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并判断中国未来趋势6篇

发布时间:2022-11-15 21:20:03 来源:网友投稿

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并判断中国未来趋势6篇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并判断中国未来趋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列宁说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并判断中国未来趋势6篇,供大家参考。

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并判断中国未来趋势6篇

篇一: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并判断中国未来趋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列宁说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全面、最深刻、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因此,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经济问题,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强XX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阐述这一理论的代表著作是《资本论》,其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共四卷一百四十九章,三百多万字,写作和出版历经了120年时间。《资本论》这部巨著它耗时之长久,内容之丰富,道理之深遂,是这个时代的社会科学著作中无可比拟的。正如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序言中所说:《资本论》在大陆上常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它也被后人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多方面的,但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一)理论的深刻性

  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指出:“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得到。”其具体表面在:

  1.经济X畴概括的规X性

  经济X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它反映了经济现象中最一般最本质的东西的概念。大多数经济X畴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资本论》中对一系列X畴、概念都作了规X性的表述。围绕这些经济X畴展开分析,使其

  理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资本论》中的许多X畴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基本原理分析的透彻性

  表现为理论研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达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程度。即理论认识克服了羞羞答答、含糊其词,实现了一针见血、一次到位。

  《资本论》是把价值作为红线贯穿始终的,但研究的核心是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的每一个细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都阐述得相当深透。如在第一卷第九章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低限额时指出:假如工人的必要劳动12小时,剩余劳动4小时。这时若雇两个工人其生活水平相当,若雇四个人,资本家的生活将好一倍,假如剩余价值二分之一用于积累,保持这种生活水平就需要雇八个人。这时的雇主如果劳动他就是“小业主”。如果不劳动雇主就是资本家。这也成为我们区别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的主要界线。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佣八人以上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价值、剩余价值都是在运动中增值和实现的,离开了运动它的生命就停止了。剩余价值产生于生产领域,实现于流通领域。而价值、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中,由商品到货币的转化是一个惊险的跳跃。马克思详细分析了剩余价值转化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银行利润、借贷利息、农场主和大土地所有者收入的具体形式、来源与途径。这种深刻系统的理论著作对人类社会来说是极为珍贵的。

  3.社会结构阐述的精辟性

  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深刻性源于它对社会结构阐述的精辟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科学地阐述了社会有机体、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形态变革的过程和条件,以此作为全部研究的指导思想。社会结构理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矛盾,指导体制改革有重要理论意义。

  (二)体系的严谨性

  1.逻辑构思的完整性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资本论》是几经反复的最后成果。马克思从1843年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1858年2月22日致XX尔信中说:“全部著作分成六个分册:(1)资本(包括一些绪论性的章节);(2)地产;(3)雇佣劳动;(4)国家;(5)国际贸易;(6)世界市场。在1859年初写‘资本’这一册时,考虑比较细,写了一个提纲:Ⅰ资本的生产过程。①货币转化为资本;②绝对的剩余价值;③相对的剩余价值;④原始的积累;⑤工资劳动与资本。Ⅱ资本的流通过程。Ⅲ资本与利润。Ⅳ杂论。”第一卷手稿写完后,马克思变动了写作计划,并把书名定为《资本论》。《资本论》书名第一次出现在1860年2月3日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中。从1861年—1863年间马克思写下了200印章的巨量手稿,4开纸,1472页,共23本,包括全四卷手稿。

  构思设计的完整性从出发点上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受资本家剥削,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又将这种情况在理论上歪曲地表现出来,要想用科学理论武装无产阶级,就必须对以往经济学进行彻底的清算,通过批判错误的反动理论,建立科学正确的理论,为工人斗争服务。而要解决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问题,必须从经济基础入手——剖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切入点上看:对庞大的资本主义经济(生产关系)的分析,从哪里开始?马克思坚持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遵循“思维进程与历史发展相一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维进程就从哪里开始。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揭示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从最终目的上看:“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生产关系以与与之相适应的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秘密和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指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号召无产阶级坚持正确理论武装,用整个阶级的力量同资产阶级进行坚决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摆脱剥削和压迫,获得自由和解放。

  《资本论》在逻辑构思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用辩证逻辑的方法,从整个理论的逻辑体系的高度来进行构思。辩证逻辑方法就是把唯物辩证法作为逻辑方法来自觉地指导人们的思维。马克思十分强调构思的整体性原则。他说“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整体。”第二,用辩证逻辑的方法,着力揭示事物和过程的二

  重性,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逻辑构思。《资本论》中对事物、过程二重性的分析是个典X。对于这种逻辑,恩格斯说“谁能辩证地思维,谁就能理解它。”第三,用辩证逻辑的方法,正确地处理理论体系中科学性和通俗化的矛盾,并在逻辑构思中,把科学性和通俗化统一起来。马克思认为两者的关系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来通俗化,而不能用牺牲科学性的办法来通俗化。这一点人们尤为值得注意。

  2.结构层次的合理性

  整部《资本论》可以说是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由浅入深,从抽象到具体,用铁的事实描绘出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罪恶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三卷九XX论《资本论》理论部分,都是经过了精心设计和严格推敲的。第一卷七篇五十二章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第二卷三篇二十一章阐述了资本循环理论、资本周转理论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指出了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无法摆脱的对抗性矛盾。第三卷七篇五十二章阐述了平均利润理论、剩余价值分配理论、生产关系分配关系和阶级关系理论,指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根本对立的经济根源以与无产阶级获得自由解放的道路和条件。《资本论》结构层次的合理性和严谨性是令人叹服的。

  3.内容阐述的逻辑性

  总体上的逻辑: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的总过程。即生产——流通——分配。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结合。

  卷篇章的逻辑:第一卷7篇52章论述了三XX论;第一篇阐述劳动价值论;第一章商品理论马克思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着重分析了商品的三对矛盾。正如萨谬尔森所说:资本论的逻辑是令人敬佩的。《资本论》的逻辑无疑是我们开展理论研究工作的光辉典X。

  (三)方法的科学性

  总方法:唯物辩证法。

  具体方法:

  科学抽象法。

  矛盾分析法。

  数学分析法。

  总之,尽管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对《资本论》采取漠视、藐视和仇视的态度,企图抵毁它。但它鞭辟入里,富有远见的理论力量和实践意义,始终指引着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前进方向,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突出的理论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

  19世纪下半叶(1867年)创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从整体上看,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所有制理论的新发展

  所有制是指人们对生产资料占有的形式,即为个人、阶级、集团或社会所有。所有制是马克思经济学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

  1.所有制理论的演化过程

  ①马恩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分析认为,人类社会的所有制是公有──私有──公有。《资本论》第一卷就是循着这个思路展开的。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认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有一个过渡时期,共产主义按其发展程度不同可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无产阶级革命应当首先在几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胜利,将建立单一全民所有制。

  ②列宁把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叫做社会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叫做共产主义社会;斯大林提出了社会主义要建立全民和集体两种所有制。

