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不深18篇

发布时间:2022-11-17 20:55:03 来源:网友投稿

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不深18篇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不深  关于文化旅游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  关于文化旅游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我们在写报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不深18篇,供大家参考。

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不深18篇

篇一: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不深

  关于文化旅游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

  关于文化旅游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文化旅游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化旅游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1

  近年来,XX区委、区政府注重法治文化建设在普法工作各个环节的渗透,走出了一条有特色、重实效、重基层的法治文化建设新路,把法治文化建设作为和谐金山建设的有力助推器,全面推进法治县区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周密部署,扎实开展创建活动

  XX区委、区政府一直以来对法治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把法制宣传教育与和谐金山、平安金山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20**年初制定印发了《XX区开展法治县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对法治县区创建活动进行了周密部署,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大力弘扬法治文化,全面推进XX区法治文化建设。

  (二)以点带面,做好基层法治文化建设

  加强指导协调,以奋斗街道、新建社区、育林社区作为创建工作试点,加强联系指导,积极探索提XX县区、街道法治化建设水平的途径和方法。同时,全面开展民主法治社区、法治示范学校、依法治理示范单位、诚信守法企业等创建活动,以点带面,推进全区法治化建设。2020年6月举办“弘扬法治精神,共建和谐金山”法律广场活动。借《城市居委会组织法》颁布实施20周年的东风,XX区依法治区办、区民政局等单位及学术机构联合开展了有奖征文、专题培训、居民论坛、《居委会组织法》专题讨论会、社区文化节等一系列促进基层法治文化建设的活动。

  在创建活动中,XX区统筹安排,抓好落实,着力推动“法律六进”各项任务的落实。特别在“法律进社区”活动中,要求各地要着力抓好社区的“四个一”建设,即“每个街道社区(居委会)设一个法制宣传专栏;每个月上一堂法制课;每个街道社区(居委会)配一套

  法律图书;每个街道社区(居委会)建立一支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

  (三)创新形式,全方位推进普法宣传

  一是创新普法形式,利用电视、报纸、征文等形式全方位普法。改变以往局限于摆摊设点式的普法形式,利用XX区的网、报、台等媒介开展多层面、立体式法制宣传教育。面向全区开展了法制动漫作品征文比赛活动,进一步扩大了我区普法工作的影响力,促进了辖区群众学法守法的自觉性。二是结合重大节日,全方位推进普法宣传,学法意识深入人心。针对特定的节日,结合各单位实际深入开展普法活动,将普法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春节期间,在辖区全面开展对返乡人员和留守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重点针对交通安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安全生产法等进行宣传,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风险防范和维权意识;“3.8”维权周,提高妇女儿童的维权意识;“3.15”期间,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宣传,使广大消费者知法、懂法;以人民调解宣传月为契机,大力宣传人民调解非讼、经济、便捷的纠纷解决模式,鼓励居民在生活中遇到矛盾纠纷时首选人民调解的方式解决问题;在“6.26”禁毒宣传日联合区禁毒办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动员全民参与禁毒宣;“12.4”全国普法宣传日前后,组织系列广场普法、文艺普法、社区普法等活动,在全区上下营造浓厚的学法、用法氛围。

  (四)多方参与,普法联动机制成效明显

  充分发挥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依法治区办的宏观指导职能和部门的主体作用,建立普法部门联动机制,共同承担宣讲任务,共同履行宣教职责,合力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加强组织协调作用,统筹整合各类有效资源。

  二、存在问题

  1、有的部门对法治文化建设不够重视,认为法治文化建设是软性任务,很多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见效慢,不如抓经济发展、城市建设那么容易出政绩。

  2、法治文化建设的机制体制不够完善,在管理和实际开展工作上缺少有效的规范。

  3、各部门沟通协调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为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虽成立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有的具体工作往往由区司法局或依法治区办孤军作战,工作开展起来存在很多困难,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和效应。

  三、有关建议

  (一)强化法治文化的创新性。

  创新是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法治文化建设面临新形势新要求,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一,要加强法治文化理论研究。

  要通过举办“法制大讲堂”等形式,加强法治文化理论研究;鼓励引导支持法治文艺创作,努力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法治文化产品。通过开展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文艺演唱会、法制摄影和书法、美术展览、动漫展览等活动,让广大干部群众受到潜移默化的法制教育。

  第二,要构筑法治文化人才高地。

  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努力培育出一批在法治文化事业各方面有号召力的领头人和一大批专家、学者、能工巧匠。要加强基层法治文化骨干的专业辅导,积极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建立和完善优秀法治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将成果突出的优秀人才纳入“六五”普法表彰奖励范围。

  第三,要创新法治文化的表现形式。

  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必须以人们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要适应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多采用接近大众、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表现形式。应更多地依托现代通信手段和网络等各种媒介,通过公益广告、手机短信、普法网站,运用图片、文艺节目、法制短信、法制动漫等多种形式开展工作,增强法治文化的渗透力。

  (二)强化法治文化的实践性。

  法治文化建设同法治实践相结合才有生命力。既不能离开经济发展空谈法治文化建设,更不能用法治文化建设干扰和阻碍经济发展。要支持和引导法治文化建设朝着促进依法行政、服务大局等方向发展,努力推动经济社会的法治化,形成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导向。我们的法治文化建设一定要坚持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社会和谐,服务百姓民生。要通过法治文化建设,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区人民致力于科学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化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巨大力量。

  (三)建立和完善法治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其公益性、群众性、社会化、经常化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工作需要不断加强合作、交流与沟通,通过部门配合、分工协作、扩大交流,不断提高普法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应着力把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做法上升为制度,健全领

  导责任、市场运作、表彰激励等机制,以机制创新推进法治文化建设。

  文化旅游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2

  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20XX年9月底我县旅游总人数为9.16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8人,一日游4.82万人,占总人数的52%。旅游总收入达2138万元。这些游客多数是前来参加节庆、会议、商务和探亲访友,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朝拜、度假、观光旅游者并不多。

  由于我县基础设施滞后、旅游业起步晚,且发展缓慢,到目前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主要表现为:

  (一)规划不完善,实施缺乏恒性。虽然在20XX年制定了十年发展规划,但是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发展定位没有很好地与实际结合,没有与全局的发展有效对接,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特色不突出,发展措施空泛,建设资金难于筹措,导致规划难于实施。如忙海水库、勐汞观音洞等景区景点未制定详细规划,影响了深度开发。

  (二)投入不足,发展乏力。由于长期以来文化旅游投资主体单一,多依赖各级财政投入,招商引资力度不大,缺乏政策保障机制,在具体运作中土地、税收、项目审批、融资等方面难以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间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领域。

  (三)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由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还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还不够紧密,缺乏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一挖掘、整理、研究、开发的专门机构,形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三张皮现象。景点开发除靠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外,自身缺乏能力进行景点改造和服务功能的完善,缺乏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五)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目前我县文化产业从创意、策划,文化产品的生产、包装和营销各个环节都缺乏相应的人才,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六)宣传促销经费不足,宣传工作得不到深层次开展。由于我县自身经济基础薄弱,各级给予发展旅游业的资金不足,没有专项资金对旅游景区(点)投入开发,致使丰富的旅游资源得不到深层次开发利用。为此出现旅游收入对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明显。特别是在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包装、打造、宣传、炒作、营销方面,文化底蕴挖掘不深,大部分只有形式而未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娱乐性、竞技性、趣

  味性、参与性的文化旅游项目不多,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节庆在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融入不深,开发利用程度不够。在宣传促销方面,没有系统的宣传促销计划,缺乏足够的宣传促销经费和健全、长久、高效、新颖、密集的宣传机制,未能把全县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全方位、多角度的推介出去,使得全县文化旅游业整体知名度不高,辐射范围狭窄。

  二、重点开发的旅游线路

  旅游开发的重点是以开发预期的效益为基准,根据景区资源特色与开发价值,交通区位与景区开发建设依托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等要素分析而确定。从景区价值看,大雪山、aa级忙海湖景区、万亩芒果园、仙根、观音洞等景区(点)各有特点,可以形成优势互补。

  1、大雪山观光、探险与科考旅游地

  开发条件:大雪山探险考古区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包括周围一些民族村寨和景色秀丽的`山区水资源。大雪山距县城德党约170公里,距市府临沧90公里,景区内有成片的常绿阔叶林、姹紫嫣红的杜鹃花海、气势壮观的瀑布、险峻造型的地貌景观,冬春季银装素裹的冰雪景色,景象万千、变幻莫测的气候等,共有高科研价值的珍稀动物466种,植物1639种,其中有豚鹿、黑冠长臂猿(滇西亚种)、绿色孔雀等为代表的5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云南红豆杉、长蕊木兰、桫椤、千果榄仁、水青树等为代表的13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是观光、探险、考察的旅游胜地。

  开放方向:在严格保护大自然和当地少数民族人文特色的前提下,发展以探险、科考、观光休闲为主的旅游。

  2、永德万亩芒果园农业生态观光旅(含仙根景区)游区

  按生态旅游、商贸城镇的要求,充分发挥永康自然、地理、区位诸多优势,在对万亩芒果园农业生态的开发中,结合对仙根景区的开发,建设营造万亩芒果园生态观光旅游地,突出亚热带风情。随着景区的进一步开发,逐步将万亩芒果园生态旅游、仙根景区、班卡树包塔、石洞寺等景点连接成一条旅游专线。

  4、忙海湖、勐汞观音洞休闲度假区

  以勐汞观音洞为中心,将忙海水库、观音洞、温泉连成一线,形成忙海湖光、宗教朝拜、民族风情、温泉康体中心、勐汞大理石工艺精品等综合一体发展目标的旅游景区。

  5、棠梨山森林公园。

  棠梨山属县级自然保护区,面积7333公顷,海拔2649米。保存着大面积原始状态的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及季风常绿阔叶林等生态系统。动植物类型繁多,植被丰富,可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团队和驯化繁育野生动物等活动。目前,已有电视转播塔,人行便道畅通,是旅游、科考、居家休闲的好地方。棠梨山森林公园建设项目的提出主要是解决县城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的一个场所,可结合松山公园的开发,在棠梨山铺设游路、建休闲亭等,适当时候引进一家二星级宾馆,集住宿、娱乐、餐饮为一体,填补县城无休闲娱乐场所的空白。

  三、要采取的措施

  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增长速度快等优势,在国家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省内一些地区掀起了新一轮文化旅游发展高潮,为进一步促进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我们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一)统一思想,坚定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信心不动摇。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发展的过程。高度认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就是把文化资源转化为产品,旅游市场就是推动文化产业建设的宽广平台,抓住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经济强省战略的实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正视差距,坚定信心,知行合一,以更新的思路、更大的力度、更有力的措施,奋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二)明确思路,协调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正确认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认识文化也是生产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要始终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事业主要由政府来投资、管理,重点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前提和基础;经营性文化产业要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来运作,按市场规律办事,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确保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要有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改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全县的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另一方面,对文化旅游产业要加大政府的引导性投入。要根据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对外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的实际情况,增加文化旅游产业专项经费,用于规划编制、项目包装、宣传促销等。

  (六)立足项目,拓宽投融资渠道。

  要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做好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的筛选、论证、储备和规划包装,强化招商意识、健全招商机制、落实招商责任、培植招商主体,按照市场规律多轮驱动,大胆进行资本运作,放大资本乘数效应,千方百计拓宽投融资渠道。

  一是深入整合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盘活各文化单位和旅游景点的土地、品牌等潜在优势资源,做大、做活、做优、做强存量部分;

  二是以改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有实力、讲信誉的民营企业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领域;

  三是强化政府引导作用,用好县政府的钱,集中财力实施重点突破,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七)务实创新,稳妥推进体制改革。

  一是要加快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政府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

  二是要分类指导,推进国有文化企XX单位改革。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国有经营性文化企业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三是要积极推进旅游景区景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改革,以优势资源引资金、以优势产权引资金、以优势项目引资金,将景区景点的经营权依法有偿出让给国内外企业、组织或个人,按照统一规划进行旅游开发、建设和经营。

  (八)营造环境,培养和引进一批人才。人才资源是文化旅游资源中最活跃的核心因素,文化旅游人才队伍的整体质量决定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质量。要想方设法广泛吸引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经纪人、企业家来永德创业,通过培养和引进建设一支既懂文化又熟悉市场运行规律的复合型文化旅游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能够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艺术创作人才队伍;建设一支基本功扎实、德艺双馨的艺术表演人才队伍;建设一支有一定知名度的民族民间文化人才队伍。

  (九)加大外宣,营造和谐的发展氛围。

  一是要创新文化旅游宣传促销机制,找准宣传载体。立足县情,突出永德民族文化特点,打造文化艺术精品,如永德民歌精选、永德民间故事集、宣传画册、景点专题宣传片等,进一步物化宣传工作。

  二是创新文化旅游节会组织方式。充分发挥节会的宣传促销作用,突出特色,重点举办好以

  桑沼哩节、芒果节勐汞观音洞庙会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节会,不断创造新的热点和亮点,聚集人气。

  四、效益分析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和社会效益兼备,经济效益良好。

  一是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二是培育后续财源增长点;

  三是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起明显的拉动作用;四是增加社会积累,把资源开发引入良性轨道;

  五是为当地富余劳力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六是满足城乡居民的旅游欲望,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

  七是提升永德知名度和吸引力,对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篇二: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不深

  关于文化旅游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振兴旅游产业,使我区文化与旅游更加深度结合,发挥产业最大效益,营造更加和谐的发展环境。根据区政协年度工作计划,于20xx年9月区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常委、委员和有关人士对我区文化旅游建设情况进行了为时一个月的调研。调研组先后赴岩寺、西溪南、潜口、呈坎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村庄进行了实地调查,召开了文化界、旅游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有关专家学者参加的8次座谈会,并到XX考察学习。通过调研,全面了解了XX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和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认真地分析了当前我区文化旅游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我区文化、旅游、生态等方面资源优势和当今旅游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文化旅游资源及发展情况

  建区以来,XX区委、区政府利用我区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本着保护与开发并重、政府主导和市场开发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文化文物资源初步得到利用,旅游业取得了明显的发展。

  (一)文物资源较为丰富

  XX区已有4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单位面积所占的比例位居全省前列。XX区古民居品味高、数量多、分布广,受到业内人士普遍称赞。其中历史文化保护区“一村两国保”的呈坎村有21处国保建筑,是名符其实的“国保”村;唐模村以水口、水街、孝子湖、古银杏树彰显特色,被国家园林界视为XX水口的经典村落。另外西溪南、灵山、洪坑、蜀源等14个古村落也别具特色。除此之外,岩寺还有“桐子山”和中科院命名的“岩寺皖南龙”遗址,又有小岩

  -1-

  元代古岩寺摩崖石刻等文化遗址。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现存明清各个时期XX古民居、古遗址1100余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点多面广

  近年来,黄山毛峰手工技艺、唐模XX水口文化分别获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还推陈出新了《舞和合》、《柳翠娘》、《花棍舞》等民俗节目,受到了各界的欢迎和好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还有岩寺的上九庙会、世间流传的烂肚宝故事、潜口腊八庙会、灵山灯会等,其风格各异,闻名遐迩。

  (三)XX藉历史名人灿如星河

  古老的XX,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文风昌盛,XX区历史上共有进士219人,每百人出0.22个进士,高于全国平均数27.5倍。新安画派、新安医学、新安理学名扬四海,科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政治家更是不甚枚举。卓有影响的有:南宋朱熹就盛赞“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的兄弟“双贤”罗愿、罗颂。罗愿于1175年撰成《新安志》10卷,是本省第一部地方志书;被誉为明代“文坛五子”之一的西溪南人汪道昆,著有《太函集》、《太函副墨》;明代著名戏剧评论家岩寺人潘之恒,著有《黄海》;清代洪坑人洪亮吉(1746—1809)直言敢谏,率先提出人口问题,写于清乾隆五十X大量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众多的历史名人,注定了XX区旅游项目的品味高。其中有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唐模、“江南第一村”中国易经·八卦古村落-呈坎、千年古镇-西溪南、华东第一原生态高山湖-丰乐湖,还有潜口明清民居博物馆、呈坎贞靖罗东舒先生祠、新四军军部旧址等一大批旅游景点景区,并拥有“XX文物古迹游”、“名山秀水古XX”、“XX乡村体验游”、“红色圣地足迹游”等旅游线路和项目,是旅游理想的目的地。

  -2-

  (六)怡人的优美生态环境

  XX的青山碧水,森林覆盖率为71.39%,空气清新,环境宜人,号称“天然氧吧”。特别是古民居、古村落与自然天人合

  一、高度和谐,宛若一幅幅山水画,是发展文化旅游的亮点和优势。

  建区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工业立区、开放强区、农业稳区、民营兴区、旅游活区”的发展战略,始终把旅游业的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在文化、旅游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界的全力配合下,先后启动了潜口明清园,呈坎古村落,唐模、西溪南,龙山湖景区以及华商山庄的开发,创造了三个国家级4a景区,一个3a景区。XX区的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来徽游客逐年增加,门票收入进一步增长,这为今后我区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当前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肯定近年来我区旅游产业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它将直接制约着我区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文化旅游产业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当前,一些部门没有把文化旅游产业真正作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来认识和定位,对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没有足够的把握,缺乏信心,认为抓旅游税收少、见效慢,“富民不富区”,形不成支柱产业。有的部门把发展旅游当成旅游部门一家的事,没有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配合,严重影响了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应当清醒的看到,旅游产业的发展,产业链最长,带动面最广,无疑是未来一大朝阳产业。旅游产业是我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坚定不移实现“工业立区”战略的需要。

  -3-

  (二)旅游产业发展专业性规划不到位

  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是全区发展旅游产业的纲领和蓝图,独具匠心的发展规划必将能更好地指导旅游产业科学、快速和健康发展。我区的《黄山市XX区旅游发展规划》(20xx-20xx)和《黄山市XX区新农村建设规划》虽已先后制定,但主要侧重宏观布局,缺乏对整个旅游产业全局性的指导功能和权威。至今我区旅游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景区(点)的修建性详规、控制性详规尚未制定。长期以来,重点旅游景区只有古村落的保护规划,而缺少专业性、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的具体景区景点建设规划。调查发现,一些旅游项目的建设规划,几经变化,缺乏规划执行的严肃性和连续性,朝令夕改,严重影响了古村落历史文脉和优美自然风光。诸如呈坎景区的农民新居建设,丰乐河二坝突兀的两栋新宅和西溪南村不断出现非徽派新建民居……

  (三)对文化旅游品牌的确立不到位

  多年来,对于XX历史文化积淀与具有多元特色的现代文化融合后形成的文化特色,缺乏系统的考察、整理和研究,未能形成一个能够指导我区文化旅游建设的准确定位,缺少统一品牌。这对于我区文化旅游的发展方向、宣传营销都有直接的影响。长期以来,区域文化旅游品牌不清晰,景点景区的宣传品牌定位更是变幻无穷,既失于挖掘整理提炼,更谈不上有效规范使用。

  (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

  当前,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旅游主管部门与大产业要求的管理职能不适应。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管理多,服务少。旅游产业关联性强、涉及面广,涉及到文化、城建、规划、宣传、国土、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宗教等众多政府职能部门,-4-

  在目前的体制下,要完成这种有效的协调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我区旅游项目开发总体上讲,投资实力都不强,力度不大,速度不快,或多或少存在着优先占有公共资源而动作迟缓现象。因此,需要根据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对现有管理体制进行必要的完善和创新。

  (五)重点旅游产品精心打造不到位

  我区文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特色鲜明,主要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但小、散、稀的特点也比较突出,缺少有号召力的亮点。景区景点运营的公司综合实力都很弱,投入少、建设慢,且开发的层次不高、深度不强,没有形成吸引力很强的主导产品,致使龙头旅游产品或精品难以形成。从总体看,景区景点分散,“满天星星,没有月亮”,没有文化旅游产业龙头。所以,有必要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深度开发,努力把区内重点旅游产品打造成国内旅游行业的精品。

