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发言稿 >

文艺座谈会代表发言冯小刚(17篇)

发布时间:2022-11-22 10:20:05 来源:网友投稿

文艺座谈会代表发言冯小刚(17篇)文艺座谈会代表发言冯小刚  文艺座谈会72名与会者名单  文学界  铁凝(中国作协主席)  王蒙(中国作协全委会名誉副主席)  莫言(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艺座谈会代表发言冯小刚(17篇),供大家参考。

文艺座谈会代表发言冯小刚(17篇)

篇一:文艺座谈会代表发言冯小刚

  文艺座谈会72名与会者名单

  文学界

  铁凝(中国作协主席)

  王蒙(中国作协全委会名誉副主席)

  莫言(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中国作协副主席)

  冯其庸(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

  王安忆(中国作协副主席)

  叶辛(中国作协副主席)

  贾平凹(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

  冯骥才(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张抗抗(中国作协副主席)

  麦家(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浙江省作协主席)

  徐贵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

  阿来(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四川省作协主席)

  梁晓声(当代作家)

  熊召政(湖北省文联主席)

  周小平(网络作家)

  花千芳(网络作家)

  高洪波(中国作协副主席)

  玛拉沁夫(蒙古族著名老作家)

  王树增(报告文学作家)

  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家)

  戏剧界:

  李维康(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

  张建国(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

  尚长荣(中国剧协主席、上海京剧院艺术指导)

  茅善玉(上海沪剧院院长、一级演员)

  李军(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

  史依弘(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

  陈彦(陕西剧协主席)

  叶少兰(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导演、一级演员)

  谭孝曾(北京京剧院一级演员)

  音乐界:

  李谷一(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民族声乐歌唱家)

  赵季平(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

  谭利华(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北京交响乐团团长)

  叶小纲(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

  赵塔里木(中国音乐学院院长)

  殷秀梅(中国广播艺术团女高音歌唱家、一级演员)

  关峡(中国交响乐团团长、作曲家)

  阎肃(空政文工团一级编剧)

  张千一(总政歌舞团团长、一级编剧)

  俞峰(中央歌剧院院长、一级指挥)

  关牧村(天津歌舞团一级演员)

  徐沛东(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分党组书记)

  赵大鸣(总政歌舞团创作室主任)

  舞蹈界:

  冯双白(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赵汝蘅(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

  陈爱莲(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赵青(中国歌剧舞剧院一级演员)

  美术界:

  冯远(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文联副主席)

  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

  靳尚谊(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原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刘大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许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杨晓阳(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画院院长)

  范曾(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杨飞云(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书法界:

  欧阳中石(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张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摄影界:

  吕厚民(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

  曲艺界:

  姜昆(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

  刘兰芳(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一级演员)

  杂技界:

  边发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

  阿迪力·吾尔休(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新疆杂技团一级演员)

  吴正丹(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演员、一级演员)

  影视界:

  田华(电影表演艺术家)

  六小龄童(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演员剧团一级演员)

  李雪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

  王朝柱(总政话剧团一级编剧)

  陈凯歌(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集团一级导演)

  冯小刚(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一级导演)

  陈道明(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一级演员)

  顾长卫(电影导演、摄影师)

  兰晓龙(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电视艺术中心二级编剧)

篇二:文艺座谈会代表发言冯小刚

  从“痞子之真”到“大众之

  浅”——论当代北京文化中的王朔、冯小刚潮流

  当代中国社会各个层面、各种渠道的频

  繁交流使文化的地域色彩已经有所减弱。

  但

  是,这种“减弱”远远不足以使文化的地域

  性消失并使整体的中华文化匀质化或单一

  化。这一是由于历史文化的长期地域性积淀

  至今仍然广泛、深厚地存在,二是由于各种

  不同的地理环境仍然在强烈地作用于当地

  人民对生活和自然的感知,并必然表现在他

  们的思想感情和和语言行为之中。比如,当

  代北京文化就明显不同于当代上海文化,这

  二者又不同于当代新疆文化、当代陕西文化、当代西藏文化、当代川渝文化、当代港台文

  化等,而这种“不同”无疑是时间维度的积

  累和空间维度上的差异共同造成的结果。

  此,我们想要讨论一下当代北京文化的这一

  “不同”所在及其得失所在。

  由于这一题目

  在

  涵盖内容极为丰富和广泛,在此,我们选取

  王朔和冯小

  刚这两个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作

  为楔入这一问题的视角。

  之所以选择王、冯作为当代北京文化的某种代表,一是因为他们二人巨大的社会知

  名度和影响力,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

  开始他们就逐渐成为北京大众文化的主力

  “打手”,并通过小说和影视建立了自己在

  北京和全国的赫赫声名,这种声名是其他也

  被视作当代京派文化代表的人物没有办法

  相比的。二是因为王、冯的文艺作品是较为

  典型的京派文化。无论从语言到内容、从人

  物到情节都极为符合北京当代的社会生活,并因此鲜明地反映了北京的风土人情、世态

  万象。所以,用他们二位来代表当代北京文

  化尤其是其中的大众文化层面无疑会得到

  绝大多数文艺受众的赞同。

  进一步我们要讨论的是,被人们视为京

  派大众文化代表的王、冯给当代北京文化提

  供了什么独特的东西、做出了哪些他人所无

  的“贡献”呢?也可以说,由于他们的活动

  使当代北京文化表现出与其他地方文化哪

  些不同呢?

  一

  “痞子之真”

  “痞子”一词是原北影厂厂长宋崇早

  年给王朔的“定位”。从那以后,在相当多

  的观众和读者眼中,王朔作品甚至他本人就

  被紧密地和"痞子”联系在一起,以致他自

  己后来都使用这一概念来自认,认为“我作

  品中真正有价值的就是那中间的痞子精

  神”。实际上,如果我们暂不考虑“痞子”一词的褒贬色彩,仅将它理解为一种文化形

  象或文化品格,它确实可以代表王朔给当代

  北京文化增加的新质素、新风尚。这一论断

  恐怕不会引起多大的异议。

  那么,这种“痞子"和“痞子"品格是

  什么呢?按照王朔的解释是“低俗”,按照

  〈〈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是“恶棍”或“流

  氓”。实际上,在当代汉语中它指的是社会

  边缘或游手好闲或愤世嫉俗或为非作歹或

  违法乱纪的一批人及其精神特征,这批人可

  能是地道的流氓或恶棍,也可能仅具有“流

  氓”色彩但并不怎么违法乱纪,但“低俗”、“粗野”、“放肆”、“尖酸”等却是他们

  共同的特征。这些过去在文艺作品中多作为

  反面形象出现的人物,却被王朔以正面或中

  性形象且多作为主人公来描绘。在上个世纪

  八、九十年代,他为当代中国文学增添的这

  种

  新写法、新形象曾经在社会上和学术界引

  起巨大的反响。不过,在社会大众和学界的认知中,仅仅靠这种文学的新形象还远不足

  以使王朔成其为王朔。在我看来,关键在于

  他通过痞子形象得到了一种观察中国社会

  生活的新视角,在他自己眼里和相当一部分

  人眼里,他从这种视角看到了社会和人生的某种“真实”。简要说来,这种“真实”可

  以归结为王朔作品中两个根深蒂固的观念:

  一是生活的无聊和人生的无奈,二是宏大话

  语的虚幻和无力。正是从这两点“真实”出

  发,他推演出了自己塑造的文艺形象一一痞

  子们或准痞子们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方向。

  在前一观念的基础上,王朔在作品中展

  现了两种生活态度。一种是“无所谓”、“浑不吝”地安于平庸、自得其乐。〈〈顽主》

  中的一个人物于观说得很清楚:“听着,我

  们可以忍受种种不便并安适自得,因为我们

  知道没有完美无缺的玩意儿,哪儿都一样。

  我们对别人没有任何要求,就是我们生活不

  如意我们也不想怪别人,实际上也怪不着别人,何况我们并没有觉得受了亏待,愤世嫉

  俗无由而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既然不足以成事我们宁愿安静地等到地老

  天荒。”实际上,在这部小说和《你不是一

  个俗人》、〈〈一点正经没有》中,于观、杨重、马青、方言诸人持守的都是这种生活态度,在生活中的表现就是大量的调侃、开涮、起

  哄。二是放纵感官、发泄物欲,按照〈〈一半

  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我”的说法就是:

  “拼命吃拼命玩拼命乐”。这在王朔作品中

  许多人物身上都有体现,比如《橡皮人》中

  的“我”、李白玲、张燕生等等,《玩的就

  是心跳》中的“我”、高洋、夏红、乔乔之

  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前半部

  分的“我”、方方、卫宁、亚红一伙,〈〈许

  爷》中前半部分的吴建新、“我”等。如果

  说前一种生活态度仅仅是带有痞气,那么,后一种生活态度就是典型痞子式的。

  在后一观念的基础上,王朔在作品中对

  道德、知识、信仰和官方话语进行了消解、亵渎和颠覆。这一

  “工作”最为明显地体现

  在他富有特色的大量反讽语言上,比如〈〈玩

  的就是心跳》中吴胖子将玩麻将说成是“开

  党小组会”和“过组织生活”,《一点正经

  没有》中马青说于观:“劳动光明正大你就

  不怕遭报应?

  ”〈〈千万别把我当人》中唐元

  豹说痞子刘顺明

  “您是真正的文化人”,《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我”说女

  流氓亚红“你是怎么坚贞不屈的”。这一

  “工作”也表现在王朔对一些人物的描写

  上,比如《顽主》中对“青年导师”赵尧舜

  尽情地冷嘲热讽,将他描写为内心龌龊无比

  却又满口道德理想的伪君子。更为值得重视

  的是,这一

  “工作”贯穿在他的几乎所有作

  品的深层主旨和内在精神中,王蒙说王朔躲

  避庄严、神圣、伟大、崇高,陈晓明说王朔

  是“反本质主义”,刘震云说从王朔的小说

  中读出的就是两个字“别装”,都是这样的意思。

  表达的主旨

  实事求是地说,王朔通过“痞子”之眼

  发现的“真实”在相当程度上和上个世纪

  八十年代的社会状况相符合。当时,忍受现

  实生活的无聊、无常、不如意、不完美是大

  多数人生活的真实状态,被那个社会广泛宣

  传的道德、理想、信仰和一些意识形态说辞

  也的确包含了许多虚假的内容,能看到这些

  确实反映出王朔的犀利、独到之处。但是,当他对这些社会和人

  生的“真实”用痞子

  的方式来处理时,就将生活的负面成分过度

  强调和夸张,忽略了生活中光明、幸福的一

  面,也忽略了许多宏大话语的必要功能和深

  远意义。因此,这种痞子式的生活态度和思

  想方式会在现实生活中会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社会影响。

  另外有必要说明一点的是,王朔不仅在

  作品中展示着他看到的“痞子之真”,而且

  还身体力行这种“痞子之真”,那就是使用

  痞子语言对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人物进行

  点评,这种点评当然不乏把握住事物真实面

  貌的深刻之处,但他的表达方式却是冷嘲热

  讽、骂骂咧咧,极尽讽刺挖苦、尖酸刻薄之

  能事,因而招来了大量的批评和反感。从某

  种意义上说,这是因“真”而过导致的“恶

  二“大众之浅”

  王朔曾明确指出根据他小说改编的那

  些影视剧形象并不是他小说中的人物,只是有点小小狡猾又笑容可掬的小人物,前者

  后

  者则是有着涮人恶癖的痞子们,从后者转变

  为前者是影视艺术中多人再创造的结果。

  有

  趣的是,在当代北京文化中,继承王朔“痞

  子写作”

  的后继乏人,由痞子“转变”成的狡猾小人物却在影视之中“泛滥”起来,而

  后者是由冯小刚担纲进行创作的成果。王、冯之间的合作关系已经为学界和社会大众

  所周知,但对二者之间的另一层关系却较少

  有人充分论证,那就是冯小刚对王朔既承续

  又转换的关系:一个方面,他接受了王朔在

  文艺思想和风格方面的影响,对此他自己说

  得相当清楚:王朔“这种与时俱进的视野和

  观察生活的角度,对我日后的导演生涯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指导我拍摄贺岁片的纲领性文献。”另一方面,他又在影视实践

  中将王朔作品中有棱有角的痞子或准痞子

  打磨成“光滑圆润”的京味儿小人物,并在

  此基础上批量地"生产”着这类小人物。

  而

  这批小人物的表演境域就是不停造成轰动

  的冯氏贺岁片。

  众所周知,自1997年冯小刚拍摄了一

  部获得高票房的贺岁电影〈〈甲方乙方》之后,他又连续拍出〈〈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

  腕》和遭到一些文艺名人“炮轰”的《手机》,坦率地说,这几部依稀之中似有王朔色彩而

  又似正离王朔远去的贺岁片恐怕是世纪之

  交北京文化界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

  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评估这些贺岁片呢?或说,如何理解

  它们为当代北京文化增添的新内

  涵、新色彩呢?对此,我想以“大众之浅”来予以表述。

  具体说来,这一表述中的“大众”指的是大

  众文化,即通过批量生产来满足普通大众娱

  乐需求的、较为快捷、浅显、世俗化的现代

  商业文化。这是冯小刚贺岁片得到的普遍定

  位。也正因此,当王朔从大众文化中“抽身

  而出”并对大众文化“拳打脚踢”时,冯小

  刚也成为他一个较为客气的攻击对象。

  而王

  朔之所以这样攻击大众文化,是因为他认为

  大众文化“最不要思想”,“他们只会高唱

  一个腔调:真善美。”“大众文化这东西无

  非是让你放松、舒服,甭管怎么干,舒服就

  行。”“弄出来的东西中规中矩,一点真东

  西也没有。圆滑的东西,八面玲珑的东西,极尽媚态非把人往死里俗的东西,全成了好

  东西。”也就是说,在王朔眼里,大众文化

  过于浅薄、平俗,缺乏思想深度和对社会人

  生真实内涵的揭示。实际上,大众文化的这

  一特征曾为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予以论证,王朔虽然用语有些刻薄,但也的确把握住了

  这一文化的典型特征。

  在当代北京文化中,冯小刚的贺岁片相

  当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征。对此,我们可以

  从两个层面来讨论。一是就冯小刚本人来说,至少就直到目前的表现来说,他并不是一个

  思想性很强的导演。在此,我们想以他那本

  〈〈我把青春献给你》为例来说明一下。刘震

  云说这本书“不是一本思想笔记,这确实是

  一本给人解闷儿的书。”的确,这本书不乏

  幽默、解闷的内容,但基本上谈不上有什么

  思想,包括应该有些深度的地方也显得相当

  浅显。这本书主要是冯小刚对一些经过的事、遇过的人进行的浅淡、平常的描述,其中没

  有贯穿什么深刻的题旨和思想。如果同王朔

  那两本小书〈〈无知者无畏》和〈〈美人赠我蒙

  汗药》比较一下,就可以清楚看出来:前者

  行文随意、疏朗、清浅如水,后二者行文紧

  凑、稠密、多有曲折;前者文意直接呈现、丝毫无难读之处,后二者文意略显复杂,有

  时须三思才得。坦率地说,这些不同与作者

  的才情禀赋差异有关,冯小刚显然更适合做

  一名形象思维多一些的导演,而王朔更适合

  做一名需要思想深度的作家。因此可以说,至少相较于王朔,冯小刚在思想开拓方面的能力确实较为有限。

  二是就冯小刚的贺岁片来说,恐怕大部

  分都谈不上多深的思想性,基本上都是以民

  间纠纷、商业操作、恋爱、搞笑为主轴的日

  常故事或荒诞故事。对此,一位论者曾评论

  道:“其样式都是以喜剧性的闹、玩、笑、俗等为特征,既不注意真情的流露,意义的深度和冲突的激烈,也不讲究艺术的精致和

  创新,相反,它有时情不自禁地用媚俗的方

  式来争取票房。"应该说,这位论者的把握

  还是相当准确的。在此,我想以〈〈手机》为

  例来说明一下。相比较而言,在冯小刚所导

  的这几部贺岁片中,还就是《手机》的思想

  意涵要丰富一些。但就是对这部影片,一位

  论者就指出它一个重要特征是平面化,并议

  道:“平面化就意味着对深度的放弃,当广

  告也成为电影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原态

  的生活事件进入电影,电影实际上已被生活

  瓦解。这时的电影就是一面镜子,它反射出

  一个原生的生活状态,并不试图探究在那繁

  杂、丰富、流动、多变生活现象下面是什么

  东西。”这位论者是从后现代批评的角度肯

  定〈〈手机》这种放弃深度的平面化策略,在

  我们看来,这正好反映出〈〈手机》的浅显之

  处。而这种浅显并不是象这位论者所理解的是“《手机》作为电影并不以艺术自许,并

  不希望高于生活”,“它自动向生活靠近,把自己化入生活”,并不是冯小刚等人在有

  意进行一种后现代试验,恰恰相反,这是冯

  小刚等人无力探索生活深层、进入思想深层

  的表现。至于〈〈手机》之前的那几部贺岁片,这种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

  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冯小刚及其贺岁片的主要特征可以用“大众之浅”来概括,而这

  一特征也就是冯氏为当代北京文化增添的新色彩和新成分。这种“浅”符合当代普通

  大众的娱乐需要,符合时代发展和文艺演变

  的某种必然性,因此,这些贺岁电影受到社

  会上的广泛欢迎。但正是由于其“浅”,它

  们也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和非难。

  三王、冯对当代北京文化的意义

  在最近二十年北京文化的发展中,至少

  就表面现象和当下影响来说,王朔和冯小刚

  是最为重要的两个人物,由于他们之间明显

  的承续关系,我们甚至可以将他们视为一条

  波澜起伏的文化潮流。这一潮流一方面创作

  了一大批为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为人们放松身心、宣泄情感提供了便捷的媒

  介,为人们认识生活和社会提供了可用的镜

  鉴;另一方面,这一潮流提供的“媒介”的“镜鉴”又并非完美无缺,而是打着深刻的创作者的烙印,有着各种各样使“用户”出

  偏的可能性。其集中的体现就是上文概括的王朔的“痞子之真”和冯小刚的“大众之

  浅”。实际上,“痞子”眼中之“真”本身

  就有虚幻歪曲的成分,“大众”所需之“浅”本身就有不足不够的地方。也正因此,王、冯一方面为当代北京文化做出了可观的贡

  献,另一方面其贡献出的内容仍然

  需要相当

  程度的“提高”和“纠偏”。当然,就总体

  来说,前一方面应该是主流。

  但是,更为重要的问题在于,在最近四

  分之一世纪中当代北京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所在,在它身上最为典型地体现着我们

  这个民族在腾飞过程中经历的伤痛和欢悦、俯冲和高翔、曲折和顺畅。可惜地是,对于

  我们亲身经历的这段起伏跌宕、雄壮豪迈、凯歌行进的民族历史,不仅其他地域文化没

  能充分地表现出来,而且北京文化也没能充

  分表现出来。由于后者的特殊地理和政治文

  化位置,使人们对它的这一缺失似乎更不能

  容忍。也正是在观察问题的这一层面上,王、冯的“痞子之真”和“大众之浅”显得有

  些“可怜”和“小儿科”,缺乏大气、英气

  和雄心,同时也使当代北京文化显得视域过

  窄和历史厚度不足。不过,如果允许我们乐

  观地预测,凭着王、冯的天才和灵气,如果

  再加上勤奋和刻苦,完全可以相信他们在不

  太远的将来创造出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文艺

  作品来,从而使北京文化与它在中华民族这

  一时段中的历史地位相符合。当然,我们也

  完全可以将此希望寄托到其他文化人才身

  上。

篇三:文艺座谈会代表发言冯小刚

  冯小刚电影《芳华》观后感

  冯小刚电影《芳华》观后感

  冯氏幽默与诱惑

  如果有一天冯小刚不搞冯氏幽默,冯的电影就不好看。从《甲方乙方》到《不见不散》再到《手机》、《大腕》冯氏幽默就从没有断过。

  最近几年的冯氏电影,幽默的深度比之前更隐秘,每一个镜头,每一件事情暗合情理之中,但又不得不让人反思。冯氏的幽默有了更深更值得挖掘的潜力。

  也许因为冯小刚是1958年出生的人,所以对70年代-80年代之间的事情记忆较深,在者随着年龄的逝去,人总会想回忆些什么,然后就有了《唐山大地震》、《我不是潘金莲》、《芳华》一系列只有他们同龄人才能看的懂的和喜欢的电影。当然,回忆是过去,但更重要的是警告和教育后人有些东西,不能舍去或者不能忘记。有些观念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冯小刚电影《芳华》观后感

