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藏族舞蹈的基本特点6篇

发布时间:2023-08-10 10:22: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藏族舞蹈的基本特点

  

  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特点

  藏族被称为能歌善舞的民族,藏区的确称得上是歌舞的海洋。下面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欢迎参考阅读,希望你喜欢!一、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风格特点

  琳琅满目,繁华似锦的藏族舞蹈中,虽然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但它们又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动作规律。这种动作元素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审美观念。“颤、开、顺、左、饶”是各种类藏族舞蹈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这五大元素的构成是与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炼而成的审美标准。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碾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在加上手势的动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十二种基本步伐。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为“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碾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纽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弧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1、体态的基本特征

  藏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是坐胯,上身松弛并向前倾。由于藏族人民生活在海拔比较高的高原、草原等地区,气压相对比较低,爬山、跳水等劳做时假如挺胸,会导致气息不通畅,因此根据自然环境,动作体态需要含胸,松弛。它主要来自劳动者为减轻体力负担的自我协调,而从舞蹈角度看,却另具一种美感。

  2、动律的基本特征

  膝部有规律的颤动和屈伸是藏族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由于藏族人民生活在极其寒冷的青藏高原上,户外的放牧劳动和由羊皮制成的沉重、宽大的长靴,增加了人体腰部的负重量,同时也妨碍了小腿以下部位的灵巧运动,却使髋关节和膝关节得到了解放,因此造成了藏族民间舞蹈“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作规律。藏族舞蹈下身主动,上身被动,形成自下而上,欲动先屈的特点,从而给人一种飘逸又沉稳的感觉。

  二、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分类及传承

  1、集体歌舞“谐”。

  它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堆谐》和《谐》。至今西藏农村在修建房屋、铺打地面时还可见到《果谐》的形式之一“打阿嘎”。“打阿嘎”早在唐代就有记载,源于古老的劳动号子。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化,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果卓》流行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称谓不同。萨迦地区称之为“索”,公布地区称之为“波”或“波强”,藏北牧区称为“卓”或“锅庄”。《果卓》是古代人们围篝火或锅台而舞的圆圈形的自娱性歌舞。《堆谐》最早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地势高耸的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的圆圈舞,后来逐渐盛行于拉萨。这是最早出现的由六弦琴乐器伴奏的舞蹈。《堆谐》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在小型乐队伴奏下的以踢踏步为特色的男子表演舞蹈《踢踏舞》。而传统的《堆谐》则在舞时以男女体前或体后交叉拉手区别于其他圆圈舞形式。《谐》也称为《弦子》因由男舞者边领舞边以弦乐二胡或牛腿琴伴奏而得名。藏语称之为“叶”或“康谐”,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及青海甘肃等地,尤其以四川省巴塘地区的《弦子》最为著名。各藏族地区的《弦子》形式相同,动作缓慢舒展,细腻流畅。青海玉树藏族民间舞蹈“伊”是自娱自乐性很强的民间集体舞,除在赛马会等节日组织表演外,一般在劳作之余或夜晚,男女青年或围着篝火或坐在月光下跳“伊”自娱。“伊”的歌词大多是历史上沿袭已久的传统歌词,而且不随意改动。其歌词多为一至二段体,内容主要是赞美

  家乡山水,歌唱劳动生活,祝愿人们吉祥幸福等。

  2、表演性的圆圈舞“卓”。

  它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卓谐》和《热巴卓》。《卓》以表演各类圆圈“鼓舞”为主,在它的整个舞蹈过程中以歌时不舞,舞时不歌为特点,技巧性表演占舞蹈的主要位置。《卓谐》起源于古代祭祀,上千年来祭祀活动的延续使多种“鼓舞”世代相传,它在表演中会穿插歌曲,由全体舞者演唱。《热巴》是一种包含“民间歌舞”、“铃鼓舞”和有一定情节的“杂曲表演”的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流传在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工部地区和云南,四川省藏族聚居地区,是过去流浪艺人以此卖艺为生的杂艺歌舞节目。青海玉树藏族民间舞蹈“卓”是一种表演性很强的民间舞,圆圈式舞蹈对形,节奏先慢后快。卓的唱词曲调低沉舒缓,庄重饱满,动律沉稳有力,动作大节奏慢,如双臂的舒展,腿脚的起落,都要悠然缓慢地进行,落脚无声却非常有力,所以卓的舞姿显得异常刚健豪放。

