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与新兴电影运动时期的同题材电影相比白毛女显示出哪些鲜明的时代特征11篇

发布时间:2022-11-14 10:5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与新兴电影运动时期的同题材电影相比白毛女显示出哪些鲜明的时代特征11篇与新兴电影运动时期的同题材电影相比白毛女显示出哪些鲜明的时代特征  说音乐:歌舞剧《白毛女》  防城港市第三中学  张琪  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音乐的题目是歌剧《白毛女》,该歌剧是  在延安新秧歌运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与新兴电影运动时期的同题材电影相比白毛女显示出哪些鲜明的时代特征11篇,供大家参考。

与新兴电影运动时期的同题材电影相比白毛女显示出哪些鲜明的时代特征11篇

篇一:与新兴电影运动时期的同题材电影相比白毛女显示出哪些鲜明的时代特征

  说音乐:歌舞剧《白毛女》

  防城港市第三中学

  张琪

  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音乐的题目是歌剧《白毛女》,该歌剧是

  在延安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创作的第一部具有中国气派的新歌剧。

  剧本

  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

  .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

  维等作曲,剧本是根据民间传说《白毛仙姑》改编、创作的。主题思

  想是: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该剧的音乐采用民歌

  素材和地方戏曲的音调加以创造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

  点。

  歌剧版《白毛女》采用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戏曲音乐,借

  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作者用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欢快曲调所谱

  写的“北风吹,雪花飘”来表现喜儿的天真和期待;用深沉、低昂的

  山西民歌《拣麦根》的曲调塑造杨白劳的音乐形象;用河北民歌《小

  白菜》来表现喜儿在黄家受黄母压迫时的压抑情绪;

  用高亢激越的山

  西梆子音乐突现喜儿的不屈和渴望复仇的心情等等艺术处理

  ,都是在

  民间音乐的土壤上生出的永恒旋律。其中较为典唱段《北风吹》

  (自

  唱一小段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爹出

  门去躲帐,整七那个天,三十那个晚上,还没回还。

  )节奏轻柔,舒

  展,曲调亲切动人,带有一点点的凄美,为什么说凄美呢,凄就是快

  过年了爹爹还要出门躲帐,美就是喜儿能很快见到爹爹并和能爹爹一

  起过年那种幸福,塑造了喜儿活波、纯朴、天真无邪地向往幸福的形

  象,也表达了她盼望爹爹归来的急切心情。

  《扎红头绳》这一小段,虽然爹爹没有能力给喜儿买头花,但喜儿能

  等回爹爹已经很幸福,自已的心情也无比的兴奋。

  (自唱

  人家的

  的闺

  女有花戴,我爹钱少不能买,扯回了二尺红头绳,给我扎起来,哎扎

  呀扎起来

  )1/2

  节奏欢快曲调流畅、优美。它以北风吹主题配合得天衣无

  缝,充分表达了喜儿心中盼望、喜悦的心情。在后面那部分《太阳出

  来了》曲调又转为宽广、明亮、兴奋而充满希望。

  《白毛女》整个歌剧故事很丰富,紧凑,又体现了当时党的领导

  人所推崇的思想主题,而且人物故事深入人心,歌声,舞蹈,对于整

  体效果都相当和谐。

  经过不断的修改,《白毛女》最终成为新中国最经典的一出文艺

  作品。首先是歌剧,然后是芭蕾舞剧,还曾被拍成电影和改编成京剧。

  其中芭蕾舞剧的音乐部分由严金萱主创,芭蕾舞剧版在歌剧的这些艺

  术特点和基础上,结合舞蹈的特点进行二度创作,并承接了歌剧版的

  一些经典旋律。于

  1965年在上海之春音乐节首演

  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音乐是人类创造出来的,通过声音的运动形式进行情感交流的一

  种艺术,它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在一部音乐作品中,不同的段

  落,根据剧情需要,可以刻画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和不同的人物形象,也表达出不同的情感等等。我的音乐就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2/2

篇二:与新兴电影运动时期的同题材电影相比白毛女显示出哪些鲜明的时代特征

  白毛女观后感[电影《白毛女》观后感精选]

  第一次看这种黑白电影看的这么入神,情节跌宕起伏,看完之后心中有对当时社会的感慨,有对喜儿的同情,也有对黄世仁的愤慨!

  我很庆幸我没有生活在哪个地主和雇农矛盾尖锐的时代,我也无法对喜儿这样的命运感同身受,我也无法理解他们对地主的愤恨和无奈,但当我看到杨白劳被生生的按上了卖女儿的手印,当我看到杨白劳因无奈而服毒自杀,当我看到红军来时,群众们手拿棍棒向着黄世仁的时候,我可以想象他们对地主已经恨之入骨。

  喜儿,这样一个单纯,漂亮,勤劳,善良的好姑娘,命运却如此曲折。在家时,苦命干活儿,没有好日子,还好父亲很疼爱她,记得杨白劳在掏出送给喜儿的红头绳时的唱词:“人家的闺女有花戴,爹爹钱少不能买,扯下了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哎!扎起来!”;被黄世仁糟蹋后,怀孕了却被赶了出去,还差点被卖了,经历丧父之痛之后又经历了丧子之痛,在山里一夜青丝变白发,过上了野人的生活,我真的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柔弱的姑娘,是如何承受的这么多苦难!还好,八路军来了,打到了地主,报了仇,和大春哥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还让人有点欣慰。

  庆幸如今世界太平!深感我很幸福!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做风雪中的舞者

  几千年前,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子曾有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句话告诉世人要在逆境中发奋图强。仔细揣摩这句话,能明显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浓厚的悲剧意识。的确,奋发图强、坚忍不拔者多数是无背景、无权势、身份低位、命途多舛之人,比如《白毛女》中的大春和喜儿;而有权有钱、养尊处优之人多好吃懒做、冷酷无情、骄傲蛮横,无忧患意识,比如黄世仁。

  从励志生存与教育意义的角度来看,1950年的中国黑白电影《白毛女》告诉我们的正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电影讲述的是解放前,在华北的一个偏僻农村里,贫苦农民杨白劳的女儿喜儿与青年农民王大春相爱,同村地主、富农黄世仁见色心动,逼杨白劳用其女儿抵债,杨白劳被迫自杀,喜儿被抢入黄家,受尽折磨后被黄世仁奸污,后喜儿逃出黄家,匿身深山丛林,头发全变白了……历经磨难,喜儿始终没有放弃,凭着自身信念等到了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八路军的大春回到家乡,为喜儿伸冤雪恨,重见光明……电影的结局是在全村公审会上,黄世仁、穆仁智二人受到严惩;喜儿绝路逢生后,白发复青丝,终于和大春喜结良缘。

  很典型的一个苦尽甘来的故事,女主人公从喜儿变成了白毛女,最后又白发复青丝,这个过程中,纵然是“破布烂草不遮身,深山野洞难活命”,喜儿也没有放弃。这是值得我们现代社会中每一位青年思考以及学习的地方。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官二代、富二

  代、贫二代等带有身份标签意义的“二代”现象频繁成为了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官二代、富二代、贫二代的标签烙印明显的折射出了一种阶层意识。电影《白毛女》中的喜儿和大春若是生活于现代社会,他们的标签就是贫二代。黄世仁生的安逸,是典型的富二代,他所拥有和炫耀的财富,不是靠自身能力得来的。喜儿和大春,他们没有炫耀和享受的资本,所以只能努力,时刻保持着忧患意识。

  贫苦艰难如喜儿,却仍然期待“太阳底下把冤伸”,坚信“苦难的日子总能熬出头”,做风雪中的舞者。生活在新社会时期的、太阳暖照下的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拒绝被扣上富二代、贫二代的帽子,拒绝阶层意识,应该像喜儿一样,不向逆境低头,做风雪中的舞者。

  在华北一个偏僻的农村,贫苦佃农杨白劳早年丧妻,膝下一女名喜儿,相依度日。邻居王大婶及其子王大春常给杨家父女多方照顾,两家融洽和睦。喜儿和大春相处日久,情投意合。贫苦农民杨白劳的女儿喜儿与青年农民王大春相爱。土地是人类的根。土地是种田人的命根子。如果没有一块地,种田人就只能租种别人的田,向人家交租子。白毛女的父亲杨白劳就是这样的贫苦人。每逢年关,他都要去躲债,但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

  五。地主黄世仁欲霸占年轻貌美的喜儿,见色心动,遂与管家穆仁智设计,以重租厚利强迫杨白劳于年内归还欠债。强令杨白劳把欠他的六斗谷子利上加利,在腊月底前还他二十五元大洋,否则就以女儿抵债。当杨白劳拿着一冬的血汗换来的七块五毛大洋到黄家还利息时,黄要本利一起还,硬逼着杨自劳在喜儿的卖身契上画了押。他和女儿的小命就攥在地主黄世仁的手心里,于是发生了一系列人间悲剧。杨心如刀绞,自觉对不住女儿,除夕夜喝卤水自杀。初一早晨,刚死了父亲的喜儿被抢进黄家,不久即被黄世仁奸污。大春搭救喜儿未成,只身投奔红军。怀有身孕的喜儿在黄家女佣张二婶的帮助下

  逃离虎口,途中生下婴儿,旋即夭折

  。后独自入深山穴居,餐风宿露。非人的山林生活亦使喜儿变成了一头白发。喜儿常去山中的奶奶庙取供果和香火,有人遇见,便传说遇到了白毛仙姑,被村人视为“白毛仙姑”下凡显灵。两年后,大春随部队返回家乡,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为粉碎地主借白毛仙姑的谣言动摇民心的阴谋,十五之夜,大春等人潜伏在奶奶庙,寻找白毛仙姑,然后共产党开进来,由大春带头。到闹鬼的山神庙里破除迷信。他们成功地抓住了喜儿,严刑拷打,屈打成招,又把她的头发剃光,希望消除女妖的法力,后来大春认出了那是自己的爱人,立即制止了他的同志们。于是,共产党们听说了喜儿的遭遇以后,非常同情,就一起进了村里,把黄世仁和他大老婆杀了,把他们家的财产全部分给贫苦大众。没想到这白毛仙姑竟是当年的喜儿。地主被镇压了,喜儿报了仇伸了冤。她重又回到自己的村庄,与大春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头发也渐渐变黑了。

