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生态环境局碳达峰碳中和总结16篇

发布时间:2022-11-15 20:20:03 来源:网友投稿

*生态环境局碳达峰碳中和总结16篇*生态环境局碳达峰碳中和总结  碳达峰碳中和专题评论文章汇编(5篇)  目录  1.碳中和进程要防激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态环境局碳达峰碳中和总结16篇,供大家参考。

*生态环境局碳达峰碳中和总结16篇

篇一:*生态环境局碳达峰碳中和总结

  碳达峰碳中和专题评论文章汇编(5篇)

  目录

  1.碳中和进程要防激进

  ......................................................22.碳中和时代ESG投资必将由“小众”走向“大众”.....53.先立后破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74.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115.有序推进碳中和防范运动式“减碳”

  ..........................14

  碳中和进程要防激进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JeremyRifkin表示,“一个国家的活力取决于人民是否愿意牺牲部分收入和财富以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安全,从而提高人民的生产力、健康水平和福利。”这句话用以批判现今国际社会上碳中和进程呈现出的激进态势,显得恰如其分。如果一种经济发展是以不尊重人民社会生活幸福度、损害健康和生命权益的,那必将引发一定的社会震荡与矛盾。

  欧盟的承诺是,要在2030年完成自1990年基础上减排至少55%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欧盟各成员国不断在绿色发展上提速,但过于激进同样是欧盟面临的一大问题。

  虽然欧盟的碳减排目标提出较早,碳交易市场相对完善,但欧盟目前缺乏碳减排的统一政策或法规。决策者们往往杀鸡取卵,不考虑民众实际生活,对人民健康与利益不做考量,为了迎合自己的经济发展目标与指数,往往激进地去对煤炭发电厂一关了之,这不仅使发电厂与投资商的利益受到损害,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激化社会矛盾,引发民众的抗议情绪,使得碳中和进程反而阻力重重,使决策者离预期越来越远。

  碳中和进程激进会引发两大后果。一是国际化争端。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荷兰与德国的争端:2018年,荷兰政府为遵守《巴黎协定》提出将要在2030年前实现全国零煤炭

  的能源供给。为尽快完成此目标,荷兰政府自2018年起强制关停了大量煤电项目及设计煤炭发电的工厂,这样的做法引起利益相关方的强烈不满。2020年初,荷兰政府要求鹿特丹周边的Maasvlakte3煤电厂必须在2030年前关闭。Maasvlakte3由德国能源公司Uniper投资运营,2016年正式启动,服役年限40年,然而荷兰政府强制要求它在2030年关闭也就意味着这座煤电厂的实际运行年限仅有15年,这无疑对Uniper的投资回报造成了影响。因此,Uniper根据《能源宪章》的条令起诉荷兰政府,并要求10亿欧元的赔偿。但事与愿违,荷兰政府驳回了Uniper的请求,并表态关闭前的十年过渡期已经是很好的补偿。近期德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商莱茵集团同样以违反《能源宪章》为由起诉了荷兰政府,因为荷兰政府同样强制要求荷兰境内于2015年完工的莱茵集团发电厂在2030年前关闭。

  第二个更值得警醒的后果来自于民生。碳中和的激进会极大干扰和影响民众的实际生活。《京都议定书》与《巴黎协定》的制定初衷本为团结世界各国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作出贡献,但随着近年来很多国家相继制定碳中和目标后,碳减排在某种程度上演化为一种脱离客观现实的盲目攀比趋势,如果各国间的绿色合作进一步演化为绿色竞争,将对民众利益与整体碳中和目标造成负面影响,也离国际经济碳中和的初心越来越远。一个国家或地区碳中和进程的顺利与成果,不能只看减排数据,更要从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和幸福度中寻求答案。政府应在碳减排行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正确

  的发展理念将对减排规划起到积极作用。

  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相关产业正在快速转型升级,而政策与法规也应跟上产业转型的脚步,特别是要在保护居民基本需求的情况下逐步发展绿色产业。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态势以及情况不尽相同,尽管碳中和是国际经济大势,但在推进过程中还应该扎实稳健,以维护和尊重经济稳定和人民利益为根本,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路径,切不可盲目与他国做国际“数据”竞争。

  碳中和时代ESG投资必将由“小众”走向“大众”

  近年来,ESG投资逐步脱离“小众”,走进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视野。

  当前全球最受关注的几大长期风险均与气候和环境有关,为此国际社会积极开展相关行动,我国也已承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而ESG投资起源于可持续的社会责任投资,主要涵盖环境、社会责任以及公司治理三个层面。其中“环境”包含低碳、气候变化等目标,涉及碳与温室气体排放等评价因素,与我国的绿色金融理念高度契合。在此背景下,我国也正在加码布局ESG投资支持绿色转型。

  投资者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投资机会。近年来,中国机构投资者愈发重视ESG投资策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国内机构投资者中接近九成对ESG投资策略有所关注,其中十分关注并且进行实践的占比接近20%。

  但我国目前可供投资者选择的ESG产品还比较“小众”。近年来,ESG产品布局明显提速,但存在明显的短板。比如公募基金方面,国内泛ESG基金布局主要围绕主题投资展开,真正ESG产品较少;银行理财子公司正发力布局ESG主题

  理财产品,以固收产品为主,覆盖节能环保、生态保护、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权益类产品有待创新。而券商资管旗下的ESG主题产品只有寥寥几只,同样以固定收益类为主,投资方式及产品数量均有待扩充。

  与产品发展进度相“匹配”的是,我国ESG投资同样处起步阶段,投资者入场节奏落后于海外发达市场。这一方面与当前A股市场的ESG评级体系发展仍不完善、ESG可投资性有待验证有关,另一方面也与ESG投资理念尚未普及有关。笔者认为,目前ESG投资有几个大的方面亟待完善。比如建立标准化的投资体系、包括投资工具、评价体系、信息披露的标准化等;ESG评级方面,应结合自身国情对差异化指标进行针对性更新,探索本土化ESG评级等等。

  同时也应看到,还处在“小众阶段”的ESG投资整体向上空间也较大。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随着ESG披露体系的完善、经济转型的深入、海外资金等中长线资金加速进场,中国的ESG投资将大有可为,也将逐步走向“大众”。

  先立后破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日前明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其中,“先立后破”意义深远,既着眼长远,也要立足当下,需遵循能源转型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合理安排、有序推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一是“先立”系统,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和推进终端电气化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举措,对碳减排贡献度超过70%,其核心在于加速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新型电力系统核心特征体现为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和开放互动,应推进新能源集中式和分散式发展,推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开发;推进新能源发电跨省跨区优化配置,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在发输配售用各环节系统性推进电力系统灵活性建设;推进数字化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作用,推进发输配售用一体化建设;推进综合能

  源服务、虚拟电厂、灵活性响应、电动汽车及充电桩、分布式能源等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进一步还原电力商品属性。

  二是“先立”市场,完善我国碳市场建设。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在立法建设和实务操作上均取得一定成效,逐步形成了全国和区域、一级和二级、现货和衍生品的多层次的碳交易市场体系。接下来将在碳配额分配机制、温室气体范围、市场覆盖行业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从全球成熟碳市场看,碳交易是碳金融的基础,碳金融是碳交易的方向,两者都是推进绿色技术应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为充分发挥碳市场在碳达峰、碳中和中的作用,我国碳市场需要进一步推进碳市场金融属性建设,推进金融机构成为碳市场主体,推进碳期货、碳基金等碳金融创新产品示范,充分发挥碳金融在配额价格发现、降低碳市场风险、提高配额配置效率、推进绿色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发挥电网平台作用,完善碳配额成本传导机制,形成全社会共担共建共享绿色发展的局面。

  三是“先立”技术,推进绿色技术示范应用。绿色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我国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但相比化石能源竞争力仍不足。据测算,绿色溢价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仍将存在,电力行业在2030年左右实现绿色溢价转负,非电能源供应行业则需要更长时间。需要充分发挥碳金融、绿色金融等创新机制,推动

  绿色低碳技术、减污降碳技术等实现重大突破。进一步降低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度电成本,进一步推进可再生能源在供热、制氢等领域创新应用,进一步提高风光灵活性与可靠性水平;进一步提高云大物移智链等数字技术在存量改造和增量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推进氢能、储能、特高压、碳捕集及利用等创新技术示范及推广;进一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电能替代示范,推进绿氢、绿氨应用示范;进一步推进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利用高效化、技术产品化、产业化应用节奏。

  四是“后破”传统化石能源,逐步打破煤电及化石能源主体地位。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仍然超过80%,煤炭占比超过55%,化石能源仍在稳定可靠能源供给、保持实体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我国各区域逐步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全国能源消费逐步进入“总量增加,增速下降”的减速增长阶段,但仍处于碳排放上行阶段。“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我国电力供给端和需求侧负荷双向波动逐步加大,能源电力供应整体宽松,但局部地区季节性、阶段性偏紧趋势将越发凸显,电价波动也逐步成为常态。在储能、氢能等创新灵活性技术逐步具备竞争力的过程中,仍需煤电在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保障区域季节性阶段性电力供需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煤电仍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支撑,一味地、一刀切地去煤化、去煤电化将对能源电力安全可靠稳

  定供应带来较大影响。

  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的会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这是中央对当前重点工作的最新部署。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各地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行动,但是在“减碳”进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一是一些地方“减碳”雷声大、雨点小,虚喊口号、蜂拥而上,抢风口、蹭热度、追热点;二是一些地方用力过猛,去煤电“一刀切”,超出了当前的发展阶段,采取的行动不切实际;三是一些地方借碳达峰来攀高峰、冲高峰,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冲动强烈。

  这些问题的出现,暴露出一些地方对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在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时出现了偏差,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直接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减碳”目标的实现,不在于口号喊得多响亮、造的声势多么轰轰烈烈,而是要踏踏实实落实在具体行动上。但是,目前一些地方没有充分调查研究,甚至在没有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没有协调好能源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情况下,片面强

  调零碳方案或行动,或者不顾自身资源禀赋,就一哄而上实行能源替代,看似力度很大,实际上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不仅会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而且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带来不利影响。

  近期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就发现,一些地方存在盲目上马“两高”项目的冲动,有“大上、快上、抢上、乱上”的势头。如果任由“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不但会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而且会导致碳排放增加速率快,碳排放会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达峰,无疑会让后期碳中和承担更大的压力和代价。

  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是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是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的重塑,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必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持全国一盘棋,处理好发展

  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我们要重点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等方面下功夫,也就是先立后破,先把“减碳”的基础工作做好,在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上推进“减碳”。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责任,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科学把握工作节奏,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考核,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就一定能打赢这场硬仗。

  有序推进碳中和防范运动式“减碳”

  刚刚结束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近期备受关注的碳达峰、碳中和有了新的指示:要求统筹有序做好相关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其中对运动式“减碳”及时制止的顺应民心之策,引发广泛关注。

  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意义不需赘述,而要有效促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衔接与实现,政府和市场毫无疑问都会扮演各自的角色。各级政府在面对来自高层或上级政府带有考核性质的要求时,有些地方会采取比较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来推动目标的实现,有时甚至会过于简单粗暴,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所谓运动式“减碳”,一种是虚喊口号、蜂拥而上,抢风口、蹭热度、追热点;另一种是过度行动,超出了目前的发展阶段而采取不切实际的行动。比如某些地区在没有协调好能源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前提下,片面强调零碳方案、打造零碳社区、大搞零碳行动计划,宣传所谓的投资潜力。更有甚者,粗暴关闭碳排放较多的传统企业,影响产业经济供应链。此外,因运动式“减碳”对居民生活碳排放进行行政性干预也时有出现,违背了以人民为出发点的高质量发展理念,值得警惕。

  换言之,实现碳中和需要制定详细的“减碳计划”和具体措施,既不盲目,也不激进,需要具备科学性与合理性。目前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还有70%左右,要实现碳中和目标,能源结构转型是绕不开的,要用绿色能源替代如此巨量的煤炭。就能源多元化的结构性思路考量,水电资源开发空间已不大,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核电等还有较大拓展空间,特别是光伏发电,技术进步空间较大,应成为未来发展重点。

  而从碳排放大户看,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大头,总体上是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排放占比在80%左右,且集中在能源、制造、交通和建筑领域。未来,能源领域核心就是推进绿能替代,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现代电力体系,在此基础上推进电气化和电动化。制造业要实现燃料或原料脱碳,交通要在绿电绿氢基础上推进电动化和氢动化,建筑要大力推广节能建筑。目前中国的能效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约40%的差距,减排空间不小。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做的是对所有相关的政策和制度进行梳理,对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矛盾的现行政策和制度进行修改完善,保持政府政策和制度与碳减排目标的一致性。同时建立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价格、税收、排放权交易,让绿色低碳价值能够通过市场进行表达和实现,并完善碳减排相关的基础设施、构建更好的绿色金融生态、加强绿色发展国家合作,等等。

  对于居民生活的碳排放,不应对居民用能采取限制性行

  政手段,特别是切忌干扰居民正常生活。可行的举措是,通过激励性的阶梯性电价政策等手段,更好激励居民节约用能,让节约用能更好的居民,能够通过用能权的交易获得补偿和奖励,一举两得。

  总体而言,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平衡好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的关系,有序推进,尽可能避免为完成目标采取过于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应该相信,有了好的政策、制度和激励机制,市场主体就会在这个环境下主动作为,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篇二:*生态环境局碳达峰碳中和总结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减碳、固碳、用碳”心得体会发言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宣告,彰显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担当与信心,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坚持绿色发展的道路选择。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应从减碳、固碳、用碳三方面共同发力。

  “减”就是减排放。生产、生活等领域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碳排放。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煤炭的大量利用,全球碳排放的增加,致使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减少碳排放是世界首要任务。要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入手,从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减少碳排放。在有效减少碳排放的同时,也要注意减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固”就是固定碳。将空气中的碳固定下来,不再发挥温室效应。一方面,可以采取非生物的方法,运用碳捕集等技术将其存放起来。

  另一方面,可以采用生物等技术加强碳的固定。生物固碳往往伴随着碳的释放,只要固碳效率远大于排放碳的效率就值得应用。比如,湿地就是巨大的碳汇,保护好湿地也是一种有效的固碳。增加植被覆盖度,通过光合作用将空气中

  的碳固定到生物体中,既提升植被覆盖率改善环境,同时又捕获碳。农业在固碳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可以一举多得。

  “用”就是用好碳。排放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等也是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可以变废为宝。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有益于作物增产,目前已经实现局部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全球首次实现了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并且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产能。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以二氧化碳、电解产生的氢气为原料来生产淀粉,使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这些颠覆性技术为碳的大规模利用提供了可能。

  减碳、固碳、用碳辩证统一。“减”是首要的,采取各种措施将碳排放降下来是第一要务。“固”碳不能放松,其技术相对成熟,宜于大面积推广。“用”已经出现萌芽,需要进一步突破关键技术,早日将碳用好,造福人类。

  学习“碳达峰、碳中和“心得体会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我国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碳达峰、碳中

  和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从传统工业文明走向现代生态文明,是应对传统工业化模式不可持续危机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根本前提。

  从全球视角看,202*年可谓是“碳中和元年”,各国在更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同时纷纷提出碳中和目标,全球开启了迈向碳中和目标的国际进程,对未来世界经济和国际秩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中国作为大国绝不能跳躅不前,必须积极投入其中,并努力发挥引领者的作用。

