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生态产业发展的认识11篇

发布时间:2022-11-14 11:45:05 来源:网友投稿

生态产业发展的认识11篇生态产业发展的认识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与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态产业发展的认识11篇,供大家参考。

生态产业发展的认识11篇

篇一:生态产业发展的认识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与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社会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这一科学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突出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本质的首要范畴,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我们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这一科学论述,继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逐步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上,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贯彻落实,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两型社会”等发展目标日益清晰。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战略部署,要求1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体现了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日益成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指导不断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

  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地位。根据这个新论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又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使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和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坚定不移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加自觉地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基础性位置,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过程,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范畴

  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是一对孪生姐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时,提出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两个概念。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建立的基础,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就谈不上人们的生活活动;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人类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的生活活动,也就没有必要进行生产活动。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决定文明形态的形成。纵观人类文明形态的历史演进,每一次生产方式的大发展、大变革,都伴随着文明的更替,都使人类的物质生活更加丰裕、精神生活更趋丰富。现代社会,以生态技术、循环利用技术、系统管理科学和复杂系统工程、清洁能源和环保技术等为特色的科学技术进步方兴未艾,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转变的决定性要素,直接催生和引发了生态文明这种新型文明形态的兴起与实践。

  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生产力越发展,科学技术越进步,生活方式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就越重要。对于我国来说,形成新型的生活方式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效益体现,它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态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深化对生态文明与生活方式关系的系统研究,探索生活方式的变革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探索新的生态文明形态的形成将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哪些变化,探索如何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在对两者关系的深入把握中,不断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新的生活方式形成。

  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的科学论断。我们应深刻学习领会,增强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范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地位和意3

  义的认识,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统一起来,努力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更加自觉和主动地投身于党带领人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与战略任务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一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需要综合运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和提高能效、增加绿色碳汇等多种手段;二是人类正面临一次绿色经济的巨大变革,绿色经济和生态产业正在对发展和创新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胡锦涛同志的论述科学回答了这一问题,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在发展中面临两大矛盾:一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矛盾,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两个矛盾的唯一途径就是实现科学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往往也是资源环境矛盾凸4

  显阶段。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建设生态文明,失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一主阵地、主战场,再好的文明憧憬也是空中楼阁。胡锦涛同志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作出的科学判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工程。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其中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要义:第一,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方式要求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解决人类活动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关键是实现生产方式转变。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从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性出发,以人类与生物圈共存为价值取向发展生产力。与传统工业文明的线性非循环经济相区别,它的组织原则和技术原则是非线性和循环的,是以生态绿色技术改造现代工业生产,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第二,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在本质上是要建立一种人与自然、消费与生产、物质与精神之间平衡协调的社会文明。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中心、以“自然—社会—经济”复杂巨系统的动态平衡为目标、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5

  转化与生物生长的规律为依据发展生态产业,形成“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信息业—生态服务业”的新型国民经济结构。为此,必须从战略高度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第三,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全球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时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深入发展,发展绿色低碳生态经济既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国际竞争的新焦点,还是提升国家绿色控制能力的重要手段。绿色、环保、低碳、减排正成为新的国际话语权竞争的焦点。美国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化危为机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政策手段;欧盟和日本在新一轮低碳经济竞争中谋求抢占制高点。我国加速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是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必然要求,能够彰显发展中大国的责任意识,有利于推动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是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胡锦涛同志“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论述,是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集中体现,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目的的认识。我们必须始终把“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果体现在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上。

  我们要把胡锦涛同志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论述作为基本遵循,以对时代负责、对历史负责,利于当代、惠及子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加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本质、历史地位和整体性战略的研究,不断增强和发挥全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

篇二:生态产业发展的认识

  关于发展生态型产业的思考

  盛毅;王建平;潘方勇

  【期刊名称】《决策咨询》

  【年(卷),期】2006(017)005

  【摘

  要】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维护生态平衡中加快经济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许多地区在探索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这一矛盾时,提出了将二者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生态型经济的设想,并以生态型产业为突破口,通过加快发展生态型产业,推进生态型经济体系的建立。

  【总页数】3页(P70-72)

  【作

  者】盛毅;王建平;潘方勇

  【作者单位】四川省科技顾问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4

  【相关文献】

  1.建立多元集约生态型种植模式,实现特粮特经产业高效发展--关于江苏省特粮特经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刘建

  2.调整我市产业模式发展生态型产业[J],郭佳

  3.发展生态型产业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跃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以丽水和衢州为例

  [J],董漫雪;王微音;朱圣潮

  4.甘肃河西地区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化发展思考[J],张登辉;杨孝列;贺军

篇三:生态产业发展的认识

  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经济发展展望

  “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XX县经济发展展望

  目前,建设“山水泉城、魅力邢襄”是XX市的发展主题。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发展之路,全力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绿色发展、清洁发展、科学发展,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方向。在这一大背景下,结合XX县经济发展的实际的情况,理顺我县“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发展思路是我们现在首要解决的问题。保护生态和经济发展这对“老冤家”,如何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齐头并进、同时进行便是我们要攻克的课题。

  XX县地处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我县已基本形成了以旭阳焦化为代表的工业产业、以邢州枣业、浆水苹果为代表农业产业、以峡谷群地质公园为代表的旅游业,三大产业并驾齐驱的良好经济发展局面。在这快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也有我们需要警觉和改进的地方。如工业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保护问题;农业产业发展难以形成规模化的问题;旅游产业无法形成鲜明品牌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在“十二五”期间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则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就是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统一,以经济发展带动生态保护,以生态开发推动经济发展。针对我县目前的发展状况,“生态产业化”主要是针对以农产品种植为主的第一产业和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就是将农产品生产规模化、企业

  化,将旅游业发展规范化、品牌化;“产业生态化”主要是针对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使工业企业、不同产业形成类似与“自然生态链”的循环经济,从而实现高效率、低消耗、无(低)污染的生产方式。

  一、产业生态化

  (一)产业生态化的实现途径

  1、技术和管理体制的创新

  在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复合大系统中,技术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活跃的因素。技术进步对于这个系统的发展起着复杂的作,工业技术研究和发展是服务于企业、不断为市场或社会提供满足多种需求产品的过程。这种过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往往把追求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的目的,容易忽视环境的变化,因而产生了环境问题。而从目前的环境形势看,环境问题的解决还必须充分依靠科技进步。由于生产技术的更新变化,污染物也层出不穷,如果污染治理技术和手段严重滞后,将会使污染问题积重难返,更加不可收拾。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工业技术领域需要转变观念和思路,从原来的服务于企业、追求最大利润,逐步转向服务于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当前技术创新活动应与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紧密联系,企业的技术进步是企业实现清洁生产的重要手段,而清洁生产使企业的技术改造更具针对性,并使其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原有的企业管理注重生产管理,重在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管理模式在

  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生产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和有害物质的排放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为了实现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必须转变企业管理的观念,将生产管理和环境保护相结合,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清洁生产的实施克服了原来企业生产管理与环境管理相分离的矛盾,将两者结合到一起,通过对整个生产过程持续运用整体预防污染的思想,改变企业环境管理的职能,即注重源头的削减,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又实施生产全过程控制,减少废物的产出,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建立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要以清洁生产战略为基础,在企业内部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制度。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这一环境管理工具,对企业正在进行的和计划进行的生产进行污染预防的分析和评估,找出在各个生产环节中可能存在的污染危险,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和方案,在生产的全过程有效地控制污染物的产生,达到废物最小化,提高环境绩效。

  2、产业政策和管理体系的创新

  环境问题与经济中各产业的发展有着极高的关联度,因此不仅环境制度本身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产业政策的制订与实施也会间接地对环境系统产生影响。一些旨在发展经济、促进产业发展的传统产业政策在客观上却会给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因此在制订产业政策时要考虑到该政策的执行可能带来的环境成本,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考虑,将环境生态问题作为政策内

  容的组成部分。为了促进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政府部门应制订扶持企业利用副产品相应的产业政策。

  工业作为严密分工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工业内部和各部门、各企业间和各种生产要素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历史上形成了对工业部门的划分,工业部门之间的避垒森严。随着工业的发展,部门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步打破,因为它割裂了工业部门之间的天然联系,不利于原料的综合利用,不利于做出综合性的决策以谋求综合的生态经济效果。许多地方以生态工业的发展模式来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经营管理模式不仅超出了单个工业领域,还囊括了金融、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经济活动领域。这主要体现在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上。生态工业园区是一种新兴的工业组织模式,它是以生态循环再生为基础的工业园区,既包括产品和服务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以最优的空间和时间形式组织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副产品的交换,从而使企业与社区付出最小的废物处理成本,并且通过对废物的减量化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改善环境品质。它强调园区成员的联系、合作和参与,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流形成各成员相互受益的网络,并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共进。

  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和管理是一个很大的综合性项目,不同的企业所需要的环境管理水平不相同,相应地也需要有差别的许可协议。要很好地解决问题,需要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来有效地监督企业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加强对园区内企业的环境行为的

  监督,对于违反规定的进行罚款,对于严惩违犯的企业,甚至可以取消其在园区经营生产的资格,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来制约企业的行为。在工业园总体环境绩效允许的范围内,各企业在管理各自环境绩效时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鼓励企业在其内部建立良好的规章制度来提高其环境绩效。

  3、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

  经济主体的行为是受制度约束的,制度安排与实施情况直接决定了制度的运行效果。一个有效率的制度应同时具备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可以制约经济主体的行为,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而激励机制则有助于引导经济主体行为自觉地与制度取向相一致,降低制度实施的成本。

  从宏观上讲制度设计得不科学是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因为没有使经济与环保策略达到一种共生的状态。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重新思考现行环境保护制度,实现制度创新,引入激励与约束机制,从制度设计上保证经济主体从自身效用或利润最大化角度出发,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一致。

  政府通过制度设计,将市场机制运用到环境保护事业中,运用价格与利益机制给予经济主体充分的激励,将环境保护与企业或消费者的利润最大化与效用最大化目标相联系。

  从各国对环境的社会性规制的效果来看,发现政府的规制在某些情况下并不是有效率的,对环境的影响甚至是负面的。环境

  保护问题的解决从市场失灵到政府干预,再到政府失灵,现在需要重新借助市场的力量,但这与单纯依赖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解决问题有本质的区别,而是政府与市场的一种结合。政府通过制度设计,将市场机制运用到环境保护事业中,运用价格与利益机制给予经济主体充分的激励,将环境保护与企业或消费者的利润最大化与效用最大化目标相联系。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捍卫产权,强调政府执法对保障产权的重要作用。因为只有利用政府的权威清晰地界定并保障产权,才能使市场有效地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

  二、生态产业化

  (一)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

  为了使良好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商品优势,尽快建立起多级循环利用的复合生态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多目标生存,在转化利用中多次增值,实现食物链加环、产业链延伸、生物总量的增加和资源的利用,我们立足于我县的资源优势,全面加大生态产业化推进力度。按照“围绕基地建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围绕市场搞加工”的总体思路,一方面不断调整农业结构,以适应工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不断强化产品深度开发的纵向延伸,推进了生态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稳固的生态产业化基地,通过基地加农户,促进生态产业化发展。为了切实实现生态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我们全面加快了优势产业的基地建设步伐。为了不使植物—动物—微生

  物的食物链发生缺环或短链,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我们把畜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的重要产业来抓。畜牧业生产基地的健康快速发展,既实现了对农产品的过腹增值,又推动了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但延长了生态产业链条,而且有效地推进了生态产业化进程。同时,按照市场需求旺盛、资源配置合理的原则,选择适宜环境的特色品种,大力发展特色经济,2、强化龙头建设,实现加工增值,通过龙头企业加农户,促进生态产业化发展。发展生态产业不是为了恢复古老的过去而改变环境,而是在良好的环境上创造最佳效益。实践证明,生态产业不仅是第一性生产,更重要的是发挥边缘效应,扩大物质循环规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利用过去被人们废弃的有机物质巧结食物链,大力发展资源型产业,以种植业为基础,以养殖业为重点,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为中间环节推动其他各业的综合发展,这样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及林业都纳入了良性循环的体系之内,不同的产业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结,互相促进,彼此形成一个产业环流,任何一个产业都作为这个环流中的一道工序,既对社会提供产品,又使废弃物为后一道工序提供原料。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龙头企业,将实现对农村自然资源的多次利用,吸引大量的劳动力,从而形成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互相协调,共存共荣的崭新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使它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调整农业结构使之适合工业发展需要,开创深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而获得较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新途径。

