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怎么理解文化对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作用11篇

发布时间:2022-11-13 14:55:03 来源:网友投稿

怎么理解文化对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作用11篇怎么理解文化对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高校创新文化对研究生创新行为的影响:创新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  荆玲玲;姜欢  【摘  要】以476个研究生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怎么理解文化对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作用11篇,供大家参考。

怎么理解文化对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作用11篇

篇一:怎么理解文化对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高校创新文化对研究生创新行为的影响:创新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

  荆玲玲;姜欢

  【摘

  要】以476个研究生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高校创新文化对研究生创新行为的影响,并分析研究生创新自我效能感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高校创新文化对研究生创新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创新自我效能感四个维度的调节作用略有不同,其中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创新方向、运用创新方法有正向调节效应,完成创新任务正向影响创新行为.

  【期刊名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年(卷),期】2015(000)011

  【总页数】6页(P67-72)

  【关键词】高校创新文化;研究生创新行为;创新自我效能感

  【作

  者】荆玲玲;姜欢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25;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25

  【正文语种】中

  文

  高校创新文化是一种具有自由创新、以人为本、开放包容和持续发展特性的文化境界[1]。高校创新文化如何影响研究生的创新行为?已有研究证明了组织创新文化对个体创新行为有显著影响,但是,少有关于组织创新文化影响个体创新行为机制的研究。而认知理论为解释这一机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并在研究中指出:

  对积极思维的微妙控制都能够影响行为。Bandura等人把这种积极思维命名为“自我效能感”[2,3]。Tierney和Farmer结合创造力理论提出“创新自我效能感”[4]。Beghetto通过实验证明创新自我效能感对学术创造过程有影响[5]。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校创新文化会影响研究生的创新行为,并且研究生个人的创新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创新文化与研究生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起重要调节作用。

  1.高校创新文化对研究生创新行为的影响

  创新文化是一种培育创新的文化,它能够引发个人不可估量的能量、热情和责任感,促进个体创新行为的产生并促使组织实现目标[6]。现有对创新文化的研究强调个体首先能够有效感知组织创新氛围,进而激发个体的创新行为。他们认为创新文化的要素主要包括价值观、领导支持、激励制度、自主权等[7-12]。本文认为高校创新文化是具有创新价值观念、容忍失败、激励创新、资源支持等要素的文化环境。

  个体创新行为是指个体在组织中首创和引入有益的新观念、方法或流程的行为[13]。高校研究生创新行为是指在科研过程中,具有创新意识,提出创新构想并制定计划,寻求创新方法或技术等资源,并将新方法、技术应用于科研实践中,以实现科研创新的行为。

  国内外关于组织创新文化与个体创新行为关系的研究证实了组织创新文化能够促进个体的创新行为。国外学者指出创新性的组织环境影响个体创造力的发挥,组织创新氛围、组织资源支持等因素影响个体的创新行为,良好的创新氛围可以提高个体的创新行为[14]。我国学者运用实证方法检验了团队创新氛围对成员的创新行为有显著影响[15,16]。基于以上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高校创新文化与研究生创新行为正相关。即高校文化越有利于创新,研究

  生的创新行为表现就越显著。

  2.研究生创新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

  由于研究生对高校创新文化的感知和个人创新行为都是动态的概念,在解释二者之间关系时,可以将研究生创新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结合起来分析。以Bandura为代表的认知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在指导个体行为的认知领域起重要作用,能够影响个体的思维变化与行为选择[2]。Tierney结合创造力理论提出了创新自我效能感的概念[4],即个体对于自己能否取得创新成果的信念。国外关于自我效能感的实证研究成果中,学者们认为,创新自我效能感在环境因素与个体创新行为之间起着中介或调节的作用。如Bandura指出,在指导个体行为的认知领域中自我效能感有调节作用[17];Tierney和Farmer研究表明在管理者支持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之间,创新自我效能感起中介作用。国内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创新自我效能感对研究生创造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18]。综合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a:构建知识体系的效能感能够显著正向调节高校创新文化与研究生创新行为的关系。

  假设2b:选定创新方向的效能感能够显著正向调节高校创新文化与研究生创新行为的关系。

  假设2c:运用创新方法的效能感能够显著正向调节高校创新文化与研究生创新行为的关系。

  假设2d:完成创新任务的效能感能够显著正向调节高校创新文化与研究生创新行为的关系。

  1.研究样本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电子邮件、微信、QQ以及现场发放等形式,对在校研究生发放问卷500份,实际回收问卷488份,剔除无效的样本后最终得到有效问

  卷476份,有效回收率是95.2%。其中,男生占53.3%,女生占46.6%;硕士研究生占58.4%,博士研究生占41.6%;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占40.7%,理工类研究生占59.2%。

  2.研究工具

  为保证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的初始问卷大部分是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整理而成,并根据研究目的进行了调整与修改。高校创新文化量表主要参考Hurley和Hult、Scott和Bruce的7个项目的单维量表[10,13];研究生创新行为量表主要参考Kletsen和Street改编的6个项目的单维研究生个体创新行为问卷[14];关于创新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工具,国外较为常见的是

  Tierney和Farmer编制的包括产生构想、解决困难、改善他人看法三个维度的测量量表,但是结合我国研究生的特点,本文研究生创新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工具主要参考何晓聪对创新自我效能感4个维度的测量问卷,并进一步对该量表进行验证[19]。原始问卷四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7,表示量表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该量表可用。问卷采用Likert-5点量表形式。计分方式从“很不符合”到“很符合”一次计1到5分。

  1.测量工具的信效度分析

  本研究运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Cronbach’sAlpha系数分析测量问卷的信效度,选用Churchill和Peter建议的信效度标准进行判定。探索性因子分析时,采用正交旋转后提取主成分的方法,并以因子载荷大于0.35为标准进行题项的筛选。结果显示,问卷的所有题项均符合信效度标准,三个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KMOandBartlett’s检验结果均大于0.7,同时与之相对应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数据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具体见表1所示。

  2.假设检验结果

  根据理论模型与假设,首先对各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均在0.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但是,相关关系只能验证各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系,而无法说明变量之间以及变量的各个维度之间是否还存在中介或调节等其他关系。因此,本文在相关分析基础上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检验高校创新文化对研究生创新行为的主效应,以及研究生创新自我效能感各个维度对上述关系的调节效应。

  依照回归分析的程序,将中心化后的高校创新文化与研究生创新自我效能感的四个维度变量分别相乘构造乘积项,然后在回归模型中依次带入控制变量、高校创新文化和构建知识体系效能感、选定创新方向效能感、运用创新方法效能感、完成创新任务效能感的四个乘积项,建立三个模型。通过对模型1~3的数据分析(如表3所示),可以得出以下检验结论:

  模型1中数据,仅加入控制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只有学历对主效应显著。模型2中,在控制了性别、专业、学历的情况下,高校创新文化(β=0.591,P<0.001)正向影响研究生的创新行为,假设1得到验证,即高校创新文化氛围越有利于创新,创新制度奖励越完善,越能提升研究生创新行为。模型3中,高校创新文化与构建知识体系效能感的交互项极其显著(β=0.110,P<0.001)假设2a得到验证;高校创新文化与选定创新方向效能感的交互项显著(β=0.281,P<0.01)假设2b得以验证;高校创新文化与完成创新任务效能感的交互项极其显著(β=0.319,P<0.001)假设2c得以验证;高校创新文化与完成创新任务效能感的交互性虽然显著,但是为负(β=-0.090,P<0.05)假设2d没有得到验证,即完成创新任务效能感不具有调节效应。但完成创新任务效能感对研究生创新行为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β=0.049,P<0.001)。