  3、祭祀性民间舞蹈。

  藏族祭祀性民间舞蹈也值得一提。为符合藏族“多神崇拜”的信仰特点,人们举行各种大小不同的祭祀活动,其祭祀礼仪和自身所含的大量藏族舞蹈广泛流行于西藏、内蒙、甘肃、青海、四川等省区。如:青海黄南地区的《龙鼓舞》,藏语称为“勒什则”,藏族群众叫做“神鼓舞”。它起源于乞求五谷丰登的娱神祭祀活动,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演化成为一种群众性娱乐活动,由原始的单一击鼓动作发展成为有多种舞段的连续表演的群体舞蹈,流传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两岸,及该县毗邻的循化县部分藏族乡的一种大型民间祭祀活动。每年六月跳神会中祭祀神灵,保佑村民人寿年丰,青年男子手持单面鼓在法师的引领下边击鼓边跳。表现了请神、敬神、送神、降魔以及模仿雄鹰骏马等形象。

篇二:藏族舞蹈的基本特点

  

  藏族舞蹈的特点有哪些

  藏族舞蹈是藏民族生活的缩影,下面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藏族舞蹈的特点吧,希望大家喜欢!

  藏族舞蹈的特点有哪些?

  “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以及“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藏族民舞的分类及其特征

  青海藏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从歌舞的形式进行划分,基本上可分为“民间歌舞”与“宗教舞蹈”两大类。也可细分为“谐”、“卓”“热巴”和“羌姆”等类。凡以歌舞为主的集体自娱性圆圈舞蹈,一般被泛称为“谐”;而在圆圈歌舞中,具有较强表演性的集体舞,则被人们一般泛称为“卓”。此外,在具有表演性的“卓”中,经常可以看到以各种“鼓”作为舞具进行的舞蹈。

  《谐》是为人们熟悉的藏族舞蹈《弦子》。这种民间自娱性舞蹈,舞姿最富魅力和潇洒,还要数巴塘地区的《弦子》。因此,现在人们只要

  一提《弦子》,便加入了地名为“巴塘”。《巴塘弦子》的舞姿圆润、狂放而流畅。在音量不大,但清晰、婉转的琴声下,舞队忽而聚拢忽而散开,忽而跟随着领舞绕行,好似游龙摆尾,忽而又成圆圈扬袖旋转,如同白莲初绽。此外,由拖步、晃袖、点步转身及模拟孔雀等姿态动作的穿插、组合下,使整个舞蹈语汇丰富、姿态潇洒。

  《卓》被藏族一般泛指为“表演性的圆圈歌舞”。而其中不少“卓”中,都有不同“鼓舞”的表演。藏族自古认为,“鼓”能给人带来吉祥与欢乐,是求得神灵祝福所不可或缺的器具,而在一些祭祀和节日舞蹈中,必须要进行击鼓作舞的表演。《热巴卓》和《热巴》都属于“卓”中的表演性民间舞蹈。除藏族之外,不少人难以分辨二者间的相互关系。

  《热巴》是指过去流浪艺人卖艺为生,所表演的杂艺歌舞节目。“热巴”一词,意为“流浪艺人”、也是人们对其表演形式的称谓。过去,一些生活困难的舞蹈能手,常以本家族为主、或自由结合组成演出班子,并由一名老艺人作领班,到各地流动演出。由于他们要以此为生,表演带有卖艺的性质,所以经过不断地演出,每个艺人都有较高的表演水平和专长。其中包含“民间歌舞”、“铃鼓舞”和有一定情节的“杂曲表演”三部分,其舞种也同样流传在青海广大的藏区。

  《羌姆》是藏族寺院的舞蹈,每逢重大宗教节日,喇嘛寺都要举行“跳神”活动。在唢呐、蟒筒、长号、鼓钹齐鸣之中,表演者头戴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装扮成众神列队绕场一周,揭开序幕。然后陆续表演《凶神舞》、《骷髅舞》、《牛神舞》、《鹿神舞》、《喜乐神舞》和《护法神舞》等,每段舞蹈都有一定的宗教内容。

