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社会学研究课题400个14篇

发布时间:2022-11-18 11:40:05 来源:网友投稿

社会学研究课题400个14篇社会学研究课题400个社会学研究-百度文库  社会研究方法  填空  1,同群众研究称(队列研究).2题目的来源(社会的实践)和(理论的发展).3社会理论的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学研究课题400个14篇,供大家参考。

社会学研究课题400个14篇

篇一:社会学研究课题400个

tle>社会学研究-百度文库

  社会研究方法

  填空

  1,同群众研究称(队列研究).2题目的来源(社会的实践)和(理论的发展).3社会理论的来源(社会的实践)4(理论的模型)是人们抽象思维的领域中对外部客观现实的各种要素特征及其关系的再现.5,理论建构的目标(形成理论假设)6研究中,研究者从规模中选出一部分研究对象,这选取过程就是(抽样)7样本中元素个数与总体中元素个数的比率,即样本规模与总体规模的比率称(抽样比率)8雪球抽样特别适用来对成员

  难以找到的(总休进行抽样)

  9简单随机抽样也称(纯随机抽样)10(概念化)是社会测量的第一个环节.11,测量中,转化成能从经验上进行观察和测量的变量的指标这过程称(操作化)12,罗林伯格量表是按照(李克特总加量表)的形式而设计具体的量表.13,无结构式访谈的特点(弹性大)14,在访谈过程中,调查员始终应该对双方的交谈实施有效的控制,所谓(访谈控制)15,观察内容性质不同,间接观察又可分为物质痕迹观察和(行为标志观察)

  16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级研究对象.(人为地改变)与某些因素.17(霍桑实验)是罗典型的严格控制型现场实验.18迪尔凯姆(自杀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现在统计资料分析

  19(编码)是将问卷中的信息数字化

  20(研究报告)用文字和图表等形式将社会研究的缘起和意义.21: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社会研究进行不同的分类.从研究的性质上看,可以分为(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22,从研究的目的上看,可以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23,按照调查对象的范围内可分为(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24从研究方法上看,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25:从研究的时间尺度上看,可分为(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

  26:所谓(研究设计)指研究都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和安排。

  27,(概念化和操作化)是测量的两个关键环节。

  28所谓(价值中立)是指研究者在社会过程中不受对所研究问题的价值判断的影响。

  29:所谓(价值关联)是指研究者的研究工作要受到他们对所研究问题的价值判断的影响。

  30.(概率抽样)是按照随机原则进行的抽样,因此又常称为(随机抽样)

  31*研究都用(判断抽样)来选取很难以接近的特殊人群。

  32、(提问技术)是问卷设计中的关键技术。

  33、把一组数据按照其大小顺序排列起来,处于最中间位置那个数是(中位数)。

  34、社会研究的成果通常是以(研究报告)的形式表现的。

  35、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是指社会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36、当研究所涉及的变量数较多时,常采用(变量结构图示法)。

  37、罗森伯格量表是按(李克技总加量表)的形式而设计的一个具体的量表,反映了李克技总加量表的基本技点。

  38:再测信度又称稳定信度

  39:间接观察又可以分为物质痕迹观察和行为标志观察。

  名词解释

  1社会研究___通过彩科学的方法,系统地收集和分析关于社会现象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社会现象及其本质规律做出科学认识的活动.2理论性研究___指的是那些以发展有关社会的基本知识为基本目标的社会研究

  3应用性研究___是指针对现实社会问题,旨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经验研究

  4普查___又称普遍调查或整体调查,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对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无一例外地琢个进行的调查.5个案调查___是从研究对象中选取一个或少数个体进行细致调查的一种研究方式.6定性研究___是通过参与观察,深入访谈,文献分析等方法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调查并采用分类,比较,归纳,分析等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加工分析,从而获得对该社会现象的总体有较深入认识的一种研究类型.7定量研究,___是运用基于统计原理和概率论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数量变化等方面进行的研究,8横向研究____指的是关于某类社会现象在一个时间点或时间段里的存在状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9纵向研究_____指是在在前后不同的时间里分别对某各和某些社会现象进行调查,收集社会现象在当时的资料,将这些资料结合起来分析以描述某种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联系.10概念___是指人们在思维和表述中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本质特征的反映.11理论模型___是指人们在抽象思维的领域中对外部客观现实的各种要求特征及其关系的现现.12理论建构___研究者根据经验观察和经验概括而建构理论假设过程.13配额抽样___根据某些参数值,确定不同的总休类别中的样本配额比例,然后按比例在各类别中进行方面抽样.14雪球抽样,___也称网络抽样,是一种根据已有研究对象的介绍,不断辨识和找出其他研究对象的累积抽样方法.15分层抽样____指研究者先把总体分若干个同质的层,然后同简单随机或系统抽样方法,从每层中抽取样本元素.16信度____使用权用相同指标或测量工具重复测量相同事物时,得到相同结果的可能性.17效度____测量工具能够没出其所要测量的特征的正确性程度.18结构式访谈法____也叫标准化访谈法,就是按照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的结构的问卷所进行的访谈.19研究报告___用文字和图表形成将社会研究的缘起和意义社会研究的方法和过程,社会研究的结果和发现表现出来所形成的一种书面报告.20置信度___对置信区间进

  行推论时总体的实际参数值真正处于置信区间中的概率度,也即这种推论的可靠性程度.21文献研究___是一种通过收集与研究现象有关的各种文献材料,并通过这些文献材料的分析和研究来获得对所研究现象的认识的社会研究方法.22假设_检验方法_____是指研究者先通过有限的前期调查研究而提出关于所研究问题的理论假设,然后通过收集相关的经验资料去验证这一理论假设,从而得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理论解释.23:结构式访谈:也叫标准化访谈,就是按照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问卷所进行的访谈。

  24:观察法:就是研究都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其他辅助观察设备,有目的的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以取得研究所需要的第一资料的一种方法。

  25:社会理论:就是在社会研究者通过高度的抽象概括而对社会现象的规律和实质做出的反映。

  单选

  1指社会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方法论)2理论的基本形态(理论命题,理论模型)3效标效度又是称(准则效度)是指测量结果与一些能够精确表示被测要领的标准之间的一致性程度.4问卷的基本类型(自填式,访问式)5在电话进行访部,一般访问时间为(15分钟)6设计问卷初稿(卡片法,框图法)

  7提问技术是问卷设计中的(关键)技术.8(复合分组表)是总体按两个以上标志进行层叠分组的统计表.9,常用的集中量数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10从方法论上说,定性研究从属于(人文主义)的研究的范围/11:从研究的性质和社会研究可分为:理论研究;应用性研究;从研究的时间尺度和社会研究可分为: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

  12;间接观察:是通过对社会现象或人的行为发生以后就此留下的各种痕迹观察和记录,收集用来反映和推断词类发生的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资料的方法。

  多选题

  1社会研究的基本要素:A社会研究的主体B社会研究的对象C,社会研究的内容,D社会研究的方法.2社会研究的基本原则:A客观性原则B,价值中产与价值关联,C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D,遵守法律和社会规范,3现代社会研究的特征”A经验性B,理论性,C规范性,D多样性,4应用性研究的主要类型包括:A社会生活状况研究B,社会总是研究C,社会政策研究,D社会影响评估

  5普查的主要特点A:结论确定,B资料精确C,调查项目少,D工作量大.6社会研究的科学逻辑的原则:A,经验归纳原则,B演绎推理原则,C假设_检验原则D,统计性归纳原则,E抽样_推论原则.7撰写研究报告的步骤:A确立主题,B组织材料,C确定提纲D,撰写成文.8计算机汇总步骤:A编码B,登录C,录入D,程序编制.9理论模型有多种表态方式:A变量结构图示法,B从标图示当C,公式法.10,探索性研究包括:A实地考察,B请教专家,C查阅资料。

  11,应用性研究主要的研究领域:A,人口管理,劳动变业,城市建设,B公共交通,环境保护,区域发展,C社会治安,文化教育,D社会保障,公共卫生。

  12:属直接观察:A,实验试观察和实地观察,B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C,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13.常用的几钟信度:A现时测信度,B复本信度。C折半信度。

  14,离中量数的计算方法。A,异从比率,B四分位差,C标准差。

  解答题

  1会研究的目的,索未知的事物,验证不确定的知识,扩展已有的知识,2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确定研究题目的阶段,研究设计的阶段,收集资料的阶段,整理分析资料的阶段,研究报告的写作和发表的阶段.3研究者先题:研究者先题,实际工作部门选题,学术界先题

  4社会研究的内容:明确研究的目的与研究性质,确定研究分析单位和具体的研究对象,确定研究方式具体的研究方法.5测量过程::首先要把测量对象形成一定的概念,第二步是对概念进行操作化加工,将它作变成测量的变量.另一项工作是相伴而行的,这就是测量质量并进行评估.6信度与效度的关系: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效度的充分条件,一个测量工具要有效度就必须有信度,没有信度就不可能有效度,但有了信度不一定有效度.7社会理论在社会研究中的意义:社会理论是社会研究课题的来源之一,社会理论是社会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理论可以为社会研究提供指导.社会理论可以为析资料提供解释.8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首先,问卷在内容上要符合要求,要反映测量方案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的要求,其次,问卷的语言上要注意,用日常语言表达,以便被调查者能清楚的理解每个问题的含义.最后,问卷具有规范性的结构,其中的各种问题该按照一定的结构提出并给出回答的选项.9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满足研究需要原则,考虑被调查者原则,与资料分析方法相结合原则,考虑具体调查方式原则.10高质量问卷标准: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问卷适合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问卷适用于研究对象,问卷中的问题少而精.11在访谈中怎样进行提问控制:恰当的提问方式,恰当的题目转换方式,控制跑题,对问题的追问,合适的发问与插话.12观察法的特征:在观察之前具有一定的研究目的或假设,然后根据研究需要有目的通过观察获取资料.需要系统的观察设计,有系统的完成记灵.观察过程避免主观和偏见.观察的过程和获得的资料可以重复查证.13观察方案的内容:观察的目的和意义,观察方式,观察的对象和内容,观察的工具和记录的方式,观察的时间和地点.观察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14实施实验法研究的条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假设必须是明确和具体的,能够排除其

  他因素的影响,实验刺激有足够的强并容易操控,实验程序必须可重复的,实验程度应该得到较高程度的控制.15统计分析的必要性:统计分析的方法可以为社会研究提供一种清晰精确的形式化语言,统计分析是进行科学预测.探索未来的重要方法,统计分析处理调查研究资料的必要工具.16:选题方式可以分为:研究者选题;实际工作部门定题;学术界选题。

  17:科学观察具有的特征:在观察之前先具有一定的研究目的或假设,然后根据研究需要游牧地的通过观察获取资料;需要有系统的观察设计;有系统的完整记录;观察过程应避免主观和偏见;观察的过程和获取资料的可以重复查证。

  论述题

  (一法和定性方法优缺点的比较.:优点__首先它能够快速地进行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因此能较好地适应当代社会需要随时把握社会发展变化趋势的要求,其次定量方法通过运用统计和数学分析而大大提高了社会研究标准精确分程度,并且讲求严密的逻辑推理,因而其结论更准确,更科学,最后,定量方法还能大大提高理论的抽象化和概括性程度,并能够对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精确的分析.缺点:首先由于定量方法是对大量样本的少数特征作精确的计量,因而它在每个个案好坏里获得的数据往往较少,并且是比较表面的,很难获得深入,广泛的信息容易被调查者深层的动机和具体社会过程中的一些复杂因素.其次,由于社会现象是错综复杂的,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往往有众多难以控制的影响因素因此,很难客观,准确地确立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此外,无法得出普遍的经验概括,因而也无法依赖数量分析.2选题的标准

  1选题的标准,是指研究者评价和选择研究题目时所彩的一般标准.所谓”重要性”

  指一项研究题目的意义和价值,它一般是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在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中的地位,所谓”新颖性”,又称”创造性”或”创新性”等,是指研究题目具有与其他人所不同的内容和特点.所谓”可行性”是指一项社会研究项目是否具备相应的研究条件.,3问卷调查的优缺点:优点:1问卷调查可以面向众多的调查对象收集信息.2如果面向同样规模的调查对象收集,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要比采用访谈法,观察法或实验法等节省资源.3问卷调查通常具有较好的隐蔽性,可以减轻研究对象的思想顾虑,有助于获得一些相对真实的研究信息.4问卷调查获得的信息通常要比其他一些方法获得的信息更为标准化,规范化.5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的信息通常比使用其他方法获得的信息更便于进行定量处理和分析.缺点:1问卷调查通常预设.2问卷调查通常是以研究对象能够一致地理解问卷内容为前提的.3问卷调查事实上假定调查对象愿意回答研究者的问题,而这一假定恰恰是个存在缺陷的假定.4问卷调查事实上还假定调查对象对于问卷的回答不受调查情景的影响,或者认为可以对此采用一些技术手段进行控制.5问卷调查实际上假定研究对象的回答是真实的.6问卷调查实际上假定通过调查数据的分析,能够发现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提示经验世界的规律性,这是很多研究者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的重要原因.4观察法的优缺点

  优点:1观察法可以实时地观察到社会现象或行为的发生.2能够得到不能直接进行访问调查或不便于进行访问调查的对象的资料.3通过一些特殊的设备或特殊的方式,观察者可以不在干扰被观察者的情况下,获取最真实的资料,这是其他方法都不能做到的.缺点:1观察法可获取最生动真实的资料,但是真正碰到要观察的事件有时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2人类社会中有许多现象是不适宜或不可能直接观察的,特别是涉及人的隐私行为.3研究事物或现象在长时间内发展变化的历程或趋势,观察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4,当意识到有观察者在场时很可能会改变被观察者的行为,便其表现与没有观察者在场时有所不同,因此研究者由观察所得到的资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5实验法的优缺点

  优点:1可检验因果关系2较为经济3易于重复4控制能力较强

  缺点:1人为干涉2样本选取的缺陷3实验人没的影响4道德和法律的限制.6文献研究的优缺点

  优点:1可研究那些不可能接近的研究对象2具有非介入性和无反应的优点3适于作纵研究和趋势研究4费用较低

  缺点:1文献内容无法控制2缺乏统一格式,资料间难以对比3编码困难,难以数量化4研究所需要的部分文献不易获得.

  7:1:社会研究的基本原则:

  1)简单的说就是事实求实的原则,指社会研究应尽最大可能客观地反映社会实际情况

  2)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价值中立指研究者在社会研究过程中不受对社会研究问题的价值判断的影响。价值关联指研究者的研究工作要受到

  他们对社会研究问题的价值判断的影响

  3)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是从事社会研究工作的人员必须遵从的职业道德。现代社会研究方法强调从严格的程度保证工作质量

  4)遵从法律和社会规范:社会研究本身是一向社会活动,因此必须符合法律和社会规范的要求,而不能超越法律和社会规范之上。

  8:理论在社会研究的过程中具有的重要意义,其意义主要体现在:

  1)社会理论是社会会研究的课题的重要来源之一。社会研究课题来自社会实践跟社会理论发展。2)社会理论是社会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其目的

  为了修改加深和改善理论体系,促进理论发展。其来源于理论发展。3)理论可以为社会研究提供指导。一方面理论可以引导研究的方向和指导社会

  研究中收集资料的方向;另一方面,可以为社会研究提供一定的概念和分析框架。4)社会研究理论可以为分析方法资料提供解释。各个变量之间的机关关系

  是否化表现显示世界中社会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则需要通过理论分析来加以解释。

篇二:社会学研究课题400个

tle>社会学研究计划范文3篇-百度文库

  社会学研究计划范文3篇

  社会学研究计划范文篇一:

  一.选题及其意义

  (一)研究问题:关于南京仙林10校大学生网购的调查

  主要是网购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对网购的态度以及不选择网购的原因等。

  (二)研究目的:这里只要研究的是网络购物的方式。现在的购物方式已经不仅仅是逛街砍价了网购逐渐

  成为大学生主要的购物方式。这里只要研究的是网络购物的方式网购是怎样吸引大学生的?大学生对网购有着怎样的看法、评价?。。。这些都是我们这次即将探讨的问题。当然还是有很多大学生并不看好网购仍然选择较为传统的购物方式他们都网购有着怎样的顾虑?这次调查对这些问题会有一定的解答。

  另外此次调查的结果也可以对网店主以及想在网上开店的人有一定的帮助。大学生对网购的看法和观点可以对这些人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当然对那些传统的店家如实体店等也是一种帮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在这个网络时代更好地经营店铺。

  (三).文献回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曾经大学生购物方式做过调查他们主要调查的是网购《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调查》他们主要调查的是大学生网上购物的潜力、首选网站及主要障碍,并分析了网上购物经历对网络信任度、网络安全性等网络认知的影响。

  他们的调查得到了如下结果:大学生网上购物潜力巨大、拍卖网站人气最旺、购物首选网站高度集中、购物需求以满足精神需要的产品为主以及安全和商品质量成为主要障碍。根据此次调查结果他们对网络商家的经营乃至高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如下建议:

  1.明确定位,发展核心业务;2.广泛吸引大学生尝试网上购物;3.加强在校大学生的电子商务教育。

  二.研究问题的具体说明

  (一)概念界定:

  1.这里的调查对象是仙林大学城的大学生。研究的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应天学院这10所学校的在校大学生。指的只是本科或专科的大学生。

  2.网上购物就是通过互联网检索商品信息并通过电子订购单发出购物请求然后填上私人支票帐号或信用卡的号码厂商通过邮购的方式发货或是通过快递公司送货上门。国内的网上购物一般付款方式是款到发货(直接银行转帐在线汇款)。担保交易(淘宝支付宝百度百付宝腾讯财付通等的担保交易)货到付款等。

  3.淘宝网(Taobao口号:淘!我喜欢。)是亚太最大的网络零售商圈致力打造全球领先网络零售商圈由阿里巴巴集团在20__年5月10日投资创立。淘宝网现在业务跨越C2C(个人对个人)、B2C(商家对个人)两大部分。截止20__年12月31日淘宝网注册会员超9800万人覆盖了中国绝大部分网购人群;20__年交易额为999.6亿元占中国网购市场80%的份额。20__年淘宝的交易额实现了433亿元比20__年增长156%。20__年上半年淘宝成交额就已达到413亿元。

  (二)A.变量维度

  自变量(影响网购行为及其态度的因素)1.性别2.年级3.家庭条件

  4.网购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价格、时间、时尚程度、商家信誉、安全度等

  5.网购时选择的主要网站6.不选择网购的因素

  因变量:

  1.仙林10校大学生的购物方式

  2.仙林10校大学生网购频率

  3.仙林10校大学生对网购未来发展的态度

  B.具体指标

  1.性别对购物方式的影响

  2.年级对购物方式的选择的影响

  3.家庭条件对购物方式的选择的影响

  4.网购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5.网购时主要选择的网站

  6.获得网络店铺的信息的途径

  7.网购中主要购买的商品种类

  8.不选择网购的原因有哪些

  9.对网购的前景的有何看法

  (三)理论假设

  1.女生比男生更多地选择网购;2.年级高的同学更容易选择网购而且频率较高;3.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更多地选择网购而且频率较高;4.更多的同学选择货到付款的方式;5.相对而言经常网购同学经常不网购的同学对网购的未来抱有更好的看法。

  三.抽样方案的设计

  (一)总体界定

  仙林大学城的10所大学的大学生不包括研究生及研究生以上的学生。

  (二).抽样框获取:在抽取10所大学分别抽取4个系在抽取的系中每个系抽取20人。

  (三)抽样方法:采取多段抽样、简单随机抽样和系统抽样的方法。

  (四)具体抽样步骤:上网获得获得10个学校的专业系将这些系名编码统计出来获得一份名

  单。对每个学校抽取四个系。

  以一所学校为例。

  (1)抽取四个系

  a.将该校的专业系进行排列编码排序001,002,003比如说到080b.准备好80张的小纸条分别写上001,002080c.将这些小纸条折好放在一个盒子中搅乱后随机摸出4张。

  d.对着这四张纸找出相应的专业系。

  (2)在抽取的四个专业系中以一个专业系为例采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

  a.获得所抽取的一个专业系的学生名单制定出抽样框

  b.计算抽样间距。假设总体共有N名学生。即抽样间距K为:K=N/20.即每隔K人抽取一名学生。

  c.在最前面的K个个体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个体记下该

  个体的号码假设为AA就是随机的起点。

  d.在抽样框中自A为起点每隔K个个体抽取一个个体将所抽取的

  个体编号为AA+KA+2KA+3KA+19K共计20个个体。

  e.将这20个个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样本。

  其他学校按照上面的方法抽取样本。

  四.资料收集的方法

  1.上网取得个学校的院系名单通过抽样共获得40个系的名单;2.将小组成员分成10组每组两人到各个学校联系该校专业系名单的学生会主席通过学生会主席获得该专业系的学生基本资料如姓名、学号、性别等。

  3.按照上面所述的抽样方法进行抽样获得样本;4.自填问卷法集中填答法

  由小组成员设计问卷问卷设计好后由小组成员到各个学校将问卷发到被采访者的手中;在学生会主席的帮助下在学生的课外时间请他们集中到一个教室进行填答问卷小组成员讲解填答问卷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表示我们会对他们的个人资料进行保密;5.填答完毕后小组成员收回名单这样可以保证问卷的回收率。并且对被调查者表明谢意并每人送上小礼物;6.问卷收回后由小组人员进行核对和整理。如果问卷中有问题的我们将更具问卷中被调查者的信息打电话或者发送电子邮件向其说明缘由并重新对其进行统计。

  五.统计分析的内容和统计方法的选择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因为问卷中基本上是选择题以ABC对答案进行编号根据实际题目选择对答案分析的标准。

  将所整理好的资料进行整理将自变量和因变量输入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每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如研究性别对网购的影响研究家庭条件对网购频率的影响研究是否网购对网购态度的影响

  并且进行假设检验的分析验证所提出的理论假设。

  六.时间进度、经费预算和人员培训安排

  (一)时间进度

  本次调查计划用42天

  的时间完成:______________年5月20日______________年6月30日

  1.______________年5月20日______________年5月29:确定对小组成员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主要包括资料收集方法、抽样方法、问卷设计以、问卷的讲解、资料的核对与整理以及相关统计方法的培训;2.______________年5月30______________年6月9日:

  根据上面的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抽样制定好样本;3.______________年6月10日______________年6月19日:制定问卷并且发放问卷以及收回问卷;4.______________年6月20日______________年6月30日:对问卷进行核对和整理。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并将调查的结果整理出来、公布。

  (二)经费预算

  本次经费共计12620元。

  (1)公交车费每人20元共计20元_20人=400元;(2)问卷费共计300元。问卷共准备800份双面复印,每份0.4元大概共320元。

  (3)礼品费每人一支笔按批发价0.5元_800人=400元。

  (4)培训老师每人2000元共两位老师共计4000元

  (5)人员雇佣费每人300元共20人共计300元_200人=6000元

  (6)社交费1000元。

  (7)其他费用500元

  (三)人员培训安排

  此次调查共需20人。两人负责一所学校。有调查组两名小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培

  训内容包括:资料收集方法、抽样方法、问卷设计、问卷的讲解、资料的核对与整理以及

  相关统计方法。

  问卷由两名组长计划完成后由组员带到各校进行问卷的填答。问卷收回后由负责该校的成员对问卷进行整理、核查和统计。

  具体调查报告由组长统一整理初稿后征求小组成员的一意见以及看法。进行多次修改保证调查报告的准确性。

  七.问卷

  封面信:

  同学:

  首先感谢您对此次调查的支持!此次调查主要是对大学生的购物方式进行调查。此次调查不会泄露您的个人信息。希望您能认真地对待此次调查。此次调查不会占用您过多时间。最后我们会有一份小礼物送上。感谢您对此次调查的支持!关于南京仙林10校大学生网购调查研究调查组

  ______________年6月16号

  《关于仙林大学生网购的调查》的调查问卷

  选择题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单选题每题请选择一个答案。

  并且请将您的选项填在()内。

  问题1:您的性别是()问题2:您的年级是()A.大一B.大二

  C.大三D.大四

  问题3:您的家庭居住地是()A.城市B.城镇

  C.农村

  问题4:您每月的全部生活费大概是()A.400元以下B.400599.99元

  C.600元799.99元D.800999.99元

  E.1000以及1000元以上

  问题5:您每月用于购物的费用是()A.100元以下B.100299.99元

  C.300499.99元D.500699.99元E.700以及700以上

  问题6:您有过网购的经历吗?()A.有过B.没有过

  选择者A回答718,22题;选择B者回答1921,22题。

  问题7.您是从何种方式得知购物网站的(多选)()A.朋友介绍B.电视、广播

  C.报纸、杂志D.网络广告

  E.其他

  问题8:你通常会选择哪些网站购物?(多选)()A.易趣B.淘宝

  C.当当D.拍拍

  E.新浪、网易的商城F.其他

  问题9您在网络购买的商品或服务是(多选)()A.图书音像类B.电子数码类

  C.食品保健品类D.在线充值(话费游戏点卡等)E.服装服饰类F.化妆品类

  G.家居用品H.家电

  I.其他

  问题10:您在网上购买这些商品的原因是(多选)()A.价格便宜方便B.这种消费方式很时尚

  C.别人D.市面上少有

  E.安全F.懒得出门去买

  G.其他

  问题11:你网上购买的商品的满意度()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

  C.不满意D.非常不满意

  问题12您选择某一购物网站主要看中的因素(多选)()A.商品丰富B.知名度高

  C.价格比其他网站低D.信用信誉良好

  问题13您喜欢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网店所售商品的信息(多选)(A.仔细询问卖家B.其他

  C.观察商品的图片

  D.查看销售记录和销售评价

  E.询问购买过该商品的买家

  F.仔细阅读商品的描述

  问题14:当您要进行网上交易时您选择卖家的主要标准有

  (多选)(A.产品的价格

  B.卖家的信用等级

  C.售后服务

  D.送货是否及时送货费用的多少

  E.支付方式的安全性

  F.其他

  问题15你一般选择的支付方式是?(多选)()A.采用结为:社会保障制度、民事部门对协助老人再发展的帮助、事企业单位对老人的一刀切、市场竞争的选择性。这些因素的制约掩盖了老人们的自我身份的表现加之许多特殊的领域无法给予老人更多的帮助导致他们在互动的过程中屡遭挫败。最后连续性的挫败导致老人的心理情感上的消极反应这使之不能积极投身于自我身份的发展。

  三、研究理论的假设:通过对老年人的群体互动的调查探究老人的自我身份的发展是与个人情感、家庭、社会密不可分的进而探究这些因素是导致老年人不能很好在社会上立足的的重要原因。基本依据:1.自我身份在不断地扩大不断地有所树立那么老人的自我身份将是会得到更好的巩固从中建立起一种积极的意识去更好的发展自我身份。相反的自我身份树立的越高那么老人所承担的责任必将会更大。2.伯克认为当一角色身份在互动中得到他人的支持时个体就会更加的信任这些他人;他们对这些人的身份感会加强;他们会流露对这些人的情感依赖;他们也会更好的适应群体和社会结构。

  四、研究的分析单位和抽样对象:分析单位是个人即老人。老人的自我身份发展决定他们社会形象的重要表现。抽样对象是老年群体采用非概率的抽样法即选择线人的抽样环节在社区中研究老年群体互动。老年群体均是属于退休人员年龄均在60~80之间。

  五、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与分析方法:

  研究资料的收集:

  1.采用调查研究中的访谈问卷调查。通过对社区老人即有100多位退休老人的调查研他们在群体互动的表现以及调查他们对现属群体的评价和整合程度及其他们的归属感。

  2.采用定性访谈法加强研究老人群体的互动表现。通过非顺序性的交谈了解他们在特定老年群体的感想和对此机构的评价和情感特征。其中包括:老人、老人的家属、社区工作者。

  资料分析方法:采用定性资料的分析方法对所收到的问卷和录音记录进行考察和解释探讨老人在个人、家庭、社会等因素影响下他们是如何发展自我身份的即自我身份的变化是消极还是积极的。

  六、研究人员的组成、组织结构、培训安排:1.调查内容中的社区工作者和管理处人员、笔者本人。组织结构:关于耀荣园社区福利机构。培训安排:事先假定突出的研究对象进行交谈了解部分老人的各自的生活经历及其背景。

  七、研究时间进度和经费计划:

  1.准备阶段(进行与部分老人交谈定性访问以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困难和对群体的评价;3.分析阶段((2)问卷费共计500元。问卷共准备1000份双面复印,每份0.5元共500元。

  (3)礼品费每人一件挂饰按批发价1.2元_1000人=1200元。

  (4)培训老师每人1000元共一位老师共计1000元

  (5)人员雇佣费每人200元共20人共计200元_200人=4000元

  (6)社交费1000元。

  (7)其他费用500元

  本次经费共计8600元。

  (三)调查员的规定、培训

  (一)规定

  1、仪表端正、大方。

  2、举止谈吐得体态度亲切、热情。

  3、具有认真负责、积极的工作精神及职业热情。

  4、访员要具有把握谈话气氛的能力。

  (二)培训

  培训必须以实效为导向本次调查其人员的培训决定采用举办培训班、集中讲授的方法针对本次活动聘请有丰富经验的调查人员面授调查技巧、经验。并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使之充分认识到市场调查的重要意义培养他们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端正其工作态度、作风激发他们对调查工作的积极性。

  (四)人员安排

  此次调查共需20人两人负责一所学校。问卷由两名组长计划完成后由组员带到各校进行问卷的填答。问卷收回后由负责该校的成员对问卷进行整理、核查和统计。具体调查报告由组长统一整理初稿后征求小组成员的一意见以及看法。进行多次修改保证调查报告的准确性。

篇三:社会学研究课题400个

tle>399条组织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22页-百度文库

  399条组织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毕业之际是大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季节,这里以组织社会学专业为例,学生在写作论文过程中,论文题目的定位尤为重要,论文题目的选择、写作方向的定位都是一篇论文的核心问题,学术堂小编在这里根据大家的困惑,为大家整理提供了399条优秀的组织社会学论文题目,给大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一定的参考,祝各位同学毕业论文都能够顺利通过!

