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发改规划】孙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完整)

发布时间:2023-05-16 08:30:06 来源:网友投稿

孙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序言《孙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央、省及黑河市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安排部署并结合孙吴县情编制的,主要阐述规划期内全县经济社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规划】孙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发改规划】孙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完整)


孙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  言

《孙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央、省及黑河市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安排部署并结合孙吴县情编制的,主要阐述规划期内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是未来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保护生态、加速经济转型,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章  “十一五”时期的简要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孙吴经济加速发展、各项事业突飞猛进的重要时期。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产业发育和重点项目建设为支撑,围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加快实施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构建小康、和谐孙吴,为“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主要成就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7亿元,年均递增1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408元,年均递增15.3%。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2亿元,年均递增2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7亿元,年均递增29.9%。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3.5亿美元,年均递增115.3%。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实现2.9亿元,年均递增29.3%。直接利用外资实现35万美元,年均递增42.3%。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加快,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粮豆薯总产实现19.4万吨,年均递增16.6%。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质效明显提升,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7000万元,年均递增33.3%。海峰热电、联凯大豆、盛泰煤矿等一批产值超亿元的项目相继投产,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沙棘、畜牧、制药业规模不断壮大。服务业平稳增长,旅游总收入年均递增2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1.2%。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造城区道路6.7万平方米,新增通乡通村路802.7公里,完成了76个行政村水泥路面硬化,通畅率达80.8%,通达率达100%,完成渡改桥6座,危桥改造3座,新建客运分站5个,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水泥路面乡乡通。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中低产田改造、农机装备、农田水利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住房建设逐年加快,新建廉租住房4万平方米,改造农村泥草房5.4万平方米。市政设施、水利、通信、城乡电网等基础建设取得新进展。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投入逐年提高。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集中办学取得实效,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第二小学、第三小学、孙吴镇中学、中职校教学楼建成投入使用,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高中入学率达到60.8%。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标准化医院开工建设,乡镇卫生院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城乡医疗服务网络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农民看病难问题有所缓解。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城市广场、体育馆建成投入使用,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发展,村级活动场所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76%和90%,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4.8万人,企业养老保险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平安孙吴”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完善。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014元和2969元,年均分别递增11.9%和8.9%。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18.4平方米增加到25.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5.6平方米增加到16.9平方米。滨水公园开工建设,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累计安置城镇失业人员就业7272人,安置下岗人员再就业629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省级卫生城创建取得积极成果。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森林覆盖率达到56.9%。“三供两治”工程扎实有效,开工建设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集中供热工程,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3%,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达到96%,城镇饮用水质达标率达到98%。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万元GDP综合能耗年均下降4%。

二、面临的挑战

从总体上看,尽管我县“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比较顺利,但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小,历史欠账多,发展粗放,对资源依赖较大。二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民增收渠道不宽。三是工业企业规模小、链条短,产品技术含量低,导致未来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四是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水平不高。五是城镇化水平低,辐射带动作用不突出。六是人才瓶颈制约日益明显,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七是投资结构不够合理,可提供持续财源的大项目少。另外,各地竞相发展,城市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我们面临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三、发展机遇

展望未来五年,我县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从国内看,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协调发展,将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继续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沿边开放战略,大力推动新能源、新技术和节能环保等低碳经济发展。并加大对边境地区、民族地区和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建立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大在农林水利、公路、“两棚一草”改造、“三供两治”工程、公共服务等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的投入,为我县改善城乡面貌和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从省内看,“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的深入推进,省委、省政府第二轮帮扶弱县解困工作的开展,为我县实现脱贫解困、加强生态保护、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和促进经济转型提供了持续动力。从我县看,近年来的持续投入,逐步形成了一批打基础、管长远、增后劲的重点项目,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逐步提升,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民生不断改善,为“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是我县向小康社会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抓住全省“八大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时期,更是我县综合实力提升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期、产业项目集聚扩张期、生态文明特色彰显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期、现实问题解决推进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同在。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今后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和省政策调整机遇,以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为主线,以产业发育和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民富裕为根本,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发展壮大地方工业,优化提升第三产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按照以上总体要求,“十二五”期间要遵循以下原则:

——突出经济加快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稳固农业基础地位,加速发展地方工业,优化提升第三产业,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创新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大发展、快发展。