  碳达峰是具体的近期目标,碳中和是中长期的愿景目标,二者相辅相成。尽早实现碳达峰,努力“削峰”,可以为后续碳中和目标留下更大的空间和灵活性。而碳达峰时间越晚,峰值越高,则后续实现碳中和目标挑战和压力越大。如果说碳达峰需要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再加一把劲儿,那么实现碳中和目标,仅在现有技术和政策体系下努力还远不够,需要社会经济体系的全面深刻转型。

  一方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其根本前提是生态文明建设。碳中和意味着经济发展和碳排放必须在很大程度上脱钩。从根本上改变高碳发展模式,从过于强调工业财富的高碳生产和消费,转变到物质财富适度和满足人的全面需求的低碳新供给。这背后,又取决于价值观念或“美好生活”概念的深刻转变。

  “十四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更需要统筹绿色低碳与高质量发展,协调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组织编制“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研究制定更详细的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并动员全社会力量,为将碳达峰、碳中和的美好蓝图化为美丽现实不懈努力。

篇三:*生态环境局碳达峰碳中和总结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汇报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承载着能源转型的历史使命,是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电网是排头兵。电网连接电力生产和消费,是重要的网络平台,是能源转型的中心环节。我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是对电力行业的一场战略性、全局性、革命性变革。

  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强调,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明确了“双碳”背景下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发展的方向。新型电力系统以新能源为供给主体,以确保能源电力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电力需求为首要目标,以坚强智能电网为枢纽平台,以源网荷储互动与多能互补为重要支撑,是传统电力系统的跨越升级。xx表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以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为引领,以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为方向,以能源互联网为平台,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六个推进”为抓手,助力省电力公司建设具有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开放互动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电力系统。

  推进清洁替代,促进电力生产源头减碳。xx告诉记者,新能源

  将在电源结构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煤电将从发电主体逐步演变为调节性和保障性电源。通过CCUS、综合能源生产单元等火电低碳转型新技术,逐步实现存量火电的近零碳排放。截至xxxx年x月,我省新能源装机达到xxxx.x万千瓦,同比增长xx.x%,占总装机比重的xx.x%。预计到xxxx年,全省新能源装机将达到xxxx万千瓦,占比超过xx%。预计到xxxx年,全省新能源装机将突破x亿千瓦,成为第一大电源。

  推进电能替代,提高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xx说,就是要构建以电力为中心的终端能源消费格局,深挖各领域电能替代潜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如,在交通领域,完善充电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助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在建筑领域,大力推动电采暖和屋顶光伏,发挥xx新能源优势,积极配合建设一批示范项目;在工农业领域,深挖工业生产窑炉、锅炉替代潜力,持续推进农业生产生活电气化,不断拓展电能替代广度深度。

  推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优化电网资源配置能力。在xx看来,电网结构将由以大电网为主,向大电网、微电网、局部直流电网融合发展转变,推进电网数字化、透明化,满足新能源优先就地消纳和全国优化配置需要。为此,省电力公司将在xx等负荷中心示范构建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全面推动电网信息物理系统融合,由传统电网向能源互联网转型升级。在芮城县等地区建设村级直流配电网试点,实现屋顶光伏的就地消纳,因地制宜发展微电网,积极建设虚拟电厂示范

  工程,支撑各类分布式资源接入电网。

  推进灵活性资源有序发展,提高系统调节能力。在电源侧,省电力公司将大力推广“新能源+储能”应用,培育“常规机组+储能”联合运行示范项目;在电网侧,加快浑源、垣曲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支持大同利用煤电退役机组厂址建设新型锂电池储能项目、利用废弃矿井建设压缩空气储能试点工程;在用户侧,扩大可调节负荷资源库,聚合各类资源,积极参与需求响应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和现货市场。

  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提升能源互联网发展水平。省电力公司将制定并加快实施“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攻关行动计划”,加强“大云物移智链”等新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协调控制技术,提高电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打造电网数字化平台,依托能源云等电网平台,与地方政府共同打造xx能源大数据中心,加大数据共享和价值挖掘,拓展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构建能源互联网生态圈。

  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构建新型电力市场体系。xx认为,要加快推动建设竞争充分、开放有序的省级电力市场,实现xx富余新能源发电量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完善中长期、现货和辅助服务衔接机制,探索容量市场交易机制,开展绿色电力交易,大力推动绿色能源跨区输送。主动参与碳市场建设,持续推进市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电力市场和碳市场协同机制、碳价格与电价联动机制,激发全社会减排动力。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一项极具开创性、挑战性的系统工程。省电力公司将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在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中勇当引领者、推动者和先行者,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xx力量。

篇四:*生态环境局碳达峰碳中和总结

  2021年碳达峰和碳中和专题报告

  1、总体认识气候变化和碳排放

  1.1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气候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通常由温度、降水、光照等气候要素的统计量来反映。

  气候变化是指长时期内气候状态的变化。气候变化有两方面表现形式:一是气候平均值的变化,如温度整体下降或者升高;二是气候离差值的变化,是指目前的气候状态偏离正常状态的程度,气候离差值增大,气候状态的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异常将愈加明显。

  气候变化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地球轨道的变化、火山活动、大气与海洋环流的变化等;人为因素主要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包括人类生产、生活所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土地的利用、城市化等。

  全球变暖是目前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其原因是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温室气体主要包括水蒸气(H2O)、二氧化碳(CO2)、氧化

  亚氮(N2O)、甲烷(CH4)、氢氟碳化合物(HFCs)、全氟碳化合物(PFCs)、六氟化硫(SF6)、三氟化氮(NF3)等,其中除水蒸气外的其他温室气体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成为当前减排的重点。

  温室效应是指地球主要通过地表吸收来自太阳的辐射,并以长波辐射(热辐射、红外辐射)到宇宙。某些长波辐射被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所吸收。这些被吸收的能量再向各个方向辐射,向上辐射的部分从大气较冷的高层消失到宇宙之中,向下辐射的部分使地表增温。

  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快速增长,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等一系列严重后果。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IPCC)最近一次评估形成的《气候变化2014综合报告》,自1850年以来,全球人为CO2排放快速增长,导致地球表面温度趋势性上行,过去30年里,每10年的地球表面温度都依次比前一个10年的温度更高。人为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温升、海平面上升具有高度相关性。

  1.2温室气体的来源与构成

  (1)关于温室气体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其核心是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一是

  CO2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在全球和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的占比分别超过七成和八成。二是现有技术条件下,CO2减排难度低于其它温室气体。CO2减排目前已有相对清晰的实施路径,如通过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替代化石能源发电,有效降低电力行业CO2排放;通过氢能使用,降低钢铁等工业CO2排放;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有效吸收CO2。

  从全球来看,二氧化碳排放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5%。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TheEmissionsGapReport2020》,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长,其中CO2增量最大。2019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59.1±5.9GtCO2e(十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化石(包括化石燃料和碳酸盐)相关CO2排放约38.0±1.9Gt,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65%,加上土地利用变化(land-usechange)带来的排放,CO2排放占比上升至75%左右。

  从我国来看,二氧化碳排放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0%以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两年更新报告》,2014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23.01亿tCO2e(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CO2排放102.75亿吨,占83.5%;若考虑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LUCF)带来的吸收量,则CO2净排放

  占比为81.6%。需要特别说明的是,2014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是我国官方披露的最近期数据,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数据,2019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140亿tCO2e左右,较2014上升14%左右。因此,下表中排放量绝对值会有所上升,但比例关系不会有明显变化。

  (2)关于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与能源相关排放占比接近90%,工业过程排放占比略超1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两年更新报告》,2014年二氧化碳排放(不计吸收)中,能源活动占比86.9%,工业过程占比12.9%。农业活动、废弃物处理等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较小,可予以忽略。2020年,根据清华气候院“中国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项目成果介绍”,二氧化碳总排放量113.5亿吨,其中与能源相关排放100.3亿吨,占比88.4%;工业过程排放13.2亿吨,占比11.6%。

  工业生产过程的CO2主要集中于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冶炼、化工,占比分别约7成、2成、1成。2014年我国工业生产过程排放13.3亿吨二氧化碳,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排放9.15亿吨(主要为水泥),占68.8%;金属冶炼排放2.73亿吨,占20.5%;化学工业排放1.42亿吨,占10.7%。

  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中可分为供给端和需求端来拆解其结构。供给端,煤炭、石油、天然气排放占比分别为77%、17%、6%。根据GlobalCarbonProject初步测算,2020年中国煤炭、石油、天然气CO2排放量约为72亿吨、16亿吨、6亿吨,总计94亿吨,与清华气候院总量数据(100.3亿吨)相近。煤油气三者排放占比分别为76.6%、17.0%、6.4%。需求端,不计间接排放,电力、工业、建筑、交通排放占比大致为“4-4-1-1”关系;若计间接排放,工业、建筑、交通排放占比大致为“7-2-1”关系。根据清华气候院《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综合报告,2020年电力、工业、建筑、交通四部门CO2排放占比分别为40.5%、37.6%、10.0%、9.9%;若计用电带来的间接排放,则根据工业、建筑、交通用电量占比计算,三者排放占比约70%、20%、10%。

  (3)关于工业二氧化碳排放从全球来看,2018年工业占全球CO2排放总量(不计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CO2排放)的46.8%。UNEP数据显示,2018年化石(包括化石燃料和碳酸盐)相关CO2排放约375亿吨;IEA数据显示,2018年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排放约335亿吨;二者差值约40亿吨,占总排放的比重为10.7%,参照我国工业过程CO2排放占CO2总排放的11%-13%,基本可认为上述差值属于工业过程CO2排放。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335亿吨CO2排放中,发电供热CO2排放140亿吨,占比41.7%;制造业、建设、能源生产相关CO2排放(不

  计发电供热间接排放)77.7亿吨,占比23.2%。根据国网能源研究院《全球能源分析与展望》数据,2018年全球工业用电占终端用电总量的41.2%,因此我们判断工业中与能源相关CO2总排放约为77.7+140×41.2%=135.4亿吨。工业总体CO2排放约为135.4+40=175.4亿吨,占全球CO2排放总量(不计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CO2排放)的46.8%。

  水泥、钢铁、化工是工业中CO2排放最大的三个行业,比重约为17.2%、16.7%、12.1%(2015年)。基于上述方法,测得2015年工业CO2排放约174亿吨。根据麦肯锡《Decarbonizationofindustrialsectors:Thenextfrontier》,2015年水泥行业CO2排放约30亿吨(占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排放的80%),钢铁行业CO2排放约29亿吨,化工行业CO2排放约21亿吨(其中合成氨排放5亿吨,乙烯排放2亿吨),占工业总排放的17.2%、16.7%、12.1%。

  从我国来看,钢铁、水泥、化工CO2排放占CO2排放总量的比重约16.2%、15.7%、7%。2019年,中国化石燃料相关CO2排放约98.1亿吨,连同工业过程CO2排放,共计109.9亿吨(假设工业过程CO2排放占全部CO2排放的10.7%,与2020年相同)。根据麦肯锡数据,2015年全球水泥、钢铁、化工CO2排放30亿吨、29亿吨、21亿吨。假设单位产量CO2排放不变,则2019年中国水泥CO2排放17.2亿吨,占全部CO2排放15.7%。中国

  钢铁CO2排放17.8亿吨,占全部CO2排放16.2%。另据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测算,钢铁行业占全国碳排放总量15%左右,是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行业,与我们测算结果大致吻合。化工行业产品众多,基于主要化工产品大致估算我国化工CO2排放占全球1/3,即排放约7亿吨,约占全国CO2排放的7%(2015年)。

  分用能形式来看,除电力产生的间接排放外,全球40%工业CO2排放来源于燃烧供热,以满足各类低温(<100°C)、中温(100-500°C)、高温(>500°C)需求。

  (4)关于建筑二氧化碳排放

  建筑全过程包括建材生产阶段、建筑施工阶段、建筑运行阶段,各阶段CO2排放占CO2总排放的28%、1%、22%。2018年我国建筑全过程CO2排放总量为49.3亿吨,占全国CO2排放的比重为51.3%(此处对全国CO2排放或未考虑工业过程排放,导致各占比略偏大)。其中,建材生产阶段CO2排放27.2亿吨,占全国CO2排放的比重为28.3%;建筑施工阶段CO2排放1亿吨,占比1%;建筑运行阶段CO2排放21.1亿吨,占比21.9%。

  (5)关于交通二氧化碳排放

  全球交通CO2排放占比24.6%,其中公路交通占比18.2%。根据IEA数据,2018年全球化石燃料燃烧CO2排放335.1亿吨(未计工业过程排放,下述占比会略偏高),交通CO2排放82.6亿吨,占比24.6%;公路交通CO2排放60.9亿吨,占比18.2%。

  中国交通CO2排放占比9.6%,其中公路交通占比7.9%。根据IEA数据,2018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CO2排放95.3亿吨(未计工业过程排放,下述占比会略偏高),交通CO2排放9.2亿吨,占比9.6%;公路交通CO2排放7.5亿吨,占比7.9%。

  2、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框架

  2.1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历程

  (1)研究支撑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支撑机构,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年联合建立的政府间机构,其主要任务是总结气候变化的“现有知识”,评估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以及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对策,旨在为决策者提供有关气候变化严格而均衡的科学信息。

  IPCC大约每6年发布一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支撑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制订。1990年、1995年、2001年、2007年和2014年,IPCC相继五次完成了评估报告,这些报告已成为国际社会认识气候变化问题、制订相关应对政策的主要科学依据。

  (2)公约协定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基本框架,通过《京都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补充条款)、《<京都议定书>多哈修正案》、《巴黎协定》对2008-2012年、2013-2020年、2020年之后三阶段减排行动作出了安排。从目标要求来看,减排压力逐渐加大。《京都议定书》规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件一所列发达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2008-2012年(第一承诺期)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至少5.2%;《<京都议定书>多哈修正案》规定附件一所列缔约方在2013-2020年(第二承诺期)内将温室气体的全部排放量从1990年水平至少减少18%《;巴黎协定》提出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上升幅度控制在2°C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C以内。

  从执行方式来看,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变。《京都议定书》和《<京都议定书>多哈修正案》在总体减排目标下,划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件一所列发达国家

  和转轨经济国家各自减排量。《巴黎协定》规定各方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各方根据不同的国情,逐步增加当前的自主贡献,并尽可能增大力度。

  2.2巴黎协定明确全球目标

  当前全球平均温升约1°C,根据巴黎协定要求,上升幅度须控制在2°C以内,并努力限制在1.5°C以内。气候变化长期研究表明,当前人类活动估计造成了全球升温高于工业化前水平约1.0°C(可能区间为0.8-1.2°C)。全球变暖超过2°C,大概率将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普遍和不可逆转影响。若能将温升控制在1.5°C以内,将更有助于降低热浪和暴雨等事件的风险,对于处于热带的发展中国家、岛屿国家及其他脆弱国家和地区来说尤其重要。

  将全球温升限制在2°C,在大多数路径中CO2排放量预估到2030年减少约25%,并在2070年左右达到净零;将全球温升限制在或有限过冲1.5°C,2030年全球净人为CO2排放量从2010年的水平上减少约45%,在2050年左右达到净零,此外非CO2温室气体排放也需要大幅下降。