  1.貌离神合:市场中介组织行业自律的行政化现象研究

  2.社会资本视域下协商型社会组织的构建

  3.城市政府结构与社会组织发育

  4.校企合作育人困境分析:基于组织社会学的阐释

  5.社会资本与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以北京市D区为例

  6.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运行现状及管理对策--以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为视角

  7.美国非营利组织国际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8.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分类管理探析

  9.城市社区治理的再组织化--基于对杭州市社区治理经验的分析

  10.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变迁及创新路径

  11.微博空间组织间网络结构及其形成机制以环保NGO为例

  12.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13.当前我国增强社会组织活力的制度建构与社会政策分析

  14.中国的社会组织培育:必然.应然与实然

  15.非政府组织的微博影响力及其影响因素--以环保非政府组织为例

  16.社会组织治理结构的转型--基于草根组织卡理斯玛现象的反思

  17.论组织环境控制追求的终结

  18.组织氛围研究:概念测量.理论基础及评价展望

  19.社会组织的独立性:合法与有效间的策略选择

  20.重建社会支持网:失独群体自组织形成机制探讨--基于上海的两个案例

  21.自组织时代的真正到来

  22.现代组织研究中的人类学实践与民族志方法

  23.残疾人组织公平.工作嵌入与工作绩效:一个典型职场弱势群体的实证

  24.组织模式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25.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的绩效评价探讨

  26.环境风险社会放大的组织传播机制:回顾东山PX事件

  27.政府购买服务与社会组织发展问题探讨

  28.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职业成长:基于匹配理论的研究

  29.社会工作者组织承诺提升策略--台湾儿童暨家庭扶助基金会的案例研究

  30.组织化利益表达:理论假设与经验争论

  31.论社会工作在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中的介入

  32.城市基层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的良性互动关系

  33.引导社会组织参与青少年社会教育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34.健全组织:扩大村民在社区治理中的公共参与

  35.养老服务需求多元化视角下的社会组织建设

  36.台湾社会组织管理的经验.问题与启示

  37.我国社会组织体制的改革和未来

  38.谈谈加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问题

  39.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机制建设研究

  40.论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41.中国社会组织:成长历程与现状透视

  42.“共同体”到“联合体”:社区居委会面临的组织化风险与功能转型

  43.社区建设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研究

  44.虚拟社会中的非政府组织:作用.影响及应对

  45.城市夹缝空间的绿色力量:环保社区社会组织生长的社会政策逻辑

  46.社区社会组织与社区公共空间的生产

  47.社区组织化:增强社区参与达致社区发展

  48.社会组织带动就业的效应研究

  49.中国民间组织的主要功能.制度环境及其改进路径

  50.基于组织认知地图的隐性知识共享的实现

  51.差序格局下个人-组织匹配对大学生“村官”离职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

  52.社会管理创新语境下农民工组织化问题研究

  53.运动企业家的虚拟组织:互联网与当代中国社会抗争的新模式

  54.为什么跨小区的业主组织联盟存在差异

  55.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组织发展与创新选择--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

  56.社区治理视野下的社区民间组织发展--以珠海为例

  57.社会组织发展:相关社会政策评析.约束与调整--社会政策视角的分析

  58.社会管理的组织创新--从“网格连心.服务为先”的“仙林模式”谈起

  59.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角色困境及其出路

  60.园区模式:社会组织发展的一种新路径--以浦东公益服务园为例

  61.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与社会自主管理创新

  62.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与成长--基于当前政治生态的分析

  63.论社会组织的社会稳定功能--兼论“社会复合主体”

  64.社区:微观组织建设与社会管理--后单位制时代的社会政策视角

  65.城市融入.组织信任与农民工的社会信任

  66.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探讨

  67.中国公民社会组织的批判性反思

  68.乡村治理变迁下的农村社会组织功能研究

  69.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战略思考

  70.委托代理视角下杭州市民间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研究

  71.团队冲突.团队信任与组织公民行为:组织公正感的中介作用

  72.非营利性组织成长发展的新路径分析--以上海浦东公益组织发展中心为例

  73.社区社会组织与社区治理结构转型

  74.组织性别偏见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

  75.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模式

  76.组织化的权力和资本与碎片化的多元利益主体

  77.作为文化的组织:人类学组织研究反思

  78.社区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作用--以杭州市为例

  79.从组织文化到作为文化的组织--一支人类学研究团队的学理线索

  80.作为当代社团的家族组织--公民社会的视角

  81.天山北坡城市群空间组织形态的识别研究

  82.选择性扶持和选择性控制: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新

  动向

  83.中国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对策分析

  84.政府购买视角下的社会组织发展路径思考

  85.上海社会组织建设与社会转型研究

  86.关于鼓励扶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考

  87.非营利组织孵化器:一种重要的支持型组织

  88.权威阶层体系的构建--基于工作状况和组织权威的分析

  89.转型期单位内部个人与组织关系的变迁及其影响

  90.支持型社会组织:社会协同与地方治理

  91.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孵化研究--以太原市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例

  92.浅析非政府组织在应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中的作用

  93.组织承诺会导致创新:目标定向的调节作用

  94.组织公民行为理论研究述评

  95.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民间组织发展的必由之路

  96.认知.文化和结构的三重嵌入:草根非营利组织“绿”的个案研究

  97.网络时代:青少年社会化方式的转变与共青团团结凝聚青年自组织的策略

  98.重新理解社会管理--基于社会政策与社会组织的视角

  99.游走于国家与社会之间:草根志愿组织的行动策略--以广州启智队为例

  100.社会组织发展支持体系研究--以上海为例

  101.职业高原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离职倾向关系研究

  102.虚拟社区组织知识传播复杂网络研究

  103.基于上下级关系的沟通开放性对组织承诺的影响研究

  104.美国非营利组织的规模与结构

  105.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106.社会转型期城市社区组织管理改革的路径选择

  107.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与策略选择

  108.社会系统的“自组织”与“他组织”辨

  109.非营利组织问责:概念.体系及其限度

  110.国家介入与社会组织公共性生长--基于J街道的经验分析

  111.组织支持感与LMX对离职意图的影响

  112.利益契合:转型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分析框架

  113.法团主义:社会组织发展的合理路径

  114.社会多元治理视角: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效能分析

  115.社会管理创新范式:协同治理中的社会组织参与

  116.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发展中的困境及其破解

  117.政府向社区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探析

  118.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模式创新与制度保障

  119.透析危机管理中的自组织现象

  120.非正式组织与农村社会控制研究

  121.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性问题

  122.促进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若干思考

  123.公民社会的发育与形成--民间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公民的有序参与

  124.组织支持感对工作投入与工作家庭冲突关系的调节作用

  125.民间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价值初探

  126.网络社群的组织特征及其社会影响

  127.治理理论下的社会组织管理探讨

  128.和谐社会视域下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管理对策研究

  129.网络草根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SWOT分析

  130.虚拟社区组织公民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131.非政府组织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角色彰显

  132.非政府组织参与重大危机应对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应对“5·12”地震为例

  133.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组织优势及路径选择

  134.网络集群的自组织特征--以“南京梧桐树事件”的微博维权为个案

  135.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自组织与社会工作的介入

  136.地方政府间合作组织的权能定位

  137.社会组织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

  138.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基于宁波市海曙区的研究

  139.发挥社会组织协同社会管理作用探讨

  140.制度变迁与民间组织发展基于中国省级经验的实证研究

  141.中国网络组织:网络封闭和结构洞的悖论

  142.社会管理的组织化路径--社区民间组织的“均衡化”发展

  143.组织政治知觉类群划分及其对工作压力影响

  144.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

  145.社区共同体的资源整合及其能力建设--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路径研究

  146.补充与合作:民间组织参与灾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模式创新

  147.组织遗忘及其对组织创新的影响

  148.公民社会中介组织的制度构建

  149.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现实困境及探索

  150.民间组织与专业化建设

  151.近年来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关系研究综述

  152.青年自组织能力的有机构成及其建设路径研究

  153.论江湖义气在黑社会性质组织中的影响

  154.邻里网络:自组织的社会结构--解读城市社区自治的一种分析框架

  155.基于政府视角的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瓶颈问题及其对策

  156.组织的网络形式研究:综述与展望

  157.社会性别理论与社会组织发展策略探析

  158.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159.非政府组织问责研究

  160.非政府组织参与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作用空间与路径选择

  161.社会工作与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

  162.组织创新对非营利组织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163.共生理论:组织演化研究的新基础

  164.组织的学习型文化对个体创新行为的影响--动机的中介作用分析

  165.国外最新组织信任修复模型评介

  166.政府购买公民社会组织居家养老服务研究--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

  167.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系及其变迁研究--从旧思维到新思维的转变

  168.论非政府专业国际组织在中国的影响力

  169.民间组织兴起与当代社会秩序转型

  170.工作-家庭文化.组织承诺与离职意向的关系研究

  171.投资社会资本: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另一种策略

  172.中国社会组织发展问题研究

  173.社会工作行政视角下的民间组织与政府关系构建

  174.农村合作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175.后单位时代社会管理组织基础的重构--以“中间社会”的构建为视角

  176.自组织集体行动的个人动机.意义建构与整合机制--以草

  根志愿组织为例

  177.公共组织的未来形态:合作型组织--基于现代公共组织面临的环境和挑战

  178.建构中的公民社会--以维权组织和倡导性组织为例

  179.苏州新型农村社区组织建设实证研究

  180.传统社区资源动员与农民有组织抗争

  181.社会组织培育与社会建设制度框架建构

  182.主动性人格--积极组织行为学新视角

  183.转型期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184.员工情绪智力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185.社会工作组织模式创新的若干思考

  186.浅析社会组织与政府关系发展的新特点

  187.协同治理视野下的地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良性合作关系

  188.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发展及社会功能研究

  189.组织长寿研究--基于企业.大学与宗教组织的比较

  190.社区民间组织成长中的精英捕获:问题与对策--以社会管理为视角的分析

  191.养老服务社会化:政府.社区.社会组织三方合作的实践模式

  192.社区服务与社区自组织能力:基于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案例分析

  193.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对策研究

  194.组织抗逆力问题研究

  195.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两种表现及民间组织应对的研究

  196.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197.青少年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点与成因分析

  198.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组织学习研究

  199.技术与组织关系的三个视角

  200.城市社区自组织能力及其指标体系

  201.自组织视野下的社区志愿服务及其发展路径

  202.社团组织的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公共服务参与的考察

  203.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推进民间组织发展

  204.我国农民组织化模式探索与创新

  205.组织内部因素对组织认同的影响模型构建

  206.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的体制.政策法律路径

  207.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途径和方式研究

  208.农民组织化:农村社区发展的内源基础

  209.社区自组织视野下的社区调解能力提升

  210.西方组织合法性理论评析

  211.社会资本视阈下两种农村民间组织比较研究--以湖南四县民间组织为例

  212.个人-组织匹配.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

  213.论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困境与对策

  214.文化视野下乡村民间组织转型动因研究

  215.英文文献中的中国组织现象研究

  216.非营利组织概念界定中的争议点研究

  217.浅析组织文化与组织认同的关系

  218.社会的再组织化:现阶段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重要课题

  219.组织氛围.组织变革以及两者关系研究

  220.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组织承诺形成机制实证研究

  221.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在我国乡村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分析

  222.自由职业者的从业选择与从业方式探析

  223.主动性人格与工作绩效:个体-组织匹配的调节作用

  224.论社会以及组织结构的“非中心化”

  225.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博弈.冲突及其治理

  226.群体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现状与展望

  227.公共危机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参与

  228.法人团体:一种“总体的社会组织”的想象涂尔干的社会团结思想研究

  229.论信任.合作以及合作制组织

  230.责任意识.公平感与组织公民行为之关系研究

  231.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困境及解决对策

  232.近十年国内民间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研究综述

  233.我国非政府组织志愿失灵问题探讨

  234.非营利组织筹资策略研究

  235.重塑社区文化,提升社区共同体的文化维系力

  236.城市社区民间组织中的非法人化现象:问题与应对

  237.我国民间组织的“草根”境遇及现行登记管理制度之改革

  238.侗族传统社区组织变迁分析--以湖南通道阳烂村为例

  239.人类学对现代组织及其文化的研究

  240.社会学组织分析中的新老制度主义与教育研究

  241.虚拟社区的自组织特征及其规则生成问题

  242.社会资本与社会组织运转--以甘东用水协会为例

  243.个人-组织契合度量表的研究

  244.非营利组织合作网络及其联结机制

  245.农村公共事务治理--政府.村组织和社会组织的角色

  246.民间组织发展与中国公民文化的成长

  247.论社会组织管理的创新

  248.社会网研究的架构以组织理论与管理研究为例

  249.学习型组织整体系统的构成及其组织系统与学习能力系统之间的关系

  250.城市新型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实证研究

  251.社会学视野下的组织公民行为分析

  252.社区自组织与直选成本--以武汉市柴东社区和宁波市澄浪社区为个案

  253.中国非营利组织研究的新进展

  254.帕森斯社会组织思想的几个问题

  255.社会转型与二元组织结构--中国特色的二元结构研究之三

  256.组织和制度变迁的社会过程--一种拟议的综合分析

  257.政治特性.效率误区与发展空间--非政府组织的现实主义理性审视

  258.城市社区民间组织与驱动功能分析--以南京鼓楼区社区民间组织为例

  259.论非政府组织与社会弱势群体

  260.中国城市基层自治组织的“内卷化”及其成因

  261.寻找非营利组织存在的理论根据

  262.公共关系:组织形象概念辨析

  263.组织公民行为在四种组织文化类型下的差异研究

  264.CORPS模式下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

  265.打造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

  266.构建非营利组织行业自律机制的探讨

  267.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影响作用及其发展导向

  268.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69.从社会现代化转型认识民间组织发展

  270.论社区自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归类及自治功能

  271.组织格局:抽象社会中的社会组织

  272.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动力.机制与作用

  273.非营利组织治理及其治理结构研究:一个对比的视角

  274.非营利组织理事会角色与责任研究--基于中美比较分析的视角

  275.现代社会中个人与组织如何联结:理性的行动关联

  276.非政府组织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变

  277.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

  278.民间组织与社会发育

  279.关于非正式组织研究的情感社会学理论解析

  280.非营利组织与企业联盟的动机.风险与控制的分析

  281.对我国非营利组织营销的思考

  282.浅谈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忠诚度

  283.民间组织与社会治理

  284.中国非营利组织筹资能力建设思考

  285.公益与效率: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目标体系研究

  286.社区组织行政化:表现.原因及对策分析

  287.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组织公民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288.多维视角下的国际非政府组织

  289.走向良性互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关系探讨

  290.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发展障碍和对策研究

  291.科层制下组织成员的参与自主性:困境与超越

  292.社区民间组织的特征与功能定位分析

  293.消除人际沟通障碍实现组织有效沟通

  294.人民调解的社会化与再组织对上海市杨伯寿工作室的个案

  分析

  295.实践.学科和范式:组织理论变迁综述

  296.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功能及其分类

  297.公共治理视角下的非营利组织公共责任机制

  298.和谐社会建构中的民间社会组织及其社会政策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策

  312.

  313.

  314.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分析

  公共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研究

  传销组织精神控制模式探析

  论虚拟社区的自组织现象

  工作与组织特征对工作倦怠影响研究

  组织合法性的探讨

  社区自组织能力的有机构成及其提升途径

  从组织生态学视角看民间组织及其社会政策

  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的非营利组织参与

  论公共服务市场化与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志愿失灵:组织理论视角的分析与治理

  澳大利亚非营利组织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从社会运行角度看我国“草根”民间组织发展的困境与对心理契约履行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

  组织链:现代社会的一种组织间关系

  国外非营利组织理论的研究进展

  315.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面临的难题及其成因

  316.非营利组织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7.非政府组织在应对公共危机中的角色与地位探讨

  318.中国组织情境下的组织公民行为

  319.由冲突走向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公共合作行政模式构建

  320.论组织公民行为的本质.概念纬度与研究意义

  321.论我国社区自组织的自治困境及其成因

  322.我国社区民间组织的成长

  323.城市居民社区自治组织发展初探--以业主委员会为例

  324.公民社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发展途径

  325.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苏南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与对策

  326.从慈善组织公信力维度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327.非政府组织与农民工权益的维护--以番禺打工族文书处理服务部为个案

  328.我国非营利组织评估体系研究

  329.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困境

  330.论政府与民间组织合作互强的逻辑选择

  331.论公共组织整合的三种模式

  332.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国外的经验与启示

  333.由“碎片化”走向“组织化”--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构想

  334.农村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双重效应与理性选择--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视角

  335.民间组织研究的多维理论视角析评

  336.慈善捐赠.公共物品的自愿提供与非营利组织

  337.有限理性思路的扩展与补充--基于组织决策视野中的思考

  338.

  339.

  340.

  341.“大力支持群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论和谐社区建设中“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和发展

  非营利组织的商业化探讨

  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研究述评

  ,积极参与”:组织内部集体抗争中的高风险人社会组织化与社区治理研究

  对非政府组织概念和性质的再思考

  社会心理测量中降低主观性偏差的方法探索

  非营利组织社会责任及测度

  自组织与社区共同体的自组织机制

  社区组织建设:构建和谐社区的有效路径

  西方国家对青年和青年组织意识形态渗透的手段研究

  多重理论视角下的组织适应性分析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资金困境及化解建议

  非营利组织绩效提升的策略研究

  社区组织体制创新刍议

  社会组织与当代中国社会组织法制建设

  354.我国社区非营利组织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55.非营利组织中的志愿者及其管理

  356.西方非营利组织理论述评

  357.北京城市新型社区自治组织研究--简析北京CY园业主委员会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367.“自组织悖论”与社会组织进化动力辨识

  368.

  369.

  370.

  371.“社会组织”的含义

  372.

  373.“跨单位组织”与社会整合

  374.非营利组织运行机制的转变与社会性企业的公益效率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社会管理视域

  论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力的建设

  城市社区组织结构的重建

  在村委会选举竞争派系的夹缝中

  城市社区建设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

  正式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一种社会学的分析视角

  中国非营利组织行为的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

  青年组织与青年的政治社会化

  柏特南.公民社会与非政府组织

  在工厂化和网络化的背后--组织理论的发展与困境

  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

  .功能与类型

  社区自组织的要素与价值

  :对单位社会的一种解释

  中国非营利组织成长机制分析--自主治理的视角

  375.论组织中的人际关系与组织绩效

  376.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官民二重性”分析

  377.论现代社会的组织多元化及其结构优化

  378.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之困境及对策研究

  379.近十年我国民间组织研究综述

  380.关系与信任:乡村民间组织生长成因分析

  381.中国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382.社会组织研究综述

  383.开放组织的权力与合法性--对资源依赖与新制度主义组织理论的比较

  384.从欧美国家的经验看政府推动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路径

  385.超越正式与非正式的界限--当代组织社会学对组织的理解

  386.政府与社区组织:从纵向控制到横向互动--基于交易费用视角的考察

  387.“大组织”对“大行为”:基于关键词分析的我国组织行为学研究现状

  388.国家威权.市场.信念与宗族组织--一个经济社会学的解释

  389.充分发育的民间组织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

  390.非政府组织研究:一个正在兴起的热门课题

  391.城市社区管理与自治组织的发展

  392.非营利组织管理:美国的经验及启示

  393.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模式分析与改革探索

  394.中国职工组织承诺的结构模型检验

  395.中国背景下的人际关系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396.“双重管理”体制下的民间组织──以三个民间环保组织为例

  397.机制

  398.

  399.

  道德理想·组织力量与志愿行动--简论志愿者行动的动力现代中国社会基层组织的历史变迁

  非营利组织与社区发展

篇四:社会学研究课题400个

tle>社会学研究计划范文3篇-模板-百度文库

  社会学研究计划范文3篇

  社会学自建立至今,其理论与方法取向一直存在着分离与对立,本文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学研究计划3篇,仅供参考。

  社会学研究计划篇一:

  一.选题及其意义

  (一)研究问题:关于南京仙林10校大学生购的调查

  主要是购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对购的态度,以及不选择购的原因等。

  (二)研究目的:这里只要研究的是络购物的方式。现在的购物方式已经不仅仅是逛街砍价了,购逐渐

  成为大学生主要的购物方式。这里只要研究的是络购物的方式购是怎样吸引大学生的?大学生对购有着怎样的看法、评价?。。。这些都是我们这次即将探讨的问题。当然,还是有很多大学生并不看好购,仍然选择较为传统的购物方式,他们都购有着怎样的顾虑?这次调查对这些问题会有一定的解答。

  另外,此次调查的结果也可以对店主以及想在上开店的人有一定的帮助。大学生对购的看法和观点,可以对这些人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当然,对那些传统的店家,如实体店等,也是一种帮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在这个络时代,更好地经营店铺。

  (三).文献回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曾经大学生购物方式做过调查,他们主要调查的是购《大学生络购物行为调查》,他们主要调查的是大学生上购物的潜力、首选站及主要障碍,并分析了上购物经历对络信任度、络安全性等络认知的影响。

  他们的调查得到了如下结果:大学生上购物潜力巨大、拍卖站人气最旺、购物首选站高度集中、购物需求以满足精神需要的产品为主以及安全和商品质量成为主要障碍。根据此次调查结果,他们对络商家的经营乃至高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如下建议:

  1.明确定位,发展核心业务;

  2.广泛吸引大学生尝试上购物;

  3.加强在校大学生的电子商务教育。

  二.研究问题的具体说明

  (一)概念界定:

  1.这里的调查对象是仙林大学城的大学生。研究的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应天学院这10所学校的在校大学生。指的只是本科或专科的大学生。

  2.上购物,就是通过互联检索商品信息,并通过电子订购单发出购物请求,然后填上私人支票帐号或信用卡的号码,厂商通过邮购的方式发货,或是通过快递公司送货上门。国内的上购物,一般付款方式是款到发货(直接银行转帐,在线汇款)。担保交易(淘宝支付宝,百度百付宝,腾讯财付通等的担保交易),货到付款等。

  3.淘宝(Taobao,口号:淘!我喜欢。)是亚太最大的络零售商圈,致力打造全球领先络零售商圈,由阿里巴巴集团在20XX年5月10日投资创立。淘宝现在业务跨越C2C(个人对个人)、B2C(商家对个人)两大部分。截止20XX年12月31日,淘宝注册会员超9800万人,覆盖了中国绝大部分购人群;20XX年交易额为亿元,占中国购市场80%的份额。20XX年,淘宝的交易额实现了433亿元,比20XX年增长156%。20XX年上半年,淘宝成交额就已达到413亿元。

  (二)

  A.变量维度

  自变量(影响购行为及其态度的因素)

  1.性别2.年级3.家庭条件

  4.购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价格、时间、时尚程度、商家信誉、安全度等

  5.购时选择的主要站6.不选择购的因素

  因变量:

  1.仙林10校大学生的购物方式

  2.仙林10校大学生购频率

  3.仙林10校大学生对购未来发展的态度

  B.具体指标

  1.性别对购物方式的影响

  2.年级对购物方式的选择的影响

  3.家庭条件对购物方式的选择的影响

  4.购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5.购时主要选择的站

  6.获得络店铺的信息的途径

  7.购中主要购买的商品种类

  8.不选择购的原因有哪些

  9.对购的前景的有何看法

  (三)理论假设

  1.女生比男生更多地选择购;

  2.年级高的同学更容易选择购,而且频率较高;

  3.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更多地选择购,而且频率较高;

  4.更多的同学选择货到付款的方式;

  5.相对而言,经常购同学经常不购的同学对购的未来抱有更好的看法。

  三.抽样方案的设计

  (一)总体界定

  仙林大学城的10所大学的大学生,不包括研究生及研究生以上的学生。

  (二).抽样框获取:在抽取10所大学分别抽取4个系,在抽取的系中每个系抽取20人。

  (三)抽样方法:采取多段抽样、简单随机抽样和系统抽样的方法。

  (四)具体抽样步骤:上获得获得10个学校的专业系,将这些系名编码统计出来获得一份名

  单。对每个学校抽取四个系。

  以一所学校为例。

  (1)抽取四个系

  a.将该校的专业系进行排列编码排序,001,002,003,比如说到080

  b.准备好80张的小纸条,分别写上001,002,080

  c.将这些小纸条折好放在一个盒子中,搅乱后,随机摸出4张。

  d.对着这四张纸找出相应的专业系。

  (2)在抽取的四个专业系中,以一个专业系为例,采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

  a.获得所抽取的一个专业系的学生名单,制定出抽样框

  b.计算抽样间距。假设总体共有N名学生。即抽样间距K为:K=N/20.