  《芳华》一群在文工团里面的文艺兵,虽然不是藏龙卧虎,但其中也有几个比较有代表的人物。刘峰、萧惠子、何小萍、林丁丁、郝淑雯、陈灿、他们之间的故事贯穿了主线。

  男主:刘峰

  刘峰,一个活在现实中的活‘雷峰’在那个年代任劳任怨,脏活累活抢着干,对整个文工团来说就是一活宝,如果没有他估计许多事情都执行不了。比如说修道具,再比如说为炊事班的同志打一对结婚的沙发;他的热心肠让大家对他有了很高的评价‘活雷峰’;但是所有人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东西,人性的情感,‘活雷峰’再好,他也是有情感的,也是有喜怒哀伤的;一直喜欢林丁丁,因为听了邓丽君的歌一时冲动抱了一下林丁丁被发现,加上林丁丁的告发,导致了刘峰的人生发生逆转,最后在1979年上了越战的前线。

  刘峰有二次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一次是在文工团时上级给予他名额到军事院校进修,但是他一直‘好人’做习惯了,把名额给了别人;另一次在越战中受伤,本可以和重伤员一起到野战医院及时手术,救下自己的一条手臂,但是为了看守已经阵亡同事的遗体,他没有去。

  这二次改变他命运的机会,一次到军事院校将来升官发大财是肯定的;一次是及时的对自己的手臂进行抢救,然后不需要截肢,也肯定就不需要退伍,以他的人品和能力在军中十年后肯定是师一级的干部。十年后不输任何人,但是他的选择决定了自己最后的命运。也许是因为年轻,或者也许是因为‘活雷峰’当久了,觉得道义比命运更珍贵,总是放弃自己成全别人。

  而后来1991年,刘峰在海口骑车拉货被城管收了车,要1000元的罚款才能拿到自己的车。一个伤残军人,战斗英雄,为了1000块钱去和城管队长理论,差点儿被打,如果不是郝淑雯遇到

  替他给了1000元钱,当日肯定要被打。

  最后的命运,1995年他邀何小萍去蒙自扫墓说出来的话让人感叹:因为伤残老婆跟着开大货车的人跑了,然后孤身一人;而何小萍一直都是喜欢他的,俩人最后虽然没有领结婚证,但是相伴到老无子无女,感觉好凄凉。

  女主1:何小萍

  何小萍。一个父母离婚,父亲病死在五七干校,母亲改嫁,六岁后就没有见过父亲,长大后只能写信到五七干校,而父亲为了不连累她从没有回过信。母亲改嫁后又生了弟弟、妹妹,她好像是这个世间多余的人。准确的说:被遗忘的人,从小就被欺负。

  偶然的机会刘峰从北京把她带到了文工团,然后对档案进行了修改,把资产阶级,改成了“革干”家庭,从此有了新的开始,怎奈她一直就是别人眼里的一个笑话,为了给父亲寄一张穿军装的照片偷穿别人的军装照相、胸小、没人和她一起练舞,处处受着排挤。当她听说刘峰抱了林丁丁的事情心里很难过。当刘峰被下放到伐木连的那天,整个文工团只有她一个站在门中送刘峰,而刘峰‘活累峰’的事迹从此在文工团变成了传说,且因为男女关系,刘峰变成了‘假活雷峰’藏的深,被审查,被非议。到最后只有何小萍懂他。

  怀揣着对文工团群体人员的鄙视,何小萍放弃了演A角的机会,装病,让上级领导对她有了看法,然后调到战地医院,何小萍开始了越战期间救死扶伤的工作,在抢救伤员时一颗炮弹落下,震成了精神病,战争结束后虽然成了救死扶伤的英雄,但是在那个英雄千千万的年代里,许多人随着时光的推移终究会被遗忘。

  最后一次出现1995年,何小萍和刘峰在蒙自的烈士园林里面看望阵亡的战友,问了一句:“您过的好吗?”刘峰答:如果和死去的战友比,活着就很好;如果和其它的人比也许不算好。终于何小萍说出了:“你可以抱抱我吗?”1978年就该说的话,忍到1995年,后来俩人在一起,但是没有结婚,只是相伴到老。观者看到这儿吸一口凉气,这算是革命战友爱情终结吗?

  女主2:萧惠子

  萧惠子。整部电影,改变自严歌苓同名小说《芳华》。萧惠子就是严歌苓,因为一开场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由萧惠子的回忆开始,然后由她再次口述终止。

  经历了就是财富,许多人经历完一件事情,然后把这件事情写成书,一是为了纪念,二是为了回忆。萧惠子一直暗恋陈灿,从一开始就看的出来,陈灿说饺子不够吃,天天饿着,然后她很大方的给他饺子;陈灿在街上骑车摔了,不能在吹主角的小号,她把自己父母留下来的金项链拿出来打了金牙套由陈灿戴着。

  文工团解散的那天,她把自己人生第一封情书放在了陈灿的小号皮箱里,但是刚上车她的好友郝淑雯告诉她:我和陈灿好了。追问什么时候的事情,说是几天前。萧惠子瞬间蒙了,在大家在车上熟睡之余,她把那封情书拿了出来撕碎。

  突然的看到这儿,就想起当年的我们喜欢一个女生,然后往

  她书桌下的抽屉里面放了一封想了几个月才写出来的情书,当走到教室外面的走栏,低头看见一个男生正拉着她的手从校园深处走来,哪一颗的心情是失落的,徘徊的,转身回到书桌拿走那封情书。感觉当时是多么的悲观、失望,但人生还要继续。这跟当时萧惠子的心情应该是一样的。

  女主3:郝淑雯

  郝淑雯一个典型的红儿代,在文工团内一开口“江山都是我爸他们打下来的”,然后让站在一旁的何小萍,萧惠子尴尬,因为她俩的父母都是反动派。郝淑雯优越的家世,造就了她有许多追求者,但最后,当她得知陈灿的父亲是昆明军区副司令员时,那些所谓的追求者全被甩了,她看上了陈灿,两家都是红二代,门当户对。

  1991年,海口。郝淑雯再一次出现,是看到刘峰从街上走过,然后追到了城管办公室。一个十岁孩子的妈,孩子在玩着新款变形金刚玩具,和萧惠子对话中说:“陈灿一天只顾拿地,拿地”。爆出了陈灿已经开始在做房地产开发,而自己成了一个有钱有闲的阔太太。

  女主4:林丁丁

  林丁丁。这个全文工团唱独唱的美女,在与刘峰一抱之后被人撞见,感觉自己受到了多大的侮辱,被同事扣上一顶“腐蚀活雷峰”的帽子,然后主动找组织揭发了刘峰喜欢自己的事情,还说抱的时候解她内衣扣子。她的揭发让刘峰也受到了审查,结果

  是离开文工团,到伐木连。在那个革命斗争,阶级斗争残酷的年代,刘峰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抱了十秒钟姑娘,然后命运就被改变吧?

  文工团解散后,林丁丁嫁到了海外,过上了阔太的生活。在那个时代出国还是件奢华事情,她也算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吧;在二姨的介绍下嫁给了华侨,1991年郝淑雯把她发福发胖的照片拿出来给刘峰瞧,如果刘峰当年知道她会变成这样,估计不要说喜欢,更不要说抱,早就放弃了。

  影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旋律;我们作为80后,90后,没有生活在那样的大潮中,没有经历上山下乡,没有经历文革,没有经历战争;但那些电影里的老歌,一经唱起就让我们回想起那个大家讲思想,讲进步,讲觉悟的年代。那时全中国七成以上人的命运都没有握在自己的手里,而是跟着时代的步伐前进,他们没有选择,只有服从。

  回顾我们80后,90后,对工作的不满意,对生活的不满意各种抱怨,觉得老板对自己不好,或者压根儿找不到工作,混迹在街头巷尾,网上打游戏,看八卦。觉得社会主义不好,觉得周围的人,家人,朋友对自己不好。但是,却忽视了自己作为一个个体需要努力和付出的真正意义。忘记了自己只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忘记了自己的价值。因为没有生在历史的洪流中,无需挣扎,且想着现目前的社会上行通道受阻,人生意义缺失,然后得过且

  过,迷茫和坠落。

  《芳华》那是个血气方刚的年代,而关于青春,关于爱,关于责任被真实的记录。那个叫刘峰的‘活雷峰’,最后成了整部电影里的痛,在文工团甘愿做最下等的工作,照顾好所有人,上战场宁守着死去的战友也不自救,革命情义之高远胜所有人,但是他的结局,断一条胳膊,贫穷、老婆和别人跑了,生活困难,最后与何小萍未结婚在一起,没有子孙后代,凄凉悲苦的过着残生。

  陈灿,一个红二代,没有上过战场,也没有什么兄弟情意,靠着父辈的光辉,人生一片坦途,结婚,生子,开公司,做老板人生走向顶峰。陈灿和刘峰人生的鲜活对比,无疑这就是冯氏黑色幽默的又一高深境界。有原则的刘峰,最后在凄寒悲苦中渡过自己的余生,有背景的陈灿最后在荣华富贵中渡过一生,虽然都是活着,但是价值和意义的不同震撼了后人。当然,有一个有背景的爹一直就是所有人的梦想吧!

  何小萍的孤苦与悲戚,刘峰的孤独与徘徊,如果不是冯大导演开恩,估计结束时也不会有最后一幕:“你能抱抱我吗?”如果不能,他们想当然的在孤独苦闷中历经数年,然后了此残生。也正因为这最后的一幕,电影得到升华,让所有观众又看到了希望,相比陈灿和郝淑雯,刘峰和何小萍后半生过的不好,但是他们过的踏实,且来之不易!而萧惠子考上了大学,人生也很美满,写了这本名为《芳华》的书,也有了这部电影。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认同世界的不公平,也不得不对一些事

  情表现出愤怒,但以事无补,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丛林法则从没有丢弃,弱肉强食,诡者生存。老实如刘峰,荣誉大到‘活雷峰’但是因为这份荣誉自己不能向常人一样喜欢一个人,或者爱一个人;荣誉光环退掉后,还是个平凡人,比起那些如陈灿一直把自己藏的很好,从没有人知道自己是某司令员的儿子,直到这个秘密被曝光,才展示自己能力与实力的人,刘峰就像个小丑,他像是被这个社会用来评价和笑话的。

  最后,写了这么多,感谢冯导又带给我们一部精彩的电影,豆瓣评分9.1,让我们又一次回到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虽然80后90后理解不了所谓的文革,理解不了上山下乡,战争带来的伤痛,但是能理解阶级斗争,因为人类社会就从未终止过食物链上的游戏,也从没有放弃过爱、喜欢、责任、担当,还有妒忌、伤害、抢夺!

  芳华已逝,生活继续。

篇四:文艺座谈会代表发言冯小刚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冯小刚59岁一定要退休

  作者:

  来源:《晚晴》2011年第01期

  可以说冯小刚是今年娱乐圈中最吸引眼球的导演之一了,不仅仅是因为以拍商业喜剧片著称的他拍了一部正剧《唐山大地震》,在赢得观众泪水的同时还票房过亿,亦不是因为人们对《非诚勿扰2》的更大期待。更多因为,在知天命之年,冯小岗不言勇往直前,执意激流勇退,对娱乐圈由爱生恨,心如止水。骂记者骂电影局的回数见少,但快人快语还时而得见报端,他还是那个敢爱敢恨的性情中人;变与不变,都是今日冯小刚之真实写照。

  冯小刚表示,自卑感一直伴随着其导演生涯——他并非科班出身,并非艺术世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老百姓的孩子,这种不安感使得他很较劲。也许这也是他一直与媒体较真的原因。关于与媒体的交恶,冯小刚其实也挺委屈。

  请听冯氏的自白——青年导演张杨的电影首映,我去给张杨捧场,这么一种挺单纯,挺友好的想法。去之后,我跟姚晨在门口碰见了,一块儿进去的。人家那边正在开新闻发布会,咱们俩在屋里歇会儿,哎,等会儿记者看见我们俩,进来了,记者叭就顶着我问,怎么给你们俩锁在一个屋里头?

  其实这个话我也可以当一个玩笑听,但是突然间我就认真了。因为记者后来又给我来一句,你不觉得你到这儿来,抢了人家张杨的风头吗?我当时也没急,我就问他,我说我特想特想采访你,你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把一个挺好的事,非得给想脏了,想歪了。我其实还挺心平气和的,我说我就是想采访你,你能不能把你的出发点告诉我。

  结果就招致了媒体更多的人,觉得有挑衅的意思。你在这娱乐圈中,这是一个游戏规则,她在这儿问你,你回答她不就完了。反正大家不理解我为什么对这事这么认真。

  我觉得我还是一个单纯的人,我比较爱认真。我有时候想,我又不是国务院的新闻发言人,说话滴水不漏的,我用不着,我肩膀上没那责任,我的话就是表达了我个人的看法。

  我喜欢玩微博,那微博上,是真正的我,没有人要求我在微博上干什么。我没有这样的负担,我是说我想说的话,有感而发。比如,我转述过韩寒杂志上一篇小说的主要内容,有一个人写了一评论,他说:“女人做了母亲就变天使。”这句话就让我觉得特别智慧,而且有温度。

  我原来在部队文工团当文艺兵那时候,文艺界其实是一个特有意思的地,挺受人尊重的,现在叫娱乐圈,娱乐圈是什么呀。

  娱乐圈确实够烂的。假事,什么事都特别多,现在很多艺人,年轻轻的,公司想包装。就给他今编一这新闻,明编一那新闻什么的,我觉得这都特假。你要是想红,你得凭实力红起来。这个再加上就是和媒体的冲突的加剧,你比如说一个狗仔队天天跟着我,我特别想下车踹

篇五:文艺座谈会代表发言冯小刚

  探讨冯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及商业运作-电影论文-艺术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每当辞旧迎新之际,中国电影就会出现贺岁潮,而冯小刚电影也俨然成为了中国观众的贺岁品牌,一直高居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前列。冯小刚贺岁电影风格不断地转变,其中也不乏战争戏和历史史诗题材大片,冯小刚的贺岁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回顾冯小刚的电影历程,从《甲方乙方》到《私人定制》,冯

  一、冯氏电影的不拘一格

  氏电影不仅没有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反而成为人们每年的期待,即使骂声一片,也阻挡不了观众涌进电影院。

  冯小刚前期电影主要体现在调侃的语言上,在创作上用轻松的戏剧形式传达主流价值观,使其电影作品深入人心。幽默的语言是冯小刚电影的喜剧魅力所在,《甲方乙方》中的李琦扮演的厨子打死我也不说;《不见不散》中葛优的幽默表演这是喜马拉雅山,这是尼泊尔,这是青藏高原。由于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尼泊尔王国温暖湿润,四季如春,而山的北麓由于寒冷则终年积雪,如果沿着山腰打开一条通路,将湿气引到山的这一边来,那中国的青藏高原该会变成多少鱼米之乡啊!一句句经典台词,不仅在观看时逗得观众捧腹大笑,更成为历年的流行语录。简单的故事情节,皆大欢喜的结局,冯小刚电影对小人物的关注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得到共鸣。在《甲方乙方》中姚远与周北燕等人开办的好梦一日游业务,在胡闹中渐渐地投入了自己的真情,为帮助身患癌症的无房夫妇做一个团圆梦贡献出为结婚准备的新房;《不见不散》中刘元与李清,远离家乡在美国主流社会的生活中奔波劳碌,几度离合,爱情悄然被温情所;《没完没了》里面

  的故事最后也衍生出一段温暖的爱情。

  近年,冯小刚突破创作瓶颈进行新类型的尝试,内容涵盖历史、战争、灾难等。一部部影片的的华丽转型带给观众的是观影的震撼,更多的却是观看后的反思。在重大的历史

  和民族记忆中寻找平

  凡的但又是激动人心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人物。

  《夜宴》是冯小刚向大片迈进的第一步,首次将视角着眼于王侯将相,之后,出其不意地用一部《集结号》将观众引向一个残酷命运、坚持信念、追求公正的纯情、悲情境地。《唐山大地震》也是如此,在人们感慨冯小刚从小人物的讲述者变成历史的拷问者之时,他其实在完成一次命题作文,只不过完成得很走心。《非诚勿扰1》是冯小刚在《天下无贼》《唐山大地震》等多部催泪大片之后的喜剧回归,如果说《非诚勿扰》是喜剧的回归的话,那么《非诚勿扰2》除了喜剧,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反思,也是已过而立之年的冯小刚想要传达的人生感悟。

  冯小刚电影创作的艺术转变正走向一个自由的阶段。最先接触影视的时候,我纯粹出于兴趣,《一地鸡毛》之类的作品,我宁愿自己赔钱也要弄,等到《甲方乙方》出来了,我发现拍电影这事真能赢房子赢地。在这期间,我赚了名声,有了钱获得了投资方的信任,就算不拍电影,也能体面的生活了。这时候,我的创作又回到为了兴趣拍片子了,《集结号》和《非诚勿扰2》等都不是纯粹的商业片,我就是希望能往观众心里走,跟观众说点心窝子的话。

  冯小刚的影片表现出明显的平民追求。他将目光瞄准喧闹的(一)平民化的叙事方式

  二、冯小刚贺岁电影成功原因的分析

  都市生活,截取普通人的生活片断,讲述平民故事,不仅展示了都市生活的变迁,更着重于对文化转型期和全球化背景下都市普通人群生活的原生态呈现。所以,我们从冯小刚的电影中可以读出在中国电影中消失已久的一种东西,那就是小人物的悲喜人生。如《甲方乙方》中创办好梦一日游公司的姚远、钱康、梁子等人,他们不论是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还是从语言习惯到处世方式,都属于典型的都市青年,《不见不散》中漂泊异国他乡的刘元,《大腕》中美国著名导演的临时摄影师尤优,《私人定制》中帮小人物圆梦。

