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云南省有什么英语教育发展战略(8篇)

发布时间:2022-11-19 13:40:05 来源:网友投稿

云南省有什么英语教育发展战略(8篇)云南省有什么英语教育发展战略  云南省公费师范生技能培养与提升的策略探究——以楚雄师范学院英语公费师范“一专多  1.  2.  殷忠鸿2.杨天玺3马景芳4.秦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云南省有什么英语教育发展战略(8篇),供大家参考。

云南省有什么英语教育发展战略(8篇)

篇一:云南省有什么英语教育发展战略

  云南省公费师范生技能培养与提升的策略探究——以楚雄师范学院英语公费师范“一专多

  1.

  2.

  殷忠鸿2.杨天玺3马景芳4.秦媛

  指导教师:起彩玲

  楚雄师范学院语言文化学院

  675000云南楚雄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乡村振兴,教育为先。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乡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教育振兴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支撑。作为乡村教育队伍的支柱力量,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将直接影响乡村教育的质量及发展。为加强公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楚雄师范学院按照国家培养基础教育优秀教师,为未来教育家奠基的要求,实施“一专多能”特色育人模式,构建“一专多能”特色训练项目运行体系,以提升公费师范生的综合素养。本文以楚雄师范学院89名英语专业公费师范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网上问卷等调查方式,分析了英语专业公费师范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探索提升英语专业公费师范生综合素养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农村教育、公费师范生、一专多能

  1.研究背景

  为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深化师范教育制度改革,加大乡村教师培养力度,根据《云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任务要求,云南省自2017年起开展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和定向就业工作。为落实公费师范生培养政策,2017年云南省公费师范生招生计划为356人,培养方向为小学全科教

  师和初中一专多能教师,并由云南师范大学、昆明学院、楚雄师范学院等三所高校共同承担培养任务。2018年起,楚雄师范学院开始开设英语公费师范专业,为乡村教育振兴培养具有较强适应性和“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优秀英语教师,进而补充乡村教师队伍的实际需求。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乡村教育教学的复杂性对乡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楚雄师范学院在此大背景下,制定了相应人才培养方案,以促进英语公费师范生专业发展为立足点,探索培养“一专多能型”教师的途径,力求通过“一专多能”的训练,培养思想品德优,英语专业基础实,英语教学能力强,能胜任多学科教学并能适应和服务云南农村中小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

  2.研究设计

  2.1研究对象及问题

  本次研究调查选取云南省楚雄师范学院所承担培养的89名英语公师范生为研究对象,旨在于探讨楚雄师范学院制定的英语公费师范专业“一专多能”技能培养方案对培养多面手乡村教师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主要从以下几个子问题展开调研:现行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是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英语专业能力及教育教学技能?现行的“一专多能”的技能培养方案的能否达到预设效果?以及在校公费生对于自我提升有何看法和建议?

  2.2研究方法

  2021年3月起,调研团队对在校的英语公费师范生展开了一系列调研,通过访谈、网上问卷等方式,了解英语专业公费师范生对“一专多能”技能培养方案及相关问题的看法。同时,调研团队成员也利用假期时间,在生源地中学进行见习,并收集了大量关于本课题的有效信息。其中所设问卷共涉及30道题,分为28个选择题和2个主观题,主要涉及公费师范生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的调查,学生在校学习的基本情况,及对专业的了解、对教学的满意度等问题。

  2.3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对问卷数据和访谈结果的分析,研究团队发现在“一专多能”技能培养模式下,公费师范生主要呈现以下几个问题:公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不强,终身任教的意愿低;公费师范生就业压力不大,在一专多能培训中存在倦怠心理,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低,对专业课程设置有很高的诉求;公费师范生对专业满意度高,但对学习效果满意度低等。

  2.3.1公费师范生缺乏职业认同感,终身任教的意愿低

  职业认同感能减少或避免职业倦怠感,能让教师由内而外的热爱教育事业,从而加强乡村教育的师资力量,减少乡村教师的流失。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在学生报考公费师范生的原因中,认为教师职业稳定,经济收入有保障的学生占74.2%,认为大学生就业困难,免费师范政策就业有保障的占68.2%。而从学生的从业意向来看,42.7%的学生没有在农村终身任教的想法,81.3%的学生选择履约任教的主要原因是有编制,工作稳定。由此可见,学生选择公费师范生出于主观意愿的少,对职业热爱的少,作为谋生手段的多,缺乏对职业的认同感。此外,对于未来从教可能会面临的种种问题,诸如新工作环境的适应,待遇以及未来职业的规划等,大部分同学持担忧和茫然的态度。再加之社会上各种关于乡村教师的负面报道让学生望而却步,将近一半的同学表示没有在农村终身任教的想法。

  2.3.2公费师范生学习意愿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

  自入校之初,公费师范生就与政府签订了就业协议,就业协议规定了其所享受的政策优惠,包括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免补和毕业后到乡村中小学任教有编有岗等。由于政策优惠,公费师范生在就业和经济两方面都有了保障,因此有一部分同学抱着毕业后就能够就业的想法,把公费师范政策的优惠当作“保险箱”,免学费,有编制成了他们的“定心丸”,最终导致其缺乏进取心和学习动力。调查显示,经过了两年多的学习,部分同学在英语专业知识上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英语语法不扎实、口语不流畅和听力水平薄弱等。在“一专多能”技能培养与训练过程中,部分同学甚至产生了倦怠感和排斥感,导致一些专业课程的课堂参与度较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效果差。有58%的学生认为其对“一专多能”的掌握程度仅为中等水平,而认为自己掌握的教学技能远远不能满足课堂

  教学实践的为53.9%。由此可以看出,很多同学学习目标不明确,对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2.3.3公费师范生学习效果差,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不高

  由于录取门槛低,且各地的录取分数线存在差异,致使公费师范生进校时,总体成绩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生在个性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与教师职业要求并不相符,导致后续学习过程中压力大,容易产生挫败感。部分同学英语入学成绩不够理想,英语基础较薄弱。问卷结果显示:79.8%的同学认为自己在英语学习中存在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差的问题,61.8%的同学觉得自己发音不标准,76.4%的同学在英语听力中对信息的捕捉能力较弱,这为后续的英语专业知识学习带来极大的阻碍。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滞后以外,很多公费师范生教学基本功也不扎实,71.9%的同学认为自己存在英语教学技能欠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弱,板书不够工整,教态不够自信、大方和得体等。在三笔一画的训练中,一些同学没有做到认真规范和落到实处,往往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学校的检查,交差了事。对音乐、乐器和舞蹈的学习也只是一时的兴趣,没有做到坚持和延续。此外,很多同学对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及方法仍缺乏了解,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不高,不能满足当今现代化和多元化的教学。

  2.3.4公费师范生对课程设置满意度不高

  课程作为影响为公费师范生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的重要载体,对公费师范生的学习和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1+1+X”(学历证书+所学专业主要职业资格证书+其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具备获得相关资格证书的终身学习能力,具备英语教师基本技能,及创新协作的团队能力”这一要求,学校虽然开设了各种辅修课程,如乐器、汉字书法、篮球、中小学语文教学法、古诗文鉴赏等次专业课程,但是由于各类原因,实行效果不尽人意。在问及“在一专多能技能培养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倦怠感或排斥感?”时,74.2%的学生都表示在此过程中或多或少有此种情绪。在此次问卷中,调查团队发现有47.2%的同学认为专业课程占全部课程的比重较少,40.4%的同学认为专业课程的课时较少,73%的同学非专业的课程容量太大,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52.8%的同学认为专业课程课堂参与度较低。根据国家英语本

  科培养标准的要求,楚雄师范学院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主要包含13门学科主干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服务于英语学科综合素养,加强英语学科基础训练,种类十分有限。然而,这样的课程设置,结构过于单一,培养方式过于单一,学科专业课占比小,教育专业课占比多,这忽略了学生教育专业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公费师范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很多教师只是一味的进行知识的讲授与灌输,而忽略了课堂交流与互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使得专业课程的课堂参与度不高,课堂气氛缺乏活跃,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成效不显著。

  2.3.5公费师范生教学实践环节参与少

  教学技能是衡量公费师范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公费师范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其必须掌握较高的教学实践能力。从调研结果可见,英语专业公费师范生对于实践教学的满意程度不是很高。在问及“学校为你提供的提高教学实践技能的机会如何”时,选择较少和很少的同学占61.8%。对比英语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看出,公费师范生实践教学并没有完全按照预定的方案实施,学校提供的提高公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机会较少,很多同学都认为自己所掌握的教学实践技能并不能很好的满足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对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学生缺乏说课的锻炼,课后,观摩优秀中小学教师的示范性说课,优秀课堂实录的机会也很少。这导致学生缺乏模仿和学习的机会,很多学生只会纸上谈兵,无法真正锻炼其教学能力。此外,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很少有学生到生源地学校进行走访和学习,这导致很多学生对农村教育教学缺乏全面和客观的认识。

  3.英语专业公费师范生培养策略

  3.1加强公费师范生职业理想和师德教育

  公费师范生学习动力不足,对于“一专多能”的培养存在倦怠感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其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不高,对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在问及公费师范生学习动力的来源时,认为为了更好地就业和生活和为了取得相关证书的分别占比了82%和70.8%。大部分公费师范生仅仅是将教师这一职业作为一个

  谋生的手段,所以在不影响就业的情况下,专业知识和教师技能的掌握程度并不会成为公费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动力,由此导致了其专业知识不扎实,知识储备量少,专业技能缺乏等问题。对此,高校应该加强公费师范生职业理想和师德教育,通过优秀教师事迹讲解、教师职业素养课程、教师技能培训和大赛等形式加强公费师范生的道德、素质、技能。通过道德教化、情感感知、技能训练发挥作用,全方位多渠道为公费师范生提供自我提升的机会,让其不断形成自己的教师职业价值观,使其热爱教育事业,从而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卢军:2020)。

  3.2出台公费师范生相关的淘汰、激励机制政策

  在公费师范生的政策背景下,有关部门及培养单位应多出台相关政策或组织相关活动,来促进公费师范生的自我提升。如可以采取相应退出机制,将少数确实不适合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转化为普通师范生,给与其二次选择的机会(卢军:2020)。同时设置一定的公费生淘汰比例,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其不断进步提升。其次,也要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如建立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对于专业过硬,综合素质较好的同学,可以提供此种方式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3.3构建以“一专”—英语核心素养为重心,“多能”—技能发展为辅助的复合型培养模式

  通过问卷调研和访谈,不少学生认为学院在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较少,其中73%的学生认为非专业课程容量占比太大。根据公费师范生的英语学习现状以及核心素养的内涵要求,学校应以培养公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导向,开设高质量的英语学科专业课程,满足师范生的发展需求,培养师范生职业素养。其次是以专业为主线,向相关学科、课程发展发展“多能”,亦或再是跨专业的横向发展,如专业课向基础课及其他方面发展“多能”。从而构建以“一专”——英语核心素养为重心,“多能”——技能发展为辅助的复合型培养模式。

  3.4建立“一专多能”项目库,开发更多教育教学资源

  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教学条件,建立“一专多能”项目库。不断开发项目资源,完善项目训练大纲与项目考核标准等相关文件。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专业

  技能培训课程,形成以掌握英语学科专业知识为主,兴趣培养和技能养成为辅的“一专多能”项目库。(孙凤林:2020)如提高实践技能和加强专业训练,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积累教学经验,再付诸实践,在磨练中进步。其次,开发学生的才艺和体育潜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对应的技能培养课程。最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开展慕课、学习通等在线课程的学习。

  3.5构建“一专多能”特色训练项目运行体系

  学校要根据学生兴趣度集中的特长培养项目引进具有相应特长的教师,不断丰富特长培养项目的训练内容,完善训练手段。同时充分挖掘现有教师潜力,通过外出培训,大力培养适应特长训练需要的教练型教师;根据技能培养需要引进品德高尚、有专项特长的非教学岗位人才;积极面向企业和社会聘用胜任特长培养指导的相关人才,采用校内任职或指导等方式,形成对教学团队的有力补充(孙凤林:2020)。学校应客观定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通过多种途径打造一支高质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从而激活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强化学生技能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中国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农村教育,农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乡村教师的坚守和奉献。基于当下教育扶贫的大背景,英语专业公费师范生的培养是关乎国家教育大计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事,各高校只有不断探索培养模式,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和技能训练质量,才能培养出一批拥有健康体魄,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优秀乡村教师。

  参考文献:

  [1]曹丽红,王鑫强,李森,2009.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J].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宁波教育学院学报(6):19-22[2]崔立飞,2019.试论省属公费师范生存在问题与对策——以临沂大学为例[J].青春岁月158-15[3]黄文辉.2018.进一步加强公费师范生政策的改革,是时代的必然[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4):87-8[4]贾卫红.2015.免费师范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赤子(11):13[5]李德山.2010.浅谈公费师范生学习动力的激发[J].当代旅游(3):186-18[6]卢军,王桂清,韩涛,2020.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培养研究——以聊城大学为例[J].山东教育(高教)(5):45-4[7]刘景岫.2021.乡村振兴战略下英语专业公费师范生培养策略研究[J].海外英语(上)(2):7-[8]刘子侠.2012.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及其实施效果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9]马勇军,王童.2020.公费师范生政策认知调查——以青岛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为例[J].山东高等教育(2):79-8[10]钱芳,郭雨涵,2019.公费师范生培养实施情况调研及政策建议[J]中国教师(6):11-16[11]孙凤林.2020.高职院校“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应用[J]黑龙江科学(11):72-73[12]谭建慧,唐文杰.2018.六年制公费师范生英语学习动力激励机制构建[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75-7[13]王梦颖.2020.公费师范生学习投入、专业承诺现状及关系研究——以山东省聊城大学为例[J].西部学刊(12月下半月刊):129-133[14]杨赛.2021.公费定向师范生英语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证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32(2):172-173[15]于伟军,宋亚菲,田心悦,魏玉洁.2020.山东省英语专业公费师范生课程设置及影响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87-816]周辉.2019.地方高校

  “一专多能”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大众标准化(15):73-74指导教师:起彩玲,讲师。主要研究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与翻译教学研究方向。

篇二:云南省有什么英语教育发展战略

  云南省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研究

  李瑞

  【摘

  要】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教学正面临着革新的挑战,而作为应对挑战的核心力量-教师,其专业发展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本研究以云南省16个地州市95所中小学英语教师为调查对象,从对专业理念的认识、专业知识和能力、成长目标以及影响因素五个方面入手,试图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云南省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针对性的合理化建议。%Theoverallqualityofteachers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successfortheeducation.Takingtheteachersfrom95schoolsin16citiesinYunnanprovinceasinvestigativeobjects,theauthorhasexaminedfrom5aspects:conceptofprofessiondevelopment,academicknowledgeandabilities,profes-sionalaimsandinfluencefactors.Basedontheaboveanalysis,somereasonableandtargetedsuggestionsareproposedfortheprofessionaldevelopmentofEnglishteachersinYunnanProvince.

