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滇西南地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发展现状17篇

发布时间:2022-11-15 12:30:05 来源:网友投稿

滇西南地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发展现状17篇滇西南地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发展现状  第三章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  [本章要点]:本章主要介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现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发展趋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滇西南地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发展现状17篇,供大家参考。

滇西南地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发展现状17篇

篇一:滇西南地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发展现状

  第三章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

  [本章要点]:本章主要介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现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发展趋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特征1、文化传承特征

  2、非阶梯特征3、群体特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意义;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掌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2、主体性与实效性原则3、可受性与选择性原则4、趣味性与教育性原则。第一节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现状

  (1)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的重要文件,要求各级教育、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开展。

  从新中国成立到2000年,我国共颁布了七套体育教学大纲,并且从1992年开始,所颁布的大纲中都对民族传统体育作了专门的说明,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而新出台的《课程标准》与《指导纲要》中的规定,更是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提供了条件。

  (2)各级各类学校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项目)

  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学校现正在新一轮的体育教学改革中,引入各种类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资源。

  (3)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教学科研逐渐繁荣

  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一大批体育科研工作者和广大体育教师注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教学方面的科研工作。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少数民族体育作为教育、教学进行了全方面的研究,出现的较多的科研成果。

  但是,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和现代体育的影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现状还不容乐观。主要体现为

  (1)教育观念问题

  由于长期受传统体育教育观念的影响,广大体育教师习惯于竞技体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其次,在多数教师看来,少数民族体育内容不是一种规定的教学内容,只不过是存

  在于民间的一种娱乐游戏,虽然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娱乐性强,但引进正规的学校体育课堂,能否具有竞技体育内容的功能,能否有效地增强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对此存在疑虑。这是对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的功能价值了解不足,是导致影响学校开展此项教学活动的主要原因。

  (2)师资问题

  少数民族体育引进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可以说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要使这项工作在我国学校正常而有效地开展,师资是关键。如何培养教师是当前开展少数民族体育教学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3)教材问题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目前正式出版的少数民族体育专门教材较少,教师开展教学仅凭自己掌握的项目内容,或者请教民间师傅,了解一些技术动作,没有系统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教师对少数民族体育的起源、技术、活动形式、器具和规格制造方法都不甚了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导致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真实性、教育性下降,直接影响教师开展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4)运动器械问题

  少数民族体育历史悠久,并且出自原始人们生活、生存、祈福的需要,所用的有些器具粗大笨重,不规范,既不利于搬运,又有很大的危险性。另外,又没有专门制造正规器械的生产厂家,自己做又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叫木工制作又很难画出规范的图表,这就让教师想开展少数民族体育的教学而无法付之行动。

  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发展趋势

  民族传统体育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具有创作开拓性的工作,结合我国体育教育的宏观目标,其发展应为四个层次:教育目的(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各层次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上一层目标是提出下一层目标的依据和指导,上一层目标的实现,又是通过下一层目标实现完成的。

  从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目标对教育而言,是相互相成的。无论哪一层次都要考虑到各民族特色、社会的需求、学生个性特点、学科发展建设等因素,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做到切实可行的发展,使学生身心健康,体质增强的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健身学”和“健身教育学”课程目标体系,目前,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表现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特殊功能,学生的身心发展与社会

  需要,将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第一目标。

  (2)体育卫生保健和营养知识的传递,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保健内容日益受到重视和推广。

  (3)重视发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4)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打破原来的“整体划一”,朝尊重学生个性的方向发展。

  总之,民族传统体育是确定以健身教育为主的课程目标,是确定课程教什么,如何教,如何评价的关键。民族传统体育理论建设是培养未来全面发展人才的基础工程。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出科学和合理的目标是一项复杂、又具有创造性的重要意义工程,我们力图在有关专家研究的指导下,为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而努力。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特征

  1、文化传承特征

  任何一种传统的体育文化都经历过一段漫长的发展历史。在开始时它与狩猎、御敌、生产方式、生存繁衍、宗教祭祀等群体、民族的社会生活有关。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群体或民族中的多数人所接受,并世代相传下来,成为了一种在一定范围内对人们生活具有一定影响的比较普遍的文化现象,并形成了对其发展的肯定性心理倾向。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心理倾向或定势一旦形成,就能保持较高的稳定性。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着极丰富的思想性、教育性、实效性、趣味性、易传播性和深化文化的功能。重视和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多样的内容和功能,广泛开展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培养人们的体育意识,健身观念,促进他们积极参与身体锻炼活动等都大有益处,同时还能起到提高民族的自尊、自信、弘扬和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高度浓缩,是本民族文化传递的纽带。

  娱乐特征

  体育课程内容大多是从各种各样的运动游戏发展变化而来的,而运动游戏自然具有趣味性、娱乐性。在运动学习过程中,会经历竞争与合作、成功与失败的体验,给人的情感、情绪以深刻而丰富的影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突出的娱乐性,它着重于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并以自娱自乐的、消遣的和游戏的活动方式出现。人们在这些活动中可以直接得到令人愉悦的情感抒发和渲泄。由于民族体育的这个特点,使它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一次体育活动的举行,往往成为一个民族的盛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不再像以前那样“生活就是为了生存”,生活环境的改善使人们的余暇时间越来越多,而在当时人们精神生活的匮乏使得各种具有休闲娱乐特性的体育运动逐渐产生了,这些体育运动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如新疆柯尔克孜、锡伯族的“荡秋千”,哈萨克族的“穿麻袋摔跤”,塔塔尔族的“爬杆”等等都是人们完全摆脱生存的需要,并脱离了人们的生产活动,纯粹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休闲娱乐的需要而产生的。另外,像白族大型绕山林体育活动,简直成了白族人民展现自己体型美和高超技艺的重要舞台。另外,纳西族的赛马、哈尼族的荡秋千、傣族的象形拳,都是以表现选手优美身姿和优美动作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使练习者和观赏者都得到一种情感体验和美的熏陶。

  2、非阶梯特征

  体育课程内容与一般学科知识课程内容不一样,它没有学科内容之间比较清晰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阶梯性结构,以及明显的从基础到提高的逻辑结构体系。它是由众多的相互平行的竞技运动项目和身体练习组成,而且理论知识的素材也很多,这就为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增加了难度。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的传统习惯、主客观条件不完全相同,兴趣爱好也有差别,体育必然会呈现出一种多元特色。每个民族都有数十种甚至近百种体育娱乐活动,而每一种同名目的体育娱乐活动,在不同的民族中又有不同的称呼,使用不同的器械,有不同的娱乐方式及竞赛规则。仅以不同名目的体育活动项目进行统计,少数民族体育就达

  676项之多。

  3、群体特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产生以来,都有着传统的延续、继承。许多优秀项目经过数百年、几千年的精选、提炼,世代传播,魅力无穷,深受群众的喜爱,其活动内容、方式对于本民族来说是公认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男女老少均能参与,同享欢乐,长盛不衰,源久流长。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其本质上讲是一类群众性较强的运动形式。这是因为:其一,是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劳动过程中,所创造、遵从、维护和实践的健身运动形式。虽然经过了长期的发展、演变和丰富,但其基本的特征和健身功能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就使得它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所认知、接受和参与,并得以广泛传播和长久传承下来,形成了相当稳定的群众基础。其二,是各民族长期生产、生活的实践结晶,其健身特点和人们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从客观上使群众自然而然地去接受它、适应它。其三,是作为一类各民族自创的“土生土长”的健身运动形式,由于其极具民族特点,并和他们的生活、生产

  息息相连,而且其活动方式简便易行,老少皆宜,对各民族而言又是一种共识的表现形式,因此它最能被各族所接受,成为日常主要的健身内容,成为各民族在节日活动、劳动之余、人群聚会所必不可少的健身形式。其四是个体的人,无论对于大自然、猛兽或其他群体,都显得十分脆弱。人们早已认识到,人的生存与发展都得依靠群体,而传统体育可把存在个别差异的人整合聚集在一起。共同的民族体育习俗,往往把同一民族、同一地区的群众吸引到一起,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认同感和亲和力,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都具有突出的整合功能。如景颇族的“目脑纵戈”、傣族泼水节的“嘎光”等活动中,参与者集体行动,整齐划一,增强了群体意识和民族认同感,从而形成了一种民族的亲和力与凝聚力。而赛马、斗牛、摔跤、龙舟等,多是以村寨为参赛单位,参赛者除了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之外,还要有集体荣誉感。正是这种特征,使民族体育在各少数民族群体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4、地域特征

  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都生活在边远山区、高原、海岛或雪域草原,生活环境恶劣,为了生存和繁衍,同时要面临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挑战。因此,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就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以及足以战胜自然和敌人的强大竞争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体育活动就应运而生。这些为了生存而发展起来的体育运动,因为其具有竞技与健身的特性而逐渐受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喜欢,因此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渐渐地从生产活动中脱离出来,成为日常生活中人们劳动之余的一种特殊的体育运动。

  一定的地域是一个民族长期繁衍生息的空间条件。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及其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民族体育文化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所处地域的影响。因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从某个侧面反映了某一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社会风尚。各地区少数民族由于受到不同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斑谰多姿而又各具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而这些项目,又必然是当地人群生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技能。如江南的竞渡、北国的冰嬉、大漠的赛驼、山地的竞走、草原的骑射、丛林的射弩等,无不保留着不同地理条件下一定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烙印。这些形式多样、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内容伴随着地方民俗文化的演进沿习至今,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意义

  1、打造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育特色和形成独特的办学风格

  学校特色是指学校在某一范围内、与同类学校相比、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办学风格。也就是说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本校的优势和传统,创造性地贯彻

  教育方针,形成自己独特的、稳定的个性和风格。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大多相对落后和欠发达。受此影响,学校体育教学的设施及条件与经济发达城市的学校比较是没有优势的,再看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在学校的开展,别人有CBA运动队、射击队、游泳队,还有国家退役运动员,而我们几乎还没有一个标准游泳馆。因此,必须扬长避短,积极开创学校体育教育特色,形成独特的办学风格。对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正是学校体育教育特色和独特的办学风格之所在。

  2、实现个性化教育和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多元化需求

  人的素质、能力不是均一的,是有着可以区分的个性差异的。因此,教育必须重视个性化,体现个性化需求。就体育而言更是如此,每个人的体力、体育基础、体育态度、体育兴趣、锻炼习惯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体育教育在基本的统一要求的基础上,还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从而实现体育课程的个性化教育和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多元化需求。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的传统习惯、主客观条件不完全相同,兴趣爱好又有差别,体育必然会呈现出多元特色,有的是竞技的,有的是健身的,有的是娱乐的,有的是民俗的,或者兼有之。每个民族都有数十种甚至近百种体育项目,而每一种同名的体育项目,在不同的民族中又有不同的活动方式和竞赛规则。仅以不同名目的体育活动项目进行统计,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达676项之多。这么多的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体育资源为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众多可供选择的索材和拓展了空间,对实现个性化教育和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多元化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使体育教师享有参与课程开发与决策的权利,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但由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存在多方面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深入地认识和研究课程、研究学生、探索社会,并勇于创新、突破陈旧的体育教学模式。而对少数民族体育资源进行加工改造和整合,正是这样的学习过程、创造过程,它使教师的个性化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得到升华。

  4、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能否普及大众和深入人心,关系到民族体育的兴衰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一直以来,高校始终是文化的发源地、文化的传承地、文化的加工地,更是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翻开历史的画卷:许多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的开展、推广和普及正是从高校开

  始的。因此,有计划地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把它贯穿于大学体育的教材中,切实有效地开展教育,使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互为补充,对青少年一代认识和理解缤纷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加强民族团结有积极的作用。同时,青少年学生走出校园以后,其良好的和丰富的民族体育知识与技能,可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骨干和指导者,成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人,这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教育中,体现了传统体育中的一些共同特征,即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团结合作等传统文化精神,可以从不同侧面较好地展现出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热爱,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下的民族文化的理解能力,自信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从而较好地继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并为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健身、娱乐身心等作用奠定良好的认识基础。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有助于全面理解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体现其在高校教育的作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加强民族体育的科研与交流。同时从其广义的教育作用来看,可以增进不同区域民族的团结、增强多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普遍提高,也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同时,发挥体育教学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教育作用,可以展现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精神。

  第二节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选择

  1、校本化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考虑到地域间差别。不同地方存在的自然地理课程资源是不一样,各校的经济条件、办学规模、办学风格也有所不同,同时,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可能也有所不同。因而在具体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上一定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本校可开发利用的体育课程资源的地域性特点,从而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

  2、课程化

  虽然我国定期举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但是长期以来民族传统体育只是包容在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婚俗、祭典、歌会、墟场、庆典活动中,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因而,在各级各类学校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加工、改造最终形成具

  有民族特色的一门体育课程,更加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实际需求,使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更具有很强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对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弘扬、传承、保护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优先化

  由于体育各种教学具有同一目标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同一教学手段可以用来实现不同教学目标的特点,因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具有很强的选择性,最适合学生的应是最好的,因此要优先考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尽可能提高体育教学的综合效益,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4、适应性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需要考虑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条件,做到开发和利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与其他体育教育内容的协调配合。注意时间、空间、人力、物力上的现实可行性。体育课程内容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发展的水平与要求决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具有鲜明的生活教育色彩,因此,体育课程内容必须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实际从事体育运动的能力,并能为学生走上社会后继续进行体育锻炼而服务。

  5、针对性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的选择是为了体育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针对不同的目标应该开发与之相应的少数民族传统项目。一般来说,每一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对于特定的课程目标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不同的课程目标就需要开发不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但是,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本身的多质性,同一的内容又可以服务于不同的课程目标,所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在明确的体育课程目标的前提下进行,认真分析与体育课程目标相关的体少数民族传统项目,认识和掌握其各自的性质和特点,这样才能保证开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各种学校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也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通过实践最好的教学形式就是以本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重点,在有一定的参与群体和认识程度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可以较好的推动该项目的发展和弘扬。与此同时,还可以开发和拓展

  新的项目,将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不断深人和开展。

  2、主体性与实效性原则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化要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依据,以学生需求、兴趣、能力以及体育基础为前提,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征,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转化为发展身体、增强、增进健康的体育教材和手

  段。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是为了能够通过运动达到健康这一主要目标,是为了确保体育手段与健康目的之间的一致性。因此,必须采用增强体育、增进健康的规律、法则和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教学化处理,使其在为学生身心健康服务中真正达到效果的最大化。

  3、可受性与选择性原则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应以学生力所能及,可以接受并能产生强烈参与愿望、便于应用与推广为前提。通过教学化处理,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学生所接受并能终身受用,这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一个关键;对那些既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相适应,方法又比较简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直接引进到《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不必非进行改造不可。安全性是选择的前提,在选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时必须取消那些危险性大、易发生伤害事故的内容。

  4、趣味性与教育性原则

  “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因为学生只有对所学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运动的爱好和习惯才会逐渐形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要力求突出健身性、趣味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特点,以保证学生能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得到锻炼,以达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习目标。在满足以上指导思想和选取原则的基础上,应发挥出民族传统体育其应有的价值,使其教学效果最大化。

  5、发展创新原则

  教学中一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根据创编简单的组合和花样,让学生自己评判新组合的实用性、美观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二是要充分挖掘、整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进行创新,使之符合体育教学特点。

  6、经济性原则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要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具体包括开支的经济性、时间的经济性、空间的经济性。开支的经济性,是指用最节省的经费开支取得最佳效果,尽可能选择那些不需要多少经费投入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实践的经济性,是指尽可能选择那些对当前基础教育有现实意义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不能一味等待更好的条件或时机,否则就会影响新课程的实施。空间的经济性,是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选择要尽可能就地取材,不应舍近求远,好高骛远。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特点

  学校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是时代的要求,是民族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风格各异的特点,技术差异比较大,对教师而言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不过民族传统体育有三个“简”的特点,只要能够把握这些特点就能很快有效制定其教学过程。

  1、简便易教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绝大部分内容都具备朴素的特点,这就决定对这些项目的教学应朴实无华,教学过程要讲究实效,避免华而不实的的形式。教师要全面准确掌握项目的比赛规则,并运用到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在规则要求范围内的技术和战术。

  2、简单易学

  民族传统体育绝大部分项目都简单易学。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长期的教学是口传身教、缺乏经过文字的整理或通过研究得出的技术参数,对教师来说,缺乏教学参考,只有依靠教师自身不断实践后归纳出技术要领和动作组合及技巧。对学生来说,只有不断摸索通过练习改进动作从而提高技术,才能对民族体育有所继承创新简捷易赛。民族传统体育的比赛经过长期的演变,操作起来比较简捷,很多项目初步掌握了基本技术和战术就可进行对抗,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

  3、简捷易赛

  民族传统体育的比赛经过长期的演变,操作起来比较简捷,很多项目初步掌握了基本技术和战术就可进行对抗,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

  第三节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式

  一、游戏教学方式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着很多游戏成分,具有集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为一体的功能。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形式,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运用一些游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对技术的进一步掌握和提高,有助于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和合理运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以游戏的形式可以使一些个体有差异的学生消除顾虑,克服心理障碍,体验成功和快乐体育的感觉,为培养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娱乐教学方式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突出的娱乐性,它着重于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以自娱自乐的、消遣的和游戏的活动方式出现。人们在这些活动中可以直接得到令人愉悦的情感抒发和渲泄。由于民族体育的这个特点,使它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运动所带来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许多项目枯燥无味的现象,真正做到“快乐体育”。

  三、能力教学方式

  在素质教育中最强调的就是发展学生的能力,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源于生活,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建立战胜困难的能力,培养不怕挫折的精神,以及创新的能力。

  四、竞技教学方式

  民族传统体育还带有一定的竞技性,可是它的竞技性是人类早期的竞争意识在生存实践中顺应时代发展的结果,而不是现代体育中所追求的那种超越、战胜的残酷竞争性。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竞技性特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竞争、合作意识。

  五、联合教学方式

  在世界现代体育一体化趋势明显加速的今天,现代体育对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冲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学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进行,一是应注重现代体育手段与少数传统体育的联合,借鉴、引进、移植各类项目“制约性”的规则,使之更为适合学校体育学的发展;二是不能完全舍去现代体育项目,要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互为补充,成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美育、体育、智育、德育等多方面的文化教育手段。

篇二:滇西南地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发展现状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及策略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脚步的加快,我国也开始进入较为明显的城镇化转型期,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文化发展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情况,并且其生存环境也将面临着巨大的转变。近年来,在“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下,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困境进行解决,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本文就对城镇化转型期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希望对这项工作的开展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城镇化转型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应对策略

  我国在某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曾经明确的提出,在现阶段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城镇化是主要的建设和工作任务之一,因此要积极的推进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政府在制定的经济政策影响下,农村正在经历着较为明显的城镇化转型,其中集中表现在:当前我国农村的实际发展中,其城镇化发展使得人们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过去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交往形式,因此在这个背景下,人们的文化和价值观也将产生较为明显的转变。这将影响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面临更大的困难,因此,怎样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当前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将对城镇化转型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情况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一、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起源

