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疫苗一直被广泛研究17篇

发布时间:2022-11-17 14:35:04 来源:网友投稿

疫苗一直被广泛研究17篇疫苗一直被广泛研究  新城疫多联疫苗研究进展  汪宏才;温国元;罗青平  【摘  要】新城疫(Newcastledisease,ND)的防控主要通过生物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疫苗一直被广泛研究17篇,供大家参考。

疫苗一直被广泛研究17篇

篇一:疫苗一直被广泛研究

  新城疫多联疫苗研究进展

  汪宏才;温国元;罗青平

  【摘

  要】新城疫(Newcastledisease,ND)的防控主要通过生物安全和加强免疫进行预防.目前预防新城疫的疫苗主要有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为了降低成本、减少免疫次数,达到\"一针防多病\"的目的,国内外很多学者在新城疫单苗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一系列多联疫苗.通过对中国新城疫多联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分析了疫苗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8(057)024

  【总页数】4页(P5-8)

  【关键词】新城疫;多联疫苗;进展

  【作

  者】汪宏才;温国元;罗青平

  【作者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胚胎工程及分子育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胚胎工程及分子育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胚胎工程及分子育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64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S851

  新城疫(Newcastle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diseasevirus,NDV)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也是危害养鸡业的重要疫病之一。自1926年被确认已来已有90多年历史,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它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迄今仍是禽类最重要的疾病之一[1]。众多临床病例表明,新城疫在中国家禽群体中仍呈常在的地方流行,仍然是养禽业必须关注的重点疫病[2],而疫苗免疫是预防新城疫的重要途径和方法[3]。在规模化养殖方式下,新城疫往往不是单独发病,而是经常并发或继发其他病毒性或细菌性疾病,导致病情更加复杂。为了有效防控这些疫病,可通过研制联合疫苗,达到“一针防多病”的目的。而中国禽用联苗的研制多数以新城疫为基础,目的是在减少疫苗注射次数的同时,预防更多种类的疾病。临床上联苗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还可以减少应激反应、降低成本等。多联疫苗的研制相对复杂,不是将现有疫苗简单组合,而是在综合考虑各抗原组分间的稳定性、免疫原性的前提下,解决抗原之间互相干扰、表达抑制以及不良反应加重等情况。本文对以新城疫为基础的多联疫苗的研制进展情况进行了阐述,为家禽疫病防控提供参考。

  1以新城疫为基础的病毒类联苗

  1.1以新城疫为基础的二联疫苗

  1.1.1新城疫与传染性支气管炎联苗

  中国早在20世纪就开始进行联苗的研制,最早研制的新城疫联苗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疫苗,在国内早已广泛应用,在预防两种疾病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在国内广泛使用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株主要是属于马塞诸塞型(简称Mass-type)的毒株,常见的包括H120、H52、Ma5和W93等[4]。

  卫广森等[5]采用鸡新城疫Lasota和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W93弱毒同胚培养,制成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靖宁等[6]研制了鸡新城疫Lasota株与传染性支气管炎H120株二联活疫苗,抗体水平检测显示,在免疫后21d新城疫HI最高,平均值为5.37log2,免疫后35d传染性支气管HI最高,平均值为5.97log2。通过工艺改进,李伟[7]对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N-2-HACC/CMC纳米二联活疫苗进行了研制,该疫苗稳定性强、释药时间长,对病毒抗原具有保护作用,经滴鼻免疫后,增加了抗体持续期,増强了免疫效果,可明显延长免疫保护期。杨峻等[8]开展了鸡新城疫Lasota株、传染性支气管炎M41株二联油乳剂苗的研制,采用同胚培养的方法,获得了十分理想的免疫效果。刘娣等[9]采用新城疫Lasota株和传染性支气管炎H120+W93株制成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灭活疫苗,免疫鸡群能耐受呼吸道型、嗜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强毒攻击。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由于血清型多,各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效果较差,因此新型疫苗的研制势在必行。

  1.1.2新城疫与减蛋综合征联苗

  减蛋综合征是由腺病毒EDS76引起,能垂直传播,所有年龄鸡均可感染。种鸡产蛋阶段接种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手段。邱昌庆等[10]首次用蜂胶作为佐剂,研制出鸡新城疫、减蛋综合征二联灭活疫苗。张安国等[11]以减蛋综合征病毒株、新城疫Laosota株为制苗毒株,分别经鸭胚和鸡胚增殖后甲醛灭活,灭活毒液按适当比例混合加入油佐剂中,乳化制成联苗。王采先等[12]用减蛋综合征AV-127和新城疫Lasota毒株分别接种鸭胚和鸡胚,收获尿囊液,福尔马林灭活,用白油佐剂乳化成二联灭活疫苗,二联苗和单苗有相同的免疫效果,两者无干扰性。侯顺利等[13]应用新城疫Lasota株和减蛋综合征EDS76LA3株,制成鸡新城疫、减蛋综合征二联油佐剂疫苗,25d后ND和EDS76抗体可先后达到高峰,免疫期可达1年。

  1.1.3新城疫与禽流感联苗

  低致病性H9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鸡群,虽不会引起鸡大量死亡,但常会影响产蛋鸡的生产性能,造成产蛋率的大幅下降。规模化养殖场中,非典型新城疫和低致病性禽流感感染率较高,严重影响鸡群的健康和生产性能。目前,禽流感并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疫苗的接种仍是预防H9亚型禽流感发生与流行的最有效手段。新城疫与禽流感联合疫苗主要是以新城疫Lasota株和禽流感H9亚型联合生产灭活疫苗。杜元钊[14]、白军[15]等开展了新城疫

  Lasota株、禽流感H9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的研制,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由于禽流感毒株具有高度变异性的特点,造成抗原性差异较大。因此,国内新城疫与禽流感(H9亚型)二联疫苗大多以Lasota株和禽流感地方分离株进行联合,如WD株、SZ株、SY株、SS株、LG1株、JY株、HP株、HN106株、F株等。

  1.1.4新城疫与传染性法氏囊病联苗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免疫抑制病,鸡群感染后对疫苗免疫效果产生免疫抑制作用,给养鸡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一般在种鸡阶段采用灭活疫苗或在雏鸡阶段使用活疫苗进行免疫。1996年,乔忠等[16]用鸡新城疫LaSotaF4株和传染性法氏囊病TAD弱毒株研制成功鸡ND-IBD二联弱毒疫苗。2006年,丛华等[17,18]进行了新城疫Lasota株和传染性法氏囊病NF8株二联活疫苗研究,结果表明,用二联活疫苗免疫SPF雏鸡后,NF8株与LaSota株间不产生明显的相互干扰作用,攻毒保护率与各自的单苗相比无明显差异。国内联苗常使用的法氏囊毒株有NF8株、HQ株、BJQ902株、SD株、VNJO株和VNJO株。

