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复兴文库中国出版集团(6篇)

发布时间:2023-07-10 11:44:03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复兴文库中国出版集团篇二:复兴文库中国出版集团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2018,中国出版开启新时代

  作者:赵玉山

  马朝阳

  来源:《全国新书目》2018年第01期

篇三:复兴文库中国出版集团

  

  民族复兴根基

  【编者按】

  习总书记说,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八婺大地,发展迅速,万象纷呈,该如何解读,该有怎样的视野。

  与金华市社科联一起,为您打造权威的金华社科读本。每周四推出,帮你解开现象的迷雾,帮你追寻理论的真谛。

  前不久,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知,要求从打造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的复兴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之要。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只要文化在,这个民族就不会失去希望。文化是什么?这是令无数学者穷尽一生而无法给出准确定义的东西,据说,关于文化的定义不下几百种。有人说,文化是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总和,换言之,一切都是文化;有人说,文化是人们的生活样式,也就是人们的活法。如果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认知文化,我想,文化是自远古而来而又奔腾不息流尚未来的河,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精神脐带和精神TND,文化是人类的第二个太阳!如此看来,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一个地区、一个人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只有文化的全面复兴,才有可能实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文化的崛起才是真正的崛起。

  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之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力既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复兴崛起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源头,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真正崛起的重要标尺。纵观人类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一部文明演进史,就是一部文化发展史,世界上每一次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调整,力量对比的削长,主导权的切换,本质上是文化主导权的切换。当今世界,美国为什么独霸天下、为所欲为?真正可怕的不是其强大的经济、军事、科技,而是其文化的霸权。美国学者非常自得地宣称:美国的文化是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软刀子”杀人、“没有硝烟的战争”比原子弹、飞机大炮、航空母舰更管用、成本更低。想想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精心策划的搞跨前苏联、东欧地区的“颜色革命”以及中东地区的“茉莉花革命”,炮弹只是辅助手段,杀手锏则是凭借其互联网优势,通过“大片:好莱坞电影”“芯片:计算机网络”“薯片:肯德基等美国产品”,无孔不入地输出其文化价值观,先搞乱人们的思想,进而搞乱一个国家,颠覆人们的价值观,进而颠覆一个国家的政权,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美国著名心理战专家克罗斯曼说“上乘的宣传看起来要像从未进行过一样,让被宣传的对象沿着你所希望的方向前进,而他们却认为是自己在选择方向”,为了做到这一点,“必要的谎言”和欺骗都是允许的,而且“所有的知识领域,我们都有兴趣,从人类学到艺术创作,从社会学到科学方法论,无一例外”(参见唐晋著《大国软实力》,华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其实,对于文化思想的这种“杀伤力”,我们的老祖宗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智慧地告诉后人:上兵伐谋,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

  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之根。有人说,中华文化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断裂而且至今仍在生生不息自我更新并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文化样式。是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独具魅力,曾经长期居于世界主导地位,形成了足以匹敌西方文化的“汉文化圈”。当我们有的人忘了传统、忘了祖宗、崇洋媚外时,理性的西方学者却不得不对中华传统文化推崇有加,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竟有7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联合声明称:要想解决当下人类面临的各种难题,就必须回到两千多年前的东方孔子

  那里寻找答案!2002年在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大会通过了《世界伦理宣言》,《宣言》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恕”之道立为世界伦理“第一金律”,认为只要世界各国都能信守“忠恕”之道,就不会有纷争和战争,世界就能和谐共处。也许当中有面对中国强势崛起的焦虑、夸张甚至虚伪成份,但足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独特的民族魅力和世界普适意义。西人尚且如此敬重,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以顶礼膜拜的态度礼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呢?!中华传统文化既能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必有其必然的历史积淀、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文化自负要不得,文化自卑更不应该!其实,在传统走进我们之前,我们早已走进了传统。文化总是在存续基础上递进的,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勇于创新。文化的复兴起始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基”,而只有文化复兴才能支撑起民族复兴的“大厦”。

  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之必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狂飚式的发展,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过的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之路,我们从一个既穷且弱的国家一跃而成为第二大世界经济体,我们以一个崛起中大国的尊严站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让掌声响起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未象今天这般接近!然而,有一句话说的非常正确:高大不等于强大,重量不等于力量!客观地审视当下中国社会,我们面临的矛盾前所未有的复杂,面对的外部环境前所未有严峻。如果从文化层面来探讨,存在着三个剧烈的反差:一是经济大国与文化软实力的反差。当今世界之竞争本质上是以文化软实力为支撑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只有文化力才是久持的竞争力。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为曾经的文化辉煌而自信自豪,但同样应当为当下世界文化话语权竞争中的守势、劣势而保持足够的冷静和警觉。我们是第一制造国、第一出口国,但文化上的“帽大身小”和“逆差”却让我们底气不足,我们解决了“挨打”“挨饿”,却不得不应对如何“挨

  骂”的问题,文化软实力不强、“话权语”缺失的种种困顿是如此刺眼,如此让人尴尬:我国的文化产品只占世界份额的2%,甚至还不如印度的5%;我国每年出口的图书不如德国一家出版集团;我们很多年轻人看的是美国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追的是“韩剧”和“韩星”……如若长此以往,不仅与大国地位不匹配,更可怕的是:如果人们消费的只是西方文化,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如何捍卫?!你可以痛恨痛骂美国西方阴险毒辣、亡我之心不死,但没有毛毛作用!咋办?唯有强大自己的文化,挺起民族文化的脊梁。若要让小鸡认可火鸡的高大,就必须让自己真正变成火鸡。

  二是文化供给与文化诉求的反差。文化权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也是生存权、发展权的重要体现和载体。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是由低到高依次不断递进的,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地越加关注文化的满足和自我的发展。我国恰恰已经进入了文化需求“井喷式”增长的阶段。而面对“富而思文”“富而思乐”的需求,文化供给又是如何?你懂得。

  三是国民素质与中国形象的反差。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取决于殷实的国库、坚固的城堡、华丽的设施,更取决于国民接受的教育及其文化的素养。很显然,我们跑的太快,灵魂掉在了后面,我们跑的太远,以至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咱中国人给世界的印象是“不差钱”,他们一方面大把大把地赚着中国人出境游的“狂刷”,而另一方面却在公然地污辱着中国人的形象,中国人到底惹谁了?如上,中华民族若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复兴,中国要真正的强大,除了经济、军事、科技的强大,也许,文化的复兴、文化的强大更为关键,也更为艰难。

  文化的复兴发展总是通过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传递实现的。在我国大力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就有了特殊的意义,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之时,便是文化

  复兴之日,唯有文化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有不竭的精神动力、扎实的根基和根本保证。

  (系金华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

篇四:复兴文库中国出版集团

  

  中国出版业的现状

  中国图书出版业的现状及其发展

  2010-04-1215:25:49一、中国图书出版业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图书出版业的巨大发展

  为了把握中国出版业未来发展的脉络,首要的是对中国出版业现状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二十多年来,中国出版业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其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是巨大的,主要体现在:

  1.出版业规模不断扩大,书刊出版数量急剧增长。

  1978年,中国的出版社只有105家,出版队伍1万多人。到2001年,出版社有562家(包括副牌社37家),其中中央级出版社218家(包括副牌社16家),地方出版社344家(包括副牌社21家)。特别突出的是,地方出版社得到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出版社地域分布广,基本学科门类齐全的特点。

