挡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断,落伍于世界潮流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迟缓的原由:受封建制度的约束,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知识重点概括

  一、资本主义萌芽的迟缓发展

  1.明朝产生

  (1)出现原由: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地址:江南地域

  (3)出现部门:纺织部门

  (4)出现标记:

  “机户出资,机工卖力”的机房出现(雇用关系)

  2.清朝发展

  清朝资本主义萌芽持续发展的表现

  (1)手工工场规模扩大

  (2)分工更细

  (3)雇工数目增加

  (4)部门和地域增广

  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向

  (2)资本主义萌芽只出此刻少量地域的少量行业中间,是稀少而又轻微的

  (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特别迟缓,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二、“重农抑商”政策

  1.提倡商鞅变法,为以后的朝代所尊崇。

  2.推行的目的:

  (1)直接目的:保证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2)根本目的:稳固封建统治

  3.明清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详细表现

  (1)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

  (2)对民营商业,不停加征商税。

  (3)鄙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4)组建宏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4.对于对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评论

  (1)踊跃作用: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使了农业的发展。

  (2)悲观作用:阻挡了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违反了历史潮流。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海禁”的直接原由:担忧逃亡海上的敌对权力勾通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2.“海禁”的表现

  民间贸易:明初推行“海禁”,严禁民间贸易;明中后期重开“海禁”同意民间贸易

  官方贸易:踊跃展开官方贸易,官方贸易向来不停

  3.“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4.“闭关锁国”的直接原由:为了应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专心

  爱心

  专心

  119号编写

  高中历史资本主义萌芽的迟缓发展知识重点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5.“闭关锁国”的表现:清朝初年,厉行海禁、迁界,国外贸易堕入停留;康熙后期,严禁商人前去南洋贸易;乾隆开广州通商,特许“十三行”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

  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根来源因:自然经济

  专心

  爱心

  专心号编写

  1191

篇六: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表现

  清代前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及其发展迟缓原因

  本文仅从宏观角度对清代前期的农业和手工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水平,及其发展迟缓的原因作一些探索,以期引起史学界进一步的研讨。

  清代前期,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经济出现了许多与以往所不同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对于这些新趋势和新变化的程度和性质如何估计,是我们要探索的第一个问题。

  清代前期农产品的商品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清代前期,城市手工业的发展,要求农村提供大量的原料。江南地区是我国丝织业和棉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对棉花和蚕丝需求量很大,这就刺激了农民植棉和种桑的积极性。农民种植棉花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一家一户自给的需要,而是为了市场需要而生产。松江府属太仓州等地历来是水稻产区,但由于“种花费力少而获利多,种稻工本重而获利轻”1,于是种花者达十之七八。奉贤、上海、南汇、崇明、嘉定、镇洋、宝山等地也大都以一半以至十之七八的土地种棉花。农户大量地种植棉花,目的是为了出售。无锡北门外就有人以数百金开棉花庄,从分散农户手中收购棉花,然后远销于棉纺织业城市。河南是我国北方的重要产棉区,但“豫省民家有杼者,百不得一”。当地出产的大批棉花均由“商贾贩于江南”2。江南地区是蚕丝的主要产地,浙江有“蚕桑之利甲天下”之称。特别是浙东嘉兴、杭州一带其俗善蚕,地皆植桑”。其中桐乡县由于山地和高地较多,大部分的地用以种桑。乾隆时桐乡县“大约良地一亩可得叶千三、四百筋,计一岁垦锄壅培之费多不过三两,利则算常值亦有倍稼焉”3。于是,许多农民以种桑出卖桑叶为主业。清代湖州一带专门设有“青桑叶行”,由经纪人主持进行桑叶交易。清代烟草作为经济作物在我国南北方也较为普遍地种植。乾隆年间,在广西地区,大户人家种植一二万株,小户人家亦种二三

  千株。很显然,这样大面积地种植,绝不是单纯只为了自家吸食。山西保德州“凡河边淤土,不以之种禾黍,而悉种烟草”4。肥地不种粮食,而种烟草,显然是由于种烟草比种粮食获利高。当时各地城市都有不少替烟农收购、转售烟草的铺子,如广西的烟草铺子,大市三二十间,中市、小市亦十余间。可见,烟草的商业性生产已具有一定规模。茶叶也是清代南方比较普遍的经济作物,并且也作为商品甚而为出口商品出现于国内外市场。许多农民“赖茶为生”,“种茶为业”。其他诸如甘蔗,也因“蔗利甚厚”,而为江西等地广泛种植。各地城市郊区,还分化出一批专门从事瓜果蔬菜和花卉等园艺业商品生产的农民。据《锡金识小录》记载,当时无锡郊区的农民有不少人“不植五谷而植园蔬”,“冬菜一

  熟,可抵禾稼秋收之利”。在北京郊区,有些菜农为获高利还经营着备有地窖、火炕设备的菜园,秋冬季节也能供给市场韭黄、胡瓜之类的蔬菜。在广东、福建一带,许多有一定栽培技术的人成年向市场提供各种应时水果和花卉,使城市出现了专门化的果品和花卉市场。有人从其他地方引进优良品种,以提高水果产量,增加花卉品种,增加竞争能力。台湾的水仙花被移种到福建、广东;福建的茉莉花被远销到华北各省。

  粮食的商品化在清代前期也有所发展。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城市、乡镇非农业人口

  激增,这就需要农村提供大量的商品粮,以满足人口的消费需要。另一方面,大量专门种植经济作物和从事园艺业的农户,尽管他们也从事耕作,但同样需要从粮食市场购买维持生活的粮食。至于那些依靠粮食为原料的手工业,如酿酒、制粉等行业更是离不开粮食市场。乾隆年间,仅直隶宣化等十多个县,每县都有100多个酿酒作坊,本大的作坊一年耗粮二三千石,本小的也要二三百石,大量的粮食都需要靠粮食市场来提供。这就必然促进商品性粮食生产和粮食市场的发展。一般农户土地少,很少有粮食供应市场。于是除部分自耕农向市场提供粮食外,粮食市场的粮食主要由“富农”、“大户”和富裕佃户提供。他们耕畜、农具俱全,人手足,土地好,收成也好,除了“高廪盖藏”而外,能有较多的粮食出卖。四川的重庆,湖南的湘潭和衡阳,以及汉口,都是当时着名的粮食集散地。各地的商人从这些城市的粮食市场购买米谷,贩销全国各地。像清代以前一直是着名粮食产区的江浙一带,由于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也成为缺粮地区,不得不依靠江西和湖广市场来提供粮食。是时,农业生产已经不是按照自给自足的原则来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了,而是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调节。市场需要量大,利润高,土地、资金和劳力就会随之集中。经济作物区扩大的直接后果,一方面减小了粮田面积,而另一方面又大大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在商业性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民直接受市场的支配,对市场的依赖性很大,他们贫富的命运与市场紧紧在一起。于是,在农村劳动农民内部发生了竞争和贫富分化。少数人日益富裕,成为“大家”、“富农”,多数人贫困破产而成为各种形式的雇工。那些土地较好,耕牛农具俱全,生产技术较高,劳动力强的农户日益富裕,资金越来越雄厚,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而另一部分农民,因为种种原因,在市场上失去竞争能力,越来越贫困化,加上高利贷的盘剥,以至丧失了仅有的一小块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那些贫困潦倒的农民或成为无业流民,或流往城市,或为他人佣工。总之,贫富两极分化已十分明显。江南历来是比较富庶的地区,但由于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对农村的冲击,从事商业性农业生产的农民迅速发生了分化。江南植桑养蚕的农户很多,对于他们来说,桑叶的贵贱,直接影响他们的收益,特别是对那些只养蚕不植桑的农民,更是如此。当时浙江湖州、南浔一带蚕农,不少人是靠买桑叶养蚕(俗名看空头)的。碰上桑叶上市少的年头,一些商人乘机囤积桑叶,以抬高叶价,牟取暴利。于是蚕农就不得不借高利贷购买桑叶,结果债台高筑,最后蚕丝卖尽仍不抵债,只好卖房卖地还债,倾家荡产,变为农村中的无产者。但也有些农民却因桑叶涨价而发了大财。如康熙年间,浙江桐乡县官庄地方有个曹升,植了大片桑树,并养了30筐蚕,当年叶价暴涨,曹升见桑叶利大,就将蚕倒入河中,专卖桑叶而发了财成了富户。另外,自然灾害也会把农民推向贫困的深渊。乾隆末年河南省由于自然灾害“连岁不登,凡有恒产之家,往往变卖煳口。近更有于青黄不接之时,将转瞬成熟麦地贱价准卖。山西等处富户,闻风赴豫,举放利债,借此准折地亩。贫民已经失业,虽遇丰稔之年,亦无凭借”5。自然灾害加上高利贷,使农民失去了仅有的一点生产资料——土地,成为“无凭借”贫民。而另一方面那些“富户”也因为举放高利贷得到大量的土地。结果富者越来越富,贫者越来越贫。

