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为什么日本文化行政理念会形同虚设甚至到了垃圾行政呢(14篇)

发布时间:2022-11-22 19:3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为什么日本文化行政理念会形同虚设甚至到了垃圾行政呢(14篇)为什么日本文化行政理念会形同虚设甚至到了垃圾行政呢  行政理念  行政对于公司的作用,价值  行政的意义  1行政建设,职业化,规范化  2后勤服务  3企业领导职能的延伸  4各部门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为什么日本文化行政理念会形同虚设甚至到了垃圾行政呢(14篇),供大家参考。

为什么日本文化行政理念会形同虚设甚至到了垃圾行政呢(14篇)

篇一:为什么日本文化行政理念会形同虚设甚至到了垃圾行政呢

  行政理念

  行政对于公司的作用,价值

  行政的意义

  1行政建设,职业化,规范化

  2后勤服务

  3企业领导职能的延伸

  4各部门沟通的桥

  5衔接内外,左右

  6企业的行政规章制度是用来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树立企业的形象,规范企业行为的作用。

  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完全摈弃"机关习气",完全凭主观意愿办事的"游击作风"。企业中没有系统完整的规章制度、上下左右的明确分工、明确而充分的逐级授权和环环相扣的工作程序;或无章可依,或有章不依;凡事完全看老板或各级负责人的当时意愿,一拍脑袋决定任何大小事项,没有科学的研究、决策、落实程序;决策只凭当时灵机一动,正确与否全凭运气。机构、部门、各级负责人都形同虚设,上级对下级大小事务插手过多,搞得下属无所适从。往往是老板忙得昏天黑地,干部员工却有劲使不上;老板总觉得干部员工拿得太多,做得太少;干部员工又对老板一肚子1怨气,怪老板不重视自己。这样不但无法调动干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易于造成劳资双方的隔阂与对立。由于没有制定出成文的"公道"和"规矩",造成企业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互相扯皮,互相推诿;尔争我夺,辩论不休;或遇事不议,或久议不决,或决而不行,或行而不果;重复讨论,重复决定,重复劳动;朝令夕改,朝秦暮楚。企业处于一片"打乱仗"状态,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员工士气,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

  另一种倾向,是一些"机关作风"较重的企业行政管理干部,完全不考虑公司的实际需要和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完全照搬党政机关行政管理那一套,搞形式主义、表面文章;繁文缛节、按部就班;清规戒律、条条框框;文牍主义、官样文章;公文旅行、笔墨官司;纸上谈兵、咬文嚼字;高高在上、颐指气使;脱离实际、不讲实效。这样一种行政管理,既浪费精力,又浪费时间;既浪费人力,又浪费钱物;哗众取宠,华而不实;僵化死板,不近人情;把一个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变成了旧时代?quot;衙门"。这同样造成极大浪费,降低工作效率和员工士气,影响公司效益。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当前条件选择合适的、有一定程度的规范性的行政管理模式,并且随着公司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以避免"游击作风"、打乱仗,提高员工士气、工作效率和公司效益;但是任何企业必须时刻牢记,行政管理的目的和实质在于为企业的根本目2的服务,为公司领导和各个部门、干部员工服务,而决不可本末倒置,陷入过重的"机关习?quot;,否则同样会降低员工士气和工作效率,损害公司利益。

  四、企业行政管理切忌脱离实际

  企业行政管理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行政管理人员对自己所在企业的业务不了解、不熟悉,管理时常脱离各部门实际,发布的规定无法推行或根本不宜推行,引起其它部门的反感和排斥。各业务部门心理上总觉得行政人员碍手碍脚,甚至是手脚太长,巴不得他们永远不要在自己的部门露面,不要干扰自己的工作;自己这方面则是除非有什么必须要行政部门帮助解决的事,否则宁愿与行政部门老死不相往来。行政人员也往往或是很知趣地尽量不去打搅其它部门,或是对其它部门有一种抵触情绪,干脆大家有事说事,没事散伙;如果再加上前面所说的"老爷作风"、"衙门习气",双方的隔阂和抵触就更深刻、更剧烈了。这样就陷入了恶性循环:行政部门对其他部门的工作接触越少,就越不了解,管理就越脱离实际;反过来,行政管理越脱离实际,就越遭受各部门的排斥,从而也就越不了解各部门情况。

  为了改变这种行政管理与各部门业务"两张皮"的现象,行政部门除了要转变观念、转变作风外,更有切实效果的应该是转化职能,也就是说要强化行政管理部门的企业管理职能。社会上许多企业都设有企业管理部,但由于很大一部分企业管理职能往往还保留在行政管理部门,企管口和行政口二者的职能往往发生重叠和冲突。在这样的情况下,企管部实际上只起到了一个类?quot;法规处"的作用,在管理制度的执行上并无权威;而行政部门又被削弱了管理职能,沦为"总务处"。为了避免这种互相重叠和冲突造成的互相削弱,"行政口"与"企管口"必须合而为一,要将一般企业的"企业管理部"的职能注入行政部门,增强其企业管理职能。

  。概括起来说,行政管理在企业中主要有管理、协调、服务三大功能;其中管理是主干,协调是核心,服务是根本。究而言之,行政管理的实质就是服务。

  行政部门的领导应该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性,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有自己的主见,能够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好安排,指挥若定。为了能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行政人员队伍;同时要搞好科学分工、管理层次和合理授权。一旦行政系统的一系列硬件(如办公设施、生活设施)、软件(如规章制度、工作程序)、人员队伍、分工协作和管理4层次等等建立健全起来,整个行政管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就会象一部自动机器一样运转,只在较少的场合才需要部门领导和上级领导辅以"人治"。一个行政部门的的管理能够做到这种程度,可以算是有一定水平了。

  然而,行政部门如果仅仅满足于这样一种管理水平,那还是不够的。行政部门还必须在"管理"、"协调"和"服务"三方面再上一个档次,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者。

  从"管理"方面来说,行政部门不能满足于在日常事务的层次上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还必须在公司的经营理念、管理策略、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用人政策等重大问题上有自己的思考,并且高屋建瓴地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成为领导不可缺少的"高参和臂膀"。这就要求行政部门的领导者不能满足于做一个事务主义者,而是要做一个有思想、敢创新、有冲力的领导者;换句话说,他不能仅仅满足于做好一个战术家,还要努力做好一个战略家。很显然,也只有一个有思想、懂战略、敢创新、有冲力的人,才能把行政工作做得更好,做得再上一个档次。

  从"协调"方面来说,行政管理者不能简单地以传达领导的命令、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为满足;也不能凭借自己在企业的独特地位对各个5部门颐指气使,以权压人。行政部门应主动做好上与下、左与右、里与外的沟通,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做好协调。没有充分沟通的协调不成为真正的协调。

  从"服务"上说,行政部门要甘当幕后英雄的角色。因为行政服务干得再出色,毕竟是服务于企业的最终目的的。行政部门的工作,特别是后勤服务工作,永远不要奢望成为企业关注的"中心"。不但不可能,而且不应该。因为如果一个企业的关注点不幸竟在于行政部门,那只能说明一点,即行政工作做得实在太糟糕,影响了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影响了企业最终目的的实现,以致于引起大家的关注。行政管理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润物细无声"。行政部门最忌讳处处显示自己的存在,与其它部门抢镜头,争荣誉。行政部门应该象一部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机器,这头原料(任务)进去,那头成品(结果)出来;其中的许许多多曲曲折折,都消化在行政体系之内,切忌为自己评功摆好,四处张扬,浪费别人的时间、精力和感情。要反对利用自己对公司资源的支配权只顾为自己谋取私利或便利的行为,特别要反对把行政部门变成"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府衙门。管理是要执行制度的;但执行制度也是一门艺术,并不一定要搞得剑拔弩张,刀光剑影。特别是在高素质人才集中的地方,更要注意对人的尊重。行政工作要做得有人情味。

  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它是以总经理为最高领导、由行政副总分工负责、由专门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操作,其触角深入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分支机构的方方面面的一个完整的系统、网络。

  行政管理体系担负着企业的管理工作;企业中除行政管理之外的工作,都是某个方面的"业务"。行政管理体系推动和保证着企业的技术(设计)、生产(施工)、资金(财务)、经营(销售)、发展(开发)几大块业务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的协调。

  2、合理选择和设计行政组织机构。企业行政管理是以来行政机构和行政管道进行的,所以,选择和设计符合企业内外特点的组织机构是保证行政命令、指示灯迅速流动贯彻的重要前提,是达到行政管理目标的重要条件。行政管理最忌机构庞杂、人浮于事、管道间沟通不畅、环节繁多,从而造成公文旅行效率低下等弊病。因此,合理选择与设计行政组织机构与行政管理科学化密不可分。

  人员素质

  综述

  行政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企业行政人员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琐碎的、不起眼的事务,作为企业的“调研员”、上传下达的“宣传员”、帮助企业工作的“服务员”、提供资料情报的“信息员”。这就要求企业行政管理人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要求自己:

  思想素质

  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荣誉感和奉献精神强,事业心强,有较高的自我成功期待,思辨能力强。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大都是重复性、繁琐性工作,只有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较高的自我成功期待和奉献精神,才能安心于本职工作,把每一细小的工作做好,才能提高整个企业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综合水平和素质。

  心理素质

  勇于创新,富有远见,意志坚定,灵活应变,包容性强,成就欲强,镇静自若,条理性好,乐观进取。企业行政管理结构,可能因为企业状况的变化,要相应的改变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范围,而且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也常遇到一些突变的情况,所以,只有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才能较好的控制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再者行政管理工作都是日常性工作,企业领导不可能每天都会安排布置需要从事的工作,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要发挥各自的主动性,积极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

  身体素质

  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行政管理人员要服务于领导群众,工作量有时会超负荷,这时就要求工作人员要有好的身体,具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服务领导,服务群众。

  能力素质

  沟通协调能力强,善于识人用人,公关社交能力极强,富于创造性思考、策划和研究能力,发现问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强,擅长授权和人际关系管理,具有一定的决策能力。企业行政管理作为综合部门,是为企业全局工作服务的,要站在全局的角度去想大事,议大事,做到“五事务考虑”,大事主动考虑、要事提前考虑、急事全权考虑、全局的事统筹考虑、领导们想到的事尽量替他考虑。行政管理人员要善于和敢于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做“实干家”。

  在企业中一些关系尚未理顺的情况下,各部门之间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摩擦和互相扯皮的问题。这些矛盾如何协调,关系怎样理顺,如果我们按照领导的意图,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好了,就能减少各部门之间的摩擦和内耗,疏通中便阻塞,有利于各项部署和决策的贯彻落实。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顾大局、识整体,实事求是,秉公办事,积极主动地做好协调工作。

  知识素质

  丰富的行政办公管理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了解其他部门工作流程和业务,掌握组织整体的情况和信息,具有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等相关知识。作为企业的“调研员”、上传下达的“宣传员”、帮助企业工作的“服务员”、提供资料情报的“信息员”,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要具有专业知识,并了解其他部门工作流程和业务,掌握组织整体的情况和信息,具有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等相关知识,在在全面、大量的情况基础上,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比较、分析、加工、综合,找出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问题。对各公司、各部门报来的情况,既不能简单罗列,搞加减式的归纳,又不能脱离实际地任意拨高,设计“空中楼阁”。要通过行政管理这个“综合加工厂”,为领导决策提供高层次、高质量的“实用产品”,为各部门提供准确及时的情报信息资料。

  专业要求

  总之,行政管理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行政管理人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水平,必须1把学习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并紧密同工作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同时发扬务实求实,注重实效的作风。

  11

篇二:为什么日本文化行政理念会形同虚设甚至到了垃圾行政呢

  个人收集整理-ZQ政协福州市委员会陈小刚

  一、行政执法理念地内涵和特征

  “理念”为:“一种理想地、永恒地、精神性地普遍范型.本人认为,“理念”是指人们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认识客观规律过程中形成地一系列观念、思想和价值地集合体,属于理性认识范畴,是一个依赖于一定地社会物质条件并不断更新其内容地概念.

  那么,行政执法理念地涵义又是什么呢?行政执法上地指导思想是指执政党所持地体现其统治阶级意志地管理国家或社会地方针、政策和理论观点,较之理念更表面化、更具政治含义.行政执法理念地特征主要有:

  、主体特定性.行政执法理念地主体是行政主体,即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而不是所有人都应当具备这种理念.

  、阶级性.由于行政执法理念地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其表象是执行法律法规,但深层次是实现占统治地位地阶级即执政党地意志,体现地是执政党地观念、思想和价值,因此具有明显地阶级性.

  、抽象性.行政执法本身是具体地,是可以通过具体地程序而为人所见所知地.而行政执法理念是一系列观念、思想和价值地集合体,具有抽象性或假定性,是不可见但可以被假设存在地,是一种人类不断探索和企望地理想目标模式.

  、社会性.行政执法理念依赖于特定地社会物质基础条件,是某一历史阶段行政主体所具备地,因此具有鲜明地社会性.不同地物质条件会产生不同地执法理念,如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地执法理念多是压民、挠民,不会有以人为本或法律至上理念.再如我国年代和年代,由于传统计划经济和片面强调国家、政府利益地观念而忽视对民众正当权益地尊重与保护等.

  二、当前我国行政执法理念偏差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一)当前我国行政执法理念地偏差表现

  个人收集整理-ZQ我国行政执法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总体上坚持了依法行政,并逐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但是一些基层政府和部门仍然较为普遍地存在执法理念偏差或理念错误,进而不时产生违法执法、知法犯法、人情执法、钓鱼执法等现象.比较典型地执法理念偏差表现有:以官为本理念、法律是工具理念、执法谋利理念、行政管制理念.

  、以官为本理念

  长期以来,法律在我国被作为阶级斗争地工具.受法律工具主义观念影响,一些行政执法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或将权力替代法律、压制法律,“有利时用,不利时弃”;或滥用权力,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或法律虚无,认为“我不做坏事,法律与我无关”,有人甚至说“不用时讲党性,需要时讲法律”.一些行政执法人员在该观念影响下,执法时对自己有利地部分严格执行,不利地不执行或变通执行,甚至有些法律特别是其中地约束行政机关条款,制定了多年却从不被执行,造成该法律或一些重要条款地名存实亡.如城市拆迁中,一些地方政府或部门为了尽快体现政绩,一纸会议纪要就可以放任或协助开发商未批先建、未补偿先拆除、遇到阻力不走法律途径而是先行政强制执行,遇到集体抗议或上访时,就采取一手压制、一手代替开发商出面谈补偿方式,造成一些项目骑虎难下,欲速不达.如震惊全国地年湖南省嘉禾拆迁事件,该县委、县政府为建商贸城而在未依法批地、未补偿、未依法听证情况下,责令相关部门大面积违法强拆,不仅对被拆迁户动粗,还实行干部“株连”政策,完不成任务地不能回单位上班,同时打出“谁影响嘉禾一阵子,我就影响他一辈子”地横幅.受法律工具主义观念影响,还有一些行政执法机关大搞“运动执法”,如年发生地河南焦作创卫事件,该市在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期间,各职能部门动用行政权力,临时关闭大量中小饭店、报刊亭、中小理发店,并责令路边店“转行”,而新挂上旅行社、建材门市部、舞蹈培训班等招牌,检查结束又恢复原状.

  、执法谋利理念

  执法谋利,是指具有行政执法职能地部门,在履行国家赋予地职责过程中,运用行政权力谋求或追求执法活动中部门自身生存与发展地不恰当利益.行政执法

  个人收集整理-ZQ利益至上、执法趋利、片面地发展观,是我国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中不容忽视地一个现实问题.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公共财政保障体制地滞后和区域经济差异,公共财政对一些行政执法机关地经费保障存在着不保障、保障不好或者虽有保障但难以到位等问题.在这种以“自找皇粮、自种皇粮”为特征地经费保障模式主导下,一些行政执法机关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特别是保证生存、提高生活质量地客观需要,其执法行为就有可能甚至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种种趋利动机.在文件制定过程中突出部门利益,如国土资源、建设、水利等部门为争城市地下热水地收费管理权而相互发文争管辖;难管事项或执法成本高地事项不作为,如九龙治水难管水;为罚款而执法办案;滥用自由裁量权,罚与不罚地尽量罚,少罚与多罚地尽量多罚,单罚与并罚地尽量并罚;收费养人、罚款养人,如上海曝光地“钓鱼执法”;以罚没款多少考评执法办案力度,如交警下达处罚指标.

  、行政管制理念

  行政管制理念认为行政执法就是管制,而管制就是收费和处罚.行政执法缺少服务,重审批轻服务.一些行政执法人员没有真正理解权力地来源和执法地目地,对人民群众地权益漠不关心,麻木不仁,情感缺位、移位、错位,有意无意地形成了对群众感情地真空地带.在执法过程中习惯于简单粗暴地把老百姓地要求拒于千里之外,不解释、不说明,置老百姓地情感于不顾.如年月日凌晨,河南林州陵阳镇政府组织工作人员,连夜铲掉该镇农民约亩麦田.铲田地原因是陵阳镇要在该村南边开辟一条道路,需要占用一部分农田,由于大多数村民不愿接受,随之引起镇政府强制铲田.一些部门只要钱收到位,不出大地纰漏,可以不处罚也不过问其他社会危害后果,甚至一些部门成为企业违法产品地“保护伞”.如本人工作过地闽北某县地环保局、土地局和水利局,在五年期间没有一起行政处罚案件,是没有违法行为吗?非也,因为同时期该县城区违章建筑到处可见.而实际处理措施就是:有关系地,罚款一下,被动地补办手续;没关系地罚款一下,因没钱也不去补办手续,留下尾巴.

  (二)行政执法理念偏差原因分析

  个人收集整理-ZQ当前行政执法中存在各种不科学、不正确、偏差地行政执法理念,我认为除制度建设有待加强、执法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外,其深层原因还在于认识有误区,如对民主社会权力与权利关系地认识不到位,对民主社会法地认识有不到位,错误地权力观、政绩观,以及现行行政体制设置及运行地缺陷等.

  、对民主社会权力与权利关系地认识不到位

  “以官为本”理念实际上忘记或违背了执法权力来源于人民权利让渡和法律授与地基本原理,造成公权力在具体运用中出现异化,这是对民主社会权力与权利地正确关系存在认识误区,同时是对权力运行目地淡忘.在现代民主社会,权力与权利是一对紧密联系地概念,权力源于权利地让渡,也进一步保障权利地正常享受.在宪政学上,政府地权力源于宪法地授予,而从宪法地产生和功能来看,宪法地首要职责是限制政府地权力,它对政府授权地目地是要政府保障民众地权利,所以说政府从事某一行为是因为其享有权力不如说是因为其要履行职责.对这一性质地正确认识有助于防止政府行为地失控,防止政府成为践踏人民权利地工具.执法权力是政治权力地一种,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地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地关系.执法权力具有权威性、支配性、强制性、扩张性、排他性,但是它地基础来源于社会经济关系.从我国政治上和法律上而言,人民是公权力包括执法权力地最终所有者,任何部门或任何个人地权力运用,都必须充分体现权力地公共化取向,全心全意为社会、为人民服务.“以官为本”理念抹杀了权力来源于权利地本性.权力作为一个政治范畴地概念,不是人类地本质属性;它是伴随着国家地建立而产生,社会地发展而分化地;它是由国家地暴力机器作后盾,由公职人员按职分级行使管理国家内外事务地权威力量.权力取得地方式有强力征服式、世袭传承式、法律赋予式.现代民主社会国家,权力取得地方式主要是法律赋予式.但由于一些行政执法机关对权力地本质属性认识不清或有意模糊,在权力运用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衍生出谋取部门(个人)利益这个“副产品”,形成“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个人化”地现象,从而导致公权力产生异化.

  、对法治社会“法”地认识不到位

  个人收集整理-ZQ长期以来,我国传统行政文化中强调法律工具主义思想,也就是注重“人治”而排斥“法治”,其根源是对法治社会“法”地性质与作用认识不到位,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地欠缺.法治社会“法”地性质是统治阶级领导下地人民意志地体现.法地作用是指法对社会产生地影响,具体体现在法与社会地交互影响中,直接表现为国家权力地行使.法地作用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其中规范作用主要有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社会作用主要表现为法具有政治职能(通常说地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职能(执行社会公共事务地职能).规范作用是手段,社会作用是目地.可见,法律具有工具性,但更是为一定地目地服务.法律是工具主义者只强调或看到法具有政治职能,也就是通常说地阶级统治工具,而忽视法地规范作用和社会职能.正是对法治社会“法”地性质与作用地片面认识,把法律当作单纯地专政工具观念,可有可无,就产生了运动执法、情绪执法等现象.同时,行政执法人员由于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地欠缺,一些基层公务人员尤其是执法人员地法律意识相对淡薄,知法犯法、执法犯法地事例时有发生.如计生执法中,一些基层计生执法人员为完成任务,明知不合法也违法强制堕胎;再如一些执法人员放纵企业地质量监督,导致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频繁.此外行政执法人员地权力意识强,而责任意识差.正如马怀德教授在一次全国法制宣传日座谈会上所说:“虽然普了很多法,很多官员也掌握了诸多法律,但是,公务人员更多关注地是法律赋予地权力,比如说审批权、许可权、发证权、收费权等,但对法律确立地责任和义务理解不够,理解不深.”

  、错误地权力观和政绩观地影响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要求领导干部要“着力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按照客观规律谋划发展.”当前仍有部分干部没有树立起正确地权力观、政绩观,把创造“政绩”作为个人晋升地筹码,大搞“政绩工程”.为政绩而野蛮执法、违法执法,滥用执法权,违法强制拆迁,如湖南省嘉禾县拆迁事件;违法不整治,造成矿难履发;虚报瞒报,如湖南省耒阳市某些基层单位在计生工作中弄虚作假,甚至花钱守在医院门口买些“三陪”小姐冒名顶替做引流产手术,以完成任务.一些执法人员甚至官商勾结,充当保护伞,如年春节发生地长乐网吧火灾.

  个人收集整理-ZQ

  、目前行政体制设置及运行地缺陷

  执法谋利为什么会出现?执法收费、以罚养人等行政执法趋利现象为何能长期存在?主要是行政体制设置及运行地缺陷,如财政体制地保障不足、对执法权监督无力等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作为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地必然产物,不但影响和支配着各类市场主体地生产经营行为,而且对承担着调控市场经济活动地行政执法机关也带来了极大地冲击和诱惑.特别是由于历史、经济、体制地原因,我国行政执法机关普遍面临财力保障还不到位地情况,很容易形成执法趋利化倾向,如湖南溆浦县环保局超编人和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环保局超编,正式工和超编人员地工资待遇全部靠排污费和罚没收入.也就是说,由于财政体制地保障不足和对执法权地监督无力等,行政执法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地价值取向,可能会直接或间接体现在维护自身利益和解决生存上,使部门与利益紧密挂钩,使权力体现为利益.

