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小学衔接的意义4篇

发布时间:2023-07-05 09:33: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中小学衔接的意义

  

  最新小升初衔接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是家长的希望,家庭教育意义重大,为人父母,责无旁贷,关键在于所有家庭都要正确地引导孩子,不但养,还要教,更要育。一个好孩子的背后,必有一对好的父母给过他终身受益的教诲。德国伟大教育家福禄贝尔说:“国民的教育,与其说是操控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英国诗人格贝尔说:“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位校长”。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说:“没有父亲的先锋榜样,一切有关教育孩子的谈话都将成为空谈。”可见,父母对于孩子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孩子面临小升初的家长,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成长。

  (一)“小升初衔接教育”的含义

  “小升出衔接教育”是指小学和初中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连接和过渡,要从“师与生、教与学”这一教育教学的两个基本矛盾进行“衔接”。主要解决如何铺垫搭桥,导引学生顺利过渡的问题,促使“教与学,师与生”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使学生顺利完成由小学到初中的过渡。

  (二)“小升出衔接教育”的必要性

  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失败对教育质量影响很大,但这一结合是基础教育中长期被忽视的一个薄弱环节。

  由于小学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前提差异较大,从而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的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集中反映在: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生理、心理变化较大,管理难度增大,与家长、教师和学校的冲突增多,两极分化严重,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教育的健康发展。

  产生这种不适应的`主要原因是:初一新生跨入初中大门,心理年龄特征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和幼稚型错综交织的状态,在他们的眼里,中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陌生的世界: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功课由几门课增加到十几门课,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加上对新的学习生活、学习任务、规范要求了解较少,使大部分同学在心理、学习、交往等各方面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很快适应,导致一部分同学落伍,走了弯路,成绩出现滑坡。

  (三)暑期衔接教育建议

  1、暑假做好预习

  小学升初中是一个比较大的阶段性跨度,中学学习的知识容量、难度、方法以及对自主学习的要求都是和小学完全不同的,很多家长和孩子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从而造成了过渡时期的放松。以至于许多刚上初一的学生说:“暑假没做准备,感觉有点吃力。”假期里孩子需要放松,但不能完全与学习脱钩,因为学习是有延续性的,完全脱钩容易造成断档,应该适当接触为好。比如在家读读英语、看些少儿英语节目、做做趣味数学题等,孩子既不会觉得枯燥,也能学到知识,为初中学习做好准备。

  2、做好心理调试

  刚进入初中,面对众多经过选拔、跟自己同样优秀甚至比自己还要优秀的学生,很多学生会产生很大的思想压力,认为“自己不突出、不优秀了,甚至找不到自己的优点了”;此外,中学对抽象思维能力的更高要求,使没有经过很多这方面训练的学生感觉学习有些吃力,认为”到了初中,就进入成绩下滑期了“等,诸如此类都是刚升初一的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孩子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要对自己重新定位,弄清楚在新环境中的起点和通过努力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这个过程师需要家长帮助孩子来完成的。此时,家长首先要有平和的心态,这样才不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假期里,可以请亲戚朋友中上中学的哥哥姐姐给孩子介绍经验,说说刚上初一要注意的东西、会遇到的情况,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

  (四)父母应有的准备

  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学习的黄金时代,学生的课程加重了,人际关系复杂了,学校生活比小学多样化。作为家长,您要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教育设施,配合教师的教学,共同关心孩子智能的发展。

  为此,父母务必做好以下诸方面的准备:与孩子讨论中学的教学、课程、学习活动、生活规范、作息时间等,帮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为孩子准备一个远离电视和干扰的读书环境,给他一张专用的书桌,以便专心做功课。鼓励孩子主动认识班上的同学,学习、生活上相互关照、帮助。指导孩子与学校的任课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经常与老师联络。了解学校的作息时间,留意孩子的行程。教孩子每天按课程表做好预习工作,帮助孩子养成主动、自觉的学习习惯。当天的功课当天做完。

篇二:中小学衔接的意义

  

