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6篇

发布时间:2022-11-15 11:25:03 来源:网友投稿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6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参考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参考  2021-12-3108:37:15公文范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参考  在前两个学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6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6篇

篇一: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参考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参考

  2021-12-3108:37:15公文范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参考

  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参考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参考一

  教学目标

  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

  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

  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

  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应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

  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

  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

  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参考二

  教学目标:

  1、明白生活中存在着无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能举例说明;

  2、能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和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

  重点:通过列举现实世界中的“相反意义的量”的例子来引进正数和负数,要求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为以后通过实例引进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加法和乘法法则打基础。

  难点:对负数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本节课是一个从小学过渡的知识点,主要是要抓紧在数范围上扩充,对引进“负数”这一概念的必要性及意义的理解。

  二、新课拆析:

  1、回顾小学中有关数的范围及数的分类,指出小学中的“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如:0,1,2,3,。,,2、能让学生举例出更多的有关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能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对立面。

  如:汽车向东行驶

  3千米和向西行驶2千米

  温度是零上10°C和零下5°C;

  收入500元和支出237元;

  水位升高1.2米和下降0.7米;

  3、上面所列举的表示相反意义量,我们也许就会发现:如果只用原来所学过的数很难区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一般地,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过去学过的数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上一个“—”号来表示。

  如:在表示温度时,通常规定零上为“正”,零下为“负”即零上10°C表示为10°C,零下5°C表示为-5°C

  概括:我们把这一种新数,叫做负数,如:-3,-45,。

  过去学过的那些数(零除外)叫做正数,如:1,2.2。

  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例:下面各数中,哪些数是正数,哪些数是负数,1,2.3,-5.5,68,-,0,-11,+123,。

  三、阶梯训练:

  P18练习:1,2,3,4。

  四、知识小结:

  从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中,应能从数的角度来区分小学与初中的异同点,通过运用发现相反意义量,能理解引进“负数”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五、作业巩固:

  1、每个同学分别举出5个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量的的例子;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2、分别举出几个正数与负数(最少6个)。

  3、P20习题2.1:1题。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参考三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懂得有理数的两种分类,及对一个有理数进行分类判别;

  2、在数的分类中,应加强对负数的理解及对零在数分类中的特殊意义的理解。

  重点:在引进负数后,能对已有的各种数进行概括,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及有理数的两种不同分类的重要意义。

  难点:在对有理数的认识上,应加强对负数及零的重视,明确两者在有理数集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通过上节课对“负数“概念的引入,通过对数范围的补充及扩大,进一步引入了有理数的概念,并对扩大后的数的范围进行重新分类。

  二、新课拆析:

  1、引例:(1)请学生说出负数的特征,并指出实例说明。

  (2)以第(1)题中,学生所回答的数进一步分析,不同数的不同特点。

  2、通过对“负数”的引入,从我们所接触的数可发现有这样几类:

  正整数:如1,2,34,。

  零:0

  负整数:如-1,-3,-5,。

  正分数:如。负分数:如

  -0.3,。

  由此我们有:

  概括: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然后根据我们的概括,我们可以对有理数进行如下的分类

  分类一:

  分类二:

  正整数

  正整数

  整数

  零

  正有理数

  正分数

  有理数

  负整数

  有理数

  零

  分数

  正分数

  负有理数

  负整数

  负分数

  负分数

  3、有关集合的简单知识:

  概括: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一个数的集合,简称为数集;

  所有的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

  所有的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

  例:把下列各数填入表示它所在的数值的圈里:

  -18,3.1416,0,2001,-0.__,95%

  正整数

  负整数

  整数集

  有理数集

  三、巩固训练:

  P20,练习:1,2,3

  四、知识小结:

  从有理数的分类入手,就着重于各类数的特点,特别是正,负及零的处理。

  五、作业:

  P20-21习题2.1:2,3,4

篇二: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Lt

  D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者海二中

  傅锜

  一、案例实施背景

  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3节内容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根底,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局部。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开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根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三、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拟、联想、分析、归纳、猜测、概括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五、案例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六、案例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⑴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③横格纸中的线。

  ⑵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⑶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答复——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⑷教师肯定学生的答复并提出新问题:假设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

  2.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⑴画图探究,归纳猜测。

  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一:

  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填写结果:

  第一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第二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第三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第四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

  将图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组剪下后叠合。学生活动一:画图—剪图—叠合—猜测学生活动二:画图—剪图—叠合—猜测让学生根据活动得出的数据与操作得出的结果归纳猜测: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三:

  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测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活动:探究、按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⑵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测,让学生直观感受猜测

  ⑶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四:

  请判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引导学生说理

  因为a∥b〔〕所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1=∠3〔对顶角相等〕∠1+∠4=180°〔邻补角的定义〕

  所以∠2=∠3〔等量代换〕∠2+∠4=180°〔等量代换〕

  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4.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⑴〔抢答〕课本P21练一练

  1、2及习题5.31、3.

  ⑵〔讨论解答〕课本P22习题5.32、4、5.

  5.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⑴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1、2、3.⑵教师补充总结:

  ①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如前面将同位角剪下叠合后分析问题〕。

  ②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测量后分析问题〕。③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问题〔如平行线的性质1、2、3的表述〕。④用逻辑推理的形式来论证问题。〔如我们前面对性质2和3的说理过程〕

  6.作业。学习与评价:

  P236〔

  选择〕;P247、12(拓展与延伸〕。

  七、教学反思

  数学课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单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因为“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这节课的教学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

  1.教的转变

  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导师、伙伴、甚至成为了学生的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导引学生活动外,还要认真聆听学生“教〞你他们活动的过程和通过活动所得的知识或方法。

  2.学的转变

  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跟老师学转变为自主去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不是简单地“学〞数学,而是深入地“做〞数学。

  3.课堂气氛的转变

  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根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拟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总之,在数学教学的花园里,教师只要为学生布置好和谐的场景和明晰的路标,然后就让他们自由地快活地去跳舞吧!

篇三: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

  初中数学教教事例

  初中数学优秀教教事例:

  《相反数》课堂教课实录及反思

  [复制链接]──《相反数》课堂教课实录及反思

  课堂实录:

  一、发散思想,引出课题

  师:请同学们自己找出一条原由,将-

  4,+3,+4,-3分成两组.

  生

  1:我将-4、-3分在一组,将+4、+3分为另一组,就是将负数分为一组,正数

  分为另一组.

  师:简单地说,就是将符号相同的放在一组.

  生

  2:我将-4,+4分在一组,将-3,+3分为另一组,就是把数能否相同作为分

  组的依照.师:你的意思是-4与+4相同,因此把它们放在一组?

  生

  2:不是那个意思,我指的是-4与+4中都有4这个数,也就是符号后边的数相同,因此把它们放在一组.

  师:什么数相同必定要说明,不然简单引起误解.(板书:符号后边的数)

  生

  3:我把-4与+3分在一组,把+4与-3分在另一组.原由是两个数的符号不一

  样,符号后边的数也不相同.