  2.3全球由多方争论向加快减排转变

  历史上,各国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争议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气候变暖是否与人类活动相关,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是否有上限约束;二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何确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1)关于排放上限

  部分研究者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观点存在质疑。一是由于气候变化极其复杂,相关研究目前仍处于逐步深入的过程之中,研究方法论尚不完善,非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NongovernmentalInternationalPanelonClimateChange,NIPCC)常就此提出异议,认为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的关联性有限;二是由于IPCC曾经出现过报告引用文献不严谨等问题,引发信任危机,如第四次评估报告发布以后,相继出现了“气候门”、“冰川门”等事件。

  但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被越来越多的证据所支持,日益成为全球共识。随着气候变化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了人类活动与气候变暖的关联性,IPCC的评估报告对此的肯定性也愈发增强。积极应对气候变暖已逐渐成为全球共识。

  1.5°C温升控制目标下,全球人为CO2排放预算剩余约4200-7700亿吨。根据IPCC《全球升温1.5°C技术摘要》,全

  球温升控制在1.5°C,使用全球平均地表气温(GAST)估算出在50%概率有580GtCO2剩余碳预算,66%概率下为420GtCO2(中等信度);利用全球平均地表温度(GMST)得出在50%和66%概率下分别为770和570GtCO2(中等信度)

  (2)关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排放27%,人均温室气体排放已超过欧盟,逐渐强调“共同的责任”,弱化“有区别的责任”,加速减排已是大势所趋。2019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不含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52.4±5.2GtCO2e,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14GtCO2e,占比26.7%;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6.6GtCO2e,占比12.6%;欧盟27国和英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4.3GtCO2e,占比8.2%。

  基于2019年新冠疫情前各国政策情景,测算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路径,与1.5°C温升控制,甚至2°C温升控制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EmissionsGapReport2020》报告,与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情景相比,2030年排放需要进一步下降12-15GtCO2e(-27%~-23%),才能满足2°C温升控制要求;下降29-32GtCO2e(-57%~-55%),才能满足1.5°C温升控制要求。

  自2019年底开始,欧盟、中国、日本、韩国等主要经济体相继提出碳中和目标,预计美国也将加快提出相关目标,全球碳减排有望驶入快车道。欧盟委员会于2019年12月11日在布鲁塞尔公布应对气候变化新政“欧洲绿色协议”,提出到2050年欧洲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碳中和”,该长期战略于2020年3月提交联合国;中国政府于2020年9月22日提出“双碳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基于拜登在气候领域做出的承诺,预计美国将提出“到2035年,通过向可再生能源过渡实现无碳发电;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

  特别地,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将成为加速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的关键动力。一是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提出“双碳目标”,有望与欧盟(2050年碳中和)、美国(有望提出2050年碳中和)一同带动全球减排,向1.5°C温升控制目标(2050年左右碳中和)迈进;二是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提出“双碳目标”目标,将推动全球减排从争论实质性转向合作,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将更多强调“共同的责任”,弱化“有区别的责任”,竞相提高减排目标。

  3、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框架

  3.1总体要求

  我国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先后四次提出相关国际承诺。对比近两次承诺,宏观上,由“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更新为“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将提早一个五年计划;首次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由于我国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只有30年,远小于欧盟等发达经济体50~70年过渡期,因此预计碳中和目标将对碳达峰高度形成牵制;

  微观上,针对2030年目标,一是将碳强度降幅由60%-65%提高至65%以上,二是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20%左右提高至25%左右,三是将森林蓄积量由增加45亿立方米提高至增加60亿立方米,四是提出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下限12亿千瓦。

  3.2路径选择

  东亚国家(中、日、韩)与欧美国家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煤炭占比高、工业占比高。预计中国减排路径或将有别于欧洲国家,与日本相似,更加注重新能源、节能、核能、氢能、火电+CCS等技术发展。

  3.3政策框架

  目前,生态环境部牵头编制实施“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预计能源局、工信部、建设部、交通部编制施行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碳排放达峰专项方案,省级政府制定各省达峰方案,形成矩阵式管理模式。预计相关规划将于年内出台,行业达峰方案与各省达峰方案如何协同,将是未来政策的主要看点。

  4、有序性、平衡性和多元化是减排过程中的基本遵循

  碳中和难度远高于碳达峰,深度减排挑战众多,有序性、平衡性和多元化尤为重要。有序性,即是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将经历较漫长过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应当循序渐进。平衡性,即是要认识到温室气体排放既是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发展权问题,减排速度应当与经济发展、技术发展相契合。全球加速减排令人欣喜,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各国经济和技术发展是减排的重要基础,减排不能过慢,导致路径锁定,也不能过快,造成经济社会发展成本大幅提升。历史上,美国因担心影响经济发展退出《京都议定书》、欧盟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踌躇不前,均表明减排难以一蹴而就。

  多元化,即是因温室气体排放点多面广,需要在诸多领域应用多元化技术,形成立体式的减排体系。温室气体排放涉及

  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在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减排技术创新与应用,以此以较低成本实现碳中和目标。如丹麦森讷堡零碳项目中广泛采用了零碳建筑,风电、光伏发电、垃圾发电,基于地热、生物质、沼气和太阳能的绿色集中供热,热泵,余热利用,电动汽车,沼气和生物乙醇等一系列技术。

  1、减排重点和节奏

  1.1总体减排节奏

  预计我国减排分为三个阶段,2020-2030年属于峰值平台期,2030-2035年逐步减排,2035年之后加速减排。

  基于清华气候院对于我国不同情境下CO2排放路径的研究,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对应于研究中所设强化政策情景,2060年碳中和目标位于2°C情景和1.5°C目标情景之间。当前由于能源和经济体系惯性,难以迅速实现2°C和1.5°C情景的减排路径。预计2030年前碳达峰后,再加速向2060年碳中和目标逼近。基于前文所述2°C和1.5°C情景分别对应于全球2070年、2050年左右碳中和,则2060年碳中和路径将位于2°C路径和1.5°C路径之间。

  政策情景:CO2排放2030年左右达峰,2050年下降到约90亿tCO2;

  强化政策情景:2030年前达峰,2050年下降到约62亿tCO2;

  2°C情景:2025年左右达峰,2050年下降到约29亿tCO2,再加上CCS和森林碳汇,净排放约20亿吨,人均排放约1.5t;

  1.5°C情景:2025年前达峰,2050年下降到约12亿tCO2,再加上CCS和森林碳汇,基本实现CO2零排放。

  1.2分部门减排重点和达峰节奏

  2020年我国CO2排放占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82.3%,能源相关CO2排放占72.7%。据清华大学气候院测算,2020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137.9亿tCO2e,考虑农林业增汇,净排放量约130.7亿tCO2e。其中,CO2排放由能源相关CO2排放和工业过程CO2排放构成,总量为113.5亿t,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2.3%;能源分部门看,我国能源相关CO2排放主要来自工业部门和电力部门,各占约40%,是重点减排领域,其余主要来源于建筑部门和交通部门,各约10%。计及间接排放,则工业CO2排放将接近70%,建筑CO2排放约20%,交通CO2排放约10%。

  综合国内主流机构预测来看,工业部门CO2排放将于2030年前达峰,建筑(居民建筑、公共建筑等)、交通部门能源消费和CO2排放目前仍持续稳定增长,预计将于2035年左右达峰。

  1.3分能源品种减排重点和达峰节奏

  分品种看,我国化石能源排放煤炭、石油、天然气产生的CO2排放分别为76.6%,17.0%,6.4%。根据GlobalCarbonProject测算数据,2020年我国煤炭产生的CO2排放为72亿吨,石油为16亿吨,天然气为6亿吨。

  预计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分别于2025年、2030年、2040年左右达峰。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ETRI)、国网能源研究院(SGERI)对化石能源消费达峰时间预测,煤炭消费已进入峰值平台期,预计2025年后开始下降;石油消费增长趋缓,预计将在2025-2030年达峰;天然气CO2排放强度相对较低,有望持续增长至2040年左右。

  综合国内主流机构预测来看,预计2060年碳中和时,煤炭、石油、天然气剩余消费量约3亿tce、2亿tce、3亿tce。清华气候院预测,2°C情景下,2050年化石能源剩余消费量为煤炭4.7亿tce,石油4亿tce,天然气5.2亿tce;1.5°C情景

  下,2050年化石能源剩余消费量为煤炭约2.7亿tce,石油1.5亿tce,天然气2.8亿tce。2060年碳中和情景介于2°C和1.5°C情景之间。国网能源研究院预测,深度减排情景(碳中和情景)下,2060年煤炭、石油、天然气剩余消费量约3亿tce、1亿tce、3亿tce。

  远期化石能源剩余消费量与碳捕获与封存(carboncaptureandstorage,CCS)技术息息相关。国内主流机构研究对于CCS技术发展普遍预期谨慎,如果CCS技术具备良好经济性,则化石能源剩余消费量将有所增加。

  展望到2030年,清华气候院预计化石能源消费中,石油缓慢上涨(年均+1.1%),天然气较快增长(年均+6.4%);煤炭2020-2025年处于峰值平台期。

  需要指出的是,该情景中用电量增速假设(未来十年年均+2.3%)明显偏低,导致“十四五”煤炭消费偏低。我们判断,2021-2025年煤电发电量、动力煤需求最少年均+1.4%、+1%;中性假设下,预计年均+2.1%、+1.6%。

  上述强化政策情景预测2030年电力需求9.45万亿千瓦时,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7.51万亿千瓦时,对应2021-2030年均增速仅2.3%,明显偏低。预计“十四五”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速大概率在4.5%以上,全社会用电量2025年就将接近9.45万亿千瓦时。

  2、政策要求和发展规划

  (1)中央政策

  目前公开的中央层面政策主要包括《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政策要求的重点包括:节能优先、大力发展新能源、(以高耗能行业为重点)发展绿色制造、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加快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

  (2)地方政策

  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提出后,各省(市,自治区)积极响应,在2020年底中央和各省出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已加入相关内容,基于对所有省份的梳理,能够看到以下趋势:

  目标上,一是“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被反复提及,未来政策导向或由“大力发展新能源”向“大力发展新能源+提升能效”转变;二是个别地区有望提前碳达峰,北京提出“十四五”碳排放稳中有降,上海提出在2025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广东、青海、西藏力争率先达峰,海南提出“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岛建设”。

  举措上,一是减排集中于工业、建筑、交通三大领域,能源总量和强度“双控”将加强,工业方面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实现绿色制造,建筑方面发展绿色建筑、提升建筑能效,交通方面发展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等;

  二是调整能源结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大力发展,煤炭推进分质分级梯级利用,提升煤炭作为原料和材料使用的比例;三是注重循环经济,加强资源回收与利用,减少浪费;四是发展绿色金融;五是加快推进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六是黑龙江、海南、云南等生态资源较好地区将大力发展碳汇经济;七是推进碳捕集、封存与利用的示范应用。

  (3)行业规划

  部分高耗能行业已提出减排规划:建材行业:2021年1月16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发出推进建筑材料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倡议书,提出倡议:我国建筑材料行业要在2025年前全面实现碳达峰,水泥等行业要在2023年前率先实现碳达峰。配套六方面举措:优化产品结构、加大清洁能源使用、加强低碳技术研发、推进水泥行业率先达峰、提升能效、做好碳交易准备。

  石化行业:2021年1月15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与12家主要石油和化工企业、5家化工园区联合签署并共同发布《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碳达峰与碳中和宣言》,倡议并承诺六方面举措:推进能源结构清洁低碳化,大力提高能效,提升高端石化产品供给水平,开展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和碳汇项目,加强技术创新,加强绿色投资、碳资产管理、国际合作。钢铁行业:工信部、生态环境部等部委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近期多次表态:短期要求来看,要求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2021年同比下降。长期举措来看,一是研究应用低碳工艺技术,推动非化石能源尤其是氢能的使用;二是引入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理念,促进长寿命、可循环的钢铁产品应用,加强废钢利用,实现产品可循环;三是加快钢结构建筑在大城市新建公共建筑中的推广应用;四是做好参与全国碳市场的准备;五是加强钢铁行业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应用示范。

  (4)企业规划

  目前主要有油气、电力(电网+发电)、钢铁、有色四类企业提出碳减排目标和规划。

  从应对碳达峰的准备来看,电力企业优于油气企业,优于钢铁和有色企业,主要因为风光等新能源技术已经过多年发展,电力行业减排路径相对清晰。

  从

  举措来看,油气企业以加快天然气供应、加强新能源(风电、光伏、氢能)投资、加强生态治理为主;电网企业以适应新能源大规模接入为主;发电企业以提高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为主;钢铁和有色企业以压缩产量、加大非化石能源使用、加强产品循环使用为主。

  3、从能源系统整体看减排框架

  控制温室气体/CO2排放,核心是要把握四个要点:控总量、调结构、碳市场、碳技术。降低CO2净排放,包括减少排放和加强吸收两种方式,由于吸收量较排放量相差一个量级,因此减少排放必定是未来工作重点。吸收CO2包括两种方式,一是生态吸收,如提高森林等碳汇,稳步推进但相较排放总量吸收规模有限;二是人工吸收,如加大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直接空气捕捉技术(DAC)技术研发应用,但相关仍处于研发初期,预计大规模应用将在2030年之后。

  减少CO2排放,涉及供给侧和需求侧调整。供给侧,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发电技术带动电力系统横向扩张,压缩化石能源消费是大势所趋。长远来看,大规模发展风电、光伏需要大规模储能作为支撑,氢气有望成为重要储能介质,加之氢气作为燃料、工业原料的大量使用需求,氢气系统有望与电力系统耦合形成主辅双系统,共同组成未来能源系统的核

  心。需求侧,工业、建筑、交通等主要用能部门,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物质循环利用等方式,多措并举,实现减排。

  总体来看,减排举措可分为节能减排、调整能源结构、发展碳技术与碳市场。

  (1)节能减排

  工业部门:一是节能,包括开展余热余压利用、变频电机等通用设备改造等设备节能,以及基于物联网和数字化的系统节能。二是节材,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包括废旧金属(钢铁、铝等)回收利用、塑料回收利用、生物降解塑料等。2月2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强调“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强再制造产品认证与推广应用。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促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建筑部门:一是在建设过程中,重点发展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主要能够实现对建材的节约利用,其次在建设过程中节能,在使用过程中增强保温、实现节能。《装配式高层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数据显示,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内比传统现浇建筑减少5.86%碳排放,其中建材准备环节实现

  减排14%,该环节减少碳排放量占总减排量的比重达到68.7%。二是在使用过程中,加大对冷热领域改造,包括利用保温材料增强围护结构,基于热泵提高供暖制冷效率等。建筑使用过程中CO2排放占CO2排放总量的20%左右,其中一半来自于用电导致的间接排放,剩余一半来源于散烧煤、天然气等,其大部分转化为供热供暖等最终需求,该领域成为建筑使用过程中节能减排的重点。

  (2)调整能源结构

  交通领域,电动汽车成为发展重点,包括纯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

  传输配置环节:电力系统升级,适应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力系统将配置更多灵活性资源(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火电灵活性改造等)、支撑性设备(静态无功补偿、虚拟同步机等),并加强电网数字化升级,提升调控能力。

  (3)发展碳技术与碳市场

  1、市场上可能存在的几点认知偏差

  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一项重大命题,亟需系统认识,准确把

  握投资机会。当前市场上或存在以下三方面认知偏差:

  (1)“双碳目标”只利好新能源?发展新能源是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抓手,但节能节材、电能替代、循环经济同样是“长坡赛道”。以节能行业为例,长期看,终端能源消费即将进入快速压降期,伴随电气化水平快速提升。

  根据国网能源研究院预测,“双碳目标”(对应图中“深度减排情景”)下,终端能源消费需要从2025年峰值36.7亿吨标煤下降至2060年23.9亿吨标煤,降幅34.9%;终端电气化率从2020年26.8%上升至2060年69.8%,提高43个百分点。

  短期看,加强节能是实现碳达峰的重要抓手。过去3年、5年,能源需求弹性分别为0.74、0.57。预测2030年能源消费总量,能源需求弹性按0.5保守估算,GDP平均增速设置4%、4.5%、5%三个情景,在最保守的4%增速情境下,2030年能源消费总量也将达到60.6亿吨标准煤。2月5日,国家能源局下发的《关于征求2021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和2022-2030年预期目标建议的函》提出,将203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60亿吨标煤,仍低于上述60.6亿吨标准煤。因此,节能需求在未来十年或将快速增长。

  (2)传统能源“末日”将至?