  我国书刊出版的总量以较快的速度增长。1977年,我国出版图书12886种,出版期刊628种;2001年,我国出版图书达到154526种,期刊8889种,分别是1977年的12倍、14倍。

  从年出书品种数量上比较,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数字来看,全世界每年出版的图书超过80万种,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4%,超过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率。其中出版业发达国家如美国,每年出版图书8.3—10万种,英国9.5万种,德国7—8万种,法国3万种,日本6万种,意大利和西班牙,各有2—3万种。

  2.科学技术在出版业中的普遍应用。

  中国出版业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在出版业中的应用水平显著提高。从技术的装备上看,在印前阶段,已普遍使用我国自己开发的计算机中文输入系统和计算机排版系统;在装帧设计和图文处理上,已普遍使用绘图软件;在印刷阶段,普遍使用胶印技术:装订环节,联动装订系统也逐渐使用。从出版媒介上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电子出版发展迅速,1999年,全国共出版录音制品8946种,录像制品8721种;以光盘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发展更加迅速,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我国的光盘生产从无到有,已经形成了年产5万片的生产能力;部分出版社已经在尝试网络出版。

  3.多渠道发行活跃了图书市场,出版物的销售日益扩大。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发行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形成了以国有新华书店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渠道、多种购销形式的图书发行体制。2001年,全国共有图书

  发行网点74235处,其中国有书店2806处,国有售书点10665处,其他类型售书点(供销社售书点11786处,出版社自办售书点627处,集、个体书店书摊36448处,其他11903处)60764处。新华书店系统共有发行网点13283处,其中书店2736处,售书点10547处。2001年,全国图书发行总销售156.12亿册、920.93亿元。图书批发市场,遍布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图书展览会、图书订货会、书市异常活跃。

  4.中外出版交流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前,海外中文图书市场上基本上是港台图书。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初,恢复了

  图书的对外批量出口。到目前为止,我国出版物的进出口机构有30多家,图书的进出口已成——定规模。以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为例,它每年从香港、台湾、澳门地区和世界各国进口各种图书约10万种,各种报刊约3万种,各种文献3万多种,各种录音录像制品3000多种。2001年,中国图书、报纸、期刊累计进口432951种、1682.48万册(份),6904.13万元:累计出口643360种次、605.43万册(分)、1763.94万美元。

  在版权贸易方面,近二十多年来中国引进境外出版物版权的品种逐年增加,1999年已高达5000种,约占我国年出新书品种的10%,这一比例在全球范围内可以说是比较高的。2002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共达成版权贸易8000项,版权贸易量突破了上一届的6879项,其中输出版权2400项。

  中外出版人之间的互访和交流,日益频繁。国外出版机构的同行,也经常到中国访问。很多世界上著名的出版机构,如培生集团、麦戈劳—希尔集团公司、约翰·威利集团、汤姆森学习集团、麦克米伦公司、剑桥大学出版社等已经在中国建立了办事处,中外出版交流的现状可见一斑。

  (二)中国出版业存在的问题

  1.中国图书出版业的规模仍然停留在数量规模上。

  2001年,中国共出版新版图书91416种,重版、重印图书63110种,总印数63.1亿册(张),定价总金额是466.82亿元。其中出版课本24236种(初版7506种,重版、重印16730种),总印数33.36亿册(张),定价总金额174.55亿元:一般图书128051种(初版82444种,重版、重印图书45607种),总印数29.36亿册(张),定价总金额286.86亿元。

  从以上统计数字可以看出,中国年出书品种虽然名列世界第一,但是平均每一种书的印数很低,特别是一般图书,平均印数只有2.3万册。

  2.图书销售结构极不合理。

  2001年,全国图书发行总销售156.12亿册、920.93亿元。其中哲学、社会科学类图书销售5.65亿册、63.33亿元,占销售数量的3.6%,销售金额的6.9%:文化教育类销售43.46亿册,230.87亿元,占销售数量的27.8%,销

  售金额的25.1%:文学、艺术类销售4.57亿册、49.65亿元,占销售数量的2.9%、销售金额的5.4%;自然科学、技术类,销售5.7亿册、74.05亿元,占销售数量的3.7%、销售金额的8%;少儿读物销售5.81亿册、34.43亿元,占销售数量的3.7%、销售金额的3.7%;大中专教材类销售4.25亿册,53.49亿元,占销售数量的2.7%、销售金额的5.8%;课本类图书销售数量84.05亿册、381.24亿元,占全国图书发行总销售量的53.8%,销售金额的41.4%;图书类销售0.67亿册、4.66亿元,占销售数量的0.4%、销售金额的0.5%;其他出版物销售1.95亿册、15.06亿元,占销售数量的1.2%、销售金额的1.6%;非图书类商品类销售14.16亿元,占销售金额的1.5%。

  中国图书销售结构极不合理。中小学生的教材和在文教类图书中占了很大的比例的学生用的学习辅导书,占了图书销售的相当大的比例。可以说,很大程度上,中国的出版业,特别是图书发行的主渠道基层新华书店,主要靠中小学教材的出版和发行支撑的。

  3.和世界上的出版大国和大的出版集团比较,中国出版的总体实力不强。

  在西方发达国家,书刊出版已经成为一大重要产业。据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项统计,全球图书年销售额就达到700亿美元。其中,美国图书的年销售额为200亿美元;德国为

  150亿马克,约合100亿美元;日本为10376亿日元,约合62亿美元:法国为150亿法郎,约合40亿美元:英国为27亿英镑,约合37亿美元;俄国为128000亿卢布,约合32亿美元。中国2001年出版的154526种图书,除去课本和图片以外的书籍是128051种,定价总金额才286.86亿人民币,扣除库存、退书,扣除销售折扣,估计能实现140亿元的销售,约合15亿美元。

  国外大的出版集团,经营范围很广,有的出版集团涉及了书、报、刊、电子出版、影视、娱乐等领域。1999年与美国在线合并的美国时代—华纳集团,以经营广播电视和杂志为主,图书只占其营业额的11%。贝塔斯曼集团,还是与东芝并驾齐驱的世界光盘制造商。很多跨行业的大型集团,尽管图书出版在其中的比例很小,但它的势力强大,使出版有着雄厚的资金做背景。美国的维阿康姆集团,拥有11万员工,1997—1998年总营业额为121亿美元;德国的贝塔斯曼集团,拥有57万员工,1997—1998年总营业额为257亿马克;也就是说,我国新闻出版全行业的年营业总额与国外一个大出版集团的年营业额相当。

  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逐步地放开中国图书销售市场。开放了的中国图书市场,意味着以后的竞争将更为激烈。以这样的整体实力去和发达国家的大型出版集团去竞争,显然是不利的。

  4.中国的图书市场不规范,盗版现象严重。

  中国至今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出版、发行市场体系,条块分割、地区分割使中国出版业本应具有的大市场优势弱化,出版信息不灵,物流不畅,库存增加,积压严重。发行水平不高己成为中国出版业发展的瓶颈。