  ③我国建国初,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赎买民族资本建立全民所有制,并通过合作化道路建立了集体所有制。不仅照搬了苏联的模式,而且毫无疑义地长期认为公有制越大越公越好。直到七八年后才对原有的所有制提出了改革的要求。

  2.所有制理论的两个误区

  一是把所有制标准置于生产力标准之上。简单地把社会主义同公有制、资本主义同私有制等同起来。一切用所有制来衡量,企图通过改变生产关系、所有制来提高生产力。改革开放前几十年一直这样想、这样做,实质是本末倒置。

  二是把公有制实现形式绝对化。僵化看待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把公有制的某一种实现形式当作社会主义惟一的、普遍的形式,非公莫属,由此形成了一系列不科学的认识:全民最好、集体次之、其他废除。从哲学上讲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3.所有制理论的两个创新

  一是从单一的公有制理论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论转变,形成了所有制结构理论。所谓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形式在国家和地区经济中所占比重与相互关系。我国对所有制结构理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即主体与补充(十三大),主体与并存(十四大),主体与共同发展。十五大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项基本经济制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问题的系统的理论概括,是所有制理论认识上的一次飞跃。①这种新概括是一个突破性的发展。这种“多基础论”和“混合基础论”是对原有马克思的“单一基础论”的重大突破,它是符合我国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②这种概括体现了实事求是精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搞单一的所有制,也不可能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这就要求把活生生的现实与时加以总结、提炼和概括,使之利于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③所有制是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除所有制外,还有分配制度和国民经济计划发展等,因此报告中说的“一项”是极为准确的。各种所有制的比重问题可以预期:全国由5:3:2降到3:4:3;龙江提出“三分天下有其一”;鸡西将来要达到各占“半壁江山”。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二是形成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理论。把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区分开来,从理论上回答了公有制完全可以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关键性难题。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没有根本的矛盾。但国家所有制与市场经济还是有一定矛盾的。过去在理论上把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混为一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国际经验证明,同一种所有制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不同所有制也可以采取同一种实现形式。也就是说,所有制的性质并不直接决定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X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由此可见,把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区分开来,对消除以往传统观念的长期束缚、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我国所有制理论和实践的每一发展,离不开对国情(省情、市情)认识上的深化,离不开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解放和更新。即国情—观念—思想—理论—实践的往复过程。按照“两个长期不变”或“根本原则”,我们对所有制问题的认识大体达到了“底线”。

  (二)收入分配理论的新创造

  1.以往对收入分配问题的看法

  这里讲的分配是个人消费品或劳动成果的分配。分配从属于所有制。所有制决定分配。人类社会分配形式大体分为平均分配—自给自足—按资分配—按劳分配—按需分配。

  2.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即平均主义—分配不公—依据单一。

  3.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

  一是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鼓励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二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三是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四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早在1978年,就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通过先富帮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接着说,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政策。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大提出,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党的十四大三中全会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并提出实行经营管理者收入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的政策,试行经理年薪制、持有股权等分配方式。同时提出,要采取切实措施,解决目前某些垄断行业和个人收入过高的问题。十五大报告提出规X分配的五条方针:一是保护合法收入;二是取缔非法收入;三是整顿不合理收入;四是调节过高收入;五是规X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在社会主义,坚持按劳分配是一条基本原则。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则是市场经济的一条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必须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来实现。因此,劳动者收入的多少,不仅取决于劳动者个人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而且还取决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为了加快发展生产力,必须动员社会一切资源、挖掘和发挥

  各种资源潜能加入经济建设,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就要为其所有者带来收益,否则,就会造成浪费或损失。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稳定系统。如何建立有效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是世界性的难题。我们在总结和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提出了要建立多层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在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方面,提出了建立三条保障线: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养老和医疗社会保险方面,提出了要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这些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创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总之,我们在收入分配上要坚持社会稳定、拉开档次、体现公平、论功行赏,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突破

  1.传统理论和认识过程

  马恩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时感到,资本主义经济内部存在着严重的不协调。究其原因是私有制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要保证社会生产的按比例协调发展,必须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生产。因此,马恩认为在废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后建立的公有社会中,要取消商品货币、实行计划生产。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曾力图按马恩设想,取消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军事共产主义,但不久列宁发现此路走不通。1921年便提出了新经济政策改变了原来的做法。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在《苏经》中,他阐述了经济规律客观性、共有规律、基本经济规律、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等重XX论问题。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保留商品货币关系(与马不同)发挥价值规律作用(在流通中)。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建立了公有制,实行了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虽然在50年代提出了“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以与《论十大关系》等重要经济思想,但由于我国在建国后30多年的时间里,始终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计划经济几乎覆盖了全部社会经济活动,国家计划、部门计

  划、地方政府计划、控制的生产过宽过细,几乎包罗万象,这就实际上排斥了竞争,忽视和否定了价值规律的作用。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对此问题的认识才走到了正确的道路上。在我国大体来说:计划经济(80年前)、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81年到84年)、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85年)、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87年)、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调节手段和方法(92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本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几乎在所有重XX论上存在着根本分歧,但在对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统一、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对立的理解上却表现出少见的“共识”,其源于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着天然联系(马语),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斯语)两种传统观念。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从而使这个长期困扰束缚人们的重XX论和实践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或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恩格斯曾经评价马克思是天才,说他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的多些、快些。也是这个时代造就的天才人物,邓论中顶尖的理论,一是初级阶段理论,二是市场经济论,三是本质论。

  2.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必然性

  人类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是:

  经济运行形式: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

  经济运行模式:自主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

  社会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封建主义

  奴隶社会——资本主义

  封建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我们要补上商品经济在中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这一课,而不是补资本主义在中国没有发展这一课。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是所有交换关系(场所、交易、规则、管理)的总和。市场经济是指在市场机制调节下运行的经济,也称市场导向型经济,是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它与计划配置资源不同。在微观经济活动中,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供求、价格、竞争等)和价值规律自发作用实现的。其过程如图所示:

  →供小于求→价格上涨→利润增多→投资增加→

  ↑↓

  ←投资减少←利润减少←价格下跌←供大于求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点是能够通过国家宏观调控(财政、金融、投资政策和国家计划)这只“看得见的手”与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相互作用,扬长避短,减少单纯市场配置资源的盲目性。

  总之,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它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南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各个发展阶段生产关系的本质、矛盾和发展趋势。这些基本原理,不仅是我们观察和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指导,更重要的是增强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坚定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科学依据。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理论素养

  人获得知识主要有两个渠道:间接(书本)和直接(实践)。实践经验经过总结、加工和提炼,形成书本知识、形成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庞大而深遂,学好它,对于增强理论素养至关重要。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增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述的基本原理是党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有好处;同时,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程中,会逐步掌握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有利于提高我们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本论》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典X,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辩证法告诉我们看问题要多角度(动态地历史地全面地)。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如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社会主义经济必须遵循某一规律。正确认识和运用这些规律,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总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是多方面的,它需要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领悟和体会。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得到的几个结论性认识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创造的社会科学理论中最正确、最科学、最严谨的理论体系,它不断地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开辟道路,它既不是终极真理,也没有过时。既要克服僵化思想和教条主义,又要反对“无用论”和“过时论”。马克思研究的虽然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但它对于今天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作用不可低估。

  第二,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指跟随时代发展而全面前进。要用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对待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广泛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各个发展阶段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规律的科学。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

  的经济条件,因而有不同的经济规律和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他们研究现存社会所提出的正确理论,有些具有长远指导意义,有些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变化而失去指导作用。不拘泥于具体结论和个别论断,是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态度。

  第三,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有正确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一要坚持(不另起炉灶),二要发展(增强生命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都需要有正确态度,都需要有革命胆略和理论勇气。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责任,肩负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责任。马克思主义如同一株世纪松柏,中国共产党人须用认真地正确地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这棵参天大树,才能枝叶繁茂、郁郁葱葱、万古长青!