  “双碳目标”的确利空化石能源,但不宜极度悲观。一是化石能源总体面临下行风险,但存在结构性机会,如天然气有望逆势增长。二是煤炭行业预期过于悲观,或将得到修正。长期来看,研究预期大多认为碳中和时煤炭仍有3亿tce消费量,此外随着森林碳汇增加、碳捕集与封存等技术突破,基于较强的CO2吸收能力,煤炭需求或将进一步放大;中期来看,“十四五”煤炭消费量大概率依然有所增长(煤炭消费达峰约2025年),而非市场普遍认为的很快进入存量替代,而当前煤炭新增产能下滑明显;短期来看,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出现概率显著提升,更会明显放大短期需求,煤炭供需偏紧格局有望持续。

  三是化石能源企业转型有望超预期。油气公司中,中石化在氢能、地热能领域已深入布局。煤炭公司也开始积极参与能源转型与低碳发展,包括从事新能源行业的投资,典型如中国神华(设立百亿新能源基金)、陕西煤业(委托外部机构投资隆基股份、赣锋锂业),和煤炭深加工转化利用,典型如兖州煤业(高端煤化工),未来上述公司有望进一步加速相关行动,那么低估值的煤炭公司或将具备潜在估值提升的可能性。

  (3)传统高耗能行业没有未来?

  “双碳目标”带来的新一轮供给侧改革,利好煤炭、石化、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头部公司。如以电解铝

  行业为例,供给端,“双碳目标”下,未来3-5年我国电解铝产量或将压降,新增产能受到政策严格限制,使用绿色电力趋势下高成本地区或将主动去产能;需求端,铝具有轻量化特点,代钢、节铜潜力大,光伏、电动汽车等下游行业用铝需求持续增长。供需剪刀差有望持续拉大,利好使用清洁能源、具有成本优势的头部企业。

篇五:*生态环境局碳达峰碳中和总结

  【关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报告(多篇)】

  关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报告(2篇)

  关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报告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向国际社会做出的一项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系统观念,统筹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生产消费结构调整,统筹节能和减排,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建议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大力推动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升级

  科学规划布局高耗能、高碳排放等重大项目,加强建设选址论证比选,调整优化高耗能、高碳排放等重点产业的空间布局,尽可能降低能源资源、原材料和工业制成品等大宗商品的物流运输半径,降低物流运输能耗,促进高耗能、高碳排放等重点产业空间节能降耗。

  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鼓励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支持引导传统产业节能和减排技术改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大力支持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能源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推动产业生态化

  和产业园区生态化发展,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强度。

  优化交通运输业空间布局,科学规划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优化布局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调整优化集疏运体系,支持发展临空、临港和

  高铁经济区,从空间布局上促进交通运输业和区域节能减排。调整优化仓储物流园区布局,合理布局商贸网点,促进仓储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降成本、降能耗。

  二、加快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调整

  煤炭消耗和能源生产结构以煤炭为主是导致我国碳排放总量大的直接原因,改变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要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加快发展东中部分布式能源,支持沿海潮汐能和西南水电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提高非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比重。加强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和进口供应安全保障,安全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合理控制煤电建设规模和发展节奏,逐步降低煤电比例。

  有序推动高耗能、高排放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以及城乡居民生活用能煤改气、煤改电,降低煤炭资源直接消耗规模。促进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农、林、牧、渔业融合协同发展,因地制宜依托工业和民用建筑发展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研究开展零碳城市、零碳社区、零碳校园等试点示范工作,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开展“气化”城市、“光伏”城市、“光伏”农村等重大工程和行动,为绿色低碳发展探索新路劲、积累新经验。

  三、大力促进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减碳

  实施以碳排放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加快对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建筑等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企业以及交通运输车辆设备和公共建筑实施节能和减碳技术改造。鼓励支持节能、节水、节材等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的应用,制定并动态调整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的强制性节能、节水、节材等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目录或强制性能耗水耗标准。逐步改善高耗能、高碳排放企业“产品出口国外、碳排放算在国内”的状况,研究通过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调节高耗能、高碳排放等企业的产品出口。大力促进工业和建筑等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推进餐饮外卖、快递包装减量化、标准化、循环化。

  研究出台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制度,提出项目相关节能、节材、节水、减排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从源头上有效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建设,提高能源电力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贯彻落实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要求,新增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制度不必新增行政审批事项,更不应增加项目单位分担,建议将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制度与项目节能评估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相关前置审批事项融合为一项新的项目开工前置审批事项,或者将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直接融入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咨询评估制度中。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系统观念,加快研究

  制定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建筑等重点行业2030年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各地区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要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2030年碳达峰路线图和行动计划,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

  四、积极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消费方式

  深入开展绿色低碳生活创建行动,鼓励居民绿色出行,支持居民更多地采取公共交通出行方式;

  扩大城市停车收费区域范围,在中心城区划定更多的“步行街”,进一步提高城市停车收费价格,促使城市居民更多地减少汽车出行;

  倡导餐饮“光盘行动”,深入开展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

  大力推进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和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减少人们吃、住、行、游等各类消费活动的能源资源消耗强度。

  建立健全生活消费相关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收费机制,适度提高居民生活用水、用电、供气、供暖和垃圾处理等价格/收费水平,大幅度提高快递、餐饮外卖、超市食品袋等包装用品价格,用价格杠杆调控生活消费方式。

  加强对绿色生活消费方式的宣传和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台、报刊等传统媒介和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兴传媒,开展全方位、高频次的宣传,重点宣传推进绿色生活消费

  方式的重要意义、主要举措和政策措施等,凝聚形成全社会绿色生活共识,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社会生活新风尚。

  五、着力加大植树造林种草治沙力度

  坚持碳存量和增量“两手抓”,在着力减少生产生活必要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同时,要大力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存量。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山林田草沙生态治理和资源开发利用,科学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废旧工矿区治理开发、盐碱地治理利用以及荒漠化、石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开发。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大面积增加生态资源总量,大幅度提升生态资源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提升国土绿化总体水平,助推大幅度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总量。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以及企业、农村集体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和城乡居民家庭等社会各界的合力,加大植树造林种草投入力度,加大水土保持投入力度,巩固提升退耕退牧还林还草成果,拓展沙漠和沙化土地治理成果,进一步减少沙漠和沙化土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村庄绿化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

  六、积极推进绿色低碳领域改革创新

  一是大力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加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力度,降低绿色低碳发展成本,提高高耗能、高排放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项目或工程措施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提升节能减排的效率效果。大力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潮汐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工艺技术和设备研发创新,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技术水平,增强安全稳定性,进一步提高经济性尤其是提高与煤

  电的竞争力。

  二是促进投融资模式创新。促进生态环保领域投融资模式创新,在生态环境治理、生态林建设、清洁能源开发、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污水再利用等领域积极审慎引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鼓励创新商业模式,完善价格/收费机制,健全投资回报机制,支持引导社会资本自主投资建设生态建设、环境治理项目;

  积极引入生态环境治理导向的开发(EOD)模式,充分挖掘生态产品价值,促进生态产业化,健全产业反哺机制,形成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的良性互动。积极探索高耗能、高排放等重点行业节能减碳商业模式创新,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节能减碳第三方治理等服务模式,调动相关主体特别是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或项目单位实施节能减碳项目的积极性。积极盘活存量资产,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存量绿色低碳项目发行公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回收的资金按要求主要投资于绿色低碳项目。

  三是推动碳金融创新发展。积极拓宽城市公共自行车、公共交通、农业等碳排放权来源和实现形式,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推动实现碳排放权的市场价值,调动相关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支持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调整完善银行绿色信贷政策和绿色债券发行监管政策,创新发展绿色资产证券化和绿色资产支持票据等产品,更好地助推绿色低碳发展。鼓励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和金融机构联合设立绿色低碳领域的产业投资基金,按照市场化运作,地方政府可以适当让利。积极审慎放宽保险和社保等长期机构资金的投资渠道,创新绿色保险产品,支持引导保险和社保等长期机构资金投资绿色低碳领域。

  关于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汇报

  __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__区紧紧围绕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

  一、梳理工作要点,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印发《__区应对气候变化2021年行动计划》,明确2021年__区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工作方向和重点任务,着力推进__区重点领域低碳发展,强化__区重点排放单位管理和市场化机制,推进__区低碳试点及适应气候变化,助力城市副中心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二、开展专题培训,强化“双碳”能力建设。区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解析碳达峰、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宣讲,介绍应对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概念,解读中央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双碳目标的总体部署,传达北京市及__区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进展,着力提升全局机关干部的低碳意识和业务能力;

  区政协组织开展“落实碳达峰和碳中和加大力度推进‘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专题报告会,向委员深入解读了我国提出碳

  达峰、碳中和战略考虑、实现途径与内涵外延。

  三、推进绿色发展,打造美丽宜居城市。推行绿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区内新建建筑__%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大型公共建筑执行二星以上绿色建筑标准,国风尚城共有产权房项目已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认证;

  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应用地源热泵和光伏发电,每年可节约标煤超过__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X.X万吨;

  支持新能源公交车运营,截至目前,__区纯电动公交车、清洁能源公交车均有超千辆投入使用。

  四、力促节能降碳,纳入专项发展规划。将大力推动绿色低碳新发展理念纳入__区“十四五”时期重点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__区将着力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化发展,推进产业绿色升级,持续推进工业生产绿色化;

  推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化,控制化石能源消耗总量,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构建绿色低碳治理体系,落实碳排放控制管理制度,完善碳排放总量控制体系,建立健全碳排放交易市场;

  率先打造零碳示范引领,推进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开展碳中和示范区建设研究;

  推动__绿色低碳发展,联合__市、__市等地区,拓展绿色生态廊道,划定城市副中心与__交界地区的生态绿带控制线,拓展绿色空间;

  培育绿色生活新风尚,建设绿色人居环境,完善生态基础设施,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下一步,__区将积极推动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通过全面核算辖区范围内各地区、各行业领域、各类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摸清碳家底”,全面掌握我区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其排放特征,明确区域行业分布状况,跟踪温室气体增减变化及发展趋势,预测未来温室气体排放情景,最终辅助碳决策,有力推动__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科普宣传活动汇报

  为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__”目标,进一步增强节能减排的环保理念,近日,__县财政局多举措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科普宣传活动。

  一、加强宣传力度。利用大厅LED屏、单位微信群和公众号、摆放易拉宝和组织观看“碳达峰”“碳中和”科普直播等宣传手段,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概念进行推送和发布,在单位内形成了良好的“碳达峰”“碳中和”学习氛围。

  二、强化落实到位。组织干部职工集体学习“碳达峰”、“碳中和”科普教育片。教育片系统解答了“碳达峰”、“碳中和”是什么、如何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和实现“碳中和”我们能够做什么三个问题,在干部职工中取得了良好的科普效果。

  通过本次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让广大干部职工了解到看似高深的“碳达峰”“碳中和”其实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引导大

  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六:*生态环境局碳达峰碳中和总结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汇报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向国际社会做出的一项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系统观念,统筹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生产消费结构调整,统筹节能和减排,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建议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大力推动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升级

  科学规划布局高耗能、高碳排放等重大项目,加强建设选址论证比选,调整优化高耗能、高碳排放等重点产业的空间布局,尽可能降低能源资源、原材料和工业制成品等大宗商品的物流运输半径,降低物流运输能耗,促进高耗能、高碳排放等重点产业空间节能降耗。

  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鼓励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支持引导传统产业节能和减排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大力支持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能源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推动产业生态化和产业园区生态化发展,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强度。

  优化交通运输业空间布局,科学规划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优化布局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调整优化集疏运体系,支持发展临空、临港和高铁经济区,从空间布局上促进交通运输业和区域节能减排。调整优化仓储物流园区布局,合理布局商贸网点,促进仓储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降成本、降能耗。

  加快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调整

  煤炭消耗和能源生产结构以煤炭为主是导致我国碳排放总量大的直接原因,改变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要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加快发展东中部分布式能源,支持沿海潮汐能和西南水电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提高非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比重。加强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和进口供应安全保障,安全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合理控制煤电建设规模和发展节奏,逐步降低煤电比例。

  有序推动高耗能、高排放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以及城乡居民生活用能煤改气、煤改电,降低煤炭资源直接消耗规模。促进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农、林、牧、渔业融合协同发展,因地制宜依托工业和民用建筑发展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研究开展零碳城市、零碳社区、零碳校园等试点示2

  范工作,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开展“气化”城市、“光伏”城市、“光伏”农村等重大工程和行动,为绿色低碳发展探索新路劲、积累新经验。

  大力促进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减碳

  实施以碳排放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加快对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建筑等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企业以及交通运输车辆设备和公共建筑实施节能和减碳技术改造。鼓励支持节能、节水、节材等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的应用,制定并动态调整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的强制性节能、节水、节材等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目录或强制性能耗水耗标准。逐步改善高耗能、高碳排放企业“产品出口国外、碳排放算在国内”的状况,研究通过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调节高耗能、高碳排放等企业的产品出口。大力促进工业和建筑等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推进餐饮外卖、快递包装减量化、标准化、循环化。

  研究出台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制度,提出项目相关节能、节材、节水、减排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从源头上有效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建设,提高能源电力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贯彻落实投资领域“放3

  管服”改革要求,新增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制度不必新增行政审批事项,更不应增加项目单位分担,建议将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制度与项目节能评估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相关前置审批事项融合为一项新的项目开工前置审批事项,或者将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直接融入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咨询评估制度中。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系统观念,加快研究制定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建筑等重点行业2030年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各地区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要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2030年碳达峰路线图和行动计划,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

  积极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消费方式

  深入开展绿色低碳生活创建行动,鼓励居民绿色出行,支持居民更多地采取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扩大城市停车收费区域范围,在中心城区划定更多的“步行街”,进一步提高城市停车收费价格,促使城市居民更多地减少汽车出行;倡导餐饮“光盘行动”,深入开展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大力推进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和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减少人们吃、住、行、游等各类消费活动的能源资源消耗强度。