  1.2以新城疫为基础的三联疫苗

  多联疫苗的研发是禽用疫苗的发展方向。禽用联苗大多是在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疫苗的基础上,增加其他种类病毒,形成多联疫苗,达到一针防多病的目的。在目前规模化养殖场,多联多价疫苗的使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人力物力,减少了鸡群的应激。刘文惠等[19]在同一宿主细胞——鸡全胚细胞(CE)上同步增殖培育了鸡新城疫N79株、支气管炎H120株、法氏囊病Cu-IM株3株细胞弱毒,研制出三联细胞弱毒疫苗。康文彪[20]开展了新城疫Lasota株、传染性支气管炎(H120+H52株)、传染性法氏囊BJ836株三联弱毒疫苗的研制,以常规剂量颈部皮下接种免疫鸡后,7d产生免疫力,免疫后14d对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三株强毒攻击的保护率均为100%,对15日龄雏鸡首

  免,其免疫期至少为30d。杨峻等[21]研制出鸡新城疫Lasota株、传染性支气管炎M41株、传染性法氏囊病HB909株三联油乳剂灭活疫苗研制,三联苗免疫18~28日龄雏鸡,免疫后21d攻毒测保护力,3种传染病保护率均在90%~100%,NDHI抗体≥1∶32,IBDVAGP阳性率为100%,IBVN抗体≥1∶8,疫苗免疫期可达4个月以上。

  朱国强等[22]、乔忠等[23]、陈昌海等[24]也进行了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鸡减蛋综合征三联油乳剂灭活疫苗的研制。唐秀英等[25]用接种新城疫病毒克隆30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F株(或M株)和病毒性关节炎病毒S-1133株的含毒鸡胚尿液制成三联油乳剂灭活疫苗,保护率达90%~100%,免疫期达5个月以上。马增军等[26]采用新城疫Lasota株以及EDS76V、IBDV地方分离株JD2株和D78株制成鸡新城疫、减蛋综合征、传染性法氏囊病三联油乳剂灭活疫苗,该三联疫苗均能产生较高效价的抗体,其中IBDAGP抗体效价达7.42log2,NDHI抗体效价达9.24log2,EDS76HI抗体效价达9.18log2。

  1.3以新城疫为基础的四联疫苗

  随着疫苗制造技术的进步和“免疫减负”计划的提出,多联疫苗市场需求增加。姜北宇等[27]用NDVLasota株、IBVM41株、EDS76VHSH23株、AEVVanRoekel株为种毒,制成ND-IB-EDS76-AE四联灭活疫苗。于漾[28]进行了鸡新城疫Lasota株、呼吸型传染性支气管炎M41株、减蛋综合征AV127株、禽流感H9亚型四联疫苗研制。康亚男[29]利用鸡新城疫病毒LaSota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41株、传染性法氏囊病毒BJQ902株和病毒性关节炎病毒T98株制成四联灭活疫苗,免疫28d后,新城疫抗体水平达到6.0log2以上,攻毒后全部保护,各组分之间无干扰现象。高换河等[30]对新城疫Lasota株、传染性支气管炎M41株、减蛋综合征Z16株、传染性法氏囊病HQ株四联灭活疫苗效力试验表明,新城疫抗体与单苗相近,各种抗原成分彼此间没有干扰现象。崔艳丽

  [31]对鸡新城疫LaSota株、传染性支气管炎M41株、减蛋综合征HS25株和禽流感H9亚型HZ株四联灭活疫苗进行了安全性评价,证明疫苗安全。多联疫苗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免疫次数,减少了鸡群应激,降低了人工成本。禽用四联疫苗的研制成功在生产上极大地减少了免疫次数,使免疫覆盖范围更广。

  2新城疫与细菌类联合疫苗

  早期畜禽养殖场大多依赖抗生素进行细菌性疾病的防治,但随着抗生素滥用问题日益严重,耐药细菌不断出现并呈全球化流行趋势,畜禽细菌类疫苗研制将成为热点。新城疫感染后,容易产生细菌性继发感染,造成死亡率增加、生产性能下降。而目前以新城疫为基础的细菌类联苗仅有禽霍乱、传染性鼻炎以及慢性呼吸道病。温俊板等[32]采用新城疫Ⅰ系弱毒毒种和禽霍乱弱毒进行同胚培养制成二联弱毒疫苗。李维义等[33]采用自行选育的禽霍乱弱毒菌株731、731S与新城疫Ⅰ系疫苗株制成新城疫、禽霍乱二联弱毒疫苗。常维毅等[34]开展了新城疫Ⅰ系和禽霍乱B26-T1200株弱毒二联活疫苗的研制,保护率达到100%。卢桂娟等[35]对鸡新城疫、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二联活疫苗效力试验表明,在2月龄以上鸡上应用效果明显。由于新城疫Ⅰ系弱毒株毒力较强,国内学者多采用免疫原性强、安全性高的Lasota株制成联苗。袁松龄等[36]用新城疫Lasota株和禽霍乱1812、1502、X-73株制成二联疫苗,无干扰现象。应用鸡新城疫和禽霍乱油乳剂灭能二联疫苗接种2个月龄以上的鸡,鸡新城疫HI效价几何平均值为9.32log2,一年后攻强毒,可获100%保护;禽霍乱保护率91.4%,免疫后6~7个月仍可保护60%。邵华斌等[37]采用新城疫病毒Lasota株感染鸡胚尿液毒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接种固体培养基收获菌液,经灭活后制备成油乳剂灭活疫苗。传染性鼻炎、慢性呼吸道综合征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常造成产蛋减少,淘汰率增加,严重影响生产性能。张培君等[38]以副鸡嗜血杆菌血清型A的菌株Hpg-8、血清型C菌株Hpg-668和鸡新城疫LaSota制成鸡传染性鼻炎和新城疫灭活油佐剂二联疫苗。

  张琪等[39]采用自行分离的菌毒株,与新城疫病毒同胚培养后制成二联疫苗。灭活苗在免疫后20d抗体水平达8log2以上,30d达8log2~9log2。

  戴建华[40]进行了鸡新城疫Lasota株、慢性呼吸道病MGS6株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的研制。

  3展望

  禽用联苗的研发给养禽业疫病防控带来便利。目前联苗的应用在临床上日益增多,既减少了免疫次数,同时也减少了应激反应,在规模化生产的今天,越来越受到养殖者的欢迎。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抗原浓缩工艺的成熟,将有更多联苗研制出来。以新城疫作为基础的联苗将成为中国家禽疫病防控的主力军。虽然早期LaSota株及其克隆化株Clone-30等在中国广泛应用且公认免疫效果较好[41],但是近年来,调查显示中国及周边地区流行的新城疫病毒主要为基因Ⅶ型,而基因Ⅱ型的Lasota株仍广泛使用。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显示,其与流行株的遗传距离较远。疫苗株与流行株之间的基因型差异被认为是免疫禽群中新城疫强毒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42]。因此,基于新城疫基因Ⅶ型的多联疫苗将成为禽用联苗的研制方向。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刘秀梵,胡顺林.新城疫病毒的进化及其新型疫苗的研制[J].中国兽药杂志,2010,44(1):12-18.[2]丁

  壮,尹仁福,薛

  聪,等.新城疫流行病学新特点及鹅新城疫防控策略[J].中国兽医学报,2015(1):159-168.[3]

  胡顺林,刘秀梵.新城疫病毒的遗传进化[J].生命科学,2016,28(3):295-302.[4]张小荣,程小果,张建军,等.H120活疫苗对部分基因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免疫保护效力[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1,32(3):1-5.

