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适老化景观私密与公共空间的意义(9篇)

发布时间:2023-07-28 12:22: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适老化景观私密与公共空间的意义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从常州老旧小区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现状出发,探讨现阶段常州老旧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改造政策与方式。以从常州朝阳四村北区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设计为例,基于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结合的模式,针对现阶段改造的相关状况,从中厘清老年居民对其改造的满意度和需求标准。结合改造后仍存在的问题提出社区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优化策略。该方法为相关实践提供参考,以期逐步提升以老年人为本体的居住空间综合质量。

  关键词: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设计

  一、研究背景

  常州有大量的老旧住宅小区,这些小区修建于上世纪的80-90年代,具有良好的历史资源,也具有较好的邻里关系。但是现在这些小区存在着很多问题。回顾曾经该类小区的初建伊始,通过满足刚需、提升人均居住面积的现实需求替代了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人性化与适老化。如今难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影响城市老年人居住的品质,亟需改造更新。2018年10月,常州市市老龄办发布了《常州市2017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底常州市户籍人口378.84万人,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87.53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3.1%。较2016年增加了1.75万人,老龄化比重增加了0.22个百分点。其中,60到69周岁的老年人口为50.06万人,占全市户籍老年人口的57.19%。9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61万人,百岁老人有328人,最年长者是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107周岁。常州老龄化现象严重。对此常州市政府在《常州市“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对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的要求,开展适宜养老住区建设,营造老年人安全生活环境。常州市政府从2016年起对富强新村、朝阳四村北区、同济新村、河苑新村等9个小区进行改造。本文主要调研是朝阳四村的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设计。本文研究常州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希望达到以下几个目的:了解现阶段常州老旧小区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程度和使用现状,对已更新改造的常州老旧小区存在的不足进行梳理和总结,从改善老年人这一群体的居住条件出发,针对常州地区的地域性老旧小区,对其中的公共场所提出适宜化的改造方法,从而在“功能、空间、环境”的维度进行更新。

  二、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更新实例调研

  (一)社区介绍。天宁区茶山街道朝阳四村北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设的老小区,建于1988年,已经有30年的历史。现在47个单元所属21幢住宅楼,在地居民约1384人。在这个数据的整理分析中,六旬以上的人口约有408人,占总人数比重27.8%。常州市政府在2017年底对该小区进行适老化改造。针对朝阳四村北区的老年用户群体,以调查问卷的分析路径,结合对其居住场所及其空间的实地调研与测绘,并对社区适老化更新的满意程度进行调研。(二)更新现状。1.总体改造思路。2017年,茶山街道朝阳四村北区被选为常州市适老化试点改造住区,由政府出资,以“居住宜老、设施为老、活动便老、服务助老、和谐敬老”标准进行适老化改造和提升,于2018年初全部完成。在更新改造时,采用“大环境资源整合、小空间有机更新”的目标展开,一方面在社区规划层面通过对基建设施——人车流线的规划;另一方面结合特殊景点的营造,打造适合老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年人活动的场所;通过以上两个部分的空间优化,在户外环境的公共空间中让老旧小区中的老年人得以满足,从而提升该类人群的幸福指数,实现“居家养老”在地化转型[1]。宏观上紧抓“以民为本”的亲民理念,加强与居民群众的沟通,中观上注重有机更新,加强区域空间资源的整合。微观上基于现状社区人口结构调研之上,完善了特殊人群公共配套设施,取缔违章建筑,将废弃建筑、荒废场地改造成老年人活动中心,改善老旧小区居住环境品质。2.改造策略。(1)道路空间方面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加,朝阳四村出现了停车位数量不够的问题,私家车随意停放在路边或单元门口以及室外活动空间等任何可以停放的位置,造成人车交叉的状况,阻碍正常交通。并且人行道的铺砖出现破损、高低不平等情况,给老人的出行带来安全隐患,老年人日常的活动空间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在宅前空地和小区内较宽敞的场地新建了50个停车位,如图1。同时对步行系统进行改造,设置了总长为800米的运动环道和2000米的健身步道,采用塑胶路面,避免老年人绊倒摔伤,如图2。在每个单元入户门口的位置增加栏杆、扶手、坡道等无障碍设施。小区里的照明设施、标识系统都是根据老人的需求进行统一改造的,如图3。(2)活动空间方面朝阳四村北区的空间布局以行列式排布为主,在以建筑为本体的排列中,中间以道路为主体的场所呈现分段式布局:即“户外活动空间-人行道-车行道-人行道-户外活动空间”,绿化比较简单。居住环境单调乏味,忽略了活动、交往等诸多方面的可能性。而日常生活化场所公共空间的消失,使整个场所内部的居民生活化活动单一,而健身活动空间的缺失、休息空间和种植空间的缺乏等让老年人的户外活动很难开展。从而导致了对户外生活的兴趣度,足不出户的生活模式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影响。在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老年人人流密集、可达性较高的场所进行针对性改造。通过在道路、空地两侧以绿篱的布置围合形成新的景观空间,在加大空间的利用率的同时能够较大层面丰富空间的层次,老人可在此停留、休憩、交流,促进人与环境的交互,如图4。健身空间是当前老年人日常活动的必要设施,原来的健身广场铺设地砖破损严重,将原有广场上的小块瓷砖更换成了大块的防滑花岗岩和塑胶,并在场地当中增加了羽毛球场,周围铺设了鹅卵石健身步道和新的健身器材,如图5。此外小区内还设置了100多个“一米花坛”,由小区居民自愿认养,种植花卉蔬菜,如图6。(3)服务设施方面原来楼梯扶手老旧损坏,给老年人出行带来很大麻烦。为小区44个单元楼道内重新加装了离地0.9米的扶手,选用手感较好的优质木料,既牢固,又提高了安全性。将曾经杂物房改造成小区活动室,功能包括面向社区老人的助餐点和一间助浴室。在助浴室里,配置了无障碍洗浴区,放置了老人洗澡专用的椅子,充分考虑了老年人洗浴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如图7。朝阳四村北区引进的智慧养老服务机构,引入“互联网+医疗”线上服务,包括网络医院、智慧药房等,向社区每一个老年人发放了一款健康手表,这种表包含了多种功能,如突发事件一键请求、迷路走失实时定位、用药提醒及时回诊等。对于高龄、重病、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更是提供包括上门诊疗、健康管理、家庭病床等医疗服务,如图8。(三)适老化更新的居民满意度调查。现在朝阳四村北区的适老化更新工程已经结束了一年多,对居住在这里的老年人对改造的满意程度、以及希望继续改造的区域和内容等进行调研,旨在提高城市老年人的居住生活质量提供建议。由于不同老化程度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及其空间需求存在差异性,导致社区户外公共空间在更新设计中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对不同老化程度老年人的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更新满意度进行研究。经调研发现,低老化老人活动较为多样化,喜欢聚众,会选择社区活动室等人多的场所进行活动,且大部分低老化老需要照顾孙辈,活动时间都围绕孩子展开,他们在带孩子外出玩耍、休息、运动的过程中与周围的人产生交往活动。中老化老人的日常活动以静态性的交往活动为主,主要的活动类型包括散步、静坐、聊天等,日常活动较为规律,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在于中老化老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高老化老人更加受到身体机能的限制,以静态性的活动为主,活动频率大幅度降低,日常活动场所趋于单一,通常只在家中或住宅附近进行户外活动。此次调研中对低老化程度的老年人(60-69岁)、中老化程度的老年人(70-79岁)、高老化程度的老年人(80岁及以上)均选取60人作为研究样本。[2]共发放问卷180份,均为有效问卷。通过表1可发现朝阳新村北区内部道路空间改造是老年人最满意的项目,满意度达94%。而不满意的原因在于小区内部停车位太多,道路狭窄,小区入口处会出现堵车现象,影响通行,但相比之前人车混杂的问题改善了很多。通过表2发现老年人对绿化空间改造也较为满意,满意度达80%,在调研绿化空间改造不满意的原因时候发现49%的样本认为绿化空间的改造中反映植物种类过于单调,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搭配,28%的样本认为养护工作不到位,而23%的样本反映“一米花坛”缺乏管理,虽被居民认养却没有及时打理种植的花草,如表5。通过表3发现高老化程度老年人对社区服务设施更新满意度较低,主要由于部分高老化老人出行不便,在改造时未安装电梯,导致高老化老年人上下楼不方便,很少参与户外活动。其他不满意的原因在于社区服务质量不佳以及夜晚的灯光太暗,如表6。通过表4可以发现,老年人对活动空间的改造的满意度最低,满意度仅63%。低老化程度的老年人的不满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意率较高,调研发现这些老人在家照顾孙辈,目前小区内缺少儿童游乐设施,没有考虑多种人群需求,活动设施单一;另外,不满意的原因是景观小品缺少艺术性和实用性,且活动器械老化缺乏管理,活动场地的面积过小,如表7。总体来说在朝阳四村改造中关注了住区整体功能提升,老年人的满意度较高,但是社区景观或缺乏美感或缺乏文化特色,与常州的历史文化名城不相匹配;适老化改造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基础调查,没有对老年人群体进行细分,未能意识到不同老化程度的老年群体的差异性特点,反映了老旧社区适老化更新的复杂性。