  【藏族舞蹈的特点有哪些】

篇三:藏族舞蹈的基本特点

  

  教

  案

  课

  题

  藏族舞基本体与与动律

  周次

  课次

  教

  学

  目

  标

  1.了解藏族舞蹈基本特点及种类

  2.初步掌握藏族舞蹈基本体态与基本动律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1.藏族舞基本概念

  2.基本体态概念及基本体态

  3.动律的概念及动律;颤膝、左右晃身、前后晃身

  教

  学

  重

  点

  1.含胸曲背体态的动作要领

  2.膝部均匀有弹性的颤动

  1.膝部的放松与柔韧

  2.步伐与重心移动的配合

  教

  学

  难

  点

  教

  学

  方

  法

  讲解、示范

  作

  业

  课后练习、网上观看藏族舞蹈视频

  后

  记

  学生基本了解各类概念并熟悉动作

  教

  学

  内

  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点名

  二、藏族舞蹈简介

  本学期开始学习民族民间舞蹈,藏族分布在青藏高原等地区,是一个能歌善舞蹈的民族,藏族民间歌舞艺术的特点是:歌与舞的联系十分密切,歌中有舞,舞中有歌。

  藏族民间舞蹈分为自娱性与表演性两种,主要有四种形式。

  一是堆谐,也称“踢踏舞”;

  二是谐,子称“弦子”;

  三是果谐,围着圆圈歌舞之意;

  四是卓,也称为“锅庄”。

  藏族舞蹈的基本特点是:下身动作流动而多变化,上身动作随动,手臂较松弛感附随而动,形成自如悠然的舞蹈风格。要体现藏族民间舞蹈韵味和特点应对其生活、历史、宗教有所了解,准确地掌握其基本体态与基本动律,才能较好表现。

  三、基本体态与动律练习

  1、藏族基本体态

  (1)教师示范讲解

  含胸曲背、双臂自然下垂,重心略前倾,坐懈胯。

  问题:为什么藏族舞会有“上身松弛、略前倾”这样的特点?

  生答:??

  老师补充:西藏在解放前是农奴制,农奴除负担一定的实物和货币地租,还要承担各种极其繁重的劳役,世代被束缚于庄园领地之上,领主可以将农奴随意馈赠、转让或交换,并使用各种私刑,以防止其反抗与逃亡,他们的生活非常的艰苦。

  总结形成原因:农奴制;农奴饱受压迫;地位卑微;虔诚的宗教信仰。

  (2)学生练习

  含胸曲背注意不做成驼背,坐懈胯不使人重心太低,胯要提住,不往下坠

  2、基本动律

  藏族踢踏舞基本动作的学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藏族踢踏舞,也就是堆谐。它的主要特点是脚踏音乐节奏,配合上身的松弛随动,载歌载舞。而藏族人民的服装衣有长袖、脚蹬长靴,所以在跳舞的时候,会舞动长袖、踏地为节来烘托热烈的舞蹈气氛。

  (1)教师示范讲解

  a.颤膝:藏族舞蹈动律特征,膝部连续不断的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或连绵不断柔韧的屈伸。踢踏主要是小而快的颤动,弦子以连绵不断的屈伸为主。

  问题:为什么“膝部会有连续不断的颤”

  生答:??

  总结形成原因:高原生活环境恶劣,山路崎岖,为减轻自体力负担。

  b.左右晃身:

  c.前后晃身:

  (3)学生练习

  颤动要均匀而有弹性,重拍向下,强调放松膝关节、手臂自然随动,使颤动自如、灵活。

  3、合音乐练习

  通过音乐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藏族舞蹈风格,使体态特点与动律特点能更好表现出来。

  四、布置作业

  1、练习藏族民间舞蹈体态与动律

  2、观看藏族舞蹈音像资料

  五、小结

篇四:藏族舞蹈的基本特点

  

