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是什么?(10篇)

发布时间:2022-11-21 17:10:03 来源:网友投稿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是什么?(10篇)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是什么?  《自然辩证法学科性质试探》展望1980第一,自然辩证法要研究和揭示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它既区别于哲学的最一般规律,又区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是什么?(10篇),供大家参考。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是什么?(10篇)

篇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是什么?

  《自然辩证法学科性质试探》展望1980第一,自然辩证法要研究和揭示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它既区别于哲学的最一般规律,又区别于各门自然科学具体的特殊规律,对哲学规律来说是特殊的,但对各门具体的自然科学来镜又是普遍的。第二,在内容上都主张包括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第三,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自然科学为材料。

  翁维雄《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与功能的再认识》1990自然辩证法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为指导的。所以西方科学哲学和自然辩证法二者在哲学根本观点上存在着对立和分歧。同时,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因而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用西方科学哲学来代替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而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辩证唯物

  主米的历史观一样,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性质都属于哲学。不过自

  有它自己的特点,它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为指导,阐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运动的一般规律。

  从教学上看,自然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共同的宗旨是帮助学

  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既然是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就应当具

  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固有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

  张纯成《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与发展方向》2006科学性与哲学性

  自然辩证法以交叉学科的性质发展起来。向科学技术靠近,它具有科技性;向哲学靠近,它具有哲学性。从目前已有的成果来看,它更偏重于哲学,偏重于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分析,所以,自然辩证法归属于哲学学科。但是,自然辩证法还确实具有科技性,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逻辑与理性特征在自然辩证法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哲学性与非哲学性

  非哲学性成果突出表现在自然辩证法发展的社会学方向上。在社会学方向上,一大部分自然辩证法从业者进行着“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等的研究”在这个方向上,自然辩证法目前产生的最新最高成果就是倡导建立科学技术学学科。

  非哲学性与人文性

  只要承认自然辩证法的非哲学性,它的人文性便可显现出来。尽管自然辩证

  法不是人文学科,但是,它却带有很强的人文性质。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易经·贲》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自然辩证法既“察时变”,又“化成天下”,可以说它对自然史的研究就是对“时变”的考察,它独特的思想教育功能就是“化成天下”的表现。

  世界性与民族性

  自然辩证法是由恩格斯创立的,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和文化来说,它是外来的哲学和文化,具有很强的世界性,是世界的哲学和文化。自然辩证法传入中国后,便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融入中国的传统哲学和文化之中,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成为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是自然辩证法的民族性,也是自然辩证法的中国化问题。重视和加强自然辩证法中国化问题的研究,是自然辩证法发展的大方向。

篇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是什么?

  精品好资料——————学习推荐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

  研究对象:

  ①自然界的辩证法;

  ②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

  ③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辩证法。

  基本内容: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

  定义: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四、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1)哲学的分支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

  (2)中间层次

  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层次关系:哲学自然辩证法各门具体科学技术)

  (3)交叉学科

  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

  (4)综合性和开放性

  冯小保

  研11机械

  111000181/1

篇三: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是什么?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这四者相互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统一整体,共同揭示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科学观以及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

  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二、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也是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又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指导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的重要平台和通道.

  三、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发展趋势

  我学的是企业管理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需要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人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对于国家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而只有对企业实行科学的管理,企业才能够发展,国家的经济才能够发展。因此企业管理专业在当今社会仍然是热门专业,分析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能够使得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更加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好的服务社会.首先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企业管理专业中的体现。在自然辩证法中,就已经提到了有关自然的保护,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必然选择。在十七大上明确的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重要的理念。社会对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更是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第一目标,需要特别注重环境的保护,因此企业管理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对生态文明进行学习,要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的意识。因此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的观念对于企业管理的未来的发展十分的重要。

  其次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也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在企业管理专业的学习中,我们不能够仅仅的停留在书本之上,停留在企业管理的理论之上,需要联系实际,密切的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解决企业发展过

  程中的问题。

  再次是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尊重客观规律。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而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我们在改造世界的时候需要尊重客观规律这就要求我们无论是学习基础知识还是企业管理的专业课知识,都需要尊重客观规律,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和认识世界。

  注重科学技术与创新,学习辩证思维的方法。自然辩证法通过系统介绍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以及从哲学、社会的高度对科学技术的考察,使我们了解了科学技术的过去和现状,也懂得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从而提高了我们的见识能力。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的紧密,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样才能通过它来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更需要创新,注入新的血液,因此在企业管理专业的学习中也要注重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创新.一名合格的研究生需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自然辩证法正是系统地介绍了如何搞科学研究以及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应用的一般方法,通过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神圣而不神秘。同样的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哲学课程,其核心就是为研究生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一种辨证思维的方法。在企业管理的专业课学习过程中,需要讲求方法,强调的是方法的工具性。自然辩证法使我们知道了科学知识可批判,科学方法同样有局限,科学知识需要创新,科学方法同样需要创新。在企业管理专业课的学习中,更应该领会科学技术方法的重要性,注重创新、意识的树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自己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相结合。我们应该多向导师请教他们对科研方法的看法以及在运用科研方法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写作命题论文,在思考问题、查阅资料、归纳总结等实际操作中,深刻理解科研方法与科研活动的关系。

  科学精神的关键在于辩证的批判。我们要培养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精神,不承认任何神圣的不可批判的东西,勇于批判别人和接受别人的批判,不轻信他人的观点。

  学习证实和证伪两种方法。在自然辩证法中,一个命题如果不可能被证伪这个命题可能就是一个伪命题,这样我们就能够识别一些貌似真理的实际上毫无意义的论断。我们现在所接受的理论只不过是有可能被证伪但迄今为止还没有被证伪的理论.明白了假设证伪是有效的研究的方法,也是最节约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在企业管理专业的学习上,我们需要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方针政策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发展规律上找原因。对待事物的过程中,需要抓住主要方面,看主要方面是缺点还是优点,既要看缺点对工作有多大害处,更要看优点对事业有多大用处。要先看长处后看短处,发挥长处避其短处,在发挥长处的过程中补其短处;要先看优点后看缺点,在发扬优点的过程中克服缺点.最后是尊重学术权威。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到在学术共同体正常的运行机制下,学术权威的形成不是靠权利

  杠杆建构的。学术权威能把从事某项研究的人员汇聚起来,并指明前进的方

  向。因此,在专业课的学习中,给予学术权威和自己的学术前辈必要的尊重,可以使自己的研究少走弯路,更多地在学术共同体内得到帮助。

  总之在今后的企业管理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我会时刻联系自然辨证法的理论知识,科学客观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我,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武装自己,在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的基础上,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生,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

  四、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1、有助于把握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全球趋势,认识各个学科领域的内在联系。2、有助于认识客观自然界存在与演化的辩证规律,理解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关系。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方法,提高科技创新的思维和实践能力.4、有助于理解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有助于掌握3

篇四: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是什么?

  精品好资料——————学习推荐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学科性质?

  基本内容: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定义: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四]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学科性质:

  (1)哲学的分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2)中间层次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层次关系:哲学自然辩证法各门具体科学技术)(3)交叉学科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4)综合性和开放性

  1/1

篇五: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是什么?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理论体系。

  学科性质: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已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研究对象:以整体的自然界(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

  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整体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研究内容: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科技观(科技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科学技术和社会等)

  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

  2、系统概念,含义?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特征?