  三、老旧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优化策略

  针对以上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一)设置老幼结合空间,融合“代际共享”。现如今三代同堂或二代同堂仍为主要家庭结构,反映在生活中即爷孙为居家主体、子女工作在外的方式呈现。通过笔者的调研取样,在针对性的180个样本数据中,需要照顾孙辈的老年人的比例占42%,反映着大部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以孙子辈分的相处为主,他们的日常活动主要围绕儿童展开。这些携孙老人反映,当前社区缺乏儿童游戏设施,希望增加儿童游戏功能,并通过多功能混合等方式来促进老幼共用。[3]建议在朝阳四村的健身广场设置儿童活动设施。场地位于小区的东面,包括非标的跑道和羽毛球场以及健身器械,但平时鲜有人在此打球,如图9。保留原场地的跑道和健身器械,利用原有羽毛球场的场地设置了滑梯、秋千、攀爬、网绳等活动设施,通过下沉、凸起等形式形成起伏的地形,丰富空间层次。场地北侧设置廊架,满足老人在此休憩的同时对儿童的活动进行监护。创造同时兼顾老年人与儿童安全、舒适的公共活动空间,能够促进老人与儿童之间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代际问题,如图10、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11、12。(二)景观空间融入地域文化特色,营造老人归属感。调研中发现社区中针对老年人审美需求的公共设施小品研究很少,甚至无法匹配老年人群的美学需求。多数老年人都有原居安老的心理,希望可以在自己在熟悉的地方安度晚年。这些地方有老人的珍贵回忆,有老人熟悉的生活环境,可以减弱老年人的孤独、失落等负面情绪,带给老人归属感和安全感。建议将132幢楼旁的树阵广场进行环境品质提升,场地中间有跑道穿过,平日里会有老人在此休憩、聊天,但因公共座椅太少需要自带板凳,影响环境美观,如图13。建议在现有小区公共空间的基础上,通过绿化阻隔与渗透的方法增加半私密空间和私密空间,丰富空间层次,满足老年人不同的交往需求。[4]并置入景观艺术小品,通过提取常州传统手工艺之一的剪纸元素和民居中窗雕的元素,通过符号化的方式运用在廊架的设计中。老年人在休闲的过程中欣赏这些特色的景观小品,唤起老年群体的集体记忆和浓厚的情感,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同时在具有常州地域文化特色的社区户外公共空间中组织老年文化活动,如歌咏、广场舞、曲艺等,丰富老年生活[5],如图14、15、16。(三)结合园艺疗法,提高老人身体机能。目前朝阳新村北区的景观环境单一,宅间绿地通过树篱将绿地围合成一个封闭的空间,且树种也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搭配,如图17。而进入老年阶段后,老年人的触觉、味觉和嗅觉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大大降低了其对环境的感知能力。建议通过对宅前绿地的改造,一方面解决景观空间形式单一缺乏变化,无法让人产生亲近感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园艺疗法在老旧小区的景观设计中应用,选择具有防病、保健等功能的植物,提高老人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以123幢楼前的绿地为例,在绿地中增加交往小空间,设置座椅和水景,并在空地上增加了6个“一米花坛”。从五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感体验出发,提高老年人感官灵敏度,如自然界的鸟语声、水流声、虫鸣声等对听觉有刺激作用等,进而帮助老年人增强身体素质,保持身心健康。同时结合当前“一米花坛”园艺疗法的活动完成对老年人互动空间的承载,老人在白天进行园艺劳动的同时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着温暖的阳光,也有利于老年人形成健康的生活作息规律。针对老年居民的关节酸痛、气喘病、高血压、风湿等常规化比例较高的病症,在社区的植物造景和配置过程中选用月季、雪松、女贞、金边大叶黄杨等树种可调节神经,而鸢尾、金银花、臭椿可调节心血管疾病,山楂、石榴、合欢、迎春花有杀菌抑菌的功能[6],如图18、19、20。(四)增设电梯,政府介入提供政策。老旧社区大部分居民是以老年人为主,而公共交通的楼梯当前无法满足该类群体的使用需求,植入电梯成为目前相关小区的更新举措之一,也是对生活方式的调整,解决高老化老人无法下楼进行户外活动的问题。2018年7月,同济新村33幢甲单元被选为常州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试点,居民自筹资金,根据楼层高低分摊购置费用。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电费、维修费等也由居民共同承担,给居民的经济带来不少压力。当前社区化的模式正在成为新的社会语境,未来社区的智能化管理也在不断上线,老旧小区的电梯加装在经济成本的注入中以本身成本和后期的维护成本展开,而用户群体是后期的主要使用对象,针对这一现象,作为社区而言,政府、居民、物业、居委会等相关人员都应该有义务和责任共同维护该项计划,毕竟当前国家政策和政府政策的号召可持续在进展。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合理分配,针对这一经济现象,合理的分工和集体的营造显得尤为重要,给予时间和空间的做法有一定的本土合理性。

  综上所述,可通过增加多种人群的活动空间、融入地域文化、疗愈景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观等元素、增加养老服务设施、提高政府、公众爱老敬老的参与度等手段,以提升常州老旧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适老化程度,增强老旧小区的社区活力,使老人更加享受老年生活的乐趣[7]。

篇二:适老化景观私密与公共空间的意义

  

  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公共空间服务设计研究

  作者:赵慧敏

  张晓凡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1年第11期

  摘

  要:随着老年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升,社会对老年人群体越来越重视。基于服务设计思维,对现有的社区公共空间进行研究与改造,使之更加适应于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年人独居时产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也能助力于在老龄化背景下创建良好的社区公共空间。

  关键词:老龄化;社区公共空间;服务设计

  一、老龄化背景下的社区公共空间

  (一)社区公共空间的定义

  社区公共空间是人们进行社区活动的重要场所。“公共空间”(publicsphere,也被译为“公共领域”)的概念最早由西方学者提出。德国学者哈贝马斯认为公共空间首先指的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原则上它是要向所有公民开放的。

  本文将“社区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为社区内的居民可以任意出入并开展多种交流活动的实体场所。它主要包括社区中的公共广场、绿地、健身场地、活动室、道路等。满足公民茶余饭后和节假日的休闲、娱乐等实际需要是公共空间最根本的作用,便利性是其基本特点[1]。

  (二)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

  1.居住环境与空间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建立的许多社区,在今天,住户大多为老龄人口。当时的社区建设只是为了解决实际的住房需求,物业体系尚不健全,绿化设计也不尽合理,在社区的规划与设计上没有留有足够的公共活动空间,在多处都存在着设计不合理的问题。比如,社区缺少休闲活动设施,景观设施太过于注重形式感而忽略了实用性,公共区域种植的植物不足以达到遮阴效果而使住户无法很好地使用。总体来说,社区内的道路、公园、绿化、设施配备等都存在一定的不健全,这不仅是年代的问题,亦是當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2.公共空间的需求

  由于子女不常陪伴在身边,老年人在社区中往往倾向于与其他年龄相仿者一同聊聊家常、做做锻炼、散散步等,这些活动有助于他们缓解内心的孤单感,可以锻炼他们的大脑和身体,延缓他们的衰老速度。对于活动场所的选择,安全性与便利性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大多数老年

  人会选择在家附近的空地与公园进行休闲活动,其中,社区中的公共空间对他们而言是最重要也是使用最频繁的场所,老年人对其的需求远大于其他场所。因此,社区中公共空间的适老化设计对于老年人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社区养老模式的发展

  全面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其中,将社区定位为依托单位,支持社区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点,为老年人提供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项目。社区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长期照护模式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意识形态及家庭结构逐渐改变,传统的养老观念也开始转变,老人的自主性与独立性的需求逐渐提升,与子女同住的意愿随之降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趋势下,好的社区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三)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群体的生理发生变化

  老龄化可定义为“所有生物随着时间发生之结构及功能的统合性变化,生物面临压力存活能力减低,甚至死亡等一切变化和总和”[2]。衰老给人带来的变化主要包含外貌的退化、身体机能的退化、感官的退化三个方面,这些变化会给老年人参与社区休闲活动和认知学习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随即,社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也会有所改变。

  二、融入服务设计思维的社区公共空间

  (一)服务设计思维

  服务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优化整个服务系统,深入挖掘用户需求,系统理性地运用设计学的思想分析优化服务流程,创造更加优质的服务过程,以此输出更加高质量的服务成果[3]。

  以服务经济取代产品生产经济已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发展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如何创造更深层次的用户体验成为现今设计界的普遍追求,这使得整个设计界发生了巨大转变,并发展出一系列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研究与实践。

  将设计引入服务领域不仅是一种新的设计方式,更是从设计的源头上解决问题。它将设计的范围扩大到更大的领域,重新释放设计的原有能力,从更全面更系统的角度探索设计的核心价值,并通过广义服务来实现物质体验与非物质体验之间的无缝衔接。

  (二)服务设计对老龄化的意义

  就地老化政策的推动,促使越来越多的银发族能够在熟悉的地方享受养老生活。服务设计最重要的特征是其整体性,即在服务设计过程中要对服务的整个环境进行整体考虑,它与“全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服务通常是看不见的,但它又是会在客观世界中发生的。用户可以从

  五种感官的维度感知整个服务过程。在服务设计中,用户可以感受服务的各个交互点并提出意见,以实现设计的优化,这也是服务设计者所追求的。

  赋予公共空间更多意义,使其功能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完善。因此,社区公共空间的安全性、便利性、人性化设计是设计师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利用服务设计思维来为使用社区公共空间的住户创造不一样的体验,通过精心设计的触点,让用户听得懂、看得到、能表达,提升其体验感受。同时,还可以做一些有助于提升老龄人口生活品质的设计,帮助老年人有更好的生活体验,使其达到心灵上的愉悦,并为其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

  三、服务设计思维在社区公共空间中的运用

  服务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思维形式,利用服务网络的搭建,完善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感受,形成大规模集群效应。从服务设计的思维出发,系统提升社区公共空间的效能,以老龄者为中心,关注老龄者的体验,为老龄者创建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公共空间,提升其在使用当中的愉悦感。

  (一)设置老幼结合空间,融合代际共享理念

  “跨代设计”理念由美国雪城大学工业设计学教授JamesJ.Pirkl提出,其核心理念是创建相同情况下年轻人及老年人都适用的产品、服务及空间环境。该理念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建立年轻人与老年人彼此间的和谐关系,让各个年龄层和不同能力的人群都能受益。

