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11篇)

发布时间:2022-11-18 19:30:03 来源:网友投稿

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11篇)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近代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百度文库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20世纪初中国历史事件-百度文库  20世纪初中国历史事件  20世纪初由中国资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11篇),供大家参考。

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11篇)

篇一: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tle>近代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百度文库

篇二: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tle>20世纪初中国历史事件-百度文库

  20世纪初中国历史事件

  20世纪初由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起的国民性改造是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国民劣根性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今天

  给大家精心挑选了20世纪初中国历史事件,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

  20世纪初中国历史事件一: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文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19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20世纪初中国历史事件二: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但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1

  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人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20世纪初中国历史事件三:《辛丑条约》《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中国清朝与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日本帝国、俄罗斯帝国(沙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比利时王国、西班牙王国和尼德兰王国(荷兰)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不平等条约。

  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因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又一奴役性条约。它的签订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辛丑条约》真确文本原存于中华民国外交部,现存于台北外双溪国立故宫博物院恒温恒湿的库房保存。

篇三: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tle>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历史-百度文库

  中国历史,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重大历史事件

  政治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辛丑条约、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大背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运动破产、民族矛盾尖锐

  封建地主阶级自救: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的影响。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技术力量,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清政府试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发展中国政治民主化开启:

  严复,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著有《天演论》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他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

  维新变法1898年,由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作用: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辛亥革命:(中国民主革命的丰碑)兴中会,中国第一个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合众政府。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旧),责任内阁制,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努力: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背景:①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并加紧侵略中国。②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③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主共和思想的熏陶,但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兴起的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

  新文化运动后期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

  宣传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运动(性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分),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921年中共的诞生,中国革命焕然一新,新民主主义开始在无产阶级与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下探索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建军

  革命摇篮井冈山:、创立意义:是中共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八七会议: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世界:19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是美国两党政治形成的重要时期。,两党交替执政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不平衡、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的上山东问题的解决

  中国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洋务经济出现(封建官僚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和短暂春天(注意原因)张謇爱国实业家(大同纱厂)

  二十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轻工业发展明显、主要地区在沿海、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均衡,具有爱国的特点,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

  生活习俗:二十世纪初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国民生活中。中山装等。近代社会风俗也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戊戌变法时的: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有了反清的革命色彩。同志代替老爷,等

  交通通讯工具:80年代初

  唐胥铁路。二十世纪初:汽车出现在上海的大城市

  1909年冯茹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20年代

  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天津到北京。

  20世纪初,上海无线电台,无线电报局;清政府在南京办第一部市内电话;

  经济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世界市场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法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法德矛盾尖锐,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

  德国

  经济发展表现:19世纪最后30年,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19世纪末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英德矛盾、德国挑起一战及失败、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惩罚和削弱

  日本经济的发展

  1、明治维新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开始了工业革命。

  2、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①日本控制了朝鲜;②从中国勒索2.3亿两白银;③取得在中国掠夺资源、倾销商品和开设工厂的特权。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1902年与英国签订《英日同盟条约》,它有利于日本在东亚扩张势力。一战中

  3、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在1914年对德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山东的势力范围。

  美国

  发展表现:美国是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工业发展最迅速的国家。

  一战前美国的对外扩张

  一战后,美国经济代替欧洲,开始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但综合国力,英国仍然是第一位。)以多种形式干涉欧洲事务

  俄国:经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沙皇专制、思想:列宁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和新经济政策

  英国19世纪末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丧失19世纪中期以来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优势:1、最大的殖民帝国;2、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输出占世界第一位(金融业);3、造船业英、德为争夺殖民地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对殖民地的争夺)和金融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战前,英、德为争夺殖民地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对殖民地的争夺)英国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建立英、法、俄三国协约。

  一战后:

  1、严重削弱、但综合国力仍世界第一位,希望继续保持海上绝对优势,维护庞大的殖民帝国;美国一战后代替欧洲,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围绕争夺世界霸权,英美之间的矛盾成为,一战后世界的主要矛盾。结果,国联由英法控制,说明美国的综合国力还不足掌握世界霸权。

  2、对外政策:奉行大陆均势政策,拒绝与法国结盟。

  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1905年,瑞士的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1896年被聘任上海《时务报》主笔的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义》

  1905年以詹天佑为“总办”的京张铁路开工,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1907年京奉铁路全线通车,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

  一、背景

  1.从国际来看,一方面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另一方面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力飞速发展,对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的迫切需求,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从国内来看,一方面晚清统治日益腐败;另一方面国内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1、社会性质加速嬗变,中国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

  2.经济上出现改造中国社会的革命性因素,在封建自然经济走向解体的基础上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

  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重大变化,在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这两大基本阶级之外,出现了新兴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并逐步发展壮大。

  这些都是改造中国社会的革命性因素。

  3政治上晚清政府统治无可奈何花落去,“新政”和“预备立宪”

  4.思想文化上发生了巨大变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5.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形成:洋务派、维新派大量创办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

  废除科举制度、制定并实施近代学制(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形成。

  6.军事制度顺应时势的进步。

  “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时编练新军,军事国防观念发生转变并趋时更新。

  其他:

篇四: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tle>最新2020年高考历史考点解析版:千年变局,两次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的变化(一)-百度文库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千年变局,两次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的变化(一)

  ——鸦片战争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

  复习建议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更为密切,中国近代史上的任何重大历史事件几乎都和整个世界的形势密切相关。因此,在复习时,应该把握世界发展形势,进行中外联系,以理解近代历史发展变动的原因和影响。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考查角度主要集中在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认识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同时要掌握战争的影响,认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知识清单

  (一)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分期

  (二)社会性质

  ①

  社会

  半:部分的、不完整的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侧重于近代经济问题)。

  (三)社会主要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②

  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③

  矛盾)。

  (四)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

  1.革命任务:

  推翻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统治,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

  实现

  ④

  和国家

  ⑤。2.革命性质:

  ⑥

  革命,可分为旧、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五)知识体系

  1.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2.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3.中国人民对救国道路的探索

  参考答案: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②民族,③阶级,④民族独立,⑤近代化,⑥资产阶级民族民主。

  考点聚焦

  考点一、鸦片战争(1840-1842)

  (一)背景

  探讨鸦片战争的背景,需要从战前中国和战前世界的发展背景入手,在比较中进行理解掌握。

  1.战前中国

  19世纪中期,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全面走向衰落。专制统治强化,政治腐败;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军事装备陈旧,军务废弛;财政入不敷出;而推行多年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国人昧于世界大势,盲目自大,不能以一个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世界。

  2.战前世界

  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上半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开展工业革命,急需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战争爆发根本原因:英国力图将中国变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3.导火线——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当时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具备了侵略扩张必要的条件和实力。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正是英国资产阶级梦寐以求的潜在市场。但是,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英国处于入2