  二、比较概括,提炼定义

  师:一般地,一个数由两部分构成,即符号和刚刚提到的“符号后边的数”,考虑这两个方面,大家也就采纳了三种不一样的分法.两个方面都不相同是一种分法,把“符号”能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照,获得的是已经学过的一组正数和一组负数;

  把“符号后边的数”能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

  据,获得了-

  4与+4、+3与-3这样成对的数,那么它们又应该叫什么数呢?

  生4:相反数.

  师:你是如何想到把它们叫相反数的呢?

  生4:看书知道的.

  (众笑)

  师:你先预习了今日的内容,知道了像+

  相反数(板书课题),不知能否想

  过,为何叫相反数而不叫其余数呢?

  生

  4:没有想过.

  4与-4这样一对数是

  师:此刻请大家思虑一下.

  生

  5:一个正数,一个负数,表示的意义相反,因此叫相反数.

  师:说出了最重要原由.但是照这类说法,-4与+3也是相反数,是吗?

  生(众):不是,它们符号后边的数不一样.

  师:解析的有道理.此刻请大家用尽可能简单的一句话说明什么样的两个数叫相反数.

  生6:符号不一样、符号后边的数相同的两个数叫相反数.

  (板书)

  生7:一个数前面添上不一样的符号后获得的两个数叫相反数.

  师:请你举例说明.

  生7:如5前面添上“+”

  “-”获得的+

  5和-5是相反数.

  师:说的都很好,用简洁的语言把数的两个部分的关系都讲清楚了,课本上说

  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板书),这与刚刚两个同学的说法一致吗?

  生

  (众):是一致的.“只有符号不一样”说明其余的都相同,包括了“符号后边的数(板书)

  “只有符号不一样的

  相同”的意思.师:很好,发掘出了言外之义.关于什么叫相反数,谁还有新的说法?

  生

  8:只有符号后边的数相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板书)

  师:反应很快,“只有符号后边的数相同”的话中有话是“符号不一样”,与课本上的说法是一致的.因而可知,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一样的语言来表达,在数学学习中,对此我们应该多加注意.

  需要说明的是,课本用“只有符号不一样”包括“符号后边的数相同”的意思,好处是使相反数的概

  初中数学教教事例

  念更精髓,同时也防备了使用“符号后边的数”这一说法简单引起的误解,关于这一点,此后我

  初中数学教教事例

  们还将看到.

  关于相反数,谁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生9:为何说“互为相反数”?

  师:“互”就是“互相”的意思,如+

  是+4的相反数,即+

  生

  (众):+3是-3的相反数,-3是+3的相4是-4的相反数,也可以说-

  与-4互为相反数.请大家一起把“+

  3与-3互为相反数”的意思说详尽一点.

  反数.师:谁还有问题吗?

  生

  10:我的问题是零有没有相反

  数?师:你怎么想起了这样一个问题呢?

  生

  10:前面提到的相反数老是一正一负,我就想到能否遗漏了零.

  师:老师真为你快乐,你想到了一个不可以遗漏的重要问题.

  请大家不要急

  于看课本,先思虑一会,而后互相沟通各自的看法.

  生:(思虑,谈论)

  .

  师:先请一个以为零没有相反数的同学说明原由.

  关于零有没有相反数,生

  11:由于相反数老是一正一负符号不一样,而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因此零

  没有相反数.师:有道理.那么以为零有相反数的原由又是什么呢?

  生12:0也可以写成+

  也可以说赚了

  元,即可记作+

  的相反数-

  0,0的相反数就是

  的例子中提到+

  0和-0.比方说某人经商不赚也不亏,0元,或说亏了

  0

  0元和-0元,因此+0=-0=0,+00.

  师:也有道理.从表面上看,0

  与0互为相反数好象不吻合符号不一样这个要求,但是象生

  12举

  0和-0,并且+0=-0=0,也是可以的,因此,关于特别的零,课本上特别指出

  (板书):0的相反数是

  0.

  口答练习:说出以下各数的相反数:-

  7,-,0,6,+

  例

  请在数轴上标出表示+

  4的相反数的点

  .

  (老师有意隐蔽了三角板、圆规,板演学生凭眼预计画出了表示-

  4的点)

  师:请大家判断,表示-

  4的点地点能否正确?

  生

  (众):好象偏右了一点,应该还在左侧

  一些.师:正确的点应该在什么样的地点?

  生

  13:-4到原点的距离与+4到原点的距离相

  等.师:还增补几个字就好了.

  生14:表示-4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与表示+

  4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师:特别正确.不是数到原点的距离,而是点到点的距离,表示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谁到黑板

  上来检验表示-

  4的点的地点能否正确?

  (一名学生利用三角板丈量出了表示-

  的点的正确地点,老师用圆规又检验了一次)

  练习:把-

  6,5,0,-和它们的相反数都表示在数轴上.

  师:练习中,我们发现:除零外,在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点分别位于原点的左右两边.为何除

  零表面示相反数的点必定会分别位于原点的左右两边呢?

  生15:由于除零外,两个相反数老是一负一正,因此表示相反数的点分别位于原点的左右两边.

  师:解析得对.谁能用相反数的看法中的某些词语来说明这个问题?

  生16:就是“符号不一样”

  .

  师:很好,由于“符号不一样”,因此表示相反数的点分别位于原点的左右两边.当我们用眼观察

  必定要进一步开图形,看出了相反数的一个特色后,动大脑思虑为何会有这样的特色,而常常

  初中数学教教事例

  从看法中就能找到原由.

  一对相反数的点到原点

  从数轴上看,相反数的别的一个特色是:

  表示每的距离相等(板书)

  .为何表示相反数的两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生17:相反数的看法中“只有符号不一样”包括着其余的相同,就是“符号后边的数相同”,在数

  初中数学教教事例

  轴上就是距离相等.

  师:很好,很快就掌握了老师提到的解析问题的方法.关于相反数,我们是从“符号”和“符号

  后边的数”两个方面去研究的,这双方面的特色既包括在相反数的看法中,又表此刻数轴上,将两者联合起来考虑将有助于此后的数学学习.

  师:在前面的解析中,我们老是将特别的的零消除在外.请大家回顾一下,到此刻为止,关于零的特别性,表此刻哪些方面?

  生众: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零的相反数还是零;零不可以作除数.

  师:前面提到的三个方面中,有哪两个方面是联系在一起的?

  生

  18:前面两个方面是联系在一起的.由于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因此零的相反数还是

  零.

  师:说的好,希望大家此后能向今日相同开动脑筋思虑问题.请看练习.

  练习及解答(略)

  教课反思:本节课是一节看法及看法应用课.教科书以现两个思虑形式表现本节的内容.

  为了顺利完成教课任务,我先以发散思想的让学生感觉数字的变化,一下子把学生的形式,注意

  力全会合在课堂上.

  带有激励性的使数学踊跃参加到对问题的思虑之语言,中,吻合七年级学生

  的年龄特色,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在对相反数看法的提炼及应用的过程中,学生经过研究、合作、沟通,以及师生有目的的对话,使学生对相反数有了更深的理培育了学生优秀的思想质学解,量,并用数学知识进行了检验,生

  0有没有相反思的谈论,我又设计了一个开放问参加踊跃,思想活跃,兴趣高.经题,让学

  过对

  生自己解说有没有的原由,它拥有思想的跨度,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从发现、推理、考据到判断这

  一重要数学研究过程,同时这一问题也是相反数看法的外延,达到牢固新知的目的.

