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民汉双语教学与民族文化19篇

发布时间:2022-11-14 13:45:02 来源:网友投稿

民汉双语教学与民族文化19篇民汉双语教学与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学实施问题探讨  邵明星  【摘  要】少数民族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学对少数民族幼儿的习惯养成、智力开发以及接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汉双语教学与民族文化19篇,供大家参考。

民汉双语教学与民族文化19篇

篇一:民汉双语教学与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学实施问题探讨

  邵明星

  【摘

  要】少数民族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学对少数民族幼儿的习惯养成、智力开发以及接受进一步的学校教育,促进身心发展和民汉正常交往,均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同时也是民族教育的奠基工程和目前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亟待研究的迫切问题.当前少数民族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学实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师对双语教学目标的认识存在偏差;教学内容的选取具有片面性;教师双语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待提升;班额较大,民汉双语教学的组织形式单一;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不足.改进少数民族幼儿国民汉双语教学实施应:确立科学的少数民族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学目标;选择正确的实施途径,合理选取并开发双语教学内容;建立一支具备良好师德、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双语师资队伍;缩小班额,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评价与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期刊名称】《教育与教学研究》

  【年(卷),期】2015(029)007

  【总页数】4页(P126-129)

  【关键词】学前教育;双语教育;民族教育;少数民族幼儿园

  【作

  者】邵明星

  【作者单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海南海口5711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12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与符号。双语是民汉之间交往而引起的一种语言现象。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民汉之间交往接触的不断发展、加深和普及而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普遍,民汉双语教学也就成为一种必然。而作为民汉双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学对少数民族幼儿的习惯养成、智力开发以及接受进一步的学校教育,促进身心发展和民汉正常交往,均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同时也是民族教育的奠基工程和目前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亟待研究的迫切问题。

  一、少数民族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学实施的内涵

  我国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为了适应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些少数民族都要发展自己的幼儿教育。其中,少数民族幼儿园在民汉双语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其根源在于对双语教学尤其是民族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学实施涵义的理解不清晰。有些幼儿园甚至将“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学实施”直接等同于“幼儿园汉语教学”,认为学汉语就是双语幼儿园的标志,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也以汉语学习为主[1]。为了清晰理解少数民族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学实施,首要前提是认识幼儿园双语教学概念。

  幼儿园双语教学是指在幼儿园中,幼儿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以本民族语言为切入点,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方式与教学方法,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方案,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以促进幼儿在本民族语言初步掌握的基础上,逐步学习与掌握第二语言的一种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特殊教学活动。

  所以,少数民族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学实施是指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园中,幼儿教师依据双语教育的目的与幼儿教育的目标,以本民族语言为切入点,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方式与教学方法,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方案,并对教学效果进行

  评价与反思,以使幼儿逐步掌握本民族语言和第二语言,进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实践过程。

  可见,合理的少数民族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学实施应具备如下特点:(1)实施目的强调促进幼儿语言交往;(2)其途径是以本民族语言为切入点的民汉双语交流,即以本民族语言为主要教学用语,以第二语言汉语作为辅助教学用语;(3)其内容选择是符合幼儿认知与身心发展规律的;(4)其实施意义在于为幼儿的长远发展和继续教育奠定基础。

  二、少数民族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学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双语教学目标的认识存在偏差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泰勒认为,教学目标即“有意识地选择的目的,也就是学校教职员所向往的结果”[2],“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3]。少数民族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学目标是指少数民族幼儿园教师在实施民汉双语教学活动时所采取的价值取向和考虑。教师对于双语教学目标的理解直接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反思的进行。因此,选择适宜的教学目标是有效实施民汉双语教学的前提条件之一。

  当前少数民族幼儿园双语教师在民汉双语教学目标的认识上存在偏差:首先,在设置目标时,其意图指向学好汉语、提高汉语水平,而非旨在增进民汉双语交流;其次,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较少考虑幼儿的自身需要、实际水平和原有基础,甚至出现以认知学习为主和“小学化”倾向问题;此外,少数民族幼儿园双语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方面还缺少灵活性,过于注重目标的预设性。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具有片面性

  笔者调查显示,大多数少数民族幼儿园双语教师在教学实施中能够以本民族语言为切入点,使用第二语言汉语进行辅助教学,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逐步加大对汉语的使用和学习。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亦较为注重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其中涵盖

  生活文化、礼仪文化、民间传统文化以及节日文化等各方面;部分地区甚至配备了专门的双语教学教师用书,并能够将教学内容与幼儿园五大领域相结合。

  少数民族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学的途径和内容虽有值得肯定的部分,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1)由于幼儿园教师对民汉两族的民族文化内涵缺乏深刻的认识,导致所选择的民汉双语教学内容还缺乏深入、系统的开发和利用;(2)由于教学目标的设置有着“小学化”的倾向,因而教学内容的选取时有超越幼儿的自身需要、实际水平和原有基础,而参考家长的要求尽可能多地注重知识方面的掌握的现象;(3)内容的选取往往较少考虑幼儿的语言发展规律,进而影响双语教学的实施和幼儿双语学习的效果。

  (三)教师双语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幼儿教师的民汉双语水平是指双语教学教师应当具备的包括民族语言知识、汉语知识、语言学知识和跨文化知识等在内的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双语教学的教师,首先,要能理解、掌握并运用民族语言的基本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等方面的知识,这是双语教学得以实施的前提;其次,双语教师也要有较强的汉语知识和运用汉语的能力,这是双语教学能否教好的关键;此外,双语教师还要具备语言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了解少数民族与汉族各自的历史、文学艺术和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以服务于自己的双语教学实践。因此,作为在双语教学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的一环,一支熟悉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幼儿教师队伍,是双语教学得以实施的最基本条件。

  笔者对某藏汉双语幼儿园的调查显示,10名教师中9名是藏族,1名为汉族。幼儿教师们对双语教学的认同度较高,整体上对藏族语言和藏族文化的理解较为深刻。另外从学历上看,都具有大专学历,具备一定的汉语知识和汉语运用能力。但研究也发现她们由于民族的关系,对非母语的运用并不是很熟练,尤其在发音、交流等方面还比较欠缺。可见,少数民族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师的双语水平有待提升,否则

  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双语教学能力的提高。因而关注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其专业知识、能力尤为重要。

  (四)班额较大,民汉双语教学的组织形式单一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社会结合方式”[4],选择合理的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学组织形式是少数民族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学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