  我国行政执法理念偏差表现及其纠正研究(二)

  (三、纠正行政执法理念偏差并践行科学执法理念地建议

  我国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就必须摒弃偏差地、错误地行政执法理念.我国行政执法到底需要什么样地科学、正确理念?正确地行政执法理念到底又有哪些构成要素呢?目前学理界对此有些探讨,如前文所述,但尚无比较权威地定论.《解放思想转变行政执法理念》一文提出要树立四种理念:“第一、必须树立行政执法服务经济建设地理念,第二、必须树立行政执法爱民富民地理念,第三、必须树立行政执法诚实守信地理念,第四、必须树立行政执法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地理念”.[]还有人提出人性化执法理念、公众参与执法理念、寓执法于服务理念、协商型执法理念等等.上述这些所谓地执法理念中,有些是行政执法地原则如合法性、合理性;有些是行政执法地要求,如行政执法服务经济建设或寓执法于服务;有些是行政执法地方式,如协商.本人认为,当前我国行政执法理念,至少应当确立三个理念,即法律至上、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从而防止偏差地执法理念进一步误导行政执法行为.

  个人收集整理-ZQ(一)“法律至上”地执法理念

  “法律至上”应作为我国行政执法理念地构成要素之一.党地十五大政治报告,首次确立了依法治国地纲领.年宪法修正案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江泽民同志年月日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一个重要任务是要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地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思想是行动地先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地重要环节;公民自觉守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权益是依法治国地重要基础.广大干部和群众地法律水平地高低,直接影响着依法治国地进程.”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年月日上午举办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学习讲座上也说:“依法治国,最根本地是依宪治国;依法行政,最根本地是依宪行政.各级政府都要把宪法作为根本地行为准则,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所有政府工作人员都要学会并善于依法处理经济社会事务,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法律至上”执法理念地内涵

  “法律至上”是我国对社会主义法治内涵地最新概括,维护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地根本要求.“法律至上”是指整个社会调控系统中,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比较,具有最大地权威和最高地效力,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服从法律,严格依法办事.[]在我国,为了管理和执法地需要,任何社会地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都被赋予一定地权力和权威,但法治社会中地政府权威是置于法律授权和法律权威之下地权威.宪法和法律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是否真正享有最高权威,是一个国家是否实现法治地关键.在现代法治国家,有地宣布宪法和法律具有至高无上地权威,有地宣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都把树立法律权威作为实现法治地重要内容.一方面,法律权威要通过立法建立具有客观性、确定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地法律制度.如果法律可以随时随需而改,因人因地而异,根本没有法治可言.另一方面,法律权威要通过执法、司法和守法来保证任何个人、组织和国家机关在法律规定地范围内活动,特别是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严格依法办事,违法必究,有效地防止任何人或组织享有凌驾于法律之上地特权.我国宪法第五条对法律权威地基本要求做了明确地规定:

  个人收集整理-ZQ“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地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地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地特权.”因此,“法律至上”地执法理念,是指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中坚持把法律精神和法律规定作为执法地基本准则,维护法制统一,反对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反对把领导个人意志或组织凌驾于法律之上,也就是要树立法律权威地观念.

  、践行“法律至上”执法理念地建议

  行政执法人员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理念,是建设法治政府地前提,没有法律至上地理念也就不可能有法治社会可言,依法行政就是一句空话;是维护党地领导核心地位地体现,党地十五大报告指出“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还是防止特权思想、法律工具主义、人治思想和维护人民利益至上地重要武器.树立“法律至上”执法理念,需要长期地过程.当前重点是加大法律宣传力度,培养全民特别是执法人员地法律意识.在当代中国,主要抓住以下环节:首先,对全体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更深层面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知识教育,将法律知识考试纳入执法人员年度考核和晋升范畴,使每个执法人员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理念,主动依法执法.其次,要继续完善行政立法,使行政法律法规更具有严密性和细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更加有效地规范和制约现代社会生活地运转.建立健全现代化行政执法、行政管理机制,使执法者意识到其必须依法行政,所行使地行政权力是管理社会和为民服务地服务行政,消除“法律只治百姓”地传统观念;逐步完善国家公务员考试制度和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选拔高素质和懂得法律知识地人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公职.再次,要深化法律宣传机制,通过各种渠道和各种形式传播法律知识,要经常不断地运用各种典型实例,有选择地借鉴国外有益地实例,向社会各个角落进行传播,使每个社会成员地法律意识升华于这种法治氛围之中.最后,要完善法律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加大对违反法律规定地执法行为惩处力度,让执法人员不得不依法办事.

  (二)“以人为本”地执法理念

  个人收集整理-ZQ“以人为本”是我国行政执法理念地第二个构成要素.胡锦涛总书记在党地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地根本宗旨,党地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地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地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地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温家宝总理在一次全国政府系统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会议上也说:“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建设人民满意地政府”.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三次学习会上还说:“所有政府工作人员都要认识到,政府地权力是人民赋予地,必须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这些都要求行政执法人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法理念.

  、“以人为本”执法理念地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地基本观点,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地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地根本力量地基本原理提出来地.王书道先生认为“以人为本”中地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地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中地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地根本利益.[]因此,“以人为本”执法理念是指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时,坚持把人民地正当合法利益放在首位,以是否符合大多数人民地利益、是否便利人民群众作为执法地准则之一,在确需行政处罚或强制时,尽可能采用影响其权益小地方式地一种观念.实践中,就是要避免野蛮执法、运动战执法.

  、践行“以人为本”执法理念地建议

  在行政执法中确立以人为本执法理念,是坚持最广大人民群众地主体地位地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地内在要求,还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地需要.因此,我们必须着力提倡打击违法与保护权益并重地观念,增强以人为本、文明执法地意识.树立“以人为本”地执法理念,就要坚持正确地政绩观,建立科学地政绩考核与评

  个人收集整理-ZQ价体系.首先,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评价政绩地主体.领导干部地政绩如何,最有发言权地是人民群众,应当由广大群众评说和裁定,因此必须真正把人民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评价干部政绩地根本尺度.其次,要把科学地发展观融入政绩考核当中.再次,完善政绩监督制度.要建立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学者(智囊团)咨询制度,实行决策地论证制和责任制,确保决策地民主性和科学性.要拓宽监督渠道,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地作用.要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制造“政绩工程”造成重大损失地干部进行责任追究.最后,也是最重要地是要加快立法步伐,运用法律手段来惩治“政绩工程”上地腐败,从而加大热衷于搞“政绩工程”者自身地成本投入,使其不敢腐败.法制手段地强化,将有力地减少和消除“政绩工程”,真正树立起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为国家和人民创造真正地政绩.

  (三)“公平正义”地执法理念

  “公平正义”应作为我国行政执法理念地第三个构成要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地决定》提出“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地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地根本保证.……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地统一和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公民权利和自由.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制度”.因此,“公平正义”执法理念在当前中国显得尤其重要.

  、“公平正义”执法理念地内涵

  “公平正义”执法理念地内涵是什么?一般而论,“公平”是指按照一定地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地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重要活动地重要道德品质.公平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正义”则是公正地义理,包括社会正义、政治正义和法律正义等.公平正义是每一个现代社会孜孜以求地理想和目标

  个人收集整理-ZQ,是社会主义法治地基本价值取向,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地标准,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地重要特征之一.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地讲话中指出:“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地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因此,就法律层面而言,“公平正义”执法理念主要是指各级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时始终坚持公民地权利平等、程序正当和公平合理地原则,有效防止“人情执法”和执法腐败,让人们获得同等对待和礼遇地观念.

  、践行“公平正义”执法理念地建议

  随着市场经济地发展、社会结构地变动和利益关系地多元化,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实现公平正义地执法理念,就要求各级行政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坚持三条原则:一是公平合理原则,二是及时高效原则,三是程序正当原则.

  ()坚持公平合理原则.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依法行政地基本要求——合理行政,即遵循公平、公正地原则,不偏私、不歧视.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地,排除不相关因素地干扰;所采取地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地地,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地方式.我国法律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地,充分体现了人民地利益和意志,本身就蕴含了公平正义地精神,所以任何执法活动都必须严格符合法律地规定.同时,基于各地情况地千差万别和社会迅速进步地客观需要,我国法律赋予了执法人员一定地自由裁量权,但这一权力地行使必须符合法律授权地目地,绝不允许被滥用而损害公平正义.为了保证行政执法地权力运行规范有序、公开透明、减少说情,各级执法机构必须开展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工作,量化、细化以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为主地行政自由裁量权,不断提高以法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地能力.如福建省各级行政机关在同级纪委、效能办和政府法制办地组织下,开展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工作,量化处罚标准和细化许可标准,形成规范性文件对外公布执行,同时制定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在内部审批环节上增加由法制机构负责审核把关,从而全方位监督约束执法行为,有效地保证合理执法.

  个人收集整理-ZQ()坚持高效便民原则.坚持公平正义理念就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地关系.在坚持效率地前提下,注意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高效便民就要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质量是考核服务型政府绩效最主要地标准.对服务质量最有效地测量,就是请公民对政府所提供地服务进行综合评价,让他们地满意度成为最主要地判断依据.高效便民还要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长期以来,我国行政审批程序上“小吏大权”、“吃拿卡要”、“熟人快、生人慢”等现象,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效率,也产生了不公平.企业过去一提到“跑审批”就头疼不已,手续繁杂、时日漫长、互相推诿地现象比比皆是.为此要进一步转变行政方式,优化审批程序、减化审批时限.如天津市南开区建立“超时默许”地新型审批方式,变人工督办为电脑操控,对“官衙”作风进行强制性矫正,将原来天至天地办理时限缩短为天,让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政府地诚信、优质、高效服务.

  ()坚持程序正当原则.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也提出程序正当地依法行政要求,即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一般应当公开,注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地意见;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地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在所有地执法活动中,只有通过法定地程序让人民以看得见地方式实现公正,只有让执法地过程成为当事人感受公平正义地过程,以程序公正确保实体公正,才能增强公民与社会对法律裁决地认可度和满意度.例如,随着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大规模地改造和重建,在人民群众集中关注地房屋动拆迁问题上,如何按照有关法规给予补偿安置,就不仅涉及法规地条款本身,还涉及到法规实施地整个过程.如果这一过程没有严格地程序规定,如评估、听证、公示、时限等等,就很可能影响到法规地公正,使群众产生种种不应有地疑虑,甚至激化成新地社会矛盾.如最近上海市出台地“阳光动迁”若干程序性规定,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综上所述,我国行政执法存在地一些理念误区和偏差,影响和制约了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依法、正确行使权力.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有必要纠正执法人员已有地理念偏差并树立正确地行政执法理念,践行法律至上、以人为本和公平正义地执法理念.

篇三:为什么日本文化行政理念会形同虚设甚至到了垃圾行政呢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关于重塑中国现代行政文化的研究

  专

  业

  行政管理专业

  学

  号

  *************

  姓

  名

  曹二林

  目

  录

  摘要…………………………………………………………………………………1一、引言

  …………………………………………………………………………1二、行政文化的概念………………………………………………………………2(一)国内主要研究文献综述……………………………………………………2(二)行政文化概念与功能………………………………………………………2三、现代中国行政文化存在的问题………………………………………………3(一)对政府角色认识定位不够科学……………………………………………3(二)主体价值观的多元化的挑战

  ……………………………………………3(三)人治主义浓厚………………………………………………………………4(四)形式主义泛滥………………………………………………………………4四、重塑中国现代行政文化的必要性

  …………………………………………5(一)理论意义……………………………………………………………………5(二)现实意义……………………………………………………………………51.重塑行政文化是提高中国政府行政管理的关键

  ……………………………52.重塑行政文化是进一步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

  ………………53.重塑行政文化是提高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

  …………………………………6五、重塑中国现代行政文化的路径选择…………………………………………6(一)不断更新行政观念,重塑行政价值观……………………………………6(二)要积极改革创新并要建立一整套行政行为规则,确保各种行政行为依法依规、有序透明、高效运行…………………………………………………………7(三)营造良好氛围,实现行政文化的现代化…………………………………71.从人治行政文化向法治行政文化的转变

  ……………………………………72.从全能行政文化向有限行政文化的转变

  ……………………………………83.从管制行政文化向服务行政文化的转变

  ……………………………………8参考文献……………………………………………………………………………关于重塑中国现代行政文化的研究

  摘要:尽管中国行政改革已开始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但是在改革进程中,一些原有行政文化要素弊端仍然存在,我们要在扬弃传统落后的行政文化过程中构建现代行政文化,因此行政文化的重塑对中国行政改革与行政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本文以中国现代行政文化为特定研究对象,阐述了行政文化的概念,以及中国现代行政文化中的弊端,为现代中国行政文化的塑造提供理论依据。最后探讨了重塑中国现代行政文化的路径选择,并且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

  行政文化

  研究

  路径

  建议

  一、引言

  文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在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在行政活动领域即表现为行政文化。中国现代行政文化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新型行政文化,这既是中国传统行政文化在现代的延续,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结果。近代以来,西学东渐,随着欧风美雨的荡涤,中国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锲合,一方面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另一方面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融合。这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是典范,他们尽力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又力排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在反对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同时,强调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如大同思想、辩证法思想和自强不息思想和谐地融合成一体,形成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成功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构建了中国现代行政文化的基本框架。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群众路线,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洁自律,坚持行政改革,优化行政组织,开始注重法制、效率,逐步走向开放,成了中国现代行政文化的主旋律。但是,行政文化毕竟是在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其积淀性和持久性难以在短期内消除。曾以璀灿而闻名于世的中国古代行政文化其精华与糟粕并

  存,既有统一性、严密性和实用性特点,又有专制性、封闭性和保守性特点,使中国现代行政文化在继承古代文化优秀传统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封建行政文化的消极影响。本文研究了中国现代行政文化中的弊端,探讨重塑中国现代行政文化的路径选择,并且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二、行政文化的概念

  (一)国内主要研究文献综述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在行政文化概念的认识上是不一致的。早期学者对行政文化的定义比较宽泛,行政文化是行政物质文化、行政制度文化和行政精神文化的有机结合的整体。更多的学者从人类意识等思想角度入手,竺乾威(2003)认为:,行政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是人们对行政体系及其行政活动的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以及人们所遵循的行政原则、行政传统和行政习惯等。彭国甫分析了行政文化的内部结构,认为行政文化由行政思想、行政制度和行政心理三个基本要素构成。蒋云根(2001)提出,所谓行政文化,一般指行政活动过程中,影响甚至决定行政参与者行为的一系列行政思想、行政意识、行政理念、行政心理、行政习惯、行政规则等,这些文化要素形成为特定的行政体制文化、行政决策文化、行政法治文化、行政道德文化等等。这个定义没有仅仅停留在行政精神文化层次上,而谈到行政决策文化和行政体制文化。体现了行政文化是行政主体和客体在行政活动中共同形成的,是范围更为广泛的定义。

  (二)行政文化概念与功能

  本文认为行政文化是指在行政实践活动基础上所形成的,直接反映行政活动与行政关系的各种心理现象、道德现象和精神活动状态,其核心为行政价值取向。

  行政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功能:一是导向功能,即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认同的价值、行为取向,使成员目标与整体目标趋于一致。二是聚合功能,通过共同创造的精神文化,在组织成员中达成共识,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三是调节控制功能,通过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共同价值准则规范约束成员的行为、思想,调节矛盾、冲突等不和谐因素。四是改造更新功能,新的先进的治理理念通过行政文化灌输到成员的思想中,促进成员思想观念的更新,从而推进行政组织更新变革。行政文化不仅关系到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形象、权威、地位和作用、关系到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与公众的关系、关系到政府系统内部权力的分配还关系到行政方式的选择、职责与作用、人员间关系等,是行政体系的深层要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行政文化在我国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三、现代中国行政文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代行政文化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新型行政文化,注重民主法制、责任、绩效,吸取西方行政文化的精华,并且结合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形成了中国现代行政文化。这既是中国传统行政文化在现代的体现,也是中国行政文化在新时代下的新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现代行政文化仍然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对政府角色认识定位不够科学

  在我国,由于根深蒂固的统治思想和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以及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高度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的作用,普遍认为政府是全能的、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的。不仅政府自身这样认为,而且整个社会和公众也是这样认为的。行政组织系统习惯于对社会经济和社会事务进行全方位的直接的管理与干预,社会和公众也习惯于接受这种管理和干预,所以确立服务型的行政文化首先必须清除全能型行政文化的影响,必须正确定位政府角色,必须认识到社会经济和社会事务复杂多变性,政府所能承担和应该承担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大部分职能主要是由社会自身的不同性质的组织或团体来行使,政府的过多干预是不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的。认为政府应对社会的方方面面的事务进行管理,会导致政府的职能不断扩大,从而造成全能型、管制型政府。一方面政府不愿意放弃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权,另一方面一些自主能力较弱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仍希望同政府保持密切的关系,这使得政府的管理发生了错位,这样不仅加大了政府行政成本,而且也严重制约着自身行政管理能力的提高。

  (二)主体价值观的多元化的挑战

  美国的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文化堕距概念,即文化失调,意思是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进度是不一样的,结果会造成各部分之间不平衡、差距和错位,由此产生各种问题。社会的开放和自由,带来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生活于社会之中的行政主体陷入矛盾与困惑中,而伴随社会市场化而来的金钱崇拜,则迅猛地撞击着掌握着社会资源配置的行政领域,造成行政人员价值观念混乱,对主导价值感到迷茫,与价值观念错位随之产生的就是信念出现危机,导致行政主体信念缺失。缺乏整体意识、协作观念和

  必要的牺牲精神,加深了行政主体与大众的裂痕,制约着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我国经济效益的大幅度增长和道德价值观一定程度的失范,传统价值观受到较大程度的冲击,新的价值观体系的确立尚需一些时日,价值观内容、目标和衡量标准的多元化也为不同性质价值观的并存留下空间,因而难免形成价值虚空,无所适从的局面,这与经济的快速增长相比较,无疑是一个反差。

  (三)人治主义浓厚

  传统行政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人治中义。行政伦理化和宗法思想以及家天下的治理理念十分突出;官员被认为是治理一方的父母官,其个人素质的状况直接决定了其辖权内行政管理实务的优劣。中国传统社会的统治者向来以天子自居,认为自己的统治权从根本上讲是顺应天命而不是来自于民众的赋予,甚至一个新生政权反抗旧政权时也或多或少地假托上天的意志。这种理念使的社会民众在统治权面前缺乏独立的人格和民主意识,权威崇拜、等级观念和依附心理严重。不可否认,法治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外儒内法”是封建政治统治的重要特征。但是这种法治与现代法治的含义相差甚远。法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个人意志的体现。

  行政组织唯行政长官一人之命是从,导致行政管理中主观随意性的泛滥,权力失去监督,容易产生腐败;行政人之命是从,导致行政管理中主观随意性的泛滥,权力失去监督,容易产生腐败;行政妨碍了其他行政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行政效率低下,缺乏活力;导致公共行政领域人情大于权力,权力大于法律。

  (四)形式主义泛滥

  中华民族素来被冠以礼仪之邦,儒家的一套礼数规则在两千年封建统治中逐渐发达和固化。礼是由传统和习俗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同时也是治国的基本方术和要道。在这种文化习性的影响下,行政目标的达成并不被作为最终极的追求目的,通过什么形式和规则来执行却有着种种条框的约束。

  这种形式主义文化价值观主导下的行政活动效率没有保障,行政改革也缺乏活力。人们在评价一项行政活动的效果时,更多地考虑是否遵循了上级的指示和任务,而忽视实际的社会效应。这种追求形式无视实际效应、片面追求速度牺牲最终效益的行政价值观造成政策执行浮于往往形式,只有被动的执行而没有实际的创新,甚至为了应付相应的行政指标而大做表面文章,极大地浪费社会资源。

  四、重塑中国现代行政文化的必要性

  (一)理论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意到行政文化对行政改革的深层次的作用,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之魂被广泛引用,得到认可,人们开始注重行政文化对行政管理和行政改革的实践意义,对行政文化的内涵、分类、结构和功能,行政文化的各种表现形态,及其变化发展等等,进行深入的探讨,但没有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我国行政文化研究大约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作了一些理论的探讨;随着我国行政改革的深入,行政文化理论研究有了很大发展。

  (二)现实意义

  随着当代社会的全面转型,我国传统的行政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出现了诸多的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治也进入了动态的、不断变革的过程,政府对经济社会指导、干预的管理方式、重心在不断变化、调整这种变化无疑对行政文化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最重要的是,现代行政文化的建构与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存在着极为密切的互动关系。所以,重塑现代行政文化意义重大。

  1.重塑行政文化是提高中国政府行政管理的关键。尽管我国的经济水平迅速提高,但是中国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低下,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以及行政管理技术严重落后,并且进步缓慢。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居高不下,政策执行成本国本,导致财政支出浪费严重,2.重塑行政文化是进一步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虽然虽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是始终成效有限。这其中固然有体制不顺、职能不畅的原因,而在更深层次却是没有从行政文化的层面上来变革公共行政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行政文化的变迁过程。这既是对传统行政文化的冲击,又是对现代行政文化的培育。从一定角度而言,行政文化的变革层次更深、难度更大,是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若不变革传统的、落后的行政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缺少观念的支撑和理论的指导。因此,要巩固改革成果,积极稳妥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在改革实践中,重塑我国行政文化,从而培育出适应社会健康发展的行政文化。这样从变革行政文化入手,来改革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就能使这一改革中的硬件要素与软件要素的变革协调配套,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重塑行政文化是提高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政府形象作为人们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直观评价和内心体验;作为人们对政府客观存在的整体印象和自我认同;作为人们对公共行政的信任度和支持度,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是减少政策制定压力和政策执行阻力,提高政策评估动力和政策实施效益的取之不尽的源泉。行政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要塑造现代政府形象,就必须不断重塑行政文化。通过转变行政思想和行政价值观,树立现代行政理念,充分重视每个公民的政治地位和合法权利,促进公众与政府的平等交流与互动,提高公众对政府的合法性认同、有效性认可、全面性参与,以此来构建民主法治、服务高效的现代政府形象。

  五、重塑中国现代行政文化的路径选择

  行政文化,深深影响和制约行政体系及其国家公务员行为的方方面面,是公共行政之魂。鉴于我国当前行政文化的积弊以及重塑行政文化的重要性,下面主要从思想、制度和环境三方面探讨当今中国行政文化的重塑的路径选择。

  (一)不断更新行政观念,重塑行政价值观

  行政价值观念一方面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另一方面它又是促进和完成社会转型的催化剂。所以,重塑行政价值观是重塑行政文化的前提。

