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学习强国 >

2023年关于主题教育学习启示【四篇】

发布时间:2023-08-13 20:00: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关于主题教育学习启示【四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3年关于主题教育学习启示【四篇】

主题教育学习的启示4篇

【篇1】主题教育学习的启示

1、学习风格与认知风格

学习风格是指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在研究和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

雷诺的学习风格特征分类P56图

科尔勒的学习风格模型P57图

认知风格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1、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

2、反思性和冲动性

3、整体性和系列性

2、教师期望效应

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最早对教师期望进行了研究。

教师期望效应也被称为;
皮革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急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两类教师期望效应:自我应验效应,即原先错误的期望引起把这个错误期望变成现实的行为。维持性期望效应,老师认为学生将维持以前的发展模式。

3、学习的联结说

尝试错误说(联结说)基本观点:桑代克在他的博士论文《动物的智慧:动物联想过程的实验研究》中对动物实验研究进行总结,提出其著名的联结学习理论。

学习的过程:动物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盲目尝试而逐步减少错误的过程。

学习的实质:是建立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的联结,即形成S-R的联结。

学习定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4、正强化与负强化

 

鼓励行为

(强化)

抑制行为

(惩罚)

呈现刺激

正强化(在某一行为后通过呈现满意的刺激来加强行为)

正惩罚(在行为之后通过烦恼或痛苦的刺激来抑制或减少该行为)

移去刺激

负强化(通过移去令人厌恶的刺激来加强行为)

负惩罚(通过移去令人愉快的刺激来减少行为)

5、先行组织者 p171

6、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指言语信息方面的知识,使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也称狭义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概念、命题、语义网络模型、图式和脚本等。

7、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概念

是指形成一个新的答案,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

(二)解决问题的特征

1、解决问题是解决新问题;

2、在解决问题中,要把掌握的简单规则重新组合,以适应于当前问题;

3、问题一旦解决,人的能力或倾向随之发生变化。

问题解决的模式

1、试误说与顿悟说

2、信息加工观(问题空间:初始状态、目标状态、算子)

3、现代认知派(阶段论:表征问题-寻求解决策略-尝试解答-评价)

一般问题解决过程

(一)理解和表征问题

1、识别有效信息

2、理解信息含义

3、整体表征

4、问题归类

(二)寻求解答策略

1、算法式

2、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反推法、爬山法、类比思维

(三)尝试解答

(四)评价结果

8、酝酿效应

有人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答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

9、功能固着

由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提出。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10、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广义的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手段,及所制定的计划、设计的方案和所采用的各种认知技能和调控技能。

通常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两个部分。

特点:1、目的性和计划性;

2、有效性;

3、过程性;

4、程序性。

11、社会规范学习

社会规范学习(social norm learning)是指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外在的行为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

品德的发展是个体学习社会规范,逐渐构建自己的行为判断准则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品德发展的实质是个体对社会现实的适应。

品德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逐渐内化,主动建构相对稳定的行为判断准则的过程。


1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观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儿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事物如何运作的好奇心,即人具有一种探究世界的内部动机。人们通常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人们需要有亲身探索和经历事物的机会,这种观点称之为认知建构主义(cognitive constructivism)。

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促进了儿童认知结构的不断变化。

影响:1、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发展;

2、教师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

3、注重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
2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1、社会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受社会文化—历史发展以及社会规律制约的。

两类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它们分别依赖于生物进化和人类发展的历史。

两种工具:物质生产工具和精神生产工具,后者也即心理工具,是指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与符号,它使人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上升到高级心理机能。

2、心理发展观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之下,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对高级心理机能起中介作用的工具—语言、符号,以语言为中介,在各种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高级心理机能的过程。

3、内化说

儿童心理发展是其高级心理机能本身不断得到内化的结果。内化是指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将外部的人类经验不断转化为自我头脑中内部活动的过程。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茨基强调:(1)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从而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

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

其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小学生正处在第四阶段,即变得勤奋的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初中与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应创造良好的环境,帮助他们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切不可简单地将其当作“孩子”来看待,不要再其同伴或其他有关人员面前贬低或轻视他们。