  初中与小学衔接教育的认识与探讨

  【摘

  要】“小学与初中衔接”,从字面意思看,是指小学和中学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连接;若把这种“衔接”放到“师与生,教与学”这一教育教学的基本矛盾中去考察,“衔接”的含义则非常广泛,任务十分艰巨。它主要应解决如何为学生铺垫搭桥,导引他们顺利过渡,促使“教与学,师与生”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增强学校的发展后劲。

  【关键词】衔接;认识;探讨

  【Abstract】"Primaryschoolandjuniorhighschoollinkup",seefromthetypefacemeaning,isprimaryschoolandhighschoolthistwowhichlearnasegmentofinfrontandbackandwitheachotherconnectwitheachother;If"linkup"thiskindoftoput"teacherwithliving,teachwithlearn"thiseducationteachingofbasicantinomymediumgotoinvestigation,"linkup"ofmeaningveryextensive,missionverytheJianbehuge.Itismainshouldsolvehowtopursuestudiestolivingcushiontotakebridge,leadtoleadthemsmoothtransition,urge"teachwithlearn,teacherwithliving"asearlyaspossibleandagainsttimemutuallyorientation,moderateoperation,strengthenschoolofdevelopmentdelayeffect.【Keywords】Linkup;Understanding;Study

  “小学与初中衔接”,从字面意思看,是指小学和中学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连接;若把这种“衔接”放到“师与生,教与学”这一教育教学的基本矛盾中去考察,“衔接”的含义则非常广泛,任务十分艰巨。它主要应解决如何为学生铺垫搭桥,导引他们顺利过渡,促使“教与学,师与生”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增强学校的发展后劲。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初中招生改革,生源划片、小学生免试就近入学。由于小学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前提差异较大,从而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不适应。这些不适应集中反映在: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生理、心理变化较大,管理难度增大,与家长、教师和学校的冲突增多,学习困难学生的数量逐步增大,“两极分

  化”提前,流失学生增加。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构建的新课程体系,无论在课程理念、功能、目标等方面,还是在课程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以前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新课程立足于“为了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了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基础”的价值取向,促使中小学阶段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提倡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实施课程的三级管理等,尤其是“在保证国家课程实施的基础上,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的政策出台后,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了改革中的一个亮点,随之出现了学生自主选择校内“课程菜单”、“课程超市”等自主实践,自觉研究的氛围日趋形成。为此,作为基础教育中基石的小学教育,如何接受新的挑战,如何找到小学在知识、能力、教学中对中学产生可迁移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时俱进,这值得研究。

  小学生进入初中和初中教师接任初一后,“师与生、教与学”双向适应较差,其原因可从两个角度分析。从教师角度看:初中教师相对于小学教师来说,知识储备量相对较大,学历较高,有居高临下之势;但由于他们对初一新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习惯、小学的教育教学要求和管理方式,以及农村的教育教学现状等方面认识不多,对学生往往估计过高,教育与学生实际脱节,教学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主导作用发挥不好,以致下力不少,收获不大。从学生角度看:新生跨入初中大门后,其生心理特征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幼稚性等错综交织的状态。他们从小学进入初中,眼里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功课门数多了,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初中教师不再象小学教师那样,天天跟班盯班,保姆式地扶着走,加上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差异趋大,对新的学习生活、学习任务、学习规范等了解较少,使大部分同学在心理、学习、交往各方面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很快适应,导致了一部分学生落伍,出现滑坡;特别是少数学生由于接受的信息量少,知识面较窄,基础不扎实,顺利完成初中学习生活的跨跃难度就更大。

  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一年级是中小学衔接教育过渡的结合部,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失败对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影响很大,但这一结合部又是基础教育中长期被忽视的一

  个薄弱环节。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这种“衔接”进行研究探索,摸清规律,提高认识,探出新路,对导引小学生实现顺利过渡,使他们进入初中后少走弯路,促使“教与学、师与生”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以及增强学校的发展后劲等,都是很有意义的。