  [5]卫广森,赵世军,王文成,等.鸡新城疫Lasota-传染性支气管炎W93二联活疫苗研制[J].中国兽医学报,1998,18(5):45-47.[6]靖

  宁,罗国喜,陈关平.鸡新城疫与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的研究[J].养殖技术顾问,2007(3):58-59.[7]李

  伟.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N-2-HACC/CMC纳米二联活疫苗的制备及其免疫作用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3.[8]杨

  峻,邵华斌,王文清,等.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试验研究报告(Ⅱ)——疫苗制备及其免疫效果试验[J].湖北畜牧兽医,1997(3):12-15.[9]刘

  娣,苗玉和.鸡新城疫LaSota、传染性支气管炎(H120+W93)二联灭活疫苗的研究[J].现代畜牧兽医,2006(3):7-8.[10]邱昌庆,高双娣,李英才,等.鸡新城疫—减蛋综合征蜂胶佐剂灭活二联苗的研究[J].中国兽医科技,1996,26(12):3-5.[11]

  张安国,孙颐龄,左

  颖,等.EDS76—ND二联油乳剂苗的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1995,2(3):6-9.[12]王采先,张玉换,张晋萍,等.鸡减蛋综合症—新城疫二联苗的研制与应用[J].山西农业科学,1997,25(1):85-87.[13]侯顺利,刘兴发,常惠芸,等.鸡新城疫—减蛋综合征二联油佐剂疫苗的研制[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1998,15(3):22-24.[14]杜元钊.新城疫—禽流感H9二联灭活疫苗的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15]白

  军.鸡新城疫、禽流感(H9亚型)二联灭活疫苗的研制[D].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16]乔

  忠,詹丽娥,孙世兴,等.鸡新城疫和传染性法氏囊病二联弱毒疫苗的研制及其应用[J].中国兽医科技,1996,26(7):8-9.[17]丛

  华,侯

  军.鸡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二联活疫苗和单苗研究[J].中国家禽,2006,28(20):15-17.[18]丛

  华.鸡新城疫(Lasota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NF_8株)二联活疫苗的研制[D].江苏扬州:扬州大学,2006.[19]刘文蕙,胡毓骥,曹春景,等.鸡新城疫、支气管炎、法氏囊病三联细胞弱毒疫苗的研制及应用研究[J].中国畜禽传染病,1996(4):10-13.[20]康文彪.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三联弱毒疫苗的研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4.[21]杨

  峻,邵华斌,黎秋华,等.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三联油乳剂灭活疫苗研制及应用[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1999(4):17-20.[22]朱国强,周继宏,庄国宏,等.鸡减蛋综合征—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三联油乳剂灭活苗的研制与应用[J].中国兽医科技,1996,26(11):26-27.[23]乔

  忠,詹丽娥,乔国峰,等.鸡新城疫—减蛋综合征—传染性支气管炎三联油佐剂灭活疫苗的研究及应用[J].山西农业科学,2001,29(1):81-83.

  [24]陈昌海,程

  雷,徐正军,等.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减蛋综合征三联油乳剂苗的研制及应用[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0(5):10-13.[25]唐秀英,王立南,王立滨.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性关节炎三联油乳剂灭活苗的研究[J].中国畜禽传染病,1992(3):10-15.[26]马增军,陈翠珍,芮

  萍,等.鸡新城疫—减蛋综合征—传染性法氏囊病三联油乳剂灭活疫苗的研究[J].中国兽药杂志,2002,38(2):30-32.[27]姜北宇,刘月焕,郑世兰,等.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减蛋综合征、传染性脑脊髓炎四联油佐剂灭活疫苗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3,18(3):106-113.[28]于

  漾.鸡新城疫、呼吸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减蛋综合征、禽流感(H9亚型)四联苗研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29]康亚男.鸡新支法关四联灭活疫苗制备及免疫效果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4.[30]高换河,王美红,秦利华,等.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减蛋综合征传染性腔上囊病四联灭活疫苗(LaSota株+M41株+Z16株+HQ株)的免疫效力试验[J].中国兽医杂志,2016,52(10):82-85.[31]崔艳丽.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减蛋综合征、禽流感(H9亚型)四联灭活疫苗(LaSota株+M41株+HS25株+HZ株)安全性评价[J].中国动物保健,2017,19(3):89-91.[32]温俊板,江

  萍.饮水免疫用鸡瘟、禽霍乱弱毒两联苗的研究初报[J].贵州农业科技,1979(4):38-42.[33]李维义,蔡绵贵,梁艳荣,等.新城疫禽霍乱二联苗的研究[J].中国兽医杂志,1987,13(10):51-53.[34]常维毅,王振辉,张桂荣,等.鸡新城疫Ⅰ系和禽霍乱B_(26)-T_(1200)弱毒二联活疫苗的研制与应用[J].中国禽业导刊,2003(3):42.[35]卢桂娟,陆有飞,黄庆南,等.鸡新城疫、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二联活疫苗的研究[J].广西畜牧兽医,2008,24(5):267-270.[36]袁松龄,赵秀会,韦俊山,等.鸡新城疫和禽霍乱油乳剂二联苗的研究[J].中国畜禽传染病,1991(5):12-16.[37]邵华斌,杨

  峻,刘泽文,等.禽霍乱、新城疫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研究I报——疫苗的制备、免疫效果及安全性试验[J].湖北农业科学,2006,45(5):647-650.[38]张培君,龚玉梅,樊玉珍,等.鸡传染性鼻炎和新城疫二联油佐剂灭活疫苗的研究(Ⅰ)[J].中国兽药杂志,1996,22(3):9-12.[39]张

  琪,杨鸣琦.鸡慢性呼吸道病—新城疫二联灭活疫苗的研制与疫苗免疫试验[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5(5):73-74.[40]戴建华.鸡新城疫—慢性呼吸道病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的研制[D].江苏扬州:扬州大学,2009.[41]蔡宝祥.近年来我国新城疫免疫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08(4):8-10.

  [42]刘秀梵,胡顺林.我国新城疫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及新疫苗研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0.

