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对爱国教育的新要求10篇

发布时间:2022-11-13 10:10:04 来源:网友投稿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对爱国教育的新要求10篇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对爱国教育的新要求  TheCommunityofHumanDestinyandtheInnovativeDevelopmentofPatriotismE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对爱国教育的新要求10篇,供大家参考。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对爱国教育的新要求10篇

篇一: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对爱国教育的新要求

  TheCommunityofHumanDestinyandtheInnovativeDevelopmentofPatriotismEducation

  作者:吴桐[1];金昕[1]作者机构:[1]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24出版物刊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页码:35-39页

  年卷期:2019年

  第4期

  主题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发展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随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扎根古今中外优秀文明,主张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这一思想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与时代内涵,揭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国际担当与世界使命,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大国气度和自信心理,推动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发展。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导下,明确创新发展方向,拓展国际视野与世界眼光;面向人类共同价值,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和责任教育;重塑话语体系,增强主体能动性和阐释力;严守国家主权与利益底线,防止国家安全危机。

篇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对爱国教育的新要求

  作者:袁张帆

  作者机构: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泉州362021出版物刊名:广西社会科学

  页码:199-203页

  年卷期:2018年

  第4期

  主题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创新价值理念对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即通过革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话语体系,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当前,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导,推进新时代大学生的共同体生存意识教育、共同体价值取向教育、共同体治理意识教育、共同体责任意识教育、社会参与意识教育。

篇三: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对爱国教育的新要求

  大学生讲思政课展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春担当稿子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人类共同价值和共同责任。在新时代历史背景下,作为当代青年更是应当关注民族命运、国家命运和地球命运,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贡献青春!

  第一,树立远大理想,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年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

  第二,热爱伟大祖国,让爱国主义的情怀在心中飘扬!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新时代中国青年尤其是干部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

  第三,担当时代责任,让青春在奋斗中焕发绚丽光彩!青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承载着时代的使命。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青年干部要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抓手,在学习新时代新思想的态度上显担当;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和执着,在打造风清气正

  的政治立场上显担当;以正确的三观树立自信心,在做青年一代榜样的目标上显担当。

  第四,锤炼过硬本领,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我们的广大青年尤其是青年干部就必须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铸就践行担当的宽肩膀,提升践行担当的新本领,增强践行担当的高超能力。如此,方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使命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呼唤新担当,立足当下,扎实本领,勇担重任,争做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添砖加瓦。

篇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对爱国教育的新要求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综述

  作者:赵荣锋

  来源:《党政论坛》2018年第6期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文梳理了2017年国内学者研究的几个重要方面,包括阐发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时代背景,解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概念,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揭示其价值意蕴。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这一多维度解析,可以为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依据,也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维度。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全球视野,提出具有全人类价值意义上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基于全球生存和发展困境所提出的伟大构想,有着重要的现实依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着力解决“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全球性难题的具体方案。

  1.全球化深入发展

  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一个趋势就是全球化,新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相互性交往的方式,世界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我们生存的世界已然成为一个“地球村”。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的深入交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成为整个世界的基本样态。随之,人类存在的方式和交往的方式,发生着重要的转变,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适应网络社会人的生存方式变革的客观需要。交往技术的革命推动人类认知水平和制度建设发生重要的变革,全球化向着深度和广度不断推进。

  2.国际格局发生重大转变

  自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瓦解至今,世界政治格局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国际格局以西方占主导、国际关系理念以西方价值观为主要取向的“西方中心论”已难以为继,西方发展模式普遍“失灵”,陷入困顿的局面。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全球扩展造成

  “全球混沌”的无序状态,整个西方世界经济发展缓慢,生态危机严重,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世界历史和经济全球化由资本主义主宰、主导向着社会主义趋势不断加强的方向转化。另一方面,中国进入国时代,逐渐进入世界舞台的中心,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内对外全面开放,引领全球经济增长;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国际影响力空前增大;外交布局纵深拓展,全面参与全球治理。

  3.全球问题突出

  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世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异常缓慢,地区之间差距拉大,贫富差距严重失衡,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与此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日趋上升,总体和平,局部动荡频发。人类面临的挑战性难题层出不穷:首先是全球增长动能不足,整个世界经济萎靡,缺乏生机活力,经济发展可持续遭受重创;其次是全球经济治理滞后,西方治理模式面临困顿、僵局、失效等境遇,难以适应世界经济新变化;再次是全球发展失衡,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面对这些问题,仅凭一国或者是几个国家是难以解决的,需要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在确保各国共同利益不受损的情况下,基于平等的基础上实现更大的联合和更深入的合作。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础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当代视野中对文明反思的的重要理论贡献,它的提出具有重要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国际社会共生性关系的生成、当代世界的主要矛盾、中国自觉把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现实性,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内在依据和现实性依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符合马克思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理论,也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新时期中西方文明价值耦合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崭新形态。

  1.对马克思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首先,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指人类社会从地域性历史向共同体的世界历史转变,人类社会走向一体化和整体化。在地域范围、文化交互、关系复杂程度上,超越世界历史理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出世界历史理论的理论逻辑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逻辑辩证统一的内在规定,是世界历史理论新时代的新命题,并在迈向实践共同体的道路上,继续深化、相互作用于历史发展新阶段。

  其次,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超越与发展。“共同体”在马克思的理论视域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形式。在马克思看来,共同体即一种基于共同利益而形成的共同关系,马克思不仅区分了“自然共同体”

  “虚幻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

  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弘扬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的人文精神,以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为理论指导,改造虚幻共同体和社群主义,走向“真正的共同体”。

  2.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转化

  儒家思想的天下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慧学说。大同世界、天下为公、天下和平、民胞物与、天下一家、万国咸宁、天下和合,是中华民族天下观的智慧卓识。中国传统“和生”文化蕴涵的合作共赢与和平发展理念、“协和万邦”思想蕴生“亲诚惠容”交往理念和“大同”理想与“天下”情怀。这是中国人今天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主要的文化资源。中国文化这种主张以和为贵、强调追求多样性和谐的观念,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可以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独特的东方智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加强调群体,突出和谐的重要性。每一事物都是在与他者的关系中显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是个人于集体的完美融合。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文化与文化之间应当建立共生和谐的关系,可以与其他文化和谐共生,体现出一种“美美与共”发展范式和共生样态。

  3.对西方文明的思想批判与借鉴

  “共同体”思想在西方的出场语境是早于中国,各种“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就其溯源来讲,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生活的城邦时代所形成的区域内的“城邦共同体”到霍布斯、卢梭提出现代契约理论的“契约共同体”,再到黑格尔绝对理念的“精神共同体”再到马克思思想衍生的“实践共同体”,都在形式上丰富了“共同体”思想。就其专题研究而言,滕尼斯区分了不同形式的共同体,马克斯·韦伯认为社会环境和社会公正是实现真正共同体的重要条件,鲍曼则把安全和身份认同作为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当代视野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19世纪以来西方主导的布雷思顿国际关系体系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也是对人类

  共同价值的肯定和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性及其全球化的发展道路、发展理论、发展模式,实现了世界现代性发展的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解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经过具体实践的发展,到写入联合国决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回应、认可与支持,对于正确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学界关于内涵的讨论,成为探索与争鸣的首要对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主体的一种具体形态。所谓“命运共同体”,指由存在着诸多差异的国家、民族所组成的命运攸关、相互依存的国家集合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内涵是

  “同呼吸、共命运

  ”、合作共赢,中心是回答人类

  “建构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构这样一个世界”的根本问题,也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核心的内容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认识问题。