  超地位。这是因为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于外来的商品经济有天然的免疫力,加上中国政府坚持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控制对外贸易,使得英国倾销工业产品的梦想破灭。所以一些不法英商转而进行非法的鸦片贸易,以求减少中英正常贸易中的逆差所带来的损失。不过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又断绝了这条“商路”,英国遂决意以此为导火索,诉诸武力。

  注: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

  鸦片输入,流毒甚广。首先严重危害吸食者的身体健康;其次造成白银大量外流,令中国国内发生严重银荒,银贵钱贱,出现通货膨胀现象,使得清廷财政枯竭,国库空虚;再次,造成吏治腐败,军队战斗力丧失。简言之,鸦片输入给中国造成“银荒兵弱”的危害。

  (二)过程

  第一阶段(1840年6月-1841年6月):战争爆发。英军先后进攻广州、厦门、定海和镇江等地,于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

  第二阶段(1841年8月-1842年8月):战争扩大。英军攻占东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军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

  (三)《南京条约》

  内容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危害

  破坏中国领土主权,使港岛成为英国侵华基地。

  加重人民负担。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破坏中国贸易主权,便利英国对华商品倾销。

  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增强英国商品竞争力。

  注:南京条约签订以后,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美法两国趁火打劫,于1844年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

  领事裁判权:

  指资本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非法特权。即外国在中国的侨民成为民事、刑事诉讼的被告时,如其本国与中国订有“享有领事裁判权”的不平等条约,则中国法庭无权审判该被告,只能由其本国领事依照本国法律裁判。这使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注意,该规定有别于今天的“治外法权”,后者仅限于外交人员依照对等的外交协定享有特定的“外交豁免”的权利。

  片面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如为对等关系,则有利于协议双方的经济发展。但“片面”却意味着中英间的不对等关系,“如有新恩施及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的规定意味着将来中国给予其他国家任何特权时,英国均3

  可无条件享受,而英国却不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这项规定为后来其他列强在侵华时互相援引,全面破坏中国主权,并促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形成联合侵华以共同获取侵略权益的局面。

  (四)影响

  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典型例题】

  1、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B.鸦片战争时期广东人抵制洋货

  C.鸦片战争打击了广州对外贸易

  D.清政府加强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解析: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对原来广州的唯一外贸口岸地位形成冲击,导致“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故A项正确;“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与“鸦片战争时期”不符,故B项错误;“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鸦片战争已经结束,故C项错误;1842年清政府被迫开放五口通商,不可能“加强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A

  2、“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是东西方相互碰撞和融合,影响是双向而不是单向的。所以B项正确,A项错误。另外,根据题干可知,近代中国逐渐介入世界事务,但并不能表现出是在按照西方模式演变,C项错误;东西方的交流强调的并不是西学东渐的过程,而是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过程,D项错误。

  答案:B

  3、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延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

  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材料三

  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指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建立后,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简析上述方针和主张的影响。

  (4)综上,请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观点,依据材料一中“编订完全之法律,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的信息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时间,结合所学从鸦片战争之后来判断作答;第三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以及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来回答。

  (2)第一小问背景,依据材料二中“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

  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要求以及帝国主义调整在华利益”;第二小问结果,结合所学从五四运动斗争结果的角度回答;第三小问实质,结合所学《九国公约》影响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局面进行回答。

  (3)第一小问方针,依据材料三“平等原则”并结合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针来回答,依据材料中“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指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得出“一国两制”;第二小问主张,依据所学从“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的角度回答;第三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影响的角度回答。

  (4)本题属于开放题型,回答时依据材料中并结合所学从“中国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历史叙事的重要主题”的角度回答。

  答案:

  (1)观点: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

  时间: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

  影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2)背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要求;帝国主义调整在华利益。

  结果:收回山东主权;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

  实质: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声明将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一国两制”。

  主张: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影响: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彻底结束外国列强的占领,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4)主题:外争国权,是中国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历史叙事的重要主题。

篇五: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tle>【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复习:用“公式”分析历史现象-百度文库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复习:用“公式”分析历史现象

  同学们在学习数理化这些理科课程时,经常要与大量的公式打交道,那么在学习政史地这些文科课程特别是历史课程的时候,有没有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公式”呢?

  我们知道,社会现象纷繁复杂,彼此影响,但所有的联系不外于纵向、横向两种。

  纵向联系即是在时间上有先有后的同一种类型现象,前者对后者的制约以及后者对前者的肯定或否定;横向联系则是指大约在同一时间段内,相同或不同类型、相同或不同空间、相同或不同层次等的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

  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现象的发生都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该事件所处的外界环境,它包括时间、空间、社会生活环境等;内因是当事者的素质、个人生活经历、意志品质、主观动机等。作为学生,要想能驾轻就熟地运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的确不易,因为往往会出现挂一漏万或条理不清的现象。

  鉴于此,本人尝试着将这种内外因的分析法与纵横联系的眼光相结合,总结出一个“公式”,学生在分析社会现象的发生原因时,不妨按照如下程序思考、作答:

  首先是“历史”原因,即以往同类事件对该事件的影响。

  其次是“现实”原因,包括当时其它方面的社会生活对该事件的影响;当时其它国家、地区发生的某些事件对该事件的影响;事件的主体对象发挥的影响三方面。

  例如:试分析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向西方学习发展到制度层次的原因。

  上述“公式”提醒我们首先分析“历史”原因,即以往同类事件对该事件的影响,也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前,中国学习西方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学习西方所产生的影响。循着上述思路,便不难发现该方面答案应是“洋务运动是中国的部分封建官僚在器物层次上向西方学习的体现,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了它的失败;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为中国在制度层次上向西方学习奠定了基础”。

  而“现实”方面的原因,第一层次则是要从当时其它方面的社会生活对该事件的影响方面去分析。向西方学习隶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经济、政治、对外关系等几大方面对向西方学习这一事件的影响。经过思考,我们不难发现相关的答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为先进的中国人在制度层次上向西方学习奠定了物质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进一步发展,为先进的中国人在制度层次上向西方学习奠定了阶级基础;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和列强挑起了瓜分了中国的狂潮,进一步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第二层次是要从其他国家地区发生的事件对中国的影响方面去分析。因此,第二层次的答案是:“世界各国的改革和革命浪潮,尤其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使一些中国人进一步认识到进行制度变革的重要性。”

  第三层次是分析从事该事件的人员的主观努力。因此这一层次的答案应是“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不懈探索,分别希望在中国建立起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的资产阶级专政。”

  该“公式”不仅可以用来分析历史原因,而且可以适当变化以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这里就不再赘述。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六: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tle>世界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百度文库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世界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整体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横向、整体发展的历史,重视交往、强调友好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这里所说的整体史观,一是全球史观,二是要把政治文明、物质文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本专题试图从整体史观的角度探讨世界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世界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一、知识结构

