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16篇)

发布时间:2022-11-19 14:50:03 来源:网友投稿

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16篇)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  江苏特色田园乡村更新发展策略探究——以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林蒲社区为例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以林蒲社区“江上草堂”特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16篇),供大家参考。

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16篇)

篇一: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

  江苏特色田园乡村更新发展策略探究——以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林蒲社区为例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以林蒲社区“江上草堂”特色田园乡村作为案例,研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框架,结合乡村规划建设的发展路径及实际问题,从特色产业培育、田园生态维育、特色风貌塑造、人居环境提升、乡村多元共治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旨在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关键词:江上草堂、特色田园、乡村、发展策略

  1.研究背景

  乡村是农耕经济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时代,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于2017年6月在江苏省开启了试点,到2021年已经在江苏省遍地开花。特色田园乡村是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载体和创新平台。书法艺文特色历史文化乡村是特色田园类型中较为特殊的类型,其更新改善的品质对乡村振兴、建设高水平特色田园具有重要意义。

  林蒲社区“江上草堂”特色田园乡村围绕特色、田园、乡村三个要素,通过深入挖掘村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书法艺文特色田园乡村,使村民居住环境得到了较大提升,开启了农旅融合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探索试点,先后获得2018年第二批省级创业型社区、2019年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荣誉,并于2020年成功入选省级传统村落。本文以该特色田园乡村为案例,梳理其在特色田园建设中的优势和劣势,并从特色产业培育、乡村景观风貌塑造等方面提供解决策略,助力特色田园的建设。

  2.场地概况分析

  “江上草堂”特色田园乡村位于桥林街道林蒲社区,东侧与浦乌路交通主干线紧邻,南侧以驷马河为界与安徽接壤,西侧为长江十里风光带,区位优势具有不可复制性,示范区面积4.85平方公里,原住民294户1006人,片区内以南云、沈云、林元三连片原生态自然村落为主线,以一代草圣林散之传承书法文化为魂,数千亩高标准水稻种植区可兼顾生产和旅游(图一)。

  图一

  村落形态

  3.发展方向和策略

  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是一次整合和提升区域内现有资源的机遇,结合历史文化村的基地特点,分析出限制村庄发展的四大核心痛点——“有资源缺产品、有文化缺氛围、有观光缺体验、有景点缺串联”,为了构建滨江生态水网田林系统,打造书法艺文特色乡村文化和文旅文创、艺术田园乡村,总结“江上草堂”特色田园乡村的更新发展策略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3.1特色产业培育策略

  “江上草堂”特色田园乡村以打造以江圩生态农田为基地、林散之书法文化为特色的“金陵书法第一村”为综合目标,聚力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农耕休闲、传统文化教育体验为一体的艺文慢活滨江特色田园乡村。

  3.1.1立足“江上草堂”特色,培育慢乡产业,促进一三产业融合。

  作为浦口区的文化地标、艺术名片,“草圣书乡”品牌的成功打造为特色田园乡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版块总占地面积约960亩,紧紧围绕“当代草圣”这一核心的历史文化,充分挖掘林散之书法文化内涵,统筹文化艺术、旅游休闲、园区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林散之艺术交流中心、三痴馆等特色项目,旨在做强区域特色、弘扬文化传承,塑造桥林特色田园乡村的“魂”。(图二)

  图二

  村庄内林散之故居牌坊

  3.1.2强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业。

  民以食为天,农以田为本,以保留农村原始风貌和农民传统生产习惯为基础,结合特色田园乡村创建,2020年起,项目对片区内6000亩圩田及抛荒地进行梳理整治,按高标准农田全面打造提升,并从中优选出4000亩作为水稻种植培育基地,促进产业融合,延续区域产业链,同步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在南京最早的“菜篮子工程”示范基地上打造了体验式开心农场,以“墨香园”、“陈浩南家庭农场”为品牌,种植稻米、草莓、西瓜和番茄等农作物,并创办大型农事

  活动——稻香节,传承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同时通过集体资本和社会资本融合,围绕“林散之书法文化”、省级传统村落和“生态农业、绿色生活、田园体验、回归传统”的精神,依托林散之故居和艺术交流中心及配套设施建设,串联精品线路和霸王公园等周边文化资源,擦亮文化艺术名片,架构与整合现有产业,形成以艺术交流、乡村度假、农业观光为主要的村庄产业。

  3.1.3衔接视频平台,扩大乡村知名度。

  创新采用“互联网+”方式,制作林蒲社区文旅相关宣传视频,投放互联网视频平台,同时打造微信公众号,与浦口文旅精品线路进行衔接,进一步扩大乡村知名度。

  3.1.4吸引人才,开辟引资创新新路径。

  以“浦口文脉、草圣书乡”为主题,利用书法文化作品展等形式,吸引国内外书法大师以及书法爱好者,提升林蒲社区知名度;对已经形成的合作社、产业大户——“墨香园”、“陈浩南家庭农场”等不断扩大其品牌优势,加强与南农大等高校机构合作,打造高品质试验田等,拓展村民就业,实现村民增收,同时积极与大型企业洽谈,引入明发集团等社会资本,以党支部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村民为依托,形成了“村企联建”的产业运营模式,带动村民致富。

  3.2.生态环境改善策略

  3.2.1土地综合整治与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打造美丽的村落内部环境。

  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坚持以绿色为底,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立村,在保留村落原有肌理的同时,保护修复“一湿、两水”自然生态,构建“山——江”生态斑块间的生态廊道,展现缓丘——沟渠——村庄——圩田——堤岸——江滩的风貌,基于版块内江坂、南云等自然组,立足村庄现状,结合村庄周边的自然景观特色区域,分别创建省级特色传统村落、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打造“一诗一景一画”的艺文主题特色村。

  作为南京重要的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和粮食种植重点保护区,积极开展产业板块整合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规划引导,统筹安排,规模整治。通过水环境

  整治将驷马河和长江串联为一个整体的滨江风光带。通过种植杨柳、水杉等亲水植物,给游客打造一个垂绦青碧、悠然自得的休闲环境。针对村民生活所需,进行道路硬化、新建了村民休闲娱乐广场、垃圾房等设施;完善雨污排水管网的改造,进行村庄绿化、亮化,最终形成舒适宜居的田园乡村。

  3.2.2落实长江大保护,实施生态修复。

  “江上草堂”特色田园乡村拥有长达十里的长江岸线,借助国家战略“长江大保护”的东风,通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将污染严重的“十里造船带”变成如诗如画的“春江十里”,恢复“碧水蓝天、江豚欢舞”的意境,构画传统与现代形式相结合的廊架,形成了一条滨江旅游风光线(江北明珠),一条人居环境治理线(人居环境提升),一条帮扶惠民民生线(乡村振兴)。

  社区长江岸线整治工作于2018年初开始,面积约18.64平方公里,道路总长约17公里。将沿江企业鼎峰、顺鑫等多家船厂企业进行拆除、平整,复绿;围绕4公里的长江岸线和2.5公里的驷马河岸线打造浦口区唯一的滨江风光线路。

  3.2.3是建立生态环境长效治理制度。

  从生活垃圾分类、公厕、农村水环境、美丽庭院等方面细化工作指标,成立长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村干部分片包干,确保清单执行到位、机制落实到位、环境管护到位。

  3.3特色风貌塑造策略

  乡村振兴不仅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更是乡土文化的传承、现代文明的延伸以及村民素养的提升。

  3.3.1村景融合

  驷马河既是苏皖交界的界河,又是长江入口的通江河,作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向安徽辐射的前沿阵地,“江上草堂”已成为苏皖融合发展主题的一张名片,为延续林蒲社区省级传统村落的聚落肌理,与周边绿色空间有机渗透,塑造“村、水、田、林”有机融合共生特色田园乡村景观格局,结合特田建设,打造了2.5公里的驷马河岸风光带,建成了乌江项羽文化园、亲子游乐园等主题,通过树人文、巧理水、广造绿、精创景、尊传统、赋新意的理念,与长江十里风光带有效衔接,形成“江河一体,苏皖融合“的主旋律篇章。

  3.3.2乡土营造

  融合草圣的书法艺术,结合回收利用的砖、瓦、石、木等老建筑材料,使用旧农具、老物件等,利用本地乡土材料,科学规划,系统设计,达到塑造地域特色景观、传承优化建筑风貌、保护延续历史记忆的建设效果。

  3.3.3节点塑造

  通过村口景观节点、指示牌等体现村庄特色,通过乡土生态的建设手法,打造规模适宜的公共活动、健身活动场地,使景观节点融入乡愁记忆。

  3.3.4文化传承。

  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将老浦口传统民谣等乡间民俗、桥林油布伞、茶干等传统技艺以及桥林十二景与乡村产业紧密结合,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游,注重传统手工技艺振兴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开展节庆活动,组织书法文化展览、国风文化传承。

  3.4.人居环境提升策略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乡村环境。通过整治院落景观环境,修复、增加广场道路铺装,设置乡村公共休闲活动空间,有效提高乡村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2]

  环境提升针对村民生活所需,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硬化村庄道路,塑造村庄环境,重点提升道路景观效果,新塑村庄道路肌理特色,凸显传统村落特色。村庄道路宽度适宜,道路标志、标线、标识设置适宜,道路临水临崖路段完善安全生命防护设施,具备条件的农村公路实现路田分家、路宅分家,宅间路及人行道尽可能采用乡土生态材料铺设,主干道配备有路灯,建有规模适度的生态型公共

  停车场地。.公建方面新增配套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含农家书屋阅览室、妇女儿童活动室)、1处旅游驿站等多处配套设施。

  完善市政设施也是该策略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污水收集管网覆盖所有村户,社区内共建六座公共厕所,并配备公测保洁员、公厕水电日常维护方案以及进行无害化厕所正确实用宣传。改造菜地,清杂并整理绿化空间,栽花植树,帮助农户庭院设计,增加农家小品,打造一家一品美丽庭院,构建和谐社会。

  3.5.乡村多元共治策略

  通过组织带头,建设坚强有力的党组织,自下而上尊重村民意愿,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通过乡村共建,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和人才、技能乡贤的积极作用。强调文化自信,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开展学习国学文化和书法文化相关活动,传统民间习俗、传统技艺、地方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利用,充分利用民间习俗(剪纸等)、名人典故(项羽等)、手工制作(油纸伞)等特色资源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升村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凸显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和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推进移风易俗,增强村民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3.6.工作机制创新策略

  在顶层设计层面重视规划引领,吸引多家设计院参与村庄建设设计,包括社区规划、村庄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以及霸王公园设计等。在具体实施层面重视方案成果落实和服务、及监管制度,推进规划设计方案和工作方案“两个方案”在实施中有机融合、相互支撑,并严格落实责任,加强督促检查,科学考核评价,确保各项工作按照时间节点和计划要求规范有序推进、不断取得实效。在资金保障层面,“规范化”资金筹集与使用方式,整合财政资金与涉农资金。制定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资金筹集办法,有效整合财政资金及相关部门涉农资金,未增加村级债务。集约使用建设资金,通过招投标、监理、审计等措施,在保证建造品质的同时节约建设成本,避免项目建设奢华浪费、造价过高,现有资源的盘活利用也是该策略关键的一环,通过“高效化”创新融资机制、盘活集体资产与低效用地、将闲置农房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用地。结合本地资源实

  际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书法文化主题旅游产品、市场,培育旅游品牌、企业,建设配套旅游服务设施,发展乡村特色民宿。利用林散之故居周边低丘荒地,打造林散之公园;利用村办工业建设用地,打造项羽文化园;利用滨江船厂腾退复绿用地,打造驷马河湿地公园,有效盘活农村空闲和低效用地、闲置的农房和宅基地,提高土地效率。

  4、结语

  通过对林蒲社区“江上草堂”特色田园乡村的分析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总结出一套初具完整性并且适合于书法艺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工作方法,即根据乡村特殊的地理环境优势,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在政策的支持下,从乡村整体规划入手,到局部节点改造,全方面提升乡村居民生活质量。实现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京祥,张尚武,段德罡,等.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J].城市规划,2020(3):74-83.

  2.

  [6]黄国勤.我国乡村生态系统的功能、问题及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9(2):178-186.

  —3—

篇二: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

  新时代城镇化背景下南京乡村文化旅游空间演变探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

  王丽娜

  【期刊名称】《《中国商论》》

  【年(卷),期】2019(000)014【总页数】2页(P96-97)

  【关键词】城镇化;文化旅游

  【作

  者】王丽娜

  【作者单位】[1]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592在新时代南京后城镇化发展和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背景下,南京乡村旅游不仅成为旅游业和乡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且在城镇化和旅游业联动效应下通过打破乡村原有封闭结构,不断促进南京乡村旅游文化空间演变升级。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也成为城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共同目标之一。

  江宁区毗邻南京主城区东南部,区域总面积1561平方公里,自2000年撤县设区以来,在南京城市拓展中抓住发展机遇,逐渐从传统郊县变成了大都市边缘的新市区,率先进入后工业化、后城镇化。江宁区依托城市近郊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是较早探索乡村旅游规划建设的典型区域,具有个案研究的典型性。

  1江宁区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基础与概况

  江宁区东与句容市接壤,东南与溧水区毗连,西南与安徽省马鞍山市相邻,西邻长江,与南京市浦口区隔江相望,从西、南、东三面环抱南京主城,距离市中心仅7公里,与南京市区城乡资源流动更直接,功能互补更明显。

  多样地貌是乡村文化旅游特色空间塑造的重要基础。江宁素有“六山一水三平原”之称,地势南北高而中间低,形同“马鞍”。境内有大小山丘400个,山林、水库、村庄等点缀其中;境内水网密布,外秦淮河纵贯江宁南北,九乡河、七乡河、江宁河、牧龙河等在境内蜿蜒,百家湖、杨柳湖、南山湖、甘泉湖等湖泊众多,具有江南特色的山水田园为江宁乡村增添魅力。

  江宁是“长江文化、秦淮河文化、湖熟文化”交融之地,史“天下望县、国中首善之地”之美誉。地域文化具有多样化特点,既有历史文化深厚的老街、集镇、传统村落,又有独具价值的历史文化遗迹遗存,以及丰富民间技艺、民俗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

  2江宁区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历程

  2.1第一阶段: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阶段

  江宁自2011年起开始启动建设美丽乡村,完成了石塘竹海等五个首批示范村规划建设,被称为“五朵金花”。当时“五朵金花”的打造还主要是从乡村环境整治为出发点,后被文化部中国乡土艺术协会评委“中国十大美丽乡村”,随后又打造了以“黄龙岘”“汤家家”为代表的第二代美丽乡村。其在此基础上,开发创建了以“公塘村”“石地水乡”为代表的第三代美丽乡村;以“新塘村”“插花村”为代表的第四代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重在村庄环境整治,对乡村特质的挖掘、村庄活力的激发和文化产业内涵式发展路径,尚需进一步探索。

  2.2第二阶段:串联文化要素纳入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

  江宁区在从分散的示范村点状建设向示范区片状建设拓展过程中,规划出“三个500”的国土空间格局。“即500平方公里的生态涵养不开发区、500平方公里的功能片区和新市镇、500平方公里的美丽乡村示范区”,并率先启动了西部片区规划。

  西部生态旅游道路建设遵循“以点窜线、以线带面”的原则,综合考虑该片区内村庄资源,包括旅游、人文、自然景观等多种要素,将沿线景点、金花村、示范村、驿站、水库等串联起来,形成“一环两射”的道路结构,不仅方便了村民及旅客的通行,还为途径绿道的旅客呈现出了一条“显山露水见乡愁”的美丽乡村景观带。

  2.3第三阶段:提炼文化要素融入全域大景区建设

  随着江宁美丽乡村的不断发展,乡村空间的价值持续增长,大量资源要素持续向乡村地区扩散。全域旅游阶段结合乡村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建设了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养老等系列休闲产业,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乡村发展项目,并逐渐发展成“六大集聚区”。如以大塘金村为基础开发的大塘金香草小镇、以苏家村为基础开发的“乡伴苏家”民俗文旅项目,以黄龙岘村茶文化村为龙头的民宿群,以及牛首山宗教文化旅游集聚区等。

  绵延一百多公里的乡村绿道将这些类型多样、内涵丰富、富有活力的乡村串联起来,基本建成了连接山水文化精华的休闲旅游经济带,形成了全域大景区概貌。

  2.4第四阶段:营造文化氛围支撑特色田园综合体开发

  特色“田园综合体”建设标志着江宁乡村文化旅游以人居环境改善为重点向特色化建设内涵式发展模式的转变。针对乡村产业精度不够、文化旅游彰显不足、农户参与度不高、田园意境缺乏等问题,全面梳理江宁山水地貌、乡村资源、产业发展、文化遗产等,将全区划定为3个特色片区,即东部山林田园、中部水乡田园、西部阡陌休闲田园;并对产业业态、设施建设相对集中且地理环境关联性强的,归并组合成20个田园组团。

  在以上四个阶段的总体旅游规划中,江宁区因地制宜,从最初改善民居的美丽乡村建设到特色田园综合体开发,逐步意识到文化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意义,并对乡土进行了修缮、挖掘、保护和传承。

  3江宁区乡村文化旅游四大类型

  通过对以上江宁乡村文化旅游的纵线概括,梳理出江宁乡村文化旅游四大类型。

  (1)古建遗址依托型。如佘村被誉为“金陵古风第一村”,拥有潘氏住宅、潘氏宗祠等众多古迹。潘氏住宅是典型的明清建筑,由3大宅院组成,占地约2200平方米,有“佘村九十九间半”“南京最美砖雕门套”等美誉。石塘人家的王氏祠堂曾毁于大火,目前正在复建过程中,占地近千平方米,采用古典园林式风格,向游客展示王氏家族千百年来的事迹,让游客更详尽了解到这个东晋时期的名门望族。

  (2)产业文化依托型。黄龙岘茶文化村是江宁建设美丽乡村的范本之一,在创建过程中深度挖掘茶文化内涵,致力文旅融合,使乡村真正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活力家园。

  (3)田园文化依托型。田园文化主要是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为周边市民提供短途休闲游。如江宁中前村的百亩香樟大树园、香草小镇大塘金薰衣草庄园等逐步被打造成旅游田园旅游圣地。

  (4)民俗文化创新

  型。依托丰富的民俗文化、传统习俗等吸引游客。曹村社区有一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即高台狮子舞,作为江苏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铜山高台狮子舞已被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这些年来由于后备人才缺乏、经费问题等原因,演出断断续续,接下来社区将重新组建队伍,为游客献上精彩的演出。其他如以苏家村为基础的“乡伴苏家”民俗文旅文创综合项目等。

  这四种类型代表了江宁现阶段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典型类型,是江宁区因地制宜开展更为精准的差异化的营建与发展的探索。

  4江宁区乡村文化旅游空间演变路径及特点

  以古建筑、遗址、节庆民俗等为载体的乡村文化旅游开发,加剧了乡村空间重构,而且通过乡村空间功能置换、特色空间营造和文化产业空间集聚促使乡村内部空间结构转化。

  (1)在地理规划上,从农耕经济为基础的“自然空间”转化为以农耕文化为载体的“旅游空间”。

  江宁本是农业大县,近10年文化休闲旅游才成为火热产业。江宁境内有丘陵高岗、水系丰沛,又有沿河平原,是典型的农业生产空间。然而乡村旅游开发,不仅促进了城镇化进程和乡村—城镇二元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乡村格局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快速城镇化和旅游开发双重影响下,乡村地域功能逐渐在改变,正逐逐渐从农业生产空间、村庄聚落空间、田园自然空间等向文化旅游空间转变。

  江宁乡村通过“村庄—组团—片区”三个维度的空间层次,深挖村庄本体文化价值,探索村庄异质性,并从传统文化、文物古迹、民风乡俗等方面挖掘产品内涵、从整体上提升乡村文化传承内生动力,使文化旅游成为乡土文化传承的载体。

  (2)在空间布局上,从田园景区化、景村一体化转化为特色乡土文化空间营造。

  如正在重点建设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的佘村,为了提升人文内涵,消解快速旅游开发导致的经典同质化,佘村结合历史传说、演义故事开始着力挖掘、修缮古建筑,新建村史馆,并深度挖潜、系统整理“九十九间半”“潘氏宗祠”的谱系脉络。游客通过村史馆可以深入了解这处建于明朝末年的苏派大宅,在建筑风格上是徽派建筑和南京特色的综合,而从建筑风格的融合亦可体会地域文化的交融。

  (3)在空间效应上,从以开发区为驱动的城镇化模式到以郊区化为驱动的城镇化模式,转化为以乡村文化旅游开发为驱动的城镇化新模式。

  江宁区经历了工业产业园导向的开发区驱动城镇化阶段和以村镇郊区化为驱动的快速城镇化阶段后,转型至以旅游开发为抓手的新型城镇化阶段。江宁区近十年来的乡村旅游开发使得乡村文化空间在不断发生转变与重构:有的乡村向城镇化演变,有的乡村向田园村落发展;有的乡村外部呈现扩张态势而内部又有空虚化趋势;有

  的乡村则开始衰退、消亡,这说明乡村空间演变存在多种不同的情景。

  5结语

  以江宁区为代表的南京乡村文化旅游开发,随着美丽乡村的逐步覆盖,有效促进了南京乡村城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的互动,城乡旅游一体化空间格局演变、空间生产及空间共享优化。乡村旅游开发逐渐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抓手,随着旅游经济的导入,正迅速改变乡村文化所根植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在城镇化与旅游开发双重影响下的乡村文化旅游空间,也出现了同质化、商业化,乡村性不断消失等问题。因此,关注旅游空间生产演变下,如何合理开发与利用乡村文化、维护乡村文化多样性、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侯兵,黄震方,徐海军.文化旅游的空间形态研究——基于文化空间的综述与启示[J].旅游学刊,2016,26(3).[2]张建宏.旅游开发背景下乡村文化变迁与重构研究[J].江苏商论,2017(2).[3]吕龙,黄震方.文化记忆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的文化研究进展及框架构建[J].人文地理,2018(4).