篇二: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并判断中国未来趋势

  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指导中国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在唯物论基础上的辩证方法,亦称唯物辩证法,在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辩证法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研究社会经济运动,揭示其本质及规律。政治经济学中的理论,其实质是科学地揭示客观经济规律,揭示经济规律也是经济学的基本任务。因此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经济规律。只有如此,才能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为人民大众谋利益。对经济规律认识得越深刻、越全面,行动就越自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在实践中达到更好地实现经济利益的目的。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指导我国失业、就业问题

  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存在,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在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之下艰难地发展。由于资本主义的出现,劳动力开始大量成为商品,很多没有土地的人开始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中国的资本家也是通过榨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致富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生产剩余价值,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亦如此。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剥削问题。纸币本身没有实际价值,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使国家对宏观经济的控制和引导更加有力有效。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部过程,在中国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资本主义走到了尽头。为促进经济发展,中国先后进行了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等强有力的推动措施,从而为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引进了经济发展所必须的生产资料。在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现代,新生产工艺、新生产理念的引进对激活全国经济有巨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科技人员愈来愈成为主要劳动者,电子计算机和监制的自动化机械体系日益成为主要的劳动工具,合成材料和扩展型资源正在成为主要劳动对象。当今社会出现高失业这一现象,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应客观地面对这一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每一个国家都需要庞大的失业队伍存在,这支失业大军会有力地促进社会发展,当有新兴行业时它们会马上进入其中促进新兴行业发展,失业大军本身的地位,亦会激发非失业者的工作态度促进社会生产。当然事物总有两面,如果失业大军过于庞大,就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比如失业者的生活保障,失业者的人生引导等,如处理不当会起社会动荡,所以正确处理失业者是一个迫切的问题。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指导我国积极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和体制转轨过程中,从总体上讲,我国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不可否认,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高效率的经济平台,并带来了资金、现代管理经验和技术(目前我国已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不容忽视的是,经济全球化的“扶强抑弱”性会导致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安全。在应对发达国家所倡导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们应理性对待并采取适当对策以抑制其消极因素。

  1.保持金融领域的独立性,慎重对待金融自由化。全球化有利于提高金融市场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调节国际收支,但同时也使得主权国家金融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削弱。由于金融全球化加深了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内的相互依存,各国所执行的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周际收支的调节政策和国际储备的管理运营,都将对其他国家产生较大的影响。

  2.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全球化不等于政治全球化,无论经济全球化进行到何等程度,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必然存在,国家之间的竞争也无可避免。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曾分析了国家的宏观竞争能力,认为全球竞争的基本原则在于:今天要问的不再是为什么某个国家有竞争力,而是为什么某个国家在某个产业特别具有竞争力,进而提出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理论。该理论特别强调,当今的竞争已经处于一种动态多变的状态中,在基础科技可以迅速扩散、交通和传播成本降低的情形下,单单将生产活动迁移到廉价地区已经不能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要维持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地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3.完善市场信用和道德建设。金融体系是一个国家经济命脉之所系,而信用建设是社会的保证,是决定金融体系是否健康的关键性的因素之一。大量的事实证明,健全的信用体系不但可促进经济在短期内实现扩张和繁荣,也是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石。市场经济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必须以信用和道德为基础。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我国政府必须加强道德建设、体制建设和结构建设(如政企分开、中介独立等)三个方面的信用建设,而这首先将要求政府从制度上先行根除“上游”的“信用缺失”,杜绝政府政策的朝令夕改。

  4.拉动内需,推动长期导向的内需型经济的形成以维护经济的安全性。今后我国应推动长期导向的内需型经济的形成,使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内市场,与此同时应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群体,才能使经济的安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目前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正是希望通过西部的开发,实现经济发展的东西联动,通过东西部协调发展,构建内需型经济的发展框架,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总之,经济全球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可是推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尚处在艰难的探索之中。国家应准确地估计世界经济发展形势,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适时地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政策,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三: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并判断中国未来趋势

  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模式演变和认识(经济学)

  从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来源来看,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形成了三种模式:古典模式、传统模式和现代模式。这三个模型反映了国内经济学家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探索的演进过程。当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需要解决研究对象、逻辑主线、研究方法和内容创新等问题。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国理论经济学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形成一个高度科学、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目前,国内经济理论界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探索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不仅反映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大好形势,也反映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探索的方向。首先,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三种模式根据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不同来源,当前国内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探索可以分为三种模式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经典模型”这一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经济研究的“六卷计划”和“资本论”为基础的。多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对马克思早期的经济研究著作、书信等材料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并形成了初步的理论成果。他们认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计划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内容丰富,包括1857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五个计划”和1858年提出的“六本书计划”。然而,已经出版和发行的四卷《资本论》只是这个理论体系的一小部分。“六卷计划”认为,政治

  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六卷“导言”(商品和货币)、“资本”、“土地所有权”、“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唐在炘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应从“六卷计划”中探索他首先考察了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定义,认为从经济学研究开始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完成,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定义是一致的,即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特定生产关系下的物质生产或财富增长。其次,他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科学叙事方法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关键杨教授以《六书结构》和《资本论》为逻辑起点,从绪论开始。构建广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商品经济的产生、发展过程和一般原则;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六大趋势构建了广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传统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主体仍然是以《资本论》和“苏联模式”为基础的(周冰,在XXXX早期反思和超越“苏联模式”的过程中,存在着“回归马克思主义传统”的趋势)。在遵循《资本论》系统方法的基础上,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出现了许多突破“苏联模式”的理论体系。如许涤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流通和流通——读书札记》(资本论),顾树昌教授1979年编辑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下简称北方版),蒋学模教授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等。这些教科书以其权威性对国内经济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并被多次转载。20世纪90年代末,顾树堂教授的《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中国转型期经济问题研究》(1989年4月和XXXX)和《社会主义本体论》(10