  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二、重点突破

  1、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14至16世纪由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开辟的新航路,加强了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加速了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也使中国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美洲的外来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西欧开始对华的殖民侵略;中国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了西学东渐的历程。

  2、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第一次:1840年,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将中国变成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商品输出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列强的侵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妨害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引发了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为了抵抗列强的侵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开明地主阶级开始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2)第二次:1870年前后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帝国主义过渡。它们加紧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3)第三次: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科技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进一步增强,发达国家利用科技的优势控制发展中国家,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既有机遇,更面临着挑战。

  3、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爆发后,帝国主义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革命从旧民革向新民革过渡,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日益萎缩。巴黎和会上,操纵会议的帝国主义国家不顾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的现实,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华盛顿会议上,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九国公约》,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引发了国民大革命运动。

  (2)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世界各国人民和法西斯矛盾的激化,中苏美英等26国于1942年成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国的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中国的抗日战争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援助。抗日战争是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大国力量的对比,经济军事实力膨胀的美国妄图称霸世界,扶蒋反共成为战后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控制中国成为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扶助蒋介石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4、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以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革命性征服了广大进步的中国青年,1921年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国情相结合,从幼稚走向成熟,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探索民主革命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还引起了两次巨大的思想飞跃……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十月革命的胜利: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新的出路,促进了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3)共产国际的成立:1919年在莫斯科成立的共产国际作为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帮助中国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共产国际建议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促进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4)苏联模式的形成:1936年苏联颁布的新宪法,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的建成,也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之中,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不得不照搬苏联模式,对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后来日益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实施了经济体制的改革。

  三、典型题例

  (一)举例说明19世纪六七年代世界政治的重大变化。概括同一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变化情况。

  答: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如: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1864年第一国际的成立使无产阶级走向国际联合;1871年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中国的变化: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无产阶级逐渐成长,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资本主义产生,资产阶级逐渐成为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洋务运动开展,抵制了列强的经济扩张,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二)20世纪60——90年代,原来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亚洲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分析这一时期中国在发展社会经济道路上遭受重大挫折的原因。

  3.20世纪70年代,中国为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4.根据以上分析,你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有利条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扩展,有利于亚洲国家吸收新技术;西方发达国家向国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亚洲国家可以利用劳动力优势发展经济。不利条件:亚洲长期遭受西方殖民侵略,经济基础薄弱;美苏争霸,亚洲局势不稳定。

  2.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经济建设,缺乏国际间经济联系和交流;轻视知识分子,忽视文化教育;长期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模式。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对内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引进外国资金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重视科技教育和人才培养。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4.必须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道路;必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必须重视科技教育,走科教兴国之路。

  四、知识检测

  1.西学东渐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C.文艺复兴兴起

  D.欧洲近代科技诞生

  2.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不包括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对外贸易出现入超

  D.加速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洋务运动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突出表现是

  A.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海军B.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

  C.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D.学习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4.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

  A.民主共和思想

  B.三权分立学说

  C.君主立宪思想

  D.自由主义学说

  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崭春天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忙于一战

  B.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C.辛亥革命的鼓舞

  D.群众性反帝斗争的开展

  6.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向结合的成果有

  ①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②倡导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探索正确的民主革命道路

  ④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A.①②B.①

  ③C.②③④D.①③④

  7.中国的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开始于

  A.1937年B.1939年

  C.1941年

  D.1945年

  8.中国收回领土主权最多的一年是

  A.1945年B.1949年C.1997年

  D.1999年

  9.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外交工作取得突破的原因不包括

  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世界霸权主义者实力下降

  C.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D.毛泽东周恩来的努力

  10.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对外关系的突出成就是

  A.开始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B.抵制了超级大国的强权外交

  C.与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建交

  D.基本实现了周边无敌国的外交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恩来指出:“中法两个民族都是伟大的民族,有着古老的文化”。

  材料二、18世纪中后期,中法两国都出现了一部全书式著作,即《四库全书》与

  《百库全书》。

  材料三、18世纪时,中国文化在西欧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对很多启蒙思想家都有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被大量介绍到中国。

  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中华民族在推动世界文化事业传播与发展中作出的最大科技贡献是什么?

  (2)据材料二简述以上两部著作各自出现的政治背景,并指出它们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分析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及其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

  参考答案

  1.A2.C3.C4.C5.A6.B7.C8.A9.C10.D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11.(1)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

  (2)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法国封建统治陷入全面危机,资产阶级要求扩大政治权利。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往的救国探索遭受重大挫折;启蒙思想成功指导了法国大革命和北美独立战争;适应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分子的要求。

  中国先后发生了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篇七: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tle>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历史-百度文库

  中国历史,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重大历史事件

  政治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辛丑条约、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大背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运动破产、民族矛盾尖锐

  封建地主阶级自救: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的影响。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技术力量,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清政府试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发展中国政治民主化开启:

  严复,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著有《天演论》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他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

  维新变法1898年,由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作用: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辛亥革命:(中国民主革命的丰碑)兴中会,中国第一个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合众政府。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旧),责任内阁制,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努力: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背景:①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并加紧侵略中国。②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③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主共和思想的熏陶,但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兴起的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

  新文化运动后期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

  宣传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运动(性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分),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921年中共的诞生,中国革命焕然一新,新民主主义开始在无产阶级与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下探索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建军

  革命摇篮井冈山:、创立意义:是中共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八七会议: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世界:19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是美国两党政治形成的重要时期。,两党交替执政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不平衡、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的上山东问题的解决

  中国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洋务经济出现(封建官僚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和短暂春天(注意原因)张謇爱国实业家(大同纱厂)

  二十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轻工业发展明显、主要地区在沿海、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均衡,具有爱国的特点,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

  生活习俗:二十世纪初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国民生活中。中山装等。近代社会风俗也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戊戌变法时的: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有了反清的革命色彩。同志代替老爷,等

  交通通讯工具:80年代初

  唐胥铁路。二十世纪初:汽车出现在上海的大城市

  1909年冯茹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20年代

  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天津到北京。

  20世纪初,上海无线电台,无线电报局;清政府在南京办第一部市内电话;

  经济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世界市场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法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法德矛盾尖锐,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

  德国

  经济发展表现:19世纪最后30年,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19世纪末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英德矛盾、德国挑起一战及失败、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惩罚和削弱

  日本经济的发展

  1、明治维新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开始了工业革命。

  2、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①日本控制了朝鲜;②从中国勒索2.3亿两白银;③取得在中国掠夺资源、倾销商品和开设工厂的特权。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1902年与英国签订《英日同盟条约》,它有利于日本在东亚扩张势力。一战中

  3、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在1914年对德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山东的势力范围。

  美国

  发展表现:美国是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工业发展最迅速的国家。

  一战前美国的对外扩张

  一战后,美国经济代替欧洲,开始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但综合国力,英国仍然是第一位。)以多种形式干涉欧洲事务

  俄国:经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沙皇专制、思想:列宁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和新经济政策