  藏族舞蹈是藏族民族舞蹈的总括名称。藏族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并与汉族舞蹈文化相互交流,也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舞蹈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西藏高原地区的藏族文化。较常见的藏族舞蹈有弦子、锅庄、踢踏等。

  藏族舞蹈是藏族民族舞蹈的总括名称。藏族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并与汉族舞蹈文化相互交流,也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舞蹈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西藏高原地区的藏族文化。较常见的藏族舞蹈有弦子、锅庄、踢踏等。

  望果节

  在藏族的民间节日中,希冀丰收与欢度“望果节”是辛劳了大半年后人们的最大期盼和喜悦。在藏语中“望果节”的“望”字,意为“田地”,“果”为“转圆圈”,“望果节”的整个意思便是:围绕丰收的田野歌舞。

  在藏族的民间节日中,希冀丰收与欢度“望果节”是辛劳了大半年后人们的最大期盼和

  喜悦。在藏语中“望果节”的“望”字,意为“田地”,“果”为“转圆圈”,“望果节”的整个意思便是:围绕丰收的田野歌舞。

  “鹿神舞”

  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舞蹈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藏族的舞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各类舞蹈分别有着不同的形式、跳法和功能。它既能使人们在尽情歌舞的欢乐中抒发情感,又能通过它与神灵沟通而得到佑护。

  藏族舞蹈,从总体上可划分为民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两大类。这两大类舞蹈都有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而潇洒的翩跹舞姿和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及形式。其中的《羌姆》,则属于宗教舞蹈类别中最为重要的寺院祭祀性舞蹈。寺院舞蹈《羌姆》的产生和流传,与藏传佛教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同时,又由于藏传佛教中不同派别的存在,使被人们俗称为“跳神”舞蹈的《羌姆》,在舞蹈形式、道具使用以及表演者的装束等许多方面,又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与差异。

  《羌姆》中的舞蹈,包括民间“鸟冠虎带击鼓”的大型“巫舞”。舞蹈多由“拟兽舞”和“法器舞”混杂而成。表演时,没有歌唱,气氛庄严、肃穆,具有很大的威慑力。

  基本动作

  藏族舞蹈的特点:“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弦子:是属于藏族里面的慢板。节奏是像上的,身体慢起慢下。

  全家一起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仍是中国众多家庭除夕夜的不二选择。借助春晚的平台,众多优秀的藏族歌舞节目走进了全国人民的视野。这些形式多样的优秀文艺节目,通过不同的表演方式,展现了藏族多彩迷人的艺术魅力,体现了西藏人民昂扬的精神风貌和新西藏喜人的新发展、新变化。在又一个农历新年来临时,让我们重新体验这些春晚舞台上曾给全国观众带来惊喜的藏族歌舞节目。

  2011年:藏族歌舞《欢歌起舞》

  大型藏族舞蹈《欢歌起舞》将西藏传统的民间锅谐和踢踏舞相结合,它在央视春晚的精彩一刹,充分体现了西藏各族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西藏的新发展、新变化。[详细]

  声音前来西藏旅游的游客韩阳:“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藏族舞蹈《欢歌起舞》,作为节目的重头戏,抒发了藏族群众欢快的心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010年:香格里拉组合《卓玛》

  “卓玛”是藏族对女子的称呼,它的意思是“度母”,一个很美丽的女神。歌曲《卓玛》由真知作词、秋加措作曲、尼玛泽仁·亚东原唱,因旋律流畅动听而迅速传唱开来,受到听众的喜爱。[详细]

  声音北京网友阿元的小飞毯:“《卓玛》好好听啊,藏族的歌曲都很动听!”青岛网友angelxiu:“很喜欢藏族的舞蹈,跳起来很优美,《卓玛》的舞裙也很好看啊,什么时候也去学一下藏族舞好了。”

  2009年:民族群舞《中华大团圆》

  在2009年春晚民族群舞《中华大团圆》中,各民族代表通过各具特色的舞蹈,展示了民族自身的独特魅力。其中藏族舞蹈首先亮相,在布达拉宫的背景图片下,藏族小伙儿跳起欢快的锅庄,瞬间将舞台气氛带动起来。[详细]

  声音网友花开不记年:“看了很感动,我国各民族相互非常团结,56个民族都是一家人,都是中国人,某些别具用心的人想要挑拨民族关系,企图分裂祖国,还是早点清醒吧!”