  目前,少数民族幼儿园民汉双语教育有个普遍的现象:区、县级的幼儿园很少用少数民族本民族语言教学,几乎全部用汉语教学。以藏区幼儿园为例,有代表性的民汉双语教学幼儿园主要分布在牧区的定居点,这些定居点大都较为偏远,远离区、县,师资缺乏,这就导致了班额过大,师生比远高于《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当中的“幼儿园班级规模及专任教师和保育员配备标准"。此外,师资不足、班额过大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幼儿园在实施民汉双语教学活动时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为集体教学,很少会使用其他教学组织形式。虽然集体教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幼儿掌握更多的知识,是最经济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但是,也应当看到过度依赖集体教学,幼儿容易处于被动的状态,这样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五)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不足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学,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并从中发现、清晰表征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5]。教学反思在少数民族民汉双语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双语教学的目标制定,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改进。

  当前少数民族幼儿园教师在民汉双语教学反思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在教学活动指向的反思方面,少数民族幼儿园双语教师的反思缺乏系统性,仅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浅显的反思,缺乏对教学活动本身的利弊评析以及影响教学活动的因素等方面的反思;(2)在幼儿发展指向的反思方面,少数民族幼儿园双语教师仅仅在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方法上有所反思,且流于形式,缺少对幼儿健全的心理、人格发展的关注;(3)在教学反思的方式方面,少数民族幼儿园双语教师的教学反思仅停留在“想一想"的层面,“同伴探讨"的使用也很少,缺乏“记反思日记"和“行动研究"的反思方式。

  三、改进少数民族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学实施的建议

  (一)确立科学的少数民族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是在教学领域给教师提出的一种应然的、理想的要求,而教学目标则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一种实然的状态和价值体现,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因此,要确立科学的少数民族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学目标,首先,要注意目标的层次性,加强幼儿园教师对于民汉双语教学以及民汉双语教学目的的理解。只有幼儿园双语教师对民汉双语教学和民汉双语教学目的有了准确的把握,才能明确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学的目标。其次,在确立民汉双语教学目标时,要注意目标的全面性。即教师所制定的民汉双语教学目标应该是全面的,涉及到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方面。第三,在确立民汉双语教学目标时,还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幼儿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幼儿的发展需要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注意目标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紧密结合。

  (二)选择正确的实施途径,合理选取并开发双语教学内容

  前文中提到,少数民族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学的实施途径应以本民族语言为主要教学用语,以第二语言汉语作为辅助教学用语,即以本民族语言为切入点,进行民汉双语交流。在此基础上双语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开发也应遵循适当的原则:首先,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倡导在幼儿语言发展最佳期开展双语教学,杜绝“小学化”倾向;其次,要遵循语言的发展规律,“倡导以培养语言能力为主”

  [6],把掌握语言的交流和应用放在首位,倡导在交流中获得语言的发展;再次,遵循第二语言教学规律,“倡导最佳教学环境,全面应用肢体反应法(TPR)”[6];最后,选取的双语教学内容不仅应符合本民族与汉族的文化习惯,更应该深入体现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加深幼儿对两个民族、两种文化的理解,以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促进民汉双语交流,促进幼儿的继续学习甚至终身学习。

  (三)建立一支具备良好师德、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双语师资队伍

  双语幼儿教师是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学的设计者、实施者与组织者,双语幼儿教师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少数民族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学的成效。因此,要改进少数民族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学的实施,应当着力提升双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2012年颁布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当中就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标准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其中具体又可分为14个领域、62条基本要求。在少数民族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学实施中,幼儿教师更应具备较高的专业发展水平:一是应具备良好的师德水平。认真负责,踏实肯干,这是幼儿民汉双语教学有效实施的前提。二是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即具有较高的双语水平——熟悉并熟练使用民汉两种语言,加深对民汉两族的民族文化内涵的认识。从教师自身来讲,可以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积极自律,常常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通过实践锻炼和外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从幼儿园和教育行政部门来讲,也应尽可能地为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语师资队伍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导致少数民族双语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流动性比较大,这对幼儿和教师之间情感纽带的建立、教师专业的发展以及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学实施的成效都是不利的。幼儿园和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如增加对引进人才的投入,以及采取相关的政策扶持,进而提升双语师资队伍的质量。

  (四)缩小班额,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

  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落实。幼儿园阶段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包括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而任何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都不可能任何时候都是适用的。目前少数民族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学实施中主要采用单一的集体教学,较少采用分组教学。因此,要改进少数民族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学实施,就要求幼儿教师充分掌握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要领:集体教学更多考虑的是班级的规模;分组教学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同质性与异质性;个别教学要学会创造适合幼儿自学的环境。要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优势,促进少数民族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学的有效实施。

  此外,少数民族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学主要采用集体教学也与当地幼儿园师资数量有限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应当增加教师的数量,并按照《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当中的“幼儿园班级规模及专任教师和保育员配备标准"合理配备各教学班的班额,以保证教师有条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组织少数民族民汉双语教学,确保幼儿接受有质量的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学。

  (五)建立评价与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少数民族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学实施应有一套完善的评价与激励机制,采取他评与教师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其评价内容应涵盖民汉双语教学实施的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改进等各个方面,同时根据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另外,教学反思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如果教师不在教学反思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就算教师的教龄再长,教学经历再丰富,也不一定与教师个人的独特经验成正比”[7]。因此,要鼓励教师进行系统、全面的教学反思。(1)在教学活动指向的反思方面,需要教师进行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教学实践活动本身以及个人经验的反思;对教学活动影响因素的反思,“包括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分析,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的运用等”[5];(2)在幼儿发展指向的反思方面,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而且在幼儿学习效果

  和能力培养状况以及幼儿心理与人格发展方面也应当加强反思;(3)在教学反思的方式方面,幼儿教师也应当采用多种反思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运用“想”、“记”、“探讨”以及“行动研究”的方式方法,尤其是在“记”的层面,要充分运用像反思日记、反思档案、反思报告、反思竞赛和反思作业这样的表现形式来进行教学反思。因为记教学反思日志不仅可以提升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可以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王善安,杨晓萍.我国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内涵、目标及教育模式[J].学前教育研究,2012,(9):54-57.[2]陈

  慧.双语教学目标论[D].郑州:河南大学,2003.[3]杨莉君.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与创造性教育[J].教育探索,2002,(7):5-7.[4]施良方,崔允氵郭.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申继亮,刘加霞.论教师的教学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44-49.[6]肖建芳.当代国际双语教学模式概论[M].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7]李长吉,张雅君.教师的教学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6,(2):87-91.