  英国19世纪末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丧失19世纪中期以来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优势:1、最大的殖民帝国;2、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输出占世界第一位(金融业);3、造船业英、德为争夺殖民地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对殖民地的争夺)和金融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战前,英、德为争夺殖民地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对殖民地的争夺)英国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建立英、法、俄三国协约。

  一战后:

  1、严重削弱、但综合国力仍世界第一位,希望继续保持海上绝对优势,维护庞大的殖民帝国;美国一战后代替欧洲,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围绕争夺世界霸权,英美之间的矛盾成为,一战后世界的主要矛盾。结果,国联由英法控制,说明美国的综合国力还不足掌握世界霸权。

  2、对外政策:奉行大陆均势政策,拒绝与法国结盟。

  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1905年,瑞士的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1896年被聘任上海《时务报》主笔的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义》

  1905年以詹天佑为“总办”的京张铁路开工,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1907年京奉铁路全线通车,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

  一、背景

  1.从国际来看,一方面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另一方面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力飞速发展,对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的迫切需求,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从国内来看,一方面晚清统治日益腐败;另一方面国内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1、社会性质加速嬗变,中国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

  2.经济上出现改造中国社会的革命性因素,在封建自然经济走向解体的基础上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

  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重大变化,在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这两大基本阶级之外,出现了新兴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并逐步发展壮大。

  这些都是改造中国社会的革命性因素。

  3政治上晚清政府统治无可奈何花落去,“新政”和“预备立宪”

  4.思想文化上发生了巨大变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5.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形成:洋务派、维新派大量创办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

  废除科举制度、制定并实施近代学制(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形成。

  6.军事制度顺应时势的进步。

  “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时编练新军,军事国防观念发生转变并趋时更新。

  其他:

篇八: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tle>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百度文库

  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武昌起义。

  金冲及

  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是这段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台阶。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看作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作它最终结出的硕果。辛亥革命时期志士仁人们的巨大历史贡献,将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和怀念。

  二十世纪,对中国来说,是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二十世纪,中国人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辛亥革命是其中的第一次。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当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意气风发地跨入新世纪的时候,回顾中国人在上个世纪走过的艰难而曲折的道路,怎能不对前人在那黑暗年代创立的不朽业绩肃然起敬?

  黑云压城城欲摧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一个世纪前的事情也许太遥远了。他们已很难想象那时候中华民族的悲惨处境。

  中华民族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在近代却落后了。当二十世纪到来的时候,中国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上走过整整六十年。外国列强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命脉。中华民族在世界上遭人鄙视,被看作“劣等民族”。国家的命运不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而是听任别人摆布。人民挣扎在生死线上,多少次反抗都失败了。长夜漫漫,仿佛没有尽头。这一切,不能不使每个有爱国心的中国人感到极大的痛苦。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相交的时候,这种不断沦落的步伐大大加快了。十年间,在中国土地上接连发生了三场帝国主义国家发动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俄战争。前两次战争都以清朝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中国对外赔款共达六亿八千万两白银,比当时全国八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还多;中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被日本侵占;列强还取得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驻军权。后一次战争竟是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东北大地上的相

  互厮杀,居民惨遭屠戮,庐舍化为灰烬。在此期间,列强还在中国强行划分势力范围,攫取种种特权。中国人痛切地感到国家已面临被瓜分和灭亡的直接威胁。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当时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大抵东方变局不出数年之中”。“尝中夜起而大哭。嗟乎!谁其知之!”

  在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谁能领导人民抵抗外来的侵略、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谁就能得到人民发自内心的信任和支持;否则,就会被人民所抛弃。这时,统治着中国的清朝政府处在怎样的状态呢?人们期望有一个能保卫祖国和民族利益的政府,而清朝政府恰恰相反,宁肯大量出卖国家的权益,以换取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维护它在国内早已摇摇欲坠的统治。1901年2月,当武装占领中国首都北京的列强提出和议大纲时,流亡在西安的清朝政府发出煌煌上谕,竟宣布政府今后的对外方针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腆颜声称:“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清朝政府对外屈辱到如此地步,对内拒绝任何根本改革,而其竭泽而渔的横征暴敛更使人民无法生存下去。这就使原来装扮成“神圣不可侵犯”的清王朝,终于在人们心目中丧尽尊严,被看成只是洋人用来统治中国的工具。人们越来越愤怒,感到不把这个卖国的、专制的、极端腐败的清政府推翻,中国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了。

  先进的中国人奋不顾身地起来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最后走上革命的道路。这是现实生活迫使他们作出的选择。辛亥革命便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发生的。离开这个大背景,就不可能理解辛亥革命。

  开创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在中国被迫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后,中国人民的反抗从来没有停止过,清朝也自上而下地进行过一些枝节的改革,但都不能解决问题。中国的状况仍在一天天坏下去。旧的路子已经行不通了,需要找寻新的出路。

  这时,在中国内部开始出现新的社会力量。随着近代工业的初步兴起,中国有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着废科举兴学堂和留学生的迅速增加,中国有了不同于旧式士大夫的新式知识分子。随着这些新的社会力量的出现,新的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也相应地产生出来。

  辛亥革命是由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孙中山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从少年时代起就随着已成为华侨农场主的哥哥长期生活在国外,并系统地接受了近代教育,成为中国第一个取得行医执照的外科医生。像这样的知识分子,在过去的中国社会里还不曾有过。这使他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的政治代表。他因祖国的悲惨境遇而痛苦,但又充满民族的自尊和自信。他下决心投身革命后,在1894年末创立了兴中会,第二年立刻组织反清的广州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孙中山却毫不气馁,继续不屈不挠地奋斗。1905年,他在日本东京同许多留日学生一起成立了全国性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积极鼓吹革命思想,先后发动多次武装起义,在全国范围内造成很大影响。可以说,辛亥革命时期各地的革命活动,不管是不是受同盟会的直接领导,都是在孙中山革命思想和活动的影响下进行的。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开始,标志着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辛亥革命的出发点,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振兴中

  华”这个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响亮口号,是孙中山在檀香山兴中会成立时率先喊出来的。他在兴中会章程中痛心地写道:“中国积弱,非一日矣。”“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衣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他悲愤地呼唤:“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兴中会名称中的“兴中”两字,也表明了这个意思。虽然孙中山这时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但他领导的革命活动具有强烈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性质是没有疑问的。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起民主共和的旗帜。这是一件有着破天荒意义的大事。民主共和,是同君主专制相对立的。中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几千年实行的都是君主专制制度。皇帝被称为“天子”,仿佛代表着天意来实现人间的统治。他的话就是“金口玉言”,是断然违反不得的。“君为臣纲”之类的说教,经过几千年灌输和熏陶,仿佛已成为天经地义,连产生一点怀疑的念头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要从如此沉重的传统束缚下摆脱出来,提出以另一种政治制度来代替君主制度,其难可想而知。远的不说,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做了天王,其实还是皇帝;戊戌维新运动,希望靠光绪这个“好皇帝”自上而下地推行变法;义和团运动,旗帜上写的还是“扶清灭洋”。中国同盟会的宗旨中明确规定要“创立民国”,这是一个全新的观念,而且从此逐步深入人心。同盟会的《革命方略》写道:“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些话在今天看来似乎平淡无奇,但在当时确实产生了石破天惊的震撼力量。