  在我国的原始时期,也就是人类发展的早期社会,是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阶段,因此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已经开始脱胎换骨,从而形成各种民族的祖先。在原始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当时社会整体生产力较低,因此在狩猎、捕鱼等方面还停留在较低的生产力,并且活动的范围通常在山区或是丛林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氏族部落都是依靠这种方式进行生存和发展,生产技能也是在这种前提下得以进行的。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得到进步和发展,其不仅成为人类之间变相竞争的一种主要方式,并且还使得过去的人们全面提升了生产技能,为生活质量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概括来说,我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从原始部落逐渐形成了多种技能和宗教活动形式,这也是我国传统体育的起源形式。

  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发展情况

  民族传统体育,指的是在我国中华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一个或是多个民族发展并流传下来,或是经历过形式变化而得到继承的体育活动形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中,体育文化始终秉承着“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因此更强调运动的健康性和和谐性。我国的文化在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和传承,慢慢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征的民族传统体育形式,笔者经过研究,发现在主体的运动功能和发展的形式来说,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一般分为三种,即:摔跤、武术和射术等。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当今时代发展背景下,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环节,其不仅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形式和气质,同时为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还在不断地变换自身的结构样式,从而呈现出了更具魅力和多姿多样的差别。

  三、城镇化转型期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情况分析

  (一)西方现在体育文化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较重

  随着西方社会文化对我国形成的影响越来越重,篮球、足球等田径项目也开始在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课堂中出现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长期的教育发展发展过程中,其内容也逐渐从最初的单一化形式向着多元化的方向进行提升。所以,我国学校体育从诞生发展到现在,不得不承认西方的体育文化对我国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甚至占据着主流位置。在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初期,体育正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为了使竞技体育在国际上占据一定的位置,在举国体制内的影响下,我国的体育更是在半个世纪左右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从最初的零基础,实力不佳逐渐发展成为现在世界体育中的“第一集团”。在2004年奥运会正式开展前,一篇关于奥运金牌的文章火了起来,其文中指出在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以后,中国的体育总局事业费和相关费用得到了明显提升,从每年的30亿元提升为为50亿元每年,这也就意味着,雅典奥运会需要备战四年,我国将整体花费200亿元以上。那么中国队在雅典上如果能收获30枚金牌的话,那么每枚金牌的成本就相当于七亿元以上,虽然在雅典奥运会我国总共收获32枚金牌,但是成本上并没有降低太多,因此我国的金牌就成为了世界上“含金量”最高的金牌。此外,西方的体育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还占据了我国社会体育和校园体育的位置,但是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人们的忽视甚至是排斥,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并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有效传播。

  (二)城镇化转型期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境

  著名学者梁漱溟说过,中国传统社会中主要将乡村的发展作为重点环节,素以当前多数文化也都是从乡村中逐渐演变和优化而形成的。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乡村不再像之前一样,而是受到了明显的破坏,这主要是因为当前西方文化对我国的影响。在西方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主要以城市文化为主,但是我国的文化却是将农村文化作为重点,特别是我国处于特殊的地域和环境,所以多民族形成的农村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也使得我国传统体育的发展孕育了很多优秀的内容。

  (三)城镇化转型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应对手段

  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政府经济政策影响下,我国的农村也开始步入了城镇化的转型期,其中表现较为明显的就是:农村的城镇化发展使得原油的自然村落、生活方式和人际交流方式发生了转变,由此使得文化、价值观念等都出现了巨大的更新和转变。在我国社会新形势的影响下,如果在传承和优化本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过程中,还是采用较为传统的方式,过度的依靠政府保护和指导,对相关项目进行开展是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发展的。在现代发展过程中,我国也制定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法律条例。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对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的自然村落进行遗产保护的申请,同时对流传已久的体育民俗进行存档工作的开展,从而在先进的技术的帮助下向人们进行展示。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丧失了传统的健身、娱乐和教育功能,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也丧失了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保证独立性和融通性的统一。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有着较大关联,因此对外来文化的有着较强的吸纳能力。仔细对我国唐朝时期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纳能力较强,其文化的交融贯通性就将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在此种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就更应该根在城镇化转型期的时代要求下,展开相应的调整和发展,并且根据民族发展的实际要求来逐渐找寻传统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样在实际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满足发展要求。同时在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等方面进行产业链条的发展,通过进行相应的探索和发展不断创新体育文化,逐渐形成和制定出更满足现代社会发展潮流或具备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

  综上所述,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体育文化对一个国家、社会甚至世界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这个背景下,只有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困境进行解决,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在这种背景下,体育的发展只有不断壮大,才能更好地说明国家的强大。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除了要注重体育的全面发展性,同时还要不断继承和发展传统体育文化的优秀精华,在这个背景中才能更好地创新和发展,保证在城镇化转型期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充分发展。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相关单位或是工作人员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创造出更具时代特色和中华民族特色的全新文化发展方式。

篇三:滇西南地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发展现状

  滇西白族传统体育文化探析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等方法,对云南省大理州白族传统体育中几项主要运动的形成及特点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大理白族传统体育绚丽多彩、类目众多,它的形成受到军事、教派崇拜、祭祀、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白族体育与其他民族体育具有鲜明的特点,研究表明,对大理白族地区的民族体育文化的深入研究,将会有利于丰富完善白族传统体育文化史,为白族体育文化研究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标签:滇西;白族;传统体育;文化特点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正是这些珍珠般的多民族体育文化拼成了整个中华民族体育的宏图,白族传统体育文化无疑是这些民族体育文文化中最璀璨的其中之一,白族是中国南方具有悠久历史文的少数民族,云南白族占中国白族人口总数的80.87%,而大理白族则占云南白族人口的大部分比例。大理白族白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据考证,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白族先民就在以苍山洱海地区生息繁衍,在河旁湖滨的台地上创造了早期的稻作文明,过着农耕渔猎游牧的生活。大理白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丰富多彩,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了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让人们得到精神的享受和身体的锻炼,大理白族历来热爱体育运动,然而体育运动的开展并不是独立的,它的产生发展伴随着宗教、婚嫁习俗、祭祀等活动的开展,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白族体育文化,它的源流追踪对白族体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白族体育文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十分必要。

  1.滇西(大理)白族主要现存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追踪

  1.1划龙舟与本主崇拜的历史姻缘

  大理白族划龙舟竞赛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理南诏国时期,相传起源于一段凄美的神话传说,在大理国时期国王的三个女儿分别下嫁到如今板桥村的一个平民家,国王害怕三位女婿继承王位,并设立酒席宴请三位女婿到宫里用在事先用松明做的楼房里,待三位女婿酒醉之际,遂下令放火烧楼,三位年轻的女婿葬身火海,其中一位女儿,名白姐问次噩耗便纵身跳入五龙河发源地草海,从白姐跳河那年起每年河水都会泛滥,后来人们问白姐设立庙宇,洪水不再泛滥,这里的人民并把白姐作为本主祭拜,每年的白姐本主祭祀中,以“龙舟竞渡”来进行娱神活动,以示对白姐的崇拜。[1]从此,白族划龙舟便成为一项白族人民热爱的体育活动流传至今。现已经演变成白族民众展示劳动能力,男女择偶的标准。

  1.2白族传统体育三月街赛马的文化源流

  白族赛马历史悠久唐代佛教传入南诏后,在点苍山下举行观音庙会,遂演化成一年一次的三月街盛会,赛马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那时的三月街是中国南方最大的药材、商贸活动中心,当时的大理国以出产良马而闻名,南宋王朝在广西邕州专门设立买马司,进口大理马。史料记载,马市商人云集,有来自四川的商人以丝绸、纸笔、胭脂花粉、人参等百货交换大理的马匹、刀剑、药材以及来自土蕃、西域各国的象牙、犀角、鹿茸等名贵特产,会期长达20多天。明朝旅行家徐霞客曾描写三月街赛马盛况:“由西门出一里半,人演武场,俱结棚为市,其北为马场,千骑交集,数人骑马而驰于市,更队以见高下。时男女杂沓,交臂不辨”[2]大理国的相国高量成还在马市设了马擂,也就是赛马,从此三月街有了赛马的传统。直到今日赛马依然是深受白族人民所喜爱的竞技项目。值得

  一提的是,白族姑娘杨家伟还在1982年云南省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得1500米赛马决赛冠军。

  1.3大理白族人拉人拔河比赛文化探秘

  拔河,是一种较早的水军军事训练项目。隋唐以后在民间比较盛行,拔河具有喜庆丰收的意义,白族青年也喜欢拔河比赛,然而它的形式却与一般拔河有所区别,白族青年喜欢人拉人拔河,不用任何器具。两人手拉手相对而立,每人背后还有数人,挨个抱腰,连成两串对拉,团结协作的一队定能获取胜利。大理白族人民特别喜欢这种拔河活动,它能促进白族人民团结一致的意识观念,同时也是白族人民对力量推崇的集中表现,这一白族传统运动的形成主要是为了庆祝丰收,体现了白族人民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1.4大理白族霸王鞭的历史起源

  霸王鞭,也有着“花棍舞”、“英雄鞭”等称谓,大理白族霸王鞭是用一米长左右的竹杠、木棍,用工具凿出四五个长孔,一个孔内装入两组铜钱,每一组使用两至三枚铜钱。据有关资料记载,南诏时期大理白族霸王鞭就已经产生。它是一种男女混合的体育运动项目,一般女的舞霸王鞭,男的舞“金钱鼓”,形成相当协调幸福的舞蹈,大理人民深深的喜爱着这项运动,现在霸王鞭在这块热土上得到了更广泛地开展,甚至滇西的汉族居住地区在节日也经常开展,在大理的火把节、绕三灵、三月街等重大节日都少不了霸王鞭表演。

  1.5大理地区白族武术的起源

  武术活动在大理开展的比较早,早在南诏(738年-937年)时期就已经有着一套军事制度和比赛制度。白族的武术由于在传承上的失误,所以流传到现在,存在的白族拳种已为数不多,现在流传的白族武术拳种有白族拳、犬尾拳、花拳、鹭鸶伸腿拳、破四门拳等;刀剑术有白族双刀术、链夹、双头棍术、剑术等。[3]南诏时期白族武术的产生带有很强的军事色彩,南诏是乌蛮,白蛮大姓辅佐及境内的汉族组成的统一国家,在此期间抵御唐与吐蕃两个强邻,南诏国必须抵抗外敌入侵,白族武术在这种条件下也就应运而生了,然而,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白族武术现存的只是凤毛麟角,因此,白族武术的传承面临着艰巨的问题,必须给要高度重视。

  1.6大理白族舞龙、狮、秋千、扳手劲等体育活动解读

  龙、狮对大理白族来说象征着喜庆,舞龙狮有着多种形式,并且开展广泛,舞龙、狮何时传入大理白族还有待考证,但从全国来看舞龙是在夏朝时由匈奴传入巴蜀,后又传入西南地区,大理白族的舞龙很可能与这一传播有关;舞狮在南北朝时期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传说中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最早是从西域传来的,到了唐代舞狮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秋千,在大理的洱源县比较盛行,每年都会举办一周左右的秋千会,根据访谈了解到早在南诏时期这里就开始有此项运动。以此,来祈求全年平平安安,万事顺利。[4]扳手劲是白族男女所喜爱的运动,就是来那个人把手前臂树立相对而握,谁把对方扳倒谁就获胜,这说明白族人民对力量崇尚的民族情结。2.滇西白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解析

  2.1伴随着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

  大理白族传统体育从产生至发展过程中都充斥着宗教文化色彩,“本主崇拜”是大理白族的一种特有宗教信仰,它的起源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是源于原始崇拜,在南诏大理国时期就已形成,而本主崇拜的风行则要追溯到元明清时期了,现在这一信仰依然流传,像白族的划龙舟这一运动项目就带有很浓厚的本主崇拜

  情结。宗教下的体育,体育中的宗教似乎成为了一对辩证统一的整体。

  2.2大理白族传统体育与婚嫁习俗息息相关

  白族体育中有一部分是和婚嫁习俗息息相关的,像抢绣球以前是白族姑娘制作,用来向男子传达爱意的信物,一般在重要节日中白族女子将绣球抛向自己的意中人,向意中人表达自己的感情。随着时间流逝,抛绣球也演变成为了一项传统体育运动,人们也称之为丢荷包或丢沙包,在激烈多彩的体育运动中,爱情的花蕾也就随之绽放了,可见,白族传统体育在某些角度上与婚嫁习俗是分不开的。

  2.3大理白族传统体育与各民族文化相依相存

  大理白族的主流文化是一种包容性的多元文化,从族源上看,白族从来就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而是由多个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的民族共同体。白族文化的包容性可以理解为:白族文化具有对其他民族文化持宽容和尊重的态度、不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不断受汉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并在容纳和吸收汉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切有益成分的过程中传承、繁荣和发展的特性。[5]可以推测,正是大理白族的这种文化特点,白族体育文化在发生发展中必定会受到汉文化,外来文化的洗礼和熏陶,所以白族体育也就变得具有多元化特点。

  2.4白族体育活动大多以节日为依托进行

  白族传统体育的进行大多都伴随着节日进行,如火把节,绕三灵,三月街等活动都会有霸王鞭表演,三月街时的赛马、射弩比赛等,舞龙、耍狮则在春节期间举行,从以上几种白族传统体育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传统体育的举办基本都是以节日为依托的,在节庆日进行体育表演、竞赛也正是当今民族体育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这不仅给节日增加了喜庆因素,使节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且,对白族传统体育本身的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在传承中必须以节日为依托进行日常普及。白族传统体育除有以上几种特点外,它还具有源于生产、生活、丧葬,并且易于开展等多种特征,正是这些鲜明特色和民族信仰的存在,才使白族传统体育久盛不衰,一直流传至今,还受到白族人民和其他民族的推崇。

  3.小结

  白族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缩影,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白族各项传统体育的起源、发展,以及开展都有着它的特有的文化元素,从文中通过对部分现在主要开展项目的分析,得出了白族体育的产生历史悠久,来源广泛,有的起源于婚嫁习俗,有的产生于神话传说,有的还受到外来文化的辐射,正是这样才使得白族体育精彩纷呈,人民大众对白族体育文化源流有科学的认识将会对白族体育的传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理白族传统体育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寸若标,和丽东.白族本主崇拜与“龙舟竞渡”初探[J].大理学院学院学报,2005,7(7):8-10.[2]张锡禄.南诏与白族文化[M].jb京:华夏出版社,1992.

  [3]李云清.论白族生产、生活与民族传统体育[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8):25—26.

  [4]张宏诚,大理学院体育教学开设白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探析[J].大理学院学报.2010,9(4):87-89.[5]赵金元,饶清翠,凡

  丽.白族文化的包容性及其现实意义[J].2009,9(3):80-85[6]陈宇红.婚俗丧葬与白族传统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2(4):

  49-51.[7]《白族简史》编写组,《白族简史》[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篇四:滇西南地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发展现状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现状

  摘要:1997年,民族传统体育学正式成为体育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之一,并于1998年列入了教育部颁布修订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自此,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门学科(或专业)便正式诞生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经过10多年的发展,现在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善,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就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学

  学科研究

  问题

  一、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的总体情况

  1.研究文献逐年递增

  通过cnki在体育学科内以“传统体育”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这个关键词的搜索结果可以同时涵盖“民族传统体育”、“民间传统体育”、“传统体育文化”、“传统体育产业”等关键词的文献),共检索到文献3128,基金资助项目占所有出版文献的8.4%。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172篇,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27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金资助12篇,省级及其它项目资金资助53篇;论文自1997年逐年递增(表1);出版专著24部。以“武术”为关键词共检索到文献8675篇,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96篇、863计划1项、973计划1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8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8篇、共255项。近5年来平均每年发表1000篇。

  表1近10年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论文发表数量统计

  2.研究方向上武术研究为主流,各领域都取得一定进展

  从理论体系的成熟程度以及理论发展的状况而言,武术有一套较为成型的理论与体系。武术研究的研究领域涉及体育教育、训练、竞赛、体育产业、文化等等方面,产生了相当的研究成果,拥有一大批稳定的专家群体,在全国建立了比较稳定的教学、研究机构和学术组织,其相关的学术活动也日益频繁,有关武术方面的专著和出版物层出不穷。目前,武术这一研究方向有脱离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并自成一门学科的趋势。

  3.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理论研究

  理论的研究大多从学科本位出发进行研究,找寻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本体,并试图对其进行本质性的把握,通过逻辑推理建立起学科体系。研究集中在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概念,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价值、功能、研究方法的等方面,现在看起来收效并不大。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对象涉及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现象和规律,其基本内容可包括:民族传统文化与民与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研究。

  4.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的研究

  高校不仅具有人才培养的重任,也有文化传承的责任。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新修订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武术专业拓宽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后,目前共近40所高等院校设立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程结构等多个方面。学者们认为:“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武术专业,其他的课程也只是作为选修课且课时量很少,这种设置既不合理也不科学,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与提高来讲没有实际的效果,自然也就谈不上形成自成体系的学科理论了”。因此,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学科发展需要,又要考虑学生的基础与个性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其他地域特色问题及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问题。

  5.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研究

  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与研究是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亮点。学者们对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的现状调查,如何更好的与学校体育接轨,不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与保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商业开发等方面进行研究。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中,多以文化人类学与体质人类学的为理论依据,采用实验法、问卷法、访谈法、质的研究方法等进行研究。

  6.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以其鲜活的生命特征承载着民族情感、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但由于大部分传统体育文化本身的脆弱性以及现代西方体育文明的强烈冲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巨大挑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集中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梳理与探讨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化、全球化、和谐社会建设、传统文化思想、奥运文化的关系;民族传

  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功能、传播、发展趋势、发展策略;区域、民族特有体育文化的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民族节庆文化等。

  7.民族传统体育的其它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不仅涉及到社会学研究的诸多方面,在体育产业领域及医疗卫生、全民健身领域、竞技体育领域也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包括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现状、政策与法制、路径与方法;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旅游;民族传统体育与医疗保健;民族传统体育与休闲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国内外比较等。

  二、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常规性选题较多,新颖性不够

  从1999到2010年年学校体育方面发表的文献来看,研究选题呈现出常规性选题较多,多学科交叉性选题和新理论性选题较少。更多的选题依然分布在武术及传统体育文化领域,而一些重大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战略,民族传统体育国际视野,民族传统体育的实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战略等方面的一些高层次和有深度的课题则较少。

  2.研究方法较单一,综合运用方法不足

  综观学校体育学科文献,采用最多的研究方法依次是:文献资料法、社会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方法、实验法、质的研究方法等。总体呈现出研究方法运用比较单一,综合运用方法,特别是新的一些学科的方法运用更少,方法论上缺乏突破,也反映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文献的质量。

  3.基础理论研究较多,应用、开发性研究较少

  多数研究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思想、理念的探讨与梳理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收集整理为主,而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传承的路径及方法措施、法制研究、与学校体育相结合的研究等研究却较少。

  4.作者单兵作战较多,合作研究较少

  从研究作者群体来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作者单兵作战较多,广泛开展合作研究较少。不少作者可能为了晋升职称,随机选题,独自研读,进行文章的撰写,而能够打破学科壁磊、打破区域限制,广泛进行合作研究则较少。有组织、有计划的研究课题较少,科研力量比较分散,尚未形成一支有组织的科研队伍。

  三、结论

  从总体上看,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从学科理论、武术项目研究、专业研究、文化学、社会学、体育产业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缺乏对当代民族传统体育全景式、整体性的深度思索,缺乏纵深的学理性分析,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偏少,应用基础和开发性研究相对薄弱。

  参考文献:

  [1]邱丕相,马剑.武术学科的科学化历程与面临的挑战[j].体育科学,2004,(4).[2]崔建功,曹运华,叶伟.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兼论该学科产生的时代背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倪依克.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

篇五:滇西南地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发展现状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趋势与规范化发展策略研究

  刘晓玲

  【摘

  要】目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投资主体有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单打独斗没有联合旅游产业投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科研投入不足,影响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针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趋势是少数民族歌舞节日及文化旅游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深度结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地产及养老地产深度结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经济形态与生态经济深度结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金融体系深度结合,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规格多样化多层次化策略、师资教材规范化策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务战略经济主题的策略、投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型专业化主题性赛会的策略,促进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规范化发展.