  (六)旅游推介促销不到位

  当今旅游市场竞争日益突显,品牌包装、宣传促销是关键所在。我区旅游推介促销不足,旅游宣传范围有限,在媒体上未能持续进行宣传,形不成强大的宣传声势和合力,致使景区景点知名度不高,仍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使旅游品牌缺乏吸引力,致使游客人气不足。同时,宣传促销缺乏大手笔,促销手段比较单一,创新力度不够,各个景区、旅行社各自为政的状况普遍存在,没有形成整体宣传的态势,加上一些景区景点文化挖掘不深,包装不精,致使旅游市场拓展乏力。

  (七)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不到位

  当前我区大交通环境优势已初步形成,但景区景点内部的道路等级低,高等级公路少。如潜口-唐模-蜀源-灵山-呈坎环形旅游线路,部分路

  -5-

  段大型客车难以进入。就全区而言,“吃、住、行、游、购、娱”服务体系发育不够成熟,设施功能配套不足,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各重要交通入口(尤其是合铜黄岩寺出口处)没有大型的旅游宣传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严重不足,宾馆、酒店数量少、等级低、容量小,且缺乏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民俗风情等丰富多彩的旅游形态,尤其是娱乐场所和旅游购物中心尚未合理配置,致使部分游客进不来,或者在区内逗留时间短。这些方面都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八)徽文化在旅游产品中融入不到位

  我区虽然有堪称三大地域文化的徽文化,但风光与文化、文化与旅游结合不够紧,基本上是单打一,文化和旅游两张皮,没有真正把文化融入旅游产品中去,形成不了合力,更没有成为旅游产业新的亮点和新的增长点。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近些年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文化活动缺乏必要的设施和条件,民间艺术团体发展缺乏资金支持,走向市场步履维艰。文物修缮保护管理经费严重不足,以及充分挖掘、整理、推出徽文化的专业研究机构严重缺失,这样给我区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制约。由于XX历史文化、饮食文化、生态文化在旅游上的运用程度不高,绚丽多彩的XX文化、民俗风情得不到充分展示,耐人寻味的人文历史、饮食文化挖掘、包装不足,旅游景区(点)文化注入性差。美好的自然风光空有秀气但无灵气,无文化内涵,韵味不深,这无形之中就缩小了我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空间。

  (九)XX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的深度不到位

  一些旅游部门只看重门票收入,对旅游商品重视不够,运作不力。文化旅游景区开发的纪念品档次低、千篇一律,对能体现XX历史文化形象的可视性XX旅游商品、工艺品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开发。XX

  -6-

  本土传统的名优土特产品,如贡菊、灵山贡米、红薯干、酒酿、灵山竹编等,没有配合旅游进行规模开发。旅游商品街建设几乎空白,缺少特色产品定点商店,这样直接影响了游客逗留时间和消费量,导致旅游产业效益低下。

  (十X大力宣传,展示我区远古的灿烂文明。

  (二)加强研究,提高文化旅游含量

  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相互依存,相互促进。XX区作为古老XX的一部分,是目前唯一的一个“XX”域名保留地。我们对徽文化的研究,对XX区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的研究显然不能落后,这是责任所在。建议尽快成立徽文化研究机构,安排选调专业和业余骨干人员,组成专门队伍,对各个景区景点进行研究、挖掘、整理、宣传、策划和包装,确立各个景区景点的品牌、内涵和推介口号,编写资料书和宣传册。

  (三)精心策划,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品牌决定产品发展方向和重点,决定了宣传促销能否成功,在一定意义上说品牌无价。

  一是主题形象和宣传口号。文化要突出个性,旅游更是如此。XX区是10万人口的小区,无论是布局、建筑风格,还是总体形象都应突出个性,越有个性,才越有吸引力,越有魅力。XX区是山水之乡、茶乡、竹乡、休闲养生之乡、文物之乡、徽墨之乡、名人名士之乡。我区总体形象定位宜为:精巧、秀雅、生态、徽韵。宣传口号可为:XX区是文物之海、古建长廊、水墨画廊、休闲胜地。具体宣传也可:XX区有一处处古村落、有一个个古祠堂、有一座座古桥、古塔、古牌坊、有一幢幢古宅、有一丛丛古树、有一批批名人。

  -7-

  二是统一品牌的准确定位。品牌就是一张名片。品牌的打造要切忌平淡枯燥,失去吸引力,又要防止与其它地域景点雷同,否则就等于没有品牌。还要注意不可夸大其词,捕风捉影,胡乱拔高,以招非议。我们建议:根据我区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可以考虑为:(1)XX区——XX文化传承地。我区是唯一“XX”域名保存地,徽文化积淀厚重,人文荟萃,理应传承,当之无愧,受之无愧,无可非议。(2)明代(或明前)XX文化遗存地。我区明代XX文化遗存多,在文物古建上:呈坎村和潜口民宅的明园较之黟县西递、宏村数量多;在人文上,单进士明代和明以前就有63人,较之休宁县多;岩镇状元唐皋、“文坛五子”之一的汪道昆、藏书大家、刻书大家吴勉学、吴王官、吴养春、戏剧家潘之恒等均生于明代、成名于明代。(3)“休闲养生在XX”。这一品牌还要继续推出,我区有幽雅的自然风光、优美的生态环境、厚重的文化底蕴,适合休闲养生,但关键在于要在“休闲”和“养生”两句话上大做文章,要留得住人、有内容留人。对于景点个体来说,还应突出个性,防止千篇一律,做到有差异性,特色性,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要认真策划好各自品牌,竭力打造一景一品、一村一品,形成品牌效应。如:岩寺镇可以考虑打造第一状元镇(一镇5状元);西溪南村可为第一进士村(一村30个进士,41个举人);呈坎可为一村双国保或江南第一村;唐模可为江南水口园林第一村。

  (四)强化规划,搞好文化旅游开发建设

  《黄山市XX区旅游发展规划(20xx—20xx)》已经制定,必须严格按规划开发建设,确保旅游业健康发展。为了使文化与旅游更好地结合,还应补充、制定和完善文物保护规划,旅游建设规划、文化产业规划及各景区景点建设规划。规划的制定要有科学性,要请有资质的单位

  -8-

  编制,要有专家论证,防止简单化、短期行为;规划执行还要有连续性、严肃性,不能朝令夕改,随心所欲。规划不光是拿来看,更重要的是去按规划落实。要下决心对所有景区景点、核心保护区周边的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整治,不得破坏生态环境和历史文脉,更不得乱拆乱建。建筑是形,文化是魂,环境是本,应该成为我们应有的建设理念。

  景点要有综合开发意识,不能就景点开发而开发。生态、环境、服务、标识牌、广告牌、停车场、公厕、旅馆、酒店、旅游商品购物、娱乐场所、邮政通讯、交通道路、美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建设都应科学设定。我们对景点的开发也不能不顾条件,一哄而上,要注意防止开始热热闹闹,过了一阵冷冷清清,要成熟一个,包装一个,开发一个,推出一个。我区在近期内,宜对呈坎、潜口、唐模、新四军四部旧址、丰乐湖、西溪南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开发力度,打造精品;对蜀源、灵山、二坝、洪坑要尽快制定好规划,先保护好文物、建筑和生态环境,再通过招商引进有实力、有资质的客商进行开发。对各村落、各景点都要认真研究探索文化资源表现手段,进行功能界定,尽量避免雷同,要保持冷静心态,精心策划开发,循序渐进地推动。

  (五)破解瓶颈,加快服务设施建设步伐

  一要紧紧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延长产业链。随着我区交通环境的日益改善,自驾游与日剧增,景区沿线必要的交通旅游标识牌、景区景点的宣传牌、大型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要加快建设和完善。要加快重点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如呈坎、唐模的乡村旅馆,丰乐湖的度假酒店,龙山山庄的建设。要尽快启动自驾车营地、枫丹白鹭五星级酒店项目等。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供区位优势地

  -9-

  段,制定优惠政策,加快四星级以上宾馆酒店、洗浴中心和茶楼建设。

  二要突出XX地方民间特色,进一步加快旅游商品开发步伐。要突出XX民间工艺品开发,瞄准市场,包装提升,使XX木雕、石雕、竹雕、徽墨、竹编等形成品牌化,系列化和规模化。在一些景区景点可采取“前店后坊”的产销方式,集浏览观赏、参与劳作和商品销售于一体,既可丰富浏览内容,又可诱发游客的购物欲望。同时,加大XX名优特产品的开发和包装,直接进入购物市场,满足不同游客的购物需求。

  (六)整合资源,加快文化旅游宣传促销力度

  XX区文化旅游点多线长面广,在开发建设和宣传促销上往往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各唱各的调,较少整体联合,整体包装打造和宣传促销,缺乏团队精神和群体力量。一要下决心整合资源,整合线路,做好宣传促销工作。二要详尽地制定好总体规划,安排好线路,串珠成链,串点成线。三要加强区内景点的整合,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大手笔、大气度地实行重组整合,坚决防止和纠正不顾大局,谁也成不了气候的狭隘意识和行为。四要加强与歙县、绩溪、黄山及其它区县的联合,形成东线旅游板块,由旅游主管部门牵头,统一对外促销,提高XX区知名度,实现文化和谐。

  同时,在线路整合上,围绕“古色、绿色、红色”板块,精心做好已经运行多年的“XX文物古迹游”、“名山秀水古XX”、“XX乡村休闲养生游”、“红色圣地足迹游”线路。但重要的还是要丰富内容,增加内涵,吸引游客兴趣,延长游客逗留时间。

  (七)文旅结合,丰富文化旅游内涵

  一要提升文化旅游景点的徽文化内涵。要鼓励区内外从事和热爱徽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在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多出精

  -10-

  品,进一步把徽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要搞好旅游景点的包装设计,提升徽文化内涵,让游客更多地感受和体验博大精深的徽文化。文化旅游景点的导游词,要突出徽文化的核心内容。要根据各个景点风土人情、建筑风格、民俗掌故,编写出既有趣味性和故事性,又有真实性和知识性的导游词,做到雅俗共赏。

  二要丰富充实旅游内容。要紧紧围绕旅游业六要素,充实文化内容,增加互动项目,延长旅游产业链。XX文化和古建筑本身就让人有一种沉闷、压抑感,所以要合理安排丰富多彩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游客参与的民俗、民风、茶文化、饮食文化、传统手工艺制作、养生保健等活动,做到游客参与、动静结合,留得住人、留得下客。要以文促旅,以旅活文。在旅游项目中增加更多的文化元素,提高旅游的文化附加值。真正实现“观光型”到“体验型”,再到“寄居型”的升级进位。

  (八)培养人才,提升文化旅游队伍素质

  一要加强对文化旅游工作人员特别是导游人员的技能培训和徽文化知识培训,全面推行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认证,提高综合素质和宣传XX、传播徽文化的水平。

  二要加强与省内外各类高等院校合作,在我区创办实习、培训基地。区职教中心要实行定向培养,开办文化、旅游专业班,培养一批专业人才。

  三要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注重引进、培养各类适用人才。加强对民间艺人的发掘和培养,鼓励民间艺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间传统技艺,引导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到文化旅游业发展中来。

  (九)创新机制,拓宽文化旅游投融资体系

  一要采取旅游招商与工业招商同样的政策支持和奖励办法,以项目建

  -11-

  设为载体,以资本运作为纽带,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投融资体制。

  二要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点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通过租赁、承包、拍卖经营权等形式,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文化旅游产业。

  三要在经营过程中,注意保护农民作为产权人的利益,农村公共资源作为所在村的集体利益,鼓励农民参与旅游活动,形成大旅游的氛围和格局。

  (十X大问题。必要时,可成立旅游经济工作委员会,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全区工作合力。

  二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积极对上争取财政资金支持的同时,区政府要发挥好资金引导作用,安排一定财力,用于抢救性文物的保护、维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研究,用于全区旅游的整合宣传促销,公共服务设施、人才培训等。群众社区文化、各类文艺业余组织,要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业务辅导。

  三要积极营造好社会大环境。要进一步形成大文化、大旅游的氛围,形成干部群众都参与,上上下下都支持的格局。要建好图书馆、文化馆,开辟徽文化展示厅,名人展示厅等。要组织力量编写XX文化简明乡土教材,让中小学生和全区人民了解我区丰富文化底蕴,开展爱祖国、爱XX的教育。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二十X大的特色产业。我区作为古XX域名唯一传承地,历史人文底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坚信,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XX区的文化旅游业必将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XX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必将取得新的更大的辉煌。

  -12-

篇三: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不深

  浅谈景区民俗文化资源旅游开发

  程阳八寨拥有得天独厚的民俗文化资源,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追求的日益增长,程阳八寨景区被越来越多的游客了解和喜爱,历史悠久的风雨楼群、鼓楼木结构吊脚群,原生态的民俗歌舞表演,保存完整的侗族民居和独具风味的侗族百家宴已成为程阳八寨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但在开发过程中,程阳八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也面临着如环境恶化、现有旅游产品无法满足旅游者需求等问题。因此,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及实地走访调查,对程阳八寨景区民俗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为程阳八寨景区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展程中如何得到更好地开发提供参考及借鉴。

  一、程阳八寨景区民俗文化资源概况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标准对程阳八寨景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程阳八寨景区涵盖了4个主类、9个亚类、16个基本类型(见下表)。第一个主类是以三千段梯田为代表的地文景观,第二个主类是建筑与设施,在其四大资源类型中,风雨桥和鼓楼最具有代表性,程阳风雨桥是目前保存最好,同时也是规模最大的风雨桥,具有极高的参观游览价值。第三个主类是旅游商品,资源类型分为三种,大部分旅游商品为食品类,侗家特色浓郁,特别是当地有名的酸食。第四个主类是人文活动,资源类型分为六大类,其中以地方风俗、民间演艺和民俗服饰最具特色,当地不少风俗活动和歌舞艺术在经过开发后,已成为程阳八寨景区的主要旅游项目。不仅如此,程阳八寨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从各种保存完好的木楼建筑、民族特色浓郁的服装饰品、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之中都能反映出来。这些民俗文化内涵丰富的物品都拥

  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和旅游价值,民俗旅游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能体验民俗文化的良好途径,让游客在参观过程中获得终身难以忘记的旅游体验。而且,程阳八寨古老的民间建筑、传统的生活方式、舒适的生活气息和淳朴的民俗风情能让旅游者身心都得到放松,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文化价值突出。

  二、程阳八寨景区民俗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现状调查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程阳八寨景民俗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现状而通过问卷调查研的形式进行。具体分析如下:

  (一)程阳八寨景区开发现状分析通过调查得知,有53%的游客认为程阳八寨景区在开发过后仍保留着原有的民俗文化特色,且民俗文化特色突出;而24%的游客认为民俗文化特色不突出;23%的游客认为程阳八寨景区商业化比较严重。在资源是否得到保护方面,有39%的游客认为当地民俗文化资源保护完好;46%的游客认为没多大不变化;13%的游客认为景区开发导致部分资源被破坏;2%的游客认为破坏严重。而在已有项目是否能反映出当地民俗文化这一选项中,仅有28%的游客认为景区已有项目能极大程度的反映当地民俗文化;40%的游客认为一定程度上能感受到当地民俗文化;19%的游客认为游览完后留下印象不深;13%的游客认为几乎没有反映出任何民俗文化特色。这说明程阳八寨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对民俗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仍有待加强,而在旅游项目设计上,应多注重与当地民俗文化的结合。

  (二)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现状分析在游客最感兴趣项目调查数据来看,传统的生活方式占据最想体验项目榜首,比例高达41%;第二是的是浓郁的民俗文化,占31%;最后则是具有民俗特色的旅游产品,所占比例为28%。在最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调查数据看,28%的游客选择侗族百家宴;26%的游客选择侗族歌舞;20%的游客选择篝火晚会;18%的游客选择居住吊脚楼;还有8%的游客选择其它的旅游产品。由数据分析可得,大部分旅游者也纷纷认为民俗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更为巨大,如能将程阳八寨的民俗文化资源其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则可更大程度的吸引旅游者。

  (三)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民俗文化资源内涵挖掘不深。在走访调查中可以发现,程阳八寨目前固定的民俗旅游项目主要是民族风情表演和捶糍粑,只有在节假日的时候程阳八寨景区才会开展民俗特色较为浓郁的旅游项目,比如花炮节、初三送新娘、侗戏等。所以说除了节假日,游客来到程阳八寨旅游,只能参观到程阳八寨的古村落、吊脚楼、风雨桥等物质建筑和观看一场民俗文化歌舞表演,而侗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优秀民俗文化资源内涵无法得到很好的展示。民俗特色旅游产品单一。在实地调查中得知,程阳八寨一直以来的旅游项目都是以程阳桥民族风情游、侗寨风情游为主,能反映出当地民俗文化资源特色的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所展示的民俗风情也多有重复,景区内供游客旅游参观的内容大多都是一些民俗风情歌舞表演,表演者的水平参差不齐,表演的内容大同小异,表演的形式较为固定,创新较少。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不够合理。由于当地民众对民俗文化资源的认识较浅,和对短期效益的过度追求,随意、不合理的开发行为愈发严重,极大地破坏了民俗文化资源的原有特色。程阳八寨景区最有名的建筑除了风雨桥之外便是侗族民居吊脚楼,吊脚楼是侗族聚居地的古老建筑,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但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一些吊脚楼被改成旅馆供游客居住,房间里的设备设施跟普通旅馆并无差别,

篇四: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不深

  -.

  浅谈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涵

  .-可修遍-

  -.

  浅谈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涵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业发展迅速,我国的旅游资源也得到了进一步开发与保护,旅游景区的数目也正在快速增加。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人们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求与标准也越来越高。而一些旅游景区只是盲目的开发旅游资源,模仿其他景区,造成了景观雷同,层次低的后果,而且这类景区已经逐渐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与此同时,一些旅游景区建设尝试突出旅游资源特色,把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涵做为景区建设发展的突破口,因此如何挖掘旅游资源文化涵便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旅游资源文化涵概述、挖掘旅游资源文化涵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展开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旅游资源文化涵对策

  .-可修遍-

  -.

  Apreliminaryanalysisonhowtobuildtheculturalconnotationoftourismresources[Abstract]Since21stCentury,thetourismindustryisinrapiddevelopment.ThetourisminChinaisdevelopedandproducedalot.Thenumberoftouristareaisincreasedquickly.Withtheprogressofscienceculture,peoplemoreaboutthedevelopmentoftourismresources.Sometouristattractionsarejustablinddevelopment,imitateotherscenicspots,withresultinasimilarlandscape.Thistypeofscenicspotsisgraduallyunabletomeettheneedsoftourists.Atthesametime,sometrytohighlightthecharacteristicsoftourismresources,tobuildtheculturalconnotationoftourismresourcesasabreakthroughfortheconstructionofscenicspot.Thushowtobuildtheculturalconnotationbeesanimportantissueforthedevelopmentofthetourismindustry.Thisstudydiscussestheproblemsinbuildingtheculturalconnotationinputforwardthepoliciestosolvetheseproblems.[Keywords]tourismresourcesculturalconnotationcountermeasures

  .-可修遍-

  -.

  目录

  中文摘要IAbstract.II引言

  一、挖掘旅游资源文化涵的概述......................................1(一)旅游资源文化涵的容...................................1(二)挖掘旅游资源文化涵的背景..............................1(三)挖掘旅游资源文化涵的意义...............................2二、挖掘旅游资源文化涵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2(一)中国旅游资源文化开发现状..................................2(二)挖掘旅游资源文化涵的存在问题............................2三、挖掘旅游资源文化涵的对策......................................4(一)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涵,注重旅游者的文化需求..........4(二)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通过创新带动文化发展............4(三)开发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战略性支柱产业,优化旅游产品结构....5(四)保护开发旅游资源,注重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5结论................................................................6致................................................................7参考文献............................................................8.-可修遍-

  -.