  提高行政效率意识。国际上公认,西方发达国家行政机关的效率是比较高的,比如处理突发事件、解决公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麻烦等情况时,他们行动及时、方案准确、处理迅速,结果大多令人满意,这虽然与他们的反应机制有关,但更与西方国家行政人员的行政效率意识有很大关系。策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下级的执行。公务员素质高低既直接影响对这些政策的正确理解又影响执行这些政策的时效性,而时效性是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提高行政效率,体现在通过制度可以使行政上级或行政首长那些有利于公共利益的决策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下级的执行。

  提升服务意识。随着现代市场机制的建立与运行,企业和民众成为市场和社会的主体,政府权力受到限制,从而,实行“小政府大服务”,增强政府对社会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行为,从管制型行政向服务型行政转变,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保证社会机构的正常运行,提高经济效率。为人民服务是对政府机构的基本要求,只有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才能加快良好行政文化的塑造。

  (二)要积极改革创新并要建立一整套行政行为规则,确保各种行政行为依法依规、有序透明、高效运行

  推进行政机构改革。反思我国当前行政文化中的消极现象,与行政机构设置的不合理性息息相关。机构臃肿造成人浮于事与责任心的缺失,机构交叉和权责冲突引起管理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层出不穷,既影响了工作效率,也侵蚀了行政机关风气。必须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继续推进大部制改革,逐步实现地方机关同中央机构设置的合理衔接。要严格机构设置程序,完善各级政府组织法,从而建立长效机制,实现机构设置的法制化。

  建立行政行为规则,要以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公务员管理条例》为基本依据,以公正透明、运转协调、务实高效为目标,力求体现创造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当前,要着力在规范决策程序----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集民智,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和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并建立决策失误追究制度,把决策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规范办事流程---理顺部门之间的关系,杜绝相互推诿扯皮,推行限时办结和超时许可,着力提高行政行为效率、规范行政质量标准---按照部门职责和一岗一责的要求,确定质量标准,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评议评价和奖优罚劣机制,努力在各级党政机关和公务员队伍中营造争先进创一流的良好氛围、规范政务公开----在保证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提高行政行为的透明度,以便更广泛地接受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规范公务员用语----制定公务员文明用语规范,提倡讲普通话,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改善语言交流方式,展现公务员良好素质。

  (三)营造良好氛围,实现行政文化的现代化

  我国目前属于社会转型时期,行政文化的现代化当务之急要实现从人治行政文化、全能行政文化、管理行政文化向法治行政文化、有限行政文化和服务行政文化的转变。

  1.从人治行政文化向法治行政文化的转变。人治型行政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法律的自由裁量偏大等,主张国家主要应由具有高尚道德的圣者、贤人通过道德感化进行治理。这种行政文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诸多弊端,表现为官就代表法,法服务于官,法缺乏对权力的约束。

  而法治行政文化则认为主要应由掌握国家权力者通过强制性法律治理国家,法治型行政文化是现代行政的基石,要求行政工作程序化、科学化、规范化,以法律至上为最高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行政官员与百姓一样都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各种行政权力的运行边界界定清晰,对权力依法监督,严格控制。从法治行政文化的过程看,法治化、市场化、民主化应同步进行。市场化可以给中国的法治政府提供经济制度条件,而中国政府的法制化,也可以给市场化提供法治政府的保障,并为中国政府的民主化提供基础。

  因此,向法治行政文化的转变,首先要求政府在理念上向法治化、市场化和民主化转变,以此指导公共行政,并最终在制度表述上和执法实践中真正体现法治精神。

  2.从全能行政文化向有限行政文化的转变。全能行政文化认为,政府是全能的、积极的行为主体,社会是散漫无度的,是被动的对象客体;政府有责任包揽它有能力做的一切社会事务。在全能行政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政府无所不管、政府权力无限的管理格局,最终因为政府提取公共财力的调动资源能力的有限性与其所承担责任的无限性使政府处于“管不好”、“管不了”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实行由全能行政文化向有限行政文化的转变,在指导思想上确立有限行政的意识,完善政府行为的约束机制,即宪政约束、民主约束、财政约束、分配约束。向有限行政文化转变,还要求政府培养市场经济的意识,改变“吃大锅饭”、“父爱主义”、只讲收益不讲投入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观念,逐步树立科技意识、竞争意识、成本意识、效能意识、开放意识、进取意识等观念,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接轨、旨在确立有限有效政府的制度。

  3.从管制行政文化向服务行政文化的转变。建立服务型政府,就是要以服务人民为政府工作的立足点和落脚点。管制型行政文化从传统的管制型行政体制演变而来,适合于集权型的管理方式。在这一体制下,政府是全能的,具有无所不包的行政责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控制与被控制、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随着现代市场机制的建立与运行,传统的管制型行政失去了意义,企业和民众成为市场和社会的主体,政府权力受到限制,从而,提倡政府转变职能,实行“小政府大服务”,增强政府对社会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行为,从管制型行政向服务型行政转变,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应该从一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树立科学的公共行政意识。就当前的中国而言,科学的公共行政意识就是要求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

  树立起强烈的行政服务意识,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政府行政工作的宗旨。如,南京市在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就始终坚持服务意识,认真切实地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同时为了更好地为市民提供服务,还运用了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让市民与政府各部门零距离接触,及时地了解民意、解决问题。案例中所提到的”一站式服务”、”跟踪式服务”、”全日制服务”以及市长信箱、局长热线等都表明,在南京市,各政府机关、政府部门以及工作人员都逐渐树立起服务意识和理念,一种服务型的行政文化和氛围正在南京悄然形成。二是培养和塑造健康的行政人格和行政心理。健康的行政人格可以陶冶行政人员情操,使之形成“心理定势和客观精神”。它要求行政人员具有开放意识、创新精神、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健康的行政心理则要求行政人员克服官本位心理、任人唯亲心理以及特权心理。三是行政文化的建设要重视公民期待,这也是实现从政府本位到民众本位的一个关键环节所在。公民期待是公民对政府地位和政府作用的主观要求,也是公民对自身的利益、权利资格和地位的心理预测。塑造和培养以公民期待为价值归属的行政文化是我国行政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目标。要实现行政文化与公民期待吻合,就必须形成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

  竺乾威.公共行政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

  许文惠,张成福,孙柏瑛.行政决策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3]刘怡昌.中国行政科学发展.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4]

  黄达强.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5]

  王学栋.论我国公共行政文化的重塑.石油大学学报,2001(1).

  [6]

  时和兴.当代中国行政文化的特点及其走向.南京社会科学.1994(4).

  [7]

  罕岳.行政文化与中国现代化.政治学研究.1998(2).

  [8]

  罗兴佐.行政文化建设浅议.吉安师专学报(哲社版),1995(3).

  学生(签名):

  年

  月

  日

篇四:为什么日本文化行政理念会形同虚设甚至到了垃圾行政呢

  内容提要:中国传统行政程序是指中国传统行政的工作次序、步骤和过程的总和。它是建构在权力一元化模式之上的。其一方面保障君权通过程序性规定限制官僚集团;另一方面在皇权的控制下可突破正常程序,以加强皇权对行政事项的主导作用。因此,传统行政程序中既有形式内容,也有一定的实质含义。在中国古代,“程”、“序”是分开使用的。传统行政程序使用“程式”、“法式”、“公式”、“序”等概念。近代以后才在西法的影响之下,将“程”、“序”合用,对译舶来的现代行政“程序”,在概念的整合中,保留了传统行政程序的形式意义,摒弃了其中的实质内容,但没有吸收现代行政程序概念的形式理性和限制行政恣意的要素。

  主题词:行政

  程序

  行政程序

  语义分析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注重行政程序合法性等问题已成为法学界的共识。学界对于行政程序、行政程序的形式正义等问题,已有大量阐述性成果面世,这些对于建构我国现代行政程序无疑是重要的。但是,传统的语境、价值体系和思维模式等文化特征,使得我国行政程序呈现出与现代行政程序不同的涵义,“程序”概念没有形式正义的正当内涵。因此,从文化的角度,用语义分析的方法,对传统行政程序概念中的文化折射进行解析,对于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行政程序具有重要意义。

  一

  法学中的“程序”概念源于西方文化。在此背景下,“程序”与“实体”是对应存在的。“程序”概念的形成,可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将正义区分为“平均正义”和“分配正义”,其中的“平均正义”近似于“形式正义”。[1]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现代法律的形式理性原则逐渐确立,而在英国,以自然正义原则为基点的程序原则,在其令状等文书的执行方法、步骤等方面表现明显,使“程序”逐渐自成体系,成为与“实体”对应的概念。

  18世纪英国的边沁首提“程序法”概念。[2]1915年成稿的《辞海》无“程序”条目,但有“程序法”条目,亦称“助法”、“纵法”、“手续法”、“形式法”,将“程序法”解读成规定实体法运行之法律。[3]可见,“程序法”概念的使用,在我国早于“程序”概念,也佐证了“程”、“序”的合用目的,在于对译“程序法”。从而在“程序”概念形成时,受到“程序法”含义的局限和制约。由于“程序法”对应“实体法”,使得“程序”只剩下形式上的意义。在此语境中,中国传统行政程序是指行政行为的表现方式及应当遵循的秩序。

  但在西方文化的语境中,行政程序却与中国人的理解有很大差异。行政程序随着法律的逐步形式理性化而开始形成。长期以来作为笼统的国家权力的行政权并不受实体法的规制,为其提供正当性基础的是超越尘世的神法或者自然法。随着“传统到现代”的全方位转变,国家权力被认为是由公民让渡出来的部分个人权利的体现,因而必然受到规制,国家行政权的运行自然要受到国家及其代表所制定的实定法的限制,行政法最基本的原则“行政法

  治原则”即源于此。在19世纪末,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在此背景下,行政法进一步形式理性化,成为现代行政法,行政程序也应运而生。[4]二

  在我国传统语境中,“程,品也。十发为程,十程为分,十分为寸。从禾,呈声”。[5]段玉载注为:“品者,众庶也。因众庶而立之法,则斯谓之程品。”[6]程品指为众多事物确立的程度等级。同时“程”亦指法式、规章、标准,“程”又通“科”。科者,“程也,从禾从斗。斗者,量也”。[7]徐灏《段注笺》:“科谓诸率取数于禾者,从而区分,别其差等,故从禾从斗??斗以量而区分之也,因之凡诸程品皆曰之科。”“程”的本义即是指数量,延伸有区分差等之意义,而区分差等的标准,则是通过量的大小而作区分的,即是依据形式差异。“程”亦有效法、法式、规章、标准的意思。“哀哉为犹,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径。”[8]《汉书》载:“铃下侍阁,门令部署,街里走卒,皆有程品,多少随所典领。”[9]这里的“程”系指标准。《韩非子·难一》:“全曰:中程者赏,弗中程者诛。”其中的程又指的是法式、规章。至于“秦始皇,兼并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也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的。《汉书》载“立经陈纪,轻重同德,后可以为万世法程”[10]是在规章意义上使用的。“程”还指数量单位,如“军行三十里为程。”[11]从以上可知,“程”本是数量单位,通“科”,以数量的多寡区分等级,后延伸有标准、法式、规章等含义,只是这些标准、法式、规章等,依据的是数量的差异,因此,“标准、法式、规章”没有形而上的理性区别。

  关于“序”,许慎说:“东西墙也,从广,予声”。[12]朱骏声《通训定声》说“序”:“谓堂之东西墙。”本意指墙,引伸为次第。《周易曰艮卦第五十二》说:“言有序。”就是在次第意义上用的。庄子说:“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13]这里的“序”是指事物的排序。韩非子曰:“古之所谓圣君明王者,非长幼弱也,及以次序也。”[14]“序”在此也表示一种先后过程。《史记》载:伯阳甫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15]其中的“序”不仅有事物先后顺序之意,还蕴涵着天地法则、规律之意。

  “程”、“序”的合用,是在清末修律的过程中逐渐普及的。在中国法制近代运动中,1864年,北京出版了由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翻译的《万国公法》,系中国近代第一本法学译著。1902年,沈家本受命参酌各国法律,修订清律。在其主持下,翻译了《德意志刑法》、《德意志裁制法》、《俄罗斯刑法》、《日本现行刑法》、《日本改正刑法》、《日本陆军刑法》、《日本海军刑法》、《日本监狱法》以及《日本刑事诉讼法》等,[16]特别是对《日本刑事诉讼法》的翻译,使国人有了“程序法”的意识。1904年,中国建立了第一所法律教育学校——直隶政法学堂。随着西学的传入以及法学教育的兴起,“程序”一词逐渐普及起来。曾扑在其小说《孽海花》第三十四回写到:“胜佛说:从世界革命的演进史讲,政治进化都有一定程序,先立宪而后民主,已成为普遍的公例??至于政治进行的程序,本来没有一

  定”。此即使用了“程序”一词。《孽海花》前二十四回发表于1905-1906年,[17]最后一回发表于1930年。该小说的三十四回之前的章节,并未使用过“程序”,说明学界在1910年,对“程序”概念还比较陌生。

  1914-1927年间编成的《清史稿》载“综计诉讼所历自始审迄终结,其程序各有定规。”[18]1908年编纂,1915年出版的《辞源》,尚无“程序”条目,1915年成稿的《辞海》无“程序”条目,而有“程序法”条目。[19]从这些材料可推断,在20世纪初,国人将传统的“程”和“序”合成“程序”一词,对译西法中的“程序”,是先使用“程序法”概念,后才有“程序”概念,使得在认识论的角度,将“程序”看成是“实体”的从属,并逐渐流传开来。在传统行政程序的转型中,虽然将法律体系按西学进行了分类,将程序法内容从实体法中分离出来,但是这种转变仅限于形式。程序法文化整合的结果是:传统程序意识仍然顽强地存留下来,只是变换了表达形式。其特征为:其一,程序的规制意义低于实体法的规定,将程序法理解为从法、助法,并未将程序提升至一定高度;其二,不重程序法,没有以行政程序制约行政恣肆的理念,而将传统行政程序理解为手续法、形式法之类;其三,中国传统的行政程序,使用“程式”、“法式”、“公式”、“序”等概念,在晚清之际,方出现“程序”这一新概念,用此“程序”对译西法“程序”时,进行了文化整合,出现了与传统“程”、“序”既有区别,也有继承关系的新词,但内在含义并没有本质变化。

  三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的行政程序是行政行为的表现方式和应当遵循的次序,它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行为的步骤和方法。

  在“程”和“序”的整合过程中,其语义域逐渐变化。“程”本身即具有规范、标准之义,只是这种标准、规范没有实质的价值判断,仅是量的增减。“序”系指事物发生的先后次序和过程,但却有法则和规律的实质性内容。但在“程”、“序”合用,对译舶来的“程序”概念时,由于中国人思维的二分法特征,当“程序”与“实体”对应时,即将“程序法”仅仅理解为“助法”、“手续法”、“形式法”,从而摒弃了程序中实质性内容,特别是“序”本身的天地之规则、内在规律等内容,使得“程序”仅存一个空壳,特指行政行为发生、发展的形式表现过程。

  现代行政程序不仅是与行政法对应的部门法概念,更因其建构在形式理性之上而具有限制行政恣肆的内在含义。大陆法系中的“行政诉讼”就是“行政程序”,不仅是对两个概念的同一认识,也反映了通过诉讼制约行政权滥用的理念。

  通过对“行政程序”的历史梳理及概念整合的勾勒,展示出在中国传统语境之下行政程序的内在涵义及其与现代行政程序的差异,表现出形似神不似的特点。我国传统将行政程序仅理解为一个形式上的过程,没有限制行政权的功能,这源于中国的权力一元化文化传统。“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服无二斩”的公理性认识,荀子所说的“权出一者强,权出二者弱”,[20]都反映中国传统对集权重要性的认识。作为集权表征最为明显的行政权力,一方面其渗透的广度和浓度达到极致,另一方面,专制权力对官僚集团权力的制约仍然存在,因

  而行政程序表现为行政机关对下实施行政管理时的行政恣意、肆无忌掸的任意施为,而行政机关对上负责,专制帝王对其实施控制时,则又表现为程序的神圣化,捍卫皇权威严的仪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行政程序的形式表现是“程”和“序”的分开使用。因此,行政程序的主要功能是维护君主专制,保障专制效率以及制约官僚集团,它除了具有严格行政行为的次序及过程之外,另有神圣的规则、定理等含义。

  当清末修律拉开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序幕之后,大量西法传入,同时,当国人将“程”“序”二字合成“程序”对译西法“程序法”时,继承了传统中“程”、“序”的形式含义,指事物发生的先后过程,舍弃了其中的天地之定理、内在规律等价值判断,同时又没有将西法语境下的程序本身所富含的形式理性纳入,从而使对译没有达到概念中的信息等量传递。

  在我们呼唤程序正义、试图通过强化程序建设而限制行政恣意、专横,保障民主与法制的今天,客观认识行政程序的语义演变过程,充分理解基于语义的决定性解释作用,对于建构现代意义的中国行政程序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注释:

  [1]参见[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

  [2]参见《法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991页。

  [3]参见《辞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145页。

  [4]参见张步峰:《论行政程序的理念》,http:www.calaw.cn/shownes.asp?newsid=2003[5]许慎:《说文解字》

  [6]段玉载:《说文解字注》

  [7]许慎:《说文解字》

  [8]《诗经·小》

  [9]《后汉书·卷三十九·舆服上》

  [10]《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第十八》

  [11]《后汉书·卷一百十六·南蛮西南夷传第七十六》

  [12]许慎:《说文解字》

  [13]《庄子·天道二》

  [14]《韩非子·说疑》

  [15]《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16]朱勇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九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65页。

  [17]毛巧珍:《曾朴、曾园和〈孽海花〉》,载《档案与建设》,2001年9月刊。

  [18]《清史稿·卷一百四十四·志第一百十九·刑法三》

  [19]参见《辞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145页。

  [20]《荀子·议兵》

篇五:为什么日本文化行政理念会形同虚设甚至到了垃圾行政呢

  精品文章

  《我国行政执法理念偏差表现及其纠正研究》

  (一)

  政协福州市委员会陈小刚

  一、行政执法理念的内涵和特征

  “理念”为。“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普遍范型。本人认为,“理念”是指人们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认识客观规律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思想和价值的集合体,属于理性认识范畴,是一个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并不断更新其内容的概念。

  那么,行政执法理念的涵义又是什么呢。行政执法上的指导思想是指执政党所持的体现其统治阶级意志的管理国家或社会的方针、政策和理论观点,较之理念更表面化、更具政治含义。行政执法理念的特征主要有:

  1、主体特定性。行政执法理念的主体是行政主体,即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而不是所有人都应当具备这种理念。

  2、阶级性。由于行政执法理念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其表象是执行法律法规,但深层次是实现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即执政党的意志,体现的是执政党的观念、思想和价值,因此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3、抽象性。行政执法本身是具体的,是可以通过具体的程序而为人所见所知的。而行政执法理念是一系列观念、思想和价值的集合体,具有抽象性或假定性,是不可见但可以被假设存在的,是一种人

  精品文章

  类不断探索和企望的理想目标模式。

  4、社会性。行政执法理念依赖于特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条件,是某一历史阶段行政主体所具备的,因此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不同的物质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执法理念,如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执法理念多是压民、挠民,不会有以人为本或法律至上理念。再如我国80年代和90年代,由于传统计划经济和片面强调国家、政府利益的观念而忽视对民众正当权益的尊重与保护等。

  二、当前我国行政执法理念偏差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一)当前我国行政执法理念的偏差表现

  我国行政执法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总体上坚持了依法行政,并逐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但是一些基层政府和部门仍然较为普遍地存在执法理念偏差或理念错误,进而不时产生违法执法、知法犯法、人情执法、钓鱼执法等现象。比较典型的执法理念偏差表现有:以官为本理念、法律是工具理念、执法谋利理念、行政管制理念。

  1、以官为本理念

  长期以来,法律在我国被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受法律工具主义观念影响,一些行政执法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或将权力替代法律、压制法律,“有利时用,不利时弃”;或滥用权力,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或法律虚无,认为“我不做坏事,法律与我无关”,有人甚至说“不用时讲党性,需要时讲法律”。一些行政执法人员在该观念影响下,执法时对自己有利的部分严格执行,不利的不执行或变通执行,甚至有些法律特别是其中的约束行政机关条款,制定了多年却从不被

  精品文章

  执行,造成该法律或一些重要条款的名存实亡。如城市拆迁中,一些地方政府或部门为了尽快体现政绩,一纸会议纪要就可以放任或协助开发商未批先建、未补偿先拆除、遇到阻力不走法律途径而是先行政强制执行,遇到集体抗议或上访时,就采取一手压制、一手代替开发商出面谈补偿方式,造成一些项目骑虎难下,欲速不达。如震惊全国的202x年湖南省嘉禾拆迁事件,该县委、县政府为建商贸城而在未依法批地、未补偿、未依法听证情况下,责令相关部门大面积违法强拆,不仅对被拆迁户动粗,还实行干部“株连”政策,完不成任务的不能回单位上班,同时打出“谁影响嘉禾一阵子,我就影响他一辈子”的横幅。受法律工具主义观念影响,还有一些行政执法机关大搞“运动执法”,如202x年发生的河南焦作创卫事件,该市在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期间,各职能部门动用行政权力,临时关闭大量中小饭店、报刊亭、中小理发店,并责令路边店“转行”,而新挂上旅行社、建材门市部、舞蹈培训班等招牌,检查结束又恢复原状。

  3、执法谋利理念

  执法谋利,是指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部门,在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责过程中,运用行政权力谋求或追求执法活动中部门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不恰当利益。行政执法利益至上、执法趋利、片面的发展观,是我国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现实问题。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公共财政保障体制的滞后和区域经济差异,公共财政对一些行政执法机关的经费保障存在着不保障、保障不好或者虽有保障但难以到位等问题。在这种以“自找皇粮、自种皇粮”为特征的经费保障模式主

  精品文章

  导下,一些行政执法机关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特别是保证生存、提高生活质量的客观需要,其执法行为就有可能甚至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种种趋利动机。在文件制定过程中突出部门利益,如国土资源、建设、水利等部门为争城市地下热水的收费管理权而相互发文争管辖;难管事项或执法成本高的事项不作为,如九龙治水难管水;为罚款而执法办案;滥用自由裁量权,罚与不罚的尽量罚,少罚与多罚的尽量多罚,单罚与并罚的尽量并罚;收费养人、罚款养人,如上海曝光的“钓鱼执法”;以罚没款多少考评执法办案力度,如交警下达处罚指标。

