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教育整顿 >

美育教育活动方案7篇

发布时间:2023-07-26 08:33: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美育教育活动方案

  

  学校美育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关于全面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若干措施》精神,全面推进我校美育工作,大力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基本遵循,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坚持美育工作与教育教学融合原则,完善课程实施、科研支撑、文化引领、活动推动、环境熏陶的美育工作机制,实行全员美育、全程美育、全面美育,构建学校大美育格局,提高学校美育工作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职校学生。

  二、工作目标

  通过科学构建美育工作机制,创新美育工作举措,深入实施全员美育、全程美育、全面美育,使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同时,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从而树立美的思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1-

  人格,提高人生境界和生命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主要措施

  1.加强美育的与融合。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在各个学科之中。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融合,与各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挖掘不同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美育资源,充分发挥基础学科中的美育价值。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将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有机整合,发挥各个学科教师的优势,围绕美育目标,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

  2.开足开齐美育课程。学校美育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书法、形体、礼仪等。学校要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纲要,逐步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学校将公共艺术课列入教学计划,着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3.积极开展美育教研科研工作。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立项省、市美育专项课题,学校课题规划项目中设立美育课题,组织人力,加以研究,解决学校美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制定学校美育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深入开展美育教学研究和教材研究,形成教材更新机制。加强艺术教研组建设,发挥研究团队作用,提高艺术专业教师教研能力。发挥美育学科带头人在美育教学研究上的引领作用,促进美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鼓励教师参与美育课程建设和教

  -2-

  学改革,支持教师合作开发校本美育课程。

  4.着力开展美育教师培训。成立艺术学科名师工作室,促进美育师资队伍均衡发展。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和新老教师互帮互助机制。搭建美育课堂教学交流和教学技能培训平台,加强经验交流与培训。支持美育教师积极参加市级以上各类培训,全面提高美育教师素质。聘请美育专家到校举办专题美育讲座。

  5.完善美育考核评价办法。音乐、美术等相关课程应严格考核,统一命题,通过口头面试和书面考试,对学生每一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检测,坚决杜绝“只上课,不考试”的现象,检测成绩纳入学生学期末成绩。

  6.开展美育实践活动。学校把美育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实施课程化管理。建立学生课外活动记录制度,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等情况与表现要作为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内容。学校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积极探索创造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的美育活动形式。

  中学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指导思想:

  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实施途径。美育教育以推进素质教育为

  -3-

  宗旨,以坚持创新学校艺术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机制为突破口,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美育教育全过程。

  工作总体目标

  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艺术社团建设。

  深化艺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更新文化眼界、知识结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加强艺术教师的各项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培养艺术教师成为美育教师。

  主要的工作计划

  2022年美育工作计划:

  抓好美育教育的课堂常规教学,积极探索音乐、美术课中所能采用的新式教学模式,按照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认真编写教学设计和制作教学课件,少说套话。

  定期举行艺术比赛活动,设立学校艺术节,在艺术节期间,美术和音乐方面每学期举行一次书画比赛活动和合唱比

  -4-

  赛活动,争取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

  3、开设艺术社团不少于8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术社团。

  2023年美育工作计划:

  在音美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音美课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艺术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吃透教材,采用大单元、大观念的教学理念,恰当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真正体现自主探究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定期举行艺术比赛活动,设立学校艺术节,在艺术节期间美术和音乐方面每学期举行二次书画比赛活动音乐比赛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进行艺术交流,提升学生学习艺术的热情。

  3、开设艺术社团不少于12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术社团。

  2024年美育工作计划

  1、课堂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的学习行为设计,突出经验设计、过程设计和学习方式设计。要有目标有评价,重视课堂评价的作用。

  2、定期举行艺术比赛活动,在艺术节期间美术和音乐方面每学期举行二次书画比赛活动音乐比赛活动。特别优秀的一等奖作者代表学校参加区教育主管部门艺术节比赛,通

  -5-

  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进行艺术交流,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

  3、开设艺术社团不少于16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术社团,争取学生都有机会参加艺术社团

  4、开展校外艺术实践活动,加强与本地民间艺术活动联系,多组织学生参加有利用发扬民族传统特色的艺术活动。

  学校美育年度报告

  学校按照《关于推进学校美育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扎实开展美育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现将我校美育教育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美育课程建设

  我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要求开齐开足音乐、美术课。开设兴趣小组特色课程。目前开设的美育课程美术类有书法课程、国画课程、儿童画课程、各类手工课程等;音乐类有合唱课程、舞蹈课程等。我校美育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按规定选用国家审定通过的音乐、美术教材,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能够根据学生发展需求,经常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拓展教学内容,较好地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育目标。

  二、美育教师配备

  我校有教学班55个,在校生2560人,美育专职教师13-6-人,音美器材室各4个。美育教师均为本科级以上学历,学历水平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等比较合理,队伍比较稳定。美育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有团队合作精神;教学态度认真,能较好地完成美育教育工作任务。

  三、美育教育管理

  (一)强化制度管理

  制订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把美育教育列入学校工作日程,同时制定学校美育教育发展规划、确定近期学校美育教育发展目标及实施措施,努力提高学校美育教育整体水平,确保美育教育工作正常有序进行。

  (二)强化常规管理

  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一方面要求美育老师上好美育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依靠第二课堂开展课外、校外学校美育教育活动,做到活动经常化、多样化,面向每一位学生。学校开设了合唱团、书法小组等兴趣活动小组。要求每位美育教师辅导好相应的兴趣小组,并认真制订活动计划,每周定时定点开展活动。

  (三)强化教学管理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育观念。

  2.定期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每周组织美育学科教研活动,每次活动都要围绕主题进行研讨交流,进而全面提升美育课堂教学效率。

  -7-

  3.结合课改,努力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真正做到细化教学过程,重视课前、课中、课后管理,努力做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四、美育教育经费投入和设施设备

  学校重视美育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改善美育教育条件,为特色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确保美育教育发展的基本需要。

  五、实行学校美育教育工作自评制度

  学校将美育教育纳入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并予以公开,接受师生群众的监督。对参加学校艺术节、各级各类文艺竞赛中获奖的学生、教师和团体,都按照学校相关的制度进行评比和奖励。

  -8-

篇二:美育教育活动方案

  

  澥河小学2010美育节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艺术之韵育和谐之花

  二、活动目的通过区美育节展示、比赛活动,学校“唱响校园哆来咪”、主题绘画等艺术系列活动展示澥河小学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提高人文素养,努力创建和谐校园成果。

  三、活动安排

  1、2月25日学校美育工作领导小组拟定学校美育节集中活动时间段(5月14日至6月1日),放入学校工作日程。

  2、4月27日校美育工作领导小组,讨论学校美育节系列活动初步设想。

  3、5月11日艺术教育教师会议,学习澥河中心小学美育节系列活动方案,布置美育节开幕式工作。

  4、5月10日——5月11日美育节开幕式各项准备工作。

  5、5月14日美育节开幕式。

  6、6月4日学校2010美育节活动总结。

  四、活动内容

  (一)学校学生艺术系列活动

  1、“唱响校园哆来咪”

  (详见活动计划)

  2、主题绘画:运动

  健康

  各年级以班级为单位,以美术任课教师为主组织学生完成作品;班主任选出班内最佳作品5份,制成小报张贴于宣传栏;由教导处组织评出各年级优秀集体和个人。

  3、认识鸟类

  珍爱生命主题活动

  (1)

  自然常识学科课堂为主完成竞赛。

  (2)

  绘画

  (3)

  各年级选拔出各奖项若干。

  4、六一展示

  (1)

  舞台节目:

  A、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茉莉花》

  B、少儿韵律操

  (2)集体操:全校学生全员参与《七彩阳光》

  7、学校美育节系列活动总结

  (1)

  美育节系列活动总体情况小结

  (2)

  表彰活动先进集体、个人

  澥河中心小学

  2010、5、10

篇三:美育教育活动方案

  

  美育策划方案

  为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推动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强化美育育人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明德引领风尚,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把美育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主要目标

  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完善学校美育教育体系,全面开齐开足美育课程,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美育育人效果,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三、工作原则

  -1-

  (一)坚持正确方向

  坚持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开拓增强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担当的新局面。

  (二)坚持面向全体

  加强美育课程建设,完善美育育人机制,开齐开足美育课程,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

  (三)坚持改革创新

  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深化美育改革,整合美育资源,补齐发展短板,强化实践体验,全面提高普及美育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美育新格局。

  四、主要措施

  (一)建设专兼结合的美育教师队伍

  在艺术学院等美育教育的实施学院,配齐配好美育教师。保证美育教育教师数量,优化专业美育教育教师结构,不断提升美育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能力水平。搭建不同层次的美育课堂教学交流、技能培训、理论研究平台,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交流,培养更多美育教育教学教师。探索建立符合美育特点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

  -2-

  (二)构建面向全体的美育教育体系

  完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等美育推进机制。探索构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A”系列课程的美育课程体系。