  即每隔K人抽取一名学生。

  c.在最前面的K个个体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个体,记下该

  个体的号码,假设为A,A就是随机的起点。

  d.在抽样框中,自A为起点,每隔K个个体抽取一个个体,将所抽取的

  个体编号为A,A+K,A+2K,A+3K,A+19K,共计20个个体。

  e.将这20个个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样本。

  其他学校,按照上面的方法抽取样本。

  四.资料收集的方法

  1.上取得个学校的院系名单,通过抽样共获得40个系的名单;

  2.将小组成员分成10组,每组两人,到各个学校,该校专业系名单的学生会主席,通过学生会主席获得该专业系的学生基本资料,如姓名、学号、性别等。

  3.按照上面所述的抽样方法进行抽样,获得样本;

  4.自填问卷法,集中填答法

  由小组成员设计问卷,问卷设计好后,由小组成员到各个学校将问卷发到被采访者的手中;在学生会主席的帮助下,在学生的课外时间,请他们集中到一个教室进行填答问卷,小组成员讲解填答问卷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表示我们会对他们的个人资料进行保密;

  5.填答完毕后,小组成员收回名单,这样可以保证问卷的回收率。并且对被调查者表明谢意并每人送上小礼物;

  6.问卷收回后,由小组人员进行核对和整理。如果问卷中有问题的,我们将更具问卷中被调查者的信息打或者发送电子邮件向其说明缘由,并重新对其进行统计。

  五.统计分析的内容和统计方法的选择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因为问卷中基本上是选择题,以ABC对答案进行编号,根据实际题目选择对答案分析的标准。

  将所整理好的资料进行整理,将自变量和因变量输入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每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如研究性别对购的影响,研究家庭条件对购频率的影响,研究是否购对购态度的影响

  并且进行假设检验的分析,验证所提出的理论假设。

  六.时间进度、经费预算和人员培训安排

  (一)时间进度

  本次调查计划用42天

  的时间完成:xxxx年5月20日xxxx年6月30日

  1.xxxx年5月20日xxxx年5月29:确定对小组成员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主要包括资料收集方法、抽样方法、问卷设计以、问卷的讲解、资料的核对与整理以及相关统计方法的培训;

  年5月30xxxx年6月9日:根据上面的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抽样,制定好样本;

  3.xxxx年6月10日xxxx年6月19日:制定问卷并且发放问卷以及收回问卷;

  4.xxxx年6月20日xxxx年6月30日:对问卷进行核对和整理。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并将调查的结果整理出来、公布。

  (二)经费预算

  本次经费共计12620元。

  (1)公交车费每人20元,共计20元*20人=400元;

  (2)问卷费共计300元。问卷共准备800份,双面复印,每份元,大概共320元。

  (3)礼品费,每人一支笔,按批发价元*800人=400元。

  (4)培训老师每人20XX元,共两位老师,共计4000元

  (5)人员雇佣费每人300元,共20人,共计300元*200人=6000元

  (6)社交费1000元。

  (7)其他费用500元

  (三)人员培训安排

  此次调查共需20人。两人负责一所学校。有调查组两名小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培

  训内容包括:资料收集方法、抽样方法、问卷设计、问卷的讲解、资料的核对与整理以及

  相关统计方法。

  问卷由两名组长计划,完成后,由组员带到各校进行问卷的填答。问卷收回后,由负责该校的成员对问卷进行整理、核查和统计。

  具体调查报告由组长统一整理,初稿后征求小组成员的一意见以及看法。进行多次修改,保证调查报告的准确性。

  七.问卷

  封面信:

  同学:

  首先感谢您对此次调查的支持!此次调查主要是对大学生的购物方式进行调查。此次调查不会泄露您的个人信息。希望您能认真地对待此次调查。此次调查不会占用您过多时间。最后,我们会有一份小礼物送上。感谢您对此次调查的支持!

  关于南京仙林10校大学生购调查研究调查组

  xxxx年6月16号

  《关于仙林大学生购的调查》的调查问卷

  选择题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单选题,每题请选择一个答案。

  并且请将您的选项填在()内。

  问题1:您的性别是()

  问题2:您的年级是()

  A.大一B.大二

  C.大三D.大四

  问题3:您的家庭居住地是()

  A.城市B.城镇

  C.农村

  问题4:您每月的全部生活费大概是()

  元以下

  元

  元元

  元

  以及1000元以上

  问题5:您每月用于购物的费用是()

  元以下

  元

  元

  元以及700以上

  问题6:您有过购的经历吗?()

  A.有过B.没有过

  选择者A,回答718,22题;选择B者,回答1921,22题。

  问题7.您是从何种方式得知购物站的(多选)()

  A.朋友介绍B.电视、广播

  C.报纸、杂志D.络广告

  E.其他

  问题8:你通常会选择哪些站购物?(多选)()

  A.易趣B.淘宝

  C.当当D.拍拍

  E.新浪、易的商城F.其他

  问题9您在络购买的商品或服务是(多选)()

  A.图书音像类B.电子数码类

  C.食品保健品类D.在线充值(话费,游戏点卡等)

  E.服装服饰类F.化妆品类

  G.家居用品H.家电

  I.其他

  问题10:您在上购买这些商品的原因是(多选)()

  A.价格便宜方便B.这种消费方式很时尚

  C.别人推荐D.市面上少有

  E.安全F.懒得出门去买

  G.其他

  问题11:你上购买的商品的满意度()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

  C.不满意D.非常不满意

  问题12您选择某一购物站主要看中的因素(多选)()A.商品丰富B.知名度高

  C.价格比其他站低D.信用,信誉良好

  问题13您喜欢通过哪些方式了解店所售商品的信息(多选)(A.仔细询问卖家B.其他

  C.观察商品的图片

  D.查看销售记录和销售评价

  E.询问购买过该商品的买家

  F.仔细阅读商品的描述

  问题14:当您要进行上交易时,您选择卖家的主要标准有(多选)(

  A.产品的价格

  B.卖家的信用等级

  C.售后服务

  D.送货是否及时,送货费用的多少

  E.支付方式的安全性

  F.其他

  问题15你一般选择的支付方式是?(多选)()

  A.采用第三支付平台B.银行转账

  C.邮局汇款D.货到付款

  问题16:您在络购物时遇到哪些情况(多选)()

  A.货物未及时送到B.货物出现破损等

  C.商店违约D.其他

  问题17:你对店处理突发状况的态度:()

  A.满意B.一般

  C.不满意

  问题18:你认为络购物的缺点在于(多选)()

  A.商品描述不清楚

  B.实际购买的商品与上的不符

  C.商品试用不方便,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D.容易存在欺诈行为

  E.程序复杂,不易操作

  F.在线交易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G其他.

  问题19:假如您没有尝试络购物,请问主要原因是(多选)(A.上支付太麻烦B.不信任站,怕受骗C.担心商品质量问题D.质疑络的安全性

  E.担心商品配送有问题F.不熟悉,不了解如何购买G.其他

  问题20您认为以下那些销售手段能打动您会上购物的念头()A.安全性保障B.免费送货

  C.开设赠优惠券D.相应的售后服务

  E.开设实体体验店

  问题21:

  假如您没有络购物的经历,请问您今后是否尝试络购物A.会B.不会

  C.不知道

  问题22:你觉得购的未来:()))

  A.很有信心,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B.会发展,但不会有太大的潜力

  C.没有发展的空间,存在很多问题

  D.不知道

  我们的调查结束了,再次谢谢您的配合,您对我们有什么建议,可以提出:

  社会学研究计划篇二:

  研究的目的:通过对老人的互动行为的研究,探讨他们自身情感的不表现,从中得出各自不同对自我身份的影响因素。进而,加强在当代老年社会问题中,我们应该怎样重新看待老人,主要在于树立他们的自我身份。

  一、研究意义:首先,本课题区别于以往的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它借助于社会学中角色理论及心理学的角度来指导具体的经验研究,将老年人互动的经验研究置于角色理论的框架当中。尤其是在当代老年学的领域中,从宏观的角度例如:制度、保障、医疗等方面进行论述。很少有学者或相关的人士从微观社会学理论方面研究老年人的自我身份问题。从微观的角度探讨老年人在当今社会中的互动,及其互动产生的问题是很值得研究的。这不仅能够更好的研究老人的心理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再认识老人能力的表现。这对于协助老人再社会创造指出了问题和社会应该努力的方向。因而,它不仅具有科学的指导性意义,同时也体现着实地的实证性研究,是实践性和独创性的表现。

  其次,本课题样本规模和层次较为明显。研究对象虽然是老年群体,但是每位老人均有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这样,研究者在进行实地研究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不同特殊情况的资料。从科学的研究理念上讲,研究者根据不同层次可以从归纳推理到演绎推理来观察老年群体在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所体现的自我身份问题。样本类型对于研究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所以这样的观察方法可以说为吸取

  较全面的老年互动的自我身份问题做了贡献。因为,本研究的结果可根据不地区、不同时代、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互动化影响形成的社会化等等其他的因素进行多重比较,进而能够充分认识他们问题的实质。同样,对于更好补充角色理论的知识,进一步积累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本课题的研究从时间上,历史条件上讲是十分有必要的。社会人口结构日趋变化,尤其是近三四十年来正在发生著引人关注的深刻变化。60岁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比重日趋上升。到了2025年,发展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可见,由于老年人口增长之快,绝对量之大,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地区,老年人的的确确无法自我料理,可由于其自我身份的丧失,普遍的共识都认为老年是负担,由此引来的是老年人的社会问题更加突出。研究者认为,在中国,人口老化及由此产生的老龄问题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尤其是在老人的自我身份方面的再树立。

  二、研究内容:研究的课题是关于探讨老年人自我身份再树立的重要性。因此,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分成个人情感上的反应、老人在群体中整合程度及其归属感的程度、家庭因素对老人互动的影响、社会对老人互动的影响等6个方面。在对老人的情感方面的研究,主要运用符号互动论和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加以研究。通过探究老人在情感上的表现,研究者发现在互动的当中,自我认知在老年人的互动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次从互动过程中探讨老年人在进行群体互动之时他们整合程度如何以至于怎样影响各自的自我身份的发展,同时,归属感程度发展如何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他们自我身份的发展如何,更重要的是在归属感或强或弱的情况下,老年人是如何表现自我身份的以及他们心理的互动。在探讨家庭的因素当中,研究者发现家庭作为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单位,老人们在这样的社会化单位中表现得绝大多数并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那样圆满。老人们在家庭中,与亲人的互动同样是有许多阻隔,自我身份的发展也是不协调的。最后,研究者研究了社会因素对老人的自我身份发展的影响。社会因素包括许多不同的领域,但总体可归结为:社会保障制度、民事部门对协助老人再发展的帮助、事单位对老人的一刀切、市场竞争的选择性。这些因素的制约,掩盖了老人们的自我身份的表现,加之许多特殊的领域无法给予老人更多的帮助导致他们在互动的过程中屡遭挫败。最后,连续性的挫败导致老人的心理情感上的消极反应,这使之不能积极投身于自我身份的发展。

  三、研究理论的假设:通过对老年人的群体互动的调查,探究老人的自我身份的发展是与个人情感、家庭、社会密不可分的,进而探究这些因素是导致老年人不能很好在社会上立足的的重要原因。基本依据:1.自我身份在不断地扩大,不断地有所树立,那么老人的自我身份将是会得到更好的巩固,从中建立起一种

  积极的意识去更好的发展自我身份。相反的,自我身份树立的越高,那么老人所承担的责任必将会更大。2.伯克认为,当一角色身份在互动中得到他人的支持时,个体就会更加的信任这些他人;他们对这些人的身份感会加强;他们会流露对这些人的情感依赖;他们也会更好的适应群体和社会结构。

  四、研究的分析单位和抽样对象:分析单位是个人,即老人。老人的自我身份发展决定他们社会形象的重要表现。抽样对象是老年群体,采用非概率的抽样法,即选择线人的抽样环节在社区中研究老年群体互动。老年群体均是属于退休人员,年龄均在60~80之间。

  五、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与分析方法:

  研究资料的收集:

  1.采用调查研究中的访谈问卷调查。通过对社区老人,即有100多位退休老人的调查,研他们在群体互动的表现,以及调查他们对现属群体的评价和整合程度及其他们的归属感。

  2.采用定性访谈法,加强研究老人群体的互动表现。通过非顺序性的交谈,了解他们在特定老年群体的感想和对此机构的评价和情感特征。其中包括:老人、老人的家属、社区工作者。

  资料分析方法:采用定性资料的分析方法,对所收到的问卷和录音记录进行考察和解释,探讨老人在个人、家庭、社会等因素影响下,他们是如何发展自我身份的,即自我身份的变化是消极还是积极的。

  六、研究人员的组成、组织结构、培训安排:1.调查内容中的社区工作者和管理处人员、笔者本人。组织结构:关于耀荣园社区福利机构。培训安排:事先假定突出的研究对象,进行交谈了解部分老人的各自的生活经历及其背景。

  七、研究时间进度和经费计划:

  1.准备阶段(第1~第3个星期)

  查阅相关文献和最新的统计数据;

  向负责人你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和研究目的;

  2.调查阶段(第4~第8个星期)

  挑选必要的、典型的老人;

  在与老人互动的过程中加以进行实地观察;

  进行与部分老人交谈,定性访问,以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困难和对群体的评价;

  3.分析阶段(第9~10个星期)

  对原始资料的整理和审核,进行归类;

  将原始资料与其他文献资料加以比较;

  通过统计,将问卷调查的评价进行归类,分析每项的比重;

  4.总结阶段(第11~13个星期)

  与当地的工作人员探讨实地研究的成果;

  讨论研究调查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进行统计分析,评价问题的难易程度;

  撰写论文报告;

  社会学研究计划篇三:

  一.选题及其意义

  (一)研究问题:关于南京仙林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

  主要是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大学生对现在大学消费现状的态度。

  研究目的:要求详细了解大学生消费各方面的情况,为大学生合理消费制定科

  学的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1.全面摸清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与现状。

  2.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价值观。

  (三).文献回顾

  二.研究问题的具体说明

  (一)概念界定:

  1.这里的调查对象是仙林大学城的大学生。研究的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

  经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应天学院这10所学校的在校大学生。

  指的只是本科或专科的大学生。

  2.消费情况,就是通过平时的衣食住行来体现。

  3.消费观与价值观,一则通过各方面的消费比例来体现,二则通过对现在大学生消费现状的态度及消费资金的来源。

  (二)

  A.变量维度

  自变量(影响消费行为及的因素)

  1.性别2.年级3.家庭条件

  4.消费用途5.消费来源6.是否有女朋友或男朋友

  因变量:

  1.仙林10校大学生的消费水平。

  2.仙林10校大学生各方面消费的比例。

  3.仙林10校大学生对现在大学生消费现状的态度。

  4.仙林10校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价值观。

  B.具体指标

  1.性别对消费用途和数量的影响。

  2.年级对消费用途和数量的影响。

  3.家庭条件对消费用途和数量的影响。

  4.资产来源对消费用途和数量的影响。

  5.消费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6.是否有男朋友后女朋友对消费项目和数量的影响。

  6对现在大学生的消费现状的态度。

  (三)理论假设

  1.女生在衣服方面比男生会有更多消费;

  2.年级高的同学消费比年纪低的高;

  3.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消费数量会高;

  4.有男朋友或女朋友的大学生的消费数量会较高。

  三.抽样方案的设计

  (一)总体界定

  仙林大学城的10所大学的大学生,不包括研究生及研究生以上的学生。

  (二)抽样框获取:在抽取10所大学分别抽取5个院系,在抽取的系中每个系抽取20人,包括10个男生和10个女生。共计10*5*(10+10)=1000,所以,此次调查共抽取1000人。

  (三)抽样方法:采取多段抽样、简单随机抽样和系统抽样的方法。

  (四)具体抽样步骤:上获得获得10个学校的院系,将这些系名编码统计出来获得一份名单。对每个学校抽取五个系。

  以一所学校为例。

  (1)抽取四个系

  a.将该校的专业系进行排列编码排序,001,002,003,比如说到100

  b.准备好80张的小纸条,分别写上001,002,100

  c.将这些小纸条折好放在一个盒子中,搅乱后,随机摸出5张。

  d.对着这四张纸找出相应的院系。

  (2)在抽取的四个院系中,以一个院系为例,采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

  a.获得所抽取的一个院系的学生名单,制定出抽样框

  b.计算抽样间距。假设总体共有N名男生。即抽样间距K为:K=N/10.即每

  隔K人抽取一名男生。

  c.在最前面的K个个体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个体,记下该个体的号码,假设为A,A就是随机的起点。

  d.在抽样框中,自A为起点,每隔K个个体抽取一个个体,将所抽取的个体编号为A,A+K,A+2K,A+3K,A+9K,共

  计10个个体。

  e.女生的抽样和男生一样。

  e.将这男生10个个和女生的10个个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样本。其他学校,按照上面的方法抽取样本。

  四.资料收集的方法

  1.上取得个学校的院系名单,通过抽样共获得50个院的名单;

  2.将小组成员分成10组,每组两人,到各个学校,该校院系名单的学生会主席,通过学生会主席获得该专业系的学生基本资料,如姓名、学号、性别等。

  3.按照上面所述的抽样方法进行抽样,获得样本;

  4.自填问卷法,集中填答法

  由小组成员设计问卷,问卷设计好后,由小组成员到各个学校将问卷发到被采访者的手中;在学生会主席的帮助下,在学生的课外时间,请他们集中到一个教室进行填答问卷,小组成员讲解填答问卷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表示我们会对他们的个人资料进行保密;

  5.填答完毕后,小组成员收回名单,这样可以保证问卷的回收率。并且对被调查者表明谢意并每人送上小礼物;

  6.问卷收回后,由小组人员进行核对和整理。如果问卷中有问题的,我们将更具问中被调查者的信息打或者发送电子邮件向其说明缘由,并重新对其进行统计。

  五.统计分析的内容和统计方法的选择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因为问卷中基本上是选择题,以ABC对答案进行编号,根据实际题目选择对答案分析的标准。

  将所整理好的资料进行整理,将自变量和因变量输入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每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如研究性别对消费用途与数量的影响,研究家庭条件对消费用途和数量的影响

  并且进行假设检验的分析,验证所提出的理论假设。

  六.时间进度、经费预算和人员培训安排

  (一)时间进度

  调查大致来说可分为准备、实施、研究、总结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它一般分为界定调研问题、设计调研方案、设计调研问卷或调研提纲三个部分。

  2、实施阶段:根据调研要求,采用多种形式,由调研人员广泛地收集与调查活动有关的信息。

  3、研究阶段: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汇总、归纳、整理和分析。

  4、总结阶段:将调研结果以书面的形式调研报告表述出来,并进行评估。

  按调研的实施程序,可分七个小项来对时间进行具体安排:

  调研方案、问卷的设计2周

  调研方案、问卷的修改、确认1周

  项目准备阶段(人员培训、安排)1周

  实地访问阶段1周

  数据统计分析阶段1周

  调研报告撰写阶段1周

  (二)经费预算

  (1)交通费每人20元,共计20元*20人=400元;

  (2)问卷费共计500元。问卷共准备1000份,双面复印,每份元,共500元。

  (3)礼品费,每人一件挂饰,按批发价元*1000人=1200元。

  (4)培训老师每人1000元,共一位老师,共计1000元

  (5)人员雇佣费每人200元,共20人,共计200元*200人=4000元

  (6)社交费1000元。

  (7)其他费用500元

  本次经费共计8600元。

  (三)调查员的规定、培训

  (一)规定

  1、仪表端正、大方。

  2、举止谈吐得体,态度亲切、热情。

  3、具有认真负责、积极的工作精神及职业热情。

  4、访员要具有把握谈话气氛的能力。

  (二)培训

  培训必须以实效为导向,本次调查其人员的培训决定采用举办培训班、集中讲授的方法,针对本次活动聘请有丰富经验的调查人员面授调查技巧、经验。并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使之充分认识到市场调查的重要意义,培养他们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端正其工作态度、作风,激发他们对调查工作的积

  极性。

  (四)人员安排

  此次调查共需20人,两人负责一所学校。问卷由两名组长计划,完成后,由组员带到各校进行问卷的填答。问卷收回后,由负责该校的成员对问卷进行整理、核查和统计。具体调查报告由组长统一整理,初稿后征求小组成员的一意见以及看法。进行多次修改,保证调查报告的准确性。

篇五:社会学研究课题400个

tle>社会调查研究课题篇-百度文库

  社会调查研究课题篇

  社会调查研究课题篇

  一、xx年大学生社会调查实践选题参考

  (选题可以自拟,以下仅为参考)

  1.校园网络购物现状调查

  2.大学生社会兼职状况的调查

  3.大学生择业观调查

  4.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

  5.

  6.学生党员思想状况调查

  7.大学生勤工助学状况调查

  8.大学生网络素养调查

  9.大学生婚恋观调查

  10.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调查

  11.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

  12.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

  13.社会大众食品的消费安全意识调查

  14.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

  15.大学生校外住宿情况调查

  16.关于农村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调查

  17.家庭收入状况调查

  18.大学生环保状况调查

  19.农民赋税负担问题调查

  社会调查研究课题篇

  20.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

  21.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

  22.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23.大学生休闲娱乐方式调查

  24.某某地区老人社会保障措施实施情况调查

  25.大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服务状况调查

  26.大学生顶岗实习状况调查

  27.大学生校园文明状况的调查

  28.大学生恋爱状况的调查

  29.农村义务教育状况调查

  二、方案设计典型范例

  大学生消费情况社会调查方案

  (一)调查背景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一种新型经济学生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现在学生特别是大学生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的特殊群体。他们对餐饮,服务,教育,文化等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大学生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来源,却进行着一些不相称的行为。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现象频频出现在大学生的生活中。

  (二)调查目的

  要求详细了解大学生消费各方面的情况,为大学生合理消费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社会调查研究课题篇

  1.全面摸清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与现状。

  2.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价值观。

  (三)调查对象及抽样

  因为大学生的消费不同于中学阶段,也不同于家庭消费,每个大学生都在,具有普遍性,全体在校学生都是调查对象,但因为家庭经济背景的差异,全校学生月生活支出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消费购买习惯与结构的差异性。为了准确、快速的得出调查结果,此次调查决定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先按其住宿条件的不同分为两层(住宿条件基本上能反映各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公寓学生与普通宿舍学生,然后再进行随机抽样。

  消费者(学生):300名其中住公寓的学生占50%。

  (四)调查内容与工具:

  1.调查工具:问卷准备、访谈卡片(见附件)

  2.调查内容: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大学生的消费观念

  (五)人员安排

  根据我们的调查方案,在学校内进行本次调研需要的人员安排具体配置如下:

  参与人员:

  项目负责人:

  调查问卷与工具准备:2名

  调查人员:4名

  资料整理与数据分析:2名

  社会调查研究课题篇

  调查报告撰写:1-2名

  (六)调查方法及具体实施

  1.以问卷调查为主,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在完成市场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制作以及调查人员的培训等相关工作后,就可以开展具体的问卷调查了。把调查问卷平均分发给各调查人员,统一选择中餐或晚餐后这段时间开始进行调查(因为此时学生们多刚呆在宿舍里,便于集中调查,能够给本次调查节约时间和成本)。调查员在进入各宿舍时说明来意,并特别声明在调查结束后将赠送被调查者精美礼物一份以吸引被调查者的积极参与、得到正确有效的调查结果。调查过程中,调查员应耐心等待,切不可督促。调查员可以在当时收回问卷,也可以第二天收回(这有力于被调查者充分考虑,得出更真实有效的结果)。

  2.以访谈为辅助调查,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由于调查形式的不同,对调查者所提出的要求也有所差异。访谈前调查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列出调查所要了解的所有问题。调查者在访谈过程中应占据主导地位,把握着整个谈话的方向,能够准确筛选谈话并内容快速做好笔记以得到真实有效的调查结果。

  3.通过网上查询或资料查询调查统计资料:

  调查者查找资料时应注意其权威性及时效性,以尽量减少误差。因为其简易性,该工作可直接由撰写人完成。

  (七)调查程序及时间安排

  调查大致来说可分为准备、实施、研究、总结四个阶段。

  社会调查研究课题篇

  1.准备阶段:它一般分为界定调研问题、设计调研方案、设计调研问卷或调研提纲三个部分。

  2.实施阶段:根据调研要求,采用多种形式,由调研人员广泛地收集与调查活动有关的信息。

  3.研究阶段: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汇总、归纳、整理和分析。

  4.总结阶段:将调研结果以书面的形式调研报告表述出来,并进行评估。

  按调研的实施程序,可分七个小项来对时间进行具体安排:

  调研方案、问卷的设计2周左右实地访问阶段2周

  数据统计分析阶段1周

  调研报告撰写阶段2周

  社会调查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大学生生活压力情况调查

  (当代大学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例如:理由一:就读时的经济压力

  理由二:固步自封的大学教育

  理由三: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

  理由四:不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制度

  理由五:压力导致精神抑郁

  理由六:冷漠的社会文化氛围

  理由七:情感的纠葛

  理由八:厌世,自杀的诱惑等等,导致大学生学习生活方面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社会调查研究课题

  社会调查研究课题篇

  1."十二五"期间我国发展的创新驱动战略与政策研究

  2.环境审计理论和实践调查研究

  3.经济政策调控的社会影响调查

  4.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调查分析

  5.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创新调研

  6.加强和完善互联网虚拟社会管理研究

  7.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及影响调查研究

  8.高考人数下降与教育结构调整的调查分析

  9.家庭收支状况的抽样调查分析

  10.不同行业职工工资收入差距调查

  11.失地农民生存状态的调查分析

  12.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调查分析

  13.食品安全问题的社会影响调查

  14.物价上涨的原因及影响调查

  15.保障性住房的实施及影响调查

  16.我校校友发展情况调查分析

  17.农村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调查研究。

  18.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模式典型调查。

  19.开发人力资源、提升人力资本问题的调查研究。

  20.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

  21.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典型调查。

  22.资源节约型企业典型调查。

  社会调查研究课题篇

  23.小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典型调查。

  24.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25.未成年人法律保护问题调查研究。

  26.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问题调查研究。

  27.社会舆论监督的法律问题研究。

  28.公益诉讼问题研究。

  29.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对策。

  30.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关法律研究。

  31.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32.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