  4、行政管制理念

  行政管制理念认为行政执法就是管制,而管制就是收费和处罚。行政执法缺少服务,重审批轻服务。一些行政执法人员没有真正理解权力的来源和执法的目的,对人民群众的权益漠不关心,麻木不仁,情感缺位、移位、错位,有意无意地形成了对群众感情的真空地带。在执法过程中习惯于简单粗暴地把老百姓的要求拒于千里之外,不解释、不说明,置老百姓的情感于不顾。如202x年5月1日凌晨,河南林州陵阳镇政府组织工作人员,连夜铲掉该镇农民约200亩麦田。铲田的原因是陵阳镇要在该村南边开辟一条道路,需要占用一部分农田,由于大多数村民不愿接受,随之引起镇政府强制铲田。一些部门只要钱收到位,不出大的纰漏,可以不处罚也不过问其他社会危害后果,甚至一些部门成为企业违法产品的“保护伞”。如本人工作过的闽北某县的环保局、土地局和水利局,在五年期间没有一起行政处罚案件,是没有违法行为吗。非也,因为同时期该县城区违章建筑到处

  精品文章

  可见。而实际处理措施就是:有关系的,罚款一下,被动地补办手续;没关系的罚款一下,因没钱也不去补办手续,留下尾巴。

  (二)行政执法理念偏差原因分析

  当前行政执法中存在各种不科学、不正确、偏差的行政执法理念,我认为除制度建设有待加强、执法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外,其深层原因还在于认识有误区,如对民主社会权力与权利关系的认识不到位,对民主社会法的认识有不到位,错误的权力观、政绩观,以及现行行政体制设置及运行的缺陷等。

  1、对民主社会权力与权利关系的认识不到位

  “以官为本”理念实际上忘记或违背了执法权力来源于人民权利让渡和法律授与的基本原理,造成公权力在具体运用中出现异化,这是对民主社会权力与权利的正确关系存在认识误区,同时是对权力运行目的淡忘。在现代民主社会,权力与权利是一对紧密联系的概念,权力源于权利的让渡,也进一步保障权利的正常享受。在宪政学上,政府的权力源于宪法的授予,而从宪法的产生和功能来看,宪法的首要职责是限制政府的权力,它对政府授权的目的是要政府保障民众的权利,所以说政府从事某一行为是因为其享有权力不如说是因为其要履行职责。对这一性质的正确认识有助于防止政府行为的失控,防止政府成为践踏人民权利的工具。执法权力是政治权力的一种,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执法权力具有权威性、支配性、强制性、扩张性、排他性,但是它的基础来源于社会经济关系。从我国政治上和法律上而言,人

  精品文章

  民是公权力包括执法权力的最终所有者,任何部门或任何个人的权力运用,都必须充分体现权力的公共化取向,全心全意为社会、为人民服务。“以官为本”理念抹杀了权力来源于权利的本性。权力作为一个政治范畴的概念,不是人类的本质属性;它是伴随着国家的建立而产生,社会的发展而分化的;它是由国家的暴力机器作后盾,由公职人员按职分级行使管理国家内外事务的权威力量。权力取得的方式有强力征服式、世袭传承式、法律赋予式。现代民主社会国家,权力取得的方式主要是法律赋予式。但由于一些行政执法机关对权力的本质属性认识不清或有意模糊,在权力运用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衍生出谋取部门(个人)利益这个“副产品”,形成“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个人化”的现象,从而导致公权力产生异化。

  2、对法治社会“法”的认识不到位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行政文化中强调法律工具主义思想,也就是注重“人治”而排斥“法治”,其根源是对法治社会“法”的性质与作用认识不到位,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欠缺。法治社会“法”的性质是统治阶级领导下的人民意志的体现。法的作用是指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具体体现在法与社会的交互影响中,直接表现为国家权力的行使。法的作用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其中规范作用主要有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社会作用主要表现为法具有政治职能(通常说的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职能(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规范作用是手段,社会作用是目的。可见,法律具有工具性,但更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法律是工具主义者只强调

  精品文章

  或看到法具有政治职能,也就是通常说的阶级统治工具,而忽视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职能。正是对法治社会“法”的性质与作用的片面认识,把法律当作单纯的专政工具观念,可有可无,就产生了运动执法、情绪执法等现象。同时,行政执法人员由于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欠缺,一些基层公务人员尤其是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相对淡薄,知法犯法、执法犯法的事例时有发生。如计生执法中,一些基层计生执法人员为完成任务,明知不合法也违法强制堕胎;再如一些执法人员放纵企业的质量监督,导致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频繁。此外行政执法人员的权力意识强,而责任意识差。正如马怀德教授在一次全国法制宣传日座谈会上所说:“虽然普了很多法,很多官员也掌握了诸多法律,但是,公务人员更多关注的是法律赋予的权力,比如说审批权、许可权、发证权、收费权等,但对法律确立的责任和义务理解不够,理解不深。”

  3、错误的权力观和政绩观的影响

  胡锦涛在第十七届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要求领导干部要“着力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按照客观规律谋划发展。”当前仍有部分干部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把创造“政绩”作为个人晋升的筹码,大搞“政绩工程”。为政绩而野蛮执法、违法执法,滥用执法权,违法强制拆迁,如湖南省嘉禾县拆迁事件;违法不整治,造成矿难履发;虚报瞒报,如湖南省耒阳市某些基层单位在计生工作中弄虚作假,甚至花钱守在医院门口买些“三陪”小姐冒名顶替做引流产手术,以完成任务。一些执法人员甚至官商勾结,充当保护伞,如202x年春节发生的长乐网吧火灾。

  精品文章

  4、目前行政体制设置及运行的缺陷

  执法谋利为什么会出现。执法收费、以罚养人等行政执法趋利现象为何能长期存在。主要是行政体制设置及运行的缺陷,如财政体制的保障不足、对执法权监督无力等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作为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不但影响和支配着各类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行为,而且对承担着调控市场经济活动的行政执法机关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诱惑。特别是由于历史、经济、体制的原因,我国行政执法机关普遍面临财力保障还不到位的情况,很容易形成执法趋利化倾向,如湖南溆浦县环保局超编80人和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环保局超编100%,正式工和超编人员的工资待遇全部靠排污费和罚没收入。也就是说,由于财政体制的保障不足和对执法权的监督无力等,行政执法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价值取向,可能会直接或间接体现在维护自身利益和解决生存上,使部门与利益紧密挂钩,使权力体现为利益。

  (二)

  三、纠正行政执法理念偏差并践行科学执法理念的建议

  我国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就必须摒弃偏差的、错误的行政执法理念。我国行政执法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科学、正确理念。正确的行政执法理念到底又有哪些构成要素呢。目前学理界对此有些探讨,如前文所述,但尚无比较权威的定论。《解放思想转变行政执法理念》一文提出要树立四种理念:“第

  一、必须树立行政执法服务经济建设的理念,第

  精品文章

  二、必须树立行政执法爱民富民的理念,第

  三、必须树立行政执法诚实守信的理念,第

  四、必须树立行政执法以人民满意为标准的理念”。[6]还有人提出人性化执法理念、公众参与执法理念、寓执法于服务理念、协商型执法理念等等。上述这些所谓的执法理念中,有些是行政执法的原则如合法性、合理性;有些是行政执法的要求,如行政执法服务经济建设或寓执法于服务;有些是行政执法的方式,如协商。本人认为,当前我国行政执法理念,至少应当确立三个理念,即法律至上、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从而防止偏差的执法理念进一步误导行政执法行为。

  (一)“法律至上”的执法理念

  “法律至上”应作为我国行政执法理念的构成要素之一。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首次确立了依法治国的纲领。xx年宪法修正案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江泽民同志xx年2月8日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一个重要任务是要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公民自觉守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权益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法律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依法治国的进程。”总理在国务院202x年3月31日上午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学习讲座上也说:“依法治国,最根本的是依宪治国;依法行政,最根本的是依宪行政。各级政府都要把宪法作为根本的行为准则,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精品文章

  履行职责。所有政府工作人员都要学会并善于依法处理经济社会事务,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1、“法律至上”执法理念的内涵

  “法律至上”是我国对社会主义法治内涵的最新概括,维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法律至上”是指整个社会调控系统中,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比较,具有最大的权威和最高的效力,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服从法律,严格依法办事。[7]在我国,为了管理和执法的需要,任何社会的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都被赋予一定的权力和权威,但法治社会中的政府权威是置于法律授权和法律权威之下的权威。宪法和法律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是否真正享有最高权威,是一个国家是否实现法治的关键。在现代法治国家,有的宣布宪法和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有的宣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都把树立法律权威作为实现法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法律权威要通过立法建立具有客观性、确定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的法律制度。如果法律可以随时随需而改,因人因地而异,根本没有法治可言。另一方面,法律权威要通过执法、司法和守法来保证任何个人、组织和国家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特别是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严格依法办事,违法必究,有效地防止任何人或组织享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我国宪法第五条对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做了明确的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

  精品文章

  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因此,“法律至上”的执法理念,是指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中坚持把法律精神和法律规定作为执法的基本准则,维制统一,反对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反对把领导个人意志或组织凌驾于法律之上,也就是要树立法律权威的观念。

  2、践行“法律至上”执法理念的建议

  行政执法人员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理念,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前提,没有法律至上的理念也就不可能有法治社会可言,依法行政就是一句空话;是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体现,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还是防止特权思想、法律工具主义、人治思想和维护人民利益至上的重要武器。树立“法律至上”执法理念,需要长期的过程。当前重点是加大法律宣传力度,培养全民特别是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在当代中国,主要抓住以下环节:首先,对全体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更深层面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知识教育,将法律知识考试纳入执法人员年度考核和晋升范畴,使每个执法人员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理念,主动依法执法。其次,要继续完善行政立法,使行政法律法规更具有严密性和细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更加有效地规范和制约现代社会生活的运转。建立健全现代化行政执法、行政管理机制,使执法者意识到其必须依法行政,所行使的行政权力是管理社会和为民服务的服务行政,消除“法律只治百姓”的传统观念;逐步完善国家公务员考试制度和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选拔高素质和懂得法律知识的人担任国家行政机职。

  精品文章

  再次,要深化法律宣传机制,通过各种渠道和各种形式传播法律知识,要经常不断地运用各种典型实例,有选择地借鉴国外有益的实例,向社会各个角落进行传播,使每个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升华于这种法治氛围之中。最后,要完善法律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加大对违反法律规定的执法行为惩处力度,让执法人员不得不依法办事。

  (二)“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

  “以人为本”是我国行政执法理念的第二个构成要素。胡锦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总理在一次全国政府系统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会议上也说:“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总理在国务院第三次学习会上还说:“所有政府工作人员都要认识到,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这些都要求行政执法人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法理念。

  1、“以人为本”执法理念的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xx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党根据历史

  精品文章

  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王书道先生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中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8]因此,“以人为本”执法理念是指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时,坚持把人民的正当合法利益放在首位,以是否符合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是否便利人民群众作为执法的准则之一,在确需行政处罚或强制时,尽可能采用影响其权益小的方式的一种观念。实践中,就是要避免野蛮执法、运动战执法。

  2、践行“以人为本”执法理念的建议

  在行政执法中确立以人为本执法理念,是坚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还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着力提倡打击违法与保护权益并重的观念,增强以人为本、文明执法的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就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与评价体系。首先,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评价政绩的主体。领导干部的政绩如何,最有发言权的是人民群众,应当由广大群众评说和裁定,因此必须真正把人民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评价干部政绩的根本尺度。其次,要把科学的发展观融入政绩考核当中。再次,完善政绩监督制度。要建立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学者(智囊团)

  精品文章

  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确保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要拓宽监督渠道,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群众监督和的作用。要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制造“政绩工程”造成重大损失的干部进行责任追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加快立法步伐,运用法律手段来惩治“政绩工程”上的腐败,从而加大热衷于搞“政绩工程”者自身的成本投入,使其不敢腐败。法制手段的强化,将有力地减少和消除“政绩工程”,真正树立起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为国家和人民创造真正的政绩。

  (三)“公平正义”的执法理念

  “公平正义”应作为我国行政执法理念的第三个构成要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公民权利和自由。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制度”。因此,“公平正义”执法理念在当前中国显得尤其重要。

  1、“公平正义”执法理念的内涵

  “公平正义”执法理念的内涵是什么。一般而论,“公平”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重要活动的重要道德品质。公平包含公民参

  精品文章

  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正义”则是公正的义理,包括社会正义、政治正义和法律正义等。公平正义是每一个现代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202x年,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因此,就法律层面而言,“公平正义”执法理念主要是指各级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时始终坚持公民的权利平等、程序正当和公平合理的原则,有效防止“人情执法”和执法腐败,让人们获得同等对待和礼遇的观念。

  2、践行“公平正义”执法理念的建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实现公平正义的执法理念,就要求各级行政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坚持三条原则:一是公平合理原则,二是及时高效原则,三是程序正当原则。

  (1)坚持公平合理原则。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合理行政,即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偏私、不歧视。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我国法律是

  精品文章

  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充分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本身就蕴含了公平正义的精神,所以任何执法活动都必须严格符合法律的规定。同时,基于各地情况的千差万别和社会迅速进步的客观需要,我国法律赋予了执法人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这一权力的行使必须符合法律授权的目的,绝不允许被滥用而损害公平正义。为了保证行政执法的权力运行规范有序、公开透明、减少说情,各级执法机构必须开展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工作,量化、细化以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为主的行政自由裁量权,不断提高以法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如福建省各级行政机关在同级纪委、效能办和政府法制办的组织下,开展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工作,量化处罚标准和细化许可标准,形成规范性文件对外公布执行,同时制定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在内部审批环节上增加由法制机构负责审核把关,从而全方位监督约束执法行为,有效地保证合理执法。

  (2)坚持高效便民原则。坚持公平正义理念就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坚持效率的前提下,注意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高效便民就要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质量是考核服务型政府绩效最主要的标准。对服务质量最有效的测量,就是请公民对政府所提供的服务进行综合评价,让他们的满意度成为最主要的判断依据。高效便民还要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长期以来,我国行政审批程序上“小吏大权”、“吃拿卡要”、“熟人快、生人慢”等现象,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效率,也产生了不公平。企业过去一提到“跑审批”就头疼不已,手续繁杂、时日漫长、互相推诿的现象比比皆是。为此要进一步转变

  精品文章

  行政方式,优化审批程序、减化审批时限。如天津市南开区建立“超时默许”的新型审批方式,变人工督办为电脑操控,对“官衙”作风进行强制性矫正,将原来15天至93天的办理时限缩短为5天,让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政府的诚信、优质、高效服务。

  (3)坚持程序正当原则。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也提出程序正当的依法行政要求,即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一般应当公开,注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在所有的执法活动中,只有通过法定的程序让人民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正,只有让执法的过程成为当事人感受公平正义的过程,以程序公正确保实体公正,才能增强公民与社会对法律裁决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例如,随着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大规模的改造和重建,在人民群众集中关注的房屋动拆迁问题上,如何按照有关法规给予补偿安置,就不仅涉及法规的条款本身,还涉及到法规实施的整个过程。如果这一过程没有严格的程序规定,如评估、听证、公示、时限等等,就很可能影响到法规的公正,使群众产生种种不应有的疑虑,甚至激化成新的社会矛盾。如最近上海市出台的“阳光动迁”若干程序性规定,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综上所述,我国行政执法存在的一些理念误区和偏差,影响和制约了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依法、正确行使权力。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有必要纠正执法人员已有的理念偏差并树

  精品文章

  立正确的行政执法理念,践行法律至上、以人为本和公平正义的执法理念。

  第二篇:我国行政执法程序的不足及其完善措施浅探我国行政执法程序的不足及其完善措施浅探

  文望平

  内容摘要行政执法程序是实现执法效果的程序保障,对制约行政权力、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我国行政执法程序的不足及其完善的相关方面的问题。文章从我国行政执法程序存在的不足、完善我国行政执法程序的主要对策两个方面探讨了这一问题。文章指出在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不断完善的今天,加快相关的行政执法程序的立法进程,加大行政执法程序的执行力度,健全行政执法程序的监督机制等完善行政执法程序的相关措施,对于促进我国社会民主的发展和实现我国依法治国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行政执法程序不足完善对策

  目录

  1、内容摘要………………………………………………………………………………12、关键词…………………………………………………………………………………13、正

  精品文章

  文……………………………………………………………………………………34、参考文献………………………………………………………………………………7我国行政执法程序的不足及其完善措施浅探

  行政执法是行政行为的一种,是行政主体(有关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定程序,将法律、法规、规章适用于特定对象,并影响相对人权利和义务的行政行为。行政执法程序是行政执法过程中必须履行的,是行政主体按特定过程、步骤、顺序和方式执行国家法律的制度。

  我国现在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转型时期,行政体制不健全,行政机构臃肿,导致我国行政权力有过度扩展趋势。我国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违反行政执法程序的现象,这不仅会影响执法效果,而且还会影响执法机关在公众中的形象。这就需要找出我国行政执法程序的不足,健全和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建立规范、合理、科学的行政执法程序。这些举措,对控制行政权力的过度扩张,推进我国法制建设、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切身利益、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和实现我国依法治国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就我国行政执法程序的不足及其完善的问题发表几点意见。

  一、我国行政执法程序存在的不足

  近几年以来,我国的行政执法程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构建社

  精品文章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比还比较落后,还存在包括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的不足。

  (一)行政执法程序在立法方面存在的不足

  1、缺少对行政执法程序的统一立法,行政实体法与行政程序法不分。行政执法程序必须符合法律规定,这不仅是对行政执法者的最基本要求,而且也是实现行政执法的最基本的保证。但是目前有关行政执法程序的统一法律、法规在我国仍然不健全,缺少对行政执法总的程序等进行统一立法。对行政执法程序的规定只是散见于一些法律法规中,如在行政法中有关于行政处罚程序的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的规定;同时各种法律、法规只是规定了具体的行政执法程序,如:对行政处罚程序的规定、对行政强制程序的规定、对行政复议程序的规定,这些都属于行政执法程序的范围,缺少统一的法律来对其规范。

  2、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重实体法而轻程序法。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但同时又是一个经历了漫长封建社会的国家。儒家思想主导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征之一是维护等级特权,强调命令服从,专制思想在人们心中已根深蒂固,普遍存在重实体法轻程序法的观念。即使在今天,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程序性法律规范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行政程序法,至今尚未出台,已有的程序法律规范,在内容上也有需要进行修改完善的地方,如行政诉讼法中的听证程序、咨询程序等。在国家行政法律制度中,只包括了行政行为法,行政组织法,行政监督法的三个框架,而没有关于行政执法程序的法律。目前我国存在的各种行政执法程序都只存在于实体法中,与行政

  精品文章

  实体法混为一体,如在《行政诉讼法》中既有对行政诉讼权力的规定,又有对行政诉讼程序的规定。

  3、缺少对公民在行政执法程序中的权利保障。我国历史上行政权强大,加之在现代化进程中采用了“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利用行政执法程序来保护公民的权利就被忽视了。具体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许可等的行使,与普通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联系尢为密切,程序执行不当、不合法,或是不完整必然会损害到公民的合法利益。同时,相当一部分程序法律规范缺少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民主公正的制度,缺乏公开性和参与性。比如没有辨论程序,没有听证程序,甚至行政相对人没有申诉权,这都需以程序的形式来保障公民的权利。因此可以说,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还缺少对公民在行政执法程序中的权利保障。

  4、缺少对违反行政执法程序责任的明确。一方面我国行政区域广,行政体制尚不完善,行政机构宠大,存在行政交叉现象。从对行政权力的限制方面来看,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法治,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实施的步骤,方式,时间和顺序现在还没有相应的行政执法程序法律作为其保障。有些程序法律规范只规定了行政机关怎么做,而没有规定行政机关在程序上违法的责任,行政程序法的法律效力不明确。另一方面,行政主体违反法定程序行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应该是一种成文的明确责任,而不应该是模糊的、形式性的,难以追究的法律责任。目前我国尚处在行政法治的初级阶段,缺少对追究违反行政程序法律责任的可操作性和明确性。

  精品文章

  5、行政程序法原则遵循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法典形式的行政程序法。但从建国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已经在不少法律中规定了行政程序规范。这些规定首先体现在宪法上,如,宪法第2条第3款、第27条第

  1、2款、宪法第41条等为行政程序法律参与原则、效率原则、听证制度等提供了依据。根据我国宪法的有关规定以及世界各国行政程序法律有关基本原则的表述,对我国行政程序法律应该明确和遵循的基本原则,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条:公开原则、公正原则、复审原则、效率原则、参与原则、诚实信用,信赖保护原则。在实践中我国的行政机关大多只执行了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其它原则只是流于形式,如公开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应当向相对人和社会公众公开其行政行为的原则。很多情况下行政机关是没有遵循这个原则向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公开其行政行为的,特别是公开行政执法的程序。

  (二)行政执法程序在执行方面存在的不足

  行政执法程序的实现是由行政执法主体和公民共同来完成的,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思想、态度和公民的程序意识,信息的公开性,都对行政执法程序的执行存在重要影响。我国行政执法程序在执行方面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公民和行政执法人员缺少程序意识。一方面,普法教育重视对公民的实体法教育,忽略了对公民进行程序法教育,导致了公民对行政执法程序知识的缺损,法律意识不强。一些不懂法的公民认为只要有靠山、保护伞就能在违法时或违法后逃脱法律的制裁,从而用金

  精品文章

  钱、美色等各种方法来讨好执法人员得到特殊保护。行政执法队伍中程序意识淡薄、意志不够坚定的执法人员经不住金钱、美色等的诱惑,就会成为的犯罪工具,甚至与这些同流合污。在他们违法时,这些执法人员就利用其职权为开后门、开小灶,甚至是违反执法程序,违反法律,为开脱罪名,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蛀虫。另一方面,行政执行人员自身的素质不高,业务能力比较低,对行政执法行为不能理解或错误理解,甚至还有的行政执法人员不懂法,在执法过程中循私枉情,不按法定的程序执法,故意或无意省略一些手续,超越法定的权限范围,甚至有的执法人员还存在严重的渎职、越权等违反行政执法程序的行为。如:202x年12月,我县城关镇的城管中队的有关人员,存在着特权观念,对几个违观占道贩卖小菜水果的人员采取又扯又压又推又打的措施,引起旁观者公愤,后来导致相关人员打110电话来平息事态,事后相关责任人也受到应有的组织处分。这件事,对桃江县的行政执法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行政执法人员程序意识不强,履行义务态度消极,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行政执法人员不履行、延迟履行法定职责和义务而造成的公共利益的受损的现象随处可见。如:交警看到违章车辆视而不见,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在行政机关内部,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为了能在工作中得到更多的“方便”,也想尽办法来讨好上级,只要是上级要办的事,不管违不违反执法程序都全部揽下,想尽办法,一一照办。因此执法人员之间存在私情的,在违反规定、程序处理问题时,双方可能会为了以后自己的方便,就彼此默许、包容、采取放任的态度。

