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疫情防控 >

疫情对税源的影响(14篇)

发布时间:2022-11-18 21:50:02 来源:网友投稿

疫情对税源的影响(14篇)疫情对税源的影响疫情对我国经济影响分析-百度文库  疫情对我国经济影响分析  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对金融行业影响  在“当前的基线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疫情对税源的影响(14篇),供大家参考。

疫情对税源的影响(14篇)

篇一:疫情对税源的影响

tle>疫情对我国经济影响分析-百度文库

  疫情对我国经济影响分析

  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对金融行业影响

  在“当前的基线情景中”,由于中国已采取的这些措施,且中国经济将在于当前的短期增长,又能够对未来的长期发展产生作用,不仅是一些大的跨区域的互联互通项目,而且对于5G等新型基建项目可以加大投资力度。

  美股三大股指震荡收高

  3月20日,美股周四震荡收高,三大股指集体收涨,纳指涨XX.X%,标普500指数涨XX.X%,道指涨XX.X%。WTI原油暴涨XX.X%,创有史以来最大单日涨幅。周四全球股市涨跌不一,亚洲股市多数收跌,欧股收盘普遍上涨,美股盘中一度跌逾3%最终收涨。道指收盘上涨XX.X%,报20xx7.19点;纳指涨XX.X%,报7150.58点;标普500指数涨XX.X%,报2409.39点。

  原油期货涨幅XX.X%

  WTI4月原油期货收涨4.85美元,涨幅为XX.X%,报25.22美元/桶,为有史以来单日最大涨幅。布伦特原油涨3.32美元,涨幅为XX.X%,报28.20美元/桶。

  美国总统特朗普周四表示,他将在适当时机介入沙特阿拉伯与俄罗斯之间的石油价格战,称低汽油价格对美国消费者有利,同时却损害了石油行业。

  当地时间19日,美国能源部宣布将购买3XXX万桶原油来支持面临“潜在灾难性损失”的美国石油生产商,而这些原油将用来增加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不过这个数字跟之前公布的将购买7XXX万桶的数字相差甚远,虽然据美国能源部表示,之后还会进行采购,但具体时间未定。

  美元

  走强继续施压黄金,白银则在此前大跌后收复部分跌幅。Oanda公司高级市场分析师CraigErlam表示:“随着各国政府与央行纷纷推出了众多额外刺激措施,债券市场出现了剧烈波动,这进一步加剧了贵金属市场的狂热。”

  2020年石油价格走势分析

  2019年12月31日,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原油期货和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主力合约收盘价格比20xx年年底分别上涨约XX.X%和约XX.X%。

  2020年,国际油价仍将受到多重因素交织影响。供给端方面,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主要产油国不久前公布了最新减产计划,但其效果有待观察。

  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主要产油国于2019年12月初宣布,2020年的石油净出口国。

  美银美林分析师认为,欧佩克除外,全球不包括页岩油的原油产量增长将达到10年来最高水平,2020年上半年预计将出现石油供应过剩。

  需求端方面,2019年末以来国际贸易紧张局势出现缓和迹象,2020年世界经济有望回暖,世界原油需求预计将略有增加。

  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趋势如何

  截止20**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总资产规模达到XX.X万亿元,行业年营收XX.X万亿元,利润总额6XX.X亿元,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有29624家,这个数字无疑是非常巨大的,也体现出了石油化工行业的地位,而且按照目前的增长趋势,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市场规模仍旧在逐年扩大之中。

  原油生产降幅不断收窄,天然气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国原油产量XX.X亿吨,同比下降XX.X%,降幅较上半年收窄0.7个百分点;天然气产量1XX.X亿立方米(含煤层气,下同),增长XX.X%,比上半年加快1.1个百分点;液化天然气产量XX.X万吨,增幅XX.X%。前三季度,全国原油加工量XX.X亿吨,同比增长XX.X%,成品油产量(汽、煤、柴油合计,下同)XX.X亿吨,增长XX.X%。其中,柴油产量XX.X亿吨,增长XX.X%;汽油产量9XX.X万吨,增幅XX.X%。

  20**-20**年全球石油化工市场回顾

  与此同时,在西欧及亚洲东北部等地区,油制气使用量的下降甚至反过来使石脑油裂解需求量显著增大。与轻油裂解相比,美国和中东等地区的乙烷裂解法仍保持着一定的价格优势,但现在这种优势已很不明显了。在20**年,原油价格急剧下跌为石脑油裂解工艺带来了新的机遇。

  截止20**年,全球石化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在这里我们概述石化产业现状和各地区炼化板块新项目的发展前景,首先介绍的是非洲、中东以及美国。其次则研究亚太、加拿大、欧洲和拉丁美洲。

  20**-20**年全球石油化工需求分析

  20**年上半年,全球原油需求量在年初有所下跌,从

  20**年四季度的

  9620万桶/天下跌至

  20**年一季度的

  9540万桶/天,环比下降

  XX.X%,但原油需求存在一定的季节趋势,20**年一季度原油需求量较20**年同期仍上升,同比上升XX.X%,仍处于三年来的历史高位水平。德法意英欧洲四国的原油需求量半年内相对稳定。同期,中国石油进口量波动增长,目前每月进口量处于三年来的高位水平。

  美国石油消费量四年以来呈现上升态势,半年内在

  1900万桶/天的消费水平上波动。

  20**-20**年全球石油化工产销分析

  石油是工业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过去的几年里,全球石油的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与上升。

  全球石油(包括原油、页岩油、油砂和天然气凝液)产量缓慢上升,20**到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XX.X%;全球石油消费量逐年上升,20**到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XX.X%。

  近年来,全球石油消费量逐年上升,20**到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XX.X%。尽管由于经济危机爆发导致全球经济衰退,但石油刚性需求始终存在,世界经济逐渐复苏中,尤其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持续发展,预计石油需求将会持续增加,20**年全球石油消费量将近XXX亿吨。

篇二:疫情对税源的影响

tle>疫情对我国行业经济影响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百度文库

  《疫情对我国行业经济影响

  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摘要:3月20日,美股周四震荡收高,三大股指集体收涨,纳指涨XX.X%,标普500指数涨XX.X%,道指涨XX.X%,2019年12月31日,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原油期货和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主力合约收盘价格比2018年年底分别上涨约XX.X%和约XX.X%,前三季度,全国原油加工量XX.X亿吨,同比增长XX.X%,成品油产量(汽、煤、柴油合计,下同)XX.X亿吨,增长XX.X%

  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对金融行业影响

  在“当前的基线情景中”,由于中国已采取的这些措施,且中国经济将在第二季度恢复正常,因此,未来全球经济受疫情影响的程度可能较小,持续时间可能较短。“IMF预计2020年中国的经济增速将达到XX.X%,比今年1月份的预测低0.4个百分点,全球经济增速将下降约0.1个百分点。

  全球合作对遏制新冠肺炎疫情及其经济影响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爆发更持久且波及范围更大的情况下。IMF随时准备提供帮助,包括通过控灾减灾信托向最贫穷和最脆弱的成员国提供债务减免。

  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日前表示,中国政府正通过危机应对措施、流动性供应、财政政策和金融支持,努力减轻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在上述政策和措施有效防控疫情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将在第二季度恢复正常,未来全球经济受影响的程度可能较小,持续时间可能较短。

  根据《2020年经济蓝皮书》显示,2020年将适度扩大专项债资金充当重大基建项目资本金的项目范围,发挥杠杆效应,维持必要的基建投资增速。基建投资增速现在是很低,在逆周期调节当中要扩大它的融资来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发力,使得基建投资既有利于当前的短期增长,又能够对未来的长期发展产生作用,不仅是一些大的跨区域的互联互通项目,而且对于5G等新型基建项目可以加大投资力度。

  美股三大股指震荡收高

  3月20日,美股周四震荡收高,三大股指集体收涨,纳指涨XX.X%,标普500指数涨XX.X%,道指涨XX.X%。WTI原油暴涨XX.X%,创有史以来最大单日涨幅。周四全球股市涨跌不一,亚洲股市多数收跌,欧股收盘普遍上涨,美股盘中一度跌逾3%最终收涨。道指收盘上涨XX.X%,报20087.19点;纳指涨XX.X%,报7150.58点;标普500指数涨XX.X%,报2409.39点。

  原油期货涨幅XX.X%

  WTI4月原油期货收涨4.85美元,涨幅为XX.X%,报25.22美元/桶,为有史以来单日最大涨幅。布伦特原油涨3.32美元,涨幅为XX.X%,报28.20美元/桶。

  .

  美国总统特朗普周四表示,他将在适当时机介入沙特阿拉伯与俄罗斯之间的石油价格战,称低汽油价格对美国消费者有利,同时却损害了石油行业。

  当地时间19日,美国能源部宣布将购买3XXX万桶原油来支持面临“潜在灾难性损失”的美国石油生产商,而这些原油将用来增加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不过这个数字跟之前公布的将购买7XXX万桶的数字相差甚远,虽然据美国能源部表示,之后还会进行采购,但具体时间未定。

  美元

  走强继续施压黄金,白银则在此前大跌后收复部分跌幅。Oanda公司高级市场分析师CraigErlam表示:“随着各国政府与央行纷纷推出了众多额外刺激措施,债券市场出现了剧烈波动,这进一步加剧了贵金属市场的狂热。”

  2020年石油价格走势分析

  2019年12月31日,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原油期货和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主力合约收盘价格比2018年年底分别上涨约XX.X%和约XX.X%。

  2020年,国际油价仍将受到多重因素交织影响。供给端方面,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主要产油国不久前公布了最新减产计划,但其效果有待观察。

  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主要产油国于2019年12月初宣布,2020年第一季度将原油减产额度从每日XXX万桶上调至每日XXX万桶,沙特等国仍将继续自愿实施额外减产。

  多家市场分析机构认为,此次提高减产力度对油价利好有限。瑞银集团全球财富管理发布报告说,此次减产能否彻底执行取决于伊拉克和尼日利亚等之前履行减产协议不佳的产油国,欧佩克减产能否成功为油价提供支撑仍然存疑。

  美国能源信息局表示,美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石油生产国,预计2020年原油日产量可达1XXX万桶,比2019年增加XXX万桶。国际能源署近日发布报告说,美国有望在2020年末或2021年初成为持续的石油净出口国。

  美银美林分析师认为,欧佩克除外,全球不包括页岩油的原油产量增长将达到10年来最高水平,2020年上半年预计将出现石油供应过剩。

  需求端方面,2019年末以来国际贸易紧张局势出现缓和迹象,2020年世界经济有望回暖,世界原油需求预计将略有增加。

  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趋势如何

  截止20**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总资产规模达到XX.X万亿元,行业年营收XX.X万亿元,利润总额6XX.X亿元,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有29624家,.

  这个数字无疑是非常巨大的,也体现出了石油化工行业的地位,而且按照目前的增长趋势,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市场规模仍旧在逐年扩大之中。

  原油生产降幅不断收窄,天然气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国原油产量XX.X亿吨,同比下降XX.X%,降幅较上半年收窄0.7个百分点;天然气产量1XX.X亿立方米(含煤层气,下同),增长XX.X%,比上半年加快1.1个百分点;液化天然气产量XX.X万吨,增幅XX.X%。前三季度,全国原油加工量XX.X亿吨,同比增长XX.X%,成品油产量(汽、煤、柴油合计,下同)XX.X亿吨,增长XX.X%。其中,柴油产量XX.X亿吨,增长XX.X%;汽油产量9XX.X万吨,增幅XX.X%。

  20**-20**年全球石油化工市场回顾

  与此同时,在西欧及亚洲东北部等地区,油制气使用量的下降甚至反过来使石脑油裂解需求量显著增大。与轻油裂解相比,美国和中东等地区的乙烷裂解法仍保持着一定的价格优势,但现在这种优势已很不明显了。在20**年,原油价格急剧下跌为石脑油裂解工艺带来了新的机遇。

  截止20**年,全球石化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在这里我们概述石化产业现状和各地区炼化板块新项目的发展前景,首先介绍的是非洲、中东以及美国。其次则研究亚太、加拿大、欧洲和拉丁美洲。

  20**-20**年全球石油化工需求分析

  20**年上半年,全球原油需求量在年初有所下跌,从20**年四季度的9620万桶/天下跌至20**年一季度的9540万桶/天,环比下降XX.X%,但原油需求存在一定的季节趋势,20**年一季度原油需求量较20**年同期仍上升,同比上升XX.X%,仍处于三年来的历史高位水平。德法意英欧洲四国的原油需求量半年内相对稳定。同期,中国石油进口量波动增长,目前每月进口量处于三年来的高位水平。

  美国石油消费量四年以来呈现上升态势,半年内在1900万桶/天的消费水平上波动。

  20**-20**年全球石油化工产销分析

  石油是工业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过去的几年里,全球石油的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与上升。

  全球石油(包括原油、页岩油、油砂和天然气凝液)产量缓慢上升,20**到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XX.X%;全球石油消费量逐年上升,20**到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XX.X%。

  .

  近年来,全球石油消费量逐年上升,20**到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XX.X%。尽管由于经济危机爆发导致全球经济衰退,但石油刚性需求始终存在,世界经济逐渐复苏中,尤其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持续发展,预计石油需求将会持续增加,20**年全球石油消费量将近XXX亿吨。

  .

篇三:疫情对税源的影响

tle>新冠肺炎疫情对税收的影响分析-百度文库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新冠肺炎疫情对税收的影响分析

  作者:杨莹

  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20年第04期

  【摘

  要】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税源和税收带来了巨大挑战,税收作为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对税收的影响十分必要。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一季度经济数据,初步探讨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税源和税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税源造成的负面效应和疫情期间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我国税收收入、税收结构和税收征管都造成了冲击。为了更好的保障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强的财税保障必不可少,因此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税收的影响,本文提出了应对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

  经济税源

  税收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GDP季度核算首次出现负增长。分产业看,三大产业增加速度也均有所下降,第二产业降幅最大。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1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9.0%;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6.4%,其中出口额下降增速大于进口额下降增速。总的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冲击明显一季度经济下行较深,但我国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仍然保持了经济大局的整体稳定。受疫情影响我国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下降,三大产业都受到不同程度冲击,但这是短期可控的。目前我国疫情得到整体控制国内已经有序恢复生产,但国外疫情还在不断扩散,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我国经济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经济学家们预测如果第二季度世界疫情能够控制住,三、四季度经济仍有反彈希望。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重点行业地区的影响

  分行业看,重点行业中除了金融业的增速是同比上涨6%,其他行业都是负增长;作为主体税收来源的工业同比下降8.5%;其中受影响最大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同比下降了17.8%,其次是建筑业、工业、房地产业。需要注意新冠肺炎疫情对行业的影响存在正负两个效应,餐饮娱乐、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受到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已有数据显示餐饮、交通行业一季度同比增速分别下降了35.3%和14%;但是医药医疗、电商经济、在线游戏等行业受到正面效应,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文化新业态增长15.5%。受益行业的正面效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冲负面效应,但疫情对这些行业的整体影响是负效应。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复工复产的加快推进,大部分行业指标已有明显恢复,经济整体形势呈现积极向好的变化。

篇四:疫情对税源的影响

tle>疫情对经济的影响2篇-百度文库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2篇

  随着疫情的蔓延越来越多的城市发布延迟开工的通知,整个社会运转受阻,慢慢有人开始关注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网上有很多悲观的声音,说这次疫情对一季度的经济产生了致命的打击。

  本来计划能在网上搜集一些经济方面的数据来整理,了解疫情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但网上大部分都是从局部和身边的个例分析经济受损情况,没有系统的数据。

  普遍认为这次疫情对春节的娱乐和餐饮造成了致命的打击,还有很多微小型企业,由于工期的延迟,房租和工资的照常支出,导致成本上巨大的损失,这次疫情可能会有一批创新型企业倒闭。

  由于具体的数据很难查证,也很难以具体的数据来分析停工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可能需要等到一段时间后,一些微妙的影响才会体现出来吧。

  除了微小型企业的损失,大型企业在这次疫情中也受到不小的影响,目前星巴克已关停了在国内的超过2022家门店,东风本田也推迟了开工日期,预计武汉的大多数企业都要推迟半个月开工,这半个月生产产能的耽误和工资的支出确实给大部分企业增加了成本。

  如果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应该是影响最小的部分了。

  有网友分享他家情况,他家里是种鸡养殖,由于交通的封锁加上工人的欠缺,导致种鸡和蛋鸡贩卖困难,家禽交易流通困难导致价格上涨。

  可以看到,大多数城市在封城后,菜价都出现了上涨,部分超市出现了抢购潮,武汉部分超市平均营业额同比增加300%,而且蔬菜上架不到2个小时便被抢空。同时听说深圳等城市也出现了哄抢的情形。

  目前,网络上销售蔬菜和水果的通道还算畅通,个人认为疫情对第一产业影响有限。就算是粮食种植也是在春季开始播种,目前尚不属于种植高峰期。

  有网友反馈,农村里的小型超市和餐饮店由于突然关闭,特别是网吧和宾馆主要以春节为盈利点,受损严重。

  如果从这些店铺来看,前期食品囤货很容易卖不出而受损。

  特别是春节期间,很多人喜欢约在一起上街玩,晚上找个路边摊吃烧烤,喝酒。而由于疫情的产生,不允许小摊贩经营而受损。

  但从正面上来思考,这一次疫情也有效改善了春节拜年铺张浪费的一面。虽然越来越多的农村人也意识到春节拜年的花费巨大,但出于传统观念,无法彻底避免这些礼节流程。

  大多数村里亲戚间相互拜年以烟酒为主,由于大家都放不下面子,往往酒的价格都是一百多一瓶,送礼需要一对酒,再加一点酸奶、礼包之类的,平均每一家大概在300元-500元之间,一个春节花费3000左右,送出去的礼品对方也会类似的还礼,大部分家庭并没有喝酒的习惯,许多礼品便放在家庭的角落,造成了浪费。