  1.“三位一体说”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立在全人类的“共性”基础之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分为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三个层次的基本内涵。三个层次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主要内容,三者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利益共同体是基石,奠定坚实的基础和动力源泉;价值共同体是导向,指引价值归属的重要依托;责任共同体是保障,确保共同利益实现、共同价值取向的核心和关键。

  2.“四位一体说”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对世界发展难题,基于共识的基础,采取联合行动,以实现共同利益,增进共同福祉,共享安全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和而不同的价值共同体、共建共享的安全共同体、同舟共济的行动联合体。利益与价值层面是基于理论认识层面,安全与行动则侧重于实践的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于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求的主线。

  3.“五位一体说”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生态等诸多领域,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政治共同体;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经济共同体;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共同体;第四,“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共同体;第五,“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共同体。这五个层次,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个重要维度。

  4.“多位一体说”

  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全人类主体共同去构建,当前国家共同体作为全球化时代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单元,着眼于国内和国外两个视野范围。要建立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方面,必须对内先建设好执政党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态共同体、制度共同体、民生共同体、问题化解共同体、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共同体、雄安示范共同体;另一方面,对外全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建设好梦想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制度共同体、法制共同体等等。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意蕴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何能引起世界的共鸣?不仅在于它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共处一个世界,同住一个地球”,形成积极意义上的“命运相连,休戚与共”。对于中国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新时代的外交思想,对于提升中国的国家话语权有着重要的推动。它也是基于现代性困境的全球治理的新方案,对于深化国际间的合作和共赢意识,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

  1.推动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

  和平和发展依旧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国际间的博弈交替进行,国家利益作为国际竞争中外交战略抉择的核心考量。人类命运共同体创新和发展了国家外交的理论,展现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于自身国家形象的建构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类社会生活作为一个整体,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是当今时代主题观和国际格局观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一个整体史观的新时期凸显。实质是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通过共同利益、共同责任、共同挑战把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状态,是国与国之间以共同利益为最大公约数衡量的重要标尺,体现出一种整体意识、全球思维、人类观念,本质上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战略目标,是对人类未来发展作出的一项重要顶层设计,推动国际关系向着公平、合理、共赢的方向发展、2.有利于推动人类共同价值的认同

  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世界观,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全球化,不仅是人类命运与共同体的一种内在精神的有机联系和组合,也是对现实生活人的诸种精神的全面关照和人文价值的整体建构。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价值观,它以相应民族、国家、地区的共同生活实践、共同物质利益的考量为前提,更关注相应人民的精神世界,以“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站在人类能够永续发展的道义制高点上提出来的,体现出强烈的“利他主义”,这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发挥国际正义的重要推动作用。

  共同体作为人存在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也是文明延续的一个载体形式,所有人类文明理想实际上都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联系在一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着眼于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超越民族国家的狭隘,推动建立新的文明秩序。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实现了国际政治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到地缘文明的跨越,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逻辑。审视中国道路取得的成功,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对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发展贡献了理论,也是对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模式上的借鉴,不断在实践中丰富了社会主义新内涵,同样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通过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事业而为推进人类解放进程作出了新贡献,具有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意义。

  3.有利于破解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困境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一种实践性借鉴,是“逆全球化”困局下逐渐得到世界认可的方案。一方面,为建立全球政治经济新秩序提供理论依据,是新“世界主义”与“全球共治主义”的社会新形态。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成为中国现行对外事务的价值引导和行为基础的同时,不仅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必须贯彻落实的核心思想,也是推动和谐世界的稳定器。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探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是克服资本主义发展弊端的有效手段,反映

  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表达了全人类追求解放的共同愿望,回应了全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有利于破除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困境。

  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探究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多要素、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工程。目前国内学界思想活跃,从多学科、多视角、多维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出谋划策”,总结概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和话语建构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西文化的耦合,是人类文明能够得到永续发展的重要思想源头。从哲学意义上讲,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世界观,属于哲学的核心范畴。而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建构,必须要解决好主体性问题、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普遍主义与文化多样性、方法论问题、哲学理念问题五大哲学问题。这是理解和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人类命运共同体”跨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障碍,是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同的文化心理,各异的文化身份,并以此来建构了坚实的文化自信,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提供条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发挥文化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用五千年历史沉淀的文化自信唤醒世界对中国的新认识,增强价值观自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消除偏见,提供了文化和价值认同,从而提升国际话语权的传播力。

  2.主体与价值建构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架构一种现实的、通向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目的、人类共在共处的共同体形式和道路。首先必须要统筹发挥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两大力量,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主体动力;其次要理解人类社会主体的层次和结构,建立主体多元的观点,认清现实,包容差异;再次通过“全球普遍交往”,实现主体之间广泛而深入的沟通、交流,这样才能在不同民族、国家、地区之间开展平等且有实质性内容的对话,进而探索组建各种跨国组织,通过相互合作寻求解决之道。这是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方法,从主体出发,与客体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形成合力。

  3.发展方式建构

  发展作为当今世界主题的重要的方面之一,“五位一体”的新发展理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和现实路径,为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新的视角。一种观点认为,创新发展激发内生动力,协调发展彰显和谐境界,绿色发展奠定生态底蕴,开放发展勾勒出基本态势,共享发展呈现了价值旨归,这些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创新发展为之提供动力之源,协调发展为之提供根本保障,绿色发展为之提供必由之路,开放发展为之提供必然要求,共享发展为之提供重要条件。

  4.自身建构和他者建构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提出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全球治理方案。一方面要充分推进

  “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项目建设,用自身的优势引领新的发展领域;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各项国际规则的讨论和制定,推动构建更加公平正义、体现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新秩序,用“小”区域的共同体的平台,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目标。

  5.全球共治的生态建构

  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首要是生态危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境遇。中国将“绿色”列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内容,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南;积极落实《巴黎协定》等国际合作项目,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就是要用共同体意识主导人类思维并引导人类行为,构建实质统一的伦理关系,形成互助的利益机制,实现双向繁荣的价值目标,深化共生的文化趋向,积极推进推动全球共治的生态建构。首先,理念上要求强化全球整体性生态合作共治的认知;其次,制度上要以全球整体性生态合作共治的制度设计、制度创新和增强制度执行力规范生态治理实践;再次,实践上要以全球整体性集体行动提高全球生态合作共治的绩效,才能推动生态建构的全球响应。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责任编辑

  方

  卿)

篇五: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对爱国教育的新要求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作者:程丹

  来源:《速读·上旬》2020年第08期

  ◆摘

  要: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每个人心中都必须遵守的思想行为准则,是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有着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在不断加快,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急需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新时代下弘扬在大学校园弘扬爱国主义教育非常有必要。本文主要从高校的大学主义教育情况入手,对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阻碍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够为今后的教育活动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新时代下爱国主义精神时刻影响着我们,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高校必须从以前的教育工作中摆脱出来,通过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当中,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当今时代对爱国主义的要求极为明确,高校必须充分理解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内容,才能够为今后的教育活动提出更加详细的规划。这些情况都在说明爱国主义教育急需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当今时代下才能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1大学生爱国主义现状分析

  中国得到爱国主义情怀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下空前高涨,因此高校必须针对当前的爱国主义教学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为时代的发展培养更多杰出的人才,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以下主要结合调查研究对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情况进行探析,利用一些简单的实际调查对分析主要的教育情况。

  1.1调查设计及调查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本次研究,以不同的年级、专业以及政治面貌为划分对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情况进行统计。绝大部分问卷都被成功回收,问卷数据内容明确,具有强烈的类别指向。主要依靠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采用电子文档的形式做好记录,在内容形式上更为直观。