  精品文章

  2、执法人员违反法定程序。行政执法程序的法定程序是法律预先设定的,要求执法人员按照所设定的步聚、方法、顺序来执行,不能随意的增减。主要表现有:步聚上的违反、顺序上的违反、时限上的违反、形式的违反等。我国行政执法程序混乱、到底执行执法程序是不是一个必经环节,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没有相关的法律规范对其规定,人民群众对行政执法程序的执行也处于困惑中,如果执政执法人员的个人素质不高,执法态度消极,那么在执法时,他就可能就不会按照行政执法程序执行,而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执行行政执法程序,也许会因为执法人员的心情不好而不执行行政执法程序。

  3、行政执法程序相关信息不对称。在当今社会透明度已经上升为世界各国达成共识的经济、政治生活原则,而我国行政执法程序相关信息现仍然存在不对称现象。主要表现为:首先,公民对行政执法程序的不了解,如听证程序、咨询程序等;其次,对自己在行政执法程序中的权利不了解,比如公民有要求复议的权利、要求说明原由的权利等;最后,对行政主体的权利不了解,比如行政机关有没有限制公民人生自由的权利等。

  (三)行政执法程序在监督方面存在的不足

  十九世纪末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迅速发展,行政权力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扩张。到目前为止,行政权利已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然而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却没能够跟上行政权力的发展。我国的行政执法程序在监督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缺少对程序执行的监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监督机

  精品文章

  制运行存在失灵现象,各项制度尚未完善。由于我国历史以来就只注重对实体法执行监督的检查,对程序执行监督的检查,只是走走过场,流于形式,所以,我国行政机关内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程序执行监督的报告、检查、控制机制,行政机关

  4内部控制程序执行监督的检查难度加大。这也是导致对到现在为止,我国的程序执行监督的检查“走过场”、“走形式”、“护短”等难以实现有效检查的原因。

  2、惩罚力度不够。由于我国现行的法律规范对违反程序的惩罚力度很轻,甚至没有对违反行政执法程序的惩罚,行政执法人员就可能只注重行政执法效果,而忽略了行政执法程序。这不仅影响了我国行政执法程序的执行,还影响了我国对行政执法程序的监督。

  3、人大的监督作用被忽视。一方面,当前我国政治生活中存在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人大监督在我国监督体系中还处于弱势,再加上体制不顺的制约,人大对行政执法程序的监督就更容易被忽视。另一方面,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人大干部对做好人大工作的信心不够,干劲不足,总认为搞人大工作没有前途,这又从某种程序上减弱了人大的监督作用。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行政执法程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一系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国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个人利益,而且还关系到国家利益,关系到我国依法治国的目标实现。所以,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完善行政执法程序,以保障行政执法工作的健康发展,从而推进我国依法治国构建

  精品文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完善我国行政执法程序的主要对策

  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完善我国行政执法程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加快行政执法程序立法的进程

  要使行政执法行为走上法制化的道路,必须加强行政立法,为行政执法活动提供民主、科学、高效的行政执法程序。我国的行政执法程序立法应符合以下几个要求和标准:

  1、统一立法。我国已经通过宪法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而依法治国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是依法行政。我国对行政执法程序的规定只存于一些具体的法律、法规中,没有统一的法典来对行政执法程序进行规范,要实现这个目标,行政执行程序的统一立法势必行。

  2、打破传统思想,纠正“重实体,轻程序”的错误观念。借鉴国外程序法的经验,纠正我国行政实践活动中行政程序在思想上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错误观念,这不仅有利我国的行政程序立法,而且还有利于增强公民的程序意识。

  3、着力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行政执法程序立法在保障行政执法效果,提高行政执法效率的同时,不能够忽略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的保障。要保障公民在行政执法程序中的知情权、听证权、申辩权等相关权利的实现。行政执法的效果不仅会影响行政机关的公众形象,最主要的是对行政相对人利益的影响。行政执法程序作为公民合法利

  精品文章

  益的保障之一,势必会影响到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实现,所以在对行政执法程序立法时,要努力寻找两者的结合点。

  4、明确违反行政执法程序的责任。只有明确了违反行政执法程序的责任,才能追究相关单位的责任,有效的防止违反行政执法程序行为的发生,行政执法过程序中的走后门、送红包现象才会明显减少,这还有利于加强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

  5、遵循民主原则和效率原则。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的迅速发展,我国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次数越来越多,如行政自由裁量权,在我国行政执法过程中是一个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权力。公民是行政执法相对人,与其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行政执法程序立法遵循民主原则有利于对行政权力的限制,保障行政权力的正确行使,有利于公民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所以公民也要参与到立法中来。

  行政执法程序立法遵循效率原则,有利于保障行政主体按照法定的程序,在各自的权力范围之内行使职权,保障执法内容的合法性,还有利于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二)加大行政执法程序的执行力度

  加大行政执法程序的执行力度,可以通过严格行政执法程序的执行,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强化公民和执法人员的程序意识,以及公开行政执法信息等方法来实现。

  1、严格行政执法程序的执行。行政执法程序的执行主要依靠行政主体来实现,公民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是行政执法的相对人,也有权要求行政执法主体按行政执法程序来执法,如在行政处罚执法过程

  精品文章

  中,可以先要求行政执法主体表明身份,这也是行政处罚的程序之一。如果执法主体不表明身份,那么公民就有权不配合。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法律手段来严格行政执法程序的执行,确保行政执法人员在执

  5法过程中执行行政执法程序的每一个环节。

  2、强化公民和执法人员的程序意识。我国一直以来对公民的法制教育、普法教育和对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求大多只局限于实体法,而忽略了程序法,因此要深化对公民和执法人员的程序教育,培养公民的执法人员的程序意识。这不仅有利于公民在程序上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还有利于执法人员准确、合法的执行行政执法程序。行政执法主体是行政执法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行政执法程序能否得到很好的执行也直接取决于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执法主体的素质关系到行政执法行为的全过程。目前,有的执法人员还存在“官老爷”的思想,认为执不执行行政执法程序,是他自己说了算,没有程序意识。如,202x年1月20日在冰雪灾害中,我县城管队的某些个别同志,存在着一种特权思想,对在街上占道贩卖蔬菜水果的有关人员又扯又拉,甚至动人打人,引起围观群众不满。后来还是路过的一位县政府领导出面制止了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没有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我们要通过思想作风教育、党风整顿等来纠正这些不良思想,同时在选用执法人员时,不仅要考察其业务能力,还要考察其思想素质。202x年桃江县城管队就清退了不合格人员3人,此事反映较大。过去由于我国法制不健全,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曾出现过不按法定的程序执

  精品文章

  行,独断专行,任意损害公民利益的现象,也出现过“红包”事件、“关系户”等,这些陈旧的思想遗留在公民的思想中,缺少对执法程序的认识。因此,要打破以往的陈旧思想,培养公民的程序意识。

  3、公开行政执法相关信息。公开信息可以将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行为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同时这也是公民权利体现。一方面,公民有知情权。公民有权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行政主体在执法过程中,也应当告诉公民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如告诉公民有配合行政执法人员执法的义务和对行政处罚结果不满有申请行政复议的权利等,公民还有权知道行政执法的法定程序、过程、方法、内容等。另一方面,信息公开是现代行政的重要制度。现代行政还强调“服务意识”,那么行政执法相对人就是行政执法的“服务对象”,应该知道“服务的内容”,如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力和义务、行政执法的程序是什么等,这些都要求行政机开行政执法程序的相关信息。

  (三)健全和完善行政执法程序的监督机制

  当代世界各国的行政权,在权力结构中不断的扩张,中国也不例外。权力不受监督和控制,就会被滥用,这就提醒人们,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是国家权力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对行政权力监督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行政执法程序的监督。对行政执法程序执行的有效监督,有利于防止违反行政执法程序的行为发生;有利于保障行政执法程序的有效执行,有利于对不恰当的行政执法程序的修改。健全和完善行政执法程序的监督机制。笔者认为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加大对违反行政执法程序的处罚力度。对于在执法过程中严

  精品文章

  重违反行政执法程序的,首先要宣告行政行为无效,赔偿当事人的精神损失和经济损失,同时还要依法追究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对于违反行政执法程序情节不严重的,不宣告行政行为无效,但要进行内部处分。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行政程序违法行为,使那些对违反行政执法程序的处罚不屑一顾的人望而生畏。

  2、将群众监督与新闻监督联合起来。我国很早就存在群众监督和新闻监督,但是他们都是各自孤军奋战,没有站到同一条作战线上。有时群众发现了问题,想通过新闻记者曝光,却苦于无门;有时新闻记者要想了解群众发现的问题,群众却迫于压力,不敢说。所以,可以开辟新闻专栏为群众说话,加大两者信息的沟通和提高彼此的信任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新闻监督联合的作用。如202x年桃江县人民政府在桃江电视台开辟了群众举报行政执法违法的专题栏目,这一举措对完善、规范我县行政执法起了积极的作用,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3、提高人大代表的素质,建立人大督察制度。目前,我国人大的监督一直以来都是表现的很苍白无力,给人们的印象好像人大的监督主要是为投投票、象征性的检查,因为怕得罪人而不敢去监督,人大代表的素质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这就要求提高人大的素质,培养人大代表刚正不阿、勇于牺牲的精神。同时人大代表还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单靠人大代表个人之力是很难改变人大监督无力的现状的,还应建立人大督察制度,赋予人大督察人员广泛的调查权,利用人大督察人员对行政执法程序进行监督,加大人大对行

  精品文章

  政执法程序的监督力度。

  行政执法程序的监督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工程。此外,还要建立以内部监督为基础、以人大监督为主体、以为辅助的监督体系,多管齐下,形成合力,使行政执法程序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我国行政执法过程的相关问题。

  因此,行政执法程序有利于发展民主政治,使公民可以平等切实参与国家管理,行使民主权利。而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的标准之一,我国已经通过宪法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找出行政执法程序的不足及其对策,不仅有利于行政程序法的制定,培养公民的程序意识、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而且还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利益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这对推进我国行政执法程序法治化的进程,实现我国依法治国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鹤皋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2x年1月第1版;

  2、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2x年3月第3版;

  3、魏定仁主编《宪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xx年4月第2版;

  4、郑志龙主编《行政管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2x年5月第1版;

  5、《湖南省“五五”普法读本》,海南人民出版社,202x年6月

  精品文章

  第1版。

  第三篇:谈谈档案行政执法及其在我国档案事业中的作用谈谈档案行政执法及其在我国档案事业中的作用

  档案行政执法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档案法》和其他档案法律、法规、规章,对相对人采取的具体直接影响其权利义务,或者对相对人的档案权利义务的行使和履行情况直接进行监督检查的行政行为。

  它的主要内容有:

  一、档案行政执法的对象。包括形成档案的主体和档案客体两部分。形成档案的主体,即各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等各种组织和公民;档案客体,即档案形成主体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类型、各种载体的档案。《档案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了法定档案管理的范围,这也就规定了档案行政执法的对象。

  二、档案行政执法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是档案行政执法的主要依据。档案行政法规、地方性档案法规、档案规章(包括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档案规章)以及法律、法规中有关档案事务的规定,都是档案行政执法的依据。

  三、档案行政执法的内容。档案行政执法的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上的档案行政执法仅指查处档案违法案件,而广义上的档案行政执法包括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的各种行政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十种行为:行政规划、行政执法检查、行政指导、行政

  精品文章

  许可、行政确认、行政征购、行政裁决、行政奖励、行政制裁、行政复议。

  档案工作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要走依法治档、依法行政、宏观管理的路子。档案行政执法正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

  1.档案行政执法是国家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进行对档案事务的管理是国家管理的一个层次、一个渠道、一种形式和手段,是国家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所进行的档案行政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和影响着国家行政管理的好坏。

  2.档案行政执法是档案行政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行政管理活动一般分为事先管理与事后补救两个过程。

  3.档案行政执法是促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转变职能的重要途径。转变政府职能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来讲,就要求把过去主要采取行政手段直接管理档案事务,转变为主要运用法律手段间接控制与调整档案事务,把宏观与微观管理结合起来,坚持依法治档,依法行政。

  4.档案行政执法是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档案行政执法是在依法行政并规范行政管理相对人行为的前提下,对依法该保护的进行保护,该制裁的进行制裁,该禁止的进行禁止。否则,档案违法行为就会滋生,就可能损害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档案合法利益。因此,档案行政执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行政管理工

  精品文章

  作。

  综上所述,档案行政执法在档案行政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不重视档案行政执法,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档案管理目的,就不可能通过依法行政,实现依法治档。

  内容仅供参考

篇六:为什么日本文化行政理念会形同虚设甚至到了垃圾行政呢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分类模拟题265(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

  言语理解与表达

  1.今日中国之大学,其价值趋向与基本路径,乃舶来品的University,而非古已有之的大学。因而,尽管教育史家喜欢谈论“四千年的中国大学教育”,古今中外“大学”之巨大差异,依然使得二者很难______。这其实正是中国大学教育的困境所在:成功地______了西洋的教育制度,却谈不上很好地继承中国人古老的“大学之道”。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等量齐观

  复制

  B.同日而语

  移植

  C.高下立判

  沿袭

  D.难分伯仲

  嫁接

  2.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许许多多阻碍改革开放的硬骨头和险滩已绕不过去。我们必须勇于______思想观念的障碍,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打破

  桎梏

  B.扫除

  坚冰

  C.排除

  阻隔

  D.冲破

  藩篱

  3.“夜郎自大”的“天朝心态”不可避免地导致______,落后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潮流。学术研究如果不能具有国际的视野,“闭门造车”充其量也不过是“出门合辙”,难以真正______,产生原创性的成果。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墨守成规

  举一反三

  B.因循守旧

  开拓创新

  C.故步自封

  推陈出新

  D.作茧自缚

  发扬光大

  4.纸质媒体与人类精神、思想相生相随的历史特质,以及网络新兴媒体固有的天然缺陷,注定了传统纸质媒体与网络新兴媒体不是一对简单的______的替代关系。网络新兴媒体在体现它的即时性、互动性、方便性等优势的同时,也深刻暴露出它“过载”、碎片化、缺乏权威性等负面特性。所以,《浅薄》的作者尼古拉斯·卡尔说,如果利用网络代替记忆,我们将面临被掏空大脑的风险。这话并非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此消彼长

  危言耸听

  B.相反相成

  空穴来风

  C.势不两立

  捕风捉影

  D.水火不容

  故弄玄虚

  5.严格地说,一般的历史片,历史是手段,戏剧才是目标,再忠于史实的电影人也不必成为历史学家,他们的目的就是把故事讲好。电影人跟小说家一样,有虚构的权力,但如何使用这个权力却能决定影片的档次。不难发现,许多国产古装大片都怀着______历史的野心,却往往在剧情上______,难以自圆其说。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重塑

  漏洞百出

  B.还原

  大相径庭

  C.创造

  语无伦次

  D.颠覆

  自相矛盾

  6.非法网络公关行为的______,是对互联网文明和社会诚信的严重侵蚀,也是对互联网开放、平等理念的______。“网络水军”利用虚假信息、偏激言论进行商业炒作,严重干扰网络舆论,危害网络秩序,损害互联网公信力,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猖獗

  否定

  B.猖狂

  践踏

  C.蔓延

  蔑视

  D.泛滥

  亵渎

  7.任何纪念活动,是对历史记忆的______,都是当下人对历史的解读。任何历史记忆,都有选择,有过滤。如果我们回到辛亥时期的历史场景,考察当年立在革命潮头的风云人物,再与今人纪念会上提到的辛亥英雄相比,会发现有许多发人深省的差异。比如,当年追随孙中山______革命不遗余力、冒险刺杀摄政王载沣而被捕的汪精卫,没有人会再纪念他了。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存储

  宣传

  B.回响

  呐喊

  C.激活

  鼓吹

  D.回应

  呼号

  8.公众对那种充满不信任的氛围深恶痛绝,______于对这种“互信而带来互利”佳话的无比赞叹中,忽略了对不合逻辑的内容的质疑,担心质疑破坏了这个动人的佳话,我们更愿意生活在一个大家共同编织的童话氛围中,而不愿意______这个美丽却不合常识的童话。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沉浸

  戳穿

  B.沉醉

  戳穿

  C.沉浸

  戳破

  D.沉醉

  戳破

  9.林琴南的晚年非常寂寞,桐城派声誉在文坛上______,他的翻译小说虽然倾倒无数读者,但是他最得意的文章义法,已没有人愿意提起,他不过是个举人,以封建社会的标准,算不上什么大的功名,到了民国,他的守旧更成为一种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虎落平阳

  谈资

  B.今非昔比

  累赘

  C.云泥之别

  讽刺

  D.一落千丈

  笑柄

  10.改进作风涉及风俗、文化、制度、利益等方方面面,本身就是一场攻坚战。无论是克服______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还是打破思维定势、疗治沉疴顽疾,都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只有这样,才能______,积小胜为大胜,取得让广大干部群众满意的成效。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固步自封

  渐入佳境

  B.老调重弹

  稳操胜券

  C.抱残守缺

  循序渐进

  D.根深蒂固

  稳扎稳打

  11.中国有庞大的内需市场,但民间的财富和购买力并没有一些媒体所______的那么大。低迷的股市使中产阶级的人数锐减,处于跌势中的房价在普通民众眼中仍显高昂。要提振中国的内需市场,关键是改变社会财富分配向政府和强势群体倾斜的局面,做到真正的______。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渲染

  藏富于民

  B.宣传

  为民服务

  C.报道

  执政为民

  D.传说

  为民敛财

  12.大部分发达国家对过去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灾难仍然______。公众对基因工程食物表现出普遍的不欢迎或怀疑的态度。德国、奥地利等国政府干脆对基因工程作物的栽培实行禁令。就科技基础和财力讲,这些发达国家完全有能力推动这场高科技的农业革命。事实上他们在这个领域有过并正在进行着高水平的研究。但是他们在大规模推广应用基因工程作物上采取了更加______的做法,以期避免或减少基因工程作物和动物给人体和环境带来的可能危险。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心有余悸

  科学

  B.难以释怀

  合理

  C.记忆犹新

  理智

  D.耿耿于怀

  开明

  13.他们认为,无处不在的汉堡包、可口可乐是经济全球化最鲜明的标志,它们就像一台威力巨大的压路机碾碎了无数传统美食,留给人们的是______的口味和______的配方。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千篇一律

  毫无二致

  B.千差万别

  形形色色

  C.天差地别

  琳琅满目

  D.一式一样

  如出一辙

  14.网络成为爱心传递的桥梁。网络使更多的人关注社会中一些不幸的事件,并且通过爱心和力量的凝聚使一些现实社会中的爱心在网络得以更广地散布。更多的人通过获得网络信息,心灵受到了______,思想得到了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洗礼

  净化

  B.感动

  觉醒

  C.震撼

  升华

  D.冲击

  启迪

  15.我必须对站在正义之宫的温暖入口处的人们进一言,我们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进程中,绝不能______。我们绝不能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就啜饮敌意和仇恨的糖浆。我们必须永远站在自尊和教规的最高水准上继续我们的抗争。我们必须不断地______,用精神的力量来迎接暴力的狂风怒浪。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谨小慎微

  进步

  B.谨言慎行

  感悟

  C.草率行事

  前进

  D.轻举妄动

  升华

  16.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并不意味学习的______,而是要在新的条件下继续深入地学习。已经毕业的学生激情满怀,展望新的生活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中断

  历程

  B.中止

  例程

  C.终断

  过程

  D.终止

  里程

  17.我们进行了合理的分工,______,建立了岗位责任制。由于岗位责任制政策的吸引,______收费惊人,许多厂商依然趋之若鹜。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从而

  不管

  B.进而

  尽管

  C.进而

  不管

  D.从而

  尽管

  18.每天在锅盘碗盏的喧嚣、相对无言的冷漠、你来我往的争吵中______所有的热情;甚至上班堵车,在______的城市里我们都很难平静。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消耗

  人山人海

  B.耗尽

  熙熙攘攘

  C.耗费

  门可罗雀

  D.消费

  水泄不通

  19.《金融时报》对于这本______要揭示足球内在规律的书,没有一个字的评论,节选出原书的一段文字让读者们尝尝鲜,一时拿不到原书的我们也算是先______吧。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费尽心机

  管中窥豹

  B.费尽心机

  窥上一斑

  C.苦心孤诣

  管中窥豹

  D.苦心孤诣

  窥上一斑

  20.这座球场规划为36洞,在球场西南角,一座外形颇似蒙古包的庞大银白色建筑巍然______。这是九成宫室内高尔夫练习场,这座大型充气膜建筑将高尔夫文化与草原文化______相融合,由国际知名的加拿大某公司承建,是目前西北地区最大的室内高尔夫练习场。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矗立

  精髓

  B.屹立

  精神

  C.直立

  核心

  D.站立

  精华

  21.如今埃及木偶仍保持着传统的提线木偶的表演方式,虽然不及现代木偶表演惟妙惟肖,但诙谐幽默的人物形象还是令人______,再配以***传统音乐,埃及几千年的文明历史都______在这小小的舞台上。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哑然失笑

  压缩

  B.欣喜若狂

  展现

  C.忍俊不禁

  浓缩

  D.心花怒放

  凝聚

  22.追求与放弃都是正常的生活态度,有所追求就应有所放弃。有价值的人生,需要开拓进取、成就事业,但更要懂得正确和必要的放弃——这不是一种______,而是一种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组是______。

  A.淡漠

  豁达

  B.无为

  境界

  C.无奈

  智慧

  D.退却

  自信

  23.幸福有没有标准?我认为,现实生活离不开比较,但是幸福的比拼,本身就是比较______的事情。幸福耐不住人家打扰,经不起科学研究,当幸福成为指数、成为概念、成为一批标准时,也就变得______了。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混乱

  一文不值

  B.私密

  可有可无

  C.模糊

  无足轻重

  D.荒诞

  遥不可及

  24.项羽,中国军事史上“实力派”和“勇战派”的代表人物,有着______之勇。和汉高祖刘邦相比,更多人认为项羽是______的英雄。

  依次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锐不可当

  举世无双

  B.万夫不当

  当之无愧

  C.无所畏惧

  虚有其表

  D.威武不屈

  独一无二

  25.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勤政为民、扎实工作,为人民群众______实实在在的利益。下岗分流人员自谋出路,自觉承受改革的艰难,政府承诺的相关再就业优惠政策也当不折不扣地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寻找

  执行

  B.谋求

  施行

  C.谋取

  兑现

  D.牟取

  实现

  26.对工作,他不光有激情,更像艺术创作一样______。哪怕是份普通的文稿,细到一个词,一个标点符号,没有五六次______不会轻易定稿。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独具匠心