  3、健全营销网络,完善市场功能,通过市场加农户,促进生态产业化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一方面引导广大农户牢固树立“为卖而种,为卖而养,为卖而加工”的思想,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最大限度地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把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打入生产计划;另一方面我们进一件建立和完善生态产业的有形市场和潜在市场,通过市场的牵动左右,既解决了广大农户“种了卖不出去,不种又没有替代产业和产品的困惑”,又使我县的农畜产品通过市场载体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

  4、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提高科技贡献率,通过市场加农户,促进生态产业化发展。为了实现生态产业的高产优质高效,我们在稳定正常,增加投入的同时,注重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中心等服务机构功能和广大科技人员的作用,为广大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系列化服务,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以科学生产为标志,运用生态学思想对作物布局的科学运筹,建立多种生活共处,多层配置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和立体种养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技术,通过科技与生态的有机结合,既提高了农户的科技意识,又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

  (二)构筑特色优势,推进生态产业化跨越式发展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成为经济优势,利用新一轮绿色革命为农业带来的难得机遇,大力实施绿色食品站立,搜集绿色信息,开发绿色资源,辟建绿色基地,创好绿色品牌,进行绿色影响,发展绿色企业,狠抓基地、培育、加工、市场四大环节建设,强化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和服务,制定绿色产品产业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重点,推进绿色食品的产业化进程。

  一是集中建设基地,改变分散生产局面,创造绿色食品市场。按照“市场牵动,科技先行,区域发展,规模推进”的原则,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起点、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养殖业绿色食品基地。与传统的农产品相比,绿色食品增加了可控性指标,加强了对绿色食品产地的土壤、水质、大气的监控。

  二是创新经济组织,培育壮大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开拓绿色食品市场。本着择优、集中和多元投入的原则,对全县绿色食品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和更新改造。这些龙头企业不仅会带动主导产业的发展,也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更会发挥资源深度开发和开拓市场的功能。可以组建集团进行统一标识、统一面向市场,从而提高我县绿色食品的知名度,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改变以往小打小闹、经营无序、竞争不强、有工厂无市场的被动局面,对绿色食品进行深度开发,利用优势绿色食品原料,延长产业链。在生态农业产业化推进过成都,只要牢牢抓住绿色食品这个产业,使我县的生态产业化达到一步一重天的境地,真正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三是扩大了绿色食品的市场覆盖面,进一步拓展绿色发展空间。我们进一步强化营销理念和创新意识,借助外力建立绿色食品营销网络,扩大市场份额。针对绿色食品消费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的实际,可以利用网络,建立绿色食品专用信息网页和网站,同时在北京、上

  海、天津等地建立绿色食品经销网点,并借助国内绿色食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经销公司和超市建立自己的影响网络。引导企业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我县的浆水苹果先后被选为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专供果品,现在更是红遍全国,使我县的绿色食品走出了省门,构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实现了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县乡财力、提高综合县力的多重目的,生态产业已名副其实地成为实现“富民强大”的希望产业和发育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生态产业化,就是要把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产业生态化,就是要在既得金山银山的。同时,又要保住绿水青山。”

  河北省XX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县情,决定了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是XX在“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需要着力破解的一对固有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于要正确处理好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于生态局部治理、整体仍在恶化的XX而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一时的高增长,更不能不顾经济发展追求所谓的“纯生态”,必须寻求两者的最佳结合点。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将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这一尖锐的矛盾体有机地统一起来,为未来XX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在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篇四:生态产业发展的认识

  谈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

  摘要:生态农业产业化是其必然的发展趋势,但其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可能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对此,要求生态农业向产业化转变的过程中,需减少污染的出现,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并强化工作人员的保护意识。本篇文章是从三方面展开论述,包括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以及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生态农业;产业化;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产业是把农业用产业的形式经营,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多方面发展,形成农业的产业链,而与此同时,其也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两者的和谐发展,以做到科学利用各项资源,降低环境污染,达到绿色消费的目标。

  1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产业是在农业生产中加入生态学和清洁生产的理念,优化系统内材料的循环利用,建立一个新的农业体系。新农业体系的建立,是把地区的资源整合,从众多产业中选择一个产业作为优势产业,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同时,它也是生态农业和产业模式的融合,两者互为补充,用对方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劣势,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产业结构,把多个资源和生产要素整合,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1.1资源利用模式

  资源利用模式包括多种产业类型,有环境消纳型、生态建设型等,把生产的产品作为中心,投入适量的成本,在不改变材料基本形态的前提下,完成产品生产,确保安全。种植与养殖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会把产品生产产生的废弃物作为资源再次使用,用人为的方式修护自然环境,从而保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以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为例,其是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以及当地的自然景观,把日常生活的饮食与居住方式作为产业资源使用,并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产业文化的内涵,以让生态旅游健康发展[1]。

  1.2发展驱动模式

  发展驱动模式包含的产业类型是产品生产型、产品管理型等,作为生态农业发展的驱动力量。而该模式运行的过程中,需制定农产品规范体系,有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并以这个标准为前提,建立产业基地,生产绿色产品,提高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其制定生产标准的同时,也会规定农业生产使用的技术,规范产品加工与储运,以为规范化生产打好基础,而对于规模化生产产生的废弃材料,会用技术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或是把可循环使用的废弃材料作为生产材料,重新在生产中使用,实现循环农业,保护生态环境。

  1.3产业组织模式

  产业组织模式包括两种生产方式,即个人、合作,其中合作是公司、生产基地以及农民建立合作,共同生产,就像是生态农业产业链。其是划分出一个特定的范围,加入不同的生产原理与技术,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构建农业、牧业一体化的生物链,促进资源在整个产业链的合理利用,符合制定的资源循环利用的目标。生态产业链构建的特点是,根据生态学的理论把不同的农业产业排列,建立一个循环,整个产业链中,物质流是生产的废弃物。随着这一产业模式的发展,很多小企业纷纷加入到产业发展中,但这些企业过于分散,加上缺少有效地管理,导致污染加剧,因此该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绿色、环保产业链的构建,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缩短与污染物零排放的距离。同时,其也会建立一个生态网络,加强不同部门的协作,以让农业、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2生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2.1问题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大量林地与草地被用于农业生产,破坏了生态平衡,进而造成土地沙化、土壤肥力严重不足、出现水体和土壤污染等情况,同时,农业生产中,种植人员经常会使用大量的化肥,超过了发达国家使用的限值,可能让土壤的污染进一步加剧,并间接影响作物,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同时,家禽养殖产生的废弃物,以及庄家收割、日常生活的垃圾,都会影响生态环境。此外,其也存在农业土地生产规模小的问题,农业种植通常是以一个家庭为单位,但由于我国人口较多,虽然一个家庭有大量耕地,整体人均耕地数量却非常少,并且农业机械化水平也需进一步提升。其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生活污水、废弃物等随意丢弃在环境中,并未作进一步处理,作用于环境,影响人们的健康。即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生活垃圾的数量明显增加,且垃圾的结构也更加复杂,原有的处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垃圾的处理要求;二是农业生产水平有明显的提升,但随之出现的问题是污水、家禽粪便的数量也随之增加,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条件;其三,农药等化学产品的不合理使用,降低了土壤质量,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2]。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有关部门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足,农村的基础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农村缺少与环境管理相关的管理制度与法规,对保护工作认识不足:

  2.2对策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可以利用生态学原理,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业生产系统,为农业生产提供动力。农业生产系统的建立,可优化各类农业资源的分配,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以增加农业产品的输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为了实现

  绿色生产,在原有生态农业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优化产业布局,切实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达到提高产品竞争力的目的。其对策包括以下几点:2.2.1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产业结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正确把握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减少环境污染,并减少资源的使用,不断调整整体的布局。即是以环境容量为前提,指导产业的布局工作,并用环境监管辅助,用较少的成本得到较大的收益,建立新的生态农业产业结构。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以农业生产为核心,转变产业结构,加快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而对于不科学的耕作方式,可以派专人进行指导,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而调整产业结构,并利用生态农业的资源,开展生态旅游,构建多个绿色产业;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现代化设备,遵循种养结合的原则,减少碳的排放,并建设农业园区,保证园区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根据相关部门下发的文件,制定保护规划并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对农村重点区域进行保护,包括饮用的水源、土地等。2.2.2以预防工作为主,对重点的环境问题进行修复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预防环境问题的出现,并采用综合治理的方式治理。比如生态旅游产业的开发,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游客的数量逐步增加,产生的生活垃圾与污水也随之增加,这些垃圾、污水排放前,必须进行加工、处理,确保其符合排放的标准后再排放。生态旅游发展的同时,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但垃圾产生量的增加,也会破坏当地的环境,导致环境恶化,由此,要求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科学利用各项资源[3]。此外,为解决化肥使用过多的问题,可在农业种植中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田地种植面积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化肥浓度,同时,也要推广有机肥的使用,或是低残留的农药,用综合防治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出现,精确施肥量,并引入缓释、控释化肥的技术,加大技术的投入,不断提高各项资源的利用率。且也会循环利用废弃资源,发展并使用清洁能源,用清洁生产的方式生产。如此,有利于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发展,生产出有机农产品。2.2.3建立健全生态农业的环境保护机制生态农业产业发展中,需充分发挥农牧业的作用与优势,平衡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并让个人与集体利益直接挂钩,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种植特点,建立环境保护机制,进而强化参与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以生态旅游为例,相关人员可建立一个监测体系,实时监测生态环境的变化,评估资源开发与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村寨,需建立对应的保护制度,传承民族文化,是主要包括:学习村寨的语言,了解其语言文化,向下传承;保护特有的建筑和设施,尽最大可能减少人为对建筑的破坏,以保持建筑的原貌;传承民族特色饮食,用农家乐的方式让游客参与到这项活动中;传承民族的手工,并把优秀的民族风俗传承下去,摒弃落后的风俗[4]。同时,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也需要有明确

  的法律法规制度,以及环境监测体系,规范生活垃圾与污水的处理方式,优化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对于重点区域,比如饮用水的水源、矿产开采区,可作为生态补偿的优先区。且监测体系建立后,相关部门需根据各工作内容的划分,建立环保责任制度,明确工作人员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如果工作违反规范,可追究其责任,给予处罚。2.2.4加大环境保护内容的宣传力度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除有明确的管理与保护措施,明确不同工作人员的管理责任外,也要加强环境保护内容的宣传,强化人们的管理意识,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护环境。即可以某个生态农业区域为中心,向外拓展,与周边区域建立农业产业合作,建立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进一步丰富产业服务的内容,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会用广播、报纸、电视等宣传环境保护的知识,扩大知识的普及范围,发展环境与生态文化,且相关部门也会组织农民学习环境保护的技巧,并对基层干部展开培训,以让农民、干部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自觉使用健康的生产方式,减少生产后废弃材料的产生。如此,可强化社会环境保护的认识,并认识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对生活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3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需与生态环境的变化相协调,平衡利益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正视产业化发展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用不同方式优化,以减少农业生产资源浪费情况的出现,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参考文献

  [1]王权典.生态农业发展法律调控保障体系之探讨-基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视角[J].生态经济,2012,(06):115-121.[2]张明林,喻林,刘克春.实施生态品牌战略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J].求实,2012,(01):52-54.[3]林卿.中国多功能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19-23.[4]戚道孟,王伟.关于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思考[J].中国发展,2012,(01):39-43.

篇五:生态产业发展的认识

  WORD完美格式

  “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XX县经济发展展望

  目前,建设“山水泉城、魅力邢襄”是XX市的发展主题。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发展之路,全力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绿色发展、清洁发展、科学发展,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方向。在这一大背景下,结合XX县经济发展的实际的情况,理顺我县“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发展思路是我们现在首要解决的问题。保护生态和经济发展这对“老冤家”,如何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齐头并进、同时进行便是我们要攻克的课题。

  XX县地处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我县已基本形成了以旭阳焦化为代表的工业产业、以邢州枣业、浆水苹果为代表农业产业、以峡谷群地质公园为代表的旅游业,三大产业并驾齐驱的良好经济发展局面。在这快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也有我们需要警觉和改进的地方。如工业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保护问题;农业产业发展难以形成规模化的问题;旅游产业无法形成鲜明品牌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在“十二五”期间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则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就是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统一,以经济发展带动生态保护,以生态开发推动经济发展。针对我县目前的发展状况,“生态产业化”主要是针对以农产品种植为主的第一产业和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就是将农产品生产规模化、企业..整理分享..