4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认为,智力比IQ富有更深的内涵。在传统的心理测量学中,用IQ分数将智力定义为一个单一的实体。而加德纳则把智力看做由多种成分构成,他试图以一种更为宽泛的方式来定义与心理测量学意义不同的智力。他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

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符号系统。这八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可能在某一两个方面是天才,而其余方面却是蠢才,有人可能各种智能都很一般,但如果他所拥有的各种智能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则可能在解决某些问题时会显得很出色

(1)语言智力:指处理词和语言的能力,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能说会道、妙笔生花是语言智力高的表现。作家、演说家是语言智力高的人。

(2)逻辑-数学智力:指数学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科学分析的能力。数学家的逻辑-数学智力很高。

(3)视觉-空间智力:指在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的模式并能够运用和操作该模式的能力。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大多视觉-空间智力发达。

(4)音乐智力:指感知并创造音调和旋律的能力。加德纳认为这种能力多系天赋。

(5)身体-动觉智力:指运用整个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出色的舞蹈家、运动员、外科医生的身体-动觉能力特别强。

(6)人际智力:就是理解他人的能力。人际智力高者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善于与人交往。推销员、教师、心理咨询医生、政治家的人际智力很高。

(7)自知智力(自我内省智力):指能深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能力。善于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进行自我内省。

(8)关于自然的智力,即识别自然界中的模式的能力。

5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教师的知识结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一般文化科学知识;

教师的能力结构——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自我发展能力;

6比较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异同。
7比较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8比较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9简述加涅的五种学习结果及智慧技能的四个层级。

加涅将人类的学习分成五类:言语学习、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加涅强调,这五种不同类型的学习所适用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

加涅将智慧技能分成由简单到复杂的四个层级。最简单的智慧技能是辨别,即区分物体差异的能力;
较高一级的智慧技能是概念,即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因而有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再高一级的是规则,当规则支配人的行为时,便是人按规则办事,这是技能的本质;
最高级的智慧技能是高级规则,它是由许多简单规则构成的。

加涅认为,高级规则的学习以简单规则的学习为前提,简单规则的学习以概念学习为前提,概念学习以辨别学习为前提。

10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及其教育意义

11不同的归因对学生的学习有何影响?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

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的海德(F.Heider,1958),他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的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途径就是了解人们行为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

他认为,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外部环境,或者在于个体内部。他将别人的影响、奖励、运气和工作难易等称为外部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外部环境,那么个人对行为的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他将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和努力等成为内部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则个人应当对行为结果负责。

罗特(J.B.Rotter,1966)根据“控制点”把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
外控型的人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

在海德和罗特研究的基础上,韦纳(B.Weiner)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结果的成败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等。同时韦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

1、根据学生的自我归因可以预测此后的学习动机;

2、学生自我归因虽未必正确,但却是很重要的;

3、长期消极归因不利于学生个性成长;

4、教师的反馈是影响学生归因的重要因素。

12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有哪些?

(一)客观因素

1、学习材料的内容

2、学习材料的形式

3、教师言语的提示和指导

(二)主观因素

1、原有的知识背景和认知结构的特征(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固性)

2、学生的能力水平

3、主动理解的意识(心向)和方法(策略)

13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特点

2、经验的概括程度

3、对学习情境的理解

4、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

5、认知结构的特点

6、学习策略的水平

14简述加里贝林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五阶段理论。

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

(一)加里贝林的活动内化理论

1、活动定向阶段

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3、有声的言语活动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15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的刺激情境

2、功能固着

3、反应定势

4、酝酿效应

教师帮助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1、鼓励质疑

2、设置难度适当的问题

3、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

4、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

5、辅导学生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6、训练学生陈述自己的假设及其步骤

7、及时反馈

16简述迈克卡(Mckeachie)的学习策略的具体内容。

麦基奇等人(Mckeachie)的分类

认知策略:信息加工的策略;

元认知策略: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控制的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管理可用的环境的策略。

17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采用“开放式”的手段来揭示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同时保留皮亚杰成对故事中的冲突性特征。他选古代哲学家常采用的“假设两难情境”,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

柯尔伯格的3水平6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第1水平:前习俗水平。大约在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阶段。此水平分两个阶段。

第1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定向。第2阶段: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

第2水平:习俗水平。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

第3阶段:好孩子道德。第4阶段:权威性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

第3水平:后习俗水平。大约自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时开始。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