  月XXXX)可视为严格遵循传统模式的典范。他以社会主义劳动为出发点范畴,研究了社会主义经济学(总则)、社会主义生产过程、流通过程、总生产过程等的历史演变。,形成了贯穿全书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逻辑主线和主要范畴。他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人利益和政府的范畴进行了深刻而细致的本体论分析,最终形成了迄今为止隐含着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假设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蒋学模教授的理论体系是以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为前提的。他从根本上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所涉及的范畴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然而,该理论体系对经济运行的研究不多,缺乏现实性。顾树堂等主编的《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中国转型期经济问题研究》和《北方版》重视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中反映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和理论成果。他们以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经济体制为分析前提,探讨了现阶段中国的微观经济运行、宏观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与发展。这一理论体系的特点是突出中国经济转型的特点。这是中国理论经济学的有益探索和创新。它的现实不言而喻。但是,作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如何解决研究对象的二重性及其主要研究路线的二重性(即“三个过程”和“四个环节”)(周冰,XXXX发展了一种将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有机地统一起来的创新模式。该领域的主要代表包括程恩富教授主编的《现代政治经济学》和庞金菊教授主编的《政治经济学》。程恩富教授在其主编的《现代政治经济学》中,突破了传统政治经济学体系的“三过程理论”,开创了“五过程体系”。除引言和结语外,它包括直

  接生产过程、流通过程、总生产过程、国民经济过程和国际经济过程。构建这一政治经济体系的历史渊源是“六卷结构”和“资本论”的逻辑框架。遵循“一般范畴”到“特殊范畴”和“基本原则”到“基本原则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运用”的原则,形成了反映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理论体系。庞金菊等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试图突破传统政治经济学在体系上分为两部分、内在逻辑不一致的缺陷,形成理论体系的三种结构第一部分是政治经济学的一般理论,重点是具有普遍意义和普遍适用性的政治经济学的范畴和运动。第二章:资本主义经济;第三章:社会主义经济主要是结合不同社会制度的生产关系,阐述政治经济中一般范畴的特殊或具体形式,并将经济运行纳入制度之中。这一理论体系体现了将两者有机统一的尝试。同时,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界定了一般范畴和特殊范畴。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和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探讨了政治经济学相关范畴的含义和运动。可以说它更好地体现了科学与实践的统一。三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理论体系现代模式的探索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存在着对现实经济问题解释不清、研究方法单一等一系列问题。然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理论创新与新实践相结合,需要现代化,这是一个共识。目前,在探索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现代模式上,已经形成了三种观点。一是保持政治经济学的传统,遵循政治经济学原有

  的研究方法和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可以称之为“修补”法。二是借鉴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基本制度特征,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可以称之为“嫁接”法。三是彻底抛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运用现代经济学基于普遍性的前提,现代经济范式被用来建构中国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可以称之为“重建”模式。第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仍然是我国理论经济学的主流。这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基础。因此,必须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代模式。第二种观点强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制度分析特点的同时,应更多地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原则和方法。这种观点认为,现代西方经济学是一种反映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济理论,并经过现代市场经济实践的检验。中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目标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因此,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和边际分析方法也应该成为中国正在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制度分析的基础上,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等方面构建的,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市场经济运行为基础的理论体系。第三种观点认为,经济学具有超越一切社会制度的属性。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现代经济学代表了经济理论和实践的主流。它非常普遍,非常规范,逻辑一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我国理论经

  济学的理论体系建设应该大力引进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用来解释和指导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各种经济问题,建立中国的理论经济学。钱颖一教授认为,视角、参照系或参照点和分析工具这三个部分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这是理解现代经济学与当今世界唯一被经济学家广泛接受的经济范式之间关系的关键。田国强教授认为这种分析框架非常普遍,高度规范,逻辑一致。它不仅包括西方经济学,还包括“东方”经济学,甚至中国特色经济学。因为不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可以发展出不同的经济理论和模型,但绝不是不同的“经济学”。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被用来创造不同的经济理论和模型。他进一步指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基本上由五个部分或步骤组成:(1)界定经济环境;(2)设定行为模式;(3)给出系统安排;(4)选择平衡结果;(5)评价和比较他们都认为源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和方法同样适用于中国转型经济的分析和现实经济问题的解决,代表了中国理论经济学未来的主流发展方向。第二,对当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的认识一个学科理论体系的真正形成取决于它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科学地说,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对象的统一即提出一个明确的研究对象,一条统一的逻辑主线贯穿整个学科过程。第二是其逻辑系统的严密性。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是由概念(即范畴)、推理和结论组成的逻辑严密的体系。它应该有一个基于初始类别和核心类别的逻辑系统,由许多不同级别的类别组成。第三,科学研究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将现实的经济问题纳入规范、科学的分析框架,并形成有效

  的结论来指导社会经济实践。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应该对现实有解释力。在当前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共识首先,明确研究对象是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前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呈现出不同的模式,这些模式首先是由不同的研究对象定义形成的。特别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定义其次,国内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生产关系和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其科学性值得怀疑。从本质上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研究对象的形成是政治经济学历史演进的必然结论,也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所充分证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即只有正确处理社会生产关系才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决定性力量。以生产关系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通过生产关系的运动,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生产关系体系,形成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其次,明确贯穿整个学科体系的主线是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个科学的学科体系,贯穿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也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为止,政治经济学的所有学科体系都更加注重逻辑主线的构建。传统模式中模仿资本的逻辑主线包括社会必要产品的运动(袁永雯,1985)、三个生产过程(顾树堂,1999)、五个生产过程(程恩富,2002)和经济利益的运动(顾树堂,1999);蒋学模,2001)等。一般来说,在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可以采用不同的逻辑主线,在红线

  的牵引下,可以在多层次上充分发展各种类别和概念。这是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借鉴科学研究方法是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关键目前,国内许多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抽象方法对于揭示经济运行规律的本质是有效的。然而,在应用层面,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需要创新。经济模型应通过自然科学方法建立,并进行实证分析,使政治经济学更及时、更适用、更有针对性。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除了用唯物辩证法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人类社会的经济规律外,还应该分析特定历史时期经济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即运用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方法建立经济模型,从横向的角度构建理论体系,最终形成一个交叉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第四,扩大研究范围是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创新的内在动力。扩大研究范围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保持其创新活力的源泉,这主要应从两个方面突破:一是立足于中国当前的基本国情,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和理论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的源泉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前提。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和研究的主要课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的理论来源。二是不断探索创新,增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全球化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中的解释优势。

篇四: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并判断中国未来趋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认真学习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指导价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探源,有助于从各个方面构建属于中国自己的经济理论体系发挥重要的理论建构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对社会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观点。这些观点反映了社会再生产的规律。这些规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仍然发生着作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进入新世纪之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世界,资本主义在全球迅速扩张的同时,它的内在矛盾和深刻弊端也越来越明显,资本主义世界失业问题严重、贫富差距日益加剧、经济危机此起彼伏,尤其是2008年以来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以及中国政府的有力措施,又一次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深刻分析,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阐明了社会主义运动的一般目的和实质,指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依据。依据这些基本理论并结合中国实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变

篇五: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并判断中国未来趋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列宁说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全面、最深刻、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因此,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经济问题,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阐述这一理论的代表著作是《资本论》,其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共四卷一百四十九章,三百多万字,写作和出版历经了120年时间。《资本论》这部巨著它耗时之长久,内容之丰富,道理之深遂,是这个时代的社会科学著作中无可比拟的。正如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序言中所说:《资本论》在大陆上常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它也被后人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多方面的,但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一)理论的深刻性