  WORD完美格式

  化,将旅游业发展规范化、品牌化;“产业生态化”主要是针对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使工业企业、不同产业形成类似与“自然生态链”的循环经济,从而实现高效率、低消耗、无(低)污染的生产方式。

  一、产业生态化

  (一)产业生态化的实现途径

  1、技术和管理体制的创新

  在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复合大系统中,技术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活跃的因素。技术进步对于这个系统的发展起着复杂的作,工业技术研究和发展是服务于企业、不断为市场或社会提供满足多种需求产品的过程。这种过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往往把追求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的目的,容易忽视环境的变化,因而产生了环境问题。而从目前的环境形势看,环境问题的解决还必须充分依靠科技进步。由于生产技术的更新变化,污染物也层出不穷,如果污染治理技术和手段严重滞后,将会使污染问题积重难返,更加不可收拾。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工业技术领域需要转变观念和思路,从原来的服务于企业、追求最大利润,逐步转向服务于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当前技术创新活动应与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紧密联系,企业的技术进步是企业实现清洁生产的重要手段,而清洁生产使企业的技术改造更具针对性,并使其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原有的企业管理注重生产管理,重在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管理模式在..整理分享..

  WORD完美格式

  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生产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和有害物质的排放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为了实现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必须转变企业管理的观念,将生产管理和环境保护相结合,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清洁生产的实施克服了原来企业生产管理与环境管理相分离的矛盾,将两者结合到一起,通过对整个生产过程持续运用整体预防污染的思想,改变企业环境管理的职能,即注重源头的削减,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又实施生产全过程控制,减少废物的产出,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建立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要以清洁生产战略为基础,在企业内部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制度。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这一环境管理工具,对企业正在进行的和计划进行的生产进行污染预防的分析和评估,找出在各个生产环节中可能存在的污染危险,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和方案,在生产的全过程有效地控制污染物的产生,达到废物最小化,提高环境绩效。

  2、产业政策和管理体系的创新

  环境问题与经济中各产业的发展有着极高的关联度,因此不仅环境制度本身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产业政策的制订与实施也会间接地对环境系统产生影响。一些旨在发展经济、促进产业发展的传统产业政策在客观上却会给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因此在制订产业政策时要考虑到该政策的执行可能带来的环境成本,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考虑,将环境生态问题作为政策内..整理分享..

  WORD完美格式

  容的组成部分。为了促进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政府部门应制订扶持企业利用副产品相应的产业政策。

  工业作为严密分工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工业内部和各部门、各企业间和各种生产要素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历史上形成了对工业部门的划分,工业部门之间的避垒森严。随着工业的发展,部门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步打破,因为它割裂了工业部门之间的天然联系,不利于原料的综合利用,不利于做出综合性的决策以谋求综合的生态经济效果。许多地方以生态工业的发展模式来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经营管理模式不仅超出了单个工业领域,还囊括了金融、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经济活动领域。这主要体现在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上。生态工业园区是一种新兴的工业组织模式,它是以生态循环再生为基础的工业园区,既包括产品和服务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以最优的空间和时间形式组织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副产品的交换,从而使企业与社区付出最小的废物处理成本,并且通过对废物的减量化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改善环境品质。它强调园区成员的联系、合作和参与,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流形成各成员相互受益的网络,并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共进。

  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和管理是一个很大的综合性项目,不同的企业所需要的环境管理水平不相同,相应地也需要有差别的许可协议。要很好地解决问题,需要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来有效地监督企业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加强对园区内企业的环境行为的..整理分享..

  WORD完美格式

  监督,对于违反规定的进行罚款,对于严惩违犯的企业,甚至可以取消其在园区经营生产的资格,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来制约企业的行为。在工业园总体环境绩效允许的范围内,各企业在管理各自环境绩效时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鼓励企业在其内部建立良好的规章制度来提高其环境绩效。

  3、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

  经济主体的行为是受制度约束的,制度安排与实施情况直接决定了制度的运行效果。一个有效率的制度应同时具备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可以制约经济主体的行为,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而激励机制则有助于引导经济主体行为自觉地与制度取向相一致,降低制度实施的成本。

  从宏观上讲制度设计得不科学是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因为没有使经济与环保策略达到一种共生的状态。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重新思考现行环境保护制度,实现制度创新,引入激励与约束机制,从制度设计上保证经济主体从自身效用或利润最大化角度出发,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一致。

  政府通过制度设计,将市场机制运用到环境保护事业中,运用价格与利益机制给予经济主体充分的激励,将环境保护与企业或消费者的利润最大化与效用最大化目标相联系。

  从各国对环境的社会性规制的效果来看,发现政府的规制在某些情况下并不是有效率的,对环境的影响甚至是负面的。环境..整理分享..

  WORD完美格式

  保护问题的解决从市场失灵到政府干预,再到政府失灵,现在需要重新借助市场的力量,但这与单纯依赖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解决问题有本质的区别,而是政府与市场的一种结合。政府通过制度设计,将市场机制运用到环境保护事业中,运用价格与利益机制给予经济主体充分的激励,将环境保护与企业或消费者的利润最大化与效用最大化目标相联系。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捍卫产权,强调政府执法对保障产权的重要作用。因为只有利用政府的权威清晰地界定并保障产权,才能使市场有效地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

  二、生态产业化

  (一)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

  为了使良好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商品优势,尽快建立起多级循环利用的复合生态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多目标生存,在转化利用中多次增值,实现食物链加环、产业链延伸、生物总量的增加和资源的利用,我们立足于我县的资源优势,全面加大生态产业化推进力度。按照“围绕基地建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围绕市场搞加工”的总体思路,一方面不断调整农业结构,以适应工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不断强化产品深度开发的纵向延伸,推进了生态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稳固的生态产业化基地,通过基地加农户,促进生态产业化发展。为了切实实现生态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我们全面加快了优势产业的基地建设步伐。为了不使植物—动物—微生..整理分享..

  WORD完美格式

  物的食物链发生缺环或短链,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我们把畜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的重要产业来抓。畜牧业生产基地的健康快速发展,既实现了对农产品的过腹增值,又推动了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但延长了生态产业链条,而且有效地推进了生态产业化进程。同时,按照市场需求旺盛、资源配置合理的原则,选择适宜环境的特色品种,大力发展特色经济,2、强化龙头建设,实现加工增值,通过龙头企业加农户,促进生态产业化发展。发展生态产业不是为了恢复古老的过去而改变环境,而是在良好的环境上创造最佳效益。实践证明,生态产业不仅是第一性生产,更重要的是发挥边缘效应,扩大物质循环规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利用过去被人们废弃的有机物质巧结食物链,大力发展资源型产业,以种植业为基础,以养殖业为重点,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为中间环节推动其他各业的综合发展,这样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及林业都纳入了良性循环的体系之内,不同的产业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结,互相促进,彼此形成一个产业环流,任何一个产业都作为这个环流中的一道工序,既对社会提供产品,又使废弃物为后一道工序提供原料。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龙头企业,将实现对农村自然资源的多次利用,吸引大量的劳动力,从而形成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互相协调,共存共荣的崭新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使它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调整农业结构使之适合工业发展需要,开创深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而获得较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新途径。

  ..整理分享..

  WORD完美格式

  3、健全营销网络,完善市场功能,通过市场加农户,促进生态产业化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一方面引导广大农户牢固树立“为卖而种,为卖而养,为卖而加工”的思想,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最大限度地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把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打入生产计划;另一方面我们进一件建立和完善生态产业的有形市场和潜在市场,通过市场的牵动左右,既解决了广大农户“种了卖不出去,不种又没有替代产业和产品的困惑”,又使我县的农畜产品通过市场载体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

  4、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提高科技贡献率,通过市场加农户,促进生态产业化发展。为了实现生态产业的高产优质高效,我们在稳定正常,增加投入的同时,注重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中心等服务机构功能和广大科技人员的作用,为广大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系列化服务,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以科学生产为标志,运用生态学思想对作物布局的科学运筹,建立多种生活共处,多层配置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和立体种养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技术,通过科技与生态的有机结合,既提高了农户的科技意识,又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

  (二)构筑特色优势,推进生态产业化跨越式发展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成为经济优势,利用新一轮绿色革命为农业带来的难得机遇,大力实施绿色食品站立,搜集绿色信息,开发绿色资源,辟建绿色基地,创好绿色品牌,进行绿色影响,发展绿色企业,..整理分享..

  WORD完美格式

  狠抓基地、培育、加工、市场四大环节建设,强化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和服务,制定绿色产品产业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重点,推进绿色食品的产业化进程。

  一是集中建设基地,改变分散生产局面,创造绿色食品市场。按照“市场牵动,科技先行,区域发展,规模推进”的原则,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起点、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养殖业绿色食品基地。与传统的农产品相比,绿色食品增加了可控性指标,加强了对绿色食品产地的土壤、水质、大气的监控。

  二是创新经济组织,培育壮大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开拓绿色食品市场。本着择优、集中和多元投入的原则,对全县绿色食品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和更新改造。这些龙头企业不仅会带动主导产业的发展,也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更会发挥资源深度开发和开拓市场的功能。可以组建集团进行统一标识、统一面向市场,从而提高我县绿色食品的知名度,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改变以往小打小闹、经营无序、竞争不强、有工厂无市场的被动局面,对绿色食品进行深度开发,利用优势绿色食品原料,延长产业链。在生态农业产业化推进过成都,只要牢牢抓住绿色食品这个产业,使我县的生态产业化达到一步一重天的境地,真正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三是扩大了绿色食品的市场覆盖面,进一步拓展绿色发展空间。我们进一步强化营销理念和创新意识,借助外力建立绿色食品营销网络,扩大市场份额。针对绿色食品消费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的实际,可以利用网络,建立绿色食品专用信息网页和网站,同时在北京、上..整理分享..

  WORD完美格式

  海、天津等地建立绿色食品经销网点,并借助国内绿色食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经销公司和超市建立自己的影响网络。引导企业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我县的浆水苹果先后被选为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专供果品,现在更是红遍全国,使我县的绿色食品走出了省门,构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实现了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县乡财力、提高综合县力的多重目的,生态产业已名副其实地成为实现“富民强大”的希望产业和发育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生态产业化,就是要把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产业生态化,就是要在既得金山银山的。同时,又要保住绿水青山。”

  河北省XX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县情,决定了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是XX在“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需要着力破解的一对固有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于要正确处理好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于生态局部治理、整体仍在恶化的XX而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一时的高增长,更不能不顾经济发展追求所谓的“纯生态”,必须寻求两者的最佳结合点。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将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这一尖锐的矛盾体有机地统一起来,为未来XX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在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整理分享..

