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报纸行业现状8篇

发布时间:2023-07-31 13:33: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报纸行业现状

  

  从中国报业发展看福建省内报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从中国报业发展看福建省内报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中国报业产生及发展的历史

  现代报刊是以刊载新闻和新闻评论为主,面向社会的定期并连续发行的公开出版物。它是新闻传播事业中资格最老,兴起最早的新闻传播媒介。

  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我国原始状态的报纸始于唐代。“开元盛世”时期,出现了最早的手写报纸,即报状。进奏院妆报是唐代进奏院职能强化的产物。到了宋代,不仅延续了唐代的手写新闻“报状”,还出现了印刷新闻。元代出现了由民间私自雕印发卖的“小本”。明代开始有了活版印刷术,有利于更大范围内传播新闻。明代的邸报具有中央政府公报性质,而且变成了中国封建官报的总称。源于明代的《京报》是由民间报房根据邸报的内容雕印发行的,它是无官报之名而有官报之实的民办报纸,明清两代言禁极严,还出现了统治者残酷镇压新闻工作者的报案。我国古代报纸,无论是封建官报,还是非法民报,其政治色彩都十分鲜明,都是政治斗争的舆论工具。

  19世纪我国近代报刊的出现,是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同时开始的。最先用汉文出版的近代报刊和最先在我国用外文出版的近代报刊,都是外国人首先创办的。从1815年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一共创办了200种汉文和外文报刊,占当时我国报刊总数的80%以上,基本控制了我国当时的新闻事业和新闻传播。中国近代报纸的出现和发展是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宗教宣传和政治、经济、军事侵略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这期间出现了许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1815年8月5号,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是中国第一份汉文报刊。1822年在澳门办有我国第一家外文报纸《蜜蜂华报》。《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是1833年8月1号在广州创办的,是我国境内第一个汉文近代报刊。由麦都思在1853年主编的《遐迩贯珍》是鸦片战争之后在香港创办的第一家汉文报刊。这一阶段的近代报刊与古代报刊有较大变化。《万国公报》《申报》《新闻报》

  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报纸。这一时期的报纸已不是官方文件汇编,有编者自己的言论、消息和通讯,还有编者译自其他报刊上的材料及外边的来稿,品种较多,写法不一,内容广泛,体现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某种自由主义的倾向,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开始。鸦片战争之后,国人自办的汉文报纸始于艾小梅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继而出现了《广报》、《新报》、《汇报》、《述报》等汉文报刊,它们作为心形的资产阶级的喉舌,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宣传的先声。

  我国近代报刊史上的第一个办报高潮,始于戊戌变法时期。在此期间由资产阶级改良派直接或间接创办的报刊达70余家,其中尤其以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一些骨干分子直接领导的《时务报》、《国闻报》、《知新报》最有影响。他们的办报活动,冲破封建统治者的言禁,使报刊成为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和宣传救亡图存的媒介,从而提高了报业和报人的社会地位。在新闻业务上,改良派报刊做了多方面的改进,在政论写作方面创造了“时务文体”,涌现了如王韬及其创办的《循环日报》,以及梁启超这样的政治家,还有严复的《国闻报》,康广仁主编的《知新报》。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使更多人明白推翻风监督统治,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才是改变中国的根本途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舆论与日俱增,掀起了我国第二次办报高潮。1900年《中国日报》的创办,标志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进入了

  辛亥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内,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内外,创办汉文报刊120多种。在期间发生了许多新闻事件,也涌现了一批有影响的报纸。“苏报案”是发生在上海租界清政府勾结帝国主义共同迫害革命报纸《苏报》的重大案件,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一个重大事件。女报人在这一时期也创办了一些近代妇女报刊。于右任及其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史称“竖三民”,在中国新闻史上有重要的影响。

  从1911年武昌起义到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的新闻事业经历了一个

  复杂而困难的时期,总的趋势是由政论时代想新闻时代演变。在这一演变中,产生了我国第一批名记者,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初步发展。民国初期进入了“报界的黄金时代”,但是接下来发生了“癸丑报灾”对新闻事业影响极大。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了宋教仁。国民党系统报刊不惜篇幅连续报道事件真相,揭露和声讨袁世凯。袁世凯趁“二次革命”失败之际乘机对新闻出版事业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摧残。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专业记者。其中包括被称为“民初三大记者”的黄远生(创立了“远生通讯”),刘少少、徐凌霄和稍后的邵飘萍、林白水、张季鸾、胡政之等等。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新青年》杂志创刊,从此我国开始了革命民主主义报刊登发展阶段。《新青年》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等人主编和撰稿。1919年五四运动主要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报刊为阵地,掀开了我国现代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时期。五四时期是新闻工作的重要改革时期。革命民主主义报刊的宣传,激发了广大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和追求真理的热潮。五四新文化运动又推动了学生报刊的发展。革命民主主义报刊在五四运动后蓬勃发展,并且逐步想无产阶级报刊转化。当时进步学生报刊总数已达400多种,其中以《湘江评论》和《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为最著名。

  中国无产阶级报刊的产生和发展,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紧密相连。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可分为两阶段。中共将《新青年》改组为机关刊物,接着又创办理论性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同时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还创办了我国第一批工人报刊。第二阶段,共产党不仅创办了《热血日报》,而且地方党团报刊和我当领导下的工农报刊也有了新的发展。同时中国共产党还帮助国民党创办了一批报刊北伐战争前夕,不包括北京和广东在内的14个省市出版的报刊已达66种。其中最著名的影响最大的就是《政治周报》。

  国共和做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创立,引起国民党内的右派公开反对,他们组建政治组织,创办为其反动舆论进行宣传的报刊,这是伴随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主要是报刊)兴起、发展的一股逆流。1925年11月,国民党右派在北京西山召开会议,公然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上海《民国日报》自那时起成为西山会议派的机关报刊。西山会议派创办了《江南晚报》、《护党旬刊》、《民生周刊》、《民权旬刊》等,后操纵了香港《大光报》等报刊。期间共产党报刊和共产党主持下的国民党报刊如《向导》、《中国青年》,与国民党右派报刊进行坚决的斗争。在这种特定环境下,民族资产阶级报刊在京、津、沪等几个大城市趁势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北京的《世界日报》、天津的《大公报》和上海的《申报》、《新闻报》等都办出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久,汪精卫投降日本帝国主义,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政治势力及其对新闻事业,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闻事业和敌伪新闻事业。“七·七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区不断收缩,许多新闻单位有的被侵占,有的被迫搬迁。1938年国民政府迁

  至重庆,《中央日报》、《扫荡报》、中央通讯社、《大公报》和《全民抗报》等报刊也随迁到重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周刊、《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发行为中国新闻史上一大事件。1914年5月16号,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报》在延安创刊,它是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铅印对开的大型日报,也是抗战时期党在根据地出版的最重要的报纸。在日伪占领区里“孤岛报刊”上的爱国报人,以笔为武器,在腥风血雨中,同日本侵略者和汪伪政权进行了殊死的斗争,为中国新闻史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迅速恢复了对沦陷去各大城市的统治。他们采取种种手段,或接收、或复原,在全国新收复区扩大、强化自己的新闻网。1945年9月10日《中央日报》在南京恢复出版。为了打击进步舆论,压制民主的声音,国民党动用了一切手段,加紧了对民主、进步新闻事业的迫害。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在抢夺抗战胜利的胜利果实的同时,继续加强对新闻宣传的控制,颁布了法规,采取了迫害手段遏制进步新闻事业的发展。国民政府的新闻检查制度,严重剥夺了言论自由,国统区的新闻工作者发起了拒检运