  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指出:“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得到。”其具体表面在:

  1.经济范畴概括的规范性

  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它反映了经济现象中最一般最本质的东西的概念。大多数经济范畴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资本论》中对一系列范畴、概念都作了规范性的表述。围绕这些经济范畴展开分析,使其理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资本论》中的许多范畴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基本原理分析的透彻性

  表现为理论研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达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程度。即理论认识克服了羞羞答答、含糊其词,实现了一针见血、一次到位。

  《资本论》是把价值作为红线贯穿始终的,但研究的核心是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的每一个细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都阐述得相当深透。如在第一卷第九章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低限额时指出:假如工人的必要劳动12小时,剩余劳动4小时。这时若雇两个工人其生活水平相当,若雇四个人,资本家的生活将好一倍,假如剩余价值二分之一用于积累,保持这种生活水平就需要雇八个人。这时的雇主如果劳动他就是“小业主”。如果不劳动雇主就是资本家。这也成为我们区别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的主要界线。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佣八人以上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价值、剩余价值都是在运动中增值和实现的,离开了运动它的生命就停止了。剩余价值产生于生产领域,实现于流通领域。而价值、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中,由商品到货币的转化是一个惊险的跳跃。马克思详细分析了剩余价值转化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银行利润、借贷利息、农场主和大土地所有者收入的具体形式、来源及途径。这种深刻系统的理论著作对人类社会来说是极为珍贵的。

  3.社会结构阐述的精辟性

  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深刻性源于它对社会结构阐述的精辟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科学地阐述了社会有机体、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形态变革的过程和条件,以此作为全部研究的指导思想。社会结构理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矛盾,指导体制改革有重要理论意义。

  (二)体系的严谨性

  1.逻辑构思的完整性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资本论》是几经反复的最后成果。马克思从1843年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1858年2月22日致拉萨尔信中说:“全部著作分成六个分册:(1)资本(包括一些绪论性的章节);(2)地产;(3)雇佣劳动;(4)国家;(5)国际贸易;(6)世界市场。在1859年初写‘资本’这一册时,考虑比较细,写了一个提纲:Ⅰ资本的生产过程。①货币转化为资本;②绝对的剩余价值;③相对的剩余价值;④原始的积累;⑤工资劳动与资本。Ⅱ资本的流通过程。Ⅲ资本与利润。Ⅳ杂论。”第一卷手稿写完后,马克思变动了写作计划,并把书名定为《资本论》《。资本论》书名第一次出现在1860年2月3日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中。从1861年—1863年间马克思写下了200印章的巨量手稿,4开纸,1472页,共23本,包括全四卷手稿。

  构思设计的完整性从出发点上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受资本家剥削,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又将这种情况在理论上歪曲地表现出来,要想用科学理论武装无产阶级,就必须对以往经济学进行彻底的清算,通过批判错误的反动理论,建立科学正确的理论,为工人斗争服务。而要解决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问题,必须从经济基础入手——剖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切入点上看:对庞大的资本主义经济(生产关系)的分析,从哪里开始?马克思坚持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遵循“思维进程与历史发展相一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维进程就从哪里开始。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揭示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从最终目的上看:“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秘密和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指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号召无产阶级坚持正确理论武装,用整个阶级的力量同资产阶级进行坚决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摆脱剥削和压迫,获得自由和解放。

  《资本论》在逻辑构思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用辩证逻辑的方法,从整个理论的逻辑体系的高度来进行构思。辩证逻辑方法就是把唯物辩证法作为逻辑方法来自觉地指导人们的思维。马克思十分强调构思的整体性原则。他说“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整体。”第二,用辩证逻辑的方法,着力揭示事物和过程的二重性,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逻辑构思。《资本论》中对事物、过程二重性的分析是个典范。对于这种逻辑,恩格斯说“谁能辩证地思维,谁就能理解它。”第三,用辩证逻辑的方法,正确地处理理论体系中科学性和通俗化的矛盾,并在逻辑构思中,把科学性和通俗化统一起来。马克思认为两者的关系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来通俗化,而不能用牺牲科学性的办法来通俗化。这一点人们尤为值得注意。

  2.结构层次的合理性

  整部《资本论》可以说是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由浅入深,从抽象到具体,用铁的事实描绘出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罪恶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三卷九大理论《资本论》理论部分,都是经过了精心设计和严格推敲的。第一卷七篇五十二章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第二卷三篇二十一章阐述了资本循环理论、资本周转理论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指出了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无法摆脱的对抗性矛盾。第三卷七篇五十二章阐述了平均利润理论、剩余价值分配理论、生产关系分配关系和阶级关系理论,指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根本对立的经济根源以及无产阶级获得自由解放的道路和条件。《资本论》结构层次的合理性和严谨性是令人叹服的。

  3.内容阐述的逻辑性

  总体上的逻辑: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的总过程。即生产——流通——分配。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结合。

  卷篇章的逻辑:第一卷7篇52章论述了三大理论;第一篇阐述劳动价值论;第一章商品理论

  马克思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着重分析了商品的三对矛盾。正如萨谬尔森所说:资本论的逻辑是令人敬佩的。《资本论》的逻辑无疑是我们开展理论研究工作的光辉典范。

  (三)方法的科学性

  总方法:唯物辩证法。

  具体方法:

  科学抽象法。

  矛盾分析法。

  数学分析法。

  总之,尽管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对《资本论》采取漠视、藐视和仇视的态度,企图抵毁它。但它鞭辟入里,富有远见的理论力量和实践意义,始终指引着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前进方向,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突出的理论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

  19世纪下半叶(1867年)创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从整体上看,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所有制理论的新发展

  所有制是指人们对生产资料占有的形式,即为个人、阶级、集团或社会所有。所有制是马克思经济学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

  1.所有制理论的演化过程

  ①马恩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分析认为,人类社会的所有制是公有──私有──公有。《资本论》第一卷就是循着这个思路展开的。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认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有一个过渡时期,共产主义按其发展程度不同可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无产阶级革命应当首先在几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胜利,将建立单一全民所有制。

  ②列宁把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叫做社会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叫做共产主义社会;斯大林提出了社会主义要建立全民和集体两种所有制。

  ③我国建国初,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赎买民族资本建立全民所有制,并通过合作化道路建立了集体所有制。不仅照搬了苏联的模式,而且毫无疑义地长期认为公有制越大越公越好。直到七八年后才对原有的所有制提出了改革的要求。

  2.所有制理论的两个误区

  一是把所有制标准置于生产力标准之上。简单地把社会主义同公有制、资本主义同私有制等同起来。一切用所有制来衡量,企图通过改变生产关系、所有制来提高生产力。改革开放前几十年一直这样想、这样做,实质是本末倒置。

  二是把公有制实现形式绝对化。僵化看待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把公有制的某一种实现形式当作社会主义惟一的、普遍的形式,非公莫属,由此形成了一系列不科学的认识:全民最好、集体次之、其他废除。从哲学上讲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3.所有制理论的两个创新