  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创新文化对研究生创新行为呈显著的正向影响,且研究生创新自我效能感不同维度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存在差异。具体结论如下:

  1.高校创新文化正向影响研究生的创新行为

  关于高校创新文化与研究生创新行为关系的研究结果与以往有关创新文化与个体创新行为关系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高校创新文化确实与研究生创新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是激发研究生创新行为的关键情景因素。从本质上看,高校创新文化既是一种有利于研究生开展创新活动的氛围,又是研究生共享的一套价值观体系[20]。这套价值观体系是能被感知的、有具体内容的。研究生如果认为其所在高校的文化氛围是重视并鼓励创新活动、拥有充分的资源、开放自由的科研环境以及合理的奖励激励机制等,那么他们会表现出更加积极的创新行为。

  可以说,高校创新文化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活动的沃土,在研究生科研创新过程中发挥着根本性、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行动取向源自对价值的判断[21]。激发研究生创新行为,不仅仅要为其投入大量硬件设施,关键的着力点在于营造科研创新氛围。

  2.研究生创新自我效能感不同维度的调节作用存在差异

  高校创新文化对研究生创新行为的影响受到个体创新自我效能感的调节。这说明,创新情景与个体行为的关系受到个人主观能动性的调节。由于创新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在一定的情景下,个人的能动性对激发行为起调节作用,而自我效能感是个人效能感的基础。因此培养研究生创新自我效能感可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行为。研究结果还表明,研究生创新自我效能感四个维度的调节作用不同。

  构建知识体系效能感的正向调节效应显著,研究生在开展创新活动中拥有良好的构建知识体系效能感作为前提时,高校创新文化对创新行为的影响更强,这说明对研究生创新行为的激发应以创新知识体系为基础;选定创新方向效能感的正向调节效应显著,如果研究生开展创新活动前能够准确把握创新方向,那么高校创新文化对创新行为的影响更明显,可以说,研究生越早选定稳定的研究方向,越有利于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动的进行;运用创新方法效能感的正向调节效应极其显著,研究生掌握一定创新方法时,高校创新文化对创新行为的影响更强,也就是说,研究生能否

  有效解决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从而达到研究目的,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是关键。

  完成创新任务效能感的调节效应不成立,但对研究生创新行为有直接的正向效应。对于创新自我效能感而言,完成创新任务效能感强的研究生,拥有较为强大的创新内在支持力,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创新任务,能经常提出有创新性观点的研究生,无论其感知所在高校创新文化氛围是否支持创新,有利于创新的资源是否丰富,或领导、导师是否支持等,其继续坚持创新的行为也不会减少或终止。反之,随着为创新投入时间和努力的增加,而结果却不明确,研究生完成创新任务效能感降低时,即便是研究生认为自己所在学校文化、制度环境等鼓励创新,其创新热情也不高,创新行为表现也不会增多。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培养研究生完成创新任务的效能感。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创新文化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生创新行为,构建知识体系效能感、选定创新方向效能感、运用创新方法效能感均显著正向调节高校创新文化与研究生创新行为的关系。完成创新任务效能感虽然不存在调节作用,但是也直接正向影响研究生的创新行为。因此,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研究生培养单位可以从创新文化和研究生创新自我效能感两方面激发研究生的创新行为。

  1.重视创新文化作用,积极推进高校创新文化环境建设

  推进高校创新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通过创新制度环境,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建立相对灵活的、自由的、有弹性的创新文化氛围,减少对研究生创新行为的束缚,容忍创新的失败和错误的发生,不惩罚创新失败。特别推进激励创新的保障机制建设,当研究生取得创新成果后,及时给予奖励。②提供资源丰富的科研平台。运用数字技术建立移动图书馆,加快图书资料更新的速度,丰富国内外学术前沿信息。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学术交流与讨论,使研究生在思想碰撞中产生创新观点。③科研团队带头人应成为革新者,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敢于打破传统观念、以身作则的导师队伍,鼓励导师出国访学,努力使导师站在学科发

  展的前沿,从而用自身的学术造诣和创新精神调动研究生的创新积极性。④提倡研究生创新行为的主动性,给予并保障研究生创新自主权,鼓励研究生选择跨学科的研究项目,构建和谐、民主、自由的创新文化氛围。

  2.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帮助研究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是激发研究生创新行为的关键。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的目标是为了培养研究生系统性思维能力,使研究生在创新活动中运用系统性思维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逻辑关系中,既全面又有重点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此,研究生培养单位可以从横和纵两个方向优化研究生课程结构:在横向方面,拓展各类课程资源以丰富研究生知识面。研究生培养单位应改变研究生专业限制过紧、课程结构单一的现状,促进文理结合,相互渗透。允许研究生跨专业选修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课程,甚至允许研究生改变专业方向。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使跨年级、跨学科的研究生可以相互交流,扩大知识面、拓展思维空间,借鉴其他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进行科研创新。纵向方面,深化、细化专业方向课程,使研究生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基础。培养单位可以通过编撰或精选专业范围内高质量研究生教材、建设重点课程、增开国际前沿的专业领域课程等手段,培养拔尖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

  3.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帮助研究生尽早确立科研方向

  研究生创新行为的激发要有明确的目的,研究生科研方向越明确,越有利于选择具有创造性的前沿课题进行科研创新活动。因此在研究生培养初期,培养单位和导师应该帮助研究生在其所在学科或邻近的交叉学科中选择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具有发展前景的、又有深入研究兴趣的科研主题作为今后长期的主攻方向。培养单位和导师可在研究生入学初始,甚至本科阶段就要注重研究生文献检索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广泛、深入地阅读专业领域的经典文献,特别是国外的前沿文献。组织研究生开展经常性的学术文献阅读分享活动,在交流与讨论中深入了解文献的

  观点和结论。另外,导师要培养研究生在社会实践或实验观察过程中发掘新的科学材料的意识和敏锐度,根据这些现实材料提炼深层次的研究主题。一旦研究生确定了其研究方向,就要深入下去,避免出现朝秦暮楚、反复无常的情况,这样才能使研究生增强对自己科研方向的信心,进而达到激发研究生创新行为的目的。

  4.加强研究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实力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关于方法论的课程,但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化发展,已有的注重思辨的方法论和导师的言传身教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开展科研创新的需求。培养研究方法的课程既要有必修的科研方法基础理论课程,如“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又要设置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研究方法类课程,重视学科自身研究方法体系的构建和运用,如社会学领域中的“问卷调查法”。此外,要求研究生选修一门相关学科领域中比较前沿的科研方法课程,如心理学的实验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等。只有研究生掌握了具体的、过硬的研究方法,其创新实力才能得到提升。