  社区可以通过科学的空间规划和设计沟通与协调代际关系。一方面,设计包容性更强的开放空间,贯彻落实老幼双向原则、兼容共享原则、持续接触原则、熟悉归属原则,设计全民化、通用化的公共空间,避免代际分割;另一方面,融合代际共享理念,规划一些公共空间,比如公园、图书馆、休息场所等,并要保证这些空间的硬件和软件可以包容不同年龄和能力的人群,从而吸引人们自发来到这里,促进代际和谐交流。

  (二)在景观空间设计中置入地域性、文化性元素,营造归属感

  柳赖澈夫从感知心理学角度出发对景观进行了重新定位:“景观是通过以视觉为中心的感知过程对环境进行的认知,包含了对景观的视知觉过程和行动媒介过程。”这说明景观可被人类的五种感官综合感知。通过对周边环境的塑造,环境参与者可以直接感受到活力、生命、运动、平衡等,从而对环境参与者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

  “原居安老”是大多数老年人所向往的养老方式,因为他们会对自己长久居住的环境有深深的眷恋。提取地方特色元素与文化元素,运用符号化、抽象化的设计手法将具有情感表征的艺术小品置入景观空间中,能够引起老年群体的情感共鸣,满足其精神需求。同时,在社区户外公共空间中可组织丰富的老年文化活动,提高老年群体参与社会生活的可能性与积极性,如举

  办歌咏、广场舞、曲艺等活动,减弱老年人孤单、失落、不安等负面情绪,带给他们归属感和安全感。

  (三)完善公共空间适老设施,保障安全性、便利性

  适应居住区居民的老龄化发展,优化老年居住空间、户外活动空间及相关配套设施。在实现社区适老化转型的过程中,社区公共空间的适老化设计尤为重要。首先,保障现有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得到改善,并结合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和现有设施改造的可行性,逐步完善场地的辅助设施并增加活动场地,提高老年人对社区活动的满意度。其次,每个社区还应设置多功能的小型护理设施,以便为老人提供多样的护理服务。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使居家护理服务成为老年人生活的组成部分。

  (四)构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社区公共空间是老年人经常聚集的地方,也是信息汇集和传播的良好场所。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利用数据处理和信息传播的技术优势,构建一个全新的信息化养老服务平台,将传统社区转型为适合老年人居住的智能社区,这也是当今社区的主要发展方向。

  为了提高我国养老信息平台的运营效率,需要从不同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一是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搜集和分析老年人的健康信息和他们对于服务的需求,这样能够有效地实现对养老资源的合理优化和配置,以便准确为其提供各类养老服务;二是从管理效率的角度,要及时进行信息更新,使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服务由被动转向主动,通过对老年人各种身体指标变化情况的检测来主动为其提供相应服务,简化管理的各个环节,不断地提升管理效率。

  四、结语

  基于老龄化背景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对其的优化可结合服务设计思维,全方面、多角度进行再设计。具体来说,可以设置代际共享空间,促进代际交流;在景观空间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特色,营造归属感;完善公共空间适老设施,保障安全性、便利性;构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养老服务提供新的发展。从这四个方面对社区公共空间进行一定的优化,可提升居住在這里的老龄者的用户体验,增强社区公共空间的活力,使老人更能享受到晚年生活的乐趣。

  参考文献:

  [1]伍学进.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2]张智程.老龄化进程中社区公共空间的交互设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8.[3]李琪.城市养老社区复合性感知环境康复景观设计研究[J].城市住宅,2021(5):136-137.

  作者单位:

  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篇三:适老化景观私密与公共空间的意义

  

  适老化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摘要:伴随着人类社会当中,人口老年化的程度不断加深,怎样更有效的针对日益剧增的老年人养老问题成为现当代社会民生当中最值得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公共空间的设施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表现情况、使用的情况以及发展状况的基础之上,通过分析老年人以及老年人的行为需求、表现差异等进行对比之后,针对目前发展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公共空间为基础提出构建适老化的设计方案,进而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基础性活动以及后期的沟通方式,推进适老化公共空间的进一步设计和优化。

  关键词:适老化;公共空间;规划设计

  众所周知,在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在社会发展过程当中,老年化日益严峻,因此在城市空间环境的构建当中,需要打造全新的发展领域,增加对公共空间的设计当中适老化的研究。在本文当中,以公共空间当中的改造措施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将后期的研究视角放在以老年人较为集中、问题明显突出的公共空间为对象,致力于对老年人的户外活动作为研究重点,对景观设计的具体需求、公共空间的营造上更加凸显适老化的特点,进而达到改善老年人日常交流,提升户外生活品质的最终目的。

  一、公共空间中老年人活动行为的主要表现特征

  (一)神经系统退化。对于老年人来说,脑细胞在五十岁左右的时候开始出现明显的退化现象,主要表现在其认知能力的不断下降,记忆能力的不断下降,而且后期的反应能力也会变得更加的缓慢,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都已经严重的对老年人后期的日常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导致他们在整个空间设施使用之上出现不同的问题。(二)运动系统退化。由于运动神经以及后期的肌肉细胞在发展过程当中退化,老年人的一些关节或者是骨骼在后期的发展过程当中大多处在一个不断退化的阶段,在后期的生活过程当中,老年人的行为主要展现为活动当中灵敏度会不断降低,而且整个反应逐渐变得迟钝,动作缓慢,耐力逐渐降低,而且非常容易导致疲劳的现象出现,更不能够从事于激烈的运动以及相关活动。(三)免疫力退化。这样一种免疫力的退化,表现的则是众多能力不断退化和减弱的一种综合性的表现,进而导致了许多老年人不能够更好的适应于现当代的一种新的环境,导致自身的健康情况有所下降,而且很容易会感染一些疾病,这在很大情况之下导致老年人后期的身体长期存在一种非常弱的状态,因而需重点关注。

  二、公共空间当中老年人行为需求分析

  (一)老年人公共空间活动同一性分析。在公共空间当中,老年人在户外进行活动的时候,其所表现出来的出发点大多都是相同的,都是想要寻找一处良好的休憩场所,或者是以一种经常性聚集作为重要出发点,能够在这一过程当中更好的进行娱乐和休闲活动,丰富老年人后期的生活,并为其后期的交流、沟通带来极大的便利性。(二)生活娱乐上存在的差异性特点。1.在内容表现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老年人在接受课程教育的程度之上也都会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性的特点,老年人由于年龄、生活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由此很难借助于先进且极具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对相关信息进行获取,而且在运用图书室一些安静的休闲空间所填补的认知也会存在一定的空缺;大多数的老年人会依赖于通过收音机、相互之间的串门唠家常等活动来满足自身的认知需要。2.在需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同的老年人,在艺术修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需求相对较高,自发性的一种对乐器的演奏、歌唱活动的发起等等,都会在其后期的娱乐活动当中常常见到。而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受到一些外来的文化影响以及在不同学习条件等不同方面因素所带来的限制性,老年人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娱乐活动则更加的匮乏,他们对于后期的戏曲表现、二人转表演等传统习俗活动,有更好的参与度的表现特点。(三)运动上存在的差异性特点。1.运动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老年人大多会通过一些相对适宜的运动时间段进行活动,每一天都进行具有规律性的户外运动,大多数的生活都会背负着一定的生产压力、劳务责任等等,进而导致许多老年人在后期的日常运动和活动时间选择上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的特点。2.活动范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老年人在居住的过程当中,活动场地以及活动的项目大多是固定的,而且在生活上都会表现出一种规律性的特点。在生活当中所开展的运动项目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而且在活动的场地选择上也相对比较随意,并且会伴随着人群的聚散进而产生或者是消失。

  三、适度性公共活动空间的改造分析

  (一)公共空间院内的改造与建议。1.半室外当中的走廊改造分析。伴随着老年人年龄的不断增长,在生理机能上也逐渐变得衰退,与此同时,身体对于周围环境的变化、气候的变化所带来的适应性也在不断降低。除此之外,由于目前外部环境变化的多变,一些寒冷、湿度较高、风度过大的外界因素,都会对老年人后期的出行带来很大的影响,进而导致了老年人在出行活动与交流上都有所减少。而如果在外部构建一种公共性质的阳光房的话,就可以更好的为老年人提供一处可以休憩、聊天、娱乐的平台,使其能够更加有效的去回避或者是避免外部环境、天气气候的变化带来的一些伤害,同时还能够不断增加老年人渴望增加交流和沟通的机会。2.道路防滑处理与改造。大多数的老年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腿脚不方便等身体上的差异性和障碍性,这种弊端很容易在雨雪天气的时候,由于路面结冰而导致老年人在行走上出现一定的安全隐患,由此,可以在道路上铺装一些防滑的材料。将道路改变原有的铺装方式,借鉴盲道的一种装饰和构建的方式,不仅能够节省一定的财政支出,而且还能够进一步保障老年人后期的行走安全,促使老年人能够在安全的硬件设施之下进行互动,更愿意出门进行活动和沟通交往,进行更加丰富的室外活动。3.在公共卫生间的设计改造。在一些公共卫生间的表现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多卫生间由于处在一个公共的位置,由此在

