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教研队伍建设与教研新使命10篇

发布时间:2023-07-29 10:55:04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教研队伍建设与教研新使命

  

  狠抓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3篇

  (1)发挥教学研究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1.充分发挥各教研组引领作用,在学科骨干教师带动下进1步完善听评课制度,抓实教研组内说课、听课、评课工作,校内“交换课”赛课等活动常态化,以赛促研、以赛促教、以赛促效,通过观摩、对照、分析、评价,真正实现课堂的优良高效。

  2.以省市级各级各类评比展现活动为契机,组织教师参加学科基本功比赛、骨干教师教学展现课等情势多样的教研系列活动,拓展交换空间,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力促教师专业成长,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3.不断创造机会,充分发挥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引领、辐射、示范作用,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通过展开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师徒结对”活动,以帮带学,增进青年教师健康快速成长。

  4.坚持开放式办学,重视加强与市教育局教研室的联系沟通,加强与兄弟学校及省内外教改名校的交换、合作,真正“请进来”“走出去”,有效借助外部资源和气力,拓宽老师们的眼界,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打造1流教师队伍。

  (2)以集体备课、上课作为增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抓手

  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有高效的教学准备环节。学校以教研活动为主阵地,以“导学案”为载体,以“交换课”为平台,扎实展开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学校充分利用每周1次的教研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老师们展开深度主题教研,抓实教研活动的每个环节,力求每次活动都有主题,每阶段活动有成果。

  2.为进1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专门制定《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流程制定模板》,每周教研活动重点完成3大主题,即学案研讨、“交换课”研讨、中高考试题研讨。通过扎实展开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最大限度地发掘集体智慧,有效增进备课与上课的1体化,增进了备课与教研的有机结合,教研活动不但是老师们进行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同样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

  (3)强化教学进程管理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技能的突破口

  1.夯实基础,增进发展。针对学生实际,要力争做到“6个1点”,即“出发点低1点,底面宽1点,台阶密1点,坡度小1点,反复多1点,要求严1点”。教学工作围绕“基础”推动教学全进程。

  2.强化教学进程中的反馈改正环节。教师要面向全部学生,既要重视两头,也要关注中间群体。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学习困难,教师要成心识地采取有针对性的补救和改正措施,包括:课堂教学要有前置性补偿改正教学环节,对批改作业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改正,对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相干的旧知识当中学生所遗忘的,或本来就没有掌握的内容进行补偿等。

  3.加强对课程、教材和考核方式的研究。认真学习、掌控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新考纲,认真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探究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加强横向联系,向市内外、区内外教育绩效好的地方和学校学习,不断提升广大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获得、挑选和整合能力;积极引进、消化和应用优良资源,努力将资源转化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能量。

  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增进教师专业成长·2摘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建设1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倾心于教育事业教师团队是学校建设的基础。本文将就如何打造1支师德高、师风正、师能强的良好教师队伍进行分析和论证。

  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内涵发展

  结合学校近几年的做法,从以下几点途径进行论述: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领航

  “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创新的精神、忘我的奉献”是教师的标准和目标。最近几年来,我校通过量渠道、多途径、多方法的创新方式,展开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活动。

  首先,认真落实政治学习会议制度,积极组织全部教职工深入学习各种教育政策法规,引领教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依照《师德规范20条》、“教师10条禁令”的要求,从依法治教、爱岗敬业、酷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8个方面向教师提出严格要求,帮助全部教师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倡讲奉献、讲进取、讲敬业,使广大教师真心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使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健康成长的指点者和带路人。

  其次,积极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员队伍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把党性党风建设与师德师风建设结合起来,并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党员和全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党员成为学校、年级组、教研组的教学能手,在思想觉悟、工作方面成为典范。

  最后,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每两周定期展开班主任工作例会,对班级常规管理、班级阵地建设、学生平常行动规范教育等方面做了指点和部署,做好班级工作的有效反馈和改进,定期举行班主任

  经验交换会,将管理中的有效经验与大家分享。并通过“我的教育故事”演讲比赛、“我的学生我的爱”“我的教育故事征文”“寻觅身旁的榜样”等活动,进1步增强全部教师依法从教、爱岗敬业、酷爱学生的高尚情操,“爱生、敬业、进取、奉献”的精神得到不断宏扬。出现出1大批各级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先进教育工作者,学校在去年取得市师德先进集体后,今年又取得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荣誉称号。

  2、狠抓教师浏览,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浏览是教师寻请教育智慧,构成教育思想和提高专业水平的源泉和基础。为此我们着力建设学习型的教师队伍,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理论型、学者型、思想型教师的转变。我们成立了教师书友会,开设教师读书沙龙,推介书籍,浏览经典,浏览教育名家名著,让浏览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

  学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整修阅览室、图书室,全天向师生开放,师生闲暇之余,随便而坐,随心而读,成为学校1道亮丽的风景线。每一年暑期举行读书会,展开“品读教育经典名著,写读书心得体会”活动,每位教师每学期认真品读两、3本教育经典名著,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边读边思考,边交换讨论,努力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3、抓实培训,夯实教研活动,增进教师专业成长

  培训是帮助教师提升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我校积极创造各种培训途径,引导广大教师严格根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公道掌控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调剂教学观念和教学行动,重视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動性和积极性,控制好课业负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首先,抓实培训学习,除校本培训,几年来我校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区各级各类教学研讨活动和培训,不断开阔教师的视野。让老师走出校门,参观学习,学习名校的先进经验,学习教育专家崭新的教育思想。本学年就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近50人次,这些教师学习回来后都能在教研组业务学习时间进行认真汇报交换,展开2次培训,努力实现先进教学理念的“落地生根”。

  其次,夯实教研活动,立足校本,广泛研讨。为发动全部教师广泛参与教研活动,我们以教研组为单位扎实展开大众性教研活动,通过量层次、全方位的课堂实践来提高教师新课程实践水平。我校履行每周2、3、4各半天的语、数、综合学科的教师业务学习和教研活动,1定做到人员到位、时间到位、内容到位、纪律到位、业务学习考勤落实到位。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引领作用。展开优秀骨干教师展开专题讲座,为教师释疑解惑,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在福建省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送教下乡活动中,陈民老师作了《课文“语用”核心价值的肯定》的专题讲座,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语文课程是1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小学高级教师陈新老师开设题为《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与思考》的讲座,对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做了详细的比较和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了深入的解读和思考,老师们收获颇丰。我们还约请了多位省、市教育教学专家到校展开专题讲座,精彩的专题讲座为老师们注入了新的教学理念。这样多渠道、多方式的活动,使得“数学思想”与“语文素养”等学科课标要求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贯彻落实。

  4、抓计划结“金兰”让新教师快速成长

  最近几年来,因退休教师多,调入我校新教师30多位,加上交换到我校的22位教师,使得“新教师”占我校教师数的3分之

  1。如何加强对这些教师的管理和培训,成为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的关键所在。为此,我校把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当作学校发展的战略方针,抓严、抓实、抓出成效。

  (1)抓个人3年成长计划

  我们要求新调入的教师每人制定1份切实可行的3年成长计划,并适时进行对比落实。举行了新教师专业成长增进会,新老师们逐1发言,泛论了调入新校后的主要工作、所思所得及近3年的成长计划。通过这样的活动,为学校下1阶段对新教师的管理提供了思路,更重要的是在交换中为新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鉴戒的平台,帮助他们在岗位上取得了成绩感与幸福感。同时,教导处牵头组织行政班子深入1线,展开随堂听课,并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行面对面的有针对性的指点。听新教师随堂课,通过展开随堂听课、随堂指点,有效地提高新进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2)扎实实行“金兰结对”活动

  为更好地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增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有效地帮助新调入和交换的教师尽快适应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增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校连续几年展开“金兰结对”活动。这项活动要求结对子对象在骨干教师的指点下展开平常的教育教学教研活动,通过指点与培养,实现以下目标:①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酷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团队协作意识进1步增强;②具有较强的班级管理能力,能胜任学校的班主任工作;③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较为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能掌握并利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好;④具有1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够撰写教育教学随笔、经验总结文章。经过几学期的努力,成效显著,新调入和交换的教师很快适应了我校

  的教育教学工作,其他教师也在互帮互學中共同成长。

  5、搭建平台,以各项技能比赛促专业发展

  为进1步加强教师业务学习的实效性和成效性,我们以各项技能比赛为抓手,增进教师展业发展。我们每周2、3、4上午半天分别为常识技能学科、数学组、语文组的业务学习时间,展开听讲座,听课、评课及各学科的校本技能赛等,不断创新业务学习的情势,努力构成教师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学习研讨的局面。

  每一年,我们均组织开设510多节校级课,并评出1、2等奖。并积极创作条件,推选教师参加省、市、区各级各类技能赛。在送课下乡、片区交换、党员教师教育教学风采展现活动,省、市、区小学教学评选、教学设计、课件、教具比赛、小学青年教师学科教学风采展现活动等活动中,教师们都有着不俗的表现,屡获佳绩,每一年获奖达百多人次。

  6、抓课题研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我们坚持把教科研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抓手。坚持以课题教研为引领,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性。

  (1)课题研究重视进程化管理

  定期召开课题会议,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课题实验方案,对课题的研究、进程资料搜集等进行规范化管理,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课题按计划实行。并指点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总结经验,提高研究实效。我校语文课题展开国家级课题“汉字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的研究,数学科展开福建省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题研究及区级课题“几何直观的实践研究”,另外,体育、音乐、英语、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都能认真依

  照课题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实验。并在研究的进程中,加强教育科研管理,提高教育科研理论水平,根据各自制定的实验计划切实有效地展开研究工作,在期末进行资料的积累归档,其实不断总结经验,撰写高质量的教科研论文。课题组的胡老师等撰写的多篇课题论文在CN级刊物上发表。

  (2)课题研究讲求实效性

  在教研室的引领下,课题组成员在研究中同等对话、共同研究案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参与全部研究进程。课题组负责人能积极有效地带领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工作,确切发挥作用,带领教师通过展开1系列的教学研讨、交换、反思活动,自觉探索课堂教学规律,重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在研究和反思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引导每位课题组教师把课题研究工作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紧密联系,在课题研究中努力做到以校为本,以教师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针对性。课题组老师执教的教研课力求体现课题的精神,有效地提高课堂效力。

  7、实行名师工程,让骨干教师在教科研中提升

  实行名师工程是搭建教师成长最有效的措施,是增进教师快速成长的重要手段。我们在校内发挥省市骨干教师的团队引领作用,成立了语文学科、数学学科及综合学科区级和校级名师工作室,通过名师工作室这个平台,引导和带领教师展开教学研究,提高专业水平。对1些有较强科研意识,具有1定科研能力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给他们更多的指点、更严格地要求、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大的成长空间,使1批有思想、爱研究的教师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名师。

  参考文献:

  [1]李镇西.我对教师队伍建设的3条建设.李镇西专栏,2018(1).

  [2]曹公奇.浏览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2019(2).

  [3]秦小艳.浅谈教师的专业素养.2008(36):374⑶76.

  作者简介:周裕丰,福建省宁德市,宁德市蕉城区漳湾中心小学。

  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增进教师专业成长·3摘要无锡市滨湖区教育局、教研中心和学校1道共同探索增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机制。为此,区教育局采取措施,与高等院校专业研究机构合作。针对不同教师的专业发展特点。加强对各层面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增进全区教师整体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通过集中研训和课题带动等方式,举行“名师培养对象高级研修班”和“希望之星班”等专业发展活动,展开区骨干教师培养和培训,切实提高师德素养、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精心培养全区优良教育的专业骨干气力和名师队伍。

  出处《全球教育展望》CSSCI北京大学核心2008年GlobalEducation

  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专业发展

  无锡市

  滨湖区

  创新机制

  分类号G451.2[文化科学—教育学][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相干文献1庞彦福,王韶荣,刘杰.“圆”的教学设计片断[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2(1):20⑵3.被引量:12张滢.教育的真意在进退之间——《名校没有秘密》给我们的启示[J].人民教

  育,2011(6):64⑹4.

  3姚晓慧.无锡市滨湖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利用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7,0(1X):33⑶6.被引量:14祝晓燕,强洪权,张皎红.大力推动学前教育优良均衡发展——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纪实[J].初期教育:教师版,2015,0(10):12⑴4.

  5秦文贤.在教育实践中生成

  在“实践教育”中提升[J].学校管理,2006,0(6):6⑺.

  6谢延峰.美国印象散记[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8(5):70⑺1.

  7邱华国.整体改革提升学校效能——蠡园中学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之路[J].江苏教育研究:C版,2011(5):28⑶0.

  8唐江澎.课程创生:植根于历史文化[J].教育发展研究,2008(15):99⑴00.被引量:19毛建清.作甚“名师”[J].中国教师,2005(9):26⑵6.被引量:210曾润根,黄行福.名师培养:各自为政与重评轻用[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2(4):36⑶7.