  5.采用引导式教育,提升研究生完成创新任务的效能感

  任何一种创新都存在一定风险。尽管研究生在开展创新活动之前都期望成功,而一旦失败将承受一定的损失。这使得研究生惧怕创新,缺乏创新自信心。特别是当研究生遇到学术创新的瓶颈期或是创新失败时,导师可以采用引导式教育,运用聆听、提问、讨论等方式及时引导、挖掘学生潜能,帮助研究生意识到并打破条条框框,进而促使研究生主动想办法解决科研创新中遇到的问题。同时,管理人员和研究生导师应与研究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这就要求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了解学生学习的课程并定期给予学术指导。总之,导师和培养单位要为研究生学术创新提供最基础的保障,及时给予支持,促使研究生能够坚持完成创新任务。

  【相关文献】

  [1]汤启萍.从文化视角论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12-15.[2]BANDURAA.Self-efficacy:towardaunifyingtheoryofbehavioralchange[J].PsychologicalReview,1977,84(2):191-215.[3]WESTJA,BANDURAA,CLARKM,etal.Self-efficacypredictsadherencetodietarysodiumlimitationinpatientswithheartfailure[J].JournalofCardiacFailure,1999,53:55-55.[4]TIERNEYP,FARMERS.Creative-efficacy:itspotentialantecedentsandrelationshiptocreativeperformance[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2,45:1137-1148.[5]BEGHETTOA.Creativeself-efficacy:correlatesinmiddleandsecondarystudent[J].CreativityResearchJournal,2006,18(4):447-457.[6]AMABILETM.Thecreativeenvironmentscales:theworkenvironmentinventory[J].CreativityResearchJournal,1989,2(4):231-254.[7]O’REILLYCA.Corporations,culture,andcommitment:motivationandsocialcontrolinorganizations[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1989,31(4):9-25.[8]AMABILETM,CONTIR,CONH,etal.Assessingtheworkenvironmentforcreativity[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6,39(5):1154-1184.[9]JAMESLR,BRETTJM.Mediators,moderatorsandtestformediation[J].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1984,69:307-321.[10]HURLEYR,HULTGTM.Innovation,marketorientation,andorganizationallearning:anintegrationandempiricalexamination[J].JournalofMarketing,1998,62(3):42-54.[11]JASSAWALLAAR,SASHITTALHC.Culturesthatsupportproductinnovationprocesses[J].AcademyofManagementExecutive,2002,16(3):42-53.[12]孙建国,田宝,汪寿阳.科研机构创新文化测评结构研究[J].科研管理,2006(3):28-35.[13]SCOTTSG,BRUCERA.Determinantsofinnovativebehavior:apathmodelofindividualinnovationintheworkplace[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4,37:580-607.[14]KLEYSENRF,STREETCT.Towardsamulti-dimensionalmeasureofindividualinnovativebehavior[J].JournalofIntellectualCapital,2001(2):84-96.[15]陈卫旗.组织创新文化、组织文化强度与个体员工创新行为:多层线性模型的分析[J].心理科学,2013(5):1187-1193.[16]王璇.团队创新氛围对团队创新行为的影响——内在动机与团队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软科学,2012(3):105-109.[17]BANDURAA,ADAMSNE.Analysisofself-efficacytheoryofbehavioralchange[J].CognitiveTherapyandResearch,1977,14:287-310.[18]肖扬.研究生创新自我效能感提升的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9(S1):103-104.

  [19]何晓聪.研究生创新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与特征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2):90-93.[20]周保平.创新文化育人机制

  引领学生成长成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3(2):27-28.[21]董云川.发展大学创新文化的路径再探[J].中国高等教育,2007(9):24-26.

篇二:怎么理解文化对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对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价值

  庄元;刘承华

  【期刊名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年(卷),期】2005(000)007

  【摘

  要】认为我国艺术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应该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既是深入阐释中国艺术的理论资源,也是中国学者揭示他民族艺术特性、阐释他民族艺术意义的重要参照,同时也是中国艺术工作者的人文标识和文化个性,是新的艺术创造的重要平台.

  【总页数】4页(P8-11)

  【作

  者】庄元;刘承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不同而和的聚焦高等艺术研究生教育规格与特色——第三届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学术会议综述[J],杨梦婉

  2.聚合学术力量规范研究生教育r——第四届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学术会议综述[J],任也韵

  3.基于主体间性的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师生之道[J],蒋雯

  4.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背景下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课程研究——第六届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会议综述[J],丁月华;黄作林;周福英;郭晓

篇三:怎么理解文化对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关于加强新时期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思考

  作者:熊

  兰

  罗亚玲

  来源:《职业时空》2008年第10期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新时期的研究生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是研究生培养规模的迅速扩大,另一方面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这就对研究生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要应对挑战,研究生德育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上不断创新,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构建起研究生德育工作面向未来发展的新格局。

  一、当前研究生德育工作面临的形势分析

  1.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给研究生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研究生走进了高校,怎样兼顾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和培养质量,把握人才培养的方向,解决“培养什么样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问题,这是扩招形势下研究生德育工作要面对的现实。面对新形势新情况,现有的研究生德育工作在管理理念、工作机制、组织形式上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滞后,传统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迫切需要改进;二是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在人事聘用以及分配制度方面的改革力度逐渐加大,精简机构,减员增效成为大势所趋。要做好研究生德育工作,加强队伍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地通过增设机构、增加人员来加强队伍建设已不可能,研究生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怎样做到精简高效,已经成为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突出问题;三是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不断推进,高校全面实行学生公寓制,在研究生群体中逐步形成了以研究生公寓为主体的新型社区及社区文化。怎样看待新型社区文化对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影响?研究生德育工作如何引导研究生社区文化?这也是新时期研究生德育工作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2.研究生特点的变化给研究生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考验

  一是研究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而在多元化的同时又集中地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逐渐被解构;二是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的步伐也在加快,在此过程中,研究生从过去的教育福利的受益者逐渐变成了教育活动的消费者,其自主性不断增强,维护自身权益的要求日益迫切;三是研究生就业制度已进一步放开,就业分配由双向性、自主性取代了计划性、指令性,研究生一方面具有更多的自我选择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的可能,一方面也面临着更多的迷茫与困惑,需要更多的引导。如何引导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权益意识的广大研究生,这是研究生德育工作所面临的新的考验。

  3.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研究生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当今社会,一场前所未有的信息技术革命正蓬勃兴起,以因特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正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给广大研究生提供了一个获取信息的全新平台,但是接踵而至的是各种信息对研究生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形成的巨大的冲击和诱惑,在这种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此消彼长的影响下,研究生思想行为的复杂性大大增强;而对于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大教师而言,他们的阵地也扩大到了一个新的领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亟待改变。如何占领网络思想阵地、实现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新跨越,这是研究生德育工作要迎接的新的挑战。

  二、新时期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途径

  1.新时期研究生德育工作要注意“四个结合”

  (1)新时期研究生德育工作必须与高校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体现研究生德育工作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推进高等教育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高校的中心工作就是培养人,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的人才,“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与技术的先导地位,是为了培养研究型、创新型、独立型的专业科研人才;二是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高要求,是为了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强烈的爱国情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所以,新时期的研究生德育工作不仅不能弱化,而且必须站在时代需要的高度,才能肩负起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任。