  失去土地的农民为谋求生存,或成为农村的雇佣劳动者;或入深山边荒地区开荒自种(这就是位于川楚陕边界的巴山老林等地流民群形成的重要原因,每年逗留在四川中部的游民就不下十余万人);或涌向城市和矿山,到一些较大的手工业部门去做工。清初,景德镇有几十万从事制瓷的手工业者,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因贫困无所依而不得不离开农村“借瓷资生”6的农民。云南铜矿、广东铁矿、京西煤矿的开采工,也大部分都是农村的破产农民。

  清代前期,特别是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在农业经济中使用雇佣劳动的现象随着农民的分化而日益增多。失去土地靠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越来越多。雇工有长工、短工、忙工等区分。“农民无田者,为人佣作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农月暂佣者曰忙工”。使用雇佣劳动者特别多的是经济作物面积较大的地区。湖南、福建是着名的产茶区,在湖南巴陵县的农业生产中“十分其力,而佣工居其五”7。福建建阳县“春二月突添江右人数十万,通衢市集、饭店、渡口有毂击肩摩之势,而米价亦昂”8。四川的甘蔗种植区,“平时聚夫力作,家辄数十百人”9,大部分都是长工。特别是砍蔗季节,为了及时收获,往往需要雇佣大批短工。如乾隆二年(1737年)广东电白县冯泮上雇短工帮助砍蔗,言定每日工钱十五文。据统计,仅乾隆元年至六十年尚存的58000件刑科题本有关土地债务方面的涉及农业雇工的记载就有6000余件,分布地区达20余省。可见乾隆年间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相当普遍地存在使用雇佣劳动的现象。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雇工的地位已不同于以往的佃户,人身依附关系趋于松弛。清初广大的“奴仆”和佃户的斗争,迫使清廷对赋税制度加以改革,放松了对丁口的控制。商业性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下那种严格的人身

  依附关系。特别是城市手工业和农村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为破产农民谋求生存外出佣工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场所。在商业性农业比较发达的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这种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体现得更加明显。乾隆十七年(1752年)浙江汤溪县谢起常,雇林乔嵩种靛三年,言定每年辛力银八两三钱,并无工契。这是无文契的长工,雇主谢起常对林乔嵩并无约束力和人身支配权。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江宁宝山县的雇工蔡招,受雇于黄位中家,每月言定工钱三百文,既未立契约也无主仆名分。因无主仆名分所以雇工蔡招与雇主黄信中基本上处于“平等”的地位。这种人身关系的松弛,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修订的《大清律例》中得到了认可,“若农民佃户雇请耕种之人,并店铺小郎之类,平日共坐同食,彼此平等相称,不为使唤服役,素无主仆名分者,亦无论其有无文契、年限,俱依凡人科断”10。作为“凡人”就有权支配自己的人身,而不受雇主的随意役使。这些有人身自由的雇工,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于是劳动也就具有了商品的属性。河南林县有十一处农村集市,那些一无所有的农村无产者,都在早晨赴集“受雇短工,名曰人市”。一到农忙季节,雇主觅工,雇工寻活,通过“人市”——劳动力市场,“主人得工,雇者受值,习焉称便”11。山东一些地区的贫苦农民,因为无地或地少,“每当日出之时,皆荷锄立于集场,有田者见之,即雇觅而去”12。这些受雇者,基本上都是短工,来去自由。乾隆元年,直隶大兴县,雇工辛大哈给旗人地主的庄头李定国作短工,“后辛大哈上街卖工夫,李定国也出街上叫工去了”13,雇主与雇工之间的商品关系是十分明显的。

  总之,清代前期,从总体上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着多数农村,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佃耕制度尚有着较牢固的基础,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和土地三者结合的封建经济结构还有着强大的势力。但是,由于整个社会经济特别是城市手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冲击了农村封建自然经济,使得许多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城郊、近郊,以及商业性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农村转入了商品生产的轨道。农村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产生了剥削雇佣劳动的“富农”和主要依靠出卖劳动力过活的农村无产者和半无产者。而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又为这些雇佣劳动者提供了出卖劳动力的场所,导致了农业雇佣劳动的发展。发生在清代前期农业经济中的这些新趋势和新变化,具有相当的不平衡性。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除了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和其他个别地区外,大多数的农民和市场的仍然是偶然、稀少的,广大的腹地和边疆地区的经济仍然处于很不发达的状态。就这种农业经济中新趋势和新变化的程度而言,只是一些商业性农业中特别发达的部门,部分生产中具有新的资本主义萌芽的性质,而且是十分微弱的。但它毕竟代表了一种历史前进的方向,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因素的萌芽。就其时间而言,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代经济发展时期,康熙、雍正两朝的发展又为乾隆时期的发展高峰准备了基础。因此,康熙中、后期这种农业中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已见端倪,而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则更有所发展。

  清代前期,自明代开始依稀出现的手工业生产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又有了缓慢的发展。如何正确估计其发展水平,是我们要探索的第二个问题。

  首先,清代前期手工业中的雇佣劳动有了进一步发展,雇佣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受雇于江宁、苏州、杭州、广州等地丝织业作坊的织工,不下10万多人。还有大批待雇织工,如苏州每天早晨都有大批织工在一定地方待雇。花缎工聚于花桥,素缎工聚于白蚬桥,纱缎工聚于广化寺桥,锦缎工聚于金狮子桥。他们都是急待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景德镇制瓷业中“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四川制盐业中雇佣工人亦“数十万计”。这样庞大的雇佣工人队伍是前所未有的。此外,在一些大的手工业作坊中,雇工劳动力的商品属性更加明显,并且出现了按劳动生产率形成工价等级的情况。在江南纺织业中,“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至于工价,按件而计,视货物之高下,人工之巧拙为增减”14。景德镇制瓷手工业中的雇工受雇于窑主,一般也是计工受值。一般乳研工每月工价三钱。“亦有两手乳两钵,夜至二鼓者,工匠倍之。”15在四川制盐业中,担水工“其力最强,担可三百斤,往复运送,日值可得千钱”,盐船工和担盐工“其价稍杀”,而有技术的盐匠、山匠、灶头工“其价益昂”16。在苏州的造纸业中,工匠的工银也是“按日按工给发”,并“以九九平九五色为定”,“钱照时价高下”。一般工匠“每日刷玉版笺七刀为一工,每工银二分四厘,多刷七刀,另加伙食工银五分”。上述情况说明,工匠可以比较自由地出卖劳动力,计工索价。雇主和雇工之间,一方以“资本取利”,另一方“自食其力”;一方可以“辄屏弃之”,另一方可以“辞工不做”。这就是雇主和雇工之间的商品关系,也是赤裸裸的剥与被剥削的关系。

  其次,清代的手工业发展,在经营形式上也有新的变化。这种变化在纺织业中体现得特别明显。一些手工作坊不但自己生产,而且还控制和支配着大批家庭手工业者以及一些小的手工业作坊。苏州一带“民间各机户,将经丝交给机匠工织”,机匠不仅从机户处承领原料,有的甚至还直接由机户处承领主要生产工具——织机。“各乡匠揽织机只,概向机房殿书立承揽,交户(机户)收执”,然后在自己家中进行生产,劳动报酬采取“计工受值”17。这样的机匠,尽管是独立的家庭手工业者,但实际上就是在自己家中为机户生产的雇佣工人。此外,在江浙一带的“账房”(开机之家,总会计处之谓)主大都是资本雄厚的大作坊主,“机户领织谓之代料,织成送缎,主人校其良窳,谓之雠货。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18。在这里“账房”将原材料分配给机户,这些机户是资本较少的小作坊主,或是“无甚资本”的手工业者。他们将织成的产品送到“账房”,“账房”则

