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莫言天下太平隐喻意义19篇

发布时间:2022-11-15 09:10:03 来源:网友投稿

莫言天下太平隐喻意义19篇莫言天下太平隐喻意义  莫言的经典散文  借鉴名家散文,吸取精华,能提高个人的思想境界和写作能力。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莫言的经典散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莫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莫言天下太平隐喻意义19篇,供大家参考。

莫言天下太平隐喻意义19篇

篇一:莫言天下太平隐喻意义

  莫言的经典散文

  借鉴名家散文,吸取精华,能提高个人的思想境界和写作能力。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莫言的经典散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莫言的经典散文篇一

  荣获了《小说月报》奖,十分高兴,但听说要写“得奖感言”,又十分犯愁。真是得奖不易感言更不易,不易也要写,为了这个我盼望许久的奖。

  记得当年汪曾祺先生到我们班上来讲课,开首就在黑板上写上了六个大字“卑之无甚高论”,这句话出自何典我忘了,汪先生当时是说过的,但话的意思还明白。谈到文学,连汪先生这样的大家都说没有高论,如我这般蠢货,只怕连低论也不敢有。不敢有也得有,因为我的《牛》得了奖,因为我很看重这个奖。

  俗话说吃水不忘打井人,得了奖不能忘了我放过的和我追过的那些牛。一谈牛,就难免谈到所谓的“童年记忆”,一谈到“童年记忆”就难免遭人耻笑,但无论多么聪明的人,只要一耻笑我,就跟对牛弹琴差不多,因为他们的话都是文学理论,而文学理论我根本就听不懂,不是装糊涂,的确是不懂,有好几次我想冒充一下阳春白雪,不懂装懂一下,结果弄巧成拙,让人摸到了我的底细,就像让贵州的小老虎摸到了驴子的底细一样。

  1/9我童年时期,正逢“文革”,大人垂头丧气,小孩子欢天喜地。我们那时的一个最大的娱乐项目就是吃过晚饭后到旷野里去追牛。当然是月亮天最好。大人们点着马灯在大队部里闹革命,四类分子趁着月光给生产队里干活,我们趁着月光在田野里追牛。那时候,就像我在《牛》里写的那样,牛是大家畜,是生产资料,偷杀一头牛是要判刑的,但生产队里根本没有饲草,革命时期,明年的生产谁还去想,就把那些牛从饲养室里轰出去,让它们去打野食,能活的就活,活不下去就死,死了就上报公社,公

  社下来验尸后,证明是自然死亡,然后,就剥皮卖肉,全村皆欢。当然最欢的还是那些正在掌权的红卫兵头头,这些杂种,比正在挨着批斗的支部书记、大队长还要坏,死牛身上最好的肉都让他们吃了。现在想想,这也是应该的,当官如果没有好处,谁还去当,我们一帮孩子,吃罢晚饭,等到月光上来,就跑到田野里,追赶那些瘦得皮包骨头的牛。“文革”期间,地里不但不长庄稼,连草也长得很少,牛在光秃秃的田野里,吃不饱,学会了挖草根啃树皮,还学会了用蹄子敲开冰河饮水。我们在月光照耀下开始追牛,起初我们不如牛跑得快,但渐渐地牛就不如我们跑得快了。我们每人扯住一条牛尾巴,身体后仰着,让牛带着跑,举头望着明月,犹如腾云驾雾,有点飘飘如仙的感觉。那些老弱病残的牛,很快就被我们给折腾死了,剩下的那些牛,基本上成了野牛,见了人就双眼发红,鼻孔张

  2/9开,脑袋低垂,摆出一副拼命的架势。对这样的牛,我们不敢再追了。后来又出了一个谣言,说是有几个刚死了的人的坟墓让这些野牛给扒开了,尸体自然也让这些野兽给吃了。牛野到吃死人的程度,离吃活人也就不远了。因此我们的追牛运动就结束了。这个时期,中国基本上没有文学。

  “文革”结束后不久,人民公社就散了伙,先是联产计酬,紧接着就是分田单干,家家户户都养起牛来,牛的身价猛地贵了起来。人民公社时期说起来很重要实际上根本不当东西的牛,重新成了农民的命根子。这个时期,正是中国的新时期文学的黄金时代。

  90年代以来,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农民对种地失去了热情,年轻力壮的人,大都跑出去打工挣钱,村子里的土地,多被大户承包,再加上小型农业机械的普及,林果的增加和粮田的减少,牛作为主要的生产资料逐渐成为历史。现在农民养牛的目的,基本上是养肥了卖肉,社会的商品化,改变了牛的历史地位,农民与牛的感情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过去,人们常常诅咒那些杀牛的人,说他们死后不得好报,现在,杀牛跟

  杀猪一样,成了司空见惯之事。这个时期,我们的文学也失去了它的神圣和尊严,文学创作,也正在变成一种商品生产。

  我马马虎虎地感到,几十年来,牛的遭遇与文学的遭遇很是相似,农民的养牛史,活像一部当代文学史。我估计

  3/9会有很多人反对我的“研究成果”,太下里巴人了嘛,我也想阳春白雪,但学不会,只能是什么人说什么话。

  最后,我想说,搞文学的同志们,不要悲观,更不要绝望,科学无论如何发达,农民无论怎样变化,为了耕田而被饲养的牛还是会存在的,因此纯粹的文学还是会存在的。我想《小说月报》之所以奖励我,并不是因为我的这篇小说写得有多么好,他们奖励的是我这种为了耕田才养牛的精神。

  莫言的经典散文篇二

  高密东北乡东南边隅上那个小村,是我出生的地方。村子里几十户人家,几十栋土墙草顶的房屋稀疏地摆布在胶河的怀抱里。村庄虽小,村子里却有一条宽阔的黄土大道,道路的两边杂乱无章地生长着槐、柳、柏、楸,还有几棵每到金秋就满树黄叶、无人能叫出名字的怪树。路边的树有的是参天古木,有的却细如麻秆,显然是刚刚长出的幼苗。

  沿着这条奇树镶边的黄土大道东行三里,便出了村庄。向东南方向似乎是无限地延伸着的原野扑面而来。景观的突变使人往往精神一振。黄土的大道已经留在身后,脚下的道路不知何时已经变成了黑色的土路,狭窄,弯曲,爬向东南,望不到尽头。人至此总是禁不住回头。回头时你看到了村子中央那完全中国化了的天主教堂上那高高的十字架上蹲着的乌鸦变成了一个模糊的黑点,融在夕阳的余晖或是清晨的

  4/9

  乳白色炊烟里。也许你回头时正巧是钟声苍凉,从钟楼上溢出,感动着你的心。黄土大道上树影婆娑,如果是秋天,也许能看到落叶的奇观,没有一丝风,无数金黄的叶片纷纷落地,叶片相撞,索索有声,在街上穿行的鸡犬,仓皇逃窜,仿佛怕被打破头颅。

  如果是夏天站在这里,无法不沿着黑土的弯路向东南行走。黑土在夏天总是黏滞的,你脱了鞋子赤脚向前,感觉会很美妙,踩着颤颤悠悠的路面,脚的纹路会清晰地印在那路面上。但你不必担心会陷下去。如果挖一块这样的黑泥,用力一攥,你就会明白了这泥土是多么的珍贵。我每次攥着这泥土,就想起了那些在商店里以很高的价格出售的那种供儿童们捏制小鸡小狗用的橡皮泥。它仿佛是用豆油调和着揉了九十九道的面团。祖先们早就用这里的黑泥,用木榔头敲打它几十遍,使它像黑色的脂油,然后制成陶器,砖瓦,都在出窑时呈现出釉彩,尽管不是釉。这样的陶器和砖瓦是宝贝,敲起来都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继续往前走,假如是春天,草甸子里绿草如毡,星星点点、五颜六色的小小花朵,如同这毡上的美丽图案。空中鸟声婉转,天蓝得令人头晕目眩。文背红胸的那种貌似鹌鹑但不是鹌鹑的鸟儿在路上蹒跚行走,后边跟随着几只刚刚出壳的幼鸟。还不时地可以看到草黄色的野兔儿一耸一耸地从你的面前跳过去,追它几步,是有趣的游戏,但要想追上它

  5/9却是妄想。门老头子养的那匹莽撞的瞎狗能追上野兔子,那要在冬天的原野上,最好是大雪遮盖了原野,让野兔子无法疾跑。

  前面有一个池塘,所谓池塘,实际上就是原野上的洼地,至于如何成了洼地,洼地里的泥土去了什么地方,没人知道,大概也没有人想知道。草甸子里有无数的池塘,有大的,有小的。夏天时,池塘里积蓄着发黄的水。这些池塘无论大小,都以极圆的形状存在着,令人猜想不透,猜想不透的结果就是浮想联翩。前年夏天,我带一位朋

  友来看这些池塘。刚下了一场大雨,草叶子上的雨水把我们的裤子都打湿了。池水有些混浊,水底下一串串的气泡冒到水面上破裂,水中洋溢着一股腥甜的气味。有的池塘里生长着厚厚的浮萍,看不到水面。有的池塘里生长着睡莲,油亮的叶片紧贴着水面,中间高挑起一枝两枝的花苞或是花朵,带着十分人工的痕迹,但我知道它们绝对是自生自灭的,是野的不是家的。朦胧的月夜里,站在这样的池塘边,望着那些闪烁着奇光异彩的玉雕般的花朵,象征和暗示就油然而生了。四周寂静,月光如水,虫声唧唧,格外深刻。使人想起日本的俳句,“蝉声渗到岩石中。”声音是一种力呢还是一种物质,它既然能“渗透”到磁盘上,也必定能“渗透”到岩石里。原野里的声音渗透到我的脑海里,时时地想起来,响起来。

  我站在池塘边倾听着唧唧虫鸣,美人的头发闪烁着迷

  6/9人的光泽,美人的身上散发着蜂蜜的气味。突然,一阵湿漉漉的蛙鸣从不远处的一个池塘传来,月亮的光彩纷纷扬扬,青蛙的气味凉森森地粘在我们的皮肤上。仿佛高密东北乡的全体青蛙都集中在这个约有半亩大的池塘里了,看不到一点点水面,只能看到层层叠叠地在月亮中蠕动鸣叫的青蛙和青蛙们腮边那些白色的气囊。月亮和青蛙们混在一起,声音原本就是一体——自然是人的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在天安门集会,青蛙在池塘里开会。

  还是回到路上来吧,那条黄沙的大道早就被我们留在了身后,这条黑色的胶泥小路旁生了若干的枝杈,一条条小径像无数条大蛇盲目爬动时留下的痕迹,复杂地卧在原野上。你没有必要去选择,因为每一条小径都与其他的小径相连,因为每一条小路都通向奇异的风景。池塘是风景。青蛙的池塘。蛇的池塘。螃蟹的池塘。翠鸟的池塘。浮萍的池塘。睡莲的池塘。芦苇的池塘。水荭的池塘。冒泡的池塘和不冒泡的池塘。没有传说的池塘和有传说的池塘。

  传说明朝的嘉靖年间,有一个给地主家放牛的孩子,正在池塘边的茅草中蹲着干一件事儿,听到有两个男人的声音在池塘边上响起。谈话的大意是,这个池塘是一穴风水宝地,半夜三更时会有一朵奇大的白莲花苞从池塘中升起。如果趁着这莲花开放时,把祖先的骨灰罐儿投进去,注定了后代儿孙会高中状元。这个放牛娃很灵,知道这是两个会看风

  7/9水的南方蛮子。他心中琢磨,我给人家放牛,一个大字不识,一辈子不会有什么出息了,但如果我有中了状元的儿子,子贵父荣,也是一件大大的美事。尽管我现在还没有老婆,但老婆总是会有的。放牛娃回去把父母连同爷爷奶奶的尸骨起出来,烧化了,装在一个破罐子里,选一个月明之夜,蹲在池边茅草里,等待着。夜半三更时,果然有一个比牛头还要大的洁白的荷花苞儿从池塘正中冒了出来,紧接着就缓缓地开放,那些巨大的花瓣儿在月光的照耀下像什么只能由您自己去想象。等到花儿全部放开时,有磨盘那般大小,香气浓郁,把池塘边上的野草都熏蔫了。放牛娃头晕眼花地站起来,双手捧住那个祖先的骨灰罐子,瞄得亲切,投向那花心,自然是正中了。香气大放了一阵,接着就收敛了,那些花瓣儿也逐渐地收拢,缩成了初出水时的模样,缓缓地沉下水去。放牛娃在池边干完了这一切,仿佛在梦境中。月亮明晃晃地高挂在天中,池塘中水平如镜,万籁俱寂,远处传来野鹅的叫声,仿佛梦呓。此后放牛娃继续放他的牛,一切如初,他把这事儿也就淡忘了。一天,那两个南方蛮子又出现在池塘边,其中一位,跣足长叹,“晚了,被人家抢了先了。”放牛娃看到这两个人痛心疾首的样子,心中暗暗得意,装出无事人的样子,上前问讯,“二位先生,来这里干什么,怀里抱着什么东西,”那两个人低头看看怀中的骨灰罐子,抬头看看放牛娃,眼中射出十分锐利的光线。后来,这两个蛮子从南方带

  8/9

  来了两个美女,非要送给放牛娃做老婆,所有的人都感到这事情不可思议,只有放牛娃心中明白。但送上门来的美女,不要白不要,于是就接受了,房子也是那两个蛮子帮助盖好。过了几年,两个女人都怀了孕。一天,趁放牛娃不在家,两个南方人把两个女人带走了。放牛娃回来后,发现女人不在了,招呼了乡亲,骑马去追,追上了,不让走,南方人也不相让,相持不下,最终由乡绅出面达成协议,两个女人,南方人带走一个,给放牛娃留下一个。过了半年,两个女人各生了一个儿子。长大后,都聪慧异常,读书如吃方便面,先生们如走马灯般地换。十几年中,都由童生而秀才,由秀才而举人,然后进京考进士。南方的那位,在北上的船头上,竖起了一面狂妄的大旗,旗上绣着,“头名状元董梅赞,就怕高密哥哥小蓝田。”进场后,都是下笔千言,满卷锦绣。考试官难分高下,只好用走马观榜、水底摸碑等方式来判定高低。董梅赞在水底摸碑时耍了一个心眼,将天下太平的“太”字一点用泥巴糊住,使他的同父异母哥哥摸成了天下大平,于是,董梅赞成了状元,而蓝田屈居榜眼……这个传说还有别样的版本,但故事的框架基本如此。

  9/9

篇二:莫言天下太平隐喻意义

  作者:韩春燕[1]作者机构:[1]渤海大学、《当代作家评论》编辑部

  出版物刊名:当代文坛

  页码:115-117页

  年卷期:2018年

  第5期

  主题词:莫言;《天下太平》;叙述策略;叙事风格

  摘要:《天下太平》采取了双层叙述策略,轻松幽默的表层故事背后是乡村留守、环境污染等深层故事。依靠节制而精致的叙事,作者通过留守儿童小奥书写了当下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态、日常生活与精神状态,让读者看到了世界的真相与乡村的复杂纠缠。

篇三:莫言天下太平隐喻意义

  不容莫言美化日本侵略者

  李

  程

  碑

  正当全国人民隆重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在我们华夏大地上竟然还鼓噪着几声反其道而行之的杂音——这就是作家莫言在其小说《丰乳肥臀》和有关文字中,明目张胆地美化和赞颂日本侵略者的有关内容。

  “小日本也没有占领”钓鱼岛?

  2014年8月莫言在广州大剧院演讲时(载2014年9月15日<光明日报>)讲了几个严重丑化他老家高密老百姓的小故事,其中有一个是牵涉到钓鱼岛归属的重大问题。

  莫言说,2011年他在家乡赶集买桃子时,卖桃人对他说:“你们这些当兵的,我们白养了你们,连钓鱼岛都看不住,让小日本在那边占领。”

  一个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着国家大事,理应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许。因为事实就是这样,1895年日本政府乘甲午战争之机,偷偷将钓鱼岛划入日本版图,窃占了中国的神圣领土;现在,又从窃占到公开霸占钓鱼岛,而且每天还派舰艇巡视和“保卫”钓鱼岛,阻碍中国海警船在那里执法巡航。这是中国人民绝对难以容忍的!

  莫言对钓鱼岛存在的这种状况和中国老百姓的强烈呼声竟然置若罔闻,回答了一句“小日本也没有占领”的话,就把卖桃人给顶了回去。

  莫言显然是认为卖桃人说错了,用“小日本也没有占领”来纠正和反驳卖桃人的看法。

  我们知道,有关钓鱼岛中日争端问题,我国政府从来就未表达过“小日本也没有占领”的观点,而莫言却不顾历史事实和当前状况,得出了“小日本也没有占领”的结论。是不是日本自卫队并未登岛占据,就不算“占领”呢?这样浅显的道理,莫言不会不懂得吧?那么,莫言认为“小日本也没有占领”到底有什么依据呢?莫非是在暗示:钓鱼岛本来就是日本的呀,根本不存在日本占领不占领的问题嘛!

  联系到莫言在<丰乳肥臀>中为日本侵华军队歌功颂德,再联系到莫言称赞一个日本和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恶意诽谤(参看莫言2000年3月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演讲),我们有理由质疑莫言散播“小日本也没有占领钓鱼岛”的动机和目的?