  国有的新华书店有遍布全国城乡的网点,按理说,它应该是很理想的发行渠道。但是,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和国家授权的垄断经营,形成了队伍庞大,机构臃肿,经营意识薄弱,效率底下的弊病。在这种情况下,在发行体制改革后,民营书店以其灵活的经营策略,及时而周到的服务,迅速发展起来。但是,无庸讳言,新建立起来的多渠道的发行格局,还缺乏法治化的市场规则和具有影响力的行业规范。集体、个体书店经营者中鱼目混珠,少数人钻法律的空子,损害了出版行业的声誉。

  在了解中国出版界的状况,特别是分析中国图书市场的容量的时候,不能忽视普遍存在的盗版现象。盗版现象的普遍和隐蔽,以致管理部门都很难准确地估计它的营业额。2001年,全国图书发行总销售156.12亿册、920.93亿元,其中新华书店系统总销售122.27亿册、603.01亿元,分别占全行业总销售册数的78.3%、总销售金额的68.5%。而占图书发行总销售金额的41%的课本,是国家法定由新华书店销售的,严格地说起来,课本基本上就没有进入市场。

  这就意味着全国图书除课本以外的市场超过一半的份额为鱼龙混杂的其他发行渠道所占有,而且这只是统计到的数字,更恶劣的盗版行为,是无法统计其数字的。可见,中国出版界的盗版现象,是一个巨大的黑洞。

  二、中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的机遇

  (一)中国经济和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为图书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首先,中国经济的发展,为出版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上取得了巨大发展,生产力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现代出版所有的装备条件,如处理文字输入的电脑,先进的电脑排版系统和设计软件,价值昂贵的先进的印刷机和联动装订系统等等,我国出版、印刷行业都有。就图书出版的硬件来说,中国和发达国家的水平己相差无几。

  其次,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包括出版业在内的科学、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出版具有多重属性,它既是经济的一部分,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作为经济的一部分,它的发展要遵循经济规律,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它又参与了社会文化建设,通过文化建设,构筑一个社会的思想、价值体系去规范和影响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有出版参与其中的经济和科学教育文化活动,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保证。

  再次,经济的发展,激发了人们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而这种不断增长的需求,正是出版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健全的社会是以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目的的社会。旺盛的需求,必然推动社会物质和文化的生产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大大激发了全社会对科技、教育和文化的需求,这种需求必然带动出版业的快速发展。据中央电视台调查中心的一份统计数字表明,中国人均购书款正在以每年平均15.8元的速度增长。可见,中国经济和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出版业发展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的多元化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出版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当前,全球经济正在走向一体化。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也给社会创造了更多的财富,人类变得越来越富裕。国与国之间,经济和文化的渗透更多地代替了强权的征服。人类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时代进入了一个多元共存的时代。人们通过文化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通过文化来表述民族的差异,通过文化来体现民族的特色,通过文化来了解外部世界,来和外部世界交流。而文化的逐渐放大了的功能,很大一部分是要由出版来承担的。

  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经济从此全面融入世界,也标志着中国从此全方位地走向世界舞台。这对中国出版业来讲,是难得的机遇。

  一方面,中国为了在向世界开放的过程中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会以积极的态度去了解国外的文化,去学习外国的先进思想和科学,引进国外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延纳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开放和稳步发展的中国,对世界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渴望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有这些,都将给中国的出版业带来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三)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包技术的发展,为中国图书出版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中国出版业二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技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而且速度之快,令人难以想像。计算机中文输入系统的发明,使中国出版业迅速告别了铅与火。计算机排版和设计软件、胶印技术和联动装订技术,使传

  统的纸质图书的出版质量和速度大大提高,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多媒体出版技术产生质的飞跃,人们能够拥有高容量和高清晰度的电子出版物。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出版社的管理,进入信息管理的层次;销售部门可以通过网络随时了解客户的信息,根据销售情况,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可以预言,已有的科技成果和新的发明创造,将为中国出版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四)中国政府和人民谋求民族振兴的雄心,积极回应世界挑

  战的开放心态和探索精神,将成为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发展,贯彻始终的是中国政府和人民谋求民族振兴的雄心和可贵的探索精神。中华民族有过文明古国的灿烂辉煌,更有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痛苦的记忆,当重新打开国门发现自己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的时候,那种沉痛是刻骨铭心的。中国政府和人民正视现实,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尽快缩短跟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特别是中国经济多年来一直保持的强劲的发展势头,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大提高。中国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以自己的成就,赢得了尊严和自信。这种民族的尊严和积极走向世界的自信,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最好的营养,也是中国出版业发展的最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中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的趋势

  (一)组建出版集团,将成为世纪初中国出版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中国出版业在今后的发展中,除面临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势挑战外,还面临着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挑战,这就必须通过包括出版在内的文化手段,来抵制西方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中消极的一面。同时,要通过积极引进、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和人类文

  明的成果,为我所用。所以,组建出版集团,将会推动出版业迅速地发展壮大,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竞争

  11中处于有利地位。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组建了7家出版集团。出版集团的组建,是要通过出版资源的整合、业务重组、深化内部改革,转变经营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增强自身的实力,为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找到——条发展之路:第一,通过资本运营、资产重组,建立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出版集团和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这就打破了目前简单的低水平的均衡发展,是中国出版业发展实行不均衡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第二,探索多渠道利用社会资金,既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又确保国有经济在出版产业中的主体地位;第三,在发展好主业的同时,鼓励出版集团多种媒体经营,充分运用高新科技,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以连锁经营为主的多种销售方式的发行格局将逐步形成

  新华书店原有模式下的经营和集体、个体书商的各自为战以及他们中间大量存在的不规范经营现象,说明我国的图书发行体系很不健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图书市场由零售业到批发业的开放,使中国的出版界从上到下意识到了危机。中国出版界已经启动以连锁经营为突破口,建立现代出版营销体系的工程。这是中国出版业应对新形势,深化发行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中国出版业建立连锁经营体系的思路主要有:第一,在全国建立大型的出版物连锁经营集团,首先在基础好的重点省市

  12建立起大型的连锁经营集团和连锁经营总部;第二,按经济合

  理的原则,建立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形成东西南北中相互关联、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出版物物流体系和网络格局;第三,改造和整合新华书店,理顺新华书店的产权关系,统一经营管理,实行真正的连锁经营,形成畅通的连锁经营网络;第四,注重高新科技的运用,建立高效统一的信息系统,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很显然,这些思路是直接应对向国外开放出版物零售和批发市场的政策的。

  网上书店伴随着世界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在中国诞生了。以当当、博库、旌旗和卓越为代表的网站,以终极读者为服务对象,且各自又有更细的主攻方向,如博库,可以说是一家只做e-book方向的纯粹互联网业务的网站;当当就像一个实际存在的大型综合书店,20多万种书,里面什么都能找着;与当当的多而全不同的是,卓越少品种,多进货,成本相对降低,给读者更多的优惠。随着我国电子支付系统的逐步建立,网上书店将会和俱乐部销售,共同加入新的发行格局。

  (三)新技术的普遍运用,将从观念到出版形式、出版过程等方面,影响和促进出版业的发展

  出版担负着人类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是知识含量很高的企业,出版业发展的每一步,都和时代科技发展紧紧相连。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大陆的图书印刷质量,在很短

