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教师审美能力的提升对教学工作有什么作用?10篇

发布时间:2022-11-13 09:20:03 来源:网友投稿

教师审美能力的提升对教学工作有什么作用?10篇教师审美能力的提升对教学工作有什么作用?  教师美学素质对基础护理学教学的影响  李欣;史娟;苗梅静  【期刊名称】《卫生职业教育》  【年(卷),期】2009(027)007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审美能力的提升对教学工作有什么作用?10篇,供大家参考。

教师审美能力的提升对教学工作有什么作用?10篇

篇一:教师审美能力的提升对教学工作有什么作用?

  教师美学素质对基础护理学教学的影响

  李欣;史娟;苗梅静

  【期刊名称】《卫生职业教育》

  【年(卷),期】2009(027)007

  【摘

  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整体护理的推广,现代护理观要求护理人员在从事护理实践过程中,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形象,这是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也是护士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美育提高护士职业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提高教师美学素质将会对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基础护理学教师除掌握娴熟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美学素质,以培养护生成为既具有精湛的护理技能、又有较高职业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新型护理人员。

  【总页数】2页(P95-96)

  【作

  者】李欣;史娟;苗梅静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医学院,陕西,延安,716000;延安大学医学院,陕西,延安,716000;延安大学医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451.6

  【相关文献】

  1.反应介质对芝麻林素转化生成芝麻素酚的影响[J],李雪芳;黄纪念;张丽霞;宋国辉;艾志录

  2.试论教师素质对基础美术教育的影响[J],冯丽娟

篇二:教师审美能力的提升对教学工作有什么作用?

  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探究

  摘要:美术课对于小学阶段来,是能够提升学生想创造力以及想象力的重要途径,是具有艺术性的一门课程。从而,教师在小学美术课教学中,要想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并增强自身的审美能力,可以针对性的运用多样化的策略进行美术教学。另外,教师可以在美术课堂上多去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周边事物的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观。本文通过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究,结合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才能正确的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美术教学

  审美能力

  培养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的美术课也是基础科目里面一门重要的课程,从而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审美能力,能够让小学阶段的学生自身素质有效的得到提升。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将实践与美术的形式相互结合,引导学生多去观察身边的细节以及对美的感观,从中使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美术教学与生活结合,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启发最为重要的阶段,学生在这个学习阶段里面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且对未来的学习有重要影响的阶段。美术教学在小学阶段里面也直接奠定了学生对审美能力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需要培养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把实际生活与理论知识相互融合的在一起,从而让美术教学变得更加有乐趣,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沉入到学习中,喜欢上美术。

  小学年级的教师在美术课上教学生学习《多彩的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拿日常生活周边的事物对学生举出案例,并从通过发现的事物中勾勒出丰富多彩的画面感,从中让学生通过梦的绘画表现,提高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去描绘出来。例如,校园里面草坪的,大树,小鸟以及彩色的东西等相结合,从而帮助学生绘画出漂亮的图案,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以此看来,教师通过对学生举出日常生

  活中的案例,使学生能够切合实际的发现美术的多元化,并爱上美术。而且学生在学习美术这个过程里面不会觉得美术枯燥乏味,会对学习美术有所改观,会与日常生活密切的结合起来,从中也会把美术当成一种爱好去学习。

  二、多样化的艺术与美术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师对小学年级的学生进行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当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教学观念也需要创新,引入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并能够完美的体现出来,从而在美术作品中不但能让学生发现不一样的美,同时也能够让学生通过体操以及唱歌等不同风格的形式抒发灵感,也可以激发小学年级的学生对艺术形式的兴趣,并能提高学生对艺术的追求以及鉴赏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实际上来讲,也是在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上建立的,从而培养小学年级学生的观察与鉴赏力,不过,对美术作品的肩上也是与多种形式的艺术相互结合的。例如,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讲解《抽象的雕塑》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导入各种抽象一些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构思、并尝试自己动手,进行雕塑创作,然后可以为学生放一些相对应的音乐,从而使学生在这种氛围里面完成体会乐趣。因此,在美术教师结合音乐形式的教学来看,可以让学生更加投入学习美术的氛围中,并且能够让学生对自己创作出的作品有成就感。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再现美学情境,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教师在小学年级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形式通过屏幕中的优秀作品为学生展示,从而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印象。因此,采用多媒体的形式能够为教师提供方便快捷的教学方案,并且会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美术的想象力。例如,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将《色彩的情感》这一章节运用网络媒体做成幻灯片,从而针对性的通过音乐形式的搭配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并且,学生在学习美术作品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详细的讲解这篇章节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心得等。另外,在当下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形式,从而把美术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融入到优秀的艺术作品中,这样能够提升学生对美的见解以及感受。

  四、延伸拓展教学,启发学生对美的能力

  小学美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就是启发学生拥有发现美的能力,多去观察美好的事物,增加自身的想象力,从而亲身体验并感受不一样的美。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美术教学,用心设计教学内容,要让学生利用下课时间积极主动的学习美术,进行拓展学习。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学构图》这一章节时,首先可以针对性的为学生举出几个例子,并详细的讲解这些构图是根据日常生活中真实事物所构成的,从而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然后做出最基本的分析。其次,教师在学生课下时间继续启发学生,可以多与学生交流沟通,让学生发现和体会优秀作品的构图美,初步认识以及掌握构图的多种的构图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并有效的提高美术的创作与分析能力。

  结论

  小学审美能力的提升在美术教学中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可以将美术与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相融合,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形式进行,从中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去发现新鲜的事物,能够开拓学生的眼界,激发想象力。

  参考文献

  [1]李晨辉.绘本创作教学与儿童美术创造力的培养[J].文学教育(下),2021(04):147-148.

  [2]庞影.小学美术风景写生的教学实践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07):162-163.

篇三:教师审美能力的提升对教学工作有什么作用?

  新时期教师审美素质的研究与思考

  庄可

  【摘

  要】社会对人的自身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作为人类文化传播者和各类人才造就者的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审美素质。教师要以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去选择和接受美的对象,获得美的感受,并通过自身的修养影响和塑造自己的教育对象。很多学校非常重视教师品德、智能、身心等素质的培养,而对教师审美素质的培养和研究有所忽略。从教育实践上看,如果忽略了教师审美素质的作用,学校培养合格人才这个根本任务将难以实现,因此,在新时期要加强教师审美素质的培养。%Thesocietyhasputforwardnewrequirementsforone"sownquality,andasthehumanculturedisseminatorsandcreatorsofallkindsoftalents,teachersaresupposedtopossessagoodaestheticsense.Teachersshouldselectandaccepttheobjectofbeautywithhigheraestheticabilityandhealthyaesthetictemperamentandinterest,togetbeautifulfeeling,andinfluenceandshapetheireducationobjectthroughtheirownaccomplishment.Manyschoolsattachgreatimportancetothecultivationofteachers"morality,intelligence,physicalandmentalquality,butignorethecultivationofteachers"aestheticqualityandrelatedresearch.Inviewoftheeducationpractice,iftheroleoftheteachers"aestheticqualityisignored,itisdifficultforschooltoachievethefundamentaltaskoftrainingqualifiedtalents;therefore,inthenewperioditisnecessarytostrengthenthecultivationoftheteachers"aestheticquality.

  【期刊名称】《辽宁高职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4

  【总页数】4页(P79-82)

  【关键词】新时期;教师;审美素质;培养

  【作

  者】庄可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广东

  梅州514015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715

  审美存在于我们工作、生活的每个角落:走在路上,街边的风景需要我们去审美;坐在餐馆,各式美味佳肴需要我们去审美;回到家里,住房的装饰和布置需要我们去审美。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上的审美现象。我们研究审美,应该从高层次上进行探讨,即着重审视人性之美。作为学校教育的实施者、组织者、管理者的教师,其素质是完成学校教育任务的关键。很多学校非常重视教师品德、智能、身心等素质的培养,而对教师审美素质的培养和研究有所忽略。从教育实践上看,如果忽略了教师审美素质的作用,学校培养合格的人才这个根本任务将难以实现。因此,探讨当代教师的审美素质十分必要。

  1.国外研究情况

  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古典美学家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又译《美育书简》),是美学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该书最早提出“审美教育”这一概念,成为了现代审美批判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德国哲学家韦伯提出“教育美学”,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来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认为“每位教师首先应该是艺术家,进行人格教育,教育的目标就是发展每个人的人格特质,唤起每个人的

  自觉活动以培养创造力”[1]。国外影响比较大的美学理论是美国教育理论家安德鲁提出的“创造教育”,他主张“以培养创造力为中心的审美教育,注重人的审美经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美国当代美学家斯托尔尼兹把审美定义为“以一种无利害关系的,即没有隐藏在背后的目的和同情的注意力去对待任何一种对象所进行的静观,这种静观仅仅由于对象本身的缘故而不涉及其它”[3]。1981年,美国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的获得者斯佩里博士关于裂脑的系统性研究以及发现人脑左、右半球功能高度专化、不对称性的研究成果,为“艺术教育→促进形象思维→促进右脑发展→促进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模式提供了生理学的支持[4]。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社会过分商业化的背景,教育过分集中于经济市场,致使实用主义盛行,人文精神严重缺乏。近年来,当人们寻求解决人文精神严重缺乏的问题时,审美教育又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西方学者对美学的研究也出现转向,由对哲学美的研究转向了对人生美的研究和思考。

  2.国内研究情况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审美教育理论才传入我国。我国近代最早在学校教育中倡导“美育”的学者是王国维,他在《教育世界》上发表文章《论教育之宗旨》,提出了“教育者不可不留意于美育,美育是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主张。20世纪初期,为了救国自强,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人都不约而同地寄厚望于美育。虽然他们观点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认为“救国必先救人,救人必先启蒙”,必须借助美育陶冶人的心灵,改造国民性,从而实现改造社会的目的。蔡元培在北大担任校长期间提出了“以美育代替宗教,以期达到重塑国人完整人格”的主张。目前在国内各种对审美及其概念进行界定的观点当中,影响最大的是王朝闻的《美学概论》一书,王朝闻认为“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汪波教授采用自编问卷对教师素质进行调查,利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炼出了五个因素,认为“教师素质包括业务素质、政治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师的业务素质中包括了审美素质”[5]。蒋国忠教授编撰的《新编大学美育》,该书全面介绍了美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讲述了美的各种观念、形态和特征,以及如何提高审美修养和增强审美能力的理论与方法[6]。