  (2)新时期研究生德育工作必须与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紧密结合,不断拓宽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渠道和领域。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步伐也不断加快,从招生、分配到教育模式和评价标准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高校自身的管理体制、用人机制以及激励政策也在变革之中,改革涉及到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也给研究生德育工作带来了冲击。因此,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内容、方法和手段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改革的要求,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提高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实效。

  (3)新时期研究生德育工作必须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研究生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有效的载体实现其育人的功能,而校园文化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潜移默化地在行为规范、理想追求、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认同感,从而实现对其成员的性格、心灵、精神的塑造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及升华。可以说,校园文化建设为研究生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和内容,为研究生德育工作探索新方法、开拓新途径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

  (4)新时期研究生德育工作必须与广大研究生的现实需求相结合,使研究生德育工作更加贴近研究生的实际。研究生整体素质高,自主意识强,具有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成长成才的愿望非常迫切。研究生德育工作要关注研究生群体的特点,加强对研究生现实需求方面的指导,为研究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与能力展示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好的平台,并把促进研究生成长、成才作为教育研究生、引导研究生的前提和基础,切实为广大研究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2.新时期研究生德育工作要实现“三个转变”

  (1)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上,实现研究生德育工作与研究生业务培养从基本脱节到有机结合的转变。长期以来,大多数高校都采用了研究生德育教育与研究生业务培养工作相对分离的体制,以致研究生德育教育与业务培养工作各自为政,工作内容基本脱节,工作安排甚至相互冲突。一方面降低了整个研究生工作的实效,同时也使研究生德育教育被严重弱化,不利于研究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只有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协调作用,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促进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

  (2)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工作方式上,克服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机关化、行政化倾向,实现研究生德育工作向服务化、专业化方向转变。传统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单纯强调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随着研究生教育体制的改革,研究生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有强烈自主意识、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主体。研究生德育工作要创新,就要实现从只注重教育管理向教育、管理、服务并重的转变,并切实加强服务功能,使新时期的研究生德育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3)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工作队伍上,要实现向以专职政工干部为主体、以导师为补充的工作队伍的转变。过去,导师在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更多地承担起专业指导、业务培养的任务,而研究生德育工作则主要由研究生政工干部完成。事实上,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以学科和导师为轴心,研究生与其导师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一方面应加强研究生专职政工干部队伍建设,使德育工作能得到不断推进,同时,应明确导师对研究生负有全面而直接的责任,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从而使研究生德育工作得到更有力的协调和保障。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新学院)

篇四:怎么理解文化对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教育的重要意义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久发展的精神动力,学习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实现现代教育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时代中,让中华儿女身上凸显“倡君子之风,行君子之道,做人做君子”的品格。本文将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叙述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教育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教育;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为我国本土文化,汇聚先人五千年智慧结晶。作为中华民族各特殊时代下政治结构、意识形态与地理环境等因素,传统文化通过上千年积累,得到大多数人认可传承下来的文化,囊括艺术、经济与政治等诸多方面。可以说,我国传统文化积聚大量宝贵精神财富与深厚思想资源,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历史遗产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儒家学者们强调"礼",追求"礼",即是要树立一种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用以调整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古"文"字是指纹理、花纹之意。后来发展为包括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待人、处世等表之于外的都称为"文"。文明一词就是"文"的延续。"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的积淀,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底蕴,其蕴含的高尚的爱国情感、正确的人生理念、浓厚的人文精神不仅应

  成为当代大学生宝贵

  的文化品格,更能为现代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建设提供有价值的文化来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教育中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的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传承下来的优秀的道德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的思想和精神境界足以超过时空的界限,即使身处不同的时期,传统文化的作用在现在社会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足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孕育着民族精神,公民道德素质等各方面的教育财富。比如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和合思想,“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早已渗透于每一个中

  国人的血脉之中,它不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同时也是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和谐的民族,这里的和谐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包括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强调个人价值的同时,更加强调人的社会性以及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图强思想,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几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发愤图强的优良传统,强调的是君子的自我反思并不断突破自我的态度,强调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一切事物,自强是指人要有充分的自觉意识,认识自身的不足及有待改进的地方,然后充分调动自身的力量去奋发图强。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的结合

  在现代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帮助学生获得理论知识及实践知识的主要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思想政治教学是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首先,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学校应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纳入教学计划,通过开设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的方式,帮助学生依据个人兴趣爱好学习传统文化。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关人员应科学合理地选择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

  师要在教学环节规划好教学的具体内容,从现代教学的角度出发,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依据学生的喜好选择合理的方式讲授传统文化。

  (二)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学到课堂教学以外的知识,社会实践作为第二课堂,可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的延伸与拓展。为此,学校应定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及文化遗迹等方式,达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化使命感及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爱国情怀。同时,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书法展、画展及古文化展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乡村,了解民俗,引导学生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及志愿者活动,是学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方式,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义务教育、关爱老人、义务献血及雷锋活动等社会实践。

  (三)利用校园文化,丰富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隐形教育功能,可影响学生的思想及行为模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隐形育人功能。为此,学校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环境,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利用校园建筑、校刊及广播等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种校园文化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传统节日等丰富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利用端午、重阳及中秋等节日,丰富传统节日的内涵。学校也可通过组织传统文化知识讲座、竞赛、诵读及演讲等方式,为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条件,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广播、展板、刊物等传媒平台,积极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渗透到各种校园景观当中,设计具有传统文化韵味的校园雕塑、亭台轩榭、书画长廊等人文景观,这样学生在校园里就能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和熏陶。

  (四)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建设传统文化传播平台

  随着时代的进步,新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传统文化。

  新媒体技术具有开放性及便捷性的特征,网络平台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践行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应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专题,利用游戏竞技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创作歌曲、微电影等艺术作品的方式,利用文字、图像、动画及声音等学习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介绍:刘蕊,女,山东协和学院,电子商务专业

  指导教师:于冉冉,女,汉族,山东协和学院,副教授

篇五:怎么理解文化对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论学科文化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陈平

  【期刊名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年(卷),期】2005(000)012

  【摘

  要】学科文化是人们在探索、研究、发展学科知识过程中积累而形成的独有的语言、价值标准、伦理规范、思维与行为方式等,具有专业性、稳定性和规范性的特点.针对目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着的教育质量下滑、科学精神缺失、学术行为失范等问题,学科文化具有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人、以自律他律的机制规范人、以学科文化的传统激励人的独特育人作用.