  按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给予报酬。上述两种情况中那些基本上失去生产资料的手工业者——机匠,和资金较少的机户已经被切断与原料市场以及销售市场的。他们既无原料,又不占有产品,只是领取一定的劳动报酬。因此,“织工在那里工作的小工房或家庭只不过是手工业工场的场外部分”19。这种生产虽然形式上是分散的,但实际上指挥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都是一个统一的业主,而生产者是众多的手工业者,因此,实质上仍是一种集体生产。这种生产的经营形式已经具有分散的工场手工业的属性。另外,还有的“账房”自己并不开设作坊,他们专门从事于购买原料和销售产品的活动。他们采取把购来的原料,散发给那些贫困的手工业者,然后收取成品,计件给予工价的经营方式,力图使小手工业者从属于他们。列宁说过,“在商业资本的最高形式下,包买主把材料直接分配给‘手工业者’,使其为一定的报酬而生产。手工业者成了在自己家中为资本家工作的雇佣工人,包买主的商业资本在这里就变成了工业资本。于是资本主义的家庭劳动形成了”20。这些“账房”实际上是包买主,为他们生产的家庭手工业者,除了还占有自己的生产工具以外,实际上已经变成在自己家中为包买主生产的雇佣工人。此外,当贫困的手工业者缺乏资金时,包买主就以借贷形式贷以现金或原料,然后以低价购买他们的生产品。乾隆时,广东的糖业包买主“春以蔗本分与种蔗之农,冬而收其糖利,开糖坊者多以是致富”21。江西“赣州各邑皆业苎,闽贾于二月时放苎钱,夏秋收苎,归而造市”22。甚至在棉纺织业中,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不用货币而以棉花来收购布匹的包买主。在湖州南浔“市之贾俟新棉出,以钱贸于东之人,委积肆中,高下若霜雪。即有抱布者踵门,较其中幅以时估之,棉与布交易而退,随有西之人,赍钱来计布值,合则书剂与之去,而钱布易焉”23。乾隆年间无锡盛产棉布,当地包买主即从淮(安)、扬(州)、高(邮)、宝(应)一带购进棉花,以棉易布,从中获得巨额利润。列宁说:“如果制品的包买主开始以‘手工业者’所需要的那些原材料来偿付,这就意味着在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上跨了很大一步。”24

  再次,清代前期手工业中的社会分工有所发展,而每一个行业的内部分工也更加细密。纺织业中,已有20多种专门的行业,其中染作业有蓝坊、红坊、杂色坊、漂坊之分。在制瓷业中,仅坯作中又有官古器、上古器、中古器、(釉)古器、小古器、常古器、粗器、冒器、子法器、脱胎器、大琢器、洋器、雕镶、定单器、仿古器、填白器、碎器、紫金器作之分。在某些操作中分工也很精细。譬如烧窑工中,又分紧火工、溜火工、沟火工。而在每道工序中又有分工,如画坯工中,学画者只学画不学染,学染者也不学画,“画者、染者各分类聚处一堂,以成其画一之功”25。四川制盐业中,在盐场内部出现了司井、司牛、司车、司篾、司梆、司砖、司涧、司锅、司火、司饭、司草,又有医工、井工、铁匠、木匠等不同分工。由于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的发展,需要生产工具的多样化和工匠技能的专

  门化,于是又促进了为某种手工业服务的其他匠作业的发展,如江西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使为制瓷业直接服务的其他匠作和铺户——柴户、槎户、匣户、砖户、白土户、青料户、篾户、木匠户、铁匠户、修模户、盘车户、乳钵荡口户、打蓝户、炼灰户、旋刀会等20多种行业得到发展。而社会分工的发展,又必然刺激商品经济和商业资本的发展。

  总之,与明代相比,清代前期官营手工业的范围和规模有所缩小,官营手工业的地位有所削弱,而民营手工业却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尽管清代前期的手工业仍然是小商品生产占主要地位,生产规模仍相当狭小,生产技术和设备还比较落后和简陋。但是从总体上看,手工业生产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比较缓慢的,这在康熙中以后,特别从乾隆中叶开始体现得更加明显。

  清代前期,无论是农业经济中依稀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还是手工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都是比较迟缓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我们需要探索的第三个问题。

  首先,它是中国封建生产关系的劣根性所造成的。中国封建生产关系的广阔基础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紧密结合。这种结合既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又排斥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可以买卖及高地租率,又使得社会上积累起来的货币财富,往往不用来扩大手工业生产,而是用来购买土地,利用高地租率进行封建剥削,其结果是商业资本和土地结合起来,这就不可能促使封建经济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清代乾隆年间,“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农夫为之赁耕,每岁所入盈千、万石”,农夫尽管终岁勤苦耘耕,“而富商巨贾收其半。”26富商巨贾将积累起来的货币财富投资于土地。甚至一些城镇手工业作坊主,在积累了一定财富以后,也转而投资于土地。其结果形成土地的大量集中,造成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社会矛盾的恶性循环。特别是清代的极端专制主义统治的上层建筑及其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又起到了巩固封建经济和摧残资本主义萌芽的恶劣作用。雍正皇帝就认为,“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欲于器用服玩之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27。把工商业放在“末”业的位置,因此对工商业总是采取种种限制措施,束缚发展。

  其次,明清之际长期的动乱和战争对社会生产力起了极大的破坏作用。清兵入关以后,前后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民族征服战争,而受战争灾难最重的却又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的江苏、浙江、福建以及广东等地区。这些地区自16世纪以来,在若干个城市的某些手工业部门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的萌芽,清朝统治者进行的民族征服战争使这一地区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扬州、江阴、嘉定、昆山、苏州、松江、太仓州、金华等城市,都是明代经济发达、生产先进的地区。清军在扬州进行了大屠杀,几十万民众死于八旗兵的屠刀之下,城市几成一片废墟。继扬州大屠杀之后,清统治者又对江阴、嘉定、昆山、苏州等地实行“屠城”,全城“杀戮一空”,“老稚无孑遗”,并进行大肆掠夺。嘉定城破后,满洲贵族用数百条船只运送掠夺的“金帛子女”,致使当地“室家零落、里井萧然”28。屠杀使劳动力大量减少,掠夺使生产停顿,造成清初江南苏松地区城市“商贾不通、城市罢织、民生无业”29的严重局面。直到顺治(1653年)时,江浙地区素称发达的纺织业,仍残破不堪,“江南浙江受山海之变乱,男妇罹于杀掠,庐舍遭乎焚毁,而桑柘之木,代以为新,是以养蚕之人与食俱竭,而丝与杼皆废矣”30。这种对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摧残了明代中叶以来这一地区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致使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呈现迟缓状态。经顺治年间的民族征服战争之后,康熙时期又进行了长期的统一战争,平三藩、统一台湾以及抵抗沙俄入侵的战争,雍正、乾隆时期的这些战争尽管大都具有利于国家巩固和统一的作用,但长期的战争,大量的军费开支,无休止的征调农力,必然对清代前期的社会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没有这一时期频繁的战争,清代前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复苏和发展不至于晚至乾隆中叶以后。

  总之,清代前期农业经济中已经出现许多新的趋势和新变化。手工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经过长期的停滞以后,也开始缓慢地向前发展着,而且就其规模、行业和地区来说都扩大了,商品经济更加活跃,有些方面甚至超过了明代社会。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和阻挠,清代前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只不过是孕育在封建经济中的胚芽,始终没有发展成为一个能够突破封建生产关系的独立力量。

  注解:

  高晋:《奏请海疆禾棉兼种疏》,《皇朝奏议》卷六一。

  2《畿辅通志》(光绪)卷二三一。

  3《乌青镇志》(乾隆)卷二。

  陆耀:《烟谱》卷四六,页1。

  5《东华录》乾隆五十一年五月。

  6《江西通志》(光绪)卷九三。

  7《巴陵县志·田赋论》,《皇朝经世文编》卷二九。

  陈盛韶:《同俗录》卷一,《建阳县》。

  《内江县志要·物产》(道光)。

  10《大清律例》卷二八,《刑律》,《斗殴》附《大清律纂修“条例”》。

  11《林县志·风土》(乾隆)卷五。

  12

  李渔《资治新书》卷二,周栎园:《劝施农器牌》。

  13

  刑部题本档案,乾隆二年九月二十三日,刑部尚书徐本题。

  1417《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辑》页6,页13。

  15《浮梁县志·物产志》(乾隆)卷五。

  16

  李榕:《自流井记》,《十三峰书房文稿》卷一。

  18

  陈作霖:《风麓小志·记机业》卷三。

  192024《列宁全集》卷三,页345、页328~329。

  21《南越笔记》卷一六。

  22

  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卷一四。

  23《南浔镇志·物产》(咸丰)卷二四。

  25《浮梁县志》(道光)卷八。

  26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辑1,页105。

  27《清仁宗实录》卷五七,页2。

  28《明季稗史初编》卷一九,江南闻见录;卷一三,嘉定屠城纪略。

  2930《皇清奏议》卷二,卷六。

篇七: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表现

  第四节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共两课时)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明清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背景、主要表现、特点及缓慢发展的原因。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原因、内容及其主要影响。

  (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评价和分析历史事件影响及特征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及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3)情感教育目标:通过“一条鞭法”的实行和失败及“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我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主要规律,从而把握历史规律。通过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基本原理并认识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2)难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主要原因、主要特点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主要影响。

  教学方法:

  (1)讲述法;

  (2)比较法;

  (3)图表法;

  (4)讨论法。

  导入新课:

  学生思考:我国封建经济是何时确立的?经过哪几个重要的阶段?