  33.城镇老龄事业发展的调查研究。

  34.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和组织建设的调查研究。

  35.我国志愿者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影响调查研究。

  36.城市中农民工状况的专项调查。

  37.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典型调查。

  38.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

  39.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

  40.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评研究。

  41.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42.城镇学龄前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

  43.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44.大学生村官工作和生活方式调查

  社会调查研究课题篇

  45.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教育影响调查

  46.当代青年婚恋观调查

  47.大(中)学生身体素质、体育锻炼状况调查

  48.大学生社会交往(适应)能力状况调查

  49.青少年消费需求调查

  50.大(中)学生心理素质(健康)状况调查

  51.大学生环保意识及其行为模式调查

  内容仅供参考

篇六:社会学研究课题400个

tle>社会学研究计划书的范例-百度文库

  社会学研究计划书的范例

  一.选题及其意义

  (一)

  研究问题:关于南京仙林10校大学生网购的调查主要是网购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对网购的态度,以及不选择网购的原因等。

  (二)

  研究目的:这里只要研究的是网络购物的方式。现在的购物方式已经不仅仅是逛街砍价了,网购逐渐

  成为大学生主要的购物方式。这里只要研究的是网络购物的方式网购是怎样吸引大学生的?大学生对网购有着怎样的看法、评价?。。。这些都是我们这次即将探讨的问题。当然,还是有很多大学生并不看好“网购”,仍然选择较为传统的购物方式,他们都网购有着怎样的顾虑?这次调查对这些问题会有一定的解答。另外,此次调查的结果也可以对网店主以及想在网上开店的人有一定的帮助。大学生对网购的看法和观点,可以对这些人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当然,对那些传统的店家,如实体店等,也是一种帮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在这个网络时代,更好地经营店铺。

  (三).文献回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曾经大学生购物方式做过调查,他们主要调查的是网购——《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调查》,他们主要调查的是大学生网上购物的潜力、首选网站及主要障碍,并分析了网上购物经历对网络信任度、网络安全性等网络认

  知的影响。他们的调查得到了如下结果:大学生网上购物潜力巨大、拍卖网站人气最旺、购物首选网站度集中、购物需求以满足精神需要的产品为主以及安全和商品质量成为主要障碍。次调查结果,他们对网络商家的经营乃至高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如下建议:

  1.明确定位,发展核心业务;

  2.广泛吸引大学生尝试网上购物;

  3.加强在校大学生的电子商务教育。

  二.研究问题的具体说明

  (一)概念界定:

  1.这里的调查对象是仙林大学城的大学生。研究的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应天学院这10所学校的在校大学生。指的只是本科或专科的大学生。

  2.网上购物,就是通过互联网检索商品信息,并通过电子订购单发出购物请求,然后填上私人支票帐号或信用卡的号码,厂商通过邮购的方式发货,或是通过快递公司送货上门。国内的网上购物,一般付款方式是款到发货(直接银行转帐,在线汇款)。担保交易(淘宝支付宝,百度百付宝,腾讯财付通等的担保交易),货到付款等。

  3.淘宝网(Taobao,口号:淘!我喜欢。)是亚太最大的网络零售商圈,致力打造全球领先网络零售商圈,由阿里巴巴集团在2003年5月10日投资创立。淘宝网现在业务跨越C2C(个人对个人)、B2C(商家对个人)两大部分。截止2008年12月31日,淘宝网注册会员超9800万人,覆盖了中国绝大部分网购人群;2008年交易额为999.6亿元,占网络购市场80%的份额。2007年,淘宝的交易额实现了433亿元,比2006年增长156%。2008年上半年,淘宝成交额就已达到413亿元。

  (二)

  A.变量维度

  自变量(影响网购行为及其态度的因素)

  1.性别2.年级3.家庭条件

  4.网购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价格、时间、时尚程度、商家信誉、安全度等

  5.网购时选择的主要网站6.不选择网购的因素

  因变量:

  1.仙林10校大学生的购物方式

  2.仙林10校大学生网购频率

  3.仙林10校大学生对网购未来发展的态度

  B.具体指标

  1.性别对购物方式的影响

  2.年级对购物方式的选择的影响

  3.家庭条件对购物方式的选择的影响

  4.网购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5.网购时主要选择的网站

  6.获得网络店铺的信息的途径

  7.网购中主要购买的商品种类

  8.不选择网购的原因有哪些

  9.对网购的前景的有何看法

  (三)理论假设

  1.女生比男生更多地选择网购;

  2.年级高的同学更容易选择网购,而且频率较高;

  3.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更多地选择网购,而且频率较高;

  4.更多的同学选择货到付款的方式;

  5.相对而言,经常网购同学经常不网购的同学对网购的未来抱有更好的看法。

  三.

  抽样方案的设计

  (一)

  总体界定

  仙林大学城的10所大学的大学生,不包括研究生及研究生以上的学生。

  (二).抽样框获取:在抽取10所大学分别抽取4个系,在抽取的系中每个系抽取20人,共计

  (三)抽样方法:采取多段抽样、简单随机抽样和系统抽样的方法。

  (四)具体抽样步骤:上网获得获得10个学校的专业系,将这些系名编码统计出来获得一份名单。对每个学校抽取四个系。以一所学校为例。

  (1)抽取四个系

  a.将该校的专业系进行排列编码排序,001,002,003,?比如说到080

  b.准备好80张的小纸条,分别写上001,002,?080

  c.将这些小纸条折好放在一个盒子中,搅乱后,随机摸出4张。

  d.对着这四张纸找出相应的专业系。

  (2)在抽取的四个专业系中,以一个专业系为例,采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

  a.获得所抽取的一个专业系的学生名单,制定出抽样框

  b.计算抽样间距。假设总体共有N名学生。即抽样间距K为:K=N/20.即每隔K人抽取一名学生。

  c.在最前面的K个个体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个体,记下该个体的号码,假设为A,A就是随机的起点。

  d.在抽样框中,自A为起点,每隔K个个体抽取一个个体,将所抽取的个体编号为A,A+K,A+2K,A+3K,……A+19K,共计20个个体。

  e.将这20个个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样本。其他学校,按照上面的方法抽取样本。

  四.资料收集的方法

  1.上网取得个学校的院系名单,通过抽样共获得40个系的名单;

  2.将小组成员分成10组,每组两人,到各个学校,联系该校专业系名单的学生会主席,通过学生会主席获得该专业系的学生基本资料,如姓名、学号、性别等。

  3.按照上面所述的抽样方法进行抽样,获得样本;

  4.自填问卷法,集中填答法由小组成员设计问卷,问卷设计好后,由小组成员到各个学校将问卷发到被采访者的手中;在学生会主席的帮助下,在学生的课外时间,请他们集中到一个教室进行填答问卷,小组成员讲解填答问卷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表示我们会对他们的个人资料进行保密;

  5.填答完毕后,小组成员收回名单,这样可以保证问卷的回收率。并且对被调查者表明谢意并每人送上小礼物;

  6.问卷收回后,由小组人员进行核对和整理。如果问卷中有问题的,我们将更具问卷中被调查者的信息打电话或者发送电子邮件向其说明缘由,并重新对其进行统计。

  五.统计分析的内容和统计方法的选择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因为问卷中基本上是选择

  题,以ABC……对答案进行编号,根据实际题目选择对答案分析的标准。将所整理好的资料进行整理,将自变量和因变量输入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每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如研究性别对网购的影响,研究家庭条件对网购频率的影响,研究是否网购对网购态度的影响······

  并且进行假设检验的分析,验证所提出的理论假设。

  六.时间进度、经费预算和人员培训安排

  (一)时间进度

  本次调查计划用42天

  的时间完成:2010年5月20日——2010年6月30日

  1.2010年5月20日——2010年5月29:确定对小组成员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主要包括资料收集方法、抽样方法、问卷设计以、问卷的讲解、资料的核对与整理以及相关统计方法的培训;

  2.2010年5月30—2010年6月9日:根据上面的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抽样,制定好样本;

  3.2010年6月10日——2010年6月19日:制定问卷并且发放问卷以及收回问卷;

  4.2010年6月20日——2010年6月30日:对问卷进行核对和整理。运用统计方法进行

  分析,并将调查的结果整理出来、公布。

  (二)经费预算

  本次经费共计12620元。

  (1)

  公交车费每人20元,共计20元*20人=400元;

  (2)

  问卷费共计300元。问卷共准备800份,双面复印,每份0.4元,大概共320元。

  (3)

  礼品费,每人一支笔,按批发价0.5元*800人=400元。

  (4)

  培训老师每人2000元,共两位老师,共计4000元

  (5)

  人员雇佣费每人300元,共20人,共计300元*200人=6000元

  (6)

  社交费1000元。

  (7)

  其他费用500元

  (三)人员培训安排

  此次调查共需20人。两人负责一所学校。有调查组两名小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资料收集方法、抽样方法、问卷设计、问卷的讲解、资料的核对与整理以及相关统计方法。问卷由两名组长计划,完成后,由组员带到各校进行问卷的填答。问卷收回后,由负责该校的成员对问卷进行整理、核查和统计。具体调查报告由组长统一整理,初稿后征求小组成员的一意见以及看法。进行多次修改,保证调查报告的准确性。

  七.问卷

  封面信:

  同学:

  首先感谢您对此次调查的支持!此次调查主要是对大学生的购物方式进行调查。此次调查不会泄露您的个人信息。希望您能认真地对待此次调查。此次调查不会占用您过多时间。最后,我们会有一份小礼物送上。感谢您对此次调查的支持!

  ——“关于南京仙林10校大学生网购调查研究”调查组

  2010年6月16号

  《关于仙林大学生网购的调查》的调查问卷

  选择题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单选题,每题请选择一个答案。

  并且请将您的选项填在(

  )内。

  问题1:您的性别是()

  问题2:您的年级是

  ()

  A.大一B.大二

  篇二:研究计划书

  附件7:中央电大护理专业本科科研课题计划书

  篇三:日本大学院联系导师以及研究计划书详解

  日本大学院联系导师以及研究计划书详解

  联系导师的方法,材料及注意事项

  1。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书信,传真,电话各种工具。最方便,最便宜的方式推荐用电子邮件。有些导师是不公开电子邮件的,那就只能利用其他工具拉。

  如果对自己的日语或者英语比较有自信,建议直接打电话。因为打电话的成功率相对来说比电子邮件高很多。

  找不到联系方法的情况:尽力找,如果实在找不到,可以打电话到学校的事务科问问看。不要说确切的目的,就说**教授にちょっと連絡がありまが。。看看事务所会不会把他的研究室电话或者邮件给你。再要没办法,只能用手写信。

  2。注意事项:联系导师可以广撒网。但是注意联系一个学校特别是一个研究科的导师,按照先后顺利来联系。不要同时联系。先联系把握性不大,再联系把握性大的。

  3。需要准备的材料:自我简介(可附生活照),给导师的信,研究计划书,成绩证明书,推荐信等等。其中最关键的是研究计划书,也可以把给老师的信和研究计划书合2为1。凡是可以表达你学习愿望,以及证明个人突出能力的材料都可以提供。材料做的精美一点,也是一个小窍门。

  联系的频率问题,不要着急,要有耐心。一般回信等上1个星期很正常。

  写信的时候语气要尊敬,日语和英文都可以,文科最好用日语。

  写研究计划书的若干问题

  注意事项:写研究计划书不是用で?ま体,而是要用「である」「

  と考えられる」等文体。

  研究计划书的主要内容

  1)在本科阶段对哪方面的学问感兴趣,这个要结合你希望的研究课题。如果是就职的,要结合自己的工作,谈谈专业和工作的关系。

  2)为什么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感兴趣。进入研究生继续学习的理由。

  3)目前这个研究领域的现状。和结合时事来谈。也可论述这个领域的先行成果

  4)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论述自己的研究课题。这个很关键,也是重点,不要空洞,要具体。(也就是「研究テーマ」)

  5)为什么选择这个导师的原因(比如谈谈读了导师的论文后的想法等等)

  6)在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7)将来的打算。

  我申请研究生时用的。大的专业方向是经营学。

  另外我本科阶段是日语专业的,这篇研究计划书对于日语专业的朋友可能会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研究計画書

  ふりがな:

  名

  前:

  はめに

  私は現在**大学外国語学院日本語学科の四年生で、2001年10月から日本国際教育協会(AIEJ)の奨学生とし採用され、交換留学生とし**大学へ留学にきいる。日本語は専攻とし勉強しき、優秀な成績を得たが、それはあくまで語学の勉強であるしかない。以前から経営学に格別の関心を持ち、それに関る本など読んできたが、自分の将来の道の行方を考えた上で、やりがいのある学問である経営学を勉強しようと決意した。準備とし、大学二年の時から、副専攻とし電子商務の勉強を始めた。勉強しいるうちに、経営学に対る論理的な理解を深め、本格的に勉強しいくという願望を強めた。情報社会と呼れる今の社会では、企業の経営変貌しつつある。私は情報通信を利用した企業の経営と、企業の国際経営を研究したい分野と考えいる。

  志望動機

  私が貴大学経済学部の研究生を志望るのはそれぞれの専門領域で第一級の活躍をしいる教授が集まっきいるからである。また私は大学院に進学したいと思っいるが、貴学部は大学院へ重点化したので、大学院での研究や、教

  育の道がっと開かれいると考えられる。そし、総合大学である東北大学は教育、研究の資源が豊かであり、所在地である仙台は学生を大切にる街であり、「学都」と呼れいれ、学習る環境がといいと感られる。それに、先生の研究るテーマに興味があるので、ぜひ先生の元で勉強したいと思っいる。

  れまでの学習内容

  私は**大学では二年生から副専攻とし電子商務の勉強をしおり、履修した科目は国際貿易、ネットワーク経済学、電子商務概論、市場経営学、ネットワーク技術、ネットワーク通信などである。それはコマースと情報通信技術の両分野から成り立たれいる。そし、選択授業とし取った経済に関る科目は国際経済論、政治経済学、電子商務などの科目である。

  福井大学では聴講という形で、経済理論、経営学、国際経済論などの授業を取ったとがある。

  学習の目標

  研究生としの時期では、経営学という分野の基礎学力を充実させ、以降の研究における土台作りをしっかりさせおきたい。先生のご指導の元で、ゼミを受け、経営政策に関る理解を深めながら、研究る分野で価値のある課題を探しいきたい。そし、大学院に入るための受験勉強しっかり

  したいと考えいる。

  研究内容、方法:

  情報化が進む社会では、企業の経営変貌しつつある。近年、日本の企業は国際進出が頻繁であり、国際経営が多く行われいる。中国の経済の発展や貿易自由化に伴い、中国の企業どんどん国際化しいうであろう。国際経営を行うためどんな経営政策が取られいるか、どのように進出した各国ないし各地域の環境に適応るか、どんな問題があるか、人間、設備、資金、情報、技術などの経営資源をどのようにうまく組み合わせ、うまく利用るのかなどに関心を持っいるが、それをどのように国それぞれの事情に沿っ策定され、実行されるのかを研究る内容の一つにしたい。ちなみに、今まで国際経営を行っきたのはほとんど大企業だったが、中小企業における国際経営につい考えいきたい。

  う一つは情報通信技術と結びつける企業の経営のとである。アメリカをはめ、インターネット上のビジネスが盛んに行われいる。本格的なネットビジネスでなく、企業の宣伝から、情報の収集、取引関係に至るまで、企業の経営におけるインターネットの利用は幅広いのである。いわゆるインターネット?コマース企業の経営戦略と、それらの企業はいかに情報通信技術を利用るの研究る分野と考えいる。の分野の研究は以前身につけた「電子商務」の知

  識を深めながら、進めいうと考えいる。

  研究を行うための必要な知識を得るために、以下のような学習を行う予定である。

  1.経済学の基礎であるミクロ経済学、マクロ経済学の勉強をしっかり行いたい。

  2.経営学に関るより専門的な学習、研究。

  3.語学能力

  研究計画書

  「研究テーマ」中国におけるービスイノベーションに関る研究―中国および日本の携帯電話企業の比較から

  「志望動機」

  私が貴大学院貴専攻を志望した理由は、中国のービスイノベーションを発展させ、それによっ中国のービスイノベーションの未来に貢献したいと強く感いるからだ。私は中国から留学生とし日本で2年間経営学を勉強し、そでままービスに関るとを興味をっきた。ービスは経営の一部分とし、今の日本で中国で最大事な部分になっいる。しかし、中国で今までやっいたービスは正しいのか、また未来にどんな形で進めるのかという質問をっ、まだまだ勉強したいと思い、大学院に進学るとにした。

  し日本のービス業が大人としたら、中国のービス業はまだ赤ん坊だと考えられる。

  日本に2年間留学した私にはよく分かっいる。大学で

  学んだ経営知識より、生活で見た、聞いたのがの現実を示しいる。なぜなら、物事には発展と言う過程がある。日本でにその過程を越えいたが、今の中国には開拓と発展の最中である。そし私は自分が考えいる中国のービスイノベーションが研究る価値が十分あると思う。

  貴大学院はそれぞれの専門領域で第一級の活躍しいる教授が集まり、大学院での研究や教育の道がっと開かれいると考えられる。そし、総合大学とし貴大学は教育および研究の資源が豊かで、学習る環境がごくいいと感られる。

  「研究の意義と目的」

  周知の通り、先進国では、第三次産業、即ちービス産業が一番重要なとである。GDPの比率で見付加価値額で見従業員数で見ービス産業の重要性が高い。先進国の日本では、ービス産業はGDPの約70%を占める。ービス産業の発展は国の経済力を影響しおり、経済の象徴といえる。現在の経済では、ただのの売りではなく、目に見えない商品を売るとが重要なのである。

  一方、急速に発展しいる中国にとっ、ービス産業は、経済の重要な部分とし発展しいる。中国は第11次5ヵ年規劃(2006~2010年)におい経済構造を量から質へ転換させるとを目指しいる。そのひとつの指標とし、ービス産業のGDP比率を2005年実績40.3%から2010年には

  43.3%に引き上げる数値目標を掲げいる。更に北京、上海などのまちのービス産業はGDP比率の50%に超えた。中国のービス産業の展望が明らである。消費者にとっービスの重要な要素である。しかし、現在の中国では、5年後、10年後、更に20年後、どのような方法でービス産業を革新るか、また企業としどのようなービスを提供れいいかという問題についはまだまだ議論が残っいる。

  の研究では、先進国の日本の経験と方法を、携帯電話企業を中心とし分析し、その結果を中国のービスイノベーションの観点から議論るとを目的とる。結果とし、数年後、数十年後の中国ービス産業の発展に寄与できるような研究としたい。

  「研究内容」

  本研究では、日常生活に必要不可欠な道具である携帯電話につい、ービスイノベーションという観点から研究る。中国には5億ほどの携帯電話使用者がおり、世界第一位となっいる。北京、上海などの使用率はほぼ100%の近くになっいる。のような巨大な市場におい、携帯電話利用料のみなら、ービス利用料は大きいな収入源である。本研究では、ービスイノベーションを検討るターットとし、日本の携帯電話会社を例にとっ分析る。日本における携帯電話業界の発展を研究し、中国における業界で同ようなービ

  スをしたらどうなるか等調査しみたい。そし、中国と日本の業界現状に関る調査および分析の結果によっ、各自の長所や短所を見つけ、ービスイノベーションの基礎知識に従っ、れからどんな形で進めるかという意識を持ち、研究したいと思う。

  「研究手法」

  具体的な研究手法は次のとおりである。

  ①

  日本の携帯電話企業におけるービスの現状分析

  ②

  中国の携帯電話企業に関る資料収集および整理

  ③

  ービスイノベーションに関る先行研究の資料収集及び整理

  ④

  上記①-③に関るレポート作成と進歩状況の担当教員への報告

  「期待された結果」

  将来における中国経済の発展を考えるとき、アメリカ合衆国や日本のような先進国の発展プロセスを参考にべきである。本研究の結果とし、将来における中国携帯電話企業はどのようなービスを提供べきかを示唆できる。また、ービスイノベーションという観点からは、その他の産業におけるービスのあり方に示唆を提供できる。

  「未来の進路」

  社会は最高の学校だという話をよく聞いいた。それ

  に、人にとっ社会経験は決し重要なとである。修了した後、貴専攻で学習した知識および研究した内容を必要な能力とし、帰国し就職したいと思う。研究の内容により、自分がービス事業の会社に入り、自分の知識や能力が中国のービス事業に少しで役を立るように頑張りたい。また、の社会の一員とし、世界経済の変化によっ、ービスイノベーションの研究を行っ続けると思う。

  篇四:课题研究计划书

  课题研究计划书

  课题名称:初中数学如何开展合作学习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发展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构筑理想课堂教学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在近年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为此,本教育组就如何行之有效地进行小组互动合作学习,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行立项研究。

  二、研究目标:

  1、成立合作学习小组;2、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3、合理安排合作学习任务;4、适时有效的教师指导;5、重视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

  三、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我校七、八、九年级学生。

  四、研究方法:

  讨论交流法,调查法,观察法

  该课题围绕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研究,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案例研究法。深入课堂,对案例中的小组合作活动的必要性、可行性、有效性作考察,特别是对组内合作学习的参与面及教师参与调控的力度作定量与定性的分析。

  (2)比较研究法:将各班案例作比较。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实施程序、合作交流的模式作考察,找出共性,以提炼出更有科学价值的小组合作模式。

  (3)行动研究法:对小组合作中值得探讨的子项,如小组如何分工、组间交流方式等,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试点,再进行交流与实践,在行动中验证。

  三、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理想课堂中小组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就是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教学之中,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已为广大教师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但是通过观察和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仍存在一些难尽人意的低效现象,仍需做更细致的探讨。

  四、主要措施:

  1、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也要调整评价的方式、手段以及内容。教师要改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或方式进行教学,要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探究性和合作性学习等新理念,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走过场。

  2、教师还要努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教学技能,在合作学习的分组指导、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课后总结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使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因此,本教研组认为,合作学习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a、小组人数的确定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研究设计。就我国小学课堂座位排列的一般情况来看,安排4-6人一组为宜。小组规模小些,既可以保证人人有机会,又可减少腼腆学生的拘谨感。

  b、小组的构成

  课上,教师要允许学生临时调换座位,以便学生能够“类聚”而畅所欲言.

  c、小组成员的角色

  小组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组长负责组织、管理、主持小组学习讨论,d、启发与提示

  启发与提示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要素之一。学生愿意说,往往是由于他们有话可说。因此,教师应该做到:⑴设计的话题应与所学课文的内容相关,话题以有趣、新颖为宜。⑵在课文学习中或学习之前,配发相关的阅读材料,以便学生有可供模仿或运用的语言材料。。⑶给出词语或句型等文字提示或口头提示。由教师给出提示词语,让学生根据所给词语形成小对话。

  e、教师角色

  通常情况下,学生讨论时,教师不要过多干涉学生小组讨论活动,以免有些学生由于教师在场而拘谨。当学生不会表达某个词语时,教师可及时给予提示;还可在学生讨论即将结束时,迅速浏览记录员的报告提纲,必要时稍作指点。因此,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充当一个旁听者或帮助者的角色,并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完成所布置任务,不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f、教师评价

  适当评价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十分有利,教师要认真倾听,还应让全班学生认真听,这对学生是种无形的

  鼓励。在听时,教

  师不要因为纠错而打断,频繁纠错,只会使学生灰心丧气,而应在学生表演时记下语言错误,然后挑出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加以解释,其它问题可放到教师总结中去讲,教师应多从正面提醒学生注意语言的规范。在任何情况下,教师对于任何学生的成果,都应给予真诚、恰当的表扬,要善于发现各个小组的可取之处,将小组评价和个体评价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的紧张感可逐渐消除,学生的自信心也可逐步增强

  五、预期效果:

  1、让全体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充分地进行“听、说、读、写”等表达活动,真正地讨论和合作,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2、让学生全面参与课堂教学,善于在人前发表意见。

  3、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活动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学生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培养对合作学习兴趣。

  4、让每一个学生充当报告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5、教师全面进行小组评价和个体评价,让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六、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

篇七:社会学研究课题400个

tle>规划课题范本:学校空间的社会学研究-百度文库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优秀成果

  【导语】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是教育部统管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工作的最高机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以下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学校空间的社会学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石艳主持完成了国家哲社教育学青年课题“学校空间的社会学研究”(课题批准号:CAA090094)。课题组主要成员杨晶、高晓文。

  一、内容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考察历史境遇下的学校空间,即将学校置于社会空间和社会变迁的流动之中,将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动态研究上侧重学校空间的历史流变及其动力机制;静态研究揭示新式学校空间的“现代性”表征,探寻一条“第三空间”的研究思路。同时,空间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概念,将空间性引入对于学校的分析之中,可以对学校进行从物质的社会意涵到互动的社会关系;从微观的环境设计到宏观的场所表征;从行动策略的场域构建到整体意向的构成;从停顿的现在时间点延展到流动的社会境脉的全方位的分析。

  1.研究内容

  首先,本课题主要研究学校空间的社会性

  学校教育是存在于社会境脉之中的活动,是一种社会存在。从教育成为一种制度开始,时空闭合就成为构成教育空间的基本条件。只不过在不同的时间段上,空间的闭合状态稍有差别而已。学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经过许多年发展形成的学校,称之为自然的学校,另一种是由建筑师和学校管理者精心创造的学校,称为人为的学校。但是正如没有纯粹的自然空间一样,也没有完全自然的学校。无论是中国的“庠、序、”还是西方的“School”,实际意义上的“学校”(即形式化、专门化的学校),是从17世纪才真正发展起来的,无论在哪一个国家,都是近代才开始设立学校,并在进入19世纪以后,才逐渐发达起来。中国的情况可能更晚近一点,直到20世纪初,也就是清末兴办近代教育之后,在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中将新办的教育机构称为学堂,直到1912年的学制改制中才被称之为学校。

  本研究认为所谓学校,是社会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由物质要素及其社会性意涵共同构建而成。学校空间是社会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由物质要素及其社会性意涵共同构建而成,既包括学校空间的物质层面的建筑规划,同时也包括物质层面带来的社会意涵。同时,学校空间是一定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产物,学校空间并不是“客观”的和“纯净”的。学校中人员的“在场”不仅仅意味着存在于空间中的一点,更意味着参与到空间所蕴含的社会互动的网络之中。学校空间为社会互动提供了场景,反过来,活动的场景又是限定互动的情境性的重要因素。学校空间的构成取决于处在与周围世界物质性质的关系之中的身体及其流动与沟通的网络。

