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历史性成就与变革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2篇)

发布时间:2023-07-06 11:22: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历史性成就与变革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思考信息变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信息变革

  人类经历了的五次信息变革:获得语言;创造文字;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应用电报电话和电视;应用数字网络技术。

  语言的使用使人类的思想交流和信息传播有了不可缺少的承载工具。它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信息技术革命,影响深远。

  文字的出现与使用使人类对信息的保存和传播有了重大突破,较大地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使书籍、报刊成为重要的信息储存和传播的媒体。它使人类文化传播更加深刻久远,做出了历史的贡献。

  应用电报电话和电视使人类进入利用电磁波传播信息的时代,它使得人类文化传播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计算机与互连网的使用,即网际网络的出现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以及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紧密结合,使得信息技术的传递更加快捷,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科技成果之一。

  近30年来,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微波通讯(包括卫星通讯)、移动通讯、综合业务数字网、国际互联网等通信技术以及通信数字化、有线传输光纤化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二、信息变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信息变革驱动社会发展。

  信息是人类文明赖以发展的基础,人类的一切生存活动和自然存在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和消息。信息的积累和传播,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整个人类的进化史,同时也是一部人类信息活动的演进史。如果把人类发展的历史看作一条轨迹,按照一定的目的向前延伸,那么就会发现它是沿着信息不断膨胀的方向前进的。语言的诞生、文字的诞生、印刷术的诞生、利用电磁波和计算机技术,每一次信息变革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带来飞跃式的进步。

  2、信息变革使社会发展呈现加速度向前迈进趋势。

  语言产生于人类社会初期,文字产生于约公元前14世纪,6世纪中国开始有刻板印刷,至15世纪印刷术才进入臻于完善,19世纪人类进入利用电磁波传播信息的时代。20世纪中期,网际网络的出现。新的信息变革距离前一次信息变革的时间越来越短,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量小、传播效率低的社会,发展速度缓慢,信息增长的停

  滞,就是社会的停滞,甚至可以千万年不变;而信息量大、传播效率高的社会,发展速度就快,它可以一日千里,一年的发展超过以往的百年。

  3、信息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新的信息变革的源动力。

  信息变革与社会发展内在需求自然耦合,必然会产生进步的信息社会。一方面是社会的发展在不断提出一些新需求,同时也不断遇到一些新难题,信息变革恰好发生发展并不断变化,适应了这种需求。

  例如,人类在劳动过程中需要运用信息进行交流,一套完整的语言体系产生后,如何记录、储存语言需要一种新的信息形式。文字应运而生,成为信息的载体之后,信息的存储和传递第一次脱离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殷、商朝时期,中国人发明了甲骨文,公元前220年,秦始皇统一了汉字,二者皆为现代汉字和简化汉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甲骨、竹简、布帛记录文字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公元105年,我国汉朝的蔡伦发明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造纸方法,使造纸技术有了飞跃的进步,东汉末年,我国劳动人民在总结石刻和印章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拓印法,后在隋朝发展成为雕版印刷。公元1041年至1048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现代印刷术和印刷机的发展奠定了基本原理,成为印刷术上的一次革命,它使人类文化传播更加深刻久远。纸是纪录文字的载体,也就成为信息的存储和传输介质,在交流思想、传播文化、撒播文明等方面是一种有力的工具,印刷术的发明结束了单纯靠手抄、雕刻文献的时期,使得知识可以大量储存和流通,进一步扩大了信息交流的规模和范围,为人类信息大面积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推动着人类文明在更大的范围内加速交流和传播。

  电视的出现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的?

  电视在我国的发展繁荣期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在这段时间中,不仅电视本身经历了从黑白电视到数字电视再到高清晰度电视的转变,电视的传播技术也从无线电波传送到有线电视、卫星电视开播。电视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普及,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电视的普及与发展,我们所能接受到的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各种新闻节目、综艺节目、电视剧等层出不穷。电视在丰富我们的生活,提供信息和娱乐的同时,也正对我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悄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一、表层影响

  1、电视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接触信息的平台。

  电视以其声画并茂的独特魅力,使人们摆脱了文化教育程度、阅读能力的限制,将信息知识、文化艺术和娱乐传播给亿万受众,使人们可以平等地接触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总览古今,拉近人与外部世界的认识距离,扩大人们的视野。