  浅谈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涵

  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市场的不断开拓,人们对旅游业提出了更多需求。而那些缺少自己的独立特色以及文化涵的旅游景区将难以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上立足。因此,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涵成为当今旅游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旅游景区要通过自主创新,增强企业文化软实力,要使旅游资源的文化涵在极少的成本下被放大,从而增强其综合竞争力,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

  一、挖掘旅游资源文化涵的概述

  (一)旅游资源文化涵的容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旅游资源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现代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都称之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地文景观、水域景观、天象景观和生物景观,人文旅游资源包括历史遗存、建筑与设施、陵园墓地、名人故居和园林,社会旅游资源包括民风民俗、餐饮、购物、娱乐、健身、文化设施和产业观光地。旅游业在我国仍属于产业,它的权衡标准是经济效益。正因此一些旅游企业只追求经意利益最大化,而忽略了对其开发的旅游资源文化涵的挖掘。而且一个企业在文化软实力层面上多下功夫,同样能够使旅游企业做大做强。正因如此,当旅游资源的文化涵得到了合理的挖掘,才使得旅游资源价值得到了真正体现,使其更具文化魅力,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前来观光游览。

  (二)挖掘旅游资源文化涵的背景

  .-可修遍-

  -.近几年来,旅游业的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上,越来越多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开发与利用。与此同时,随着游客素质的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之前,我们注重的只是简单的去参观旅游景区,看到了景区的与众不同,并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如今时代在进步,科技手段也越来越发达,旅游者通过网络便能全面深入的了解旅游景区,因此那些相对比较低端的旅游产品便得不到旅游者的认可,满足不了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期望。因此旅游景区在物质开发之后,应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涵,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设计品位更高、质量更好的旅游产品,让旅游者积极地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

  旅游业目前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人们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求越来越高,而那些缺乏文化涵的旅游资源在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不利地位。一些旅游景区看到了挖掘旅游资源文化涵所带来的效果,便对景区的开发管理进行适当的整改。通过自己的自主创新,不断地开发出独具旅游资源文化特色以及符合大众口味的新型旅游产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满足了广大游客学习以及了解旅游资源的诉求。正因如此,景区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利用,达到了物尽其用的效果,也使得景区受到海外游客的一致好评。

  (三)挖掘旅游资源文化涵的意义

  挖掘旅游资源文化涵是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原动力,推动我国旅游业不断地向前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级。我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涵不仅有利于景区的长久发展,也可以为景区吸引更多的客源,增加景区收入,带动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能促进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使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且还增加了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是旅游者乐在其中,享受获取文化知识的喜悦,满足了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文化诉求。正是通过旅游者参与到旅游资源文化挖掘的过程之中,才使得旅游景区更具活力。当今世界,旅游消费群体不断壮大,旅游者的文化素养显著提高,从而对景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挖掘旅游资源文化涵有利于提升旅游景区在旅游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为景区抢夺旅游市场乃至客源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以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为我国旅游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二、挖掘旅游资源文化涵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中国旅游资源文化开发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旅游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与保护。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文化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在我国,各个地方的文化旅游业发展得如火如.-可修遍-

  -.荼,旅游产业也正处于慢慢转型的阶段。而实现旅游经济效益最大化以及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利用好眼前的文化资源。一些旅游企业看到了文化在挖掘旅游资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便通过利用自身的企业优势,打造独具企业特色的文化品牌,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目前我国文化旅游品牌开发持续推进,文化旅游管理和服务不断加强,文化旅游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各个地方正在大力开发文化旅游资源。

  (二)挖掘旅游资源文化涵的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最为关键的时期。国家大力支持人民出游,推动了旅游市场的扩大,同时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变得尤为重要。然而部分企业并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完善的开发,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从而出现了下列问题。

  1.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对其科学文化涵的发掘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但是目前大多数景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上还仅停留在观光旅游层面上,自然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涵挖掘很不到位。一些旅游开发商为了最大程度上获取旅游收益便盲目的开发,不注重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同时也忽略掉了对自然旅游资源文化涵的挖掘,因此才会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了简单、近距离重复开发和资源环境破坏等问题。旅游开发商认识不到挖掘旅游资源文化涵的重要性,因此一些自然旅游资源只是发挥出其观光游览的功能,而并没有达到为旅游者提供文化享受的效果。例如:黄龙洞的开发,还仅停留在“自在”阶段。旅游开发商通过对洞“定海神针”的上亿元巨额投资开发,使得黄龙洞在旅游景区小有名气,但是其文化涵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洞只是通过利用霓虹灯、射灯等灯光效果来对洞景观稍加修饰渲染,静态地展示给游客,旅游开发商只注重景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忽略了对洞钟乳石和地下河科学成因进行介绍,因此旅游者只是简单地游览景区,却并未从中得到关于自然资源所要体现的文化涵。

  2.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流于低俗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以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些具有当地旅游特色的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国外旅游者,当地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影响,在不断地进行改变。许多传统节日已经不再具有传统色彩,更多的是成为了人们赚取利润的手段。一些传统的演绎融入了现代元素,而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元素在不断的减少甚至消失。人们为了追逐利益却忽视了本地区的传统文化,使得那些传承千百年的文化遗产或减少或消失。更有甚者,旅游景区将传统文化进行简单地包装,出售给旅游者。例如:在黔东南的西江千户苗寨,一定要在每年的“吃新节”以后才能吹芦笙,大芦笙场要在每13年一次的“牯藏节”时才能在那吹响芦笙、进行苗族的歌舞欢庆活动,否则会被认为是不吉利和对祖先的不尊重。但是随着西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诸如此类的风俗习惯已经遭到了严重.-可修遍-

  -.破坏。在西江,吹芦笙已经成为了日常的的欢迎和欢送游客的日常活动,每天从早到晚,只要有游客,就会听到芦笙吹响的声音,吹芦笙已经不再像从来一样需要选时间和地点了。而大芦笙场则已经被当地政府出租给旅游投资公司,旅游投资公司的歌舞表演队每天都会在大芦笙场进行两场歌舞表演。在当地老百姓看来,这些都严重的违犯了苗族几百年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但是随着旅游快速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不断增加,当地老百姓也就逐步的习惯和接受了这种现象的存在。

  3.整体开发层次低,部分旅游资源可开发性不高

  我国国土广阔,旅游资源的开发推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经济不断增长。同时我们要看到部分旅游景区粗放式开发旅游资源,只是简单地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缺少对其文化涵的挖掘。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分类,导致了一些重要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及时的开发保护,让处于自然状态。一些自然旅游资源位于地势较险,地理环境复杂的地方,开发难度较大;部分旅游资源分布较散,规模较小,因此其观赏性、娱乐性以及可参与性等条件并不是很充足。例如上方山石湖景区,是中国高星级森林公园,其独特的民俗活动“石湖串月”更是涵、意义和科学价值都十分深刻。建立起上方山石湖为轴心的文化旅游点,对提升市历史文化品位,建设文化,促进民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至今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及市场的科学营销仍然进度缓慢,影响了这一旅游景点的深入开发。园林在汉族建筑中独树一帜,堪称私人园林的典,自古以来便留下了大量的文化景观,其中不乏近现代重要史迹,名人故居等。而这些都属于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的旅游精品。但是它们作为旅游资源分布较散,而且规模较小可开发性不高。

  4.认识不足,保护开发工作落后

  部分旅游景区对自身所拥有的旅游资源优势认识不足,或者是旅游景区的认识仅停留在当前所取得的成就上面。在开发利用景区文化资源、打造景区文化产业上面略显不足,无法将自己已取得的文化成果转化为文化产品。部分景区不能使已开发旅游资源物尽其用,并且不能对已开发好的旅游资源进行较好的保护,从而造成了部分旅游景观年久失修,毁坏严重,一些基础设施更是得不到完善,对游客的出行造成了阻碍。例如:目前市对泰山文化的认识仅停留在“世界遗产”、“五岳独尊”显性资源的层面上,对泰山文化这一隐性资源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发掘利用泰山文化资源、启动泰山文化市场、打造泰山文化产业方面更显不足。尤其在文化成果转化为文化产品方面停滞不前,对泰山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近几年来,登山游客人数徘徊不前,已经严重影响了旅游经济的扩,同时在旅游市场上没有得到很好地扩,产业链条得不到完善。

  三、挖掘旅游资源文化涵的对策

  .-可修遍-

  -.(一)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涵,注重旅游者的文化需求

  在一些比较发达的旅游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已经进行得很好,因此这些景区的再度开发便遇到了瓶颈。一些专家学者便提出了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文化涵,从而激发游客的旅游兴趣,并提升其文化品位。首先要对景区的专职导游讲解部分进行创新,为导游讲解增添文化色彩。导游在日常的工作中会面临着来自国外不同文化需求的旅游者,他们的文化层次或高或低,因此旅游景区要加强对导游人员的专业培训,包括对旅游景区的概况了解、旅游资源文化涵的科学解读、科学历史文化的掌握以及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多种形式的讲解,让游客通过观光、游览、参与旅游互动等形式深入景区旅游资源的文化涵。同时这也对导游的讲解口才提出了巨大的要求,不仅要求导游讲解到位,把景区所要体现的文化涵讲解的活灵活现,而且还要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部分旅游景区甚至通过利用高科技手段来向我们广大的受众群体进行展示旅游系元的科学文化涵,同时采取模拟手段,是旅游者深入其中,近距离体验旅游资源的文化魅力。一些景区才去多媒体的方式,在景区的大屏幕上为大家解读旅游资源的文化涵,声情并茂,赢得了广大旅游者的一致好评。其次景区可以修建文化观光场所或者是文化博物馆,让游客零距离了解景区旅游资源的文化涵,从而激发游客的学习兴趣,影响更为深远。然后可以考虑开发以科学考察、文化传播等为主,激发游客学习兴趣为辅的旅游产品。在旅游资源丰富的景区,可以开展登山、探险、徒步、漂流、温泉等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更为直接地体验其中的文化涵。最后我们要深入到旅游资源当中,去寻找最本质的文化涵。旅游景区要根据自身需要,合理规划设计旅游资源,深化文化涵,让旅游者更能轻松地了解景区文化。

  (二)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通过创新带动文化发展

  我国地域广阔,拥有着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然而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经营者赚取利润的工具。从而使得一些旅游资源开发流于低俗,首先,政府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手段加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避免其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而失去原生态。我们要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破坏传统文化的行为,对破坏旅游资源的经营者予以严惩。同时政府应建立完善的文化管理队伍,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加以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文化管理,避免旅游资源文化涵挖掘流于低俗化,淘汰低俗的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于景区文化中,避免使传统文化变相的成为旅游景区的盈利工具。其次,政府应大力扶持旅游企业,鼓励自主创新。在当前社会,创新是企业进步的动力,是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率,提升旅游资源的开发水平。通过创新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新的发展,从而带动企业的经济增长。

  .-可修遍-

  -.(三)开发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战略性支柱产业,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我国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而下面还包括不同类型的旅游景观,那么开发整合这些旅游资源便成为了重中之重。在现代旅游中,旅游者更加追求景区文化以及精神享受。旅游景区不仅要充分开发旅游资源,更要注重对旅游资源文化涵的挖掘,提高旅游景区的文化层次。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旅游景区应该深入调查旅游市场,对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上应该多样化,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旅游景区可以整合旅游资源,进一步细化,开展自然观光之旅、人文景观之旅、科学考察之旅、生态之旅、探险之旅等。这样打造出来的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文化涵,能够得到更多旅游者的喜爱。

  国家对旅游业提出了全新的定位,指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宏伟目标。首先要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坚定不移地树立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努力把旅游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其次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同时要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以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提高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再次要推进旅游体制改革,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拓展旅游市场,深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开展休闲度假旅游。然后要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文化涵,创新旅游文化产品,开展研学游、游、房车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等,增加旅游购物消费。最后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供旅游交通服务水平,保障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进行。另外要加大对旅游业的财政支持,助力旅游发展。

  (四)保护性开发旅游资源,注重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景区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可能并不注重对旅游资源的保护,造成了旅游资源的浪费,而那些被破坏的旅游资源也很难再恢复。首先旅游景区要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开发景区的旅游资源,让每一处旅游资源实现其价值。尤其是在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文化涵的时候,注重对旅游资源的保护,确保旅游资源的原生态。其次要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力度,建立良好的市场运营程序,建立旅游市场监管机构,保障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对破坏以及浪费旅游资源的景区进行严惩。最后要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开发旅游资源的时候要合理开发,不能进行破坏性开发,尤其是旅游资源一旦破坏,将难以复原,因此要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在我国,挖掘旅游资源文化涵仍然是当前旅游业发展多要面临的重要课题。一个国家,倘若没有了文化,那么这个国家将要衰退,而旅游资源没有文.-可修遍-

  -.化涵,那么这个旅游资源也将黯然失色,失去了其独特的魅力。挖掘旅游资源文化涵不仅可以为景区带来可观的收入,为旅游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而且还有利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的开展,促使旅游资源能够发挥其价值,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效果。挖掘旅游资源文化涵并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长久持续的一个过程,需要我们成立专家学者队伍以及广大旅游者的共同努力,去深入到旅游资源中进行研究。同时我们还要借助网络,市场操作,媒体宣传等手段对旅游资源文化涵的研究成果进行包装,使其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力。

  致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老师和朋友的支持,特别是我的指导老师孟伟老师。给我许多方式的指点特别是以前老师给我们讲课的过程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和积极的启发。在此我衷心的向老师表示感!

  .-可修遍-

  参考文献.--.可修遍-

  -.[1]卢双鹏娜.乡村旅游目的地营销探讨[J].绿色科技,2011,(9).

  [2]红莹.旅游资源文化涵开发初探[J].经济师,2006,(6).[3]何睿.从旅游人类学角度看旅游业对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影响[J].教育学院学报,2011,(2).[4]玉洁.泰山文化研究进展及启示[J].泰山学院学报,2012,(5).[5]丽梅.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历程与启示[J].财经大学学报,2014,(6).

  .-可修遍-

篇五: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不深

  西峰区旅游业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西峰区旅游局

  旅游业做为一个综合型产业,因其自身的集成性和“绿色、无烟、创汇〞的特点,被喻为吻合可持续开展理念的朝阳产业、无烟工业,具有广阔的开展前景和强劲的开展势头。近年来,西峰区严格按照国家开展旅游业的总体要求和省市实施开发的战略部署,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充分开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拓展开发领域,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开发步伐,完善根底设施配套建设,改善旅游环境,旅游产业得到长足开展。

  一、西峰区旅游局根本情况

  西峰区旅游局成立于1999年8月,为科级事业单位,区政府组成部门,现有职工9名,其中:科级以上领导干部4人,一般干部4名,司机1名。下设有二级部门庆阳农耕民俗文化村建设办公室,现有职工11人,其中:副科级领导干部1人。

  二、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

  〔一〕资源概况

  辖区区现已形成的旅游景点有

  15个,其中人文类10个,自然风景类5个。在人文资源中,有石窟寺1个,古塔1个,古文化遗址3处,博物馆、文化馆和民俗活动点5个。重点景观有庆阳农耕民俗文化村、北石窟寺、东湖公园、华夏公刘第.

  一庙、南小河沟、巴家咀水库、老洞仙山等。其中北石窟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自然资源独特。西峰位于甘肃东部,总面积996平方公里,人口33万人,境内的董志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黄土层最厚的黄土高原,自古就有“八百里秦川不抵董志原边〞之说。黄土风情浓厚。

  2、史前文化世界瞩目。开掘于西峰南佐仰韶文化新石器遗址,及出土的红砂尖地瓶是极其珍贵的考古开掘。

  3、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西峰是周先祖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黄河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区内可上溯至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南佐、仰韶、齐家等文化遗址多达84处,馆藏文物愈万件。在这块土地上,黄帝、岐伯、不窋、公刘、西汉付介子、东汉王符、魏晋傅玄、北魏胡太后、唐代狄仁杰、宋代范仲淹、明代李梦阳、金石书画大家米万钟等都留下了青史可据的人文史话。

  4、民间文化积存丰富。皮影、剪纸、刺绣、陇东道情堪称“四绝〞,郭沫假设誉其为“民间艺术的瑰宝〞。出现了何占鳌、祁秀梅、史呈林、王光普等民间艺术大师。民俗专家靳之林对庆阳民间艺术的传承,现在仍呈现广泛的群众性,十分惊讶并赞誉。至今仍有40多个皮影演出戏班常年活泼在民间,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全区目前从事香包、刺绣、剪纸生产的人数以千计,有20多家专业公司,从事香包等民间工艺品的生产经营。西峰的土窑洞民居文化,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

  .

  5、后备资源较好。西峰油田的大规模开发,为西峰旅游业开展科技旅游和现代工业旅游贮备了丰富的后备资源。

  〔二〕开发现状

  1998年至今,全区累计投资44〔不包括博物馆〕,新建旅游景区4处。在景点建设方面:庆阳农耕民俗文化村投资2575.4万元,新建了观光农业示范园、泗水茶社、陇东民俗博物馆、新式窑洞宾馆、岳飞“满江红〞碑林、凤凰阁、三帝庙、无量大殿、大戏台、三清殿、神泉山庄、游客效劳中心、庆阳历史碑林等景点;北石窟寺投资200多万元,加固山体、保护塑像、完善设施;华夏公刘第一庙投资100万元,新建仿古大门及附属工程;新兴园度假村投资380万元,新建别墅7幢、窑洞宾馆12孔、旅游景点5处;彭原观光示范园投资1200万元,建成紫园山庄、垂钓养殖场、花卉园、农家乐园、智能温室等。梦阳山庄开通硬化峡山道路,建成大型垂钓池、蒙古风情园等景观。2006年12月,辖区庆阳农耕民俗文化村和东湖公园正式被评定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2009年12月,庆阳农耕民俗文化村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在根底设施配套完善方面:以庆阳农耕民俗文化村为重点,先后投资1200多万元,完成了庆阳农耕民俗文化村景区的水、电、路、通讯、绿化、公厕等建设。其中,投资180多万元拓宽硬化了董陈路口至民俗村碑林画廊5500米旅游专线公路,开通硬化了近3000米的环形步道,采取收取驻峰机关单位义务植树以资代劳费的方法,筹集资金160多万元完成了民俗村的绿.

  化任务;共投资98万元完成了通往民俗村和北石窟寺两景区旅游专线公路两侧各15米宽的绿化林带建设;投资100多万元完成了民俗村沟水上塬绿化灌溉和景区人饮工程建设;投资110万元完成了民俗村供电和通讯工程。完成了肖金老洞山景区窑庙维护和道路整修;完成了北石窟寺—巴家咀水库—南小河沟底环形旅游专线的勘测设计等工作;宝塔寺、公刘庙等景区旅游专线公路均得到了拓宽硬化和绿化,各景区〔点〕根底条件得到很大改观。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兴起,位于城郊结合部和景区边缘的农户因地制宜,自发开办了一批小规模的地方风味旅游小吃点、名吃店为主药内容的

  “农家乐〞,如彭原手工面“长廊〞、温泉杂粮馆、董志土鸡、南湖农家苑等,能够根本满足短线游客的消费需求。

  在市场培育方面:辖区现有旅行社企业24家,其中省属国际旅行社分公司9家,旅游产品开发公司3家,星级及涉外定点接待单位4家,旅游汽车效劳公司1家,开辟国内外旅游精品线路100多条,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000多人,间接从业人员4000多人。2010全区累计接待游客37.21万人次,外联团队506批、31890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238万元。

  三、存在问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西峰旅游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市场不热、认识不够、投入缺乏、根底配套条件不好,积滞不畅等方面,明显制约旅游业的快速开展,具体有四方面。

  .