  另外,笔者也很怀疑这个卖桃者是否实有其人,还是莫言为了说明小日本并没有占领钓鱼岛而自编自导出来的?因为莫言说卖桃人信誓旦旦保证不缺斤少两,桃子也很甜,回家称过,才发现短了近二斤(怪哉,莫言当时拿在手中就没觉察出来?)而且酸得不能吃,只好扔掉。这样,莫言编导出的这个卖桃人说的全是谎话毫不可信的故事,即可证明并传递出一个这样的信息_“小日本在那边占领”钓鱼岛也同样是毫不可信的谎言。

  日军救了中国老百姓的三条人命

  莫言在《丰》书中写道,1939年夏初的端午节那天,一队日军从高密县城来到了东北乡的大栏镇。日本鬼子到大栏镇来干什么,是下乡“扫荡”或是“围剿”抗日军民?莫言有意避开不予交代。不过,读者从随后所表述的情节内容可以很明确地看到,日军是来开展“友善”活动,为中国老百姓做好事的。

  大栏镇的上官吕氏家,其儿媳妇上官鲁氏正在家中分娩。由于难产,折腾了半天,上官鲁氏生下了一对龙凤胎。不幸却是两个死胎。这对上官家来说,无异如五雷轰顶。因为上官鲁氏已经生下了六个女孩,求天拜地,这次总算有了一个男婴。面对两个婴儿死胎,就连经验丰富的接生婆孙大姑也未能救活他们。

  然而,就在这生死危难、大祸临头之时,救星从天而降,一个日军

  军官带领一位日军军医来到了上官鲁氏家中[笔者插话:日军是怎么知道上官家这方面信息的,莫言在书中未作任何交代;莫非是日军进村后,先作了一番调查,得知谁家有什么难处,就赶紧上门帮助解决?]小说中[见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版《丰乳肥臀》第48、49页]是这样具体、形象又深情赞美地描述道:“一个白鼻梁上架着金边眼镜的日本军医跟随着他的长官,走进上官鲁氏的房间。军医皱着眉头打开药包,戴上乳胶手套,用寒光闪闪的刀子,切断了婴儿的脐带。他倒提着男婴,拍打着他的后心,一直打得他发出病猫般的沙哑哭声,才把他放下。然后他又提起女婴,呱唧呱唧地拍打着,一直把她打活。军医用碘酒涂抹了他们的脐带,并用洁白的纱布把他们拦腰捆扎起来。最后,他给上官鲁氏打了两针止血药[笔者插话:可谓全心全意,人道主义到家了。于是,由于大出血而休克的上官鲁氏活了过来]。在日本军医救治产妇和婴儿的过程中,一位日军战地记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拍照。一个月后,这些照片作为中日亲善的证明,刊登在日本国的报纸上。”[笔者又多嘴:这不是为当今的安倍晋三们竭力否认南京大屠杀,翻侵略战争的案,提供了有力论据么]。

  千万别以为这是莫言在揭露日军的伪善,或者是嘲讽他们装模作样,不择手段地笼络人心。不,不是的!因为莫言紧接着就借刚刚被救活的男婴(上官金童)的嘴,无比庆幸和感恩地说(见《丰》书第53页):“日本人杀了我爷爷和父亲,但也救了我们母子三人的命”。其内在含义是说:杀了我家两个人,却也救了我家三个人,而且有一个是男婴,上官家还是占了大便宜呢!这还不够,七年之后,莫言还让上官金童以自己跳河自杀的实际行动,来报答日军的救命之恩哪!

  那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打败而无条件投降时,中国军民正在欢庆抗战胜利时刻,一部份顽固效忠日本天皇的日军官兵,便绝望地剖腹自杀了。七岁的上官金童也效法日军那样,来了个跳河自杀。当然,作家并未明确表现金童跳河自杀的深层次原因,而是找借口说是因为母亲要给金童断奶,使他感到不吃母乳将无法活下去,绝望之下,才跳河寻死的。一个七岁的小孩子,即使没有母乳可吃了,却也不会饿着他,更未让他受到饥饿的折磨,他怎么就会如此轻易地离开家中亲人,自己去跳河自杀呢?很明显,莫言是难以掩饰上官金童自杀背后的政治原因的!

  不但如此,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日军救了命的上官鲁氏母子们的命运无比悲惨:瞎子玉女难忍饥饿,便投河自尽。上官鲁氏活到国家改革开放之后,却还要靠拣垃圾勉强糊口,死时竟然在中国国土上难以得到一块葬身之地,而且穷得连一只骨灰盒都买不起。上官金童又如何呢?在他上小学五年级时,因撞伤了学校的一棵小树而被开除了[笔者小注:莫言本人上到小学五年级时,据他自己说因家庭成分不好而被迫辍学,这两人之间无疑是难兄难弟有内在联系哩]。几年后,上官金童被诬陷为强奸罪而坐了15年大牢,刑满出狱后,又被以神经病为由,关进精神病院两年,后来连个工作都没有,真是生不如死。瞧,当年被日本鬼子“亲善”救活的这三个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却遭到了如此悲惨下场—

  —毁灭了他们的性命!显而易见,莫言所表达的结论就是:今天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如日本鬼子好。

  并无强奸中国妇女的兽行

  抗战八年的历史事实,已经铁一般地证实了,日军每到一处,无不烧杀,掠夺,奸淫。

  这着实是令人甚为奇怪的现象:莫言在每部小说中都淋漓尽致地充分表现出了作者最擅长描述的各式各样野蛮的性行为,让高密东北乡那

  些男女在草地里,在坟墓中,在高梁地里,在树林中,在芦苇塘里,像畜牲一般地乱淫。莫言一点也不在乎这样糟踏自己的老乡,而总是不惜篇幅,写得理直气壮、有声有色,堪称行家。但小说中写到日军两次来大栏镇,却没有一笔提到日军污辱和强奸妇女的事情,而是军纪严明,个个洁身自律,秋毫不犯——莫言开了个多么谎谬的世界玩笑哟!

  反之,莫言则大写了八路军爆炸大队的班长孙不言(哑巴)如何强奸了三姐上官领弟,又如何写了当地抗日的杂牌游击队——黑驴鸟枪队的几个队员,竟在教堂里轮奸了上官鲁氏(即母亲),还有爆炸大队的政委鲁立人,则将仅仅十二岁的五姐上官盼弟,当成了床上玩物,并且有赤裸裸的淫秽描述的文字(二人以后才正式结了婚)。同时,小说中也没有一处具体表现八路军爆炸大队如何与日军作战,如何打败日军取得胜利的场面,更不见八路军或当地党组织如何保护人民群众,为群众做出什么有益的事情,倒是日本军队在心甘情愿地为老百姓做好事。如此鲜明地对照,莫言爱谁,恨谁,拥护谁,反对谁,也就很清楚了!

  宣扬和提倡亡国奴思想

  大栏镇上官鲁氏的婆婆上官吕氏,是个“一边生孩子,一边纳鞋底”,能说会道,见多识广的强势女人。当她听到外面高喊:“乡亲们,快跑吧,跑晚了就没命了??”上官吕氏并不以为然,因为她家的那头母驴正要生小驴,儿媳妇上官鲁氏也正在生孩子难产,她不跑,人们自会理解。可莫言让她发表的一番为什么不跑的高论,就完全是另一种意思了(见《丰》书第10页、第29页)

  “跑,跑到哪里去???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上官家靠打铁种地为生,一不欠皇粮,二不欠国税。谁当官咱都为民。日本人不也是人吗?日本人占了东北乡,还不是要依靠咱老百姓给他们种地交租子?”

  “日本人不是爹生娘养的?他们跟咱这些老百姓无仇无怨,能怎么样咱?跑得再快能跑过枪子儿?藏,藏到那天是个头?”

  这种不折不扣的甘愿做亡国奴的思想,被莫言渲染得简直是“人性”味十足,无懈可击了。

  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两年了,中国农村妇女还不知道日本军队侵略中国的罪恶野心和目的,还要甘心“谁当官,咱都为民”,还情愿“给他们交租子”。是啊,既然“他们跟咱这些老百姓无仇无怨”,咱们也应该跟他们“无仇无怨”,何必要抗日,何必要打他们呢?咱听他们的就是了!是的,上官鲁氏母女们就是极有说服力的例证,大姐、二姐、三姐、四姐,还有五姐其美丽姿色尽管很诱惑那些兽欲十足的日本鬼子,可因为她们见到日军时老老实实地躲着,或者呆在家中不出门,不去参与什么抗日活动,所以日军不但不污辱或强奸她们,还救了她们母亲和小弟小妹的命,多好多值啊!但倘若像沙月亮的黑驴鸟枪队那样,在蛟龙河岸设伏阻击日军,不让日军过河到大栏镇进行“亲善”活动,那就会自找挨打,损兵折将。可见,凡是抗击日军的,日军就不跟你讲友善,就叫你活不成;而凡是老实听话,甘受奴役,不与日军结怨结仇,就会过上太平日子。

  莫言在《丰》书中就是这样冒天下之大不韪,为日本侵略者进行了

  可耻的辩护,充当了他们发动侵略战争并实行“三光”政策的喉舌,给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奴役的伟大爱国主义正义之战严重抹了黑!

  2015年8月12日

  作者李程碑郑重承诺:文责完全自负。

  7于青岛

篇四:莫言天下太平隐喻意义

  名人经典语录

  名人经典语录

  1、莫言:即使世界毁掉了你,也总会有那么几个人在你生命的伊始之日,道一声:生日快乐!

  2、雪小禅:我以为终有一天,想彻底将爱情忘记,将你忘记,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听到了一首旧歌,我的忧伤就下来了,因为这首歌,我们一起听过。

  3、张瑞敏:每一个人都是责:权:利的中心,“人人是经理,人人是老板”把每个人的潜能抽走。

  4、马云: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

  5、李彦宏:我们必须时刻慎防自己,身处这样一个不推断出的年代,我们仍然是一家心中有着另一家远大理想的——小公司。

  6、玄漪:能够说出的委屈,便不算委屈;能够抢走的爱人,便不算爱人。

  7、艾弗森:我也把的每那场比赛都当成是自己的第一场比赛,那会给我很多原味的感觉。

  8、毛泽东: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9、张瑞敏:我们不是“居安思危”,而是“居危思进”。

  10、毕淑敏:一个人可以受过教育,但他依然是没有教养的。就像一个人可以不停地吃东西,但他的肠胃不蓄积,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是骨瘦如柴。——毕淑敏,《教养的证据》

  11、李彦宏:成功者一定是用的梦想去点燃自己的梦想,是时刻播种梦想的人。

  12、余秋雨:我们感觉走到了尽头,其实只是心走到了海岸边。再深的绝望,都是一个过程,总有结束的时候,回避始终不是做法。鼓起勇气昂然大步,或许机遇就在下一秒。几米说过,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看见最美的风景。

  13、周国平:不曾用自己的脚在路旁踩下脚印的人,不太可能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14、毛泽东: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15、余秋雨:明知是错的,也要去坚持,因为不甘心;有些人,明知是爱的,也要去放弃,因为没结局;有时候,明知没路了,却还在前行,因为习惯了。

  16、安意如:时间蹂躏记忆,人往往身不由己忘却地凛冽忘掉。记忆消退如潮,难以控制。最终亦只可记得一些细微实地的细节,它们如白垩纪之时流落在地球上的植物,亦是一种遗落。却是自有定义和存在内在价值。

  17、周国平:使沙漠显出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的满口水井,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最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

  18、莫言:因此,春在那个习惯于悲春伤秋的年代,你陪我呢看了多少个日薄西山的景致,我陪你可看了多少个破晓阑珊诺塞县的夜,我们彼此静默的坐着,不言朝夕。

  19、张小娴:如果没法忘记他,就不要忘记好了。真正的忘记,是不需要努力的。

  20、李彦宏:在中国,无声的不是管理,是技术,太少人关键在于关心技术的进步,酷爱太多的人醉心于把项目管理当战争,把自己当毛泽东。

  21、史铁生: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灵性了存的魅力。

  22、几米:当你喜欢我的时候,我不喜欢你,当你爱上我的时候,我喜欢上你,当你离开我的时候,我却爱上你,是你走得太快,还是我跟不上你的脚步,我们错过了诺亚方舟,错过了泰坦尼克号,错过了一切的惊险与不惊险,我们还要继续错过。我不了解我的寂寞取于何方,但我真的感到寂寞。你也寂寞,世界舞台上每个人都寂寞,只是大家的寂寞都多种不同吧。

  23、张瑞敏:不只制做一颗螺丝钉,要经营一部机器。

  24、张瑞敏:先画靶子再打枪。

  25、莎士比亚:再以好的东西都有失去的一天。再深的记忆也有淡忘的一日。再爱的人,也有远走的一天。再美的梦也有苏醒的一天。该放弃的决不挽留。该珍惜的决不放手,分手后才不可以做朋友,因为彼此伤害过!也不可以做敌人,因为彼此深爱过。

  26、徐志摩:由于我们过于习惯在别人面前用法戴面具,因此下一场导致在今晚自己面前伪装自己。

  27、席慕容:这个微笑,用尽疼痛的力气;这回释然,用尽铭记的场地;这场告别,用尽去爱的勇气;这次哭泣,用尽你爱的表情;因为这——是最后一次爱你

  28、三毛:一个朋友很好,两个朋友就多了一点,三个老朋友就未免太多了。知音,能有一个已经极佳了,不必太多,如果实在没有,还有自己,好好对待自己,跟自己相处,也是一个朋友…

  29、刘心武:不要指望,麻雀会飞得很高。高处的天空,那是鹰的领地。麻雀如果摆正粘冠了自己的位置,它照样会过得很天长地久!

  30、曾仕强:行政管理是修已安人的历程。

  31、韩寒:再累再苦就当自己是二百五再难再险就当自己是二皮脸。

  32、张爱玲: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就墙上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吞,白玫瑰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是衣服上的一粒饭渣子,红的还是心口上为上用的一颗朱砂痣。

  33、莫言:月光下,我用繁冗拖沓的文字祭奠我的青春,缅怀我死去的凭吊友情和迟到的爱情。

  34、曾仕强:搞清楚推拖拉的真正用意,科学合理应用以求圆通。

  35、安妮宝贝:当一个女子在可看天空的时候,她并不想探求什么。她只是寂寞。

  36、刘心武:与其讨好别人,不如武装自己;与其逃避现实,不如笑对人生;与其听风听雨,不如昂首出击!

  37、毛泽东:在战略部署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38、刘心武:对不起是一种豁达,反正是一种风度。如果你付出了真诚,却得不到风度,那只能说明对方的无知与粗俗!

  39、艾弗森:在踏上任何比赛的地板先前,我,艾弗森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取胜,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在失败白天中度过一个夜晚更糟糕的了。

  40、徐志摩:爱,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41、周立波:人生只有三天,活在昨天的人迷惑;活在明天的人等待;活在今天的人则最踏实。你无法预测意外和明天哪个来得更早,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竭尽全力过好今天。请记住:今天永远是昨天死去的人所期待的明天。

  42、徐志摩:爱情,生活,不是林黛玉,不会因为忧伤而妖艳。

  43、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44、亦舒:无论怎么样,一个人借故堕落总是不不值得原谅的,越是没有人爱,越要爱自己。

  45、徐志摩:坚硬的城市里没有柔软的。

  46、张小娴:爱,从来就是一件千回百转的事会。不曾被离弃,不曾受伤害,怎懂得爱人?

  47、张瑞敏:特殊论就是给问题放行。

  48、毕淑敏:人生总是有灾难。其实大多数人早已练就了对灾难的从容,我们只是还没有学会灾难间隙的快活。我们太多注重痛苦了自己警觉苦难,我们太忽视提醒幸福。请从此注意幸福!幸福也需要提醒吗?

  49、史铁生:幸福生活是要自己去寻找的,无论你在空间的哪一个偌大,在时间的哪一个此刻,你都可以充分享受幸福,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的正由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劫难曙光,事儿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

  50、三毛:不要胆怯拒绝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于正当。当一个人开口提出要求的时候,他的心里根本预备好了两种答案。所以,给他任何一个其中的答案都是意料中出乎意料的。

  51、曾仕强:要经过很严谨的考验,才可以完全相信一个人。

  52、张瑞敏:渐进就是守旧。所以经营理念创新,就要反渐进,必须一步到位。

  53、周立波:女人,不能太漂亮,太漂亮需要被人称之为花瓶;女人,不能太聪慧,太聪慧会被人称之为隐形杀手;女人,不能太性感,太性感可以被称之为称之为招摇过市;女人,不能太温柔,太温柔会被称之为不能没有主见;女人,不能太强悍,太强悍会被称之为男人婆;女人不能太可爱,太可爱会被称之为幼稚无知。做女人真难!

  54、三毛:某些人的爱情,只是一种“当时的情绪”。如果对方错将这份情绪长远的爱情,是本身的幼稚。

  55、周国平:以激发生机,也可以扼杀生机;可以磨练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启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扬人格,也可以贬抑人格,——这全呢受苦者的素质如何。

  56、安意如:一切这样清楚,但是业已单独太久。时间如水,中间仿佛有河。你过不去。车流穿梭,她,转瞬湮灭在人潮中所。你回首,看见梦里花落知多少?思量,思量,焉得不思量?

  57、席慕容:爱,原来是没有名字的,在相遇之前等著的,就是它的名字

  58、周立波:学会这些:1.别人持才自傲,你却虚怀若谷。2.别人卖弄口才。你却多思慎言。3.别人拼命外显,你却韬光养晦。4.别人你斗我争,你却远离是非。5.别人直来直去,你却融方于圆。6.别人争破头颅,你却以退为进。7.别人拿放不起,你却能屈能伸。8.别人趾高气扬,你却不显不炫。低调:是态度,也是智慧!

  59、亦舒:人们日常所犯最大的错误,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因太苛刻,把这个坏习惯改过来,天下太平。

  60、安意如:往事如风,将生平伴著如雪的悲苦,尽数吹散开来,如同蝴蝶的翅膀掠过干涸心海。生是过客,跋涉虚无之境。在尘世里翻滚的人们,谁不在乎心带惆怅的无边红尘过客?