  目前,由于我国长期缺乏对审美学科进行深入探讨和合理规划,审美教育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关注。国内对审美研究更多的只是注重理论层面以及对古典形态美进行抽象思考,并将审美教育更多地界定于艺术的领域。审美教育的空间被扭曲和压抑,对审美教育的研究还停留在较低的理论层次。

  1.有利于教师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助于促进大脑两半球功能平衡协调发展。很多巨大的科学发现,往往源于某种基于形象的想象,如阿基米德浮力定律、化学元素周期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等,都是从某个场景的形象或意象出发,最终通过严密的抽象思维完成的。审美往往有助于教师揭示自然界的本质,有助于教师揭示理论的不美之处,从而创造出更完美的新理论。任何审美活动都是人的审美活动,更精确地说是人脑的审美活动。审美是通过感知觉,使人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象,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在审美活动过程中,想象、回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必须参与,这些都有助于个体思维能力的培养。

  2.有利于教师健全人格的塑造

  如果一个教师审美素质低,就会丧失基本的辨别美丑的能力,就会容易受丑恶现象的影响,不利于形成高尚的品格。人的品格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核心要素,席勒认为“假如一个人的理性与感性脱离就会导致思想僵化,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假如一个人的感性与理性分离,就仅剩下了动物性”[7]。现代社会带给教师的心理压力日渐沉重,焦虑、挫折、无助感等常常萦绕在心,让人寝食难安、身心疲惫。

  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可以使教师身体和心灵同时获得美的享受,消除疲劳、焕发精神。审美具有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作用,这也为教师的心理健康之路扫清障碍,促使教师自觉抵制丑恶,修身养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3.有利于教师超越精神的培养

  审美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审视和评价生活的新方式,让教师走出自己封闭的生活圈,去感知更广阔的生命空间。教师通过对美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激发内在的情感,引起精神上的共鸣。教师在进行审美时,潜意识中就会对艺术家高尚的人格进行学习、模仿和探究,也会在感悟人类在求真求善中创造出来的情感、理性、道德、品格等。审美活动自然会引起教师对人生的思考,促使教师在健康审美观的影响下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艺术以其追求理想和完美的精神,使教师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保持清醒的批判态度,使教师保持活泼、新鲜的感受力和开放的心态。审美活动可以陶冶教师的情感和培养教师的兴趣爱好,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上的家园。

  4.有利于教师人生境界的提高

  通过审美活动可以加深教师对美的认识,准确把握美的标准,正确理解美、判断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对教师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教师在审美的过程中准确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可以使教师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可以使教师注意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质,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教师应该是学科专家和艺术家的统一体,教师的审美素质是其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素质的缺失会严重影响到教师的文化品位、人文素养,限制教师人生境界的提升,不利于健全和完善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如果教师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有意识地追求审美的人生,那么,教师同时也在向最高的精神层面提升了自己的人生境界。

  5.有利于教师创新精神的激发

  审美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想象,丰富的想象能够促进教师产生新的创造。教师

  用审美态度去感受生活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如果不热爱生活,对生活态度是冷漠和潮湿的,创新也就无从何来。创新不是想来就来的,它需要很多的经验为基础。教师要想得到创新,就要热爱生活,感受生活,审美生活。创新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创新大多起始于大脑中产生的灵感。灵感是创新的核心和灵魂,灵感必须从生活中而来;生活是创新的素材和原料,没有任何生活知识的人是不可能产生灵感的:教师只有热爱生活,用审美态度对待生活,这样创新的灵感才会永不枯竭。

  1.同时教师对世界要始终保持纯净的审美态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席勒认为“艺术使我们具有一种能力,能够在没有真正的道德想法时就好像在道德想法影响下那样去行动”[8]。教师要用真诚、自信的心去审美。教师在审美过程中要摆脱庸俗的功利主义观念,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去看待周围的世界,这样看到的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很多教师在审美的时候往往进入一些个人误区,不是自己去发现美,去理解美,而是别人说丑就认为丑,别人说美就认为美。如果这样,教师就丧失了自己审美的基本能力。审美活动最重要的就是要用真诚的心和自信的眼睛去感受周围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会体验美、认识美、用审美的态度看待世界是帮助教师获得身心平衡以及和谐相处的有效方式。

  2.通过审美实践来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

  蔡元培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9]。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就要具备尚美之心,要多留意周围的世界,要善于用眼、用心、用脑去观察,不断地发现工作、生活中的美。教师需要加强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艺术可以启发人的心智,使人得到无限的生活情趣和智慧。教师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中可以逐步积累自己的审美经验,使审美素养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得到积累。对于提高教师审美素养来说,亲身参加审美实践活动比一般学习审美理论和知识具有更为重要而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审美活动的很多精彩微妙之处,往往只可意会,难于言传甚或不可言传。教师生活中还可以培养一些艺术爱好,可以写诗、作画、书法、摄影等,通过接触艺术可以陶冶情操,催发其审美素养的提高。

  3.通过审美理论的学习来提高教师的审美意识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听一首乐曲,普通人一般只会感到很愉悦,评价也只是“好听”。而懂得美学的人,却能细腻地品出乐曲美的缘由,领悟自然要比一般人高得多。因此,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审美品味,平时就要加强美学知识的学习,增加审美知识的积累。教师要明确什么是美,为什么审美,只有把这些基本的审美知识弄清楚了,才能为审美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教师连什么是审美都不知道,那何谈审美能力的提高。丰厚的美学知识是教师搞好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师提高审美素质的基础。教师除了学习美学作品外,还应广泛地涉猎哲学、文学、伦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开阔视野,厚积薄发。教师对美学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研究的深浅,直接关系着其审美修养水平的高低。

  4.把审美人格内化为教师工作、生活的需要

  王一川教授在《美学与美育》一书中明确地指出:“美育侧重于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其目的在于实现个体潜在的丰富性,生成知、情、意和谐发展的完整人格”[10]。人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形成一定的心理行为模式,也就是说,人在任何环境下都总是要形成特定的人格。审美人格的倡导是为了提升个体的人格修养与文化使命,使个体充满智慧与生命之美。教师要注重自身的美,追求自身的完美,这种美不仅包括外表的美,更重要的是心灵的美。这就要求教师要保持健康与整洁,注重自然清纯,追求充实高雅的美,不断完善自我,让审美人格成为教师工作、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审美人格的养成不是一种最终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让教师懂得该如何对待生活,该如何处理好个人与社会、自然、他人的关系。当人格往审美化的方向发展时,教师就会更多地寻找精神上的需要:让精神保持淡泊宁静状态;对于名利、物质欲望则会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

  5.把教师工作、生活的校园环境赋予审美的因素

  校园环境与教师的工作、生活关系密切,校园环境以一种无形或有形的力量感染、启迪着教师的心灵。“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校园环境是对教师进行教育的隐性课程,优美高雅的环境对于陶冶教师的情操、规范教师的行为、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优雅的环境中工作、学习时会倍感心情舒畅。校园环境对陶冶教师的审美情趣、缓和教师紧张心理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学校要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将校园、教室、宿舍、礼堂、图书馆、实验室、陈列室等场所都可以赋予审美的因素,让校园随处可感受到人文审美的气息。学校要引导教师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上,使自身获得美的乐趣,美的享受。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激发教师的审美情感,努力使教师沉浸在对生活和审美的情感体验中。

  6.与时俱进,积极开辟审美教育的各种渠道

  审美教育的过程是漫长的,提高教师的审美能力和修养不仅仅在校内,校外也更加不容忽视。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外社会文化效应,在潜移默化中普及教师的审美教育。校外的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电影院、歌剧院、名胜古迹等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都是开展教师审美教育的资源,如果对这些资源能够很好地加以开发和利用就会对教师审美意识的提升起着推波助澜作用。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尤其是对人性中存在的友情、亲情、爱情的审美,不断为生活提供心灵的慰藉。教师审美活动也要与时俱进,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系统,进行网上艺术欣赏活动。通过网络系统这个平台来提高教师知识储备,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网络审美活动有利于教师在紧张教学之后得到休息,获得美的享受,起到娱人、感人的效果。

  1.不能够把审美教育当成德育

  我们在审美教育中,如果忽略了审美教育的现实价值,把审美教育简单地归属于德

  育的一部分或德育的教育手段,就会漠视审美教育的育人特殊性,这实际上相当于取消了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其实就是个体对美的情感体验过程,这正是审美教育区别于德育的本质特性。德育中也含有情感体验的成分,但是德育比较注重理性,带有从上而下灌输的意思;审美教育强调的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是个人的主动参加与全身心的投入:把审美教育当成德育,就会导致审美教育的畸形发展,对审美教育带来灾难的后果。

  2.不能够把审美文化当成娱乐文化

  当前的审美文化有朝着娱乐化方向蔓延的趋势,原本很多就不是大众审美主流的作品,仅仅由于能够赚取一些经济效益,也被通通推向审美文化市场的中心位置,甚至一些很低俗、恶搞的作品也被当主流大量推出。相反,很多代表本民族文化传统以及主流价值观的优秀经典作品,由于经济效益差而被挤出了审美文化市场的中心。可见,警惕审美文化被当成娱乐化,避免审美文化向低俗化、功利化发展的倾向,是促进审美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

  总之,审美素质是教师素质结构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是教师的必备素质。教师审美素质的提高对于教师自身,对于学生,对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不能没有“美感”,提升教师的审美素质还有更广阔的途径可拓展,这就有待于教育者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去探索、发现,从而更好地促使教师审美素质的提升。

  【相关文献】

  [1]仇春霖.简明美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2]王建疆.审美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1.[3]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251.[4]广西师范大学编写小组.创造发明1000例[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5.[5]汪波.教师素质结构主要因素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l(4):37-40.

  [6]蒋国忠.新编大学美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7]王晓旭.美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79.[8]席勒.审美习俗对道德的促进作用[M].张玉能,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260.[9]王一川.美学与美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158.[10]北大文艺美学丛书编辑委员会.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357.

篇四:教师审美能力的提升对教学工作有什么作用?