  本节课我感觉不足的地方学生参加面不够部分学生在活动中没有踊跃思是,大,虑,不够英勇主

  动地发布自己的看法,担忧自己说错了会让老师和同学们笑自己.

  经过本节课我获得这样一个启示:

  (一)导入新课要联合实例.优秀的初步是成功的一半,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初步阶段,处

  理的能否合适,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以及思想的活跃程度.

  联合学生身旁的实例导情绪,入新

  课,不仅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并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详尽驱力,化,形

  象化.

  (二)加深理解新知要联系生活实质.在新知的教课时,假如能联合学生的平常生活,创建学生

  熟习与感兴趣的详尽生活活动状类比,沟通从详尽的感性实践况,就能指引学生经过联想、到抽

  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三)牢固新知要在生活实践应用中.数学本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为此在数学教课中,我

  们要创建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质活动的机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遇,的

  牢固.

  今后我要擅长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建生活中生动、风趣的的情增强感性认识,出发,境,引

  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沟通,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平常生活的亲近联感觉数学在生活系,中

  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同时,鼓舞学生多角度思虑问题,优化解题策略.

篇四: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多边形内角和

  一、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2、八、教学反思:

  1、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

  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展示,激发学生自觉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2、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

  会课本知识层

  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

  特征,教师应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思考归纳结论,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

  较流畅的特征。

  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

  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自

  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鸡西实验中学

  刘明琴

  全国级新

  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

  5年多,已逐步走入了新课程的轨道。教师们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

  于实验,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

  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的研

  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考试变化中有着

  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困惑。这五年多我一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多次参加省、课程研讨活动,现将我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一些尝试、实践和与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的一

  些体会,产生如下一些反思:

  一:

  新课程可喜变化

  1.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比

  传统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

  “自我

  需求

  ”,密切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亲身

  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学习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2.教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

  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机遇,教师是新课程的开发者,是

  “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重新

  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们迫切更新理念,提高整体素质,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围蔚然成风,新课改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新课程实验中的困惑与思考

  1.课堂变“集市”,教学过于追求

  “情境化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此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

  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

  于追求情境化,“上游乐场分组玩

  ”、“上街买东西

  ”,单纯用

  “生活化

  ”、“活动情趣化

  ”冲淡了

  “数

  学味

  ”,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

  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

  “境由心造

  ”——富于时代气

  息的情境的设置只有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学会从数学角度

  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

  2.教师由

  “独奏者

  ”过渡到

  “伴奏者

  ”角色错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

  学方式发生了变化。

  有些教师常讲

  “我们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

  ”,如果是平等的,有必要蹲下

  来吗?部分教师常重教案的精心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考虑,照

  “案

  ”宣科时,更关注的

  是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

  “做数学

  ”的过程,置学习过程中的

  “想不到

  ”于不顾,只是形式上的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不愿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问题、发现

  问题和提出问题,淡化探索,重模仿,教师实质上还是

  “解题的指导者

  ”,走出了新课程倡导

  的学生是探索知识的

  “主动建构者

  ”的意境。

  3.分组合作学习、讨论

  “热闹”充当新课改

  “标签

  ”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

  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

  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独立思考,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

  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

  ”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

  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

  课堂教学贯穿新课程理念必须重视

  “三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视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

  4.电脑代替

  “人脑

  ”,鼠标代替粉笔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处理好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快与慢的关系,适时选取有探索意义的课件和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

  高兴趣,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启迪思维,提高效率。

  有的教师整天忙于制作的课件只是课本

  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数学课应用多媒体手段,视听图画晃动频繁,学生眼花缭乱,仅

  仅让五彩缤纷的图画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课件只是一种点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

  理性思考。教师应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

  势互补方能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5.课堂教学反思”板思型教师”常有教师专心课堂教学后记,把教师本人的教学实施过

  程与教学设计比较,描述课堂中出现的异常与教学目标的状况差异以及今后需改善之处的一

  些经验与教训,把课后体会混同于教学反思,其实这只是教学反思的一个方面,有专家提出

  “反思就是行为主体对自身、对实践活动过程及相关的主体认识的再认识

  ”。可喜的是不少教

  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

  尚需明确的是:

  真正反思,不仅要对我们采取的那些

  教育或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对支配这些行为的潜在的教学观念进行重新认

  识。本次课改也是教育思想的

  “启蒙运动

  ”,教师不再是

  “习题的讲解者

  ”,作为课程的建设者

  的教师案桌上除了数学习题集,还应添置的是理念和理论。

  6.评价的多样化与呈现形式与

  中考指向

  “短路

  ”

  新课标指出:

  “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可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

  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

  ”。数学学习评价多样化,评价形式要求通过评分+评语形式

  呈现,而现实的升学压力和功利性,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考什么,教什么

  “怎么考,怎么教

  ”,“不考,不教

  ”成为课堂主旋律,更关注中考命题走向、题型分值,而对

  全新的中考命题新框架、新思路、新亮点,部分教师只能

  “摸着石头过河

  ”,缺泛细致深入的

  专业化研究。

  新课改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研、精思,方能晓其义,识其神。深入开展对新课程的研讨交流,让课堂教学与研究

  生互补

  ”的同时,不仅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且要从主体认识上找根源,树立

  “共

  “问题意

  识”,积极实践,找差距,找问题,找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真正走进初

  中数学新课程,为实现新课程的理想而努力。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

  《同底数幕的乘法》

  数学研修班邹兆侃

  (一)

  学习任务分析

  “同底数幕的乘法”法则的教学目的应是“熟练掌握”。为了使“熟练掌握”,一方面要正

  确理解法则。让学生自己得出法则,是正确理解法则的措施之一;

  同时还要扫除正确理解的

  障碍,即消除一些容易混淆之处。

  另一方面,通过把法则运用到各种情况中去来达到熟练运

  用。对于易混淆之处,应提高新旧知识的可分辨性。通过变式对一些以前学过的,则容易产生混淆的内容(如合并同类项)

  ;以及以前容易发生错误的概念(如指数

  对现在法

  1认为没

  有指数)进行分辨,比较中加深对正面法则的理解。

  (二)

  学习方法分析

  同底数幕的乘法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和整式的加减之后,关于幕的一个基本性质(法则)

  为了学习整式的乘法而学习的

  学好了同底数幕,又是幕的三个性质中最基本的一个性质,的乘法,其他两个性质和整式乘法的学习便容易了。

  幕的乘法的推广又是整式乘法的重要基础,教学方式上采用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尝试相结合;

  动式学习相结合。对于法则的推导过程,因此,同底数幕的乘法法则既是有理数

  在本章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生学习的方式上采用接受式学习与活

  在

  我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先独立地进行思考、探

  索,再通过交流、讨论,发现法则,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

  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而对于推导出的法则及其语言叙述,性的方式指导他们接受式记忆。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我则以一种较轻松而又富有挑战

  在整个教学中,分层次地渗透了归纳和演绎的数学方法,以

  (三)

  学习起点与能力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情况来看,一是指数概念早已学过,但由于时间和自身的原因,对指数概念中