篇二:疫苗一直被广泛研究

  (完整word版)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

  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

  生物工程10—2班

  学号3100343227

  蒙元会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疫苗的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疫苗的新制剂、新剂型也不断地开发与应用,通过对传统疫苗与新型疫苗最新成果的阐述,让我们对传统疫苗有新的认识,同时也能看到新技术改造的疫苗治疗功能的多样性。

  关键词:疫苗;预防性疫苗;治疗性疫苗;广谱疫苗;未来方向

  疫苗的发现可谓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繁衍生息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同疾病和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控制传染性疾病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预防,而接种疫苗被认为是最行之有效的措施。而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威胁人类几百年的天花病毒在牛痘疫苗出现后便被彻底消灭了,迎来了人类用疫苗迎战病毒的第一个胜利,也更加坚信疫苗对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的作用。

  治疗性疫苗与传统意义上的预防性疫苗具有显著不同的特征.预防性疫苗的接种对象是健康群体,一般均可用于易感人群,免疫应答往往低于正常水平,主要起到免疫预防的作用,对机体一般不会造成病理性损伤。而治疗性疫苗的使用对象是持续性感染的个体,机体的免疫应答水平常较低下,使用时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免疫损伤。其组成成分一般不像预防性疫苗那样单纯,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以便打破免疫耐受,提高对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因此,治疗性疫苗的使用更加强调佐剂的选用、接种途径和接种次数的优化、疫苗的联合应用以及新免疫制剂的开发。

  1预防性疫苗

  预防性疫苗用于健康个体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既往疫苗的研制多采用模拟自然感染过程的策略。基于此而研制的减毒活疫苗或亚单位疫苗在脊髓灰质炎、麻疹、腮腺炎、流感、黄热病等病原体进化相对保守、自然感染可引起长时间免疫力、保护性免疫主要依赖于中和抗体的一类疾病的应用中获得了成功.

  1。1现行预防性疫苗的进展

  1.1.1艾滋疫苗

  艾滋疫苗的最新动态之一,选择的抗原基因来源于中国流行的艾滋病病毒株,即B/C重组亚型.也就是说,疫苗是专为中国人设计的。鉴于药物治疗的局限性、耐药性病毒株的产生、长期用药的副作用以及最终无法

  (完整word版)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

  彻底清除患者体内病毒等方面不利因素,艾滋病疫苗成为目前攻克艾滋病的最有力武器。艾滋疫苗的最新动态第二,不但包括病毒的包膜蛋白,也包括相对保守的核心蛋白等,因此有可能同时诱导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并进行了基因组全序列分析,确定了病毒的各基因序列,然后据此构建了艾滋病疫苗。该疫苗采用的方案是多次DNA疫苗免疫后,再用重组MVA疫苗增强免疫。与此同时疫苗的新形式采用了核酸疫苗和病毒载体疫苗,因此能在机体内诱导更强的对艾滋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反应。长春百克公司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和广西CDC合作,从健康人群中招募49名志愿者,开展I期临床研究。Ⅰ期临床研究将在艾滋病低危人群HIV-1非感染者的成年人中,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试验设计,对艾滋病疫苗的使用剂量、安全性和耐受性进行评估。

  1。1。2流感病毒疫苗

  当今,美国批准的唯一一个流感疫苗是用鸡胚制备的灭活疫苗.由于流感病毒每年都有变化(抗原漂移),对高危个体的保护需要每年

  接种.

  一种含有甲型及乙型流感病毒冷适应株重组体,通过鼻内喷雾接种的流感病毒减毒活疫苗已在美国提出申请。几项研究检验了这种疫苗在儿童和成人中的应用情况,15月龄以上的血清阴性儿童在使用单剂疫苗后,对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抗体应答显示总有效率为93%,在成人中使用这种3价疫苗极大地降低了发病率。

  1。1.3戊肝疫苗

  水传播性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Evirus)主要发生在卫生条件差的发展中国家,在东南亚尤为严重。尽管大多数情况下病情较轻,它可以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在一些地区死亡率达到4%,妊娠后期妇女死亡率上升至20%。例如,在1986-1988年期间,中国西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次严重的戊肝爆发,导致了12万人感染,700多人死亡。当前没有有效的治疗,迄今为止改善卫生条件是遏制这一疾病最有效的途径。戊肝疫苗主要是防止感染戊肝病毒的戊型肝炎疫苗。由中国的一家工厂开始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批戊型肝炎病毒疫苗,有希望遏制这一每年感染大约2000万人群,导致7万人丧生的疾病。这一疫苗被誉为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公共和私营合作的成功典范,为中国新兴的生物技术部门创造了一个先例,可帮助实现开发西方国家忽视的其他疾病疫苗。

  (完整word版)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

  2治疗性疫苗

  治疗性疫苗主要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个体化疫苗(亦称患者特异性疫苗或自体疫苗),即通过从患者自身组织细胞中获得相关抗原制备而来的、具有患者针对性的疫苗;另一种是通用型疫苗(亦称非患者特异性疫苗或异体疫苗),由于这一类疫苗具有特定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一些容易被复制的结构,因此通常都适于大批量生产,其“现货供应”的特点也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方便。

  2.1治疗性疫苗的作用机理

  慢性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等疾病常使患者表现出对靶抗原免疫禁忌、免疫无能和免疫耐受,产生免疫耐受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免疫系统识别的抗原被遮盖,也可能是病原微生物通过基因突变、结合脂蛋白或改变粘附分子的表达而逃避了宿主的免疫应答.如何打破或消除这种免疫耐受状态并建立对相关病原体的免疫应答机制是新型疫苗研制开发的切人点。治疗性疫苗恰是以打破机体的免疫耐受、增强机体免疫应答为目标。有人认为,自身循环中抗原(如HBsAg)对于患者的APC来说可能已成为一种无损害信号,而当抗原以不同途径给予时便成为一种危险信号,引起APC递呈抗原,表达共刺激分子,引发特异性T细胞反应。也有人认为慢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的疾病状态与Th1细胞功能密切相关,大部分该类疾病患者Th1的细胞功能失活或低下,导致免疫失衡,而机体接受治疗性疫苗后可刺激T/B细胞的增殖分化,激活巨噬细胞并促进N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而发挥免疫增强作用(如卡介苗治疗肿瘤)。因此,要想设计一种有效的治疗性疫苗必须通过改善和增强靶抗原的摄人、表达、处理、递呈,才可能从根本上重新唤起机体对靶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

  2.2治疗性疫苗的研究现状

  2。2。1治疗性疫苗展现其对宫颈癌的潜能

  癌性宫颈病变女性与人乳头瘤病毒的类型16和类型18菌株有关系,这些女性在没有医学干预的情况战胜疾病的原因是她们体内能分泌出大量的杀伤性T免疫细胞。VGX-3100试验药物是一种使用合成DNA的治疗性疫苗,其被用于治疗异常子宫颈癌前病变的患者,其与预防患者免受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预防疫苗不同.这种试验性疫苗旨在驾驭人体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症:跟基因治疗一样,该药物将DNA注入患者的细胞来分泌出强化免疫系统的蛋白质从而攻击人乳头瘤病毒变异细胞。杀伤性T细胞的作用目标指向人乳头瘤病毒改变的异常宫颈细胞,试验性疫苗的注射则增加了杀伤T细胞的分泌。科学家说,接下来的研究阶段会检