  对于春节这种送礼的习惯,一切从简便好,这次疫情让许多家庭有了喘息的机会。另外一方面,这次疫情解决了农村聚众打牌的陋习,每年春节,除夕一过,便有一些茶馆聚集打牌甚至赌博的人们,毕竟在外一年,混的好或者不好都需要在茶馆证明一下,于是一场麻将下来输赢几千甚至上万的都有,导致许多家庭矛盾的产生。这次疫情的产生让茶馆关门,也少了聚众打牌的气氛,让整个春节更真实和谐。

  疫情的产生影响比较大的是第二产业,由于大部分城市工期的推迟,产能受限,整个产业损失了半个月到一个月的产能,如果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期公司在产能上进行提升,行业发展顺利,完成全年的生产任务是有可能的。影响最大的应该属于第三产业,服务业。由于疫情的产生,城市中的娱乐节目,如电影、餐饮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样对旅游业也是致命的打击。其中旅游中的民宿企业受损明显。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2

  “我们此前所共同取得的成就和我们共同正做的事情简直就是一个经济奇迹,现在我们又在重新创造奇迹,”特朗普说,“我们创造了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体,现在我必须再创造一次。”

  “你知道那是什么吗没错。那是上帝在考验我。他说,你知道,你做成过一次。我说,‘上帝,我做得好吗我是唯一能做这件事的人。’他说,你不应

  该这么说。现在我们要让你再做一次。我说,‘好的。我同意。你说服我了。’”特朗普当天说。

  他还表示,“我做成过一次。现在我又在这么做了。你可以看到我们公布的数字。它们太不可思议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就业数字。”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特朗普当天还现身威斯康星州,他还表示自己明天计划前往亚利桑那州。报道称,17日当天,特朗普在3处不同机场向其支持者发表演讲。同日,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也在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拉开帷幕。大会将连续4天以视频形式举行,拜登定于20日晚在他居住的特拉华州发表远程演讲正式接受党内提名。

  民主党的“大日子”里,特朗普却频繁现身,就连BBC也感叹称,这一周本应是民主党的“高光时刻”,他们的全国代表大会于今晚拉开帷幕,而特朗普似乎正在尽其所能地抢他们的风头。

篇五:疫情对税源的影响

tle>2022《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百度文库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

  自2019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因疫情影响,我国国际收支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现就经常账户项目进行分析。

  经常账户是记录生产、收入的分配、再分配以及收入使用的账户。近年来,我国经常账户项目顺差波动不大,因新冠肺炎疫情有所波动,但波动并不大。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基本处于合理区间,跨境资本流动总体平稳,外汇储备保持稳定。当前,我国国际收支总体格局不会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短期影响而发生改变,未来仍有基础也有条件延续基本平衡的发展态势。

  我国近年来经常账户更趋平衡,是经济结构中长期、深层次不断优化的结果,新冠肺炎疫情虽然有影响,但影响较为有限。自2001年年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经常账户顺差与GDP之比从2001年的1.3%升至2007年的9.9%的最高值,2016年以来一直维持在2%以内。据统计,在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为1775亿美元,与GDP之比为1.2%,继续处于合理平衡区间。上述经常账户的结构性变化和稳定性表现,是我国内部经济结构更趋优化与外部经济平衡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结果是受中长期、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影响形成的,因而也不会由于疫情的短期影响而发生改变。因此,总得来说,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经常账户项目上影响较小,不会导致我国国际收支的总体格局,且将来我国国际收支将继续维持平衡状态。

篇六:疫情对税源的影响

tle>疫情对地方财税收入和“三保”支出的影响分析——以河南省沈丘县为例-百度文库

  疫情对地方财税收入和“三保”支出的影响分析——以河南省沈丘县为例

  作者:崔晨涛

  彩万勇

  崔玉亮

  来源:《财政监督》2020年第6期

  崔晨涛

  彩万勇

  崔玉亮

  【摘

  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地方财政刚性支出不减反增,同时新旧减税降费政策叠加造成的阶段性财政减收,进一步加重了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尤其是“三保”支出负担。本文选取河南省沈丘县1-3月份财政运行和“三保”支出数据分析发现,疫情影响下沈丘县地方财税收入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短期内地方税源行业税收减少,面向疫情防控的地方应急财政支出增加明显,而为消除疫情对实体经济影响所采取的税收优惠激励政策具有阶段性,税源形成尚需周期性等待观察。现阶段疫情防控仍处于吃紧阶段,应对不确定性因素对地方财税收入的影响,地方政府应加快制定落实激励企业复工复产的税收优惠政策,提升税收治理能力,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同时中央财政应积极统筹协调疫情防控财政支出负担过重地区的“三保”支出,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地方财政支出。

  【关键词】疫情

  地方财政收入“三保”支出

  税收政策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奋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目前国家已制定出台了包括财税扶持在内的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缓解企业困难,提振市场信心。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河南省沈丘县大多企业停工停产,叠加新旧减税降费政策带来的财政收入阶段性减收,而刚性支出不减,尤其是疫情防控支出增加,财政收支矛盾下,基层财政“三保”能力受到一定挑战。加快落实国家新出台的阶段性、针对性、有效性的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对一些行业复工复产的支持力度,不仅可以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而且可以进一步降低疫情对地方财税收入增长的不利影响,确保基层“三保”财政支出正常运转和老百姓切身利益,巩固基层“三保”在确保社会稳定、维护市场环境、提振市场信心方面的关键作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疫情下国家出台及执行的财税扶持政策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为加快两者统筹推进,国家密集出台多项财税政策,多方面支持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促进经济社会各项工作走上正轨,逐步减轻地方“三保”的压力。

  (一)支持防护救治的税收优惠政策

  在支持防护救治上,对参加疫情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按照政府规定标准取得的临时性工作补助和奖金,以及单位发给个人用于预防的药品、医疗用品和防护用品等实物,不计入工资、薪金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二)支持物资供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在支持物资供应上的系列政策,涉及增值税、关税等,表现在对生产、物流服务、进口重点保障物资的支持上。对纳税人运输疫情防控重点物资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对纳税人提供公共交通运输服务、生活服务,以及快递收派居民必需生活物资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

  (三)支持公益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和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组织等或直接向医院捐赠用于疫情防治的医用物资等物品,允许在缴纳所得税前全额扣除。对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无偿捐赠用于疫情防治的货物,免征增值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本次支持疫情防控的税收政策更加灵活。一般情况下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捐赠扣除是有限额的,现在允许税前全额扣除,体现了税收支持捐赠的更大力度。一般情况下,捐赠扣除需要满足通过特定机构或政府捐赠的条件,现在对直接向承担疫情防治任务的医院捐赠防疫物品的,允许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税前全额扣除,是税收政策更加务实的表现,体现了政府对捐赠者的鼓励。扩大捐赠免税进口范围,是多渠道募集疫情防控物资的做法。可以说,为了防控疫情,多税种优惠政策联动,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社会捐赠热情,为抗击疫情提供更多的社会力量支持。

  (四)支持复工复产及物资生产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复工复产是另一条抗击疫情的战线。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等行业企业,亏损结转年限在现行结转5年的基础上,再延长3年。这说明税收优惠政策不仅关注眼前,更着眼于企业的未来。为了支持个体工商户加快复工复业,增值税优惠政策也加大力度。自2020年3月1日至5月31日,对湖北省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免征增值税;适用3%预征率的预缴增值税项目,暂停预缴增值税。除湖北省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减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税。对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生产企业为扩大产能新购置的相关设备,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对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生产企业为扩大产能新购置的相关设备,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还全额退还2020年1月1日后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同时,在纳税服务优化上,积极推行办税缴费“网上办、邮寄办、预约办”等“非接触式”办税措施,千方百计减少疫情传播风险。对于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发生困难的企业,依法及时核准其延缓缴纳税款申请,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压力、渡过难关。

  (五)继续实施的减税降费优惠政策

  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增值税方面,将制造业等行业一般纳税人缴税比例由16%、10%相应下调至13%、9%,增值税率下调3%和1%,降低了企业税负,鼓励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和扩大再生产。增值税起征点由月销售额3万元提高到10万元,直接让包括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在内的小规模纳税人受益。同时,小微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标准大幅放宽,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100万元到300万元的部分,分别减按25%、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使税负降至5%和10%。企业研发支出加计75%扣除,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和竞争能力的提高。在地方税收优惠政策方面,为小规模纳税人减轻税收负担,对资源税、印花税、房产税等“六税两费”按税额的50%予以减征;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由原来每月3500元提高到每月5000元“起征点”基础上,还将享受到6项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大大减轻了个人所得税的负担,对各类企业发展都起到了支持作用。

  (六)支持疫情防控的相关政策

  截至2020年2月12日,各级财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资金785.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共安排172.9亿元。中央财政将根据疫情发展态势和防控需要积极加大对基层财政疫情防控资金调度。在疫情发生之初,财政部就与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下发了财社〔2020〕2号文,明确表示对于患者发生的医疗费用,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按规定支付后,个人负担部分由财政给予补助。其次,根据人社部规〔2016〕4号文及财政部和人社部下发的财社〔2020〕2号文规定,对于参与防控工作的医护人员和相关基层疾控人员给予临时性的补助和卫生防疫津贴,此外,还提高了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工作的防疫人员的卫生防疫津贴标准。

  (七)保障“三保”支出的优惠政策

  为支持基层政府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财政部财预〔2020〕12号文通知,一是阶段性提高地方财政资金留用比例,2020年3月1日至6月底,在已核定的各地当年留用比例基础上统一提高5个百分点。期间各地因提高留用比例增加的现金流,应全部通过提高县级财政资金留用比例或增加日常资金调度的方式留给县级使用,不得滞留在省级财政。二是允许疫情防控任务较重、“三保”压力较大地区制定更加严格的盘活存量资金措施,报经本级政府同意后,对2019年及以前年度结转结余资金收回集中用于疫情防控和“三保”方面急需支出,待具备条件时另行安排预算。加大暂存暂付性款项清理收回力度,严控新增暂付性支出。三是进一步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可开可不开的会坚决不开、可办可不办的培训坚决不办。可暂缓实施的支出项目资金,要及时缴回财政。可统筹、整合的预算资金,要及时调整支出用途,保障“三保”支出需要。除疫情防控需要外,各地原则上不再研究出台新的增支政策,必须出台的要充分考虑基层财政可承受能力,合理把握节奏和力度。

  二、河南省沈丘县1-3月份财政运行和“三保”支出情况

  (一)财税收入执行完成情况

  1、财政总收入完成情况。今年1-3月份,沈丘县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完成59177万元,比上年同期69991万元,下降15.5%,短收10814万元;其中,中央级收入、省级收入和县级收入分别完成14104万元、270万元、44803万元,同比各下降19%、23.9%、14.1%。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15241万元,比上年同期29522万元,下降48.3%,短收14281万元;其中,中央级收入和省级收入增长,第一季度各增收595万元、717万元,县本级收入下降54.1%,短收15593万元(见表1)。

  2、税收和非税完成情况。第一季度税收总收入完成35232万元,比上年同期48627万元,下降27.5%,短收13395万元;其中,中央级税收和县级税收入分别完成14103万元、21081万元,同比各下降19%、32.3%,分别短收3347万元、10051万元;省级税收完成48万元,同比增长6.6%,增收3万元。县本级非税收入完成23722万元,同比增长12.7%,增收2682万元(见表1)。

  3、分产业行业纳税情况。今年1-3月份,第一产业税收完成4万元,比上年同期26万元,下降84.6%,短收22万元。第二产业税收完成18507万元,比上年同期21134万元,下降12.43%,短收2627万元。其中,制造业税收完成12128万元,比上年同期16032万元,下降24.35%,短收3904万元。建筑业税收完成4722万元,比上年同期4536万元,增长4.1%,增收186万元。第三产业税收完成18957万元,比上年同期30580万元,下降38%,短收11623万元。其中,批发和零售业税收完成4966万元,比上年同期6746万元,下降26.39%,短收1780万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税收完成750万元,比上年同期2076万元,下降63.87%,短收1326万元;住宿、餐饮业税收完成45万元,比上年同期70万元,下降35.71%,短收25万元;金融业税收完成2443万元,比上年同期4202万元,下降41.89%,短收1761万元;房地产业税收完成6387万元,比上年同期4873万元,增长31%,增收1514万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税收完成437万元,比上年同期701万元,下降37.66%,短收264万元(见表2)。

  4、各税种纳税情况。2020年1-3月份,从税务局征收的15个税种看,其中,中央级征收的消费税、车辆购置税两个税种分别缴纳2万元、1874万元,同比各下降85.7%、40.5%,分别短收12万元、1273万元。中央地方共享的增值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6个税种,只有个人所得税、资源税2个税种同比增长,各增长140.1%、60.5%,分别增收1073万元、46万元;其余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4个税种收入各下降23.6%、3.9%、28.7%、5.7%,分别短收7092万元、127万元、440万元、10万元。地方级的7个税种,只有城镇土地使用税、契税、环境保护税3个税种同比增长68.1%、7.5%和4.3%,分别增收343万元、187万元、1万元;其余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4个税种同比下降,各下降1.6%、95.3%、7.8%、38.2%,同比分别减收3万元、6080万元、85万元、800万元(见表3)。

  5、两区及重点税源行业纳税情况。2020年1-3月份,从全县两区纳税情况看,产业集聚区完成9903.24万元,比上年同期15384.26万元,下降35.63%,短收5481.02万元;商务中心区完成12038.3万元,比上年同期19902.45万元,下降39.50%,短收7864.15万元;两区税收合计完成21941.54万元,比上年同期35286.71万元,下降37.81%,短收13345.17万元(见表4)。

  2020年1-3月份,全县60家重点税源行业共纳税3771.33万元,比上年同期6718.53万元,下降43.87%,短收2947.20万元。从8大税源行业看,只有纺织、皮革两个行业税收增长,分别完成115.20万元、23.75万元,同比增长20.15%、49.09%。其中粮油食品行业、矿山机械行业、磨料磨具、造纸网行业、机电建材业和其他行业共6大行业税收分别完成671.92万

  元、43.65万元、37.14万元、83.42万元、557.90万元、2238.36万元,各下降40.25%、90.03%、17.10%、29.64%、47.19%、41.47%(见表4)。

  (二)财政支出基本情况

  县财政科学合理调度资金,除优先保证涉及民生的各项支出外,重点保证精准扶贫专项支出,同时发放了全县教师、干部工资及津贴补贴,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节能环保支出平稳增长,农林水支出大幅增长。

  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月份,全县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累计完成124513万元,同比下降27.3%,减支46640万元。“三保”支出共完成83680万元,占全县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7%。

  2、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3月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累计完成16860万元,同比下降49.4%,减支16443万元。

  3、疫情防控支出。1-3月份全县疫情防控财政投入2826.097万元,其中:上级补助755万元、政府专项债券600万元、县财政资金1471.097万元,主要用于物资采购、人员补助等,为应对疫情提供有效保障。

  三、疫情对地方财税收支影响的困难和问题分析

  (一)地方财税收入减收明显

  1、财税收入明显减收。年初以来,地方经济受到疫情的影响,前3个月财税收入明显减少,财政总收入和税收总收入分别下降15.5%、27.5%,各减少收入10814万元和13395万元。减收因素除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当前实施的减税降费政策外,尤其在近段时期内疫情防控工作推进,居民消费与企业生产投资暂停,影响了地方经济正常的增长,且直接影响了财税收入,测算预计上半年财政总收入和税收总收入将分别受到影响减收21627.99万元、26790万元。

  2、税源形成尚需时间。前3个月,第二产业贡献税收18507万元,第三产业贡献税收18957万元,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2.43%、38%,其中,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受影响较大,税收同比下降24.35%,减收3904万元;疫情期间对于住宿、餐饮、旅游、娱乐、客运、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影响比较严重,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影响多25.57个百分点。3月份各行业逐步复工复产以来,由于还没有恢复到正常状态,劳动力短缺、原材料价格上升等不利因素也正在向制造业传导,整体税源形成还需要等待生产、消费、出口的全面恢复。从供给方式看,受疫情影响,客观上促进了城乡物流配送、移动互联网普及应用和网络生活品零售等新

  兴业态的发展,将会带来第三产业繁荣和税收增长,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结构优化的步伐。

  3、税收优惠政策激励具有长期影响。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并支持防控工作,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从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关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到两费(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以及社保费等相关政策,重点支持防护救治、支持物资供应、鼓励公益捐赠、支持复工复产四个方面发挥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基于疫情防治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国家对相关主体的呵护,上述优惠政策执行和减税降费政策叠加持续实施,现阶段税收会明显减收,将给地方财政收入直接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压力。

  (二)两区及重点税源行业税收减少

  据县产业聚集区注册的146家企业统计纳税显示,1-3月累计纳税9903.24万元,比上年同期15384.26万元,同比下降35.63%,短收5481.02万元。其中,有28家企业同比增长、60家企业同比下降、37家企业纳税为0。县商务中心区共有规上企业49家,其中房地产业企业27家、总部经济企业19家和服务业企业3家。1-3月累计纳税12038.3万元,比上年同期19902.45万元,同比下降39.50%,短收7864.15万元。从8大重点税源行业纳税情况看,60家重点税源企业共纳税3771.33万元,同比下降43.87%,减收2947.20万元,并且只有纺织和皮革两个行业同比增长,其余6个行业全部下降(见表4)。

  当前上述两区和部分行业税收减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方面受疫情与减税降费政策影响,部分企业停工停产和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而减收;另一方面是税务部门税收征管不到位,形成的漏征漏管而使税收减收或部分企业零收入,例如前3个月产业聚集区有部分企业未纳税申报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有关税收,税务部门也未上门纳税辅导和下达税收执法手续,致使企业税收为零。再一方面未及时兑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而形成的税收减收,如总部经济企业,今年前3个月仅有10家企业正常申报纳税,与去年同期相比税收下降50%左右。