  动。拒检运动立即得到响应,最终得以胜利。抗战胜利后,解放区报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原来各大军区和分区出版的报纸纷纷扩大版面,增加期数,扩大发行量。1946年7月,《抗战日报》更名为《晋绥日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充当人民的喉舌,反应人民的生活和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领导下形成了以党报为核心的多种人民报刊并存的报业结构。《人民日报》是全国最大的报纸。此外,中央和地方还有许多有影响的报纸,如《工人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中国少年报》等中央报纸。各省区也相继创办各自的党委机关报。据统计,1950年全国报纸有281种,总发行量已超过1250万份。到1955年,专区以上的报纸共265种,期发行量为936万份。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由毛泽东同志发动和领导的“文化大革命”,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后,演化成为一场全国性的大动乱。十年间,中国新闻事业饱经挫折,在浩劫中损失巨大。1966年5月,《解放军报》和《光明日报》发表了反革命思想,上海的《解放日报》和《文汇报》也发表了姚文元的错误言论。报刊媒介被反革命集团别有用心的利用起来,加剧“文化大革命”的发展势力。此间,《人民日报》成为了清醒的共产党员和反革命集团论战的平台。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胜利,结束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新闻事业重新回到党和人民的手中。1978年《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始了反对个人崇拜和“左”倾教条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改革开放时期的新闻工作围绕宣传、推动改革开放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两个问题。农村生产责任制在当时是一个新事物,不少报纸针对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大家统一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报刊的宣传报道的中心向经济转移。中央和地方报纸版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如新辟了经济专页,增加了经济、科技新闻,扩大、增辟广告专栏,采用了更加多种的报道形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我国的报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1991年正式出版的报纸已经发展到1534家。我国报纸已由比较单一的党报,发展成以党报为主,兼有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内容的多层次、多品种的报业结构。1978年《人民日报》等中央的几家报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向财政部写报告,要求对报社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方针,1979年财政部批准了这一报告。从此中国报业开始真正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向市场之后,中国报业无论是报纸的种数,还是报纸的发行量,都活动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增长。报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为了能在市场竞争下生存,各报纷纷对其内容和风格进行改革,将读者需求放在改革的重点上,渐渐出现了以普通市民为读者对象的综合性大众化报纸——都市报。而且,各个报纸为了加强自身的实力,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加大经营管理力度。为此,采取改进技术设备,提高采编能力,狠抓管理体制问题,加大广告收入,加大发行量等一系列手段。

  自1996年1月15日,经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同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广州日报社作为报业集团试点单位组建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之后,“报业集团化”影响力报业经营的变革。1988年5月18日,广州的《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同时挂牌成立了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和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使得广东一时成为中国报业产业的龙头老大,领导着国内报业产业的新潮流。到2001年年底我国先后批准成立报业集团25家,《长沙晚报》、《光明日报》、文新集团、《经济日报》、《北京日报》、《解放日报》、《浙江日报》、《河南日报》、《杭州日报》、《长春日报》、《湖北日报》、《四川日报》、《解放日报》、《大众日报》、《云南日报》、《吉林日报》、《新华日报》、《重庆日报》、《湖南日报》等都先后成立了报业集团。这些报业集团内部,除了文新集团、《广州日报》之外,大体都按照“子报反哺母报”的格局形成市场化报纸对于母报的资源补充。如,《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之于《南方日报》,《北京晚报》之于《北京日报》等。这样的资源配置,不仅能使集团内部日报、都市报或晚报、服务类报纸从定位、方向、分工等方面错位互补参与竞争,还可以壮大省级党报的影响力和经济实力,使之在产业化的轨道上作为利益主体而发展。

  进入网络时代,我国的报业发展虽然增速缓慢,但是发行量和阅读量增速依然很快。大多数受众仍然非常重视报业媒体,把阅读报纸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这得益于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的增长、教育水平的提高、开放程度的加强等因素。

  二、中国报业在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如何应对?

  互联网开创了再同一个载体上是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同时并存的传播形态。网络传播的优势来自于新科技的支撑,网络的特点是信息数字化、海量化、多媒体、交互性、全球传播以及强大的网络搜索和查询功能。信息采集和发布的即时特点,新闻发布的全天候特征,多渠道信息的反馈以及受众可以自由地参与与传播等等优势,使得网络媒体迅速跻身于大众媒体之列。在挖掘信息能力上,网络媒体正在发生着巨大突破,在一博客为代表的时代,博客、播客等颠覆了传统的信息创造方式,成为不容忽视的巨大信息源。同时,手机短息、手机新闻、移动电视、楼宇电视、分类传媒等等各种新媒体在不断的出现,这一些新的新闻传播媒介在不断的争抢报纸媒体的广告份额。2005年纸媒的广告额增幅首次落后于GDP,各地报纸广告收入出现滑坡,甚至出现零增长、负增长,全国报界一片恐慌。

  报纸作为平面媒体,有着相当突出的不足之处,比如:传播速度慢,受印刷周期的限制;报纸内容传递单向,缺乏动态性、互动性;制作成本比较高,信息加工环节比较长;印刷耗费大量纸张;等等。

  针对新媒体的冲击,纸媒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强自己的新闻媒体竞争力。报业在针对体制的改革,应该创新体制,尽量适应市场,跟随市场变化创办自己的一套特色体制。二是报业向新媒体靠拢,寻求新的增量空间。在网络信息时代,网上看报成为了新的阅读方式。传统报业要认清报业形态改变的各种可能,充分把握报纸机构作为新闻传媒信息的源头地位,积极采取数字化技术,实现报纸新闻内容、纸质报纸、网络报纸和电子版销售的完美结合。第三,报纸产品内容创新。此外,还应该

  注意报纸经营多元化的问题。在报纸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中,报纸媒体的角色转变为受众、客户、政府社会价值网的连接者。报纸要紧紧围绕读者,为客户提供需要,还要积极思考新的赢利模式,改变单一的广告赢利模式开发新业务,创新商业模式和客户服务模式,才能组想经营多元化的道路。

  网络新闻一般不能像报纸媒体一样对一件事件进行非常深入的报道或是探讨。在这个优势上,报纸应该发挥其可灵活增加版面的优势和观点深入、报道能较为详尽的优势,将报纸媒体的深入报道的版块做成一个让受众感觉有权威性、详尽性的新闻媒体。

  再者报纸网络化也是报业的一大发展方向之一。报业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对报纸采编、出版、发行等业务额进行改造,以新闻采编、加工制作、出版、发布及经营管理等核心业务和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传播手段的现代化。

  三、福建省内的报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福建报业在全国报业中基本属于中小规模的省份。目前福建全省有连续出版物刊号的报纸共43家,其中党报系列27家(占63%),含省级党报1家,地市党报9家,党报所属子报17家;此外,还有生活服务类和专业类报纸16家(占37%)。在全省报纸中,日报为22家(占45.5%),周报为22家(占51.2%)。按照报纸类型划分,我省有党委机关报10家(占23.2%),晚报、都市类报纸10家(占23.2%),生活服务类报纸8家(占19%),专业类报纸巧家(占

  34.6%)。全省报纸从业人员共有5598人,其中采编人员2502人,占科.69%;经营管理人员1257人,占

  22.45%;行政后勤党务人员545人,占9.74%;各报印刷厂工人共有1294人,占23.12%;连同发行人员在内约7万余人。

  与国内优秀媒体相比,以《新京报为》为例,在2006年《新京报》努力创新。在内容上,将“责任”二字作为其独特的文化气质,从“负责报道一切”到“品质源于责任”的理念,责任加上品质,审时度势进行改版。创新报纸版面,新创《新知周刊》,引导大众科技启蒙,以创新视角报道事件,还原新闻事实本质。在广告经营上,提升客户服务系统;创新广告制作理念;创新广告体制;全面垒实客户基

  础,举行了主题为“我爱北京天安门,京藏少年手拉手”的营销活动,获得极大地成功。在发行上,《新京报》也进行了服务创新。

  报业创新方向有以下几点:

  在报业业务上,提供差异化的信息内容服务,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深层要求。不同的受众群体对于新闻、信息具有不同需求,也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与价值判断标准。面对同一新闻,不同媒体只有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解读方式,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公众知情的需要。因此提供差异化的新闻、信息服务,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精神需要是报业产品在内容方向创新的目标,也是赢得竞争优势与媒介影响力的关键。

  现在的报业赢利关键还是在于其广告的投放量上,所以在报业广告创新上,报纸媒体应该做好创新战略规划。创造良好的报业品牌,提升报业的广告价值;创新报业广告服务体系,提升报业广告服务竞争力;加强客户资源管理,实现双赢;培养报业广告专业的广告经营队伍,保障报业广告持续良性发展。

  在销售渠道上,应创新销售渠道和销售模式:化被动销售为主动销售;联合促销模式;销售和展示网络并举等

  现在以厦门的报业集团为例,谈谈地方报业的发展前景问题。

  厦门日报报业旗下拥有:《厦门日报》、《厦门晚报》、《厦门商报》、《海峡生活报》、《双语周刊》;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在厦门拥有:《海峡导报》;广电集团旗下:《厦门广播电视报》;《东南快报》(厦门编辑部)。其他报纸媒体还有:《鹭风报》、《海峡都市报厦门》、《东南早报厦门》、《海峡财经导报厦门》、《香港文汇报厦门》、《人民日报人民网》(厦门视窗)、《中国贸易报》(厦门)、《人民日报(厦门)》、《中华工商时报(厦门)》、《中国经济时报(厦门)》、《中国食品质量报(厦门)》、《国际商报(厦门)》、《法制日报(厦门)》、《经济日报(厦门)》、《香港商报(厦门)》、《福建日报(厦门)》等纸质媒体。