——突出产业和项目支撑发展。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食品、纺织、医药、旅游、仓储物流等优势主导产业。紧盯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利用招商引资和向上争取,大力推进项目建设。

——突出改革开放推动发展。加快行政审批制度等各项改革,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坚持县域经济外向化,改善投资环境,以推动对俄经贸合作和引进战略投资者为重点,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突出城乡一体发展。坚持以城带乡,创新合作共建思路与管理模式,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城乡一体发展、乡村联动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巩固和发展试点乡镇、示范村、试点村,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相互协调、错位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突出社会和谐发展。按照共建共享的要求,以富裕人民为根本,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加快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统筹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认真解决好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社会安定等问题,努力构建小康、和谐孙吴。

二、功能定位和战略重点

功能定位:根据全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我县被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水源涵养型生态地区,是全省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胜山要塞国家级森林被确定为国家禁止开发区域)。

空间布局:根据未来发展需求和环境承载能力,结合小城镇建设和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的发展要求,将我县在空间上划分为点状开发、矿产开发、生态保护、旅游休闲四个区域。

①点状开发区。一是孙吴镇的开发和建设。中部为人口聚集区,以完善和增强城镇服务功能为主;东部、北部为工业示范基地,拟规划占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以发展食品、纺织、医药加工为主;西部为现代化商贸批发综合区,向202国道沿线延伸,以发展物流和商贸批发业为主;郊区为生态经济园区,以发展生态农业、庭院经济为主。二是辰清镇的开发和建设。主要依托交通优势,立足现实基础,通过招商引资,向上争取等方式,用足用活国家、省对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各项扶持政策。逐步配套道路硬化、给水、排水、美化、亮化、绿化、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投资环境质量,使其尽快建成我县南部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现代化中心强镇。

②矿产开发区。一是正阳山饰面石材及多金属矿开发区。规划面积78平方公里,主要矿产为花岗岩、岩金、钼等。 二是开花山、乌云山矿产开发区。规划面积171平方公里,主要矿产为膨润土、金及多金属。三是杨木山矿产开发区。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主要矿产为沸石、煤等。四是奋斗矿产开发区。规划面积64平方公里,主要矿产为煤、沸石、珍珠岩等。五是莲花山至辰清一带矿产开发区。规划面积451平方公里,主要矿产为钼、石材、铁、铜等。六是沿江乡矿产开发区。主要矿产为石油,煤、砂金等。

③生态保护区。一是东部生态保护区。位于我县中东部地区,以逊别拉河流域、黑龙江沿岸和胜山要塞森林公园为核心。主要以保护天然生态林为主。二是西北部生态保护区。位于我县西北部地区,以省级红旗湿地自然保护区、逊别拉河流域自然保护区和红皮营子县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主要以保护自然湿地生态系统、逊别拉河冷水鱼和落叶松母树林为主。三是南部生态保护区。位于我县南部,以新民山县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主要以保护蓝莓和天然生态林为主。

④旅游休闲区。一是二战遗址、遗迹旅游区。以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主。二是满达民族风情旅游区。主要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增添旅游新品,浏览界江风光为主。三是二门山休闲度假区。以发展休闲度假、会展、观光、商务、娱乐为主。四是正阳山、辰清河生态游览区。主要以开辟森林浴场,开展登山、野营、定向越野、生态考察和户外拓展培训为主。

战略重点: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八大经济区”战略部署,创新工作思路,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坚持保护优先,点状开发,在资源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适度开发林木和水资源,科学有序开发矿产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以生态旅游、特色种植养殖、绿色食品加工、北药开发、清洁能源、林木和矿产资源开发及精深加工等为主的接续和替代产业,着力打造“六大产业”,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形成生态主导型产业格局。

①着力打造大果沙棘综合开发产业。抓住国家实施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战略机遇,着力加强大果沙棘栽培、繁育、科研和加工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大的投资主体,通过市场化运作,做大做强沙棘产业规模,提升沙棘产业综合效益和发育水平。