  【期刊名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5页(P77-81)

  【关键词】云南省;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作

  者】李瑞

  【作者单位】楚雄师范学院,云南楚雄67500【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33.41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都将提升教育质量确定为教育改革的重心,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更是重中之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同样面临着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把国家教师教育的战略导向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的要求,转化为教师教育改革实践的具体目标和措施,加快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的转变。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实践者也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自然是英语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新世纪对基础阶段英语教师教育提出挑战之际,为了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本文通过对云南省中小学英语教师现状的调查研究,找出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专业发展策略,以期对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准和教师教育的质量有所帮助。

  一、教师专业发展概述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最早始于美国学者Fuller对教师“关注”阶段的研究,至今已有很多学者参与到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的行列中,并产生了精彩纷呈的教师发展理论。在国内学者中,林崇德、申继亮等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教师素质结构给予研究的成果,叶澜等从教育学、伦理学研究视角出发构建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框架,为我国教师教育发展阶段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叶澜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1];傅道春等人则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教师个人在历经职前师资培育阶段、任教阶段和在职进修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持续地学习与研究,不断发展其专业内涵,逐渐达到专业圆熟的境界。”[2]虽然众多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界定和

  内涵表述各有侧重,但总体上可以概括为“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教师终身学习、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

  本研究将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界定为“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学习教育专业知识技能,逐步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增强专业能力,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3](P43)二、研究设计

  英语教师要获得良好的专业发展,个人应具有专业发展的意识。除此之外,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成长目标也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本研究主要从这三方面设计研究问题。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还增设了影响因素

  (包括个人和社会两方面)。

  1.研究对象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云南省内来自16个地州(市)95所中小学的英语教师。

  2.研究方法

  为了研究云南省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现状,笔者使用了调查问卷,调查教师对专业理念的认识、专业知识和能力、成长目标以及影响因素。除了对教师基本信息的了解外,均采用“五级量表”设置问卷。

  问卷调查时间为2012年11月,即调查对象在我校参加“国培计划”期间。共发放问卷84份,回收有效问卷71份,回收率为84.5%,基本满足对数据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处理的需求。

  3.研究局限性

  由于研究者个人能力及时间等方面的关系,样本数量仍有所欠缺。其次,调查问卷的设计在信效度方面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所以,对云南省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整体情况的研究结果仍有待商榷。

  三、研究结果及讨论

  1.对专业理念的认识

  针对云南省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状况,笔者设计了3个问题,涉及对教师专业性的理解(第1、2题)以及英语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专业性的认识

  (第3题)。具体如下表:表1云南省中小学英语教师对专业理念的认识状况注:本表及以下所有表格中的答案为:1=完全不符合我的情况,2=通常不符合,3=不知道,4=通常符合,5=完全符合。答案问题12345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111.434.234.22230.64259.7211.422.834.21926.44665.3311.422.845.62129.24361.1从表一可以看出,60%的调查对象对教师专业性有正确的认识,且65%的教师具有教师专业性的意识,能在实际工作中将该理念贯穿于自己的教学中。60%的教师还能认识到英语学科教师所具有的教学知识应该与其他学科不同。但仍有近10%的教师不具有专业发展的理念或者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英语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之间的本质区别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工具之间的关系。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教学工具(语言)是师生在教学开始之前就已经具备了的(汉语),因此,他们的教学特点是用给定的工具去获取未知的知识。而对于英语教师来说,工具(语言)和内容(语言)是一体的,工具和内容都是教学内容,也就是说,英语教师的难处在于,发挥专业能力之外,是在学生没有工具(英语语言知识)的情况下,让学生同时高效地获得工具和知识。被调查的英语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发现了此种情况的出现,所以针对第三个问题,大部分教师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综上所述,被调查对象对英语教师专业理念的认识是符合教师专业发展主流的,特别是对英语教师专业特殊性有正确的认识,对问题回答的比例比较一致。

  2.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状况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础。Richards指出,外语教师的核心知识基础包括以下六大要素:教学理论、教学技能、交际技能、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推理技能和决策、情景知识。[4]这六大要素涵盖知识和技能两个维度。它们之间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共同作用于外语教学过程。所以问卷中关于此方面而设计的4个问题并不是孤立考察某一方面知识技能的,而是融合了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表二、云南省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状况答案问题12345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456.92129.245.63651.456.950056.968.34766.71318.160068.3912.53854.21825711.445.645.64158.32129.2如表二所示,58%的教师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能够使用全英文授课,但仍有36%的教师选择了不能全英文授课,说明这部分教师在英语学科专业知识有所欠缺的情况下从事英语教学。这无形中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进而阻碍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值得欣慰的是,在教学能力方面,近80%的教师能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完成教学任务。由于调查对象都有3年以上的从教经历,教学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锻炼,所以该方面的比例较高便不足为奇了。但英语学科知识自从教师学校毕业以后,除了教学使用的语言知识外,便没有了运用的环境,专业知识的增长就比教学能力的提高显得困难。

  3.需要提高的从教素质

  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获得的知识,经过实际教学工作的磨炼之后,必然会发现不能满足社会变化及教学改革的要求。因此,考察英语教师需要提高的从教素质,也能为教师职后发展指明方向。在该方面下,笔者设计了4个问题(第9至12题):多媒体运用技术、教育教学能力、英语语言能力、人际沟通交往能力。

  表三、云南省中小学英语教师需要提高的从教素质答案问题12345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956.91318.156.92230.62637.51034.256.934.23954.22130.61145.645.645.63345.82637.512912.579.7811.13041.71725表三中的数据表明,虽然各位教师具有了一定的教学能力,但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学生)特点的变化,他们仍然觉得自己最需要更新的是教育教学能力,有84.8%的教师选择了该项。其次,83.3%的教师选择了需要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这样的数据和表二中体现和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推广,大部分教师能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但应对目前计算机软件编写教案、处理成绩和利用网络查找知识方面,教师们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于是68.1%的教师选择了更新多媒体运用技术。66.7%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提高人际沟通交往能力。毕竟,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过程,而且教师要获得自身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和同行的交流沟通,所以该项的比例也较高。

  4.成长目标

  教师专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比其他职业生涯发展产生的影响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格养成和学业成就方面。因此,探讨教师的成长目标,不仅是出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的目的,更是为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围绕着“成长目标”,笔者设计了5个问题,从教师成就感(第8题)、对专业成长的满意度(第16题)、自我超越意识(第13、14、15题)三方面入手。

  表四、云南省中小学英语教师成长目标的状况答案问题12345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834.21318.1912.52840.3182513811.11926.41520.82029.2912.51422.82027.868.33550811.11534.22433.368.32534.71318.1161318.11826.4912.52331.9811.1从表四中可以看到,65%的调查对象在工作中能获得成就感。成就感高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愿意投入更多的努力,并持之以恒,愿意接受工作中的挑战。面对教学

  困难时,他们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和解决问题,以极大的热情迎接挑战,工作具有力度,直至实现既定的教学活动目标,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虽然有较强的自我超越意识——61.1%的调查对象有反思自省的习惯,52.8%时常为自己设立阶段性目标,37.5%认为自己还满足不了逐年提高的任职要求——仍然有44.5%的调查对象对自己的专业成长不满意。由此可以发现,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只受到个人的主观因素影响,教师有良好的愿望却不一定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所以,笔者将在下一小节中探讨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5.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如前所述,笔者从工作压力、家庭负担、学校管理及政府支持四个外在因素来设计问题(依次从第17题到20题),分析问题。

  表五、影响云南省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答案问题12345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1756.91318.11216.72637.51520.8182331.92230.61013.91319.434.2191723.61419.456.91420.82129.2201013.91115.368.32027.82434.7表五中的数据说明,外在因素中,“政府支持力度小”所占的比例最高,达62.5%;其次是“工作压力大”,为58.3%;然后为“学校管理”,50%;最后只有23.6%的调查者选择了“家庭负担重”。缺乏政府的支持,学校的各项硬件设施达不到要求标准,更谈不上对教师的培训或福利等方面的投入。而且目前普遍存在教师在质量和数量方面缺乏的情况,导致现有教师要承担过多的教学任务,无暇关注自身教学能力的发展提高。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教育发展水平特别是英语教学水平落后,除了缺乏政府支持外,当地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管理者们存在一定的认识偏颇,以致英语教师除英语教学外还需承担其他科目的教学,甚至部分非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也担任英语教学任务,从而影响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这样的数据很值得政府和学校管理者思考。可喜的是,大部分的调查对象(62.5%)认为自己

  的家庭负担不重,没有影响到自己的专业发展。

  四、建议

  1.政府和学校管理者更新思想观念

  从研究分析中可以看到,大多数中小学英语教师都意识到了教师专业发展在其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明白教师专业素质能促进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他们对政府和学校管理层面的意见较大。因此,建议政府和学校管理者一定要转变思想观念,支持教师们的知识更新以及专业能力的提高。如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建立健全保障教师地位、福利等方面的法律和制度,尽量解除教师们的后顾之忧,为他们创建舒适的工作环境,尽可能地帮助教师扫除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专业精神,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2.组织多种形式的、基于需求的专业培训或继续教育

  目前,部分老师受“职称中心”的影响,根本不考虑培训进修是否与专业对口,纯粹为拿文凭,这样的继续教育对于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收效甚微,加强职后专业培训或继续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本研究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可按教师的专业素质情况,举办多种形式的专业培训或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如参加国内外大学进修,邀请一些英语专业及相关专业方面的学者、教授,通过相对集中的讲座、周末研讨、假期培训等方式,对在职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云南是多种少数民族聚居区,还应当进行适当的民族教育,加深对当地文化和教学对象的理解。

  3.教师注重在教育教学科研中的自我发展

  如前所述,要获得专业的发展,教师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但每位在职教师在很多情况下要得到及时、有效的进修机会可能比较困难,因为这涉及到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的制定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们可以利用身边的各种条件,在教育教学科研中寻求自我发展,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理解其制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充

  实自己的知识和提高专业能力。如,自读自学相关专业书籍、与单位内外的教师形成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利用网络平台,共享教学资源,交流经验,相互听课学习,甚至组织教学竞赛等。只有扎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沃土中,通过不断反思,教师知识才能不断更新,专业发展才后劲十足。

  五、结束语

  通过对云南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研究,笔者希望引起人们对中小学英语教师质量对英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教师的专业意识,在工作中不断拓展、充实、调整、提高自己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为我国的基础教育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

  [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2]傅道春.教师行为访谈

  [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3]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Richards,J.C.1998.BeyondTraining.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篇三:云南省有什么英语教育发展战略

  云南省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

  祁文秀

  【摘

  要】随着国与国之间、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不断加深,双语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并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涉及语言、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的问题。民族地区的双语问题也逐渐突现出来。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就云南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总结概括,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

  【期刊名称】《民族翻译》

  【年(卷),期】2009(000)003【总页数】5页(P92-96)

  【关键词】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对策

  【作

  者】祁文秀

  【作者单位】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H2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指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少数民族语言和主体民族语言这两种语言的教育。“双语教学”是指少数民族语文和主体民族语文相结合的语文教育形式。由此可见,双语教育是包含双语教学的,双语教学是双语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地区,开展双语教育的历史比较悠久。以往

  的双语教育基本上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或边境地区以汉语作为目的语进行教学活动,目的是提高这些地区的人们熟练使用母语和汉语的能力,最终能够用汉语表述学科知识系统。实施双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依赖本民族语言的天然条件,进一步学好和使用第二语言。

  一、云南省边境地区概况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全省总面积39.41万平方公里,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北部同四川省相连,西北隅紧倚西藏自治区。云南边境线全长4060公里,自北至南有8个边境州市和25个边境县市同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其中中缅边境线长1997公里,中老段710公里,中越段1353公里。全省共有国家级和省级口岸各10个,出境公路多达20多条,自古就是中国连接东南亚各国的陆路通道。而且有彝、哈尼、壮、傣、苗、傈僳、拉祜、佤、瑶、景颇、布朗、布依、阿昌、怒、德昂、独龙等16个民族跨境而居。16个跨境民族分别使用:彝语、哈尼语、壮语、傣语、苗语、傈僳语、拉祜语、佤语、瑶族的勉语和布努语、景颇族的景颇语和载瓦语、布朗语、布依语、阿昌语、怒族的怒苏语、阿侬语和柔若语、德昂语、独龙语共20种语言。这16个跨境民族除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怒族、德昂族外,其余跨境民族都有本民族文字。