  解决这个矛盾的钥匙是:搞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教育,通过衔接让“师与生、教与学”双双提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相互了解、相互适应,把“突变”变成“渐变”,在“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衔接过渡。包括:让初一教师提前“立体”地认识和掌握自己的教育对象,系统地了解小学的教育教学现状、现行的教材编排体系、基本内容及要求,小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让学生提前对自己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新的规范、要求,新的学习任务、学习方法等,有初步了解,使师生双方都掌握好衔接过渡的主动权。

  我们要了解中小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脱节的根源,摸清初中教育教学的起点,组织研究人员通过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生物、历史、地理、思想政治的教材,研究新课标要求,尤其是与初中衔接紧密的知识、能力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小学毕业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达标要求,找到小学在知识、能力、教学中对中学教学产生的可迁移的教育内容,再通过对小学毕业生进行摸底测试的问卷调查,分析出造成学生知识、能力掌握得差的原因,找到衔接教育的薄弱点,为搞好衔接提供切入点。然后结合初中教育的教学现状,摸清其存在的问题,寻找出衔接的最佳方法。

  我们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构建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贯制)的学生管理及评价体系,该体系要跟踪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每个阶段的足迹和进步。它必须按照素质教育要求,根据学生每一阶段的成绩,向参与者提供有关学生进步的有规律的信息。

  我们要树立大教育观点,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新体系。组织成立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心理学、教育学等有关知识;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参与社区活动,及时表扬好人好事;研究和帮助后进生,保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向发展。突出以素质、能力、情感、创新教育为中心的互动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在知识、态度、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最终探索出对六年级进行衔接教育的最佳理论体系、教学规律及基本模

  式。发展学科间的联系,教会学生把知识作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延伸学科体系,拓展学科面,设计出语文、数学、英语活动课的衔接内容;编出新课程目标下的校本教材。拟定学校、家庭、校外教育对培养学生顺利进行开放性衔接教育的环境要求。

  我们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开设心理咨询室,激发、培养学生乐学、善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其自身因素,排除学习中的心理障碍。用良好的习惯武装学生,用丰富的活动感化学生,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构建富有魅力的课堂。更新评价的手段,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重视他们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方面的进步变化;专设学生个人成长记录档案。

  我们要加强中小学教研交流,注重教师衔接意识培养。九年义务教育分成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但却同是义务教育阶段。同为基础教育,其间必然有很多地方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但中小学教师之间的联系甚少,小学教师不管初中培养目标,中学教师也不读小学教材及课程标准,出现了一些教学脱节现象。各类教学活动,中小学之间少有联系。小学教师不知中学课堂教学形式,中学教师也对小学课堂也没有观察和体验。加强中小学教师衔接意识培养,加强中小学之间教研交流,是做好中小学衔接教育的前提与基础。

  我们要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主要靠教师指导,比较缺乏独立思考和自制力,学习以记忆为主。进人中学,教材的容量、知识的深广度以及学科的设置,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要深入钻研,独立思考。在学习上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与自觉性,要求能主动安排自己的学习,并注意自己学习的质量。在学习的各个环节上,都要求有更科学的学习方法。如果仍然沿用小学阶段的方法去掌握知识,就不能适应中学的多学科、多思维的特点再用机械记忆方法进行学习,势必应付不了多学科的知识。另一方面,七年级学生仍是年龄小、好动、思维简单、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的起始年级必须认真扎实地改进教学方法,针对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养成预习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勇于提出问题,自觉订正作业,及时整理消化等习惯。

  我们要研究小学高年级教材,加强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中学课堂不能只关注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更要关注学生能学到些什么,这一部分内容学习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什么影响,或者会产生什么潜在的影响。而要做到这一点,七年级教师需要比较系统地钻研小学教材,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学生在小学所学过深度,掌握一个合格的小学毕业生在知识上应达到的标准;同时了解小学毕业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实际掌握了哪些知识,以达到自然衔接。我们要在七年级着力推进课改,提倡“先学后教”,从学生的已知出发,选择和研制最切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以达到课堂上的高效。

