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作用观的异同5篇

发布时间:2022-11-15 11:50:05 来源:网友投稿

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作用观的异同5篇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作用观的异同  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孟子和荀子都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然而二者的教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很大的区别: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作用观的异同5篇,供大家参考。

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作用观的异同5篇

篇一: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作用观的异同

  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孟子和荀子都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然而二者的教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很大的区别:

  (1)共同点

  首先,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孟子和荀子没有什么分歧,二者都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孟子认为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教育的社会作用则是“行仁政”、“得民心”。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他认为好的政治既非完善的政治制度,也非高明的统治手段,而是教育。教育通过讲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人伦”规范,普遍提高民众的仁义道德水平与智慧、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天下也就“归仁”了。

  荀子也是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他指出凡人都可以通过“化性起伪”,改变自己的恶性,化恶为善,而成为君子甚至禹那样的高尚人物。荀子主张的教育作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是环境的作用,因而,化性起伪是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的共同结果。

  其次,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上,而这也有相同的见解,即都认为培养统治人才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并且都强调道德教育的是教育内容中的重要方面。

  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的“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决定了他的教育内容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体。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基础就是“孝悌”。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这一点,与荀子的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理法的“贤能之士”的教育目标是不冲突的,而荀子整理“五经”为教育内容,与孟子“孝悌”的教育内容更是一脉相承。

  (2)不同之处

  首先,在人性论上的分歧是二者最大的区别:

  孟子肯定“性善论”,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这四个“善端”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因而从理论上讲,人人皆可为尧舜。但是,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就可以成为圣人。相反,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善端”受到破坏,心灵遭到“陷溺”,就会成为小人、恶人。

  荀子学说中最突出的是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的“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他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这就是说,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而后天习得者为“伪”。荀子指出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实质上是“伪”而不是“性”,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人的善德是后天习得的。这一点较孟子的“良知”、“良能”具有更多的唯物主义色彩。

  其次,由于哲学观和人性论上的区别,导致孟子和荀子在教学思想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孟子主张“内发”,而荀子更倾向于“外铄”。

  在学与私的关系上,孟子比较强调“思”,主张深造自得,专心致志;而荀子更提倡“学”。孟子的这种观点是受其唯心主义思想影响,夸大“思”的作用而忽视“闻见”,过多强调理性认识。

  另外,在教学过程上,孟子将其视为“存养”、“内省”、“自得”的过程,把它看成是发扬人天上的善性过程,唯心主义的倾向较重;而荀子把教学过程看成是闻见、知、行三个环节,更可贵的是强调学是要落到实践上,充分反映其唯物主义的思想,具有较多的客观性。

  以上就是孟子与荀子二者在教育思想上的相同与分歧的分析,应该说,二者都有值得我们吸收、发扬的可贵之处,对于他们各自的缺陷,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借鉴吸收。

篇二: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作用观的异同

  同:儒家根本思想“仁义礼”

  一、天论方面

  (一)、孟子:具有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色彩;“天”是义理之天

  ①孟子继承了孔子将人的道德与“天”联系起来,唤起人们内在自觉性的方面。将“天”的概念更具动态性与权威性,并增加形而上学色彩。

  ②孟子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一个人通过发展他的禀性就可以知“天”,而且同“天”。“天”实际上起着一种象征性作用,它作为义理基础的权威代表,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二)、荀子:批评准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倾向,具有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倾向;“天”是自然之天

  ①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是自然宇宙中的天,是一种自然现象)②荀子曰:制天命而用之。(人和天地万物是同等重要的存在,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创造自己的文化。)

  总结:

  孟子:义理之天;准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倾向;“天人相应”;天约束人的行为,具有权威性。

  荀子:自然之天;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倾向;“天人相分”;天与人同等重要,人可以利用天。

  二、人性论方面

  同:两人的直接判断一致:现实的人有作恶的倾向,但通过主观的内外努力可最大限度地增加为善的可能。

  /3

  (一)、孟子:人性向善,不受外界影响自然扩充。人性中本有善端,扩充之可为圣人孟子是由论点出发,找论据。孔子提出行忠恕之道,孟子承接孔子提出人性善,回答了为什么要行忠恕之道的问题。