  联系实际谈谈教师审美素养的重要性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导因素,研究学校的美育,应该把教师放在首要地位。只有深刻理解教师职业的内涵和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审美素养对教师的重要性。教师的职业是教学,因此,教师首先是一个专家。只有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才能,达到一定的程度才可以传授知识,进行教学活动,这就是所谓的“教书”。但是教学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它还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学。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要具有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决定了教师必须要有“知人”、“爱人”的特殊能力。在教书的基础上,教师就要肩负着“育人”的神圣职责。新中国教育家徐特立先生有这么一句话:“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师就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教师这一职业是专家和艺术家的统一体,这个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素质结构中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知识要素、品德要素、和审美素质要素。

  教师的审美素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内在审美素养和审美技能素养。内在审美素养主要包括一个教师的丰富的美学和美育的理论知识、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以及健康人格的魅力三个层次。审美技能素养主要包括教师形象美的设计技能和教学美的技能展现。教师的形象美主要包括仪表美、教态美和健康的生活审美化三个方面。所谓教学美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知识的讲授表现出来的审美因素。教师必须具备展现教学美的基本审美素养,这就是课程审美化技能、语言审美化技能、艺术审美化表现技能与批评技能三个方面。

  教师的审美素养对教学美的创造起关键作用,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美的创造,每个教师都应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1、具备审美素质的教师能够进行审美教育。

  就拿语文来说,从审美的客体讲,现行教材中包含了众多审美因素,如小说中的主题、形象,散文中的画面、结构,诗歌中的意境、意象,戏剧中的人物性格与矛盾冲突,还有文章的构思美、立意美、结构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等,这些都具有丰富的审美意义。从教学审美主体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审美心理活动,如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审美情绪以及审美灵感等。从课堂美的创造主体讲,教师授课讲究教学艺术,即教学活动具有可欣赏性、创造性和个性,这本身就属于教学的审美范畴。因此,说得直接一点,语文教学就是在审美。

  2、教师的审美修养直接影响教学美的创造。

  具有相当审美修养的教师,就会和谐并富有创造性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有位教师曾给

  学生示范作文课的一个片断:伴随着一首校园民谣《童年》,用“秋千”、“夕阳”组成一个句子。一学生说:“秋千在夕阳下摇晃。”

  老师一听,这没有错,可是,总觉得似乎少了些有味道的东西。“夕阳在秋千上摇晃。”老师轻轻地说出了这一句。仅仅改动了一个字,仅仅改动了一下词语的次序,一种与众不同的旋律悠悠然飘扬在课堂中,同学们似乎都为之一振。可见,教师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就会以审美的态度对待普通人视为寻常的教学活动,发现其中所存在的美。

  3、教师会以审美的高度对待学生。

  学生是教师的审美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到学生的进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教师赞赏的眼光和鼓励声中不断进步;同时,使自己在教学中也有美的感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为“不断满足受教者的审美需要而进步”。要做一个新时代的教育家,就必须有崇高的理想、宽广的胸怀、博大的善心和非凡的教育艺术。这些都是为了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人,而不要以惩罚为目的。“教育的成功和失败往往决定于教师,教师能救人也能伤人,能让人开心,也能让人丢脸,教师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也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学会了审美的教师,其目光中的学生没有不美的;反过来,被教师审美目光普照的学生,也会变得越来越美。

  4、教师的审美修养对学生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学生在教师审美修养的陶冶下就会逐渐养成审美兴趣、发展审美能力和习惯,最后形成审美修养,从而享受教学中的美,变枯燥的学习为快乐的学习。而师生在感受教学中的美、陶冶教学中的美的同时,就会进一步激发他们追求美、创造美的愿望,开拓新的教学美的天地。同时,教师的审美修养也有助于自己享受教学美创造的幸福感,所谓“审美是发现幸福、创造幸福的重要法宝”。因为幸福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种对主体自由的审美能力。幸福感就是一种生活的美感。因此,缺乏美感的人也一定缺乏幸福感。要收获教育幸福,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精神境界、创造性的教学能力,还应当具有对教学活动过程和对教学双方的审美能力。

篇五:教师审美能力的提升对教学工作有什么作用?

  可编辑

  运用美育的作用

  提升学生的素养

  宽城县职教中心

  刘振宇

  摘要:在教育管理中,运用美育从审美角度,培养学生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学生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所以,运用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美育;教育;作用;审美能力;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在党的基本文献中对于美育谈得最具体的一次。它对美育定位准确,非常有针对性,为我们今后改进美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影响也必将是深远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任,就是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成才先要成人,而审美和人文素养是成人的关键要素和基本的衡量指标。缺少审美素养,学生会变得越来越世俗、低俗;缺少人文关怀,精品

  可编辑

  学生会变得越来越隔膜、冷漠。如果美特别是内在美被轻视,我们怠慢的不是思维的深度,而是民族的灵魂。精品

  可编辑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其任务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以一定的审美媒介去感染、启迪美的接受主体,使其在美的欣赏、美感享受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较为系统的美学基本知识。其目的是不断提高接受主体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并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运用运用美育的作用

  提升学生的素养呢?我想从以下几个角度阐述,请同行们指教。

  一、教育中渗透美育,任重道远。

  很多学校的校训里包含有“真、善、美”的含义,求真,就必然尊重科学,重视智育,求善,就必然尊重道德,重视德育;求美,就必然尊重美学,重视美育。而在人的青少年时期,最乐于也最易于通过审美体验去感知真和善。学生正是在美的探求和创造中,不断地完善着自我,忽视了美的眼睛是昏暗的,遗忘了美的心灵是残损的,丢失美的人生更是不幸的。于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体验、探求,就成了教师的一项责任和义务。在教育教学中要渗透美育,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精品

  可编辑

  二、美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马克思说过:“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你要使自己的语言、行为、环境、心灵更美,你就要接受审美教育——学一点美学。

  目前学生存在的问题:人们说爱美和好奇是青年学生的特性,但由于学生经验不足,阅历不深,也往往会出现一些美丑不分、是非不明、善恶不辨的情况,有些人不懂得什么是文明礼貌和精神文明,以美为丑、以丑为美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从现实中看,一些学生追求外在美和注重美的享受,而忽视内在美和审美教育;注重外观的装饰打扮,而忽视内在素质的提高和美化;重物质的感官的刺激性娱乐,而轻视精神的心理的熏陶怡养等等。他们把单纯追求娱乐享受混同于美育,致使生活消费超前,而美育素养相对滞后。总之,学生审美素质的低下,必然影响社会风气的净化,特别是给广大学生的审美追求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学校教育中,我们要帮助学生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的内在美、心灵美。一个人有了心灵美,便可以在精神上放射出美的光辉,而后再形成他的外在美。正像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的:“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没有内在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这就是说,惟有心灵美才能使人高贵,那种自命高贵而没有高贵心灵的人,就像一块精品

  可编辑

  污泥一样。因此,心灵美应该是人的生活美的核心,它是一个人最高尚、最宝贵的品格。精品

  可编辑

  三、运用课本美育净化心灵,润物无声。

  让美育教学走进课堂,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感悟生活美、自然美。生活中处处有美育。教师应更多地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来开展美育。这是一篇语文课文,鲁迅先生《一件小事》,描写一个人力车夫,车把挂住了一位衣服破烂的老女人被风吹起的衣服,老女人慢慢倒在地上说她“摔坏了”。或许是真的摔坏了,或许只是她“装腔作势”,人力车夫不理会这些,毫不犹豫地搀着她的臂膊,一步一步向前面的一所巡警分驻所走去。这就是生活中的美,鲁迅先生当时的感受是“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情感在车夫的美面前被净化了,被纯洁化、高尚化了。学生在课堂里,一边学知识,一边体会到真、善、美。用美育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开展美育,事半功倍。

  学校现代化的多媒体视听教学手段,使自然美进入课堂已经不是一件难事。精品

  可编辑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自然美对于情感的陶冶和净化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在《园林绿化》教学里,很多自然的风光,园林设计,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亲近自然。看一看“避暑山庄”皇家园林,瞧一瞧江南水乡,对于一片蓊蓊郁郁的森林,世俗的眼光就是以商业价值为中心的木材商人的眼光,而纯洁或纯粹的眼光,则是排除了自我野心的诗人、艺术家的眼光——真正的审美的眼光。不难想象,对于森林,木材商人欣赏之后是砍伐;而诗人、艺术家欣赏之后是珍惜和爱护。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重要方式之一。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就是要养成他们纯洁化和高尚化的情怀和眼光,让高尚和纯洁成为他们人生的基本前提。

  二、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也离不开美育

  素质教育如同英国牛津大学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罗杰

  ·彭罗斯在描写神经讯号如何工作时所说的“神经元用细胞膜把躯体、轴突、突触结、树突和所有一切都包围起来精品

  可编辑

  ”(《皇帝新脑》P450)那样,“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心育”中,德育是“神经元”,它解决的是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问题。智育解决的是提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体育解决的是提高人们的体能体质;劳育解决的是提高人们的劳动技能即动手能力;心育解决的是一个人健康心理所要求具备的心理素质。而美育就是那层细胞膜,包围各育。它是从审美角度,通过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因此,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美育与德育

  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正确的审美观取决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德育必须居于首位。但是,美育有着它特殊的教育方式,它的特点是引导人们在美的感受、鉴赏中,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自我完善,并且凭借形象思维的方法,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进行。它不带有一般教育所具有的强制性,而是通过人对美的感受,引起情感的激荡(美来自于情,情动于衷,没有情谈不上美),使人心甘情愿地甚至不知不觉地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高尚的情操。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精品

  可编辑

  “美育是道德的补翼”。所以,美育在德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德育,它是通过社会实践的体验及其文学艺术作品的熏陶而实现的。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化,集中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本质。应该说,一部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是一面时代的镜子,是人民的心声。一个艺术形象和一件美好事物,都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教育力量和感染力;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点燃学生心灵美的火花,唤起强烈的感情共鸣。。比如名甲天下桂林山水,庄严雄伟的万里长城,不仅使人感到祖国山河的壮丽,而且也会使人联想到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力,激起人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黄河大合唱》的歌曲,不但歌唱了黄河的宏伟气魄,更歌颂了人民的伟大力量。当你歌唱这支歌时候,自然会联想到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摇篮,是古老的民簇文化发祥的地方,还会联想到在那烽火连天的日子里,有多少英雄儿女,在黄河两岸的山岗上和青纱帐里,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

  人的社会实践,就其全部生活内容看,有物质的和精神的,而且精神生活是主要的。精神生活越充实,人的精神面貌就越发振奋、健康。人在青少年时期,生命力最旺盛,精力最充沛,思想特活跃,如果这个时期失去了富有营养的精神乳汁的哺育,则会自然分流,有的在人生探索中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有的则沉溺于低级庸俗的趣味之中,损害了健康的精精品

  可编辑

  神世界。向学生进行美育,如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欣赏高雅的音乐舞蹈,学习书法绘画,参观自然景观,名胜古迹等等,就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文学、爱美术、爱音乐、爱舞蹈精品

  可编辑

  ......