篇二:教研队伍建设与教研新使命

  

  新时代基层教研员的使命担当

  摘要】基层教研员应明确自己所具有的独特职责以及使命,并按照自己的工作方式努力提升自身水平,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促使更多的一线教师在日常工作时找到工作的方向,为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新时代;基层教研员;使命担当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0)07-195-01引言:基层教研员是连接教育管理部门与学校的桥梁,他们能了解到在当前开展教育教学时,学校存在哪些问题,学校能否全方位的发展。基层教研员更是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学校、服务于教育事业。

  一、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做到可持续发展

  基层教研员需要根据每一个学校的发展状况,提高学校的发展质量、办学声誉,使学校拥有过硬的办学质量,拥有出色的教师队伍。在每一个学校中都有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校中学习与工作的教师和学生,只有学校的发展在各个方面都做到可圈可点,才能确保更多基层的教研员在日常工作时,拥有更多的资源开展活动,并且让教研活动成为学校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教研活动的任务能够激发区域内所有教师在工作时的工作热情以及工作积极性,促使更多的教师感受到教研员个人所需要承担的工作与责任。在开展区域教研活动时,教研员要主动的进行自我研究,可以选择一些前沿的研究任务,与几个一线教师组成调研小组共同进行研究,提高教研质量,以进一步的扩大区域教研的影响力,提高区域教研的品质。

  任何一个学校想要拥有优秀的教学成绩都需要学校内开展教研活动,提高并且发展教研文化。一个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就是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的教学效果,这全社会都会关注的一点。只有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学质量逐步提升,才能够取得更多的教学成绩。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学校的管理者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却忽略了综合素养的培养以及教师教研活动的开展。教研活动的开展的质量能帮助学校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并且使学校的办学质量取得人民满意的成果。在学校开展教学时,有很多学校仍旧在专业研究上缺乏热情,并且仅仅依托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这种学习质量的提升并不是长久的。为此,基层教研员需要依托学校的管理策略,以及学校现阶段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根据每一个学科所具有的独特专业精神以及具体内容、个性要求对该学科进行更加深入的、更加精细的探讨,找到学科研究的全新方向以及全新领域,激发教师在教育教学时的教学热情,同时也能促使教师在教学时逐步形成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在学习时的学习效果,更要对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激发学校教师的主动性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确保所有的学校都能够通过基层教研员的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

  二、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

  通过现阶段我国部分学校的发展状况分析,有些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建设质量较差,导致学校的发展给人的感觉是不温不火,甚至可以说是乏善可陈的。学校在管理中并没有细究很多不同的问题,学校的师资队伍虽然整体并不算弱,但是由于缺乏高效的领导和组织,学校的整体发展质量无法提升,对于这种学校而言,基层教研员更需要发挥出自己独有的职责,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发挥出自己的专业特长,明确自身所承担的使命,并且始终在教研活动中不降低对自己的期待,结合学校的管理力量,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师资队伍质量建设尤为重要,基层教研员需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扶持与指导,推动教研活动,确保教研活动的质量提升,促使所有教师的专业素养都可以有效提升,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学生学习效率也可以进一步强化。基层教研员需要培养自己的教学特色,在自己学科的建设上尽可能发挥出独有的特点,甚至可以说是相对突出,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校提高教学整体质量。基层教研员还应该主动梳理学校现阶段所蕴含的优势与缺点,结合自身学科的发展规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工作,逐步挖掘学校内某一学科所具有的优势与资源,提高教研的整体质量。

  三、推动区域教育迈向卓越

  基层教研员需要将教育局的思想理念传达给学校和教师、增强学校的本校教育质量,还要针对现阶段的教育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分析,完成教研员所承担的区域教育特殊且艰巨的使命。教研员一直以来都是区域教育的设计者,是学科建设的引领者。应发挥出教研员所具有的独特使命以及任务,其中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点燃区域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热情。针对教师这一个事业,如果没有全情的投入,难以做到持之以恒的坚持。在日常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多教研员都是学科中的佼佼者,教研员需要满怀希望、满怀热情的去工作、去努力,明确自己作为教研员的职责以及义务。第二,深入挖掘学科中所蕴含的独特内涵,教研员应带领学科教师共同开展学习,并且思考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教育所蕴含的独特价值,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全部都由一线教师自己面对,解决问题的速度相对较慢。面对问题时应该应该与学科的基层教研员进行沟通,教研员需要帮助教师解决问题,让教师在遇到迷惑以及不懂的问题时,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整体提高教学质量。第三,教研员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引导者。每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时都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教研员是一个智慧的先知者,更是先行者。他需要去观察和激励教师,在日常的实践教学中也应该大胆的去尝试,认真仔细的思考,引导教师发现在教育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将教学改革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这些都是基层将人员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与使命。

  结语

  综上所述,基层教研员应明确工作的任务以及工作的使命就是肩负起区域教育的发展。始终将学科教育放在自己工作中最重要的位置上,将学校的教学质量放在心中。基层教研员都是联系教育管理部门与学校的桥梁,其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习质量,基层教研员在日常工作时,要保持着热情、积极才能提高区域整体教学质量,促使更多的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来自于教师的专业魅力,彻底将基层教研员的价值体现在课堂、体现在学校发展中。

  参考文献

  [1]郭锋.基层教研员的职责与使命[J].中国教师,2020(01):26-28.[2]朱治国.建设走向融合的“依伴关系”——基层教研室在优质学校建设中的使命探究[J].江苏教育,2018(10):26-28.

篇三:教研队伍建设与教研新使命

  