  系统的概念:一般认为,系统是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

  系统的本质特征:

  开放性:和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动态性:即自然系统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

  整体性:系统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简单地机械加和。

  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有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的总和的效果。一方面,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机械加和,系统具有各个组成要素没有的新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另一方面,作为系统整体中的要素也具有它自身所没有的整体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和他们未组成系统独立存在时有质的区别。

  三、系统的定义、系统和要素、环境的辩证关系

  1、系统: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

  2、系统和要素的辩证关系

  系统和要素是相互依存的,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系统以要素为前提,没有要素就形不成系统,形成了,一旦离开要素,系统就不复存在。同样,要素也以系统为前提,它只有作为系统中的组成部分,方有其要素的品格,离开系统,也就无所谓要素。总之,系统和要素的每一方都只是由于对方的存在,它自己才能存在。

  系统和要素的同一性不仅有相互依存的情形,而且还有相互转化、生成的情形,即系统转化为要素,要素转化为系统,每一方都变成它的对方,把对方创造了出来,从而达到了它们真正活动着和发展着的活的同一。

  3、系统和环境的辩证关系

  三个方面:1、环境对系统的作用。环境对系统的发展和烟花起着一定的诱导甚至支配作用;2、系统对环境的作用。物质系统地变化对环境质量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3、系统和系

  统的作用。系统和环境的作用往往体现为系统间的作用。

  4、系统和功能的辩证关系

  两个方面:1、结构决定功能。对于一个自然系统来说,结构式功能的的内在依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一种结构有多种功能。2、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

  4、自组织概念及机制?

  答:自组织是指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自组织是相对于组织(他组织)而言的。自组织是在开放背景下,系统自发形成内部有序结构的过程。事实上,任何新的有序结构模式的形成都是通过自组织实现的。自组织是自然系统演化的一般机制。

  现在科学研究的诸多成果证实: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机制。

  ⑴

  开放性:是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所谓开放就是借助外部环境输入的负熵克服、抵消内部的熵增。

  ⑵

  远离平衡态:也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

  ⑶

  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作用方式,是具有相干性的作用机制,系统内部的作用关系不再是各种作用的简单叠加,而是各种作用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的整体效应。

  ⑷

  涨落:“生序原理”: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被称为涨落。当系统处在远离平衡态时,涨落使系统状态发生的微小变化有可能通过非线性的反馈机制而被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通过涨落达到有序,这就是所谓的“生序原理”。

  5、生态自然观的生态系统三大规律?

  答: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其特征是系统内部以及系统外部之间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由此推动的物质的循环,其三大规律是闭路循环规律、反馈调控规律、系统和谐规律。

  ⑴闭路循环规律:

  a.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多种多样,而物质是不断运动的,生态系统的物质运动是周而复始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从物理环境中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物理环境,完成一个由简单无机物到各种高能有机化合物,最终又还原为简单无机物的生态循环。物质闭路循环所反映的就是物质的转化再生和多层次分级利用的过程。

  b.在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过程中,在物质循环的基础上便产生了能量的流动,即能量流。它是推动生物圈和各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动力,是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能量流是单向的。物质流和能量流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c.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规律除了体现在生物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外,还表现在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的信息传递,即信息流。信息流是双向的循环。

  总之,宏生态和微生物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复合,使生态系统显现为闭路循环的不断转化和无限过程。

  ⑵反馈调控规律:

  ①调控,即调节和控制,具体到生态系统,就是指生物系统的内在调节和环境系统的外在控制作用。a.生物系统的内在调节是指生物系统改变自身的形态结构、行为方式等以适应环境改变的作用,而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改变了环境,使之和生物变化相协调;b.环境系统的外

  在控制是指环境条件对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制约作用。

  ②反馈是指把系统的输出结果返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进行校正以达到目标要求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控制效果的回报。

  ③反馈调控的层次性:a.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调节

  b.异种生物之间的数量调节

  c.生物和环境之间的适应性调节

  d.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

  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它使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结构不断趋向系统的目的,达到生态平衡。

  ⑶系统和谐规律:循环再生过程和反馈调控机制昭示了生态系统的内在和谐性。生态系统的和谐状态主要体现在恰当的要素比例、稳定的层次结构、和美的外在形式、绵延的生机活力、精致的系统耦合等方面。

  ⑷闭路循环规律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运动过程,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系统和谐规律显现了生态系统的本然性态。三大规律在“过程—机制—性态”的辉映中系统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这些规律理当成为人们制定行为规范和进行社会实践的依据。

  22、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1)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最活跃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2)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结构性要素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技术创新正在逐步改变整个社会各种产业的结构比例3)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运筹性要素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提高社会经济管理水平,保证生产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顺畅流动和合理配置来实现的。

  5、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

  1、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不可偏废

  2、科学文化需要人文文化的引领关系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科学是人类所积累的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

  人文意义第一,人文文化决定一个民族的存亡。第二,民族文化关系着国家的强弱。第三,没有人文,就没有社会的进步。第四,人文决定人格的高低。第五,对个人而言,文化严重关系到一个人涵养的深浅。第六,人文关系一个人思维的愚智。同样科学也给人类带来了好处和方便: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科学和人文交融才能全面提高素质。科学和人文是同源共生的,同源于世界,共生于大脑。人文对科学而言,贯穿科学始终,为科学导向,为科学提供精神动力。同样科学对人文也很重要,科学要贯穿人文始终,为人文奠基,为人文提供素材,为人文保证正确的道路,为人文的发展和表现提供犀利武器。因此人文跟科学是互动的,互补的。不管是科学还是人文文化,都要通过自己的反思、怀疑、批判、发展,追求深刻性、普适性,科学精神侧重于求真务实。人文精神侧重于求善务爱,两者核心就是为了更美、更新。

  因此可以讲,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中间有科学基础;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中有人文的内涵和精神。

  六、马克思主义归纳和演绎的问题

  归纳: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中概括出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或普遍规律的方法。它的客观基础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

  演绎:通过一般来认识个别,它是以一般原理为前提推出关于个别事物结论的逻辑思维方法。

  (1)区别:①

  推理方向不同;归纳方法是从个别的、特殊的知识概括出一般性原理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从已知的原理、定理、定律、公理出发,推出个别结论的逻辑方法。

  ②结论范围不同;以个别的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知识为结论的推理即归纳推理;而演绎方法是以已知的结论为前提推出个别结论。③

  逻辑关系不同。归纳方法的前提和结论仅具有或然性;而演绎推理是必然性推理。

  (2)联系:

  归纳和演绎是对同一客观事物个性和共性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反映。演绎必须以归纳为基础,因为演绎是以归纳的结论作为大前提的,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归纳必须以演绎为指导,因为离不开某种一般性的认识。

  五、科学和技术的辩证关系

  1.科学和技术的区别

  1)

  科学和技术的构成要素不同;

  2)科学和技术和自然的关系不同;

  3)科学和技术的目的、任务不同,科学和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4)科学和技术的社会历能和价值标准不同;5)