②着力打造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形成麦、豆、薯、麻、畜禽、山产品、木制品等农林畜产品加工产业。抓好企业扩产提能、产业链延伸,产品科技研发,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③着力打造矿产开发产业。围绕矿产资源勘探、集群加工、精细加工上项目,重点推进油、煤、气勘探和钼等多金属矿业开发和深加工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快石材开发步伐,力争开工建设2个以上大型矿产开发加工项目。

④着力打造贸易和旅游产业。充分发挥我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深度融入黑河一小时经济圈,着力打造三个节点。即抓住“黑河-孙吴-逊克沿边开放产业带”开发,完善口岸基础设施,推进我县对俄出口加工区建设。抓住“黑河-孙吴-北安-嫩江物流园区”建设,完善城乡交通网络,加快我县现代物流中心区建设。抓住“伊春—嘉荫—黑河—孙吴—五大连池旅游带”开发,改善旅游发展环境,围绕景区、景点,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⑤着力打造“三新”产业。加快制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的优惠政策,开展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引进科技成果。围绕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上项目。重点推进北药种植研发,秸秆固化、新型节能环保材料、风电水能开发,促进产业升级。

⑥着力打造生态经济产业。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实施“双增”工程,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充分吸收和借鉴“北安-五大连池-嫩江现代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带”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大农业基础投入,积极发展绿色现代农业。重点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畜禽养殖基地,冷水鱼养殖基地,有机食品加工基地建设。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4亿元,年均增长1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3297元,年均增长12.4%;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全口径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5.7%和22%;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的比重由13%提高到17%,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由13%提高到21%。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37:22:41。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3074元,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570元,年均增长9%;城镇化率提高到47.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道路等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村医疗服务设施明显加强,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进一步好转。

——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正常范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7.2 %。生活和医疗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工业“三废”基本达标排放,城乡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期末下降15%。                                

第三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以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为目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服务体系,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实施“双增工程”,以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效益为目标,提升粮食生产水平。

①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深入开展高产创建和“丰产栽培模式推广年”活动,全面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建立科学的轮作体系,加快超早熟高油大豆良种繁育基地、高淀粉马铃薯生产基地、强筋小麦生产基地、早熟玉米生产基地建设,力争全县粮食面积稳定在136万亩以上,粮食总产突破20万吨,大豆、小麦、玉米、马铃薯播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22万亩、8万亩和6万亩。

②加强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堤防护岸、涝区治理、消险加固、水土保持、节水灌溉、饮水安全等项目建设,力争完成黑龙江堤防护岸7处、护岸长35.4公里,逊别拉河堤防护岸11处、护岸长25.5公里,治理涝区5处、效益面积25万亩,小水库消险加固11处,治理小流域5处、治理面积20万亩,建灌区12处、新增灌溉面积15万亩,新打井95眼、解决2.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施机耕路、排水渠、截留沟、灌溉支渠、机电井、培肥地力等田间工程,建设高产稳产田12.1万亩。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8.4万亩。

③抓好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推广应用高产高效模式、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全面开展农产品和食品认证工作,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体系。

④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推广大豆、小麦、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继续实施农机具补贴政策,力争组建千万元农机作业合作社11个,农机联合体20个,发展农机大户136个,建立百亩以上的农业示范园15个,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30万千瓦。

⑤加强农业气象保障体系建设。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程、生态环境气象监测评估与预警工程,建立并完善农业生态监测系统、土壤墒情及干旱监测评估系统。

二、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充分发挥高纬寒地黑土优势,加快林区经济转型步伐,突出发展牧业经济和林产经济,形成生态主导型农业产业格局。

①突出发展畜牧业。加快实施“畜牧业跨越工程”,积极推进饲料加工、畜禽生产无害化处理、草场改良、畜牧防疫检疫监测体系、养殖专业合作社、规模养殖场、良种繁育等项目建设,引导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养殖和标准化养殖模式,推进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进程,提高良种覆盖面。到2015年,力争建成万只鹅养殖基地30个,百只以上肉羊养殖场100个,百头以上肉牛养殖场15个。全县肉牛、山绵羊、大鹅、生猪存栏分别达到7万头、22万只、200万只和3万头。畜牧业增加值突破8000万元,年均增长15%。

②做大做强林产经济。以生态建设为中心,抓住国家重点实施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的政策机遇,推进中幼林抚育、低产低效林改造、界江防护林等项目建设。鼓励在郁闭的林下发展林下参、榛子平茬、蓝莓保护性开发、林下养殖等项目。