  首先看一下厦门报业的环境,一、政治环境:首先,厦门作为我国首批经济特区,是改革进行

  最早、外向性最高、经济发展最快的沿海地区之一,担负着发展经济、扩大开放的示范作用。其次,厦门作为台湾海峡两岸大陆一侧的一个重要口岸城市,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地和对台宣传的窗口,其政治地位尤为突出。第三,厦门在“闽南金三角”(厦门、泉州、漳州)地区是惟一的副省级城市,而且有著名学府厦门大学,可以说是“闽南金三角”的文化中心,其政治文化生活对周边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第四,厦门与金门近在咫尺,自从2001年实现“小三通”以后,2005年来往的台胞预计将达50万人。而且,每年有大量外国人和海外华人及海外侨胞从厦门过境,报纸宣传的3政治敏感度高、影响面广。二、经济环境:首先,厦门市近年来经济增长迅速,城市竞争力明显提升,但整个经济总量还不大。其次,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广告结构。第三内产业发达的地区比一、二产业发达的地区的广告结构更适合报业的发展。社会环境:首先,人口机械增长率较高。其次,厦门居民总体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据了解,在晚报读者中,高中(含中专)以上学历者占了79%,受过大专以上高等教育的占49%。其三,在暂住人口中,有相当数量的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人。所有这些,都使厦门报业拥有内地报业所不具备的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人的广大读者群。三、技术环境:随着互联网的全面发展、快速普及,将对传统媒介产生巨大的冲击。

  厦门报业在巩固本土市场,充分占领本土市场的同时,应该抓住这个难得历史机遇,利用所处的区位优势,勇于参与分割闽三角市场的竞争,加紧向漳州、泉州及毗邻闽三角的莆田等地区拓展渗透,果断在“海西西岸经济区”中率先争取一席之地。厦门报业跨区域发展可采用的方式有:创造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制框架,与周边地区联合办新的报纸;针对周边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实际,创办瞄准特定受众的周边地区各种地方版,使报纸发行形成普遍发行和重点发行相结合的合理市场格局;兼并周边地区的报纸或注资改造原有的地方报纸;加大对报纸网站的投入和培育,通过提供免费信息或新闻,扩大报纸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争取周边地区的网络广告;走出去,向东南亚

  发展。厦门报业对分布在东南亚的上千万闽南语系华人华侨,理应有所作为。厦门报业搭建多媒体平台,进行多媒体整合经营推进多元化经营是厦门报业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

  厦门报业如果想得到更好的、更大空间的发展,应该做好创新改革工作,可借鉴以上几种改革方向。

  相对国内其他纸质媒体,厦门日报报业集团拥有着地域上的优势,作为经济

  特区,厦门的人口组成基本上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省份的人聚集在一起,文化具有多元性、相容性。不仅如此,厦门还是一个面对世界各地游客的知名旅游城市,这样厦门的对外宣传的优势非常明显。而且现在建设海西的大前提下,厦门拥有更多的发展优势。比邻宝岛台湾,是“两岸三通”的主要试点城市之一,可以借着两岸的经济交流,促进两岸文化的交流。

  在这样便利的地域条件和文化氛围里面,厦门报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前景。首先,利用海西建设,将报纸媒体的发展和海西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政府的宣传,加进民众对政府政策的了解,作为政府喉舌,为大众解疑,以此巩固纸媒的权威新闻媒体的地位。第二,将厦门的多元文化性发挥出来,做一版介绍在厦门工作生活的各种人群的文化现象的内容,使大众在同一地域内有相互的文化了解,避免因不了解而产生误会,加强文化融合度。第三,利用靠近台湾的便利以及在“两岸三通”上所拥有的有力政策,把两岸的话题做足,让厦门的报纸媒体作为让两岸民众互相了解的平台。第四,厦门拥有“花园城市”、“宜居城市”的美称,每年吸引很多外来游客旅游,而且吸引很多外国人来厦门定居,而且厦门有几所比较知名的大学,吸引着许多外国留学生前来留学。厦门的报纸媒介应该利用这一有力的国际资源,让自己的媒体为更多更广泛地区的受众注意,加大厦门报业的影响力,指引厦门报刊走全球化道路。

篇二:报纸行业现状

  

  中国报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一、我国报纸发展的现状

  我国报业已成为目前我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最明显的表现为报纸的总数在不断增加,且席卷我国大部分区域。即便竞争如此激烈,但新报纸的出炉速度仍然不减,报纸传媒这块蛋糕被瓜分得越来越彻底。最近20年来,报纸数量持续增长,而报纸结构也在随之调整,并逐渐发展成熟,这种成熟和完善不仅表现在报纸总数的递增上,还表现在报纸品种不断丰富,且受影响的省份、地区更为广泛。

  报纸传媒现状从广义来说可以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总数持续增长。截止到2005年7月,全国共出版报纸1926种;二是品种丰富。报纸品种丰富首先表现在除普通日报外,增加了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刊。其次表现在出现了党报、都市报和专业报分割市场的状态;三是影响区域广泛。目前,报业已延伸至全国区域范围内,并且以省级和地、市级为发展重点。从狭义来说,我国报纸传媒已形成合理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格局,我国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报业布局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以党报为核心的报业结构形成

  我国报纸的结构经过历次调整,逐步形成了以党报为核心、都市类、专业类及其他类别报纸共同发展的结构。

  (1)党报地位巩固

  党报根据等级不同,可以分为类:第一类为全国性党报,如《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等,这类党报以报道国内和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体育等事件和时事新闻为主要目的;第二类为省级党报,如《湖南日报》、《浙江日报》等,这类党报以报道省内尤其是主要城市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体育等事件和时事新闻为主要目的;第三类为地市级党报,如《北京日报》、《广州日报》等,这类党报以报道各地区或县市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件和时事新闻为主要目的。党报作为我国舆论宣传的工具、党和国家的喉舌,因此具有报道方针严谨,特点稳定等特点,在新闻内容上把关严格,在新闻编辑上形式较为单一,变化不大,虽然如此,一直以来党报作为机关报都在报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其发行量也具有一定的政治保证,因此在报业竞争中,党报的力量仍然处于稳健地位。

  随着报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尤其是都市报、专业报力量的壮大,党报如果不进行创新,其弊端会日益突显。因此党报为扩大发行量,确保自己在报业市场上站稳脚跟,也开始寻求创新之路。如一些党报开辟固定的专版来吸引读者,如体育专版、娱乐专版和消费专版,并且在版面编辑上更为活泼生动,这样,既能保证党政新闻占有一定分量,保证党报的政治宣传作用,同时也使报纸更为人性化和大众化,促进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有机结合。

  (2)都市报异军突起

  我国都市报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产生之后就飞速发展,在全国各地生根开花,发展至今已经历十年时间。正式都市报的出现,才使得我国报业市场发展了新的翻天覆地的重大变化,它彻底打破了党报的垄断

  地位,促进我国报业市场真正走向市场。所谓都市报,指的是体现城市(都市)生活的报纸,因此晚报、早报都属于都市报的范畴,从狭义角度来而言,都市报指的是坚持正确舆论

  指导下,以都市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信息为主要传播特征的报纸,在内容上注重服务意识,着眼于对老百姓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的报道;在形式上采用平易近人、通俗生动的编辑和报道风格,以客观真实和社会责任为报道规范;在运作上遵循市场化发展规律开拓创新,并在发行和广告上有所作为;在定位上以小见大地宏扬主旋律,活跃报业市场,并成为主流党报的有益补充的报纸。

  1995年1月1日创刊的《华西都市报》作为我国第一张以“都市报”为报名,公开发行的综合类报纸,是我国公认的第一张都市报,它的出现不仅创造了都市报当时的发行奇迹,并促进其他报纸的效仿和尾随。都市报的蓬勃发展是带动我国报业经济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大力量,无论在广告市场还是发行市场,都堪称主力,可以看出,它至今仍然拥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都市报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注重品牌效应。报纸的增多导致竞争的激烈,报纸不仅需要赚取读者的“第一眼效应”,还必须培养忠实的读者,因此树立报纸的品牌非常重要。都市报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品牌的较量。如广告标语和报头都是竞争的重点。

