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控规三产存在问题和不足18篇

发布时间:2022-11-17 17:55:04 来源:网友投稿

控规三产存在问题和不足18篇控规三产存在问题和不足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摘要:  控制性详细规划,简称《控规》,属于法定规划,其是对总体规划及分区规划进一步延续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控规三产存在问题和不足18篇,供大家参考。

控规三产存在问题和不足18篇

篇一:控规三产存在问题和不足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摘要:

  控制性详细规划,简称《控规》,属于法定规划,其是对总体规划及分区规划进一步延续及深化,对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及城市建设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引起重视。文章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目前《控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简称《控规》)

  ;

  编制;问题;改进措施

  前言

  控制性详细规划(《控规》)是城市规划的核心,是主管部门对规划进行许可并管理的法定依据,其是否科学合理编制,对城市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直接影响。经过广大规划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控规》的编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发现不少问题,需要进行改进及完善,才能进一步提高《控规》编制的合理性、经济性、可行性,发挥其控制性及引导性功能,以便能更好地指导城市规划与建设。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存在问题

  1、灵活性不足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下文简称《办法》)中已经对《控规》编制及管理进行了规定及要求,对土地利用以及建设控制等指标进行明确,并以此为依据,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办法》提到:城市建设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分区规划要求,对土地使用性质或强度进行控制并管理。因此可以明确,《控规》主要任务是对城市各类建设项目进行控制并管理,而其中土地使用性质及强度是控制管理的重点。

  在控制土地使用过程中,如何确保在城市建设有序发展的基础上,提高控制的实用性及灵活性,是《控规》编制人员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控规》作为城市建设众多依据的其中之一,其控制及指导作用还未能充分发挥。很多工作需要在审批城市建设过程中结合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优化及改进。按现阶段的流程,《控规》调整需经过的审查步骤太多,而当调整完成后,可能建设形势又发生了新变化,又需要针对新形势对《控规》进行修编调整。如此反复必定造成人力、物力浪费。

  此外,《控规》着重强调对城市建设进行控制,引导性明显不足,在市场快速变化的新形势下,导致城市建设与发展后劲不足。

  由此可见,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及灵活性,导致了《控规》在城市建设及发展中,未能充分发挥其应用和作用。

  2、缺乏实施性

  通常城市规划会规定相应年限,并结合规定年限内取得的规划成果进行分析研究,针对其成绩与不足,进行总结与改正,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下一个新的城市规划,并使新旧规划进行有效衔接,促进城市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但在具体实施工过程中,《控规》并没有明确规定其规划年限与实施年限,这样必须导致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无法起到指引作用。由于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划年限,使到《控规》面临以下难题:一是《控规》要满足上层次规划的标准及要求,尤其是在土地使用以及公共配套等方面,必须保持一致要求;二是应考虑其应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及实施性,以便能在城市建设中发挥其应用作用。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于尚未建设开发的地区,《控规》实施并难度不大,但对在已建地区实施《控规》时,如需要改变已有建筑结构,则面临法律许可问题,必须在满足法律要求下,才能进行变更,这样就加大了《控规》实施难度。此外,如果还存在一些强制指标限制例如容积率、建筑密度等,这样《控规》还需要面对更大挑战。

  如何有效提高《控规》的可行性,顺利实施,发挥其应用作用,是也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3、缺乏规范性

  规范、完整的《控规》,才能有效指导城市建设与管理有序进行。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规范性不足,具体体现在:

  一是规划储备有限。部分城市在编制《控规》时,为加快城市建设与发展,在储备有限的情况下,把应急性规划或者临时性规划长期作为《控规》编制依据,进行各种决策,这种情况必须导致规划决策错误,浪费资源。

  另外,编制《控规》工作满足不了城市发展需要,不能对重点区域及

  地段的规划提出有效建议,没有明确政府作用及规划结果,不利于城市长远发展。

  二是没有对空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由于相关人员没有对此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导致《控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能得到有效执行及认可。

  在城市《控规》中,过度强度城市总体发展目标,却不重视区域地区特色和优势,造成自然资源浪费。

  《控规》规范性不足,必须造成其规划质量欠佳,为了完成有关规划任务,个别城市规划人员,在编制《控规》时,没有精益求精,片面地把工作重心放在规划的完整性上,而对其规范性没有深入研究,编制工作完成后,没有对其进行完善细化,导致《控规》科学性与可行性不足,也无法有效指导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控规》工作与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利益等有直接影响。在进行编制过程中,存在着透明度不够,群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由于群众基础不牢,《控规》实施过程中容易引发各类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安定。

  上述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控规》工作顺利实施,也不利于城市长远发展。

  三、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问题改进措施

  城市规划与建设属于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对市民生产、生活、利益分配等有着直接联系,其编制质量,将对城市管理与发展有重要影响。

  并高度重视《控规》工作,提高其编制质量,为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提供保障。

  1.

  提高其灵活性及适应性

  改进以往《控规》弹性不足问题,进一步提高其灵活性及适应性、可行性,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及发展。

  (1)扩大管理单元

  《控规》重要内容,是对土地使用进行规划。因此,应把地块作为基本管理单元,在对其进行深入调研后,结合规划地区具体情况,编制出科学、合理的方案,并注意方案不能破坏单元内的配套设施,以后如需修正时,只能对单位内某些局部进行调整,以此达到确保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又可提高《控规》的灵活性及适应性。

  (2)土地使用性质分类要明确、完善

  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将不断出现新的功能,因此,城市规划也应做好相应措施。在对城市土地实施控制性规划时,应不断明确及完善土地使用性质,增加用地混合功能。

  在进行上述工作时,应确保其全面性及合理性,如对行政用地、工业用地等进行合理控制及分配等,以保证达到上级规划标准及要求的基础上,使城市规划的灵活性及适应性不断提高。

  2.

  提高其可实施性和规范性

  提高《控规》实施性,必须明确其规划年限。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时,要结合城市各自实际情况,确定《控规》规划使用年限。同时还应为城市发

  展预留相应空间,方便《控规》实施。也就是在坚持满足城市规划目标的同时,结合城市特点,保留规定的灵活性,突出城市发展的个性与特色。

  此外,还要对《控规》进一步规范。在编制《控规》工作中,要加大力度,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深入调研,对城市独有的优势资源进行有序保留及开发,防止出现破坏和浪费资源问题出现。

  要确保《控规》编制工作的科学性及前瞻性。结合城市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科学合理编制城市规划总目标,有效指导城市规划及建设工作有序进行。

  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及管理结构,成立专业部门,对城市规划进行监督和管理,对《控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进行整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控规》工作进行规范管理。

  3.

  增加群众参与度

  要优化《控规》工作质量,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做好《控规》工作有法可依。根据目前已颁布的《城乡规划法》,已把《控规》编制工作纳入法制管理范围。

  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指引,有序开展《控规》工作,法规与《控规》相结合,能够更好地确定《控规》的法律地位,更有利于对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控制。

  城市规划与市民利益相关,应根据有关法规指导,推动阳光规划,把城市规划工作进行公示,让市民参与到其中的讨论,提出建议及意见,集思广益,为城市的规划和管理贡献力量。

  结束语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广大规划工作者,要认真做好有关工作,针对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原因及解决措施,提高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水平,为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思扬.浅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与修改[J].中国房地产业,2016,07

  [2]张文香.浅谈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J].装饰装修天地,2017,23

篇二:控规三产存在问题和不足

  三、城乡规划发展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两大规划衔接不够。即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不够完善,造成与土地部门在工作中有互相冲突与矛盾的地方。

  2、规划滞后,编制工作有待加强。城镇规划工作滞后于城镇发展,规划思路和作用有待完善,城乡规划法颁布后,最大的难点就是规划全覆盖问题,县级城市尤为普遍。在广大的乡镇区域,缺少规划指导,在项目选址决策上,缺乏统筹安排,应尽快完善乡镇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

  3、规划经费不足。规划滞后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规划经费不足,而致使规划不能按时完成。

  4、城乡规划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在城市建设上,有些重地上,轻地下,地下基础设施欠账很多,而这些看不见的设施,正是保障这个城市正常运行的的必要条件,如果长时间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将来整个城市的运行就会出现大问题。

  5、村镇规划不完善,机构不健全。我旗乡镇规划编制工作落后,村镇规划机构不健全,规划管理水平也不高,缺乏专业人才。

  6、规划监管机制不完善。尚未建立起规划行政层级监督制度,各级规划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规划公众参与制度、规划管理行政追究制度和行政纠错制度还不健全,群众举报制度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四、2012年工作思路及措施

  <一>、工作思路

  我旗城乡规划工作坚持“以规划促建设,以制度促管理”的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拓展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树立规划管理的人本理念、规划机制的创新思想,强化科学规划、严格管理,使规划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轨道,实现城乡规划工作的新突破。坚持规划是建设的“灵魂”、“城市建设、规划先行”的思路,努力发挥好城乡规划指导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调控”作用。具体要突出二项重点:

  1、以树林召中心城区为重点,全面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以服务城镇化发展为重点,加快推进小城镇和中心村镇建设步伐。

  2、坚持规划先导,注重综合考虑村镇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完善配套服务功能。重点指导和帮助小城镇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小城镇的开发建设。

  <二>、工作措施

  2012年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目标的时期。统筹城乡规划,稳步推进城乡建设、城镇化建设进程,是我旗城乡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2012年,我旗城乡规划工作措施主要有:

  1、完善健全各项规划,并着力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尤其

  是村镇规划,尽快实现规划全覆盖,为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指导。在规划编制中,注重理论提升、综合研究和深入实际,加强各类规划的相互协调和科学衔接,增强规划的系统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大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通过“借力、借脑”,引进先进的规划理念,产生好的规划方案,带动我旗规划编制水平的全面提高。

  2、强化规划引导,提高规划服务。加强对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等层面的规划引导和调控,进一步挖掘城市发展潜力,促进城市资源配置最优化、利用最大化。加强城市重要地块的城市空间、城市景观、城市风貌的规划设计,对城市资源进行高层次、高品位、高水平的挖掘和整合,在规划建设中彰显个性,推动城市建设的良性发展。

  3、强化规划实施,着力提高规划管理水平。一是坚持专家论证制度,进一步完善规划审批制度,减少和规范自由裁量权。二是深入推进“阳光”规划。通过规划网站、电视、报纸、专栏等形式进行规划公示、政务公开,使得相关权益人对规划审批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建立健全各项工作责任制度。进一步强化规章制度的落实,确保干部职工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按章办事。四是严格规划管理和实施。严格规划技术控制,严格控制城市交通预留用地和红线,根据城市容量进行规划设计,科学组织交通,充分考虑停车位、公园、公厕等问题。五是加强建设

  项目批后管理,加强与市行政执法局的协调配合,加大查处各类违法建设的力度。认真开展房地产开发领域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专项整治与建设工程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

  4、强化规划基础,着力提高规划信息化水平。一是完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做好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与市行政服务中心审批系统的链接工作,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提高审批和服务效率。二是健全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注重加大城市地下管线资料收集和补测工作,更科学合理利用地下空间,统筹规划城市管网建设。三是完善城市地形图测绘工作,及时收集和入库最新的基础地形图数据,保证规划管理系统的基础数据常用常新。

  5、强化队伍建设,着力提高规划队伍素质水平。一是加强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增强服务发展意识,提高工作实践能力。加强行风效能建设,深入开展创建“服务发展最佳科室”和“优秀公务员”评选活动,转变政风行风,树立规划为民、高效形象。二是强化业务学习和调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开展业务培训,深化学习制度,健全学习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干部职工精学本领,成为业务能手和管理行家。

篇三:控规三产存在问题和不足

  控制性详细规划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措施

  摘要: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是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在我国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由于其形成时间比较短,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完善之处。本文结合某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评估实践,对现行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度在精细化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此提出了优化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控制性详细规划;问题;对策措施

  引言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指导我国各项城市建设活动行政许可的法定依据,以其明确的控制内容、具体的控制方式、可操作性较强的管理审批模式成为政府控制引导城市土地开发、塑造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各地的实践中陆续暴露出各种问题。为此,有必要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评估工作,通过对控规管理制度的评估,查找问题和原因,提出优化对策,以有效提高控规的科学性和适应性,使其更规范、高效。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开始步入新常态,201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我国的法定规划,只有通过建立健全一套规范、精细、公开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调整和管理制度,才能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城市发展的精细化和有效管理。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控规精细化管理入手,结合某市控规评估实践,探讨控规精细化管理的对策措施。

  1控制性详细规划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单一的行政审批程序和控制要素与多元化的控制区域和调整类型不相适应

  现行的控规编制和管理普遍存在不区分地区差异、采取同一套行政审批程序和管控体系的情况。2015年,某市将中心城区划分为一般地区、特殊地区(重点地区)和预留区(发展不定地区)3类地区,控规审批流程分新编类和修改类两类。一方面,对重要程度不同、性质各异的各类地区,采用同一套审批程序和管控体系,灵活性和适应性比较差;另一方面,对控规调整的类型没有明确界定,对应的审批程序和成果要求也就没有区别对待,可操作性比较差。

  单一的行政审批程序缺乏弹性,影响行政时效,延误最佳开发时机。各类地区在审查环节和周期控制上有失偏颇,发展不确定地区控制内容相对少,却要走跟重点地区一样的审批程序;而重点地区有些重要环节缺失,直接影响成果质量。例如,当前该市对审查环节没有明确规定,审查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项目对区位环境和资源禀赋分析不足,导致对发展定位判断不足,用地性质常随市场波动而调整:当房地产市场好时,由工业调为居住;当房地产市场不好时,又调回工业。

  控制要素和技术内容的千篇一律使规划弹性不足,城市的特色缺失。一方面,对重点地区控制得不够精细,具有约束性的指标只有容积率、功能、建筑密度与高度等,缺乏精细化的空间设计引导,如果开发商的水平较差,很难保证高品质建设;另一方面,对发展不确定地区的控制太细,无法应对城市发展和市场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此外,没有针对各类地区特点设置不同的编制内容和深度,导致重点没管住。例如,该市控规编制中对老城区缺少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对产业地区缺少产业研究的内容、对生态环境敏感地区缺少低碳生态方面的研究等。

  1.2控制内容较粗放,城市设计重方案轻导控,未能有效地指导土地出让

  控规控制内容较粗放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规划编制和管理实施过程

  呈现出不合理的“倒三角”结构:上层的规划体系庞大(一般包括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规、城市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中层的审批流程繁琐(比如深圳有规划编制、调整流程,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生态线调整、土地整备等流程);但到了最后的土地出让要点时,没有编城市设计的地区往往就剩下用地性质、容积率等几个指标,而编了城市设计的地区,由于城市设计并非法定规划,其指引内容不能有效落实到控规中,导致规划管控内容不够精细,地块开发难以实现规划意图。该市虽然编制了很多城市设计,但很多好的设计思路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究其原因,一方面城市设计的地位不明确,对哪些设计应落实到控规或纳入土地出让条件中没有明确规定,其设计要求对项目开发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另一方面城市设计大多关注显性的空间方案,对约束隐形秩序的空间细则缺乏关注,缺少由方案向空间导控转译的关键环节,指导性不强。

  1.3管理程序缺少操作细则,权责不透明,没有实现有效审查

  各地对控规管理操作程序的具体做法和深度不一,有些城市对每个阶段该如何操作没有明确规定,包括具体如何分工、审查关注哪些要点、意见如何给出和处理、内容达到什么深度、什么时候做完和公众如何参与等,加上公开透明度也比较差,影响对控规审查的有效性。例如,该市在意见征询环节就存在一定的漏洞,有些部门对控规成果的审查不重视,经常是没有意见,等到项目实施后,发现影响到各自利益了,又提出要修改控规。目前控规的问责制度尚未建立,参与的编制单位、管理部门往往游离于法律追究的范围之外,一旦出现问题就变得无章可循,缺乏法律保障。

  2控规精细化管理对策措施

  2.1实现分区、分类管控,提高制度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对各类地区和及其控规调整进行制度上的适应性设计,是控规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应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针对各类地区确定不同管理程序、控制要素和控制深度要求;明确各类控规调整类型和内容,在基本管理框架下细化为不同的调整程序和成果要求。

  针对各类地区的重要程度和特点,设计规划审批程序和管控内容。在该市控规评估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根据地区的重要程度区别设置审批程序。对于重点地区,加强审查环节,在工作周期设置上给予充分的编制和审查时间,以确保成果质量;对于一般地区和发展不确定地区,缩减耗时的隐性审查工作环节,在确保成果质量的基础上,将工作周期进行适当缩减。其次,区分各类地区的控制要素和内容深度。对于重点地区,加强城市设计的精细化管控,将城市设计控制要点转译为空间图则并纳入控规图则管理中,以指导土地开发,同时结合地区条件,灵活编制空间形态、交通组织、地下空间与重要城市界面等不同控制要素的空间图则,以提高控规的适应性。对于发展不确定地区,强调规划时序,预留弹性,只需制定单元总体指标,无需精细到地块层面,根据未来发展的需要,再适时增补地块图则。

  区分调整类型,有针对性地设计编制内容和管理程序。将该市控规调整分为整体修编、局部调整和技术深化3类。首先,针对整体修编和局部调整的控规成果及审批程序进行精细化设计。整体修编,强调计划制定、上版控规评估和现状审查的重要性,因为前期研究不透将直接影响到规划的编制方向和成果质量;局部调整,强调对调整必要性论证环节的审查,并考虑局部调整项目多而散的特点,促进批后管理阶段增加台账制度环节,以利于信息入库和规范“一张图”的更新系

  统。其次,对不涉及控规约束性指标的调整,归类到技术深化范畴,不走控规调整法定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图1)。

  图1控规评估中对分类管控的制度设计框架

  2.2加强城市设计,精细化管控内容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城市设计是实现精细化管理城市的重要手段,将控规与城市设计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将有效提升控规质量。

  在该市控规评估实践中,强调确立城市设计成果法定地位的重要性,提出“1+1”(规划图则+空间图则)图则控制体系,作为项目管理的必要依据。重点地区以高品质建设为目标,加强城市设计内容,对公共空间、历史风貌保护、生态环境景观等公共领域进行重点研究和导控,识别关键性控制要素和导控深度,增加能够使空间品质得到保障的精细化约束内容,如地下空间、建筑体量与形制、三维步行网络、首层功能、屋顶、代建空间要点、视觉通达性、公共艺术与夜间照明等。在城市设计内容上应做到思路清晰,导控要求应落实到具体的空间载体上,区分强制性和引导性内容,并将城市设计的理念和要求转译为政策性文字与图则,同时能满足动态修改的要求,以利于纳入控规成果中(图2)。