篇二:民汉双语教学与民族文化

  如何在双语教学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如何利用汉语课堂教学,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民族团结内容的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双语教师面前的一项研究课题。我在“双语”汉语教学中是这样进行的:

  第一,让学生知道我国各族人民友好团结,历史由来已久。

  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就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共同开发了祖国辽阔的疆域。他们的丰功伟绩将永载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史册。例如:在进行《五十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教学时,我就讲到了我们学校的情况,是个民汉合校,还有民汉团结友好的历史。然后再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后面编排的“读一读”。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知道我国民族团结历史悠久,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正确的唯物史观。

  第二,让学生懂得维护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有些学生认为,民族团结仅仅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事,是大人们的事,与我们学生无关。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虽然不大(8%),但分布地区很广。就全国范围来看,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与汉族杂居在一起,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这是我国民族分布的一个显著特点。最终得出了“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团结,互相帮助,互相融洽,谁也离不开谁”的结论。可以说,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事业,要靠各民族人民其中包括我们青少年学生的共同努力。可见,维护民族大团结,谁也不能置身事外。

  第三,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帮助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团结的坚定信念。

  在汉语教学过程中,不少少数民族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新疆汉族人越来越多,会不会影响我们民族经济的发展?显然他们对加强民族团结持怀疑态度。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不但不能说服学生,反而会助长他们的逆反心理。针对这个问题,我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力求做到使学生心服口服。例如:为了帮助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国家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长期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兴建了许多大工程。像乌鲁木齐—库尔勒铁路的铺通,吐—哈油田的开发,独山子乙烯工程的兴建等,无不体现了国家对我区所作的巨大努力。使我区大部分人开始过上比较宽裕的生活。我们说“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如果在那里的汉人多点,有助于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这不是坏事,看待这样的问题要着重于实质,而不在于形式”,学生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

  第四,用民族团结方面的典型事例,来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

  课堂上引用小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还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还可以通过“民族团结宣传月”,民族节日期间举行的“茶话会”,以及“我能为增进各民族的大团结做些什么?”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向青少年学生加强民族团结内容的教育。总之,备课时处处要留心,决不放过任何德育因素。

  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摆脱长期以来束缚我们教学的“应试教育”樊篱而真正向“素质教育”转变,才能真正提高民族素质,也才能使我们青少年一代成为21世纪的主人。

篇三:民汉双语教学与民族文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

  作者:丁俊锋

  来源:《文学教育》2018年第12期

  内容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使用超过120种民族语言。多元文化境域下,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承担着传承民族语言与文化的重要职能。在教育活动中坚持“多元一体”的双语教育理念,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开展教育活动,探析当下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认知、师资队伍、教材建设、培训体系等的客观存在,理论视角提出突破双语教育困境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民族地区

  双语教育

  现实困境

  对策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民族地区要搞好民汉双语教育,实行“民汉兼通”。对民族国家而言,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基石,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内容,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保障;对学生自身而言,民汉双语为媒介展开各学科知识的学习,不仅打下了坚实的双语基础,更有助于学生后续其它专业知识的学习。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是包含民族学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未来生存发展的必须,而少数民族语言本身即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学生日常交流的基础语言,在教育过程中开展双语教育,是教育进步的重要标志。分析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面临的困境,以有效方式突破这些困境,是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促进国家整体多元文化发展的迫切任务。

  一.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实施的现实:价值彰显

  双语教育(BilingualEducation)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以两种语言为教育媒介,接受母语教育的同时接受第二语言教育。第二语言并不特指某一种语言,广义上理解可将非母语的任意一种语言作为第二种语言媒介。本文探讨的双语教育是指,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以少数民族传统语言为母语,以国家通用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展开教学。少数民族实施双语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少数民族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两种语言,尊重少数民族使用自身民族语言权利的同时,积极推广和普及汉语普通话。在教育过程中,以民族语言、汉语两种语言展开教学,将每一个学生培养为双语双文化人才,不仅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对于民族国家本身也有重要的意义。

  二.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问题:矛盾发展

  1.城乡教育差异大,双语教育认知有待提升

  双语教育发展不均衡、城乡教育差异大,部分地区对双语教育的认知不足,增大了双语教育普及和推广的难度。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以双语教育为代表的民族教育进步明显,实现了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较大发展。但不可否认,少数民族部分聚居地区受经济、文化、政治以及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城乡教育差异,制约着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有效实施。部分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育水平相对较为落后,与城市地区存在明显的层次差别,可以说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拥有同等的教育机会,但实际教育差异却不容忽视。教育教学理念、设施等软硬件的不均衡,导致整体区域双语教育水平难以提升。笔者了解到,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农村和牧区,双语教育的推行力度难以满足社会的内在教育需求,很多学生只能在汉语课上简单的学习基础汉语,其它课程基本以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且日常交流也很少使用汉语。城市地区双语教育的普及力度较大,除了专业的汉语课程,其它诸如课程教育、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能够有效应用汉语交流。由于教学资源匮乏,民族农村地区双语教育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对双语教育重要性的认知不足,导致农村双语教育水平滞后,在未来发展中,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机构应该重视这一问题,重视民族语基础上的汉语教学,均衡城乡的教育发展水平。

  2.教师流动性大,双语教师队伍须强基稳心

  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也是与学生接触最多,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导者。一支专业水平过硬、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是促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施的重要基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缺少大量合格的专职双语教育教师,严重制约了双语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由此可见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对双语师资的需求极大,而对双语教育教师的要求也更为严格,与实际教学需求相比,少数民族地区现有的双语教学资源、师资队伍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双语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学校的教师只能应用一种语言教学,或者民族语言、或者汉语,能够双语互通且教育质量较高的教师严重空缺;二是双语教师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从教育整体而言,双语教学不仅仅是在课程体系中开设一门汉语课程,而是要以双语为媒介展开教育,让学生能够熟练应用双语交流和学习,例如体育、音乐、数学、自然、美术、计算机等各个学科,都应该以双语展开教学。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学中以民族语言为主的学校不在少数,相当部分学校无法达到双语开课的这一标准要求,从分布上看,条件较为艰苦、资源相对匮乏的偏远学校,教师资源严重匮乏,教师的学历、资历也不合理,部分教师虽然以函授、电大、自考等方式提升了学历,但并未经过师范类院校的专业教育和培训,难以满足双语教育的实际要求。

  具有双语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双语教育的基础。笔者查阅国内权威性的文献库,近年来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如新疆地区、壮族地区等地区的双语教育的相关研究较多,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现状、教育困境展开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有效建议。在此形式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进一步发展,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双语教师队伍不稳定,对双语教育的全面实施有很大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学校教师超编、农村地区教师缺编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农村地区,教师的流动性较大,部分教师难以适应农村学校艰苦的条件,希望在条件较好、资源齐全的学校稳定发展,导致农村地区的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离职后难以短时间内补充新的教师,往往一个双语教师要教授多个班级,工作任务繁重,却始终难以满足双语教育的切实要求。拓宽教师来源渠道的前提在于改善教育环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境,提升教师的从教地位,以支教、定向招生的方法及时补充教师,但偏远地区、条件较差的区域很难满足这些条件,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也难以有效解决。