  二、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现状

  (一)对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缺乏统一认识

  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作是民族语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双语教育工作,对于维护边境民族平等团结,巩固边境地区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在全球化不断加深的新形势下,有人认为现在大家都要学汉语甚至外语,民族语文使用范围狭窄,将很快消失。否认各民族语言、文化存在的差异,从而看不到开展并做好双语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而不去了解,不去过问,甚至对双语教育工作持否定态度。

  目前,影响边境地区双语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有人认为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需要增加投入,要增加一个学前班,一间教室和一个教育编制,浪费了教育资源;有人认为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主要是学习汉语和英语,进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落后的举动,不仅耽误了少数民族学生学汉语的时间,而且对少数民族的发展也不利;使用拉丁字母的有些民族认为拉丁字母的学习和汉语拼音容易混淆,不利于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等。

  (二)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人才匮乏

  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小学严重缺乏接受过“双语双文”教育专业培训的教师。1984–1991年,德宏州民族师范学校共举办了12个少数民族语文专业培训班,培养了571名具有“双语双文”教育能力的少数民族教师充实到教育第一线。但在以后的十多年没有再开办这样的专业培训班,不少需要开设“双语双文”教育的学校,没有或者只有一名能胜任“双语双文”教育的教师,制约了双语教育的发展。而另一方面,教师资源不稳定,山区与坝区教师队伍素质及师资力量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双语教育的顺利开展。有的地区,由于教师的调整,把民族语文教育能力较强的教师调到没有民族语文教育条件的学校去任教。“双语双文”师资编制难于落实。2006年德宏州人民政府制定下发了《德宏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少数民族聚居区小学“双语双文”教学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学前班和小学一至三年级进行“双语双文”教育,要求各县市把农村学前班纳入义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开展“双语双文”教育的学校,将学制向下拓展至学前班。开设“双语双文”教学的学校教师编制进行单列,但因学前班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师资编制无法落实。

  (三)双语教育没有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广泛推行

  由于缺乏一支数量足够、接受过“双语双文”专业培训的教师队伍,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区小学“双语双文”教育难以开展,学生因为语言障碍,学习困难,导致学生

  上到初中甚至到小学4–6年级辍学的现象比较突出。部分学校对民族教育过多地强调主流文化的优越性和重要性,忽视民族语文的教育,将双语教育当作一种形式上和数量上的需要,没有认真实施。而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小学阶段“汉语化”教育形成了“广种薄收”的结果。

  (四)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方法单一,结构不合理,教育难以形成规模,双语教育科研能力弱

  1.教育方法单一。主要表现在缺少民族语文教育参考书,教师上课仅凭一本教材、一支粉笔进行讲课,缺少教育辅助用具和资料,教育设备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2.民族语文教育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有的学校不按民族语文课程标准来开设课程,有的学校民族语文学前班既上民族语文,又上汉语拼音,导致这一阶段的学生很容易混淆。有的学校在教育中双语比例失调,或偏重民族语文或偏重汉语,没有把握好民族语文教育环节,师生难以产生共鸣,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3.民族语文教育没有形成规模。主要是具备开办条件的学校少,如:盈江县应开办民族语文班的学校有53所,目前能正常开展民族语文教育的仅有14所,要发展民族语文教育工作,就必须加大投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4.双语课堂教育脱离《民族语文教育大纲》要求,教学随意性较大。如:德宏州《全日制小学民族语文教育大纲》对各年级的民族语文教育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实际教学中没有得到认真落实。双语教育实际变成了单语教育,失去了汉语文和少数民族语文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功能。

  5.双语课堂教育忽视少数民族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教学语言与学生语言相脱节。

  6.课堂教育缺乏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课堂教学效果差。双语课堂教学长期处于无序教学状态,表现出两种极端模式:一是过分强调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基础,课堂教学满堂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教学;二是无视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基础,教学用语全部使用普通话。这两种模式严重阻碍了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

  7.双语教育科研力量薄弱。如:德宏州的双语教育具有较完整的研究网络,州、县(市)都配有专职教研员,各乡镇也有教研员分管。但这个网络的科研能力相对薄弱,近十年来,全州几乎没有一项双语教育科研成果。

  (五)学前班教材缺乏统一性、规范性

  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区学前班使用多种版本的教材,给教育管理和教育研究带来诸多问题。学前班教学长期缺乏教学指导和教学研究,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六)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办学条件差

  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投入少、比例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文化阵地功能作用发挥不够。农村中小学校舍中危房比例高,不同程度地存在校园安全隐患。大量危房的存在直接威胁到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彻底改造边境地区农村中小学校舍已刻不容缓。

  (七)双语教育遭遇困境

  民汉双语学校的各项设施较差,设备不齐全,在当前升学竞争大、压力大的情况下,学生、家长和学校都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和教师同样面临着不断增加的各种压力,教育片面地适应升学的需要,致使民汉双语教育实验活动很自然地成为学校适应升学需要的负担。如临沧市先后开展民汉双语教育的7所小学,由于缺少经费、教材和师资以及片面追求升学率而被迫停办民汉双语教育实验活动。

  (八)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经费普遍短缺

  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教育工作,需要足够的经费作保障。但是,经费严重短缺,却一直困扰着承担具体工作任务的民族语文工作部门。

  (九)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缺乏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目前云南省民族语言弱化和濒危的状况十分令人担忧,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有的只有少数人会讲本民族语言。除边境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外,云南的其他民族语言文字也面临着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按照国家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的有关规定,实施少数民族语文抢救保护工程,积极做好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针对民族语言文字长期、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

  三、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对策

  云南边境少数民族教育既有国民教育、云南民族教育的典型特点,又有其特殊性,即社会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地理位置的边远性、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差异性、教育资源缺乏性、基础设施方面的薄弱性、发展阶段上的落后性、历史起点的低层次性以及对外影响的国际性。云南边境少数民族教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基于对云南边境少数民族教育现状和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一)坚持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基本原则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作,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主要的还是一个政治问题。这一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基本权利的保障,关系到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的对外形象和边境民族团结稳定。为更好地体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精神”,我们仍应坚持“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这一基本原则。只有在尊重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发展双语教育,也才能使双语教育得到顺利发展。

  (二)制定切实保障双语发展的政策法规

  我们应该逐步确立和完善双语文政策,形成一种语言使用的制度(双语制)。双语制是实现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有效的语言制度。有了制度的保障,才能使双语工作在比较稳定的状态中发展。

  (三)加强双语理论方法研究

  在少数民族地区,人们能感性地认识到双语的重要性,也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双语现象,但缺乏对双语的理性认识,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在边境地区进行调研时我们可以时常看到,有的老师有数十年的双语教学经验,但从整体上看缺乏理论高度,很难总结出具有实质性的双语教学经验,在教学工作中也不能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出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加强双语理论方法研究,有利于避免双语教学工作中的片面性和随意性。

  (四)强化对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工作

  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交流,相互的渗透和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必须随时关注政策,把握对策,强化领导和管理工作,争取用我们好的东西去影响,形成与境外民族语言文字势力相适应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构,保证党的民族语文政策的贯彻和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承认与境外的差异,求同存异,不过分强求统一,这是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

  (五)加大对民汉双语双文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设立省级培训基地,建立省、州、县三级培训网络

  边境州、县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双语双文”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选配汉语文和民语文教育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该课程的教育;由省级部门牵头,举办在职教师“双语双文”长期培训班。对长期从事“双语双文”教育及在培训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或津贴补助。

  (六)加大对少数民族教材编写理论的研究

  在双语教育实践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编译适合本民族母语特点的教材的重要性,单纯翻译汉文教材虽省时、省力、省钱,但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因为汉文教材是根据母语为汉语的汉族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编写的,因此不完全适应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少数民族儿童的学习心理特点,在使用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教材民族化问题受到

  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根据少数民族儿童心理发展规律,遵循第二语言教学的原则,编写具有本民族文化特点的民族语文教材,是双语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双语教育质量的提高。

  (七)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

  云南边境地区以“立体型”气候而著称,而这里民族教育也呈现出“立体型”的特点。从总体上看,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属于经济贫困地区,教育落后。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就是同一民族由于支系的不同,居住环境的不同,教育水平也有很大差异。在某些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别大于民族之间的差别。云南边境民族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民族和地域间的差异性,决定了发展云南边境民族教育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针。统筹规划、确保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按不同语种文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历史与实际情况需要规划出不同的类型,根据不同的类型确定工作重点和工作方法,对确定的工作重点(或课题项目)给予人力财力的倾斜和帮助。

  (八)采取“拾级而上”与“跳跃式”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缩短双语教育存在的差距

  发展云南边境地区的基础教育,必须根据边境地区实际,按教育发展规律办事,先低后高,从少到多,由浅入深,拾级而上,循序渐进,稳步前进。云南边境民族双语教育,乃至整个民族教育,要想摆脱落后面貌,缩短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必须在坚持拾级而上、循序渐进的基础上,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争取实现跳跃式的发展。在整体的后进中,首先形成局部的先进,通过一个个局部的先进来实现整体的进步。而其中问题的关键是创造实现跳跃的条件和手段,选准跳跃点和突破口。

  (九)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民族语文工作机构正常开展业务工作

  各级党委、政府应当把边境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放在“优先”的位置,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以更大的决心、更有效的措施、更多的投入支持民族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真正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财政资金先保证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求。

  总之,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云南省乃至我国民族教育中的特殊部分,应当采取比一般民族教育更为特殊的、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政策和措施,给予更多的指导、扶持和照顾。

篇四:云南省有什么英语教育发展战略

  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以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为例

  崔立华;曹骑豹

  【期刊名称】《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年(卷),期】2012(000)006【摘

  要】文章就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现状进行归因分析,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对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相应对策。

  【总页数】2页(P138-139)

  【作

  者】崔立华;曹骑豹

  【作者单位】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712【相关文献】

  1.高职院校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以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321”工程为例[J],谭苏;李杭亲;2.云南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分析——以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为例[J],刘相

  3.云南省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以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为例[J],刘相

  4.云南民办高职院校外籍教师管理现状及来滇工作动机分析——以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为例[J],俞华萍

篇五:云南省有什么英语教育发展战略

  云南东部地区山区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以曲靖市山区农村小学为例

  云南省富源县第二中学

  唐老五

  摘

  要:小学英语教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已经近八年,取得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若干问题。本文选择云南东部地区这个具有代表性的西部地区之一,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并认真分析,发现此地区山区小学在英语教学中教学基础设施、师资、课程安排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多问题,通过对调查数据与情况的分析,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和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实践指导和改革思路。

  关键词:云南山区小学;

  英语教学;

  现状分析

  一.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提高全体国民的外语水平势在必行。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和2010年在上海举行的世博会也标志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为了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的外语教育尤其是外语基础教育也必须与经济,文化协调发展。为此,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开始把小学英语课程作为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并提出相应的目标: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乡镇所在地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

  基于这一决定,全国大多数地区陆续开设了小学英语课程。几年来,小学英语教学初见成效,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从全国范围来看,主观方面,(1)小学生自身方面:首先,学英语的初始阶段对英语学习很感兴趣,但一旦英语学习遇到挫折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丧失兴趣和信心,从而导致英语成绩下降。其次,学习方法欠佳。有些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不正确,如死记单词,生搬硬套句型,不注意英语使用环境,造句不遵循英语习惯用法,逐词句英汉对译等。再次,学生不了解英汉学习的关键和要点。不少学生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听、说、读、写的技能的养成上,而是边学边忘,学得越多,忘得越多,越学越困难,恐慌、焦虑和失望心理逐渐加重,最终对自己能否学好英语失去信心。(2)教师方面的原因。某些教学不得法,没有遵循小学英语教学规律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没有领会语言教学的精髓,只一味追求知识的传授,不注重能力的培养。不少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等方面没有遵循有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学习规律,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和个人经验去组织英语教学活动。客观原因:(1)遗忘使许多学生失[1]

  去学习兴趣,并逐渐对英语学科产生厌倦、害怕心理,进而放弃学习。小学生初学英语时,因为对英语好奇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但由于英语学习不得法,需记忆的单词和句型较多,遗忘现象严重,致使小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到失望,继而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2)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容易使其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小学生爱玩,好动,注意不易持久,兴趣容易转移。许多小学生学习英语一段时期后,对英语学习的好奇感、新鲜感、成就感和愉悦感随着学习时间的拉长逐渐减弱。(3)学习环境的原因:语言的负迁移现象;大班额的影响;许多小学生的家庭缺乏英语学习的氛围,得不到家长的有效监督。(4)心理方面的原因,许多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由于得不到教师学校和家长的有效帮助,而产生焦虑、担心,烦躁不安等负面心理,进而失去英语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惧学、放弃学习的心理。”[2]这一结论是在对全国大城市小学英语教学状况分析后得出的。那么,农村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学状况又怎样呢?