  学生回答:战国确立;经过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发展,隋唐时期出现繁荣;宋元时期,中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教学过程:

  写板书

  第四节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第一课时)

  一、政策调整

  1.(明朝)“一条鞭法”

  学生思考,1581年,明政府为什么要实行“一条鞭法”?

  学生回答如下:

  (1)目的: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2)主要内容: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学生阅读教材,根据教材归纳其影响:

  (3)影响:①“役归于地”、“量地计丁”,将部分力役摊入田赋,把户丁银的一部分摊入田赋征收,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②纳银代役的规定,使农民摆脱了一部分封建国家的徭役束缚,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③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要,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总之,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生思考:“一条鞭法”这样有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为什么没有能够贯彻实施?

  学生根据以往所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4)无法实施的原因:根本原因是明朝统治的腐朽,张居正代表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不可能、也没有改变明王朝没落的命运,变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客观原因是大地主千方百计地阻挠而没有收到多大的成效,不久停止实行。

  2.“更名田”和“摊丁入亩”

  (1)教师简要介绍“更名田”的内涵。

  (2)康熙帝实行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措施。

  (3)雍正帝实行的“摊丁入亩”政策。其主要作用是从汉朝实行的人头税由此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驰,陷蔽人口的现象逐渐减少。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思考,自从奴隶社会以来,共出现了哪些赋税方面的政策和改革?

  学生回答:(1)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春秋末年,奴隶社会),是中国赋税制度的萌芽。(2)(封建社会)西汉编户制度;(3)北魏租调制度;(4)隋朝和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度;(5)唐朝后期的两税法;(6)明朝1581年推行的两税法;(7)清朝初年推行的地丁银制度。

  学生思考,这些制度或改革有哪些规律可循?

  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逐步得出以下结论:

  规律:1、规律一——征税标准由以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可以以两税法为标志。2、规律二——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可以以一条鞭法为标志;3、规律三——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以两税法为标志。4、规律四——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度为标志;5、规律五——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可以以一条鞭法为标志。6、规律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7、规律七——对农民的人身的控制越来越松弛。

  学生思考:这说明了哪些问题?

  学生分析回答: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二、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

  1.原因:

  学生思考: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学生得出:(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提高。

  (2)具体原因: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商品化、区域化等程度提高。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工具革新、技术提高、分工更细和规模的扩大等。

  (3)直接原因:商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其特点是——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品种增多;出现较多的大商业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

  2.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缓慢发展

  (1)时间:明朝中后期;(2)地点:苏州和杭州;(3)行业:丝织业;(4)标志:出现“机房”(手工工场)、“机户”和“机工”等。

  (5)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特点:个别地区、个别行业中出现,规模小,只是萌芽。

  (6)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地区、规模扩大,分工更密,行业增多,但发展缓慢,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第二课时内容:)

  二、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先复习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原因:

  学生回答: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具体原因——农业生产的发展,如:农作物的品种增多,产量提高,区域性生产出现;手工业的发展,如:生产技术的提高、手工业专业化生产的出现等。

  直接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业、手工业产品投入市场。

  学生思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回答:手工工场的出现(机房的出现)。

  学生思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重要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雇佣关系。

  讲授新课:

  3.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其缓慢发展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

  (1)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2)具体原因:农民贫困,购买力低,影响国内市场扩大;地主和商人把钱用来购田置地,影响到资金;“重农抑商”政策及设立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影响到规模;“闭关锁国”政策,失去了海外商场。

  三、“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

  学生联系《中国近代现代历史》上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根源:(1)社会根源——占统治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政治根源——防止西方殖民者入侵,割断沿海人民与抗清力量的政治联系。(3)思想根源——“夷夏大防”和“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2)主要原因:(1)内因——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腐朽的清朝政治统治的需要;自然经济的反映,由于封建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农业和手工业产品自给自足,对外来商品需求不大。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2)外因——自明朝中期以来,倭寇侵扰日益猖獗,西方列强(荷兰、俄国和葡萄牙)也对我国东南沿海进行侵略。统治者担心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频繁接触,会影响其统治。(3)根本原因——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4)直接原因——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2.内涵——闭关政策是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那时,同外国贸易往来,是在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完全禁止民间对外往来;政府有限制地与外国进行贸易(只允许广州一地与外国通商)。

  3.影响:(1)客观方面:闭关政府的实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列强的侵略活动,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自卫作用。(2)消极性:①它限制了手工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成长;②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不利于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交往,不利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取长补短,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在世界

  潮流后面;③使封建的自然经济得以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但总体来说是弊大于利,导致了中国近代中国的落后,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发展,明清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总体特征:(1)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2)适应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3)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4)商业空前繁荣,但商品流通还不足以动摇封建社会的根基;(5)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使中国在世界步入近代的潮流中,日益落伍。

  板书设计:

  一、政策调整:

  1.(明朝)“一条鞭法”:

  (1)目的;

  (2)内容;

  (3)影响。

  2.(清朝)“更名田”和摊丁入亩

  (1)“更名田”;

  (2)“摊丁入亩”

  二、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

  1.原因:

  (1)根本原因;(2)具体原因;(3)直接原因。

  2.出现和缓慢发展

  (1)时间;(2)地点;(3)行业;(4)标志和特征;(5)明朝特点;(6)清朝特点;

  3.缓慢发展原因:(1)根本原因;(2)具体原因。

  三、“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

  (1)根本原因;(2)直接原因;(3)思想根源。

  2.内涵;

  3.影响。

  布置作业:

  (1)课堂练习:教材上的练习题。

  (2)课后作业:《高考任我行》

  课后小结:

篇八: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表现

  第5课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来宾高级中学

  廖丽萍

  一、课标要求

  了解“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及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概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认识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概念,理解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图片材料展示说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概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阐释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概念,列举这些政策的具体表现,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政策的影响,用发展的观点认识这些政策的局限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是当时经济政治的客观事实的主观表现,并且对经济政治的发展产生影响。经济政策的制定源于现实,但更要高瞻远瞩,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保持国家的先进性。

  四、重点、难点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和影响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一位学者风趣地说:“资本主义萌芽之于现代中国史学,即如生与死、爱与恨之于文学,殆已成为永恒的主题”。就本人理解,获取是想解开中国近代衰落之谜。

  即假设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并发展,必将能与西方资本主义抗衡,反之则被西方资本主义压制。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说:“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那么,中国在什么时候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而又为何直到鸦片战争爆发都未能茁壮成长呢?