  把公共艺术课程和艺术实践列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纳入通识教育模块和毕业学分要求,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积极开展学生跨校选修公共艺术课程和学分互认。探索创造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学生特点、教育特质的实践活动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实践活动;加强学校艺术社团建设,加大从普通在校生中挖掘、选拔、培养艺术团成员的力度,带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

  (三)提升专业艺术人才教育质量

  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构建多元化、特色化、高水平,具有中国风格、岭南特色的艺术学科专业体系。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产业发展、社会需求、艺术前沿有机衔接,加强社会服务意识,增强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契合度,依照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要求,建设好一流艺术类专业点。遵循艺术人才培养规律,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造就文化底蕴丰厚、素质全面、专业扎实的艺术专门人才。

  -3-

  (四)深化美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促进学校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与各学科专业教学、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促进美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探索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规划建设或引进一批高质量美育在线开放课程。加强美育课程教材建设,探索形成以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类、艺术实践类为主体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体系。设立校级美育精品课程专项项目,培育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美育精品课程。

  (五)推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依托华南农业博物馆、广东民族服装服饰艺术博物馆等校内基地,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美育培根铸魂的基础,在传统文化艺术的提炼、转化、融合上下功夫,大力推进主题性艺术创作活动,实施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六)积极搭建美育实践平台

  充分利用艺术学科和相关专业优势,发挥艺术类学生社团在美育工作中的引领作用,依托广东省合唱科普教育基地以及举办的美育类校园文化建设载体等,提升学生艺术素养。

  充分发挥人文社科学科和相关专业优势,开设“中华优

  -4-

  秀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课程,举办“红满堂大讲坛”“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状元红”“校园读书节”等系列活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充分利用华南农业博物馆、标本馆(室)等学校自然资源平台,提升学生自然美育素养。

  通过紫荆文化节、园艺博览会、书画系列比赛、中华经典美文诵读大赛、校园合唱朗诵比赛等活动形式,不断丰富学生美育实践平台,满足学生美育实践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美育素养。

  (七)增强美育教育服务社会能力

  引导学校师生强化服务社会意识,完善美育浸润行动计划,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积极开展对口定点帮扶、支教扶贫、社区服务等美育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艺术、人文专业和高水平学生艺术社团要积极主动参与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借助国际和国内、政府和民间多种对外交流渠道和活动平台,积极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和中外人文交流项目;充分挖掘校内博物馆、艺术场馆的社会服务功能,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将博物馆和艺术场馆等向社会有序开放。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党政要把美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学校教

  -5-

  育事业发展规划,加强对美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谋划。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本科生院和研究生院分别负责本科生和研究生美育专业(学科)和美育课程教学发展规划、工作协调和课程教学安排;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等单位负责美育实施工作方案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等事项的统筹协调;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要协同配合,将美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二)保障经费投入

  学校将美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在本科教学经费中设立美育专项经费,保障美育工作的开展。经费主要用于美育教育课程建设、实践活动开展、美育教师培训交流,美育设备更新、场地建设等支出。

  (三)完善督导评价

  完善学校美育评价体系,把美育工作及效果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实施美育工作自评和年度报告制度。本科生院负责对学校美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和评价,同时加强督导检查结果的应用。

  -6-

篇四:美育教育活动方案

  

  高校美育实施方案

  相关推荐

  高校美育实施方案(通用5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美育实施方案(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校美育实施方案1为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要求

  全面深化学校美育改革,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聚焦“教会、勤练、常展(演)”,将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提高学生审美、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2022年,开足上好美育课程,优化美育资源配置,改革美育评价方式,健全学校美育教学、实践、展示体系,学校美育取得明显进展,学生美育核心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高质量、体现我省优势与特色的学校美育体系。

  二、健全学校美育工作体系

  (一)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

  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

  学前教育阶段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围绕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艺术领域目标要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幼儿观察美、体验美、感受美,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小学每周至少开设4节艺术课程,初中每周至少开设2节艺术课程,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普通高中每周至少开设1节艺术课程,课程内

  容要多样化,注重丰富审美体验,开阔文化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文化观。

  中等职业学校要将艺术课程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保证72个学时,注重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以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艺术课程为主,培养审美修养高、创新意识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技术人才。

  高等教育阶段学校要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公共艺术课程要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培养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完善、责任使命感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将美学、艺术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

  (二)丰富美育实践活动。

  拓展校园美育活动形式与内容,丰富艺术实践项目,搭建学生美育社团和兴趣小组活动平台。每3年举办1届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每2年举办1届学生合唱节、舞蹈节、器乐节、戏剧节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每年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活动。学校每学期至少举办1次以班级或院系为单位的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工作坊等集体美育活动,确保每个学生每年至少参加1次校级美育活动、观看1场高雅艺术或戏曲演出。有条件的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参观1—2次美术馆、书法馆、博物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学校为依托,开展戏曲、书法等特色活动,形成本地、本校的特色和传统。鼓励中小学在课后服务中开展美育活动。每年培育一批“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美育特色学校,认定一批高水平美育社团,挂牌一批美育实践基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美育教师队伍。到2025年,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教师与在校生比例达到1∶220;普通高中美育教师人数满足开齐开足美育课程需求;高校美育教师人数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

  数占美育教师总数的50%以上。未达到标准的地方每年要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美育教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美育教育教学服务,缓解美育师资不足问题。将美育教师承担学校安排的指导学生艺术社团、课外活动、课后服务等第二课堂和走教任务计入工作量。在优质课、教学成果奖、“中原名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等评选、认定中,保证美育教师占有一定比例。优化美育教师岗位结构和考核评价机制,畅通美育教师职业发展通道。

  (四)建立美育帮扶机制。

  全面帮扶美育基础薄弱的地方和学校,缩小城乡差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岗教师招聘向美育教师倾斜。在中小学教师“省培计划”中加大农村美育教师培训力度。实施美育名师送教工程、“快乐成长”乡村学校少年宫文艺志愿服务行动,提升农村学校美育水平。实行县(市、区)内美育教师交流制度,鼓励美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发展“互联网+教育”,应用优秀数字教育资源推动美育智能化教学,保障城乡学校共享优质在线资源。实施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鼓励师范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与农村美育基础薄弱学校“手拉手”,协作共建、资源共享。

  三、深入推进学校美育改革

  (一)加强教材体系建设。编写教材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美育课程目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开发一批美育课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中小学美育教材按规定审定后使用。高校要探索建立以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类、艺术实践类为主体的高校公共美育课程教材体系。

  (二)完善美育教学模式。

  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成立全省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挥专家引领作用,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有益终身的艺术专项特长。培养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启

  动美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三)树立学科融合理念。

  将美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各方面、多学科。推动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与其他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挖掘不同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美育资源,围绕美育课程目标开展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探索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通高校院系之间学分壁垒,融合各学科优势,全面提高学校美育质量。

  (四)科学设置评价方式。

  推进学校美育评价改革,建立艺术素质测评、中招艺术考试、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的美育评价机制。将中小学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完善全省中招艺术考试制度,扩大中招艺术考试试点范围,科学设置中招艺术考试测试内容与评价办法。逐步将高中阶段美育评价纳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继续开展全省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评估工作。

  (五)推动艺术学科改革创新。

  专业艺术教育坚持以一流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支持高校创建艺术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艺术师范教育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根本,坚定办学方向、坚守师范特质、坚持服务需求、强化实践环节,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开展高校艺术师范专业学生和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支持创建高水平艺术学科创新团队和平台,整合学科资源,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动高校艺术学科创新发展。

  四、强化美育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学校美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对本地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谋划,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具体措施,重点要配齐美育教师、加强场地建设。建立由省教育厅、团省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厅际联席

  会议制度,各地参照建立本地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学校美育工作管理机制,校长为美育工作第一责任人。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建立美育教研组,高校要成立美育教学部。将学校美育工作纳入有关领导干部培训内容。

  (二)强化督导评价。

  将美育课程落实情况、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情况和支持学校开展美育工作情况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学校每年进行一次美育工作自评,自评结果纳入对校长的考核内容。高校要把美育工作列入学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将美育工作及其效果作为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依规依法予以问责。

  (三)增加经费投入。

  各级政府要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完善投入机制,统筹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支持学校美育工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学校美育发展,吸引社会捐赠,多渠道增加投入。学校要把美育工作经费纳入公用经费预算,保障美育工作正常开展。

  (四)改善场馆设施。

  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好中小学美育课程教学专用教室和艺术实践活动专用场馆,小学、初中每12个班级配备1间以上音乐、美术专用教室。按标准配足美育器材,建立美育器材补充制度。将农村学校美育设施建设纳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小规模学校以保基本、兜底线为原则,配备必要的功能教室和设施设备。高校要具备开展各种艺术实践活动的大、中、小型场馆及设施,美育专用教室的数量及设备要能满足需要。

  (五)丰富校园文化。

  将美育浸润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鼓励师生全员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美育教育教学实际,发挥美育实践活动和美育社团作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的校园美育文化氛围,塑造鲜明独特的学校形象,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感受美、欣赏美、展示美、创