  (二)、荀子:人性中本无善端,且有恶端。通过教化,可以使人化性起伪,积善成善。

  判断善恶的根本在于人如何通过自身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使自己得到实现———“善”就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而“恶”就是个人利益的实现妨碍或损害了他人利益的实现,使人与人的关系处在一种失当的状态。

  三、道德哲学

  (一)、孟子:反功利。不是不要个人功利,而是说道德不能出于功利目的。

  (二)、荀子:功利主义。“制天命而用之”;利欲是道德礼仪产生的基础“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四、政治思想

  同:循环论的历史观。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荀子“千岁必反,古之常也”

  君的职责与君民关系:爱民、亲民、立君为民

  君主施政的具体方法:正己修身,选贤举能

  (一)、孟子:“仁政”

  (二)、荀子:隆礼重法

  五、教育思想

  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根据他的性恶论,注重环境的陶冶和重视个人本身日积月累的努力,使主观的努力和客观环境的影响相配合,这有唯物的倾向。在道德教育方面,他偏重通过外面的规范礼,来进行教育,这反映封建制等级性的要求,也反映地主阶级培养顺民的要求。

  /3

  荀子他跟孟子同样蔑视生产知识。《解蔽》说:“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贾师,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于道者也:非精干物者也’。”苟子以为认识了道(封建统治的道德),就能统治、教导一切。这种思想是孔子鄙视稼、圃精神的继承,是封建士大夫自以为高人一等的意识的反映。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章句上)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孟子》提出学校要"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申以孝悌之义。"办学目的在于"明人伦",使学生懂得并遵守维护社会尊卑、贵贱、男女、长幼、朋友关系的封建道德规范,培养自觉服从封建统治秩序的"君子"、"圣贤"。

  /3

篇三: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作用观的异同

  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孟子和荀子都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着名代表人物,然而二者的教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很大的区别:

  (1)共同点

  首先,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孟子和荀子没有什么分歧,二者都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孟子认为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教育的社会作用则是“行仁政”、“得民心”。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他认为好的政治既非完善的政治制度,也非高明的统治手段,而是教育。教育通过讲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人伦”规范,普遍提高民众的仁义道德水平与智慧、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天下也就“归仁”了。

  荀子也是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他指出凡人都可以通过“化性起伪”,改变自己的恶性,化恶为善,而成为君子甚至禹那样的高尚人物。荀子主张的教育作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是环境的作用,因而,化性起伪是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的共同结果。

  其次,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上,而这也有相同的见解,即都认为培养统治人才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并且都强调道德教育的是教育内容中的重要方面。

  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的“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决定了他的教育内容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体。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基础就是“孝悌”。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这一点,与荀子的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理法的“贤能之士”的教育目标是不冲突的,而荀子整理“五经”为教育内容,与孟子“孝悌”的教育内容更是一脉相承。

  (2)不同之处

  首先,在人性论上的分歧是二者最大的区别:

  孟子肯定“性善论”,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这四个“善端”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因而从理论上讲,人人皆可为尧舜。但是,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就可以成为圣人。相反,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善端”受到破坏,心灵遭到“陷溺”,就会成为小人、恶人。

  荀子学说中最突出的是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的“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他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这就是说,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而后天习得者为“伪”。荀子指出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实质上是“伪”而不是“性”,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人的善德是后天习得的。这一点较孟子的“良知”、“良能”具有更多的唯物主义色彩。

  其次,由于哲学观和人性论上的区别,导致孟子和荀子在教学思想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孟子主张“内发”,而荀子更倾向于“外铄”。

  在学与私的关系上,孟子比较强调“思”,主张深造自得,专心致志;而荀子更提倡“学”。孟子的这种观点是受其唯心主义思想影响,夸大“思”的作用而忽视“闻见”,过多强调理性认识。

