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盖茨比12篇

发布时间:2022-11-13 18:15:04 来源:网友投稿

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盖茨比12篇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盖茨比  1.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其主要内容包括: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盖茨比12篇,供大家参考。

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盖茨比12篇

篇一: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盖茨比

  1.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其主要内容包括: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释梦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2.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受到无意识动机、冲动与压抑之间的矛盾、防御机制和早期经验的重大影响..神经症症状的核心问题是焦虑;当自我预感到焦虑时;为防止焦虑的发展而施行压抑;并运用自我防御机制进行伪装;从而避免痛苦;却形成了症状..神经症症状是被压抑到无意识中的欲望寻求满足的曲折的表现;是压抑与被压抑的两种势力相妥协的结果;是无意识冲突的替代性满足..精神分析治疗就是采用自由联想、释梦、阻抗分析、移情分析、解释和修通等技术;寻找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使之意识化;即通过分析治疗使病人自己意识到其无意识中的症结所在;产生意识层次的领悟;使无意识的心理过程意识化;使病人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张昱教授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心理学的理论..尽管弗洛伊德经常表白他无意建立一种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实际上;他致力于精神分析学说凡六十年;写了很多着作;并且他对他的学说几经琢磨和修改;到他的晚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如此;而且他使自己的理为成了一种人生哲学;企图解决生活和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人们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生平中;从他的主要着作中看到他的理论的发展道路..西方心理学史学家和哲学史学家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

  史;一般是分为两个时期:以1913年作为分界线;1913年以前的系统观点称为他的早期理论;他最后二十年在修订早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理论称为他的晚期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

  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这里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意识和无意识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所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反映;这种反映;主要表现在认识活动上;即“意识到”的活动上..所谓无意识;一般是指不知不觉的、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不能用言语来表述..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认为;人的心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在治疗歇斯底里病中曾经发现;患者不能意识到自己的一切情绪经验..患者在催眠状态中;如果能够回忆起自己的有关病症的经验并向医生和盘托出;心里就会感到舒畅;病也就好..弗洛伊德认为;这是患者经历过的情绪经验受到压抑;被排挤到意识之外;潜伏在无意识之中;因此产生了病症..从这一早期的设想开始;弗洛伊德逐渐形成了他的意识和无意识的概念..这样;导致他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的两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它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和现在虽然没有意识到但可以想起来的;而无意识则是不能被本人意识到的;它包括个人的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本能、欲望;与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不相容而被压抑或被排挤到到意识阈之下所谓意识阈;是指能否意识到的分界线;但是;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然在不自觉地积极地活动着;追求满足..所以;无意识部分是人们过去经验的一个“大仓库”..由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具有这样的性质;所以人们把他的无意识称为“潜意识”英文是subconsciousness;又译为“下意识”..

  弗洛伊德又认为;在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之间;还有一种“前意识”..前意识是意识的一部分;即前面所说的“现在虽然没有意识到但可以想起来的”那一部分..在弗洛伊德看来;前意识处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它是可以召回来的部分;也就是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而无意识潜意识则是不可召回的..这样;实际弗洛伊德就把人的心理分为三个部分或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潜意识..

  无意识潜意识的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的基础..在后来修正古典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后来被称为古典的精神分析;以区别于新精神分析的所有的人当中;不管修正的程度如何;都没有抛弃这一基本概念;否则;就不是精神分析学家了..

  弗洛伊德在自己的理论中;把无意识潜意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意识只占一个次要的地位..他认为;“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他反对把心理学说成是“意识内容的科学”..他不但认为;“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过程”;而且还认为有一种“类似无意识的思维、无意识的意志这样一种东西”;对无意识过程的认可与否是影响到世界和科学一个决定性的倾向..因此;弗洛伊德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应该是人的各种无意识的精神过程;也就是说;心理学应该是无意识潜意识内容的科学..