  【期刊名称】《体育科技》

  【年(卷),期】2013(034)006

  【总页数】3页(P26-28)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育现代化;体育项目规范化

  【作

  者】刘晓玲

  【作者单位】徐州高等师范学校,江苏徐州221116

  【正文语种】中

  文

  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人口众多的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不仅有田径、游泳、篮球、足球等现代体育项目,还有许多各民族固有的传统体育项目。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它虽然屡遭历代统治阶级的摧残,但由于它扎根于群众之中,千百年来辗转流传,终被保存下来。例如,赛马比赛、摔跤、射箭和射弩比赛、舞龙比赛、划龙舟比赛、打“阿莫朵”比赛、秋千比赛、打磨秋千比赛、爬山比赛、跳高比赛、抢花炮比赛、打马桩比赛、坠绳和飞绳比赛、打“布鲁”比赛、手打毽子和独竹漂比赛,等等,共分为空中运动、马上运动、水上运动和陆上运动四大运动种类。[1]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是指为了积极开展区域性传统体育,结合中国西南地区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实际要求进行体育教育,以期为我国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做出应有的贡献的特色体育。目前,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投入困难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加之各民族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别,使得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相对落后的经济状态势必造成本地区民族体育经费不足,场地、器材不够;另外,道路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也严重资金不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投资不足。

  1.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的开发没能与旅游产业深度结合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器材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用品本身可以看作旅游商品,如贵州背篓、贵州木制陀螺,贵州玉箫玉笛等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与本地工业、本地旅游产业深度结合与联姻,促进形成本地的支柱产业,也会推进动漫产业和旅游产业等支柱产业的内涵式发展,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1.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没有挖掘人类历史文明的厚重感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由古至今的历史传承,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技艺的艺术化

  积淀,也是人类文明适合自然条件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记忆。爬山和独竹漂等体育项目的参与性就更加需要亲身体验,现代化社会中,参与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是一种体验式旅游产业活动。例如,明朝清朝对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有着厚重的历史文明。历史脉络的清晰可以为生态文明的现代化发展指明路径,其实,本地历史中经济繁荣时期的发展路径,也暗示着本地未来发展的路径依赖。例如,明朝的贵州军屯文化和民屯文化的历史,是贵州开发繁荣的经济史。少数民族的现代化武术表演项目和军事表演活动,包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苗族武术项目和贵州屯堡老汉族的军事戏剧活动,依然发挥着让贵州山民强身健体的重要作用。贵州明清历史文化的传播与科研活动,都需要科研立项经费扶持,深入研究。

  1.4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没有形成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格局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没有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工业产业和金融产业中去。工业企业没有主动开发少数民传统体育商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没有主要要求银行和保险的金融机构参与投资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金融服务和保险服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让体育器材企业与金融机构成为体育比赛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的实例很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没有形成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格局。但是,贵州百灵制药(002424)先后出资赞助贵州百灵围棋队、贵州百灵拉力赛车队、贵州百灵少年围棋队,通过参与多项全国赛事,为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趋势

  各地旅旅游业大省及游强省的建设,促进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自然景观旅游如今已经让位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旅游与文化旅游。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与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其现代化趋势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的区域布局,应该融入各地文化旅游事业综合发展,把各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打造成各地文化旅游支柱产业中的一部分。

  2.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投资主体开放的现代化趋势

  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盛会的宣传,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宣传标志性建筑的形象宣传和高新技术的推广,体育人才的培养,传统体育运动员的训练仪器和器械设备,需要巨额投资。需要制定一定的鼓励政策,吸引多种投资主体进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开发。广开渠道筹集资金,继续坚持“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推动投资经营股份合作制,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资开发或合资开发旅游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开放性的投资主体,可以从产权制度上保证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盈利性。外资西引、东西部联营是中国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开发的思路之一,是吸引多种投资主体进入的重要渠道[2]。

  2.2少数民族歌舞节日、文化旅游与体育深度结合的现代化趋势

  万名少数民族演员特色表演的演员由少数民族同胞唱主角,55个少数民族的几万多人参加表演。贵州载歌载舞表现出欢快热烈的气氛,此外,侗族大歌、苗族腰鼓、彝族打陀螺等极具民族特色的节目,使得旅游消费者,大饱耳福、眼福,身心愉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舞台后面是南方丛林和绿油油的山地森林的面貌,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传递贵阳市林城风貌的生态文明。

  2.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地产和养老地产深度结合的现代化趋势

  养老地产项目多选址在离市区较远、环境较好的地方,且占地面积较大,适合开展老年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例如,贵州黔中区域明朝军屯和民屯遗存的屯堡文化,就应该融入现代化元素,再造贵州黔中屯堡新村文化区,大力投资旅游地产和养老医卫休闲地产。

  2.4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经济形态与生态经济深度统一的现代化趋势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恢复和开发,养老地产也好,休闲基地也罢,旅游地产开发也一样,都是为了实现中国人民群众生活的共同幸福。生态文明就是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现代生态

  经济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人类居住的环境里富存着绿油油的森林植被,清新空气(氧气)中有着充足的负离子,存在爽爽的气候,夏季的凉爽,四季如春的气候和充足温和的阳光,青山绿水中,有着丰富的动物界种类,这就是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人类开发出各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根本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让各地群众享受到幸福、健康和快乐的生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园区、科技教育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都是为了实现中国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居民生活幸福。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经济形态与生态经济统一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3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规范化发展策略

  3.1规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才培养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选手既要注册成立国家队,省市区县各厂矿企业高等院校也要成立地方队,既要成立专业组别的赛会,也要有业余组别的比赛。因为随着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参与人数的迅猛增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规范化管理产生了迫切性和必要性。从竞技赛事来讲,中国的水平要继续提高,向世界水平靠近,需要规范化的训练体制和比赛机制;从普及群众来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爱好者跨越了老中青少几代人,涉及教材的规范、教师的素质等,这块庞大的市场更需要规范。[4]3.2规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专业教师和教材培训

  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或各类民族体育运动会上,代表中国出征东亚运动会和亚洲各民族体育运动会的队员基本上都是来自各大专业院校的学生,他们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项目在世界上赢得了荣誉。因为专业,所以精彩。建议将我国优秀而宝贵的,流传在民间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内容经过收集、整理、筛选、创编和实验,改编成适合大学或大专体育专业进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之一,充实到现行教材中去,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各专业的教材体系,这是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各级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紧迫工作。建议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扶持下,成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小组。空中运动、马上运动、水上运动和陆上运动中,各选一个以上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代表性项目深入研讨,主要对打陀螺、蹴球、射弩、珍珠球、高脚、板鞋、独竹漂、滑翔等几个民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进行深入研究。[3]3.3规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组织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是跨文化、跨时代、跨语言、跨种族的肢体较量,具有一种美妙的享受国际性。欧美等国家的体育活动,通过完备的产业链条,形成了传统体育运动与现代市场经济相互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细究其运作方式,则可以概括为运动方式竞技化、消费方式娱乐化、组织宣传商业化的三位一体。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突出娱乐性、体验性和参与性。因为体育消费者作为文化产业的消费者,其首要的消费需求仍然是娱乐,加入旅游节会活动观享、体验性和参与性,例如,贵阳以爬山节、打陀螺节日,背篓节日等等具有明显国际间合作可能的体育活动为基础,联合周边的东南亚国家定期举办民族体育文化论坛,开展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国际性表演或者竞赛,加大宣传力度,在发展策略上,把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规范成综合社会经济体育活动。

  3.4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地方经济建设主题紧密结合起来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广泛的社会性表现在社会各阶层和各社会群体上,富裕的社会群体首先是投身旅游和体育消费的对象,较少收入的老人群体也会成为其对象。例如,贵阳市正在建设“避暑之都”森林之都和养老基地,这些需要发挥举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活动对外地富裕游客的吸引力。学校的校外体育中的假日体育旅游正有上升趋势,这是体育产业化的极好商机。寒暑假、黄金周的大、中学生的旅游团体,对新奇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探险类体育旅游项目更投入极大的兴趣。竞

  技体育中的专业运动队当准备期、竞赛期过后,过渡期的恢复训练可选择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基地、营地或养老休闲度假村等进行,那将是最佳的外出旅游的时间安排。这一趋势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市场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饶远,许惠玲,许仲槐.对我国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开发理念的新认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8):16-18.[2]黄河.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资源综合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2007(3):1.[3]张选惠,郭永东,唐小英,等.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24.[4]黄梓东.新形势下海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12(4):148.

篇六:滇西南地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发展现状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继承与发展的思考

  -----以布依族为例

  郑明祥[1]

  (普定县第二中学

  贵州

  普定

  562100)

  摘

  要:开发研究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唤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得以组织开展,并将这类体育活动有效地继承与发展,符合“弘扬中华文化”主旋律思想。贵州省少数民族众多,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各具特色。文中以布依族为例,着重探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继承与发展问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

  传统体育;

  继承

  Abstract:Developingandresearchingnationalminoritysports,arousingthepublic’sattention,enablingnationalminoritytraditionalsportstoorganizeanddevelop,thisKindofsportswillbeinheritedanddevelopedeffectively.Alltheaboveisconsistentwiththemainthoughtof“PromotingtheChineseCulture”.ThenationalminorityinGuizhouProvinceismultitudinous,eachnationalminoritysportsischaracteristicInthistext,thewritertakesBuyinationalityastheexample,focusingontheissuesinheritanceanddevelopmentaboutnationalminoritytraditionalsports.

  Keywords:Nationalminority;Traditionalsports;Inheritanceanddevelopment

  1布依族基本概况

  布依族现有人口约300万。我省布依族总人口数是少数民族人数在贵州仅次于苗族的又一个主要少数民族。全国布依族少数民族绝大部分聚居在贵州。其中,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比较集中,另有一定数量的布依人散居在安顺市、铜仁地区、遵义市、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和贵阳市等地区。布依族先民是古越人的一支,后称“僚人”。元、明时期称“仲苗”、“青仲”或“仲家”。根据史籍称布依族先民为“羊可僚”分析:布依族作为羊可江畔夜郎古域远古居民,其历史悠久流长,是创造贵州古夜郎文化的主体民族之一。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

  布依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多彩,据粗略统计,大约有40多个项目。主要流传在贵州布依族聚居区及周边云南、四川部分布依族地区。现今,各布依地区的传统体育运动开展相对较为正常,多数地区还比较盛行。这些体育项目源远流长,起源最早的已有2000多年,最近的也有100来年。

  2布依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起源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继承和发展的思考

  布依族传统体育项目,不管是起源早的,还是起源晚的,都深受本民族乃至其他民族的喜爱。从起源看,布依体育项目基本上都与本民族的生产劳动、社会斗争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富有民族特色。如:斗牛、扭扁担、纺花赛、织布技巧、拍线球等项目,来源于农业生产中的耕织劳动;登山、爬山寻踪、骞马、射驽、射箭等项目,来源于狩猎活动;游泳、划龙舟、划竹排、划三板船、打水枪、水上飘石、游水追鸭等项目,来源于渔业劳动;打石仗、抱花腰(摔跤)、武术、铁链器械、投标杆等项目,来源于古代布依族先民为保卫自己的安全和劳动果实而进行的农民起义、抗暴斗争、防卫需要等活动;丢花包、扔绣球、踢花毽、打陀螺、荡秋千、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跳独脚等项目,来源于男女社交、婚丧礼仪、节日喜庆等民族风情娱乐活动。

  可见,布依族传统体育项目基本上来源于本民族的生活与生产,这跟我国其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来源相一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是对本民族的生产劳动、社会斗争和日常生活的继承和发展。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国少数民族为了生存,必须进行生产劳动,与大自然作斗争,与各种猛兽作斗争。为了自身安全,与统治阶级作斗争。因此,从布依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起源角度分析,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以下历史意义。继承了本民族的生存历史,继承了本民族的斗争史,继承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同时,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在演变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得到了人们的肯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是研究少数民族民风民俗、生产生活劳作、社会组织结构等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3以布依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继承与发展的思考

  从活动形式看,布依族传统体育可以分为竞技型、表演型和竞技兼表演三种类型。竞技型多在有组织的各种比赛场合中进行,如抢花炮、扳手劲、抱花腰、赛龙舟、划竹排、斗牛、赛马、登山、射弩、射箭等项目,是根据技术的高低、速度的快慢、力气的大小、准确的程度等来分胜负和名次,发给一定的奖品。表演型如耍龙灯、舞狮子、打秋千、踩高跷、跳独脚、武术表演等,多在各种节日娱乐活动中进行表演,不一定分胜负和名次。有些项目是竞技和表演兼而有之,如丢花包、打陀螺、踢毽子、水上飘石、织布技巧等,既可作娱乐表演,也可作竞技表演。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大都在农闲季节及节日喜庆期间进行,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1]布依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体现了民族内部的一种凝聚力,也体现了布依人民同庆同乐,皆大欢喜的朴素共产主义精神思想。这三种类型的体育活动都深受布依群众的喜爱。一个民族的传统体育能否得到继承和发展,关键看两个方面。第一是否起源于生活,即有一定的生活基础;第二就活动形式是否受到大家的喜爱,即民众关注参与程度。同样,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要想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必须满足这两个条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来源于生活,发展于生活。现今,我们只有认真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形式上去探究,才能更好地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继承和发展。这就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奖励提出了更高要求。

  4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继承和发展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少数民传统体育项目是组成少数民数非物质文化的元素之一。要想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应在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继承与发扬的大气候建设下,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第一,认真发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建立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基础理论,普及少数民族体育活动。从布依族传统体育项目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丰富性。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民族体育项目普查力度,挖掘一切少数民族体育活动项目,研究各体育项目的特点,创建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理论基础。以文本方式记录各种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使运动既能永久传承,也有据可依。具体开展什么运动,可以采取去粗取精的原则,选取那些群众喜欢的,贴近生活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能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激励我们去创造美好生活的项目。同时,在继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可以适当融合世界的、国内的、外民族的体育其他体育项目,加以创新,开发新型体育活动项目。

  第二,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时尊重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原汁原味,组织形式具体和实际。在开展、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时,要从竞技型、表演型和竞技兼表演型同时入手,既有竞技,又有表演。一些项目的竞技组织和奖励方式要别具特色,区别对待。如射箭和射弩,是以射土墙、草人或食物之中的哪一种为目标。规定好以射中何部位为胜者。如射土墙以箭头落点最集中者为胜,射草人以箭头射在草人躯干以上最多者为胜,射食物以箭头射中悬挂在树枝上的食物最多者为胜。也采取平射方式的,以箭头落点最远者为胜。对获胜者,传统的布依族人奖励方式是由寨老给获胜者戴上大红花,获胜者以能戴上大红花为荣,参与者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为乐。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红水河一带进行的板船赛、竹排赛、龙舟赛等集体项目,获胜队当场鸣炮三响表示祝贺外,本寨男女老少还列队敲锣打鼓、吹唢呐到村口迎接获胜健儿,并杀猪宰牛聚餐祝贺,非常热闹。

  第三、各级部门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及活动。任何体育项目,都要在经常性的比赛中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和社会大众的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一样,只要各级部门高度重视,经常组织比赛,才能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继承和发展。现今,我们可以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见到布依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只要我们各级部门认真筹划和组织各县、各地、各省的少数民族运动会,相信我们国家的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会被人们重视,甚至重新被挖掘出来,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活动项目。

  第四,结合少数民族传统节日,采取不同形式,着力举办少数民族竞技活动。以布依族为例,一年四季,布依族主要有春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中秋节、腊月八。[2]93这些节日里,大多适合于举行盛大的传统体育赛事,如果宣传到位,条件具备,开展少数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不但能弘扬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增强、渲染少数民族节日气氛,还能取到移风易俗,将某些节日迷信陋习冲淡或直接消除,一举两得。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随着世界性体育运动项目的国际化,大众化,我国很多优秀的传统体育运动,尤其是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正被人们淡化,不少运动项目处于即将消失的境地。少数民族传统体

  育项目一直还是体育项目中的弱势群体,为了让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需要作好研究工作,引起高度重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这块瑰宝永放光亮。

篇七:滇西南地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发展现状

  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健身气功运动开展现状研究

  许俊菊

  【摘

  要】云南滇西北高校包括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理大学等,在高校中的学生主要由白族、纳西族、彝族、藏族等众多少数民族构成,通过对健身气功在民族地区高校体育课堂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得出其影响和制约健身气功开展的原因,对下一步在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健身气功提供可行性建议.