第5阶段:契约、个人权利和民主承认的法律的道德。第6阶段:个体内在良心的道德。

18针对某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谈谈如何进行矫正。

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微观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影响

1、家庭的不良影响

2、学校教育的某些缺陷

3、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内部心理因素

1、错误的道德观念

2、异常的情绪表现

3、明显的意志薄弱

4、不良的行为习惯

5、不健康的个人需求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二)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四)锻炼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五)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篇2】主题教育学习的启示

德育教育的启示

作者:田甜;

作者机构:陕西省商南县赵川希望小学;

来源:杂文月刊

ISSN:1009-2218

年:2015

卷:000

期:012

页码:P.234-235

页数:2

中图分类:G64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德育教育;启蒙教育;体能训练;开发智力;幼儿时期;德育工作;幼儿园;孩子

摘要:要让孩子成为跨世纪的有用之才,作为肩负着启蒙教育重任的幼儿园,在重视体能训练、大力开发智力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德育教育。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足以体现德育工作在幼儿时期的重要地位了。我园十分重视德育教育,具体做法如下:

【篇3】主题教育学习的启示

1、学习风格与认知风格

学习风格是指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在研究和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

雷诺的学习风格特征分类P56图

科尔勒的学习风格模型P57图

认知风格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1、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

2、反思性和冲动性

3、整体性和系列性

2、教师期望效应

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最早对教师期望进行了研究。

教师期望效应也被称为;
皮革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急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两类教师期望效应:自我应验效应,即原先错误的期望引起把这个错误期望变成现实的行为。维持性期望效应,老师认为学生将维持以前的发展模式。

3、学习的联结说

尝试错误说(联结说)基本观点:桑代克在他的博士论文《动物的智慧:动物联想过程的实验研究》中对动物实验研究进行总结,提出其著名的联结学习理论。

学习的过程:动物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盲目尝试而逐步减少错误的过程。

学习的实质:是建立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的联结,即形成S-R的联结。

学习定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4、正强化与负强化

 

鼓励行为

(强化)

抑制行为

(惩罚)

呈现刺激

正强化(在某一行为后通过呈现满意的刺激来加强行为)

正惩罚(在行为之后通过烦恼或痛苦的刺激来抑制或减少该行为)

移去刺激

负强化(通过移去令人厌恶的刺激来加强行为)

负惩罚(通过移去令人愉快的刺激来减少行为)

5、先行组织者 p171

6、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指言语信息方面的知识,使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也称狭义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概念、命题、语义网络模型、图式和脚本等。

7、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概念

是指形成一个新的答案,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

(二)解决问题的特征

1、解决问题是解决新问题;

2、在解决问题中,要把掌握的简单规则重新组合,以适应于当前问题;

3、问题一旦解决,人的能力或倾向随之发生变化。

问题解决的模式

1、试误说与顿悟说

2、信息加工观(问题空间:初始状态、目标状态、算子)

3、现代认知派(阶段论:表征问题-寻求解决策略-尝试解答-评价)

一般问题解决过程

(一)理解和表征问题

1、识别有效信息

2、理解信息含义

3、整体表征

4、问题归类

(二)寻求解答策略

1、算法式

2、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反推法、爬山法、类比思维

(三)尝试解答

(四)评价结果

8、酝酿效应

有人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答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

9、功能固着

由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提出。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10、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广义的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手段,及所制定的计划、设计的方案和所采用的各种认知技能和调控技能。

通常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两个部分。

特点:1、目的性和计划性;

2、有效性;

3、过程性;

4、程序性。

11、社会规范学习

社会规范学习(social norm learning)是指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外在的行为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

品德的发展是个体学习社会规范,逐渐构建自己的行为判断准则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品德发展的实质是个体对社会现实的适应。

品德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逐渐内化,主动建构相对稳定的行为判断准则的过程。


1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观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儿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事物如何运作的好奇心,即人具有一种探究世界的内部动机。人们通常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人们需要有亲身探索和经历事物的机会,这种观点称之为认知建构主义(cognitive constructivism)。

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促进了儿童认知结构的不断变化。

影响:1、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发展;

2、教师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

3、注重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
2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1、社会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受社会文化—历史发展以及社会规律制约的。