  1、旅游现状滞后。一是有些景区根底建设落后,不适应旅游快速开展的形势;二是管理模式陈旧,一个景区分属多个部门,管理协调难,工作阻力大;三是在客源上还根本是坐、等、靠的成份较大,缺乏走出去、请进来的意识,宣传促销力度不大。

  2、产品单一,精品缺乏。尽管近几年在开发建设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景区景点不断被挖掘,但其中精品仍嫌缺乏,景区包装深度不够,难以形成旅游品牌。而且在开发中只满足于小打小闹,在深层次挖掘内涵方面、根底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较少、标准不高,缺少大手笔和拳头产品。

  3、旅游促销经费来源缺乏。由于目前我区旅游业仍处在探索开展阶段,经济实力不够雄厚,在需要较大投入的宣传促销方面经费来源缺乏,难以形成较大规模。因此,在当前的开展阶段,仅靠旅游部门和当地财政投入是不够的,还需要强有力的上级财政预算予以扶持。

  4、六大要素配套缺乏。在“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的配套方面,我区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还不适应当前的形势,特别是在餐饮、购物等方面没有形成团队接待能力。近几年的假日经济已经暴露出这方面缺乏的问题,六要素配套缺乏有机的结合,尚未形成规模。

  四、开展旅游业的优势和潜力

  〔一〕旅游业开展的优势

  在西峰开展旅游业前景广阔,优势明显,符合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产业导向。

  一是区位优势。西峰地处丝绸之路东段旅行线上,是庆阳市政治、经济、文化、物流、信息和交通中心,位于银川、西安、延安、平凉等热点旅游城市的中心,区位优势明显,而且相互旅游协作条件良好。随着平庆铁路、西长公路交通条件的改善,庆阳机场的扩建,旅游交通将更加便利。

  二是文化优势。文化底蕴是旅游业开展的永恒主题,西峰最珍贵的东西就是文化,她古老、神奇、稚拙、朴实,令人陶醉;其刺绣、剪纸、民歌、石刻、木刻、纸扎、面花等民间文化,都极具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记录着人类文明进步的足迹,在第二节香包节上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最具艺术气质的文化名城。据考证,中医学鼻祖岐伯为北地人,即庆阳人。公刘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创始人之一,华夏公刘第一庙国内著名,围绕岐伯和公刘等庆阳文化名人大做文章,一定可为西峰旅游带来开展机遇。近年来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就已经为西峰旅游业打造了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三是资源优势。西峰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远到新石器时代的文物,近邻诸多革命遗址,涵盖了自然、历史、人文、现代文明等众多丰富的旅游资源。只要加大开发包装,资源优势就会转化为产业优势。

  四是客源市场优势。开展旅游业客源市场可依托西安、兰州、银川三大城市,加上咸阳、天水、延安、宝鸡、平凉五个中等城市客源市场广阔,前景良好。

  .

  五是气候和环境优势。每年6、7、8三个月,周边地区气候炎热,游客不适,而西峰平均气候只有20℃左右,很适宜人们旅游观光,是理想的度假避暑胜地。况且西峰远离大工业区,自然环境好,没有污染,天蓝、水清、空气清新,是生态环境旅游的理想之地。

  〔二〕旅游业开展潜力

  西峰地域广阔,土地肥沃,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2004年1月28日,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我最喜爱的西部名城评选活动中,被评为最具艺术气质的西部名城,并先后荣获周祖农耕文化之乡、香包刺绣之乡、民间剪纸之乡、徒手秧歌之乡、荷花舞之乡的美誉,公刘庙被誉为“华夏公刘第一庙〞,这些都是西峰开展旅游业的潜力所在。

  一是开展农业观光,突出生态旅游。返朴归真是农业观光的主题,众多游人可通过欣赏黄土高原自然景观、野生资源、乡间街村,体验民俗民风、乡土人情,品尝和购置农副产品、土特产品及工艺品,参与田间劳作和消闲等活动来愉悦身心,真正到达乡土性、民俗性、参与性、知识性、实惠性和可回味性。

  二是开展文化旅游,突出旅游节庆活动。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节庆活动贴近群众,人气兴旺,富有地方特色。西峰有丰富的节庆文化资源,如五月端午的香包节、二月二老洞仙山庙会、三月三小崆峒民俗旅游节、三月十八公刘祭祀活动、四月八彭原宝塔寺开光盛会等节庆活动,.

  可借此挖掘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位,形成文化特色,以满足旅游者文化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

  三是申办专业展会,促进商贸旅游。会展旅游是刺激旅游消费的催化剂。随着我区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功能的完善,已具备举办各类展会的诸多条件和优势。

  五、今后旅游业开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转变观念,树立“大旅游产业〞战略设想。思想观念的滞后是制约我区旅游产业开发的主观因素,直接导致对旅游业的定位不明确,对开展旅游产业的优势和潜力认识缺乏,重视不够。随着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开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效劳业〞;全国各级政府把开发旅游产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因此,急需全区各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旅游产业作为强区富民的主要产业做大作强。

  〔二〕明析思路,构筑新的旅游开展格局。确立开展大旅游,培育大市场,形成大产业,实现大开展的战略思路。以科学开展观统揽旅游开发工作,依托现有资源,充分发挥优势,加快开发步伐。总体思路是:以世纪文化广场为轴心,构建环形旅游带,即南部以南湖公园、庆阳农耕民俗文化村为主的现代娱乐、黄土奇观、民俗宗教风景旅游区;西部以北石窟寺、南小河沟、巴家咀水库、新兴园度假村为主的文物古迹、自然风光风景旅游区;北部以北湖公园、彭原旱地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火巷风情度假村为主的绿色农业、乡村风情旅游区;东.

  部以华夏公刘第一庙、东湖公园为主的人文祭祖休闲观光风景旅游区。

  〔三〕突出特色,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质量。大力开发以“黄土风情游〞为品牌的农耕文化、文物古迹、农业观光和生态休闲等具有地方特点和特色的旅游产品,丰富产品体系,是我区旅游工作的当务之急。重点围绕北石窟寺和庆阳农耕民俗文化村等重点风景旅游区优化资源配置,配套根底设施,西峰旅游才能上档次、上台阶、上水平。

  〔四〕政府主导,强化调控职能。我区旅游业的开展正处于初始阶段,借鉴旅游兴旺城市的开展经验,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辅助是实现平稳开展的关键。首先要政策支持。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和启动民资,鼓励集体、个人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开发旅游产业,落实政策扶持;其实要合力开发。区委、区政府要把开发旅游业提上议事日程,调整补充旅游产业协调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旅游业开发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把旅游产业开发任务合力分解给各相关部门,并列入年度重点工作目标考核范围,调动各相关部门参与支持开发旅游产业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整体开发合力。三是要加大投入。区财政要加大对旅游业开发的投入,每年至少安排300—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旅游产业规划、宣传促销,根底设施和重点景区、景点的建设。通过实施政府主导,进一步加快旅游根底设施建设,加大促销力度,壮大产业体系。

  〔五〕多方融资,加快旅游工程建设进程。资金短缺一直.

  是制约我区旅游产业开发的“瓶颈〞,而初始阶段的开发对资金的需求量又非常大,因此,破解这一难题,才是加快旅游工程建设的有效措施。一是加大工程申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的资金支持;二要拓宽思路,借鸡生蛋,大力争取金融机构和银行贷款实施工程;三要优化环境,正确引导,吸引外资和启动民资参与旅游工程建设。通过多种渠道,筹措开发资金,确保开发需求。

  〔六〕加强宣传,开拓旅游市场。我区深处内陆,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旅游产品吸引力不强,缺少有效的“炒作〞和促销。因此,今后在宣传上要围绕“黄土风情〞这个品牌,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手段,通过电视、报刊、网络、影视等媒体开展营销活动,提升产品知名度,增强区域吸引力,尽快把我区融入西安、银川、天水平凉大旅游圈,寻求客源互动、利益共享。

  二〇一一年四月六日

  .

篇六: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不深

  我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文化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在分析我国文化旅游资源概况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当前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关键共性问题,继而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标签: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资源保护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旅游对于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据国家旅游局报道,2017年上半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健康较快的发展,国内旅游市场继续较快增长,入境旅游市场小幅上涨,出境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国内旅游人数25.37亿人次,收入2.17万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3.5%和15.8%;入境旅游人数6950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60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4%和4.3%;中國公民出境人数达到620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1%[1]。我国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众多的旅游资源,其中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发展中已成为重要载体。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既有成功经验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本文将对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我国拥有宏伟的山脉河流,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不计其数的名胜古迹,别具一格的戏剧、音乐、舞蹈、美食等,其中文化旅游资源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中的支柱。根据目前开发的情况来看,大致有三种常见的文化旅游资源转化的旅游产品:一是基于文化景观的旅游产品,二是基于文化遗产的旅游产品,三是基于文化转化的旅游产品。根据调查显示,截至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共36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2]。我国也是一个宗教繁多的国家,我国现有佛教寺院1.3万余座,道教宫观1500余座,伊斯兰教30000余座,基督教堂1.2万余座,简易活动场所2.5万余处[3]。越来越多的宗教圣地成为著名的宗教旅游景点,吸引大量的游客前往。

  二、我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资源开发,轻资源保护

  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和景区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只注重资源的开发而忽略了资源的保护,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手艺失传。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民间手艺从古代至今一直是我国的文化瑰宝。然而,为了迎合旅游业的发展,传统手工艺资源被逐渐地开发出来,兴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新潮。民间手艺最能体现出民族之间的情感,它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然而,从业者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发掘的过程中只看重速度而忽略质量的现象处处可见,粗糙泛滥,失去了艺术所固有的精华。同时,

篇七: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不深

  关于促进我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建议

  (2015年)

  我省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有着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敦煌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交相辉映,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富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省上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发展,充分利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等战略平台,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全省文化旅游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期。下面,结合嘉峪关市近年来文化旅游发展的具体实践,我就更好推动全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与大家做一交流。

  一、嘉峪关市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主要做法

  嘉峪关市是长城与古丝绸之路两个人类文化伟大遗存的交汇城市,是全省文化旅游资源较为富集的地方。近年来,我市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机遇,按照省上创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部署,形成了以文物古迹游、自然风光游、现代工业游、生态观光游、文化旅游科技体验于一体的旅游大发展格局。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旅游。制有待健全。文化旅游业发展中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旅游资源条块分割的问题,宏观统筹协调力度有待加强。文化旅游产业结构相对单一,重大文化项目储备不够,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不够长、规划起点不够高,产业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尚未形成与相关产业互动协调发展的合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旅游发展还不够,民营文化旅游企业项目比重较小,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发展不足,旅游扶贫作用发挥不明显,旅游工作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文化旅游产品体系还不够完善。文化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以及与文化、科技、体育、休闲、探险、影视拍摄等的融合还不够深入,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的旅游产品开发不足,适合普通游客的群体性旅游互动项目和特色餐饮品牌不多,旅游商品的设计、开发和销售还十分薄弱,旅游业综合经济效益还有待提高。

  (四)文化旅游人力资源严重不足。随着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数字视听、网络文化、会展博览等新兴文化产业的逐步兴起,文化旅游资源在挖掘整理、项目规划、成果转化以及经营管理方面人才缺乏。一线服务人员、专业高技能人才、科技研发人才也较为紧缺,文化旅游人力资源规模、结构、专业化水平与产业发展不相匹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

  三、意见建议

  综合各方面条件来看,我省文化旅游资源在独特性、多样性和原生性上优势明显,发展潜力非常巨大、前景十分广阔。建议在战略层面上系统规划、在多元投入上强化保障、在市场运营机制上开拓创新。

  一是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历史机遇,主动对接国家产业政策,深化沟通衔接,实施好文化旅游“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从我省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针对性好、可操作性强、含金量高的文化旅游产业优惠扶持政策,拓展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的内涵,提升华夏文明创新区这个国家级平台的辐射带动力,进一步释放政策平台作用,全方位、高层次建设文化旅游大省。

  二是深化区域合作,进一步完善多元投入机制,推动全省大景区建设。打破文化旅游资源行政区域界线,加大区域性旅游资源的合作开发力度,如七一冰川和文殊寺景区,可由张掖、嘉峪关、酒泉联合开发;避免全省文化旅游项目的同质化竞争,如嘉峪关已经建设方特欢乐世界项目,在项目辐射半径内不再规划同类项目;科学引导彰显特色,如西部地区的嘉峪关、敦煌、张掖,其文化旅游已形成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全省各地应加大谋划特色化、差异化文化旅游的力度,努力形成全省文化旅游各有特色、一体发展的新格局。建议加快培育我省

  金牌文化旅游中介组织,通过兼并、收购、控股、加盟等途径,培育大型地域性文化旅游企业,带动客源增加和市场拓展,促进我省文化旅游市场规范运行和繁荣发展。

  三是努力将我省建设成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和文化家园。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甘肃是中华民族、华夏文明和农耕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被誉为“世界文化的大运河”的丝绸之路,在我省绵延1600多公里,遗留了石窟、佛寺、碑塔等独特的文化珍宝,建议在我省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实施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全力提升我省在海内外中华儿女心中的文化地位。

  四是提升我省文化资源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和国家的认同感,让丝绸之路精神和甘肃文化发扬光大,真正抓住甘肃文化的根。建议加大挖掘河东、河西等地域特色文化力度,深入研究、分类指导,使之与旅游、科技、体育、信息、商贸产业等融合发展,实现地域文化对优化经济结构的推动作用。

篇八: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不深

  谈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摘要:

  发达国家居民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行为出现了新的动向,人们对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的选择更加重视文化内涵。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城市规划应该更加重视文化特性。本文从历史文化景观的建设、历史文化氛围的营造等方面对如何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作了探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是旅游管理领域内人们关注的中心议题之一。本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分析文化在旅游产

  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更新认识,深度发掘旅游文化涵,提升旅游产业素质,从而构筑旅游产业发展

  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文化内涵

  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城市规划

  旅游品位

  二个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居民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行为出现新的动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从以往追求物质享受和生活舒适转向追求精神发展和生活质量。这种新的价值观念已经影响到他们对旅游产品的选择:由过去的以消遣、放松为主变为以求知为主。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意识到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旅游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构筑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理解

  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很大。

  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1.文化的广泛性

  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也正说明文化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2.文化的层次性

  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

  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

  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

  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旅游资源文化性的地位和作用

  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不仅要理解其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同时,我们也要理解它在发展旅游文化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

  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明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

  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3.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知识经济,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1.

  我国旅游文化发展方向的目标错位现象

  由于国家评定优秀旅游城市是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来打分并按其分值来确定结果的,许多城市特别是非传统旅游目的地城市、普通中小城市,为了争得和维持其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不惜把自己的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于这些死板的标准上。他们不顾自身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等客观状况,盲目按照《标准》进行大量的旅游投资与项目开发,试图得到高分值,偏离了城市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

  2.

  我国大部分旅游地区旅游发展动机的急功近利现象

  由于人们习惯认为:旅游地区的荣誉称号越多,就表示其进步;官员为官一任,如果能为该城市多争创一个荣誉称号,就能代表其政绩显赫。于是出现很多城市为了通过旅游城市评定,就不计较长远利益影响,功利性地盲目上一些缺乏科学论证的大项目。如,到处开发旅游资源,大肆创造人造旅游资源,建造主题公园,盲目投资增加酒店、娱乐中心等等。结果不但城市的实际旅游吸引力没有因此而增加,并且造成了巨大的投资浪费。

  3.我国许多旅游地区旅游发展模式的盲目模仿现象

  国家旅游局的《标准》为旅游城地区的城市旅游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参照项目。各旅游城市在旅游发展中,其城市生态环境、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支持系统在某些方面有些相似尚可理解,但现实中的旅游城市往往习惯于引用经验和盲目模仿。一个城市的旅游发展成功创新很快就会被多个城市照搬或模仿,并且可能涉及到基础设施系统、旅游产品系统、营销系统等旅游系统的各个方面。结果造成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虽然数量上剧增,但除了少数特色旅游城市特别是副省级以上省会城市外,其他的似乎是一个模子造出来的,这使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成为批量生产,多数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缺乏特色。

  4.我国旅游地区旅游功能主题的模糊化现象

  由于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只能源于《标准》的评定,这致使许多旅游城市只是一味参照《标准》去发展城市旅游,结果搞成了无主题、无特色的多样化发展。很多地区本身旅游资源非优,而是借助于该区域内某些景点的拉动,使其旅游职能获得较大发展,于是通过了优秀旅游城市评审。但其决策者却把该城市当成极具旅游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来开发,集中全力开发城市旅游产品,而忽视其区域旅游媒介功能。结果是城市旅游吸引力没增加,城市对区域旅游的旅游功能也没突出出来,失去其自身特色,走向平庸化道路。相反的,有些有旅游开发潜力的优秀旅游城市,如历史文化名城,却不能进行深度开发,造成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其优势不能突出,甚至出现“优秀旅游城市无旅游”的现象。旅游功能定位、发展主题的不明确是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常出现的现象。我国旅游地区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反映出了不能深度的发觉旅游文化资源内涵,很盲目化,不能够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刻的定位不仅破坏了旅游环境,同时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也不能更好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设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对策

  1.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以品牌促发展

  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2.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

  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深度发掘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旅游市场的开发,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

  3.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眼光对待文化

  要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在当代我国旅游文化产品差异中,我们不仅要好好的把握住市场带给我们的机遇,同时,要深刻的认识到我国旅游文化的深刻含义,充分地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在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对旅游产品进行更好的定位,在不破坏城市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4.建立科学的旅游经济管理机制,将传统文化优势打造成地方旅游产业优势

  “旅游经济能否做到集自然、保护、科技、创收于一体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统一,关键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健全和完善旅游经济管理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极为重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管理体制,不断引进世界上先进的旅游经济管理技术和方法,在政策、法律、体制和机制等各个方面加强管理,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旅游经济管理机制。

  走“文化品牌”之路,适合于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还不能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地区。要使地方旅游资源优势得到完全的释放,挖掘文化、提升品位极其重要。地方旅游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树立品牌意识,整合优质资源。

  结束语:总之文化是旅游资源的灵魂。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涵以其个性鲜明、底蕴丰厚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及应用,大力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必要手段。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2]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N].中国旅游报,2000-01-17[4]《旅游文化资源规划与管理》,大学教材

  [5]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中国旅游报》)

篇九: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不深

  浅谈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浅谈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业发展迅速,我国的旅游资源也得到了进一步开发与保护,旅游景区的数目也正在快速增加。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人们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求与标准也越来越高。而一些旅游景区只是盲目的开发旅游资源,模仿其他景区,造成了景观雷同,层次低的后果,而且这类景区已经逐渐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与此同时,一些旅游景区建设尝试突出旅游资源特色,把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做为景区建设发展的突破口,因此如何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便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概述、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展开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旅游资源

  文化内涵

  对策

  Apreliminaryanalysisonhowtobuildtheculturalconnotationoftourismresources[Abstract]

  Since21stCentury,thetourismindustryisinrapiddevelopment.ThetourisminChinaisdevelopedandproducedalot.Thenumberoftouristareaisincreasedquickly.Withtheprogressofscienceculture,peoplemoreaboutthedevelopmentoftourismresources.Sometouristattractionsarejustablinddevelopment,imitateotherscenicspots,withresultinasimilarlandscape.Thistypeofscenicspotsisgraduallyunabletomeettheneedsoftourists.Atthesametime,sometrytohighlightthecharacteristicsoftourismresources,tobuildtheculturalconnotationoftourismresourcesasabreakthroughfortheconstructionofscenicspot.Thushowtobuildtheculturalconnotationbecomesanimportantissueforthedevelopmentofthetourismindustry.Thisstudydiscussestheproblemsinbuildingtheculturalconnotationinputforwardthepoliciestosolvetheseproblems.[Keywords]tourismresourcesculturalconnotationcountermeasures目

  录

  中文摘要

  ..........................................................IAbstract.........................................................II引言

  一、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概述......................................1(一)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内容...................................1

  (二)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背景..............................1(三)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意义...............................2二、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2

  (一)中国旅游资源文化开发现状..................................2

  (二)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存在问题............................2三、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对策......................................4

  (一)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注重旅游者的文化需求..........4

  (二)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通过创新带动文化发展............4

  (三)开发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战略性支柱产业,优化旅游产品结构....5

  (四)保护开发旅游资源,注重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5结论................................................................6致谢................................................................7参考文献............................................................8浅谈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市场的不断开拓,人们对旅游业提出了更多需求。而那些缺少自己的独立特色以及文化内涵的旅游景区将难以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上立足。因此,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成为当今旅游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旅游景区要通过自主创新,增强企业文化软实力,要使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在极少的成本下被放大,从而增强其综合竞争力,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