  一、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

  展示材料一:

  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施复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

  施复夫妇由小手工者发展成为机户。

  思考:材料反映明朝时期经济领域发生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回答:明朝苏州纺织业出现“机工出资,机户出力”的雇佣关系,手工生产产品以投入市场为目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是一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板书: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展示材料二:

  思考:阅读材料和课本第20-21页,谈谈你对清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认识。

  学生回答: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得到较为显著的增长。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出现的行业更多;发展十分缓慢,稀疏而又脆弱。

  板书:2、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状况

  规模扩大、行业增多、地区增多、速度缓慢、比重轻

  二、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

  展示材料三:“……朕(雍正)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苦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

  摘自《大清会典事例》

  思考:材料三的经济主张是什么?这一主张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张农为本,商为末,即重农抑商;直接目的是确保服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阅读课本归纳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

  板书: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工商业的商税;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组织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思考回答:明清时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有哪些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学生回答:一方面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自然经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思考回答:根据漫画和课本知识,概括清闭关锁国政策的内容和分析原因和影响。

  学生回答:内容: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原因:防止反清复明势力内外勾结;统治者盲目自大;自然经济是基础。影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导致中国与世隔绝,渐渐落后于世界。

  课堂小结

篇九: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表现

  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农业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决定性生产部门,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到了明朝中后期,在棉纺织业部门,一些手里有资金的商人开始建设场房、雇用一些人为之生产,资本主义萌芽应运而生。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却被各种因素牵累、束缚着。本文就其阻碍因素简要分析:

  一、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商鞅变法时提出重农抑商政策,自此以后历代政府都大力沿用。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促进了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两代统治者继续沿袭重农抑商的治国理财思想,也就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2000多年前,人们就知道,“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门市”。但是清代学者陶煦也曾说:“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则莫不志在良田。”可见,古人们虽然知道发展商业会使人们发财致富,但是传统观念认为,田地是最可靠的产业,都广置田地,开办当铺,建筑豪宅等,通过放高利贷的方式坐享其成。这样一方面,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造成资本主义萌芽所必需的自由劳动力的减少,另一方面,富商

  把钱投资在土地房产上,导致了工商业缺乏必要的资本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还表现在传统的专卖制度上,如盐、铁、酒的专卖,官营贩运,政府独占专利,限制了民营商业的范围,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明清时期,征税不仅税率高,而且关卡林立、名目繁多,这样也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有材料记载:中国古代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这也反映出官营专卖政策在资金方面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政府完全控制了全体人民所必需的基本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拘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用他们的特权地位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人牟利。”可见,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国家所从事的垄断专卖政策既不利于私营工商业的自由发展,又助长了官员的腐败行为。

  由此可见,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后期,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束缚了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再加上抑商政策大多是用行政命令手段干预经济,人为的割裂农工商三者之间的联系,也破坏了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

  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明朝开始,为了防止内地反动势力与海外倭寇相勾结,危机

  明朝统治,开始推行海禁政策,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清朝时期,统治者更是以天朝大国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为了稳固统治,颁布了“海禁令”、“迁海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也采取严格限制,即使在相对开放的时期,外商也只允许在粤海关一处贸易,可见当时的对外贸易是被官方垄断的,民间贸易还是被禁止的。清朝后期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可见这一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持续时间之久。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国门被迫打开,闭关政策无法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时期所起的防卫作用是有限的,其不利影响更为严重。它切断了中国和海外的联系,使中国固步自封,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日益落后于西方世界,尤其在经济方面,它不利于海外市场的开拓、影响了资本的积累,更不利于引进新的思想和技术的交流,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新的生产力在明清时期得不到应有的正常发展,阻碍了中国追赶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使中国逐渐走向落后。

  除此以外,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阻碍造成资本主义萌芽所需要的资金不足、劳动力缺乏、市场狭小;传统的儒家安土重迁,如东汉?班固《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人们固守本土的思想,也不利于商业发展所需要的自由劳动力;再加上政府的盘剥、赋税的沉重,也使农民生活贫困,购买能力低,造成国内市场狭小,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明清时期八股取士使人民愚昧无知,国家培养不出务实的科技人才,不能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国家也逐渐腐朽落后;封建制度的确立、发展,也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缺乏必要的民主政治环境。

  总之,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追究其根源还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最终使我国的经济落后于西方。

篇十: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表现

  论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作者:龙玉梅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在17世纪,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欧洲国家兴起了一股资本主义潮流,引发了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从而改变了人类的历史。但是,正处于明末清初的中国封建社会,虽然也局部、零星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却不能够像西欧国家健康地发展,而是出现缓慢发展的局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诚然,抑制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论文就其中一个方面向读者论述,即中国封建社会稳定的经济结构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17世纪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欧洲国家兴起了一股资本主义潮流,引发了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从而改变了人类的历史。但是,正处于明末清初的中国封建社会,虽然也局部、零星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却不能够像西欧国家健康地发展,而是出现缓慢发展的局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诚然,抑制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中国封建社会稳定的经济结构、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强控制和郡县城市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等等。在此,本论文只就一个方面来探究,即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稳定。

  一、中国封建经济形态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领主制经济阶段,约从西周至春秋末期;第二个阶段是地主制经济阶段,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在中国的封建经济形态下,农业是社会主要生产部门,这种土地制度当然就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要素。中国封建社会第二个阶段的土地制度是比较复杂的,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国有制并存。土地私有制占统治地位,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小块土地所有制并存,地主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在第二阶段前期,贵族地主所有制、庶族地主所有制等占有相对优势并具有一定规模;后期地主所有制、国家所有制、自耕农所有制虽仍然并立,但国有土地相对减少,自耕农大批转化为佃农,地主所有制占有绝对优势。(二)由于土地制度的多样性,地权的分散和流动具备了条件,在相当范围内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另一方面,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缺乏严格的等级结构,以土地作为社会财富和阶级身份的依据。这样,使得地租、利润、利息结合在一起,形成地主、商人、高利贷者三位一体的经济纽带,加剧土地兼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破产和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三)国家和地主一般不直接经营农业,而是将土地租给小佃农分散经营。中国佃农较领主制下的农奴具有相对的自由,但佃农与土地的结合不稳定,经济上缺乏保障,处于竞争之中,这一方面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地主剥削的残酷性,土地剩余生产物的地租化与赋税化强化了地主阶级及其国家的统治,使得小农经济地位日益恶化,分散经营的小农业基本上是一种简单再生产的结构。

  二、中国的小农经济自古以来就是多种经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小农经济的商品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交换使用价值为目的,可以看作是自然经济的产物,是自给性生产的必要补充。这时期的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特殊的结合的经济。尽管明清时期小农生产是竭力巩固小农经济,但是小农经济从本质上说是不断分化的,而小农经济商品化又是促进小农分化的重要因素,那么中国的小农经济为什么长时期直到鸦片战争以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时期仍不解体,直到土地改革前夕中国的农村仍然是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呢这就需要研究小农经济的演变趋向。可惜的是直到目前国内研究上还是薄弱的状态。小农经济是不稳定的、脆弱的,这是没有争议的。但是小农经济运营的总趋向是逐渐下滑的倾势,是一个极待探讨的课题。从明清两代来看,土地的兼并造成占有的土地越来越多,元明和明清交替战乱曾造成了大量的自耕农,但其总趋势是佃农

  化。“上农

  ——中农——下农”的趋向是小农经济的趋向。[2]其表现为一家一户的小农耕地越来越缩小,从自家农耕上挤出来的劳动力从事副业生产和出去作雇农,破产的小农流民化等等,这是小农经济贫穷化形成的下滑,这种下滑又突不破小农经济结构,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中国,只是加速了小农经济的下滑倾势,而不改变其方向。既使遭到天灾和战祸,逃之他乡,卖妻鬻子,惨死沟壑,仍然是悲惨地挣扎在地主制度下小农经济的框框里,而别无出路。地主制经济制约的小农经济的分配结构使地租剥削率越来越高,封建专制政权的横征暴敛越来越重,商业资本的利润率也越来越高,高利贷资本的利息越来越重。小农经济的生产力不能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只能越来越低。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中的成长最根本的是取决于农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小农经济的下滑倾势的农业生产的历史趋向下,手工业中生长出来的那些疏散而微弱的资本主义萌芽在缺乏农业生产“底肥”的条件下是不能茁壮成长的。