  【期刊名称】《搏击·武术科学》

  【年(卷),期】2018(003)003

  【总页数】3页(P109-110,119)

  【关键词】滇西北;高校;开展;健身气功

  【作

  者】许俊菊

  【作者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丽江674199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85

  国家体育总局于2003年将健身气功正式批准为我国第97个体育运动项目。健身气功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组成部分,它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并通过三调即(调身、调息、调心)为主要表现形式,配合呼吸吐纳与心理调节,通过自身的形体活动达到整体健康的目的。目前,在高校中习练健身气功的年轻人较少,对健身气功也普遍缺乏认识,健身气功是我国古代就流传下来的养生健身方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要求练习时呼吸自然,意随形走,动作简单易学,而且健身效果较明显。大学生具有创造力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应该承担起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任务,在高校开展健身气功课程对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1高校开展健身气功的意义

  1.1充分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

  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健身气功具有健身、教育、娱乐、观赏、竞技比赛等多种功能,它动作简单易学,柔和缓慢,对练习的场地和器材要求也不高,不受年龄的限制。左蓉,林宏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可行性研究》一文中指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载体,也是体育教学中不可多得的优质的体育教学素材,不仅可以丰富体育教学的教学资源,还能推动体育教学的改革发展。

  通过在学校开展和组织健身气功竞赛可以整体提升它的功能作用,从而推动广大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满足大家对体育运动的多种需求。

  1.2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节奏快,压力加大,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出现厌学情绪,人际关系交往不顺利。健身气功强调“三调”合一,是一种对自我精神和形体的主动调节,可以缓解身心不适,在健身的同时也可以健心。在心理问题增多的学校群体中,具有独特的健身价值,长期习练可以改善体质促进其自身体系的完善,可成为终身锻炼的休闲体育项目之一。

  1.3继承传统,弘扬民族体育精神

  教育部在2002年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从中表明了体育课程的性质、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等,明确了体育课程的五个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也是新时期对高校开展体育课程改革的依据。《纲要》明确:(1)文化性与健身性相结合。(2)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3)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4)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等原则表明,汲取世界各地优秀体育文化资源,大

  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集中凸显出具有民族性的中国特色。

  健身气功作为一项流传了近千年的健身方法,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非常显著的健身功效,比如:五禽戏不仅能够使全身肌肉和关节得到充分的舒展,还能够提高心肺功能,促进组织器官的正常发育;八段锦对于腹腔五脏有柔和的按摩作用,还能改善神经体液调节和加强血液的循环;易筋经通过上肢运动来运气壮力,可以舒经活血影响全身。它以传统中医学养生理论为基础,蕴含儒释道等追求卓越和修身养性的理念,还融入了古代哲学思想,强调人与社会的整体和谐及追求人体自身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真正的身心和谐、保健养生的目的。高校担负着发展文化、传递知识的责任,充分利用高校教育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传播,这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很有必要的。

  2滇西北民族地区高校学生体质状况现状调查

  在云南滇西北地区生活的学生,大多数来自于高海拔地区,所处地带海拔相对较高,所处环境空气中含氧量低,较为稀薄的空气使得机体肺活量和肺容积增大,产生了对高海拔环境的一种本能的积极反应。该地区的人群呼吸机能水平与载氧能力比平原地区要高。同时,该地区的饮食结构很单一,主要以蔬菜、水果和粮谷类居多,对肉类的摄入量很少。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摄入的氨基酸和脂肪酸量少,对肌肉的生长发育存在不利。朱永利对云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表明云南大学生在身体形态上,身高与体重不成正比;运动机能如速度、耐力、爆发力、等素质有逐步下降趋势,说明云南省学生身体运动机能水平太差。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我国青少年的体质状况,对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学校体育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在健身、健心养生这一基础上体现其价值与特点的。如太极拳、武术、养生气功、传统导引术等。它在调节修身养性和调理身心、康复保健等方面有显著的功效。

  3滇西北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健身气功现状

  滇西北高校总共有3所大学,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都把健身气功作为锻炼手段参与其中,但是把健身气功作为主干课程来进行,仅有1所学校。可以看出在各高校对推广健身气功的力度和重视程度还不够。在实施的过程中,许多学校不仅不清楚健身气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组成部分,部分老师也认为教育部没有明确规定高校必须要开展健身气功的课程教学,在学校的教学大纲中也没有设置健身气功相关的教学内容,在教育部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中已经确定了体育课程的内容,原则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充分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大力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现具有民族性得中国特色。

  4影响和制约健身气功发展的因素

  4.1统编教材的缺乏

  普通高校没有统一编制的适合学校进行健身气功教学方面的教材,教学课本的缺乏,也是影响健身气功在高校课题开展的主要原因。

  4.2对健身气功的了解不够

  普遍高校对健身气功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没有完全领会教育部颁发的文件精神,在高校中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和实施推广重视程度不够。

  4.3对传统文化理论基础薄弱

  在普遍高校体育中,大部分教师对健身气功项目传统文化理论基础了解不深,没有进行系统的传统文化学习,如天人合一观、五行学说、经络学等说法不一。在这些方面是有待加强的。

  4.4体育教师在健身气功方面培训较少

  虽然国家体育总局每年都举行健身气功方面的培训,但是在云南滇西北地区高校中,有机会参加培训的体育教师非常少,主要是培训方面的文件没有直接发到学校中来,相关的培训都是发到各地州市的体育局或者健身气功协会,以至于本应该在学校中对广大师生传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于体育教师没有得到培训,故而在学校也

  无法得到很好的开展实施。

  5健身气功开展对策与建议

  5.1加强高校举行健身气功方面的赛事

  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除了常规教学,还要对健身气功的运动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才能在体育教学中探索出一条独具风格的道路,掌握其规律性,从而推动健身气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在高校中开展健身气功比赛,对促进学生和教师掌握健身气功教学有着积极影响,以这样的方式激励体育老师在教学、训练、科研方面的提升,打造了健身气功推广和学生实践的平台。

  5.2成立高校健身气功协会

  目前,在各高校中均未成立健身气功协会。高校若是成立了健身气功协会,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还成为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完全突出了高校健身气功协会的作用与地位。

  5.3在高校开展健身气功知识讲座

  在高校中对传统文化健身气功的内涵了解不够深入,大家对于它的健身效果和文化传承的意义模糊,在学校也没有起到积极的影响效果。因此,如果能在高校定期举办讲座,让广大师生能够增加对健身健身气功传统文化的了解,以及健身气功的健身机制与原理,提高大家对健身气功的认识和兴趣。

  6结论

  建议高校多开展健身气功方面的培训与赛事活动,编制出适合在高校使用的教材书籍。毕竟,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所特有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具有的丰富历史文化,和独特运动的训练方法对改善在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它丰富和充实着体育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体艺〔2002〕13号文件.[2]项汉平等.健身气功在普通高校的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05).[3]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意见[S].北京,2006.[4]胡小明.民族传统体育集锦[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1-4.[5]卢

  兵.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6-10.[6]左

  蓉,林

  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可行性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04):83-86.[7]孙其超.民族传统体育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分析[J].体育世界,2016(7):44-45.[8]卜虹杰.大学生体质健康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2):170-177[9]黄银华.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2):155-157.[10]杨克新,健身气功全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3):2-7.[11]黄银华.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2):155-157.[12]李翼飞.昆明市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体育参与对体质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D].昆明:昆明师范大学,2014.

篇八:滇西南地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发展现状

  ----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与开展方向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构成局部,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

  特色。然而,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民族传统体育开展显得迟滞了,逐步被边缘化。本文首先阐述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特征和现实状况,接着着重描

  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方向。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开展方向问题对策

  民族传统体育是社会主义体育的重要组成局部,同样,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至关重要。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开展与创新,做好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本文通过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和现状,对民族传统体育未来的开展提出几点可行性的思路。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

  〔一〕多样化

  因地域分布的迥异,再加上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模式的多元化,也就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工程,除了汉民族以外的主要少数民族聚居区,有各类风格差异显著的传统体育工程共千余项,这些繁多的民族体育工程不单单能记载民族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的面貌,也突出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质。

  〔二〕专属性

  中华民族历时五千年华夏文明,各民族经久不衰的文化也可通过传统的体育工程所展现出来,这也是多年来民族文化积淀的必然结果。同时,各民族传统文化也仅能在特定的地域和文化X围内才能得到传承与创新,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呈现的各种文化形态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唯有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元性,推动其在新形势下继续繁荣开展,才能促使相应的民族传统体育得到应有的保护。除此之外,民族传统体育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也在自身开展中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

  〔三〕群众性

  相较于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体育开展的总体特征,民族传统体育更加凸显群众性,这一方面得益于民族传统体育强身健体的特点,并以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其所承受,形成了较为广泛的群众根底,在全民健身普及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的各个工程根本上都延续了当地独具特色的运动方式,其活动的形式也更加简易化,出现了较多老少咸宜的工程,强壮身体的效果明显,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照应,满足了人们的体育娱乐需求。

  〔四〕区域性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文化古国,除汉族之外的每一个少数民族均有各

  自的文化特色。其中,传统体育文化就是贯穿整个民族开展进程的标志之一,其分布自然而然会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的分布而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众所周知,我国地形多种多样,从北到南的自然环境也千差万别,这造就了各地独具风情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严寒的北方冬季,那么有著名的滑冰、抽陀螺、冬泳等工程;

  在大风天气频繁、多荒漠的大西北,那么产生了回族武术、XX赛马等工程;在潮湿温暖的南方地区,自古就盛行上刀山和赛龙舟等体育活动。

  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

  〔一〕普及度不高,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的比例偏小

  学校体育是传统体育中的一大传播源头,要想继承与发扬民族传统体育,就必须使青年学生了解、学习传统体育。然而,截止到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

  ----

  仍然被西方式的体育运动工程所占据,比拟典型的田径、游泳、篮球、足球等项

  目已经成为体育教学的主体。只有为数不多的学校开展了富有本地域特色的民族

  传统体育工程。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即使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的学校也仅是“走

  形式〞,并未深入开掘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内涵与相关的配套资源。在现代化程

  度较高的东部兴旺地区,早已摒弃民族传统体育,甚至认为开设相关的教学工程

  会遭遇“歧视〞;在大城市,学校显得更加“现实主义〞化,只学习和训练体育

  考试的相关科目内容,对于其他体育工程那么充耳不闻;当然,不少青年学生总以

  为学习民族传统的体育工程已经远远落伍了,他们会喜爱篮球、乒乓球、足球、羽毛球和网球等活动,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非常低、甚至置之不理。长此以往,民族传统体育就会在年轻一代中出现继承不利的局面。

  〔二〕宣传力度缺乏够,国民偏爱程度下降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中国综合国力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体育事业

  有了长足的进步,在2021年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摘得51枚金牌的成绩,高举金牌榜的首位,在2021年的伦敦夏季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仍获得了在

  所有参赛国中第二名的优异竞技成绩。然而,一方面是体育整体实力的提升,另

  一方面确实民族传统体育的被轻视。各级体育部门几乎要将所有的资源与资金运

  用到西方竞技赛事工程上,致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显得异常可怜,再加上国际国

  内的播送、电视和报纸等传播媒介倾向于西方体育工程的报道,也将国人对体育

  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这上面,久而久之,民众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也就在所

  难免了。与此同时,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现状也令人堪忧,形成了一股恶性循环。

  由此可见,人们对传统体育工程没有很好地认识与了解,导致传统体育自然也未

  提升到与西方体育工程同等的地位,在群众中也丧失了一定的开展市场。

  〔三〕缺乏资金投入,载体稀少

  民族传统体育要走向迅速开展的道路,就需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就目前而

  言,本该用于扶植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的资金都用到了西方竞技工程上,致使民族

  传统体育自始至终处于经费匮乏的窘境,这也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与发挥

  作用。民族传统体育经费长期依托于政府的投入,只是早期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实

  力欠兴旺,财政收入也时常受到限制。然而,随着各区域经济的迅猛开展,财政

  收入逐步宽裕,这时为与国际竞技活动接轨,实现“体育强国〞的梦想,政府便

  把西方竞技工程作为体育事业开展的关键,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资金投入

  显著,因而,这也就挤占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空间;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不

  少群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知之甚少,即使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与其相关的赛

  事,不管从规模还是水平,都处于一种低层次的阶段。群众自愿参与的人数少、活泼度低,工程进展比赛时宣传也偏少,与现如今充满活力的体坛气氛不相符合。

  〔四〕对这一体育工程的理论研究匮乏

  任何一项成熟的体育工程,都离不开支撑其开展的理论,只有在形成一套竞技理论体系的根底上,该工程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效能。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工程往往重视实践,认为仅在实践中积累运动经历就能顺利完成各种赛事工程,迄今为止并未产生一套合理的、科学的、完善的理论体系。虽然有不少常识性的经历总结,但那只是非常主观化的并带有个人嗜好的论述,并未经得起推敲和时代检

  验,其实也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除此之外,民族传统体育直到上世纪

  90年代后期才被列为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专业课程,在这以前的许多年里,对其研究均为片面化的、散乱的。在成为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之后的十几年间,研究的重点也仅拘泥于武术等个别工程,并展现出研究X围狭隘、理论水平不高、层次较为----

  ----

  低下等特征,也未成立专业的学术机构开展系统地、比拟性的研究。

  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方向与对策

  〔一〕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程度,力争在教学中得到推广

  任何一类体育人才的培养,都要从青少年甚至儿童做起。前文已提及,我国现今的体育教学仍全盘“西化〞,只以西方竞技工程为体育教学内容,这也减少了少数民族学生展现特色民族体育魅力的时机。我国的大学体育课堂,从最初的预备活动,到正课的工程内容、运动要领,再到最后的自由放松时间,均无法找

  寻点滴的民族传统体育的色彩。面对一系列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的状况,在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把民族传统体育引入课堂中,使之能够在推进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体育文化交融的同时,满足汉族学生对少数民族体育各个工程的好奇心;健全长效机制,提高学生对民族体育活动的认同,在校园中尽快设置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并与竞技运动相结合进展训练,在弘扬和继承民族传统体育中不断创新形式,实现良性互动。

  〔二〕积极开发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

  民族传统体育之所以失去了继承与进步的原动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不善于开发利用相关资源。近年来,民族传统体育的“活性〞资源正逐步丧失,相

  较于以往来说,对这些散布于民间的体育资源的保护与配置不力。基于此,各级文化、体育部门要开展好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积极寻求民族体育进步与创新的有效途径,提高配置体育资源的能力与水准,构筑体育活动传承体系。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同时,用好民族传统体育资源。

  〔三〕以开展体育旅游产业为契机,实现民族体育的勃兴

  众所周知,少数民族地区往往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生态和环境资源,然而,这些地区的经济常常欠兴旺,为了刺激当地经济社会的开展,有必要利用优越的条件开展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业。伴随近年来,民族地区的大多数人选择背井离乡,前去兴旺地区务工,可经由对当地民族风俗旅游业开发的方式促使人力资源的回流。例如,在XX省,可通过端午节的龙舟比赛和秒鼓表演,开展成独到的旅游

  风景线,这也符合当下都市人“返璞归真〞的心态,同时,更能起到传承民族体

  育文化、振兴民族体育产业的作用,有助于民族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开展,调动了少数民族群众投身于开展民族体育的热情和自信心。

  〔四〕政府加大财力投入,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突破

  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科学的理论,针对目前对其研究尚处于观望阶段的情形,政府要提高认识,组织优秀人才对民族体育开展科学的研究。

  可召开年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提高全民对民族体育的认同感;也可借鉴国际重大体育盛会的模式,投入资金加强民族体育的研究,促使民族传统体育走向科学化和规X化开展的轨道。

  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正视民族传统体育暴露的问题种种,根据地域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发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工程,并在传承中创新形式,扩大受众X围,夯实群众根底。此外,要加大部门资金投入力度,强化科研投入,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研究水平。

  ----

篇九:滇西南地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发展现状

  第三章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

  [本章要点]:本章主要介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现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发展趋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特征1、文化传承特征

  2、非阶梯特征3、群体特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意义;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掌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2、主体性与实效性原则3、可受性与选择性原则4、趣味性与教育性原则。第一节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现状

  (1)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的重要文件,要求各级教育、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开展。

  从新中国成立到2000年,我国共颁布了七套体育教学大纲,并且从1992年开始,所颁布的大纲中都对民族传统体育作了专门的说明,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而新出台的《课程标准》与《指导纲要》中的规定,更是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提供了条件。

  (2)各级各类学校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项目)

  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学校现正在新一轮的体育教学改革中,引入各种类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资源。

  (3)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教学科研逐渐繁荣

  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一大批体育科研工作者和广大体育教师注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教学方面的科研工作。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少数民族体育作为教育、教学进行了全方面的研究,出现的较多的科研成果。

  但是,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和现代体育的影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现状还不容乐观。主要体现为

  (1)教育观念问题

  由于长期受传统体育教育观念的影响,广大体育教师习惯于竞技体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其次,在多数教师看来,少数民族体育内容不是一种规定的教学内容,只不过是存

  在于民间的一种娱乐游戏,虽然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娱乐性强,但引进正规的学校体育课堂,能否具有竞技体育内容的功能,能否有效地增强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对此存在疑虑。这是对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的功能价值了解不足,是导致影响学校开展此项教学活动的主要原因。

  (2)师资问题

  少数民族体育引进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可以说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要使这项工作在我国学校正常而有效地开展,师资是关键。如何培养教师是当前开展少数民族体育教学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3)教材问题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目前正式出版的少数民族体育专门教材较少,教师开展教学仅凭自己掌握的项目内容,或者请教民间师傅,了解一些技术动作,没有系统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教师对少数民族体育的起源、技术、活动形式、器具和规格制造方法都不甚了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导致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真实性、教育性下降,直接影响教师开展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4)运动器械问题

  少数民族体育历史悠久,并且出自原始人们生活、生存、祈福的需要,所用的有些器具粗大笨重,不规范,既不利于搬运,又有很大的危险性。另外,又没有专门制造正规器械的生产厂家,自己做又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叫木工制作又很难画出规范的图表,这就让教师想开展少数民族体育的教学而无法付之行动。

  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发展趋势

  民族传统体育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具有创作开拓性的工作,结合我国体育教育的宏观目标,其发展应为四个层次:教育目的(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各层次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上一层目标是提出下一层目标的依据和指导,上一层目标的实现,又是通过下一层目标实现完成的。

  从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目标对教育而言,是相互相成的。无论哪一层次都要考虑到各民族特色、社会的需求、学生个性特点、学科发展建设等因素,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做到切实可行的发展,使学生身心健康,体质增强的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健身学”和“健身教育学”课程目标体系,目前,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表现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特殊功能,学生的身心发展与社会

  需要,将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第一目标。

  (2)体育卫生保健和营养知识的传递,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保健内容日益受到重视和推广。

  (3)重视发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4)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打破原来的“整体划一”,朝尊重学生个性的方向发展。

  总之,民族传统体育是确定以健身教育为主的课程目标,是确定课程教什么,如何教,如何评价的关键。民族传统体育理论建设是培养未来全面发展人才的基础工程。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出科学和合理的目标是一项复杂、又具有创造性的重要意义工程,我们力图在有关专家研究的指导下,为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而努力。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特征

  1、文化传承特征

  任何一种传统的体育文化都经历过一段漫长的发展历史。在开始时它与狩猎、御敌、生产方式、生存繁衍、宗教祭祀等群体、民族的社会生活有关。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群体或民族中的多数人所接受,并世代相传下来,成为了一种在一定范围内对人们生活具有一定影响的比较普遍的文化现象,并形成了对其发展的肯定性心理倾向。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心理倾向或定势一旦形成,就能保持较高的稳定性。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着极丰富的思想性、教育性、实效性、趣味性、易传播性和深化文化的功能。重视和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多样的内容和功能,广泛开展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培养人们的体育意识,健身观念,促进他们积极参与身体锻炼活动等都大有益处,同时还能起到提高民族的自尊、自信、弘扬和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高度浓缩,是本民族文化传递的纽带。