  (三)财政支出负担加重

  1、上级转移支付资金量少。沈丘县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2018年8月经国家验收摘帽脱贫,过去也享受到了国家各项扶贫优惠政策补贴,但在2003年执行国家人事制度政策改革中,由于对相关人事工资转移支付政策判断不准确,未完全统计上报财供人员工资信息,造成5000余人未纳入上级转移支付基数系统,至使每年减少转移支付1亿元左右。近年来,由于国家提升财政治理能力,各项转移支付资金项目逐步科学透明,不能调级调库和乱整合使用,这样在三保支出运行中,保工资支出压力显现,进一步增加了县级财政支出困难。

  2、地方可用财力少。沈丘县税收在全省及全市每年排名都非常靠前,虽然税收收入基数高,但是财税收入质量不高,地方可用财力少。其原因:地方为发展总部经济或招商引资企业落户,财政执行兑现地方出台的各类优惠政策,从而占用财政大量支出指标,每年约减少财政收入近7亿元左右,进一步影响了财政实际支出。

  3、项目资金收入少。沈丘县一般公共预算调入资金主要依靠土地出让金收入,每年需调入资金约10亿元左右,由于受疫情因素影响直接带来土地交易市场萧条,不但建筑房地产项目停工停售,而且其各类建设项目推进也比较缓慢,土地项目交易量将减少,也直接带来土地出让金及各类税费减收,同样影响财政支出运行和“三保”支出困难。

  4、疫情应急支出大。随着疫情蔓延,相应带来了财政增支压力。从1-3月份全县疫情防控财政投入情况看,一方面,全县疫情投资2826.097万元,其中县财政筹集资金1471.097万元,支持疫情防控相关的采购、重点企业融资支持、进口物资税收减免、患者医疗费用兜底等方面补贴,直接增加了地方财政支出;另一方面,疫情也使消费需求减少、生产和投资增长放

  缓,带来了一定的经济下行压力,就业、民生、社会等领域的财政逆周期调节必将发挥更大作用,也带来一定新的财政支出需求。

  5、脱贫攻坚财政保障压力大。沈丘县虽然已经摘除贫困县帽子,财政支持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目前,全县尚有未脱贫户1084户3382人、有返贫风险的脱贫监测户1036户3511人、有致贫困风险的边缘户768户2764人。这些“三类人群”,是今年稳脱贫、防返贫、不致贫的重点对象,是最后的贫困堡垒,也是今年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主要矛盾,需要县级财力作为重点保障,这样给地方财政支出增加了一定压力。

  四、进一步促进地方财税收入运行和“三保”支出的思路建议

  为加快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提升财税治理能力提高,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支持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复工复产,减少疫情对地方财税收入影响,确保地方财税收支正常运行和“三保”优先支出,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复工复产

  财税部门要提升政治站位,积极落实国家疫情防控出台的六税两费及社保费等优惠政策(六税: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关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两费: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重点支持防护救治、支持物资供应、鼓励公益捐赠、支持复工复产等发挥政策调节作用。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减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税。对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生产企业为扩大产能新购置的相关设备,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还全额退还2020年1月1日后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在纳税服务上,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对因受疫情影响办理申报困难的企业,依法办理延期申报及优先领用发票;积极推行办税缴费“网上办、邮寄办、预约办”等“非接触式”办税措施;对于非缺要素件实行“特事特办、先受理审核、后续补件补充”的人性化管理;在税务登记、票种核定、发票领用等事项应实现立等办结、一窗通办,为企业排忧解难。同时,为了能在最短时间内扶持更多的困难行业和企业发展,建议赋予省级地方政府一定的地方税收自主权,制定涉及地方税种和收入的扶持政策措施,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财税部门可运用多个税种优惠方式及配套措施,积极扶持实体经济行业企业快速发展。为支持制造业发展,在增值税方面,建议对实行“双定”征收的小微企业,放宽增量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支持小微企业业务发展。允许企业支付给银行的贷款利息,凭银行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所换算注明的税额,作为进项从销项税额中减扣。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建议对制造业企业通过技术革新、产品研发等创新获取的超额利润所征收的企业所得税,参考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减按15%的税率减征,以此激发企业创新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恢复交通运输业发展,在增值税方面,建议像生活服务业一样,对交通运输企业的进项税额按一定比例实行加计抵扣,以完善增值税制改革,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为促进服务业发展,建议年内对从事餐饮住宿、文体娱乐、旅游和教育科技服务等行业企业取得的营业收入,税务部门可免征或减征增值税。

  (二)做好税收分析预测,提升税收征管质量

  为确保完成年内预算税收目标任务,认真做好经济税源分析、疫情影响分析,既要分析一季度税收形势,也要关注上半年及全年度收入形势,进行科学预判,深挖税收增长潜力。一是要努力提高税源管理水平。为充分掌握各类新增建设项目税源增长点,深入对县内新引进的重点企业、落地投资项目,加强登记、分析和跟踪服务管理,及时将税源增长点转化为税收。二是要提高税收质量。进一步健全完善宏观税负、同业税负比较、纳税评估、税源管理预警等税收分析方法,对征收期大额入库,整数、倍数税款企业采取定期监控,加强税源调查,核实企业真实的纳税能力。做好欠税企业自查补税的后续管理和调查,加强纳税政策辅导宣传,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服务。三是努力提高纳税申报质量。税收管理员要定期深入企业

  走访,第一时间掌握开业、变更、停业、注销的情况,并对长期零申报、其他异常状态的企业加大监控力度,实地核查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准确掌握税源变化情况,做好户籍管理。同时,要严格遵守税收工作原则纪律,坚决做到有税尽收、无税禁收,严禁征收过头税、虚收空转、办理退税不及时等情况发生。

  (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决兜牢“三保”底线

  当前,减税降费仍然是未来较长一段期间内所要推行的政策,因此疫情加剧财政收支之间的矛盾还是要从支出端进行化解。在这种情况下,在保证政府基本职能和重点领域财政投入的前提下,进一步压缩非刚性、非重点的一般性公共支出、三公经费支出等财政支出,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一是夯实“三保”支出责任。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强预算管理,在预算安排方面,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全面落实按照国家保障范围和标准确定的“三保”责任,坚持“两个优先”顺序(即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坚持国家标准的“三保”支出在“三保”支出中的优先顺序),编列“三保”支出预算。二是硬化预算执行约束。各预算单位要严格执行经批准的预算,加强预算支出管理,不得擅自改变工资等“三保”资金支出用途,严禁通过压减工资等“三保”资金用于偿债或项目建设。执行中确需进行预算调整或预算调剂的,在足额保障工资等“三保”支出的前提下,上报县财政部门审核,不得随意调整“三保”支出预算安排用于其他方面。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在2019年一般性支出基础上,力争压减幅度达到10%以上,节省下来的资金优先用于保障“三保”和疫情防控支出,支持打赢脱贫攻坚、环境攻坚和防范债务风险等重点领域。三是加强库款管理。要统筹安排各项财政收支,保持合理的库款规模用于保障“三保”支付。要加大力度清理暂付款,重点加大对违规出借用于企业偿债和项目建设等资金的清收力度,确保库款规模处于安全区间。同时,要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严格落实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要求,还要妥善处理好隐性债务化解、养老金发放等问题。

  (四)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由于地方经济发展受疫情和减税降费等因素的影响,税费收入难以在短期内恢复正常轨道,加剧了县级财政收支的矛盾。因此,为应对现实存在的财政支出压力,首先,加大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力度,缓解地方财政支出的压力。其次,完善上级转移支付补助办法,鉴于县级人事制度改革等历史遗留问题,建议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应按照夯实后的财政收支数额,适时重新核定上级对下转移支付补助金额,缓解县级刚性支出压力;另外,在不减少现有转移支付补助规模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财力性转移支付所占比重,降低专项转移支付占比。再次,深化财政领域改革,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加快推进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在政策层面要充分考虑县级所处的区位、经济基础、发展条件以及所承载的功能作用不同,区分中央、省、市、县之间各自承担的事权及财权支出责任,在同等情况下,上级在出台优惠政策时应向县级倾斜,在补助资金安排上也要尽量将财力下移,尽量使地方承担的事权责任与财权支出相匹配。

  (五)加快财源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加快培植地方财源是彻底改变财政困境,实现“解困变强”的根本举措,也是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重要手段。一是突出发展钢铁经济。按照全省钢铁产能总体安排,安钢产能置换项目落户沈丘,加快支持安钢产能置换项目建设及相关配套产业全部建成,提升县域工业现代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努力把钢铁产业打造成为全省全市先进钢铁制造新平台、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新引擎和产城生态融合新高地。二是突出发展高铁经济。沈丘高铁北站建成,开通至北京、上海、郑州始发车,标志着沈丘正式迈入高铁时代。充分利用高铁“虹吸效应”,吸引各类资源要素集聚,谋划建设“高铁经济带”,打造成全县经济发展的“增长带”、开放合作的“支撑带”、区域互动的“连接带”。三是突出发展临港经济。充

  分发挥沙颍河“穿境而过、通江达海”的运输优势,牢固树立“临河就是临海,腹地也是前沿”的开放思维,突出发展临港经济,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快沙颍河高等级航道建设及船闸、节制闸、路桥和钢铁专用码头等港口工程配套项目,进一步放大沈丘的区位交通优势,为临港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依靠港口物流区位优势,以钢铁为原料发展造船、装备制造、矿山机械制造及建材等港口依存产业;实施港口物流园区建设项目,打造中部地区多式联运枢纽、全省港产融合物流示范基地、新型绿色临港建材产业园,实现与过境铁路干线(漯河至阜阳铁路、郑州至合肥高铁)运输与县内刘湾港区、安钢公司以及港口物流园区高效联通和无缝衔接,促进“多式联运”,降低物流成本,形成一条集生产加工、储存、集散等功能于一体的物流产业链,努力打造成为“中原经济区”对接“长三角”的前沿经济阵地和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本文系河南省财政厅2020年重点调研课题)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河南省沈丘县财政局)

  ————————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切实加强地方财政“三保”工作的通知[EB/OL].(2020-03-04)http://yss.mof.gov.cn/zhengceguizhang

  /202003/t20200304_3478171.htm.

  [2]刘昆.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J].国有资产管理,2020,(03).

  [3]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有关经费保障政策的通知[EB/OL].(2020-01-25).http://sbs.mof.gov.cn/zhengcefabu/202002/t20200211_3468083.htm.

  [4]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改善一线医务人员工作条件切实关心医务人员身心健康若干措施的通知[EB/OL].(2020-02-10).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xinwen/202002/t20200212_

  3468655.htm.

  (本栏目责任编辑:阮静)

篇七:疫情对税源的影响

tle>新冠疫情下中国财政税收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百度文库

  新冠疫情下中国财政税收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摘要:为了应对这种新冠肺炎流行,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财政和税收援助措施。旨在帮助企业应对业务挑战,以及用于从财政支出中预防传染病的特殊财政资金。减税减费的优惠政策完美地说明了财政和税收政策在预防和控制流行病,促进恢复工作和生产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关键经济指标分析了新一轮新冠病毒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分类说明对宏观经济的财税政策协调机制和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为了进一步实现防疫和经济稳定的目标,文章认为,还应在增加准备成本,优化财务支出结构,建立紧急税收制度和增加预防性支出方面进行改进。

  关键词:新冠疫情;中国财政税收政策;经济;影响

  作者简介:周莉,1977年4月、女、汉族、江苏省徐州市、硕士研究生、潍坊市市政公用事业服务中心、研究方向经济管理、财政税收

  2019年1月,武汉出现首例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并迅速在全球爆发,在给相关国家的社会稳定性带来了巨大挑战的同时,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持续性的负面影响。此次新冠疫情的大范围爆发和其传染性、不确定性的特点,对全球经济贸易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国内经济学家认为疫情的爆发对全球的经济贸易格局进行了一次洗牌,这对中国既有挑战又有机遇。国经济飞速发展,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面临新形势与新任务,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挑战,其中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但随着相关制度的改革,逐步完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制度,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制度的建设,提升各级地方税收工作效率。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

  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困难与挑战,受此次疫情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受到的威胁影响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速大幅度放缓和断崖式下跌,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更是受到了非常明显的冲击。

  投资方面: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各地先后采取了封城、封路、停航等措施,原材料、劳动力等各类生产要素的流通受到阻滞,各行各业的项目难以按计划开工,生产经营被迫中断,预算外的防疫资金支出大幅增加,使得项目建设资金出现较大缺口。加之各地复工复产时间不一、方案存在地区差异,对企业的影响较为明显,有些企业甚至出现了难以为继的生存问题。

  消费方面:因疫情影响,消费受到的冲击最大。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于我国春节期间,而春节是我国消费最为旺盛的时间段。2019年春节期间,全国餐饮、零售、休闲类企业实现超1万亿元的营业额。而2020年春节期间,由于抗疫隔离、交通管制,消费出现了断崖式下跌,餐饮、零售、娱乐、酒店、交通等行业基本上暂停,在下半年才出现有效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于2021年1月11日公布的2020年全国CPI和PPI数据,00年全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2019年仅上涨.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购进价格分别比2019年下降1.8%、2.3%。

  出口方面:自新冠疫情暴发以后,世界多数国家先后陷入了疫情泥淖当中,为应对疫情影响,一些国家陆续采取了出入境管制、陆海空交通管制、撤侨、暂停旅行等措施,使得出口贸易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进口也出现了大幅度下降的情况。据海关统计,2020年全年我国各类货物贸易进口14.3万亿元,比2019年下降0.7%。

  二、新冠疫情下中国财政税收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全球贸易合作伙伴超过10个,占全球贸易比重的1%,这导致使我国的经济不仅受疫情的直接影响,其他国家的应对措施和政策会通过产业链、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二次冲击。一方面,中国通过直接贸易联系对其他亚洲经济体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中国通过对商品价格的影响间接影响亚洲经济体。中国对金属和石油的需求很高,并且在不断增长,这是因为中国对国内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投资很高。在年内,来自中国

  积极需求冲击的溢出效应约有20%是由于商品价格上涨所致。而且,与直接影响相比,亚洲经济中间接影响传递给通胀的速度更快。在所有经济部门中,COVID-19都是供应方面的冲击,它将减少全球产量并破坏国际供应链。在需求方面,由于立即担心会传染,旅游业和旅行业等部门受到了影响。在不久的将来,由于失业增加和收入下降,我们也可能会看到需求短缺。

  截至2020年4月,需求减少的价格影响似乎已经超过了供给减少的价格影响为了响应COVID-19导致的经济关闭,中央银行降低了利率,因此,在短期内,也许除了抵押贷款外,储蓄和贷款的利率都下降了。通货紧缩的压力将来自一些家庭的预防性储蓄增加,以及整个经济中的总体需求短缺,这已经降低了消费者价格。尽管实际利率长期以来一直在下降,并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较低水平,但长期前景尚不确定。与COVID-19相关的国际贸易的减少可能会推高消费者价格,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压力。高通胀可能会"支撑"利率。政府有可能大量借贷来支付当前停工带来的成本增加和税收减少,这将给利率带来上行压力。COVID-19对中国经济的最终影响将取决于未来几个月和几年中这些关键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方向和幅度。

  随着经济的增长,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增加,税收也相应增加,而当收入水平下降时,税率降低,纳税人的税负也相应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轻。可支配收入的下降保证了基本的消费者需求。自动税收稳定机制在设计税制时采用累进所得税法,其传导途径首先通过调节可支配收入来控制消费和投资的波动,从而影响企业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以及价格,这可以缓解失业潮并促进宏观经济稳定。自由裁量税收稳定政策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自主市场经济的稳定系统,消除不可替代的经济波动,其中包括扩大减少税收政策。

  三、财政税收政策在应对新冠疫情中的作用

  (一)推进财政和税收政策的改革

  重大紧急事件通常是指突发事件或灾难,这些突发事件或灾难是突然发生的,没有人们的主观意愿来传达,对公共安全造成极大损害。就像这种新冠状肺炎流行如此猛烈一样,它对受灾人民的生命和生活构成了重大威胁。作为提供公共服

  务的行政部门,政府部门不仅要及时做出反应,减少传染病对人民生命和健康的威胁,防止其传播和发酵,并防止风险的扩大。

  应对重大紧急事件应采取财政和税收政策,一方面,由于重大突发事件是纯粹的公共事件和公共威胁,因此政府必须提供对重大紧急事件的应对措施。2003年SARS流行后,中国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令第376号),其中明确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的资金应包括在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在病毒爆发等关键时刻,如果通过市场方法来采取保护措施并受到市场对利益的追求的影响,则相关的对策可能数量和质量不足,只能通过财政和税收支持来应对,这是重要而紧迫的事情。

  (二)优化财政税收结构

  在短期内,重大紧急情况可能会对地区和国家的经济运行造成不利影响,或导致一定的经济损失。为了减少对人们正常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政府部门必须在重大紧急情况期间和之后迅速介入经济活动。在这种特殊情况下,财政和税收政策的作用更加直接和有效,其效用将超过其他宏观调控措施。

  面对重大紧急情况,经济衰退和弹性不强,财政和税收政策可以通过三个渠道发挥作用。一种是扩大财政支出,创造更多的社会总需求,另一种是通过转移支付形成目标补贴。扩大财政支出用于促进私人消费和增加总需求,第三是通过减税和其他促进消费的措施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三)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有利条件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全面实施财政税收改革才能更好的促进中小企业和谐、经济平稳增长。财政税收体制对具体工作实施有着重要影响,只有对财政税收体制进行改革,才能更好的完善财政税收的各项政策,才能更好的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融资难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最为典型和普遍的问题。很多时候企业未必真正到了破产的境地,也并非确实没有经营的能力,而是一时的资金供应不上,而导致资金链断裂从而被迫破产。因为资金问题是几乎每个企业无论规模和市场地位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当这一问题成为企业的普遍问题时,“现金为王”就成了当下的经济特征。

  在资金周转越来越关乎企业命脉的情况下,每个企业的资金都会呈现紧张的状态,并且每个企业都在努力把每一分钱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因此若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出现问题,资产变现也是很困难的。事实上企业越急于获得现金,资产变现的难度就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常只能通过银行贷款这一种正规渠道进行融资,但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的难度往往也是非常高的。因为市场上大部分银行都属于商业银行,本身也以盈利为目的,在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的情况下,企业往往无法证明自己具有到期还本付息的能力,银行在大部分情况下也不愿意承担相应的风险。这也就导致了融资难和中小企业生存困难间形成了恶性循环。而国家财政税收制度的创新,从政策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银行贷款的要求,让更多自身状况良好经营规范的中小企业有条件申请银行贷款,从而为企业发展注入珍贵的资金流,为企业成长争取宝贵时间。

  结束语

  我国在疫情时期的财政税收政策应充分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和教训,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有效完善的财政税收政策,同时也要注意政府对新兴经济体所带来冲击时该采取怎样应对措施来化解危机并取得预期效果,等等问题都需要相关部门根据现实形势做出及时调整以适应新时期下发展需求,使我国在经济领域中获得更大收益。

  参考文献:

  [1]孙开.SARS疫情的财政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03,(12):43-46.