两类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它们分别依赖于生物进化和人类发展的历史。

两种工具:物质生产工具和精神生产工具,后者也即心理工具,是指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与符号,它使人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上升到高级心理机能。

2、心理发展观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之下,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对高级心理机能起中介作用的工具—语言、符号,以语言为中介,在各种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高级心理机能的过程。

3、内化说

儿童心理发展是其高级心理机能本身不断得到内化的结果。内化是指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将外部的人类经验不断转化为自我头脑中内部活动的过程。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茨基强调:(1)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从而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

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

其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小学生正处在第四阶段,即变得勤奋的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初中与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应创造良好的环境,帮助他们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切不可简单地将其当作“孩子”来看待,不要再其同伴或其他有关人员面前贬低或轻视他们。

4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认为,智力比IQ富有更深的内涵。在传统的心理测量学中,用IQ分数将智力定义为一个单一的实体。而加德纳则把智力看做由多种成分构成,他试图以一种更为宽泛的方式来定义与心理测量学意义不同的智力。他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

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符号系统。这八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可能在某一两个方面是天才,而其余方面却是蠢才,有人可能各种智能都很一般,但如果他所拥有的各种智能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则可能在解决某些问题时会显得很出色

(1)语言智力:指处理词和语言的能力,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能说会道、妙笔生花是语言智力高的表现。作家、演说家是语言智力高的人。

(2)逻辑-数学智力:指数学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科学分析的能力。数学家的逻辑-数学智力很高。

(3)视觉-空间智力:指在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的模式并能够运用和操作该模式的能力。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大多视觉-空间智力发达。

(4)音乐智力:指感知并创造音调和旋律的能力。加德纳认为这种能力多系天赋。

(5)身体-动觉智力:指运用整个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出色的舞蹈家、运动员、外科医生的身体-动觉能力特别强。

(6)人际智力:就是理解他人的能力。人际智力高者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善于与人交往。推销员、教师、心理咨询医生、政治家的人际智力很高。

(7)自知智力(自我内省智力):指能深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能力。善于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进行自我内省。

(8)关于自然的智力,即识别自然界中的模式的能力。

5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教师的知识结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一般文化科学知识;

教师的能力结构——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自我发展能力;

6比较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异同。
7比较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8比较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9简述加涅的五种学习结果及智慧技能的四个层级。

加涅将人类的学习分成五类:言语学习、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加涅强调,这五种不同类型的学习所适用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

加涅将智慧技能分成由简单到复杂的四个层级。最简单的智慧技能是辨别,即区分物体差异的能力;
较高一级的智慧技能是概念,即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因而有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再高一级的是规则,当规则支配人的行为时,便是人按规则办事,这是技能的本质;
最高级的智慧技能是高级规则,它是由许多简单规则构成的。

加涅认为,高级规则的学习以简单规则的学习为前提,简单规则的学习以概念学习为前提,概念学习以辨别学习为前提。

10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及其教育意义

11不同的归因对学生的学习有何影响?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

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的海德(F.Heider,1958),他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的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途径就是了解人们行为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

他认为,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外部环境,或者在于个体内部。他将别人的影响、奖励、运气和工作难易等称为外部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外部环境,那么个人对行为的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他将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和努力等成为内部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则个人应当对行为结果负责。

罗特(J.B.Rotter,1966)根据“控制点”把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
外控型的人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

在海德和罗特研究的基础上,韦纳(B.Weiner)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结果的成败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等。同时韦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

1、根据学生的自我归因可以预测此后的学习动机;

2、学生自我归因虽未必正确,但却是很重要的;

3、长期消极归因不利于学生个性成长;

4、教师的反馈是影响学生归因的重要因素。

12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有哪些?