  爱人生中一切美好东西的情趣,使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美的东西可以将他们的思想感情熏陶得健康、纯洁,可以充分发展他们的特长,他们的志趣,他们的创造力。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中,对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祖国的山川田园要求进一步装点,各种产品式样(乃至于包装)、园林建筑等也要求进一步美化,对学生进行美育,使学生增长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感情,能够促进其优秀品质的形成,良好道德的修养。

  美育在德育中的作用,还体现在使“心灵得到净化”。易健教授在《审美学导论》中强调指出,美育“既不舍去感情,同时又突破感情,达到对客观规律(深刻的理性内容)的紧张探索与主体目的性的强烈追求的渗透交融,从而使情感获得激荡,心灵得到净化,意志受到陶冶,精神获得满足与升华。”这里,“心灵得到净化”与“精神获得满足与升华”是互为因果的。教师在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精品

  可编辑,具体的工作对象是正在成长变化的人。教育者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改变受教育者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启迪他们的心灵。因此,人们把教师尊称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纵观中国传统的教育实践,教育者总是通过审美教育对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实现内心的认同,从而反映到行为举止上的。重视美育的育人功能,并在教育实践中实施,用美育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是自古有之,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对此认识不足,就不可能切实发挥美育在德育中的作用,学生中某些不健康的爱好就得不到有效遏制。如当前有些教师对男生蓄长发、染发,女生涂脂红,穿超短裙,对他们热衷唱情调低下的歌曲、出言不逊、不文明等问题感到“挠头”,往往采取硬性禁止的办法。结果虽然三令五申,但仍有我行我素者。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孩子误认为自己的形象、行为是美的,是一种风度,是潇洒。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加之日益增长的青春活力,促使他(她)们爱美,追求美。问题的结症在于这些学生缺乏正确的审美能力,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怎样才能使自己变美,就难免出现一些不健康的追求。这类问题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是解决不好的。但只要我们加强审美教育,充分发挥美育功能,讲清衡量一个人美不美,既决定于自然属性,也决定于社会属性。使他们懂得精品

  可编辑

  什么是真正的美,懂得美与不美,重在气质,重在心灵。在教育中让学生感到教师理解自己爱美的天性,又懂得了真正的美,从而逐渐提高分辨美丑的能力,使其思想在美的感染中升华。这样教育的效果,比空洞的说教和粗暴的强行禁止会更好。美育养性恬情,净化心灵的作用也正在这里。精品

  可编辑

  教育的要义本来只有在精神愉悦,情感澎湃和审美感受中,受教育者才能深刻领略,经久不忘。因此,教育者必须强化美感功能,怀着对事业、对学生的挚爱,调动强烈的感情,努力使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构成一种美感的动力系统,以美的独有魅力和感染力,有效地作用于受教育者,以达到“悦神悦志”的程度,使其“精神获得满足和升华”,“心灵得到净化”。

  (二)美育与智育

  美育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促进其智力的发展。人们认识世界有两条途径:一是科学的途径。英国的罗杰.彭罗斯运用电脑科学、数学、物理学、宇宙学、生物学中的神经及精神科学,用公式、统计数据、科学的论证来证明科学领域的一般客观规律,特别是哲学上最重大问题之一的“精神──身体关系”就属这一类。一是艺术的途径。它借助生动、鲜明、富于想象、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认识世界。日月星辰、风清月白、高山流水、狂风巨浪、电闪雷鸣、忠奸真伪、美丑善恶等等,自然的、人文的、一个个意象组合成一个个形象、一幅幅画面,生动形象地反映客观世界。如何让学生把握住认识世界的两条途径,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呢?科学的途径主要靠逻辑思维,但也不乏良好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帮助人民认识世界。艺术的途径则是靠生动、鲜明、富有吸引力精品

  可编辑

  的艺术形象,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二者都具有美的魁力。发掘二者中的美,开启学生的智力,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说,美是智慧的一种激素,那么美育则是这种激素的催化剂。美育中,学生是主体因素,教师是主导因素。教师对人类智力智源的开发作用,是其他任何职业人员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精品

  可编辑

  教育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这是智力开发的基础。然而教师劳动的显著特点就是挖掘“美”,进行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情感、美的言辞、美的理性、美的气度、美的结构、揭示新思想、新科学的科学性、真理性、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受到美的熏陶、美的启迪,培养学生对科学与真理的美好追求,从而开发学生智力。以语文教学为例,语文美育是教师指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理解美,进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过程。语文课本的内容极为丰富,它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于一炉,使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的风貌,十分和谐地融汇在语言文字之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及追求美的方法,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鉴赏、表达美的文章、美的社会、美的自然、美的人生,从而在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想象能力,显示出美在智育中的激发功能。精品

  可编辑

  人类活动的终极目的是创造美好的未来,其全部意义在于创造。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这是因为美育揭示了创造的审美价值,即人在创造中,掌握了“真”,才能实现“善”,认识了“必然”,才能获得“自由”,从而开出了人类的创造之花──美。这种创造是必须在掌握了各项活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上。美育能够帮助学生做到这一点。通过美育,让学生掌握阅读、写作、唱歌、演戏、跳舞、绘画、手工制作等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将他们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于社会实践,比如美化环境、美化校园,在这些具体活动中达到美化生活,美化心灵的目的。这样既创造了美,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促进了创造。伟大泭科学家爱迪生曾说过:“美引起了我的想象。”爱因斯坦也曾说:“美照亮了我的道路。”是的,人一旦具备了高度的审美能力,对美就有着不懈的追求,引发出种种想象、联想、幻想、引发出创造的欲望。飞鸟凌空展翅的矫健形象,触发了人们发明飞机的灵感,鱼类遨游江河湖海浮现自如的情态,启发了人们对各种船舶舰艇的设想。而宇宙飞船的诞生能说与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丝毫无关?可见,科学闪耀着智慧的美,美育是创造之父。精品

  可编辑

  (三)美育与体育、劳动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美育,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身体素质和劳动素质。通过各门学科的教学和借助于大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美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鄙的,激发学生的美感,陶冶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热爱美好的事物,厌恶丑恶的东西,从而立志把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学校中的体育课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可以说是健与美的有机结合的“艺术创作”。在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中,动作的协调、优美和富有节奏感,学生体态的健康和匀称,以及在体育活动中形成起来的生动活泼、积极乐观的性格等,都是身体素质美的具体体现;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是学校日常生活中实施美育的重要形式,它可以使学生懂得劳动是美的。美产生于劳动,人们的美的观念和美的创造,最初就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认识和改造世界,显示着人的本质力量,这本身就是美的表现。但是,这种情况,在剥削制度下,是不可能得到正常体现的。只有解放了的人民,才能用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争取理想的未来。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劳动不再是压迫和剥削人的手段,它成了解放人和使人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劳精品

  可编辑

  动已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成了美的创造的源泉,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劳动,提高了学生的劳动素质精品

  可编辑

  三、精神文明建设更加离不开美育

  美育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是由美育的特点所决定的,美育的特点之一是通过美的事物来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因而它具有形象性、可感性;其特点之二是以情动人,它可以调动人的各种心理功能,激发人的情感,使人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其特点之三是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是出于个人内心的自愿和在轻松愉快的欢乐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正是美育有以上这些特点,因而它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不仅要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必须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就会失去物质基础;同样,没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就会失去精神支柱。事情总是要人去做的,而人做事是受思想支配的,人的思想境界的高低,精神面貌的好坏,文化素养和美学修养的深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着直接的影响。社会的全面发展始终同人的全面发展联系在一起,而人的发展关键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包括德、智、体、美、劳、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也可把它归纳为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现代世界的竞争与其说是经济的竞争,不如说是科技和教育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人的素质的竞争。因此,要想顺利实现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精品

  可编辑

  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就必须十分重视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而这正是加强科技兴国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在国民中,特别是青少年中普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培养大批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精品

  可编辑

  “四有”新人,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科学的思想体系,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不可能真正懂得和掌握的;同时科学文化知识又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生产力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科技兴国与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来,市场经济大潮猛烈地冲击着传统的道德观念,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存在着某种病态的和不健康、不文明的现象,社会趋于功利化和实用化;在文化观念上,非理性因素明显上升。在某些人心里传统美德失落,价值导向紊乱,道德规范和原则被冷落,甚至以诚实为傻气,以俭朴为寒酸,以奢侈为荣耀,视善良为无能,既无善恶是非感,又无内疚自责心,如此等等,都从根本上背离了社会主义道德原则。为此,我们应该一方面倡导精品

  可编辑

  “爱智”精神,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种技教育,尊重知识人才,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步伐,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提倡“爱美”、“崇德”、“敬业”精神,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道德体系和社会行为规范,端正社会风气,美化社会环境,从而保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这里,教育和审美教育是推动社会文明建设最基本的途径。它作为社会的特殊生产部门,所生产的既不是物质产品,也不是精神产品,而是社会主体——各种类型和各个层次的专业人才,因为科学技术的创新、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我们这里讲的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广义的,它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而其余的只是学校教育的弥补和延伸。就家庭来说,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家庭的格调、精神状态、思想作风、环境的清洁和美化、生活秩序的有条不紊、成员间互相关心、和睦相处、团结向上等,会使人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不可低估家庭教育;而人的一生时刻也不能脱离社会,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美广泛地存在着。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强大威力,建设祖国、美化生活和家园的创造力量等,都显示出丰富多彩的社会美。爱国、正直、诚实是我们时代心灵美的基本要求,创精品

  可编辑

  造的喜悦,斗争的乐趣,劳动的伟大,品格的高尚等是共产主义道德情操的最高标准。这些都激发人们以更大的热情来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促进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精品

  可编辑

  21世纪将是一个科技和经济加速发展的时代,终身教育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教育(包括美育)能直接影响人们认识和改造自身的能力,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学校开设的一些课程,都直接或间接的与美育有一定的关联。学生能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中受到一定的美的熏陶,同时又在美感教育中学到某些知识。实践表明,越高深的学问,越是深刻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就越是与美的形式规律相契合。从根本上说,热爱科学,热爱生活同追求美是一致的,因此,提高审美修养,树立健康的审美观点,无论对于从事什么专业的人来说,都是培养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精品

  可编辑

  总之,在人民群众中,特别是青少年中大力提倡和实施美育,加强美育工作,对实施素质教育、改变整个社会风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等而言,这不仅是一项长远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而且更具有特别迫切的现实意义。

  .