篇三: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

  推进四大机制

  建设美丽乡村

  王江生;徐小波;陈家贵;徐兆芳

  【期刊名称】《江苏农村经济》

  【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3页(P28-30)

  【作

  者】王江生;徐小波;陈家贵;徐兆芳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南京市浦口区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南京市浦口区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南京市浦口区委农村工作委员会

  【正文语种】中

  文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与实践,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美丽乡村“八颗珍珠”村已先后建成并投入运营,初步实现了美丽乡村示范村“空间优化形态美、绿色发展生产美、创业富民生活美、村社宜居生态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五美目标。如何确保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浦口区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运行机制方面积极开展探索和研究。

  浦口区美丽乡村建设启动以来,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乡村自建、社会投资、农民自筹”的投资模式,先后投入约2.2亿元,其中政府财政投入约7000万元,乡村自筹约2000万元,社会资本投入约12500万元,农民自筹近1000万元。

  政府引导。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充分发挥服务监管职能,重点做好三项工作:(1)修编总体规划。紧扣“大都市近郊美丽乡村”目标定位,本着错位式、特色化发展理念,充分挖掘知青文化、湿地文化、骑行文化等文化内涵,科学制定总体规划,实现“一村一品”,建成与其他地区形成差异化的特色景观。(2)打

  造基础环境。区财政每年编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安排专项资金,主要建设道路整治、河流疏浚等公益类项目,为有效引进社会资本打好基础、造好环境。(3)加强监管指导。区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审计,避免国有资产被挪用、流失;区美丽办、街道要积极对社会资本加强政策指导,及时跟踪工程进度,监管项目用地性质,防止村集体资产、农民利益被侵犯。

  社会主体。美丽乡村示范区、珍珠村发展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建设经验是否可以复制推广,关键就在于社会资本有没有发挥主体作用。要积极放大“国家级江北新区”、“国家生态区”等名片效应,充分借助“创洽会”、“金洽会”等平台,进行招商引资,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开发建设美丽乡村。(1)制定“优惠政策”。制定出台《浦口区关于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美丽乡村建设(试行)办法》,积极引进行业资质好、社会评价高、开发经验足、带动就业能力强的企业参与美丽乡村建设。(2)抓住“特色资源”。建立“村企”帮扶平台,充分利用美丽乡村葡萄、莲藕、茶叶、水产养殖、温泉等特色资源,进行对口招商、对口帮扶,发展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打造出“一村一业”特色品牌,增强美丽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3)提倡“反哺亲情”。要深入各个村,认真梳理在外创业浦口籍企业家,建立花名册,以血缘、地缘为纽带,通过“乡贤会”,向他们发出建设美丽家乡的倡议书,鼓励他们“回归”返乡创业或者投资建设家乡。

  农民主动。尊重农民、组织农民、调动农民,才能使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1)尊重农民意愿。宣传等部门应通过电视、报纸、村文化墙、社会乡贤等渠道,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充分了解“美丽乡村”是什么、怎么建以及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等等。“美丽乡村”规划方案应充分征求农民意见,合理吸收采纳,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2)积极动员参与。动员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民自筹资金,从事农家乐、民宿等商业活动,诚信合法经营,在增加收入的同时,树立新型农民良好形象;出劳务,参与房屋出新、道路整治、景

  观打造等项目建设。

  美丽乡村的建设和运营应当充分调动各方主体积极性,在符合相关法律规范前提下,创新思路、鼓励发展,全面加快建设速度,提升运营水平:

  整合式投入。整合涉农资金,区留成的美丽乡村示范区内的土地出让收益、土地综合整治、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资金重点投向美丽乡村示范区。整合市级及以上部门、区部门的项目资金优先安排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落实国有资本投入帮建,区国资集团、城建集团、交通集团、康居集团等对口帮建美丽乡村示范村。财政资金主要投入建设美丽乡村市政道路、环境绿化等纯公益性建设项目。

  多主体参与。完善社会资本投入机制,社会资本主要投入准公益性建设项目和经营性建设项目,利用民营企业资金优势和管理经验,采取PPP建设等多种模式实行市场化运营,政府应当合理让渡部分利润,采取多种形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尤其是注重吸纳社会资本参与。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的,可以通过注资、股份受让等方式成为项目公司股东参与经营,也可以仅参与项目中的某一个或多个具体项目的建设运营,具体参与方式由项目公司结合项目需要研究确定。发挥农民是美丽乡村运行的主体作用,鼓励农民自建自营等方式主动参与。

  公司化运行。原则上所有美丽乡村建设运营过程中均应设立公司,通过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决策过程。由街道、平台共建的美丽乡村项目由街道和平台作为出资主体成立项目公司,成立后项目公司独立运作,自负盈亏。出资双方按照实际投入确定权利义务分配。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应当按照现代公司治理制度设定,具体建设内容及时序等事项应当通过公司股东会研究确定。公司在运营过程中要突出品牌创建、鼓励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建设。

  多样化经营。项目的建设与经营应本着打造亮点、降低成本的原则,综合采取多种形式推进运营,逐步塑造美丽乡村特色品牌。建成后美丽乡村可以由项目公司自行

  运营,也可以整体交由专业公司运营,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均应依照相关规定,确保国有资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农民也是美丽乡村运行中的经营主体,可成立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规范农民经营行为。

  长效化管理。以美丽乡村长治久美为主要目标,建立城镇与村庄全覆盖的长效管理机制,定期检查考核。街道应加强完善村规民约,有效约束和引导村民在生活习惯方面转变观念,树立新风。鼓励村民参与村庄管理和监督村规民约的落实。

  国资投入收入来源。国资权重指国资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占美丽乡村建设总投入的份额。国有资本可投入经营性项目建设,也可投入公益性和基础设施项目。但经营性和基础设施类项目的产权需明晰。国资投入的收益来源主要有:项目运行收益的分成;出租资产的租赁收益;投入形成资产、资产的保值增值;土地增值的分成。

  美丽乡村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入市后拍卖款,除国家的刚性计提外,所有拍卖资金返还到街道,街道可用于偿还国有资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用于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从而使国有资本形成有效的回路机制。

  村集体投入收入来源。村集体权重指村集体的资源、资产和资本折算成资金占美丽乡村建设总投入的份额。一是资源投入。美丽乡村建设使用的土地是集体建设用地的按使用集体建设用地计算价值,是农用地的按市、区分区域的流转土地指导价计算价值。二是资产投入。建设区域内景、林、桥、路等设施按评估价计算价值,由财政项目资金建成的设施,以村集体资产登记为准,登记在集体的归村所有。也可双方协商确定村集体资产所占份额。三是资本投入。村集体项目前期投入按实计算。村集体投入的收益来源主要有:集体建设用地出租和出让收益;项目运行的收益分成;村集体已成立的合作社开展的农产品营销收益;村集体投入形成的资产,资产保值增值收益。

  民营投入收入来源。民营资本权重指民营资本投入占美丽乡村建设总投入的份额。

  民营资本投入可以与国资、村集体等共建,可以独资建设,也可以建设美丽乡村的某一个项目。民营资本投入形成的资产可由社会评估公司进行评估价。民营资本投入的收入来源主要有:资产保值增值,美丽乡村建成运行收益分成,土地增值受益。

  农民收益来源。充分发挥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农民自建自营,自主创业,参与务工,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农民收益来源主要有:土地流转收益;分红收益,分红数额不得低于同期村集体收益分成额的20%;自主创业收入;就业工资性收入;农民财产租赁收入;低收入农户收入,项目区域内的低收入农户在村集体收益的分成中可给予500-1000元的固定补助。

  (一)规划编制先行

  深化优化美丽乡村规划,通过挖掘村庄特色资源,加以充分保护与利用,培育并提高特色村在建设美丽乡村中的村庄占比。编制美丽乡村详细规划,应依据江北新区总体规划、新市镇总体规划,重点完善美丽乡村空间布局,提升产业发展、交通设施、公共服务建设水平与生态环境功能品质。

  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综合评价新社区的发展潜力,明确发展定位,提出村庄建设布局、特色产业发展总体要求。编制美丽乡村示范村规划,应对村民相对集中、基础设施较好、区位优势明显的重点村、特色村,划定建设用地边界,增加编制规划管理图则,强化规划实施的空间管制,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

  美丽乡村示范村规划应突出“多规融合”的工作要求,切实落实浦口区总体规划和浦口区土地利用规划的“两规合一”。并同步统筹开展美丽乡村基础设施、旅游设施、生态保护等专项规划。

  (二)土地使用合规合法

  美丽乡村布局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居民点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体现现代化农村区域风貌特色。乡村建设必须以项目为载体,按照征、转、搬、租等方式多渠道、多路径规范进行。

  美丽乡村建设范围位于一般农用地的,在符合城市规划前提下,应积极纳入土地利用规划调整范围;需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交易的,应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转为集体建设用地;适用南京市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的,并纳入浦口区低效用地再开发规划方案的,可按照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政策办理供地手续;需采取土地招拍挂公开方式出让的,必须符合城市规划,依法征转为国家建设用地。

  对乡村建筑部分涉及国家资产、社会资本投资的应按照征转的方式办理用地手续并分别划拨或出让给相关部门及单位,对原有村庄翻新的建设并且由原村庄组织经营管理,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政策出台后,可以以租赁方式办理土地手续。

  对旧村搬迁的村庄可以按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方式给予落实,所产生的农转用指标优先用于美丽乡村建设或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

  对农业整治工程可依托国家涉农资金政策进一步明确整治范围和内容,按项目加以落实。

  (三)工作机构健全有力

  区成立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加强统筹协调。积极构建政府引导、部门协同、街道主导、村(社区)主体的推进机制。区美丽办负责牵头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做好统筹推进,督促落实工作。相关部门主动跟进,强化指导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关键在街道,基础在村(社区)组,主体是农民。街道要调动美丽乡村建设各方积极性,平衡投资主体权益,保证美丽建设乡村运行有力、有序、有效。村(社区)要主动对接,加快推进,加大农民创业增收扶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四)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区委农工委(美丽办)负责全区美丽乡村建设的统筹协调、指导、督促、推进和管理工作,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问题,指导帮助各示范村建设建立运营械。区发改部门负责做好美丽乡村项目立项指导,帮助美丽乡村项目立项。区规划部门应牵头

  制定《浦口区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规划》,指导街道和村(社区)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同时指导街道和社区编制规划管理图则,强化规划实施的空间管理,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区国土部门应负责美丽乡村规划与区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在符合“两规”前提下,指导农用地征转为集体建设用地或国有建设用地工作,依法履行土地公开出让程序。区土地储备中心应对美丽乡村建设涉及经营性用地出让的,纳入土地储备规划和年度出让计划,配合开展土地出让工作。区住建部门负责相关项目的施工建设及物业经营工作。

  区财政部门负责整合财政资金重点投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区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要优先安排农业、水利项目在美丽乡村示范区中落地。区社保中心要对失地农民开展农民劳动技能培训,挖掘开发公益岗位,助其实现“二次就业”;同时要加强与村集体对接,认真梳理失地人员,做到应保尽保。开发主体要根据失业农民知识技能、地域血缘等情况,有针对地提供工作岗位,实现对口就业、就近就业。区集体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的监督管理。区城管部门应负责制定村庄长效管理机制,并负责美丽乡村日常检查考核工作。区各投资平台应把投入形成的资产尽可能办理产权证。确实不能办理产权证的,应将形成的资产归属划定清晰。相关街道要建立相应的项目管理专门班子,负责各自美丽乡村项目实施与协调。□

篇四: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

  “多元主体”参与下的美丽乡村规划探索与实践——以南京高淳区固城镇陈村为例

  刘莉倩;陈轶;赵和生

  【期刊名称】《江苏建筑》

  【年(卷),期】2017(000)002【摘

  要】随着村庄发展的诉求多样化,“自上而下”的规划建设方式已不能适应现阶段村庄发展所面临的转型与挑战,文章以南京市高淳区固城镇陈村为例,以“多元主体”划分的形式分解空间单元,提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共治模式,注重民间力量的整合,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的效率,对“多元主体”参与的村庄建设方式进行了探讨.

  【总页数】5页(P1-5)

  【作

  者】刘莉倩;陈轶;赵和生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江苏南京210009;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江苏南京210009;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江苏南京21000【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U984.1【相关文献】

  1.开发城郊传统村庄的发展规划设计——以南京市高淳区固城镇蒋山社区吴家村规划为例[J],周剑敏;刘峰;赵和生

  2.古村落公共空间形态整治设计初探——以南京市高淳区固城镇蒋山村为例[J],

篇五: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

  当代农村社会变迁中的道德背反现象及重建——以南京浦口侯冲社区为例

  姜姝

  【期刊名称】《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15)00【摘

  要】当代中国农村的社会变革发生在较短的时域之内,却带来了影响深远、作用深刻的社会效应.如果说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经历了变革的话,那么最重要的一点是——农村生活方式和农民的精神风貌有了异常丰富的形态.这种新形态的文化观念又对农村社会的发展施以复杂多变的影响.这些富于新形态的文化观念的变革反过来又作用于农村社会,对农村的政治秩序和道德秩序产生作用.以农村社会变迁中的道德背反为研究对象,结合对南京浦口区侯冲社区“支部+协会”制治理模式的实地调研,指出超越道德背反的关键在于构建法治秩序、培育政治文化和重建新乡情.

  【总页数】7页(P623-629)

  【作

  者】姜姝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政治学院,江苏南京210095【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D267.2【相关文献】

篇六: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

  大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宰娟;曹荣林;邵振琦

  【期刊名称】《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4(027)011【摘

  要】大城市边缘区蕴涵着未来城市的发展希望,是未来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之地.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建成区的近域推进,边缘区在承接中心城区工业、居住及商业等职能扩散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生态、社会及规划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文章以南京为例,通过分析边缘区现存问题和症结,在借鉴相关西方国家大城市边缘区发展中运用的"规划与管治融合"、"图底反转"和"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当今南京大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及模型,并期望给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启迪和借鉴.

  【总页数】5页(P1443-1447)

  【作

  者】宰娟;曹荣林;邵振琦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城市资源学系,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城市资源学系,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城市资源学系,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X321【相关文献】

  1.我国大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瞿伟

  2.大城市边缘区居住空间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建构[J],姜芸

篇七: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

  南京: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美丽乡村

  走大都市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南京市土地总面积988万亩,以低山缓岗为主。全市耕地面积360万亩,乡村劳动力122万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51万人。粮食生产上,南京粮食自给率为44%;蔬菜生产上,地产蔬菜占市场供应量的30%,其中叶菜自给率达到80%;畜牧生产上,主要畜禽产品自给率为生猪34%、鸡蛋20%、鲜奶29%;水产生产上,常规水产品自给率为50%。2011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285亿元,增长16%,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4亿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108元,增长17.8%。

  一、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南京始终坚持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定位,把握关键环节,加快转型升级,全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紧扣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胡锦涛总书记期望江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江苏全面实现“第一个率先”、向“第二个率先”迈进的关键期,省委、省政府要求南京在“两个率先”中带好头、在转型升级上作示范。市委市政府在去年出台《南京市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行动计划》、《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双倍增计划实施意见》的基础上,今年年初又召开了全市“发

  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动员大会,先后制定了《关于坚持统筹为要、加强现代农业农村建设的意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程实施意见》、《全市加快人才科技资金向现代农业园区集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在全市65个镇街中,明确22个镇街为农业主导型镇街,并将农业现代化工程作为全市区县综合考核和镇街分类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是组织实施农业“1115”工程。为稳定和优化农业主导产业布局,2010年市政府决定实施农业“1115”工程,重点规划建设100万亩高标准粮田、100万亩经济林果、100万亩高效养殖和50万亩标准化菜地。2011年编制完成农业“1115”工程规划,涉及6个区县及所属的50个镇街,总面积353.2万亩。按照规划要求,启动了农业“1115”工程,去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2.6万亩。

  三是快速推进高效设施农业。近几年,全市加大了设施农业的推进力度。去年,市级财政整合支农资金3亿元用于扶持发展设施农业。全市新增高效农业17.25万亩、设施农业10万亩、高效渔业6.5万亩、设施渔业3.2万亩。目前,全市高效农业占耕地面积的41%;设施农业占耕地面积的13%;高效渔业占养殖面积的73.8%;设施渔业占养殖面积的17.7%。加快农业现代园区建设,18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共建成设施农业5万多亩。全市农业园区已有国家级1个、省级5个。全国规模最大的智能数字植物工厂,在南京汤山翠谷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建成。浦口区南京林大现代农业生态园,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单位。

  四是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绿色南京实施9年来,全市累计完成新造林122万亩,有林地面积达到254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7%。去年先后制定下发《南京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意见》、《南京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1年完成新造林7.3万亩,完成村庄绿化431个。

  五是创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从2001年开始,把休闲农业提升为全市农业主导产业,2002年编制《全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整体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了节庆系列、观光系列、休闲系列、美食系列、参与体验系列等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休闲农业体系。去年,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南京农业嘉年华,吸引市民40万人,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农业部授予南京“全国休闲农业最佳创意奖”。全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7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8亿元。南京被农业部特邀,作为唯一的省会城市代表,赴山西参加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工作会议,并在会上作典型交流发言。

  六是深入实施科技强农富民战略。近年来,重点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先后有28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7个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2个渔业科技成果研发中心通过省农委、省海洋与渔业局认定。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5%。今年,在全市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联合在宁农业企业、农业园区、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组建农业科技创业创新联盟。建立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协作组,主推农业重大技术40余项。

  七是不断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最近几年,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资产股份合作,引导农民因地制宜组建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扩大合作社覆盖面和带动作用。去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80家,总数达到1447家,社员总数达到23万户。新增土地股份合作社190家,累计入股土地40万亩,全市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132.2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近60%。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7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0%。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50家。

  八是强化农业公益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农业保障,积极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2011年共发放种粮补贴等政策性补贴资金2.64亿元,惠及59万户农户189万农民。执行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979万元,推广补贴机具9977台套。农业保险平稳推进,超过2.7万户次农户受益。切实抓好“三品”生产基地建设,确保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市“三品”生

  产基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85.7%。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职业农民、农业信息技能等各类培训。农业实用技术进村入户,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达98%,病虫害的测报到户率达99%,施肥技术入户率达96%。

  目前,南京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诸多的压力和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对照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部分指标相对落后。按照时序要求,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还需要加大推进力度。二是资源环境的约束呼唤农业功能的拓展。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农村耕地资源呈逐年减少的发展态势,要求农业不断向高新产业、二三产业延伸。三是科技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南京农业科技资源丰富,但是就地转化率不高,科技应用尚未形成产业化,与先进地区还有不小的差距。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的目标任务

  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紧紧把握新一轮城乡统筹发展的机遇,完善提升农村作为优质农产品的供给基地、城乡居民的活动空间和城市各功能板块之间的生态缓冲区“三个内涵”,着力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把南京建设成为全省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区域性农业科技创业创新强市、国家重要的生物农业产业基地。

  2012年突出8个方面:一是大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粮食亩产达480公斤,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170亿元。二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三是推进农业“1115”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12万亩;新增高效农业15万亩、高效渔业5万亩、设施农业8万亩。四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新增造林7万亩,绿化村庄600个。五是加速休闲农业提档升级。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40亿元。六是实施农业清洁生产工程。建成清洁能源工程40个,“三品”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90%。七是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家、土地股份合作社200家。八是不断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的重点举措

  1、创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全市农业现代化进程

  围绕目标任务,创新发展理念,优化发展路径,狠抓关键环节,统筹协调推进,充分发挥南京农业自身所具有的广阔市场空间、良好的生态环境、强大的科教支撑“三大优势”,突出到2015年农业基本现代化、农民收入翻一番、农村环境大提升

  “三件大事”,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路径

  方法是“三个创新”:一是大力推动机制创新,重点是创新土地制度和经营体制。二是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构建南京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三是大力推动服务创新,重点是深化和拓展科技、金融和信息服务。

  2、推进农业1115工程,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按照“规划布局全覆盖、园区支撑作示范、集中投入优配置、管理到位转机制”的总体要求,全面实施农业1115工程。以规划涉及的50个镇街作为主要载体,以项目落地为支撑,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导向,各种社会资本共同运作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分年逐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农田质量。

  3、突出人才引领,筑牢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围绕建设区域性农业科技创业创新城市目标,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培育科技产业集群。大力集聚农业科技创业创新人才,面向国内外农业科技前沿,重点结合我市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每年引进领军型农业科技创业人才30名,培养农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30名。加快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市级农业科技创业创新联盟、农业科技企业创业投资基金“三大平台”。高标准建设以现代农业开发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的农业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二大基地”。

  4、拓展新型业态,做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不断促进设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城市生态缓冲区,构建南京特色的农业生态体系。三是大力发展生物农业,以生物农业谷为重点,着力培育生物产业集群,建设国家重要的生物农业产业基地。四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休闲功能。五是大力发展智能农业,创建全国农业信息化先导区。六是大力发展加工农业,拉长农产品增值链,不断提高地产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5、创新经营机制,增强南京现代农业的内生动力

  进一步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土地经营的利益传导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的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土地股份合作为主导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提高农民来自土地的增值收益。突出发展产业型合作社,重点支持合作社加强品牌创建和质量安全控制,发展农产品加工、拓展农产品营销网络。

  6、强化生态功能,彰显南京现代农业的生态品牌

  高标准组织实施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等10大工程。结合全市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村庄绿化,力争用2-3年时间,对全市所有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的村庄进

  行造林绿化。同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施清洁能源工程,推行生态健康养殖,建设“田地方整、山川秀丽、村庄美化、家园清洁、空气清新”的幸福家园。

篇八: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

  浅谈村庄规划中的乡村空间资源利用问题

  摘要: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2019年党中央一号文中提出,要推进农村高质量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加快补齐农村发展短板,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推动完善乡村振兴制度保障。加速乡村地区的产业发展与挖掘并利用乡村空间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城市相比,乡村在空间资源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合理整合、规划和利用乡村空间资源,为乡村发展找出可行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向。

  因此,本文将从如何挖掘和利用乡村空间资源的角度对村庄规划展开积极探索。首先简要阐述乡村空间资源的概念,分析目前因缺乏对空间资源利用而导致的村庄发展的问题,最后结合案例总结如何在村庄规划中利用乡村空间资源。希望本文对广大乡村地区规划工作的开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村庄规划;乡村空间资源;规划策略

  1概念界定

  空间资源是空间环境中能够为人类开发利用、获得经济和其他效益的物质或非物质资源的总称。

  基于村庄规划的角度,将乡村空间资源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自然资源,包括乡村的地形地貌、自然环境等;第二类为人文资源,包括民风民俗、民间艺术、历史文化、特色建筑等;第三类为产业资源,主要包括农业、工业的发展状况及产业联系。充分利用乡村空间资源,就是因地制宜的规划村庄发展路线,将资源转化为生产力,进而激发乡村活力,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2乡村地区发展的瓶颈

  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都有相似的发展困境,人才资源单方面向城市地区转移造成的空心村、因规划指标紧张导致的人地矛盾等问题。本文将从空间资源利用的角度探索何以导致村庄发展的瓶颈及解决路径。

  在大部分乡村地区,农业依然是主导产业,其医疗、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大都逊色于城市地区,是导致乡村地区人才不断流出的直接原因。但是,究其根本原因,乡村地区缺少支柱型产业,不能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大学生不愿再返回乡村,而是选择留在城市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长期的人口单向流动,使乡村地区更加缺乏活力,发展更加受到限制。号召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口号已经响起,但是业在哪里,就什么样的业是我们作为规划人应该首先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进一步分析这个问题,就是规划中的指标分配的问题。在过去的实践中,尽管一直在强调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统筹发展,但城乡规划的关注重点始终是人居空间。在建设用地指标一定的情况下,为了优先解决农民安置问题,只能通过压缩产业发展的建设指标,甚至是踩生态底线来腾挪指标。这就好比走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因发展不惜破坏乡村本身的空间资源,因失去资源优势不能形成长足发展的产业,导致乡村发展受到制约。

  通过以上分析,缺乏资源统筹规划和合理利用是导致乡村发展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更好的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乡村空间资源是村庄规划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案例研究——莫干山民宿

  莫干山位于浙江省德清县,距上海大约两个小时车程。民宿作为莫干山的主导产业,早在2015年,其直接营业收入就已经达到3.5亿元,然而2000年初的莫干山镇却是另一副模样。莫干山风景名胜区这一巨大资源,不仅没有给当地人带来收益,反因对其的保护限制了相当一部分产业的发展。这让当地农民除了耕种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2004年,在对莫干山进行详实的规划后,通过精准定位,敏锐捕捉到在中、高端消费群体中兴起的“逆城市化”生活方式将成为都市人休闲生活的主要方式。依托上海大都市圈,充分挖掘莫干山独有的空间资源,精品民宿被规划为莫干山镇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基于此,当地政府在旧屋改造上给予了相对宽松的政策。2015年,德清县发布全国首部县级乡村民宿地方标准规范,有规划地引导民宿差异化发展,并通过成立莫干山民宿学院,为从业者提供专业化的民宿课程培训。在民宿产业的带动下,上下游产业迅速发展,不仅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也成功的吸引了外来就业人员。莫干山的成功是空间资源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的典范。

  4规划策略

  在村庄规划的过程中,要实现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就必须要对乡村空间资源有全面、充分和深入的了解。首先,要综合考虑国土空间承载力,明确各类空间用途管制与边界,以国土空间规划的刚性要求为前提;再根据村庄的现实情况,绘制空间资源管控图,将各种资源的状况、性质、可开发性、可开发程度等予以清晰的描述。基于不同的空间资源优势,规划相适应的产业,实现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带动乡村全域发展。

  4.1乡村空间资源的刚性管控

  乡村空间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是有资源可用并且可持续地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提出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基础,整合现有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乡开发边界划定标准和成果,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自然资源开发上线,构建完整的国土生态安全保护屏障和格局,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自然资源永续利用。

  乡村规划要在此基础上,结合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梳理空间资源清单。掌握各项空间资源的成熟度和可开发程度,再与项目准入清单和禁止清单一一匹配,制定适应乡村发展的产业定位。

  4.2聚焦全域空间资源整合和落实

  要改变现有规划过分关注人居空间的思路,就要从生态文明建设和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要求来统筹考虑。规划的着力点要从以人居空间为主转向地理意义的全域空间,就要更加关注全域空间资源的整体性安排与管控。例如,在一部分村庄建设用地紧凑的乡村中,就要加大力度探索适宜本村发展的村民安置办法,通过农村宅基地平移归并、农民进镇安置以及货币化安置等多种途径,节约指标,为乡村空间资源化创造条件。同时,要积极实现乡村空间资源到产业空间的转化。以产业为触媒吸引并留住人才,从而激发乡村活力,进一步发展乡村经济,最终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4.3充分发挥地方特色,避免同质化发展

  特色化是村庄规划和发展的重点。事实上,在我国当前村庄规划和发展中同质化问题非常严重,跟风式建设比比皆是,由此引发了较多的恶意竞争,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损失。究其原因,是对自身空间资源的梳理不够详实,挖掘程度不够,没有针对性的制定“一村一品”的发展战略。

  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乡村所拥有的本土空间资源,挖掘其独特性,发展适合自身空间资源的产业,保护乡村本土化、差异化发展。另一方面,要明确市

  场需求和目标群体,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同时结合有效的营销,真正使乡村空间资源的价值得到发挥。

  5小结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和不断推进,乡村发展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村庄规划和发展中,不能盲目照搬城市发展模式,忽视乡村自身的空间资源优势,必须要充分挖掘乡村空间资源特色,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利用,才能走出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冬梅.乡村空间资源化视角下的乡村规划探讨——以南京市浦口区美丽乡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5,(11):58-61.[2]黄文娟.乡村空间资源化视角下的乡村规划设计探索[J].南方农业,2016,10(21):152-153.[3]马灵燕,贺勇,郎大志.基于空间资源化视角下的乡村规划设计探索[J].建筑与文化,2012,(04):62-63.[4]杨隆.乡村空间资源化视角下的乡村规划设计探索[J].城乡规划,2017,5(13):152-153.[5]边永艳.空间规划视野下的村庄规划探索[J].建材与装饰,2017,4(12):109-110.