  改正

  B.殚精竭虑

  修改

  C.冥思苦想

  校对

  D.精益求精

  修订

  27.父亲像一座山,所以在很多时候,感受父爱就像爬山,山越高越雄伟,则越难爬到顶峰,越不容易看到他的______,越无法领悟他的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全部

  真谛

  B.壮丽

  奥妙

  C.广阔

  精华

  D.精妙

  内涵

  28.夏利豪是个很积极的人,没有一天让他觉得______。他从不感到______,不会因为什么都没干而充满了挫败感。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阴郁

  无所事事

  B.阴沉

  碌碌无为

  C.阴沉

  无所事事

  D.阴郁

  碌碌无为

  29.无论这些露宿者到底是因为“省钱”还是因为无家可归,他们一定是生活在城市底层的孱弱群体,不过,依然要______的是,选择露宿无论是不是不得已,这应是他们可选择的生存______,一如他们可以拒绝来自城管“告知、劝导,还送上棉被等生活用品”的所谓柔性引导。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厘清

  权利

  B.确认

  权力

  C.廓清

  权益

  D.确定

  方式

  30.城市是人类居住生活的场所,它具有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城市显示出不同的性格,建筑是它物质形象的______。由于各个城市历史因循、人文特征、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存在差异,这些城市的建筑风格也就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象征

  气象万千

  B.代表

  迥然不同

  C.体现

  独树一帜

  D.展示

  自成一体

  31.科学的理论决不是教条,不该成为你思想的______,相反它鼓励你冲破世俗的______,再插上翅膀自由飞翔,领略那从未见过的思想王国的风光。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牢房

  囚禁

  B.禁地

  樊笼

  C.镣铐

  束缚

  D.桎梏

  牢笼

  32.伍兹的大名______,女子职业高尔夫球的花魁就______了,至少去年底离开职业圈的头号女星、瑞典和美国双重国籍拥有者索伦斯塔姆的名字是那样的陌生。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人尽皆知

  鲜为人知

  B.家喻户晓

  闭目塞听

  C.赫赫有名

  不为人知

  D.众所周知

  默默无闻

  33.船上人虽多,却各有所事,从不______。舱面永远整洁如新。拔锚开头时,必擂鼓敲锣,在船头烧纸烧香,煮白肉祭神,燃放千子头鞭炮,______人神和乐,共同帮忙,一路福星。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慌乱

  预示

  B.紊乱

  表示

  C.混乱

  祈盼

  D.忙乱

  祈求

  34.这其实是一部政治小说,虽然它起了一个农业机械的书名,虽然它写了一个闹剧般的家庭故事,虽然所有人物都举止夸张、言语直白,毫无内敛与______之美。但是,随着故事深入,闹剧的外壳被层层剥开,里面______的是一个沉痛的战争伤疤。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低调

  涵盖

  B.含蓄

  包裹

  C.深沉

  蕴含

  D.淡泊

  包含

  35.从曾经的自行车王国,到今天的车轮上国家,中国仅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就实现了欧美几代人的梦想。让更多人能开上汽车,这是______;让更多车主会遵守规则,这是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趋势

  前提

  B.必然

  进步

  C.发展

  文明

  D.目标

  基础

  36.杂剧的最初形态当是框架式的,敷演士庶民众______、早已流传的故事,靠艺人口耳相传加以______,后经书会才人参与整理加工或者创作,才渐有剧本流传。北宋时期,教坊就罗致才人编写杂剧。南渡之后,教坊废置,杂剧唯靠艺人传唱。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感同身受

  继承

  B.望其项背

  传承

  C.喜闻乐见

  承续

  D.叹为观止

  记录

  37.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______的集中体现。经过千百年的______,文化经典世代相传而广受赞誉,足以说明其深厚的价值和无可替代的作用。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精要

  积淀

  B.精髓

  锤炼

  C.精要

  历练

  D.精髓

  沉淀

  38.毋庸讳言,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看待西方总有一个______的影子,那就是历史的悲情。如果说,这种悲情过去的外在表现主要是悲,那么今天的表现形式更多的是傲,两者的内在逻辑______:我们缺乏与西方世界在心理上真正的平等对视。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挥之不去

  一脉相承

  B.纠缠不清

  如出一辙

  C.阴魂不散

  一以贯之

  D.排解不掉

  一体相连

  39.资本市场总能制造无数的财富神话。有些人能够一夜暴富,但这样的机遇难以______,更为______的投资路径是通过时间的积累让财富雪球越滚越大,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复利的威力,这将远比一夜暴富更为惊人。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推广

  有效

  B.复制

  现实

  C.效仿

  可行

  D.强求

  稳妥

  40.为了研究和预报空间天气灾变规律,______或减轻灾害性空间天气可能给人类活动带来的灾害和损失,一门把空间天气的监测、研究、模式、预报、效应、信息传输与处理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加以综合而成的新学科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消除

  水到渠成

  B.消除

  脱颖而出

  C.避免

  浮出水面

  D.避免

  应运而生

  41.“扶老人”的争议背后有深刻的社会道德因素,也______了医保制度的不完善带来的养老之痛。老人们“摔不起”、“病不起”,一些老人及其亲属承担不了老人住院的后果,加剧了一些无责任人的“扶不起”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影射

  窘迫

  B.揭露

  尴尬

  C.折射

  窘境

  D.暴露

  困境

  42.人生如梦,岁月无情。蓦然回首,才发现人活着是一种心情。穷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是______。想想,不管昨天、今天、明天,能______就是美好的一天。不管亲情、友情、爱情,能永远珍惜就是好心情。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烟消云散

  大彻大悟

  B.风流云散

  茅塞顿开

  C.昙花一现

  恍然大悟

  D.过眼云烟

  豁然开朗

篇七:为什么日本文化行政理念会形同虚设甚至到了垃圾行政呢

  现代行政权的概念及属性分析

  作者:张树义/梁凤云

  行政的核心或实质是行政权,几乎行政法的每条原理都可以从行政权的研究中得到阐释。可以说,行政权是行政法的“起因和归宿”,是“全部行政法理论的基点和中心范畴”。(注:胡建淼主编《行政法学》,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学者们往往根据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对传统行政权的不同理解对其作出不同定义。其实,对行政权的研究本身就应当是一个具有极大涵摄性、包容性的活动,它不应当是绝对的、片面的。正像波普在其名著《科学发现的逻辑》中所说,每种理论都具有“可证伪性”,我们应当依据所处社会的特殊情境——现代中国来重新审视对行政权的理解。

  一、传统行政权的概念及属性分析

  在国外,行政权内涵的确定与分权学说相联系,是一种

  “executivepowers”(执行权)。在国内,关于行政权的提法仍不统一,主要有“行政管理权”、“行政权”、“行政权力”等。提法上不一致尚属次要,更为关键的是我国学者在定义确定上没有西方那样一种宪政理论可以溯及,缺乏理论原则的贯彻性,较多的是定义确定的随意性。即便如此,对国内学者的上述定义进行梳理仍是必要的,因为任何理论都必定有其时代精神、学术渊源等理论背景蕴含其中。我们对行政权的概念及属性分析也将从国内学者的认识中引出。

  1、从分权角度定义及其属性分析

  在西方,从分权角度论述行政权是学术的主流。17世纪的洛克首创“立法行政联盟三分论”,之后孟德斯鸠继其滥觞,创立了“三权分立”理论,使行政权成为一种“受控权”。戴西的“规范主义”强调行政法是“控制政府权力的法”,认为必须通过以司法审查为中心的控权体系来保护个人的权利与自由。而这种理论是根植于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时期的现实土壤,反映了政府与个人、公益与私益之间的二元对峙。规范主义对行政权的理解基于与立法权、司法权的分离,对行政权的属性认识从制度层面上认为是一种从属性的执行权,从操作层面上是一种“被控性”的权力,强调“私域”在“公域”(注:哈贝马斯在讨论市民社会时引入了私域(privatesphere)和公域(publicsphere)的概念。所谓私域是指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下形成的市场体系;所谓公域是指自主的个人所构成的公共沟通领域。)里应受到的尊重,最大程度地防止政府权力的恣意。

  规范主义从学理建构上又源出于早期的西方市民社会理念,这种理念认为,行政权只是作为保护市民利益的工具或政治安排而存在的。自由放任时代的市民与国家的二元结构对峙,打破了国家权力尤其是行政权无所不及的格局,为行政权纳入法治轨道提供了学理上的引导。市民社会中的个人权利随之进入非官方的私域,行政权不能干预个人私域。这种对私域的关注也必然形成行政权必须接受法律控扼的理念。这种理念把行政权置于法律之下(无法律则无行政),使行政权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一个“法律问题”,“所有权力都必须通过法律赋予,否则行政机关不得享有和行使任何权力,与此同时,任何权力都必须通过法律来制约和控制”。(注:《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64页。)这说明近代行政学说为行政法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前提,法律性成为近代乃至现代行政权的基本属性之一。有的学者甚至认为设立行政权和控制行政权的理由是一致的:“凡是授予职权的一切理由也就是设定保障,以防止滥用职权的理由”。(注:詹姆士·密尔《政府论文集》,转引自张焕光、胡建淼《行政法学原理》,劳动人事出版社1989年版,第20页。)著名法学家龚祥瑞先生则从“法治”的高度评价行政权,指出“更重要的是政府权力要受到法律的制约,这是法治的实质意义”。(注:《法制建设》1988年第1期。)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对近代行政权传统理念提出了挑战。规范主义者把法律视为控制行政权的一种消极工具,看不到变化了的行政权积极的一面,而且原有的对行政权的过分束缚使其它“社会多元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证。为了保障这些多元利益,“政府必须在现在那种有些语焉不详的所谓‘集体意识’中去取得个人赞同与默认,政府由于经常受到攻击、怀疑,处于不稳定状态,因而不得不反复为自己辩护,设法证明自己的行动是正当的”。(注:[法]弗朗索瓦·佩鲁著《新发展观》,张宁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6页。)规范主义“行政权——私人自治”的二维关系逐步受到质疑。我国部分学者从这个角度的定义把握住了行政权属性的法律性、执行性这一重要特征,但又带有对分权理论的简单衍化,解释力不足,且对行政权的现代属性未予足够重视。

  2、从管理角度定义及其属性分析

  从管理角度来论述行政权,认为应当将行政权视为政府有效推行社会政策,实现社会管制或提供公共服务的工具,强调法律对提高行政效率和促进公共利益而具有的管理与便捷功能,其着眼点在于“公共利益优先于私人利益”。(注:王名扬著《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6页。)功能主义者将行政权视为维护公益的工具,而且赋予行政权以支配性。功能主义者深受黑格尔“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理论的影响,在汲取了黑格尔行政权至上理论的暗涵的基础上,又根据其当时生存的社会环境进行了改造。进入20世纪,“福利国家”

  的出现使功能主义的行政权具有了很大的“服务性”,极大地渗入了私域:行政权就是用“国家观念”来“关心生存”,“在福利国家中为了国家能按照社会的要求积极贯彻执行政策,法应该为行政提供其所需要的手段”。(注:[日]西冈、久@①·松木、昌悦、川上宏二郎著《现代行政法概论》,康树华译,甘肃人民出版社,第9页。)功能主义者重视行政权的效率,关注社会公益的优越性,从某种程度上适应了垄断时代——“福利国家”的社会客观要求。

  功能主义模式“只是作为一种异端传统维持了它的生命力,该模式的价值和方法很难挑战占统治地位的保守的规范主义模式”。

  (注:martinloughlin:publiclawandpublictheory。

  oxforduniversitypress1992page181。)后来其制度化形式在前苏联得到了极端性的发展,其有效性已被实践所证伪,失却了时代意义和道德基础。我国学者的定义中虽然也有“管理”,其行政权的概念内涵与属性理解却与西方不同。当然,不同的历史情境是主要原因。

  二、现代行政权的概念及属性分析

  现代行政权的概念和属性要放到现代社会这个大背景里进行阐述。尤其是研究中国的现代行政权更要扎根于中国的制度现实和法治环境。“现代”一词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要素,而且是一个空间要素。行政权的现代化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整合过程,即传统行政权、现实行政权、本土行政权、异域行政权的空间整合过程。正是在这种整合中行政权的概念从价值观念到实证要素都发生着变革,形成一种多维立体的转变。

  在对现代行政权的分析工具系统中,我们可以设定若干模式变量来指示传统行政权与现代行政权的基本特性。对于现代行政权模式变量的确定首先应反映世界上现代行政权发展的普遍趋势,其次应与传统行政权在价值取向上有质的差异。基于这一考虑,笔者在关于现代行政权的属性分析中将使用以下变量组合:现代行政权的从属法律性——传统行政权的漠视法律性;现代行政权的职能多元性——传统行政权的职能一元性;现代行政权的非专属性——传统行政权的专属性。

  1、现代行政权的从属法律性

  行政权的从属法律性,在西方是分权理论的题中之义:“行政权的责任承担者不能根据独自的判断进行,而必须根据由代表国民的议会所制定的一般性的规则(法律)进行”(注:[日]藤田宙靖《关于日本的依法行政》,见《法学》

  1998年第42页。)。行政权在现代应当毫无例外地向赋予其权力的权力机关负责,表现出明显的归属关系,行政权在法律之下获得存在和行使的合法性。

  传统行政权在历史发展的某些阶段,垄断夺去了社会主体的权力与权利,成为了一个“独立于社会之上又与社会对立”的“超自然的怪胎”。(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409、411页。)我国古代留给我们的传统是“法律从来不是权力的基础,至高无上的皇权反倒是法律的源泉”。(注:梁治平著《法辩》,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8页。)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依靠超经济的行政权来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于是行政权本位突出,公民权利被行政权吸蚀。生产者无独立身份、无独立意志、无独立的经济利益和自我决策的自由,加上无所不包的计划把对每一个个体利益的承认纳入对全体成员利益的共同承认之中。法律围绕行政权运作,法律为政府适用行政权管理经济服务,完全成为实现行政权的手段和工具,行政权与法律的关系倒置了。

  法律支配权力,这是法治的实质意义之所在。行政法治理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并不建立在行政权行使者人人都具有崇高理想境界的假设之上,而是以承认人性的缺陷和不足为前提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的“路径相关”学说也从历史中透视到了中国行政权的行使特征。当前我们仍然存在的问题是“立法结构仍脱胎于原来的行政机构和管理实践”,“立法和程序由行政机构控制”,“这些行政权力对法律的制定与执行的主控权远不限于他们自身拥有的发布一些二级或三级法规的正式权力,这些机构对中国的法律体系拥有更深更泛的控制”。(注:[美]帕瑞·凯勒著《中国法的渊源》,桂万先译,《南人法律评论》1998年秋号。)这是传统行政权对现代行政权的极大阻滞。

  在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行政权应具有的第一基本属性便是从属法律性,法律之下方有行政,二者的关系是法律高于行政权力,法律控制和支配行政权力。

  2、现代行政权的职能多元性

  由传统行政权的职能单一性向现代行政权的职能多元性的过渡中,西方走的路与我国完全不同。西方传统行政权职能单一完全是西方警察国时代的产物,韦德叙述当时的情况是:“除了邮局和警察以外,一名具有守法意识的英国人可以度过他的一生却几乎没有意识到政府的存在”。(注:韦德著《行政法》,徐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然而随着“福利国家”时代的到来,公众日益要求政府提供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建筑桥梁、维修道路、建造住房等。“今天,除维持治安和确保税收这样一些传统的权力作用外,与人

  民福利紧密相联的非权力性的管理作用在行政活动领域越来越占了更大的地位”。(注:[日]西冈、久@①·松本、昌悦、川上宏二郎著《现代行政法概论》,康树华译,甘肃人民出版社,第9页。)“福利国家、保护国家、助长行政、给付行政等新颖之国家目的观及行政作用论渐渐被接受,行政机能遂呈几何级数之增繁多涉”。(注:诚仲模著《行政法之基本理论》,三民书局,第5页。)

  我们不能将西方的现时行政权状况照搬到中国来,在中国,原有的行政权是万能的,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行政权现代化所走的路似乎需要一个更加漫长的过程。不仅要求行政权从多元万能走向职权法定,而且更要走上行政权向社会多元服务的路径。即其间要经历“职能多元——职能单一——职能多元”的曲折过程,其复杂性表现在不仅要限制行政权的不正当干预,尽可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也要考虑到目前市场体系发育不良,仍需保持宏观调控能力,还要考虑到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服务行政的国际背景,加强行政服务职能等综合因素。

  我们不能假定中国已经走完了第一个过程(职能多元——职能单一),也不能因为西方国家进入了“福利国家”时代,就假定我们也处于这个时代。正确的思考方法应该是用“后现代主义”(注:参见杰姆逊讲演《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的回复历史的眼光去具体考察行政职能的变化。计划经济下行政权是一种“行动性”的权威,(注:行动性权威是指存在于某种行动组织中的权威,行动组织的成员只能在该组织的合作行为中承担各处要完成的部分,这些部分由该组织中分派并在其指挥下完成。)假定公私合一,公吸纳私;市场经济下行政权是一种“监管式”的权威,(注:监管性权威是一种在某种社会场合中履行这一职责所必需的权威,为了尽到责任,监督权威必须去组织和规范处于某种社会场合中的人们的行为。行动性权威与监管性权威是英国学者a.j.m米尔恩在《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中所使用的术语。)注重行政权在特定社会场合的运用和实现。我国行政权现代化比西方国家的行政权现代化更为复杂,不仅某些经济领域行政职能要走向单一法定,而且在另外一些领域要强化行政权的服务职能。我们设定的“职能一元——职能多元”是研究现代行政权基本属性的一个模式变项,只有找出不同国家不同时期行政权现代化所走道路的特征,才能正确分析出我国现时行政权的实证属性和价值属性。我国目前现代行政权研究的复杂基于我国现代化的经济转轨。职能单一更多地体现制度性实证因素,而职能多元却体现了现代行政权的真正属性和基本品格,两种观念的相互碰撞、冲突,也正反映着我们的现代行政权逐步地趋向现代品格。

  3、现代行政权的非专属性

  传统行政权理论一般认为行政权具有“定位性”(即专属性)以及相关的“行政权的义务性”(不可转让)属性,这种观点是现有制度性事实的一种阐述而非对现代行政权的分析。西方传统的行政权一般被界定为一种执行性权力,是立法机关意志的执行。警察国时代人们对行政权的不信任和控制是基于对原有行政权属性的分析。由于其行使主体的素质、行政权的归属等级性都使人们认识到:行政权绝非天然具有正确行使的品格。在这种情势下,行政机关在行政权的行使上也确立了若干自我约束机制。最著名的例子当属法国的“公务法人”,公务法人独立于一般行政的层级组织之外,是自给行政的一种方式。(注:王名扬著《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0页。)这是与二战后某些职业公务需要财政上的独立、工商企业需要经营上的灵活性紧密相联的,反映了现代行政权在专属主体的变化,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仍然是二战后经济尤其是工商业的发展。此外,某些职业公务的社会公务现在开始由专门的职业组织来行使。

  在我国,传统行政权理论认为,行政权专属于行政机关。随着行政的法治化,行政主体概念逐渐取代了行政机关这一具有强烈管理学性质的概念,行政权的专属性也呈现出一种松动,即不再专属于行政机关,而只是享有行政权即具备行政主体资格。从行政权的法治化、民主化、高效化的视角上看,现代行政权的发展更具实质的演进是:行政权不仅限于从行政权不应涉足的领域中退出,而且要进行行政权自身的再分割,确立现代行政权的良性运行机制。

  通过以上对现代行政权属性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现代行政权包括如下一些要素:(1)现代行政权的使权主体已呈多元化;(2)现代行政权的行为方式遵循法治理念,循法行事;(3)现代行政权的“权力”特征逐渐隐匿,服务功能增强。

  人们对于现代行政权属性和概念的认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发生变化并被赋予新的时代涵义。行政权的涵义不断丰富才是行政权的常态,只有不断超越传统的禁区,现代行政权理论的发展才会走入新的天地。

篇八:为什么日本文化行政理念会形同虚设甚至到了垃圾行政呢

  行政生态学角度下我国公共管理现状

  行政生态学角度下我国公共管理现状

  摘

  要:西方的行政生态学从自然及人类文化环境与公共政策运行的关系出发阐述了研究公共管理的新方法,目前我国的公共管理理论及实践尚不成熟,本文通过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环境的分析,从行政生态学的角度对我国公共管理的发展、公共管理模式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发现行政生态学对于我国公共管理的意义从而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行政生态学;公共管理;现状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行政学界开始摆脱就行政话行政的“隧道视野式”的研究路径,尝试从生态学的新视野来研究行政行为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弗雷德.W.里格斯是行政生态学的杰出代表。他总结出著名的三种行政类型: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熔合型行政模式;与现代工业社会相适应的衍射型行政模式;与过渡转型期社会相适应的棱镜型行政模式。因此,本文主要利用行政生态学的方法来分析我国的行政生态对于我国公共管理的意义及可行性的探讨。

  一、公共管理模式的发展历程

  1、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

  里格斯认为就像折射前的自然光是一道白光一样,传统农业社会行政模式的社会结构是混沌未分的,没有明确的、细致的社会分工,与之相适应,行政行为与立法、司法、军事、经济等其他社会行为是混杂在一起的,更谈不上专业化的行政机构。因此,其行政效率十分低下。

  2、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

  里格斯认为,高度管制的前苏联式经济或美国式的自由经济、民众充分反映影响政府政策的渠道、社会的高度专业话使整个工业社会有着明确、细致的分工,所以政府职能也是十分明确的。各个行政部门各司其职、互不混杂,讲求的是行政效率与科学性。

  3、过渡社会的行政模式

  过渡社会的行政模式既具有农业社会行政模式的一些特征,又具有工业社会行政模式的一些特征,明显带有新旧并存的特点。里格斯认为,20世纪,许多传统社会在西方科学技术的冲击下,急速地或缓慢地向现代社会转变。在转变过程中,一方面,这些社会已经从传统社会走了出来,另一方面,又未能顺利地进人“现代”的范畴中去。在过渡阶段中,社会结构、价值系统、行为模式等都进人内

  发的或外发的巨大变迁之中,各种行政生态环境中都同时融汇着传统生态和现代生态的许多特质,呈现出并存、冲突的态势。里格斯总结出过渡社会公共行政的三个基本特征:异质性,即一个社会在同一时间存在着不同的制度、行为和观点;重叠性,即行政机构的重叠现象,最终导致政出多门、相互扯皮、彼此排斥等行政行为多元化的恶果;形式主义,即指政府所制定的法令和政策不能付诸实施,形同虚设、徒有虚名。