  精品

篇六:教师审美能力的提升对教学工作有什么作用?

  浅析审美能力提高的意义

  浅析审美能力提高的意义

  摘

  要:审美能力,是指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着审美能力严重缺乏的问题。大学生个人审美能力的提高,对大学生个人修养、文艺创造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意义

  审美能力,也即是艺术鉴赏能力,是指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包括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它在人学习训练和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根底上形成与开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成表达出来的对美的认识、评价和再创造,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创造的统一,主要是在艺术欣赏与创造中形成并获得开展。审美能力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当今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文化开展日趋多样化,大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越来越丰富,一局部学生的审美取向不容乐观,一些大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存在着淡化和庸俗化的态度。例如,大学校园内奇装异服屡见不鲜,大学服饰文化已逐渐缺失大学生特质;很多学生追求个性,对于自身的行为,是否表达当代大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不重要,重要的是与众不同;对于大学校园的优美环境,一些学生不是保护而是破坏等等。不可否认,由于大学生思想活泼,接受能力强,所以对时尚的嗅觉十分敏感和迅速,效仿的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更需要审美教育来引导大学生对时尚和美的正确认识,纠正他们的不正确的审美取向。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他们以美的规律和想象去改变自我、改变世界,从而开展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便显示出了其非常的意义。本文将对大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的意义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期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一、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其个人修养的加强

  “意象世界会照亮一个本真的世界〞。较高的审美能力,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修养。审美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追求心灵自由的过程,而个人的心灵也会在这样的审美追求中得到精华和升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种学说各有千秋,既有合理的地方也有偏颇之处。现代的格式塔学派提出结构同形说,比拟正确地反映了审美情感的性质和生成原理。“以自由给予自由,是艺术审美王国的唯一法律,艺术——审美超越是通过自由体验和体验自由而实现的超越。〞人的心灵通过移情等审美途径与世上一切没得东西交流与沟通,那么久而久之,在这样一种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影响下,个人日常行为和心理活动都会形成良好的审美情绪,从而自己对生活当中的诸多问题时机形成较强的化解能力,让一切美德事物伴随心灵成长,个人的修养也便在其中得到加强。

  二、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文艺创造能力的增强

  大学生的文艺作品的创造能力的增强,离不开其审美能力的提高,而这里的审美能力,包括了审美情感、审美经验等。我们知道,审美情感关系到艺术创作欲望的萌发、艺术创作对象的孕育,它能够使艺术家的创造具有艺术感染力和生活底蕴,也能够满足人们各种审美需要的艺术作品。没有审美情感就没有审美艺术,审美情感消失,也就意味着文艺创造的消失。因而我们大学生也应该认识到审美情感对于自己文艺创造能力的开展的重要意义,并主动培

  养自己的审美能力,使自己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经验都得到加强。审美体验也扮演者重要的作用,审美体验是日常体验的一种升华,作为一个文艺创造者,必须要敏锐而准确地发现和摄取到生活中的美,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具体的学习和生活形象,从中加强自身的艺术创造能力。领悟的最根本层次是对不同于“实用〞状态的“虚幻〞状态的理解,换言之,就是要把真实生活中的事件,情节和感情与审美状态的艺术事件,情节和感情区别开来。

  艺术家的领悟与科学家的领悟有所区别,在艺术家的“领悟〞中,太阳可以是黑的“瘦〞的,促织的叫声象针一样尖,莺的鸣唱是滚圆的,声音可以有气味,寒冷可以有颜色,灯光可以象水样冷。这些在科学家看来近于痴人说梦,而科学研究要的是精确的观察,在大量实验根底上的假设推理,科学家的领悟更多理性的根底。而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文艺创造能力的提高,与自身的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三、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增强

  审美与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审美是创新的源泉,创新是审美的深化与延伸,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创造着美好的世界。当今社会,处处可见创新的事物,这些创新,相当一局部与审美有着密切联系。例如服装设计、汽车的外形设计、房屋的外观设计、雕塑作品、创意产品等等,因为只有拥有较高的审美能力,自己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提高,才能够更好的根据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设计和创造出更多符合群众需求的产品,对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大凡出类拔萃的作家和艺术家都具有令人钦慕的高度兴旺的审美观察力和感受力,他们不但善于敏锐地捕捉美,而且善于准确地把握对象美的感性特征和细节。不仅仅文学家和艺术家,就连著名的科学家在审美上也有着很高的造诣,比方理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弹得一手好钢琴,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拉得一手漂亮的小提琴,这对他们的事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良好的艺术想象力,是促进科学开展的有效条件,这里的艺术想象力,也即是审美能力的一种表达。

  四、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其思维能力的增强

  审美包含思维,审美过程便是一个独特的思维过程,而美学是一门哲学,审美是一种哲学的思维活动。因此,要提高审美能力,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因此,审美能力提高,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但是现在的一个现象是,不少大学生养成了一个不懂不会问度娘的习惯,对于问题,没有做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因而自身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不少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了限制。因而审美能力的培养便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审美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大学生思维训练的缺乏。因为一个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一旦形成,往往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可以让大学生们在一中良好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环境下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从而促进大学生的成长。

  五、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其体验能力的增强

  审美体验,指人在对审美对象的感受中所到达的精神超越和生命感悟,一种极为强烈的人格、心灵的顶峰体验。审美体验是指充分调动创作主体的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素,结合创作主体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与理解,它是审美主体对对象深入而独特的感性直觉方式,是培养审美能力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大学生面对日常生活能够保持积极、自信、兴奋、愉悦、期待的状态,因为大学生木讷个人体验能力会导致他们对周围的人、事、物的感受和体验能力降低,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和打击时显得手足无措。因此,大学生认识到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于自身体验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

  意义。

  总之,美作为一种存在,不能视而不见,审美能力作为提升自身各种素质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不能置假设罔闻。因为审美需要是人的一种本质需要,审美能力是人拥有的一种本质能力。尤其是在审美能力普遍缺失的大学生群体中,提高审美能力凸显出了其重要性。在大学教育中,不管是大学生本身还是学校,都应该认识到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努力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为大学生开展创造有效的智力条件和环境气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开展、科学开展。

  六、有利于专业知识素养的提高

  “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典范。〞教师的师德素养是教师素质的核心、灵魂。因此,教师作为育人的主体,首先要具有完善的人格,要在思想境界、道德情操上堪为师表,以良好的师德风范去影响学生。以人格影响人格,以素质造就素质。正如大教育家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的师德素养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的教化作用,人民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努力完善自我,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作为一名荣耀的人民教师,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芒的职业,肩负的是培养祖国未来的建设者的神圣使命,我们必须树立伟大而高尚的理想,努力做到“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参考文献

  【1】

  王秀.试论生态式艺术教育观照顾下的大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J].群众文艺,2021.

  【2】

  徐素洁.浅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J].赤峰学院院报,2021.

  【3】

  欧阳路芊.浅谈当代大学生美学素质的培养[J].内江科技,2021.

  【4】

  杨福运.美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作用[J].群众文艺,2021.

篇七:教师审美能力的提升对教学工作有什么作用?

  运用美育的作用

  提升学生的素养

  宽城县职教中心

  刘振宇

  摘要:在教育管理中,运用美育从审美角度,培养学生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学生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所以,运用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美育;教育;作用;审美能力;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在党的基本文献中对于美育谈得最具体的一次。它对美育定位准确,非常有针对性,为我们今后改进美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影响也必将是深远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任,就是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成才先要成人,而审美和人文素养是成人的关键要素和基本的衡量指标。缺少审美素养,学生会变得越来越世俗、低俗;缺少人文关怀,学生会变得越来越隔膜、冷漠.如果美特别是内在美被轻视,我们怠慢的不是思维的深度,而是民族的灵魂。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其任务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以一定的审美媒介去感染、启迪美的接受主体,使其在美的欣赏、美感享受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较为系统的美学基本知识。其目的是不断提高接受主体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并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运用运用美育的作用

  提升学生的素养呢?我想从以下几个角度阐述,请同行们指教。

  一、教育中渗透美育,任重道远。

  很多学校的校训里包含有“真、善、美”的含义,求真,就必然尊重科学,重视智育,求善,就必然尊重道德,重视德育;求美,就必然尊重美学,重视美育。而在人的青少年时期,最乐于也最易于通过审美体验去感知真和善。学生正是在美的探求和创造中,不断地完善着自我,忽视了美的眼睛是昏暗的,遗忘了美的心灵是残损的,丢失美的人生更是不幸的。于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体验、探求,就成了教师的一项责任和义务。在教育教学中要渗透美育,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二、美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马克思说过:“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你要使自己的语言、行为、环境、心灵更美,你就要接受审美教育-—学一点美学。

  目前学生存在的问题:人们说爱美和好奇是青年学生的特性,但由于学生经验不足,阅历不深,也往往会出现一些美丑不分、是非不明、善恶不辨的情况,有些人不懂得什么是文明礼貌和精神文明,以美为丑、以丑为美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从现实中看,一些学生追求外在美和注重美的享受,而忽视内在美和审美教育;注重外观的装饰打扮,而忽视内在素质的提高和美化;重物质的感官的刺激性娱乐,而轻视精神的心理的熏陶怡养等等.他们把单纯追求娱乐享受混同于美育,致使生活消费超前,而美育素养相对滞后。总之,学生审美素质的低下,必然影响社会风气的净化,特别是给广大学生的审美追求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学校教育中,我们要帮助学生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的内在美、心灵美。一个人有了心灵美,便可以在精神上放射出美的光辉,而后再形成他的外在美.正像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的:“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没有内在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这就是说,惟有心灵美才能使人高贵,那种自命高贵而没有高贵心灵的人,就像一块