  建设的表现上大多相对比较简陋,但是由于老年人在年龄、身体机能上慢慢变得缓慢,而且身体状况也逐渐衰退,在入厕的时候,蹲起这一动作也就变得非常的困难。由此,在公共区间当中的公共卫生间处理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些扶手进行表现,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帮助老年人在独立进入卫生间的时候,能够自己完成这样一种蹲起的动作,而且还能够更好的方便老年人的使用。(二)在封闭公共空间之外的区域进行改造。1.在公共空间当中对广场进行设置。在公共空间当中,老年人大多需要一个相对固定的运动场所进行活动或者是休憩。即使在平常的日常活动当中,也仅仅只是停留在一种简单的体力劳作方面。目前在一些公共场所当中,我们可以发现,能够基于老年人休憩和设置的广场相对较少,老年人在出门进行活动的时候没有一个很好的集中活动的区域或者场所,而这一弊端也在很大情况之下也就导致了许多老年人不愿意出去进行活动,一是害怕行走和活动场所不方便;二是害怕在行走过程当中出现安全事故。这种公共空间的弊端在此刻需要进行转变。由此可以在公共区域当中设置一个大小合适、布局合理、设施齐全、辅助设施完善的适老化的公共广场,从而满足老年人运动和活动极具的需求。2.对公共区域当中的街巷节点空间进行改造。在整个户外的休憩工作节点当中,应当对其距离进行控制,进而带给老年人一些足够进行休憩和缓冲的一个空间。老年人休闲和闲暇的时间相对较多,每一天都会拥有大量的时间进行户外活动或者交流。但是由于身体机能的原因,对其自身的行动带来了严重的阻碍,由此,老年人大多不会选择离家相对较远的空间进行活动,由此,构建离家较近的街巷节点成为了设置当中最为重要的核心要素,同时在这区间当中还需要提供相应的服务型设施,进而满足老年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3.在建筑墙边可以提供能够晒太阳的。一些休闲场地特别是在冬天的时候,老年人在这一时间段的休闲形式则呈现出相对较为单一的表现形式,常见的一种集聚的活动就是在墙边晒太阳、聊天。但是老年人在自身的身体状况影响之下,长期处于下蹲的状态,在后期站立起来的时候难免会出现很大的风险性和困难性。由此,可以依靠在墙边的区域设置一些休闲的座椅,让老年人在这一区域当中既能够满足休息、闲聊的需求,而且还能进一步维持其活动的安全性,满足老年人的需求。4.完善道路中的基础设施并设置戏曲平台。随着老龄化的人口不断增多,人们所面临的生活条件也在不断的好转,但是在许多道路上依旧存在混合出行的交通行走模式,这样一种无规律的行走模式在安全性表现上就更加的差。由此,在这当中要构建纯粹的步行空间,进一步保证老年人的后期出行安全,必须要做到在道路之上将行人与车辆进行更好的分离,地面铺设相应的防滑材料,保证出行的安全性。许多老年人在自身的经济以及文化受到限制的时候,会没有一些娱乐项目进行活动,这时候,可以针对老年人的特点,构建出一种能够通俗易懂的娱乐活动,提供一些简单的戏曲活动或者是搭建戏曲平台,又或者是在广场上去设置一个可以进行共同娱乐的场所,采用拆卸的演出平台作为基础,使其能够具备相应的灵活性的表现特点,这样不仅能够节约用地,节约财政,而且还能够让老年人的户外活动更加的丰富多彩。

  四、结论

  综上所述,伴随着我国老年人口不断增多的情况,有效的构建良好的出行环境和公共活动空间成为了现当代许多设计者不断探索的重要话题。合理的公共空间改造和设置,不仅不会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而且能够帮助老年人走出年龄的阴影,重新找到自信。从基础设施上去满足于老年人的一些微小的心愿,进一步为老年人提供更加系统的、完善的基

  础设施和沟通平台。逐渐普及老年人“多走出门多运动”的这样一种户外活动意识,建设适老化的一种公共活动空间,是进一步推动老年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也能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更丰富的人生,以提供重要的保证。

篇四:适老化景观私密与公共空间的意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社区公共空间景观设施适老化设计研究

  作者:黄海梅

  郭超宇

  杜欣玥

  季建乐

  来源:《艺术科技》2019年第14期

篇五:适老化景观私密与公共空间的意义

  

  基于老年人环境感知的乡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

  摘要: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国家提出适老环境建设要求,公共空间是老年人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而集中了大量老龄人口的乡村地区的适老性较为不足。在适老环境建设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文章从老年人环境感知角度出发,探讨乡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通过研究老年人环境感知的特征与需求,分别总结老年人生理感知与心理感知的公共空间设计需求。并以麻城市龟峰山村公共空间为例,剖析乡村公共空间适老性不足的问题,针对公共空间现存问题并结合老年人环境感知特征,以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思路,构建乡村公共空间体系,再基于老年人环境感知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分别提出乡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建议,以期为乡村适老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老年人环境感知;乡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

  0引言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中国乡村的住房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但仍然存在整体性缺乏、系统性不足、宜居性不强、包容性不够等问题[1]。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

  快、规模逐步扩大,乡村地区的老龄人口数量明显高于城镇地区,因此乡村面临着巨大的养老压力。2021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大力推进老年人宜居环境建设,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给乡村适老化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在乡村早期急于求快的建设中,暴露出欠缺本土特征以及对老年人生理心理需求缺乏细致考虑的情况,其亦是乡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的难点与挑战。

  已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居住环境感知和乡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等方面。在居住环境感知方面,主要研究人体通过多感觉感知从环境汲取信息的过程[2-3],开展的工作如陈璐瑶等人[4]基于环境感知角度对城市绿道进行评价分析,并构建了绿道环境特征的感知价值评估体系。目前研究主体往往面向所有年龄段,而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方面机能有所下降,环境感知的敏锐度也不断降低,针对老年人环境感知特征的研究却较少。鉴于此,文章深入分析了老年人环境感知的特征与各类感知的设计需求。

  在乡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方面,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乡村空间的类型特征、形态演化、保护利用、活化更新、营造重构等方面[5]。在乡村的粗放建设与公共空间的快速增长中,欠缺对不同使用群体具体情况的考虑,导致社会供需不匹配

  及公共性不足,大部分公共空间适老化不足。文章从老年人环境感知角度出发,研究乡村公共空间要素与老年人环境感知的关联,总结老年人生理感知与心理感知的需求,并前往龟峰山村展开实地调研,发现乡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的不足之处。首先系统构建乡村公共空间体系,再分别基于老年人心理环境感知与生理环境感知研究公共空间内部要素适老化设计要点,并提出龟峰山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建议,以期为乡村适老化建设提供参考。

  1老年人环境感知设计理念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生理感知能力下降,变得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同时还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文章就影响老年人感知外界的主要感知系统展开讨论,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生理感知以及心理感知,通过文献研究总结老年人感知系统的特征,分析老年人环境感知需求,全面剖析乡村公共空间适老性存在的问题并完善适老化设计。

  1.1环境感知生理需求

  良好的物理环境对老年人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充足的照明、柔和的色温光源、适宜的外噪声,使用自然材质构造的座椅、栏杆、景观小品等,这样的环境对老年人感知外界空间比较友好,老年人易形成对乡村公共空间良好的印象。文章通过研究老年人生理感知系统的特征,梳理总结出八个

  方面的空间设计需求,以减少老年人生理机能退化带来的生活不便,见图1。

  1.2环境感知心理需求

  1.2.1安全感

  老年人由于各方面身体机能下降,感知系统敏锐度降低,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变弱,从而缺乏安全感。安全感不足会降低老年人外出活动的频率,因此乡村公共空间应该落实无障碍设计,同时兼顾老年人生理安全和心理安全。

  1.2.2归属感

  乡村的历史文化、地方习俗,具有特色的景观风貌,或者是社区组织的群体活动,这些富有地域性的元素不仅能彰显乡村特色风貌,而且能带给老年群体归属感。老年人习惯以往的生活环境,会不自觉地回忆旧事,公共空间设计应融入乡村地域特色元素,从而增强空间归属感。

  1.2.3自我实现感

  自我实现感是老年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继续为社会作出贡献,从而收获成就感。在公共空间中,可以设计小型的私密和半私密空间,留给老年人思考与感受环境,在开放性较强的空间可以开展才艺展示活动,以发挥老年人自身的特长,使其保持生活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2龟峰山村公共空间现存问题

  2.1研究区域概况

  龟峰山村地处湖北省麻城市龟峰山镇,位于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龟峰山园区内,有良好的区位环境,是生态养老的示范点。调查发现,村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村中近一半的人口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人口结构严重失调,老龄化现象严重。部分外来老人主要是周边地区的退休老人,三四月份来此旅游度假。

  2.2实地调查分析

  文章所研究的乡村公共空间范围,主要包括乡村院落、节点、交通、公共活动等公共性和可达性较高的空间,通过实地调研了解乡村公共空间的现状,设计问卷定量调查公共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通过访谈了解老年人对乡村户外公共空间的需求和改善建议。基于老年人环境感知分析,结合已有调查研究[4,6-7],设计本次调查内容如图2所示。

  本次共对龟峰山村50户人家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回收问卷47份,调研深入走访村民家中,面对面交流访谈,因此问卷调查内容均完整填写,有效率为94%。分析调查数据发现,村内老年人性别比例近1∶1,大多数老年人有子女陪伴居住,身体健康状况良好。老年人出行方式以步行为主,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早晨、下午和黄昏,活动地点主要在杨家乐前置开敞空地,活动类型以务农、聊天、散步为主,可见

  老年人活动地点集中,活动类型也不够丰富,表明乡村公共空间不足、类型单一。关于公共空间评价,表现为步行空间、标识系统、声环境、休憩设施、环境卫生、景观绿化、地域文化、环境安全的评分较低,表明龟峰山村公共空间设计缺少对老年人心理感知与视觉感知的考虑,见图3。此外,村中老年人大多数希望公共空间距家不超过500米,空间内多种植绿化,增加公共厕所和改善村中卫生情況。

  2.3公共空间的现存问题

  2.3.1生理感知层面

  视觉方面,乡村周围风景视野良好,可以远眺山体森林景观,而村内景观绿化明显不足,类型单调且杂乱,在靠近自然环境的水体、断壁处未设置醒目的安全标识,乡村的垃圾处理频率低,加上缺少环保卫生知识的宣传与老年人卫生意识淡薄,公共空间的卫生条件较差。听觉方面,公共空间靠近乡村主路,长时间受来往交通的噪声干扰。触觉方面,公共空间休憩设施不足、缺少公共厕所,难以解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