  [2]丁芸.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财税政策思考[J].群言,2020(5):14-16.

  [3]蔡昌,徐长拓,王永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财税对策研究[J].税收经济研究,2020,25(2):10-19.

篇八:疫情对税源的影响

tle>解析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百度文库

  解析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

  摘

  要: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肆虐,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所有国家都在努力应对着这场危机。虽然目前的疫情已经得到了初步的遏制,但是我国还是很担心境外患者的流入和国内的反弹。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我国多个省份的经济都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亟需制定对策恢复经济增长水平。基于此,本文就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冠疫情;中国经济;影响;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在2010年以后一直保持着全球经济的第二大经济体。2020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但由于新冠疫情的暴发,给国家的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同时也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冲击。新冠疫情是一次突发性的、具有重大的不确定性事件,造成了短期的经济衰退,同时也会对整个经济的发展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本次疫情暴发速度快、传染性强,对我国当前的疫情控制提出了严峻的要求。在“春运”期间,是全国最大的人群迁徙高峰期,为了遏制疫情的蔓延,提倡人们在家中进行隔离,禁止所有不必要的活动。企业停工、学校停课,虽然疫情得到了较好地遏制,但也造成了较大的经济影响。

  一、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新冠疫情对农业造成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口的流动性受到了制约。在供给上,由于疫情期间多地运输不便,农户获取生产资料渠道狭窄,很难开展有关的农业生产活动。同时,大批的农副产

  品很难外销,只好就地处理,当季蔬菜、水果腐烂,牲畜因缺饲料饿死,这对农户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打击。在需求方面,一些地方的农产品供应短缺,导致了供需的不平衡,商品价格上涨趋势较大,但依然处于短缺状态[1]。与上年相比,2020年第一季度CPI同比增长4.9%,较同期增长3.1%。从各个月来看,CPI呈现逐月下降趋势,到2020年2月下降到5.2%。3月份,由于国内疫情逐渐得到控制,运输业逐渐恢复,市场供给也有所改善,CPI同比增幅回落至4.3%。食物涨价是CPI上升的重要原因,食物价格在第一季度上升20.3%,较上年同期增长18.1个百分点,超过CPI总涨幅80%。农产品的线下市场受到了重创,刺激了网上交易市场,使得农业的营销方式得以转变。整体而言,农业经济所受的冲击仅为短期性,虽然农产品价格暂时上升,但由于社会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农业已逐步回归常态。

  (二)对工业经济的影响

  新冠疫情暴发导致的工厂停工、停产,原材料供应链断裂,物流停滞,对国内的工业造成了一定的短期影响。其中,对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出口为导向的工业产生了明显的消极效应,而对医药产业的发展却产生了积极的推动效应。建材、服装、纺织、皮革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耗工量大、资金成本高等特征,一旦企业在疫情中生产,由于人群密集,传染性很大,对疫情的控制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必须通过发放口罩、防护服等多种保护手段,加大工作岗位之间的间隔,从而使企业的成本大大提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受疫情影响,居民对药品的需求量急剧增加,抗病毒药品、医疗器械等从过去的默默无闻到一夜暴涨,供应短缺。虽然国内医药行业在疫情暴发后有一定的利润增速,但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各部门相继下发了相关文件,帮助中小企业复工复产,为企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对服务业经济的影响

  第三产业构成了我国最大的产业,受到的疫情影响比第一、第二产业要大得多。为了应对疫情防控的需要,饭店、影院、景区、KTV等都停止营业,营业额也随之下降,有的企业宣布倒闭。2020年1至2月份,社会消费品总零售额为52130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0.5%;餐饮业为4194亿元,同比减少43.1%。公路、铁路、水路和民航在2020年1月10日至2月18日累计发出了14.76亿人次,同比减少50.3%。根据相关数据,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6.5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6.4%。中国的疫情暴发比较早,自从疫情暴发以来,各地都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线上办公需求大幅增加,对服务业的冲击较大[2]。

  二、新冠疫情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出台财政政策

  当前,由于新冠疫情所造成的冲击作用日益显现,因此必须通过提高政府的财政支出力度,缓解疫情带来的经济影响。首先,要加大财政上的支持力度,系统地削减各种支出。防疫检测、疫苗研发等工作,不仅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且要靠政府的财政支持。其次,要把现有的各种财政措施贯彻到位,并不断适应新的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税收优惠措施。最后,要加强财政拨款。由于受疫情的冲击,我国的财政收入有所减缓,同时也需要增加对疫情防控的支持,导致了地方政府的收支失衡,因此应加强对重点区域的转移支付,保障基本民生。

  (二)采取货币政策

  此次疫情给中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必须采取逆周期调节措施,以避免由短期的冲击发展成为长期影响。但由于受疫情的冲击,我国的财政政策存在时滞问题,因此必

  须与货币政策相结合,采取更为灵活、适当的方式,化解结构性问题,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首先,要保证流动性,采取适度的降准和降息措施,缓解公司偿债的负担。其次,要利用货币政策手段,为受影响大的区域实施重点的缓解和救助措施,发放更多的贷款,以及让有关公司延期还款。最后,加强货币投资,填补疫情造成的经济缺口,特别是在供给不足领域,加强医疗、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投资[3]。从长远来看,这种投资能够带来长远的效益,有利于人们的生活,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合理扩大内需

  受新冠疫情的冲击,我国应在促进需求方面采取适当的对策,进而稳定经济发展。随着国家经济水平发展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的发展格局形势下,消费环境出现了巨大的改变,原有的扩大内需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因此,为了进一步拓展内需,必须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调整,带动市场新需求。一方面,要以扩大内需为出发点,通过优化供给侧结构、提升产品品质;另一方面,加强科技创新的驱动力,以科技引领发展[4]。新冠暴发后,传统的消费模式受到重创,线上市场兴起,下一阶段要大力发展数字化产业,建立新的产业结构,进一步推进数字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衍生新业态,促进新产业被认可。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冠疫情的突然暴发,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大批的生产和服务企业倒闭,造成了短期的经济损失。但从长远来看,这场大范围的疫情,却是一种刺激,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措施,加速经济复苏,恢复社会正常秩序。这场疫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优势所在,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坚定信念,将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遏制住疫情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篇九:疫情对税源的影响

tle>新冠肺炎疫情对税收的影响分析-百度文库

  新冠肺炎疫情对税收的影响分析

  作者:杨

  莹

  来源:《大经贸》2020年第4期

  杨

  莹

  四川大学

  四川成都6140000

  【摘

  要】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税源和税收带来了巨大挑战,税收作为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对税收的影响十分必要。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一季度经济数据,初步探讨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税源和税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税源造成的负面效应和疫情期间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我国税收收入、税收结构和税收征管都造成了冲击。为了更好的保障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强的财税保障必不可少,因此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税收的影响,本文提出了应对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

  经济税源

  税收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GDP季度核算首次出现负增长。分产业看,三大产业增加速度也均有所下降,第二产业降幅最大。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1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9.0%;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6.4%,其中出口额下降增速大于进口额下降增速。总的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冲击明显一季度经济下行较深,但我国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仍然保持了经济大局的整体稳定。受疫情影响我国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下降,三大产业都受到不同程度冲击,但这是短期可控的。目前我国疫情得到整体控制国内已经有序恢复生产,但国外疫情还在不断扩散,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我国经济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经济学家们预测如果第二季度世界疫情能够控制住,三、四季度经济仍有反弹希望。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重点行业地区的影响

  分行业看,重点行业中除了金融业的增速是同比上涨6%,其他行业都是负增长;作为主体税收来源的工业同比下降8.5%;其中受影响最大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同比下降了17.8%,其次是建筑业、工业、房地产业。需要注意新冠肺炎疫情对行业的影响存在正负两个效应,餐饮娱乐、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受到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已有数据显示餐饮、交通行业一季度同比增速分别下降了35.3%和14%;但是医药医疗、电商经济、在线游戏等行业受到正面效应,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文化新业态增长15.5%。受益行业的正面效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冲负面效应,但疫情对这些行业的整体影响是负效应。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复工复产的加快推进,大部分行业指标已有明显恢复,经济整体形势呈现积极向好的变化。

  湖北省作为疫情重灾区为这次防疫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一季度数据显示湖北省是全国省市中GDP降幅最大的,同比下降39.2%。湖北省是我国中部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靠前,此次受疫情影响严重,对全国经济的增幅也有下拉作用。虽然疫情对湖北的经济、产业、消费、就业等都有冲击,但这只是短期的,总体可以控制。3月开始湖北各市陆续开始推进复工复产,经济也在逐步恢复,经济长期向好形势依旧。

  (三)新冠肺炎疫情对微观个体的影响

  数据显示,一季度居民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9%;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下降3.9%,;人均消费支出实际下降12.5%;城镇失业率为3.66%,但农村的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受到较大影响,就业压力上升。疫情期间虽然食品价格略有上涨,居民收入有小幅度降幅,但在政府管控下物资供应充足,基本民生得到保障,维持了总体稳定;在疫情冲击下没有发生大规模裁员,但就业市场紧缩导致失业。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市场复苏,企业用工需求上升,各地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来促进就业,就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相信二季度就业形势会有所缓解。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税收的影响分析

  (一)中国税收结构分析

  1.中国产业税收结构状况

  分析2008-2019年的《税务年鉴》中三大产业税收收入数据,发现从2007年至今,三大产业的税收收入不断增长,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税收收入规模远超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是我国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从2012年开始第三产业税收收入规模超过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此后第三产业税收占比呈不断上升趋势,其税收收入为三大产业中贡献最大。下面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行业税收结构,为后面深入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税收的影响做好铺垫。

  2.中国税收行业结构分析

  根据《税务年鉴》的统计,我国税收收入主要受制造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和建筑业等行业影响。制造业税收贡献最大,虽然最近十年总体趋势有所下降,但2018年税收占比32.22%,在所有行业中优势明显;其次是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业,2018年税收占比为14.40%和13.99%。这些重点行业在此次疫情中不是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但是也不同程度遭受了负面影响,对税收收入有所冲击。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税收收入的影响

  此次疫情对税收收入的影响是全面的,各项税收收入都遭受冲击。我国税收收入主要是由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构成,但这两个产业在这次疫情中都受到影响。构成税收收入的重点行业中,除金融业外其他行业受疫情影响产值也都不同程度有所下降;其中工业是构成我国税收收入最重要的行业,其对税收的贡献率基本保持在33%左右,但一季度制造业利润同比下滑38.9%,制造业税基对税收收入的影响是可见的。除工厂停工停产对第二产业造成负面效应外,旅游业等第三产业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大。虽然旅游业不在构成税收收入的重点行业中,但它具有乘数效应可以拉动交通、餐饮等行业发展,刺激消费促进就业,是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有学者研究发现GDP每增加100亿元,税收收入会相应增加2.61亿元,假设没有疫情一季度GDP在6%左右,实际GDP是-6.8%,则经济损失相当于3万亿元,反过来推测,粗略估计受经济影响导致税收收入减少783亿元左右。

  一季度我国税收收入同比下降16.4%;一方面有经济税源受到冲击的间接因素,另一方面是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直接导致税收的减少。税收减免政策的出台,可以帮助企业恢复生产稳定经济,虽然对税务部门的税收收入来说都是直接减少项,增加了税务部门组织收入的压力,但也为以后培育财源打好了基础。

  (三)新冠肺炎疫情对税收结构的影响

  我国是以流转税为主所得税为辅的税收体制,受疫情影响主体税种减收明显。疫情使生产生活消费都受到限制,因此增值税、消费税和企业所得税等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且已出台的

  相关税收优惠措施也主要集中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等税种。已有数据显示增值税同比下降23.6%,是主体税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主要税种中除印花税外,其他税种都受到负面作用;作为地方财政重要收入的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也有较大幅度的减收。当前我国税收种类较多间接税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可以通过进一步调整直接税和间接税的比重来优化税收结构,适度减轻间接税税负改为直接说转移税源,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使我国税收收入更加稳定合理。

  (四)新冠肺炎疫情对税收征收的影响

  受疫情停工影响,疫情过后生产经营会有一个短暂的恢复期,疫情期间降低的税收收入会有一个较大缺口;疫情期间国家出台的税收优惠减免措施,会导致又一个税收收入缺口。各行各业完全恢复生产经营活动还有一个过程,给税务部门组织税收征收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税务部门今年的税收征收压力较大。因此税务部门应做好纳税服务工作,为受疫情影响的纳税人提供相应帮助来减少税收征收的阻力;还需做好税收收入分析,加强对重点行业的税源监察工作,拿出切实可行的税收管理手段,这些对税务部门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三、新冠肺炎疫情与“非典”疫情影响税收的比较分析

  (一)新冠肺炎疫情与“非典”的比较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既呈现出与“非典”疫情相似的特征,也会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差异。它们的差异主要有:

  1.新冠肺炎疫情传染性更强,对经济影响更大

  同2003年“非典”相比,新冠肺炎疫情传染性更强,并且受春节这个特殊时点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对服务业和企业复工带来的困难更大。2003年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第二季度,GDP增速为9.1%,同第一季度下降了2个百分点,三大产业分别下降1.1%、1.9%和7.4%。对比2020年第一季度经济数据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冲击大于“非典”。但是有之前应对“非典”的经验,政府采取措施更为有效及时,截至目前新冠肺炎已经基本控制住了,其在国内持续时间更短。

  2.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疫情对产业结构冲击更大

  2003年中国经济呈周期性、趋势性上升,劳动力充足拥有人口红利,且有充足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空间。2003年经济处于上升周期,“非典”并不能阻拦经济发展的趋势。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转型所以处在增速换挡的阶段,经济增速在持续下降,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也让我国人口红利优势变小。

  此外,2003年三大产业占比分别为:第一产业12.4%、第二产业45.6%、第三产业42.0%。同2003年相比,目前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大,且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在春节放大了疫情对第三产业的冲击,所以此次疫情对GDP的影响才更大。

  3.外部环境更差,国际背景不同

  2003年中国刚加入WTO不久,中国还处于全球市场的红利期,中美关系温和,国际贸易活动发展良好。而此次疫情发生期间,逆全球化势力抬头、中美贸易摩擦存在。“非典”并没有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新冠肺炎被列入突发事件,对中国的进出口、投资等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目前中国疫情已经控制住了,但欧洲、美国等国家疫情加重,对我国外贸造成了较严重的冲击。

  总的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都将带来一定挑战。虽然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大于“非典”时期,但由于处置迅速现在大部分企业行业都开始了正常运作,所以经济不至于出现断崖式下降。针对国外疫情蔓延,我们要做好形式更严峻持续时间更长的准备,具体还要观察国外发展趋势。

  (二)“非典”的经验借鉴

  “非典”时期,我国主要通过财政减免、补助补贴和国债支持三种类型财政政策来抗击非典。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减免了部分政府性基金;对北京的个体工商户免征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对防治“非典”的捐赠物资免征进口税。新冠肺炎期间借鉴了“非典”的经验,并根据实际情况扩大了税收优惠的范围。长远来看,更需要借鉴参考的是非典后期通过扩大投资与出口、适度增加进口、加大刺激消费力度等措施来发展恢复经济、稳定就业和组织税收征收。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2020年一季度相关经济指标、税收收入,得出结论:2020年一季度经济受疫情影响明显,短期内受到冲击,但并不会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受经济税源和税收优惠政策影响我国税收收入减收明显,财政赤字将大幅上升,2020年税收征收压力较大。由于时代背景等差异,新冠肺炎疫情受到经济冲击比“非典”严重,因此我们在借鉴“非典”经验的基础上,更应该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来稳经济、稳民生、稳消费,只有经济活了,才能带来税源,保证税收,稳定财政。具体的措施建议如下:

  (一)促进经济发展,培植税源

  目前我国疫情已得到整体控制,恢复经济刻不容缓,要研究疫情后经济运行中面临的困难,来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把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影响降到最低。首先是政府可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社会投资,完善我国的基础设施提升我国竞争力,还可以带动就业、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对疫情冲击较严重的特定家庭进行现金转移支付、政策性就业等定向支持,来稳定低收入群体推动消费。在疫情初期,国家已经出台相关税收政策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助推经济发展;在疫情的后期,国家还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外贸、小微企业、电影行业等特殊对象进行精准的政策扶持;运用财税优惠政策来刺激经济发展,例如可以减免车辆购置税来引导汽车消费,为税收收入培育稳定税源。

  (二)税务部门应发挥税收数据分析优势,做好税收征收工作

  疫情期间,经济税源受到冲击使税收收入也受到影响,面对财政增支减收的现实情况,税务部门可以通过利用已开发的税收大数据应用平台,精准化、精细化抽取疫情期相关指标数据,密切监测经济运行状况。通过税收大数据的分析,了解经济运行趋势,利于税务局对税收损失、剩下季度税收走势有较清晰的认知,方便税务局制定税收征收计划;还可以客观反映企业复工复产情况,细致梳理上、下游产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便为帮助企业提出切实的措施建议。最重要的是从税务局可以借助大数据从源头上防治税收流失,加强税收征管,改善纳税服务,堵塞各种漏洞,在不阻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税收应收尽收。从加强征管中寻求税收的超预算增长,使税收的减收因素在税收的增长中得以尽可能冲减,为财政资金做好保障。

  (三)深化财税改革,优化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

  近年来倡导的减税降费措施,无形中加大了地方财力紧张状况,许多地方财政早已捉襟见肘,承担抗疫的地方财力保障状况不容乐观。当前现行税收结构中收入占比较大的增值税、企

  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都是共享税种,而应对疫情的税收优惠都将集中在这几大税种上。实施税收减免而同步造成的地方财政短收,目前地方财力是难以承受的。应当研究制定相关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改革方案,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使其法制化、规范化。此外还要优化减税降费方式,将当前主要针对增值税的减税格局转为降低社保费率和企业所得税税率,提升企业获得感。疫情之后,税务局还应当建立危机处理机制,制定相应应急处理预案来抑制经济波动,保障财政资金。

  (四)特殊疫区(湖北)特殊政策激励,统筹全国发展

  湖北地区作为疫情重灾区,是经济税收受到最大影响的地区,因此要考虑对湖北地区实施特别激励政策,推动湖北经济发展。针对湖北实施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可以借鉴“非典”时期、汶川地震救灾重建的政策经验,推出有关针对湖北疫情的特别税收扶持政策,加大税收优惠力度,提高税收优惠的可预期性,提振抗击疫情的信心,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税收应对措施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当期、更要考虑未来长期的复工复产社会稳定,税收政策的出台都应进行全面的考量。特殊特定环境下税收政策的作为空间要逐步加大,税收应对策略选择也应强化统筹,精准施策。

  【参考文献】

  [1]丁春凤.我国税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8(16):66-67

  [2]万素林.SARS危机对税收的影响[J].税务研究,2003(06):11-13.