篇六:生态产业发展的认识

  “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XX县经济发展展望

  目前,建设“山水泉城、魅力邢襄”是XX市的发展主题。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发展之路,全力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绿色发展、清洁发展、科学发展,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方向。在这一大背景下,结合XX县经济发展的实际的情况,理顺我县“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发展思路是我们现在首要解决的问题。保护生态和经济发展这对“老冤家”,如何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齐头并进、同时进行便是我们要攻克的课题。

  XX县地处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我县已基本形成了以旭阳焦化为代表的工业产业、以邢州枣业、浆水苹果为代表农业产业、以峡谷群地质公园为代表的旅游业,三大产业并驾齐驱的良好经济发展局面。在这快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也有我们需要警觉和改进的地方。如工业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保护问题;农业产业发展难以形成规模化的问题;旅游产业无法形成鲜明品牌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在“十二五”期间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则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就是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统一,以经济发展带动生态保护,以生态开发推动经济发展。针对我县目前的发展状况,“生态产业化”主要是针对以农产品种植为主的第一产业和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就是将农产品生产规模化、企业

  化,将旅游业发展规范化、品牌化;“产业生态化”主要是针对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使工业企业、不同产业形成类似与“自然生态链”的循环经济,从而实现高效率、低消耗、无(低)污染的生产方式。

  一、产业生态化

  (一)产业生态化的实现途径

  1、技术和管理体制的创新

  在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复合大系统中,技术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活跃的因素。技术进步对于这个系统的发展起着复杂的作,工业技术研究和发展是服务于企业、不断为市场或社会提供满足多种需求产品的过程。这种过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往往把追求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的目的,容易忽视环境的变化,因而产生了环境问题。而从目前的环境形势看,环境问题的解决还必须充分依靠科技进步。由于生产技术的更新变化,污染物也层出不穷,如果污染治理技术和手段严重滞后,将会使污染问题积重难返,更加不可收拾。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工业技术领域需要转变观念和思路,从原来的服务于企业、追求最大利润,逐步转向服务于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当前技术创新活动应与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紧密联系,企业的技术进步是企业实现清洁生产的重要手段,而清洁生产使企业的技术改造更具针对性,并使其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原有的企业管理注重生产管理,重在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管理模式在

  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生产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和有害物质的排放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为了实现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必须转变企业管理的观念,将生产管理和环境保护相结合,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清洁生产的实施克服了原来企业生产管理与环境管理相分离的矛盾,将两者结合到一起,通过对整个生产过程持续运用整体预防污染的思想,改变企业环境管理的职能,即注重源头的削减,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又实施生产全过程控制,减少废物的产出,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建立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要以清洁生产战略为基础,在企业内部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制度。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这一环境管理工具,对企业正在进行的和计划进行的生产进行污染预防的分析和评估,找出在各个生产环节中可能存在的污染危险,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和方案,在生产的全过程有效地控制污染物的产生,达到废物最小化,提高环境绩效。

  2、产业政策和管理体系的创新

  环境问题与经济中各产业的发展有着极高的关联度,因此不仅环境制度本身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产业政策的制订与实施也会间接地对环境系统产生影响。一些旨在发展经济、促进产业发展的传统产业政策在客观上却会给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因此在制订产业政策时要考虑到该政策的执行可能带来的环境成本,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考虑,将环境生态问题作为政策内

  容的组成部分。为了促进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政府部门应制订扶持企业利用副产品相应的产业政策。

  工业作为严密分工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工业内部和各部门、各企业间和各种生产要素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历史上形成了对工业部门的划分,工业部门之间的避垒森严。随着工业的发展,部门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步打破,因为它割裂了工业部门之间的天然联系,不利于原料的综合利用,不利于做出综合性的决策以谋求综合的生态经济效果。许多地方以生态工业的发展模式来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经营管理模式不仅超出了单个工业领域,还囊括了金融、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经济活动领域。这主要体现在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上。生态工业园区是一种新兴的工业组织模式,它是以生态循环再生为基础的工业园区,既包括产品和服务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以最优的空间和时间形式组织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副产品的交换,从而使企业与社区付出最小的废物处理成本,并且通过对废物的减量化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改善环境品质。它强调园区成员的联系、合作和参与,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流形成各成员相互受益的网络,并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共进。

  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和管理是一个很大的综合性项目,不同的企业所需要的环境管理水平不相同,相应地也需要有差别的许可协议。要很好地解决问题,需要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来有效地监督企业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加强对园区内企业的环境行为的

  监督,对于违反规定的进行罚款,对于严惩违犯的企业,甚至可以取消其在园区经营生产的资格,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来制约企业的行为。在工业园总体环境绩效允许的范围内,各企业在管理各自环境绩效时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鼓励企业在其内部建立良好的规章制度来提高其环境绩效。

  3、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

  经济主体的行为是受制度约束的,制度安排与实施情况直接决定了制度的运行效果。一个有效率的制度应同时具备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可以制约经济主体的行为,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而激励机制则有助于引导经济主体行为自觉地与制度取向相一致,降低制度实施的成本。

  从宏观上讲制度设计得不科学是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因为没有使经济与环保策略达到一种共生的状态。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重新思考现行环境保护制度,实现制度创新,引入激励与约束机制,从制度设计上保证经济主体从自身效用或利润最大化角度出发,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一致。

  政府通过制度设计,将市场机制运用到环境保护事业中,运用价格与利益机制给予经济主体充分的激励,将环境保护与企业或消费者的利润最大化与效用最大化目标相联系。

  从各国对环境的社会性规制的效果来看,发现政府的规制在某些情况下并不是有效率的,对环境的影响甚至是负面的。环境

  保护问题的解决从市场失灵到政府干预,再到政府失灵,现在需要重新借助市场的力量,但这与单纯依赖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解决问题有本质的区别,而是政府与市场的一种结合。政府通过制度设计,将市场机制运用到环境保护事业中,运用价格与利益机制给予经济主体充分的激励,将环境保护与企业或消费者的利润最大化与效用最大化目标相联系。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扞卫产权,强调政府执法对保障产权的重要作用。因为只有利用政府的权威清晰地界定并保障产权,才能使市场有效地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

  二、生态产业化

  (一)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

  为了使良好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商品优势,尽快建立起多级循环利用的复合生态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多目标生存,在转化利用中多次增值,实现食物链加环、产业链延伸、生物总量的增加和资源的利用,我们立足于我县的资源优势,全面加大生态产业化推进力度。按照“围绕基地建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围绕市场搞加工”的总体思路,一方面不断调整农业结构,以适应工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不断强化产品深度开发的纵向延伸,推进了生态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稳固的生态产业化基地,通过基地加农户,促进生态产业化发展。为了切实实现生态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我们全面加快了优势产业的基地建设步伐。为了不使植物—动物—微生

  物的食物链发生缺环或短链,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我们把畜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的重要产业来抓。畜牧业生产基地的健康快速发展,既实现了对农产品的过腹增值,又推动了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但延长了生态产业链条,而且有效地推进了生态产业化进程。同时,按照市场需求旺盛、资源配置合理的原则,选择适宜环境的特色品种,大力发展特色经济,2、强化龙头建设,实现加工增值,通过龙头企业加农户,促进生态产业化发展。发展生态产业不是为了恢复古老的过去而改变环境,而是在良好的环境上创造最佳效益。实践证明,生态产业不仅是第一性生产,更重要的是发挥边缘效应,扩大物质循环规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利用过去被人们废弃的有机物质巧结食物链,大力发展资源型产业,以种植业为基础,以养殖业为重点,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为中间环节推动其他各业的综合发展,这样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及林业都纳入了良性循环的体系之内,不同的产业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结,互相促进,彼此形成一个产业环流,任何一个产业都作为这个环流中的一道工序,既对社会提供产品,又使废弃物为后一道工序提供原料。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龙头企业,将实现对农村自然资源的多次利用,吸引大量的劳动力,从而形成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互相协调,共存共荣的崭新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使它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调整农业结构使之适合工业发展需要,开创深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而获得较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新途径。

  3、健全营销网络,完善市场功能,通过市场加农户,促进生态产业化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一方面引导广大农户牢固树立“为卖而种,为卖而养,为卖而加工”的思想,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最大限度地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把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打入生产计划;另一方面我们进一件建立和完善生态产业的有形市场和潜在市场,通过市场的牵动左右,既解决了广大农户“种了卖不出去,不种又没有替代产业和产品的困惑”,又使我县的农畜产品通过市场载体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

  4、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提高科技贡献率,通过市场加农户,促进生态产业化发展。为了实现生态产业的高产优质高效,我们在稳定正常,增加投入的同时,注重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中心等服务机构功能和广大科技人员的作用,为广大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系列化服务,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以科学生产为标志,运用生态学思想对作物布局的科学运筹,建立多种生活共处,多层配置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和立体种养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技术,通过科技与生态的有机结合,既提高了农户的科技意识,又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

  (二)构筑特色优势,推进生态产业化跨越式发展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成为经济优势,利用新一轮绿色革命为农业带来的难得机遇,大力实施绿色食品站立,搜集绿色信息,开发绿色资源,辟建绿色基地,创好绿色品牌,进行绿色影响,发展绿色企业,狠抓基地、培育、加工、市场四大环节建设,强化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和服务,制定绿色产品产业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重点,推进绿色食品的产业化进程。

  一是集中建设基地,改变分散生产局面,创造绿色食品市场。按照“市场牵动,科技先行,区域发展,规模推进”的原则,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起点、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养殖业绿色食品基地。与传统的农产品相比,绿色食品增加了可控性指标,加强了对绿色食品产地的土壤、水质、大气的监控。

  二是创新经济组织,培育壮大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开拓绿色食品市场。本着择优、集中和多元投入的原则,对全县绿色食品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和更新改造。这些龙头企业不仅会带动主导产业的发展,也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更会发挥资源深度开发和开拓市场的功能。可以组建集团进行统一标识、统一面向市场,从而提高我县绿色食品的知名度,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改变以往小打小闹、经营无序、竞争不强、有工厂无市场的被动局面,对绿色食品进行深度开发,利用优势绿色食品原料,延长产业链。在生态农业产业化推进过成都,只要牢牢抓住绿色食品这个产业,使我县的生态产业化达到一步一重天的境地,真正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三是扩大了绿色食品的市场覆盖面,进一步拓展绿色发展空间。我们进一步强化营销理念和创新意识,借助外力建立绿色食品营销网络,扩大市场份额。针对绿色食品消费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的实际,可以利用网络,建立绿色食品专用信息网页和网站,同时在北京、上

  海、天津等地建立绿色食品经销网点,并借助国内绿色食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经销公司和超市建立自己的影响网络。引导企业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我县的浆水苹果先后被选为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专供果品,现在更是红遍全国,使我县的绿色食品走出了省门,构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实现了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县乡财力、提高综合县力的多重目的,生态产业已名副其实地成为实现“富民强大”的希望产业和发育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生态产业化,就是要把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产业生态化,就是要在既得金山银山的。同时,又要保住绿水青山。”

  河北省XX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县情,决定了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是XX在“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需要着力破解的一对固有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于要正确处理好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于生态局部治理、整体仍在恶化的XX而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一时的高增长,更不能不顾经济发展追求所谓的“纯生态”,必须寻求两者的最佳结合点。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将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这一尖锐的矛盾体有机地统一起来,为未来XX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在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篇七:生态产业发展的认识

  仅供个人参考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XX县经济发展展望

  目前,建设“山水泉城、魅力邢襄”是XX市的发展主题。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发展之路,全力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绿色发展、清洁发展、科学发展,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方向。在这一大背景下,结合XX县经济发展的实际的情况,理顺我县“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发展思路是我们现在首要解决的问题。保护生态和经济发展这对“老冤家”,如何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齐头并进、同时进行便是我们要攻克的课题。

  XX县地处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我县已基本形成了以旭阳焦化为代表的工业产业、以邢州枣业、浆水苹果为代表农业产业、以峡谷群地质公园为代表的旅游业,三大产业并驾齐驱的良好经济发展局面。在这快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也有我们需要警觉和改进的地方。如工业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保护问题;农业产业发展难以形成规模化的问题;旅游产业无法形成鲜明品牌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在“十二五”期间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则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就是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统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一,以经济发展带动生态保护,以生态开发推动经济发展。针对我县目前的发展状况,“生态产业化”主要是针对以农产品种植为主的第一产业和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就是将农产品生产规模化、企业化,将旅游业发展规范化、品牌化;“产业生态化”主要是针对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使工业企业、不同产业形成类似与“自然生态链”的循环经济,从而实现高效率、低消耗、无(低)污染的生产方式。

  一、产业生态化

  (一)产业生态化的实现途径

  1、技术和管理体制的创新

  在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复合大系统中,技术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活跃的因素。技术进步对于这个系统的发展起着复杂的作,工业技术研究和发展是服务于企业、不断为市场或社会提供满足多种需求产品的过程。这种过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往往把追求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的目的,容易忽视环境的变化,因而产生了环境问题。而从目前的环境形势看,环境问题的解决还必须充分依靠科技进步。由于生产技术的更新变化,污染物也层出不穷,如果污染治理技术和手段严重滞后,将会使污染问题积重难返,更加不可收拾。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工业技术领域需要转变观念和思路,从原来的服务于企业、追求最大利润,逐步转向服务于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当前技术创新活动应与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紧密联系,企业的技术进步是企业实现清洁生产的重要手段,而清洁生产使企业的技术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改造更具针对性,并使其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原有的企业管理注重生产管理,重在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生产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和有害物质的排放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为了实现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必须转变企业管理的观念,将生产管理和环境保护相结合,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清洁生产的实施克服了原来企业生产管理与环境管理相分离的矛盾,将两者结合到一起,通过对整个生产过程持续运用整体预防污染的思想,改变企业环境管理的职能,即注重源头的削减,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又实施生产全过程控制,减少废物的产出,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建立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要以清洁生产战略为基础,在企业内部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制度。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这一环境管理工具,对企业正在进行的和计划进行的生产进行污染预防的分析和评估,找出在各个生产环节中可能存在的污染危险,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和方案,在生产的全过程有效地控制污染物的产生,达到废物最小化,提高环境绩效。