  2.3.2心理感知层面

  安全感方面,乡村主要道路的较窄路段为人车混行,导致老年人出行缺乏安全感,公共空间过渡性不足,缺少私密性空间,无法满足老年人独立活动的需求。归属感方面,公共

  空间中新修建的建筑物、构筑物等没有融入乡村当地老民居特有的传统元素,公共设施缺少历史文化要素,邻里交往空间人文彰显不足,难以给老人带来归属感,也使得乡村建设千篇一律。自我实现感方面,村内公共空间缺少老年人自我展示的场所,整体社会活动参与度不高。

  3基于老年人环境感知的龟峰山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

  由于乡村公共空间性质、规模、地理环境等不同,形成的场所空间也大小不一、功能不同。文章站在规划者的角度,本着可持续发展原则从整体到局部开展乡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不同层级的公共空间设计内容会有所不同,老年人环境感知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也有主次之分。首先,从乡村活动频繁的街道空间把控老年人在空间中的心理感受,让安全感、归属感及自我实现感的设计需求在街道环境中的步行空间、交往空间中有所体现;其次,注重公共空间适老化细节的设计,主要满足老年人不同的生理感知需求。各个层面逐步设计,从而有序进行龟峰山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

  3.1基于老年人环境感知生理需求适老性设计

  基于老年人环境感知生理需求适老性设计注重提升公共空间的细节度[3]。老年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更为敏感,完善乡村的无障碍设计,柔和设计公共空间每个角落,有利于老年人舒适轻松地接收外界信息。

  在视觉感知方面,道路沿途设置易识别的标志,比如特别的植物绿化、独特的景观小品或融入地域元素的指路牌,产生视觉冲击,使老年人能快速明确自身所处位置,增强公共空间的导向性。不同公共空间转换设计时可以提高色彩的饱和度,增强空间的可识别性,同时在坡道、断壁等危险区域设置颜色鲜艳的提示牌。在场地中减少使用反光材料,空间照明选用暖色柔和光源,保证夜间活动场地明亮,确保老年人夜间活动的安全。因地制宜增加绿化,并通过适宜的栽种方式营造四季有景、层次丰富的乡村景观。标志、照明以及绿化根据人体工程学设置适宜的高度,方便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使用。

  在听觉感知方面,首先,顺应龟峰山村地势设计流水梯景,从而给公共空间带来源于自然的流水声。其次,控制空间噪声,道路两旁栽种绿植,减少来往车辆的噪声污染,老年活动中心建筑及小型交往空间构筑物的围护结构使用吸音隔声材料,门窗也采用多层玻璃。最后,在靠近河岸处、硬质凸出地方等老年人易受伤的区域增加语音感应提示器,减少老年人身体磕碰伤害。

  在触觉感知方面,在公共空间中老年人接触的材质尽量使用温暖柔和的材料,比如村中靠近河道、池塘等水体边设计木质防护栏,减少钢铁金属材料给老人带来的冰冷感和不安

  全感,同时护栏高度参考老年居住建筑扶手的标准设计,道路采用防滑材料铺装保证雨天老年人的出行安全。此外,触觉对于视障老人更为重要,因此,增加道路盲道设计,各类连接不同公共空间的路段采用不同凹凸形式的铺装,使视障老人感受到空间的转换,便于他们确定自身位置。

  3.2基于老年人环境感知心理需求适老性设计

  基于老年人环境感知心理需求对乡村街道进行更新改造。首先,对乡村人车混行的街道进行展宽,增加人行道,实现人车分流,营造安全的老年步行环境。其次以“旧”为新,延续公共性,延续乡村的历史肌理,建造语汇激发老年人与乡村之间的情感,唤醒老年人对生活家园的认同感[8]。街道形态延续乡村地形地貌肌理,街道空间设计融入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地域文化元素,再现乡村记忆,激发老年人回忆往事与生活积极性,增强归属感。

  图4街道更新

  龟峰山村地形主要为山地和丘陵,平原仅占10%。首先,乡村新建街道应沿着周围山体布线,两旁建筑也应顺应山体地势地形,与环境协调布置,充分尊重乡村历史肌理。其次,拓宽前往龟下巴、西庵寺、卞山的乡村街道,增设人行道,对高差较大地面尽量采用缓坡坡道连接,在街道靠近自然地带预留小型港湾空间,见图4,设计交往空间同时又增加了

  老年人出行途中的休憩空间,同时沿街均匀布置垃圾桶与卫生宣传牌,增强村民爱护环境的意识,提升乡村卫生环境质量。在街道交汇的节点处,利用传统碎石和危房的旧土砖修砌乡村文化宣传墙,可以展示龟峰山村红色革命历史、老年人年轻时的生活场景照片,增强街道空间亲切感,促使老年人在心理感知层面得到归属感。在产茶地区可以建设符合当地双坡斜面屋顶的老民居建筑特色的茶文化体验园或活动服务中心,传承乡村茶文化,营造种植茶叶的务农场景,供老年人在熟悉的空间中参与茶叶种植活动,形成健康的老年慢生活,满足老年人自我实现的需求。

  4结语

  随着乡村劳动力流入城市,乡村的人口结构严重失调,老龄化现象严重,乡村养老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公共空间是老年人日常活动、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乡村公共空间适老化研究正是当下研究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感知是人类了解外界环境的重要过程,人体通过不同的感知系统获取外界信息并加工处理得到自身感受,而老年人由于年龄较大,有着特殊的环境感知特征。文章从环境感知的角度出发,探讨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通过延续地域文化、历史脉络完善乡村街道,以满足老年人心理感知需求,注重各类细节设计,基于老年人生理感知接受程度设计空间中的小细节,营造安全

  舒适的空间环境。文章基于老年人环境感知研究乡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以期为当下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篇六:适老化景观私密与公共空间的意义

  

  关于适老化理念的养老建筑空间设计探讨

  摘要:自计划生育实行以来,我国的人口年龄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老龄化现象逐渐凸显了出来,社会人口当中老龄化比例不断增长,与之相应的老年人群的特殊需求也在同一时间集中体现出来。本文进一步阐述了基于适老化理念的养老建筑空间设计原则。

  关键词:适老化理念;养老建筑;空间设计

  一、引言

  自计划生育实行以来,我国的人口年龄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老龄化现象逐渐凸显了出来,社会人口当中老龄化比例不断增长,与之相应的老年人群的特殊需求也在同一时间集中体现出来。因此,我国需要大批养老建筑空间的投入建设,这将会对养老建筑空间设计行业发起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当代社会的一些养老建筑空间,例如CCRC养老社区、老年公寓及养老运营机构等,必须贴合老年人群独有的特征,结合老年人群实际需求来进行养老建筑空间的设计和建设工作。为此,相关设计人员有必要认真开展对适老化理念的养老建筑空间设计的深入研究。

  二、基于适老化理念的养老建筑空间设计原则

  让老人生活上更方便、安全、健康、舒适,这是养老建筑设计最基本原则。

  2.1以老年人人身安全为原则

  安全对生命的保障,养老建筑要高度重视建筑安全设计。进行养老建筑空间设计时,以老年人的身体条件、心理特征为基本依据,强化建筑空间的安全性,如电器、插座及开关位置、家具高度及防护处理、卧室及夜间照明、浴室、厕所、厨房安全、过道及扶手、上下楼层的通行安全、地面的防滑材料等,预防老年人摔倒,保护老年人行动方便。

  2.2以排除障碍为原则

  养老建筑的使用群体不同于一般建筑,其空间设计一定要秉承排除障碍原则,清除掉建筑空间内的障碍物,确保老年人出行方便,提高行动效率。老年人年龄较大,身体运行和反应能力都不高,减少建筑空间内的障碍物,方便老年人居住、活动。除了排除障碍外,还应设立一些醒目的引导性标志,为老年人出行提供方便。

  2.3以适应老年人特性为原则

  对养老建筑空间进行设计,要以老年人自身特性为依据,满足老年人生理、精神上的需求,提高养老建筑空间的适合性和实用性。特别要考虑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方面的需求,让老年人感受到人性化的关怀。

  3基于适老化理念的养老建筑空间设计措施

  3.1居住空间

  3.1.1居室

  对于老年人来说,起居室、卧室是他们活动时间最长的地方,其朝向、日照都要认真考虑,保持光照充足、空气流通顺畅,降低噪声污染。同时,室内要遵循无障碍设计,为老年人出行工具留有足够的回转空间,如轮椅,满足部分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当然,老年人对光照有着不同要求,设计时应采用不同的光照设计方案,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

  3.1.2卫生间

  卫生间是老年人经常发生意外情况的地方,其空间设计要予以高度重视。无论白天还是夜晚,老年人使用卫生间的频率都是较高的,这就要求起居室到卫生间的距离应是最短的,线路中没有障碍物,空间足够大。卫生间出入口不能有高

  度差,适合采用外开门、推拉门,禁止使用内开门。地面采用防滑材料,地漏设施等要完善,不能积水。设有窗户,洁具上安装扶手,最好不要采用蹲式便器。

  3.1.3阳台

  一些外出活动能力较弱的老年人,阳台是最理想的活动空间。阳台与室内地面间没有高度差、障碍物,方便轮椅等工具出入。同时,阳台视线要尽量的通透开敞,方便老年人亲近自然。在条件允许下,在阳台上种植绿色植物,营造一方绿色空间。

  3.2公共空间

  3.2.1入口门厅

  入口门厅是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衔接处,是老年人外出活动的必经之处,其空间形态、尺度、流线等都要符合老年人特征。①老年人行动不便、反应慢,喜欢静坐观察他人的活动,所以休息处与入口门厅之间应当没有障碍物,视线开阔,方便老年人视线活动。②入口门厅的功能分区设置合理、流线设置清晰,给人一种舒适、温暖的感觉。

  3.2.2交往空间

  在养老建筑内设计交往空间,满足老年人与他人交流、谈心方面的需求,摆脱孤独感。交往空间的形态、尺度要符合老年人的活动数量、行为特征、个性需求,有一定的层次感。如,设计集体活空间、小型活动空间、私密活动空间,满足老年人不同交往活动的需求。