  造美,接受美的熏陶和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温润心灵、陶冶情操。

  (六)统筹社会资源。

  拓展美育社会资源,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学校美育教育服务。选派优秀文化艺术工作者参与美育支教服务。推进高校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结对开展志愿服务,开展乡村学校少年宫支教活动。探索组建美育教学组织、文艺工作者援教组织,搭建农村美育支教平台。聘请艺术家和民间艺人进校园,成立工作室。城市和社区建设规划要统筹学校和社会美育资源,满足学生美育实践需求。鼓励学校与社会有关机构、校际之间建立美育课程、场馆共建共享机制。

  (七)营造社会氛围。

  宣传部门要加大对美育政策、措施和成果的宣传力度。教育部门要积极展示大中小学美育成果,鼓励、支持学校创作体现中华美育精神、地方艺术特色的优秀作品,培育一批优秀美育活动品牌。各地要积极总结典型经验和做法,加强宣传,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学校美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高校美育实施方案2一、加强学校美育工作

  (一)完善课程设置。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课程,各学校要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纲要,开齐开足开好美育课程,并按照美育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确保学校美育课程开课率达100%,制定学校美育学期教学计划,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内容,撰写单元和课时教学计划。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艺术课程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4节,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不少于3节,初中每周不少于2节,普通高中艺术课累计每学期不少于108节,中等职业学校要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累计每学期不少于72节。按照相关要求,美育教师配备以专职为主,小学(不分年级)每6-8个班配备音乐、美术教师各1名;初中(不分年级)每10-14个班配备音乐、美术教师各1名;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不分年级)每12-16个班配备音乐、美术教师各

  1名。

  (二)全面规范办学行为。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人格的发展,关注学生对美育的兴趣和感知能力,积极开展协作式备课,认真教学,潜心研究,使美育课程教学的内涵更为丰富;各校要针对当前学校美育教育和社会文化现象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教育教学探索,推动美育教育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积极开展美育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切实让每个学生充分感受美育课堂教学的快乐,提高歌唱、欣赏、绘画技能水平,不得消减、挤占美育课时间。

  (三)强化特长生培养。各校要根据学生的先天素质和兴趣爱好,在加强美育教学的同时强化特长生培养,发展学生个性化特长,成立声乐、书画、摄影、课本剧、小品、相声兴趣小组或社团,定时加强辅导,并借助各种艺术活动提高学生艺术技能,逐步完善“艺术基础+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

  (四)开展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各校要坚持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

  1.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面向人人,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三团(合唱、舞蹈、器乐)一社(美术书法)活动,广泛开展班级、年级、校级等群众性展演活动。每学期必须开展一次以上全校性艺术展演、竞赛活动,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

  2.加强校园文化美育环境建设。通过校园广播、演出、展览以及设立教室一角、校园一角、宣传栏等校园的整体设计应当有利于营造健康、高雅的学校文化美育氛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经常性地举办美术、书法、手抄报等艺术作品展示、竞赛活动,增强学生自信心,不断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3.深挖民间艺术项目。各校要根据地方民间民族文化特点,成立以民间文化为主的社团队,并加强排练,如:粑槽舞、布依族舞、芦笙舞等,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特色、校校有品牌,逐步形成“一

  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民间艺术特色。

  (五)改进评价办法,推进美育工作规范开展。各校要建立学生、教师、学校美育工作评价制度,以评促学,以评促教,逐步推进学校美育工作常态化,对学生美育评价由任课教师组织,通过课堂技能测试,对每个学生的艺术学习和发展情况进行公正、全面评价,并记入学生素质报告册。对教师美育工作评价由学校组织,进一步完善美育教师和兼职从事美育活动教师的工作评价制度,合理计算工作量,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工作量具体办法为:小学16/18节,初中14/16节,普通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12/14节;社团活动训练,每次(1小时)折算一个课时;校内竞赛、表演每天按4个课时折算;校外竞赛、表演每天按5个课时折算。

  二、强化学校美育保障机制

  (一)各校应当健全学校美育管理机制。成立美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学校美育工作指导和检查,学校美育工作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各学校由一位副校长主管美育工作,促进美育工作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在制定计划、总结、评选先进时,把美育工作列为重要内容。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各校要根据现有的条件配备专/兼职美育教师,为美育教师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通过培训、观摩等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具有较高思想素质,良好的敬业精神,具有一定的艺术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的艺术教育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活动推普及,推动美育教育跨上新台阶。

  (三)加大经费投入。各校要将美育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做到专款专用,要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从多方渠道添置和补充相关美育教育设备器材,满足学科教学和开展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三、工作要求

  (一)各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必须成立各种美育兴趣小组、社团,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学校美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对教师美育工作评价由学校组织,各校要进一步完善美育

  教师和兼职教师工作评价制度,合理计算工作量,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将美育教师的常规教学、课外辅导、训练、比赛、艺术活动组织情况、特长生培养等方面纳入常规、目标、绩效、25%增量绩效考核。

  (三)各校务必要提高认识,强化落实,要严格执行,规范学校美育管理,按照文件要求制定具体方案和考核细则,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四、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估

  (一)健全通报问责机制。县教育和科技局将对学校美育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专项督查,对落实较好、成绩突出的学校和个人进行通报表扬,对挤占课时落实较差,重视不够的学校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

  (二)考核评价。县教育和科技局将学校美育工作列入对学校的考核内容,对成绩突出的学校给予加分,被通报或落实较差的学校予以扣分。

  (三)加强专项评估。县教育和科技局每年将开展一次全县中小学校美育工作评估,并将评估列入学校年终目标考核。

  高校美育实施方案3一、总体目标

  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把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整体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发展。到2022年,美育课程开齐开足,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评价体系逐步健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现代化的具有江西特色的新时代学校美育体系。

  二、重点任务

  (一)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各级各类学校要严格落实学校美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中小学要建立和完善“晒课表”制度,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

  学前教育阶段要深入落实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幼儿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丰富艺术课程内容,在开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艺术课程,音乐、美术课程每周各2课时,一至二年级每周另开设1节写字课,三至九年级每周另开设1节书法课。高中阶段开设多样化艺术课程,增加艺术课程的可选择性,普通高中艺术课程为每周1课时。非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艺术类必修课程不少于72课时。高等教育阶段学校要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2个学分方能毕业。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将美学、艺术学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

  (二)面向人人加强美育实践。学校美育活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确保每名学生在校期间掌握1—2项艺术技能。加强分类指导,鼓励特色发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美育发展新局面。建立面向人人的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学习、研学等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班级、年级、校级等群体展示交流,特别是要以合唱为突破口,唱好江西本土的红歌、民歌,推进学校美育整体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广国学经典吟诵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每3年分别组织1次省级大学生、中小学生和幼儿综合性艺术展演,每年举办1次红歌合唱展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每年开展中小学生幼儿艺术专项展示,各大中小学幼儿园每年至少要举行1次校级美育(艺术)展示活动。继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非遗进校园等品牌活动。

  (三)配齐配强美育教师。各地要加大中小学音乐和美术教师补充力度,未配足配齐音乐和美术教师的地方应在每年新招聘教师计划中划出不低于15%的比例专门用于招聘音体美教师,音乐和美术教师入校

  后不能转岗转教其他课程。在申报公费师范生招生计划中,适当增加音乐和美术专业人数比例。义务教育阶段城镇学校到2025年、农村学校到2030年,每百名学生拥有音体美专任教师达到0.9人以上(申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县市区须在当年达到标准)。加快高校公共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到2025年,未设置艺术类专业的高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不低于在校学生总数的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70%以上。严格中小学美育教师准入条件,美育学科教师岗位招聘要设置相应专业门槛。在美育教师招聘考试笔试科目中,将“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两科分值比例从原来的5∶5调整为4∶6,提高学科专业知识考查的权重。依托“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培训项目,搭建美育教师业务培训与能力提升平台,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教育教学能力强、职业道德水平好、能上示范课、能训练社团的全能型教师。持续实施音体美专业师范生农村实习支教计划,建立多元化专兼职美育师资队伍,解决结构性短缺问题。

  (四)加强教材体系建设。中小学校要按照国家规定选用艺术课程教材,注重教材纵向衔接,实现主线贯穿、循序渐进。鼓励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成长规律,围绕课程目标,精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鼓励学校积极开发具有当地民族特色、地域特色、非遗特色的美育课程资源,按照音乐、美术课程标准要求的比例,作为校本教材必要的补充和完善。

  (五)提升美育教学质量。以提高质量为导向,进一步明确美育课程育人目标,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充分挖掘我省赣剧、采茶戏、剪纸、红色文化和民族民间歌曲、舞蹈等美育资源,鼓励民间美育资源、馆藏文物资源进课堂,拓展美育空间。依托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江西省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等,加大美育教学综合改革力度,推动学校美育整体发展。设有艺术师范

  教育专业的高校,艺术课程设置及教学要与中小学美育课程相衔接,并依托现有的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定期开展美育师资专项培训和美育实践活动,培育一批美育优秀教学成果。