  (完整word版)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

  测这种疫苗是否真的能够消除或者控制未治疗患者的宫颈癌前病变。预计明年年底可以知道检测结果。

  2。2.2尼帕病毒和亨德拉病毒治疗性疫苗问世

  美国研究人员8月8日在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已开发出了针对尼帕病毒和亨德拉病毒的高效疫苗。尼帕病毒及与其关系紧密的亨德拉病毒均为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研究的罕见病毒,它们能攻击人和动物的肺部和大脑,死亡率分别高达75%和60%,而尼帕病毒还可以人际间传播。研究人员以亨德拉病毒的表面蛋白—G蛋白为基础,研制出新疫苗,这种疫苗可以激发宿主的免疫反应.结果显示,这种疫苗不仅对感染了亨德拉病毒的雪貂和马有效,还能保护感染尼帕病毒的猫。研究人员进一步对9只非洲绿猴展开了实验,它们被分为3组,每组接种不同剂量的疫苗。42天后研究人员让它们感染了尼帕病毒,结果这些绿猴都得以幸存。研究论文作者、美国军队卫生服务大学教授克里斯托弗·布罗德表示,这项发现提供了人类感染尼帕病毒或亨德拉病毒的潜在疗法。研究人员计划下一步搜集更多数据,以便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将疫苗应用到人体

  上。

  2。2。3前列腺癌治疗性疫苗的出现

  Dendreon公司研发中的前列腺癌疫苗Provenge,是一种携有重组

  融合蛋白质抗原的自体树突状细胞。连续的I期、Ⅱ期临床试验考察了Proveng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有患者对重组融合蛋白质均产生免疫应答,3例患者的前列腺特异抗原(PsA)降低了50%以上,另外3例降低了25%~49%.患者可较好地耐受Provenge,发热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7%.目前正在进行Ⅲ期临床试验。目前研制的癌疫苗单独应用效果不理想,手术、放疗或化疗后应用,有一定疗效,如延缓复发、提高生存率和存活时间等.如果将癌疫苗与细胞因子如IL一2,IFN,TNF等制剂合用可产生协同效果。由于可被T细胞识别的癌抗原大多数还不清楚,肿瘤细胞本身是最好的免疫抗原来源,因此,临床试验中的大多数疫苗是全癌细胞疫苗。

  随着人们对肿瘤特异性抗原(TSA)的识别以及靶向性抗原特异性癌疫苗的研制,癌疫苗的开发研究已进入一个新时期,尤其是树突状细胞基因转染技术和DNA接种等新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癌疫苗的临床评价研究。

  (完整word版)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

  3对抗多种疾病的广谱疫苗

  为了避免免疫系统识别和摧毁,微生物表面的抗原很多变,这是疫苗开发遇到的挑战之一。不过,布莱根妇女医院BWH的研究人员近日发现,许多致病菌的细胞表面具有一种通用的多糖分子.研究人员指出,利用这一多糖将有望制成广谱疫苗,对抗多种致命的微生物感染.文章提前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的网站上.研究中的多糖是PNAG(beta—1—6—linkedpoly—N—acetylglucosamine),存在于许多细菌和真菌的表面.这项研究指出,人类和动物针对这类微生物产生的天然抗体,主要与乙酰化的PNAG结合,对病原体的杀伤能力较弱.

  为此,研究人员人工合成去乙酰化的PNAG,并用其诱导抗体生成。他们发现这些抗体能够有效杀死表达PNAG的细菌.此外,研究人员还测试了相应的人源抗体,这些抗体既能结合天然PNAG又能结合去乙酰化PNAG,研究显示这些人源抗体也能够有效抵抗表达PNAG的微生物。研究团队将上述抗体注射到小鼠体内,发现这些抗体能够抵御多种致病菌引起的局部和系统性感染。例如酿脓链球菌(Streptococcuspyogenes)、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pneumoniae)、李斯特菌(Listeriamonocytogenes)、B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meningitidisserogroupB)、白色念珠菌(Candidaalbicans)、以及一种引发疟疾的强力菌株(相当于最严重的疟疾—-脑型疟疾)。研究显示,引起淋病、滴虫病、严重肠胃感染和伤寒的微生物表面也具有PNAG。而且在中耳炎和肺结核患者的被感染组织中,细菌表面也表达有PNAG.这是一项重要的发现,抗体可以针对感染中产生的PNAG,杀死和清除感染源。研究人员指出,PNAG生产的保守性说明它是微生物的一个关键因子。接种靶标PNAG的疫苗,有望抵御多种原核和真核病原体.

  目前,一种以PNAG为基础的被动免疫疗法,已经成功通过了安全性和药物动力学的I期临床试验,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副作用。研究者也正在制造PNAG的疫苗,希望在2014年展开临床实验.

  4前景展望

  从早期的灭活全菌体疫苗或灭活的病毒疫苗,发展到减毒活疫苗及类毒素疫苗。随着关键技术的突破,疫苗种类逐渐增多,产生了亚单位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许多疾病得以很好地控制.但疫苗的免疫原性不强、对于同一菌种的不同血清型无交叉保护作用等缺点抑制了疫苗在疾病预防、治疗上的应用。为提高疫苗的免疫原性,新的佐剂如脂质体、白细胞介素-2等正在开发应用。众多研究人员通过各种途径来研究如何增强或

  (完整word版)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

  改进疫苗的免疫效果,提高疫苗的安全性,降低其不良反应.近些年来,随着基因工程疫苗、联合疫苗的逐渐问世,新技术疫苗将替代改造传统疫苗.治疗疫苗、非传染病疫苗、广谱性疫苗等多功能性疫苗的出现,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疫苗的应用将更加广泛,疫苗也将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ZhengR;CohenPA;PaustianCAPairedToll—likereceptoragonistsenhancevaccinetherapythroughinductionofinterleukin12[外文期刊]

  2008(11)

  2.YusufN;NastiTH;LongJAProtectiveroleofToll—likereceptor4duringtheinitiationstageofcutaneouschemicalcarcinogenesis[外文期刊]

  2008(02)

  3。VanHattunm;RaschMC;BolandGJEarlyevaluationoftwoschedulesofadministrationofanoveltherapeuticvaccineforchronichepatitisB2002

  4。治疗性疫苗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5(10)

  5.曹桂明。涂英宫颈癌治疗性疫苗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国外医学(肿

  瘤学分册)2005,32(11)

  6。王晓娟,廖雪雁。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8,36(3):96—97

  7。治疗性疫苗展现其对宫颈癌的潜能[J].—生物通2013(2)

  8。对抗多种疾病的广谱疫苗[J]。—生物通2013(5)

  9.尼帕病毒和亨德拉病毒治疗性疫苗问世[J]。—生物通2012(8)

  10.中国制造世界首个戊肝疫苗[J]。—生物通2012(10)