  3.双语教材建设滞后,教材教辅资料须与时俱进

  教材、教辅资料是教育活动开展必不可少的工具,科学、完整、内容丰富的教材是教师教育中依据和辅助的工具,而教辅资料则是学生巩固学习成果,练习和复习的重要资料,无论是教材还是教辅资料,对双语教育的实施都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双语教材问题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语言多样,各个民族地区都有其特殊的民族化特征,双语教材的编者只能以大众化的标准为标准编制教材,虽然在内容上没有太大的偏离,但由于对少数民族各个区域的个性化存在不熟悉,教材结构内容和文化知识体系缺乏针对性,部分内容并不完全契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特色的民族文化内容的融入也相对缺乏。国家通用版教材应用率较高,其中涉及的汉语知识点、重点的专业程度较高,对于汉语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而言,最大可能的理解和吸收知识显得力不从心,导致实际学习中跟不上进度,难以提升学习效果。除了教材之外,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学校教辅资料配备不齐,或选用与当地民族教育实际不适宜的教辅资料,或选择过于简单的教辅资料,导致学生在学习之后,难以通过教辅资料达到巩固知识、复习知识、加深记忆和练习的目的。此外,部分条件较差的学校,甚至没有教辅资料,同时教学挂图、视听音像、测试题库等也未能配套,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双语教育的实际发展。

  4.师资培训体系建设不足,教师双语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师资培训系统的建设实施关系着教育质量以及双语教育的推行效果。现阶段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的培训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视,部分地区已经加强了分层培训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力度,双语教育培训计划的实施已经成为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一种常态,但从新时代国家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实际要求来看,师资培训系统的建设力度依然难以满足现实教育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培训经费不足。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少数民族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缺乏,导致培训系统不完善,培训力度也难以加强。双语教师需要培训的专业、内容众多,且尚需接受培训的教师数量只增不减,整体的培训效果不容乐观;二是双语教师培训时间设置、名额分派不合理。现今,国家对双语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较重,若培训时间安排在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部分教师难以抽身参加培训,且部分学校为了不浪费培训名额,随便指派一些教师前去培训,由此培训的实效性未能充分发挥。

  三.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质量的提升:合理存在

  双语教育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传承民族语言文化,由此双语教育要尊重少数民族特色,结合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母语特点、教育实际情况展开教育,如此才能使双语教育与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更充分的融合,发挥双语教育的实际价值。不同的少数民族母语不同,汉语教育开展的难度也有差异,且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基础也决定了双语教育开展的成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效,部分少数民族鲜少结合和应用汉语,这一类民族地区,汉语教育开展的难度较大,都是零基础教学。部分少数民族及地区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和学习汉语,学生有一定的汉语言基础,这一部分地区民族双语教育开展更为顺利,教育进度也更快。中小学教育阶段是开展双语教育的基础性阶段,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不仅要在学校教育中推广和学习汉语,更要将汉语逐渐普及到人们的生活中,让学生能够在学校、生活中都能够使用双语交流,巩固自身所学习的汉语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1.转变双语教育观念,做好民族地区双语教育顶层设计

  转变双语教育观念,是促进双语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教育观念与教育本质息息相关,不同的时代教育要求不同,教育观念也要不断的更新,如此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才能在不断变迁的各个时代紧跟现实,为社会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实施,应该立足本地区教育实际,改变教育观念,在民族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下,在教育中注入新时期全新的教育观念,突破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束缚,进一步探索适宜该地区民族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体制,让双语教育在少数民族各个区域普及和发展的同时,将双语教育的价值和功能落到实处。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力度在不断加大,此背景下,双语教育观念的改革,必须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加强教育办学形式、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多项内容的理论探索,将理论探索的成果转化为教育实际方案,融合现代化教育理念,促进双语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重视双语教育,让少数民族各个地区切实认识到新时代推动双语教育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意义。发展双语教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实际,因地区、因民族制宜,尊重少数民族民族语言、民族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做好城乡双语教育顶层设计,内容包括双语教育改革步骤、教育目标、教育要求、办学模式、教材选择、课程设置、学制要求等方面。将少数民族经济建设与双语教育发展融为一体,缩小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城乡差距,促进城市地区双语教育进一步提升和发展的同时,加强农村地区双语教育建设力度,配备完善的教育设施,逐步改变农村地区的双语教育现状。少数民族地区不仅要加强双语教育的推行力度,强化对双语教育重要性的认知,还要针对性的做好教育规划,设置教育目标,分析以往教育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有效方式突破困局,解决矛盾,确保双语教育能够在少数民族地区延续性、规范性实施和发展。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稳定双语教育人才,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构建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促进双语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更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动力源泉,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最终的教育质量,也决定了双语教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对于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严重缺失的现象,要建立双语教师长效补充机制,及时补充双语教师的空缺,确保教育活动正常开展。除了构建双语教育教师补充机制,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各校教职工数时,应该充分考虑双语教育学校的实际教育状况,结合学生数量、规模等实际要素,适当压缩城镇学校编制,放宽农村学校编制,以解决城镇学校教师超编、农村学校编制不足的问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双语教师人才流失严重,为稳定教师队伍,应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让双语教师有教育生命的归属感,能够心甘情愿的奉献自身的力量,全身心的投入到双语教育事业中,为学校、学生、教育以及自身的共同发展而发挥自身的最大价值。例如提高教师的工作档次,适宜发放生活、社会补助,提供进修、晋升的平台和机会,解决其住宿、子女入学等问题,从而吸引优秀的双语教育人才加入到双语教育中,并长期稳定的从教。此外,应该加强师范生定向培养力度,开展义务支教工作,均衡城镇学校、农村学校的教师结构,保障农村偏远地区、师资力量薄弱地区也有专业性较强,职称结构层次较高的教师任教。城镇学校可定期选派教学经验丰富、有组织能力的优秀双语教师赴农村地区支教,为教育薄弱地区提供教育支持,并且普及丰富的双语教育经验,让农村长期任教的教师了解和学习。