  【总页数】4页(P10-13)

  【作

  者】陈平

  【作者单位】江苏工业学院法政系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通识教育在学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游玉佩;高山

  2.试论学科文化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刘慧玲

  3.论学科文化培养在学科建设中的基础作用[J],曹滨;王世平

  4.论学科文化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潘强;田凯

  5.导师工作室在建筑类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效果探讨——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J],赵虎;麻承琛;仝晖

篇六:怎么理解文化对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就业视角下大学学科文化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濡化作用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曾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张,特别是近几年专业学位研究生飞速进展,硕士阶段研究生教育正逐步趋于大众化,研究生在年龄跨度、知识结构、社会阅历、心理素养、学习方式、社会来源与所担负的责任与负担诸方面表现出明显群体性特征,这些新特点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课题。基于此背景,充分挖掘学科文化的育人潜质,发挥其强大的育人功能,对于进一步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科文化的概念

  学科作为大学的组织基干,是大学赖以生存和进展的基础。与之相应,学科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源泉,支撑并制造和丰富着大学文化。目前学术界对学科文化的界定尚未统一,笔者归纳了一下主要有三种:①学科文化是学科内部的知识传统和相应的行为准则。每个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思想范畴、研究方法。研究生从进入这些领域开始,就受这些学科规范和学科传统的熏陶,逐渐形成该学科的思维模式、价值评判标准、学科理念等。因此,不同学科会形成不同的学科文化。②从治理的角度来看待学科文化,认为学科文化是“以治理为目的,能有效地指导学科1

  建设的文化体系和以文化为内容、手段的科学的学科建设理论体系和治理体系”。③把学科文化视为一种组织文化,是“学科组织在形成与进展的过程中积存的语言、价值标准、伦理规范、思维与行为方式等”。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学科文化以学科知识体系为载体,由于不同知识体系制造、猎取这种知识所采取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也不相同,从而引起该学科共同体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这就导致了不同的学科文化,主要通过该学科的成员来表现。所以笔者认为,学科文化指的是在学科进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对成熟的知识体系、学科方法、学科风格、学科价值取向以及行为规范的总和,其外延包括研究方法、话语系统、思维和行为方式、价值标准等几个方面。

  二、学科文化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濡化作用

  学科文化来源于人,也作用于人。学科文化通过其独特的规训方式训练着学科新人,使每个学科中的成员从进入这一领域开始就受到这些学科的规范、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熏陶,逐渐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评判标准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等,这即学科文化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素养教育的濡化作用。学科文化立足于本学科进展目标,通过教师群体包括学术带头人、任课教师(特别是指导教师)教学计划、学术环境对研究生产生激励和规范作用。学科文化影响教育者(教师)和被教育者(研究生)的思想意识、思维特征和行为方式,教师的教学行为向学科成员所传承具有本学科特质的学科理念、学科精神,在传授学科知识的过程1

  中会外化,在此基础上研究生在自己的学习研究过程中会把这种影响进一步深化。学科文化通过学科成员共识的观念、准则等激励和约束师生的思维和行为,引导师生的各种教学和实践活动,这种模式对提升研究生综合素养有积极的作用:学科文化对学科思维和行为习惯的传导,学科精神的熏陶,可以有效提高知识、技能的方法和能力的培育,提高学科知识的传递水平,有利于对学科成员健全人格的锤炼,促进其道德力和制造力的的有效提升,从而促进自我进展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培育。实践证明,学科文化这种以渐进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所产生的濡化作用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笔者试以硕士研究生就业为研究视角来具体考察一下不同学科文化对其就业观的濡化作用。从本校选出4名应届毕业研究生,其中2名理工科学生,2名文科学生,从性别上说都是2男2女,而且都没有工作经验。以下表1就是本次所选取的4名访谈者的基本情况。,通过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来不同学科文化背景下,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观、知识的有用性、专业与岗位的关联程度、专业实习与就业的相关性等方面来研究。

  1.就业观

  就业观是指人们对选择职业的根本态度和看法,是求职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上的反映。就业观会决定研究生的求职行为。在访谈过程中,笔者发现理工科学生更侧重个人进展空间和未来进展前途,正如所说,“找工作求职,第一反应肯1

  定是工资待遇,但是如果单位没有进展充足的空间,没有提供很好的培训,不能真正学到东西,那也不能成为自己的选择”。而2名文科生则更倾向于比较稳定的工作,特别是D,比如公务员、事业编,会更加侧重工资收入或地区差异。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在不同学科文化影响下,学生形成的差别性很大的就业观念。理工科的文化氛围使他们形成了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所以他们倾向于从长远来考虑计划自己的事业。而且不少理工科学生认为相对于文科生而言他们找工作难度要小,并且多数情况下有挑选的机会,所以他们更容易保持理性,能

  够结合适合自身条件、进展空间等因素。而文科的学生则因为其学科本身更多的是知识积存,所学知识实践性不强,因而经常觉得自己缺乏就业优势,使文科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不少文科生都认为找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比较稳定的工作,希望能够一劳永逸,注重工资待遇和地区差异非常容易理解了。

  2.知识的有用性

  据韦伯斯特词典,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联系或调查获得的关于事物的事实和状态的认识,是对科学艺术或技术的理解,是人类获得关于真理和原理的认识总和。而有用性是指该知识在具体的领域中解释或者使用时是否有针对性和效果。知识的有用性在很大程度影响了硕士研究生所学专业与工作的关联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学习方式。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和B均回答1

  说,一般都在跟着导师做项目,一般是在实践过程中一边实践一边补充理论知识,所以知识的针对性都是很强的。而C和D则提到:“除了上课时间,平时都呆在图书馆,翻阅一些与专业相关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导师有项目的时候也会帮着做一做,平时最主要的实践活动就是家教或者去培训机构代课,,而这更倾向于赚钱。”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发现,理工科的知识有用性更强,针对性也更明显,而文科则更多地传授一些理论知识,所以有用性相对差一些。文理科知识性质的不同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其表现出明显的区别。

  3.专业与岗位的关联程度

  对口专业,是指一个人所学到的相关专业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相对应的工作,从而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利用。人们把和专业知识相对应的工作就叫做“对口专业”。在笔者问到访谈对象一般去什么单位的问题时,说:一般去高校或者是相关的科研机构。B则回答:这个专业多去高校或者直接去外企。C在这一方面也很乐观,根据自己的能力应该可以在很多领域找到对口单位。D则很迷茫:往年毕业的师兄师姐去的地方很杂,并不确定去什么地方。由此可见,大多数理工科学生的就业意向都比较明确,而很多文科生(个别专业除外)并不确定自己将来会做什么工作。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就是,理工科的针对性很强,理工科学生大多有一些专业技能,所以去向很明确;而文科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非常多,实践相对较少,所以1

  在找工作时比较迷茫,这些都是由学科本身的差异造成的。

  4.专业实习对就业的影响

  实习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在校研究生通过积极参加专业实践,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培养自我教育、自我治理和自我进展的能力,提升科研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从而积存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走出成功就业的第一步。四位受访同学也有同感。认为:“通过实习,亲自去接触才能明白事实是怎么样的,这种感觉和学习理论差别很大。而且在实习之后,就会对工作的概念更加具体明晰。”而B认为:“作为工科学生,专业实践性更强,实地经验和动手能力对提高科研能力、找到理想工作是非常重要的。”C也有同感。D认为,有针对性实习可以让你从最具体的事情做起,在实践中慢慢体会所学理论的用武之处。

  通过以上访谈可以看出,学科文化对于研究生个性成长的濡化作用非常明显,因此作为研究生教育工XX应注意根据学科特色因势利导,增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以就业为例,对于理工科研究生,就业压力要小一些,需要提醒研究生的是要打好专业课基础,同时加强校内外实践,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养,对于文科类研究生,应从专业源头抓起,做好入学教育尤其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增进其对专业的认可度,加强学科知识学习,努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努力拓宽就业渠道,为研究生顺利融入社会制造条件。从外延上讲,包括研究1

  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术品质等都会折射出本学科文化的影子,这种影响会伴随研究生整个学习生涯,有些人甚至是一生,是影响研究生学业乃至事业进展状况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平时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和挖掘学科文化的特点,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更加科学化、人性化、专业化。