篇三:疫苗一直被广泛研究

  新冠病毒疫苗研发策略与进展概述

  目前在全世界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以下简称新冠病毒)感染所引发的,它是2019年新显现的一种冠状病毒。冠状病毒是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形状大多呈球形,直径约60—200nm,其包膜上具有规则排列的棘状突起,形状类似皇冠,故名冠状病毒。冠状病毒的核酸链[1]是目前已知的RNA病毒中最长的,其基因组除了包含相关的酶基因外,还包含各种结构蛋白的编码基因,主要有编码位于包膜上的纤突蛋白(spikeprotein,S蛋白)、膜蛋白(membraneprotein,M蛋白)、包膜蛋白(envelopeprotein,E蛋白)基因和编码与病毒RNA紧密结合的核蛋白(nucleocapsidprotein,N蛋白)基因。S蛋白含有宿主细胞受体识别位点,是介导病毒入侵和决定病毒感染种属与组织特异性的因子;E蛋白和M蛋白主要参与病毒的装配过程;N蛋白包裹基因组形成核蛋白复合体。

  [2]由于目前尚未找到对新冠肺炎有确切疗效的药物,所以尽快研发出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是控制疫情传播最有效的手段。根据技术路径不同,目前新冠疫苗研发的主要策略有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等。本文介绍这5种主要的疫苗研发策略、优缺点及研究进展。

  1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是指通过对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病毒采用加热、辐射或化学药品处理(如甲醛、β-丙内酯等)等方式进行灭活,使其失去侵染能力但保留免疫原性,经纯化后制得的疫苗。常见的灭活疫苗有狂犬疫苗、甲肝灭活疫苗、脊灰灭活疫苗

  等。灭活疫苗的优点在于生产技术相对成熟,安全性比较高;其缺点是通常主要激活体液免疫,单剂次接种免疫原性弱,免疫效果会随接种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需要增加接种剂次以维持免疫效果。某些情况下,灭活疫苗可能会产生抗体依赖增强效应(antibody-dependentenhancement,ADE):正常情况下抗体通过与病毒表面的特异性抗原表位相结合来阻止病毒感染,但在某些情况下,抗体与病毒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却可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Fc受体或补体受体相结合,帮助病毒进入靶细胞,从而造成更严重的感染。虽然目前尚未见有关新冠疫苗相关ADE的报道,但在对同样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Eastrespiratorysyndrome,MERS)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的候选疫苗的研究中,曾观察到ADE。

  [3]2020年12月30日,国家批准国药集团生产的全球首个新冠灭活疫苗附条件上市。该疫苗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其安全性良好,主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局部疼痛和局部硬结等,与普通灭活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相似,过敏反应约为百万分之二;有效性方面,2剂次接种后受者体内均产生高滴度抗体,中和抗体阳转率99.52%,对新冠肺炎的保护效力达79.34%。

  [4]2减毒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是指通过对野生毒株进行实验室连续传代培养,由获得的致病性大为下降的减毒毒株制成的疫苗。常见的减毒活疫苗有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甲肝活疫苗等。减毒活疫苗的优点是由于其跟病毒的自然存在状态相似,因而免疫效果好,其次生产成本也比较低,容易量产。但减毒活疫苗的缺点也很明显:一是研发周期长,往往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才能获得理想的毒株;二是病毒的残

  余毒力很难评估,有可能会出现毒力逆转。美国和印度共同研制的新冠减毒疫苗已于2020年12月进入Ⅰ期临床试验。

  3腺病毒载体疫苗

  腺病毒载体疫苗是指把病毒的抗原基因插入到无毒害的腺病毒载体中形成的疫苗。腺病毒载体分为复制型和复制缺陷型两种,目前常用的是复制缺陷型,复制缺陷型保留了腺病毒的完整结构和感染力,但自我复制能力丧失,更加安全。接种后腺病毒载体进入细胞,利用细胞的蛋白表达系统翻译出抗原蛋白,靶蛋白从胞内转移到胞外后可以刺激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这类疫苗的优点在于免疫效力较强,病毒作为外来物质,本身就可以激发免疫反应,因此不需要添加免疫佐剂就能达到很好的免疫效果;其次,给药方便,这类疫苗可以采取肌肉注射、皮内接种以及鼻腔接种、口服等多种给药方式。该类疫苗的缺点是抗原靶点单一,目前研制的新冠腺病毒载体疫苗大多是以新冠病毒的S蛋白作为靶点,缺少对其他靶点或联合靶点的研究,能否诱导机体产生足够的免疫保护尚不能完全确定。此外,腺病毒载体疫苗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克服所谓的“预存免疫”,因为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腺病毒载体是人血清型腺病毒AdHu2和AdHu5型,而人体中普遍存在着针对人血清型腺病毒的中和抗体,注射疫苗后机体内的抗体会直接对腺病毒进行攻击,从而降低疫苗的效能,高剂量免疫可以提高免疫效能,但是可能存在载体毒性问题。

  美国、中国、俄罗斯、英国研制的新冠腺病毒载体疫苗都已经进入了Ⅲ期临床试验阶段。我国新冠腺病毒载体疫苗的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无严重不良反应,Ⅲ期临床试验已经在智利、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开展。俄罗斯、英国的新冠腺[5]病毒载体疫苗Ⅲ期临床试验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已紧急获批上市使用。

  [6]4重组蛋白疫苗

  重组蛋白疫苗是将病毒的目的抗原基因重组构建在载体上,再将基因表达载体转化到受体细胞(如细菌、酵母或动物细胞)中,利用细胞的蛋白表达系统生产抗原蛋白,经纯化而制成的疫苗。常见的重组蛋白疫苗有乙肝疫苗、戊肝疫苗、宫颈癌疫苗等。重组蛋白疫苗的优点在于安全性高,适合大规模生产。重组蛋白疫苗研发的难题在于如何保证免疫原性,免疫原性取决于该物质自身的性质,不同生物的表达系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不同表达系统生产的目的蛋白其三维结构与病毒抗原蛋白的天然构象可能会存在差异,从而影响免疫原性。为解决这一问题,目前通常采用病毒样颗粒(virus-likeparticles,VLP)构建技术来制备病毒类重组蛋白疫苗,使重组蛋白自组装成类病毒颗粒,以增强其免疫原性。

  [7]目前有中国和美国分别研制的两个新冠重组蛋白疫苗已经进入到Ⅲ期临床试验阶段。我国所研发疫苗的Ⅰ/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耐受性,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注射部位的红肿和疼痛,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3剂次接种后体内中和抗体水平高于新冠肺炎患者康复期水平。美国研制的新冠重[8]组蛋白疫苗为2剂次接种,Ⅰ/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受试者不出现或轻微出现不良反应[9,10]。

