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4篇)

发布时间:2022-11-21 15:00:03 来源:网友投稿

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4篇)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奠基  作者:郭洋  来源:《西部学刊》2019年第21期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后,政治、经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4篇),供大家参考。

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4篇)

篇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奠基

  作者:郭洋

  来源:《西部学刊》2019年第21期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后,政治、经济、教育事业都在有步骤地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带有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教育理论及教育方法为新中国早期教育方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提升国民整体受教育的水平、培养社会各方面建设急需的人才、形成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成为新中国初期教育方针必须承担的重要使命。虽然教育方针发挥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服务的功能,但不足之处在于对教育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考虑较少,只是根据社会实际需要提出了较为宏观的教育方针,并没有过多深入地探讨国家发展总的指导方针。

  关键词:教育方针;新民主主义;奠基

  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21-0067-03教育方针是针对某一历史阶段提出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思想,体现了教育事业的总体方向,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根本方针。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带有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教育理论及教育方法为新中国早期教育方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教育方针,既继承建国前不同时期教育政策的部分内容,性质上又与旧文化区别开来,带有新民主主义性质。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制定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治、经济、教育事业都在有步骤地向社会主义过渡。建国初期,教育状况极其不乐观,旧教育中渗透着封建思想,教育受众面小,识字等基础教育落后,高等教育又为帝国主义所掌控,教育发展脱离社会实际需要。为此,需要研究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而这一方针又是产生于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基础之上。

  (一)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制定的基础

  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任务,这种民族革命、民主革命的性质以及任务决定了建国初期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教育方针的制定必须体现为革命战争服务,教育方针的内容必须与革命实际紧密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完成政治变革成为我国的教育工作面临的首要任务,教育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教育的地位得以巩固。

篇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历史发展的进程证明要有一个新生的阶级来领导,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2、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到1919年产业工人已经发展到200万人左右。

  3、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4、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5、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4月,俄共(布)西伯利亚局派维经斯基等一行来华,了解中国情况,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他们先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后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共同商谈讨论了建党问题,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从5月开始,陈独秀邀约李汉俊、李达、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谈建党的问题。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接着,在湖南、湖北、山东、广东等地相继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同时在法国和日本也由留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组成了共产主义组织。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以后,开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动。为了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建党思想,1920年9月,上海发起组把《新青年》杂志(从八卷一号开始)改为党的公开刊物;同年11月,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在全国主要城市秘密发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刊。新青年出版社还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以及多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小册子。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又创办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劳动界》,北京有《劳动音》和《工

  人月刊》,济南有《济南劳动月刊》,广州有《劳动者》等,对工人进行阶级意识的启蒙教育。在此基础上,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积极深入工人群众,举办工人夜校,建立工会组织。各地还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发展了一批团员,青年团成为党的有力助手和后备军。

  1921年3月,在俄共远东局和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支持下,召开了各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会议,发表了关于党的宗旨和原则的宣言,并制定了临时性的纲领,确立了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计划,表明了党组织对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会、行会、文化教育团体和军队的态度。这次会议为党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备。维经斯基回国不久,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马林等到上海。他们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党的发起组在李达的主持下进行了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并向各地党的组织写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选派两名代表出席大会。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达上海。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篇三: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

  中共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作文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历史发展的进程证明要有一个新生的阶级来领导,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2、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到1919年产业工人已经发展到200万人左右。

  3、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4、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5、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4月,俄共(布)西伯利亚局派维经斯基等一行来华,了解中国情况,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他们先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后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共同商谈讨论了建党问题,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从5月开始,陈独秀邀约李汉俊、李达、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谈建党的问题。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接着,在湖南、湖北、山东、广东等地相继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同时在法国和日本也由留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组成了共产主义组织。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以后,开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动。为了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建党思想,1920年9月,上海发起组把《新青年》杂志(从八卷一号开始)改为党的公开刊物;同年11月,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在全国主要城市秘密发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刊。新青年出版社还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以及多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小册子。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又创办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劳动界》,北京有《劳动音》和《工人月刊》,济南有《济南劳动月刊》,广州有《劳动者》等,对工人进行阶级意识的启蒙教育。在此基础上,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积极深入工人群众,举办工人夜校,建立工会组织。各地还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发展了一批团员,青年团成为党的有力助手和后备军。

  1921年3月,在俄共远东局和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支持下,召开了各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会议,发表了关于党的宗旨和原则的宣言,并制定了临时性的纲领,确立了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计划,表明了党组织对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会、行会、文化教育团体和军队的态度。这次会议为党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备。维经斯基回国不久,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马林等到上海。他们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党的发起组在李达的主持下进行了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并向各地党的组织写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选派两名代表出席大会。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达上海。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党建必备红歌精选

  1、映山红

  2、东方红

  建军节诗歌朗诵稿

  建军节诗歌--钢铁长城

  从南昌起义的枪声

  到秋收的火种

  从井冈罗霄山脉

  到延安宝塔的山峰

  诞生了第一支人民的军队

  从此有了人民的子弟兵

  从五次反围剿的战斗

  到八年的抗日战争

  从解放战争

  到抗美援朝的胜利

  人民军队为了祖国为了人民

  立下了多少赫赫战功

  有多少血洒疆场

  鲜血把八一军旗

  染得更红

  到炎热的南海

  边境线闪亮的枪刺上闪着一双双警惕的眼睛在渺远的蓝天

  你们驾着战鹰

  叱咤风云

  在浩瀚的海洋上

  你们驾驶着军舰

  破浪乘风

  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你们冒着枪林弹雨

  冲锋陷阵

  一个倒下了

  一个有发起冲锋

  你们用血肉之躯

  筑起一座不朽的长城

  和平建设时期

  你们是建设的排头兵抗洪抢险

  你们战斗在最前线

  走到哪里

  哪里就是一道坚固的堤坝何惧暴雨狂风

  抗击“非典”