  本片故事来源于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它以主人公的命运概括了旧社会亿万农民倍受压迫的苦难历史,并以此来说明,封建的剥削制度“使人变成鬼”,劳动人民作主的新社会”使鬼变成人”。影片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功地塑造了喜儿的形象。她不只是旧社会剥削压迫和苦难的承受者,而且还是劳动人民反抗精神的体现者,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杨白劳、大春、张二婶以及反派人物黄世仁、穆仁智等,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影片从整体构思到艺术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它以比兴的手法,结合蒙太奇的运用、情绪的对照及情节的呼应,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既有力

  地烘托了人物命运和性格,又深化了主题。在音乐方面,它借鉴同名歌剧所长,又有所发展,富有民歌风味的韵词和曲调,和谐优美,为本片增添了艺术光彩。喜儿的纯真、甜美和变成“白毛女”后的坚韧、刚毅;大春的朴实、敦厚及参军后的英勇、干炼以及黄世仁的阴险、毒辣??等都刻画得比较鲜明、生动。该片的成就和

  特点,使《白毛女》成为新中国电影探寻民族风格的重要作品。《白毛女》出品于文革时期,是“江青同志”当时亲自培育的八个“革命现代艺术样板作品”之一,曾是“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的精神食粮,一时红遍全国、家喻户晓。

  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愤怒控诉了地主阶级的罪恶,热烈歌颂新社会,形象地说明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指出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这一出悲剧,就出现在我们太行山里。作家李满天从民间搜集到了一个白毛仙姑的传说,拿到报纸上发表,由贺敬之等改编成了歌剧,全国解放后又拍成电影,流传更为广泛。剧中的杨白劳和喜儿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是亿万观众同情落泪的对象,是中国农民悲惨命运的艺术典型。

  看了白毛女的故事我感慨万千,我十分痛恨可恶的老地主黄世仁,也憎恨万恶的旧社会。那个年代人们没有自由和土地,所有的一切都在地主手上。

  《白毛女》是歌颂农民大翻身的中国第一部歌剧。这是从一个十七岁的佃农的女儿的身世表现出广大的佃农阶层的冤仇及最后的翻身。这是从一个地主的淫威表现了封建剥削阶级的反动、无人性,及其蹂躏人民、出卖祖国的滔天罪恶。

  《白毛女》写于抗战期。这指出了民族统一战线如何被反动的地主阶级所破坏,所危害,从而这又指明了胜利以后反动的地主阶级,实行美帝国主义的意旨,用残酷的内战来答复人民的民主要求,正和他们在抗战时期的卖国行为是一模一样的。

  同时,这又指明了在抗战时期,人民的力量既然能够阻止反动派的从无一时间断过的妥协卖国的阴谋而把抗战坚持到最后胜利,那么今天的更为壮大的人民力量一定也能把民族的民主解放战争进行到最后胜利。

  看了《白毛女》电影我还有一个最大的感触,那就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是人们的大救星,分给人们田地和粮食,让人们过上了今天的好日子,这不由得使我更加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要坚决拥护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努力奋斗,将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三:与新兴电影运动时期的同题材电影相比白毛女显示出哪些鲜明的时代特征

  公共艺术课程论文

  题目:《中国歌剧观后感》

  课题名称:《中国歌剧欣赏》

  上课时间:2012-2013学年

  第二学期

  学生姓名:谭中卓

  学号:201110010027院系:艺术设计学院

  专业年级:11级产品造型一班

  任课教师:史连成

  1/12

  中国歌剧观后感

  《白毛女》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歌剧、电影故事片、京剧、舞剧。故事情节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1945年,延安

  鲁迅艺术学院

  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根据歌剧题材,改写成电影故事片、京剧、舞剧。

  歌剧。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作曲。1945年初作于延安,同年

  4月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后在解放区各地陆续上演,深受广大人民和八路军官兵的喜爱。剧本情节是地主恶霸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污辱其女喜儿,喜儿被-迫逃入深山成了“白毛女”。八路军来到了该地区,喜儿重见天日。其主题是“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采用中国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了戏曲音乐及其表现手法,并借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是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剧中的“红头绳”、“漫天风雪一片白”、“我说、我说”等,都是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

  电影故事片。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1950年摄制

  。由水华、王滨、杨润身根据同名歌剧改编。主要演员有田华、李百万、陈强等。影片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19572/12

  年在文化部优秀影片评奖中获故事片

  一

  等奖;获1951年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

  。3/12

  京剧。马少波

  、范钧宏1958年根据歌剧《白毛女》改编。中国京剧院演出。李少春饰杨白劳,杜近芳饰喜儿,叶盛兰饰王大春,袁世海饰黄世仁。除运用京剧唱、念、做、打等表演手段和传统程式,还根据内容需要,在剧本、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做了革新的尝试。

  舞剧

  。1964年上海舞蹈学校根据同名歌剧改编

  。艺术指导黄佐临,编导胡蓉蓉等。主要演员有顾峡美、蔡国英和凌桂明。后逐渐发展成大型舞剧。1965年首演。舞剧塑造了喜儿、大春、杨白劳等舞蹈形象,在芭蕾基本技巧的基础上,融汇了丰富的中国民间舞蹈。是芭蕾舞和民族舞结合的典范。是文-化-大-革-命中八个样板戏之一。去了人民大会堂看中央歌剧院的《白毛女》,这是觊觎很久的一部剧,倒不是因为它的内容,主要是它的历史地位——中国第一部新歌剧。我想应该是带有挺强的时代背景。部艺术剧的价值连70年的岁月都坚持不下来,让我很难受。老黄祝寿片段的台词总是不自觉地让人想起当代爆发的山西煤老板,想起强拆强迁的各种传言。

  第一场写喜儿盼爹爹回来和杨白劳躲账后回到家里的情景。点明是除夕之夜,增强了悲剧气氛。喜儿是全剧浓墨重彩塑造的反抗型的农民形象,但她的性格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她刚出场时,我们看到的喜儿还涉世不深。生活虽已给她心中投下阴影,但她仍充满希望和幻想。她焦急地盼望出外躲债的爹爹3/12

  “快回家”,为的是好“欢欢喜喜过个年”。杨白劳回来后,喜儿高兴地接过爹爹带回的二斤白面,惊喜地让爹爹给她扎上红头绳,羞涩地和爹爹撒娇,欢快地贴上门神“叫那要账的穆仁智也进不来”,“故作不知”地打断爹爹谈她婚事的话头,作品通过不多的动作和唱白,使一位天真、淳朴、热爱生活的农村姑娘跃然纸上。这样写,后面的飞来横祸对她的打击才显得更沉重,更震撼人心。和喜儿不同,杨白劳是在地主阶级长期压榨下尚未觉醒的老一辈农民的典型形象。他肩负着生活重担,因而精神是疲惫的,心情是沉重的。作者为他登场后设计的唱段和一连串动作,如“畏缩地看看四周”,“以手急止喜儿不要大声”,“急切地”问等,着重表现的是“躲账”带来的担惊受怕的紧张心情。当他以为“总算又躲过去”了时,情绪马上好转,从怀里掏出三件微薄的“年货”,生动地反映了一个勤劳善良的贫苦农民十分朴素的生活愿望。二斤白面和一根红头绳,表明了他对喜儿的疼爱,也表明他希望能有一个起码的人的生活。贴门神揭示了他胆小怕事的性格特点,也反映出了他向往着摆脱地主压迫、过上平平安安的日子的最简单的要求。从杨白劳对喜儿婚事的态度可以看出,尽管他对生活前景不甚乐观,但他为争取女儿幸福而劳碌奔波的决心是坚定的。这一场戏表现父女俩真挚的爱和相依为命的骨肉深情,充满了农村生活的情调,把杨白劳、喜儿和广大受压迫的农民的愿望充分表达出来。穆仁智突然上场,立刻改变了场上刚刚舒缓的气氛,剧情又起波澜。杨白劳随穆仁智走下台为观众留下了悬念,预示出戏剧冲突即将爆发。

  4/12

  第二场写黄世仁逼杨白劳以喜儿抵债。场景和气氛的渲染同第一场对比极为鲜明,5/12

  “几家欢笑几家愁”,显示着两个阶级的对立。“逼债”的戏写得很有层次。黄世仁“微醉,心满意足地剔着牙齿”上场后的唱白,勾画出了一个恶霸地主的嘴脸,点明了他无耻的企图。杨白劳“畏畏缩缩”的进来,显示出性格的软弱;“快回还”的企盼表现出对黄世仁的幻想。黄世仁先是假装客气一番,不动声色地算账,然后要求杨白劳“立地勾账”。杨白劳苦苦哀求。黄世仁“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的台词是一种极大的讽刺,反衬出他横行霸道、蛮不讲理的真面目。在穆仁智趁机提出把喜儿领来抵债时,杨白劳如闻霹雳,哀号求告。黄世仁、穆仁智一唱一和,花言巧语,百般哄骗。杨白劳虽然软弱可欺,但要夺走命根子,决不答应。黄世仁翻脸无情,命穆仁智快写卖身文书。逆来顺受的杨白劳尽他的可能进行了挣扎和反抗:他“上前拖住”黄世仁不让他走,“疯狂地拦住”穆仁智,质问他,还要“冲出门去”,“找个说理的地方”。但在穆仁智的软硬兼施和黄世仁的威逼恐吓之下,杨白劳在昏迷中被强迫按下了卖女儿的手印。黄世仁怕杨白劳死在他家,嘱咐穆仁智抢人时“多带几个人去”,“千万不要把风声闹大了”,可以看出他表面上理直气壮,实则色厉内荏。杨白劳苏醒过后,对黄世仁的认识从来没有这般清醒,仇恨的发出了“老天杀人不眨眼,黄家就是鬼门关5/12