  浏览有关文献,对于小学英语教育的研究大多针对城市小学英语教学,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3],《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几个问题》[4]等。对于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研究很少。因此作者选择了云南东部尤其是曲靖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对该山区小学英语教学状况从教学设备、师资建设、大纲及课程设置、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富源、师宗、会泽、罗平、陆良、马龙、宣威等地农村100多所小学和800多名师生进行了调查。目的在于找出影响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的本质原因,为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和小学英语教育的水平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

  二.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大纲

  就教学大纲而言,基本上所有小学都是使用教育部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教师对大纲都比较了解,但大纲要求过高,大纲执行情况却不是很好。因为50%的教师认为大纲重要,40%的认为非常重要,5%的认为不重要或不怎么重要。70%的教师认为教学大纲目标过高,不太切合当地的实际,即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达到规定的要求。在对大纲是否重要这一点上绝大多数教师的看法是一致的,即大纲是必要的,但通过访谈发现存在的问题是国家的统一大纲对农村小学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的小学针对性不强。

  关于大纲方面,60%以上的教师对教学大纲的认同和了解是相对比较全面的,但执行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新大纲的要求相对比较高,农村山区的小学生接触英语的时间又比较晚。

  (二).课程设置及教材

  调查结果反映出的问题:60%的教师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20%的认为比较合理,另有10%的认为不合理或不太合理。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得出,30%的教师认为小学生在毕业时词汇应达到300-400左右,50%的教师认为应达到400-500左右。80%的教师

  认为课时每周应在4-6课时为宜。而结果显示90%的小学每周仅为1-2课时。而80%的教师每周的课时为14学时以上。30%的教师英语课每班以30人以下为宜,60%的教师认为每班以30-40人为宜,而目前90%的班级人数都在50人以上。有50%的教师认为中国学生学英语最主要的目的是找到好工作,30%的人认为是完成课程要求和出国。只有20%的认为是掌握听、说、读、写、译等能力。90%的人认为目前学校的英语课程设置不太合理,而且除了课堂没有任何方式营造英语氛围,比如英语角、英语社团、英语晚会、校办英语刊物及英语电视节目等。目前这部分地区所有小学使用的教材都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而且这套书还有一个特点是词汇没有注音标,不利于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40%的教师认为该教材不适合山区小学生,原因是太难;30%的认为比较适合,另有20%和10%的认为适合或不太适合;70%的人认为该书有利于小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及利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只有30%的人谈到有助于培养其他几方面的能力。80%以上的人认为该教材的语言素材贴近生活,时代感强并有一定的趣味性。同时90%以上的人认为该教材的难易梯度较大。

  课程设置方面,英语课时严重不足。这必然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教师无法按时完成规定教学内容,即使赶完了内容教学质量就没有办法保证。另一种是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表演、锻炼及希望老师帮助他们解决不知道的东西,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因为小学生课外自觉性较差)。教师的压力过于严重。在被调查的所有教师中,80%的同时担任至少8-11个班左右的英语教学,也就是每周至少三十节课以上,最多的是有时每天从早上第一节课就要给不同的班级上到下午最后一节。其次是超多的作业,70%的教师每周改一次,一次有不同班级年级的400-500本不等。这严重威胁着教师的健康,如嗓子,喉咙等方面的职业病。英语氛围的奇缺。90%以上的小学从不举办任何以英语有关的活动,而老师在课堂上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对这个不足进行补充。这就必然导致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差和趣味性严重下降,久而久之就形成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厌倦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大班额教学给教学和实践带来客观的困难,导致教学效果差。90%的学校的英语课被挤占,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中要求:从三年级起,语文课减少一课时,要保证每周至少四次教学活动。而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校就是每周两次教学活动。另外突出的是大班额现象普遍存,而且每班50-60人的占多数,90%的学校不同年级的十几或二十个班级就两三名教师。这种情况一方面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造成教师的超负荷。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山区小学基础设施差,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已经不能满足增加的学生。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政府在农村基础教育中加大投入,合理调配教师资源,尽量避免应届师范类毕业生的浪费和多数地区的师资不足。而且80%的教师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基本上没有相应的教学设施。从这一点直接反映出相关部门或学校对小学英语教学不够重视。以至于教师在教学方法、手段方面受到限制。

  (三).英语教学方法、手段与效果

  调查显示,90%以上的小学没有任何英语方面的教学设备,比如录音机、录像机、投影仪及语言实验室。所以这些方面的训练就没法实施。70%以上的教师通过提问、学生演练和学生对练、组练来弥补这些不足。在教学中35%的教师直接讲解课文,40%的通过启发式导入课文,20%的根据语境解释词汇。80%的教师认为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比较积极,同时他们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程度关系比较密切。而要营造轻松活拨的课堂氛围80%的教师认为是缺乏相应的教学设备和课本内容的限制。对学生口头发言的错误60%的教师发言完毕后全部纠正,30%的待学生发言完毕后有选择地纠正,10%的根本就不纠正。80%的教师都认为课堂中的表扬对学生学习外语有密切或较密切的关系,而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则80%以上的赞成给以考虑或有所考虑,尽量因材施教。50%的认为目前学校英语教学最突出的两大优势是学生本人重视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学习氛围浓厚。30%的人认为是家长的支持。80%的认为当前学校两大突出问题是:教学硬件投入不足和师资奇缺。20%的认为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而且40%的教师对学习策略中的认知策略较强,而60%以上教师的则对社交和情感策略最强。在教学中40%的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是语法讲解---学生操练,50%以上的是以情景、交际和任务型的教学模式。40%的每堂课讲解使用的时间为25-30分钟,而50%的则为30-40分钟。而70%的在课堂上让学生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交流的时间占总课时的少于30%。此外80%的教师认为他们的课堂最有利于学生听力和口语的培养,而不利于学生的阅读、翻译和学生综合使用语言的能力。营造课堂英语气氛则70%的教师尽可能多地用英语讲课和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用英语交流,80%的采用两人对话或小组讨论。90%的教师在课堂上更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80%的采用学生的课堂回答或课后作业来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30%的是通过课后与学生交流。90%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关系比较密切。

  从以上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单一,课堂绝大部分时间基本用于教师对课文的讲解。因为课时少,教师不得不花大量时间讲解课文。又由于相关教学设备的限制,教师无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致使课堂气氛不浓、学生觉得英语学习枯燥无味,教学内容失去其应有的趣味性和更多的可操作性。

  (四).英语教学师资建设

  调查显示,英语教学师资的管理与建设方面,90%的学校对英语学科建设不加重视,完全没有考虑到英语教师的压力和待遇。虽然英语在学期末进行考试,但60%的教师并不是英语专业,这就必然导致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无法有效进行教学甚至连他们自己也不太了解英语这门学科,结果的直接受害者就是小学生。另外不对教师进行适时适量的培训就使教师无法跟上迅速发展和变化的社会,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新的思路和方法,知识无法得到及时更新和加强。再次是科学的评价制度的缺乏使英语学科得不到重视,同时也会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对英语不以为然的习惯而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90%以上的学校根本没有英语学习所需要的教学设备,这就限制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和工具的形象性与适用性,缺乏必要的语境和英语氛围。由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是活拨好动和易于接受形象性的东西,感性认识比较活跃,所以这就加大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困难。其次是课堂学习氛围的缺乏和单一不利于儿童的语言学习和注意力的集中。一个原因是在课堂上老师讲解的较多和学生应用和锻炼的机会较少。另外是教学方法的单一,比如童话、歌谣或游戏等更能吸引小学生兴趣的方法却没有得到应用。再次是由于设备、教材的局限和教师方法的陈旧使

  学生无法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一原因的产生就是因为政府或学校对小学英语缺乏正确和充分认识,对小学英语教学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会受到打击,甚至影响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

  (五).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识

  调查显示,80%的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其中在三年级的小学生中,80%的学习英语是因为自己对英语感兴趣(50%的非常感兴趣,30%的比较感兴趣),只有15%的是因学校开课要求学习,5%的不太感兴趣或不感兴趣。相反五年级的则70%以上的人认为他们学习英语是因为学校的要求。小学生中52%的认为课本非常有趣,30%的人认为课本只是比较有趣。其他方面都差不多。90%的小学生每周的英语学习为1-2课时,并且所在班级的人数都在50人以上。80%的小学生认为课堂上他们在老师的讲解和口语活动中花的时间最多。80%的认为偶尔或者没有要求背课文和听力练习。而90%以上的小孩子觉得对他们的英语老师比较满意。目前全县统一使用的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即PEP教材。40%的小学生认为该教材比较难或难度一般,另外40%的则认为比较简单,只有很少一部分认非常难或非常简单。但教师则普遍反映该教材很难,不适合这些乡村小学生。85%的小学生认为该教材非常有趣,只要少数人认为比较有趣或一般。

  从学生问卷部分我们可以看到,首先,主观上80%的小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发生转移,即兴趣下降,信心不足。学习动机亦随之改变,由三年级时的内部自主动机变成应学校要求的外部动机,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其次,大班额学习和老师的反映情况相符,这使他们失去许多实践、锻炼和应用所学知首先,主观上80%的小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发生转移,即兴趣下降,信心不足。学习动机亦随之改变,由三年级时的内部自主动机变成应学校要求的外部动机,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其次,大班额学习和老师的反映情况相符,这使他们失去许多实践、锻炼和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再次,还是有50%的学生反映课本较难,正如其中的几位老师所说,如果让他们自己结合当地生活实际自己编写教材和制订学习内容效果会更好。在所有被调查的这些小孩子中,对英语学习有兴趣者由三年级的80%下降到五年级的50%,原因是对英语要么不感兴趣,要么只有一点点兴趣。根据他们自身对已经接触过的英语来说,60%的小孩子觉得自己的英语学得一塌糊涂。访谈到的有60%的学生对英语语法根本不了解。而浙江奉化的杨安芬在《促进农村小学生英语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和谐发展》[3]一文中指出,小学应根据教学需要教授语法,语法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法教学是语言教学必不可缺的内容。例如,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简单的名词的单复数,动词的时态,ThereBE句型等基础知识是最常见到的。语法教学能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英语语言规则,有利于学生建立起语言规范。就英文歌曲来说,80%的小学生会唱的不超过2-3首,也就是比字母歌多一点点。而《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了小学英语教学阶段歌曲和歌谣的目标与要求:一级(三,四年级)要求学生能唱简单的英文歌曲15—20首。有大约70%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很难。这些都是影响他们学习兴趣的原因。结果很多小学生

  认为英语只是作为一门并不重要的课,课时又少,学校也不重视,也许并不重要。但事实是,在他们的整个学习生涯中,英语都对他们的升学,就业等产生根本的影响。

  从认识来看,60%以上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有用,所以尽管大多数学生认为英语学习有用,但学不好也不作为升学考试的主干科目,所以更多的孩子就对英语学习掉以轻心。这种情况的出现会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认为英语是个不可琢磨的东西,以至于想学也没法学好。久而之便久之对英语产生一种厌恶心理。此外,学习的知识得不到强化,也就失去学习英语的激情和渴望,进一步失去对将来英语学习的信心。

  就学习方法来看,结果分别反映出小孩子们学习的仍然是哑巴英语其实他们不敢不习惯也不愿意开口说英语。因为从课内到课外,他们学到的语言材料是孤立的。还有,课堂模式仍然是老师教,学生跟着读,读完了了事。另外只有70%的学生偶尔做课外作业,80%的学生课外根本不学英语,而80%的学校则从来不开展比如英语演讲之类的活动。这些都不利于小学生的正确,良好的语感和语言习惯的培养。

  三.结论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云南东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学的状况相对较差,从访谈内容中得知,首先,教师队伍不专业,学历参差不齐。其次,90%的学校对英语学科建设不加重视,完全没有考虑到英语教师的压力和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师进行适时适量的培训就使教师无法跟上迅速发展和变化的社会,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新的思路和方法,知识无法得到及时更新和加强。其次是科学的评价制度的缺乏使英语学科得不到重视,同时也会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对英语不以为然的习惯而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以上问题会导致英语学习的单调,枯燥乏味。更主要的原因是教学设备的缺乏、师资严重不足和教师对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忽视。这一方面是学校对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活动因客观条件即硬件设施的制约而无法开展相应的更加有效的教学,教学评估体制的缺乏和课时偏少等使教学无法以科学、合理、有序的方式有效进行。

  四.对策及建议

  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办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政府和学校都应该正确对待小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现实而又客观的问题。在教学设备上加大投入,比如语音室,多媒体教室,闭路电视等。保证足够的师资,尽量引进专业基础扎实,教学方法灵活新颖的老师,适时适量地安排教师进行进修或培训。提高教师的待遇,努力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造精神,鼓励教师采用更适合当地实际的方法教学,在教学中学习,在教学中探究,鼓励创新,充分认识到小学英语学习对学生个人以及对整个民族的长远意义。

  其次,尊重儿童语言学习的规律,重视培养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教学中可以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让英语教学更贴近生活。以书本和现实应用的方式让小学生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比如定期举办英语歌咏比赛,英语演讲,朗

  诵比赛等,从多方面激发小学生的灵感和热情。正如梅德明在《大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中指出,“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5]

  肖之进在《回归教育的原点》[5]中也指出,“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人,教育的原点是人,是学生,教育应回归其原点,从人出发,从现实的受教育者出发,关注个体的发展与完善”。[6]所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应更新观念,为小学生们的将来着想,充分考虑早期教育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和认识的以及对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2001.http://www.moe.edu.cn[2]夏侯富生.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J].2006(7):7-8[3]杨安芬.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J].2006(8):16[4]谢幼娟.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2006[5]天津教育学报[J].天津:2006(2):89[6]梅德明.大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22-143

篇六:云南省有什么英语教育发展战略

  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XX—2020年)

  序言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式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方式

  第二章

  战略目标和主要目标

  (三)战略目标

  (四)主要目标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第三章

  学前教育

  (五)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六)明确政府发展学前教育职责

  (七)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八)加强幼儿园规范化建设

  第四章

  义务教育

  (九)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十)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

  (十一)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第五章

  普通高中教育

  (十二)继续扩大普通高中规模

  (十三)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十四)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第六章

  职业教育

  (十五)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十六)统筹发展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

  (十七)加速发展边境和农村地区职业教育

  (十八)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十九)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第七章