  (六)改进美育教学评价。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美育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认真做好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学校美育工作评估和学校美育工作年度报告等工作。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将美育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依据课程标准设计考试内容。围绕教会、勤练、常展(常演)的要求,完善美育教师绩效工资和考核评价机制,将评价导向从完成课时数量转向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将美育教师承担学校安排的艺术社团指导、课外活动、课后服务等第二课堂指导和走教任务计入工作量。优化美育教师岗位结构,畅通美育教师职业发展通道,确保美育教师在职务职称晋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将美育教师在美育方面取得的业绩视同为教学科研业绩,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教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设立美育专项课题,在教学成果奖等评比中保证美育教师占有一定比例。

  (七)建立美育帮扶机制。深入开展乡村美育振兴行动,逐步补齐农村学校美育“弱、小、少”短板。通过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项目,培养能够承担美育教学的全科教师。鼓励对乡村学校各学科在职教师开展美育培训,培养能够承担美育教学与活动指导的兼职美育教师。推进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等综合改革实践,建立校际教师共享和城乡学校“手拉手”帮扶机制。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学校分布情况、交通情况合理制定“统一课表”,统筹组织县域内优秀音乐、美术教师到边远农村中小学开展“走教行动”。大力实施高校艺术专业大学生农村支教计划,支持高校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继续实施“特岗计划”,优先满足农村学校音乐、美术教师需求。

  (八)推进美育融合发展。依托“赣教云”平台,开发和遴选一批美育精品在线开放共享课程,推进“互联网+美育”工作。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教学点美育教育资源全覆盖,促进全

  省美育资源共享和美育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继续开展“五个一百美育工程”(100个高水平学生艺术团、100个学校美育实践基地、100所艺术教育特色学校、100所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100所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积极推动美育优质课展示、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展演、美育教师能力展示等各类美育活动资源共享。统筹乡镇中心学校和小规模学校美育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研活动和教师管理,采取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和共享优质在线资源等方式,补齐师资和资源短板。城市和社区新建文化艺术项目要优先建在学校或其周边,倡导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高校美育改革成果等为学校美育教学服务,剧院、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非遗馆等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按国家规定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开展美育实践活动,作为解决中小学课后“三点半问题”的有效途径和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载体。利用新闻报刊、广播电视和校园广播、宣传板报等加强正面宣传,教育引导大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学校美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总体谋划,把学校美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加强学校美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统筹协调机制。教育部门要履行主管部门职责,牵头推进学校美育改革;财政部门要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完善投入机制,统筹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支持学校美育工作;编制、人社部门要协助配齐配足美育师资;发改、自然资源部门要统筹做好学校美育场地建设规划;住建部门要加强学校美育场地建设指导;文化部门要推动文化艺术场馆按国家规定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鼓励专业人员参与指导;宣传、广电部门要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宣传;共青团和文联要动员和组织美育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二)完善管理机制。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内设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建立以提高美育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统筹抓好学校美育工作。各市、县(市、区)教研机构要配

  备音乐、美术专职教研员各1名,建立音乐、美术教研员准入、研修、考核机制。高校要设立公共艺术教育教学部门,负责做好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支持团委、学生会开展课外活动和大学生艺术团组建、教学、训练、展演等相关工作。继续发挥省教育厅艺术教育委员会专家咨询作用,成立江西省高校和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鼓励各地成立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学校抓好美育工作,提高美育工作成效。

  (三)改善美育条件。各地要建好满足美育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配足配齐美育教学所需要的器材设备,建立美育器材补充机制,并把农村学校美育设施建设纳入地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划。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中小学校建设美育场馆,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与地方共建共享剧院、音乐厅、美术馆、书法馆、博物馆、非遗馆等艺术场馆。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学校美育发展,吸引社会捐赠,多渠道增加投入。

  (四)强化督导评估。健全教育督导评价制度,把学校美育工作情况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把美育工作及其效果作为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加强学校美育工作督导评价、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对政策落实不到位、课程实施不规范、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的市县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依规依法严肃问责。

  (五)营造社会氛围。宣传正确的美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加强对家庭美育的引导,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校美育发展的良好氛围。整合校内、校外资源,积极组织开展美育实践活动,充分展示新时代青少年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引导全社会进一步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及时总结、推广学校美育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全面提升全省学校美育工作水平。

  高校美育实施方案4进一步加强体育、美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全县各学校体育、美育教学改革发展,以实际行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增强提升学校体育美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工作是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事关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各校要充分认识学校体育美育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学校体育美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升体育美育质量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都享有良好的接受体育美育教育机会,努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重点围绕解决当前基础教育阶段体育美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快构建以提升学生运动技能、强健体魄和培养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教学有案”“课时有量”“参与有面”“课间有样”“课外有影”的“五有”建设活动为载体,建立以提高体育美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督导机制,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工作,不断提升学校体育美育质量与水平。

  二、优化学校体育美育工作措施

  (一)严格落实体育美育课程。各校围绕“一年养兴趣、二年打基础、三年有特长”工作目标,开齐开足上好体育、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并结合本校特点积极开发体育艺术特色课程,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课堂主渠道作用。要严格执行省颁课程计划,规范实施体育美育课程,严禁挪用体育美育课时,严禁期末提前结束体育美育课程。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艺术活动,帮助每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并学会1~2项艺术技能,会唱主旋律歌曲。健全学生视力健康综合干预体系,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

  (二)加强体育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各校要及时提出体育美育教师补充计划,严禁学校体育美育学科教师转任其它学科教学,已转任其它学科教学的体育美育教师必须由学校重新安排担任原专业学科教学。对部分体育美育教师由于课时量不够,兼任其它学科教学任务的,要计算工作量。加大体育美育师资培训力度,强化体育美育教师岗位练兵,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体育美育教师承担学校统一安排的课后辅导和社团美育辅导、艺术实践活动和各类体育艺术竞赛及赛前训练(排练)等工作,工作课

  时与其它学科同等计算。对常年担任学校体育运动队训练的主教练或25人以上的艺术社团(合唱团、舞蹈团、管乐队、艺术工作坊、艺术社团等)的主要指导教师,被评为“课外活动优秀辅导员”的,在参加职务评审和聘任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

  (三)加强体育美育教育科学研究。探索建立行政领导、教研指导一体化工作机制,形成体育美育教育教学教研工作合力。进一步完善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制度。加强学校体育和美育教研组建设和管理,提高校本教研实效。

  (四)积极开展特色示范创建活动。大力支持学校开展体育美育传统校、特色校和示范校创建活动,评选命名一批市、县级体育美育特色(传统)校、示范校,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体育美育特色(传统校)、示范校。深入实施“一县一品”、“一校一品”工程,打造体育美育工作品牌。每个学校都必须规划建设一个在全县乃至全市打得响的体育品牌和艺术品牌,鼓励保持传统、增加特色,挖掘传承地域艺术文化。支持普通高中差异化、特色化办学,开办体育、美术、音乐特长班。

  (五)搭建体艺赛事交流活动平台。积极开展各级各类体育艺术比赛、展演及交流活动,为学生搭建体质健康与艺术素养提升的平台,营造良好的体育艺术活动氛围。进一步完善县、校活动开展机制,办好两年一次的县级运动会、艺术节,各每年学校都应当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和艺术活动,定期举办学生体育节(或运动会)、艺术节。鼓励学校组建合唱团、管弦乐团等特色艺术团队,办好学生艺术展演、艺术实践工作坊,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活动。

  三、强化学校体育美育工作保障机制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体育美育教育评价机制。强化考试测评的导向作用,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科学运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国家及省级体育艺术质量监测结果,将中小学生艺术测评成绩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体艺测评成绩作为学校办学质量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作为体艺教师工作业绩评价、评先评优、职称评聘的重

  要依据。

  (二)规范体育美育教师从教行为。各校要认真贯彻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强化师德师风要求,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加强对体育美育学科教师的日常监督管理,加大对“有偿家教”等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对体育美育教师在校外开设(或以他人名义开设实则由自己操控)培训机构、工作室或长期兼课,或长期兼职从事其它商业活动的,一经查实,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凡被纳入法院失信被执行名单的体育美育教研员、教师,不得牵头组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教研机构主办(或联办)的教学与活动评比(比赛)工作,并原则上不得担任评委。

  (三)加大体育美育工作经费投入。各校要充分保障体育美育经费投入,保证学校体育器材配备、教师聘任、教研活动、教学培训、外出比赛交流等所需经费,将体育美育工作经费列入年度经费预算安排。要加强体育美育资金管理,建立健全资金绩效考评机制。

  高校美育实施方案5一、美育建设组织机构

  为保障德育建设顺利开展,华北理工大学教学与教材建设委员会下设德智体美劳五育建设专门委员会美育建设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美育教育实施方案

  (一)加强第一课堂“三课”建设,全面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1.打造名著之美特色课程群,提高美学领悟力