  一是从单一的公有制理论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论转变,形成了所有制结构理论。所谓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形式在国家和地区经济中所占比重及相互关系。我国对所有制结构理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即主体与补充(十三大),主体与并存(十四大),主体与共同发展。十五大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项基本经济制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

  问题的系统的理论概括,是所有制理论认识上的一次飞跃。①这种新概括是一个突破性的发展。这种“多基础论”和“混合基础论”是对原有马克思的“单一基础论”的重大突破,它是符合我国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②这种概括体现了实事求是精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搞单一的所有制,也不可能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这就要求把活生生的现实及时加以总结、提炼和概括,使之利于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③所有制是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除所有制外,还有分配制度和国民经济计划发展等,因此报告中说的“一项”是极为准确的。各种所有制的比重问题可以预期:全国由5:3:2降到3:4:3;龙江提出“三分天下有其一”;鸡西将来要达到各占“半壁江山”。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二是形成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理论。把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区分开来,从理论上回答了公有制完全可以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关键性难题。邓小平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没有根本的矛盾。但国家所有制与市场经济还是有一定矛盾的。过去在理论上把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混为一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国际经验证明,同一种所有制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不同所有制也可以采取同一种实现形式。也就是说,所有制的性质并不直接决定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由此可见,把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区分开来,对消除以往传统观念的长期束缚、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我国所有制理论和实践的每一发展,离不开对国情(省情、市情)认识上的深化,离不开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解放和更新。即国情—观念—思想—理论—实践的往复过程。按照邓小平“两个长期不变”或“根本原则”,我们对所有制问题的认识大体达到了“底线”。

  (二)收入分配理论的新创造

  1.以往对收入分配问题的看法

  这里讲的分配是个人消费品或劳动成果的分配。分配从属于所有制。所有制决定分配。人类社会分配形式大体分为平均分配—自给自足—按资分配—按劳分配—按需分配。

  2.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即平均主义—分配不公—依据单一。

  3.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

  一是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鼓励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二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三是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四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通过先富帮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接着说,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政策。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大提出,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党的十四大三中全会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并提出实行经营管理者收入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的政策,试行经理年薪制、持有股权等分配方式。

  同时提出,要采取切实措施,解决目前某些垄断行业和个人收入过高的问题。十五大报告提出规范分配的五条方针:一是保护合法收入;二是取缔非法收入;三是整顿不合理收入;四是调节过高收入;五是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在社会主义,坚持按劳分配是一条基本原则。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则是市场经济的一条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必须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来实现。因此,劳动者收入的多少,不仅取决于劳动者个人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而且还取决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为了加快发展生产力,必须动员社会一切资源、挖掘和发挥各种资源潜能加入经济建设,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就要为其所有者带来收益,否则,就会造成浪费或损失。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稳定系统。如何建立有效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是世界性的难题。我们在总结和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提出了要建立多层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在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方面,提出了建立三条保障线: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养老和医疗社会保险方面,提出了要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这些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创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总之,我们在收入分配上要坚持社会稳定、拉开档次、体现公平、论功行赏,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突破

  1.传统理论和认识过程

  马恩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时感到,资本主义经济内部存在着严重的不协调。究其原因是私有制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要保证社会生产的按比例协调发展,必须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生产。因此,马恩认为在废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后建立的公有社会中,要取消商品货币、实行计划生产。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曾力图按马恩设想,取消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军事共产主义,但不久列宁发现此路走不通。1921年便提出了新经济政策改变了原来的做法。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在《苏经》中,他阐述了经济规律客观性、共有规律、基本经济规律、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等重大理论问题。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保留商品货币关系(与马不同)发挥价值规律作用(在流通中)。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建立了公有制,实行了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虽然毛泽东在50年代提出了“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以及《论十大关系》等重要经济思想,但由于我国在建国后30多年的时间里,始终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计划经济几乎覆盖了全部社会经济活动,国家计划、部门计划、地方政府计划、控制的生产过宽过细,几乎包罗万象,这就实际上排斥了竞争,忽视和否定了价值规律的作用。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对此问题的认识才走到了正确的道路上。在我国大体来说:计划经济(80年前)、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81年到84年)、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85年)、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87年)、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调节手段和方法(92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本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几乎在所有重大理论上存在着根本分歧,但在对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统一、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对立的理解上却表现出少见的“共识”,其源于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着天然联系(马语),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斯语)两种传统观念。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从而使这个长期困扰束缚人们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或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恩格斯曾经评价马克思是天才,说他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的多些、快些。邓小平也是这个时代造就的天才人物,邓论中顶尖的理论,一是初级阶段理论,二是市场经济论,三是本质论。

  2.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必然性

  人类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是:

  经济运行形式: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

  经济运行模式:自主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

  社会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封建主义

  奴隶社会——资本主义

  封建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我们要补上商品经济在中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这一课,而不是补资本主义在中国没有发展这一课。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是所有交换关系(场所、交易、规则、管理)的总和。市场经济是指在市场机制调节下运行的经济,也称市场导向型经济,是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它与计划配置资源不同。在微观经济活动中,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供求、价格、竞争等)和价值规律自发作用实现的。其过程如图所示:

  →供小于求→价格上涨→利润增多→投资增加→

  ↑

  ↓

  ←投资减少←利润减少←价格下跌←供大于求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点是能够通过国家宏观调控(财政、金融、投资政策和国家计划)这只“看得见的手”与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相互作用,扬长避短,减少单纯市场配置资源的盲目性。

  总之,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它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南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各个发展阶段生产关系的本质、矛盾和发展趋势。这些基本原理,不仅是我们观察和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指导,更重要的是增强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坚定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科学依据。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理论素养

  人获得知识主要有两个渠道:间接(书本)和直接(实践)。实践经验经过总结、加工和提炼,形成书本知识、形成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庞大而深遂,学好它,对于增强理论素养至关重要。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增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述的基本原理是党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有好处;同时,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程中,会逐步掌握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有利于提高我们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本论》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典范,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辩证法告诉我们看问题要多角度(动态地历史地全面地)。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如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社会主义经济必须遵循某一规律。正确认识和运用这些规律,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总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是多方面的,它需要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领悟和体会。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得到的几个结论性认识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创造的社会科学理论中最正确、最科学、最严谨的理论体系,它不断地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开辟道路,它既不是终极真理,也没有过时。既要克服僵化思想和教条主义,又要反对“无用论”和“过时论”。马克思研究的虽然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但它对于今天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作用不可低估。

  第二,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指跟随时代发展而全面前进。要用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对待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广泛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各个发展阶段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规律的科学。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经济条件,因而有不同的经济规律和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他们研究现存社会所提出的正确理论,有些具有长远指导意义,有些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变化而失去指导作用。不拘泥于具体结论和个别论断,是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态度。

  第三,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有正确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一要坚持(不另起炉灶),二要发展(增强生命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都需要有正确态度,都需要有革命胆略和理论勇气。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责任,肩负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责任。马克思主义如同一株世纪松柏,中国共产党人须用认真地正确地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这棵参天大树,才能枝叶繁茂、郁郁葱葱、万古长青!