  3.2.3娱乐空间

  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身体机能退化等各种原因,孤独感、失落感比较强。为了消除老年人的负面情绪,养老建筑一定要设有娱乐空间,让老年人感到“老有所乐”。如,建立阅读室、学习室、健身房等,开展书法、音乐、绘画、舞蹈、摄影等活动,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各样的活动,加强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使老年生活充满活力,重新找回自信、乐趣,获得内心上的满足。

  3.2.4医疗保健空间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退化等原因,患病几率比较大,养老建筑应当设计医疗保健空间,为老年人提供身体检查、常规病情诊断医疗、特殊看护等服务项目,满足老年人医疗保健需求。医疗保健空间应设置在安静地方,远离喧闹,但要有较好的可达性,方便老年人及时就医。

  3.3交通空间

  3.3.1走廊

  适老化理念的养老建筑空间中,交通空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廊更是重点交通部位。设计人员要将走廊的主要作用,例如通行、疏散、交流及临时休息停留等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走廊的设计一定要结合老年人的身体生理需求及活动特点,将走廊空间尽量设计得宽敞,保证休憩座椅设立的空间需求,同时,还要保证走廊的疏散功能,便于突发情况发生时进行人员疏散。

  3.3.2楼梯、电梯空间

  交通空间的组成还有楼梯、电梯等部位,在进行养老建筑的楼梯空间设计时,设计人员要在保证楼梯空间疏散功能和通行功能的同时,做好符合老年人实际需求的设计。例如在楼梯中设立休憩座椅,让爬楼梯的老人感到劳累时有临时休息的地方;在进行电梯设计时,设计人员要将电梯进行软装饰,减少老年人因磕绊带来的损伤,最后,还要在电梯内老人所能触及的地方安装紧急求救按钮,并安装监控设施。

  四、总结语

  综上所述,适老化理念的养老建筑空间设计理念是人口老龄化现象下的必然产物,相关设计人员和建筑部门要将适老化理念的养老建筑空间设计工作做到以老年人实际生理、心理需求为依据,尽量满足老年人的特殊照料需求。通过不断优化设计养老建筑中的居住空间、交通空间等方面,努力打造出适合老年人居住、养老的宜居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瑞栋.适老化理念的养老建筑空间设计[J].建筑技术开发,2019,46(02):20-21.

  [2]刘劲松.试析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2):154-156.

篇七:适老化景观私密与公共空间的意义

  

  城市公共空间内适老性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作者:丁菁菁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2年第02期

  摘

  要:基于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老龄化现象不断加深的现状,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设计策略的分析研究。通过对现有的相关理论、政策以及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探究,结合当下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对老年群体的心理、生理及行为进行探究,从而通过适老性景观的设计,更好地提升老年群体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幸福感。

  关键词:老龄化;城市;公共空间;适老性;景观设计

  人口老龄化不是我国独有的现象,西方一些国家针对老龄化现象所带来的多种问题早已开始了研究,在经济、养老、医疗等诸多方面也都提出了多种完善措施,致力于完善老年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保障体系。而针对当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多的情况,在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中,如何更加充分地将适老性的思想理念融于其中,是当下应对老龄化现象必须思考的方向。因此,对于城市公共空间适老性景观设计的思考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也得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逐步提高,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1世界卫生统计报告》中指出:人类社会的平均年龄已由2000年的66.8岁提高到73.3岁。从人口结构上看,截至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量为2.64亿人,已占总人口的18.7%;自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的20多年间,老年人口比例增长了8.4个百分点。就上述世界以及国家权威机构发布的调查报告来看,我国现阶段的老年人口数量占比在逐年增高,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医疗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也逐步凸显。而就老年群体的生活环境而言,我国近年来在社区养老、医疗等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一线城市比三、四线城市在资源的把握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那么,是否可以将适老性景观设计的标准水平逐步提升,通过对于适老性景观的设计更新,切实优化老年群体的生活环境,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老龄化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存在的问题

  (一)功能性景观基础设施的欠缺

  当下国内在公共空间中的景观设置以观赏性为主,对于景观基础设施的功能没有充分的认知,如一些广场、商业空间等场所内的座椅、路灯、信息栏等,这些对于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

  有帮助的景观设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短缺,同时基础设施的安全性也无法达到全面统一的标准。

  (二)景观布局的不合理现象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的普及率越来越高,然而老年群体的出行以步行为主,但是城市中的人行道路却被日渐拓宽的街道景观设施不断压缩,消火栓、电力供应箱等也大大占用了人行通道的空间。这种不合理的布局不仅影响了本应通畅的交通系统,也使公共空间的正常使用率大大降低。同时,在植物景观布局当中,也出现了大量简单堆砌的现象,没有形成合理的配置,未能将植物景观的观赏性与功能性进行充分糅合。

  (三)景观营造的相似性现象

  从国内现有的景观设计来看,绝大部分的景观营造能体现出实用性和观赏性的结合,但由于我国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景观设计相似性现象,从而忽略了景观营造中对于文化思想的表达,导致景观设计者对于场所精神的把握出现了一定的模糊性,无法充分体现公共空间中的个性和文化特色,也就使老年群体对公共空间产生了一定的陌生感。

  三、老年群体的特征与需求分析

  (一)老年群体的特点

  老年群体最大的特征在于其年龄较大,因此无论是在生理层面还是心理层面都与其他年龄人群有着较大的差异。

  从生理层面来说,人体的生理机能会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而逐渐衰退,主要表现为动作迟缓、形态老化以及器官和组织功能不同程度的衰退,而在日常生活中突出表现为免疫系统、味觉、嗅觉、触觉等多方面的弱化。这就使老年群体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以及对于外界信息的获取与输出等交互层面的能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从心理层面上来讲,老年群体大都脱离了全职工作,进而逐步回归家庭,生活中的主要活动由于身份的转变也逐渐变成了休闲、养老等活动,而身份的转变也会使其同周围的亲友、同事等的交流产生变化,他们的生活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这都会使老年群体在心理层面受到一定的影响。

  从日常的行为习惯方面来讲,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状态同其他年龄层的人有所不同,所以他们在日常的活动中所选择的区域、活动时间都有着特殊的规律。而活动的主要环境中,公共空间的选择尤为重要,老年群体大都会选择具有安全性、聚集性的交互场所,活动的主要内容

  也转变为康养、锻炼等方面。受当下社会快节奏生活的影响,老年群体对于场所的选择大多是基于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城市中老年群体对公共空间的需求

  城市对于公共空间的建设主要是基于功能化的需求,例如商业空间、休闲广场、城市道路、城市绿地以及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空间是面对全部人群建设的,而针对老年群体的生理条件来讲,他们对于公共空间中景观的需求与其他年龄层面的人群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我国将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细分为了三个级别,即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护老人;国际上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六项指标将老年群体划分为轻度失能、中度失能、重度失能。将老年群体进行不同类别的划分旨在更加细致地为老年群体生活质量的提升做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而充分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

  首先是老年群体对于公共空间中道路环境的需求。老年群体对于道路中的景观需求同其他年龄群体的需求有着明显的差异,这就需要在进行道路景观规划时根据老年群体的生活习惯与特点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相较于其他年龄层次的人群,老年群体的行动速度较慢,对于周遭环境的信息获取率相对较低,因此,道路景观的设计中应该重视安全性和辅助性,要使道路景观建设更加贴合老年群体的需求,道路中的景观设计应充分从适老性角度考量。其次是老年群体对于公共空间中交互空间的需求。城市中交互空间的景观设计大都以全年龄段的人群为目标群体,功能上也只是偏向休憩等,但根据日常的使用频率来看,往往是老年群体对于此类空间的使用率最高。对于当下大量涌现的各種新型交互方式,老年群体的接受能力也都逊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群。这说明了交互空间与老年群体的联系密切性。再者,城市绿地中的植物配比对于满足老年群体的观赏需求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城市公共空间适老性景观设计的相关概述

  (一)适老化设计概念

  适老化设计是将老年群体作为客观对象,通过对老年群体的特点进行研究分析,深入研究老年群体在生理层面、心理层面、行为特征方面的特定需求,最终将适老性理念充分运用于城市景观设计之中,以更高的标准来充分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制定更加具有包容性的设计策略。

  (二)城市公共空间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是相对于人们日常生活所用的室内空间而言的场域。从狭义上来讲,它可以是人们日常使用率最高的街道、广场、公园等,这些公共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休憩、聚集、交互的场所;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城市的公共空间可以是公共设施用地,可将其分为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所囊括的场所众多,它是支撑一个城市正常运作的重

  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环,其目的是构建更加适宜人们使用的、功能良好且具有特色的场所。

  (三)适老性设计原则

  1.安全性原则

  鉴于老年群体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对于公共空间的安全性要进行充分的考虑。首先要从老年群体的日常行为习惯出发,例如出行空间、休憩空间、交互空间中的设计安全标准都要提高,可以通过设立安全通道、增加活动空间、设置警示标志等,切实提高老年群体在日常活动中的安全性。

  2.便捷性原则

  由于老年群体在人体机能方面的减退与缺失,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交通系统、活动场所等都应该以便捷性为基础性设计原则之一。同时,也因为其信息接收、辨别能力的下降,在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也应当对识别标志进行强调,将图形与色彩等易识别的元素融于标志的设计中,以期为不同程度的老年群体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环境。

  3.舒适性原则

  通过对老年群体日常活动的行为分析可以发现,在当下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满足老年群体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应以更加舒适的社会环境为基础。在同样的物质条件下,应当打造更加舒适的环境,减少老年群体对于公共空间的距离感,通过植物配置、景观营造等手段将公共空间打造成为更加舒适的交互空间。

  4.多样性原则

  在公共空间的景观营造中,要结合区域性文化的特点,不能简单粗暴地照搬国内或者国外现有的成果来进行设计,应当以“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公共空间景观的构建,使城市公共空间与老年群体产生共鸣,使之成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交互空间。