  图2控规评估中对图则控制体系的设计框架

  2.3明确管理操作细则,建立清晰、详细的问责制度

  科学合理的程序设计是控规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可以确保不同的参与个体在既定的规则下,公开、公平地实现各自的目标。其中,权责透明是控规法制化进程的重要一环,某国的规划体制特别强调权责自负,其背后有非常严明的法律制度来约束政府的管理行为,其规划审批是以个人负责制为主,基本没有国内通过召开各类会议来平摊权责的情况,政府在人民心目中拥有绝对的公信力。

  由于各方利益的客观存在,各类规划衔接不足一直是困扰规划管理部门的问题,控规作为直接指导土地开发实施的法定依据,应当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起到“多规融合”的统筹作用,实现政府、规划师、开发商与公众等多方的共同沟通协调和对接。因此,加强各方有效参与控规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建立清晰、详细的问责制度,实现责任到人,以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真正参与到控规审查中。在该市控规评估实践中,建立了“计划制定—成果编制—审查审批—批后管理”全过程管理的实施路径,对每个环节中编制单位、规划主管部门、相关参与者的具体职责分工、工作要求和时限进行明确规定,公开透明、责任明确;加强校审和意见征询的规范化与严肃性,以负责人实名制的方式,实现责任落实到人,使大家能各司其职,从而实现有力监管。当然,这背后还需要有严明的奖惩配套制度进行支撑(图3)。

  图3控规评估中对管理操作细则的制度设计框架

  3结语

  综上所述,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在城市和谐规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立起精细化控规制度十分重要。但控规精细化管理制度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城市发展变化中不断总结并逐步完善的。因此,编制人员应与时俱进,从控规存在的问题、编制方法和实施管理等方面入手,制定出切实有效的优化措施,以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度的精细化管理,提高控制详细规划体系的科学性、经济性以及可实施性,以期建立适应城市发展建设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杜建华.浅谈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1)

  [2]苏茜茜,熊侠仙,严玲.面向精细化管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度探讨——基于常州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评估的实践[J].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6

篇四:控规三产存在问题和不足

  电力企业“三产公司”成本管控问题研究3600字

  在当前国企改革的推动下,“三产公司”的生产发展问题也日益突出,惯性的成本管理方式制约着企业发展,亟需通过改革增强企业的成本管控能力。本文介绍了电力企业“三产公司”成本管控的现实意义,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成本管理的对策建议。

  “三产公司”成本管控

  去产能

  一、电力企业“三产公司”成本管控的现实意义

  “三产公司”的成立是其特殊经济时期的产物,当年为了满足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需要,非主营业务相关的业务部门纷纷从主业中剥离出去成立全资新公司,并被习惯性的称作“三产公司”。由于最初成立“三产公司”的原因复杂多样,并且多是被动行为,因此从产权结构到管理方式都存在诸多问题限制着“三产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国有电力企业开始承受政策性亏损,电力企业面临着“去产能、降成本”的严峻形势,“三产公司”原有的单一业务结构和业务来源导致了经营状况急转直下,公司的发展已面临真正的挑战。为了适应宏观经济发展和减轻主业包袱,“三产公司”进入完全市场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对“三产公司”的成本管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为:

  (一)有助于增??企业竞争能力

  过去的成本管控只是单纯的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降低了产品和服务质量,而科学的成本管理包括成本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和分析等环节,各个环节相互联动共同确保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推动着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增强了软实力。在确保经营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合理的成本控制有助于增加企业的利润空间。此外,相对于竞争对手,实施成本管控,有利于实施成本差异战略和低成本战略,取得了价格方面的优势,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三产公司”争取新的市场领域并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做大做强。

  (二)有助于防范市场经营风险

  “三产公司”没有外部经营风险意识,目前发展主要依靠主业支持。经营者要适应国企的重大变革,减轻国企包袱,必须增强管理者的风险认识度。科学的风险管控有利于提高企业对风险的敏感度,增强管理水平。在外部宏观经济、法律、市场、社会文化、资源等风险的影响下,成本管控就成为企业生存和竞争取胜的关键。通过成本管控,优化企业的生产作业环节和经营决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外部环境变化时及时的做出调整,降低市场风险。

  (三)有助于促进员工绩效考核

  科学的成本管理是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对现代环境变化做出的适应性变革,加强了过程控制,突出了重点作业,优化了价值链上的增值活动,明确了企业活动环节的作业类型和作业量。成本管控和绩效考核的管理密切联系,科学的管理有利于制定标准的岗位工作说明书和绩效考核评价指标,对比指标对现实工作作出适时和全面评价,便于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发现与现实要求的差距,准确的对员工的工作、效率进行全方位的定量和定性的考核。

  二、目前电力企业“三产公司”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成本管理观念问题

  由于“三产公司”的产权结构与管理方式的原因,“三产公司”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成本管理意识还非常薄弱,这表现为:一是管理者的市场观念比较淡薄,市场竞争意识还不强,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二是从业人员的成本管理不强,对日常的核算,数据的采集,报税申报等流程作业比较关注,但是对核算出来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做出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的职能还比较欠缺,而事后的成本分析恰恰是成本管控的重要环节。随着大会计变革的深化,不可或缺的成本管控“好管家”有利于企业防范和化解风险,确保企业合理、有序、规范的发展。

  (二)成本管理制度问题

  成本管理工作的系统性较强,目前公司成本机制尚不健全,没有全过程实施成本管控,或者仅仅在事后控制,还不能完全有效达到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另外,“三产公司”的规章制度多依据主业制度编写,缺乏自身的企业特殊性,在开展成本管理的过程中难以一个标准的规范作为依据,并在执行过程中经常无法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三)成本管理方法问题

  目前成本管理只是简单的将成本管理等同于降低成本,追求节流和最低化成本水平。片面的降低定额标准和简单的事后分析,忽视了事中控制环节。对非生产性支出的出差、业务招待,闲置资产管理等成本支出过程缺乏刚性控制。其次,不注重优化生产结构,使得生产成本高企,利润表现较差,忽视对营业、管理、财务、技术研究等辅助成本的控制。

  (四)成本管理考核问题

  由于国有企业的自有特点,目前,“三产公司”成本考核方法更多考虑人情关系,考核只是简单的表面现象,“大锅饭”的思想依然存在,没有真正做到按效果说话,轻微的考核也触及不到问题的实质。而且,随着国企去产能降成本,“三产公司”的利润空间也随之减少,工资水平难以保持上涨趋势,现行考核制度不能促进员工更好的发挥积极主动性。

  三、优化电力企业“三产公司”成本管控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成本管控观念

  企业应对症下药,加强成本管理的业务培训和思想转变,不能只着眼于主业的关联业务,丢掉“等”“靠”“要”的思想,开展“走出去,引进来”的思想转变。利用主业的先进成本管理资源,加强成本管理的工作引导,提高企业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还应该将成本管理理念扩大到整个公司,甚至客户和供应商,构建系统性的成本管理系统。

  (二)完善成本管理机制

  1.各服务项目成为独立的利润中心。由于“三产公司”服务项目较多,各项目之间没有业务上的关联关系,原有粗放型的成本管理方式难以满足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要求公司管理工作朝着精益化和规范化发展,充分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公司对各项目的管理可以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考评,将各个项目划定为独立的利润中心,各项目负责人对收入和成本费用负责,具有较多的短期经营决策权,将运营可控贡献毛益和部门税前利润等指标作为考核依据。

  2.加强项目的成本管控。首先,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完善成本的源头控制。机制的建设有利于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强化各业务预算与财务预算的有效衔接,推进业财融合,实现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资本预算、薪酬预算等各类预算的有效衔接,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同时制定全面预算指导意见,明确公司发展规划,严格预算控制流程。其次,从紧安排成本费用支出,重要重大资金支出需要经过集体联签,强化资金执行刚性,按规定程序进行资金支出调整,杜绝预算外支出。最后,建立业务预算与财务预算联动机制,强化业务对预算的支撑作用,按照预算总体目标的要求确定和优化各专项业务预算指标。

  3.调整管控方式。公司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打造核心竞争能力。“三产公司”常年服务于主业电力,熟悉电厂生产流程和安全规章制度,部分核心业务专业水平较高。企业应集中主要精力发展核心业务,制定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对核心业务可采用市场开发战略,建立市场营销小组。另外,管理上还要拥有自己的操作技术和行业模板,提升服务的效率和准确

  性,管理上需要有自己专业的业务特色,而不是以前那种粗放的经营模式,更应该渐渐摆脱主业扶持,积极发展成为集团公司的三产业务,奠定三产服务业自身独立的生存空间。

  4.增强成本管理绩效考核力度。建立健全企业的绩效考核,能激励和约束员工行为导向,将绩效与职工奖金挂钩,不断改进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方法,提高员工积极性,引导员工更加关注成本工作,提高经营绩效。其次,完善考核范围,加强考核指标的纵向管理,将指标分解到业务部门,在业务端寻找利润空间,运用相应的业绩指标考核各责任中心。同时,进行业绩评价体系的改进,增加非财务指标、关键业绩指标法和平衡积分卡的应用,完善绩效考核的依据。

  5.提升成本管理人员素质。伴随市场的不断变化,人才的流动性也很频繁,企业要留住人才,首先应注重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公司整体荣誉感和忧患意识,让员工站在更高的角度关心公司的长远发展。其次,要根据实际需要,定期进行相关业务培训,广泛的开展师带徒、岗位练兵、技术创新等活动,使广大员工能够立足岗位,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劳动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总之,国有企业总部和“三产公司”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都将以市场化为导向和牵引,促使企业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有效的成本管控能帮助“三产公司”实现上述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孙倩.从成本管控实践浅谈成本管控体系建设[J].中国总会计师,2015(1).

  [2]刘绪轮.国有企业成本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2013(30).

  [3]范?G霏.国有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研究[J].财会学习,2017(5).

  [4]吕伟江.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研究[J].财经界,2013(9).

篇五:控规三产存在问题和不足

  浅谈电力三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

  作者:钮庆红

  来源:《经营者》2017年第5期

  三产企业源于外企,电力三产企业指的是供电企业出自办的附属服务行业,为电力主业提供服务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是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要求企业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不能把人当作被动的生产工具,要发挥优秀人才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但在现实中很多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导致人才的流失和员工低质化,不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所以电力三产企业面对当前时代的发展机遇,要积极调试企业发展战略,重视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电力三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招聘和甄选的体系不完善

  电力三产企业存在员工选拔标准不明确,招聘渠道比较单一的问题。电力三产企业起初以学历作为选拔人才的最重要指标,招聘渠道主要是通过校招来吸纳大学应届生,而在工作过程当中发现高学历的人才可能并不适合本公司的专业化生产工作,人员和职能不匹配,无法发挥人力资源的效能。后来改以工作经验为员工招聘的重要指标,招聘渠道主要是通过内推的方式举荐人才,但有丰富经验的员工年龄普遍偏大,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无法适应企业新的发展需求。

  (二)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需要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的应用,同时还需要相关的法律知识,在日常的工作中可以熟练运用沟通技巧,处理相关问题。而在电力三产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大多由办公室文员承担,并非由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来从事管理工作。这些工作人员主要的工作包括招聘、绩效考核和发放薪酬等内容,工作相对简单,对员工的业务水平和能力要求相对较低,所以电力三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比较初级的人事管理阶段,不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会对公司的整体发展产生阻碍。[1]

  (三)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设计

  绩效考核工作的目的是既能够使工作积极性高的员工发挥出自己的能力,保持较高的积极性,也可以激发积极性较低的员工为公司做出自己的贡献。电力三产企业的绩效考核设计中存在很多问题,绩效考核的指标主观化倾向严重,不能被量化,无法确切衡量工作人员的绩效贡献,使得付出较多的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下降,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无法发挥。而且电力三产企业的绩效考核中缺乏绩效沟通,员工不知道应该如何改善自己的工作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

  (四)缺乏激励性的薪酬制度设计

  薪酬是激励的最直接的方式,通过建立合理规范的薪酬管理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公司带来经济利益。电力三产企业的薪酬制度设计中薪酬结构的设计不合理,同一级别的员工无论其对组织的贡献多少,发放的工资和奖金大体相同。这种薪酬结构的设计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没有激励作用。而且薪酬制度与绩效考核不挂钩,员工

  的工资收入和个人的业绩表现没有相关关系,付出较多的员工感觉不公平,导致以后的工作积极性下降,存在“搭便车”现象,不利于整个公司的发展。[2]

  二、电力三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完善招聘和甄选体系

  电力三产企业应该明确员工选拔的标准,对于不同类型的员工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甄选,也可以综合采用多元化的标准进行考核选拔,保证招聘到的人才可以符合电力三产企业的发展需要,人员的能力和职能相匹配,发挥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同时要完善SL企业的招聘流程,有清晰的招聘计划。完善的人员的招聘流程和清晰的招聘计划可以选拔出更符合本公司发展需要的人才,减少时间成本的浪费,使招聘过程更有针对性,拓展招聘渠道,用科学的招聘方法提高招聘过程的效率。[3]

  (二)选聘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进行管理

  面对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电力三产企业应该制定更长远的发展战略,选聘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组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员工的物质以及情感需求,把员工看作公司的主体。同时要强化公司内部制度设计,对员工进行科学管理和制度约束,减少优秀员工的流失,推行组织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设计

  电力三产企业需要制定科学客观的绩效考核指标,绩效指标可以被量化来准确衡量工作人员的绩效贡献,使得付出较多的工作人员可以得到更多的回报,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同时电力三产企业需要加强绩效沟通,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科学评价和指导,使员工发现可以改进的地方,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电力三产企业可以综合应用各种考核方法,对于不同层次不同职位的员工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使考核更能够反映员工的实际工作效果。

  (四)制定激励性的薪酬体系设计

  电力三产企业的薪酬制度设计中要优化薪酬结构的设计,对于同一级别的员工需要考虑其对组织的贡献和工作的实际绩效来发放薪酬,薪酬制度与绩效考核挂钩,通过薪酬结构的优化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励员工为组织做出贡献,减少“搭便车”现象。同时员工的工资要实行体系化管理,对于技术岗位、行政岗位等不同体系内的员工实行不同的薪酬设计,使不同岗位的员工都能感受到薪酬的激励作用。

  三、结语

  人力资源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是企业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电力三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和解决,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学习,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优化人才的配置,促进电力三产企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为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启东市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

  王丽华.腾龙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2]

  高晓兰.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0(14):67.

  [3]

  余丹.JR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以及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4]

  袁芳.SD建筑设计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

篇六:控规三产存在问题和不足

  精品文章

  《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定稿]》

  三、城乡规划发展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两大规划衔接不够。即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不够完善,造成与土地部门在工作中有互相冲突与矛盾的地方。

  2、规划滞后,编制工作有待加强。城镇规划工作滞后于城镇发展,规划思路和作用有待完善,城乡规划法颁布后,最大的难点就是规划全覆盖问题,县级城市尤为普遍。在广大的乡镇区域,缺少规划指导,在项目选址决策上,缺乏统筹安排,应尽快完善乡镇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

  3、规划经费不足。规划滞后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规划经费不足,而致使规划不能按时完成。

  4、城乡规划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在城市建设上,有些重地上,轻地下,地下基础设施欠账很多,而这些看不见的设施,正是保障这个城市正常运行的的必要条件,如果长时间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将来整个城市的运行就会出现大问题。

  5、村镇规划不完善,机构不健全。我旗乡镇规划编制工作落后,村镇规划机构不健全,规划管理水平也不高,缺乏专业人才。

  6、规划监管机制不完善。尚未建立起规划行政层级监督制度,各级规划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规划公众参与制度、规划管理行政追究制度和行政纠错制度还不健全,群众举报制度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四、202x年工作思路及措施、工作思路

  精品文章

  我旗城乡规划工作坚持“以规划促建设,以制度促管理”的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拓展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树立规划管理的人本理念、规划机制的创新思想,强化科学规划、严格管理,使规划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轨道,实现城乡规划工作的新突破。坚持规划是建设的“灵魂”、“城市建设、规划先行”的思路,努力发挥好城乡规划指导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调控”作用。具体要突出二项重点:

  1、以树林召中心城区为重点,全面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以服务城镇化发展为重点,加快推进小城镇和中心村镇建设步伐。

  2、坚持规划先导,注重综合考虑村镇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完善配套服务功能。重点指导和帮助小城镇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小城镇的开发建设。

  、工作措施

  202x年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战略目标的时期。统筹城乡规划,稳步推进城乡建设、城镇化建设进程,是我旗城乡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202x年,我旗城乡规划工作措施主要有:

  1、完善健全各项规划,并着力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尤其

  是村镇规划,尽快实现规划全覆盖,为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指导。在规划编制中,注重理论提升、综合研究和深入实际,加强各类规划的相互协调和科学衔接,增强规划的系统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大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通过“借力、借脑”,引进先进的规划理念,产

  精品文章

  生好的规划方案,带动我旗规划编制水平的全面提高。

  2、强化规划引导,提高规划服务。加强对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等层面的规划引导和调控,进一步挖掘城市发展潜力,促进城市资源配置最优化、利用最大化。加强城市重要地块的城市空间、城市景观、城市风貌的规划设计,对城市资源进行高层次、高品位、高水平的挖掘和整合,在规划建设中彰显个性,推动城市建设的良性发展。

  3、强化规划实施,着力提高规划管理水平。一是坚持专家论证制度,进一步完善规划审批制度,减少和规范自由裁量权。二是深入推进“阳光”规划。通过规划网站、电视、报纸、专栏等形式进行规划公示、政务公开,使得相关权益人对规划审批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建立健全各项工作责任制度。进一步强化规章制度的落实,确保干部职工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按章办事。四是严格规划管理和实施。严格规划技术控制,严格控制城市交通预留用地和红线,根据城市容量进行规划设计,科学组织交通,充分考虑停车位、公园、公厕等问题。五是加强建设

  项目批后管理,加强与市行政执法局的协调配合,加大查处各类违法建设的力度。认真开展房地产开发领域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专项整治与建设工程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

  4、强化规划基础,着力提高规划信息化水平。一是完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做好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与市行政服务中心审批系统的链接工作,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提高审批和服务效率。二是健全城市

  精品文章

  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注重加大城市地下管线资料收集和补测工作,更科学合理利用地下空间,统筹规划城市管网建设。三是完善城市地形图测绘工作,及时收集和入库最新的基础地形图数据,保证规划管理系统的基础数据常用常新。

  5、强化队伍建设,着力提高规划队伍素质水平。一是加强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增强服务发展意识,提高工作实践能力。加强行风效能建设,深入开展创建“服务发展最佳科室”和“优秀公务员”评选活动,转变政风行风,树立规划为民、高效形象。二是强化业务学习和调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开展业务培训,深化学习制度,健全学习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干部职工精学本领,成为业务能手和管理行家。

  内容仅供参考

篇七:控规三产存在问题和不足

  试谈控规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的存在问题与改进

  摘要:本次研究以城市规划管理为主题,试谈控规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的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具体论述中结合日常工作经验先对控规进行简要说明,然后,分析控规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遇到的问题及导致此类问题发生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针对性地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关键词:控规;城市规划管理;存在问题;改进