  4.图片

篇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盖茨比

  浅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摘要:弗洛伊德,许多人对这个名字不会感到陌生。作为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心理学家、现代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恐怕是现代西方最有争议的一位思想家了。他那匠心独具的创造性学说在西方乃至世界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人把他与达尔文,爱因斯坦,马克思相提并论。他开创了心理学一个又一个未知的新领域。弗洛伊德的贡献不仅表现在对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的拓宽和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价值,而且在于他强调早期经验的影响,他认为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早期产生的经验造成的心理印记或创伤,这对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从深层次探讨原因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精神分析学说丰富了人的内涵,推动了学术界对人自身的探讨和认识。弗洛伊德在研究人格发展的过程中,注意到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每个阶段具有不可逾越性,任何一阶段没有处理好,将会影响成人后的人格发展。他论及每个阶段的生理基础以及教育和训练在各发展中的作用,这对于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是心理学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在肯定他的精神分析对人类的影响和贡献的同时,就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并不是每个人对他的学说都表示赞同,所遇批判和非议也在所难免。本文将从潜意识论、本能论、人格论、泛性论、梦的解析几个方面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潜意识论;本能论;泛性论

  凡是了解心理学史的人都不会对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派感到陌生,一个多世纪以来,精神分析学派由产生到发展,从治疗精神病的需要出发,从变态心理的角度研究正常人的心理。精神分析学说不仅在精神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对人的个性、动机的研究产生了积极作用,对哲学、文学等社会科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影响之大,以至有人将他和马克思、爱因斯坦并称为改变人类现代思想的三个犹太人。而1896年由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论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内容极其复杂,现就潜意识论、本能论、人格论、泛性论、梦的解析几个方面作些简单分析:

  一、潜意识论

  在弗洛伊德以前,对于人的精神存在及其本质问题,人们普遍认为意识是精神的现实,而理性是精神的本质。然而,弗洛伊德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研究,提出了一个与之相悖、惊世骇俗的看法: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和非理性的,即潜意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者分别处于人的心理的深层、中层和表层。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潜意识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这种本能所产生的欲望,它们为传统习俗所不容,被压抑到意识阈限以下,是人的意识无法知觉到的心理部分。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

  能从潜意识中召回的心理部分。潜意识虽不能直接感知它的存在,但也自有曲径通幽处,精神病、梦、过失等就是通向潜意识的曲径。

  弗洛伊德提出了关于梦的一个著名论断:“梦即是愿望的达成。”人各种情感欲望被压抑在潜意识域,平时很难通过检查机制进入意识域。人睡眠时,检查机制有所放松,潜意识中的欲望此时就悄悄混过检查机制进入意识域,于是就有了千奇百怪的各种梦境。潜意识活动的规律与意识活动的规律是大相径庭的。潜意识具有非逻辑性,超现实性,受压抑的原动性,反社会性等诸多特性。它只按“快乐原则”行事,从而充分表现了人的自然属性或兽性的一面。意识则不同,它具有自觉性,目的性,逻辑性和社会性的特性。它循规蹈矩,明断是非,刻意追求理智的控制,只依“现实原则”行事,从而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人的社会属性或人性的一面。事实上,“现实原则”是从长远观点求得个体的顺利生存,它只不过是对快乐原则有所修改的衍生原则,人的各种行为最终还是要服从“快乐原则的”。

  对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的是非功过,历来说法不一。作为一种独创性的理论见解,自然难免瑕瑜互见。弗洛伊德证明了潜意识的存在实属功不可没,它从一个过去人们认识到的新视角揭示出人的心灵中的新大陆的存在,使人类更加具有自知之明,更加清醒地确定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位置,在认识自己和发展自己的道路上更前进了一步。

  然而,他把潜意识归结为人的精神本质,贬低了意识在人的精神中的重要地位和决定作用,体现了一种把人的精神还原为动物心理的“人学生物化”的倾向,这是不正确不合理的。弗洛伊德潜意识论的心理动力学观点还受到赫尔姆霍茨学派能量学说的影响,从而具有机械决定论倾向。他把潜意识的性冲动与快乐原则视为人行为的根本动机和法则,不仅表现了把人生物化的倾向,还体现了一种非理性主义的倾向。当弗洛伊德用潜意识论解释人的个体和社会性存在时,明显暴露了其偏狭性、神秘性和随意性的缺陷。