  |师生发展|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逻辑、使命、目标与保障◎庄

  曼

  丽摘?要: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产生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之下,肩负着服务1+X证书制度试点,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任。教学创新团队的产生是国家政策导向、基层学校教学研究衰弱和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特点转变的综合结果。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使命是通过教学创新在教学实践层面实现职业教育类型化,通过教师团队的形式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技术技能创新推动校企共同发展,从而实现教学创新、技术技能创新、协同创新和融合创新。想要成功建设并使教学创新团队发挥预期作用,就必须为其构建包括学校对教学创新团队的管理制度、教学创新团队自身的管理制度以及得以实施的运行机制。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发展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规划课题“中职技能型创新性人才成功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项目编号:2020SC346);2020年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科研项目“浙江省中职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研究”(项目编号:ZJCVC57)作者简介:庄曼丽,女,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与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22)04-0075-07教学团队是以教书育人为纽带,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为共同愿景,学缘结构合理、年龄结构适当、专长特点互补、成员分工协作的教师群体[1]。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在“教学团队”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概念,是以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为目标,以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1+X证书制度试点等国家职业教育改革重点项目为抓手,由高水平的学校文化课教师、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按照国家职业标准、教学标准进行课程标准开发、教学模式创新、推动课堂教学革命的正式群体组织。本文通过探寻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背后的逻辑,明晰教学创新团队肩负的使命和需要达成的目标,提出保障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与发展的合理建议。一、建设逻辑:国家、学校与教师的三重驱动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产生于职业教育改革大背景之下,其建设与发展被视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建设职教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之一。而这一举措的实施则是国家政策导向、基层学校教学研究衰弱和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特点转变的综合结果。(一)国家政策自上而下的推动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产生是国家政策导向的结果。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着人GeneralNo.5512022.0475|师生发展|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师资队伍改革一直以来都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提出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同年6月,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决策部署,教育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正式启动。同年12月发布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也明确将组建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列为打造高水平专业群的重要内容之一。随后,教育部公布了首批12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培育)建设单位名单,并以课题研究项目管理的形式推进各首批立项(培育)建设单位为期3年的建设工作;2021年7月,教育部又公布了第二批24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培育)建设单位名单。与此同时,各个省、市、自治区也在同步推进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遴选和建设工作。由此可见,我国一直在以政策的形式自上而下持续推进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作,这为教学创新团队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基础。在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发展势头良好,改革试点也多了起来。(二)职业院校教学研究的衰弱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也是职业院校基层教学改革实践的需要。当前,教研室依然是职业院校教师教研的最主要组织形式,担负着职业院校教学和研究的双重任务。但在实践层面,职业院校的教研室并未充分发挥这两种职能,往往是教学职能多于研究职能。由于行政色彩浓重,教研室中教师之间进行合作与创新的积极性并不高,教学改革活力也不断衰减。教研室教学研究职能的不断弱化还造成职业院校的研究工作逐步划归科研处管理,这就导致职业院校的研究逐步倾向于科学技术研究,教学研究名存实亡,教学改革和创新也无从谈起。此外,教研室是职业院校的一个基层行政部门,其在职业院校中所处的行政地位也限制了教研室功能的发挥。一方面,教研室一般设在专业学院之下,由专业教师或学科教师组成。在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建设专业群的当下,单一专业背景的教师显然无法通过合作完成专业群建设和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教研室作为职业院校内部的教学管理部门,其教育行政权力止于学校内部,面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跨学校和企业而引发的体制机制问题根本无权处理,难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跨界合作要求。为此,职业院校需要重新构建一个能够去行政化、跨专业、跨校企的新的教研组织,以切实发挥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三)职教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还是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教师工作强调教师的独立性和个性化,教师的备课、授课、反思等工作通常都是由教师个体独立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优秀的教师会形成鲜明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2]。但随着教师工作独立性的不断发展,“专业个人主义”逐步发展成为教师职业的一大特点,其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缺乏与其他教师以及教师群体的必要沟通和相互交流,教师之间容易产生隔阂、防备和排斥的现象[3],教师容易陷入“专业孤立”的境地。当“团队合作”已经成为工作世界普遍的重要特征时,“单兵作战”的教师职业特点就会成为阻碍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的绊脚石,以群体或团队的形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开始成为趋势。过去,“双762022.04GeneralNo.551|师生发展|师型”教师是对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的普遍要求,这种要求更加强调的是职业院校教师个体需要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素质”。但现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明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的同时,也要求建设具备“双师结构”的教师团队。这是因为在技术技能快速变革更替的数字化社会中,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范畴在不断扩大,除了一般性的课堂教学之外,职业院校教师还需要承担课程开发等其他工作任务。职业院校教师需要不断接触和吸收工作岗位的前沿知识、前沿技术、前沿技能,将工作岗位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转化为恰当的教学内容,并探索合适的教学方式,及时培养社会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更多一线的职业院校教师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成长为课程开发专家或教学改革专家,通过分工合作,互补课程研究和教学研究能力,对随时变化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技能进行创新性的教学化处理。对职业院校的教师自身来说,只有在合作的团队中,才能获得更多更快的发展机会,才能更明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之路。二、建设使命:推进新时代的职业教育改革通过教学创新在教学实践层面实现职业教育的类型化,通过教师团队结构化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技术技能创新推动校企共同发展,这是教学创新团队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任务和使命。(一)通过教学创新在教学实践层面推动职业教育类型化《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确立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合法地位,专家学者也对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由其教育内容——技术知识的独特性所决定,并在学理基础、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分析出了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4],使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在国家制度层面和教育教学理论层面得到了巩固。然而,在实践层面,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之间的差距还很明显。现实中的很多职业院校依然按照普通教育的教学规律和模式来培养技术人才,模块化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国外的教学模式尚在探索性运用之中,只有少数学校的少数教师掌握,未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实践和推广。究其原因,一是这些理论有些深奥,一线教师很难理解,难以将其运用到复杂的教学活动中;二是舶来的教学方法不能“拿来就用”,很多国外的教学方法不适合我国职业学校的学生学情。不难发现,这两个原因都指向一个共同的深层次问题,那就是缺少能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进行本土化改造的教学研究人才。因此,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学创新团队的使命就是进行创新性的教学实践研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使我们对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应然期许在教育教学实践层面得以落地,完成职业教育改革的“最后一公里”。(二)通过教师团队结构化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在当前的产业发展背景下,很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都呈现出了显著的知识复合和技能复合特征,培养跨专业、跨领域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已在职业院校中形成共识。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要求能够掌握多个领域的专业技术技能,并且拥有在实践中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这既要求学习者需要学习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掌握产业链各环节中的相关技术要领和技术内容;又要求学习者能够在真实的岗位上进行锻炼,以具备执行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关GeneralNo.5512022.047|师生发展|键能力。然而,目前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并不能满足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即使是兼具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也只能为学生提供单一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无法教授其他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不可能在学校内教会学生处理在企业内发生的复杂的岗位问题。可见,单靠个体形式的教师力量不可能培养出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建设结构化的复合型教学团队才更实际可行。由此看来,教师教学团队的建设既能缓解复合型教师缺乏的问题,也能实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三)通过技术技能创新推动校企共同发展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一直是困扰职业教育办学的难题。仔细分析校企合作中两个主体的需求关系,我们不难发现校企合作的两种现象。一是学校更多地是从自身人才培养的角度对企业提出要求,较少考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有时还会以“企业迫切需要招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名义“裹挟”企业参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事实上,对技术性要求不高的岗位来说,企业员工的来源有很多。因此,只考虑学校人才培养问题的校企合作实质上只是一种单向度的合作。二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层次不高,多数仅停留在技能人才培养、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上。这是因为学校教师没有走进企业的核心部门和要害部门,既不能为企业带来关键技术,也不能帮助企业解决关键问题,那么企业自然也不愿意派出技术人员深度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校企合作的关键在于职业院校要成为企业技术技能创新的重要合作伙伴,教学创新团队中的校企成员通过协同合作,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助力企业实现关键技能创新,节约生产成本,实现企业技术技能积累,从而真正推动校企共同发展。三、建设目标:实现多维度、全方位的创新《方案》是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其文本进行词频分析发现,“创新”一词共出现了25次,是《方案》的重要关键词,“创新”成为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鲜明要求。归纳来说,教学创新团队的创新性要求包括教学创新、技术技能创新、协同创新和融合创新。(一)教学创新教学创新是教学创新团队的基本任务,也是其他创新任务实现的载体。教学创新包含多重含义:第一是成员构成的创新,即打破原有的个别教师单打独斗的状态,由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并且团队成员结构合理,教师职责分工明确,每位教师都会全面参与教学全过程。第二是教学过程的创新,包含制订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新的课程标准、重构教学流程、调整课程结构等。第三是教学内容的创新,即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开发适用于1+X证书制度的模块化课程,把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规范等产业前沿知识和技术纳入学校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第四是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团队中的教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打破学科教学的传统模式,探索适合技术技能学习的新教法,如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等。(二)技术技能创新技术技能创新是指生产技术的创新,包括开发新技术,或者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是职业院校提升技术服务能力的主渠道,也是教学创新成为可能的前提和基础。职业院校的技术技能创新一般通过校企共建的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来实现,是教学创新团队的重要任务之一。具体来说,技术782022.04GeneralNo.551|师生发展|技能创新是指教学创新团队充分发挥结构化师资中的校企资源与优势,在产品开发、技术革新和工艺创新上下功夫,产出更多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科研成果,解决行业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从而促进企业关键技能的改进与创新,提高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同时,技术技能创新成果必须反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教学创新团队将其在为行业企业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创新成果引入教学项目,同步改进学校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出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实现技术技能积累。(三)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创新要素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活动。协同创新的本质是打破部门、领域、行业、区域甚至国别的界限,实现地区性及全球性的协同创新,构建起庞大的创新网络,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5]。在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中,协同创新主要指来自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教学创新团队成员,通过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与运行,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探索跨院校和跨机构的协作运行机制。总之,协同创新是模块化教学中的成员协同、成员背后的机构协同以及机制协同,最终达成教学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的目的。(四)融合创新融合创新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创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产教融合创新三个方面。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融合创新是指全面推进“三全育人”,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在技术技能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使学生德技并修。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新性地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智能化和个性化。产教融合创新是指学校教师与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使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融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融合。四、建设保障: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想要成功建设教学创新团队,并使其发挥预期作用,就必须为其构建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规范性和程序性、鞭策性和激励性的制度保障体系[6]。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制度保障体系包括学校对教学创新团队的管理制度、教学创新团队自身的管理制度以及得以实施的运行机制。(一)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构建有利于教学创新团队组建和发展的政策环境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一种新型的跨界教学组织,需要职业院校对当前科层制的行政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减少学校对教学创新团队的行政干预,以“治理”取代“管理”。首先,改变以一级学院—二级学院—专业—教研室的分级管理体制和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学校—专业群—教学团队”的跨界治理模式[7],将行业企业纳入协同治理的范畴,构建生态化的治理体系,为教学创新团队吸纳跨学校、跨专业的成员开展跨界的教学创新、技术技能创新提供制度便利。其次,职业院校要转变管理角色,变管理者为服务者,积极为教学创新团队提供服务、指导和资源;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民主平等的教师文化氛围,充分尊重教学创新团队的每一位成员,给予教学创新团队足够的信任和支持,为教学创新团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促进教学创新团队和谐健康发展。最后,职业院校要在制度上确立教学权威和学术权力的地位[8],以教学创新和技术技能创新为导向修订学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和各类绩效考核制度;赋予教学创新团队的教学改GeneralNo.5512022.047|师生发展|革自主权,减少阻碍教师创新的制度壁垒,增强教学创新团队成员的主体意识。(二)建立教学创新团队管理制度,形成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规范与准则规则是团队建设的内部核心要素,教学创新团队的内部管理制度是一套所有成员都认可且必须遵守的规范,它既可以约束团队成员的行为,又能引导团队成员达成共同的目标。第一,建立教学创新团队组建制度,明确教学创新团队成员的结构、人员组成,广泛吸收具有各类专业特长的教师和掌握先进技术技能的行业企业专家进入教学创新团队,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职业院校要完善团队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制度,杜绝“唯资历、唯学历”的选人标准,确保具有团队号召力、社会影响力、创新创造力的专家成为教学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同时,职业院校还要建立灵活的进入和退出制度,在确保创新教学团队人员稳定、结构合理的前提下,及时清退无作为、不创新的成员。第二,加强团队的过程管理,明确教学创新团队成员的分工、岗位职责,让成员各司其职,分工合作,保质保量完成项目任务;建立和完善教学创新团队的学习培训制度,给团队成员创造高质量的学习机会,不断提升其创新能力。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改变只关注个人业绩不关心团队业绩、只计算成果数量不衡量成果质量、只看到工作结果不重视工作过程、只进行内部评价不进行外部评价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个人业绩与团队业绩并重、数量与质量结合、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兼顾、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统一的多维度、立体化考核评价机制,确保考核评价的公平公正,激发成员协同创新的积极性。(三)完善教学创新团队运行机制,激发教学创新团队的创新活力功能及其相运行机制是系统内各因素的结构、互关系,一套协调、灵活、高效的教学创新团队运行机制能够真正激发教学创新团队创新活力,实现教学创新团队的预期建设目标,它包括沟通协调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一是沟通协调机制。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是教学创新团队高效运转的必备条件。一方面,教学创新团队是由15至20名骨干成员组成的协作共同体,涵盖了来自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兼职教师,涉及学校及其合作的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在解决一些重大问题时,教学创新团队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开会,成员及时沟通,商议解决。另一方面,从教学创新团队的任务协同来说,成员间更需要及时沟通协调,及时传递信息,快速高效地将企业的需求信息转化为团队的工作任务,尽快实现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并反哺学校的教育教学。二是利益共享机制。教师创新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基于自身的利益诉求才参与到这个团队当中来的,只有利益共享才能够确保团队长期稳定运行。全体成员共同享的团队成果包括经费或资源的分配、成果书面的顺序、成果使用的权利分配、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等[9]。三是激励监督机制。合理的激励机制包括环境激励、权限激励、待遇激励、评价激励。创新成果总是与自由自主的环境相伴而生,高职院校要营造自由宽松的创新环境,扩大团队管理自主权、团队资源配置权;帮助教学创新团队获得高质量的培训和进修机会,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的待遇,吸引企业优秀人才以兼职或全职的形式加入教学创新团队;建立科学的教学创新成果评价与转化机制,及时通过职称、报酬、荣誉、奖励等形式肯定团队的创新成果,最大限度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此外,宽松自由的创新环境也不能离开完善的监督机制,教学创新团队跨专业、跨院校、跨机构的特征决定了其多头管理的特征,这就要求其监督机制必须全802022.04GeneralNo.551|师生发展|面、全覆盖。因此,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应强化分级建设、分级指导、分级监督,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教学团队应当由各级立项分别监督,在监督方式上要过程监督和成果监督并用,借助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全程监控。参考文献:[1]吕改玲.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8:9.[2]傅建明,林梅娇.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个人主义的冲击[J].教育科学研究,200434-37.9():[3]钱旭升,靳玉乐.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200729-33.4():[4]何杨勇.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特征与超越——基于杜威普职融合的视角[J].职教论坛,2020,366-13.5():[5]肖坤.协同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二次转型——基于政策分析的视角[J].职教通讯,20136-9.14():[6]李国成,徐国庆.高职院校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21,3786-89,94.3():[7]杨雪临.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一场颠覆性革命——访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何辉[J].职业教育下旬刊(),2021,203-9.6():[8]熊英.论高校教学团队运行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131-33.22():[9]范蓉,曹晔.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基本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21,3793-98.5():[责任编辑王文静]ConstructionofTeachingInnovationTeamofVocationalEducationTeachers:Logic,Mission,GoalandGuaranteeZHUANGManliAbstract:Theteachinginnovationteamofvocationaleducationteacherwasbornunderthebackgroundofthenationalvocationaleducationreform.Itholdsanimportantpositionofservingthepilotof1+Xcertificatesystem,leadingthereformandinnovationofeducationandteachingmodeandimprovingthetrainingqualityoftechnicalandskilledtalents.Theemergenceofteachinginnovationteamisthecomprehensiveresultofnationalpolicyguidance,thedeclineofteachingresearchingrass-rootsschoolsandthetransformationofteachers"professionalcharacteristicsinvocationalcolleges.Themissionoftheconstructionofteachinginnovationteamistorealizethetypeofvocationaleducationattheteachingpracticelevelthroughteachinginnovation,realizethecultivationofcompoundtechnicalskilltalentsintheformofteacherteam,andpromotethecommondevelopmentofschoolsandenterprisesthroughtechnicalskillinnovation,soastorealizeteachinginnovation,technicalskillinnovation,collaborativeinnovationandintegratedinnovation.Ifwewanttobuilditsuccessfullyandmakeitplayitsexpectedrole,wemustbuildtheschool"smanagementsystemfortheteachinginnovationteam,themanagementsystemoftheteachinginnovationteamitself,andtheoperationmechanismtoensuretheimplementationofthemanagementsystem.Keywords:vocationaleducation;teachinginnovationteam;teacherdevelopmentGeneralNo.5512022.0481

篇四:教研队伍建设与教研新使命

  

  关于新时代教研体系建设的三点思考

  在新中国的基础教育中,教研是一个建设教学新秩序、培育教师专业队伍、促进课程与教学改革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制度保障体系,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贡献了相应的业绩。曾有人民教育杂志社的社评文章提出“教研强则教育强”的观点,既充分肯定了教研工作的历史经验,也对教研体系要支撑教改的新时代使命寄予了殷切期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了必须深化关键领域改革的一系列重要内容,要求从重视教研体系的基础建設和建立服务指导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机制入手,并且将其作为关键核心领域的改革发展任务之一,切实加强和改进教研工作。

  切实加强教研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加强教研体系建设的最基础的建设任务当然是教研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从人员队伍的数量规模上看,专职、兼职需要结合起来,学校层面也应该设置专兼职教研队伍,以便与各级教研工作对接,并组织和开展有效的符合新时代教改要求的校本教研工作,让校本教研不是分散的教师个体的教研,而成为各级教研体系的合作、指导和服务对象。从专业化程度看,要建立教研员准入资格制度,严格把握素质关,建立教研工作从规划设计到过程和结果的科学评价与监测制度。只有这两方面的基础建设跟上了,方可走上指导和服务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正轨。

  教研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需要针对新时代素质教育实践的改革和发展任务来展开。在课程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化、招生考试制度和教育评价等领域的改革实践中,教育价值取向从教书和应试已经转向全方位育人,国家和社会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期望很高,学校层面的校本化改革和教师专业化步伐也在加快,教研转型和教研队伍专业化的步伐不能滞后。以往时代,我们对教研人员提出的基本素养要求,不外乎是人格魅力、职业道德、团结协作精神、躬身于教学实践的态度、教学工作经验、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基本素质,但是过于基本,而且是一些比较经验性的罗列,后面还可以补充罗列出很多,缺乏提出的科学依据。而今,教育过程的理性含量提高了,对教研队伍提出了基本素质要求,既要强调继承基本的成分,更要强调时代特征,要提出一个比较具有时代高度的、有科学依据的专业素质要求。

  依笔者个人观点,这个新时代高度的要求就是素质教育实践的要求,就是做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顾问和高参的要求,不是辅助“有效教书”的要求,而是做指导“科学育人”、学校特色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导师的要求。具体而言,对于国家有关素质教育的大政方针和系统工程,我们的整体领悟水平就必须远远高于以往“吃透某学科教材教法”的要求,也高于领悟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于学校特色发展、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校本研修内容和形式设计、教学模式更新改造、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使用和素材处理、三维课程目标的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领会,对于学生的厌学苦学、学习方式和策略、心理困惑、生涯定向等问题,我们都必须深切关注和关怀。显然,这些方面的研究、指导和服务能力要求远远高于昔日的听课评课和命题制卷、组织

  考试以及阅卷计分的素质要求。能不能站到这个时代要求的高度,一方面与我们追求的工作目标有关,另一方面又取决于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学习态度的优劣和使命感的强弱。

  提出对教研队伍专业化新要求的科学依据是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学者申继亮等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结论,即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其教学工作质量的高低则主要是取决于教育科学素养,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素养。对于直接在课堂上执行教学任务的教师而言情况如此,那么对于教研人员来说,作为教师的教师,教育科学素养的高低基本上可以说是我们是否有资格开口指导别人的头等关键的问题。一个缺乏教育科学素养的教研人员,没法运用、检验、提升和建构教育理论,既不能够为教育理论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又不能够利用理论提供的悟性、眼光去解释和透视教育实践中的困惑和难题。一个知识观和课程观落后的教研人员,或者一个对教学的本质和基本规律没有领悟的教研人员,绝对不会引导教师去关心和关怀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而是只顾一味地强调“有效教书”和给学生施加、转嫁学业负担。教研人员若是对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之间的相互支撑、渗透和融合的关系缺乏认识,他就不会认为中小学各门科目的教学目标任务是相通的,就不理解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是怎样提出来的,就不会关注其他科目的课程教学状态和资源价值,更不会提炼出各门课程在协调育人的系统工程中的共同要素和共通原理。所以,笔者认为,当今教研人员比较理想的专业素质结构至少应该是一个具有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特级教师当然最好!)的教育硕士层次以上的专业结构,让教育科学素养在专业工作中发挥中枢制导作用,像发达国家的教育学专业是管总的专业一样,让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谓的“学科”(其实应该叫中小学课程科目才对,它们都是从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学科体系中甄选出来的便于中小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统统归附于教育专业,如此一来,国家或教育主管部门就很有必要对教研队伍加强这样的专业结构改造,使其转变成为一个视野开阔、学术层次较高、能够胜任新的历史时期教研工作转型要求的专业队伍。

  创新教研工作管理方式和运作机制

  教研体系发挥指导服务作用的机制要通过教研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途径来解决,尤其是要落实到教研工作管理方式和运作机制的开拓创新上面来。首先,学术化管理必须取代模拟的行政管理。无论怎么说,教研室的职能不能定位在管理上,研究、指导和服务才是教研室真正应该努力做的工作。没有了研究,便失去了指导人家的基本资格,如果丧失了这个资格,哪怕是最殷勤的服务也不会有人问津。管理是计划经济时代我们自封的或者行政赋予的有限职能,叫教学业务管理,事实上用今天的话说仍然是教学服务。迷恋于“管理”职能的教研人员通常是那些不做深入的教育教学研究的人,他们巴不得教研室变成教育局。教研室内部管理模拟行政的工作方式而不是学术管理的工作方式绝对是误入歧途,年复一年地处理杂务,却不静下心来专心研究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现实问题本身,不钻进去研究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共通规律,拿不出一个课题或问题研究指南或目录,拿不出一套或一个系列化的研究成果来证明学术声望,怎么叫作研究机构呢?作为我们的服务对象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会怎样看待这样的研究机构呢?高等学校和真正的教育科研机构的同仁和领导怎么看呢?