  13的时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大缩短了和世界出版大国的距离。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出版业最容易感受到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计算机汉字输入的发明、电子传媒及数字化、网络化的崛起,对于文化传播之迅捷和广泛己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人们心目中的出版概念,再不仅仅是隆隆作响的印刷机器,汗牛充栋的图书文献了。

  新时代的出版,将会全面呈现音像、电子等新兴介质的出版。出版形式的变化,将影响我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形成以新技术为依托的阅读新文化。通过出版物所营造的世界,将是一个在同一时间里诉诸人的多种感官的丰富多样的世界。

  在出版物的流通领域,也会因为新技术的运用而产生革命性的变化。现代的出版模式,由于网络的介入,消费者可以越过中间环节,生产者也可以越过代理商,直接进行商务交流。尽管不论是目前还是今后,作为中间环节的代理商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是,新型的销售模式融入传统的销售模式以后,必将对出版物的流通产生巨大的影响。

  (四)版权贸易和对外合作出版,将成为出版界谋求新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出版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在世界文化交流中一直担当着主要角色。随着中国一步步走向世界,中国的出版跟外面的交往也越来越密切。这种交往,使中国出版界认识到版权

  14贸易对出版业发展的巨大意义。

  据国际知识产权联盟统计,1997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的产值为3484亿美元,占全美国内生产总值的4.3%(全部版权产业为5293亿美元,占全美国内生产总值的6.53%)。从1977—1997年核心版权产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绝对增长率为241%,平均年增长率为6.3%,是同期美国经济年增长率2.7%的两倍多。美国版权产业无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还是在对外出口中的比重,都超过了汽车和飞机制造业,已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我国目前缺少版权产业的统计资料,版权产业包括哪些领域,即使在新闻出版业内,人们

  对此也感到陌生。从新闻出版总署和信息产业部的有关部门获悉,1998年我国图书、报刊音像、电子出版业的产值为1263.2亿元,软件170亿元,两项相加为1433.2亿元,约占全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79552.8亿元的1.8%,如果将版权产业其他部门的产值全部统计出来,我国的版权产业在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会达到5%左右。版权产业的广阔市场为版权贸易提供了动力,而版权贸易,又为出版物的市场开拓提供了有力的手段。目前中国的版权贸易已呈现出较好的增长趋势,版权引进高速增长,年增长率达57%。版权输出方面也比前两年有明显增长。

  除了版权贸易,对外合作出版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现在,15不仅是国内的出版社希望和国外的出版商开展合作出版,国外的出版公司也在积极地和中国出版社开展合作出版,通过合作出版来开拓中国的出版市场。为了进一步深入开发中国内地市场,培生集团、麦戈劳—希尔、约翰·威利、汤姆森学习集团、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剑桥大学出版社等的中国办事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一开始试水时无所适从,现在已经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五)社办期刊,将成为出版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信息发达,生活丰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杂志比起纸质图书的出版,更占风头。世界上很多的大型出版社或出版集团,它的杂志的经济收入远远超过图书的收入。美国时代—华纳集团以经营广播电视和杂志为主,图书只占其营业额的11%:在日本,资本超过一亿日元的130家出版社中,真正以出版为主体的还不足20家。即使是专营的出版社(如讲谈社等),其经营范围也遍及诸多行业。

  在中国,同时经营书刊的出版社,以刊养书的出版社也不鲜见。如甘肃人民出版社的《读者》,年利润占了整个出版社的90%。当然,由于多年形成的单一的经营模式,很多出版社还没有开展期刊经营业务。

  自从“社刊工程”倡导以来,中国的出版界更进一步地意识到期刊对于出版社发展的重要,从发展战略上,把期刊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纷纷申办刊物,进行战略的转移。1998年,16中国青年出版社根据书刊市场现状和今后的走向,果断提出“全社经营重点实现由书向刊的转移”。出版战略思想转移以后,刊物成了构筑中国青年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支柱。他们在已有的《青年文摘》、《青年文学》、《追求》等刊物的基础上,又申办了

  《青年心理》、《同学月刊》、《股市》、《数码设计》等刊物。本来已经很有影响的刊物《青年文摘》,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月发行量由110万增加到210万。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如今的书刊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达到5:5的比例。书刊在资源、市场、经营上互动,形成良好的边际效应。1999年以来,销售码洋每年以—亿元(人民币)的市场增值扩张。

  (六)出版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以品牌为代表的实力竞争

  人们从中国出版业近年来的发展中认识到:第一,真正的实力不是靠一两本书的极度夸张的炒作形成的,出版业是文化的事业,文化事业是需要长期积累的;第二,品牌是一个企业的生命,许许多多的文化和科技含量高的有代表性的出版物的积累,构成一个出版社的品牌,未来的竞争主要是品牌的竞争。优秀的产品积累不断增加出版社品牌的含金量,名牌社又促使其产品更快更广泛地为消费者所接受,出版社和其产品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品牌的立体开发是品牌竞争的一个方向。名牌产品,特别是期刊,可以吸引众多的广告,1可以自我发展,自我裂变,派生出新的期刊,或由名刊而派生出版社。像南京的译林出版社,就是在很有影响的译林杂志的基础上成立的:广州的南方日报出版社和羊城晚报出版社,也都是基于报纸的广泛影响而建立的。

  除了出版社声誉和出版社的产品之间的互动关系外,出版社的品牌以及它的名牌产品还可以渗透到相关的产业。比如,可以将名牌期刊名、图书书名或名牌期刊和图书里的形象出售给娱乐业,制作影视产品或各种玩具,也可以派生出以名牌命名的公司、商业大厦、多功能的商业中心等等。这样,既宣传了名牌,又创造了效益,又使社会大环境更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七)出版人才的争夺将成为出版界的一个普遍的现象

  出版实力的竞争最后又归结为人才的竞争。新时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对出版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出版社的编辑,在接触到一个出版物的内容时,不能停留在单一的平面出版的思考上,他至少要有能力规划成多种出版平台的概念,依内容特性开发成纸版书、有声书、影像书、光碟版、网络出版、e—book等各种形式,因此未来编辑不但要具备互动式的编辑概念,可能还得具备编写、绘画、作曲等各种才能,并要学习如何与读者互动,经营读者社群等。除此,还应该具备管理和经营上的才

  能。未来出版社的管理者,除了要具备出版社业务人员的基本素质外,他还要有世界性

  1的眼光和现代的出版观念,要能够把握时代发展的脉络,掌握出版规律,懂得经营管理。要真正懂得人才的重要,珍惜人才,发挥每一个员工的作用。

  遗憾的是,中国出版界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极为有限。当前正是中国出版业发展急需人才的时候,国外大的出版集团也瞄准了中国的出版人才市场。他们知道,要想在中国这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发展,光靠外来和尚念经是不够的。文化背景上的巨大差异,使得外来的大公司不得不培养本土的人才,为他们的跨国公司服务。贝塔斯曼在美国挑选中国留学生接受贝塔斯曼的培训,就很能代表跨国公司跨入中国时的人才战略。这种状况,无疑会使中国出版人才市场雪上加霜。未来中国的出版界,对人才的争夺将会更加激烈。