  所含名称:底数、指数、幕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二是再加上以前学过的系数的概念,增加

  了正确理解法则的困难;三是同底数幕的乘法法则容易与合并同类项混淆,这更给熟练掌握

  增添了障碍。

  系数底数指数

  合并同类项相加不变不变

  同底数幕的乘法相乘不变相加

  从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来看,通过一学期的培养,已由原来的被动式接受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

  习转变,但由于时间和经验的限制,还不够成熟,方法欠灵活。

  (四)

  教学目标

  1、识记目标:①熟记同底数幕乘法的法则;

  一些实际问题。

  ②能正确地运用同底数幕乘法的运算性质,并

  能应用它解决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同底数幕乘法运算性质的过程,并从同底数幕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

  中,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概括、猜想等探究创新能力,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和有条理

  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同底数幕乘法法则的推导和应用,使学生初步理解

  “特殊一一一般一一

  特殊”的认知规律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体味科学思想方法,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激发学

  生探索创新精神。

  (五)

  教学重点、难点

  :

  同底数幕的乘法同其他幕的运算性质一样,都是在有理数的基础上讨论的,它既有对数式通

  性的慨括,又有从数到式的抽象,而学生在此之前对字母表示数的广泛意义已有初步认识,但对字母表示幕的指数还是初次遇到,所以他们会对同底数幕的乘法性质感到抽象,不易理

  解,因此正确地理解同底数幕的乘法法则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的意义通过从特殊到一般地推导性质,再从一般到特殊地运用性质,突破它的关键是利用幕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性质

  的条件和结论。同时,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计算时易忽略条件及与数的乘法相混淆

  将指数相乘。因此,法则的正确应用是本节学习中的又一个难点,突破的方法一是剖析性质

  (法则)的特征,二是通过一组诊断题让学生判断,并要求学生分析错误,比较异同。总结

  出运用法则时的注意事项予以强化顺应。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多,教师既要全局把握,又要顺其自然,为了后面多做几道练习而人为的主观裁断时间安排,千万不可拔苗助长,其实规律(公式)的探究活动本身既是

  因此,更加充分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是对公式的识记过程,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应用公式的本领。

  不但不可以省,而且还要充分挖掘,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事情做且乐此不疲,的参与其中。对于这一点,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

  2、在同底数幕乘法公式的探求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观察角度的差异:有的学生只是侧重观

  察某个单独的式子,把它孤立地看,而不知道将几个式子联系地看;

  有些学生则既观察入微,又统揽全局,表现出了较强的观察力。

  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适当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他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优良观察品质。

  3、对于公式使用的条件既要把握好“度”,又要把握好“方向”。对于公式中的字母指数

  的取值范围,不必过分强调(实际上,这个范围限定的太小了);而对于公式的特点,则应

  当左右兼顾,特别是公式的左边,它是正确应用公式的前提,个类似公式的混淆,给正确解题设置了障碍。

  却往往不被重视,结果造成几

  4、教无定法,教师应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步骤,切实把关注学生的发展放在

  首位来考虑,并依此制定合理而科学的教学计划。如,对于较好的班级,则可以优先发展,采取居高临下的教学思路,先整体把握再对比击破,或是将其纳入整体结构系统,采取类比

  的学习方式;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班级,则应以提高学习兴趣、教会学习、培养成功体验为

  主,千万不可拔苗助长,以防物极必反。

  总体来讲,我在教授中深刻的体会到新教材与以往的不同,新教材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

  终贯穿本课。采用的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进行多媒体教学方式,新颖、有效。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有较大的提高,学习效果好。原本枯燥的、抽象的纯数学的东西通过与实际联系,变的有趣、易懂。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知识,还使学生加强了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分析的能力。

  面上来了。但是这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

  和了解较多,在互动教学中如不注重对学生的思想上的引导,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上的

  真正使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能力的层

  当今的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对世界的认识

  要教好学生就不会那么容易。

  我对自己教的这节课较满意,完成了制定的教学目标。

  但有些细节还有待完善,我将会在今

  后的教学工作中加以改进。

  我坚信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充实完善自己,教学能力才会不断

  地提高。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有理数加法

  案例阐述: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方法;

  2?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教学重、难点

  重点:依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难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解决它吗?(投影)

  如图1,一只小蚂蚁从原点出发,在一条东西向的直线上来回爬,假设向东爬的

  路程记作正数,爬过的路程依次为(单位:

  cm):+5+3-8请问:你能列一个

  算式求出小蚂蚁的最后位置吗?最后小蚂蚁能回到出发点吗?(从生活中的趣例

  入手引入新课)

  二、活动探究,猜想结论

  活动1:小明从原点0出发,如果第一次向东走了

  5米,第二次接着又向东走了

  3米,求两次行走后小明在什么地方?

  (如图1)

  面>

  ------5

  ------1—3^^

  1k

  ]1_11f1-LJ_a

  东"7?i总

  3-2-1C

  昨

  w&yd

  -----6----尹

  图土

  活动1:

  师:图2中两次小明一共向什么方向走了多远?

  生:向东走了

  8米。

  师:用算式应该如何表示上述过程?

  生:(+5)

  +(+3)=+(5+3)

  =8活动2:

  小明从原点0出发,如果第一次向西走了

  5米,第二次接着又向西走了

  3米,求两次行走后小明在什么地方?

  (如图3)

  活动2:

  严书

  —

  一!5

  西>______1_L」」L丄一

  L__LL1_L一工东)

  ^8-T_6-5-4^3-2-101H—

  e—-^1图3师:图3中两次小明一共向什么方向走了多远?

  生:向西走了

  8米。

  师:用算式应该如何表示上述过程?

  生:(-5)+(-3)=-(5+3)=-8师:(归纳总结)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且把它们的绝对值相加。

  活动3:

  小明从原点0出发,如果第一次向东走了

  5米,第二次接着又向西走了

  3米,求两次行走后小明在什么地方?

  (如图4)i?-a-;

  -)____I一■!」L」」iA东j

  -3-Z-I

  0123^5

  圏4师:图4中两次小明一共向什么方向走了多远?

  生:向东走了

  2米。

  师:用算式应该如何表示上述过程?

  生:(+5)+(-3)=+(5-3)=2活动4:小明从原点0出发,如果第一次向东走了

  3米,第二次接着又向西走了

  米,求两次行走后小明在什么地方?

  (如图5)":i—

  II

  西C-)

  ___1iIiII_i_i_i一a东(十)

  -3-2-10123<15E5

  师:图5中两次小明一共向什么方向走了多远?

  生:向西走了

  2米。

  师:用算式应该如何表示上述过程?

  生:(+3)+(-5)=-(5-3)=-2师:(归纳总结)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且用较大

  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活动5:

  —小明从原点出发,如果第一次向东走了

  5米,第二次接着又向西走了

  5米,求两次行走后小明在什么地方?

  ■N:请同学们用图把它画出来,?折说说你由此收获了什么?

  活动

  5:

  ---1图形如下:匚

  2、所得结论:

  (+5)+(-5)=0师:(归纳总结)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活动6:(1)

  小明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2)

  某人

  向西走I5米,再向东走

  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请同学们用图把(1)、⑵画出来,并说说你由此收获了什么?