  ”的控诉,但他的抗争也仅此而已。他对生活的彻底绝望,对恶势力的束手无策,对女儿的深切的爱,对自己的痛责,使他必然走向自杀这个人生的终点。在力量对比悬殊的冲突中,杨白劳失败了。他的悲惨结局,是对万恶的地主阶级的有力揭露和血泪控诉。黄世仁阴险、凶残、贪婪,穆仁智媚上欺下、狡诈狠毒,杨白劳懦弱、忠厚、善良。激烈的戏剧冲突正是在这一组性格根本对立的人物之间展开的,而人物性格也在戏剧冲突中得到进一步的展示和深化。

  《白毛女》是歌剧。从课文选的两场戏里,可以看出歌剧除了具有一般戏剧的特点(即有人物、有情节、有集中和强烈的戏剧冲突)之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歌剧是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有的歌剧只有歌唱,没有独白和对话;有的则是歌唱、独白、对话三者兼而有之,《白毛女》就是如此。歌剧的特点,主要是以演员的歌唱来表现剧情、塑造人物,如第一场喜儿的几段唱词和第二场杨白劳的几段唱词就很好地起了这种作用。歌词的语言应是诗的语言,既要有节奏韵律,富有音乐性,又要深刻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如杨白劳躲账回家,从怀里掏出红头绳时唱:“人家的闺女有花戴,爹爹钱少不能买,扯上了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哎!扎起来!”这段唱词本身就是诗,押韵上口,适宜吟唱,表现出杨白劳为没有能力给女儿买花的歉疚、对女儿的深挚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歌剧中的独白和对话,往往是在演员歌唱之间,在音乐的伴奏之下,用吟诵的调子或插话的形式来进行的。《白毛女》剧中的独白和对话虽然在歌剧中居于次要地位,却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可6/12

  以贯穿许多主要情节,和音乐歌唱结合得紧密自然。

  《白毛女》是创造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它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它以中国革命为题材,表现了中国农村复杂的斗争生活,反映了民族的风俗、习惯、性格、品德、心理、精神风貌等。同时,它继承了民间歌舞的传统,借鉴了我国古典戏曲和西洋歌剧,在秧歌剧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为民族新歌剧的建设开辟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道路。

  在音乐上,《白毛女》采取了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和地方戏的曲调,加以改编和创作,又借鉴了西洋歌剧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处理方法,塑造了各有特色的音乐形象。杨白劳躲账回来所唱的7/12

  “十里风雪一片白”,是根据山西民歌《拣麦根》改编的,曲调深沉低昂,是刻画杨白劳基本性格的音乐主题。刻画喜儿性格的音乐主题主要来自河北民歌《青阳传》和《小白菜》,并贯穿全剧,随着喜儿性格的变化而变化。如“北风吹”一段,选用的是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比较欢快轻扬的曲调;当在奶奶庙与黄世仁相遇时,为了表现喜儿强烈的阶级仇恨,就采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的曲调。

  在歌剧的表演上,《白毛女》借鉴了古典戏曲的歌唱、吟诵、道白三者有机结合的传统,以此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推动剧情发展。如喜儿出场就是用歌唱叙述了戏剧发生的特定情境:7/12

  “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爹出门去躲账整七天,三十晚上还没回还。大婶子给了玉茭子面,我等我的爹爹回家过年。”然后用独白向观众介绍了身世和家庭。其他人物,如杨白劳、黄世仁、穆仁智也都在出场时,通过歌唱作自我介绍,有的地方也用独白叙述事件过程。人物对话采用的是话剧的表现方法,也注意学习戏曲中的道白。

  真不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东西能有70年以上的生命力。按说我对音乐是有过份好感的,总能听得下去。西洋的歌剧,过了两三百年,越听越过瘾。白毛女这一版本的排演其实严格遵循了原来的集体创作原貌,还是很用了点心思的,只是压缩了表演时间,以适应当代人的快节奏生活习惯。曾经若干年前,改过一版,增加了王大春和喜儿暧昧的戏份,以迎合观众市场的口味,据说把还活着的90多岁的贺敬之老先生气的够呛,他是原集体创作团队的核心人物。

  想起了某人曾说的话,大意是:革命的结果不可预测,革命不会摧毁旧制度的枷锁,只会强化这种枷锁,革命不是一项成就,也不是新时代的黎明,它源于年迈腐败,源于思想和制度的枯竭,以及自我更新的失败。经常发生革命的民族其实缺乏持续创新、改良、变革的勇气、耐心和智慧。这是我一直反对任何形式暴力革命的根本原因。8/12

  歌剧白毛女给我的印象是:时代似乎毫无改变,手拿IPAD的现代富人和拿着拐杖的黄世仁就像是孪生的兄弟,亲如一家;市面上,网络上,王大春们似乎也很活跃,人数也在增加,70年的光阴仿佛被穿越了。这是白毛女歌剧仅存的价值和意义,当然仅仅对我个人而言是如此的。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9/12

篇四:与新兴电影运动时期的同题材电影相比白毛女显示出哪些鲜明的时代特征

  浅析电影白毛女中及音乐特点开题报告

  一、课题意义

  理论意义:电影

  《白毛女》不论是其音乐还是电影本身,都堪称经典之作。其人物塑造和音乐设计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代表性,在意识形态领域和影视创作方面都具有示范性。因此,本文对电影《白毛女》的音乐特点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现实意义:

  电影艺术是音乐的重要体裁之一,它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音乐文化的水平,中国电影从自从诞生以来,经过几代音乐家的改良创造,在今天形成了一种既具有西洋歌剧特征又富含民族个性的中国流派。那些优秀的词曲作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化瑰宝。在世界文化渐趋多元化的今天,电影也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如何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民族歌剧文化,探究电影与民族声乐的相互关系是我们致力于电影、民族声乐研究的人所面临的共同话题。电影《白毛女》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强烈的戏剧冲突、以及传唱不衰的经典唱段,它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对传统的改革和创新。

  不仅承载了民族新歌剧的精髓和革命印记;同时又赋予了它浓郁的新时代元素,在演员、剧情、舞台设计、表演方式上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正是这样一些合理因素的存在才促使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浅析电影白毛女中的音乐特点

  二、文献综述

  理论的渊源:《白毛女》从民间传奇到红色经典,其胚胎最早形成于1945年的延安“鲁艺”,“喜儿”由被辱者到反抗者的人物变化,也成为了中国现代社会革命的历史缩影。无庸质疑,《白毛女》是翻身农民把歌唱的艺术史诗,它鞭笞“旧社会把人逼成鬼”,赞美“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具有非常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然而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在众多轰动一时的红色经典中,惟有《白毛女》难觅其生活原型,它几乎完全是一种艺术虚构,同时又被强化为历史真实,最终使人们在忆苦思甜的感恩教育中,混淆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严格界限。

  演进过程: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之后,电影局局长袁牧之和艺术处处长陈波儿决定把舞台歌剧

  《白毛女》拍成电影。舞台歌剧

  《白毛女》产生在解放区延安。拍成电影以后,可以把延安产生的新文艺推广到全国。

  《白毛女》在解放战争中得到广大观众的喜

  爱,喜儿的命运在解放了的地区家喻户晓,而且对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与歌剧《白毛女》相关的硕士论文有12篇,期刊600多篇。从笔者搜集的资料来看,目前国内对民族歌剧的研究还是比较详尽的,包括大家熟知的歌剧《江姐》、《刘胡兰》、《红珊瑚》,对于歌剧《白毛女》的介绍也是比较全面的,但是对于电影《白毛女》的音乐特点展开研究的比较缺失。

  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对电影《白毛女》展开地研究,本文查阅了大量文献,相对来说还是相当缺失的。

  有待解决的问题:

  希望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研究,能够令自己对剧中人物有更加全面与深刻的理解与把握,同时提高自己在人物形象塑造及演唱技术技巧方面的能力与素养。

  本人对所查文献的评述

  陈永红(2011)在《赏析民族歌剧《白毛女》》中指出,在歌剧《白毛女》的音乐设计上,作者大量的运用了地方传统戏曲跟民间小调的曲调风格,如,河北梆子、河北花鼓、山西梆子、秦腔、昆曲等多种传统的戏曲调式唱腔,但是它却不是民间戏曲的扩大,更不是中国传统的板腔戏或宫调戏。它还借鉴了西洋歌剧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一些处理手法,利用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音乐曲调来表现该剧中几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丁蜀还(2010)在《对我国民族歌剧演唱艺术的再探讨———以歌剧《白毛女》唱段为例》中指出,我国的民族歌剧从它的诞生,就深深地扎根在人民的土壤里,因为它的演唱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以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突出民族地方音乐特征,通过表演者由内在与外在的情感表现有机结合,塑造出一个又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剧中人物形象,从而产生其丰富的演唱艺术感染力。

  郭颖(2009)在《真善美的完美结合———谈中国第一部歌剧《白毛女》》中指出,《白毛女》汲取了西方歌剧的创作手法,突出了歌剧长于抒情的特点,一些精心设计的唱腔非常注意展现艺术的氛围和人物的性格发展。例如,《扎红头绳》、《北风吹》、《我们的喜儿哪里去了》等。

  综上所述,电影

  《白毛女》不论是其音乐还是电影本身,都堪称经典之作。其人物塑造和音乐设计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代表性,在意识形态领域和影视创作方面都具有示范性。

  三、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课题研究内容: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剧中音乐对人物的刻画,第二部分为丰富的音乐创作形式和手法,第三部分为电影

  《白毛女》在音乐设计上的特点,第四部分为电影

  《白毛女》音乐在乐器演奏以及唱腔处理上的特点,第五部分为《北风吹》旋律贯穿全剧。

  文章的主要结构:

  引言

  一、剧中音乐对人物的刻画

  (一)喜儿

  (二)杨白劳

  (三)黄世仁

  二、丰富的音乐创作形式和手法

  三、电影

  《白毛女》在音乐设计上的特点

  四、电影

  《白毛女》音乐在乐器演奏以及唱腔处理上的特点

  (一)乐器特点

  (二)唱腔特点

  五、《北风吹》旋律贯穿全剧

  (一)北风吹音乐特点

  (二)作为背景音乐起到的作用

  结论

  研究方法:

  1、查阅资料法:在图书馆和网上搜集相关资料文献。

  2、整理法:搜集原有的资料。

  3、交流法:请教论文指导老师,和同学探讨论题。

  4、发现法:认真查找论题中所存在的误区。

  四、课题研究进度安排

  1、2014年11月10日-2014年11月24日:选定题

  2、2014年11月24日—2014年11月28日:与指导老师沟通交流课题任,务收集论文资料。

  3、2014年12月1日—2014年12月2日:撰写、指导老师批改开题报告,并进行更正。

  4、2014年12月4日—2014年12月7日:完成开题报告,及打印稿并上交。

  5、2014年12月7日—2014年12月20日:收集更多的资料,详细整理分析资料,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6、2015年2月10日—2015年4月20日:根据修改意见及建议,进一步修改完成论文二稿、三稿,并交由指导老师修改。

  7、2015年4月10日—2015年4月30日:确定毕业论文定稿。

  8、2015年5月17日-2015年5月18日: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曹晋杰.贺敬之与歌剧《白毛女》[J].文史春秋.2011(12)[2]陈晓敏.析歌剧《白毛女》选段“恨是高山仇是海”[J].音乐生活.2011(11)[3]郭颖.真善美的完美结合——谈中国第一部歌剧《白毛女》[J].戏剧文学.2009(12)[4]陈永红.赏析民族歌剧《白毛女》[J].黄河之声.2011(12)[5]王昆.谈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过程[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02)[6]胡颖.由歌剧《白毛女》谈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03)[7]丁蜀还.对我国民族歌剧演唱艺术的再探讨——以歌剧《白毛女》唱段为例[J].湘南学院学报.2010(04)[8]焦雯.长盛不衰的《白毛女》[J].传承.2010(07)[9]胡士平.歌剧《白毛女》的魅力[J].人民音乐.2005(07)[10]秦扬.歌剧《白毛女》声乐艺术之戏剧冲突浅析[J].四川戏剧.2007(04)[11]李杨著.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12]李杨著.抗争宿命之路[M].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13]韩嵩楠.歌剧《白毛女》在秧歌剧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14]吴情.歌剧和舞剧《白毛女》的吊诡[J].扬子江评论.2013(02)[15]黎辛.歌剧《白毛女》的创作与公演[J].党史文苑.2013(21)

  注:本表装入学生资料袋。

篇五:与新兴电影运动时期的同题材电影相比白毛女显示出哪些鲜明的时代特征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及心得(精选多篇)电影《白毛女》观后感(精选多篇)

  实”,而且直接提出了一个如何重新安排和组织社会生活这样一个问题。换言之,正是通过这两个剧作,“日常生活”开始成一个问14/21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及心得(精选多篇)题,并且迫切地需要一个答案。而且对这样一个问题的回答,忠实地折射出主流意识形态的巨大盲点,指涉着一个时代的选择困境。

  《千万不要忘记》的历史意义,正在于它通过对真正问题的转移和压抑反而忠实地记录了一段历史经验以及这一时代的巨大的集体性焦虑。如前所说,《祝你健康》这一剧名表达了克服现代性所带来的困惑的欲望,《千万不要忘记》则已征兆出对真正问题的回避,内在的焦虑外在化成异己的、需要否定的他性——“资产阶级泥坑”、“病菌”和“阶级敌人“等等。但我们需要认真解读的,正是这一时代焦虑的文化政治内容。这里不仅有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乌托邦式改造和抵制,也有传统父权体制的扩张和加强;不仅有对市场经济的交换原则的正面排斥,也有积极组织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使之获得超越性意义的欲求;不仅有对现代生产力的向往,也有在现代物质文明面前的惶惑和不知所措。这相互交织、层层制约的欲望、忧虑、向往和怀旧正构成这样一个巨大纵深的焦虑的深层语汇和能量。在作者急于回应主流意识形态,为这样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和线索提供一个简捷、预制的答案的过程中,我们目睹的是一种焦躁和近于不负责任的掩饰。但是被压抑的焦虑必将以更大的力量爆发出来。也许我们可以在这个意义上认识六十年代下半期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的一个心理层面;也许我们必须在一个历史的长镜头里估价七十年代末伤痕文学、八十年代的寻根文学,以至九十年代的通俗文学的魅力和意义。因为正是在15/21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及心得(精选多篇)对日常生活的正视和体验中,我们方得以进入现代文学的基本命题和精神实质。

  (唐小兵:《<千万不要忘记>的历史意义——关于日常生活的焦虑及其现代性》,唐小兵编《英雄与凡人的时代》,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教学建议】

  1以《千万不要忘记》中丁少纯为例,谈谈你如何理解摘要3和拓展练习3中的观点。2观摩《白毛女》的歌剧、电影、舞剧,讨论杨白劳、喜儿和黄世仁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演变情况,体会摘要1、2中的评说。

  【拓展练习】

  1《白毛女》的生成过程从传说到歌剧,到电影再到舞剧,正如孟悦在《<白毛女>演变的启示——兼论延安文艺的历史多质性》这篇论文中所说的“怎样来看待和研究‘革命文学’这个字眼所能包含的历史现象???我在这篇文章里所做的不过是为了提出问题,而不是给出解答。”这篇论文重要的意义倒不在于对《白毛女》做了全新的阐释,而在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文学新的思路和视角,请查阅九十年代之后对《白毛女》的评论文章,比较这些文章不同的研究视角,并指出各自的利弊所在。

  16/21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及心得(精选多篇)2围绕着《千万不要忘记》这部剧作,从六十年代开始到现在,评论也是众说纷纭,请查阅相关的论文,对此评价史做一个简单梳理,并谈谈你如何理解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

  3《年青的一代》和《霓虹灯下的哨兵》这些剧作毫无疑问“体现了时代精神,传达了时代的脉搏”,同时还“表达了政治激进派这样的意图:赋予‘没有枪声,没有炮声’的

  生存环境以严重的阶级斗争性质,提升‘日常生活’的宏大政治含义,因而实现把个体的一切(生活行为的和情感心理的空间)都加以组织的设想。”(洪子诚在《当代文学史》)请结合具体剧作,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

  关于《白毛女》

  ※喜儿形象简析。

  喜儿是《白毛女》的主人公。美丽天真,勤劳纯洁,跟父艰难度日,父惨死后,受到黄世仁家残酷虐待,激起仇恨、反抗怒火,逃进深山,以惊人毅力苦熬岁月,等待报仇一天。虽已满头白发,终于迎来“太阳底下把冤伸”的一天。

  她的悲惨命运,是旧中国广大农民,特别是妇女的苦难典型,她的顽强反抗精神,凝聚了我国农民在恶势力下不屈不挠的反抗意志和复仇愿望。

  ※杨白劳形象简谈。

  17/21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及心得(精选多篇)杨白劳是喜儿的父亲,是与喜儿相对照的形象。他勤劳善良,对生活要求很低,年关躲债七天,但忍耐使他遭受地主更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虽看清地主等的反动本质,却看不到出路,没能反抗,卖女后,痛苦自杀。

  他的形象告诉人们:劳动人民不奋起反抗旧制度,非但不能改变苦难的命运,反而会被旧社会所吞吃。

  ※《白毛女》在歌剧艺术形式上的独特创造。

  《白毛女》是诗、歌、舞三者融合的民族新歌剧。

  第一,歌剧情节结构,吸取民族传统戏曲的分场方法,场景变换多样灵活。第二,歌剧的语言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唱白兼用的优良传统。

  第三,歌剧的音乐,以北方民歌和传统戏曲音乐为素材,并加以发挥创造,又吸收了西洋歌剧音乐的某些表现方法,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第四,歌剧的表演,学习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段,适当注意舞蹈身段和念白韵律,同时,又学习了话剧台词的念法,既优美又自然,接近生活。

  而这段歌词,是故事开始时,老杨给女儿买来一条红头绳,喜儿乐得又唱又跳的情景。

  18/21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及心得(精选多篇)※剧本最初发表时是一个象征性的、富于生活化的题目--《祝你健康》经过1963年北京汇演之后,改为《千万不要忘记》。剧本表现的主题是资产阶级对青年一代的争夺,其焦点集中在电机厂青年工人丁少纯身上。丁少纯婚后同妻子姚玉娟和姚母生活在一起。姚母曾做过鲜货店的老板娘,她的生活方式被认定为具有强烈的资产阶级倾向,讲究吃穿,并直接影响了丁少纯。姚母在剧中实际上就是一个资产阶级/城市欲望的符号,她对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构成了威胁。丁少纯在姚母的影响下逐渐堕落,对"物"的追求欲望逐渐膨胀,从热衷于吃穿发展为下班时间打野鸭子赚钱。这一堕落导致了严重后果,以致于上班时间魂不守舍险些造成重大事故。

  与丁少纯形成对比的是先进青年季友良。作者通过这一形象"回答了青年普遍遇到的一些问题,这就是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爱情,如何对待友谊"因此这一形象被认为是具有"思想深度"的。与丁少纯相比,季几乎没有个人生活欲望和私人空间,他对社会的流行思想坚信不疑。当他得知丁少纯在打野鸭子后与姚母有这样一段对话:

  季友良:姚大娘,少纯要是少打几只野鸭子,就能换来很多很多的钱!

  姚母:少打野鸭子怎么能换钱?

  季友良:你听我说呀:我们研究的这种并头挂锡的方法要是成功了,能大大提高发电机的质量,减少停电修理的次数,一台七万二千19/21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及心得(精选多篇)瓦的发电机,少停一天电,就等于多发出十多万块钱的电,两天就是二十万!