  控规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简称或省称,从发生学角度观察,控规之所以产生的根源,主要来自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它既是这个转变过程的产物,也是中国向全面现代化转型中采用的一种指导城乡建设的有效依据。从方法论角度观察,控规主要是以我国发展实际情况为基础,在详细规划发展基础中,吸收国外区划法原理,探索出的新经验。目前,控规已经经历了形体设计——形体示意——指标抽象各个阶段,正在向着完整控制体系方向升级[1]。

  1、新时期控规概述

  我国南北发展不均衡,控规的发展也处于不平衡状态,因而产生了新旧控规并存现象,在一些地区运用新控规推进了城市规划管理,而另一地区则因为受到旧控规限制,阻碍了城市规划管理向全面系统控制方向完善。伴随着新时期城市类型的分型与区域范围内的城市群建设相继实现,智慧城市的发展已经进入局部实践阶段,而面对新时期动态性更强的智慧城市规划与管理任务,积极推进控规的优化应用有利于促进控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科学持续解决实际问题[2]。

  2、控规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现状调研深入程度不够

  当前,控规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困境表现之一是对现状调研深入程度不够;导致此类现象发生的原因集中于信息来源层面,具体而言,就是在信息来源途径、信息更新速度、信息处理标准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使收集到的各区划范围内的信息资料相对不完善。简单讲,就是易发生信息遗漏情况。另一方面,新时期的控规在编制时间跨度方面相对宽裕,但持续性的现状调研力度不足,因此,在项目审批与行政许可审批方面易产生信息不对称问题;通常将其归咎于时效性差。另外,不同的编制单位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对于各项信息未进行统一信息标准化处理,因此,易发生规划成果与实际状况产生差别的问题。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的最终结果是控规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的应用程度低、效力差、实施难度大。

  2.2控规与城市规划管理协调不足

  现代城市规划管理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新格局,每一区域范围内的详细规划都与整体上的城市规划管理密切相关,因此,控规在实际的运用中要求发挥出其“承上启下”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要达到此功效,必须将上位规划、专项规划等进行有效协调与衔接。从当前各大城市的普遍协调情况分析,内部规划协调性相对较好,然而在实践规划管理时,往往产生了不同规划之间的割裂问题,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规划成果——上位规划——专项规划之间的矛盾问题”。具体表现在各控规应用时的随意突破上层次规划规定,其中既包括用地

  规划,也涉及到空间布局;尤其是在全要素规划管理方面,与基础建设方面的道路工程、市政工程、环保工程、文物保护工程、河涌水系治理工程等等项目规划协调不足。

  2.3区域与城乡统筹力度不强

  区域统筹发展与城乡统筹发展是新时期全面推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但是,在事实上由于各区域之间的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发展过程,存在诸多中间环节,包括了不同级别的行政单位与行政区域范围,所以,在编制控规时既有重叠部分,因而也会发生重叠部分导致的城市规划管理矛盾现象,这样,既不能发挥出统筹发展时各个规划区域的特色与传统特征,也很难找到一条使统筹发展有效推进的贯穿条件或因素。具体包括路网衔接、公共设施与服务产品配置、重叠领域的多元规划、目标定位方向的“多头并置”,以及对农村问题的研究不足而产生的“一刀切”规划方案。从结果看,初期的区域统筹与城乡统筹发展效果并未达到预想的特色化与控制的标准化建设目标,对区域统筹发展、资源配置优化造成了限制,难以发挥土地和资源的最大效益。

  3、控规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改进

  以上问题发生的很大原因集中于规划编制工作机制与信息化两方面,因此,本文结合当前规划工作经验,分别从完善规划管控体系优化、优化控规编制体系以及统一信息甄别与处理标准三方面提出初步改进建议。

  3.1完善规划管控体系优化

  出现控规与上位规划、各种专项规划不协调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各个体系的规划成果的编制过错相对独立,各自按照不同的理论体系及价值取向开展编制工作,各个成果之间相对独立,最终难以统筹整合成一套效益最优化的管控系统。另一方面,基于人的知识能力局限性,规划编制难以做到尽善尽美滴水不漏,再加上规划编制与规划实施之间的时间差所导致的时效性不足问题,是绕不开的现实问题。

  要解决各个体系的规划独立编制的问题、以及规划编制准确性时效性问题,难度较大,建议可通过优化成果的管理和使用体系这个角度来改善。以控规为例,目前的规划管理过程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而控规作为法定规划成果,是地块开发实施层面的基本蓝图,其功能、指标条件不可随意更改;然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状况以及土地情况都可能不断发生变化,与其将注意力集中在随时可能跟不上经济社会变化需求的控规功能指标上,更应该从成果的使用方法角度,构建合理的规划成果使用方法体系。合理的规划成果使用方法体系,应当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新变化、新需求,能够让每一块地最终的开发条件能够最因地制宜,避免“一套标准走到底”“一刀切”的情况。

  例如,针对某一统一技术规定,应配套制定一套详细的“使用说明书”,规定在何种情况下,通过何种程序,可以对技术规定的内容进行因地制宜的灵活运用。也就是说,制定技术规定本身很重要,但如何用好这一套技术规范来使其在各个区域都能发挥最大经济社会效益,应该是更重要的研究内容。

  3.2优化控规编制体系

  建议按照“全区层面”、“管理区层面”、“管理单元层面”,完善现行规划控制体系,具体如下:(1)在全区层面整合时,可以按照“现状调研与访谈——分析与总结——问题与特征——全区重大问题——全区整体校核”等组成的各项内容,制定全区层面的“发展定位、发展规模、空间布局、综合交通、生态环境、公共设施及服务、市政设施、城乡统筹”各个要素的战略指引,在这个层面将相关法定规划与专项规划、新时期的战略规划进行有效协调。(2)在管理区层面,充分落实全区层面的战略布局,设置由“功能指引、规模控制、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公共开放空间、历史文物”等等组成的各项要素管控要求,对本层次的下一级管控单元进行功能指引、规模分配。(3)在管理单元层面,作为控规管控的最小

  单元,应承载管理区层面分配的各项指标、设施的落地,而各个具体开发地块的控制指标可以在实际开发之时通过规划研究,在单元层面的指标控制下进一步落实,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暂不落实到具体地块功能、开发指标。通过上述的管控传导体系,达到“全局指引,局部落实,全要素指标对应实践”的新型城市规划管理目标[3]。

  3.3统一信息甄别与处理标准

  当前,可以根据规划部门已经建设完成的控规数据库与城市规划管理数据库,进行信息对比分析,甄别出不一致的信息。具体可以采用“核查——甄别——处理——定指标”程序,对现状行政许可信息进行甄别处理,然后对不一致信息进行统一标准设置,同时,可以将各项指标纳入到管理制度、评估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各项规划条例与细则之内。从而实现完善规划控制体系内的科学控规编制与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合理运用,经验也表明,对控规方案进行信息化编制、管理、应用,有利于城市规划管理控制体系向完善化方向转型升级。

  4、结束语

  总之,当前已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对控规进行了法律规定,并为其赋予了新性质、增添了新内涵。就当前控规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运用情况看,虽然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随着总体经济体系建设的逐步推进,我国向市场化的全面转型,以及借助信息化技术的广泛运用,控规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效力会越来越明显,结合国外控规应用经验分析,科学发挥控规在中国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各种功能,有利于将城市规划管理带入到新阶段,为进一步的智慧城市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文芳英.城市混合土地的利用趋势与其规划控制管理分析[J].价值工程,2020,39(16):48-49.

  [2]陈敏,杨聪聪.城市规划信息资源管理的现状及新途径探索[J].砖瓦世界,2020,15(14):8.

  [3]李艳红.当前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J].中国房地产业,2020,11(9):60.

篇八:控规三产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园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两加”十三项具体工作,根据《中共XX市委办公室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XX市“六个促增”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崇办发〔2022〕30号)文件精神及

  9月16日

  召开的全市以“放”促增工作会议要求,积极落实自治区、市、县工业发展大会精神,探索做好开放合作促增收的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园区招商工作取得良好成效。1—10月,成功签约引进的生产性项目有6个,投资总额达15.68亿元。目前,落户园区的生产性项目有40个,投资总额达84亿元,项目涉及冶金、化工、医药、食品、建材、机电等,已投产的项目有13个。据统计,1-9月,园区工业总产值实现7.38亿元,同比增长12.15%,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7.68%;

  固定资产投资额实现8.66亿元,同比增长6.2%,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2.66%;

  实现利税总额2379万元,同比增长20.63%,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9.3%。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多谋划促思想解放,完善园区规划布局。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的机构、商学院及策划咨询公司合作,高起点高标准对园区的发展战略、功能定位、产业布局、构建融资平台以及人才培养等内容进行重新规划调整,进而强化宣传策划包装,强势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二是多举措推工作落实,激活园区发展动力。创新推行项目“七个一”工作(即:完成园区〔基地〕规划一个以上、完成招商引资入园项目一个以上、完成入园项目征地100亩以上、完成开工项目一个以上、完成竣工投产生产性项目一个以上、完成基础设施项目一个以上、完成服务入园企业一个以上),进一步助推园区发展。活化方式助招商引资有新突破。通过采取小分队外出招商、以商招商、网络招商等有效方式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三是多角度建基础设施,优化园区投资环境。强化服务扎实推进项目建设。结合开展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转变观念、立足实际、创新措施,积极服务园区项目建设工作。整合力量集中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开展了征地工作大会战。重点抓好南国铜业项目剩余120亩土地、侨居工程、炎鑫度假村、乙酸乙酯、供水工程、真龙路等项目的征地。积极推进岜邦屯整村搬迁和新入园项目征地工作。四是多渠道帮企业发展,推动园区生产增收。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让入园企业了解园区各项优惠政策并活用。强化协调机制,了解企业在生产方面存在哪些困难问题,并想办法解决。成立监督机制。对企业员工反映的不按法规办事、侵犯职工权益的问题,园区管委会将按照法规进行处理。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入园企业员工的生活。园区已下文定于10月中旬,组织有关单位及企业举办“创业杯”气排球大赛。

  二、存在问题

  一方面,从园区自身发展情况看,一是园区发展定位不够清晰;

  二是发展战略(思路)不够明确;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配套体系不够完善;

  四是园区功能定位不够合理;

  五是融资平台还没能建立起来;

  六是项目招商存在盲目性、随意性;

  七是园区体制机制不够顺畅;

  八是树立品牌意识不够强,龙头企业带动性不够突出。另一方面,从入园企业发展情况看,项目前期选址难、项目落地难、项目征地难及用地指标难等方面,仍不同层度存在一定问题,导致企业投资动力不足,项目建设进展缓慢。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园区要积极向团中央、国家侨办、东盟商务秘书处和北部湾办等上级有关部门争取政策支持,群策群力加快推动园区区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快速健康发展。同时,进一步强化项目“七个一”工作目标管理机制,全面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项目如期建设并投产达效,进一步加快园区发展步伐。

  (一)培育壮大有色金属产业。要积极培育发展铜、铝等新的特色产业,丰富园区产业体系,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加快发展铜循环产业。南国铜项目环评已获环保部批复,园区要整合各方资源,在土地征收及平整,村屯和企业搬迁,铁路专用线、变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下大力气,切实加快推进南铜项目建设步伐。二是大力发展铝循环产业。按照“靠近矿山建设氧化铝,靠近电源点建设电解铝,靠近消费地和电解铝企业发展铝加工”的原则进行布局,依靠中铝郑州研究院等研发中心,重点培育发展铝材加工、铝合金、航空特种铝、热电联产及配套产业等产业。三是推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要尽快推进广西恒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7.5亿元的年产4亿Ah磷酸铁钒锂动力电池生产项目为主的新能源新材料研发生产电动车基地建设。

  (二)促进工业园区提质升级。一要不断优化园区投资环境。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围绕推进“一园两区七基地”规划工作,着力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抓紧抓好建设路的植树绿化及道路路基砂石铺设、雨水污水管道等施工进度;

  扎实推进东盟路、纵七路、纵十二路、纵十四路、真龙路等路网建设;

  同时抓紧推进污水处理厂、进水管网、尾水管网、供水管网等工程建设。二要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开展扩权强区工作,争取园区在规划建设、项目落地、土地利用、环境评估、财政使用、人力资源、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自主权,增强园区自我发展的能力。三要推进产城融合互动发展。组织编制园区与XX镇、岜盆乡产城互动发展规划,明确产城互动发展目标任务、措施途径等。不断完善城区与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打好基础,加快园区区化、园区城镇化、产城一体化建设步伐。

  (三)加快培育一批百十亿元企业。一要培育发展强优企业。引导企业通过转型升级、盘活存量、兼并重组、招商引资等方式,壮大强优企业总量规模。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力争打造中国有色金属总部基地,东盟企业总部基地。二要策划包装引进一批自治区重大项目。要研究自治区关于发展重大项目的有关政策,在招商过程中要舍得给出最大的优惠,只要是真的来园区投资,真的能带动园区经济发展,我们都可以采取超常规措施来办。三要提升企业质量品牌。培育发展壮大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四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四)重视高科技技术人才培养引进。要努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升工业发展的支撑力量。要努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升工业发展的支撑力量。

  要提升企业家素质,建设一支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队伍。要培养企业家后备人才,每年选择一批企业中层以上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到2022年,要拥有一支30名以上的优秀中企业家后备队伍。要引进和培养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还要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中高技能人才占全市工业企业从业人数的比重要达到20%以上。

  (五)深入实施“百日攻坚战”,推进项目拉动园区发展战略。一是领导干部要用更多时间精力来抓项目。项目“七个一”工作领导小组要全面加强对推进项目工作的组织领导。每位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建设工地,深入企业一线,及时帮助协调解决企业生产和项目建设面临的实际困难。二是抓好以南国铜冶炼项目为重点的项目投资建设工作,倒排工序,狠抓进度,争取形成更多投资量,助推更多的企业列入规模以上统计范围。三是加强督促检查指导,准确、全面掌握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及时研究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建设快速发展,并在保证企业满负荷生产的同时要保证安全生产,坚决防范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四是建立健全重奖严惩机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项目工作考核细则,增强考核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将项目发展任务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加大项目发展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评价中的分量,对有功人员既重奖又重用,对没有完成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坚决治庸问责。五是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园区发展工作的新举措、新经验、新成果,为打造超“百亿元”园区营造良好氛围。

  四、需要党委、政府协调解决的问题

  (一)关于资金问题。园区目前尚欠各类工程款及银行贷款本息等,共计1.4亿元,经费紧张。目前有几项急需开支的项目:一是南国铜业项目建设涉及岜邦屯搬迁,华思远建材、广成建材、奥丰管业三个企业的搬迁、征地等。二是目前园区正在着力规划建设“一园两区七基地”。三是南国铜业项目即将全面建设,项目用地内原排污管道需改建,项目业主已经答应先垫支进行建设,竣工后再由园区支付工程款。四是目前园区准备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计划建设供水管网,东盟路、纵十六路、纵十四路延长线,征地和道路路基建设等。五是园区入园项目逐步增多,目前急需征地的项目有南国铜业项目配套设施如岜邦屯和三个企业搬迁及氧化铝粉体、微晶瓷球项目、车桥配件生产项目、医疗器械生产项目、侨居工程等14个项目,共1000多亩,需要征地补偿费和工作经费。园区的预算内资金及建设经费得到落实,才能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二)关于园区规划区域内村屯“三产”用地规划问题。园区附近的渠新村、碧计村、笃邦村拟在园区规划范围内建设农贸市场和“三产”用地。为了聚集人气,提升园区配套服务功能,需要按照人均

  15平方米

  的标准给予安排土地。

  (三)关于XX林场改制问题。加快推进XX林场体制改革,把XX林场改为华侨经济管理区,正科级事业单位,将管理权限交由园区管委会统一管理,以便盘活土地和资产,加大融资力度,推进园区及林场的发展。

  (四)关于XX镇政府搬迁问题。尽快将XX镇政府搬迁到园区商贸区,以解决园区远离城区,配套服务功能滞后,人气不足的问题,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环境。

  (五)关于成立客商服务中心问题。目前园区管委会招商发展科在编人员仅3名,因人员短缺而导致的办事效率不高、服务不到位等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改善园区投资环境,更好地为客商提供全程跟踪服务,需成立园区管理委员会客商服务中心,正科级单位,给予事业编制6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1名,办事员3名,工勤人员1名。

  (六)关于人事问题。园区已经下放扶绥县委管理,为了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激发活力,希望县委加大对园区管委会中层领导与扶绥县的干部交流力度。

  (七)关于成立环卫站的问题。根据“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要求,和入园企业不断增多,园区人口不断增长的实际情况,园区环卫工作越来越繁重,需成立园区环卫站。

篇九:控规三产存在问题和不足

  关于XXX三产业统计工作的问题及建议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背景下,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现。如何及时地加强和改进三产业统计工作,切实推进区域经济的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政府统计部门当前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对XXX三产业统计工作的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报告如下,以供领导参考。

  一、XXX三产业统计工作的现状

  二、存在的问题

  1.搜集数据的渠道不够清晰,难以满足核算要求。由于第三产业调查方法改革滞后,第三产业核算的准确性已成为影响GDP核算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在现行的核算方法中,市、区两级第三产业核算的可操作不强,搜集数据的渠道不够清晰,计算结果的可比性较差。尤其是对一些新发展的服务行业,如租赁业、物流业、软件业、家政业、休闲娱乐业等,缺乏比较客观、准确的反映,人为推算的因素比较多。2.行业分管部门提供分析材料少,统计分析结果反映不全面。

  行业分管部门在日常统计工作中存在着重报表、轻分析的现象。据了解,除了商务部门每月有报表有分析外,其余部门很少有分析材料。统计工作本应注重分析,整合孤立零散的数据为三产业工作服务,但是实际工作中,大部分统计人员由于缺乏综合分析数据的能力,其最终成果只是形成厚厚的统计表,报表一成,万事大吉,形成的分析报告也往往只是老生常谈、照搬照套,基本上是一个模式到头。从而不能从数字中挖掘其所反映的经济现象,统计成果没有得到有效运用,没能发挥统计对三产业运行的参照、校正、改进功能。

  3.计算机操作水平欠缺,不能独立的应付程序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三产业统计管理难以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最大功效。

  4.统计管理乏力,报表质量不尽人意。

  一是对三产业的统计人员的管理乏力。三产业统计人员的连续性不强,部分三产业统计岗位人员更换频繁,从而造成了统计数据质量不高。

  二是部门领导不够重视,在人员配备上,认为统计只是统计加估计,因此常把一些个人素质不强的人安排在统计岗位,从而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质量。