  娱乐特征

  体育课程内容大多是从各种各样的运动游戏发展变化而来的,而运动游戏自然具有趣味性、娱乐性。在运动学习过程中,会经历竞争与合作、成功与失败的体验,给人的情感、情绪以深刻而丰富的影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突出的娱乐性,它着重于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并以自娱自乐的、消遣的和游戏的活动方式出现。人们在这些活动中可以直接得到令人愉悦的情感抒发和渲泄。由于民族体育的这个特点,使它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一次体育活动的举行,往往成为一个民族的盛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不再像以前那样“生活就是为了生存”,生活环境的改善使人们的余暇时间越来越多,而在当时人们精神生活的匮乏使得各种具有休闲娱乐特性的体育运动逐渐产生了,这些体育运动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如新疆柯尔克孜、锡伯族的“荡秋千”,哈萨克族的“穿麻袋摔跤”,塔塔尔族的“爬杆”等等都是人们完全摆脱生存的需要,并脱离了人们的生产活动,纯粹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休闲娱乐的需要而产生的。另外,像白族大型绕山林体育活动,简直成了白族人民展现自己体型美和高超技艺的重要舞台。另外,纳西族的赛马、哈尼族的荡秋千、傣族的象形拳,都是以表现选手优美身姿和优美动作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使练习者和观赏者都得到一种情感体验和美的熏陶。

  2、非阶梯特征

  体育课程内容与一般学科知识课程内容不一样,它没有学科内容之间比较清晰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阶梯性结构,以及明显的从基础到提高的逻辑结构体系。它是由众多的相互平行的竞技运动项目和身体练习组成,而且理论知识的素材也很多,这就为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增加了难度。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的传统习惯、主客观条件不完全相同,兴趣爱好也有差别,体育必然会呈现出一种多元特色。每个民族都有数十种甚至近百种体育娱乐活动,而每一种同名目的体育娱乐活动,在不同的民族中又有不同的称呼,使用不同的器械,有不同的娱乐方式及竞赛规则。仅以不同名目的体育活动项目进行统计,少数民族体育就达

  676项之多。

  3、群体特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产生以来,都有着传统的延续、继承。许多优秀项目经过数百年、几千年的精选、提炼,世代传播,魅力无穷,深受群众的喜爱,其活动内容、方式对于本民族来说是公认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男女老少均能参与,同享欢乐,长盛不衰,源久流长。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其本质上讲是一类群众性较强的运动形式。这是因为:其一,是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劳动过程中,所创造、遵从、维护和实践的健身运动形式。虽然经过了长期的发展、演变和丰富,但其基本的特征和健身功能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就使得它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所认知、接受和参与,并得以广泛传播和长久传承下来,形成了相当稳定的群众基础。其二,是各民族长期生产、生活的实践结晶,其健身特点和人们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从客观上使群众自然而然地去接受它、适应它。其三,是作为一类各民族自创的“土生土长”的健身运动形式,由于其极具民族特点,并和他们的生活、生产

  息息相连,而且其活动方式简便易行,老少皆宜,对各民族而言又是一种共识的表现形式,因此它最能被各族所接受,成为日常主要的健身内容,成为各民族在节日活动、劳动之余、人群聚会所必不可少的健身形式。其四是个体的人,无论对于大自然、猛兽或其他群体,都显得十分脆弱。人们早已认识到,人的生存与发展都得依靠群体,而传统体育可把存在个别差异的人整合聚集在一起。共同的民族体育习俗,往往把同一民族、同一地区的群众吸引到一起,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认同感和亲和力,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都具有突出的整合功能。如景颇族的“目脑纵戈”、傣族泼水节的“嘎光”等活动中,参与者集体行动,整齐划一,增强了群体意识和民族认同感,从而形成了一种民族的亲和力与凝聚力。而赛马、斗牛、摔跤、龙舟等,多是以村寨为参赛单位,参赛者除了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之外,还要有集体荣誉感。正是这种特征,使民族体育在各少数民族群体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4、地域特征

  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都生活在边远山区、高原、海岛或雪域草原,生活环境恶劣,为了生存和繁衍,同时要面临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挑战。因此,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就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以及足以战胜自然和敌人的强大竞争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体育活动就应运而生。这些为了生存而发展起来的体育运动,因为其具有竞技与健身的特性而逐渐受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喜欢,因此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渐渐地从生产活动中脱离出来,成为日常生活中人们劳动之余的一种特殊的体育运动。

  一定的地域是一个民族长期繁衍生息的空间条件。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及其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民族体育文化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所处地域的影响。因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从某个侧面反映了某一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社会风尚。各地区少数民族由于受到不同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斑谰多姿而又各具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而这些项目,又必然是当地人群生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技能。如江南的竞渡、北国的冰嬉、大漠的赛驼、山地的竞走、草原的骑射、丛林的射弩等,无不保留着不同地理条件下一定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烙印。这些形式多样、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内容伴随着地方民俗文化的演进沿习至今,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意义

  1、打造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育特色和形成独特的办学风格

  学校特色是指学校在某一范围内、与同类学校相比、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办学风格。也就是说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本校的优势和传统,创造性地贯彻

  教育方针,形成自己独特的、稳定的个性和风格。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大多相对落后和欠发达。受此影响,学校体育教学的设施及条件与经济发达城市的学校比较是没有优势的,再看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在学校的开展,别人有CBA运动队、射击队、游泳队,还有国家退役运动员,而我们几乎还没有一个标准游泳馆。因此,必须扬长避短,积极开创学校体育教育特色,形成独特的办学风格。对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正是学校体育教育特色和独特的办学风格之所在。

  2、实现个性化教育和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多元化需求

  人的素质、能力不是均一的,是有着可以区分的个性差异的。因此,教育必须重视个性化,体现个性化需求。就体育而言更是如此,每个人的体力、体育基础、体育态度、体育兴趣、锻炼习惯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体育教育在基本的统一要求的基础上,还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从而实现体育课程的个性化教育和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多元化需求。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的传统习惯、主客观条件不完全相同,兴趣爱好又有差别,体育必然会呈现出多元特色,有的是竞技的,有的是健身的,有的是娱乐的,有的是民俗的,或者兼有之。每个民族都有数十种甚至近百种体育项目,而每一种同名的体育项目,在不同的民族中又有不同的活动方式和竞赛规则。仅以不同名目的体育活动项目进行统计,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达676项之多。这么多的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体育资源为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众多可供选择的索材和拓展了空间,对实现个性化教育和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多元化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使体育教师享有参与课程开发与决策的权利,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但由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存在多方面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深入地认识和研究课程、研究学生、探索社会,并勇于创新、突破陈旧的体育教学模式。而对少数民族体育资源进行加工改造和整合,正是这样的学习过程、创造过程,它使教师的个性化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得到升华。

  4、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能否普及大众和深入人心,关系到民族体育的兴衰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一直以来,高校始终是文化的发源地、文化的传承地、文化的加工地,更是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翻开历史的画卷:许多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的开展、推广和普及正是从高校开

  始的。因此,有计划地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把它贯穿于大学体育的教材中,切实有效地开展教育,使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互为补充,对青少年一代认识和理解缤纷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加强民族团结有积极的作用。同时,青少年学生走出校园以后,其良好的和丰富的民族体育知识与技能,可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骨干和指导者,成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人,这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教育中,体现了传统体育中的一些共同特征,即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团结合作等传统文化精神,可以从不同侧面较好地展现出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热爱,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下的民族文化的理解能力,自信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从而较好地继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并为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健身、娱乐身心等作用奠定良好的认识基础。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有助于全面理解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体现其在高校教育的作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加强民族体育的科研与交流。同时从其广义的教育作用来看,可以增进不同区域民族的团结、增强多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普遍提高,也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同时,发挥体育教学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教育作用,可以展现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精神。

  第二节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选择

  1、校本化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考虑到地域间差别。不同地方存在的自然地理课程资源是不一样,各校的经济条件、办学规模、办学风格也有所不同,同时,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可能也有所不同。因而在具体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上一定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本校可开发利用的体育课程资源的地域性特点,从而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

  2、课程化

  虽然我国定期举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但是长期以来民族传统体育只是包容在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婚俗、祭典、歌会、墟场、庆典活动中,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因而,在各级各类学校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加工、改造最终形成具

  有民族特色的一门体育课程,更加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实际需求,使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更具有很强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对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弘扬、传承、保护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优先化

  由于体育各种教学具有同一目标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同一教学手段可以用来实现不同教学目标的特点,因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具有很强的选择性,最适合学生的应是最好的,因此要优先考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尽可能提高体育教学的综合效益,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4、适应性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需要考虑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条件,做到开发和利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与其他体育教育内容的协调配合。注意时间、空间、人力、物力上的现实可行性。体育课程内容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发展的水平与要求决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具有鲜明的生活教育色彩,因此,体育课程内容必须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实际从事体育运动的能力,并能为学生走上社会后继续进行体育锻炼而服务。

  5、针对性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的选择是为了体育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针对不同的目标应该开发与之相应的少数民族传统项目。一般来说,每一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对于特定的课程目标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不同的课程目标就需要开发不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但是,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本身的多质性,同一的内容又可以服务于不同的课程目标,所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在明确的体育课程目标的前提下进行,认真分析与体育课程目标相关的体少数民族传统项目,认识和掌握其各自的性质和特点,这样才能保证开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各种学校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也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通过实践最好的教学形式就是以本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重点,在有一定的参与群体和认识程度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可以较好的推动该项目的发展和弘扬。与此同时,还可以开发和拓展

  新的项目,将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不断深人和开展。

  2、主体性与实效性原则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化要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依据,以学生需求、兴趣、能力以及体育基础为前提,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征,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转化为发展身体、增强、增进健康的体育教材和手

  段。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是为了能够通过运动达到健康这一主要目标,是为了确保体育手段与健康目的之间的一致性。因此,必须采用增强体育、增进健康的规律、法则和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教学化处理,使其在为学生身心健康服务中真正达到效果的最大化。

  3、可受性与选择性原则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应以学生力所能及,可以接受并能产生强烈参与愿望、便于应用与推广为前提。通过教学化处理,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学生所接受并能终身受用,这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一个关键;对那些既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相适应,方法又比较简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直接引进到《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不必非进行改造不可。安全性是选择的前提,在选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时必须取消那些危险性大、易发生伤害事故的内容。

  4、趣味性与教育性原则

  “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因为学生只有对所学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运动的爱好和习惯才会逐渐形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要力求突出健身性、趣味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特点,以保证学生能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得到锻炼,以达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习目标。在满足以上指导思想和选取原则的基础上,应发挥出民族传统体育其应有的价值,使其教学效果最大化。

  5、发展创新原则

  教学中一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根据创编简单的组合和花样,让学生自己评判新组合的实用性、美观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二是要充分挖掘、整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进行创新,使之符合体育教学特点。

  6、经济性原则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要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具体包括开支的经济性、时间的经济性、空间的经济性。开支的经济性,是指用最节省的经费开支取得最佳效果,尽可能选择那些不需要多少经费投入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实践的经济性,是指尽可能选择那些对当前基础教育有现实意义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不能一味等待更好的条件或时机,否则就会影响新课程的实施。空间的经济性,是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选择要尽可能就地取材,不应舍近求远,好高骛远。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特点

  学校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是时代的要求,是民族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风格各异的特点,技术差异比较大,对教师而言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不过民族传统体育有三个“简”的特点,只要能够把握这些特点就能很快有效制定其教学过程。

  1、简便易教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绝大部分内容都具备朴素的特点,这就决定对这些项目的教学应朴实无华,教学过程要讲究实效,避免华而不实的的形式。教师要全面准确掌握项目的比赛规则,并运用到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在规则要求范围内的技术和战术。

  2、简单易学

  民族传统体育绝大部分项目都简单易学。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长期的教学是口传身教、缺乏经过文字的整理或通过研究得出的技术参数,对教师来说,缺乏教学参考,只有依靠教师自身不断实践后归纳出技术要领和动作组合及技巧。对学生来说,只有不断摸索通过练习改进动作从而提高技术,才能对民族体育有所继承创新简捷易赛。民族传统体育的比赛经过长期的演变,操作起来比较简捷,很多项目初步掌握了基本技术和战术就可进行对抗,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

  3、简捷易赛

  民族传统体育的比赛经过长期的演变,操作起来比较简捷,很多项目初步掌握了基本技术和战术就可进行对抗,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

  第三节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式

  一、游戏教学方式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着很多游戏成分,具有集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为一体的功能。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形式,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运用一些游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对技术的进一步掌握和提高,有助于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和合理运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以游戏的形式可以使一些个体有差异的学生消除顾虑,克服心理障碍,体验成功和快乐体育的感觉,为培养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娱乐教学方式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突出的娱乐性,它着重于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以自娱自乐的、消遣的和游戏的活动方式出现。人们在这些活动中可以直接得到令人愉悦的情感抒发和渲泄。由于民族体育的这个特点,使它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运动所带来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许多项目枯燥无味的现象,真正做到“快乐体育”。

  三、能力教学方式

  在素质教育中最强调的就是发展学生的能力,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源于生活,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建立战胜困难的能力,培养不怕挫折的精神,以及创新的能力。

  四、竞技教学方式

  民族传统体育还带有一定的竞技性,可是它的竞技性是人类早期的竞争意识在生存实践中顺应时代发展的结果,而不是现代体育中所追求的那种超越、战胜的残酷竞争性。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竞技性特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竞争、合作意识。

  五、联合教学方式

  在世界现代体育一体化趋势明显加速的今天,现代体育对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冲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学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进行,一是应注重现代体育手段与少数传统体育的联合,借鉴、引进、移植各类项目“制约性”的规则,使之更为适合学校体育学的发展;二是不能完全舍去现代体育项目,要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互为补充,成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美育、体育、智育、德育等多方面的文化教育手段。

篇十:滇西南地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发展现状

  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成因以及改进建议

  摘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几千年来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世界文化之林的奇葩,更是现代竞技项目产生的沃土。但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存在着人才匮乏,评价机制制约,文化、理念冲突等制约因素,为促进其社会化发展,改进路径是提供政策支持、建构学校传统体育课程,拓展节庆活动平台,在学校民族体育发展和社会化发展相辅相成中走向繁荣。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现状;成因;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3-0179-01

  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政府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予以了高度重视,为了让更多国民了解、掌握和热爱传统体育项目,国家规定自1982年起每四年举办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各个地方政府也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正从分散走向集中、从无序走向规范、从封闭走向开发,促进了如武术、气功、龙舟竞赛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蓬勃发展。

  然而我国拥有近千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少项目由于保护不力和后继无人,数量正在逐年递减。1990年出版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显示,全国977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中汉族拥有301项,其他55个少数民族一共拥有676项;时隔16年之后的2006年调研却发现,真正被传承的只有几十项。除了武术、气功、太极拳、象棋、五禽戏、舞龙舞狮等较为流行以外,大部分民族传统项目正面临着销声匿迹的风险,而作为我国“国粹”的中华武术也在走下坡路,仅30%的学校在体育学科中开设了武术课程。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在享受超高声誉的同时却面临着巨大的现实发展困境。

  二、制约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社会化发展的因素剖析

  1、体育人才匮乏。近年来过度注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体系的构建,而忽视了实践活动的开展,导致我国目前虽然在理论建设上已初具雏形,建立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门类和框架,但是严重缺乏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实务人才,如专业教师、专业裁判、职业运动员、职业评论员等。这是制约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教学评价偏颇。目前我国中学阶段的对待体育的评价机制应试化,导致传统体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大量缺失。像棋类运动,大部分由家长带着孩子在校外自行学习。由于安全、经费等因素,像舞狮、赛龙舟等等项目,都无法有效开展。

  3、运动理念冲突。西方体育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精神理念上存在极大差异。西方奥林匹克精神强调个人价值,弘扬自由主义、冒险精神、竞争理念和创新意识,凸显个人在集体中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注重“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即强调个人是集体的一部分,要以大局为重,并且推崇“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价值观,往往将体育作为强身健体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随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则变得愈加被动和尴尬。

  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社会化发展的有效性措施探究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有效的保障制度

  政策支持和制度建设是民族传统体育社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如对于一些地域性和民族性极为鲜明,但受气候、地形、人文等客观条件影响明显的民族体育

  项目,应当放宽相关审批要求,并将比赛地点设置在发源地;又如无论其竞技化还是非竞技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务必建立明确且规范的表演和竞赛制度;再如建立健全运动员和裁判员培训和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比赛等。

  2、培养传统体育师资,丰富群体课程项目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任何一种体育项目的普及都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推广。目前,在我国校园普及较广的体育项目有篮球、足球、羽毛球、排球、乒乓球、网球、健美操等,除了足球(蹴鞠)之外,其他都是舶来品。

  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应设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课程。如一般学校,应设置武术、射击、足球、太极拳、五禽戏、放风筝、象棋等常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则应当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如蒙古族的那达慕、侗族的抢花炮、阿坝州的推竿和奔牛等。

  引进和培养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人才是关键。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虽然我国目前众多高校都开展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但由于某些项目专业老师匮乏,绝大多数仍以武术研究为主,只有湖南、广西、云南等少数民族院校开设了部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如果高校能开设种类较多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才能向社会和中小学输送专业教练、指导员、运动员、裁判员和管理者。中小学校也应当开展和组织相应的培训课程和专题讲座,促进现任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多元化发展,具备传统体育教育的专业特点,对现省内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老师进行必要的专业技能教育。

  3、增强媒体宣传力度,营造传统群体氛围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媒体已经成为各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世界人民了解和认知的重要推手。

  近几年举办的武林大会以及每年的赛龙舟比赛,前期都通过电视、多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比赛中也通过互联网进行转播并详细介绍规则,让全民都了解传统体育项目的规则。传统体育也应发挥明星效应,像大部分竞技类体育一样,让每个项目都有一批巨星来引领大众。

  4、拓展节庆活动平台,繁荣传统体育文化

  节庆活动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产生的沃土、存在的方式和传承的载体。从古至今,众多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诞生在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庆典中,例如汉族春节的舞龙舞狮、端午节的赛龙舟;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摔跤、赛马、射箭、套马、蒙古棋等;白族三月街的射箭、赛马、球类比赛等。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各样的节庆活动,开展多姿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活动。

  如在春节、七夕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由政府牵头,社会各界织积极参与,开展各种类型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表演或比赛。春节期间的舞龙舞狮大赛、中华武术表演、花炮大赛;七夕节的以棋会友活动;端午节的龙舟竞赛、击鼓比赛等。又如政府应当鼓励各地举办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赛事节会,泼水节、火把节、三月街、那达慕大会、花炮节、风筝节、秋千节、跳板节、武术节、鼓文化节等,有效促进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中小学应该有针对性的拍摄相关音像和图片资料,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资源,并组织学生在社校体育互动中,积极参加相关社会组织的节庆活动,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马梅玉,李志刚,黄山鹰.国内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武术研

  究,2017-12-21.[2]胡炫,曾吉,汤立许.“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国际化研究[J].武术研究,2017-11-28.[3]沈宁.文化自信主题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机制[N].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11-28.[4]谢坚.传统体育文化与体育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有机结合[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11-25.