  编辑手段的创新。与党报相比,都市报竭力在编辑版式上更加活跃和推陈出新,以抢眼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如推出“瘦报”,所谓的“瘦报”首先在报纸纸张的长度比党报机关报更长,缩小宽度的一种报纸,其次改变报纸惯用的四开为对开,取消了中缝,拓宽了分栏之间的距离,使得报

  纸总体看起来具有一定的“高度”,而且给读者的第一眼印象就是干净、整洁、容易抓住信息重点。“瘦报”从人性化角度来说,更适合节奏繁忙的都市生活的读者的阅读特点。

  重视广告。广告已经成为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报业发展的经济基础。广告是都市报的衣食父母,尽可能多地抢夺广告商,成了都市报的奋斗目标,这也是都市报获取市场效益,真正进入市场化运作的最突出表现。

  (3)专业性报纸崛起

  按报纸的报道内容划分,广义的专业报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为行业报,这类报纸以报道某部门某领域的发展动态为主,这些部门和领域主要指政府机关部门,而承担宣传任务和信息传播工作的人员属于该部门和该领域之内的宣传机构,因此办报经费大部分由政府投入或承担,由于这类报纸宣传性较强,因此在报道内容规范、政治导向、法律规范、保密要求、格调品位、新闻真伪、有无有偿新闻和广告规范等方面比较讲究。第二类为狭义的专业性报纸,这类报纸以报道我国某一具体领域、具体方面的发展动态和情况为主,如我国最近发展势头强尽的经济类报纸就属这类,以我国和国际经济发展的动态、财经、房产、期货、股票、地产、汽车、IT等经济领域信息为报道内容,如《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第三类为生活服务类报纸,这类报纸以报道日常生活中的前沿变化和发展动态为主要,如电视周报、《申江服务导报》、《精品购物指南》

  等。第四类为企业报,这类报纸以报道某一企业的发展变化和动态为主,其信息传播人员主要以该企业的新闻部门人员为主,主要是对企业自身进行宣传以及对员工进行信息传播和企业文化的熏陶为目的,其中以中

  央和地方特大型、大型过有骨干企业为主,如山东的《山东樱花》报、浙江的《杭钢报》等。

  专业报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编辑上都体现出与党报和都市报不同的特点,以做精、做深、做大为主要目的。在内容上,专业报不仅对新近发生的该领域的新事件、新情况进行报道,更重要的是探究现象背后的深层本质和规律性,因此在分析和解释上,表现出综合性报纸所没有的透彻性和思辩性,并且推出大量大篇幅的解释性报道、深度报道和调查性报道,加强报道力度,在编辑上,简洁大方而又具有大气,让报纸看起来更为赏心悦目。而以上这些,都成为与党报和都市报竞争的优势。一般来说,专业报的运作周期较长,一般为周报,因此在时效性方面还是有些薄弱的。

  2.区域性报纸势头高于全国性报纸

  经过2003年的报纸整顿后,报纸的总量有减少,但从报纸的区域分布来看,全国性的报纸比重少,而省级报纸和地市级报纸的比重在增加,同时各省和地市级报纸分布并非完全均衡,经济水平高的省份和地市单位,报纸种数比欠达地区多。

  我国的全国性报纸正在逐渐让位于区域性报纸,区域性报纸在本地区占主导性地位的格局已经形成。如《华西都市报》是中国第一份区域组合城市报纸,一创办就提出了办一张四川盆地“区域组合城市报”的发展战略:以中心城市成都为中心,以周边城市为辐射带,建立区域组合城市的市场网络,全方位、强密度、大规模覆盖成渝经济圈。构建“区域组合城市”的营销市场,《华西都市报》由此揭开了中国报纸区域化生存序幕。

  3.扩版改版热潮兴起

  1987年《广州日报》率先扩版,将周末版从原先的8版调整到40版,《广州日报》的扩版预示着我国报业厚报时代的到来。而我国报业的扩版就是从那时开始进入第一阶段。我国报业扩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八十年代初,主要表现在对周末版的调整,增加周末版的版面,尤其重视文艺副刊的报道,以提高报纸的文化品位和知识水准。第二阶段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报纸扩版主要表现在由原来的对开四版扩版为八版。第三阶段

  从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主要表现为进行大规模的增加版面,如《羊城晚报》2001年8月1日全面扩版,常规版面达到36—40版;2002年8月6日,《南方日报》全新扩版,每周增加24个版面;2003年《北京青年报》扩版,常规版面超过64版。

  与此同时,各报结合自身定位纷纷改版,首先以增加时效性和时事新闻版和本地新闻版的分量为重点,无论在信息内容选择、栏目设置还是在版面分布上面,都加重了这两类新闻的比重,如从2004年10月开始,《南方日报》对版面作了较大调整,调整后每天16个版中,新闻版占有12个。《北京日报》自1999年以来不断扩版、改版,新闻版和专、副刊版的比例为14∶8,并增加了社会新闻和财经新闻。其次,对副刊都采取低调处理的方法,减少文章和版面数,如《南方日报》取消了时效性不强的周刊和读者面窄的专版,合并内容重复的专版。再次是在版面设计上以大标题、小字号和大图片为统一风格,采用留白的美学特点,制造出简洁明快的风格。

  经过扩版和改版后,各大报纸的广告量均有明显上升。而扩版热潮迎来了我国报业的“厚报时代”。

  4.新闻策划打造影响力和竞争力

  为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扩大影响力,很多报纸通过新闻策划打造影响力和竞争力。所谓的新闻策划是策划中的一种,是传媒对于新闻资源的一种良性开发,试图对客观的新闻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与发掘,以期实现新闻报道的最优化。运用新闻策划,借助传媒力量和社会力量,把那些本来是零散分布的信息集中和整合起来,层层深入进行报道,形成了拳头效应,能产生相当大的社会效果,形成一

  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新闻策划有能力打破时空的限制,即使同一主题的事件处于不同历史时期或者不同地区,经过精心策划组织,同样能产生强大的新闻价值,如在1997年香港回归报道中,《广州日报》以97个版的策划从不同角度、不同历史时期香港的发展和变化进行报道,使读者认识香港,关注香港回归,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当天发行量达到80万份,足见新闻策划的效果之大。新闻策划的作用不仅在于在重大事件报道上制造“规模效应”,还在于通过这种效应增强报社的社会效应,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并提高报社自身的传媒形象。

  为更大程度地增加发行量,提高报纸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不少报纸开始把着眼点转向有计划、有创意地进行新闻的策划传播。但必须注意区分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的关系。新闻策划在事实客观存在的基础上进行,传媒只是通过各种方式将事件更精彩地表现出来,而非改变事态发展的过程本身。而策划新闻指的是为达到预期的宣传目的和社会效果,传媒人为地制作出新闻事实来进行报道的一种行为,事件随着记者或编辑的主观意图而改变。无论是新闻策划还是策划新闻,都必须在遵循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原则基础下进行,同时必须以有利于读者、社会和国家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5.报业集团形成

  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正式宣告成立,将旗下的《广州日报》定为主报,将《信息时报》、《足球报》、《广州文摘报》、《老人报》、《岭南少年报》、《现代育儿报》、《舞台与银幕》、《美食导报》、《广州英文早报》、《商旅导报》、《赢周刊》、《科技先驱报》、《番禺日报》、《增城日报》等14家

  报纸作为子报,此外,将四大期刊看世界》、《南风窗》、《新现代画报》、《大东方》,一个出版社广州出版社和一个网站大洋网纳入集团之中。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是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集团成立以来,就2003年总收入就达到18亿元,净资产达49亿元。国内各省发现了整合的强大威力,纷纷考虑将自己区域范围内的报纸,尽可能地集中起来,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因此在20世纪末开始,我国报业集团拔地而起,成为我国报业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发展至今,我国已建立39家报业集团,这些报业集团目前已成为中国报业的主导力量。

篇三:报纸行业现状

  