篇九: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

  文本目录

  第一章

  总则.................................................................................................................2第二章

  城镇发展目标与战略.....................................................................................3第三章

  人口与城镇化.................................................................................................5第四章

  城乡统筹规划.................................................................................................6第一节

  镇域镇村体系与布局

  .................................................................................................6第二节

  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

  .................................................................................................第三节

  产业发展与布局

  .......................................................................................................11第四节

  空间管制...................................................................................................................12第五节

  长江岸线利用...........................................................................................................15第六节

  区域协调...................................................................................................................16第五章

  镇区用地布局...............................................................................................17第一节

  总体布局...................................................................................................................17第二节

  居住用地...................................................................................................................19第三节

  工业用地...................................................................................................................20第四节

  绿地...........................................................................................................................20第五节

  空间景观...................................................................................................................21第六章

  公共设施规划...............................................................................................22第七章

  旅游发展规划...............................................................................................25第八章

  综合交通规划...............................................................................................27第一节

  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27第二节

  镇区道路交通规划

  ...................................................................................................29第九章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30第一节

  给水工程规划...........................................................................................................30第二节

  排水工程规划...........................................................................................................32第三节

  电力工程规划...........................................................................................................34第四节

  电信工程规划...........................................................................................................35第五节

  燃气工程规划...........................................................................................................36第六节

  环卫工程规划...........................................................................................................37第七节

  管线综合规划...........................................................................................................37第八节

  水利设施规划...........................................................................................................38第十章

  综合防灾工程规划.......................................................................................38第十一章

  环境保护规划...........................................................................................40第十二章

  分期发展时序...........................................................................................42第一节

  近期建设...................................................................................................................42第二节

  中期发展规划...........................................................................................................43第三节

  远景发展引导...........................................................................................................44第十三章

  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45第十四章

  附则...........................................................................................................46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域统筹

  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南京行动纲领》的有关要求,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水平管理的要求,编制《南京市浦口区乌江新市镇总体规划(2011—2030)》(以下简称为本规划)。

  第2条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第146号令)(2006);

  3、《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

  4、《江苏省城乡统筹规划编制要点》(2010);

  5、《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2008);

  6、《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7、《浦口区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

  8、《桥林新城总体规划(2010—2030)》;

  9、《浦口区乌江镇总体规划(2007—2020)》;

  10、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域统筹

  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南京行动纲要》(宁委发(2010)29号);

  11、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第3条

  规划原则

  1、统筹:土地统筹、资源统筹、人口统筹;

  2、保护:农地保护、农业保护、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3、发展:通过规划指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第4条

  规划重点

  1、构建新型镇村体系;

  2、实现城乡统筹“五个一体化”和“三个集中”;

  3、协调与桥林新城、和县乌江在用地、产业、设施等方面的布局关系;

  4、处理好沿江岸线利用及近远期发展的关系。

  第5条

  规划期限

  近期:至2015年;

  中期:至2020年;

  远期:至2030年。

  第6条

  规划范围

  乌江镇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57平方千米。

  本规划所称“镇域”指乌江镇行政辖区;“镇区”指镇区规划用地范围;“新社区”指镇区以外的农村居民点,按照规模和功能分为一级新社区和二级新社区两种。

  由于乌江镇镇域北部的部分区域被纳入桥林新城规划范围,因此本次规划的镇域规划主要是对通江路以南地区做出安排,通江路以北地区主要与桥林新城总体规划做衔接和协调。

  第二章

  城镇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7条

  功能定位

  苏皖边界、以沿江装备制造和旅游休闲为特色的宜居新市镇。

  第8条

  发展策略

  1、重点发展沿江装备制造业,以打造南京高端船舶产业基地为目标,近期整合和提升现有造船工业,远景根据市场发展需求,适时推进产业的升级和调整。

  2、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文化资源、休闲农庄基础,打造以生态及文化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为特色的南京特色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目的地。

  3、加强城镇景观环境建设,塑造南京西南大门的窗口城镇形象。

  4、在提高城镇自身服务水平的同时,强化面向周边地区的服务能力,建设成宜居新市镇。

  第9条

  发展目标

  表2-1乌江镇城乡统筹发展指标体系

  序号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环境保护指标

  城镇发展指标

  社会指标

  经济指标

  分类

  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一、二、三产业比重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常住人口总规模

  社会和医疗保障覆盖率(%)

  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

  恩格尔系数(%)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万元)

  城市化水平(%)

  城镇人口(万人)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平方公里)

  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平方米/人)

  空气环境质量

  水环境质量

  噪声环境质量

  COD排放强度(千克/万元GDP)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农业生产系统抗灾能力(受灾损失率)(%)2015年

  16.022.711:60:298.12.8100100<304.51.8501.43.7264达标

  达标

  达标

  1.418060100809100100100<102020年

  12.039.59:56:3513.23.0100100<2873.5601.84.2233达标

  达标

  达标

  0.980701009010100100100<102030年

  9.090.78:53:4027.53.3100100<25106672.24.6209达标

  达标

  达标

  0.5100801009511100100100<1第三章

  人口、规模与城镇化

  第10条

  人口规模

  1、镇域人口规模

  近期:至2015年,镇域人口约2.8万人;

  中期:至2020年,镇域人口约3.0万人;

  远期:至2030年,镇域人口约3.3万人。

  注:与桥林新城总体规划衔接,人口预测计算不包括桥林新城在乌江镇镇域北部的发展人口。

  2、城镇人口规模

  近期:至2015年,城镇人口约1.4万人;

  中期:至2020年,城镇人口约1.8万人;

  远期:至2030年,城镇人口约2.2万人。

  第11条

  用地规模

  2030年乌江镇城乡建设用地553.3公顷,包括城镇建设用地464.9公顷,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88.4公顷;桥林新城建设用地1660.1公顷;城乡非建设用地3486.6公顷。

  第12条

  城镇化水平

  近期:至201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0%;

  中期:至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60%;

  远期:至203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67%。

  第13条

  城镇化发展策略

  1、城乡一体化发展

  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农村与城镇共同发展的格局,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集约利用发展

  控制城乡建设规划用地总规模,促进农村人口向新市镇和新社区集聚,提高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实现工业园区集中发展,提高工业用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3、产业兴镇战略

  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发展沿江装备制造产业、休闲旅游产业,提高城镇经济水平,增强区域竞争力。

  第四章

  城乡统筹规划

  第一节

  镇域镇村体系与布局

  第14条

  规划原则

  1、统筹全局,集约用地

  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推进村庄整合与新社区建设,引导居住向新市镇、新社区集中。考虑到乌江镇镇域面积小,且位于南京都市圈沿江发展带、紧邻桥林新城的特殊区位,因此本次村庄调整力度较传统以纯农业为主的城镇适当增大,同时新社区规模原则上按人均120平方米用地进行控制。

  2、灵活选址,因地制宜

  新社区选址结合实际发展需要,在充分遵循村民意愿的前提下,保证耕作半径、方便农业生产,保留具有文化及资源特色的村庄,同时充分考虑与产业区发展配套,并考虑分期分批实施的需要。

  3、保护环境,保护耕地

  严格执行国家保护耕地的政策,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一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控制工业污染。

  第15条

  镇村体系等级规模

  规划乌江镇域形成“中心镇区—一级新社区——二级新社区”三级镇村体系结构。其中中心镇区容纳城镇人口约2.2万人;一级新社区2个,二级新社区4个,共容纳农村人口约1.07万人。

  表4-1镇村布局体系一览表

  级别

  中心镇区

  乌江镇区

  一级新社区

  新社区

  茶棚社区

  林山社区

  前林社区

  二级新社区

  周云社区

  五一社区

  河南社区

  规划用地人均用地(平规划人口(人)

  (公顷)

  方米/人)

  18614.626.5121213.79.6220002200450010001000120080084.566.458.9120120114.3120引导类型

  ——

  保留扩大

  选址新建

  选址新建

  保留扩大

  保留扩大

  保留扩大

  注:除前林新社区的名称以所在地自然村名称命名,其他新社区主要保持与所在行政村名称一致。

  第16条

  镇村体系职能结构

  中心镇区:乌江镇的行政中心,城镇居民的居住组团,也是乌江镇的区域服务职能中心。

  林山社区:为集中宜居型社区,是乌江东北部农业生产的服务基地。

  茶棚社区:为产业型社区,是茶棚工业园区的职工安置点,十里农庄产业带的服务站,丘陵经济林果种植服务基地。

  前林社区:为产业型社区,是待开发旅游资源“上陈遗址”旅游观光点,社区设置一定量旅游服务设施,近期作为乌江沿江造船产业的职工安置点。

  周云社区:为古村保护型社区,是丘陵经济林果种植服务基地,林蒲圩规模农业种植服务基地。

  五一社区:为产业型社区,是农庄旅游接待点,十里农庄产业带的服务站,丘陵经济林果种植服务基地。

  河南社区:为集中宜居型社区,近期是乌江东北部农业生产的服务基地。

  第17条

  农村居民点整合时序引导

  农村居民点整合时序按近、远期目标逐步引导。

  1、2011-2015自然村整合引导

  8个自然村整合并入镇区,分别是林蒲村:沈云、江板、燕洼;五一村:桥北、王尧、鲍庄

  、双圹、东方红。

  10个自然村整合并入林山社区,分别是林山村:石山、刑庄、花元、北埂、新闸、小闸、新陈、新桥、高楼、南埂。

  9个自然村整合并入茶棚社区,分别是茶棚村:九王、捋马、东阮、雷巷、马黄、王庄、五五;五一村:三合、孙庄。

  2个自然村整合并入前林社区,分别是南一村:前林、上庄。

  2个自然村整合并入周云社区,分别是周云村:靑建、卢庄。

  2个自然村整合并入五一社区,分别是五一村:前庄、中心。

  5个自然村整合并入河南社区,分别是河南村的5个自然村。

  2、2015-2030自然村整合引导

  17个自然村整合并入镇区,分别是林蒲村:龙圹、南埂、七份、曹坊、杨家、新合、扁沟、林元、外圩、南云、五联、双合;双云村:北埂、黑埂、杨郑、扁埂、李王、雷杨、於吴;周云村:永忠、东风。

  6个自然村整合并入林山社区,分别是林山村:梅庄、朱巷;南一村:南杜、高东、宗田、高西。

  7个自然村整合并入茶棚社区,分别是茶棚村:双桥、向水、李东、前徐、枟洼、汤洼、庆洼。

  9个自然村整合并入前林社区,分别是周云村:张云、向阳、何洼、五七;南一村:小狄、魏山、东郑、孙庄、小马。

  5个自然村整合并入周云社区,分别是周云村:向东、联合、竖埂、小云、朝阳。

  4个自然村整合并入五一社区,分别是五一村:前庄、塔张、茆庄、林黄。

  第18条

  新社区建设引导

  1、规划原则

  根据实际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以及风俗习惯的差异,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2、居住模式

  结合社区实际地形条件和社区规模,居住建筑以联排、双拼低层住宅为主,多层公寓式住宅为辅。其中河南社区的建筑高度、容积率可适当提高,应按照桥林新城对该地块的要求开展建设,且达到城市小区的建设标准,以避免造成未来桥林新城建成后的城中村二次改造。

  3、设施建设

  按照《南京市乡村地区新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试行)》要求完善配套各类基础设施,提高公共设施配套水平。建设文化娱乐、教育设施、休闲活动、商贸服务、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完善电力、电讯、电视、广播、给水、排水、道路、燃气等基础设施。

  4、人居环境

  优化社区环境,实现“五个化”,即道路硬化、小区绿化、路灯亮化、环境净化、整体美化,注重独立社区环境,绿地率控制在40%以上。

  第19条

  节约土地

  扣除通江路以北地区、桥林新城建设范围内的现状村庄用地后,乌江镇通过实施农村居民点整合,可节约村庄建设用地457.1公顷。

  第二节

  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

  第20条

  空间布局结构

  规划形成“一心两带七片区”的总体空间结构。

  1、“一心”

  镇区服务中心:以乌江中心镇区作为服务镇域的发展核心,带动全镇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两带”

  沿江发展带:依托滨江优势,发展沿江装备制造业、生态旅游。

  沿路发展带:发挥浦乌路交通优势,与桥林新城紧密协作,与安徽实现对接。

  3、“七片区”

  桥林新城片:为桥林新城在乌江镇域北部的发展片区。

  沿江装备制造产业片区:积极打造高端船舶产业基地,引导工业集中发展。

  休闲农庄片区:以茶棚、五一新社区为中心,积极发展农庄特色旅游。

  四个特色农业片区:分别为一个标准化菜地、一个标准化农田、两个经济林

  果及苗木等特色农业种植区。

  第21条

  镇域用地规划

  乌江镇域用地分为乌江镇城乡建设用地(指乌江镇自身用于城乡建设的用地)、桥林新城用地(指桥林新城在乌江镇域北部的建设及非建设用地)、城乡非建设用地(指扣除上述两部分的用地)三部分。

  其中乌江镇城乡建设用地553.3公顷,包括城镇建设用地464.9公顷,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88.4公顷;桥林新城用地1660.1公顷;城乡非建设用地3486.6公顷。

  1、城镇建设用地

  中心镇区建设用地186公顷,工业及仓储用地135.8公顷(不含堤外滩涂上的建设用地),旅游用地32.6公顷,区域交通及基础设施建设用地68.9公顷。

  2、农村居民点用地

  林山新社区建设用地约26.5公顷,前林新社区建设用地约12公顷,茶棚新社区建设用地约14.6公顷,周云新社区建设用地约12公顷,五一新社区建设用地约13.7公顷,河南新社区建设用地约9.6公顷。

  新社区建设用地均以居住及其配套服务设施用地为主。

  表4-2乌江镇规划用地平衡表

  序号

  类别

  代号

  用地面

  积(公顷)

  186.镇区用地

  32.6旅游用地

  135.工业用地

  40.3仓储用地

  68.对外交通用地

  1.3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464.小计

  用地名称

  农村居民点用地

  88.4553.31147.7512.41660.12244.4880.4361.占城镇建设用地比重

  40.01%7.01%29.21%8.67%14.82%0.27%100.00%

  占总用

  地比重

  3.26%0.57%2.38%0.71%1.21%0.02%8.16%1.55%9.71%20.14%8.99%29.12%39.38%15.45%6.35%1、乌江镇城乡建设用地

  城镇建设用地

  乡村建设用地

  2、桥林新城用地

  3、城乡非建设用地

  合计

  建设用地

  水域及生态绿地

  合计

  农用地(含基本农田)

  水域

  生态绿地

  合计

  土地总面积

  3486.65700.61.17%100.00%第三节

  产业发展与布局

  第22条

  农业发展规划

  1、以种植业为主体,发展现代化高效、生态农业

  结合市“1115”农业布局和农村住宅搬迁复垦土地,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以种植业为主体,大力发展高效和生态农业,拓展农业的发展领域,扩大特种农产品的生产优势,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林山圩南部地区发展1万亩标准化粮油种植农田,北部地区在桥林新城启动大规模建设前,也主要发展标准化粮油种植;

  林蒲圩主要发展0.6万亩的标准化菜地(落实农业1115工程0.6万亩标准化菜地的要求);

  低山丘陵地区主要发展2.4万亩的经济林果(其中落实农业1115工程的1.9万亩经济林果的要求)。

  2、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和农庄旅游

  积极发展十里农庄带,发挥其特色功能,形成一个具联运效应的农庄经济带。

  以帅旗农庄品牌效应带动十里农庄产业带建设,积极培育五一新社区农庄特色旅游服务接待功能,形成“享受型”庄园群、南京市观光农业的示范区。

  第23条

  工业发展规划

  1、提升并整合现状造船产业

  提升现有造船产业类型,积极推行现代造船模式,纵向增加工业腹地,发展造船配套产业链,形成整装造船,注重控制污染。

  近期保留现状武家嘴船厂附近的造船工业用地,远期随着桥林水源地建设的保护要求和长江备用岸线的利用要求,进行提档升级,纳入城市岸线统一安排。

  2、大力发展沿江装备制造业

  沿江装备制造产业园应在制定完发展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后再行发展。鼓励积极发展船舶装备制造业、船舶电子信息业、船舶仪器仪表业、船舶用品业等,建设成为高端船舶产业基地。同时鼓励发展为桥林新城配套的、产业链下游的产

  11品,增加城镇产业类型多样性,规避发展风险。

  应严格制定企业准入门槛,限制发展对长江水质存在污染的企业。沿江工业应集中设置排污设施。

  3、配套发展码头及物流业

  基于未来南京二桥、三桥码头布局整合调整带来的部分码头功能迁出,乌江镇可结合规划的沿江装备制造产业园,布置部分码头及物流用地,一方面作为沿江装备制造产业园的物流配套,一方面鼓励发展小船舶运、建杂货、农产品等的水路运输。

  4、保留提升现状工业

  保留茶棚工业园区,调整并优化现有产业类型,鼓励发展配套农产品生产的加工工业,应注重环境保护。

  保留镇区发展较好、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如消防器材厂。

  第24条

  第三产业发展规划

  1、完善生活配套服务业

  结合镇区与新社区发展各类生活服务产业,配套发展为居民生活服务的文教体卫等各项社会事业。

  2、积极发展特色服务业

  在发展城镇自身生活服务业的同时,利用苏皖省际差异,发展乌江镇在教育、医疗、文化、休闲等方面的特色服务,通过特色服务业吸引周边地区的人群消费,增强城镇第三产发展水平。

  3、特色化发展休闲旅游业

  一方面依托十里农庄发展农业特色旅游,成为南京市特色农庄旅游镇、国家农业旅游示范区。在五一新社区积极培育农庄旅游服务功能。

  另一方面结合林散之故居、安徽乌江霸王祠等历史文化资源,串联文化旅游路线,做足项羽、林散之的典故传说文章。待远期造船工业逐步集中至沿江装备制造产业园后,可结合现有骚狗山附近船厂功能置换,积极发展工业遗产及沿江生态旅游,但必须符合桥林水厂对周边地区水源保护的要求。

  第四节

  空间管制

  12第25条

  空间资源划定与管治

  为统筹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镇域空间的现状发展特征、资源禀赋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将乌江镇域空间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三种类型,制定必要的空间管治措施。

  第26条

  禁止建设区

  禁建区内非经特别许可,严格禁止集中的城镇建设和与生态保护及修复无关的建设行为。

  1、基本农田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经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法定规划依法进行保护,确保基本农田总量和位置相对稳定,保证2020年2642.46公顷的基本农田总量。

  目前乌江镇域北部、桥林新城建设用地范围为乌江镇的基本农田分布区,待桥林新城启动开发、且基本农田指标调整后,该部分空间可调整为适建区。

  2、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

  桥林新城长江水源一级保护区原则上以取水口为中心、半径500米范围,执行地面水国家Ⅱ类标准,二级保护区原则上以取水口上游2000米、下游1000米范围,执行地面水国家Ⅲ类标准。

  3、驷马山河资源保护区

  沿驷马山河以及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

  4、文保单位:林散之故居等三处

  在文物保护单位区内原则上禁止任何与其性质无关的各类建设活动。

  第27条

  限制建设区

  限制建设区除了依法可以兼容的建设项目外,原则上禁止集中的城镇建设。

  1、一般农田

  管治要求:切实保护耕地,禁止与农业生产生活无关的建设活动。

  2、对外交通和基础设施预留区

  主要包括扩建新建的公路、高压走廊等基础设施用地。

  管制要求:沿110KV电力廊道单侧控制15米绿化带,沿高速公路单侧控制

  13100米绿化带,沿一级公路单侧控制50米绿化带。除设施建设的要求外,禁止其他无关的建设活动,同时加强生态防护林的建设。

  3、规划撤并的农村居民点

  管制要求:按镇村布局规划要求进行控制,建议逐步复垦为一般农田或基本农田。

  4、镇区远景发展备用地

  管制要求:在规划期内严格控制开发建设活动。

  5、规划沿江装备制造产业园北侧边界—七坝港区南侧边界的江边圩区及江堤外用地

  管制要求:严格控制其开发强度,加强对圩区及堤外资源的合理利用,注重区内的生态环境与景观。

  6、农庄经济带

  管制要求:控制开发强度,以农业生产及农业旅游为主,限制其它无关的建设。

  第28条

  适宜建设区

  适建区应在城乡规划指导下集约有序建设。

  1、中心镇区

  管治要求:完善城镇职能,明确空间结构,集约、高效用地。

  2、规划建设的新社区

  管制要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提高农村居民集中点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的水平,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方便农民从事生产活动,同时注重地方特色保护。