  我们感谢并钦佩弗洛伊德促使心理学科学化的努力及其卓越的贡献,但不能同意他把潜意识当作一把万能的钥匙去解开人和社会的全部奥秘的方法和其结论。

  二、本能论

  同潜意识概念一样,本能也是弗洛伊德学说始终强调的核心概念。弗洛伊德对本能的规定主要包含三层含义:本能是人的精神现象背后的一种永恒的内在冲击力,是精神活动的基本的动力能量;这种冲击力源于人的肉体组织,表现为肉体欲求,特别是性的欲求;这种冲击力可以传递到人的心理器官并且作用于心灵,从而决定着人的一切的行为活动。起初,他把这种原始本能分为自保本能和性本能,后来,又将其归结为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其中自保本能和性本能可归结为生存本能。生存本能代表爱、联合和建设的力量:而死亡本能代表恨和破坏的力量。生存本能与死亡本能不仅是彼此对立的,而且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弗洛伊德认为在诸多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及被压抑的欲望中,性的冲动、性的本能及性的欲望是最基本的和最主要的。弗洛伊德所说的性冲动是一种广泛的身体功能,追求快乐为其第一原则,其次才与生殖有关。性冲动包括所有那些亲昵的,友爱的冲动,包含对自己、子女、双亲以及其他具体对象或抽象观念的爱。他把这种潜藏于心底深处的巨大的“性力”称为“力比多”。弗洛伊德尤其重视人的性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强调性欲既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人的一切行为和动机的最深层的原因。他用人的性本能发展所经历的口腔期、肛门期、性器官期和生殖期来描述人格发展历程,并极为推崇“生殖的人格”,认为具有这种人格的人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成熟与完美的状态。

  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和他的潜意识论一样,也是个瑕瑜互见的理论,它的创见性与偏颇性都很鲜明。弗洛伊德第一次把本能归结为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并在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剖析了它们对人的行动的重要影响,这不能不说是本能认识史上的一块里程碑。然而,他并非真正了解人的生活的社会性,夸大了他的本能的自然属性并将其推广到人的一切主体性活动,从而陷入生物主义的本能决定论。

  我们应当承认性本能是人的天性之一。弗洛伊德处处维护人的本能,反对残酷地压抑本能,但他决不是主张放任本能,特别反对纵欲无度。他脚踏实地地从人自身的精神和肉体方面探索着本能的作用,揭示本能的价值,并寻找着合理调控本能的途径。他捍卫本能的深刻社会意义在于,无限地压抑本能是对人性的摧残,极可能导致虚伪人格的大量涌现,这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自由是非常有害的。

  此外,本能作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基础概念,并由之出发,按绝对决定论观念去解释人的一切活动,本能论也不能不带有某种随意性和神秘性。

  三、人格结构论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或许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要做出某些艰难的决定时,内心总是充满斗争,心里好像有两个意见不同的声音在同时提醒自己,最后逼迫自己做出一个相对折中的决定,其实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自我、本我和超我。

  本我(id),包括原始的遗传本能与欲望,它像一口沸腾的欲望的大锅,不顾外界条件如何,只管满足自己的快乐,按照快乐原则行事,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性欲的冲动。性本能(力比多)为各种冲动和欲望提供能量,是人类整个精神活动的基础和源泉。通俗来讲,本我就是人性中最自然的一面,没经任何雕饰,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自私的,本我的一切及运行都是无意识的。

  自我(ego),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防卫和中介的功能,它既要满足“本我”的要求,又要使之符合“现实”,把“本我”中肮脏的那部分给予控制和压抑,调节超我与本我的关系。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遵从现实原则,是个地道的现实主义者,也就是等于我们行事中所表现出来的那部分。任何能成为意识的东西都在自我之中,但其中也还有处于无意识状态的东西。

  超我(superego),代表良心、社会和道德准则,它是理性秩序或自我理想。它可以被描述为圣人,它是道德的,与本我相对立,时刻指导着自我去限制本我,按至善原则行事。总体来讲,若三者处于平衡状态,这个人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反之,人就会产生各种心理疾病和失常行为。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从而构成了人格分化和发展的动态心理系统。快乐原则,现实原则与至善原则分别成为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和超我活动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运用动力学思想,把人类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直接还原为冲动与阻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能量发泄与反发泄之间的相互作用。