  有关我国报业集团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一、我国报业集团的现状

  作为集团的一种,报业集团最早产生于欧美国家,距今已有百年历史。西方新闻学关于报业集团的定义是:“报团是一个在两个以上的城市,拥有两种以上日报的报业公司。”从1996年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挂牌成立之始,我国报业集团化迈出了第一步。接着,光明日报集团、经济日报集团、南方日报集团、羊城晚报集团、文汇新民联合集团等六家报业集团纷纷成立。报业集团热正在升温。此后,我国的报业集团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目前经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组建的报业集团已达39家,几乎覆盖了国内大部分的省、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39家报业集团按传统的行政级别来划分,有中央级2家,省或直辖市级的24家,市级13家。其中有12个城市拥有两家以上的报业集团,北京和广州有3家报业集团,另外有13个城市为单一报业集团所占领。这39家报业集团共拥有报纸271种,平均每家报业集团七种,39家报业集团共有员工69049人,平均每家报业集团1771人。从经济状况来看,39家报业集团总资产共计384.46亿元,39家报业集团。39家报业集团发行报纸总数为271种,仅占我国报纸种数的12.7%,;但是这些报纸的平均期发量却大约占到了全国所有报纸平均期发量的33.6%。(一致的31家报业集团总的期发量为4998.09万份,确实的8家报业集团发行量数按平均161.23万份计,加总得到结果为6287.9万份)。总的说来,就我国现状来看,报业集团在我国的大众传媒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就全世界报业传媒集团来看,我国的报业集团发展较为落后,很明显还处于起步阶段。以世界上第一个报业集团——美国的斯克里普斯报团为例,该报团从1889年到1914年的初建期,在全美各地拥有报纸23家,而与他几乎同时代的另一家报团赫斯特报团,所经营的范围更广,他除了拥有26家日报,17家星期日报,14家杂志,3个通讯社,2个电影公司,8个电台外,还经营矿山,牧场及其他工商企业。很显然,与近一个世纪前的美国报团相比,现代的中国报业集团在规模上仍有很大差距。尽管如此,我国现有的报业集团还是具有了一些现代报团的特征,首先,一些报团已经迈开了跨行业经营的步子。如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和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等,旗下单位涉及发行、印刷、广告、酒店、交通旅游等行业的经济实体,尽管各家集团的经营战略不同,但是跨行业发展已经成为大趋势。其次,有的报业集团已经不同程度的借助证券市场之力以筹集资金。成都商报间接控股“博瑞传播”后,该股从14元一路翻倍到30元。连亏两年的ST港澳与《中国计算机报》投资有限公司置换一亿多元的资产也获成功。

  二、我国报业集团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我国报业集团在现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我认为大致可分为外部问题和内部问题,外部问题与内部问题相互牵连,制约了我国报业集团的发展。

  外部问题:1.地域限制。我国的报业集团存在以行政区划为特征的市场壁垒。我国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报业集团的属地管理,这给报业集团的发展和扩张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也直接导致了我国报业集团集团化程度较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而且由于市场壁垒的存在,各地区报业集团无法充分竞争,难以出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报业集团。这样的一种地域格局下报业集团缺乏活力。

  2.传播途径限制。目前报业集团的主业是报纸、杂志和网络,而不是真正的全媒体经营。报业集团不能涉及广播和电视,广播和电视机构也不能创办报纸。政策上对于跨媒体整合存在诸多限制。在媒介融合的态势下,这种媒体间的人为阻隔,有很多弊端。不能实现各类媒体的整合效应,无法互相利用各种资源,难以充分挖掘潜能,增加了成本支出,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不利于竞争力的提升。

  内部问题:1.政治属性与经济属性不平衡。我国的报业集团,有些是由各级党报,通过创办各类子报、子刊而逐步发展壮大形成的,而有些是在行政指令下进行“强强合作”之类的组合。由于我国报业集团的特殊性,国家对其管制严格,而且长期以来对政策依赖性较强,因而导致了不能参与公平的市场竞争。这样的后果就是报业集团与国际市场竞争脱轨,致使职工积极性受到遏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报业集团的发展更应该遵循市场竞争的规律,不能由行政来主导。

  2.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在报业集团的内部管理上还不完善,许多报业集团在统与分的问题上还拿捏不到位。职工管理缺乏竞争机制,没有活力;报业集团总部与其分报刊之间缺少指挥和协作。由于许多报业集团是简单拼凑而成的,尽管有报业集团之名,但没有实质整合,集团总部扮演的角色无足轻重,集团内各个报刊关系松散,各自为营,尾大不掉。这样的报业集团换汤不换药,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广告经营恶性竞争,新闻采编各自为战,聚合效应自然不强。并且,不少报业经营管理人员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都显得不足,并缺乏复合型的优秀报业经营管理人才。在组织上和管理上没有进行脱胎换骨的革新,也就难以发挥报业集团化的优势。加上报业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单一,严重地依靠广告收入,报业集团的发展之路受限。

  三、解决我国报业集团问题的对策

  1.多方面多渠道发展。对于我国报业集团的发展来说,应该做到的就是跨媒体、跨区域、跨行业发展。我国现阶段报业集团,往往会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内耗现象严重,资源就很难实现优化配置,规模经济难以出现。我们现在的报业集团,基本上是局限于一省一市的单一媒介集团,尚属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过下一步的方向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组建跨媒体、跨区域、跨行业的传媒集团。西方的传媒巨头,大多经历了从单一媒介的集团,到跨媒体、跨行业的集团,最后形成跨国界的传媒集团三个阶段。我国的传媒业,想要在世界上取得话语权,必然也有这样的一个演变过程。不同地区的同一类型媒体、同一地区的不同类型媒体以及不同地区的不同媒体类型对信息的深度加工和多次利用上,传媒集团可以发挥其优势。多媒体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单一的媒介无法形成范围经济,不具有竞争优势。现在是数字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媒介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如果仍然像过去那样固守单一媒介,显然存在很多弊端,不利于与国际传媒集团的竞争。报业集团的未来必然是走出报业,整合其他传媒,发挥媒体之间的聚合效应。通过合作合资、兼并收购等方式,全国范围内的报业集团都可以进行跨区域的整合。报业集团的跨区域发展,可以将成功的管理经验、优秀的人才资源移植到异地,从而使偏居一隅的地方报业集团发展成为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传媒集团。报业集团作为一个现代产业,跨行业的发展是

  有必要的。报业的产业链中也涉及了许多其他的行业,这些行业都是报业集团可以有选择地予以拓展的。当然跨行业的发展,也需要科学决策和规划,不能为多元化而多元化,陷入盲目。在发展房地产、物业管理、贸易、商业、饮食娱乐等其他行业时要慎重考虑行业的相容性、互补性。

  2.变以行政为主导为以市场为主导。报业集团化本来应当是报业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不是行政指令的结果。报业集团化必须形成产权清晰,责权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制度。为此,对于报业集团的行政干预应尽量减少。报业集团应基于市场竞争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在适当的时机自行采取适当的组织形式进行组建,是否合格由市场优胜劣汰的法则决定,充分发挥报业集团的主观能动性。报业集团必须适应市场的要求,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实现市场化的整合,走市场主导的道路,“面向市场,有效整合报业集团报刊资源,优化报刊结构,延伸报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报业集团新闻信息和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信息资讯要求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报业集团以市场为导向,依照股权结构进行管理,才能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形成具有相当竞争力的传媒集团。

  3.上市融资做大做强。2004年,北青传媒在香港上市,取得了非常好的竞争优势。报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的行业。报业集团吸纳其他报纸和期刊,需要大量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是报业集团加速发展的要求,是实现报业集团规模迅速扩张,几何级增长的理想选择。目前报业上市融资有许多约束,政策对于行业之外资本的准入还没完全放开。为此,应努力推动政府在政策上允许多种资本进入报业集团。并且积极鼓励报业集团通过借壳上市,间接控股等方式进行融资。今后,报业之间的资产重组、联合、兼并、引资、参股、拆分等应成为常见的经营方式。2009年,我国已设立了创业板,这对报业集团上市融资是不错的机会。报业集团应该尽快行动,抢占资本市场的制高点。

  4.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

  报业集团已经到了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的关键时刻,应尽快从追求量变转向追求质变,提高报业集团的经营效益。目前我国报业集团的管理模式有两种:集团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和集团党委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整体而言,在管理上走的是党委领导和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道路,但客观上这种体制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过,报业集团在管理上已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如竞争上岗、全员聘用、绩效考核等,不过创新的力度还远远不够,难以适应新的媒介竞争态势下市场对报业的要求。报业集团必须在组织体系、管理机制、运作模式等许多方面做大胆的创新,才有发展壮大的希望。