  一、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概述

  (一)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内容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旅游资源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现代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都称之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地文景观、水域景观、天象景观和生物景观,人文旅游资源包括历史遗存、宗教建筑与设施、陵园墓地、名人故居和园林,社会旅游资源包括民风民俗、餐饮、购物、娱乐、健身、文化设施和产业观光地。旅游业在我国仍属于朝阳产业,它的权衡标准是经济效益。正因此一些旅游企业只追求经意利益最大化,而忽略了对其开发的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而且一个企业在文化软实力

  层面上多下功夫,同样能够使旅游企业做大做强。正因如此,当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合理的挖掘,才使得旅游资源价值得到了真正体现,使其更具文化魅力,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前来观光游览。

  (二)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背景

  近几年来,旅游业的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上,越来越多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开发与利用。与此同时,随着游客素质的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之前,我们注重的只是简单的去参观旅游景区,看到了景区的与众不同,并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如今时代在进步,科技手段也越来越发达,旅游者通过网络便能全面深入的了解旅游景区,因此那些相对比较低端的旅游产品便得不到旅游者的认可,满足不了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期望。因此旅游景区在物质开发之后,应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设计品位更高、质量更好的旅游产品,让旅游者积极地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

  旅游业目前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人们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求越来越高,而那些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在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不利地位。一些旅游景区看到了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所带来的效果,便对景区内的开发管理进行适当的整改。通过自己的自主创新,不断地开发出独具旅游资源文化特色以及符合大众口味的新型旅游产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满足了广大游客学习以及了解旅游资源的诉求。正因如此,景区内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利用,达到了物尽其用的效果,也使得景区受到海内外游客的一致好评。

  (三)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意义

  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是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原动力,推动我国旅游业不断地向前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级。我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不仅有利于景区的长久发展,也可以为景区吸引更多的客源,增加景区收入,带动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能促进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使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且还增加了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是旅游者乐在其中,享受获取文化知识的喜悦,满足了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文化诉求。正是通过旅游者参与到旅游资源文化挖掘的过程之中,才使得旅游景区更具活力。当今世界,旅游消费群体不断壮大,旅游者的文化素养显着提高,从而对景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有利于提升旅游景区在旅游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为景区抢夺旅游市场乃至客源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以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为我国旅游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二、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中国旅游资源文化开发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旅游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与保护。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文化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在我国,各个地方的文化旅游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旅游产业也正处于慢慢转型的阶段。而实现旅游经济效益最大化以及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利用好眼前的文化资源。一些旅游企业看到了文化在挖掘旅游资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便通过利用自身的企业优势,打造独具企业特色的文化品牌,从而增强

  企业的竞争力。目前我国文化旅游品牌开发持续推进,文化旅游管理和服务不断加强,文化旅游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各个地方正在大力开发文化旅游资源。

  (二)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最为关键的时期。国家大力支持人民出游,推动了旅游市场的扩大,同时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变得尤为重要。然而部分企业并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完善的开发,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从而出现了下列问题。

  1.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对其科学文化内涵的发掘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但是目前大多数景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上还仅停留在观光旅游层面上,自然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挖掘很不到位。一些旅游开发商为了最大程度上获取旅游收益便盲目的开发,不注重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同时也忽略掉了对自然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因此才会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了简单、近距离重复开发和资源环境破坏等问题。旅游开发商认识不到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重要性,因此一些自然旅游资源只是发挥出其观光游览的功能,而并没有达到为旅游者提供文化享受的效果。

  例如:张家界黄龙洞的开发,还仅停留在“自在”阶段。旅游开发商通过对洞内“定海神针”的上亿元巨额投资开发,使得黄龙洞在旅游景区内小有名气,但是其文化内涵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洞内只是通过利用霓虹灯、射灯等灯光效果来对洞内景观稍加修饰渲染,静态地展示给游客,旅游开发商只注重景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忽略了对洞内钟乳石和地下河科学成因进行介绍,因此旅游者只是简单地游览景区,却并未从中得到关于自然资源所要体现的文化内涵。

  2.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流于低俗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以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些具有当地旅游特色的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旅游者,当地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影响,在不断地进行改变。许多传统节日已经不再具有传统色彩,更多的是成为了人们赚取利润的手段。一些传统的演绎融入了现代元素,而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元素在不断的减少甚至消失。人们为了追逐利益却忽视了本地区的传统文化,使得那些传承千百年的文化遗产或减少或消失。更有甚者,旅游景区将传统文化进行简单地包装,出售给旅游者。例如:在黔东南的西江千户苗寨,一定要在每年的“吃新节”以后才能吹芦笙,大芦笙场要在每13年一次的“牯藏节”时才能在那吹响芦笙、进行苗族的歌舞欢庆活动,否则会被认为是不吉利和对祖先的不尊重。但是随着西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诸如此类的风俗习惯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在西江,吹芦笙已经成为了日常的的欢迎和欢送游客的日常活动,每天从早到晚,只要有游客,就会听到芦笙吹响的声音,吹芦笙已经不再像从来一样需要选时间和地点了。而大芦笙场则已经被当地政府出租给旅游投资公司,旅游投资公司的歌舞表演队每天都会在大芦笙场进行两场歌舞表演。在当地老百姓看来,这些都严重的违犯了苗族几百年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但是随着旅游快速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不断增加,当地老百姓也就逐步的习惯和接受了这种现象的存在。

  3.整体开发层次低,部分旅游资源可开发性不高

  我国国土广阔,旅游资源的开发推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经济不断增长。同时我们要看到部分旅游景区粗放式开发旅游资源,只是简单地对区域内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缺少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分类,导致了一些重要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及时的开发保护,让处于自然状态。一些自然旅游资源位于地势较险,地理环境复杂的地方,开发难度较大;部分旅游资源分布较散,规模较小,因此其观赏性、娱乐性以及可参与性等条件并不是很充足。例如苏州上方山石湖景区,是中国高星级森林公园,其独特的民俗活动“石湖串月”更是内涵、意义和科学价值都十分深刻。建立起上方山石湖为轴心的文化旅游点,对提升苏州市历史文化品位,建设文化苏州,促进苏州民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至今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及市场的科学营销仍然进度缓慢,影响了这一旅游景点的深入开发。苏州园林在汉族建筑中独树一帜,堪称私人园林的典范,自古以来便留下了大量的文化景观,其中不乏近现代重要史迹,名人故居等。而这些都属于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苏州的旅游精品。但是它们作为旅游资源分布较散,而且规模较小可开发性不高。

  4.认识不足,保护开发工作落后

  部分旅游景区对自身所拥有的旅游资源优势认识不足,或者是旅游景区的认识仅停留在当前所取得的成就上面。在开发利用景区内文化资源、打造景区文化产业上面略显不足,无法将自己已取得的文化成果转化为文化产品。部分景区不能使已开发旅游资源物尽其用,并且不能对已开发好的旅游资源进行较好的保护,从而造成了部分旅游景观年久失修,毁坏严重,一些基础设施更是得不到完善,对游客的出行造成了阻碍。例如:目前泰安市对泰山文化的认识仅停留在“世界遗产”、“五岳独尊”显性资源的层面上,对泰山文化这一隐性资源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发掘利用泰山文化资源、启动泰山文化市场、打造泰山文化产业方面更显不足。尤其在文化成果转化为文化产品方面停滞不前,对泰山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近几年来,登山游客人数徘徊不前,已经严重影响了旅游经济的扩张,同时在旅游市场上没有得到很好地扩张,产业链条得不到完善。

  三、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对策

  (一)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注重旅游者的文化需求

  在一些比较发达的旅游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已经进行得很好,因此这些景区的再度开发便遇到了瓶颈。一些专家学者便提出了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从而激发游客的旅游兴趣,并提升其文化品位。首先要对景区的专职导游讲解部分进行创新,为导游讲解增添文化色彩。导游在日常的工作中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不同文化需求的旅游者,他们的文化层次或高或低,因此旅游景区要加强对导游人员的专业培训,包括对旅游景区的概况了解、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科学解读、科学历史文化的掌握以及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多种形式的讲解,让游客通过观光、游览、参与旅游互动等形式深入链接景区内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同时这也对导游的讲解口才提出了巨大的要求,不仅要求导游讲解到位,把景区所要体现的文化内涵讲解的活灵活现,而且还要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部分旅游景区甚至通过利用高科技手段来向我们广大的受众群体进行展示旅游系元的科学文化内涵,同时采取模拟手段,是旅游者深入其中,近距离体验旅游资源的文化魅力。一些景区才去多媒体的方式,在景区内的大屏幕上为大家解读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声情并茂,赢得了广大旅游者的一致好评。其次景区可以修建文化观光场所或者是文化博物馆,让游客零距离了解景区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从而激发游客的学习兴趣,影响更为深远。然后可以考虑开发以科学考察、文化传播等为主,激发游客学习兴趣为辅的旅游产品。在旅游资源丰富的景区,可以开展登山、探险、徒步、漂流、温泉等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更为直接地体验其中的文化内涵。最后我们要深入到旅游资源当中,去寻找最本质的文化内涵。旅游景区要根据自身需要,合理规划设计旅游资源,深化文化内涵,让旅游者更能轻松地了解景区文化。

  (二)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通过创新带动文化发展

  我国地域广阔,拥有着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然而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经营者赚取利润的工具。从而使得一些旅游资源开发流于低俗,首先,政府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手段加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避免其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而失去原生态。我们要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破坏传统文化的行为,对破坏旅游资源的经营者予以严惩。同时政府应建立完善的文化管理队伍,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加以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文化管理,避免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挖掘流于低俗化,淘汰低俗的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于景区文化中,避免使传统文化变相的成为旅游景区的盈利工具。其次,政府应大力扶持旅游企业,鼓励自主创新。在当前社会,创新是企业进步的动力,是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率,提升旅游资源的开发水平。通过创新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新的发展,从而带动企业的经济增长。

  (三)开发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战略性支柱产业,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我国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而下面还包括不同类型的旅游景观,那么开发整合这些旅游资源便成为了重中之重。在现代旅游中,旅游者更加追求景区文化以及精神享受。旅游景区不仅要充分开发旅游资源,更要注重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提高旅游景区的文化层次。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旅游景区应该深入调查旅游市场,对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上应该多样化,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旅游景区可以整合旅游资源,进一步细化,开展自然观光之旅、人文景观之旅、科学考察之旅、生态之旅、探险之旅等。这样打造出来的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文化内涵,能够得到更多旅游者的喜爱。

  国家对旅游业提出了全新的定位,指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宏伟目标。首先要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坚定不移地树立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努力把旅游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其次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同时要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以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提高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再次要推进旅游体制改革,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拓展旅游市场,深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开展休闲度假旅游。然后要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创新旅游文化产品,开展研学游、宗教游、房车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等,增加旅游购物消费。最后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供旅游交通服务水平,保障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进行。另外要加大对旅游业的财政支持,助力旅游发展。

  (四)保护性开发旅游资源,注重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景区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可能并不注重对旅游资源的保护,造成了旅游资源的浪费,而那些被破坏的旅游资源也很难再恢复。首先旅游景区要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开发景区内的旅游资源,让每一处旅游资源实现其价值。尤其是在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时候,注重对旅游资源的保护,确保旅游资源的原生态。其次要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力度,建立良好的市场运营程序,建立旅游市场监管机构,保障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对破坏以及浪费旅游资源的景区进行严惩。最后要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开发旅游资源的时候要合理开发,不能进行破坏性开发,尤其是旅游资源一旦破坏,将难以复原,因此要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在我国,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仍然是当前旅游业发展多要面临的重要课题。一个国家,倘若没有了文化,那么这个国家将要衰退,而旅游资源没有文化内涵,那么这个旅游资源也将黯然失色,失去了其独特的魅力。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不仅可以为景区带来可观的收入,为旅游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而且还有利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的开展,促使旅游资源能够发挥其价值,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效果。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并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长久持续的一个过程,需要我们成立专家学者队伍以及广大旅游者的共同努力,去深入到旅游资源中进行研究。同时我们还要借助网络,市场操作,媒体宣传等手段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研究成果进行包装,使其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力。

  致谢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老师和朋友的支持,特别是我的指导老师孟伟老师。给我许多方式的指点特别是以前老师给我们讲课的过程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和积极的启发。在此我衷心的向老师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卢双鹏

  曹娜.乡村旅游目的地营销探讨[J].绿色科技,2011,(9).

  [2]姜红莹.张家界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开发初探[J].经济师,2006,(6).[3]何睿.从旅游人类学角度看旅游业对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影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4]孙玉洁.泰山文化研究进展及启示[J].泰山学院学报,2012,(5).[5]刘丽梅.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历程与启示[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6).

篇十: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不深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通用10篇)

  文化旅游产业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术界和一些省市政府部门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较为笼统。很多人把旅游产业主体视为文化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旅游交通企业、旅游住宿企业、自然观光景区等。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的文章10篇,欢迎品鉴!

  护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未来在推动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中,一要明确文化旅游开发主体,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主题是文化旅游项目开展过程中的主导元素,必须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以及分析相应的目标群体,从而找到最适合的开发主题。

  二要正确定位开发,合理保护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文化旅游资源之前,要进行科学、全面、综合地有效分析,从而得出准确定位,并在准确定位基础上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最终实现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

  三要提高对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一方面要加大宣传保护力度,提高文化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监督。此外,对于文化旅游产业从业人员,要注重提升文化观和生态观在内的综合知识,具备专业的创新、管理能力。

  总的来说,文化旅游资源是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强对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开发,是当前我国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文化旅游若想得到更为长远的发展,则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但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仍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健全,发展资金不足,特色旅游资源挖掘不够深入等问题。应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建立各部门合力兴旅的工作机制和政府及社会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提高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景区经营管理水平,构建源汇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新格局,培养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源汇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源汇区;文化旅游产业;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旅游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是文化产业中极为活跃的组成部分。文化旅游产业又是文化产业中最具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业态,同时也是符合现代需求的新型业态,是对现有文化产业的重要补充。

  一、源汇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源汇区历史悠久,商周时期源汇镇就已形成,明朝时期发展成为中原地区商贸重镇,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源汇区政府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旅游兴区战略,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业融合,文化旅游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一)地方产业发展政策逐步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初具规模

  为加快源汇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源汇区委、区政府在2007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旅游兴趣的目标、任务,致力于构建文化与旅游相融合、产业优势突出、影响力和竞争力较强、富有源汇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新格局,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源汇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源汇区委、区政府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成立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全区文化旅游产业的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经过几年的发展,源汇区文化旅游产业走上了快车道。2010年8月,开源休闲文化旅游产业园区被评为河南省服务业特色园区;2011年12月,开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开源休闲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正在努力创建河南省产业示范园区。

  (二)不断加快开发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张

  源汇区坚持把项目带动作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上档升级的战略性举措。针对开源景区容量小、服务设施落后的问题,加快对开源旅游景区的升级改造。开源旅游景区改扩建项目占地156亩,预计总投资6.8亿元,2012年已完成投资1.2亿元,建成后将为游客提供游、购、娱、吃、住、行一站式服务。国家3A级旅游景区金凤凰鸟语林公园(原森林公园),目前正在转型为以鸟类文化为主题的城市休闲公园,并争创国家4A景区,鸟文化主题项目已完成15个,南美风情园、沙漠鸟园、远古鸟园、世界珍禽园及猴岛和动物园项目正在施工建设中。河上街古镇项目以漯河河上街历史为背景,汇集中原民俗文化,荟萃汉、唐、宋、明、清古风格建筑,展示石雕、砖雕等本区民俗文化和漯河历史文化,该项目占地面积63亩,总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主要由全国特色旅游产品博物馆、悦来客栈、河上街城楼、受降广场和民俗文化广场等组成。一期旅游产品博物馆已投入运营,二期项目已投入使用,三期正在建设。金凤凰儿童乐园总占地面积33亩,总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一期已投入运营,二期项目正在建设安装,开源时代广场总占地47亩,一栋建筑综合体高17层,总建筑面积10.1万平方米,包括金凤凰文化主题酒店、大型旅游购物中心、时代电玩城、数字化影院和生态步行街等,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二次结构建设和外装修。豫中南游客服务中心项目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900平方米,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外装修。

  (三)积极建设古玩和文化艺术品市场,影响力逐步扩大

  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源汇区制定了招商引资、扶持培育、积极引导的优惠政策,为文化旅游经营业主提供政策、市场分析、消费调查等方面的支持,营造宽松和谐的投资环境。2011年,积极整合古玩市场,在开源景区组织房源建设漯河市古玩图书科技市场,目标定位为豫中南最大的古玩市场,吸引周边地市乃至省外优质文化产业资源入驻,通过外出招商、广告宣传等多种形式进行市场推介,吸引了60余家古玩商、6家书商、22家电脑商户入驻,市场初具规模,吸引了很多省内外商户到此经营,淘宝交易。2012年以来,积极开展市场调研,筹建文化艺术品市场。组织房源60余间,并采取悬挂横幅、制作宣传版面、发放宣传页等方式做好政策解释,引导从事国画、油画、雕塑、字画装裱、玉器、陶瓷和工艺画经营的商户进驻市场,与古玩图书科技市场连接成片、共同发展,形成综合性文化旅游产业市场,促进源汇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四)加大文化旅游宣传力度,知名度不断提

  近年来,源汇区深入发掘文化资源潜力,以大型节会为依托,加大旅游促销宣传力度。本着突出中原民俗文化特色,打造漯河群众节庆精品的原则,从2010年春节开始举办的每年一届的河上街庙会,立足本区民俗文化,发掘独特民间绝活,展示华夏文化底蕴,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漯河河上街的古老民俗风貌,在本市及周边地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在开源景区举办了国际旅游小姐景区巡游活动、省百名油画家采风活动、旅游休闲节、菊花展、红枫展、奇石展、盆景展、鸟类文化节、初夏狂欢节、民间艺术大赛和群众文化艺术展演等活动,吸引周边地市游客到源汇来观光游览。节会旅游凸现旅游品牌效益,开源景区正逐步成为河南省旅游业较为知名的景区。同时,区文化旅游局先后组织旅游企业参加了第二届中国(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和河南省(洛阳)第二节旅游产品设计大赛博览会等展会活动,积极推介源汇旅游,提高知名度。(五)加强行业监管,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

  源汇区文化旅游部门认真贯彻实施《河南省旅游条例》,加强行业监管。一是加大行业管理力度。大力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完善旅游企业的诚信档案,加强行业自律,加大旅游执法检查力度,采取集中整治和经常性执法相结合,规范旅游市场经营秩序,实现全区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加强平安旅游建设,制定了《源汇区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提升了处置各类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健全旅游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与旅游企业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定期开展旅游安全检查,及时清除安全隐患。近年来,全区无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发生。三是加强旅游业从业人员培训。全面推行持证上岗制度,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人才利用方式,加大对全区旅游经营者及从业者的岗位培训力度,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

  二、源汇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市、区旅游工作的管理体制是管理权大多集中在市一级,大量事务性工作在区,责权利不相统一,导致各区管理职能不健全,影响区级相关部门积极性的发挥。如:辖区内旅行社、旅游饭店等仍由市旅游局管理,对旅行社、导游等存在的违规行为无行政处罚权,不能有效受理游客投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源汇区旅游业的发展。

  (二)发展资金不足

  源汇区文化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落后,按照河南省旅游投资公司制定的小村铺村2010—2020年乡村旅游整体规划,需总投资4065万元,仅前期开发建设就需资金投入1915万元,由于资金缺口大,目前进度缓慢。在宣传促销方面,与河南省旅游发达县区相比,源汇区此方面的财政投入经费较少,造成对文化旅游形象的塑造推力不够。

  (三)特色未能充分资源开发

  源汇区具有开发价值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如民间剪纸、问十铜器舞、肘胳等,由于资金和选址等因素制约,尚未有实质性进展。另外,近年来源汇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较快,为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目前在源汇区农家乐无论从规模、数量还是休闲娱乐项目开展等方面据成熟的农家乐旅游差距较大有待完善之处较多。