  [3]梁光.房地产与“非典”对广西经济及税收影响的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11):16-18

  [4]杨京钟.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防灾减灾财税体系[J].地方财政研究,2009(04):57-62

  [5]王军.聚焦“四力”战疫情促发展

  推进税收治理现代化[N].学习时报,2020-03-25(001)

  作者简介:杨莹(出生年份—1994),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四川省简阳市,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财税管理理论与实践

篇十:疫情对税源的影响

tle>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百度文库

  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第一章

  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本次疫情将在短期内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但从中长期看,经济平稳运行的长期走势不改。目前疫情已逐渐得到控制,但延迟复工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依然不能忽视,立足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后续政策有进一步发力的必要性,考虑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以及降成本目标,货币政策宽松空间犹存。

  (一)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1.基本面:长期看疫情影响偏中性

  短期来看,本次疫情将从供需两端对宏观经济产生冲击。考虑到新冠肺炎这一黑天鹅事件的复杂性,我们难以直接量化该事件对经济的冲击,但结合2003年“非典”的经验,疫情将对我国供需两端产生冲击。从供给端看,SARS疫情发酵期间我国对部分地区采取了隔离和停工管控,这将使得相关企业的生产停滞;从需求端看,疫情发酵期间我国居民外出就餐与出行显著减少,消费需求回落,企业部门的投资需求也受停工影响

  16/37

  而有所停滞,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宏观经济增速的回落:2003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长9.1%,较第一季度(11.1%)、第三季度(10.0%)明显回落。

  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非利空一面。疫情对全社会总需求的影响相对有限,疫情过后消费需求有望回补,长期看中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的趋势不改。首先,本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更多体现为对劳动力的冲击,考虑到本次疫情的致死率不高,疫情对劳动力的冲击更多会体现为对人员流动和生产效率的短期制约,在中长期的视角下,这一影响有望消散。第二,结合“破窗理论”,尽管社会的部分个体将承担一些损失,但这也将创造新的需求,并将有效带动生产和就业,如对防护用品、医疗器材的需求激增将带动医药、医疗设备制造等行业的发展,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疫情对全社会总需求的负向拉动。此外,当前居民的休闲娱乐消费需求(如餐饮、旅游等)虽然在短期内受到一定制约,但这一部分支出并非凭空消失,而是转换成其他形式(比如居民减少餐饮支出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医疗防护用品的购买)或者延后兑现,随着疫情逐渐缓解,居民积压的消费需求也有望反弹,清明、五一等小长假都有可能是消费需求集中释放的窗口期。

  2.外需: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随着疫情的持续发酵,我国三产和外贸均受到一定影响,16/37

  而近期海外地区的疫情也有扩散之势。结合来看,我们认为疫情对外需的影响存在以下两个途径:

  一方面,PHEIC的宣布可能对疫情地区经济主体的第三产业和出口贸易产生影响,PHEIC的撤销时点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1月31日凌晨,WHO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历次PHEIC均对疫区经济主体的三产、外贸产生明显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世卫组织的声明中明确指出,“不建议实施旅行和贸易限制,并再次高度肯定中方的防控举措”,考虑到世卫组织也可以根据疫情的发展而随时撤销、修改PHEIC认定,我们认为随着我国疫情防控进展的持续推进,PHEIC的认定并不会持续太久,不排除WHO提前撤销PHEIC的可能。

  另一方面,海外疫情蔓延势头渐显,这可能加重外需的回落。近期海外疫情有扩散之势,截至2月25日,海外地区累计确诊2540例,与中国人员流动较为密切的日本、韩国累计分别确诊854、977例,欧洲累计确诊319例,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态势日渐严重。考虑到目前欧洲、日本占我国出口比重较大,疫情蔓延或将导致海外地区从我国的进口进一步减少,这可能加重疫情对我国外需的冲击。同时,考虑到欧洲、日本、韩国在全球贸易供应链中的关键位置,疫情也可能从供需两端对全球产业链产生冲击。

  16/37

  3.消费:所受冲击最为严重

  从需求侧看,消费受到疫情的冲击最为严重。考虑到非典疫情情况,分项来看,受负面影响较大的有服装、饮料、文化办公用品、金银珠宝;受正面影响较大的是食品、中西药品、日用品。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正值我国春节消费旺季,尤其是文化、娱乐、餐饮等消费处于全年的最好季节。疫情发生后,春节档大部分延迟上映、旅游景点关闭、商场超市缩短营业时间,将对电影、旅游等消费市场形成显著冲击。

  疫情期间线上消费或将对线下消费形成部分替代。与2003年非典期间不同,近年来我国消费持续增长,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将突破40万亿元,消费连续六年成增长第一拉动力。

  4.投资:受到影响相对较小

  从上次非典疫情的经验看,投资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2003年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5.1%,环比小幅下滑2.1个百分点。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人员流动的限制更为严格,将影响房地产、基建和制造业的开工,此次疫情对投资影响可能会比非典大。

  投资是稳增长的关键,尤其是在经济处于下行压力之下。但扩大投资可能会受阻。疫情发生后,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向会

  16/37

  员单位并全行业发出号召,暂时停止售楼处销售活动。房地产相关项目物业管理企业,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和社区行政管理机构做好疫情防控的相关工作。这无疑都会减少当期的销售,同时也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影响房地产投资。

  在制造业投资方面,受到疫情的影响,在销售和出口都面临疲软的大背景下,相关行业的制造业投资也将会受到抑制。

  与2003年非典期间相比,近年来我国投资的增速以及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下降。2019年我国GDP增速为6.1%,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5.4%,较上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

  5.出口:扩大出口难上加难

  尽管2019年全球经济不景气,中美贸易战迟迟未决,但是中国外贸进出口仍有亮眼的表现:进出口总值突破31.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4%,仍然保持了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

  进入2020年,世界经济仍然低迷,外需减弱。在这种情况,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将会使扩大出口难上加难。虽然WHO在声明中对我国的防疫措施予以了充分肯定,不主张各国限制国际旅行和贸易,但不排除部分地区出于疫情隔断考虑,减少或暂停从中国进口部分商品,从而对我国一季度进出口带来负面影响。

  疫情增加出口商品成本。即使疫情不会导致中国商品没人要,疫情也会增加出口商品的成本。已经生产出来的商品,现

  16/37

  在出口到国外,需要增加出关检疫的时间,这就会增加运输成本、检疫成本和仓库成本等。商品的总成本就会增加,这会导致竞争力下降。但检疫带来的成本增加并不会特别多,它的影响可能甚至还不如关税所带来的影响大。

  但是从中期来看,为控制疫情传播,这段时间工厂无法复工,生产就会停滞,这会导致之后一段时间的断货。断货所带来的供应商和客户的迁移,对于很多外贸企业来说,这会是中期内比较大的挑战。

  从历史数据看,2003年非典疫情时期,我国出口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出口金额同比增速变化平稳。

  但是,当时的世界经济环境不同,各国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处于上升期,贸易保护主义也不像现在这样,所以此次疫情对出口的影响不能小觑。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非典时期中国的外贸规模远不及现在。2019年进出口额减少1个百分点相当于2003年进出口额减少4.475个百分点。

  不过,由于外贸依存度已经由2003年的51.3%降至2019年的31.8%,现阶段同比例的外贸下降对于经济的拖累幅度与非典时期相比有所减弱。

  6.就业:疫情的影响并非一面

  短期内,疫情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较大,劳动力供给或将阶段性降低。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看,疫情持续扩张下,劳动

  16/37

  人口流动或将减少,可能导致劳动供应减少。借鉴非典时期的经验,疫情期间,求职人数持续下降,由2002年三季度的高点253万人降至2003年二季度的200万人;需求端也有所下降,但速度慢于供给收缩速度,求人倍率的同比变化明显升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就业压力被动缓。因此,短期来看受人员隔离、部分城市封城等因素影响,劳动力供给或将阶段性下降,就业压力也可能有所缓解。

  往后看,疫情过后企业的生产经营可能难以快速改善,劳动力供给端的快速反弹可能加大就业压力。劳动力需求方面,目前我国就业主要靠建筑业和制造业拉动,但受疫情影响,建筑业、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周转都将面临停滞,可能面临一定的订单、债务违约风险。疫情过后,劳动力的供给端往往可以快速回升;但需求端的改善依赖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走强、利润回暖,这一过程可能慢于劳动力供给的回升。

  7.CPI\PPI:对全年节奏影响较为有限

  从非典时期的历史经验数据看,疫情会在短期内推高CPI、拖累PPI。2003年非典时期,PPI下滑明显,CPI先升后降。

  物价方面,2003年PPI增速二季度明显回落,可能与总需求受疫情拖累有关;CPI增速在疫情前期由于居民屯粮屯菜,导致物价有所上涨,后期有所回落,整体波动不大。CPI中主要是食品项走高,例如鲜菜、蓄肉类、水产品、蛋类等。

  16/37

  去年以来,受到非洲猪瘟等因素的影响,我国CPI持续走高,2019年12月,我国的CPI同比上涨4.5%,PPI同比下降0.5%。受疫情和春节假期的影响,猪肉和蔬菜价格走高,可能会推高CPI、拖累PPI,但对全年节奏影响预计较为有限。

  CPI方面,上半年由于受到疫情影响,居民大量囤积食品等物资,而生产又跟不上,会导致相关商品价格上涨,一季度CPI同比中枢可能继续保持在4%以上,但是三季度之后可能会逐步回落。

  PPI方面,受疫情延迟复工和企业减产等影响,一季度地产、基建预计较为疲弱,叠加WHO认定本次疫情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HEIC)”可能抑制出口,内外需拖累下一季度PPI回升幅度预计受限,PPI将维持低位。

  二季度内外需情况预计有所好转,但受翘尾因素下滑影响,预计PPI仍较低。若三季度开始疫情影响消退、基建发力、补库存力度提升,那么PPI有望持续回升。

  8.通胀:前高后低趋势不改

  2020年1月CPI增速继续突破前高,而受疫情影响基本面走弱的预期也有所强化,这是否会导致滞胀的发生呢?

  回顾非典时期,CPI和PPI同比增速迎来高峰,但环比增速趋于下滑。立足当下,我们认为目前我国并不会发生大规模的滞胀,春节过后通胀将趋于回落,全年通胀前高后低的趋势不

  16/37

  改:

  短期:春节+疫情影响,通胀维持高位。自从新冠疫情在今年1月下旬快速扩散以来,春节效应叠加疫情扩散下的抢购风潮,物价水平有超预期上涨的情况,已经体现在了1月份CPI同比超预期上涨之中,而由于主要企业处于春节假期且不满足复工条件,PPI同比仍在预期以内。

  中期:需求走弱与供给受阻的矛盾,疫情的发展将决定后续通胀的走向。对比非典和新冠疫情前期发展与政策出台的时间和政策力度,本次在应对新冠病毒疫情时政策出台的速度和力度都较强。预计3月份主要企业都能正常复工,但新冠疫情拐点预计也需要在2月下旬明确,从非典时期情况看,供给端的放量要快于需求端的回暖,而近期政策也明显转向了防控+复工的组合,预计此后一段时间供给扩张、物流畅通的情况下需求缓慢复苏,物价环比将有所下行,CPI同比和PPI同比都将继续下行。

  长期:疫情消退,回归趋势。等待疫情结束后,通胀将回归趋势,但这一趋势相比于年前的市场预期又需要考虑的一个新变量是稳增长政策的出台。疫情影响将大概率导致一季度经济增速有所下滑,在十三五收官和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下,疫情爆发后稳增长的目标更加明确,虽然政策力度不至于加大刺激以追求6%以上的增速,但财政、产业、货币等方面的宽松政

  16/37

  策仍然值得期待。

  (二)疫情对产业的影响

  从供给侧看,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在各行业的表现是不同的。传染病疫情发生之后,为了阻断病毒的传播,主要控制的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交往,因而对于服务业影响较大,而对于生产行业影响相对较小。

  1.对第三产业的影响较大

  目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增加,由2003年的约30%增至2019年的约60%。考虑到疫情对消费的冲击较大,与消费相关的服务业,特别是对与线下消费密切相关的服务业影响更大。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对第三产业影响较大,而对第一、二产业影响相对较小。其中对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零售业、餐饮服务业、娱乐业、会展业影响较大。疫情发生后,相关的电影院、娱乐场所、餐饮饭店已经关门停止营业,所有团队旅游全部取消,许多飞机航线、铁路运输和省际包车停止运营。

  有机构按照2019年春节期间的数据做了估算,仅电影票房70亿(市场预测)+餐饮零售5000亿(假设腰斩)+旅游市场5000亿(完全冻结),在今年春节7天时间里,损失就可能会超过了1万亿元。交通运输和旅游业占我国民经济20%左右,直接间接从业人员有1亿人。

  16/37

  2.控制人员流动直接影响农业生产

  本次疫情由于持续时间较长,全国各地都启动了防疫防控的一级响应,交通运输和人员流动受到严格的限制,而此时正值春节假期,很多工厂停业,数亿工人返乡回家。春节过后,工人本应返回工作岗位,但由于疫情蔓延,各地继续采取严格管控措施,很多工厂迟迟无法复工复产。春节过后本是春耕时节,大多数农作物要在这个时候下种,但由于全国各地为防控疫情采取了部分封闭公共交通系统的做法,直接影响了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

  3.间接相关产业亦受波动

  同时,由于饲料运输出现困难,工人无法按时返工,养殖业等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在2003年非典疫情时期是很小甚至是没有发生的。与疫情控制间接相关的行业有金融保险、证券业、房地产业、文化教育业等,这些行业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也有一些行业会迎来发展机会。除与防治新冠肺炎疫情密切相关的医药、医疗器械、卫生防护、洗涤和消毒用品等需求急速增加外,方便食品、音像制品、图书报刊、健身器材、自行车甚至汽车等可能出现市场旺销。

  此次疫情导致了传统商品交易活动减少,但网上交易、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日益活跃。因此,未来网上交易、电商等新型行业可能会出现较大的爆发。

  16/37

  (三)疫情对行业有何影响?