  2007年:藏族舞蹈《飞弦踏春》(高清)

  2007年除夕夜,春晚舞台上由70位来自西藏日喀则地区的牧民组成的表演队伍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他们手中的琴叫扎木年,在藏语里的意思是悦耳的声音,又因为有六根琴弦,所以俗称六弦琴。[详细]

  声音武汉网友小优:“这个乐器是叫扎木年吧,声音很好听!”北京网友深蓝色:“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人的弦子表演,非常好的节目,今年春晚最喜欢这个,民族特色鲜明,让人过目不忘。”

  2007年:香格里拉组合《藏族敬酒歌》

  中国少数民族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饮酒时也少不了酒歌,“酒不离歌”,“有酒必有歌”。敬酒歌是指在迎客、待客、送客的整个过程中向客人敬酒时所唱的歌,一般都比较热情、客气,情真意浓,令人不得不接酒而饮。[详细]

  声音成都网友陈小:“想起去年去西藏旅游,藏族朋友好热情,在桌上给我们敬酒,我一高兴就喝高了,哈哈哈。”广西网友天上舞:“我们家这边也有敬酒歌,听到各民族的敬酒歌觉得非常亲切!”

  2005年:民族歌舞《争奇斗艳·民族风》

  在2004央视春晚民族歌舞节目《争奇斗艳·民族风》中,藏族展示给全国人民的表演为踢踏舞。藏族踢踏舞是由堆谐发展而来的。堆谐最早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日喀则以西至阿里的圆圈舞,后来逐渐盛行于拉萨。[详细]

  声音拉萨网友德西:“太激动了,演员跳的非常好,我为自己是藏族人感到骄傲!”杭州网友芥末和茶:“我觉得藏族那个踢踏舞最好看,完全不输《大河之舞》啊。”

  2004年:索朗旺姆、阿佳组合《青藏高原》

  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青藏高原》成就了许多人对西藏的向往,其高昂动听的旋律更是让人过耳不忘。2004年央视春晚上,新生代优秀藏族歌手索朗旺姆及阿佳组合为全国观众在除夕夜演唱出另一种味道的《青藏高原》。[详细]

  声音北京网友王小姐:“今年春晚演唱的是经典歌曲《青藏高原》,我们全家都特别喜欢,藏族的朋友们嗓子太厉害了,完全赞!高音非常惊艳!我还跟着唱呢,可惜唱不上去……”

  2003年:歌舞《举起欢乐的酒杯》

  2003年央视春晚藏族歌舞节目《举起欢乐的酒杯》的表演阵容可谓星光熠熠:德西美朵、容中尔甲、索朗旺姆、高原红组合齐聚春晚舞台,四组各具特色的歌手让全国观众领略了别样的藏族风情。[详细]

  声音拉萨市民德珍:“很难得看到这么多组藏族歌手一起唱歌,他们我都很喜欢,尤其是德西美朵。”广州网友随心远:“藏族歌好好听哦,虽然唱的是藏语,但仍然能体会到音乐的魅力。”

  2002年:新民歌《在那东山顶上》(高清)

  《在那东山顶上》来自六世达赖喇嘛的一首情诗,诗中那如画的意境,那纯真的情愫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都在舒缓的旋律当中慢慢展开,令人沉醉。曲则是著名作曲家张千一继《青藏高原》之后的又一力作。[详细]

  声音上海网友灰灰:“太美了,词曲唱都是经典中的经典,真是天上应有之歌啊。”重庆网友木石亦不悦:“一直特别喜欢这首歌,没想到能在春晚上听到新的版本,听到让人忘记喧嚣。”

  2001年:藏北民歌《三朵花》

  藏族人的热情开朗,豪爽奔放,能歌善舞,闻名于世,藏西北部是纯牧区,那里的人们善歌善舞。民歌是男女老少不离口的歌谣,干活在唱,走路也要唱。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歌声和歌词。[详细]