  61、毕淑敏: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62、艾弗森:我况且会用椅子砸人,但只会砸那些我认为应该砸的女人。

  63、曾仕强:最末决定权应该交给老板。

  64、张爱玲:恋人本来并不复杂,来来去去不过三个字,不是我爱你、我恨你,便是算了吧、你好吗、对不起。

  65、郭敬明:发现自己我先是发现自己看人的眼光太过简单,我从来没有去想面具下面是一张怎样的面容,我总是直接把小丑面具当做面孔来对待,却忘记了笑脸面具下往往都是一张流着泪的脸。

  66、张瑞敏:我能在冬天的严酷环境中繁衍下来,可能我会迷人在春天是最漂亮的。

  67、饶雪漫:这个世界欺骗了我,我必须给与还击,我放掉任何一丁点儿属于我的幸福,哪怕付出的代价是从此坠入葬身地狱,我也在所不惜。

篇五:莫言天下太平隐喻意义

  作者:袁文卓

  作者机构: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东吴学术

  页码:74-81页

  年卷期:2018年

  第2期

  主题词:莫言;《天下太平》;乡土小说;人文反思

  摘要:《天下太平》这部小说主要围绕着明暗两条叙事线索而展开,明线主要叙述了小奥被咬以及被救的全过程;而暗线则深入到了对乡村经济生产与发展的深层反思,两条叙事线索之间既彼此交叉又相互独立:一方面既体现了太平村村民的善良和质朴;另一方面又集中反映了太平村乃至中国农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与坎坷。莫言笔下的乡土书写,迥异于以往乡土作家的叙事视角;这种叙事往往并非是一种单纯对乡土的眷恋,而是更多地融入了一种在工业现代文学视域框架内的深层拷问。

篇六:莫言天下太平隐喻意义

  莫言晚熟的人读书笔记范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莫言晚熟的人读书笔记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莫言晚熟的人读书笔记1《晚熟的人》,是继诺奖之后,莫老的首部作品。第一眼看到,就被它的书名所吸引。“晚熟的人”,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一直以来,我似乎都缺乏我这个年龄的人“该有”的成熟与稳重。我做着“不该”是我这个年龄的人做的`事情,养猫,玩滑板,学英语,不断地尝试新事物。在我身边的朋友们一个个生子,甚至已经有了二胎时,我依然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有“资格”去养育孩子的人,虽然我的岁数早已超过了所谓的“最佳年龄”。这一切让我显得有点“格格不入”,朋友说羡慕我活的自我,我反问她:“但是我这样会不会太自我了?”你看,我也会质疑自己。

  在我看来,我之所以呈现出一种比较“晚熟”的状态,大约有两大原因。首先,我的圈子真的很简单,大学毕业十年来,除了学生和几个中学和大学的老友,再加上是自立门户,我生活中几乎没有太多的社会关系,用一句话总结就是缺乏社会的“毒打”。

  其次,我的婚姻生活也很简单,和樊同学15岁就认识了,一起见证了彼此的成长,我们是爱人,亲人,朋友,也是彼此最忠实的支持者。生活中,无论是我做菜,拍照,写东西,拍视频,樊同学永远是最捧场的那一个,他对我永远都是赞美,说我很棒,印象中他几乎从没有否定过我,这真的给了我极大的自信和勇气。(最然有时候听起来很假,哈哈。)也正因为我们还没有孩子,所以少了很多这个年龄要面对的一些现实问题。

  《晚熟的人》里有这样一句话,“善良的人都晚熟,而且都是被劣人催熟的,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仍然保持善良与赤诚,不断的寻找同类,最后成为最孤独一个。”看到这句话,我开始回忆自己的一些

  经历。我好像总是笨笨的,做了很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好朋友生日,我熬夜送祝福,可是我的生日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每次学生有问题,我都积极回答,可有时候都换不来一句“谢谢老师”;朋友缺钱,我多次相助,只一次拒绝,之后便再无联络;一些所谓的“亲人”,也因为经济原因而疏远了我们。渐渐地,我也明白了,只有双向奔赴的感情才是值得的,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所以不必纠结,不必留恋,letitgo。

  说这些,并没有抱怨的意思,也不是说别人都不好,就我自己好,我当然也有我自己的问题。其实到我这个年龄(这语气好像自己已经七老八十了),大家会发现,生命中大部分人都在不断地远离,有时候甚至连一句告别也没有,那些我们年少时曾经为之疯狂的一切,爱情,友情,现在看起来也不过就是沧海一栗。

  仔细想想,其实“晚熟”也没什么不好。只是可能会走的比别人慢一些,但是正是因为这种“慢”,能让我们更好地认清自我,更加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给自己的人生创造更多不一样的可能。

  就像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里的那句名言说的那样: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法语原文:Ilnyaquunhéro?smeaumonde,cestdevoirlemondetelquilestetdelaimer.)

  所以,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无论活到哪个年纪,希望我们永远都不要放弃内心的善良与美好,试着更加从容与淡定地去面对生活中的遗憾与无奈。

  莫言晚熟的人读书笔记2不同于长篇小说的恢弘构架和庞杂情节,莫言最新的这本《晚熟的人》是由一篇篇颇有意趣的短篇小说组成,这些作品以回忆录的形式刻画了一个个形象鲜明又极具代表性的人物,用当代人的新视角审视了作者故乡人与环境的变迁,可以说是莫言文学创作的一次新的突破,也能为读者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1、难以磨灭的故乡情结

  莫言的作品总是离不开自己土生土长的高密东北乡,本书中所收

  录的大部分短篇涉及的对象都是主人公少年时代就结识的亲朋好友,作者通过对相关往事的回忆和他们现今生活样态的描写串联起了故乡的过去和现在。每一位被写入作品的人物或精明或诚恳,遭遇也有喜有悲,像是妄自尊大的金希普、看似精明实则愚钝的蒋二、痛失亲人又完成复仇的三婶,还有颇具传统精神的铁匠、“盗亦有道”的小偷、精明算计的地主等等,他们都为我们展现了特定时代之下作者故乡的社会现实和人情风物,通过品味“人”,我们看到了一幅生动多彩的乡土画卷。

  2、互联网时代的人与事

  《晚熟的人》作为莫言的最新创作,新在哪里,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作品中所展现出的"“网络的力量”。上世纪人们需要依靠报纸和喇叭传递和接收消息,现在有了新媒体,信息的传播方式由单向变为双向,即普通人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网络渠道或平台成为消息的传播者和中介者。在这样的环境下,牛鬼蛇神蜂拥而出,结果是网络成为了促进执行管理的好方式,如《天下太平》中拍摄视频对于警察解决问题的督促作用;同时也成为了有心者颠倒是非黑白的工具,如《红唇绿嘴》中恶意利用网络散布谣言的同乡“高参”。在不断发展的网络背景下,故乡的不同人物以新面貌展现在作者和我们面前,给予我们新的发现和反思。

  3、荒诞与反讽的幽默感

  莫言总是能以平静的描写带来极大的张力,这几篇作品也是同样。《等待摩西》以曲折而又荒诞的情节消解了宗教本身的神圣意味,读罢让人啼笑皆非;《晚熟的人》则以“晚熟”作反讽,揭示出所谓“晚熟”这一幌子之下的荒唐闹剧;《诗人金希普》以戏谑的方式嘲笑了自比为“第一诗人”的金希普及其外强中干的实质。可以说本书中的很多作品都以一种陌生化的写法让我们感受到现象背后的讽刺意图,以及由此连带出的某些社会和环境问题。社会在进步,农村的一系列矛盾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着,莫言通过对小人物的描写,让我们看到农村社会面临的更新的、更紧迫的问题,也将看似诙谐幽默的小说创作引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总的来说,《晚熟的人》这本作品集中的小说都很值得一读,它是莫言通过观察和回忆故乡生活所刻画出的关于乡土人情的真实写照,也是历经将近十年沉淀出的对于故乡过去和未来的最新思考与感悟,这样的再书写,对作者和读者而言都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篇七:莫言天下太平隐喻意义

  反观自照:莫言笔下的“莫言”们

  作者:暂无

  来源:《检察风云》2020年第20期

  品莫言新作《晚熟的人》

  文/陈华文

  一个作家倘若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往往意味着功成名就。显然,作家莫言是一个在文学创作领域并不容易满足的人,尽管其在2012年斩获该奖,但他依旧没有停止写作。这些年,他陆陆续续在国内文学名刊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其中部分作品汇集起来,组成了令读者耳目一新的小说集——《晚熟的人》。“十年蕴积,人事全新。一言掷地,壁立千仞。”正如封面文字所提,莫言在创作中从来不重复自己,更不会走回头路,他蓬勃的创造力给文坛带来了新的惊喜。

  众所周知,莫言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创作了《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其作品独特的主题、非一般的叙事结构、鲜明的语言特色,成为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

  《晚熟的人》之书名,出自书中的一部同名小说。全书由12篇中、短篇小说构成,分别是:《左镰》《晚熟的人》《斗士》《贼指花》《等待摩西》《诗人金希普》《表弟宁赛叶》《地主的眼神》《澡堂与红床》《天下太平》《火把与口哨》《红唇绿嘴》。该书选取了12个不同的故事角度,讲述其笔下的莫言获诺奖后的各种境遇,故事有喜有悲,有荒诞有现实,从20世纪到当下社会,从历史深处步入现世百态。小说集里,莫言延续了他以往的创作风格,又明显注入了新的元素——汪洋恣肆中多了冷静直白,梦幻传奇里多了具象写实。他的眼光不再聚焦于风云人物或者草莽英雄,而是转向了平凡且不起眼的小人物。

  这部小说集以第一人称“我”来讲故事,借用作者莫言的年龄和身份,将自己写进了故事。其实,小说中的莫言,只是他笔下的一个文学形象。小说中“莫言”的一举一动,都是作者莫言的一系列巧妙布局。概括地讲,小说中“莫言”的文学形象和真实的莫言,存在各种关联,却又不能完全对号入座,毕竟创作素材来源于生活。

  小说《晚熟的人》,讲述了“莫言”回到家乡回忆青少年时期与同村伙伴生活、劳动以及当下的交往片段。跳出自己的肉身,观察故事中的莫言,这是一个全新的小说视角。作品里的“莫言”,获“诺奖”后衣锦还乡,发现家乡转瞬成为旅游“打卡”之地,《红高粱》影视城拔地而起,山寨版“土匪窝”和“县衙门”顷刻呈现。作品中这样写道:“还有我家那五间摇摇欲坠的破房子,竟然也堂而皇之地挂上了牌子,成了‘景点’。每天都有人来参观,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甚至还有不远万里前来的外国人。”读这篇小说,不难发现作为文学形象的“莫言”,和儿时伙伴仿佛重返半个世纪之前,各种故事也延续至今。小说里的人物跟现实中的“莫言”,一起慢慢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成长、成熟,一起观察这个看似平常又颇为荒诞的现实人生……

  那么,小说中的“晚熟”,究竟是何意呢?莫言在近期的个人访谈中特别提及,书中的“晚熟”和时下的“巨婴”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字面上讲,“晚熟”就是生命的成长速度晚于正常的周期。笔者认为,晚熟或者早熟,都不是一种常态。从文学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作家或艺术家过早成熟了、定型了、停滞了,其创作之路或许也将就此终结。而莫言期待的是作为创作者能不断创新、不断自我超越。要做到自我超越又谈何容易?从这个维度而言,创作者不希望自己过于早熟,也就是不希望自己过早被定型。莫言觉得,自然生命周期中的晚熟不一定

  是坏事,尤其是文艺创作中的晚熟反而可能成为优势。“晚熟”或许也是莫言的一种自我鞭策:至高的文学荣誉已成为过往,创作中仍要保持好奇心,好作品永远“在路上”。

  小说集《晚熟的人》中涉及的地理区域,沿用了之前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这既是真实的地方,更大程度上是莫言“文学的故乡”。所以说,故乡在莫言的笔下,是熟悉的,也是陌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莫言瑰丽的想象力构建的高密东北乡这一文学王国,离现代化、商业化的时代记忆已经渐行渐远。对于家乡的林林总总,莫言和我们一样,谁也留不住过去的时光,未来会发生什么也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一切历史都是昨天,而今天和明天,也将会成为新的历史。

  《晚熟的人》这部小说集中,莫言所写的时代,不乏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时代的故事。如小说集中收录的《红唇绿嘴》中,塑造了一个典型的网络“大咖”形象——高参。高参深谙互联网运作规律,最擅长胡编乱造、添油加醋,靠贩卖谣言发家致富。她手下有上百个铁杆水军,让咬谁就咬谁,让捧谁就捧谁,生生将网络舆论玩弄于股掌之中……

  此前莫言小说的风格,色调大都是明快的、夺目的,但是这部小说集里,中国传统美学元素无形之中得到了呈现。如小说《斗士》一文中,莫言对主角武功和村里一个外号叫黄耗子的青年打架的描写,就是用了传统白描的笔法,朴素简练、跃然纸上。

  莫言说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讲什么故事、如何讲故事、故事讲给谁听,其实这并不简单。既然是故事,必然就有主题、环境、人物、起承转合等要素。小说里的故事,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片段式的,甚至可以是意识流式的。小说里的主人公可以性格复杂、难以揣测,但必须前后连贯,主人公的性格是不能轻易突变的,一旦变了,人物、故事、主题就可能错乱。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学就是“人学”,刻画人性的尺度和技巧的把握,决定了作品的品质。很显然,莫言讲故事的水平和境界,在这部小说集中再一次得到彰显,作为文坛标杆,我们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早日问世……

  编辑:黄灵yeshzhwu@foxmail.com

  新书速递

  书名:《生命是赌注》

  作者:本特·扬费尔德[瑞典]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未来主义诗人的快乐时光

  本特·扬费尔德是斯德哥尔摩大学俄国文学教授,文学翻译家和瑞典畅销作家。1998年和2007年,他被授予八月(斯特林堡)奖,等同于瑞典的普利策奖。其《阿克塞尔·蒙特:圣米歇尔的道路》瑞典语版被授予了瑞典文学院传记奖。

  本书是传奇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权威传记。尽管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在中国出过多卷本文集,读者对其生平却不甚了解。在这本马雅可夫斯基的传记中,扬菲尔德从马雅可夫斯基的文学圈子着手,展开对其一生的追述。该传记写法独特,着重展现了未来主义者的艺术追求,对读者了解20世纪前30年的俄罗斯文学与社会生活很有助益。

  (文/晓野)

篇八:莫言天下太平隐喻意义

  转载文章

  (1)[转载]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原文地址: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黄巢诗三首作者:alaleibaba

  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黄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联句,翁思索未至,巢信口应曰:‘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巢之父怪欲击巢,乃翁曰:‘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巢应之曰:‘飒飒西风满院栽??’”

  才那么一点点大的年龄,就考虑到“他年我若为青帝”,应该怎样安排花开的问题了。难怪他后来登高一呼,应着云集,统帅几十万大军了,真是天生的领袖人物。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

  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俗套,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

  。“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

  ;“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刚健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

  转载文章,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

  ;但“满院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

  ”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集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高傲。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鸣不平。

  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现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叹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

  “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

  。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民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

  转载文章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迈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志愿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汇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9670;不第后赋菊(咏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赏析:这首诗是黄巢一生最鼎盛时期的作品,也是他流行最广的一首诗。这不,张艺谋导演就借用了其中的一句作为影片名。其时,他正率领几十万农民起义军为困长安,诗兴大发,借咏叹菊花来形容势不可挡的义军力量,此诗妙就妙在,虽是咏菊,但全诗不见一个“菊”字,而且,透过那盛开的黄色菊花,仿佛让人看到那威武雄壮的黄金铁甲军,即将攻破长安的磅礴气势。

  这首《菊花》诗的境界比上首更雄伟、豪迈,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首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

  转载文章,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

  。“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

  ”,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

  。“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

  ”,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

  次句“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象“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第三句中的“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

  ;“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而第四句中的“满”、“尽”二字,则状摹出菊花夺魁天下时的奇观——重阳佳节,菊花盛开,整个长安成了菊花的世界,这就充分展示出农民革命风暴摧旧更新、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菊花,历来被视为华夏的国花,咏菊花而写不出国魂者,皆下品。黄巢的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咏菊以抒抱负,境界瑰丽,气魄恢宏,气格刚劲雄迈,不同凡响,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长剑,气冲霄汉的千古英雄形象,诸如“我花开后百花杀”、“

  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句,语调斩截,气势凌厉

  转载文章,这些石破天惊

  、走雷挟电的诗句,象一簇簇闪动着反抗精神的火焰,闪烁在历代反抗权威者的民众心中。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出自唐末黄巢诗作《不第后赋菊》,故事也设定在这个年代。

  &#9670;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赏析:与前两首诗相比,这首诗的流传程度就没有那么广了。甚至有很多人怀疑,这首诗究竟是不是黄巢本人的作品?因为,据说黄巢本人后来战死疆场了,但从这首诗来看,他不仅没有战死,后来还削发为僧了。但我宁愿相信这首诗是黄巢本人写的,在我看来,黄巢也好、李自成也好,这些叱咤风云的农民领袖们还是不要简单地战死疆场为宜。他们若是遁入空门,其人生感触一定非我们寻常人所能及。比如像这首诗的头两句,“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既表明了黄巢曾经历过的那些不平凡的戎马倥偬岁月,又显示了他后来静如止水的僧侣生涯,其鲜明的对比,令人感慨!尤其是“天津桥上无人识”这一句,生动地描述了英雄迟暮那种无可奈何的苍凉和悲哀,令人叹息!但笔锋一转,“独倚栏干看落晖”一句,又悠然刻画了一种“人生韶华短,江河日月长”的意境,令人回味

  转载文章

  无穷。

  (转自:中华网

  作者:无聊看着玩)

篇九:莫言天下太平隐喻意义

  大胆尝试还是泯然众人

  大胆尝试还是泯然众人

  韩雪飞

  摘要:莫言小说的语言是莫言从众多作家中脱颖而出的重要符码,也成为莫言的特有标志之一。莫言近作一改昔日风格,《故乡人事》等作品语言偏向于平铺直叙,有纪实之感;《表弟宁赛叶》等作品语言逻辑密集紧凑,是狂欢化写作的另一变种。莫言的新作似乎丧失了一直以来莫言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但这也可以视作莫言告别自我开始另一轮全新创作的良好开端。

  关键词:莫言近作

  语言艺术

  自20XX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莫言一直很少再有作品问世。相比于文坛劳模贾平凹一年一本长篇的速度,莫言的“蛰伏”看起来多少有些力不从心的意味,这也引起了文学界不小的争议。20XX年后半年,莫言重出江湖,在核心文学刊物上连发多篇作品,引发了“回归写作”的评论狂潮。莫言的新作一改往日风格,除了高密东北乡的地理标志,字里行间中再难以找到任何以往的踪迹。甚至给人一种错觉,遮挡住作者的名字,说《故乡人事》属于贾平凹,《表弟宁赛叶》出自于王蒙之手,恐怕都有几分可信。新作风格的转变是莫言为了突破既有写作模式窠臼的尝试,还是一次泯然众人的失败模仿?在莫言写得“不像莫言”之后,我们又应该如何重新认识莫言?