  二、我国目前的行政生态系统现状

  行政生态系统由内部行政系统和外部行政生态环境两部分组成。内部行政系统由行政组织、行政人员、国家行政制度和法律法规等构成。外部行政生态环境由影响行政系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人口、自然地理等要素构成。全面了解我国目前的行政生态系统是推动我国公共管理进步和科学发展的关键任务。

  (一)内部行政系统

  行政理念强加性愈显。一直以来,政府始终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俯瞰各个行业,政府机关就是权威的象征,而人们对它总是充满了敬畏,民意的表达力不够。

  行政过程公开透明度低。政府在履行职能时很少做到公开透明,政务不完全公开,政府财政预算难公开,政府人员录用选拔隐晦。

  行政行为充满着人治。虽然已经从封建社会中走了出来,但历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期“人治”的封建社会遗毒一直影响到今天。在我国行政实践中,行政人员无视法律、法规,缺乏依法行政的理念,官僚气息浓厚,而内部人员往往习惯于遵从个人的权威。

  行政职能过于宽泛。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包揽了大到国家、小到家庭和个人的几乎全部衣食住行,国家建设和人民的生活发展都遵循政府的计划,虽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一系列的行政体制改革,仍未能改变全能政府的倾向,行政职能的配置依然十分宽泛。

  行政组织封闭、膨胀、缺乏活力。政府长期以来形成的神秘化使其成为脱离社会环境的封闭系统。政府又以规模和等级维护组织权威,从而使行政组织的极度的膨胀、扩大。组织结构的刚性特征,使公务人员丧失了继续学习的能力和追求成就的进取精神,机构人员臃肿,从而体现出整体的效率低下,没有生机。

  (二)外部行政生态环境

  行政生态环境是与行政系统有关的各种条件的总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政府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政府改革,政治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全球化

  浪潮汹涌澎湃,从里格斯的角度来讲,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迫切要求在政治、经济、行政等行政生态环境方面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的制度、方法、模式。

  1、政治生态环境:从集权人治到民主法治。随着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的改革,现代市场精神的逐步浸透到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中,我国政府有意识、有组织地开启了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法制化。如改革高度集权,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扩大地方尤其是基层组织的自主权,加强各级政府的民主建设,加强立法建设,加强法制建设,促进政治活动的制度化、公开化和透明化。

  2、经济生态环境: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期,我国一直是靠计划经济来运作经济的。应该说,与之相对应的全能型公共管理模式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发展战略是相适应的,这是其能够在中国形成并持续二十余年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计划经济陷人了严重困境。改革开放使我国开始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自从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达到较为可观的程度。但是由于我国并未完全放弃计划经济,政府职能的配置在某些方面依然很宽泛,但是也没有对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收人分配差距过大,公共服务的一些问题做到良好的协调,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适应。

  3、文化生态环境:从传统封闭到开放包容。建国以来我国传统文化并未随着全国人民的解放而获得迎接新纪元的准备,因此还存在许多消极因素,与当代文化变革发生着种种冲突,尤其是封建保守的自闭意识还在延续,如盲从守旧、拘泥传统、压抑个性等,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接受西方世界的大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充满着西方的开放性,包容性,我们也提出了建设自己的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适应政治、经济环境的发展。但是文化的发展往往因速度的缓慢而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4、社会生态环境:从简单到复杂多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结构多元化,取得利益的.途径多样化,逐利行为也日趋公开化,自由和开放精神愈加深人人心,整个社会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疲软状态,进人欣欣向荣的良性发展轨道。但是在目前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重要时期,上层建筑领域的行政体制改革并未跟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导致社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三、行政生态学角度下我国公共管理的解决方法。

  随着行政生态环境的不断变迁,我国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与行政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应积极分析原因探究推动公共管理模式的新方法。

  1、坚持行政改革的持续性。行政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需要依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不断变革。因而我们必须把行政改革当作日常行政的一部分,坚持不懈长久持续的进行。

  2、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意识。公民社会参与的地方自治组织形式等等,都是有利于其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社会政治因素。正是因为利益群体所代表的各自发性的社区组织意志的集合,才使得民意得以表达,形成自下而上的意见表达机制与自上而下的改革相互配合,推动体制进步和制度完善。

  3、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在公共服务的具体供给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使消费者具有选择的权利与机会。因此我国政府行政改革中应积极尝试公共服务的市场化,需要把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与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机构改革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我国整个行政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

  4、坚持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动摇,我们虽然在经济,政治管理方面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但是西方的价值观并不能一味的接受学习,一定要走自己的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找到自己传统价值观中的支撑核心,只有这样才能使日渐成长起来的中国屹立于世界的大舞台中。

  参考文献:

  [1]弗雷德?W?里格斯.行政生态学.

  [2]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J],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3]罗依平

  邓文武.我国政府决策机制变革的生态环境分析[J],求索,2008.

篇九:为什么日本文化行政理念会形同虚设甚至到了垃圾行政呢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彰显的现代行政理念

  李滔;张玉强

  【期刊名称】《学理论》

  【年(卷),期】2009(000)014【摘

  要】<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法规的形式给予政府信息公开予以强制性的规定,并作出了较严格的制度安排,标志着政府行政理念正在实现从传统管制行政向现代服务行政的转变,彰显着现代行政的透明、人本、诚信、廉洁、高效、责任等理念.

  【总页数】3页(P5-7)

  【作

  者】李滔;张玉强

  【作者单位】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法律系,广西,南宁,530023;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湛江,54208【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D630.1【相关文献】

  1.现代行政法目的的新阐释——基于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J],章剑生

  2.中国传统行政理念的内蕴与现代启示[J],朱紫祎

  3.行政理念的现代转向——基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视角[J],孙健

  4.现代政府行政理念重塑及其践行路径[J],李树林

  5.以行政理念变革推进药品监管现代化——新修订《药品管理法》有感[J],邵蓉;蒋蓉

篇十:为什么日本文化行政理念会形同虚设甚至到了垃圾行政呢

  行政部职能理念

  创新管理、灵活协调、用心服务

  注解:

  创新管理:行政部不能仅仅满足于在日常事务层次上的管理,而应该在公司的经营理念、管理策略、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等大问题上有自己的思考,并且高屋建瓴地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企业现状创新管理体制,使企业朝着自身的发展战略前进。

  灵活协调:行政工作事无巨细,不能简单地以发通知和传达要求为完成任务的标准。而是应主动做好上与下、左与右、里与外的沟通,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做好协调。在协调沟通过程中,通过运用恰当的沟通方式和方法,增进与各部门之间的理解,从而化解矛盾,体现行政工作的“人情味”,最终使事无巨细的行政工作能够真正的落实。

  用心服务:行政部简而言之可谓企业的服务部门,给企业内各部门、企业合作伙伴、政府机构等提供贴心服务。行政工作归根结底是服务于企业最终的目的,因此行政部的服务工作在各方面上均要考虑细致和周到,从而让被服务群体感受到贴心,体现行政工作的价值。

  基本表现:按照企业现有规章制度,协调处理各项行政事务。

  突出表现:简化相关流程,协调相关部门,出色完成行政事务。

  期望表现:创新管理体制和方法,建设务实高效的流程体系,形成一支团结高效的企业团队,扩大企业品牌影响力,成为人才梦寐以求进入的企业。

篇十一:为什么日本文化行政理念会形同虚设甚至到了垃圾行政呢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基于行政理念视角分析我国的行政管理

  作者:姜宜明

  来源:《卷宗》2016年第07期

  摘

  要: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行政组织在行政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行政人员作为行政组织最重要的主体,其思想品质、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是反映行政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本文试图基于行政人员和行政理念视角,探讨我国行政管理面临的困境及未来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行政管理;行政理念;行政道德

  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中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行政道德教育不足、管理者官僚、管理方式创新不足等困境。

  1从行政理念视角分析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学是以国家的行政机关为主要研究对象,涉及领域广泛、综合性和动态性较强,为了实现行政目标而按照一定的权责关系组合在一起的具有合理结构的公共管理活动群体。行政管理学具有公共性、政治性、执行性、权威性和法制性,其基本职能主要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

  然而,一个国家行政管理能力如何,根本上取决于其行政人员具备何种行政理念,也取决于其行政理念背后的一整套行政理念灌输系统。首先,在理论内涵上不管是行政管理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和行政管理的共同理念。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柔性的行政理念灌输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与行政管理中强制的、僵硬的制度灌输方式相比,具有柔性的内化作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各阶层人员的核心方式。因此,如何使该群体所具备的行政理念既与党和政府坚持的理念一致,又保证其与老百姓所期待的一致,显得至关重要,而这,取决于中国共产党对九百多万行政人员的理想和信念教育。

  2我国行政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2.1行政道德制度不成体系

  行政人员更多地是掌握公共权力,管理社会的各个方面,特殊的性质使行政人员在行政活动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坚持公共利益至上的精神,坚决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绝不能以权谋私,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和体验使行政人员逐步形成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丰富社会主义的行政道德情感,加深社会主义行政道德涵养,使其遵循社会主义行政道德的原则要求和规范标准,提高职业意识、责任意识、效率意识和自律意识,自觉完成对公共行政道德由认识、情感、信念到道德行为习惯的转化,更好地为

篇十二:为什么日本文化行政理念会形同虚设甚至到了垃圾行政呢

 《行政许可法》促进了政府行政理念的更新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8月27日通过了《行政许可法》,这标志着我国各级政府执政为民,再造有限、透明、服务政府和强化行政审批监督的理念在法律上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一、《行政许可法》体现了政府执政为民的思想

  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实现了主体的回归,公民和其他市场主体第一次能够独立地决定自己的命运。但是,由于政府的执政理念没有转变,在开展各项经济活动时,公民和其他市场主体还要经常性地受到政府的干预。种类繁多的行政许可捆住了市场主体的手脚,降低了市场运行的效率。公民虽然拥有市场主体的身份,却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市场主体应有的权利。一些基本的经济活动必须经过几个甚至几十个政府部门的批准,在一个又一个行政审批的环节中,市场主体的权利被消解掉了。

  《行政许可法》确立了有限政府的观念。它第一次将那些市场主体做得了而且做得好的事项完全交给了市场主体,大大缩小了政府审批的范围,从根本上实现了还权于民。因此,《行政许可法》的颁布,是公民和其他市场主体权利的一次大解放。《行政许可法》从限制政府的许可权力,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基本权利两方面体现了执政为民的思想。

  《行政许可法》明确规定了行政许可的平等原则,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行政审批标准的全国统一,为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秩序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证。与此同时,为了防止行政审批中出现与民争利现象,《行政许可法》还规定了审批服务的具体规则,对那些朝令夕改的审批行为,法律还特别规定了行政机关的补偿机制,这一点对遏制市场经秩序管理混乱现象,保护公民和其他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因此,《行政许可法》的颁布,为贯彻执政为民的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证。

  《行政许可法》在严格程序中也彰显了执法为民的思想。在总共8章83条的法律中,有29条是关于行政许可实施程序的规定,占条文总数的三分之一强,其涉及申请、受理、审查、决定、期限、听证、变更、延续、特别程序等行政许可实施的方方面面。严密、细致的程序规定,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体现了执法为民、依法行政的精神。有关程序的每一个条款中,无不体现了便民原则:省级政府经国务院批准,可将几个行政机关行使的行政许可权相对集中;一个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涉及机关内部几道环节的,应当“一个窗口”对外;依法需要几个部门几道许可的,可以由一个部门牵头征求其他部门意见后统一办理,或者实行联合办理、集中办理,尽量减少“多头审批”;行政机关应当将有关行政许可的事项、条件、数量、程序、期限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在办公场所公示,以防止“暗箱操作”;行政许可申请可以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书面方式提出,也可委托代理人提出,不必都亲自到行政机关办理;行政许可决定尽量做到当场受理、当场决定,不能当场决定的,要出具受理凭证,并最迟在30日内作出决定。行政许可法在程序方面的规定不仅严格,而且细致,极具可操作性。如规定行政机关的受理决定要加盖公章并注明日期,以便有据可查;申请材料不齐全的应当一次性告知,以免当事人多跑路;不予受理的行政许可要书面答复等等。

  二、《行政许可法》再造有限、透明、服务政府

  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启动,到《行政许可法》的出台,我国政府的管理理念、工作思路、施政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出台,“跑”审批将一去不复返,曾经高高在上的政府将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平台上与公民对话。从“行政审批”到“行政许可”,一词之差,却反映了政府在管理理念上的变化和突破,意味着政府正从管制型政府向有限政府、透明政府和服务政府转变。

  有限政府。《行政许可法》将行政许可的设定权严格限制在法律、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以上,剥夺了部门规章和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设定权,有力地遏制行政权力扩张的趋势。这一规定意味着,今后只有法律、法规有权设定行政许可,其他任何形式的红头文件都不得染指许可,否则均属无效。

  为了从根本上减少和控制行政许可的种类和数量,《行政许可法》还通过划定许可范围,列出许可项目等方式规范立法机关的设定行为,强调凡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事项,均不得设定许可。即使已经设立定的行政许可,也不宜长期存在,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机关必须适时进行许可评估,及时修改和废止已经设定的行政许可。当然,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确需立即实施行政许可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可以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临时性的行政许可实施满一年需要继续实施的,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否则应停止实施。这些规定对于保障各级行政机关依法实施必要的行政管理,遏制各级行政机关滥设行政许可具有重要意义。

  透明政府。随着政务公开的蔚然成风,建立透明政府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在没有制度和保障的前提下,公开显得相对乏力。《行政许可法》明确要求,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公开原则。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条件、程序、期限等必须公开,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许可的依据,而且申请人有权要求行政机关提供相关的资料。起草法律草案、法规草案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草案,拟设定行政许可的,起草单位应当采取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听取意见,并向制定机关说明设定该行政许可的必要性、对经济和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听取和采纳意见的情况。行政机关应当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有关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在办公场所公示。行政机关作出的准予行政许可决定,要将有关决定和申请人的资料予以公开,允许公众查阅。由此可以看出,公开透明的行政许可不仅是人们的普遍诉求,也是治愈行政腐败顽疾的“特效药”。有了法律保障和透明行政许可将给所有申请人提供一个更加公平的竞争机会,对那些长期笼罩在神秘政府阴影下行政使特权的许可机关和公务员来说,新的许可制度无疑是一束耀眼的强光,让所有腐败没有藏身之处。

  服务政府。浏览《行政许可法》条文,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公平、公正的原则:申请材料不齐全的,应当场或者在5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有数量限制的行政许可,符合条件、标准的,应根据受理先后顺序作出决定;受理行政许可应在20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行政许可不得收取任何费用??这些人性化的规定,都将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树立良好形象,更好地服务百姓。针对目前办理行政许可环节过多、手续繁琐、时限过长等问题,《行政许可法》规定:经批准,一个行政机关可以行使其他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权;一个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依法需要几个部门办理几道行政许可的,可以确定一个部门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并转告其他有关部门分别提出意见后统一办理,或者实行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申请行政许可可以通过信函、电报等方式提出,申请人不必事事都到行政机关办公场所提出申请;行政机关要在网站上公布行政许可事项,方便老百姓申请行政许可,并应当与其他行政机关共享有关行政许可信息,提高办事效率;申请人提供的申请材料齐全,不需要对行政许可申请作实质性审查、核实的,行政机关原则上应当当场作出决定;除当场作出决定和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外,行政机关原则上应当自受理之日起20日内作出决定;对涉及申请人与第三人重大利益的行政许可事项,行政机关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听证的权利。这些制度将大大简化行政许可程序,减少许可环节,方便老百姓申请和获得行政许可。其精神实质就是将行政许可由政府的权力转变为义务,从过去老百姓求政府办事转变为政府必须为老百姓服务。

  三、《行政许可法》重审批更要重监管

  实践中,行政机关重许可、轻监管或者只许可、不监管的现象比较普遍;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往往只有权力、没有责任。为了解决重许可、轻监管或者只许可、不监管的问题,《行政许可法》通过把对行政许可事项的监督检查作为行政许可权的必要延伸,设专章规定了对从事需要行政许可的活动的严格监督检查,把事前行政审批与事后严格监管有机统一起来,有利于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改变管理方式。

  《行政许可法》对行政机关的监管责任作了多项具体的规定。如上级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行政许可实施中的违法行为。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监督制度,通过核查反映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情况的有关材料,履行监督责任。行政机关应当创造条件,实现与被许可人、其他有关行政机关的计算机档案系统互联,核查被许可人行政许可事项活动情况。行政机关可以对被许可人生产经营的产品依法进行抽样检查、检验、检测,对其生产经营场所依法进行实地检查。行政机关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进行定期检验等等。

  《行政许可法》还明确规定,把行政许可权行政许可的实施权,延伸到对被许可人活动的监督的环节,即“谁审批谁监督”。同时,对监督行为本身也做了非常明确的规范。

  第一,实施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或者其他有权的机关对被许可人必须进行监督,但是这种监督原则上以书面监督为主,即我们的监督检查一方面要督促它,另一方面又不能扰民。

  第二,对一些需要实地检查的,行政机关在行使权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与老百姓发生冲突。

  第三,允许老百姓举报和被许可人举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允许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被许可人的活动投诉举报,这是充分利用当事人之间的利害关系来强化行政许可监督的重要方式,无论是那种方式,行政机关都不得干扰影响被许可人,都不允许吃、拿、卡、要。

  《行政许可法》对行政机关该许可的不许可、不该许可的乱许可等行为,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同时,规定了实施行政许可原则上不准收费,实施行政许可不得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从而确保了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从制度上防止利用行政许可“寻租”。

  总之,《行政许可法》的颁布施行,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管理方式,推进依法行政进程,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保证行政许可法全面、正确地实施,是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建设法制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执政为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行政许可法》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准确理解、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卞军民)

篇十三:为什么日本文化行政理念会形同虚设甚至到了垃圾行政呢

 企业文化建设在行政管理中的重要性论文3700字

  摘要: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是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发展企业文化可以在企业内部构建和谐的工作氛围,对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化建设;行政管理;创新经营管理;重要性

  一、企业管理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工作中形成的企业价值观念、发展理念和企业精神等物质财富,现代企业管理中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管理通过一系列企业文化的形式将员工凝聚成整体,成为约束企业员工的思想准则,但是现阶段中小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仍然有很多问题。

  1.企业对文化建设不够重视

  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度重视企业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精神领域的文化建设,有的企业即使意识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比较肤浅,将企业经营的重点放在了生产经营和经济利益方面,对文化建设的规划明显不足。

  2.企业对文化建设认知过于肤浅

  文化建设的作用主要是协调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理念,但有的企业文化建设只注重表面工作,缺乏深层次、有内涵的文化特点和企业精神建设,这种肤浅的文化建设过于片面,不能代表企业发展精神和观念传承,很难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优秀的企业文化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方向,制定未来长远的发展规划,根据企业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协调好员工个人价值和企业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企业精神和价值理念,引导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整体性。文化建设的目的是通过企业文化反映企业精神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优秀的企业文化进行人才管理,引导员工的思想价值观念和工作态度,进而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推动社会经济进步和文化进步。

  3.企业行政管理中文化建设薄弱

  文化建设是进行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很多企业制定严格的行政管理制度却忽视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用严格的行政理念管理企业员工,很难获得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我国很多企业受融资方式和管理者经营模式的影响,制定企业工作决策和发展战略时片面地从眼前利益考虑,很少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集思广益的听取员工意见,以至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这种企业管理模式较多依靠高层管理者的意见,不存在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不仅不能推动企业的文化建设,也阻碍了行政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发挥重要职能的作用,更是约束企业战略发展的障碍。

  二、文化建设对企业行政管理的作用

  实现企业可持续性发展需要企业全体职工集体统一思想,对经营目标和企业发展精神达成共识。企业的文化建设正是这种统一共识的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在企业长久的发展道路和经营模式中形成独特的思想理念和行为准则。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在企业内部形成和谐、团结的工作氛围,激励员工为企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推动企业进步的同时还可以推动社会文化进步。

  1.创新教育培训内容及人才选拔方式

  传统的企业人才招聘方式只考虑应聘者的专业技能和教育知识水平,现代企业在招聘时应结合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考察应聘者的兴趣爱好、工作态度、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知识技能、工作态度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符合企业文化发展需要的员工,在工作时更容易融入企业工作氛围。一些企业依靠严格的行政管理制度约束员工的工作行为,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很难获得员工的认同,不利于企业长久稳

  定的发展,文化建设可以起到调和作用,代替企业行政管理制度在无形中约束员工的行为,增加企业凝聚力。企业进行员工教育培训时,如果过度关注业务能力培养而忽视推广企业文化,会使新员工在入职时只重视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却忽视对企业文化的学习和认同,导致企业员工在今后的工作中难以理解企业管理政策和发展理念,阻碍企业经营发展。

  2.对企业绩效考核的重要作用

  绩效考核模式是现代企业人才管理的重要方式,企业绩效考核需要以企业文化为指导,为员工制定绩效目标和工作方向。企业发展中制定的发展目标和经营策略要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企业绩效考核模式相应的也需要调整。企业文化对绩效考核有指导作用,企业只根据自身经济目标和经营策略制定员工绩效任务,对员工而言通常具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企业经营策略经常变动,会给员工的工作增加更多的难度。行政管理人员如果利用企业的文化建设积极和员工沟通,让员工正确认识自己和企业的关系,有利于员工认同企业文化及绩效考核体系,得于提高员工的业绩和综合水平。现代企业在行政管理分配中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软实力”作为润滑剂,协调企业发展策略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弥补行政管理资源分配和工作安排之间的不足,让员工能够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参与企业发展。

  3.文化建设对行政管理具有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不仅体现了企业的发展理念和经营模式,还是一种行为准则,对员工的工作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在行政管理中,通过建立共享型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集体意识,提高员工思想觉悟,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员工能够从内心认同企业的发展目标,更加深入理解企业宗旨,从而产生归属感和成就感。企业员工能在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达到培养积极工作态度的目的。员工一旦认同了企业的文化理念,更容易对企业发展保持长久的热情,企业的文化理念对员工能够起到引导作用和激励作用,一方面可以引导员工的价值观,将员工凝聚在一起发挥更大的价值;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反映出企业推崇和提倡的精神信息,员工从企业文化中获得认可和期望,能够积极主动的开发自己的潜能,和企业共同成长进步,促使员工最大限度的为企业做贡献。

  4.促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式,也是建设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必经之路,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在企业平稳发展的基础上建设企业文化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实现长久稳定的发展,必须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软实力”推动企业的发展,利用文化精神提高团队精神,激励员工鼓励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5.企业文化代表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可以通过企业服务理念、产品特色、品牌形象和发展方针等载体传播,扩大企业的影响力。优秀文化的传播不仅体现了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社会价值观、企业精神等,还展现了企业的管理模式、经营状态、品牌形象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传播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得社会的支持肯定,同时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具有良好形象的企业往往具有较高的企业文化水平,能够从企业交流和市场信息中获得反馈,根据社会对企业的需求和评价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方针和经营活动,提高企业灵活性,使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丰富自身的产品特点赢得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企业文化建设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企业文化管理,为此企业要提高自身文化管理的能力,形成具有较强的业务领导能力和文化领导力的行政管理模式,在工作上给予员工科学的指导,在工作和思想上给员工明确的指引,有效的提高企业的整体水平。

  6.文化建设在行政管理中对员工的激励作用

  工作环境对企业员工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行政管理在体现企业工作环境中处于重要地位。

  员工对企业文化的适应性反映了员工的社会化程度,每个员工都要加强自身的价值观、工作理念和人际处理方式与企业文化相适应,能接受企业文化的指导,在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企业员工的社会化程度很大程度上受企业文化的影响,企业成员的社会化也是企业文化的延续,在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员工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在发挥自身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推动企业和谐发展。企业文化具有整合作用,让所有员工以企业发展目标为共同目标,维护企业的利益,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员工思想准则,能够对员工的工作行为和价值观念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引导员工把实现企业目标作为自己的责任,在企业内形成和谐、团结的工作关系。具有相同思想观念的企业员工在工作上有更高的默契度,能够和其他员工积极合作,有利于企业信息传播,员工之间相互吸引相互配合,既能满足自身的价值需求和社会心理需求,又能对企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提高企业的文化影响力需要增加管理者的号召力和员工的参与度,一方面需要行政管理者用自己的言行号召员工,让员工能够和企业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要提高员工对企业工作的参与度,重视“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三、结语

  当代社会环境比较复杂,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剧烈,社会文化作为社会价值观的重要部分,逐渐出现多元化趋势,企业行政管理应根据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策略,创新企业文化管理方式,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优秀的企业文化为指导,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提高企业综合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夏兴进.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J].经营管理者,2015(,29):15-16.