  三、发展源汇区文化旅游产业对策建议

  (一)加强科学规划,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

  合理规划是科学发展的奠基石,只有一流的规划,才打造一流的旅游项目。近年来,源汇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原有的规划已经不能满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求,应从现实需要出发,重新制订源汇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为源汇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规划应以文化和旅游的结合为着眼点,以一定数量的精品项目为着力点,以拓展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提高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研究制定实施细则,快速推进以道路、游步道码头、水、电、通讯等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市建设、城乡绿化为重点的旅游环境建设;以导游、旅行社和宣传营销为重点的旅游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旅游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加速资源整合,形成全区各部门合力兴旅的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负责制、重点项目领导分包制,加快整合:一是破除部门和行业限制,在统一的规划和共同的目标下真正实现各类文化旅游资源互通、互动、共享、共赢;二是突破地域限制,树立整体旅游宣传营销理念,整合全区旅游资源,可采取捆绑式营销方式。同时进一步完善工作措施。形成协作机制,建立政府协作议事机制,应不定期召开工作座谈会,召集相关部门会商,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出主意、找办法,形成合力兴旅的工作机制;其次,建立重点旅游项目督察制度,完善旅游项目目标管理制度、督查问责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督促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第三,优化发展环境,加强调查研究,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力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政府及社会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加大资金投入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落实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必须坚持多方筹资、多元投入的原则。放开、放活、放宽旅游市场准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一是政府引导。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是发挥政府对社会资本导向作用的重要体现,也是突破现有景区建设资金短缺瓶颈的关键。因此,政府应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资金投入,主要用于旅游规划编制、市场开发和宣传促销、旅游公益设施建设、旅游企业贴息贷款和建设重要景区景点以及奖励优秀旅游企业人才等,加速源汇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二是市场化运作。尽快制定出台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以良好的软环境吸引投资者。通过对外批租、承包和租赁等形式,积极引进外资和民间资本,实现以资源换资金、以景点换资金、以经营权换资金。三是多渠道争取。积极引导民间投资,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和经营,兴办文化旅游经济实体,投资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建立旅游资本运作平台,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旅游项目的贷款力度。千方百计争取国家级、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积极探索景区使用所有权、经营权或门票收入作抵押进行融资的新方式,更多地争取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资金投入。

  (四)注重宣传,扩大文化旅游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要加大景区宣传推介力度。一是广泛宣传、层层动员,征集最具源汇特色、体现旅游内涵及文化底蕴的宣传口号、图标、照片和录像等,彰显源汇特色、提高源汇区文化旅游吸引力;二是与省、市级电视台等媒体合作,通过播放旅游宣传片、开辟旅游专栏等方式,对源汇区文化旅游进行整体宣传推介;三是到大中城市举办旅游项目推介活动,组织旅游企业到外地参加旅游展会,宣传推介源汇区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在拉动市民旅游消费的同时,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到源汇旅游。

  (五)抓好特色项目开发,逐步增强旅游观光的文化吸引力

  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做文章,将各类文化资源和旅游产品有机整合,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引导农家乐经营主体打破传统餐饮模式,以赏农家景、享农家乐、食农家饭、品农家风情为主线,实现特色化乡村旅游业态。挖掘、整理本地传统饮食,推出一批乡土菜肴;开发富有特色的采摘、垂钓和耕种等农事体验项目;将民间艺人请进景区,举办各类表演活动,集中展示民间剪纸、铜器舞和舞龙舞狮等民间文化艺术,满足游客体验生活体验文化和求知求乐的愿望,大大增加旅游观光的吸引力。

  (六)加强人才建设,提升发展软实力

  源汇区缺乏文化旅游管理方面的高素质人才,文化旅游项目策划层次不高,管理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应引进一批高层次文化旅游策划管理人才,鼓励支持管理人员参加人才培训,对政府文化旅游管理人员及旅游景区管理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创新管理办法,努力提升景区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全区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篇十一: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不深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3篇

  文化旅游产业进展问题及对策建议1篇

  文化旅游前景宽阔

  在不断拓展的旅游领域中,文化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游客钟情和青睐。据日本《旅游周刊》调查统计,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日本游客占心灵震撼、文化熏陶或艺术共鸣的,综合性、高品位的旅游活动。各级文物爱护单位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和物质依托,必需主动出击,将文化旅游做强做活。

  进展优势与现状

  中国拥有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而文化的差异性正是文化旅游得以开展的决定性因素。历经五千年文明积淀,中国的文化旅游资源遍布神州大地。国际旅游者对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国文化具有深厚兴趣,渴望了解、认识、感受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的中国文化,给中国文化旅游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宽阔的前景。

  近二十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文化旅游产业进展,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文化旅游品牌开发持续推动,文化旅游管理和服务不断加强,文化旅游市场已经具备肯定的规模。各省、市在立足本区域文化特色和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和开发适合自己的文化旅游项目并呈现产业化进展态势。部分地方政府还将本地区定位为文化旅游城市,并根据产业化体系进行城市规划和进展布局,建成了一系列特色鲜亮的大型文化旅游区,不但促进了城市进展,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实现了多彩的文化回来,在进展文化旅游方面迈出了胜利的一步。

  存在问题

  文化旅游景区处于初级的旅游利用阶段,旅游方式单一化,活动内容单调,缺乏可让旅客直接参加的活动,直接导致景点吸引力弱,旅客不愿长时间停留。同时,旅游质量也不高,无法让游人产生再次参观的愿望。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旅游配套设施跟不上旅游进展步伐,可进入性差,周边环境不佳,吃住行游购娱得不到基本满足。进展性投资相对较少,基本上是"以门票养旅游",经济效益不佳,只能因陋就简,以致设施不全。

  地方政府或旅游开发管理人员,在文化旅游开发前期缺乏对市场环境的调研和分析,没有对比其自身特色与现有市场中其他已开发资源的优势,盲目开发重复建设,使文化旅游项目开而难发,开而不发,难于立足旅游市场。

  有些极具文化和欣赏价值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缺少资金投入,开拓性激活的能力缺乏,综合效应发挥不好。一些文化旅游资源涉及较深的传统文化内容,比方宗教壁画,碑刻楹联等,由于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与今日的实际生活有肯定距离,再加上资料失传,讨论、提炼、挖掘不够充分,存在着无法穿越、读不懂的尴尬,文化资源成了玩不转的珍宝。

  没有深度挖掘自身文化内涵,一味照搬仿照,多处旅游景区门口都是一样的现代化广场,一样的现代化停车场、现代化售票大厅、现代化购物商店,连商店里卖的文化旅游商品都一样。有些开发者不顾及景点文化主题,追求各种旅游项目样样俱全,明明是主题单一的小景点,硬要一味扩成大景区,推出的游览项目不伦不类,使景点变得大而寡味。这些脱离景点实际而拓展出的文化旅游景区相似程度特别高,每个景区都建有这样的模式公园:假山、人工湖、浮桥、长廊,抄袭仿照的开发建设,粗制滥造的人为景观,掩盖了文化旅游景点原有的特色,降低了文化旅游应有品位,其市场命运可想而知。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在文化景区内进行不适合的工程建设,如舍弃自然的登山道路而铺设拙劣的水泥台阶,在古城中修建现代化的高层建筑,随便移走古树名木,在文化遗产划定的爱护范围内随便施工,建了拆,拆了建,不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这些行为对文化旅游a资源美学价值造成的破坏大多难以恢复。加之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使旅游环境受到污染,文化资源遭到破坏,如环境污染导致某些旅游资源枯竭消失,管理漏洞致使某些古建筑毁于雷电火灾等等,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导致旅游质量下降。

  大多数文化旅游景区还处于"门票经济"阶段,文化旅游产业基本上空白,景区纪念品摊位和一些有收入的项目由私人承包,出售的纪念品档次低下,品类单调,且假货次货充盈;一些初步尝试文化产业的景区,还停留在出售印有文化旅游元素的明信片、书籍、扑克牌、文化衫等简洁商品的初步探究阶段,且收益不大;有些已成规模的文化旅游商品市场,开发的产品缺乏地方文化特色,纵使有几件具有特色、稍上档次的商品,定价普遍过高,动辄数百、上千元,物非所值,降低了参观者购置的兴趣。面对这种状况,有的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不是致力于开发极具特色、质量上乘、价格合理、深受游客宠爱的产品,而是以回扣绑架导游,因此常常出现导游强迫游客购物的事件。

  进展建议

  加强政府主导,利用行政手段,制定有关文化旅游产业政策,指导文化旅游适度进展,引导资金正确投向。加强宏观管理,协调交通、饮食、娱乐、园林、商业、文化等相关部门互相连接,共同为文化旅游业服务。

  重视文化旅游市场调研,精确把握国际国内文化旅游市场需求动态,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契机,有针对性地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旅游产品。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力争文化元素既要全省旅游投资项目总数185个,总投资1061.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23.17亿元,实际完成投资79.6亿元。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招商引资。印制《黑龙江省旅游招商项目册》和《黑龙江省重点旅游名镇招商项目册》,从各地200多项招商项目中仔细筛选,确定82个投资总额500万美元以上,拉动力大、辐射性广、效益好的项目作为重点推介;与重点旅游名镇共同确定了30个名镇重点招商项目。在"黑龙江(香港、广东、浙江)产业推介招商活动"中签订旅游合作项目13项,签约额60.4亿元人民币。在23届哈洽会上,旅游项目招商引资138.71亿元,其中合同金额103.71亿元,协议金额35亿元。2012年黑龙江省旅游招商引资项目69个,招商引资金额共249.27亿元,同比增长128.35%。(二)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以及人民对文化旅游认识的深化,文化旅游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调查显示,2012年黑龙江省旅游产业主要指标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2012年黑龙江省旅游接待总人数2.54亿人次、同比增长24.16%,旅游业总收入1300.3亿元、增长19.13%。其中,国内旅游2.52亿人次、增长24.4%,国内旅游收入1247.52亿元、增长20.9%,入境旅游207.62万人次、增长0.53%,旅游外汇收入8.35亿美元、下降8.95%。1.旅行社和星级饭店数量不断增长。据统计,截止2013年5月份,全省经营出境旅游旅行社61家,经营边疆旅游旅行社46家,经营国内、入境游接待旅行社有583家,比2011年增长3.97%。全省大中型城市共有星级饭店254家,同比增长6.72%。2.博物馆数量、从业人数不断增加。2011年全省博物馆有103个,从业人数为1636人,分别比上年增加35.5%和31.4%;参观人次为1217万人次,增加值为1121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加69.9%和42.1%。3.评分提高,口碑好。2012年,国内旅游者对黑龙江省旅游相关设施综合评分为3.91分(5分制,下同),较2011年增长了0.07分,较2010年增长了0.1分;国内旅游者对黑龙江省旅游相关服务综合评分为3.99分,较2011年增长了0.06分,较2010年增长了0.11分;国内旅游者对黑龙江省旅行社评分为3.91分,较2011年有了明显提升,提高了0.08分。国内旅游者对黑龙江省旅游相关设施各方面评价全面提高。(三)文化旅游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企业借着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强调要重点扶持文化产业进展的东风,主动创新、不断开拓了数条文化旅游精粹项目。世界最高水平的冰雪旅游主题乐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全新推出世界首创的大型户外冰雪实景演出---林海雪原、中国最顶级的"酷·哈尔滨"大型冰上杂技秀和浓郁地道的欧洲风情歌舞演出,与迪士尼合作开设卡通冰雪动漫王国,增加冰雪动漫大巡游、万人热力劲舞等新项目。太阳岛雪博游览会运用立体三维创新形式雕塑俄罗斯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推出充满俄罗斯风情的大型雪雕《雪舞风情》、宛如童话世界的都市雪乡。

  二、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产业进展的SWOT分析

  所谓SWOT分析,就是对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产业进展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挑战(Threat)进行综合分析,这种分析法是对文化旅游产业进展的现状与问题进行的总结,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进展讨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优势1.特别的地域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边陲,纬度较高,冬季降雪量大,雪期长,雪质较好,具备开展冰雪文化旅游的优越条件;夏季气候凉快,浩瀚的原始森林和众多的江河湖泊等湿地资源,为开展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的避暑旅游提供了地域优势。2.边疆优势: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接壤,边疆线长达3000多公里,有25个边疆口岸,有着进展边疆旅游的地缘优势。"俄罗斯旅游年"的举办为黑龙江省文化旅游的进展提供了契机。3.垦荒历史优势:黑龙江省的垦荒是我国近代以来最大规模的开拓史,不仅包括北大荒的开拓、闯关东,还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开发,磨砺了黑龙江人艰苦奋斗、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由此带来的石油工业文化旅游和军垦文化旅游资源更是成为我省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二)劣势1.位置较偏僻:黑龙江省距离国内经济发达地区较远,交通路途花费时间和金钱较多,由南方而来的游客会很大程度上被途中的大连、沈阳、长春等旅游区域拦截;与黑龙江毗邻的吉林和内蒙古均不属于经济条件发达省份,因此,客源市场受到很大限制。2.交通条件落后:黑龙江省省内各景区景点之间的交通欠发达是制约旅游业的一大因素。3.宣扬力度有待加大: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黑龙江省的特色旅游只知道冬季冰雪旅游,对于春夏秋三季的旅游产品却知之甚少。黑龙江省缺乏对冰雪以外的旅游资源的宣扬,尤其是能够综合表达黑龙江省特色文化旅游的有招徕力度的宣扬口号。(三)机遇1.政策支持: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大力进展文化产业,黑龙江省政府提出"文化强省"政策,制定并贯彻实施《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产业进展总体规划》、《黑龙江省乡村旅游专项规划》和《黑龙江省界江旅游业进展总体规划》为进展黑龙江省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政策保障。2.以学习、讨论考察为动机的旅游类型增多: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进展和成熟,简洁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文化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显。3.政府投资打造旅游名镇:政府用于名镇建设的旅游进展金逐年增多,根据"今日是精品,明天是遗产,后天是文物"的原则,突出抓好名镇旅游停车场、旅客服务中心、旅游标识等旅游公共设施建设,助推旅游名镇建设步伐。4.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招商引资:黑龙江省政府于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印制《黑龙江省旅游招商项目册》和《黑龙江省重点旅游名镇招商项目册》,加大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及招商引资活动。(四)挑战1.邻近区域资源相似度高:同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吉林省以及蒙古虽然纬度略低于黑龙江省,但是三省的资源相似度很高,即使是黑龙江省主打的特色冰雪旅游也都已各自开发出自己的产品,新奇度大大降低。2.旅游资源爱护困难:黑龙江省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但是假如开发过程不重视合理规划和爱护,将造成资源的浪费,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三、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产业进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分析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劣势及其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提出了进展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对策建议。(一)制定相关爱护政策,走可持续进展的道路制定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爱护政策,是进一步突显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必要措施,是爱护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保障。文化旅游资源是不行再生资源,因此,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进展要在遵循可持续进展的条件下,坚持开发与爱护相结合,构建完好的文化旅游框架。(二)增加资金投入,完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投入体系的建设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吃、住、行、游、购、娱"以及服务、通讯设施、互联网、医疗卫生安全等多方面,因此,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并鼓舞社会资本参加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形成以政府资金主导、社会资本参加的多种主体投资体系。(三)突出特色,开发精品旅游线路文化旅游只有以特色为招牌才能吸引游客的目光,因此,要从特色文化旅游方面做文章,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做好以哈尔滨为中心,齐齐哈尔、大庆、牡丹江、大小兴安岭等多地区为辐射的黑龙江省旅游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四)加大宣扬力度,树立良好旅游形象要强化政府在旅游形象设计和传播中的主导地位,设立旅游形象建设领导小组,多层次、全方位、跨视角的开展宣扬活动,塑造秀丽龙江形象。如请名人做形象大使,来增添宣扬效应;在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等媒体上也要投放广告,扩大知名度;借鉴各地旅游进展先进阅历,加大寻求合作等等。

  文化旅游产业进展问题及对策建议3篇

  X区是一座旅游资源禀赋较高的山水园林城市,但由于煤炭开采和涉煤产业比重大,文化旅游产业起步晚、底子薄,今年以来,接待入境游客XX万人次,旅游产业实现销售收入XXXX多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本文就X区旅游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实现路径包括形象定位、空间布局、区域合作及重点线路等方面进行探讨,如有不妥,请批判指正。

  一、进展优势及基本现状

  〔一〕资源优势

  X.历史悠久,人文荟萃。X区地处X山主体山脉的东麓,素有"沙漠咽喉"、"X山阙"之称,是秦直道和草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早在青铜时代早期至一万年前,史前先民就在X山上留下了XXXX多幅岩画,真实的再现了远古时期X山的自然生态环境及人类先民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有新石器时代遗址两处。自古以来,X山就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汇区域,X山既是古代两个文明必争的战略要地,又是民族融合的标志。X自古以来就是长城百关之一,一个以长城关口命名的城市,X城址、清水沟城址、镇北关等和各个山口古长城、烽火台,高峡关隘遗址等,有着XXXX年以上的历史,是一座露天的古代军事博物馆。X山北武当支脉下的北武当寿佛寺是始建于唐中期的千年古寺,有"山林古刹、西夏名兰"之谓;

  古老的黄河文化、X山文化和神秘的西夏文化以及回族文化在这里融合进展,尤其是国家"三线建设"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在X山下垦田建厂,奔赴X山腹地开山采煤,形成了以"五湖四海"为核心的移民文化,与北武当寿佛寺佛儒道三教同寺的和合文化相呼应,构成了X区丰富深厚的多元文化现象。全区生活着来自祖国各地的XX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XX%,一般话普及率达XX%。

  X.旅游资源丰富。X山环水抱,湖山一览,有着美妙独特的自然风光。占地面积XX平方公里的星海湖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

  全国XX个王牌旅游景点之一的沙湖距城区X公里;

  北武当寿佛寺佛儒道同奉合祀,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九九重阳节庙会和佛教音乐"渣渣子"传承至今;

  占地X.X万亩的森林公园位于X山东麓北武当庙山前冲积扇上,表达着全区干部群众人定胜天改造生态的拼搏精神,园内有、荷花池、名人纪念林、青年志愿林、防风林等,设置了打靶场、卡丁车场、回来村、观景台等旅游设施,更是游客和市民休闲娱乐的最正确选择;

  归德沟、韭菜沟和小渠子沟有着丰富奇峰、怪石和神泉等地质遗迹,被评为自治区级地质公园;

  堪称世界环保治理典范的星海湖中华奇石山原是一座电厂粉煤灰排放场,经过"化腐朽为奇妙"的细心打造,已成为国内奇石收藏的奇观妙景;

  X新区的博物馆、规划展示馆、艺术馆和人民公园、星海广场,成为市民旅游、休闲的又一胜地;

  市区内有十大休闲绿地广场及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展览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急救中心等城市综合服务区。建成区林木覆盖率达XX.X%,人均公共绿地面积XX平方米,基本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绿色环城、水系绕城"的城市景观。

  X.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辖区初步形成以歌舞娱乐、网络文化、文化影院、演艺业等为主的文化产业体系。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场所XXX家,其中:歌舞娱乐XX家、书画文玩XX家,从业人员XXXX余人。拥有国家级星海湖文化产业试验区,已经建成国务院直属口"五七干校"博物馆,正在建设五七干校文化园、中华奇石山文化城、沙湖古镇水街等,A级景区到达两个,星级酒店到达X家,农家乐到达XX家,其中星级农家乐X家,旅行社到达XX家,文化旅游公司进展到X家,有"文化之窗,塞上水镇"的星海镇建设已初具规模,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截至XXXX年底,文化产业收入X.X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X.X%。

  〔二〕区位优势

  X.地理位置优越。X区地处X北部,东临黄河,西依X山,西、北面与内蒙古接壤,南与X首府银川市接壤,是宁蒙交界的桥头堡城市,沿黄经济带重要的节点城市,是西部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公交汽车与长途汽车线路齐全,距惠农区XX公里,距平罗县县城XX公里,距银川河东机场XX公里;

  西距内蒙古阿拉善盟XX公里,北距内蒙古乌海市XXX公里。自古以来是北去沙漠和内蒙古草原,南下关陇的咽喉之地,是北方草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

  X.经济条件良好。X区是X市的金融中心与商贸中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完备。XXXX年,地区生产总值XXX亿元,社会固定投资XXXX亿元,财政公共支出XX.XX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X.XX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XXXX元,这为文化和旅游业的进展奠定了厚实的物质基础。

  X.接待设施完备。旅游接待和配套服务设施完备,旅游接待实力不断增添。拥有各类旅行社XX家、旅游公司X家;

  宾馆酒楼XX家,其中:四星级宾馆X家,三星级X家;

  四星级农家乐X家,三星级农家乐X家。此外,具有世界XXX强之称以朝阳街和X山路中心商贸区为核心,形成了步行街为轴心的购物中心和红柱子街物流基地为纽带的购物、货物流通中心,以汉唐九街为中心的文化休闲街区基本形成,为X区进展文化和旅游业奠定了基础。XXXX年,接待游客超过XXX万人次,旅游产业收入X.X亿元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X.XX%。

  二、进展旅游产业步入历史机遇期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进展。国务院、自治区将文化旅游业进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标志着旅游产业正式进入国家战略体系,为做强做大文化和旅游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尤其是人均收入提高的宏观环境为旅游行业进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消费性与关联性较强的文化旅游业,旅游业协作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性举措力度将加大,将迎来新一轮的建设和进展高潮。二是中阿博览会和X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带来的良好进展机遇。中阿博览会的连续举办,X全域旅游的大气候基本形成,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世界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已经启动。X内陆开放型试验区建设,将为国家搭建一个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开放合作的良好平台,将X全境打造特色鲜亮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框架初步形成,X区必将随着X入境国际旅客的增加而受益。同时,旅游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和"绿色工业",其进展不仅有利于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而且还有助于生态环境的爱护和改善,将是国家进展西部特色优势产业的重点。三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进展带来的有利进展条件。作为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城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重点区,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目前,文化旅游已经从社会时尚进展为社会生活,在中国国民经济进展实现闲城市转型,成为大沙湖旅游度假区的重要功能区、X山旅游的核心区、户外运动的集聚区。

  〔一〕、做好功能定位,告知游客,我是什么?