  3.丰富教材内容,配置合适的双语教材教辅资料

  丰富教材内容,配置全套的双语教辅资料,是扩充教育资源,针对性开展双语教育的有效措施。少数民族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历史以及语言文字,各民族、各地区的双语教材不能一概而论,适宜地区发展,符合民族语言特色的教材,才能发挥真正的教育价值。由此,要求双语教材编译工作应该结合教育实际、地域特点进行,区分不同少数民族语言、语言特色,在此技术上灵活多样的编制教材内容,例如在历史、地理、语文等教材中,可以适当增加该民族的文化内容,这样在双语教学正式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在自觉内质的文化氛围中,更易于学习和记忆,了解和掌握双语转换的技巧。此外,结合教材内容,应该配备全套的教学挂图、识字卡片、视听音像、测试题库等资料,选择难度适宜、符合学生知识体系的教辅教材,让学生能够多层次、多角度的学习和练习,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4.完善师资培训体系,实施分层培训重点培养

  加大教师培训的资金投入,完善师资培训系统,建立梯级网络,实施分层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任务。不同的地区结合双语教师的实际情况,应该采取适宜、合理的培训方式,对于教育经验丰富、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可提升培训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教育年限较短,双语专业水平稍弱的双语教师,应该加强双语教育的基础内容培训,让教师掌握更多双语教育的技能和方法,不断提升和积累教育经验。教育部门组织教师系统性培训时,应该将培训时间设置为节假日教师空闲的时间,且各个学校应该合理分配培训名额,结合培训的具体内容,选择有真正培训需求的教师参与培训。如此,才能促进双语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确保各个地区双语教育的均衡有效发展。

  四.结语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当下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发展获得长足进步,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部分地区对双语教育的认知不够,导致城乡教育差异较大、发展不均衡,双语教师结构不稳定,双语教材缺失、教师培训等问题都必然地制约了双语教育的发展和提升。面对这些问题,应该提升对双语教育的重视程度,基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实现双语的共同教育、共同提升目标,保留民族语言文化的同时,提升规范性、通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用性语言的教育质量。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应该切合地域文化实际,突显少数民族特色,加大对双语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素质,从而缩小城乡双语教育的差距,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整体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桑木旦,郝亚琪,旭东英.我国藏汉双语教学研究的计量分析与述评—基于1994~2015年CNKI来源期刊文献的分析[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186-193.[2]杜慧敏.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基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4:109-111.[3]彭柯凡.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现状与反思—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6,04:67-74.[4]拉毛草,范忠雄.藏汉双语数学教育研究现状与展望—基于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2:25-31.[5]隗牧羊,潘红祥.少数民族语言权利视域下藏汉双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区泽库县为分析对象[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146-151.[6]黄雪茹.云南边境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学的现状研究—以瑞丽市5所小学为例[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7,03:51-54.[7]海路.壮汉双语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三所壮文实验学校为个案[J].广西民族研究,2015,04:106-112.[8]卡迪尔亚·阿布力克木,周庚信.新疆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以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市场,2015,33:160-161.[9]拉格,祁进玉.青海东部农业区藏汉双语教育现状调查—以卓仓藏族为例[J].青藏高原论坛,2015,03:97-102.[10]赵旭东,王跃东.双语教育背景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与社会适应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西安市高校为主要调查对象[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7,06:47-55.

  (作者介绍:丁俊锋,安顺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管理、民族教育)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篇四:民汉双语教学与民族文化

  浅谈民族语言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文金涛

  (贵州民族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

  民族语言属于民族文化的范畴,同时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语言不可能脱离民族文化存在和发展。本文将从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出发,探究加强民族语言教育,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重要作用,并谈谈如何加强民族语言教育。

  关键词

  民族语言

  民族文化

  民族语言教育

  作者简介

  :

  文金涛(1986年9月—),男,苗族,贵州麻江人,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Onthenationallanguageeducationandcultureandprotectionofheritage

  WenJinTao(GuizhouInstituteforNationalities,Guizhou.Guiyang.550025)

  AbstractNationallanguagesoftheareasbelongingtothenationalculture,atthesametimeisthecarrierofculture,nationallanguagecannotbedivorcedfromtheexistenceanddevelopmentofnationalculture.Thisarticlefromthenationallanguage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nationalculture,thestrengtheningofnationallanguagesintoeducation,fortheprotectionofcultureheritageandtheimportantroletoplayandtalkabouthowtostrengthenthenationallanguage.

  KeywordsNationallanguagenationalcultureNationallanguageeducationAbouttheauthor:WenJinTao(September1986-),M,Miao,GuizhouMajiangpeople,GuizhouInstituteforNationalitiesofChinaNationalCultureInstituteofLanguageandLiteratureundergraduateminority.

  前言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作用于人与人的关系时,它是表达相互反映的中介;当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关系时,它是认知事物的工具;当作用于文化时,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民族语言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重要的反映之一,它在民族形成、存在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的组织机构。”

  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世代生息、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对文化的定义并不是唯一的,这说明,文化的范围很广,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凡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经验、感知、信仰、知识、科学技术、观念、理论等都属于文化现象。而语言亦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本身属于文化的范畴,是文化的符号和最基本要素。民族语言也属于民族文化的范畴。

  语言属于文化的范畴,更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作为一个民族内部成员之间相互交流、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民族历史文化传承的主要符号体系。语言不但是划分民族成分的一个重要依据,而且还是相应民族文化内核的具体再现。如果没有语言,文化也就失去了记载、储存和流传的物质条件。民族语言同样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言就是反映民族特征的一面镜子,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意识、生产生活方式等,都要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来表达和体现。

  总之,语言本身属于文化的范畴,是文化的符号,是文化的最基本要素,也是文化的载体和体现,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民族语言不可能脱离民族文化存在和发展。

  一、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明确了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我们来看一下民族语言是怎样体现民族文化的。

  语言的各个要素都会体现出一定的文化特点,语言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词语上,又突出的表现在词义上。下面我们以黔东南苗族词语为例来看语言是怎样体现民族文化的。

  (一)

  地名与文化

  地名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区别于不同地理位置和范围的标志,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相互交往的工具,是有一定地理范围的专门语言代号。苗族地名是苗族历史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苗族地名反映了苗族的支系、迁徙情况、生存环境等丰富的文化内容。

  1.反映苗族支系的地名

  一般说来,黔东南苗族支系有西(Dlib)、方(Fangs)、勾(Gud)、柳(Liux)、尤(Yel)等几支。在黔东南各地,以Dlib为名的村寨有:凯里市的青曼(DlibHxit)、雷山县的西江(DlibJangl)、台江县的山丙(DlibSongd)等等;以Fangs为名的村寨有:雷山县的方祥(FangsJangf)、台江县的放召(FangsXed)等等;以Gud为名的村寨有:剑河县的柳川(GudNgul)、凯里市的阳光(VanglGud)等等;以Liux为名的村寨有:剑河县的柳旁(LiuxBangl)、柳利(LiuxLit)、柳沙(LiuxSas)、柳富(LiuxHed)等等;以Yel为名的村寨有:丹寨县的腊尧(LasYel)、雷山县的陶尧(DolYel)等等。这些地名,都代表了他们各自所属的氏族,他们是黔东南苗族的主要支系。