  总之,报业集团必须尽快转变思路,努力打造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有效整合广告、发行、印刷、物业等各个环节,开创资本、人才、技术等的最优组合模式,形成协同发展的效应。同时,报业集团积极兼并其他媒体或产业领域的企业,走出狭小的地域,才能真正做大做强,只有这样我国的报业集团才能够正正的得到发展,才能够走向世界市场。

篇四:报纸行业现状

  

  报刊行业投资研究及前景分析报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报刊行业形势不断变化。本报告综述了当前报刊行业的市场现状、投资情况及前景,分析了其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报告指出,报刊行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行业将趋向媒体融合、大数据应用和内容创新等多元化方向,发展出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品牌和业务。

  一、市场现状及投资情况

  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2018年中国新闻出版报告》,2017年,我国报纸总发行量为494.71亿份,同比下降8.6%;杂志总发行量为35.62亿册,同比下降7.3%。同时,数字化阅读市场不断扩大,公众数字阅读行为日趋普及,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已经突破4亿,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5亿。

  在投资方面,当前报刊行业的投资情况较为冷淡。2017年,全国新闻出版广电系统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为56亿元,其中,报业出版业只占了不到10%的份额。这一情况也揭示了目前投资者缺少买入报刊行业的信心,存在着对产业未来发展的担忧。

  二、主要挑战

  1.数字化转型压力大。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报刊行业已经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传统印刷出版模式受到了挑战,数字化阅读等新媒体崛起,使得传统报刊行业面临巨大压力。

  2.内容生产难度加大。在多元化内容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如何生产出有差异化、有时效性、有价值的新闻报道和配套评论、解码与分析成为一大难题。

  3.广告收入不稳定。随着市场的变化,目前广告收入已经无法支撑行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其他业务来提高效益。

  三、未来发展趋势

  1.媒体融合。从现有的媒体运营商开始,将传统报刊与数字媒体平台相结合,实现新闻以多元信息的形式定位用户。

  2.大数据应用。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利用数据,将用户纳入数字化轨道,培养用户,增加用户黏度,拓展产业价值链。

  3.内容创新。大数据分析将成为行业的关键工具,以对用户需求的深度、广度、质量的精准分析为根据,实现面向个性化需求的内容创新,让“新闻+”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报刊行业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但由于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机遇和行业新生态带来的发展动能,行业仍然面临广阔发展前景。未来,行业将继续朝向媒体融合、大数据应用和内容创新等多元化方向,发展出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品牌和业务。

篇五:报纸行业现状

  

  中国报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一、我国报纸发展的现状

  我国报业已成为目前我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最明显的表现为报纸的总数在不断增加,且席卷我国大部分区域。即便竞争如此激烈,但新报纸的出炉速度仍然不减,报纸传媒这块蛋糕被瓜分得越来越彻底。最近20年来,报纸数量持续增长,而报纸结构也在随之调整,并逐渐发展成熟,这种成熟和完善不仅表现在报纸总数的递增上,还表现在报纸品种不断丰富,且受影响的省份、地区更为广泛。

  报纸传媒现状从广义来说可以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总数持续增长。截止到2005年7月,全国共出版报纸1926种;二是品种丰富。报纸品种丰富首先表现在除普通日报外,增加了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刊。其次表现在出现了党报、都市报和专业报分割市场的状态;三是影响区域广泛。目前,报业已延伸至全国区域范围内,并且以省级和地、市级为发展重点。从狭义来说,我国报纸传媒已形成合理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格局,我国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报业布局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以党报为核心的报业结构形成

  我国报纸的结构经过历次调整,逐步形成了以党报为核心、都市类、专业类及其他类别报纸共同发展的结构。

  (1)党报地位巩固

  党报根据等级不同,可以分为类:第一类为全国性党报,如《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等,这类党报以报道国内和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体育等事件和时事新闻为主要目的;第二类为省级党报,如《湖南日报》、《浙江日报》等,这类党报以报道省内尤其是主要城市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体育等事件和时事新闻为主要目的;第三类为地市级党报,如《北京日报》、《广州日报》等,这类党报以报道各地区或县市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件和时事新闻为主要目的。党报作为我国舆论宣传的工具、党和国家的喉舌,因此具有报道方针严谨,特点稳定等特点,在新闻内容上把关严格,在新闻编辑上形式较为单一,变化不大,虽然如此,一直以来党报作为机关报都在报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其发行量也具有一定的政治保证,因此在报业竞争中,党报的力量仍然处于稳健地位。

  随着报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尤其是都市报、专业报力量的壮大,党报如果不进行创新,其弊端会日益突显。因此党报为扩大发行量,确保自己在报业市场上站稳脚跟,也开始寻求创新之路。如一些党报开辟固定的专版来吸引读者,如体育专版、娱乐专版和消费专版,并且在版面编辑上更为活泼生动,这样,既能保证党政新闻占有一定分量,保证党报的政治宣传作用,同时也使报纸更为人性化和大众化,促进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有机结合。

  (2)都市报异军突起

  我国都市报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产生之后就飞速发展,在全国各地生根开花,发展至今已经历十年时间。正式都市报的出现,才使得我国报业市场发展了新的翻天覆地的重大变化,它彻底打破了党报的垄断地位,促进我国报业市场真正走向市场。所谓都市报,指的是体现城市(都市)生活的报纸,因此晚报、早报都属于都市报的范畴,从狭义角度来而言,都市报指的是坚持正确舆论指导下,以都市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信息为主要传播特征的报纸,在内容上注重服务意识,着眼于对老百姓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的报道;在形式上采用平易近人、通俗生动的编辑和报道风格,以客观真实和社会责任为报道规范;在运作上遵循市场化发展规律开拓创新,并在发行和广告上有所作为;

  目,这些方式都能提高读者关注和参与栏目的积极性。

  重视广告。广告已经成为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报业发展的经济基础。广告是都市报的衣食父母,尽可能多地抢夺广告商,成了都市报的奋斗目标,这也是都市报获取市场效益,真正进入市场化运作的最突出表现。

  (3)专业性报纸崛起

  按报纸的报道内容划分,广义的专业报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为行业报,这类报纸以报道某部门某领域的发展动态为主,这些部门和领域主要指政府机关部门,而承担宣传任务和信息传播工作的人员属于该部门和该领域之内的宣传机构,因此办报经费大部分由政府投入或承担,由于这类报纸宣传性较强,因此在报道内容规范、政治导向、法律规范、保密要求、格调品位、新闻真伪、有无有偿新闻和广告规范等方面比较讲究。第二类为狭义的专业性报纸,这类报纸以报道我国某一具体领域、具体方面的发展动态和情况为主,如我国最近发展势头强尽的经济类报纸就属这类,以我国和国际经济发展的动态、财经、房产、期货、股票、地产、汽车、IT等经济领域信息为报道内容,如《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第三类为生活服务类报纸,这类报纸以报道日常生活中的前沿变化和发展动态为主要,如电视周报、《申江服务导报》、《精品购物指南》等。第四类为企业报,这类报纸以报道某一企业的发展变化和动态为主,其信息传播人员主要以该企业的新闻部门人员为主,主要是对企业自身进行宣传以及对员工进行信息传播和企业文化的熏陶为目的,其中以中央和地方特大型、大型过有骨干企业为主,如山东的《山东樱花》报、浙江的《杭钢报》等。

  专业报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编辑上都体现出与党报和都市报不同的特点,以做精、做深、做大为主要目的。在内容上,专业报不仅对新近发生的该领域的新

  事件、新情况进行报道,更重要的是探究现象背后的深层本质和规律性,因此在分析和解释上,表现出综合性报纸所没有的透彻性和思辩性,并且推出大量大篇幅的解释性报道、深度报道和调查性报道,加强报道力度,在编辑上,简洁大方而又具有大气,让报纸看起来更为赏心悦目。而以上这些,都成为与党报和都市报竞争的优势。一般来说,专业报的运作周期较长,一般为周报,因此在时效性方面还是有些薄弱的。

  2.区域性报纸势头高于全国性报纸

  经过2003年的报纸整顿后,报纸的总量有减少,但从报纸的区域分布来看,全国性的报纸比重少,而省级报纸和地市级报纸的比重在增加,同时各省和地市级报纸分布并非完全均衡,经济水平高的省份和地市单位,报纸种数比欠达地区多。