篇十一:滇西南地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发展现状

 云南学校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余贞凯;张燕;何剑康

  【摘

  要】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大省,而学校体育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但从近年来的情况看,由于受众面较窄、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教材缺乏等原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教育中有逐渐流失的趋势.为此,我们应更新传统的学校体育观念,加强宣传,积极营造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筛选、改造、整合,强化师资培训,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平台和载体作用,做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传承和发展工作.

  【期刊名称】《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31)012

  【总页数】5页(P46-50)

  【关键词】云南;学校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作

  者】余贞凯;张燕;何剑康

  【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云南玉溪653100;普洱学院体育系,云南普洱665000;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812.47

  ②饶远,赵玲玲,沈阳.民族体育在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中的作用[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63.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人口在5

  000以上的有25个,其中15个是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云南各民族经过不断的积累,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目前,从云南民族民间发掘、整理出来的传统体育活动已达300多项,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所列出项目的44%以上,构成了庞大的民族体育项目体系。其项目数之多,内容之广泛,可谓“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大省”。然而,在西方文化及现代竞技体育的不断渗透、冲击以及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下,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被打上“落后”的烙印,面临着退出历史舞台的尴尬境地。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仅仅是一种体育文化,更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奇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它的传承发展对提升各民族人民的健康水平、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有重要意义,也是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人类学家认为,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换言之,教育是文化的传承方式,其途径主要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其中,学校教育作为正规的形式化教育,有专业的教育从业人员、专门的教育场所以及明确的教育指导方向。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的优势,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还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因而学校教育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理想载体。反之,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全民健身计划在学校的实施及学校体育运动的发展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日本的柔道、相扑,韩国的跆拳道,印度的瑜伽,英国的足球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所以能发扬光大,就是得益于其被引入学校教学,而后逐渐走向世界。我们应该借鉴吸取这些成功经验,使学校教育为国家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但从现实的情况看,目前云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频率稍高的仅有摔跤、赛马、秋千、陀螺.射箭、射弩、民族健身操、抢花炮、赛龙舟

  等,且这些项目多在群众体育中流行,而如怒族的“怒球”、基诺族的“跳嘎”等项目则面临着传承困难的问题。此外,由于受生存环境、文化传统、社会变迁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传统的云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己濒临消失,传统体育的生存环境令人担忧。为此,对目前云南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何进入学校体育进行探讨,对于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教育中传承路径及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受众面较窄,且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教育中有逐渐流失的趋势

  近年来,为使民族体育得以发展传承,云南的部分地方高校及中小学逐步开设了少数民族体育课程,但由于各种原因,开设的面还不够广。

  如在地方高校中,云南师范大学的民族传统体育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开设了以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民族体育史、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体育资源开发、民族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推广与应用为主要内容的理论课;以武术、传统养生、民族健身操、高脚竞速、跳竹竿、打陀螺、珍珠球为主要内容,并介绍舞龙、舞狮、踢毽等健身娱乐等表演项目的实践课程。云南民族大学开设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技术等课程,并将陀螺、高脚竞速、抢花炮、射弩等项目纳入教学和常年训练内容。曲靖师范学院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板鞋竞速、陀螺、民族传统养生方法;红河学院开设了抢花炮、陀螺、珍珠球、高脚竞速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上述高校中开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多是面向体育专业学生,以专业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开设,极少针对普通大学生开设,因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生的面还比较窄。

  地方中学中,昆明第十中学开展丢包、民族健身操。禄劝县翠华中学开展大课间民族体育舞蹈。勋库中学在体育课中进行竹竿舞教学。玉溪元江第一中学开展布朗球(藤球)、打鸡毛球。临沧市民族中学开展打跳项目。保山隆阳区坝湾民族中学开展踢毽子活动,关爱中学开展珍珠球活动。大理州祥云县第二中学开展跳竹竿。西双

  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中学开展打陀螺、毽子、丢包。普洱江城县第一中学开展打陀螺。楚雄州武定民族中学开设了陀螺,南华一中开展打跳。德宏州民族一中开展丢包、武术,梁河芒东中学开展象脚鼓舞、荡秋千,瑞丽三中开展丢包、陀螺。小学中,保山市永昌小学在大课间开展跳竹竿舞,并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开设丢包、老鹰小鸡、跳橡皮筋、斗鸡、扳手劲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游戏项目。宜良清远小学开展打陀螺。昆明市盘龙区龙泉小学、大理州下关四小和昭通昭阳区第五小学开展踢毽子。

  总体上看,云南学校开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武术、吹枪、秋千、竹竿舞、打陀螺、射弩、板鞋竞速、脚斗士、蹴球、抢花炮、摔跤、键球、丢包、打跳舞、斗鸡、扳手劲、民族健身操、民族舞蹈、民族广播操等,内容较为丰富,且形式多样。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云南高校中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绝大多数仅针对体育专业的学生,中小学校现今的体育课几乎被西方现代体育中的田径、球类以及新兴的路拳道、健美操等项目主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出现在体育课中,也多被用于准备活动阶段,作为课程的主体部分的甚少。而且随着现代体育教育内容的增加,部分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出现了学生逐渐流失的趋势,如昆明市民德中学2002年举办踢毽子、摔跤、民族健身操和民族舞蹈活动,由于现代体育课程的逐渐增加,2003~2005年参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人数比以往呈持续下滑趋势。然而令人惋惜的是2006年之后,昆明民德中学射击、踢毽子、摔跤等项目已经基本停止开展。同样,2002~2005年,云南民族中学的民族舞蹈、民族健身操、民族广播操持续火热开展,但从2005年开始逐年下滑,至2010年,新的广播操渐渐取代了民族广播操,2010年之后,民族风格浓郁的民族广播操彻底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部分学校,有的老师则将传统体育课变成“放羊课”,有的学校的传统体育则由于缺乏实质性的教学内容而出现了中断、甚至是完全停止的状况。

  之所以出现上述的问题,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不管是中考或高考体育加试中,考试内容极少涉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了不影响升学考试,很多学校体育

  课的内容逐渐被“应试内容”所替代,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学习自然也就无暇顾及了。其次,部分学校领导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知尚不够全面和明确,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不是主流运动,只是一些简单的游戏而已,担心在学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可能会打乱学校原有的教学体系,影响教学质量,这也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开展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2.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进学校体育教学可以说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要使这项工作在学校正常而有效地开展,师资是关键。但从调研的情况看,即使现已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活动的学校,其师资力量也非常薄弱,大多数的教师都是凭个人的兴趣爱好,边学边教,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和学习。而作为一名称职的专业教师,则必须充分掌握项目的历史背景和专门的技能,才能有效的开展教学指导工作。因此,专业教师缺乏是当前学校开展少数民族体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3.无完整系统的教材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一个主要信息源,它是指导教师按知识结构、系统有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依据。但从目前出版的有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书籍看,其大多是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特征、分类的介绍,而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表演、竞技、评判及研究的书籍却很少或是还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这就使得很多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老师通常都要靠自己摸索,或请教民间师傅,或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些论文中零星收集一些教学方法和内容,致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开展工作的难度相对加大。专业教材的缺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对少数民族体育在学校的持续性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4.项目自身因素的影响

  云南各级学校目前开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竞技性和娱乐性差别很大。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而杂,甚至对于同一个项目,在不同地区其技术标准也不统一,竞赛制度不健全,规则也不够严密等,这种情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开展。由于民族特征明显,民族文化影响深,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学习也不够,因此在各项目标准的统一上出现分歧,产生矛盾,加上由于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对于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不够,参与者也逐年减少,其影响力也出现退化,因此,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走出区域,进入高校,也产生消极的作用。

  更新传统的学校体育观念

  云南省大、中、小学从教学大纲到具体教学过程,所指定和进行的仍是现代竞技项目。在广大师生的心目中,体育就是单纯的三大球、体操、田径等竞技项目。近些年来,虽然经过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部分少数民族体育内容正逐渐被充实到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中,但从实质看也仅仅是在形式上进入课堂,并没有真正地融入到学校体育中。而反观国外的体育教学大纲或体育课程标准,以纯粹的竞技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屈指可数。透过这些现象不难看出,我国的体育课程与教学内容已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了,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更新传统的学校体育观念,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调整。

  加强宣传,积极营造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

  “要想把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习惯深植入年轻一代的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体系中,就必须为其先行营造一个相应的教育环境,即建立一个使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辅相成、互利互补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①刘万斌.西部少数民族体育与西部学校体育课程互动式发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0):455.笔者认为,学校在营造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的过程中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在认识和内容上下功夫,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其所蕴含的丰富的传统哲学、宗教、文学、美学、医学、伦理、民

  俗、历史与军事等方面的知识为切入点,加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独特健身价值、审美情趣以及教育功能的宣传力度。二是要借助各种宣传途径,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络、校报、各种刊物等学校媒体的力量进行宣传、报道,亦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以及借助民族节庆活动进行重点宣传,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力和蕴含的价值全方位地展示出来,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充分享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所带来的偷快感。

  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筛选、改造、整合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有的起源于狩猎、农事、征战,有的则起源于宗教、婚恋、民俗,不同的项目其竞技性和娱乐性差别很大。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太多、太杂,技术标准不统一,竞赛制度不健全,规则要求不严密等,因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纳入体育教学时必须要进行筛选、改造与整合。筛选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根据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学校条件、师资、学生特点等)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选择出适合在学校体育中开展的项目。改造是指根据体育课程具体实施的不同对象和条件对原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某些构成要素进行加工、修改。改造的具体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修改规则、简化技战术、改造场地、器材。整合是指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某些要素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新的体育课程内容。

  在筛选、改造、整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过程中,项目的健康性、经济性、民族性、趣味性和安全性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一些关键点。首先,是要将“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使学生通过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学习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方面健康的成长。其二是要注重经济性,尽可能用最少的经费、就地取材,开发利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其三,应体现民族性,着重考虑云南各地州民族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教育

  的特点,恰当地选择教学内容,使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独具本民族的特色,使传统体育通过学校体育这一阵地得到发扬光大。其四,应注重趣味性,使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气氛中加强体能锻炼,有效地增强体质。如苗族的毽子,可以手打,可以脚踢,还可以用特制的拍子来打,可以单人,也可双人围成圆圈或在规定的场地上进行运动与比赛。由于该项目具有盘、拐、磕、蹦、正踢、反踢、一边花、二边花、盘盘脚、拐拐脚等多种技能动作,再配以欢快的儿歌或节奏,学生边踢边唱边跳,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达到体育与健康教育这一目的均具有较好的作用。其四,应注重安全性,要注意那些危险性大的、易发生伤害事故的因素(如射弩、秋千、上刀山等),将安全置于首位,从而确保每一位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强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培训

  要将少数民族体育引进学校体育课程中,拥有既掌握现代体育科学知识,又掌握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师资是关键。目前,仅有部分学校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及设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项目。究其原因,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因此,要想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我们就必须进一步做好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对此,首先是体育教师要主动更新观念,转化角色,勇于创新,积极投入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学习中;其次,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在有条件的学校建立少数民族体育师资培养基地,为体育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培训的机会。如在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开设短期班、进修班等。再次,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进行学习、以及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运用教育学、生理学、体育学的相关理论加以改造整合,使之适合学校体育的发展。另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学术报告、民族调研等方式进行培训、交流,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与教学水平,为更好的促进民族体育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十二:滇西南地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发展现状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规范化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吴阳

  来源:《体育风尚》2020年第12期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传统文化活动的典范,但是在现代体育项目的不断碰撞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始不断被蚕食,同时也倒逼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为此,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规范化展开研究,旨为有效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民族体育文化;规范化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勤奋的中华民族群众从原始劳动模式不断演化而来的,其中蕴含着劳动艺术的娱乐消遣本性,是中华文化中的经典文化,既是中华民族典型文化的时代映射,又是中华民族人文情感流露的形式。但是受当前竞技体育“金牌至上”和“仕途观”等非理性观念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陷入了很大的困境。近年来,在我国提倡全民健身以及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实施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美好的春天,但是还是发展的不尽如人意,亟需进行规范化发展。

  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有着多个民族的国家,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背景,造就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各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背后都有坚实的文化背景做支撑。各民族所创造的传统体育项目资源丰富,如有蒙古族的摔跤、壮族的抢花炮、回族的木球等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这些传统体育项目都是不断传承和发展下来的文化精髓。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项目,依靠地域气息浓厚的乡寨环境哺育着本民族的文明脐带,尽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最初只是为了释放自我、缓解疲劳,但是还是依然深深地烙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依赖地域环境的个性衬托,体现着本地区的地理特征,比如:蒙古族等游牧民族依托苍茫的草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术”等传统体育项目。二是,地域性民族群众的秉性的反映,比如:豪爽的藏族群众在雪顿节中的赛牛活动就是其民族秉性的反映。三是,还表现在少数民族与传统习俗及宗教礼节文化,比如:藏族的“插箭节”“望果节”等,这些体育镶嵌于民族传统活动当中,充斥着鲜明的民族色彩。

  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现状

  受扶持力度和自身原因的影响,民族特色传统传统体育项目几乎面临失传,这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域性传统体育项目的最大隐患,一方面受现代观念的影响,无法认可并接受动作复杂的民族体育的动作要领,导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无法构建长效机制,加之,现代化体育的普及,传统体育项目的环境逐渐被侵蚀,这也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构建长效机制中所面临的困境。尤

  其是受功利政绩观的影响,在资金等投入方面,出现选择性扶持,部分少数民族地域性传统体育项目无法得到相应的空间。虽然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无法在体育舞台展现魅力,但是他们往往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同传统习俗结合在旅游等商业用途方面大放异彩,但是因为过于商业化的开发,仍然存在发展的不均衡乃至扶持越轨,严重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

  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规范化发展措施

  (一)完善体育人才培养机制

  鉴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地域性的显著特征,完善体育人才培养机制要实现内外结合。内部要通过小规模的乡寨部落活动逐渐发掘培养优秀体育苗子,或者针对地域特有传统体育项目不断自我培养,实现区域内体育人才的延续。外部要将地域性体育引入课堂,特别是基层学校要力争开设民族特色体育课程,培养特色体育人才,防止相关项目人才的断档,同时尽力与各民族高校搭建平台,抓住学校优势,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对于尖端人才要加大引进力度,相关部门做好辅助工作。比如:西藏对于篮球人才的引进促使NBL拉萨净土队的成立,创立了多项体育之最。

  (二)突破人才培养的瓶颈,防止人才断档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为受民族乡约寨规和教法祖训等方面的影响制约了其发展与传承。比如:西南地区苗族群众的体育—独木龙舟赛禁止女性参与,部分民族地区在传统体育传承方面受男尊女卑等思想的影响,传男不传女,甚至禁止女性涉足。比如:布依族祈福式的体育—湖潮地戏舞,杜绝女性,个别女性角色也由男性扮演,当然这些影响人才培养传统陋习一方面是受群众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认知偏差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更多的是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为了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要深入基层,通过全民健身理念的宣传及激励机制的实施,扭转人们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认知偏差,尤其是要缓解女性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中一直被边缘化的地位,要在保留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身特色基础上,消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性别歧视。

  (三)扶持喜闻乐见的群众性项目

  随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商业化发展,一些被纳入各级赛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受关注度的影响开始不断发展,在政策性投入的影响下刺激制度更加规范,项目日具规模,但是对于非赛会国家投入力度不大,特别是一些修身养性的群众性传统体育项目不被重视,但是这类喜闻乐见的群众性项目恰恰能够反映古往今来的体育应用理念,符合全民健身的潮流。因此,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当中要注重群众性项目,要通过多开展群众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去激发群众参与的热情。

  (四)适时调度社会资金衔接

  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较为迅速地发展,全国性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如:延边自治州足球,梅州客家足球等,社会资金的广泛投入,助长了体育项目的泡沫式发展,除了资金的盲目涌入外,最重要的就在于社会资金的短链缺乏时令性和延续性,违背体育的基本商业规律,调度社会资金一方面在于维护民族体育的公益性,另一方面在于防止政治化地推行体育发展,适时调度社会资金确保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长久性发展,当然适时集中社会资金能够激发群众的斗志。

  (五)统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准入机制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复杂多样,使得同一传统体育项目的地域性差异较为显著,不同民族的傳统体育项目异化更为明显。因此,统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准入机制显得迫在眉睫,统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准入机制,主体方面即要要求落实群众的参与,实现民族体育的人本价值,又要规范主体建档登记制度,受乡约寨规等传统习俗的影响准入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制约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客观方面要统一体育器材等硬件设施,确保体育的公平性和娱乐项目的观赏性。当然统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准入机制要实现“四力竞合”,即体育行政部门的强制力、民族体育协会约束力、乡约寨规的道德引力、主体的自律力的竞合,在制度框架中全面落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规范化。

  (六)规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规则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规则冲突,既是地域性的直接表现,又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规范化的直接障碍,规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规则,首先,要坚持“求同存异,尊重民族传统习俗”的原则。比如:常见的“摔跤”项目叫法不一(蒙古族称为“博克”、维吾尔族称为“且西里”等),竞技规则也存在差异性,维吾尔族群众的规则相对宽松,但是蒙古族等民族群众则制定了较为细致的规则。但是个别赛会盲目地统一规则,一方面亵渎了该项目的情感承载,另一方面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所以务必要尊重少数民族民风民俗。其次要实现规范过程的循序渐进,逐步规范,至少确保地区内或邻区类似传统体育项目的规范化,比如:西南苗寨“秋千”规则的柔性统一。再者,应对规则冲突要统一于当代体育理念之中,用统一准绳量化,防止区域性冲突。

  (七)完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日常训练

  完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日常训练,是实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规范化的持久保障,一方面,受传统体育项目社会实践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商业开发程度地影响日常训练极为混乱,即使赛会竞技项目也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完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日常训练一定要坚持三严,一要,严格筛选优秀教练、严格执行训练计划、严格执行日常训练考勤制度。二要,完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硬件配置的标准化,比如:西南地区的“打陀螺”项目要统一陀螺材料等,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引用现代硬件设施为日常训练提供保障。三要,注重传统体育项目的职能分离和民族饮食习惯的调控以及生活分化,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日常训练的专业化。

  (八)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学校体育教学中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教育性。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数目众多、历史悠久,能为学校的体育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通过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学校体育教学当中,会使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身体素质不断增强,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及爱国情怀,让学校体育教学不断发展。如陕北地区的打腰鼓、关中地区的大秧歌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容会使得学校体育教学充满亮点与新意,不仅让学生强身健体,而且还能够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统一,同时也使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传承与发展。

  四、结论

  在当前我国打造全民健身、中国梦的同时,还要注重渲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气息,一方面,要考虑统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屏障,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交融,另一方面,也要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先进体育发展理念相结合,大力传扬民族特色传统体育文化,以实现民族体育事业的茁壮发展,为我中华體育事业的发展增添更加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孙燕.文化人类学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价值传承探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06):78–79+82.[2]张文菊.场域重构以消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困境[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37(02):16–18.[3]韩衍金.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的核心要素与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0(03):67–72.[4]邓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J].中华文化论坛,2020(01):147–149+159.