  根据六中全会《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进展大繁华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战略机遇,全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进展,以文化提升旅游吸引力,以旅游做强文化影响力,把握文化旅游独有的产业模式,"供给创造需求",全力打造城市核心吸引物,为区域经济进展查找新的突破口。

  X、形象定位

  主题形象:X山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户外休闲运动之城。

  主题口号:"X山阙•塞上水乡"

  X、市场定位

  基础市场:以X银川、X市为核心的沿黄XXX公里城市带地区。重点进展周末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家庭度假旅游市场、团队旅游度假市场和自驾车旅游市场。

  核心市场:泛X山、沿黄经济带市场;

  陕西、内蒙、甘肃、青海和中国东部、中部和西南部大中城市。重点进展商务、会议旅游和节庆会奖旅游。

  海外市场:香港、澳门和台湾市场,阿拉伯国家及其他穆斯林世界客源市场。重点开拓休闲健身、休闲度假、养生祈福、投资、考察、探险、商贸旅游和家庭度假旅游等机会市场。

  X、实现途径

  〔X〕、申报X山为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

  〔X〕、申报北武当生态旅游区景区为国家森林公园

  〔X〕、北武当生态旅游区景区国家XA景区

  〔X〕、申报X山国家地质公园

  〔X〕、规划建设岩画之乡黑石峁天下济。加大对北武当祈福养生文化的内涵外延的挖掘和扩充,将休闲养生旅游和"佛""寿"参禅祈福相结合,体验和感受北武当的悠久历史、奇妙的佛儒道同祀文化现象,吸引游人香客参禅祈福,从而恢复和再现明清时期北武当鼎盛时期的重阳节庙会场面。突出移民文化、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综合品牌。同时,借助X市园林奇石博览会暨塞上湿地节的举办,以赏石文化推动奇石产业进展,以藏石、赏石、交易为内容,以奇石展销为平台,逐步形成石文化产业链,打造"石文化"经济品牌。

  X、"两带":〔X〕、以北武当生态旅游区为核心的X山东麓沿山北武当祈福、山地运动、岩画探秘、乡村旅游、红酒生活、边塞怀古、园林生态七大旅游产品带。

  以沿X山东麓为开发重点,依托北武当生态旅游区〔森林公园、X山寿佛寺、X山阙、X山地质公园、小渠子沟、X山生态博物馆〕、延长开发龙泉村乡村旅游、山水葡萄酒小镇〔贺东庄园〕、黑石峁岩画和沟口乡村旅游,形成集人文景观、文化体验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的旅游产品带。同时,以英雄X山为主题,讨论和发掘X山军事防御体系、古战场遗迹及文史资料,全方位展示沿X山以X〔古打硙口〕、平罗城〔古平虏〕、镇北堡和三关口〔古赤木口〕为主要战略支撑的古代战争防御体系,组织游客游古长城、看高峡险关城堡、登烽火台,观看古代X山立体军事防御体系,打响X山阙品牌,回味金戈铁马的古代边塞文化。重点以北武当寿佛寺的佛儒道和合文化、福寿文化为根,创意并规划建设福寿文化景观,以此形成我国体验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目的地,连通西夏王陵、镇北堡、北武当〔古临山堡〕等旅游景区,形成独具特色的X山英雄之旅品牌。

  〔X〕、以沙湖、星海湖为核心的沿沙湖大道的重温历史、星海湖文化产业园、水上休闲、城市风韵六大旅游产品带。

  深入挖掘天下黄河富X、星海湖传奇等古今人

篇十二: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不深

 关于文化旅游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

  为了振兴旅游产业,使我县文化与旅游更加深度结合,发挥产业最大效益,营造更加和谐的发展环境。根据课程安排,于2021年6月

  日到风景区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景区、乡镇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召开了文化界、旅游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有关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通过调研,全面了解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和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认真地分析了当前我县文化旅游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我县文化、旅游、生态等方面资源优势和当今旅游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文化旅游资源及发展情况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商代为姑幕国,春秋时期为莒国,秦始为县,汉代为城阳国。故城为莒地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城。

  (一)文物资源较为丰富。是古代东夷文化的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莒文化是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的山东三大历史文化。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原始陶文,专家考证比甲骨文早1500多年,是中国文字的始祖。另外还有齐长城、状元林、乐毅垒等名胜古迹。全县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7处,莒州博物馆藏品2万余件,三大风景区和大面积自然水域景色宜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点多面广。如《过门笺》和《秃尾巴老李的传说》被公布为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周姑戏》、《转秋千会》、《孟姜女传说》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等。

  (三)莒县藉历史名人灿如星河。莒县是人才辈出之地,彪炳于史册的知名人物不胜枚举。如以钻研《易经》成名的一代大师衡胡,三国名将徐胜,作120卷《晋书》(《晋史》)的臧荣绪,著列经史的徐广、徐邈两兄弟,手著《栖凤春秋》的臧严,天文学家孙僧化,南北朝以医成名、官至大鸿胪卿的徐謇,东晋重臣文宣公刘穆之,宋之栋梁忠成公刘秀之,《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字彦和,莒县人,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后裔,他37岁写成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文心雕龙,之后,从政为官,但是宦海茫茫,浮沉难卜,在坎坷的仕途中他看破红尘,晚年出家归隐,回到浮来山定林寺潜心研读校订佛学经典,法号慧地。唐莒国公唐俭,元末明初的画家赵源,抗倭英雄、光禄寺卿孙镗,秉性刚直、不阿权贵的何思谨,上疏弹劾魏忠贤的直臣太仆少卿刘朴,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夏去英、纪映淮,素有“诗迈郊岛,文追司班”之誉的陈嶦。到了近、现代,更是英模辈出,有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王尽美,侦察英雄孟庆友,抗日烈士罗仲选,战斗英雄孙京成,莒县第一任县委书记郭有邻,舍己救人的好战士孙家进,全国著名农业劳动模范吕鸿宾,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等。

  (四)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莒县立足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旅游经济。修订完善了《莒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对浮来山风景区实施保护性开发建设,通过市场化运作成功举办了八届浮来山“福寿文化节”。开发建设马鬐山景区,环山公路、停车场等已完成。浮来青生态园创建为“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文心宾馆、华伦国际大酒店、浮来山庄挂牌三星级旅游饭店,旅游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文化旅游产品立足资源优势,陆续开发了《文心雕龙》和殿试卷影印本、银杏叶、银杏果、银杏叶茶等银杏系列纪念品;名人字画、仿古陶器、挂扇、屏风等工艺文化纪念品;剪纸、刺绣、布娃娃等民间艺术品纪念品,体现了莒地文化特色,丰富了旅游纪念品市场,旅游业年总收入达1.5亿元。

  二、当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肯定近年来我县旅游产业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它将直接制约着我县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文化旅游品牌的确立不到位。多年来,对于莒县历史文化积淀与具有多元特色的现代文化融合后形成的文化特色,缺乏系统的考察、整理和研究,未能形成一个能够指导我县文化旅游建设的准确定位,缺少统一品牌。这对于我县文化旅游的发展方向、宣传营销都有直接的影响。长期以来,区域文化旅游品牌不清晰,景点景区的宣传品牌定位更是变幻无穷,既失于挖掘整理提炼,更谈不上有效规范使用。

  2、旅游推介促销不到位。当今旅游市场竞争日益突显,品牌包装、宣传促销是关键所在。我县旅游推介促销不足,旅游宣传范围有限,在媒体上未能持续进行宣传,形不成强大的宣传声势和合力,致使景区景点知名度不高,仍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使旅游品牌缺乏吸引力,致使游客人气不足。同时,宣传促销缺乏大手笔,促销手段比较单一,创新力度不够,各个景区、旅行社各自为政的状况普遍存在,没有形成整体宣传的态势,加上一些景区景点文化挖掘不深,包装不精,致使旅游市场拓展乏力。

  3、对文化旅游产业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当前,一些部门没有把文化旅游产业真正作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来认识和定位,对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没有足够的把握,缺乏信心,认为抓旅游税收少、见效慢,“富民不富区”,形不成支柱产业。有的部门把发展旅游当成旅游部门一家的事,没有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配合,严重影响了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应当清醒的看到,旅游产业的发展,产业链最长,带动面最广,无疑是未来一大朝阳产业。旅游产业是我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坚定不移实现“工业强县”战略的需要。

  4、旅游产业的专业人才培育不到位。知识经济时代,专业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但是从我县的实际情况看,旅游专业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如导游人员的文化旅游综合水平不高,酒店员工文化素质偏低,旅游策划管理人才较少等。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整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缺乏统一、完善的对接机制。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导游人员在介绍景点时,对景点的文化内涵理解不够,讲解词简单生硬,且张冠李戴现象时有发生。旅游专业人才的缺乏,必然会直接制约着我县旅游产业的后续发展。

  5、相关红色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潜力的没有充分挖掘。例如,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根据地横山、崮西等。旅游线路的规划布局不够统一,没有明确的线路。

  三、加快旅游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充分发挥我县的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对于增强综合实力,建设和谐莒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促进文化旅游的深度结合,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我们建议:

  1、依法保护,珍惜文化旅游资源。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旅游资源,特别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旅游业的开发利用和文物资源保护合理并重。要修缮保护好浮来山定林寺、陵阳河遗址、莒子墓、刘彰墓等历史遗迹,及时收集整理馆藏文物。要加强民间传统艺术的挖掘整理,积极支持和鼓励剪纸、美术、书法、戏曲、影视等不同门类的艺术创作。

  2、整合资源,加快文化旅游宣传促销力度。莒县文化旅游点多线长面广,在开发建设和宣传促销上往往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各唱各的调,较少整体联合,整体包装打造和宣传促销,缺乏团队精神和群体力量。一要下决心整合资源,整合线路,做好宣传促销工作。二要详尽地制定好总体规划,安排好线路,串珠成链,串点成线。三要加强县内景点的整合,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大手笔、大气度地实行重组整合,坚决防止和纠正不顾大局,谁也成不了气候的狭隘意识和行为。四要加强与沂水县、莒南县、五莲县及其它区县的联合,形成旅游板块,由旅游主管部门牵头,统一对外促销,提高莒县知名度,实现文化和谐。

  3、精心策划,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品牌决定产品发展方向和重点,决定了宣传促销能否成功,在一定意义上说品牌无价。莒县是100多万人口的大县,无论是布局、建筑风格,还是总体形象都应突出个性,越有个性,才越有吸引力,越有魅力。莒县是山水之乡、茶乡、休闲养生之乡、文物之乡、名人名士之乡。我县总体形象定位宜为:精巧、秀雅、生态、徽韵。同时,要统一品牌的准确定位。品牌就是一张名片,品牌的打造要切忌平淡枯燥,失去吸引力,又要防止与其它地域景点雷同,否则就等于没有品牌。还要注意不可夸大其词,捕风捉影,胡乱拔高,以招非议。

  4、依托文化产业集团,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丰富文化旅游内涵。积极实施精品文化旅游工程,突出历史文化旅游和乡村休闲生态旅游等,通过古莒文化、红色文化、乡村文化、宗教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整理,积极引进县内外资本,投资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打造莒文化中心等龙头品牌;充分利用莒县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人文气候优势,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淳朴的民风民俗、生态湖泊等场景,积极发展青龙湖、玉带湖、峤山湖三大湖区和桑园、夏庄、浮来山、中楼、招贤、峤山、棋山、安庄、果庄等九大乡镇乡村旅游业。

  5、创新机制,不断拓宽文化旅游投融资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筹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可设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将其作为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资金,主要用于旅游文化产业建设项目的运转;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各界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投入。大力发展民营旅游文化产业,实现旅游文化产品民营化战略。通过相应的旅游文化投资体制改革,实现旅游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公共化。

  6、培养人才,提升文化旅游队伍素质。一要加强对文化旅游工作人员特别是导游人员的技能培训和文化知识培训,全面推行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认证,提高综合素质。二要加强与省内外各类高等院校合作,在我县创办实习、培训基地。县职教中心要实行定向培养,开办文化、旅游专业班,培养一批专业人才。三要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注重引进、培养各类适用人才。加强对民间艺人的发掘和培养,鼓励民间艺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间传统技艺,引导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到文化旅游业发展中来。

  7、加强领导,推进文化旅游业发展。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协调小组,要切实负责协调好全县文化旅游深度结合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全县工作合力。二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积极对上争取财政资金支持的同时,县政府要发挥好资金引导作用,安排一定财力,用于抢救性文物的保护、维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研究,用于全县旅游的整合宣传促销,公共服务设施、人才培训等。群众社区文化、各类文艺业余组织,要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业务辅导。三要积极营造好社会大环境。要进一步形成大文化、大旅游的氛围,形成干部群众都参与,上上下下都支持的格局。要建好图书馆、文化馆,要组织力量编写莒县文化乡土教材,让中小学生和全县人民了解我县丰富文化底蕴,开展爱祖国、爱莒县的教育。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是一项综合性强、关联度高、辐射面广、带动力大的特色产业。我县作为齐鲁三大文化之一,历史人文底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坚信,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莒县的文化旅游业必将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莒县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必将取得新的更大的辉煌。

  202年七月六日

篇十三: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不深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摘要: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都开始注重享受型消费,旅游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一项,旅游不只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总是离不开文化,与文化息息相关,旅游的发展需要借助文化的推动。发掘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就相当于在寻找旅游景点的灵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旅游景点只要有了传统文化作为依托,这汪泉水才能永不干涸。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如何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挖掘出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从而推动当地旅游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出游量也在不断增大。但是对于一个景点来说,想要得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他就一定要依靠时代所赋予自己的文化内涵。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就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景色再美,也经不住时间的推敲和人们的考验。旅游资源不只需要依赖于一定的自然条件,更需要依赖经济文化条件。所以,研究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是推动当地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笔者通过考察走访,从联系历史背景与历史人物,结合当地特产特色,不断进行丰富沉淀,保护文化内涵不消灭四个方面对于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给出了一些建议。

  一、联系历史背景与历史人物

  旅游业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依靠旅游资源,拥有足够丰富的旅游资源才能够吸引游客的目光。旅游资源往往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人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时,越来越开始更加重视他们的文化内涵。那些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兼备的旅游景点自然便更能受到人们的青睐。所以我们在进行资源开发和对旅游城市进行规划时应该更加注重它的文化内涵。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时间的产物,所以在发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时必然离不开对历史的挖掘。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对于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的挖掘是非常有帮助的。历史的年代感会使人感到纯厚的文化积淀。有故事,有历史的旅游资源必然得到较好的发展。在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一定要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开发旅游资源的历史背景,借助相应的历史典故和有名的历史人物。例如,风波亭,秦桧跪姿石像等风景点都是借助大将军岳飞这个历史人物,和他精忠报国的历史典故作为这一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的。

  当人们站在风波亭中,想起岳飞的这首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怀壮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锦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加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便能犹如感受到了当时的场景和氛围一般,这也是开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的价值所在。

  除了利用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之外,我们当然也可以利用中国古代传说和一些神话故事。神话和传说以其独有的美好性往往能够使人记忆深刻,并且充满向往,以此作为旅游例如,山东蓬莱借助八仙过海的故事作为文化内涵。山东省济源县燕崖乡的织女洞和牛郎庙,牛郎织女相约的鹊桥和由此延伸出来的情人谷。

  二、结合开发当地特产特色

  文化具有差异性,它是各民族和地区进行生活实践的产物。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文化氛围各不相同。旅游这项迁移类娱乐方式便是基于这一点而产生的。人们从一个地方短暂性的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往往是为了去体验这个地方的文化氛围和风土人情,感受他们之间的差异和不同。文化并没有优劣之分,旅游文化也并不只是旅游文化的简单相加。旅游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虽然是历史,但它并不只是历史。

  现代化的大城市自然也蕴含着现代化的文化。当地的民族宗教、饮食习惯,园林建筑,民俗节日,经济状况等都属于这个地方的文化,都具有与其他地方所不同的文化内涵。

  当我们去旅游的时候,往往会去吃很多当地的特色小吃,了解一些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形地貌,看一下这个地方的特色建筑,回来的时候还会带回来一大堆当地的特产。所以每一个地方与众不同的特色和特产,必然是他当地的旅游资源中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文化内涵。我们需要把这些特色,和特产挖掘出来,进行开发宣传。比如说,有些人去天津旅游,就是冲着他的天津煎饼果子和狗不理包子还有天津大麻花去的,或者有的人就是为了专门的去听一听独特的正宗天津方言,还有的人为了去看小学课本中提到的天津桥上的石狮子和天津之眼。有些人去杭州旅游,就是专门冲着他的丝绸去的。

  为旅游资源找到相应的历史人物支撑和历史背景或者找到相应的特色特产之后之后应该注意的是对旅游资源进行文化形象的导向,进行文化形象导向就是要确定旅游地的文化格调和开发方向。需要确定旅游地的历史文化属性和审美价值,并进行文化主题定位。每一个旅游资源都要有其确定的主题。比如西柏坡打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旗号,以红色旅游为主题。旅游地想要突出特色,就一定要文化性鲜明,主题突出。对于历史古迹而言,自然要以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为主题。其他方面的,就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可以以少数民族文化为核心开发相应的旅游资源。就特殊地貌地形区而言,可以以其特殊地貌为主题,进行旅游开发。确定好主题之后,我们需要对旅游文化体系进行文化营销。对其进行整体的包装打造,进行形象策划,营销宣传,理念宣传和服务宣传,让游客们从各个方面都能认识和体会到旅游区的文化内涵。

  三、不断进行丰富沉淀

  文化的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越来越多,文化就变得越来越丰富。同时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也是在不断进行积累沉淀的,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的,而是一直处于动态的发展中的。一个景点的历史越古老,也就是说它的文化内涵积累的越多,那么这个地方的旅游业发展也一定非常乐观。所以说我们对于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的挖掘必定不是一个短暂的,一劳永逸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长期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因为伴随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每一个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一定都经过了长时间的沉淀。所以他们的文化内涵一定是非常多的,只是有很多还没有被我们开发出来而已。这就要求我们擦亮眼睛,细心观察和研究历史,抓住那些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细节。

  例如,随着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拍摄,北京大观园开始不断发掘红楼文化,不断从红楼梦小说中寻找文化内涵,按照红楼梦小说中,介绍的菜谱,开发出了红楼宴,正定古城借助红楼梦这部经典小说开发了荣国府旅游,并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前去观光旅游。商家纷纷利用宝玉出生之时脖子带玉,宝玉出家,黛玉葬花等细节开发出了一系列旅游景点和旅游纪念品。

  在旅游活动的发掘中,要注重旅游资源的文化表现,旅游活动是旅游者直接感受旅游产品魅力的主要方式。旅游资源地应该考虑将当地的文化属性融入旅游活动当中。在景点内售卖一些当地特色小吃和特色纪念品。除了自然景观之外,也可以利用一些人造景观来表达想要表现给游客的文化内涵,借助一些人造景观来展示地方文化特征。比如就像哈尔滨街头摆出的了各种形状的冰雕,这些人造景观既丰富了当地的旅游资源,又显现出哈尔滨的特点和文化内涵,一举两得。

  四、保护文化内涵不消灭

  文化不是永久不变的,很多文化遗产的消灭便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在不断发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他们进行保护。不能让它们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在利益的驱使下受到人们的攻击和抛弃。旅游往往会带动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会遭到破坏。有些地方的经济发展了之后就开始抛弃那些珍贵的文化内涵。这样的做法往往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所以我们在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进行开发的同时,一定要做好对文化内涵和本地文化特色的保护。现在大多数的跟团旅游,到达旅游目的地之后,往往只是鼓励游客购物,而对于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却很少关注。

  旅游与文化和文化是互相作用的,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而旅游作为交流的一种方式,自然也会推动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旅客在旅游目的地了解到当地的文化,并且把自己的本地文化带到哪里去。在为了吸引更多游客的同时,旅游资源地开始逐渐重视起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据科学研究表明,游客的大规模游览,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带去的更多是消极影响。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当地文化开始不正常的商品化。这些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旅游主题和基本导向的旅游资源来说是致命的。它会是这些旅游资源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影响其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降低其竞争力。

  以丽江为例,人们都说现在的丽江早已不如十年前的丽江。十年前的丽江独具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显得那么清新脱俗,与众不同,而现在的丽江,已经基本上失去了自己的特色,被商品化改变的面目全非。曾经淳朴的民风民情也渐渐消失了。这是很多人对于丽江的评价,可想而知,它的旅游业一定大不如从前了。与此相反的,正定古城和平遥古城却能守住他们自己的文化内涵,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独树一帜,不跟风,不动摇,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风貌和特色。

  总结

  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悠久的文化积淀。目前我国的文化旅游市场处于上升阶段,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都很好。大力推动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至少在未来十年内的发展方向。旅游作为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其本质特征要求,我们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一定要优先发展旅游文化,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展示旅游资源的文化特色。把文化内涵作为旅游经济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内涵往往对旅游资源的命运具有决定性作用。开发利用历史的民族的区域的独特文化内涵,并对其进行保护和不断延伸,以此来打造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因地制宜,各具特色,最终实现中国旅游业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晨阳.文化旅游让旅游更有温度[J].2017,(02).[2]黄云华.徽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路径分析和选择[J].2016,(10).