  活动6:

  一一上——

  1、图形如下:

  2、所得结论:

  (+5)

  +0=5;(-5)

  +0=-5。

  师:(归纳总结)

  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案例分析:

  这是我在教学中亲身经历的一个关于有理数加法的教学案例,做为一名教师

  在审视有理数的加法的教学这节课时,我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对本节课知识的重

  点难点做了如下概括:

  重点:依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难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与应用。

  在上课之初,我个人认为,只要很好的解决了以上重点难点,我相信本节课学生

  对学好有理数的加法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通过对作业统计来看,统计的结果

  与我事先的预想相差太远,关于这个问题,我曾救教过同行,咨询过学生,并且

  在课间有意选取了一些中等和中等偏下的学生,通过出题的形式去寻找这一现象

  产生的根本原因。在我有映像中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和她谈话时的情景:

  姓名:杨芳

  班级:初183班

  数学成绩:中等

  优点:勤奋好学

  缺点:内向,不爱问问题

  [谈话地点:183班旁办公室

  谈话内容摘录:

  师:请把这道题计算一下:(+7)+(-5)=;

  生:想了一会,但在草稿纸上她迟迟没有下笔。

  师:会做吗?

  生:法则忘了。

  师:可以看着书本上的法则来做?

  生:(+7)+(-5)=+(

  7-5)=2_;

  师:嗯,知道自己是什么原因做不来了吗?

  生:在进行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时,总是想不起法则,有时虽然有点映象,但运

  用它解题时往往张冠李戴,题目总是做错。

  师:……

  生:……

  通过这次谈话,我自己把教科书上的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字数认真的统计了

  一下:不统计还不要紧,一统计吓了一跳。有理数加法法则一共有

  90个字(不

  含标点符号)。试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对于一个本来基础就不太好的学生,90

  来字足以让他们对有理数加法的学习望而却步,因为据我了解,大多数学困生在

  学习数学时是缺乏自信心的,而数学学科连贯性很强,前面基础没打好,直接影

  响到后期的学习。怎么办呢?这时我突然想到了百度,于是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

  有理数加法口诀。现摘录如下:

  同号相加一边倒;异号相加

  大”减小”符号跟着大的跑;绝对值相等

  零”正好。【注】

  大”减小”是指绝对值的大小。

  当看到这个口诀时,我当时想:用这个口诀的教学效果会怎样呢?(心中有

  一种想找学生试试看的冲动),后来事实证明,用这个口诀来进行有理数的加法

  的教学比运用书本上的法则进行教学有以下两点明显的优势:

  (1)短小精悍,易于记忆;(2)生动风趣,易于理解。

  后来,在有一次的作业批改中,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法的教学时,新的问题出现

  了,对于结果的符号确定一般都没有问题,但括号内的加减号的确定还存在盲点,容易混淆,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能不能设计一个比这个更简洁效率更高的口

  诀来避免这类错误呢?针对这个问题,我思考了良久,有一次在给一个学生讲习

  题时,突然想出了如下新的口诀:

  同号相加"大"力「小",异号相加"大"减"小",符号都跟"大"的跑."大"指绝对值较大。

  (虽然比之上者,只有几个字的区别,但运用后的效果是有本质区别的,希望

  读者不妨尝试尝试)

  关于这一点的详述,欢迎登录以下网址查看:

  1、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6287a40100if5x.html2、http://user.qzone.qq.com/172044897有理数的加法口诀

  案例启示:

  通过对后

  茶馆式”教学的学习,我对自己今后的教师的课堂定位有了更清晰

  的认识。记得韩愈曾在《师说》中就有提到: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

  在读来,感悟良多。这句话其实就对老师的课堂角色给出了一个清晰的定位。

  在

  课堂上,学生是主,老师是辅,老师要时刻为学生的知识学习提供好的方法,而

  不是脱离授课对象,以自我为中心,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教学。当然可能

  有的老师可能会说,一个班有40~50来人,你一个人忙得过来吗?是的这个问题

  提得很好,也很深刻,因为从现实情况考虑,这一项工作的难度确实很大,但是

  我坚信:解决问题的办法总比出现的问题要多,只要我心中有理想,坚持不懈,我想会有自己成功的那一天。

  (1)教学设计符合认知规律。

  作为学生符号感培养的一节基础引言课,本课并没有象传统课堂那样,一开始就进入到

  用字母去表示数学中的数量关系,重视用字母表示数的应用结果,忽视了对字母表示数的意

  义的理解,而是从学生的生活中经历过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先初步地感受字母

  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应用,然后通过表示搭建正方形所需火柴根数,初

  步感受用字母表示数

  的简便,再回忆旧知,感悟新知;尝试成功,应用新知;阅读对话,升华新知;一直到实践

  应用,巩固新知的过程,是一种体验一一感悟一一初步应用一一理解一一应用的一个认识过

  程,学生始终在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开展有效的活动,这种教学设计中不断地走向深入。

  (2)

  教学过程体现情景化。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只有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景中,学生才乐于自主学习,才易于探究

  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及应用能力在

  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本课通过创设活动情景,生活情景,人文情景、文字、音像的对话情景,问题设计情景等,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的情境,提供给学生丰富的、现实的、极具竞争性的感性材料与

  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多层面的交流,积极地将学生的

  思维引向深入,同时在情景的多样化中又减轻了学习过程中的疲劳。

  (3)

  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数学问题生活化;

  二是生活问题数学化。

  如本节课中为

  将非常抽象的数学问题通过一段拟人化的对话,学生在兴致盎然中比较容易地理解了知识;

  形象

  而在用

  通过

  了学生便于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且又直观的表示出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字母表示数的实践应用环节中,又将学校要美化校园环境的实际问题设计成数学问题,买草皮计算总价、请人施工计算天数,并且最后不

  先设计图案,到空白处铺草皮计算面积、忘让学生提出一些合理的问题等设计浑然天成,学生学习的热情一次次地高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此起彼伏,效果明显。

  (4)

  人文关爱溢满课堂。

  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成功的肯定,对学生错误时的鼓励,对学生不能完成目标时的循循善诱,在引导学生学习探索中的富有挑战性的语言,如“小小

  发现家”,“小小鉴别家”,“小小设计家”等,让学生非常感到亲切,并一次次地尝试成

  功的喜悦,学生的心理不再有因错误而焦虑,心理自由得到最大潜能的发挥。最后教师的名

  教师处

  言导航对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借助字母表示的公式悄无声息地渗入学生的心灵,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地在课堂上得以实施。

  本课例的不足思索:

  (1)

  因新课堂需要教师的素质是全方位的,知识的渊博、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设

  计问题的新颖性、课堂教学的有序组织与调控等都有待于教师进一步的提高。

  (2)

  由于长期受接受式学习的束缚,教师让学生去提出一些课堂教学心得,让学生去

  进行设计一些问题等方面,学生尚不能进行广泛的参与,参与的同学表达的内容质量也不很

  教学设计构思

  新授课,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展开

  教学活动。

  由儿歌、字谜穿插课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理解和掌握知

  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发现图形的特征;

  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图形观念,培养

  他们严谨的学习态度,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解决

  难题。

  设计特色说明

  力争突破传统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做学生数学学习活动

  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寓教于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

  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

  体验,激发对空间与图形的好奇心,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

  识;让学生学会学习,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愉

  悦,达到教学目的。

篇五: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新

  HENsystemofficeroom【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多边形内角和

  一、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章第五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数学思考: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猜想、推理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四、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师: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你知道吗?