  强化名著之美课程建设,打造100门名著之美课程。充分挖掘名著中蕴含的“美”,提升学生在名著赏析中获得心灵滋养、精神锻造;既是美育教育,也是思政教育,旨在传递美、体验美,打造学生精神骨骼,塑造学生高尚灵魂。目前每学期开设100门左右名著之美课。

  学生根据个性发展需求自主选择至少一门“名著之美”课程,通过教师引导,领会名著中蕴含的“美”,考核合格后,获得美育必修

  学分1分。“名著之美”美育系列课程采取面授与网络教学平台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以网络教学为主)。

  (1)“名著之美”课程建设

  一是在课程设计上充分融入课程思政。审核并淘汰一批非“名著”或课程思政挖掘有限的书籍;每门“名著之美”课程结合自己的名著内容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必须有机融入和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文化、时代担当等课程思政元素,并将此作为开课条件之一。

  二是在课程内容上深化人文意蕴。对授课教师进行人文和文学相关培训和交流沙龙活动;要求教师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该名著的文学欣赏视角和具体人文目标的设置。建设一批和专业相结合的名著之美的课程,并进行专业推广,打通专业之美和名著之美课程的衔接。使学生既能够在名著阅读赏析中获得文学滋养、精神锻造,也能够获得心灵和思想上的提升。

  三是在教学形式上增加更多的参与性活动。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中必须增加阅读要求和实践性汇报讨论的内容,并规定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导学的讨论和赏析活动不少于课时的50%。课内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经进行了阅读任务的达成之上,进行高阶性和挑战性的导读和互动,保证学生真正付出了阅读的努力和体验到了名著阅读的精髓。

  四是在考核方式上突破创新。深化“名著之美”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改革与创新,突破传统的考核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充分挖掘名著中蕴含的“美”。强化过程性考核,对学生每次读书交流会或读书汇报中的独立创新性思考和原创性表达进行点评和评分;鼓励学生形成的名著赏析成果的多样化体现,包括但不限于名著的场景呈现、人文演绎、仿写、视频制作等考核方式;根据不同的名著类型和名著的审美需要,灵活考核和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提升学生在名著赏析中获得文学滋养、精神锻造。

  (2)“名著之美”环境建设

  一是给学生创造更加愉悦的阅读的空间和阅读的条件。图书馆设置专门的读书室,为学生营造特定的阅读空间和阅读名著;利用食堂、教学楼角落、活动中心等设置读书角,展示交换读书心得,利用墙面

  进行短小文章的阅读;利用有条件的学院的阅览室,增加学生的专业名著阅读机会;开放学校的讨论教室和研讨教室,鼓励学生进行读书会讨论和学业成果制作和展示。

  二是为课程建设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建设充足的纸质名著阅读资源的同时,在不涉及知识产权的条件下,积极为学生提供名著的电子书籍库和电影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纸质版书籍,便利借阅;为学生提供便捷的阅读和观影方式,设置人人都能方便接触的名著读书空间,提供定期的观影活动等;定期为学生开设公共性的名著推介和电影赏析推介会,由名著之美的授课教师自愿主讲或点评。

  三是为学生阅读课程之外的名著提供赏析指导和交流平台。积极探索网络平台和公共讲座建设,聘请名师名家进行名著赏析讲座,多维多元多形式揭示名著之美。

  四是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灵内化与升华。增加课内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讨论活动环节;鼓励学生表达自己阅读后的主观情绪、观点和困惑,并将这种表达计入学生的课业评价;积极促进学生表达的成果化,结合学生个体化的特点,通过辩论、写作、表演、绘画、布景、制作等方式,综合展示学生的感受和乐趣。将学生的点滴的内心感受及时捕捉和及时呈现,并使学生乐于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乐趣,从而帮助学生通过课程修读能够实现心灵上的内化和升华。

  2.打造专业之美品牌课程群,提高美学创造力

  加强专业之美课程建设,打造一批专业之美校级“金课”。专业教育与美育教育深度融合,结合各专业特色,充分挖掘专业蕴含的“美”。例如矿相之美、微观之美、结构之美、建筑之美、人体组织之美等,提升学生专业兴趣、培养专业素养,以美化人。目前各学院开设专业之美课程87门,覆盖所有专业。

  (1)“专业之美”课程建设

  一是精准定位,促进专业美育课程观的形成。精准定位专业之美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性质差异,在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一系列论文、专著、教材等成果,进行示范和教育引导。由专业之美课程为先导,推进专业课程的内部美育元素的渗透和普及,形成新的专业美育课程

  观。

  二是推进专业美育教育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相辅相成。推进专业美育教育与课程思政关系的教研、教学沙龙等活动,深刻理解美育的德育属性、美育与课程思政之间彼此相互促进、双向渗透的教育功能和教育目标。在建设特色专业之美课程的同时,继续专门从建设成熟的专业之美课程中深入挖掘和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促进美育教育与课程思政二者的深度融合。

  三是探索现代技术下的多元教育形式。使用现代技术,探索更多样更丰富的专业美育元素呈现,积极鼓励使用虚拟仿真实验、实物图片展示、线上多媒体体验、信息交互体验、环境设施等美学教育传达方式,积极探索专业与美学教育的交叉点和融合范畴。

  四是形成特色先进的专业美育课程建设成果。积极推进面对跨专业学生的专业之美的讲座、沙龙和学生活动,面对综合性大学全面呈现专业价值和专业中内在包含的思想美和精神美。形成一批专业之美的教材、教辅、案例集、图片集、特色网站和科普读物。

  五是关注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创新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美育创新活动,成果的数量质量逐年增加,各类项目中的包含美育的专业项目的增多增质、美学竞赛中结合专业特色的获奖和参与者的广泛性的增加、学生自主形成创新性的专业美育学业成果、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公益性社会实践获得社会媒体等的较高评价。

  (2)“专业之美”师资建设

  一是积极进行师资遴选与持续性师资提升工作。主讲教师需要进行申报和资格审核,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水平,对本专业热爱,关注中国问题,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具有敏感性和使命感。主讲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能够使学生产生“亲其师,重其道”的学习体验,最大限度的传递教师美育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推进专业之美教师参与美学、美育教育、人文、中国社会等方向的培训或进修,需要主讲教师持续提升个人的美学、人文素养和对中国问题和中国文化的关注和理解。

  二是在学科差异下积极进行教研活动的开展。美育的共通性和学科融合的互通性可以弥合学科差异,交叉学科之间的教研活动能够更多样化的启发对专业之美的理解,并建立更加宏观的专业审美立场和专业美育课程观。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应当彼此进行示范课和交流课的观摩和讨论,既能够彼此加深对各专业特色的美育教育方向,也能够以此碰撞出更能够体现融合性和共通习性的美育教学成果。

  (3)“专业之美”外部建设

  一是使用各种有形的、可感知的方式实现专业之美的实体呈现。各学院积极进行专业之美课程相匹配的环境文化设计和设施建设,形成专业文化景点或地标性建筑,并能够永久性的固化以实现随时的观摩和体验。鼓励通过和企业、校友、行业进行沟通,共同建设专业之美园区或代表性、标志性建筑物、构筑物。专业之美园区能够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对社会公开,形成社会专业和美育公共服务资源。

  二是固化课内外美育成果便于广泛的宣传示范。学校和学院进行年度专业之美成果征集和评奖,并将成果以结集、展示等方式留存。对学生、教师、校友和行业中广泛征集美育案例,提炼专业美育元素,并进行校内外高层次宣传。对毕业生进行持续跟踪调查访谈,留存美育教育的影响和改进意见。

  3.打造公共艺术通识课程群,提高美学鉴赏力

  强化《大学国文》通识必修课程建设,丰富美育通识选修课。

  (1)强化《大学国文》通识必修课程建设

  一是在现有的大学国文课程基础上,进行美育的归纳与诠释。以大学国文通识课为媒介,以组织学生主动态学习为教学策略,以美商培养为教学目标。兴,兴发情感,陶冶情操,培养高雅的文学美商;观,饱览物华,体验环境,唤醒敏锐的自然美商;群,人格侧写,人际协作,塑造优秀的人格美商;判,剖析热点,探源文化,养成成熟的文化美商。

  二是增加大学国文中的美育学习成果展示。除视频作品、文字作品外,探索更丰富的教学成果形式,充分利用学生流量最大的地方,如核心区电子屏、学习通首页等,展示大学国文中美育教学中的优秀

  学生作品,营造美感氛围。

  (2)多元美育通识选修课程建设

  依托全校通识选修课、尔雅平台网络选修课建设美术鉴赏、音乐欣赏、京剧鉴赏等美育通识课程,提升学生美育素养。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

  一是要继续增加通识选修课的种类。根据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不同门类开设课程,使每个门类都有至少一门美育通识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化的美学课程的需求。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多种美育目标设置课程,使每种美育目标都能对应至少一门美育通识选修课程进行全面的从行为美育到人格美育的全面培养塑造。

  二是要对通识选修课的授课内容进行改革。通识美育选修课应当增设课程思政内容,重点内容应当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格调高雅,凸显中华美育精神,充分体现思想性、民族性、创新性,实践性,达成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受教育者。另外,在现有的每门通识选修课中增加相当比例的实践美育内容,或匹配专门的实践美育课程。