  污泥一样。因此,心灵美应该是人的生活美的核心,它是一个人最高尚、最宝贵的品格。

  三、运用课本美育净化心灵,润物无声。

  让美育教学走进课堂,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感悟生活美、自然美。生活中处处有美育。教师应更多地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来开展美育。这是一篇语文课文,鲁迅先生《一件小事》,描写一个人力车夫,车把挂住了一位衣服破烂的老女人被风吹起的衣服,老女人慢慢倒在地上说她“摔坏了”.或许是真的摔坏了,或许只是她“装腔作势”,人力车夫不理会这些,毫不犹豫地搀着她的臂膊,一步一步向前面的一所巡警分驻所走去.这就是生活中的美,鲁迅先生当时的感受是“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情感在车夫的美面前被净化了,被纯洁化、高尚化了。学生在课堂里,一边学知识,一边体会到真、善、美。用美育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开展美育,事半功倍。

  学校现代化的多媒体视听教学手段,使自然美进入课堂已经不是一件难事。“,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自然美对于情感的陶冶和净化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在《园林绿化》教学里,很多自然的风光,园林设计,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亲近自然。看一看“避暑山庄”皇家园林,瞧一瞧江南水乡,对于一片蓊蓊郁郁的森林,世俗的眼光就是以商业价值为中心的木材商人的眼光,而纯洁或纯粹的眼光,则是排除了自我野心的诗人、艺术家的眼光——真正的审美的眼光。不难想象,对于森林,木材商人欣赏之后是砍伐;而诗人、艺术家欣赏之后是珍惜和爱护。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重要方式之一。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就是要养成他们纯洁化和高尚化的情怀和眼光,让高尚和纯洁成为他们人生的基本前提。

  二、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也离不开美育

  素质教育如同英国牛津大学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罗杰

  ·彭罗斯在描写神经讯号如何工作时所说的“神经元用细胞膜把躯体、轴突、突触结、树突和所有一切都包围起来”(《皇帝新脑》P450)那样,“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心育"中,德育是“神经元”,它解决的是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问题。智育解决的是提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

  力;体育解决的是提高人们的体能体质;劳育解决的是提高人们的劳动技能即动手能力;心育解决的是一个人健康心理所要求具备的心理素质。而美育就是那层细胞膜,包围各育.它是从审美角度,通过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因此,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美育与德育

  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正确的审美观取决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德育必须居于首位。但是,美育有着它特殊的教育方式,它的特点是引导人们在美的感受、鉴赏中,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自我完善,并且凭借形象思维的方法,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进行。它不带有一般教育所具有的强制性,而是通过人对美的感受,引起情感的激荡(美来自于情,情动于衷,没有情谈不上美),使人心甘情愿地甚至不知不觉地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高尚的情操.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美育是道德的补翼”.所以,美育在德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德育,它是通过社会实践的体验及其文学艺术作品的熏陶而实现的。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化,集中反映了现实生

  活的本质。应该说,一部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是一面时代的镜子,是人民的心声。一个艺术形象和一件美好事物,都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教育力量和感染力;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点燃学生心灵美的火花,唤起强烈的感情共鸣。。比如名甲天下桂林山水,庄严雄伟的万里长城,不仅使人感到祖国山河的壮丽,而且也会使人联想到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力,激起人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黄河大合唱》的歌曲,不但歌唱了黄河的宏伟气魄,更歌颂了人民的伟大力量。当你歌唱这支歌时候,自然会联想到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摇篮,是古老的民簇文化发祥的地方,还会联想到在那烽火连天的日子里,有多少英雄儿女,在黄河两岸的山岗上和青纱帐里,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

  人的社会实践,就其全部生活内容看,有物质的和精神的,而且精神生活是主要的。精神生活越充实,人的精神面貌就越发振奋、健康.人在青少年时期,生命力最旺盛,精力最充沛,思想特活跃,如果这个时期失去了富有营养的精神乳汁的哺育,则会自然分流,有的在人生探索中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有的则沉溺于低级庸俗的趣味之中,损害了健康的精神世界.向学生进行美育,如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欣赏高雅的音乐舞蹈,学习书法绘画,参观自然景观,名胜古迹等等,就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文学、爱美术、爱音乐、爱舞蹈。。。。。.

  爱人生中一切美好东西的情趣,使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美的东西可以将他们的思想感情熏陶得健康、纯洁,可以充分发展他们的特长,他们的志趣,他们的创造力。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中,对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祖国的山川田园要求进一步装点,各种产品式样(乃至于包装)、园林建筑等也要求进一步美化,对学生进行美育,使学生增长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感情,能够促进其优秀品质的形成,良好道德的修养。

  美育在德育中的作用,还体现在使“心灵得到净化"。易健教授在《审美学导论》中强调指出,美育“既不舍去感情,同时又突破感情,达到对客观规律(深刻的理性内容)的紧张探索与主体目的性的强烈追求的渗透交融,从而使情感获得激荡,心灵得到净化,意志受到陶冶,精神获得满足与升华。”这里,“心灵得到净化”与“精神获得满足与升华”是互为因果的。教师在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具体的工作对象是正在成长变化的人。教育者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改变受教育者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启迪他们的心灵。因此,人们把教师尊称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纵观中国传统的教育实践,教育者总是通过审美教育对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实现内心的认同,从而反映到行为举止上的.重视美育的育人功能,并在教育实践中实施,用美育使学生

  “心灵得到净化",是自古有之,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对此认识不足,就不可能切实发挥美育在德育中的作用,学生中某些不健康的爱好就得不到有效遏制.如当前有些教师对男生蓄长发、染发,女生涂脂红,穿超短裙,对他们热衷唱情调低下的歌曲、出言不逊、不文明等问题感到“挠头”,往往采取硬性禁止的办法.结果虽然三令五申,但仍有我行我素者。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孩子误认为自己的形象、行为是美的,是一种风度,是潇洒。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加之日益增长的青春活力,促使他(她)们爱美,追求美。问题的结症在于这些学生缺乏正确的审美能力,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怎样才能使自己变美,就难免出现一些不健康的追求.这类问题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是解决不好的。但只要我们加强审美教育,充分发挥美育功能,讲清衡量一个人美不美,既决定于自然属性,也决定于社会属性.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懂得美与不美,重在气质,重在心灵。在教育中让学生感到教师理解自己爱美的天性,又懂得了真正的美,从而逐渐提高分辨美丑的能力,使其思想在美的感染中升华。这样教育的效果,比空洞的说教和粗暴的强行禁止会更好.美育养性恬情,净化心灵的作用也正在这里.教育的要义本来只有在精神愉悦,情感澎湃和审美感受中,受教育者才能深刻领略,经久不忘。因此,教育者必须强化

  美感功能,怀着对事业、对学生的挚爱,调动强烈的感情,努力使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构成一种美感的动力系统,以美的独有魅力和感染力,有效地作用于受教育者,以达到“悦神悦志”的程度,使其“精神获得满足和升华",“心灵得到净化”。

  (二)美育与智育

  美育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促进其智力的发展。人们认识世界有两条途径:一是科学的途径。英国的罗杰.彭罗斯运用电脑科学、数学、物理学、宇宙学、生物学中的神经及精神科学,用公式、统计数据、科学的论证来证明科学领域的一般客观规律,特别是哲学上最重大问题之一的“精神──身体关系”就属这一类。一是艺术的途径。它借助生动、鲜明、富于想象、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认识世界。日月星辰、风清月白、高山流水、狂风巨浪、电闪雷鸣、忠奸真伪、美丑善恶等等,自然的、人文的、一个个意象组合成一个个形象、一幅幅画面,生动形象地反映客观世界。如何让学生把握住认识世界的两条途径,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呢?科学的途径主要靠逻辑思维,但也不乏良好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帮助人民认识世界。艺术的途径则是靠生动、鲜明、富有吸引力的艺术形象,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二者都具有美的魁力.发掘二者中的美,开启学生的智力,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果说,美是智慧的一种激素,那么美育则是这种激素的催化剂。美育中,学生是主体因素,教师是主导因素.教师对人类智力智源的开发作用,是其他任何职业人员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

  教育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这是智力开发的基础。然而教师劳动的显著特点就是挖掘“美",进行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情感、美的言辞、美的理性、美的气度、美的结构、揭示新思想、新科学的科学性、真理性、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受到美的熏陶、美的启迪,培养学生对科学与真理的美好追求,从而开发学生智力.以语文教学为例,语文美育是教师指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理解美,进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过程。语文课本的内容极为丰富,它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于一炉,使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的风貌,十分和谐地融汇在语言文字之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及追求美的方法,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鉴赏、表达美的文章、美的社会、美的自然、美的人生,从而在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想象能力,显示出美在智育中的激发功能。

  人类活动的终极目的是创造美好的未来,其全部意义在于创造。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这是因为美育揭示了创

  造的审美价值,即人在创造中,掌握了“真”,才能实现“善",认识了“必然”,才能获得“自由”,从而开出了人类的创造之花──美。这种创造是必须在掌握了各项活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上.美育能够帮助学生做到这一点。通过美育,让学生掌握阅读、写作、唱歌、演戏、跳舞、绘画、手工制作等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将他们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于社会实践,比如美化环境、美化校园,在这些具体活动中达到美化生活,美化心灵的目的。这样既创造了美,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促进了创造。伟大泭科学家爱迪生曾说过:“美引起了我的想象。"爱因斯坦也曾说:“美照亮了我的道路。”是的,人一旦具备了高度的审美能力,对美就有着不懈的追求,引发出种种想象、联想、幻想、引发出创造的欲望.飞鸟凌空展翅的矫健形象,触发了人们发明飞机的灵感,鱼类遨游江河湖海浮现自如的情态,启发了人们对各种船舶舰艇的设想.而宇宙飞船的诞生能说与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丝毫无关?可见,科学闪耀着智慧的美,美育是创造之父。

  (三)美育与体育、劳动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美育,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身体素质和劳动素质。通过各门学科的教学和借助于大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美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鄙的,激发学生

  的美感,陶冶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热爱美好的事物,厌恶丑恶的东西,从而立志把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学校中的体育课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可以说是健与美的有机结合的“艺术创作”.在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中,动作的协调、优美和富有节奏感,学生体态的健康和匀称,以及在体育活动中形成起来的生动活泼、积极乐观的性格等,都是身体素质美的具体体现;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是学校日常生活中实施美育的重要形式,它可以使学生懂得劳动是美的.美产生于劳动,人们的美的观念和美的创造,最初就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认识和改造世界,显示着人的本质力量,这本身就是美的表现。但是,这种情况,在剥削制度下,是不可能得到正常体现的。只有解放了的人民,才能用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争取理想的未来.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劳动不再是压迫和剥削人的手段,它成了解放人和使人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劳动已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成了美的创造的源泉,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劳动,提高了学生的劳动素质