  学术化其实不应该是很神秘的事,凡是教育研究都应该在问题发现和提炼上讲求一些方法范式的,经验总结、教改试验、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等都是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大家很熟悉的,也都是学术化的研究。教研室的学术化管理也需要形成一个相应的机制,至少要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学术管理体系或机制对全省、全市的教研工作把脉,这个组织也可以在现行的教研管理体制中产生,可以在全省全市范围里面用严格的学术标准来遴选大中小学教师和科研人员三结合的组成人员,将他们作为教研体系里面的“院士”和“专家共同体”,行使学术研究活动的决定权和学术水平的裁决权,牵头组织代表尖端前沿水平的基础教育学术研究,生产出一流的教研成果并在条件具备的示范区内广泛示范推广应用,使最先进的教研转化为教育教学生产力。我们相信,如果调过头来,真正调动这个组织和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教研系统的学术环境,并重视业务的氛围,那么必将对教研创新、转型和教研队伍的专业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应地还必须推行教研工作机制社会化,甚至市场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让所有教研人员像其他科研人员一样都走出“机关”办公室,到学校一线去找业务指导和服务的订单,同时也是去接受教育市场的检验和锤炼。教研水平有多高?课题研究成果是否受欢迎?让市场说了算。医院实行挂牌门诊,社会上的老中医开诊所,科研部门走市场找工程项目订单,同理,教研部门也不妨将自己的研究、指导和服务力量有计划、分步骤地推向教育市场。一些教研机构内部存在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的严重问题,干好干坏都一样,甚至黑白颠倒,让潜心研究并对教研室学术建设有贡献者边缘化,看来都可以借助这个市场化机制来解决一些问题,这样有助于改进教研工作过程和结果的监测与评价的根本问题,有益于逐步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一个创新改革与发展的新导向。

  改造教研体系内部结构

  教研体系里面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内部结构设置的问题。沿用90年代以前的学科课程体系,设置中学语文、小学语文、中学数学、小学数学、中学外语、小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体育、音乐、美术等诸多小之又小的部门,是非常落后的小作坊式的教研管理模式,应该按照新课程体系改造更新之,可考虑设置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核心的学科课程研究、综合课程研究等相应的中心或团队,重新规划工作职责和研究领域,依靠重点课题项目和中心工作以项目形式牵动协作分工研究,不然的话,课程整体协作育人的根本功能首先就被我们的传统的教研职责划分方式示范性地肢解了,难于研究出大学问,难于形成拳头产品和教研队伍的综合实力,难于引领学校内外的整体协作育人的事业。

  所谓教研通常指的是教学研究,“教育科研”则通常是指包含了教学研究的所有教育问题的研究,在人们印象中,后者更宏观、更高深、更学术化。当然,在省级以下的基础教育研究中二者之间其实是合二为一的,不仅机构和人员队伍基本上是一体化的,而且从所研究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等方面看,大部分也是重疊的,比较优秀的教学研究人员实际上也是在从事针对教学问题的教育科研。以当前的教育研究发展趋势看,应该提倡两者之间的融合与互动,提倡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教育科研介入中小学教研。这样不仅是对教育科研

  的丰富和加强,也是对教研的提高和优化,更是一种教研运行机制的创新,会激发多方面的活力。

  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关键领域和核心领域。回顾几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改革经验,会发现改革主题在逐步深化、内容越来越复杂,并趋于整体化和综合化,教学改革的价值方向越来越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伴随这个进程的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而且这个进步和深化的进程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教研人员是教师的教师,教研体系应该是教育决策和教育改革实践的参谋智囊,对建设这个体系的紧迫任务需要更加重视,而置身于其中的领导者和教研人员则应该增强使命感,具有深刻的清醒的认识,时刻警醒自己,在素质教育实践的关键领域,在教学改革的决战中,必须不辱使命。

  (作者单位: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鄢志勇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五:教研队伍建设与教研新使命

  

  加强教研组建设

  发挥教研组作用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核心,而教学工作的核心则是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研组是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素质的组织。因此,要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必须抓好教研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作用。

  一、加强教研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探索教研组工作的新路子,不断加强、完善教研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功能,保障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要加强如下四方面的建设:

  1.组织建设。⑴选派思想作风好,有高度责任感和一定组织能力、业务水平高,在教学中做出成绩,且在教师中有威信的教师担任组长,以带领全组成员开展独立性活动。⑵让组长明确职责,主动、自觉的工作,也有利领导的检查督促。⑶选配年级学科备课组长,负责本备课组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改革,做好命题及质量分析,开展课外小组活动和指导青年教师等工作,他们是教研组长的得力助手,是教研组中的一支骨干力量。⑷学校领导要支持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的工作,创造各种条件,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2.业务建设。⑴业务学习要坚持教学常规与新教学思想相结合的原则。⑵经常组织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为教师创设条件进修,做到边教边进修,教学与自学两不误,为教学打下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⑶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研活动,进行集体备课,帮助和解决教学

  中的实际问题。⑷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互帮互学共同提高。⑸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采用结对子,一帮一,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⑹经常组织学习新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进行教改实验和专题研究。

  3.制度建设。为确保上述各项工作的落实,教研组工作必须制度化。具体是:⑴政治、业务学习制度、考勤制度。⑵教研课题,公开课、听、评课制度(评课之前先备课,做到人人有准备,评议有效果,发展完善自己)。⑶新教师培养制度。(坚持从严要求,从细指导,鼓励冒尖,大胆任用的原则,配好把关教师,结对子,传帮带,并认真做好总结提高,达标验收的工作)。⑷课外辅导制度和采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制度。⑸进行量化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评选先进教研组的评比等制度。认真执行学校制订的一系列教学管理常规,不断推动教研组工作的开展。

  4.资料建设。建立五大类的资料档案:⑴教研活动类,包括各种活动计划、总结、活动情况纪录,教师考勤等。⑵成果类,包括教研组集体成果、教师个人的教学成绩、发表或交流的论文及获奖情况等。⑶试题类,包括各年级期中、期末试题及有参考价值的校内外试题等。⑷报刊卡片类,包括教研组订阅的报刊或剪出的卡片资料。⑸文件类,包括上级各种计划、总结、规定、通知等。以上各类分学期或年度装订成册,以备查询。注重资料积累是教研组建设的重要内容,抓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利于教研组工作更加顺利有效的开展。

  可见,组织建设是教研组建设的前提,思想建设是根本,业务

  建设是主要内容和基础,制度建设是保证,资料建设是必要条件。这几方面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加强教研组制度化、规范化的建设,才能真正发挥教研组的功能作用。

  二、发挥教研组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功能作用

  教研组在实施教学这个中心环节中发挥着如下三大功能的作用:

  1.组织、协调功能。坚持政治与业务相结合,学习与教学相结合的原则。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政治和教育理论,加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以良好的形象去教育和感召学生,转变学生的思想;组织教师学习业务知识,包括新知识、新信息,开展教学研究,教学实验及学术交流等活动。与此同时,注意协调教研组内部成员间、教研组间、教师与学校间、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解决各方面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通力合作,团结奋发。

  2.教学研究功能。在总结上学期教研成果基础上,根据新学期的教学任务、调整完善、确定各自的教研课题。通过学科课题和公开课、汇报课等研究活动,帮助教师掌握和运用某一方面的教学规律,解决教学中暴露的问题,有针对性的为教学服务。同时运用学科研究成果指导实际教学,激发理论学习的兴趣,促使课题研究向深层次发展。

  3.导向实施功能。坚持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学生的心灵,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功能,以正确方法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同时以教师严谨治学的表率引导学生的行为,在发挥导向功能的同时,坚持“一备二评三查”,即备课、评课、课后检查、调查。如

  公开课后,写评议意见,总结得失。检查作业,了解学生的反映,并转告科任教师参考。

  正因为教研组具有组织协调功能,教学研究功能,导向实施功能,因此,教研组应从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出发,树立整体观念,狠抓教研组自身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篇六:教研队伍建设与教研新使命

  

  教研团队建设研究方案

  我国高校的教研室,直接承当教学、科研和教师培养工作,是我国高校的教学基层组织。

  我们要采纳有力的措施,切实强化教研室示范建设工作,使高等教育走上更好更快的发展道路。

  一、示范性教研室建设的基本条件

  校级示范性教研室建设的起步之年,各大院校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推动,具体制定了拟入选示范性教研室的基本条件,如提出“教研室能够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高质量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能积极组织展开科研活动,并能完成相应职称的科研工作量;教研室管理规范,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教研活动展开正常且有记录;积极展开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施行,在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有显然成效;教研室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评课有成效,重视课程教学质量分析和评价,及时总结和交流教学先进经验;〞等入选条件。

  在申报和遴选的过程中,学校首先进行了限额初步检察,最后才确定示范性建设教研室。

  二、示范性教研室建设的注意事项1.重视示范性教研室建设的宣扬工作

  充分做好示范性教研室建设的宣扬工作,让全体教师熟悉到示范性教研室建设的重要性,明确示范性教研室的任务和使命,改变教研室教师的思想观念,形成“人人为示范,人人建设示范〞

  的局面。

  同时,要及时报道建设工作进展状况,为示范建设工作营造合格舆论氛围。要让广大教师充分熟悉到示范性教研室是建出来的而不是评出来的,并让宣扬工作跟进示范性教研室建设的整个过程。

  2.注重示范性教研室建设的实施工作

  在示范性教研室建设的申报过程中,教研室要充分展现本教研室的优势条件,形成比较完备的可行性论证报告和建设方案。但是,最科学和完满的规划,如果不能付诸实施或者是不能有效实施,都将是一纸空文,示范性建设就出不了成果,教研室依旧成不了示范性教研室,甚至还有被淘汰和取代的危险。

  因此,在立项建设示范性教研室开始后,教研室应该充分熟悉到,建设方案只是示范性建设的开始而不是终点。教研室应该拟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由专职人员来负责各项建设工作的实施,确保教研室的各项示范性建设工作能真正落到实处。

  3.强化示范性教研室建设成果的示范辐射能力

  示范性教研室建设的示范建设成果应对其他一般教研室建设的发展起到示范推动作用。示范性教研室建制定划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教研室,发挥它们的示范性、引领性和辐射性作用,让它们带动其他教研室建设的发展,使其他一般教研室建设都能以它们为榜样,向它们看齐。

  因此,示范性教研室建设在形成示范成果之后,应该将这些成果全面推广开来,让更多的教研室、更多人了解到示范性教研室的成果,对成果有较为清楚的熟悉,从而吸引更多的教研室建设关注示范,试点示范成果,以求共同发展。

  三、示范性教研室建设战略的具体措施1.教研室制度建设是示范性教研室建设的基础

  教研室制度是教研室内部的契约和准则,制定制度是示范性教研室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体制是工作的确保,完善的规章制度,好的管理体制才能出好的效益和成果。制定教研室制度和规范的原则,必必需有利于教研室成员彼此依存、互相促进,对事物、过程、要求、结果、质量等的描述要具体,且操作简便,应为大家所共同接受,并具备执行和检查的可能性。

  其内容主要是规范教研室管理,明确教研室主任使命,针对本教研室教学工作和人员结构实际,制定出教、学、研工作的具体要求和规范。如制订教研室活动、集体备课、听课、教学研究、教研室资料管理、教研室奖惩等制度。

  通过管理制度来强化示范性教研室的工作使命,确保教学科研工作的高效运行。2.专业建设是示范性教研室建设的核心

  专业建设是示范性教研室建设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教研室建设强化教学实力、形成专业特色、提升专业水平、培养合格人才的基础性工作。

  示范性教研室建设主要是专业内涵建设,所以教研室建设要紧紧围绕专业建设进行,使专业建设成为教学团队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平台。示范性教研室的专业建设不仅要解决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提升学校办学实力问题,同时还必必需为其他一般教研室建设提供宝贵经验。