  一、“这才是莫言”——莫言传统语言风格简述

  现如今只要提起莫言的语言风格,“狂欢化”便成了一个被反复讨论的话题。狂欢地分析着狂欢式写作,使得巴赫金所提出的狂欢化理论被中国化,甚至被莫言化,狂欢化被肢解又重新被糅合,成了莫言独特的语言风格。狂欢式的语言风格让莫言脱颖而出,可以说狂欢成就了莫言,莫言也为狂欢化写作开拓了更为宽广的疆域,宛若同根而生的兄弟,彼此相互依存。莫言的确是一位语言运用的高手,他能够熟稔地排列文字,用缝制百家衣的手法搭建一堵密不透风的墙,色彩斑斓,零零碎碎,却犹如冲锋枪般火力猛烈,如同一坛刺激的烈酒,又似旷野上一曲嘹亮的歌,更像是在染缸中翻滚摔打出的浓烈黏稠的色彩。《红高粱》《檀香刑》可以说是最“莫言”的作品。对这两部作品的语言特色的研究主要围绕感觉1

  性修辞下视觉与听觉的密集性冲击、独特的民间化俗语与并不避讳的粗鄙语、幻觉的示现即魔幻现实主义写法来展开,简言之,或从词汇,或从修辞对莫言独特的艺术进行解密。虽然驾驭狂欢化写作的并非莫言一人,但能像莫言这样把一种语言运用地如此新奇仅也只有他一个,这样的莫言是不可复制的。若把写作当作一场战役的话,莫言的带兵方式便是出奇制胜。

  然而莫言也并非一味地将作品风格全部划在“狂欢”这个条条框框里。莫言刚步入文坛之时,文风和孙犁有些相似,可以说孙犁是莫言走上文学道路的引路者,一样的纯净天然,写的也是人之温情。先锋浪潮掀起之后,莫言迅速成长,无论是从叙事还是语言,都展现了先锋最为先锋的姿态。先锋落潮之后,莫言的语言风格也随之变化,最突出的代表便是《蛙》。这部从生命最本源写起的长篇,也用最原始、最纯粹、最简明的笔写最鲜血淋漓、最沉甸甸的痛楚。同《红高粱》《檀香刑》那种纷繁复杂的描述性语言不同的是,《蛙》所突出的是三言两语,不出十个字所承载的强大张力。但是《蛙粉然有着《红高梁》描述性语言的踪迹②,不同之处在于,《红高梁》《檀香刑》是集中的块状展示,犹如一束强光,而《蛙》则把集成一束的强光打散,分散到字里行间。

  莫言的新作似乎彻底宣告着与从前告别,无论从词汇的挑选还是修辞的使用,抑或从整体的风格上来看,都没有之前的一点踪迹。《天下太平》《故乡人事》等作品着笔非常简练,甚至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成分,好比新闻报道一般,秉持着客观原则,真实地描摹复刻场景,而非描写与渲染。倘若拿烹饪来比喻莫言前后的语言风格,《红高梁》是一锅沸腾的四川火锅,《天下太平》则是一碗清淡的银耳羹。

  二、“这不像莫言”——莫言新作的新尝试

  《天下太平》展现了莫言对传统现实主义的回归。本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却像是《焦点访谈》一般的新闻故事化。同样是场面描写,《天下太平》不像《红高粱》那样偏重于通过人物在场景下的感知来间接地连缀场面,而是对于一个场景的刻画完全采用拍照般地真实复刻。

  老打渔人看了小奥一眼,将拴鳖的绳子递给儿子,自己也弯腰脱下裤子。老打渔人的内裤破了一个窟窿,幸亏有塑料雨衣遮挡着。老打渔人先将自己的裤子两条腿扎起来,撑开裤腰,让儿子用脚踩住拴鳖的绳子,腾出手,把蒲包里的鱼,2

  扑棱扑棱地倒了进去。然后他又将儿子的褲子腿扎起来,将自己蒲包里的鱼倒进去。他从裤腰上抽出发黑的牛皮腰带,扎在红色塑料雨衣外,显得很是精干。儿子学着老子的样子,把棕色的人造皮腰带抽下来,扎在红色塑料雨衣外,显得很是利落。最后老打渔人折了几根柔软的柳条,将裤腰扎起来。老打渔人黑色的裤子和他儿子的灰色的裤子,就像两条分岔的口袋,鼓鼓囊囊地躺在路上。

  莫言不胜其烦地仔细记录了老打渔人的穿着和每个动作,下笔毫不犹豫,直截了当。除了谓语核心成分不再添加其他的修饰,在描绘倒鱼这个细节时,仅用了“扎”“撑”“倒”三个动词,便把老人麻利的身手展示了出来,且多用短句,频繁的短句让节奏变得急促有力,使得平面的文字成为三维的动画。虽然没有多余的修饰,但这简洁的几笔很好地抓住了老打渔人动作的精髓,干练的动作与精干的劳动作风也在不经意之间流露出老人的性格特征。莫言还特意重复了儿子对父亲动作的模仿,只是把“精干”一词改为“利落”,一来强调了儿子年轻的干劲儿,二来更是借这一词隐含地点明父亲与儿子外貌的不同,常年在外劳作的渔民,多半黑瘦而结实。奇特的比喻一直是莫言的长项,然而在最后描摹装满鱼的裤子时,却没有了莫言所特有的那种奇幻,甚至看起来都不像是比喻,只是实事求是的描摹。

  莫言除了擅长对场面进行出色的描写,更是擅长于把心理幻想等虚幻的事物具象化,这通常也正是莫言小说最为出彩的地方,是他瑰丽想象的集中展现。然而在《天下太平>里,奇异的描摹不再显现,取而代之的是非常态化甚至有些平淡的平铺直叙。

  他想喊叫他们,但突然感到他们行迹诡异,也许他们也是鳖洞里的老鳖,幻化成人形,来考验他的意志和忠诚。于是就努力地回忆他们的模样,越想越觉得他们的容貌怪异,仿佛带着假面的妖精……

  同样是孩童视角,在《透明的红萝卜》里,黑孩能看到散发着金色光芒的透明的红萝卜,对世界有着特殊的感知,我们从他的眼睛进入散发着奇异色彩的神秘领域,像是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然而马迎奥眼中的世界却是那样的平和与真实,念头是那样的朴实与真诚,使得这个虚构的故事充满了纪实的味道。

  《故乡人事》是基本靠对话支撑起来的小说,没有太多对场面的原生性描述,而是皆从他者的口中转述而出。《斗士》最后对武功的恶行描述出自于“我”的3

  母亲,一个相较于武功更弱的弱者,没有激烈的指责,只是平静而客观地揭露了他的一条条罪状。转述使得笔调自然带有一种历史审视的意昧,平静的叙述与沉重的罪行形成的巨大反差,使得悲剧的意味添了些苍凉。

  讨论一个故事到底是虚构还是纪实似乎显得很没有必要,但相较于熟悉魔幻现实主义写作的莫言来说,这样纪实性的写作多少让莫言的小说有些苍白。从选材上来讲,翔实记录乡村的前世今生,探讨城市文明与农耕文明碰撞下农村的生存状况,这是贾平凹最为擅长的领域,有《浮躁》《秦腔》《带灯》《老生)溥众多的长篇,更为重要的是,莫言在《天下太平》里并未就这一问题挖掘出多么区别于贾平凹的东西,没有提供全新的思考,也没有从人性的角落中塑造刻画出一个性格鲜明、独一无二的人物。依旧是环境污染、利欲熏心、人心淡漠,唯一一点老鳖壳上“天下太平”的隐喻有着一点莫言向来的魔幻的影子,但是这一笔也并不十分出彩。

  同样作为立根于家乡,把故土视为文学沃土的作家,莫言同贾平凹最大的区别在于语言文字上的独特运用以及人性上的巧妙捕捉。甚至可以说,莫言的成就一大半来源于他将瑰丽的想象瑰丽地诉诸笔端。莫言不仅在捕捉人性深处之隐秘方面有着独特的判断,更重要的是他将人物从脑海一点点建立骨架填充血肉的过程是无人可以复刻的。莫言之所以是莫言,是因为他的每一个字都有着莫言的基因,再怎样模仿复制,都鲜明地有着莫言的味道。然而莫言在《天下太平》里,却好像想迫不及待地摆脱诅咒一样,彻底洗刷掉整个作品的痕迹。这是莫言的大胆尝试,我们也十分期待一个作家有着多样的风格而非一成不变,不希望莫言就和固定的语言风格画上等号,然而在这部小说里,这种尝试并不是非常成功。

  对比《天下太平》《故乡人事》来看,莫言酣畅淋漓的风格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得以回归。《红高梁》《檀香刑》的语言在视觉上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色彩浓烈,音响密集,然而在这两部小说中,莫言把视觉密集转为逻辑密集,用密集的话语挤占了读者的思考空间。

  逻辑狂欢化写作的代表作家是王蒙。《活动变人形》中静宜与静珍的咒骂,倪萍的“自己着”,逻辑上的毫无缝隙几乎侵占了整个感知系统,甚至封闭了其他的感知,颇有些疲于招架之感。表弟宁赛叶的自我辩解逻辑可以视为这种逻辑密集写作的又一运用。

  我不服气!他捶打着胸膛,高声喊叫著,为什么,为什么那些笨蛋可以飞黄腾达?为什么那些骗子可以锦衣玉食?为什么才华平平者却可以扬名立万?为什么我满腹才华却要老死在这破败的村庄?你现在是名人,听说最近还当上了什么副主席?

  语言的内在逻辑性是对作者逻辑思维的最好考察方式,这体现出作家思维上的严密性。《表弟宁赛叶》中的表弟,光从表面逻辑上来看,很难发掘他有什么漏洞,整个逻辑十分顺畅,振振有词地强词夺理。语言逻辑严密,文字便具有煽动力。《诗人金希普》把密集的牢骚转为了空洞的大话与毫不脸红的自我吹捧,且反复的再现“会多”“堵车”“发名片”等细节,重复的细节造成视觉疲劳,“大馒头之歌”用最通俗粗浅的打油诗来证明金希普的“盖世才华”,不动声色的描述,却让人啼笑皆非。有评论者认为,莫言是一种漫画白描式的写法,原生态地记录当事人所发泄的所有牢骚,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不加任何修饰,不做任何评价,越是平淡无奇的冷静叙述往往越能激起轩然大波。莫言并不常写知识分子,但是他却抓住了两类伪知识分子的典型,着墨不多,却入木三分。

  告别了狂欢时代的莫言,他的文字也随着年岁的增长变得简练而深沉。“一个人经见得越多,就越从容淡定,而一个大作家的标志之一,那就是他的写作不再局促、不再生涩。”莫言的新作没有在中国的文学界中去开疆拓土,而是开垦了莫言新的荒野。对于莫言来说,他填充了自己的空白。虽然和旧作对比起来,新作难以给读者带来更为强烈的冲击,但是莫言却没有让自己重复自己的写作,从这个角度来看,莫言的每一部作品,都是自己书写史上的星星之火。

  莫言的尝试是一个作家最为珍贵的所在。我们或许不应该把对莫言的期待妖魔化,更不能一味地以狂欢式的思维定式来衡量其作品。开疆拓土是一份“瞎子过河”的艰难任务,星星之火只有通过保护才能形成燎原之势。一位作家保持一种永不停歇、折腾不止的心态是难能可贵的,更重要的是坚守自己风格的独立性。多元化发展定然是一条可持续的道路,可莫言也应该

篇十:莫言天下太平隐喻意义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并成为更好的自己

  世界上的事儿就是这样,无论多么高的山,也有鸟飞过去;无论多么密的网,也有鱼钻过去。——莫言

  《晚熟的人》吸引我注意有两点,一是这部作品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十年后首部作品,想看看莫言的新作品;二是书籍的标题,“晚熟的人”带着希望和寄托,想看看“晚熟的人”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首先,在看这部新作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作者。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生于山东高密,中国当代作家,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莫言代表作品,《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

  其次,我们了解一下新作。

  《晚熟的人》是莫言创作十二篇中短篇小说的合集,其中包括《左镰》、《晚熟的人》、《斗士》、《贼指花》、《等待摩西》、《诗人金希普》、《表弟宁赛叶》、《地主的延伸》、《澡堂与红床》、《天下太平》、《红唇绿嘴》、《火把与口哨》。

  其中《晚熟的人》位于合集第二篇,它主要讲述一个叫蒋二的人,他以及他家族里的人,都是“晚熟的人”。

  “晚熟”表现人在小时候以及年轻的时候好像不明事理,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情浑浑噩噩,不明就里。等到有发挥自己才华平台时,表现出人意料的胆量与智识,成就一番事业。

  接下来,我们以小说《晚熟的人》为例,看看“晚熟的人”与作者莫言的关系,与我们的关系。

  《晚熟的人》: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并成为更好的自己

  01“晚熟的人”寄托着对生命的希望

  “只有这蒋二,不但存在着,而且脱胎换骨、返老还童、智慧大开,于是我明白,与他相比,我才是真正的傻瓜。”

  蒋二年轻遇到“危险”时,因他傻都灵巧地避开,没有殃及自身。当合适的机遇来临,蒋二奋不顾身地投入其中,将其一生的大智慧运用其中,钱赚得盆满钵满,由一个傻乎乎的人摇身变成一个会交际,会生意,能够左右逢源的人。

  原因归结于蒋二是一个“晚熟的人”。从这个意味上说,“晚熟的人”是说那些很晚才懂事,并有所作为的人。

  这其中蕴含着一种对人生,对生命繁衍不息,大器晚成的希望。

  对于莫言来说,诺贝尔文学奖不是写作的结点,而希望是起点。我想,莫言写这样一篇短篇,其中深层意义不仅在于这是一篇文学作品,本身自有人性的暗含或影射。还有一层含义在于暗指自身的希望所在。

  什么才叫晚熟?人到中老年仍然可以重振旗鼓,相比较年轻时,“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才华正等待着时机,等待着机遇,等待着平台施展。

  所以,莫言通过这篇短篇也寄托着一种写作希望,曾经都已成为过往,“晚熟”还有无限的希望,影响更为深远,更伟大的作品还待明天。

  尤其想到我们自身。读这本莫言作品时,很多人会觉得自己是“晚熟的人”,所以想要看看这部作品到底讲的是什么。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那是因为我们也是心怀希望的人,对明天,对未来充满无限的想象,心中充满希望的曙光。

  我们希望自己真的是“晚熟的人”,然后有朝一日可以智慧大开,事业有成,实现理想。

  《晚熟的人》: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并成为更好的自己

  02“晚熟的人”有一种睿智、谦虚的态度

  “那就是:晚熟!当别人聪明伶俐时,我们又傻又呆;当别人心机用尽渐入颓境时,我们恰好灵魂开窍,过耳不忘、过目成诵、婚宴变明、秃头生毛。”

  说起“晚熟”,又有“早熟”。“早熟”是一个人成功的象征,我们一般会认为一个人如果有天赋,小时候或年轻的时候就会显山露水,成才成功也是要趁早。

  这样的想法来源对于年龄的解读,年轻时力大无穷,精力旺盛,可以做成大事;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力不从心,精力不如过往的情况,所以距离成才成功渐行渐远。

  而现实情况是,大器晚成的人比比皆是。我想这个原因在于对于生活经验,人生经验的积累上。

  “晚熟的人”几乎用前半生的时间去观察和领悟世事,虽不是蒋二口中“我不是装傻”,却也因为“傻乎乎”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伤害,或者有过伤害因自身“傻乎乎”,不往心里去,所以对其伤害微乎其微,却让他领悟到一些道理。

  经过多年的生活经验积累,也就是经过一个量变的过程,恰好遇到一个机遇,从而一跃而起,施展才华和智慧。

  从哲学角度来说,凡事皆有因果关系,没有谁一夜之间,从“傻”变聪明,也没有谁一朝成功归因于奇迹,这只不过外人看上去神乎其神。

  其中必有经年累月的想法或经验积累。从这个角度看,“晚熟的人”有一种睿智、谦虚的态度。

  所以不要轻视我们人生中遇到的每一个人,你知道“早熟”的人有很多,但你还不知道谁是“晚熟的人”,谁是那个一直以来都是睿智、谦虚的人,因为他们可能是厚积薄发“晚熟的人”。

  《晚熟的人》: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并成为更好的自己

  03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并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们既然没有“早熟”,希望都能成为“晚熟的人”,这是一个追求自我,成为更好自己的希望和过程。

  一、人生是一个长度单位,“晚熟的人”是生命的后半段旅程

  莫言描写蒋二和小说中一群晚熟的人物,都是以生命的长度来看待的,和给予评价的。

  比如,对于“蒋二”这个人物,是从小看到大,小的时候又呆又傻,长大之后没有改观,有了平台和碰到机遇之后“晚熟”的才华展露出来。

  所以《晚熟的人》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他人,即使人生暂时失意,也没有关系,谁又知道将来自己不是“晚熟的人”呢?

  同时也不要因现在的荣耀沾沾自喜从而止步不前,谁又知道将来更好的机遇还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呢?

  二、“晚熟”有度,过犹不及

  “有的人,小时胆小,后来胆越来越大”,“有的人,少时胆大,长大后胆越来越小,这就是早熟和晚熟的区别”。

  蒋二是“晚熟的人”,所以他的胆子属于越来越大的类型。

  蒋二建设的滚地龙拳擂台和滚地龙拳展览馆是非法用地,“这地方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划出的‘滞洪区’,可河水断流已经三十多年了……”

  蒋二“晚熟”到后来有过犹不及之势。所以说,“晚熟”可以,施展才华可以,但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如果一个“晚熟”、才华横溢的人,把心思用在其他没有价值的,或对社会有害的事情上,或胆子大过了头,超越正当渠道的界限,那么还不如不“晚熟”。

  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拥有健康完整的人格,要比大器晚成更重要。

  《晚熟的人》: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并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们期待成为“晚熟”的人,希望明天会活得更好,而这恰恰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无论我们是否经历过“早熟”,或者经历多次“晚熟”,都是过程中的环节,而衡量我们人生质量的是:当我们回首往事时,没有憾事,依然心怀美好。

篇十一:莫言天下太平隐喻意义

 摘要:莫言新作《锦衣》,一经刊出,收获众多读者和评论家的重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五年之后,莫言以戏曲文学剧本的形式最先出现在读者面前,不仅是个人剧本创作的水到渠成,而且还完美地实现了戏剧家的梦想,更是作家忠于民间的艺术表达、向我国传统曲艺靠拢的表现。《锦衣》文本中所含的民间性、故事性的特征和崇尚人性的主题,与读者的期待视野达到了深度的契合;其惩恶扬善、黑白分明的戏曲主题给观众和读者畅快的视听享受;历史传奇与鬼怪故事的结合、冲突的情节,始终扣人心弦。作为新时期作家为数不多创作戏曲剧本的莫言,凭借独特的才华和艺术素养,为茂腔的发展与创新尽心竭力,也以其创作延续了古老戏曲的发展。

  关键词:《锦衣》;莫言;戏曲;民间;

  Abstract:Itscarcelyhasdrawnmuchattentionandcritiquefromafleetofreadersandcritics,whenJinyi,MoYan"snewwork,cameoutafterhewontheNobelPrize5yearslater.Thefeatureofthefolklore,thestoryandthethemeofhumanityinJinyicorrespondindepthtotheexpectationofthereadersandaudience,whoappreciatethethemeof

  maintainingfairnessandjusticeanddistinguishingrightfromwrong.Besides,thecombinationofthehistoricallegendandtheghoststoryandtheplotsgripstheheartsofreadersallthetime.Asoneoftherarewritersinthenewperiodwhocomposedramascripts,MoYanhasdedicatedtothedevelopmentandinnovationofMaoqiangOpera,facilitatingconstantdevelopmentofthisancientChineseopera,withhisvirtueoftheuniquetalentandartisticaccomplishment.