  三是三产业统计制度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如劳资统计方面,由于报表为手工填制,部分单位迟报、漏报、甚至不报表的现象依旧存在,统计人员不按要求建立统计台帐,存在估报数据的现象。

  四是政府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区上一级和乡镇一级之间没能实行资源共享,人为增大了统计工作成本。由于没有实行计算机联网,政府统计与部门统计区上一级和乡镇一级不能及时互通信息,存在着重复劳动,统计效率和准确性难以提高。

  二措施和建议

  1.强化领导。把三产业统计工作作为三产工作重点来抓,特别要更加注重服务业的统计。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经办人员各负其责。当前,要积极发

  挥三产办的主力军作用,整合好力量,成立三个工作小组,抓好有关工作:一是限上企业统计工作小组;

  二是限下企业统计工作小组;

  三是交通客运调研工作小组。

  2.夯实基础。认真组织实施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统计。从五个方面强化工作力度:①召开会议。要求定期召开限上企业统计人员座谈会,抓好现有限上企业统计工作。②抓好培训。由三产办组织限下调查员和辅助调查员进行业务培训。③建立和完善企业名录库,及时跟踪有关企业,掌握第一手材料。④走访有关企业。对没有进入限上企业统计范围的进行走访,如卓尔、天趣、维多利亚等企业。⑤继续动员达到限上统计的个体转私企工作。确保在统计量上有新突破。

  3.把握重点。进一步关注部门统计,加强与交通、商务、建设、邮电、电讯、财税、金融部门的沟通,适时通报有关支撑指标情况,不断提高部门服务业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4.狠抓难点。针对交通运输业统计上的薄弱环节,要求交通运输工作小组要抓紧调研,加快运作,提出具体解决办法。

  5.强化统计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统计工作考核办法。

  强化统计管理,一是要加强统计工作领导,要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二是要严格执行各项统计制度,加大奖惩力度。一方面,要加进一步完善各项奖惩制度,用制度规范统计人员的统计行为。另一方面,要做到严格执法,对统计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绝不手软。

  6.合理运用信息资源,提高资源运用率。

  一是要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统计人员综合素质。要针对人员现有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其微机操作、政策理论、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培训。二是尽快实现资源共享,降低统计工作成本,从而真正提高统计效率。

篇十:控规三产存在问题和不足

  三、城乡规划发展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两大规划衔接不够。即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不够完善,造成与土地部门在工作中有互相冲突与矛盾的地方。

  2、规划滞后,编制工作有待加强。城镇规划工作滞后于城镇发展,规划思路和作用有待完善,城乡规划法颁布后,最大的难点就是规划全覆盖问题,县级城市尤为普遍。在广大的乡镇区域,缺少规划指导,在项目选址决策上,缺乏统筹安排,应尽快完善乡镇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

  3、规划经费不足。规划滞后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规划经费不足,而致使规划不能按时完成。

  4、城乡规划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在城市建设上,有些重地上,轻地下,地下基础设施欠账很多,而这些看不见的设施,正是保障这个城市正常运行的的必要条件,如果长时间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将来整个城市的运行就会出现大问题。

  5、村镇规划不完善,机构不健全。我旗乡镇规划编制工作落后,村镇规划机构不健全,规划管理水平也不高,缺乏专业人才。

  6、规划监管机制不完善。尚未建立起规划行政层级监督制度,各级规划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规划公众参与制度、规划管理行政追究制度和行政纠错制度还不健全,群众举报制度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四、2012年工作思路及措施

  <一>、工作思路

  我旗城乡规划工作坚持“以规划促建设,以制度促管理”的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拓展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树立规划管理的人本理念、规划机制的创新思想,强化科学规划、严格管理,使规划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轨道,实现城乡规划工作的新突破。坚持规划是建设的“灵魂”、“城市建设、规划先行”的思路,努力发挥好城乡规划指导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调控”作用。具体要突出二项重点:

  /3

  1、以树林召中心城区为重点,全面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以服务城镇化发展为重点,加快推进小城镇和中心村镇建设步伐。

  2、坚持规划先导,注重综合考虑村镇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完善配套服务功能。重点指导和帮助小城镇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小城镇的开发建设。

  <二>、工作措施

  2012年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目标的时期。统筹城乡规划,稳步推进城乡建设、城镇化建设进程,是我旗城乡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2012年,我旗城乡规划工作措施主要有:

  1、完善健全各项规划,并着力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尤其

  是村镇规划,尽快实现规划全覆盖,为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指导。

  在规划编制中,注重理论提升、综合研究和深入实际,加强各类规划的相互协调和科学衔接,增强规划的系统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大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通过“借力、借脑”,引进先进的规划理念,产生好的规划方案,带动我旗规划编制水平的全面提高。

  2、强化规划引导,提高规划服务。加强对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等层面的规划引导和调控,进一步挖掘城市发展潜力,促进城市资源配置最优化、利用最大化。加强城市重要地块的城市空间、城市景观、城市风貌的规划设计,对城市资源进行高层次、高品位、高水平的挖掘和整合,在规划建设中彰显个性,推动城市建设的良性发展。

  3、强化规划实施,着力提高规划管理水平。一是坚持专家论证制度,进一步完善规划审批制度,减少和规范自由裁量权。二是深入推进“阳光”规划。通过规划网站、电视、报纸、专栏等形式进行规划公示、政务公开,使得相关权益人对规划审批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建立健全各项工作责任制度。进一步强化规章制度的落实,确保干部职工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按章办事。四是严格规划管理和实施。严格规划技术控制,严格控

  /3

  制城市交通预留用地和红线,根据城市容量进行规划设计,科学组织交通,充分考虑停车位、公园、公厕等问题。五是加强建设

  项目批后管理,加强与市行政执法局的协调配合,加大查处各类违法建设的力度。认真开展房地产开发领域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专项整治与建设工程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

  4、强化规划基础,着力提高规划信息化水平。一是完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做好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与市行政服务中心审批系统的链接工作,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提高审批和服务效率。二是健全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注重加大城市地下管线资料收集和补测工作,更科学合理利用地下空间,统筹规划城市管网建设。三是完善城市地形图测绘工作,及时收集和入库最新的基础地形图数据,保证规划管理系统的基础数据常用常新。

  5、强化队伍建设,着力提高规划队伍素质水平。一是加强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增强服务发展意识,提高工作实践能力。加强行风效能建设,深入开展创建“服务发展最佳科室”和“优秀公务员”评选活动,转变政风行风,树立规划为民、高效形象。二是强化业务学习和调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开展业务培训,深化学习制度,健全学习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干部职工精学本领,成为业务能手和管理行家。

  /3

篇十一:控规三产存在问题和不足

 浅谈国有集团企业下属三产公司内部常见问题

  1、三产公司历史沿革

  “三产公司”含义有两种,一是业务属于第三产业的公司,即从事服务业的公司;二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开办的非主营业务的企业.三产公司多见于垄断国有企业,如电力、矿山、邮政、公路、通讯等一定程度上承担社会职能的行业,以及一些研究型事业单位,如设计院,规划院,研究院等科研院所.

  三产公司的成立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讲话,肯定了当时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国有企业兴起第一轮三产公司成立的高潮.当时主要考虑的是多种经营,解决富余人员的就业问题,为企业职工提供福利便利。因此,此时成立的多是为员工生活提供服务的生活型企业。

  1998年,朱镕基上任总理,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逐步退出非关键行业。在这一轮国进民退的改革中,上文所提到的具有较高社会性的行业企业实行重组合并,成为了行业内的巨型集团.这些集团从内部产业结构上看有三个特点:第一,主业都是偏重稳健经营的运营管理型行业,如电力生产,电网运行,矿山开采,邮政送达,公路收费,通讯保障等;第二,内部包括了大量建设性生产服务性部门或子公司,其主要业务集中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如电厂电网建设、矿机生产、路桥修筑、通讯基站建设等;第三,之前的生活服务性企业被逐渐剥离或破产。

  之后,出于统一管理的需要,非主营业务相关的公司业务部门分分剥离出去成立全资新公司,并被习惯性的称作“三产公司”,或多种经营公司(多经公司)。

  2、三产公司发展受限状况及直接原因

  由于最初成立三产公司的原因复杂多样,并且多是被动行为,因此从产权结构到管理方式都存在诸多问题限制这三产公司的发展。

  2.1

  盈利性企业沦为行政事业单位

  三产公司的注册资本大多全额来自母公司,单一的产权结构让三产公司失去自主性。母公司常根据自身需要向三产公司派发号施令。三产公司的优质资产被无偿划拨,或指令投资方向成为家常便饭。三产公司作为企业的性质弱化,沦为行政事业单位;不是经营中心,而是被赋予了一定的政策目标.2。2

  生产经营依赖母公司

  有的三产公司成立之初的业务就与母公司的主营业务具有相当程度的相关性,市场化程度低,对母公司主营业务的依附大,甚至于大部分的业务直接来自母公司,导致三产公司缺乏风险防范和市场竞争意识。近年来,部分国有垄断企业开始承受政策性亏损,三产公司单一的业务结构和业务来源导致了经营状况急转直下。

  2.3

  经营者倾向于短期行为

  三产公司的经营者更加注重短期内的经营业绩和资产规模的扩大,对业务发展方向缺乏长远规划。

  三产公司经营者普遍不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在业务选择方面更加注重能够带来短期效益的项目。一个显著的例子是2006年开始房地产热中,许多三产公司纷纷投资房地产行业,并未考虑自身能力的匹配度和业务的相关性,造成大量流动资产被占用,企业资金链紧张,需要靠母公司输血支援。

  2.4

  人力资源管理混乱

  同工不同酬、闲杂人员冗余、物质激励不足和沿袭不使用的薪酬制度是三产公司的通病。

  第一,同工不同酬。由于三产公司成立之初的人员,多数来自母公司,在公司工作时间长,部分人员的薪水依然从母公司领取,适用的薪酬制度也是母公司的制度。而之后自主招聘的人员,通常被称为合同工,在企业里则会受到区别对待,无论是福利奖金还是实际工资都比老员工低很多。

  第二,闲杂人员冗余。一方面三产公司从成立之初就被母公司视作垃圾桶,承担了母公司富余人员的安置。另一方面大型国有企业人多,人情关系多,关系户也就多。母公司通过非常规渠道招聘的关系户通常会被作为“驻派"人员下放到三产公司。这些都导致三产公司养了大批并不需要的人员,间接降低了效率。

  第三,物质激励不足。企业经营者没有股份,取得良好的经营业绩也不能直接从中获利。一般来说母公司对经营良好的三产公司会根据经营情况拨予部分利润作为奖励,但由于母公司考虑三产公司业务对自身的附属,认为其业务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给予的,因此并不会拨给满足合理预期的奖金。另外如果超额完成业绩考核目标,下一年将会被分配更多的指标。总总原因之下,三产公司的经营者通常只愿采取稳健的经营手段,活力和创新不足.第四,沿袭不适用的薪酬制度。作为母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三产公司的薪酬制度一般都沿袭母公司.但是两者在主营业务领域有很大不同,一套薪酬制度并不适用两个公司。一般来说,母公司属于垄断行业,注重的是稳健保守,薪酬结构应为高固定工资、低浮动工资;三产公司多属于竞争性行业,注重的是开拓创新,薪酬结构应为低固定工资、高浮动工资。沿用一套薪酬制度也使得三产公司难以自主确定薪酬水平,也就限制了其选人和留人的能力.2。5

  财务资产管理受限大

  三产公司的对自有资金的使用缺乏自主性。

  为控制内部风险,母公司对三产公司的大额资金使用多会采取审批制,且审批流程长,效率低。有的企业还对每日的资金使用额度有明确规定,僵化的制度严重束缚了三产公司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到日常经营。

  三产公司在必要的时候难以迅速得到贷款支持。

  三产公司遇到良好的发展机会时,需要大额贷款支持来开展项目。但由于内控制度,三产公司的贷款行为需要通过母公司,或是只能从母公司借款。这样一来,还是会遇到审批流程长,速度慢,效率低下的问题,导致机会的流失。若遇到母公司发展困难,但三产公司发展势头良好的情况,更是会被拖累,使得原本资质良好的三产公司不能获得发展所需的贷款支持。

  3、产生问题的根源分析

  以上介绍了集团化的国有企业三产公司出现的问题和直接原因,这些问题或多或少的出现在全国各类的三产公司上,每个问题都有其直接的原因,但如果深入分析,不难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从对母公司的管理角度来说,都是行政思维管理企业和管控方式错位。

  3。1

  行政思维管理企业

  垄断型国企多是由原机关事业单位转变而来,行政思维痕迹明显,主要体现在,人员任命、组织结构、工作流程上。

  行政人员的任命考核注重现实的业绩。三产公司的经营者,尤其是一把手多由母公司行政命令委派,有相对较短的固定任期,同时,对三产公司经营者的考核也是按年度进行,而非长期阶段性考核,因此,在任内做出容易看得见的成绩是一把手们理性的选择。但这并不一定是企业长期良好发展的最佳选择。

  行政部门的组织结构大而全。行政部门是社会管理部门,要处理的问题繁杂,并且本身有自我膨胀的倾向.因突发事件成立的临时部门常常会长期存在,加上党政工团等具有政治性的机关,使得此类单位部门多。以此相对应,行政部门转变的垄断型国企多数具有此类特征。母公司有的

  部门,尤其是职能部门,一般子公司也要有,这样才能对口.因此,即使是不到百人的三产公司也会有各种并非必要的职能部门.行政流程重程序。行政思维下,求稳甚于求新求变,遵守流程就成了个人在此类组织的最佳选择。因为按照流程办,就算出了问题,也不是办事人的责任。但遵守流程的坏处就在于大大降低了效率。尤其对于人员少,需要快速发展的三产公司,照章办事反而束缚了其活跃性。

  3.2

  管控方式错位

  常见的集团管控模式主要有三种,财务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运营管控型。

  财务管控型中,集团对下属子公司的管理控制主要通过财务手段来实现,集团对下属子公司的具体经营运作管理基本不加干涉,也不会对下属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进行限定,集团主要关注财务目标的实现,并根据业务发展状况增持股份或适时退出。

  战略管控型中,集团与下属子公司的关系主要通过战略协调、控制和服务而建立,但是集团总部很少干预子公司的具体日常经营活动。集团根据外部环境和现有资源,制定集团整体发展战略,通过控制子公司的核心经营层,使子公司的业务活动服从于集团整体战略活动。一般地,这种情况比较适用于相关产业企业集团的发展。

  运营管控型中,母公司的业务管理部门对控股子公司的日常经营运作进行直接管理,特别强调公司经营行为的统一、公司整体协调成长和对行业成功因素的集中控制与管理。

  本文所讨论的三产公司所受到的管控经常是既有财务管控型的硬性指标,又有运营管控的行为制度约束。在此情况下,三产公司受到原本处于两个极端的管控模式的共同约束,一方面母公司对其有业绩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母公司又担心经营风险而不愿放弃控制权.企业缺位的自主人事权、财务权,与企业发展形成了鲜明的矛盾,导致了三产公司的发展碍手碍脚,苦难重重。

  4、三产公司的发展对策

  4。1

  调整管控方式

  对于三产公司的管控模式,要根据其自身情况,以及所在行业的发展特点来进行选择。

  例如,三产公司所在行业外部市场形势良好,则母公司应采取财务管控型模式,只用财务目标进行考核,不干预三产公司的具体运营。这样能够使三产公司获得较大的自由度,有足够的发挥空间.相反,对于三产公司与母公司业务互补性较强的情况,则应采取运营管控的方式,通过强力控制,使三产公司的日常业务能够与母公司业务进行紧密结合,为母公司发展更好的提供助力。4。2

  管理权下放

  母公司应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放开对三产公司的人事、财务束缚。企业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下需要特定的管理办法.通常情况下,母公司的人事、财务管理制度更加适用于发展成熟的大型集团企业,而三产公司多是一些成立不久,小于十年的“创业期”企业。因此,适当的下放管理权更符合三产公司的发展特点.4.3

  任用职业经理人,开展长期激励

  职业经理人是商业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分工细化后才出现的工种.职业经理人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素质,能够通过自身的管理能力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运营管理。对于三产公司来说,从外部聘用职业经理人能够有效规避行政任命带来的种种弊端。

  一方面职业经理人的聘用是根据其行业经验和既往业绩口碑,能够在能力上保证人选的合适。另一方面,职业经理人自身脱离体制的身份能够减少其受到束缚的情况。

  同时,对职业经理人开展长期激励,如股权、期权激励计划等,可以解决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冲突。通过长期激励计划将职业经理人与公司的利益进行捆绑,可以减少母公司对三产公司的管控成本。

  5、结语

  尽管近年来已经很少听到“三产公司"这个具有一定历史背景的名词,但笔者在企业管理咨询的实践中发现,“三产公司”的思维方式还是根植在很多原本属于大型国企三产公司的经营者脑中。因此,希望以此文对三产公司发展受限的状况及原因进行探讨,能为三产公司的发展找到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道路。

篇十二:控规三产存在问题和不足

 防范化解风险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三篇

  分析研判各类风险隐患发展趋势,重点是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州及市委关于防范化解风险工作的决策部署,协调解决好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下面是WTT为大家整理的防范化解风险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供大家参考。

  防范化解风险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今年是我市脱贫攻坚决战年,是我市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关系到补齐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三大最突出的短板,关系到“五个XX”建设和决胜全面小康。其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首,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市政府高度重视重大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精心安排部署,全面开展风险点大排查,归纳总结出现存风险隐患七大类三十七项,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化解措施,做到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抓早、抓小、抓了,将各类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社会大局总体平稳可控。

  一、强化组织,完善风险防范工作机制

  我市出台了《XX市防范化解风险隐患责任风险实施方案》,针对存在的七大类三十七项重大风险,成立工作专班,细化工作事项,明确责任人,确保具体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层层压实,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一是组建工作专班。组建了由市委副书记为总负责人的工作专班,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或副组长的工作小组,负责对七大类重大风险进行全面指挥调度,确保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统筹推进。二是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实行一月一调度、特殊情况随时调度的工作机制,调度会主要是听取防范化解风险工作情况汇报,分析研判各类风险隐患发展趋势,重点是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州及市委关于防范化解风险工作的决策部署,协调解决好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有序推进。各工作小组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调度机制,对存在的风险隐患建台账、明目标,并逐一研究、逐一化解、逐一落实、逐一销账,确保相关部署要求落地见效。三是建立量化考核机制。市督查考评局和各行业主管部门针对我市现存的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工作,制定了详细的考核体系,并实行定期督查通报制度,将督查结果与年终考核直接挂钩,确保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成效显著。