  三、精神文明建设更加离不开美育

  美育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是由美育的特点所决定的,美育的特点之一是通过美的事物来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因而它具有

  形象性、可感性;其特点之二是以情动人,它可以调动人的各种心理功能,激发人的情感,使人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其特点之三是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是出于个人内心的自愿和在轻松愉快的欢乐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正是美育有以上这些特点,因而它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不仅要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必须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就会失去物质基础;同样,没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就会失去精神支柱。事情总是要人去做的,而人做事是受思想支配的,人的思想境界的高低,精神面貌的好坏,文化素养和美学修养的深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着直接的影响。社会的全面发展始终同人的全面发展联系在一起,而人的发展关键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包括德、智、体、美、劳、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也可把它归纳为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现代世界的竞争与其说是经济的竞争,不如说是科技和教育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人的素质的竞争。因此,要想顺利实现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就必须十分重视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而这正是加强科技兴国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在国民中,特别是青少年中普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培养大批与市场

  经济相适应的“四有”新人,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科学的思想体系,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不可能真正懂得和掌握的;同时科学文化知识又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生产力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科技兴国与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来,市场经济大潮猛烈地冲击着传统的道德观念,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存在着某种病态的和不健康、不文明的现象,社会趋于功利化和实用化;在文化观念上,非理性因素明显上升.在某些人心里传统美德失落,价值导向紊乱,道德规范和原则被冷落,甚至以诚实为傻气,以俭朴为寒酸,以奢侈为荣耀,视善良为无能,既无善恶是非感,又无内疚自责心,如此等等,都从根本上背离了社会主义道德原则。为此,我们应该一方面倡导“爱智"精神,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种技教育,尊重知识人才,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步伐,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提倡“爱美”、“崇德”、“敬业”精神,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道德体系和社会行为规范,端正社会风气,美化社会环境,从而保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这里,教育和审美教育是推动社会文明建设最基本的途径.

  它作为社会的特殊生产部门,所生产的既不是物质产品,也不是精神产品,而是社会主体——各种类型和各个层次的专业人才,因为科学技术的创新、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我们这里讲的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广义的,它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而其余的只是学校教育的弥补和延伸.就家庭来说,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家庭的格调、精神状态、思想作风、环境的清洁和美化、生活秩序的有条不紊、成员间互相关心、和睦相处、团结向上等,会使人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不可低估家庭教育;而人的一生时刻也不能脱离社会,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美广泛地存在着。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强大威力,建设祖国、美化生活和家园的创造力量等,都显示出丰富多彩的社会美。爱国、正直、诚实是我们时代心灵美的基本要求,创造的喜悦,斗争的乐趣,劳动的伟大,品格的高尚等是共产主义道德情操的最高标准。这些都激发人们以更大的热情来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促进整个社会健康发展;21世纪将是一个科技和经济加速发展的时代,终身教育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教育(包括美育)能直接影响人们认识和改造自身的能力,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学校开设的一些课程,都直接或间接的与美育有一定的关联.学生能在学习科学文

  化知识中受到一定的美的熏陶,同时又在美感教育中学到某些知识。实践表明,越高深的学问,越是深刻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就越是与美的形式规律相契合。从根本上说,热爱科学,热爱生活同追求美是一致的,因此,提高审美修养,树立健康的审美观点,无论对于从事什么专业的人来说,都是培养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不可缺少的。

  总之,在人民群众中,特别是青少年中大力提倡和实施美育,加强美育工作,对实施素质教育、改变整个社会风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等而言,这不仅是一项长远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而且更具有特别迫切的现实意义。

篇八:教师审美能力的提升对教学工作有什么作用?

  审美教育在师范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国家也在不断深化改革教育,那么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师范美术教学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审美教育有助于端正学生的审美观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广大教师应时刻提高自身审美能力,不断丰富教学素材,提高教师职业素养。那么本文主要针对在师范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应用这个点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美术教学;审美教育;应用

  引言:

  对于现代教育而言,在师范美术教学中加入审美教育是当下时代的需要,所以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审美教育,结合美术教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审美教育教学,以此来提高教学成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凸显,教师是作为榜样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教师的审美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能力,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实现教学成果,为国家培养高素养的全方位发展人才。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美术教学过于传统

  在现在的美术教学中,大部分美术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部分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大部分美术教师都普遍认为目前的教学方法都是众多前辈的宝贵经验得来的,是目前最适合当下美术学生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伴随当今时代潮流的发展,社会对师范美术生的要求在逐渐变得严格,传统的美术教学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这种教学方式不能契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也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长此下去,学生们的美术能力也会逐渐下降。

  1.

  教师不能透彻理解审美教育

  目前随着社会发展,大部分美术教师已经逐渐意识到审美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深远意义和作用。但是审美教育在实际应用中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教学效果,总结分析来看是部分教师对于审美教育的理解不够透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沿用口述理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其实这种教学方式的还会存在传统教学的影子,所以从总体来看,学生的学习动力并没有激发出来,因此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所以当下我国的美术教师应该都对于审美教育进行社科的理解,才能为学生学习成果的提升得到积极作用。

  1.

  审美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美术教学中想要灵活运用审美教育,并让其发挥最大的作用,教师就应该透彻理解审美教育,只有教师理解到位才能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专业素养。以下是分析审美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可以加强学生专业文化素养

  将审美教育融入美术教学中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逐步提高,超强的专业能力如果没有文化素养加持,也很难在这个社会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然而文化素养的提高通过审美教育是最有效的方式,当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有正确的三观,就能成为符合时代的高素养全方位人才。

  (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不是教学主体,被动式的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兴趣,所以新课改下,应该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将审美教育和师范美术教学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改变学生一直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会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而是主动去吸收知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会随之提升,那么同步的学生的审美能力也会进一步得到加强。

  三、审美教育的应用分析

  (一)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

  美术是典型的视觉艺术,培养学生形式美感是审美教育的第一步,美术教室在日常教学中都会选择先让学生欣赏线条、色彩等等,这些事构成美术作品的最基本要素,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无法将这些构成形式美的具体构成因(素,很好的融入到具体的美术作品里,所以就无法提高自身的美术作品1)。而审美教育是可以帮助学生将形式美感转变为具体要素融入美术作品里面去。比如教师可以在给学生教授中国绘画内容时,可以使用审美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去感受粗细、轻重、色彩等,以及变幻莫测的线条,然后使用白描的方式进行练习。引导学生好好体会理解中国传统绘画里线条的价值,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情感是会赋予艺术作品灵魂的,在现今的领域,有众多艺术大师也认可并倡(导艺术教育的重点之一就是情感教育2)。因此将情感教育放进艺术教育里是经过诸多实践证明它存在的必要性,而情感教育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美情趣的培养,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赏析大师名作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比如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赏析《蒙娜丽莎》作品的形式来提高审美情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自己进行赏析,鼓励各自说出自己对于美学的理解,教师从旁加以指导,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进一步得到加强,学生的美术绘画能力得到提升。

  1.

  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创造才能一直契合时代发展变化,艺术教育里对于美术教学,学生的创造能力尤为重要,然后审美创造能力也是审美教育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审美的创造能力第一步是要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里的事物,而且艺术的产物是需要思维和想象空间的,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引导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到美术学习中,并逐步转化为审美(创造能力3)。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美术作品创作,比如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

  设备为学生形象展示美术作品,然后教师要进行讲解,带动学生进行赏析,逐步帮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美学创造因素,然后自然而言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1.

  培养学生的审美自信心

  任何关于美的东西都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对于艺术教育而言,学生要有自己独特的关于美得理解,千万不能随波逐流,不管是对于学生审美形式的培养,还是情趣的引导,以及创造能力的提升,最关键的还是学生要拥有对于美独特的(理解和自信心。相信才能相信4)。古往今来有多少大师的作品在当时不被推崇,很多年之后作品又得到世人的褒奖甚至价值连城。所以美没有对错,只有不同角度,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利波特,所以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多肯定学生,对于每位学生的想法加以重视,并引导学生勇于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才能为所有美学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不断地深化教育改革,传统的美术教学已经不能符合当下时代,因此对于师范美术专业的教学要求也在逐步提升,对于美术教学工作来说,美术教师要重视在日常教学中,对于学生美术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加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对于学生审美美感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提升审美创造能力。也要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各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全方位加强美术审美能力,美学素养也得到全方面发展,成为国家高素养全方位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亚琼.浅谈大美育观下感知式教学方法在美术课堂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014(003):23.

  [2]刘卫城.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践行审美教育[C]//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一).2019.

  [3]在愉快的美术课堂中渗透审美教育[J].幸福生活指南,2019(27):0008-0008.

  [4]伊铭新,周存刚.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J].科普童话,2020(28).

  作者简介:姓名:栗伟正(1987年3月20日),性别:

  男

  民族汉,籍贯河北省张家口市,最高学历硕士研究生(或最高学位),单位:河北北方学院,职称: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

篇九:教师审美能力的提升对教学工作有什么作用?