  辛亥革命时期的先进中国人是向西方学习的。但那时西方国家内部的种种社会矛盾已经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来。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之间的急剧分化、社会主义思潮的迅速传播,引起孙中山的极大关注。他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英国进行实地考察后写道:“两年之间,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孙中山在潜心学习西方的同时,已敏锐察觉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阴暗面,这在一百多年前是难能可贵的。

  在近代,中国人面对的问题成千上万,许多人常不知该从何下手。孙中山从千头万绪的现象中,提纲挈领地提出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这三个目标,并且坚决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它。这就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集中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为什么当时会有那么多人奋不顾身地奔集到孙中山高举的旗帜下来,原因就在这里。尽管孙中山并没有找到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道路,但这些目标的提出毕竟激励着不止一代的中国人不断地向前奋斗。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但它的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孙中山是当时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这个评价是深刻的,完全符合实际的。

  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那么,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应该说,这两个方面同时存在。

  结束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这是改变中国历史面貌的一件大事。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林伯渠同志在六十年前曾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

  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这场变革,为中国人走向独立和解放的道路扫除了一个巨大的障碍物。此后,无论是袁世凯称帝还是张勋复辟,都只能昙花一现,立刻遭到全国人民的普遍反对,很快归于失败。历史的发展毕竟无法倒转回去了。

  诚然,民主共和制度在当时的中国只是徒具形式,但这个形式在人们观念上引起的深刻变革决不能小看。中国人历来讲究要“名正言顺”。孙中山说:“在南京所订民国约法,内中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条是兄弟主张的。”有了这一条,民主共和便成了“正统”,人们不再把自己看作皇上的“子民”,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政党、社会团体和报章杂志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政治生活空前活跃,民主精神普遍高涨。它为中国的继续前进创造了重要条件。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社会上迅速掀起一个如火如荼的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南京临时政府还采取许多移风易俗的措施,如:剪除发辫,改变服饰;废除跪拜、请安等礼节,代以鞠躬、握手;取消大人、老爷等称呼,代以先生、君等。这些措施的实行虽不彻底,但在正式场合仍可看到和过去有明显的不同,从而使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皇帝历来被看作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

  辛亥革命离五四运动只有七年多,中间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便没有五四运动,便没有以后历史的发展。这不是过甚其词的夸张,而是历史前进必经的阶梯。即便南京临时政府很快就结束,袁世凯又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已经发生了的变化是谁也无法全部抹掉的。把辛亥革命称为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它是当之无愧的。

  说辛亥革命又是失败了,这同前面所说的是不是自相矛盾?不是。这次革命并没有达到它所预期的目标,没有能从根本上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对中国的统治,没有真正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支配地位没有受到削弱,在农村没有出现一场社会大变动,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革命的果实又落到旧势力的代表袁世凯手里。中国仍是一个贫穷、落后、分裂、混乱的国家。从这个意义上,人们不能不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辛亥革命的失败,同样也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导致失败的原因,除客观的力量对比悬殊以外,这场革命的领导者所代表的社会力量还很薄弱,政治上也不成熟,确实存在严重的弱点:第一,他们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的政治纲领,许多人在推翻清朝政府以后便以为大功已经告成,失去了继续前进的明确方向。第二,他们没有发动并依靠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下层劳动人民,因而在强大的旧势力面前便觉得自己孤立无援,找不到把革命进行到底的力量源泉。第三,他们没有形成由一大批有着共同理想和严格纪律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党,作为革命队伍的核心力量,因而难以在极端复杂的环境中顽强地进行坚韧不拔的斗争。在当时还不成熟的中国社会历史条件下要解决这些问题是

  做不到的。

  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振兴中华,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一个宏伟而艰巨的目标,决不是靠一两次革命冲击就能实现的,也不可能在一两代人手里完成。

  辛亥革命后建立起来的共和国,照搬了西方国家民主政治的模式。许多人兴高采烈,把事情想得很简单,以为民主共和国既经成立,人民生活在优良政治之下,进步一定很快,种种根本改革都将顺利实现。可是,事实却使人大失所望:普选徒具形式;多党制成了拉帮结派,党同伐异;议会里大多是一些政客在那里吵吵嚷嚷,争权夺利;国民党在大选中取得国会议席中的大多数,但对国民党的实际作用却很少裨益。热切的期望,得到的却是冰冷的回报。等到袁世凯代表的旧势力作好了准备,突然猛扑过来,就连那些形式上的东西也被抛到九霄云外。种瓜得豆,这真是创业者始料不及的。

  但是,历史不会在此停步不前。在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面前,旧的路走不通了,中国的先进分子便不能不开始新的探索,寻找新的出路。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写道:“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震动了全世界。俄国人举行了十月革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时,也只是在这时,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

  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大体上有两种:年长的大多参加过辛亥革命,并且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如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朱德等;陈独秀虽然没有参加同盟会,但同样积极地投身辛亥革命,并且担任过独立不久的安徽都督府秘书长。年轻一些的大多也受到这次革命的深刻影响,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

  林伯渠描述了自己在辛亥革命后的思想历程:“从同盟会起到民国成立后十年中,自己亲自参加了每个阶段的民族民主的革命斗争,经过了多少的挫折失败,也流尽无数志士的鲜血,然而反动势力仍然是此起彼伏地统治着中国,政局的澄清总是那样遥远无期。虽然对于造成这种形势的真正原因还不完全了解,但总觉得不能再重复过去所走的路,应该从痛苦的经验中摸索出一条新路。”他又说:“从自身的经历中,也体验到一个彻底的民主主义者,他所走向的是共产主义的道路。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的遥远,于是慢慢地从痛苦的经验中,发现了这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这不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在革命队伍里是不缺少这样的人的。”

  由上可见,早期共产党人在思想上几乎都受过辛亥革命风暴的洗礼和激励,成为他们投身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起点;随后,又从辛亥革命的失败中接受了教训,看到它存在的严重弱点,认识到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不可能的,必须寻找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继续向前走。他们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帮助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走到工人和农民中间去,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脚踏实地地开始新的斗争,终于找到了正

  确的前进方向,找到了足以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经过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终于领导人民取得了辉煌胜利。

  《人民日报》

  (2001年10月09日第九版)

篇九: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tle>世界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百度文库

  世界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整体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横向、整体发展的历史,重视交往、强调友好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这里所说的整体史观,一是全球史观,二是要把政治文明、物质文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本专题试图从整体史观的角度探讨世界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世界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一、知识结构