  其次,课题关注学校空间的转型是在知识与权力的双重作用下进行的

  清末民初,新式教育空间的转型过程中,以经学为基础的儒家的知识被摈弃出正常的知识传播系统。在新式教育深入乡村社会的时代,以乡绅为代表的新式教育的倡导者和主持者,却遭受到了下层群体的反抗,反抗的主体这是以前关于儒学教育的盲点。这些反抗的集中表现就是各地所发生的乡民毁学事件。在乡民毁学的事件中,乡民对于信仰的坚守让位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并在自身社会行动选择的同时完成了教育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正是在一般民众的社会行动中,通过权力的渗透和知识的建构,现代学校空间真的开始在中国大陆上成为教育空间的主体组织样态并完成了社会空间的教育性建构。

  再次,课题研究现代学校空间特点是社会空间的现代性表征

  从规划、建构、生产出来的学校空间,是处于时间流动的境脉之下的。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现代性作为学校空间转化的推动力,使得学校空间从随意、分散过度到规范、统一。现代性知识“话语”,通过知识与权力的结合,使得学校空间成为成为科学规划和控制的对象。学校作为社会空间的一个单元格,在时空虚化的现代性表征的影响下不断拓展着自身的边界,边界从模糊到明确,从确定到虚化,学校空间在自身转变的同时也影响着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

  2.研究方法

  本文在思路上主要将学校空间的研究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借助作者在参考列菲弗尔和哈维对于空间分析模式的建构的基础上,提出从三个维度,四个层面来分析学校空间。三维维度分别是物质空间的实践、空间的表征和表征的空间、空间的社会性与历史性;四个层面分别是延展度、空间的占有、空间的控制以及空间的历史生产。

  空间是丰富的、辨证的、开放的,空间想象力使得我们能够成为清晰地认识社会,认识现代的城市和乡村,认识我们的日常生活,认识我们行动的策略与力量。空间不仅仅是社会关系的背景,也不仅仅是社会行动的发生地,空间本身就是一种存在。可以说,透过空间,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关系,看到社会行动,看到行动者和他们的日常生活,空间性成为可以洞察社会的重要维度。社会学的总是力图在社会结构和行动者建立一种整合和统一,可以说空间想象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摆脱结构主义和解释论的对立,摆脱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冲突。空间的想象力并不倾向于社会与个人二元结构中的任何一点,而且与历史性

  的社会学想象力一起,在关系中把握自身,能够使我们对于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看得更为全面,更为清晰。

  从亚里士多德、康德到吉登斯、哈维、布迪厄等等空间理论家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时间和空间对于社会理论的建构和社会事实的厘清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要认识空间必须理解时间。虽然上文已经论述过将空间凸显出现来的意义和必要性,但我们却不能在时间悬置或静止的前提下去研究空间。本文在对于二者关系的处理上,更多是在将时间和空间并置的基础上突出空间,将空间的转换看作是时间的流动,将时间的看作是人类发展的空间,同时空间就成为了个人活动的时间。凸显空间并不是要压抑和遮蔽时间,也不是以空间的想象力来替代社会学(历史)的想象力,而是要将空间从层层乌云之下散发出应有的光芒,在时间的历史包围圈中打破一个缺口,融合地理空间、心理空间、整合社会空间概念,为分析提供出一条未开辟的道路而已,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到异样的风景。

  二、结论与对策

  1.学校是作为社会空间的存在

  虽然人类的地景从产生之初是自然的,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空间(naturalspace)已经无可挽回地消逝了。空间作为社会过程的起源,已经成为了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一个既定的事实和产物。自然空间是空间的一种诗意的、象征的类型,但是仅仅是一种分析之用的“理想”或者“原初”类型。自然空间在不断地被创造、形塑和改造,成为政策性和策略性的对象和产物。假如空间的内容有一种中立的、非利益的因素存在,因而看起来是“纯粹”形式、理性抽象的缩影,则正是因为它已经被占用了,并且成为了地景中不留痕迹之昔日过程的焦点。空间一向是被各种历史的、政治的因素塑造,但这个过程是一个充斥着意识形态的过程。于是在空间分析中,自然空间消失了,或者说自然空间隐遁了,取而代之的是社会空间。“社会空间总是社会的产物,但这个事实却未获认知。社会因为它们接受与转变的乃是自然空间”。[1]在最有可能在空间的研究中探讨其社会属性的学科——社会学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却看到了一段空间隐匿的历史。用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厄里(JohnUrry)的话来说:“20世纪社会理论的历史也就是时间和空间观念奇怪缺失”[2]的历史,且空间的消失尤为严重。确实,在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空间的认识在社会学理论中乏善可陈,空间想象力似乎在社会理论中蒸发了,后现代地理学家苏贾(EdwardW.Soja)将这种状态称之为历史决定论下空间性的失语,即时间消解了空间。[3]但是空间在社会理论的长河中并不是消失不见的,乌云蔽日,总有灵光乍现。为了表现空间在社会理论中的地位并展现其发展脉络,把空间的社会学理论分为经典、现代、后现代三个阶段,从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中可以发现客观空间与时间的社会定义,深深地纠结于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之中。

  学校教育是存在于社会境脉之中的活动,是一种社会存在。从教育成为一种制度开始,时空闭合就成为构成教育空间的基本条件。只不过在不同的时间段上,空间的闭合状态稍有差别而已。学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经过许多年发展形成的学校,称之为自然的学校,另一种是由建筑师和学校管理者精心创造的学校,称

  为人为的学校。但是正如没有纯粹的自然空间一样,也没有完全自然的学校。无论是中国的“庠、序、”还是西方的“School”,实际意义上的“学校”(即形式化、专门化的学校),是从17世纪才真正发展起来的,无论在哪一个国家,都是近代才开始设立学校,并在进入19世纪以后,才逐渐发达起来。中国的情况可能更晚近一点,直到20世纪初,也就是清末兴办近代教育之后,在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中将新办的教育机构称为学堂,直到1912年的学制改制中才被称之为学校。学校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空间,是由客观空间要素与空间结构所组成的。当围墙、校舍、讲台、桌椅从天空、田野、乡村等自然环境中脱离出来,作为一个具有单独功能的活动场所的时候,学校就成为了一个具有边界的空间建构形态,并通过使受教育者脱离原有的时间脉络和空间位置来实现其教育功能。学校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空间,内部展现了高度的区域化特征,以及由区域分化带来的社会互动的情境性不论从哪个层面、哪个维度入手,空间的分析是和空间中的“人”紧密相关的。人在空间中,首先是一种身体的存在。作为社会实践活动,时间和空间决定着身体的是否在场的同时也通过情境来塑造着身体。学校正是通过使受教育者脱离原有的时间脉络和空间位置来实现的其教育功能的。围墙、教室、桌椅仅仅是学校空间的物质标示,更大程度上的学校空间是通过身体的姿态和定位、声音的腔调和行动的偏好标示出来的。对于学校而言,空间也不应该仅仅被视为是物质性的存在,不能被当成脱离于特定社会场合的制度来研究。学校空间是一种特殊的,浓缩的,有现代性代表意味的社会空间形式,是存在于社会网络之中的,是由符号、规则组成的,是规范和准则的社会建构的产物。学校空间标示出了教育活动的地点以及其特殊的价值,在安置受教育者身体的同时也建立了一个对于时间和姿态进行处置的优先体系。因此,认识学校空间,不仅要认识到其物质性,更重要的是认识其社会性。

  我们目前从规划、建构、生产出来的学校空间,是处于时间流动的境脉之下的。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现代性作为学校空间转化的推动力,使得学校空间从随意、分散过度到规范、统一。现代性知识“话语”,通过知识与权力的结合,使得学校空间成为成为科学规划和控制的对象。学校作为社会空间的一个单元格,在时空虚化的现代性表征的影响下不断拓展着自身的边界,边界从模糊到明确,从确定到虚化,学校空间在自身转变的同时也影响着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

  2.学校空间转型的动力机制研究

  清末民初,学校空间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震动。国家的强制权力的介入与旧式文人的“救国热忱”,西学借助着新式学堂的兴起,裹挟着启蒙思想和自然科学理念,极大地冲击着清末十年间社会中的各个群体,教育系统中西学的引入,对于新式教育的选择者和接受者而言,也是一次在文化冲突和家族利益之间的权衡性选择的结果。在洋务运动时期,包括早期的维新思想家在内,主要是从培养专门人才的角度来接受西方教育的。西学长期被视为的技、艺,加之西学与传统儒学的文化排他性,以及新式学堂的非正统的异己地位,新式学堂对于士绅缺乏吸引力。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判断并不是西学进入新式学堂,就成为了被教育受众接受并认同的文化知识,西学真正影响士绅群体是在科举废止之后,士绅阶层不得已而选择的西学,将维持阶层再制的行动选择。

  从庙产兴学与乡民毁学的行动中,我们看到了在中国新式教育的开展,也看到了现代学校空间的诞生。各种类型的新式学校(国家兴办的新式大学、专科学校,各地地方政府兴办的新式中小学、由私人兴办的开展新教育的各类地方学校)将以前的散落化、游离化的教育空间逐步凝聚成制度化的系统空间。现代学校是目前世界各地教育一致化的空间模式,教育形态也从未像“现代”社会中那么精确和统一。现代学校传承着“人类”的知识,这种知识已经完全脱离了地方化色彩,成为抽象的象征符号。当象征符号和专家系统将社会关系从即时的背景中抽离出来的时候,现代学校继而开始扮演着将行动者与现代社会“抽象体系”实行整合的角色。

  虽然说,知识的生产在清末民初的文化冲突的过程中,有着自己独立性和自主性,但是社会的变迁动力来源于社会行动的选择。知识的转型既可以为社会的稳定提供合法性解释,又可为社会的变迁创造精神动力。文化现象和知识生产是在一般思想中构成的,这些构成需要以社会行动作为解释。当西学以裹挟之势席卷中国之时,我们可以从政府的诏书、章程,知识分子的主张、著作,教育空间机构的名称与内容,教科书的选用上看到文化冲突下的知识生产,但是这些知识生产都定位于社会行动者面对冲突对于知识的选择。

  乡民毁学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乡民毁学的原因一个是对于民众既有的信仰空间的侵夺,另一个是对于利益的占有。庙产兴学表面上只是利用庙产兴建新式学堂,但是,在民众激烈的毁学行动中,我们看到了信仰空间与现实社会空间之间的冲突。事实上,一间庙宇所代表的不只是有形的建筑物,它背后更包含着广大民众的思想在里面。庙产兴学破坏了民众的生活信仰,他们遭受到了空前的信仰危机,在新旧社会转型期间,他们被迫处在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他们是政府官员和地方精英压榨的对象,是知识分子、新式学生嘲讽的对象,其生活和信仰都是社会空间转型的牺牲品。在所谓开明之士将所持的思想逻辑强压到一般民众的身上时,面对民众激烈的护卫行动只是一味责怪其愚昧,感叹中国民智的落后,而很少能够站在民众角度设身处地去思考信仰空间的破坏对于他们现实生活空间的影响。原本民众们的信仰空间就是对现实社会空间产生的观照,当现实社会空间动荡不安,生活饥寒交迫,而信仰空间的观照被剥夺,这无疑对于民众的现实日常社会生活是双重的打击。虽然庙产兴学在政府的倡导和政策的支持下,获得了一定的了制度上的合法性,而实际运作的地方精英也因此获得了附属的正当权力。在两者同时介入由庙堂到学堂的空间转型过程中,重塑并掌握了新的地方社会权力网络。而民众在这个权力网络中,依然处于下层地位,他们只有用自己的抵抗行为,为现实社会生活争取本以狭窄的空间。

  同时,以学校卫生学为代表的“西学”成为了学校空间规划的知识基础。作为社会指示物的空间与知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纠缠在一起,成为了新式学校空间得以形成的动力基础。在中国,学校卫生作为公共卫生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由西方借鉴的异域知识型,清末民初,在国家权力的“保驾护航”之下强势介入中国学校的改造过程。在学校空间的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也就是在新学堂的建构过程中,学校卫生学以一种新的知识型态介入其中,使得学校改变了原有的设置与规划,现代学校空间也由此形成。在中国现代学校空间的形成过程中,知识/权力发挥了其特有的力量和作用,学校空间成为学校卫生学施展自身权力的中介。在学校卫生学的介入之下,现代学校空间不仅仅是一种符号关系,更成为了社会

  空间关系下的一个安插好的“节点”,由此知识与权力在社会关系中的运作方式得以精彩呈现。

  3.现代学校空间的社会性质

  前现代的学校空间,呈现出浓烈的民间性、地方性的色彩。私塾、社学、书院这样的学校空间是与地方社区共同体的特点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并成为地方文化再生产和文化传承的基本手段,体现的是地方象征性的关怀。这时,物质空间可以作为区隔教育的边界。在传统的学校空间中,行动者虽然在习得“高尚经典”,但教育的本质上仍是一种被纳入到当地文化知识体系的“濡化”(enculturation)过程。传统学校空间中进行的是一种“共同在场”的,面对面的,以地方空间为特色的教育,是一种在实践中把握文化命脉的过程,这种文化是具体的,也是相互异质的。学校空间与面对面的社区共同体生活勾连在一起,成为地方社会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正规化的学校空间的形成与中国现代性的建立几乎同时进行,现代性的普世化的特点在学校空间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首先表现为对于时间的确定。钟点时间在新式学堂中替代了原来的阴历和时辰,这不断使各地的学堂必须以一种新的时间形式来进行各式的身体与心智的学习活动,同时,也使得统一化的学制得以通过精准的时间计算,广泛控制着各个地方社会的中小学;其次表现为学制的统一。中国旧有的学校教育体系,没有统一化的学制。不论是官学还是各式私学,整个教育基本都掌握在塾师手中,以经验为基础,以科举为导向,不断延蔓和流传。这种情形从唐宋到清末一直都没有太大的改变。学生入学和出师都没有固定的时间段,也没有固定的修业水平的测定,随时可以开始,也随时可以结束。在农忙的时期,学生下地干活成为比学习更为重要的事情,塾师一般都顺应时节主动停课。而由于学校规模一般都比较小,所有的学生,不论他的年龄、程度和入学时间的差异,都混合在一起上课。因此在旧式学堂上,经常会出现念《千字文》的垭口小儿和准备策论的成年书生同桌读书的情景。所以“字清晨而日沐,时与小儿画虎涂鸦,时与高材生讲经论史,丹黄影本,辨别之无,心目交瘁”是当时学堂的真实写照。[4]弹性的管理模式也是学校能够在地方社会广泛存在的前提和基础。而在新式学堂中,从修业年限到上课时数再到学习水平,都被纳入到了一个标准化的考核体系之中。最后,表现为学习内容的统一。新式的学校完全改变了分散化、随意化、混杂化的旧式学堂特征,统一、固定、分级成为学校的特征。学生按照年龄和修业年限被安置在各自的年级、班级、座位,学习着国家审定的统一的教材,完成固定的学业水平,在各级文凭构筑的台阶上拾级而上。

  社会空间的建构模式和其中所生产的社会关系直接构建了学校空间。中国的学校空间从私塾、社学、书院到新式学堂,直到网络学校,学校空间在现代性的威慑之下完成了断裂性的转变。学校空间变得紧缩,书院、学校这样的实践空间在组织过程中出现了空间的表征。学校空间的表征是一种概念化空间的表达方式,是由科学家、规划师和专家治国论者所从事的空间,这种空间趋向文字和符号系统。现代学校的空间建构过程,就是围墙、校舍、班级、讲台、桌椅从乡村、天空、田野等自然环境中不断被呈现并被凸显出来的过程,进而在现代社会中为教育打下了牢固的一方天下。在这样的表征过程中,空间不断从实践发生的场所中

  抽离,象征符号系统将行动者身体精确安顿于空间之中,学校空间的符号表征使其迈出了虚化的重要一步。

  现代学校依靠专家系统得以产生,并以其独特的空间构建方式助长了“专家系统”社会的发展。专家系统,吉登斯将其定义为“技术职能或职业化的专家评判体系,它组成了我们今天生活的物质和社会环境的广大区域。”[5]专家知识的庞大系统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我们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正当知识推动了现代生活不断前进的同时,也就被权力交织成的罗网所笼罩。“知识就是力量”成了最震撼的警示和“催人奋进”的音符,不断推动着现代学校空间的构建。在这样的空间中,不仅时间被悬置了起来,空间也进一步和场所脱离,学生学习的是无情境化的抽象符号,这与当下发生的实践并没有产生多少共鸣。学校被分离出由地方性知识支撑的社会之外,抽象知识、评分、考试形成了鲜明的学制规则和学究等级,也成就了一批批的被社会空间精准刻化的公民。学校空间在使其脱离了地方社会“共同体”的同时,又被纳入到一种体现公民身份的社会体制当中。

  学校的空间表征的统一不仅仅使学生固定在了学校空间中,也使得学校空间在进一步嵌入社会空间的基础上,与所处的地方社会逐渐脱离。学校空间的建构规范深入到每个个人和组织的角落,基本上我们生活在一个无一不可量化的世界中,我们用劳动时数、最优等、百分率、代价等来衡量我们的周遭,甚至当人的智力也被标定上分数。我们面对的是民族—国家的统一要求,目的也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而地方性的文化和社区互动对于我们而言就变得不再重要。学校空间被相对地分离出地方社会的社区共同体的生活之外,与更大的社会空间连接起来,推动着更大的社会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我们不断接受学校空间的规限,无论男女老幼,每个人都身为各类“以统计常态来划分的类别”,在可算度的指引下,我们学以致用地构建着我们的生活。当学校空间所营造的生活状态能够在社会空间中“自动”的发挥作用,权力的微观渗透也完成着现代性对于社会空间的塑造。当现代的空间“监控方式”通过学校空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与社会主体的“能动自控”相结合,那么现代性也就完成了从学校空间到社会空间的弥散与扩张。[1]HenriLefebvre“Space:SocialProductandUseValue”,inFreiberg,J.W.(ed),CriticalSociology:EuropeanPerspective,pp285-295,1979,NewYork:Irvington.[2]厄里:《关于时间与空间的社会学》,出自特纳主编:《社会理论指南》(第2版),李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05页[3]参见爱德华·苏贾著:《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4]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16页[5]AnthoryGiddens,Theconsequencesofmodernity.Cambridge:Politypress.1990.p27

篇八:社会学研究课题400个

tle>《社会调研20个课题》-百度文库

  精品文章

  《社会调研20个课题》

  2.市民对江门明令禁止办公学校老师有偿家教的调研

  3.关于江门市个体户转企业的调研

  4.调研市民对h7n9流感的了解情况

  5.调研市民对江门双层观光巴士的看法

  6.不同行业职工工资收入差距调研

  7.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调研

  8.江门地区纺织行业污染治理的调研

  9.江门地区治安状况的调研

  10.关于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调研

  11.关于江门市文化产业建设调研

  12.调研交通节能

  13.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

  14.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调查

  15.蓬江地区“城中村”改造现状调研

  16.江门市企业自主创新实践调查

  17.xx年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

  18.江门地区旅游资源与前景调研

  19.江门市纺织产业竞争力调查

  20.关于农村组织建设调研

  第二篇:xx暑期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类课题参考附件1:

  xx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类课题参考

  精品文章

  一、哲学类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2.改革开放伟大革命历史作用的典型调查

  3.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调查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和经验的调查研究

  5.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建设的典型调查

  6.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时代精神的调查研究

  二、经济学类

  1.农村发展与农民增收的途径及方法

  2.新兴战略产业的培育机制

  3.后金融危机时代通货膨胀治理

  4.西部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提升

  5.中小企业转型成长

  6.物联网等服务业新业态发展

  7.发展低碳经济问题

  8.鼓励民间投资体制与机制改革

  9.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10.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研究

  11.公共政策对居民消费影响

  12.建立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

  13.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

  14.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对策研究

  精品文章

  15.减小居民收入差距途径的调研

  16.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企业风险预警和应急管理

  17.区域产业转移和协调发展

  18.居民消费意识与消费结构

  19.其他有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相关课题

  三、法学类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宪政问题研究。

  2.党的领导、人们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实现机制研究。

  3.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和法律保障研究。

  4.物权法实施问题研究。

  5.知识产权法问题研究。

  6.婚姻法实施中的问题调查研究。

  7.未成年人法律保护问题调查研究。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问题研究。

  9.刑事法律问题调查研究。

  10.民事法律制度完善研究。

  11.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问题调查研究。

  12.社会的法律问题研究。

  13.公益诉讼问题研究。

  14.我省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对策。

  15.我省行政法治实践的调查研究。

  精品文章

  16.我国反垄断法的理论和实践。

  17.江苏农村合作社法律研究。

  18.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研究。

  19.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调查研究。。

  四、教育学类

  1.社会变迁与青少年人格塑造

  2.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个性成长

  3.传媒多样化与青少年成长

  4.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与身心发展

  5.高校教育服务学生满意度调查

  6.高校行政和学术权力的运行机制

  7.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8.城市贫困家庭学生教育问题

  9.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0.农民工子女流入地就学问题

  11.流动儿童城市生活和学习适应

  12.农村教师发展状况和保障机制

  13.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运行状况

  14.专业社会工作者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15.其他有关我国当前教育发展问题的项目

  五、社会学类

  1.下岗职工生活状况与再就业

  精品文章

  2.返乡农民工就业状况调查

  3.居民住房期望与居住意愿调研

  4.居民就医认知、态度与行为选择研究

  5.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婚姻家庭问题

  6.居民环境保护意识调查

  7.民族地区农(牧)村少数民族人口就业和外出务工情况调研

  8.老年人养老与服务体系构建

  9.流动人口家庭社会服务需求调查与对策

  10.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

  11.新传媒环境下的公众信息获取与传播机制

  12.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13.基层医疗机构运营现状

  14.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状况调研

  15.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问题

  16.流动人口社会保险接续问题

  1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

  18.农村社会安全与维稳方式转变

  19.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20.村级公益事业发展现状及模式探索

  21.统筹城乡发展与城乡一体化

  22.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23.农民工市民化的困难和路径

  精品文章

  24.残疾人社会权利与保障体系建设

  25.其他社会民生热点问题的项目

  六、管理学类

  1.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管理

  2.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现状

  3.食品安全管理

  4.大中城市公共交通建设与管理

  5.可回收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

  6.中国特色老龄化社会管理模式

  7.扶贫救助管理和模式创新

  8.网络社会运动及管理

  9.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及其管理

  10.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与问题

  11.公共服务目标群体的需求表达机制

  12.公众参与的模式和途径探索

  13.垄断性行业与公益性事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形成机制及管理

  14.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的价格监管机制和手段研究

  15.创意产业发展战略

  16.志愿者组织的社会功能

  17.志愿者参与社会基层管理的模式创新

  18.企业生产技术与管理模式创新

  19.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精品文章

  20.新型媒体的发展与企业营销战略

  21.制度变迁、公司信息披露与内部人交易行为

  22.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民营企业的战略定位和竞争优势

  23.后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风险与应急管理

  24.国企高管薪酬管理制度改革

  25.全球化背景下的服务业发展

  26.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

  27.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道德的关系研究

  28.当前我国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相关问题的其他调研项目

  第三篇:社会实践调研课题河北科技大学xx年暑期社会实践

  调研参考题目

  一、和谐文化:道德建设与文化考察1.民族文化传承与光大①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②踏上祖国青山绿水,寻觅人类文明发展规律③挖掘河北特色艺术形式

  ④我们身边的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传统节日⑤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⑥寻访家乡名人轶事2.建党90周年—红色之旅①各地红色旅游资源

  ②延安——永远的革命圣地③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④寻访革命先驱足迹3.政策宣讲与调查

  ①宣讲中央“十二五”规划重要思想

  ②“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相关教育活动③理论创新、制度

  精品文章

  创新、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作用的典型调查

  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和经验的调查⑤贯彻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典型调查

  二、和谐经济:走进农村,支援西部1.家乡变化

  ①家乡所处地理位置和发展状况②教育资源的整合

  ③对家乡知名企业发展的调查④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⑤当前城镇化的调查和分析2.西部大开发

  ①西部地区如何抓住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带来的发展机遇

  ②西部如何在发展中走“循环经济”的道路③改善生产条件、关注安全生产

  ④筑巢引凤:西部地区人才引进与使用

  ⑤西部旅游景区的开发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保护和经营

  ⑥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的历史使命、社会效应2.三农问题

  ①新农村发展史的调查

  ②农民收入与支出问题调查

  ③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培养新型农民④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普及情况调查⑤农民工就业问题

  ⑥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情况⑦关注留守儿童

  ⑧农村打工人员情况调查

  ⑨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和发展完善的调查研究⑩农业发展模式考察

  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关注弱势群体1.民主法治问题

  精品文章

  ①民主法律常识宣讲②法律援助

  ③基层民主选举考察④知识产权法研究

  ⑤法律赔偿执行难问题调查研究3.社会保障与安全问题

  ①居民生活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②关注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

  ③构筑社会安全网——和谐社会的保护神④医疗改革问题

  ⑤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⑥对突发灾害防护措施知识宣讲

  四、和谐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关注环境污染问题①城市噪音污染②河流、海洋污染③禁塑令及白色污染

  2.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圈①环京津地区环境保护②草原的保护③沙尘暴问题

  ④“三年大变样”给石家庄带来的生态环境变化3.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

  ①节能减排与构建节约型社会②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现状调研③自然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④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

  ⑤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对策⑥低碳生活知识宣讲

  五、和谐校园:文明生活,健康成才1.河北科大:建设地方一流大学①大学生村官境遇调研

  ②河北科大学学生课外科技活动③河北科大校园文化建设④毕业生跟踪调查

  ⑤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与“西部计划”开展情况⑥对大学生报考公务员与选调生情况调查2.关注大学生

  精品文章

  ①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②当代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调查③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④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⑤大学生勤工助学调查与分析

  ⑥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⑦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认识

  ⑧大学生对社会热点及新闻的关注情况的调查

  第四篇:社会问题调研备选课题范文社会问题调研备选课题

  一、教育问题

  学校乱收费问题调查研究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推进素质教育的调查研究

  从学生角度看高校老师队伍建设城镇(农村)家庭教育支出情况调查民办教育发展典型调查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二、青年(大学生)问题当代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调查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

  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与道德责任

  大学生创业调查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调查研究

  大学生的时尚消费调查

  精品文章

  大学生贫富差距研究

  贫困大学生生活状况调查

  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的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心调查