  二、细化措施,防控风险确保稳定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始终坚持防范在前、预防为先的工作原则,强化工作措施,提高防范化解效率,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一)民生类风险防范化解方面。一是精准脱贫。及时对建档立卡的错、漏、缺户进行纠错、补漏、完善,对全市扶贫对象进行精准监测动态管理,确保建档立卡信息的准确率。严格执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要求,按照项目实施“532”比例进度核拔资金,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工。严格落实“五公告二公示”制度,邀请群众代表参与扶贫项目的规划、决策、管理,做到项目实施公开化、透明化。二是关注民生。通过实施“四关爱”工程,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优化中小学布局和教学质量,加强殡葬改革政策宣传力度,织密织牢社会兜底安全网,着力解决“病从口入”、城镇“大班额”、抢尸弃尸等突出问题,确保各项民生事业健康发展。目前,已建立留守儿童之家40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所,留守儿童困境救助服务点8个、养老院7个。三是及时救助。出台《XX市2021-2021年冬春生活救助工作实施方案》,按照“保重点,不出事”的原则确定实际救助对象和所需救助款物,规范救灾款物发放流程,确保救灾款物安全运行。通过整合重建项目、建设资金和社会资源,有序推进因灾倒损民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确保受灾群众在最突出的短板,关系到“五个福泉”建设和决胜全面小康。其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首,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市政府高度重视重大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精心安排部署,全面开展风险点大排查,归纳总结出现存风险隐患七大类三十七项,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化解措施,做到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抓早、抓小、抓了,将各类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社会大局总体平稳可控。

  一、强化组织,完善风险防范工作机制

  我市出台了《福泉市防范化解风险隐患责任风险实施方案》,针对存在的七大类三十七项重大风险,成立工作专班,细化工作事项,明确责任人,确保具体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层层压实,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一是组建工作专班。组建了由市委副书记为总负责人的工作专班,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或副组长的工作小组,负责对七大类重大风险进行全面指挥调度,确保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统筹推进。二是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实行一月一调度、特殊情况随时调度的工作机制,调度会主要是听取防范化解风险工作情况汇报,分析研判各类风险隐患发展趋势,重点是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州及市委关于防范化解风险工作的决策部署,协调解决好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有序推进。各工作小组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调度机制,对存在的风险隐患建台账、明目标,并逐一研究、逐一化解、逐一落实、逐一销账,确保相关部署要求落地见效。三是建立量化考核机制。市督查考评局和各行业主管部门针对我市现存的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工作,制定了详细的考核体系,并实行定期督查通报制度,将督查结果与年终考核直接挂钩,确保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成效显著。

  二、细化措施,防控风险确保稳定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始终坚持防范在前、预防为先的工作原则,强化工作措施,提高防范化解效率,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一)民生类风险防范化解方面。一是精准脱贫。及时对建档立卡的错、漏、缺户进行纠错、补漏、完善,对全市扶贫对象进行精准监测动态管理,确保建档立卡信息的准确率。严格执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要求,按照项目实施“532”比例进度核拔资金,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工。严格落实“五公告二公示”制度,邀请群众代表参与扶贫项目的规划、决策、管理,做到项目实施公开化、透明化。二是关注民生。通过实施“四关爱”工程,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优化中小学布局和教学质量,加强殡葬改革政策宣传力度,织密织牢社会兜底安全网,着力解决“病从口入”、城镇“大班额”、抢尸弃尸等突出问题,确保各项民生事业健康发展。目前,已建立留守儿童之家40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所,留守儿童困境救助服务点8个、养老院7个。三是及时救助。出台《福泉市201*-201*年冬春生活救助工作实施方案》,按照“保重点,不出事”的原则确定实际救助对象和所需救助款物,规范救灾款物发放流程,确保救灾款物安全运行。通过整合重建项目、建设资金和社会资源,有序推进因灾倒损民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确保受灾群众在景区建设过程中发现的文物得到完整保护。三是强化管理。坚持“两个同步”,着力整顿并规范建筑市场,强化施工现场管理,保障大型机械运行安全;着重对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开展复查审查工作,对相关“三类人员”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建筑工地无重大质量安全隐患事件发生,全力打造省、州样板工地。加大物业管理公司培训力度,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标准的物业管理队伍,积极引导小区居民自觉参与小区管理。目前,全市已有15家新建小区物业管理委员会备案并发放备案证书。

  (三)公共管理类风险防范化解方面。一是多渠道维护法治。全力打造“一中心”“一平台”,建立政务110服务平台,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福泉“112”模式,将群众信访、法律咨询、纠纷化解融入一个平台受理、一个窗口服务、一套机制解决,实现群众诉求理,明确相关收费标准和旅游产品销售价格。开展导游IC卡扣分检查工作,挤压“黑导”“劣导”生存空间,保障旅游者出游安全,提高服务品质,树立旅游行业窗口单位的良好形象。三是零容忍保护环境。扎实开展环保“风暴”、百日攻坚专项等执法行动,对辖区内清水江流域、乌江流域企业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重点对辖区内8家国控和省控重点污染源企业采取夜间定期或不定期巡查,确保污染治理设施运转正常。目前,下达环境监察执法通知书80份,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55件,共处罚金290余万。严肃查处“未批先建”、违反环保“三同时”制度等环境违法行为,确保环保设施在项目建设中得以落实。目前,已对9家安装自动监控企业进行现场监察,下达环境监察执法通知书15份。

  (四)安全生产类风险防范化解方面。一是推行“双控”机制。在全州率先在煤矿、非煤矿山和危险化学品三个行业分别推行“双控”机制,有效健全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从根本上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构建科学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二是提高运营效率。在煤矿、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领域积极推进科技投入,不断加强井下矿山“六大系统”建设,加大矿山资源整合和基础设施改造力度,建立安全投入长效机制,促进企业规范、高效运营。在煤矿领域,以恒睿集团为主体,整合福泉境内及周边县境内煤矿资源,提高煤矿企业生产力和抗风险能力。在非煤矿山领域,推进全市50家矿山企业兼并重组进程,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减少非煤矿山企业8家,有效提升非煤矿山的规模化开采,保障资源有效利用,提升安全生产水平。三是加强应急防范。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和平台建设,督促指导各行业主管部门、各乡镇(街道)、各生产经营企业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机制,指导高危企业加大专兼职救援队伍建设。依托瓮福集团、工业园区等重点企业和场所,组织开展危险化学品、煤矿等行业的紧急事故应急救援演练,确保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做好重大群众性活动的安全引导及防范,详细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增加安保人员,做好交通引导和安全疏导,杜绝出现因安全防范不力导致人员伤亡的现象。

  (五)经济金融类风险防范化解方面。一是招好商优环境。紧抓201*年产业大招商突破年机遇,制方案、层责任、明目标,采取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等多元化招商方式,紧盯磷石膏综合利用为主的磷化工转型升级,文化旅游为载体的全域旅游大突破,农产品精深加工、高新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助推农民工转移就业、就近就业。优化招商服务,以企业“最多跑一次”为目标,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实现新进项目代办,营造好亲商、爱商、助商服务环境。深入开展“千企改造”工作,对效能低污染大的企业进行关闭,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停工改造或搬迁改造,高效发挥企业效率。二是抓预防严惩治。制定出台《福泉市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方案》,举办防范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活动工作,全面曝光最新金融诈骗和电信诈骗方式方法,增强市民自我防范意识,对发现的非法集资、金融诈骗和电信诈骗案件从严处理。制定互联网金融整治方案,联合相关单位开展风险排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督促整改到位,确保两类公司依法合规运营。三是去杠杆化债务。坚持以结构性去杠杆为基本思路,分部门、分债务类型提出不同的要求,尽快把杠杆降下来,努力实现杠杆率稳定和逐步下降,有效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清理系统内的债务项目,进一步核实底数,精准掌握债权债务情况,区别对待、量体裁衣,通过低成本置换高成本、PPP转化等多渠道化解存量债务,降低债务余额。有效盘活土地资源,增加国有土地出让收入等政府性基金收入,提高专项债务可偿债财力。以通过压缩债务余额和提高可偿债财力双措并举,降低综合债务率,有效防范化解债务风险。

  (六)工作作风类风险防范化解方面。一是紧盯“四风”转作风。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坚持暗访、查处、追责、曝光“四管齐下”,坚持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突破,有效解决调查研究走形式、走过场以及会议活动铺张浪费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实现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二是严守纪律强监督。制定和完善《福泉市六届人民政府“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实施意见》,规范政府决策行为,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严格按照相关工作原则及相关规定,加大政府性调研、会议、活动等方面惩治腐败力度,坚持零容忍态度不变,严肃查处不收敛不收手之人,坚决铲除腐败这个最致命的“污染源”,持续形成强大震慑,不断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三是精准统计呈实事。严格执行“一月一调度一分析”,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全面摸底调查,确保统计工作不重不漏。严格执行“三个制度”,做到“三个结合”,抓好“双随机一公开”工作,认真组织各统计专业开展自查,严守统计工作红线,及时纠正各种统计错误,杜绝错报漏报等情况发生,确保统计数据客观、真实、全面反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七)宣传报道类风险防范化解方面。一是坚定立场。在重大政治表述、重大提法上从严把关,严格政治原则,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坚持高举旗帜不动摇,看齐意识不动摇、纪律规矩不动摇、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团结稳定鼓劲方针不动摇,时刻保持与中央、省、州、市党委保持高度一致。二是严格程序。严肃新闻宣传工作纪律,严格执行“三审三校”,特别是在对党委、政府会议活动的宣传报道中从严要求,严格把关,层层负责,杜绝新闻宣传出现与党委、政府定性不符,用词用语不规范等现象。三是强化引导。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化解舆情风险,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预警、研判、分析等工作制度机制,在全国及省、州、市“两会”、“党代会”等时间节点严格执行网络舆情24小时值班责任制,建立120余人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在舆论热点问题上主动发声,积极引导,化解风险。杜绝对损害地方形象的网络谣言处理不及时、正面发声不力引发持续关联炒作的问题发生。

  三、查找问题,促进工作提升见效

  通过不懈努力,我市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开展顺利,经济社会环境良好,群众满意度、获得感逐步提高。但在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开展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债务限额与融资需求仍有差距,建立规范的举债融资机制任重道远。二是民生项目资金投入大,来源少,民生领域抗风险能力不足。三是面对新形势下互联网违法增多、非法信贷增多等情况,应对新风险的防范能力有待提升。

  今后,我市将重点围绕以下几点开展好重点风险防范工作。一是主动防范。加强风险防范的顶层设计,系统规划、稳步推进,将“集中力量办大事”与“市场机制效率”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对各类风险的评估,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制定系统的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实施方案,明确每个阶段风险管理的重点。加大对新形势下风险防范工作学习,紧跟时代需求,提升防范本领。二是系统应对。将防范化解风险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从事前、事中、事后的整体视角进行设计,事前加强风险的预判和防范,事中加强风险的应对与处置,事后加强风险免疫和管理能力建设。同时,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框架,修复资产负债表,建立新型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建设。三是标本兼治。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社会保障和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等基础性领域和关键性环节改革,建立和完善经济运行所必需的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管机制。四是守住底线。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防患于萌发之时,充分估计最坏的可能性,对最坏的情景做到心中有数。面对风险时做到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客观地分析和评估风险,通过科学的风险处置,确保不出现最坏的情景,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问题是市政府及各工作部门的重要职责和法定义务,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法律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下,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并以此次会议为契机,针对存在的问题,加强领导,采取更有力措施,切实防范化解好重大风险问题,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篇十三:控规三产存在问题和不足

 浅谈国有集团企业下属三产公司内部常见问题

  1、三产公司历史沿革

  “三产公司”含义有两种,一是业务属于第三产业的公司,即从事服务业的公司;二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开办的非主营业务的企业。三产公司多见于垄断国有企业,如电力、矿山、邮政、公路、通讯等一定程度上承担社会职能的行业,以及一些研究型事业单位,如设计院,规划院,研究院等科研院所。

  三产公司的成立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讲话,肯定了当时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国有企业兴起第一轮三产公司成立的高潮。当时主要考虑的是多种经营,解决富余人员的就业问题,为企业职工提供福利便利。因此,此时成立的多是为员工生活提供服务的生活型企业。

  1998年,朱镕基上任总理,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逐步退出非关键行业。在这一轮国进民退的改革中,上文所提到的具有较高社会性的行业企业实行重组合并,成为了行业内的巨型集团。这些集团从内部产业结构上看有三个特点:第一,主业都是偏重稳健经营的运营管理型行业,如电力生产,电网运行,矿山开采,邮政送达,公路收费,通讯保障等;第二,内部包括了大量建设性生产服务性部门或子公司,其主要业务集中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如电厂电网建设、矿机生产、路桥修筑、通讯基站建设等;第三,之前的生活服务性企业被逐渐剥离或破产。

  之后,出于统一管理的需要,非主营业务相关的公司业务部门分分剥离出去成立全资新公司,并被习惯性的称作“三产公司”,或多种经营公司(多经公司)。

  2、三产公司发展受限状况及直接原因

  由于最初成立三产公司的原因复杂多样,并且多是被动行为,因此从产权结构到管理方式都存在诸多问题限制这三产公司的发展。

  2.1

  盈利性企业沦为行政事业单位

  三产公司的注册资本大多全额来自母公司,单一的产权结构让三产公司失去自主性。母公司常根据自身需要向三产公司派发号施令。三产公司的优质资产被无偿划拨,或指令投资方向成为家常便饭。三产公司作为企业的性质弱化,沦为行政事业单位;不是经营中心,而是被赋予了一定的政策目标。

  2.2

  生产经营依赖母公司

  有的三产公司成立之初的业务就与母公司的主营业务具有相当程度的相关性,市场化程度低,对母公司主营业务的依附大,甚至于大部分的业务直接来自母公司,导致三产公司缺乏风险防范和市场竞争意识。近年来,部分国有垄断企业开始承受政策性亏损,三产公司单一的业务结构和业务来源导致了经营状况急转直下。

  2.3

  经营者倾向于短期行为

  三产公司的经营者更加注重短期内的经营业绩和资产规模的扩大,对业务发展方向缺乏长远规划。

  三产公司经营者普遍不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在业务选择方面更加注重能够带来短期效益的项目。一个显著的例子是2006年开始房地产热中,许多三产公司纷纷投资房地产行业,并未考虑自身能力的匹配度和业务的相关性,造成大量流动资产被占用,企业资金链紧张,需要靠母公司输血支援。

  2.4

  人力资源管理混乱

  同工不同酬、闲杂人员冗余、物质激励不足和沿袭不使用的薪酬制度是三产公司的通病。

  第一,同工不同酬。由于三产公司成立之初的人员,多数来自母公司,在公司工作时间长,部分人员的薪水依然从母公司领取,适用的薪酬制度也是母公司的制度。而之后自主招聘的人员,通常被称为合同工,在企业里则会受到区别对待,无论是福利奖金还是实际工资都比老员工低很多。

  第二,闲杂人员冗余。一方面三产公司从成立之初就被母公司视作垃圾桶,承担了母公司富余人员的安置。另一方面大型国有企业人多,人情关系多,关系户也就多。母公司通过非常规渠道招聘的关系户通常会被作为“驻派”人员下放到三产公司。这些都导致三产公司养了大批并不需要的人员,间接降低了效率。

  第三,物质激励不足。企业经营者没有股份,取得良好的经营业绩也不能直接从中获利。一般来说母公司对经营良好的三产公司会根据经营情况拨予部分利润作为奖励,但由于母公司考虑三产公司业务对自身的附属,认为其业务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给予的,因此并不会拨给满足合理预期的奖金。另外如果超额完成业绩考核目标,下一年将会被分配更多的指标。总总原因之下,三产公司的经营者通常只愿采取稳健的经营手段,活力和创新不足。

  第四,沿袭不适用的薪酬制度。作为母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三产公司的薪酬制度一般都沿袭母公司。但是两者在主营业务领域有很大不同,一套薪酬制度并不适用两个公司。一般来说,母公司属于垄断行业,注重的是稳健保守,薪酬结构应为高固定工资、低浮动工资;三产公司多属于竞争性行业,注重的是开拓创新,薪酬结构应为低固定工资、高浮动工资。沿用一套薪酬制度也使得三产公司难以自主确定薪酬水平,也就限制了其选人和留人的能力。

  2.5

  财务资产管理受限大

  三产公司的对自有资金的使用缺乏自主性。

  为控制内部风险,母公司对三产公司的大额资金使用多会采取审批制,且审批流程长,效率低。有的企业还对每日的资金使用额度有明确规定,僵化的制度严重束缚了三产公司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到日常经营。

  三产公司在必要的时候难以迅速得到贷款支持。

  三产公司遇到良好的发展机会时,需要大额贷款支持来开展项目。但由于内控制度,三产公司的贷款行为需要通过母公司,或是只能从母公司借款。这样一来,还是会遇到审批流程长,速度慢,效率低下的问题,导致机会的流失。若遇到母公司发展困难,但三产公司发展势头良好的情况,更是会被拖累,使得原本资质良好的三产公司不能获得发展所需的贷款支持。

  3、产生问题的根源分析

  以上介绍了集团化的国有企业三产公司出现的问题和直接原因,这些问题或多或少的出现在全国各类的三产公司上,每个问题都有其直接的原因,但如果深入分析,不难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从对母公司的管理角度来说,都是行政思维管理企业和管控方式错位。

  3.1

  行政思维管理企业

  垄断型国企多是由原机关事业单位转变而来,行政思维痕迹明显,主要体现在,人员任命、组织结构、工作流程上。

  行政人员的任命考核注重现实的业绩。三产公司的经营者,尤其是一把手多由母公司行政命令委派,有相对较短的固定任期,同时,对三产公司经营者的考核也是按年度进行,而非长期阶段性考核,因此,在任内做出容易看得见的成绩是一把手们理性的选择。但这并不一定是企业长期良好发展的最佳选择。

  行政部门的组织结构大而全。行政部门是社会管理部门,要处理的问题繁杂,并且本身有自我膨胀的倾向。因突发事件成立的临时部门常常会长期存在,加上党政工团等具有政治性的机关,使得此类单位部门多。以此相对应,行政部门转变的垄断型国企多数具有此类特征。母公司有的

  部门,尤其是职能部门,一般子公司也要有,这样才能对口。因此,即使是不到百人的三产公司也会有各种并非必要的职能部门。

  行政流程重程序。行政思维下,求稳甚于求新求变,遵守流程就成了个人在此类组织的最佳选择。因为按照流程办,就算出了问题,也不是办事人的责任。但遵守流程的坏处就在于大大降低了效率。尤其对于人员少,需要快速发展的三产公司,照章办事反而束缚了其活跃性。

  3.2

  管控方式错位

  常见的集团管控模式主要有三种,财务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运营管控型。

  财务管控型中,集团对下属子公司的管理控制主要通过财务手段来实现,集团对下属子公司的具体经营运作管理基本不加干涉,也不会对下属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进行限定,集团主要关注财务目标的实现,并根据业务发展状况增持股份或适时退出。