③积极发展水产业。加强黑龙江流域综合养殖管理,降低捕捞量,保护水生动物资源。推广生态养殖,在保护水体质量的前提下,重点推进网箱养殖、无公害水产养殖、冷水养殖等项目建设,基本实现全县水产养殖无公害化。

④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合理引导城郊乡农民推广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技术,发展棚菜、小杂粮、粘玉米和青贮玉米等特色经济。正阳山、群山、辰清等山区乡发展食用菌标准化生产、马铃薯原种生产、亚麻良种繁育、水飞蓟等北药种植、小麦越冬试验。沿江乡建设白瓜子种植基地,基本实现“一乡一色、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拓展农业产业链,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与农民确立稳定的产销关系,使农民在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实惠。

①抓好龙头企业建设。重点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畜产品、山产品加工企业,提升龙头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对基地农户的示范带动作用。支持现有企业通过招商组建黑木耳经销公司、山野菜加工经销公司。

②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试点工作,推广沿江乡大桦林子农机作业合作社运营模式。鼓励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和各类合作社参与土地规模经营,引导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向优势产业集中。

③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积极发展大豆、畜牧、山产品专业合作社,开展跨区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鼓励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搞好组织指导和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落实好国家农业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鼓励、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力争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5.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5亿元。                                    

第四章  以示范基地建设为载体,推进工业大发展

抓住全省“八大经济区”建设的有利契机,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提升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到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达到3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一、加快工业示范基地建设

以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为依托,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示范基地,发挥集聚和辐射效应,构筑产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新平台。以工业示范基地为载体,制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的优惠政策,推动企业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采取多种形式合作,加快培育新材料、新医药、环保节能等高新技术产业。紧紧围绕沙棘、亚麻等资源综合利用、精深加工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创新、联合攻关。“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3.5亿元,开发园区5平方公里,吸引入驻企业10户以上,提供就业岗位3000个。

二、壮大优势产业规模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改造和提升长乐山饮品、茂田牧业、联凯大豆、三精儿童制药等现有基础条件好、发展前景广阔的优势产业,促其迅速发展壮大。

① 大果沙棘系列产品加工业。充分发挥我县地处高纬寒地、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好、生态环境优良、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依托长乐山、三精等龙头企业,省农科院浆果研究所、省中医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加快沙棘种植基地建设,新建沙棘无性系采穗圃1200亩,沙棘园5万亩。重点推进沙棘加工园区建设,突出发展沙棘饮料、沙棘果醋、沙棘冰酒,适度开发沙棘油、沙棘黄酮、沙棘药品、保健品等高附加值升级产品。到2015年,年加工沙棘鲜果达到5000吨以上,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

②医药加工业。充分利用林区“绿色药库”资源优势,加快北药特色原料基地建设,重点发展以五味子、刺五加、枸杞等北药、中草药种植。以三精儿童大药厂为依托,积极与国内、省内知名中药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加快北药加工基地建设,提升北药的精深加工水平,开发沙棘药品、保健品、烫伤药、痔疮药和口服液等新品种,推动产品结构升级。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

③畜产品加工业。以茂田牧业为依托,积极培育嫁接大型肉制品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发展冷却肉、小包装分割肉和直接食用的各类熟肉精制品,扩大生猪、肉牛、大鹅的生产规模,提高综合利用水平,推进肉制品产业化升级。建立和完善肉类生产全过程的安全质量保障体系,保障肉类产品的安全与卫生。到2015年,年屠宰加工肉牛5万头、肉羊20万只、大鹅50万只,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

④粮食及山特产品加工业。以联凯、宏大等企业为依托,推进新产品开发和产业链延伸,促进大豆食用植物油、豆粕等初级产品向开发植物奶油、大豆透明磷脂、豆粉等精深加工转变。推进龙凯面粉加工、晨星薯业精淀粉加工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生产能力。巩固“孙吴蕨菜”集散地品牌优势,带动蓝莓、蕨菜、薇菜、食用菌为重点的山特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到2015年,粮食及山特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7亿元以上。