  你们又是急先锋

  救死扶伤

  挽救了多少生命

  哪里最危险

  哪里就是你们的阵地哪里最艰苦

  哪里就有你们的身影你们立下的丰功伟绩将万古传颂

  有了强大的人民军队我们的民族

  将不再任人欺凌

  有了人民军队的保驾护航我们伟大的祖国

  会更加强大

  更加繁荣

  你们是祖国的钢铁长城

  庆祝八一建军节

  青剑离空,苍戈刺宇,西天漫卷残云。

  八一军旗,秋收暴动农民。

  大国雄视东方白,旷斯人,万里艰辛。

  看如今,科技中华,再缔功勋。

  霞飞凤沼粼波漾,告家仇未雪,国恨尤深。

  区虏骄横,伺机挑起纠纷。

  钟声激越高山耸,纵天兵、独寇生擒。

  奏强音,东海挝鼓,日月鸣琴。

篇四: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

  建国初期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启示(1949年-1966年)

  摘要:在新中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等等都亟待解决,教育是整体国民素质的基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人才输出源泉。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小学教育尚处于较为落后的局面,伴随着新政权的建立,旧有的教育模式及办学理念已然无法满足新时期下的客观需要,而且当时中国人民的文化素养不高,文盲占大多数,在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的年代大家都在为吃饱穿暖奔波,不是太重视受教育和读书,在这种情况下在刚刚建国,教育的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是怎样发展的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我们应该在建国初期基础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去学习当时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发展历程;启示

  一、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途径,一种积极引导人类的思想、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有效的途径,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是一种影响,一种积极的影响,一种对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及自身的积极的影响。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当今世界,知识和人才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从国家竞争的角度而言,其竞争的本质在于人才的比拼和知识的较量。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我们怎么样才能够将我们人口数量优势转化成人才优势呢,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教育的手段来提升中国人民的国民素质,让中国人口优势变成人才优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振兴直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振兴,只有真正做到以科教为本,才有可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赶超战略和一流国家建设的目标。所以说,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教育事业也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为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推动教育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这是人民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基础教育是涉及人数做多,影响范围最广的教育,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基本的要素。没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任何先进的科学技术都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学技术的最终转化需要借助高素质劳动者这个载体的积极推动和践行。

  二、建国初期教育的背景

  1.顺利接管教育(1949-1953)

  (1)接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当时旧政府遗留下许多教育问题,所以对旧教育的整治整理是一个特别困难的工作,当时的教育毫无秩序,乱的像一锅粥。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对原国民政府的旧教育实行“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提出要借鉴老解放区教育经验,吸取旧教育中有用的东西,同时向苏联学习。

  (2)对教育进行初步改造

  初步改造的第一步是着力解决学校少,生源少,教师少的“三少”问题,中国当时的大学全国只有205所,完全符合教师资格的人数少之又少,面对当时的状况,各地方政府采取安

  顿教师,保障教师生活,增设学校,满足教育需求,组织学习,扩充教师队伍等措施来解决党首教育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2.反右运动前的大发展时期(1953--1957年)

  1953年到1957年,历时三载,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阶段过渡的历史性转变,国民经济得以恢复与初步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之建设有条不紊;与此同时,党和政府对于旧中国的文化及教育领域亦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改造措施,通过一系列革旧辟新的具体措施,在此期间,教学改革主要仿照苏联教学模式以对中小学学制、课程设置予以相应调整,实施了一些提高教育质量的相关举措。为了适应新时期下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党和政府根据各阶段下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而相继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方针,而这些方针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起步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小学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当中的重要环节。

  3.1957年反右扩大化到1960年左右困难阶段的挫折时期(1957-1960)

  在1957-1960年之间党的各级组织、干部提出批评、建议,少数对现实政策不满的人,利用整风时机发表言论,妄图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式的民主政治。在这四年之间,大批中小学教师因被错误地划为右派而被剥夺了教书育人的权力,教师队伍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加之接踵而至的严重经济困难,导致教师和学生大量减员,部分学校被迫关闭。刚刚获得新生和迅速发展的教育事业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和挫折。这一时期,平凉教育的发展以攀高、求大为主要特征,学校数量、在校学生总数、学龄儿童入学率都在短期内急剧增加。

  4.20世纪60年代初期到“文革”前的恢复和发展时期(1961-1966)

  这个时期各个地方的政府都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发展自己当地的教育,比如说1961年3月,中共甘肃省委指示全省教育战线年工作重点是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坚持“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原则,缩短教育战线,调整学校布局,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从1963年起,教育事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三、建国初期的教育发展经验和以及对发展当今教育的指导作用

  1.建国初期教育发展的经验:

  我们要发展教育还是发动群众,激发群众的积极性。解放初期,党和国家对普通中小学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分别颁布了《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但限于当时的国情,发展教育不能由国家包办,因此采取了灵活变通的方法,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鼓励群众办学。1950年8月,中国教育工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乡村小学要实行“公办民助”的意见,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激发了群众办学的积极性。

  2.对我国现在教育发展的启示

  我们再建设今天的教育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基础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建设好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传统。从我国国情出发,在坚持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的同时,还要积极地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

  作者简介:索敏(1995)女,汉族,山东淄博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推荐访问: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兴起 新中国成立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