  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二、重点突破

  1、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14至16世纪由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开辟的新航路,加强了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加速了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也使中国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美洲的外来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西欧开始对华的殖民侵略;中国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了西学东渐的历程。

  2、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第一次:1840年,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将中国变成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商品输出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列强的侵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妨害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引发了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为了抵抗列强的侵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开明地主阶级开始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2)第二次:1870年前后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帝国主义过渡。它们加紧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3)第三次: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科技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进一步增强,发达国家利用科技的优势控制发展中国家,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既有机遇,更面临着挑战。

  3、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爆发后,帝国主义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革命从旧民革向新民革过渡,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日

  益萎缩。巴黎和会上,操纵会议的帝国主义国家不顾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的现实,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华盛顿会议上,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九国公约》,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引发了国民大革命运动。

  (2)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世界各国人民和法西斯矛盾的激化,中苏美英等26国于1942年成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国的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中国的抗日战争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援助。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大国力量的对比,经济军事实力膨胀的美国妄图称霸世界,扶蒋反共成为战后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控制中国成为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扶助蒋介石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4、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以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革命性征服了广大进步的中国青年,1921年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国情相结合,从幼稚走向成熟,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探索民主革命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还引起了两次巨大的思想飞跃……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十月革命的胜利: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新的出路,促进了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3)共产国际的成立:1919年在莫斯科成立的共产国际作为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帮助中国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共产国际建议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促进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4)苏联模式的形成:1936年苏联颁布的新宪法,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的建成,也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之中,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不得不照搬苏联模式,对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后来日益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实施了经济体制的改革。

  三、典型题例

  (一)举例说明19世纪六七年代世界政治的重大变化。概括同一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变化情况。

  答: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如: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1864年第一国际的成立使无产阶级走向国际联合;1871年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中国的变化: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无产阶级逐渐成长,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资本主义产生,资产阶级逐渐成为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洋务运动开展,抵制了列强的经济扩张,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二)20世纪60——90年代,原来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亚洲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经济发展

  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分析这一时期中国在发展社会经济道路上遭受重大挫折的原因。

  3.20世纪70年代,中国为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4.根据以上分析,你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有利条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扩展,有利于亚洲国家吸收新技术;西方发达国家向国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亚洲国家可以利用劳动力优势发展经济。不利条件:亚洲长期遭受西方殖民侵略,经济基础薄弱;美苏争霸,亚洲局势不稳定。

  2.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经济建设,缺乏国际间经济联系和交流;轻视知识分子,忽视文化教育;长期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模式。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对内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引进外国资金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重视科技教育和人才培养。

  4.必须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道路;必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必须重视科技教育,走科教兴国之路。

  四、知识检测

  1.西学东渐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B.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C.文艺复兴兴起D.欧洲近代科技诞生

  2.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不包括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对外贸易出现入超

  D.加速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洋务运动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突出表现是

  A.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海军B.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

  C.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D.学习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4.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

  A.民主共和思想B.三权分立学说

  C.君主立宪思想D.自由主义学说

  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崭春天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忙于一战B.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C.辛亥革命的鼓舞D.群众性反帝斗争的开展

  6.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有

  ①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②倡导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探索正确的民主革命道路

  ④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A.①②B.①

  ③C.②③④D.①③④

  7.中国的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开始于

  A.1937年B.1939年C.1941年

  D.1945年

  8.中国收回领土主权最多的一年是

  A.1945年B.1949年C.1997年D.1999年

  9.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外交工作取得突破的原因不包括

  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世界霸权主义者实力下降

  C.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D.毛泽东周恩来的努力

  10.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对外关系的突出成就是

  A.开始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B.抵制了超级大国的强权外交

  C.与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建交D.基本实现了周边无敌国的外交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恩来指出:“中法两个民族都是伟大的民族,有着古老的文化”。

  材料二、18世纪中后期,中法两国都出现了一部全书式著作,即《四库全书》与

  《百库全书》。

  材料三、18世纪时,中国文化在西欧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对很多启蒙思想家都有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被大量介绍到中国。

  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中华民族在推动世界文化事业传播与发展中作出的最大科技贡献是什么?

  (2)据材料二简述以上两部著作各自出现的政治背景,并指出它们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分析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及其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

  参考答案

  1.A2.C3.C4.C5.A6.B7.C8.A9.C10.D11.(1)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

  (2)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法国封建统治陷入全面危机,资产阶级要求扩大政治权利。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往的救国探索遭受重大挫折;启蒙思想成功指导了法国大革命和北美独立战争;适应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分子的要求。

  中国先后发生了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篇十: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tle>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历史-百度文库

  中国历史,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重大历史事件

  政治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辛丑条约、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大背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运动破产、民族矛盾尖锐

  封建地主阶级自救: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的影响。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技术力量,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清政府试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发展中国政治民主化开启:

  严复,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著有《天演论》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他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

  维新变法1898年,由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作用: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辛亥革命:(中国民主革命的丰碑)兴中会,中国第一个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合众政府。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旧),责任内阁制,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努力: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背景:①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并加紧侵略中国。②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③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主共和思想的熏陶,但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兴起的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

  新文化运动后期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

  宣传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运动(性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分),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921年中共的诞生,中国革命焕然一新,新民主主义开始在无产阶级与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下探索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建军

  革命摇篮井冈山:、创立意义:是中共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八七会议: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世界:19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是美国两党政治形成的重要时期。,两党交替执政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不平衡、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的上山东问题的解决

  中国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洋务经济出现(封建官僚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和短暂春天(注意原因)张謇爱国实业家(大同纱厂)

  二十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轻工业发展明显、主要地区在沿海、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均衡,具有爱国的特点,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

  生活习俗:二十世纪初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国民生活中。中山装等。近代社会风俗也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戊戌变法时的: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有了反清的革命色彩。同志代替老爷,等

  交通通讯工具:80年代初

  唐胥铁路。二十世纪初:汽车出现在上海的大城市

  1909年冯茹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20年代

  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天津到北京。

  20世纪初,上海无线电台,无线电报局;清政府在南京办第一部市内电话;

  经济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世界市场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法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法德矛盾尖锐,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

  德国

  经济发展表现:19世纪最后30年,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19世纪末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英德矛盾、德国挑起一战及失败、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惩罚和削弱

  日本经济的发展

  1、明治维新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开始了工业革命。

  2、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①日本控制了朝鲜;②从中国勒索2.3亿两白银;③取得在中国掠夺资源、倾销商品和开设工厂的特权。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1902年与英国签订《英日同盟条约》,它有利于日本在东亚扩张势力。一战中

  3、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在1914年对德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山东的势力范围。

  美国

  发展表现:美国是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工业发展最迅速的国家。

  一战前美国的对外扩张

  一战后,美国经济代替欧洲,开始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但综合国力,英国仍然是第一位。)以多种形式干涉欧洲事务