  三、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土地私有制,不仅包括地主土地私有,也包括自耕农土地私有,但前者在封建经济结构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比之西欧有其不同的特点。在西欧封建社会,土地属于王有,国王把土地逐级分封下去,受封人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拥有权,只能使用不能私有,土地不能买卖或转让。在中国封建社会,土地为皇帝、贵族、一般中小地主和自耕农所私有,土地可以任意转让或出卖。地主阶级一方面通过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四条极大绳索来束缚农民,阻止社会变革,以稳定封建秩序。另一方面,封建地租和高利贷对商人和富有的手工业经营者还有很大吸引力。有些工商业资本还往往投资于土地,阻碍社会财富向产业资本转化,因而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3]土地买卖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己产生,自此以后一直是封建社会下常见的经济现象。既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那么不但贵族、官僚可以大量占田,同时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也可以把他们获得的利润、利息用来购买土地。土地自由买卖的发展,赋予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极大的活力,再生能力极强,并不断强化着地主经济,使封建社会得以延续。而且,土地成为商品,为商业资本向土地流动创造了条件,工商业者们往往“以末致财,以本守之”将资金大量用来购房买地,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三位一体的趋势增强并不断得到强化。[4]中国封建社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本生产结构,其自给性生产远大于商品性生产,这就使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包围着、抵制着商品经济的扩大,严重阻碍着民营手工业的发展。这种制度造成了土地所有权的迅速转移,一方面使土地所有制不稳定,一方面使土地占有相对分散,造成自耕农与半自耕农占了人口的大多数,致使农村人口不易游离出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自耕农与半自耕农终日在温饱线上下浮动,他们积累不了多少财富,购买力低下,无法形成大的农村市场。再有地主阶级及其封建国家对农民残酷的地租,赋税剥削和压迫造成了农民的极端贫苦与落后,使他们丧失积累财富、扩大生产的可能,地主和商人剥削来的钱财往往用来购买土地,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地租剥削从收入来说并不比经营工商业和放高利贷更为有利,司马迁说过“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5]可是地主的社会地位比较高,相反地,在历代封建王朝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的情况下,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却比较地下。此外,地租收入虽然没有商业利润和高利贷利息高,但是稳当,没有风险,不怕水淹火烧,即使遇到战争之灾,安定以后仍然可以收回田舍。当时参与流通的商品主要是农产品,手工业品比重很小,且很大一部分都是为了满足封建贵族、地主的奢侈消费,城市中商业的繁荣,也主要表现在奢侈行业与服务性行业的发展上。再加上明清的封建地主和工商业者积累起来的货币财富都竞相用于购置土地,而不投资于工商业,自然而然就影响了商品生产的发展与商业自身的生产,阻碍了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从而就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快速成长了。

篇十一: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表现

 试论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缓慢的原因

  所谓处于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指“处在萌芽发展状态的以雇佣为主要特征的处于初始状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它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是资本主义。明中期以后,随着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空前活跃繁荣,在中国封建社会肌体上开始孕育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到了清朝前期又有了较为缓慢的发展,表现为采用雇佣工的地区不断扩大,从事的手工行业领域逐渐增多,手工工场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规模也有所扩大,雇佣工的数量也在迅速的增多。但是这种新型的生产关系直到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仍然是很微弱的,始终在萌芽的发展状态徘徊,整个生产始终处于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的发展阶段,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的发展阶段,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是非常微小的,在全国范围内,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牙仅仅是孕育在封建社会母体中的一个萌芽而已。分析其原因,是诸多方面的,笔者现就其做简单的分析。

  首先,从生产力方面来讲,明清社会时期我国的工农业生产技术已日益落伍于世界的先进水平了。当时,中国的农业生产仍停留在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上,还没有突破织耕结合的、小农经营的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农业生产力仍十分落后。而乾隆时,西欧已开始使用蒸汽动力,而中国仍在使用水力动力;当西方出现16锭纺车时,我们还是单锭,而且纺织业一直停留在农家副业上,成为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绊脚石。

  其次,从生产关系角度来讲,封建生产关系严重处于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一般而言,资本主义模式经济的发展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资本、自由廉价劳动者、市场、原料、技术等。明清社会时期,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在这种传统的生产关系下,处于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欠缺以下几个必需的发展要素。

  在封建社会发展阶段,封建国家实行土地的私有制,土地是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最主要的财富,因此清代时就出现了“凡置产业,自当以土地为

  主,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这样的现象。而这样的投资趋向,加固了封建经济,对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起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就使处于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缺乏必要的资金,妨碍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行。

  在明清时代,国家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同时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依然存在,大量的农民被限制在土地上,这就影响了剩余农业劳动力的流动,从而使处于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缺乏大量的自由廉价的劳动者。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极其贫困,没有能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产品,这就使得处于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缺乏必要的消费市场。

  再次,从经济基础方面来讲,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仍占据统治地位,商品市场经济虽有了一些发展,但仍然是相当薄弱的,使得中国的国内消费市场十分狭窄。同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得家庭手工业和小农业紧密结合,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生产发展要素难以得到释放,进而使明清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极其缓慢。

  最后,封建上层建筑也严重阻碍了处于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上层建筑的扶植是至关重要的。如在西欧封建中世纪末期,由于种种原因,国家政权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国民进行殖民活动,从而在客观上推动了处于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迅速发展。而在东亚的中国的明清时期,腐朽的封建国家政权恰恰是处于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的最大障碍。

  政治上,明清时代封建国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国家推行“重本抑末”政策,设立许多关卡,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并对手工业的发展、规模实行严格限制,这种强大的统治权力有利于巩固和维护传统的封建社会结构和社会经济制度,但也严格抑制和限制和民间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使封建小农经济难以解体,对处于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不利。

  思想观念上,古代传统的中国人受封建国家重本抑末政策和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和影响,一向以“耕读人家”为追求目标,歧视商人和商业,导致小农

  经济的固守和封建传统社会的长期延续,致使中国商业的进一步发展缺乏思想动力。

  文化政策上,明清时代封建国家实行严格专制的文化政策,八股取士将士人禁锢在八股文和四书五经中,文字狱使士人只能埋首故纸堆,而不敢过问政治,文化政策的专制窒息了学术空气,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很是不利于其发展的,这些都对中国科技的发展起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工商业的发展,也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缺乏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总之,是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处于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在封建社会的发展道路上长期徘徊,而最终未能形成成熟完善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

篇十二: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表现

 ***高三复习教案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根本构造与特点

  第5课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开展

  扶沟高中

  整理人:谢献华

  审核人:戴全林2021-09-5

  ★考纲课标

  考纲: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课标: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开展缓慢的原因。

  ★知识构造

  一、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开展

  1.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的继续开展

  3.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及缓慢原因

  二、“重农抑商〞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及作用

  2.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及后果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海禁〞

  2.“闭关锁国〞

  ★知识梳理

  一、“重农抑商〞政策

  1.概念:重视开展农业,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以农为“本〞,商业为“末〞。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根本的经济政策。

  2.开端: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政策,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⑴原因: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根底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是最具决定性的消费部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②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③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之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④春秋战国时期,民营手工业和商业开场兴起,人从事商业活动的增多,开场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消费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商周时期,国家曾一度支持商业的开展〕。⑤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⑤根本原因:消费力程度低。商品经济不兴旺,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⑵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到达稳固封建统治的根本目的。

  3.“重农抑商〞的表现

  ⑴重农:奖励农耕,劝课农桑,抑制土地兼并,兴修水利,恤贫救灾,减轻税收,制止弃农经商,以农为本、以商为末等。

  ***⑵“抑商〞:①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堵其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②限制民营商业范围,重要行业实行官营专卖制度,不许商人染指,压制民营工商业的开展;③利用重税惩罚商人,不断加征商税,而且关卡林立;④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展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如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制止商人穿丝绸、乘车骑马;直到唐代,西汉确立的商人另入市籍——商人的特殊户籍,一入市籍那么不许为官仍然继续实行〕;⑤明清时期制止对外贸易。

  〔人民:西汉:①原因:西汉初年,社会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②措施: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制止商人穿丝绸、乘车骑马,不许其子孙为官。③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权力。岳麓: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朝廷鼓励对外贸易以及实行“官商分利〞政策,商人地位有所进步。但明清又开场固守该政策。〕

  4.评价:

  ⑴积极作用:①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开展,从而稳固封建国家的经济根底。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平安,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⑵消极影响:①强化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②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开展,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③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展,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⑶总体来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注:与“重农抑商〞相对立的是黄宗羲提出的“工商皆本〞,封建社会初期的重农抑商和晚期的工商皆本都反映了当时经济开展的要求,都有利于经济开展。〕

  二、“海禁〞与“闭关锁国〞

  1.含义:明清王朝制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展贸易的政策。

  [注意: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是严格限制而不是禁绝对外交往,只许广州一地对外进展有限的贸易〔严禁硝磺、火药、铁器外销,限制丝绸、茶叶的出口量等〕,并由政府特许的公行〔即十三行〕进展。十三行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买中国出口商品,并代表政府管理外国商人。]2.表现〔内容〕:明朝注重建立和维护“朝贡体制〞,中国私商严禁出海贸易。朱元璋屡次宣布“通番禁令〞。清朝顺治年间公布“禁海令〞“迁海令〞。

  3.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4.原因:

  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中国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对商业贸易的依赖程度较小,不需要外来商品也可自我供应。

  ⑵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忧流亡海上的敌对权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明朝中后期“海禁〞主要是因为红夷〔荷兰〕和倭奴〔日本〕入侵。