  大学生环保意识与行为调查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途径方式调查研究

  三、城市弱势群体

  城市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及心态调查

  某阶层的调查研究

  妇女地位和妇女问题调查研究

  外来务工者的城市适应研究

  农民工法制意识状况调查

  农民工收入调查

  城市贫困家庭生活状况调查

  四、三农问题

  某地农民收入问题调查

  某地农民税赋负担问题调查

  失地农民生活状况调查

  昆明市农村社会保障建设重大问题研究——以……为例

  五、犯罪问题

  家庭暴力问题研究

  精品文章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高校校园暴力研究

  六、其它

  某企业职工参与社会保险情况调查

  昆明市企业职工收入分配状况的调查——以……为例经济危机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调查及分析

  房价上涨对居民生活质量影响调查

  第五篇:调研课题调研课题

  一、广告公司:

  1、如何加强对外的合作;

  2、寻找并提升核心竞争力;

  3、开拓新市场、新经营模式、销售模式;

  4、长久保持站牌、候车亭整洁的有效措施。

  二、联众公司:

  1、探讨劳动用工的新模式,保持职工队伍稳定;

  2、提升职工业务技能;

  3、拓展新的业务。

  三、欧莱公司:

  1、探讨新的管理模式、制定新的工作标准;

  2、转变经营理念,完善工作流程,做好新增业务的各项准备工作和应对措施。

  四、公交传媒:

  精品文章

  1、(对内)加强培训,全面提升广告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企业形象;

  2、寻找广告管理中得“短板”,改进并提高;

  3、(对外)宣传品牌,维护并推广品牌。

  五、多经办。探索新的合作经营模式,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六、客运公司:

  1、如何加强精细化管理,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全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2、如何保持股份制客运公司司乘队伍稳定、做好招聘工作;3、如何加强安全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4、如何全面提升管理干部的业务能力‘

  5、如何进一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6、股份制客运公司路对管理办法探讨。

  七、赵老师。对广告公司的初步调研报告。

  内容仅供参考

篇九:社会学研究课题400个

tle>参考:400个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百度文库

  400个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

  1.浅析大学生炒股的博弈心理现状

  2.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现状研究--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为例

  3.在华韩国留学生文化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

  4.大学艺术与礼仪教育渗透研究

  5.读懂“90后”才能获取真正的生力军

  6.高校学生自杀原因分析及对策

  7.关于综合性大学开设礼仪课程的探索

  8.信任与公平:青年社会心态的区域比较

  9.浅析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10.试论专业化.职业性社会工作推进的必要性与发展趋势分析

  11.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12.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社会价值人际交往发展需求研究

  13.民国时期女大学生婚姻观研究

  14.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诉求的课程实训模式--以公关课程为例

  15.“社区为本”的儿童保护服务本土化模式创新--以佛山市里水镇“事实孤儿”保护项目为例

  16.影视作品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河南省部分高校为例

  17.穗.港两地青年学生的交流与融合

  18.90后男大学生穿着行为分析

  19.双语教学在社会工作专业的应用性分析

  20.罗振宇:我看到的世界

  21.基于网络大数据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

  22.对高校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的研究

  23.统计学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24.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的社工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

  25.新常态下社会思潮的存在逻辑与新表征

  26.大学阶段数据分析师的培养研究

  27.社会工作如何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

  28.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现象的探讨

  29.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环境行为探讨

  30.高职院校开设礼仪课程的意义探析

  31.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

  32.实践性教学在女性学课程体系中的运用

  3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声望排序及变迁研究

  34.基层电大统计学原理教学辅导改革初探

  35.社会信任对网络公民参与的影响--以大学生网民为例

  36.“小组工作”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报告

  37.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

  38.对高校礼仪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39.性别意识与女大学生就业质量--基于福建省五所高校的调查

  40.国外青少年移动网络通讯设备使用情况研究综述

  41.甘肃省大学生自杀意念与羞耻感.述情障碍.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

  42.农村大学生“诉贫伤害”的社会学分析

  43.症结与破解:受怀旧风影响的大学生恋爱观

  44.关于提高开放电大“统计学原理”教学效果的探讨

  45.论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原因

  46.家庭依恋模式对杏林学院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个案研究

  47.当代女大学生性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48.大学生亲密关系暴力的相关研究评述

  49.社会工作人才保障激励机制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50.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大学生“低头族”的启示

  51.湖北高校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状况的实证分析

  52.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调查与分析--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

  53.改进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教学方法及其意义

  54.信息化环境下应用统计学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研究

  55.论当前我国社会的四种非理性文化心态

  56.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共同体”研究

  57.信息技术女性用户对信息技术设计的影响

  58.关于高校“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满意度评价

  59.大学生亲子关系与朋友关系的相关研究

  60.常见校园犯罪的法律说明及其预防

  61.“90后”大学生异性交往观念--以婚前性行为接受度为分析重点

  62.浅析知青群体文化心理差异形成的原因

  63.当代女大学生恋爱观现状的成因及对策思考

  64.儒家交往礼仪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培育的启示

  65.平衡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

  66.基于学生需求和学习规律的社会心理学教学改革

  67.社会工作介入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对策探析

  68.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民众社会主义幸福观的形成

  69.基于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培养视角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研究

  70.90后大学生网络与现实社交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以宿迁学院为例

  71.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思考

  72.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对幸福感的影响:性别的调节作用

  73.青少年学生弑师行为实证研究--以58起弑师案为例

  74.论青年人的担当与社会认知

  75.当代青年自我认同的本体透视与纠偏

  76.“男孩危机”“剩女现象”与“女大学生就业难”--教育领域性别比例逆转带来的社会性挑战

  77.浅析家庭伦理剧对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

  78.女大学生如何职场定位

  79.个体性别意识与女大学生就业质量--基于五所高校的数据分析

  80.“互联网+”时代下在校大学生网瘾问题研究

  81.大学生面试礼仪公选课教学中的思考

  82.从就业视角研究大学生社交礼仪文化能力

  83.当代大学生同性恋状况探究

  84.媒介对女大学生性别文化认同之影响--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

  85.社会工作在单亲大学生救助领域的介入

  86.社会网络中信任关系对大学生创业的动态影响--以闹闹音乐栈为例

  87.大学生网络成瘾综合征及其主观原因

  88.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调查研究

  89.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及态度研究

  90.社工专业大学生开展校园社区专业服务研究--基于服务学习方法

  91.大学生社交网络关系强度对求职满意度的影响

  92.舞蹈美学视野下的大学生礼仪文化研究

  93.调研中国大学生社会调查奖学金

  94.大学生社会心理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95.长期接触暴力电子游戏对大学生攻击性的影响

  96.丧亲大学生危机干预个案研究

  97.大学生的消费与认同建构--基于家庭收入水平差异的比较分析

  98.唯好优:无所畏惧,有所追求--专访女大学生职场衔接训练营CEO.唯好优创始人刘治敏

  99.大学生农民工社会融入思想分析

  100.女大学生性罪错新趋势与应对措施

  101.大学生儿童期创伤经历与恋爱暴力的关系

  102.大学生父母依恋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103.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坚韧性人格的影响

  104.当代大学生利他行为调查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105.90后大学生的社会性分化及其潜在后果

  106.浅议当代大学生就业中的“拼爹”现象

  107.基于异化理论的大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及预防模式探析

  108.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状况调查研究

  109.三国杀小组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研究

  110.学校社会工作嵌入:高校辅导员功能拓展与角色重塑

  111.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实践教学问题探讨

  112.伴侣关系教育的临床研究进展

  113.现代与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解读--从“8月劫”女大学生事件评论谈起

  114.女性学教育与当代女大学生的培养

  115.社会支持与自尊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

  116.大学生与父母沟通联系情况的调查研究--以宿迁学院为例

  117.功能冲突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人际冲突

  118.国产家庭伦理剧对女大学生择偶观的影响分析

  119.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大学生消费研究

  120.手机上网与大学生交往行为变化及对策--以湖北十堰市高校为例

  121.大学生义工志愿服务活动的设计与探索

  122.手机使用对大学生群体人际孤独影响的研究

  123.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运用

  124.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研究

  125.预防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教育环境优化研究

  126.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探究及其引导

  127.中国公共关系行业人才及培训现状调研报告

  128.广西社会学发展的困境与前景

  129.论“低头族”现象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

  130.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研究

  131.越轨社会学视域下大学生犯罪防治对策研究

  132.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大学生利他行为探究

  133.大学生志愿者组织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济南5所高校为例

  134.基于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效果研究

  135.论在校大学生暴力犯罪的特征.原因及对策

  136.浅谈心理障碍大学生及其权益保护

  137.鼓励大学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

  138.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比对研究

  139.基于弗洛姆消费异化视角的大学生消费问题探析

  140.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现状及干预对策研究

  141.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142.后现代主义视域下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困惑与超越

  143.内隐.外显暴力态度对大学生攻击行为倾向的预测研究

  144.大学生网络游戏消费现状调查与思考

  145.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146.挑战与机遇对大学生心理的冲击和思考

  147.“90后”女大学生宿舍“冷暴力”现象分析

  148.大学生社会网络对社会兼职影响研究

  149.美国大学生专业选择与其工资收入的风险分析

  150.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重庆市“青春健康高校行”为大学生性健康“开课”

  151.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基本心理需要的关系

  152.明星吸毒的原因分析及其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53.大学生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父母教养方式与恋爱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154.网络游戏对广西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155.叙事治疗在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156.浅析女大学生生态消费模式的培育

  157.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群体影响研究

  158.大学生羞怯与手机成瘾倾向: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159.独立学院统计学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一种新模式

  1.

  解读大学校园的“大负翁”现象

  2.

  青少年偶像崇拜偏差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3.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对策研究

  4.

  某某城市居民收入状况调查报告

  5.

  某某农村居民收入状况调查报告

  6.

  以一个具体团体为例,分析团体领导的技巧

  7.

  网络社会问题及控制

  8.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9.

  浅析内蒙古城镇失业问题及对策

  10.浅析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

  11.浅析呼和浩特市农民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2.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探讨

  13.浅析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

  14.浅析大学生创业情况

  15.浅谈某某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

  16.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分析研究

  17.单亲家庭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及其应对措施

  18.社会互动视角下的“超女”现象解析

  19.浅谈某地区儿童福利问题

  20.某某地区流动人口实证研究

  1、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

  2、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网分析

  3、择业观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4、我区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研究

  5、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研究

  6、大学生网络交往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7、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

  8、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9、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实证研究

  10、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研究

  11、高校学生工作与大学生社会化研究

  12、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研究

  13、电视媒体对蒙古族青少年社会化影响研究

  14、青少年罪犯社区矫正工作制度的实践与反思

  15、大学生寝室文化的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

  16、大学生考试诚信问题的社会学研究

  17、大学生诚信认知及行为的调查与思考

  18、大学生同学间人际冲突的成因及其应对

  19、大学生社会实践状况及实践态度影响因素研究

  20、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与重构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实践过程中的互动关系

  2、农村老年妇女社会保障调查研究

  3、农村结婚消费观念变迁研究

  4、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农村人际关系问题研究

  5、社会结构变迁视野下的农民生育观念

  6、论社会资本对农村老年群体精神支持的影响:X村个案研究

  7、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

  8、退耕还草政策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9、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困境及其超越

  10、土地征用对农民生活方式的影响

  11、我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历程与实践反思

  12、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乡村社会

  13、农村贫困的文化因素研究

  14、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农民参与问题研究

  15、社会转型期农村养老模式研究

  16、农民养老意识变迁研究

  17、社会网络、人力资本与农民工职业流动间的关系问题探讨

  18、进城农民工社会支持体系研究

  19、呼和浩特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认同研究

  20、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利研究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农村医疗服务现状分析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认知的调查

  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对农民的影响——

  7.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对策探讨

  8.内蒙古××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实施的调查与思考

  9.贫困农村男青年的婚姻问题——为例

  10.失地农民的生存现状调查与思考——××××为例

  11.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调查与思考——××××为例

  12.农民工的生存现状调查与思考——××××为例

  13.农民工子女健康社会化问题的思考

  14.农村留守妇女和儿童生活状况研究——××××旗(镇、村)为例

  15.农民外出务工与农村社会发展问题——××××旗(镇、村)为例

  16.空巢家庭生活状况调查与思考——××××村为例

  17.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

  18.论民政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的“合作”契机

  19.农村未婚女青年婚嫁恋观的调查与思考——××××村为例

  20.大学生网络交往调查与思考——××××为例

  1.××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

  2.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例

  3.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监管模式研究

  4.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资金管理问题研究

  5.中国社会保障资金所有者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6.儿童青少年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研究

  7.单亲家庭的社会保障政策研究

  8.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对策

  9.内蒙古地区贫困及不平等问题研究

  10.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11.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12.对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

  13.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14.我区城市反贫困问题研究——以呼和浩特市为例

  15.我区医疗保险运行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以为例(赤峰、鄂尔多斯)

  16.“城中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的构建

  17.无障碍设施在呼和浩特地区建设利用的跟踪调查

  18.城市女性就业状况研究;

  19.生态移民与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关系研究——以

  地区为例实证研究

  20.鄂尔多斯地区贫富悬殊现状研究

  1、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险比较研究;

  2、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

  3、生态学视野中的内蒙古农牧区城镇化建设;

  4、中国农村隔代抚养对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5、社会工作者对我国大学生自杀的预防;

  6、浅谈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问题;

  7、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对策和建议;

  8、城市老年群体的非婚同居现象研究;

  9、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社会保障职能研究;

  10、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问题的社会学研究;

  11、城市郊区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

  12、当代城市农民工的社会适应分析;

  13、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

  14、我国现阶段家庭暴力的原因及整治方法初步探析;

  15、当代青年信仰缺失原因浅析;

  16、浅谈城市大龄失业人员社区就业的问题与对策;

  17、社会工作职业化背景下的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认可;

  18、浅谈农村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

  19、内蒙古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过程的路径与策略;

  20、旅游业发展对我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

  1.呼和浩特市贫困家庭与社会救助研究

  2.呼和浩特市贫困居民家庭个案研究

  3.呼和浩特市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研究

  4.牧区社会变迁背景下的牧民社会心理变化研究

  5.内蒙古地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6.内蒙古地区贫困大学生幸福感研究

  7.内蒙古地区蒙汉族大学生幸福感对比研究

  8.内蒙古地区高校教师职业枯竭感调查研究

  9.内蒙古地区医护人员职业枯竭感调查研究

  10.呼和浩特市地区企业员工职业心理健康研究

  11.呼和浩特市地区企业员工心理援助计划研究

  12.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大学生考试作弊研究

  13.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学研究

  14.内蒙古地区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状况调查研究

  15.内蒙古地区蒙汉族大学生心理调节方式对比研究

  16.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心理自助状况研究

  17.心理咨询中的移情现象研究

  18.对“同理心”的解读与阐释

  19.社会民众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知状况调查研究

  20.内蒙古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状况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素质调查研究

  1,我区婚姻家庭冲突的表现和解决策略

  2,我区高校单亲家庭大学生现状研究

  3,对我区婚姻家庭中夫妻冲突—“精神暴力”的研究

  4,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趋势研究

  5,社会工作在我区的本土化研究

  6,社会转型时期我区的社会工作

  7,我区社会工作者的道德操守与伦理研究

  8,我区专业社会工作现状研究

  9,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教育研究

  10,11,12,我区高校大学生诚信现状成因分析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伦理研究

  社会转型期和谐高校的建构

  13,我区高校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13,14,15,16,17,18,19,20,1.呼和浩特市大学生考研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2.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生兼职状况研究

  3.社会学视角下的宠物功能诌议

  4.市场经济条件下无偿献血与社会道德重建的关联研究

  5.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身份认同研究

  社会工作中慈善事业问题研究

  婚姻、家庭道德研究

  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公正研究

  对我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生命德育审美建构

  也谈风险社会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

  也谈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教育公平的真实障碍与现实途径

  6.符号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研究与实践

  7.城市居民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互动关系初探

  8.试论社区工作引入女性主义理论的必要性

  9.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及解决途径初析

  10.村级社区治理中的社会资本分析

  11.解读听证会体制下居民参与的膨胀与缺失

  12.城乡居民对社会养老方式接纳程度的地区比较研究

  13.城市居民参与节能环保的动力机制研究

  14.高校大学生消费方式的相互渗透与影响初探

  15.利益博弈背后的食品安全问题寻根

  16.从汶川大地震看民间组织在社会应急体制中的地位与作用

  17.网络虚拟生活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剖析

  18.传统观念下实现男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路径探析

  19.传统养老文化对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启示

  20.提升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途径探讨

  1、中国个案社会工作本土化思考

  2、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研究

  3、个案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及面对的挑战

  4、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与个案社会工作的介入——以……为例

  5、心理咨询与个案工作的有机结合

  6、社会工作的实务中心理咨询与个案工作的区别与结合

  7、家庭治疗方法在青少年个案工作中的应用

  8、个案工作在城市贫困者救助中的介入策略

  9、关于我国目前灾后危机干预及社会工作介入状况研究

  10、玛丽?里士满个案工作思想研究

  11、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探究

  12、罗杰斯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研究

  13、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研究

  14、联合家庭治疗模式研究

  15、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研究

  16、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贡献与局限研究

  17、个案社会工作的优势及适用人群、适用领域研究

  18、个案社会工作在促进青少年成长方面的作用及其实施方法研究

  19、个案工作过程中的专业伦理研究

  20、个案工作中的移情现象研究

  1.各地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典型调查研究

  2.各地加强和完善社区建设和服务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3.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调查研究

  4.推进城市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的新做法新经验调查研究

  5.社会诚信、商务诚信、政务诚信建设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6.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7.国家认同问题的调查研究

  8.我国当代社会结构变动的单项调查

  9.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

  10.我国人口素质状况的调查研究

  11.城镇老龄事业发展的调查研究

  12.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13.社会转型中妇女地位变化调查研究

  14.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的调查研究

  15.新的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调查研究

  16.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和组织建设的调查研究

  17.我国社会救助工作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

  18.我国志愿者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影响调查研究

  19.新社会阶层成长的调查研究

  20.建设和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的典型调查

  21.城市务工人员医疗保险改革和创新典型调查

  22.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

  23.时尚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24.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

  25.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评研究

篇十:社会学研究课题400个

tle>【精品文档】社会学研究方案-范文模板(13页)-百度文库

  【精品文档】社会学研究方案-范文模板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社会学研究方案

  篇一:社会学研究设计方案模板

  社会学研究设计方案

  研究的目的:通过对老人的互动行为的研究,探讨他们自身情感的不表现,从中得出各自不同对“自我身份”的影响因素。进而,加强在当代老年社会问题中,我们应该怎样重新看待老人,主要在于树立他们的“自我身份”。

  一、研究意义:首先,本课题区别于以往的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它借助于社会学中角色理论及心理学的角度来指导具体的经验研究,将老年人互动的经验研究置于角色理论的框架当中。尤其是在当代老年学的领域中,从宏观的角度例如:制度、保障、医疗等方面进行论述。很少有学者或相关的人士从微观社会学理论方面研究老年人的自我身份问题。从微观的角度探讨老年人在当今社会中的互动,及其互动产生的问题是很值得研究的。这不仅能够更好的研究老人的心理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再认识老人能力的表现。这对于协助老人再社会创造指出了问题和社会应该努力的方向。因而,它不仅具有科学的指导性意义,同时也体现着实地的实证性研究,是实践性和独创性的表现。

  其次,本课题样本规模和层次较为明显。研究对象虽然是老年群体,但是每位老人均有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这样,研究者在进行实地研究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不同特殊情况的资料。从科学的研究理念上讲,研究者根据不同层次可以从归纳推理到演绎推理来观察老年群体在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所体现的自我身份问题。样本类型对于研究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所以这样的观察方法可以说为吸取较全面的老年互动的自我身份问题做了贡献。因为,本研究的结果可根据不地区、不同时代、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互动化影响形成的社会化等等其他的因素进行多重比较,进而能够充分认识他们问题的实质。同样,对于更好补充角色理论的知识,进一步积累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本课题的研究从时间上,历史条件上讲是十分有必要的。社会人口结构日趋变化,尤其是近三四十年来正在发生著引人关注的深刻变化。60岁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比重日趋上升。到了2025年,发展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1.83%。可见,由于老年人口增长之快,绝对量之大,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地区,老年人的的确确无法自我料理,可由于其自我身份的丧失,普遍的共识都认为老年是负担,由此引来的是老年人的社会问题更加突出。

  【精品文档】社会学研究方案-范文模板

  研究者认为,在中国,人口老化及由此产生的老龄问题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尤其是在老人的自我身份方面的再树立。

  二、研究内容:研究的课题是关于探讨老年人自我身份再树立的重要性。因此,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分成个人情感上的反应、老人在群体中整合程度及其归属感的程度、家庭因素对老人互动的影响、社会对老人互动的影响等6个方面。在对老人的情感方面的研究,主要运用符号互动论和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加以研究。通过探究老人在情感上的表现,研究者发现在互动的当中,自我认知在老年人的互动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次从互动过程中探讨老年人在进行群体互动之时他们整合程度如何以至于怎样影响各自的自我身份的发展,同时,归属感程度发展如何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他们自我身份的发展如何,更重要的是在归属感或强或弱的情况下,老年人是如何表现自我身份的以及他们心理的互动。在探讨家庭的因素当中,研究者发现家庭作为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单位,老人们在这样的社会化单位中表现得绝大多数并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那样圆满。老人们在家庭中,与亲人的互动同样是有许多阻隔,自我身份的发展也是不协调的。最后,研究者研究了社会因素对老人的自我身份发展的影响。社会因素包括许多不同的领域,但总体可归结为:社会保障制度、民事部门对协助老人再发展的帮助、事企业单位对老人的一刀切、市场竞争的选择性。这些因素的制约,掩盖了老人们的自我身份的表现,加之许多特殊的领域无法给予老人更多的帮助导致他们在互动的过程中屡遭挫败。最后,连续性的挫败导致老人的心理情感上的消极反应,这使之不能积极投身于自我身份的发展。

  三、研究理论的假设:通过对老年人的群体互动的调查,探究老人的自我身份的发展是与个人情感、家庭、社会密不可分的,进而探究这些因素是导致老年人不能很好在社会上立足的的重要原因。基本依据:1.自我身份在不断地扩大,不断地有所树立,那么老人的自我身份将是会得到更好的巩固,从中建立起一种积极的意识去更好的发展自我身份。相反的,自我身份树立的越高,那么老人所承担的责任必将会更大。2.伯克认为,当一角色身份在互动中得到他人的支持时,个体就会更加的信任这些他人;他们对这些人的身份感会加强;他们会流露对这些人的情感依赖;他们也会更好的适应群体和社会结构。

  四、研究的分析单位和抽样对象:分析单位是个人,即老人。老人的自我身份发展决定他们社会形象的重要表现。抽样对象是老年群体,采用非概率的抽样法,即选择线人的抽样环节在社区中研究老年群体互动。老年群体均是属于退休人员,年龄均在60~80之间。

  五、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与分析方法:

  研究资料的收集:1.采用调查研究中的访谈问卷调查。通过对社区老人,即有100多位退休老人的调查,研他们在群体互动的表现,以及调查他们对现属群体的评价和整合程度及其他

  们的归属感。2.采用定性访谈法,加强研究老人群体的互动表现。通过非顺序性的交谈,了解他们在特定老年群体的感想和对此机构的评价和情感特征。其中包括:老人、老人的家属、社区工作者。

  【精品文档】社会学研究方案-范文模板

  资料分析方法:采用定性资料的分析方法,对所收到的问卷和录音记录进行考察和解释,探讨老人在个人、家庭、社会等因素影响下,他们是如何发展自我身份的,即自我身份的变化是消极还是积极的。

  六、研究人员的组成、组织结构、培训安排:1.调查内容中的社区工作者和管理处人员、笔者本人。组织结构:关于耀荣园社区福利机构。培训安排:事先假定突出的研究对象,进行交谈了解部分老人的各自的生活经历及其背景。

  七、研究时间进度和经费计划:

  1.准备阶段(第1~第3个星期)

  查阅相关文献和最新的统计数据;

  向负责人你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和研究目的;

  2.调查阶段(第4~第8个星期)

  挑选必要的、典型的老人;

  在与老人互动的过程中加以进行实地观察;

  进行与部分老人交谈,定性访问,以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困难和对群体的评价;

  3.分析阶段(第9~10个星期)

  对原始资料的整理和审核,进行归类;

  将原始资料与其他文献资料加以比较;

  通过统计,将问卷调查的评价进行归类,分析每项的比重;

  4.总结

  阶段(第11~13个星期)

  与当地的工作人员探讨实地研究的成果;

  讨论研究调查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进行统计分析,评价问题的难易程度;

  撰写论文报告;

  篇二:社会学研究设计方案

  社会学研究设计方案(201X-10-1213:19:26)

  【精品文档】社会学研究方案-范文模板

  转载

  一、研究的目的:通过对老人的互动行为的研究,探讨他们自身情感的不表现,从中得出各自不同对“自我身份”的影响因素。进而,加强在当代老年社会问题中,我们应该怎样重新看待老人,主要在于树立他们的“自我身份”。

  一、研究意义:首先,本课题区别于以往的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它借助于社会学中角色理论及心理学的角度来指导具体的经验研究,将老年人互动的经验研究置于角色理论的框架当中。尤其是在当代老年学的领域中,从宏观的角度例如:制度、保障、医疗等方面进行论述。很少有学者或相关的人士从微观社会学理论方面研究老年人的自我身份问题。从微观的角度探讨老年人在当今社会中的互动,及其互动产生的问题是很值得研究的。这不仅能够更好的研究老人的心理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再认识老人能力的表现。这对于协助老人再社会创造指出了问题和社会应该努力的方向。因而,它不仅具有科学的指导性意义,同时也体现着实地的实证性研究,是实践性和独创性的表现。

  其次,本课题样本规模和层次较为明显。研究对象虽然是老年群体,但是每位老人均有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这样,研究者在进行实地研究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不同特殊情况的资料。从科学的研究理念上讲,研究者根据不同层次可以从归纳推理到演绎推理来观察老年群体在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所体现的自我身份问题。样本类型对于研究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所以这样的观察方法可以说为吸取较全面的老年互动的自我身份问题做了贡献。因为,本研究的结果可根据不地区、不同时代、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互动化影响形成的社会化等等其他的因素进行多重比较,进而能够充分认识他们问题的实质。同样,对于更好补充角色理论的知识,进一步积累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本课题的研究从时间上,历史条件上讲是十分有必要的。社会人口结构日趋变化,尤其是近三四十年来正在发生著引人关注的深刻变化。60岁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比重日趋上升。到了2025年,发展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1.83%。可见,由于老年人口增长之快,绝对量之大,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地区,老年人的的确确无法自我料理,可由于其自我身份的丧失,普遍的共识都认为老年是负担,由此引来的是老年人的社会

  问题更加突出。研究者认为,在中国,人口老化及由此产生的老龄问题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尤其是在老人的自我身份方面的再树立。