  四、中国图书出版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出版管理体制的定位问题

  目前,中国对出版社的定位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事业单位”,意味着出版社要按事业单位的机制运作,出版社建制经费应当由国家统一管理。“企业管理”,意味着出版社要按照企业的运作办法来经营和管理,出版社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要参与市场竞争,要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生产,要像企业一样向中央和地方政府交税,出版社要在市场中求生存和发展。而现在,出版社要承担上面安排的任务,出版社

  1的社长和出版社的领导班子由所在出版社的上级主管部门安排;出版社的出书范围、选题报批等都有规定。但在经济上,出版社必须自负盈亏,自谋出路,自我发展。

  很显然,这两种管理体制是无法很好地融合在—起的。勉强地融合,会使出版业的发展总是在艰难地跋涉。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将对所有出版社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定位,改为对部分出版社实行事业管理,对大部分出版社实行真正的企业管理。关系

  到国家安全、必须按指令性计划生产和发行的有关政策、法令、国家档案,以及国家统筹的中小学生用的课本,可由国家指定的出版社出版,这些出版社实行严格的事业管理,不介入市场的竞争。其余的出版社,则实行真正的企业管理,进行市场运作。享有国家垄断出版资源的出版社退出竞争以后,图书市场的竞争相对来说就更公平了。

  (二)正确处理政府的主导作用与改革出版管理体制的关系

  由于出版的多重属性,政府充分发挥它的主导作用,是完全应该的。比如说,出版涉及意识

  形态领域,政府在要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进行的多边谈判中,争取对出版行业中涉及意识形态的关键环节的保护,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的主导作用与改革出版管理体制的关系。不能因为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现行出版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也不能因为要改革出版版管理体制而削弱了政

  2府的主导作用。

  中国的出版管理体制,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它一方面保证了党和政府对出版的有效管理;一方面,又形成了条块分割的僵死的格局,中央级的出版社有人民出版社、教育出版社、文学出版社、科技出版社、美术出版社、少儿出版社等,相应的每个省、直辖市或自治区也有基本相同的格局。不仅管理方式一致,连名称都大体相同。出版行政部门对出版社的管理,也管得过多、过死。出版管理的现状,造成了管理机构的重复,出版资源的浪费,使中国的出版社,大的不大、不强,小的不活、没有特色。表面上的均衡发展的格局掩盖了整体上的低效率。

  改革现行出版体制,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确定作为政府的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哪些该管,哪些方面让出版业自己去发展;哪些由出版行政部门管,哪些可以通过行业协会或者由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管理。做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同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借鉴国外出版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改善出版社的内部管理制度,如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出版社内部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

  极性。

  (三)加大著作权保护力度,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1991年6月1日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1标志中国著作权的保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92年10月,中国成为《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1993年成为《保护录音制品制作者防止未经许可复制其录音制品公约》的成员国。1997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17条、218条,对盗版和销售盗版图书的违法行为应负的刑事责任做了明确的规定。2001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修改著作权法的决定,解决了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著作权保护提出的新问题。可以说,从立法的角度,中国的著作权保护水平已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没有太大的差距。但是,执法的角度,中国的著作权保护水平还很不够,对著作权的邻接权即传播者的利益保护不够,大量存在的盗版盗印现象,严重影响中国出版界的形象,阻碍出版业的发展。

  无论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还是出于中国经济本身发展的需要,都应当调整和修订有关的法律,整顿经济秩序,加大执法的力度,严厉打击盗版行为和盗版行为的保护伞——地方保护主义,为出版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

  22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23

篇五:复兴文库中国出版集团

  

  中国出版业应有更大的发展

  中国出版业应有更大的发展

  围绕着这次论坛的主题,我就中国出版业的发展问题讲三点看法: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发展既为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又为其进一步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中国出版业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第二,中国出版业具有发展中国家的显著特征,中国与世界出版强国有较大的差距,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三,中国出版业应当抓住发展机遇,发挥好出版功能,在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中,争取出版业自身有更大的发展。

  一、中国出版业具有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具有八个方面的基础和条件:一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特别是中国正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这为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平均每年9.4%的速度迅速增长,现在GDP已达13.6万亿元。二是中国进入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国家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这为出版业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内容源泉,又为出版业提供巨大的不断发展的市场。目前,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城镇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40%以下,农村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50%以下。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城乡恩格尔系数将呈现继续降低的趋势,居民精神文化消费将不断增长。三是中国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人文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为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丰厚的文化资源。四是经过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出版业取得了巨大的进展。20多年来,中国图书品种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万多种发展到2004年的21.9万种,印数从37亿册增长到2004年的64.4亿册。图书发行业的净销售额、利润有了很大的增长,净销售额从1978年的12亿元增长到现在的461亿

  元,出版产业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上世纪末期世界出版业出现的出版集团化、销售连锁化、数字出版与网上售书等

  趋势,在中国出版业受到高度重视并在积极推进,形成了一批在中国有一定影响的出版、发行集团,数字化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五是出版业的改革开放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展开,出版改革正在从思想观念更新、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出版单位的管理、为出版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政策和文化环境等方面,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六是经济全球化促使商品、资本、管理、技术、服务等生产要素跨国流动,为中国出版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和管理经验,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创造了十分便利的条件,有利于推动中国出版业的改革和发展,提高中国出版业的竞争力。七是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中国出版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中国出版业可以直接运用高科技手段,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某些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八是汉语是世界上重要的语种之一,华文出版物具有广阔的市场。除中国大陆、港澳台外,还有五千多万侨胞和海外华人,以母语文化为纽带的华文图书市场十分巨大,中国出版大有可为。总之,中国出版业基础坚实、人才济济、市场巨

  大、前景光明,具备了加快发展的雄厚条件。

  二、中国出版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尽管中国出版业已经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但是中国出版市场仍然处于初级发展的阶段,进一步发展的潜力还很大。与发达国家的出版业发展水平相比,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出版业综合实力还不强;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状况相比,中国出版业应当有更大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如何更好地把当代中国的思想创新、科学发现、新技术进展全面反映和传播出去,出版界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与13亿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中国出版业现有的发展状况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与中国五千年辉煌文化相比,中国出版业发展水平还不能与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地位相匹配,进一步把丰厚的文化资源挖掘出来,弘扬和传播出去的任务仍然很重。这些既是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差距和不足,也说明中国出版业

  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中国出版业的市场需求十分强劲,发展空间很大。据

  统计,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从1998年扩招后每年都在稳步增长,现在已经近2000万人。3.7亿人口的青少年更是中国出版业的现实和潜在读者。从绝对数量看,中国出版业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全国图书、报纸、期刊年总印张超过2100亿印张,折合用纸量超过486万吨,总量不可谓不大。但是从出版资源人均占有量看,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个国家人均印刷纸张消费量和人均出版物占有量,是一个国家出版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直接反映该国出版业的发展程度。据统计,目前中国人均新闻纸消费量2.4公斤,其它印刷书写用纸人均消费量8.04公斤,二者合计为10.44公斤。远远低于美国(146公斤)、日本(118公斤)、英国(112公斤)、德国(94公斤)、荷兰(93公斤)的水平。另一个衡量指标是人均购书额,按2004年图书纯销售额计算,中国人均购书额大约为35元人民币(约合4美元),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其次,调整好中国出版业结构,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出版业大有可为。众所周知,一个较为完善的出版业市场一