  冯小刚自己经常强调:我是一个平民导演。在电影行当中他一路摸爬滚打作过各种各样的行当,也经历过很多坎坷,最后才成为了一个明星导演。这样一种导演的生命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冯小刚电影对普通人、对小人物的关注。不仅仅是关注,而是他是我们中

  间的一个,从而使他的电影有了一种人间气象或者说人间气息,而不是人文气象或者哲学气象。

  冯小刚电影对典型人物的塑造首先体现在对演员的选择上,(二)典型化的人物塑造

  他不折不扣地实施了明星策略。换句话说,明星能够为影片提供品牌价值和保证价值。冯小刚一直以葛优为其影片铁定的主角,让其成为影片叙述的中心。但男演员不变,女主角却在频繁地变换,以增加新鲜感,像靓丽伶俐的刘蓓、高雅又刁蛮的徐帆、性感知性的舒淇、娇小俏皮的李小璐等。除此之外,冯氏电影还给观众提供了预想之中的审美感觉以及预料之外的视觉盛宴。除了葛优,像《天下无贼》中的刘德华,《夜宴》中的吴彦祖、黄晓明,《非诚勿扰2》中的孙红雷、邵兵,《私人定制》中的范伟都给观众带来了别样的观影享受。

  在实施明星策略的同时塑造典型的冯氏草根人物是冯小刚贺岁电影的精神内涵,也是其吸引大批忠实观众的关键。以王宝强为代表的冯氏草根是冯小刚贺岁电影中的成功人物形象。冯小刚在他的影片中,对这些边缘的小人物注入了一种温情,以造梦的方式让他们在

  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种种向往和追求在电影院里得到满足。这是一些观众不需仰视即可到达的角色,他们就生活在我们中间,甚至就是我们自己,所以观众总是乐于认同这些角色。

  语言的风趣幽默是冯小刚对中国贺岁电影的最大贡献。冯小

  (三)幽默化的电影语言

  刚通过角色之口,用最生动、最自然的话语,调侃了自己眼中的社会和现象,而调侃本身就是京味幽默的最大特点。调侃的语言释放着人们对现实的情绪。《天下无贼》中黎叔对两个强盗说最烦你丫这帮打

  的,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这是最为典型的京味调侃式幽默。

  用

  语言来作为调侃的笑料,在中国内地并不多见,《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中,主人公用地道的京片子戏谑起

  语言,这种特有的搞笑方式也成为冯式搞笑的专属标签。《不见不散》中,葛优教美国警察学习汉语:首长好!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高呼

  口号,正是冯式电影的幽默特点。在美国的人向当地执法者灌输我国的教条,在特殊的话语环境中立即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使人们忍俊不禁。

  在经历《天下无贼》等多部电影华丽转型之后,《非诚勿扰2》成为了一粒裹着糖衣的苦药。虽然电影还披着冯小刚的喜剧外衣,但却是发人深省的基调人生的爱与死。很多台词烙在了观众心上活着就是一种修行离了也是好朋友,散买卖不散交情婚姻怎么选择都是错的,长久的婚姻就是将错就错!。很多观众走出影院的第一感受便是:没想到看喜剧却被弄得泪流满面。冯小刚要的就是与观众交心,而不是乐过就忘却的冯氏喜剧。

  葛优、王朔,加上冯小刚对王朔语言的最佳诠释,三者的结合形成一个语言品牌,这个品牌成就了冯小刚贺岁电影一个醒目的标签。

  如果说冯小刚是这个时代的中国商业片之王,应该不会有人

  。在商业化运作中,和华谊的联姻是冯氏电影成功的重要因素。有媒体以夫妻来形容冯小刚与华谊之间的关系,冯小刚和华谊兄弟组合在一

  (四)商业化的运作手段

  起就是中国商业片之王。冯小刚通过稳固的商业团队操作,使自己的贺岁电影在中国电影界的地位和影响变得无可置疑。他的巨大成就不仅成就了中国贺岁档的黄金时期,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说是拯救的中国整个电影界,让中国的整个电影界走向了明媚的春天。冯氏贺岁片不仅屡创国产电影的票房纪录,而且成为电影界、学术界以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文化现象之一。

  从《夜宴》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创作上还是影片的物质奖项

  (一)冯小刚电影在创作过程中的不足

  三、冯氏贺岁品牌带来的思索

  上,冯小刚在自己的电影创作的转型中都存在着不足和局限性。

  在创作上,相对固定的套路是保证影片票房稳定的重要因素,但过于依赖很容易在拍片之前便束住手脚。冯小刚的电影采用类似的路数,固化的模式,许多电影都是为葛优量身定做的,很难想象离了葛优,那些为他定做的台词换个人说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夜宴》无论从情节还是结构而言,都过于西方化,如果抽掉背景的时代设置,很难看出这是一部中国电影。固有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怎么样在创作的转型中

  依然能够进步,这不仅仅是冯小刚要思考的问题,更是每一个电影人的职责和任务。

  从冯小刚影片所获奖项来上看,大多来自国内,却从未在国际三大电影节上有所斩获,其实质就是东西方语境的差异。究其原因冯小刚电影的跨文化接受度不高,只在国内较受欢迎,了当下的中国文化语境就会发生严重的理解障碍。与张艺谋、陈凯歌相比,冯小刚的国际成就更显得有些寒酸。在中国拥有大量观众的冯小刚电影在国外事实上并无很大知名度。对欧美观众来说,冯小刚是个陌生的名字,认为他的电影最多只是给中国观众看的东西。

  好看的故事,成了冯小刚进行创作的第一要务。冯小刚只认

  (二)冯小刚贺岁电影成功带来的启示

  故事这个理,利用了喜剧玩笑的方式,以通俗剧的策略进行题材处理。真感情的同义词在冯小刚那里就是通俗,淳朴的才是感情的,通俗的才是真实的。他通过对本土的了解和解剖,扎根本土,而后才是走向世界。冯小刚的电影题材选自生活,表达的东西更加自然。冯小刚电影真实的展览生活中的尴尬和不如意,没有什么攻击性,却有讽刺、揶揄的力量,是对现实生活认真把握、对现实问题认真思考后的巧妙抒怀。所以,冯小刚的崛起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内地市场对一个贺岁档期的发现,背后其实有着远比娱乐消费需求更为迫切而深刻的社会矛盾的化解需求。

  在电影的创作上,导演们似乎永远只能从商业和艺术中找平衡,但对商业的态度却又有着

  迎还拒的矛盾。冯小刚在商业电影上的成就有目共睹,和华谊的合作更是锦上添花。华谊兄弟,这个实力雄厚的幕后操作团队对冯小刚的支持是其成为中国商业片之王的重要基础,这样的合作模式极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此外,冯小刚电影的商业成功还体现在对广告的植入上。虽然,电影植入广告一直被观众所诟病,但却是分担投资风险的一个方式。如冯氏巨制《非诚勿扰》系列中,广告不断,虽不影响电影的精彩,但过度追求商业利润引起的争议声也此起彼伏。

  大众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但观影趣味仍集中于有清晰指向性的作品。而冯氏贺岁片的品牌集聚了唯美的画面处理、明快的叙事节奏、强烈的戏剧冲突、清晰的故事脉络、鲜明的人物性格、浓烈的煽情手段、主流的道德立场这些特征,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值得所有电影人学习和思索。

  [3]邢怒海.冯小刚贺岁电影中的语言修辞策略[J].电影文学,[2]喻继红.贺岁电影的成功典范[J].襄樊学院学报,2006(06).

  [1]冯小刚.我把青春献给你[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2009(10).

  [6]马丁吉泽尔曼.中国明星在国外形象的个案研究[M].上海:

  [5]陶冶.刀刃上的舞者[J].冯小刚电影研究,2012(03).

  [4]丁伟.商业片之王冯小刚与王中军[J].中国企业家,2010(14).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篇六:文艺座谈会代表发言冯小刚

  从“痞子之真”到“大众之浅”——论当代北京文化中的王朔、冯小刚潮流

  当代中国社会各个层面、各种渠道的频繁交流使文化的地域色彩已经有所减弱。但是,这种“减弱”远远不足以使文化的地域性消失并使整体的中华文化匀质化或单一化。这一是由于历史文化的长期地域性积淀至今仍然广泛、深厚地存在,二是由于各种不同的地理环境仍然在强烈地作用于当地人民对生活和自然的感知,并必然表现在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和语言行为之中。比如,当代北京文化就明显不同于当代上海文化,这二者又不同于当代新疆文化、当代陕西文化、当代西藏文化、当代川渝文化、当代港台文化等,而这种“不同”无疑是时间维度的积累和空间维度上的差异共同造成的结果。在此,我们想要讨论一下当代北京文化的这一“不同”所在及其得失所在。由于这一题目

  涵盖内容极为丰富和广泛,在此,我们选取王朔和冯小刚这两个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作为楔入这一问题的视角。

  之所以选择王、冯作为当代北京文化的某种代表,一是因为他们二人巨大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他们就逐渐成为北京大众文化的主力“打手”,并通过小说和影视建立了自己在北京和全国的赫赫声名,这种声名是其他也被视作当代京派文化代表的人物没有办法相比的。二是因为王、冯的文艺作品是较为典型的京派文化。无论从语言到内容、从人物到情节都极为符合北京当代的社会生活,并因此鲜明地反映了北京的风土人情、世态万象。所以,用他们二位来代表当代北京文化尤其是其中的大众文化层面无疑会得到绝大多数文艺受众的赞同。

  进一步我们要讨论的是,被人们视为京派大众文化代表的王、冯给当代北京文化提供了什么独特的东西、做出了哪些他人所无

  的“贡献”呢?也可以说,由于他们的活动使当代北京文化表现出与其他地方文化哪些不同呢?

  一“痞子之真”

  “痞子”一词是原北影厂厂长宋崇早年给王朔的“定位”。从那以后,在相当多的观众和读者眼中,王朔作品甚至他本人就被紧密地和“痞子”联系在一起,以致他自己后来都使用这一概念来自认,认为“我作品中真正有价值的就是那中间的痞子精神”。实际上,如果我们暂不考虑“痞子”一词的褒贬色彩,仅将它理解为一种文化形象或文化品格,它确实可以代表王朔给当代北京文化增加的新质素、新风尚。这一论断恐怕不会引起多大的异议。

  那么,这种“痞子”和“痞子”品格是什么呢?按照王朔的解释是“低俗”,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是“恶棍”或“流氓”。实际上,在当代汉语中它指的是社会

  边缘或游手好闲或愤世嫉俗或为非作歹或违法乱纪的一批人及其精神特征,这批人可能是地道的流氓或恶棍,也可能仅具有“流氓”色彩但并不怎么违法乱纪,但“低俗”、“粗野”、“放肆”、“尖酸”等却是他们共同的特征。这些过去在文艺作品中多作为反面形象出现的人物,却被王朔以正面或中性形象且多作为主人公来描绘。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为当代中国文学增添的这种新写法、新形象曾经在社会上和学术界引起巨大的反响。不过,在社会大众和学界的认知中,仅仅靠这种文学的新形象还远不足以使王朔成其为王朔。在我看来,关键在于他通过痞子形象得到了一种观察中国社会生活的新视角,在他自己眼里和相当一部分人眼里,他从这种视角看到了社会和人生的某种“真实”。简要说来,这种“真实”可以归结为王朔作品中两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一是生活的无聊和人生的无奈,二是宏大话语的虚幻和无力。正是从这两点“真实”出发,他推演出了自己塑造的文艺形象——痞子们或准痞子们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方向。

  在前一观念的基础上,王朔在作品中展现了两种生活态度。一种是“无所谓”、“浑不吝”地安于平庸、自得其乐。《顽主》中的一个人物于观说得很清楚:“听着,我们可以忍受种种不便并安适自得,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完美无缺的玩意儿,哪儿都一样。我们对别人没有任何要求,就是我们生活不如意我们也不想怪别人,实际上也怪不着别人,何况我们并没有觉得受了亏待,愤世嫉俗无由而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然不足以成事我们宁愿安静地等到地老天荒。”实际上,在这部小说和《你不是一个俗人》、《一点正经没有》中,于观、杨重、马青、方言诸人持守的都是这种生活态度,在生活中的表现就是大量的调侃、开涮、起哄。二是放纵感官、发泄物欲,按照《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我”的说法就是:“拼命吃拼命玩拼命乐”。这在王朔作品中许多人物身上都有体现,比如《橡皮人》中的“我”、李白玲、张燕生等等,《玩的就是心跳》中的“我”、高洋、夏红、乔乔之

  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前半部分的“我”、方方、卫宁、亚红一伙,《许爷》中前半部分的吴建新、“我”等。如果说前一种生活态度仅仅是带有痞气,那么,后一种生活态度就是典型痞子式的。

  在后一观念的基础上,王朔在作品中对道德、知识、信仰和官方话语进行了消解、亵渎和颠覆。这一“工作”最为明显地体现在他富有特色的大量反讽语言上,比如《玩的就是心跳》中吴胖子将玩麻将说成是“开党小组会”和“过组织生活”,《一点正经没有》中马青说于观:“劳动光明正大你就不怕遭报应?”《千万别把我当人》中唐元豹说痞子刘顺明“您是真正的文化人”,《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我”说女流氓亚红“你是怎么坚贞不屈的”。这一“工作”也表现在王朔对一些人物的描写上,比如《顽主》中对“青年导师”赵尧舜尽情地冷嘲热讽,将他描写为内心龌龊无比却又满口道德理想的伪君子。更为值得重视的是,这一“工作”贯穿在他的几乎所有作

  品的深层主旨和内在精神中,王蒙说王朔躲避庄严、神圣、伟大、崇高,陈晓明说王朔是“反本质主义”,刘震云说从王朔的小说中读出的就是两个字“别装”,表达的主旨都是这样的意思。

  实事求是地说,王朔通过“痞子”之眼发现的“真实”在相当程度上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社会状况相符合。当时,忍受现实生活的无聊、无常、不如意、不完美是大多数人生活的真实状态,被那个社会广泛宣传的道德、理想、信仰和一些意识形态说辞也的确包含了许多虚假的内容,能看到这些确实反映出王朔的犀利、独到之处。但是,当他对这些社会和人生的“真实”用痞子的方式来处理时,就将生活的负面成分过度强调和夸张,忽略了生活中光明、幸福的一面,也忽略了许多宏大话语的必要功能和深远意义。因此,这种痞子式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方式会在现实生活中会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社会影响。

  另外有必要说明一点的是,王朔不仅在作品中展示着他看到的“痞子之真”,而且还身体力行这种“痞子之真”,那就是使用痞子语言对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人物进行点评,这种点评当然不乏把握住事物真实面貌的深刻之处,但他的表达方式却是冷嘲热讽、骂骂咧咧,极尽讽刺挖苦、尖酸刻薄之能事,因而招来了大量的批评和反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因“真”而过导致的“恶果”。

  二“大众之浅”

  王朔曾明确指出根据他小说改编的那些影视剧形象并不是他小说中的人物,前者只是有点小小狡猾又笑容可掬的小人物,后者则是有着涮人恶癖的痞子们,从后者转变为前者是影视艺术中多人再创造的结果。有趣的是,在当代北京文化中,继承王朔“痞子写作”的后继乏人,由痞子“转变”成的狡猾小人物却在影视之中“泛滥”起来,而后者是由冯小刚担纲进行创作的成果。王、冯之间的合作关系已经为学界和社会大众

  所周知,但对二者之间的另一层关系却较少有人充分论证,那就是冯小刚对王朔既承续又转换的关系:一个方面,他接受了王朔在文艺思想和风格方面的影响,对此他自己说得相当清楚:王朔“这种与时俱进的视野和观察生活的角度,对我日后的导演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指导我拍摄贺岁片的纲领性文献。”另一方面,他又在影视实践中将王朔作品中有棱有角的痞子或准痞子打磨成“光滑圆润”的京味儿小人物,并在此基础上批量地“生产”着这类小人物。而这批小人物的表演境域就是不停造成轰动的冯氏贺岁片。

  众所周知,自1997年冯小刚拍摄了一部获得高票房的贺岁电影《甲方乙方》之后,他又连续拍出《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和遭到一些文艺名人“炮轰”的《手机》。坦率地说,这几部依稀之中似有王朔色彩而又似正离王朔远去的贺岁片恐怕是世纪之交北京文化界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评估这些贺岁片呢?或说,如何理解它们为当代北京文化增添的新内

  涵、新色彩呢?对此,我想以“大众之浅”来予以表述。

  具体说来,这一表述中的“大众”指的是大众文化,即通过批量生产来满足普通大众娱乐需求的、较为快捷、浅显、世俗化的现代商业文化。这是冯小刚贺岁片得到的普遍定位。也正因此,当王朔从大众文化中“抽身而出”并对大众文化“拳打脚踢”时,冯小刚也成为他一个较为客气的攻击对象。而王朔之所以这样攻击大众文化,是因为他认为大众文化“最不要思想”,“他们只会高唱一个腔调:真善美。”“大众文化这东西无非是让你放松、舒服,甭管怎么干,舒服就行。”“弄出来的东西中规中矩,一点真东西也没有。圆滑的东西,八面玲珑的东西,极尽媚态非把人往死里俗的东西,全成了好东西。”也就是说,在王朔眼里,大众文化过于浅薄、平俗,缺乏思想深度和对社会人生真实内涵的揭示。实际上,大众文化的这一特征曾为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予以论证,王朔虽然用语有些刻薄,但也的确把握住了这一文化的典型特征。

  在当代北京文化中,冯小刚的贺岁片相当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征。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讨论。一是就冯小刚本人来说,至少就直到目前的表现来说,他并不是一个思想性很强的导演。在此,我们想以他那本《我把青春献给你》为例来说明一下。刘震云说这本书“不是一本思想笔记,这确实是一本给人解闷儿的书。”的确,这本书不乏幽默、解闷的内容,但基本上谈不上有什么思想,包括应该有些深度的地方也显得相当浅显。这本书主要是冯小刚对一些经过的事、遇过的人进行的浅淡、平常的描述,其中没有贯穿什么深刻的题旨和思想。如果同王朔那两本小书《无知者无畏》和《美人赠我蒙汗药》比较一下,就可以清楚看出来:前者行文随意、疏朗、清浅如水,后二者行文紧凑、稠密、多有曲折;前者文意直接呈现、丝毫无难读之处,后二者文意略显复杂,有时须三思才得。坦率地说,这些不同与作者的才情禀赋差异有关,冯小刚显然更适合做一名形象思维多一些的导演,而王朔更适合做一名需要思想深度的作家。因此可以说,至少相较于王朔,冯小刚在思想开拓方面的能力确实较为有限。

  二是就冯小刚的贺岁片来说,恐怕大部分都谈不上多深的思想性,基本上都是以民间纠纷、商业操作、恋爱、搞笑为主轴的日常故事或荒诞故事。对此,一位论者曾评论道:“其样式都是以喜剧性的闹、玩、笑、俗等为特征,既不注意真情的流露,意义的深度和冲突的激烈,也不讲究艺术的精致和创新,相反,它有时情不自禁地用媚俗的方式来争取票房。”应该说,这位论者的把握还是相当准确的。在此,我想以《手机》为例来说明一下。相比较而言,在冯小刚所导的这几部贺岁片中,还就是《手机》的思想意涵要丰富一些。但就是对这部影片,一位论者就指出它一个重要特征是平面化,并议道:“平面化就意味着对深度的放弃,当广告也成为电影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原态的生活事件进入电影,电影实际上已被生活瓦解。这时的电影就是一面镜子,它反射出一个原生的生活状态,并不试图探究在那繁杂、丰富、流动、多变生活现象下面是什么