  五、城市公共空间适老性景观设计策略

  基于对老龄化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调查研究,对未来老龄化社区的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进行了思考,进而为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提出部分设计策略以作参考。

  (一)营造无障碍化的适老性公共空间景观环境

  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中,无论是道路交通系统还是具有休憩交互功能的停留空间,都应该充分考虑老年群体在日常活动中可能会遇到的阻碍,增强道路系统的通达性,为老年群体中需要辅助出行的人群提供更加便利的空间环境,设置专用通道、盲道、停留空间等,道路铺装也应当采取防滑措施等。对于空间中的植物景观配比也应当从视觉角度来进行考量,合理运用植物配比,营造空间环境私密性的同时,增加空间辨识度。安装声音装置,让老年群体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信息接收能力较弱的情况下,能够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尽可能地避开障碍,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日常活动。

  (二)构建具有文化性的适老性社交空间

  老年群体的社交活动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更加需要一个良好的轻量化的活动空间。作为公共空间来讲,适老性应该同时兼备私密性和文化性。老年群体之间的互动大多基于群体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居住区内老年群体数量以及人员的更迭依赖于很多的外部因素。增强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属性有助于增强老年群体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度与认同感,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文属性,有利于形成更加融洽的适老性社交空间。

  (三)打造具有康养性质的绿化景观空间

  对于公共空间中绿化景观区域的功能表现,良好的绿化景观空间的营造不仅能够满足视觉观赏效果,更能够营造和谐舒缓、氛围良好的空间环境。要想合理地绿化空间环境,就要结合周围地形来進行构建,充分考虑城市公共空间的完整性,避免千篇一律,良好的层次划分有助于满足老年群体对于公共空间环境的需求。同时,应充分考虑四季的气候变化,运用多种植物的搭配,使环境更加贴近自然空间属性,达到愉悦身心、放松精神的效用,进而更好地满足老年群体的康养需求。

  六、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的适老性景观设计要以老年群体的切身需求为出发点,针对老年群体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以“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为核心来进行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营造。在将安全性作为前提的基础之上,通过对于便捷性、人文性、舒适型、多样性特点的把握,将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适老性进行突出表现,充分满足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的需求,形成更加完善的适老性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陈倩倩.社会工作视角下的老年公寓老人的行为调适[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2]田蜜,张杰.老龄化背景下城市户外座椅使用分析研究[J].工业设计,2019(10):91-92.

  [3]范新浩.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老龄化适宜性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3.[4]王萱.基于老年使用需求的城市社区绿道景观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5]于博,张琪,牛舒俊.养老社区室外景观设计探究[J].居舍,2018(8):82.[6]侯绪芳,张振.国内养老社区的未来发展研究:以丹麦多世代混居社区为例[J].青年时代,2020(6):114-116.

  作者单位:

  南通理工学院

篇八:适老化景观私密与公共空间的意义

  

  城市室内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现状浅析贾兆伟(东北大学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摘 要:目前我国社会已经逐渐进入老龄化,因人口结构性因素造成的养老问题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传统居家养老向社会养老模式的发展转变成为趋势。城市室内公共空间作为承载广大市民社会生活的载体,老年人已成为其重要使用群体,进而促成城市室内公共空间向着适老化设计方向迅猛发展。关键词:城市室内公共空间;人口老龄化;适老化设计;环境设计依据联合国的标准,当一个地区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或60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时,就可以认定该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全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均已步入老年,社会老年人口出现“井喷式”剧增,2020年全国老年人口数量预计达到2.48亿,占总人口的17.17%;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将提高到30%以上[1]。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人口比例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将会迎来大规模、短期内的生活需求变化。老年人现已成为城市室内公共空间占比越来越大的用户群体,但是目前城市室内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又相对欠缺,如此尖锐而突出的社会供需矛盾,急需设计业界研究解决。仿,相继出台了无障碍设计方面的种种法规[2]。人体工程学是无障碍设计的重要学科支撑。人体工程学是为了科学地确定人类生活空间的尺度和环境而发展起来的学科,其研究范围包括具体的数据、人类在生活环境中的各种感官体验及各项能力,历来是一种被普遍应用于现代工程设计的方JuliusPanero在他所著的《人体尺度与室内空间》一书中,详法[3]。细总结记录了各种人体尺度数值,对无障碍设计提供了相关的数据资料[4]。(二)国内研究现状就国内而言,城市室内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是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产物。上世纪九十年代,伴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日渐凸显,我国开始重视城市室内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的相关研究,并且研究成果日渐丰硕。1996年通过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首次明文规定了为老年人建设生活设施时必须结合老年人的特殊情况并满足相关要求;1999年建设部颁布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文中将老人分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和介护老人,并为之提出了相关的设计标准;21世纪初又颁布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文中为老年人、残疾人设计无障碍设施提出了相关要求;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特就老年人的宜居环境作了详细规定,并于2013年7月1日起施行。国内理论研究方面,张文英、冯希亮在2012年发表的《包容性设计对老龄化社会公共空间营建的意义》一文中,总结了包容性设计在公共空间中营建的原则与设计方法,从而为我国城市室内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一、相关概念简析(一)城市室内公共空间城市室内公共空间是指城市公共建筑室内空间中赋予了相应的城市职能,面向城市公众开放的特定公共空间。城市室内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和社会连接的“桥梁”,充当着城市居民生活交流的“场所”,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去处”,是对内对外展示城市形象的“名片”,并具有展现城市人文情怀、民族文化、历史传承、娱乐休闲的作用。(二)适老化设计适老化设计作为设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已经被人们普遍认可和广泛接受。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给出如下定义:适老化设计是为满足老年人或老年人群体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需要,并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结合无障碍设计、引入应急系统,具体对居住空间和公共空间进行的满足老年人群体各种需求的设计。三、结语为了顺应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需要,未来城市室内公共空间必然选择适老化的设计方向来。国内外城市室内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和对比的结果是:欧美日各国研究先于我国、发展优于我国。适老化设计总体上普及率太低。适老化设计标准教条缺少灵活性,城市室内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大多只满足老年人群体的生理需求。参考文献:[1]董华.浅谈公共环境中的无障碍设施建设[D].天津大学,2007.[2]程琼.现代城市养老居住环境设计研究——以老年公寓为例[D].重庆大学,2008.[3]JuliusPanero,龚锦译.人体尺度与室内空间[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0-11.[4]张文英,冯希亮.包容性设计对老龄化社会公共空间营建的意义[J].中国园林,2012(10):30-35.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西方发达国家,其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已开始,而专门针对这一现象的城市室内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的研究也紧随其后展开。值得一提的是与城市室内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密切相关的无障碍设计研究方面,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国际上就已拉开了无障碍设计研究的序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无障碍设计逐渐走向规范化;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西方国家教育和科研领域吸收接纳了无障碍设计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美国不少高校专门开设无障碍设计的课程,更有甚者建立起专门研究无障碍设计的实验室;日本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得早而严重,已将无障碍设计法制化;全球目前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纷纷效作者简介:贾兆伟(1995— ),男,汉族,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学。256

篇九:适老化景观私密与公共空间的意义

  

  关于适老化理念的养老建筑空间设计

  摘

  要:建筑结合适老化理念,从美观性、实用性、便捷性出发,保障建筑自身更具使用价值,方便业主出行、生活。建筑空间为老年人居住、娱乐、医疗等提供便利措施,此类建筑统一被称之为“养老建筑”。在空间规划中,要结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以适量、合理为原则。对养老建筑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保障养老建筑空间的设计更合理。在设计、施工时,必须要考虑老年人的身体情况。合理的对建筑空间进行划分,以避免对老年人的日常活动产生影响,贴合老年人的生活习惯。

  关键词:适老化;空间设计;养老建筑;设计趋势

  我国人口老年人占比较大,基于目前老年人生活现状,对老年人居住的建筑物进行改建优化非常重要。建筑物要考虑老年人在生活中的便捷性、自主性、自尊性要求,改良以往被忽视的关键之处,迎合养老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与年轻群体相比,老年人在行走、耐力、速度、反应力等方面均较低。由此,建筑空间的设计要从老年人肢体退化的特点出发,为老年人设计出一个适宜居住的环境,有极高的适用性。不仅住宅,公共区域商场、医院等民生建筑,也要结合适老化理念,对已有的部分区域进行改进。使之更具包容性,为老年群体提供一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一、养老建筑的设计方向

  迄今为止,我国老年人口已超过2.3亿,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解决由此引发的养老问题,需要加快养老产业和养老建筑的建设。建筑师应承担起自己的职业使命,在规范和标准的指导下,设计建造适龄、高品质的养老建筑,以减轻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和压力[1]。

  (一)无障碍原则

  老年人行动能力的下降,给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障碍。无障碍养老建筑的设计就是为了减少甚至避开这些障碍,从而增加老建筑的便利性和舒适性。养老建筑的线条要简洁直接,提高可达性和多功能便利性。地面设计应平整,避免高差,宜采用缓坡设计;

  不同的功能空间应配备相应的功能空间,满足老年人需求的保障性救助设施[2]。

  (二)安全性原则

  老年人身体机能和健康状况的恶化,给老年人的生活埋下了许多安全隐患。因此,安全设计原则在老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根据老人的生理特点和自身情况,提供安全扶手、防滑地板等安全防护措施,加强建筑构件和家用家具电器的安全性。

  (三)适老性原则

  老年人的生活有其特殊性,所以在设计建筑空间时,必须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打造适合老年人生活的建筑空间。从医疗保健的角度来看,为保障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应根据服务半径配备适当的医疗照护空间和医务人员。