  建立健全生活消费相关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收费机制,适度提高居民生活用水、用电、供气、供暖和垃圾处理等价格/收费水平,大幅度提高快递、餐饮外卖、超市食品袋等包装用品价格,用价格杠杆调控生活消费方式。

  加强对绿色生活消费方式的宣传和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台、报刊等传统媒介和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兴传媒,开展全方位、高频次的宣传,重点宣传推进绿色生活消费方式的重要意义、主要举措和政策措施等,凝聚形成全社会绿色生活共识,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社会生活新风尚。

  着力加大植树造林种草治沙力度

  坚持碳存量和增量“两手抓”,在着力减少生产生活必要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同时,要大力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存量。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山林田草沙生态治理和资源开发利用,科学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废旧工矿区治理开发、盐碱地治理利用以及荒漠化、石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开发。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大面积增加生态资源总量,大幅度提升生态资源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提升国土绿化总体水平,助推大幅度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总量。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以及企业、农村集体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和城乡居民家庭等社会各界的合力,加大植树造林种草投入力度,加大水土保持投入力度,巩固提升退耕退牧还林还草成果,拓展沙漠和沙化土地治理成果,进一步减少沙漠和沙化土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村庄绿化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

  积极推进绿色低碳领域改革创新

  大力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加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力度,降低绿色低碳发展成本,提高高耗能、高排放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项目或工程措施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提升节能减排的效率效果。大力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潮汐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工艺技术和设备研发创新,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技术水平,增强安全稳定性,进一步提高经济性尤其是提高与煤电的竞争力。

  促进投融资模式创新。促进生态环保领域投融资模式创新,在生态环境治理、生态林建设、清洁能源开发、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污水再利用等领域积极审慎引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创新商业模式,完善价格/收费机制,健全投资回报机制,支持引导社会资本自主投资建设生态建设、环境治理项目;积极引入生态环境治理导向的开发6

  (EOD)模式,充分挖掘生态产品价值,促进生态产业化,健全产业反哺机制,形成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的良性互动。积极探索高耗能、高排放等重点行业节能减碳商业模式创新,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节能减碳第三方治理等服务模式,调动相关主体特别是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或项目单位实施节能减碳项目的积极性。积极盘活存量资产,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存量绿色低碳项目发行公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回收的资金按要求主要投资于绿色低碳项目。

  推动碳金融创新发展。积极拓宽城市公共自行车、公共交通、农业等碳排放权来源和实现形式,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推动实现碳排放权的市场价值,调动相关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支持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调整完善银行绿色信贷政策和绿色债券发行监管政策,创新发展绿色资产证券化和绿色资产支持票据等产品,更好地助推绿色低碳发展。鼓励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和金融机构联合设立绿色低碳领域的产业投资基金,按照市场化运作,地方政府可以适当让利。积极审慎放宽保险和社保等长期机构资金的投资渠道,创新绿色保险产品,支持引导保险和社保等长期机构资金投资绿色低碳领域。

篇七:*生态环境局碳达峰碳中和总结

  关于2022年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汇报

  以下是关于

  的多篇精编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向国际社会做出的一项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系统观念,统筹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生产消费结构调整,统筹节能和减排,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建议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大力推动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升级

  科学规划布局高耗能、高碳排放等重大项目,加强建设选址论证比选,调整优化高耗能、高碳排放等重点产业的空间布局,尽可能降低能源资源、原材料和工业制成品等大宗商品的物流运输半径,降低物流运输能耗,促进高耗能、高碳排放等重点产业空间节能降耗。

  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鼓励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支持引导传统产业节能和减排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大力支持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能源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推动产业生态化和产业园区生态化发展,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强度。

  优化交通运输业空间布局,科学规划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优化布局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调整优化集疏运体系,支持发展临空、临港和高铁经济区,从空间布局上促进交通运输业和区域节能减排。调整优化仓储物流园区布局,合理布局商贸网点,促进仓储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降成本、降能耗。

  加快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调整

  煤炭消耗和能源生产结构以煤炭为主是导致我国碳排放总量大的直接原因,改变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要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加快发展东中部分布式能源,支持沿海潮汐能和西南水电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提高非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比重。加强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和进口供应安全保障,安全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合理控制煤电建设规模和发展节奏,逐步降低煤电比例。

  有序推动高耗能、高排放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以及城乡居民生活用能煤改气、煤改电,降低煤炭资源直接消耗规模。促进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农、林、牧、渔业融合协同发展,因地制宜依托工业和民用建筑发展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研究开展零碳城市、零碳社区、零碳校园等试点示范工作,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开展“气化”城市、“光伏”城市、“光伏”农村等重大工程和行动,为绿色低碳发展探索新路劲、积累新经验。

  大力促进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减碳

  实施以碳排放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加快对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建筑等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企业以及交通运输车辆设备和公共建筑实施节能和减碳技术改造。鼓励支持节能、节水、节材等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的应用,制定并动态调整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的强制性节能、节水、节材等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目录或强制性能耗水耗标准。逐步改善高耗能、高碳排放企业“产品出口国外、碳排放算在国内”的状况,研究通过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调节高耗能、高碳排放等企业的产品出口。大力促进工业和

  建筑等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推进餐饮外卖、快递包装减量化、标准化、循环化。

  研究出台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制度,提出项目相关节能、节材、节水、减排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从源头上有效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建设,提高能源电力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贯彻落实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要求,新增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制度不必新增行政审批事项,更不应增加项目单位分担,建议将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制度与项目节能评估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相关前置审批事项融合为一项新的项目开工前置审批事项,或者将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直接融入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咨询评估制度中。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系统观念,加快研究制定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建筑等重点行业2030年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各地区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要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2030年碳达峰路线图和行动计划,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

  积极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消费方式

  深入开展绿色低碳生活创建行动,鼓励居民绿色出行,支持居民更多地采取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扩大城市停车收费区域范围,在中心城区划定更多的“步行街”,进一步提高城市停车收费价格,促使城市居民更多地减少汽车出行;倡导餐饮“光盘行动”,深入开展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大力推进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和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减少人们吃、住、行、游等各类消费活动的能源资源消耗强度。

  建立健全生活消费相关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收费机制,适度提高居民生活用水、用电、供气、供暖和垃圾处理等价格/收费水平,大幅度提高

  快递、餐饮外卖、超市食品袋等包装用品价格,用价格杠杆调控生活消费方式。

  着力加大植树造林种草治沙力度

  坚持碳存量和增量“两手抓”,在着力减少生产生活必要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同时,要大力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存量。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山林田草沙生态治理和资源开发利用,科学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废旧工矿区治理开发、盐碱地治理利用以及荒漠化、石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开发。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大面积增加生态资源总量,大幅度提升生态资源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提升国土绿化总体水平,助推大幅度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总量。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以及企业、农村集体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和城乡居民家庭等社会各界的合力,加大植树造林种草投入力度,加大水土保持投入力度,巩固提升退耕退牧还林还草成果,拓展沙漠和沙化土地治理成果,进一步减少沙漠和沙化土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村庄绿化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

  积极推进绿色低碳领域改革创新

  大力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加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力度,降低绿色低碳发展成本,提高高耗能、高排放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项目或工程措施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提升节能减排的效率效果。大力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潮汐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工艺技术和设备研发创新,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技术水平,增强安全稳定性,进一步提高经济性尤其是提高与煤电的竞争力。

  促进投融资模式创新。促进生态环保领域投融资模式创新,在生态环境治理、生态林建设、清洁能源开发、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污水再利用等领域积极审慎引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创新商业模式,完善价格/收费机制,健全投资回报机制,支持引导社会资本自主投资建设生态建设、环境治理项目;积极引入生态环境治理导向的开发(EOD)模式,充分挖掘生态产品价值,促进生态产业化,健全产业反哺机制,形成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的良性互动。积极探索高耗能、高排放等重点行业节能减碳商业模式创新,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节能减碳第三方治理等服务模式,调动相关主体特别是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或项目单位实施节能减碳项目的积极性。积极盘活存量资产,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存量绿色低碳项目发行公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回收的资金按要求主要投资于绿色低碳项目。

篇八:*生态环境局碳达峰碳中和总结

  打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心得

  体会

  xx省在“十四五”期间,贯彻执行水泥错峰生产政策成绩显著,无论在环境保护、行业效益提升和化解产能严重过剩方面都为全国作出了表率。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对“十三五”的错峰生产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经验总结很有必要,意义重大。今天的会议除了省内水泥企业领导人外,还有工信部原材料xx处长,xx省工信厅孔庆成副厅长、xX调研员,以及省生态环境厅xx同志,以及济南市、泰安市、潍坊市、聊城市、德州市烟台市、济宁市、临沂市工信局都来参会,足以说明工信部、xx省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对水泥错峰生产工作的重视程度。xx省是贯彻执行水泥错峰生产政策最好的省份之一,尤其是省工信厅和生态环境厅在制订和执行水泥错峰生产计划和督察中,认真落实国务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充分发挥xx省水泥行业协会组织力量,依靠大企业带头引领发挥作用,真正做到“政府两厅”口径一致,协会按环保和市场需求精准制订错峰生产计划,大企业带头执行、督察停窑到位,全省年错峰生产165天,有效化解产能严重过剩,改善环境,实现行业效益稳增长,是我国制造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严格贯彻产业政策的成功典范。

  从“十四五”起,工信部和生态环境部将水泥错峰生产提升为“常态化”,充分显示出政府主管部门门]将加大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对能源高消耗和污染重排放行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及持续性。

  常态化错峰生产政策是科学的,符合水泥生产、经营和市场运行规律。

  水泥窑在熟料煅烧过程中因燃烧煤炭带来环境污染,在确保水泥产品市场供给的前提下,维护熟料市场供需动态平衡,减少熟料过剩产能,既能改善燃煤带来的环境污染,又能压减库存降本增效,对企业、对环境、对市场三者有利。通过控制供给侧产量来有效化解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以季节变化、市场需求变化来制定水泥窑错峰生产时间表,精准有效,凡是错峰生产计划执行到位的地区,即使产能利用率较低行业效益依然稳定。常态化错峰生产是根据南北市场和季节差异,有计划地制定不同的停窑时限,以限产降库存为目的,解决全年市场供需动态平衡,化解产能过剩和配合改善环境问题。环保的差异化绩效分级管控是针对短时间内、不确定时间段的重污染预警期间临时要求不同地区的企业停产限产,以压减局部地区污染排放总量为目的,解决大气污染的环境问题。两项政策相辅相成,并不存在绩效分级政策取代常态化错峰生产政策。常态化错峰生产是针对全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绩效分级政策是针对局部地区大气污染管控的措施;常态化错峰生产针对的是全省水泥窑企业,绩效分级政策针对的是防控重点地区的所有企业。因此,即使环保A级企业可以在重污染预警期间不停产,也不可以说A级企业不用执行错峰生产。

  常态化错峰生产促进了行业协会组织的行业自律诚信,形成了先进行业文化。

篇九:*生态环境局碳达峰碳中和总结

  发展清洁能源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心得体会

  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将“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列入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今年两会首次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决定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这一切表明,“碳达峰、碳中和”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实现这一目标,发展清洁能源至关重要,这也是人们建设美好生活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必然诉求。

  “十三五”期间,中国在清洁能源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提前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碳强度减排和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的2020年目标;在能源供应方面,构建多元清洁能源供应体系。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增至10.83亿千瓦,首度超过煤电装机规模,水电、风电、光伏和在建核电装机规模均居世界首位;在科技创新方面,构建绿色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建成完整的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在市场发展方面,构建良性竞争的能源市场,以清洁能源为主要业务的在业存续企业约2.69万家,其中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3000万元和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分别占23%和17%;在

  惠及百姓民生方面,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比例已达60%以上,农村地区大电网覆盖范围内均能使用动力电。

  以清洁能源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路径,也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建设美好生活的关键。为此,笔者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大力促进清洁能源市场化。发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调控作用,利用碳排放配额和碳价,鼓励企业优先使用清洁能源进行节能减排,碳减排量可转化为供交易的碳排放权或企业排放额度。设立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常规货币政策、再融资政策和信贷支持政策,引导企业积极使用清洁能源,达到减排降污的目的。

  积极促进清洁能源民用化。鼓励城乡居民使用清洁电力。继续推进水电、风电、光伏电、核电等清洁电力建设,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降低清洁电力价格。打造城市清洁能源公共交通系统,加快新能源汽车研发与生产,降低城市碳排放水平。继续推进北方清洁取暖改造,以天然气、电、地热、太阳能、工业余热和清洁化燃煤等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燃煤供暖。

  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建设美好生活的必要前提。每个人都必须秉持绿色环保理念,自觉使用清洁能源

  产品,自觉选择清洁能源动力的出行方式,主动培养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篇十:*生态环境局碳达峰碳中和总结

  碳达峰碳中和专题评论文章汇编(5篇)

  目录

  1.碳中和进程要防激进

  ......................................................22.碳中和时代ESG投资必将由“小众”走向“大众”.....53.先立后破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74.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115.有序推进碳中和防范运动式“减碳”

  ..........................14

  碳中和进程要防激进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JeremyRifkin表示,“一个国家的活力取决于人民是否愿意牺牲部分收入和财富以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安全,从而提高人民的生产力、健康水平和福利。”这句话用以批判现今国际社会上碳中和进程呈现出的激进态势,显得恰如其分。如果一种经济发展是以不尊重人民社会生活幸福度、损害健康和生命权益的,那必将引发一定的社会震荡与矛盾。

  欧盟的承诺是,要在2030年完成自1990年基础上减排至少55%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欧盟各成员国不断在绿色发展上提速,但过于激进同样是欧盟面临的一大问题。

  虽然欧盟的碳减排目标提出较早,碳交易市场相对完善,但欧盟目前缺乏碳减排的统一政策或法规。决策者们往往杀鸡取卵,不考虑民众实际生活,对人民健康与利益不做考量,为了迎合自己的经济发展目标与指数,往往激进地去对煤炭发电厂一关了之,这不仅使发电厂与投资商的利益受到损害,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激化社会矛盾,引发民众的抗议情绪,使得碳中和进程反而阻力重重,使决策者离预期越来越远。

  碳中和进程激进会引发两大后果。一是国际化争端。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荷兰与德国的争端:2018年,荷兰政府为遵守《巴黎协定》提出将要在2030年前实现全国零煤炭

  的能源供给。为尽快完成此目标,荷兰政府自2018年起强制关停了大量煤电项目及设计煤炭发电的工厂,这样的做法引起利益相关方的强烈不满。2020年初,荷兰政府要求鹿特丹周边的Maasvlakte3煤电厂必须在2030年前关闭。Maasvlakte3由德国能源公司Uniper投资运营,2016年正式启动,服役年限40年,然而荷兰政府强制要求它在2030年关闭也就意味着这座煤电厂的实际运行年限仅有15年,这无疑对Uniper的投资回报造成了影响。因此,Uniper根据《能源宪章》的条令起诉荷兰政府,并要求10亿欧元的赔偿。但事与愿违,荷兰政府驳回了Uniper的请求,并表态关闭前的十年过渡期已经是很好的补偿。近期德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商莱茵集团同样以违反《能源宪章》为由起诉了荷兰政府,因为荷兰政府同样强制要求荷兰境内于2015年完工的莱茵集团发电厂在2030年前关闭。