  声音网友德艺和谐:“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的艺术也一定会久盛不衰。”网友kathygesang:“为藏族感到骄傲!”网友伊莎贝拉:“原生态的音乐听着让人很感动,希望以后能多在春晚的舞台上欣赏到来自各民族的传统音乐。”

篇五:藏族舞蹈的基本特点

  

  藏族舞蹈的特点及基本技巧

  藏族舞蹈的特点及基本技巧

  西藏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境内,北部高原广阔,其间盆地、湖泊众多,水草丰茂,牧业兴旺;南部河谷平坦开阔,土地肥沃,宜耕宜牧,工农业发达;东部高山纵横,山顶牧场优良,山腰森林茂密,峡谷四季常青。由于各地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劳动对象不同,尤其是地理条件的差异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城镇和农村、农村和牧区、牧区和森林地带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舞蹈形态和形体动作。

  就目前发掘和发现的古代舞蹈以及前藏、后藏、昌都、阿里西部地区藏族民间舞和古典舞分布的现状来看,真是多彩多姿,五光十色: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圆圈歌舞);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雅曲的“囊玛”(内庭歌舞);有踏地为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达谐”(林区圈舞);有注重情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旧称锅庄舞);有圆润舒展,长袖翩翩,铃声震荡,粗犷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热巴”铃鼓舞;有羽锤翻飞,气吞山河的“色玛卓”(后藏的大鼓舞)和“卓谐”(前藏腰鼓舞);有配合剧情表演、自成一体的藏戏性格舞蹈;有伴合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勒谐”哑剧性系列舞“羌姆”(俗称“跳神”);以及稀世罕见,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风味的宫廷乐舞“噶尔”(供云乐舞)等等。从动律上看,既有“舞靴”,又有“舞袖”;从韵律上讲,既有“圆滑风”,又有“顿挫风”,既有“点”的强烈音响,又有“线”的圆曲流动,呈现出同一民族不同形态的多风格特征。因此,西藏被称为“歌舞的海洋”并非溢美之词,而是藏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真实写照。

  尽管藏舞千姿百态,品种繁多,但若从它的纵轴和横面关系上综合考察,仍大体上可归结为:“四系”、“四类”和“多品种”、“多风格”。“四系”,即民间、宗教、戏曲、宫廷。“四类”,即民间舞果谐、堆谐、果卓、康谐等;宗教舞羌姆、祭祀舞、贡嘎尔鼓舞

  等;戏曲舞拉姆、格萨尔、希荣仲孜等;宫廷舞供云乐舞(嘎尔)等。

  然而,在多品种舞蹈中,即使是同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各地也有不同的跳法和表演程序,呈现出同形式舞蹈的多风格特征。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又可以从个性中看到共性,找出传统藏舞中每个类型的内在联系及其共同的形态特征,归纳起来综合分析,得以一个比较系统而概括的认识。

  在琳琅满目、繁花似锦的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藏族舞蹈中,虽然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但它们又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动作规律。这种精髓元素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审美概念。

  “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成的审美标准。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

  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

  等。

  【藏族舞蹈的特点及基本技巧】

篇六:藏族舞蹈的基本特点

  

  藏族舞蹈的特点

  藏族舞蹈的特点

  舞蹈艺术就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与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

  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几千年来,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勤劳聪慧的藏族先民们,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与阶级斗争的风云变换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老歌舞艺术与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宗教舞蹈。这些争芳吐艳、千姿百态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犹如夜空闪烁的繁星,遍布在幅员辽阔的万里高原上,它就是藏民族历史的见证与活化石,它向世人展示出雪域高原人独特的风采。

  谈到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历史上就是如何瞧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艺术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在藏族传统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即工艺学),这就表明舞蹈艺术在理论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围之内,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论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西藏历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不仅配有文字记录的“舞谱”,还用“线”记录着“舞曲”;“卡尔”舞蹈的音乐“藏文古谱”流传至今。在古代藏族民间歌谣中传唱着众多的有关“说舞蹈”方面的歌谣。在众多的舞蹈论述中,关于什么就是舞蹈、形体运用以及“舞蹈艺技九”等舞蹈理论就是古代论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就是最具有代表性就是舞蹈理论部分。藏文古籍中关于“舞蹈的各种动作姿态就是人体塑造的精彩工艺”。正就是这一活生生的“工艺”,表现着当时当地人的思想感情。由于每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与地方特色的风格,不同地区舞蹈,动作力度、软度、开度、幅度与舞律存在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正就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特征。