  3、其它规划产业用地

  管制要求:包括规划的沿江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保留现状的茶棚工业区、保留并进行功能置换的骚狗山附近用地等。

  第29条

  已建区

  已建区指规划基准年之前已经进行建设开发的各类用地。已建区应在规划指导下加强用地功能的优化调整和土地再开发,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

  14第五节

  长江岸线利用

  第30条

  岸线利用原则

  1、保障安全:以水源保护、生态安全、河势稳定、防洪安全、环境保护为前提,逐步清理饮用水源岸线等生态、生活岸线内的造船企业。

  2、功能协调。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岸线功能布局,促进岸线与后方陆域的良性互动,增强岸线对腹地产业的带动作用。

  第31条

  岸线利用布局

  1、岸线利用功能类型

  (1)生产岸线

  包括港口岸线、临水型装备制造业岸线。

  驷马山河-驷马山河下游3.5公里处为装备制造业岸线,发展沿江装备制造产业。

  七坝西-乌江边界为港口岸线。

  (2)生活岸线

  指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岸线,包括饮用水源保护岸线、过江通道岸线。

  骚狗山-七坝西为饮用水源保护岸线。

  骚狗山附近0.5公里为过江通道岸线。

  (3)预留岸线

  驷马山河下游3.5公里处-骚狗山是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预留岸线,目前为造船产业使用。规划近期保留造船工业,远期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纳入城市岸线统一安排。

  2、岸线利用布局

  乌江镇长江岸线长约13.5公里,从上游至下游的岸线利用布局分别为:生产岸线3.5公里,预留岸线2.7公里,过江通道0.5公里,生活岸线4.5公里,港口岸线2.3公里。

  15表4-3岸线利用布局

  编号

  12345岸段

  驷马山河-驷马山河下游3.5公里处

  驷马山河下游3.5公里处-骚狗山

  骚狗山附近

  骚狗山-七坝西

  七坝西-乌江边界

  合计

  长度

  岸线利用类型

  (公里)

  3.52.70.54.52.313.5生产岸线

  预留岸线

  生活岸线

  生活岸线

  生产岸线

  说明

  为装备制造岸线

  为预留岸线,下段2公里为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

  为过江通道

  为饮用水源保护岸线,上段3公里为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含基础设施过江通道

  为七坝港区

  第六节

  区域协调

  第32条

  空间协调

  1、与桥林新城协调

  考虑到乌江镇域规划期内通江路以北地区被纳入桥林新城用地,远景江星桥路以北地区被纳入桥林新城远景用地,因此上述地区的居民点安置、基础设施和备用预留地均应与桥林新城规划相协调。

  远景乌江镇区发展成为城郊型社区,形成桥林新城的城郊型发展区。

  2、与和县乌江协调

  抓住省际边界的区位优势,利用教育、医疗等特色服务业以及房地产业,吸引周边人群消费,提高城镇第三产业水平。

  镇区空间布局充分考虑与和县乌江的对接,同时镇区新增一条联系和县乌江的通道。

  第33条

  产业协调

  1、造船产业的区域协作

  与南京高淳、八卦洲等地区的造船产业的生产规模、产品类型等协调。

  16与七坝港区配套产业形成合同协作的发展态势。

  2、农庄经济的区域错位发展

  与浦口区邻近石桥、星甸等镇的农庄旅游错位发展,以文化休闲为主题。

  第34条

  设施协调

  与桥林新城实现交通、市政等设施的无缝对接。

  与和县乌江实现交通设施的对接,同时加大房地产、特色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水平。

  第五章

  镇区用地布局

  第一节

  总体布局

  第35条

  发展方向

  近期沿浦乌路发展,远期沿文化路向东南方向发展。镇区规划范围西至乌江镇行政边界,东北至规划双塘路,东南至规划林蒲路,总面积约232.02公顷。

  第36条

  空间结构

  镇区形成“一带、两心、两轴、三片”的总体空间结构。

  一带:为沿驷马山河的滨水景观带。

  两心:为浦乌路现状公共服务中心和林散之故居文化休闲中心。

  浦乌路现状公共服务中心——结合现有中心进行功能优化提升,以商业、服务、行政办公、医疗等功能为主,展示宜居城镇的景观形象。

  林散之故居文化休闲中心——近期以文化休闲功能为主,远期是乌江城镇未来预留的发展新中心。

  两轴:为沿浦乌公路的城镇发展轴和沿文化路的城镇发展轴。

  三片:为三个居住组团。

  第37条

  镇区用地规模

  近期(2015年):1.1平方公里;中期(2020年):1.3平方公里;远期(2030年):1.86平方公里。

  1表5-1乌江镇镇区规划用地一览表

  序号

  类别代号

  大类

  中类

  R21RReRbRcC1C21C25C262CC3C4C51C7C9CbCc34MTM2T4S1S3U12U136UU21U2bU3U42U9a用地名称

  居住用地

  二类居住用地

  Rea幼托用地

  Reb小学用地

  Rec初中用地

  住宅混合用地

  基层社区中心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行政办公用地

  商业用地

  旅馆业用地

  市场用地

  文化用地

  体育用地

  医疗卫生用地

  文物古迹用地

  福利设施用地

  商办混合用地

  居住社区中心用地

  工业用地

  二类工业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港口

  道路广场用地

  道路用地

  社会停车场库用地

  供电用地

  供燃气用地

  公共交通用地

  加油加气站用地

  邮电设施用地

  垃圾处理用地

  消防设施用地

  绿地

  用地面积占建设用地人均建设用(公顷)

  比例(100%)

  地(平方米)

  87.4046.8334.760.531.461.797.630.6516.710.624.451.131.251.481.611.230.200.053.431.251.421.420.360.3621.2420.970.271.250.280.080.210.240.160.150.1412.1939.7329.490.451.241.526.470.5514.170.533.780.961.061.251.371.050.170.042.911.061.201.200.300.3018.0217.790.231.060.240.070.180.200.140.130.1210.34185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G64.880.992.723.3514.241.2231.181.168.312.112.342.763.012.300.370.096.402.332.652.650.670.6739.6539.140.512.340.520.150.390.440.300.280.2622.75G11G1289KEE1规划总用地

  公园

  街头绿地

  预留地

  8.0414.71186.6434.5110.8710.87232.024.317.88100.003.656.6984.84城镇建设用地合计

  水域和其他非城市建设用地

  水域

  注:①上述建设用地不含镇区外的沿江装备制造产业园用地;②如含沿江装备制造产业园用地,则人均用地为147.18平方米;③沿江装备制造产业园不完全与镇区相匹配,是为更大区域服务的独立工业区。

  第二节

  居住用地

  第38条

  用地指标

  规划居住用地面积87.4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46.83%,人均用地39.73平方米。

  第39条

  居住区组织

  按照“居住社区-基层社区”两级结构组织社区体系。规划安排1个居住社区、3个基层社区。3个基层社区分别以桥北大道、文化路为界划分。

  表5-2基层社区一览表

  123居住社区名称

  府西基层社区

  滨河基层社区

  草塘基层社区

  人口(万人)

  0.350.880.96第40条

  社区服务设施规划

  规划安排有独立用地的居住社区中心1处,位于在文化路与二号路交叉口西南角用地面积2.33公顷,主要为街道居民提供文化娱乐、体育、行政管理、社区服务、社会福利、医疗卫生、商业金融、邮电等服务设施。

  规划安排有独立用地的基层社区中心3处,总用地面积1.22公顷,主要为居民提供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服务项目。

  1第41条

  中小学幼规划

  规划保留现状的乌江学校的初中部分,作为规划的乌江中学,规划规模扩建达到30班。规划新建1所36班小学,位于文化路与三号路交叉口西南角。规划保留现状6班中心幼儿园,位于桥北大街南侧,公交首末站旁;新建1所18班幼儿园,位于三号路与文化路交叉口东北角。

  表5-3中小学、幼儿园一览表

  学校名称

  初中

  乌江初级中学

  小学

  乌江小学

  幼儿园

  中心幼儿园

  文化幼儿园

  0.270.726班

  18班

  桥北大街南侧,公交首末站旁

  三号路与文化路交叉口东北角

  现状保留

  规划新建

  2.7236班

  文化路与三号路交叉口西南角

  3.3530班

  草塘路与三号路交叉口东北角

  现状保留

  功能置换

  规划新建

  用地面积(公顷)

  规模

  位置

  备注

  第三节

  工业用地

  第42条

  用地布局

  保留发展较好、规模相对较大的消防器材厂用地。

  规划工业用地2.65公顷,占镇区建设用地的1.42%,人均工业用地1.2平方米。

  第43条

  开发要求

  规划期内镇区工业发展需求,建议集中在沿江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或镇区发展备用地解决,必须为无污染、低能耗的产业类型。

  第四节

  绿地系统

  第44条

  规划目标

  实现绿地与镇区空间结构的有机融合,做到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步,将乌江镇建设成为生态宜居镇。

  2第45条

  布局原则

  整体协调——各类绿地尽量结合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形成总量恰当、分布均匀、结构完整、有机联系的城镇绿地系统。

  因地制宜——尽量结合河流、文物保护点、重要的景观通廊等布局绿化设施。

  以人为本——从居民需要出发,满足居民亲绿、亲地、亲水的心理需求。

  第46条

  绿地系统结构

  形成“一带、两心、多点”

  的多层次绿地结构系统。

  一带:为驷马山河滨水景观带;

  两心:为驷马山河公园、林散之公园;

  多点:为多处线型或点状的街头绿地。

  第47条

  空间布局

  规划公共绿地约22.75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12.1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约10.34平方米。

  1、公园

  是镇区居民日常生活游憩的主要绿色开敞空间,也是塑造城市景观的重要地区。依托驷马山河资源,规划建设驷马山河滨河公园1处,塑造公共休闲活动空间。结合林散之故居,在其周围规划建设文化公园1处。

  2、街头绿地

  结合用地布局、路网,充分考虑其服务半径和城镇景观的要求,合理安排便民街头绿地;结合主干路、干路设置带状绿地。

  第五节

  空间景观

  第48条

  规划原则

  构建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景观结构。

  结合历史文化资源,凸显城镇文化特色。

  第49条

  景观规划结构

  形成“一带、两轴、两心、多节点”景观结构。

  (1)一带——滨河景观带。

  21由驷马山河的滨水景观带及滨河休闲文化设施共同构成,以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休闲为主,形成连续的滨水界面,塑造滨水景观特色。

  (2)两轴——“一纵一横”T型景观轴线。

  “纵轴”为浦乌路景观轴,以商贸为特色。公共建筑采用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体现镇区作为重要的商业服务景观特色。

  “横轴”为文化路景观轴,以文化商业为特色,建筑风格连续,体现镇区人文活力。

  (3)两心

  桥头景观中心——重点打造从安徽至江苏的城镇入口景观,结合绿地设置镇区标志性建筑和雕塑,塑造南京西南大门的窗口形象。

  林散之文化景观中心—以林散之故居和林散之文化公园为中心,辅以周围特色文化建筑,艺术雕塑,通过造景手段,打造乌江镇区的字画文化景观。

  (4)多节点

  在重要道路交叉口结合公共设施,通过绿地广场、四周建筑的设计和变化,形成小型地标和景观点。

  第50条

  高度控制

  规划形成“已建区低、新建区高;文化景观区低、商业服务区高;轨道站点周边高、开敞空间周边低”的空间形态。

  规划区内新建建筑高度原则上控制在以下分区范围内。

  高度≤12米,主要为幼儿园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及部分文化娱乐用地。

  高度≤24米,主要为中小学用地、林散之公园周边的商业和居住用地以及保留部分工业用地。

  高度≤35米,主要为规划住宅用地。

  高度≤50米,主要为现状浦乌路公共服务中心、预留公共设施用地中心。

  第六章

  公共设施规划

  第51条

  布局原则

  1、城乡统筹、服务均等

  22保证城乡公平享有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与城镇规模、功能定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体系完善、方便使用

  健全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合理的等级体系,完善便民服务设施。

  3、布局合理、集约建设

  优化空间布局,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服务水平,鼓励设施共建共享。

  第52条

  规划目标

  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达到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全覆盖、均等化配置的要求。

  第53条

  等级划分和配置标准

  规划形成“镇区—新社区”两级公共设施配置体系。

  镇区参照《南京市乡村地区新市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试行)》及相关规范、标准执行;新社区参照《南京市乡村地区新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试行)》及相关规范、标准执行。

  第54条

  规划布局

  1、行政管理服务设施

  镇区保留现状镇政府和派出所。新社区配置“两栏两站九室”。“两栏两站九室”为:村务公开栏、宣传栏;社区服务站、卫生计生站;党组织办公室、村委办公室、财务室、村民议事室、信息室、治安民调室、教育培训室(科技服务点)、图书阅览室、社会保障服务室(法律援助、居家养老服务、就业指导)

  2、教育设施

  参照《南京市乡村地区幼儿园、小学、初中学校设置标准》及相关规范、标准执行。

  中学:保留镇区乌江学校的初中功能,规模达到30班。

  小学:镇区新增小学1所,规划36班。镇域保留位于周云新社区的镇中心小学;在林山新社区新增1所24班小学(远期考虑为周边地区服务)。

  幼儿园:镇区保留中心幼儿园;新增文化路幼儿园,规划18班;镇域在林

  23山新社区新增1所12班幼儿园(远期考虑为周边地区服务),在茶棚新社区新增1所6班幼儿园。

  3、医疗卫生

  形成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疗卫生网络体系。

  卫生服务中心:保留现状乌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地面积0.34公顷,位于林山路和驷马北路交叉口西北角。新建乌江综合医院,用地面积1.96公顷,位于草塘路和五号路交叉口西南角,服务乌江镇及周边地区。

  社区卫生服务站:在林山、茶棚两个一级社区分别新增林山卫生服务站、茶棚卫生服务站。二级新社区的卫生服务站结合社区管理公共服务用房设置。

  4、文化体育

  镇区规划文化娱乐设施用地2处,总用地2.76公顷。1处位于林散之公园旁,文化路与一号路交叉口东南角;1处位于江岸景城南侧,对现状滨河堆场码头和现有企业进行功能置换。

  镇区规划体育设施用地1处,总用地3.01公顷,位于林浦路与驷马河路交叉口西北口、驷马山河北侧。镇区社区级体育设施结合绿地或基层社区中心布置。

  新社区新增社区健身公园(同时作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场地),图书阅览室等文化设施可结合行政管理服务设施设置。

  5、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

  完善养老设施体系,镇区新增敬老院1处,位于文化路与林蒲路交叉处,结合预留公共设施用地布置。规划保留现状残疾人协会用地。

  镇域保留位于五一新社区的乌江镇敬老院。林山、茶棚新社区各新增1处托老所。前林、周云、河南新社区结合社区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用房设置(社会保障服务室)设置托老所。

  6、商业服务设施

  规划镇区级商业服务设施2处。1处为桥北大道两侧商贸用地,服务于乌江镇以及周边安徽地区,以大型超市、商业、人才市场、农贸市场等为主;1处为林散之公园周边的商业用地,沿一号路两侧布置,以宾馆、文化商业街为主。

  新社区建设集中式商业设施,主要配置生活超市、菜肉市场、农资超市等商业设施。五一、周云、茶棚新社区积极发展农家乐、乡村旅馆、特色餐饮、旅游

  24纪念品等特色旅游商业服务设施。

  7、公共绿地

  一级新社区配置不小于3000平方米的社区公园;二级新社区配置不小于1000平方米的小游园。

  第七章

  旅游发展规划

  第55条

  旅游开发策略

  1、优势资源整合与区域联动战略

  依托林散之故居、十里农庄带等优势资源,发展生态及文化休闲和农业体验等旅游项目,通过旅游线路串联镇域主要景区。积极与安徽和县乌江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联动开发。

  2、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战略

  旅游开发需以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为前提,以规划引导建设。

  3、旅游开发与城乡建设互动战略

  依托区位交通条件,结合农村居民点建设,配套旅游服务设施。镇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结合镇区规划进行布局。

  第56条

  目标与定位

  1、旅游功能定位

  以林散之故居、十里农庄带等资源为核心,以生态观光、文化休闲、农事体验、历史文化旅游项目为主的南京市乡村旅游、特色文化旅游的目的地。

  2、市场定位

  核心市场:南京市、巢湖市。南京市民、巢湖市民是乌江周末游、短途休闲旅游的主要客源,是乌江旅游的基础目标市场。

  一级市场:滁州、马鞍山、芜湖等周边地区市县。由核心市场起步,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和开发规模的扩大,滁州、马鞍山、芜湖等周边地区市县游客也将成为主要客源。

  二级市场:长三角其它地区。长三角地区是经济发达、出游力强的地区,应

  25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吸引并抓住这些区域客源。

  3、目标体系

  旅游产业目标:旅游产业目标:2015年游客接待量为7.9万人次,2020年为17.7万人次,2030年为35万人次。

  第57条

  旅游功能结构

  1、打造镇域文化旅游线路

  形成由安徽和县乌江——江苏南京乌江——桥林新城的旅游路线,横跨两省,体验苏皖文化的交织相融。

  (1)旅游线路组织

  安徽乌江霸王祠——乌江桥头——林散之故居——十里造船带参观——休闲农庄游——骚狗山生态旅游——七坝港区。

  (2)景点设置

  安徽乌江霸王祠:参观乌江霸王祠,了解霸王文化;

  乌江桥头:眺望两岸乌江,观赏驷马山河景观;

  林散之故居:参观林散之故居,欣赏林散之作品,享受书画文化艺术陶冶;

  十里造船带参观:参观造船产业和造船工艺;

  休闲农庄游:参观十里农庄带,参与采摘瓜果、品尝农家饭、农家住宿等农家乐活动;

  骚狗山生态旅游:生态休闲度假游;

  七坝港区:参观港区和临港工业,参观港区作业流程。

  2、塑造镇区旅游节点

  乌江入口节点:结合绿地设置标志性建筑及构筑物,进行节点设计和景观设计,以霸王文化和书画文化为主题,展现城镇入口景观节点特色。

  林散之故居文化娱乐中心:依托林散之故居的修复,结合周边用地,形成文化旅游集中区,设置旅游设施,进行旅游开发。结合林散之故居,建设文化娱乐中心,为全镇提供文化娱乐设施,结合绿地广场和商业设施强化文化活力源。

  社区文化节点:结合绿地、社区中心的建设,形成文化旅游节点,设置与霸王文化和书画文化相关的主题内容的设施、展示等。

  第58条

  旅游服务设施

  26服务中心包括镇区旅游服务中心、五一新社区及骚狗山旅游服务点。

  1、镇区旅游服务中心位于故居路与林蒲路交叉处,为综合信息咨询、接待、餐饮、住宿、购物为一体的服务设施集中区域。

  2、五一新社区及骚狗山旅游服务点,设置包括餐饮、住宿、购物、娱乐、洗浴等功能。

  3、在其他功能区或景区根据需要灵活设置相关设施,提供如特色饮食店、纪念品小卖部、野餐烧烤点、旅游站点、游憩小品等。

  第八章

  综合交通规划

  第一节

  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第59条

  发展目标

  以现有的交通架构为基础,以提升乌江镇的重点镇地位为目的,提高乌江镇对外交通联系的通畅性、便捷性、安全性,逐步完善镇域交通网络,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第60条

  公路

  镇域范围内公路按照技术等级,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三个等级。

  (1)高速公路

  规划高速公路为宁巢高速公路,位于镇域北部,规划路基宽35米,双向6车道。

  高速公路绿化带按单侧100米进行控制。

  (2)一级公路

  宁乌公路(S124)、江北沿江高等级公路(S356)、双江路和船舶大道规划为一级公路。

  宁乌公路、江北沿江高等级公路(S356)、双江路规划路基宽度为35米,双向6车道;船舶大道规划路基宽度为24.5米,双向4车道。

  宁乌公路、江北沿江高等级公路绿化带分别按单侧50米进行控制,双江公

  2路绿化带按单侧30米进行控制。

  (3)二级公路

  规划二级公路4条,包括桥十线、双周路、何洼路和驷马河路;二级公路规划路基宽度均为12米,双向2车道。

  表8-1镇域主要规划公路一览表

  公路名称

  宁巢高速

  宁乌公路

  江北沿江高等级公路

  一级公路

  双江路

  船舶大道

  桥十线

  双周路

  二级公路

  驷马河路

  何洼路

  乌江镇区-乌江沿江装备制造基地

  江北沿江高等级公路—长江边

  //1212等级

  高速公路

  起讫点和途径点

  南京-巢湖

  珠江镇-乌江镇

  南京-和县

  石桥—乌江

  乌江镇区-乌江沿江装备制造基地

  双周路-宁乌公路

  乌江镇区-江星桥路

  现状路幅

  规划路基

  车道数

  (米)

  (米)

  6车道

  /3524.5///8435353524.512206车道

  6车道

  6车道

  4车道

  2车道

  4车道

  2车道

  2车道

  第61条

  铁路

  规划普速铁路1条,为北沿江铁路,从镇域东部经过,规划范围内未设站点。

  考虑到目前铁路线形未定,铁路沿线绿化带暂按单侧50米进行控制预留。

  第62条

  水运

  (1)长江水运

  规划七坝港区为长江转运港,主要服务江北地区经济发展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物资转运,是以集装箱、散杂货及煤炭等物资运输为主的现代化、多功能的综合性港区。

  港区集疏运系统包括铁路、公路。铁路为北沿江铁路,并引入铁路专用线,服务港区货运。公路主要通过北沿江高等级公路联系周边高等级公路网进行疏解。可便捷联系都市圈内主要城市。

  (2)内河航道

  2规划疏浚驷马山河为六级航道;石碛河逐步调整为城市景观航道,不再承担货运功能。

  第63条

  公共交通规划

  (1)轨道交通

  都市圈快轨S3线沿宁乌公路南侧敷设,在乌江镇镇区内设站1处,为乌江站。为提高规划的弹性,如未来乌江镇镇区东南方向的规划新区发展态势好、需求强,轨道线乌江镇区段及轨道站点乌江站可考虑东移,以适应现实发展需要。

  (2)地面公交

  保留现有沿宁乌公路的雨乌线(雨花台-乌江)、612路(乌江-江浦)等公交线路服务镇区及宁乌公路沿线的交通出行。依托镇域公路网开行镇村公交线路,服务镇域内部交通出行需求。公交首末站设置于镇区内,结合轨道S3线乌江站综合布设。

  第二节

  镇区道路交通规划

  第64条

  路网规划

  规划镇区道路分为主干路、干路和支路3个等级。

  干路以上等级道路呈“四横三纵”布局,为镇区交通性干道,规划红线宽25-35米。

  “四横”(由南至北)分别为:故居路、文化路、草堂路和双塘路。

  “三纵”(由西至东)分别为:

  桥北大街(老宁乌公路)、三号路和林蒲路。

  主干路为桥北大街和草塘路,桥北大街规划道路红线宽度35米,规划道路断面为双向4车道“三块板”形式,道路断面分配为4-4-2-15-2-4-4;草堂路规划道路红线宽度30米,规划道路断面为双向4车道“一块板”形式,道路断面分配为4-22-4;