  日常生活中,除了优质的生活小区外,还应有各类公共活动和娱乐场所,丰富老年人的日常休闲时光[3]。

  二、养老建筑的设计问题

  我国目前共有三种养老院,一个是初级养老院、一个是社区组织建立的疗养院,还有一个是专业疗养院。但结合已有的养老空间分析,无论是初级的还是其他的养老院,都没有按照老龄化的概念为老人适当设计空间。既不能很好地满足老年人的日常需求,也不能让老年人过上更舒适、更有品质的生活。关于我国养老建筑的空间设计,由于建筑的设计做得不好,老年人很难提高相关的生活质量,容易造成老年人的负面情绪,对老年人非常不利。老年人由于年事已高,免疫系统较弱,更容易生病。因此,有效的建筑空间设计可以强化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但是,考虑到当前空间设计的实际应用,还存在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具体问题基本如下:

  ①很多设计师对养老建筑概念、内容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目前的设计市场缺乏更好的空间设计参考模板。所以设计只是以设计师为主,过分注重创意设计,忽视老年人的需求,很难满足老年人使用心理需求[4]。

  ②养老建筑的空间设计在国外已经相当成熟,设计师在设计时参考了国外成功的空间设计方案,但没有进行改进。设计时只关注老年人衣食住行,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交通空间等方面都没有给予太多关注。

  ③在空间设计时,注重一些细节的无障碍和便捷设计,而不是从整个建筑的角度来改造空间。因此居住在此类建筑中的老人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让广大市民、养老行业、设计行业更加关注养老问题,更加重视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和质量问题,给予科学建议。

  三、适老化理念与养老建筑空间的关联

  老人“养儿防老”的观念在变,老人幸福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导致老人对晚年生活的选择不同。通过对实际居住在中高档养老机构的客户画像进行分析,了解客户的养老意愿和具体需求。

  “高龄”、“高职”和“高知”是中高级养老机构客户的三大显着标签。为了增强社区的整体活力,同时考虑控制护理规模以提高运营效率的可能性,自理护理的比例设定为3:1。提供一个过渡性的公寓,以保持相互交流的可能性[5]。随着中高端养老设施商业周期的扩大,无论是从“客户自然老龄化”还是“机构收入提升”的角度来看,护理客户的占比都将不断提升。几乎100%的老年人口患有各类慢性病,对保健、康复、中医理疗等有很高的需求(如图一)。

  图一

  护理措施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恶化,老人对外界压力的反应迟缓,社会角色和经济地位也发生变化:通常由主导变为附属,这些变化引起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从而引起衰老、自卑、失落、孤独和抑郁。生理、心理、角色和地位的变化反映了他们对相对和平、尊重、安全、健康和社会活动的需求。在传统物业中增加服务内容,增加养老服务与社区硬件的融合,强化可持续养老社区理念,提升市场溢价。以社区养老机构为载体,成立专业团队,提供养老院和专业照护服务的延续性,建立一定的养老机构在社区内使用的专属性。

  社区互助会与文娱活动相结合避免人文关怀缺乏精神关怀和时间银行理念的融合,在提高老年人积极性的同时降低成本。以“主动”健康管理为核心服务,以社区养老服务活动为抓手,增加增值服务收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积极与周边医院建立关系[6]。

  例如,某项目理念源于广西当地的自然景观文化,以现代手法诠释景观聚落,为老年人营造自然的生活环境。基地自然高差极具挑战性,最大高差29米,野性十足。设计团队对场地复杂的初始高程差异进行分析,并通过分组将独立的生活和医疗功能分布在不同的层次上。其中,医护组位于场地东南角,具有成为城市展示面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最具公共服务属性的活力中心位于养老地块的中部,利用园区优美的景观,同时方便服务整个社区。会所通向公园的东北角,弧形屋顶下的空间具有喀斯特地貌的魅力。沿着俱乐部长廊观察公园的景观,就像一幅

  缓缓展开的山水画卷。地块活力中心周围设置大型景观带,种植乡土观赏花木,景观随季节变化。活力景观带的中心是主要的活力广场,为老年人提供集中的位置,并连接东西步行街的商业,方便日常生活。独立生活群与医护群形成半围合空间,建筑面向主体活力中心和公园。每组通过风雨廊道与主体活力中心和中央活力景观带相连,可畅通无阻地到达主要活力中心。提供优美的居住环境、一体化的生活设施和服务,为老年人营造一个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理想家园[7](如图二)。

  图二

  外景

  四、适老化理念的养老建筑空间设计

  (一)居住设计

  1.起居室。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机能的下降,老年人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小,起居室逐渐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区域。由于这个特点,在设计空间时,必须注意确保朝向好的一面,有足够的阳光,空气容易流通,减少噪音污染。起居室应遵循无障碍设计原则,通过旋转桌椅来满足空间要求。对于对光敏感的老年人,在设计中要严格控制照明操作,尽量同时满足老年人在不同身体条件下的照明需求。

  2.厕所。老年人在卫生间容易发生意外,所以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卫生间空间。客厅与卫生间的距离要合理规划,在空间尺度设计时要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进出浴池时不能设置门槛,不要使用常用的内门,使用方便的外门或折叠门,必须安装透视窗和可以从外面打开的装置。为防止地板滑倒,在水槽上安装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扶手,安装适当高度的水槽和晾衣杆,使用坐便器[8]。

  (二)公共区域设计

  在我国大部分建成的老建筑中,开发商为了在建设过程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大大缩减了公共服务和公共空间的面积,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在为老年人设计时,应特别注意公共空间。

  1.

  设计交流空间。由于老人非常愿意与家人交流,此时他们需要交流的空间。养老楼交流空间的设计原则是让老人与家人有更多的交流。老年人比较简单,对交流空间的要求往往不是足够大,更多的是这个空间有温暖的感觉。餐桌是重要的交流平台,用餐时的交流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改进餐厅场所的设计,例如桌椅的设计和布置,空间的合理利用(如图三)。

  图三

  交流空间

  2.门厅设计。门厅是室内外空间的分界线,也是老年人经常出入的地方,老年人更喜欢安静地坐着看外面的世界。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空间形态的设计和合理性的组织,以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另外,从生理上看,老人应

  该可以随时依靠,大厅的设计要更加细心,尽量避开空旷的地方。并且为了方便老人活动和居家,可以在走廊附近设置便利店或小型购物中心。

  3.保健设施。除重大疾病特诊外,医疗照护空间还应为老年人提供日常健康检查、部分常见病的治疗、特殊疾病的护理和特殊护理等。主要组成部分是护理室、治疗室、检查室。区等保健空间的总体布局应分为动静区,以满足洁净与杂质分离的需要。同时,与厨房、用餐区保持一定的卫生距离。医疗保健空间的设施布置应增强家庭氛围,减少医疗氛围,为老年人诊疗营造轻松、友好、有序的环境。

  4.娱乐空间设计。充足的娱乐空间可容纳棋盘、书画工具、适合老年人的乐器、运动器材等多种娱乐物品,让老年人进行有意义的娱乐活动,以有趣的方式锻炼身体。身体准备。有利于提高老年人对生活的热爱,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

  (三)交通方面设计

  1.走廊设计。养老楼廊道工程是老人出入的地方,老人休息的地方,老人社交的地方。当老人因身体或环境因素无法外出时,只能在走廊与外界交流。因此,建筑楼道的设计既要满足老年人进出的需要,又不干扰老年人的活动和通行,更要进行创新,更加注重实用性。走廊及其空间形态带来的作用,既满足了传统的空间需求,又增加了过道宽度,走廊两侧安装了舒适的老人休息座椅。另外,为了保证私密空间的私密性,需要通过接口将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分开。老年人体质下降时,为防止老年人发生意外,应在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的角落和地方设置缓冲区,让老年人有更多的时间组织起来。可能发生意外的安全事故。

  2.楼梯设计。老年人情况特殊,由于体质原因,楼梯不常使用,但在紧急情况下,楼梯在疏散通道内较为安全,应能满足快速疏散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老年人体力有限,通常需要在楼梯口休息,因此应提供休息室。楼梯的坡度和台阶的高度要比较平缓,还要注意防滑的问题,以减少老年人在楼梯上移动时遇到危险的可能性。

  3.电梯设计。老年建筑中电梯的使用率远高于楼梯,必须满足老年人的出行和救援需求。因此,电梯空间应设计得更加开阔,采用先进的电梯运行技术,降

  低运行过程中的噪音和振动,让老年人尽可能感到舒适。此外,在设计电梯候车区时,还必须满足开放性的要求,允许多位乘客上车,不至于人流堵塞人流。设计时,电梯应安装在相对独立的空间,隔音效果较好,避免噪音。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适当老化的概念应充分应用到建筑的各个方面。理想的高品质养养老建筑空间设计,无论是室内空间、室外环境还是细节,都必须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让居住在养老楼的老人体验到舒适、优质的服务。实现了老年人基本生活水平,在商务、娱乐等其他方面不断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加强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

  建设高质量的古建筑,有助于改善民生,营造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经济和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璇.养老建筑适老化设计[J].建材发展导向(上),2022,20(5):175-177.

  [2]张广媚,何泉汇.绿色建筑理念下的养老建筑设计探析[J].居业,2022(5):68-70.

  [3]李旭冉,朱海昆.养老建筑走廊空间设计初探[J].艺术研究,2022(1):149-151.

  [4]郭可.医养结合养老建筑设施的设计策略[J].建筑技术开发,2022,49(12):20-22.

  [5]戚露曦.日本嵌入式养老设施设计对我国社区养老的启示[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2(2):20-22,27.

  [6]余晓艳,杨梦娇,王锦宁.基于日本"二世带住宅"模式的中国多代居养老套型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4(1):127-133.

  [7]秦岭,周燕珉,初楚.适老化住房的建设:日本经验及其启示[J].世界建筑,2022(7):26-32.

  [8]黄上君.浅析日本养老模式及其空间环境设计演变历程[J].中国住宅设施,2021(8):37-38.

推荐访问:适老化景观私密与公共空间的意义 老化 私密 景观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