  第二个更值得警醒的后果来自于民生。碳中和的激进会极大干扰和影响民众的实际生活。《京都议定书》与《巴黎协定》的制定初衷本为团结世界各国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作出贡献,但随着近年来很多国家相继制定碳中和目标后,碳减排在某种程度上演化为一种脱离客观现实的盲目攀比趋势,如果各国间的绿色合作进一步演化为绿色竞争,将对民众利益与整体碳中和目标造成负面影响,也离国际经济碳中和的初心越来越远。一个国家或地区碳中和进程的顺利与成果,不能只看减排数据,更要从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和幸福度中寻求答案。政府应在碳减排行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正确

  的发展理念将对减排规划起到积极作用。

  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相关产业正在快速转型升级,而政策与法规也应跟上产业转型的脚步,特别是要在保护居民基本需求的情况下逐步发展绿色产业。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态势以及情况不尽相同,尽管碳中和是国际经济大势,但在推进过程中还应该扎实稳健,以维护和尊重经济稳定和人民利益为根本,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路径,切不可盲目与他国做国际“数据”竞争。

  碳中和时代ESG投资必将由“小众”走向“大众”

  近年来,ESG投资逐步脱离“小众”,走进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视野。

  当前全球最受关注的几大长期风险均与气候和环境有关,为此国际社会积极开展相关行动,我国也已承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而ESG投资起源于可持续的社会责任投资,主要涵盖环境、社会责任以及公司治理三个层面。其中“环境”包含低碳、气候变化等目标,涉及碳与温室气体排放等评价因素,与我国的绿色金融理念高度契合。在此背景下,我国也正在加码布局ESG投资支持绿色转型。

  投资者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投资机会。近年来,中国机构投资者愈发重视ESG投资策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国内机构投资者中接近九成对ESG投资策略有所关注,其中十分关注并且进行实践的占比接近20%。

  但我国目前可供投资者选择的ESG产品还比较“小众”。近年来,ESG产品布局明显提速,但存在明显的短板。比如公募基金方面,国内泛ESG基金布局主要围绕主题投资展开,真正ESG产品较少;银行理财子公司正发力布局ESG主题

  理财产品,以固收产品为主,覆盖节能环保、生态保护、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权益类产品有待创新。而券商资管旗下的ESG主题产品只有寥寥几只,同样以固定收益类为主,投资方式及产品数量均有待扩充。

  与产品发展进度相“匹配”的是,我国ESG投资同样处起步阶段,投资者入场节奏落后于海外发达市场。这一方面与当前A股市场的ESG评级体系发展仍不完善、ESG可投资性有待验证有关,另一方面也与ESG投资理念尚未普及有关。笔者认为,目前ESG投资有几个大的方面亟待完善。比如建立标准化的投资体系、包括投资工具、评价体系、信息披露的标准化等;ESG评级方面,应结合自身国情对差异化指标进行针对性更新,探索本土化ESG评级等等。

  同时也应看到,还处在“小众阶段”的ESG投资整体向上空间也较大。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随着ESG披露体系的完善、经济转型的深入、海外资金等中长线资金加速进场,中国的ESG投资将大有可为,也将逐步走向“大众”。

  先立后破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日前明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其中,“先立后破”意义深远,既着眼长远,也要立足当下,需遵循能源转型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合理安排、有序推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一是“先立”系统,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和推进终端电气化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举措,对碳减排贡献度超过70%,其核心在于加速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新型电力系统核心特征体现为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和开放互动,应推进新能源集中式和分散式发展,推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开发;推进新能源发电跨省跨区优化配置,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在发输配售用各环节系统性推进电力系统灵活性建设;推进数字化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作用,推进发输配售用一体化建设;推进综合能

  源服务、虚拟电厂、灵活性响应、电动汽车及充电桩、分布式能源等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进一步还原电力商品属性。

  二是“先立”市场,完善我国碳市场建设。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在立法建设和实务操作上均取得一定成效,逐步形成了全国和区域、一级和二级、现货和衍生品的多层次的碳交易市场体系。接下来将在碳配额分配机制、温室气体范围、市场覆盖行业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从全球成熟碳市场看,碳交易是碳金融的基础,碳金融是碳交易的方向,两者都是推进绿色技术应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为充分发挥碳市场在碳达峰、碳中和中的作用,我国碳市场需要进一步推进碳市场金融属性建设,推进金融机构成为碳市场主体,推进碳期货、碳基金等碳金融创新产品示范,充分发挥碳金融在配额价格发现、降低碳市场风险、提高配额配置效率、推进绿色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发挥电网平台作用,完善碳配额成本传导机制,形成全社会共担共建共享绿色发展的局面。

  三是“先立”技术,推进绿色技术示范应用。绿色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我国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但相比化石能源竞争力仍不足。据测算,绿色溢价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仍将存在,电力行业在2030年左右实现绿色溢价转负,非电能源供应行业则需要更长时间。需要充分发挥碳金融、绿色金融等创新机制,推动

  绿色低碳技术、减污降碳技术等实现重大突破。进一步降低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度电成本,进一步推进可再生能源在供热、制氢等领域创新应用,进一步提高风光灵活性与可靠性水平;进一步提高云大物移智链等数字技术在存量改造和增量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推进氢能、储能、特高压、碳捕集及利用等创新技术示范及推广;进一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电能替代示范,推进绿氢、绿氨应用示范;进一步推进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利用高效化、技术产品化、产业化应用节奏。

  四是“后破”传统化石能源,逐步打破煤电及化石能源主体地位。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仍然超过80%,煤炭占比超过55%,化石能源仍在稳定可靠能源供给、保持实体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我国各区域逐步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全国能源消费逐步进入“总量增加,增速下降”的减速增长阶段,但仍处于碳排放上行阶段。“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我国电力供给端和需求侧负荷双向波动逐步加大,能源电力供应整体宽松,但局部地区季节性、阶段性偏紧趋势将越发凸显,电价波动也逐步成为常态。在储能、氢能等创新灵活性技术逐步具备竞争力的过程中,仍需煤电在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保障区域季节性阶段性电力供需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煤电仍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支撑,一味地、一刀切地去煤化、去煤电化将对能源电力安全可靠稳

  定供应带来较大影响。

  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的会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这是中央对当前重点工作的最新部署。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各地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行动,但是在“减碳”进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一是一些地方“减碳”雷声大、雨点小,虚喊口号、蜂拥而上,抢风口、蹭热度、追热点;二是一些地方用力过猛,去煤电“一刀切”,超出了当前的发展阶段,采取的行动不切实际;三是一些地方借碳达峰来攀高峰、冲高峰,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冲动强烈。

  这些问题的出现,暴露出一些地方对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在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时出现了偏差,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直接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减碳”目标的实现,不在于口号喊得多响亮、造的声势多么轰轰烈烈,而是要踏踏实实落实在具体行动上。但是,目前一些地方没有充分调查研究,甚至在没有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没有协调好能源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情况下,片面强

  调零碳方案或行动,或者不顾自身资源禀赋,就一哄而上实行能源替代,看似力度很大,实际上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不仅会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而且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带来不利影响。

  近期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就发现,一些地方存在盲目上马“两高”项目的冲动,有“大上、快上、抢上、乱上”的势头。如果任由“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不但会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而且会导致碳排放增加速率快,碳排放会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达峰,无疑会让后期碳中和承担更大的压力和代价。

  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是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是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的重塑,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必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持全国一盘棋,处理好发展

  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我们要重点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等方面下功夫,也就是先立后破,先把“减碳”的基础工作做好,在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上推进“减碳”。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责任,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科学把握工作节奏,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考核,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就一定能打赢这场硬仗。

  有序推进碳中和防范运动式“减碳”

  刚刚结束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近期备受关注的碳达峰、碳中和有了新的指示:要求统筹有序做好相关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其中对运动式“减碳”及时制止的顺应民心之策,引发广泛关注。

  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意义不需赘述,而要有效促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衔接与实现,政府和市场毫无疑问都会扮演各自的角色。各级政府在面对来自高层或上级政府带有考核性质的要求时,有些地方会采取比较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来推动目标的实现,有时甚至会过于简单粗暴,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所谓运动式“减碳”,一种是虚喊口号、蜂拥而上,抢风口、蹭热度、追热点;另一种是过度行动,超出了目前的发展阶段而采取不切实际的行动。比如某些地区在没有协调好能源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前提下,片面强调零碳方案、打造零碳社区、大搞零碳行动计划,宣传所谓的投资潜力。更有甚者,粗暴关闭碳排放较多的传统企业,影响产业经济供应链。此外,因运动式“减碳”对居民生活碳排放进行行政性干预也时有出现,违背了以人民为出发点的高质量发展理念,值得警惕。

  换言之,实现碳中和需要制定详细的“减碳计划”和具体措施,既不盲目,也不激进,需要具备科学性与合理性。目前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还有70%左右,要实现碳中和目标,能源结构转型是绕不开的,要用绿色能源替代如此巨量的煤炭。就能源多元化的结构性思路考量,水电资源开发空间已不大,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核电等还有较大拓展空间,特别是光伏发电,技术进步空间较大,应成为未来发展重点。

  而从碳排放大户看,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大头,总体上是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排放占比在80%左右,且集中在能源、制造、交通和建筑领域。未来,能源领域核心就是推进绿能替代,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现代电力体系,在此基础上推进电气化和电动化。制造业要实现燃料或原料脱碳,交通要在绿电绿氢基础上推进电动化和氢动化,建筑要大力推广节能建筑。目前中国的能效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约40%的差距,减排空间不小。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做的是对所有相关的政策和制度进行梳理,对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矛盾的现行政策和制度进行修改完善,保持政府政策和制度与碳减排目标的一致性。同时建立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价格、税收、排放权交易,让绿色低碳价值能够通过市场进行表达和实现,并完善碳减排相关的基础设施、构建更好的绿色金融生态、加强绿色发展国家合作,等等。

  对于居民生活的碳排放,不应对居民用能采取限制性行

  政手段,特别是切忌干扰居民正常生活。可行的举措是,通过激励性的阶梯性电价政策等手段,更好激励居民节约用能,让节约用能更好的居民,能够通过用能权的交易获得补偿和奖励,一举两得。

  总体而言,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平衡好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的关系,有序推进,尽可能避免为完成目标采取过于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应该相信,有了好的政策、制度和激励机制,市场主体就会在这个环境下主动作为,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篇十一:*生态环境局碳达峰碳中和总结

 关于2021年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汇报材料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向国际社会做出的一项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系统观念,统筹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生产消费结构调整,统筹节能和减排,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建议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大力推动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升级

  科学规划布局高耗能、高碳排放等重大项目,加强建设选址论证比选,调整优化高耗能、高碳排放等重点产业的空间布局,尽可能降低能源资源、原材料和工业制成品等大宗商品的物流运输半径,降低物流运输能耗,促进高耗能、高碳排放等重点产业空间节能降耗。

  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鼓励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支持引导传统产业节能和减排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大力支持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能源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推动产业生态化和产业园区生态化发展,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强度。

  优化交通运输业空间布局,科学规划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优化布局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调整优化集疏运体系,支持发展临空、临港和高铁经济区,从空间布局上促进交通运输业和区域节能减排。调整优

  化仓储物流园区布局,合理布局商贸网点,促进仓储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降成本、降能耗。

  加快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调整

  煤炭消耗和能源生产结构以煤炭为主是导致我国碳排放总量大的直接原因,改变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要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加快发展东中部分布式能源,支持沿海潮汐能和西南水电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提高非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比重。加强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和进口供应安全保障,安全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合理控制煤电建设规模和发展节奏,逐步降低煤电比例。

  有序推动高耗能、高排放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以及城乡居民生活用能煤改气、煤改电,降低煤炭资源直接消耗规模。促进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农、林、牧、渔业融合协同发展,因地制宜依托工业和民用建筑发展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研究开展零碳城市、零碳社区、零碳校园等试点示范工作,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开展“气化”城市、“光伏”城市、“光伏”农村等重大工程和行动,为绿色低碳发展探索新路劲、积累新经验。

  大力促进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减碳

  实施以碳排放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加快对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建筑等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企业以及交通运输车辆设备和公共建筑实施节能和减碳技术

  改造。鼓励支持节能、节水、节材等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的应用,制定并动态调整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的强制性节能、节水、节材等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目录或强制性能耗水耗标准。逐步改善高耗能、高碳排放企业“产品出口国外、碳排放算在国内”的状况,研究通过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调节高耗能、高碳排放等企业的产品出口。大力促进工业和建筑等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推进餐饮外卖、快递包装减量化、标准化、循环化。

  研究出台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制度,提出项目相关节能、节材、节水、减排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从源头上有效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建设,提高能源电力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贯彻落实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要求,新增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制度不必新增行政审批事项,更不应增加项目单位分担,建议将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制度与项目节能评估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相关前置审批事项融合为一项新的项目开工前置审批事项,或者将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直接融入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咨询评估制度中。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系统观念,加快研究制定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建筑等重点行业2030年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各地区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要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2030年碳达峰路线图和行动计划,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

  积极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消费方式

  深入开展绿色低碳生活创建行动,鼓励居民绿色出行,支持居民更多地采取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扩大城市停车收费区域范围,在中心城区划定更多的“步行街”,进一步提高城市停车收费价格,促使城市居民更多地减少汽车出行;倡导餐饮“光盘行动”,深入开展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大力推进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和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减少人们吃、住、行、游等各类消费活动的能源资源消耗强度。

  建立健全生活消费相关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收费机制,适度提高居民生活用水、用电、供气、供暖和垃圾处理等价格/收费水平,大幅度提高快递、餐饮外卖、超市食品袋等包装用品价格,用价格杠杆调控生活消费方式。

  加强对绿色生活消费方式的宣传和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台、报刊等传统媒介和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兴传媒,开展全方位、高频次的宣传,重点宣传推进绿色生活消费方式的重要意义、主要举措和政策措施等,凝聚形成全社会绿色生活共识,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社会生活新风尚。

  着力加大植树造林种草治沙力度

  坚持碳存量和增量“两手抓”,在着力减少生产生活必要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同时,要大力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存量。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山林田草沙生态治理和资源开发利用,科学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废旧工矿区治理开发、盐碱地治理利用以及荒漠化、石

  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开发。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大面积增加生态资源总量,大幅度提升生态资源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提升国土绿化总体水平,助推大幅度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总量。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以及企业、农村集体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和城乡居民家庭等社会各界的合力,加大植树造林种草投入力度,加大水土保持投入力度,巩固提升退耕退牧还林还草成果,拓展沙漠和沙化土地治理成果,进一步减少沙漠和沙化土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村庄绿化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

  积极推进绿色低碳领域改革创新

  大力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加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力度,降低绿色低碳发展成本,提高高耗能、高排放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项目或工程措施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提升节能减排的效率效果。大力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潮汐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工艺技术和设备研发创新,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技术水平,增强安全稳定性,进一步提高经济性尤其是提高与煤电的竞争力。

  促进投融资模式创新。促进生态环保领域投融资模式创新,在生态环境治理、生态林建设、清洁能源开发、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污水再利用等领域积极审慎引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创新商业模式,完善价格/收费机制,健全投资回报机制,支持引导社会资本自主投资建设生态建设、环境治理项目;积极引入生态环境治理导向的开发(EOD)模式,充分挖掘生态产品价值,促进生态产