  科学和技术的研究过程不同,可预见性程度不同;6)科学和技术的劳动特点不同;7)科学和技术的成果形式和肯定方式不同。

  2.科学和技术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离不开技术,技术也离不开科学,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集密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

  16.科学和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答:区别:⑴任务和使命不同,科学是揭示,去认识、解释自然界,说明外部自然界,形成新的概念定律原理方法;技术是改造,去用什么的手段,什么样的方法去改造自然界,形成新产品,发现新材料,选择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⑵存在状态不同,科学是主观性和意识性,在书籍上和头脑中存在。技术是客观性和物质性,物质工具,工具体系,规则方法。⑶社会需要的关联程度上不同。科学是长远的,根本的,长久的,即关联程度弱一些;技术和社会需求的关联程度比较紧强。⑷评价方式不同:科学用真理性,是否和理论相符。技术是效用性,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是否满足实际需要。

  联系:⑴科学是技术的前提和基础。⑵技术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四、唯物主义三大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三条,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关于这三条基本规律的内在关系,一般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很多人主张最基本规律只有一条,即对立统一规律;毛泽东曾指出:“应该是一元论,不应该是三元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但也有的人不赞成这个观点,而主张把三大规律并列化和立体化——即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综合规律;量变、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再肯定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唯物辩证法五对范畴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是: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1)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或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2)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所具有的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构及其表现方

  式的一对范畴。内容是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内在要素的组织和结构。事物总是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

  (3)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有原因必会造成某种结果,有结果又必来源于某种原因。一般来讲,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同一个现象,依据不同的条件,可以是原因也可以是结果,前一个原因的结果也可能是后一个结果的原因;同时,一个原因可以引起几个结果,一个结果也往往由几个原因所引起。

  (4)唯物辩证法认为: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客观事物由可能向现实转化过程的一对范畴。可能性指事物包含的种种可能的发展趋势,现实性指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即实际存在的事物和过程。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复杂性,事物往往包含相互矛盾的几种可能性。

  但是只有一种可能性在内外条件齐备的情况下转化为现实,其他的可能性在矛盾的斗争中被克服而没有成为现实。

  (5)唯物辩证法认为:偶然性和必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趋势是必然性;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或可能以多种多样的不同方式出现的趋势是偶然性。

  七、批判性思维

  指种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日常思维被普遍确立教育特别高等教育目标之利于对于应付复杂多变世界提升现代社会生活人文精神。“批判性思维”理念的基本点是:人的日常逻辑思维能力,实际上是一种相对独立于各种专门知识,包括逻辑专门知识的逻辑思维能力,即"批判性思维"能力。

  八、绿色设计的问题

  绿色设计(GreenDesign),又称又称生态设计(EcologicalDesign)、面向环境的设计(DesignforEnvironment)等,是指借助产品生命周期中和产品相关的各类信息(技术信息、环境协调性信息、经济信息),利用并行设计等各种先进的设计理论,使设计出的产品具有先进的技术性、良好的环境协调性以及合理的经济性的一种系统设计方法。绿色设计着眼于人和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在设计过程的每一个决策中都充分考虑到环境效益,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对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是“3R”,即Reduce、Recycle和Reuse,不仅要尽量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地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绿色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考量,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上的变革,要求设计师放弃那种过分强调产品在外观上标新立异的做法,而将重点放在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上面,以一种更为负责的方法去创造产品的形态,用更简洁、长久的造型使产品尽可能地延长其使用寿命。

  九、观察和理论之间的关系

  答:观察中渗透理论

  (1)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

  (2)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语言记载了来自客体的信息,但科学语言总是和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在一起的:

  (3)理论在观察中起着定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受外部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科学观察是有目的的,有计划活动,是积极地,能动的反映.

  首先,观察主体渗透着理论,科学观察通常要以理论为指导,观察目的的确定.手段的改进,对象和环境的选择,都依赖和理论;同时观察者还需要行营的知识储备和趣论修养.

  其次,贯彻观察操作过程渗透着理论;

  最后,对观察结果的陈述渗透着理论。

  十、机遇问题

  答:机遇是指人们在有计划地进行实验、观察或研究某一自然事物的过程中,由于某种偶然、的机会,遇到或发现的自然现象。

  特点:(1)意外性。是从主客观关系来看,机遇产生在主体的意料之外,和研究预定的目标、想象可能出现的事物现象不一样。(2)偶发性。是从表面来看,机遇是无法预料的。

  机遇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l机遇给研究提供了先导,启发人们追寻机遇背后隐藏的自然、界的新信息,导致作出科学发现;

  2机遇能为技术发明提供线索,导致在技术上作出重大发明;3机遇能为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启发人们深入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识别和捕捉机遇的条件:首先,要从认识论高度提高对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的理解。其次,要提高及时发现、识别和捕捉机遇的认识能力。

  18、如何理解观察试验中的机遇?

  1)机遇是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人们往往由于某个偶然的事件或机会,意外地发现了新的自然现象,并由此导致了科学技术的新突破。具有意外性和偶发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外的发现了和原来研究目标完全不同的自然事物和现象,加以研究,取得和研究目标不同的重大发现;另一类是意外地发现了和预期不同的事物和现象,经过研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式、新手段,完成或部分完成了原来的研究目标。

  2)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a机遇给研究提供了先导,启发了人们追寻机遇背后隐藏的自然界的新信息,导致作出科学发现。b机遇能为技术发明提供线索,导致在技术上作出重大发明。c机遇能为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启发人们深入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3)识别和捕捉机遇的条件:a丰富的知识储备。b深厚的哲学理论修养:从认识论高度提高对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的理解,保证正确的方向和科学方法论的指导。c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创新的思维能力等,提高及时发现、识别和捕捉机遇的认识能力。

  十一、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威胁人类未来的全球问题。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更多的人为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所困扰。因此,我们使用辩证的眼光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进行评价,注意发挥它的正面功能,同时正视并抑制它的负面影响。

  (1)科技乐观主义是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及其社会后果持乐观的态度和看法,科技乐观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解除和摆脱人类社会的各种难题的困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能给人类带来美好的未来。

  (2)科技悲观主义: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影响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的出现,由此,一些思想家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产生了消极态度,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后果持悲观的态度和看法,科技悲观主义便应运而生.这一思想主张抑制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强调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科技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都显示出一定的片面性。其共同点是科技决定论,把当代社会的许多问题单纯地归咎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恶,关键是看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如何使用它。只有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这种双重效应,对科学技术加以合理利用,发挥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的正面功能,有效控制其负面效应,才能使科技真正成为造福于人类的利器,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十二、自主创新和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1)、中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2)、中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若干措施

  1.全面实行创造力教育是中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

  育模式,尽快地通过建立创造力教育模式培养出大批符合创新型国家需要的人材来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2.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是中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3.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中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点。

  4.建立创新保护和鼓励机制是中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

  总之,建设创新型国家,既顺应了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也体现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必须贯穿于我们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刻不容缓。

  十三、科学和人文之间的关系

  我们不能存在错误的观念,即,科技可以脱离正确的人文观点而健康地发展。

  没有对人类的关怀、没有对生命的关怀,科技很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噩梦。另一方面,脱离科技的人文是无法正确认识日新月异的现实世界,也无法对现实进行客观和理性的判断,因此也就无法解决伴随新科技发明而来的可怕的人类新问题,更无法指导人类发展的方向。