⑤亚麻、大麻纺织业。以德全麻业为依托,推进与浙江梅荣集团的合作。投资1.5亿元,规划建设年产精纺麻纱5000吨、麻纺纱1万锭的大麻纺织加工项目,实现麻纺业由初级产品加工向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发展。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

三、培育市场主体

坚持科技、体制、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素质,壮大企业群体,按照加强配套、促进聚集、规模发展的要求,加速培育市场主体。到2015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

⑥木制品加工业。根据林区资源优势,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提高采伐、造材、清林剩余物及秸秆的综合利用水平,实现林木资源的多环节加工增值,重点推进环保型高、中密度板生产项目建设,年生产中高密度板10万立方米,实现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

⑦矿产资源加工业。在“胜山要塞”国家级森林公园、红旗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以外的地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坚持开发与治理同步的原则,推进盛泰煤矿矿井建设、正阳金钼多金属、花岗岩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应用新工艺和高新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水平,实行清洁生产。

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积极推进49.5兆瓦风电场、农村沼气、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等项目建设。围绕节能降耗、有利环保的发展要求,加快新型节能建筑材料的研究和生产,利用热电厂剩余物粉煤灰、建筑垃圾、石材加工剩余物石粉,开发以砌块及轻质板材为主的新型墙体材料及其它环保节能建材。                                        

第五章  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提升第三产业整体水平

坚持市场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规范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形成以现代物流、旅游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增加社会就业比重。

一、发展商贸物流业

依托202国道,以融入黑河一小时经济圈为基点,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培育物流企业,建设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系统,合理摆布商业网点。重点推进集仓储、配送、运输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中心区、商品配送中心、农贸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项目建设。

二、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以打造“伊春—嘉荫—黑河—孙吴—五大连池”旅游带中重要节点为目标,以胜山要塞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为重点,推进省级二战遗址公园、二门山休闲度假区、满达民族风情旅游区、俄罗斯欧式风情园等项目建设,使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到2015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增速均保持在15%以上。

三、改造提升交通运输业

加快城乡路网建设,重点对通村及村屯道路进行改造,对通乡及县际公路进行升级,将解放路向南延伸至202国道,纵深拉长我县城区路网,逐步建立起便捷、优质、安全、高效的交通网络,提高货运通行能力,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到2015年,完成通村公路改造79.4公里,村屯道路改造48.5公里,环城路改造6公里,完成二级、三级混凝土路面升级182.4公里,改造危桥19座,新建农村客运站3座,打通孙吴—正阳—嫩江县际公路。

四、有序发展房地产业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善城市功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科学编制房地产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推进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等不同层次开发建设。重点开发生态环保、节能型居民小区。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和物业管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以“宅基地换住房”等方式,在辰清镇、沿江乡等试点乡镇探索集资住宅楼新模式。到2015年,实现房地产开发20万平方米。

五、健全金融保险服务业

加强信用孙吴建设,完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建立银企协作长效机制。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鼓励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兴农村金融机构。探索建立社会保险发展的长效机制,将非公有制企业、进城务工人员部分或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规范发展农业保险,进一步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

六、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务信息共享,鼓励和支持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增强服务能力。办好农技110、工业110等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建设,采取“政府支持、资源共享、专业服务、企业受益”的模式,为县域内企业提供专业化的贸易全流程服务。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通信、网络、咨询等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业。

七、积极发展社区及其他服务业

以城乡社区建设为载体,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困有所帮、难有所助、需有所应的社区服务新局面。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搞好城市精品、特色、示范社区和农村样板社区建设,重点推进社区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保健、社会安全、老年及儿童服务等行业。发展和规范各类社会化服务中介组织,为社会提供决策咨询、法律服务、资产评估等各类中介服务。大力发展冬季试车、避暑度假、会议等“三型”产业,支持现有初具规模的餐饮娱乐企业通过采用现代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扩大经营范围和规模,提升档次。                                      

第六章  坚持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坚持以改革促开放、开放促开发,着力解决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为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强大的动力。

一、深化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贯彻落实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一切国家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领域,探索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及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组织和推动民营企业与科研院校对接合作,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提高行政执行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规范完善“招挂拍”土地出让制度。深化民营企业公平市场准入机制改革,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统筹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人事制度、医药卫生体制、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集体林权制度等各项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活力。