  2、产业政策和管理体系的创新

  环境问题与经济中各产业的发展有着极高的关联度,因此不仅环境制度本身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产业政策的制订与实施也会间接地对环境系统产生影响。一些旨在发展经济、促进产业发展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的传统产业政策在客观上却会给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因此在制订产业政策时要考虑到该政策的执行可能带来的环境成本,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考虑,将环境生态问题作为政策内容的组成部分。为了促进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政府部门应制订扶持企业利用副产品相应的产业政策。

  工业作为严密分工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工业内部和各部门、各企业间和各种生产要素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历史上形成了对工业部门的划分,工业部门之间的避垒森严。随着工业的发展,部门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步打破,因为它割裂了工业部门之间的天然联系,不利于原料的综合利用,不利于做出综合性的决策以谋求综合的生态经济效果。许多地方以生态工业的发展模式来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经营管理模式不仅超出了单个工业领域,还囊括了金融、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经济活动领域。这主要体现在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上。生态工业园区是一种新兴的工业组织模式,它是以生态循环再生为基础的工业园区,既包括产品和服务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以最优的空间和时间形式组织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副产品的交换,从而使企业与社区付出最小的废物处理成本,并且通过对废物的减量化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改善环境品质。它强调园区成员的联系、合作和参与,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流形成各成员相互受益的网络,并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共进。

  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和管理是一个很大的综合性项目,不同的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企业所需要的环境管理水平不相同,相应地也需要有差别的许可协议。要很好地解决问题,需要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来有效地监督企业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加强对园区内企业的环境行为的监督,对于违反规定的进行罚款,对于严惩违犯的企业,甚至可以取消其在园区经营生产的资格,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来制约企业的行为。在工业园总体环境绩效允许的范围内,各企业在管理各自环境绩效时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鼓励企业在其内部建立良好的规章制度来提高其环境绩效。

  3、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

  经济主体的行为是受制度约束的,制度安排与实施情况直接决定了制度的运行效果。一个有效率的制度应同时具备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可以制约经济主体的行为,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而激励机制则有助于引导经济主体行为自觉地与制度取向相一致,降低制度实施的成本。

  从宏观上讲制度设计得不科学是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因为没有使经济与环保策略达到一种共生的状态。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重新思考现行环境保护制度,实现制度创新,引入激励与约束机制,从制度设计上保证经济主体从自身效用或利润最大化角度出发,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一致。

  政府通过制度设计,将市场机制运用到环境保护事业中,运用价格与利益机制给予经济主体充分的激励,将环境保护与企业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或消费者的利润最大化与效用最大化目标相联系。

  从各国对环境的社会性规制的效果来看,发现政府的规制在某些情况下并不是有效率的,对环境的影响甚至是负面的。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从市场失灵到政府干预,再到政府失灵,现在需要重新借助市场的力量,但这与单纯依赖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解决问题有本质的区别,而是政府与市场的一种结合。政府通过制度设计,将市场机制运用到环境保护事业中,运用价格与利益机制给予经济主体充分的激励,将环境保护与企业或消费者的利润最大化与效用最大化目标相联系。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扞卫产权,强调政府执法对保障产权的重要作用。因为只有利用政府的权威清晰地界定并保障产权,才能使市场有效地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

  二、生态产业化

  (一)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

  为了使良好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商品优势,尽快建立起多级循环利用的复合生态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多目标生存,在转化利用中多次增值,实现食物链加环、产业链延伸、生物总量的增加和资源的利用,我们立足于我县的资源优势,全面加大生态产业化推进力度。按照“围绕基地建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围绕市场搞加工”的总体思路,一方面不断调整农业结构,以适应工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不断强化产品深度开发的纵向延伸,推进了生态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1、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稳固的生态产业化基地,通过基地加农户,促进生态产业化发展。为了切实实现生态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我们全面加快了优势产业的基地建设步伐。为了不使植物—动物—微生物的食物链发生缺环或短链,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我们把畜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的重要产业来抓。畜牧业生产基地的健康快速发展,既实现了对农产品的过腹增值,又推动了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但延长了生态产业链条,而且有效地推进了生态产业化进程。同时,按照市场需求旺盛、资源配置合理的原则,选择适宜环境的特色品种,大力发展特色经济,2、强化龙头建设,实现加工增值,通过龙头企业加农户,促进生态产业化发展。发展生态产业不是为了恢复古老的过去而改变环境,而是在良好的环境上创造最佳效益。实践证明,生态产业不仅是第一性生产,更重要的是发挥边缘效应,扩大物质循环规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利用过去被人们废弃的有机物质巧结食物链,大力发展资源型产业,以种植业为基础,以养殖业为重点,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为中间环节推动其他各业的综合发展,这样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及林业都纳入了良性循环的体系之内,不同的产业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结,互相促进,彼此形成一个产业环流,任何一个产业都作为这个环流中的一道工序,既对社会提供产品,又使废弃物为后一道工序提供原料。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龙头企业,将实现对农村自然资源的多次利用,吸引大量的劳动力,从而形成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互相协调,共存共荣的崭新格局。调整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产业结构使它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调整农业结构使之适合工业发展需要,开创深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而获得较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新途径。

  3、健全营销网络,完善市场功能,通过市场加农户,促进生态产业化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一方面引导广大农户牢固树立“为卖而种,为卖而养,为卖而加工”的思想,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最大限度地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把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打入生产计划;另一方面我们进一件建立和完善生态产业的有形市场和潜在市场,通过市场的牵动左右,既解决了广大农户“种了卖不出去,不种又没有替代产业和产品的困惑”,又使我县的农畜产品通过市场载体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

  4、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提高科技贡献率,通过市场加农户,促进生态产业化发展。为了实现生态产业的高产优质高效,我们在稳定正常,增加投入的同时,注重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中心等服务机构功能和广大科技人员的作用,为广大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系列化服务,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以科学生产为标志,运用生态学思想对作物布局的科学运筹,建立多种生活共处,多层配置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和立体种养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技术,通过科技与生态的有机结合,既提高了农户的科技意识,又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

  (二)构筑特色优势,推进生态产业化跨越式发展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径。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成为经济优势,利用新一轮绿色革命为农业带来的难得机遇,大力实施绿色食品站立,搜集绿色信息,开发绿色资源,辟建绿色基地,创好绿色品牌,进行绿色影响,发展绿色企业,狠抓基地、培育、加工、市场四大环节建设,强化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和服务,制定绿色产品产业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重点,推进绿色食品的产业化进程。

  一是集中建设基地,改变分散生产局面,创造绿色食品市场。按照“市场牵动,科技先行,区域发展,规模推进”的原则,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起点、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养殖业绿色食品基地。与传统的农产品相比,绿色食品增加了可控性指标,加强了对绿色食品产地的土壤、水质、大气的监控。

  二是创新经济组织,培育壮大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开拓绿色食品市场。本着择优、集中和多元投入的原则,对全县绿色食品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和更新改造。这些龙头企业不仅会带动主导产业的发展,也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更会发挥资源深度开发和开拓市场的功能。可以组建集团进行统一标识、统一面向市场,从而提高我县绿色食品的知名度,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改变以往小打小闹、经营无序、竞争不强、有工厂无市场的被动局面,对绿色食品进行深度开发,利用优势绿色食品原料,延长产业链。在生态农业产业化推进过成都,只要牢牢抓住绿色食品这个产业,使我县的生态产业化达到一步一重天的境地,真正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三是扩大了绿色食品的市场覆盖面,进一步拓展绿色发展空间。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我们进一步强化营销理念和创新意识,借助外力建立绿色食品营销网络,扩大市场份额。针对绿色食品消费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的实际,可以利用网络,建立绿色食品专用信息网页和网站,同时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建立绿色食品经销网点,并借助国内绿色食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经销公司和超市建立自己的影响网络。引导企业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我县的浆水苹果先后被选为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专供果品,现在更是红遍全国,使我县的绿色食品走出了省门,构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实现了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县乡财力、提高综合县力的多重目的,生态产业已名副其实地成为实现“富民强大”的希望产业和发育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生态产业化,就是要把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产业生态化,就是要在既得金山银山的。同时,又要保住绿水青山。”

  河北省XX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县情,决定了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是XX在“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需要着力破解的一对固有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于要正确处理好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于生态局部治理、整体仍在恶化的XX而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一时的高增长,更不能不顾经济发展追求所谓的“纯生态”,必须寻求两者的最佳结合点。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将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这一尖锐的矛盾体有机地统一起来,为未来XX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在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Nurfürdenpers?nlichenfürStudien,Forschung,zukommerziellenZweckenverwendetwerden.Pourl"étudeetlarechercheuniquementàdesfinspersonnelles;pasàdesfins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

  длялюдей,которыеиспользуютсядляобучения,исследованийинедолжны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вкоммерческих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篇八:生态产业发展的认识

  生态产业的基本概念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应用生态工程的方法。突出了整体预防、生态效率、环境战略、全生命周期等重要概念,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的一种高效的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很明显生态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及“现代产业”,但又是“传统产业”及“现代产业”的继承和发展。

  生态产业的理论基础是产业生态学。产业生态学也是一门“研究可持续能力的科学”产业生态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R.Frosch等模拟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和生态系统的循环再生过程所开展的“工业代谢研究”。工业代谢是模拟生物和自然生态系统代谢功能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其实现代工业生产过程就是一个将原材料能源和劳动力转化为产品和废物的代谢过程。1991年美国国家科学院与贝尔实验室共同组织了首次“产业生态学”论坛,对产业生态学的概念、内涵和方法以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贝尔实验室的

  C.Kumar认为:“产业生态学是对产业活动及其产品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研究”,是继经济技术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发展的第3代产业。生态产业是包含工业、农业、居民区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状况的一个有机系统。通过自然生态系统形成物流和能量的转化,形成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之间共生的网络。生态产业,横跨初级生产部门、次级生产部门、服务部门,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第三产业)。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生态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集团型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是生态产业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境保护及能力建设纵向结合,将不同行业的生产工艺横向耦合,将生产基地与周边环境纳入整个生态系统统一管理,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害废弃物向系统外的零排放。以企业的社会服务功能而不是产品或利润为生产目标,谋求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的多样化,增加而不是减少就业机会,有灵敏的内外信息网络和专家网络,能适应市场及环境变化随时改变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工人不再是机器的奴隶,而是一专多能的产业过程的自觉设计者和调控者。企业发展的多样性与优势度,开放度与自主度,力度与柔度,速度与稳度达到有机的结合,污染负效益变为资源正效益。生产产业建设需要在技术、体制和文化领域开展一场深刻的革命。

  1生态工业

  中世纪以来,人本主义思潮的泛滥,导致了以蒸汽机的诞生与利

  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煤、石油、天然气、电力、核能等为驱动力,使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这也标志着人类利用资源的范围由农业社会主要利用地表资源发展到工业社会主要利用地下资源(矿产资源)。而矿产资源是不可更新的资源。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可以大书特书,生产力的空前发展所形成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和主宰”的观念、征服自然的人类行为,也带来了诸如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全球性问题。

  社会生产从自然界取得的物质中,被利用的仅3%~4%,而其余96%则以有毒物质和废物的形式被重新抛回自然界。工业国家每人每年要消耗大约30t物质,其中仅有1%~1.5%变为消费品,而剩下的则成为对整个自然界极其有害的废物。即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社会财富,是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为代价的。因此,现实问题的严峻性和解决问题的紧迫性,要求从传统工业范式向新的工业范式过度,确立“生态工业”范式。

  生态工业是指根据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所

  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变工业排泄物为原料、实现循环生产、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工业生产体系。生态工业与传统工业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工业生产及其资源开发利用由单纯追求利润目标,向追求经济与生态相统一的生态经济目标转变,工业生产经营由外部不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向内部经济性与外部经济性相统一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二是生态工业在工艺设计上十分重视废物资源化、废物产品化、废热废气能源化,形成多层次闭路循环、无废物无污染的工业体系。