篇十三:滇西南地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发展现状

 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现状及对策

  钟艳华;刘文沃

  【摘

  要】南岭走廊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大量的民间体育项目,目前其受关注程度低于西北走廊和藏彝走廊.对该地区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有助于丰富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内涵、提升学科影响力.文章基于文化遗产保护、旅游项目开发和学校课程教育融入三方面研究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现状,总结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存在的问题,并从多元文化取长补短的体育文化观、加大进入学校课程教育的力度和传承中应注重保留其传统的根基特色文化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期刊名称】《体育科技》

  【年(卷),期】2017(038)002

  【总页数】3页(P61-62,64)

  【关键词】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现状;对策

  【作

  者】钟艳华;刘文沃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广东广州510275;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肇庆

  526020

  【正文语种】中

  文

  南岭走廊是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交界的五岭地区,多个民族在此混杂居住,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化区域。基于南岭走廊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性,费孝通先生认为其是与“西北走廊”、“藏彝走廊”并称的中国三大民族走廊之一[1]。

  与西北走廊、藏彝走廊相比,南岭走廊受关注的程度较低,考虑到南岭比邻沿海发达地区、目前对南岭走廊传统体育项目的考察主要基于分族写志视角的现状,所以用整体性的视角来研究南岭走廊传统体与文化的传承,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迫切性。

  本文研究的南岭是狭义上的定义,即五岭山脉及其附近的山地和低谷,从行政区上看,包括广西的桂林、贺州、梧州,湖南的郴州、永州、怀化、邵阳,广东省的韶关、清远、河源、江西省的赣州等地[2]。本地世居少数民族以瑶族、苗族、壮族、侗族为主,本地区针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主要采取了文化遗产保护、旅游项目开发和进入学校课程教育方面等三方面措施。

  根据统计(陈炜,2015),南岭地区各地级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数目分布并不平衡:湖南怀化75项目、广西桂林63项目、湖南永州51项、湖南邵阳34项、广西贺州34项、广东清远30项、湖南郴州21项、广西梧州19项、广东韶关15项、江西赣州15项、广东河源11项[3]。区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分布呈现出东部、东南部项目数量较少,越往西、西北,数目越多;民族自治区域项目数量多于非民族自治区域。造成这一情况可能与当地少数民族数量、对民俗项目的重视程度有关。

  南岭走廊民俗体育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重要的地方性知识,对于理解地方文化、南岭与周边地区关系有着重要作用,逐渐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如自2007年起,桂林市即以每四年为一周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推进本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永州市在2011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郴州市在2012年出台的《郴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意见》,都把做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作为重要工作内容。除了政府出台政策保护本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外,跨行政区域合作保护开发传统项目的势头也逐渐呈现,如2006年南岭瑶族地区经济开发区的三省(区)十县(市),同意把原“中国南岭瑶族盘王节”正式更名为“中国瑶族盘王节”,2007年在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举办了“第九届中国瑶族盘王节”,2015年我国把瑶族文化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对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体现了国家及地方政府对地方性知识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随着社会变迁,族群文化自觉直接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并且呈现出跨地区的趋势。如“中国瑶族盘王节”命名及其节庆活动实践,体现了各地瑶族民众对本族民俗及共同祖先的认同,在兼顾各地差异的基础上协同开展此类民俗活动,不失为保护族群文化的好方法。

  国内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很多时候和旅游项目相结合。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地特色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观摩和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提升旅客满意度和本地文化美誉度的重要途径。比如:曾经有研究者对来自于山东省和辽宁省的两个旅行团展开调查,该旅客团体对贺州旅游的评价很高,原因是除了可以饱览优美生态环境,还可以欣赏瑶族长鼓舞表演、参与瑶舞大型联谊活动[5]。

  目前各地在发展旅游业的时候也较为注重深挖本地特色文化。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是吸引国内外游客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每年的黄金假期,这些具有浓厚民俗民风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和表演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但是我们需要意识到,由于地理位置与居住环境等因素的差异,不同地域的瑶族长鼓舞在起源和表现上有所差异。居住在广东清远连南的瑶族,其长鼓舞(也称为花鼓)与广西省贺州瑶族的长鼓舞在起源上并不相同。正是由于这种地域的差异性,对旅游项目的开发呈现多样性、地域性的特点。正因如此,笔者建议地方在开发此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时,要注重照顾地区差异和文化传统,还原地方性知识的脉络,以保护具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

  在开发的同时,也有一些并不和谐的插曲。由于旅游项目过多开发,导致一些地区民族体育的最原始、最传统的元素被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浓浓的商业色彩和短视

  的功利行为。例如,一些地方为了让本地的传统项目更好的营销出去,对本地传统项目进行改造,对一些宗教性、仪式性的元素进行简化或改造,加入了大量具有现代色彩的歌舞、互动和身体动作,以致使这些项目失去了本来的面目和内涵;也有一些地方在开发这些项目的时候对项目难度的过分追求,通过专门培养高技能的人才吸引游客的眼球,4忽视了传统项目作为地方知识的本质,专注于少数人的培养的同时失去了作为项目传承土壤的大多数本地民众的向心力,项目的传承逐渐失去了群众基础。

  旅游项目基础设施落后也是制约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的又一因素。不少地区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落后、单一,而有此情况的往往也是经济落后和交通不便的地区,难以吸引游客的到访。项目开发没有效益,地方也逐渐失去了对本地文化保护的动力和物质基础,对地方文化保护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和保护进入了较系统的时期。南岭走廊地区有些中小学已将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到学校课程教育中,例如,广东省乳源县和清远市连山县体育局等与当地的民族中、小学合作开展打陀螺项目教学[6]。

  近年来,国家在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课程教育方面也给予相关的支持,例如成立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文化大发展与大繁荣》等政策。但是,宣传的力度较弱,深度也不够,不少学校并没有把民族传统体育列入学校课程教育。一些进入到学校的具体课程,无论是教材上还是实训中,还仅仅停留在浅层的介绍,对课时数的要求和内容并无统一的规定,其广度和深度也是不够的。另外,也缺乏能教授这类课程和实训课的专业教师,有些学校出现由其他语数英的老师兼上文化体育课的情况。

  根据国内相关文献及笔者走访南岭走廊部分地区的调查发现,目前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目前社会对于奥运项目的关注度远远大于民族项目、对商业化项目的关注度远远大于地方文化项目。南岭走廊的相关体育项目在体育界的关注度历来不高,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开发、推广也一直较为乏力。目前已有的一些研究也表明,社会对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的关注度和支持度低。例如周家金等人对广西三江侗族古村落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认为,其传承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六点:体育价值观迷失、文化认同感下降、文化根基遭毁坏、文化自觉性缺失、传承人逐渐流失、体育呈精英化趋势[7],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度的下降使这类传统项目面临着危机。又如广西于2010年9月举办了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会,但社会反映却较为冷淡,特别是比赛观众的积极性不高[8],这不得不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该类项目该如何构思和定位。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很多:首先,这和我国历史上为了塑造国际形象,过度追求在奥运会等世界性赛事的奖牌有关,各类资源和人员集中服务于金牌,必然导致地区性、民族性项目缺乏社会支持乃至无人问津;其二,和国家、社会媒体对这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有关,媒体电视中关于传统体育的节目介绍比较少,而对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的节目介绍更少。总的来说,无论是纸质媒体,还是网络媒体,对这方面的宣传力度还是不够。其中,其三,和广大受众有关,真正了解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的群体并不普遍。特别是南岭地区的年轻人,由于缺乏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加上和沿海发达地区比邻,接受新生事物多,其行为习惯和体育偏好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影响较深,对南岭本地的文化知之甚少。这种情况得不到改变的话,长此以往南岭地区民族体育的群众基础必将越来越弱。

  文化遗产需要专业人才进行保护和传承。保护与传承南岭走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人才是关键。人才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保护的专业人员缺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缺乏。[3]在南岭地区,无论是大型还是小型博物馆在这方面的展示都偏少。尤其是一些有传承价值的文化遗产,物质上和非物质上的保护者和传承人也是要经过专门培训,并对这方面文化

  底蕴或技能有所要求的。传承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专业人才很紧缺,尤其是高技能的人才更少。在客观和主观原因的综合作用下,这方面体育项目传承人慢慢流失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这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观念没有植根于社会中。另外,还由于体育项目商业化的原因,少数体育文化资源过于集中在少部分体育项目中,大部分体育项目投入得少,这种两极分化的情况下,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是不利的。

  项目开发程度低也是南岭走廊民族体育传承中出现的问题。从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着手分析,湖南省永州江永瑶族存在的问题有三点:保护力度不够,文化挖掘不足;缺乏资金支持,开发程度较低;经济基础薄弱,旅游设施落后。[9]从旅游项目的开发情况来说,目前有些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开发成对国内国外开放的旅游项目。但是,有旅客反映由于对这方面的文化体育项目缺乏专人讲解,在缺乏相关信息的情况下,未能理解其中的文化精髓而持走马观花的态度,有些游客还反映说不如亲近大自然的高山流水。由于开发的深度不够,很多旅游参观了却没有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并未能深入当地文化,旅游体验并不完整。旅游项目的开发不仅仅是为了开发而开发,应该是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根基和内涵上着手。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达的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意志,是民族团结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开发的深度不仅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旅客而开发,应该是要真正传承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和精华,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传承的目标。

  费孝通先生指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将取决于多元文化的和平共存、对话沟通、取长补短、共存共荣……要以宽容的态度来尊重别人与自己不用的价值观”。[10]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多是集体项目,通过群体相互间的合作与分工,共同完成一定目标。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是人类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传统,更是体现民族的团结和优良传统。我们需要以宽容

  的态度尊重民族传统体育的各种文化,恰恰这种文化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地区的民族特色,共存共荣也促进了民族的团结和发展。南岭走廊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民族走廊的特色也应该受到重视和保护。各民族间的传统体育可以相互对话、相互学习,通过取长补短实现百花齐放的状态。这种取长补短,需要我们保留和弘扬积极向上的成分,摒弃消极的部分。

  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中小学的课程教育中,对其传承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育是传承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理论与实训的系统教学,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兴趣。不少运动员也是从这些民族学校的学生中选拨出来,体育成绩相对比非专业的人的水平高,这很大程度得益于从小接受民族传统体育的熏陶和教育。

  除了列入到中、小学的课程教育,在幼儿园中也要开展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教育,从娃娃抓起。而且,这种文化体育的教育,应该是结合到德智体的教育制度中,或者说,这种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是满足我国年轻一代身体健康的需要、心理健康的需要、道德教育的需求。课程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上可以多样化和灵活性,培养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兴趣,也需要提高学生对南岭民族体育的理解和欣赏。

  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中,避免其在商业化中丢失其原有的传统文化而失真,应该保护其原始的文化根本。在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快餐式的项目并不少见。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力度比以往都要快。如此快节奏下,民族传统体育需要保留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的“文化本真”。这种传承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例如民族服装和服饰等物质文明,弘扬民族团结等精神文明。

  旅游项目开发的资源和内涵十分丰富,建议在对外的传承中,无论是静态保护(例如博物馆展览)还是动态保护(各种活动或竞赛)都要注重保留其传统的根基特色文化,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

  另外,当今是信息化时代,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受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较大,不

  少年轻一代追寻新文化的吸收,而较少关注这类体育文化。而坚守这种民族传统的老一辈也会多少受当今体育文化的影响。因此,对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的培养也是很关键,一种文化只有言传身教才能有效地一代传一代,有效地保留其根基文化气息,才是持之以恒的发展道路。

  【相关文献】

  [1]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费孝通文集(第11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382.[2]陈能幸,陈炜.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特征[J].柳州师专学报,2009,24(6):23-27.[3]陈炜,王德彬.南岭走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调查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9(1):72-76.[4]陈惠娜,彭业仁,阳明君.瑶族传统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研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27(2):110-113.[5]王丽萍.瑶族长鼓舞的体育资源开发研究[J].体育师友,2014(1):76-78.[6]王桂忠.关于广东省瑶族传统体育资源及发展状况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8):55-57.[7]周家金,孙庆彬,朱波涌.侗族古村落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调查与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13(3):24-28.[8]徐彬超.对贺州市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反思[J].贺州学院学报,2011,27(4):118-119.[9]谷显明,张美花.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7(1):119-122.[10]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下)[J].群言,2005(2):17-20.

篇十四:滇西南地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发展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民族历史传统文化中流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少数民族特色与体育运动相融合,发展至今依旧是我国体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调查问卷法、数理统计法对湖北省来凤县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实践调查对来凤县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形成、传统体育活动方式、参加传统体育的原因、体育特点等内容进行了统计和掌握,同时对来凤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社会文化背景深入调查。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07-011-011.来凤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源分析

  宗教活动:来凤县少数民族的宗教活动是传统体育活动的发端,它在宗教祭祀活动中进行发展壮大形成独具特色的体育项目。民众生活:来凤县坐落于湖南省的西南角,当地少数民族分布混杂,其中土家族的人数多,聚集居住。当地居民的劳作、生产、生活起居、社会交往等民众生活对传统体育活动都产生了影响,并体现出来凤县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节庆活动:来凤县少数民族由18个不同的少数民族所构成,所以当地的节日与庆典活动众多,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节日,并有着不同的庆祝方式。但并没有忘记和抛弃自己少数民族的文化,并在重大活动和节假日进行民族特色活动,组织与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其民族的非物质文化进行传承。

  2.来凤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形成

  来凤县少数民族经常开展的传统体育项目:当地传统体育项目众多,不同的年纪所经常从事的体育活动也有所不同,儿童活泼好动,喜欢从事秋千、打磨秋、竹铃球这类活动操作简单且与活动趣味强的体育项目;青年人比较喜爱塔撑腰、扁担劲、高脚马这类具有竞争力强、活动量大、展现自我的体育项目;中老年人则会寻找武术、太极之类活动范围较小、温柔养生的体育项目。来凤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可以满足当地人们体育健身与娱乐的需求。来凤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类:当地传统体育项目118种,可以分为健身与竞技两大类。健身类70种,从调查结果的数据来看,来凤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健身类为主,其中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参与目的是大多数人们参与的动力,这与当今时代的发展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注重养生密切相关。

  3.来凤县少数民族参与传统体育项目的调查

  中年以及中老年参与传统体育项目的人数较多,青年和青少年较少。首先,这与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中老年人居多,年轻人都在外务工,年轻人承担着较大的生活压力和重任,所以参与传统体育项目的人数就更少;其次,老一辈的人是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人,他们受父母、长辈的教导对这些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继承与传扬,所以参与传统体育项目的习惯一直保持。

  4.来凤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点分析

  民族性:来凤县民族性体现在它地理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社会民俗不同的独特之处,都间接或直接地渗入到来凤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宗教性:少数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由于民族宗教信仰的不同,他们节日活动、宗教祭祀、婚丧嫁娶等等风俗习惯都因民族有所不同,在节

  日活动时举办民族运动会,采用传统体育项目也都受宗教信仰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娱乐性:少数民族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物质文化需求,在生活闲暇之余通过参加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可以丰富人们的业余活动种类,增加活动的民族特色,让人们以自己民族方式进行娱乐活动,身心得到释放。交融性:它的交融性体现在它同其他民族与地区的文化、民俗、需求相融合,让体育项目复合当代人们的体育运动需求,又是少数民族自身特色,让民族的物质文化在传统体育项目也得到继承和发展。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来凤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来源于宗教信仰、民众生活、节日活动,通过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在特定的节日、活动、组织中进行展示和让后一辈的人们所继承。

  (2)来凤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多彩、别出心裁,常见的传统体育项目有塔撑腰、扁单劲、抵杠、抱蛋、摇旱船等。传统体育项目的类别广泛,涉及娱乐类、健身类、竞技类、武术类,每一个传统体育项目都有自己特定的比赛规则,并且参与群众人数较多,老少皆宜。

  (3)来凤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参与人群以男性为主,中年与老年人居多,参与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宗教活的、节日庆典、民族运动会,以健身为目的加入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占主要因素。这与来凤县当地青年外出打工,人口普遍以儿童和老年人为主的地域情况相关联。

  (4)来凤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宗教性、娱乐性、交融性的特点,体现出当地少数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

  2建议

  (1)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流传的古老性,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大,所以应将传统体育项目根据时代的变现与人们的运动需求进行改革,满足年轻人的运动需求,从而参与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来。

  (2)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与方式普及化与标准化,从而摒弃了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为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与继承,应将其引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中来,增加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继承与发扬的意识。

  (3)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资金投入,对来凤县当地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教育、商业、文化、体育多方面进行融合,成为新时代新产业,不仅对传统体育项目本身是进步与发展,同时带动当地整体产业引导时代的新潮流。

篇十五:滇西南地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发展现状

 当代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与现状分析

  摘要:对于少数民族体育,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考察与研究,但还缺乏令人满意和普遍承认的成果。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和评价了少数民族体育的研究现状;从发展的角度讨论了少数民族体育研究的背景;对少数民族体育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感想。最后指出,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的少数民族体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崭新领域。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

  ;体育;健身

  1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研究的现状及评析

  1.1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研究的现状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在一级学科体育学下,把民族传统体育学列

  为二级学科,随后相继设立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研究范围由武术逐步扩展为包括武术、气功、养生、少数民族体育等在内的更广阔的领域,标志着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在过去的20年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东西方体育文化的碰撞,渗透着民族历

  史、宗教、信仰,反映着民族生活和风俗习惯,折射出民族发展轨迹的各种少数民族体育活动,逐渐显现出它独特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少数民族体育成为备受瞩目的研究领域。尤

  其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主题不断扩展,研究层次不断提高,研究方法不断规范和科学,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刘志民等考察了广西桂林等地,认为“形成和建立传统体育节日,特别是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形成和建立各少数民族所特有的传统体育节日,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丰富我国文化多样性、增多历史遗产和造福后代的有效手段”。倪依克总结了改革开放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起源、特征、发展趋势、区域性研究、项目分类、学科体系以及应用性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脉络,借助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论述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本质、学科体系、发展模式等。虞重干等描述了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研究的基本状况及其特点,并从理论和方法两方面对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研究的发展、进步与存在的某些不足进行评价和分析,主张学习和借鉴相关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注重研究社会变迁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变迁的动因、现状、过程和问题,以少数民族体育仪式或活动作为切入点,使少数民族体育研究进入社会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主流研究领域。在研究方法上,李志清等推崇田野调查和“深描”理论与表述方式,认为专题研究“小题大做”、“以小