  1.地产:销售、投资增速承压

  整体来看,我们认为一季度地产投资、销售不免有所下滑,全年将呈前低后高的节奏。

  目前房地产已经进入存量时代,而2003年中国刚宣布将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现阶段大幅放松地产调控的概率偏低,所以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

  疫情高峰期正值地产行业淡季,一季度地产投资大概率下滑。春节前后是地产行业的淡季,农民工一般提前两周左右放假,春节开工也晚于正常企业,有的会延后至元宵节后。由于春节前到元宵节在大部分年份都位于1-2月,1-2月的实际工作时长大致在一个月左右。因此,不管是销售还是投资,1-2月份的总和都不及其他月份的单月均值。如果我们大致以工作时长来推算,即便是在疫情发展乐观的情况下,按照各城市现行的规定,元宵节之后至少也有一周以上的时间无法开工(外来务工人员较多),1-2月地产投资的降幅大概率超过25%。

  销售可能受疫情发展的影响更大,或将在二季度出现拐点。由于地产销售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相对较低,加之各地纷纷要求房企关闭售楼处,预售证的审批也可能普遍延迟,地产销售额大概率在一季度转负。尽管蓄客工作可以在线上展开,但是合同的签订很难在网上完成,从认购到合同销售确认也需要时间,16/37

  因此一季度地产销售的表现或将相对弱势。

  2.工业:短期有冲击,中期有调整

  对于工业而言,我们认为疫情扩散、延迟复工将导致企业利润回落,并对后续投资端产生影响,“利润—投资—利润”的闭环或将拉长工业反弹的节奏。

  工业增加值增速在疫情期间持续下降。无论是03年的SARS疫情还是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经济造成的影响都是广泛的。批发零售、住宿旅游、房地产等服务行业的收入和利润因受居民出行减少和企业暂停营业的影响而下滑,而工业增加值的形成也被工业企业开工和工人复工延迟所拖累。

  生产是收入的来源,短期受疫情影响工业企业收入遭遇冲击,而利润和投资的正反馈机制可能导致修复周期的拉长,需关注短期冲击的中期影响。

  医药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对疫情的抵御能力较强。非典期间,我们对工业行业中营收占比相对较大的行业进行分析,除纺织业、医药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外,其他行业均受到了疫情的影响。未受到冲击的三个行业中,尤其是医药制造业与专用设备制造业,其营收表现与大部分行业相反,呈现二季度升、三季度降的特点,可能源于疫情期间对于医药、医疗用品及医疗仪器设备需求较大,带动了两个行业的收入增长。

  金属冶炼、通用设备、电子等行业疫情过后的营收弹性较

  16/37

  强。非典期间,对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食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三季度迅速反弹,相比二季度增速分别增长了2%、8%、10%、8%、7%和9%,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在受二季度疫情影响后的回补弹性最大。

  3.服务业:疫情过后有望反弹,商业模式或将转变

  我们要看到疫情对经济发展模式改变带来的积极变化。一是疫情促进了线上、虚拟消费,比如游戏、网络视频、线上教育、VR视频等;二是由于出行受限,快递、外卖明显受益;三是由于先开工企业很多实行远程办公,企业远程办公软件受益;四是线下无接触业态正在快速发展,比如无人超市、智能取餐柜、智能取茶柜等。这些在一定程度可以缓和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旅游、电影、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将在短期内受到一定影响,但在疫情过后有望迎来反弹。分行业看,旅游业受疫情影响较重,疫情期间居民出游意愿下降,人员聚集活动明显减少,部分景区1月底至2月初封闭,春节期间几乎颗粒无收。电影行业也是如此,经验上,影院的春节票房收入一般约占全年的9%-10%,而今年诸多春节档影片延期上映,居民观影意愿也明显下降,1月25日(大年初一)内地票房仅181万,较2019

  16/37

  年同期14.58亿元骤降,电影行业的形势较为严峻。酒店、餐饮行业也有一定损失。但长期来看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偏中性,疫情过后随着居民消费需求有望释放,服务业或将迎来回补。

  新冠疫情或将点燃商业模式转型的导火索,无人快递行业、线上服务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考虑当前仍需必要的隔离和防护工作,居民的消费习惯或将产生一定变化:传统的百货商城、商业中心等“购物—休闲—餐饮—娱乐”一体化服务场所的人员密集度较大,并非目前居民消费的首选,但传统行业的萧条也孕育着新的增长萌芽,以非典时期为例,传统服务业虽然受到较大影响,但电商却趁机崛起,居民的消费习惯也逐渐向“新零售”转变。

  16/37

  第二章

  疫情对国外经济的影响

  一、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对全球经济总量的影响

  重点行业测算显示我国经济损失拖累全球经济总量增长。我国于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保持至今。疫情对中国经济总量的影响将传导为对全球经济总量的影响。从行业损失进行分析,此次疫情重点影响住宿餐饮、文娱旅游、交通运输等行业,经测算直接经济损失超1万亿元人民币,拖累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0.16个百分点。

  (二)对全球贸易发展的影响

  我国内需求萎缩导致对外部资源能源进口需求减少。当前,我国部分产品因进入他国边境遭遇更为严格检验检疫,同时面临生产复工延迟供货不及时等问题,出口遭遇一定不利影响。但也要看到,疫情向全国范围蔓延的时期与春节假期重合度高,一季度出口占全年比重相对较低,结合非典疫情情况判断,疫情对出口影响相对可控。进口情况看,疫情防控导致国内交通需求下滑,燃油消费下降带动能源进口减少。2019年,我国每日进口石油超过1000万桶,是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约占到全球市场的13%-15%。近期,国内交通运输大幅下滑,全球石油期货价格跌幅超过10%,创五月以来最大单周跌

  16/37

  幅,1月以来累计跌幅超过20%。主要影响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巴西、印尼、中东地区以及非洲等石油及其他大宗商品出口国。同时由于我外贸萎缩,香港地区及其他国家船运公司业务订单随之出现下滑。

  对全球服务贸易的冲击主要体现在旅游消费方面。截至2月10日,近百个国家(地区)对我人员入境采取紧急管控措施。考虑到近年我国人员出境旅游对全球旅游贡献度较高(56.3%,位居世界第一),参考2019年春节出境游消费总额近8000亿元人民币,结合近五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6%,初步估算仅春节假期期间因人员跨境流动管控对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接近1万亿元人民币,人员出境旅游主要目的地日本、泰国、新加坡、韩国、越南等受损更为严重。

  (三)对于全球跨境投资和产业链的影响

  跨境商务活动因疫情暂停导致资本对我流入减少。考虑到跨境投资往往伴随较长时间的商务考察、接洽和商谈,投资决策周期较长,疫情导致的跨境商务活动暂停恐将对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造成滞后性的影响。结合非典疫情情况,我国实际使用的外商投资额月度增速从疫情基本结束的03年6月开始转负,出现连续五个月的负增长,直到03年11月才由负转正,03年全年增速仅1.4%。

  因疫情导致的国内生产经营秩序的变化对全球产业链不利。

  16/37

  我国作为全球生产链的重要一环,相关企业生产秩序恢复对于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平稳发展意义重大。由于绝大多数省市均采取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部分防控措施对企业复产、人员复工、物流运输等产生了一定不利影响,国内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受到一定冲击。从当前情况来看,零部件和中间材料供应不及时、价格大幅波动,部分企业无法按时完成订单交付,还有一些企业因后续生产经营安排被疫情防控打断而取消上游订单等问题时有出现。少数外资公司重新考量全球产业布局的动念再起。但随着政府一系列援企稳岗措施的推行,指导生产经营秩序有序恢复,这些不利影响将在最大限度控制在短期之内。

  (四)对于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

  对全球资本市场投资者预期和情绪具有一定影响。春节假期开始至2月3日我国证券交易场所开盘前,富时中国A50指数累计下滑8.7个百分点。全球股票市场因中国疫情担忧多次出现下滑,资金避险情绪上升,美元指数、债券等价格上涨。受中国需求萎缩影响,大宗商品价格下滑。但随着我国内稳增长、稳预期措施不断出台,资本市场止跌回升,带动全球权益资产价格上升,对于稳定外界的预期和信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据市场分析人士归纳,当前全球金融市场高度关注我疫情防控情况,国内疫情防控进展对于投资者情绪具有重要影响。

  16/37

  长远来看,我长期向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对全球经济增长将做出更大贡献。我经济增速长期保持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拥有增长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人才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韧性。同时,我国政府也正深入推动改革,持续扩大开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国内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将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更大贡献。

  (五)对于全球供应链的影响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CNBC)报道,2003年SARS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约为400亿美元,疫情造成的大部分经济损失其实“与病毒无关”,而是“与恐慌有关”。彭博新闻社预计,新冠病毒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冲击,可能是2003年SARS爆发的3至4倍。

  IHSMarkit的报告指出,这次疫情有可能严重阻碍几个行业的发展,特别是汽车制造业。因为中国宣布延长假期的11个省份,占中国汽车产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如果这些企业停产至2月10日,预计疫情导致的第一季度产量损失约35万辆。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到3月中旬,而邻近省份的工厂也处于停工状态,那么来自湖北的零部件短缺会造成中国范围内的供应链中断,可能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季度的潜在减产将超过170万辆。

  16/37

  作为此次疫情的重灾区湖北省,不仅集合着东风汽车、东风本田、神龙汽车、东风雷诺、上汽通用等多家汽车公司总部或生产工厂,更聚集了包括一批顶级供应商在内的零部件企业。早在2月6日,华晨宝马就发布信息,宣布停工直至2月17日。美国在华最大的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表示,将从2月15日起在中国恢复工厂生产。丰田汽车发言人表示,截至1月29日,丰田决定暂停在华工厂的运营。此外,本田、日野、特斯拉、福特、东风汽车等也确认延迟复工计划。

  受影响的不仅是设在中国的工厂。现代汽车在韩国的大部分工厂于2月7日暂停生产,起亚汽车也从2月10日起停工,因为中国的供应商无法继续提供相应零部件。据了解,韩国进口线束中有87%是中国制造。欧洲的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也表示,假如疫情仍未得到控制,其位于欧洲的工厂也面临因无法继续生产而暂时停工。

  报告称,疫情所带来的石油需求不确定性还可能阻碍全球油价。2019年,中国的石油需求为每日13.9万桶,占全球市场的14%,而2003年为每日5.6万桶,只相当于全球需求的7%。2019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一半来自中国,而在2003年,中国占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三分之一。同时,中国现在还是世界第二大进口国,占世界货物进口总量的10.4%,而2002年,这项占比仅为4.0%。

  16/37

  受疫情影响,2月3日,全球油价出现大跌,两大原油期货价格均跌至2019年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从2月4日开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及其盟友正在不断评估新冠病毒疫情对全球石油需求的影响,讨论是否做出进一步减产的决定。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数据显示,在贸易方面,中国国内的需求不断增长,是石油、铁矿石和大豆等大宗商品以及集成电路等电子零部件的最大进口国。这些商品的需求,可能会因为疫情导致的中国经济放缓而下滑。

  ElisabethWaelbroeck-Rocha说,在IHSMarkit的报告分析模型中,影响价格变化的一项主要因素是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作为大用户,中国国内暂停部分生产,减少对这类商品的进口,将对它们的出口国造成不利影响,这既是因为出口量下降,也是因为价格下跌。疫情正是这样对中东和非洲这些能源生产国产生负面影响的,也影响到澳大利亚和拉丁美洲一些大宗商品出口大国。目前估计,布伦特原油期货平均报价将下降至每桶55美元,而钢铁、铝和铜的价格则则将下降5%至7%。”

  二、对某些行业的影响

  瑞士瑞银(UBS)的研究显示,中国制造了全球80%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出口了全球55%的手机和电脑,也是绝大多数这些产业上下游的零部件及相关产品的最大生产国。实际上,从低端的服装到中端的化学制品,再到高端的科技产品,特别

  16/37

  是主要的电子消费产品,绝大多数这些产业上下游的零部件及相关产业链中最重要的生产基地都在中国,中国也是的最大生产国。比如,武汉当地企业长飞光纤光缆就是全球最大的数据传输线缆制造商。

  当然,新冠病毒的影响远远不至于制造业,很多产业也难逃一劫。例如会展业、博彩业、金融业,等等。限于篇幅,本文只探讨以下5大领域。

  (一)机电领域

  武汉不仅是一个上千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还是中国汽车部件及配件出口的枢纽,更是中国制造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在电子、汽车、医药等领域拥有成规模的产业集群,过去10年该行业出口增长了两倍,而发动机和电动机出口增长了三倍。

  16/37

  最受打击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制造业。中国是全球汽车工业和电子行业的重要供应商,现在世界各地的公司都在翘首期盼中国重新开放工厂。

  中国是汽车零部件的主要生产国,在全国各地都有关闭的工厂,全球汽车工业正面临着供应的严重中断。武汉50%的制造业与汽车行业有关,而25%与该地区的技术供应有关。欧洲和美国的汽车业高管警告说,距离储备短缺仅几周之遥。由于缺少来自中国的零部件,现代汽车已经关闭了在韩国的业务。日产、丰田、本田和福特等其他主要汽车制造商也被迫暂时关闭在中国的业务。据BBC报道,它同样是可能面临短缺的一个品牌,两家主要组装商富士康和和硕在中国的工厂都遭遇了停工。

  16/37

  如果武汉的生产和物流停止,一些湖北以外的产业链下游企业可能也会面临断供停产的问题。一个武汉、湖北的地位就已经如此重要,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更何况是中国!

  根据国家海关总署统计,201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9.65万亿元,2019年1-11月中国机电产品出口9.09万亿元(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4.19万亿元、机械设备2.6万亿元)。如此巨大的出口需求,如果当前这样的停工趋势发展下去肯定会加大

  16/37

  这种中断蔓延至其他国家的可能性。亚洲新兴经济体看起来最脆弱,科技和电子行业的企业也是如此。2018年我国进口芯片数量为4175.7亿件,达到3120.58亿美元;2019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3040亿美元。芯片制造巨头高通公司称该公司将“重大不确定性”引入了公司海外供应链,首席执行官SteveMollenkopf称此次疫情“前所未有”。安联研究经济学家阿纳?博阿特表示:“新冠病毒疫情很可能使全球制造业在2020年上半年陷入衰退。电子产品和电脑面临的风险最大。”

  (二)大宗商品

  国际能源机构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占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四分之三以上。自新冠疫情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以后的一个多月里,中国每天减少300多万桶石油消费量(已经超过了目前全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3%),国际油价已累积跌去近25%。2月3日,伦敦布伦特原油大跌3%,至每桶54.27美元,2月10

  16/37

  日又跌至每桶53.27美元;纽约原油期货则跌至每桶49.57美元,双双创下1年多以来的最低收盘水平。

  据中国能源行业的高管预计,2月份中国的石油需求将比同期下降25%(2019年2月中国石油需求量约为每日1300万桶)。彭博资讯估计,中国的航空燃油使用量现在比病毒前水平每天减少24万桶,从中国机场起飞的燃油减少了80%左右。据中国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的数据,春节后一周的中国的二氧化氮排放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6%。炼油、燃煤发电和钢铁生产等工业部门增速放缓25%-50%是导致这一降幅的原因。

  16/37

  OPEC认为,疾病对中国经济造成的混乱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尚未完全显现。对全球石油需求影响不大的预测过于乐观。欧佩克预测,今年第一季度全球石油需求将仅减少44万桶/日,全年将减少23万桶/日。

  在Covid-19病毒影响消费的同时,因中国炼油商利用原油价格下跌的机会在储存石油,一定程度上是缓冲了产油企业的困难,但也意味着未来对原油的需求将下降。中国正在建立战略储备,可能利用油价下跌来购买长期储备,也会影响未来对进口石油的需求。

  据路透社的报道,俄国正在考虑因为新冠疫情带来的需求下降而减少石油开采。

  对液化天然气供应商来说,因为由于连年的暖冬以及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产量增长造成的整体供应过剩,亚洲的液化天然气价格本已经跌至历史最低。由于中国是“巨无霸”买家,16/37

  疫情爆发以后又跌去了40%。近期中国一家公司宣布不可抗力,将放弃与天然气道达尔公司和荷兰皇家壳牌公司采购合同。还有相当数量的邮轮或在中国海域游荡等待卸货,或在沙特等待装船。

  相关专家说:“对于石油市场而言,这是在最不该的时机、最不该的地方发生的最糟糕的危机。”OPEC+已与中国方面展开紧急磋商,评估疫情对石油需求的影响以及它可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而石油只是受这次疫情波及的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中最典型的一例。疫情造成的“中国需求”的下降,那些经济上依赖中国需求的大宗商品出口国已经感受到了丝丝凉意,铁矿石、伦铜、农产品、煤炭、棕榈油……凡与工业生产有关的每一个大宗商品市场都很可能难以幸免,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这些大宗商品出口国的经济前景。

  (三)汽车行业

  30年前,中国汽车制造还几乎是一片空白,但今天中国已是世界最大汽车制造业基地和汽车销售市场。2019年,中国的汽车总产量约为2570万辆,比10年前翻了一番。而在2017年,中国的汽车零部件的出口额就达到686亿美元,其中对美国出口占25%,日本占10%,韩国和德国各占5%。湖北省正好是中国的一个汽车制造业中心,武汉市这座城市及其周边拥有中资的

  16/37

  东风汽车,还有日本本田、法国标致雪铁龙,以及美国通用的众多汽车组装厂。2018年,湖北的汽车产量达到241万辆,占中国总产量的约10%。其中,本田汽车在武汉的3家合资工厂年产量达到60万辆,占本田在华总产能的一半。美国在华最大的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表示,将从2月15日起在中国恢复工厂生产。丰田汽车发言人表示,1月29日起丰田决定暂停在华工厂的运营。此外,本田、日野、特斯拉、福特、东风汽车等也确认延迟复工计划。

  受影响的不仅是设在中国的工厂。仅武汉一市就聚集了超过500家大大小小的汽车零部件厂商,湖北省内集合着东风汽车、东风本田、神龙汽车、东风雷诺、上汽通用等多家汽车公司总部或生产工厂,更聚集了包括一批顶级供应商在内的零部件企业。2月4日,韩国现代汽车称,在从中国进口的零部件耗尽之后,它不得不于2月7日暂停其设在韩国3个城市的工厂的生产,起亚汽车也因为中国的供应商无法继续提供相应零部件从2月10日起停工。出于相同原因,韩国双龙汽车位于韩国平泽市的工厂也暂停生产,日本日产汽车位于九州的整车工厂将暂停生产。据了解,韩国进口线束中有87%是中国制造。

  其他多家大型跨国汽车制造商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也都相继发出警告,随着“中国制造”供应链紧张逐渐波及全球汽车制造业供应链,几周之后,欧洲和美国的工厂就将被迫关闭。

  16/37

  德国汽车产业生产一台车,需要大量来自国外的前期生产,包括来自中国的。前期生产得不到保障,德国工厂就得停工,或延期生产。这将提高成本,但目前还很难对它量化。欧洲的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也表示,假如疫情仍未得到控制,其位于欧洲的工厂也面临因无法继续生产而暂时停工。

  2018年,美国从中国进口了110亿美元的汽车零部件。中国作为美国汽车厂商的进口来源地,仅次于墨西哥,排在第2位。通用汽车去年在中国的汽车销量超过了美国,现在它在中国的工厂将至少要再关闭一周。目前业内普遍认为,2月底是一个关键时间节点,如果届时中国的工厂能够复工,那么第一季度的产量损失或许能够在第二季度得到弥补。但如果停产持续到2月以后,那么供应中断导致大范围停产就难以避免。