二、全力抓好招商引资

抓住国内资本向北转移的机遇,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引资结构,以项目换投资,以存量引增量,引导域外资金更多的投向我县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领域。全面改善投资环境,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创新招商方式,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积极参与国内重要招商活动,主动走出去开展项目招商,争取更多的企业来孙吴投资兴业。

三、加强对俄经贸合作与交流

通过政府引导扶持和公司化运作,深入研究俄罗斯市场和资源优势,扩大在俄劳务输出、土地租赁经营、木材采伐加工以及沙棘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促进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支持和鼓励现有企业做大做强,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发展对俄边境小额贸易,大力发展一般贸易,不断扩大出口规模。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口岸复通工作,规划建设以农副产品、服装、皮包、电子产品加工为主的对俄工业加工园区。

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进一步落实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鼓励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着力解决好民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市场准入、融资、用地、用人、资金扶持等问题。积极发展中小企业集群,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和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农村二三产业,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到2015年,力争民营企业增加值实现3.3亿元,年均增长7.1%,上缴税金3450万元,年均增长6.7%。                                           

第七章    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

以拓展城市空间和加快小城镇建设为重点,把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

一、推进“三优”文明城市建设

以建设宜居、宜业、宜乐的幸福边城、秀美小城、滨水园林城市为目标,努力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的承载力。

①创建优美宜居环境。搞好城市详控规划,合理划分教育、文化、居住、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服务功能,推进城区主干道两侧楼房立面改造、居民区巷道改造力度,整治城区主街路两侧私建、乱盖房屋,修建场地、脏乱差现象,提升孙吴形象,塑造城镇品位。到2015年,重点完成“三供两治”工程,新建换热站10座、配套管网3.5万延长米,铺设输水管线1.8万延长米,新建燃气站1座、配套管网2.5万延长米,铺设排水管线5.5万延长米。加快“一棚一草”建设,新建廉租住房2万平方米,改造危房2500户。继续实施城镇硬化、亮化、绿化工程,硬化和改造城内道路30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17盏,绿化街路19条,实现城内道路硬化率90%,绿化覆盖率8.4%。完成孙吴公园建设,利用3-5年时间基本实现滨水园林城市目标。

②创建优良的发展秩序。重点加强交通管理,维护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加强交通管理法制化建设和市民现代交通意识教育,整顿道路交通秩序,倡导文明交通行为,治理交通安全隐患,提高交通安全水平。规范户外广告的设置和管理,取缔占道经营,加强集贸市场、建筑工地、居住小区的管理,彻底改变城市面貌。

③创建优质的服务环境。重点实施文明机关创建、优质服务窗口打造、市民素质提升、文化环境建设四项工程,严格规划管理审批,坚持依法管理城市,强化城市综合执法管理职能,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城市意识和城市文明程度。探索城乡建设管理的新机制,成立乡村环境综合治理组织,强化城市综合执法管理职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管理好城市,经营好城市。

二、突出抓好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

以打造辰清镇区域性中心型示范镇和西兴乡平度村新型农村样板社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

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投融资体制,捆绑使用涉农资金,建立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配套建设示范镇及社区水、电、路、讯、集中供热、垃圾处理等工程。搞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加快“一棚一草”改造、节能型住宅建设。加快农村教育、医疗、养老制度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②推进产业和人口聚集。创新合作共建思路与管理模式,推进与相邻农场、林场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多形式的合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产业向园区集聚,将辰清镇建设成为以生猪、肉牛为主的畜牧业养殖示范区。认真搞好村镇体系规划,逐步撤并小型村、缩减自然屯、拆除空心村、迁移深山村,促进农村人口向示范乡镇和中心村集中。

③改革管理体制。稳步推进扩权强镇工作,推进小城镇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小城镇财税、产业、土地等政策,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放宽进城门槛,保证进城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合法地位。创新农村管理体制,明确社区在村级管理中的地位。

第八章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生态低碳县

加快转变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完善清洁生产机制,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可持续发展、低碳和绿色发展之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综合治理

加快生态县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突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保护优先、分类经营的原则,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改善大气质量,防治大气污染,控制二氧化硫、粉尘和烟尘的排放。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推进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实施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制度。加强固体废物的回收、综合利用和辐射废物的集中贮存管理。重点推进二门山饮用水保护、卧牛河氧化塘水污染处理等项目建设,实现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80%,城镇饮用水质达标率、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化学耗氧量排放总量减少690吨。