篇七:怎么理解文化对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高校校内文化建设对高校生成长成才的影响

  摘

  要

  健康的校内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成长大到志向道德,特性品德,小到行为习惯,言谈举止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从高校校内文化建设对高校生成才的重要性以及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角度去探求主动健康的校内文化建设的途径。

  1高校校内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内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内景观、绿化美化和建筑等等,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行为准则。

  加强高校校内文化建设是高校育人任务的须要。高等学校教化的主要任务就是育人,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牢靠的接班人。美丽的校内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内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内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内景致,整齐光滑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化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气。

  2当前高校校内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传统教化观念的影响,许多高校领导没有真正相识到加强校内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高校校内文化建设的思想相识还1/5

  没有形成共识,特殊是对新形势下校内文化活动的特点缺乏特地的探讨和部署,还将思想局限在校内文化仅仅是搞搞活动,忽视了校内文化对学生成长的导向、塑造、调适、消遣等功能,制约了人才培育的质量。因此普遍存在着安排不能完全实施、教化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还有就是许多高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存在功利性的追求,而过浓的功利性,使高校把更多的资金、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去研制新型的科学技术、如何为社会创建更多的好用性成果、如何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上,而对人文精神大为忽视。没有相识到高校精神是高校校内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高校的生存以及学生成长起确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

  3校内文化建设实现的途径

  3.1留意校内环境建设

  在校内物质环境的营造中高校院校应留意在“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则指导下,做到校内建筑的运用和审美的有机结合,力求教学和生活设施相对完善,兼顾校内环境中软、硬件工程的共同发展,以实现学校的各种建筑和设施布局合理,融好用性、艺术性和教化性于一体,使人从中获得便利,受到感染和熏陶,得到启迪,为校内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奠定基础。高校院校在继承和发扬各高校校内物质文化建设的阅历的同时,需留意在校内的设计和布局中应将象征学院特有的价值观、审美情趣、行为导向的文化内涵融入其中,在色调、造型和组合的交融中,让人油然感悟到一种理念、一种特质和一种精神。

  2/5

  3.2加强校内文化制度建设,树立校内文化全民共建意识

  制度文化是校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是作为生源状况困难的高校院校,制度文化更显得尤其重要。在制度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需做到:一要建立健全制度,在建立健全制度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强化激励机制。二是要做好宣扬教化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做好宣扬教化工作,制度出台前,可依据师生的实际思想状况进行有目的的、有意识的舆论引导,制度出台后,则要大力宣扬建立制度的目的和意义等,组织师生学习制度规定的具体内容,甚至还要具体说明。通过舆论宣扬,扩大教化效果,有意识地进行正面引导,形成良好的校内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并最终成为制度的执行者和传播者。三是要仔细组织实施,规章制度一经建立,就要仔细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应力求做到“从严”、“求细”和“和人为善”。

  3.3加强“三风”建设

  所谓“三风”就是指校风、学风和教风。首先,要加强校风建设。校风是校内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良好的校风是校内精神文化的最好体现。正确相识校风对学校和校内文化发展的作用,通过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用精神力气来为实现学校育人目标服务,更好地体现出社会主义教化的本质特征;其次,要加强学风建设。学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树立良好学习风气进行有安排和有系统的实践活动并有3/5

  针对性地通过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外在行为方式达到端正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学习动力教化。最终,要加强教风建设。加强教风建设时我们应留意建立民主性教学关系。在课堂上老师应敬重学生,重视集体作用,关注个体特点,用民主方式探讨和解决问题,老师不应当以权威自居,不应滥施惩处而应虚心听取学生看法。另外,必需强调树立老师的职业道德,这是“教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3.4开展文化活动和文化沟通

  校内文化活动是校内文化传播的载体,校内文化活动能够展示校内文化、旺盛校内文化、发展校内文化。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传播优秀的校内文化。文化沟通是高校校内文化的活力所在,而充溢活力是校内文化生存发展的根本。沟通的范围可以是校内内部各院系的沟通,也可以是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沟通,包括跨国界的中外文化沟通;沟通的内容可以就校内文化本身,也可以是泛文化的沟通,包括教化教学、科学探讨、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的沟通;沟通的形式可以是举办学术会议、承办文化活动、开办学术讲座、招收留学生、引进人才的“引进来”,也可以是开展社会实践、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参与社会活动、出国留学、输出人才的“走出去”。活泼的校内文化活动和文化沟通必定带来校内文化魅力四射的旺盛。

  3.5健全价值文化

  4/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涌现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学说、人生观、价值观,而这些又势必影响到校内的莘莘学子。学生由于人生阅历和辨别实力的限制,不行能完全作出正确的判别。通过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化示范基地,定期观看爱国教化影片,让学生了解自己、把握人生方向,争取美妙将来如此等等。开展有组织的班、团、学生会活动,对学生进行有安排的常常性的思想政治教化和组织管理,培育学生的自我教化、自我管理实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在活动中校正观念,在实践中认同价值,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培育学生“爱国遵守法律、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观和远大的人生志向。制订校训、编写校歌以及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等。

  总之,加强校内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还须要学校、社会、家庭的亲密协作,只有大家都重视校内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环境育人的功能才会得到真正加强,学生才能真正健康的发展,成长成才。

  5/5

篇八:怎么理解文化对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高校研究生会视角下的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目标,突出了文化建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持续增长,构建研究生校园文化愈发具有现实价值和意义。从高校研究生会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建议。

  研究生

  校园文化

  研究生会

  一、高校研究生校园文化现状分析

  纵观当前高校研究生校园文化,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学术性较强”、“积极性偏低”和“个性不鲜明”三个方面,也是由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首先,研究生的学术科研压力普遍较大。其次,研究生的课余活动较少。再者,研究生相对缺乏激情活力。相较于本科生,研究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更为成熟的阶段,更能潜心致力于学术科研。

  当然,当前研究生校园文化中存在的弊端也是由于在上层设计中存在缺陷造成的,特别是很多时候在组织和设计活动时未能根据研究生群体独有的特点与规律。研究生作为高学历、高素质群体,其素质优势、年龄优势、社会优势和榜样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构建研究生校园文化要充分兼顾到这一点。

  二、研究生会在构建研究生校园文化中的影响作用

  1.研究生会是构建研究生校园文化的中坚力量。可以说,研究生

篇九:怎么理解文化对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者:储锐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24期

  (武汉大学研究生工作部,湖北

  武汉430072)

  【摘

  要】良好的校园文化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诸多困难,亟需开拓思路,总结经验。文章着重从三方面入手,加强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创新品格和价值取向,是特定的一种文化氛围,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通过凝练大学核心价值观,营造开放、平等、民主的文化氛围,从而搭建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关键平台。在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如何看待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考虑因素。

  一、校园文化建设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密切,两者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是方式和角度不同。在实际工作中,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方向上的指导和思想上的保证,校园文化则在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近些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复杂性、层次性等特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效用不断弱化。一般来说,研究生年龄偏大,思想相对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基本定型,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很难使其信服。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氛围,则可通过特定人文环境的熏陶、渗透和升华,使置身其中的研究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标准,从而达到更加柔性、持久的育人效果。特别是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术科技和文艺活动,由于具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特点,可以有效激发研究生的参与热情,在氛围中感染人、教育人,潜移默化地塑造研究生的思想素养和健全人格。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着重单向灌输,对研究生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以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把握不强。研究生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学术能力的开发和积累、创新实践能力的培育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实践证明,以学术科技活动为主的校园文化是开展研究生思想