  俄国:经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沙皇专制、思想:列宁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和新经济政策

  英国19世纪末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丧失19世纪中期以来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优势:1、最大的殖民帝国;2、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输出占世界第一位(金融业);3、造船业英、德为争夺殖民地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对殖民地的争夺)和金融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战前,英、德为争夺殖民地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对殖民地的争夺)英国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建立英、法、俄三国协约。

  一战后:

  1、严重削弱、但综合国力仍世界第一位,希望继续保持海上绝对优势,维护庞大的殖民帝国;美国一战后代替欧洲,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围绕争夺世界霸权,英美之间的矛盾成为,一战后世界的主要矛盾。结果,国联由英法控制,说明美国的综合国力还不足掌握世界霸权。

  2、对外政策:奉行大陆均势政策,拒绝与法国结盟。

  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1905年,瑞士的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1896年被聘任上海《时务报》主笔的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义》

  1905年以詹天佑为“总办”的京张铁路开工,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1907年京奉铁路全线通车,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

  一、背景

  1.从国际来看,一方面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另一方面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力飞速发展,对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的迫切需求,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从国内来看,一方面晚清统治日益腐败;另一方面国内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1、社会性质加速嬗变,中国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

  2.经济上出现改造中国社会的革命性因素,在封建自然经济走向解体的基础上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

  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重大变化,在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这两大基本阶级之外,出现了新兴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并逐步发展壮大。

  这些都是改造中国社会的革命性因素。

  3政治上晚清政府统治无可奈何花落去,“新政”和“预备立宪”

  4.思想文化上发生了巨大变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5.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形成:洋务派、维新派大量创办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

  废除科举制度、制定并实施近代学制(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形成。

  6.军事制度顺应时势的进步。

  “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时编练新军,军事国防观念发生转变并趋时更新。

  其他:

篇十一: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le>(汪美华教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大变局-百度文库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大变局

  陆行中学

  汪美华

  2011年3月10日下午

  学情分析:

  学生情况:授课对象是一所普通中学高三学生

  知识储备:高中第一轮复习已经基本结束,对近代中外历史有一定了解。

  教材分析:

  历史脉络,往往体现在阶段特征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阶段,更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阶段,也是现代世界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还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重要阶段,无论对中国还是世界来说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了解了这段历史能够使学生懂得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在不断的交流和冲撞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知道人类文明的进步是有代价的,近代中国充当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垫脚石同时,也开始了艰难、曲折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嬗变。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归纳:19世纪末20世纪出初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2、理解:理解社会产生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有层次的问题设计,启迪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2、通过相关的系列图片、文字等史料,提升汲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通过对这一阶段中国社会变化及其原因的分析,学会思考历史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推动社会变革是多种因素的结果,19世纪末20世纪初历史是中国人不断探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是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宝贵财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9世纪末20世纪出初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难点:分析导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与史料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

  板书设计: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变化

  1/12

  一、变的表现

  二、变的原因(历史与现实原因、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外因——主要原因:“接锺而来外力冲击”

  2、内因—外力冲击下近代中国社会内部新社会机制的发生发展及其相互运动

  三、变的启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两幅图片:

  2/12

  提问1:从孙中山的两幅图片中我们可以汲取那些历史信息?(表层和深层信息):

  (提问“从孙中山的两张照片和民国初年社会习俗变革的表格中可以汲取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汲取历史信息应该从表层和深层来思考

  表层:发型和服饰的变化

  深层信息:折射出孙中山人生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变化。

  引出课题:板书: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变化

  解释课题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般是指1900年前后10到20年左右

  提问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大变局变在哪些方面呢?

  板书:一、变的体现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从这些历史事件中再引导学生归纳变化具体表现)。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学生口头回答,教师多媒体展示整理归纳的文本:

  ?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

  瓜分狂潮与“门户开放”

  ?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

  《二十一条》与日本独霸中国

  ?

  《凡尔赛和约》与《九国公约》

  类别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的社会习俗的变革发式剃头留辫服饰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长衫称谓大人老爷少爷先生某君同志礼节跪作揖请安拱手鞠躬脱帽握手脚形缠足女权女主内男主外剪辫天足走向社会3/12

  ?

  “公车上书”与“百日维新”

  ?

  “扶清灭洋”与义和团运动

  ?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

  “三民主义”与“辛亥革命”

  ?

  “民主科学”与新文化运动

  ?

  马克思主义与“五四运动”

  ?

  “新三民主义”与“国民革命”

  提问3:请用叙述的方法来说明上述事件之间关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瓜分狂潮与“门户开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二十一条》与日本独?霸中国?《凡尔赛和约》与《九?国公约》?“公车上书”与“百日维新”“扶清灭洋”与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三民主义”与“辛亥革命”“民主科学”与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与“五四运动”“新三民主义”与“国民革命”上述事件之间关系任何?请用叙述的方法来说明。提问4:举例说明重大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任举一列即可,例辛亥革命的影响)

  2、19世纪末20世纪初重大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正是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直接引发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大变局。

  (提问5:上述重大历史事件使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大变化?)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大变局表现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组成的要素去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去归纳整理)

  多媒体展示:

  政治:中国完全半殖民地化

  帝国(大清帝国)——共和国(中华民国)

  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4/12

  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黄金时代)

  思想:传统文化儒家思想被否定——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史学:传统史学——新史学(20世纪初)

  社会习俗: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迁(出示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化表格)?

  总体大变局特征: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起自1840年的中国现代化全面展开。

  提问6:引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大变局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板书:二、变的原因(历史原因)

  先让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回答系列问题,来探寻变化的原因:

  展示多媒体材料:

  “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锺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主主义之新)。所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有其很大的独特性,这需要通过对社会机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作具体深入的研究来说明。”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序》第3页(这里多媒体有问题)

  请回答:

  提问7:什么是新陈代谢?材料中提到的“新陈代谢”是一个什么概念?

  提问8:材料中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新旧变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是否赞成?

  提问9:材料中的“接锺而来外力冲击”又是什么?请用史实来说明

  5/12

  提问10:请你说说“接锺而来外力冲击”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整理:

  (1)新陈代谢:是生物学的一个概念,它是生命最本质特征,在外力的作用下实现自身的内部的变化,实现新旧更替。材料中的“新陈代谢”实际上是指近代中国社会的新旧更替,也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或转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2)材料中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旧更替的主要原因是“接锺而来外力冲击”,正是在“接锺而来外力冲击”下又导致了中国社会内部的自身变革,从而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或变化,所以近代中国社会的变更是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与古代中国社会、近代欧洲社会的转型所不同的,也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性。

  (3)材料中“接锺而来外力冲击”是指:

  先让学生回答: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外来冲击是什么?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瓜分狂潮与门户开放、八国联军战争与《辛丑条约》、《天演论》与进化论、三权分立与民主共和……。

  再引到1840年以来的接锺而来外来冲击是指什么?