  般由大众出版、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组成。与发达国家的出版市场相比,中国出版业的市场结构还不尽合理。突出表现在中国出版业的产值和利润过分依重教育出版,其中教材的产值比重一直超过50%,教辅图书又占相当比例,教育出版的利润在整个出版中的比例更高。大众出版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一定市场规模,但仍有很大空间。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专业出版这个富有无限潜力和创新精神的出版市场,在中国目前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中国专业出版市场份额目前尚不足10%,反映世界学术前沿发展状况的专著和学术期刊还很少。尤为关键的是,与国外的专业出版比较起来,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出版理念、营销方式和赢利模式还需要有大的更新和改进,这方面的创新任务还很重。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出版业将拓展出新的增长领域。

  第三,中国出版业的规范化管理将为出版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无庸讳言,中国出版业目前还存在出版质量不高、市场诚信

  不够、盗版盗印严重等种种不规范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出版业的发展。这些不规范现象是转

  型社会难以避免的短期现象。在看到这些现象的同时,更要看到中国出版界规范化管理的呼声已成为主流,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已经并将继续采取卓有成效的措施。中国保护著作权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并逐步与世界接轨,中国加入了一系列的国际版权公约。随着中国出版业规范化管理的不断加强,随着中国出版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化,中国出版业发展的环境将更加优化、更加规范,中国出版业必将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

  第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将促进中国出版业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已按承诺履行了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现在进入WTO后过渡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出版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难得的学习机遇。目前,中国出版业对外交流不断加深,出版物进出口业务逐步扩大,版权贸易不断扩展,中国与世界出版业的联系大为增强。最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先后颁布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和《关于加强文化产

  品进口管理的办法》、《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三个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当前深化出版体制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过程中,鼓励什么、允许什么、禁止什么的若干重要政策界限,为出版业更好地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提供了保证。

  三、遵循规律,全面发挥出版功能,加快中国出版业的发展进入新世纪后,中国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出发,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其核心和实质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将凸显包括出版在内的科技文化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对促进中国出版业的健康繁荣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面对这样的态势,研究中国出版业的发展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要全面发挥出版功能,高度重视出版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出版既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科技发展水平的标志,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杠杆。出版的本质和基本功能是积累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发展,促进文明进步。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条件下,中国出版业作为中国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要承担起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作用。要通过更多更好的出版物,努力把当代中国人的思想发明、科学发现、技术创造和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反映好、传播好;要通过更多更好的出版物,更好地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通过更多更好的出版物,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促进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人类文明共同繁荣进步。像中国这样一个有五千多年文明史、13亿人口、经济文化蓬勃发展的大国,如果不能建设起较为完善的现代出版业,中国出版界就没有完成它应有的使命。这应当是中国出版业的神圣职责和中国出版人的崇高理想。

  2、要遵循规律,扎扎实实做好出版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一是要用长远的战略眼光,制定好出版战略规划。要通过制定规划,加强和经济、科技、教育等部门的联系,全面反映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振兴中华的伟大进程中,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方方面面的成果,并推动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使出版融入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去。二是高度重视出版创新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我们出版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从本质上讲,创新是出版最根本最重要的要求。出版单位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形成品牌优势和积聚优势,找到好的商业运行模式,一方面要求内容是创新的,另一方面要求我们不断地创新形式,使读者能够接受我们的出版内容。三是抓好出版诚信建设,建立良好的出版秩序。四是高度重视高新科技对出版的影响。当前,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高新科技正在对出版业的载体形式、技术手段,营销模式、传播方式以及出版的管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网络出版、网上销售、按需印刷,一方面

  对传统的出版业给予巨大促进,使出版的功能不断拓

  展和延伸,另一方面又对出版业产生严峻挑战。五是争取好的经济政策,为出版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六是抓好出版业的基础性信息服务。促进出版业的发展,需要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从现状出发,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好关系到出版业正常运行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性信息工作,如统一的图书可供货目录、权威的在版目录、引进图书的查重书目等。

  3、对中国出版业的发展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当前,与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一样,中国出版业已经形成一个现实出版市场并正在以它独有的魅力和巨大的潜力,受到一切具有战略眼光的出版商的重视,受到一切共谋发展的出版家的关注。面对这个具有无限生机活力、市场无限广阔、前景无限光明的出版市场,我们应当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思考它的发展。对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和中国出版市场,我们可以从中国经济与世界强国的交往史中吸取经验。工业革命后,世界强国一直用惊异的目光关注当时有4亿人口的中国和中国市场,受到这个巨大的市场吸引。在改革开放前的数百年间,中国市

  场并未在世界市场中产生理想的影响。中国市场真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者,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的交往中有了一定实力、自身获得发展后才得以实现的。当我们思考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时,要研究吸取这些历史经验。

  我想,中外每一个理性和负责任的出版家,是不是都应该用建设性的、合作的态度,思考如何去培育、建设一个强大的、健全的中国出版业呢?这样,中国出版业才会健康、持续地得以发展;这样,中国出版业才会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进入世界出版的大家庭,并使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相互促进、相互受益;这样,中国出版业才能以自己独特性的魅力,和世界出版业一道,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有力推动者,并为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做出应有的贡献。谢谢各位!

篇六:复兴文库中国出版集团

  

  世界是平的,世界是通的——“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总序

  世界是平的,世界是通的——“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总序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在苍莽辽阔的欧亚非大陆,有这样两“条”史诗般的商路:一条在陆路,商队翻过崇山峻岭,穿越于戈壁沙漠,声声驼铃回荡遥无涯际的漫长旅程;一条在海洋,商船出征碧海蓝天,颠簸于惊涛骇浪,点点白帆点缀波涛汹涌的无垠海面。

  这两“条”商路,一端连接着欧亚大陆东端的古中国,一端连接着欧亚大陆西端的古罗马——两个强大的帝国,串起了整个世界。踏着这千年商路,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理念的人们往来穿梭,把盏言欢。

  正是通过这条史诗般的商路,一个又一个宗教诞生了,一种又一种语言得以升华,一个又一个雄伟的国家兴衰荣败,一种又一种1/15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文化样式不断丰富;正是通过这条史诗般的商路,中亚大草原发生的事件的余震可以辐射到北非,东方的丝绸产量无形中影响了西欧的社会阶层和文化思潮——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深刻、自由、畅通,相互连接又相互影响的世界。

  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将这个蛛网一般密布的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

  几千年来,恰恰是东方和西方之间的这个地区,把欧洲和太平洋联系在一起的地区,构成地球运转的轴心。丝绸之路打破了族与族、国与国的界限,将人类四大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串连在一起,商路连接了市场,连起了心灵,联结了文明。

  正是在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显示出探知未知文明样式的兴奋,西方历史学家尤其如此。古老神秘的东方文明到底孕育着人类的哪些生机?又将对西方文明产生怎样的动力?英国学者约翰·霍布森在《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一书中,回答了这些疑问:“东方化的西2/15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方”即“落后的西方”如何通过“先发地区”的东方,捕捉人类文明的萤火,一步步塑造领导世界的能力。

  正是在丝绸之路上,西汉张骞两次从陆路出使西域,中国船队在海上远达印度和斯里兰卡;唐代对外通使交好的国家达70多个,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长安;15世纪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到达东南亚诸多国家,远抵非洲东海岸肯尼亚,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