  (二)强化美育第二课堂建设,陶冶学生道德情操

  美育实践活动类别包括艺术志愿服务类、美育竞赛类、文艺演出类、艺术培训类等,旨在增强学生认识美、践行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丰富的艺术志愿服务类美育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践行美的能力;多样的美育竞赛类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创造美的作品;充满活力的文体活动类美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展现美的情操。

  1.第二课堂美育竞赛“特色化”,以赛促美,以美启智

  一是与团委、学生处、各学院相结合,广泛开展“华美书”、“华美影”、“华美师”、“华美心”、“华美诗”、“华美乐”等系列校园竞赛评选活动,并在网站上进行参与性宣传和推广。

  二是在原有艺术、文体、竞技等5个公共艺术类美育学科竞赛基础上,建设专业之美竞赛群,如病理美图大赛、口腔剪纸大赛、矿相之美大赛、材料化学之美大赛等,构建华理特色美育学科竞赛体系,培养学生开发创作美的作品,展现美的情操,全面提高践行美能力。

  2.开展“一院一品”第二课堂“品牌化”活动

  通过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美育教育、美育成果、美育资源、美育师资进中小学、进社区、进乡村、进厂矿等社会服务类的志愿者活动,在实践服务中践行美育的社会功能和体验美育的社会价值。

  3.第二课堂美育管理“学分化”,提升学生参与美育活动原动力

  参与美育竞赛并获奖可获学分,纳入创新素质学分管理。完善《大学生创新素质学分管理办法》,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美育竞赛活动并获奖即可获得相应学分,激发学生参与美育竞赛积极性;参与美育竞赛及实践活动情况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评优评先等挂钩,提升学生参与美育活动的原动力,促进美育教育活动的多元化、常态化。

  (三)美化校园环境,着意提升校园审美层次与文化意蕴

  1.校园环境设施美化

  一是利用艺术专业优势进行综合环境设施美化。结合艺术学院的教师科研、教学实践、学生课堂和课外活动,进行创新性的绿化、建筑物内外装潢设计、展板美化等活动。巩固并优化校园井盖美化、教学楼布景美化等传统项目的同时,并采用突出主题、分区特色、功能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室内外装饰和环境美化。

  二是利用全校资源进行综合环境设施美化。向全校征集并发动各学院专业的力量,整合设计理念和环境改善资源,形成全员参与环境美化,推广创新融合度高、专业特色感强、参与范围广泛的各类生动丰富的环境美化活动。使用色彩、声音、建筑、雕塑、绿化等多种形式全方位烘托和呈现出具有我校特色及校园区域特点的文化和审美气氛。

  2.学院专业环境美化

  各学院结合本学院专业特点,对教学楼等校内环境进行主题改造工程,发掘专业与艺术的融合点,促进综合性大学各专业的交叉了解

  与专业精神普及,特别突出专业中的人文审美和中国立场、时代价值。有条件的学院结合本院专业的具体特色,开辟专业美育园区或专业美育长廊、专业美育展馆等多种形式,向本学院学生和全校学生开放。在环境美化中凸显各学院各专业的特色和价值取向,寓专业、人文、审美于一体加以环境视觉与氛围呈现。

  3.强化艺术展馆建设

  依托学校艺术展览馆,开展毕业生绘画、雕塑、陶瓷、设计等艺术作品展示,实现展览常态化;通过开展多种创意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素养,实现内容丰富化;着力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对“美”的追求向往,实现认知多元化。

  (四)拓宽美育宣传平台,打造推广校园美育精品成果

  1.完善“大美理工”美育网站的建设

  “大美理工”美育网站作为美育培养体系的一部分,起到交流辐射、宣传展示、引领示范等作用,通过学生应用较多的网络媒体形式,潜移默化的美化心灵、陶冶情操。

  一是要拓展网站的普及度、提升活动参与性。深入调研对网站的知晓度和关注度,提升网站对师生的吸引性;通过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满足师生的审美需求,正向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网络平台的美育活动;将网站的各类美育活动的参与结果与学生的各类评选进行协同评价。

  二是要精心设计美育网站板块,提升网站的覆盖面和受益面。美育网站设置动态播报、通知公告、以美育人、以美润人、媒体关注、先进典型、学生互动、大美人格、文化广场等板块。特别是结合我校特色,突出我校的综合性大学背景下的多元人文和审美特点与旨趣,着力宣传学校及各单位以美育人、以美润人的各类特色活动。

  三是要积极丰富网站美育资源。搜集整理校内外美育课程资源;美育经典、科学真美、名著赏析、艺术鉴赏、校情校史资料;科学巨匠、文化名人、优秀校友等事迹材料;对口定点帮扶、支教扶贫、社区服务等美育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纪实;优秀师生美育工作感悟等。特别是着力展示深入美育工作、取得突破成果教师的先进事迹;

  刻苦学习、品德高尚、志愿服务等学生的优秀事迹;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类、公益类社团风采。

  2.拓宽宣传外联渠道

  充分对接外联平台和新媒体,实现在各个级别上都有相应的对接宣传渠道。开拓外联平台和新媒体,积极对接宣传渠道,扩大学校的宣传;对学生的美育成果及时反应,及时对接宣传平台,并以学校名义进行大力宣传;在其他宣传平台上探索专门板块的设置,包括但不限于“学习强国”等。

  3.成果推广建设

  一是要打造一批高质量、高层次、有代表性的美育成果。学校制定年度美育建设成果规划,集中优势力量和优势资源进行重点品牌美育成果建设;与优秀教师、优质课程相结合,已经有一定建设基础的教学成果为载体和基础,打造并呈现更高层次的美育成果。

  二是美育成果实现模式化可推广。对已经形成的美育成果提炼和提升其模式化和推广性,将美育成果积极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教学成果的美育成果属于单位作品,学校应当积极利用其知识产权进行推广和收益,并形成品牌效应,在本地区产生美育高地和带动示范作用。美育成果的推广能够给学校带来持久性的收益,起到感染性和带动性的作用。

篇五:美育教育活动方案

  

  美育活动实施计划方案

  一、活动目的:

  通过美育活动,传播文化知识,推广美学理念,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激发学生热爱文化艺术的情感和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文明交流中感受到文化艺术的魅力与力量,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活动方案:

  1.开展文化知识竞赛

  将文化知识竞赛活动作为美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挖掘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历史知识、诗词歌赋等方面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文化艺术的认知能力和兴趣。

  2.组织文化艺术观摩活动

  安排学生前往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场所进行观摩和学习,鼓励学生欣赏文化艺术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

  3.开班级讲座

  安排专业人士或老师进行文化艺术讲座,讲解一些文化艺术知识、讲述一些艺术家的故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化艺术,增强他们对于文化艺术的理解和感受。

  4.举办文化艺术比赛

  可以通过举办书法、绘画、诗歌、演讲等比赛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化艺术,并鼓励学生在文化艺术方面发挥创造力和天赋才能,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能力和独特审美观。

  在学校和社区里组织文化艺术节,让居民们可以欣赏到各种文化艺术表演,发掘青年学生的艺术才能和文化意识,让文化艺术能够深入人心,提升学生对于文化艺术的领悟力和热爱度。

  三、活动实施步骤:

  1.定期召开美育活动策划会议,确定活动内容和方案。

  2.进行必要的团队组建,负责各项工作任务。并进行活动宣传,认证和经费的筹备。

  3.在活动开展前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文化知识培训,明确活动宗旨和目标,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和服务能力。

  4.根据活动时间和地点的确定,发动学生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确保活动的顺利实施。

  5.在活动结束后,对活动进行总结评估,留下合适的扩展方案,以便下次活动的精进和完善。

  四、实施成果评估

  1.参与人数及成果得分,评估学生对于文化知识、艺术素养等方面的改善情况。

  2.选取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优秀学生表彰和奖励,以示鼓励和提高个人积极性。

  3.对于活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和改进,在下次活动中予以扬长避短,提高活动质量。

  通过这些努力和措施,我们的美育活动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空间,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创造出更加理想的环境共生。

篇六:美育教育活动方案

  

  XX大学美育教育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XX关于美育的“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有关文件精神,在美育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第一课堂“三课”建设,强化第二课堂“三化”建设,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通过华理特色美育基地的浸染,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我校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美育建设组织机构

  为保障德育建设顺利开展,XX大学教学与教材建设委员会下设德智体美劳五育建设专门委员会美育建设组。

  组

  长:XXX

  副组长:XXX、XXX

  成

  员:XXX、XXX、XXX、XXX

  二、美育教育实施方案

  (一)加强第一课堂“三课”建设,全面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1—

  1.打造名著之美特色课程群,提高美学领悟力

  强化名著之美课程建设,打造100门名著之美课程。充分挖掘名著中蕴含的“美”,提升学生在名著赏析中获得心灵滋养、精神锻造;既是美育教育,也是思政教育,旨在传递美、体验美,打造学生精神骨骼,塑造学生高尚灵魂。目前每学期开设100门左右名著之美课。