  示范性教研室的专业设置应以市场为导向,依据经济社会发展必需求,构建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3.师资队伍建设是示范性教研室建设的关键

  师资队伍建设是示范性教研室长期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教研室要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提升工作,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养较高,能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必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强化对现有教师的培养,激励在职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重视教师的外出进修和学习,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引进高学历高水平人才来充实教师队伍,聘任专家和能工巧匠来校任教或展开讲座,对新人员进行教学业务培训,提升他们的教学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4.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是示范性教研室建设的内在要求

  互助合作是示范性教研室教师专业成长中最基本的支持力量,每当教师碰到教育教学问题时,寻求同事。

  一队长领导1树立核心形象与威信

  把你的工作经验传授

  给你的手下,尤其是那些业务新手。

  在工作中承当更多的责任,有利于你树立威信。2、创造一个合格的沟通环境

  关于沟通的力量,是不容置疑的。

  有看法、有矛盾,不说出来会积怨;出现问题互相推诿,可能出现更大的问题,这些都是沟通不够的表现。我一直都相信解决问题的办法肯定存在,假如大家有充分的沟通合作

  3合理分工各尽其才

  在营销行业里流行着这么一句话:只有优秀的团队,没有优秀的个人。

  而我的理解是:优秀的团队里,每个一人都优秀。在这种状况下,团队领导的日常工作就是对区域市场的营销任务进行规划、指导、监督。

  要发挥团队每一个成员的潜力体现到团队合作的高度

  二制度建设与执行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的建设可以规范团队的工作展开,以形成一个共同的工作目标。制度的制定必需要团队的共同讨论,而不是团队领导自己决定。

  它的内容包括:日常考勤制度、会议制度。1、考勤制度,目的是了确保工作时间。

  内容包括办公室考勤与出差考勤。2、会议制度,目的是讨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提供学习平台。

  内容是周例会、月例会、公司例会。

  三个人与团队共同进步

  一个优秀的团队,应给队员提供个人的发展平台。

  合理的人员流动,是非常必要的。在我的团队有优秀的人

  才,团队就应给他激励的考核。

  在这个时候,本人就应该向公司推举人才,并给予培训指导。一个优秀的团队应是个人与团队共同进步,个人在团队工作中,应把自己的职业规划跟团队业绩相结合。

  二制度完善1常做业务培训

  业务团队的最理想状态就是无论监督与否无论领导在与不在都会主动按照公司的要求去做事。业务团队做事与否并不在于工作的易与难,而是在于会不会做,知不知道该怎么做,因此经常的业务培训也就成了管理团队的首要工作,每个业务员都必必需经过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因为只有团队成员精通了业务才有可能会去按照公司的要求去做。

  2具体制定工作计划

  业务团队下来渠道都要展开自己的业务,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按照月初或周初的工作计划逐一完成,完善的工作计划都完成了业绩自然也就出来了。否则大部分业务都是想到哪里做到哪里,抓不到工作的重心,既费时又费力,还看不到成绩。

  3对工作进行过程控制

  计划不是给领导看的,而是必需要去执行的,不要以为你的计划做好业务就好了,事实上很多业务做计划就是为了应付领导,到月末总结时或简单概括一言了之或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推脱责任,所以领导者必需要把他们的计划划分几个小时段去监督、控制。4不定期进行市场指导

  三团队文化建设.团队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团队有

  共同的工作目标、集体活动展开状况以及学习制度的执行状况。

  共同的工作目标是指团队全体成员愿意把自己的才能奉献给团队,以争取取得合格的业绩。学习也是团队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学习公司的销售政策、学习新产品知识、学习彼此优势等。只有学习型的团队才能取得好的业绩。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教育局关于教师队伍建设有关文件精神,以建立师德合格教师队伍为先导,以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为核心,以完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为手段,以建立业务水平高、会研究型教师队伍为基础,以培养骨干特色教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养为重点,确保学校办学水平达到较高层次。

  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总目标

  ●85%以上的教师达到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教师培训率达到100%;●100%的教师能展开专题研究;●50%的干部和教师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与管理;

  ●培养各类典型:三、实施内容及措施

  〔一〕

  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工作1、教师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进行学校每个学期教师建设工作的计划编制、时间安排、目标内容的落实、档案资料的建档

  完善、具体措施的执行和考核,推出典型和对教师队伍进行评价等,。对学期教师队伍教师各项工作进行具体组

  织落实,跟踪指导和考核评价。

  2、建立相关的制度

  学校结合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制度措施的制定,建立健全队伍建设机制,完善制度。要制定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培训、考核、评价、激励等系列制度,强化制度管理。

  3、建立“十一五〞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目标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完成的目标、队伍建设工作计划:满意工程计划、特色教师及骨干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班主任队伍建设、教师培训及管理措施、考核聘用、交流等。

  4、强化师德建设。建立定期学习、教育制度。

  完善师德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有效的考核机制。要把师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

  新聘教师,上岗前必必需专门进行师德和法治教育。要建立师德考核制度。

  规范教师执教行为。展开满意工程,教师师德认可度达:80%以上。

  大力宣扬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取得特别成绩的教师的先进事迹,树立典型并积极展开学习先进典型活动。5、建立教师队伍建设的专项档案和基础工作管理。

  建立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电子、网络为主体的基础档案工

  作,同时为每位教师建立个人的电子档案。使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执行计算机辅助管理。

  建立网上交流平台。6、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

  学校要结合队伍建设的实际,在坚持以人为本的评价原则前提

  下,建立起促进教师队伍发展的基本发展性评价系统和方式。拟建立教师培训效果评价、教师提升评价、教师研究能力评价、教师目标完成评价、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班主任工作评价、师德状况评价、年度考核评价、自我提升评价、特色骨干教师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同学学习评价等为内容的评价系统。

  7、全面规划学校“十一五〞提升教师队伍素养的培训内容、培训途径、培训方式以及岗位技能培训方式等,分层、分项进行培训。确保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走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8、教育科研推动队伍水平提升。教师拥有研究专题的比例达到50%以上。

  建立课题指导小组,建立课题研究档案,执行阶段反馈、总结、施行指导。重点省级课题实施全面实施、全程跟踪、理论指导、9、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建立优胜劣汰的选人用人机制。

  全面执行教师聘任制和竞争上岗制度,探究“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的教师任用新机制健全教师交流制度,激励教师脱颖而出。建立一支适应学校教育发展必需要的结构合理、师德合格、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二〕教师培训工作

  教师培训工作思路:坚持教师培训工作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教师自我提升的培训宗旨,坚持培训工作学校、个人两部分实施的方向,构建提升、促进、发展,重实际、实效的培训方式,为促进教师自我发展提供提升的平

  台,坚持“研、训〞一体重在训上的培训模式。努力建立适应学校发展必需要的高层次教师队伍。

  形成学习型组织。教师培训工作目标:学历到2021年学历达到区级规定标准;骨干教师达到:40%;其中校级骨干:35%;乡级骨干5%;教师培训参加率达到:100%;80%的干部和高级教师能独立主持或全程参加科研课题研究。

  50%的教师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育教学和管理;

  培养学校各类典型:4人;教师岗位技能水平合格率:98%;专项技能学科基本功:95%;〔三〕培训内容与形式1、干部培训:①

  干部岗位资格培训。学校依照中小学干部持证上岗的有关规定、组织校级后备干部参加区以上部门组织的基本理论和施行能力为主要内容任职资格培训;组织中层后备干部参加学校常规管理基本理论和施行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任职资格培训。

  ②干部岗位提升性培训。组织中层干部参加区各种类型的分岗培训,提升岗位技能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性专项培训。

  学校要结合干部的必需求和岗位必需要进行校级间学习培训、外派出省市交流观摩等方式的培训。③

  校级干部的专项研修培训。

  学校除组织参加乡、市的两级以学校管理和技能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外,学校还要依据必需要通过专项培训、观摩交流培训、校级间学习视察,到外省市交流培训等进行。2、教师培训

  ①教师学历提升性培训。

  以提升教师学历层次为目的,激励中青年教师积极。

  科研团队是以出色人才为学术带头人〔理工医类〕,以优秀中青年拔尖人才为骨干组成的紧密型革新研究群体,在某一学术领域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进行

  和应用研究。团队组建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国内外科研界同行公认的团队科研带头人。

  〔二〕有比较深厚的科研积存。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特别成就,获得过有重大影响的国家级奖励,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一定优势;或活跃在某一领域的前沿并具有显然的革新潜力。

  〔三〕有具有重大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方向。承当过或正在承当着国家及地方的重大科研团队各成员应具有符合国际学术发展前沿和国家发展必需要的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科学与技术问题。

  〔四〕有自然形成和有效整合的科研梯队。科研团队或者是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研究群体,或者是瞄准某一研究方向,经过有机整合或科学组织而形成的研究群体。科研团队除带头人外,一般应有2-3名学术研究骨干、3-5名研究人员。科研研究骨干应以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授为主,其他研究人员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团队成员要勇于探究,敢于革新,有团结协作精神〔7人左右〕。团队所选择的研究方向应该在特别已有的学科优势的同时,至少选择一个新的跨一级学科的交叉研究方向。

  〔五〕有合格的科研支撑条件。科研团队有合格的科研工作条件和所在单位合格的支撑环境,科研带头人和科研研究骨干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研究工作。

  9.教研机构在学科教师队伍建设上,有哪些新的或富有成效的做法

  自1995年公布《浙江省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条例》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十分重视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支持教研和教研员队伍建设;全省教研系统和广大教研员努力工作,为我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我省基础教育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读好书〞已经上升为人民群众的主要教育诉求和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强化和改善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关于推动实

  施素养教育,加快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加快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加快实现育人模式的转换,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依据新形势新阶段的新要求,现就强化和改善我省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提出以下看法,请各地结合实际,落实落实。一、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熟悉。

  教学研究是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做好教研工作,关于落实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养教育,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同学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量施行说明,一个地方如果拥有健全的教研和高素养的教研员队伍,当地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养就比较好,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总体水平就比较好,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也相对较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熟悉教研工作的重要作用,努力通过强化教研工作,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水平提升。

  二、进一步明确当前教研工作的重点。教研工作要面向教育教学施行,努力解决实际问题。

  从宏观上,要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依据;从微观上,要为提升教育水平和质量提供策略和技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教研要切实强化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努力使教研工作发挥更大的效益。

  ——强化教育政策研究。教研和教研人员要强化政策意识,不断提升参加、影响教育政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把教学施行与研究的理论成果转化为可操作的政策成果,促进教育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强化教师教育研究。教研和教研人员要切实承当起指导教师教学的责任,努力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执教能力和教育水平。

  要强化对教师专业成长规律的研究,努力使教研工作成果体现在教师素养的提升中,体现在教学效果的提升中。——强化新课程研究。

  围绕思索“教什么、怎么教〞,重点强化新课程研究,深入理解新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不断提升学校实施国家课程的能力。指导广大教师准确理解课程标准,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探究“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实现。

  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教育资源,组织开发地方课程,指导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强化课堂教学研究。

  这是教研的中心任务,也是教学管理、指导、服务的前提和基础。要通过研究和深入教学改革,积极探究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全面推广“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模式,着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同学负担。强化对学校教学管理的研究与

  指导,推动校本教研的有效展开。

  ——强化对教学评价的研究。评价是教学的导向。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究完善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强化对过程性评价和同学综合素养评价的研究,探究符合素养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和管理机制。

  省教研室要抓紧研制基础教育学业水平测试标准和方法,逐步在全省实施中小同学学业水平评估与监测。三、进一步强化教研建设。

  各地必必需建立或明确专门负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明确教研的公益性质,努力提升经费确保能力。要利用教研人员熟悉中小学教材教法、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状况、擅长教改施行研究的优势,充分发挥教研的继续教育功能,不断提升教研工作对教师教育的促进作用。

  独立设置的教研,要积极配合当地师训做好教师教育工作,师训要把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纳进教师继续教育范畴,并给予一定的继续教育学分。强化省、市、县三级教研的统筹协调。

  县级教研以研究指导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为主,市级教研以研究指导高中段教育为主,省教研室重点研究全省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材建设、学业评价等问题。上级教研应强化对下级教研的指导与管理,下级教研应定期向上级教研报告工作。

  各地要组织教研参加学校发展性评价和教学督导工作;对教师业务水平的考核与职务评聘,原则上也应吸纳教研有关人员参加。各级教研都要健全内部管理机制,不断提升教研工作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

  四、进一步强化教研员队伍建设。教研员是教研工作的实际承当者和推动者。

  各地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配齐教研人员,尤其要配备好体育、艺术、技术、综合施行活动教研员。完善教研人员的培养机制,重视从基层、从教学一线选拔优秀教研员。

  强化教研员的管理和教育,引导教研员面向师生、面向基层、面向教学,把主要精力投入课程与教学研究。要通过送教下乡、结对扶持、连片教研、网络教研等多种形式,加大对乡村和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帮助乡村教师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教研员要自觉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专业能力,改善工作作风,努力成为师风师德的表率,成为当地的“学科带头人〞。各地在业务进修时,要给予。

篇七:教研队伍建设与教研新使命

  