  Keyword:Jinyi;MoYan;opera;folk;

  时隔五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终于在万众瞩目下推出新作:《人民文学》2017年第9期于头条位置,发表了莫言戏曲文学剧本《锦衣》和组诗《七星曜我》,第11期发表新作《天下太平》;《收获》在同年第5期刊登莫言短篇小说“故乡人事”系列,包括《地主的眼神》《斗士》和《左镰》。由此,莫言再度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其中戏曲文学剧本《锦衣》,以我国传统的曲艺为文体形式,内容具有民间性、历史性、故事性的特征,字里行间推崇以人性、真情为核心的主旨。这部作品的诞生,不仅实现了莫言

  成为戏剧家的野心和信念,同时也满足了读者猎奇的阅读心理。本文旨从《锦衣》的叙事特色、莫言的创作动机和作品的突破与超越三个方面入手,来具体分析莫言新作《锦衣》。

  一、《锦衣》的叙事特色

  故事依旧发生在高密东北乡,清末之际,民不聊生、污吏横行、百业凋敝、妖孽四起,留日爱国青年季星官和秦兴邦,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后,痛恨清政府腐败,乔装夫妇,设计易旗革命。同时,苦命女子宋春莲被王婆骗嫁季家,与作为季星官替身的公鸡,拜堂成亲。随着剧情的发展,两条线索一明一暗、一隐一显,交织并进。知县儿子庄雄才和衙役王豹,以缉拿革命党为名,多次欺辱季母和春莲。季星官则潜入家中,假扮鸡精为春莲疗伤,两情缱绻,却被好听墙根的王婆告发,知县带官兵捉拿。三堂会审时,革命党趁虚而入攻占了县衙,故事在春莲与季星官共舞中完美落幕。

  这个剧本的故事原型,莫言选择了将“革命党举义攻打县城的历史传奇与公鸡变人的鬼怪故事融合在一起”[1]。历史传奇与鬼怪故事作为莫言的文学启蒙,引入作品并赋予

  浓厚的现实意义、加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已成为莫言诸多作品的创作模式,而历史取材的真实性更加印证了莫言创作准备时的谨慎与客观。莫言曾表示,自己在写作时,手边会放一本《高密县志》,以便随时翻看,确保作品的真实和可信度。山东的胶州半岛在清末时期,曾有很多青年男女远渡重洋,接受同盟会的新思想,回国后组织一起推翻清政府。这作为“大事记”和“重要兵事”在县志中有记载:“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刘冠三在济南加入同盟会,创办山左公学,宣传革命,培养人才。1912年(民国元年),1月27日,王麟阁、班麟书等发动高密独立,逐走知县王鉴清”、“1912年1月27日夜间,班麟书等10余人由青岛来县,埋伏在城里的义士敞开东门,起义人员攻入县衙,逐走县官王鉴清”。[2]尽管时间前后相差一两年,但文学作品毕竟不同于史类传记,需要适当虚构和想象来顺应作家的思路。不仅如此,剧本中公鸡变人、与人相恋的奇幻传说,也曾出现在莫言2001年的著名演讲《用耳朵阅读》1中,谈到这个故事原型时,莫言强调了幼时用耳朵阅读的重要性,还声称这是他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故事之一。时隔多年,莫言再次把这个素材跃然纸上,而且他保留了故事原型的真实度,未多加修改后移入了剧本当中,可见其对于传奇故事的特殊情结。莫言巧妙地将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故事,凭借卓越的想象力,融合成了一个探究近代中国革命与社会问题的戏曲文学

  剧本,既生动地再现了近代社会的各种弊病,揭露了人性的致命缺陷,又深入揭示了社会变革的深层原因。

  回到《锦衣》的文本内部,我们可以发现,面对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作者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充满民间生活趣味的那一部分,这符合莫言所述“作为老百姓的写作”[3]的自我定位,推动着他在叙事中突出地表现民间性和故事性,也使作品符合更广大读者或观众的审美需要。有学者表示:“戏曲是演故事的,如果戏曲抽去了故事,那就与歌舞没了区别。”[4]可见精彩的故事情节在戏曲中的突出地位。那么故事性极强的《锦衣》,内容上极具民间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作者所表现的世态民情活灵活现,和春莲、季星官、季母、王婆,以及神奇的锦羽鸡等,一起构成了一幅中国近代社会的缩略图。

  公鸡的传奇化与人兽交融的设置,是剧本内容吸引人且颇具莫言特色的部分,由于故乡高密是个泛神论的地方,使当地百姓对万物生灵心生敬畏,赋予众多生物以神秘力量,这对莫言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剧中的锦羽鸡,不仅扮演着伸张正义、保家护院的角色,还在剧末部分,与季星官人鸡幻化、人兽相恋,充满启蒙意味和神怪色彩。公鸡,在我国民俗当中,本就是为人民驱邪避恶、降魔卫道的“灵物”

  [5],故被尊称为“天鸡”“鸡公”“金鸡”“神鸡”,称鸡为“阳鸟”,有阳刚之气,能降妖、除祟、祛厄[6]。莫言在《锦衣》中试图寻找鸡信仰的源头,借其充满正能量的高贵品质来警醒世人。锦羽鸡在剧中象征着正义,为保护季母与春莲,始终与邪恶势力做抗争,面对刘四的骚扰、庄雄才的无理纠缠、王豹的欺诈,多次向恶棍们发起攻击,并在剧终与季星官幻为一体,以革命的成功,代表着真情、真义、真仁、真谛终将战胜邪恶。锦羽鸡的角色安排无疑是剧本中不可或缺的,它以禽体蕴含真挚的人情,讽刺地对比了人性中的兽面。

  《锦衣》内容的民间特性还体现在剧中突出表现的社会各阶层日常关系中,例如封建社会的婆媳关系、感情纠缠中的男女关系、旧社会的官民关系,等等。季母在剧中作为顺发盐铺掌柜和春莲婆婆的双重身份,可牵出不同的关系谱系,从她身上我们可以正面观照到旧社会的风貌。季母是封建社会典型的婆婆形象,在好财贪婪的媒婆的哄骗下,为保自家安稳、求儿平安,买了烟鬼女儿宋春莲作儿媳妇,以公鸡代季星官拜堂成亲。过门后季母交给春莲沉重的家务压力,甚至在“官二代”庄雄才的威逼利诱下,曾劝说春莲改嫁庄雄才。简短的叙述便可看出,春莲在季家的生活并不顺心,季母的爱儿心切建立在摧毁她人幸福与尊严的基础上,

  但是面对庄雄才候补知县和盐务局局长身份的压制,又不得不做出退让。季母的一系列行为,既表现了市井百姓在权贵面前的无奈与顺从,又反映了笼罩在旧社会上空的阴霾氛围对底层人民的影响,浑浊的社会环境带给他们的是无尽的痛苦与折磨。莫言借助众多人物形象与奇特的公鸡意象,使我们通过十四场剧看穿近代中国社会的世情百态。

  为了更流畅得叙述,为了符合戏曲唱词充满音乐感的特征,莫言在剧本台词设置中,通篇用韵,使其文顺音谐,富于音乐节奏,诵唱顺口,好唱易记,为原本就精美的故事情节锦上添花。细读唱词内容,合辙押韵,且多压“an”“ing、ang、eng”几种鼻音尾韵母。例如春莲挑盐路上对影叹息,唱词的押韵更显其孤独与苦命,“一口蛋噎得我肠搅胃翻(fan),身上冷心里暖珠泪涟涟(lian)。看人家夫唱妇随相依相伴(ban),我一人如孤雁形只影单

  (dan)。看人家粉琢的婴儿怀中安眠(mian),我只有一只鸡立在身边(bian)。不怨天不怨地怨我命蹇(jian)。”[1]再比如:王豹鹰眼识破秦兴邦身份,蛮横语调暴露出他的警惕与刁钻,“看您辫子粗又长(chang),看您两眼放蓝光(guang),看您唇红齿不黄(huang),看您手指细又长

  (chang),哪里像个画子客(ke),分明是个读书郎

  (lang)。”[1]不同人物的定制语调与唱词,使社会各层的

  声音莫不音韵铿锵,剧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不仅如此,剧中“数板”的配合,也起画龙点睛之效。这种“声音的诗学”确也体现出创作者不凡的艺术功底。

  总之,不论是传奇的故事情节,还是充满韵律的语言,都是为了突出鲜明的戏剧主题。莫言的创作始终致力于挖掘人性的自然美和心灵美,如早期小说《丑兵》,作品主人公内在的质朴善良弥补了形体上的瑕疵。《锦衣》中的锦羽鸡,虽为鸡身,却勇于与权贵相抗衡,是正义的象征;春莲本是多情善感的柔弱女子,苦难临头,却能挺起腰杆与命运抗争,在爱情中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相反,庄雄才好色贪婪,蛮不讲理,依仗父亲的职权为所欲为,是名副其实的“装雄才”;王豹满腹机巧,见利忘义,见风使舵,是乱世的生存能手。作家黑白分明的人物设计,加以曲折离奇的情节,共同谱写了一曲亦真亦幻的警世文本。

  二、莫言的创作动机

  《锦衣》发表之后,莫言接受新浪媒体的访问时谈到:“戏剧创作一直是我创作中的重要方面,我的处女作其实就是一部话剧剧本。”2由此可见剧本写作在他创作生涯中的重

  要地位。从早年练笔,逐渐走向成熟,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参与编辑的剧作数量不少,剧本创作的盛产曾被人称:“莫言,其实他是一个编剧”3。的确,编剧莫言在剧本创作方面拥有不菲的成绩,他最早创作的戏剧是《离婚》

  (1978年),当时他在黄县当兵,由于看了一部叫作《于无声处》的话剧,又读了曹禺、郭沫若的作品,便模仿了一把,1982年,他不能原谅自己写出“那么差的东西”,就付之一炬了。紧接着,莫言最早改编的戏剧应该是样板戏———《沙家浜》,真正跟戏剧影视结缘是因为《红高粱》

  (1987年),在那之后有剧本《英雄浪漫曲》(1988年)和与刘毅然合作的《大水》(1989年)均发表在《中外电影》上;此外还有《锅炉工的妻子》《姑奶奶披红绸》(与懿翎合作)、电视剧剧本《红树林》(后整合为长篇小说)、《雪白的墙》和《梦断情楼》等作品[7],只不过并未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所以不被读者所熟知。2012年,作家出版社编《我们的荆轲》一书入莫言文集,收录三部剧作,与读者见面,并获得好评。可以说,在漫长的文学生涯中,莫言始终没有放弃对剧本创作的执着与热爱,一贯坚守着成为戏剧家的梦想。这样看来,时至今日,他的戏曲文学剧本《锦衣》便是水到渠成之作,是在多次的磨练试笔与学习中,重磅推出的、向传统戏曲回归的大作。

  从最新推出的几部作品可以看出,年过六十的莫言,创作热情并没有减退,并且还保持着文体多样化的个性特征。这次他的首献礼选择了戏曲文学剧本,不单是个人创作顺理成章的结果,更是对家乡曲艺的回馈与报答。莫言从小是听戏长大的,故乡高密的地方小戏茂腔,已不止一次被莫言在访谈中提及,并且在小说创作里也发生了作用,例如《檀香刑》《透明的红萝卜》里都有涉猎。确实,茂腔在莫言生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农村的落后和童年生活的单调枯燥,听戏便成为那个年代孩子们的乐趣和依靠,久而久之,对声音文字敏感的莫言就可以记住曲调唱腔,还能改编唱词、参演茂腔戏;看了苏联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莫言自编茂腔:“列宁同志很焦急,城里的粮食有问题。马上去找瓦西里,让他下乡搞粮食……”[8]2他带着用白线染黑的胡须在学校操场的领操台上表演。童年的特殊经历使莫言成为民间戏曲的发烧友,这地方小戏尽管在他人眼中悲切难懂,却在他心中扎了根,也成了最难以割舍的、对故乡的特殊情结。茂腔对莫言的影响正如张宜琦的表述:“由于自幼耳濡目染、心诵口唱,茂腔成为莫言心中高密东北乡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也成为多思与敏感的他所依附的高密东北乡文化里的一条精神之根。”[8]5茂腔在莫言心中,是高密的象征,也是追寻故乡的源头。所以,面对当代80、90后目光转向影视娱乐和流行音乐,茂腔发展处于瓶颈期的现状,

  莫言对振兴茂腔寄予厚望并施以实际行动。在2008年2月高密文艺座谈会上,他说:“我觉得我们茂腔要振兴,首先就是应从剧本上来突破。我们的茂腔能不能在近期内,就是在三五年内,打造这么一台具有高密特色,表现了高密文化特点的,表现我们高密历史现实的,当然也表现我们高密现代精神风貌的这么一台戏,让这么一台戏成为我们高密的一张名片,我们走出去,到北京、到上海、到济南、到外地演出。我们的眼光放得更加长远一点,随着高密进一步发展,随着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我想会有更多外国朋友来到高密。除了让他们看我们的山山水水,让他们欣赏我们的美食,欣赏我们的城市美景之外,还要让他们看一看我们的茂腔戏。我觉得这是我们奋斗的一个目标。”[8]84在2010年央视戏曲频道的“燕升访谈”节目中,莫言更表示,在剧本创作方面,要建立起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联系,有较高的思想性。4这使我们看到《锦衣》的价值所在,其中接地气的人物情节设置、宣扬人性真情的警世文本,用它发表后的流光溢彩向我们证明了,莫言借助茂腔再一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茂腔依仗着莫言的眷恋,以崭新的面貌走出高密,走出山东,走入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视野中。从这个角度考虑,这应该是《锦衣》最感性的创作动机,同时也是最崇高的创作动机。

  莫言在2012年获诺奖之后,“接下来的作品”便成为媒体和评论家共同关注的重点,五年零作品发表,某些媒体为制造噱头,称其遭到诺奖魔咒。其实,莫言在期间多次访谈中曾表示,为了创新,为了令人瞩目,为了不重复自己,他一直在寻找自己写作的个性化与特色,并没有停止创作。他认为:“中国文学要在世界文学大格局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写出中国特色。”[9]莫言的中国特色即是在创作中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在学习西方写作理念后,回归到本民族的土壤中。所以,他在作品中深刻地表现了民族精神本身,挖掘了农民身上潜在的、充满野性的生命力,以揭露的方式试图拯救衰退的民族精神。民间艺术,作为民族化的形式资源,逐渐地被借鉴到莫言的笔下,其中表现最突出的便是《檀香刑》。《檀香刑》在结构上以“凤头部———猪肚部———豹尾部”呼应古戏曲理论中的故事结构,小说里的戏词来自茂腔剧本的选段,还在每章正文前都有一段茂腔唱词,以制造舞台效果的虚拟化,使整本故事如一台大戏呈现在读者面前,而刑场便是舞台,受刑者、施刑者、观看者等均参与了表演。《檀香刑》以其创新的小说形式和独特的叙事探索,向传统艺术形式致敬。在小说后记中莫言提到:“《檀香刑》大概是一本不合时尚的书。《檀香刑》是我的创作过程中的一次有意识地大踏步撤退,可惜我撤退的还不够到位。”[10]如果说《檀香刑》“撤退”得不够到位,仍受到

  小说文体方面带来的多方面限制,那么《锦衣》则初步实现了他的梦想。《锦衣》全面向传统戏曲复归,展现出山东民间文化的丰沃,茂腔、柳腔等唱词中氤氲着民间戏剧的生命底色,一曲京胡奏响底层百姓的命运交响曲,涵盖了当地百姓的婚丧嫁娶、方言俗语、道德观念等等,延续着他在《檀香刑》中的茂腔、《蛙》中的多幕话剧等的精神血脉。

  在谈到《锦衣》时,莫言这样说:“由于受过民间文化尤其是戏曲的滋养,我一直想做这样一个尝试,也作为我对民间文学的报答。”5《锦衣》以我国传统精粹艺术为形式,以民间传奇故事为原型,以普通百姓的日常为画面,以当地民风民俗为衬托,用作品完美地阐释了其“报答民间文学”的创作目的。“作为老百姓写作”的莫言,始终不忘自己民间文学家的身份,用众多作品构建起“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的同时,也利用民间资源向我国传统文化、民间文学致意。总之,莫言选择了茂腔、选择了剧本创作、选择了民间传奇和鬼怪故事的结合、选择了弘扬人性真情为主旨,便是他不忘初心的结果;他对剧本创作多年的坚守、对成为剧作家的强烈期盼、对振兴茂腔的殷切希望、对民间文学文化的回馈与报答,就是他编写《锦衣》最核心的创作动机。

  三、《锦衣》的突破与超越

  《锦衣》的出现,不论是莫言创作水到渠成的显示,还是对故乡茂腔艺术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亦或是在受到民间文化感染的情况下,对民间文学的报答,这部戏曲文学剧本都让我们发现,莫言在将全新的内容移入他的王国、拓展他的疆域,他在用新的创作方式来树立自己的个性化特征,他在新时期以来,戏曲、戏剧发展滞缓的条件下,为古老戏曲的发展注入活力。

  每当莫言拿起笔,每当新作问世,“高密东北乡”的字眼就会出现在大众面前,莫言无法割断与这个地方的联系,也无法在下笔时脱离它的束缚,在莫言看来,从母亲将你生下的那天开始,就和这片土地有了无法割舍的联系,熟悉这里,书写这里,都是人之常情。新作《锦衣》再次将故事发生地安排在高密东北乡,是莫言的常规手法,而超越故乡作为他始终贯彻的创作理念,也使《锦衣》拥有了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效果。《锦衣》中,莫言将祖母讲的鬼怪故事和革命党起义的传奇历史融合在一起,用自己的想象力给它插上翅膀,用记忆重塑故乡,还原清末宣统三年,百姓的生存面貌和情感历程,官员的昏庸无能以及革命党的英明神武,拓展了莫言创作在历史时间轴上的范围。他在用自己的方式重写高密,让他一手建起的“高密东北乡”不仅在内容上更加饱