  1.2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经分析表明,大部分的在校大学生都曾经参加过学校安排的爱国主义教学活动,例如爱国主义报告活动、青春告白祖国活动、礼敬英雄活动以及组织电影的观看等。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都简单理解了爱国情怀,也通过自身的方式参加了爱国主义实践活动,由此可以分析出高校对爱国主义的教育认识明显是较为到位的,符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需要。

  1.3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必要性的认识

  经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大部分的大学生都能够理解爱国主义的核心,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方面也比较到位。而进行爱国主义宣讲活动对大学生本身来讲非常有必要,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相关活动的顺利实施。爱国主义精神并不是简单就能培养的,而是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的,因此高校必须真正认识到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主要思想,考虑怎样调整目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使其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他们未来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让他们深切体会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

  2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爱国理念教育未贴近学生及实际情况

  该调查研究在提及学校不同时代下爱国主义的特色研究方面显示,大部分学生都不认可学校在这方面具有较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所以从目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情况来看,显然没有考虑到爱国主义理念和当今时代发展的主要特点相融合,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推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这对于目前的发展来讲是严重不足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不仅仅要局限在某一层面的发展下,要与实际生活相协调,将目前的时代背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爱国主义教育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起到更加重要的教育意义,全面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效率,为教育活动的全面开展奠定基石。

  2.2教育目标缺乏系统性

  对大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重点在于让学生树立起爱国主义的思想观念,不要拘束于形式上的爱国主义,主动参加到实践活动当中。在长时间的学习中将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当中。经过分析研究发现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只是停留在基础理论和情感分析方面,这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活动来讲是严重不足的。大学生虽然应该学习并掌握党的基本章程,深刻体会爱国主义理论教育,但是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实践教育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大学生的爱国教育需要从两个角度来入手,深刻融入内在与外在的思想教育,通过实践活动来加强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怀,强化爱国情怀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让基础理论教学形成的爱国主义认识和爱国主义实践形成统一的整体。

  2.3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

  想要让高校建立起完备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必须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培养出发。

  目前社会主义的发展正在掀开崭新的一页,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正在悄然发生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体现出全新的内容。而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考虑到教学的形式,还要将教学内容和时代的发展紧密贴合在一起。但是就目前的相关教育工作来看,某些教师对教学活动

  的认识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不能把爱国主义教育和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这就导致了爱国主义教育情感的缺失,部分高校相关工作存在明显的漏洞。传统的教育方式在当今时代的发展下显得力不从心,不能让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价值在高校生活中体现出来,整体教学质量存在不达标的现象。

  2.4教学方式欠缺多样性

  在目前的高校大学生爱国教育活动当中,大部分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都过于单一,缺乏有效的教育宣傳规划,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的选择当中缺少多元化的基本方式。而学生显然对单一的教育方式认知不足,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感到无聊,这对于新时代的发展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推行无疑有着重大的缺陷。灌输式教学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爱国主义理论,但是就大学生长期的发展来讲,无疑是非常不利的,很难形成完整的爱国主义理论观念,在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3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研究

  在新时代的发展下,必须要让思想和理论两个方面的爱国主义教育深入贯彻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当中,结合大学生本身的特点,将学生教育的思想内涵真正表达出来,传递爱国主义核心教育。

  3.1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的爱国主义建设迈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学方式必须得到实时的调整。首先要基于学生的基本特点,与他们的生活实际和学习情况相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要充分掌握学生对我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以及对社会生活的了解,调整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方案,根据大学生的基本认知进行规划,做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只有认真分析爱国教育的主要目标,才能发挥出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这也是爱国主义教育最基本的展现。要让爱国主义教育和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根据不同专业的特色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防止出现不同专业的学生理解不到位的情况。

  3.2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式

  根据分析研究,我们发现目前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内容和形式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正在面临全新的挑战,迫切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因此学校需要把灌输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相结合,重点关注启发式教育,让学生主动思考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之后学生就可以得出比较全面的结论。所以在进行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时,教师需要考虑到让学生充当教育活动的主体,推动启发式教学的发展。

  3.3加强隐形教育在大学生爱国教育中的作用

  在以往的爱国教育活动中,主要通过显形教育的手段来开展爱国主义的教育,但是教师恰恰忽略了隐形教育的作用,没有意识到隐形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地位。显性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在心理和知识方面进行深入探索,而隐形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无意识思考,而不是智力方面的作用。首先要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校园文化的资源实现有效的教学方案调整,用具有代表性的爱国人士来命名学校的特殊设施,借助周围的环境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爱国主义的主要情怀。同时也要让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爱国教育中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借助学生的党员教育活动大范围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使爱国主义教育印刻在大学生的心中。

  3.4丰富教学内容,全面提升爱国教育的认知水平

  学校在推广爱国主义教育时,必须考虑到采用全方位的教育知识来辅助爱国主义教育。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学生都会对爱国主义的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步入大学之后,爱国主义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基础教育相比有了不少的删减。高校对于爱国主义教育课程有着较为详细的规划,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祖国统一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升课本内容和课外相关内容的关联性,將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协调,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渐树立起强烈的爱国意识,培养爱国情感。

  3.5改善教学环境,全面拓展爱国教育实施途径

  当今社会的科学技术手段正在迅猛发展,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多种多样,高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时,必须要基于这点内容出发,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形式,用大学生熟悉的方式进行合理的爱国主义教育。学校不光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人价值,还应该综合学校教育所处的位置,利用网络来强化教育内容。对于当前阶段的任务,主要本着创新思想政治教学理念,融入网络爱国教育的基本规划为主,进一步拓展爱国教育的内容。重视爱国教育的主题活动,推动教师团队建设,让爱国教育在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当中发扬光大,通过校内校外并行的爱国教育体系,培育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的大学生。

  3.6增强教育实效,全面推进爱国教育落地

  大学生不光需要了解爱国教育的基础知识,更应该拥有浓厚的爱国情感,强国意识,能够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将爱国主义的内涵准确把握,深刻巩固爱国思想和情怀,勇于维护国家的利益,有非常丰富的国家集体荣誉观念,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开来。同时大学生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将自己的小我融入到国家的大我当中,与时俱进融入基本的社会理想信念,将时代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共同融合,推动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同时大学生必须将自身所学的知识逐步系统化,进而将知识转变为可以实践的实践活动,争先实干,在未来的发展中勇创新高。

  4结束语

  爱国主义精神在五千年的民族精神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是发扬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能够发挥出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当今时代处在时刻发展变化的阶段,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爱国主义教育在全新的历史环境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本着内外两个方面的要点内容,立足于校园环境与学生的基本特点,推广全方位、深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转换,让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灵魂成长。

  参考文献

  [1]易帅东.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对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J].北京青年研究,2020,29(03):21-25.[2]张栋洋.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五堂必修课[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21):164.[3]孙少帅,张洁.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遵循与实践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06):53-56.[4]郭华,张发勤.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路径——以滁州学院易班平台为例[J].吕梁学院学报,2020,10(03):94-96.