  战略管控型中,集团与下属子公司的关系主要通过战略协调、控制和服务而建立,但是集团总部很少干预子公司的具体日常经营活动。集团根据外部环境和现有资源,制定集团整体发展战略,通过控制子公司的核心经营层,使子公司的业务活动服从于集团整体战略活动。一般地,这种情况比较适用于相关产业企业集团的发展。

  运营管控型中,母公司的业务管理部门对控股子公司的日常经营运作进行直接管理,特别强调公司经营行为的统一、公司整体协调成长和对行业成功因素的集中控制与管理。

  本文所讨论的三产公司所受到的管控经常是既有财务管控型的硬性指标,又有运营管控的行为制度约束。在此情况下,三产公司受到原本处于两个极端的管控模式的共同约束,一方面母公司对其有业绩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母公司又担心经营风险而不愿放弃控制权。企业缺位的自主人事权、财务权,与企业发展形成了鲜明的矛盾,导致了三产公司的发展碍手碍脚,苦难重重。

  4、三产公司的发展对策

  4.1

  调整管控方式

  对于三产公司的管控模式,要根据其自身情况,以及所在行业的发展特点来进行选择。

  例如,三产公司所在行业外部市场形势良好,则母公司应采取财务管控型模式,只用财务目标进行考核,不干预三产公司的具体运营。这样能够使三产公司获得较大的自由度,有足够的发挥空间。

  相反,对于三产公司与母公司业务互补性较强的情况,则应采取运营管控的方式,通过强力控制,使三产公司的日常业务能够与母公司业务进行紧密结合,为母公司发展更好的提供助力。4.2

  管理权下放

  母公司应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放开对三产公司的人事、财务束缚。企业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下需要特定的管理办法。通常情况下,母公司的人事、财务管理制度更加适用于发展成熟的大型集团企业,而三产公司多是一些成立不久,小于十年的“创业期”企业。因此,适当的下放管理权更符合三产公司的发展特点。

  4.3

  任用职业经理人,开展长期激励

  职业经理人是商业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分工细化后才出现的工种。职业经理人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素质,能够通过自身的管理能力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运营管理。对于三产公司来说,从外部聘用职业经理人能够有效规避行政任命带来的种种弊端。

  一方面职业经理人的聘用是根据其行业经验和既往业绩口碑,能够在能力上保证人选的合适。另一方面,职业经理人自身脱离体制的身份能够减少其受到束缚的情况。

  同时,对职业经理人开展长期激励,如股权、期权激励计划等,可以解决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冲突。通过长期激励计划将职业经理人与公司的利益进行捆绑,可以减少母公司对三产公司的管控成本。

  5、结语

  尽管近年来已经很少听到“三产公司”这个具有一定历史背景的名词,但笔者在企业管理咨询的实践中发现,“三产公司”的思维方式还是根植在很多原本属于大型国企三产公司的经营者脑中。因此,希望以此文对三产公司发展受限的状况及原因进行探讨,能为三产公司的发展找到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道路。

篇十四:控规三产存在问题和不足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

  一、晋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

  晋城市自1985年建市以来,十分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快第三产业的决定》之后,在大力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根据新建城市的实际情况,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辐射能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入手,注重优先发展对国民经济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事业,积极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物供仓储业,特别是近几年在努力巩固提高传统第三产业的同时,注重培育、引导和发展中介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新兴第三产业,呈现出传统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新兴第三产业势头高涨的喜人局面。2015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达129..44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由建市初的14.85%上升到31.1%,增长了2.09倍。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由1985年的21.97%上升到32.37%,总人数由17.5万人上升到

  38.44万人。一产、二产较上年分别下降1.26、0.39个百分点,三产从业人员比重较上年增加8.77个百分点。

  晋城市的第三产业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与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与兄弟城市及发达的沿海地区相比,与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促进第一、二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无论从总量上还是内部结构上都存在着很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要求。对照比较,分析晋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第三产业发展势头高涨,但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仍然偏低。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31.1%,比全省34.3%的平均水平低3.2个百分点,比全国39.1%平均水平更低了8个百分点;同期第一产业比重由21.36%下降到4.84%;第二产业比重与原来的63.78%基本持平,仍达64.1%,由建市初的“二、一、三”进入了“二、三、一”发展阶段。世界产业经济的发展史表明,产业结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递进的过程。产业结构升级和演进是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比例失调的产业结构,将使经济效益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从而使经济发展失去扩张的基础。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是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值的主要构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化。九十年代初,全球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约60%,其中34个低收入国家平均为31%,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0%,22个发达国家平均约65%。目前,全球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60%以上,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发展中国家达到43%。虽然城区2015年第三产业在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达到58.6%,略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但市本级的GDP也包含在城区的经济总量中,尚不及全市的20%,且有着市区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就全市来讲,第三产业在经济构成中的比重还偏低。

  2.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发展迅速,但规模效益不高,新兴经营方式尚待开拓。建市以来,我市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社会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营业总额和社会商业点迅速增长,2015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23和18.18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3.86%。二是消费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在国家连续多年鼓励消费政策的引导下,2015年我市消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潮,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27.7%,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批发零售贸易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的比重也由上年的19.9%提高到22.1%。与此同时,消费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之间的差距也呈现缩小态势,由上年的消费低于投资16.6个百分点缩小为9个百分点。三是所有制结构呈现多元化,形成了国营、集体、私营、个体、联营、股份制等经济点并存发展的局面,极大地搞活了商品流通和销售。2015年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户实现零售额67.50亿元,同比增长35.3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58.44%,比2015年占比提高了7.78个百分点。四是经营形式多样化,经营规模、档次也有了进一步提高。超级市场经营、连锁经营等经营方式有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经过多年的经济

  结构调整和消费政策引导,我市消费低迷状态得到明显改善,经济增长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变有了实质的突破。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市流通市场仍处于低级发展阶段,存在着规模小、经营分散等问题,缺乏实力强大的企业集团、综合商社、连锁商厦和物流配送中心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此外,商业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供求总量的矛盾和供求结构的矛盾愈显突出,不仅影响了市场有效供给,也不同程度制约了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比如,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消费群体出市到郑州购物消费,就充分说明了我市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档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3.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讯发展势头强劲,但总量偏小,经营管理效率不高。2015年,全市公路线路里程733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8公里。公路密度达到77.3公里/百平方公里。太原-焦作、侯马-月铁路穿越市境,晋城-焦作、晋城-阳城、晋城-长治高速公路全线通车,晋城-济源、晋城-侯马高速公路正在建设,“十”字型高速公路交通络基本形成。全市交通邮电行业稳步发展,民用车辆及通讯设备稳步增加,城市公交和公路运输市场运行稳定,邮政电信业务快速增长,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较好地发挥了“先行官”的保障作用。一是民用车辆及通讯设备稳步增加,私人车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到2015年底,我市民用车辆拥有量为25.98万辆,比上年末增加1.23万辆,同比增长4.97%。其中,汽车拥有量为12.59万辆,比上年末增加1.49万辆,同比增长13.44%。私人汽车9.23万辆,占汽车总量的73.28%,比上年末增加1.2万辆,同比增长14.87%,在私人汽车拥有量中,小轿车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拥有量达到3.36万辆,比上年增长34.2%。全市运营的公共汽车达374辆,其中市区为251辆,为建市初的9.65倍;运营的出租汽车为1961辆,其中市区有1453辆。二是公路运输市场和城市公交稳步发展。2015年,公路运输市场平稳运行。公路客运量完成6270万人,同比增长4.2%;旅客周转量完成226100万人公里,同比增长3.1%;货运量完成7930.07万吨,同比增长0.09%;货物周转量完成327914.98万吨公里,同比增长3.62%。全年城市公交客运总量达3954万人次,其中市区达3000万人次。出租汽车客运总量达2565万人次,其中市区达2115万人次。三是邮政电信市场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15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达24.26亿元,同比增长20.4%。其中邮政业务总量达1.49亿元,同比增长19.52%;电信业务总量达23.13亿元,同比增长22.38%。新增局用交换机0.12万门,总容量达到35.09万门。固定电话用户年末达到51.43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3.93万户,农村电话用户27.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年末达到92.07万户。年末全市每百人电话拥有数达64.67部。全市因特用户数达98382户。其中,宽带接入用户达到97865户,增长33.42%。五大电信公司中,移动、联通和电信公司的业务总量分别增长21%、10%、12%,通和铁通公司的业务总量变化不大。四是家庭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家庭信息化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经济运行方式和管理方式。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的发展及普及,城市居民家庭拥有计算机、移动电话等各类新型信息产品的数量有较大幅度提高,据调查资料显示:2015年,晋城市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10台、接入有线电视络的电视机110台、家用电脑55台、接入互联的计算机55台、移动电话140部、固定电话94部。除彩色电视机、接入有线电视络的电视机、固定电话数量基本饱和外,家用电脑、接入互联的计算机、移动电话数量分别比上年增长27.91%、27.91%、13.82%。

  2015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增加值达13.25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达28.52%,从业人员8.59万人,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7.87%。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总量仍偏小,经营管理效率不高,混合交通严重。在现有公路中,高等级公路比例小。电话普及率农村尚不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电话普及率达80%的水平。经营管理上各自为政,自成体系,难以发挥整体效益,也不便于规模管理。

  4.金融保险业发展强劲,但经营管理不规范,效率不高。经过建市30多年的发展,成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国家专业银行、城乡信用社、保险机构为主体的金融保险体系。就业人员总数达7951,占第三产业人员总数的2.25%。证券市场在我市也崭露头角,全市共有证券营业

  部3家,从业人员44人。年末开户数40220户,累计存入资金77796万元,比上年末增长3.65%,全年营业收入4180万元,营业支出1557万元,实现利润1377万元。但金融业总体规模不大,金融管理和营运手段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抗拒金融风险的能力还较脆弱,金融机构行政式布局与提高效率的总要求不相适应,忽略了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银行机构重叠虚设现象严重,无序竞争现象时有发生。

  .旅游、科、教、文、卫和咨询、计算机服务以及综合技术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但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尚不明显。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空闲时间的增多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兴的第三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旅游业已形成拥有一定产业规模和行、游、吃、购初步配套的新兴产业体系。现有旅游涉外五星级饭店1家,四星级饭店5家,三星级饭店6家,二星级8家,有国内旅行社36家,全市能正常接待游客的旅游景点有18个,皇城相府努力创建5A级景区,王莽岭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4A级景区,珏景区、里泉景区、青寺景区努力朝4A、3A级景区奋进。2015年,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全市接待入境旅游者31522人次,比上年增长45.4%,接待国内旅游者706.2万人次,增长8.3%。实现旅游总收入47.6亿元,增长39.7%,其中,旅游外汇收入792.4万美元,增长40.0%;国内旅游收入46.8亿元,增长44.8%。科教文卫事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用于科技文卫事业费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2015年一般预算支出,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59.3%,教育支出增长28.9%,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30.0%,医疗卫生支出增长39%。咨询、计算机服务、信息以及综合技术第三产业也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是以上第三产业的发展尚有许多不足。科教文卫体系薄弱,不能适应国民素质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公共教育经费和科技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较低。发达国家的科研开发经费占当年本国GDP的2%—3%,而我市占不到0.5%。教育、文卫事业的发展很不平衡,城市相对发达,农村相对落后。文化娱乐在低水平上徘徊,局限于歌厅、卡拉K等低层次的娱乐项目。其次,信息咨询业十分薄弱,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社会的辐射不够宽,业务开展不够广,特别是统计、科技、会计、审计、法律等方面的咨询第三产业主要面向城市、面向政府的多,面向企业和一般消费者的少。再次,旅游资源、旅游商品、旅游文化的开发利用程度低,对外交往和创汇的能力不强。

  6.第三产业贡献率、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不稳定。2015年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29.4%,比1991年最高90.2%低了60个百分点,这当中固然有当年农业受灾严重,第一产业负增长的因素,但比平常年份40%左右的贡献率相比还是低了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生产总值的拉动2015年为3.5个百分点,比最高年份1997年的8.9个百分点低了5.4个百分点,比平常年份4.5个百分点的平均水平低了1个百分点。这两者都说明在农业欠收和工业经济衰退的年景,三产的贡献率和对经济的拉动就比较强,而在一般的情况下,三产的贡献率和对经济的拉动大多数情况下不如二产,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我市历来二产比较发达,特别是在2003年确立了“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之后,再加之近几年国际国内宏观经济总体趋好,二产一直处于高位运行的状态,致使三产的贡献率和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

  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一是观念陈旧、认识模糊。多年以来,在重二产轻三产、重生产轻流通的错误思想影响下,第三产业长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没有形成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思想舆论环境。虽然我市在经济结构调整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2001年后半年煤炭形势一路向好之后,对资源的依赖非但没有减弱,甚至产生了趋重的倾向。煤炭对财政的贡献率多年一直保持在60%以上就充分说明这一问题。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在某些领导的思想中,仍然认为抓三产没有抓二产来的快,抓传统产业轻车熟路,仅仅把发展第三产业局限在安排剩余劳动力和方便人民群众生活的范畴,没有深刻认识到第三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是政策统的过死,管理体制不顺。第三产业的产业化、社会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在政策上对第三产业统的多,限制的多,管的死,扶持

  少,严重挫伤了群众兴办第三产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尤其是在投资、信贷、税收、价格、教育等诸方面缺乏必要的扶持政策,导致第三产业内部一些行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在管理体制上,在政府部门的职能分工上,市和城区各自为政,重叠交叉、条块分割、行业垄断,没有真正形成按全社会和全行业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新体制。

  三是居民收入水平和居民收入差距对第三产业的数量和结构有明显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居民实际收入水平迅速提高,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404元,同比增长22.4%;农民人均纯收入4435元,同比增长12.6%。但要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仍需付出巨大努力,如住房、汽车等高档消费虽然普通群众也开始涉猎,但进入寻常百姓家,进一步普及还有待时日。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对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通讯业等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构成直接的影响,这些行业的滞后又影响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经济不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与此同时,我市还出现了商业浮躁、楼堂馆所过剩、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存在结构上的不适应,为生活服务的一面有些超前,为生产服务的一面较弱,不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四是城市规模小,城市化水平不高,服务业发展空间狭窄。城市化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需求基础,第三产业的规模和结构,取决于城市化水平和城市规模结构。建市以来,尽管我市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成效也非常显著,但是仍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上,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业人口比重仍然较高,2015年我市农业人口比重为75.73%。非农业人口比重仅占24.27%,这其中还有前几年撤并乡镇使得城镇人口迅猛增长的因素,农村人口相对较多、城市化水平偏低,使我市服务业发展空间狭小,客观上制约了我市第三产业总量的提高。

  五是市场化程度低、产业化进展慢、国际化水平不高。第三产业的一些领域,具有兼带公益性、自然垄断性、关系安全性等产业特性,影响了第三产业一些政策的制订和改革开放措施的实施,使第三产业作为整体的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程度,都明显低于其他产业,缺乏快速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二、我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建市30多年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无法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随着我市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大,经济总量的不断加大,单纯的依赖工业的发展思路和经济结构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在未来我市的发展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论是作为第二产业的服务配套,形成优良的投资环境,还是增加地方税收、财政收入和扩大就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尽快实现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我市产业结构二、三产业比重悬殊,产业结构不合理已成为我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高档次、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才能尽快实现调整我市经济结构,提升我市产业结构档次的目的。结构调整将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空间,第一产业逐步走向市场,需要大量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这将大大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第二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将加大对金融、证券、研究开发、中介咨询、市场营销、络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变化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使教育、旅游、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将会促进服务性消费的比重不断上升。

  第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抓住招商引资机遇的需要。随着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尤其是产业导向中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商投资的逐步开放,外资进入第三产业的速度还将进一步加快,东部发达地区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面临环境、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等诸多因素的压力,客观上也存在产业转移的动能和趋势。这对我市处于承东启西的区域而言,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绝对不能错过。

  第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进一步完善我市投资环境的需要。随着我市经济总量和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大,投资者对投资环境配套完善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不仅是投资创业的场所,也是一个适宜居住的具有良好自然及人文环境,完善方便的生活配套设施的地方。良好的投资环境需要有一流的第三产业来保障。高尚住宅,高档娱乐场所,完备的体育运动场地,大型超级市场,配套齐全的金融、中介服务业,都构成一流的第三产业,是良好投资环境不可缺少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进一步扩大地方税收和财政收入的需要。从税收的种类划分来看,第三产业主要交纳营业税,属于地方税收,而地方税收的绝大部分形成地方财政收入,因此对我市扩大财政收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按照我市现有的工业发展模式,经济发展受到土地、能源等资源的约束和环境容量的限制已非常明显。加快发展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品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特点的现代服务业,有利于实现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对环境的损害,是我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的总体要求,省、市政府都做出了具体的部署。孟学农省长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把发展服务业放在“四大攻坚”之首来安排,明确提出要以发展服务业为突破口,着力推进新型支柱产业的发展,今年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也特别强调

  “以发展服务业为突破口,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培植经济增长新亮点”。在新的形势下,要使第三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必须加强领导,抓住机遇,创新工作思路,研究新的发展战略,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优化的战略高度,加大工作力度,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政策措施,为第三产业快速、有序、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是要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第三产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市经济发展的大局,各级领导一定要深化对第三产业的认识,把第三产业真正作为建设经济强市、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像抓第一、二产业那样,重视第三产业发展。要真正把第三产业看作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加强领导,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付诸行动。各级政府和主管单位都要从人、财、物等方面予以支持。要真正形成领导重视,群众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抓三产的大合唱。要广开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广泛吸引社会投资和境外投资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市政府和各县政府,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预算资金,通过贴息、补贴等方式,扶持第三产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且带动作用大的项目。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多渠道地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投入第三产业,形成较为完善的第三产业社会化投资体系。

  二是要放宽政策,创造环境。在去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省政府很快出台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并决定从可持续发展资金中切出一块予以扶持。国家、省、市制定的优惠政策,一定要贯彻落实好。要破除狭隘的地方观念,为外地客商来我市办三产大开方便之门。集体和个人,市区和市外一样对待。要解放思想,只要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个体、民营都可以兴办三产。在税收政策上,对新兴三产、新上项目要给予适当优惠。要创造条件,为兴办三产的集体和个人排忧解难,大开绿灯。要充分发挥国家、集体、个人的积极性,建立充满活力的第三产业的自我发展机制。要鼓励国有企业、社会团体、城乡集体经济、私人企业和个人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信息、劳务等形式投入第三产业。积极鼓励政府改革中分流出去的人员从事第三产业,充实各类信息咨询和市场服务队伍。鼓励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开展以信息、咨询为主要经营活动,兴办第三产业经济实体。对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等社会事业,也要进一步搞活经营,除国家规定需要特许和专项审批的行业及产品外,任何单位个人都可以根据市场需要,选择经营范围和方式。