  新时期教研的使命与担当(四)——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2.0版研讨2018年7?10?,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第?届暑期全员研修持续进?。以“新时期教研员应具备什么素养”为主题,海淀进校组织了?个?作坊的深度研讨,并对讨论成果进??会分享交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教学处处长莫景祺做专家点评。罗滨校长做?会总结。?会由常务副校长申军红主持。图1常务副校长申军红主持会议?专题研讨:新时期教研员应具备什么素养2012年,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根据教育改?发展需要、区域实际情况和学校、?师的需求,对单位的职能定位、?作任务、?作机制进?了?幅度的调整和创新,明确了发展?标和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开始研制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以推进教研队伍建设。标准的制定从给优秀教研员画像开始,经历汇总提炼、?献梳理、分组讨论、梳理修订、专家研讨、再分组研讨、校务会研究七个轮次的讨论,最终确定了教研员专业素养框架,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三个维度,10项指标、20条内容(见图2)。其中,专业精神是教研员?作的内驱?,专业知识是教研质量的基础,专业能?是教研品质提升的保障。图2海淀区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2012年版)新时期的教育改?发展使得教研部门??临?些新问题、新挑战,需要通过教研转型来??平的服务学校,满?学校和教师的需求。教研转型?先是教研员队伍的转型升级。在新的时期,教研员应该具备哪些素养,这就迫切需要对原有的“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进?丰富完善、升级,以顺应新时代教育改?发展的需要。1分组研讨:?个?作坊深?研讨新时期教研员专业素养通过前期的?献学习,教研员对??的专业素养有了进?步的认识。围绕“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的完善”,?个?作坊展开了深?研讨。语?组,数学组,英语组,科学组,?综组,艺术、体育、职教组,学前、综合、技术组,?政、校办、教务、技术与图书馆组共8个讨论组在坊主的引导下,围绕主题展开全员参与式研讨,通过焦点讨论法、有收敛的讨论、有收敛的头脑风暴、卡?风暴等参与式引导策略的运?,使得每?位教研员都积极参与,贡献观点与智慧,不断地进?思维碰撞,建?关联,最终达成共识,并使研讨成果可视化。语?组?作坊现场数学组?作坊现场英语组?作坊现场科学组?作坊现场

  ?综组?作坊现场艺术、体育、职教组?作坊现场学前、综合、技术组?作坊现场?政、校办、教务、技术、图书馆组?作坊现场组图3各??作坊现场<向右滑动查看更多>2?会交流研讨成果:新时期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各组经过?作坊的深度互动研讨、共同建构,深度理解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对引领教研员专业发展和教研团队能?建设的价值和意义,明确新时代对教研员素养的新要求以及如何在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中得以体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的具体修改意见,由?组代表在?会中做分享交流。语?组图4赵杰志主席分享交流赵杰志主席代表语?组围绕三个关键词“增”“改”“调”,具体阐述了关于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框架修订完善的研讨成果。建议增加?个新维度“教育情怀”,包括三个?级指标要素:政策认同、职业理解、?我要求。在原有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维度下,建议增加专业品格、?我发展、评价知识、教师教育能?等?级指标要素。数学组图5刘锌副主任分享交流刘锌副主任代表数学组分享交流研讨成果。数学组?作坊?先结合?作深?理解教研员素养标准,了解新时代对教研员素养的新要求。然后,确定总体的修改思路为:增加新时期的新要求、关注?作重点的变化;调整?作逻辑,依据服务对象的要求变化做出调整;对?些相似内容进?合并。英语组图6王永祥?师分享交流王永祥?师代表英语组分享交流研讨成果。英语组?作坊经过学习输?、卡?风暴、?组讨论三个阶段,对教研员核?素养框架的条?进?补充和?字完善,在专业精神维度下增加专业伦理;专业知识维度下增加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专业能?维度下增加团队建设与引领能?。科学组图7柳忠烈?师分享交流柳忠烈?师代表科学组分享交流。科学组以“回顾梳理-聚焦关键-交流分享”为研讨思路,聚焦新时期对教研员有哪些挑战、优秀教研员应该具备哪些素养、1.0版怎样修订和完善等问题,进?了三次“头脑风暴”,形成了研讨成果。增补修订

  战、优秀教研员应该具备哪些素养、1.0版怎样修订和完善等问题,进?了三次“头脑风暴”,形成了研讨成果。增补修订了“理解学科课程的育?价值,落实课程育??标”“学?学习知识”等指标要素及基本内容共计14项。?综组图8陈婷婷?师分享交流陈婷婷?师代表?综组分享了?作坊研讨的过程与结果,专业精神维度下的?级指标要素调整为专业认同、专业道德、专业使命;专业能?维度下需要增加信息技术整合运?能?、终?学习与团队建设能?两个?级指标要素。同时,各?级指标要素下的基本内容也做了修改和补充完善。艺术、体育、职教组图9李琳琳?师分享交流李琳琳?师代表艺术、体育、职教组分享了?作坊的研讨成果。?组在明晰教研员专业素养内涵的基础上,理清了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针对专业精神这?维度,在基本内容上增加了“落实?德树?的根本任务,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热爱教师教育、专业地成就教师”等;针对专业知识这?维度,增加了?级指标要素“学?学习知识”;针对专业能?这?维度,修改和增加了?级指标要素“课程规划与实施能?”“学科育?研究与指导改进能?”“团队建设能?”。学前、综合、技术组图10陈敏倩?师分享交流陈敏倩?师代表学前、综合、技术组分享了?作坊的研讨成果。?家综合分析了国家层?教研转型、区域层?海淀教育的变?与创新、个体?临的挑战等三个层?对教研员专业素养的新要求,梳理了相关?献的主要内容,针对专业精神这?维度,将?级指标要素“专业意识”修改为“专业理念”;针对“专业知识”这?维度,修改和增加了?级指标要素为“教学专业知识”“通识性知识”;针对“专业能?”这?维度,修改和增加了?级指标要素“课程建设与资源开发应?能?”“团队建设与引领能?”“?我发展和终?学习能?。”?政、校办、教务、技术与图书馆组图11李宏伟副校长分享交流李宏伟副校长代表?政、校办、教务、技术与图书馆组分享了?作坊的研讨成果。?家针对专业精神这?维度,增加了“热爱和尊重?线教师,开放包容,为?线学校和教师提供?品质的专业服务”等基本内容;针对专业知识这?维度,增加了“综合知识、学科育?、教师专业发展知识、跨学科知识”等基本内容;针对专业能?这?维度,增加了“队伍建设能?、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和资源开发能?”等基本内容。?家?致认同,?政?员要不断提升能?和素养,为教研员和全体教职?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助?海淀进校?向“世界?流的教师教育”。3专家点评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教学处处长莫景祺对各组关于新时期教研员专业素养的研讨过程与成果交流分享进?深度点评。图12莫景祺处长点评研讨新时期教研员专业素养这?主题具有?常重要的意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直在积极推动教研相关制度的建设。研究清楚教研员专业素养是完善新时期教研制度,?如教研员准?准出制度、教研员培训制度等的出发点和基础。教研员专业素养是保障和提?教研队伍整体素质的需要。海淀区教研员专业素养1.0版,在之前的?个时期内,对于保障和提?海淀区教研员的整体?平发挥了?常重要的作?。

  内,对于保障和提?海淀区教研员的整体?平发挥了?常重要的作?。?个组的研讨和成果交流分享,体现了以下三个??的突出特点:1引发了?家对教研?作的多??深?思考。通过分组研讨,?家对于教研员专业素养思考的?度更加丰富、深度,对于新时期教研部门特别是教研员的使命、教研员?临的各种各样的挑战进?了深度理解和系统梳理,并最终引发了?家对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的指标要素和基本内容的深?思考。2?作坊研讨成果丰富,形成了新时期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2.0版的8个各具特点的框架。?作坊充分体现了众筹的理念,调动了每位教研员的积极性,汇集了每位教研员的智慧,为下?步形成海淀区教研员专业素养2.0版奠定了?个?常好的基础。3?作坊的实施富有成效,创新了研修的?式。●

  形成了尊重每?位教研员已有经验的民主氛围;●

  围绕共同的?标进??效的研讨和分享;●

  把?作坊的研讨主题和重点?作紧密结合。研制教研员专业素养,是教研系统、每?个教研部门的?项?常重要的?作。?作坊把研修主题和教研部门的重点?作结合起来,通过研修,形成了?个区域层?的教研部门的专业发展共同体。莫处长提出,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关于新时期教研员专业素养的研讨,先?先试,将为下?步全国层?进?步地研究教研员的专业素养奠定了?常好的基础。他代表中?向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向参与这项?作的全体教研员?师所做出的努?表?感谢。?研修总结罗滨校长做?会总结,对三天的暑期全员研修进?了全?的回顾和成果的总结提升,并对未来的?作进?部署。图13罗滨校长作?会总结罗滨校长?先对?会主题的确定、内容的整体设计和研修过程中所有?师的积极参与、智慧输出做了充分的肯定。本次研修围绕“新时期教研的使命与担当”这?主题,既有领导和专家关于新时期教研新作为、?向未来的海淀教育、教研?作的?向引领,?有全员围绕队伍建设、教师研修课程、作业设计与试题命制三个??的案例分享和?作坊研修。罗滨校长围绕三个研修关键词,具体从“研讨了什么?如何研讨的?研讨出了什么?未来做什么?”四个??来展开总结。研修关键词?:队伍建设

  ?家围绕“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怎样才能成为这样的??怎样才能帮助别?成为这样的??”这些核?问题,通过专家引领、同伴分享、研讨反思,展开研修,从落实岗位职责看共性要求和职业特性要求,分享个?成长与团队建设的路径,并形成了新时期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的框架的研讨成果。下?阶段的?作要求基于?家对新时期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的研讨成果,申军红副校长牵头对标准?本进?修改完善,然后再进?讨论。研修关键词?:教师研修课程?家围绕5+M+N教师研修课程“优化什么?怎样优化?”这两个核?问题,通过深度研讨、专家点拨展开研修,明确了研修课程定位:5(必修)、M(选择性必修)、N(选修),明确教师研修的?标定位,即要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厘清了纵向和横向的关系。研修课程的优化应围绕教师课程育?能?优化内容,多样实施,探索评价。下?阶段的?作要求继续优化“5+M+N”教师研修课程,下学期开学前,各学科、各学段的每?位教研员形成???课表、?科?系列、?段??案。研修关键词三:作业设计与试题命制?家围绕核?素养导向的作业设计与试题命制“设计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设计的程序是什么?设计的有效策略有哪些?”这三个核?问题,通过专家引领、深度研讨、专家点评展开研修,明晰影响作业设计的关键要素,提出了核?素养导向的作业设计与试题命制的原则、程序、策略,并构建了作业设计与试题命制模型。?家提?了对作业的认识,形成了作业设计的基本思路,找出了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研究的重点和思路。下?阶段的?作要求?是深?研究。组建团队,深?开展作业设计与试题命制的研究与实践。?是成果转化。要体现在?常教师研修课程中,体现在《海淀名师伴你学》系列丛书中。三是继续研讨。围绕作业设计,分学科组织“核?素养与学科教育”论坛。罗滨校长强调,本次暑期全员研修,?家就学校的部分重点和难点?作展开了研讨,这是?个新的起点。在新的学年,有新的任务,?家要继续边实践、边完善。各部门要统筹考虑新时期的特点、海淀教育的特点、海淀教师进修学校“?三五”发展规划,全?规划、系统推进下?阶段的?作,每?个教研员、每?个团队要积极践?,?我们的智慧和勇?积极探索,?出?条适合新时期的教研之路。来?北京房?和通州区、河北、天津、杭州、成都等兄弟单位的同?,以及12名教育部“国培计划”名师领航?程学员也参与了本次研修活动,并给予?度评价。全斌(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副院长

  中学地理研修员)感受到了海淀进校的?校风范,感觉很“震撼”,震撼于名家学者分享的理念和教研员研讨后提出的真知灼见。尹春彦(房?区教师进修学校

  综合实践与劳动技术学科主任)研修内容有?度、有深度、有?度,研修活动很扎实、很朴实、很真实。

  杨晓冬(天津市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

  初中语?教研员)海淀进校探索的具有前瞻性的“5+M+N”教师研修课程,将传统的教研活动课程化规范化,使教研更好地服务和引领课堂教学。余成(杭州拱墅区教育研究院

  中学数学教研员)深切感受到了海淀进校的全局观,以及海淀进校教研员团队的研究精神和创新能?。宁铭武(?家庄市新华区教研室副主任

  语?教研员)深度参与了海淀进校系统化精细化的研修过程,研修主题及相应的研修成果给我们带来了太多启发。岳海江(陕西省咸阳市西藏民族?学附中特级教师,名师领航?程学员)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品质的研修,站位?,能落地,是?端与务实的充分结合。(?:张晓、郝婧坤,图:王??、张烨、张治、张海浩、徐磊)

篇八:教研队伍建设与教研新使命篇九:教研队伍建设与教研新使命

  

  教研:新使命和新任务

  王湛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教育部原副长

  回顾60多年的发展历程,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在服务教育行政决策、研究与解决课程教学实际问题、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证明,教研工作已成为我国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专业支持力量,重视和加强教研工作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

  在当前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形势下,教育事业各领域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教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工作机制、工作方式也需要进一步与时俱进,教研队伍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今后一个时期,需要教研部门按照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围绕本区域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重点、难点与热点问题,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指导和服务。