篇十:怎么理解文化对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摘要:优质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对促进研究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着关注度、系统性及饱和度不足等问题。有效解决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现存问题,需遵循研究生人才培养规律,回归研究生人才教育本质。为此,高校应从搭建全员育人体系、铸造全程育人链条、打造全方位育人矩阵这三个方面着力,不断创新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三全育人;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创新路径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坚持“三

  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自此,“三全育人”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重要行动指南。“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序列的顶端,肩负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1]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除第一课堂的学习和科研外,推动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等第二课堂的高效有序开展,是加强研究生教育、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促进研究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和关键任务。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要求

  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形式,更是培养研究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能充分增强研究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意识。优质的校园文化活动,对陶冶研

  究生思想情操、培养研究生健全人格、锻炼研究生能力素质及促进研究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三全育人”视域下,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面临着新的要求。

  (一)凸显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属性

  “三全育人”要求高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强化广大研究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在新时期和新阶段,高校必须学习好、贯彻好和落实好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中凸显思想属性。在开展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具体过程中,要逐步深化德育“为首”“为先”“为本”的地位,确保校园文化活动对他们人生信念、价值追求以及行为准则产生积极影响,并强化其责任担当,使其厚植家国情怀。

  (二)凸显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三全”特性

  “三全育人”最突出的特点是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促使高校时时育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和人人育人。在全国范围正积极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大背景下,高校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必须凸显“三全”特性,做到人员上无懈怠、时间上无空档和内容上无遗漏,积极构建“全员参与组织、全程密切关注、全方位加强培育”的三维立体模式。同时,在构思具体校园文化活动时,要坚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活动认识、活动管理和活动内容三方面实现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与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机统一,切实加强研究生思想引领,拓展研究生学术视野,促进研究生

  身心健康,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现存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涉及面广、复杂度高、综合性强且工作量大的系统性工程。“三全育人”的提出,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也为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这一思政工作的重要载体指明了方向。但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对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工作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高、理念认识不够深和体系建设不够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员育人合力的形成,全程育人系统的衔接以及全方位育人高效的联动。

  (一)高校及导师对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关注度

  全员育人作为“三全育人”的实施基础要素,在整个育人体系的推进中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要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规划,优化顶层的“人才培养”格局,对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落实主体进行联动协调,不断完善学校研究生培养职能部门及相关人员的德育生态环境。

  目前国内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需求群体以本科生为主,活动品牌和活动形式在本科生群体中已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和

  知名度(popularity)。近年来,国内高校研究生人数和规模正逐年扩大,但研究生在成长背景、价值理念、年龄构成、生活阅历、文化素养、兴趣爱好和人生追求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导致为本科生开设的校园文化活动不能直接应用到研究生群体。与此同时,高校统筹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未能及时向研究生倾斜,较少主动开发适应研究生的校园文化活动,造成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举办缺乏活力和关注度。

  另一方面,由于研究生培养是导师管理制,导师对研究生的日常学习科研和活动安排有很大的管理权。2018年,教育部强调“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2]。但高校各学院各门类各学科等发展不均衡,导师的能力、责任意识及指导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着部分导师对研究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态度。在科研任务较重的研究领域,“重科研轻教学、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时有发生,能充分认识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辅相成,主动鼓励并关心研究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导师较少,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参与校园文化活

  动的主动权和能动性。

  (二)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全程规划缺乏系统性

  在全程育人的背景下,高校需要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充分了解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不同阶段的思想状况和发展需求,不断加强全程育人理念,有计划、有主题且有特色地开展适应研究生成长的校园文化活动。

  目前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对象以整个群体为主,大众化的活动形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研究生的共性需求。但研究生从进校到毕业,是一个动态的成长过程,在不同阶段其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需求也在持续发生变化。在低年级阶段,研究生主要以提升思想素养、丰富课余生活和夯实专业基础为主。在高年级阶段,研究生更加聚焦就业创业和社会实践等领域的活动,以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如何增强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全程规划的系统性,有针对地开展适合研究生阶段成长的活动,激发研究生在不同阶段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推动研究生从“以参加为主”向“以成长为主”转变,这是提升研究生校园文化效能过程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三)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及内容缺乏饱和度

  全方位育人要求高校通过各种教育载体协同发力,多渠道、多方向、多平台打造培育面向未来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此,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教育载体的发力点,理应不断扩充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通过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实现研究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无缝”对接。

  当前,研究生作为高校学历层次最高的学生群体,有其不可忽视的特殊性,在思想、心理、学习和生活等诸方面表现出与本科生不同的特点。组成结构的复杂性、学习方式的差异性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决定了他们对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存在着很多差异化需求。而现在高校专门针对研究生群体的多维度校园文化活动较少,活动内容过于注重学术讲座和技术分享,忽视了全面素质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尤其是忽视了对其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育,造成研究生社会化与个性化矛盾突出,心理自我与现实自我存在落差,自我认知与自我改造相差甚远等问题的出现与凸显,这种缺乏饱和度的校园文化形式和

  内容,无法满足研究生群体的综合成长需求,也无法形成推动研究生健康成长的机制体系,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路径

  高校作为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智力高地和人才高地,亟须构建一个能够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三全育人”思政工作体系,这对培育当代优秀研究生,增强国家高端人才综合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当前,国内高校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已正由过去单一的研究型精英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为研究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等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共存的局面[4],此时,第二课堂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三全育人”视域,结合目前研究生校

  11

  园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要做到有效破局,需遵循研究生培养规律,回归研究生教育本质,从搭建全员育人体系、铸造全程育人链条和打造全方位育人矩阵三方面着力,创新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思路。

  (一)优化研究生校园文化顶层设计,搭建全员育人体系

  一方面应横向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和导师对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视,统一部署、统一实施,推进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和校团委等研究生培养单位联合设计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顶层规划,营造“同心同德,共策共勉,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良好局面。同时加强导师培训平台与制度建设,健全研究生导师工作规范,强化导师的

  12

  第一责任人意识,增强导师对研究生思想引领、文化素养、身心锻炼及创新实践等校园文化活动领域的示范和教育作用。将研究生在校园文化活动的获奖情况纳入导师人才培养绩效,营造导师潜心教学、用心育人的良好氛围。

  另一方面应纵向构建“校级活动出品牌,院级活动强特色,班级活动重参与”的活动模式。充分发挥各学科、各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创新工作和活动的具体开展形式,形成学校搭台、学院唱戏、班级全面参与和个体积极体验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格局。通过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校院两级研究生会、博士生俱乐部、研究生班级等组织、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辅导员及研究生干部的全员育人体系,扩大研究生品牌文化活动的影响力,激发研究生特色文化活动的创造性,提升研究生基层文化活动的覆盖面。

  13

  (二)遵循研究生阶段成长规律,铸造全程育人链条

  高校要遵循研究生阶段成长规律,从全局战略把握,按照统一规划、分步推进、突出重点和整体发展的原则规划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结构体系,建立健全覆盖研究生全程成长需求的活动设置机制和运行机制,在实践中探索,在传承中创新,在坚持中发展,在沉淀中升华,不断优化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保障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教育作用的长效性和可持续性。