  正是在丝绸之路上,世界其他文明也在吸取中华文明的营养之后变得更加丰富、发达。源自中国本土的儒学,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佛教传入中国后,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和理论。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带动了整个世界的革故鼎新,直接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中国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渗入西方民众日常生活之中。

  在这种意义上,中国不仅仅只是一个国家或是民族国家,她更是一种文明,一种独特而深邃的文明。中华文明曾长期处于世界领3/15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先地位,是世界主流文化之一,对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其他地区文化曾产生过重要影响,排他性最小,包容性又最强。我们奢侈地“日用而不觉”的,就是这样一种文化,中国由于迅速恢复了统一和秩序而赢得了伟大的领先。

  由是,经济得以繁荣,文化得以传播,文明得以融合。

  然而,令人痛惜的是,16、17世纪以降,丝绸之路渐次荒凉。中国退回到封闭的陆路,丝绸之路的荒凉逼迫西方文明走向海洋,从而成就了欧洲的大航海时代,推动了欧洲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今天,作为负责任的东方大国,中国在思考,如何用文明观引导世界布局、世纪格局,这是中国应该担负的使命。

  《易经》有云:“往来不穷谓之通……推而行之谓之通。”文明的断裂带,常常是文明的融合带。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再次将全球的目光吸引到这条具有非凡历史意义的道路上。随着丝绸之路的复兴,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新梳理,更是东西方文4/15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明又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交融、交锋。美国学者弗里德曼说,世界是平的。其实,在今天的现代化、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不仅是平的,而且是通的。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大道并行而不相悖。作家莫言说过一句饶有趣味的话:“世间的书大多是写在纸上的,也有刻在竹简上的,但有一部关于高密东北乡的书是渗透在石头里的,是写在桥上的。”丝绸之路就如同那些镌刻在石头上的高密史诗,如同宏博阔大的钟鼎彝器,事无巨细地将一切“纳为己有”,沉积在内心,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中华文化不仅是个人的智慧和记忆,而且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集体记忆,是我们在未来道路上寻找家园的识路地图。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像种子一样飘向世界各地,但是不论在哪里,不论是何时,只要我们的文化传统血脉不断,薪火相传,我们就能找到我们的同心人——那些似曾相识的面容,那些久远熟悉的语言,那些频率相近的心跳,那些浸润至今的5/15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仪俗,那些茂密茁壮的传奇,那些心心相印的瞩望,这是我们中华民族识路地图上的印记和徽号。今天,我们有责任保存好这张识路地图,并将它交给我们的后代,交给我们的未来,交给与我们共荣共生的世界。

  中国是文章大国,有文字记载并从完整作品开始计算的文学史,已达3000年之久。作为与诗词并列为文学正宗的重要文体,中国散文更是源远流长,浩浩汤汤,在殷商时代已初具特质,这是从正值盛年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文化情怀和文化自信,元气蓬勃,淋漓酣畅。

  中国出版集团华文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承续着这股源源不竭的潮流。第一辑包括14位名家的散文佳作:王巨才的《垅上歌行》、丹增的《海上丝路与郑和》、陈世旭的《海的寻觅》、陈建功的《默默且当歌》、张抗抗的《诗性江南》、梁平的《子在川上曰》、阿来的《从拉萨开始》、吉狄马加的《与白云最近的地方》、林那北的《蒲氏的背影》、韩子勇的《在新疆》、刘汉俊的《南海九章》、6/15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叶舟的《西北纪》、郭文斌的《写意宁夏》、贾梦玮的《南都》。

  这些作家,有耄耋长者,有青年才俊,他们风格迥异,各有妙趣,14部书稿,清典可味,雅有新声,纵横浩荡地连接起丝绸之路的文明长廊。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王巨才的《垅上歌行》,如同生养他的黄土高原一样,即便沟壑纵横,纵使黄沙扑面,仍令人感受到难以忘怀的苍茫和浑厚。他执笔半个世纪,所思所想所劳所愿,皆是时代命题、人民篇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的这句话是王巨才散文的最好写照。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此四者,也恰是王巨才的文章道法。王巨才的笔触,致力承继白居易、元稹、刘禹锡以来浩浩汤汤的汉唐文风,字里行间迎面扑来的是浓郁的时代氛围和强烈的生活气息,是契合着历史大势和社会走向的艺术图景与审美风度。

  丹增的文字具有自然般的神力,复苏了一个古老大陆的命运和梦想。丹增,翻译成汉语,就是继承、弘扬和扶持佛法。从青藏高原到彩云之南,丹增不断地以明察而热切的力量,加持自我,照亮周7/15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遭,为日渐消弭的世界筑起了一道永恒的记忆堤坝。不论是藏文还是汉语,黑黢黢、密麻麻的文字背后,我们仿佛看到那些不甘心的光芒挤压出来,它们飘浮着,陌生,别致,灵动,晦涩难懂,曲折复杂,像雾像雨又像不羁的风,像预言像隐喻又像莫名的谶语。他笔端的生死,不是两极,而是一体;他胸中的万物,各有其灵,尽善尽美。生死万物都平等地沐浴阳光,开枝散叶,春种秋藏,它们是神祇的宣示、真理的昭告,大音希声,却震慑寰宇。

  陈世旭将书斋由相对安静的老区迁至繁华喧嚣的大都市,他的写作却愈发有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淡泊和从容。陈世旭勤于读书,长于思辨,学养厚实。他的文字简洁洗练,刚健沉雄,大气磅礴,既浸淫着寥廓的古意,又充满了蓬勃的现代感。他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从美学和世界观的高度阅读大地文章,延续了中国文字自古以来洋溢着的无限张力和灿烂传统。

  耳顺之年重返故地,陈建功日常生活的双城记里,有着比他自己的想象多得多的悲欣交集。在“寻根文学”风生水起的时候,他8/15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找到了“京味儿”的魅力。他的散文,沉着中有昂扬,追索中有挣扎,平静中有波澜,温醇和煦,却如寒风一般劈开一城的雾霾,清冷凛冽。陈建功同他的文学一道,置身历史进程的迷狂,搏击历史洪流的漩涡,却大开大阖,收放自如,他的文学就是他的人生。他深深地懂得,伟大的时代不仅需要讴歌者,更需要叹惋者与沉思者。答中有问,问中有答,方能无所不能,无远弗届。

  张抗抗出生于江南杭州,这座盛产丝绸的城市两千年来吸引着东西方无数朝圣的使臣。她的笔墨,也有着人间天堂的钟灵毓秀:一叶扁舟泛海涯,三年水路到中华;心如秋水常涵月,身若菩提那有花。她的文章取材深广,目之所及,似乎无所不包,琴棋书画、茶米油盐、高山流水、鼓瑟吹笙,尽入笔端,充满着诗意的想象,包容着深邃的哲理。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寻常人家,无论是自然之美,还是心灵感悟,一旦进入她的视域,总会散发出无穷的韵味——一粒沙里,洞见世界,半瓣花中,说道人情。