  东西。”这位论者是从后现代批评的角度肯定《手机》这种放弃深度的平面化策略,在我们看来,这正好反映出《手机》的浅显之处。而这种浅显并不是象这位论者所理解的是“《手机》作为电影并不以艺术自许,并不希望高于生活”,“它自动向生活靠近,把自己化入生活”,并不是冯小刚等人在有意进行一种后现代试验,恰恰相反,这是冯小刚等人无力探索生活深层、进入思想深层的表现。至于《手机》之前的那几部贺岁片,这种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

  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冯小刚及其贺岁片的主要特征可以用“大众之浅”来概括,而这一特征也就是冯氏为当代北京文化增添的新色彩和新成分。这种“浅”符合当代普通大众的娱乐需要,符合时代发展和文艺演变的某种必然性,因此,这些贺岁电影受到社会上的广泛欢迎。但正是由于其“浅”,它们也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和非难。

  三王、冯对当代北京文化的意义

  在最近二十年北京文化的发展中,至少就表面现象和当下影响来说,王朔和冯小刚

  是最为重要的两个人物,由于他们之间明显的承续关系,我们甚至可以将他们视为一条波澜起伏的文化潮流。这一潮流一方面创作了一大批为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为人们放松身心、宣泄情感提供了便捷的媒介,为人们认识生活和社会提供了可用的镜鉴;另一方面,这一潮流提供的“媒介”的“镜鉴”又并非完美无缺,而是打着深刻的创作者的烙印,有着各种各样使“用户”出偏的可能性。其集中的体现就是上文概括的王朔的“痞子之真”和冯小刚的“大众之浅”。实际上,“痞子”眼中之“真”本身就有虚幻歪曲的成分,“大众”所需之“浅”本身就有不足不够的地方。也正因此,王、冯一方面为当代北京文化做出了可观的贡献,另一方面其贡献出的内容仍然需要相当程度的“提高”和“纠偏”。当然,就总体来说,前一方面应该是主流。

  但是,更为重要的问题在于,在最近四分之一世纪中当代北京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所在,在它身上最为典型地体现着我们这个民族在腾飞过程中经历的伤痛和欢悦、俯冲和高翔、曲折和顺畅。可惜地是,对于我们亲身经历的这段起伏跌宕、雄壮豪迈、凯歌行进的民族历史,不仅其他地域文化没能充分地表现出来,而且北京文化也没能充分表现出来。由于后者的特殊地理和政治文化位置,使人们对它的这一缺失似乎更不能容忍。也正是在观察问题的这一层面上,王、冯的“痞子之真”和“大众之浅”显得有些“可怜”和“小儿科”,缺乏大气、英气和雄心,同时也使当代北京文化显得视域过窄和历史厚度不足。不过,如果允许我们乐观地预测,凭着王、冯的天才和灵气,如果再加上勤奋和刻苦,完全可以相信他们在不太远的将来创造出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文艺作品来,从而使北京文化与它在中华民族这一时段中的历史地位相符合。当然,我们也完全可以将此希望寄托到其他文化人才身上。

篇七:文艺座谈会代表发言冯小刚

  冯小刚经典语录

  在谈到“电影退票制”时,冯小刚导演表示,“完全是胡说八道,我觉得王晶说得对,你退票,你把电影退给我。全世界弄了这么多年这事了,也没见哪个国家弄这个。中国人民这发明创造没有什么,净弄些没有名堂的发明,比如‘请注意倒车’什么的。你说这近代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发明什么了,净发明这不靠谱的事了。拍烂片肯定要受到舆论的谴责,但是推行‘烂片退票制’这不是一个市场的行为”.

  当问冯导是否支持时,冯小刚当即表示:“我完全不支持,我不仅不支持,我可以给俩字狗屎!现在就是不断地造谣,每天地造谣,然后也没有人去澄清,然后直接把一个瞎话当真话说。让我说就没好听的话”.

  2、在票房上我特别独孤求败

  在电影《唐山大地震》的预告片发布会上,当有记者问到冯小刚一直导演喜剧片,对于《唐山大地震》票房有没有信心时,冯小刚反驳道“我确实拍过很多喜剧片,但我不是一直都只拍喜剧。”冯小刚导演列数了自己拍的《集结号》、《夜宴》、《一声叹息》等片子,称“我什么都能拍,拍什么都有票房,这一点上谁的票房能比过我?我特别独孤求败。”

  《唐山大地震》首映开始票房五天超过两亿,也确实证明了冯小刚在国内票房上无人可及的强大号召力。

  3、国外的发行商都是骗子

  上海电影节上,冯小刚指责国外、发行商低价格收购中国电影,更直指中途离场的哈维蒂恩斯坦,称其在购买中国电影时,标高价格击退其他买家后,再压价。

  冯小刚的电影,在国内票房“独孤求败”,而在海外的影响力微乎其微。他表示“我拍的是给中国观众看的故事。要是拍的时候老想着让法国的观众也能看懂,那估计台词都写不利落了。”

  对于那些在国际电影节上出风头、在国内却没有什么观众缘的影片,冯小刚十分不以为然。“有的导演,去欧洲放个片子,看到有三五分钟的鼓掌,就觉得了不起。提醒那些去欧洲的导演,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我不会英文,但我问过1——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美国人。人家说你的片子interesting,只是客气话,其实是说‘这哥们儿有病,不知道怎么想的,拍的是什么呀’。”

  4、看盗版的人连狗都不如

  作为大学生电影节的评委之一,在颁奖礼上冯导为学生颁奖的时说,“想鼓励他们短片的创意,我说‘在看盗版这件事上,说那些看盗版的人’连狗都不如‘是非常正确的。我也看过盗版,如果说我连狗都不如的话,我也没有意见。’”

  5、中国电影百分之九十不说人话

  在《集结号》宣传的时候,冯小刚直言“90%的影视作品不说人话”.他解释道:“很多编剧平常语言都很鲜活,但是往电脑前面一坐,一变成文字马上就不是我们生活中的语言了。电影这个东西,就是要跟观众贴得比较近,你电影里头人物说的台词比较鲜活,比较真切的话,观众就不会产生隔阂。”

  6、娱乐圈是婊子的行业

  冯小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再拍5部戏就退休。对于厌烦娱乐圈的原因,除了“这圈特没劲”之外,冯小刚认为自己拍电影就是“当婊子”.

  他说:“比如说我拍这电影,好多演员跟着我干呢,我拍一弄成这样,可能很多人为了报复我,同时也就把我们演戏的演员报复了,就是我觉得,哎,你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你就忍一忍吧,你就当自己就是一婊子吧,你就早点脱离这婊子的行业,这也是我想我对拍电影感觉到厌烦的一个原因。”

  他称自己再拍5部电影就休息,脱离“这婊子”的行业。他说,当年那叫“文艺界”,多受尊重,而今转叫“娱乐圈”,其实挺烂的,谁还当回事。

  7、中国电影像中国足球,缺的不是钱,是技术。

  上海电影节上,冯小刚说“十年前,如果有投资人,不管是做什么的,跟我说要投资我的电影,我一定会很高兴。但现在,我会反问:我为什么要把这个赚钱的事情给你做呢?”

  而他认为目前这却是中国电影的症结所在。“中国电影的技术就跟中国足球的技术一样,跟世界差距非常大。以前是既缺技术又缺钱,现在不缺钱了,可是仍然缺技术。”

  8、我的商业片是一个怪胎

  冯小刚认为,商业片是没有导演的痕迹的,也不会反映导演的声音,但是他2——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的商业片是个例外,“我的商业片是一个怪胎,因为观众从中能够看到我的影子。”

  9、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这是2001年冯小刚电影《大腕》中的一句台词,擅长以幽默直指现实的冯小刚让角色在戏中对白道“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该片票房3500万元,但对冯小刚来说并没有太大突破,但是片中对于房地产等行业的讽刺一针见血。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3

篇八:文艺座谈会代表发言冯小刚

  二〇一三届本科毕业论文

  分类号:

  I

  学校代码:

  学

  号:00924106**学校本科生毕业论文

  《1942》与冯小刚电影风格的转变

  <1942>andThetransitionofXiaogangFeng"

  filmstyle

  所在院(系):

  新闻传播学院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研究起止日期:二○一二年十一月至二○一三年五月

  二〇一三届本科毕业论文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

  期:2013年5月5日

  二〇一三届本科毕业论文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已了解校方有关保障,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学位论文管理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也授权论文机构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二〇一三届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

  冯小刚是我国著名导演和编剧,在1997年推出《甲方乙方》之后,其贺岁喜剧片风格就深入人心。在之后十几年,冯小刚的电影风格经历了从贺岁喜剧片—盗窃片--古装商业片---战争片---灾难片这四次转变,每次类型转变都让人们惊喜。冯小刚在2012年推出《1942》,这是一部反映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电影,有着历史和人性的反思。它的风格主要是:大主题小故事、主旋律价值观与大众文化的融合、视听语言冷静独特,与其以往的电影风格有所差异。在《1942》电影风格转变的背后,是冯小刚对小人物关注和针砭时事的人文关怀,更是中国电影回归的结果。

  [关键词]

  冯小刚

  《1942》

  电影风格

  人文关怀

  [Abstract]

  XiaogangFengisChina"sfamousdirectorandscreenwriter.Launchedin1997,thepartyatopartyb,he"sNewYearcomedystyleisdeeplyrootedintheheartsofthepeople.Aftermorethantenyears,Fengxiaogang"sfilmstylechangedfromNewYearcomedy-crime-ancientcostumecommercial-war-disasterfilm,madepeoplesurpriseeverytime.In2012,XiaogangFengreleasethefilm"1942".Thisisafilmreflectshenanfaminein1942,whichhasahistoryandareflectionofhumannature.Itsstyleismainly:Ashortstorywithmajorthemes,themainmelodyvalues

  beintegratedwiththepopularculture,andcooluniqueaudio-visuallanguage.BehindthechangeofFengxiaogang"sfilmstyle,thereisfengxiaogangandsatiricalhumanisticcareforlittleattention,aswellastheresultofChinesefilms’return.

  [Keywords]

  XiaogangFeng

  "1942"

  filmstyle

  Humanisticcare

  二〇一三届本科毕业论文

  目

  录

  前言

  ................................................................................................................................5一、冯小刚电影风格的四次转变

  ................................................................................5(一)第一次转变:从贺岁喜剧片到盗窃片

  .....................................................5(二)第二次转变:从犯罪片到古装商业片

  .....................................................6(三)第三次转变:从古装商业片到战争片

  .....................................................6(四)第四次转变:从战争片到灾难片

  .............................................................6(五)小结

  .............................................................................................................二、《1942》的风格探析

  ..............................................................................................(一)大主题,小故事

  .........................................................................................(二)主旋律价值观与大众文化的融合

  .............................................................(三)视听语言冷静独特

  .....................................................................................(四)小结

  ...........................................................................................................10三、《1942》与冯小刚电影风格的改变背后的博弈

  ................................................11(一)冯氏情结

  ...................................................................................................11(二)中国电影回归的结果

  ...............................................................................11(三)小结

  ...........................................................................................................12四、结论

  ......................................................................................................................12文献综述

  ......................................................................................................................14致谢

  ..............................................................................................................................16二〇一三届本科毕业论文

  前言

  冯小刚是我国著名导演和编剧,在1997年推出《甲方乙方》之后,其贺岁喜剧片风格已深入人心。早年,冯小刚主要电影作品有:《甲方乙方》、《集结号》、《大腕》、《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等,每部影片都获得了优秀的票房成绩。特别是冯小刚在2009年指导的影片《非诚勿扰》总票房超过10亿,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2010年,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和《非诚勿扰2》总票房总和超过20亿,由此他坐稳中国内地导演中首屈一指的“票房之王”宝座,并从2009年到2012年连续四年获得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三届百花奖、一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验证了人们对冯小刚电影风格的认同和肯定。

  l998年的《甲方乙方》是冯小刚商业电影的开山之作,从此十多年来他的电影无一败绩并屡创票房纪录,在几次电影风格变化后,冯小刚在2012年尾推出《1942》,风格与以往的风格与题材迥然不同。他风格变化的历程是怎样的?《1942》是怎样的风格?背后存在怎样的博弈?这些都值得我们探讨。

  一、冯小刚电影风格的四次转变

  (一)第一次转变:从贺岁喜剧片到盗窃片

  1997年,冯小刚推出由其导演的大陆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票房十分出色,这是他贺岁喜剧片风格的开端。1998年和1999年,冯小刚分别推出贺岁片《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票房继续高涨。自此,冯小刚贺岁喜剧片风格形成,并成为中国本土电影的票房旗帜。2001年,冯小刚推出《一声叹息》,票房看好。贺岁喜剧片成为冯小刚的最引人瞩目的电影风格,更成为本土电影市场的票房救星。

  冯小刚特有的贺岁喜剧风格来源于平凡人的婚恋日常生活,透露着浓厚的平民主义和百姓情结,与其他讲述豪门爱情的故事有鲜明区隔。比如《甲方乙方》是一部社会讽刺喜剧,《一声叹息》则是婚外情故事。他的贺岁喜剧片一般是在城市背景下讲述寻常百姓的故事,以小人物的生活点滴体现朴素幽默。特别是电影主角一般是由葛优主打,不经意间爆出冷幽默,对现实黑暗进行嘲讽,贴近时事焦点,让人回味无穷。

  在冯小刚电影里,幽默的电影台词别具特色,在电影上映后很长时间内会成为广为流传的话语。如“二十一世纪,什么最值钱?人才”、“审美疲劳”、“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二〇一三届本科毕业论文

  成为冯小刚贺岁喜剧片风格中独特标签。这些话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在以幽默性让观众爆笑的同时,也能让观众对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可以说,冯小刚贺岁喜剧片风格影片有着自己特色,打破了传统商业电影意识形态浅薄的观念,让人们意识到,真实情感和深刻内涵不仅仅存在于文艺片中,还能在商业电影中有所体现——贺岁喜剧片也能具备深刻的内涵。

  2001年随后三年他分别导演《大腕》、《手机》和《天下无贼》,其中《天下无贼》票房达到1.2亿。这代表着冯小刚的电影风格已经从贺岁喜剧片转向盗窃题材电影,从男欢女爱的小百姓生活喜剧转向更深层次的人性探讨,达到了关注人性的这一升华。冯小刚的盗窃片关注到边缘人群如盗贼的生活题材,展现了社会众生百态。

  (二)第二次转变:从盗窃片到古装商业片

  在《天下无贼》之后,冯小刚在2006年导演了历史剧《夜宴》,开始从盗窃片转向古装商业片。冯小刚对外指出,《夜宴》故事背景是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但故事情节却是根据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改编。这是一个围绕宫廷斗争的故事,以权力、爱情和死亡为主题。

  《夜宴》虽然以历史人物及事件为题材,但过于华丽夸张的剧情和表演惹来争议,攻击其缺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这部影片由于冯小刚的知名度以及明星云集,仍然获得了较好的票房。笔者认为,这部影片虽然没有冯小刚之前导演的电影细腻,却能在古装商业片中将权力、爱情和死亡这三大主题展现,透过华丽夸张的表面能给观众一定启示。

  (三)第三次转变:从古装商业片到战争片

  在《夜宴》引发众人口水战之后,冯小刚在2007年推出《集结号》,开始了由古装商业片向战争片的转变。《集结号》以国共内战、朝鲜战争及建国初期的战争为背景,还原了战争的残酷无情,对中共的某些历史性错误进行了反映和批评。此外,还运用国外先进技术打造出出色的画面效果。

  在《集结号》中,冯小刚仍然将镜头定焦于小人物的生活,只不过将背景放在残酷的现代战争中。在宏大的战争背景中,我们更能看到小人物在战争中的努力和奋斗,并成为战争中的不朽传奇。

  (四)第四次转变:从战争片到灾难片

  2010年,冯小刚执导《唐山大地震》,这意味着冯小刚电影从战争片转变为灾难片。观众在对灾难片的观看中,不仅仅为苦难而感慨,更多的是赞赏苦难面前不屈不饶地奋斗。

  二〇一三届本科毕业论文

  《唐山大地震》以细腻的画面和人文关怀展现出唐山大地震的震撼灾难给人们带来的悲痛无奈。让人赞赏的是,冯小刚在影片里,对唐山大地震这一重大历史灾难题材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来展现,普通百姓在灾难面前的无力让观众触动。

  在成功的《唐山大地震》后,冯小刚在2012年推出《1942》,将1942年河南大饥荒这一灾难通过电影展现出来,它是对历史、民族的反思,更是对中国电影的拓展。在这个影片中,大饥荒通过三条线索展开:普通受灾百姓的苦难、政府的态度及宗教的救赎。他对那段历史的展现是比较全面而公正的,这体现在影片涉及了宗教这一领域,以及将蒋介石描写成一个正面积极的领导,让观众赞赏。

  (五)小结

  综合对冯小刚电影风格转变的研究发现,冯小刚从1997年到2012年,其电影风格经历了四次转型,分别是贺岁喜剧片---盗窃片---古装商业片---战争片---灾难片,每一次转变都与上一次类型差别较大,并有所深入拓展和突破。

  二、《1942》的风格探析

  2012年尾,冯小刚推出《1942》,河南大饥荒这一沉重的历史题材让人震撼。这是冯小刚在

  1993年看中剧本到2012年拍摄一共历时18年准备,投资2.1亿元的影片,一上映就引起广泛关注。笔者在此着重探讨《1942》的电影风格,从中探索冯小刚的电影风格本质。

  (一)大主题,小故事

  《1942》是根据刘震云小说《回归1942》改编拍摄而成,通过1942年河南大饥荒这一“灾难”,探讨历史、民族及人性。在这个大主题下,冯小刚秉承一贯风格特色,以小人物的平凡小故事为主体,因此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更显出“大饥饿”的沉重。它是冯小刚从战争片转向灾难片这一电影风格的代表之作,从表面的战争转入探讨更深层次的历史人性问题。

  从冯小刚的电影风格转变的回顾中,我们发现他的电影从小领域走向宏大,在《1942》里虽然是宏大的历史主题,却依然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展现普通百姓的故事。可以说,《1942》既有贴近生活的一面,又触及了历史和民族的伤痛及人性的阴暗。

  学者陆支羽曾说过:“任何一个民族的生活都有被遗忘的角落,恰恰是在这些被遗忘的角落,藏着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学和电影真正的意义,就是照不到的地方你的灯光照过去了。世人常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正如冯小刚所言,温故知丑,以史为鉴。想来,《一九四

  二〇一三届本科毕业论文

  二》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此了。”[1]

  据媒体报道,冯小刚曾表示,希望观众通过《一九四二》对中国民族性有一个接近真实的认识。“回避历史,回避苦难,并不能代表它不存在。警钟长鸣,以史为鉴,才可能避免悲剧重演。”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看完《一九四二》后将自己的感觉归纳为“难以名状”、“无法理清”,他认为,影片让观众直接体验到生命极端的“顽强”和“脆弱”,感受民族的命运。[2]