  另外,在教学过程上,孟子将其视为“存养”、“内省”、“自得”的过程,把它看成是发扬人天上的善性过程,唯心主义的倾向较重;而荀子把教学过程看成是闻见、知、行三个环节,更可贵的是强调学是要落到实践上,充分反映其唯物主义的思想,具有较多的客观性。

  以上就是孟子与荀子二者在教育思想上的相同与分歧的分析,应该说,二者都有值得我们吸收、发扬的可贵之处,对于他们各自的缺陷,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借鉴吸收。

篇四: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作用观的异同

  浅谈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化繁盛,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比如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我过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的教育思想有着很多的相似和相同之处。首先,他们的教育对象绝大多数属于平民阶层,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模式,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次,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都特别强调教育者的素质和教育方法,认为教育者的自身素质能够对受教育者产生很多的影响.第三,都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注重人的个性化发展,强调人的自身的特长。以上就是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在教育思想上的共同之处。

  作为处于思想比较活跃、学术性比较强的时代的教育家来说,不同的人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是不尽相同的,他们都有着自己对教育的独特的看法和观点.孔子作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老实、谦虚、时常复习”等教育主张。孔子在《论语》中就讲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教育思想,这些也就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其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尊为“亚圣”孟子,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但又提出了与不尽相同的观点。孟子的教育思想可分成教育者施教的方法和指导接受者学习时应有的基本态度两方面。第一,人须受教育,近於禽兽。第二,教育内容在於明人伦.第三,倘不注重教育,则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国家随时都可能会丧亡.除此之外,孟子特别强调人伦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哪些是应该做的事.孟子在《滕文公上》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五伦使得人际关系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来表达,社会因此而稳定发展,这就是教育的作用。

  墨子作为墨家的创始人,在教育方面也有着独树一帜的思想理念.第一,墨子十分重视因材施教,注重人的个性的发展。第二,特别强调言行的一致.认为学要落实到行,突出了墨子的实践观念。第三,持积极的教育方法,主张“强说人”。认为儒家的“不扣则不鸣”的方法很消极,会错过教育时机。

  荀子的教育思想:第一,旬子认为教师的工作是崇高而伟大的政治职业,只有儒者和君子圣人来承担;教师是以礼义来教化士农工商的职业政治文化工作者。因此,他特别强调教师的地位与作用.第二,旬子十分强调教师的尊严,以为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第三,荀子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具有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与采用的决定作用.荀子的教育观不是无源之水,其理论基础就是《荀子》中阐述的以“性恶论”为基础的人性论学说”。《荀子

  儒效》)从荀子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荀子所说的教育就是以“善”去教导人,倡导人,使之向善,向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方面转化。

  对于教育的观点,我有自己一下浅薄的看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教人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发展。孔子被称为我国古代教育第一人,其创立的儒家学派更是成为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思想的主流,其教育思想也成为了我国教育思想发展的主流,在我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誉.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是对孔子的继承和发展,完善了儒家教育思想,使之成为完整的体系,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许多观点对现代教育仍有启示作用。当然,墨子的教育思想也有很多的借鉴之处.研究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的教育思想不仅在教育思想史上有重大意义,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虽然如此,作为现代的教育,已经与古代的教育有着天壤之别,所以我们在借鉴的同时要有所摒弃,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古今结合,

  推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的迈上新的台阶。

篇五: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作用观的异同

  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比较

  教育思想比较

  地位

  孟子

  荀子

  “思孟学派”=子思+孟子

  先秦思想之集大成者,理论总结者

  (最有影响,对孔学贡献最大)

  被称为“亚圣”

  “礼”——性恶论——外铄说

  重视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知识传授,对孔子编订的“六经”进行继承和改造——对经学发展有很大影响

  性恶论的内容:人的本性本来是恶的,但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可以改善。

  辩证法——矛盾:

  ①

  性伪之分:后天的“伪”,先天的“性”——之所以“恶”是人生来好利,为争夺利益就产生暴力。

  ②

  性伪之合:平等、素材与加工的关系,内在的统一性。

  ③

  化性成伪:环境、教育和个体的努力,人的贵贱、智愚、贫富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学习;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

  目的:注重教育的社会作用,使化性成伪。

  教育内容:儒经——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重礼乐

  礼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礼可使上下有别,乐可使上下和谐。

  大儒的培养目标: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要德才兼备。德——人格独立,忠于君主;才——懂得用礼来治国。

  层次:俗儒、雅儒、大儒

  (仅外表,宽衣博带,但对先王之道仅会教条背诵,全然不知所用——即读死书,外表斯斯文文,肚子里没什么实用货的人)

  (不侈谈“先王”,却懂得取法“后王”,虽不能理解“法典”所未载和自己所未见的问题,却能承认未知,显得光明而坦荡)

  (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不仅知核心和“仁学”——性善论——内省

  主张(人充分肯定人的主观作用

  性观)

  “人性性善论的内容:善性即仁义礼论”和教智——恻隐之心、善恶之心、育作用

  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理论价值:人生来是理智的象征,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善性是人生来就有的。

  政治上:“施仁政”——“民本”——根本在于“得民心”

  教育的作用:①求放心,恢复已失去的善行。

  ②“存心”“养心”,保持和发扬固有的善行。

  教育目“明人伦”和教育目的:为政的和教治服务,“人伦”有五对关系,育内容

  体现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关系,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教育内容:孝悌,伦理道德为基本内容,孝悌伦理道德基础。

  培养目“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内在标

  与每个人身上,就是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强调精神财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实现: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确立崇高的志向并坚持不懈,有浩然之气)

  (加强意志锻炼,在逆境中得到磨砺)

  (清心寡欲,不受外物的诱惑)

  (凡事严于律己,反躬自问,从自身找原因)

  识广博,而且可以从已知推到未知,自如的对付新事情、新问题——即集前两类人无法达到的优点于一身)

  教学思“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教想和教与学的活动要体现理性自觉,学方法

  遵循和发挥和发展人的内在动力。

  自得——学习、修身的关键!主动精神,“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处,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身,资之身则左右逢源。”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收获,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知识。(比如现在我正在整理孟子的思想和荀子的思想,就是所谓的自得之,发挥自身的思想)

  强调学生的主动、教师辅导之,主张独立思考。“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必要,但应求理解,不能盲目轻信——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孔子和孔子

  荀子有后人尊称其为“万世师表“

  关师道具备的几个条件:

  的观点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对比~~好才能教好,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②热爱学生、教学相长——“仁者爱人”教学过程不应该仅仅是教师单方面向学生传授的过程,而应做到教学相长,一起切磋学问,为学生答疑解惑

  ③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以身作则是师道的又一根本所在,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来动作学生,表率的作用。

  教学过程:“闻见知行”四个环节,行——学习的最终目标,过程中阶段和过程的统一,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层层深入。(实践)

  闻见——是教学的起点,基础,也是知识的来源(所谓的感性知识,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作用,获取的直接经验)

  知——是思维的过程,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使得经验和知识能够内化到自身的认知体系中去

  HOWTOREACH——注重知识和阶段的层层递进,只有先由学、思而得的知识还带有假设的成分,是否切实可靠,只有通过行来检验才行,这是不可违背的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就说荀子很强的一点就是运用了诸多有关辩证法的知识还有认识论。)

  荀子

  最为提倡尊师,提出“天地君亲师”把教师与礼法和礼义并提,是化身与本体的关系。

  强调教师要有崇高的威信,还要学生无条件的服从教师——绝对化,忽视了儿童的身心和主动,把尊师看成是与国家兴衰和法制存废的标志。把教师职业提到那么高的层次,也可以看出不是人人都可以为师的

  条件:①要有尊严和威信

  ②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

  ③要能循序渐进,诵说不凌不乱

  ④精通细微道理,并加以发挥(以小见大,小事情,大学问)

推荐访问: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作用观的异同 荀子 孟子 异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