  《子在川上曰》,这是一位诗人送给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地9/15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的颂歌,也是一位作家送给家乡的生命礼赞。梁平的文字,饱满丰盈,细腻真挚,如子规啼血,恰东风长歌,幽微中蠡窥宏阔,黯淡里喜见光明。跟随梁平的笔端,我们沿长江、嘉陵江溯流而上,一路奔跑、沉潜、翱翔,同他的爱与恨、愤怒与期冀、疼痛与愉悦同频共振。在他轻灵如诗的文字中,我们仿佛得见他椎心泣血的笔墨、响遏行云的呼号、掷地有声的追问——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他关乎大悲喜和大彻悟的哲学问道,是他寻求死之尊严与生之庄重的心灵追索。

  从《尘埃落定》开始,“阿来”这两个字便注定有了特殊的含义。带着敦厚的憨笑,拖着沉重的脚步,阿来从他身后敦厚沉重的高原走来,如同晨曦浮动在大地之上。阿来出生于大渡河上游马尔康的嘉绒藏族,而他生命的道道履痕都始终围绕嘉绒。在这里,他见证了世世代代半牧半农耕的藏民族的寥廓幽静,见证了具有魔幻色彩的高原缓缓降临的浩大宿命,见证了那些暗香浮动、自然流淌的生机勃勃,见证了随着寒风而枯萎的花朵、随着年轮而老去的巨柏、随着时间而荒凉的古老文明。阿来的目光,掠过高原,掠过天空,掠过河流,10/15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掠过冰封的大地,掠过凋谢的荣耀,然后——抵达不朽。这就是阿来,他用温暖包裹起彻骨的寒凉,用锋芒挑落被华丽尘封的沧桑,他是这个时代寂寞而执着的“书记官”。

  从苍茫寂寥的大凉山走到历史纵横的古都北京,再走到灵魂直接天际的青藏高原,吉狄马加始终坚持自己是一个彝族文化的守望者。他的眼睛里盈溢着圣洁的太阳,他的血管里回荡着马蹄的声音,他的灵魂在字词诗行间舞蹈,他的心在高山和原野间歌唱。数十年来,吉狄马加痴痴地用他的寂寞的吟唱、他的豪放而富有灵性的文字,编织着一个属于自己,更属于同样痛苦、倔强、高贵的伟大民族的颂歌与梦想。他的散文与他的诗歌一样,视域宏阔,洞察敏锐,警譬精妙,蕴含着超凡脱俗的慈爱与悲悯,从而具有了超越种族局限的人类情感,具有了穿越时空暌隔的深邃伦理,具有了史诗的气质和力量。

  林那北的散文每每让人有惊奇之感:中国的方块字竟然还可以这样挥洒,甚至是——还可以这样挥霍?阅读她的文字,如同在亚马孙森林中的冒险,你不知道前方出现的会是鹦鹉还是猕猴,鳄鱼还11/15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是猛虎,但是你一定知道,你将会遭遇离奇,遭遇惊诧,遭遇错愕,它们是生活的热辣辣的底料,活泼泼的味道。然而,林那北散文的魅力恰在于此,正是文字的疏离嫁接了认知的陌生,认知的陌生带来了阅读的艰涩,阅读的艰涩又制造了思想的愉悦,她的书写具有了非常有趣的气质:以矛盾结构矛盾,以悖论解构悖论,以想象冲击想象,精密,精细,精深,精致,重要的是——好看。

  你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你就是什么。在社会的榛莽漂泊、在未知的命运流浪,心如猛虎、魂无定所。生命的焦虑由此而来。韩子勇的《在新疆》,告诉你的,就是这样一份关于飘泊、寻找和指认的隐秘笔录。

  出生于湖北赤壁的刘汉俊,却以海南主题文章闻名。如果说,一人与一地,出生是一种因果,那么相遇、相知便是一种缘分。刘汉俊与海南的缘分,是刘汉俊之幸,更是海南之福。李白曾云,大块假我以文章。刘汉俊为文之道,是“大块”之道,他优游岁月,披览史料,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却不仅仅为文而作。刘汉俊的12/15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文章,察时观世,说古道今,它们站在未来,提前为被审判的时间作出判决。他让我们懂得,好的散文,是一切文体之上的文体,它们以最匍匐的姿态,阐释最昂扬的力量,终将浮出历史的地表,超越时代的局限,它们在一切写作之上,在万事万物之上。

  叶舟由诗而入散文,他的散文仍难得地葆有高蹈轻扬的诗性和从容不迫的诗心。古老的甘肃,堆积着西北中国的民间故事和壮阔历史,叶舟以诗人般敏锐的观察、鲜活的灵感、独特的想象和拳拳的赤子之心,将这些故事和历史收纳进他的如椽巨笔之下。叶舟擅长叙事,他的散文如诗行般跳跃,却雍容华贵、气韵悠长。他对于丝绸之路历史的描述有着独特的理解和体认,他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被人遗忘的文明世界,每一段岁月的纹路,每一次幽远的回溯,都无比精彩,深邃高远,令人难忘。

  从年节民俗、乡土伦理中走出来的郭文斌,宽柔,慈敏,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他的为文,就像他的为人一样,谦卑中有傲岸,安详中有叱咤风云。他用悲悯的目光打量着世界,世界13/15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也以慈悲的胸怀拥抱着他。郭文斌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语言,以及驾驭这些语言的高超技巧,使得他拥有众多的拥趸。他们在他的文章里找到了内心的吉祥如意,找到了远离喧嚣纷扰的精神上的世外桃源,这也使得他的文字和他的思想都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一部分,这是中华民族的浪漫和诗意,如大地一样广袤敦厚,雍容包藏。

  望之若新,忽焉若旧;望之若刚,忽焉若柔;望之若春,忽焉若秋;望之若华丽,忽焉若朴素。这是贾梦玮对文学的期待,又何尝不是他对自己的期待?秦淮河水仍静静地流淌着。贾梦玮伫立河畔,许多许多个世纪之前的故事就这样缓缓流淌在他的笔端,如同身边荡漾的水波。蹉跎暮容色,煊赫旧家声,六朝古都南京的历史况味如此富饶、丰盈,那些温馨和美好、张扬和放肆、落寞和枯索、无奈和参悟,此时此刻,都与河水一道,潺潺而来,忿而不怒,哀而不伤。在旧日旧事中捡拾淘洗的历史,不仅有着沧桑的面容,更有着清晰的年轮、流淌的血脉。

  人事必将有天事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1500年前,刘勰针对当时泛滥一时的讹滥浮靡文风,提出文章之用在于“五礼资之以14/15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而今,刘勰的感慨更值得我们深思。“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的宗旨也恰在于此——以文载道,以文言道,以文释道,以文明道。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正是文化血脉的蓬勃,完成了时代精神的延续。中国散文近年来以汪洋肆意的姿态在生长,可谓千姿百态、异彩纷呈,而且作为一个文学门类,它在虚构与非虚构两端都各趋成熟。在我们的散文写作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式作家丰富着我们的园地,他们职好不同,风格迥异,文字或剑拔弩张、锋芒逼人,或野趣盎然、生机勃勃,或和煦如春、温润如玉。他们的写作,构成了中国当下散文创作不可忽视的事实:家国情绪,时代华章。

  这套书库总计150余万字。翻阅完这部作品,不禁想起莎士比亚那句意味深长的话: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15/15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推荐访问:复兴文库中国出版集团 文库 中国 复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