  《1942》在大饥荒的大主题下,是平凡人的小故事。河南饥荒中灾民向西逃亡,幸存人数渐少,被卖、被饿死和被杀死的数不胜数。在这样的背景下,百姓的故事显得更加渺小而感人。比如长工一家太过饥饿准备卖女儿,地主虽然不情愿但还是把米借给了长工;地主的儿媳妇生下小孩没多久就饿死了,她的婆婆立即要扒开媳妇的上衣说要趁着身子还没凉先给孩子喝点奶;很多女人们宁可卖身也不愿意承受死亡随时来临的折磨。说明生的不易和对活着的渴求,因为只有活着的生命才有价值。还有张默演的长工,被日本人长刀刺死。可以吃的馒头就在眼前,可是馒头却是插在刀尖上的,这是一个多么绝妙的隐喻啊。给你生的机会,可生的背后就是刀尖。从贫民的角度上来看,这馒头吃或者不吃是一个问题,但是从执政者角度看,人虽然饿死了,但土地还在,仍是中国的,可是仗打输了就成了亡国奴了。于是矛盾就出来了,日本人让我们活着,而执政者却让我们死。至于土地这事老百姓可能还没有这么高的觉悟。这些小故事在大主题的背景下更显得真切感人。而正是由于这些小故事的体现才以小见大的表现出了这个大饥荒主题下对战争和人性的思考。

  (二)主旋律价值观与大众文化的融合

  什么是主旋律价值观?原国家广电部部长孙家正曾明确指出:“文学创作中,借用‘主[3]旋律’这一概念,就是鼓励艺术家努力表现反映社会进步主流的时代精神。学者黄珊在《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与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也曾说,“中国主旋律电影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4]

  在《1942》中,主旋律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饥荒中的国民党无所作为,其实一九四二年这场饥荒中显露出来的问题已经为他的崩溃埋下了伏笔,政府贪污,腐败,官僚主义横生,这都是七年之后失败的先兆。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共产党努力救助饥荒百姓,也弘扬了共产党关爱百姓服务于人民的主旋律价值;从小人物的故事而言,地主在长工准备

  二〇一三届本科毕业论文

  卖女儿换米的时候,虽然不情愿也借了米给长工,这是人性温暖的体现。

  正如学者邹欣星在《“我的电影只伺候中国观众”——电影大众与冯小刚电影研究》中指出,随着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文化场域内各种文化力量的角逐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大众文化脱颖而出与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并驾齐驱,电影市场本位取代了艺术本位,喜剧取代了悲剧成为主导性的文化范畴,民间喜剧性文化与大众消费文化的“合谋”自然而然地派生出了一种消费享乐主义。冯小刚电影的成功无疑是这种转变过程中最具有表征性的现象,他以对叙事符号重新编码的方式消解传统的宏大叙事,完成自己的意义创造,观众在这种话语的错位感中宣泄自己在现实社会中所承受的压力与焦虑,并在其中获得某种自我表达和欲望满足的消费快感。[5]

  在我看来冯小刚的确是在伺候中国观众,在重新叙述七十年前的那场天灾人祸,由灾民,官吏再到蒋委员长,芸芸众生相。面对三千万的灾民,每一个人背后似乎都有一个精彩而又悲惨的故事,让听者哭闻者动容,冯小刚叙述的面面俱到,没有说教,用真实的光影在叙述自己对历史的真实见解,生动的故事情节,深刻的主题,真实镜头感令人叹为观止。

  在冯小刚的《1942》中,能看到他在体现主旋律价值观的同时加入商业因素,将主旋律价值观与大众文化融合,既能体现主题的沉重和对历史的反思,又能满足观众对电影的期待和欲望的消费快感。在《1942》中,冯小刚展现天灾人祸的大饥荒的同时展现了弘扬爱国爱党的主旋律价值观。这体现在,面对1942大饥荒,国民党无所作为,官员罔顾饥荒死去的百姓,反而从中牟利大发国难财;共产党则努力救助饥荒百姓。这样鲜明的对比下,观众很容易发现新中国的好处以及共产党的付出,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另一方面,《1942》中小人物的叙事,让观众觉得亲切,特别是在大饥荒中小人物偶尔有着对人对事的嘲讽,让观众心有戚戚然。

  冯小刚的电影爱抖包袱大家都知道,《1942》也有不少笑料。但是,这么一部“几分钟就死一个主角”的电影居然能让影院时不时冒出笑声,这就不简单了。如:影片中,曾经的地主女儿为了不饿死,竟就把自己卖进了烟花之地。一嫖客让她帮着伺候洗脚,地主女儿却端着盆给嫖客先鞠了三躬,那位嫖客还夸她有礼数,她却说:“大爷,不是俺想鞠躬,是吃太撑了弯不下腰!”??地主的女儿在饥荒前养尊处优高高在上,但在饥荒来临时为了生存竟然放下尊严卖身,让人唏嘘不已。这样出乎意料的情节,满足了观众对戏剧化情节期待的消费快感。

  (三)视听语言冷静独特

  与其它灾难片对灾难的夸张渲染不同,《一九四二》的视听语言十分冷静独特。它以极

  二〇一三届本科毕业论文

  度冷静、克制的手法呈现了1942年的河南大灾荒,直白地展现了一些血腥场面,如同上帝一样冷冷地旁观着影片中灾难和人性。

  《1942》从一开始为旱灾、饥荒做铺垫,随后开始了逃荒历程。但是随着故事逐渐展现饥荒带来的灾难和残酷,影片的视听语言风格却越来越冷峻,整部影片没有一个特写镜头,而是大量使用中景、远景。影片在色彩上,经历了从荒凉灰暗、冰冷苍白变化到丰富的彩色,层次分明。因此在冰冷苍白的色调中,视觉画面上对日军炸弹袭击灾民导致血肉横飞、尸横遍野的片断更显得真实而震撼人心。在听觉配乐上,在一些片段冯小刚特意将荒原的风声来代替音乐,更显得灾难的残酷无情以及人们的无奈。

  观众观看时如同镜头一样冷眼看着老东家在向西逃荒过程中亲人一个个死去,旁观着日军飞机轰炸灾民、幼想着血肉横飞等血腥场面。根据媒体报道,在观影《1942》之后,有观众平静地说:“太真实,想哭却被压抑得哭不出来。”[6]而更能体现视听语言冷静独特就是影片中张涵予饰演的神父这一人物角色,似乎不难发现近年来国内的二战题材电影都有神父形象的设定。笔者认为其实神父就是精神符号的一种假设,将神父形象与《圣经》相连。引发思考,并在战争这一特定环境下突出对生命的认识与感悟。电影《1942》中的神父作为精神符号深层次含蓄意指宗教,确切说,是宗教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中国神父安西满绝望的神情被定格在日军泯灭人性的轰炸中,画面的色调格外的沉重。《圣经》封皮的特写,血肉模糊的尸体上散落着被炸飞的经文的纸页??似乎在暗示着: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任何所谓的道德人性大爱都是苍白无力的。也许在没发生战争之前,神父安西满的中国式传教还会引人不屑一顾,而就在战争的事实前,在面对生命本质怜悯时他显得格外神圣。绝望的安西满在这一刻已经开始怀疑《圣经》,为什么上帝总是不管人间的疾苦?他看不到吗?他不管吗?于是他对宗教对主也不再确信。这无疑是对灾难和战争中人道主义不复存在的最强烈,最冷静独特的批判。

  从《1942》的视听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到冯小刚的影片风格转型——从煽情转向冷静克制,更加成熟地掌控历史沉重题材。

  (四)小结

  从对冯小刚电影《1942》的风格探析中可看到,冯小刚延续着对小人物故事的展现这一风格,只不过在《1942》里他将小人物放到大的历史背景下叙述大主题,这样既有贴近生活的一面,又触及了历史和民族的伤痛及人性的阴暗。此外,《1942》的风格特色体现在主旋律价值观与大众文化的融合。在河南大饥荒中的小人物故事,既能体现主题的沉重和对历史

  二〇一三届本科毕业论文

  的反思,又能满足观众对电影的期待和欲望。最后,《1942》的风格还体现在视听语言冷静独特。比如影片大量使用中景、远景,在色彩上从荒凉灰暗、冰冷苍白变化到丰富的彩色,听觉配乐上将荒原的风声来代替音乐,更显得灾难的残酷无情以及人们的无奈。大灾难的展现中,冯小刚在画面视觉及听觉上都冷静可知,更为成熟地掌控历史沉重题材。在未来,冯小刚的电影风格还会有哪些改变,值得我们期待。

  三、《1942》与冯小刚电影风格的改变背后的博弈

  从上文讨论中,我们可知冯小刚的电影经历了四次改变,而《1942》则是他在最近一次风格类型改变——灾难片的代表之作。这些风格改变背后有着怎样的博弈?笔者认为,风格改变背后主要是冯氏情结的深化发展以及中国电影回归的结果。

  (一)冯氏情结

  从《不见不散》到《1942》,不管冯小刚电影的风格如何变化,不变的是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来对现实或历史进行批判和反思,对人生进行真实的写照以及对人性进行反思——这就是人们所称的“冯氏情结”。

  冯氏情结最根本的一个内涵在于人文关怀。古今中外,文学艺术之所以能成功,能在历史的潮汐中经久不衰,共同原因之一在于人文关怀。只有怀着对人、对历史的深切关怀和反思,才能做出伟大的作品。冯小刚从一开时的贺岁喜剧片中对小人物婚恋故事的展现,就能挖掘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人性和温情;在盗窃片中,他也没有全篇对那些盗贼进行批判,而是转向更深层次的人性探讨,达到了关注人性的这一升华;在战争片和灾难片中,冯小刚仍然不仅仅展现战争或者灾难这一宏大历史事件本身,而是通过小人物在这个背景下的生存和奋斗来体现战争及灾难的残酷。每一个风格类型转变,不变的是人文关怀,历史反思,人性探讨。

  (二)中国电影回归的结果

  冯小刚的电影《1942》获得了首届“天坛奖”最佳影片及最佳视觉效果两个奖项,出品人王中磊说:“这份荣誉是对《一九四二》最好的肯定,中国需要严肃的电影。这部电影赢在敢于回顾黑暗,是中国电影的颠覆。”

  [7]

  的确,对中国电影发展而言,《1942》的风格转变是中国电影回归的结果。中国电影在发展的几十年历程中,虽然不缺乏对历史题材的反映,但大多不敢像《1942》那么折射出人性和历史反思。学者李雪在对《1942》研究评论时说,“如果说一部《一九四二》冯小刚等

  11二〇一三届本科毕业论文

  了十九年,那么作为本不应被遗忘的一九四二年的历史则等了七十年。尽管国产大片创作已满十年但它仍处在政治与道德的夹缝处,它左顾右盼只为寻得一条平衡路,十九年的等待也不单是艺术的探索与话语权的积累,更是为了放慢脚步等待一个合适的创作与接受的时机。《一九四二》从萌发创作到最后面市所经历的坎坷不言自明,尽管影片仍有遗憾之处,但从完成程度及‘良心主义’创作上来说它确实是一部诚意之作。”[8]

  关于中国电影制作的政治与道德夹击,这则是一个长久以来的争论。中国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政治和道德密不可分。一方面,很多重大政治事件改编成电影,宣扬共产党的正面价值观;另一方面,讲诉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电影在加入了政治道德的引导和倾向。一部独立于中国政治和道德之外的电影难以存在。《1942》正是在政治和道德的夹缝中找到了平衡点,在体现政治道德正面导向的同时,对历史和民族进行了反思。

  (三)小结

  经过研究探讨,笔者发现,冯小刚电影风格的改变背后的博弈主要是“冯氏情结”和中国电影的回归。“冯氏情结”主要体现在,冯小刚电影的风格是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来对现实或历史进行批判和反思。此外,在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中,《1942》正是在政治和道德的夹缝中找到了平衡点,在体现政治道德正面导向的同时,对历史和民族进行了反思。这是中国电影的回归,也是中国电影发展的突破。

  四、结论

  从1997年的《不见不散》到2012年底的《1942》,作为我国重要导演和编剧的冯小刚电影对我国观众产生了重要影响,每次票房成绩都很突出。他的电影风格经历了从贺岁喜剧片、盗窃片、古装商业片、战争片到灾难片的转变,到2012年的《1942》则是他灾难片的经典之作。但是,不管怎么的风格转变,不变的是人文关怀和现实历史反思。特别是在《1942》中,冯小刚延续着对小人物故事的展现这一风格,在大饥荒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叙述大主题,这样既有贴近生活的一面,又触及了历史和民族的伤痛及人性的阴暗。《1942》这一对历史伤疤冷静展现和反思的影片,其风格转变背后是冯氏情结和中国电影回归这两个根本因素。不管冯小刚以后的电影风格又将转向怎样的变化,但在冯氏情结的支撑以及中国电影回归这一历史潮流下,笔者相信他能创造出更出色的成绩和辉煌。

  12二〇一三届本科毕业论文

  注释

  [1]陆支羽.

  被遗忘的饥饿史[J].中国企业家,2012,(24):p124-125.[2]蒋涛.《一九四二》上映4日票房未过亿

  冯氏风格转身迎考验[N].中国新闻网,2012-12-02.[3]沈学政.

  大众文化与主旋律——从主旋律电视剧的热播谈起[J].当代电视,2002,(11):32.

  [4]黄珊.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与主流价值观的传播[J].群文天地,2011,(11):111.

  [5]邹欣星.“我的电影只伺候中国观众”——电影大众与冯小刚电影研究[J].艺术广角,2011,(2):

  p43-46.

  [6]于音、舒晓程.解读《1942》沉重的背后:冷静着克制

  幽默着和解[N].新闻晚报,2012-11-21.[7]杜昕.《1942》夺天坛奖最佳

  王中磊:赢在敢回顾黑暗[N].中国青年网,2013-04-24.[8]李雪.被遗忘的历史——评影片《一九四二》[J].电影评介,2013,(01):p45.

  参考文献

  [1]陆支羽.

  被遗忘的饥饿史[J].中国企业家,2012,(24)

  [2]蒋涛.《一九四二》上映4日票房未过亿

  冯氏风格转身迎考验[N].中国新闻网,2012-12-02.[3]沈学政.

  大众文化与主旋律——从主旋律电视剧的热播谈起[J].当代电视,2002,(11):32.

  [4]黄珊.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与主流价值观的传播[J].群文天地,2011,(11):111.

  [5]邹欣星.“我的电影只伺候中国观众”——电影大众与冯小刚电影研究[J].艺术广角,2011,(2).

  [6]于音、舒晓程.解读《1942》沉重的背后:冷静着克制

  幽默着和解[N].新闻晚报,2012-11-21.[7]杜昕.《1942》夺天坛奖最佳

  王中磊:赢在敢回顾黑暗[N].中国青年网,2013-04-24.[8]李雪.被遗忘的历史——评影片《一九四二》[J].电影评介,2013,(01).

  13二〇一三届本科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冯小刚是我国知名导演,其电影票房奇迹让媒体争相报道,在学术研究领域,对冯小刚电影的研究也较为丰富。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输入“冯小刚电影风格”进行主题关键词查询,可获得2657条结果,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冯小刚电影的风格特质

  这部分研究主要是针对冯小刚电影中各种风格,如贺岁喜剧风格、中国文化回归等。这些对研究冯小刚电影的某个风格很有启示意义。

  韦华专门对冯小刚的贺岁喜剧片进行研究,在《“讲段子”:冯小刚电影的喜剧策略》中指出,为冯小刚所导演的电影中最基本的喜剧策略做出“讲段子”的概括和命名,并从当前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冯小刚电影的故事框架、叙事手法、语言风格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证明,并对这种策略的电影本体意义和文化意义作了不同程度的探讨。

  学者俞学雷指出,“冯氏电影”有着“当代性”和“中国性”这两特质,它对中国当代电影实现本土化、产业化,为当代中国电影在兼顾人文、艺术、商品、大众、作者等诸多元素合力提供了一种有益的经验借鉴和价值参考。

  刘振和杨晓辉在《论冯小刚喜剧电影的文化要素》探讨了冯小刚喜剧电影中的文化要素:冯小刚喜剧电影中的相声因素、冯小刚喜剧电影中的小品因素,以及从家庭观念、生活情景、流行文化等方面,论述了冯小刚喜剧电影的文化亲和力,也就是当代文化对其作品的影响。

  二、冯小刚电影风格变化

  这部分研究侧重对冯小刚电影风格变化的研究,一般整体对冯小刚的电影进行综述对比研究,并探讨其成功的因素。

  骆育红在《时光坐标上的冯小刚电影——冯小刚电影创作与中国电影运行机制变迁的关联》力图将冯小刚历时15年的电影创作放在中国社会、中国电影经历巨变的时间段中进行研究,阐述冯小刚电影创作与中国电影运行机制变迁的密切关联。

  学者袁玲则在《冯小刚电影风格流变研究》中综合研究了冯小刚电影风格变化,通过对冯小刚电影历史背景的分析指出,冯小刚电影诞生的最重要前提是时代和大众对商业娱乐电影的需求。冯小刚的成功不仅在于他顺应了这个历史潮流,而且在于他把握住了这个历史机

  14二〇一三届本科毕业论文

  遇,并发挥出自己的创作潜能。正是冯小刚初期贺岁片的成功使他的电影逐渐成为了一种大众文化的著名品牌,随后的转型之作即使偏离了传统的贺岁片模式,但凭借其良好的市场公信度仍然创造了票房奇迹。除了电影本身的魅力,冯小刚电影的成功还得益于其采取的市场运作模式。正是“时势”与“英雄”的结合,造就了当今国产商业片的常胜将军。

  三、甘晓辉硕士论文《冯小刚电影风格流变及成功因素探析》在冯小刚电影风格流变基础上中进一步论述其成功因素,在综述了冯小刚个人、冯小刚电影的风格流变以及从贺岁片模式、华谊兄弟、电影品牌的建构三个方面来探析冯小刚电影的成功要素。他认为早期文艺电影的惨败挫折让冯小刚汲取了教训彻底走上商业片的道路,而且迅速熟练地借鉴运用了港台贺岁片这一模式,拍电视剧出身的冯小刚也更懂得怎么抓住观众的“观影心理”,冯小刚电影也凭着长期以来所坚持的大众平民创作路线和商业包装而逐渐成长为一个强势品牌。

  邹欣星在《欲望、符号消费与大众审美空间的建构——冯小刚电影审美研究》指出,冯小刚电影的成功在于抓住了当下中国市民阶层最隐秘最活跃也最持久的一种心理——欲望,让观众在意义的游离与影像符号消费的审美想象中,“欲望的真实”与“游戏化影像”的审美快感的宣泄中建构自己的审美空间。

  15二〇一三届本科毕业论文

  致谢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的大学生涯即将结束。当完成这篇论文的时候,我开始合上书本,回忆我的大学生活,这些都好像是发生在昨天的事。感谢学校给了我进行深入学习研究的舞台,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我将无数次重温母校的容颜。感谢学校所有老师对我的栽培,正是你们的谆谆教诲让我学习知识,明做人之本,与伟人交流思想。从书本中感悟人生,从实践中增长阅历。其中最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段丽女士,正是您的智慧启发和耐心指导让我的论文能顺利完成,您的治学精神将永远留在我记忆里,激励着我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前进。最后,衷心的道一声再见,以及珍重!