  2、电视对我们的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产生引导作用。

  电视传播逐步地融入了大众生活,使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打开电视来进行身心放松、消遣娱乐、享受愉悦,看电视耗费人们大量的闲暇时间;讨论电视传播中的节目内容、所涉及的重大新闻事件与人物、影视剧中的人物成为人们在家中,在街上及其它公众场合的固定话题;政治人物形象展现、企业产品品牌推介、娱乐教育休闲消费都借助电视加以传播。

  综艺节目的多样化同样吸引着观众的眼球,以前用于户外活动的时间,人们大多愿意呆在家里看电视消遣,长时间的看电视会伤害我们的身体,使人精神疲惫,视力下降。

  3、电视改变了人们的日常人际关系。

  早在电视机进入千家万户之前,人们主要的休闲方式大多是与邻居朋友聊天或在室外活动,而现在电视传播的普及,为人们呆在家中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和条件,足不出户却可以通过智力竞赛节目、访谈节目和各种各样的纪实节目或者情景喜剧、肥皂剧来体味真实或者虚构的生活色彩。电视传播使以往我们十分熟悉的社会生活整齐划一的整体性特征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公共化的社会性特征则越来越薄弱,呈现出“公共空间私人化”的特点。同时,人们更多地选择在家

  看电视,电视占据了人们的闲暇时光,剥夺了人们社会交往的机会,也减少了家庭交流的时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很容易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的方式。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电视的发展对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如此。一方面电视为我们提供信息和娱乐,引导我们生活方式向高的层次转变;另一方面电视中的犯罪、暴力等场面以及虚荣、自私等价值观也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负面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对待电视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逐渐形成健康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生活方式。

  二、深层影响

  电视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影响——使人的思维娱乐化。

  我这种观点来自于对《娱乐至死》这本书的理解。和印刷术相比,电视偏好娱乐。对比一下美国的铅字时代和电视时代:铅字那种有序排列的,具有逻辑命题的特点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它要求思考。而电视本身具有视觉冲击、营造非连续的语境和凸显着表现艺术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它要求娱乐。如果强行用电视表达诸如新闻、政治、宗教、教育等严肃主题,人类就会在娱乐中走向灭亡。

  因为平时接触的电视政治比较少,宗教内容在电视上也鲜少出现,所以我对书中提到的这两方面感触不深。但是我对书中提到的电视新闻、电视教育的娱乐化感触颇深。

  电视新闻是由无数个稍纵即逝的动感画面组成的,在通过听电视配音和看电视画面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基本不用细嚼慢咽,信息不断灌水进脑子里,不需要消化品味,不需要自己思考。信息由于时间限制被压缩成一个个片段,文图声并茂的表述调动着受众的感官和情感。这种刺激性强、调动感官享乐、新鲜轻松的传播方式让人来不及思考,也没人费心进行思考。从电视新闻中,我们确实接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海量信息,但是消遣式接受信息占据了大脑,很少有人关心信息的质量和用途。相比之下我认为借助于传统媒介,我们能更好地深度阅读,思考信息。

  再就是我们的“电视教育”,我们国内很著名的电视科普节目。我认为硬要用电视做科普的话,无非是两种结果:一是与电视的表现形式相适应,结果,做出的只是娱乐节目,但这偏离了我们初始设定

  的那种科普目标;另一种可能,是按照标准的科普目标去做,结果,因为与电视这种传播形式不相容导致传播上的失败。例如深受平民百姓喜欢的《百家讲坛》,在一定程度上,它的确提高了百姓对于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的确使更多的人知道了易中天,于丹等。但是,电视的规则不同于真正的学术场的规则,电视所传播的信息需要更吸人眼球,更哗众取宠。由他们引发的这几年来对各朝各代历史的戏说,而我正认为这并不比那些改编的面目全非的电视剧的祸害小,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真正的学术场。