  关于教师的审美素质对教学美的创造作用

  [摘要]教师的审美素质对教学美的创造起关键作用:具备审美素质的教师会将教学当作艺术看待、教师的

  审美修养直接影响教学美的创造、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诗意地生活是教学诗意化的必要条件、教师审美情趣有利于化非审美因素为审美因素,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师;审美素质;教学美

  教师的审美素养对教学美的创造起关键作用,只是在现实中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故有待进一步增强。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的人。美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审美素质。这种审美素质对于美的创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最近,这一效应更令人惊叹,沃森(JamesDeweyWatson)指出,他之所以成功破译了DNA的结构,完全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就认定,其答案必然具有一种最优雅的形式――只是由于这个审美假设,他设法在合理的时间内,在无数敞开的理论大门中,找到了这个恰到好处的解决办法。教育研究结果也表明:教育者必须具备一种对美的精细的感觉。你必须热爱美、创造美和维护美(包括自然界的美和你的学生的内心美)。魅力也是教师的不可缺少的品质,在教育活动中重要的是使魅力激起积极的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情感能最充分地促进教育客体和主体的相容性。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美的创造,每个教师都应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审美素质。

  一、具备审美素质的教师会把教学当作艺术看待

  受美学影响,无论中西,都有人把教学当作艺术。艾斯纳(Eisner)曾从四个意义上确定了教学可以被看作一门艺术:第一,教师在他或她的职业中已颇有造诣,对于师生来说,课堂是一种美学经验。第二,教师――与画家、舞蹈家等一样――在教学中根据在过程中了解的质量做出判断。教学的质量特征如进度、基调和速度由教师在“读”或理解学生的反应时进行再选择。第三,教学的艺术要求教师具有规定的常规或技能。艾斯纳确定了自动性与创造力之间的紧张和平衡。第四,教学和艺术成就一样,有时在一开始就未预料地结束了,但它是需要的,甚至是受欢迎的。艾斯纳区分了工艺与艺术,前者是运用技术来获得预定结果的过程,后者是在过程中利用技能通过行为来发现目标。教学艺术家对未预期到的、创造性的内涵留有余地,避免将他们的“教学智慧”凝结成机械的、常规化的行为。杜威也主张,教师所进行的教学活动,乃是具有弹性的、有意向的工作,因而深具美与善的含义。所谓艺术性的东西,就是把技能和感情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结合起来,使创造的成品赋有一种美。当教师更多地懂得了美的素质怎样进入人的生活,当他们能够有意识地来完善、扩展这种美的体验的方法时,他们也就踏上了教学艺术之路。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学艺术就是成功地创造美的教学。

  二、教师的审美修养直接影响教学美的创造

  具有相当审美修养的教师,就会和谐并富有创造性地投人到教学活动中,不仅把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技巧作为教学的手段,而且自觉地使教学按美的规律来进行,使教学提高到审美化的境界。因而,他们的教学活动本质上就是美的创造。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教育教学是一个太需要研究、太需要智慧去解决的难题了。基于此,作为教师,就需要用自己心灵的手指引导学生触摸天上的星辰。

  教师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就会以审美的态度对待普通人视为寻常的教学活动,发现其中所存在的美。而缺乏审美修养的教师,则会对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美的事物、美的对象熟视无睹或充耳不闻,从而淹没教学中所存在的美。能否发现和感知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美,是衡量一个教师优劣的重要标志,这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而教师的审美修养对学生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学生在教师审美修养的陶冶下就会逐渐养成审美兴趣、发展审美能力和习惯,最后形成审美修养,从而享受教学中的美,变枯燥的学习为快乐的学习。而师生在感受教学中的美、陶冶教学中的美的同时,就会进一步激发他们追求美、创造美的愿望,开拓新的教学美的天地。同时,教师的审美修养也有助于自己享受教学美创造的幸福感,所谓审美是发现幸福、创造幸福的重要法宝。因为幸福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种对主体自由的审美能力。幸福感就是一种生活的美感。因此,缺乏美感的人也一定缺乏幸福感。要收获教育幸福,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精神境界、创造性的教学能力,还应当具有对教学活动过程和对教学双方的审美能力。

  三、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学生

  学生是教师的审美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到学生的进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教师赞赏的眼光和鼓励声中不断进步;同时,使自己在教学中也有美的感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为不断满足受教者的审美需要而进步。要做一个新时代的教育家,就必须有崇高的理想、宽广的胸怀、博大的善心和非凡的教育艺术。这些都是为了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人,而不要以惩罚为目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缓祥教授讲过一个观点,对于年轻的学生,我们可以明确地指出他们明显的错误,同时也要允许所有的孩子偷偷地自觉地改正他们独自一人时所犯的错误,这是一个教育的原则。在孩子人格或是习惯没有完全养成的情况下,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宽容,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而我们在教育中经常使用,或是错误地使用强迫别人改正错误的做法,导致许多孩子走向了反面。可以说大部分“坏孩子”是在没有条件和机会偷偷改正错误的情况下越走越远的。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待孩子的错误一定要有一颗真正崇高的善心。对受伤的心灵、迷途的羔羊应该有极度的宽容。在很多情况下,对孩子独自一人时所犯的错误,应该把门关起来以后再教育,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把学生犯的错误公之于众。

  教育的成功和失败往往决定于教师,教师能救人也能伤人,能让人开心,也能让人丢脸,教师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也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学会了审美的教师,其目光中的学生没有不美的;反过来,被教师审美目光普照的学生,也会变得越来越美。

  四、教师诗意地生活,是教学诗意化的必要条件

  只有教师生活诗意化了,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诗意化,学生也才能有诗意的生活。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

  样的情调和内涵,理想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都不同,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提出问题,才会自找‘麻烦’,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这里,关键是像歌德所说的,要了解但丁,我们就必须把自己提升到但丁的水平。有一位特级教师说得好:理想的风筝飞得高远,是由于实践的线索柔韧。因此,教师专业探索表现在‘思想的技术’也好,‘技术的思想’也罢,都必须是‘紧贴地面而行’。与其描述千万遍花儿的美,不如让自己一瓣一瓣地开放。一方面,教师的生活固然要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不能耽于幻想,但另一方面也确实需要有点浪漫主义的情怀,超越现实功利的困惑,追求一些精神的东西,否则就会被纯粹的现实功利越陷越深,以致不能自拔。

篇十:教师审美能力的提升对教学工作有什么作用?

  浅谈教师审美素质的培养

  "审美能力,又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这表明社会对生活对人的自身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和各类人才的造就者的教师,更新传统观念,不断加强自身审美修养,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并以此去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美的创造能力的任务就越发显得重要。

  一、从本质上说,学校教育不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育,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建设人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作用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审美素质的作用也不例外。教师一方面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另一方面又以自身的品德、学识、情操以及仪表影响学生。而这后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青少年学生。这些学生,精力充沛,富于想象力,除了旺盛的求知欲外,对美的追求,也是处于人的一生中最为强烈的时期。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的繁荣,他们的视野更加广阔,对美的追求更加强烈和迫切。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既要感知丰富多样的美的对象和形式,又要与学生的多方面审美需求进行交流。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成长时期,求知和成长的愿望决定了他们具有“向师性”心理。在这种心理驱使下,他们把所尊敬和爱戴的老师,视为效法的楷模,不仅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连同教师的品德、情操、仪表、风度、兴趣爱好,都对学生产生潜在的魅力,令他们向往。优秀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审美素质,成为学生心目中美的形象,具有深刻的陶冶和熏染作用。闻一多、朱自清这样的一代名师,他们给予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作用,绝不单单是文学和艺术的知识,而且包含着道德和人格,这是一个远比传授知识复杂得多、深刻得多的道德和审美施教与受教过程。因此,从教育实践上看,忽略教师审美素质的作用,学校培养合格的人才这个根本任务将难以圆满实现。许多学生一生中的某些兴趣、爱好和专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从他们的老师身上得到“启蒙”的,如文学、书法、绘画等。很多优秀教师,特别是那些从事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教师,他们正是在教育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以其自身的审美方面的“某些因素”,对学生施教,寓教于乐,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1

  教学成效。

  二、老师应具有高品味的审美修养。审美修养包括对美的感知能力、欣赏水准、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的心灵和符合美的规律的自觉律已行为。审美修养也意味着自信心和责任心的和谐统一;意味着自我为社会做出奉献后精神上得到无限愉悦感;意味着热爱生活,积极进取、昂然向上,意味着对自我人生和社会他人的双重创造。对作为人师的教师职业等来说,审美修养是非常珍贵的心理品质。

  高品味的审美修养其实质是高尚审美人格的建构。一个有着高品味审美修养的教师必然是具有美的师德,这是审美化人格的外化力量。一个教师,在对学生的慈父慈母般的关心中,在诲人不倦的教学与辅导中,在与学生尽情嘻戏与欢笑中,一定有“一颗美的如水晶般的师心在跳跃”。而这,一定离不开为师者的崇高的审美化人格。有着高品味审美修养的教师,会在他教书育人的每个环节都表现出潇洒自如的风范。他能写一手漂亮规范的粉笔字;能画一幅生动形象的简笔画;能使教学呈现节奏感、旋律美而充满诗情画意,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而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他不会用分数来责罚学生,不会在学生面前随意叼起烟卷、浓装艳抹,更不会为一个“顽劣生”的恶作剧而刻意回报。他会画龙点睛地为学生指点迷津,他会娓娓道出让学生如梦方醒,他会使课堂高潮迭起,生动活泼,他会让学生高扬创造性思维风帆,千帆竞游。这里完全不必考虑是用“启发式”还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也不必去刻意追求“演员式”的哗众取宠,尽可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从而取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最佳效果。所以说真正具有高品位审美修养的教师,是能在他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中透出卓而不群的魅力而去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使之受到感染和熏陶。

  对于教师的审美修养而言,首先是应具有较高层次的艺术修养水准。大凡能有所成就者,都挚爱艺术,是艺术的“知音”。一个优秀或想成为优秀教师的人,都应看看罗丹、徐悲鸿的画册,谈谈巴尔扎克、鲁迅的著作,听听《蓝色多淄河》、《春江花月夜》、、、、、、以自身艺术修养去开发学生智慧的心灵,同时,还应读读“美学概论”、“美学原理”等书籍,增长美学理论知识;使自己对美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达到不仅能欣赏美,而且能创造美。

  三、教师加强审美修养,提高审美素质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2

  程,而且教师自我完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一代新人。这就要求教师应系统地学习审美教育学的基本理论,认识审美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明确审美教育的任务和途径,掌握正确的审美教育方法。

  美育的任务概括起来有三项。一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能使他们爱美的愿望和要求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三是提高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力所能及地动手创造出自己的艺术作品,并在日常生活方面,在思想行为方面,做一个语言美、外在美和心灵美的人。教师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要将三者作为一个整体去考虑,不可忽视任何一项,否则,美育任务就无法完成。

  美育的途径是多样的,其中课堂教学是主渠道。音乐课上,教师可通过教唱歌曲,使学生感知音乐的节奏美、旋律美;语文课上,教师可通过教授中外名著,使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既使是那些枯燥、抽象的数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的教学,也包含着审美教育因素。对于一个具有较高审美修养的教师,无论传授哪门课程,都可以把智育与美育结合起来,随时随地的以各门具体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美感,实施审美教育。另外,教师要善于以自己的审美素质影响,自觉、有意识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审美教育,使他们的学习生活充满欢快和愉悦。

  总之,教师的审美素质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审美修养,以较高的审美能力、健康的审美情趣,去选择和接受美的对象,获得丰富的美感享受,并通过自身的修养影响和塑造自己的教育对象,象艺术家创造作品一样,塑造未来一代人的美的心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