  姚母:能劈给你几万?,季友良:(笑)不用劈。都是我的。也都是你的。

  季友良的思想也是当年鼓励千百万人衷心拥戴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思想,"都是我的,也都是你的",没有具体的所指,它与每个具体人的消费使用或支配并不发生具体的联系。但在这里非常明确的是,"共有"的思想是道德的,"私有"的是可耻的。

  对待爱情,季也是当年流行的"愚汉"形象。他爱丁少真,也追求她。少真邀请他去看球赛,他极认真地"特意记在本子上",但他对工作的迷恋忘记了情人的相约。以此来凸现人物内心的高尚,也隐含了淡化私人欲望的道德化意图。剧本还肯定了季向丁海宽汇报丁少纯缺点的"原则性",并被看作是季维护、珍惜友谊之举。

  通过对剧中人物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对青年一代的争夺,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庞大阵线(丁爷爷、丁海宽、季友良等)对城市弱小资产阶级(姚母)的斗争,它预示了斗争必然取得胜利的结果。但这一预设的"路线斗争"的合理性是需要讨论的:第一,作者急于回应意识形态的要求,夸大了生活的道德化性质。丛深在谈到剧本主题形成的文章中曾自述说:他原先拟定的"批判习惯势力"的主题,在学习中找到了新的途径,主题得到了深化。这一深化使戏剧的"矛盾冲突不20/21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及心得(精选多篇)断加剧升级,人物关系愈趋紧张复杂。"但这种人为的、刻意营造的复杂关系却几乎完全改变了人物评价的取向。丁少纯打野鸭子用的是工余时间,一个人有权支配属于个人的非公共时间;季友良是技术革新爱好者,他不分昼夜在车间忙碌,愿意牺牲个人生活,自有他选择的自由。但作者在这里显然是倡导一种人与社会、公共时间与私人时间"建立起意义的连续性",或者要求个人生活的透明性。他旨在告诉观众,一切私人性的欲望,即便体现在日常生活上,也是可耻甚至是可怕的、不道德的。人对"物"的欲望必然导致道德的堕落进而危害社会。丁少纯思想的逐渐演化,最后险些酿成大事故,喻示的正是这样一个道理。季友良从废品堆中找绝缘云母带,也是对"物"的迷恋,但他是为车间、为公共社会聚敛财富,因此是高尚的;而他拒绝车间工会给他的困难补助,表明的恰恰是对个人"物欲"的拒绝。季的生活完全同公共社会联系在一起,他的生活是可以自豪地向公共社会诉说的,因为他是"道德"的。/s"za*q,t&

  21/21

篇六:与新兴电影运动时期的同题材电影相比白毛女显示出哪些鲜明的时代特征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及心得(精选多篇)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精选多篇)

  实”,而且直接提出了一个如何重新安排和组织社会生活这样一个问题。换言之,正是通过这两个剧作,“日常生活”开始成一个问

  题,并且迫切地需要一个答案。而且对这样一个问题的回答,忠实地折射出主流意识形态的巨大盲点,指涉着一个时代的选择困境。

  《千万不要忘记》的历史意义,正在于它通过对真正问题的转移和压抑反而忠实地记录了一段历史经验以及这一时代的巨大的集体性焦虑。如前所说,《祝你健康》这一剧名表达了克服现代性所带来的困惑的欲望,《千万不要忘记》则已征兆出对真正问题的回避,内在的焦虑外在化成异己的、需要否定的他性——“资产阶级泥坑”、“病菌”和“阶级敌人“等等。但我们需要认真解读的,正是这一时代焦虑的文化政治内容。这里不仅有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乌托邦式改造和抵制,也有传统父权体制的扩张和加强;不仅有对市场经济的交换原则的正面排斥,也有积极组织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使之获得超越性意义的欲求;不仅有对现代生产力的向往,也有在现代物质文明面前的惶惑和不知所措。这相互交织、层层制约的欲望、忧虑、向往和怀旧正构成这样一个巨大纵深的焦虑的深层语汇和能量。在作者急于回应主流意识形态,为这样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和线索提供一个简捷、预制的答案的过程中,我们目睹的是一种焦躁和近于不负责任的掩饰。但是被压抑的焦虑必将以更大的力量爆发出来。也许我们可以在这个意义上认识六十年代下半期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的一个心理层面;也许我们必须在一个历史的长镜头里估价七十年代末伤痕文学、八十年代的寻根文学,以至九十年代的通俗文学的魅力和意义。因为正是在

  对日常生活的正视和体验中,我们方得以进入现代文学的基本命

  题和精神实质。

  (唐小兵:《<千万不要忘记>的历史意义——关于日常生活的焦虑及其现代性》,唐小兵编《英雄与凡人的时代》,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教学建议】

  1以《千万不要忘记》中丁少纯为例,谈谈你如何理解摘要3和拓展练习3中的观点。2观摩《白毛女》的歌剧、电影、舞剧,讨论杨白劳、喜儿和黄世仁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演变情况,体会摘要1、2中的评说。

  【拓展练习】

  1《白毛女》的生成过程从传说到歌剧,到电影再到舞剧,正如孟悦在《<白毛女>演变的启示——兼论延安文艺的历史多质性》这篇论文中所说的“怎样来看待和研究‘革命文学’这个字眼所能包含的历史现象???我在这篇文章里所做的不过是为了提出问题,而不是给出解答。”这篇论文重要的意义倒不在于对《白毛女》做了全新的阐释,而在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文学新的思路和视角,请查阅九十年代之后对《白毛女》的评论文章,比较这些文章不同的研究视角,并指出各自的利弊所在。

  2围绕着《千万不要忘记》这部剧作,从六十年代开始到现在,评论也是众说纷纭,请查阅相关的论文,对此评价史做一个简单梳理,并谈谈你如何理解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

  3《年青的一代》和《霓虹灯下的哨兵》这些剧作毫无疑问“体现了时代精神,传达了时代的脉搏”,同时还“表达了政治激进派这样的意图:赋予‘没有枪声,没有炮声’的

  生存环境以严重的阶级斗争性质,提升‘日常生活’的宏大政治含义,因而实现把个体的一切(生活行为的和情感心理的空间)都加以组织的设想。”(洪子诚在《当代文学史》)请结合具体剧作,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

  关于《白毛女》

  ※喜儿形象简析。

  喜儿是《白毛女》的主人公。美丽天真,勤劳纯洁,跟父艰难度日,父惨死后,受到黄世仁家残酷虐待,激起仇恨、反抗怒火,逃进深山,以惊人毅力苦熬岁月,等待报仇一天。虽已满头白发,终于迎来“太阳底下把冤伸”的一天。

  她的悲惨命运,是旧中国广大农民,特别是妇女的苦难典型,她的顽强反抗精神,凝聚了我国农民在恶势力下不屈不挠的反抗意志和复仇愿望。

  ※杨白劳形象简谈。

  杨白劳是喜儿的父亲,是与喜儿相对照的形象。他勤劳善良,对生活要求很低,年关躲债七天,但忍耐使他遭受地主更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虽看清地主等的反动本质,却看不到出路,没能反抗,卖女后,痛苦自杀。

  他的形象告诉人们:劳动人民不奋起反抗旧制度,非但不能改变苦难的命运,反而会被旧社会所吞吃。

  ※《白毛女》在歌剧艺术形式上的独特创造。

  《白毛女》是诗、歌、舞三者融合的民族新歌剧。

  第一,歌剧情节结构,吸取民族传统戏曲的分场方法,场景变换多样灵活。第二,歌剧的语言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唱白兼用的优良传统。

  第三,歌剧的音乐,以北方民歌和传统戏曲音乐为素材,并加以发挥创造,又吸收了西洋歌剧音乐的某些表现方法,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第四,歌剧的表演,学习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段,适当注意舞蹈身段和念白韵律,同时,又学习了话剧台词的念法,既优美又自然,接近生活。

  而这段歌词,是故事开始时,老杨给女儿买来一条红头绳,喜儿乐得又唱又跳的情景。

  ※剧本最初发表时是一个象征性的、富于生活化的题目--《祝你健康》经过1963年北京汇演之后,改为《千万不要忘记》。剧本表现的主题是资产阶级对青年一代的争夺,其焦点集中在电机厂青年工人丁少纯身上。丁少纯婚后同妻子姚玉娟和姚母生活在一起。姚母曾做过

  鲜货店的老板娘,她的生活方式被认定为具有强烈的资产阶级倾向,讲究吃穿,并直接影响了丁少纯。姚母在剧中实际上就是一个资产阶级/城市欲望的符号,她对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构成了威胁。丁少纯在姚母的影响下逐渐堕落,对"物"的追求欲望逐渐膨胀,从热衷于吃穿发展为下班时间打野鸭子赚钱。这一堕落导致了严重后果,以致于上班时间魂不守舍险些造成重大事故。

  与丁少纯形成对比的是先进青年季友良。作者通过这一形象"回答了青年普遍遇到的一些问题,这就是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爱情,如何对待友谊"因此这一形象被认为是具有"思想深度"的。与丁少纯相比,季几乎没有个人生活欲望和私人空间,他对社会的流行思想坚信不疑。当他得知丁少纯在打野鸭子后与姚母有这样一段对话:季友良:姚大娘,少纯要是少打几只野鸭子,就能换来很多很多的钱!

  姚母:少打野鸭子怎么能换钱?