  我们要研究学生生理与心理变化,促成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发展。学生在生理上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身体长得快;二是能量代谢快,活动量大,精力充沛,好奇心强;三是第二性特征开始出现。因此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及时开展青春萌动期教育,及时关心他们思想行为的变化,尽心引导教育,使他们能正确对待这些特殊情况。同时,中学教材本身要求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等方面的要求比之小学有显着的提高。而从个性心理来看,小学生

  对家长和教师还有很大的依赖性,但到了中学,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有了一定的鉴别能力,尤其是评价别人的能力发展很快。因此,家长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注意做思想工作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我们要尝试开设“初中预备班”教育教学,探求中小学衔接教学发展的新途径。初中理科及英语学科普遍的问题是教学压力大,学生课业和心理负担过重,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第一年七年级基本处于对初中生活的适应期,第三年初三又将面临毕业和升学,中间只有八年级一年过渡,学生一旦跟不上,往往来不及调整,容易造成学习困难和初中阶段的两极分化现象。如果能在小学与初中之间开设预科班,拓宽初中教育的空间,有利于合理安排课程,尤其是中小学衔接过度的内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拓展课等内容。从学生身心特点角度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和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及东南沿海地区学龄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普遍呈现提前和早熟趋势。对进入少年初期的小学六年级学生来说,继续留在儿童化特点较强的小学环境接受教育已不适合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很多校都是实行四年制初中教育,他们近年来的初中教育改革的经验,也许能为开设“初中预备班”教学提供了学习借鉴的蓝本。相信如有条件在这方面积极探索,是可以为中小学衔接教学寻求到更合理的发展途径,从而促进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知识、学习能力、个性特长等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当然我们不能照搬上海模式,我们可以利用小学毕业的假期到初中报到之前

  开办有针对性的衔接班,这也不失为一种折中方案。

  如果“衔接教育”能真正围绕优化学生的学习结构,探索出语数外等学科小学与初中知识点衔接的简单渗透层次、整合层次、创新思维层次,并辅以一定范围的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既拓宽知识的横纵向迁移,也使各学科有机地衔接在一起,就会大大提高知识的迁移性与运用的灵活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学习更精彩。

  如果“衔接教育”坚持时空的开放性,积极引导学生走入社会,走进大自然,开设感受自然、修养品德、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等为主题的“成人”的教育活动,学生的主动性就会被充分体现,并逐渐铸就其人格魅力。

  如果“衔接教育”能遵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就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旺盛的学习兴趣,甚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篇三:中小学衔接的意义

  

  小升初衔接的重要意义及方法指导

  小升初之后,同学们将逐渐拉开初中学习的序幕。在新的环境下,每个学生和家长都想奋力为三年后的中考一搏,但是初中期间会要到很多的困惑和苦恼:小学到初中的不适用、摸底考试分高下、初二的两极分化等。小学升初中不仅面临着知识内容、学习方法上的衔接,还面临着人际交往的衔接和家长思想教育上的衔接等。

  这些可能都是我们升入初中之前所不了解的。针对初中期间会遇到的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提前了解。也即要重视小升初衔接。小升初衔接做好了,将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关键所在。

  新初一,是小学到初中的衔接期。要顺利度过小初衔接期,上好初一年级,不能只停留在空洞的决心上,要了解一些上好初一的必备知识,从心理、生理和物质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习上要迈过五道坎

  首先面临的是学习内容的变化。

  在小学,学习科目少,学习任务不太重。进入中学,课程增多,学习任务加重。语文、数学、政治、外语、历史、地理、生物,一下子增加了好几门,而且难度增大,学科内容的普通常识性越来越少,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与知识的严密性、逻辑性却越来越强,因此刚进中学的学生,既感到新鲜又感到不适应。

  其次是学习方法的变化。

  随着学科多样和深刻化,中学生比小学生要求更有自觉性、独立性和主动性。中学的任课老师多,每位老师教的学生多,一会儿一门课,一会儿一个老师,而且各个老师的教法不一样。他们不可能采取像打篮球那样"人盯人"的方法。中学老师比较重视启发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强调"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总结"五个环节。孩子读小学时,家长下班回家第一句话就是问孩子作业做好了吗,如果孩子回