  5核酸疫苗

  核酸疫苗被称为是继全病毒疫苗、重组亚单位疫苗后的“第三代疫苗”,包括DNA疫苗和mRNA疫苗,是极具潜力的新一代疫苗研发技术。

  5.1DNA疫苗

  DNA疫苗是将病毒抗原基因的DNA通过质粒导入到人体细胞中,使抗原基因在人体细胞中表达产生抗原,从而激发人体的免疫反应。DNA疫苗稳定、储存方便、易于量产、生产成本低,但可能会存在如下安全性问题:其一,重组质粒需要进入细胞核内进行转录,会增加外源基因整合到人染色体上的风险;其二,理论上,DNA疫苗可能会刺激机体产生与自身免疫病相关的抗DNA抗体,从而导致如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三,由于DNA疫苗会持续产生少量抗原,可能导致耐受性,在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的幼儿身上尤为明显。DNA疫苗前期已经被用于针对艾滋病毒、流感病毒、疟疾、乙型肝炎病毒等的研究,但此前还没有应用于人类疾病预防的DNA疫苗上市。

  进展方面,最早进入Ⅰ期临床实验的是美国Inovio公司研发的新冠DNA疫苗,其Ⅰ期临床实验结果显示无严重不良反应,大多数受试者在接种后第6周产生完整的免疫应答。2020年11月,该疫苗进入Ⅱ/Ⅲ期临床试验。目前,Inovio公司与我国艾棣维欣公司合作共同推进的新冠DNA疫苗INO-4800/pGX9501已在中国进入Ⅱ期临床试验。

  5.2mRNA疫苗

  mRNA疫苗是把体外合成的编码抗原的mRNA直接送入人体细胞,细胞以此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抗原蛋白,从而激发人体的免疫反应。该技术最大的难题在于如何将mRNA高效地导入进细胞中,目前最常用的是采用脂质纳米粒作为载体。mRNA疫苗的优点很多:一是安全,不存在外源核酸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上的风险,可经正常代谢途径降解,或通过序列修饰和递送载体调节其在体内的半衰期;二是免疫效力好,能够同时诱导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新冠病毒免疫应答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的情况下,同时激发两种

  免疫机制效果更有保障;三是生产周期较短、成本较低。mRNA疫苗的缺点在于稳定性差,由于mRNA容易分解,因此对储存条件要求高,一般需要在超低温条件下保存。

  美国在mRNA疫苗的研究上处于领先地位,2020年11月两个在研的新冠mRNA疫苗Ⅲ期临床试验结果公布,显示了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2剂次接种后所产生的中和抗体数量多于新冠肺炎患者康复水平,除常见的注射部位疼痛、头疼、发热之外,无严重不良反应。2020年12月,美国、加拿大及英国先后批准这两个新冠mRNA疫苗的紧急使用。此外,德国在研的新冠mRNA疫苗已经进入Ⅱ/Ⅲ期临床试验,我国在研的新冠mRNA疫苗尚处于I期临床试验阶段[4]。

  综合而言,核酸疫苗因制备流程简单,研发速度较快,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但也要看到的是,目前核酸疫苗的紧急接种是由于新冠疫情的快速传播所推动的。核酸疫苗作为一种新的疫苗技术,技术成熟度不高,很多基础数据如核酸进入人体后的过程数据等尚缺乏。此前还没有应用于人类疾病预防的核酸疫苗上市,核酸疫苗的安全性仍需谨慎观察。

  6结语

  传统疫苗的研发周期一般为10~15年,新冠疫苗在不到1年的时间即进入Ⅲ期临床试验乃至紧急使用或附条件上市,这一方面是在新冠疫情面前各国共同努力协作的结果,但也需看到新冠疫苗上市后还有很多基础性研究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由于临床试验时间短、样本人群有限,罕见不良反应率及长期保护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新冠疫苗接种对已有基础性疾病患者病情的影响等尚缺乏

  系统研究;新冠病毒作为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其高变异性是否影响其感染机制和免疫应答,已有疫苗是否能对其变异毒株产生免疫效力都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目前,做好个人防护、切断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仍然是自我保护和防止疫情扩散的最重要方法。

篇四:疫苗一直被广泛研究

  新进展丨猪流感病毒疫苗研究概况

  猪流感(Swineinfluenza,SI)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至此全球仍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流行。该病在在临床上多表现为突发性咳嗽、高热、嗜睡、厌食、流鼻液、呼吸困难和体重下降等症状,具有发病率高而死亡率低的特征。

  近年来,猪流感在我国各地发病较为常见,且对不同年龄段的猪只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阈值侵害,尤其是体重较大的育肥猪在雨季流行季节发病率可高达100%,但死亡率仅4%左右。该病主要猪严重影响猪的生殖,导致猪的肉料比明显降低,种猪一旦患病可影响其生产性能,给不小养猪场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猪流感的病原—猪流感病毒(Swineinfluenzavirus,?SIV)是一种球状结构的单股大耳无尾束鼠RNA病毒,隶属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其病毒粒子有着包含HA(血凝素)、NA(神经氨酸酶)和M2等蛋白的孢囊膜结构,囊膜内部为核衣壳结构,其中包含核蛋白NP、核蛋白复合物RNP以及PA、PB1、PB2多聚酶蛋白。猪流感病毒的基因组由八个独立十六个的RNA片段组成,依次为PB2、PB1、PA、HA、NP、NA、NS和M。

  我国针对猪流感病毒的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己经进行了十余年,且多种亚型(如H1N1、H1N2、H3N1、H3N2和H2N3亚型等)都己被检测出来,而H1N1、H1N2和H3N2亚型是当前猪流感的典型流行毒株,其中A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对格外猪的感染流行最为广泛。

  SIV因其毒株多样、感染途径繁杂,且无特效治疗药,因此很难达到理想的预防和治疗效果,目前,临床上主要包括采取接种疫苗的方式来实现对该病的预防。

  在欧洲和美洲,以H1N1、H3N2或H1N2猪流感病毒为基础植物性的灭活全病毒佐剂疫苗,是目前市场上可以购买到的主要猪流感商业疫苗。

  为了克服疫苗自体时母源抗体的干扰,激发动物机体最广泛的免疫反应,人类从未停止对疫苗新品或新型疫苗的研究。目前,多种SIV新型疫苗研制己初步获得成功并且通过了实验室测试,但真正投入市场仍需时日。

  一、灭活疫苗

  迄今,灭活疫苗是应用最广泛且技术核心技术最成熟的猪流感疫苗,主要是油佐剂乳化的全病毒灭活疫苗,有价钱苗和双价苗。接种猪流感全病毒灭活疫苗后,它能刺激猪只载具载具产生特异性HA抗体。HA抗体能阻断流感病毒与宿主细胞上的唾液酸肝细胞受体结合,从而阻止病毒的袭扰,在免疫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市售的SIV灭活疫苗主要通过鸡胚和细胞培养生产得到,疫苗制作过程中,既要求疫苗候选世界级株能在鸡胚中高水平繁殖,同时强烈要求其具有良好的具有免疫原性。为了与猪流感流行株的抗原性和遗传系谱尽可能保持一致,每个地区都会根据当地流行情况,筛选田间株用于描述疫苗生产。猪流感全病毒灭活疫苗接种途径一般是猪只颈部肌肉。初次胰岛素后的猪只,隔2~4周再行加强免疫1次。针对母猪,首选的自体方法是,在配种前,每季度或者分娩前3~6周,对初产母猪免疫2次。当母猪体内SIV的抗体滴度比较高时,无论是由于接种疫苗刺激产生,还是由于感染SIV导致的,为了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仔猪的SIV疫苗免疫系统应当推迟到12~16周龄。