  其中,面向低年级研究生的活动可重点设置思想引领、学术创新及文化体育等类型的基础素质提升活动类型,在丰

  14

  富研究生课余生活的同时,让研究生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建立学术科研志趣,加强身心健康锻炼,打造研究生全面发展的基因工程。

  而對于高年级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重心则可倾向于坚持寓教于研,产教融合,积极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5]。以提升研究生职业能力为导向,努力将创新创业和实践教育活动融入高年级研究生培养过程,积极鼓励、扶持和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和实践活动,加强研究生长远规划的意识与能力,引导研究生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

  (三)丰富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平台,打造全方位育人矩阵

  15

  鉴于目前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缺乏饱和度,高校可以从思想引领平台、学术创新平台、文化体育平台以及社会实践平台打造全方位育人矩阵。通过优质的校园文化活动,创新育人理念,拓展活动平台,优化教育资源,完善管理机制,更有效地发挥高校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人才培养功能。

  思想引领平台,应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可通过主题团日、报告宣讲、研讨分享、征文演讲和知识竞赛等活动形式引领研究生坚定理想信念,铸造高尚品行,提升广大研究生确立梦想、勇于奋斗、勇担使命、成才报国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16

  学术创新平台,可举办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的高水平学术论坛和名师大讲堂等系列讲座,并充分组织研究生参与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创新创业赛事,不断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激发研究生创新活力,提升研究生科研志趣。

  文化体育平台,可契合研究生生活需求,以文促学,开展研究生“三走”体育运动赛事、研究生歌手大赛、研究生辩论赛及研究生诗词创作大赛等形式丰富的文化活动,促进研究生科学精神与艺术精神的有效融合,营造高雅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氛围。

  17

  社会实践平台,可以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体系为活动支撑,通过走进名企和研究生模拟招聘大赛等系列活动,促进研究生了解社会需求,做好职业规划。同时可鼓励研究生利用暑期实践机会,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深入企业一线,充分发挥所学专长,在服务企业技术创新的同时,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四、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18

  主义建设培养出一批政治素养高、专业能力强且工作能力优的优秀综合型人才,是当前高校推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三全育人”理念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的未来应用也会在更大范围、更多角度和更深层次上继续推开。对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思路进行研究,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思考、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期待更多学者结合未来人类进步与国家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向,将“三全育人”的理念与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充分融合,敢于开辟新领域,勇于提出新观点,善于产生新成果,为新时代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提供坚实理论支撑和人才培养范式。

  19

篇十一:怎么理解文化对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院级研究生会在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析

  作者:文力正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7期

  【摘要】目前,高校研究生的规模不断壮大。2017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80.61万人,在学研究生数达到了263.96万人[1]。研究生会是各高校和学院进行研究生教育管理、开展文体活动的得力助手,在研究生思政教育、培养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研究生会

  校园文化建设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2016年度吉林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课题“加强研究生会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7-0212-01

  一、新时期研究生群体及其校园文化的特点

  目前,国内研究生均为一年时间的公共课和专业课学习,且专业课的选课和上课比较分散,研究生多处于课题组和个人为主的状态之下。学院和学校对研究生的管理也大多宽松,多数研究生只关心学习和科研工作,造成了研究生横向联系较少,缺乏交流,班集体和院集体观念淡漠。因此,研究生群体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积性不高,推脱躲避。自我意识和功利心较强。导师和课题组对他们的影响大于班级或学院管理部门。

  二、学院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搞好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给研究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舞台,对于丰富研究生课余文化生活、增加交流、拓展综合素质、增强凝聚力、调节身心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学院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不少现实困难和问题。

  1.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人才骨干缺乏

  研究生是学习和创新能力优秀的人才,被各导师定位为各自团队科研工作的主力军。研究生没时间、没精力也没有积极性从事各类文化活动。研究生群体缺少文艺、体育、演讲等文化活动骨干人才的问题比较突出。学院研究生文化活动出现了没人组织、不敢开展的局面。缺乏学校层面的指导培训。

  2.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缺少经费支持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缺少研究生文化活动经费,是学院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瓶颈”问题。学校定额划拨的研究生管理费,只能用于日常管理开支,不能用于比赛和演出服装的购买租赁以及外请指导老师劳务等费用。制约着相关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3.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形成品牌特色

  目前,除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外,各学院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大都没有形成品牌效应,没有形成特色文化。活动开展随意大,传承性差。且在活动中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重科研、轻文化的问题。

  4.研究生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不突出

  学院研究生会和团委在组织开展学院、专业特色的、具有传承作用的品牌文化活动中的作用发挥不明显,不突出。学校、学院和导师对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积极性。

  三、如何更好发挥研究生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研究生会是研究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开展研究生事务工作、维护研究生权益的研究生群众组织,起着学校、学院管理部门联系研究生的纽带和桥梁作用。研究生会产生于研究生,代表着研究生的利益和诉求,又密切联系研究生。由研究生会作为主体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更能为研究生所接受。

  1.加强指导培训,培养和选聘具有文化特长的研究生会干部

  学院要由院级领导分工负责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和研究生会工作的指导。要将有组织管理潜能,学有余力、工作热情、具有文化活动特长的研究生作为研究生会干部、研究生文化活动骨干培养和选聘重点对像。学校研究生院(研究生会)层次每年要对各学院研究生会干部和文化活动骨干进行定期培训指导。

  2.健全工作机制,制定激励措施,提高研究生会工作的积极性

  学院研究生会要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工作主要内容。研究生会各部门,均要围绕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工作。建立起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对组织活动的研究生干部和参加活动的研究生,均纳入研究生评奖评优、奖学金评定等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制度,公开透明,提高研究生会干部组织活动和研究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3.以学术文化建设为重点,提升研究生校园文化的品牌特色

  除参加学校组织的篮球赛、足球赛、羽毛球赛、元旦文艺晚会、研究生学术论坛,学术成果大赛、创业大赛等活动以外。学院自行组织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要突出学院和专业特点,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要以学术文化建设为重点,如实验室风采展示、教师节感恩征文、革命传统教育、演讲比赛、生物技术摄影、室外拓展等活动,形成学院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和特色,多年积累并有序传承,不断完善并做大做强。

  4.整合人才资源,扩大影响,提高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度

  在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挖掘整合学院研究生会、研究生党支部、各研究生团支部、各班级、各研究生社团骨干中有文化特长的人才资源,让他们在各个平台上都能发挥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注重搞好与学院本科生和校区其他学院的联合,发挥各自人才优势,扩大相关活动的影响,不断提高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参与度和影响力。

  5.全员重视,搞好保障,打造学校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特色名片

  学校、学院和研究生导师要从研究生思想政治和人才培养的高度,统筹考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校园文化建设,给予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以必要经费保障,适当放宽报销限制。对于品牌特色活动,可以申请学校建立专项资助,扶优做强,打造学校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特色名片。

  参考文献:

  [1]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2018.7.19

  作者简介:

  文力正(1976-),男,汉族,甘肃庆城人,硕士,副研究员,吉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研究生与科研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学院研究生和科研管理研究。

推荐访问:怎么理解文化对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成才 研究生 理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