篇十四: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不深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我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骆晓庆

  高豆豆

  张伟峰

  来源:《学理论·下》2018年第06期

  摘

  要:文化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在分析我国文化旅游资源概况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当前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关键共性问题,继而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资源保护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6-0089-02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旅游对于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据国家旅游局报道,2017年上半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健康较快的发展,国内旅游市场继续较快增长,入境旅游市场小幅上涨,出境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国内旅游人数25.37亿人次,收入2.17万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3.5%和15.8%;入境旅游人数6950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60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4%和4.3%;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620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1%[1]。我国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众多的旅游资源,其中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发展中已成为重要载体。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既有成功经验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本文将对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我国拥有宏伟的山脉河流,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不计其数的名胜古迹,别具一格的戏剧、音乐、舞蹈、美食等,其中文化旅游资源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中的支柱。根据目前开发的情况来看,大致有三种常见的文化旅游资源转化的旅游产品:一是基于文化景观的旅游产品,二是基于文化遗产的旅游产品,三是基于文化转化的旅游产品。根据调查显示,截至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共36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2]。我国也是一个宗教繁多的国家,我国现有佛教寺院1.3万余座,道教宫观1500余座,伊斯兰教30000余座,基督教堂1.2万余座,简易活动场所2.5万余处[3]。越来越多的宗教圣地成为著名的宗教旅游景点,吸引大量的游客前往。

  二、我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资源开发,轻资源保护

篇十五: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不深

 九寨沟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九寨沟是世界自然遗产地,拥有优质的自然风光,九寨沟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却任重而道远。随着旅游快速发展,九寨沟管理局协同景区社区居民,意识到了在外来文化冲击下和旅游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本土文化正在发生着变化。但是,面对着大众观光型旅游带来的压力,大量的精力、才力和物力必须投入到景区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旅游接待和旅游设施完善等方面,相对来说,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利用和保护传承方面投入较少,也缺乏经验和专业团队。这就导致了学者们分析的九寨沟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

  总的来说九寨沟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切入点,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具体建议。归纳来说,九寨沟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由于九寨沟旅游发展过程中重自然、轻人文,本土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深度挖掘和系统开发利用,导致旅游者对九寨沟目前的民族文化体验活动满意度不高。因此,学者提出深度挖掘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及本土知识,对丰富和提升九寨沟民族文化旅游内涵、有效解决景区生态环境压力,实现九寨沟旅游的真正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4]。二、虽然九寨沟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方面有自己成功的做法,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景区旅游的飞速发展,目前的参与模式表现出不能满足当前社区发展的需要;提高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程度和参与

  的形式多样化,都是目前需要解决的紧迫的问题。三、在推动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同时如何权衡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如何让旅游发展与文化保护良性互动,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文化的传承,是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四、面对旅游外来文化冲击和旅游经济利益的驱动,如何正确引导作为文化主体的社区居民意识到本土文化重要性,并主动担起传承和保护本土文化的责任,是实现九寨沟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课题。

篇十六: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不深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渝东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探讨

  作者:王艳红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4年第02期

  本文以渝东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切入点,在整理渝东南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概况的基础上,对本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进行SWOT分析,最后从三个方面对渝东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渝东南自然、人文概况

  渝东南地区的“一区五县”包括黔江区、石柱、彭水、酉阳、秀山及武隆县,总面积约19850余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39.5万人,其中有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48个,少数民族总人数约215万人,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渝东南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大娄山和武陵山两大山系交汇的盆缘山地,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部,是重庆市唯一集中连片、紧密联系、自成单元、自成体系的地区,自然资源类似、文化习俗相同。渝东南地区自然山川秀美、生态环境优良、民族风情浓郁、民俗乡风淳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重庆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后劲所在。

  二、渝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1.渝东南地处中国西部和中部的结合点,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开发优势明显。

  (1)区域地位具有优越性。

  从交通方面来说,渝东南在湘、黔、鄂、渝四省市的交通运输、旅游、商贸方面起着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随着区域公路、铁路、航空班线的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促使渝东南旅游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从旅游方面来说,渝东南通过乌江等支流连贯长江沿线旅游热点,北面与长江三峡旅游精品线,南面与张家界旅游大区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和互促性,是湘、鄂、渝三省旅游联动发展的助推力量。

  (2)资源保存具有原真性。由于本地区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特色保存相对完整,古香古色,相对其他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而言,本地区由于地缘、历史等原因人文、自然等资源破坏较少,保存相对完整。

  (3)资源分布具有集聚性。渝东南一区五县的景区、景点大多沿乌江画廊和319国道一线分布,这样有利于景点、景区的串联包装、打造、宣传。

篇十七: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不深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挖掘民俗旅游,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起来,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发展,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对策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瑰宝,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近几年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民俗旅游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我国民俗旅游目前的发展层次依然还很低。只有挖掘出民俗旅游的吸引力,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起来,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发展,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更好的开发旅游资源。

  一、存在的问题

  如今,民俗旅游在中国的发展形成了五种开发模式:博物馆式、民俗旅游村、歌舞节庆式、城市民俗步行街、民俗文化创意园。

  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事业,其目的一方面为了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和宣传民俗文化。但如今卻有太多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挂羊头卖狗肉”,出现很多生硬的将民俗特征搬到旅游项目建设中来的情况,类似这种借助民俗文化单纯的达到经济利益的行为,在今天的中国很容易见到。很多有历史底蕴的城市,都十分热衷于兴建仿古商业街,打的也是民俗文化的招牌,可是身处其中,试问能感受到几分民俗文化的感受呢?而且出售的东西貌似全国是统一配货一样,无论在哪条民俗文化街中都能看到一样的商品,毫无特色可言,同类化现象十分明显,使得这种商业街缺少个性和长久吸引力。

  开展民俗文化旅游业的其中一个目的是为了保护和发展本地民俗文化。汉族作为中国的主流民族,其文化作为外来文化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性很强。旅游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是加速汉文化对本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如果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活动中,不能够重视化民俗文化的重要性,那么汉文化作为外来文化对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会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二、开发的对策

  (1)突出地方特色,切记盲目模仿。民俗旅游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独特的文化背景,不管这个地区的民俗旅游在形式上是否具有多大的吸引力,它都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风格,代表了一种文化的浓缩。许多地区把一些不是这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套用在自己的景区里面,这虽然在表面上很吸引游客,但它却违背了民俗旅游的核心,脱离了文化的吸引力。对于一些真正对民俗旅游感兴趣的游客,他们是不会来这样的”假景点”的,这些景点的发展前景也不会很好,可能暂时会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上看,却失去了民俗旅游的魂,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对自身定位的模糊,不知未来的发展方向等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很难在竞争中生存下来。而特色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生命线。民族文

  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必须进行统筹的规划分期实施。应优先开发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保证其优先发展,以带动整个地区民族旅游业的发展。

  (2)坚持可持续发展。我们不否认在开发民俗资源的过程中确实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一些问题和现象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活动的大众化使得旅游资源已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因此为保护旅游资源而采取的措施可分为主动性措施和被动性措施两大类。这两大类措施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防”与“治”的关系。除了不可抗拒和难以预测的突发性天灾之外,针对因自然因素的作用而有可能带来的危害,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去加以处理或防范。例如:对于一些遗址或洞窟,因受自然风化的作用,我们可以对其改为室内展览馆等。对于有些资源因条件限制而无法采取防御措施的情况下,则应该更加重视,注意经常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其进行治理。因此,在开发民俗资源的时候要做到合理取舍,重视民俗资源的保护。

  (3)重视保护工作。民俗文化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民俗文化的保护势在必行。在这点上,既要适度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也要明确规定景区保护制度,合理控制游客人数,不能超过景区的承载能力。

  (4)加大融资力度。一是要政府引导投入,列出专项经费,设立旅游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旅游公共设施建设、重要景区景点建设、旅游宣传推介等,实行以奖代补的方式,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撬动作用。二是市场化运作投入,依托旅游资源,实行灵活的政策鼓励社会融资和招商引资,通过承保、租赁等形式,积极吸引外资和社会资本投入。三是多渠道上争投入,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文物保护、红色旅游、环境保护、生态示范工程、旅游发展等专项资金以及水利、交通、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加大旅游业投入。

  (5)加大宣传力度。旅游资源的魅力在于其具有丰富的内容与特色,似曾相识往往激起旅游者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闻所未闻往往唤起旅游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进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时,应有计划的对将要开发的项目进行深入研究,深挖其丰富内容,在开发时应将这些深层次的内容做为开发重点,这样才更能突出其资源特色。另一方面要更新旅游宣传观念,把宣传促销看得和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设计与创新同等重要。应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手段,尤其是公共媒介和电脑网络的手段,加大对民族文化旅游的宣传,树立民族文化旅游的形象。

  三、结束语

  据业内人士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国第四大客源国。这种预测来自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旅游事业的投入,因为中国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自然及文化遗产丰厚,具有东方文化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一些文化旅游项目层出不穷。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多为自然风光,缺乏人文的内容,在开发旅游项目时,让旅游者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又能体验到少数民族的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应体现民族文化特有的因素,让旅游者能亲身感受到他们对自然和文化的认识,并能参与

  一些民俗活动,参与有代表性的手工艺制作和艺术审美的活动,从而增强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的人文含量和文化品位。如何合理利用民俗旅游资源,促使自然生态保护与文化生态保护同步发展,旅游产业开发与地方经济同步发展,旅游资源的优势与民俗旅游文化同步发展,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这是我们保护民间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的措施之一,也是对人类文明、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十八: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不深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20XX年9月底我县旅游总人数为9.16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8人,一日游4.82万人,占总人数的52%。旅游总收入达2138万元。这些游客多数是前来参加节庆、会议、商务和探亲访友,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朝拜、度假、观光旅游者并不多。

  由于我县基础设施滞后、旅游业起步晚,且发展缓慢,到目前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主要表现为:

  (一)规划不完善,实施缺乏恒性。虽然在20XX年制定了十年发展规划,但是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发展定位没有很好地与实际结合,没有与全局的发展有效对接,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特色不突出,发展措施空泛,建设资金难于筹措,导致规划难于实施。如忙海水库、勐汞观音洞等景区景点未制定详细规划,影响了深度开发。

  (二)投入不足,发展乏力。由于长期以来文化旅游投资主体单一,多依赖各级财政投入,招商引资力度不大,缺乏政策保障机制,在具体运作中土地、税收、项目审批、融资等方面难以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间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领域。

  (三)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由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还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还不够紧密,缺乏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一挖掘、整理、研究、开发的专门机构,形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三张皮现象。景点开发除靠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外,自身缺乏能力进行景点改造和服务功能的完善,缺乏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五)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目前我县文化产业从创意、策划,文化产品的生产、包装和营销各个环节都缺乏相应的人才,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六)宣传促销经费不足,宣传工作得不到深层次开展。由于我县自身经济基础薄弱,各级给予发展旅游业的资金不足,没有专项资金对旅游景区(点)投入开发,致使丰富的旅游资源得不到深层次开发利用。为此出现旅游收入对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明显。特别是在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包装、打造、宣传、炒作、营销方面,文化底蕴挖掘不深,大部分只有形式而未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娱乐性、竞技性、趣味性、参与性的文化旅游项目不多,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节庆在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融入不深,开发利用

  程度不够。在宣传促销方面,没有系统的宣传促销计划,缺乏足够的宣传促销经费和健全、长久、高效、新颖、密集的宣传机制,未能把全县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全方位、多角度的推介出去,使得全县文化旅游业整体知名度不高,辐射范围狭窄。

  二、重点开发的旅游线路

  旅游开发的重点是以开发预期的效益为基准,根据景区资源特色与开发价值,交通区位与景区开发建设依托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等要素分析而确定。从景区价值看,大雪山、aa级忙海湖景区、万亩芒果园、仙根、观音洞等景区(点)各有特点,可以形成优势互补。

  1、大雪山观光、探险与科考旅游地

  开发条件:大雪山探险考古区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包括周围一些民族村寨和景色秀丽的山区水资源。大雪山距县城德党约170公里,距市府临沧90公里,景区内有成片的常绿阔叶林、姹紫嫣红的杜鹃花海、气势壮观的瀑布、险峻造型的地貌景观,冬春季银装素裹的冰雪景色,景象万千、变幻莫测的气候等,共有高科研价值的珍稀动物466种,植物1639种,其中有豚鹿、黑冠长臂猿(滇西亚种)、绿色孔雀等为代表的5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云南红豆杉、长蕊木兰、桫椤、千果榄仁、水青树等为代表的13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是观光、探险、考察的旅游胜地。

  开放方向:在严格保护大自然和当地少数民族人文特色的前提下,发展以探险、科考、观光休闲为主的旅游。

  2、永德万亩芒果园农业生态观光旅(含仙根景区)游区

  按生态旅游、商贸城镇的要求,充分发挥永康自然、地理、区位诸多优势,在对万亩芒果园农业生态的开发中,结合对仙根景区的开发,建设营造万亩芒果园生态观光旅游地,突出亚热带风情。随着景区的进一步开发,逐步将万亩芒果园生态旅游、仙根景区、班卡树包塔、石洞寺等景点连接成一条旅游专线。

  4、忙海湖、勐汞观音洞休闲度假区

  以勐汞观音洞为中心,将忙海水库、观音洞、温泉连成一线,形成忙海湖光、宗教朝拜、民族风情、温泉康体中心、勐汞大理石工艺精品等综合一体发展目标的旅游景区。

  5、棠梨山森林公园。

  棠梨山属县级自然保护区,面积7333公顷,海拔2649米。保存着大面积原始状态的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及季风常绿阔叶林等生态系统。动植物类型繁多,植被丰富,可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团队和驯化繁育野生

  动物等活动。目前,已有电视转播塔,人行便道畅通,是旅游、科考、居家休闲的好地方。棠梨山森林公园建设项目的提出主要是解决县城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的一个场所,可结合松山公园的开发,在棠梨山铺设游路、建休闲亭等,适当时候引进一家二星级宾馆,集住宿、娱乐、餐饮为一体,填补县城无休闲娱乐场所的空白。

  三、要采取的措施

  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增长速度快等优势,在国家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省内一些地区掀起了新一轮文化旅游发展高潮,为进一步促进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我们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一)统一思想,坚定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信心不动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发展的过程。高度认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就是把文化资源转化为产品,旅游市场就是推动文化产业建设的宽广平台,抓住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经济强省战略的实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正视差距,坚定信心,知行合一,以更新的思路、更大的力度、更有力的措施,奋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二)明确思路,协调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正确认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认识文化也是生产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要始终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事业主要由政府来投资、管理,重点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前提和基础;经营性文化产业要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来运作,按市场规律办事,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加大投入,夯实基础。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确保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要有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改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全县的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另一方面,对文化旅游产业要加大政府的引导性投入。要根据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对外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的实际情况,增加文化旅游产业专项经费,用于规划编制、项目包装、宣传促销等。

  (六)立足项目,拓宽投融资渠道。要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做好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的筛选、论证、储备和规划包装,强化招商意识、健全招商机制、落实招商责任、培植招商主体,按照市场规律多轮驱动,大胆进行资本运作,放大资本乘数效应,千方百计拓宽投融资渠道。一是深入整合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盘活各文化单位和旅游景点的土地、品牌等潜在优势资源,做大、做活、做优、做强存量部分;二是以改善基础设施优化投

  资环境,吸引有实力、讲信誉的民营企业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领域;三是强化政府引导作用,用好县政府的钱,集中财力实施重点突破,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七)务实创新,稳妥推进体制改革。一是要加快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政府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二是要分类指导,推进国有文化企XX单位改革。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国有经营性文化企业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三是要积极推进旅游景区景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改革,以优势资源引资金、以优势产权引资金、以优势项目引资金,将景区景点的经营权依法有偿出让给国内外企业、组织或个人,按照统一规划进行旅游开发、建设和经营。

  (八)营造环境,培养和引进一批人才。人才资源是文化旅游资源中最活跃的核心因素,文化旅游人才队伍的整体质量决定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质量。要想方设法广泛吸引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经纪人、企业家来永德创业,通过培养和引进建设一支既懂文化又熟悉市场运行规律的复合型文化旅游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能够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艺术创作人才队伍;建设一支基本功扎实、德艺双馨的艺术表演人才队伍;建设一支有一定知名度的民族民间文化人才队伍。

  (九)加大外宣,营造和谐的发展氛围。一是要创新文化旅游宣传促销机制,找准宣传载体。立足县情,突出永德民族文化特点,打造文化艺术精品,如永德民歌精选、永德民间故事集、宣传画册、景点专题宣传片等,进一步物化宣传工作。二是创新文化旅游节会组织方式。充分发挥节会的宣传促销作用,突出特色,重点举办好以

  桑沼哩节、芒果节勐汞观音洞庙会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节会,不断创造新的热点和亮点,聚集人气。

  四、效益分析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和社会效益兼备,经济效益良好。一是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二是培育后续财源增长点;三是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起明显的拉动作用;四是增加社会积累,把资源开发引入良性轨道;五是为当地富余劳力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六是满足城乡居民的旅游欲望,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七是提升永德知名度和吸引力,对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推荐访问: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不深 旅游资源 不深 挖掘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