篇六: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并判断中国未来趋势

  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考

  摘要:从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来源看,目前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形成三种模式:经典模式、传统模式和现代模式。这三种模式反映了国内经济学界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探索的演变过程。当前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需要解决好研究对象、逻辑主线、研究方法和内容创新等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国理论经济学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形成科学性与逻辑性高度统一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当前国内经济学理论界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探索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不仅反映了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太好局面,也反映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探索的方向。

  一、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三种模式

  按照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不同来源,当前国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探索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经典模式”。这种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六册计划”和

  《资本论》为基础建立的。

  多年来,国内多位学者对马克思早期经济研究的著作和书信等材料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并形成了初步的理论成果,他们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计划是一个内容庞大的宏伟体系,包括在1857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五篇计划”和1858年提出的“六册计划”。而已经出版发行的《资本论》四册仅仅是这一理论体系的一小部分,“六册计划”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由“绪论”(商品和货币)、“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六册构成。

  汤在新教授认为应从“六册计划”出发来探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他首先考察了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界定,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从开始经济学研究一直到完成《政治经济学批判》,他们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界定是一致的,即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特定生产关系下的物质生产或者财富增长。其次,他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使用的科学的叙述方法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关键。

  杨国昌教授则以“六册结构”和《资本论》为逻辑起点,从导论;构建广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依据;商品经济形式的产生、发展过程和一般原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六大块构建了广义政治经

  济学的理论体系。

  第二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传统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主体仍是以《资本论》和“苏联范式”为蓝本构建的(周冰,2004),并以此形成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构建的传统模式。传统模式按其构建理论体系的方式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将政治经济学分为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分别形成理论体系,另一种形式则是试图将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有机统一起来。第一种形式的发展和创新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以《资本论》和“苏联范式”为基础,一般秉承《资本论》的体系框架,再加入垄断资本主义部分和经济全球化等内容,就构成了对资本主义经济分析的理论体系,从研究对象到研究方法、叙述方法基本一致。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反思和超越“苏联范式”的过程中,出现了一股“回到马克思传统”的潮流,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在遵循《资本论》的体系方法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突破“苏联模式”的理论体系,如许涤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流通与分配——读(资本论)笔记》、谷书常教授1979年主编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简称北方本)、蒋学模教授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等。这些教材都以其权威性在国内经济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多次再版。90年代末,谷书堂教授

  主编的《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中国转型期经济问题研究》(1989、2000),蒋学模教授的《高级政治经济学》(2001)等都结合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特别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不断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蒋学模教授主编的《高级政治经济学》包括社会主义总论(2001年4月)和社会主义本体论(2001年10月)堪称严格遵循传统模式的典范。他以社会主义劳动为起点范畴,研究了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历史演变(总论部分)、社会主义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生产总过程等,并形成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贯穿全书的逻辑主线和主要范畴,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者利益、政府等范畴进行了深刻而详细的本体论分析,并最终形成了到目前为止少有的以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为隐含假设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蒋学模教授的理论体系以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为前提,在本质层次上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涉及到的范畴的研究析析较为深入。但该理论体系对经济运行的研究涉及不多,现实感不足。

  谷书堂等主编的《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中国转型期经济问题研究》和“北方本”,在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上重视反映我国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成果,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经济制度作为分析前提,探讨了我国

  现阶段微观经济运行、宏观经济运行及经济增长和发展。这理论体系的特色在于突出我国经济转型的特征,是对我国理论经济学有益探索和创新,其现实性不言而喻,但作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如何解决研究对象的二元性和其研究主线的二元性(即“三过程”与“四环节”)(周冰,2004)将是这一理论体系面临的最大考验。

  传统模式的第二种形式就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将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有机统一起来的创新模式,这方面的主要代表包括程恩富教授主编的《现代政治经济学》和逄锦聚教授等主编的《政治经济学》等。

  程恩富教授在其主编的《现代政治经济学》中,突破传统政治经济学体系的“三过程论”,首创“五过程体系”,除了导论、尾论之外,包括直接生产过程、流通过程、生产的总过程、国家经济过程及国际经济过程。构筑这一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历史渊源是“六册结构”和《资本论》的逻辑框架,遵循从“一般范畴”到“特殊范畴”,从“基本原理”到“基本原理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应用”的原则,组织起了反映当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理论体系。

  逄锦聚等主编的《政治经济学》力图突破传统政治经济学在体系上分为两部分、内在逻辑上不相一致的缺陷,在理论体系上形成了三篇结构。第一篇:政治经济学的一般理论,重点阐述了政治经济学中具有一般意义和普遍适用性的范

  畴及其运动;第二篇:资本主义经济;第三篇:社会主义经济则主要结合不同社会制度的生产关系阐述了政治经济学中一般范畴的特殊或具体形式,并将经济运行纳人到了体系之中。

  这一理论体系体现了将两部分有机统一的尝试,同时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高度来界定一般范畴和特殊范畴,结合当代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现实和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对政治经济学的相关范畴的含义及其运动进行了探索,可以说较好地体现了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第三种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现代模式探索。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设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出现了对现实经济问题解释力差、研究方法单一等一系列问题,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结合新的实践进行理论创新,需要现代化则是共识。当前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的现代模式探索方面形成了三种观点:一是保留政治经济学的传统,沿用政治经济学的原有研究力法和构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可称之为“修补”方式;二是借鉴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并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基本制度特色重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可称之为“嫁

  接”方式;三是彻底放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式,以现代经济学。的范式具有普适性为前提,用现代经济学范式来构建中国的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可称之为“重建”方式。第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仍然是我国理论经济学的主流,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基础。因此,必须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不断地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形成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代模式。

  第二种观点则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制度分析特色的同时,更多地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和方法。这种观点认为现代西方经济学是反映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规律和经过现代市场经济实践检验的经济理论,我国正在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因此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和边际分析的方法应当也能够成为我国正在构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元素。在构建现代形式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上,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制度分析为前提,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等方面来分析,从而形成以市场经济运行为主的理论体系。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经济学具有超越一切社会制度的属性,上个世纪60年代形成的现代经济学代表了经济学理论

  和实践的主流。具有非常的普遍性和高度的规范性和逻辑的一致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我国理论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应该大力引进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并用于对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种种经济问题进行解释和指导,建立中国理论经济学。钱颖一教授认为包括视角、参照系或基准点和分析工具在内的三个部分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这是理解现代经济学的关系键所在,也是当代在世界范畴内唯一被经济学家们广泛接受的经济学范式。田国强教授认为这种分析框架具有非常的普遍性、高度的规范性和逻辑的一致性,不仅包容了西方经济学,也涵盖了“东方”经济学甚至中特色的经济学,因为不同的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可以发展出不同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但绝不是不同的“经济学”,创建不同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所用的都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他进一步指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基本上由五个部分或步骤组成:(1)界定经济环境;(2)设定行为方式;(3)给出制度安排;(4)选择均衡的结果;(5)进行评估比较。他们二人均认为发源于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下的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和方法同样适用于对中国转型经济的分析和现实经济问题的解决,因而也代表了中国理论经济学的未来的主流发展方向。