  学生根据个性发展需求自主选择至少一门“名著之美”课程,通过教师引导,领会名著中蕴含的“美”,考核合格后,获得美育必修学分1分。“名著之美”

  美育系列课程采取面授与网络教学平台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以网络教学为主)。

  (1)“名著之美”课程建设

  一是在课程设计上充分融入课程思政。审核并淘汰一批非“名著”或课程思政挖掘有限的书籍;每门“名著之美”课程结合自己的名著内容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必须有机融入和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文化、时代担当等课程思政元素,并将此作为开课条件之一。

  二是在课程内容上深化人文意蕴。对授课教师进行人文和文学相关培训和交流沙龙活动;要求教师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该名著的文学欣赏视角和具体人文目标的设置。建设一批和专业相结合的名著之美的课程,并进行专业推广,打通专业之美和名著之美课程的衔接。使学生既能够在名著阅读赏析中获得文学滋养、精神锻造,也能够获得心灵和思想上的提升。

  —2—

  三是在教学形式上增加更多的参与性活动。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中必须增加阅读要求和实践性汇报讨论的内容,并规定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导学的讨论和赏析活动不少于课时的50%。课内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经进行了阅读任务的达成之上,进行高阶性和挑战性的导读和互动,保证学生真正付出了阅读的努力和体验到了名著阅读的精髓。

  四是在考核方式上突破创新。深化“名著之美”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改与创新,突破传统的考核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充分挖掘名著中蕴含的“美”。强化过程性考核,对学生每次读书交流会或读书汇报中的独立创新性思考和原创性表达进行点评和评分;鼓励学生形成的名著赏析成果的多样化体现,包括但不限于名著的场景呈现、人文演绎、仿写、视频制作等考核方式;根据不同的名著类型和名著的审美需要,灵活考核和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提升学生在名著赏析中获得文学滋养、精神锻造。

  (2)“名著之美”环境建设

  一是给学生创造更加愉悦的阅读的空间和阅读的条件。图书馆设置专门的读书室,为学生营造特定的阅读空间和阅读名著;利用食堂、教学楼角落、活动中心等设置读书角,展示交换读书心得,利用墙面进行短小文章的阅读;利用有条件的学院的阅览室,增加学生的专业名著阅读机会;开放学校的讨论教室和研讨教室,鼓励学生进行读书会讨论和学业成果制作和展示。

  —3—

  二是为课程建设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建设充足的纸质名著阅读资源的同时,在不涉及知识产权的条件下,积极为学生提供名著的电子书籍库和电影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纸质版书籍,便利借阅;为学生提供便捷的阅读和观影方式,设置人人都能方便接触的名著读书空间,提供定期的观影活动等;定期为学生开设公共性的名著推介和电影赏析推介会,由名著之美的授课教师自愿主讲或点评。

  三是为学生阅读课程之外的名著提供赏析指导和交流平台。积极探索网络平台和公共讲座建设,聘请名师名家进行名著赏析讲座,多维多元多形式揭示名著之美。

  四是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灵内化与升华。增加课内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讨论活动环节;鼓励学生表达自己阅读后的主观情绪、观点和困惑,并将这种表达计入学生的课业评价;积极促进学生表达的成果化,结合学生个体化的特点,通过辩论、写作、表演、绘画、布景、制作等方式,综合展示学生的感受和乐趣。将学生的点滴的内心感受及时捕捉和及时呈现,并使学生乐于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乐趣,从而帮助学生通过课程修读能够实现心灵上的内化和升华。

  2.打造专业之美品牌课程群,提高美学创造力

  加强专业之美课程建设,打造一批专业之美校级“金课”。专业教育与美育教育深度融合,结合各专业特色,充分挖掘专业蕴含的“美”。例如矿相之美、微观之美、结构之美、建筑之—4—

  美、人体组织之美等,提升学生专业兴趣、培养专业素养,以美化人。目前各学院开设专业之美课程87门,覆盖所有专业。

  (1)“专业之美”课程建设

  一是精准定位,促进专业美育课程观的形成。精准定位专业之美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性质差异,在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一系列论文、专著、教材等成果,进行示范和教育引导。由专业之美课程为先导,推进专业课程的内部美育元素的渗透和普及,形成新的专业美育课程观。

  二是推进专业美育教育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相辅相成。推进专业美育教育与课程思政关系的教研、教学沙龙等活动,深刻理解美育的德育属性、美育与课程思政之间彼此相互促进、双向渗透的教育功能和教育目标。在建设特色专业之美课程的同时,继续专门从建设成熟的专业之美课程中深入挖掘和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促进美育教育与课程思政二者的深度融合。

  三是探索现代技术下的多元教育形式。使用现代技术,探索更多样更丰富的专业美育元素呈现,积极鼓励使用虚拟仿真实验、实物图片展示、线上多媒体体验、信息交互体验、环境设施等美学教育传达方式,积极探索专业与美学教育的交叉点和融合范畴。

  四是形成特色先进的专业美育课程建设成果。积极推进面对跨专业学生的专业之美的讲座、沙龙和学生活动,面对综合性大学全面呈现专业价值和专业中内在包含的思想美和精神美。形成—5—

  一批专业之美的教材、教辅、案例集、图片集、特色网站和科普读物。

  五是关注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创新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美育创新活动,成果的数量质量逐年增加,各类项目中的包含美育的专业项目的增多增质、美学竞赛中结合专业特色的获奖和参与者的广泛性的增加、学生自主形成创新性的专业美育学业成果、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公益性社会实践获得社会媒体等的较高评价。

  (2)“专业之美”师资建设

  一是积极进行师资遴选与持续性师资提升工作。主讲教师需要进行申报和资格审核,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水平,对本专业热爱,关注中国问题,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具有敏感性和使命感。主讲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能够使学生产生“亲其师,重其道”的学习体验,最大限度的传递教师美育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推进专业之美教师参与美学、美育教育、人文、中国社会等方向的培训或进修,需要主讲教师持续提升个人的美学、人文素养和对中国问题和中国文化的关注和理解。

  二是在学科差异下积极进行教研活动的开展。美育的共通性和学科融合的互通性可以弥合学科差异,交叉学科之间的教研活动能够更多样化的启发对专业之美的理解,并建立更加宏观的专业审美立场和专业美育课程观。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应当彼此进行示范课和交流课的观摩和讨论,既能够彼此加深对各专业特色—6—

  的美育教育方向,也能够以此碰撞出更能够体现融合性和共通习性的美育教学成果。

  (3)“专业之美”外部建设

  一是使用各种有形的、可感知的方式实现专业之美的实体呈现。各学院积极进行专业之美课程相匹配的环境文化设计和设施建设,形成专业文化景点或地标性建筑,并能够永久性的固化以实现随时的观摩和体验。鼓励通过和企业、校友、行业进行沟通,共同建设专业之美园区或代表性、标志性建筑物、构筑物。专业之美园区能够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对社会公开,形成社会专业和美育公共服务资源。

  二是固化课内外美育成果便于广泛的宣传示范。学校和学院进行年度专业之美成果征集和评奖,并将成果以结集、展示等方式留存。对学生、教师、校友和行业中广泛征集美育案例,提炼专业美育元素,并进行校内外高层次宣传。对毕业生进行持续跟踪调查访谈,留存美育教育的影响和改进意见。

  3.打造公共艺术通识课程群,提高美学鉴赏力

  强化《大学国文》通识必修课程建设,丰富美育通识选修课。

  (1)强化《大学国文》通识必修课程建设

  一是在现有的大学国文课程基础上,进行美育的归纳与诠释。以大学国文通识课为媒介,以组织学生主动态学习为教学策略,以美商培养为教学目标。兴,兴发情感,陶冶情操,培养高—7—

  雅的文学美商;观,饱览物华,体验环境,唤醒敏锐的自然美商;群,人格侧写,人际协作,塑造优秀的人格美商;判,剖析热点,探源文化,养成成熟的文化美商。

  二是增加大学国文中的美育学习成果展示。除视频作品、文字作品外,探索更丰富的教学成果形式,充分利用学生流量最大的地方,如核心区电子屏、学习通首页等,展示大学国文中美育教学中的优秀学生作品,营造美感氛围。

  (2)多元美育通识选修课程建设

  依托全校通识选修课、尔雅平台网络选修课建设美术鉴赏、音乐欣赏、京剧鉴赏等美育通识课程,提升学生美育素养。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

  一是要继续增加通识选修课的种类。根据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不同门类开设课程,使每个门类都有至少一门美育通识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化的美学课程的需求。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多种美育目标设置课程,使每种美育目标都能对应至少一门美育通识选修课程进行全面的从行为美育到人格美育的全面培养塑造。

  —8—

  二是要对通识选修课的授课内容进行改。通识美育选修课应当增设课程思政内容,重点内容应当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格调高雅,凸显中华美育精神,充分体现思想性、民族性、创新性,实践性,达成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受教育者。另外,在现有的每门通识选修课中增加相当比例的实践美育内容,或匹配专门的实践美育课程。