  二、重组蛋白疫苗

  已有多次报道,小鼠接种M2和NP蛋白后,能抵抗强致病性的流感病毒的感染。

  这些发现为通用流感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研究方向。最近,Loeffen等已构建出一种资本运作可溶性的重组HA三聚体(来源于A/California/04/2021的HA)。因为HA三聚体越来越接近自然市场条件条件下的HA蛋白,而且能够诱导动物机体产生更高滴度的中和抗体,所以作为疫苗第二组抗原,HA三聚体应该比HA单体更有优势。

  用这HA三聚体2次在肌肉注射免疫猪群,免疫3周后经滴鼻接种2021pH1N1病毒进行攻毒保护实验。结果发现,免疫接种后的猪只体内HA中和抗体滴度达到较高水平。构成的抗体不仅能够抵抗2021pH1N1病毒,而且能够帮助抵抗类欧亚类禽、猪流感H1N1病毒的感染,不过不能抵抗H1N2病毒。HA三聚体几乎能够完全阻断病毒在呼吸道上的复制及向外界排毒。

  三、载体疫苗

  虽然载体抓手疫苗可能无法刺激动物机体产生显著的效应T淋巴细胞(cytotoxicTlymphocytes,CTL)反应,但是将流感病毒此后的某些基因重组到病毒载体其后,所表达出的流感病毒重组重组蛋白能够人身安全地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人腺病毒5型(hAd5)载体己经被用于表达H3N2型SIV(sw/Texas/98)的HA基因。小鼠免疫重组载体疫苗(hAd5/HA)后,只能部分抵抗A/HongKong/1/68(H3N2)。随后,又构建了hAd5与sw/Texas/98(H3N2)的NP基因重组着力点疫苗,用此重组载体疫苗肌肉注射免疫猪只一次,在免疫后的第28d,就能检测到高滴度的病毒特异性NP抗体。滴鼻接种与sw/Texas/98(H3N2)高度相似的H3N2病毒后,免疫组猪群能完全抵抗病毒拦截攻击,未发现向外排毒和脏器病变。

  四、DNA疫苗

  DNA疫苗狂犬病是一种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的裸DNA质粒,在转染细胞中能产生特定抗原进而激发宿主免疫应答的疫苗。细胞内的抗原能被I型和II型MHC分子识别,从而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包括细胞毒性T细胞为主体介导的特异杀伤细胞反应(CTL反应)。这个稳定的DNA质粒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大规模生产,且成本低。目前,己经研制出针对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DNA疫苗,实验证明它们在雪貂、马、小鼠、鸡以及非灵长类动物体内能继发性原发性强大的免疫反应。

  不过,关于DNA疫苗的使用,也存在一些争议。有些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这些DNA疫苗有可能会整合到业务整合疟蚊的基因上,增加恶性肿瘤的风险,并且病原体会诱导机体产生自身抗体来抵抗DNA乙型肝炎疫苗从而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研究更有效、更安全的DNA疫苗将是科学技术以及兽医临床用药的一个挑战。

  五、基于猪流感M2e蛋白流感疫苗

  由于目前也有很多关于M2e蛋白高度保守的报道,并且己经报道出一些众所周知M2e基因的“通用疫苗’。但是研究发现,M2e本身只有24个氨基酸,其自身的免疫原性较低,所以常常靠缩减其拷贝数或融合一些疫苗佐剂来增强疫苗的免疫效果。试验证实,多分子拷贝数的M2e免疫原性明显增强。

  目前以流感病毒M2e基因为抗原靶标的高效疫苗仍糖蛋白处于试验开发阶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不久以后,以M2e将靶标的流感疫苗为实现对不同亚型流感病毒的免疫保护作用,传染有望降低猪群流感病毒的感染几率。

篇五:疫苗一直被广泛研究

  浅议流感疫苗的研究进展

  【摘

  要】

  流行性感冒病毒在20世纪引起了数次世界大流行。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目前世界广泛使用的流感疫苗以灭活疫苗为主,效果和安全性各有差异。本文主要就当前流感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流感疫苗;研究;综述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我国是流感高发区,特别是1957年、1968年和1977年引起世界范围大流行的三个新亚型病毒,均首发于我国[1]。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流行的最有效手段。目前世界广泛使用的流感疫苗以纯化、多价的灭活疫苗为主,即全病毒灭活疫苗、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现在生产的流感疫苗是包含H1N1、H3N2和乙型流感病毒的三联裂解疫苗[2]。

  1流感减毒活疫苗的研究进展

  减毒活疫苗主要包括温度敏感型疫苗、重配疫苗、冷适应减毒流感活疫苗、反向技术遗传疫苗、复制缺陷流感疫苗5种类型。用流感减毒活疫苗鼻内接种具有模拟天然感染的优点,因此与灭活疫苗相比能诱生更广泛的免疫应答和更

  持久的保护作用[2]。Glezen等[3]采用重配构建的减毒冷适应三价疫苗(CAIV)可通过鼻腔或喷雾免疫,总体上对儿童及成人是安全的。R.Bergen等[4]在15-35个月的幼儿中应用冷适应减毒活疫苗有增加哮喘的倾向,副反应还包括骨骼肌痛、渗出性中耳炎等,因此不建议3岁以下儿童使用。减毒活疫苗问世50余年来,其应用还是有一定的成效。但至今对于病毒快速有效的减毒方法和准确可靠的减毒标准仍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也未找到能在各年龄组通用的疫苗株,甚至重配的疫苗株基因常不稳定致使出现返祖]2]。因此通过数十年的实践,上述所提到的减毒法绝大多数已被淘汰。至今仅剩下野毒株与冷适应株重配法和反向技术遗传法(基因工程减毒活疫苗)[2]。

  2流感全病毒灭活疫苗的研究进展

  20世纪40年代,第一支流感病毒灭活疫苗在美国批准使用,但制造工艺粗糙导致接种后的副反应十分严重。该疫苗含有流感病毒表面抗原(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内部抗原(核蛋白和基质蛋白)和来自病毒包膜的双层类脂质。其中类脂层常引起较严重的副反应,尤对儿童的副作用较大(12岁以下的儿童禁止接种此类疫苗),因此已渐被裂解疫苗取代。

  3流感裂解疫苗的研究进展

推荐访问:疫苗一直被广泛研究 疫苗 研究 被广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