  二、研究内容:研究的课题是关于探讨老年人自我身份再树立的重要性。因此,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分成个人情感上的反应、老人在群体中整合程度及其归属感的程度、家庭因素对老人互动的影响、社会对老人互动的影响等6个方面。在对老人的情感方面的研究,主要运用符号互动论和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加以研究。通过探究老人在情感上的表现,研究者发现在互动的当中,自我认知在老年人的互动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次从互动过程中探讨老年人在进行群体互动之时他们整合程度如何以至于怎样影响各自的自我身份的发展,同时,归属感程度发展如何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他们自我身份的发展如何,更重要的是在归属感或强或弱的情况下,老年人是如何表现自我身份的以及他们心

  【精品文档】社会学研究方案-范文模板

  理的互动。在探讨家庭的因素当中,研究者发现家庭作为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单位,老人们在这样的社会化单位中表现得绝大多数并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那样圆满。老人们在家庭中,与亲人的互动同样是有许多阻隔,自我身份的发展也是不协调的。最后,研究者研究了社会因素对老人的自我身份发展的影响。社会因素包括许多不同的领域,但总体可归结为:社会保障制度、民事部门对协助老人再发展的帮助、事企业单位对老人的一刀切、市场竞争的选择性。这些因素的制约,掩盖了老人们的自我身份的表现,加之许多特殊的领域无法给予老人更多的帮助导致他们在互动的过程中屡遭挫败。最后,连续性的挫败导致老人的心理情感上的消极反应,这使之不能积极投身于自我身份的发展。

  三、研究理论的假设:通过对老年人的群体互动的调查,探究老人的自我身份的发展是与个人情感、家庭、社会密不可分的,进而探究这些因素是导致老年人不能很好在社会上立足的的重要原因。基本依据:1.自我身份在不断地扩大,不断地有所树立,那么老人的自我身份将是会得到更好的巩固,从中建立起一种积极的意识去更好的发展自我身份。相反的,自我身份树立的越高,那么老人所承担的责任必将会更大。2.伯克认为,当一角色身份在互动中得到他人的支持时,个体就会更加的信任这些他人;他们对这些人的身份感会加强;他们会流露对这些人的情感依赖;他们也会更好的适应群体和社会结构。

  四、研究的分析单位和抽样对象:分析单位是个人,即老人。老人的自我身份发展决定他们社会形象的重要表现。抽样对象是老年群体,采用非概率的抽样法,即选择线人的抽样环节在社区中研究老年群体互动。老年群体均是属于退休人员,年龄均在60~80之间。

  五、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与分析方法:

  研究资料的收集:1.采用调查研究中的访谈问卷调查。通过对社区老人,即有100多位退休老人的调查,研他们在群体互动的表现,以及调查他们对现属群体的评价和整合程度及其他们的归属感。2.采用定性访谈法,加强研究老人群体的互动表现。通过非顺序性的交谈,了解他们在特定老年群体的感想和对此机构的评价和情感特征。其中包括:老人、老人的家属、社区工作者。

  资料分析方法:采用定性资料的分析方法,对所收到的问卷和录音记录进行考察和解释,探讨老人在个人、家庭、社会等因素影响下,他们是如何发展自我身份的,即自我身份的变化是消极还是积极的。

  六、研究人员的组成、组织结构、培训安排:1.调查内容中的社区工作者和管理处人员、笔者本人。组织结构:关于耀荣园社区福利机构。培训安排:事先假定突出的研究对象,进行交谈了解部分老人的各自的生活经历及其背景。

  七、研究时间进度和经费

  计划

  :

  1.准备阶段(第1~第3个星期)

  查阅相关文献和最新的统计数据;

  【精品文档】社会学研究方案-范文模板

  向负责人你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和研究目的;

  2.调查阶段(第4~第8个星期)

  挑选必要的、典型的老人;

  在与老人互动的过程中加以进行实地观察;

  进行与部分老人交谈,定性访问,以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困难和对群体的评价;

  3.分析阶段(第9~10个星期)

  对原始资料的整理和审核,进行归类;

  将原始资料与其他文献资料加以比较;

  通过统计,将问卷调查的评价进行归类,分析每项的比重;

  4.总结阶段(第11~13个星期)

  与当地的工作人员探讨实地研究的成果;

  讨论研究调查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进行统计分析,评价问题的难易程度;

  撰写论文

  报告

  ;

  大学生对MP3消费需求的调查设计

  作业201X-12-0612:17:06阅读26评论0字号:大中小

  调查目的:

  调查内容:

  调查对象:

  调查单位:

  调查方式和方

  法:

  调查时间安排:

  了解大学生对MP3的需求,为面向大学生的MP3消费市场提供可靠信息资料

  大学生对MP3的需求

  大学生(将他们分类调查,以学校为单位)

  XXX大学的大学生(就近原则,调查的第一类)

  采用具体调查方法的访问法,【精品文档】社会学研究方案-范文模板

  在XXX大学的学生密集区进行调查。例如在中午,或下午放学时间,在学校的食堂门口进行随机访问。201X-12-1到201X-12-6进行调查

  201X-12-7进行调查分析,并作出结论。

  调查问卷

  为了了解在校大学生对MP3消费的需求,我们特地展开了此次的调查活动,希望您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协助我们完成以下这份市场调查.谢谢您的合作!(此调查不记姓名,填写时不要有

  任何顾虑)1)您的性别?()

  A、男B、女

  2)你每月可以支配的零用钱是多少?()

  A、1501元以上B、801元到1500元

  C、401元到800元D、400元以下

  3)你的月消费金额是多少?()

  A、1501以上B、801元到1500元

  C、401元~800元D、400元以下

  4)您是否已经拥有MP3?()

  (选否的话直接进入第7题)

  A、是B、否

  5)是否是自己买的?

  A、是B、否

  6)你对你的MP3最满意的是什么地方?

  A、外观B、功能C、价格D、其他

  7)你对你的MP3的满意度是()(数字越大表示满意度越高)

  不满意1234567满意

  8)如果没有的话你是否会购买?()

  【精品文档】社会学研究方案-范文模板

  A、会B、不会

  9)购买时,考虑的首要因素是什么?(最多选3项):()

  A、价格B、品牌C、外观D、功能

  E、音质F、容量G、电池H、服务

  10)你购买MP3的最初目的是什么?()

  A、听歌B、学

  英语C、可以当U盘用D、看到别人有我也就买了

  11)对现有的Mp3的容量的要求是?()

  A、128MB、256MC、512MD、1G及以上

  12)您认为你能够接受的MP3市场价格是?()

  A、300元以下B、301元-600元

  C、601-1000元D、1001元以上

  13)你希望购买配搭什么电池的MP3?()

  A、可充电式的——锂电池B、传统的干电池

  14)以下MP3的耳机你更喜欢哪种?()

  篇三:社会学研究设计方案

  社会学研究设计方案

  题目:树立老年人的“自我身份”

  答:(1)题目:DIY(2)环节:A确立研究动机,提出问题,解释研究意义B---确定研究思路方向(定性)

  提出研究假设

  确定资料收集方法,抽样方法,分析方法C---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A—确立研究动机,提出问题,解释研究意义

  :通过对老人的互动行为的研究,探讨他们自身情感的不表现,从中得出各自不同对“自我身份”的影响因素。进而,加强在当代老年社会问题中,我们应该怎样重新看待老人,主要在于树立他们的“自我身份”。

  【精品文档】社会学研究方案-范文模板

  一、研究意义:从微观的角度探讨老年人在当今社会中的互动,及其互动产生的问题是很值得研究的。这不仅能够更好的研究老人的心理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再认识老人能力的表现。这对于协助老人再社会创造指出了问题和社会应该努力的方向。因而,它不仅具有科学的指导性意义,同时也体现着实地的实证性研究,是实践性和独创性的表现。

  其次,本研究的结果可根据不地区、不同时代、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互动化影响形成的社会化等等其他的因素进行多重比较,进而能够充分认识他们问题的实质。同样,对于更好补充角色理论的知识,进一步积累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本课题的研究从时间上,历史

  条件上讲是十分有必要的。由于老年人口增长之快,绝对量之大,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地区,老年人的的确确无法自我料理,可由于其自我身份的丧失,普遍的共识都认为老年是负担,由此引来的是老年人的社会问题更加突出。研究者认为,在中国,人口老化及由此产生的老龄问题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尤其是在老人的自我身份方面的再树立。

  B---确定研究思路方向(定性)

  提出研究假设:通过对老年人的群体互动的调查,探究老人的自我身份的发展是与个人情感、家庭、社会密不可分的,进而探究这些因素是导致老年人不能很好在社会上立足的的重要原因。

  理论基础的支持伯克认为,当一角色身份在互动中得到他人的支持时,个体就会更加的信任这些他人;他们对这些人的身份感会加强;他们会流露对这些人的情感依赖;他们也会更好的适应群体和社会结构。

  确定资料收集方法,抽样方法,分析方法:

  研究资料的收集:1.采用调查研究中的访谈问卷调查。

  资料分析方法:采用定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七、研究时间进度和经费计划:

  1.准备阶段(第1~第3个星期)

  查阅相关文献和最新的统计数据;

  向负责人你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和研究目的;

  2.调查阶段(第4~第8个星期)

  挑选必要的、典型的老人;

  在与老人互动的过程中加以进行实地观察;

  【精品文档】社会学研究方案-范文模板

  进行与部分老人交谈,定性访问,以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困难和对群体的评价;

  C---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3.分析阶段(第9~10个星期)

  对原始资料的整理和审核,进行归类;

  将原始资料与其他文献资料加以比较;

  通过统计,将问卷调查的评价进行归类,分析每项的比重;

  4.总结阶段(第11~13个星期)

  与当地的工作人员探讨实地研究的成果;

  讨论研究调查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进行统计分析,评价问题的难易程度

  篇四: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绪论

  1、社会研究:为了发现和解答社会领域中的各种问题而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2、科学

  研究方法体系三层次(北大201X<简>:简述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

  系):(1)方法论:主要探讨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它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2)研究方式:指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和操作方式,它表明研究的主要手段与步骤。包括研究法与研究设计类型。

  四种主要研究法:统计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实验研究和间接研究;

  研究设计是对研究类型、研究程序和具体方法加以选择并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分类:

  <1>根据研究目的: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2>根据研究的时间性:横剖研究和纵观研究;<3>根据调查范围: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4>其他分类: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

  究。(3)具体方法与技术:包括资料收集方法(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实验法和文献法)、资料分析方法(数据资料:统计方法、数理方法模拟法;文字资料:比较法和构造类型法)和其他技术手段和工具。三个层次相互联系:方法论影响研究者对研究方式的选择,一定的研究方式又规定了一套与其相应得具体方法和技术。

  【精品文档】社会学研究方案-范文模板

  3、科学: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4、科学三任务:描述、解释和预测事物的产生、发展与变化。

  5、科学研究:以系统的、实证性的方法获取知识

  6、科学的性质:科学知识的性质:(1)系统性;(2)因果决定论;(3)普遍性;(4)开放性。科学研究的性质:(5)实证性;(6)客观性;(7)明确性;(8)社会性。

  7、科学的功能:技术、学术和社会功能。

  8、操作化:对假设中的概念作出具体定义。

  9、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1)研究对象复杂、异质性大;(2)研究更受个人因素的影响;(3)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和独特性更大。

  10、社会研究与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一种了解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活动,而社会研究是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来探索真理的理性认识活动。

  11、社会研究与社会学研究:社会研究泛指各种具体的、分门别类地对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研究;

  社会学研究旨在探索人们的社会行动和社会关系,探索个人、群体和社会三者之间及其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原因及结果。作为社会研究之一的社会学研究更具

  综合

  性与实证性。

  第二章:社会研究发展史

  12、实证主义方法论(北大92<详>:试说明在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方法论的主要观点;北大201X<简>:简述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主要观点):(1)孔德提出“观察优于

  想象

  ”,“实证”含义:<1>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

  <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2)孔德提出社会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3)马克思方法论(复旦98<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以经

  验事实为依据,以唯物辩证法为分析手段,在具体的社会过程和社会联系中探求历史发展规律。主张通过直接考察现实的“市民社会”来建立社会理论。(4)杜尔克姆:把社会事实作为事物来看待。(社会事实(人大96<名>):在杜尔克姆看来,信仰体系、社会习俗和社会制度等现象是外在于个人的客观地社会事实,个人对社会事实的反应就如同五支队外界刺激的反应一样)(5)波普尔的证伪理论,“自由想象优于经验观察”:科学知识的起源不是像经验实证主义所描述的那样起源于经验观察和归纳,而是从各种“问题”开始的。问题促使人们的思索探究,促使人们作出各种假设式回答,然后通过事实证伪而形成知

  【精品文档】社会学研究方案-范文模板

  识。强调自由想象的重要性,自由想象是科学创造中不可或缺的非理性因素。证伪理论:波普尔认为不应通过肯定而应通过“否证”来构筑科学理

  论。

  波普尔“假设检验法”或称“试错法”,是杜威的假设演绎法的修正与发展。

  假设检验法公式:

  P1?TT?EE?P2?式中P为问题,TT为试验性理论,EE为排除错误。科学家遇到问题(P1)后先提出判断假说(TT),然后通过证伪检验来排除假说中的错误(EE),形成理论后又会出现新的问题(P2)??,科学理论的发展便照此公式循环往复的进行。(6)库恩的“范式”概念和“科学发展阶段论”:库恩在对波普尔的假设检验法进行考察时发现,在研究的最初阶段??既在“自由想象”或“大胆假设”时,不同研究者可能会有不同的“想象”或“假设”,这是由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等等不同。库恩使用“范式”这一概念来表示这一现象。范式是指研究问题、观察问题时的角度、视野和参照框架。它是由一整套概念和假定组成,它反映了科学家看待世界、解答问题的基本方式。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规则并非统一的、规范的,而是因人而异、随历史发展而变化的。各学科的发展都要经历下列阶段:

  前科学阶段?常规科学阶段?科学革命阶段?新的常规科学阶段

  ??<1>在前科学阶段,存在着各种研究范式的相互竞争与相互批判;

  <2>常规科学阶段,一门学科开始成熟了,其标志是各个科学家集团统一在一种研究

  范式中,他们有共同的概念体系、共同的假定和方法论原则;<3>当这门科学遇到无法解答的新问题,原有的研究范式不适用时,就进入到科学革命阶段,科学家又分为不同的集团,他们求助于哲学思辨和理论创新;<4>直到有重大的理论或方法的突破,才能使科学家们重新统一在新的范式中,进入新的常规科学阶

  段。

  库恩方法论思想的启示作用:<1>他把社会历史观和非理性因素引入科学和科学研究过程,打破了“科学万能论”,完善了波普尔的科学发展观;<2>他的“科学发展阶段论”说明:存在多种方法论或研究范式。一种“范式”只有当它能有效地解决某一学科领域的所有新问题时,才能为大多数科学家所共同接受;<3>目前社会科学尚处在前科学阶段或科学革命阶段。

  13、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

  北大92<详>:试说明在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方法论的主要观点):(1)狄尔泰:由于人具有自由意志,因此人的行为是无规律的,且无法预测的。此外,社会历史事件都是独特的、偶然的,不存在普遍的历史规律。因此,对人和社会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而只能以人文科学的主观方法对具体的个人和事件进行解释和说明。

  (2)社会学现象学派:应当通过对社会环境和个人境遇的实地考察,深入到行为者的意义与动机的领域,揭示出指导人们行动的内部逻辑。社会学的主要任务是具体而微的描述实际的社会生活,而不是探求并不存在的社会规律。

  上述观点根本否认社会规律和社会事实的存在,完全反对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精品文档】社会学研究方案-范文模板

  他在批判实证主义的缺陷的同时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即人文学科的主观方法论。就此而言是不足取的。(3)韦伯既反对实证主义,也反对主观主义:<1>与实证主义不同,他认为,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有本质的不同。后者含有社会成员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主观理解,因此是社会事实是可理解的事实。必须首先观察行动者的主管思想状态,并依靠研究者的直觉或“理解”对行为的意义作出判断。<2>与人文学派不同,韦伯指出,由于人的社会行为是有意义、有目的的,因而是有规律的,对这种规律性的行为可以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但是,社会研究对人的行为的因果解释不是仅仅通过外部表现和外部影响,而是还必须通过对人的行为动机的理解。<3>韦伯认为,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社会规律是不存在的,但是通过对理性行为的理解,就可以找出社会现象的规律性,可以对人的行为作出预测。<4>(来自::社会学研究方案);韦伯“社会学”定义:对社会行为进行解释性理解,以便说明行为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的科学。韦伯的方法论原则目前为许多社会学家所接受。(4)历史社会学派:强调社会学与历史的密切联系。主张在社会研究中发挥历史和哲学的想象力,运用思辨和比较等方

  法。(5)评论:反实证主义学派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观点,他们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动摇了孔德的实证体系,但是却未能改变社会学的实证传统。实际上,对实证主义持怀疑或反对态度的社会学家,大多数只是反对照搬自然科学方法或滥用数量分析方法,而并不反对以经验事实为依据来建立和检验理论这一实证原则。]第三章:社会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14、社会研究的层次(北大201X<简>:举例说明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层次;浙大201X<简>:简述社会研究的层次):

  (1)宏观层次:将社会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侧重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研究社会整体的性质和发展规律。主题有:

  <1>社会变迁研究:是在文化层次上,即从历史演化的角度来发现并解释社会发展的规律(主要研究方式:文献研究、历史-比较研究);<2>社会结构研究:从社会系统的相互联系入手来分析社会体制;(主要研究方式:文献研究、统计调查)<3>

篇十一:社会学研究课题400个

le>社会学研究计划范本(完整版)-百度文库

  计划编号:YT-FS-8576-84

  社会学研究计划范本(完整版)AccordingToTheActualSituation,ThroughScientificPrediction,WeighingTheObjectiveNeedsAndSubjectivePossibilities,TheGoalToBeAchievedInACertainPeriodInTheFutureIsPutForward

  深思远虑

  目营心匠

  ThinkFarAndSee,WorkHardAtHeart

  专业计划模板|PROFESSIONALPLAN

  计划书编号:YT-FS-8576-84编订:******批准:******社会学研究计划范本(完整版)

  备注:该计划书文本主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必要途径。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研究的目的:通过对老人的互动行为的研究,探讨他们自身情感的不表现,从中得出各自不同对“自我身份”的影响因素。进而,加强在当代老年社会问题中,我们应该怎样重新看待老人,主要在于树立他们的“自我身份”。

  一、研究意义:首先,本课题区别于以往的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它借助于社会学中角色理论及心理学的角度来指导具体的经验研究,将老年人互动的经验研究置于角色理论的框架当中。尤其是在当代老年学的领域中,从宏观的角度例如:制度、保障、医疗等方面进行论述。很少有学者或相关的人士从微观社会学理论方面研究老年人的自我身份问题。从微观的角度探讨老年人在当今社会中的互动,及其互动

  专业计划模板|PROFESSIONALPLAN

  产生的问题是很值得研究的。这不仅能够更好的研究老人的心理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再认识老人能力的表现。这对于协助老人再社会创造指出了问题和社会应该努力的方向。因而,它不仅具有科学的指导性意义,同时也体现着实地的实证性研究,是实践性和独创性的表现。

  其次,本课题样本规模和层次较为明显。研究对象虽然是老年群体,但是每位老人均有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这样,研究者在进行实地研究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不同特殊情况的资料。从科学的研究理念上讲,研究者根据不同层次可以从归纳推理到演绎推理来观察老年群体在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所体现的自我身份问题。样本类型对于研究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所以这样的观察方法可以说为吸取较全面的老年互动的自我身份问题做了贡献。因为,本研究的结果可根据不地区、不同时代、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互动化影响形成的社会化等等其他的因素进行多重比较,进而能够充分认识他们问题的实质。同样,对于更好补充角专业计划模板|PROFESSIONALPLAN

  色理论的知识,进一步积累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专业计划模板|PROFESSIONALPLAN

  社会对老人互动的影响等6个方面。在对老人的情感方面的研究,主要运用符号互动论和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加以研究。通过探究老人在情感上的表现,研究者发现在互动的当中,自我认知在老年人的互动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次从互动过程中探讨老年人在进行群体互动之时他们整合程度如何以至于怎样影响各自的自我身份的发展,同时,归属感程度发展如何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他们自我身份的发展如何,更重要的是在归属感或强或弱的情况下,老年人是如何表现自我身份的以及他们心理的互动。在探讨家庭的因素当中,研究者发现家庭作为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单位,老人们在这样的社会化单位中表现得绝大多数并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那样圆满。老人们在家庭中,与亲人的互动同样是有许多阻隔,自我身份的发展也是不协调的。最后,研究者研究了社会因素对老人的自我身份发展的影响。社会因素包括许多不同的领域,但总体可归结为:社会保障制度、民事部门对协助老人再发展的帮助、事企业单位对老人的一刀切、市场竞争的专业计划模板|PROFESSIONALPLAN

  选择性。这些因素的制约,掩盖了老人们的自我身份的表现,加之许多特殊的领域无法给予老人更多的帮助导致他们在互动的过程中屡遭挫败。最后,连续性的挫败导致老人的心理情感上的消极反应,这使之不能积极投身于自我身份的发展。

  三、研究理论的假设:通过对老年人的群体互动的调查,探究老人的自我身份的发展是与个人情感、家庭、社会密不可分的,进而探究这些因素是导致老年人不能很好在社会上立足的的重要原因。基本依据:1.自我身份在不断地扩大,不断地有所树立,那么老人的自我身份将是会得到更好的巩固,从中建立起一种积极的意识去更好的发展自我身份。相反的,自我身份树立的越高,那么老人所承担的责任必将会更大。2.伯克认为,当一角色身份在互动中得到他人的支持时,个体就会更加的信任这些他人;他们对这些人的身份感会加强;他们会流露对这些人的情感依赖;他们也会更好的适应群体和社会结构。

  四、研究的分析单位和抽样对象:分析单位是个专业计划模板|PROFESSIONALPLAN

  人,即老人。老人的自我身份发展决定他们社会形象的重要表现。抽样对象是老年群体,采用非概率的抽样法,即选择线人的抽样环节在社区中研究老年群体互动。老年群体均是属于退休人员,年龄均在60~80之间。

  五、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与分析方法:

  研究资料的收集:

  1.采用调查研究中的访谈问卷调查。通过对社区老人,即有100多位退休老人的调查,研他们在群体互动的表现,以及调查他们对现属群体的评价和整合程度及其他们的归属感。

  2.采用定性访谈法,加强研究老人群体的互动表现。通过非顺序性的交谈,了解他们在特定老年群体的感想和对此机构的评价和情感特征。其中包括:老人、老人的家属、社区工作者。

  资料分析方法:采用定性资料的分析方法,对所收到的问卷和录音记录进行考察和解释,探讨老人在个人、家庭、社会等因素影响下,他们是如何发展自专业计划模板|PROFESSIONALPLAN

  我身份的,即自我身份的变化是消极还是积极的。

  六、研究人员的组成、组织结构、培训安排:1.调查内容中的社区工作者和管理处人员、笔者本人。组织结构:关于耀荣园社区福利机构。培训安排:事先假定突出的研究对象,进行交谈了解部分老人的各自的生活经历及其背景。

  七、研究时间进度和经费计划:

  1.准备阶段(专业计划模板|PROFESSIONALPLAN

  通过统计,将问卷调查的评价进行归类,分析每项的比重;

  4.总结阶段(第11~13个星期)

  与当地的工作人员探讨实地研究的成果;

  讨论研究调查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进行统计分析,评价问题的难易程度;

  撰写论文报告;

  这里填写您企业或者单位的信息

  FillInTheInformationOfYourEnterpriseOrUnitHere第9页/总9页

篇十二:社会学研究课题400个

le>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参考课题-百度文库

篇十三:社会学研究课题400个

le>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百度文库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城市社会学论文是隶属于社会学论文最早的一个小分支,主要是讨论现代城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城市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的结构组织,研究的方向是社会学中的关于城市的主题,城市社会学论文包含了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提供了121条优秀的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学习。

  1.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

  2.相对资源视角下城市青年夫妻的除夕安排

  3.提高中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研究

  4.中国城市空间的治理逻辑--基于权力结构碎片化的理论视角

  5.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是如何逆转的--实践视角下的妇女家庭纵向地位变迁

  6.北京女性老年人的生活境况与社会服务需求

  7.社会资源与行动网络:精英型意见领袖的抗争逻辑

  8.在华韩国留学生文化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

  9.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

  10.城市景观环境对大众行为的影响

  11.大学艺术与礼仪教育渗透研究

  12.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变迁特点及认识

  13.“小地方”和“大地方”的不同世界

  14.别把时间浪费在工作电话上

  15.澳大利亚越南移民社会融入现状探究

  16.美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7.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及其服务模式建构

  18.生儿育女的福利效应:子女数量及其性别对父母幸福感的影响

  19.建设国际化社区展现杭州国际化形象

  20.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农村社会空间联系分析--以武汉市黄陂区李集镇为例

  21.跨境“双非儿童”的特殊教育与康复

  22.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23.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野

  24.儿童意外伤害与儿童忽视:问题与出路

  25.农民家庭生活新秩序的建构:功能主义视角的解读

  26.我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鼓与呼

  27.城市青年的文身体验.情感叙事与身体抵抗

  28.日本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承接主体能力建设研究

  29.中国公共记忆研究范式新思考:来自山地民族的启示

  30.浅析当代维吾尔族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31.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

  32.“摊二代”心理偏差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33.微信朋友圈里的舆论社会学

  34.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35.发挥乡贤文化多元治理效应的时代背景和路径选择

  36.中国城市居民个体社会地位与伦理行为关系研究

  37.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在城市研究中的独特性

  38.城市在马克思的历史叙事中的地位

  39.马克思关于城市的核心见解及其当代意义

  40.标准化的存在感觉与影响

  41.略论政治机制与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42.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社区依赖性研究--以深圳华侨城为例

  43.后消费时代城市文化资本空间生产状况解析

  44.论苏州特色文化城市建构的“城市文化自觉”

  45.英美城市邻避危机管理中社会组织的作用及启示

  46.农村养老资源供给的评价与优化

  47.社会工作介入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48.城市空间弹性:文化自觉与制度转换

  49.在中国研究:全球史.江南区域史与历史人类学

  50.我国网络民粹主义及其应对措施

  51.家文化与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初探

  52.跨国务工青年的返乡文化适应研究--以吉林省延边州L市为例

  53.未成年罪犯再社会化教育的内涵及存在问题

  54.家庭策略研究与社会转型

  55.文化经济时代审美人类学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56.国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以日本为例

  57.西部城市民政领域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研究--以广西G市未成年人保护试点项目为例

  58.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之比较

  59.居住条件.工作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的影响

  60.对西方法律与社会运动理论谱系的解读与反思

  61.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人类发展指数对比研究及启示

  62.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63.“良性互动”视野下的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研究