  三是生态工业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工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要素之中,重视研究工业的环境对策,并将现代工业的生产和管理转到严格按照生态经济规律办事的轨道上来,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来规划、组织、管理工业区的生产和生活。

  四是生态工业是一种低投入、低消耗、高质量和高效益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工业模式。

  1.1国外典型的生态工业园区

  1.1.1丹麦卡隆堡生态工业园

  卡伦堡地处北海海滨,位于丹麦哥本哈根西部约120公里,是一个仅有2万居民的工业小城市。60年代初,这里的阿斯内斯火力发电厂和斯塔托伊尔炼油厂等6个核心企业开始生态工业方面的探索,但当时并未有生态意识,而是为了降低成本和达到环保法规的要求,致力于一种革新性的废料管理和利用的工业共生途径。6家公司缓慢但非常有效的拓展,最终形成了目前这种有益于环境的工业共生关系,开创了生态工业园区的先河。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滚动发展和优化组合,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包括发电厂、炼油厂、生物技术制品厂、塑料板厂、硫酸厂、水泥厂、种植业、养殖业和园艺业,以及卡伦堡镇的供热系统在内的一个高效、和谐的生态工业园区,堪称工业生态学中的经典范例。截止到2000年,该园区已有6家大型企业和10余家小型企业,它们通过“废物”联在一起,以能源、水和物质的流动为纽带,形成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工业共生系统。在该园区内,各种企业按照自然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协调共生原理建立了一种和谐复杂的互惠互利合作关系,产生了明显的环境和经济优势:各企业通过贸易方式相互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或者替代部分原料,大大减少资源消耗,为相关公司节约了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同时大大减少了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排放和对该地区空气、水和陆地的污染。

  1.1.2日本的藤泽工厂的

  日本的荏原公司的基本理念是依据零排放理念建设新型社区、振兴环境产业。荏原制作所是1912年以制造泵起家的流体机械厂家(世界产量最大的制造商)。目前作为半导体相关的环境综合工程公司,因在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置、大气治理方面业绩突出而发展壮大到今天。该公司在中国有八个下属公司,常年从事泵、冷冻机及环保成套设备的制造。在深度污水处理、硫化床式燃烧、气化熔融、沼气发酵、堆肥、排气电子辐射、石膏法脱硫脱氮都有自己的特色技术。在能源等领域,该公司以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燃料电池、气轮机等独特的环境技术闻名于世。日本的藤泽生态工业园将工业、商业、农业、住居和休闲等组成一个多属性社区。根据住、工、农对水电的需求差异,进行工业温水的民用化;有机废弃物的甲烷发酵发电;有机废弃物的堆肥化处理;以及将燃烧残渣的用于道路透水材料的使用等等,实现资源的循环使用。该园区包括能源保护和梯级利用、可再生能源、废物转化为能源、太阳能温室、废水的湿地利用和回收,能耗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九:生态产业发展的认识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提要

  本文首先提出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定义,结合当前农业和农村现状,论述生态农业产业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分析我国当前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绿色农产品产业化入手,对我国推行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提出几点建议。

  一、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定义

  生态农业就是实现农业生产系统良性的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相协调,形成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的高效农业,使农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态农业产业化就是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约束下,通过种、养、植、深加工、农工贸并举和产加销一条龙形式,促使生态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产业群体,这个产业群体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前提,围绕区域化支柱产业,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和多元化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和基地连农户形式,逐步形成生态农业产业链,使农业走上一条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的生态动态平衡轨道,促进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

  二、生态农业产业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随后农业部制定出若干实施意见,意见指出要继续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并决定从2006年起,启动并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生态家园富1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民行动等“九大行动”。

  农业产业化的优劣不仅维系着12亿中国人的生存空间问题,更关系着12亿人在合理的生存空间内的衣食住行的根本问题。因此,当前确立和落实中央“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解决“三农”问题,将农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走生态农业产业化道路”。生态农业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三、生态农业产业化问题首先就是要解决绿色农产品的产业化

  从我国农业发展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只强调经济可持续性,而忽视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过去20多年中,农业和农村的中心工作主要是变革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建立与完善适应于不同地区的各种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而生态农业的科学管理与综合管理相对滞后,生态农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仅初具规模,在整个农业产值中所占比重只有10%左右,还没有成为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与基本模式。目前,在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长期的生态效益与短期的经济效益的矛盾问题,即生态农业产业化问题首先就是要解决当前绿色农产品的产业化。

  绿色农产品产业化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种、养、加、贸一条龙农产品产业化经营中出现的商品化水平不高、技术体系不完备、技术理念尤其是与西方的精准农业差距较大、经济效益低下等诸多因素导致的产业化水平不高等系列问题。这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和发展机遇,也是摆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使用化肥。有资料表明,我国每年农田化肥的利用率并不高,氮肥的利用率仅为30%~35%,磷肥的利用率为l0%~20%,钾肥的利用率为35%~50%。剩余的养分通过各种途径,如径流、淋溶、反硝化、吸附和侵蚀等进入环境。这些过量施用的化肥对生态循环体系中水体、土壤、农作物、动物体和人体都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二)目前,在我国使用的约250种农药中,高效低毒农药品种只占15%左右,剧毒、高残留农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使用率仍占很高比例。实验证明,喷施的农药若是粉剂,仅有10%左右的药剂附着在植物体上;若是液体,也仅有20%左右附着在植物体上;施用农药的1%~4%接触到目标害虫,其余40%~60%降落到地面,5%~30%的药剂飘游于空中。大量使用农药,虽然控制了病虫害,但它却是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和危及人们健康的罪魁祸首。

  (三)我国养殖业在近20年来发展迅速。饲养方式、养殖规模和分布区域发生了巨大变2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化,养殖业已由农民个体家庭饲养逐步走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而且越来越集中在城市周围。由于动物体内的兽药和抗生素残留,也会给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

  (四)农产品加工中面临的问题。农产品原料品质不佳、加工标准低、工艺简单,甚至添加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添加剂,并且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和商品化程度低、生产设备及技术装备水平低、管理水平落后以及还没有形成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模式等。更为突出的是科技含量低而导致农产品的附加值低,主要原因:①成果转化率低(不到30%);②已经得到利用的成果,其扩散量平均约占总量的10%。不可忽视的是农产品加工品的出口又受到了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制约,近一个时期以来,经济发达国家以其发达的农业及其相关实业体系和高质量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为后盾,又纷纷以“绿色壁垒”的面目出现,导致农产品贸易面临新的冲击和更高的进入门槛。

  四、以绿色农产品产业化为主线,走生态农业产业化道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把我们的农业和农村建设成为具有21世纪生态文明、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三位一体”的新农业和新农村,只有以绿色农产品产业化为主线,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走生态农业产业化道路,才能让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提高一个新的台阶,才能使我国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技术创新是绿色农产品产业化的技术支持和重要保证。以绿色农产品产业化为主线是走生态农业产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而生物、化工、信息等新技术创新是绿色农产品产业化的技术支持和重要保证。为实现我国农业向优质、低耗、高效的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就必须使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出过去难以达到的高产、优质、高抗的动植物新品种。开发研制新型生物性农药、动物药品、动植物营养物质和调节生长发育物质,以不断扩大对化学物质的替代;肥料将向复合、专用、缓释、长效和可控方向发展;灌溉向精细节水和微灌方向发展。信息技术将使经验性和分散性的农业技术趋于规范化、程序化和集成化,为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保驾护航。

  (二)产品的保鲜、加工、质检和贸易是绿色农产品产业化的核心环节。农产品的保鲜、加工和贸易是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核心环节。保鲜就是利用现代物理化学技术延长并保持农产品原有的色、香、味,它是农产品生产、消费的最基本要求。农产品优质化和产业化体现在加工工艺中就是:①继续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培育和建立优质专用农产品原料生产体系和绿色生态型农产品生产基地;②建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生产的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农产品贸易要按照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进一步完善“市场+公司+基地3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农户”的生产和贸易体系,与国内外市场交相融会,尤其要注重在国际上具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的出口,这是生态农业产业化中提高农产品的最大附加值的重要途径。

  (三)政府要把绿色农产品产业化建设和管理纳入日常工作。各级政府要站在可持续农业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前沿的高度,在对现有各种农业和农村发展模式的系统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认清生态农业产业化尤其是绿色农产品产业化的建设和管理,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农民进行多层次、多方向、多形式、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培训,普遍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科技文化素质和实践技能,这是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保证。各级政府要把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和管理作为提高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事情来抓,用绿色GDP取代传统GDP指标,制定出各地生态农业产业化特别是绿色农产品产业化的建设和管理制度,实现农业生产系统良性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的协调发展,使农业持续、稳定和高速发展,形成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篇十:生态产业发展的认识

  生态产业的基本概念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应用生态工程的方法。突出了整体预防、生态效率、环境战略、全生命周期等重要概念,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的一种高效的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很明显生态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及“现代产业”,但又是“传统产业”及“现代产业”的继承和发展。

  生态产业的理论基础是产业生态学。产业生态学也是一门“研究可持续能力的科学”产业生态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R.Froch等模拟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和生态系统的循环再生过程所开展的“工业代谢研究”。工业代谢是模拟生物和自然生态系统代谢功能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其实现代工业生产过程就是一个将原材料能源和劳动力转化为产品和废物的代谢过程。1991年美国国家科学院与贝尔实验室共同组织了首次“产业生态学”论坛,对产业生态学的概念、内涵和方法以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贝尔实验室的

  C.Kumar认为:“产业生态学是对产业活动及其产品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研究”,是继经济技术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发展的第3代产业。生态产业是包含工业、农业、居民区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状况的

  一个有机系统。通过自然生态系统形成物流和能量的转化,形成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之间共生的网络。生态产业,横跨初级生产部门、次级生产部门、服务部门,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第三产业)。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生态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集团型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是生态产业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境保护及能力建设纵向结合,将不同行业的生产工艺横向耦合,将生产基地与周边环境纳入整个生态系统统一管理,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害废弃物向系统外的零排放。以企业的社会服务功能而不是产品或利润为生产目标,谋求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的多样化,增加而不是减少就业机会,有灵敏的内外信息网络和专家网络,能适应市场及环境变化随时改变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工人不再是机器的奴隶,而是一专多能的产业过程的自觉设计者和调控者。企业发展的多样性与优势度,开放度与自主度,力度与柔度,速度与稳度达到有机的结合,污染负效益变为资源正效益。生产产业建设需要在技术、体制和文化领域开展一场深刻的革命。

  1生态工业

  中世纪以来,人本主义思潮的泛滥,导致了以蒸汽机的诞生与利

  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煤、石油、天然气、电力、核能等为驱动力,使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这也标志着人类利用资源的范围由农业社会主要利用地表资源发展到工业社会主要利用地下资源(矿产资源)。而矿产资源是不可更新的资源。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可以大书特书,生产力的空前发展所形成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和主宰”的观念、征服自然的人类行为,也带来了诸如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全球性问题。

  社会生产从自然界取得的物质中,被利用的仅3%~4%,而其余96%则以有毒物质和废物的形式被重新抛回自然界。工业国家每人每年要消耗大约30t物质,其中仅有1%~1.5%变为消费品,而剩下的则成为对整个自然界极其有害的废物。即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社会财富,是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为代价的。因此,现实问题的严峻性和解决问题的紧迫性,要求从传统工业范式向新的工业范式过度,确立“生态工业”范式。

  生态工业是指根据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所

  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变工业排泄物为原料、实现循环生产、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工业生产体系。生态工业与传统工业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工业生产及其资源开发利用由单纯追求利润目标,向追求经济与生态相统一的生态经济目标转变,工业生产经营由外部不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向内部经济性与外部经济性相统一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二是生态工业在工艺设计上十分重视废物资源化、废物产品化、废热废气能源化,形成多层次闭路循环、无废物无污染的工业体系。三是生态工业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工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要素之中,重视研究工业的环境对策,并将现代工业的生产和管理转到严格按照生态经济规律办事的轨道上来,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来规划、组织、管理工业区的生产和生活。

  四是生态工业是一种低投入、低消耗、高质量和高效益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工业模式。