  (四)旅游、运输业等服务业

  全球的旅游业也不得不承受巨大损失。以前队伍会一直绕到商店后面巴黎路易威登专卖店,现在门可罗雀,只有寥寥几

  16/37

  人。越南龙虾平时的价格为1,350,00越南盾/公斤,而现在的价格是890.000越南盾。

  世界银行(WorldBank)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16年,中国目前是全球家庭消费增长38%的源泉。在汽车和手机等某些行业,中国在全球消费中所占的份额甚至更高,超过30%。

  中国的人均经济产出从2003年的约1500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1万美元,中国家庭有更多钱购买各种各样的消费品,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消费者市场。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人们购买电子产品和时装、逛迪士尼乐园的胃口越来越大。中国游客是当今按国别计算的最大旅游和消费群体。在2018年,中国的出境游客上升到了近1.5亿人次。

  这使得全世界的奢侈品牌、零售行业乃至许多国际城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中国游客。在SARS和埃博拉疫情的当年全年,全球航空客运量同比下降了13%。因为现在中国出行的人比17年前多得多,所以今年中国和全球许多航空公司的巨额亏损大概是难免的。

  同时,由于人们对这种传染性病毒的担忧,世界各地的人们推迟了前往亚洲旅行的计划。北美5700家旅行社组成的旅游领袖网络(TravelLeadersNetwork)表示,该组织调查了

  16/37

  近400名旅游顾问,约三分之一反馈说,最近到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的旅游取消数量一直居高不下。

  牛津经济旗下的旅游公司预测,由于疫情爆发,今年前往洛杉矶的中国游客将减少高达32.5万人,导致直接收入下降9.21亿美元。

  INGWholesaleBanking大中华区经济学家IrisPang认为“高度依赖中国游客的全球旅游业可能会出现30%以上的负增长。”据携程网的统计数据,2020年春节期间,中国游客赴海外旅行的首选目的地是日本。日本方面的数据则显示,2019年春节期间当月,共有65万人次的中国游客访日。而在2019全年,中国访日游客在日期间的消费额达到1.7718万亿日元(约合160亿美元)。泰国GDP的近2成来自旅游业,而中国游客又占了赴泰游客的3成。泰国从2月份到现在中国游客的抵达人数从通常每个月接近100万人暴降90%。在这个旅游旺季,疫情也吓坏了西方游客,泰国旅游局预计今年损失将达到500亿元人民币以上。

  国际零售业受到冲击。据报道,在新冠肺炎疫情重创的影响下,中国许多工厂被迫停工,导致下游各国供应链陆续开始出现短缺。据估计,欧洲对华贸易有可能减少五分之一,英国的零售连锁店和时尚品牌也面临货源短缺的危机,很快就会出现“货架空空”的尴尬。英国港口协会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巴

  16/37

  兰廷表示:“我们从中国港口得到的消息是,第一季度将出现大量运输中断,这可能对零售业和物流业的部分链条产生影响。”

  许多国际零售商已经在中国关闭了大量营业场所,例如家具销售商宜家(IKEA)和咖啡连锁店星巴克(Starbucks)。多家海外航空公司已暂停飞往中国的航线。对于中国的零售业来说,最大的问题可能会是,国外销售商品的企业越来越不愿意从中国购买商品。富国证券分析师凯利在最近给客户的一份报告中说,美国购物者最早可能在4月中旬开始看到商店货架上的商品失踪。他写道,沃尔玛(Walmart)和塔吉特(Target)等大型零售商“可能是第一批遭遇缺货问题的零售商”。

  MGA首席执行官艾萨克?拉里安表示,他的公司玩具的产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0%。“如果零售商想要10万件,我们最多只能提供2万件。”疫情爆发的时间是关键,因为中国工厂的工人已经在1月25日回到家乡庆祝农历新年两周,而且由于检疫,“现在他们被困在工厂,他们不能再回到工厂”。

  “一些已经开业的工厂无法获得生产这些产品的原材料,如织物和塑料。如果他们能生产产品,他们就不能把产品送到船上,因为检疫意味着你不能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旅行。”

  据《泰晤士报》报道,英国多家零售连锁店都面临着货源供应不足的问题,不少商场将面临货架空空,无货可上的地步。

  16/37

  多个英国高街零售品牌包括Primark,Halfords,ASOS,B&M等很可能将很快出现缺货无货的情况。金融公司ShoreCapital的格雷格·劳利斯举例说,电视、烤面包机等电子产品可能会在未来6周开始出现缺货现象。他还表示,目前具体情况暂不确定,服装零售商店可能还好,但百货零售要糟糕得多,后者更依赖于中国货源。

  最大的电商亚马逊最近也提醒它的用户注意货源和供货情况,建议用户考虑将其状态设置为休假模式,以避免招致糟糕的客户评级。

  国际货运业受到的影响可能不像旅游和客运那样受普通人关注,但损失和波及面更大。由于90%的贸易活动是通过海上进行的,中国已经发展成为海运业的主要货源,因此疫情引起前所未有的动荡。丹麦海事数据提供商Sea-Intelligence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称,疫情引发的贸易量减少正导致集装箱航运公司每周损失3.5亿美元运费收入。自上个月疫情爆发以来,全球贸易网络中的集装箱数量已减少35万个。

  数据显示,到2月10日止,中国和美洲之间至少有21次航行被取消,相当于19.85万个集装箱数量,亚欧贸易圈中也有10次航行被取消,相当于15.15万个集装箱,而且,未来几个月的航运量还将大幅下降。同时,中国、美国的港口入境

  16/37

  集装箱数量据统计下降了20%以上,大型原油运输船的日均运费大幅下降了约40%。

  集装箱船经常在一次运输中运送价值数亿美元的货物,目前正处于最混乱的阶段。自疫情爆发以来,空船航行数量激增。世界最大的托运人APMoller-MaerskA/S自1月31日起已经列出了至少27个空白航行。

  据集装箱航运分析公司SeaIntelligence首席执行官艾伦?墨菲称,由于病毒的影响,目前约有60万个20英尺的箱子已经停止使用,而一周前这一数字只有大约一半。尽管运价可能会有所不同,按照每个集装箱1000美元的估算,这意味着托运人本周不得不承受6亿美元的损失。现在船只可能会减速,希望未来几周需求有所改善,也可能会闲置,直到情况好转。

  据彭博社报道,中美贸易运输的减少还影响了美国本地集装箱的周转。以往美国和其他地区通常使用来自亚洲的货物集装箱运输这些国家的出口货物。从亚洲运输集装箱的班轮减少意味着美国这样的国家面临集装箱短缺的窘境。工业集团PulseCanada的发言人格雷格?诺西表示,在加拿大找到空集装箱已经越来越难了。

  海运业的萧条会直接导致全球供应链的中断,还可能累及造船业。受需求减少和中国造船厂停工双重影响,未来几个月

  16/37

  新油轮、散货船和集装箱船的交付可能也会推迟。船舶经纪公司BraemarACM的分析师甚至预计,此次运输中断将一直持续到今年第二季度,即4月到6月。

  限制移民和取消冠状病毒航班将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重大影响。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5000多个国内航班和4000多个国际航班被取消。60多个国家对最近访华的中国公民和外国公民,特别是在武汉或湖北省逗留的中国公民和外国公民,有某种形式的限制或检疫规定。按可用座位公里数计算,最易受中国航空运输影响的地区是亚洲航空公司,占30%,而北美航空公司占4%。

  (五)医药制造业

  如果中国疫情继续停止经济贸易的话,中国生产的必备药物成分的供应必然切断,各制药商可能面临严重的生产停顿。在抗生素、糖尿病药物、止痛药和治疗HIV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全球供应链中,中国虽然其在制药领域的重要作用远不如在科技、机械和消费品生产领域那么出名,但是关键药物成分的生产者。印度是全球最大的仿制药出口国,其70%的原材料依赖中国。Cipla(印度最大制药商之一)董事总经理兼全球首席执行官乌曼?沃赫拉表示,如果此次停工持续到3月份,则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巨大缺口,大多数公司的库存到2月底将陆续告急。沃赫拉说,这次因中国延长停工而造成

  16/37

  的原材料短缺将推高制药成本。由于企业囤货和卖家抬价,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导致印度的药物成分价格上涨。“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到2月以后,那么我认为将会出现一些恐慌性抢购,可能推高价格。”

  全球物流供应商Llamasoft的首席执行官拉扎?高拉夫表示,制药商可能很难更换供应商,因为如果它们的药物要在各个国家出售,其供应商就必须经过当地监管机构的批准,制药公司通常只会预留3到6个月的库存,制药商正在敦促监管机构加快审批程序。但这段时间不足以让另一家工厂获得认证。Llamasoft合作的药企包括阿斯利康、拜耳(Bayer)和GSK。“各公司都有些恐慌,因为许多制药公司的这些活性成分采购都非常依赖中国。”“新冠疫情危机可能会产生短期影响,但它是一个警钟,提醒人们需要进行长远的战略规划。”

  英国政府卫生部已经致信各制药公司和医疗设备制造商,要求它们检查自己的供应链,如果依赖来自中国的原料,就寻找替代来源。SBICapSecurities制药分析师库纳尔?达梅沙(KunalDhamesha)指出,3年前中国打击污染工厂曾造成一次性供应中断,影响了印度制药公司的利润率,尤其是较小的企业。“全球整个制药行业都非常依赖中国。需要重点监控的是工厂何时重新开工。”但即使工厂重新开工,企业也可能面临物流问题,比如招不到足够的卡车司机。

  16/37

篇十一:疫情对税源的影响

le>解析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百度文库

  解析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

  摘

  要: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肆虐,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所有国家都在努力应对着这场危机。虽然目前的疫情已经得到了初步的遏制,但是我国还是很担心境外患者的流入和国内的反弹。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我国多个省份的经济都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亟需制定对策恢复经济增长水平。基于此,本文就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冠疫情;中国经济;影响;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在2010年以后一直保持着全球经济的第二大经济体。2020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但由于新冠疫情的暴发,给国家的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同时也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冲击。新冠疫情是一次突发性的、具有重大的不确定性事件,造成了短期的经济衰退,同时也会对整个经济的发展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本次疫情暴发速度快、传染性强,对我国当前的疫情控制提出了严峻的要求。在“春运”期间,是全国最大的人群迁徙高峰期,为了遏制疫情的蔓延,提倡人们在家中进行隔离,禁止所有不必要的活动。企业停工、学校停课,虽然疫情得到了较好地遏制,但也造成了较大的经济影响。

  一、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新冠疫情对农业造成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口的流动性受到了制约。在供给上,由于疫情期间多地运输不便,农户获取生产资料渠道狭窄,很难开展有关的农业生产活动。同时,大批的农副产品很难外销,只好就地处理,当季蔬菜、水果腐烂,牲畜因缺饲料饿死,这对农户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打击。在需求方面,一些地方的农产品供应短缺,导致了供需的不平衡,商品价格上涨趋势较大,但依然处于短

  缺状态[1]。与上年相比,2020年第一季度CPI同比增长4.9%,较同期增长3.1%。从各个月来看,CPI呈现逐月下降趋势,到2020年2月下降到5.2%。3月份,由于国内疫情逐渐得到控制,运输业逐渐恢复,市场供给也有所改善,CPI同比增幅回落至4.3%。食物涨价是CPI上升的重要原因,食物价格在第一季度上升20.3%,较上年同期增长18.1个百分点,超过CPI总涨幅80%。农产品的线下市场受到了重创,刺激了网上交易市场,使得农业的营销方式得以转变。整体而言,农业经济所受的冲击仅为短期性,虽然农产品价格暂时上升,但由于社会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农业已逐步回归常态。

  (二)对工业经济的影响

  新冠疫情暴发导致的工厂停工、停产,原材料供应链断裂,物流停滞,对国内的工业造成了一定的短期影响。其中,对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出口为导向的工业产生了明显的消极效应,而对医药产业的发展却产生了积极的推动效应。建材、服装、纺织、皮革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耗工量大、资金成本高等特征,一旦企业在疫情中生产,由于人群密集,传染性很大,对疫情的控制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必须通过发放口罩、防护服等多种保护手段,加大工作岗位之间的间隔,从而使企业的成本大大提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受疫情影响,居民对药品的需求量急剧增加,抗病毒药品、医疗器械等从过去的默默无闻到一夜暴涨,供应短缺。虽然国内医药行业在疫情暴发后有一定的利润增速,但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各部门相继下发了相关文件,帮助中小企业复工复产,为企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对服务业经济的影响

  第三产业构成了我国最大的产业,受到的疫情影响比第一、第二产业要大得多。为了应对疫情防控的需要,饭店、影院、景区、KTV等都停止营业,营业额也随之下降,有的企业宣布倒闭。2020年1至2月份,社会消费品总零售额为52130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0.5%;餐饮业为4194亿元,同比减少43.1%。公路、铁路、水路和民航在2020年1月10日至2月18日累计发出了14.76亿人次,同比减少50.3%。根据相关数据,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6.5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6.4%。中国的疫情暴发比较早,自从疫情暴发以

  来,各地都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线上办公需求大幅增加,对服务业的冲击较大[2]。

  二、新冠疫情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出台财政政策

  当前,由于新冠疫情所造成的冲击作用日益显现,因此必须通过提高政府的财政支出力度,缓解疫情带来的经济影响。首先,要加大财政上的支持力度,系统地削减各种支出。防疫检测、疫苗研发等工作,不仅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且要靠政府的财政支持。其次,要把现有的各种财政措施贯彻到位,并不断适应新的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税收优惠措施。最后,要加强财政拨款。由于受疫情的冲击,我国的财政收入有所减缓,同时也需要增加对疫情防控的支持,导致了地方政府的收支失衡,因此应加强对重点区域的转移支付,保障基本民生。

  (二)采取货币政策

  此次疫情给中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必须采取逆周期调节措施,以避免由短期的冲击发展成为长期影响。但由于受疫情的冲击,我国的财政政策存在时滞问题,因此必须与货币政策相结合,采取更为灵活、适当的方式,化解结构性问题,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首先,要保证流动性,采取适度的降准和降息措施,缓解公司偿债的负担。其次,要利用货币政策手段,为受影响大的区域实施重点的缓解和救助措施,发放更多的贷款,以及让有关公司延期还款。最后,加强货币投资,填补疫情造成的经济缺口,特别是在供给不足领域,加强医疗、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投资[3]。从长远来看,这种投资能够带来长远的效益,有利于人们的生活,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合理扩大内需

  受新冠疫情的冲击,我国应在促进需求方面采取适当的对策,进而稳定经济发展。随着国家经济水平发展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的发展格局形势下,消费环境出现了巨大的改变,原有的扩大内需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因此,为了进一步拓展内需,必须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调整,带动市场新需求。一方面,要以扩大

  内需为出发点,通过优化供给侧结构、提升产品品质;另一方面,加强科技创新的驱动力,以科技引领发展[4]。新冠暴发后,传统的消费模式受到重创,线上市场兴起,下一阶段要大力发展数字化产业,建立新的产业结构,进一步推进数字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衍生新业态,促进新产业被认可。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冠疫情的突然暴发,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大批的生产和服务企业倒闭,造成了短期的经济损失。但从长远来看,这场大范围的疫情,却是一种刺激,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措施,加速经济复苏,恢复社会正常秩序。这场疫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优势所在,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坚定信念,将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遏制住疫情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洪竞科,王小苑.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波动与减排效益研究——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J].工业技术经济,2022,41(1):132-141.

  [2]冯彦明.从经世济民的中国经济学看新冠疫情防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4(6):136-143.

  [3]智艳,罗长远.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其思考[J].学习与探索,2020(4):99-105.

  [4]文建东,李思璇.新冠疫情与去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前景:镜鉴三次重大经济危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39-48.