二、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

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湿地、草原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继续争取扩大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以发挥生态效益为核心,实施封山育林,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全面停止商品性采伐,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推进中幼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大径级林培育等项目建设。继续推行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探索建立管护经营责任人参与分配森林资源培育成果的新机制,逐步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体系,加快标准化林场、管护站、森林病虫害监测站、生态定位监测站、防火扑火瞭望与指挥系统等项目建设。全力打击毁湿现象,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的保护与建设。力争实现封山育林20万亩,营造生态林26.6万亩。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50%。

三、发展节约型循环经济

坚持节约优先,以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为重点,推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开发利用风电、水电、     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快推进生物质发电、绿色建筑节能、机械化秸秆还田、水土流失治理及土地整理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园区企业的清洁生产、环境认证和标准化管理,推广使用高效安全生物农药,鼓励农膜回收利用,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绿色食品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第九章  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按照共建共享的要求,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坚持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着力解决群众就业、社会保障、环境污染、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等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水平和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和普及、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增加教育基础设施投入,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学前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改评价体系。积极推进教师用人制度改革,提高教师管理水平和效率,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重点,重点推进第一中学体育场及实验图书综合楼、中职校实训及食堂宿舍楼、第二中学教学楼、辰清等6所中心学校综合楼建设,消除D级危房。力争到2015年,我县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5%,本科上线率达到30%。

二、繁荣发展城乡文化体育事业

完善多渠道投入机制,提高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水平,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基本满足群众健身活动需要。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努力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搞好后备人才基地建设,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重点抓好档案馆、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体育场、少年宫改扩建、南山滑雪场等项目建设。

三、加强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助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优化卫生资源配置,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卫生服务网络。全面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巩固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和计划生育“惠家工程”,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确保新农合参合率100%。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深入开展“兴边富民”行动,重视和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促进民族宗教、残疾人及老年服务事业健康发展。重点抓好县医院综合大楼、卫生监督所、中医院、保健院、村卫生室等项目建设。

四、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多形式、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力争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100个。全面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强化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劳动力市场网络,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力争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2500人。加大企业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完善城乡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发展城乡社会救济、优抚、双拥和社会福利事业。加快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推进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创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五、积极推进“平安孙吴”建设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搞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保持长期平安的社会秩序。逐步完善社会灾害救助机制,坚持预防为主,实行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卫生防疫等配套联动,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努力营造安全健康的社会环境。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信访工作,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环保、征地、拆迁等热点、难点问题。完善公检法司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警灯闪烁”工程,健全群防群治体系,打造平安孙吴,构建社会和谐。                                                        

第十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围绕项目建设、产业发育、企业生产、技术研究及乡村事业发展等,加快聘请一批经济顾问、政策咨询及专业技术领域方面的专家;坚持择优、择能原则,根据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多方式招聘一批优秀大学生和善管理、善销售、善招商的能人;坚持以县职教中心、党校为基地,从全县各个领域、行业及年轻人员中选拔培养一批本土人才。着力实施好引进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和百名优秀大学生以及培养千名本土创业人才计划,努力打造人才“高地”。

二、加强规划工作的领导与协调

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关键在领导。各乡镇、各部门要把规划实施纳入重要日程,建立规划实施推进协调机构,及时分析和正确判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不断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三、强化规划实施的调控手段

坚持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税收、物价等经济手段,以及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持经济的快速平稳增长,引导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扩大就业规模,促进投资和消费,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四、建立健全重大项目的协调推进机制

对事关“十二五”期间全局发展的重大项目,要采取有力措施,集中力量加大推进力度。要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多方争取项目资金和前期费用;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重点公共服务项目的投入,特别是农村公共服务、卫生、科技教育、就业与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领域和项目的投入。对涉及全局发展的重大项目,要做好土地、水电等方面的平衡和保障工作。 

五、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督促检查

落实规划实施的目标责任制,对规划中提出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明确责任部门,分年度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督促检查,跟踪分析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定期向县政府报告,及时向社会发布,自觉接受县人大、政协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督促检查。


推荐访问:孙吴县 五年 二个 【发改规划】孙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