  因此,科技和人文是不可分割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科技进步促使人文更健康、更丰富,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有利于社会发展过程理性化。正确的人文观念则激励人们超越自我、最求更高的人生境界,指引了人类前进的方向。所以,想用其中的任何一种来代替另一种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这两者中的任何一种都存在着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只有在另一种那里才能得到某种程度的克服。

  总而言之,科技和人文的互相交织、取长补短,形成了人类的现代文明,当它们和谐共存,共同不断进步时,人类的天空才会更蓝,地球上的水才会更清,人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

  25、科学发展的三种模式(归纳主义的累积模式、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库恩科学发展历史主义模式)

  a归纳主义的累积模式:主要观点:科学起点问题,观察;经验论问题,经验是科学的全部基础,一切科学理论都建立在经验之上;科学发展方式,科学发展的过程是知识积累的过程,科学进步的历史是连续渐近的历史。

  b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基本观点:科学问题->猜想->证伪->新问题;科学的起点:从问题开始;科学研究方法,猜想-反驳方法;科学标准,用“可证伪性”代替“可证实性”;科学发展方式,不是从观察经验到理论归纳,而是从问题到猜想、反驳的过程。

  c库恩科学发展历史主义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范式)->反常->危机->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新的常规科学

  范式:指从事同一个领域的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念和方法。

  前科学:尚未形成该科学“范式”的原始阶段,是科学的“早期发展阶段”或初始阶段。

  常规科学:范式的形成是科学达成成熟的标志,形成范式的成熟科学。

  反常:当科学家发现了用范式难以解释的现象,这些属于范式预期之外的新事物、新现象、新发现就是反常现象。

  危机:当反常积累到一定程度而无法排除时就导致了危机。

  革命:一些思想解放、具有革命批判精神的成员勇于创新,去建立新理论、新范式取代旧范式,以解释吸收反常。

  新的常规科学:革命之后进入的常规科学

  2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当代,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力量。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来考察,现在已经进入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如果从它的主要源泉和动力的角度来考察,大体上说有四个阶段。

  第一,以自然资源为主的阶段。在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的发展主要靠自然资源。

  第二,以劳动力为主的阶段。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以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生产力

  的发展主要靠劳动力。

  第三,以劳动工具为主体的阶段。从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形成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生产力的发展主要靠劳动工具,机器是劳动工具的核心

  第四,就是科学技术为主体的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生产力的发展已经主要靠科学技术。当代的科学技术正在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使用于生产和其它各个领域,使物质生产劳动和其它劳动的面貌换然一新。科学技术的作用在整个劳动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足以使其居于“第一”的位置上。

  1.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总体战略方针和战略对策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方针:自主创新

  引领未来

  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对策:建设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保障)

  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关键)

  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根本)

  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基础)

  16、生态自然观的内容,如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

  答: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在人类对全球性“生态危机”

  进行反思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思想主要包括: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5、生态平衡是稳定性和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知识点:闭路循环规律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运动过程,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系统和谐规律显现了生态系统的本然性态,三大规律在“过程—机制—性态”的辉映中系统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这些规律理当成为人们制定行为规范和进行社会实践的依据。相应地要想保持生态系统的这种和谐统一的局面,离不开对生态三大规律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实践。它指引我们走出人类中心注意的偏狭,树立一种生态的伦理价值观,消除生态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冲突,实现两者的统一,最终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和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一)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二)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人和自然和谐的实现条件:(一)确立辩证的自然整体观

  (二)掌握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三)注重提高人的道德水平

  (四)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篇六: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是什么?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理论体系。

  学科性质: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已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研究对象:以整体的自然界(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整体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研究内容: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科技观(科技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科学技术与社会等)

  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

  2、系统概念,含义?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特征?

  系统的概念:一般认为,系统是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

  系统的本质特征:

  开放性: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动态性:即自然系统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

  整体性:系统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简单地机械加和。

  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有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的总和的效果。一方面,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机械加和,系统具有各个组成要素没有的新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另一方面,作为系统整体中的要素也具有它自身所没有的整体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与他们未组成系统独立存在时有质的区别。

  三、系统的定义、系统与要素、环境的辩证关系

  1、系统: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

  2、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

  系统和要素是相互依存的,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系统以要素为前提,没有要素就形不成系统,形成了,一旦离开要素,系统就不复存在。同样,要素也以系统为前提,它只有作为系统中的组成部分,方有其要素的品格,离开系统,也就无所谓要素。总之,系统和要素的每一方都只是由于对方的存在,它自己才能存在。

  系统和要素的同一性不仅有相互依存的情形,而且还有相互转化、生成的情形,即系统转化为要素,要素转化为系统,每一方都变成它的对方,把对方创造了出来,从而达到了它们真正活动着和发展着的活的同一。

  3、系统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三个方面:1、环境对系统的作用。环境对系统的发展和烟花起着一定的诱导甚至支配作用;2、系统对环境的作用。物质系统地变化对环境质量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3、系统与系

  统的作用。系统与环境的作用往往体现为系统间的作用。

  4、系统与功能的辩证关系

  两个方面:1、结构决定功能。对于一个自然系统来说,结构式功能的的内在依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一种结构有多种功能。2、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

  4、自组织概念及机制?

  答:自组织是指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自组织是相对于组织(他组织)而言的。自组织是在开放背景下,系统自发形成内部有序结构的过程。事实上,任何新的有序结构模式的形成都是通过自组织实现的。自组织是自然系统演化的一般机制。

  现在科学研究的诸多成果证实: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机制。

  ⑴

  开放性:是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所谓开放就是借助外部环境输入的负熵克服、抵消内部的熵增。

  ⑵

  远离平衡态:也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

  ⑶

  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作用方式,是具有相干性的作用机制,系统内部的作用关系不再是各种作用的简单叠加,而是各种作用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的整体效应。

  ⑷

  涨落:“生序原理”: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被称为涨落。当系统处在远离平衡态时,涨落使系统状态发生的微小变化有可能通过非线性的反馈机制而被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通过涨落达到有序,这就是所谓的“生序原理”。

  5、生态自然观的生态系统三大规律?