  ①自1840年以来外国或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

  ②以及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组成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及其影响

  ③还有不断东渐的西学(是什么?西洋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具体来说是……多媒体展示材料):

  学生回答后,出示下列多媒体结构图,归纳整理知识,形成一定逻辑关系,同时要求学生用叙述的方法厘清其中的关系。

  鸦片战争

  1840到1842二次鸦片战争

  1856到1860中法战争

  1884到1885甲午中日战争

  1894到1895八国联军侵华

  1900到1901半殖民地化

  过程

  6/12《南京条约》等

  《北京条约》等

  《中法新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图表修改一下)

  “1840年以来,坚船利炮、声光化电、西艺西政曾依次成为中国人概括外来之物的用语。这个次序反映了认识的逐层深化。但在这些称谓里,外来之物仍然是具体之物。而“欧风美雨”则并不一一而指言其物。在一片风雨之势中,来自异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急速地渗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欧风美雨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也包含着润物无声的和风化雨。与前者相比,后者没有留下那么多的伤痛和敌意,但风吹雨打之下,却浸泡了千家万户。它积累于《辛丑条约》之前,而在《辛丑条约》之后大作其势。沿海口岸在上世纪最早承受西洋物事的“东渐”,在本世纪初也最早承受欧风美雨的洗沫。”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4)“接锺而来外力冲击”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可以从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的影响思考?

  先让学生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再综合分析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的影响:

  ①一方面使中国人民灾难深重,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领土的破碎,主权不断沦丧,中国人民的负担的加重,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化,中国社会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到完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近代以来,外国资本主义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通过发动战争、强占领土、迫签条约、开辟商埠、建立租界、控制关税、垄断航运以及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等多种方式,对中国从政治上加强控制,经济上大肆掠夺,文化上逐步渗透,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12

  ②但另一方面在西洋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帝国的解体和现代社会逐渐孕育开始了。

  板书:1、外因——主要原因:“接锺而来外力冲击”

  提问11:传统帝国的具体特征是什么?回顾外力冲击下传统帝国解体的过程?(学生讲,教师归纳,多媒体展示):

  传统帝国的特征:经济:小农经济为主

  政治:君主专制集权

  文化:文化专制主义与理学盛行

  观念:等级观与华夷观

  外交:朝贡贸易与闭关锁国

  外力冲击下传统帝国逐渐解体表现:

  鸦片战争:自然经济的开始逐步解体

  第二次鸦片战争:传统华夷观念被打破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朝贡贸易体系崩溃

  中国民族精神的亟变

  八国联军战争与《辛丑条约》:帝国中央机构的嬗变

  辛亥革命:专制帝国的解体

  新文化运动:传统儒家思想被否定

  民国初年移风易俗:旧的封建社会习俗废除

  ……

  提问12:与现代工业文明相对应的社会特征是什么?谈谈1840年以来现代社会逐渐孕育的过程?学生讲,教师归纳:

  现代社会的特征:

  与工业文明相对应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观念、教育、社会生活与外交等等。

  8/12

  多媒体展示:

  工业革命后现代社会的特征:

  ?

  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

  ?

  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

  ?

  思想:理性化和科学化

  ?

  文化:多元化和

  ?

  教育:普及化和大众化

  ?

  生活:城市化和保障化

  ?

  世界:联系化和整体化

  现代社会的孕育:

  从经济的转型、社会结构变化、西学新知的传播、思想文化教育观念改变、变革呼声及其行为的日益高涨……。

  教师总结:船坚炮利下不平等条约体系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正如马克思精辟论断中“双重使命”的作用:

  西方殖民者在亚洲要完成“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70页)

  由此可见: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社会的大变化或转型是自1840年以来“接锺而来外力冲击”造成,而且是在不断推陈出新、积累的过程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达到变化的一个高潮。

  深入的思考:为什么外力的冲击成为近代中国社会(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社会变动(转型)的主要原因,而有别于近代西方来自内9/12

  部自身的变化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具有独特历史连续性和文化同一性的大国,大一统国家的两千余年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结构、皇权专制的政治体制以及儒学大一统的文化观,构成了中国社会超乎寻常的坚固历史文化传统。

  可以看出正是因为超乎寻常的坚固历史文化传统,使小农经济的封闭自我的大一统帝国不能顺应世界资本主义的潮流,才拉大了与世界的差距,当西方工业革命的船坚炮利来临之时,被迫开始了近代中国社会(痛苦、漫长、艰难、曲折的)变化(转型)。

  板书:2、内因—外力冲击下近代中国社会内部新社会机制的发生发展及其相互运动

  提问13:促使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大变化具体的内在因素?

  教师指出:社会大变化的一般路径:经济是决定因素,经济决定政治、决定思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例如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就是从经济的发展开始的,然后引起整个社会的大变动(采用多媒体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内部变化的种种原因)。

  同样的还有近代西方社会的转型也是这样的(也可以联系近代欧美国家的现代化来展开)(不要扯开)

  提问14:以此类推:自1840年以来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社会大变化的内在因素有哪些?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部新因素的发生发展表现:

  10/12变革的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各国的变法运动私田取代公田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的推广社会性质的变化上层建筑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力的进步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演绎,用多媒体展示:

  新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经济结构变化)

  新阶级——新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阶级结构变化)

  新思想——早期维新思想、进化论、民主共和、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

  新行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行为方式的变化)

  新制度——中华民国的建立(政治体制的变化)

  多媒体展示:

  总之,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朝贡贸易体系,建立起不平等条约体系,它使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机构发生了嬗变,由此也引发了中国人文化心理、思想观念和民族精神的嬗变,这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提问15: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大变局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三、变的启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2:

  启示1: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古今中外)社会变化(转型)的原因是不完全一样的,但社会变化(转型)总体是推动人类文明的向前发展的,人类正是在不断的社会变化(转型)中不断的发展。

  启示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大变局,说明世界潮流是不可阻挡的,顺则昌,逆则亡,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

  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在因素新社会——中华民国的建立新行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新思想——早期维新思想、进化论、民主共和、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新阶级——新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新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经济的新陈代谢)11/12

  ……。

  四、巩固练习(看时间定)

  “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第一次转型时,由于我们内部的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促使我们的社会政治结构非转型不可,那是主动的。……此次转型是从封建到帝制……”

  “我国史上第二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实在是从割让香港之后才被迫开始的。……此次转型为从帝制到民治时代……”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1)你如何理解我国史上第一次社会转型是由于“我们的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促使我们的社会政治结构非转型不可”这句话?

  (2)第二次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出现哪些社会思潮?你如何看待这些社会思潮的历史影响?

  (3)中国史上两次社会转型存在怎样的不同点?

  ?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春秋战国社会大变局谈谈:一般来说促使社会大变局的原因有哪些??

  你如何看待社会大变局?

  12/12

推荐访问: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这一 二十 历史事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