篇六: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对爱国教育的新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特征及意义

  作者:苏锐颖

  来源:《教师博览·科研版》2020年第06期

  [摘要]爱国主义是中国心的首要表现,进入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突出表现为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不可分割的统一性。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以铭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为先导,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为核心,以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为方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具有融合性、专业性和实效性等特征,对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和激励新时代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长期以来,爱国主义教育问题一直被普遍关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019年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爱国主义教育再次被谈论。本研究试图以新时代为研究背景,对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话题进行再认识与再思考,进而阐释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涵、新特征及新意义。

  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一)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很早就有关于爱国主义的相关研究。《辞海》对“爱国主义”的解释为:凡事以国家利益为主要前提的政治主张。此种思想容易激起人民的爱国思想。也称为“国家主义”。进一步说,爱国主义是一种真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对祖国、民族最深厚而纯洁的感情。它铭刻于国民思想中,内化于国民行动中。由此可以看出,爱国主义是一种经由数千年政治教化沉淀而成的民族精神基因和人民日用而不觉的“国魂”,也是构成中华民族最为鲜明的精神符号和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为深沉的价值依归。[1]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涵也有所不同。中华民族经历从古代、近代、现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完成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华丽高质量的转变,这一伟大过程始终包含着伟大的爱国主义奋斗精神。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爱国主义也随之应运而生。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既与古代、近代、现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命脉,又有因新时代变革而形成的鲜明特色。这一鲜明特色集中体现为: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突出表现为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不可分割的统一性,同时这也是历史和实践过程共同选择的。

篇七: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对爱国教育的新要求

  -

  .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中华民族根植最深、影响最久的精神品质,当属爱国情怀。远有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担当,近有毅“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的气概。而今,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总书记对青年发出了明确的指示与号召:“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奉献。〞千百年来,爱国主义的涵随着时代发生着改变,然而它的地位和作用却从未减退,爱国主义始终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同志曾指出:“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容,对大学生进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紧紧抓住爱国主义教育这个关键。〞因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立者和接班人,更需要加强爱国主义的教育与爱国主义情怀的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加强对爱国教育的重视,才能够在这样一个新时代背景下奠定精神根基,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爱国主义教育与新时代的开展不相适应,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开展,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展迅猛。尽管当今我国的-

  .word.zl.

  -

  .

  经济开展趋势喜人,但在精神文明建立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可无视,尤其是对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方面欠缺的不利影响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源分配原那么,让很多人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单纯的获取物质利益上,开场逐渐走向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驱利主义,从而忽略了自身精神世界的建立和开展。而这样不良的社会风气也或多或少地蔓延到了高校校园里,不少学生已然忘记自己“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使命,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谋取物质利益、追求物质享受方面,价值观扭曲。

  爱国主义,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是指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爱国主义教育那么是培养公民或集体对于祖国的深厚感情,在行动上大力支持祖国的建立和开展,坚决维护祖国利益。我国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如今都有所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却没有与时俱进,缺乏创新,成效不尽人意。很多高校都强调教学气氛、学习气氛和科研气氛等,举办大量的学术活动、文体活动来丰富广阔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却没有坚持经常性地举办包括升国旗仪式在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只有在国家举行重大活动时才组织学习和讨论,并没有形成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气氛。这样的情况只会使爱国主义教育缺乏一个稳定而巩固的根底,最终导致高校学生缺乏足够的渠道去提高自己对国家的认识、去参与国家政治活动,产生对国事漠视的态度。

  〔二〕信息多元化使大学生对国家大事关注程度不够,开展-

  .word.zl.

  -

  .

  和建立祖国的责任心不强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担负着建立国家的重任,但是很多高校学生却没有具备与其自身身份相符合的政治参与意识与政治参与能力。首先,大量的信息充满着高校学生的生活,分散了他们对于国家政策、国家政治的注意力。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每一名现代人的生活中都充满着大量不同种类、不同领域的信息,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巨大的信息磁场。而高校学生,由于具备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能够拥有更广阔的信息容和更为复杂的信息渠道,也就是说,他们更容易找到大量他们所需的信息;然而,高校学生由于生活在象牙塔之中,没有踏入社会,所以对于信息的甄别能力较差,很容易被不良信息所干扰,从而影响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实立。大学生关注度较高的领域多集中在娱乐、游戏方面,而不是国家大事:一方面是因为这类信息具有盈利性、娱乐性,所以推广度较高;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校环境利于这一类信息的推广,而国家政策以及国家政治现象这一类的信息那么逐渐被淹没在大量的文娱信息中,失去了大学生的关注。其次,一局部大学生即便参与了政治活动,其目的也不纯粹。他们入团、入党或者是参与相关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为了解国家大事、关注国家开展以更好地效劳人民、奉献自己,承当起一名中华人民国公民的责任,而是为了自己未来就业做准备。由于很多工作岗位都具备党员优先的先决条件,所以很多高校学生都在校期间拼命申请成为一名党员,-

  .word.zl.

  -

  .

  但是在成为党员之后,又不作为,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究其根本,还是缺乏爱国主义情怀,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员的义务以及职责认识不够,思想觉悟还需要提高。

  〔三〕受西方腐朽文化的影响,高校“崇洋媚外〞的不良风气有所增长

  随着全球化的开展,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进展了交融,然而这也为我国这样的开展中国家带来了一定的隐患。西方兴旺国家借助他们的经济优势,对其他国家进展了文化输出,企图进展“和平演变〞。一局部区分能力不强的高校学生对于西方文化趋之假设鹜,他们的主权意识、国防意识以及民族自豪感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乃至几乎消失殆尽。殊不知,西方文化也有其腐朽落后的方面,只是在宣扬的过程中对这些负面的因素常常加以掩饰和隐瞒而已。高校学生“崇洋媚外〞如今已经不是一个个表达象,而是一种群表达象。在他们进展购置衣服、首饰、化装品的时候,总是倾向于选择国外的品牌,对于“阿迪达斯〞“迪奥〞“香奈儿〞“爱马仕〞等国际知名品牌如数家珍,甚至有不少大学生选择在假期到国、日本“血拼〞,导致每年寒暑假都是国、日本等国的商品断货之时,大大刺激了这些国家的商贸;但是这些大学生对于我国的一些优质国货品牌却一无所知,甚至是不屑一顾,殊不知,汉方、国产工艺其实远远胜过其他国家。除此之外,他们对于国等国大量抢申的行为也无动于衷,甚至是对这种行为有所认同,这是因为他们对于祖国的文化遗产并不了解,也-

  .word.zl.

  -

  .

  不关注,所以文化遗产被抢申也无法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冲击;而且这些高校学生将大量的精力和闲暇时间花费在了观看剧等行为上,在潜移默化中接收着对方的文化殖民,深究其因,也不过是对于自已国家的了解不够造成的,没有了解,就没有感情。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迫在眉睫。

  二、推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全面创新

  而如今高校学生所处的时代,恰好是一个思想碰撞、文化激荡的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更是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加之高校学生具有思想活泼、对信息敏锐以及对新鲜事物敏感的特点,所以很容易受到时代的影响。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爱国主义教育需要软硬条件共同开展,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高校教师与高校学生合作完成,不断进展创新开展,才能够切实地培养广阔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一〕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容创新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畴,它的涵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正如同志所说:“进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与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必须与国家民族正在进展的奋斗相结合,必须与国家民族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结合。当前对大学生进展爱国主义教育应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不断丰富其涵,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国家的开展目标与开展道路之间的关系,正确把握中国开展与世界开展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国民形象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如今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求大学生充-

  .word.zl.

  -

  .

  分地理解我国国家大政方针的涵,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为祖国的富强、、文明、和谐而努力奋斗,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外文化深入交流中,还应该提高他们对于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培育大学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从根源上增强国家的向心力和软实力,以期在全球化开展的大环境下,使中国立于不败之地。

  〔二〕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形式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开展,高校学生对于信息的摄入也不再局限于一些传统的载体,而是被网络上的大量信息所包围。“据有关统计,高校大学生中网民占35%―40%〞,大量高校学生都利用网络进展自我观点的表达,还有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已经参与到了线上国事讨论的活动上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也要借助网络,抢占网络阵地的主导权,利用网络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开通豆瓣小组、微信公共平台等形式传播爱国主义宣传文稿、视频,在相对较短的时间能够覆盖较大的阅读、观看群体,而高校学生也可以将闲暇时间利用起来,去参与该类线上活动。高校教师还可以将一些传统的线下活动与线上活动相结合,如“中国梦〞演讲征文比赛等,利用多媒体平台去宣传相关事宜,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普及度与参与度。因此,“作为监管与教育的共同体,高校应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牢牢地把握网络宣传阵地的主动权,利用网络传播的正能量,寓教于乐,开辟出一条可以让高校学生自由表达对民族命运、国家前途关注而进-

  .word.zl.