  季友良:你听我说呀:我们研究的这种并头挂锡的方法要是成功了,能大大提高发电机的质量,减少停电修理的次数,一台七万二千

篇七:与新兴电影运动时期的同题材电影相比白毛女显示出哪些鲜明的时代特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浅析电影白毛女中的音乐特点

  0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一、课题意义

  理论意义:电影

  《白毛女》不论是其音乐还是电影本身,都堪称经典之作。其人物塑造和音乐设计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代表性,在意识形态领域和影视创作方面都具有示范性。因此,本文对电影《白毛女》的音乐特点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现实意义:

  电影艺术是音乐的重要体裁之一,它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音乐文化的水平,中国电影从自从诞生以来,经过几代音乐家的改良创造,在今天形成了一种既具有西洋歌剧特征又富含民族个性的中国流派。那些优秀的词曲作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化瑰宝。在世界文化渐趋多元化的今天,电影也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如何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民族歌剧文化,探究电影与民族声乐的相互关系是我们致力于电影、民族声乐研究的人所面临的共同话题。电影《白毛女》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强烈的戏剧冲突、以及传唱不衰的经典唱段,它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对传统的改革和创新。

  不仅承载了民族新歌剧的精髓和革命印记;同时又赋予了它浓郁的新时代元素,在演员、剧情、舞台设计、表演方式上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正是这样一些合理因素的存在才促使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理论的渊源:《白毛女》从民间传奇到红色经典,其胚胎最早形成于1945年的延安“鲁艺”,“喜儿”由被辱者到反抗者的人物变化,也成为了中国现代社会革命的历史缩影。无庸质疑,《白毛女》是翻身农民把歌唱的艺术史诗,它鞭笞“旧社会把人逼成鬼”,赞美“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具有非常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然而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在众多轰动一时的红色经典中,惟有《白毛女》难觅其生活原型,它几乎完全是一种艺术虚构,同时又被强化为历史真实,最终使人们在忆苦思甜的感恩教育中,混淆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严格界限。

  演进过程: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之后,电影局局长袁牧之和艺术处处长陈波儿决定把舞台歌剧

  《白毛女》拍成电影。舞台歌剧

  《白毛女》产生在解放区延安。拍成电影以后,可以把延安产生的新文艺推广到全国。

  《白毛女》在解放战争中得到广大观众的喜

  爱,喜儿的命运在解放了的地区家喻户晓,而且对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与歌剧《白毛女》相关的硕士论文有12篇,期刊600多篇。从笔者搜集的资料来看,目前国内对民族歌剧的研究还是比较详尽的,包括大家熟知的歌剧《江姐》、《刘胡兰》、《红珊瑚》,对于歌剧《白毛女》的介绍也是比较全面的,但是对于电影《白毛女》的音乐特点展开研究的比较缺失。

  1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对电影《白毛女》展开地研究,本文查阅了大量文献,相对来说还是相当缺失的。

  有待解决的问题:

  希望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研究,能够令自己对剧中人物有更加全面与深刻的理解与把握,同时提高自己在人物形象塑造及演唱技术技巧方面的能力与素养。

  本人对所查文献的评述

  陈永红(2011)在《赏析民族歌剧《白毛女》》中指出,在歌剧《白毛女》的音乐设计上,作者大量的运用了地方传统戏曲跟民间小调的曲调风格,如,河北梆子、河北花鼓、山西梆子、秦腔、昆曲等多种传统的戏曲调式唱腔,但是它却不是民间戏曲的扩大,更不是中国传统的板腔戏或宫调戏。它还借鉴了西洋歌剧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一些处理手法,利用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音乐曲调来表现该剧中几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丁蜀还(2010)在《对我国民族歌剧演唱艺术的再探讨———以歌剧《白毛女》唱段为例》中指出,我国的民族歌剧从它的诞生,就深深地扎根在人民的土壤里,因为它的演唱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以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突出民族地方音乐特征,通过表演者由内在与外在的情感表现有机结合,塑造出一个又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剧中人物形象,从而产生其丰富的演唱艺术感染力。

  郭颖(2009)在《真善美的完美结合———谈中国第一部歌剧《白毛女》》中指出,《白毛女》汲取了西方歌剧的创作手法,突出了歌剧长于抒情的特点,一些精心设计的唱腔非常注意展现艺术的氛围和人物的性格发展。例如,《扎红头绳》、《北风吹》、《我们的喜儿哪里去了》等。

  综上所述,电影

  《白毛女》不论是其音乐还是电影本身,都堪称经典之作。其人物塑造和音乐设计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代表性,在意识形态领域和影视创作方面都具有示范性。

  2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三、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课题研究内容: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剧中音乐对人物的刻画,第二部分为丰富的音乐创作形式和手法,第三部分为电影

  《白毛女》在音乐设计上的特点,第四部分为电影

  《白毛女》音乐在乐器演奏以及唱腔处理上的特点,第五部分为《北风吹》旋律贯穿全剧。

  文章的主要结构:

  引言

  一、剧中音乐对人物的刻画

  (一)喜儿

  (二)杨白劳

  (三)黄世仁

  二、丰富的音乐创作形式和手法

  三、电影

  《白毛女》在音乐设计上的特点

  四、电影

  《白毛女》音乐在乐器演奏以及唱腔处理上的特点

  (一)乐器特点

  (二)唱腔特点

  五、《北风吹》旋律贯穿全剧

  (一)北风吹音乐特点

  (二)作为背景音乐起到的作用

  结论

  研究方法:

  1、查阅资料法:在图书馆和网上搜集相关资料文献。

  2、整理法:搜集原有的资料。

  3、交流法:请教论文指导老师,和同学探讨论题。

  4、发现法:认真查找论题中所存在的误区。

  四、课题研究进度安排

  1、2014年11月10日-2014年11月24日:选定题

  2、2014年11月24日—2014年11月28日:与指导老师沟通交流课题任,务收集论文资料。

  3、2014年12月1日—2014年12月2日:撰写、指导老师批改开题报告,并进行更正。

  4、2014年12月4日—2014年12月7日:完成开题报告,及打印稿并上交。

  5、2014年12月7日—2014年12月20日:收集更多的资料,详细整理分析资料,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6、2015年2月10日—2015年4月20日:根据修改意见及建议,进一步修改完成论文二稿、三稿,并交由指导老师修改。

  7、2015年4月10日—2015年4月30日:确定毕业论文定稿。

  8、2015年5月17日-2015年5月18日:论文答辩。

  3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五、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曹晋杰.贺敬之与歌剧《白毛女》[J].文史春秋.2011(12)[2]陈晓敏.析歌剧《白毛女》选段“恨是高山仇是海”[J].音乐生活.2011(11)[3]郭颖.真善美的完美结合——谈中国第一部歌剧《白毛女》[J].戏剧文学.2009(12)[4]陈永红.赏析民族歌剧《白毛女》[J].黄河之声.2011(12)[5]王昆.谈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过程[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02)[6]胡颖.由歌剧《白毛女》谈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03)[7]丁蜀还.对我国民族歌剧演唱艺术的再探讨——以歌剧《白毛女》唱段为例[J].湘南学院学报.2010(04)[8]焦雯.长盛不衰的《白毛女》[J].传承.2010(07)[9]胡士平.歌剧《白毛女》的魅力[J].人民音乐.2005(07)[10]秦扬.歌剧《白毛女》声乐艺术之戏剧冲突浅析[J].四川戏剧.2007(04)[11]李杨著.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12]李杨著.抗争宿命之路[M].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13]韩嵩楠.歌剧《白毛女》在秧歌剧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14]吴情.歌剧和舞剧《白毛女》的吊诡[J].扬子江评论.2013(02)[15]黎辛.歌剧《白毛女》的创作与公演[J].党史文苑.2013(21)

  注:本表装入学生资料袋。

  4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篇八:与新兴电影运动时期的同题材电影相比白毛女显示出哪些鲜明的时代特征

  中国电影史复习提纲

  一、填空判断题。

  1、“西洋影戏”在中国的首次放映是在1896年8月,在上海徐园里的“又一村”。1908年雷玛斯搭建了上海10、“主旋律”电影的特点:248页

  11、“大片”的特点:25412、冯小刚的特点:258

  四、论述题。

  1、战后中国电影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两种政治立场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当时电影制作,成为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电影创作的分野。

  (1)、从创作思想取向上看,官方意识形态电影和进步知识分子电影是两种重要的电影类别。

  A、官方电影机构拍摄了《忠义之家》《圣城记》《黑夜到天明》《天字第一号》等故事片。

  B、进步电影人,<1>利用国民党电影机构,进步的电影人创作了《遥远的爱》《天堂春梦》。

  <2>“昆仑“公司聚集了一批社会批判意识更加强烈的电影人创作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等。

  <3>游离于政治立场格局之外的“文华“公司出品了《太太万岁》、《小城之春》。

  <4>其他以营利为重的民营公司出品了《祥林嫂》等作品,具有进步思想的电影代表着该时代电影的最高成就。《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

  (2)、从商业电影发展上看,电影集思想性、艺术性、商业性于一身。

  (3)、电影类型化发展,影片类型化明显,类型种类齐全。如:爱情片、间谍片、武侠片、喜剧片、恐怖片、伦理片等。

  2、“文华”公司都是人情片的三种类型?(详细点)

  (1)、以佐临《夜店》为代表的表现知识分子社会责任感的影片。以《夜店》为代表的几部影片关注社会,表现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2)桑弧—张爱玲式的影片。桑弧—张爱玲式的影片《假凤虚凰》、《新不了情》、《太太万岁》等非常典型的体现出“文华”公司关注都市人情风格特征。

  (3)、以费穆《小城之春》为代表的艺术片。

  五、《神女》情节,《红旗谱》情节,《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两部史诗性的经典作品,两个高峰至今无法超越,以及《小城之春》《上甘岭》都全面把握。

篇九:与新兴电影运动时期的同题材电影相比白毛女显示出哪些鲜明的时代特征

  白毛女电影观后感400字左右

  本文为白毛女电影观后感400字左右范文,让咱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头几天,正值市人大代表大会召开机会,市政府特邀了上海芭蕾舞团到开远市演出的舞剧《白毛女》,同事约我一同去观看!我也是第一次现场观看芭蕾演出!现场气氛果然不错,舞台布置场景专门漂亮,传神!演员们也个个表现超卓!芭蕾艺术果然不同凡响,非凡的享受!剧说《白毛女》是上海芭蕾剧团里的经典剧目,“喜儿”这实在是一个再熟悉只是的人物角色了。全剧从喜儿到白毛女,贯穿显现了四位扮演者,但演出最出色的莫过于首尾两位,代表了当前上芭的舞蹈水平。

  前两幕出场的“喜儿”感觉消瘦单薄,却在痛斥黄世仁时,竟能释放出那样咄咄逼人的惊人气场,专门是演员的软度与旋转,实在为之震撼。而成年的“白毛女”,动作更显干练稳重,把一段凄惨的故事娓娓道来,从技术表现到思想内涵,都更饱满了剧中的人物形象。她在剧中的复合转超级出色,听说也是此剧的亮点。

  确实,经典剧目的艺术成绩无可厚非。但艺术毕竟是在进展的,用此刻的目光去评判快要四十年前的作品,相信很多前来观看的中年人都是借着《白毛女》去追思过去的那个

  年代,追思曾经的那些童年景象。看来艺术已不单单只是停留在欣赏的层面上了,它更大的魅力应该源于沟通,一种跨越年代的心灵沟通!