  二、对当前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几点认识

  一个学科理论体系的真正形成取决于其科学性和实践性。从科学性来说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研究对象的统一性。即提出明确的研究对象,有统一的逻辑主线贯穿整个学科过程。二是其逻辑体系的严密性,一个学科的理论体系是由概念(即范畴)、推理、结论构成的逻辑严密的体系结构,要有以起始范畴和核心范畴为基础,有众多层次不同的范畴构成的逻辑体系。三是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够将现实经济问题归入一个规范、科学地分析框架中,并能形成有效结论,用以指导社会经济实践。从实践性的角度来看,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要有对现实的解释力。

  在当前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仍需要在以下几点形成共识。

  第一,明确的研究对象是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呈现出不同的模式,首先是由于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形成的。特别是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解释对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界定。其次,部分国内经济学者认为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既研究生产关系又研究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其科学性值得商榷。

  从本质上来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这一研究对象的形成是政治经济学历史

  演变的必然结论,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的,即只有正确处理社会生产关系才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决定力量。以生产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生产关系的运动来形成多层次的、多角度的生产关系体系,也就形成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第二,界定贯穿整个学科体系的主线是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作为科学的学科体系,贯穿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也是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到目前为止,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都比较重视逻辑主线的构建,传统模式中仿照《资本论》形成的逻辑主线包括社会必要产品的运动(雍文远,1985)、生产的三个过程(谷书堂,1999)、生产的五个过程(程恩富,2002)、经济利益的运动(谷书堂,1999;蒋学模,2001)等。从总体上看,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可以采用不同的逻辑主线,各种范畴、概念在一条红线的牵引下多层次充分展开的逻辑过程。这是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第三,借鉴科学的研究方法是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关键。

  当前,国内许多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抽象法对于揭示经济运动规律的本质是有效的,但在应用层

  次上,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需要创新,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建立经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使政治经济学更具有时效性、应用性和针对性。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上除了采用唯物辩证法从历史纬度来分析人类社会的经济规律,从而构建纵向内容的理论体系,也要分析特定历史时期经济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即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建立经济模型的方法,从横向角度来构建理论体系,从而最终形成纵横交织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第四,拓展研究范围是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创新的内在动力。

  拓展研究范围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保持创新活力的源泉,应该主要从两个方面突破:一是立足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和理论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的源泉。我国的基本国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基本前提;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研究的主要命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的理论源泉。二是要不断开拓创新,增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全球化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方面的解释优势。

  第三种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现代模式探索。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设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出现了对现实经济问题解释力差、研究方法单一等一系列问题,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结合新的实践进行理论创新,需要现代化则是共识。当前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的现代模式探索方面形成了三种观点:一是保留政治经济学的传统,沿用政治经济学的原有研究力法和构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可称之为“修补”方式;二是借鉴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并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基本制度特色重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可称之为“嫁接”方式;三是彻底放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式,以现代经济学。的范式具有普适性为前提,用现代经济学范式来构建中国的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可称之为“重建”方式。第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仍然是我国理论经济学的主流,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基础。因此,必须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不断地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形成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代模式。

  第二种观点则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制度

  分析特色的同时,更多地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和方法。这种观点认为现代西方经济学是反映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规律和经过现代市场经济实践检验的经济理论,我国正在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因此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和边际分析的方法应当也能够成为我国正在构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元素。在构建现代形式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上,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制度分析为前提,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等方面来分析,从而形成以市场经济运行为主的理论体系。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经济学具有超越一切社会制度的属性,上个世纪60年代形成的现代经济学代表了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主流。具有非常的普遍性和高度的规范性和逻辑的一致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我国理论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应该大力引进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并用于对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种种经济问题进行解释和指导,建立中国理论经济学。钱颖一教授认为包括视角、参照系或基准点和分析工具在内的三个部分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这是理解现代经济学的关系键所在,也是当代在世界范畴内唯一被经济学家们广泛接受的经济学范式。田国强教授认为这种分析框架具有非常的普遍性、高度的规范性和逻辑的一致性,不仅包容了西方经济学,也涵盖了“东方”

  经济学甚至中特色的经济学,因为不同的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可以发展出不同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但绝不是不同的“经济学”,创建不同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所用的都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他进一步指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基本上由五个部分或步骤组成:(1)界定经济环境;(2)设定行为方式;(3)给出制度安排;(4)选择均衡的结果;(5)进行评估比较。他们二人均认为发源于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下的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和方法同样适用于对中国转型经济的分析和现实经济问题的解决,因而也代表了中国理论经济学的未来的主流发展方向。

  二、对当前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几点认识

  一个学科理论体系的真正形成取决于其科学性和实践性。从科学性来说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研究对象的统一性。即提出明确的研究对象,有统一的逻辑主线贯穿整个学科过程。二是其逻辑体系的严密性,一个学科的理论体系是由概念(即范畴)、推理、结论构成的逻辑严密的体系结构,要有以起始范畴和核心范畴为基础,有众多层次不同的范畴构成的逻辑体系。三是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够将现实经济问题归入一个规范、科学地分析框架中,并能形成有效结论,用以指导社会经济实践。从实践性的角度来看,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要有对现实的解释力。

  在当前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仍需要在以下几点形成共识。

  第一,明确的研究对象是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呈现出不同的模式,首先是由于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形成的。特别是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解释对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界定。其次,部分国内经济学者认为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既研究生产关系又研究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其科学性值得商榷。

  从本质上来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这一研究对象的形成是政治经济学历史演变的必然结论,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的,即只有正确处理社会生产关系才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决定力量。以生产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生产关系的运动来形成多层次的、多角度的生产关系体系,也就形成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第二,界定贯穿整个学科体系的主线是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作为科学的学科体系,贯穿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也是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到目前为止,所有的

  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都比较重视逻辑主线的构建,传统模式中仿照《资本论》形成的逻辑主线包括社会必要产品的运动(雍文远,1985)、生产的三个过程(谷书堂,1999)、生产的五个过程(程恩富,2002)、经济利益的运动(谷书堂,1999;蒋学模,2001)等。从总体上看,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可以采用不同的逻辑主线,各种范畴、概念在一条红线的牵引下多层次充分展开的逻辑过程。这是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第三,借鉴科学的研究方法是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关键。

  当前,国内许多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抽象法对于揭示经济运动规律的本质是有效的,但在应用层次上,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需要创新,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建立经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使政治经济学更具有时效性、应用性和针对性。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上除了采用唯物辩证法从历史纬度来分析人类社会的经济规律,从而构建纵向内容的理论体系,也要分析特定历史时期经济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即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建立经济模型的方法,从横向角度来构建理论体系,从而最终形成纵横交织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第四,拓展研究范围是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创新的内在动力。

  拓展研究范围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保持创新活力的源泉,应该主要从两个方面突破:一是立足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和理论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的源泉。我国的基本国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基本前提;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研究的主要命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的理论源泉。二是要不断开拓创新,增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全球化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方面的解释优势。

推荐访问: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并判断中国未来趋势 中国 判断 趋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