  〔史学界认为,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平息的主因并不是戚继光抗倭的成功,而是嘉靖帝解除了海禁,武装走私已无必要。戚继光抗倭成功、明政府解除海禁和日本实现国家统一共同促成了倭寇消失。〕

  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直接原因是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2

  ***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络〕;西方殖民者的殖民扩张是其客观原因;此外,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交流,也是原因之一。

  5.终结

  ⑴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西方殖民者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一系列口岸,标志着闭关政策开场走向破产。

  ⑵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又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开放十一处口岸,准许外国人自由进入内地经商,标志着闭关锁国政策彻底破产。

  6.评价:

  ⑴积极作用:作为一种防御手段有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目的,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权力对中国的侵略,维护了国家的平安。

  ⑵消极作用:①闭关政策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政策,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权力的侵略;②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限制了中外文化的正常交流,阻碍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输入;③严重阻碍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展;④使中国脱离世界潮流,与西方差距越来越大,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诸国的重要原因。

  三、资本主义萌芽

  1.表现: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以雇佣劳动关系为特征、以手工工场为标志的资本主义消费关系,〔岳麓〕一些地方出现劳动力市场。

  2.产生原因:社会消费力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开展。

  3.主要特征:资本家与工人是雇佣关系,根本是一种纯经济关系,无人身依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时授值〞〕;雇佣劳动消费的产品主要是满足市场需求。

  4.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局限性:⑴只是出如今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稀疏而又微弱;⑵由于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特别是受“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开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彷徨,整个消费始终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其力量远缺乏以分解封建消费方式;⑶在全国范围内,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4.资本主义萌芽开展的不利因素:⑴市场因素:农民的贫困,购置力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⑵资金因素:重农抑商政策,使得地主商人把赚来的钱往往大量买房置地〔“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消费。⑶劳动力:国家重农抑商,农民被局限在土地上,自由劳动力缺乏。⑷政策因素:重农抑工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设立关卡,并严格限制手工业消费规模,对外推行海禁、闭关政策。⑸封建行会垄断本地区、本行业的业务,排挤外来竞争,也限制本行业内部的竞争,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展。⑹观念因素:传统的观念和风俗。传统文化以纲常名教为核心,重义轻利,重本抑末,重儒轻贾。宗法观念也阻碍资本主义开展。⑺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注:影响资本主义开展的因素可以从以下角度考察:资金、市场、劳动力、技术,政治制度〔封建主义或资本主义〕、政策〔抑商或重商,闭关或开放〕、政局〔是否稳定〕、资源状况〔丰富与否〕等。]3

  ***5.〔补〕认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有促进作用,但未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在欧洲资本主义却极大促进了消费力的开展,科技和经济的进步进一步导致了经济构造、阶级构造、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宏大变化,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使欧洲向资本主义过渡。〔有人反对到处滥用“资本主义〞这个词儿,称更愿意承受以工商业为主导的社会,以区别于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

  ★重难点解析

  一、概念解析

  1、资本主义消费关系

  〔1〕概念:明中叶以后,在一些经济兴旺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这种经营形式是购置劳动力为增值利润而进展的商品消费,并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是一种资本主义消费因素的萌芽。

  (2)特征:出现雇佣关系;为市场的需要而进展消费;以增殖利润为目的。

  2、重农抑商

  〔1〕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根本的经济政策,即强调开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开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作为“末〞业。从商鞅变法时首次正式提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此后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执行这项政策。

  〔2〕评价

  ①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开展,稳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促进了农业的开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开展,阻碍商业资本开展和向手工业资本转化,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维护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阻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积累;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开展,导致经济构造过分单一;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二、问题解析

  1、资本主义消费关系产生的条件

  货币和商品……开场并不是资本。它们需要转化为资本。但是这种转化本身只有在一定的情况下才能发生,这些情况归结起来就是:两种极不一样的商品所有者必须对立和发生接触;一方面是货币、消费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们要购置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也就是劳动的出卖者。──马克思?资本论?从这段材料中分析资本主义消费关系产生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从资金、市场、自由劳动力、目的为增殖利润等角度考虑)1为购置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展商品消费

  ○2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劳动者○3工场手工?

  ○4市场

  业的经营形式○2资本主义萌芽开展缓慢的原因

  〔考虑角度:社会制度、政策、资金、市场、劳动4

  ***力、技术〕

  提示:(1)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开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详细原因:①消费资金缺乏: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收入吸引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消费。

  ②国内市场狭小: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农民极度贫困,无力购置商品,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③国际市场缺乏:海禁以及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④自由劳动力缺乏:小农经济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

  ⑤国家政策不利:“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工商业的开展。

  ⑥科学技术落后:受传统观念风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不能与消费方式直接挂钩。

  三、拓展进步:

  17-18世纪中西方比拟。17-18世纪中国显露出哪些危机?

  政治

  经济

  中

  国

  封建专制制度到达顶峰

  西

  方

  开场资产阶级革命

  封建自然经济居主导,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开开展

  “海禁〞、“闭关锁国〞;闭目塞听,盲目自大

  文化专制;钳制思想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思想解放

  展;18世纪中后期开场工业革命

  新航路开拓,殖民扩张

  对外关系

  思想文化

  ★

  高考真题

  1.〔2021·浙江文综·15〕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立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以下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

  〕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络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2.〔11江苏单科〕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那么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

  A.农业仅赖百工B.百工亦为本业C.农工比重适当.D.农工任其消长

  3.〔12年全国〕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风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那么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施行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6

篇十三: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表现

 资本主义萌芽

  导论: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里还存在着非主流的商品经济,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明清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经历了一个产生——缓慢发展——被打断发展这样一个过程.

  一、明朝中后期手工工场的出现

  1、前提条件:商品经济的发展。所谓“商品”,就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而“商品经济"是以生产商品为特征的经济关系。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明朝中后期,农业、手工业的新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创造了条件;)

  直接原因: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刺激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生产规模更大,分工更细,全国出现30多座较大的工商业城市,产品有了更多的销售市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手工业者不断分化,少数善于经营者富裕起来,多数手工业者贫困破产,丧失生产资料,不得不去当雇佣工人,于是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2、时间地点:

  明朝中后期(15世纪末)、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一些地方(如苏州)

  3、含义:

  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处在萌芽状态的雇佣关系”,它的发展方向是资本主义。所以,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说:”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3、产生部门(最早出现的行业):丝织业等手工业生产部门。明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起,并在江南一些地区发展成为独立的手工业工场。

  4、出现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

  在当时的苏州,所谓“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就是手工工场。富有的机户依靠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这就是早期的资本家,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计日领取工资的生产者“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5、主要特征:

  ①微弱、稀疏;

  ②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

  ③发展水平低;

  ④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

  称之为“萌芽",就是说当时的资本主义关系刚刚产生,还很不普遍,只是在个别地区、个别行业中出现。那时,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在全国占主要地位。

  6、实质

  他们之间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7、意义: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说明我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衰落。

  二、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发展表现:

  ①范围扩大;

  ②部门增多;

  ③手工工场规模大。

  联系: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条件、时间、地点、标志、途径、本质、影响等。东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有很大的相似性,起点差别并不大,但后面的发展却有很大的差别,并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为什么中国没能象西方那样也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可从东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同成长之路去寻找原因。

  三、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封建的经济基础非常顽固与封建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的根源。

  封建经济基础非常顽固: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在农村根深蒂固,成为商品生产难以突破的障碍.地主、商人剥削所得钱财,多购置田产,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吸引着已经聚集起来的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投向土地,加强了封建经济。

  “重农抑商”政策压抑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在自然经济形态下,生产手段落后、分散保守,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积累,使旧的生产方式得以牢固、持久的保持.

  手工作坊和包买商与封建统治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受国家制度、行会章程的束缚.

  封建地租很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产品,这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封建统治者采取了严厉的限制措施:政府在国内设立许多关卡,,流通不便;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几次下令禁止海外贸易;

  封建行会严格控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

  但是,西欧资本主义成长于封建社会晚期,当时面对的也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从社会背景看:17、18世纪的欧洲封建国家改革使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加强;经济发展水平比中国还要低;思想领域也存在严重的天主教会思想禁锢;

  从封建政策看:西欧国小多分裂,关卡林立更甚;苛捐杂税众多,教会也收什一税;行会制度一样存在;商人无政治地位一样受国家压榨(如资产阶级在法国也是第三等级);

  从资本主义萌芽起点看:时间、水平相差也不大,技术进步导致社会分工扩大(欧洲出现工业中心,明朝有专业化工商业城市),从而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欧洲的地中海、西北欧,明朝的江南),进而出现萌芽,并出现手工工场……

  资本主义成长之日,正是封建社会腐朽衰落之时,封建制度必定会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必然出现.