  干路包括双塘路、三号路、文化路、故居路和林蒲路,规划道路红线宽度均为25米,规划道路断面为双向2车道“一块板”形式,道路断面分配为4-17-4。

  支路为街坊、居住区和单位出入的道路,规划红线宽12米。12米道路断面为“一块板”形式,断面分配为2.5-7-2.5。

  第65条

  轨道交通规划

  2都市圈快轨S3线沿桥北大街南侧敷设,本次规划考虑轨道站设置于桥北大街与文化路交叉口西南侧。

  第66条

  交通设施规划

  1、公交首末站

  镇区内规划公交首末站1处,结合轨道S3线乌江站设置,位于桥北大街与故居路交叉口东侧,规划占地面积0.25公顷。

  2、社会停车场

  镇区内规划社会停车场2处,一处结合轨道S3线乌江站设置,位于桥北大街与故居路交叉口东侧,占地面积为0.3公顷,泊位数位100个(按照标准车位30平方米/个);一处位于林蒲路与故居路交叉口西侧,占地面积为0.2公顷,泊位数66个。

  第九章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第一节

  给水工程规划

  第67条

  镇域给水工程规划

  1、规划原则

  城乡供水设施共建共享,实现供水设施城乡一体化。

  统一供水水质必须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镇区给水管网形成环状,提高供水的安全可靠性;新社区采用枝状管网供水。

  2、用水量预测

  考虑未预见水量,乌江镇区、新社区及沿江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工业区总用水量约为4.4万立方米/日。

  3、供水水源规划

  乌江镇域近期由三岔水厂供水,远期由桥林新城区域水厂统一供水。

  4、水源地保护

  根据《南京市水源地保护规划》以及《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乌江镇袁家

  3凹至下游4公里长江岸线为水源保护区。

  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水源保护区应严格进行管理,以确保饮水水质的安全。

  (1)一级保护区内

  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向水域排放污水,已设置的排污口必须拆除;不得设置与供水需要无关的码头,禁止停靠船舶;禁止堆置和存放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和其他废弃物;禁止设置油库;禁止从事种植、放养禽畜,严格控制网箱养殖活动;禁止可能污染水源的旅游活动和其他活动。

  (2)二级保护区内

  不准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改建项目必须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原有排污口必须削减污水排放量,保证保护区内水质满足规定的水质标准;禁止设立装卸垃圾、粪便、油类和有毒物品的码头。

  (3)准保护区内

  直接或间接向水域排放废水,必须符合国家及地方规定的废水排放标准。当排放总量不能保证保护区内水质满足规定的标准时,必须削减排污负荷。

  5、供水设施

  规划扩建1座增压泵站,即周营增压站,扩建规模至1.5万立方米/日。远期该泵站主要向镇区以及五一、茶棚、周云新社区供水。

  根据《桥林新城总体规划》,在镇域桥林新城范围内规划一座桥林新城区域水厂,远期规模为30万立方米/日。

  6、给水管网规划

  镇区环状布置给水管网。规划给水干管最大管径DN400,最小管径DN200。远期沿着沿江高等级公路敷设一根DN600—DN500供水管,上接桥林新城区域供水厂,以供应沿江装备制造产业园的用水;从桥林新城丰字河路引一根DN600的供水管沿双周路至周营增压站,净水经增压后供镇区以及地势较高的五一、茶棚新社区用水。

  7、消防供水规划

  消防给水管道与生活给水管道合用,采用低压给水系统。

  31第68条

  镇区给水工程规划

  1、用水量预测

  镇区总用水量预测为10096立方米/日。

  2、供水水源规划

  近期乌江镇用水由三岔水厂供水,远期由桥林新城区域水厂供水。净水经位于周营村的增压站增压后经沿双周路、浦乌路敷设的供水干管向镇区供水。

  3、给水管网规划

  供水主干管由浦乌公路与双周路双向引入;镇区环状布置给水管网。横向沿双塘路、草堂路、文化路、故居路等布置供水主干管,管径为DN400-DN300;纵向沿林浦路布置供水连接管,管径为DN300;其余道路下布置配水支管,管径为DN200。规划给水干管最大管径DN400,最小管径DN200。

  4、消防供水规划

  消防给水管道与生活给水管道合用,采用低压给水系统。

  第二节

  排水工程规划

  第69条

  镇域排水工程规划

  1、排水体制

  镇区、沿江装备制造产业园区、茶棚工业区、新社区采用雨污分流制。

  2、污水量预测

  镇区污水量为0.86万立方米/日,新社区污水量之和为0.21万立方米/日,沿江装备制造产业园污水量为2.0万立方米/日,茶棚工业区污水量为0.28万立方米/日。

  3、污水泵站及处理厂

  取消现状镇区污水处理厂,规划在镇区东侧、林蒲路南侧地势较低的位置新建一座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3.1万立方米/日,尾水排入驷马山河。

  规划4座污水提升泵站,其中1—3号污水提升泵站分别将镇区桥北大街以北片区、沿江装备制造产业园区、茶棚工业区、五一新社区、茶棚新社区的污水提升至新建镇区污水处理厂,4号污水提升泵站主要将石碛河以南的污水提升至桥林污水处理厂。

  32表9-1污水泵站提升泵站一览表

  序号

  1234名称

  1#污水泵站

  2#污水泵站

  3#污水泵站

  4#污水泵站

  规模(升/秒)

  占地(平方米)

  80300407503008003001200位置

  桥北大街与故居路交叉口

  沿江高等级公路南侧、驷马河路西侧

  双江路与浦乌路交叉口附近

  石蹟河南岸

  沿江装备制造产业园区、茶棚工业区产生污水由企业自行处理至水质达《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后,排入污水管网,污水纳入镇区污水厂处理。

  在周云新社区规划1座生态型小型污水处理装置,用于处理社区内的生活污水。林山新社区、前林新社区各规划1座生态型小型污水处理装置,用于处理社区内的生活污水,远景纳入桥林污水处理系统。

  4、雨水排水规划

  (1)排涝标准及降雨重现期

  城市化排涝区排涝标准按20年一遇设计,农村排涝区排涝标准按10年一遇设计。

  镇区雨水管道重现期一般取1-2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能引起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取3-5年。

  (2)水系规划

  按照“高水高排、低水机排”原则进行水系规划,疏浚、沟通现状沟塘水系,以利排水。乌江镇域共规划12条主要河道。

  (3)排水方式

  镇区雨水排放方式为自排,沿江圩区雨水排放方式为机排。

  (4)雨水泵站规划

  整合、改造现状雨水泵站,共设置11座主要排涝泵站,总排涝能力为73.8立方米/秒,抽排片区涝水入驷马山河、长江。

  第70条

  镇区排水工程规划

  1、排水体制

  镇区采用雨污分流制。

  2、污水量预测

  33镇区总污水量为8565立方米/日。

  3、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泵站

  取消现状镇区污水处理厂,规划新建一座污水处理厂,位于林蒲路南侧,驷马山河东侧地块内,设计规模为3.1万立方米/日,尾水排入驷马山河。

  规划1座污水提升泵站,用以将镇区桥北大街以北片区污水提升至新建镇区污水处理厂。泵站地址位于桥北大街以南、驷马河路以东绿地内,泵站规模80升/秒。

  4、污水管网规划

  根据基地现状地形分析,沿一号路、桥北大街、文化路敷设污水收集主干管,管径为d400-d600;纵向沿草堂路、故居路等城市次干道敷设污水次干管,管径为d400,形成污水主次干管收集系统。

  5、雨水管网规划

  镇区雨水管道重现期一般取1-2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能引起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取3-5年。

  在规划道路下敷设d600~d2000雨水管道,雨水就近自排入驷马山河、一号路南侧河道。根据路幅分配,将雨水管道布置于机动车或非机动车道下。雨水管道与城市道路同步实施,逐步形成完善的雨水排水系统。因现状地势起伏不平、存在一定的高差,规划道路多位于地势较高处,故在建设过程中应先进行土地平整,以便雨水进入收集系统。

  第三节

  电力工程规划

  第71条

  镇域供电规划

  1、负荷预测

  电力负荷采用单项建设用地指标法进行预测,预测镇域用电总负荷为13.8万千瓦(不包括桥林新城用地范围的用电负荷)。

  2、电网规划

  规划将现状35千伏林山变电站升压为110千伏;在镇区新建一座110千伏乌江变电站。在桥林新城用地范围内,规划新建220kV桥南变、110kV东南变、110kV临港变。

  34220kV桥南变,容量为3×180兆伏安,规划按户内变设计,预留扩建至3×240兆伏安的空间,占地约1.4公顷。规划110kV变电站容量3*8万千伏安,占地50*100平方米。

  220千伏架空线路走廊宽度按40米控制;110千伏架空线路走廊宽度按30米控制;35千伏架空线路走廊宽度按20米控制。

  第72条

  镇区供电规划

  1、负荷预测

  电力负荷预测采用单项建设用地指标法,预测镇区用电总负荷5.7万千瓦。

  2、电网规划

  规划在镇区新建一座110千伏乌江变电站。规划110kV变电站容量3*8万千伏安,占地50*100平方米。

  110千伏架空线路走廊宽度按30米控制。

  第四节

  电信工程规划

  第73条

  镇域通信设施规划

  1、邮政

  保留现有邮电所,升级改造为乌江邮政支局。需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可与其他公建合建。

  规划新建2座邮政所,分别位于茶棚社区和林山社区。邮政所可以与电信局所合建,每座建筑面积为150~300平方米。

  2、电信

  预计电话交换机容量为4.9万门左右。

  规划将现有电信分局进行扩容,装机容量扩为4.0万门,占地面积为0.3公顷,为镇区及周边地区电信服务。新建2座电信模块局,位于茶棚社区和林山社区,每座交换机容量为2000门,为社区和周边村庄服务。

  3、有线电视

  规划区有线电视需求预测量约为1万户。

  在镇区设1座乌江广电中心,需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可与其他公建合建。

  4、通信管网

  35通信局所主干光缆沿主要道路向乡镇局所辐射。

  镇区通信管网采用弱电共同沟形式敷设,统筹考虑通信、广电、公安、交通等需求,建设联合通信管网。镇域其它景观要求较高地区,通信工程线路采用直埋敷设;一般村庄地区,通信工程线路可采用架空架设方式或直埋敷设方式。

  第74条

  镇区通信设施规划

  1、邮政

  保留现有邮电所,升级改造为乌江邮政支局。需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可与其他公建合建。

  2、电信

  镇区预计电话交换机容量为3.5万门左右。

  规划将电信分局进行扩容,装机容量扩为4.0万门,占地面积为0.3公顷。为镇区及周边地区电信服务。

  3、有线电视

  在镇区设1座乌江广电中心,需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可与其他公建合建。

  4、通信管网

  通信管网采用弱电共同沟形式敷设,统筹考虑通信、广电、公安、交通等需求,建设联合通信管网。

  第五节

  燃气工程规划

  第75条

  镇域燃气规划

  1、燃气设施规划

  镇区规划新建一座压缩天然气供应站,占地0.15公顷。气源运自龙池CNG母站,经供应站卸气调压后输入镇区中压管网供应用户。

  规划新建一座液化气供应站,规模200吨/年,位于茶棚村社区。待桥林新城发展逐步成规模后,林山、前林社区逐步由桥林新城供应管道燃气。

  河南新社区的燃气设施布局应与桥林新城规划相协调。

  2、管网规划

  规划在镇区内新敷设天然气中压管,管径为DN300-DN100,管网布置成环状;天然气中压管埋地敷设,在道路西、南侧敷设。

  36第76条

  镇区燃气规划

  1、燃气设施规划

  镇区规划新建一座压缩天然气换气站,占地0.15公顷。气源运自龙池CNG母站,经供应站卸气调压后输入镇区中压管网供应用户。

  2、管网规划

  规划在镇区内新敷设天然气中压管,管径为DN300-DN100,管网布置成环状;天然气中压管埋地敷设,在道路西、南侧敷设。

  第六节

  环卫工程规划

  第77条

  镇域环卫设施规划

  1、生活垃圾总量预测

  人均生活垃圾指标:镇区1.2千克/人?日,新社区1.0千克/人?日。

  镇域生活垃圾总量预测为35吨/日(其中镇区26吨/日,村庄9吨/日)。

  2、环卫工程设施规划

  分别在新社区各建设一座垃圾收集站(小型垃圾中转站),负责收运社区及附近农村居民点的生活垃圾。每座占地均按300平方米进行控制。

  河南新社区的环卫设施布局应与桥林新城规划相协调。

  3、垃圾处理设施

  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运往规划桥林环境园处理。

  第78条

  镇区环卫设施规划

  1、生活垃圾总量预测

  镇区生活垃圾总量预测为26吨/日。

  2、环卫工程设施规划

  规划新建1座垃圾中转站,占地面积为0.28公顷。日中转垃圾量为26吨。

  第七节

  管线综合规划

  第79条

  管线综合规划

  1、管线平面布局

  3东西向道路:南、北侧人行道下分别敷设联合通信电缆、电力电缆,并根据路幅宽度和照度要求单侧或双侧敷设路灯电缆。车行道下自北向南分别敷设给水管、雨污水管和燃气管。

  南北向道路:西、东侧人行道下分别敷设联合通信电缆、电力电缆,并根据路幅宽度和照度要求单侧或双侧敷设路灯电缆。车行道下自东向西分别敷设给水管、雨污水管和燃气管。

  2、管线避让原则

  压力管让自流管;管径小的让管径大的;易弯曲的让不易弯曲的;临时性的让永久性的;工程量小的让工程量大的;新建的让现有的;检修次数少的、方便的让检修次数多的、不方便的。

  各管道的水平净距、垂直净距和覆土要求均应满足《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的相关要求。

  第八节

  水利设施规划

  第80条

  水系利用

  结合农村地区水利建设及农业生产空间布局加强水系河道利用。

  表9-2镇域主要水系功能一览表

  功能

  防洪

  灌溉

  综合功能

  水系名称

  驷马山河、石蹟河、周营河

  林浦圩区内河渠

  北小马水库

  第81条

  抗旱设施

  保留现状四营和花园灌溉站,并结合农村地区的水系布局和灌溉需求适当增设灌溉泵站。

  第82条

  水利规划措施

  水系河道清淤、截弯取直;

  对现有坝、泵、站等水利设施维护升级;

  健全渠系配套设施。

  3第十章

  综合防灾工程规划

  第83条

  防洪排涝工程规划

  1、规划原则

  近远期结合,全面规划、分期实施,坚持标准,洪涝兼治,以防为主,防排结合。

  2、防洪、排涝标准

  根据《南京市浦口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乌江镇属重点镇之一。镇区按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设防,长江及与其连通的外河,按100年一遇设防;城市化排涝区排涝标准按20年一遇设计,农村排涝区排涝标准按10年一遇设计。

  3、防洪设施规划

  (1)排涝设施

  林山圩区泵站规划保留,对设备老化的机泵进行修理。扩建北边站、梗头站等排涝设施。加大对林浦圩地区泵站的改造的力度,以满足城乡发展的需要,确保城镇的安全。

  (2)堤防工程

  加固石碛河、驷马山河、长江等岸线的防洪堤建设。由原来的50年一遇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加大圩区内的排涝规模,提高圩区排涝安全。

  表10-1排涝设施规划统计表

  序号

  12林山圩

  3456林浦圩

  78新合泵站

  埂头泵站

  产业园站

  1.651.65---1.655.015.0近期保留

  扩建

  新建

  长江

  驷马山河

  长江

  河南站

  闸头站

  周营泵站

  北边泵站

  1.651.651.651.651.651.651.6510.0近期保留

  近期保留

  近期保留

  扩建

  石碛河

  长江

  长江

  长江

  排涝区域

  泵站名称

  北顺站

  北顺新站

  泵站规模

  (立方米/秒)

  现状

  3.51.65规划

  3.51.65近期保留

  近期保留

  石碛河

  石碛河

  备注

  排入水体

  31011合计

  新城1#站

  新城2#站

  ------15.0516.016.073.75新建

  新建

  长江

  石碛河

  第84条

  消防规划

  1、消防站规划

  为确保镇区的消防安全,镇区设置标准型普通站1座,位于草塘路与三号路交叉口的西南侧,占地面积为3500平方米。

  沿江装备制造产业园由镇区提供消防安全保障。

  2、消防给水

  消防水源在城镇主要依靠镇区供水管网、消防水池,同时应充分利用江河、湖泊、水塘等自然水体,并修建通向水源的消防车道和取水设施,以满足大面积灭火的要求。提高消火栓的密度,满足间距不大于120米的要求。消火栓不利点水压不小于0.1兆帕,最小支管应满足消防流量不小于15升/秒的要求。

  第85条

  人防工程规划

  根据战时25%人口留城、人均1平方米面积,应修建人防工程总面积为0.8万平方米。

  各级公共活动中心、绿化广场的地下空间是人防工程建设的重点地区,应按照平战结合的要求,完善人防工程配套,提高综合防御能力。

  第86条

  抗震工程规划

  所有新建、改扩建工程,从场址选择、平面规划、工程设计、方案审查、规划发证、施工管理直至验收,都必须强化严格按标准进行抗震设防的要求,重点工程和生命线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对易产生次生灾害的厂房、仓库等建筑物完成工程加固任务,提高抗震能力,减少次生灾害发生。加强对易燃、易爆、有毒物品的安全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提高应变能力。

  生命线系统工程的建筑物提高抗震标准一个等级设防。在遭遇高于抗震标准一个等级的地震时,能基本正常进行供电及邮电通讯,并保障指挥系统和重要部门不中断供电、邮电、通讯。

  4第十一章

  环境保护规划

  第87条

  环境保护规划原则

  按照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化害为利、综合防治的环境保护总原则,合理布置城镇行政办公、商业居住区等道路,合理布局道路交通体系,在充分实现污染物资源化的基础上,对各类污染源进行有效治理,使规划地区走向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和环境优良可持续发展轨道。

  第88条

  环境质量控制目标

  (1)

  水体环境质量控制目标

  石蹟河、周营河上游等支流保持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V类标准。

  (2)大气环境质量控制目标

  规划地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06)二类功能区。

  (3)

  声学环境质量控制目标

  按照《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及规划地区发展趋势,划分的规划地区噪声功能区包括三个等级:

  四类区:高速公路、浦乌路、沿江高等级公路等主要道路及其沿线两侧50米范围内的区域。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2006)四类标准。

  二类区:规划地区内的居住和商业混杂区,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2006)二类标准。

  一类区:规划地区内的居住区,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2006)一类标准。

  国家各类噪声控制标准参见控制性规划下表:

  表11-1《城市区域噪声标准》(GB3096—1993)

  类别

  01昼间

  5055夜间

  4045适用区域

  疗养区、高级别墅区和高级宾馆区等需特殊安静的区域。

  类标准适用于居住或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

  41234606570505555适用于居住、商业和工业混杂区

  适用于工业区

  适用于城市中交通干线两侧区域。

  (4)固体废弃物处置控制目标

  镇区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利用率接近100%。沿江装备制造产业园及桥林新城集中工业区工业固废处置率达100%。

  远期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减轻垃圾处置负荷和提高资源化比例。

  第十二章

  分期发展时序

  第一节

  近期建设

  第89条

  近期发展期限及规模

  规划期限:至2015年;

  规划人口规模:镇域人口2.8万人,镇区人口1.4万人。

  第90条

  近期发展策略

  镇区依托现有基础,新增建设用地沿浦乌路适度向两侧发展。

  综合考虑近、远期关系,对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和绿地在近期全面考虑,分期实施,滚动发展。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环境品质。

  第91条

  近期重点建设项目

  1、居住

  在加快旧居民区改造的同时,结合道路建设,成片开发建设镇区四号路两侧的居住用地,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提升镇区居住质量。

  2、工业

  保留工业基础较好的消防器材厂。

  3、公共设施

  建设浦乌路以北市场用地及商办混合用地;

  42新建乌江小学;

  保留现状卫生院,适当拓建。

  4、绿化

  建成乌江桥入口附近的绿地,逐步建设街头绿地和驷马山河滨河绿地。

  5、道路交通

  新建双江路,绕过现有收费站,连接浦乌公路至沿江装备制造产业园,并通过沿江高等级公路、船舶大道连接至镇区。

  改造拓宽四号路、故居路、草堂路。

  建设五号路、鲍庄路、驷马河路等,建设驻马路、林山路北段。

  6、新社区

  近期实施茶棚、林山、前林、五一、河南新社区建设。

  表12-1乌江镇镇区近期规划用地一览表

  序号

  类别代号

  大类

  中类

  用地名称

  用地面积占建设用地人均建设用(公顷)

  比例(100%)

  地(平方米)

  59.4541.130.272.723.3510.761.2215.551.164.662.342.762.300.370.091.872.652.650.670.6717.7817.270.512.1953.3936.930.242.443.019.661.1013.961.044.182.102.482.070.330.081.682.382.380.600.6015.9715.510.461.9739.6327.420.181.812.237.170.8110.370.773.111.561.841.530.250.061.251.771.770.450.4511.8511.510.341.46431R2C34MT56SU居住用地

  R2二类居住用地

  Rea幼托用地

  ReReb小学用地

  Rec初中用地

  Rb住宅混合用地

  Rc基层社区中心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C1行政办公用地

  C21商业用地

  C26市场用地

  C3文化用地

  C51医疗卫生用地

  C7文物古迹用地

  C9福利设施用地

  Cb商办混合用地

  工业用地

  M2二类工业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T4港口

  道路广场用地

  S1道路用地

  S3社会停车场库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79供电用地

  公共交通用地

  加油加气站用地

  邮电设施用地

  垃圾处理用地

  消防设施用地

  绿地

  GG11公园

  G12街头绿地

  城镇建设用地合计

  E水域和其他非城市建设用地

  规划总用地

  U12U21U2bU3U42U9a0.520.390.440.300.280.2613.072.7610.31111.36120.66232.020.470.350.400.270.250.2311.742.489.26100.00.350.260.290.200.190.178.711.846.8774.24注:上述建设用地不含镇区外的沿江装备制造产业园用地。

  第二节

  中期发展规划

  第92条

  中期发展期限及规模

  规划期限:至2020年;

  规划人口规模:镇域人口3.0万人,镇区人口1.8万人。

  第93条

  中期发展策略

  深化土地综合整治;

  加强驷马山河周边用地建设,突出滨河景观特色。

  加快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协调,完善旅游体系建设。

  提高企业准入制度,提高工业产出效益。

  第三节

  远景发展引导

  第94条

  远景发展期限

  规划期限:展望50年以上,至本世纪中叶。

  第95条

  远景发展目标

  乌江镇镇区与沿江装备制造产业园实现一体化发展。

  将乌江镇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居住质量高、配套齐全、产业发达的生态宜居、宜业的特色小城镇。

  44第96条

  远景空间结构

  远景乌江镇镇区与沿江装备制造产业园一体化发展,空间结构形成“两心一轴三区”的空间结构。

  两心:围绕林散之故居形成的城镇行政文化中心、位于浦乌路的城镇商贸中心。

  一轴:沿文化路延伸至沿江装备制造产业园的城镇发展轴。

  三区:城镇居住及综合服务片区、弹性发展片区(结合远景城镇发展需要,可发展为居住功能,或配套桥林新城的加工工业园)、沿江装备制造产业园。

  第十三章

  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第97条

  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1、深化完善规划编制,明确规划法定地位

  本规划批准后,在本规划的指导下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下层次规划和专项规划,指导全镇城乡建设。规划区内农村居民点建房也要在统一规划下新建、翻建。