  三是搞好规划,理顺体制,加强宏观管理。去年,我市第一部《城市商业点规划》正式出台,标志着我市商业点的发展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各地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对近期、中期、远期的发展目标,规模、水平做出比较详细、系统的规划和安排,特别是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第三产业的主导项目,抓住重点,带动一片。要理顺第三产业的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职能。发改委要根据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搞好第三产业的整体规划。工商行政机关要针对第三产业的特点和需要,简化登记程序,提高办事效率。金融、经贸、税务、财政部门要加强协调,真正

  运用金融、税收、财政等经济手段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努力形成按全社会和全行业进行管理的新的管理体制。同时,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第三产业所上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否符合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本地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审批,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划对总量和点布局进行调控,促进第三产业有序发展。

  四是加强城市化进程,提高工业化水平。工业化、城市化是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基础,我市的生产力水平尚未达到第三产业迅速上升的阶段,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待于第一、二产业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首先,必须解决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和农村居民的城市化问题,只有使

篇十五:控规三产存在问题和不足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目前看,在我省、我市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县域经济还是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像××这样的欠发达县份,县域经济发展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亟需解决。

  概括地说,这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旧、三难、四制约”。

  一旧,就是从干部群众的思想看,观念还比较陈旧。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解放思想,也一直在解放思想,但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存在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观念,缺乏敢闯敢试、敢拼敢干的工作劲头;还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有什么条件干多大事的等靠思想,发展的办法不多,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宽;还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思维,排外排新的现象比较普遍;还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小农意识,快发展、大发展的愿望不强烈;还存在只讲问题、不讲潜力,只谈劣势,不看优势的畏难情绪,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氛围还不十分浓厚。

  三难,就是从县域经济运行的表象看,有三个方面的难题急需突破。一是经济结构调整难。实践看,由于受政策、机制、市场、地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后劲不大。以××为例,2005年全县一、二、三产业比仅从2002年的66.1:9.5:24.4:调整为60.6:11.3:28.1。第一产业仍占有很高的比重,农业经济特征明显;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特别是投资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能够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还寥寥无几;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较快,但因起步晚,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没有

  形成规模,不足以拉动整体经济发展。二是财政经济运行难。由于财源建设滞后、刚性支出增多,以及现行分配体制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县级财政仍然普遍窘困,大部分县市仍然要靠省财政转移支付度日,难以拿出财力搞建设、谋发展,给群众办好事实事。我们××10个县(市区)有8个县(市区)靠财政转移支付过日子。我们××就是其中的一个。2005年全县全口径财政收入仅为4058万元,而工资支出就达到1.2亿元,如果没有省里的转移支付,我们连保工资、保稳定都很难做到。这样的财政,根本拿不出钱来发展经济,甚至连招商引资上项目的前期费用都拿不出来。三是乡村债务化解难。这是阻碍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症结性历史遗留问题。从我们××看,到2005年年末,全县乡村两级债务高达2.5亿元,村均180多万元,76个行政村大部分为空壳村。作为村级主要收入来源的机动地,在2000年化解村级债务时,大多数都已抵顶债务。国家“一免三补”政策的出台,村里又将剩余的机动地补给了回来要地的农民。这样村里已经没有收入来源,根本拿不出钱来偿还债务。而且省里出台的奖励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很难执行。这些债务,不仅严重束缚乡村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稳定,急需解决。

  四制约,就是从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看,存在四个方面的制约性因素。一是金融体制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由于银行惜贷慎贷,并且上收贷款管理权限,撤并营业网点,使得县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资金严重短缺。以××为例,2005年,全县贷款余额仅为13.3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寥寥无几。今年建设银行又要被撤销,××县又将失去一个商业银行。二是行政权力分配政策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现在看,越来越多的政府执法部门实行了“三权在上”、垂直管理,而且上收的趋势越来越严重。这对于承担着县域经济发展责任的县级政府来说,进

  一步增加了行政管理难度,在很多问题上,没有自主决策的权力,在许多领域处于空壳无权管理的境地。县里上项目、干点事,几乎都得向上报批、交费,降低了行政效率,增加了行政成本,弱化了县级政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三是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滞后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由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革省里没有明确说法,县里无法对一些关门倒闭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对职工也无法进行妥善安置,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比如,我们绥棱水利系统的水利钻井队,已经倒闭多年,但由于是自筹自支的事业单位,不管是职工并轨,还是养老保险,哪条政策职工都靠不上,遗留问题无法解决,引发职工上访告状。再有就是以国有林场为代表的政策性比较强的国有企业,包袱沉重,发展无力,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但由于受政策制约,即使有好的出路,现在也无法进行推进。四是人力资源素质低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现在看,人才短缺、科技落后、人员素质较低,已经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县域内工作和生活条件不如大城市,大学生毕业后到县工作的比较少,既使回到县里的`,由于工作、生活条件所限,流失的问题也比较严重,县域经济急需的科技型人才、管理型人才都十分匮乏。以我县为例,全县各级各类人才有7813人,其中,实用技能型人才仅有2188人,管理型人才仅有78人,远远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城乡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文盲、半文盲、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劳动力总数的20%,城乡8618户贫困户中,有近60%的贫困户是因为科技文化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而导致贫困的。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在方方面面予以扶持,尤其要在体制、机制上采取超常措施,破解县一级无力解决的难题,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要赋予县级更多的发展自主权。按照能放则放、权责统一的原则,参照

  10强县扩权的标准,对所有县市都合理地扩大经济管理权限,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和决策权,增强县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调控能力。同时,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国有林场等企业改革上,出台明确的政策意见,指导县级结合实际进行操作。

  2、要进一步改革财政管理体制。要按照财权与事权相适应的原则,提高县级收入分成比例,充实和增强县级财政实力,以此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继续加大省对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财政弱县进行倾斜,以缓解县级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压力。同时,凡是国家出台的减收增支因素,对享受转移支付的县份,应全额给予补助。

  3、要进一步完善化解乡村债务的奖励政策。现行的奖励政策只考虑到偿还公益事业发展方面的债务。对此,建议上级出台更宽松的奖励政策,对于垫付税款、兴办公益事业方面的债务应全部由国家承担。对于其它债务按一定比例奖励。同时,还应该针对乡村两级回收债权问题,出台相应保护政策,以增强自我还债能力。

  4、要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重点要改革金融体制,稳定县级金融机构,增加县级分支机构授权、授信范围,实行存贷挂钩,存款增量要大部分用于支持当地县域经济发展。同时,要创新开展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在机构设置、信用评级、贷款管理等方面适应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5、要加大对县级上项目的扶持力度。建议省里在项目的摆布上,重点向县一级倾斜,特别是向我们××这样经济欠发达的县份倾斜,使县域经济尽快发展壮大起来。同时,在项目启动资金等方面也要给予一定的扶持,使大项目、好项目能够真正落户县级,增强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

  6、要大力营造发展县域经济的良好氛围。要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作为省委、省政府及其部门的日常工作,在资金、项目、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县域经济实质性的扶持。尤其要加快省直部门的职能转变,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真正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开展优质服务。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及县域监测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

  县域是一个行政区划概念,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公共服务、社会服务等综合能力,其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和一、二、三产业各部门。

  (二)县域监测范围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是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评价,县市和城区分别进行,全省共107个县市区,2014年为24区83县市,我市为1区(临渭区,高新区和经开区包含在临渭区)10县市(华县、潼关、大荔、合阳、澄城、蒲城、白水、富平、韩城、华阴,卤阳湖包含在蒲城);2015年为25区82县市,我市仍为1区10县市;2016年为27区80县市,我市为2区9县市,华县撤县设区成华州区,列入城区监测范围。

  (三)县域监测指标体系

  监测指标体系分经济发展指标、经济结构指标、民生发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社会和谐指标五大类,其中县市93项基础指标33项考核指标,城区71项基础指标28项考核指标。指标涉及市卫计局、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市综治

  办、市水务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公安局、市安监局、市农发办、市统计局、人民银行渭南支行14个部门或单位。

  二、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十二五”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全市县域经济稳步发展,2015年10个县市生产总值达到1145.62亿元,是2010年的1.83倍,其中工业增加值538.78亿元,是2010年的1.92倍,占生产总值的47.0%,较2010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2015年临渭区生产总值306.81亿元,是2010的1.77倍,其中工业增加值83.64亿元,是2010年的1.46倍,占生产总值的27.3%,较2010年下降5.7个百分点。

  2、投资规模再创新高。五年来,在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及重点项目的带动下,县域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投资总量持续扩张,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十二五”期间,10个县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46.97亿元,是“十一五”的4.39倍;临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3.71亿元,是“十一五”的3.59倍。

  3、消费市场日趋活跃。“十二五”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加速,各县市区紧紧围绕一系列惠民促消政策,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着力激活农村市场,挖掘消费潜力,居民消费持续升温,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十二五”期间,全市10个县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1.79亿元,是“十一五”的2.24倍;临渭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0.14亿元,是“十一五”的2.38倍。

  4、民营经济蓬勃发展。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各县市区认真贯彻落实中省

  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加快发展,活力显现,结构趋优的发展态势。“十二五”期间,全市10个县市非公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43.6%提高到2015年的48.6%,提高了5个百分点;临渭区非公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44%提高到2015年的49.4%,提高了5.4个百分点。

  5、城乡居民收入提高。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各项惠民政策的逐步落实,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2010年11个县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不足20000元,2015年县市区均超过23000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个县市区超过5000元,为5854元,2015年11个县市区均超过7000元。

  6、财政收入继续增加。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加上价格和政策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县域财政收入持续增加。“十二五”期间,全市10个县市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15亿元,是“十一五”的2.95倍;临渭区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7.94亿元,是“十一五”的3.39倍。

  (二)“十二五”县域监测综合排位情况

  1、综合排位偏后,且呈后退之势。从下表可以看出,2011年外,其它各年排在40位以后的县市均在5个及以上,县市在全省综合排位整体偏后,且呈后退之势,2015年,我市10个县市在全省82个县市中排在60位以后的有6个(华县、潼关、大荔、合阳、澄城、白水),2010年仅大荔排60位后。临渭区2010年在全省排19位,2012年上升到13位,之后连续下降,2015年又降到19位

  (三)2016年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16年9个县市实现生产总值1064.16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工业增加

  值423.74亿元,增长7.1%,非公增加值552.14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1.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92.74亿元,增长1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7.22亿元,增长1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25000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8000元以上。2个区实现生产总值420.9亿元,同比增长8.4%,其中工业增加值139.04亿元,增长6.3%,非公增加值188.0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4.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0.82亿元,增长1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6亿元,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26000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9000元以上。

  三、县域经济发展及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1、县市差异较大,发展两极分化严重。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以及改革开放力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县市发展差异较大。一是从综合排位来看,2015年我市排位最好的韩城在全省排第2位,排位最差的澄城排第74位。和2014年比较,渭南进位最多的是蒲城,前进了3位,进退位居全省第21位,退位最多的是潼关,后退了17位,其次是大荔,后退了15位,退位幅度分别居全省第2位和第4位,按进退位分别居全省81位和79位。二是从经济总量来看,2015年生产总值最高的县市达311.29亿元,而最低的仅为36.55亿元,二者相差274.7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县市超过18亿元,最低的刚过2亿元,相差16亿元以上。三是从发展速度来看,2015年生产总值增速最快的县市增长10.5%,最低的县市仅为6.0%,相差4.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最高的县市增长13.3%,最低的县市下降12.5%,相差悬殊。四是从2016年主要数据来看,GDP增长最快的韩城增长11.7%,最慢的华阴仅增长0.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最快的韩城增长31.6%,最慢的澄城下降30.9%,华阴下降3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韩城最高,达29784元,合阳最低,仅25495元,相差428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韩城最高,达12400元,澄城最低,仅8302元,相差4098元。

  2、发展思路不清,特色经济未成规模。一些县市对特色产业的发展没有做出规划,缺乏具体的产业政策导向,忽视区域特色经济的基础,目前各县市发展特色不明显,生产经营的基本方式仍然是以“初加工—销售”为主的粗放式经营,传统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仍占渭南县域经济的主导地位,新的特色产品、优势产业不多,产品单一,产业结构趋同,产业链条短,高附加值产品少,具有县域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和品牌少且规模小,经济发展缺乏特色。

  3、产业结构不优,转型升级步伐缓慢。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较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较强,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资源在逐步减少,经济发展将面临资源枯竭的现实。一方面,服务业占比偏低。2015年全市县域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5.6:50.6:33.8,一产占比偏高,三产占比较全市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县域服务业发展明显不足。另一方面,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滞后。第一产业中,设施农业起步较晚,附加值偏低的种植业占比较高,工业中以资源为主的重工业占比较大,工业对资源的依赖性过强,产业链短,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传统服务业占比较多,现代服务业占比偏少。

  4、产业类重大项目少,发展资金保障不力。项目方面,一是特大项目少,特别是影响当地生产力布局、提升核心竞争力、投资额在10亿以上的特大型项目不多,产业类的大项目就更少;二是科技项目少,普遍存在创新力度不够、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开发不强的问题,表现为自主品牌不多、终端产品不多、产品附加值不高,高新技术企业少。资金方面,一是县域经济发展滞后,财力不足,投入主要依赖于国家政策性投资项目和招商引资,自身造血功能严重不足,县乡两级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的压力较大,用于发展的投入不足,资金缺口大,保障程度不高;二是县域企业“贷款难”和“难贷款”现象依然普遍,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县域企业很难得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而农村信用社又难以满足县域中小企业和农民的贷款需求。

  5、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导致城镇化水平整体偏低。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工业化,没有工业化发展,城镇化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工业化又影响第三产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的缓慢发展,使城镇化发展任务十分艰巨。虽然城市扩容及撤乡并镇使城镇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整体来看,渭南的城镇化水平依然较低。一方面,渭南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属典型的大市弱中心,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另一方面,小城镇建设尚处于初期阶段,镇区规模偏小,基础服务设施相对落后,对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拉力与推力不足,城镇对农村的辐射、集聚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015年全市县市城镇化率为40.8%,较全市水平低1个百分点,10个县市中,城镇化率最高的为60.16%,其次为54.67%,其它8个县市均在40%左右,城镇化整体水平偏低。

  6、2016年度部分指标完成情况很不乐观。近两年,我市部分县市县域监测综合排位靠后,个别县市排位大幅度下降,而且从2016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来看,部分指标不理想,如,2016年全市6个县市区生产总值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7.5%),其中澄城仅增长1.4%,华阴仅增长0.1%;3个县市区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其中澄城、华阴降幅超过10%;7个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较上年下降,其中6个降幅超过20%,白水降幅超过50%;3个县市区污染物排放未减反增,等等,这些都将影响2016年监测排位,受其影响,部分县市排位可能下滑,应引起高

  度重视。

  7、一些县市和部门对县域监测工作重视不够。一些县市领导对县域监测工作不够重视,心中无数,在县域经济发展上思路不清,放任自流。一些部门的领导对县域监测工作认识不到位,认为县域监测工作是统计部门的事,和本部门没有关系,不重视监测工作;个别部门指派一些不懂业务的人员来应付,业务人员业务不精通,报表差错多;有的业务人员缺乏责任心,对数据查询不理不睬,直接影响监测工作。

  四、抓好县域监测考评工作、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夯实责任。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县域监测工作,相关部门要明确负责县域监测工作的领导和具体报表人员,并严格执行县域监测报表制度,认真填写监测报表,准确及时地上报监测报表。各县市区要认真分析本县市区在全省县域监测考评中的排位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同时要积极督促本县市区相关部门,认真完成县域监测报表,确保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2、建立完善制度,推进监测工作。一是建立全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协调解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搞好县域监测考评工作,推进我市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建议建立全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二是尽快出台加强全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的意见。为了进一步搞好县域监测考评工作,实现追赶超越,建议尽快出台加强县域监测考评工作的意见,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切实加强县域监测考评工作。

  3、立足县域实际,发挥各自优势。特色是品牌、是市场、是竞争力。发展县域经济要立足县情,在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少我多、人多我特上下功夫,整合利用县域内资源优势,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从资源利用到产业发展、从城镇开发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规划体系,突出特色,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做到“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做亮特色经济。

  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狠抓重点项目建设。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展区域联合,努力做好项目策划包装,全力以赴抓招商、抓项目,吸引更多优势资源和资金投入,招大引强,以强带弱,以大促小,引进更多的外部资金和产业类重点项目。二是狠抓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改善银企关系,规范担保行为,夯实融资平台,激活民间资本,充分发挥金融、担保、城投及民间资本的潜能,突破资金瓶颈。加快重点项目进度,对于已开工的项目,协调好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加快建设进度;对处于报批审批阶段的项目,要加快完善手续;对年内应开工而未开工的项目,要加强督查,促使其尽快开工,确保项目建设进度。

  6、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速度与质量、效益,发展与民生、环境的关系,按照根本在特色、做大在规模、做强在品牌、关键在提升的发展思路,抓住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一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围绕农民增收,以一村一品为抓手,积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集群化水平,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二是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县域工业的发展,要以农业为基础,依托其资源优势兼顾自身的条件与特点,发展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型产业基地,彻底改变矿产资源依赖型工业发展模式。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现代交通物流、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研发会

  展、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发展,重视发展文化休闲、职业培训、健身娱乐、社会养老、中介服务等生活服务业,提升城市品位,推进城镇化进程。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县域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但县域经济在其城镇化的进程中,面临诸多新的问题,本文试从县域经济发展的特征分析入手,针对县域经济发展中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调整经济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62-01

  一、县域经济的特征

  县域经济与其他类型的区域经济相比较,具有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它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第二,它又是一种开放型区域经济。尽管县域经济是在县行政区域长期稳定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但它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具有开放性。第三,它是一种既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又具有地域特点的特色型区域经济。一般而言,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以及一、二、三产业各部门。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县域经济布局不合理。由于规划意识较弱和规划手段的落后和人员素质的制约,长期以来缺乏对县域经济布局的合理规划,导致县域经济布局不合理,工业分散布局的问题尤为严重。农村改革启动后,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的涌现,也是导致县域工业布局分散化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对县乡基层干部政绩

  的考核,经济发展指标占绝对权重。在这一指挥棒的引导下,县乡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遍地开花,工业布局进一步分散。分散化的工业布局必然带来城镇化的分散,城镇规模过小,遍地开花,城镇化质量不高,而且难以发挥集聚效应,不利于产业的升级。

  (二)经济结构单一,产业层次低。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援城市的发展战略,政策的着力点和要素配置过度向大城市倾斜,致使工业化的二元特征十分鲜明。国家只注重城市工业(主要是大城市工业)的发展,而县域工业的发展基本被排斥在国家工业化整体发展规划之外,其发展难以得到明确的产业政策指导。除沿海部分发达县域外,大多数县域经济结构单一,产业层次较低,县域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不仅来自于三次产业之间的失衡性比例结构,也来自于各次产业内部不合理结构。