  “审美意识就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之为‘美感’”。其中包含了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

  藏族舞蹈有其共性的审美特征,但由于人们居住的地理气候差异、方言差异、服饰差异、宗教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藏族舞蹈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众多民族民间舞蹈;有专供上层社会享用的卡尔舞蹈;也有专为宗教仪式服务的羌姆舞,以及众多门派的藏戏舞蹈。以上舞种虽然表现形式与手法各不相同,但舞蹈的基本身韵、动作、姿态与技巧却很相近,音乐的基本曲式结构与节奏曲风比较相仿;在服饰方面除宽、肥、瘦及色彩的区别外,样式也基本相同;以圆圈舞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韵就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学特征的“根”,就是相对稳定的审美感受的共同反映。在藏族歌谣中唱到要跳舞“就要跳天空无边无际舞”,“高山不可动摇的舞”跳起来的“卓舞的节奏快如夜空的闪电”。前藏人的舞蹈,活泼有力、热情典雅、柔与敏捷,具有浓厚的纯农区与城镇市民特色;后藏人的舞蹈,奔放潇洒,步伐灵巧多变,充分体现着西部高寒人的性格特征;阿里地区的舞蹈,有着典雅稳健的舞步,优美自如,充分体现着古象雄文化的韵味;而藏东康巴人的舞蹈,威武粗犷、豪放潇洒,充分展现着康巴人的气质特征。

  关于藏族舞蹈的形态美,可以在《中国歌谣集——西藏卷“打开歌门”》的章节中发现一些有关的阐述。比如:林芝地区果偕“祝歌舞者门面三层高”中唱到:

  胸部就是锅庄的仓库,今日要打开仓库门;胳膊就是卓舞的翅膀,今日我要炫耀翼力;

  腰部就是歌舞摇摆处,今日我要放松放松;膝盖就是锅庄的风轮,今日我要转动转动;

  双脚就是锅庄的滚球,今日我要滚一滚它。

  藏文古籍对舞蹈者的形态要求有:

  上身动作像雄师,腰间动作要妖娆。四肢关节要灵巧,肌腱活动要松弛。

  藏族舞蹈的特点

  全身姿态要柔软,表演表情要傲慢。举止要像流水缓步,膝窝曲节要颤动。

  脚步脚尖要灵活,普遍要求英姿雄壮。……

  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膝、脚、腰、胸、手、肩、头、眼的统一配合及统一运用。众多藏族古老民歌中关于具体形体要求的歌词与古籍的理论如此一致,不能不说就是一个民族对舞蹈者形态、舞姿的共同审美感受。上述关于舞蹈形态的要求不就是空泛的,脱离实际的,而就是至今保留在众多的藏族舞蹈中,如“热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谐”、贡布“箭舞”等舞蹈中,男子舞者的上身动作非常讲究,不论手持道具与否,其“上身动作像雄狮”威武雄壮,极富有高原人彪形壮汉的气质,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恶环境的信念,而女子舞的上身动作则含蓄典雅,给人以健康与优美的感觉。与此同时,“果卓”、“果谐”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动作稍向前俯,这不就是表现背东西的舞蹈,这一现象除了与服装的肥厚、装饰物等有关外,从舞蹈学角度分析,向前微俯与动作的大小、强弱、高低对比等关系密切。

  综上所述,藏族舞蹈所具有的美学特征,就是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也就是藏民族的舞蹈风格及特点形成的根基。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就是继承优秀藏族舞蹈艺术,发展符合民族审美情趣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藏民族舞蹈不仅就是西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就是表达民族思想情感最有力的“形象语言”。