  2、强化组织领导,加强规划权威

  规划一经批准,由镇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实施,切实保障城市总体规划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指导和调控作用。凡在镇域内进行的各类各项建设活动均应纳入城市规划统一管理,符合本规划的有关要求,保证各项建设活动按照本规划协调、有序地推进。

  3、加强监督检查,提高管理水平

  本规划经规划和政府部门批准后,应予以公示,并大力宣传,提高居民的规划意识,也便于群众了解、参与和监督。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统筹考虑各时期,各地块建设的具体要求,合理地进行镇区中心产业用地的置换,保障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同时严格控制村庄工业建设用地,引导农村工业向镇区工业集中区集中。同时对村庄撤并严格规划管理,加强政策引导,做好宣传工作,推进城乡的统筹发展。

  4、创新投入机制,深化制度改革

  45统筹安排资金,加大对城乡建设的投入;深化城乡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开辟新的投融资渠道,激活社会闲置资本;积极利用市场化手段,提高城镇土地经营水平,提高土地效益;积极探索农村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城乡保障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结合户籍制度改革,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创业人员进入城镇生活,以加快城镇化进程。

  第十四章

  附则

  第98条

  本规划由规划文本、图件和附件3部分组成,附件包括基础资料汇编、城乡居民意向调查问卷分析报告、编制事记。规划文本和图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本镇范围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划。

  第99条

  文本中下划线的部分属规划强制性内容。

  第100条

  本规划批准前编制的各项规划与本规划矛盾的,均应以本规划为准。单独编制的专业规划和总体规划一下各层次规划,均应符合本规划的要求。

  第101条

  本规划经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乌江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本规划的解释权属于南京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本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法律效力,如需修改本规划,需经过原审批部门批准。

  图纸目录

  镇域部分

  1、区位分析图

  2、镇域土地利用现状图

  3、镇域土地利用规划图

  4、镇村体系规划图

  5、空间分区管制规划图

  6、镇域综合交通规划图

  467、镇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8、镇域给水工程规划图

  9、镇域污水工程规划图

  10、镇域雨水工程规划图

  11、镇域电力工程规划图

  12、镇域通信工程规划图

  13、镇域燃气及环卫设施规划图14、镇域综合防灾规划图

  15、长江岸线利用图

  镇区部分

  16、镇区用地现状图

  17、镇区用地规划图

  18、镇区综合交通规划图

  19、镇区居住用地规划图

  20、镇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21、镇区高度分区引导图

  22、镇区绿地系统规划图

  23、镇区给水工程规划图

  24、镇区污水工程规划图

  25、镇区雨水工程规划图

  26、镇区电力工程规划图

  27、镇区通信工程规划图

  28、镇区燃气及环卫设施规划图29、镇区综合防灾规划图

  30、镇区近期规划图

  47

篇十: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

  中国乡村建设演变历程及展望

  王竹韵;常江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19(000)003【总页数】4页(P81-84)

  【关键词】乡村建设;乡村规划;村庄整治;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政策

  【作

  者】王竹韵;常江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前言

  2018年1月2日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文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当前,“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实现乡村振兴,持续推进乡村经济、人文、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国家对乡村的重视点也由单纯的产业发展渐渐转向了对乡村环境建设的关注。中国乡村建设主要以政府为主导,中央在政策方面推陈出新,在乡村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地方政府结合各地特色进行乡村实践。受国家政策导向的影响,学术界对乡村建设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如何建设乡村,解决城乡矛盾成为社会关注重点。

  1乡村建设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乡村建设一直是国家整体建设中的重要部分,每部国家重要政策中都可以看到与乡村相关的部分,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乡村地区的发展因国家体制改革而经历了一系列变化,这一时期的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1萌芽阶段1978~1992年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土地政策发生巨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替代合作社与人民公社。农户自主经营土地,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被解放出来。同时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农村市场开始启动,乡镇企业获得发展,农村开始打破单纯经营农业的格局。中央放松对户籍的管制,农村劳动力开始流向城市。乡村建设随着经济发展得到关注,部分村庄开始尝试在规划的引导下进行建设,农村地区掀起了大规模农房建设的风潮。

  “建房热”的出现引起了占用耕地、大拆大建等物质环境问题。中央为规范农户自发的农村建设行为,设立了乡村建设管理局,负责指导和协调全国农房建设工作。1981年第二次全国农村房屋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对将乡村及其周边环境视为一体进行综合规划的概念。1982年成立“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根据中央文件进行村镇规划的编制工作,截至1986年底,全国有3.3万个小城镇和280万个村庄编制了初步规划(何兴华2011)。乡村建设逐步走上有规划可循并按规划建设的轨道,乡村规划的理论基础、方法、技术标准初见雏形。

  1.2探索阶段1992~2004年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带动了城市化的快速进程。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发展,农村的大量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向城市流动,城乡发展不均衡。为了改变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现象,中央对“三农”问题日渐重视,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了国家全面发展的战略构想“五个统筹”的首要位置。

  同时乡村建设与规划步入有法可依的阶段:1993年国务院发布了第一个关于村镇规划的国家标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并配套颁布了相关法规和标准。建设部发布《1997村镇建设工作要点》加强村镇规划设计。小城镇规划与建设成为国家村镇建设的重点,建设部自1994年开始进行全国小城镇试点建设。同年发布了《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对乡村规划内容作出明确规定。2002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与建设部联合印发《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指导和规范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工作。民政部、建设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五部联合进行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

  以宏村为代表的4个皖南古村落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后,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引起了学界与政府的重视。2003年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共同颁布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或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评选办法》,并于当年公布了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名录。

  在这一时期部分省市对村庄环境整治,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展开各自的探索:如浙江省于2003年开展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对全省万个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并把其中千个行政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进行村庄环境整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1.3高速发展阶段2005~2011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并且明确提出乡村建设的具体要求,乡村建设第一次被放在国家发展焦点的高度。同年农业税被全面免除,农业税的免除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乡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建设部颁布《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改善农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2005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正式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概念。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中进一步提出农村建设“三大部署”为乡村产业调整带来新的契机,各村镇积极发展旅游业,保护和利用村镇特色景观资源,推进乡村建设。

  2008年原《城市规划法》被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取代,乡村建设被纳入法制体系内,《城乡规划法》的出现,有力地遏制了广大农村地区无序建设、违法建设的混乱现状。同年中央改“建设部”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简称住建部),住建部颁布了村庄整治工作技术法规方面的国家标准,推动村庄整治工作进一步深入。

  在这一时期中国乡村建设发展迅速,全国范围内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及人居环境改善的乡村建设典型案例层出不穷。例如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对安吉县的乡村产业,村容村貌,生态环境等进行一系列的建设,安吉进行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样本。

  1.4成熟阶段2012~至今

  随着城市化的持续推进,乡村建设进入稳定发展的新阶段,2013年中央提出注重保护农民利益,强调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乡村建设更加注重“质”而不是数量,乡村建设工作呈现出乡村经济产业,生态环境,文化并重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以及传统村落三个方面。

  美丽乡村建设。2012年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美丽中国”,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同年中央发布《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了标准和依据。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美丽乡村建设再次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步。在中央文件的引导下,相关部门开始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2013年住建部开展了建设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工作,并陆续公布了共190个美丽宜居小镇,565个美丽宜居村庄。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2013年住建部为提升村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对村庄整治规划的内容、要求、成果等做出了明确要求。2014年国务院建立农村人居环境统计

  和评价机制,此后,自2014年起住建部启动了每年一次覆盖全国所有行政村的农村人居环境调查,还开展创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活动,并于2017年公布了村庄规划示范名单。同时,为了加强农村建设规划管理,住建部于当年印发《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对村庄用地类型进行详细规定。

  传统村落。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加大力度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地域元素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同年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确立了“传统村落”的明确定义,将其与“古村落”的模糊概念相区分。2012年12月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为传统村落提出认定体系。住建部于当年公布了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单,并在此后的几年内陆续发布了第二、三、四批传统村落名录,共4153个传统村落。截至2017年第五批传统村落名录仍在评选中。

  2乡村建设研究内容综述

  由上文中对各类政策的整理可知政府部门在乡村建设方面进行的尝试与实践,与之对应的是学术界在乡村发展的背景下对乡村建设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根据CNKI数据库中历年文献增长情况可知,中国学界研究与国家政策以及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图1)。

  图1CNKI数据库“乡村建设”主题文献数统计及重要乡村政统计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1经济与产业

  乡村经济与产业作为乡村建设中重要基础不容忽视,学界对乡村经济与产业的研究紧扣国家对乡村实行的经济政策。1978年农村改革后,农村的经济机制发生深远的变化,农业体制与乡村经济发展方向成为研究重点(陈厚基,1980;陈贵华,1984)。1984年社队改为乡镇企业后,乡村经济获得发展,学界对乡镇企业及乡村集体经济的讨论层出不穷(杜创业1986)。市场经济得到发展后,探讨乡村经

  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发展模式的文章逐渐增多(高长江,1996)。

  进入21世纪,为了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受到高度关注,传统农业现代化、乡村开发、乡村体验和乡村旅游成为研究的焦点。有学者立足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着重研究不同背景与区位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其类型特征,部分学者讨论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调整旅游发展模式等发展建议(黄震方,2015)。在农业现代化方面,针对各省都有关于现代化农业转型的驱动机制或其时空演变历程等总论性文章(孙纲;刘子靖)。

  近年来,乡村产业与互联网相融合成为趋势。研究主要关注互联网背景下乡村经济的发展模式,包括对淘宝村的产业集群现象与空间分布及机制研究(刘亚军2017;杨思2016)。学界对乡村经济的研究也不再局限于单一角度,而是从经济、建设、生态、文化以及乡村与城市关系等各个方面平衡发展的角度进行探讨。

  2.2村庄建设与规划

  对村庄建设与规划的关注,相对乡村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在1992年前关于乡村规划与建设的文献仅有23篇,且关注的对象是经济相对发达村庄(金其铭,1990)。中央推行小城镇建设开始后,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成为新的议题(何兴华,1992)。在古村落以及历史文化名村(镇)的保护问题被国家重视后,学界对乡村物质空间的规划的关注逐渐增多,部分学者展开了对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王云才;翁有志),还有部分学者开始研究乡村旅游规划(李伟,何晓芳)。随着城市化对人口空间迁移以及农村人口的非农转移,乡村聚落的“空心化”也成为村庄建设研究的重点(林祖锐,2011)。

  2005年中央出台村庄环境整治相关政策后,村庄整治规划方面的文章增多。包括乡村基础设施、村庄环境整治规划、村容村貌等方面(柴宗刚,2012;祝维伟,2013)。众多学者开始研究在中国城市化进程背景下乡村环境整治规划优化模式

  的探究(张奔,2013;胡红梅,2014)。随着乡村规划的规范化以及村庄建设重要性的提高,在当代背景下村庄规划建设的体系与模式,乡村规划体系构建研究,以及村庄规划内涵成为研究对象。乡村建设过程中的村民利益保护、传统文化传承、公众参与以及规划师角色转变等都成为研究的重点。规划的引领作用和乡村建设的落地过程也成为研究的焦点(秦振兴,2017)。

  2.3传统文化与乡土文化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乡村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90年代前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关注城市或建筑层面,对乡村传统文化重视不多。90年代学界开始对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研究(朱光亚,1999),村落传统文化与乡土文化也逐渐被重视。

  进入21世纪,乡村旅游成为产业发展新方向,对乡土文化的研究随着乡村旅游概念的推广日渐增多。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产生巨大冲击。在乡村建设中如何保持乡村原生文化成为关注点,(姜广辉,2004)提出在进行乡村建设的同时保持乡村文化的基本尊严、罗德胤等提出对文化的保护首先需要改变村民观念(2015)。

  2012年传统村落的概念被中央正式提出后,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引发了对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视。学界对传统文化的研究集中在对传统村落的文化秩序以及其价值,以及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方面(索晓霞,2016)。“乡村振兴”提出后,学界对乡村文化的重视与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增加,对乡土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传统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及通过对乡土与传统文化的振兴改变乡村衰落的状况方面(姜德波,2018)。

  3乡村建设现存问题讨论

  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乡村各类资源流向城市,乡村被动边缘化。乡村建设与城市建设差距拉大,笔者根据对乡村建设发展现状地研究,以及系统性地分析可知,中

  国乡村地区建设主要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3.1区域发展不均衡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各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差异显著。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明显的东、中、西三大地带性差异。各地原有经济基础与发展条件的不平均的问题并没有在进行乡村建设后有根本性改善。由于受自然区位、原有经济基础的差异,加上区位与交通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乡村综合发展水平有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各地区对乡村建设的投入也有着较大的差距。

  东部地区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乡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乡村建设发展速度最为迅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大量乡村人口流向东部沿海相对发达的城市,乡村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乡村环境受污染严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天然地理阻隔等因素相对封闭,交通不便,乡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低,存在大量贫困村县,乡村建设增速较缓,乡村环境保持其原生态的本底。

  3.2基础设施不完善

  由于长期受到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影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始时间较晚,发展基础较差,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还远不能满足村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各省乡村生活性基础设施的普及状况不完善,供水与燃气各省普及状况都较好,但是排水设施以及乡村人均道路面积各省差距较大,且普及率远不及供水状况。即使是相对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例如江苏省,也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2012年进行的江苏乡村人居环境调查对江苏省部分基础设施的普及进行了调研。江苏省内乡村供水、有线电视以及网络的普及情况普遍较好,但排水设施普及率存在较大问题,且省域内有明显区域性差别(图2)。

  图2江苏基础设施普及状况(数据来源:2012江苏乡村调查)

  3.3乡村空心化问题严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工业化的推进,村落缺乏产业支撑,缺少就业岗位,村民经济收入普遍较低,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大量农村地区建设用地出现废弃和闲置。近年来我国空心村现象呈现逐步加剧的态势,村庄出现空间分异现象,内部农房由于家庭分居现象逐渐无人居住,在原有村庄外围建设农房现象增多,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失甚至出现整个村庄的空心现象(图3)。

  图3村庄空心化演化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中国的空心化现象主要分布在农村土地利用较粗放且人口众多的区域,例如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等省,地处中国中部平原,乡村经济发展状况欠佳,大量农业人口流向发达地区,空心化程度严重;东部沿海地区如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人口稠密,城市化程度较高乡村人口流动性大,空心化程度也较高;四川省西部,新疆、西藏、青海、云南等省份,农村经济落后,城镇化进程缓慢,交通不便,人口流失也较少空心化程度反而较低。

  3.4内生动力不足

  中国进入高速城市化后,由于乡村与城市之间巨大的生活条件与经济状况差异,大量农村劳动力由乡村流向城市。2016年全年农民工总量28171万人,比上年增加424万人,占中国总人口的18%(数据来源于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农村青壮年劳力流失,剩余的劳动力集中在老弱妇幼部分,乡村建设过程中缺少劳动力。此外,乡村经济状况较弱,村内产业结构单一,农产品附加值低,就业岗位较少,人口大量外流,乡村空置现象严重,乡村建设需求不大。根据2012年对徐州地区村民意愿的调研,愿意子女今后生活在乡村的村民低于10%。现有的乡村建设模式以政府支撑、政策扶持为主,但是中国乡村量大面广,政府资金有限,只能解决个别乡村的建设问题,难以以点带面进行推广,存在示范有条,普建不足的问题。大量非重点建设的乡村生活条件差,更无法留住或吸引劳动力,难留人,留人难。

  4乡村建设发展展望

  近年来在中央提出乡村振兴的前提下,对乡村建设的重视到达了改革开放后的新高

  峰。在中国城市化进入平稳发展时期的现在,乡村建设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推进。

  4.1政策稳定,政府扶持

  改革开放后,乡村农业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发展。然而,农业作为中国大部分乡村的支柱产业,不仅存在资金、技术和人才不足等问题,还需要面对自然灾害与市场波动的风险,因此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推动与扶持。中国乡村居民在乡村建设中普遍存在自主性意识不强的问题,政府需要在政策层面继续引导,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在土地要素、劳动力资源以及产业综合发展等方面给予稳定的政策支持。同时在适当时期对乡村经济进行了积极干预,帮助农户进行培训,为农民提供创业与就业机会;加大对农村经济与产业方面的投入与支持,通过制定农业发展规划,提高农业的规模化效应,以适应市场变化,为乡村建设提供稳定的经济基础。

  4.2城乡统筹,同质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至上成为社会公认的发展观念。由此“城市发展经济、乡村承担污染”的不对等序幕随之拉开,但是随着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生态优先及城乡均衡发展理念的出现,城乡关系需要重新定位。城市和乡村之间日益呈现出相互依赖、相互共生的关系,城乡建设之间共生共荣。随着城乡联系日益加深,城乡相互作用已成为一种最具渗透力的改变乡村地域特征的驱动因素,城乡关系的协调也成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内涵。乡村之所以缺少吸引力,是因为城乡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只有实现城市与乡村生活质量均等化,农村劳动力的回流、乡村的振兴与复兴才会成为可能。

  4.3产业重构,多元体系

  进行乡村建设的第一步就是为村民提供稳定的经济基础,但是长久的经验表明,仅仅依靠第一产业难以实现为村民增收的目标,想要改善乡村经济状况,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乃至重构。产业重构并不意味着放弃对第一产业的发展,而在于为村民提供多种可能性。依据乡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概况,因地制宜,以提高农民经济收

  入为目的,以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为途径,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为手段,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空间,探索多样化的土地流转形式,依托自身发展优势,鼓励农户个体发展、联合发展,鼓励创建多样化的互助组织,鼓励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顺应发展乡村旅游以及“互联网+”发展模式的潮流,将三产与一产融合发展,不断优化农业结构,使资源得到集约利用,建立起绿色生态的生活产业链,在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的同时,建设出美丽舒适的乡村环境,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4.4文化自信,乡土复兴

  乡土文化历经时代的变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传承了国家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但是村民对来源于城乡的巨大差别导致的乡土文化的不自信由来已久,要进行乡土文化的复兴政府首先需要加大对村落乡土文化的保护,保持乡土文化的原生性,防止更多的乡土文化受到破坏。更重要的是合理开发乡村文化资源,让村民意识到乡土文化的发展价值。推进乡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进行创造性转化,激发新的生命力,利用乡土文化获得乡村发展,通过建立示范等方法改变村民观念,引导村民认识到传统文化并非贫穷落后的象征,建立村民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何兴华.中国村镇规划:1979~1998[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4(02):44-64.[2]陈厚基.农业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农工商一体化(续)[J].河南农林科技,1980(08):40.[3]陈贵华.乡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关于江油县发展乡村经济的调查[J].农村经济,1984(01):10-13.[4]杜创业,张兵生.试论乡、村集体经济的新崛起[J].中国农村经济,1986(02):16-21.[5]高长江.反贫困文化:中国乡村跨世纪发展战略[J].中国农村观察,1996(03):57-64[6]黄震方,陆林,苏勤,章锦河,孙九霞,万绪才,靳诚.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

  困境突破[J].地理研究,2015,34(08):1409-1421.[7]杨思,李郇,魏宗财,陈婷婷.“互联网+”时代淘宝村的空间变迁与重构[J].规划师,2016,32(05):117-123.[8]刘亚军,储新民.中国“淘宝村”的产业演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7(02):29-36.[9]金其铭.浅论我国乡村规划的任务和内容[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02):85-89.[10]何兴华.规划学在乡村开花结果——村镇规划十年回顾与初步展望[J].小城镇建设,1992(02):12-15.[11]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01):56-59.[12]翁有志,丁绍刚.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研究进展浅析[J].小城镇建设,2007(10):24-26.[13]李伟.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06):72-75.[14]何晓芳.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5.[15]林祖锐,理南南,常江,田梦思.传统村落空心化区位分异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以山西省阳泉市传统村落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6(01):16-23.[16]柴宗刚.推进村庄整治规划,构建和谐优美村容村貌[J].小城镇建设,2012,02:65-69.[17]张奔,杨忠伟,郑皓.基于创新分类引导下的苏州村庄整治规划模型探索[J].小城镇建设,2013(10):61-70.[18]祝维伟.关于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村庄整治转型提升的思考[J].新农村,2013(07):6-8.[19]胡红梅.大都市郊野地区村庄整治模式研究——以青西郊野单元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4,03:50-54.[20]秦振兴.村民利益导向下苏南乡村复兴规划策略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7.[21]韩宝山.在建筑设计中注意对地方民俗特色的保护——探讨民俗学研究在建筑中的功用[J].建筑学报,1985(12):54-58.[22]朱光亚,黄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J].建筑学报,1999(04):61-64.[23]黄洁.从“乡土情结”角度谈乡村旅游开发[J].思想战线,2003(05):24-26.[24]姜广辉,张凤荣,陈曦炜,王玮,吴建寨.论乡村城市化与农村乡土特色的保持[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03):198-201.[25]罗德胤.村落保护:关键在于激活人心[J].新建筑,2015(01):23-27.[26]索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价值再认识[J].贵州社会科学,2018(01):4-10.[27]姜德波,彭程.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现象:成因及治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角的分析[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8,15(01):16-24.