  学生:

  ***

  2013年5月5日

  16

篇九:文艺座谈会代表发言冯小刚

  文艺座谈会72名与会者名单:

  作家、文艺理论评论界:

  铁凝(中国作协主席)

  王蒙(中国作协全委会民誉副主席)

  莫言(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中国作协副主席)

  冯其庸(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

  王安忆(中国作协副主席)

  叶辛(中国作协副主席)

  贾平凹(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

  冯骥才(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张抗抗(中国作协副主席)

  麦家(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浙江省作协主席)

  徐贵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

  阿来(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四川省作协主席)

  梁晓声(当代作家)

  熊召政(湖北省文联主席)

  周小平(网络作家)

  花千芳(网络作家)

  高洪波(中国作协副主席)

  玛拉沁夫(蒙古族著名老作家)

  王树增(报告文学作家)

  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家)

  戏剧界:

  李维康(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

  张建国(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

  尚长荣(中国剧协主席、上海京剧院艺术指导)

  茅善玉(上海沪剧院院长、一级演员)

  李军(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

  史依弘(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

  陈彦(陕西剧协主席)

  叶少兰(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导演、一级演员)

  谭孝曾(北京京剧院一级演员)

  音乐界:

  李谷一(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民族声乐歌唱家)

  赵季平(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

  谭利华(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北京交响乐团团长)

  叶小纲(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

  赵塔里木(中国音乐学院院长)

  殷秀梅(中国广播艺术团女高音歌唱家、一级演员)

  关峡(中国交响乐团团长、作曲家)

  阎肃(空政文工团一级编剧)

  张千一(总政歌舞团团长、一级编剧)

  俞峰(中央歌剧院院长、一级指挥)

  关牧村(天津歌舞团一级演员)

  徐沛东(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分党组书记)

  赵大鸣(总政歌舞团创作室主任)

  舞蹈界:

  冯双白(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赵汝蘅(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

  陈爱莲(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赵青(中国歌剧舞剧院一级演员)

  美术界:

  冯远(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文联副主席)

  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

  靳尚谊(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原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刘大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许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杨晓阳(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画院院长)

  范曾(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杨飞云(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书法界:

  欧阳中石(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张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摄影界:

  吕厚民(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

  曲艺界:

  姜昆(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

  刘兰芳(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一级演员)

  杂技界:

  边发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

  阿迪力·吾尔休(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新疆杂技团一级演员)

  吴正丹(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演员、一级演员)

  影视界:

  田华(电影表演艺术家)

  六小龄童(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演员剧团一级演员)

  李雪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

  王朝柱(总政话剧团一级编剧)

  陈凯歌(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集团一级导演)

  冯小刚(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一级导演)

  陈道明(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一级演员)

  顾长卫(电影导演、摄影师)

  兰晓龙(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电视艺术中心二级编剧)

篇十:文艺座谈会代表发言冯小刚

  冯小刚电影风格:

  冯小刚的贺岁片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仿佛是一场“及时雨”。作为一名中国电影界的“怪才”,冯的出现打破了陈、张(陈凯歌、张艺谋)二分天下的局面,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他的一系列影片的商业成功给疲软的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并没有把一个故事进行有头有尾的包装,而是用很多板块拼贴成一个现代生活的万花筒,使他的影片具有一种多棱镜的作用。虽然冯小刚的电影没有深刻的历史反思,也无法对现实社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不是冯小刚的特长。但从他的电影中,观众可以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经验和快感。

  首先,他的那些异想天开的电影,非常直接地给观众带来了快乐。冯小刚“开创了中国电影另一种话语系统和叙述方式”,这是冯小刚电影和别人电影的区别。如果要说冯小刚电影的风格特征,这恐怕是最重要的一点,也是他对中国电影做出的贡献。在文学领域,王朔的小说以它生动的语言和巧妙安排的故事完成了对中国话语习惯的一次巧妙的颠覆;冯小刚的电影其实是王朔文化在中国电影中的延续。他的喜剧效果主要来自于语言的表层语义与深层语义的不协调。他将倒反、失重、移接、婉曲、双关、夸张、对照等巧妙的糅合起来,千方百计运用到各种人物的对话之中,引发了中国电影里的话语革命。通过主人公的对话对习惯和传统势力进行了无情的嘲弄。在这场与所谓的文艺片的战争中,冯小刚虽没有进行正面的攻击,但他的迂回包抄同样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也正是因为语言的自身目的是用来表达和阐述意义的,它不可避免地要与某些重要的价值判断相联系,因此当使用者将高尚与渺小、美丽与丑陋、严肃与诙谐、幽雅与粗俗、正经与胡扯等混在一起拉到同一个平面上的时候,也注定消解它的价值与意义。

  其次,冯小刚的电影体现了他一贯的亲民性,这也恰到好处地契合了冯小刚影片本土化的商业策略。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口味,冯小刚明白自己在电影中必须找到观众的兴奋点,不像艺术电影要千方百计体现艺术家的个性,根本不考虑观众的接受程度。艺术电影是艺术家和自己叫劲,而拍娱乐片,不管导演愿不愿意,他必须和观众妥协,否则影片和导演都无法生存。在这一点上冯小刚的商业影片自然失去了国际化、外向化的荣誉,却意外获得了国人的赞许。而他的选择,注定了他与陈凯歌、张艺谋的分道扬镳。

  与其他大导演的不同之处:

  有人说,冯是痞,张是雅,徐是神!(冯小刚、张艺谋、徐克)

  冯小刚电影从早期充满调侃但略带粗陋的处理,一步一个脚印,贴近时代表象继而发掘时代本质,由浅入深,最终在娱乐和艺术之间找出双轨并进的路子,展示了一个电影人的摸索与成长。在这条路上,有志在必得的成功,也有意想不到的失败,但冯小刚一直寻求让观众开心跟让自己开心之间的平衡点。

  从头看冯小刚电影,第一印象多半是痞,会耍嘴皮,擅长耍小聪明。但不难看出,他骨子里不乏文青甚至愤青的一面,喜剧只是他的一种掩饰罢了。他用戏谑把真话给包藏起来,但随着他地位的提升,他的真实越来越不需要这种掩饰了。他的作品商业但未必类型,比如他的爱情喜剧不可能出自另一导演之手,而纯粹的类型片则会淡化导演的个人风格。在这个意义上,他最好的作品(包括喜剧)完全进入艺术领域,换一个时空也可称为“雅”,只是因兼顾表达的主体和客体而雅得不极致罢了。诚然,15部公映作品不可能一般齐,要找瑕疵一点儿不难,从个人喜好的角度也不可能每部都喜欢,而且,某些批评也不无道理,尤其是,某些冯氏作品对现实多了观照但少了点升华,仿佛跃身跳进社会但忘了跳出来。但冯小刚最可贵之处除了贴近草根、贴近现实,还有他的不断拓展,这让他为中国电影带来了不少的意外惊喜。

篇十一:文艺座谈会代表发言冯小刚

 背景:

  冯小刚1958年出生在北京。他曾离过一次婚,他与前妻张女士于1991年生下一个女儿,取名为冯思语。后冯小刚为其改名为冯思羽。冯思羽与母亲一直在北京过着平静的生活,冯小刚爱女儿胜过爱电影。12月29日,冯小刚得知女儿要他以家长身份参加学校的成人礼,冯小刚非常激动。原本将应邀到南方某城市参加《非诚勿扰》的宣传活动,但为了女儿,冯小刚彻底放弃了,留出时间,专门到学校参加女儿的成人礼。

  过程:

  12月29日晚,冯小刚请大家吃饭,导演冯小刚吸着烟微眯着眼抬头看电视,《新闻联播》正在放《非诚勿扰》片段,所有朋友都在讨论《非诚勿扰》票房可不可能到两亿五千万。导演冯小刚没怎么说话,若有所思的样子。新闻播完,他开口了,所有人都想听他关于票房的愿景,结果他说:“哥几个,明天我得参加女儿的成人礼,我该说些什么呢?”导演冯小刚说:“感谢观众还看得起我。对《非诚勿扰》票房我很满足。”父亲冯小刚接着又说:“但我特怕帮女儿把戏演砸了。”有人为缓解为父者的焦虑,提议,起立敬一下新出炉的影协副主席冯小刚,副主席冯小刚跟大家一一碰杯,问他当副主席的感受,他回答:“以前坐下面的时候,我觉着主席台上的人这样理所当然,现在坐了主席台,我却有点不好意思看下面,头一直埋着。”父亲冯小刚对大家说:“明天在学校为学生举办的成人礼上究竟说点啥?”对于这个问题,“娱乐圈小诸葛”谭飞没了主意;大眼李承鹏眼睛睁的更大了,也没给句话;新左派人物司马平邦想不出词;常佳句频出的江小鱼兄哑口无言;刘邦邦说,冯导,这么重要的话还得你自己琢磨。

  于是,父亲冯小刚只得挑灯夜战,为“成人礼”几分钟发言准备讲稿,写了改,改了写,为一次发言打草稿,这是他平生唯一一次。

  出口成章的冯小刚熬夜写草稿,就怕在女儿的成人礼上搞砸了。写完后,又反复修改,最后认为没问题,才睡觉。这一夜,父亲冯小刚并没有睡好,他把女儿的成人礼仪式看得很重。他回想起自己18岁的时候,1976年,那时唐山地震发生不久,他的成人礼就是修“地震棚

  ”,用当时时髦的语言形容是“在战斗中成长”。现在女儿18岁成人礼,居然也是在汶川地震发生不久,这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女儿长大了,冯导很激动!

  12月30日晨六点过,父亲冯小刚就起床了,他很正规的着西装、打领带,说实话,他有点紧张。他一会就要出发去某讲堂,就读于中学的女儿今天18岁成人礼,他得代表家长致辞。金牌导演冯小刚的出现在女儿学校引起了轰动。冯思语看见爸爸提前来了,感到很幸福,连声向冯小刚说:“爸爸,谢谢您!”冯小刚代表学生家长发表成人礼的演讲词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发言:

  在成人礼上,冯小刚代表在场的数百位家长致辞,他清清嗓子,说:“按理说,我不该紧张的,但是,讲老实话,现在站在这,我还真有点儿,怎么说,激动也好,欣喜也好,都掺在一起就变成紧张,还好,只是一点小紧张,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

  冯小刚说:“现在我想说,今天能参加这个典礼我真的很高兴,很骄傲!我想代表所有的家长谢谢孩子们,谢谢你们给爸爸妈妈带来的这份荣耀。我还要谢谢学校和老师,你们看,我们的孩子们就坐在那里,都那么健康,那么优秀,那么漂亮,谢谢老师的教育,谢谢学校办这个典礼,让我们一起见证和分享了孩子们人生里很重要的一刻。

  ”

  父亲冯小刚接着说:“吾家有女初长成,这是今天看到了我十八岁的女儿,心里冒出来一句话,女儿长大了,当爸的是该放心了,还是更担心了呢,欣喜之余也有些不安。心里很矛盾,亲爱的女儿,现在你要开始接触到真正的人生了,生活有时候,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公平,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你爱的人也许不爱你。这

  所有的一切,单纯如你,会了解接受吗?来之前我想了很久但想想又释然,聪慧如你,自会慢慢了解如何应付。”

  冯小刚说:“我想,今天这个成年礼是在告诉孩子们,他们成年了,同时也是在告诉我们家长,他们成年了。我们虽然有很多理由担心,但我们还是应该学会相信和放心。亲爱的女儿,我想告

  诉你,无论是你欢乐还是你流泪,任何时候你回头,爸爸就在你身后,微笑着看着你,不要害怕失败,不要担心跌倒,爸爸会扶你起来。只是爸爸不再牵着你的手领

  着你走了,爸只会在你身后,默默看着你,人生道阻,且长,一步一步需要你自己摸索前行。”

  最后,父亲冯小刚特别想强调这样一句话:“学着面对一切真实,接受一些不完美,承担一些责任,自己做一些决定,孩子们,十八岁的你们,是时候了。”

  父亲冯小刚的致辞赢得了孩子、家长、老师们的热烈掌声,他努力控制着情绪,以使自己不要过于激动,但他还是有些眼泛泪花。有些话在心里没说出来,比如,他特别想告诉家长们:千万别蒙孩子,一定要把这个世界的真实情况告诉他们,这个世界还有多少不公平!还有多少光明的对立面!

  冯导的演讲让台下师生们深受感动,掌声如雷。成人礼结束后,校长将冯导的演讲稿要了过来,交给学校图书馆收藏。

  致辞结束的那一刻,父亲——导演冯小刚松了口气,女儿给自己的任务终于圆满完成,他也从那么多青春的脸庞上再次体会到“父亲”一词的含义,体会到紧张、骄傲、爱,电影是他的事业,但女儿,毫无疑问是他的一切。

  感慨:

  冯小刚在女儿成人礼上的讲话很正经。特殊的发言场合,纯粹的父亲口吻,放任何一位父亲站在那里,都难免感慨。看多了冯小刚的贺岁电影,见多了他面对媒体的发言,这次他用这么正经的腔调说话,呈现一个与以往公众形象有所不同的冯小刚出来。

  每个父亲对孩子成人时要说的话,都会有很多很多,但说什么、怎么说,其实都需要很好的表达技巧,既要让孩子认识到成人这天的重要性,也要模糊这个仪式的含义,别让这个标志给孩子增加一些属于成人世界的负担,毕竟人的成长是靠日子堆积起来的,而非一朝一夕一席话所能实现的。

  父亲冯小刚在女儿成人礼的发言,比导演冯小刚在《非诚勿扰》所体现出来的诚意要多得多。换句话说,在女儿的成人礼(包括一大群孩子的成人礼)上,冯小刚的父亲角色比他的导演角色表现的更为出色,他合格地完成了家长代表的职责,为台下那些刚刚拥有更多自由空间的学生,上了一堂简短、生动但却真挚、包涵着自己人生体验的教育课。在女儿的成人礼上他成功了。

  “亲爱的女儿,现在你要开始接触到真正的人生了,生活有时候,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公平,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你爱的人也许不爱你。”“学着面对一切真实,接受一些不完美,承担一些责任,自己做一些决定,孩子们,十八岁的你们,是时候了。”发言中,冯小刚的这两句话很能打动人,虽然没能告诉女儿更多这个世界的真相,但这个提醒已经算是比较尖锐和深刻的了。在电影里一直不正经的冯小刚,用他极为正经的表现来提醒女儿以及女儿的同学们:注意,严肃点,这是给你们讲有用的人生道理。

  冯小刚曾在自己或别人的电影中或主演或客串主演过角色。但在女儿成人礼上的这次“演出”最为精彩,因为这次他用的不是演技,而是一位父亲的情感真实流露。

篇十二:文艺座谈会代表发言冯小刚

 2014年文艺座谈会参会人员名单

  2014年10月15日

  作家、文艺理论评论界:

  铁

  凝(中国作协主席)

  王

  蒙(中国作协全委会民誉副主席)

  莫

  言(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中国作协副主席)

  冯其庸(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

  王安忆(中国作协副主席)

  叶

  辛(中国作协副主席)

  贾平凹(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

  冯骥才(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张抗抗(中国作协副主席)

  麦

  家(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浙江省作协主席)

  徐贵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

  阿

  来(中国主席团委员、四川省作协主席)

  梁晓声(当代作家)

  熊召政(湖北省文联主席)

  周小平(网络作家)

  花千芳(网络作家)

  高洪波(中国作协副主席)

  玛拉沁夫(蒙古族著名老作家)

  王树增(报告文学作家)

  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家)

  戏剧界:

  李维康(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

  张建国(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

  尚长荣(中国剧协主席、上海京剧院艺术指导)

  茅善玉(上海沪剧院院长、一级演员)

  李

  军(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

  史依弘(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

  陈

  彦(陕西剧协主席)

  叶少兰(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导演、一级演员)

  谭孝曾(北京京剧院一级演员)

  音乐界:

  李谷一(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民族声乐歌唱家)

  赵季平(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

  谭利华(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北京交响乐团团长)

  叶小纲(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

  赵塔里木(中国音乐学院院长)

  殷秀梅(中国广播艺术团女高音歌唱家、一级演员)

  关

  峡(中国交响乐团团长、作曲家)

  阎

  肃(空政文工团一级编剧)

  张千一(总政歌舞团团长、一级编剧)

  俞

  峰(中央歌剧院院长、一级指挥)

  关牧村(天津歌舞团一级演员)

  徐沛东(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分党组书记)

  赵大鸣(总政歌舞团创作室主任)

  舞蹈界:

  冯双白(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赵汝蘅(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

  陈爱莲(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赵

  青(中国歌剧舞剧院一级演员)

  美术界:

  冯远(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文联副主席)

  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

  靳尚谊(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原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刘大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许

  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杨晓阳(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画院院长)

  范

  曾(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杨飞云(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书法界:

  欧阳中石(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张

  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摄影界:

  吕厚民(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

  曲艺界:

  姜

  昆(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

  刘兰芳(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一级演员)

  杂技界:

  边发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

  阿迪力·吾尔休(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新疆杂技团一级演员)

  吴正丹(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演员、一级演员)

  影视界:

  田

  华(电影表演艺术家)

  六小龄童(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演员剧团一级演员)

  李雪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

  王朝柱(总政话剧团一级编剧)

  陈凯歌(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集团一级导演)

  冯小刚(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一级导演)

  陈道明(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一级演员)

  顾长卫(电影导演、摄影师)

  兰晓龙(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电视艺术中心二级编剧)

篇十三:文艺座谈会代表发言冯小刚

 “爱我中华”国旗下讲话稿

  “爱我中华”国旗下讲话稿

  蓝天下,迎着初生的晨曦,和着冬日的晨风。我们举行这庄严而又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我们眺望着国旗冉冉升起,耳畔回荡着气壮山河的国歌,我们为这一庄严的队礼而自豪,我们因肃然于国旗前而激动。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喜迎国庆,爱我中华》

  当你知道这一切,看到这一切,你能不感到自豪么。中国的文字是美的、中国的文明是美的、中国的文化是美的、中国的一切都是美。这样美的国家你不爱吗?我不能不爱,我想,你们也不能不由衷地爱她。

  我们回顾一下:你的领地——你所生活的校园、家园,你所站立的地方,你的书桌课本,你很好地保护它们了吗?你乱丢垃圾了吗?你乱涂乱画了吗?你每天好好打扫教室了吗?你爱惜每一粒粮食了吗?你认认真真地写好每一个方块字了吗?你声情并茂地朗读每一篇课文了吗?

  同学们,和平年代,爱国不是豪言壮语、不是轰轰烈烈、不是惊天动地,更不是流血牺牲,而是时时刻刻以自己是一个华夏儿女、一个炎黄子孙的姿态来要求自己,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只要你们让自己睿智起来、让自己强大起来、让自己丰富起来、让自己进步起来,那么,你就是爱国的。上一周,我看到了你们声情并茂地朗读祖国的经典作品;今天,当国旗升起时我看到你们庄严肃穆的敬礼;环视校园,我也看到了你们用流畅的语言、文明的礼仪向老师问好;包括

  此时此刻,我看到你们腰杆挺拔、表情严肃地屹立在操场上。同学们,你们做到了,这都是爱国的表现!