  答"做好了",家长也就放心了。这种课后只完成作业的学习方法,就不能满足中学学习的要求了。

  第三个是学习心理反应的变化。

  小学生多数能顺利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对老师讲课深信不疑,而中学生一方面对老师的要求重视、信赖,另一方面他们的自信心、自主性加强了,也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不是一味地"打收条"。

  第四个是在初中阶段孩子的生理也发生变化。

  小学时,孩子身体发育一般。进中学后,绝大多数孩子身体发育日趋成熟,处在人生的第二个生长发育高峰期。他们的认识能力、兴趣、爱好,以及整个个性特征发生急剧变化。

  第五个是集体关系的变化。

  与小学相比,中学生的集体关系及其在集体中的地位也有许多不同。在学校和班级集体里,班主任不再像小学阶段那样照顾得具体而细致,实施方法不再是"包班制",班主任也不一定是主课老师。这样,让孩子自己料理的事情、支配的时间多了。学生干部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心理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少男少女们由依附服从变成独立反叛、由温顺平和变成倔强好胜、由喜欢父母变成喜欢同伴、由喜欢幼稚变成渴望成长、由忽视性别变成重视性别、由排斥异性变成亲近异性、由追随美德变成耻笑美德……

  任何时候,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都是大树的根,而学习成绩只是树叶、花果。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才有果实。考察学习好的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因此,重视

  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才是育人的根本。那么作为初中生的家长应该注意哪些?

  一、掌握教育提前量和保持亲子氛围的问题。

  细心的家长从子女言谈举止中也许会发现孩子渐渐跟某个异性同学交往过密,其实这是生理趋于成熟导致的微妙心理变化。家长一定要以恰当的方式加以正确引导,既不能放任不管,亦不要棍棒相加。

  应当在时间上科学地提前教育,过早没有意义,太迟了恐怕抵挡不了欲望的冲击。内容上要引导健康爱好,充实子女兴趣。一定要避免子女接触不健康的书籍和音像制品,要防止孩子沉溺于网络游戏或聊天。因为毕竟是孩子,自制力还比较弱。这点家长一定要把好关。

  二、营造温馨的家庭亲情,给子女一个永远的心理依靠

  父母相敬如宾、尊老爱幼、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创业等美德对子女的潜移默化是长久而深远的。给子女一个可靠的经济保证很重要,而给子女一个温馨可靠的亲情环境更为重要。

  你的子女能否给你敞开心扉,诉说他的苦与乐,这对你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非常关键。只有经常保持这种坦城的交流,才能实现两代人的成功对接。

  因此,抽出陪朋友、陪客户的时间陪陪孩子,可能是一种更有效的投资。但不要跟孩子在一起就是说教,有时做做游戏、说说笑话、到野外郊游更有利于下一次教育。这一点,在学生的周记、作文中有很多表白。能感动、能教育孩子的,常来自于生活中琐事折射出的亲情。孩子的情商亦会在这种亲情中得到进一步提升。单亲家庭尤其要注重这一点,无论那一方,都应该关爱孩子,夫妻离异不甩掉作为家长的责任,不能剥夺孩子应得的父爱和母爱。这是法律,是道德,也是自己的切身利益。

  生活上培养孩子好习惯

  家长可以从一些小事着手来帮助孩子。例如,孩子自己的东西现在要他们自己整理,适当给孩子分配家务劳动,并鼓励孩子多参加些活动,这样家长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以及独立生活、处事的能力,使他们较快地成熟起来。平时的零用钱家长也不要给太多,不要造成孩子与人攀比的不好现象。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饮食习惯,初中阶段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身体迅速成长,需要更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更充足的休息,这时候的学生由于课业负担重,很容易饥饿和疲惫,尽量避免他们吃零食,三餐营养上要供给充足的热量。有的学生由于早上时间仓促往往不吃早饭,空着肚子上课,结果第三节课就感到饥饿无力,学习精力不集中,记忆力、理解力降低,思路变得迟缓、混乱,无法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如果长时间在饥饿状态中学习,不仅学习效率明显降低,而且身体会受到一定损失。建议中学生早餐除了吃各类的主食外,最好再加点鸡蛋、牛奶或豆浆一类的优质蛋白食物,并要干、稀搭配,注意花样更换。增强学习效率,不拖沓,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防止过度疲劳影响学习生活。