  一、大力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教育决策的水平

  服务政府部门决策及其实施是教研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今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愈来愈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工作,为教研部门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教研部门应不断加强教研部门能力建设,不断增强服务教育决策的主动性,不断提高服务教育决策的水平。一是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区域教育发展观,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局出发,整体谋划区域课程改革和教研工作;二是不断创新教学研

  究工作机制,积极转变教学研究工作方式。教研部门要积极整合专业资源,形成工作合力,联合开展对课程教学改革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追踪研究和联合攻关机制;三是大力加强教研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研究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

  二、加强课程教学育人的研究与指导,提高课程育人水平

  按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教研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德育研究,深入研究并有效指导区域中小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要进一步加强全程育人研究,整体统筹本区域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考试五个环节,促进育人目标、育人内容、育人方法上的有机衔接与配合;要进一步加强全科育人研究,积极指导区域中小学校重视各门学科(特别是品德、语文、历史、艺术、体育5个学科)在育人功能上的相互支持,充分发挥各门学科综合育人的价值,形成各门学科综合育人的合力;要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研究,积极指导区域中小学校统筹研究利用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加强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加强课程建设能力的研究与指导,提升课程实施质量

  教研部门要在指导区域中小学校认真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方案、认真研究学习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指引,以加强基层学校课程能力建设为重点,指导区域中小学校开展课程规划、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积极指导学校规划合理、科

  学、多元、特色的课程体系,指导区域中小学校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方面找准定位、明确方向、确立路径、形成特色、提升质量,不断提升区域课程建设能力。

  教研部门还要在区域课程深度整合与课程制度建设两个方面做好研究与指导工作。要实现课程深度整合,建议教研部门重视以下两点:一是积极开展各门课程内不同年级、不同学段课程的纵向整合研究,确保依次递进、有序过渡;二是积极开展各门课程间的横向整合研究,破除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间相互疏离的壁垒。要不断总结、提炼区域推进课程改革中积累的有效经验,形成课程制度,以加强课程制度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区域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水平。

  四、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指导,推动教学走向减负增效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提升课程实施质量和水平,必须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指导。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深入研究学科本质,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各门课程特有的学科思想、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基本方法;二是依据学生学习心理,与中小学教师一起梳理各学科、各学段、各年级的教学核心、关键问题,指导中小学教师开展实践研究,探索解决对策;三是指导中小学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过程的组织以及作业设计等方面开展行动研究,探索基于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一致性研究;四是深入研究信息化条件下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新挑战、新变化,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机融合,促进现代技术手

  段在教学领域的科学应用。

  五、加强教育教学评价的研究与指导,发挥评价的正能量

  根据教育部在教育教学评价改革方面的总体部署,教研部门应在以下几项工作中加强研究与指导:一是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组织实施过程的研究,不断完善综合评价体系,指导中小学校全面开展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二是加强教学评价标准、策略、方式和方法的研究,引导学校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评价,逐步建立基于事实和数据分析的教学诊断、反馈和指导系统;三是积极研究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方法、实施程序和结果使用办法,指导学校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四是组织开展中考命题质量的研究与评估,充分发挥中考对教学的正面引导作用;五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教育设施和资源建设提供指导和服务,使广大中小学校的硬件、软件建设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有为才有位,有位就要有为。新时期,教研部门要高质量完成承担的新使命和新任务,必须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坚持服务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着力解决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在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过程中,发挥好研究、指导和服务的专业支持作用。

  由传统教研转向现代教研

  长期以来,各级教研机构和教研队伍在支持、引领、服务基础教育改

  革,特别是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专业工作,在提升、保障中小学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随着教育事业逐渐转向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根本标志的内涵式发展阶段转变,教育发展对教研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挑战、新要求。以往传统的、常规的教研观念、思想、方法、手段、机制、任务,必然要及时进行调整和转型。这个转型的核心要求,就是要实现传统教研向现代教研转变,向符合时代需要的教研转变,向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总体需要转变。总体来说就是要实现六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研究重心要实现由研究以教为主向研究以学为主的转变。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也是新世纪以来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最重大的转变和核心要求,教学中实现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教研作为服务指导教学工作的专业队伍,必须按照这样的整体思路,把过去重视研究教、为教服务的工作重点,转向研究学、为学服务。这可以说是现代教研工作重心的一个根本性转变。应该说,这是一个根本性、方向性的转变,是教研工作立足点和重心的转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二是由基于经验的教学研究向基于事实和数据的教学研究转变。这就要求研究方式、方法要向着更加科学、规范、理性的方向转变。过去开展教研工作往往基于个体的经验,基于对教学工作经验性的总结分析,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教研工作的整体水平。现在,我们提倡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利用规范的研究方式,实现问题的解决,如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大量事实的提炼,最终形成科学、理性的判断。这样得出的研究成果,对于一线学校的指导,会更有说服力,更具实效性。

  三是由注重统一性的教学要求向注重个性化的服务转变。这也是为了适应整个教育体制、运营模式的转变而做出调整的工作思路。过去的教育教学模式中,统一性的要求过多,我们习惯用统一的目标、内容和模式来要求不同的学生。现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总趋势是要求改变这种统一性,走向多样,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教研工作必须适应这种变化,由过去习惯于提出统一性的要求、研究统一性的问题、进行统一性的评价,逐渐转向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不同教师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并通过这样的转变,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走向多样化,走向选择性,最终服务于“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样一个总要求。

  四是要由关注知识传授的研究向关注全程育人、综合育人、全面育人的研究转变。过去我们的教研员就是学科教研员,大家都是立足于自己的某一个学科做教研,研究的问题不外乎知识怎么传授,尤其是学科知识怎么传授。现在,我们要关注的是如何使教研工作在立足于学科研究、知识技能研究的基础上,向整体关注人、培育人转变。

  五是要由单纯的关注教材教法研究向加强对教学质量的全要素研究以及服务区域及学校发展转变。教研工作需要宽阔的视野,要在更完整的意义上去研究教学改革和发展问题,既能立足于教材教法,又能关注到教学的全过程,考虑到教学质量的全要素。同时,教研工作既要面向课堂、学生、教师,还要对学校的整体发展,进行整体设计、规划引领。也就是说,要从过去的一个点的研究,逐渐向整个面的研究去拓展;从关注教学的某一个要素,转向关注教学的全要素。

  六是要由基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传统教育模式向基于开放的信息化教学的现代教育模式的研究转变。信息化不仅带来技术上的革新,带来方法手段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深刻影响到我们课堂内在的结构,影响到教学关系的调整,影响到整个教学形态的改变,教研工作要及时适应这种变化,思考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研究。还要看到信息技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带来的全新挑战,比如慕课风暴、翻转课堂,这些都为课堂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那么,为什么信息技术多年来不断与教学结合,却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这次慕课风暴和翻转课堂则引起了超乎想象的高度关注?事实上,过去的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只是一种方法、手段的结合,一种方法、手段的改变,而慕课风暴、翻转课堂,则带来了教学观念、教学结构、教学方式的巨大变化,把过去教师教、学生学,变成了课前利用视频学习,课上问题解决、答疑。这就给我们带来了一点启示,预示着信息技术,不仅将从方式手段上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对我们的教学观、教学整体的结构、教学模式等也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教研工作要及时预见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加快转变的步伐,调整研究的手段和关注重点,尽快由传统的模式走向开放的、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教学模式。

篇十:教研队伍建设与教研新使命

  

  -

  .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建立

  摘要: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向广阔教师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基挑战,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实践操作能力为宗旨,因此,教师在根底教育课程改革中,将不断实现自我更新,提升自身素质。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理解,提高教师的理论业务水平。因为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课程改革的落实者,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所以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必须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建立一支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师队伍呢?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建立

  一:建立一支适应新课程要求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目标明确: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在教育改革的开展中,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师的整体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未来公民的素质,所以新课程的实施,迫切要求教师加强学习,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改革的需要。

  1、更新教育观念、坚决信念。

  要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首先必须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开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同时教师的行动反思的意识与能力,增强教师参与教研的意识,其次还要有坚决的信念,要求他们坚决拥护和支持教育改革,自觉地本职工作和国家、民族的振兴严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他们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积极的投身到改革之中去。

  2、具有厚实的文化修养和高尚的师德:

  教育是一种群众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人文主义的教育,是生活的.

  word.zl

  -

  .

  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所以要做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既教书育人,又为人师表,更要求教师在改革实践中具有乐于奉献的精神和崇高的追求。为人师特别是现在的教师就要有厚重的文化修养,所以要求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善于、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修养,3、主要目标

  (一)、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效劳;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和开展的根底知识、根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安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引导广阔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了解、认同并逐步确立新课程的根本理念,明确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积极探索教师专业开展的有效举措及途径,促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进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建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开展。

  .

  word.zl

  -

  .

  (三)、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全面加强课程建立。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区各种课程资源,形成与学校特色相适应的校本课程,增强课程对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开展和学生开展的作用。加强教学设施和社会实践基地建立,积极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实现校外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四)、探索并构建促进学生安康成长、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办学水平提高的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继续推进考试及学生素质评价的改革,积极探索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各科课堂教学评价新标准,以课堂教学评价新标准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五)、通过改革实验,进一步凸现校办学特色,推进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在课程改革背景下针对本校实际对提高教师素质的根本要求:

  1、指导思想

  以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根底教育新课程体系,让全体学生承受优质的根底教育,实现我校教育现代化,努力开创我校教育工作新局面。

  2、加深对新课程的认识: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课程的解释者,所以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真正落实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就是对新课程有新的认识。课程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

  word.zl

  -

  .

  得根底知识与根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些课改的目标,强调对学习与开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的生活经历,学科知识和社会开展三方面容的整合。遵循学生身心开展的规律。突出课程为学生的开展效劳的理念,因此要求教师加深对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在教育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双基〞,而且要重视整体开展的各种需求,关注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在新课程实施中的能动作用。

  3、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承受学习,机械训练的方式,提倡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单纯承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诣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由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自主探究和引导的教学,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谐、对话、合作的师生关系,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开展,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主动参与与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探究,创造有利的条件,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一个坚实的根底。

  4、拓宽教师的知识面:

  以往教师都习惯于在某一个特定的学科领域进展教学,根底知识往往局限于学科知识的传授,无视根本知识的根本构造,很少的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活动的时机,使学生难以获取学科以外的综合信息,现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打破了学校教育由学科课程统一天下的局面,面对新课程构造的调整,教师必须拥有跨学科的.

  word.zl

  -

  .

  知识和技能,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同时要有较宽的知识构造,补充必要的学科知识,除了具备一定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外,还要具有现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根本知识及教育科学知识。以适应当前改革的需要。

  5、教师应具备教学研究的能力:

  钢要明确指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要求无论实施新课改,还是开发校本课程,都要围绕三个维度进展,三个维度的提出,为教师由一个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需要教师要灵活的根据社会的开展需求选择补充教学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充分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所以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理解知识及分析教材构造的能力,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外,还必须具备有研究自己教学实践的信息与能力。

  6、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师是一个专业化的职业,从根底教育课程改革和开展来看,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的学习的方式以及我们对教育质量的判断标准,总是和社会开展以及对人才的需求严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开展,学校的课程就要不断的进展调整,所以课程开展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教师做为推进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理解和应对社会进步带给学校的各种挑战,所以学校课程稳定是相对的,变化和开展那么是绝对的,在新课程下教师如何面对学生、面对新知识、面对学校变化的不断更新,这就要不断成长,教师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职业,需要终生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尽快进入专业化开展的轨道。

  .

  word.zl

  -

  .

  三、课改下教师队伍建立的根本途径: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

  在实施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教师的素质如何关系到未来公民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因此教师队伍的建立,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任务,树立主人翁的意识,同时让他们自强、自尊、自重、自爱,树立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荣耀感和责任感,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同时要遵纪守法,为人师表,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在教学中坚持“文以载道〞的原那么,在教书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认识社会,怎样做人,从小确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教师应与时俱进,言传身教,以职业道德的提升来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以研究如何培训教师的“德〞与“爱〞为主题,提升自我形象。

  “在那种学校全体教师之间没有完全一致的地方,在那种彼此不互助并且彼此要求不严格的地方,在那种不情愿与自己同志真诚交谈的地方,在那种不善于与同志进展学术交流或不愿听从别人指教的地方——那儿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教师的集体。〞伟大教育家马卡连柯的这段话阐述的正是教师集体以及形成这样一个集体的每一个教师的公众形象。虽然这段话的诞生距今遥远,但其涵着的人文关心、尊重个性、自主选择、能动发挥等思想,对于今天课改背景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仍有其强劲的指导意义。

  培训思路:在发扬团队精神和创立学习型组织的前提下,重视教师的全面开展,形成全体教师共同的价值取向;尊重和理解教师的个性、情感、能力和爱好,关心和重视教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合理选择,鼓励和支持教师开拓、进取、创新。

  .

  word.zl

  -

  .