  -

  .

  展议政的平台,一次表达当代青年学生的与众不同与独到见解〞。

  〔三〕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方法创新

  时代在进步,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也需要根据时代开展而不断创新,可以说,每个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都会有所不同。在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是要求人们视死如归,与列强作斗争;而在现如今中国综合实力、国际地位都有所提升的根底上,爱国主义教育是要求人们努力拼搏,不断缩小与其他兴旺国家的差距,最终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爱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所以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都要营造出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气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力度,进展“三下乡〞活动,组织大学生深入城乡中,进一步了解国情、省情、乡情,让大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成果以及自己在新时期中的使命有着深刻的认识,多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革命圣地等地,让他们身临其境,听取爱国人士的革命历程,承受爱国主义情怀的熏,真正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使其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青年人是口中“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八九点钟的太阳〞,是大钊笔下“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身自由之精神,活泼之生命〞的群体。国家社会的开展、精神力量的传承也必然将落在青年的肩上。爱国主义是一面具有强大号召力的旗帜,是中华人民国的传统美德,应当高度重视,而高校学-

  .word.zl.

  -

  .

  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立者和接班人,更不应该摒弃我国传统美德,更应该认真学习和了解中国国情,努力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忧劳可兴国,逸豫可亡身。只有时刻谨记国家所赋之使命、时代所予之期望,投身爱国、强国、兴国、报国的伟大实践,青年人方可鸿鹄展翅、扬帆远航、拥抱未来!

  【

  -

  .word.zl.

篇八: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对爱国教育的新要求

  现在已经是

  2019年考研的冲刺复习阶段,考生们在政治上的复习力度会加大。下面考研小编整理了一篇“2019考研政治冲刺思修高频考点: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文章,把零碎的知识点总结出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

  1.

  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

  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成功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必然要求。

  2.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

  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

  弘扬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就

  要自觉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局面。

  3.

  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

  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我们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推进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传承与创新中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4.

  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1)

  弘扬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坚持立足民族,维护国家发展主体性。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在,爱国主义就有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

  但不等于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

  只要国家继续存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

  西方一些人极力鼓吹政治一体化和文化一体化,实际上是企图借经济全球化推行本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损害别国的主权和尊严。

  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既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发展自己,又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按照本国国情坚持、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

  (2)

  弘扬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面向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

  我封闭的孤岛。如何共同建设一个持久、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发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

  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追求。

  宽广的世界胸怀和全球视野,新时代弘扬面向世界的爱国主义精神,意味着我们要有更加

  始终

  为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中国智慧,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以上为小编整理的

  "2019考研政治冲刺思修高频考点:新时代的爱国主义

  祝大家都能考上理想的学校

  !更多相关内容尽在考研思修与法基频道

  !"的相关内容,预

篇九: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对爱国教育的新要求

  -

  .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中华民族根植最深、影响最久的精神品质,当属爱国情怀。远有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担当,近有毅“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的气概。而今,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总书记对青年发出了明确的指示与号召:“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奉献。〞千百年来,爱国主义的涵随着时代发生着改变,然而它的地位和作用却从未减退,爱国主义始终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同志曾指出:“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容,对大学生进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紧紧抓住爱国主义教育这个关键。〞因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立者和接班人,更需要加强爱国主义的教育与爱国主义情怀的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加强对爱国教育的重视,才能够在这样一个新时代背景下奠定精神根基,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爱国主义教育与新时代的开展不相适应,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开展,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展迅猛。尽管当今我国的-

  .word.zl.

  -

  .

  经济开展趋势喜人,但在精神文明建立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可无视,尤其是对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方面欠缺的不利影响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源分配原那么,让很多人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单纯的获取物质利益上,开场逐渐走向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驱利主义,从而忽略了自身精神世界的建立和开展。而这样不良的社会风气也或多或少地蔓延到了高校校园里,不少学生已然忘记自己“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使命,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谋取物质利益、追求物质享受方面,价值观扭曲。

  爱国主义,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是指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爱国主义教育那么是培养公民或集体对于祖国的深厚感情,在行动上大力支持祖国的建立和开展,坚决维护祖国利益。我国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如今都有所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却没有与时俱进,缺乏创新,成效不尽人意。很多高校都强调教学气氛、学习气氛和科研气氛等,举办大量的学术活动、文体活动来丰富广阔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却没有坚持经常性地举办包括升国旗仪式在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只有在国家举行重大活动时才组织学习和讨论,并没有形成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气氛。这样的情况只会使爱国主义教育缺乏一个稳定而巩固的根底,最终导致高校学生缺乏足够的渠道去提高自己对国家的认识、去参与国家政治活动,产生对国事漠视的态度。

  〔二〕信息多元化使大学生对国家大事关注程度不够,开展-

  .word.zl.

  -

  .

  和建立祖国的责任心不强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担负着建立国家的重任,但是很多高校学生却没有具备与其自身身份相符合的政治参与意识与政治参与能力。首先,大量的信息充满着高校学生的生活,分散了他们对于国家政策、国家政治的注意力。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每一名现代人的生活中都充满着大量不同种类、不同领域的信息,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巨大的信息磁场。而高校学生,由于具备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能够拥有更广阔的信息容和更为复杂的信息渠道,也就是说,他们更容易找到大量他们所需的信息;然而,高校学生由于生活在象牙塔之中,没有踏入社会,所以对于信息的甄别能力较差,很容易被不良信息所干扰,从而影响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实立。大学生关注度较高的领域多集中在娱乐、游戏方面,而不是国家大事:一方面是因为这类信息具有盈利性、娱乐性,所以推广度较高;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校环境利于这一类信息的推广,而国家政策以及国家政治现象这一类的信息那么逐渐被淹没在大量的文娱信息中,失去了大学生的关注。其次,一局部大学生即便参与了政治活动,其目的也不纯粹。他们入团、入党或者是参与相关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为了解国家大事、关注国家开展以更好地效劳人民、奉献自己,承当起一名中华人民国公民的责任,而是为了自己未来就业做准备。由于很多工作岗位都具备党员优先的先决条件,所以很多高校学生都在校期间拼命申请成为一名党员,-

  .word.zl.

  -

  .

  但是在成为党员之后,又不作为,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究其根本,还是缺乏爱国主义情怀,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员的义务以及职责认识不够,思想觉悟还需要提高。

  〔三〕受西方腐朽文化的影响,高校“崇洋媚外〞的不良风气有所增长

  随着全球化的开展,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进展了交融,然而这也为我国这样的开展中国家带来了一定的隐患。西方兴旺国家借助他们的经济优势,对其他国家进展了文化输出,企图进展“和平演变〞。一局部区分能力不强的高校学生对于西方文化趋之假设鹜,他们的主权意识、国防意识以及民族自豪感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乃至几乎消失殆尽。殊不知,西方文化也有其腐朽落后的方面,只是在宣扬的过程中对这些负面的因素常常加以掩饰和隐瞒而已。高校学生“崇洋媚外〞如今已经不是一个个表达象,而是一种群表达象。在他们进展购置衣服、首饰、化装品的时候,总是倾向于选择国外的品牌,对于“阿迪达斯〞“迪奥〞“香奈儿〞“爱马仕〞等国际知名品牌如数家珍,甚至有不少大学生选择在假期到国、日本“血拼〞,导致每年寒暑假都是国、日本等国的商品断货之时,大大刺激了这些国家的商贸;但是这些大学生对于我国的一些优质国货品牌却一无所知,甚至是不屑一顾,殊不知,汉方、国产工艺其实远远胜过其他国家。除此之外,他们对于国等国大量抢申的行为也无动于衷,甚至是对这种行为有所认同,这是因为他们对于祖国的文化遗产并不了解,也-

  .word.zl.