(一)客观因素

1、学习材料的内容

2、学习材料的形式

3、教师言语的提示和指导

(二)主观因素

1、原有的知识背景和认知结构的特征(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固性)

2、学生的能力水平

3、主动理解的意识(心向)和方法(策略)

13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特点

2、经验的概括程度

3、对学习情境的理解

4、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

5、认知结构的特点

6、学习策略的水平

14简述加里贝林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五阶段理论。

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

(一)加里贝林的活动内化理论

1、活动定向阶段

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3、有声的言语活动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15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的刺激情境

2、功能固着

3、反应定势

4、酝酿效应

教师帮助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1、鼓励质疑

2、设置难度适当的问题

3、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

4、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

5、辅导学生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6、训练学生陈述自己的假设及其步骤

7、及时反馈

16简述迈克卡(Mckeachie)的学习策略的具体内容。

麦基奇等人(Mckeachie)的分类

认知策略:信息加工的策略;

元认知策略: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控制的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管理可用的环境的策略。

17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采用“开放式”的手段来揭示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同时保留皮亚杰成对故事中的冲突性特征。他选古代哲学家常采用的“假设两难情境”,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

柯尔伯格的3水平6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第1水平:前习俗水平。大约在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阶段。此水平分两个阶段。

第1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定向。第2阶段: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

第2水平:习俗水平。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

第3阶段:好孩子道德。第4阶段:权威性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

第3水平:后习俗水平。大约自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时开始。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

第5阶段:契约、个人权利和民主承认的法律的道德。第6阶段:个体内在良心的道德。

18针对某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谈谈如何进行矫正。

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微观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影响

1、家庭的不良影响

2、学校教育的某些缺陷

3、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内部心理因素

1、错误的道德观念

2、异常的情绪表现

3、明显的意志薄弱

4、不良的行为习惯

5、不健康的个人需求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二)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四)锻炼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五)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篇4】主题教育学习的启示

学习空想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启示

学习空想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启示

[摘 要]纵观欧文的教育思想, 如果我们把它放到欧文的整个“社会主义” 学说中考察, 社会发现存在夸大甚至神化教育作用的空想成分和理性主义色彩。但是, 只要我们把视线限制在一定的范围、立刻就会看到一个充满唯物主义因素的、天才的、价值重大的教育思想体系。这是一个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的思想宝库。


[关键词]空想社会主义 教育 罗伯特·欧文
作者简介:徐璟玮,上海理工大学中德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学。


有关教育的论述在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并不鲜见。几乎从他们每个人的著述中,都能找到关于教育的言论,但就教育思想理论的系统性、深刻性、实践性来看,我们找不到能够超过罗伯特·欧文的人。在欧文的著作中,很难把教育思想与社会主义思想分开在实践上,我们也很难严格地把他的公社实践与他的教育实践区分开来。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这么说,罗伯特·欧文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因此,我们对他的教育思想进行探讨,无疑是研究和理解欧文全部社会主义学说的契机和突破口。同时, 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欧文的研究,了解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全貌。


欧文教育思想的提出,是与他的著名的“人的性格形成”理论相契合的,是此文关于社会的全部“科学”的一部分。“人的性格形成理论”是欧文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欧文深受法国十八世纪唯物主义的影响, 在深入研究爱尔维修“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一理论命题基础上,提出了“人的性格形成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形成人的性格的因素有两种,一是“天赋的能力”,一是“出生后就对这些能力发生影响的环境”。人的品质、信念和行为“这一切东西始终是上述两种因素之一的产物、或是两者共同的产物”[1]。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此做了评述“罗伯特·欧文接受了唯物主义启蒙学者的学说, 认为人的性格是先天组织和人在自己的一生中, 特别是在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个方面的产物”。与此同时欧文又认为教育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人的性格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他曾这样说“人可以经过教育养成任何一种情感和习惯、或任何一种性格” [2]。欧文关于人的性格形成理论由环境决定论转向教育决定论, 由此引发出了他的教育理论。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讨论。


一、每个人受教育的机会、条件应该平等
欧文在他的重要著作《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中,在谈到“实验公社”的宪法条文时指出完全平等是宪法的基礎和原则。这一原则适应于居民的物质供应和教育。他强调指出“没有教育和环境方面的这种全面而完善的平等,就不能够有什么普遍而持久迷幸打, 生活, 严格说来就不会在人间有任何正义,只有彻底实行真正平等的原则,才能推动人获走向高度完善的阶段”[3]。欧文这里讲的“全面的”、“完善的”、“真正的”教育平等观念,是指每个人在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上的完全平等, 并且这种平等是超越对级差别和社会区别之上的平等。欧文认为教育上的这种完全平等是人间正义、人类幸福生活等条件。不仅如此, 欧文还着眼于人类发展的未来, 认为彻底实行真正的平等原则, 将推动人类走向完善的阶段。很明显, 欧文的教育平等观是十分彻底的。这种彻底的平等观,用法律形式体现出来更显示了它的坚定性。