  满,也在历史上更加厚重。

  在读者看来,莫言的作品,不变的是高密东北乡,变的是别出心裁的写作技巧和文体样式。纵观莫言多部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文体形式的创新是有目共睹的,在论述莫言的文学成就时,王德领表示:“一个作家不光是要把内容呈现给读者,还要有独创性,莫言的独创性就在于他的文体意识,独一无二的感觉描摹以及对历史、人性命运的洞察。”[11]仅从莫言的几部长篇小说,便可以看到其在文体方面的创新意识,例如《檀香刑》以“猫腔”这种戏曲结构谋篇布局,作家以“现代说书人”身份直面读者,绘声绘色地讲述百姓抗德的英勇事迹;《蛙》采用四篇书信与一部多幕话剧的形式,展现了新中国近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天堂蒜薹之歌》每章开篇都有一曲瞎子张扣的说唱,以民间叙述角度来看待蒜薹事件等等,这些都被众多评论家认为是创新。莫言在有意地用独特的方式来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使自己在中国作家群体里与众不同。此次莫言推出戏曲文学剧本,无疑是他文学创作的一次飞跃,尽管之前也创作过多部剧本,涉及电影、电视剧、话剧等领域,但是真正作为文学意义上的、从文学审美角度出发的、公开发表的戏曲剧本,《锦衣》还是第一部。对此,莫言表示,这是一种尝试,同时也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试图开拓他艺术创作的领域。对作

  家而言,重要的是找到新领地,不去重复别人,莫言的《锦衣》不论是对于莫言个人创作而言,还是对于新时期以来当代文学而言,都是全新的,这种个性化的写作更像是一次冒险与挑战,这样的挑战是有意义的。享誉全球的莫言,发表了戏曲文学剧本《锦衣》,这是一部将中国元素、中国文化面向世界的作品,是用中国的声音与世界对话的作品,“千百年来,戏曲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它以一种异乎寻常的品貌形态,逐渐成为中国人思想观念和人生感悟的载体,保存了我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典型特征”[12]。莫言用《锦衣》再次将高密东北乡的痛苦与欢乐,呈现给各个国家的读者,是用戏曲这种独特的文化样式,代表着中华文化与世界进行交流的最好表达。

  《锦衣》作为一部全新的茂腔剧本,也是对传统茂腔的突破。在莫言看来,茂腔唱腔悲凉,旋律婉转凄切,如妇女哭泣,多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传统题材。新时期新形势下,旧题材戏曲的受众群体已越来越少,如何使当地曲艺与时俱进,保持先进性和开放性,成为当务之急。在此之前,为了茂腔推出新剧目、走向全国,莫言曾亲自担纲创作现代大戏《刘连仁》,现在又推出戏曲文学剧本《锦衣》。《锦衣》在题材上已走入近代,内容贴近百姓日常生活,把多部民间生活场景与当下现实相勾连;板式唱腔也较传统剧目丰

  富多彩,例如《锦衣》中数板的运用,以板击拍节奏,语调轻快押韵,剧中数板由王婆演唱,滑稽刁蛮的语言在数板的配合下,尽显其巧舌如簧、贪图小利的个性特征;剧本思想性、立意性也与时俱进,在现代化、快节奏的当下,人与人的时空距离越来越近,但心灵距离却越来越远,宣扬人性便成为新的时代主题,以达到崇尚人与人之间真情相待、和谐共处的目的。为满足新时代观众的需要,茂腔尽管对题材、唱腔和唱词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但不变的是其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更有道德教化的功用。有关茂腔传承的价值和意义,有学者作如下表述:“茂腔始终贴近民众生活,内容涵盖当地百姓的婚丧嫁娶、道德观念、日常生活、方言俗语等等,作为一种本土文化,宣扬的是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贬斥的是假、恶、丑现象,格调积极向上,对增强人们道德观念、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3]《锦衣》这部警世文本,以其独特的叙事特色充分挖掘了传统茂腔的价值,也在单纯的惩恶扬善等基础上彰显了人性向善的本质。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戏剧大国,我国戏曲作为世界戏剧的三大渊源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十分辉煌与繁荣的,从宋元南戏、北杂剧到明清传奇与昆曲时代、再到国粹京剧的出现。莫言在一次演讲中也曾引用陈独秀的话阐释戏

  剧的重要性:“列位啊!有一件事,世界上的人没有一个不喜欢,无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个个都诚心悦意受他的教训,你知道是一件什么事呢?就是唱戏的事啊!”“无论高下三等人,看看都可以感动,便是聋子也看得见,瞎子也听得见。”6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快节奏生活的人们便难以接受戏曲这种以慢节奏为主的艺术形式,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已经与戏曲的慢节奏格格不入;另一方面,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娱乐方式,使单一、模式化的戏曲淡出人们的生活。所以,观众的脱离成为戏曲发展面临的最大的现实问题,随之而来的便是新剧本数量的锐减、戏剧的边缘化等接踵而至的发展困境。对此,莫言《锦衣》迎难而上,以莫言的“中心效应”带动起边缘文体的创作,他充分发掘民间的戏曲资源,并尝试对旧戏和民间戏曲的审美创造性转化,使它成为当下戏剧创作地源头活水,成为对于新时期文学史戏剧史的补充,以引起更多观众和评论家对于戏曲的重视。

  《锦衣》,这部来自高密东北乡民情、民性和民魂的戏曲文学剧本,莫言借此完成了对于民间资源和民间传说的借鉴与发挥,续写了对于故乡、童年执念的篇章,从真正意义上再次为高密文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锦衣》,这部来自古老戏曲繁衍下的新型现代戏剧,以大团圆的结局、跌宕起

  伏的情节走向、音韵铿锵的唱词语言等,向传统文化致敬,向新时期戏剧文学靠拢,并以此为代表再次与世界文化相连接。《锦衣》,这部来自快时代下的产物,其中披露的人性的致命缺陷、近代社会的种种弊病,宣扬的世道人心、伦理观念,都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是民之所向。在不久的将来,这部戏曲可能会以舞台演出的形式出现在更多市民百姓的视线中,舞台的幻化效果、茂腔的凄切唱腔、充满音乐感的唱词语言等等,定会给我们带来一场完美的视听盛宴。

  参考文献

  [1]莫言.锦衣[J].人民文学,2017(9):4-39.

  [2]山东省高密县志编纂委员会.高密县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15,444.

  [3]孔范今.莫言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37.

  [4]张国风.《太平广记》史话[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159.

  [5]张克兰.民间俗信中鸡信仰的巫术解析[J].科教导刊,2010(5):124-126.

  [6]倪宝诚.金鸡报晓喜迎春:中国民间鸡文化信仰[J].寻根,2005(1):62-70.

  [7]王玉.莫言评传[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305-306.

  [8]莫言研究会.莫言与高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9]汪名立.莫言:写作个性化才有可能走向世界[N].国际商报,2017-08-25(A02).

  [10]莫言.檀香刑(后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515-516.

  [11]任瑄.高粱红了:对话莫言[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75-76.

  [12]元白.写给老师的中国戏曲史(前言)[M].杭州:浙

  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13]庄妍.茂腔的演变与艺术价值[J].中国戏剧,2016(6):58-59.

  注释

  1详情参见莫言:《用耳朵阅读》——2001年5月在悉尼大学的演讲,选自杨守森:《莫言研究三十年》,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第26页。

  2《莫言谈戏曲文学剧本<锦衣>:这个故事是我母亲跟我讲的》,来自新浪,2017年8月31日,网址:http://tran.news.so.com/ctranscode?u=http%3A%2F%2Fnews.sina.com.cn%2Fo%2017-8-31%2Fdoc-ifykpzey3312627.shtml&m=172f13446801d07581695aa47b2030f9149a7841&q=%E8%8E%AB%E8%A8%80%E5%B8%A6%E6%9C%89%E6%88%8F%E5%89%A7%E7%9A%84%E4%BD%9C%E5%93%81&t=news&sid=25ab4d29215227b64ac65ae85594242c&tc_mode=news_recom。

  3《莫言,其实他是一个编剧》,来自网页,网

  址:http://ent.ifeng.com/zz/detail_2012_10/13/18226230_0.shtml。

  4《莫言的乡音乡情——高密茂腔》,CCTV11戏苑百家——燕升访谈。

  5《莫言谈戏曲文学剧本<锦衣>:这个故事是我母亲跟我讲的》,来自新浪,2017年8月31日,网址:http://tran.news.so.com/ctranscode?u=http%3A%2F%2Fnews.sina.com.cn%2Fo%2017-8-31%2Fdoc-ifykpzey3312627.shtml&m=172f13446801d07581695aa47b2030f9149a7841&q=%E8%8E%AB%E8%A8%80%E5%B8%A6%E6%9C%89%E6%88%8F%E5%89%A7%E7%9A%84%E4%BD%9C%E5%93%81&t=news&sid=25ab4d29215227b64ac65ae85594242c&tc_mode=news_recom。

  6莫言的《锦衣》和高密的客人,来自凤凰网,2017年9月12日。

  ---------------------------------------------------------------------------------------------------------------------------------------------感谢您使用本套资料,您可以根据您的风格和实际情况对本套资料做相应的修改,这样才能变成属于您的东西,切勿完全照抄照搬哦,这样就失去了本套资料存在的初心,相信您在工作和学习路上会一路高歌,完成您最初的梦想。再次感谢!

  --------------------------------------------------------------------------

  -------------------------------------------------------------------

篇十二:莫言天下太平隐喻意义

 天下太平

  莫言

  小奥,大名马迎奥,但除了学校里的老师叫他的大名,村子里的人都叫他小奥。

  星期天上午,因为下雨,没法放羊,爷爷让小奥在家学习。他趴在炕沿上,翻了几页课本,心中感到厌烦。又看了一遍那几本看过很多遍的儿童绘本,更烦。他的目光盯着墙上一只壁虎看,突然,那壁虎向一只蚊子扑去。蚊子到嘴时,壁虎的尾巴一声微响,断裂了。另一只壁虎从黑暗中蹿出来,把那条在炕席上跳动着的小尾巴吞了下去。小奥大吃一惊,蹦了起来。他很想把奇迹告诉爷爷,却听到了爷爷响亮的鼾声。

  他悄悄地从爷爷身边绕过去,顺手从门后抓起一个破斗笠扣在头上,然后轻轻地穿过院子,蹿出大门。雨下得不大不小,新用水泥铺成的大街上汪着明晃晃的雨水。他一边跳踩着水洼,一边念叨着同学们篡改过的诗句:“小鳖他老姐,最爱把气生。哭了一整夜,天明不住声。圈里母猪黑,窗上玻璃明。养猪发大财,全家进了城。”

  村街上没有人,一只麻雀叼着一只知了从很高的空中飞过。那知了尖利地鸣叫,拼命地挣扎。小奥听出了知了的愤怒和不服气,这么大的知了被小麻雀儿擒住,它怎么能够服气?果然,那知了挣脱了麻雀的嘴;尖叫着钻到天上去了。那只失去了猎物的麻雀,筋疲力尽地落在张二昆家的门楼上。

  张二昆家的大门是村子里最气派的大门,在大门两侧白色的墙上,右边写着“改建新式厕所”,左边写着“享受文明生活”。张二昆当村支书,是村子里最大的官。村里人都不乐意把改建厕所的宣传口号写到自家墙上,二昆说那就写到我家墙上。张二昆当村支书两年就把这个乱得出名的村子治理得服服帖帖。张二昆让村子里的人都坐上了马桶。张二昆说农民坐着拉屎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小奥想到刚开始爷爷蹲到马桶上骂二昆,过了几天爷爷坐到马桶上夸二昆。张二昆当官前是村子里最大的刺儿头,他曾经将他的前任拖到村西头那个大湾里。小奥记得那天的场面,真像过节一样。那个官不会游泳,在湾里挣扎,喝湾水把肚子都喝大了。那个官刚爬到湾沿上就被张二昆踢下去。爬上来又踢下去。爬上来又踢下去。后来那个官哭着说:

  “二昆,爷爷,我承认了还不行?”张二昆说:“你大点声说,让大家伙都听到,你承认了什么?”那个官说:“乡亲们,我承认,我将黑青铁路占咱们村的公留地的赔偿款挪用了一点点。”

  张二昆说:“大家伙儿都把手机拿出来录视频,你大点声,当着大家的面说清,说你贪污了多少,怎么贪污的。说不说?不说你今天就在湾里泡着吧。”小奥记得那是前年二月里的事儿,湾里的冰刚刚融化,水很凉,小北风一吹,站在湾边的人都忍不住打哆嗉。大家都开了手机录视频,那个官站在湾沿,浑身流着水,嘴唇发青,哆嗉着交代罪行。张二昆说:“乡亲们,把证据保存好,千万别删了。我去投案了。”乡亲们说:“二昆,我们联名保你。”

  小奥路过张二昆家大门口时,一扇大门嘎嘎响着打开了。张二昆跟随着一个五大三粗的黑汉子走出来。张二昆与那黑汉子握手,脸上挂着笑,嘴里连声说:“您尽管放心,袁武的工作我去做,不整改就关闭他的!”小奥不认识黑汉子,但他知道袁武是他的同学袁小鳖的爹,是养猪场的场长,这几年发了,但也让大湾渐渐地成了一个污水坑,井里的水,也散发着刺鼻的臭气,不能吃了。黑汉子钻进黑色轿车,张二昆对着车招手,目送着车沿着湾边的公路右拐北去。这时,他才像突然发现了似的,惊讶地问:“小奥,你在这里干什么?”小奥指一指门楼上的麻雀,说:“知了飞了。”张二昆道:“什么乱七八糟,回家写作业去。”小奥站得笔直,盯着张二昆看。张二昆虎着脸说:“看什么?回家让你爷爷给你爹娘打电话,让他们赶快滚回来,我们太平村要干大事,不用出去打工了。”

  (节选自莫言《天下太平》,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小奥的大名叫“马迎奥”,乡亲们在大湾围观前任村支书被打时用手机录视频,这些情节展现了人物生活的背景,凸显了故事的时代特征。

  B.小说开头关于小奥看两只壁虎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小奥厌烦无聊的心理以及对世界的好奇,塑造了小奥这一质朴的农村少年形象,真实而鲜明。

  C.小奥蹿出大门后念叨着同学们篡改过的诗句,这看似随意的念叨,暗示袁武养猪发财的同时给家人及当地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构思巧妙。

  D.前任村支书贪污挪用村里公款的丑恶行径,“五大三粗的黑汉子”钻进轿车扬长而去的官僚作派,对塑造张二昆的形象起到了对比衬托的作用。

  8.张二昆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小说始终以小奥的视角行文,这种行文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7.D("黑汉子扬长而去的官僚作派"于文无据,无中生有)

  8.①张二昆是一个带头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基层干部形象。

  ②强逼前任支书交代罪行,决心整改袁武的养猪场,表现了他敢于斗争、敢做敢当的性格。

  ③改建厕所,号召外出村民回乡干大事,表现了他身上新时代的文明意识(改革精神)和实干精神。

  (每点2分,如答"有农民粗鲁莽撞的一面"并分析,也给2分)

  9.①以小奥的视角行文,能将一些零散的情节统一起来,使叙述散而不乱。(2分)

  ②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写张二昆,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更接地气。(2分)

  ③从一个小孩的眼光和心理出发,能将一些很平常的事物写得饶有趣味。(2分)

篇十三:莫言天下太平隐喻意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谈莫言新作《天下太平》中的反讽性

  作者:任玲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2期

  摘;要:中国当代文学界著名的小说家莫言,他的小说以家乡高密为创作背景书写民间生活,自发表以来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新作《天下太平》吸收了民间文学和文化资源,以一个儿童小奥的视角来描寫现代化进程中的人与事,极具反讽性。本文就从《天下太平》中的反讽性这一视点切入,通过对小说中一系列社会现象具有的反讽性的叙述,从而引发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莫言;《太平天下》;反讽性

  作者简介:任玲(1993.9-),女,陕西汉中人,研究生,在读于西藏民族大学,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2-0-02

  “莫言已成为‘正典’。他巨大的胃口,充沛的体能,他的欢乐和残忍,他的宽阔、绚烂,乃至他的古怪,近二十年来一直是现代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景观。”[1]李敬泽在《莫言与中国精神》中这样评价莫言,莫言以他丰富的生活经历将人生百态写入小说中。反讽是小说中常被作家使用的艺术手法,它旨在通过小说文本外在形式或内容的冲突,彰显社会中的矛盾。在莫言的小说中,大篇幅、高频率的反讽比比皆是,新作《天下太平》也不例外。下面就从以儿童视角来反讽、反讽性的文本表现、反讽的社会意义这三方面入手,探寻莫言新作《天下太平》中体现出来的反讽性,把握其现实意义。

  一、以儿童视角来反讽

  小说的视角是作者所要确定的一个坐标,作家可以利用它来表达心中所想和价值趋向,在莫言的小说中,就采用了儿童视角。儿童视角,是“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2]但莫言的小说并不是描摹童心童趣,而是借助儿童的视角、以儿童的思维方式反映社会现实。《天下太平》以小奥的叙事视角来叙事,描写他的所见所闻以及他的亲身经历,从而达到反讽效果。

  小说的第一部分,小奥三次提到了他看到的麻雀。在麻雀出现的三次中,小奥交待了张二昆是如何身居官职的以及张二昆与黑汉子的谈话,重点提到了黑色奥迪车的银色壁虎标志与张二昆身上的壁虎T恤衫以及壁虎刺青,张二昆的这些标志表现了他刺儿头的本质还是没有发生

篇十四:莫言天下太平隐喻意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莫言获汪曾祺小说奖

  感恩先生教诲

  卑之无甚高论

  作者:

  来源:《北广人物》2018年第23期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不久前凭借短篇小说《天下太平》获得首届“汪曾祺华语小说奖”。经过获诺奖后的五年“沉寂”,莫言自去年起陆续发表的新作,越来越多受到文学界的认可。莫言的《天下太平》原发于《人民文学》2017年11期。评委会给出的授奖词是:小说设置两个套叠的文本:从孩子的眼睛记述两个贪心的打鱼人故事;用奇异的老鳖来讽喻人与自然的冲突。故事一波三折、吊诡奇崛,寓意丰富、藏而不露。“天下太平”出现在一只鳖背之上,似有古老的依据,却释放出强烈的现实寓意:环境的危机与风俗的败坏,使自古而然的农耕渔猎尽失其据,令人寝食难安。小说强烈的现实关怀,感性丰腴的文字质地,细微饱和的叙述笔法,宣示着“讲故事的人”莫言的不同凡响。莫言本人当天未能到现场领奖,通过视频表达了谢意。他本人撰写的答谢词如下:

  卑之无甚高论

  莫言

  拙作《天下太平》获汪曾祺华语小说奖,十分高兴,汪先生是短篇小说大师,一篇《受戒》在上世纪80年代文学创作中尚有诸多清规戒律时另唱别调,令人耳目一新。其后模仿者甚多,但得其神髓者甚少。盖因欲作散淡之文,应先做散淡之人,而遍视当时文坛,能具汪先生那般散淡心态者,确也寥寥无几。

  汪先生的散淡当然不是故作的姿态,他的散淡来自曾经沧海,来自彻悟人生,来自司空见惯。但汪先生并不是绝念红尘的老僧,他的那颗童心蓬勃跳动着,使他的作品洋溢着天真和浪漫,这样一种老与嫩,动与静,山与水的融合,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独家气象。

  有人有才而无趣,有人无趣而多才。汪先生是多才而有趣之人。有人留下文章没留下故事,有人留下故事没留下文章。汪先生是既留下很多文章,又留下很多故事的人。当然,现在流传坊间的很多汪先生的故事与许多被众口相传的名人故事一样,是不能当信史对待的,但故事编撰者的爱憎是分明的。

  其实我与汪先生并没太多的交往,见过数次,历历在目。一次是我在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读书时,听汪先生讲课。讲课开始,汪先生先在黑板上写了六个大字:“卑之无甚高论。”然后从他家乡集镇上米店、炭铺、中药房大门上的对联讲起,油盐酱醋,喝酒饮茶,全是日常生活,一字没提《受戒》。课后,我追他至大门口,问和尚头上所烧戒疤的数目。他略一思

篇十五:莫言天下太平隐喻意义

 【六年级作文】我崇拜的莫言

  莫言,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他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写了很多作品,如《春夜雨霏霏》、《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天下太平》、《生死疲劳》。在他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生死疲劳》这本书了。这本书以人物的命运作突破口,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著的悲颂。

  我最欣赏莫言的写作风格。他善于发现语言和情节,并展示他对现实生活的不同看法。即使有人认为没有什么可写的,它也可以成为莫言的作品。你说,他凶猛吗?值得崇拜他吗?