  弗洛伊德的人格论不仅有效奠定了精神分析学探索人的心理和人格构成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且揭示了精神分析学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独特模式。人格论既关系到精神分析学的理论体系与科学地位,又关系到精神分析学对社会人生的根本态度。

  弗洛伊德始终坚持身心统一论的观点和辨证方法,从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之关系上去考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既肯定人的生物特征与心理功能,把本我作为人格结构中的一个独立的、基本的组成部分,并根据生物本能和心理活动的规律去解释人的全部精神活动;同时又肯定人的现实活动与社会特征,同样把自我、超我作为人格结构中的独立的、基本的组成部分,重视现实环境对产生人的动机与行为的影响制约作用,强调人类文明与社会价值规范在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中的重要意义。这些都是他的人格论中积极的、合理的思想成果,它大大丰富了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而且,这种人格结构和发展模式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又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的意义。然而他的人格论更加注重从人作为自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全部本能趋向上解释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过分强调本我对自我、超我的基础性和原发性,片面肯定人的早期心理体验对形成个性特征的关键性作用,具有把人类社会心理学化和人的心理生物化的还原论倾向。

  弗洛伊德的人格论思想直接涉及到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并把两者的关系纳入个体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发展之中。一方面,他的人格论突破了以往仅仅把意识、思维和理智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唯一形式的传统做法,打破了人类对理性的自恋状态,破除了理性的绝对权威和对理性的盲目崇拜,充分肯定了人的本能和欲望在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中所起的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他也给人的理性思维留有一席之地,不仅没有否定意识和理智的地位与作用,而且把它们视为潜意识心理活动的发展形式,认为可以通过自我意识对本我潜意识的不断调整,是人的本能欲望在与现实的交往中不断得到满足,从而承担起个体生存与发展的重任。

  四、泛性论

  泛性论是弗洛伊德思想中饱受非议的一部分。性本能在弗洛伊德的本能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甚至最后把人的一切本能统统还原为性欲的冲动,这使得许多学者把他的学说视为泛性论。泛性论是错误的,但对他的性本能观点还要做具体分析。许多人

  包括他以前的同事,以及后来的学生荣格和阿德勒都因此与他分道扬镳,这些泛性论的问题即使在思想比较开放的西方,仍然让很多人难以忍受。他把一切精神和心理障碍都力图归因于性压抑和性冲动,把性欲当作人行为的真正动力。

  弗洛伊德提出了两类本能,即“爱欲”和“死亡本能”。爱欲要求要求统一和联合,指挥和生产,并要求机体的自我防御功能,它让人们去爱,去发展,是人类前进的力量来源,遵循快乐原则;死亡本能即要求割裂事物,发出破坏的力量,毁灭生命。爱欲和死亡本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方面,可以解释某些病人偏偏对自己所爱的人进行攻击;另一方面,爱欲的迈进即是走向死亡,爱欲的创造和生产性是生命体的使命,它的完成也就是不断地将积蓄的能量转变成与之相反的能量形式,直至其使命的完成,爱欲的能量全部转化为死本能,生命体的终结。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他所谓的性是广义上的性,以至于完全可以用“爱”和“快感”来代替,也就是说并不一定是与性器官和生殖有关,婴儿可以通过吮吸获得快感,稍大一点的可以通过排泄获得快感,这两者都是通过特定的快感来实现的;母亲也可以将某种没有满足的欲望转移向抚养她的孩子,甚至朋友之爱也是这种冲动补偿。他认为在性的背后有一个原始的驱动力,驱使人们去寻求满足快感,他称之为“力比多”(libido),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恋母情结(Oedipuscomplex)和恋父情结(Electracomplex)。他关于儿童性生活的探究以及人们小时候存在杀父娶母和杀母嫁父的思想也让不少人感觉匪所思。