  业化,健全产业反哺机制,形成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的良性互动。积极探索高耗能、高排放等重点行业节能减碳商业模式创新,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节能减碳第三方治理等服务模式,调动相关主体特别是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或项目单位实施节能减碳项目的积极性。积极盘活存量资产,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存量绿色低碳项目发行公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回收的资金按要求主要投资于绿色低碳项目。

  推动碳金融创新发展。积极拓宽城市公共自行车、公共交通、农业等碳排放权来源和实现形式,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推动实现碳排放权的市场价值,调动相关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支持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调整完善银行绿色信贷政策和绿色债券发行监管政策,创新发展绿色资产证券化和绿色资产支持票据等产品,更好地助推绿色低碳发展。鼓励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和金融机构联合设立绿色低碳领域的产业投资基金,按照市场化运作,地方政府可以适当让利。积极审慎放宽保险和社保等长期机构资金的投资渠道,创新绿色保险产品,支持引导保险和社保等长期机构资金投资绿色低碳领域。仅供参考

篇十二:*生态环境局碳达峰碳中和总结

 关于2021年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汇报材料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向国际社会做出的一项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系统观念,统筹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生产消费结构调整,统筹节能和减排,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建议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大力推动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升级

  科学规划布局高耗能、高碳排放等重大项目,加强建设选址论证比选,调整优化高耗能、高碳排放等重点产业的空间布局,尽可能降低能源资源、原材料和工业制成品等大宗商品的物流运输半径,降低物流运输能耗,促进高耗能、高碳排放等重点产业空间节能降耗。

  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鼓励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支持引导传统产业节能和减排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大力支持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能源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推动产业生态化和产业园区生态化发展,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强度。

  优化交通运输业空间布局,科学规划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优化布局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调整优化集疏运体系,支持发展临空、临港和高铁经济区,从空间布局上促进交通运输业和区域节能减排。调整优

  化仓储物流园区布局,合理布局商贸网点,促进仓储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降成本、降能耗。

  加快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调整

  煤炭消耗和能源生产结构以煤炭为主是导致我国碳排放总量大的直接原因,改变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要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加快发展东中部分布式能源,支持沿海潮汐能和西南水电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提高非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比重。加强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和进口供应安全保障,安全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合理控制煤电建设规模和发展节奏,逐步降低煤电比例。

  有序推动高耗能、高排放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以及城乡居民生活用能煤改气、煤改电,降低煤炭资源直接消耗规模。促进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农、林、牧、渔业融合协同发展,因地制宜依托工业和民用建筑发展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研究开展零碳城市、零碳社区、零碳校园等试点示范工作,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开展“气化”城市、“光伏”城市、“光伏”农村等重大工程和行动,为绿色低碳发展探索新路劲、积累新经验。

  大力促进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减碳

  实施以碳排放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加快对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建筑等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企业以及交通运输车辆设备和公共建筑实施节能和减碳技术

  改造。鼓励支持节能、节水、节材等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的应用,制定并动态调整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的强制性节能、节水、节材等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目录或强制性能耗水耗标准。逐步改善高耗能、高碳排放企业“产品出口国外、碳排放算在国内”的状况,研究通过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调节高耗能、高碳排放等企业的产品出口。大力促进工业和建筑等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推进餐饮外卖、快递包装减量化、标准化、循环化。

  研究出台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制度,提出项目相关节能、节材、节水、减排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从源头上有效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建设,提高能源电力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贯彻落实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要求,新增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制度不必新增行政审批事项,更不应增加项目单位分担,建议将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制度与项目节能评估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相关前置审批事项融合为一项新的项目开工前置审批事项,或者将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直接融入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咨询评估制度中。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系统观念,加快研究制定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建筑等重点行业2030年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各地区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要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2030年碳达峰路线图和行动计划,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

  积极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消费方式

  深入开展绿色低碳生活创建行动,鼓励居民绿色出行,支持居民更多地采取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扩大城市停车收费区域范围,在中心城区划定更多的“步行街”,进一步提高城市停车收费价格,促使城市居民更多地减少汽车出行;倡导餐饮“光盘行动”,深入开展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大力推进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和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减少人们吃、住、行、游等各类消费活动的能源资源消耗强度。

  建立健全生活消费相关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收费机制,适度提高居民生活用水、用电、供气、供暖和垃圾处理等价格/收费水平,大幅度提高快递、餐饮外卖、超市食品袋等包装用品价格,用价格杠杆调控生活消费方式。

  加强对绿色生活消费方式的宣传和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台、报刊等传统媒介和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兴传媒,开展全方位、高频次的宣传,重点宣传推进绿色生活消费方式的重要意义、主要举措和政策措施等,凝聚形成全社会绿色生活共识,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社会生活新风尚。

  着力加大植树造林种草治沙力度

  坚持碳存量和增量“两手抓”,在着力减少生产生活必要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同时,要大力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存量。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山林田草沙生态治理和资源开发利用,科学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废旧工矿区治理开发、盐碱地治理利用以及荒漠化、石

  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开发。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大面积增加生态资源总量,大幅度提升生态资源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提升国土绿化总体水平,助推大幅度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总量。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以及企业、农村集体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和城乡居民家庭等社会各界的合力,加大植树造林种草投入力度,加大水土保持投入力度,巩固提升退耕退牧还林还草成果,拓展沙漠和沙化土地治理成果,进一步减少沙漠和沙化土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村庄绿化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

  积极推进绿色低碳领域改革创新

  大力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加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力度,降低绿色低碳发展成本,提高高耗能、高排放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项目或工程措施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提升节能减排的效率效果。大力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潮汐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工艺技术和设备研发创新,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技术水平,增强安全稳定性,进一步提高经济性尤其是提高与煤电的竞争力。

  促进投融资模式创新。促进生态环保领域投融资模式创新,在生态环境治理、生态林建设、清洁能源开发、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污水再利用等领域积极审慎引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创新商业模式,完善价格/收费机制,健全投资回报机制,支持引导社会资本自主投资建设生态建设、环境治理项目;积极引入生态环境治理导向的开发(EOD)模式,充分挖掘生态产品价值,促进生态产

  业化,健全产业反哺机制,形成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的良性互动。积极探索高耗能、高排放等重点行业节能减碳商业模式创新,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节能减碳第三方治理等服务模式,调动相关主体特别是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或项目单位实施节能减碳项目的积极性。积极盘活存量资产,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存量绿色低碳项目发行公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回收的资金按要求主要投资于绿色低碳项目。

  推动碳金融创新发展。积极拓宽城市公共自行车、公共交通、农业等碳排放权来源和实现形式,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推动实现碳排放权的市场价值,调动相关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支持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调整完善银行绿色信贷政策和绿色债券发行监管政策,创新发展绿色资产证券化和绿色资产支持票据等产品,更好地助推绿色低碳发展。鼓励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和金融机构联合设立绿色低碳领域的产业投资基金,按照市场化运作,地方政府可以适当让利。积极审慎放宽保险和社保等长期机构资金的投资渠道,创新绿色保险产品,支持引导保险和社保等长期机构资金投资绿色低碳领域。仅供参考

篇十三:*生态环境局碳达峰碳中和总结

 【关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报告(多篇)】

  关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报告(2篇)

  关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报告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向国际社会做出的一项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系统观念,统筹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生产消费结构调整,统筹节能和减排,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建议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大力推动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升级

  科学规划布局高耗能、高碳排放等重大项目,加强建设选址论证比选,调整优化高耗能、高碳排放等重点产业的空间布局,尽可能降低能源资源、原材料和工业制成品等大宗商品的物流运输半径,降低物流运输能耗,促进高耗能、高碳排放等重点产业空间节能降耗。

  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鼓励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支持引导传统产业节能和减排技术改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大力支持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能源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推动产业生态化

  和产业园区生态化发展,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强度。

  优化交通运输业空间布局,科学规划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优化布局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调整优化集疏运体系,支持发展临空、临港和

  高铁经济区,从空间布局上促进交通运输业和区域节能减排。调整优化仓储物流园区布局,合理布局商贸网点,促进仓储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降成本、降能耗。

  二、加快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调整

  煤炭消耗和能源生产结构以煤炭为主是导致我国碳排放总量大的直接原因,改变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要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加快发展东中部分布式能源,支持沿海潮汐能和西南水电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提高非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比重。加强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和进口供应安全保障,安全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合理控制煤电建设规模和发展节奏,逐步降低煤电比例。

  有序推动高耗能、高排放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以及城乡居民生活用能煤改气、煤改电,降低煤炭资源直接消耗规模。促进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农、林、牧、渔业融合协同发展,因地制宜依托工业和民用建筑发展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研究开展零碳城市、零碳社区、零碳校园等试点示范工作,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开展“气化”城市、“光伏”城市、“光伏”农村等重大工程和行动,为绿色低碳发展探索新路劲、积累新经验。

  三、大力促进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减碳

  实施以碳排放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加快对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建筑等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企业以及交通运输车辆设备和公共建筑实施节能和减碳技术改造。鼓励支持节能、节水、节材等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的应用,制定并动态调整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的强制性节能、节水、节材等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目录或强制性能耗水耗标准。逐步改善高耗能、高碳排放企业“产品出口国外、碳排放算在国内”的状况,研究通过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调节高耗能、高碳排放等企业的产品出口。大力促进工业和建筑等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推进餐饮外卖、快递包装减量化、标准化、循环化。

  研究出台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制度,提出项目相关节能、节材、节水、减排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从源头上有效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建设,提高能源电力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贯彻落实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要求,新增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制度不必新增行政审批事项,更不应增加项目单位分担,建议将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制度与项目节能评估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相关前置审批事项融合为一项新的项目开工前置审批事项,或者将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直接融入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咨询评估制度中。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系统观念,加快研究

  制定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建筑等重点行业2030年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各地区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要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2030年碳达峰路线图和行动计划,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

  四、积极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消费方式

  深入开展绿色低碳生活创建行动,鼓励居民绿色出行,支持居民更多地采取公共交通出行方式;

  扩大城市停车收费区域范围,在中心城区划定更多的“步行街”,进一步提高城市停车收费价格,促使城市居民更多地减少汽车出行;

  倡导餐饮“光盘行动”,深入开展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

  大力推进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和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减少人们吃、住、行、游等各类消费活动的能源资源消耗强度。

  建立健全生活消费相关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收费机制,适度提高居民生活用水、用电、供气、供暖和垃圾处理等价格/收费水平,大幅度提高快递、餐饮外卖、超市食品袋等包装用品价格,用价格杠杆调控生活消费方式。

  加强对绿色生活消费方式的宣传和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台、报刊等传统媒介和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兴传媒,开展全方位、高频次的宣传,重点宣传推进绿色生活消费

  方式的重要意义、主要举措和政策措施等,凝聚形成全社会绿色生活共识,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社会生活新风尚。

  五、着力加大植树造林种草治沙力度

  坚持碳存量和增量“两手抓”,在着力减少生产生活必要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同时,要大力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存量。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山林田草沙生态治理和资源开发利用,科学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废旧工矿区治理开发、盐碱地治理利用以及荒漠化、石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开发。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大面积增加生态资源总量,大幅度提升生态资源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提升国土绿化总体水平,助推大幅度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总量。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以及企业、农村集体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和城乡居民家庭等社会各界的合力,加大植树造林种草投入力度,加大水土保持投入力度,巩固提升退耕退牧还林还草成果,拓展沙漠和沙化土地治理成果,进一步减少沙漠和沙化土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村庄绿化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

  六、积极推进绿色低碳领域改革创新

  一是大力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加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力度,降低绿色低碳发展成本,提高高耗能、高排放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项目或工程措施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提升节能减排的效率效果。大力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潮汐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工艺技术和设备研发创新,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技术水平,增强安全稳定性,进一步提高经济性尤其是提高与煤

  电的竞争力。

  二是促进投融资模式创新。促进生态环保领域投融资模式创新,在生态环境治理、生态林建设、清洁能源开发、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污水再利用等领域积极审慎引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鼓励创新商业模式,完善价格/收费机制,健全投资回报机制,支持引导社会资本自主投资建设生态建设、环境治理项目;

  积极引入生态环境治理导向的开发(EOD)模式,充分挖掘生态产品价值,促进生态产业化,健全产业反哺机制,形成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的良性互动。积极探索高耗能、高排放等重点行业节能减碳商业模式创新,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节能减碳第三方治理等服务模式,调动相关主体特别是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或项目单位实施节能减碳项目的积极性。积极盘活存量资产,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存量绿色低碳项目发行公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回收的资金按要求主要投资于绿色低碳项目。

  三是推动碳金融创新发展。积极拓宽城市公共自行车、公共交通、农业等碳排放权来源和实现形式,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推动实现碳排放权的市场价值,调动相关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支持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调整完善银行绿色信贷政策和绿色债券发行监管政策,创新发展绿色资产证券化和绿色资产支持票据等产品,更好地助推绿色低碳发展。鼓励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和金融机构联合设立绿色低碳领域的产业投资基金,按照市场化运作,地方政府可以适当让利。积极审慎放宽保险和社保等长期机构资金的投资渠道,创新绿色保险产品,支持引导保险和社保等长期机构资金投资绿色低碳领域。

  关于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汇报

  __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__区紧紧围绕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

  一、梳理工作要点,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印发《__区应对气候变化2021年行动计划》,明确2021年__区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工作方向和重点任务,着力推进__区重点领域低碳发展,强化__区重点排放单位管理和市场化机制,推进__区低碳试点及适应气候变化,助力城市副中心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二、开展专题培训,强化“双碳”能力建设。区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解析碳达峰、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宣讲,介绍应对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概念,解读中央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双碳目标的总体部署,传达北京市及__区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进展,着力提升全局机关干部的低碳意识和业务能力;

  区政协组织开展“落实碳达峰和碳中和加大力度推进‘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专题报告会,向委员深入解读了我国提出碳

  达峰、碳中和战略考虑、实现途径与内涵外延。

  三、推进绿色发展,打造美丽宜居城市。推行绿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区内新建建筑__%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大型公共建筑执行二星以上绿色建筑标准,国风尚城共有产权房项目已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认证;

  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应用地源热泵和光伏发电,每年可节约标煤超过__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X.X万吨;

  支持新能源公交车运营,截至目前,__区纯电动公交车、清洁能源公交车均有超千辆投入使用。

  四、力促节能降碳,纳入专项发展规划。将大力推动绿色低碳新发展理念纳入__区“十四五”时期重点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__区将着力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化发展,推进产业绿色升级,持续推进工业生产绿色化;

  推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化,控制化石能源消耗总量,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构建绿色低碳治理体系,落实碳排放控制管理制度,完善碳排放总量控制体系,建立健全碳排放交易市场;

  率先打造零碳示范引领,推进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开展碳中和示范区建设研究;

  推动__绿色低碳发展,联合__市、__市等地区,拓展绿色生态廊道,划定城市副中心与__交界地区的生态绿带控制线,拓展绿色空间;

  培育绿色生活新风尚,建设绿色人居环境,完善生态基础设施,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下一步,__区将积极推动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通过全面核算辖区范围内各地区、各行业领域、各类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摸清碳家底”,全面掌握我区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其排放特征,明确区域行业分布状况,跟踪温室气体增减变化及发展趋势,预测未来温室气体排放情景,最终辅助碳决策,有力推动__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科普宣传活动汇报

  为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__”目标,进一步增强节能减排的环保理念,近日,__县财政局多举措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科普宣传活动。