  答: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其特征是系统内部以及系统外部之间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由此推动的物质的循环,其三大规律是闭路循环规律、反馈调控规律、系统和谐规律。

  ⑴闭路循环规律:

  a.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多种多样,而物质是不断运动的,生态系统的物质运动是周而复始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从物理环境中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物理环境,完成一个由简单无机物到各种高能有机化合物,最终又还原为简单无机物的生态循环。物质闭路循环所反映的就是物质的转化再生与多层次分级利用的过程。

  b.在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过程中,在物质循环的基础上便产生了能量的流动,即能量流。它是推动生物圈和各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动力,是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能量流是单向的。物质流与能量流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c.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规律除了体现在生物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外,还表现在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的信息传递,即信息流。信息流是双向的循环。

  总之,宏生态与微生物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复合,使生态系统显现为闭路循环的不断转化和无限过程。

  ⑵反馈调控规律:

  ①调控,即调节与控制,具体到生态系统,就是指生物系统的内在调节和环境系统的外在控制作用。a.生物系统的内在调节是指生物系统改变自身的形态结构、行为方式等以适应环境改变的作用,而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改变了环境,使之与生物变化相协调;b.环境系统的外

  在控制是指环境条件对生物生存与发展的制约作用。

  ②反馈是指把系统的输出结果返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进行校正以达到目标要求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控制效果的回报。

  ③反馈调控的层次性:a.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调节

  b.异种生物之间的数量调节

  c.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调节

  d.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

  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它使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结构不断趋向系统的目的,达到生态平衡。

  ⑶系统和谐规律:循环再生过程和反馈调控机制昭示了生态系统的内在和谐性。生态系统的和谐状态主要体现在恰当的要素比例、稳定的层次结构、和美的外在形式、绵延的生机活力、精致的系统耦合等方面。

  ⑷闭路循环规律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运动过程,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系统和谐规律显现了生态系统的本然性态。三大规律在“过程—机制—性态”的辉映中系统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这些规律理当成为人们制定行为规范和进行社会实践的依据。

  22、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1)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最活跃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2)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结构性要素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技术创新正在逐步改变整个社会各种产业的结构比例3)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运筹性要素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提高社会经济管理水平,保证生产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顺畅流动与合理配置来实现的。

  5、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

  1、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不可偏废

  2、科学文化需要人文文化的引领关系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科学是人类所积累的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

  人文意义第一,人文文化决定一个民族的存亡。第二,民族文化关系着国家的强弱。第三,没有人文,就没有社会的进步。第四,人文决定人格的高低。第五,对个人而言,文化严重关系到一个人涵养的深浅。第六,人文关系一个人思维的愚智。同样科学也给人类带来了好处和方便: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科学和人文交融才能全面提高素质。科学和人文是同源共生的,同源于世界,共生于大脑。人文对科学而言,贯穿科学始终,为科学导向,为科学提供精神动力。同样科学对人文也很重要,科学要贯穿人文始终,为人文奠基,为人文提供素材,为人文保证正确的道路,为人文的发展与表现提供犀利武器。因此人文跟科学是互动的,互补的。不管是科学还是人文文化,都要通过自己的反思、怀疑、批判、发展,追求深刻性、普适性,科学精神侧重于求真务实。人文精神侧重于求善务爱,两者核心就是为了更美、更新。

  因此可以讲,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中间有科学基础;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中有人文的内涵与精神。

  六、马克思主义归纳与演绎的问题

  归纳: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中概括出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或普遍规律的方法。它的客观基础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

  演绎:通过一般来认识个别,它是以一般原理为前提推出关于个别事物结论的逻辑思维方法。

  (1)区别:①

  推理方向不同;归纳方法是从个别的、特殊的知识概括出一般性原理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从已知的原理、定理、定律、公理出发,推出个别结论的逻辑方法。

  ②结论范围不同;以个别的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知识为结论的推理即归纳推理;而演绎方法是以已知的结论为前提推出个别结论。③

  逻辑关系不同。归纳方法的前提与结论仅具有或然性;而演绎推理是必然性推理。

  (2)联系:

  归纳和演绎是对同一客观事物个性和共性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反映。演绎必须以归纳为基础,因为演绎是以归纳的结论作为大前提的,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归纳必须以演绎为指导,因为离不开某种一般性的认识。

  五、科学与技术的辩证关系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1)

  科学与技术的构成要素不同;

  2)科学与技术和自然的关系不同;

  3)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任务不同,科学与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4)科学与技术的社会历能与价值标准不同;5)

  科学与技术的研究过程不同,可预见性程度不同;6)科学与技术的劳动特点不同;7)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形式与肯定方式不同。

  2.科学与技术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离不开技术,技术也离不开科学,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集密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

  16.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答:区别:⑴任务与使命不同,科学是揭示,去认识、解释自然界,说明外部自然界,形成新的概念定律原理方法;技术是改造,去用什么的手段,什么样的方法去改造自然界,形成新产品,发现新材料,选择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⑵存在状态不同,科学是主观性和意识性,在书籍上和头脑中存在。技术是客观性和物质性,物质工具,工具体系,规则方法。⑶社会需要的关联程度上不同。科学是长远的,根本的,长久的,即关联程度弱一些;技术与社会需求的关联程度比较紧强。⑷评价方式不同:科学用真理性,是否与理论相符。技术是效用性,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是否满足实际需要。

  联系:⑴科学是技术的前提和基础。⑵技术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四、唯物主义三大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三条,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关于这三条基本规律的内在关系,一般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很多人主张最基本规律只有一条,即对立统一规律;毛泽东曾指出:“应该是一元论,不应该是三元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但也有的人不赞成这个观点,而主张把三大规律并列化和立体化——即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综合规律;量变、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再肯定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唯物辩证法五对范畴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是: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1)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或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

  面特征。

  (2)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所具有的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构及其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内容是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内在要素的组织和结构。事物总是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

  (3)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有原因必会造成某种结果,有结果又必来源于某种原因。一般来讲,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同一个现象,依据不同的条件,可以是原因也可以是结果,前一个原因的结果也可能是后一个结果的原因;同时,一个原因可以引起几个结果,一个结果也往往由几个原因所引起。

  (4)唯物辩证法认为: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客观事物由可能向现实转化过程的一对范畴。可能性指事物包含的种种可能的发展趋势,现实性指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即实际存在的事物和过程。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复杂性,事物往往包含相互矛盾的几种可能性。

  但是只有一种可能性在内外条件齐备的情况下转化为现实,其他的可能性在矛盾的斗争中被克服而没有成为现实。

  (5)唯物辩证法认为:偶然性和必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趋势是必然性;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或可能以多种多样的不同方式出现的趋势是偶然性。

  七、批判性思维

  指种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日常思维被普遍确立教育特别高等教育目标之利于对于应付复杂多变世界提升现代社会生活人文精神。“批判性思维”理念的基本点是:人的日常逻辑思维能力,实际上是一种相对独立于各种专门知识,包括逻辑专门知识的逻辑思维能力,即"批判性思维"能力。

  八、绿色设计的问题

  绿色设计(GreenDesign),又称又称生态设计(EcologicalDesign)、面向环境的设计(DesignforEnvironment)等,是指借助产品生命周期中与产品相关的各类信息(技术信息、环境协调性信息、经济信息),利用并行设计等各种先进的设计理论,使设计出的产品具有先进的技术性、良好的环境协调性以及合理的经济性的一种系统设计方法。绿色设计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在设计过程的每一个决策中都充分考虑到环境效益,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对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是“3R”,即Reduce、Recycle和Reuse,不仅要尽量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地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绿色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考量,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上的变革,要求设计师放弃那种过分强调产品在外观上标新立异的做法,而将重点放在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上面,以一种更为负责的方法去创造产品的形态,用更简洁、长久的造型使产品尽可能地延长其使用寿命。

  九、观察与理论之间的关系

  答:观察中渗透理论

  (1)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

  (2)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语言记载了来自客体的信息,但科学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在一起的:

  (3)理论在观察中起着定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受外部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科学观察是有目的的,有计划活动,是积极地,能动的反映.

  首先,观察主体渗透着理论,科学观察通常要以理论为指导,观察目的的确定.手段的改进,对象和环境的选择,都依赖与理论;同时观察者还需要行营的知识储备和趣论修养.