  正如藏文古籍所指“歌舞剧(戏)就是:往事如同语言一样,用形态表达各种语言的歌舞剧,它主要*舞蹈者手、头的各种变化,如卷羊毛时手的动作反复多次后形成优美、迷人的舞”,可见,双手的动作在藏族舞蹈中尤为重要。从对双手的基本要求瞧,除灵活多变外,手势还

  要如同“莲花印”,即双手要像盛开的莲花瓣,要有层次地旋转,在旋转中产生优美的想象。我们在观瞧藏族不同风格的舞蹈时,会发现其双手的动作就是非常丰富并极富活力。双手动作在藏舞包括藏戏舞蹈中已经演化成千姿百态的舞蹈语汇,如藏戏舞蹈中的手势与戏剧语汇

  融为一体,成为藏戏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同样,在羌姆舞蹈中不少舞全*手势动作来展示内容;热巴舞中的“颤肩舞”;果谐中的双手前后甩动与胸前划摆,至于“手镯舞”中海螺手镯舞的手势动作就更加丰富。藏戏舞与羌姆舞中很多手势动作直接反映生活,随着剧情、节奏的变化,手势动作也跟着变化,双手始终随舞蹈内容的变化而舞动,并为升华为具体情感需要而创新、发展,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与独特的审美特征。

  民谣与古籍中还提到“双脚就是锅庄的滚球”、“双脚就是舞轮”,“脚下没有刺”、“脚步脚尖要灵活”等,脚就是舞蹈跳动、踏节的关键。要求舞者的脚像“轮子”、“滚球”般灵活多变,如果说手势动作就是“噶尔”歌舞,脚部动作则就是“卓”舞蹈,手舞足蹈就形成了舞蹈。舞蹈时要如同“脚下无刺”,踏着强有力的节奏舞起来。藏族舞蹈的双脚动作灵活轻巧,节奏鲜明,脚步热烈而整齐,如踢踏舞步活泼、清爽,踏出的节奏热烈、坚强有力而轻重分明;果谐舞步就是典型的集体舞步,舞蹈充满了劳动气息,在粗犷昂扬的歌声中步伐整齐而富有生命力;昌都果卓的“亚巴舞”步,虽没有音乐,但音乐产生在双脚有力的跺踏声中,一种振天的声响回荡在舞场上空。此外,民谣与古籍中还谈到头部动作,“头就是舞的摇晃处”,“做右手势动作与向右行进时头向左瞧,左动作要反姿,做下面动作时向前瞧”。从中不难瞧出不少藏舞的规范程度与形体与谐运用的美学特征。藏舞中的头部动作也就是非常丰富的,有绕头舞、甩头鞭舞、前后甩动舞、左右甩动舞等,这些都就是舞蹈内容与形体变化紧密结合具有独特头部动作的舞蹈。

  舞蹈者的全身要求在民谣与古籍中的论述也较多,如女性“全身姿态要柔软”、“体态轻捷如身上无肉,舞姿柔软如腰上无骨,从背影瞧好像没有臀部,从前面瞧好像无腹肚”,男性“普遍要求英姿雄壮”。这些形体要求在当时可能属于理想化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审美愿望符合

  藏族舞蹈的特点

  舞蹈艺术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先人们讲究匀称的美学思想。形体就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工具,那么怎样的形体才算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要求。在藏文古籍与歌谣中反映出来的舞者的形体要求就体现着藏民族的审美意识,同样也就是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之一。另外,用“比喻”的手法来创作舞蹈也就是藏族舞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藏文舞谱”有一条用“比喻"的方法创造舞姿的论述,认为用“比喻”的方法可以丰富人的想象,从而产生新的联想,如“雄狮抖搂绿鬃在火中燃烧”,“大鹏展翅飞翔”。……

  ……目前藏族舞蹈中动作名称沿用动物姿态的比较多,但完全模仿动物姿态而保留的比较少,这就是因为动作向更加舞蹈化方面发展的原故。总之,“比喻”的手法丰富了藏族的舞蹈,从而形成了丰富多采的藏族舞蹈语言。

  “颤”、“开”、“顺”、“左”、“绕”就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她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这五大元素的形成,就是同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就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成的审美标准。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藏族舞蹈的步伐

  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推荐访问:藏族舞蹈的基本特点 藏族 舞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