  加强锻炼,好的身体是其他一切活动的保证。很多运动不仅强健身体,还可以培养孩子们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还可以通过体育实践体验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

  青春期的孩子思想活跃,在这个时期,择友也是一个关键,家长可以通过实例向孩子讲清什么是同学之间真正的友谊,应该跟什么样的同学交朋友。鼓励孩子与同学交往,正确选择朋友。刚进入初中时,孩子分辨能力还低,容易感情用事,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所以家长要特别关照孩子不要跟班外、校外不明身份的少年交往。

  升入初一,孩子们面临着学习环境、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种种不同,同时自身生理、心理发生了变化。应对这一系列变化就需要孩子了解自己,掌握初一生活、学习的必要知识,做好上初一的心理、生理和物质准备。

  同时,父母也要及时跟孩子和老师沟通,了解初中孩子成长中的常见问题,以便解决好孩子的新问题。衷心希望孩子们都能顺利过渡!

篇四:中小学衔接的意义

  

  试论如何做好中小学教育衔接工作

  摘要:中学教育与小学教育具有极大的差异,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模式都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中小学教育的衔接是教育时代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当前我国小学与初中教育基本虽都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但受到课程评价标准以及学业结束后考核方式的束缚,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之间存在较大的间隙。本文结合当前中小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做好中小学教育衔接的意义,并针对中小学教育衔接工作进行探讨分析,探索更好的途径和方法来实现顺利过渡。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教育衔接;小学教育

  目前许多城市都在尝试和探索九年一贯制教育模式。许多大城市也出现了诸多九年一贯制教育学校。学生就读这类学校,一直到初中毕业都将在该校就读,从教师到同学基本保持一个稳定状态。这种现象的出现,实质上就是在探索破除中小学教育衔接中经常出现的各类问题,弥合缝隙的方法。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衔接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

  1.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分析

  1.1学生思想状态波动,成绩下滑

  许多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是众人眼中的优秀生,是老师和同学们都喜欢的好孩子,甚至还是班级的班干部、各项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进入初中后,由于处在陌生的环境中,身边不再是熟悉的同学和老师,面对的是陌生的校园,许多学生短时间难以适应这种变化。加之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正处在青春期发育阶段,心理方面的变化让这种情愫被放大,许多内向的孩子因为不善于表达,无法及时疏解内心的情感,最终出现了思想状态波动,听课注意力不集中,长此以往造成了成绩下滑。

  1.2考试科目增加,学习压力骤增

  在小学阶段,除了语文、数学以及英语学科外,其他科目课程大多以课堂活动评价或实践综合评价为主,不作为学生结果考核的重要标准。进入初中后,随着学习的科目增加,除了语数英三科外,又进一步增加了生物、历史、地理以及道德法制课程。而很多学生一时间难以适应突然增加的学科,在学习时间分配上没有做好合理规划,无法同步完成各门学科学习任务,进而出现了学习压力骤增,听课和作业完成效率降低等问题。调查发现,许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作业完成效率较低,经常做作业到很晚,考试结果也不容乐观,出现了大幅度成绩下滑。

  1.3教师管理和授课方式的变化导致小学学习方法不再适合

  初中教师授课节奏明显加快,而且呈现出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授课也不再以小学阶段的讲解为主,更加强调课前的预习和自主学习和探究。许多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仍延续小学阶段随波逐流的形式,老师讲到哪里就学到哪里。很多学生感觉学习变得困难,听不懂老师的讲解,究其原因还是学习方法上的滞后。另外,班主任管理方面也和小学阶段存在较大差距。小学班主任以家长式管理为主,通过命令式执行。而初中班主任则会建立在秩序与规则基础上,开始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习惯建立和养成,以及建立自我管理体系。