  其次,贯彻观察操作过程渗透着理论;

  最后,对观察结果的陈述渗透着理论。

  十、机遇问题

  答:机遇是指人们在有计划地进行实验、观察或研究某一自然事物的过程中,由于某种偶然、的机会,遇到或发现的自然现象。

  特点:(1)意外性。是从主客观关系来看,机遇产生在主体的意料之外,与研究预定的目标、想象可能出现的事物现象不一样。(2)偶发性。是从表面来看,机遇是无法预料的。

  机遇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l机遇给研究提供了先导,启发人们追寻机遇背后隐藏的自然、界的新信息,导致作出科学发现;

  2机遇能为技术发明提供线索,导致在技术上作出重大发明;3机遇能为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启发人们深入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识别和捕捉机遇的条件:首先,要从认识论高度提高对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的理解。其次,要提高及时发现、识别和捕捉机遇的认识能力。

  18、如何理解观察试验中的机遇?

  1)机遇是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人们往往由于某个偶然的事件或机会,意外地发现了新的自然现象,并由此导致了科学技术的新突破。具有意外性和偶发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外的发现了与原来研究目标完全不同的自然事物与现象,加以研究,取得与研究目标不同的重大发现;另一类是意外地发现了与预期不同的事物与现象,经过研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式、新手段,完成或部分完成了原来的研究目标。

  2)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a机遇给研究提供了先导,启发了人们追寻机遇背后隐藏的自然界的新信息,导致作出科学发现。b机遇能为技术发明提供线索,导致在技术上作出重大发明。c机遇能为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启发人们深入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3)识别和捕捉机遇的条件:a丰富的知识储备。b深厚的哲学理论修养:从认识论高度提高对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的理解,保证正确的方向和科学方法论的指导。c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创新的思维能力等,提高及时发现、识别和捕捉机遇的认识能力。

  十一、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威胁人类未来的全球问题。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更多的人为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所困扰。因此,我们应用辩证的眼光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进行评价,注意发挥它的正面功能,同时正视并抑制它的负面影响。

  (1)科技乐观主义是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及其社会后果持乐观的态度和看法,科技乐观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解除和摆脱人类社会的各种难题的困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能给人类带来美好的未来。

  (2)科技悲观主义: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影响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的出现,由此,一些思想家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产生了消极态度,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后果持悲观的态度和看法,科技悲观主义便应运而生.这一思想主张抑制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科技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都显示出一定的片面性。其共同点是科技决定论,把当代社会的许多问题单纯地归咎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恶,关键是看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如何使用它。只有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这种双重效应,对科学技术加以合理利用,发挥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的正面功能,有效控制其负面效应,才能使科技真正成为造福于人类的利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十二、自主创新与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1)、中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2)、中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若干措施

  1.全面实行创造力教育是中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

  育模式,尽快地通过建立创造力教育模式培养出大批符合创新型国家需要的人材来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2.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是中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3.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中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点。

  4.建立创新保护和鼓励机制是中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

  总之,建设创新型国家,既顺应了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也体现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必须贯穿于我们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刻不容缓。

  十三、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

  我们不能存在错误的观念,即,科技可以脱离正确的人文观点而健康地发展。

  没有对人类的关怀、没有对生命的关怀,科技很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噩梦。另一方面,脱离科技的人文是无法正确认识日新月异的现实世界,也无法对现实进行客观和理性的判断,因此也就无法解决伴随新科技发明而来的可怕的人类新问题,更无法指导人类发展的方向。

  因此,科技与人文是不可分割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科技进步促使人文更健康、更丰富,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有利于社会发展过程理性化。正确的人文观念则激励人们超越自我、最求更高的人生境界,指引了人类前进的方向。所以,想用其中的任何一种来代替另一种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这两者中的任何一种都存在着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只有在另一种那里才能得到某种程度的克服。

  总而言之,科技和人文的互相交织、取长补短,形成了人类的现代文明,当它们和谐共存,共同不断进步时,人类的天空才会更蓝,地球上的水才会更清,人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

  25、科学发展的三种模式(归纳主义的累积模式、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库恩科学发展历史主义模式)

  a归纳主义的累积模式:主要观点:科学起点问题,观察;经验论问题,经验是科学的全部基础,一切科学理论都建立在经验之上;科学发展方式,科学发展的过程是知识积累的过程,科学进步的历史是连续渐近的历史。

  b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基本观点:科学问题->猜想->证伪->新问题;科学的起点:从问题开始;科学研究方法,猜想-反驳方法;科学标准,用“可证伪性”代替“可证实性”;科学发展方式,不是从观察经验到理论归纳,而是从问题到猜想、反驳的过程。

  c库恩科学发展历史主义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范式)->反常->危机->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新的常规科学

  范式:指从事同一个领域的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念和方法。

  前科学:尚未形成该科学“范式”的原始阶段,是科学的“早期发展阶段”或初始阶段。

  常规科学:范式的形成是科学达成成熟的标志,形成范式的成熟科学。

  反常:当科学家发现了用范式难以解释的现象,这些属于范式预期之外的新事物、新现象、新发现就是反常现象。

  危机:当反常积累到一定程度而无法排除时就导致了危机。

  革命:一些思想解放、具有革命批判精神的成员勇于创新,去建立新理论、新范式取代旧范式,以解释吸收反常。

  新的常规科学:革命之后进入的常规科学

  2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当代,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力量。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来考察,现在已经进入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如果从它的主要源泉和动力的角度来考察,大体上说有四个阶段。

  第一,以自然资源为主的阶段。在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的发展主要靠自然资源。

  第二,以劳动力为主的阶段。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以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生产力的发展主要靠劳动力。

  第三,以劳动工具为主体的阶段。从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形成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生产力的发展主要靠劳动工具,机器是劳动工具的核心

  第四,就是科学技术为主体的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生产力的发展已经主要靠科学技术。当代的科学技术正在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应用于生产和其它各个领域,使物质生产劳动和其它劳动的面貌换然一新。科学技术的作用在整个劳动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足以使其居于“第一”的位置上。

  1.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总体战略方针和战略对策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方针:自主创新

  引领未来

  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对策:建设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保障)

  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关键)

  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根本)

  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基础)

  16、生态自然观的内容,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答: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对全球性“生态危机”

  进行反思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思想主要包括: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5、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知识点:闭路循环规律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运动过程,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系统和谐规律显现了生态系统的本然性态,三大规律在“过程—机制—性态”的辉映中系统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这些规律理当成为人们制定行为规范和进行社会实践的依据。相应地要想保持生态系统的这种和谐统一的局面,离不开对生态三大规律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实践。它指引我们走出人类中心注意的偏狭,树立一种生态的伦理价值观,消除生态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冲突,实现两者的统一,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一)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二)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条件:(一)确立辩证的自然整体观

  (二)掌握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三)注重提高人的道德水平

  (四)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篇七: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是什么?

  1.

  试述自然辨证法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学科性质.答(1)自然辩证法的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

  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自然辩证法的内容:

  l)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①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②是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唯物辨证的说明;

  ③还包括对人工自然的演化、人与人工自然关系的阐述.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研究中所应用的各种方法的哲学概括.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它包括:对科学研究方法、工程技术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的哲学概括。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

  点。包括:对科学技术的性质、结构、功能及其发展规律的闹述.(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2.工科类研究生为什么要学自然辩证法?