  高等教育

  (二十)

  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二十一)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二十二)着力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二十三)积极推动高校办出特色

  第八章

  继续教育

  (二十四)加快继续教育发展

  (二十五)加强继续教育制度建设

  (二十六)逐步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第九章

  民族教育

  (二十七)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

  (二十八)推进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

  (二十九)提升边境地区教育水平

  (三十)

  努力缩小地区间的教育差距

  (三十一)重视双语教育工作

  (三十二)广泛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

  第十章

  特殊教育

  (三十三)推进特殊教育发展

  (三十四)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第十一章

  教育国际化

  (三十五)实施教育“桥头堡”建设工程

  (三十六)引进海内外优质教育资源

  (三十七)提高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水平和层次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第十二章

  管理体制改革

  (三十八)加强政府教育统筹

  (三十九)健全现代教育决策机制

  第十三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四十)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四十一)建设现代人才培养体系

  (四十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第十四章

  办学体制改革

  (四十三)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四十四)促进民办教育发展

  第十五章

  学校现代管理

  (四十五)加强学校现代管理制度建设

  (四十六)全面推进学校现代管理

  第十六章

  现代教育评价制度改革

  (四十七)建立现代教育评价体系

  (四十八)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第四部分

  重大项目与综合改革试点

  第十七章

  重大项目

  (四十九)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五十)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五十一)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五十二)普通高中建设

  (五十三)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五十四)推进农村学前教育

  (五十五)发展民族教育

  (五十六)特殊教育学校建设

  (五十七)教育信息化建设

  (五十八)教育国际化建设

  (五十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第十八章

  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六十)

  深化素质教育改革试点

  (六十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

  (六十二)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

  (六十三)终身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

  (六十四)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

  (六十五)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

  (六十六)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

  (六十七)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

  (六十八)高中教育多样发展改革试点

  (六十九)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

  (七十)

  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改革试点

  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

  第十九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七十一)加强师德建设

  (七十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七十三)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七十四)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第二十章

  保障经费投入

  (七十五)加大教育投入

  (七十六)完善投入机制

  (七十七)加强经费管理

  第二十一章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七十八)建设较为完备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

  (七十九)建设完善的管理体系

  (八十)

  建设教育信息化人才支持服务体系

  (八十一)建设教育信息化应用体系

  第二十二章

  推进依法治教

  (八十二)加快地方教育立法进程

  (八十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八十四)切实推进依法治校

  (八十五)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

  第二十三章

  加强组织领导

  (八十六)加强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八十七)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八十八)切实维护教育系统的安全稳定

  实施

  序言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开发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进入新世纪,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作用更加突出。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对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境安宁具有决定性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教育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丰硕成果。各级各类教育长足发展,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进入本世纪以来,农村教育优先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教育公平不断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全省各族人民的整体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今后5至10年,是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关键时期,全省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社会管理方式、人民生活方式快速转变,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加快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任务。发展云南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紧迫性日益凸显。云南教育事业面临着发展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机制等新任务。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云南教育总体上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型、各层次人才的需要,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的教育机会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教育事业的基本矛盾。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充分体现,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依然很大,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民族、边境和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明显滞后,教育不公平问题还较为突出;教育投入明显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改善办学条件的力度与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教育体制机制不活,内部结构、布局不尽合理,教育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学校管理相对薄弱,办学活力不足,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不强。接受优质教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

  云南未来的发展,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云南的需要,把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列入当地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实现云南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云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式

  (一)指导思想

  始终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滇、人才强省和“两强一堡”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加强现代教育体系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始终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强调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教育发展的基本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全面推进云南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紧密结合云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把握云南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促进教育速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有机统一,协调发展,努力推进云南教育现代化。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和依法治教。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积极

  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不断提高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依法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不断完善教育行政执法监督制度,保障学校、学生、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权益。

  (二)发展方式

  提速增效,跨越发展。坚持教育资源总量合理增长与努力提升教育质量并重,以全国各项教育发展平均指标为参照系,加速度、扩规模、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促公平,全面提速增效,实现云南教育跨越式发展。

  分类指导,整体推进。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学段的差异,分区规划,分类指导,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整体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加快质量评价、考试招生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积极探索云南教育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的新路子。以国际化视野、本土化行动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增强生机活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第二章

  战略目标和主要目标

  (三)战略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力争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使云南各族人民与全国一道共同享受教育改革成果,云南教育与全国教育共同发展,使云南孩子与全国孩子共同成长。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到2020年,全省教育整体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5%;扫除青壮年文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力争达到90%;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合理确定高中阶段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到4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7年提高到11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8年提高到135年。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全省各族人民享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学校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到标准化要求,普通本、专科院校基本办学条件达到合格以上标准,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有较大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较大满足,各类人才的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45%。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形成立足云南、服务全国、面向国际国内人才市场需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科学发展、特色鲜明的教育体制机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和较高水平的现代教育。

  (四)主要目标(详见表1、表2)

  注: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仅指幼儿园大班人数和学前班中5岁以上儿童占适龄幼儿比,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指独立设置和小学附设幼儿园在园儿童占适龄幼儿比;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含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数;高等教育在校生含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数。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第三章

  学前教育

  (五)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充分体现在兴趣培养、行为养成、智力启发、情感陶冶等方面的幼儿教育特性。将学前教育逐步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以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为目标,全面提升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到2020年,经济较发达地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有条件的地方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经济欠发达地区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加强早教指导服务机构建设和管理。重视家庭教育。

  (六)明确政府发展学前教育职责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优质公办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加大政府投入,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和收费标准,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制定幼儿教师配备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加强学前教育管理,提高幼儿园办园质量。加强示范幼儿园建设,到2020年,省级示范幼儿园比例达到30%,在园人数达到40%。

  (七)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将幼儿园作为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加快发展。将乡(镇)幼儿园纳入当地教育体系进行管理和建设,到2020年,每个乡(镇)至少设立一所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资源,逐年增加有条件和人口较多乡(镇)村的幼儿园数量。完善农村优质和示范幼儿园评估奖励机制。

  (八)加强幼儿园规范化建设

  规范办园行为,严格执行幼儿园资格准入、督导和等级管理制度。建立行业自律,教育部门监管,家长、社会监督的幼儿园质量监控体系。完善幼儿园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加强安全卫生管理。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提高幼儿教育保教质量,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第四章

  义务教育

  (九)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加快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步伐,积极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省级统筹、以县为主,城乡一体、全面建设”的原则,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实施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工程,重点加强薄弱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改造。建立对各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评估、绩效考核和定期表彰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统一城乡资源配置和投入标准,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实现县(市、区)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建立和完善校长、教师有效交流机制,继续探索和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实现县(市、区)域内教师队伍水平基本均衡。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探索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

  初中的办法。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十)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有关政策,强化政府责任,在经费投入、管理机制、质量提升、公平竞争等方面提供充分、有效的制度保障。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建立和完善控辍保学监督保障机制,实行问责制度,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辍学。按照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切实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积极发展留守儿童托管服务中心等公益性组织,保障儿童、少年健康成长。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制定地方课程标准,完善地方课程教材管理制度;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增强课程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建立完善三级课程管理和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全面加强乡(镇)中心学校建设。

  (十一)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综合治理,把切实减轻课业负担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家长理性对待学生成长和教育,主动为学生减负。依据课程标准和云南教育实际,调整教学要求,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方法。重视和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增强学生体质。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科学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和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保护学生视力。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丰富学生的课外、校外活动。完善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专项督导机制和问责制等多元监督方式。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严禁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或举办、推荐课外辅导班以及在课外辅导班授课。

  第五章

  普通高中教育

  (十二)继续扩大普通高中规模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两者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充分考虑各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的区域和水平差距,分区规划,分层次推进,不断提高普通高中办学规模,逐步消

  除大班额现象。加强一级高完中建设,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坚持以薄弱普通高中建设为重点,实施达标学校建设,改善薄弱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高中教育的扶持力度。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十三)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注重学生个性形成,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发展、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注重普通高中内涵发展,倡导高中学校特色办学。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新课程体系,稳步推进选修课程建设和学分制改革。完善选课制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地发展。结合区域特点,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试行导师制,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建立高中阶段学生在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之间自由流动学习的机制。

  (十四)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推进普通高中办学体制多样化,支持民办普通高中学校发展。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形成一批科技、外(双)语、艺术和体育等见长的特色高中,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鼓励学校以课程建设为核心,自主探索特色发展新途径,逐步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和学校文化。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建立综合高中办学模式,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生提供职业教育。

  第六章

  职业教育

  (十五)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为重点,开展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职业教育。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继续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健全职业教育投资保障、师资保障、受教育者资助保障机制,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职业教育基地化、集团化、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发展。

  (十六)统筹发展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

  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步伐,改善现有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力争使所有学校达到合格职业学校的建设标准。从实际出发,统筹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做大做强与云南支柱产业、低碳经济、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密切相关的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建立技术产业职业教育联盟。多渠道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积极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办好职业教育。

  (十七)加速发展边境和农村地区职业教育

  合理布局职业教育学校,分区域发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职业院校。统筹农村教育资源,继续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建设和管理,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支持职业学校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创建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重点的中等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学校,建设好25个边境县级地区职业学校(职教中心),吸纳当地生源接受职业教育,拓宽职业教育继续学习通道。

  (十八)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统筹作用,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政策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调动行业企业参与、支持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职业学校教育与岗位技能需求对接。鼓励以产学研用为纽带,以专业群为依托,组建和完善行业性、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支持一批职业学校紧缺专业、特色专业和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创新和改革教学方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培训并举,加强学校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完善职业教育教师的评聘办法,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十九)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拓宽生继续学习通道,完善职业学校生直通升学制度。实施职业学校“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沟通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以就业为导向,引导职业学校根据市场设专业,根据岗位设课程。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加大劳动预备制培训力度,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培训。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营造人人可成才、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七章

  高等教育

  (二十)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加大政策、经费支持力度,完善高等教育投融资机制,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强化和完善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高校办学条件。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继续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度新增具有区域特色的高等学校。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支持学校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扩大高校影响力。逐步扩大外国留学生的就学比例和专业学科学习层次。鼓励民办高等学校提高办学水平,支持有条件的民办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

  (二十一)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国家、省部级特色学科和专业。加强高校内外实习基地、实验室和课程教材建设,形成优势学科群和特色精品课程。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形成科学人文并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建立高校教学联盟,完善学分制度,实行弹性学制,注重通识教育,促进文理交融,通过学分互认、学生流动等机制,实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推行主辅修制、双专业制和职业资格证书制。探索大类招生、模块化教学等培养制度。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组建名师团队、学科团队。改革应用型课程教师和高校辅导员聘用机制,建设专兼结合的应用型教师队伍。严格教学管理,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机制,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高校教育质量监控长效机制,实行高校教学状态数据年度统计公布、论文或设计抽检制度。完善高校内部质量监控机制,建立用人单位、师生、家长多方参与的评价制度。积极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合作组织、国际科学计划,参与国际专业质量认证,提高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

  (二十二)着力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支持高校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统筹和加强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对重大科研项目和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加大高校基础与应用研究经费和政策的支持力度,大力开展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明确高校科研定位,遴选并资助高校科研重点项目和重大专题项目,实施科研助理计划,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研中的作用。建立健全以创新、质量及贡献为导向的高校科研评价机制,鼓励高校科技创新,形成各具特色的科研领域和科技创新平台。推进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推动产学研合作,建立产学研联盟机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整合相关资源,打造一批学科专业战略集群,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鼓励高校积极参与政府、行业与企业的决策和咨询工作。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发挥高校的文化引领作用,推动先进文化传播,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鼓励高校师生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二十三)积极推动高校办出特色

  建立高校分类管理分类评价体系,对高校实行分类指导和管理,促进高等教育定位发展。鼓励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建设一批有特色的示范性院校。完善学位授权体系和结构,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211工程”学校建设为龙头,以特色优势重点学科建设为支撑,以重大项目成果为标志,努力推进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制定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的布局规划,超前部署前沿学科、新兴学科。促进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规划紧密结合,提高学科建设对产业振兴、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支撑力。

  第八章

  继续教育

  (二十四)加快继续教育发展

  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全面开展初中后、高中后、大学后继续教育,重视老年教育,促进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广泛建立。依托社区和乡村学习组织及其资源,开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开展科普活动,扫除青壮年文盲,创新发展农村劳动者的继续教育,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二十五)加强继续教育制度建设

  成立跨部门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整合继续教育资源。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负责制定行业继续教育规划和组织实施办法。加强继续教育的监管和评估,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推进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务(职称)评聘、职业注册等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支持企事业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对农民、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等的技能培训给予资助。改革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考试制度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

  (二十六)逐步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加强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推进地方终身教育立法。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办好云南开放大学。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建设社区学习中心,形成校内校外相互补充,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良好氛围。积极搭建继续教育资源平台,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努力满足社会成员学习多样化、个性化和非职业化的需要。

  第九章

  民族教育

  (二十七)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

  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将民族教育作为云南教育发展的重点领域,优先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切实解决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特殊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公共教育资源要向民族地区倾斜。加强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提高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补助标准。加快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在省一级完中增设少数民族高中班。加大民族贫困高中学生生活补助力度。积极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到2020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比例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大体相当。进一步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力度,积极开展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学校间的教育对口支援,完善多层次、多类型教育帮扶和支援机制。

  (二十八)推进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

  继续实施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云南少数民族本专科预科教育基地。鼓励省内各类高校开展面向少数民族地区特殊行业的专门人才定向培养工作。与中东部地区的高中合作举办少数民族高中班,拓展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模式。支持民族院校加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高校生到民族地区任教。