  [2]王艳.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的作用及建设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5):275.

篇十四:为什么日本文化行政理念会形同虚设甚至到了垃圾行政呢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5000_行政管理学毕业论文》

  摘要:在如今行政管理实践追求以人为本理念的条件下,行政管理理论中出现的解释方法和批判方法对推动行政管理学学科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定性研究方法,譬如现场观察研究和访谈分析方法,其目的是从涉及人类行动、象征符号、沟通、经历、价值观念、情感、历史、传统、文化、语言等社会内容中得到学习,批判理论(并非没有争议)批判了主流行政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内容提要】在如今行政管理实践追求以人为本理念的条件下,行政管理理论中出现的解释方法和批判方法对推动行政管理学学科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该文对建筑在实证主义认知论之上的传统研究方法,尤其是结构一功能主义方法的局限性进行检讨的同时,提出解释理论和批判理论对行政管理研究各理论和方法的相互吸收与借鉴,并共同促进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对完善行政管理者和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以及改进行政管理实践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实证论/解释视维/批判视维

  【正文】

  当今的行政管理理论取向从功能主义和制度主义到解释视维(inte-rpretiveperspective)、批判视维(criticalperspective),以及到后现代的视维发展变化着。事实上,还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方法得到行政管理学术界和实践界大多数人士的支持。在库恩(thomaskuhn)看来,当今行政管理领域正是缺乏一个我们这个学科大多数人认同和支持的典范(即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在行政管理和工商管理领域,学者们经常使用“典范”(paradigm)这个词,也许是作为引起人们注意力的一种方法,此词经常出现在各类专著和文章的标题中。但是,由于缺乏创造性,许多学者所揭示的典范架构常令人失望。这类典范通常是一些旧的观念的再包装,再加之植根于传统的结构一功能主义、开放系统理论(或新系统理论),因此,只注重于对人的行为和组织现象做一种决定论的阐释。这类典范之认知力实质是一种实证论的探究方法,目的是把人们的组织经历加以客观化,由此来证实科层制的工作绩效。需要说明的是,该文在此决不隐含这样的意思:观念重组和经验资讯的呈现在本质上并不重要。相反地,只要能够对社会情境之中的各类涵义予以清晰划分,只要能够对人类的沟通、管理活动和公共福祉进行改善的话,那么这类工作就是重要的。

  尽管存在着理论视维的分裂状态,但是可以说,公共政策和行政管理现象研究中的以宏观或中观为取向的制度方法和功能方法仍占有主导地位,因为其范围和方法能够为行政管理学者和实.

  践者所接受。事实上,实证论和管理取向的思想在行政管理研究和著说中是显而易见的。更进一步说,这类思想方式与主流行政管理中的传统是密不可分的,其理论取向乃是对人的行为进行某种经验性的阐释,或设定一些原则来寻求组织的秩序、效率、绩效、理性和客观的职业责任。

  这篇介绍性的文章旨在讨论解释和批判方法在行政管理和组织理论研究中的显著意义。解释视维是一种理解行政管理中复杂现象成份的选择性方法。批判理论视维是许多解释传统,如现象学、诠释学、象征互动主义和心理分析等理论方法的继续或延伸。尽管解释研究在交叉社会科学领域中享有极强的知识影响力,但是仅有一些自由主义理论家运用解释研究方法来探讨民主行政管理的主体性和主体互动性的本质。功能主义和实证论的方法或典范之所以能够在整个20世纪普遍流行,也许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科层制的强大影响力及其在公众中的需求。

  柏瑞奥(gibsonburrell)和摩根(garethmorgan)认为,解释方法是与功能主义典范抗争时独立出来的典范。然而,解释方法并不是一个明晰清楚的典范,也就是说,它尚没有一整套框架和假设用于对社会现象进行阐释和预测。相反,解释视维只是一些观念和方法,对各层级的组织分析进行含蓄的说明。

  一、解释的需要

  行政管理学者迫切需要一种认知基础,由此对行政管理的本质提出新洞识,从而不仅能够思考人们所关切的政治、经济和工具的事物,而且能够从人本主义和文化层面上来思考社会现象。当一种实证主义的认知论受到批判的时候,人们总是批驳其基本理论内含的假设(譬如功能主义理论中的科层制、偶然论或系统论)。从一种选择性视维(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视维)来批判一个理论,这本身就是一个理论构建过程。这种批判假定:人类的理解和行动过程不能仅仅被简化成科学(或实证论)的探究。而且,为了恰当地把功能主义理论置于范围更广的行政文化视域中,我们就不得不寻求一个一般性的人类理解理论,并将几乎从每个点上与普遍接受的或经典的理论进行对比。

  德国哲学家狄尔塞(wilhelmdilthey,1833-1911)曾介绍过一种研究社会和文化的新方法。他强调,从学者们用以探究社会现象的方法论而言,在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之处。自然科学家运用普遍法则来试图阐明某种现象;而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学者则试图通过一些确定的经历,并依赖研究目的,来理解某种现象。如此一来,狄尔塞就把诠释理论带进了“历史知识和人文科学的哲学境界”,其中阐释人类活动的方法基本上是心理的或直觉的。

  .

  胡塞尔(edmundhusserl,1859-1938)则把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中的经验主义科学)批判成以“幼稚的客观主义”(或现实主义)来看待社会现实。他特别是对“自然主义”(经验主义或实证论)在哲学探索中企图建立真理持否定态度。胡塞尔强调理解“生活世界”的重要性;强调通过观察体验认知的平凡世界和即得经历的重要性。这个生活世界被看成是活生生的和俗世尘嚣的世界,胡塞尔将其形容成并赋予了这样的内涵:我们人类正经历变化着的事物、期望、情感和观念等等。这个尘世和生活的世界先于所有的内心反省而存在,并且我们必须做如此理解:这个尘世赋予在其中发生的其他所有可能经验世界以意义。

  狄尔塞和胡塞尔作为诠释学和现象学哲学家,对进一步推进解释视维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其他持解释视维的西方思想家,如海德格尔(heidegger)、萨特(sartre)、梅洛—庞蒂(merleau-ponty)、米德(georgemead)和泰勒(steventaylor)等,通过批判自然科学式探究的预先假定,以及通过提倡发展总体上理解历史、文化、语言、传统和人类现象等的新兴方法,来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不同。但是近年来,解释实践活动中所存在的缺陷也遭到一些后现代思想家如罗蒂(rorty)和德瑞达(derrida)的非议。使解释成为独一无二的方法,尤其是使其与行政管理紧密相联的正是解释视维对社会现象持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t)的立场。这种构成主义立场强调辩证法以非决定论(非因果关系)方式存在的可能性,并且在此方式下,目标、规划、方案则被视为通过参与者们所持有观念和经历的相互分享而使共同行动得以合法化。

  解释方法提供了一系列观念和假设帮助我们来理解社会现象和行政管理现象,现可把这些相互联系的观念列举如下:

  第一,解释视维,特别是建筑在现象学基础上的解释视维,通过社会情境的参与者角度来寻求理解和阐释社会现实。解释视维在个人的意识和主体性领域中,是通过参考行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观察者的框架来探求解释。解释视维把社会现实看成是由那些对社会抱有自身利益需求的人引发的突发社会过程。人类是社会真实的创造者,他们通过社会互动来建立社会现象的意义,通过社会互动和观念的分享,一个修正(妥协)意义的活动就出现了。

  第二,理解社会现实开始于成功有效的解释活动。正如塞尔沃曼(davidsilverman)指出的:“解释的任务在于理解被解释者,创造解释在于提供对被解释者的理解。”例如,要考察行政管理沟通,现象学(或诠释学)解释就会关注借助于去解释沟通内容的活动,来理解并得出沟通者之间沟通经历的意义。因而,从解释者和内容(或资讯)关系的角度,意义可能被探究和描述。就此层面而言,解释是一种定性的描述。从这种联系可以看出,意义是被创造出来的。

  .

  第三,由于个人不仅为他或她自己存在,也为其他人的共同体而存在,因此理解构成各类组织和共同体的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就是必要的,即使人与他人之间时常存在着冲突。譬如,在工作场所,人们不仅有着个人利益,而且还必须同他人进行交流。舒茨(alfredschutz)把人的社会交往描述为“我们的关系”(we-relationship),即当两个人处于面对面联系的情况下,他们相互觉察、理解以及分享各自的经历。通过主体之间的相互反省和对话,他们可以对某种情境的意义得出一致看法。要实现主体间的相互影响,“我们的关系”必须是互动性的社会过程:两人必须接触、扩大和丰富彼此之间的理解。在组织中,主体间相互理解使得组织成员的集体活动成为可能。

  第四,解释理论家认为,功能主义对人类行动的阐释忽视了对实证论和经验论的认知论之理论预先假定及局限性的审视。功能主义的根本失误在于其对人类和行动所做的假设。功能主义关于人的内容的假定是:主要地说,人是消极被动的客体,屈从于象组织、经济、政治和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解释理论家则把人定义为积极、有目的和创造性的主体。人们之所以使其行为与法律或职业规章等组织的和外部的要求保持一致,那是因为这是替政府组织工作的任何人无法逃避且必须履行的义务。但是,对于行政官员和管理者来说,迫使组织成员应有一定行为,人们应顺从与合作,这些规范所要求的正当理由必须能够被从事实际活动的成员个人所理解。假如成员们深信,为了平等地对待当事人必须坚持统一的规章和制度,那么,从成员们自己的观点来看,他们自身的行为才能被证明是绝对正当的。因此,相信和行动的理由同行动者对义务所做的解释以及对组织规范和目标的自愿信奉是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不考虑个人对于规范要求所做解释的组织义务,将仅会变成具体化的组织需要。正如马克斯·韦伯(maxweber)所指出的:“当并且在行动者个人赋予行动以主观意义的限度上,行动就包含着所有的人的行为。”

  第五,因为人们的价值观念是异常复杂、常无定所、非理性以及总体上不具体的,所以就必须以非决定论的(非因果关系的)方式来理解人类行动,即必须从主体者看法的角度来理解。理解并不是由理论来决定的,而是经由研究者对主体的情景移植(empathy)来取得的,主要的研究方法是解释人的表现、情感、交谈、人造物和象征符号。

  正如解释和定性研究者所看到的,人文科学把重点放在对日常世界中人的经历进行研究上面,也正是在这个日常世界中,动态的行政管理过程得以产生。通过行动和相互影响,人类的秩序才得以建立和重建,因而研究者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听、观察和解释主体各种经历的意义来研究.

  这个流动的人类世界。作为主流行政管理基础的功能主义和实证论的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得到显而易见的而不是定性、隐含和心照不宣的知识来阐释和预测社会现象。

  因为各种各样的组织问题深深地植根于历史和行政组织文化,所以就有必要运用这样一种方法:它有助于使我们关注在社会内容条件下人们所发觉的根本性问题。事实上,解释和批判方法较少地关心得到或验证经验知识,而更多地则是关心理解各种意义。定性研究方法,譬如现场观察研究和访谈分析方法,其目的是从涉及人类行动、象征符号、沟通、经历、价值观念、情感、历史、传统、文化、语言等社会内容中得到学习。为了去理解一个社会情境,研究者必须使用一些朴实无华的方法收集信息,这样才能够向主体学习,以及批判地反省研究设想和研究程序。定性和解释研究方法中理论联系实践,并非实证论和经验论研究的决定论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能够不断地与主体和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以及通过社会实践学习的过程。

  总之,解释方法旨在寻求理解为什么事件会这样发生以及人们在不同情境中会怎样行动的共享假设(尽管通常是不明确的)。梅洛—庞蒂指出:“理解最终总是此时此地构建、建立、导致对客体的综合。我们分析一个人的身体和感觉时,其实揭示着比此过程更为深刻的我们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对于解释理论家来说,从主体看法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现实是所有人类活动的基础,并且借助这个手段社会生活和集体行动得以实现。

  二、批判反省的需要

  在现代行政管理的历史进程中,有一个令人惊叹的理论观念经久不衰,这就是理性主义。在行政管理和组织理论的字里行间,可以发现理性主义在制度性活动和人类活动中被广泛讨论的踪影。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如尼采(nietzsche)和当今的后现代主义者们,就以反理性的面目出现。反理性主义者承担反传统的任务,但是并没有成功地克服非理性主义所易犯的理论错误,反理性主义者不对构成主义感兴趣,而是把纷繁复杂和破碎不整的问题作为自己关注的焦点。这样,它就无法在处理组织基本问题,如社会秩序、效率、产出能力、沟通、组织变迁和问题解决等方面,提供有意义的建议。尽管后现代主义者是以针对理性主义而进行的反传统的面目出现的,但是他们主要关心在解释过程中诸如内容分解和解释说明等问题上面。

  相反地,批判理论主要关注功能主义、制度主义和构成主义等所有理论视维之间跨学科的对话上面,以及为管理活动提供报告方面。批判理论已成为一支批评主流社会理论预先假定的重要知识力量,并且批判视维的争论理由显而易见地得到后构成主义和后现代社会理论的支持。正如凯尔纳(kellner)所暗示的,在社会学领域,批判理论(包括当初的法兰克福学派)和后现代社会理论为行政管理理论带来了多学科的研究取向,从哲学、社会学、政治理论、心理学、文.

  化理论、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学等领域中介绍了研究视维。批判理论(并非没有争议)批判了主流行政管理的理论与方法;通过为改革现今的制度以及促进行政管理人员基于集体理解采取民主行动而提供新的理论选择,批判理论更是有力地推动着变革。

  尽管批判理论还没有得到完全发展,但是这些被许多理论家如阿德诺(adorno)、霍克海默(horkheimer)、哈贝马斯(habermas)、杰伊(jay)、施洛尔(schroyer)等所坚持的观念与理解行政管理中的问题直接相关。建筑在批判理论视维基础之上的行政管理,提倡努力地去影响根本性制度的变革,提倡对制度问题和人的价值观念问题、主体和客体、经验分析科学和诠释(历史的解释)科学、价值中立立场和价值涉入立场以及人的本质中积极能动的方面和消极被动的方面等进行批判性综合。批判理论反对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或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进行本质性的区分。

  批判理论对进行行政管理研究持价值批判态度。例如,由于选择或设计一个理论架构和对事实知识进行分析这两者都受到研究者个人价值观念的影响并且最终使社会现实客观化,那么就有必要对理论(或假设)试验和经由客观研究而得到的经验数据的局限性进行解释,并批判性地重新考验所假定的价值中立观(如韦伯所指出的)。为此目的,解释视维和批判视维为选择性地研究行政管理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批判理论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去认识众多阐释视维的力量和缺限,并批判性地把它们融入为一个范围更广阔的解释架构中。从这方面说,批判理论为行政管理提供了一个解释性的方法。通过摒弃制度对人类非人道的统治以及行政人员惯常性的行为,批判的行政管理理论根据行为如何符合伦理道德和行动怎样负有责任,来理解和解释所存在着的行为和行动。通过新旧解释方案相互影响、综合为一个辩证的过程,从而使变革得以产生。

  假如人们要开放地面对不同理论视维的批判性分析和选择性地变革制度和行动,那么他们必须是自我反省的。自我反省是运用自觉意识,点燃理智之光,照亮个人知识所基于的内在化假设,从而构建个人关于社会秩序、合法行为意识方面的社会知识以及理解和行动所赖以形成的基础。哈蒙(michaelharmon)把自我反省描述为“这样一个过程,人们监视自我内心生活的流动,为的是清醒地认识有意识的目的性行动同那些行动中所反映的不明显的、深层心理构想之间的联系”。哈蒙强调行政管理者必须通过自我反省和对他人所承担的义务使责任重新个体化。自我反省意味着,行政管理者在实现角色任务时去积极能动地“创造”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得到”或“接受”责任。

  .

  由我们所认识并体现在我们行动中的组织和行政管理世界,正如我们清醒地意识到的,是主体性和相互主体性的组织管理世界,其终极本体论不是植根于自然,而是个人意识活动的历史累积。它是一个相互主体性地分享着世界和日常生活的领域。这样,在这个世界里,自我反省就使理智得到体现,它为理论性地理解由自我和社会现实之间相互构成的关系提供了一条方法,它是理解意识的神秘本质、自我、现实、意义和秩序的人道主义手段。自我反省仅是赋予人类的实践,它是面向意识基础并面向社会秩序预先假定基础所进行的激进的内心理智活动。一个自我反省的人着眼于这种判断基础,为的是通过信念使他的观念有意识地得到坚持,或是为了使观念更适合人类的需要而改变它。

  三、行政管理相关的问题

  解释和批判理论,其理论观念和方法的运用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有:一、术语的非普遍性;二、对待行政管理现象的习惯(非批判的)方法;三、理论联系实践的困难。

  第一个困难,即这两种理论视维其术语的非普遍性,是学者们对所用理论词汇和抽象隐喻常感全然困惑的原因。大多数学者不是很通晓解释理论的文献,他们对某些所介绍的语言感到陌生。要试图对某一理论的理论假设以及对社会和行政管理实践进行批判,那么专业术语的使用或新隐喻的创建则是必要的。其目的是为了摆脱当今行政管理理论现状的僵局特征。激进的和自由主义理论家的主要任务并非要使人们确信理论假设的缺点(或弱点),而是用辩论去证明选择性的观念,以激起智力的交流。作为一种结果,分裂化的学术努力还会继续下去。

  另一个困难来自于人们通常对熟知的理论假设和活动持非批判态度而形成的习惯思维定势。大多数行政管理学者和实践者习惯于在关注制度的、功能的、经济的以及行政管理政治层面的理论架构下工作,并且大多数这类学者和实践者对不符合熟知架构的认知选择方法不感兴趣或不予注意。譬如,当我给自己的研究生或学期培训小组的实践者指派诸如新组织设计这类问题解决的任务时,他们经常把应用诸如描绘层级结构、勾勒权威格局、描述新雇用人员的功能责任等这类正式组织的基本要素作为开端。通常,有些人会关注与传统组织方法相关的问题,并且坚持应从人道主义、学习、变革、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来讨论组织活动更为广阔的面向和假设。

  最后,对于许多人来说,理论观念的效用落到其与行政管理者实践考虑的相关性上面,诸如提高效率、绩效和产生能力的问题。大多数行政管理研究者关心通过演绎理论而得到事实资料和通过行政管理情境的假设来阐释行政管理的现实;在进行实证论研究时,为了阐释和预测行政.

  管理现象而采纳一种独特的理论视维。大多数解释研究普遍是定性取向的;描述和提供定性研究的发现对于大多数持经验取向的行政管理学者来说不是太令人信服。

  尽管存在上述局限,但是作为反主流力量的任何新理论视维都值得引起行政管理学者的注意。起初,行政管理的事业是理性地管理政府功能的活动,但是,当今行政管理的范围要比政府组织做什么和怎样做大得多。从该领域绝对地必须从广泛的内容——人类、共同体、社会和世界等层面——去看待这个意义上说,行政管理的今天与以前的日子是不同的。

  假如我们作为行政管理者想理解复杂的关系,想承担起提倡的角色并与社团内外的人们一道工作,那么我们就必须超越那些显而易见的事实性的发现。批判性地说,许多行政管理中传统的和狭隘的方法缺乏理智实质。作者并非暗示:针对眼前考虑,如效率、产生能力、定量化政策研究、绩效评估、人类行为的阐释等管理取向的研究,不存在有效性和理智成就。该文趋向于认为:负责任的行政管理学者应有理智好奇心,有批判某些琐碎观念和知识的紧迫感,并把他们的精力投注于去辛勤地探索选择性的视维。

  四、结论

  现代行政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正如科层制管理所体现的,是由一系列规章和层级节制关系在决策及问题解决中的运用而决定的。管理过程总是由组织层面向个人层面流动。为领会行政管理中解释和批判理论的要点,行政管理研究者个人需将他或她的理智视维做至少是暂时的分类,应试图从人类视维(人类活动或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社会(或行政管理)现实。研究行政管理的学者有必要把管理过程和社会互动看成是由个人层面向组织层面的流动。缺乏对社会现实的足够理解,管理(来自上层)和社会互动(来自下层)之间有意义的平衡(基于批判综合)就不可能得到发展。

  通过组织和共同体成员(理智的)合理的沟通,解释和批判分析可以有意义地在行政管理内部严谨地得到实践。因而,就有必要把批判态度植入行政管理思考中,不仅有必要批判地审视产生行政管理知识所使用的认知假设,而且有必要去理解行政管理制度结构得以形成的行政管理秩序的预先假定基础。解释和批判研究的显著作用在于能够帮助人们更清楚地看到及更牢固地理解行政管理者的非完整的信息和行为所反映出来的行政管理现实。解释视维尽力揭示行政管理之预先假定的问题层面,它触及到知识的基础和行政管理的实践。在这里,实践永远使程序作为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不再是绰绰有余的。

  .

推荐访问:为什么日本文化行政理念会形同虚设甚至到了垃圾行政呢 行政 形同虚设 理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