  窥大”的特点和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能够深刻地认识少数民族体育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以对“抢花炮”的研究为实证,讨论了在理论和实践上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王岗等从文化研究的角度,从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具体分析和介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主张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以文化规律继承和改造民族传统体育,从而促使其向理性化、现代化的健康发展。

  1.2对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研究的评析

  少数民族体育一般指生活在特殊地域的人群世代传承的,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特征以及强健体魄和娱乐身心作用的各种活动的总称。研究者从不同的深度和广度论述少数民族体育的产生、变迁以及属性、功能、价值等,主张少数民族体育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为人们认识和了解少数民族体育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料。发展是现阶段少数民族体育的重要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围绕竞赛、教育、产业、文化等方面的功能与价值开发。但在发展少数民族体育的实践上,与理论的阐述存在着巨大的落差,所以,平时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已经很难寻觅其踪影,只是在节日,或者旅游景点等少数地方才能看到个别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体育的蓬勃发展。很多传统体育项目、民俗游戏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越来越多反映民族独特心理特征的民俗文化、衬托民族地区社会生活变迁的传统体育活动,正逐渐走出现代人的视野。

  由此,纵览对少数民族体育的研究,虽然积极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但研究视野基本上还停留在体育领域,停留在对现有文献资料的承接、转换上,以定性的方法进行演绎,

  总体上较缺乏有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原始资料;同整个社会发展进程或历史的纵向发展轨迹联系起来进行的把握,也缺乏具体的操作层面,从而提出的发展思路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更缺乏对“原生态”体育的考察和研究,没有以丰富、实际的原始研究资料做基础,只凭借现有资料或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来建构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理论体系,从而缺乏实证的支持,令人难以信服。因此,原创性、前瞻性地研究少数民族体育的表象、本质、结构、主题和文化特点等问题,在实践上对少数民族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理论上对丰富和完善民族传统体育学和体育社会学等学科的内容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2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研究的背景分析

  2.1少数民族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体育是关系到民族兴旺、国家兴盛的一项重要事业。发展民族体育运动,增进人民健康,

  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是我国一贯坚持的民族体育方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积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纲要不仅从政策上肯定了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作用,也为少数民族体育在当前的发展指明

  了方向。民族地区开展的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都有很高的健身、娱乐、教育价值,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大众体质的同时,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在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少数民族体育的内容、作用、价值,必将随着国家和地区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变化。少数民族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如何使其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以适应健身、竞技、表演、娱乐、经济发展、旅游等各方面的需要。因此,应对各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生活的具体事项做详尽的了解和描述,为我们认识、把握和对待“原生态”的少数民族体育提供准确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将个体(少数民族体育)纳入整体(社会)之中,以现代体育的意识观念、科学方法,对少数民族体育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讨,得出接近正确、全面的认识和结论,为少数民族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寻求理论上的支持,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

  2.2少数民族体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我国之所以能够长期维持稳定、和谐、融洽和互助的局面,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密切关系。体育与生产、生活、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融为一体,为各民族的健康和谐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少数民族体育是出于各种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产生的,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不仅表现在其产生与变异的形态、意义、价值,而且还表现在少数民族体育的社会作用以及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

  少数民族体育产生、发展于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之中,往往根基于广阔的自然空间,在自由自在的身体活动中实现人际交流的互动,达成彼此的认同;与水、火、空气、大地及动植物为伴,以修身、养性、合和、融洽为目标,同时亦不缺竞争的特性。人们通过身体的活动,了解身体与自我或他人、他物、环境的关系,认识到身体运动的意义。借助对身体的探索,获得了身体的经验以及社会的经验;同时因为相互的沟通、表达的尊重、仪式化行为的养成,而有了社会的意义,或道德人格的意义,体现出身体运动在社会的和谐方面的真谛。因此,少

  数民族体育表象是一种身体文化,实质是通过身体表达的民俗文化,是一种以追求身体经验与社会互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体育形态,不仅仅是躯体的,也是心理上的,并能达到社会适应程度和谐统一的状态。通过身体,理解自我,理解人与社会、自然的联系。借助身体的认知与实践,实现自我的和谐、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这也为少数民族体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现代生活方式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外来文化不可避免地进行着交往、融合、冲突。少数民族体育的研究将以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各民族和谐、共同生存和发展为主要任务之一,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少数民族体育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少数民族体育与社会各要素的功能的耦合以及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协调发展的规律。

  3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研究的展望

  对少数民族体育的研究,应以科学规范的原则为指导,坚持客观与创新、借鉴与批判相结合的方法,借助其他学科如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民族聚居区的体育现象和活动,了解少数民族体育的本质、内涵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各民族真实的社会生

  活状况及其所传承的文本中获得研究的资料,从孕育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土壤来理解其形态、意义、价值;运用规范的人类学田野和追踪调查等方法获取实证研究数据,与其他区域的社会文化相比较,力求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21世纪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的研究以揭示少数民族体育发展规律及其如何与现代社会融合为主要目标。由此,应以少数民族体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基础,以少数民族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为核心,以提升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品位,丰富和完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和体育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体系为落脚点;研究既包括学理上的,也包括实践方面的,以此促进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焕发少数民族体育的生机,使其真正走上勃兴之路。

  4结语

  虽然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研究还主要局限于体育学的领域,与其他学科没有足够的交流与沟通,使研究处于边缘化,难以进入主流学科的研究视野。21世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之间人民的相互理解和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交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摆在了人们面前。现代社会背景下,立足于本土、本地区,去观察和分析比较不同文化在接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满足现实社会经济、文化多元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崭新领域。

  参考文献:

  [1]赵学森.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思想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2000.

  [2]刘志民,虞重干.小城镇体育大社会问题———我国16个小城镇经济、社会与体育发展的实证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3]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8).

  [4]虞重干,李志清.近10年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研究评析[J].体育科学,2004(10).

  [5]李志清,虞重干.专题研究与田野调查———少数民族体育研究的途径[J].体育科研,2004(4).

  [6]王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

  版社,2005.

  [7]李志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与变异探析[J].体育科学,2004(1).

  [8]周运清等.新编社会学大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篇十六:滇西南地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发展现状

 浅析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物与载体,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高校的开设是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新形势下新文化的发生与入侵将对民族传统体育发生决定性影响,文章通过对目前传统文化下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并对新文化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方式及方向进行了前瞻性分析。

  【关键词】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传统文化;新文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这就为民族传统体育的蓬勃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其独特的自身魅力,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它是我国城乡居民体育锻炼的主要项目,区域性广、练习方式多样,可以适合任何年龄、阶层的人群。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价值通常是通过人们参与来实现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不仅能够增强各民族人民的体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建立科学的、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塑造体格健壮和精神高尚的一代新人,同时还是富国强民、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素质的一种重要社会活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增进各国民族交往和国际友谊,对人类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设置的先天性基础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伴随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产生、衍变,成为我国历史瑰宝的一部分,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千百年来民族文化的结晶,长久以来为人们所喜欢,且为我国在不同时期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也就是对中国人文历史的研究。民族传统体育随着我国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国人的共识,这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带来机遇,也必然会带动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种类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统计,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多达977种其中,汉民族的项目有301种,其他55个民族的体育项目多达676种;

  2.分布的地域性,根据我国56个民族根据民族传统地域性特征和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分布,可分成五大板块东北板块、西北板块、西南板块、中南板块及中东板块,五大板块由于民族分布的地域不同气候的变化不同民俗民风的差异性,各民族便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

  3.民俗性和娱乐性,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对民族最具凝聚力的要算民俗文化它将朝夕相处的民族成员凝聚在一起,并且将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也团结在一

  起。同时,风俗习惯既受到民族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地域因素的制约。地域经济、政治、宗教、语言的长期影响互相依赖铸成多姿多色共存共荣的民俗特征。如端午、中秋、春节仍然是百姓重视、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舞龙、高跷、狮子等娱乐体育活动成为超越时代存在的一种符号和民族传统。

  4.资源的整合性,体育资源具有文化的多样性、广泛性、地域性、多功能性等,内含观赏性、健身性、文化娱乐性、民俗性等内容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体育文化的内容、范围、形式。规模不断发展通过资源的整合其质也将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它的整合和利用能显示传统文化的本质属性特征,彰显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这些特点也就是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设置的基础。

  二、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现状

  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既是传播体育文化,促进人类文化发展的桥梁,同时又是承载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途径。1989年,民族传统体育才成为本科专业,其专业尚处于摸索、模拟建设阶段,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学是参照体育相关学科而设置的。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还有许多局限性,如基础理论薄弱没有重大发展与突破,自身价值和本体目标模糊。

  (一)目前国内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由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内容是从中国古代身体活动中发展而来,国内外的研究几近于零,对该学科的研究仅有一些理沦方面的探索,数量少而内容旧,视野多局限于项目和技术本身,缺乏宏观把握和对学科性质的理解及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必须承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还不成熟,学科建设中的问题还相当严重。目前为止,仅初步确立起应有的门类和框架,然而在很大程度上仍落后于其他学科的发展。有研究说明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弊病:(1)专业基础课内容交叉、重复,内容不足;(2)专业课内容单一,民族体育专业,目前国内仅以武术项目来代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不足,没有构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专门的课程体系,专业内容不足、特色不突出;(3)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体系尚未形成,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是影响课程设置科学化的主要因素,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大多是武术专业出生,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专业的教师缺乏。(4)人文科学教学内容不足。民族传统体育是与人文科学相互渗透的综合学科,文化的发展及世界文化成果的传播,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进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二)目前国内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学模式

  1998年7月,国家教育部决定设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迅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其专业的培养目标由传统的“专才型”向“复合型”转化,课程设置也由专一的“指定性课程体系”向多元的“柔性课程体系”转变,增加了辅修专业和设置了大量选修课,采用学分制,这无疑是一种突破性的进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四段教学模式,其表现形式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阻碍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目前教学中许多体育工作者提倡教无定法,课堂教学、结构的多元化,根据专业的类型、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人体有机体的活动变化

  规律,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既完成一节课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也要在内容之间巧妙转换,体现体育教学的连贯性,不断发展和突破。

  (三)目前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发展迟缓的原因分析

  “传统体育始终只是作为手段和方法而存在,它建立在传统哲学和医学基础上的独特理论体系一直未被科学地总结和发扬光大,更未被作为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人们只是在用一整套外来话语解说着自有其理论架构和语词系统的传统体育”[。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发展迟缓的具体原因,经过我们对大量研究资料的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民族传统体育无法摆脱原生形态,当代大学生多数选择较为流行时尚的现代体育进行健身;(2)普通高校民族传统教学的目标不明确,以提高运动技术为目标的理念仍占主导地位;(3)民族传统体育的经费投入与场地器材不足,从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师缺乏。

  三、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背后的文化分析

  (一)我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不仅包括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而且也包括非主流的少数民族体育活动,这些都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条件、文化背景下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而出现。它可以以一定物质实体为载体也可以是一些纯粹人类精神文化的东西。有形的载体和无形的精神文化内容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民族性和艺术性。应该说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内涵中既有物质层面的传统运动项目运动器械、服饰、壁画、出土文物等也有精神层面的民俗文化、组织文化以及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的价值观念及规律。由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调查中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儒教的熏陶最为主要,重视个人的自我德性修养,儒学认为,人在德行修养方面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仁、智、勇”,一旦达到了这个境界,就能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民族传统体育深受其影响,非常注重道德修养,甚至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到道德教育之中,将体育视为培养人遵守礼仪、修炼情操的工具和手段。

  (二)我国新形势下新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题,中国经济的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带来好机遇,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效应,不只是资本的广泛涌入,还有文化的渗透、文化的争夺和文化的入侵,如美国影视文化、日本礼仪文化,韩国的跆拳道文化等,在中国已有了一定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不是追求与西方体育相一致的标准,更不是走同样的发展道路在整合传统体育与现代化、西方体育与东方体育的关系中,需要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综合创新观察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关键在于发掘出传统文化中的现代性特征以及现代文化中的传统性特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需要寻求一种参与世界文明对话的全球化语境,在“互补”与“对话”的国际体育文化交流气氛中求得更好的发展,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学的任务是艰巨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如何在全球化与民族化的碰撞中找到出路,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以民族自身内在的文化(传统文化)为原始生长点,接受新兴的新文化潮流,由内向外发展,在现代科技进步和多儿文化

  交融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学应对如何处理主体发展与多学科交叉发展的关系,如何处理东西方体育理念的差异,如何处理好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融,如何处理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等等需要做出积极的回应。

  四、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前瞻性分析

  21世纪是社会、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全球化的教育需要不断更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更需要吸收当代竞技体育的现代化、科学化的方法。目前当代竞技体育经过大量从事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以及多年的经验积累,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学训练、竞赛和普及推广的机制,而民族传统体育长期在民间流传,其中有些训练和教学方法尚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应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围绕素质要求,通过整合与重组,建构以人格素养课程、基础知识技能课程、专业定向课程为核心,以自我完善课程为调控的开放性的课程体系,使之建设成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新形势下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新的课程体系。但是,建构一套新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下程,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五、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发展方式研究

  1.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同等的重视。民族传统体育要体现时代性,就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上,以高瞻远瞩的眼光,来满足现代社会的各种需求,以顺应时代的发展为己任,在面向未来的发展中,充分体现迈向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时代精神,并以这种时代精神为主导思想,去推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2.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与整理。一个民族共同的历史积淀,促使着该民族的身体活动形成独特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这正是构成该民族传统体育特色的重要方面。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代表着古老的为方保健体系,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善待我们的资源。

  3.顺应现代生活方式,迎合大众心理。

  4.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化进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发展虽然起步晚,但随着市场经济建设大环境的影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及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市场体系建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许能使一切都商品化、市场化,但在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作为一个市场体系,它必须是完整的。

  5.建设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

  6.民族传统体育的世界化,21世纪的中国体育,趋向世界性,民族性,将成为本世纪中国体育发展的主流方向我们应主动出击,推出精品,加大宣传力度,精心包装,以促使民族传统体育的世界化。

  六、结语

  我国正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民族传统体育的作用和价值,必将随着社会生活方式和内容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稳定国家大局等方面。同时21世纪是社会、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全球化的(下转第82页)(上接第62页)教育需要不断更新,民族传统体育要吸收新的理念,走学科化发展道路,构建理论体系、完善

  技术体系、开拓教育体系等,建立科学的发展观。同时,高等教育应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放宽限制,吸收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传习者到高等院校来接受高等教育,使民族传统体育在高等院校中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楚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5).

  [2]贾玉树.从激情走向理性――全球化过程中的自然辩证法学科建建设[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19(3).

  [3]李鸿江.中国传统体育导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2000.

  [4]陈文卿,赵激扬.我国城市体育产业中民族传统育的发展[J].体育学刊,2004,11(3).

  [5]余学好.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及现代化[J].体育学刊,2004,11(3).

  [6]赵苏?矗?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的现状及其构建[J].体育学刊,2005,(2).

篇十七:滇西南地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发展现状

 民族传统体育校园发展的现状分析

  作者:杨小平,李颖侠,杨嘉琛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2018年第7期

  [摘要]当今时代始终保持着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世界全球化就意味着文化全球化,世界各国文化百花齐放。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我国人民开始逐渐忽视自己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只知道追捧外国文化。近年来,我们国家开始重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大力出台各种关于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政策。为了响应国家对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相关政策以及让大多数的学生开始认识到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校学生感受我国本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逐渐纠正众多学生崇洋媚外的错误观念,许多地区的高校开始将民族传统体育带入校园活动,让本校的学生从愉快的活动中学习民族文化。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校园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8)19-0021-01

  随着时代的变迁,民族传统体育也开始与教学相结合产生教育的意义,为当代过于追求名次和成绩的体育文化中增添了一道明亮的色彩,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也能感受民族体育带来的娱乐与舒适。当代许多高校设置的体育课程基本上都是竞技类体育内容,但是长期的竞技性项目的学习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抗拒心理。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一般竞技体育不同,它的主要功能在于让人们休闲娱乐、养生健脾。而且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专家、学者逐渐高度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价值,让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式移植到学校课堂,让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不单单是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而是成为校园体育的一分子。但是民族传统体育由于自身的特性鲜明,所以在校园发展仍然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保证其作用的正常发挥。

  一、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发展的现状

  (一)课程设置现状

  在一般的高校里,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大多是根据本校自身实际需要的情况来进行取舍。在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类型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课程主要是选修课程,并且课程时间安排主要集中在第二学年或者第三学年。比如说辽宁省许多高校就大力发展与推广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我们国家主要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在辽宁省众多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里面也占着较大的比重。其中主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太极拳,然后还有比较受到高校推广的长拳、龙狮、毽球等。我们民族传统体育相关项目在高校课程设置里面的内容不断丰富。但是在国内也有很多高校,打着重视民族类体育课程的旗号,却始终没有把丰富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体育教育当中,这么多年来,没有认真地承担起传播民族文化的责任。

  (二)大学生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态度

  其实经过问卷调查以及相关资料数据的分析发现,众多大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喜欢程度相当高,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都是充足的。许多大学生面对高校推出的民族传统体育选修课程,都积极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以及自身情况进行选课。选择课程时学生都表现得十分期待,但是大多数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以及课程结束后,对课程的评价大多都不尽如人意。众多大学生对本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的教学安排与实施很不满意。学生反映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不够新颖,大多照搬普通体育课程的教学方式。(2)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中太注重体育技能的教学,往往容易忽略

  民族传统体育最重要的民族文化价值。让学生在学习中无法深刻感受到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三)民族传统体育校园发展具有区域性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里的发展具有强烈的区域选择性,民族传统体育大多数是在少数民族群居地区的高校发展较好,民族传统体育在全国各地高校的发展程度参差不齐,而且在不同地域的高校都有各自重视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呈现每个高校迥然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广西地区许多高校推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多数是广西地区群居的少数民族的一些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如壮族比较有名的抛绣球活动,还有苗族经典的打草熟。

  二、民族传统体育校园发展的建议

  (一)多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

  体育项目的竞赛,是检验体育教学质量和体育训练成果的重要标准,所有民族传统体育想要在高校中得以发展,就必须增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而且比赛项目必须多元化,让更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进竞赛中,不断增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知名度。

  (二)建立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培训机制

  近几年来,许多高校都在大力推广民族传统体育,但是推广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教学形式不够新颖是推广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拥有一批优良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师,有助于民族传统体育快速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更加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喜爱,提高对本国民族文化的文化自信。所以需要大力建立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培训机制,培养出大量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师。

  总之,展望当今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世界取得关注与重视,都是有目共睹的。而其中许多项目都是源于各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以随着我国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在各个高校的不断发展,从而促进我们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与进步,让我们国家的民族传统体育也能在世界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陶志超,陆清.学校体育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11(5).

  [2]陈艳,王宪忠.民族传统体育在未来学校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辽宁体育科技,2001(5).

推荐访问:滇西南地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发展现状 发展现状 民族传统 地区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