  答: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政治理论课,对工科研究生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自然辩证法课在改善和完善工科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更新其思维方式、开拓其眼界等方面起到了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因而,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工科研究生是学习工程技术的,将来也是要从事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因此,工科学生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学好、学精自己的专业以及与本专业有关的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知识上。但是,仅仅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不能或不足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或科技工作者.首先是因为,一方面在现代技术教育中,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门化。而另一方面,现代技术问题又越来越综合化,任何一个技术问题的解决,往往要涉及许多学科领域,不仅需要本专业的知识,而且需要相关学科知识的配合。如现代数控机床技术,不仅涉及到机械,而且与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等密切相关.因此,现行的越来越专门化的技术教育与技术的一体化发展趋势是相背离的。其次,技术与社会密切相关,任何技术都是由社会中的人去掌握和操纵,任何一件技术产品又都是为社会服务,供社会所“享用”。技术社会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懂得技术知识,而且必须了解必要的社会知识。如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机器时,要使操作人员方便省力,必须懂得人体工程学的知识;要使产品外观美观漂亮,还得掌握一些心理学与美学的知识;还有诸如经济学、社会学等也是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知识.缺乏这些知识,有些设计尽管从技术本身考察合理可行,但由于外观设计“傻大黑粗",操作费工费力,成本昂贵等,未必为社会所接受.而现实中,工科学生不仅把自己禁锢在自己狭窄的专业中,而且非常缺乏社会知识;因此,就必然会出现有些学生在学校“高分”而在实际工作中“低能”的现象,空有满腹经纶而无用武之地,宏伟的设想、设计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校

  教育没有帮助他们找到技术与社会的联络点。而自然辩证法恰恰在这方面弥补了现行教育的不足。首先,自然辩证法把科学技术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它不仅把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而且也把技术本身作为整体来考察。它使得学生们从哲学、社会的高度上认识到,技术本身也是一个体系。社会中任何一项技术都不是孤立存在着的,而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联

  系起来存在于社会之中。就工科院校的教育体系来说,虽然设立了各门专业,但各门专业之间是紧密联系着的.任何一个专业都不能脱离其他专业而“孤军深入”,相关或相邻学科的超前和滞后发展往往对该学科也有制约和影响。如学机械专业的,并不能把“电类"专业的知识认为是事不关己,机电一体化才是其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不得不在愈来愈狭窄的专业领域内从事学习与研究,甚至使一些人沦为狭隘分工的奴隶,但同时也使得各专业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因此,工科学生不应也不能囿于自己狭窄的专业,从认识上打破专业“壁垒”,拓宽专业面,广泛吸取各类专业的知识素养,这样才不会眼光狭窄。另外,学习自然辩证法,也能使学生摆正本专业在整个技术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他们能够辨证的认识自己专业的优与劣、冷与热。使他们认识到:从技术本身来说,任何专业无所谓优与劣,但由于社会的发展,的确存在着“热门”与“冷门”的专业之分,其次,自然辩证法把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社会现象来研究,指出科学技术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要发挥其强大的社会、经济功能,不仅仅是由其自身所决定的,而是受到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作为一个技术工作者,“高精尖”和广博的知识面是形成其技术能力的基础,但技术能力的发挥和运用却需要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社会经验。学习与掌握生理学、心理学、美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知识或许并不能提高一个人的技术能力,但却是制约其技术能力能否发挥或充分发挥的实在因素。因此,学技术或从事技术工作并不意味着只学好专业,好需要掌握与技术和技术应用相关的社会知识。只有这样,才更有可能在科学技术领域内做出成就。

  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无论科技工作者能否自觉地认识到,他们总会有自己的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这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又会在他们的研究活动中起促进或阻碍作用。辩证思维能力是现代科技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一名优秀工程师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与社会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其才能的充分发挥。目前工科院校大都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这对工科学生了解和掌握唯物辩

  证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他们终归只是一般的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概念,辩证法在他们头脑中还是抽象的、甚至是模糊的,更谈不上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了.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自然辩证运用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的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的变化,又从逻辑上阐释了科学技术与哲学的相互关系,具体介绍了具有哲学素养的一些现代科学家的科学实践体会,使同学们认识到了科学技术与哲学间的本质联系,科学技术与哲学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科学技术通向哲学需要一座桥梁,即自然辩证法,从而克服了他们中间存在着的把科学技术与哲学关系简单化的倾向,进一步地明确了确立良好的哲学素养对科技工作者来讲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对其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一门政治理论课,自然辩证法当然也具备其他政治理论课的一般功能,对研究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无产阶级的人生观起着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但自然辩证法与其他政治理论课又应当是同中有异的.三、自然辩证法提高了工科学生的科研能力,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当然是吸收和接受大量的现代科技知识,但不能因此而忽视对他们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即科研能力的培养。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新知识的涌现,使得大学知识传授的任务越来越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在“爆炸",我们不能也不可能把大量涌现的新知识都“压缩”在短短的三年研究生教育中。培养研究生的目的不是单纯追求他们具有渊博的知识,而是培养他们具备解决社会与技术问题的能力。因此,与其单纯地灌输新知识,倒不如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智慧入手,这样做必将事半功倍。而自然辩证法正是工科研究生知识结构中必不可缺的“活化剂”,这也是自然辩证法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篇八: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是什么?

  1.

  试述自然辨证法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学科性质.答(1)自然辩证法的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

  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自然辩证法的内容:l)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①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②是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唯物辨证的说明;

  ③还包括对人工自然的演化、人与人工自然关系的阐述.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研究中所应用的各种方法的哲学概括。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它包括:对科学研究方法、工程技术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的哲学概括。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

  点。包括:对科学技术的性质、结构、功能及其发展规律的闹述.(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2。

  工科类研究生为什么要学自然辩证法?答: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政治理论课,对工科研究生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自然辩证法课在改善和完善工科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更新其思维方式、开拓其眼界等方面起到了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因而,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工科研究生是学习工程技术的,将来也是要从事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因此,工科学生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学好、学精自己的专业以及与本专业有关的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知识上。但是,仅仅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不能或不足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或科技工作者.首先是因为,一方面在现代技术教育中,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门化。而另一方面,现代技术问题又越来越综合化,任何一个技术问题的解决,往往要涉及许多学科领域,不仅需要本专业的知识,而且需要相关学科知识的配合。如现代数控机床技术,不仅涉及到机械,而且与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等密切相关。因此,现行的越来越专门化的技术教育与技术的一体化发展趋势是相背离的.其次,技术与社会密切相关,任何技术都是由社会中的人去掌握和操纵,任何一件技术产品又都是为社会服务,供社会所“享用"。技术社会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懂得技术知识,而且必须了解必要的社会知识。如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机器时,要使操作人员方便省力,必须懂得人体工程学的知识;要使产品外观美观漂亮,还得掌握一些心理学与美学的知识;还有诸如经济学、社会学等也是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知识。缺乏这些知识,有些设计尽管从技术本身考察合理可行,但由于外观设计“傻大黑粗",操作费工费力,成本昂贵等,未必为社会所接受。而现实中,工科学生不仅把自己禁锢在自己狭窄的专业中,而且非常缺乏社会知识;因此,就必然会出现有些学生在学校“高分”而在实际工作中“低能"的现象,空有满腹经纶而无用武之地,宏伟的设想、设计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校