  我国的全国性报纸正在逐渐让位于区域性报纸,区域性报纸在本地区占主导性地位的格局已经形成。如《华西都市报》是中国第一份区域组合城市报纸,一创办就提出了办一张四川盆地“区域组合城市报”的发展战略:以中心城市成都为中心,以周边城市为辐射带,建立区域组合城市的市场网络,全方位、强密度、大规模覆盖成渝经济圈。构建“区域组合城市”的营销市场,《华西都市报》由此揭开了中国报纸区域化生存序幕。

  目前还有一种加强地方新闻的方式为打造地方版,即在办主报之余,创办地方版。《燕赵都市报》作为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在全国省级传媒中第一家创办地方版的报纸,2003年7、8月《燕赵都市报》分别在省会和冀东地区创办了《都市时讯》和《燕赵都市报冀东版》。两个地方版随都市报在省会和冀东一起发行,为两地百姓量身订做新闻信息与资讯,力求成为“都市新闻总汇,社区资讯大全”,有效地把地方新闻整合一体,最大限度地霸占了更多市场份额,不仅

  发行量达百万份,广告收入也迅速上升,因此能受到一分投入,全省城市回报的效果,光2004年就从北京吸收了2000万的广告。此外,其他报纸也在不同程度进行做大区域性报纸和地方新闻的尝试,如《人民日报》开设了华东新闻版块、《羊城晚报》开设广东新闻等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克服了发行量受限制的问题,并能在竞争中有效地抵御对手,但是必须妥善解决好重复信息问题,并需注意不同地域的读者差异等问题。

  3.扩版改版热潮兴起

  1987年《广州日报》率先扩版,将周末版从原先的8版调整到40版,《广州日报》的扩版预示着我国报业厚报时代的到来。而我国报业的扩版就是从那时开始进入第一阶段。我国报业扩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八十年代初,主要表现在对周末版的调整,增加周末版的版面,尤其重视文艺副刊的报道,以提高报纸的文化品位和知识水准。第二阶段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报纸扩版主要表现在由原来的对开四版扩版为八版。第三阶段从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主要表现为进行大规模的增加版面,如《羊城晚报》2001年8月1日全面扩版,常规版面达到36—40版;2002年8月6日,《南方日报》全新扩版,每周增加24个版面;2003年《北京青年报》扩版,常规版面超过64版。

  与此同时,各报结合自身定位纷纷改版,首先以增加时效性和时事新闻版和本地新闻版的分量为重点,无论在信息内容选择、栏目设置还是在版面分布上面,都加重了这两类新闻的比重,如从2004年10月开始,《南方日报》对版面作了较大调整,调整后每天16个版中,新闻版占有12个。《北京日报》自1999年以来不断扩版、改版,新闻版和专、副刊版的比例为14∶8,并增加了社会新闻和财经新闻。其次,对副刊都采取低调处理的方法,减少文章和版面数,如《南方日

  报》取消了时效性不强的周刊和读者面窄的专版,合并内容重复的专版。再次是在版面设计上以大标题、小字号和大图片为统一风格,采用留白的美学特点,制造出简洁明快的风格。

  经过扩版和改版后,各大报纸的广告量均有明显上升。而扩版热潮迎来了我国报业的“厚报时代”。

  4.新闻策划打造影响力和竞争力

  为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扩大影响力,很多报纸通过新闻策划打造影响力和竞争力。所谓的新闻策划是策划中的一种,是传媒对于新闻资源的一种良性开发,试图对客观的新闻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与发掘,以期实现新闻报道的最优化。运用新闻策划,借助传媒力量和社会力量,把那些本来是零散分布的信息集中和整合起来,层层深入进行报道,形成了拳头效应,能产生相当大的社会效果,形成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新闻策划有能力打破时空的限制,即使同一主题的事件处于不同历史时期或者不同地区,经过精心策划组织,同样能产生强大的新闻价值,如在1997年香港回归报道中,《广州日报》以97个版的策划从不同角度、不同历史时期香港的发展和变化进行报道,使读者认识香港,关注香港回归,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当天发行量达到80万份,足见新闻策划的效果之大。新闻策划的作用不仅在于在重大事件报道上制造“规模效应”,还在于通过这种效应增强报社的社会效应,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并提高报社自身的传媒形象。

  为更大程度地增加发行量,提高报纸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不少报纸开始把着眼点转向有计划、有创意地进行新闻的策划传播。但必须注意区分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的关系。新闻策划在事实客观存在的基础上进行,传媒只是通过各种方式将事件更精彩地表现出来,而非改变事态发展的过程本身。而策划新闻指的是

  为达到预期的宣传目的和社会效果,传媒人为地制作出新闻事实来进行报道的一种行为,事件随着记者或编辑的主观意图而改变。无论是新闻策划还是策划新闻,都必须在遵循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原则基础下进行,同时必须以有利于读者、社会和国家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5.报业集团形成

  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正式宣告成立,将旗下的《广州日报》定为主报,将《信息时报》、《足球报》、《广州文摘报》、《老人报》、《岭南少年报》、《现代育儿报》、《舞台与银幕》、《美食导报》、《广州英文早报》、《商旅导报》、《赢周刊》、《科技先驱报》、《番禺日报》、《增城日报》等14家报纸作为子报,此外,将四大期刊看世界》、《南风窗》、《新现代画报》、《大东方》,一个出版社广州出版社和一个网站大洋网纳入集团之中。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是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集团成立以来,就2003年总收入就达到18亿元,净资产达49亿元。国内各省发现了整合的强大威力,纷纷考虑将自己区域范围内的报纸,尽可能地集中起来,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因此在20世纪末开始,我国报业集团拔地而起,成为我国报业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发展至今,我国已建立39家报业集团,这些报业集团目前已成为中国报业的主导力量。

篇六:报纸行业现状

  

  中国报纸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或电子类出版物。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

  一、报纸发展现状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看报和看书的成本都是大于网络阅读的。我国报纸出版种数逐年下降,2018年中国报纸出版种数1871种,较上年减少13种,同比下降0.69%;2019年中国报纸出版种数1851种,较上年减少20种,同比下降1.07%。

  中国报纸出版种数排名前三的地区是新疆、广东、山东,其中新疆报业依靠独特的地域优势、准确的市场定位、成功的营销策划为新疆传媒业的建设和发展。2019年新疆报纸出版种数102种,居全国第一;其次是广东、山东,报纸出版种数分别是97、86种。

  近年来,在新媒体的强大冲击下,报纸减版或者停刊已是很普遍的事实。2014年以来我国报纸出版总印数逐年下滑,2018年中国报纸出版总印数337.3亿份,同比下降6.95%;2019年中国报纸出版总印数317.6亿份,同比下降5.84%。

  中国报纸出版总印数排名前三的地区是山西、江苏、浙江,其中山西省报刊导向正确、把握有力、运行态势平稳。2019年山西报纸出版总印数22.9亿份,居全国第一;其次是江苏、浙江省,报纸出版总印数分别是20.3亿份、20亿份。

  我国报纸进口数量明显大于出口数量,但进口数量逐年下滑,2018年中国报纸进口数量为787万册、份,出口数量86万册、份;2019年中国报纸进口数量为772万册、份,出口数量44万册、份。

  《2020-2026年中国报纸行业市场运营模式及发展前景展望报告》数据显示:2014-2019年中国报纸进出口贸易市场呈贸易逆差态势,2018年中国报纸进口金额为1098万美元,出口金额43万美元;2019年中国报纸进口金额为1047万美元,出口金额42万美元,2014-2019年中国报纸进出口均价呈波动发展,2018年中国报纸进口均价1.4万美元/万册、份,出口均价0.51万美元/万册、份;2019年中国报纸进口均价1.36万美元/万册、份,出口均价0.96万美元/万册、份。

  二、报纸发展前景

  报纸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其相对的生存优势证明,报纸的生存力量是强大的。至少在-定时间里,纸质报纸还不会消亡。报纸正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多样化的媒介世界中。读者会根据自己的要求和喜好作出相应的选择和判断。

篇七:报纸行业现状

  

  报纸媒体现状

  (一)、读者群的减少

  报纸的读者主要集中于中年读者和老年读者;青年人似乎并没有读报的习惯,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直观,有趣味性的电视等新媒体来获知信息。今天的妇女比男人更不喜欢读日报。女性读者也倾向于新媒体。

  (二)报纸产业收入在媒体产业总收入的比例下降

  许多报纸其实都是靠广告收入来维持盈利的,广告收入是报纸的最重要收入。而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抢走了许多读者而且也抢走了大量的广告商。