  2.中小学教育衔接的重要意义

  对于中小学教育衔接中呈现出来的诸多问题,许多教师和教育学家开始关注这其中的重要意义。首先,做好中小学教育的衔接对于学生性格再造和好习惯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许多学生小学阶段处于未开化的年龄,对于许多行为和身边事物没有独立的思考,只是遵守和服从,而这部分学生自我人格的塑造开始于初中阶段,假如在这一衔接过程中没有合理的引导和教育,极有可能对客观事物出现错误判断。其次,做好中小学衔接,对于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培养,顺利实现思维跨越也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好这一衔接过程,帮助学生克服焦虑和急躁情绪,从原有的认知模式和学习方式顺利过渡到自我学习以及自主探究阶段,那么学生会较好的克服这些不良意识,以健康积极心态面对新的阶段的学习。

  3.做好中小学教育衔接工作的具体方法

  3.1改进教学与工作方法,换位思考帮助学生做好角色转变

  从小学到中学,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角色转变的过程。作为教师应密切联系实际,及时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帮助小学生适应这一角色的变化。例如,作为初中班主任,可以通过中小学班主任论坛,与小学班主任及时沟通和交流,分享教育教学心得,了解小学生在学校期间的一些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这样在学生进入初中后,通过较为妥当的方式将初中生应具备一些素质和要求向学生传达。作为任课教师,除了对初中教学科目的深入研究外,还应当关注小学学科的教学特点,与小学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做好刚入学初中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与建立。以生物学科为例,这一学科是一门较为新颖的课程,教师可以在新学期第一堂课中,首先欢迎大家进入初中课堂,然后并不要急于展开课程,而是强调学习该科目所需的工具、学习用品,学习习惯的准备,以及听课要求、作业要求等的告知,让学生适应后续学习。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避免课程展开后学生手忙脚乱的情况,能够顺利度过这一特殊时期。

  3.2小学班主任为学生的升学做好心理建设

  对于小学班主任而言,及时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做好心理建设同样至关重要。在小学六年级阶段,小学班主任应逐步开展对毕业班学生即将面临的学习环境进行介绍,同时引导学生开始从心理层面做好充足准备。如介绍初中学习的学科分类、班级文化特点以及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同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充满期待的心理迎接新的学习,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学习生活,避免产生心理压力,破除紧张焦虑的情绪。

  3.3中小学班主任改变工作方式方法

  在管理方法上,小学班主任应对毕业班学生逐渐“放手”,引导学生逐步去实现自我管理。例如,在班干部的选择,班级纪律制定方面,挑选思想成熟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尝试学生自治,逐步培养独立思维和遵规守纪意识。其次,初中班主任也应该做好衔接配合,在班级管理中结合小学生特点,从细节做好管理,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例如初中班主任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生单独沟通,帮助一些适应性较差的学生调整好状态;在班级管理中通过民主管理方式,制定班级文化和规则,确定班干部队伍,让整个班级短时间建立秩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尽快走上正确的轨道上。

  结束语:

  做好中小学教育的衔接,不仅仅要依靠教师在工作中及时关注这一特殊时期学生各方面状态调整,根据需要改变工作方式方法,改进教学模式,同时也需要学生自身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家长应根据学生需要,提前为学生从小学生转变为初中生做好相应的铺垫,并为进入初中后学生遇到各类问题出谋划策,通过家校共育,实现中小学教学顺利衔接。

  参考文献:

  [1].马文庭.试论如何做好中小学教育衔接工作[J].亚太教育,2020,(2),25-25.

  [2].韦静文.如何做好中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J].基础教育研究,2009,(22),59.

  [3].曾启泉.试论怎样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J].祖国,2017,(15),242-242.

  -全文完-

推荐访问:中小学衔接的意义 中小学 衔接 意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