  1.1国外典型的生态工业园区

  1.1.1丹麦卡隆堡生态工业园

  卡伦堡地处北海海滨,位于丹麦哥本哈根西部约120公里,是一个仅有2万居民的工业小城市。60年代初,这里的阿斯内斯火力发电厂和斯塔托伊尔炼油厂等6个核心企业开始生态工业方面的探索,但当时并未有生态意识,而是为了降低成本和达到环保法规的要求,致力于一种革新性的废料管理和利用的工业共生途径。6家公司缓慢但非常有效的拓展,最终形成了目前这种有益于环境的工业共生关系,开创了生态工业园区的先河。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滚动发展和优化组合,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包括发电厂、炼油厂、生物技术制品厂、塑料板厂、硫酸厂、水泥厂、种植业、养殖业和园艺业,以及卡伦堡镇的供热系统在内的一个高效、和谐的生态工业园区,堪称工业生态学中的经典范例。截止到2000年,该园区已有6家大型企业和10余家小型企业,它们通过“废物”联在一起,以能源、水和物质的流动为纽带,形成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工业共生系统。在该园区内,各种企业按照自然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协调共生原理建立了一种和谐复杂的互惠互利合作关系,产生了明显的环境和经济优势:各企业通过贸易方式相互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或者替代部分原料,大大减少资源消耗,为相关公司节约了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同时大大减少了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排放和对该地区空气、水和陆地的污染。

  1.1.2日本的藤泽工厂的

  日本的荏原公司的基本理念是依据零排放理念建设新型社区、振兴环境产业。荏原制作所是1912年以制造泵起家的流体机械厂家(世界产量最大的制造商)。目前作为半导体相关的环境综合工程公司,因在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置、大气治理方面业绩突出而发展壮大到今天。该公司在中国有八个下属公司,常年从事泵、冷冻机及环保成套设备的制造。在深度污水处理、硫化床式燃烧、气化熔融、沼气发酵、堆肥、排气电子辐射、石膏法脱硫脱氮都有自己的特色技术。在能源等领域,该公司以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燃料电池、气轮机等独特的环境技术闻名于世。日本的藤泽生态工业园将工业、商业、农业、住居和休闲等组成一个多属性社区。根据住、工、农对水电的需求差异,进行工业温水的民用化;有机废弃物的甲烷发酵发电;有机废弃物的堆肥化处理;以及将燃烧残渣的用于道路透水材料的使用等等,实现资源的循环使用。该园区包括能源保护和梯级利用、可再生能源、废物转化为能源、太阳能温室、废水的湿地利用和回收,能耗

  减少了40%,水耗减少了30%,水的排放减少了95%,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了30%。

  藤泽工厂位于距东京约一小时的行车路程,面积约47公顷的一个台地上,富士山、江之海岸的景色尽收眼前。该公司“21世纪的循环共生型——零排放型小区实验项目”有以下重要特点。(1)住房建筑:100年长寿型的抗震结构、室内房型可自由改变设计、适合高龄人士、太阳能蓄热系统、真空抽水马桶、厨房垃圾处理机、直接给水系统、垃圾分类装置、小型燃料池等。(2)设施: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水器、燃料电池、风力发电、地区供给热水系统、太阳能街灯、下水热泵、冰蓄热系统、雨水利用、防火用雨水储存、中水利用、真空下水系统、垃圾气化溶融系统、沼气发酵等(3)其他:通透式排水路面、林荫道、斜面绿地、过道、可以看见海和山的广场、浅滩、凉亭、为防止热岛效应用植物绿化屋顶、环境负荷数据分析、环境监控系统。

  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行,连同情报网络系统都有机地纳入自然的生态系统中。让人们自然地走进生态型的生活,实现生活模式的转变。此外,在创建社区方面,荏原对城市整体规划进行科学论证,尽管其他地区很少用数据表征地域环境负荷,但荏原在地域内全部运用CAL(CAL[LifeCycleAement]是对环境负荷进行科学、客观分析的一种评价方法,近年来在一些发达国家备受关注.这种方法从原材料供应开始,经设计、制造、使用和再利用,直到最后废弃处理,对产品经过这一完整的寿命周期使用的判定、评价,进而对产品潜在的环境影

  响进行评价)开发地域评价系统。与传统的居住区相比,零排放型住宅区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减少23%,能源消耗减少38%,水源消耗减少28%,废弃物减少96%。

  1.1.3德国双元系统模式

  德国是世界上实施循环经济最早、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德国包装废弃物收集和处理的双元系统模式是循环经济实践和运行机制的典型模式。1990年9月,德国95家包装公司和工厂企业及贸易零售商联合建立了德国的双元回收系统(DSD)。DSD接受企业的委托,组织收运者对企业的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分类,然后分送到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利用,能直接回收的则送返制造商。DSD系统的建立促进了德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玻璃、塑料、纸箱等包装物回收利用率达到86%,包装拉圾的产生量已从过去每年1300万吨下降到现在的500万吨。

  2、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与生态经济的原理,运用系统工程及现代科技方法组建起来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1962年RachelCaron发表《寂静的春天》,对人们大量使用杀虫剂所带来的生态灾难进行了描述,引起了人

  类对自己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行反思。1970年,美国土壤学家威廉姆·阿尔波维奇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指导思想:要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农业生产。提出定义的学者是英国农学家M.Worthington。当时对“生态农业”的定义: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

  业。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西方生态农业,主张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低投入,不用化肥农药,减少机械使用,不再追求农产品的数量和经济收入,排斥现代科技的应用。而是极力强调生态环境安全、稳定,农业生产系统良性循环。

  2.1国外生态农业发展背景

  20世纪初以来,为了克服常规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许多国家发展了多种农业方式以期替代常规农业,如“生态农业、生物农业、有机农业”等,其生产的食品称为自然食品、有机食品和生态食品等。尽管叫法不同,但宗旨和目的均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三个效益”的统一。

  简单地说,生态农业吸收了传统农业的精华,借鉴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实现农业经济系统、农村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步优化,促进生态保护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1.1人类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问题

  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对“石油农业”生态弊端的讨论,发现“人口-资源-环境”结构危机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人类面临着许多危及生存的生态问题,如大气和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海洋环境恶化、土壤退化和沙漠化、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猛增等,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为处理和解决人类环境和生存问题,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世界各国首脑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主要文件,一致承诺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未来全球经济和社会长期共同发展战略,进一步确定了可持续农业的地位,可持续农业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

  2.1.2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强烈需求

  人既是系统中的消费者又是生态系统的精心管理者,人类的经济活动直接制约着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态系统是有生命的复杂系统,包括人类在内,系统中的生物成员与环境具有内在的和谐性。20世纪后半叶,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它农副产品中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尤其是近几年发生的疯牛病灾难、二英恶性事件,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争论等,都使得消费者越来越青睐生态食品,从而推动了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

  2.1.3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陆续采用绿色壁垒来限制农产品的进口。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它是指在现代国际贸易中,产品的进口国以保护有限资源、人类、动植物的卫生健康和生态环境为名,通过制定、颁布、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环境保护技术标准,使国外产品无法进入或进入时受到一定限制,以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为目的的贸易保护措施,实质上是技术壁垒。生态农业能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成为应对绿色壁垒的有效途径,因而促使各国更加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并制定鼓励生态农业发展的专门政策发展生态农业。

  2.2国外生态农业发展历程

  生态农业最早于1924年在欧洲兴起,20世纪30—40年代在瑞士、英国、日本等得到发展;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开始研究生态农业;至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均有了较大发展。建设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选择。

  2.2.1探索阶段

  生态农业最初只由个别生产者针对局部市场的需求而自发地生产某种产品,这些生产者组合成社团组织或协会。英国是最早进行有机农业试验和生产的国家之一。自30年代初英国农学家A.霍华德提出有机农业概念并相应组织试验和推广以来,有机农业在英国得到了广泛发展。在美国,替代农业的主要形式是有机农业,最早进行实践的是罗代尔(J.I.Rodale),他于1942年创办了第一家有机农场,并于1974年在扩大农场和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成立了罗代尔研究所,成为美国和世界上从事有机农业研究的著名研究所,罗代尔也成为美

  国有机农业的先驱。但当时的生态农业过分强调传统农业,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生物循环生产模式,未能得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支持,发展极为缓慢。

  2.2.2关注阶段

  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由污染导致的环境恶化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是美、欧、日一些国家和地区工业污染已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命与健康。这些国家感到有必要共同行动,加强环境保护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确保人类生活质量和经济健康发展,从而掀起了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主的各种替代农业思潮。法国、德国、荷兰等西欧发达国家也相继开展了有机农业运动,并于1972年在法国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英国在1975年国际生物农业会议上,肯定了有机农业的优点,使有机农业在英国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发展。日本生态农业的提出,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重点是减少农田盐碱化,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提高农产品品质安全。菲律宾是东南亚地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玛雅(Maya)农场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典型,1980年,在玛雅农场召开了国际会议,与会者对该生态农场给予高度评价。生态农业的发展在这时期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认为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2.3稳步发展阶段

  90年代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

  全球的共同响应,可持续农业的地位也得以确立,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无论是在规模、速度还是在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如奥地利于1995年即实施了支持有机农业发展特别项目,国家提供专门资金鼓励和帮助农场主向有机农业转变。法国也于1997年制定并实施了“有机农业发展中期计划”。日本农林水产省已推出“环保型农业”发展计划,2000

  年4月份推出了有机农业标准,于2001年4月正式执行。发展中国家也已开始绿色食品生产的研究和探索。一些国家为了加速发展生态农业,对进行生态农业系统转换的农场主提供资金资助。美国一些州政府就是这样做的:依阿华州规定,只有生态农场才有资格获得“环境质量激励项目”;明尼苏达州规定,有机农场用于资格认定的费用,州政府可补助2/3。这一时期,全球生态农业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单一、分散、自发的民间活动转向政府自觉倡导的全球性生产运动。各国大都制定了专门的政策鼓励生态农业的发展。

  2.3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随着广大消费者对自身健康和环境保护越来越关注,对生态农产品的需求量,不仅在其世界主要市场的欧洲、北美和日本,而且在许多其它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都在增长。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2.3.1生态农业面积

  据德国生态与农业基金会提供的数据,2002年末世界生态农业面积达2300万hm2,比2000年增长了31.4%。生态农业遍布几乎世界各国,在耕地中的比重和从事生态农业的农场都在增长。从图1、2显示:目前在世界上实行生态管理的农业用地中以澳大利亚的生态农地面积最大,拥有1050万hm2,其次是阿根廷和意大利,分别有3l9.2万hm2和123万hm2:若从生态农地占农业用地面积的比例来看,欧洲国家普遍较高。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生态农地面积较小,在总计为4万hm2的生态农地中,土耳其占1.8万hm2,日本占5000hm2,以色列和中国各约4000hm2。

  2.3.2生态农产品产值

  据国际贸易中心(1TC)报道,除德国外。欧洲生态食品消费较多的国家有法国、英国、荷兰、瑞士、丹麦和意大利,产品种类包括作物产品、奶制品、肉类、水果等。2003年澳大利亚有机食品销售额为1亿澳元,国内市场有机食品销售量每年的增长速度为60%。2005年德国生态食品销售额为4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14%,约占全部食品市场销售额的3%。德国的生态食品市场占整个欧盟的30%,可以说德国是生态食品的消费大户。据测算,2002年美国有机农产品零售额达到110亿~130亿美元,年增长率在15%~25%之间,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生态农产品销售市场。由于2001年JAS法的实施和对有机农产品的准确定义,日本农林水产省估计2000年有机农产品的销售额最高不超过2.5亿美元。由于消费者对健康和环境的日益关注,有机市场将持续增长。特别是JAS有机标识的引入,将对未来有机农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有机零售额在2003年增加到3.5亿~4.5亿美元,发展态势令人乐观。

  2.3.4生态农产品需求

  2.4国外生态农业的典范

  2.4.1菲律宾的玛雅农场

  玛雅农场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附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10年建设,农场的农林牧副渔生产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

  生态系统。玛雅农场的前身是一个面粉厂。经营者为了充分利用面粉厂产生的大量麸皮,建立了养畜场和鱼塘;为了增加农场的收入,建立了肉食加工和罐头制造厂。随着农场的发展,他们又找到一块24公顷的丘陵地,扩大了生产规模,取名为玛雅农场。到了1981年,农场已拥有36