  第二天与同事又谈论起白毛女喜儿,同事的一些话让咱们陷入试探,同事说:“杨白劳不讲理,欠了人家的债就应该还,处处躲债不该该,那是违法的!那白毛女也真是的,人家黄世仁有权有钱,标准一个大款,如此的主儿贴都贴不上,她却为了穷大春逃到山洞里受苦,傻帽儿一个,换作此刻社会,有多少穷人家的女孩妄图着伴如此的大款呀!再确实是黄世仁真笨,应该用上门说媒如此的方式处置,先不提还债的事,先把喜儿娶过来!既然是一家人了,那债也就自然免了!从此喜儿与杨白劳都过上富裕殷实的生活!黄世仁也取得了喜儿!用此刻通俗的话说:这就叫“共赢”!此刻的社会上,似乎天天都在上演着喜儿与黄世仁的事故,而现代的“喜儿”们个个都以嫁给大款们为荣呢!

  时期不同了!莫非说“喜儿”也变了?

  《白毛女》是上海芭蕾剧团里的经典剧目,"喜儿"这实在是一个再熟悉只是的人物角色了。全剧从喜儿到白毛女,贯穿显现了四位扮演者,但演出最出色的莫过于首尾两位,代表了当前上芭的舞蹈水平。

  前两幕出场的"喜儿"感觉消瘦单薄,却在痛斥黄世仁时,竟能释放出那样咄咄逼人的惊人气场,专门是演员的软度与旋转,实在为之震撼。而成年的"白毛女",动作更显干练稳重,把一段凄惨的故事娓娓道来,从技术表现到思想内涵,都更饱满了剧中的人物形象。她在剧中的复合转超级出色,听说也是此剧的亮点。

  确实,经典剧目的艺术成绩无可厚非。但艺术毕竟是在进展的,用此刻的目光去评判快要四十年前的作品,相信很多前来观看的中年人都是借着《白毛女》去追思过去的那个年代,追思曾经的那些童年景象。看来艺术已不单单只是停留在欣赏的层面上了,它更大的魅力应该源于沟通,一种跨越年代的心灵沟通。有人以为《白》剧是靠政治取胜,是靠阶级斗争的戏剧内容取胜。这显然带有贬低《白》剧艺术成绩的意思。我以为,姑且放下(白》剧的艺术成绩不论,单就艺术家们抓取的那个重大题材来讲,也非同一样。1945年《白》刷诞生之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成功前夕民族矛盾下降国内阶级矛盾上升的历史时期。关于即将到来的新形势,我党中央虽有估量,现实生活中也已提出,但国内军事政治形势都尚未进展到已经成为现实生活的那一步。而《白》剧却即时抓住了这一重大题材,表现了艺术家高度的政治及艺术的灵敏。从这点上看,《白》剧及其艺术家们能够说是走在时期的前面。由此可见,重大题材并非老是清楚地摆在那儿任人随意拾取,没有艺术家们高度的政治灵敏,想抓重大题材也不必

  然能抓取得。

  歌剧是外来的艺术形式,诞生于意大利,至今已有400连年的历史了,而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传入中国还不足百年。在本土化的进程中,在老一辈歌剧艺术工作者的尽力追求下,曾经制造了中国歌剧的辉煌。涌现出如《白毛女》《赤叶河》《刘胡兰》《王贵与李香香》《星星之火》《长征》《小二黑成婚》《草原之歌》《红霞》《槐荫记》《洪湖赤卫队》《柯山红日》《窦娥冤》《刘三姐》《红珊瑚》《江姐》《阿依古丽》等一大量优秀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唱段众所周知、阻碍遍及全国。而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当数1945年由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向隅、陈紫、刘炽作曲的《白毛女》。66年前的作品,今天演来仍然充满着无穷魅力,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我以为最全然的缘故是:它具有超级强烈的时期特点、超级鲜明的民族特色、超级优良的革命传统和超级普遍的群众基础。

  歌剧《白毛女》取材于民间新传奇“白毛仙姑”,表现两个不同社会的对照,表现人民的翻身,它所塑造的喜儿、杨白劳的艺术形象更是深切人心。大文豪郭沫假设观看歌剧《白毛女》后,曾以《悲剧的解放——为“白毛女”演出而作》为题,高度赞扬了这部歌剧:“中国的封建悲剧串演了

  两千连年,随着这《白毛女》的演出,的确也快临到它们的闭幕,‘鬼变成人’了”,“这是人民解放成功的凯歌”。《白毛女》深刻揭露了社会矛盾,在20世纪40年代震动了大半个中国,使上亿人民(专门是农人、解放军指战员们)为之振奋,用艺术的力量动员人民群众投身于推翻三座大山的伟大革命。因为它关切了人民的命运,反映了时期的变革,因此才会深受公共的喜爱和欢迎。《白毛女》在文学、诗歌、音乐语言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民族感,和面向民间,切近群众的做法也使它更符合中国人的欣赏适应,更具有普遍的群众基础。茅盾1948年5月21日发表的赞文称:“在今天,咱们毫不迟疑称扬《白毛女》是中国第一部歌剧,我以为这比中国的旧戏更有资格经受这名称——中国式的歌剧。”《白毛女》的成功体会应该认真总结,《白毛女》的优秀传统必需继承发扬。

篇十:与新兴电影运动时期的同题材电影相比白毛女显示出哪些鲜明的时代特征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

  《白毛女》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曾影响了一代人。接下来WTT为大家整理了电影白毛女观后感,欢迎阅读!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篇一

  歌剧《白毛女》就是这样一部值得深思的电影。昨天,我带着以前对该剧的初步了解看了一遍,心里头有了更深的感触。

  歌剧《白毛女》取材于晋察冀解放区流传的一个民间传说“白毛仙姑”的故事,通过对贫苦佃农杨白劳之女喜儿在旧社会惨遭恶霸地主黄世仁的迫害,逃入深山,变成

  “白毛女”的悲惨身世,以及在共产党领导下农民翻身解放后,喜儿重获新生的真实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白毛女》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曾影响了一代人。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萧条的经济,战乱后的杯盘狼藉,近百年被列强欺压沦为奴隶的艰苦生涯,难免使很多中国人对新生活丧失信心。《白毛女》就在这时出现了,成为那个物质极度匮乏年代里人们的精神食粮。而且里面的主人公就是当时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缩影,许多中国人在里面看见了曾经的自己。它不但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也鼓舞了一代人,让大家意识到喜儿的精神在新时代同样值得传颂。

  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控诉了地主阶级的罪恶,热烈歌颂了新社会,《白毛女》的故事逼真地表现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指出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其中一个场景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杨白劳为了庆祝新年,用忙碌一年仅剩的一点钱给喜儿买了根红头绳,喜儿便高兴得载歌载舞,一家人聚集在一起,他们只能尝尝有限的几个饺子,却热闹非凡。而我们现在的新年,人人衣着光鲜地围坐在摆满大鱼大肉的餐桌前,脸上却少了喜儿那份真挚的快乐。大家虚伪地互相拜年,到处送礼、塞钱,把过年当成显示自己阔绰或讨好别人的平台,还有的为了奖金在忙着工作,至于家人难得的团聚早已抛在脑后,亲情已不再是一道“新年大餐”。

  而今,在这个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年代,各种商业大片充斥着整个电影市场,大部分人们已将《白毛女》遗忘,许多年轻人甚至没听说过这部经典。但我觉得它应该被人们重新审视,它不只是一部土掉渣的老电影,它更是一份对艰苦年代的回忆,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的一切。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篇二

  最近是开芭蕾大餐了,其实大剧院近期的安排也是芭蕾重头点,另外象样的小菜就是上次上戏的话剧《牛虻》,一开始没兴趣,但据说在上海演了几场,反响很好,有想看的冲动,可惜那时侯适缝考试,只好作罢。

  昨晚的《白毛女》是红色经典之一,另外的《红色娘子军》去年也在剧院演过,是中央芭蕾舞团的(很想听《万泉河水清又清》)。66年上海舞蹈学校教师和芭蕾舞科首届毕业生组成了《白毛女》剧组。79年《白毛女》剧组被正式命名为上海芭蕾舞团,一出戏促成一个剧团倒也是少见。

  开场让我出乎意料,中国特色便是写实吧,看多了古典芭蕾的优雅和浪漫,对里面的装束和布景的写实还真有那么一点不大适应。颜色多且鲜艳,戏剧效果倒是蛮强烈的。纯粹的元素少了,民族感的元素增加了不少。

  加上序幕有9场,并不似国外古典芭蕾渲染和烘托居多,故事发展很快,觉得有罗列嫌疑。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是文革时期的作品,讲大众易懂的故事嘛,过度的渲染不切合实际,一个内容翻来覆去多种方式跳的话当时的观众一定认为是浪费他们的时间,并且假如这样的话,要把故事讲完整可能4个小时还不够用。

  古典、民间舞的素材,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方法将剧情予以芭蕾化的展现,虽然有口号式的动作现在看起来很别扭,但是时代的烙印还是有其特殊的韵味。配乐亦是中西结合,还有京戏的一些影子呢。喜儿的纯真、甜美和变成“白毛女”后的坚韧、刚毅;大春的朴实、敦厚及参军后的英勇、干炼以及黄世仁的阴险、毒辣......等都刻划得比较鲜明、生动。

  个人觉得最精彩的是第7幕,山洞,布景很有结构感,左右两边的石柱子,四周的黑色石壁呼应右斜角淡紫色的洞口,演员舞蹈也是精彩,连转,碎步,还有大春在空中的连环跳,白毛女的旋转打腿跳和十几下的连转,看得台下观众鼓掌连连。而且原先松垮的装束到了这里,大春是有绑腿的紧身军人服装,白毛女的破旧衣衫有飘动的美感。最关键的是,有双人跳了。