篇十二:疫情对税源的影响

le>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减税降费工作汇报-百度文库

  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减税降费工作汇报

  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减税降费工作汇报

  工作汇报,就是把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进行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也就是看看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有什么经验、提高。以下是小编收录的一些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出台政策。为帮助我区企业应对疫情、渡过难关,先后制定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返乡人员就业创业工作的若干措施》及《关于疫情防控期间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企业复工达产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搭建平台。为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组织召开“共渡疫情、共推发展”银政企对接视频会,邀请10家金融机构分别介绍支持企业发展的举措及优惠政策,会上进行网上签约。

  (三)广泛宣传。印制3000余份疫情防控宣传手册及省、市、区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政策,发至全区中小微企业进行广泛宣传,提高政策透明度和知晓率,提升企业家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四)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工作。疫情防控期间,我区把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作为当前“四送一服”工作核心任务,重点对重点园

  /5

  区、重点企业、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中小微企业“四重一小”企业,采取线上线下全方位服务,稳妥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

  二、政策落实情况

  (一)返还社会保险费

  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力度,疫情期间采取特事特办的原则,目前已返还企业868家,返还失业金583万元,涉及人数*****人。

  针对疫情期间减免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单位缴费政策,截止目前,已退还356家企业养老保险费单位缴费部分,涉及金额399.50万元。

  (二)减免企业房租

  经摸排,已对承租国有企业经营性用房的、、服饰等11家企业,减免3个月房租,涉及金额37.21万元。

  (三)补助企业税负

  受疫情影响,导致企业发生重大损失,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受到重大影响,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经税务部门核准,可由区级财政对2021年一季度实行先征后补,预计2151家企业补贴可达2161万元。

  (四)延期缴纳税款

  省税务局决定2019年度所属期企业所得税税款延期缴纳税款期限延至8月31日,疫情期间延期缴纳税款由企业根据实际

  /5

  情况,通过电子税务局申请,依法办理延期缴纳税款最长不超过3个月。企业申请延期缴纳税款的,电子税务局申请完成后资料由企业提供给税源管理部门审核后出具核查报告,送至省税务局审批,截止到7月9日,区已经办理104户次,延期缴纳税款*****.35万元。

  (五)加强信贷纾困

  协调银行对受疫情影响经营困难的企业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扩大信贷投放力度,做到应贷尽贷。截至目前,11家银行已对全区174家企业实现新增投放13.27亿元(其中涉及民营企业166家3.67亿元)。

  (六)加大设备补贴

  对于在疫情期间,医用口罩和医用防护服生产企业购置的设备,按设备购置额的20%给予补助;防护口罩、防护服和隔离服生产企业购置的设备,且其产品优先供应本区使用的,按设备购置额的10%给予补助,单个企业最高20万元。

  经摸排,全区生产口罩、防护服等疫情防控物资的企业共计7家,设备购置额约655.05万元,约奖补95.4万元。其中市鸿正服装服饰有限责任公司医用防护服和隔离服技改项目于2021年5月获得省经信厅疫情防控重点物资技术改造项目奖补资金54万元。同时,积极宣传省、市、区相关政策,并立即与省、市相关部门对接,简化审批流程,促使企业尽快投产达效。

  /5

  (七)降低担保费率

  区政策性担保机构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和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担保费率按0.5%执行。截止到2021年6月30日,已为69家企业减免105笔,减免担保费106.6万元。

  (八)降低用电成本

  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阶段性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通知》(发改价格﹝2020﹞258号)文件精神,除高耗能行业用户外的,现执行一般工商业及其它电价、大工业电价的电力用户,自2021年2月1日起至6月30日止,统一按照原到户电价首屏的95%结算。截止目前我区共降低企业用电成本965.8万元。

  (九)及时兑现奖补

  及时精准落实各级涉企扶持政策,尽快拨付涉企资金,提振市场信心。一是兑现拨付工业纳税二十强奖励资金,涉及金额256万元。二是立即拨付设备购置、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认定省级新产品、新增规上工业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费等制造强市奖补资金,涉及奖补项目80个,涉及金额计1241.37万元。三是及时拨付恒昌新材料等12家企业制造强省奖补资金2040万元,淮宿建材等15家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奖补资金784.90万元。

  现已组织恒昌新材料有限公司等11家申报奖补省认定的专

  /5

  精特新中小企业,文君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等2家申报奖补省认定的高成长型小微企业,市东大木业有限公司等8家申报奖补省认定的专精特新冠军企业,青网科技园有限公司1家申报奖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项目,所有申报材料已按要求完成,申请奖补金额1496万元。

  /5

篇十三:疫情对税源的影响

le>关于疫情影响下N市财政提质增效的思考与对策-百度文库

  关于疫情影响下N市财政提质增效的思考与对策

  作者:何

  雷

  来源:《大经贸》2020年第1期

  何

  雷

  西华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

  【摘

  要】

  受疫情影响,N市经济活动在春节假期后近乎停摆两个月,经济活动停滞,财政断崖式减收,而疫情防控支出却急增,后期支持企业复产复工等财政支出也将大幅增加,财政运行“紧平衡”的弦越绷越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从“质”和“量”两方面发力,加强逆周期调节,坚持优化结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确保财政经济可持续运行。

  【关键词】

  财政收支

  制度改革

  优化结构

  一、推进制度改革,多措并举打强“盘子”

  (一)狠抓土地出让,打通源头活水

  一是购买商品房给予优惠补贴。对城区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医护人员、农民工、引进人才、新就业大学生等群体,给予一次性购房补助。二是加大公积金贷款额度上限。鼓励支持公积金贷款,激活沉睡存量资金。对于重点人员及困难家庭,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提高20%。对因疫情影响降低公积金缴存比例或暂停缴存公积金的生产经营困难企业职工,期间申请公积金贷款权益不受影响。三是强化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对资质良好、诚信经营但受疫情影响暂时经营困难的房地产企业贷款给予展期或续贷,不得随意抽贷、压贷、断贷,努力扩大消费贷规模。

  (二)全力争资引项,释放政策红利

  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发挥好政策性金融作用”。一是各级各部门要提前谋划、夯实基础,积极对接,准确掌握中省政策动态,精心策划、包装项目,加大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民生和公共事业等重点领域项目争资引项力度,积极与上级沟通对接,为N市发展争取更多支持,让政策红利得到充分释放。二是强化项目管理。加强项目库管理,坚持日查看、月通报工作机制,及时反馈、掌握信息指南发布情况,督促各部门择优策划包装项目,积极跟踪项目进展情况,想法设法确保更多项目纳入上级项目库。三是要优化考核办法,落实责任问效,充分调动内生动力。定期通报任务完成情况,分析研判形势,促进争资引项工作实现新突破。

  (三)推进税制改革,夯实税源基础

  积极推进资源税、消费税改革,跟进税收立法,加强地方税体系研究,加快房地产税等地方税体系建设步伐。一方面,继续巩固减税降费成果,通过减轻企业、个人负担,促进疫情防控、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关键是把更大规模减税降费落实到位,统筹研究解决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持续发挥减税降费政策效应。

  二、突出以收定支,防范民生过度承诺

  (一)以收定支,建设可持续发展财政

  收是支的基础,收入预算要实事求是、合理预测,充分考虑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和经济下行因素,审慎确定收入预期目标。要防止因收入预期目标确定得过高,影响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坚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根据财政收入严控支出增幅,杜绝超越财力安排支出。持续推进事权改革,及时跟进中省改革步伐,有序推进交通运输、教育、科技、公共卫生等领域市与县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促进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

  (二)量力而行,防止民生过度承诺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老百姓过好日子的需求日益广泛,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文化环境安全等民生需求,财政部门都应全力保障。但也要结合各地实际,保障基本民生,先解决有没有,再在发展中逐步完善提高。

  过好日子不能脱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能脱离财力可持续发展前提。必须防止过度福利化导致效率低下、增长停止、收入分配恶化。要坚持将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基础上,让民生水平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稳步提升。

  (三)压减支出,持续优化资金配置

  在今年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必须坚持量入为出,更加注重优化支出结构。探索运用零基预算理念,根据实际需要科学核定预算,完善能增能减、有保有压的分配机制,打破支出固化格局。各项支出都要明确标准,该减的减下去。压减出来的资金,用于加强对教育医疗、疫情防控、三大攻坚战等重点领域的保障力度。

  三、持续优化结构,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一)优分配、加力度,兜住基层“三保”底线

  受多种因素影响,N市区域财力情况不平衡,部分县级财政收支紧张。需增加对基层转移支付规模,重点加大对基层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并重点向贫困地区、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倾斜。统筹中央转移支付和地方自有财力,不断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增强基层政府和财政困难地区托底能力。

  (二)盘存量、增变量,有效激活沉睡资金

  1、建章立制压缩财政存量资金。建立健全存量资金管理制度,从制度上减少规模,规范管理。建立部门预算零结转管理制度,对财力安排年底未执行的预算资金,以及上级专款安排2年以上未使用完的预算资金,收回财政统筹使用。

  2、定期清理加快支出执行进度。年终按规定清理财政存量资金并办理收回和结转。每月清理统计结转资金支出执行进度,对执行进度较慢或未达到序时进度的进行通报。每月清理统计未分解的当年上级专款,督促部门及时提出资金分解方案并尽快拨付,防止年终突击办理。定期清理年初项目支出预算,每年7月和10月对本级安排的项目支出进行清理,对未达到序时进度的单位进行通报。

  3、细化预算提高预算编制水平。基本支出足额编制不留缺口,其中人员支出据实编制,日常公用支出按定额编制,年终结余收回财政统筹。项目支出择优安排,加强项目事前论证,提高年初预算科学性准确性。建立健全预算公开评审机制,为科学安排财政预算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优绩效、推改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现在有的地方和部门花钱问效意识没有真正树立,财政资金低效无效支出的问题仍然突出,提升绩效的空间和潜力很大。推动加快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将绩效管理深度嵌入预算管理工作中,推进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抓好绩效问题整改,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大力削减低效无效支出,建立积极有效的奖优罚劣激励约束机制,让财政“组合拳”真正见实见效。

  作者简介:何雷(1988.08--),男,汉族,四川南部人,硕士研究生,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篇十四:疫情对税源的影响

le>论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税收策略-百度文库

  论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税收策略

  新冠疫情的高传染性、不确定性和在世界各地的持续蔓延,对原本面临复杂内外部环境挑战的我国经济带来深度冲击和深层次影响。在我国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当下,作为在国家治理中有着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地位的税收,如何积极应对、能动作为相当重要。本文通过分析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提出具体税收政策建议。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新冠疫情对经济的深度影响,主要通过阻止人员流动、阻断产业链、改变消费、投资、出口相关的理念、方式以及产业布局与发展规划等,对供给端、需求端施加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来实现,既包括短期的直接影响,还包括长期的持续影响。1.对传统产业的影响。制造业。随着国内疫情的有效控制,我国制造业逐步复工复产,上下游主要市场面向国内和东南亚等疫情控制较好地区的制造业较快恢复性增长,面向其他地区的制造业将需较长时间恢复。分类别看,上半年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4%,总体呈先降后升趋势,而受影响较小的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4.5%和0.4%,其中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等增势明显。旅游、餐饮、住宿、交通运输业。这四大行业依赖流动性,受新冠疫情冲击最大,主营业务收入断崖式下跌且

  恢复缓慢。疫情最严重的时期,据2月12日中国烹饪协会发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餐饮业影响报告》显示,疫情期间78%的餐饮企业营业收入损失达100%,2月份全国70%左右的酒店继续停业;预计2020年全年住宿餐饮行业增加值为16058亿元,全年同比增速约为-11%。影视娱乐业。主要表现为票房总量大幅下滑、影片被迫撤档或推迟首映礼、影视中止或者延期拍摄、娱乐业关门歇业与艰难重启等方面,疫情防控常态化后,这些问题将会程度不一的长期存在。生活服务业。本文指狭义的生活服务,即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的家庭服务。以家政服务为例,业内人士推测,疫情前全国家政从业人员为3000万左右,全国家政产业规模大概在1.5万亿元,因疫情的传染性导致业务直接暂停,以及家政服务企业的营收和发展。房地产业与建筑业。房地产业方面主要是阶段性的影响较大,后期有望较大程度“回补”(需综合考虑居民消费能力受疫情影响下降、刚需的延期等因素)。建筑业方面,中国建筑业协会发布《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建筑业企业影响的调查报告》显示,问题主要集中在复工难验收、劳务用工难、资金周转难、供应链保障难、防疫物资采购难,造成大面积延误工期,人工、材料、运输等成本不同程度上涨。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一度陷入内需萎缩和外销受阻的双重困境。因农产品的季节性和疫情的突然性,前3个月农户损失较重,直接影响农产品加工业,后期面向国内市场的部分逐步恢复、面向国外市场的部分恢复缓慢。2.对新产业、新业态的影响。智能制

  造。智能制造无(少)人化、远程办公、数据集中等优势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新冠疫情阻断人流、交通等不利影响,而自动化生产线、无人车间、无人工厂等更加受到业界关注,新冠疫情的冲击促使一些新的需求加速出现和叠加,为智能制造带来加快发展的机遇。基于互联网(5G)、大数据等信息科技的服务业。新冠疫情暴发后,人的物理活动范围显著受限推高了互联网时长和流量的显著增加。得益于万物互联趋势下数字新基建的加快,我国网络基础设施经受住了承载问题的考验。可见云办公、大数据、非接触式服务等空间的深化与拓展不但短期受疫情冲击较小,而且中长期相反会得到加速。截至6月份,移动办公用户达到2.25亿人,其中,一季度移动办公用户人数环比增长高153.5%,远超其他领域。大健康产业。据浩悦研究院问卷调研显示,此次疫情对此利好的领域包括生物医药企业、医疗器械、IVD精准医学企业、医疗服务与智慧医疗企业的主要领域,个人与社会因疫情而激发的重视与关注都将推动大健康产业的优化细分和全面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业态。指基于不同产业间的组合、企业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产业链环节的分化、融合、行业跨界整合以及嫁接信息和互联网技术所形成的新型企业、商业乃至产业的组织形态。新冠疫情对这三大重要因素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从而很大程度上改变产业转型升级的布局和节奏。无人零售、无人餐饮、智能物流、无人机配送、无人机巡检、网上医疗、网上教育、VR/AR场景体验等适应新形势的行业和业态已形成蓬勃发展态势。受疫

  情影响,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其他影响还包括:对消费方式、心理、结构的影响,投资结构及产业发展规范等方面的影响。

  二、后疫情时期,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税收对策

  1.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质要求。中央强调,中国当前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这一论断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和手段,其核心是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从目的来看,主要是要推动高质量供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手段来看,主要是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可见,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经济高质量发展最显著的特质要求就是科技创新和绿色环保。在当前国内疫情常态化防控及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的特殊形势下,党中央审时度势、运筹帷幄,从统筹国际国内大局出发,提出了加快形成“两个循环”(“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思路。可见,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因而科技创新、绿色环保的特质要求不会出现大的调整,转型升级的某些方面还会促进加速。2.税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相较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而言,税收是“看得见的手”,能够发出更明显的信号、发挥更直接的作用。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很重视在经济发展中充分运用税收政策的积极作用,以减税降费为特征的一系

  列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对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等发挥了“看得见”的效用。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这个反作用主要通过税收经济杠杆(抑制或鼓励)实现。笔者认为,税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主要是税收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包括税收政策环境和税收征管环境。一方面整体税收政策要符合宏观经济趋势,要体现税收确定性、公平性,要实现低税负简税制,税收政策稳定性与针对性要有效兼顾、整体税负走低与优先导向明确要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征管效率、改善纳税服务水平,保障税收政策落地更加精准便捷、纳(征)税成本有序走低。从而充分发挥税收通过“抑制或鼓励”引导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3.当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税收对策建议。在当前更大力度减税降费的基础上,在新冠疫情影响不断变化和持续深化的背景下,要进一步统筹税收政策与征管服务,增强针对性以实现应对困难挑战的精准度,增强激励性以增强与高质量发展的关联度,更好地促进“六保”、服务“六稳”。一是继续优化普惠性税收优惠,进一步降低整体税负。对现有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定期评估,以必要性、有效性为准则进行增删和调整。例如可考虑全面扩大留抵退税政策。目前留底退税政策限制较多,依然有诸多行业未被纳入其中,留抵退税时间范围有所限制,也没有对历史遗留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建议结合中央关于落实“税收法定”的要求及进行中的增值税立法,将留抵税额退税规则写入未来的《增值税法》,将除

  农副产品采取购进扣除法外的纳税人,全部实行留抵退税政策,缓解中小企业现金流紧张的状况;建议进一步扩大抵扣范围。取消目前对企业支付银行利息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税额的规定,将符合条件的利息支出列入抵扣范围,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针对国际贸易多元化后外商多种商品同时采购的趋势,放松对生产企业出口产品享受退税的条件限制,进一步扩大视同自产产品范围或者全面取消生产企业非自产货物不予退税相关条款。对参与疫情或符合宏观导向性捐赠的企业予以所得税抵扣时取消企业所得税税前利润12%限额的约束,对同类捐赠的个人行为予以个人所得税抵扣,以进一步鼓励社会捐赠。二是及时出台和完善“保生存”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针对受疫情影响严重陷入困境面临生存问题的行业与企业。如中小微企业和上述旅游业、餐饮、住宿、交通运输业四大行业。切实落实好目前对四大困难行业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在现有基础上更加关注针对中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增强其生存能力,以充分发挥其灵活就业和“船小好调头”的优势。例如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可由目前的“自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适当再延期,对“不超过100万元的部分”与“超过100万元但不超过300万元的部分”有关规定进行合并,统一适用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万元的部分全部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三是持续优化疫情应对保障性优惠政策。对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一次性税前扣除政策作适当调整。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

  企业为扩大产能新购置的相关设备,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新购置的相关设备费用的50%加计扣除。因为从事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的,目前多为劳动密集型、轻资产型生产企业,其生产设备单台价值超500万元的并不多,可考量取消这一限制。此外,为降低企业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产生的经济损失,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给予了一定财政补贴或贷款贴息,建议对此类政府补贴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促进企业减损止损。四是及时出台和调整激励性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针对体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特质进行导向性激励。全面提升支持科技创新、绿色环保、引领新趋势的新行业与新业态政策的针对性,对现有政策进行梳理,注重点、关注线、兼顾面,突出政策“抑制或鼓励”的精准度和力度。考虑企业所得税的地位和作用,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加快推进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所得税新增税收累进减征机制,并上升法律位阶,以较大力度和“看得见”的效果激励企业在行业突破和社会担当中持续发展壮大。五是全面推进依法科学征管服务,严肃还责还权于纳税人。充分尊重纳税人的知晓权、选择权、受益权,推进相关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深化信息化过程中兼顾纳税人信息化程度不一的现状,综合考虑,统筹推进,切实减轻综合纳(征)税成本。针对疫情影响,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税务部门既要落实好政策,也要改善纳税服务,切实抓好流程简化、衔接通畅

  和办理便利,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入推动全面依法治税、加速税收营商环境优化。此外,依法充分拓展税收大数据应用平台功能,密切监控经济运行动态,一方面助力加强征管防止税收流失,营造公平税收环境;另一方面优化对纳税人的信息服务,帮助纳税人及时精准对接上下游企业和内外市场,更快更好地复工复产赋能。六是加快税费结构优化进程,能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持续的减税降费(减税降费为市场主体减负助力,有利于税源长期建设,从而稳定财力增长,但存在时空滞后性)增加了地方财政保障的当期压力,新冠疫情进一步放大了这一压力(经济税源减少延后与税收减免双重影响),也给地方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带来较大的现实压力,必然要求更大力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在发挥有效调控的同时恰当弥补收入缺口。具体到税收,需要加快税费结构优化进程,一方面,由当前的间接税为主直接税为辅转变为直接税为主间接税为辅,切实加强对高收入群体所得税的征管服务,促进社会公平,减轻收入压力;另一方面,健全地方税收体系,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深化科学配套,适当增强地方财力;其三完善费改税,优化费税附加,提升法制化、规范化水准。

推荐访问:疫情对税源的影响 税源 疫情 影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