  (二十九)提升边境地区教育水平

  将“国门学校”建设纳入桥头堡建设工程,增加投入,全面改善边境地区民族教育办学条件。完成边境口岸中小学、幼儿园的标准化建设,优先支持25个边境县(市)一中、117个边境沿线乡(镇)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及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适当提高边境县(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重点加强边境州(市)高校建设,提升边境州(市)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增强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提高在边境县(市)执教教师的综合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福利待遇。建立开展勤工俭学、帮困助学的长效机制。

  (三十)努力缩小地区间的教育差距

  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合理调整中小学区域布局。明确贫困地区教育工作的重心,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以乡土教材和实用技术教材为主,建立具有普教和职教相互渗透的多种形式的课程体系。制定分类指导、重点帮扶政策,加大指导和培训力度,创新贫困地区教育教学方式,培育特色学校。积极拓展和开发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资源使用效率。支持民族地区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行不同区域学校的干部转任和教师交流制度,鼓励教育发达地区学校的优秀干部和教师到民族贫困地区学校任职任教。

  (三十一)重视双语教育工作

  积极推进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加强学前双语教学,为少数民族儿童搭建语言沟通的桥梁。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积极培养“民汉兼通”人才,加大通晓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言的双语教师培养力度,加大投入建立省级、州(市)级双语教师培训基地。建立适应云南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双语教育体制和课程体系,编译、出版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和不同民族中小学特点的双语教材,并逐步向较高层次发展。

  (三十二)广泛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

  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实施民族文化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宝库,丰富素质教育内容。挖掘民族文化教育资源,突出多元民族文化教育特色,加强民族团结教材建设,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推进开展以校本教材为主、学科渗透为辅、综合实践活动并行的民族文化教育教学活动。鼓励开展民族传统技能学习,加强民族文化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促进作用。

  第十章

  特殊教育

  (三十三)推进特殊教育发展

  加快发展特殊教育,因地制宜建设特殊教育学校。到2020年,基本实现州(市)和人口在30万以上、残疾儿童较多的县(市、区)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接收残疾人入学,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

  “特教班”的规模。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重视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残疾人高等教育。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强对合法注册教育康复机构的管理与扶持。注重培养残疾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对残疾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

  (三十四)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制定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和教职工编制标准。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完善对残疾儿童的特殊援助办法。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及时更新和配足特殊教育学校必要的教学设备及用具。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加强对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和早期干预,保障其顺利进入义务教育。重视对问题少年儿童的教育,保障工读学校健康发展。

  第十一章

  教育国际化

  (三十五)实施教育桥头堡建设工程

  充分发挥云南的地缘、区域和资源优势,通过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及其他国家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教育交流合作,全面推进云南教育国际化。实施来华和出国留学预备教育,积极发展一批国际学校,建设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在内的国际化教育体系,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经过5至10年的努力,建好国际教育家园、国际教育基础建设平台、国际教育人才培养平台、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平台,构建内外联动、平等互信,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开放型教育体系;形成符合桥头堡建设战略需要,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教育发展模式。

  (三十六)引进海内外优质教育资源

  吸引境内外知名学校、企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合作设立国际化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以优惠政策,在重点学科、重大科研项目和教育服务支柱产业等领域,有计划地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和学术团队。提高高等学校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提升外籍教师开展非语言类课程教学工作的比重。引进境外优秀教材和课程,建立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机制。

  (三十七)提高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水平和层次

  实施国际合作品牌建设计划。加大教学、科研、管理骨干出境研修培训力度,建立境外合作培训基地。加强普通中小学、职业学校、高校的国际合作交流。鼓励有条件的普通中小学、职业学校招收周边国家学生。积极扩大高校招收留学生规模,特别是学历教育留学生规模。增加政府奖学金数量,重点资助东南亚、南亚留学生,逐步把云南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人才培养基地及周边国家学生留学中国的重要目的地。创新和完善公派出国留学管理机制,提高公派留学效益。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建立对优秀自费出国留学生的资助和奖励制度,注重对自费出国留学人员的引导和服务,加强对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进一步完善自费出国留学预警机制。鼓励高校高年级学生到海外实习。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推动省内高校海外办学,探索在国外建立教育对外发展办事机构。加大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的力度,加速境外孔子学院(课堂)和汉语培训中心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扩展交流合作内容,在教育教学、招生考试、学分学制等各个环节创新国际合作模式。加大教育国际援助力度,为周边国家培养培训专门人才,增强云南在周边国家以及国际上的教育和文化影响力。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第十二章

  管理体制改革

  (三十八)加强政府教育统筹

  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深化现代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现代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大省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统筹管理义务教育,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依法落实发展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促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合理分布,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扶持困难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支持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完善以省政府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合理设置和调整高等学校及学科、专业布局,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完善省对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体制,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区域协作。加强政府监督管理力度,建立健全教育督导制度、教育审计制度、教育投融资制度、教育工程招投标制度、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制度、教育问责机制等,形成完善的教育监督管理体系。积极引导和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引导和培育行业协会、专业学会、慈善

  基金会等非营利、公益性社会中介组织和机构,参与教育事务的认证、评估、审计、仲裁等活动。

  (三十九)健全现代教育决策机制

  建立教育决策咨询研究机制,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的咨询论证,规范和推进重大教育决策公示、通报、听证制度。法规草案、规范性文件和重大政策措施的制定、修改,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或涉及不同群体利益的重大决策,要组织听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重大教育决策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第十三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四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四十一)建设现代人才培养体系

  注重知行合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教学,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勤工俭学、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掘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改进升学选拔、推荐办法,探索高中、高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疏通不同学段间、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间、不同学校间、不同专业间人才培养渠道,实现全方位的教育衔接。注重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融会贯通、协同发展,形成开放、灵活、互通、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

  基础教育以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明确学生学习任务和构建现代教学评价体系为重点,加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思考、探索、创新的能力。

  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整合教育、科技、产业等资源,加强学生生产实习实训,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高等教育以培养高层次、高质量、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大批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使人才培养结构更加适应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高校教学质量监督保障机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促进省院省校合作,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依托重大项目,在创新实践中集聚和培养一流人才。

  促进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生就业创业。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成立生自主创业服务机构。提高就业质量。加大鼓励生到基层工作的力度,通过政府购买工作岗位、实施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提供创业扶持等方式,引导生到农村和社区就业创业。加强生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服务指导,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进一步改善创业环境,搭建创业平台。提高创业成功率。设立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生自主创业基金,加大对生自主创业的资助力度。

  (四十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之内化为广大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坚持能力为重,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加强生命、生存、生活教育,教育学生尊重自然、健康生活、保护自我、关爱他人、适应社会。重视学生道德情操与情感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做人做事,遵纪守法。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创新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增强德育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强化德育实践环节,促进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探索建立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和文化市场管理,努力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加强语言文字规范教育,大力推广普通话,提高学生正确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水平和能力。

  第十四章

  办学体制改革

  (四十三)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探索公办学校多种办学形式,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和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激发公办学校办学活力。放开教育领域,形成公平竞争机制,推动教育投融资机制改革,建立引资办教和银校合作机制,优化投资环境,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鼓励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按照“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城乡联合”的原则,通过点式发展、链式发展、块式发展等模式,实施集团化、多样化和规模化办学,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资源互补的高质量教育品牌。

  (四十四)促进民办教育发展

  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将民办教育纳入政府统一统筹、规划和管理。遵循“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鼓励公民个人、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方式发展民办教育。加快发展大众化、多样化的民办学前教育,稳定发展选择性、有特色的民办中小学,有序发展多层次的民办高等学校,引导发展紧缺类、实用型非学历民办教育。建立健全民办教育发展服务平台。支持民办学校特色发展。

  设立专门的民办教育管理机构,完善民办高校督导专员制度,依法促进民办学校规范办学。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民办教育审批管理和年检备案制度,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加强对民办学校的评估,促进民办学校规范办学。建立一批示范性民办教育机构。民办学校收费按培养成本,由学校自主确定标准,实行“备案制”。

  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探索和制定落实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清理并纠正影响民办教育发展的歧视性政策,明确和落实民办学校、民办事业单位的法律地位和属性,保障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保障民办学校学生、教师和举办者的合法权益。

  建立和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建立公办学校教师到民办学校支教任教制度。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发展。建立民办教育发展基金,给予贫困地

  区、教育资源稀缺地区的民办学校及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经费奖励。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民办学校办学质量。表彰和奖励发展民办教育的组织、学校和个人。建立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和校务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健全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和财务管理年度审计制度,明晰产权,明确责任,依法实施民办学校变更、退出机制。

  第十五章

  学校现代管理

  (四十五)加强学校现代管理制度建设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转变管理思想,改进管理方法,全面落实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自主权,探索建立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制定完善学校章程,健全学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理顺学校和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创新学校管理评估机制,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现代管理制度建设。

  中小学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加快建立有利于教育要素有机融合、各方积极性充分发挥、师生创造力充分彰显的学校现代管理制度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实施并完善校长负责制、教职员工全员聘用制、岗位责任制、岗位绩效工资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社区参与制度。健全德育工作机构、工作网络和工作制度。全面落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课程及教学管理的各项规定。建立并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教师继续教育机制。建立健全普通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学校经费管理、校园安全、饮食卫生、后勤及服务工作制度。

  中等职业学校要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做好学校发展规划,完善学校常规管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学分制,完善就业导向机制。探索职业教育集团管理新机制。创新职业教育中心管理模式。建立校长考核机制。健全学校评价机制,完善学校评价体系。

  高等学校要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健全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重大事项党委会集体决定制度,强化审计监督和民主监督制度。公办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高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逐步推行高校校长、副校长公选竞聘。建立完善重大决策听证、校务公开和问责等制度。建立完善师生申诉等制度。加强高等教育学术团体建设。

  (四十六)全面推进学校现代管理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实施学校科学管理、系统管理、精细管理、民主管理和依法管理,全面加强学校发展战略管理、体制机制管理、全程质量管理、学校建设标准化管理、学校文化价值建设管理,全面提升学校现代管理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学校领导者的管理水平和师生自主管理能力,促进教育机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全面、充分、可持续发展。

  中小学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及其设施设备,加快实现管理方式网络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管理结果精准化,建设风格独特的学校现代管理文化。全面推进中小学校校务管理、德育管理、课程及教学管理、校长及教师管理、学生学籍管理、评价管理、对外合作与交流管理、财务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等的科学、规范。

  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快建设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全面规范对教师、学生、教学、科研、财务、学籍、考试、后勤等管理。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推进学校民主建设。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强学校基础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习实训工作、班主任工作、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等。提高人性化管理水平。

  高等学校要克服管理行政化倾向,实行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适当分离。建立并完善高校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组织,改进和加强校务委员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职能。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健全校、院系两级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省、校级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省高等教育学会及相关二级分会等学术团体建设。

  第十六章

  现代教育评价制度改革

  (四十七)建立现代教育评价体系

  建立并完善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政府教育督导机构、教育科研部门、社会中介机构、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的现代教育评价体系,使学生成长状况、教师教学水平、学校教育质量得到全面、客观、公正、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评价和激励。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特长发展。改进人才评价制度,建立以品德为基点、以业绩为重点,由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规范学生成长资料和数据收录、公示和更正等管理办法,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加快在校学生学业档案数据库建设,深化普通高中和普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构建学业水平考试体系。积极探索建立课堂教学信息反馈系

  统、学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健全举才荐才社会化机制,注重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社会用人唯学历的倾向。

  (四十八)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坚持科学选拔、促进发展、公平公正、规范高效的原则,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双向选择、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清理并规范升学加分政策。

  完善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举行选拔性招生考试。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完善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加强综合素质评价,将结果作为高中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继续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免试注册入学制度,完善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制度和多元录取体制,规范优秀特长生录取程序与办法。

  深化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将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实行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改革高等学校入学考试报名制度,实行考生考籍属地化管理办法。探索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办法。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完善自主招生方式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深入推进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加强创新能力考查,发挥和规范导师在选拔录取中的作用。

  第四部分

  重大项目与综合改革试点

  第十七章

  重大项目

  (四十九)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均衡配置,合理布局,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集中开展危房改造、抗震加固、综合防灾,实现城乡中小学校舍安全达标。分层分段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薄弱学校改造,逐步使全省中小学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面积、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和绿化美化面积等指标基本达到国家标准。

  (五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以严把教师入口关为导向,继续完善和实施国家教师资格制度。创新并完善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学区

  为单位,试行教师轮岗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培养和培训中小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名校长。重点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力争每个乡(镇)中心学校都有省级骨干教师。采取各种措施,支持普通中小学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历层次,全面提高教师学历合格率。

  (五十一)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继续改善职业学校的基础设施,支持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和优质特色校建设,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完善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和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完成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培训,聘任(用)一大批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继续实施、完善和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特聘、特岗、特邀“三特”计划。建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监测评估机制和考核办法。

  (五十二)普通高中建设

  设立普通高中发展专项资金,加快普通高中建设,实施达标学校建设,增加优质学校,扩大优质学校规模。建立普通高中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加强教师培养、培训,按编制标准配齐教师数量。深化课程改革,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育质量。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学校形成办学特色。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

  (五十三)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认真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推进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教师教学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加强全省高等学校的特色重点学科、特色重点专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主动与东部高等学校建立对口支援合作关系,提升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水平,支持建设一批高等学校产学研基地。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建设,实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带头人、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计划。推进学位授权体系建设,优化学位授予结构和布局,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五十四)推进农村学前教育

  支持办好现有乡(镇)和村级幼儿园。重点支持边境、贫困地区充分利用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社会资源,改扩建或新建乡(镇)和村级幼儿园。加大学前教育监管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办学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学前教育奖励补偿机制。加强农村幼