  2.反映苗族迁徙的地名

  历史上的苗族苦难深重,由于战争、民族压迫和自然灾害等原因,总是不断地迁徙。苗族迁徙后,有的地名也随之迁徙,新迁居的地名或完全沿用旧地名,或在保留旧地名主要成分的基础上,增添与新地名有关的内容。

  迁徙后完全沿用旧地名的如:凯里市三棵树镇的GhadHsait(格细),其祖先从剑河县的GhadHsait(巫兄)迁徙而来,因而沿用旧名;雷山县乌江地区的VanglFangs(荣房),其祖先从台江县台盘地区的VanglFangs(阳方)移居于此,故而沿用旧名。

  迁徙后保留旧地名主要成分的如:台江县台拱镇的DangxGhongd(台拱),相传这里的先民是从该县的JesGhongd(交宫)和NanglGhongd(南宫)迁徙而来,因而保留旧地名的主要成分Ghongd;雷山县西江镇的EbYel(乌尧),因祖先从本县丹江镇的DolYel迁来,为了不忘故地,就保留故地主要成分Yel。

  3.反映苗族生存环境的地名

  由于苗族大多居住在边远高寒的贫困山区,在黔东南很多地名中都反映了这一特点,在这些地名中,有很多冠以了山坡(bil)、山岭(vangx)。例如:新岩(VangxVib)意为岩岭、大新寨(BilVibVux)意为碎石坡、养蒿(VangxHob)意为云雾岭、龙井(HfubBib)意为山顶、岩寨(GhabZat)意为悬崖。

  苗族地区林木种类繁多,尤以枫树、杉树、松树最为常见,因而以这几种树名命名的村寨也比较多。其中以枫树得名的村寨如:凯里青曼地区的干莽(haibMangx),意为枫香树脚;凯里万潮地区的大山(GhaibDetMangxHlieb),意为大枫树脚;凯里凯棠地区的枫香(VanglGhaibMangx),意为坐落于枫香树脚的寨子。以杉树、松树得名的村寨名也比较多:台江县南省地区的皆基(GhaibJib)意为杉树脚下的寨子;凯里市三棵树镇的背后寨(VangxJib),意为杉树岭;凯里市翁项地区的干豆奎(GhaibDetGhaid),意为松树脚。

  (二)

  婚姻词语与文化

  苗族的婚姻词语非常丰富,我们可以从这些婚姻词语中去考察苗族的婚姻形态、婚姻习俗等丰富的内容。下面试举部分例子。

  1.反映苗族婚姻形态的词语

  血缘婚是人类最早的婚姻形态。这种婚姻形态,排除了上辈与子女之间的婚姻关系,只允许同一辈男女之间结成配偶,这意味着同一辈男女既互为兄弟姐妹,也互为夫妻。在现代黔东苗语中,jid是对女婿的称呼,但在古歌和成语中却指儿子。古歌有dailxidloldangtvangt,hsadjidghabgufdet(谁来生儿子,生子树梢头)的歌句;成语有hsadjidyisvangt(生儿育女)。niul这一称谓,有的地方指弟媳,有的地方指姨妹,有的地方指妹妹。这些亲属称谓词语,应是远古血缘婚的反映。

  在黔东南一些苗族地区,对男子而言,“岳父”与“舅父”或“岳父”与“姑父”不分,都说daibnenl或daibyus,“岳母”与“舅母”或“岳母”与“姑母”不分,都说dodmus或deik;对女子而言,“公公”与“舅父”或“公公”与“姑父”不分,都说daibnenl或daibyus,“婆婆”与“舅母”或“婆婆”与“姑母”不分,都说dodmus或deik。这些称谓,是苗族实行姑舅表婚在语言上的反映。现在虽然废除了这种婚姻形式,但称谓仍未改变。

  2.反映苗族婚姻习俗的词语

  seikhsangt接伞之意。苗族姑娘出嫁,必带雨伞。带上雨伞,如下雨可遮雨。深层的意义还在于,伞是圆的,而苗族视圆为吉。

  niangbhvibjiteb新娘挑水的意思。举行婚礼的当天早晨,让新娘穿着银饰盛装去井边挑水。举行挑水仪式,主要是让新娘知道水井的位置,今后好去挑水做饭。

  gangfniangb挽留寡妇之意,即文化学中所谓的“夫兄弟婚”。夫兄弟婚是原始社会群婚的残余形式,在古今中外许多民族中广泛流行,苗族亦有此俗。一个女子当其丈夫死后,可以转嫁给亡夫的未婚兄弟,或者说,未婚的兄弟可以娶死了丈夫的嫂嫂或弟媳作妻子。

  从地名和婚姻词语来看,它们反映了苗族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也可以从人名、颜色词语、农林科技词语等其他方面去研究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充分说明,民族语言就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二、做好民族语言教育工作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

  所谓民族语言教育,就是指对学生进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它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少数民族语言语文工具的能力,使之更好的为学习民族文化服务。民族语言教育属于民族教育的一部分,做好民族语言教育工作,是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基础。

  首先,只有懂得民族语言才能正确而全面地认识民族文化。民族是由文化维系起来的人们共同体,而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又是人类最重要的文化形式,事实上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是其民族特点和民族意识的反映,语言不仅成了同一民族成员聚合的纽带和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特征,而且是不同民族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民族语言生动、真切的反映了一个民族产生的渊源、生存发展状态及文化性格各个方面。以黔东南苗族语言为例,其中的地名有些反映了苗族的支系,有些反映了苗族的迁徙情况,有些反映了苗族的生存环境。而如果我们不懂得苗族语言,不认识其中的苗族词汇,不理解其意义如何,就不可能认识到哪些词语反映了苗族的支系,哪些反映了苗族的迁徙,哪些反映了苗族的生存环境。同样,如果不懂得苗族语言,我们也不可能知道哪些词语属于苗族婚姻文化词语,它们是如何反映苗族的婚姻形态和婚姻习俗的。由语言反映和体现出其中的文化内涵我们就无从得知。因此,只有懂得民族语言,才能正确认识这个民族以及由语言反映出来的这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同时,民族语言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懂得民族语言,也才能全面地认识民族文化。