欧文还特别指出男女在教育上的平等权利。他说“男女两性都应该受到同样助孝育”并认为这是男女两性建立平等、幸福婚姻的重要条件之一。欧文彻底的教育平等观, 客观上反映了处于社会底层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渴望受教育的愿望和要求, 无疑具有进步意义。


二、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是欧文实现其社会主义的关键问题。因此,欧文特别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并把此看成教育的任务、目的和基本方针。他主张社会应特别关心,使所有的人一生下来就得到良好的教育和指导, 很好地培养他们智、德、体、行方面的品质, 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最完善的人[4]。欧文认为“教育人,就是培养他的性格” ,“使人人形成这种完善民性格是教育的重要事情, 在安排村民各方面生活时, 要把这个目标放在首位”[5]。欧文对“全面发展的人”作了“体、智、旅、行”四个方面的规定。对此欧文作过很多论述。他认为健康的体魄是一个人为他人和社会创造财富和幸福的前提,也是他自身获得幸福的条件。为此,他主张学校要创造有益于健康的环境、设立“健身房”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并使学生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欧文认为,一个人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还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发达的智慧。诸如从事各种劳动的本领、参加社会管理的本领以及从事科学文化活动和艺术创作的本领等等。这就是“智”的内容。“智”也是一个人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以上四种品格中, 欧文特别注重“德”的作用。他认为人人具备良好的道德是社会秩序、和谐友善、幸福不可缺少的条件。新社会就是要改变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沦丧的现状, 造就出具有理性的人。欧文关于“德”内容的论述很纷杂, 我们大体上可归纳为“知、慈、善、爱、信”几种道德原则,逐步培养高尚的行为, 使一切人都快乐、幸福。欧文不仅主张培养人的全面的、良好的品质, 而且他还重视合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以造福于人类。他曾这样指出“人应该有充分发展的人的才能, 合理地利用自己体、智、德、行的能力,在周围一切人得到高度康乐和幸福的基础上,保证自己得到准乐、幸福”[6]。


三、儿童的早期教育是欧文教育思想的重点,也是欧文教育思想的显著特征之一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 欧文的教育实践主要在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创办“ 新馆” 改造、提高成年人, 另一方面开设学校、幼儿园培育新一代青少年。虽然他关于成人的改造和“ 新馆” 的实践也有过很多有益的论述, 但他把重点放在培育新一代身上。他的教育实践和理论主要是围绕儿童的教育展开的。欧文之所以把注意力放到儿童的早期教育上, 是与他的性格形成学说相关的。欧文认为一个人好的或坏的性格、脾气、习惯大都是在两岁前或更早的时候养成的。“自幼养成的性格对个体和社会愈是有利,就愈能持久。”因而欧文认识到对儿童的早期教育至关重要[7]。


在《新道德世界书》“关于社会划分”欧文把15岁以下的都称为儿童一节中, 欧文集中阐述了关于儿童的教育思想。分为5岁以下,5岁至10岁,10岁至15岁三个年龄组。他的总的教育思想是根据这些儿童的年龄和他们实际经验、知识, 对他们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经过这三个阶段渐进的、由浅入深的教育, 最后使这些“儿童” 在下一阶段[15岁至20岁]能够成为“在体、智、德方面都将成为新型的人”[8]。根据这个儿童教育的总的指导思想, 欧文创办的幼儿园只收五岁以下的幼儿。这些儿童主要活动是做各种有益于他们身心健康的游戏,并使他们认识日常事务。欧文主张这些活动口的主要不在于培养儿童的记忆力,而在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通过游戏和娱乐活动把小朋友们联系在一起, 使他们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帮助,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 成为聪明、诚实、正直的孩子。幼儿园的“学业”结束后,这些儿童将进入“模范学校”学习。在这一阶段里,为了使他们在德育、体育、智育各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使他们发展了的能力造福于社会,欧文十分重视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推荐访问:启示 主题 学习 关于主题教育学习启示【四篇】 主题教育学习的启示 主题教育重要启示

Top