  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培训。积极推进对口支援、集团式发展、委托管理等发展模式。

  (五十五)发展民族教育

  巩固边境民族地区“普九”成果,支持边境县(市)和民族自治县、民族乡实现义务教育标准化;加强“国门学校”建设,进一步改善边境县(市)学校办学条件;加大对7个人口较少民族、4个省定特困民族和藏区的教育发展扶持力度;重点扶持培养一批边疆民族地区急需的紧缺教师,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训;加快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支持民族地区改扩建、新建一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一批双语幼儿园;支持民族院校和边境地区高等学校的建设;扶持建设一批民族文化教育的特色学校,传承、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

  (五十六)特殊教育学校建设

  新建和改扩建一批特殊教育学校,使州(市)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县(市、区)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增加专项经费投入,为现有特殊教育学校更新和配置必要的教学、生活和康复训练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改革特殊教育课程设置,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大力发展特殊职业教育,提高特殊教育办学水平。

  (五十七)教育信息化建设

  提升和整合各类教育信息化学习资源,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打造能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现代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省、州(市)、县(市、区)和学校四级教育网络体系,提高中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数量,为农村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

  逐步实现大多数中小学能开展多媒体教学,提升学生、教师和校长的信息素养。基本建成较完备的省级教育基础信息库以及教育质量、学生流动、资源配置和生就业状况等监测分析系统。

  (五十八)教育国际化建设

  启动实施“一园三平台”建设,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及放眼世界的高水平国际教育基地,重点支持建设一批不同教育层次的示范性国际化试点学校和留学预备学校,扩大留学生规模,提升云南高等教育国际服务竞争力。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提高云南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吸引力。支持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批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鼓励高等学校拓展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引进适量国际优秀高层次人才。开展大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海外研修培训。加强非通用语言人才的培养。加快孔子学院建设。

  (五十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根据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发展情况,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启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把普通高中学生和研究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

  第十八章

  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六十)深化素质教育改革试点

  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各级各类学校素质教育协作区;在各类学校全面实施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建立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机制;开展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开发特色课程;探索弹性学制培养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测评结果等。

  (六十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

  实施学校内涵发展工程,努力提高每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实施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工程;分阶段分步骤实行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将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普通初中的办法;切实解决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加大对贫困、边远地区学校的经费投入,努力缩小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差距;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逐步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与预警系统。

  (六十二)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

  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和教学模式;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试点,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结合职业学校专业群建设,开展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等试点;推进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培养新型农民的试点。

  (六十三)终身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

  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职能和作用,建立灵活高效的远程教育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积极

  探索开放教育新模式。整合高校、行业和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发展社区教育;用远程方式面向全省开设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继续教育、校长培训、高中课程改革培训和高中学生部分选修课程;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终身教育需求。

  (六十四)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

  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新增一批博士、硕士授权单位和学位授权点;建立以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实施研究生科研立项计划和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建立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改革创新研究生优质课程;增加专业学位举办单位和种类;建成一批有影响的产学研合作基地,产出一批重大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鼓励高等学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有计划地培养造就和引进大批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实施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六十五)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

  建立科学的学校评价体系,全面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完善初中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探索高等职业学校单独考试或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选拔入学;探索自主招生、推荐招生、定向招生、破格招生等具体方式,逐步建立招考分离、分类考试、多元评价、自主招生、多样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六十六)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

  加快推进高校去行政化步伐,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建立岗位管理制度,改革行政管理人员聘任制度和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制度。调整高等学校岗位设置,提高一线教师岗位比例,建立多种形式的专(兼)职科研队伍。改革分配制度,探索协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方法。建立健全科学评估和激励机制,形成促进优秀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深化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和教务公开改革,全面推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学术委员会发挥积极作用的机制。

  (六十七)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

  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探索公办学校联合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委托管理等改革试验;探索公办、民办教育的衔接机制,逐步建立不同办学体制学校之间教师、学生等人员和资源合理流动的渠道。支持民办学校创新办学体制,建立政府指导、企事业单位等积极参与的民办学校投融资机制和管理模式,探索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实行分类管理试点;建立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探索独立学院管理的有效方式。

  (六十八)高中教育多样发展改革试点

  鼓励高中办出特色,选择部分高中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实验项目;建立高中与大学合作培养人才新机制;加强高中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新机制,促进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渗透;鼓励和引导普通高中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文化、学科等特色因素,办成各具特色的优质高中。

  (六十九)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

  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长效机制;制定并落实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积极探索地方政府收入统筹用于支持教育的办法;建立和完善地方教育投入分担机制;对长期在艰苦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和农村基层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福利倾斜政策。

  (七十)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改革试点

  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实现城乡教育规划布局、资源配置、政策制度、水平提升一体化。重点解决薄弱学校的薄弱环节,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到2020年,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基本实现全省城乡教育和谐发展。建立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城乡交流和城镇优秀教师定期下乡支教制度。城乡学校教职工编制实行统一标准,在岗位设置、职称评审中适当提高农村学校中、高级教师比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优先保障农村学校。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加大省级财政对县级教育投入专项转移支付力度,项目和资金重点向农村地区倾斜。充分利用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的富余校舍和教师资源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促进农科教结合,对各级各类学校参与开展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给予经费支持。

  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

  第十九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七十一)加强师德建设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忠诚教育事业和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七十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和完善省、县(市、区)和学校三级教师培训网络,加强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加强校长培训,重视辅导员和班主任培训。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能力为目标,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和校(园)长全员轮训。加强省市县校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层次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中小学名师队伍。支持学校设立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

  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创新和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鼓励和引导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建立教师定期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置换在职教师培训”制度。加大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加强教师教育,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开展职业学校教师特聘、特岗、特邀“三特”计划。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创新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方式,鼓励中青年优秀教师潜心教学科研,造就学科骨干人才,培养一批教学名师。大力培养学科建设领军人物及承担国家重大工程、研究项目的高层次顶尖人才。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到省内高校任教、从事科学研究。

  (七十三)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或者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并逐步提高。设立专项经费,对长期在边远、民族、山区及农村地区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专项补助,确保在农村、民族、山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工资待遇高于当地城镇教师工资。对到乡(镇)学校履行服务期的高校生,享受政府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政策。将教师住房纳入政府保障性住房体系,在城镇为农村教师修建保障性住房,为在乡村学校工作的教师建设周转房,保障其食宿基本需求。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关心教师身心健康。

  (七十四)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全面推行幼儿园、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聘任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完善全省统一的中小学及学前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履行中小学教师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等职能。

  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边远、民族、山区、农村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制定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根据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的实际需求核定教职工编制。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和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逐步提高农村学校高级职称教师比例。改进教师考评机制,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共享。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时,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的农村学校任教经历。加强教师管理,建立转岗和退出机制。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全面推行岗位管理和聘用制,实行因事设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制度。创新聘用方式,规范用人行为,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严格校长任职资格,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

  第二十章

  保障经费投入

  (七十五)加大教育投入

  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

  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财政新增财力要优先安排用于教育。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确保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比例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确保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使学生人均公用经费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到20XX年完成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达到国内生产总值4%的分解目标任务,依法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稳定增长。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

  建立保障政府教育投入增长的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依法审核政府教育拨款预算和决算。各级政府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经费预算、决算情况,政府教育经费增长达不到法定增长要求的,要限期补足,并对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建立政府教育经费增长考核制度。将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比例列入政府任期目标,由上级组织、教育、财政、审计和监察等部门联合进行督查,将落实情况作为政绩考核和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建立各级政府教育投入公告制度。由教育、财政、统计、审计部门共同向社会定期公布政府教育投入情况。

  拓宽教育经费投入渠道。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税前扣除规定。积极开拓金融、信贷、教育服务、科技开发等筹措教育经费的途径。提高利用国际资金能力。各地土地出让经费要有一定比例用于教育设施建设。新建住宅小区必须按规划要求配套建设中小学、幼儿园。

  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实现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有效增加教育资源供给总量。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出资办学。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适时调整学费标准。

  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各级各类学校的校舍、实验室、专用教室、实习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及其他设施要满足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加大教育装备投入力度,促进教育装备的现代化。加强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实验实训场所建设,实验实训设备要达到科研和生产第一线的先进水平。鼓励开放共享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各级政府要将学校布局及校外教育基地建设纳入城市和农村建设总体发展规划。

  (七十六)完善投入机制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建立健全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根据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制定并逐步提高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

  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完善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投入机制。逐步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完善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保障校舍安全。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

  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其他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学前教育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省财政统筹安排学前教育补助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机制。随着财力增强,逐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财政保障水平。省政府统筹加大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健全政府、行业和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依法筹集经费的机制。高等教育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筹措经费的机制。逐步减轻高校债务负担,防范财务风险。

  健全资助政策体系。采取措施,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扩大补助面。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助学贷款机制,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完善研究生资助和收费政策,设立研究生奖学金。设立专项经费资助人口较少民族的各阶段教育。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建立国家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学生医疗保障资金筹集机制和费用分担机制,保障学生基本医疗需求。

  (七十七)加强经费管理

  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增强经费分配的科学性。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强化重大建设项目和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建立并不断完善教育经费基础信息数据库,提升经费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并向社会公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

  第二十一章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七十八)建设较为完备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

  实施跨行业整合、全领域覆盖、全过程应用、全社会共享,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信息化战略。加强“四体系”、“五机制”建设,即基础设施体系、网络平台和管理体系、人力支持服务体系、信息化应用体系,管理保障机制、投入保障机制、政策保障机制、技术保障机制、科研保障机制,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建成覆盖全省的宽带云南教育网,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七十九)建设完善的管理体系

  将教育信息网络建设纳入全省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融合先进技术,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资源,搭建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推进政府教育管理信息化,积累基础资料,掌握总体状况,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管理效率。

  (八十)建设教育信息化人才支持服务体系

  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推动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信息化人才。推进学习社会化,方便随时随地、个性化学习,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形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

  (八十一)建设教育信息化应用体系

  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课程开设、学科教学、教育科研、教师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有效应用,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依托一批具有特色优势学科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建设全省数字化教育教学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名师、特色优势学科和公选课程教学资源库,开发优秀教师教案、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使教师和学生特别是边远农村地区师生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第二十二章

  推进依法治教

  (八十二)加快地方教育立法进程

  加快我省教育法制建设进程,制定促进教育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配合国家教育立法进度,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修订《云南省职业教育条例》,制定《云南省教育督导条例》、《云南省民办教育发展条例》、《云南省民族教育发展条例》、《云南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规章。民族自治地方开展有自身特色的教育立法工作,着力发展民族教育。

  (八十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按照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的要求,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执法机构和队伍。健全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执法检查,及时查处不作为和违反教育法律法规、侵害受教育者权益、扰乱教育秩序等行为。依法维护学校、受教育者、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合法权益。推行政务公开,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八十四)切实推进依法治校

  建立符合法律规定的学校章程和依法决策、民主参与、自我管理、自主办学的现代学校制度,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推行校务公开,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尊重教师权利,加强教师管理。依法保障学生受教育权,尊重并维护学生的人格权和其他人身权益。建立健全符合公平、公正原则的学校内部权利救济制度。

  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素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以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指导和开展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师生员工提高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自觉知法守法,遵守公共生活秩序。

  (八十五)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

  坚持督政与督学并举,监督与指导并重。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完善教育督导工作机制。强化对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的督导评估,加强义务教育督导评估,开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督导检查,完善学校综合督导评估体系和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积极开展基础教育相关领域的专项督导检查。

  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建立相对独立的政府督导机构,建设专职督学队伍,强化督导职能。强化经常性、随机性督导检查。建立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限期整改制度和整改回访制度,不断提高教育督导效能。

  主动接受和积极配合各级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对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以及司法机关的司法监督。完善和规范行政层级监督机制。加强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强化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

  第二十三章

  加强组织领导

  (八十六)加强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战略负总责,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教育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建立教育优先发展问责制,把落实情况纳入党委、政府政绩考核范围,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各级政府要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情况。党委和政府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责,支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八十七)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加大对教育系统领导干部的培训力度,把教育系统党组织建设成学习型党组织。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发挥好高等学校党组织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落实。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选拔任用学校管理干部。加大学校干部的交流力度。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建立并完善向民办高校选派党委书记制度和向民办中职学校、中小学校委派党建督导员制度,积极探索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

  着力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充分发挥学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优良的党风促校风带学风。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坚持党建带团建、团建带队建,加强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严格执行党风廉政责任制,建立健全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制度,加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形成权力运行监控机制,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教育系统腐败

  行为,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和教务公开。

  (八十八)切实维护教育系统的安全稳定

  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网络管理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创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重视解决师生员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学校安全保卫机构和工作制度,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创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实施

  本纲要是指导我省21世纪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纲要,是我省未来教育事业发展的蓝图,是指导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贯彻实施本纲要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必须建立健全实施机制,确保本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落实责任分工。本纲要的实施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和各级党委、政府要分工负责,分级管理。省教育厅负责本纲要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各相关部门特别是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综合管理部门要全力支持,密切合作,确保本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切实得到贯彻落实。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围绕本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制定符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发展水平的实施方案和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全面推进全省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完善评估制度。本纲要的实施过程中,围绕本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要适时组织开展跟踪调查与实施评估,全面分析检查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评估报告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加强考核监督。要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和量化指标,把对本纲要实施的考核作为主要领导干部任职目标的一个方面进行对照检查,并与领导干部的使用、任免挂钩。对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要及时推广,先进事迹予以表彰,对执行不力人员要予以批评并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要充分发挥各级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作用。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同级人大、政协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检查,定期听取人大、政协关于本纲要实施的意见建议。