  爱国难吗?不难,爱国远吗?不远。那么,同学们,你们能将这些点点滴滴的爱国行为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去吗?今日坚持做好小事,明日定能做好大事,今日能扫好一屋,明日定能清扫天下。如果你做到了,那么,将来的中国定能胜于欧洲,定能雄于地球。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祝贺你迎来了回归祖国的xx周年纪念。同学们,让我们牢记历史、不负先辈的教诲,勤奋学习,努力拼搏,使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世界强国之列,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爱我中华,传承中国精神》,不管到什么时候还是哪个国家,爱祖国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热爱祖国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现在我要问你们一个问题,作为中国的小学生你知道中国精神,是什么吗?估计回答上来的同学不会太多,正因为现在好多中国人都不知道什么是中国精神了,所以才出现了许多让人伤心的事:

  20xx年是我们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改革开放的40年里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原本贫穷落后受人欺负的国家变成强大富有的国家。可是就在前一段时间一组众多国内知名媒体联合举办了“改革开放40周年人物评选”在这40年里咱们的祖国飞跃的发展进步,当然是因为有许多了不起的人在为祖国做出具大的贡献了,在40周年的时候的确应该把这些为祖国人们作出贡献的英雄人物公布于众,让大家都看看知道知道,咱们不能过上好日子忘记为咱们付出的人。可是评选完以后这些媒体把榜单在网上一公布,全国人们望着这些照片人物觉得有些让人心里很不舒服,为什么?这些当选人物的照片中出有: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有诺贝尔生物学家屠呦呦,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还有文艺界的冯小刚、陈凯歌、巩俐、何炅等等!大家看着这张榜单上的照片议论纷纷,什么时候咱们的科研专家、文学大师、航天英雄要和一群演艺界的明星演员们同台竞争同框竞选呀?

  什么时候非典期间拯救中国的“黄文林”、农业造福不止亿万的袁隆平竟然抵不过一个模特比不过一个网红,这正是我们现在好多人极为错误的思想价值观,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许多为了我们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们在去世的时候,对他关注的人们寥寥无几?在网上的评论冷冷清清!几乎无人问津。好像这些人造福了我们是理所当然了,并不值得我们去关注,更何况去感恩!他们的离去和我们好像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可是那些影视明星的家里纵然有一点风吹草动,就有成千上万的人去关注评论,比自己家的事还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牵动了亿万人民的心!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婚姻、他们生活中的一切琐碎的小事都被多少人时刻关注着、关心着!我们有好多人甚至都把他们的生活变成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是多么没有价值,多么荒唐的行为!今天我要为我们的英雄们评评理!

  一个真正造福国家为人们作出巨大贡献的一代英雄人物却和一些可有可无的人演艺界明星演员同框在列,真的是对于历史和民族的羞辱。改革开放40年该是什么人,大家要知道虽然演员也好歌手也罢在文艺圈里有很多鄙俗肮脏的烂事,但是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对所有演艺界的人物同时抹杀,也有为国民带来乐趣的“资深演员”他们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但是他们的资格要比起袁隆平、钟南山、戚发轫等人来说就好比犹如萤火虫的光比太阳的光。

  20xx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场非典疫情至今还让我们记忆犹新,当时仅仅一个月非典病毒从义理扩撒到5000例如果当时中国继续盲目的相信西方的话在第三个月中国非典感染人数就可达到25000万人到第四个月,中国将不会有一个站立的人,但是就在这个危急时刻,以黄文林为代表的中国医学专家,敏锐的避开外国的语论,最后把疫苗研制成功了,我们活下来了。

  20xx年10月16日在外太空漂泊了21小时的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顺利降落在中国内蒙古,然而举国上下为中国航天

  试验成功而欢呼呐喊的时刻,当主持人在采访杨利伟对他航天过程的概括感受时这个辽宁汉子在沉默片刻之后说出一个词:“九死一生”,当年到底在天上发生了什么,他为什么再也不能上天,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称得上是我们祖国的英雄。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娱乐的时代,一个个影视明星被人们推崇、追捧、关注成为多少年轻人的偶像,在他们心目中这些明星有着至高无上的的地位,在这些天王巨星灿烂的光环下,我们老一辈人的艰苦严肃奋斗的精神还有几分?所剩无几!我们看到改革开放40周年人物评选榜单上一个歌手明星的票数达到三万五千多票,我们老一辈科研专家的票数只有一千多张,少得可怜呀!这个数字这一情况说明了什么?我们的下一代早熟、拜金主义、崇洋媚外、追求时尚娱乐!

  在此,我要告诉所有的同学们,一个社会的进步如果说是娱乐的兴起那是走向衰败!纵观历史有太多的"事实证明!给我们的教训很多!

  最最可气的是把国家精神这么大一个奖项颁发给一个演员,我们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国家精神,国家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魂是立国之本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惟有国魂立中间!国魂是什么?国魂就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不倒,也绝不可撼动的“中国精神”!那些千千万万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在我们生活在闪耀着真善美的人都是中国精神的造就者。中国精神在哪?在英雄的生命和鲜血里,在我们中国受到列强欺辱时奋不顾身打击侵略者的革命战士们身上!那些远到外国他乡支援抗战而牺牲的战士们被国家用飞机运回祖国,中国精神在那一个个覆盖着国旗的棺椁里,在那些英雄们钢铁般的意志里,在盛大阅兵式中那一位位白发苍苍的老兵们深情的敬礼中,因为他们身上的每一个弹孔都是一枚勋章,他们当年在战场上扛起一把大刀跟日军拼个你死我活,有多少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他们用鲜血、用生命和那一次次为中华民族奋不顾身的冲锋陷阵的精神化作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他们的名字虽无人知晓,但他们的精神无比伟大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中国精神就在这里,在英雄们身上的弹孔和刀疤里,在英雄们不屈不挠的骨子里,在英雄们感天动地的牺牲奉献里!

  今天我说这一番话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想让你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精神!第二:我们一代一代的中国人要把真正的中国精神传承下去,祖国和人民无论到了什么时候都需要中国精神!

  在激越的国歌声中,我们仰望国旗冉冉升至旗杆顶端,胸中涌起一股最深厚的爱国情愫。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同学们,老师们,请捧出我们的真心,奉献我们满腔的热情,拥抱我们的祖国!拥抱我们历史悠久、饱经...

  在激越的国歌声中,我们仰望国旗冉冉升至旗杆顶端,胸中涌起一股最深厚的爱国情愫。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同学们,老师们,请捧出我们的真心,奉献我们满腔的热情,拥抱我们的祖国!拥抱我们历史悠久、饱经沧桑,如今又焕发青春与活力的祖国!

  历史不能遗忘,国耻务须谨记。在回首昨日的同时,我们更应立足今朝。我们的祖辈,用她们的青春和热血,打出了一片红彤彤的天地;我们的父辈,用他们的勤劳和汗水,开创了中国经济腾飞的新局面。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爱着我们的中华,爱得热烈,爱得深沉!不久的将来,这副重担将由我们挑起。扪心自问,我拿什么来爱我的中华?

  “知我中华,爱我中华”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不需要十三亿人简单地振臂高呼,只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来证明:爱我的家,爱我的班集体,爱我的学校,爱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等等等等。家是爱的港湾,对生我育我的父母,即使他们眼花耳聋,认不出我们是谁了,也别忘了给他们一个拥抱;小小的班集体中,也许有我们看不惯的人与事,但是,“十年”才修得“同船渡”,能够在一个班集体里同学三年,我们该修了多少年?学校里的每一张桌子、每一把椅子,都留下过我们伏案学习的身影;每一棵大树、每一朵小花,都倾听过我们的朗朗书声,叫我们怎能不爱她?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同学们,中华的未来在我们手中,祖国的希望在我们的身上。请用实际行动来践行我们的承诺:努力学习,爱我中华,强我中国!

篇十四:文艺座谈会代表发言冯小刚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冯小刚谈政治:官员不担当就是腐败

  作者:

  来源:《新传奇》2016年第48期

  近日,冯小刚执导的影片《我不是潘金莲》上映后引发热议,就连《人民日报》11月24日都刊发了对冯小刚的访谈文章。据了解,《人民日报》近些年访谈过的导演挺多,比如张艺谋、陈可辛、陈思成等等,但像冯小刚这样谈政治的可不多。

  政治寓言的冯氏讲法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改编自刘震云同名小说,讲的是发生在中国当代南方农村一个名叫李雪莲的妇女因不服离婚案的判决,执拗地一级一级往上告状,最后却只成就了一个荒唐。有影评人称,电影讲述的也不单单是李雪莲的事,而是李雪莲身边的28个男人构成的故事,这些男人勾勒出了中国当代社会的官场风貌。

  对此,冯小刚在接受《人民日报》访谈时表示,《我不是潘金莲》这个题材无疑是和我们的现实结合得比较紧密的。“它讲了一个道理,官员不担当就是腐败。电影里这些官员哪怕有一个认真对待李雪莲这事,都不至于走到这一步,但每个人都想推诿,每个人都想怎么临时去把这事堵一下,出现问题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事对我的乌纱帽有影响’”。

  他还说,“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一些官员在办事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会不会受到责难,就是我们说的胆小怕事,其实说到底这种干部就是没担当。在面对一些事情时,有的干部为了求自保就宁左勿右、宁严勿松,而我认为这是最大的腐败,比贪污还厉害。最大的腐败就是不负责任,而且是用负责任的面目出现的,它的本质是只对自己负责,对党和国家的事业是不负责的。我觉得很多领导干部看完这个电影后会有触动、有思考、有启示,担当对于一个干部的重要性,这是这个电影的重要意义”。

  谈到影片里最讽刺的点,冯小刚表示:“中国几千年的人情社会,从人情社会的逻辑出发,李雪莲觉得法院像个骗子。她为什么要找领导呢?这也是人情社会的产物,她认为中国的官管着法院呢。刘震云对中国社会、中国人的观察有他特别独到的角度,他是在用幽默的方式

篇十五:文艺座谈会代表发言冯小刚

 2014年文艺座谈会参会人员名单

  2014年10月15日

  作家、文艺理论评论界:

  铁

  凝(中国作协主席)

  王

  蒙(中国作协全委会民誉副主席)

  莫

  言(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中国作协副主席)

  冯其庸(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

  王安忆(中国作协副主席)

  叶

  辛(中国作协副主席)

  贾平凹(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

  冯骥才(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张抗抗(中国作协副主席)

  麦

  家(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浙江省作协主席)

  徐贵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

  阿

  来(中国主席团委员、四川省作协主席)

  梁晓声(当代作家)

  熊召政(湖北省文联主席)

  周小平(网络作家)

  花千芳(网络作家)

  高洪波(中国作协副主席)

  玛拉沁夫(蒙古族著名老作家)

  王树增(报告文学作家)

  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家)

  戏剧界:

  李维康(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

  张建国(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

  尚长荣(中国剧协主席、上海京剧院艺术指导)

  茅善玉(上海沪剧院院长、一级演员)

  李

  军(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

  史依弘(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

  陈

  彦(陕西剧协主席)

  叶少兰(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导演、一级演员)

  谭孝曾(北京京剧院一级演员)

  音乐界:

  李谷一(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民族声乐歌唱家)

  赵季平(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

  谭利华(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北京交响乐团团长)

  叶小纲(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

  赵塔里木(中国音乐学院院长)

  殷秀梅(中国广播艺术团女高音歌唱家、一级演员)

  关

  峡(中国交响乐团团长、作曲家)

  阎

  肃(空政文工团一级编剧)

  张千一(总政歌舞团团长、一级编剧)

  俞

  峰(中央歌剧院院长、一级指挥)

  关牧村(天津歌舞团一级演员)

  徐沛东(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分党组书记)

  赵大鸣(总政歌舞团创作室主任)

  舞蹈界:

  冯双白(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赵汝蘅(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

  陈爱莲(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赵

  青(中国歌剧舞剧院一级演员)

  美术界:

  冯远(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文联副主席)

  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

  靳尚谊(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原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刘大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许

  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杨晓阳(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画院院长)

  范

  曾(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杨飞云(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书法界:

  欧阳中石(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张

  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摄影界:

  吕厚民(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

  曲艺界:

  姜

  昆(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

  刘兰芳(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一级演员)

  杂技界:

  边发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

  阿迪力·吾尔休(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新疆杂技团一级演员)

  吴正丹(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演员、一级演员)

  影视界:

  田

  华(电影表演艺术家)

  六小龄童(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演员剧团一级演员)

  李雪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

  王朝柱(总政话剧团一级编剧)

  陈凯歌(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集团一级导演)

  冯小刚(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一级导演)

  陈道明(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一级演员)

  顾长卫(电影导演、摄影师)

  兰晓龙(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电视艺术中心二级编剧)

篇十六:文艺座谈会代表发言冯小刚

 冯小刚资料简介

  冯小刚简介

  冯小刚,1958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湖南省湘潭市,中国内地导演、编剧、演员。

  1984年担任剧情片《生死树》的美术助理,从而进入电影圈

  。1985年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担任美工师

  。1991年担任中国首部电视系列喜剧《编辑部的故事》的编剧,并凭借该剧在中国内地获得关注

  。1994年执导个人首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该剧获得第1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长篇连续剧奖。1997年执导中国内地首部贺岁电影《甲方乙方》,该片奠定了冯小刚黑色幽默的电影风格。1998年执导的喜剧爱情片《不见不散》成为中国内地电影年度票房冠军

  。2001年执导喜剧片《大腕》,该片获得第2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

  。2021年执导的喜剧片《手机》在中国内地获得年度票房冠军。2021年担任剧情片《天下无贼》的导演、编剧,并凭借该片获得第4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2021年执导的爱情喜剧片《非诚勿扰》打破华语电影在中国内地的票房纪录。2021年凭借战争片《集结号》先后获得第13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导演奖、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2021年担任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总导演。2021年被法国文化部授予“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同年凭借剧情片《老炮儿》获得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

  。2021年执导的剧情片《我不是潘金莲》获得第64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贝壳奖,而其个人则凭借该片获得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冯小刚早年经历

  冯小刚出生在北京的一户普通家庭,年少时居住于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附近。由于父母离异,他自幼就和母亲、姐姐共同生活。高中毕业后,冯小刚开始了军队生活。通过个人努力,他正式进入了北京军区文化单位,之后作为部队文职人员获得提干,并且参与不少部队文艺晚会的筹备工作。从部队正式转业后,冯小刚进入了北京城建开发总公司的工会,并开始从事文化宣传工作。

  演艺经历

  1984年,冯小刚在郑会立执导的剧情片《生死树》中担任美术助理,从而正式进入电影圈

  。1985年,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担任美工师;他除了从事美工方面的工作外,还在片场参与影视剧的拍摄;而这些实践经历也为他的电影事业奠定了基础。1987年,在刑侦剧《便衣警察》中担任美术设计师。,在爱情剧《好男好女》中担任美术设计师。

  1991年,与郑晓龙共同担任剧情片《遭遇激情》的编剧,并凭借

  该片获得第1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提名;同年,冯小刚与王朔、马未都联合担任中国首部电视系列喜剧《编辑部的故事》的编剧;他在创作该剧时借鉴了王朔的剧本风格;除编写剧本外,他还为该剧的主题曲《世界很小是个家庭》以及插曲《我喜欢我的梦》创作了歌词。

  1992年,创作小品《今晚我们相识》;之后,创作相声《面的与皇冠》;同年,与郑晓龙合作编写爱情电影《大撒把》的剧本,并凭借该片获得第1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最佳编剧奖提名

  。1993年,与郑晓龙共同执导家庭伦理剧《北京人在纽约》,该剧是冯小刚执导的首部电视剧,并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第1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长篇连续剧、第14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连续剧二等奖等奖项;同年,与李晓明共同创作小品《串门》。1994年,担任爱情电影《永失我爱》的导演、编剧,该片也成为冯小刚执导的电影处女作。1995年,执导爱情剧《情殇》;同年,担任剧情片《一地鸡毛》的导演,并将个人生活体验融入电影的创作当中。1996年,创作小品《机器人趣话》;同年,与王朔共同执导喜

  剧电影《冤家父子》,并担任该片的男主角以及美术设计;该片上映后获得瑞士洛加诺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1997年,执导爱情剧《月亮背面》;同年,担任喜剧电影《甲方乙方》的导演,并在创作该片时采用了小品串联式的电影结构;作为中国内地电影史上第一部贺岁片,该片开创中国内地商业电影的模式;这部电影上映后以3600万元的票房成绩成为中国内地贺岁档期的票房冠军,并获得第2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1998年,担任喜剧爱情片《不见不散》的导演、编剧,并在电影语言方面借鉴了相声的说、学、逗三大技法;该片奠定了冯小刚商业片导演的地位,并以4300万元的票房成绩获得中国内地年度票房排行榜冠军;此外,影片还获得了第6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观赏效果奖、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影片奖。

  1999年,拍摄贺岁喜剧片《没完没了》,并在片中采用夸张的表

  现手法来反映普通百姓的生活;该片在中国内地上映以后最终票房达到3300万元,位列2000年度中国内地票房排行榜第二名。2000年9月20日,执导的爱情片《一声叹息》在中国内地上映,影片以3000万元的票房成绩位列中国内地年度票房排行榜第三名,并获得24届开罗国际电影节金字塔金奖。2001年,担任喜剧片《大腕》的导演、编剧;该片保持了冯小刚电影的喜剧风格;截至2002年1月7日,该片在北京的票房超过1100万元,打破华语片在北京地区的票房纪录;影片最终票房超过4200万元,位列中国内地年度票房排行榜第二名;此外,该片还获得了第2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

  2021年,和作家刘震云共同策划贺岁喜剧片《手机》,并担任该片的导演;该片的最终票房超过5000万元,成为中国内地电影年度票房冠军;影片于次年获得第2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第4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内地最受欢迎电影等奖项。

  2021年,担任剧情片《天下无贼》的导演、编剧,影片上映后在中国

  内地的最终票房达到1.2亿元;该片是冯小刚执导的首部具有好莱坞类型片特点的作品,他在片中改变

  过度依赖语言的喜剧模式,转而开始实践商业类型片的美学特征,并开始引入动作电影的表现元素。

  2021年,执导古装动作电影《夜宴》,该片在中国内地的最终票房达到1.3亿元;这部电影是冯小刚的转型之作,他在拍摄该片时采用了类型片的创作程式;影片上映后获得第79届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未来电影数字奖。2021年,担任战争片《集结号》的导演,并在片中采用了纪录片的手法来表现现实主义的风格;影片在中国内地的最终票房达到2.6亿元,并先后获得第2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13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影片等奖项,而冯小刚个人则凭借该片获得第2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13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导演奖。

  2021年,拍摄爱情喜剧电影《非诚勿扰》,并在片中加

  入贺岁元素;影片上映以后最终票房达到3.25亿元,并打破华语电影在中国内地的票房纪录;冯小刚凭借该片先后获得第3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导演提名、第3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

  2021年,担任灾难片《唐山大地震》的导演,影片上映以后打破中国电影零点点映票房、中国电影首日票房票房、中国电影单日票房等9项纪录,并以6.65亿元的最终票房在中国内地年度票房排行榜中获得亚军;12月22日,执导的爱情喜剧片《非诚勿扰2》在中国内地上映;影片上映20天票房超过4.2亿元。2021年1月,凭借剧情片《唐山大地震》获得第23届哈尔滨冰雪电影节最具商业价值导演”奖;3月,在“金榜单之夜——中国电影排行榜”颁奖典礼中,凭借累计超过10亿元的票房获得“2021年度票房最高导演奖”;6月,获得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奖。