  教育没有帮助他们找到技术与社会的联络点。而自然辩证法恰恰在这方面弥补了现行教育的不足。首先,自然辩证法把科学技术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它不仅把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而且也把技术本身作为整体来考察。它使得学生们从哲学、社会的高度上认识到,技术本身也是一个体系.社会中任何一项技术都不是孤立存在着的,而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联系

  起来存在于社会之中.就工科院校的教育体系来说,虽然设立了各门专业,但各门专业之间是紧密联系着的。任何一个专业都不能脱离其他专业而“孤军深入",相关或相邻学科的超前和滞后发展往往对该学科也有制约和影响。如学机械专业的,并不能把“电类”专业的知识认为是事不关己,机电一体化才是其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不得不在愈来愈狭窄的专业领域内从事学习与研究,甚至使一些人沦为狭隘分工的奴隶,但同时也使得各专业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因此,工科学生不应也不能囿于自己狭窄的专业,从认识上打破专业“壁垒”,拓宽专业面,广泛吸取各类专业的知识素养,这样才不会眼光狭窄。另外,学习自然辩证法,也能使学生摆正本专业在整个技术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他们能够辨证的认识自己专业的优与劣、冷与热。使他们认识到:从技术本身来说,任何专业无所谓优与劣,但由于社会的发展,的确存在着“热门"与“冷门”的专业之分,其次,自然辩证法把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社会现象来研究,指出科学技术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要发挥其强大的社会、经济功能,不仅仅是由其自身所决定的,而是受到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作为一个技术工作者,“高精尖”和广博的知识面是形成其技术能力的基础,但技术能力的发挥和运用却需要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社会经验。学习与掌握生理学、心理学、美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知识或许并不能提高一个人的技术能力,但却是制约其技术能力能否发挥或充分发挥的实在因素。因此,学技术或从事技术工作并不意味着只学好专业,好需要掌握与技术和技术应用相关的社会知识。只有这样,才更有可能在科学技术领域内做出成就。

  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无论科技工作者能否自觉地认识到,他们总会有自己的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这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又会在他们的研究活动中起促进或阻碍作用。辩证思维能力是现代科技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一名优秀工程师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与社会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其才能的充分发挥。目前工科院校大都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这对工科学生了解和掌握唯物辩

  证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他们终归只是一般的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概念,辩证法在他们头脑中还是抽象的、甚至是模糊的,更谈不上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了。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自然辩证运用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的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的变化,又从逻辑上阐释了科学技术与哲学的相互关系,具体介绍了具有哲学素养的一些现代科学家的科学实践体会,使同学们认识到了科学技术与哲学间的本质联系,科学技术与哲学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科学技术通向哲学需要一座桥梁,即自然辩证法,从而克服了他们中间存在着的把科学技术与哲学关系简单化的倾向,进一步地明确了确立良好的哲学素养对科技工作者来讲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对其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一门政治理论课,自然辩证法当然也具备其他政治理论课的一般功能,对研究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无产阶级的人生观起着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但自然辩证法与其他政治理论课又应当是同中有异的。三、自然辩证法提高了工科学生的科研能力,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当然是吸收和接受大量的现代科技知识,但不能因此而忽视对他们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即科研能力的培养。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新知识的涌现,使得大学知识传授的任务越来越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在“爆炸”,我们不能也不可能把大量涌现的新知识都“压缩”在短短的三年研究生教育中.培养研究生的目的不是单纯追求他们具有渊博的知识,而是培养他们具备解决社会与技术问题的能力。因此,与其单纯地灌输新知识,倒不如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智慧入手,这样做必将事半功倍。而自然辩证法正是工科研究生知识结构中必不可缺的“活化剂”,这也是自然辩证法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篇九: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是什么?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自然观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自然界的属性

  ——从历史的角度看

  自然观的发展主要经历的阶段:

  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中世纪的宗教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补充:中国传统的自然观

  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

  科学是什么

  技术是什么

  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发展模式

  科学技术方法

  经验方法

  理论方法

  等

  科学理论的结构等。

  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因此,自然辩证法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但是,自然辩证法不同于普通的自然科学,为什么?

  因为,研究方法不同。

  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实验、观察等,“实证方法”(形而下学,physics)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方法是思辨、逻辑、哲学等。

  因此是“形而上学”(meta-physics)具有哲学学科的属性。

  因此,自然辩证法是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

  医学——大类。

  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因此属于“人学”。

  但是,医学研究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以及心理属性。以自然属性为基础。因此医学也是一个综合科学。

  医学模式转化,就是注意到了医学的这个特征。

  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医学与自然辩证法具有内容关系。

  生老病死都是自然现象,是医学的研究内容,也可以是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所以,两者的研究对象具有重叠。只是研究方法和重点不同。

  考试:要求写论文。3000字以上。内容如何选取?

  综述性

  分析性

  数据性

  如何学习自然辩证法

  结合专业,多读书,多看刊物。

  还要具有科学技术发展史(包括医学史)、哲学(包括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等方面的知识。

  用途:

  人的知识看,分三个层次:

  核心:专业

  背景:科学技术

  人文:医生是人,应该具有人的知识。

  医生要面对患者,患者也是人,因此,医患关系(PPR)实际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的学习,(1)可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人

  文素质,提升综合能力。(2)可以提高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水平。(3)有助于专业学习。

  自然辩证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与哲学

  与医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自然辩证法

  社会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

  自然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几个概念:

  自然(Nature)

  1、客观世界(objectiveworld)

  2、客观存在

  (being)的物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总和

  3、与社会相对应的4、人以及其他生物还有非生物界的总和

  5、适应社会状态——适者生存——自然而然

  6、客观世界存在的一切事物

  7、没有人类干预的,天然的,非人工的。

  8、天性

  自然可以划分为:天然自然、(人所认识的自然)和人工自然。

  自然的物质性,物质的运动,关系和属性,规律。

  自然观——对于自然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

  (自然哲学PhilosophyofNature)

  自然科学来源于自然哲学。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实在论与唯名论的争论

  一般

  具体

  bird,birdness

  Law律

  古希腊的自然观

  古希腊的哲学包括:自然哲学、社会哲学和道德哲学(伦理学)

  关于万物的本原:一元素说、多元素(四元素)和原子论三个阶段。

  原子论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

  关于宇宙的起源以及太阳和地球的关系:

  地球中心说,以及地球为球形。

  古希腊自然观的总结:

  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1、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朴素的2、通过自然现象来直接地说明自然的本质——唯物的3、与辩证法脱节

  中世纪的(基督教)宗教自然观

篇十: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是什么?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研究对象:

  ①②

  ③自然界的辩证法;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

  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辩证法。

  基本内容: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

  定义: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四、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1)哲学的分支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

  (2)中间层次

  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层次关系:哲学自然辩证法各门具体科学技术)

  (3)交叉学科

  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

  (4)综合性和开放性

  冯小保

  研11机械

推荐访问: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是什么? 辩证法 学科 性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