  -

  .

  不关注,所以文化遗产被抢申也无法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冲击;而且这些高校学生将大量的精力和闲暇时间花费在了观看剧等行为上,在潜移默化中接收着对方的文化殖民,深究其因,也不过是对于自已国家的了解不够造成的,没有了解,就没有感情。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迫在眉睫。

  二、推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全面创新

  而如今高校学生所处的时代,恰好是一个思想碰撞、文化激荡的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更是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加之高校学生具有思想活泼、对信息敏锐以及对新鲜事物敏感的特点,所以很容易受到时代的影响。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爱国主义教育需要软硬条件共同开展,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高校教师与高校学生合作完成,不断进展创新开展,才能够切实地培养广阔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一〕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容创新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畴,它的涵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正如同志所说:“进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与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必须与国家民族正在进展的奋斗相结合,必须与国家民族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结合。当前对大学生进展爱国主义教育应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不断丰富其涵,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国家的开展目标与开展道路之间的关系,正确把握中国开展与世界开展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国民形象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如今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求大学生充-

  .word.zl.

  -

  .

  分地理解我国国家大政方针的涵,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为祖国的富强、、文明、和谐而努力奋斗,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外文化深入交流中,还应该提高他们对于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培育大学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从根源上增强国家的向心力和软实力,以期在全球化开展的大环境下,使中国立于不败之地。

  〔二〕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形式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开展,高校学生对于信息的摄入也不再局限于一些传统的载体,而是被网络上的大量信息所包围。“据有关统计,高校大学生中网民占35%―40%〞,大量高校学生都利用网络进展自我观点的表达,还有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已经参与到了线上国事讨论的活动上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也要借助网络,抢占网络阵地的主导权,利用网络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开通豆瓣小组、微信公共平台等形式传播爱国主义宣传文稿、视频,在相对较短的时间能够覆盖较大的阅读、观看群体,而高校学生也可以将闲暇时间利用起来,去参与该类线上活动。高校教师还可以将一些传统的线下活动与线上活动相结合,如“中国梦〞演讲征文比赛等,利用多媒体平台去宣传相关事宜,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普及度与参与度。因此,“作为监管与教育的共同体,高校应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牢牢地把握网络宣传阵地的主动权,利用网络传播的正能量,寓教于乐,开辟出一条可以让高校学生自由表达对民族命运、国家前途关注而进-

  .word.zl.

  -

  .

  展议政的平台,一次表达当代青年学生的与众不同与独到见解〞。

  〔三〕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方法创新

  时代在进步,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也需要根据时代开展而不断创新,可以说,每个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都会有所不同。在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是要求人们视死如归,与列强作斗争;而在现如今中国综合实力、国际地位都有所提升的根底上,爱国主义教育是要求人们努力拼搏,不断缩小与其他兴旺国家的差距,最终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爱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所以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都要营造出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气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力度,进展“三下乡〞活动,组织大学生深入城乡中,进一步了解国情、省情、乡情,让大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成果以及自己在新时期中的使命有着深刻的认识,多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革命圣地等地,让他们身临其境,听取爱国人士的革命历程,承受爱国主义情怀的熏,真正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使其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青年人是口中“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八九点钟的太阳〞,是大钊笔下“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身自由之精神,活泼之生命〞的群体。国家社会的开展、精神力量的传承也必然将落在青年的肩上。爱国主义是一面具有强大号召力的旗帜,是中华人民国的传统美德,应当高度重视,而高校学-

  .word.zl.

  -

  .

  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立者和接班人,更不应该摒弃我国传统美德,更应该认真学习和了解中国国情,努力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忧劳可兴国,逸豫可亡身。只有时刻谨记国家所赋之使命、时代所予之期望,投身爱国、强国、兴国、报国的伟大实践,青年人方可鸿鹄展翅、扬帆远航、拥抱未来!

  【

  -

  .word.zl.

篇十: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对爱国教育的新要求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认同国家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其历史贡献和时代价值毋庸置疑。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坚持“以立为本、重在建设的原则”,并提出了以“落细落小落实、日常经常平常”等润物细无声的实践养成方式作为落实《纲要》精神的长效机制。由是观之,落实《纲要》精神的一个关键立足点就在于如何有效地将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联结起来。事实上,这种有机联结的教育理念在形式上与中国传统德育寓于“人伦日用”之中的教化形式具有一定的价值吻合度。有鉴于此,本文依据《纲要》精神检视当下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与不足,探寻爱国主义教育与“人伦日用”的契合理路,从而考察新时代“落细落小落实、日常经常平常”的爱国主义教育在“人伦日用”中何以可能,以期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适切的实践路向。

  一、科技理性支配下爱国主义教育面临

  “形式化”困顿及其流弊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种勃发个体民族精神和国家认同的特殊教育实践活动,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遵循学生精神成长的独特发展理路。纵观以往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由于其“所立之点”往往外在于现实中人,其“国之所爱”缺乏厚实的根基,导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流于形式,出现与学生精神成长无涉,甚至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物,即被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广为诟病的“形式化”倾向。

  (一)科学理性的“偏执”致使教育内容过于“知识化”,爱国情感难以勃发

  科学理性从哲学层面上来看,它往往偏重于认识论,是属于“理论理性的范畴,主要解决的是‘我能知道什么’的问题”

  。自近代已降,在科学理性大旗指挥之下,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也逐渐向“知识化”教育靠拢。这种“知识化”意指将爱国主义转变为知识的性质或状态来进行教育,即将爱国主义教育转化为对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中立性知识的学习。这种“知识化”倾向在实践中集中表现为把丰富、复杂且统合的爱国主义的精神现象按照自然科学现象进行处理,即将其认定为“知识论”和“认识论”的问题,延续着“知识即美德”的教育理路,认为爱国情感可以通过知识的教授而获得,并将爱国主义定性为“一种理智美德”。诚然,知识经济是人类进步的标示,但把爱国情感和爱国精神的培养看作单纯知识学习的“知性教育”,这就偏离了个体精神发育的本真模态;这种主张不但将“所爱之国”知识化,而且还将“国之所爱”之非理性的情感也知识化、规范化。如此“知识化”的教育教学实践往往把国家知识和爱国知识,以及个体与国家之间的权利、义务等知识的获得等同于爱国精神的生成,甚至企图通过相关课程知识的呈现,以量化分数来规约师生的爱国教育活动。

  事实上,当下的“知识化”爱国教育之所以产生,很大程度上乃是现代性问题中“存在与人的互属关系被颠倒”之故。如此,伴随人类不断尝试到“知识就是力量”的甜头,科学知识以囊括之势,把所有物质生活世界以及精神生活世界看成一种客观、中立的自然科学知识,从而统统加以对象化的研究和传授。比如,在爱国主义教育仪式、参观基地、了解国家历史等教育活动中,常以知识性的介绍和讲解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在这样的实践理念下,爱国主义教育往往变成了关于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而不是爱国主义教育本身。诚然,爱国的相关知识在学生爱国精神世界中具有一定的基础性价值。但是,如果知与情疏离,知与行脱节,即爱国主义教育倘若远离学生的家庭生活、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国家政治生活等伦理生活,就难以很好地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和相应自由精神主体的爱国者,不易涵养具有生命关怀意蕴和生活关怀取向的伦理命运共同体,也必将难以激发和养成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