篇十一: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乡村振兴:中国农村改革40年的历程和成就

  发端于1978年的农村改革,已经走过了40年的光辉历程。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就,不仅带来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历史性变化,而且有力地支持了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农村改革的创新实践,不仅为我国成功实现经济体制转轨积累了宝贵经验,而且为世界一些国家实现经济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

  本文将对中国农村改革40年的历程、成就和经验作一个初步的回顾和总结,并对今后一段时期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和思路提出基本看法,并围绕农村改革八个需要着力推进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初步分析。

  农村改革40年的历程和成就

  (一)农村改革的五个阶段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

  1.第一阶段:1978—1984年,探索突破阶段

  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入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人民政府,发展乡镇企业,初步形成和基本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农村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2.第二阶段:1984—1992年,乡城互动阶段

  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开始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搞活农村商品流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村民自治为重点,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农村改革继续稳步推进。

  3.第三阶段:1992—2002年,全面推进阶段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稳定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乡镇企业体制创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

  4.第四阶段:2002—2012年,城乡统筹阶段

  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农村改革进入了城乡统筹的新阶段。

  5.第五阶段:2012年以来,全面深化阶段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围绕抓关键补短板,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领域各项改革,注重改革的全局性、系统性、协同性,着力深化农村体制机制创新。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

  (二)农村改革的重要进展

  我国历经40年的农村改革,目前已建立了十项重要制度,初步构建了农村改革的制度框架体系。第一,建立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立了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培育了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经营主体,初步构建了集约化、组织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第二,建立与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建立乡镇人民政府,实行村民自治,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第三,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建立与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引导和规范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了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特征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第四,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制度。逐步放开农产品流通与价格,建设与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培育与发展多元市场主体,建立与完善农产品储备及进出口调节制度。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

  第五,建立农村工作领导管理体制。确立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工作责任体系,实行“四个责任制”,建立干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第六,建立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完善农业投入保障制度,建立农业补贴制度,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以及建立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

  第七,创新农村财税制度。建立公共财政支持农村制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取消农业税费,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

  第八,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建立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及服务方式,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进一步发展农业保险与农村保险。

  第九,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发展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拓展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

  第十,加强并完善农村法制建设。完善涉农法律法规,强化涉农执法体系建设,增强依法行政能力,加强执法监督及司法保护。

  (三)农村改革的主要成就

  我国经过40年的农村改革实践,已实现农业生产持续增长,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回顾整个改革历程,突出表现为在四个方面成功实现了转型。首先是农业方面,增加资本与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采用先进的生产手段,构建农业产业体系,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完成了由传统农业改造到现代农业建设的转变。其次是农村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管理事业,强化公共服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成了由促进经济发展到加强社会建设的转变。再次是农民方面,健全了村民自治制度,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扩大农民政治参与,促进了农村民主的发展,完成了由增加经济利益到保障民主权利的转变。最后是城乡关系方面,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破除二元结构,推动一体化发展。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

  (四)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

  1.始终坚持巩固和完善农业基础地位

  我国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不断加大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全面稳定发展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2.始终坚持保障农民基本权益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作为我国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现实和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实行村民自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让农民也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确保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

  3.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我国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废除人民公社体制,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从深度和广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打破了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个根本性改革,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变化,农村已进入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阶段。

  4.始终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使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发展同步推进,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并使广大农民能够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5.始终坚持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我国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坚持党管农村工作、乡村社会管理、村民自治有机统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完善党管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推进社会治理领域制度创新,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形成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合力。

篇十二: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

 南京市浦口区乡村旅游开发策略初探

  胡仲园

  【期刊名称】《住宅科技》

  【年(卷),期】2015(000)012【摘

  要】通过梳理乡村旅游相关理论,提出了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分析了乡村旅游的基本特点。依据浦口现有乡村旅游的概况、旅游资源、产品类型、经济效益,论述浦口乡村旅游现状,分析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和不足。在浦口乡村旅游发展概况以及发展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结合浦口乡村旅游的具体特征,提出浦口乡村旅游的开发策略。

  【总页数】4页(P20-23)

  【作

  者】胡仲园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

  文

  【相关文献】

  1.乡村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偏好研究

  ——以南京市浦口区为例[J],赵珂铭;戚文绘;尹燕

  2.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乡村旅游偏好研究

  ——以南京市浦口区为例[J],戚文绘;赵珂铭;尹燕

  3.基于SWOT分析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探讨——以南京市浦口区若干乡村旅游景区为例[J],张颖璐;黄学明;陈照宇;江帆

  4.农村金融助推乡村旅游开发策略探究[J],王远

  5.乡村旅游农产品品牌营销开发策略[J],谷胜男

篇十三: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发展历程及展望

  作者:张

  栋,刘

  涵,巫艳思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3期

  摘要:农村合作医疗为农村人口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有效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农村合作医疗经过萌芽、鼎盛、衰落和探索四个阶段,逐步由传统模式发展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结合传统农村合作医疗衰落的原因,从筹资、管理、报销三方面揭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优势,并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合作医疗;发展历程;三农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3-0050-03解决广大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问题,使农民走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议题。我国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和发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近几年的“两会”又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新农合的政策和建议。有效实施新农合制度对于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

  (一)萌芽阶段

  1944年,农村合作医疗以保健医社和卫生合作社的形式萌芽于陕甘宁边区。随后,在山西、河南、河北等省的农村出现了一批由农业生产合作社举办的保健站和医疗站。至1955年农业合作化达到高潮,这也是解放后农村合作医疗最早的表现形态。同时,卫生部肯定了“合医合防不合药”(农民看病时药费自理,免收服务费、预防保健费)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逐步推广。1959年11月,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在山西省稷山县召开,正式肯定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二)鼎盛阶段

  20世纪60年代后,农村合作医疗在农村呈现了逐步发展的良好态势。虽然我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但毛泽东主席提出了著名的“6·26指示”,号召“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并称赞“合作医疗好”。农村合作医疗以“村办村管”、“村办乡管”、“乡村联办”等多种管理机制在全国大范围地发展起来。从1958年开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仅有10%,到1962年接近50%,发展到1976年的90%,标志着我国农村合作医疗进入鼎盛时期。

  (三)衰落阶段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1981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开始进行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模式在全国农村施行,使依赖于集体经济的农村合作医疗失去了主要的资金基础。农民失去了国家提供的医疗保障,农村合作医疗逐步走向衰落。1993年,国家再次关注农村合作医疗,决定改革和重建医疗制度,但是出台的改革政策中提出的仍然是“坚持民办公助和自愿参加”的原则。1997年,农村居民中参加合作医疗者仅为9.6%,农村合作医疗没有达到国家预想的实质性好转,几乎陷入困境。

  (四)新农合探索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居民无医疗保障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缓解。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1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财政部和农业部所发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要求“从2003年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要选择2—3个县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到2010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2003年新农合试点开始,截至2009年,全国新农合参合人数超过8.3亿,参合率为94%,筹资达821亿元,全国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国家采取多种综合措施方便就医和报销。在2010年3月召开的“两会”中,人大代表关于如何完善新农合制度,提出了构建全国性网络推行全国“一卡通”、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等建议,积极探索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

  二、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衰落原因分析

  (一)农村集体经济的解体动摇了合作医疗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传统合作医疗的经费主要由集体经济提供。1981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开始进行改革,人民公社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变为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体制。该体制的推行使农村集体经济萎缩,由此,维持合作医疗正常运转的资金筹集越来越困难。最终,传统农村合作医疗逐渐走向衰落。

  (二)传统农村合作医疗无法适应经济体制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公共医疗机构由依赖政府财政拨款转型为以服务换取收入。个人承包农村卫生网络,垄断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的局面逐步形成。医疗服务没有保障、农村药品监管不到位、药价难以有效平抑等一系列问题由此产生,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更加突出。

  (三)国家对医疗事业的投入偏向城市

  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1999—2007年,我国城镇卫生费用筹资额定比增长了近300%,占卫生筹资总额的比例上升了23.32个百分点;农村卫生费筹资额定比增长了36.7%,占卫生筹资总额的比例却由45.82%下降为22.50%,拉大了城乡居民人均享有的医疗卫生资源的差距。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四)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在制度上存在一定的内在缺陷

  传统农村合作医疗主要以小病治疗和预防为主,将小病报销包括在医疗保险中的政策导致了免费项目过多的状况。而当时合作医疗筹资水平相对较低,容易造成入不敷出,这种制度上的缺陷不利于农村合作医疗的持续发展。

  三、新农合的优势

  20世纪80年代,传统农村合作医疗进入衰落阶段,而恢复和重建工作的进展非常缓慢,农民的健康、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建立新农合变得尤为紧迫。新农合制度减轻了农民的看病负担,使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更有效地缓解了“三农”问题,利于社会的和谐。相比较传统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其优势。

  (一)筹资方面

  新农合增加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合的积极性。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以南京市浦口区为例,自2003年推行新农合制度以来,政府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减轻农民个人的负担。政府财政投入占总筹资标准的比例由30%逐年增加至70%以上。以2005年与2007年为例,2005年人均筹资标准为50元,其中,农民个人缴纳24元,财政投入26元。到2007年人均筹资标准上升至110元,但农民个人缴纳的还是24元,政府财政投入增加了一倍多,达到86元。

  (二)管理方面

  新农合以县(市)为单位,有别于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的“村办村管”、“村办乡管型”、“乡村联办型”、“乡办乡管型”等管理机制。这样,扩大了新农合的筹资范围,增强了新农合基金的抗风险能力。新农合通过建立数字化的信息系统,使管理过程更加有效,同时方便农民办理登记、报销等相关业务。新农合还成立了相应的监督组织,采取有力的措施,如建立新农合专用账户、新农合管理委员会定期向政府汇报工作、每季度公示制度等,更有利于确保新农合制度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运行。

  (三)报销方面

  新农合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而传统合作医疗把大病小病都包括在医疗保障体制之内。将新农合资金集中于大病补助的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农民因病致贫、返贫,也更能提高资金运作的使用效率。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大额医疗费用补助与小额医疗费用补助相结合的方法,既提高抗风险能力又兼顾农民受益面。”可以看出,新农合向“既保大病又保小病”的趋势发展,在未来能使农民从根本上得到健康保障。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四、对新农合未来的展望

  建立和完善新农合制度是新时期发展农村卫生工作,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它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健康保障,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证。自2003年我国建立新农合以来,新农合制度建设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仍需进一步改进。2010年的“两会”上,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三农”方面的一个重点被提出。经过探索、实践,为进一步推动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宣传方面

  通过村广播或宣传画报,村干部登门讲解等多种途径,对新农合制度进行政策引导和宣传教育,使农民对报销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宣传单上的某个概念,而是真正了解报销的具体程序和报销药品的范围,并在实际报销中享受政府福利。同时,注重宣传的侧重点和准确性,明确哪些项目可以报,哪些项目不能报,注意不宜夸大新型农村医疗的好处,避免给农民“什么都能报”的误解,以免农民预期与政府导向出现偏离。此外,政府可以采取安排参保农民定期体检等配套宣传措施,鼓励农民积极参保。

  (二)报销方面

  1.调整报销目录、范围、封顶线

  报销目录限制过多,使农民的报销额度受到影响,导致报销比例过低的问题,挫伤了农民报销的积极性。因此,结合当地农民实际,适当增加报销范围是下一阶段的发展趋势。另外,提高住院报销封顶线可以加强大病救助,防止出现农民“小病不保、大病保不了”的状况。这样,能够减轻农民负担,缓解“劫富济贫”的不公平现象。

  2.建设信息化平台,推行全国“一卡通”,方便异地报销

  按照现行新农合的规定,参合农民必须回到户口所在地才能报销医药费。而目前,我国不少农民常年在外务工,农村人口流动性大。如果他们在异地生病住院,不便回家就医,就无法享受到新农合大病补偿的优惠政策;如果他们生小病,回家就医的交通成本很可能大于报销费用,这样小病报销便失去了意义。所以,为了使广大外出打工的农民从根本上受益,建设信息化平台,推行全国“一卡通”,是未来新农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可以解决农民异地就医报销难的问题,更能运用“一卡通”及时准确地得到农民参合、缴费、补偿等数据信息,了解医疗机构诊断、治疗、用药和收费情况。

  (三)管理方面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1.完善基层卫生机构建设

  通过增建农村卫生所,配备相应的农村卫生员,逐步完善乡村医疗服务网络,争取做到让广大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方便农民就医。政府不仅要增加农村医疗服务网点,还应重视人才的培养,如提高薪酬和福利,减少农村卫生员的流失率;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卫生所就业,或建立农村基层卫生人才专门培养渠道,采用定向培养方式,培养适用于农村基层的医学类专科生来扩充医疗队伍等。

  2.规范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

  目前,定点医疗机构存在滥用药物和检查手段、过高收费、管理不严等问题,所以,有必要进一步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一方面,制定完善的定点医疗机构监督评价体系,改事后处罚为事前监督,从而有效降低定点医疗机构违规行为的发生概率。另一方面,综合服务质量、收费水平、参合农民的评价等制定科学的动态考核奖罚制度,对于考核优秀的要给予相应的激励,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给予通报批评乃至取消定点资格,同时,鼓励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促进他们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3.加强新农合医疗机构的监管

  新农合管理办公室作为新农合的监管机构,工作人员和工作场所大多设在医疗机构内,不仅管理新农合基金,也对医疗机构的经营效益负责,存在职责未完全分离的问题。因此,需要将管理和监督的职能分离,由政府卫生部门对医疗机构进行管理,而新农合管理办公室应切断与医疗机构的利益关联,保持独立性,真正发挥监管作用。另外,新农合也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如日本的“第三方审核制度”、美国的医疗专家监督过程,从而有效控制医疗服务质量、价格和成本。

  (四)法制方面

  目前,由新农合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和监督新农合事务,但只有监督管理权,而没有相应的行政处罚权,影响监管效果,并且农民对新农合缺乏参与、监督和发言权。因此,需要建立具有法律法规的规范性文件来保障新农合的运行和管理,让农民真正融入新农合的建设中,使新农合制度不断完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1]张广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现状及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2010,(1).[2]杨善发.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渊源、流变与当代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3]陈锦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发展与完善[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6).[4]张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医疗服务供给的视角[J].农民经济问题,2009,(2).[5]谷彦芳,宋凤轩.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农合制度的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3).[6]翟媌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渊源探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5).[7]王何红,梁荆霞.传统新型——探寻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演变[J].技术与市场,2005,(12).[8]谢圣远.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回顾与发展反思[J].中国卫生经济,2005,(4).[9]王延中.论国家在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中的作用[J].战略与管理,2001,(3).[10]张宜民,冯学山.1999—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卫生保健筹资的趋势比较分析与启示[J].中国卫生资源,2009,12,(6).

  TheruralcooperativemedicalsystemdevelopmentprocessandexpectationZHANGDong,LIUHan,WUYan-si(Nanjingauditcollege,Nanjing211815,China)Abstract:Cooperativemedicalservicefortheruralpopulationinruralareasprovidesbasicmedicalserviceseffectivelyrelievethepeasants“thedoctorinadifficultandexpensive,”theproblem.thecooperativemedicalserviceafterbud,itsdecay,andexplorethefourstages,fromtraditionalmodeofdevelopmentinthecountrysidefornewcooperativemedicalservice.Tocombinetraditionofthecooperativemedicalservicetodecay,fromthefinancing,management,onthreeaspectsthattypeofthecooperativemedicalservice,fornewcooperativemedicalserviceinruralareasofsustainabledevelopmentmadetherelevantproposals.Keywords:cooperativemedicalsystem;developmentprocess;threeruralissues

篇十四: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

 都市旅游与乡村旅游规划

  篇一:2021―2021年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方案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总纲

  第二章

  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乡村旅游空间布局与项目设计产品规划与线路设计

  形象定位与品牌塑造

  生态保护与风貌控制

  配套设施及保障系统

  附则

  第一章

  规划总纲

  一、规划范围、性质

  1、本规划名称为:某某市某某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2、本规划范围为浙江省某某市某某区行政范围内的22个建制镇,4个街道,总面积1420.22平方公里。

  3、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本规划属于区域旅游发展规划范畴。

  二、规划期限、目的本规划基准年为2021年,规划时限为2021-2021年。根据某某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现状,同时更好地与市、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相衔接与协调,对年限划分如下:

  一期:2021―2021年

  重点项目建设运营期

  二期:2021―2021年

  全面启动纵深发展期

  本规划目的: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性、指导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原则,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乡村人文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了乡村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本区乡村文化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力求特色,在规划期内,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规范乡村旅游服务体系,把乡村旅游地建成一个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等为一体

  的综合型乡村旅游区。力争实现与湘湖风景名胜区的联动发展,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完善乡村旅游形象。

  三、规划理念

  本规划秉承自然、人、乡村三要素一体的发展理念,内容如下图:

  维护自然资

  舒适的居住环清晰的乡村

  境

  意象

  第二章

  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

  一、总体定位

  1.某某高端乡村旅游休闲集聚区

  依托某某秀美的山水环境和“1010”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体现国际潮流的休闲度假设施和观光娱乐设施,高水平打造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活动精品,高规格推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乡村旅游节事,高档次建设一批功能完善、运营高效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充分吸引某某市及来杭的广大中高端乡村旅游者,将其打造成某某南部地区中高端乡村旅游休闲集聚区。

  2.长三角高品质乡村旅游目的地

  立足长三角,加快高品质乡村旅游区的建设,打造高品质乡村旅游项目、高品质配套设施、高品质个性服务,注重品味,融入文化,强调体验,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管理。在此基础上,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全力构建某某高品质乡村旅游品牌体系,最终形成长三角地区独一无二的休闲度假、康乐疗养、商务会议的高品质乡村旅游目的地。

  3.全国综合型的乡村旅游示范区

  通过资源整合、空间重构、要素重?Z,在现有乡村旅游资源基础上,突破单一雷同乡村旅游产品结构,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建设一批高质量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种类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新体系,最终使某某成为全国知名的综合型的乡村旅游示范区。

  二、战略目标

  结合某某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状况,规划期内乡村旅游发展的篇二:乡村旅游规划创新

  乡村旅游规划创新

  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乡村旅游(Ruraltourism)是指旅游者在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乡村旅游包括一系列组成要素,如乡村环境(山、湖、河、森林、自然);乡村遗产(传统建筑、工业遗产、史前城堡、教堂、村落);乡村生活(工艺、节事、乡村食品、农业旅游、传统音乐);乡村活动(骑射、划船、越野、垂钓)等,其核心是乡村旅游社区。

  乡村旅游特征分析

  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决定了乡村旅游是以体验农耕文化和乡土传统为特色的旅游。乡村旅游资源并不适合于在快速移动的过程中来进行观光,而是适合于在生活中去感受和体验,乡村的美是体验特色的美,只有住下来才能够真正感受到,并认同和接受美。因此,乡村旅游的本质特性是乡土性,其核心是乡村文化

  的体验。

  2、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成熟,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便开始了对乡村旅游的主题研究。我国乡村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文化、乡村旅游产品市场需求和营销策略、乡村旅游的开发策略、乡村旅游规划等方面。乡村旅游规划就是根据某一种乡村地区的旅游发展规律和具体市场特点而制定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从资源的角度而言,是以村落、郊野、田园等环境为依托,通过对乡村资源的分析、对比,形成一种具有特色的旅游发展方向。下图概述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全面发展阶段

  纵深发展阶段

  年

  初创阶段

  年

  1980后期年

  助力“三农”问题解

  乡村假日经济

  农家乐兴起

  ?1995年5月1日起实行双休日,1999年将春节、“五一”、“十一”调整为7天长假。?2000年,国务院46号文明确了“黄金周”的概念。?1995年“中国民俗风情游”旅游主题与

  “中国:56个民族的家”宣传口?2002年,我国颁

  了《全国工农业

  ?1986年,成都“徐家大院”的诞生标志着“农家乐”旅游模式拉开了乡村旅游的序幕。?1989年4月,“中国农民旅游协会”正是更名为“中国乡村

  游示范点检查标

  (试行)》标志着

  国乡村旅游开始

  向规范化、高质化。?2021年,明确提

  “中国乡村旅游

  年”,将乡村旅游

  角色提到了更突

  的位置,“新农村

  新旅游、新体验

  乡村旅游发展历程图

  3、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同质化的资源下,产品单一化、景观城市化、品质低级化问题严重

  4、乡村旅游发展趋势

  ?乡村旅游向着产品多元化、产业联动化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5、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借鉴

  乡村旅游是现代农业与旅游活动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已成为农业产业升级和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西班牙等,通过积极的政府引导、丰富的旅游活动、特色的节庆活动等使得乡村旅游成为旅游业的重要支撑,有的甚至成为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5.1欧洲乡村旅游的起源地――法国

  ――从产业到旅游品牌,并上升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代名词

  ?发展概括:

  世界第一大旅游入境地――法国,旅游主要由四大产品体系构成:以滨海游为主体的蓝色旅游,以高山滑雪为特点的白色旅游,以巴黎等城市名胜古迹为代表的城市旅游,以及以美丽乡村风光、土特产品为主要吸引物的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游客量近年来已跃居各项旅游之二,仅次于蓝色旅游。法国乡村旅游已成为当地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生日、婚礼、家庭聚会、小孩子洗礼等活动都喜欢安排在农庄中进行,乡村也是人们节假日徒步、骑自行车的首选之地。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富有特色的食品、乡间音乐、以及浓浓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成

  为人们选择乡村游不可抗拒的理由。

  启示1:注重产业链的上下深度延展,并形成深入人心的旅游品牌。

  法国的普罗旺斯,薰衣草已成为普罗旺斯的代名词,而普罗旺斯更是成为“浪漫”的代名词。大面积的薰衣草种植和薰衣草香精的提炼以及旅游相关产品的延展都做到极致,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旅游。

  世界美酒之都――波尔多,以葡萄的种植、葡萄酒加工生产、品尝、葡萄园体验、葡萄酒养生和葡萄酒庄住宿为特色的系列旅游产品被开发出来。每个农场主都拥有一个自己的葡萄酒庄,每个酒庄都创有自己的品牌,其酿造的葡萄酒销

  篇三:2021-2021年乡村旅游项目规划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印发某某省油料等四个产业振兴规划的通知》(某政发?2021?8号),着力推进《某某省乡村旅游业振兴规划(2021-2021年)》的组织实施,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以拓展、规范、提升为重点,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富农”,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创新机制、整合资源,丰富品类、突出特色,强化管理、提升品质,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把乡村旅游业培植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新亮点,提升“好客某某”品牌内涵。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主体多元化。统筹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协同推进机制。

  2.以农为本,利益均衡化。以农民为首要受益主体,实现乡村旅游业参与主体的利益均衡。

  3.因地制宜,产品特色化。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分类指导,促进个性化发展,积极培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4.市场导向,经营产业化。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各类经营主体规模化发展、规范化管理和网络化运营。

  5.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旅游开发与消费,形成城乡之间互用资源、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6.保护生态,发展持续化。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避免急功近利、盲目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21年,培育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乡村旅游示范区,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形成种类丰富、特色突出、结构合理的产品体系和产业格局。建成省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个、乡村旅游强乡镇200个、特色村1000个、农(渔)家乐经营户10000个,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150个,森林和湿地公园330个。打造50个乡村旅游知名品牌、5个AAAA级以上乡村旅游景区。全省乡村旅游年接待能力达到3亿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2000亿元。

  二、发展重点

  (一)深度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根据我省乡村旅游特点和优势资源条件,深度发掘历史文化、传统民俗、森林生态、滨湖湿地、田园风光、特色种植养殖、农业示范园区等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地方特色旅游产品,兴办乡村旅游项目、节庆活动。重点培育传统民俗、休闲农业、古村镇(风情小镇)、农家乐、渔家乐、红色旅游、新农村、乡村节庆、生态循环、乡村博物馆等10大类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产品由单一旅游观光型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参与教育综合型转变。“十三五”末期,形成品类完整、结构合理、深受城乡居民和海内外游客欢迎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10大类乡村旅游产品是:

  1.传统民俗类:以乡村传统民俗为主题旅游资源,以民俗风情体验、民俗文化参与为主体项目,保护弘扬齐鲁民俗

  文化。

  2.休闲农业类:依托乡村田园风光、特色种植养殖、农业示范园区等资源,以采摘认领、科普教育、农事农艺体验等为载体,满足城乡居民休闲娱乐、观光度假等需求。

  3.古村镇(风情小镇)类:以古镇文化观光、特色小镇度假和地方风情体验为主题,建设多元特色旅游小镇。

  4.农家乐类:以吃农家筵、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购农家物为主题,向游客提供餐饮、住宿以及农事活动、休闲娱乐等服务。

  5.渔家乐类:以特色滨水休闲、水上游乐和滨水度假等为主题,让游客体验渔家生活,感悟渔家文化。

  6.红色旅游类:以革命战争年代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挖掘培育一批红色旅游精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7.新农村类:以新农村新风貌为主题,注入乡村旅游文化元素,为游客提供休闲、餐饮、娱乐和地域文化等服务。

  8.乡村节庆类:依托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乡村节庆节会活动,以地方民俗文化、名优特产为吸引物,打造乡村旅游地域品牌。

  9.生态循环类:依托森林、湿地、水利风景区等生态旅游资源以及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循环旅游。

  10.乡村博物馆类:以展示乡村习俗、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特色农产品等为主题,展现传统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十五: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

 南京市桥林新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测算与分析

  王陵丹;吴九兴

  【摘

  要】以桥林新城为研究区,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得到桥林新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理论潜力为2923.77hm2;综合考虑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三方面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理论潜力进行修正,得到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现实潜力为1315.70hm2。建议高度重视桥林新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综合考虑整理的资金约束、自然约束和社会可接受等因素,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节约利用。%TaketheQiaolinNewTownasstudyregion,ifrstly,thetheoreticalpotential(2923.77hm2)ofresidentiallandconsolidation(RLC)wascalculatedbasedontheresidentiallandquotapercapitamethod.Secondly,therealisticpotential(1315.70hm2)ofRLCinthisnewtownwasestimatedbycalibratingitstheoreticalpotentialusingconstrainingfactorsofnaturalfactors,economicfactorsandsocialfactors.TheresultsindicatedthatthegovernmentshouldpaygreatattentiontotheRLCinQiaolinNewTown,carryoutscientiifcallyaccountingforlocalnatural,economicandsocialconstraints,andpushtheruralresidentiallandintensiveandsavingutilization.