  波兹曼在书的最后提出了改变“娱乐至死”的状况的方法,那就是我们的教育和学校。我们的教育和学校要帮助年轻人解读文化中的象征,帮助他们学会疏远某些信息形式。这一点我非常赞同,教育让我们跟一般的受众不同,我们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头脑在泛滥的信息里寻找真理和真相,而不是一味地沉溺在感官的娱乐里。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了洞穴理论,我们都是被困在电视、网络媒介中的囚徒,只能看见木偶被火光投射在前面墙上的影子。因此,确信这些影子就是一切,此外什么也没有。长期的囚禁会让我们丧失分析和判断能力,这是多么可悲的一种状况啊!作为新闻系的学生,自己应该学会如何在高速运转的媒介社会里面对形形色色的信息诱惑,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维护内心的平静和充实,成为走出洞穴的人们中的一员,奔向自由。

篇二:历史性成就与变革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毛概》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七章)

  第七章

  思考习题

  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的。

  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当时,我国政治局面混乱,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从国际环境来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出路只有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3)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这种革命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外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4)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实践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

  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时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第四,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途径是改革。邓小平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找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3.

  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无论从解放生产力,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根据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可以得出两条结论:一是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二是以改革为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也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拉开序幕。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近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推进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目前我国改革仍然处于攻坚阶段,要在体制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卫生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迈出新的步伐,还必须解决不少难度很大的深层次问题。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改革推向前进,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5.怎样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①当今的世界时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一次产业革命就开启了世界市场。到了20世纪中后期,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趋势更为明显。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②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③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社会主义是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型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顺利建设成功。

  ④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日日夜夜和世界紧密联系着,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特别需要一个稳定的发展时间,这样才能在世界的大舞台上立足。中国离不开世界在世界文明的发展中,中国吸允着世界的“营养”。春秋时期水稻的引入、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唐朝时期各国人齐聚长安等等。到了近代,由于清王朝的腐败、闭关自守,使得中国落个挨打的被动局面。此时的中国又引入马列主义、并结合中国的实际灵活的运用了马列主义、发展了马列主义。时代的呼唤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国始终在高速发展着。有句话这样说:“笑看国际风云变换,风景这边独好。”国际也高度赞扬中国的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人到中

  国投资。中国为了让世界了解,大力开展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法制建设正在按着稳定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十二亿七千万的人民大众,社会风气明显改善。在国际社会的挑战面前,拥有无限智慧的中国人为了引入“外援”已经做好准备。

  们也准备着

  们明白:每一个人在成长中都离不开其他人的影响因素,一个组织想壮大,则需要其成员的统一努力,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在激烈的竞争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走共同前进的道路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一、国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

  (一)外部不良因素对经济和社会稳定构成的冲击。

  (二)金融安全存在隐患。

  (三)被迫接受一些对自己不利而且还不熟悉的国际制度和规则的约束。

  (四)产业结构和市场面对的冲击。

  二、世界经济环境给中国现代化建设带来的机遇。

  (一)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的空间更加广阔。(二)全球资本市场为弥补中国资本不足提供了便利。

  (三)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为加速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科学技术在全球的交流与传播为中国吸引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来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提供了机会。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由此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为各国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同时,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扩大,贫困、疾病、文盲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的矛盾突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各国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

  6.

  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在开放型经济社会下,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吧“引进来”与“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扩大经济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互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的趋势。

  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在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要实施以质取胜的战略,有话进口商品结构;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着重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完善公平贸易政策;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

  第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要完善对境外投资的协调机制和风险管理。

  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在开放过程中,要提高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切实维护国家各种安全的能力。我们对开放型经济中产生的风险和问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方面要加强对全球经济走势和波动的预测,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对国内产业提升、技术进步要有充分的认识。

  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是针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提出的新要求,为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指明了方向。

  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要素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对外开放中不同领域的比较优势有消有长,在全球分工格局中的位置也在发生相应调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和外资流入在全球的比重不断提高,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商品和要素全面双向流动的新阶段,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内外影响不断加深,经济利益互相交织。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层次和特点也将随之进行调整、拓展和提升。这些新情况新变化,要求我们在继续发挥好传统优势的同时,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努力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因此,我们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要适应开放型经济的要求,建立统筹内外经济的调控和应对机制,更好地处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把握关键领域和敏感行业对外资开放的程度,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必须始终牢牢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善

  于在国内国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在国内国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不断构筑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推荐访问:历史性成就与变革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历史性 变革 成就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