  公顷的稻田和经济林,饲养了2.5万头猪、70头牛和1万只鸭。为了控制粪肥污染和循环利用各种废弃物,他们陆续建立起十几个沼气生产车间,每天产生沼气十几万立方米,提供了农场生产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能源。另外,从产气后的沼渣中,还可回收一些牲畜饲料,其余用做有机肥料。产气后的沼液经藻类氧化塘处理后,送入水塘养鱼养鸭,最后再取塘水、塘泥去肥田。农田生产的粮食又送面粉厂加工,进入又一次循环。像这样一个大规模农工联合生产企业,不用从外部购买原料、燃料、肥料,却能保持高额利润,而且没有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污染。这样的生产过程由于符合生态学原理,合理地利用资源,实现了生物物质的充分循环利用。1980年,在玛雅农场召开了国际会议,与会者对该生态农场给予高度评价。

  2.4.2领先世界的瑞典生态农业

  瑞典的生态农业,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做法有使用天然肥料(牛、羊、猪粪便)、人工除草等。为保持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瑞典还采用了4年轮作的种植方法,即轮种小麦、豆类、牧草、燕麦等。瑞典生态饲养禽畜主要采用室外放养、喂养生态饲料等方法。对禽畜传染病以预防为主,一般不用药,用过抗菌类药的禽畜要满1年后才能出售,以保证禽畜体内不残留对人不利的成分。在瑞典,生态农作

  物产量比普通农作物产量稍低一些,但其售价要比普通农作物高出1倍。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瑞典政府也作出了相关规定,要把国内10%的耕地转为生态农业种植。为了生产高质量食品,保持土地持久肥力,限制对非可更新自然资源的使用,瑞典政府还采取了各种措施来确保经营生态农业农民的合理收入。

  2.4.3严谨的德国生态农业

  (一)德国生态农业的要求比较严格:不使用化学合成的杀虫剂、除草剂,而使用有益天敌或机械除草方法;不使用易溶的化学肥料,而使用有机肥或长效肥;利用腐殖质保持土壤肥力;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不使用化学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牧场载畜量;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不使用抗生素;不使用转基因技术。(二)生态农业的控制。欧盟于1991年6月21日颁发了《关于生态农业及相应农产品生产的规定》,该规定(以下简称《生态规定》)明确指出,作为生态产品的生产必须符合国际生态农业协会(FOAM)的标准,如产品如何生产,哪些物质允许使用,哪些物质不可使用等。在生产过程中,生态产品所采用的原料必须是生态的。所采用的附加料,如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使用,则允许部分附加料来自传统农产品,但不得高于25%。一旦使用了传统农业附加料,就应在产品中标明使用的比例。只有95%以上的附加料来自生态的,才可作为纯生态产品出售。德国生态农业协会(AGOEL)的标准高于欧盟的“生态规定”。如一企业欲加入AGOEL,将其产品作为生态产品销售,必须经过3年的完全调整方可。由国家授权的检测中心对申请转入生态农业生产的企

  业进行检查,每年至少进行1次。此外,也可不定期进行抽查。如检查不合格,则要延长调整期。

  (三)生态印章。所有符合欧盟“生态规定”的产品,允许标以生态标识。由于产品类型不同,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生态标识,仅德国就有100多个生态标识。统一的生态印章提高了德国生态食品的信任度和透明度,给消费者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也为经营者提供了机遇。

  (四)生态企业的收益。1999-2000年度对于150家生态企业的收益状况调查表明,由于生态企业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产品产量有所下降,但生态产品的价格远高于传统农业产品,故企业总利润及人均收入,仍高于传

  统农业企业。生态农业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土壤一直施用有机肥,并且采用轮作、间作种植方式,这样不仅提高了土壤肥力,而且从长远利益看,生态农业产品产量会逐渐高于传统农业。四、发展迅速的阿根廷生态农业

  生产过程中不用化肥、农药和一切化学物质的农牧产品叫做有机产品,这种产品在世界上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阿根廷是有机产品出口大国,目前,全国有300万公顷土地用于生产这种产品。其产品90%出口,主要输往欧洲和美国,年出口额达到4000万美元。有机产品价格比普通产品高50%以上,利润较高。世界需求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现在世界市场需求每年为200亿美元,专家预测到2006年将扩大到现在的3倍。因此,阿根廷从事有机产品生产的农户迅速增加,产量增长很快,2001年增长66%,今年遇到经济危机仍然增长20%。

  阿根廷农业专家和生产者认为,阿根廷地处南半球,可以反季节向北半球的欧洲国家和美国供应产品,这是一个有利条件。但其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对农户的培训也不足,使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出来。2.4.5发展良好的捷克生态农业

  捷克生态农业发展良好,用于生态农业的土地面积在23.5万公顷左右,占全国农业土地面积的5.5%,而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7%。捷克生态农业的主要产品是生物食品,其价格比普通食品要高1/3或更多。目前,捷克共有720家生态农场,100家生产生物食品的企业和170家销售这种食品的厂商。据统计,捷克的生态农业,自1998年起开始稳步发展,当年国家为其投资4800万克朗(约27克朗合1美元),近几年的补贴,已达到2.1亿克朗。捷克生态农业基本属粗放式经营,成本较高。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生态农业在瑞士、英国、日本等国出现。目前世界上实行生态管理的农业用地约为1055万公顷。短短几十年时间,生态

  农业缘何能在这些国家取得突出成果?以下经验值得关注。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生态农业迅速发展的基础。德国的农业有一套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一般农产品种植必须遵循7项法律法规,即种子法和物种保护法、肥料使用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土地资源保护法、植物保护法、垃圾处理法、水资源管理条例。

  强有力的财政支持是生态农业迅速壮大的前提。在德国,政府对生态农业的扶持有3方面:一是对生产的扶持。在生态农业的范围内,转型企业每公顷农田和绿草地可得到300马克的补贴;在蔬菜栽培的

  土地上,转型中的生产实体每公顷可得到700马克的补贴。二是对营销的扶持。启动《有机农业联邦计划》,动用7000万欧元作为专项基金,用于生态农业的宣传、信息服务、职业培训、科技研究与推广。三是对生产合作社的扶持。启动扶持补贴用于“生态生产者合作社”,最高可达建立费用的50%。

  雄厚的科技实力是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澳大利亚拥有完善的农业科研与应用推广体系。德国政府每年拨款5000万马克用于“工业作物”的研究和开发,并成立了生物原料和生物能源研究中心,专门负责这方面的科研以及促进和协调全国“工业作物”的种植和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配套的标准体系是确保其生态农产品质量的必要关口。美国认证机构制定了有机农产品标准:有机农作物在认证前,必须停止使用禁用物质3年,在执行有机栽培时符合有机计划;申请发照的生产经营者,必须向认证机构递交一份有机农作物生产计划;从事生产的农民要记录所有栽培过程,并保持这一记录5年。

  3生态第三产业

  生态服务业就是要推行适度消费,厉行勤俭节约,反对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变生存消费观(物质、精神消费)为发展消费观(物质、精神、生态消费),建立生态住宅。所谓生态住宅,就是符合生态要求,不污染环境,不危害人体健康的住宅。它是生态学与建筑学相结合的产物。这种住宅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原材料尽量使用天然材料;二是尽量使用天然能源与再生能源;

  三是采用节能技术和防治污染措施;

  四是宅址选择远离污染。

  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也要注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篇十一:生态产业发展的认识

 浅谈我国发展生态工业的意义

  [摘要]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运用“工业生态学”的原理,结合我国工业企业发展现状,浅层论述了我国建设生态工业园的必要性,通过对“生态工业园

  ”原理的理解阐述了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

  建立

  环境意识

  资源

  可持续发展

  “生态工业”的提出是在“工业生态学”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前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究部的副总裁罗伯特

  佛郎希在1989年提出了工业生态学的概念。工业生态学是用自然界中的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工业生产的一门新兴学课,它把工业生产视为一种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封闭体系,其中一个车间产生的“废物”或副产品,是另一个车间的“营养物”和投入原料。这样区域内彼此靠近的工业企业就可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生态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

  生态工业落实到实处就是要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建立生态工业园的出发点就是克服传统产业布局的弊端,有意识的把废弃物排放企业和再处理企业安排建立在一个园区内,形成有机的循环组合。一些企业排放的废弃物作为资源直接供给另外一些企业进行再利用。在发达国家,从20C90S就开始规划建设工业示范园,目前国际上最成功的生态工业园区是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自从1993年开始生态工业园区在美国遍地开花,美国政府在总统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下还设立了一个“生态工业园区特别工作组”,目前美国已经有近20多个生态工业园区。

  我国现在正提倡建立节约型社会,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其重要标准是要学会循环利用资源因此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对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生态工业有利于减缓我国自然资源的耗竭速度,我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特别是作为工业血液的石油资源国内的开发和生产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一些重要矿产资源的不足矛盾日益突出,某些重要原材料将长期依赖进口。如果按照生态工业原理组织生产,使原本要排除生产过程之外的废物变为资源重复利用必将大幅度减少自然资产的耗竭;发展生态工业有利于使我国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近些年,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表现得十分严峻。工业废弃物累计堆积量已超过66亿吨,2/3的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河流污染酸雨危害也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如何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控制工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已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展生态工业不仅阻止或减少了废气物的排放,由于热电联产、集中联网大大节约了能源。发展生态工业是保持和提高工业企业竞争力的手段。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目前仍然经营粗放,消耗大,浪费大,经济效益差,竞争力低。按照生态工业方法,通过将上一生产过程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下一生产过程的投入原料,必将减少企业的能源资源消耗,提高效益,增强竞争优势。发展生态工业,严格按照国际环境标准设计和生产产品,企业才能拿到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环境问题也日趋

  全球化,国际性的环保呼声日趋高涨,环境排放标准和产品环境质量标准日趋严格。在倡导绿色产品和绿色消费的市场潮流下,我国的工业产品生产和消费必然要适应这一趋势,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国内

  企业还缺乏环境意识或者对其要求不甚了解以致近年来我国因遭遇“绿色壁垒”而受阻的出口产品价值高达数白亿美元。因此必须重视发展生态工业,以尽快适应全球经济竞争的新要求。发展生态工业有利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我国加入WTO后,不少国外人士预言,中国将在21世纪成为世界工厂,在这种背景下我国能否走出一条生态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将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首先,如果不注意工业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性后果,我国将可能再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变为全球的一个主要污染源。其次,如果不注意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在加快能源、矿产资源开发的同时,也在加速本国的资源枯竭,并可能引发全球性的能源和资源危机。此外,如果不注意强化环境管理,我国在大量吸引国际工业资本的同时,也可能成为发达国家转移污染的主要受害国。因此在生态工业生产过程中首先,要采取新技术改良生产设备、提高工艺水平,最大限度的减少资源浪费,建设资源节约型工业。其次,要实行清洁生产,最大限度的减少因工业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在城市规划中、大中型建设项目论证过程中,要把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作为重要内容,充分估计和预防工程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发展生态工业有利于改变以往被动的环境管理方式,我国迄今对工业污染仍主要采取“末端控制”的方式,不仅需要大量投入人员、技术和资金给政府和企业带来沉重经济负担,而且因投入高费时费力、与提高经济效益没有明显关系,企业普遍缺乏治污积极性。发展生态工业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要从工业的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工艺改革、技术进步和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入手,把生产尽可能控制在生产过程中,变被动治理污染为积极预防污染、从而实现环境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以及发展与环境的“双赢”。

  我国正处在以传统产业为主要的工业体系向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工业体系演变的过程中,更需要按照生态学的原理建立新的生态工业体系,控制工业污染、减少资源浪费,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沈颖,21世纪工业的希望之星――生态工业园.生态经济,1999年第五期

  [2]袁增伟等,苏州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建设构想及效益预分析,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

  10月

  [3]邱德胜,钟书华,生态工业园区理论研究述评,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2期

  [4]钟书华,工业生态学与生态工业园区.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第1期

  [5]杨青山,徐效坡,王荣成,工业生态学理论与城市生态工业园,经济地理.2002年9月

  [6]朱

  蓓,王焰新,肖

  军,生态工业园的发展与规划.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

推荐访问:生态产业发展的认识 产业发展 生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