  其次,只有懂得民族语言才能准确记录民族文化的内容。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作为一名称职的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人员,必须掌握运用民族语言记录民族文化内容的基本技能。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很多文化事象只有通过本民族语言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比如说seikhsangt是接伞之意,属于苗族的婚姻词语,如果你不懂得苗族语言,拿它放在汉语的语境下分析,你会说只有下雨才打伞,为什么新娘出嫁要带上雨伞呢?你就不知道在苗族看来,伞不仅是拿来遮雨的,还因为伞是圆的,而苗族视圆为吉利的意思。又比如说,gangfniangb挽留寡妇之意,在汉语里根本就没有这样的词语,为什么要挽留寡妇呢?还有这样一个专门的词语,原来这是苗族曾经有“夫兄弟婚”的习俗的缘故。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当我们在进行民族文化调查和搜集工作时,会遇到许多只懂得本民族语言而不懂得汉语的文化传播者,如果不懂得民族语言,就不可能接收他所传播的文化信息,更不可能从中去分析民族文化的具体内涵。同时有很多民族文化的内容,只能通过本民族语言才能表达和传达,也只有本民族语言才能准确记录。如果不懂得民族语言,而用汉字注音的方式进行记录,结果根本无法还原,成为一种煞有介事的摆设,等于无用功,毫无价值,也不可能准确,做不好这项工作,就更谈不上去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再次,只有加强民族语言教育,才能更好的做好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第一,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对民族文化进行细致的普查,在众多文化中鉴别出具有较高价值的文化品种,去粗取精,再把这些文化品种及时

  而准确的记录并整理出来,这是做好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基础。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加强民族语言教育,只有搞好民族语言教育,使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专业人员懂得民族语言,他们才能对民族文化有正确和全面的认识,才能从中鉴别出民族文化价值的高低,也只有懂得民族语言,才能做好文化内容的记录和整理工作,从而做好民族文化的普查工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要做好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必须要有一大批专门人才,这些人才包括从事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员和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懂得民族语言,这是作为一名从事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无论是进行民族文化的普查工作、宣传工作还是其他工作,都只有懂得民族语言,才能把工作做好。而做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人来说,更是要求要懂得民族语言,如果连民族语言都搞不懂,就无法担负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

  总之,做好民族语言教育工作是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做好民族语言教育工作,才能培养出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合格人才,才能做好民族文化的普查工作,从中挖掘和抢救出具有较高价值的文化品种,为接下来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民族语言教育,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我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各族人民不仅缔造了伟大的国家,而且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多元一体的特色。少数民族以其特有浓厚民族特色的精神文化产品为中华文化增添异彩,为中华文化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民族文化是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在历史、艺术、社会、经济、人类学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民族传统文化,抢救民族文化,对提高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起很大的作用。

  民族语言教育是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基础,同时,民族语言教育又是民族教育的一部分,而发展民族教育,对于提高各民族的素质,继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于振兴经济、兴国安邦;对于巩固边疆、捍卫主权和祖国的独立统一;对于逐步消除历史、社会、自然造成的民族差别与事实上的不平等,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都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民族语言的缺失情况日益严重,很多民族甚至连自己本民族的语言都不会说,他们也不愿教育后代学习自己的语言。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民族语言教育的紧迫性,增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加强民族语言教育,提高保护、传承、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保护与传承好民族传统文化。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在当前情况下就必须重视和加强民族语言教育。保证民族语言教育的健康顺利发展,要做好这项工作则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办好教育的关键因素,教师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民族语言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双语言兼通、热爱民族语言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民族语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大计。由于民族语言教育的特殊性,要求从事民族语言教育的教师必须对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都要有较高水平,造成民族语言教育师资力量的薄弱。加之从事民族语言教育工作的教师待遇差、地位低,这种局面更是严重。所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我们要通过在职自学提高、送外进修有计划地培训等渠道,采取长短结合、对口培训、填空补缺等形式,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对教师进行培训,开展以教师自学为主体、以学校教研活动为主渠道,以信息资源

  为支撑的培训,逐步建立适应本校教师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需要的教师培训体系,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专业过硬、能力全面、特色突出的高质量骨干民族语言教师队伍。从而促进民族语言教育事业发展。

  第二,编写好统一的高质量的民族语文教材。双语言教材是开展民族语言教育的重要物质条件。搞好教材建设与教材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稳定教学秩序、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民族语文教材呈现教材科目和类型不一致的情况,带有明显的局限性。所以大力发展民族语言教育,必须建立相应的一整套完整的双语言教材体系。编写教材,首先要有一个得力的编写班子,要吸收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和教学理论研究人员参加;要提倡集体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尤其是应有本民族和汉族专业人员的合作;要避免一个人自编自用,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天地里。其次,要有先进的教学理论,只有在先进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制定出一整套编写的原则、方法,才能在编写教材上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也才能保证教材的质量。第三,要根据教学计划制订一个科学实用的教学大纲,按照教学目标和要求选定教材内容,好的教学大纲是编写好教材的前提。在教材里要充分吸收和反映民族传统文化,教材内容要丰富、灵活,能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民族语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之在学习中可以尽情的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只有编写好一套统一的高质量的民族语文教材,才能更好的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服务。

  第三,要使用科学而先进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外语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提倡用启发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多种形式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手段上逐步向现代化方向迈进,多采用音像教材、多媒体、网络和远程教育技术等,为学生构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要重视和加强民族语言教育,促进民族语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只有搞好民族语言教育,培养出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合格人才,才能进一步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更好的弘扬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民族传统文化永放光芒﹗

  结语

  民族语言属于民族文化的范畴,同时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语言的各个要素都会体现出一定的文化特点,

  做好民族语言教育工作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

  只有懂得民族语言才能正确而全面地认识民族文化,只有懂得民族语言才能准确记录民族文化的内容,只有加强民族语言教育,才能更好的做好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只有做好民族语言教育工作,才能培养出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合格人才,才能做好民族文化的普查工作,从中挖掘和抢救出具有较高价值的文化品种,为接下来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我们要重视和加强民族语言教育,只有搞好民族语言教育,培养出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合格人才,才能进一步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更好的弘扬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民族传统文化永放光芒﹗

  成果申明:本论文研究成果除标明注释的以外,该成果属作者独创;该成果属贵州民族学院所有。

  致谢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杨勤胜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项目的最终完成,杨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主要参考文献:

  [1]盖兴之.双语教育原理[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11[2]王鉴.民族教育学[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11[3]李锦平.苗族语言与文化[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6[4]

  贵州省中华文化研究会.