  (三)、报纸之间竞争加剧,破产兼并现象严重

  许多小型的报社在当今多媒体社会中根本无法生存,于是纷纷倒闭,破产。甚至是较为大型的报业集团也无法在竞争中站稳脚跟而申请破产。

  (四)、报业发展不均衡

  报业市场的发展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非均衡导致了我国报业市场的非均衡状态。

  报纸媒体为什么衰落

  第一,广告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更强大的参与者,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急剧萎缩。

  广告向来是传统媒体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收入来源,随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原来在广告市场占据的主导乃至垄断地位已经不复存在。传统媒体在广告市场所占份额日益萎缩,意味着传统媒体的生存根基受到了毁灭性的摧残。

  第二,各种传播平台和传媒形态层出不穷,受众获取信息渠道迅猛增加,对机构媒体依赖日趋下降。

  而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媒体平台应运而生,信息传播主体、传播终端日趋多元,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有了更多选择。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受众必然会放弃对传统媒体的依赖而转向各种新媒体获取免费信息。受众依赖度下降意味着需求下降,也就意味着供求关系的失衡,其必然结果就是信息生产和供应方规模的萎缩。

  第三,新媒体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传统媒体相形见拙,对受众的吸引力日渐减弱。

  基于先进的信息技术,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丰富性、融合性以及交互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相比之下,传统媒体的一切几乎都可以用“单一”来概括。媒体经济是注意力经济。对受众吸引力的下降意味着传统媒体无法满足受众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也意味着传统媒体竞争力的下降。

篇八:报纸行业现状

  

  报业市场现状分析

  在欧美地区,报业早在2007~2011年间已经呈现出行业崩溃式衰退。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传统报业大国几乎无一幸免。其间,美国有三百多家报社关闭,就连创办于1823年的TheArgus-Champion这样的百年老店,也难逃劫难。从扩张到收缩,美国报业最近30年的历程不是金融危机、经济衰退时期的商业游戏,不是某几个企业的倒闭,而是整个行业的萎缩。在迅速消失的美国报纸“阵亡名单”中不乏曾经辉煌一时的RockyMountainNews、LACityBeat等1。而一些报纸“新闻网络化”的努力并没有遏制住财务情况的恶化。2013年夏天,曾经因为报道水门事件而名噪一时的华盛顿邮报被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收购,更为全球整个行业的衰退作了深刻的注脚。近年欧洲报业同样奄奄一息。在经济上被认为是所有欧洲国家中最富裕的德国,2012年德国金融时报倒闭,纽伦堡晚报法兰克福评论报宣布破产。西班牙主流大报国家报于2012年10月份裁员三分之一,爱尔兰的区域性报纸受到严重打击,匈牙利、波兰、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的报纸也遭受重创。按照欧洲报业出版人协会的统计数据,上述国家的报纸发行量在2008年到2010年之间下降了10%。

  在拥有诸多全球知名大报的美国,仅2007年至2011年之间关闭的报纸就高达300多家

  2007-2009年经合发展成员国(OECD)报纸市场萎缩情况

  报业市场的主体由40家报业集团与1918种报纸构成,其中大部分为区域性报纸,具有全国范围影响力的报业集团仅有南方日报集团、上海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都日报报业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等几家。从报纸种类上划分,主要分为(全国、区域或地方)党报、都市报(早报/晚报)、时政类、财经类和其他类型报纸。截止2012年底,报业覆盖全国约7亿受众,创造了743亿的收入,是主要媒介形式之一。

  2012年,全国报纸零售发行市场继续以综合类报纸(包括都市报和党报)为主,市场份额占据70%以上;其次是时政类报纸,市场份额为16%以上;与过去相比,都市报和时政类报纸所占比

  在中国,报纸行业的主要监管机构包括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及中宣部。近年来随着报纸向网络、移动互联网终端的融合,工信部与广电总局也日益深入地介入到对报业媒体的监管中。

  过去十年是中国报纸行业受新技术冲击而“失去的十年”。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传统报业的受众流失已成趋势。而近年来智能移动设备的快速渗透,进一步加剧了报纸受众的流失。

  十年磋砣,受众的流失与销量的下滑直接影响着报业的收入。2012年,报业的收入增长率已远落后于GDP的增长率,并呈现出负增长。作为报纸行业的主要收入来源,报业广告总额在2012年第一次出现了下滑拐点,从而带来中国报业30年以来第一次广告收入与发行收入双降。这标志着传统的报业主营市场正在急剧萎缩,报业的“寒冬”真的来了。

  过去十余年间,互联网广告、户外广告、直投广告等新的广告服务平台赢得了大量市场份额。这些广告平台的特点是比报纸广告价格更便宜、人群更细分、投放更精准。由于多元化平台的出现,广告商的营销选择增多,其媒体投放预算中留给报纸的部分就相应地减少了。

  追根溯源,德勤咨询认为导致报业衰退的根本原因在于受众流失速度远超行业转型的速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媒介逐步多元化、新型媒介种类众多;二是读者偏好发生变化,普遍认为新兴媒介优于传统报纸。

  首先,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信息媒介平台使报纸受众群向多元媒体平台迅速转移。从受众媒体接触习惯可以看出,大量的纸媒受众转向了PC端阅读和手机阅读。因为互联网信息平台上,信息量更大,新闻速度更快,互动性更强,而且有社区讨论的氛围。在这个层面上,还仅仅是“新闻受众流向了新的新闻内容平台”的问题。

  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9亿;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超过4.6亿,占总网民规模的79%,全国总人口比例的34%。五六年之间,移动互联网用户增加了八九倍,这对中国报纸行业的受众群基础有着深刻的影响。

  互联网开启了报纸受众的流失,而移动互联网网民规模的增加在对报纸的争夺中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人们习惯的纸质报纸阅读场合/情景——包括地铁、饭桌、其他公众场合和碎片等待时间,逐渐由更快捷方便的移动终端阅读所占领。从阅读内容而言,传统的新闻内容获取由传统的“报纸”转向多元化的信息源(手机新闻终端、搜索引擎、微博、微信等)获取;而新闻信息获取这一需求本身,也因为游戏、社交媒体、购物等多种信息产品的侵蚀,在媒介接触时间中的比例大幅下降。

  其次,报纸的单向特性和“喉舌”特征决定了它在新媒体面前不堪一击。由于技术的支持,越来越多年轻用户对信息的获取不再依赖机构性的新闻机构,而是转向社交网站与自媒体平台。例如,突发式的新闻往往首先通过微博获得,而专家观点可以通过微信公共账号进行关注。这让传统报纸/新闻机构对受众的吸引力大大减弱,进一步加剧了报业受众的流失。在这个层面上,无论在什么介质上,报业内容不再为王,有吸引力的内容的发布者已经来自民间。

  同时,广告主的投放行为也发生显著变化。网络广告因其适应大数据与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大势,投放精准度较高,而得到广告主的广泛认可与青睐。近十年间,网络广告投放增速远高于纸媒等传统媒体,而纸媒更是在2012年首次出现负增长。2012年,中国互联网广告收入高达753.1亿元,同比增长46.8%,已经超过纸媒的广告收入。中国也成为继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等之后的又一个传媒业市场发生颠覆性革命的传媒大国。

  中国广告市场的整体表现也验证了“受众在哪里,广告跟到哪里”的规律。根据Magna的统计,互联网新媒体正在迅速扩大在整体广告行业中的份额,同时吞噬着纸媒的广告市场份额。从广告收入来看,互联网在短短十年间其广告市场份额已经增长到25%,其中约10%的份额来自于纸媒广告市场份额的减少。

  1999-2012年中国互联网/新媒体逐步吞噬纸媒的广告份额

  尤其在“平台为王”的互联网规则下,出现了腾讯、百度和阿里巴巴这样的“巨无霸”。2012年,百度的广告收入高达223.1亿元,阿里巴巴的广告收入为172.2亿元,腾讯的广告收入达33.8亿元。而同期国内主要纸媒集团的广告收入相对较低,2012年,粤传媒(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广告收入约11.7亿元,浙报传媒(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广告收入约7.4亿元,新华传媒(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广告收入约6.1亿元。由此可见网络平台的广告收入规模远远高于传统纸媒集团的广告收入。

  互联网在短短十年间其广告市场份额已经增长到25%,其中约10%的份额来自于纸媒广告市场份额的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仅百度一家的2012年净利润高达110.51亿元,超过同期全国纸媒的净利润之和22

推荐访问:报纸行业现状 报纸 现状 行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