  一、加强宣传力度。利用大厅LED屏、单位微信群和公众号、摆放易拉宝和组织观看“碳达峰”“碳中和”科普直播等宣传手段,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概念进行推送和发布,在单位内形成了良好的“碳达峰”“碳中和”学习氛围。

  二、强化落实到位。组织干部职工集体学习“碳达峰”、“碳中和”科普教育片。教育片系统解答了“碳达峰”、“碳中和”是什么、如何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和实现“碳中和”我们能够做什么三个问题,在干部职工中取得了良好的科普效果。

  通过本次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让广大干部职工了解到看似高深的“碳达峰”“碳中和”其实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引导大

  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十四:*生态环境局碳达峰碳中和总结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汇报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承载着能源转型的历史使命,是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是排头兵。电网连接电力生产和消费,是重要的网络平台,是能源转型的中心环节。我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是对电力行业的一场战略性、全局性、革命性变革。

  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强调,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明确了“双碳”背景下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发展的方向。新型电力系统以新能源为供给主体,以确保能源电力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电力需求为首要目标,以坚强智能电网为枢纽平台,以源网荷储互动与多能互补为重要支撑,是传统电力系统的跨越升级。__表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以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为引领,以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为方向,以能源互联网为平台,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六个推进”为抓手,助力省电力公司建设具有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开放互动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电力系统。

  推进清洁替代,促进电力生产源头减碳。__告诉记者,新能源将在电源结构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煤电将从发电主体逐步演变为调节性和保障性电源。通过CCUS、综合能源生产单元等火电低碳转型新技术,逐步实现存量火电的近零碳排放。截至__年_月,我省新能源装机达到__.x万千

  瓦,同比增长__.x%,占总装机比重的__.x%。预计到__年,全省新能源装机将达到__万千瓦,占比超过__%。预计到__年,全省新能源装机将突破x亿千瓦,成为第一大电源。

  推进电能替代,提高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__说,就是要构建以电力为中心的终端能源消费格局,深挖各领域电能替代潜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如,在交通领域,完善充电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助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

  在建筑领域,大力推动电采暖和屋顶光伏,发挥__新能源优势,积极配合建设一批示范项目;

  在工农业领域,深挖工业生产窑炉、锅炉替代潜力,持续推进农业生产生活电气化,不断拓展电能替代广度深度。

  推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优化电网资源配置能力。在__看来,电网结构将由以大电网为主,向大电网、微电网、局部直流电网融合发展转变,推进电网数字化、透明化,满足新能源优先就地消纳和全国优化配置需要。为此,省电力公司将在__等负荷中心示范构建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全面推动电网信息物理系统融合,由传统电网向能源互联网转型升级。在芮城县等地区建设村级直流配电网试点,实现屋顶光伏的就地消纳,因地制宜发展微电网,积极建设虚拟电厂示范工程,支撑各类分布式资源接入电网。

  推进灵活性资源有序发展,提高系统调节能力。在电源侧,省电力公司将大力推广“新能源+储能”应用,培育“常规机组+储能”联合运行示范项目;

  在电网侧,加快浑源、垣曲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支持大同利用煤电退役机组厂址建设新型锂电池储能项目、利用废弃矿井建设压缩空气储能试点工程;

  在用户侧,扩大可调节负荷资源库,聚合各类资源,积极参与需求响应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和现货市场。

  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提升能源互联网发展水平。省电力公司将制定并加快实施“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攻关行动计划”,加强“大云物移智链”等新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协调控制技术,提高电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打造电网数字化平台,依托能源云等电网平台,与地方政府共同打造__能源大数据中心,加大数据共享和价值挖掘,拓展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构建能源互联网生态圈。

  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构建新型电力市场体系。__认为,要加快推动建设竞争充分、开放有序的省级电力市场,实现__富余新能源发电量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完善中长期、现货和辅助服务衔接机制,探索容量市场交易机制,开展绿色电力交易,大力推动绿色能源跨区输送。主动参与碳市场建设,持续推进市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电力市场和碳市场协同机制、碳价格与电价联动机制,激发全社会减排动力。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一项极具开创性、挑战性的系统工程。省电力公司将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在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中勇当引领者、推动者和先行者,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__力量。,

篇十五:*生态环境局碳达峰碳中和总结

 智慧城市新规划“碳达峰”“碳中和”的对策与建议发展总结报告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正在进行的全球范围的系统性社会大变革。

  今年8月25日是中国低碳日,“低碳生活,绿建未来”是今年的主题。众所周知,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在于企业转变生产方式,走绿色发展之路,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衣食住行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给地球留下“足迹”。尽管对很多人而言,“低碳”已经不是个新概念,但是从认识到行动,还需要每个人付出更多努力。

  笔者在长期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以及阶段性任务,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问题,从能源系统转型、行业节能减排、重点技术规划、固碳项目布局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结合我国政策情况,我国现如今已经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二零三零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二零六零年前实现“碳中和”。因此,我们在未来发展中,稳步推进实现“碳中和”,并从法律法规、激励机制、能源革命、科技创新、固碳能力、全民加入等方面,提出了落实“碳达峰”以及“碳中和”路径的政策建议。今天,我们也围绕智慧城市的“碳达峰”“碳中和”,谈谈我们的想法!

  ——科学助力“碳达峰”超前发展,为实现“碳中和”赢得时间以及信心

  一是适度加快进度、略留余地,避免在二零三零年出现被动“达峰”局面。按照适度超前、略留余地、提升信心的要求部署达峰行动方案。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达峰。若全国年均经济增速低于5.5%,碳排放量有望在2025年达到峰值,峰值规模约为108亿吨。在经济增速较高情形下,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望在“十五五”期间进入平台期,峰值超过111亿吨,给“碳中和”工作带来更大压力。二零三零年全国单位GDP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67%以上,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8亿吨标准煤以内,煤炭占比不超过45%。二是提前规划重点领域排放限额以及“碳达峰”时间表,引导以及强化市场预期。瞄准二零三

  零年前“碳达峰”目标,尽早确定行业碳排放限额以及达峰时间表,并向全社会公布,以引导排放主体及时采取行动。考虑到后疫情时代可能的经济复苏进程及我国新发展格局的建设要求,未来十年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不超过1100亿吨。另外,水泥、钢铁、电力行业碳排放率先达峰。水泥行业仍处于震荡期,谨防其碳排放出现反弹。

  三是持续推动能源供给革命,进一步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以及储运设施部署。加快向清洁能源转型,到二零三零年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占比提升至20%。进一步完善清洁电力消纳长效机制,充分发挥西部以及北部的风、光资源优势,推动多能互补,加快储能技术以及设施部署,形成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清洁电力智能调度新格局。加速淘汰落后燃煤机组,结合保障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需求以及电力安全稳定供应要求,适度发展灵活调节的超超临界以及煤气化联合循环等先进燃煤发电技术,以及核电技术。

  四是加快先进节能减排技术推广,继续大力挖掘节能增效潜力。推进钢铁、水泥、化工、建筑、交通等能源密集型部门的低碳技术应用。钢铁行业短期加速低碳烧结、高炉喷煤、轧钢加热炉蓄热式燃烧等技术推广,争取“十五五”前实现100%普及;进一步提高烧结余热回收利用、干式高炉炉顶余压余热发电等能量再利用技术,争取二零三零年实现大规模渗透。

  ——全面推动低碳转型以及固碳布局双轮驱动,稳步推进实现“碳中和”

  一是继续强力推进能源系统低碳转型,有序部署固碳技术。统筹能源系统低碳转型以及多种固碳技术有序布局,形成合力,低成本实现“碳中和”。我国在二零三一至二零六零年的30年内需要实现净碳排放从108-111亿吨至0吨,其中能源系统低碳转型仍然是重点,这不仅影响“碳中和”的实现,也影响实现“碳中和”的代价,对于难以消除或降低的碳排放可由碳捕集、利用以及封存技术、森林碳汇等固碳技术来吸收。

  二是谋划重点领域“碳达峰”后的中和行动,低成本实施碳捕集、利用以及封存技术。为了从“碳达峰”迈向“碳中和”,电力(含热力)行业应承担近一半的二氧化“碳中和”量,并争取在二零五零至二零六零年间实现零排放。

  三是持续推进能源技术革命,加快能源供需“零碳化”进程。

  加快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并配套部署大规模储能以及远距离输电技术,实现电力供给更大限度的时间以及空间转移,争取二零六零年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60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提升至75%以上,并在二零六零年基本完成存量火电替换。

  ——大力夯实“碳达峰”“碳中和”发展基础,推动智慧城市优质发展

  一是确立低碳发展在国家法律法规以及重大决策部署中的地位。强化综合协调决策,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碳中和”目标实现。加快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进程,以法律形式确认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碳排放交易制度等;在已有法律法规修订过程中体现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地位,强化低碳甚至零碳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进一步增强宏观顶层设计,将落实“碳达峰”以及“碳中和”作为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统筹融合低碳发展以及经济体系优化升级、能源系统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转型、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空间优化、国家安全维护等相关工作。

  二是健全低碳发展的激励机制。加快建立健全全国碳交易市场,引入配额拍卖机制,建立全国碳银行,允许碳排放额度的跨期存储以及借贷。制定系统的企业绿色信贷政策体系,鼓励大中小型公司加入绿色低碳创新,鼓励开展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融资租赁、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引导金融资源向新能源、氢能、储能、低碳建筑、低碳交通、需

  求响应、智能电网等前沿技术产业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流动。在低碳产品认证、能源合同管理、碳排放第三方核证等领域,严格限制政府加入市场活动的范围,采取社会监督、违规严惩的方式培育以及维护第三方信用。制定低碳排放标准,促进高排放行业过剩产能的退出以及转型发展。

  三是加速推进面向“碳中和”的能源革命。未来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点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供应体系,满足实现“碳中和”的能源需求。科学评估各地区能源资源潜力,结合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在煤炭以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制定各地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多能互补能源长期战略。深化能源领域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能源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理顺考虑碳排放的不同能源资源比价关系、煤电价格关系,促进可再生以及新能源开发利用。

  四是深度推进储能以及CCUS等技术的科技创新。进一步增强统筹推进“碳达峰”以及“碳中和”相关的科学研究,重视气候工程系统管理,建立生态、能源、环境以及经济复杂系统的综合集成数据库,构建碳排放以及生态系统碳汇监测、预警以及管控平台,追踪时空变化以及预测预警分析,建立“碳中和”评估技术以及标准。超前谋划低碳科技发展战略,成立专项基金,力争在一些低碳技术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材料、关键器件以及核心技术等领域有所突破。加大国家对低碳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地位,突破储能、氢能、CCUS等关键技术。加速低碳技术的试验、示范以及推广工作,加快商业化以及市场化进程。

  五是增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在不影响粮食安全以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完善以及实施合理的生态系统增汇政策,重视现有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长期维持,采取政策扶助、投资引导等措施,鼓励相关行业以及地区开发、应用以及推广人工造林、森林植被

  保护以及管理、保护性耕作以及土壤管理、草原放牧管理以及湿地恢复以及管理等各种增强生态系统碳汇的技术,提高区域以及全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

  六是引导全社会积极加入低碳发展的社会治理进程。通过信息公开、听证、产品碳标签、政策宣讲等多种渠道,普及低碳知识以及政策,提高全民低碳意识,倡导低碳生产以及生活方式。建立企业、公众、家庭广泛加入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机制,构建公众以及民间环保组织加入低碳治理的制度以及平台,发挥媒体监督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低碳发展的氛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从而减缓气候变化,还需要广大公众从点滴小事做起,践行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让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比如,积极参与义务植树活动,选择节能电器、新能源汽车等低碳产品,参与光盘行动、避免餐饮浪费等等。公众聚沙成塔的绿色行动,对推进降碳减污、建设美丽中国十分重要。

篇十六:*生态环境局碳达峰碳中和总结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汇报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承载着能源转型的历史使命,是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电网是排头兵。电网连接电力生产和消费,是重要的网络平台,是能源转型的中心环节。我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是对电力行业的一场战略性、全局性、革命性变革。

  z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强调,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明确了“双碳”背景下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发展的方向。新型电力系统以新能源为供给主体,以确保能源电力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电力需求为首要目标,以坚强智能电网为枢纽平台,以源网荷储互动与多能互补为重要支撑,是传统电力系统的跨越升级。xx表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以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为引领,以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为方向,以能源互联网为平台,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六个推进”为抓手,助力省电力公司建设具有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开放互动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电力系统。

  推进清洁替代,促进电力生产源头减碳。xx告诉记者,新能源将在电源结构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煤电将从发电主体逐步演变为调节性和保障性电源。通过CCUS、综合能源生产单元等火电低碳转型新技术,逐步实现存量火电的近零碳排放。截至x年x月,我省新能源装机达到x万千瓦,同比增长xx.x%,占总装机比重的xx.x%。预计到x年,全省新能源装机将达到x万千瓦,占比超过xx%。预计到x年,全省新能源装机将突破x亿千瓦,成为第一大电源。

  推进电能替代,提高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xx说,就是要构建以电力为中心的终端能源消费格局,深挖各领域电能替代潜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如,在交通领域,完善充电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助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在建筑领域,大力推动电采暖和屋顶光伏,发挥xx新能源优势,积极配合建

  设一批示范项目;在工农业领域,深挖工业生产窑炉、锅炉替代潜力,持续推进农业生产生活电气化,不断拓展电能替代广度深度。

  推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优化电网资源配置能力。在xx看来,电网结构将由以大电网为主,向大电网、微电网、局部直流电网融合发展转变,推进电网数字化、透明化,满足新能源优先就地消纳和全国优化配置需要。为此,省电力公司将在xx等负荷中心示范构建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全面推动电网信息物理系统融合,由传统电网向能源互联网转型升级。在芮城县等地区建设村级直流配电网试点,实现屋顶光伏的就地消纳,因地制宜发展微电网,积极建设虚拟电厂示范工程,支撑各类分布式资源接入电网。

  推进灵活性资源有序发展,提高系统调节能力。在电源侧,省电力公司将大力推广“新能源+储能”应用,培育“常规机组+储能”联合运行示范项目;在电网侧,加快浑源、垣曲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支持大同利用煤电退役机组厂址建设新型锂电池储能项目、利用废弃矿井建设压缩空气储能试点工程;在用户侧,扩大可调节负荷资源库,聚合各类资源,积极参与需求响应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和现货市场。

  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提升能源互联网发展水平。省

  电力公司将制定并加快实施“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攻关行动计划”,加强“大云物移智链”等新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协调控制技术,提高电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打造电网数字化平台,依托能源云等电网平台,与地方政府共同打造xx能源大数据中心,加大数据共享和价值挖掘,拓展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构建能源互联网生态圈。

  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构建新型电力市场体系。xx认为,要加快推动建设竞争充分、开放有序的省级电力市场,实现xx富余新能源发电量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完善中长期、现货和辅助服务衔接机制,探索容量市场交易机制,开展绿色电力交易,大力推动绿色能源跨区输送。主动参与碳市场建设,持续推进市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电力市场和碳市场协同机制、碳价格与电价联动机制,激发全社会减排动力。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一项极具开创性、挑战性的系统工程。省电力公司将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在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中勇当引领者、推动者和先行者,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xx力量。

推荐访问:生态环境 中和 局碳达峰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