  活动一:探究四边形内角和。

  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o。

  方法二: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o。

  接下来,教师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

  活动二: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组讨论。

  关注:(1)学生能否类比四边形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能否采用不同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交流(五边形的内角和)

  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o的和是540o。

  方法2:从五边形内部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然后用5个180o的和减去一个周角360o。结果得540o。

  方法3:从五边形一边上任意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然后用4个180o的和减去一个平角180o,结果得540o。

  方法4: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然后用180o加上360o,结果得540o。

  师:你真聪明!做到了学以致用。

  交流后,学生运用几何画板演示并验证得到的方法。

  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同学们又认真地讨论起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类比四边形、五边形的讨论方法最终得出,六边形内角和是720o,十边形内角和是1440o。

  (二)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师:通过前面的讨论,你能知道多边形内角和吗?

  活动三:探究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思考:(1)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

  (2)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的关系?

  (3)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引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边数的关系?

  学生结合思考题进行讨论,并把讨论后的结果进行交流。

  发现1:四边形内角和是2个180o的和,五边形内角和是3个180o的和,六边形内角和是4个180o的和,十边形内角和是8个180o的和。

  发现2: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内角和增加180o。

  发现3:一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边数n存在(n-2)的关系。

  得出结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

  (三)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口答:(1)七边形内角和()

  (2)九边形内角和()

  (3)十边形内角和()

  2、抢答:(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260o,它是几边形?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o,且每个内角都相等,则每个内角的度数是(

  )。

  3、讨论回答: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四边形的内角和多540o,并且这个多边形的各个内角都相等,这个多边形每个内角等于多少度?

  (四)概括存储。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五)作业:练习册第93页1、2、3

  八、教学反思:

  1、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展示,激发学生自觉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2、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层

  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应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思考归纳结论,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

  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鸡西实验中学

  刘明琴

  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5年多,已逐步走入了新课程的轨道。教师们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验,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考试变化中有着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困惑。这五年多我一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多次参加省、全国级新课程研讨活动,现将我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一些尝试、实践和与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产生如下一些反思:

  一:

  新课程可喜变化1.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比传统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密切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学习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2.教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机遇,教师是新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们迫切更新理念,提高整体素质,重研

  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围蔚然成风,新课改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

  新课程实验中的困惑与思考

  1.课堂变“集市”,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此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上游乐场分组玩”、“上街买东西”,单纯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境由心造”——富于时代气息的情境的设置只有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

  2.教师由“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角色错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有些教师常讲“我们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如果是平等的,有必要蹲下来吗?部分教师常重教案的精心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考虑,照“案”宣科时,更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做数学”的过程,置学习过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顾,只是形式上的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不愿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淡化探索,重模仿,教师实质上还是“解题的指导者”,走出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意境。

  3.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热闹”充当新课改“标签”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要定性与

  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独立思考,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课堂教学贯穿新课程理念必须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视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电脑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处理好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快与慢的关系,适时选取有探索意义的课件和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兴趣,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启迪思维,提高效率。有的教师整天忙于制作的课件只是课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数学课应用多媒体手段,视听图画晃动频繁,学生眼花缭乱,仅仅让五彩缤纷的图画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课件只是一种点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理性思考。教师应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方能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5.“课堂教学反思”≠“反思型教师”常有教师专心课堂教学后记,把教师本人的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设计比较,描述课堂中出现的异常与教学目标的状况差异以及今后需改善之处的一些经验与教训,把课后体会混同于教学反思,其实这只是教学反思的一个方面,有专家提出“反思就是行为主体对自身、对实践活动过程及相关的主体认识的再认识”。可喜的是不少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尚需明确的是:真正反思,不仅要对我们采取的那些教育或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对支配这些行为的潜在的教学观念进行重新认识。本次课改也是教育思想的“启蒙运动”,教师不再是“习题的讲解者”,作为课程的建设者的教师案桌上除了数学习题集,还应添置的是理念和理论。6.评价的多样化与呈现形式与中考指向“短路”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可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数学学习评价多样化,评价形式要求通过评分+评语形式呈现,而现实的升学压力和功利性,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不教”成为课堂主旋律,更关注中考命题走向、题型分值,而对全新的中考命题新框架、新思路、新亮点,部分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缺泛细致深入的专业化研究。

  新课改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研、精思,方能晓其义,识其神。深入开展对新课程的研讨交流,让课堂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的同时,不仅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且要从主体认识上找根源,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实践,找差距,找问题,找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真正走进初中数学新课程,为实现新课程的理想而努力。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同底数幂的乘法》

  数学研修班

  邹兆侃

  (一)学习任务分析

  “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教学目的应是“熟练掌握”。为了使“熟练掌握”,一方面要正确理解法则。让学生自己得出法则,是正确理解法则的措施之一;同时还要扫除正确理解的障碍,即消除一些容易混淆之处。另一方面,通过把法则运用到各种情况中去来达到熟练运用。对于易混淆之处,应提高新旧知识的可分辨性。通过变式对一些以前学过的,对现在法则容易产生混淆的内容(如合并同类项);以及以前容易发生错误的概念(如指数1认为没有指数)进行分辨,比较中加深对正面法则的理解。

  (二)学习方法分析

  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和整式的加减之后,为了学习整式的乘法而学习的关于幂的一个基本性质(法则),又是幂的三个性质中最基本的一个性质,学好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其他两个性质和整式乘法的学习便容易了。因此,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既是有理数幂的乘法的推广又是整式乘法的重要基础,在本章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方式上采用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尝试相结合;在学生学习的方式上采用接受式学习与活动式学习相结合。对于法则的推导过程,我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先独立地进行思考、探索,再通过交流、讨论,发现法则,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而对于推导出的法则及其语言叙述,我则以一种较轻松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方式指导他们接受式记忆。在整个教学中,分层次地渗透了归纳和演绎的数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学习起点与能力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情况来看,一是指数概念早已学过,但由于时间和自身的原因,对指数概念中所含名称:底数、指数、幂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二是再加上以前学过的系数的概念,增加了正确理解法则的困难;三是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容易与合并同类项混淆,这更给熟练掌握增添了障碍。

  系数

  底数

  指数

  合并同类项

  相加

  不变

  不变

  同底数幂的乘法

  相乘

  不变

  相加

  从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来看,通过一学期的培养,已由原来的被动式接受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但由于时间和经验的限制,还不够成熟,方法欠灵活。

  (四)教学目标

  1、识记目标:①熟记同底数幂乘法的法则;②能正确地运用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的过程,并从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概括、猜想等探究创新能力,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推导和应用,使学生初步理解“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规律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体味科学思想方法,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精神。

  (五)教学重点、难点

  :