  在此基础上,他认为有一部分男人在对象的选择上表现出以下特点,他们喜欢比较轻浮的女人,但得逞后就要求女人对他们绝对的忠诚,他们对女人也忠贞不渝,但又同时与许多女人保持暧昧关系,他认为这也是出于“恋母情结”。在对自恋的描述中,他说在自恋情形中,心理本能是聚在一起的,当力比多从外部世界的人和物撤回转向了自我时,自恋就产生了。同性恋则是由于力比多主流受阻而导致他们寻求旁门左道进行发泄的结果。

  弗洛伊德有力抨击了现代社会“文明的”性道德观,他认为现在的一夫一妻制及现代社会的保守的性道德和伦理观念对人的性本能产生了压抑,这是现代社会文化危机、人生问题及神经症的主要根源,最好的补救办法是求助于性满足本身。

  五、梦的解析

  至于释梦的方法,在弗洛伊德之前就有不少人提出过。比如中国就有周公解梦说,西方还有“象征法”,就是把梦的全部内容看为一个整体,用另一种相似的易于理解的内容来代替它,进行解析;还有“密码法”,把梦看作一种密码的组合,在这种密码系统里,每个密码都可以根据固定的方法转换成另一种特定的意义。而弗洛伊德释梦的方法主要是自由联想,就是根据某一特殊的梦境,使梦者联想到的内容循序渐进地进行探讨和研究。

  弗洛伊德坚持认为梦不是没有意义的杂乱无章的东西,不是人们意识里混沌、荒诞的产物,也与迷信的内容不会有联系。他认为梦是“愿望的实现”,不管是痛苦的转移,还是愿望的补偿,甚至是对梦者心中负罪感的补偿,都是愿望的实现。有人会举出相反的例证来反驳他,以此来说明他的理论不正确,他指出,这一方面是做梦者希望自己出错的愿望,所以做了有悖于理论解释的梦;另一方面,如果真是存在,我们可以这样解释,梦有“显梦”和“隐梦”的分别,成年人更倾向于做隐梦,隐梦是愿望的曲折的表达,我们应当对梦进行解析,透过外在表象去推测内在的真实的愿望。总之,弗洛伊德认为:“梦就是被压抑的愿望实现”。

  六、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综合评价

  尽管有人认为,精神分析学的提出是对人类自尊心的第三次打击,还有人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是消极的宿命论,而理论中受到诟病最大的要数他的泛性论,但我们仍有理由说,弗洛伊德仍然是本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对无意识的研究在文化科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揭开了人类无意识之谜。他的贡献,在于他所提出的问题比他所解决的问题更为有意义。

  综上所述,弗洛伊德的研究对于人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它使得人类开始在肉体和精神上正视自己,人类开始不再为“性”这个敏感的话题而害羞,而是积极健康的正视它、研究它,并且可以通过对于它的释放和控制来缓解精神压力,同时人类也开始不再害怕梦的神秘,不再害怕灵魂的能力,而是认识到了自身意识和无意识的作用,并且能够通过梦境来了解自己的意识和无意识,从而知道自己内心的需要,同时也使人们了解到过失并不是简单的无心之过,而是有意为之,只不过这种“有意”是潜意识中的有意,是无意识对人类行为的控制,所以只要摆正心理状态很多“无心之过”是可以被避免的。除此之外,弗洛伊德的研究也引发了其他学科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如:医学、伦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等。这些学科在性学上的发展不论是研究方法还是研究结果,多多少少都是受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正是弗洛伊德的理论为这些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而这些研究最终都促进了人类对于人自身的研究探索,使人类对于人们自身又有了新的定位、新的看法,为人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英)奥兹本著,董秋斯译.弗洛伊德和马克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车文博.弗洛伊德文集[C].吉林:长春出版社,1998.[3]刘烨.弗洛伊德的智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4]连榕.精神分析学派与20世纪的教育发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0(04).[5]M?M?巴赫金.B?H?沃罗希诺夫.弗洛伊德主义批判[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7.[6]佘翠华.浅议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J].哲学史学研究文教资料,2007,(06).[7]严梅福.弗洛伊德:认识人类本性的先锋—本世纪心理学领域中争论最大的理论评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1).[8]张光玲.弗洛伊德主义的生命力[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04).

推荐访问: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盖茨比 弗洛伊德 盖茨 心理分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