  我最崇拜莫言的怀乡,他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他写了一系列的怀乡作品,如《红高梁》、《丰乳肥臀》,再如《蛙》,都非常感人,要么是把母爱淋漓尽致的写了出来,要么就是读后充满正能量。

  莫言是继鲁迅之后另一位公认的文学巨匠。他从小就试图写小说。他的经历激励着每个有文学梦想的人。让我们学习莫言,尊重莫言,学习他的写作风格,尊重他的笔,学习他的写作精神,尊重他复杂的思乡之情!

  莫言是我崇拜的人!

篇十六:莫言天下太平隐喻意义

 莫言新作之“变”

  作者:刘江凯

  来源:《艺术评论》2019年第1期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一直未见新作发表,但2017年以来陆续推出了包括诗歌、戏剧、小说不同文类的新作。按照发表时间顺序分别是戏曲剧本《锦衣》,组诗《七星曜我》(《人民文学》2017年第9期)、小说《天下太平》(《人民文学》2017年11期)、《故乡人事》(包括一组三个短篇,《收获》2017年第5期)、《表弟宁赛叶》《诗人金希普》(《花城》2018年第1期)、《等待摩西》,诗歌《高速公路上的外星人》《飞翔》《谁舍得死》(《十月》2018年第1期),歌剧《高粱酒》(《人民文学》2018年第5期)。莫言新作的发表自然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与批评热情。那么,莫言的新作究竟如何?本文重点围绕新作当中的小说来展开。

  一、时代侧写的退出与进入:新作的“当代性”突显

  莫言新作中包括《天下太平》,“故乡人事”(3篇)里的《地主的眼神》《斗士》《左镰》,以及《等待摩西》《表弟宁赛叶》《诗人金希普》共七篇小说。这些小说带给笔者的第一个突出印象即是莫言也和其他著名作家一样,小说中的“当代性”得到了明显的增强[1]。莫言小说中的“当代性”主要指小说的内容、人物及其背后的时代感更加接近当下现实生活。尽管这批新作在叙事上几乎都采用了“过去——现在”互相穿插、嵌套、勾连的叙述手法,但其中的“当代性”和时代感却非常强烈。比如《天下太平》,这个故事里有许多和当下时代现实非常贴近的内容:环境污染、手机取证、网络传播、农村用地甚至基层腐败等等,莫言以小奥手指被鳖咬住的焦点事件,将相关的人物逐一牵引出来,同时也删繁就简地呈现了各类人物的不同内心。这些内容和心态都是我们当代人非常熟悉的,但又以点到即止的叙事方式和现实生活保持了必要的艺术距离。再如《诗人金希普》,以漫画的方式刻画了一个利用一切机会自我炒作、包装、吹嘘甚至欺诈的文化无赖。金希普知道北京的老乡会有许多头脸人物在场,他主动要求朗诵诗歌,自我营销,小说写道:

  截至目前,我已出版诗集五十八部,荣获国际国内重要文学奖项一百零八个,我现在是国内外三十八所著名学府的客座教授。去年我去美国访问时,曾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林肯中心同台演讲,受到了一万一千多名听众的热烈欢迎……

  金希普这一形象对于当代某些知识分子或者文人形象来说并不陌生:奇才或蠢材,拉起小圈子,傍上大人物,自我吹嘘与互相捧场,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逢场作戏的认真配合,久而久之,连骗子自己都会相信一切都是事实。

  莫言新作当中,即便小说写过去时代的故事,这种过去也会“生长”出和现在密切的关系。如《表弟宁赛叶》里以醉酒对话展开的一系列争执,以表弟生活史的方式几乎简要地勾勒出了从80年代到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侧面,这种以“个人生活侧写社会发展”的方式还有《等待摩西》,以及《故乡人事》里《地主的眼神》。从这些作品里可以鲜明地感受到某些人物和复杂的时代气息正在从历史中退出和进入。对“当代性”的重视是近年来许多当代名家的共同表现,从余华《兄弟》《第七天》到贾平凹《带灯》以及格非的“三部曲”等作品都可以感受到这种变化。

  二、从典型“人物形象”到典型“社会心理群像”的白描突破

  正是因为“当代性”的增强,当下时代气息的进入,莫言在这些作品中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变化是:把传统的对个别“典型人物”的刻画重心转移、集中到对当代“典型社会心理群像”的描绘上。

  从莫言的这些小说当中,可以感受到作家对当代部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心理特征、价值观念、道德水准等进行了典型化,看似轻描淡写,却极易使人产生共鸣。比如《斗士》里方明德说“钱是足够花的,就是心里不舒坦”。这句看似乡亲之间的随意闲聊之语,结合小说的整体故事情节及社会变化,却道出了一代或者几代人面对巨大社会变迁的不适应、不平衡感。

  莫言在处理这种“典型社会心理群像”时,在方法上依然突出了“白描”。我们知道莫言的许多作品具有感官丰富的特征,有油画般的浓重气息,读之往往热闹如台前观戏。但在这些新作里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鲁迅般的白描手法,只是这是一种更为集中并且有意放大的白描。比如小说《诗人金希普》《表弟宁赛叶》,与其说刻画了两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不如说把我们这个时代万千人物的某种普遍心理状态抽离、集中、放大到了这两个人身上。

  比如《表弟宁赛叶》中我的表弟秋生——笔名宁赛叶,外号怪物,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想入非非,眼高手低,大事干不了,小事又不做,却总觉得自己是个生不逢时的天才,借着酒力表达了对写《红高粱》出名的“三哥”——莫言的不满。表弟扔出了匕首般的四个问题:为什么那些笨蛋可以飞黄腾达?为什么那些骗子可以锦衣玉食?为什么才华平平者却可以扬名立万?为什么我满腹才华却要老死在这破败的村庄?

  这篇小说的特别之处是通过表弟这个形象,塑造了当代社会的心态失衡者类型。我更愿意把它称为一种“情绪小说”或者是“心态小说”。这种失衡的“情绪”或者“心态”是我们这个时代中很多人都能感受到的,表现的形式不一定如宁赛叶一样偏执、激烈。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如此迅猛而混乱,从上学、高考、工作到股市、房地产、工资待遇,各行各业都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包括我们自己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失衡心理。有批评者认为莫言作为一个成功者,不应该对这些失败者冷嘲热讽,我不太明白这个批评逻辑:不平衡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必然会因为各种原因产生成功者或者失败者,难道失败者因为处于弱势地位就有随便撒泼指责成功者的悲哀特权吗?莫言在小说中刻画了武功、宁赛叶等心态失衡者,窃以为这种敏锐精准的“社会心理群像”的典型化刻画,不论是在其个人创作谱系里,还是整个当代小说里,都是一种值得进一步观察和讨论的创作突破。

  三、对现实不确定性的文学反思

  莫言这批新作另一个鲜明特征是:它们集体展示了某种现实的、文学的甚至哲学的“不确定性”。比如《等待摩西》中的摩西和“我”的命运以及整个时代的巨大变迁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对现实、命运不确定性的文学表达。这种不确定性还表现在一种看似轻淡实则强烈的“对人的恐惧感”描写中,几乎每篇小说都有,甚至连戏曲剧作《锦衣》和诗歌里都有。我认为这是作家以生命的直觉从朴素的生活中升华出来的一种生命哲学,并且能以文学的方式艺术呈现。

  短篇对作家的结构、语言、叙事、人物、细节、意旨表达等能力要求都非常高,迫使作家一定要聚精会神,精雕细刻才能努力避免瑕疵。但莫言确实在《表弟宁赛叶》里出现了一个叙述细节上的小错误,小说中说“那可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三万元。你在县城租房子,买了一辆二手面包车,放鞭炮开张,接下来,天天请客,吃饭,甚至充大款给小学捐钱买电脑”,这里的“买电脑”显然不符合中国80年代初县城的实际情况,这可能是笔误,但确实也是一种失误。整体来讲,莫言在《地主的眼神》《等待摩西》《诗人金希普》《表弟宁赛叶》几篇小说里都以精巧的构思、洗练的语言、跳出闪入的叙事方式、典型化的人物与社会心理描写,做到了以小中见大,以点线勾勒社会变迁后当下中国社会普遍的结构性心理状态。莫言做到了以艺术方式对时代发展中某些不良现象做出反思与批判。这种批判也包括知识分子的自我批判,主要表现为“含混”、反讽与“点穴”。“含混”如《斗士》里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方明德老人逼问我:“大侄子,你说,是毛泽东伟大,还是邓小平伟大?”我含含糊糊地说:“这怎么说呢……应该……都伟大吧……”。

  这种“含混”在早期作品《蛙》里表现得更加充分和明显[2]。反讽如《等待摩西》里已经当兵的我很虚伪地劝柳卫东“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也可以大有作为”之类的话。

  我想重点解释一下“点穴”,可明点,也可暗点,应该是短篇小说写作走向宏大和深入很经济的一种方法。所谓“点穴”:就是看准某个问题,轻点一下,并不大肆铺陈,但却会让读者全身为之一颤,浮想联翩,意在言外。比如《地主的眼神》里我问孙来雨“农场那八百亩地是怎么回事?”“听说是被市里一个领导的小舅子,十年前用每亩四百元的价格买走了”。再比如我前面提到的“不确定性”和“对人的恐惧”,不论是表弟、武功、还是摩西,那么熟悉和亲近的乡亲甚至亲人,各种“挖坑”与背叛,一个人的命运可以被别人毫无征兆地砸得粉碎或者重塑。莫言犹如一个功夫大师,瞅准了时代和人心的敏感点,看似轻淡,却如“点穴”般直击要害。

  我们知道海明威关于写作有一个著名的“冰山”说法,但我觉得生活里还有更多的“冰水”现象:就是那些真实发生、存在过但无从考证、无法证明或者不可言说的故事与经历。我觉得莫言以文学的方式点中了很多人的这种生命经验,点中了某种时代之痛,甚至点中了一种生命哲学的本质。我想了想原因,要么是作家以敏锐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捕捉到了社会现实发展的本质;要么就是这个社会不论怎么发展,某些深刻的社会现实本身并没有发生真正的变化。但不论哪一种,都是作家忠实于现实和艺术的表现。

  *本文为2016年国家重大招标项目“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研究”(批准号:16ZDA218)阶段性成果。

  注释:

  [1]关于“当代性写作”的讨论请参见刘江凯.余华“当代性写作”的意义:从《第七天》谈起[J].文学评论,2013(6).

  [2]详见刘江凯.莫言《蛙》的“生育疑案”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含混”[J].小说评论,2015(5).

  刘江凯:文学博士,戏剧与影视学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篇十七:莫言天下太平隐喻意义

 莫言小说的民间叙事立场研究

  莫言小说的民间叙事立场研究

  【提

  要】《檀香刑》体现了莫言一贯的民间叙事立场,本文从民间元素在文本中的参与、语言风格的民间化以及民间视角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其中,民间元素的参与,包括民间节日、民间传说与迷信、民间习俗等。其语言的民间化、戏曲化的风格特点体现在小说语言中掺杂着大量的方言俗语,人物对话也呈现出语法结构不完整、多省略的口语化特点。最后,莫言有意识地选择了乡村和底层小人物生活的变化来反映时代浪潮给人民生活造成的影响,以底层人物的视角来感受时代和社会的變化,并借他们的讲述来传递底层人物在时代浮沉中的感受与评价。这种独特的、由莫言自发的“用耳朵阅读”的方式,成为了莫言叙事中又一代表性元素,也是坐着在民间叙事时做出的再一次“大踏步后退式”的尝试。

  【关键词】莫言

  民间叙事

  语言风格

  民间视角

  新文化运动时期,“民间”一词开始受到重视。其中,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创作由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变的倡议。以民间为原型的“俗文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而“民间叙事”一词的概念、特征等,在董乃斌《民间叙事纲论》中有了清楚的解释。民间叙事是指老百姓自身的艺术创作,莫言的《檀香刑》是其民间叙事立场的代表作。他突破性地运用了民间叙事的全新角度,采取了“作为老百姓的写作”的叙事立场,站在民间视角展开写作。他的诸多小说作品都显示了作者有意识地转向本土化民间叙事的创作倾向,是莫言来自“异乡”写作形式的大踏步后退。“还原民间”作为莫言小说的核心观念之一,也一直是莫言小说创作的方向。他不断尝试打破传统的束缚,进行艺术创新,颠覆固有的创作思维及观念,创造具有浓烈中华文化色彩的文学著作。《檀香刑》中拥有大量的民间元素,如东北高密县民间风俗的参与,民间俚语俗语的使用,大量民间传说或是民间英雄事迹的叙述等。这些民间叙事资源的使用不仅展示了莫言以百姓的视角为老百姓进行写作的创作立场,也展示了其小说纵情恣意的狂欢式表达。

  一、民间元素在文本中的参与

  莫言小说中民间元素的使用是作者民间创作立场的有力证据。民间节日、民1

  间风俗以及民间传说的直接参与都使读者们仿佛置身于高密东北乡,切身体会那浓烈的乡土气息。

  运用民间元素参与写作的作家有很多,并不只有莫言。如路遥《平凡的世界》中那几窟土窑,和具有陕北特色的饭菜;还有鲁迅《朝花夕拾》中让“我”痴迷的社戏;以及贾平凹在《西北口》中大篇幅对于鬼巫文化和祭祀活动的描写。这些都展现了作者对于民间资源的充分利用。作者将这些民间元素应用带到文学作品中来,目的不仅是让作品特色和角度更加鲜明,描写出来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逼真贴近生活,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有意识地靠近,让读者得以更加了解民间元素所映射的民间生活,深切体会现代工业文明逐渐代替民间传统文化的时代趋势。

  但不同于其他作家的是,莫言在文学创作中对于民间元素的使用数不胜数,将民间元素与文学作品完全融合。而在这之中,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当属《檀香刑》。当初莫言在创作《檀香刑》的时候,承认了“在思维过程中首先想到这个小说的母本就是一部戏,一部围绕着猫腔结构的大戏。”这么说来,《檀香刑》本身就是一部民间戏曲,眉娘、孙丙、钱县令都是戏里面的主角,“整个小说的框架结构是一部民间戏曲,就连思维过程也是如此。”

  《檀香刑》通过对“猫腔”的大量引用,将高密东北的民间元素与整个文本相结合,使得戏曲贯穿整篇小说,从而使更加贴近民间生活,给读者一种真实淳朴之感。但其实,莫言小说中的民间元素并不只有“猫腔”,更体现在如下两点。

  其一,民间节日。民俗节日是一种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体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人们在那天会聚在一起庆祝这一时刻的到来。

  莫言小说中《檀香刑》一书中描写的节日可谓是高密县的一大盛事。从文中来看,东北高密县的老百姓也都是喜爱这种意义上的节日的,因为平日里除了操心这柴米油盐的苦恼,盛大热闹的节日算是为这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一丝热闹和惊喜。

  在《檀香刑》中,最先出现的节日就是清明节。钱县长派人栽种桃树、安置秋千——这是他就任后举办的第一件事情,为的是:“千树万树桃花开,人民歌舞庆太平。”

  但并不是所有的民间节日都是一派美好繁盛的时刻。例如在八月十五中秋节,2

  那是孙丙接受檀香刑时的时刻。莫言将小说中最重要的一次刑罚设置在中秋节,生与死、笑与泪、极乐与极痛交织在同一时空中,极大地放大了文本的戏剧张力。所以说,文中的民间节日有喜有悲,这不失是一种使文章情节和脉络更加曲折丰满的好方法。

  另外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叫花子节。叫花子节是莫言在其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中虚构出来的一个特色节日,在高密的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这个节日,而真实的叫花子节存在于云南大理,但时间与风俗习惯都不一样。《檀香刑》中的叫花子节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日,是属于叫花子的一个狂欢节,叫花子会集体在当地最热闹的大街来回游行三次,三次游行都有不同的活动,包括唱猫腔、耍把戏、收百姓的施舍物等等。在叫花子节当天,不仅仅是乞丐们最放松愉快的时刻,更是一个所有老百姓最仁慈且愿意施舍的时刻。整个社会都散发出一种轻松异常的氛围,而高密县所有的人在那个节日都感受到了平日里从没有过的气氛,于是才更加衬托出了这个节日的不同之处。