  同底数幂的乘法同其他幂的运算性质一样,都是在有理数的基础上讨论的,它既有对数式通性的慨括,又有从数到式的抽象,而学生在此之前对字母表示数的广泛意义已有初步认识,但对字母表示幂的指数还是初次遇到,所以他们会对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感到抽象,不易理解,因此正确地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突破它的关键是利用幂的意义通过从特殊到一般地推导性质,再从一般到特殊地运用性质,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性质的条件和结论。同时,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计算时易忽略条件及与数的乘法相混淆将指数相乘。因此,法则的正确应用是本节学习中的又一个难点,突破的方法一是剖析性质(法则)的特征,二是通过一组诊断题让学生判断,并要求学生分析错误,比较异同。总结出运用法则时的注意事项予以强化顺应。

  (七)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多,教师既要全局把握,又要顺其自然,千万不可拔苗助长,为了后面多做几道练习而人为的主观裁断时间安排,其实规律(公式)的探究活动本身既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是对公式的识记过程,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应用公式的本领。因此,不但不可以省,而且还要充分挖掘,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事情做且乐此不疲,更加充分的参与其中。对于这一点,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

  2、在同底数幂乘法公式的探求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观察角度的差异:有的学生只是侧重观察某个单独的式子,把它孤立地看,而不知道将几个式子联系地看;有些学生则既观察入微,又统揽全局,表现出了较强的观察力。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适当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他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优良观察品质。

  3、对于公式使用的条件既要把握好“度”,又要把握好“方向”。对于公式中的字母指数的取值范围,不必过分强调(实际上,这个范围限定的太小了);而对于公式的特点,则应当左右兼顾,特别是公式的左边,它是正确应用公式的前提,却往往不被重视,结果造成几个类似公式的混淆,给正确解题设置了障碍。

  4、教无定法,教师应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步骤,切实把关注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来考虑,并依此制定合理而科学的教学计划。如,对于较好的班级,则可以优先发展,采取居高临下的教学思路,先整体把握再对比击破,或是将其纳入整体结构系统,采取类比的学习方式;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班级,则应以提高学习兴趣、教会学习、培养成功体验为主,千万不可拔苗助长,以防物极必反。

  总体来讲,我在教授中深刻的体会到新教材与以往的不同,新教材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贯穿本课。采用的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进行多媒体教学方式,新颖、有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较大的提高,学习效果好。原本枯燥的、抽象的纯数学的东西通过与实际联系,变的有趣、易懂。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还使学生加强了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分析的能力。真正使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能力的层面上来了。但是这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当今的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较多,在互动教学中如不注重对学生的思想上的引导,要教好学生就不会那么容易。。

  我对自己教的这节课较满意,完成了制定的教学目标。但有些细节还有待完善,我将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加以改进。我坚信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充实完善自己,教学能力才会不断地提高。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有理数加法

  案例阐述: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方法;

  2.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依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难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解决它吗(

  投影)

  如图1,一只小蚂蚁从原点出发,在一条东西向的直线上来回爬,假设向东爬的路程记作正数,爬过的路程依次为(单位:cm):+5+3-8请问:你能列一个算式求出小蚂蚁的最后位置吗最后小蚂蚁能回到出发点吗(从生活中的趣例入手引入新课)

  二、活动探究,猜想结论

  活动1:

  小明从原点0出发,如果第一次向东走了5米,第二次接着又向东走了3米,求两次行走后小明在什么地方?(如图1)

  活动1:

  师:图2中两次小明一共向什么方向走了多远?

  生:向东走了8米。

  师:用算式应该如何表示上述过程?

  生:(+5)+(+3)=+(5+3)=8

  活动2:

  小明从原点0出发,如果第一次向西走了5米,第二次接着又向西走了3米,求两次行走后小明在什么地方?(如图3)

  活动2:

  师:图3中两次小明一共向什么方向走了多远?

  生:向西走了8米。

  师:用算式应该如何表示上述过程?

  生:(-5)+(-3)=-(5+3)=-8

  师:(归纳总结)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且把它们的绝对值相加。

  活动3:

  小明从原点0出发,如果第一次向东走了5米,第二次接着又向西走了3米,求两次行走后小明在什么地方?(如图4)

  师:图4中两次小明一共向什么方向走了多远?

  生:向东走了2米。

  师:用算式应该如何表示上述过程?

  生:(+5)+(-3)=+(5-3)=2

  活动4:

  小明从原点0出发,如果第一次向东走了3米,第二次接着又向西走了5米,求两次行走后小明在什么地方?(如图5)

  师:图5中两次小明一共向什么方向走了多远?

  生:向西走了2米。

  师:用算式应该如何表示上述过程?

  生:(+3)+(-5)=-(5-3)=-2

  师:(归纳总结)

  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且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活动5:

  小明从原点0出发,如果第一次向东走了5米,第二次接着又向西走了5米,求两次行走后小明在什么地方?

  请同学们用图把它画出来,并说说你由此收获了什么?

  活动5:

  1、图形如下:

  2、所得结论:

  (+5)+(-5)=0

  师:(归纳总结)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活动6:

  (1)小明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2)某人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请同学们用图把(1)、(2)画出来,并说说你由此收获了什么?

  活动6:

  1、图形如下:

  2、所得结论:

  (+5)+0=5;

  (-5)+0=-5。

  师:(归纳总结)

  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案例分析:

  这是我在教学中亲身经历的一个关于有理数加法的教学案例,做为一名教师在审视有理数的加法的教学这节课时,我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对本节课知识的重点难点做了如下概括:

  重点:依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难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与应用。

  在上课之初,我个人认为,只要很好的解决了以上重点难点,我相信本节课学生对学好有理数的加法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通过对作业统计来看,统计的结果与我事先的预想相差太远,关于这个问题,我曾救教过同行,咨询过学生,并且在课间有意选取了一些中等和中等偏下的学生,通过出题的形式去寻找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我有映像中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和她谈话时的情景:

  姓名:杨芳

  班级:初183班

  数学成绩:中等

  优点:勤奋好缺点:内向,不爱问问题

  谈话地点:183班旁办公室

  学

  谈话内容摘录:

  师:请把这道题计算一下:(+7)+(-5)=;

  生:想了一会,但在草稿纸上她迟迟没有下笔。

  师:会做吗?

  生:法则忘了。

  师:可以看着书本上的法则来做?

  生:(+7)+(-5)=+(7-5)=2;

  师:嗯,知道自己是什么原因做不来了吗?