  64.基于网络大数据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

  65.中国儿童基本机会多维不平等的综合测度研究

  66.文旅融合中的古村落保护--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

  67.浅谈统计工作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68.社会工作介入“城中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的对策研究

  69.以市民精神表达城市精神的内在逻辑

  70.与统计做伴的日子

  71.“后城市化时代”村庄共同体重建的文化路向--以杭州市西湖区骆家庄为个案的研究

  72.国家与社会互构:“村改居”政策“变通式落实”的实践逻辑

  73.码头工人与近代青岛城市社会

  74.发展社会工作:“十三五”社会治理创新的推进器

  75.女性新市民如何城市化--来自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的调查报告

  76.社会工作介入来华汉语进修生校园适应的策略

  77.网络政治参与:社区治理向度的澄明

  78.彝族婚姻习俗的教育人类学分析

  79.新时期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研究

  80.境外社会工作职业准入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81.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现象的探讨

  82.城市少数民族场域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嵌入性研究--以回族散杂居社区为例

  83.社会治理视阈下的负面社会心态研究

  84.从多元文化论视角述评幸福感与文化的关系

  85.从家庭到社会:新空巢家庭父母的再社会化

  86.一个值得深入关注和研究的社会空间--三峡流域社会

  87.发生本质.困境摆脱与悠悠乡愁

  88.社会资本与就业关系研究综述

  89.农村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的变迁--基于滇东北雄村的考察

  90.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环境行为探讨

  91.民族社会工作发展与文化之问

  92.公关治理现代化的逻辑思考

  93.能力与出身:个体职业地位获得的机制分析

  94.农村小微企业主社会网络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

  95.提高社区工作者积极性的调研与建议

  96.职业分层视野下的城镇人口与农民工收入差距研究

  97.类隔离与城市空间治理的策略原则

  98.陆学艺社会学理论的主要特点分析

  99.《城市问题》编辑部作者来稿规范

  100.从观东大戏院案看近代女性地位的改变

  101.家庭背景中母亲对子代教育获得和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

  102.公益和商业的疆界在模糊

  103.古村落的建筑形式和文化精神

  104.“小组工作”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报告

  105.社会文化视域下的三线“单位制社会”文化研究综述

  106.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的社会工作思想

  107.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困境与对策

  108.关注田野.跨越学科:人类学家西敏司的学术成就

  109.异化与重构:农村传统熟人社会之裂变

  110.浅论统计分析应用系统的建设与作用

  111.乡村命运寄于社区内外--美国乡村变迁的启示

  112.传统农区就地就近城镇化的农民意愿与路径选择研究

  113.论城镇化过程中吉林西部乡土文化的断裂与复兴

  114.“四个环境”语境下的公众幸福指数研究--基于福建省的调查

  115.焦作市中站区:女城管柔性执法受欢迎

  116.中国古代西部地区妇女的女织劳动研究

  117.我国可持续消费的政策机制:历史和社会学的分析维度

  118.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119.我国老年社会工作本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120.流动儿童教育与社会排斥--基于森的能力取向社会排斥理论的分析

  121.移民儿童歧视知觉及其心理健康

篇十四:社会学研究课题400个

le>城市社会学-百度文库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5月20日1:30-3:30于205考试(十三周周一)

  第一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

  1、城市社会学亦称都市社会学,是一门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2、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城市生态系统(芝加哥学派)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经济、文化系统。(2)城市的社会问题A涂尔干《自杀论》失范型、宿命型、利己型、利他型。B沃思:城市规划、管理C卡斯特:住宅、医疗。(3)城市化(4)研究城市的生活方式(5)城市社会关系,帕尔。

  3、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课题:(1)城市发展研究(2)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3)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4)城市社会结构(5)城市化(6)城市文化(7)城市社会问题(8)城市规划(9)城市社会管理

  4、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体系:概念——范畴——理论体系(研究方法)

  5、城市社会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1)与社会学:一般与特殊;指导与被指导(2)与城市学科群: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生态学。

  第二节:城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早期城市社会学的研究

  1、滕尼斯:1887年《社区与社会》中礼俗社会对应乡村;法理社会对应城市。

  2、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机械团结——乡村——同质性——环节社会;有机团结——城市——异质性——组织社会。

  3、齐美尔:《大都市与精神生活》(1)善于计算,追求精神(2)在经受过多的刺激,产生厌倦心理(3)都市个人在精神追求、美感理念等方面呈现出衰退之势(4)出现新的个性:自由与独立性;追求区别于他人的个性。

  4、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城市共同体。东西方城市差别的具体表现:(1)东方的城市并没有像西方城市那样有一套特殊的适用市民的实体法或诉讼法,也没有自由市民。(2)东方城市基本没有自律性的行政,一般而言,东方城市在行政上从属于中央集权制;西方城市的权利是分散的。(3)东方城市的社会组织是以亲属氏族等为基础的;西方城市的社会城市则以个人组织为基础。(4)东方城市并没有具备类似西方古代与中古,也没有像西方城市的法人性格。(5)东方城市居民对当地行政事务的自律权力及参与程度远不及西方城市居民。(6)尽管亚洲的行会及其他的职业团体也有某些权限,但这些权限不过是一个特定团体对有关团体

  二、城市社会学的创立

  1、斯莫尔(small)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创立者

  2、帕克:1916年《对于开展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都市区位形成的几种方法:按密度分(1)浓缩:既定区域内安置的人口与组织在数量上的增加(2)离散:既定区域内安置的人口与组织在数量上的减少。(3)集中:相同只能的组织在都市中枢地带发展(4)分散:人口或组织离开都市的中枢位置(5)隔离:不同的人口分别进入与自己同质的区域,而这些区域彼此分离(6)侵入:一个群体借助另一个群体控制的区域过程(7)接替:进入某区域的群体取代原有群体,对该区域实施有效的控制。

  3、伯吉斯:《城市发展一项研究计划的导言》同心圆理论:中心商贸区、通勤区、工人住

  宅区、公寓住宅区。

  4、沃思:《作为生活方式的现代性》《Urbanismasawayoflife》城市性的三个维度:(1)人口规模:竞争、复杂的社会组织、高度的社会控制。(2)人口密度:人际关系冷漠、与陌生人相处。(3)群体异质性:打破种族阶级的限制、公共生活匿名性。

  第三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一、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

  1、实证主义:孔德“社会物理学”

  2、人文主义:反实证主义

  二、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式

  1、研究目的: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探索性研究

  2、研究对象和范围: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

  三、具体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1、收集资料: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

  2、分析资料:定性分析方法:人们运用各种逻辑,通过思维发现知识的方法(系统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法);定量分析方法:指运用数学处理手段处理和加工资料以获取研究结论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1、科学认识城市社会现象(核心目的)2、揭示城市社会学的发展规律

  3、理性认识城市社会问题

  4、科学预测城市发展的趋势

  二、实践意义:

  1、预防和缓解城市社会问题

  2、加速推进城市的进程

  3、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

  4、引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二章:城市历史

  第一节:早期的城市文明

  一、城市的根源(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及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城市产生的社会基础

  2、商品生产和交换是城市产生的经济原因

  3、自然社会条件直接导致城市的产生

  二、早期城市的特征总结(澳大利亚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柴尔德“城市革命”):

  1、规模大、更多更密集的人口

  2、非农人口:早期城市中有批不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用全部时

  间从事非农活动。

  3、农业剩余产品的征收,农业生产者把剩余产品贡献给国王

  4、有象征意义的公共建筑

  5、有文学和数学

  6、产生了应用科学

  7、出现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8、雕塑艺术

  9、远距离交易

  10、居民角色

  第二节;中世纪城市的发展

  一、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发展兴起:中世纪城市亦称中古城市,即世界各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城市,年代大约从公元5世纪到16世纪。中世纪城市的发展是以封建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为线索,以其内部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为条件。

  二、欧洲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特点

  1、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衰亡到复兴的过程

  2、欧洲城市的发展完成了由“城”到“市”的转变

  3、城市功能分化(经济、政治、消费)

  4、城市社会结构变化

  三、中国封建社会城市的特点

  1、城市发展由北向南移动

  2、城市的行政职能突出

  3、城市体系完整、城市功能分化

  4、城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以封建统治为依托

  四、东西方中世纪城市比较

  1、从城市的发展进程来看,中国城市持续发展,而西方城市则经历了一个由衰亡到复兴的过程。

  2、从城市的地位、作用来看,中国城市是政治中心,主要承担军事、行政职能;而西欧城市则多是工商业城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

  3、城市的内部矛盾不同:中国中世纪内部矛盾表现为统治者与被

  统治者的矛盾;而西欧城市内部矛盾则是工商业者自由民与封建主之间的矛盾。

  4、城乡关系不同:特点不同:马克思评价:中国是城市对农村强取豪夺,是单向的;欧洲

  农村在政治上剥削城市,城市在经济上剥削农村,是双向的。

  第三节:近代城市的兴起

  一、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创造的还要多,还要大,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近代城市的发展特点:

  1、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2、城市分工的区域范围扩张

  3、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发生变化

  4、城市的发展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大集中和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加剧了城乡对立和贫富分化。

  三、中国城市的类型与特点

  1、根据受殖民主义影响程度的不同,可以将中国近代城市分为三种类型;(1)受几个帝国主义侵占掠夺的租借城市(2)长期被帝国主义直接侵占的殖民地城市(3)中国广大内地城市。

  2、根据发展状况的差异,可以将中国近代城市分为综合发展型城市和单一发展型城市。

  四、我国近代城市发展具有的几个特点

  1、工商业城市与传统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

  2、城市发展具有浓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

  3、城市发展不平衡化

  4、城市畸形发展

  第四节:现代城市的发展

  一、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1、世界城市化进程加速,但发展不平衡

  2、城市结构发生变化

  3、城市功能趋向动态性、综合性

  4、城市问题日益严重

  二、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1、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城市同时并存的规律

  2、城市发展由单一性多功能,由封闭向开放转变的规律

  3、城市和区域相互依存、彼此推动的规律

  4、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5、城市规模与容量相适应

  三、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1、国际化

  2、集群化

  3、分散化

  4、生态化

  5、人本化

  6、知识化

  第四章:城市的地域结构

  第一节:城市地域结构概述

  一、城市地域的划分

  (一)标准大城市统计区(SMSA)

  1、美国:MD—SMA—SMSA—SMA—PMSA—MA2、日本:中心市;中心县;外围县

  二、城市地域结构

  1、我国城市地域研究的特点:(1)紧密结合城市职能变化,注重城市地域的动态分析(2)强调多因素对城市地域分化的综合作用(3)强调城市地域的预测性研究,注重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

  第二节:城市定位理论

  一、区位特征与城市生活

  区位优势:1、交通便利程度2、经济腹地3、沿海通商条件4、原料场地5、接近发达的城市

  二、几种区位理论

  (一)工业布局理论,又称工业区位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的《论工业区位》1909年,资本主义理论。工业布局的决定因素即工业区位。韦伯认为理想的工业区位和企业厂址的影响因素是:

  1、市场规模的大小

  2、是否有足够的技术和熟练的劳动力

  3、原料场地及能源供应的位置,有无运输设施及其成本状况、土地和资本的情况如何。韦伯从个别出发,忽视总体的影响。

  (二)货运中转理论

  1、美国社会学家库利:交通运输在城市中的地位。

  2、所谓的货运中转理论是指商品在运输中不得不中断原来的运输方式,并转到另一种运输系统中的情形。

  (三)中心地理论,库利提出。

  1、基本命题:城市的存在是为周围地区提供服务,中心地城市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周围地区的服务中心,为周围地区提供服务。

  2、几个名词:中心地;中心货物与服务;中心性;服务范围。

  第三节:城市地域结构理论

  一、流动城市地域结构理论

  (一)同心圆模型:1923年,伯吉斯提出。

  1、中心商业区

  2、过渡带

  3、工人住宅带

  4、中产阶级住宅带

  5、通勤带

  (二)扇形模型:1939年,霍伊特提出,交通条件为根据。

  1、CBD2、批发轻工业区

  3、顶级住宅区

  4、中级住宅区

  5、高级住宅区

  (三)多核心模型:1945年,哈里斯、乌尔曼(厄尔曼)提出。

  1、CBD2、批发轻工业区

  3、低级住宅区

  4、中级住宅区

  5、高级住宅区

  6、重工业区

  7、郊外商业区

  8、郊外住宅区

  9、郊外工业区

  城市的分异由以下四个过程构成:

  1、各种行业以自身利益为前提的区位过程

  2、产生急剧利益的过程

  3、由于相互利益得失而产生的离异过程

  4、地价、房租影响某些行业在理想位置上区位

  (四)城市域模型:1977年,万斯提出。

  二、城市理论的新发展

  (一)增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

  1、鲍德·维尔认为增长极是位于都市内正在不断扩大的一个产业,它通过自身对周边的影响而诱导区域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

  2、增长极理论包括两个效应:极化(回波)效应和扩散(消统)效应。

  3、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主要表现为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极点聚集。

  4、增长极的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向外围转移。

  (二)发展轴理论:德国沃纳·杜巴特提出。☆发展轴的三部分:

  1、现状基础设施束是轴线的神经脉络,是人口和产业密集带形成的基础。

  2、主体部分直接处于现状基础设施束或其交叉点的城市工矿区或港口。

  3、发展轴线直接吸引范围指发展轴上的所有城镇港站的直接吸引

  范围,指从合理运输的角度,同该发展轴的现状基础设施、城镇、工矿区及其他设施有频繁、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的区域。

  (三)都市带理论:法国戈夫曼提出。

  (四)成长三角理论: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提出。

  第四节:城市地域运动

  在城市社区内部,存在着两种相互作用的地域运动:结节运动和均质运动。城市地域存在着两个最基本的特性——结节性和均质性。

  一、结节运动与结节地域

  (一)结节性:指城市地域中某些地段对人口流动和物质能量交换所产生的具体作用。特殊的地段叫结节点;结节点辐射和作用的区域叫结节点的吸引区。

  (二)结节地域:在城市地域内部构造和组织较为均衡,境内存在一个或数个中心,从这个中心向外引出几条流通线,连接着一定的地域,然后由中心和地域组合而成的,即结节地域(美国学者怀特鲁斯提出)。分为单一性结节地域和复合性结节地域。

  (三)结节地域的两部分构成:结节点、吸引区。结节点的三种基本功能:商业、服务、行政指导。

  (四)结节点的区位过程:

  1、由城市的生产核发展而成

  2、某些地理位置的特殊效应

  3、大型公用基础设施:火车站、码头、港口。

  4、居民小区的人为布点。

  二、均质运动和均质地域

  (一)均质运动: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保持同质,排斥异质的过程,使城市地域形成一种结构性的职能地域体系。

  (二)均质地域:在均质性的作用,城市地域中出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明显的职能差别的连续性地段。

  (三)分析结节运动与均质运动的关系:两者是城市地域基本运动方式,结节运动注重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侧重规模和活力;均质运动注重容量,每个区域联系不太紧密。

  三、城市的地域分化

  (一)时间:工业革命

  (二)空间:小规模——中等规模——大城市——特大城市

  (三)地域分化的结果:中心事务区;中心商业区:(1)提供高级服务的商业街

  (2)普遍服务

  (3)专门服务:单一目的购物;多目的购物;联合目的

  第五章:城市生态系统

  第一节:城市生态系统概述

  一、城市生态思想的进程

  生态自发——生态失落——生态自觉——生态觉醒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涵义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是人类适应和改造环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口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

  三、城市生态系统的四大要素:

  1、人口: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

  2、组织

  3、环境:自然条件

  4、技术

  四、城市生态系统的四大特点:

  1、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

  2、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非自律的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

  4、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系统。——生物系统、文化系统。

  第二节: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三部分:

  1、自然生态子系统——以生物为中心

  2、经济生态子系统——以资源为中心

  3、社会生态子系统——以人为中心

  总之是以人的最终目的,人的需要为中心。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四项基本功能

  1、生产

  2、消费

  3、还原再生产

  4、服务

  三、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认识

  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在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前提下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的一种发展。第三节:城市生态环境

  一、城市生态环境的含义:指从城市生态系统中除人以外的全部自然条件和人文社会的总和。

  二、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

  1、城市人口膨胀

  2、城市气候特殊化

  3、城市供水紧张

  4、城市“热岛效应”普遍

  5、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6、城市绿化锐减

  三、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城市物质能量循环系统,基本是线状而不是环状,分解功能不全大量的物质能量以废物的形式排出

  2、城市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3、城市各部门各行业看中局部利益,忽视整体功能

  4、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差,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强,生态多样性低。

  四、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1、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2、制定行动计划,实施符合城市生态化发展的要素

  3、加强立法

  4、设立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职能机构

  5、重视生态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6、重视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

  第四节: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建设

  一、城市生态化

  二、生态城市的内涵;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

  三、生态城市的特点:

  1、和谐性

  2、高效性

  3、持续性

  4、整体性

  5、区域性

  四、生态城市的建设

  (一)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

  4、完善的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

  (二)原则

  1、系统原则

  2、自然原则

  3、经济

  4、生态

  5、阶段性

  (三)措施

  1、控制城市人口

  2、合理规划城市

  3、调整产业结构

  4、提高资源利用率

  5、培养生态意识,低物质化。

  第六章:城市社会结构

  第一节:城市社会结构综述

  一、社会结构的含义

  霍布斯眼中的自然状态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按照一定的秩序,所形成的相对稳定关系。

  主观客观

  个人建构主义(行动)理性主义(理性)

  集体功能主义(系统)批判结构(结构)

  二、城市的人口结构的特点主要表现:

  1、大中城市人口增长迅速

  2、城市人口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两极分化趋势加强

  3、城市老龄化问题提高

  4、城市人口流动加强,剩余劳动力增加

  三、城市家庭结构

  1、家庭要素:人口、模式

  2、家庭类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其他家庭。

  核心家庭:即由父母和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

  主干家庭:即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比如由父、母、子、媳所组成的家庭

  联合家庭:由父母和两对或两对以上已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或是兄弟姐妹婚后不分家的家庭。

  其他家庭:如单亲家庭、单身户。

  3、家庭特点:

  (1)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加强

  (2)家庭类型日益核心化,三口之家和二人世界成为家庭的主体形式。

  (3)家庭形式更为丰富,单亲、无子女、非婚等形式渐趋增多

  四、城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二节:城市的社会组织

  一、社会组织的含义:指人们为了合理有效地实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一个共同体。

  二、城市社会组织的特点

  1、社会组织的一般特征:

  (1)特定的组织目标

  (2)一定数量的固定成员

  (3)章程

  (4)制度化的组织结构

  2、基本形式:

  (1)直线职能型

  (2)矩阵型:工程矩阵、产品矩阵、项目矩阵

  (3)事业部型

  科层制:韦伯的观点,传统型、感召型、法理型

  三、我国城市社会组织的变迁

  单位制社会

  第三节:城市社会的分层

  一、分层理论

  1、迪尔凯姆

  2、马克思

  3、中国七个界限清晰的职业阶层:

  (1)管理阶层

  (2)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3)办事员阶层

  (4)工人阶层

  (5)自雇佣者阶层

  (6)私营企业主阶层

  (7)其他阶层

  二、转型时期我国城市社会分层的特点

  1、城市社会成员分层的层次非常丰富

  2、社会阶层结构发展失衡

  3、各阶层关系紧张

  4、不同阶层间的社会流动越来越活跃

  三、中国社会分层的趋势

  贫富差距

  人要多一些超越功利的自由心境,对他人的悲痛之心,对社会正义的公共之心。

  第四节:城市的社会流动

  一、社会流动: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级或阶层、职业、地区向另一个阶级或阶层、职业、地区流动的过程。

  种性制度的四个阶级:婆罗门(僧侣、贵族)、刹帝(军事、贵族和行政)、吠舍(贫民)、首陀罗

  二、流动类型

  1、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2、自由流动与结构性流动

  3、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

  三、转型时期我国城市代际流动的六大特点

  1、城镇范围内代际流动的比例相当高,传统上的“子承父业”有了极大的改变。

  2、城市中流动总趋势呈向上流动,即从事脑力型职业的人数比重越来越大,而从事体力型职业的人数比重越来越小。

  3、各社会阶层在社会流动上各有其特征。

  4、工人阶层的流动存在很大问题,其代际间的世袭率很高,而流入率很低。

  5、各阶层子代的流动机会是不平等的

  6、流动中出现无序与越轨。

  四、城市社会流动的消极影响

  1、滋生了新的人口问题

  2、加重了城市的负担

  3、增加了交通压力

  4、流动人口构成复杂,给城市治安管理带来压力

  5、给城市管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第七章: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

  一、城市化的类型

  1、集中型和扩散型

  2、外延性和封闭型

  3、自力型和他力型

  4、景观型和职能型

  5、积极型和消极型

  二、城市化的指标

  1、主要指标法:统计

  2、复合指标法

  第二节:城市化的特点

  一、城市的特点

  1、集中性

  2、分割性

  3、异质性

  4、法理性

  (一)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1)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历史前提是发达商品经济

  (2)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原动力是工业化

  (3)发达国家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4)发达国家城市化都经历了一个由集中到分散的过程

  (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1)发展中国家城市受殖民主义影响大,形成明显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经济动力不足

  (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处于集中型城市化阶段

  (4)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城市化压力大

  二、城市化的特点

  1、城市化的世界性

  2、城市化和不平衡性

  3、城市化的阶段性

  第三节:城市化的动力

  1、工业化

  2、第三产业

  3、经济发展

  4、人口增长

  5、科学技术

  第四节:城市化的进程

  一、集中型城市化的阶段:内部社区、外部社区的城市化

  二、分散型城市化的阶段

  1、郊区化:指在特大城市郊区,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大城市郊区出现的地域只能结构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包括具有向心倾向的商业、服务业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多项市区功能的地域综合体。

  2、卫星城:卫星城既是一个在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卫星城发展的三阶段:附属、半独立、独立;对应三个功能:住宅、工业、文教。

  3、逆城市化: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区的迁移,是城市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发展。

  三、特殊化的城市化进程

  1、反城市化

  2、过度城市化

  3、假城市化(罗西)

  第五节:中国的城市化

  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1、起步阶段:1949—1957年

  2、爆发性工业引起的超高速城市的阶段:1958—1960年

  3、工业调整期的第一次逆城市化阶段:1961—1965年

  4、工业停滞期的第二次逆城市化阶段:1966—1976年

  5、改革开放后的高速产业化阶段:1977——至今

  二、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1、动力特点——政府发动型

  2、体制特点——城乡双重性

  3、结构特点——不协调型

  4、进程特点——波浪型

  三、中国城市化的原则

  1、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2、政府发动型机制和民间发动型机制相结合的原则

  3、内涵城市化与外延城市化相结合的原则

  4、人口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相统一的原则

  5、“据点”式发展和“网络”式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四、中国城市的发展战略

  1、梯度理论

  2、效益理论

  3、规模理论

  第八章:城市文化

  第一节:城市文化概述

  一、城市文化的界定

  城市文化是城市社会成员在特定城市区域内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为该城市成员所共享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城市文化的特征

  1、集聚性

  2、开放性和兼容性

  3、辐射性

  4、世俗化(中性词)

  三、城市文化的结构

  (一)文化的层次性

  1、城市物质文化,又称表层的城市文化

  2、城市制度文化,又称中间层的城市文化

  3、城市精神文化,又称深层的城市文化

  (二)就不同文化在城市文化中所处的地位而言

  1、城市主文化:在城市中占主导地位,为城市中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并享有的文化

  2、城市亚文化:仅为城市中一部分社会成员所认同并享有的文化

  (三)就文化的组成单位而言

  1、文化特质:指组成城市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

  2、文化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城市文化特质

  3、文化模式:指城市中所有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和结构往往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

  四、城市文化的功能

  1、社会规范

  2、社会整合:涂尔干

  3、具有社会化的功能

  4、城市文化具有娱乐休闲的功能

  第二节:城市文化系统的运行

  一、文化互动: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特殊形式,城市文化传播是城市社会成员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

  文化丛、文化模式、文化秩序

  泰勒《原始文化》

  二、文化冲突

  (一)城市文化冲突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的矛盾,既表现为不同城市文化系统(如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表现为同一城市文化系统内不同文化元素(如主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冲突。

  (二)特点

  1、普遍性

  2、时代性

  3、民族性

  4、区域性

  三、文化融合

  (一)城市文化融合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相互借鉴、吸收、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文化分化、文化整合和文化适应三个过程。

  (二)具体表现

  1、分化

  2、整合

  3、适应

  第三节:城市文化变迁

  一、城市文化变迁的原因

  1、自然环境变化导致城市文化变迁:地理、气候、自然资源条件、人口

  2、科技进步引起城市文化变迁

  3、城市社会心理变化引起城市文化变迁

  蔡禾1、前工业与工业2、二、城市文化变迁的类型

  1、根据文化变迁的动力:自愿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自愿性变迁是指基于城市社会成员的共同认识与需要及城市社会成员的主动参与而发生的文化变迁。

  强制性变迁是指并非基于城市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及其主动参与而发生的文化变迁。

  2、根据文化变迁的维度:渐进性变迁和突发式变迁

  3、根据文化变迁的方向:进步式变迁和倒退式变迁

  4、根据文化变迁主体的作用:有计划的变迁和无计划的变迁

  5、根据文化变迁的层次:物质、制度、观念层面变迁

  三、近代以来中国城市文化的变迁

  第四节:城市文化建设

  一、内容

  1、城市物质文化建设

  2、城市制度文化建设

  3、城市精神文化建设

  二、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的发展

  1、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2、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城市文化理论之争

  1、在城市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着“西化论”、“传统论”和“综合创新论”的分歧。

  2、在城市文化建设的目标取向方面,存在着单纯的经济发展观和综合发展观之间的矛盾。

  3、在城市文化建设的工具取向方面,存在着“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争。

  四、城市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1、城市文化建设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突出,突出表现为相对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言,城市文化的有效供给不足。

  2、城市社会成员缺乏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

  3、城市文化建设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合理

  4、缺乏合理有效的城市文化建设管理机制。

  (1)政府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模糊

  (2)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3)缺乏有效的文化建设激励和保障机制。

  五、城市文化建设的出路

  1、在理论上,澄清思想,提高认识,统一思路,牢牢把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和前进方向。

  2、加大文化建设力度,改善城市文化有效供给与城市需求不对称的现状

  3、提高城市社会成员对城市文化的参与意识,拓展城市文化建设

  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4、合理开发和利用城市文化资源

  5、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城市文化建设机制。

  第九章:城市社会问题

  一、城市社会问题的涵义及特点

  1、涵义:城市社会问题是指在城市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又称城市问题。

  2、特点:

  (1)普遍性

  (2)特殊性

  (3)爆发性

  (4)复合性

  二、城市社会问题的类型

  1、人口问题

推荐访问:社会学研究课题400个 研究课题 社会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