  (二)强化美育第二课堂建设,陶冶学生道德情操

  美育实践活动类别包括艺术志愿服务类、美育竞赛类、文艺演出类、艺术培训类等,旨在增强学生认识美、践行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丰富的艺术志愿服务类美育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践行美的能力;多样的美育竞赛类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创造美的作品;充满活力的文体活动类美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展现美的情操。

  1.第二课堂美育竞赛“特色化”,以赛促美,以美启智

  一是与团委、学生处、各学院相结合,广泛开展“华?美?书”、“华?美?影”、“华?美?师”、“华?美?心”、“华?美?诗”、“华?美?乐”等系列校园竞赛评选活动,并在网站上进行参与性宣传和推广。

  二是在原有艺术、文体、竞技等5个公共艺术类美育学科竞赛基础上,建设专业之美竞赛群,如病理美图大赛、口腔剪纸大赛、矿相之美大赛、材料化学之美大赛等,构建华理特色美育学—9—

  科竞赛体系,培养学生开发创作美的作品,展现美的情操,全面提高践行美能力。

  2.开展“一院一品”第二课堂“品牌化”活动

  通过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美育教育、美育成果、美育资源、美育师资进中小学、进社区、进乡村、进厂矿等社会服务类的志愿者活动,在实践服务中践行美育的社会功能和体验美育的社会价值。

  3.第二课堂美育管理“学分化”,提升学生参与美育活动原动力

  参与美育竞赛并获奖可获学分,纳入创新素质学分管理。完善《大学生创新素质学分管理办法》,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美育竞赛活动并获奖即可获得相应学分,激发学生参与美育竞赛积极性;参与美育竞赛及实践活动情况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评优评先等挂钩,提升学生参与美育活动的原动力,促进美育教育活动的多元化、常态化。

  (三)美化校园环境,着意提升校园审美层次与文化意蕴

  1.校园环境设施美化

  一是利用艺术专业优势进行综合环境设施美化。结合艺术学院的教师科研、教学实践、学生课堂和课外活动,进行创新性的绿化、建筑物内外装潢设计、展板美化等活动。巩固并优化校园井盖美化、教学楼布景美化等传统项目的同时,并采用突出主—10—

  题、分区特色、功能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室内外装饰和环境美化。

  二是利用全校资源进行综合环境设施美化。向全校征集并发动各学院专业的力量,整合设计理念和环境改善资源,形成全员参与环境美化,推广创新融合度高、专业特色感强、参与范围广泛的各类生动丰富的环境美化活动。使用色彩、声音、建筑、雕塑、绿化等多种形式全方位烘托和呈现出具有我校特色及校园区域特点的文化和审美气氛。

  2.学院专业环境美化

  各学院结合本学院专业特点,对教学楼等校内环境进行主题改造工程,发掘专业与艺术的融合点,促进综合性大学各专业的交叉了解与专业精神普及,特别突出专业中的人文审美和中国立场、时代价值。有条件的学院结合本院专业的具体特色,开辟专业美育园区或专业美育长廊、专业美育展馆等多种形式,向本学院学生和全校学生开放。在环境美化中凸显各学院各专业的特色和价值取向,寓专业、人文、审美于一体加以环境视觉与氛围呈现。

  3.强化艺术展馆建设

  依托学校艺术展览馆,开展毕业生绘画、雕塑、陶瓷、设计等艺术作品展示,实现展览常态化;通过开展多种创意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素养,实现内容丰富化;着力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对“美”的追求向往,实现认知多元化。

  —11—

  (四)拓宽美育宣传平台,打造推广校园美育精品成果

  1.完善“大美理工”美育网站的建设

  “大美理工”美育网站作为美育培养体系的一部分,起到交流辐射、宣传展示、引领示范等作用,通过学生应用较多的网络媒体形式,潜移默化的美化心灵、陶冶情操。

  一是要拓展网站的普及度、提升活动参与性。深入调研对网站的知晓度和关注度,提升网站对师生的吸引性;通过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满足师生的审美需求,正向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网络平台的美育活动;将网站的各类美育活动的参与结果与学生的各类评选进行协同评价。

  二是要精心设计美育网站板块,提升网站的覆盖面和受益面。美育网站设置动态播报、通知公告、以美育人、以美润人、媒体关注、先进典型、学生互动、大美人格、文化广场等板块。特别是结合我校特色,突出我校的综合性大学背景下的多元人文和审美特点与旨趣,着力宣传学校及各单位以美育人、以美润人的各类特色活动。

  三是要积极丰富网站美育资源。搜集整理校内外美育课程资源;美育经典、科学真美、名著赏析、艺术鉴赏、校情校史资料;科学巨匠、文化名人、优秀校友等事迹材料;对口定点帮扶、支教扶贫、社区服务等美育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纪实;优秀师生美育工作感悟等。特别是着力展示深入美育工作、取得—12—

  突破成果教师的先进事迹;刻苦学习、品德高尚、志愿服务等学生的优秀事迹;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类、公益类社团风采。

  2.拓宽宣传外联渠道

  充分对接外联平台和新媒体,实现在各个级别上都有相应的对接宣传渠道。开拓外联平台和新媒体,积极对接宣传渠道,扩大学校的宣传;对学生的美育成果及时反应,及时对接宣传平台,并以学校名义进行大力宣传;在其他宣传平台上探索专门板块的设置,包括但不限于“学习强国”等。

  3.成果推广建设

  一是要打造一批高质量、高层次、有代表性的美育成果。学校制定年度美育建设成果规划,集中优势力量和优势资源进行重点品牌美育成果建设;与优秀教师、优质课程相结合,已经有一定建设基础的教学成果为载体和基础,打造并呈现更高层次的美育成果。

  二是美育成果实现模式化可推广。对已经形成的美育成果提炼和提升其模式化和推广性,将美育成果积极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教学成果的美育成果属于单位作品,学校应当积极利用其知识产权进行推广和收益,并形成品牌效应,在本地区产生美育高地和带动示范作用。美育成果的推广能够给学校带来持久性的收益,起到感染性和带动性的作用

  —13—

篇七:美育教育活动方案

  

  美育节活动方案

  为了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建特色校园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经学校研究决定,举办龙泉中学第十三届美育节,请学校各部门各班级按照学校统一部署,积极参加美育节的各项活动。具体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育人为宗旨,以班级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举办美育节,对全校学生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把美育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展示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并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广大学生“爱国、爱校、爱班”的团队精神,进一步推动我校绿色校园、书香校园的建设。

  二、活动主题:美在龙泉

  三、组织领导:

  为了保证本届美育节有关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成立第十三届美育节领导小组。组长:马德明;副组长:邹贤举;成员:曹平、许睿、郭辉、陆云、冯常明、王明敏、章荣学、张巨玲。

  本次活动由体卫艺处、团委、政教处承担组织工作,活动各项事务由学校体卫艺处统一协调。

  四、参加对象

  学校各班级全体学生及全体教职员工均可报名参加相应的项目。

  五、活动时间、内容、要求及具体活动安排:

  本届美育节自10月5日至12月30日。

  1、校园十佳歌手大赛。

  活动时间:10月25日至10月30日。

  承办单位:政教处、体卫艺处。

  承办单位,体卫艺处、学生会。学生会负责本次比赛的报名工作,体卫艺处安排专业教师进行初选,并组织入选选手举行校园十佳歌手决赛。比赛地点另行通知。

  2、每周一歌

  每周日晚自习前二十分钟,各班组织演唱,学生会文艺部组织对各班演唱情况进行检查。

  3、诗歌朗诵比赛。

  鼓励原创作品的朗诵,也可自选优秀朗诵作品参赛。

  活动时间10月20日至30日。承办单位:校团委、文学社。

  4、迎新年校园书画摄影比赛。

  包括师生绘画书法美术设计等,比赛结束时结合国庆书画比赛举行优秀作品展览。承办单位:体卫艺处。展出时间12月25日

  5、学生社团活动

  各社团按照团委和学生会的统一安排,结合学校第13届美育节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创社团活动特色。

  6、综合文艺节目汇演。

  各班或各社团排练1-2个文艺节目备选,包括声乐、器乐、舞蹈、曲艺、小品、音乐剧、课本剧等。文艺节目内容要健康向上,反映中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时代性、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体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承办单位:体卫艺处、团委、学生会。节目检查筛选时间11月3日。

  六、参评要求及评奖办法

  本次活动的各项内容均设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并设优秀组织奖,对积极参加美育节活动的班级进行表彰。具体项目见各承办单位印发的参赛要求及评分标准。

  七、有关要求

  1、各年级各处室要通过参加本届美育节活动,促进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在举办有关活动过程中,要做到

  “舞台”与“讲台”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突出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同时,体现中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和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

  2、各班在组织学生准备和参加各项展演活动时,要切实加强师生的卫生管理和安全教育,采取措施,确保师生的健康和安全。

  各项活动的具体安排及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推荐访问:美育教育活动方案 美育 活动方案 教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