  其二,民间传说、迷信。民间传说和迷信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是体现民间叙事的一大重要内容。其内容形式丰富多样,真假难辨,变幻莫测。民间传说和迷信建立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上,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谈资中而来。它是本土民间文化的精华。在《檀香刑》一文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民间传说,如赵小甲在幼年时从母亲那里听说了“虎须”的故事,便一直梦寐以求,那传言能够看到人本相的“虎须”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存在。莫言借“虎须”这一高密民间传说和赵小甲的眼揭示了每个人物的形象特点:有白蛇、狗熊、白虎和黑豹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本相。作者暗示了人物力量的悬殊,也间接揭示了人性本身的兽性。虎须所代表的民间传说使文章增添了一丝玄幻神秘的色彩,它巧妙地是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民间传说穿插在《檀香刑》中,更使整本书散发出浓烈的民间气息。

  本文中还有许多民间迷信。其一,神婆吕大娘帮助眉娘让她忘记钱县令,给了她一包褐色粉末,但实际上那包所谓能够忘记心上人的汤药其实只是钱县令的屎撅子。其二,孙丙成为高密地区义和团的领袖后,教唆众人设神坛,喝符水,把自己想象成各大神话中的人物,并认为这样做以后就能“刀枪不入”,拥有神力。除此之外,他们还将大粪、羊血当做是抵御枪炮、抗击敌人最有效的武器。在现在看来,这些说法就是个谬论而毫无科学依据,甚至显得有些滑稽和荒谬。3

  但细想来,在中国封建社会一直以来确实真实地存在着许多荒诞可怕的迷信,老百姓也如小说中的众人一般受其蒙蔽。莫言恰恰是站在民间叙事的角度,以夸张而又荒诞的方式对广阔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艺术加工,以此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乡村的现状。

  二、语言风格的民间化

  莫言小说语言风格的民间化与俚俗化是作者站在民间叙事立场的不二佐证。语言的口语化、俗语俚语的使用、民间传说以及民间风俗习俗等元素都使读者们仿佛切身置身于东北高密县,能感受到其中浓烈的乡土气息。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交往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文学作品之中,语言是作者架构内心意象世界的基础和载体。一般来说,运用好丰富具有变幻的语言是作者完成一篇让读者所喜爱作品的利器。莫言小说整体不仅呈现出一种以农民话语为主的杂糅体风格,浓厚乡土气息且变化多端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莫言写作方式的一大特色。其小说语言的民间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歇后语、俗语的直接参与。俗语和歇后语是民间自古以来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檀香刑》中使用了大量的歇后语和俗语,例如睁着眼打呼噜---装憨;木匠戴枷,自作自受;肚子里有食,要脸要貌,肚子里没食,没羞没臊;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姥姥死了独生子——没有舅(救)了;老虎捻佛珠,假充善人等。这些民间俗语和歇后语对文本的直接参与可以把难以接受和理解的大道理通俗化,还能让读者能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除此之外恰当地烘托人物的形象,例如“窝窝囊囊活千年,不如轰轰烈烈活三天”,这句话从正面刻画了一个具有强烈反抗意识,拥有强烈的、远大的人生抱负的“半英雄”人物---孙丙,将他的英雄气概体现的淋漓尽致。

  其二,语言风格的俚俗化。莫言小说的语言风格正是书面语与口语的汇聚,白话文言交杂,但整体语言风格偏向口语化和世俗化,从而呈现出一种以农民话语为主的杂糅体风格。其语言的口语化特色在《檀香刑》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莫言小说语言风格的民间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就是方言的运用。方言作為一种地方语言,是一个地区最淳朴真实的情感的浓缩。文学作品中的方言在文学作品中能够帮助作者刻画人物形象、抒发情感和展现本土文化,更能为当代语言学家提供研究历代语言面貌的依据。所以作家常在作品中发挥方言的特性,为作品增添光彩,莫言小说中的一大特色便是其幽默又不失特色的方言。它大量使用高密县的语言,既原汁原味的反映了当地的语言风格,以真实并富有特点的语言风格吸引读者,又使读者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切身感受到当地的社会氛围。如在《檀香刑》中,作者在开头就以俺”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借眉娘之口叙说故事。开口闭口的“俺”字使这位小媳妇有了“土里土气”的民间风情字,刻画了一个豪放放荡风韵十足的东北高密县女人的形象。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方言土语的运用又使整篇小说又添上了浓厚的家乡气息与农村风情。如莫言小说《筑路》里面一段的对话就恰当的体现了这一点:“他们怔着眼看看杨六九,脸上表情都如大梦初醒。瘦长个子说:‘又去马桑镇上打野食了吧?小心让镇上的男人宰了你’”。这句话中打野食一词并不难理解,读者们依靠上下文,并结合语境就可猜出这是男人在外风流,沾花惹草的隐晦表达。

  第二,语言的口语化。口语化是指文学作品在叙事时在语法结构、句式、修辞等方面体现出的民间口语特征以及结构。莫言小说中的口语化现象多,而这也算是其语言民间化的又一有力证据。如莫言常常通过短语或词语的形式表述故事脉络,使得文章简单易懂生动形象。拿《檀香刑》一文来说,“他感到脚步轻飘飘,心中蹦蹦跳,脸上火辣辣。她用过多的客套话和手忙脚乱的殷勤来掩饰心中的慌乱,但还是衣袖拂翻了酒碗,膝盖碰倒了板凳。”这句话用词语以及短语的形式打破了句子的完整性,语言随意性较强,口语化特点明显。语言的口语化还体现在狂放式的语言风格。例如眉娘在向前县长为他爹求情无果时,便怒骂到:“钱丁,你这个杂种!往常俺三天不去送狗肉,你就让春生那个小杂种来催,现在,你竟然躲起来不见俺!”这句话语言粗俗狂放却使得人物更加栩栩如生,情节更加贴近生活,口语化的语言特点反而使文本更加贴近生活,使读者自然而然融入到小说里面,更加感同身受小说人物的悲惨遭遇。

  第三,语言的戏曲化。小说加入了民间戏曲的元素,将猫腔与小说相融合,不仅使得整个文本句式新颖,更是作者民间叙事立场的体现。在《檀香刑》中,作者仔细揣摩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社会地位等,以此为每个人物都量身打造了5

  不同的语言风格,其中也体现了极强的戏曲化风格。如孙丙作为为民间戏曲“猫腔”做出突出贡献的民间戏剧艺术家,他的语言则倾向舞台化却同时不失民间英雄的豪放洒脱。眉娘作为狗肉店的老板娘,个性放荡,所以语言风格偏市井小民的粗俗,而她又是孙丙的女儿,从小受猫腔的熏陶,她的语言也有着猫腔的风格特点。民间戏曲除了间接影响小说人物语言风格外,还直接参与了小说文本的叙事。莫言在人物对话里采用了大量猫腔的戏词使得语言充满韵律,语言结构整齐对仗。例如在眉娘爹孙丙即将被行刑时,眉娘发出的一段感慨:“爹呀,昨夜晚俺们设计将你救,只差一毫就成功。如果不是您临时发了封,咱们的大功已告成。爹呀爹,您这一疯不要紧,送了叫花子四条命……”。

  总的来说,语言风格的民间化以及民间俗语的使用就像是作者向读者敞开的一扇通俗世界的大门。他在有意识的刨除刻板的古代文学家装腔作势的写作风格,而突破到一层全新的、回归到生活本身的语言形式。他发现了民间叙事的巨大生命力,于是回过头去追寻那原始的本质的东西去了。

  三、民间视角

  莫言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他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叙事传统,坚持历史叙事主题。莫言的诸多作品坚持反映时代和历史的大事件,如《檀香刑》体现了以德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殖民势力的入侵;《蛙》这本书中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反映出了中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生死疲劳》讲述了1950-20XX年间中国广阔农村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变迁史;《红高粱》反映了抗日战争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及其引发的各种悲壮的人生故事;《四十一炮》则展示了90年代初期农村改革的进程。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上诸多对社会大事件、大变革的叙述中,作者并没有选择官方的角度,站于庙堂的立场,最后呈现的文本故事也没有宏大的世界和壮阔的篇章。在故事地点上,作者选择以高密东北乡这一个小小山东乡村作为故事开展的地方,人物活动的范围不超出高密地区,由此实现了以小地方日常生活的点滴变化来反映出大时代的前进浪潮。在人物形象上,作者选择的主要人物,甚至叙事承担者都是生活在高密东北乡的底层小人物,以底层人物的视角来感受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并借他们的讲述来传递底层人物在时代浮沉中的感受与评价。莫言不是以官方和庙堂的方式,而是通过描写历史大事件对于普通老百姓的影响,并6

  站在老百姓的视角侧面叙述其发生的过程。在中国的传统封建社会中,百姓始终站在社会的最底层,处在一个长期被忽视被压迫的弱势阶层。所以莫言让所谓的历史英雄纷纷退场,使普通老百姓取而代之。

  如在《蛙》中,作者选择了一个生活在农村最基层,工作在第一线的乡村女医生的故事和视角,来讲述中国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推行的艰难与阻力,也以众多超生妇女的悲惨故事反映了计划生育所造成的一些惨剧。而《檀香刑》一书,它采用中国传统戏剧的结构形式,将文章结构依次分为“风头”“猪肚”和”豹尾”三个部分。这三大部分使用第一人称限制视角,用人物自叙的手法贯穿整篇文章。例如“眉娘浪语”“赵甲狂言“”知县绝唱”等等,用各具特色的民间百姓口述的方式讲述孙丙抗德的传奇故事,反映帝国主义殖民势力入侵对中国最基层民众生活的影响,使整篇文章立于民间立场和民间视角,富有层次感和逻辑性。

  四、結语

  综上所述,莫言运用民间叙述展现了一个丰富饱满的大千世界,这个书中的世界是作者情感的汇集,是作者情感的集中宣泄。本文以《檀香刑》为例研究莫言小说的民间叙事立场。笔者在莫言的小说中发现了大量民间元素的参与,如民间节日、民间传说与迷信、民间习俗等等,这是莫言民间叙事立场的有力佐证之一。除此之外,莫言小说的语言呈现出一种民间化、戏曲化的风格特点,小说语言中掺杂着大量的方言俗语,人物对话也呈现出语法结构不完整、多省略的口语化特点。最后,莫言有意识地选择了乡村和底层小人物生活的变化来反映时代浪潮给人民生活造成的影响,这也是体现其民间叙事立场的有力证据。从民间元素在文本中的参与民间元素的运用和以小人物反映大事件的写作手法,向莫言小说的民间叙事方向看齐。深入研究莫言小说的写作价值与历史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莫言小说即使并没有赢得所有人的喜爱,各方各执一词,对此褒贬不一,但这与肯定莫言是一位积极探索,勇于突破成规陈说的作家并不相矛盾。它带给读者全新而富有独特含义的民间叙事型小说,确实给当今西方压倒东方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给与了一定挑战与威胁意味。他的全新写作立意与民间立场为当今中国文坛注入了新的血液,这便就是莫言小说的价值所在。

篇十八:莫言天下太平隐喻意义

 作者:王梦琪

  作者机构:西北师范大学

  出版物刊名:小说评论

  页码:85-94页

  年卷期:2018年

  第2期

  主题词:短篇小说;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蜕变;沉寂;诗歌;戏剧;诗人

  摘要:如喧嚣后的寂静,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莫言陷入了长时间的沉寂,就在人们还在对他是否被诺奖压垮这一话题议论纷纷时,莫言带着他的小说、诗歌、戏剧再度归来,如沉默中的爆发。《故乡人事》《天下太平》《等待摩西》《诗人金希普》《表弟宁赛叶》等短篇小说接踵而至,他为自己的文学王国又添了些许重彩。

篇十九:莫言天下太平隐喻意义

 莫言《天下太平》阅读练习及答案

  编者序

  该文档是本知识店铺精心收集编制而成,希望同学下载后,能够帮助同学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前言

  下载提示:为您提供阅读答案!阅读理解的意思是说先阅读一段文字,然后理解它的含义,并且总结出来。本文档主要对《天下太平》进行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解析。

  Downloadtips:Toprovideyouwithreadinganswers!Readingcomprehensionmeanstoreadaparagraphfirst,thenunderstanditsmeaning,andsummarizeit.Thisdocumentmainlyanalyzesreadingtrainingandreferenceanswers.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天下太平

  莫言

  小奥,大名马迎奥,但除了学校里的老师叫他的大名,村子里的人都叫他小奥。

  星期天上午,因为下雨,没法放羊,爷爷让小奥在家学习。他趴在炕沿上,翻了几页课本,心中感到厌烦。又看了一遍那几本看过很多遍的儿童绘本,更烦。他的目光盯着墙上一只壁虎看,突然,那壁虎向一只蚊子扑去。蚊子到嘴时,壁虎的尾巴一声微响,断裂了。另一只壁虎从黑暗中蹿出来,把那条在炕席上跳动着的小尾巴吞了下去。小奥大吃一惊,蹦了起来。他很想把奇迹告诉爷爷,却听到了爷爷响亮的鼾声。

  他悄悄地从爷爷身边绕过去,顺手从门后抓起一个破斗笠扣在头上,然后轻轻地穿过院子,蹿出大门。雨下得不大不小,新用水泥铺成的大街上汪着明晃晃的雨水。他一边跳踩着水洼,一边念叨着同学们篡改过的诗句:“小鳖他老姐,最爱把气生。哭了一整夜,天明不住声。圈里母猪黑,窗上玻璃明。养猪发大财,全家进了城。”

  村街上没有人,一只麻雀叼着一只知了从很高的空中飞过。那知了尖利地鸣叫,拼命地挣扎。小奥听出了知了的愤怒和不服气,这么大的知了被小麻雀儿擒住,它怎么能够服气?果然,那知了挣脱了麻雀的嘴;尖叫着钻到天上去了。那只失去了猎物的麻雀,筋疲力尽地落在张二昆家的门楼上。

  张二昆家的大门是村子里最气派的大门,在大门两侧白色的墙上,右边写着“改建新式厕所”,左边写着“享受文明生活”。张二昆当村支书,是村子里最大的官。村里人都不乐意把改建厕所的宣传口号写到自家墙上,二昆说那就写到我家墙上。张二昆当村支书两年就把这个乱得出名的村子治理得服服帖帖。张二昆让村子里的人都坐上了马桶。张二昆说农民坐着拉屎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小奥想到刚开始爷爷蹲到马桶上骂二昆,过了几天爷爷坐到马桶上夸

  二昆。张二昆当官前是村子里最大的刺儿头,他曾经将他的前任拖到村西头那个大湾里。小奥记得那天的场面,真像过节一样。那个官不会游泳,在湾里挣扎,喝湾水把肚子都喝大了。那个官刚爬到湾沿上就被张二昆踢下去。爬上来又踢下去。爬上来又踢下去。后来那个官哭着说:

  “二昆,爷爷,我承认了还不行?”张二昆说:“你大点声说,让大家伙都听到,你承认了什么?”那个官说:“乡亲们,我承认,我将黑青铁路占咱们村的公留地的赔偿款挪用了一点点。”

  张二昆说:“大家伙儿都把手机拿出来录视频,你大点声,当着大家的面说清,说你贪污了多少,怎么贪污的。说不说?不说你今天就在湾里泡着吧。”小奥记得那是前年二月里的事儿,湾里的冰刚刚融化,水很凉,小北风一吹,站在湾边的人都忍不住打哆嗉。大家都开了手机录视频,那个官站在湾沿,浑身流着水,嘴唇发青,哆嗉着交代罪行。张二昆说:“乡亲们,把证据保存好,千万别删了。我去投案了。”乡亲们说:“二昆,我们联名保你。”

  小奥路过张二昆家大门口时,一扇大门嘎嘎响着打开了。张二昆跟随着一个五大三粗的黑汉子走出来。张二昆与那黑汉子握手,脸上挂着笑,嘴里连声说:“您尽管放心,袁武的工作我去做,不整改就关闭他的!”小奥不认识黑汉子,但他知道袁武是他的同学袁小鳖的爹,是养猪场的场长,这几年发了,但也让大湾渐渐地成了一个污水坑,井里的水,也散发着刺鼻的臭气,不能吃了。黑汉子钻进黑色轿车,张二昆对着车招手,目送着车沿着湾边的公路右拐北去。这时,他才像突然发现了似的,惊讶地问:“小奥,你在这里干什么?”小奥指一指门楼上的麻雀,说:“知了飞了。”张二昆道:“什么乱七八糟,回家写作业去。”小奥站得笔直,盯着张二昆看。张二昆虎着脸说:“看什么?回家让你爷爷给你爹娘打电话,让他们赶快滚回来,我们太平村要干大事,不用出去打工了。”

  (节选自莫言《天下太平》,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小奥的大名叫“马迎奥”,乡亲们在大湾围观前任村支书被打时用手机录视频,这些情节展现了人物生活的背景,凸显了故事的时代特征。

  B.小说开头关于小奥看两只壁虎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小奥厌烦无聊的心理以及对世界的好奇,塑造了小奥这一质朴的农村少年形象,真实而鲜明。

  C.小奥蹿出大门后念叨着同学们篡改过的诗句,这看似随意的念叨,暗示袁武养猪发财的同时给家人及当地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构思巧妙。

  D.前任村支书贪污挪用村里公款的丑恶行径,“五大三粗的黑汉子”钻进轿车扬长而去的官僚作派,对塑造张二昆的形象起到了对比衬托的作用。

  8.张二昆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小说始终以小奥的视角行文,这种行文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7.D("黑汉子扬长而去的官僚作派"于文无据,无中生有)

  8.①张二昆是一个带头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基层干部形象。

  ②强逼前任支书交代罪行,决心整改袁武的养猪场,表现了他敢于斗争、敢做敢当的性格。

  ③改建厕所,号召外出村民回乡干大事,表现了他身上新时代的文明意识(改革精神)和实干精神。

  (每点2分,如答"有农民粗鲁莽撞的一面"并分析,也给2分)

  9.①以小奥的视角行文,能将一些零散的情节统一起来,使叙述散而不乱。(2分)

  ②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写张二昆,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更接地气。(2分)

  ③从一个小孩的眼光和心理出发,能将一些很平常的事物写得饶有趣味。(2分)

推荐访问:莫言天下太平隐喻意义 天下太平 隐喻 意义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