  培训目标:每个教师要做到有德、有爱、有学生意识、有对教育的思考、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无私奉献精神,在自我完善的同时,提升自我形象。

  具体做法:“用心〞用人,促使培训过程回归人本性和人性化。

  〔一〕、以“宽容、宽厚、宽松〞的人文关心,对待每一个教师。

  俗称“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对于一些指令性的“家规〞教师应该不折不扣地遵守。但总有个别教师因种种原因动辄“犯规〞,而简单的谈话,生硬的批评或机械的扣罚,非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弄不好还会伤害教师的自尊心,挫伤其工作积极性,但熟视无睹、听之任之又会丧失原那么。对此,我们的做法是: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以“宽容、宽厚、宽松〞的人文关心认真对待,妥善处理。我们经常深入到这样的教师中间,礼貌热情地与他们交谈,拉家常似地与他们谈生活、谈工作、交流感情,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征求他们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合理化建议,强调一个教师事事处处身体力行、率先垂的重要性,尽力做到言辞委婉亲切,让他们在不失情面的情况下心悦诚服地理解了领导的用意,自然而然地承受了批评教育。同时,他们还从领导的人格力量中体味到领导对自己人格的尊重,心中的那份愧疚会渐渐加深,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一改往日的散漫作风,精神振作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着自身的价值。

  〔二〕、以“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文机制,评价每一个教师。

  对教师管理的研究,实际是对现代人的研究。新课程赋予新一代教师的是一片任由其自发挑战、自主实践、自由施展和自我完善的天空,因而传统的、模式化的、等级式的评价管理,对他们显然是不公平的。几年来我校实施的校本评价,即:根据学校教师实际而研究出台的鼓励式开展性评价,为教师搭建了自由平等的竞.

  word.zl

  -

  .

  争平台,以“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文机制评价每一个教师,有效地实现了教师个体的主动实践、自我调控和教师群体的多元支持、多元效劳和多元监控,换来的是教师积极主动地进展教育实践与反思,并在不断的探索和进取中实现着一种可持续开展。

  在例行的评优、晋级、量化考评等教师们比拟敏感和关心的问题上,“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文机制更得以鲜明的表达。全体在岗教师,人人有争先创优的权力,不管在哪个岗位,只要作出突出成绩,均被评为优秀等级,假设受名额限制,我们也是在全员考评或民意选举的根底上公开择优。优者,是教师们公认的,是共同选举的,是大家学习的典范。

  〔三〕、以“爱才、用才、育才〞的人文原那么,鼓励每一个教师。

  新课程背景下,一方面是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一方面是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加上教师培养的开放性与选拔任用的社会化,这种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使广阔教师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荷与压力。教师的才能各有不同,每个教师都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愿望,但由于各自在学识、专长、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个性差异,所以工作绩效也不尽一样。一校之长,在用人问题上,必须做到扬人之长、容人之短、人尽其才、各显其能,才能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个性特长,才能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愿望。为了有把握地做到知人善任,我们以“爱才、用才、育才〞的人文原那么,鼓励每一个教师,平时注意观察他们,准确了解他们的专长和心愿,尽量地安排他们从事喜好和擅长的工作,让他们的才能得以尽情地发挥。

  例如:A教师是本校的一名普通的年轻教师,很热情,很敬业,很好强,可还不够专业。面对这个个性很鲜明的青年教师,学校领导首先和她做了倾心交谈,使她明白了教师的个性更多的应该表达在自己的教学中,很好地融入学校这个大集.

  word.zl

  -

  .

  体中,始终保持对教育的热情,才能使自己的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思想上的转变,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在学校经常性的教育教学讲座和系列性的教育研究中,她吸收了许多知名专家、优秀教师的理念,从而树立了效劳的意识,也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教学中,她扎实、认真地开展教育科研实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努力向科研型教师迈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步一个扎实的脚印,一步一个创新的火花,这个年轻的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她分别在省校本培训现场会上和华师大校长培训班开幕式上的发言赢得了与会者的称赞,同时也荣耀地被评为“区德育先进〞和“区优秀班主任〞,所撰写的论文曾屡次在全国、省、市、区获奖。两年前,学校安排她担任级部组长,领导的信任和同事们的鼓励极鼓舞了她工作的干劲;热情、敬业,加之观念的转变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使这个个性强亮的普通教师成长为一个既有组织能力、又有影响力的优秀级部组长。

  2、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培养自己的课程意识,转变传统的课程概念,从被动的课程的解释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因此强调教师素质的提高必须是整体素质的提高,其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是关键,所以学校应创造条件努力提高教师的学识水平,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结合自己的体会,运用正确的教育理论做指导,进展分析探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通过反思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提高实践新课程的水平。

  3、以科研为先导,校本教研、教科研相结合,造就适应新课程开展的教师队伍:

  在新课程的改革之下,由于知识不断更新,信息的大量集合,把教育推上了.

  word.zl

  -

  .

  更新的台阶,教育怎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开展的需求,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立,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教学工作中,认真总结经历,积极钻研业务,深入教改研究,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实践中以教科研为先导,以科研促教改,大胆参与各种教研活动,使教师由过去单一的教学型人才向集教学与科研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开展。

  ——以研究如何培训教师的“专〞与“能〞为主题,提升自我水平。

  教师的开展应该是积极的、能动的,而开发和调动其在的能愿,必须从自身的需要入手。教师的需要比拟复杂,且因人而异,概括起来说,一般都具有朴实的物质需要、稳定的开展需要、迫切的自尊需要和实现人身价值的成就需要。因此,校本培训也必须因人而异,要认真研究教师的心理需要和工作动机,全方位地为教师的自主开展效劳,即: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质,就是要求我们教师站在时代的开展和培养适应未来社会人的角度来审视和调整自己的教学,从思想上、观念上、行为上、方法上实施全方位的改革,这是走进课改之后,通过学习和研讨,全校教师达成一致的思想共识。

  培训思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教师的人本需要为前提,以转变教师的育人观念和行为为目标,以提高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研究能力为最终目的,在促进专业化开展的同时,促使教师成为“自我实现人〞,提升自我价值。

  培训目标:具有时代育人观念,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以科研人的姿态对待教育问题、教研问题和学生问题,积极研究并勇于探索课改之下的课堂教学创新实践,努力提高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

  具体做法:务实求真,促使培训容表达专业性和多样化

  〔一〕、以观念的改革研讨为根本点,贯彻课改精神。

  .

  word.zl

  -

  .

  首先是教育质量关,转变的焦点是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生是社会人,学校应该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从人生价值的综合性角度去想,全面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注重其德、才、智、能及个性品质的整体性开展,才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教师以及全社会应有的正确的教育质量观。

  其次是课堂教学观,转变的焦点是怎样教和怎样学。着力培养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根底上的大胆求异和跳跃开展,是教学转舵的关键;顺木之天性,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人本回归〞的乐园,是目前最难实现却又是应该实现甚至必须实现的方面,这正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新型教学观。

  第三是教育评价观,转变的焦点是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学生的开展充满差异,我们没有理由让学生按同一种速度、同一个标准或同一个模式开展,因此教育评价应由单一的一元化评价变为多项的多元化评价;评价的方式应不拘一格,只要有效,随时随地、随机随事,什么方式都可以。

  〔二〕、以备课的改革研讨为切入点,贯彻课改精神。

  充分表达“人本〞,让备课真正成为表达教师个性发挥和聪明才智的杰作。改革的两个要点分别在课前和课后,课前要备出教学思路,或知识上的,或方法上的,或技巧上的,或能力上的,目的是切实为执教效劳;课后要写出感悟与反思,或成功,或失败,或收获,或遗憾,总之是为了日后的改良和提高。

  此项改革相比以前的程式化备课是难了些,对此教师们也曾叫苦连天。但随着课改的进程、观念的转变和学生个性的需求,教师们认识到了这样改的必要性,便知难而进了。事实证明,这样的备课确实发挥了教师的在潜质,有力地指导和促进了课堂教学。

  〔三〕、以教学方式的改革研讨为立足点,贯彻课改精神。

  .

  word.zl

  -

  .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开展为本,即: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科规律,把学习的权力、学习的空间、学习的快乐真正地还给学生,把学生当做可以与教师平等对话和交流的个体。在教学中,实施角色换位,即:走下讲台,走进学生,让教和学变成平等和谐的互动关系,让“学生—讲台—教师〞的传统模式变成“伙伴—合作—平等〞的和谐模式,为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担当学习舞台的主角,能动自主地获取知识搭建平台。

  方式一,俯下身来,和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可取点有二:一是教师换位,把自己当成学生中普遍的一员,让学生感到教师亲切,同时自己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二是换位后,教师既是伙伴,又是伙伴中的首席,在讨论问题时,和学生一样也谈自己的观点,当这个观点高出学生一筹时,伙伴就变成了指导者或学习的示,对于学生,特别是那些中等以下的学困生,很有帮助。

  方式二,开创“开放式〞教学空间,把获取知识的过程还给学生,使学生在挑战与应战中感受成功。“挑战与应战〞,指的就是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讨论,直至解疑。可取点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把握学习的主动权,参与获知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对一切事情想追究个为什么,想了解个全过程,对其日后的学习、工作乃至生活都将是一种能力的积淀。

  方式三,放手让学生主宰课堂,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可取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倾听他人意见的品质和团结合作的品质。

  方式四,从兴趣出发,创设鲜活情境,让学生在游戏和快乐中学习。可取点有三:一是从兴趣出发,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特点;二是鲜活情境,容易吸引孩子的学习注意力,引孩子入情入境;三是与其他学科有机整合,诸如:音乐课、.

  word.zl

  -

  .

  美术课、特别是信息技术课,极优化了课堂构造,丰富了学生的认知领域,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以教育机智的培训研讨为突破点,贯彻课改精神。

  教育机智是教师善于根据情况变化创造性地进展教育的才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高度的灵活性,能随机应变、敏捷果断地处理问题;二是有高度的智慧,能巧妙地、准确地、发人深醒地给人以引导、启示和教育。前者是脑的功夫,而后者便是嘴的功夫。

  提高教育机智,是全体教师的共同需要,因此,我们就把它作为“必修项〞进展全员培训。学校以“成长的路〞为主题,定期组织全员进展“二分钟演讲〞活动,开场是学校提名演讲,后来是主动报名演讲,再后来是自由上台演讲。教师们结合自己的工作情况,从学科教学、教育科研、班级管理、分层转化、各类活动、课外实践等各个方面谈校本培训的收获,从而将练嘴与笔耕有机结合,练嘴,即现场演讲、当众表达;笔耕,即汇文成卷、互相传阅。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育机智,学校采用了当场点评、现设场景、现场提问、即时辩论的培训方法。当场点评和现场提问,是对点评者的培训,点评者必须有足够的经历、丰厚的才识、聪颖的智慧和应对的机智,才能点出水平、提出既有价值又有思考的问题;针对现设情景进展即时辩论是培训教师的教育机智,教师必须有较强的听辨能力、快速的思维能力和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对答自如,从而对现设的情景和现象做出最正确处理。应该坦言,此项培训对一所基层学校的全体教师而言确实难度很大,实施以来,教师们从开场的害怕、打触,到后来的习惯、自然,直至今天的自如、喜欢,走过了困难的路程。教育机智的提高有力地带动了教师口头.

  word.zl

  -

  .

  评价能力的提高,用教师们的话说:胆量和功夫是在培训中练出来的,练胆,要勇敢地上,不怕人笑话;练嘴,要勇敢地说,不怕人纠正。

  教师队伍建立与教师专业化开展是一项长期的而艰巨的历史性工程,在新课程背景下,它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持续性尤为显要。几年的校本培训实践,我们以激发教师积极主动开展的运作过程为载体,通过对过程的研究,初步构建起“人文+人本〞、“实情+实际〞的培训框架。对于教师而言,其收获是可观的、全面的、开展的,是能促进个体欣喜和幸福的;对于学校而言,其经历是独有的、成功的、有效的,是值得总结和推广的。

  4、提高各种培训,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

  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们,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大对教师队伍建立的力度,要求教师以不同的方式进展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适应课程改革和社会开展的需求,因此,树立长期有效序的对教师进展各种培训,在学历上教师应到达要求应给他们创造时机鼓励他们进展培训到达要求为止。教材培训应定期的向教师特别是新上岗的教师进展教材培训,新课程要求教师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那么新教材培训的到位,教育教学目标就容易实现,到达教育的目的,同时学校还要进展标本培训,标本培训的目的是让教师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认识到教师与课程是共生、共建的关系,二者是共同开展的。另外有效的利用骨干教师,以帮、传、带的形式引领教师快速步入新课改的轨道,迅速成长为适应新课改需要的合格人才。

  5、优化教学过程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保障每个学生获得公平开展与成长的时机。

  .

  word.zl

  -

  .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传统学习方式,拓展教学空间,组织学生进展课外的合作、讨论、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机进展实际操作、试验和探索。

  (3)、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索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以平等、共同活动为根底,促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相互支持的体验。

  (4)、学校是教学改革的主体。学校要及时了解国外教育教学开展的趋势,展开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5)、充分发挥教务科研教研处的研究、指导和效劳作用。教研处要与有关师院校、科研院所、上级教研室加强合作,共同为教师提供教育理论、教育技术、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培训和效劳。

  (6)、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多样化。

  总之,新课程下的教师队伍建立势在必行,迅速而有效的提高广阔教师的综合素质刻不容缓,我们将利用多种措施,采取多种形式,为推动新课改的进程保证师资力量,为教师在新课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提供肥沃的土壤,同时为教师能早日成为适合社会开展进步以及新课程理念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而努力。

  .

  word.zl

推荐访问:教研队伍建设与教研新使命 教研 队伍建设 使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