  (三)县域经济科技含量不高。由于我国绝大多数的大中专院校和科研机构都布局在大中城市,国家科研经费主要流向了大中城市,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科技投入严重短缺。布局在大中城市的大中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其科研选题主要来自于大中城市,科研成果自然也主要投向大中城市,其培养的人才也主要留在了大中城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很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得以体现。对大多数县而言,科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很不明显,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很低,科技储备匮乏,尤其是基础性成果储备更少。

  三、新形势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我国的广大县域和县域经济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观的基本依托和主战场。城乡统筹的核心是改变城乡二元化结构,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必须把重点放在城乡联系最紧密的层面———县域经济上。城乡统筹的

  许多政策措施也只有在县域经济层次上才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城乡逐步实现统筹、协调发展的实践过程。为此,县域经济在进行发展规划制定、政策措施的出台、经济结构与经济布局的调整优化时,应自觉遵循统筹城乡发展思想,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调整县域经济布局,将县域经济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受行政管理体制和地域范围的限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政策要在县域这个具体的地理空间中进行实施。如果产业布局与地理空间的具体情况不相适应,那么这些产业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益。合理的产业结构也难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县域经济布局比经济结构更重要。新形势下,调整县域经济布局,须要统筹规划,将县域经济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工业企业布局分散化和小城镇分散发展的模式。要实现县域工业在一定地域内的集中布局,把县域工业的集中发展与城镇建设统一协调起来。要有效利用原县城资源,把县城建设成为县域经济的龙头和城镇化的经济中心。对于比较大的县和工业基础较好的县,还可根据县域内的人口分布、非农产业基础等有选择的规划一个或几个中心镇,作为周边农村地区非农产业发展的集聚中心。通过相关政策和措施,来引导周边农村非农产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让城镇成为非农产业的聚集地。这既可创造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又可带动人口的集中,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反过来又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这样,为数不多的、布局合理的县城和中心镇就会成为县域内的工业中心,并不断向着中小城市的方向发展。

  (二)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县与县的情况千差万别,每个县的资源禀赋、历史人文等有较大差异,而这些对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的发展

  提供了基础。同时,县域范围小,资源整合难度少,易于集中力量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发展成为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因此,县域经济发展要挖掘潜力,拓展空间,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具体到工业领域,新形势下,县域工业的发展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眼于县域的实际情况逐步培育县域的支撑产业。县域工业的发展不可再走模仿大中城市工业的老路,在承接大中城市产业转移的同时,不仅要看项目的总量,还要注重技术进步和生态保护。县域工业的发展应主动与临近的大中城市进行对接,变被动的提供配套产品为主动地引进资金技术和人员,开发利用县域特色资源。县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资源开发型县域,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开发的技术含量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达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县域工业的发展要基于市场比较优势,根据各自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资源能源状况,选择农业服务牵引型、工业催生型、城市辐射型、旅游开发型、矿产资源型、农产品加工型等不同县域产业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县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当前和将来的很长时期,对绝大多数县来说,农业是重要产业,是占人口主体的农民的主要就业领域和生活改善的重要来源,加快农业发展,依然是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城乡统筹的关键环节,而这必须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产业化,应注重对专业农户的培育,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同时要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为专业农户扩大经营规模创造条件。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既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也可以推进农户成员的非农就业,从而加快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立华.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J].财经界(学术版).2016(10)

  [2]赵志荣.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对促进县域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作用分析[J].中国市场.2016(21)

  作者简介:霍帅领,男,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员,研究方向:政治学。

篇十六:控规三产存在问题和不足

 浅谈电力三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

  作者:钮庆红

  来源:《经营者》2017年第5期

  三产企业源于外企,电力三产企业指的是供电企业出自办的附属服务行业,为电力主业提供服务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是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要求企业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不能把人当作被动的生产工具,要发挥优秀人才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但在现实中很多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导致人才的流失和员工低质化,不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所以电力三产企业面对当前时代的发展机遇,要积极调试企业发展战略,重视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电力三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招聘和甄选的体系不完善

  电力三产企业存在员工选拔标准不明确,招聘渠道比较单一的问题。电力三产企业起初以学历作为选拔人才的最重要指标,招聘渠道主要是通过校招来吸纳大学应届生,而在工作过程当中发现高学历的人才可能并不适合本公司的专业化生产工作,人员和职能不匹配,无法发挥人力资源的效能。后来改以工作经验为员工招聘的重要指标,招聘渠道主要是通过内推的方式举荐人才,但有丰富经验的员工年龄普遍偏大,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无法适应企业新的发展需求。

  (二)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需要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的应用,同时还需要相关的法律知识,在日常的工作中可以熟练运用沟通技巧,处理相关问题。而在电力三产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大多由办公室文员承担,并非由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来从事管理工作。这些工作人员主要的工作包括招聘、绩效考核和发放薪酬等内容,工作相对简单,对员工的业务水平和能力要求相对较低,所以电力三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比较初级的人事管理阶段,不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会对公司的整体发展产生阻碍。[1]

  (三)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设计

  绩效考核工作的目的是既能够使工作积极性高的员工发挥出自己的能力,保持较高的积极性,也可以激发积极性较低的员工为公司做出自己的贡献。电力三产企业的绩效考核设计中存在很多问题,绩效考核的指标主观化倾向严重,不能被量化,无法确切衡量工作人员的绩效贡献,使得付出较多的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下降,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无法发挥。而且电力三产企业的绩效考核中缺乏绩效沟通,员工不知道应该如何改善自己的工作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

  (四)缺乏激励性的薪酬制度设计

  薪酬是激励的最直接的方式,通过建立合理规范的薪酬管理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公司带来经济利益。电力三产企业的薪酬制度设计中薪酬结构的设计不合理,同一级别的员工无论其对组织的贡献多少,发放的工资和奖金大体相同。这种薪酬结构的设计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没有激励作用。而且薪酬制度与绩效考核不挂钩,员工

  的工资收入和个人的业绩表现没有相关关系,付出较多的员工感觉不公平,导致以后的工作积极性下降,存在“搭便车”现象,不利于整个公司的发展。[2]

  二、电力三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完善招聘和甄选体系

  电力三产企业应该明确员工选拔的标准,对于不同类型的员工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甄选,也可以综合采用多元化的标准进行考核选拔,保证招聘到的人才可以符合电力三产企业的发展需要,人员的能力和职能相匹配,发挥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同时要完善SL企业的招聘流程,有清晰的招聘计划。完善的人员的招聘流程和清晰的招聘计划可以选拔出更符合本公司发展需要的人才,减少时间成本的浪费,使招聘过程更有针对性,拓展招聘渠道,用科学的招聘方法提高招聘过程的效率。[3]

  (二)选聘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进行管理

  面对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电力三产企业应该制定更长远的发展战略,选聘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组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员工的物质以及情感需求,把员工看作公司的主体。同时要强化公司内部制度设计,对员工进行科学管理和制度约束,减少优秀员工的流失,推行组织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设计

  电力三产企业需要制定科学客观的绩效考核指标,绩效指标可以被量化来准确衡量工作人员的绩效贡献,使得付出较多的工作人员可以得到更多的回报,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同时电力三产企业需要加强绩效沟通,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科学评价和指导,使员工发现可以改进的地方,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电力三产企业可以综合应用各种考核方法,对于不同层次不同职位的员工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使考核更能够反映员工的实际工作效果。

  (四)制定激励性的薪酬体系设计

  电力三产企业的薪酬制度设计中要优化薪酬结构的设计,对于同一级别的员工需要考虑其对组织的贡献和工作的实际绩效来发放薪酬,薪酬制度与绩效考核挂钩,通过薪酬结构的优化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励员工为组织做出贡献,减少“搭便车”现象。同时员工的工资要实行体系化管理,对于技术岗位、行政岗位等不同体系内的员工实行不同的薪酬设计,使不同岗位的员工都能感受到薪酬的激励作用。

  三、结语

  人力资源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是企业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电力三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和解决,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学习,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优化人才的配置,促进电力三产企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为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启东市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

  王丽华.腾龙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2]

  高晓兰.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0(14):67.

  [3]

  余丹.JR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以及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4]

  袁芳.SD建筑设计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

篇十七:控规三产存在问题和不足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安徽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作者:岳珍

  来源:《环球市场》2020年第04期

  摘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融合模式;积极培育多元化融合主体;构建“三产”融合发展认定机制;完善农村产业融合服务体系,强化要素支撑。

  关键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经营主体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即以农业为基础条件,吸纳当前先进生产技术,突破一产限制环节,通过资本、技术及资源要素等多种形式的要素跨界集约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最大化,利用产业联动、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不断加强产业间的衔接与延伸,使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休闲旅游、电子商务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纵向农业产业链深化、横向农业功能拓展,使农村一产、二产、三产之间形成产业链条,融合发展,让农民参与

  二、三产业,分享增值收益,促进农村产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及多主体共赢的目的[1]。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己由增速向提质发展阶段转变,迫切需要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亚融合发展将形成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顺畅流动、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一、安徽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产业融合有所发展,但层次不高

  一是产业链短,集聚度和融合程度不高。广大农村更多的还是依靠传统农业,农村第二第三产业虽有所发展,但比例较低,一产和

  二、三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不高,产业链集聚整合力不强。相较于周边省份,安徽省农业短板仍集中在产业化上,本省农产品加工业技术、管理水平偏低,产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弱。

  二是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但模式单一,面临创新突破瓶颈。当前的休闲农业仍以旅游观光为主,大多是建花海、果园,搞瓜果采摘、农家乐,产业链短,产业层次低,围绕特色产业做精做透、做出品牌的不多,高品位、多样性、特色化不足,富有创意的精品较少,且资金成本大,运转周期长,回报慢,盈利模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篇十八:控规三产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控规编制存在的问题:(又一控规调整的三种类型:修编、整合和局部调整)

  (1)

  控规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不足(来源: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调整)

  控规在很大程度上停留于对城市现状的承认和描述,而在对城市未来的需求进行预测,对未来发展进行判断方面,所做的工作远远不够,必然会影响到控规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如城市的道路网络无法实施,某些大型项目选址落在规划范围内,实际建设项目与原规划功能不匹配设等等,从而出现对控规调整的需求。

  (2)

  前期研究工作不够充分(现行控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编制的依据不足(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的新探索)

  任务重、时间紧,导致规划委托单位和编制单位对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做得不够充分。很多内容在没有深入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也可以完成,形式上很完整,但科学性和依据就不够充分,在审批阶段很难发现前期研究工作上的不足。

  (3)

  控规编制的层次和深度过于统一(现行控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规划内容不够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的新探索)

  控规编制要根据具体的地域特征而采取不同的控制深度。各城市缺乏统一的编制标准,导致规划内容大相径庭。

  (4)

  控规技术指标确立的科学性、灵活性不足

  选取控制指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规划控制意图。所以,在控制指标的选取应在广度上涵盖不同专业行政管理部门所管理的城市空间资源要素,强调其综合性。但不可盲目求同,选取指标时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不同区位、地区、用地性质应该有不同的规划意图和控制目标,在控制内容方面也应当各有侧重。规划部门为了了便于操作和管理,保证控规编制成果的速成,制订了一整套控制指标来满足开发建设的基本功能,并模式化地套用到控制区域内的所有地块。这种模式化的做法忽视了不同用地性质的控制需求,无法确保城市空间环境的高质量和对城市地域特色的保护。更为严重的是,控制指标在全国范围内趋向一致,“千城一面”的现象严重,城市地域特色消逝怠尽。模式化的指标体系科学性和灵活性严重不足,也会导致控规调整现象的产生。

  (5)

  控规编制中生态环境指标建设缺失

  控规编制过程中过分强调对于人工环境建设的控制,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控制的意识淡薄导致生态指标缺失。现有的生态环境指标选择上过于形式化导致生态环境控制引导作用的缺失。现有控规中生态指标的选取过于模式化,缺乏科学评判过程,缺少针对性,在规划过程中难于落到实处。

  (6)

  缺少城市整体经营的观念和措施

  缺少整体经营观念,导致控规没有把旧城控制与新区开发有机结合,没有认识到新区开发对旧城控制的巨大支持作用,因而使旧城的改造举步维艰。

  (7)

  控规编制中控制方法不够完善

  首先,兼容控制不完善。当前控规编制普遍采用《城市用地分类与建设用地分类标准》进行用地分类,该标准明确规定了一块用地只能划分为一种用地性质,不是某类用地就必须是另一类用地,非此即彼。然而实际生活当中,因为发展的需要或是其他原因,经常对用地性质这一控制指标进行调整变更,如将工业用地改为居住用地或商业金融业用地,或将居用地改为行政办公用地甚至城市公共绿地等,调整后的用地性质自然与原控规不相符合。若调整范围过大,则需要对控规进行整体编制或调整,这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调整现象,也反映了现阶段控规编制在用地定性上规定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的问题。确定用地性质是规划编制中较为核心的内容,从本质上讲,规划控制就是对城市土地用途的控制,这就要求编制过程中对用地性质的分类既要有规定性,又要有兼容性。

  其次,用地分类标准不够完善。

  (8)

  控规调整审查机制不完善

  控规调整审查环节还存在审查周期较长的问题。一方面,承担调整论证的规划设计单位没有法定的工作周期,论证时间较长。另一方面,正式申报后的审查环节较多,工作周期较长。

  (9)

  控规调整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公众参与流于形式

  控规调整涉及的利益复杂,不仅关系到建设开发项目业主的利益,也关系到政府管理工作的开展,还关系到周边地区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因此控规调整过程中必须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目前,控规调整采取的公示方式为网上公示或规划主管部门大厅公示栏进行公示,但公示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出现网上公示的点击率低,公示栏意见箱中未收到公众反馈的意见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也反映出了目前的公众还没有真正地参

  与到控规调整的决策中来,只是过程性的被动的参与,往往流于形式。

  (10)

  规划成果可操作性不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的新探索)

  二、控规编制、调整的对策

  (1)

  强化基础资料收集,做到精准控制规划(新时期控规修编的几点体会)

  包括核对完善地形信息、现状空间信息整理、更新规划成果信息、全面梳理开发动态等方面。

  (2)

  全面评估实施情况,提出修编建议思路(新时期控规修编的几点体会)

  总体层面评估,如人口、用地和规划结构设施评估,开发总量实施评估、开发动态实施评估,相关规划落实总体评估。

  分项内容评估,如公共服务设施实施评估,交通规划实施评估,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实施评估。

  (3)

  切入规划管理需求,创新编制技术手段(新时期控规修编的几点体会)

  分程度控制:刚弹性控制,分强制性、规定性、引导性三个程度。

  分类别控制:实位、虚位、点位、指标控制。

  交通容量控制:建立控规评估及方案阶段的交通容量评估模型。

  公益性设施刚性控制:设置内容和建设容量的控制,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一览表及配置要求等。

  (4)

  构建控规编制生态指标体系

  针对现行控规编制中过分强调对于人工环境建设控制的缺陷,将自然生态协调、社会经济高效、空间优化和谐作为规划编制的出发点和目标,结合生态控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空间发展三方面内容,形成目标管理型、过渡调控型两级生态指标体系。

  (5)

  加强城市整体经营研究,科学确立规划发展目标

  经营城市的领域十分宽广,土地资源作为城市中最大、最具活力的资本,经政府运营手段逐步投入到市场后,利用率得到明显提高,土地的价值也明显提升,土地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在城市运营过程中,政府的主要责任是城市资产的最佳配置并实现城市资产增值保值,其职能由公共财产监管的单一角色转变为的资本运作者的多重角色,而决定城市经营有效进行的筹码就是土地开发控制指标的灵

  活调节度。

  (6)

  弹性划分地块,增强土地定性的兼容性

  土地使用性质的定性兼容性问题在控规的编制过程中,体现得十分明显。要增强土地定性的兼容,就应做出相应的规定,区分相同性质用地在不同区位条件下的兼容范围。适当增加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兼容性用地,可以较快的获得土地开发效益。从经济成本效益出发,若将兼容性用地安排在区位条件好、土地价格高的城市中心地段,城市中心地段因其土地开发效益较高,则容易吸引建设单位在此进行投资和开发,兼容用地可以增大土地适建范围的灵活性,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也有利于综合评价所处片区的建筑密度和空间匀质度。若将兼容用地安排在低价较低的城市周边地段,那么建设单位就多了可选择的余地,有利于其全方位筹集资金,进行土地开发,从而达到土地资产的增值。

  (7)

  建立控规指标的信息公开制度,公众参与全程介入规划编制

  在调整申请阶段及时将控规调整的目的、内容、必要性传达给有关社区居民,收集社区意见,做好民意调查。应重视提供相关信息的全面性,对变更用地的基础资料、其周边的建筑情况、周边用地的拟建项目情况等向社会公开;重视提供相关信息的及时性,应提供足够及时的控规指标调整的结果和最新变动的信息。确保信息公开图纸内容的精度,防止公众参与流于形式。

  在控规评估阶段、编制阶段和成果完成阶段深入贯彻公众参与,全程介入规划编制。

  (8)

  规范控规成果,有效区分控规成果的各大功能(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的新探索)

  法定文件、技术文件、管理文件各自的作用。

  (9)

  建立对控规定期整体修编和局部调整相结合的并行机制

  由政府组织定期对控规进行整体修编。强化经济分析在控规编制中的佐证作用。规定城市土地开发和公用设施配套。通过规划编制的完善,加强控规对城市发展的宏观调控和有效引导。维护控规编制成果严肃性的基础上适度增强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注意与规划管理的衔接。加强控规与其它规划如总规、分规、修规、城市设计等的合理衔接,避免控规与其它规划之间出现矛盾。

  (10)

  完善控规的调整程序,加强控规调整的管理工作

  为保障控规实施的顺利进行,有必要推行对控规调整程序的改进。具体改进措施如下:(1)明确对申请单位的资格审查程序,重点审查其是否具有土地使用权;

  (2)区别对待各类申请项目,建立分类处理机制;(3)对控规调整申请材料及规划成果进行真实性审查,并建立控规调整申请单位及规划编制单位的信用档案,以防止申请材料的作假行为;(4)非经营性控规调整申请项目(特别是社会公益项目)可在受理程序阶段予以批复,审批结束以后应对社会公告审批结果,并由规划信息中心对控规数据库进行及时更新;(5)公示控规调整方案,并安排审查会议。即应坚持“批前公示”;(6)应协同相关部门对控规调整方案的审批采取票决制;(7)应将控规调整审查会议纪要报告市政府,有利于规划部门接收市政府监督;(8)对控规调整实施分级审批;(9)建立控规局部调整的成果管理机制。

  (11)

  应用规划设计的辅助技术,为控制指标的确定提供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的新探索)

  通过城市设计、交通影响评价、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手段,分析编制区的空间环境、交通状况和强度分区,并鼓励应用三维模拟技术动态表现规划效果。

推荐访问:控规三产存在问题和不足 存在问题 控规三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