篇七:云南省有什么英语教育发展战略

  农村与城市不同生源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对比研究——基于云南某高校的实证分析

  姜梅;明珠;全红;陈利平

  【期刊名称】《中国农业教育》

  【年(卷),期】2011(000)006【摘

  要】以农村生源学生129名和城市生源学生57名为研究对象,对农村生源学生和城市生源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进行对比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生源和城市生源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总体使用频率较低;农村生源学生除了情感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使用频率略高于城市生源学生,其他各项策略的使用频率都低于城市生源学生;农村生源学生和城市生源学生都是补偿策略使用频率最高,但农村生源学生社交策略使用频率最低,城市生源学生记忆策略使用频率最低;农村生源学生和城市生源学生在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记忆策略方面都没有太大差异,补偿策略差异较大,但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社交策略和认知策略的使用方面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差异。

  【总页数】4页(P75-78)

  【作

  者】姜梅;明珠;全红;陈利平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昆明650201【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42【相关文献】

篇八:云南省有什么英语教育发展战略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构想

  一、总则

  1.总体目标

  1.1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四年不断线

  1.2把我院大学英语建成云南省大学课程教学示范点单位,在西部处于领先、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学单位。

  1.3一次性四级通过率(指基础阶段)达到30%,为学生的求职和就业做出贡献。

  1.4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流能力稳步提高,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1.5学生在全省和全国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为学校争光。

  2.教学任务及属性

  2.1全校一、二年级基础阶段的大学英语必修课程,包括综合课程、听说二门课程,学生每周有六学时,上四个学期,口语课每周有二学时,上二个学期,共28个学分。属传统教学任务,目前学校编制和津贴均是以此为依据下拨。

  2.2全校一、二年级基础阶段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课程,要求老师通过网络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布置作业、答疑解惑,定期在自主学习中心开展面授辅导等,要求学生每周在自主学习中心学习4个学时,共两个学分。此项属于新增教学任务,对教师的要求高,教师得在课外花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完成相关任务。目前没有配套的津贴。

  2.3高年级阶段进入发展模块的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具体任务见下文。这是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里提出的所谓大学英语教育四年不断线的要求。此项也属新增教学任务,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大纲等。目前也没有配套的津贴。

  二、改革与发展的背景和基础

  1.04年以来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正积极开展以四级网考为突破口的教学改革。(教育部高教司文科处刘剑青)四级网考更加强调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其中对听、写的要求达到了65%,考核的内容来自CNN,VOA,BBC等英语国家的广播电台,难度大,要求高。其次为阅读和语法词汇,占35%。

  2.云南省即将颁布“大学英语教学评估方案”:

  其中提出A类指标要求两年内四级通过率60%;大学英语课由一门分成两门:即大学英语综合课,大学英语视听说课。

  3.我院自07年以来开展的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基础阶段四级通过率由个位数上升到20%,取得

  了阶段性成果。目前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不进则退。只有更进一步改革,才能保持目前所取得的成果。

  4.根据我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我们提出了三个模块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是仍然存在不足。尤其是在新形势下,已经存在不相适宜的地方。具体说来发展模块尚未真正开展;支撑模块有待加强;主干模块在新形势下,尤其是全面学分制、以及选课工作展开的情况下,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改革。

  三、改革与发展的内容

  根据《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英语教学改革方案》(试行)关于三个模块的描述,我院大学英语系列课程由主干模块内的两门核心课程(大学英语综合课程与大学英语听说课程)和一门实践课程(大学英语口语)以及自主学习课程、支撑模块的系列讲座(如大学英语学习策略、英语国家文化、地理、历史等通识类课程)、和发展模块的英语技能型课程(如高级听力、口语、翻译、写作等)以及ESP课程(如商务英语)等组成。

  1.主干模块内的课程模式――基于计算机(网络)和课堂的多媒体教学模式

  主干模块的大学英语由两门核心课程:即大学英语综合课程(简称综合课)和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简称听说课)和一门实践课程(大学英语口语)以及自主学习课程组成。授课模式采用

  “基于计算机(网络)和课堂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即2+2+2+X教学模式。综合描述如下:

  1.12课时为大班多媒体课(50-70人之间),以阅读教学主线,教师讲授语言知识方面的重点、难点及阅读技能的要求、方法等,教学以输入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1.22课时为小班面授课(50人左右),以视听说写训练为主要活动,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学模式以强化训练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理解和表达能力。

  1.32课时为小班实践课程(40人左右),以口语实践为主要活动,并给予个性化的指导,教学模式以输出训练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1.4“X”为课后自主学习时间,学生借助于课本、单机、校园网,开展听、说、读、写、译全方位的技能训练,培养自主学习外语的能力。其中基于计算机的自主学习时间应保证达到4课时以上。详细情况如下:

  四门课程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标等

  综合英语课程

  课程教学教学内容

  名称

  方式

  1.教师精讲《综合教综

  大

  程》中的语言知识、词合

  班

  汇、语法、课文理解等。

  课

  讲

  2.处理课后的重点练

  授

  习。

  3.教师对单元学习进行总结,提出下次学习任务。

  教学要求

  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教学目标

  课时

  1.大部分学生掌握

  本单元的教学任

  务。

  2/周

  2.教师以不同方式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检查评估并做出总结。

  视听说写课程

  课程教学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课时

  名称

  方式

  视

  小

  1.处理《听说教程》,1.提高学生听力和

  听

  班

  就每单元的相关主题

  口语水平。

  说

  面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重点培养学2.提高学生的阅读

  写

  授

  2.检查阅读教程。

  生的英语听、能力。

  2/周

  课

  辅

  3.教师布置学生网络说、写等交流3.检查网络自主学程

  导

  自主学习任务并集中能力

  习情况。

  解答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英语口语实践课程

  课程教学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课时

  名称

  方式

  英

  小

  1.了解和掌握不同语

  1.提高学生口语表

  语

  班

  境下的英语应用方重点培养学达能力。

  口

  实

  式;

  生的英语听、2.提高学生的英语

  语

  践

  2.熟悉和实践运用英说与交际能交际能力。

  2/周

  实

  指

  语进行交际的社会力

  3.培养运用英语进践

  导

  文化能力;

  行交际的习惯;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课程是既是对核心课程的补充,又能自成体系。

  自主学习课程1:对综合课程的补充

  课程教学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课时

  名称

  方式

  1.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学生通过计1.学生通过网络自

  自

  网

  系统学习(课文朗读,算机完成综主学习巩固掌握本

  主

  络

  词汇、语言、翻译、文合课程教师单元的学习内容、2/周

  学

  自

  化背景、课后练习,参布置的网络基本知识,完成单习

  习

  加单元测试等)以弥补作业;教师定元测试。

  课

  +课堂教学之不足。

  期检查辅导

  2.通过单元测试了程

  辅

  2.教师通过管理平台解自己学习的不一

  导

  回答学生学习过程中足。

  出现的个性问题,以完3.师师、师生、生善课堂教学。

  生利用管理平台相互交流、共同探讨、互动学习。

  自主学习课程2:对视听说写课程的补充

  课程教学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名称

  方式

  1.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学生通过计自

  网

  系统学习。

  利用兰鸽算机完成听主

  络

  语言平台训练听力技说课教师布学

  自

  能;利用体验英语听说置的网络作习

  习

  系统训练听说能力,业;教师定期课

  +2.教师通过管理平台检查辅导

  程

  辅

  回答学生学习过程中二

  导

  出现的个性问题,以完善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课时

  1.学生通过网络自

  主学习巩固掌握本

  单元的学习内容、2/周

  基本知识,完成单元测试。

  2.通过单元测试了解自己学习的不足。

  3.师师、师生、生生利用管理平台相

  互交流、共同探讨、互动学习。

  1.4学时与学分

  为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语言能力和文化素质的培养,我院按学分制体系安排大学英语课程,学生应完成28个学分的学习课程。

  综合阅读:每周2学时,每学期2学分,四个学期8个学分。

  视听说课:每周2学时,每学期2学分,四个学期8个学分。

  英语口语:每周2学时,每学期2学分,二个学期4个学分。

  自主学习:每周4学时,每学期2学分,四个学期8个学分。

  1.5评估方式(四级成绩+形成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

  综合课程的评估方式采用四级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的考核标准。达到相应要求的学生获得相应的综合课程学分。详细分解如下。

  第二学期(级):四级考成绩(换算为百分制后)乘系数1.4,换算最高分为92分,若原成绩高于92分则计算原成绩。(百分制45分及格)

  第三学期(级):四级考成绩(换算为百分制后)乘系数1.2,换算最高分为92分,若原成绩高于92分则计算原成绩。(百分制50分及格)

  第四学期(级):四级考成绩(换算为百分制后)乘系数1.1,换算最高分为92分,若原成绩高于92分则计算原成绩。(百分制55分及格)

  (以上某个学期如遇特殊情况无法参加全国统考,可改为校内自行命题考试作为该学期成绩)。

  视听说课程采用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项目

  评估方式

  评估内容

  比例

  终结性评估

  期末考试

  综合课程授课内容占60%;视听50%

  说课教学内容占40%

  形成性评估

  学生学习过程记录:成视听说课的考勤、作业、课堂参50%

  绩表,档案袋,学习轨与等。

  迹等

  2.支撑模块系列课程

  讲座系列课程,由大外部教师以讲座的方式开设,本模块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习氛围,故不设置学分。支撑模块内可以开展下列活动。

  1.英文影视欣赏

  2.英文诗歌赏析

  3.英语学习风格、学习策略等等讲座

  3.发展模块内系列课程。

  完成基础阶段的学习任务,通过四级或六级的学生可以进入发展模块的学习,发展阶段的课程包括三类。分别如下:

  3.1应用类:如高级英语口语、翻译、写作等

  3.2文化类:如英语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文学等。

  3.3测试类:如TOEFL、IELTS、PETS、考研英语等。

  学生必须在第一和第二类课程中任选一门课程,每门课程32学时,一个学分。上课时间可以在短学期,也可以在正常学期中进行。

  学生在第三类课程中获得好成绩者,可以获得一个奖励学分。

  四、四级考试与成绩管理

  1、在第一、二学年内,学生原则上应参加四级考试。凡通过六级考试者,从通过学期起准予免修其后面基础阶段学期的课程,学生自动获得相应学分,免修学期的英语成绩均按85分计算,若原成绩高于85分则计算原成绩。凡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者,其不同学期的英语成绩均按90分计算,若原成绩高于90分则计算原成绩。

  2、完成基础阶段的学习任务并通过国家四级考试的学生从第三学年起进入大学外语发展模块的学习,其余学生参加由学院组织的专业英语学习,共同实现四年不断线。

  五、分层分级教学

  根据学校搬迁新校区和部门组建的实际情况,分层分级教学将分两步实施。

  1.第一阶段:分层教学

  由于学校实施学分制和学生选课制,英语班级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传统的以专业来划分的自然班;同时由于部门改制重组、英语课程分成两门。上述两种变化给分级教学的实施带来的困难。故建议实施分层教学,为下一步真正意义上的分级教学做准备。

  分层教学的办法是在保持现有教学模式的情况下,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

  1.1第一层次为英语基础特别优秀的学生,按照2%的比例,从年级中选出100人左右,编为三个班,每班35人左右,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为学校的各类比赛培养获奖人才。

  1.2第二层次为90%的绝大多数学生,按照正常模式组织教学。

  1.3第三层次为5%左右的学生,这些学生的英语基础特别差,主要为艺术类学生和体育特长生。这些学生可以按照特殊模式组织教学。

  2.第二阶段:分级教学

  在学分制和选课模式成熟以后,并充分总结了分层教学的经验教训后,可采用分级教学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新生入学后根据高考英语成绩或分级测试成绩,把学生分为A、B、C三类,C针对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占20%左右,高考英语成绩低于99分的学生;

  B针对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占60%左右,高考英语成绩应在100-124分之间的学生;

  A针对英语基础优秀的学生,占20%左右,高考英语成绩应在125分以上。

  确定分级后,给B、C的学生一周时间考虑选择留在原级或到下一级(B的学生自愿选择从C开始学习,A的学生自愿选择从B开始学习)开始大学英语学习。

  C类学生应完成基础阶段英语一、二、三、四级的学习;B类学生应完成英语二、三、四级的学习,两门英语限选课均在第四学期选修;A类学生应完成英语三、四级的学习。

  各级的教学安排如下

  ClassC

  级别

  综合课

  视听说课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艺术类和体育特长类编入C类,不作四级要求,考核参照下面条例执行)

  ClassB

  级别

  综合课

  视听说课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ClassA

  级别

  综合课

  视听说课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六、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在基本具备了进一步改革的外部条件,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只有解决了上述问题后,改革才能到位,才能取得应有的成绩。

  1.转变观念。大学英语教学涉及面广,许多高校把大学英语教学作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风、学风的一种有效手段,并取得了很好成绩。因此,希望各学院、各职能部门重视这一门课程的建设,把它建成学校的窗口课程,为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做出贡献。具体说来,学院可以督促学生进行英语晨度,这不会占用专业课的学校时间;团委、学生会等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好学生的课外英语活动,如英语角、英语广播、英语宣传栏等,并协助大外组织好各类英语比赛活动。

  2.

  学校为参与改革的教师提供免费上校园网的权利,教师应能在家里登录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管理、辅导、答疑等。

  3.有专门的经费,学校继续对基础可课按照150%的津贴下拨给承担基础课程,同时由于新增了两块任务,对新增部分也要增加相应的投入,否则上述很多规划由难以实现。

推荐访问:云南省有什么英语教育发展战略 云南省 有什么 发展战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