  2021年11月29日,执导的剧情片《一九四二》在中国内地上映,该片

  获得第3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第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等奖项;而冯小刚个人则凭借该片获得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导演奖。2021年11月1日,赴美国举办个人影展,并在洛杉矶TCL中国大剧院留下手印;12月19日,其执导的喜剧片《私人订制》在中国内地上映;该片公映首日以8400万的票房成绩打破华语2D电影票房纪录;影片上映近一个月票房突破7亿元,成为中国内地贺岁档票房冠军

  。2021年,担任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总导演,并拍摄了一段纪录片《春晚是什么》。

  2021年,主演剧情片《老炮儿》,在片中饰演爱管闲事、打抱不平的老炮六爷,并凭借该片获得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4月,获得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10月20日,担任第六届导演协会副会长;11月,拍摄现实题材的电影《我叫李雪莲》。2021年4月,在中国电影导演协会2021年度表彰大会中,凭借剧情片《老炮儿》获得年度男演员奖;5月,凭借剧情片《老炮儿》获得第2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男演员

  奖;8月,正式签约美国创新艺人经纪公司CAA;9月,执导的喜剧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获得第64届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1月,凭借喜剧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获得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冯小刚人物评价

  冯小刚擅长商业片,作品风格以京味儿喜剧著称。他将喜剧精神、世俗精神以及平民精神植入到电影中,为中国电影产业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电影范式

  。冯小刚对于中国电影的贡献主要在于电影类型、电影产业和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构建上。作为中国内地的“贺岁片之父”,他让“贺岁片”这一在特殊档期上映的电影类型走入大众的视野,从而丰富了电影作为大众文化消费品的概念

  。作为中国商业电影的一面旗帜,冯小刚不仅创作了一部又一部具有良好市场号召力的电影,而且还形成了一套将线型叙述与喜剧类型结合在一起的商业电影美学体系

  。《湛江晚报》、《当代电影》、陈晓云、人民网评

  冯小刚对于百姓生活和各阶层的心理需求具有独特的洞察力

  。他对都市大众生活的喜剧化书写,对电影观众审美心理的把握都显得从容自如。在具有冯氏幽默印记的电影作品中,冯小刚以其平民视角的幽默与调侃实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他擅长用调侃戏谑的方式讲述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其作品在抓住大众主流娱乐心理的同时,还能反映出人性的善恶。在语言风格方面,他以自己的成长背景及社会阅历为基础,用中国喜剧式的温情哲学获得观众的认可。受生活经历的影响,冯小刚电影中的人物对白采取的是北京风格的幽默语言,常在嬉笑怒骂中表现小市民对生活的态度和理解。张卫、《当代电影》、《电影文学》、中国新闻网评

  冯小刚是一位游走在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导演。他一方面坚持商业片的路线,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因而他在制作商业片的时候有着不乏现实关注的维度和取向。他从充满调侃但略带粗陋的处理开始,进而一步一个脚印的在电影作品中发掘时代的本质,这种由浅入深的方式让他在娱乐和艺术之间找到了双轨并进的道路。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十七:文艺座谈会代表发言冯小刚

 主持词开场白合集10篇

  主持词开场白

  篇1男:尊敬的老师们

  女: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晚上好!

  男:我是主持人__王海___________

  女:我是主持人_____易丹________

  男:旗帜是典型和模范的象征,旗帜具有先锋和表率的作用。

  女:是的。光辉的旗帜,是我们永恒的颂歌。

  男:我们的党是伟大、光明、正确的党。在党的光辉旗帜下,我们成长,我们进步!

  女:在党的光辉旗帜下,我们目光坚定,我们脚步雄壮!

  男:为了加强我系学风建设,促进我系学生进一步了解党的历史,加深对党的认识,增进大学生热爱党、感恩党、亲近党的感情,坚定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念与信心。

  女:同时也为了给我系学子提供一个的展示自我口才艺术与个人风采的舞台,增进思想交流,繁荣系部文化,我系特举行此次

  “光辉的旗帜”主题歌唱比赛。

  主持词开场白

  篇2多少次花前月下,多少次唠不完的情长夜话都在这一戴呀。[女主持人]现在,新郎可以抱起你的新娘子准备出发了,抱以前,新娘先在新郎的脸上盖个大红章,以示鼓励。(新娘亲吻新郎)[男主持人]不行,盖章都是“啪”的一声,那有听不到响声就盖上章的,重来,重来!(新娘又在新郎的脸上重重地亲吻了一下)女主持人]这一次倒是听到响声了,就是没印,也不算。来,周围的朋友们掌声鼓励,希望新娘这一次“出口成章”。(掌声响起,新娘又在新郎的脸上重重地亲吻了一下,新郎的脸上留下了三个亲物过肋口红印痕……新郎帮新娘盖上红纱盖头,抱起新娘出内屋,送亲人员拿上嫁妆一起出门)(在正房内,新郎新娘向父母大人鞠躬行礼,拜别,一起照全家福)(10:00,唢呐队吹响了《大花轿》,新郎用红丝绸牵着新娘,送到新娘的花轿里。娶亲队伍从新娘家出发,路过每一个村子都要停下来,吹唢呐,颠花轿)主持词开场白

  篇3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说特别是因为今天是我校初三年级的同学们最后一次站在这里和全校师生参加升旗仪式。回想三年前,同学们满怀信心和憧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踏入九中校园;三年后的今天,你们已经背上知识的行囊,文静、优雅、风度翩翩。再过三天,他们就要奔赴人生第一次大考——中考,踏入新一级学校,翻开人生崭新的一页。此时此刻,我想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是感慨万千。今天,我们全校师生齐聚在这里为初三年级的同学们举行一次主题为“期望、嘱托、感恩、祝福”的升旗仪式。

  进行活动第一项:(全体同学面向国旗,向右转)

  升国旗、奏国歌,全体师生行注目礼。

  礼毕,(全体同学面向主席台,向左转)

  三年的初中学习生活,如果没有恩师的含辛茹苦,呕心沥血,你们的成长也许就会多一些曲折,多一些弯路;如果没有同学之间的朝夕相处,互思互学,你们的成长就会少了一些乐趣,少了一份鼓励。正因为你们的相聚,你们的努力,校园生活才会变得如此五彩缤纷,烂漫愉快!下面有请毕业班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发言!进行活动第二项:初三教师、学生代表发言

  短短的话语,浓浓的情意,蕴含着老师和同学间浓浓的情谊!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是快乐还是忧伤、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母校和老师永远是你们坚强的后盾!希望这份情谊可以化作理想之舟,带你们驶向成功的彼岸。

  下面请初一、初二学生代表为初三的师哥师姐们送上祝福。

  “三载励志求学,一朝鲲鹏展翅”!今天是你们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的老师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倾注了真挚的情感。学校领导特别是我们的校长,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同学们的成长。下面有请我们敬爱的校长为我们致辞,有请校长!

  进行活动第四项,请校长对全体毕业班同学做考前动员,致辞

  校长意味深长、热情洋溢的话语,将鼓励着我们走向更高更远的目标,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潍坊市北海双语学校会因为我们在场的每一位同学而骄傲。让我们带着高校长殷切期望奋勇前行吧。

  主持词开场白

  篇4男1:不是草长莺飞的三月,于是便没了欣欣向荣、万木争春的生机;

  女1:不是烈日炎炎的夏季,于是便失却骄阳似火、烈日当空的热忱;

  男2:也不是硕果累累的秋季,于是便没有了鱼翔浅底、鹰击长空的壮美画面。

  女2: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不知不觉,新年的钟声即将再次敲响。

  男1:光阴似箭,岁月如歌。转眼间,我们已挥别了难忘而辉煌的20__年,迈进了更加令我们期待和憧憬的20__。

  女1:回望20__,我们心里充满的是激情,是自豪,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和留恋。

  男2::的确,回首20__,或许我们心中都有太多遗憾和感慨,为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而遗憾,为虚度光阴碌碌无为而感慨。

  女2:或许有太多的抱怨和不舍,因单调乏味的生活而抱怨,因即将遗失的美好而不舍。

  男1:也许你曾因孜孜不倦工作或学习却收不到任何成效而苦恼,或者因朋友之间的误解而伤心,因茫然无助而困惑,在座的各位,所有的叹息将会随着时间拂袖而去,新的曙光正冉冉升起。

  女1:今天我们要用我们似火的热情将这寒如冰的天气给融化掉,带着一种感恩和拼搏的情感无怨无悔的迈向20__。

  男2:20__对于我们来说,将又是一个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收获年份。

  女2: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我们特举办这场文艺联欢会,用我们的歌声和舞姿,用我们的热情与激情来表达我们的喜悦,传达对新一年的憧憬。

  男1:下面有请李校长向大家致新年贺辞,大家掌声欢迎。

  (致辞完毕)

  男1:下面我宣布

  合:砀山实验中学20__年元旦联欢会现在开始。

  主持词开场白

  篇5女: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男: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

  女: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时光的车轮又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印痕

  男:走过满怀激情与活力的的20__年,我们又迎来了20__年阳光的绚烂。

  女:在这一刻,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我们听到了春天的呼唤。

  男:在这一刻,我们感受到了时代的热情,我们听到了时代的嘱托。

  女:过去的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领导老师的关怀下,我们上下一心,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

  男:过去的一年,是光辉的一年,在各部门的努力下,我们同心同德,赢来了捷报频传。

  女:让我们共同走过20__年的终点,用我们的青春,点燃希望的火把。

  男:让我们尽情畅想20__年的未来,以我们的活力,谱写明日的诗篇。

  女:我们青春,我们阳光,我们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男:我们激昂,我们豪迈,我们敲打着时代的鼓点。

  合:让我们告别如诗如火的20__,让我们满怀信心,走向20__.

  男:自商贸学院分团委学生会成立,至今已整整五载春秋,她从风风雨雨中一路走来,用自己的坚韧,创造了一个属于时代的神话。

  女:她从红红火火中一路走来,用自己的智慧,声震遐迩,名扬校里校外。

  男:五年啊!一届届商贸精英呕心沥血倾情打造。

  女:商贸的灿烂,就是师生们齐心协力的结晶。

  男:今天,我们很荣幸的请到了商贸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学生科科长,分团委书记及众辅导员老师出席我们的茶话会。

  女:在这喜庆的日子里,我们祝愿所有的老师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男:我们祝所有的同学学业有成,心想事成。

  主持词开场白

  篇6张: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于:亲爱的叔叔阿姨、小朋友们!

  合:大家好!

  张:…自己做自我介绍

  于:…自己做自我介绍

  张:春天,是一个绿色的世界。一个充满芬芳的世界。到处放射着明媚的阳光,到处炫耀着五颜的色彩,于:春天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季节,也是一个美丽

  、神奇,充满希望的季节。到处飞扬着悦耳的鸟叫虫鸣,到处飘荡着令人陶醉的香气。

  张:我们迎来了自己的盛大的节日——第三届小海豚故事大赛。

  主持词开场白

  篇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明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55年前,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为保障全世界儿童的生存权力、保健权力和受教育的权力,于1949年11月在莫斯科召开的一次大会上决定每年六月一日为国际儿童节。1949年12月23日,中国政府也规定六月一日为儿童节。于是,全世界的儿童就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六一国际儿童节。

  我谨代表学校向全体同学致以节日的祝贺,祝大家节日快乐!

  我也借此机会向全体教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你们既是尊敬的老师,更是辛勤的园丁。你们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教书育人,无私奉献。你们创造了优美的环境,你们创造了优良的质量,你们为学校的发展与腾飞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主持词开场白

  篇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

  往往并没有读懂他

  而当我们能够读懂它的时候

  它却早已远去

  这首诗的名字就叫青春

  青春是那么美好

  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

  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

  不管它是迷茫的孤独的不安的还是欢腾的炽热的理想的它都是最闪亮的日子

  雨果曾经说

  谁虚度了年华

  朗读者第十二期开场白及串词

  青春就将褪色

  是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只有这样

  当有一天我们回首来时路

  和那个站在最绚烂的骄阳下

  曾经青春的自己告别的时候

  我们才可能说

  谢谢你

  再见

  我们今天这期节目的主题词是青春

  青春仿佛是一种宣言

  它昭示着

  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激情

  青春也是一种姿态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青春也是一种勇气

  带着加速度在奔跑

  渴望找到未来的答案

  那今天就让我们在那些

  也许正青春

  也许不再青春的人们的身上

  去感受青春永恒的美丽

  我想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

  都会有那么一首歌

  唱起那首歌

  会想起自己的青春

  对于我们的父辈来说

  那首歌可能是

  《我的祖国》

  《红梅赞》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而对于很多成长在上一个世纪

  八十年代的.人来说

  那首歌就是

  《同桌的你》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青春无悔》

  如今当年唱着这些歌的白衣少年

  也早已褪去了青涩

  今天的他又会怎样

  回忆起自己当年的岁月呢

  让我们掌声欢迎朗读者

  老狼

  我们很多人都会觉得

  诗歌是一件极其雅致的事情

  甚至离我们的生活有点远

  但是就有这样一位农村女性

  长期生活在乡间

  身体带有残疾

  她却把泥土中的生长

  门墩上的期望

  化作了最有力量的诗句

  很多人把他比作是

  中国的艾米莉·狄金森

  但她却说不

  我就是我我是余秀华

  让我们掌声欢迎朗读者

  余秀华

  我们接下来要上场的这位嘉宾

  年轻时是才华横溢的美工

  编剧

  中年时是著名导演

  内地的贺岁片之父

  如今他是中国商业电影的一面旗帜

  今天年近六十岁的他

  也将和我们一起

  来分享她的青春感悟

  让我们掌声欢迎朗读者

  冯小刚

  我们在3月25号播出的那期节目当中

  迎来了一对夫妻

  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丁一舟和赖敏

  赖敏患有一种很罕见的疾病

  叫小脑共济失调症

  会导致你走路走不稳

  站立站不稳

  甚至失去生命

  但是那对年轻人依然那么乐观

  依然那么相爱

  依然行走在路上看这世界的风景

  那期节目播出之后

  很多观众在询问说

  他们俩的情况怎么样了

  赖敏能否如她所愿做一个母亲

  他们未来的生活

  又会发生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呢

  今天我们也再一次

  把丁一舟和赖敏

  请回到了我们的现场

  让我们掌声欢迎他们

  北汽集团徐董来到我们《朗读者》的现场

  所有来到我们现场的嘉宾

  最终都要还原成一个

  朗读者的面貌

  您是不是应该在这里

  也为我们大家朗读一段

  您所喜爱的文字

  今天《朗读者》的主题是青春

  青春就好比百米赛跑的起跑

  所以我想把艾青的《时代》

  献给那些

  把自己的青春

  献给自己所热爱的事业的人们

  20__年8月21日那天

  巴西里约

  中国女排姑娘们

  在时隔十二年之后

  又一次站上了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

  这也是最年轻的一届

  中国女排姑娘

  平均年龄不到24岁

  他们开拓了中国女排的第三个黄金时代

  而在这样一个让举国振奋

  喜悦的好成绩的背后

  有一个我们大家都熟悉的难忘的名字

  郎平

  三十多年前

  以她为代表的中国女排姑娘

  以五年冠的成绩

  让那一个时代

  留下了一个深刻的记忆

  他们的青春

  是奋斗的青春

  是拼搏的青春

  是荣誉和汗水交织的青春

  接下来就让我们

  掌声欢迎朗读者

  郎平

  我们经常说

  时间的长河滚滚向前

  永远不等人

  但是也总是有那么一些人

  到死都是年轻的我想那就是因为精神

  就像不畏强敌

  敢于拼搏的女排精神

  比五连冠成绩本身更重要一样

  女排的队员可能会老去

  但是女排的精神

  永远不过时

  终于到了要说再见的时候了

  我还记得节目开播的那一天

  我站在这里对大家说

  你好

  我们那期节目的主题词是遇见

  我说希望这一次的遇见

  让我们彼此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我感受到了

  感谢所有

  带到这个舞台上的朗读者

  感谢所有

  昨天我们朗读亭的朗读者

  感谢所有

  热爱《朗读者》的观众朋友们

  有人说青春是那么美好

  唯一的缺点就是消逝去的太快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而正因为如此

  我们更需要拼尽全力

  好好生活

  主持词开场白

  篇尊敬的亲朋友好友,尊敬的孝子孝女:

  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与大家一起,今晚在这里向老人举行告别仪式,表示我们的哀悼。下面,我们的哀悼仪式就要开始,请正在打牌的亲友们,以及正在帮忙中的兄弟叔伯嫂嫂们,都暂时停一下手中的事。我们全体肃立,乐队奏哀乐。

  为了表达亲朋好友深切的哀悼,我们献上一首词:

  冰霜高洁传幽德,风号鹤唳人何处?

  圭壁清华表后贤,月落乌啼霜满天。

  想见仪容空有影,流水夕阳千古恨。

  欲闻教诲杳无声,秋霜春露四时悲。

  日月逝如流水,一朝永诀,

  风云变幻不测,千古同哀。

  大家的心情都很悲痛。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永远都难以报答。对于老人的离去,我们空余泪痕。今晚,孝子孝女为了表达对老人的哀悼,也表达对鞠躬尽瘁、操劳一生的老人的敬意,特邀请我们--前来表演,借此以告慰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寄托我们的哀思。为了达到今晚的演出效果,我们准备了丰富的节目,希望大家不要过渡沉浸在悲伤之中。我们活着,也是为了明天更好的生活和工作,这也是九泉之下的老人的心愿。希望大家化悲痛为力量,目光要往以后的日子看。在此,我们也恳请孝子孝女节哀顺便。也祝愿老人一路走好。好,下面,有请乐队演出。

  主持词开场白

  篇1各位领导、父老乡亲:大家中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会议,举行山岩"信用村"授牌仪式。参加仪式的领导有:联社主任瘳学文同志、联社农村市场部经理韩敬波同志、忠信镇副镇长邹方林同志以及山岩村全体干部及群众。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在百忙中莅临授牌仪式表示欢迎!

  今天的授牌仪式共有七项议程,下面依次进行:

  现在进行第一项,请县联社农村市场部经理韩敬波同志宣读信用村批复文件;

  现在进行第二项,请县联社瘳主任为山岩村授牌;

  现在进行第三项,请山岩村村民代表发言

  现在进行第四项,请山岩村村任书记发言;

  现在进行第五项,请忠信信用社主任雷后刚同志发言;

  现在进行第六项,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县联社领导瘳主任作指示;

  现在进行第七项,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镇领导同志作重要讲话!

  同志们,授牌仪式议程已经进行完毕,在本次授牌仪式上,村支部书记、忠信信用社主任分别作了发言,县联社瘳主任和镇领导分别做了重要讲话,对我村被评为信用村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较高的评价。

  信用村的创建,对于解决农民贷款难、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将起到重要作用,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要深入宣传,积极营造"信用信用村,信用农户讲诚信"的良好氛围,有力推动信用镇

  的创建,为推动忠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谱写忠信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今天的授牌仪式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散会。

推荐访问:文艺座谈会代表发言冯小刚 座谈会 文艺 发言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