  全球化背景下的贵州民族民间文化[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1[5]严庆、李彬.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互动发展的助推工程—对贵州省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思考

  [J].贵州民族研究,2007.4[6]朱翠容.论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7]王锋.关于民族文化保护的思考[J].青海民族研究2001.4[8]刘锡诚.保护民间文化的迫切性.[J]西北民族研究,2002.2[9]郭熙.语言教育若干问题之管见[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3[10]肖丽萍、刘应捷.民族语言文化的心理探究[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1[11]周国茂.民族教育应担当起民族文化传承重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4[12]丹果.发展民族教育

  宏扬传统文化[J].青海民族研究,2000.4[13]董建中.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教育的协调发展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1[14]祁进玉.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青海民族研究,2003.2[15]冯惠昌.关于双语教学研究的思考[J]内蒙古师大学报,1997.2

篇五:民汉双语教学与民族文化

  “白汉”双语文教学对汉语学习的促进作用及其启示

  "白汉"双语文教学对汉语学习的促进作用及其启示

  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无论是表达思想,还是获得各种生产生活技能及文化知识,人类都离不开语言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与语言文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维系民族的重要纽带。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民族的语言文字,不仅是学术问题,更是关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民族地区贯彻落实的必备条件,对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共同繁荣进步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用。在今天构建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社会,大力推行普通话的同时,还要看到少数民族使用自己语言文字交际的社会现实。应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加强对民族语言的调查研究,使之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本文立足于此,试就云南大理白族地区"白汉"双语文教学实践作一探讨,使人们在充分肯定民族语言文字本身的同时,看到其对汉语学习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

  一、关于"白语""白文"与"白汉"双语文教学

  "双语教学"可看作是"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方式"。[1]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双语教学"本身就意味着是"两种语言的教学",两种语言都是教与学的目的。例如英语课虽然课堂上教师会使用学生的母语,即汉语以帮助英语教学,也就是说课堂上使用了英汉两种语言,但这不是双语教育,而只是英语教育,因为汉语不是学习目的,只是用于帮助翻译解释英语的工具。本文中

  "白汉"双语文教学是指使用白汉两种语言,并以学习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字为目的的教学。

  二、"白汉"双语文教学对汉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1.解决教育用语与白族儿童习惯用语脱节的问题

  总体而言,白族虽然属于接受汉文化较早、汉语程度较高的民族之一,但这种情况只限于洱海周围、城镇及交通沿线的经济发达地区,居住于农村特别是山区的白族民众接触汉语的机会较少。以大理自治州的剑川县为例,时至今天,在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政府所在地--金华镇,最主要的交际用语还是白语。机关单位、学校、集市贸易、开会等均操白语,该县其他地方的语言状况可由此推知。可以说,汉语对生长在单一白语语言环境里的白族儿童的影响近乎零。不难1

  想象,儿童进入学校后就直接开始汉语学习,并将汉语作为教育用语是何等困难。对白族儿童而言,学校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解决教育用语与白族儿童习惯用语脱节的矛盾,即母语与"汉语"的关系问题。实践证明,"白汉"双语文教学能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大大降低白族儿童汉语学习的难度,并提升各学科教学质量。

  少数民族儿童要直接使用国家通用语接受教育是极其困难的,但如果他们最先使用母语(包括认读和书写他们自己的文字)接受教育,然后逐步过渡到国家教育体系,将会对他们非常有帮助。这一经验早已被诸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其他国际组织所认同。"白汉双语文教学"正是对这一理论的应用。根据这一理论,"白汉双语文教学"采取了"先白后汉"的教学策略,利用母语对第二语言的正迁移,让白族儿童先认读和书写自己的文字,再逐步过渡到汉语体系。具体做法是从学前班开始,白族儿童先掌握白文27个声母、33个韵母、8个声调符号,为以后引入"白汉"双语文教学铺路。到学前班结束,绝大多数学生能初步掌握白文拼写规则。进入一年级后,运用"注音识字"法,即运用已学的白文给汉字注音,逐步引入简单的汉字、词,同时进行汉语口语训练,扬已学白文之长,避免学汉语之短。实践证明,由白语、白文逐步过渡到汉语、汉文的作法,大大提高了白族儿童汉语文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汉语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2."白汉"双语文教学对汉语学习促进作用的原因分析

  "白汉"双语文教学能有效帮助白族儿童汉语、汉文学习,其主要原因是"白汉"双语文教学积极利用了本族语对二语习得的正迁移。毋庸置疑,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时,其本族语势必对新语言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为"语言迁移"。"迁移"(transfer)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的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会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产生影响的一种现象。而与外语习得和学习有关的语言迁移理论则是在50年代提出来的,借用心理学上"迁移"的概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语言迁移即指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母语对第二语言获得的影响。这种影响通常有两种,即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积极影响被称作母语的正迁移作用,消极影响被称作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在外语教学中,不少教师和学者都强调在课堂上只用目标语,不使用本族语,以期望孩子们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最好能忘掉本族语。这些现象无不体现出这样的认识:本族语对外语的学习有负面作用,会阻碍二语习得。但是从个人和绝大多数学习者的学习体2

  验来看,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忘掉本族语非常困难,可以说,本族语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绝大部分学习者都无法摆脱它的影响。既然如此,科学合理地利用本族语促进第二语言学习,当为明智之选。从"白汉"双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本族语言文字能有效促进其汉语学习,民族语言和文字的学习对汉语学习有明显的正迁移作用。

  云南大理剑川地区"白汉"双语文教学的实践表明,在不通或基本不通汉语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白汉双语教学有以下优点:提高了汉语学习成绩,降低了辍学率。双语教学项目实施后,孩子们特别喜欢参与课堂学习,降低了当地的辍学率。增强儿童、家庭和村落对学校的认同感。本土教材的编制和课堂应用让孩子们更乐于学习。由于地方手工艺、民间艺术、民间故事、音乐和舞蹈都可以用母语进行教授,使用母语教学有利于保存地方民族文化。[7]

  三、启示与思考

  1.民汉双语文教学有助于汉语学习

  通过"白汉"双语文教学的实践,不难得出这样的推论:民汉双语文教学有助于解决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用语与生活习惯用语脱节的问题,使他们能逐步从母语过渡到国家教育体系用语;通过逐步减少本族语,增加目的语的方法,能有效利用少数民族儿童本族语对汉语习得的正迁移,大大降低其汉语学习的难度,提高对汉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白汉"双语文教学的实践证明完全排斥本族语,认为民族语言学习会干扰汉语学习的看法是错误的。

  2.民汉双语文教学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毋庸置疑,语言文字是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承的最重要载体和工具。双语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不仅仅是追求最佳教育效果,更重要的目标是对人文价值的追求和肯定。社会的发展使得民族间的沟通交流和融合不可避免,在尊重我国民族语言主体是汉语的前提下,发展民汉双语教育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融入汉文化,也有利于少数民族学习和传承自身的文化,这对于保护民族文化和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有重要意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