  所以,腐朽的封建制度不是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根源.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根源倒底是什么?

  1、关键点是中西方封建势力对商业的不同态度与措施。与中国“重农抑商”政策不同的是西方采取了“重商主义"政策,积极发展工商业,拓展对外贸易,强调对金银的拥有.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市场的统一,发展中的竞争推动城市和农村在内部都产生了两极分化,并把扩张伸向海外,在这种环境下,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起来了。……

  2、是“封建”本身,西方“封建"是领土的分封世袭制,财富的谋求只能从商业入手,资本主义萌芽随商业成长而成长;中国假“封建",土地私有,自由买卖,商业又受限,财富谋求多从土地入手……

  3、是“文化",中国“不患寡而患不均”,劫富济贫,抽肥补廋,处处求“平衡”;西方多“追求",强调“拥有”……

  四、明清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1、有利条件:

  ①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②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明中期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

  ③发达的商业。30多座大中城市的兴建,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④充足的货币条件。大量货币流通,到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⑤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著的问世。

  2、不利条件:

  ①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②缺乏资本积累,手工业难以扩大再生产。

  ③封建制度的束缚。重重关卡,征收重税,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④对外转向闭关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

  ⑤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

  练习:

  中国明朝中后期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不比多数西方国家晚,但几百年一直只是一个“芽”,原因何在?一种观点认为:是明清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另一种观点认为:上述观点是不对的,资本主义成长之日,正是封建社会腐朽衰落之时,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正是在西方封建专制加强中成长起来的。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说你的看法,并根据明清史或世界史阐述理由。

篇十四: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表现

 必修2第5课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一)课程标准: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二)考纲要求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三)知识结构网络

  (四)重难点解析

  一、概念解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1)概念:

  明中叶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这种经营形式是购买劳动力为增值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并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是一种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2)特征:出现雇佣关系;为市场的需要而进行生产;以增殖利润为目的。

  2、重农抑商

  1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即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作为“末”业。从商鞅变法时首次正式提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此后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执行这项政策。

  2评价

  ○①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商业资本发展和向手工业资本转化,严重地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维护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妨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积累;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二

  问题解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条件

  货币和商品??开始并不是资本。它们需要转化为资本。但是这种转化本身只有在一定的情况下才能发生,这些情况归结起来就是:两种极不相同的商品所有者必须对立和发生接触;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们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也就是劳动的出卖者。

  ──马克思《资本论》

  从这段材料中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从资金、市场、自由劳动力、目的为增殖利润等角度思考)1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商品生产

  ○2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劳动者○3工场手工?

  ○4市场

  业的经营形式○2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思考角度:社会制度、政策、资金、市场、劳动力、技术)

  提示:(1)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具体原因

  ①生产资金不足: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收入吸引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②国内市场狭小: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农民极度贫困,无力购买商品,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③国际市场缺乏:海禁以及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④自由劳动力不足:小农经济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

  ⑤国家政策不利:“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工商业的发展。

  ⑥科学技术落后:受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不能与生产方式直接挂钩。

  三

  拓展提高:

  17-18世纪中西方比较。17-18世纪中国显露出哪些危机?

  政治

  中

  国

  封建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西

  方

  开始资产阶级革命

  封建自然经济居主导,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经济

  发展

  发展;18世纪中后期开始工业革命

  对外关系

  “海禁”、“闭关锁国”;闭目塞听,盲目自大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思想文化

  文化专制;钳制思想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思想解放

  (五)知识拓展

  一、“重农抑商”政策

  1.概念:重视发展农业,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以农为“本”,商业为“末”。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2.开端: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政策,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⑴原因: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是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②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③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之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④春秋战国时期,民营手工业和商业开始兴起,人从事商业活动的增多,开始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商周时期,国家曾一度支持商业的发展)。⑤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⑤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⑵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根本目的。

  3.“重农抑商”的表现

  ⑴重农:奖励农耕,劝课农桑,抑制土地兼并,兴修水利,恤贫救灾,减轻税收,禁止弃农经商,以农为本、以商为末等。

  ⑵“抑商”:①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堵其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②限制民营商业范围,重要行业实行官营专卖制度,不许商人染指,压制民营工商业的发展;③利用重税惩罚商人,不断加征商税,而且关卡林立;④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等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如西汉初年政府规定禁止商人穿丝绸、乘车骑马;直到唐代,西汉确立的商人另入市籍——商人的特殊户籍,一入市籍则不许为官依然继续实行);⑤明清时期禁止对外贸易。

  (人民:西汉:①原因:西汉初年,社会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②措施: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禁止商人穿丝绸、乘车骑马,不许其子孙为官。③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岳麓: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朝廷鼓励对外贸易以及实行“官商分利”政策,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但明清又开始固守该政策。)

  4.评价:

  ⑴积极作用:①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⑵消极影响:①强化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②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③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⑶总体来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注:与“重农抑商”相对立的是黄宗羲提出的“工商皆本”,封建社会初期的重农抑商和晚期的工商皆本都反映了当时经济发展的要求,都有利于经济发展。)

  二、“海禁”与“闭关锁国”

  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注意: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是严格限制而不是禁绝对外交往,只许广州一地对外进行有限的贸易(严禁硝磺、火药、铁器外销,限制丝绸、茶叶的出口量等),并由政府特许的公行(即十三行)进行。十三行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代表政府管理外国商人。]2.表现(内容):明朝注重建立和维护“朝贡体制”,中国私商严禁出海贸易。朱元璋屡次宣布“通番禁令”。清朝顺治年间颁布“禁海令”“迁海令”。

  3.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4.原因:

  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中国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对商业贸易的依赖程度较小,不需要外来商品也可自我供给。

  ⑵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明朝中后期“海禁”主要是因为红夷(荷兰)和倭奴(日本)入侵。

  (史学界认为,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平息的主因并不是戚继光抗倭的胜利,而是嘉靖帝解除了海禁,武装走私已无必要。戚继光抗倭胜利、明政府解除海禁和日本实现国家统一共同促成了倭寇消失。)

  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直接原因是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

  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西方殖民者的殖民扩张是其客观原因;此外,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交流,也是原因之一。

  5.终结

  ⑴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西方殖民者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一系列口岸,标志着闭关政策开始走向破产。

  ⑵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又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开放十一处口岸,准许外国人自由进入内地经商,标志着闭关锁国政策彻底破产。

  6.评价:

  ⑴积极作用:作为一种防御手段有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目的,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维护了国家的安全。

  ⑵消极作用:①闭关政策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政策,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②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限制了中外文化的正常交流,妨碍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输入;③严重阻碍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④使中国脱离世界潮流,与西方差距越来越大,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诸国的重要原因。

  三、资本主义萌芽

  1.表现: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以雇佣劳动关系为特征、以手工工场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岳麓)一些地方出现劳动力市场。

  2.产生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主要特征:资本家与工人是雇佣关系,基本是一种纯经济关系,无人身依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时授值”);雇佣劳动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满足市场需求。

  4.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局限性:⑴只是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稀疏而又微弱;⑵由于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特别是受“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整个生产始终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⑶在全国范围内,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4.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不利因素:⑴市场因素:农民的贫困,购买力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⑵资金因素:重农抑商政策,使得地主商人把赚来的钱往往大量买房置地(“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⑶劳动力:国家重农抑商,农民被局限在土地上,自由劳动力缺乏。⑷政策因素:重农抑工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设立关卡,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海禁、闭关政策。⑸封建行会垄断本地区、本行业的业务,排斥外来竞争,也限制本行业内部的竞争,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⑹观念因素:传统的观念和习俗。传统文化以纲常名教为核心,重义轻利,重本抑末,重儒轻贾。宗法观念也阻碍资本主义发展。⑺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注: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可以从以下角度考察:资金、市场、劳动力、技术,政治制度(封建主义或资本主义)、政策(抑商或重商,闭关或开放)、政局(是否稳定)、资源状况(丰富与否)等。]

  5.(补)认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有促进作用,但未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在欧洲资本主义却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科技和经济的进步进一步导致了经济结构、阶级结构、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使欧洲向资本主义过渡。(有人反对到处滥用“资本主义”这个词儿,称更愿意接受以工商业为主导的社会,以区别于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

推荐访问: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表现 明清 资本主义 萌芽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