  生:在进行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时,总是想不起法则,有时虽然有点映象,但运用它解题时往往张冠李戴,题目总是做错。

  师:……

  生:……

  通过这次谈话,我自己把教科书上的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字数认真的统计了一下:不统计还不要紧,一统计吓了一跳。有理数加法法则一共有90个字(不含标点符号)。试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对于一个本来基础就不太好的学生,90来字足以让他们对有理数加法的学习望而却步,因为据我了解,大多数学困生在学习数学时是缺乏自信心的,而数学学科连贯性很强,前面基础没打好,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学习。怎么办呢?这时我突然想到了百度,于是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有理数加法口诀。现摘录如下:

  同号相加一边倒;异号相加“大”减“小”,符号跟着大的跑;绝对值相等“零”正好。【注】“大”减“小”是指绝对值的大小。

  当看到这个口诀时,我当时想:用这个口诀的教学效果会怎样呢(心中有一种想找学生试试看的冲动),后来事实证明,用这个口诀来进行有理数的加法

  的教学比运用书本上的法则进行教学有以下两点明显的优势:

  (1)

  短小精悍,易于记忆;(2)生动风趣,易于理解。

  后来,在有一次的作业批改中,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法的教学时,新的问题出现了,对于结果的符号确定一般都没有问题,但括号内的加减号的确定还存在盲点,容易混淆,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能不能设计一个比这个更简洁效率更高的口诀来避免这类错误呢针对这个问题,我思考了良久,有一次在给一个学生讲习题时,突然想出了如下新的口诀:同号相加"大"加"小",异号相加"大"减"小",符号都跟"大"的跑."大"指绝对值较大。

  (虽然比之上者,只有几个字的区别,但运用后的效果是有本质区别的,希望读者不妨尝试尝试)

  关于这一点的详述,欢迎登录以下网址查看:

  1、2、有理数的加法口诀

  案例启示:

  通过对后“茶馆式”教学的学习,我对自己今后的教师的课堂定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记得韩愈曾在《师说》中就有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读来,感悟良多。这句话其实就对老师的课堂角色给出了一个清晰的定位。在课堂上,学生是主,老师是辅,老师要时刻为学生的知识学习提供好的方法,而不是脱离授课对象,以自我为中心,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教学。当然可能有的老师可能会说,一个班有40~50来人,你一个人忙得过来吗?是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也很深刻,因为从现实情况考虑,这一项工作的难度确实很大,但是我坚信:解决问题的办法总比出现的问题要多,只要我心中有理想,坚持不懈,我想会有自己成功的那一天。

  (1)

  教学设计符合认知规律。

  作为学生符号感培养的一节基础引言课,本课并没有象传统课堂那样,一开始就进入到用字母去表示数学中的数量关系,重视用字母表示数的应用结果,忽视了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理解,而是从学生的生活中经历过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先初步地感受字母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应用,然后通过表示搭建正方形所需火柴根数,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简便,再回忆旧知,感悟新知;尝试成功,应用新知;阅读对话,升华新知;一直到实践应用,巩固新知的过程,是一种体验——感悟——初步应用——理解——应用的一个认识过程,学生始终在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开展有效的活动,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及应用能力在这种教学设计中不断地走向深入。

  (2)

  教学过程体现情景化。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只有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景中,学生才乐于自主学习,才易于探究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本课通过创设活动情景,生活情景,人文情景、文字、音像的对话情景,问题设计情景等,提供给学生丰富的、现实的、极具竞争性的感性材料与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多层面的交流,积极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同时在情景的多样化中又减轻了学习过程中的疲劳。

  (3)

  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学问题生活化;二是生活问题数学化。如本节课中为了学生便于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将非常抽象的数学问题通过一段拟人化的对话,形象且又直观的表示出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学生在兴致盎然中比较容易地理解了知识;而在用字母表示数的实践应用环节中,又将学校要美化校园环境的实际问题设计成数学问题,通过先设计图案,到空白处铺草皮计算面积、买草皮计算总价、请人施工计算天数,并且最后不忘让学生提出一些合理的问题等设计浑然天成,学生学习的热情一次次地高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此起彼伏,效果明显。

  (4)

  人文关爱溢满课堂。

  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成功的肯定,对学生错误时的鼓励,对学生不能完成目标时的循循善诱,在引导学生学习探索中的富有挑战性的语言,如“小小发现家”,“小小鉴别家”,“小小设计家”等,让学生非常感到亲切,并一次次地尝试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心理不再有因错误而焦虑,心理自由得到最大潜能的发挥。最后教师的名言导航对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借助字母表示的公式

  悄无声息地渗入学生的心灵,教师处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地在课堂上得以实施。

  本课例的不足思索:

  (1)因新课堂需要教师的素质是全方位的,知识的渊博、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设计问题的新颖性、课堂教学的有序组织与调控等都有待于教师进一步的提高。

  (2)由于长期受接受式学习的束缚,教师让学生去提出一些课堂教学心得,让学生去进行设计一些问题等方面,学生尚不能进行广泛的参与,参与的同学表达的内容质量也不很高。\教学设计构思

  新授课,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由儿歌、字谜穿插课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理解和掌握知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发现图形的特征;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图形观念,培养他们严谨的学习态度,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解决难题。

  设计特色说明

  力争突破传统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做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寓教于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对空间与图形的好奇心,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愉悦,达到教学目的。

篇六: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

  -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者海二中傅锜

  一、案例实施背景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3节容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容的根底,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局部。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开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根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三、案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2.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拟、联想、分析、归纳、猜测、概括的全过程。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2.难点:对.

  z.

  -

  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五、案例教学用具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六、案例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设疑激思⑴播放一组幻灯片。

  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③横格纸中的线。⑵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⑶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答复——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角互补两直线平行。⑷教师肯定学生的答复并提出新问题:假设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错角、同旁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2.数形结合,探究性质⑴画图探究,归纳猜测。

  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一:

  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填写结果:

  第一组:同位角〔〕〔〕角的度数〔〕〔〕数量关系〔〕

  第二组:同位角〔〕〔〕角的度数〔〕〔〕数量关系〔〕

  第三组:同位角〔〕〔〕角的度数〔〕〔〕数量关系〔〕

  第四组:同位角〔〕〔〕角的度数〔〕〔〕数量关系〔〕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

  将图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组剪下后叠合。学生活动一:画图—剪图—叠合—猜测学生活动二:画图—剪图—叠合—猜测让学生根据活动得出的数据与操作得出的结果归纳猜测: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三:

  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测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活动:探究、按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⑵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

  z.

  -

  测,让学生直观感受猜测⑶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四:

  请判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错角、同旁角各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引导学生说理

  因为a∥b〔〕所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1=∠3〔对顶角相等〕∠1+∠4=180°〔邻补角的定义〕

  所以∠2=∠3〔等量代换〕∠2+∠4=180°〔等量代换〕

  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错角相等〕

  平行线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角互补〕4.实际应用,优势互补⑴〔抢答〕课本P21练一练

  1、2及习题5.31、3.⑵〔讨论解答〕课本P22习题5.32、4、5.5.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⑴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1、2、3.⑵教师补充总结:①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如前面将同位角剪下叠合后分析问题〕。②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测量后分析问题〕。③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问题〔如平行线的性质1、2、3的表述〕。④用逻辑推理的形式来论证问题。〔如我们前面对性质2和3的说理过程〕6.作业。学习与评价:

  P236〔选择〕;P247、12(拓展与延伸〕。

  七、教学反思

  数学课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单注重学生对知识容的认识,因为"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

  z.

  -

  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这节课的教学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1.教的转变

  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导师、伙伴、甚至成为了学生的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导引学生活动外,还要认真聆听学生"教〞你他们活动的过程和通过活动所得的知识或方法。2.学的转变

  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跟教师学转变为自主去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不是简单地"学〞数学,而是深入地"做〞数学。3.课堂气氛的转变

  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根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拟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总之,在数学教学的花园里,教师只要为学生布置好和谐的场景和明晰的路标,然后就让他们自由地快活地去跳舞吧!

  .

  z.

推荐访问: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 初中数学 教学案例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