  就是啊,芭蕾里没有双人跳的造型,那还叫什么芭蕾呢?对于里面的其他有歌词的配乐,我是听不大清楚的,因为有歌剧的唱腔在,身后的老妈妈在一唱一和时,她想起了她们的年轻时光吧。身边的同事问我,我们年老的时候,能让我们记忆的当代经典是什么呢?偶哑然。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篇三

  简介总述人物原型创作人作者新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背景和主题2021新版大型民族歌剧《白毛女》喜儿形象简析杨白劳形象简谈《白毛女》在歌剧艺术形式上的奇特发明赏析。

  《白毛女》是1940年代抗日战斗末期在中国

  ____________把持的解放区创作的一部存在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此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情势,经久不衰。创作背景1942年5月2日,毛泽东在陕西延安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不是超阶级的,文艺要和工农兵大众结合。在统一个时代,延安人还动员了整风活动和大出产运动。这使得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意识到要创作出一个全新的反应的理念的艺术作品。

  1945年中共七大筹备召开之际,当时苏联红军已经向德国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战成功的曙光已经降临。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的一些艺术家在院长周扬的唆使下,依据“白毛仙姑”的传说,创作出歌剧《白毛女》。《白毛女》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力的阶层奋斗实践联合在一起,成为解放区文艺标记物,敏捷风靡各个解放区。之后这出歌剧还在国统区上演,广受赞美。

  《白毛女》的主题是“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人物原型1930年代末就在晋察冀边区一带传播“白毛仙姑”的故事。1944年5月,《晋察冀日报》记者李满天给周扬写信,讲述这一故事:在河北省平山县的一个岩穴里,住着一个浑身长满白毛的仙姑。仙姑法力无边,能劝善扬善,扶正祛邪,主宰世间的所有祸福。

  也有说法说白毛仙姑在山西。

  后来还有人说四川的罗昌秀是事实中的“白毛女”。罗是1956年才被民兵从深山野林里救出来,不可能是白毛女的原型。

  还有一种说法说白毛女的故事出于贺敬之的家乡山东台儿庄,这也是不可能的。由于周扬最早指定《白毛女》的编剧的作品分歧意,周扬常设指派贺敬之进行编剧。《白毛女》的主意在贺敬之参加之前就有了。

篇十一:与新兴电影运动时期的同题材电影相比白毛女显示出哪些鲜明的时代特征

 论《白毛女》在中国歌剧发展中的作用

  【摘

  要】中国歌剧在经历了上世纪20年代的萌芽期和30年代的探索期之后,进入40年代延安时期文艺的发展,它标志着我国新歌剧的发展走上了一条艺术体裁与社会的革命现实生活相结合、西洋创作手法与传统艺术形式相结合、新的艺术形式与群众欣赏习惯相结合的正确道路。歌剧《白毛女》获得巨大成功,为后来歌剧艺术在我国的发展指明了创作方向.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意义十分重大。

  【关键词】白毛女;中国歌剧;戏剧;发展;里程碑

  一、引言

  歌剧《白毛女》通过剧情中每个不同人物的关系,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我国广大农村中最基本的阶级斗争和矛盾,那就是农民和地主这两个对立阶级的斗争和矛盾。具体描绘出了在当时的年代地主阶级残酷压迫下农民的血泪生活,通过喜儿和杨白劳这两个典型人物的遭遇来说明广大农民群众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真正得到翻身解放。《白毛女》是融合了诗、词、舞三中形式的民歌新歌剧。在歌剧情节结构上,运用了民族传统戏曲的分场方法,场景变换灵活多样;在在歌剧的音乐上,以北方民歌和传统戏曲音乐为素材,并加以发挥创造和改编,同时又吸取了西洋歌剧音乐的某些表现方法,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歌剧的语言表达上,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唱白兼用的优良传统;在歌剧的表演手法上,编创者及演员继承发扬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段。

  二、歌剧《白毛女》的背景与时代特征

  剧本故事取材于流传在晋察冀边区的一个民间传说,1945年初写于延安。剧本由丁毅、贺敬之执笔,曾荣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的三等奖。而剧中音乐由张鲁、马可、焕之、瞿维、向隅、刘炽、陈紫等人完成。根据陕西、山西、河北等地的民歌和地方戏曲而创作,同时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现实进行了提炼和加工而改编的歌剧。新中国建立后,《白毛女》根据歌剧题材,改编成的有电影故事片、京剧、舞剧等等。

  1.歌剧

  《白毛女》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丁毅、贺敬之执笔,张鲁、马克、焕之、向隅、刘炽、陈紫等作曲。1945年4月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演出,受到在场人员的热烈欢迎,后在解放地区各地陆续上演,受到广大人民和八路军官兵的喜爱。

  歌剧主要人物有:

  喜儿、杨白劳──朴实的农民,他们希望用自己双手劳动来换取幸福的生活,然而,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却把他们逼得一个躲在山洞里像野兽似的过着非人的生活,女儿被抢抵债,父亲被逼自尽。

  黄世仁──地主代表,靠剥削农民生活,欺压百姓.使全村劳动人民生活在他的压迫下,身处在悲痛和绝望之中。

  穆仁智──依靠着地主黄世仁为虎作伥的狗腿子形象。

  王大春、张二婶──广大穷苦的农民人民的代表。

  剧本叙述陕北某地的地主黄世仁于除夕之夜,逼迫佣户杨白劳将独生女喜儿抵债。杨白劳悲愤交加,被逼自尽。黄世仁派手下穆仁智抢走喜儿。喜儿未婚夫王大春夜入黄家营救不成,逃亡他乡。在黄家喜儿饱受黄家母子欺凌,蹂躏,在张二婶的帮助下逃入离黄,躲进深山荒岭,以野果充腹,鬓发皆白。村民误以为白毛仙姑显灵,在奶奶庙焚香设供,祈求护佑。王大春参加八路军,随军解放了家乡。得知白毛仙姑故事,黑夜持枪察访,与喜儿重逢。减租减息运动中,当地人民政府根据群众要求,判处黄世仁、穆仁智死刑。大春与喜儿得庆团圆。八路军解放了该地区,喜儿重见天日。本剧的主题就是“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2.舞剧

  歌剧《白毛女》在1964年由上海舞蹈学校改编成舞剧

  。黄佐临老师担任艺术指导,编导胡蓉蓉等。其主要演员有蔡国英、顾峡美和凌桂明等等,后逐渐发展成为大型舞剧。舞剧中塑造了喜儿、大春、杨白劳等个人舞蹈形象,在芭蕾舞基本技巧的基础上,加入了丰富的中国民间舞蹈,这是民族舞和芭蕾舞结合的典范。剧中经典唱段《盼东方出红日》,给广大观众留下深刻记忆。

  三、《白毛女》在中国歌剧中的重大作用及其演唱技巧

  1.歌剧《白毛女》的表演

  歌剧《白毛女》在之后的演出中不断进行完善和修改,注重群众化、革命化、民族化,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最后终于创造出了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能接受并喜欢的“音乐化的戏剧”这一形式。《白毛女》借鉴了古典戏曲的吟诵、道白、歌唱三种形式并将三者有机结合的传统,以此来表现剧中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并推动剧情发展。

  剧中杨白劳的手势、眼神、表现出对黄世仁残暴行为的愤怒之情,运用其恰当的演技和真实的感情,将剧里的角色人物性格特征表演出来。而连连退步的舞台表演,则表现出自己的苍老无力,倍受欺凌,百感交集,恐惧软弱,老实巴交的形象,除了音乐还听到风雪声,它把人们很快带入到风雪交加冰天雪地的情境中,它和低音伴奏乐器一起较好地渲染了沉重、压抑的悲伤的气氛,也暗示了杨白劳的悲惨命运与他的软弱性格有着紧密的联系。

  2.歌剧《白毛女》演唱的声音处理

  在演唱歌剧艺术歌曲中,语言和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这是因为语言是一种工具、手段,人们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因此,歌剧艺术是通过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在舞台上面尽情的表演来影响和感染观众的。而“歌剧语言”就是语音即语言的声音,与乐音即音乐的声音的有机结合,语音中有乐音,乐音种有语言。这就是所谓的“字中有声,声中有字”的融合观。因此,不管是从微观的切入,或是宏观的把握,歌剧是能够体现它咬字行腔中塑造声乐艺术形象的音乐语言的有声形态。所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是形成歌剧艺术美的语言创造特征。通过我们“歌剧语言”的学习和探索,我们知道了如何发挥它语言美化作用,让歌剧达到“触景生情”、“以情感人”、“依情达意”的艺术魅力。

  四、结语

  《白毛女》的诞生,是我国歌剧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歌剧已经形成了带有自身风格的艺术特点的发展道路。《白毛女》的创作,大力推动了各地文艺工作者对这一新型歌剧形式创作的热情。在短短的几年内,先后有数十部歌剧问世,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新的歌剧创作高潮。其中比较为有代表性的有《江姐》、《洪湖赤卫队》、《红珊瑚》等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歌剧创作在创作思维上形成几种不同的方式,但在手法和观念上还是坚持以内容的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创作的出发点,既不仅限制于一种手法,也不拒绝其他任何一种手法,只要是内容的需求,可以把西洋歌剧手法和中国演唱方法相融合,而这些只是为了更好地丰富剧情的需要,突出人物的精华。这种模式有歌剧杰作《江姐》和《洪湖赤卫队》等。

  在新中国发展时期,我国歌剧发展沿着《白毛女》奠定的基础与发展方向,创作出了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的大量作品,在思想上、演唱上、艺术上、表演上给新时期的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如:《野火春风斗古城》、《雷雨》、《再别康桥》等等。

  参考文献:

  [1]王芳著,试论《白毛女》对中国歌剧发展的重要作用,河南,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12月,第17卷第4期.

  [2]傅谨著,《新中国戏剧史》,湖南,美术出版社,ISBN7-5356-1808-1.

推荐访问:与新兴电影运动时期的同题材电影相比白毛女显示出哪些鲜明的时代特征 白毛女 电影 题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