  (二)技术理性的“偏狭”导致教育方式机械化,爱国主体责任难以落地

  技术理性日益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居于支配地位,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学生与教师却常处于紧张的应对状态中,这就容易出现教育主体意识缺失的境况。与此同时,社会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强化了技术理性的应用,教育也就成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中介,这就出现教育活动与教育主体生活无关涉的境况,教育活动、日常生活、教育主体三者之间处于疏离状态,个体之间也是处于原子式的孤立状态。当然,爱国主义教育也未能免俗,且深受其累。在如此技术理性的控制下,爱国精神的自动性、自发性经常处于被漠视的状态。

  倘若技术理性被强化到一定程度,就容易在方法论上把学生当作爱国思想的接收容器,并把爱国的各项条款以及各种爱国仪式、仪规生硬灌输,导致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陷入千篇一律、机械单一的困境。此种教育就犹如将人的眼珠放进盲人眼中一样显得无趣、无效,如此不得其要的教育方式的效能往往适得其反,尤其是当所灌输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无涉时,即便其内容是普遍认可的爱国精神范畴,但是,倘若还

  是简单地以规训、教学、考试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理解并认同国家,如此让学生无条件地接受和服从,显然违背了学生爱国精神生发的理路。这种“机械化”“形式化”的灌输方式难以使教育活动的主体精神得到激发,且学生的爱国精神生发与其爱国实践也难以得到融通协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也因技术理性的理论预设和干涉而失去其生动性和丰富性。同时,教育主体与国家的关系也容易陷入主客二元的对立紧张之中。此种技术理性强制下的爱国教育,试图利用技术手段,要求教育主体行为的统一规范化,甚至采用考试评价的量化方式测定学生爱国教育的实效性,忽视了生命个体爱国精神的生发规律,自然就放弃了作为精神生发的社会公共生活场域,放弃了爱国主义的情感和体悟,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爱国主义精神兴发的主体性与内源性。

  二、“人伦日用”之于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意蕴

  “人伦日用”一般是指代日常生活本身。在传统儒家德育中,往往将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内化于他们的“日用常行”之中,即所谓的道在“人伦日用”中。如此,爱国主义教育的落实除了适当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灌输之外,还需要将爱国主义的教育之道寓于学生日常生活中。

  (一)爱国主义的情感根基:“人伦之间”孕育家国之“情”

  人伦是基于血缘、宗亲之上的一种现实、客观的自然关系,是人的情感根基。这种情感根基既是人类基本关系的底座,也是民族国家得以存续的根据,更是个体与国家之间固定关系的情感纽带和精神依归。这种建立于血缘、亲情基础上的人伦关系,最初以血亲之爱构筑的“小我”之家,推演到民族与种族的“中我”之家,进而发展到一个“大我”之家,从而形成

  黑格尔所言说的家庭、社会和国家等基本的伦理实体。这种依靠人伦关系而构建的伦理实体乃是“自由概念及其现实化,是活的善”。这种以情感为基础的“活的善”,不但体现了人的血亲关系、人际关系、个体与国家关系等现实生活的关系,而且也彰显了人伦关系的有限性与人的交往关系的无限样式。换言之,只有人们将国家认同为自然性的民族伦理实体,理解为个体生命存在的实体家园和精神栖息地时,人们才有可能对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生命家园充满情感上的眷恋,心力上的交互,才能持有对“家国”的热爱和敬畏。如此说来,学生所爱之家与国乃是这个真理性的伦理实体,而非抽象的知识与空洞的标识。

  由是观之,从以血缘为纽带的人伦关系入手,可以为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稳固性、厚实的情感基础,其缘由可以从两个基本事实得以确认:一是从整个世界各民族奋争史来看,基于人伦、血缘关系的国家认同是一个民族存续、绵延的基本命脉;二是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中华民族虽历经千年的内外激荡与洗礼,新时代的中国仍然延续着传统伦理型文化。正如有学者指出,“血缘与人伦的结合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适切点。”因此,以人伦关系为根据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弥补以往“知识化”教育所带来的情感缺失的遗憾,为爱国主义教育寻找厚实、令人信服的合法性根基。国家之“根”与家族之“宗”自然成为爱国情感和爱国精神自我延展、自我深化的价值之源。

  (二)爱国主体责任实现:“日用之中”实践报国之“行”

  爱国主义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生活状态,即爱国主义的“知、情、意、行”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日常生活。这就意味着爱国主义精神的

  兴发之道的过程要贯穿于“日用之中”,而且结果指向也应是“在日用之中”得以实现。否则,所谓的爱国也是仅停留在口头宣传上,爱国主体的责任就难以落地生根。这个“日用”即如朱熹所言:“只在这许多道理里面转,吃饭也在上面,上床也在上面,下床也在上面,脱衣服也在上面,更无些子空阙处。”这就意味着爱国主义理应蕴含于学生“日用常行”之中,而学生的日常生活本身也实现着人伦关系所蕴藏的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由此看来,“日用常行”成为学生个体生命的基本活动方式,也应彰显学生个体独特的爱国主义精神面貌。

  具体而言,“日用常行”之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可以体现在学生的物质生活和交往生活以及隐藏在活动背后的思维方式上,并在其中培育着爱国主义精神的主体责任与担当意识,从而实现生命个体的自我价值。从物质活动来看,学生的爱国权利与义务可以在“日用常行”中得到展现。其中,基本生理需求需要在国家的公共生活领域,特别是在物质生活领域予以实现。这种交往活动蕴含着利己与利他统一于“日用常行”之中的伦理思维。从交往活动来看,当下的学生主要处于家庭、学校等相对“封闭”且“熟知”的社会生活之中。他们基本采用相对固定的交往规则,形成了爱有等差和差序格局为特征的,以血缘、地缘以及学缘为基础的“熟人社会”式交往。由于这种“熟人社会”的交往对象与交往范围以及交往内容都具有相对稳定性,这为学生个体与国家关系的确立提供了一个始源性感知与体验的伦理实体。正是在这种始源性的伦理实体中的交往,可以成就学生爱国主体责任的落实、落细,从而可以彰显每个生命个体在学生阶段所特有的“报国之行”。

  三、新时代爱国主义在“人伦日用”中的教育理路

  由上述可知,当下的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因背离了学生的精神生发源于生活并回归生活的初衷而陷入“形式化”困境之中。为此,根据“形式化”的问题症结,可以尝试应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寓于“人伦日用”中的思想予以纾解。

  (一)从“知识世界”转向“人伦世界”,涵养爱国情怀

  事实上,国家作为伦理实体,是“活的善”,是柏拉图所言说的个人灵魂扩大版的实体世界,这种灵魂实体世界能较好地体现现实人际关系之次序及其相应的道德要求,为人伦世界按次序而各有其道提供一定的伦理保障。随着当下社会的急剧变迁,传统的人伦世界已由“熟人世界”进入“生人世界”与“熟人世界”以及“虚拟世界”的交融之中,原有的人伦关系逐渐被依附于经济效益的法律、契约关系所取代,爱人的人伦之爱转向爱物的世俗之爱,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背景,爱国主义教育应摒弃那种爱国精神“知识化”的简单处理,可以创造性地转化传统伦理资源,在新型的人伦世界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1.在“熟人世界”里强化人伦关系,感知爱之所“存”与国之所“在”