  【期刊名称】《湖南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6(000)00【总页数】4页(P65-68)

  【关键词】土地整理;潜力测算;农村居民点;桥林新城

  【作

  者】王陵丹;吴九兴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2;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2【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301.2DOI:10.16498/j.cnki.hnnykx.2016.07.018城镇化、工业化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也使得农村宅基地、农民住房被大量闲置,常住人口数量与居住用地之间的倒挂现象严重。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期望促使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定居,必然使城市用地的紧张程度有所加剧,而农村流出人口有居民点用地或宅基地用地则被闲置或利用率偏低[1]。2006年国土资源部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力图盘活农村居民点存量用地,减轻城市建设用地紧缺程度,促进耕地资源的数量保护、质量保护和生态保护[2]。在理论研究方面,有关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的研究已有很多,如探讨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现实潜力时需要在理论潜力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拆迁补偿、可接受性、居民点用地规模等进行科学地修正[3-4]。在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必要性方面,有学者认为一是以城镇建设用地短缺为表征的土地供需矛盾越来越成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瓶颈,二是农村宅基地大量闲置与超标严重的现状造成了农村建设用地的大量浪费,农村居民点整理有利于土地的合理配置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5-6];傅介平[7]认为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居民点面积不减反增加剧了耕地保护压力,必须对农村居民点进行整理,农村宅基地利用粗放、面积超标、一户多宅等使得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潜力巨大;汪莉和尤佳[8]发现安徽2014年农村宅基地及房屋的日常闲置率已达到近70%,其中有超过1/3的宅基地已完全失去

  作为住房利用的必要。在潜力测算方法方面,屠爽爽等[9]整理了传统的集中潜力测算方法,主要有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户均建设用地标准法、闲置土地抽样调查法、建筑容积率法、城镇体系规划法等。研究将在“增减挂钩”政策背景下,对南京市江北桥林新城的现状进行分析,利用调研数据和统计资料对桥林街道和星甸街道的理论潜力和现实潜力进行测算,对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规模进行整体分析,根据潜力测算与分析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1.1研究区概况

  南京市位于长江中下游两岸,地处南京西北,经济发展具有代表性。桥林新城属于江北新区,位于南京市西北,江北浦口区的西南边,与南京市区隔长江相望。桥林新城西北面与安徽滁州毗邻,西南面接壤安徽马鞍山市,是承接南京向苏北、皖北和皖西地区经济辐射的重要门户[10]。桥林新城包括桥林街道和星甸街道两个行政区。

  根据浦口区2013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桥林街道土地总面积18151.94hm2,其中农用地9658.10hm2,约占土地总面积53.2%;建设用地8094.17hm2,约占土地总面积44.6%;其他用地399.67hm2,占土地总面积2.2%;农村建设用地(包括村庄和采矿用地)2228.26hm2。星甸街道土地总面积14191.56hm2,其中农用地9816.48hm2,约占土地总面积69.2%;建设用地4147.74hm2,约占土地总面积的29.2%(农村建设用地面积约1144.01hm2);其他用地面积为227.34hm2,约占土地总面积的1.6%。

  1.2数据来源

  桥林街道和星甸街道部分人口、经济数据及其他相关数据来自于南京市统计信息网相关年度统计资料和《2013年浦口区统计年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主要指浦口区2013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规划数据来源于南京市国土局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1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超占现状分析

  首先,据2013年浦口区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计算得2013年桥林街道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为321.7m2,远高于《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中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标准140m2/人的上限值[11],人均建设用地超占现象很严重。其次,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合理布局与规划,桥林街道和星甸街道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分布零散,布局散乱,村庄规模较小,村民建设用地管理随意,土地利用程度不高。村内用地集约度很低,居民点之间空隙较大,不规整地块布局导致的土地浪费现象较严重。第三,村内有许多闲置的宅基地,由于建新未拆旧或村民搬迁到城镇而空置,整治潜力很大。总体来看,桥林新城各个村庄的宅基地超占现象严重,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较大。

  2.2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理论潜力的估算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理论潜力,是指采用农村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直接测算出的潜力,即在未考虑农村居民点整治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影响因素下的潜力。现阶段,测算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常用方法有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闲置土地抽样调查法和户均建设用地标准法。研究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桥林新城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测算时主要考虑三个因素:农村规划末年人口数、规划末年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和农村居民点现状面积[12]。测算公式为:

  K理论表示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S现状表示农村居民点现状面积,Pi表示农村规划末年人口数,S人均表示规划末年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根据《南京江北新区总体规划(2014~2030)》,桥林新城作为南京沿江综合性产业新城,规划末期人口控制在30万人,在规划末期人口城镇化水平为87%,则计算得到2030年桥林新城农村人口数量为3.9万人。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具体可分为南京市标准和国家标准。参照《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中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标准(表1),结合南京地区

  实际,确定南京市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为115m2/人。

  根据公式(1)计算得到南京市标准下的桥林新城整理潜力为2923.77hm2。根据《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确定的目标规划年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的上限140m2/人和农村人口数量。尽管根据南京市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桥林街道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可挖掘的理论潜力巨大,但考虑桥林新城居民点规模的散、乱、小等实际情况,加上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是一项投资大、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在短期以内要求所有行政村均按照南京市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来进行整理的现实性不大,故采用国家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的上限140m2/人,测算得到整理的理论潜力更为妥当。

  采用公式(1)分别测算桥林和星甸两个街道的2015~2030年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桥林街道各行政村的理论潜力见表2。由表2可知,整个桥林街道在规划期内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为1620.74hm2,各个行政村的整理潜力也存在较大差异。

  同理,根据公式(1)计算得到星甸街道各行政村的理论潜力(表3)。表3显示,星甸街道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为1071.21hm2,整理潜力较大。综合两个街道的整理潜力,计算得出桥林新城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为2923.77hm2。

  3.1现实潜力的测算方法

  当前,测算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的方法主要包括: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户均建设用地标准法和宅基地闲置法、综合评价法[14-16]。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计算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方法简便,计算较易,但忽视了农村宅基地和农村的实际情况,不能准确表达出村庄内部、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差异以及带来的影响,如可能导致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结果偏大;户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是依据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户均农村居民点标准测算整治潜力,容易计算,但会忽略农户数量的变动性,无法测算规划目标年的整治潜力;宅基地闲置抽样法,可反映宅基地内

  部空置宅基地面积[17],也易得到转化为现实潜力的面积,但其缺陷是只考虑了空置宅基地一方面因素,忽略了村庄内部非空置的宅基地,潜力偏小;综合评价法,是在考虑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情况下[18],选取与测算潜力大小紧密相关的指标进行评价的方法,该方法考虑影响居民点整理潜力的多方面因素符合现实情况。

  研究采取的路线是在理论潜力的基础上,考虑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19],通过层次分析法和多因素分析法,得到各层次指标权重,计算各指标现实潜力修正系数,对理论潜力进行修正从而得出整理的现实潜力。测算公式为:

  Ki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K理论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R修正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现实修正系数。

  3.2影响理论潜力转换为现实潜力的因素

  3.2.1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经济因素分析

  参考相关文献[20-21],选取了人均GDP和可用财政收入两个指标来表征。农村居民点整理涉及拆迁补偿费,房屋的拆迁需要给予农民补偿,农村的房子面积超标情况较多,因此按面积补偿的费用也相对较多;房屋拆除费,建筑物的拆除和土地的平整等工程涉及到的费用;安置房建筑费,被拆迁的农民需要安置到新房;基础设施配套费,农民安置区的基础设施需要配套;拆迁补偿费,需要给予农民一定的资金补偿,解决农民过渡难题。可见,土地复垦等工程的实施需要大量资金。一般人均GDP高的地区,经济发展也就相对水平越高,可用财政收入越高,则用于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资金筹集能力越大。根据计算规则最终计算得到桥林新城人均GDP指标权重值为0.0315,可用财政收入权重值为0.0794。

  3.2.2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自然限制性因素分析

  在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自然限制性因素方面,选取农村居民点平均聚集规模和农村居民点聚集度两个指标来表征[22]。桥林新城地处南京江北,总体地势平坦,因此自然限制性因素主要是考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农村居民点聚集规模大、聚集程度高的地区拆迁难度较大。因为越平坦的地区越容易发展为重点聚集区,居民规模大,人数多,整理难度相对较大。根据计算规则最终计算得出,桥林新城农村居民点平均聚集规模权重值为0.117(逆向),农村居民点聚集度权重值为0.2300(逆向)。

  3.2.3农村宅基地整理的社会可接受性分析

  在农村宅基地整理的社会可接受性方面,选取了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移动电话数量和单位宅基地居住人口数的三个指标来表征。农民人均纯收入越高,则在整理中的风险越小,其整理难度就越小;而人均移动电话数量可以反映农村居民的对外界信息的掌握程度以及信息的收取传送速度和数量,信息传播量比较大则拆迁难度比较大;单位宅基地居住人口数量越多则安置难度越大、潜在风险可能就越多,则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阻碍越大。经计算,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权重值为0.2137,人均移动电话数量权重值是0.055(6逆向)。单位宅基地居住人口数的权重值为0.2728(逆向)。

  3.3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现实潜力的估算

  通过对各指标值的极差标准化,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权重值的计算,最终得到如下公式:

  R修正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现实修正系数,Cn表示第n个指标极差标准化后的指标值,Rn为潜力指标权重;n=1,2,…,7。

  根据公式(3),估算得到桥林新城的现实潜力为1315.70hm2。根据公式(1)~(3),计算得到桥林街道和星甸街道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K理论和现实潜力修正系数R修正以及整理的现实潜力Ki。国家正在推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以及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可以推进桥林新城农村居民点的整理,减小现实潜力修正系数对理论潜力的影响程度。南京现属于大都市空间结构优化阶段,产业向城市外围搬迁,城市迅速发展,跨江发展是必然趋势[23],因此对江北新区的新型城镇化具有促进作用。桥林新城因为与南京市区隔江相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想要改善现状的意愿比较强烈,有利于修正因素对理论潜力的修正。

  4.1研究结论

  通过对桥林新城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因素、限制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因素等方面的分析,测算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理论潜力和现实潜力,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1)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超标严重,理论整理潜力巨大。桥林街道和星甸街道的农村居民点较多,而且人均、户均建设用地面积超过国家标准、南京市标准很多,整理的潜力很大。按照南京市人均用地标准最终计算得到桥林新城整理潜力为2923.77hm2。

  (2)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整理潜力受到很多限制,导致整理的现实潜力下降;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现实潜力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自然、经济、社会导致现实潜力与理论潜力有很大的差距,最终得到桥林新城的现实潜力为1315.70hm2。

  4.2建

  议

  (1)在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时,应选取合适的安置房规模和地点,合理规划,尽量减少资金支出,减轻经济因素限制。

  (2)根据各行政村及其村民小组距桥林新城中心位置的远近以及居民点聚集程度,合理安排先后拆迁,自然限制条件弱的优先拆迁,减轻自然条件的限制。

  (3)对于拆迁农民进行妥善安排,补贴及时到位,同时对拆迁农民进行就业指导安排,增加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社会可接受度。

  【相关文献】

  [1]

  宋金云.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宅基地退出机制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2]

  朱

  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3]

  刘世斌,李江风,王建英,等.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测算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1):83-89.[4]

  菲

  菲,王冬艳,程

  辉,等.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潜力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3,(13):63-65,69.[5]

  毕

  影,赵

  凯.我国农村宅基地退出研究综述及其取向[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3):389-392.[6]

  苏志煌.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村住房改革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7]

  傅介平.宅基地退出机制解析——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土地,2012,(12):55-57.[8]

  汪

  莉,尤

  佳.土地整治中宅基地的退出激励机制——以安徽省为例[J].政法论坛,2015,(4):149-159.[9]

  屠爽爽,龙花楼,刘永强,等.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2015,30(11):1956-1968.[10]

  李

  蕾,雍太荣,赵贵成.桥林街道全力打造一流先进制造业基地[N].南京日报,2010-06-10,A04.[11]

  任世英,赵柏年,温

  静.《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引读(一)[J].小城镇建设,2007,(6):34-36.[12]

  高晓东.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测算及释放研究[D].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13]

  曲衍波,张凤荣,宋

  伟,等.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综合修正与测算——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J].地理学报,2012,67(4):490-503.[14]

  宋

  伟,张凤荣,陈曦炜.我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方法研究[J].广东土地科学,2006,5(5):43-46.[15]

  何英彬,陈佑启,姚艳敏,等.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研究方法述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4):80-83.[16]

  郭巧梅,杨兴礼,谷秋锋,等.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方法研究综述[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1):219-222,227.[17]

  陈荣清,张凤荣,孟

  媛,等.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4):216-221.[18]

  石诗源,张小林.江苏省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与整理潜力测算[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9):52-58.[19]

  张小莉,秦

  成.凌云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析[J].大众科技,2012,(1):270-271,262.[20]

  廖

  琴,林春明,欧名豪.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以南通市为例[J].广东土地科学,2008,7(3):12-16.[21]

  杨悉廉,杨齐祺,周兵兵,等.县域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测算与时序分区[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2):235-245.[22]

  孔雪松,刘艳芳,邹亚锋,等.基于农户意愿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与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8):296-301.

  [23]

  夏

  非.南京城市全面跨江发展初探[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2):129-136.

篇十六: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

 留住乡村记忆

  传承乡村历史——南京市浦口区口述史采集编纂工作创新与实践

  杜桦

  【期刊名称】《《档案与建设》》

  【年(卷),期】2019(000)011【总页数】3页(P66-67,93)

  【作

  者】杜桦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档案馆

  江苏南京21180【正文语种】中

  文

  李秀琴、孔祥树夫妇,丈夫孔祥树被评为“南京好人”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助推浦口“三农”工作,更好地保存浦口乡村记忆,浦口区档案局以“百村万户”口述历史采集工程为抓手,创新档案文化的传承方式,开展了原江浦县五里村集体口述史采集、建档与开发编研工作。着力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好这一难得的文化资源,建立与传承浦口乡村历史档案,以此探索留住乡村记忆的新途径。

  一、乡村口述史采集、建档与开发编研工作初心与愿景

  随着浦口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大力推进,浦口农村发生了巨大社会变迁,一些富有历史文化气息的村落渐行消失。如何对这些渐行消失的乡村历史资源展开抢救、挖掘与保存工作,并进行深度的开发利用,是我们必须思考

  和面临解决的课题。根据浦口实际情况,以“百村万户”口述历史采集工作为契机,在采集好乡村集体口述史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开发利用,探索乡村历史档案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以期用口述历史采集的方式,进行乡村历史资源的抢救保护与挖掘,以口述档案为载体,将乡村民俗民风、生产生活、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等历史以图文音频影像等方式留存下来,记录与补充改革开放以来浦口区乡村发展变迁的历程,宣扬与传承勤劳智慧、朴实善良、孝老爱亲和淳朴文明的乡风民俗。通过集体口述的录音和文字记录,构建乡音和乡愁的记忆,让曾经沉寂的乡村历史鲜活起来,让逝去的历史重回人们记忆中,说好乡村故事,留住将要逝去的乡愁。这既利于重振乡村新风尚,又助于乡村文化大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首个五年规划中所倡导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乡村文明的要求高度契合。对促进浦口美丽乡村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具有重大深远的现实意义,这是我们开展口述史采集与编纂工作的初心与最终愿景。

  二、乡村口述史采集编纂工作的谋划与启动

  2017年11月,江苏省“百村万户”口述史采集工作启动,浦口区档案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根据采集工作要求和浦口实际情况,拓展工作思路,从档案资源开发与建设、保护与利用的初衷出发,要求高效开展口述史采集工作,不仅要做好口述史的采集和建档,还要选材加工、编纂出版,开发利用好口述历史资源,更好地留住浦口乡村记忆。

  基于口述史编纂出版的工作思路与定位,浦口区档案馆开始谋划与启动口述史采集与编纂工作。首先将口述历史采集编纂工作以外包形式立项,列入2018年全局重点工作计划,再着手调研选定采集标本村,编制采集和编纂工作计划及方案,同步积极申请项目经费,列入2018年财政预算。2017年12月,口述历史采集与编纂工作全面启动。

  关于采集标本村的选定。通过反复调研与考察,选定已撤并到老虎桥社区的五里行

  政村作为乡村口述史采集标本村。原因有三:一是五里村乡村经济发达。原江浦县五里村最先抓住了改革开放机遇,乡村经济发展当时走在全县的前列,有辉煌的工农业发展历程,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浦口乡村发展。二是五里村乡村教育特色显著。全国素质教育品牌、乡村教育典范——五里行知小学在五里村起源、创建与发展,具有其他乡村不具备的特色和亮点。三是原五里村乡风淳朴文明,也是浦口农村城市化发展最早的村庄之一,现已被撤销并入老虎桥社区,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是城市周边乡村城市化的缩影,具有历史记载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急需抢救保护。

  采集标本村选定后,我们又确定一名业务素质较高的人员开展入户采集,做录音文字转换和文稿整理编辑工作,同时积极主动取得江浦街道和老虎桥社区对我们口述史采集编纂工作的支持,社区根据口述史采集重点内容为我们提供被采集人员名单,并委派了一名熟悉原五里村村民情况的妇女主任协助入户采集。

  三、乡村口述史采集编纂工作的推进与创新

  浦口区档案馆围绕口述史采集与编纂工作方案,抢救保护和挖掘乡村记忆,以先期推进完成最具典型与代表性的重点采集对象为采集工作主线,按照口述史采集工作计划时间节点,分阶段有序推进,确保采集工作完成的数量与质量。一是按工、农、兵、学、商、政六要素分类确定采集对象,拟定百名被采集人名单。二是深入挖掘村民集体记忆,围绕五里村的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乡村教育和村民的生产生活、乡情民风主体内容开展采集,对重点采集对象拟定访谈大纲,突出特色亮点,采集过程着力求精求细求实。三是紧扣时间节点,统筹安排入户采集。分阶段集中或分散开展,每三个月采集30人,10个月完成100人的入户采集。四是紧跟采集进度,同步推进录音的文字转换与编撰。

  22001188年66月55日,在老虎桥社区采访名嘴老吴

  2019年1月,浦口区档案馆在完成口述采集与文字整理的基础上,按国家和江苏

  省口述史的建设规范与要求,建立了以采集录音音频、纸质录音文字以及数码照片为主体内容的数字化口述史档案目录数据库,建成了全区首个口述史档案专题目录数据库。

  在口述史采集工作中我们也采取了一些创新做法:

  一是口述采集与老照片征集工作创新结合,做好成果转换。入户采集村民口述的同时,开展征集工作,积极向采集对象征集能够反映五里村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的老照片、老物件,补充保存五里村的历史图像记忆,同时也是为口述史编辑出书收集相关照片,适时将其转换成编研成果,也向社会宣传与推广档案征集工作,增强民众的实物档案收集意识。

  二是挖掘典型事例,讲好乡村故事。基于录音文字整理稿,进行深度开发编研,记录五里村工农业兴衰、乡村教育发展和乡风乡情乡愁,立体呈现浦口农村改革开放40年的风物人情。重点挖掘五里村代表性的秉承慈孝爱敬、勤劳淳朴乡风的草根人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良好家风,引领乡风文明,传播社会正能量,资政育人。

  三是创新运用电视新闻、报纸等媒体,积极宣传乡村口述史采集编纂工作,增强档案工作社会影响力。在对乡村教育家杨瑞清、新闻人物吴晓平等重点人物进行采集时,主动联系浦口电视新闻媒体对其跟踪报道,宣传浦口区档案馆开展乡村口述历史采集编纂工作目的与意义,扩大社会影响,为今后的口述史编纂出版宣传造势。通过《金陵晚报》《新江北报》对李秀琴夫妇的家庭生活、吴晓平在五里村的生活进行专版报道,李秀琴的丈夫也被评为“南京好人”,吴晓平也多次在其主持的《社会新闻》电视节目中提及浦口区档案馆的五里村口述史采集与编撰工作意义。

  四、乡村口述史采集编纂工作的成效与经验

  浦口区原五里村集体口述史采集与编纂工作历时两年,取得初步成效。2017年11—12月,选定采集标本村、签约采集人、制定采编工作方案与计划,取得采集

  标本村的工作支持,口述史采编工作快速启动;2018年1—10月,集中开展100人入户口述采集;采集同步进行录音文字转换与初稿编辑,2018年12月录音文字转换工作完成;2019年1月,口述史数据库建设完成;2019年5月口述史整理初稿完成;2019年6月搭建全书初步框架,对初稿进行分类、优选以及二次编辑精加工,预计12月出样书,2020年出版发行。

  两年采编工作中摸索与总结出三点工作经验:

  一是馆领导的高度重视、高站位谋划使五里村口述史采集编纂工作得以高效推进。从挖掘档案资源,加大开发建设与保护利用工作力度的初衷出发,馆领导班子高站位锁定工作目标,不仅要完成好口述史采集工作,还要开发利用好口述档案资源,成果结集成书出版,以留住乡村记忆。馆领导的长远谋划,工作目标的明确,使得采集与编纂工作推进快速顺利。

  二是选择采集标本村要有特色亮点,聘请的口述采集人要能胜任,这关系到采集编纂工作的质量与效率。首先,被采集村要符合省局开展口述史采集工作的要求,要优选城市化进程中有代表性、特色与亮点显著的村庄,具有较高的开发编研价值,值得深入挖掘与更好保存,可以承载档案与文化结合的传承方式,留得住乡情乡愁,最终编书出版效果才显著,才具有示范与推广的意义。其次,对聘请采集人选必须高要求。经筛选,我们确定了一位采访经验丰富,善于挖掘人物和故事,工作激情高,文字功底深,工作高效的记者。2018年1月,在浦口区档案馆协调与社区协助下,原五里村入户采集正式展开,历时10个月入户采集结束,2018年底,100人的录音文字转换稿完成。

  三是将口述史采集编纂工作作为科室重点工作和全局创新工作,抓紧抓实抓牢。口述史项目以外包形式运作,首先,对外包项目要按时间节点严格进行监督与检查,掌握项目进度,把握项目质量,确保项目效率,才能将口述史采集编纂工作全盘牢牢抓在手中。其次,与外包采集人要勤于沟通与交流,做好管控、服务与联络等各

  项工作。最后,我们将口述史工作列为全局2018年的创新项目,年底必须取得阶段性成果,这样反向倒逼,也成为我们抓好这项工作的动力和压力。在2018年底,口述史采编工作作为浦口区档案馆创新项目,与全区各部门竞争,通过初选,进入全区创新项目专家评审环节,获得专家好评。

  依托江苏省“百村万户”口述史采集工程,浦口区档案馆启动试点采集与编纂五里村口述史,利用村民集体口述历史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利用,档案与文化创新结合,大胆探索留住乡愁新模式,以五里村为起点,发挥示范效应,进而面向全区广而推之,助力浦口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档案史志工作资政育人的最终目的。

推荐访问: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 浦口 南京市 发展历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