  一般而言,学生最初接触的熟人世界是基于血缘而构筑的家庭这一伦理实体世界。家庭作为最基本、最牢靠的熟人世界,是构成国家的基本单元。家庭正如人身上的无数细胞,而国家则是由这无数的家庭细胞所组成的一个大家庭。可以说,没有家庭的人伦之爱作为基础,就不可能有国家之大爱的存在。家庭是学生睁眼看到的第一个世界,也是进入日常生活的第一个人伦世界,在此基础性的人伦世界里接受的教育自然

  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由于血缘、亲情之爱是人类最原始的,也是最自然的情感,个体的情感、自我意识的生成均需在家庭的人伦关系和人伦教化中不断得到激活、萌发。当然,针对传统的人伦关系,我们必须采用扬弃的方式,重点继承其抽象的形式,摒弃其落后的具体内容。比如,家庭成员之间的“伦次”关系,如“父子”“夫妇”“兄弟”“姊妹”之间的伦次均需得到尊重、发扬。可以说,父母对子女的爱类似国家对公民的保护之爱,而子女从小对父母的爱类似公民对国家的敬畏和感恩。孩子只有从小历经这种家庭伦理的爱与被爱,才会长大成人后有“反哺”意识,才会有家庭责任,才能真正有社会的担当。为此,在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尤其是在家庭伦理道德发生急剧断裂和虚化的当下,家庭应担负起日常生活伦理教化的责任,从而呼应孩子们的健康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形成发展的需要。

  2.在“生人世界”里养成“单一物与普遍物统一”的伦理精神

  学生的“生人世界”一般是相对于基于血缘的“熟人世界”而言,人与人之间没有牢固的血缘亲情,更多是因地缘、学缘而构筑的班级、学校、家乡、国家等伦理实体世界。在这伦理实体世界里,“单一物”是指学生告别熟人世界那你我不分的伦理实体,步入你我有别而又不可分离的生人世界,逐步使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具有如黑格尔所指称的“单一物与普遍物统一伦理精神个体”。可以说,人之为人,就在于伦理道德的可能性,就在于有一种“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执着的信念,这便是黑格尔所说的“法的命令”,从而避免当下“原子式地进行探讨”爱国主义教育的误区。那种“知识化”的爱国主义由于容易消解对“班级、学校、家乡、国家”

  等伦理实体的信念和认同,其形成的是个体主义和工具主义所指向的外在于人的“爱国理性”。这种外在于人的爱国理性本质上是对人的信念,且对“成为一个人”的信念和信心的一种精神危机。据此,爱国主义教育以“单一物与普遍物统一”伦理信念和伦理认同作为着力点,在强化学生个体的伦理信念与营造社会的伦理秩序的同时,重点培育具有反思、批判意识的伦理认同精神。质言之,当孩子离开血缘、亲情之家的同时,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仍能在特定时空里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家的世界,一个家的情感,并且能把“生人世界”转化为具有生死与共的“熟人社会”,从而实现人人都有一个家。这样至少能有个离开的地方,也就是大多数人猜测你来自的地方。如此这般,学生才能不断从熟人世界扩展到生人世界,进而推演到最大伦理世界——国家,学生的爱国情感才有可能情真意切,才会爱得深沉、坚实。

  (二)从“机械化”走向“日用常行”,厚植家国责任

  爱国主义本身集“知、情、意、行”于一体,这种德性的获得不但需要上述天然的、非理性的人伦情感支持,而且还需要启动人的内在理性能力,摒弃以往外在于人的科技理性主义,从而实现理性爱国的教育目标指向。按照康德哲学的划分,个人的理性能力一般包括“理论理性能力”和“实践理性能力”。由上述可知,机械化的教育造成的是主客二元式的“国家化”爱国主义,并未触及爱国主义在共享这一公共之善的目的本质,造成学生对学校展开的各项爱国主义活动常表现出应付的状态,甚至产生抵触的心理。为破解此二元对立的教育方式,教育者可以在“日用常行”的

  情景与实践中,通过启动学生内在的理性能力,并以此来培育其爱国的德性及其爱国的能力。

  1.利用“日用常行”中典型案例的论辩,养成学生理论理性的爱国能力

  学校是实施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学生在学校的“日用常行”中所呈现的爱国主义问题也就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起点。为此,要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进程,提升学校的教育实效性,学校除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仪式礼仪、节日活动以及人文景观等“相对静态”的显性课程资源外,还需要根据爱国主义本身所具有的“情景性”和“实践性”等本性而开展“相关动态”的教育活动。因为爱国情感和爱国理性不仅是“在静态中”予以激发,更是在“动态问题情景”中予以勃发。具体而言,首先要引导学生本人在“日用常行”的“情景中”认识,并敏感于其中所隐藏的各种鲜活的爱国问题;然后,组织师生进行删选具有普遍性质的爱国问题,以此作为典型的“爱国主义”案例而展开公开辩论活动,这种论辩可以采用全校性的、班级主题班会、师生个体之间等形式,以此让学生在“日用常行”的“问题情景”中明辨、击中“什么是公共的善”“什么是爱国”“什么是不爱国”等动态问题,以此来促进学生真正领会、理解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意蕴,并形成学生的理论理性的爱国能力。否则,学生要是在机械控制的境况下服从所谓的“爱国行为”,其潜在的理性禀赋就难以得到引发和激活。学生一旦步入社会就难以发挥理论理性的功效,对于“怎样爱国”容易陷入混沌、盲目的状态之中,甚至还可能出现处于违法犯罪的边缘而不自知的状况。

  2.通过“日用常行”中现实问题的解决,培育学生实践理性的爱国能力

  对于新时代的学生而言,他们所面临的爱国主义更多的是当下具体的现实问题的解决,而并非要作出如特定时空下如英雄、伟人等所作的轰轰烈烈爱国壮举。事实上,学生只要在“日用常行”中,比如,在家做好一个儿女,一个好兄妹,能够尊老爱幼;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好同学,做好自己“应该做”与“能够做”的事情都是在解决问题中所表征的爱国,都具有爱国的价值与意义。诚如苏格拉底所说:“做好自己一个人事情即是正义。”这就是在某种角度上说,“一个人做自己的事情,而不兼做别人的事”,因为“一个灵魂所追求的善,可以作为全部行为的目标”。所以,作为学生就是各自在“日用常行”中努力做好就是爱国的表现。其中,这里的“做好”具体而言,即在“日用常行”的问题解决中“该如何做好自己”,可从以下两个方向加以努力。首先,需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要达到“应该做”这一“完全义务”,这就需要学生启动理性,应用自身的知识、经验予以支持,从而真正解决现实问题。学生针对自身在学校公共生活中的每一个言与行,都需要遵循如康德所言的“自然法则”,考察它是否具有“普遍性的必然性”,以此培育学生责任感。比如,针对学生的作弊行为,学生可以自行进行相应的思想实验,即倘若大家都在考试中作弊,那么作弊这一行为本身会自动取消其价值,作弊将不再有什么效用;其次,需要做好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做好自己“能够做”的事情一方面表达的是学生需要明晰自己的先天禀赋和现实才能,尽自己所能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另一方面“能够做”所隐含的是学生可以审慎地“选择做”意向。

  这种“能够做”是一种如康德所说的“非完全义务”,比如帮助别人,它遵循的是个体生命的“自由法则”,这是超越“应该做”的底线原则,它更有爱国的优良的德性和卓越能力,具有崇高和美的价值意蕴,而学生的实践理性的能力也在其中得到不断提升。

推荐访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对爱国教育的新要求 视域 爱国 共同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